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標題: 十二門論隨解2-智諭老和尚 [打印本頁]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4-2-2 09:00
標題: 十二門論隨解2-智諭老和尚
問曰。何故名為摩訶衍。
答曰。摩訶衍者。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
   

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諸佛大人乘是乘故。故名為。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為。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故。故名為。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為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若能通達是義。即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是故我今但解釋空。解釋空者。當以十二門入於空義。
  
以下龍樹菩薩自釋摩訶衍義,以明所略解之境。略解摩訶衍,即略解大乘,故下文解釋大乘。先釋大乘,次以六番解釋義。最後明大分深義者,真空也。
問曰,何故名為摩訶衍?

  
龍樹菩薩以大乘作答。答曰,摩訶衍者,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簡非二乘之小,故名大乘。

觀此對小言大,似是相待大。其實不然,何以故?因為絕待相待,皆眾生之見。若離乎見,則不見相待亦不見絕待。於是相待不礙絕待,絕待不礙相待。一切無礙,正是畢竟空義。
  
我們已經知道,空即無量,無量即空。約空言則是絕待,約無量言便有相待。空即無量是不二二,不二二則絕待不礙相待;無量即空是二不二,二不二則相待不礙絕待。
空是法性,無量是因緣。今龍樹菩薩從觀因緣門論起,故借二乘明於大乘。法爾如是,平等如如,我人萬勿生見自成障礙也。

  
總明大乘以後,六番解說義。
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此是借乘明大。乘有運載義。聲聞緣覺之乘,僅至有餘涅槃,故名曰小;今此大乘,可至佛地無上菩提究竟涅槃,故名曰大。

此是因於所言大乘,借乘以明大也。
諸佛大人乘是乘故,故名為大。此是約果人以明其大。諸佛大人,是果人也,果人所乘故名為大。
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為大。此是就摩訶衍力用為言。
眾生大苦者,二死也。所謂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大利益事者,摩訶衍能令眾生,空二我,除二障,成就二種利益。二種利益者,成就無上菩提、究竟涅槃也,故曰大利益事。以是之故,名之為大。
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故,故名為大。觀音、勢至、文殊、彌勒,皆是因地之人,故此是就因人以明大。是諸大士等,皆於因地乘是大乘上求佛果也。
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空即無量,能盡諸法相邊底;無量即空,能盡諸法性邊底。如是攝法周遍,故曰盡一切諸法邊底。以周遍無礙,攝法盡故,故名為大。
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為大。最後引經為證,以佛自說,而解釋大。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分是非全義,大分者是分別說也。

若約無量即空,二而不二言,是體大也。若約空即無量,不二而二言,則名大分。法雖無量,然悉歸畢竟空,故曰大分深義所謂空也。
  
若能通達是義,即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若能通達一切法悉歸畢竟空義,即是通達大乘了。具足六波羅蜜,是雖起六度萬行,而悉歸畢竟空,故雖有所行而無有障礙。空中無有諸法,焉有障礙?此即龍樹菩薩所明之空義也。

   
云何以空具足六波羅蜜呢?行六度不取於相,則是空義。若能不取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修智慧,便是空義,便是無礙義。
是故我今但解釋空,解釋空者,當以十二門入於空義。觀此一段文所述,
重點落於上。
此即龍樹菩薩所宗也。以下以十二事明於空宗,為令眾生悟入也。首以因緣無性釋此空義。
  
   
初是因緣門所謂:眾緣所生法 是即無自性 若無自性者 云何有是法初是因緣門。
以因緣無性,明畢竟空也。畢竟空者,空生死涅槃二見也。
不見生死,不見涅槃,不見非生死,不見非涅槃。遣一切見清淨,名曰畢竟空,是龍樹菩薩所宗。

  
十二門論,旨在明無生忍,自無生忍明畢竟空義。

龍樹菩薩於龍宮中深入無生,入無生者,言思俱絕,心行皆滅,諸法平等如如無有分別。
以無分別故,所以法性空寂。以法性空寂,故法相假起如幻。假起如幻者,良以眾緣所生也。眾緣生故,所以法無自性。以無性故,所以緣生無生,無性為性。
   
