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35|回復: 4
|
知义法师初机学佛决疑卍南无阿弥陀佛20180117
[複製鏈接]
|
|
知义法师著
再版缘起
知义法师,湖北人氏,年少从军,南辕北辙,戎马倥偬,无常历绘。来台未久,潜心学佛,因会悟妙谛,遂披染出家;驻锡丰原弥陀精舍,立大悲愿。普度群迷,间有客问,谆谆启蒙,笔耕数载,积稿盈尺,题曰‘初机学佛决疑’。师为度众心切,假以方便言说,无非浅显契机,旨在逗机说教。盖今日社会,人心迷惘,若无大善长者以悲愿方便引度,众生无门悟入,苟非以通俗宏法,功难垂成。师之大作,正可引迷导悟,如人人传阅是书,推广及众,咸登佛之阶梯实可预卜也。
有吴义贤居士来会示稿,余以浅显易通,乃欣愿流通。师复驾临,畅谈甚欢,近再将修增稿寄会,旋成倡印定案,乐见是书普及,故叙因缘。
民国六十六年六月十九日古燕乐崇辉于大乘精舍
初机学佛决疑序
流行在世间的任何一个宗教,在时间上得以延续,在空间上得以扩展,我以为宣传是个极其重要的课题,不论是口头或文字的宣传,都是不可或缺的。试看其他的一般宗教,既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亦没有什么特殊的思想,但能在各地蓬勃发展,不能不归功于他们有力的宣传。不特宗教如此,就是其他学说,如能善为宣传,就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可见宣传的重要性!
佛教是真理的宗教,不但有它高深的理论,而且有它卓越的思想,但因未尽予宣传,是以究竟真理之法,不能深入社会人心,能说不是佛法的最大损失?民国以来,特别是在宝岛,僧俗大德感于佛法宣传的不可忽视,积极在做宣传工作,而且表现的成绩不错。宝岛佛教会有今天这样兴隆的气象,使得大多数人,特别是知识群,来虔诚的归信佛教,不能不说是诸僧俗大德宣传之功!
佛法是深广无涯的,亦是甚深微妙的,只是宣传还是不够的,还得要作通俗的宣传,才能普遍的深入各个人的脑海中。关于通俗的宣传,如能再下一番工夫,我以为会有更好的收获!虽说我国现在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受教育的人极为普及,但要他们认识深奥的佛法还不是那么容易的,是以如何作通俗的宣传,以期每个人了解佛法,实是目前佛教的当务之急!
同时要注意的,就是宣传要有宣传的方法,如果没有适当的方法,要想获得理想的成就,极为困难!如以口头宣传来说,不但要能言,还要会善言,方能以自己的思想理论说服对方,获得宣传美满效果。再以文字宣传来说,不但要语句肯定,而且要辞句的确切,才能生动有力的发生很大的影响,使人接受你的宣传。但这要有丰富的学识,贯通的思想,始能将自己思想传播出去。
是以宣传能否达到成功,端看宣传的方法是否进步和正确。假定自己还是似是而非的,没有弄清楚所要说的道理,势必没有办法说服对方。因而我们不但要宣传,而且要考究宣传的方法,以使宏伟的佛法思想,精深的佛法理论,深入浅出的灌输到每个人的心田中去。
民六十三年冬,在万佛寺戒期中,得识知义法师,并得读其佳作,使我获益良多。这是以问答式的体裁,解说佛法的深义,实是一部通俗的宣传品,法师为使广大人群,皆能得到佛法利益,决定出版将之供诸爱好佛法者。来信要我写一篇序,这是我所不敢的,但我敢向读者保证,这确是一部有益身心的好书,值得大家一读再读,愿诸位读者人手一册,藉以深入佛法的堂奥!
中华民国六十五年九月十日演培写于星洲般若讲堂
自序
过去曾看了些其他宗教的书刊,觉得都不合胃口。后来读佛经,因义理精妙,方法究竟,故乐于研习。学佛以后,很喜欢和朋友们研讨有关宗教问题。因对佛法义理了解的太有限,以致时常遇著困难,使我感觉到学佛,不仅理不好懂,名相更难记,这可说是公认的事实。后来本著「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精神,把平时所交谈的问题记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虑,普通问题,渐渐地解决了,有些难题,却经过七八年时间才搞清楚。严格的说起来,还是肤浅的,谈不上深入。
六十二年,楷写一部法华,以偿宿愿,后来还拜了一部法华和地藏经。对外虽无交往,但不时亦有客来谈论佛法或其他,均以所知的佛理答之,把不同的问题逐次记下,为了测验自己对佛法了解的程度,乃用通俗的语文和常见的事理,作成答案。因根性下劣,又不懂写作方法,以前会背诵的典范令,现在一点也用不著,因此对这件工作感到很吃力。虽然如此,总算把六十多个问题的答案,完成了初稿。次年春末,重写一部法华,阅华严,较之往日稍有进益。在这段日子里,把初稿作浓缩性的整理,秋末即告完成。不久,敬闻演培大师在雾峰传戒,我就带著稿子去请益,开门见山就说:‘我出家不久,没听过讲经,读的书又少,对写作也外行,现在把过去所搜集的问题,根据读经的心得和思惟,写成一本小册子,不知与佛法是否相应?所谓“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意欲敬请大师斧正,以益后学。’演公随手检阅了几个问题和答案就说:‘你能这样发心,实在难得,现在我很忙,最好你再整理一遍,然后寄到新加坡去,我替你看看好了。’演公与我,过去仅有一面之缘,想不到就能慈允所求,使我欢喜踊跃,作礼而返。
次日即遵嘱整理。所谓‘温故知新’,遂将原稿局部性的改了一遍。因为这里只住我一个人,工作很忙,直到去年六月才正式脱稿。但后来还有人继续发问,只好把已经整好的先行寄出,以就有道。十月中旬先后收到演公手教及原稿,拜读后,真是使我有‘如炬除暗’的感觉,也证明我十余年摸象工作,总算没白费工夫。即将此稿出示二三同道,他们看了认为好懂,要我流通结缘。我说谈佛法不比一般写作,讲错了因果难逃。且演公德度高超,利生心切,对拙稿无暇详改,使我不太放心,倘有欠妥之处,影响演公尊誉!最近又获得二十多个问题,急待整理,以后看因缘罢。
今年清明后余稿即告完成,有几位朋友看过说:‘这些问题都是大家所需要知道的,一定要出版。’于是我就说:‘你们不知道我的困难,第一、我没有半个护法,经费从何而来?第二、你们说可以,是否适合大家的胃口还是问题。’他们说:‘我希望你用毛笔写,较之排版受欢迎些。这也是做好事,不必顾虑太多。’因此在四月问我就开始写,万一有缘付梓,可以节省排版工资,和校对的麻烦。同时后稿已奉寄演公恳赐绳墨,并乞示此稿有无流通价值?六月初,拜读演公手示,敬知后稿亦蒙印可,并恩准流通,诚令我受宠若惊,忧喜交集。忧的是对演公法乳之恩不知何以为酬!喜的是有位离相居士送来助印功德金一万圆,不久又获得台北临济寺两位首座和尚,希性法师、盛满法师和新加坡的谈禅法师的慈助,经费问题已解决一半。七月中旬收到原稿,乃日夜赶工,至八月五日晚写完,因时间匆促,错讹之处一定很多。
我写这本小册子的目的,是想支援初学佛的朋友们,解决一部分精神上的困难,使其成为正知正见的自在人。未学佛的朋友们,若是有缘看看,对佛教多少总会有点认识,就是现在不愿学佛,亦能藉此因缘,种下一粒菩提种子,将来才有学佛成佛的机会。但我的学能有限,未必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所谓‘垂丝千尺,意在深潭’,希望有缘的读者们,对拙著提供宝贵意见,作再版改正的参考。这样说,并不是希望各位给我戴高帽子,说实在的,对这件工作,我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心满意足了。
也许有人看了这本小册子,以为我还有点修持,那是错误的。坦白的说,对佛法的‘理’是懂一点,但‘事’并未到那程度。如说我是‘自己打爷骂娘,光劝别人行孝’,我也不愿接受。
拙著能顺利出版,除向演公虔诚致敬外,并感谢各位长老及大德们的资助!
中华民国六十五年八月十日知义谨识于弥陀精舍
修增版自序
当拙著初版印行成册之际,忽得演公教言,且于万忙中为拙著作序,拜读之余,深以为幸!乃恭印陈出,以飨读者,虽然以人废言之忧未除,但证信堪称有托!
公云:‘这是一部有益身心的好书。’确实愧不敢当,因为我既没有修持,又不会写文章,为了使初学佛的朋友们,对这些问题易于了解起见,就用通俗的语文和常见的事物,作补助说明,这样可能会好懂些。出版后,先后收到各地读者赐函及来访,赞誉之深,殊增忐忑!高帽子我虽然不喜欢戴,但比恶意的批评总好得多,因此把原著略加修改和补注,另外从来信和谈话中所得到的资料,又写了十余篇新稿,以备再版时附出,这样,内容将会较前充实些,也可说对这件工作,做的又接近理想一点。希望读者们要认识的是,佛教的目的,是要使众生现在身心得到自在,而不是为了死后灵魂得救。父母爱子女,可说是无微不至,假若子女犯了法,他们也无法代替。何况别人?以读书来说,如果小学(现在)的成绩不好,将来(死后)就考不取大学(成佛)!所以孔夫子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但愿人人自立自强,做好人,行善事,只要现生修身有术,死后用不著别人救,否则他也救不了。倘能依照佛法去修,不但不要别人救,而且还能救别人。这样看来,佛教的方法是多么的积极。
在这里有一点要申明的,关于拙著有关个人生活约略的叙述,旨在劝修,绝非自炫,如果认为我是卖瓜的王婆,也只好说‘天厌之!天厌之!’当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人提及此事,这是我的臆测,因为大家都还是凡夫,有这种想法也不算错,万一碰到不懂佛法的,那就难怪了。但愿有缘的读者们莫错用心,庶不失我饶舌之旨!
因为初版二千册,在短期内全部赠完,但各地常有人来信索书,只好说:‘敝处已无存书,有缘再版,当即奉上。’三月间,吴义贤居士也来信问及再版事,我说目前没有办法,以后看因缘罢。过几天吴居士又来信说:‘把原著寄到大乘精舍去了,乐崇辉居士利他心切,力助再版’等语。后来又收到乐居士来信,谈及此事,乃携稿北上,请乐居士代劳。诸法因缘生,想不到再版事就这样的成功了。所以就请乐居士写一篇再版缘起,以资纪念。
为了便利一般人阅读起见,最近用通俗的文字,注解观无量寿佛经,现已脱稿,但我还想继续写点东西,和读者结缘。拙著再版即将付梓,特在此向演公和乐居士以及赞助者,谨致谢忱云。
中华民国六十六年八月九日知义谨识于台中丰原弥陀精舍
何谓佛?
佛是梵语佛陀的简称,译为觉者。是由迷而悟,自凡而圣;一种极其尊贵的称呼。为了便于说明起见,请问什么叫干净?当然是说用肥皂和水洗去某种物体上的尘垢,使它恢复本来的形状和色彩,就叫做干净。那么,用佛法忏除我们思想上的贪、嗔、痴等业垢以后的清净理体,是谓之佛!
金刚经说:‘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因此再用数学的方法,加以补助说明。佛譬喻是零,各种数字表示无明和业力,恶业用加法,善业用减法,如下式: l+l=2 即无明加恶业等于众生。
但众生必须修善业,才能成佛,而所修的善业,一定要倍于恶业,才能减去恶业和无明而归零。如下式: 2-2=0 即善业减恶业减无明等于佛。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此只要能‘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似的依教修行,到了恶尽善满,福悲具足时,你也是佛,人人如此,人人是佛。以前有人问我:‘假使一切众生都成了佛,那怎么办?’我说:‘很好办,绝对不会吵架,因为佛是无质碍的理体,好像烛光一样,一烛光充满一室,多烛光还是充满一室,光与光是调和的,对房子的空间毫无影响,只是更光亮些。但一佛与多佛,是众生的分别心所造成的,其实一佛即是多佛,多佛即是一佛,如果你体会不到这个道理而说我糊涂,真是冤枉!’
刚才说佛是觉者。其实觉的能力每个众生都有,只是使用的方法不同而已。佛觉是‘空’——‘实相’(离一切相);众生觉是‘有’——‘假相’,对这假相有所执著,贪恋不舍,则成不觉。而佛觉虽空,并不否认物质现象的存在,而是说它的存在,是缘生的、生灭的、短暂的、是不究竟的。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但众生不明此理,而认为是实有,于是就产生了人、我、是、非、利、害、得、失的各种感受,这就是生死和痛苦的根源。我们要想离苦得乐,必须学佛的所觉。如能把世间的一切当成公共的交通工具,需要时就利用一下,到达目的地以后,毫不贪恋的而予以舍弃,这样就可把人生的痛苦,减少到最低限度了。
关伊子说:‘知物之伪,不必去物,譬如见土牛木马,虽情存牛马之名,而心忘牛马之实。’这也是告诉我们不要执著的几句老实话。
何谓佛法?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人,叫做佛。而法,是法则和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能使迷者悟,苦者乐,由凡而圣的方法,就叫做佛法。凡是佛所说的一切言教,我们若能依之修行,定能绝思虑,去缠缚,度生死,得自在,而成等正觉,这就是佛法所给予我们的利益。其实宇宙间一切诸法都是佛法,也都不是佛法,问题就在迷与悟。拿钱来说,可以买放生命,拯济孤贫,这是佛法;如果用之于吃喝玩乐,造诸恶业,那就不是佛法了。
佛法是为破除众生的虚妄执著而产生的。因为众生患了生死执著的重病,所以要用佛法的妙药来解救,一旦药到病除,最后药也没有用。所以佛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是说,佛法像渡人的竹筏一样,过了河就没有用了。其目的是教我们不但世间法不能执著,最后连出世的佛法也不能执著,才能得到究竟的快乐。
何谓僧?
僧是梵语‘僧伽’的简称,译为和合众。因此就要有四人以上的出家众,才可以用这种称呼,如果是一个人,只能称释某某。但也有人为了写作上的方便而称山僧或老僧,也不算错,因为个体是属于整体的一部分,我认为是可以的。
关于在家人,对出家男女二众的称呼,一般来说,如果你到寺院里去,见了出家的男众,称呼他法师、师父都可以,假若称先生,叫伯伯,虽然不算错,但听起来总不是味道。对女众也可以称呼法师、尼师或师父,若是称小姐,叫阿姨,听起来似乎很不顺耳。
佛法僧合称三宝,这是一种恭敬赞叹的意思,凡是发心向善,立志上达的人,应该皈依三宝,共结佛缘。
何谓皈依三宝?
皈是皈顺,依是依靠,也就是信仰、服从的意思。皈依三宝,是以三宝为师,以三宝为模范,可以藉信仰的力量来约束自己的身心,正正当当的做个好人,因此可得三种利益
l.皈依佛,不堕地狱。
2.皈依法,不堕饿鬼。
3.皈依僧,不堕畜生。
由此看来,皈依三宝,可以免除三恶道的痛苦,真是好极了。但是皈依只是种了成佛的种子,然后还要继续努力,依照佛法去行,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如果是信而不行,我行我素,还是要随业受报的,因为三宝只是迷人的导师,而不是恶人的保护者。我们要想做好人,享天福,以至成佛,皈依以后,还要持五戒、行十善,或者是具足戒,只要能严持戒律,坚固不犯,一定可以达到目的。
假若你对学佛很有兴趣,而发心皈依,必须请一位懂得佛法的出家人为皈依师,办理皈依有关事宜,如果拜在家人为皈依师,那就不能说是皈依三宝,这种作法,是违反佛法的。
何谓五戒和十善?
五戒:
l.不杀生。(不妄杀众生的生命,除暴安良则不犯戒。)
2.不偷盗。(不巧取豪夺非分的财物为己有。)
3.不邪淫。(乃指夫妇以外任何男女,不得苟且。)
4.不妄语。(说实话,不为自己的利益而说谎。)
5.不饮酒。(包括鸦片等麻醉品和兴奋剂。)
这五项若都能受持,可保来世不失人身。万一有困难放不下,不能完全的受持,也应该择其能持者而持之,那怕是一条,只要能持,就有功德。
十善:
l.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邪淫。
4.不妄语。
5.不饮酒。
6.不两舌。(不挑拨是非,或利用各种刊物恶意的毁谤他人。)
7.不恶口。(不骂人,不说刻薄话。)
8.不贪。(不取非分的财物。)
9.不嗔。(遇不如意事,不记别人的仇恨,不求报复。)
10.不痴。(凡事相信因果,不怨不尤。)
戒,好比世间法的法律,是个人生活的规约,是修、齐、治、平的轨范,其力能补国法之不足,济政令于无形,果能人人守之,必能本固邦宁,民安物阜。
曾经有人和我说:‘我很喜欢佛教,就是规矩太严,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做,所以就不敢信。’由此看来,一般人都是怕受约束而裹足不前,真是可惜!其实佛法是合乎情理法的,一点也不勉强,就是受了戒,并没有改变你的整个生活方式,只是舍短取长的加以规正而已,像马路上的斑马线一样,并不是不让人走路,而是用来保护行人的安全,何乐而不为呢?要知我们现在对生活多一分约束,就可以减少将来一分痛苦。如果认为这话是对的,那么就应该即早学佛,为未来的幸福而努力。
何谓佛性?如何修至成佛?
所谓‘性’就是本质和本能的意思。也就是说,性是理,而不是事,是体而不是用。因此只可用语言文字表达,而不能供诸观赏。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天命予男曰男性,天命予女曰女性,予水曰湿,予火曰暖,......这是狭义的解释。
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广义的。这是说众生都有作佛的本质,和成佛的本能。当年悉达多太子也是众生之一,因为他能‘不失其时’的发挥本能——佛性的力量,而成正觉。但我们是各从其志,向外寻求,以致渐行渐远渐无缘,苦海茫茫何处证?虽然如此,但佛性仍在。只要及早回头,依教行持,还是可以成佛的,所以说:‘佛是已觉的众生,众生是未觉的佛’,就是这个道理。
可能你还不太明白,佛性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譬喻说一切男子(众生)皆有父性(佛性),一切女子皆有母性,但是在未生孩子以前,那是理,等到成人生子(修行)以后,才是名正言顺的父母(佛)了。
至于如何修至成佛,说实在的,我和你一样的外行,这是个大问题,不是几句话就可说完,现在画一个图(如附图),以便说明修习的程序:
众生本来是自性佛,由于无始以来的一念不觉,攀执外缘而起惑(迷),以无明(不明事理真相)为动力造诸恶业,就进入六道,人身、畜面,随业受生,要想了脱生死之苦,必须修持圣道,乃能得免。如修四谛法,即成声闻;修十二因缘,即成缘觉;修六度万行,谓之菩萨,到了恶尽善满,怨亲无别时,是谓之佛。
佛教传入我国以后,经过历代大德竭力研究,分为八宗,各宗有各宗修持捷径,若能息心(妄想心)依法修行,都可成佛。但是最理想的修持方法,莫过于净土宗的念佛法门,简而易行,成功无别,最适合我们现在一般人修持,如果你感觉在这世界上没有一点不是苦的话,不妨天天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并且发愿要到极乐世界去,等到将来临命终时,必能身无苦,往生西方。
要怎样才能成为—个好的佛教徒?
做佛教徒的人,要以佛法来约束自我的身心,一切作为,以利他为主,利己次之;就是不愿吃亏,也须做到自他两利才可以。千万不要打起佛教徒的旗帜,做的是损人利己的活计,而使别人批评佛教,罪过就大了!
因为你引起别人造三业(身、口、意)罪,将来
别人遭报,你也少不了一分。如果别人受了你言行的影响而赞叹三宝,你也有一分不可思议的功德。
至于发心做个好佛教徒,最低限度,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爱国家,愍众生,乐善好施,老老幼幼,奉公务,守法纪,不取非分财物,不背因果之理,以世法来说,算是个大好人,倘能进一步的受持三皈五戒,依教奉行,就是个好佛教徒了。
佛教与他教有何不同?
我是个无用的出家人,自己的事尚且照顾不了,那有时间谈论其他宗教问题,而引起无谓的口舌。但是既然有人问,又不能不答覆。
过去我曾经看过其他宗教的书刊,在事理上的缺点太多,引不起兴趣。后来看了些佛教的经典,因为理事圆融,故使我有一种‘得其所哉’的感觉。所以说,佛教的理论是高超的,方法是究竟的。老庄之学,在理论方面,有些地方与佛教很相近,但方法却不究竟。至于其他的宗教,根本不值得一谈。如果说他对社会颇有贡献,那是世间法,对生死问题毫不相干。固然佛教也讲利生,那是方便,而最终的目的,是要无生,无生则无灭,不生不灭,才是真正的永生。
至于不同之处,略举三点:
1.理论:佛说诸法性空,因缘生灭。他教说宇宙万物,都是神乎其神的神造的。
2.方法:佛说众生轮转生死的原因,是由无始以来贪、嗔、痴、烦恼所造的各种恶业而构成的,现在必须依照大乘佛法的禅、教、律、密、净,和小乘佛法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原则去修习,才能了脱生死之苦。他教只凭一个信字,就说能得永生,请问医生是不是能以一粒消炎片,治好所有病人的病?
3.愿力:佛的愿力是要使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地藏菩萨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但是他教说,只是‘信我者得救’和‘我爱世人’,可见他爱的范围只是几个教友而已。究竟他爱的是什么,只有他们知道。
在这里我要特别的申明:以上三点,是因你的发问,我才不得不把教理简略的分析一下,并不是要和别人比高低,你认为那个教的理由充足就去信那个教,如果事理不明,盲目崇拜,那才真的迷信。
学佛以后,是否能万事如意?
这个问题,要依学者用心而定,如能学以致用,确能依教行持,则可随缘如意,等到诸漏既尽,生死已了,不仅是万事如意,更能一切如意!
不管是世出世间法,都没有不劳而获的。要求得世间的荣华富贵,必须立志上达,自立自强,才能达到目的。而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罪障,了脱生死,更需要彻底放弃世间名利的追求,和精神上、物质上的享受。若遇顺(如意)逆(不如意)诸境,而能忍受,更能做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果能如是用功去行,终身不辍,定能一切如意,成佛有期。
若是放不下五欲的享受,又想冒充好人,做个名誉佛教徒,这种‘掩耳盗铃’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因果是大公无私,无枉无纵的裁判者,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丝毫不爽。所以说如意与否,完全操之在我,而不在事,请你先做到如万事的意,然后万事必能如你的意。
宗教的目的都是劝人为善,只要为善,何必信教?
这是一般人的共同观念,原因是不明白宗教的道理和目的所造成的。你不信教,我没有理由反对,但有权不同意你这种看法。
虽然其他宗教也劝人行善,但在方法上却有很大的差别,佛教劝人行善,同时又‘防患于未然’的劝人止恶,否则就像无底的水桶,永远是灌不满的。因此佛法首先劝人不要杀生和食肉,以养仁德。可是其他的宗教却赞成肉食,说什么天生万物以养人,不食就违反了上帝的意志。如果认为这话是对的,那么厕所里的蛆虫也是万物之一,也应该吃才对。而肉食既能养人,那吃肉的人就不该生病和死亡。现在有少数无知之徒,认为素食的人傻,他不知道因果的厉害,等到将来受报的时候,就悔之莫及了!
宗教对人生是很有帮助的,我认为教要信,但是不要迷信,千万要把占小便宜的心理丢开,客观的看看各种宗教的书籍,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虽不中,亦不远矣’。
佛的形状究竟是什么样子?
佛就是佛的样子,与任何的东西都不同。你没有见过佛吗?跟我来看。他说:‘佛像是见过,我现在问的是真正的佛。’我说:‘那就难了!佛有法身、报身和应身三种形相,末世众生,连应身佛也看不到,何况其他?而我从理论上认识的佛,又没有办法给你看,这就和关尹子说的:‘言道者如言梦。夫言梦者曰,如此金玉,如此器皿,如此禽兽。言者能言之,而不能取而与之;听者能闻之,不能受而得之,唯善听者不泥不辩。’如果你能体会到这几句话的意味,对这问题就比较容易了解些。下面还是介绍几段经文听听,也许有点帮助。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华严经说:‘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再看大珠和尚说:‘其心(佛)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佛)之形相。’
他听了以后,没说什么,可是头依然在横摇著。于是我就问他:‘众生你见过吧?’他笑著说:‘遍地都是,谁没见过’。‘好了,对这个问题,我没办法再解释了。不过,要想见到真正的佛,办法还是有,不知你愿不愿意作?’于是他连忙的说:‘愿意!’既然如此,希望你好好的去做,自然会成功。每天你还是照常的工作,只要抽出一点时间来念‘阿弥陀佛’,当念佛时不能想工作,但工作时可以想念佛,每当念佛时,一定要字字念明白,句句听清楚,只要能长久念下去,到了看不见众生的时候,就可以看见佛了!因为佛和众生,在理上讲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事实上,佛是佛,众生是众生。因为佛和众生,是我们由分别心所产生的一种差别相,现在我们修持,就是要修正我们的人、我差别观,而使众多为一,集零为整。不管是参禅也好,念佛也好,方法虽然不同,但目的却是一致的。请你不要怀疑念佛的方法太简单,未必有效,,其实这是四两拨千斤的办法,好得很。
后来送他出门的时候,特别的说:‘请你千万不要以认识人物的方法去认识佛,把名利心隔远些,就不会当面错过了!’
众生在未成众生以前是什么?
那么久远的事,除了佛以外,谁也弄不清楚。孔夫子不是也说过‘未知生?’那我说不知道也不为错。不过我从读经所得来的资料,众生在未成众生以前,都是自性佛,因为在很久以前,由于一念无名的妄动,就成了众生。好比小孩子(喻自性佛),看见河里的小鱼很好玩(贪爱),于是就下水去捉鱼(一念不觉),因为水的流速很强(烦恼),以致淹死在水里(众生)。
淮南子说:‘水性真情,而土汨之,人性安静,世欲乱之。’三字经也是说:‘人之初,性本善(自性佛),性相近(物欲),习(造诸恶业)相远(众生)。’由此可知,众生是由一念无明而来的。现在要想回复本来的真面目,必须依教修行,突破无明,而了解诸法性空的道理,贪心慢慢就平息下来,只要贪心一息,嗔心和痴心自然的会平息,三毒一除,生死自了。
如果你觉得做众生很好,那就什么也不要谈,否则,应该赶快学佛,只要能依法修行,必能解脱生死的束缚,得到究竟的快乐。
众生成佛以后,会不会再成众生?
圆觉经云:‘譬如销金(喻修行),金非销故有(本具佛性),虽复本来金(金沙喻众生),终以销成就(纯金喻佛)一成真金体(佛),不复重为矿(众生)’。
由这段经文看来,众生成了佛以后,是不会再成众生的。好比矿金,虽然含有真金的成分,但必须经过提炼以后,除了杂物,才是纯金;既然已成真金,再不会成为矿金了。也就是说,众生经过佛法的熏陶以后,消除了所有的杂念和烦恼,得大自在,就不能再说是众生了。
但是诸佛菩萨的悲心深重,为了济度众生而随类现形,千万要注意,那是方便,而不是受报。好比开矿所用的工具,是由钢铁制造成的,而钢铁是由铁砂炼成的,现在用来挖铁砂,但铁砂要炼,工具就用不著再炼。所以说,众生(铁砂)是受报(炼),佛是方便,就是这个道理。
学佛是为了成佛,但成佛又为了什么?
一个学医的人,他的志愿必定是行医,如果不打算行医,就不会学这一行。那么学佛,必定要发愿度众生,依教修行,将来才能成佛,既已成佛,当然要度众生,所以说成佛的目的是为了度众生,如果不愿度众生,也就成不了佛!
假使说,我就是为了怕苦才学佛,既然成了佛还要度生,那还不是和以前一样苦吗?不一样,绝对不一样!好比医院里的病人,健愈后立志学医,然后又回到医院里去工作,虽然和病人所处的环境完全相同,但是所感受的却完全不同,原因是一个有病,一个没有病。了解这个道理,就知道诸佛度生,是不感觉痛苦的。
你怕度生,你永远是众生,能度众生,绝对不是众生!
儒家说食色性也。佛制戒淫茹素,二者孰是?
都对。因为儒家说的是世间法,佛说的是世出世间法。其实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修、齐、治、平,并不是食色性也。但是许多人,谈起吃喝玩乐,就捧出孔夫子为挡箭牌,若是谈‘四维八德’,就说现在是太空时代,提那些老八股干什么?因此不但不捧孔夫子,而且还要咒骂,这是多么可怕的事!
我们应该了解孔夫子著书立说的目的,是教民易俗,匡正时弊,除了食色性也之外,还有‘世之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辱),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又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以及‘侍君不忠非孝也,居处不庄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忠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还有‘君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则水方,盂圆则水圆。’
我没有读什么书,也不会读书,但将记忆所及,略举数则,作为我们谈话的资料。可是儒家说的这些警语,人皆充耳不闻,而有利于己的食色之言,则终身诵之,殊属不妥。
至于佛制戒淫茹素,与儒家的‘万恶淫为首’和‘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的思想是相通的。而出家人戒淫,旨在断爱,既无家室之累,养育之忧,方能安心办道,为人师表。但对在家人,只戒邪淫,如人人守之勿犯,则现在社会上许多不正当的行为也就灭迹了。
谈到素食,当然与杀生有关,而戒杀的目的,是为了求得真正的平等。所谓男女平等,种族平等,……依佛理来说,还是假平等,要万类平等,才是真平等。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就该平等。所谓万类平等,并不需要把它们都养在家里,人畜一堂,只要不无故伤害它们,而使其各从其志,各安其位就好了。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所谓几希者,就是其形不同,其心不异的意思。如果说人类杀害虫鱼鸟兽是应该的,那么世界上强凌弱,众暴寡,也是应该的,反正是比拳头嘛。但人知道报仇,则畜亦当索命,这是必然的道理。要想世界和平,除了慈心不杀,决无他策。希望有志之士,拥护佛教推行世界护生运动,共谋永久之和平。果能如是行去,必可重见舜日尧天于今世了。
我是军人,将来在战场上造了杀业,是否有罪?
佛教戒杀,对一般在家人来说,是戒妄杀。军人负有保国卫民之责,在战场所射杀伤亡之人畜,是为了吊民伐罪,除暴安良,而不是寻仇报复,谋财害命,所以没有罪。
好比医生,为了保护病人生命的安全而切除手足,是不犯罪的,只要诊断没有错误,就是因手术而导致死亡,也不犯罪。军人在战场上的行为,和医生为人治病的道理是一样的,故说不犯。话虽如此,但希望能做到无枉无纵才好。因为在战场出现的敌人,也有胁从的,不见得全是坏人,对于俘虏的处理,必须谨慎,在可能范围,予以适当的教化,使其改过自新,而化敌为友。这是两全其美的办法,好自为之。
从前梁襄王问孟子:‘怎样能使国家安定?’孟子说:‘定于一。’又问:‘谁能统一?’孟子说:‘不喜欢杀人的能统一。’由此可见杀人并不是谋求统一的好办法。我们要战胜敌人,最有效的武器,还是修明的政治。固然政治要以武力作后盾,假若‘君明臣直,父慈子孝’,而且‘养生送死无遗憾!’国家自然富强了,‘焉用杀!’