如是諸法緣生,非有而有,有而非有,故曰妙有。緣生必無自性,法無自性,其法實空。

空借緣現,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故曰真空。
空故常寂,現故常照。寂是心體,照是心用,用必依體,體自具用。故常寂始能常照,常照始能常寂,寂照不二。
行人欲覺此法,於二六時中,須是照而常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則三世清淨;寂而常照,則十方清淨。清淨故無生,清淨故曰畢竟空。如是法門,是般若真宗,菩提要義,成佛大道。
  
或者有人懷疑,若一切法悉空,豈非無有因果了嗎?
不然,正以法性空故,始因果不失也。
  
若善法定有,當是行善時而定有的善法不增,行惡時定有的善法亦不損減。

若如是則行善行惡,既不能作因,復不能受果。
若惡法定有,必是行惡時則定有之惡法不增,行善時定有之惡法亦不損減。
若法定有,眾生不能成佛,無有轉凡成聖,無有轉識成智。既生者不應有滅,未生者不應更生。
福慧知識不應增長,曾歷境不應遺忘。是知若法定有,則無因果。
   
今諸法性空,假眾緣而起。遇善因緣,乃生善果報;遇惡因緣,乃生惡果報。

雖生善惡果報,而法本無性。正以無性,方借因緣而起。因緣起善惡,而無性等同虛空不受於善惡。若受於善惡,即是有法。既法是有,當無因果轉易。是以無性如虛空,能現種種法,種種因緣生,不失於無性。

無性之有,謂之妙有;無性之空,謂之真空。

真空不異妙有,妙有不異真空。真空即是妙有,妙有即是真空。真空即是妙有,故空不可得;妙有即是真空,故有不可得。不可得亦復不可得,翻然妙有即是真空,真空即是妙有。
  
妙有不有,不有而有;真空非空,非空而空。易言之,妙相無相,無相而相;妙空非空,非空而空。非空而空者,即相而無相也。

如是無相而相,相而無相,謂之實相。實相即般若,實相即中道,實相即菩提,實相即涅槃,實相即法界。此實相能導般若慧,成就萬善之行,以無所得為方便,究竟無上佛道。
   
故眾生若明諸法緣生,則知諸法無性。知諸法無性,則知諸法實空。知諸法空性,是名了達菩提。

所以從因緣門,開十二門之通途。從此通途,可令眾生悟達實相,究竟菩提此即初門即說因緣之所以也。
故偈云:眾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若無自性者,云何有是法?
  
此偈總破內道外道。因為一切外道,皆執因緣為自性,而佛法明自性是因緣。
今上半偈在明自性是因緣,因緣無自性。故上半偈總破外道,為使外道明因緣生法無性也。

下半偈破內學人,內學人不執於,即執於
執有者如薩婆多,如云三世一切有。木中有火性,假緣成火事。二種攝一切法,謂名及色。
法生住滅是有為相等。總之執有執無,皆是我見。若離我見,便不見有亦不見無了。
龍樹菩薩為破內學人之執見,故造諸論。是以佛於入楞伽經中記說: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往生安樂國。
龍樹菩薩所明者,畢竟空也。畢竟空中,有不可得,無亦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作者: 至欽    時間: 2014-2-2 09:37
眾緣所生法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眾緣亦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
  
外因緣者。如泥團轉繩陶師等和合故有瓶生。又如縷繩機杼織師等和合故有疊生。
又如治地築基梁椽泥草人功等和合故有舍生。又如酪器鑽搖人功等和合故有酥生。又如種子地水火風虛空時節人功等和合故有芽生當知外緣等法皆亦如是。  

眾緣所生法者,果法也。此果法既由眾緣所生,故無自性。既無自性,故果法空。
而眾者,當然亦是果法,故眾緣亦空。不過今以果例緣,既知果空,當知因緣亦空矣。  
然因緣即空,空即因緣。以空即因緣故,所以能幻起諸法。雖然諸法幻有,卻不失其無性也。

  
眾緣所生之果法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而生果法之眾,亦有
二種,一者內,二者外。
緣法與果法,歸納起來,不出內、外二種。然而內外諸法,皆從緣生,故知內外諸法,皆無自性。內法無性,是自無性。外法無性,是他無性。自無性則不自生,他無性則不他生。故文中先明眾緣生法,而後以無自性、無他性、無共性破之。以下舉喻明之,先破外緣,次破內緣。
破外緣者約破之;破內緣者,約破之。