何谓因果?
因就是原因和种子的意思,果即是结果和果实。所谓因果,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采用植物的因果关系,来说明众生心理活动所产生的行为,最后所得到的反应是相等的。所以老子也说:‘人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人不为善者,天报之以祸!’就是这个道理。
我讲个不懂因果的故事给你听。四十年在南部,有位其貌不扬的小姐大闹照相馆,她指著墙上挂的另一张小姐的照片说:‘当时我要你要照的和那张一样,现在你把我照成这样子,难看死了!’那位老板很幽默的递给她一面镜子说:‘你看有那一点走了样?’她没再说什么,只是流著眼泪走了。假如我们每个人都相信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日未到’的道理,又能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上去,那么定能把人与人之间许多不必要的纠纷,减少到最低的限度。倘能懂得三世因果的道理,那就更为彻底。
司马迁说:‘昔者虞舜困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传说立于传厔,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有道之人,犹然遭此灾(灾),况以中才而涉乱世之末流者乎!’由此可见司马先生,是不明三世因果的,否则,必不出此言也。
所谓三世因果,就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记得五十三年住院时,有位患友,品学均佳,就是不信因果。有一天他的原单位寄给他一枚忠勤勋章,我把握著机会说:‘老刘!你干的不错嘛!’他把头一偏,就说:‘你又不在那里,怎么知道?’我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虽然没有秀才的本领,却有秀才的经验。’于是指著他手上的勋章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此时他拍拍我的肩膀说:‘你怎么老是三句不离本行,又向我传教是不是?’‘传教倒不敢说,不过我是个业余的佛教徒,虽然不懂什么,因机释疑,是我应尽的义务。’于是我又接著说:‘明年恐怕不会再寄给你了。’他说:‘你真了不起!既知过去,又识未来,有何根据?’我说:‘要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阁下如果长期在这里泡病号,怎会给你?’眼看他的头不再横摇了,并且说:‘这样嘛!到是很合理的。’
佛教讲因果,是不是宿命论?
因是原因,果是结果。‘如是因生如是果’,故称‘因果’。而‘宿命论’是说人生的吉凶祸福和富贵贫贱,都是命运所注定的,非人力所能挽回。这样一来,与因果刚好是唱反调。从前袁了凡,就是因为受了宿命论的影响,所以才辞官回去等死,后来云谷禅师告诉他‘一切唯心’的道理之后,才解除了‘宿命论’的束缚。
在今天这种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里,相信因果的人,固然不多,就是能信宿命论的也很少见。但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因为业力的关系,很难得一帆风顺,万事如意。所以每当事业失败,生活穷困的时候,却不妨暂时的信一信宿命论,藉以消除忧愁,缓和情绪,也未尝不可。但事后还是要依照自己的能力,为未来的生活而努力,千万不要做了命运的俘虏。现在请问你:‘假若你驾车外出,在中途抛锚,检查的结果,没有油,你怎么办?’如依宿命论,那就不管它,但就因果来说,只怪自己事前没有检查,以致如此,现在还是要想办法加油,继续行驶,才是合情合理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遭受的不如意,是过去生命中的种子不好,以致今生才会这样。要想来生的生活幸福,事业如意,必须即时行善,才是上策。
老子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是破除宿命论的至理名言,相信因果最好的启示。
何谓六道轮回?
天上、人间、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这六个地方,合称六道。轮回,即是运转的意思,因为一切众生,受到宿世业力的推动,不断的轮转在这六个地方,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所以叫做六道轮回。
我们的社会形态,是由农工商学兵政所组成的,而全国人民的工作,都离不开这个范围。每个人的工作,为了要和自己的环境和技能作适当的配合,所以就有先农后商,或由学而兵的,……这种动态的现象,就是轮回。同时我们生活上的饮食起居,上学下班,和精神上所表现的喜怒哀乐,这些身心活动的情形,不都是轮回吗?只是没有注意而已。
虽然有些人,为了某种关系而否认轮回,也没有用,因为轮回是因果性的,绝不是信之则有,不信则无的无稽之谈。只要他的行为合乎轮回的条件,那一定是信也轮回,不信也轮回,仗权势固然抗拒不了,送红包还是买不下来。
总之,轮回之理,智者信之而不疑,若与愚者论,如同生盲辨色,徒费功夫!
我有位朋友,自称是现在维摩,甚么意思?
你的朋友究竟是何许人也,我不知道,当然就没有个人恩怨和利害关系。现在就事论事,客观的答覆所问,自然就不会惹出是非。下面就是维摩的简历,以后你留心观察他的行为,是否合乎这个原则,就知道是不是维摩了。
维摩是梵语,译为净名,是释迦佛住世时,助佛宣化的一位大居士,传为金粟如来化身。在维摩经方便品第二说:‘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惟。住佛威仪,心如大海。……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戒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辙以度人,爱诸异道,不毁正信。’你的朋友具有以上的条件吗?
文殊师利问疾品说:‘世尊殷勤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维摩诘说生病的原因是:‘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你的朋友有这种精神吗?
不思议品说:‘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如何座?’于是维摩居士就问文殊师利说:‘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文殊师利就说:‘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维摩居士‘现神通力,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座来,入维摩丈室。’你的朋友有这种本领吗?而对于众生,也能作‘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相,如热时焰,如呼时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是观否?
再看入不二法门品,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说:‘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不二法门?’当时维摩居士以‘默然无言’的办法回答了问题。所以文殊师利就赞叹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不二法门。’你的朋友有这种功夫没有?你看他的言行,假使和以上所说的完全不符,那就是现在的真‘为魔’了。
我并不是嫉妒他是维摩,你知道我们是多么的希望每位居士都是维摩,对于我们上求下化的工作,不是更有益吗?不管是他自称的也好,别人恭维的也好,‘哑巴吃汤圆,肚子有数。’虽然说‘吹牛皮不犯死罪’,但是犯了大妄语罪,真教我为他担心。因此我希望你永远做个守本分的居士,对三宝的护持,量力而为,不必‘打肿脸充胖子’,千万不要标奇惑众,害人害己。要知道因果是最精确的测谎器,我们既然学佛,一切的言行,都要以佛法做标准,才算是真正得到了佛法的受用。
我们都知道佛教有四众弟子之分,那是为了佛教行政业务的方便,但地位(佛性)是平等的,出家人没有特权,在家的也不得例外,因为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弘法利生,圆成佛道!如果以经济眼光来看,居士应该有点特权才对,因为绝大多数出家人的生活所需,是靠居士们供养的。因为我常常看见居士们对出家人的恭敬虔诚,内心感到非常不安!所以希望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共同发挥佛法的力量,使一切众生均能离苦得乐,转凡为圣,才能使其功不唐捐,受之无愧!
何谓业、宿业、业报和业力?
众生由无始以来,一念不觉所产生的善恶思想行为,统称之为业。而众生在过去各种不同的时空里,所产生的一切思想行为,叫做宿业。所谓:‘如是因生如是果’由于宿业的力量(业力),使现生有各种不同的感受,这就叫做业报。
就人来说,有的做科学家,有的当驾驶,究其原因,因为他们的才智不同(宿世业力),则其所学是故有别,于是所从事的工作,所得到的待遇,自然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别。以此例推,宇宙万有,都是由于宿业的因缘,而造成种种差别的现象。但宿业原本于心,所以华严经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妄想心)造’,就是这个道理。
时常听到有人说:‘我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坏事,尽管怎么努力,在事业上总是不如意,可是某某人可说是无恶不作,反而生活美满,事事如意。’这是他在宿世善业力强,所以如此,但以现生的恶业报来说,天网恢恢,岂有不报之理!至于你为善,当应得善报,怎奈宿世恶业力强,是故如此,假若不是现今为善,恐怕又不是这个样子了。只要能继续为善,就是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现生的善因成熟了,自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希望你珍重这个问题,谨慎将事,则来日庶少荆棘耳。
是不是真有来生?
这个问题,如果不懂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的道理,是很难了解的。现在有些人,受了西洋科学的影响,凡事都讲证据,当然,也不算错,但可惜的是,只能‘事师于今’,而不能‘理师于古’,以致许多真实的因果轮回故事,都以未能亲眼见到而不信,非常可惜!
你不信有来生,那么我说过了今天,还有明天,当然你说不错。可是向一位有神经病的人说,他未必相信,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今天,什么叫明天。许多人不信有来生,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良知被五欲(财、色、名、食、睡)麻醉了,不知什么是今生,什么是来生。如说没有来生,就不应该有来日。假使认为作善作恶,死了就没有事,那么我们以前在银行的存款,现在应该无效。还有以前的杀人犯,过了一天就不应判罪,如说不行,那么把昨天或前年当前生,明天或明年当来生,不是很合理吗?
千万不要相信‘人死如灯灭’的鬼话。如果说这话是对的,那么以后大家都不能点灯,否则在‘人死如灯灭’的后面,就要加一句‘死人如灯燃’才合理。因为人死如灯灭,灭了的灯可以重燃,那死了的人,当然也可以如灯再生了。所谓死人,只是失去了四大(地、水、火、风)和合的物质功能,但支配物质功能的精神(阿赖耶、灵魂)功能仍然存在。而灯灭只是燃相(火)灭,燃性未灭,死人也是生相(呼吸)死;生性(心)未死。灯的燃灭是以明暗为缘,人的生死是以业力为缘,你不信有来生,除非能转八识,成四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或者是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要不然,又不知有多少来生在等著呢!
昨乃今之母,今乃明之母,有昨日才有今天,有今生必有来世!若明此理,则来生之说,就用不著怀疑了。
世人作恶,有报在子孙之说,一人做事一人当,报应子孙,有欠公允!
这是一个因果性的问题,假若不了解三世因果的道理,是很难说得清楚的。
我们只知道子孙是祖先财产的继承人,却不知道也是思想行为的继承人。所谓‘龙生龙子,虎生虎儿。’而母虎之性伤人,其子必不与人为友,故人见之必杀。那么做父母的,如果言行不检,所生的子女当亦不贤,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彼既不贤,必招祸事,从表面上看,是报应子孙,其实也是子孙的别业。
或者说某某人,生平服尧之服,诵尧之言,为什么子孙也不肖呢?因为他只是服其服,诵其言,而未行其行,‘挂羊头,卖狗肉’,子孙怎么会好?纵然今生诵其言,行其行,前生是不是如此?多生又未必是如此,这都是构成子孙不肖的主要因素。
我们也常见到父母的品德很坏,但子女却又很好,那是他们前世的善业因缘关系;也有子不肖而孙最贤的,也是他们多生的共业和现生的别业因缘所产生的现象,不足为奇。
总之,要想子孝孙贤,五世其昌,必须止一切恶,行一切善,天网恢恢,幸勿忧其报之不爽!
是不是真有天堂和地狱?在那里?
地狱和天堂,是形容苦乐对待的名词,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位置,而是随众生的思想行为(业力)所显现的,因此,说有也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诸恶莫作’,则无地狱,‘众善奉行’,就有天堂。
地狱天堂究竟在那里呢?现在我还没有去过,就是以前去过,现在也忘了,不过我认为它的位置是那里都在,那里都不在。好比说,某一家人,欢欢喜喜的在收看电视,这是天堂相。忽然他的太太说黑白的电视不好,要换彩色的,那么先生就说:‘刚刚筹缴了孩子们的学费,又要买电视机,真是胡闹!’因此而吵嘴,而打架,而自杀!这样一来,就变成地狱了。由此可知,地狱、天堂,是唯心所现的。
地藏经所说的那许多地狱,如因未见而不信,那政府设有惩治坏人的牢狱,总不能因为没有坐过牢就说没有。地狱的有无,和这道理是一样的。
最后我特别申明一点,经中所说的许多地狱,完全是众生的业力所造成的,与佛教毫不相干,介绍各种地狱和众生受苦的情形,却是为了防止众生作恶,受诸苦恼,而作义务宣传,藉此以收‘谈梅口酸,想崖足颤’之效。
人的心性究竟是善还是恶?
首先我们要了解心性的意义,然后再谈善恶。所谓‘心性’,就是‘真心’和‘实性’的意思,如果合用则性是心之体,心是性之用。若是分割使用,则体用兼备,理事互含。至于谈到善恶,却是见仁见智。孟子道‘性善’;荀子称‘性恶’;公孙龙子说‘性无善恶’;扬雄认为‘人性善恶混’;刘向则是‘性不独善,情不独恶’;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而王阳明的解释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用’。由此看来,真是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可惜我不是大学问家,无力研究诸子之说,故不能妄加评论,只好以我所了解的一点佛法,对本题略表管见而已。
刚才所说的心,有真心和妄心之别。真心属理,妄心属事。也就是说,真心是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可思议的理体。而妄心是因缘而起的各种心理活动状态的识别心,例如‘祭思敬,丧思哀’,‘见贤思齐’和‘谈梅口酸,想崖足颤’......所谓:‘一切唯心造’,就是妄心缘境所生起的各种幻觉,众生不明白缘生性空的道理,而执诸法为实有,以致造诸恶业,遭受苦果,这就是众生的生死根源,轮回的依据。
或问诸佛菩萨的慈悲心从何而起?我说诸佛菩萨的大悲心,是缘众生的苦境而起的一种与乐、拔苦的大悲心,这种大悲心,是怨亲平等的善,是无条件的爱!因此就不能说是妄心了。但众生缘境,是识心分别人我利害关系,而构成各种善恶的行为,因此所作之善,是有条件的,更是有范围的。许多人之所以不作恶,‘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因为他考虑到作恶的后果不利于己。而作恶的人,是因为他的贪欲超过了生存能力的极限,求之不得,只好挺而走险,无所不为,但最后受到法律制裁时,也几乎是没有一个不是悔不当初。为什么呢?因为作恶的后果不利于己。像这种情形,如果相信因果轮回的道理,定可防止作恶心理的发展,甚至予以根绝。
至于现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不外乎种子和因缘的关系。所谓种子,即是犯罪人宿业的恶因所感。而因缘的关系,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因为有的家长忙于名利而疏于管教;学校又忽略了品德教育的培养;而与社会接触,却又受到许多不良习气的传染,这都是助长青少年犯罪的主因,所以许多人对他们都有一种‘后生可畏’的感觉。
我们要杜绝青少年犯罪的恶行,壮、老年人首先要以身作则,做青少年的模范。有写作能力的人,不要写黄色书刊而遗祸社会。广播影剧业者,剪去诲盗诲淫的节目,推行因果忠良的故事。只要大家肯努力去做,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不然,将来的社会情况,是不堪设想的!
何谓修行?
修即是戒,有修正、修理和修除等义。行是言行。那么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言行。也就是说,不该说的不要说,不该作的不要作,不该想的不要想,就叫做修行。
我们佛教修行的方法很多,但是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众生所遭受的痛苦,都是由贪爱而来的,要想离苦得乐,必须修正我们的思想和言行,使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不贪、嗔、痴。只要身口意三业清净,自然就不会痛苦了。三业之中,要算意业最难修,而又最重要,因为意识有分别和执著的功能,所以成为我们修行主要的目标。所以关尹子说:‘梦中镜中水中,皆天地存焉,欲去梦中天地,寝不寐;欲去镜中天地,形不照;欲去水中天地,盎(盆子)不汲(装水)。彼之有无在此(心)而不在彼(物),是以圣人不去天地去识。’照这样说,意识不是就成了罪魁祸首吗?其实不然,只怪我们不善统御,以致如此,若是运用得当,使系铃人作解铃人,却能帮助我们弘法利生,成就道业,如是又成为功臣了。
我出家后,收到一位老友的来信云:‘闻兄已舍俗出家,作大佛事!处此恶世,得以用功“修形”,使弟敬佩万分’等语,为了这个‘形’字,倒使我生了一点小烦恼,认为他有戏谑行为。后来一想,对的,他是希望我不要偏重于形状的意思,乃覆函云:‘行’要修,‘形’也要修,方得名为‘比丘’也。
佛教有那么多的经典,讲些什么?
简单的说,所讲的不外乎告诉我们作人作事的道理,和了脱生死的方法。
根据解密深经说,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言,分为三个时期,当佛成道初期,一切外道凡夫,认为‘我’是实有的,因此而起惑造业,轮回生死,佛为了破除外凡的妄执,即说阿含经的教理,使其了解‘我’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缘生的假相,是空的,而存在的是五蕴。这是属于第一期的小乘有教,亦即所谓我空法有教。
但二乘行人,虽了解我空,却又妄执诸法实有,因此佛又说般若经,以缘生性空之理,破其法执,是为‘我法二空论’,属第二期的万法皆空教。但佛说空教,是为了破法执,如果执空,岂不是无烦恼可断,无佛道可成,落入断灭的顽空吗?执有是病,执空(顽空)也是病,所以佛又说解深密经,阐明心(真心)有境空的中道义理,是为第三期的中道了义教。
我们读经也不能执著,固然空教、有教都是佛说的,但是执空、执有,也并不是不对,而是不究竟。因为说空说有,都是方便,中道才是究竟的佛法。譬如说,婴儿吃奶(我执),做父母的为了要使他断奶(破执),就买饼干给他吃(空教),但是长期的吃饼干(法执)也不好,必须慢慢的训练他吃饭(中道),才是正常的生活方式。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中道,所谓中道,是不住空有,离较量,绝分别的理中,否则,就不是中道了。金刚经云:‘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因此也可以说‘如来说中道,则非中道,是名中道。’这是我对中道肤浅的认识。
因为我最喜欢‘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这三句,所以就把它列为公式:‘所谓什么则非什么,是名什么。’好比说,所谓女孩,则非女孩,是名女孩。因为长大后,要做家庭主妇,因此改为所谓主妇,则非主妇,是名主妇。到了老年时,就说所谓老人,则非老人,是名老人。最后死了,又可以说,所谓死人,则非死人,是名死人。四大分离,它又随业受报去了。我认为每个人若是能利用这个公式去认识宇宙万有,只要能行得彻底,就不会做万有的奴隶。
各种宗教都是劝人为善,如果行善,将来是否都能往生西方?
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应该可以,如果稍加分析,就有问题。因为‘善’是个抽象的东西,必须依赖各人的言行表达出来,然后才见功效。由于用心不同,言行表现就有差别,因此可以把善略分为二:一为真善,一为假善。所谓真善,是无条件的爱,像雨露一样,普施一切,无偏无废,故称真善。假善,是猫哭老鼠,口蜜腹剑,好像密医一样,表面上伪装好人,实际上是只管自己赚钱,不顾他人死活的骗子。
佛教的善,是怨亲平等,三有均资的,五戒是最具体的表现。至于其他的宗教是怎样的情形,大家是知道的,由于思想不同,教化的方法就大有差别,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7 19:57:31
|
只看該作者
所以最终的目的是绝对不会相同的。好比一列火车所载的旅客,绝不会是到同一个地方下车,因为他们的理想和工作不同,当然目的地也就不同,这是必然的道理。
固然极乐世界,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地方,都有去的权利;阿弥陀佛更希望大家都去,而且去的条件又最简单,只要天天念佛,决心要去,将来就可以去。假若你根本就没有准备,怎么去?如果真的行了善,也不吃亏,将来可以得到一点善报,往生西方是不可能的。
学佛是否—定要吃素?
素食的目的,是为爱护众生的生命,要爱护众生的生命,就必须戒杀。不杀生,才是真正的仁慈!同时素食也是为了降伏我们的贪心,因为大家为了贪口腹,贪健康,贪长寿,才杀生的。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想成佛,因此更须依照佛法,切实去做,才能达到目的。但不杀生,是成佛的基本条件之一,既然愿意学佛,最好是能素食。可是你现在正在求学时期,只好顺应目前的环境,等到将来确实明白素食的道理和好处后再说。
现在有些人贪求享受,认为素食营养不良,会影响健康,这是不明营养原理的极大错误。而肉食的人,难道就不病不老不死?其实素食的人,不但疾病少,寿命长,如能依佛法彻底去作,可以解决老病死的问题,而死只是死一次,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但肉食的人,依因果的道理说,实在很可怕!因为现在你杀害它的生命,将来它必会杀你的,这样不是等于自己杀自己?所以说,我们爱护众生,其实是爱护自己。如果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保证不会也不敢杀了。
下面介绍宋朝黄鲁直先生的两首诗作结语。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肥甘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看何如。
劝君休杀命,背面复生嗔、吃他还吃汝,循环作主人。
我们一天忙到晚,一生忙到老,究竟忙些什么?
一般人(包括一切众生)所忙的不外乎两件事:一个是‘生’,一个是‘死’,除此以外,就没有别的事了。所谓忙生,分为三点:
l.现生:为养生送死而忙。
2.后生:为子孙衣食而忙。
3.来生:为来生的生处而忙。由于忙现生和后生的关系,所产生的业力(善恶行为),就决定了来生的生处(随业受报)。
谈到忙死,你一定会感到是奇闻,怎么会忙死呢?刚才不是说忙生吗?究竟大家为什么忙生?还不是为了怕死!其实不管怎么忙,死的这一关,谁也偷渡不了。因此我把死分为三点:
l.好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能寿终正寝,往生善道。
2.横死:杀盗淫妄,无所不为,必定死于非命,堕落一途。
3.死死:由于生平作恶多端,死后必入地狱,受诸苦楚而死去活来,活来死去,所以为死死。
世间上还有一种人,也和大家一样的忙,但是忙的目的不同,因为他们感觉到生死很可怕,故依教修行,为了脱生死,广度众生而忙。所以说,他们的忙是有限度的,苦也是有时间性的,等到生了西方,一了百了。你感觉人生太苦吗?你认为忙的没有价值吗?需要觅个桃源好避秦吗?那么快点学佛,只要能依教修行,将来就可以得到不生不死的究竟快乐。
佛教的经典太多,不知如何下手?
佛法是应机而说的,众生的烦恼多,所以经典也要多,才能达成济度的任务。你想学佛,并不需要研读那么多的经,只要选择某一部大乘经典,终身持诵就可以了。像金刚经、普门品、心经和弥陀经,都很适合在家人受持。
如因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看经,也不要紧,那就修念佛法门好了,只要记住一句阿弥陀佛,或者是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走路也念,坐车也念,外出时心里默念,回家可以出声念,既不妨碍工作,又不空过时光,若能劝导别人共同修习,功德更不可思议!
请你不要怀疑念佛恐怕不及念经好,那是不正确的,因为念经的目的,是求其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和解脱生死的方法。但是还要修行,才能达到目的。那么念佛呢,也是了脱生死最好的方法之一,而且比别的方法更简单,更可靠,只要你相信极乐世界确实好,你愿意去,而且天天念佛的名号,将来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和诸大菩萨,就来接你,到了那里以后,一切如意,永无烦恼!和诸上善人在一起修行,圆成佛道。所以说:念佛的方法,虽然与念经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相同的。
万一为了生活忙不过来。不要紧,假若真的那么忙,还有办法,你修十念法好了。所谓十念法,就是念十口气的佛号,一口气念多了,随各人力气长短而定,只要每日早晚各念一次,念完了接念回向偈:‘愿以念佛功德,回向历劫怨亲,消除所造恶业,同生西方乐土!’如供有佛像,就拜三拜,否则面向西方行三鞠躬礼也可以。这个方法虽然简单,只要心诚愿切,同样有效,不过品位不太高,就算下品下生罢,也和罗汉相等。我认为很理想。
何谓化缘与因缘?
化有教化和募化两种意义。缘是机缘,简称化缘。所谓教化,是演说三藏(经律论)的义理,使众生依法修行,必能离苦得乐,转凡成圣的意思。至于募化,是佛住世时,为了降伏出家众的贪心而建立的,凡出家人的生活所需,完全由在家信众供养结缘,这样可以减去许多无谓的烦恼而安心办道,了脱生死。而在家人,利用这供养的方便,可以广结善缘。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由此可见,我们要远离诸苦,必须戒贪,才是根本办法。而布施供养,是戒贪的具体表现。
也许有人说:‘你这穷和尚命好,有一份长期补给证——化缘,就可以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当然你赞成化缘,而且口口声声的叫人家放下,自己抓得紧紧的,难道说你们拿别人的财物就不为贪?’我认为不是,因为我们拿别人的东西,不是用来养家活口,而是用于印经造像、救济贫困等等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不为贪。而向人化缘的目的,是为了广结佛缘,故不为贪。
关于因缘,所谓‘亲生的叫因,疏助的叫缘。’就麦子来说,麦种是因,那么日光、空气、水分,肥料、人工、时间是缘,但种子虽有生因,须具有诸缘的条件,才能发挥种子的功能,否则一定是‘苗而不秀’,或者是‘秀而不实’。不仅麦子如此,任何事物都是一样。从表面上看来,缘只是个抽象的名词,但是却有支配诸法生灭的潜力,而这种潜力,是与诸法同时生灭的。我们要了脱生死,圆成佛道,必须广种善因,多结善缘,将来才能达到目的。
我常看到某佛教刊物,批评别人的消息,是不是真的,怎么不见对方答辩?
最近几年,因为自己的工作比较忙,很少看其他的刊物,不知道所说的内容,故难以奉告。不过照理讲,佛教的刊物,应该只谈佛法,或者是护教的言论,关于恶性批评的消息,就不应该发表。而我们修持的对象是身、口、意,若使这三业清净,才能远离烦恼,得大自在,否则,一天到晚,是是非非的,那修的是什么行?不管批评的对不对,总是属于意气用事,与佛法是不相应的。这种行为,在他来说,以为抬高自己的身价,殊不知正是暴露他的弱点。
俗语说:‘闲人口里出是非’,因为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才会‘言不及义’,为了满足个己五欲的享受,又没有别的技能,只有打听别人的是非,达到利己的目的,若是稍有道心的人,那是不会这样做的!昔孔子适周见老子,辞去,老子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而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他连这点道理都不懂,还谈什么学佛!
人非圣贤,总难免有点过错,如果观念正确,可以向对方善意的建议改正,以杜绝后患;但恶意的批评,除了增加自己的罪业,与事实毫无补益。我们做佛弟子的,处处要律己,多做些反闻反观的工作,假使个人的言行合乎规律,团体也就健全而有光彩。
至于答辩与否,须视当事人契机而定。答辩可以说明事理的真相,使对方由衷的信服。百丈禅师说:‘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所以不辩乃无言说法,也是对付无赖之徒的妙著。我至诚的希望全体的佛教徒,谨遵教典,作大佛事,虽有不肖,亦莫可奈何。
宇宙是怎样形成的?
尽十方无有边际的空间,叫做‘宇’,尽过去现在和未来无有始终的时间,叫‘宙’,简称‘宇宙’。其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亦非长短、方圆、黑白、温凉、轻重、厚薄,所能计知的一种实相(空)理体。其用之大,为万物之母,故云‘无不从此法界流’,就是说,万物的相状虽殊,其母则一,存在的时间虽有久暂之别,但终必反其母。又云‘无不还归此法界’,万物虽生之于母,返之于母,必待因缘而后生,而后返,决非有能为者而为之;否则,即是魔说。
以上所说,是宇宙的定义,和万有与宇宙的关系。也许认为太抽象,因为这个问题,必须懂得‘一切唯心’和‘缘生性空’的道理以后,才比较好懂,不然,是很难说明白的。
所谓‘一切唯心’,是说宇宙间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心(妄想、思想)造成的,这个心不是心脏的肉团心,而是能思量、分别的‘识心’,在心理学上叫做思想。请你静静的沉思一番,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不是从思想分别其利害关系而产生的。这种由理想而成为实事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力量,佛法称为业力,因此也可以说,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由众生的业力所造成的。如果不相信,请问你住的楼房是不是心造的?老婆孩子是不是心造的?关犯人的牢狱是不是心造的?万里长城是心造的,西螺大桥也是心造的,你的家庭和乐,是全家人的共业所造成,牢狱是犯人的别业所造成的,如果没有犯罪的思想,就没有犯罪的行为,那里会有牢狱呢?由此可知,我们这个世界,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众生的共业和别业所造成的,等到将来众生业尽,此界亦尽,所以地藏经说:‘此界坏时,寄生他界……此界成后,还复而来’,那时候又是天地玄黄,宇宙洪流的时代了。
至于‘缘生性空’之理,一般人只知道‘缘’是个抽象的名词,其实它有支配一切诸法(宇宙万有)生灭的潜力。比喻说:‘豆子,照理是能生芽、开花、结果的,但是放在瓶子里,那就不可能了,必须有土壤、日光、空气、水分、人工、肥料和时间等等的助缘,才能成为事实。’同样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灭,都需要缘,没有缘,是不会生灭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生中,如果造的全是恶业,只要现在一心行善,而不给恶业犯罪的机会——缘,虽有也等于无,因为诸法自性本空,而今呈现在眼前的一切现象,是心造的,除此就是万无了。
这个问题,以我的能力来说,是超载的,只好以大题小作的办法,来结束这段因缘。以后有机会,我介绍几本书给你看,相信对这问题会有帮助。
我想起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两位大专的学生,讨论‘一切唯心’,刚好我到了,他们请我当裁判。为了减少言说的麻烦,就拿出一张台币说,请用一切唯心的道理答覆我,这是什么?但不能说是钱。停了一会见他们不作声,我说:‘以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作答案,好不好?’因为你想买什么,它就是什么,不买什么,依然是原来的什么。于是他们笑了说,有道理。
学佛是否要出家?若人人出家,势必灭种!
佛教有四众弟子,由此可见,在家学佛,是合格的。所谓出家,是要发愿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家,若是像因家庭失和而出走那样的出家,是没有用的。因为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脱生死,因此就要依教修行,才能达到目的,假若在家学佛,也能依教奉行,就等于出了家。
就形式上来说,出家人要辞亲割爱,放下精神与物质上的一切享受,试问有几个人能做得到?而有的人还‘肉不正不食’,叫他来过我们这种淡泊生活,绝对不习惯。别看做和尚很简单,如果没有相当的善根和因缘,保证还做不了。
谈到人种,我想是不成问题的,现在世界各国都有人满之患的感觉,而在家人不生孩子的还是很多,也没有人指责他们影响人种。假使我们都有缘出家修行,统统到极乐世界去了,还有其他五道的众生转来,或者其他的星球向这里移民,也不见得是说梦话。
出家人的生活方式,与时代不配合,可否改进?
正因为生活方式与众不同,所以我们才叫做出家人。我国名家尹文子说:‘名者名形也,形者应名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则形之与名居然别矣!’如果现在僧穿西装服,尼著迷你裙,恐怕今天你就不知道问这问题了。
其实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时代只能作适当的配合,例如现在的交通工具便利,可以舍步登车,衣服也可以变质而不变形,为了名正其形;形应其名,还是泥古为尚。凡是与僧制戒律有关的事物,我们一定要遵守,否则,佛法就不成佛法,众生也永远还是众生!