  
相顯易見,故先舉喻破之。性隱難明,故次舉喻破之。而舉喻所明者,一皆明於眾緣所生法無有自性也。
如泥團轉繩陶師等和合,故有瓶生。泥團轉繩陶師等,用明眾緣法。

故有瓶生,瓶者用明果法。此即用明第一句偈眾緣所生法也。
泥團是成瓶的原料,轉繩是成瓶的工具,陶師是成瓶的人工技術。有這些原料、工具、人工技術,方有瓶果法之產生。
  
又如縷繩機杼織師等和合,故有疊生。此第二例,仍是用以喻明第一句偈。縷繩機杼織師等是眾緣法,疊是所生之果法。縷繩即縷線也,是成疊的原料。機是織布之機,杼是穿織緯線的工具。織師是成疊的人工與技術。疊亦作氎,細毛布也。有如是原料、工具、人工等眾緣,乃產生疊之果法。

  
又如治地築基梁椽泥草人功等和合,故有舍生。此第三例,依然用喻眾緣所生法。治地築基是基礎,梁椽泥草等是材料,加上人功等和合,是眾緣。故有舍生,舍是所生之果法。如是眾緣和合,乃有法生。
  
又如酪器鑽搖人功等和合,故有酥生。仍是明眾緣所生法者。酪中出酥,故酪、器鑽搖人功等眾緣和合,乃有酥之果法生。

  
又如種子地水火風虛空時節人功等和合,故有芽生。種子是因,地水火風虛空時節人功等是緣。所謂火者,溫度也。所謂風者,空氣也。虛空者空間,時節者時間。加上人功,如是等眾緣和合,乃生芽之果法。

  
今略舉瓶、疊、舍、酥、芽等五法,以喻明眾緣所生法。其餘果法無量,準例可知。
當知外緣等法,皆亦如是。用此五法,以例其餘外緣等法。總之,無論果法緣法,凡所諸法,無非眾緣所生。

   
今已說明一切外緣等法,皆是眾緣所生。以下說明內緣諸法,亦是眾緣所生。所以列出內外二種者,旨在說明眾緣所生法一句偈也。

   
內因緣者。所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各各先因而後
生。內因緣者,所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各各先因而後生。
今以十二因緣說明內緣亦眾緣生法。前明外緣時,借境以明。今說內緣,將心以明。
  
既然一切法畢竟空,何有內外心境呢?當知一切法畢竟空者,非是無內外心境也。而是說內外心境,皆眾緣生,以眾緣生故畢竟空也。

故龍樹菩薩非破一切法也,乃破一切見也。
   
此十二因緣,各各先因而後生。無明生行,行生識,識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觸,觸生受,受生愛,愛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
然則自無明以至老死,皆眾緣所生。是知內因緣者,亦是眾緣所生。

  
以上說明內外因緣,悉皆眾緣所生法。故論文云,如是內外諸法,皆從眾緣生。行文至此,釋眾緣所生法竟。

  
如是內外諸法。皆從眾緣生。從眾緣生故。即非是無性耶。若法自性無他性亦無。自他亦無。何以故。因他性故無自性。若謂以他性故有者。
  
則牛以馬性有。馬以牛性有。梨以柰性有。柰以梨性有。餘皆應爾。

實不然。若謂不以他性故有。但因他故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以蒲故有席者。則蒲席一體。不名為他。若謂蒲於席為他者。不得言以蒲故有席。又蒲亦無自性。何以故。蒲亦從眾緣出。故無自性。無自性故。
  
不得言以蒲性故有席。是故席不應以蒲為體。餘瓶酥等外因緣生法。
皆亦如是不可得。
以下即解釋第二句偈,是即無自性

  
外道皆以因緣有自性。內道人亦執有自性,如犢子云,非即陰界入有人,亦非離陰界入有人。陰界入和合施設乃有人。此即執著眾緣所生法有自性也。再如薩婆多亦說一切法有性。
  
總之,小乘人執著言教,多落有法。大智度論云:是聲聞人,著聲聞法。佛法過五百歲後,各各分別有五部。

從是已來,以求諸法決定相故,自執其法,不知佛為解脫故說法,而堅著語言故,聞說般若諸法畢竟空,如刀傷心。
  
今龍樹菩薩,說明眾緣和合之法,是即無有自性,若無自性,即無此法,故云畢竟空也。意在顯正,而顯正即是破邪也。
從眾緣生故,即非是無性耶?此是問意,意即既然是從眾緣所生的法,豈不是無自性嗎?