有人说来亨鹞蛋没有生机,可以吃。我认为不应该,固然戒律是没有这一条规定,假使能戒外别持,相信功德是无量的。如果硬要以戒律来作挡箭牌,那么以后请不要坐车,否则,对戒律以外的事宜,应当作适当的选择才好。
我们要知道,政府立法的目的,用以除暴安良;佛教制戒的原因,旨在防非止过!为了怕末世众生过分的顺应潮流,败坏佛法,才有戒律的产生。不学佛,当然什么也不说,否则,就应该遵守。关于生活方式,与时代作有限度的配合,少一分恶业,增一分福慧,愿共勉之。
现在佛法不兴盛,是不是宣传不够?这样下去,佛法是否会灭?
你这样关心佛教,功德无量!但佛法的盛衰,是随众生的业力而定的,宣传并不是主要因素。就学校来说,做老师的都希望每个学生的成绩好,可是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成绩却有很大的差别,究其原因,并不是老师没有宣传,而是学生的智愚不等。汉朝的王充说:‘刺绣之师,能缝帷裳,纳缕之工,不能织锦。’所以说对善根浅薄的人,除非有生公说法的本领,否则,宣传却不一定有效。如同纳缕之工,是不能织锦的。
至于佛法将来是否会灭,要看从那一方面讲,就佛法的本身来说,是不会的,因为佛法是佛说的,佛既不生不灭,佛法当然也不会灭。若就经典来说,到了末法的后期三灾(水、火、风)屡作,不但没有佛经,连一句阿弥陀佛的圣号也听不到,因为那时候的众生,罪业深重到极点,痛苦也到极点,在那种情况之下,是不知道修持的。我们要想逃过那个劫难,除了念佛求生净土,敢说没有更好的办法。
如果以少数人为的力量,想毁灭佛法,绝对不可能!尽管他们‘狐假虎威’的,在文字上做点小手脚,在事务上找点小麻烦,这种作法,除了增加他们的罪业,对佛法毫无影响。从历史上看,企图毁灭佛法,权力最大,居心最毒的,莫过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及五代周世宗),迄今佛法犹存,三武何在?所以说没有问题。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不弘法,假定不弘法,那是不对的。所以希望有弘法能力的人,多多宣传,没有弘法能力的时时律己,形端影直,佛法自然就兴盛了。
出家人不从事生产,生活怎么办?
你的意思是说,出家人也应该有一份普通人的工作是不是?我觉得这是观念问题,并不十分严重。因为我们都知道,社会是由农、工、商、学、兵及各行各业所组成的,那么和尚也是属于编制之内的,可能你认为是奇闻,但是也有根据。
国父说:‘佛教以牺牲为主义,救济众生。’由此看来,我们出家人,并不像某些人所认为的消费者罢!至于工作,也不见得是种了几棵稻梁菽,养了几头马牛羊,才算是职业,凡是有益于社会人群的正当行业,都谓之工作,你说对不对?其实我们的生活水准很低,可说是有钱人家买酱酒的钱,就够我们一个人的生活了。如果大家都相信因果,社会自然安定,国家一定富强,大家都有饭吃,自然也少不了和尚一份。
一般人的工作,是为家庭的生活而忙碌,我们的任务是为众生的生死问题而奋斗,不要认为佛教不过是暮鼓晨钟,烧香拜佛而已,其实那只是仪节上的一部分啊!此外还有许多有形无形的工作,像禅定的参究,经教的钻研......却很少有人知道。而我们修持的目的,除了自利以外,还要上报四重恩(国家护存恩、师长教诲恩、施主供养恩、众生互助恩),下济三途苦(地狱、饿鬼、畜生),以利他。因此希望大家拥护佛教,净化人心,当可化干戈为玉帛,变孽海为莲池。果能如是行去,大家所仰望的世界和平,即可早日实现了。
听说持大悲咒有感应,我持诵多年,仍未见效,是什么原因?
无论做什么都有感应,何况佛法?要知道,感是因,应是果,好像敲钟一样:‘叩之大者则大鸣,叩之小者则小鸣’,不叩当然就不鸣了。修行人,要在‘感’上著力,莫在‘应’上用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
无论修持那种法门,其目的都是为了断除妄想,名利心要无,感应心亦不可有,只许如是行去,终必感应道交。我亲眼见过两位自称老修行的,平时一见面就是感应,可是到了最后,莫说是应,连感也不知道感了。
我认为感应也要看根性,好像医院里的病人一样,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要用手术治疗,有的病人住了好几年,还没动手术,可是有的刚一进院,就割开了,那不怪大夫有偏心,而是病症不一样。那么感应,也要看各人的根性,有的人因为宿世的善根深厚,加上现在精诚所感,所以得到感应;也许有的人,虽然宿有善根,可是现在被种种物欲所障碍,而不信佛法;或是信而不行,行而不猛,佛菩萨为了使他坚定信心而得感应,也是很可能的事。还有感而未应的,大概是感的不得法,或者是因缘未到,好像寄信一样,你寄的是平信,回信的时间当然慢,只要有去信,必定有回音。也就是说,你能慎终如始的去感,总会有应的一天。
为什么要向塑画的佛像烧香礼拜?
佛有法身、报身和应身。法身佛只有诸佛才能看见;菩萨可以见到报身佛;释迦佛的应化身,我们的福薄,也看不到。现在为了表示我们对诸佛菩萨的崇敬,所以方便的用塑画的圣像,来作代表。这个道理和军中射击的‘人像靶’一样,虽然不是真的敌人,但是用来练习射击,将来必能收到杀敌制果之效。孟子也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习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由此可知,佛像是众生修习成佛的目标和模范。我们为了要成佛,所以要烧香要礼拜。
烧香和拜佛,是表示我们行为上对佛的崇敬,而烧香的香昧芬芳,藉以堵塞我们的鼻根,使其不闻脂粉之气,而减少许多无谓的烦恼。拜佛的好处很多,简单的说,可以消除业障,降伏骄慢,且能产生一种见贤思齐的力量。当你见了庄严的佛像,就会联想到佛,是以慈悲为怀,救济众生的圣人,我们应当恭敬礼拜,同时更要学习佛的言行,将来也可以成佛。
总之,烧香拜佛的功德,无量无边,希望在工作之余,不妨做做看,既能保安,又可增福慧,何乐而不为?
比丘尼见了比丘,为何要礼拜?以现在的社会情形来说,是不是不民主?
这个规矩是释迦佛兴的,称为八敬法,四分律第四十八是这样说的:‘佛告阿难,今为女人说尽形寿之不可过法,若能行之,即是受戒。何等为八?一百岁之比丘尼,见新戒之比丘,亦应起而迎逆礼拜,敷净座请坐。’若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戒本未加解说,不过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说:‘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又说:‘女身犹有五障,......云何女身速得成佛?’大概是这个原因,为了消除女身的五障,才产生了八敬法,这是佛陀的一片悲心,应当奉行才对。
假若有女众不履践‘依教奉行’的诺言,可见了生死的心不切,不然就不会见到比丘不拜的。古德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男身而为比丘,更是难中之难!但女人要想成佛,转身是必经的过程,不然,龙女又何必‘于众会中,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成等正觉’呢?
其实磕个头,双方都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既然受戒时说了‘依教奉行’,现在就不该言行异趣。
居士受了民主的所知障的影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不愿出家,‘因噎废食’,殊堪怜愍!如果你愿意出家,我倒有消除礼拜比丘的两利办法,想必愿乐欲闻,到时候我会告诉你。
大慈大悲的彿陀,何不以法力度尽众生?业重的众生不能得度,又何必说怨亲平等?
孟子说‘梓匠轮舆(木工),能与人规矩(方法、要领),而不能使人巧(熟练)。’那么佛是以自觉成佛的方法,告诉一切众生,使其依法修行,必能远离烦恼,圆成佛道。这是一种‘不见其事,但见其功’的心法,唯有实践力行,才能获得具体表现。
就我国的医圣华陀来说,也只能为人治病,却不能为人代病与服药,不吃药而病未除,怎能怨华陀医术不精?我们都知道孔夫子有三千多位弟子,但贤人只有七十二,怎能因为那两千多不是贤人,就说孔夫子没有学问,那是不合理的。病人要想恢复健康,必须与医生合作,众生要能自度(依教修行),然后才能得到佛度。但众生贪恋火宅,不求出离,这样并不是佛的法力不足,而是众生的业力太重!如果不分善恶而统统度尽,那是违背因果的不平之等,佛不为也。
所谓‘怨亲平等’,是佛对一切众生的教化平等,和‘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教化的范围和对象,却普及十方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都要教化,这才是平等的真义。现在介绍刘采春的一首罗贡曲:‘借问东园柳,枯来得几年,自无枝叶分,莫怨太阳偏。’若能玩之再三,我想就不会怨天尤人了。
偈云:
佛乃大医王,能治诸苦病。
但与药不服,幸莫怨医庸!
患急性盲肠炎,求佛未必有效,求医则救,岂不是佛力不及医力?
凡病皆由业力而生,所谓‘冰冻三尺,决非一日之寒。’病的轻重,也是这样。人欲无病,应发心学佛,只要能依教行持,形端则影直,何病之有?
但急性盲肠炎,并非人人皆患,而患时求佛,须视其诚心的程度而定。若是求医,必须及时,否则,亦莫可奈何。倘能平时求佛,则生活正常,疾病自少;急时求医,藉药力解决疾苦。佛法好比卫生学,医术如清道夫,假使人人注意卫生,又何须‘你丢我捡’?我认为佛法是究竟的,医术是现实的,二者孰是,其理明矣。
然世之学佛者兼医,有之,医者兼佛,亦有之。佛者兼医,旨在方便,医者兼佛,志在超凡。究何所学,请自决之。
念佛何以能消灾获福?
每个众生的苦乐祸福,都是由众生的自心(思想)分别事物的利害关系所产生各种善恶行为所构造成的,因此就有各种不同与行为相对的感受。要想离苦得乐,转祸为福,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我们的思想。
佛教改变思想的方法很多,念佛也是其中的一种,只要能诚心诚意的慢慢念,使思想的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渐渐的就不会想到别的事物上去了,所谓‘心正而后身修’,不造恶因,自然不受恶报,这不就是消灾吗?人生没有灾难是福,处此恶世,而能用功办道,将来往生西方,永离生死,更是福中之福!
也许你觉得以上所说的还不太合理想,现在再用日常所见的事理来补充说明一下。譬如说,一位不良少年(喻妄想)经常在外面惹是非,他的家长无法管教,就把他送去当学徒(喻念佛),有一天他的邻居失窃,警员先生(因果)来调查他的生活动态,经厂方证明,他天天都在工作(念佛)从来没有外出,因此这件事就与他无关(消灾),后来他因工作努力,被选为劳工模范,并且得到一笔优厚的奖金(获福)。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想你对这问题就不会再怀疑了。
我持斋念佛多年,但家里不如意事,总有—点,其故何在?
你能持斋念佛,当然功不唐捐,但其他的人是不是也能和你一样这么做,又是问题。好比你一个人负担全家人的生活,自然过得不会很舒服,如果大家都有工作,那就不会感到困难。至于有点不如意的小事,也未必不是你念佛的功德,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就和迷失路途的人一样,别人只能告诉你回家的路线,却不能代你走回迷失的距离(喻宿业),如他用车子载你回去(念佛功德),只能免除你走路的痛苦(大事化小)但是走错了的全程还是非经过不可(不如意事),了解了这道理,应该劝化家人,赶快学佛,倘能勤修精进,以后自然就会吉祥如意了。
学佛有什么好处?将来可不可以升天?
学佛的好处很多,难以说尽!简单的说,可以离苦得乐,转凡成圣。因为学佛以后,如能依教修行,即能理解宇宙人生的奥秘,和相信因果轮回的道理,而使思想言行,虽从心所欲,也不会踰矩了。因此不仅现在是个好人,将来还能成佛!
以世间法来评论一个人的好坏是不正确的,因为大家的自私心理太重,无论是对人,或者是一切事物,都以个己的利害关系,作为好恶取舍的标准,所以说不一定正确,如用佛法作准则,才是公平的。
学佛目的是成佛,如果想升天,修十善业就可以去了。其实了解佛理的人,绝不愿意升天,因为天道还是在三界之内,等到天福享尽了,仍然要随业受报的。
这个道理就和一个穷苦的女人一样,因为娘家很富有,所以就想回去,到了娘家,在精神和物质上,可以尽量的享受,但是不能长久的住下去,因为那里到底不是她的家,就算能住十年八年,最后还是要回夫家的。因为很久不在家,回来以后,又得忙于整理家务,打扫环境。所谓‘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这时候,我想比以前更痛苦!所以说,要想改善生活,永无烦恼,还是要靠自己努力,只有依教修行,志愿成佛,才是救苦的根本办法。
你为什么不弘法,也不化缘?
弘法并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那么简单,必须宗教兼通、文武并秀,这样,当然很不容易,但是总要有一门长处才可以。而佛法的道理渊源深得很,也不是短期间可以修习得好的。何况我又是刚出家的小和尚,什么也不懂,不谈别的,连一句‘阿弥陀佛’也不会念,所谓‘羽毛未丰满者不能高飞’,因此不弘法。
孔子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如果我把佛法讲错了,不仅害了别人,而自己也要负因果的责任,现在我住在这里自修,本著不攀缘、不绝缘、随缘接众的原则,有人来问佛法,当就我所知道的结个法缘,我认为也是弘法。
说起化缘也不简单,如果没有点福报,是化不到的。目前生活还可以维持,同时又没有做什么重要的事,何必弄些钱在手上?而施主的财物也来之不易,假若用之不当,将来要披毛戴角,一一奉还。我没有福,又没有慧,为了减轻自己业力的负担,不得不这样做了。
为何说‘莫到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真扫兴!
这是观念和立场不同的关系,所以感到扫兴。有些人认为和尚只会说泄气话——什么四大皆空啦、人命无常啦、因果轮回啦、还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啦、……除此以外,好像就没有别的事,其实那都是实事,怎奈他思想领域太狭小,体会不到个中意味。像你所提的这个问题,是因为你现在正当血气方刚的求学时期,可说是‘初生牛儿不怕虎’,每天除了注意到吃喝和贪玩以外,所了解事物的道理并不太多,至于人生问题,当然更谈不上,因此才会产生这种感觉。
要知道,人生寿命的长短,是由每个人过去生中所造的业力而定的(这是因果律,不是宿命论)。凡是好生利生的人可得长寿,而好杀或虐待人畜的人,必会夭亡。也许你说:‘我还是小孩子,根本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对!我也认为你很善良,但问题是现在固然很好,过去是不是很好,那就难以鉴定,至于未来更是一个未知数。同时现在的战争和意外死亡,请你留心看看,有几个是老年人呢?
为了使大家延年益寿,转祸为福,所以才说‘莫到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目的是勉励大家及早学佛修行,将来必能‘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做,以后我把这两句话改为‘只要少年能学佛,孤坟全是白头人。’这样不就高兴了吗?
学佛虔诚何以多病?
所谓病,可分为心病和身病两种,心病是内在的贪、嗔、痴等的业障病,身病是现今四大(地、水、火、风)失调的老、死病。治心病要用佛法;治身病可用世法(医术),若能二者兼施,则疾病易除。
学佛的功德,固然可以增福增慧,却病延年。但由于各人宿世的业力和现在修行的勤惰不同,就难免有点病痛,好比说,有一位贫民(喻病人),过去为了生活而负债(宿业),后来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学佛),月薪三千元(修行功德),照说他的生活应该过得很好(不应生病),可是他仍然是穷(生病),不过比以前好些(转重为轻),因为他赚来的工资(功德),一部分维持生活,另一部分要还债(生病),等到债还清了(宿业除尽),生活才能富裕(健康)。
你说虔诚,照理讲并不算是虔诚,因为知道虔诚,那可以说还是妄想,如果没有虔诚的心念,才是真正的虔诚。
其实修行人有点病,我认为是好事,因为我们在健康的时候,雄心万丈,妄想特别多。若是有点病,思想却会因此而转向,所以宝王三昧论的第一条就说:‘念身不求无病,无病则贪欲易生。’就是最好的证明。以前有位朋友,品学均优,所以事业心很强,劝他学佛,总说还早。后来因为生了一场重病,我去看他时,一把拉住我的手说:‘正在念你,我的病情一直在恶化,请想个办法!’此时很自然的带著「象忧亦忧’的表情说:‘我的办法就是念佛。’于是点点头:‘只有念佛。’后来好了,一直到现在,每天不管工作怎么忙,所订的功课,却不敢间断。
焚烧纸作的财物给亡人,或寄存冥库,是否有效?
从倓虚大师的影尘回忆录和其他的书中看来,焚化的财物是有用。若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道理来推断,也应该有用,因为鬼也有他心通,同时在他的八识田中,对各种财物的印象很深,当我们焚化各种财物时,一定会观想到受用者的关系和姓名,‘心生则种种法生’,所以说有用。
古今身前焚化财物寄存冥库,以备将来享受的人很多’虽然说有用,但是不必这样做,因为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除了业力以外,谁也没有带丝毫的东西来,而以后生活所需,不都是从那业力中得到的吗?所以说,只要生前多种福,莫愁死后缺钱财,空手而来空手去,业力早已有安排。
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成佛,成了佛,一切具足,不必要钱。修净土的,目的是极乐世界,死之日,化佛来迎,既不要买车票,又不要安单钱,生活所需,应念而至,还要财物干什么?我认为积钱不如积缘,若能志心念佛,求生西方,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到这时候,试问焚化纸物还有什么用?与其无谓的浪费,不如老实念佛,我以为这样会有更大的功德!
你为什么要出家?
很多人都这样的问我,但答案都不一样,有一次卖车票的也问我为什么要出家?因为车子已到,我只好问她,你为什么不出家?她很满意的说,有道理。因此有许多候车的乘客也笑了起来。今天如果这样答覆各位,未免太扫兴。
以前我对宗教没有兴趣,民国四十年住在汐止,有一位同学拉我去教堂,当时借故推辞了,后来他就送我一本圣经,我说早已看过,但他坚持要我再看。因为天天下雨,没有事做,也只好翻来看看。反覆的看了几遍,更觉得毛病太多,于是把书还了他,同时问了几个问题,也没给我说清楚。春节前驻新竹,公余之暇,就看看诸子的学说,对历代诗词特别感兴趣,到了四十九年调嘉义,朋友送我几本佛教的书籍,看了以后,欢喜的不得了,因此关于诗词不想再看了。
五十年是我的大劫难年,因为四弟在土城工作,因公死于车祸!而自己又患肺结核,在这种情况下,身心都受到无比的痛苦,于是就有几位知己的朋友,劝我结婚,我说:‘各位的好意,由衷感谢!但是这样做,并不能解除我的痛苦,就算我愿意结婚,谁又能保证有那位善良的女人会嫁我,婚后也能夫唱妇随,并且最会生孩子;一定先生男的,绝对好养,长大了又能光宗耀祖,显亲扬名。假如说这些都不成问题,可是我快四十啦,还有几天好活呢?万一停止了呼吸,留下了寡妇幼子,不能尽养育之责,孩子长大了不忠不孝,祸国殃民,我死了也不免挨骂。’而且我没有孝顺我的父母,就是有个儿子也享不了福。此时老胡气呼呼的说:‘照你这样想,什么都完了!唉!到今天我才认识你还是这么一个没有出息的人。’因此大家就不欢而散。
病情一天天的恶化,好不容易才住进医院,治了两年,不但没有好,反而更糟,内科主任查房,看我的片子说没有希望,我并不因此而难过,觉得人总是要死的,怕也没有用,从此拒绝了药物治疗,每天读一部法华经,有空就念佛,目的是祈求父母康健,亡弟生西,此外一无所求,晚间参加寿光精舍晚课,经文戒法师慈悲教授,颇有心得。那时候有位患友喀血,情况十分危急,于是就去拜佛,云:某某人,有家室之累,子女尚幼,万一不幸,何以为生,弟子愿以十年寿命相赠,使其早日康复,以当家事。因弟子只身在台,毫无他累,生死不足为怀,愿佛慈悲,纳受悃诚!后来他真的好了,使我高兴万分。
到了五十五年四月,奇迹出现了,院方给我一份健愈卡,和人事命令,就向新单位报到。那里的工作很轻松,读书的时间很充足,早晨四点起床背诵早课。在公务方面,因为有奉公守法的习惯,长官们很器重我,同事们见我学佛,所以都叫我和尚。十月底退役令下来了,戎马生涯即告结束,就在台中中兴岭开辟果园,作为今后生活的背景。因为技术不如老农,吃了三年苦,一无所获,后来一想,既然决心出家,又何必怕饿死!国际局势这样混乱,朝不保夕,如果没有过过和尚瘾,死了也不安心。因此决心放下一切,到台北去和明音法师商议出家有关事宜。由于因缘关系,最后在双十节的早晨,礼拜上慈下瑞大和尚为剃度恩师,上午就到临济寺受戒去了。
说也奇怪,小时候我很喜欢和小孩子们用泥土做佛像,供在围墙的石洞里。读初中时,学校设在五祖寺(弘忍大师道场),星期六如果不回家,就到大师的塔后看书,感觉特别的舒适。有一天不知为什么,虔诚的对祖像默祷,佑我出家。看见出家人穿的布草鞋,十分欢喜,回家就要求母亲做给我穿。她老人家说:‘你又不是和尚!为什么要穿那种鞋子?’以后每次回家总是提出这个要求,后来以绝食一餐为手段,才请别人代做一双,满我的愿。如果我的母亲知道我现在真的做了和尚,却不知道她老人家是伤心?还是高兴!
许多老朋友见了我都是说:‘你的个性那么强,怎么能做得了和尚?’我就和他们开玩笑说:‘对这件事你们不能不承认是外行,告诉你,我的个性就是和尚性,要不然,就做不了和尚。’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不是能成?
一般人只知道自己的生命可贵,而不知道一切众生的生命可贵,更不知道慧命更为可贵!也就是说,只知道屠刀能杀害生命,却不知道心刀能杀害慧命!因为众生的识心善于分别、执著,以致起惑造业,轮回生死,因此故以屠刀喻之。
所谓放下屠刀,即是‘转识成智’,和‘回头是岸’的意思,立地成佛,是理成,因为屠刀放下的开始,即是众生成佛的开始,如果不放,就永远不得成。所以说能不能成,就看你放与不放,如肯放,一定能成。以上所说的是理,现在来说事,屠刀杀害众生的生命,将来一定要受报,如果一旦闻听因果而放下屠刀,大作佛事,悔改之初,即是成佛之始。倘能依教行持,必登佛位。
从前有位润额和尚,未出家之前,以杀羊为业,有一天又准备杀羊;羊子哀叫,刚好五祖弘忍大师来了,就向羊子说:‘两脚不修,活遭剥皮。’羊子就不叫了,屠夫问是什么原因?祖说:‘前生你是羊,他是人,就在此时此地杀了你,所以现在你又杀它,将来呢!它又杀你。’屠夫听完了这段话,把羊子放了,跪求出家,因其额阔,故名之。由于他勇猛精进,改往修来,果成大器!
要知世间上任何一件不如意的事物,都能影响我们慧命的安全,对治的方法,就是一个‘忍’字,如果不能忍,屠刀是放不下的。要想忍,又必须把‘我’看淡些,倘若功夫做到‘无我’的地步,自然就可以忍了。所谓放下屠刀,就是止息妄念的意思,立地成佛是理成,欲至佛位,尚须努力。至于立地二字,要作开始解,不能作马上会,才是正确的答案。
佛教的书中,所记载的许多奇异故事,是真的吗?怎么现在没有?
这个问题,与时间、空间,以及众生的业力和理解力,都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求证某种事物的真实性,必须要客观的以理论去推断,用其他的事物作比较,同时也要看记载故事人的身分,千万不能以未亲眼见到而不信,那是不正确的,因为众生的分别心太强,利害观念太深,以致对一切事物的辩证,会产生许多错觉。
我的父母没有来台湾,却不能因此说我根本没有父母。在我未来台湾以前,听说这里的凤梨怎么好吃,台风如何厉害,当时我也不信,其实都是真的,因为在内地没有看见过,所以不信。至于亲眼见到的事物,也不一定很正确。就考试来说,那些试题总是亲眼见到的罢,何以还会答错呢?究其原因,不是看错了题,就是理解力不够,否则就不会错。孔子集语说:‘孔子在陈绝粮时,有一天好不容易弄来一点米,颜回就小心翼翼的煮好饭,在打开锅盖时,从屋上掉下一条灰尘在饭上,他拿起来一看,灰尘上粘了几粒饭,丢了又可惜,给先生吃又不恭敬,于是就自己吃了,刚好被孔子看见,就责备他,颜回说明原因后,孔子就向随行的弟子们说:“你们记著,眼睛有时候也靠不住啊!”’
如果说,没有见过的事物就不足为信,我认为不可以,好比一个病人,医生说他是胃穿孔,假使他因为没有看见而不接受治疗,我就佩服他有种。
佛教书籍中所载的奇异事迹的目的,是为了劝善止恶,利益众生,而不是图利。当然,有些不可思议奇异的事物,如用科学家的眼光来看,目前是找不出答案的,像慈航法师和最近清严法师的肉身不坏,这是事实,科学家也没有办法说是假的,可是为什么不坏,他又不知其所以然。
我看见一位小朋友,为了偷家里的钱时常挨打,除了当面劝告外,也用书面勉励过,但忠言逆耳,不以为然,问他为什么不听话,他的答案是——不偷就难过。后来我想通了,他就是这种根性,劝也无用,但是还不能不劝,因为这是每个做大人的责任,至于效果如何,只有随他去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不是道不及魔高?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做道,什么叫做魔。老子说:‘道者高不可及,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又说:‘道,可道非常道。’由此可知,道,是无形相,绝思维的一种理体。若依佛法来说,所谓道,即是佛道的意思。那么魔,可作障碍,破坏解,凡有碍于修行的人和一切事物,都能称之曰魔;好比邪知邪见的人,或者是烦恼、睡眠、杂念,因能障道,故名之曰魔。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是就修行人初期而言,魔高一丈,道只有一尺。若能精进不懈,等到道高无量,请问魔高几何?前年师资训练班招生,某考生在国文试卷中,曾慨叹的说:‘真是稻(道)高一尺,茅(魔)高一丈。’就依他的话来说,因为农夫太懒,以致茅高如许。我们学佛修行,只要功夫得力,自可超越魔外。
魔的种类很多,没有一定的形状和处所,是无孔不入,到处都有的东西。比喻说,你现在念佛(道高一尺),忽然感冒了,觉得有点难受,于是就有人说,你念佛念得感冒了还要念,真是太不知道爱护自己,我看你近来瘦了很多,脸色好难看呀(魔高一丈)!当你听说瘦了很多,心里就难过起来,因此就不想念,只要不想念,很自然的就不会再念,此时你不但不认为它是魔,反而觉得是一个好朋友。如果你能这样想一想:感冒是气候的影响,和生活失调之所致,与念佛无关,凡是患感冒的人,都是因念佛而引起的吗?假使我不是天天念佛,一定会生大病呢!去看看医生再说,回来还要加紧念,生死是大事,生病是小事。它千方百计的向我献殷勤,目的是希望我和它一样,果能如是,魔也没有办法了。
记得以前准备出家时,有位朋友和我说:‘修行当然是好,不过你现在出家未免早了一点,我准备好好的干几年再修修来世。’我马上问他:‘你今年几岁?’他也不嫌我不礼貌,就说:‘五十多啦!’接著我就说:‘五十多还不算老,真是“买干鱼放生,不知死活!”’从此他再也不和我说泄气话了。以后把凡是为我出家而惋惜,或者是同倩我生活清苦的人,统统编入魔的行列,所以一直生活得很自在。
我们修行的人,只要知道有魔,就好办了,不管什么魔,倘能慎终如始,依教而行,绝对可以降服得了。
你对信仰外教的看法怎样?佛教是否外教?
我们的宪法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所以我不能说信某教就对,或信某教就不对。‘人心不同,如其面焉’,由于各人的根性不同,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也不同,当然思想境界也不同,因此对于宗教信仰亦难求其同。不管信那种宗教,最好是对其他宗教的道理,多少也要知道一点,这样可以作一个公平的比较,像买东西一样,多问几家是不会吃亏的。
所谓外教,就是外来的宗教的意思,这一点我认为也要像买东西一样,只要货真价实,又是合法进口的东西;而且适合我们的需要,是可以购用的。就拿西药来说,是外国来的东西,现在我有病,医生说要用某种药物治疗,在这种情况之下,就不能固执不用,而增加痛苦与危险。我们信仰宗教的目的,是解决生死问题,一定要慎重的选择,绝对不可以盲目的迷信,更不能‘有奶就是娘’而滥信,这都不合乎信仰宗教的要求。
佛教生于印度,长于中华,与我国历史文化,早已溶为一体,无所谓中外了。譬如说,一个中国人’合法的娶了一位外籍的太太,所生的子女,你说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呢?我所交往的朋友各种宗教都有,也有不信教的,因为我没有‘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利害观念,所以大家都处得很好。同时我体会到佛法主要目的,是修正我们人我差别的观念,而使其达到‘怨亲平等’为最终目的,这一点是佛教最伟大的地方,也是众生应该努力的方向。如果功夫做到这一步,自然会离苦得乐,转凡成圣了!
子媳不孝,怎么办?
有位老居士来拜佛,见了我就说:‘师父呀!你这条路真走对了!’‘你不是也很好吗?’她叹了一口气又说:‘好什么?以前总说养儿防老,现在儿子大了,我也老了,他们都远走高飞,把我一个人丢在这里,死也好,活也好,没有人过问,怎么办?’
‘做儿媳的应当孝顺父母,他们不尽子责,是他们的罪过,但是你千万不要恨他们,照我想,他们是你的大善知识。’这时候她把我的话重复了一遍,表示不同意我这种说法。于是我又说:‘他们也有子女,难道不懂得孝顺父母的道理,因为他们见你学佛虔诚,为了成就你的修行,所以才这样做,因为爱是生死的根株,你对他们无爱,将来才能无挂碍无恐怖的往生西方。’
好比说:‘你在车站买车票回家,发现丢了一角钱(子媳不孝),当然你就不会计较这点小事上车走了,如果钱数太多(爱),一定要想办法找回来(挂碍),最后不但钱找不到,时间也耽搁了。’她听到这里便笑了起来,并且说:‘今天幸得来一趟,要不然真会烦死。’
等她欢喜而去之后,有两位在座的年轻的朋友向我说:‘师父用几句话解决了问题,真是太好了!’为了怕他们不懂得这是不得已的方便语,将来他们也如法炮制,而不顾父母之养,那就糟了,于是又补充说:‘做子女的,除了财物孝养父母以外,还要劝导父母念佛修行,才是真孝。’‘前言戏之耳。’
如何看破放下?