  
若法自性無,他性亦無,自他亦無。直顯是即無自性義。自性無者,內緣無性也。他性無者,外緣無性也。自他亦無者,和合無性也。外人聞無自性,於是計有他性。於是龍樹菩薩,引申其義而破之。文中只釋自他性無,不釋和合共性,以自他若破,和合不立故。
   
何以故?因他性故無自性。直捷說明,若法因他性而有,已經說明法無自性了。意思是說,若法自性有,必不待他,易言之,不必待眾緣也。

如果說他性是實有,一切法待他而有,便是法無自性了。自性若無,他性便亦無,為甚麼呢?因為他對自時方有他,若無有自,當亦無他。若無有自他,當然不會有自他共了。
  
以下舉例說明若法以他性而有者,是不合事實的。
若謂以他性故有者,則牛以馬性有,馬以牛性有,梨以柰性有,柰以梨性有,餘皆應爾。此為隨順其情見而縱破。假使法以他性而有,則牛不以牛性有,而以馬性有;馬不以馬性有,而以牛性有;梨不以梨性有,而以柰性有,奈者一種水果名也;柰不以柰性有,而以梨性有。
那樣一來,牛既以馬性而有,不應為牛,而應名馬;馬以牛性而有,不
應為馬,而應名牛;梨以柰性而有,不應為梨,而應名柰;柰以梨性而有,不應為柰,而應名梨。若如是則壞世諦,一切法不得建立。何以故?若然者,牛應生馬,不應生牛;馬應生牛,不應生馬;梨應生柰,不應生梨;柰應生梨,不應生柰。故若壞世諦,則一切法不得建立。  
而實不然。事實上牛生牛,馬生馬,梨生梨,柰生柰,故事實不然。此是據理奪破也,謂事實上不如道理也。

  
汝若謂不是他性故有,但因他故有者,是亦不然。如果你說不是﹁他性﹂故有,僅僅是因於他的組成故有。例如以蒲草的組成故有席。不得謂席不為席,而為蒲草也。亦不能說蒲草只能成蒲草,不能席也。此者外人設詞自救,是亦不然下,是龍樹菩薩破救。
若以蒲故有席者,則蒲席一體,不名為他。此例用以證明法非他性有。
汝若謂蒲是他緣而生席之果法,此事不然。因為以蒲成席,則實是蒲席一體。
既然蒲席一體,則蒲非是他。所謂席者,假名而已,謂之蒲席。究其實蒲與席是一非二,故不名為他。汝舉此例證成他緣生法,不應道理。


若謂蒲於席為他者,不得言以蒲故有席。若蒲與席不是一體,那麼蒲與
席便無關係了。是故不得言以蒲故有席。依然說明法非他性有也。
又蒲亦無自性,何以故,蒲亦從眾緣出,故無自性。無自性故,不得言以蒲性故有席。是故席不應以蒲為體。

此是以眾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若無自性者,云何有是法?總破之。亦即用以證明四句偈的正確。

  
蒲亦從眾緣所出,所以蒲無自性。既無自性,是根本無蒲之法。既無蒲之法,云何無有之法,能生乎於席呢?所以席不可能以蒲為體,因為蒲自己體性無故。
此是說明眾緣所生即是無生,以無生故空,無有一法可得也。此即是般若,此即是薩婆若,此即是無上佛法。於此空不可得中,施設建立一切法。

  
雖建立一切法,而一切法皆歸畢竟空。餘瓶酥等外因緣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
內因緣生法皆亦如是不可得。如七十論中說。


總結全文,還應首句,眾緣所生法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以外緣生法不可得的道理,可以例知內因緣生法十二因緣亦皆不可得也。
  
無明者虛妄也,非實有無明體性可得。眾生虛妄,不如實知不如實見,假名無明。故無明虛妄,無有實體。設有實體,當非虛妄。若非虛妄,即非無明。
無明既無,是知亦無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故心經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如是一切法畢竟空,悉皆無生。
  
故十二因緣本自無生,亦無有滅。只為眾生愚惑,妄生執見,妄見有生妄見有滅,以致困入十二重城。應知所謂無生無滅者,是言無有生有滅也。

不是說無生無滅也。
若如是誤會,便為生滅所局。故龍樹菩薩立論,即破此等執見也。
  
七十論者,今所未詳。據傳說此論亦龍樹菩薩所造,有七十頌,故名七十論。
至此,於第一偈眾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若無自性者,云何有是法,長行釋義完畢。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http://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