首先请听我介绍两段经文,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圆觉经说:‘当知身心,皆如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这是告诉我们看破和放下的妙法。
我们生此末世,真是八苦交煎,无论富贵贫贱,都有苦的感觉,原因是看不破,放不下。穷人为生活而争,情犹可原,富人为享受而争,颇不应该。钱是我们生活的工具,没有固然不行,太多也没有好处,用的得当,可以济弱扶倾,造福社会,如果为子孙的衣食而积蓄,说实在的,那等于是害他们。
利不可贪,名也不可好,须知名只是个抽象的东西,既不能御风寒,又不可解饥渴,倘若名副其实,当有劝善之功,否则难免助虐之过。我们之所以好名的原因,就是我执太重,其实一般人所认识的我,是四大和合的假我,是生灭的,不净的,是八苦的仓库,是生死的根源,我们要想离苦得乐,就应该把这个假我当作一辆破旧的脚踏车,虽然没有经济价值,但是可以利用作回家的交通工具,倘能作如是观,那么放下就比较容易了。不过想放下,必须先要看破,既已看破,还要决心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要想把看破放下做得彻底,必须用一贯作业的办法来应付一切诸法,才会成功,如果是断章取义,永远收不到效果,就以‘只见强盗吃肉,没见强盗受苦’两句俗话来说,只见强盗吃肉,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而因此造诸恶业,倘能从看见强盗吃肉,而联想到强盗受苦,是他们应得的因果报应,当然就不敢为非作歹了。所以说,佛法的宇宙观,是缘生性空,一贯作业的究竟法;众生的宇宙观,是妄执诸有,局部性的生灭法。这一点是我们学佛的人,要特别留意的地方。
说到这里,使我想起子书上所记载与看破放下有关系的故事,因为文字写得太好,为了保全它的真善美,所以不翻译,对于难字难句,依文义略注于括弧内,以便阅读。原文如下:
卫人有东门(双姓)吴(名)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邻居)曰:‘公之爱子,天下无有,今子死而不忧,何也?’东门吴曰:‘吾常(以前)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与向(过去)无子同,臣(我)奚足忧哉!’
从这个故事看来,东门先生确实看得破,放得下,不然,怎会不忧伤呢?我们再看银行和邮局,管理出纳的先生小姐们,因为看得破,放得下,所以大家都工作得很愉快。如果大家把这个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上去,当能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有位邻居,以前信他教,后又学佛,因夫病故,又信他教,怎么办?
她有信仰自由,我们没有权力约束人家,又没有名利可以控制,只好随她去,何必不安?她之所以反覆无常,原因是对宗教没有认识,如果是为了丧夫迁怒而去,那就不对。
要知人生如戏,夫妻是缘生的一种幻影,缘尽当散,这是自然的现象。如说信仰他教就不死丈夫,那么西方国家的家庭里,未必就没有寡妇?美国的甘乃迪,越南的吴廷琰,总不是佛教徒罢,为什么还死于非命?假使一定要说信仰他教就不病不死,为什么他们也设医院,而住院的又有几个是佛教徒?他们的教友结为夫妇,都能永不分离,白头偕老吗?这样不但别人不相信,恐怕他们也说不出口。
至于怎么办?如果环境许可,你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关照她,有机会也讲些因果故事给她听,其他的都不必说,好在我们弘法目的是利生,而不是拉选票,多一个少一个,无足经重。但尽可能的多结善缘,总有一天她会觉悟的。
我被拉去信他教,现在愿信佛教,是否有罪?
强迫他人信仰宗教,是最不道德的行为。不管你是自己去的,还是拉去的,只要能重获自由,是不幸中之大幸。
请你静静的想一想,我们信仰宗教,是为解决生死问题,而不是生存问题,因此在信仰某种宗教之前,必须慎重的考虑一下,他是不是真有了脱生死的办法和能力,否则,那有什么意思?不过当你参加他们的宗教活动时,准有一个大布袋传递到你的手上来,此时你会乖乖的把钞票放在里面,给少了还怕他不高兴,将来不救你,其实再多,也不会替你推磨的。
现在你既信佛教,证明你善根深厚,不然,是出不来的。今后只要能依法去修,精进不懈,定能成佛作祖,怎会有罪?
佛教霭因果报应,那么现在的杀盗淫妄,是不是因果报应所应有的现象?
现在众生所感受的苦乐现象,固然有的是宿业的报应,但也有不是的,绝对不能一概而论。你说现在的杀盗淫妄是因果应有的现象,在理上讲,当然可以说得过去,不过太冒险,因为我们没有宿命通,怎么知道谁欠谁多少?而现在大家所作所为,也不见得都是恰到因果的好处,万一颠倒了;或者是透支,怎么办?
既然相信因果,那么凡是不如意的事,应作偿报想。对别人的一切恶行,千万要作造业想,万一明知他欠你的,而以德报怨,对方也会感谢你,少一个冤家,就多一个朋友。至于把现在的杀盗淫妄完全作报应想,我就要请教你一个问题,如有人畜侵损你的重大权益时,你能作偿报想吗?就算你是再来人,能够做到,也难保别人都能做到这一步。不说别的,就是蚊子叮一下,谁不是狠命的一巴掌?
记得和几位客人在门前的树下谈话,因为暴露的地方太多,所以被蚊子咬得很厉害,把它打死了不算,还要用脚去踏,你看那种嗔恨心有多重!后来看我坐在那里没事,就说:‘师父!蚊子为什么不咬你?’我说:‘它们是吃荤的,我吃素,不合它的胃口,所以不咬我。’少打妄想,还是继续来谈问题。
我们要想世界和平,社会安定,惟愿大家发心学佛,修净梵行,才能根绝是非,远离苦恼,万一对学佛没有缘,也得勉强的约束自己的身心,对于不正当的行为,应当逐渐减少,以至于根绝。凡是有吃亏的地方,一定要忍耐,千万不能意气用事,‘暴虎冯河’,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对智能低劣的人和畜类,要以民胞物与的胸怀去帮助他们,爱护他们,眼光看远点,总有一天你会感觉到爱护别人,就是爱护自己,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的妙处。假使都这样做,‘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念佛只要诚心念几句就好了,何必常常念?
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由此看来,并不需要常常念。如果我们的心已诚到极点,善业更是满到极点,在这种条件下,可以不必常常念,但问题是我们从无始来,所积的生死重罪究竟有多少呢?不得而知,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造诸恶业,现在虽然能念几句佛,恐怕还不够开销,因此就要常念和多念,才能偿还多生的老帐。
如果说‘只要诚心,何必常常’的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大家吃饭总算诚心罢,也只要吃几粒就好了,又何必常常吃呢?假使说吃饭和念佛不一样,我认为事虽有别,理却相同。
要知道念佛的目的,是为了断除妄想;使前六识不攀缘,则第七识就无所执,第八识也无所藏,不执著就不会造诸恶业,当然不会遭恶报。而念佛之法,如逆水行舟,只要停止前进动力(攀缘),慢慢的即可退回原处,如把船头调个方向,再加上动力(念佛)顺流而下,必能早日到达终点,还我净明!
梁丘据为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宴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至常至。婴非有异于人者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故难及也。’由此看来,我们要想成佛,必须常常念佛,才能达到目的。
我学佛很久,听说禅好,马上学禅;说净好即学净;又闻密能即身成佛,则弃禅净而学密,怎么办?
由此看来,你想了生死的心倒很真切,可是在技术上则欠妥当。无论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专心致志,慎终如始,才能成功,若是见异思迁,必定一事无成。大德之病无他,缺少恒心而已。
其实佛法是度生离苦的工具,只要运用得当,那一宗都好。禅是见性成佛,密可即身成佛,都是理即,而不是事成!因此禅宗才说:‘大事未明,如丧考妣。’究竟是为什么?就是因为理虽至佛位,但是三惑未能全空,福慧亦未具足,欲至佛位,还有事修,所以才如丧考妣。且看修净土的,只要能到极乐世界,就可得到不退转的优待,直至成佛为止,这不就是即身成佛吗?要是说修净土的到了西方,还要经过三辈九品,太慢了,这也是怪我们自己的功夫不够,如修到上品上生,那才是真正的即身成佛!就是下品下生,也是保障名额,不必如丧考妣了。
我不是存心谤禅谤密,而是从多方面得来的心得,禅与密,确实是利根上智的人所修的法门,末世众生,根性下劣,难以成办。如说现在的人,比古人要聪明若干万倍,从前连飞机也没有,现在能登陆月球;古代打仗用戈矛,现在用飞弹,怎能说下劣呢?这是识心用事,此心越发达,所造的恶业越多,去佛也就越远。现在整个世界的战祸弥漫,暴乱四起,以及意外的种种灾害,无一不是从所谓进步中产生出来的,所以老子说:‘民之难治,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7 19:58:18
|
只看該作者
以其智多。’可说是今日世界祸乱之源,一语道破。但是他又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而今大势所趋,将以愚之的办法,是不合时宜的。故此膏肓之疾,非佛法则不足以挽救,必须使其明因果,信轮回,旦了知宇宙万有,是因缘生灭,依识成形的道理。而人生寿命,多者百年,短则呼吸,何必自造恶因?自食苦果?倘能依教行持,必能根绝祸源,澄清苦本。
时人认为登陆月球很希奇,其实在我们佛教里却算不了什么。且看弥陀经云:‘其土众生,常于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不是比太空人高明得多吗?对于佛法,不管修习那一宗,如能‘锲而不舍’,必得成功,若是见异思迁,终必‘梧鼠五技而穷’了。
佛教何以要分宗?分几宗?那一宗最好?
佛教是为了适应众生的机缘而产生的,因为众生的烦恼多,那么治疗的方法也要多,才能达到济度的目的,所谓:‘佛说一切法,能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就是这个道理。
佛法在印度本未分宗,自传入我国以后,经过历代诸大善知识苦心研究,觉得佛法广大精微,卷帙太多,且众生根性不等,寿命有限,要想普遍的学习,非常困难,为了成就学者方便起见,所以分为十宗,这样可以使其一门深入,易收教化之效。所谓分宗,就和大专分科系的道理一样,学生对那一科系有兴趣就修那一科系的课程,倘普遍的研究,不但收不到效果,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这个道理明白了,就知道分宗的重要性和价值。
至于那一宗最好,我不能肯定的奉告,只好以金刚经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两句经文交卷。如果你想修持,所选择的法门以从众为宜。有机会我想把各宗的情形,简略的介绍一点,作为今后选修的参考。
一、俱舍宗:
此宗是根据世亲菩萨所著的俱舍论而立的。俱舍论有三十卷,共分九品,前八品讲的是宇宙万法,有漏无漏的因果关系,最后一品,是说明有法无我的道理。他认为宇宙间的业力不灭,万法实有,所谓‘我’是诸法和合而成的假相,故以有法无我为宗。(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宇宙万有,不仅我是虚妄的假相,一切诸法也是虚妄的。)就修习的阶位来说,分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声闻修四谛法中的道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观,菩萨修六度,经三大阿僧祇,最后一百劫,还要植相好因,才能圆成佛果。
二、成实宗:
此宗以成实论为根据,修习的方法是我法二空观。观五蕴中无我相,叫做我空观;观五蕴诸法,只有假名,而无实体,名法空观。因为我法皆空,则万有俱寂。这是此宗修观的理论。
此宗虽修我法二空观,但只能断烦恼障的见、思二惑,证空灭理,因为烦恼是由我、法而起的,有了烦恼,才生见惑,有了见惑,就不能证涅槃,因此称之为障,此障未断,是不能证二空真如的。
就修习的阶位来说,立二十七贤圣,以摄行果,而其所谈的行果,不出小乘,所以还是属于小乘教。此宗之理可嘉,因事属小乘,但我国所行的是大乘佛法,而以上这两宗是小乘,因此就失传了。
三、律宗:
律,是佛住世时因事而制,随机散说的大众生活规约,传入我国以后,到了唐朝,经过道宣律师整理,定名为四分律,遂成为宗。
‘尸罗’是梵语,译华语为‘戒’,因能防止身口意的过非,故以戒称之。当佛将入灭时,阿难尊者问佛说:‘佛入灭后,以谁为师?’佛言:‘以戒为师。’可见戒在整个的佛法中,占了极重要的地位,我们学佛的弟子们,应该视戒如佛!否则,就辜负了我佛如来慈愍众生的一片悲心!
戒,分在家的五戒、八关斋戒和菩萨戒。出家众有十戒、六法戒和具足戒。此外根据梵网经,则有十重四十八轻戒,称为大乘菩萨戒。这都是成就四众弟子防过止非,圆成佛道而定的,我们应当如法受持,才能达到学佛成佛的目的。
此宗修持的方法以持戒为本,因为戒能生定,有定必能发慧。也就是说,只要持戒精严,则三业自然清净,如此,必能离苦得乐,转凡为圣。我国大乘佛法的八宗,各有各的特性,而此宗更为特殊,因为‘戒为无上菩提本’,不论修其他任何一宗的学人,必定都要兼修戒律,此宗学人,只要严持戒律,即可圆成佛道,证无生忍。
四分僧戒本的皈敬偈云:‘譬如人毁足,不堪有所涉,毁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上,或生人中者;常当护戒足,勿令有毁损!’由此看来,戒!是多么的重要啊!
四、华严宗:
杜顺和尚根据华严经而立教,故称华严宗。所持的理论是,法界无尽缘起,皆由一心而生万有,但一切诸法,互为缘起,重重无尽,一(体)即万法(用),万法即一。修持的方法,是依法界缘起之理而立三观:
l.真空绝相观:观遍法界一切诸法,都不外乎因缘生,依他起,均无自性,而众生的知见,都是属于妄情遍计,如翳眼空华,因病而现,所以称真空绝相观。
2.理事无碍观:因为作真空观,则诸妄相灭而真性现,即是真如。但真如是以不变为体,随缘为用,众生因妄情遍计之业感而生万法(事),但万法皆以真如为性(理),因理能生事,全事即理。作如是观,故名无碍。
3.周遍含容观:既知万法乃随缘而生,且一一法所具之真如性,即是真如的全体。所谓真如,是无形相的,不变异的理体,故称真如,倘能依理作观,即可返用皈体,理事圆融,人我无别,万法如如,因此谓之周遍含容观。这个道理,好比我们所饮用的茶汤以及各种饮料(喻万法)一样,都是用水和其他的杂物组合成的,水(喻真如)因随缘成为各种饮料,但湿性未变,如明此理,即可得到作观的受用。
此宗行证的阶位,是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渐次修习,渐次断证,而入佛位。
在大乘佛法八宗之中,只有华严宗和净土宗最有缘。因为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最后普贤菩萨为他说十大愿王,而导皈极乐,华严经最后指皈也是极乐世界。被尊为诸经之王的华严尚且赞叹净土,可见修净土,也等于是修华严。但诸经皆为佛说,如是说修净土不对,即是毁谤三宝。且善财、文殊、普贤都是等觉菩萨,他们都称赞净土,可见修净土也是合理合法的究竟法门。
五、天台宗
北齐慧文禅师读大智度论‘三智在一心中得’,以及中论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之偈时,而悟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乃创一心三观之法门,传于弟子慧思,再传智顗,行法华三昧时,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名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而大悟,乃入天台皈宗法华,判五时八教,以开智解。这就是天台宗的由来。
此宗所依的经典为法华,修行的方法是观心,因此就有次第三观和一心三观之法的产生。所谓次第三观,是以从假入空观的二谛观,和从空入假观的平等观为方便,而进入中道第一义谛观为究竟。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说‘三智在一心中得’,可见一观则三观具足,故称之为一心三观。我们要注意的是,既然一观即具足三观,何必又分次第?因为次第三观是一心三观的方便;一心三观是次第三观的究竟。大乘心地观经的观心品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心者,永处缠缚。’由此可见观心之法,是很重要的。如果说修那么多的观太麻烦,这是怪我们的根性太差,执著的习气又太深厚,为了成就我们修习的方便起见,不得不如此。好比说,修空观,破见思惑;修假观,破尘沙惑;修中观才能破无明惑。修观的方法和治病一样,病情复杂,治疗的手续就不能简化。假若你能了解非空、非假、非中和亦空、亦假、亦中的道理,不修次第三观,也是可以的。
修观的方法,除了前面所介绍的以外,还有止观。所谓止,是止息妄念;观,是反观自性。但为了便于学人修习起见,又分为三止三观。所谓三止,即是体真止,方便随缘止,和息二边分别止。至于三观,即是空观、假观、中观。但修止亦应兼观,修观亦应兼止,这样才能使定慧均等,而且见思惑也可以因止而伏,因观而破,这是修观的妙处。此宗修行的次第,由凡至圣,必须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由此看来,实在太不简单,也不如念佛方便。
六、三论宗:
龙树菩萨造中论和十门论,后了他的弟子又作百论,故合称三论。鸠摩罗什译此三论而加以宏扬,遂成为宗,在隋唐时很兴盛,后来受到曹溪宗风的影响,因此就进入了低潮。
此宗是依诸般若经中‘无所得,缘起性空’的义理而立宗的,故不立一法,有无俱破,直显中道。虽然如此,但对如来所说的教言,也不否认,因此立真俗二谛,加以调和。所谓真谛,是指中道实相理体而言,俗谛则是指诸法缘起的作用而言,二者相资为用,不可偏废,才合乎中道的实义。
就修行的方法来说,是用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等八不,以破外道的邪见。破毗昙实有的执见,斥成实偏空的情见;更以无所得,破有所得,而显中道。
至于修行的阶位,若就真谛来说,一切有情本来是佛,无迷无悟,湛然常寂。就俗谛来说,迷之与悟,截然不同,但众生由迷至悟,须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位,一点折扣也不能打,看起来也是不及修净土方便。
七、法相宗:
此宗因穷究宇宙万法之性相而得名的。又因根据唯识论而显万法唯心之理,故又名唯识宗。所谓唯识,是说宇宙万有,是因识别的关系,而产生其存在的价值,否则虽有亦等于无。譬如小孩子手上拿著一枚金戒子和一块糖,你拿走金戒子,他无所谓,若是拿他的糖,一定会哭起来,这就是识别而产生执著的证明。故此宗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而立百法,以说明万有的因果关系。
阿赖耶识有寄藏众生一切心法和色法种子的功能,所以也称藏识或种子识。谈到种子,可分为新熏和本有两种:所谓本有,是说从无始以来,就具染净诸法的种子,若遇外缘熏发,即成为现行,因此就有生死、苦乐、人我、是非、利害等等诸相现前。至于新熏,是说原来什么种子都没有,而是以后因染净二法熏习而有的。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道理,其实本有一经新熏,即得增长,甚至现为现行,现行又复熏习新种于阿赖耶识中,二者相因而成,不可偏废。
至于藏识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东西?没有办法拿给你看,只好请问你,我们所读的书,和已经知道一切事物的印象,在什么地方?如说在脑子里,是不对的,因为医生用爱克司光透视,并没有发现这些东西,既然如此,这些东西究竟在那里呢?我的答覆是在藏识里,因为这个东西其体无形,所以看不见,其用(量)至大,能藏一切诸法。如用现前的事物来说明,只好说像个人的安全资料,专门记载各个众生无始以来的善恶行为,然后成为种子。但种子不能自生,当某一件事物的种子成熟时,须有第七识的执著,和第六识的分别,前五识的攀缘,才能成为现行,因此才有人我、是非、生死、苦乐等等的感受,这就是识心所招来的果报。然而识心如水,可覆舟,亦可载舟。也就是说,造恶业的是它,造善业的还是它。因此此宗转八识成四智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把前五识取境的功能,转为度生的力量,叫做成所作智。转第六识的计度分别心,为观察众生的根性,以便因机施教,使其入圣超凡,谓之妙观察智。转七识的执著人我差别为怨亲平等,谓之平等性智。第八识原来好像垃圾桶一样,以致明镜无光,必须除去三毒的污垢,断尽无明,则镜光自显,十方世界,影现其中,故名之为大圆镜智(即佛智)。
唯识观是此宗修持的方法,由粗而细,分为五重:
l.遣虚存实观:即是排除一切虚妄计度,存全依他起有,和圆成实性的理体。
2.舍滥留纯观:舍弃一切杂滥的外境,护存纯净的内识。
3.摄末归本观:停止见分攀缘工作的机能,而皈顺自证分的理体。
4.隐劣显胜观:隐藏心所的劣点,而显心王的优点。
5.遣相证性观:排遣万有的差别事相,证入诸法平等的性海。
以上五项,称为五重唯识观。
总而言之,唯识之学,博大精深,难以穷究,而在佛法中却又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不然怎会说‘一切唯心,万法唯识’呢?若就行的方面来说,不懂唯识倒无所谓,如果是求解,那就非懂不可,因为宇宙万有,离了识的作用以外,就无法开口。故此宗是以研识为方便,以转识为究竟。所以说学佛的人,不管学那一宗,对于唯识多少总要懂一点,在行持上是很有帮助的。
八、密宗:
佛陀为了度生的方便,所说的言教故有显密之分。所谓显教,是应身佛释迦如来说的大小乘一切教典,因为文相易于了解,故称显教。密教是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内证真言教法,文理难知,故称密教。显教好比是普通文件,一看就懂,故称之为显;密教如电报的密码,非专业者不解,故称密。
毗卢遮那佛,在摩醯首罗天的金刚法界宫,为金刚萨埵诸大菩萨说真言法,金刚萨埵录出后,藏于南天竺的铁塔中,后来有位龙猛菩萨,见金刚萨埵面授大法,后即将此法传于弟子龙智,再传于善无畏,及金刚智,以后他们和金刚智的弟子不空于唐玄宗时,来中国宏传密法,后称开元三大士,这是我国密教的由来。
此宗所根据的佛经,有大日经、金顶经、苏悉帝经、瑜只经和略出念诵经等五部;在论典方面,有菩提心论、释摩诃衍论。经论所说的内容,是说我们的体相,和大日如来一样,因无始来,一念不觉,而使身口意三业不净,堕入六道,受生死轮回之苦,现在要想回复本来面目,而使三业清净,必须手结印,口持咒,意观想,藉三密加持的力量,才能使三业清净,以了脱生死之苦,即身成佛。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所谓即身成佛,是理即,欲至佛位,仍须努力。若论阶位,只能和罗汉相等。密宗修持的方法很多,但最终的目的还是成佛,而颇瓦法和净土宗的念佛是相应的,因为他的目的也是极乐世界,但是修习的方法,却不及念佛简便了。
曾经有几位朋友和我说,修密有神通,某人修密如何如何,又某某人如何如何。可见他们学密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得神通,藉以显众,争取名闻,如此用心,殊堪怜愍!其实神通是修行的副产品,只要成了佛,则六通具足,受到人天恭敬,不是比什么都好吗?何必专修?就以甘蔗板来说,是制糖的副产品,如果专用甘蔗来做甘蔗板,未免太可惜!
说实在的,我不但没有学密,对其他各宗的教法也是外行,当然就不够资格说别人的长短,但是有人问及此事,又不得不把个人对各宗表示一点意见,作为初学的参考。
九、禅宗: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译为静虑。所谓静即是定,虑即是慧,定慧均等曰禅那。此法在我国行之已久,但一向是依教修行的,若以修习的方法来说,可分为安般禅、五门禅、念佛禅和实相禅四种,此外还有一种祖师禅,因在经教之外,故称教外别传。此禅始于达摩,自其东渡来华,面壁少林寺时,即传法于慧可,后立为宗。
关于宗门禅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在灵山,一在祇园’,现在以祇园为根据,相传当年佛在灵山会上说法完毕,百万人天的听众还未离开时,佛就拿起一朵金婆罗花向大众说:‘我虽然说了四十九年法(方便),可是未曾说著一字(究竟)。’当时大家听了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因此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学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在这样平凡的因缘之下,就产生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
迦叶尊者受法后成为禅宗的初祖,传至达摩即为二十八祖,他见中国有大乘气象,于是就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带来我国,成为我国禅宗的初祖。他来华是在广东登陆的,梁武帝闻奏后,即迎至金陵,因语不契,他就渡江北上,到嵩山去了,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此时慧可大师因断臂求法,即蒙印可,是为二祖。再传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这是我国禅宗的黄金时代。在六祖以前,代代都是单传,以后六祖就变单传为多传,改祖号为师,并且只传法不传衣钵,旨在息争。自变多传以后六祖的得法弟子,有记载的四十三人,其中以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这两位禅师最为杰出,因为得力于广传的关系,所以宗匠辈出,才有一花五叶的产生。
禅宗修习的方法是观心,以明心为方便,见性为究竟。所谓明心见性,即是教下的转识成智,去妄存真的意思。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原则下,也没有一定的训练方式。且看初祖教二祖的方法是‘外息诸缘,内心无惴,心如墙壁,即可悟道……。’六祖示道明的是‘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真面目。’后来黄檗禅师为了因机施教,所以改观心为参话头。不管方法怎么变,但目的都是为了断绝学人的思路,使其对境无心,而见自性,这是永远不会变的,否则,那就不是禅。至于话头怎么参,我是外行,不过我知道参话头的目的,是使学人断绝思路,而对境无心,所以就用一句‘念佛的是谁’,像猜谜似的,教你集精会神的参。起初提不起疑情,可能说念佛的是我,那是不对的,假使是这么简单,也就用不著参了。所谓参禅,要在‘谁’字上下功夫,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参才行。若在禅堂里,职事们会拿著香板到处查看,发现有人不如法,香板就下去了。因为他们是过来人,他看别人参的情形,好像站在门里看室内的东西,一目了然,(别人是站在门外从墙壁上向里看,一无所见)。所以香板应该打在什么地方,多轻多重,我认为都有一定的分量,决不是乱打的。曾经有位老法师和我谈他参禅的故事:有一年他朝峨嵋,背上燃了灯,因天热而发炎,不久就到金山寺住禅堂,就向监查师父说明燃香事,请他以后香板打在别处,可是每次他都打在痛处。当时听了这段话,我认为不合理,后来一想,才知道是对的。燃灯发炎,是业障,怕打痛处是我执,偏打痛处,既能破执,又可消业,真是慈悲之至!
禅,也不是佛教的专利品,我国的‘道教’和印度的‘印度教’也有禅,因此可分为凡夫禅、二乘禅、祖师禅、和如来禅四种。凡夫禅修四禅四空定,四无量心,十六特胜和通明禅。二乘禅,修九想观、八念观和九次第定。祖师禅是以心印心,即心即佛,这种超越次第直指人心的顿教法,只适合接引利根,对钝根的没有多大用处。如来禅,因其为经教文字所诠而得名,即是首楞严定。楞伽经云:‘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这种禅,有方法,有程序,且能诸根普被,故称为渐教。此外还有一种念佛禅(此法源于般舟三昧经),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因为一般人只知念佛是净土法门,而不知道也是属于禅的一种,请看大集经云:‘求无上菩提者,应修念佛禅’,这总不是假的罢。
这里有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黄檗禅师改‘观心’为‘参话头’的原因,是见当时的修行人,根性渐劣,为了契理契机,不得不改。现在去圣的时间更是遥之又遥,而根性更劣,对于禅不要说参,恐怕连禅堂的规矩,也没有几个人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又得仰望当今的高僧大德,因时制宜,提倡念佛禅,正是时候了。如说念佛就是念佛禅,念佛禅还是念佛,何必多此一举?因为一般人都喜欢禅,如果不加个禅字下去,光教他念佛,收不到什么效果,这就和国产的商品一样,假使上面没有几个英文字母,一定滞销。因此我才要求提倡‘念佛禅’,未知先觉者以为然否?
我是个半路出家的小和尚,根本不懂禅,以上所说的,是从看书和思惟所得来的一点心得,不一定完全是对的,如果你对禅有兴趣,不妨看看历代祖师的公案语录,然后还要请教住过丛林的老法师,比较可靠,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俗语说:‘驴若跑得快,马就不值钱。’且看古人参禅有成就的,没有不是从禅堂里苦出来的。现在也有人自称‘缠尸’,因为他参的是禅外别传的‘名利缠’,仗佛威光,标奇惑众,若是跟他参学,保证也会‘开误!’
现在一般人所说的禅,好像都是指祖师禅而言。此禅虽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是达摩传心印于慧可,是以楞伽为证;五祖授心印于惠能,是以金刚经而印契。这样看来,不是就有些矛盾吗?不然,因为不立文字,是不执文字的意思,并不是不用文字。就修持的方法来说,此禅是不避见闻觉知的,只要能行住坐卧,不离这个(话头)去参就行,到了某种程度,要考功夫,所问所答,都要契理契机,恰到好处,才能以心印心。我看现在会问的不多,会答的没有,如果会背几则公案,念得几句机锋,纵然能趺坐于床,穷年参究,那也许是‘禅’,也许是‘缠’!但是修净土的,同样的是不避见闻觉知,最好是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念佛)的去念就行,至于考功夫,就不需要麻烦别人,自己可以考,用三省吾身的办法:妄想减少了没有?烦恼是否比以前轻?名利是否看得淡薄?根本戒是否有犯?言行是否合乎佛法要求?遇顺逆诸境是否镇静?生活是否俭朴?念佛是否精进?信心是否坚定?愿心是否真切?......果能如是随时检讨,有则改之,毋使再犯,自有一天会还我净明的。
十、净土宗:
净是清净,土是国度,十方诸佛的国度都是清净的,故称净土。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污浊不堪,所以称为秽土,现在要谈的净土,是指西方极乐世界而言。这是为了统一我们的思想,使其专注一境,减少对外境分别,而渐渐的断绝思路,坚定正念,将来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这就叫净土法门。此法源于般舟三昧经,所依的经典是三经一论,因此修净土的对于弥陀经、无量寿经,和往生论,特别重视。自圣教传入我国,净土之法,最初流传的地区并不太广,到了东晋时,慧远大师应世,极力提倡,于是就在江西庐山创建莲社,集众念佛,后来均得往生,这样才正式的成立了净土宗。
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未成佛前,在世自在王住世时,曾作国王,因闻佛说法的因缘,即舍王位出家,号法藏比丘。当时佛使他看到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的庄严妙相,于是就在佛前发了四十八个愿,每愿都说若不实现誓不成佛。然后又以诸佛净土为蓝本,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边,约十万亿佛土那么远的一个地方,经过五大劫的时间,才建好一个国家,定名为极乐世界。佛兴建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为收容我们这个世界上舍苦就乐的众生,只要心诚愿切,随时称念弥陀名号,到最后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二大菩萨,必定现前接引,如一念顷,即生彼国。
阿弥陀是梵语,译为无量寿,或无量光。因为成了佛,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故称为无量寿和无量光。佛是觉者,好像我们对博学多能的读书人称博士一样,精医术的称医学博士,精工程的称工程博士,那么佛的寿命、光明都是无量的久远和广大,所以尊称为阿弥陀佛!现在还在极乐世界说法度生,一直到永远。所谓极乐世界,极是究竟的意思,乐是快乐。也就是说,究竟的快乐才是极乐。至于世界,在这里可作方位、处所和地方解,因为那个地方‘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世界。’但我们这里呢?!一切都是苦的,曾经有人不同意。因此我就说:‘你认为讨老婆很快乐,她爱慕虚荣,或者好吃懒做,你会快乐吗?你认为打麻将很快乐,若是别人碰走了你一张听胡的牌;或者是打一场输一场,你快乐吗?年纪大了,生个男孩,觉得快乐,但是他常常生病,长大了又不用功读书,专门偷鸡摸狗,警察先生三天来通知要严加管教,五天来通知传讯交保,这样你会快乐吗?……。’就算你的运气好,妻贤子孝,自己也生财有道,老当益壮,但天有不测的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邻居失火,把你的房子烧光了,为了抢救财物,身受重伤。在这种情况下,难道还快乐吗?这些事固然不是每个人都会遭遇到,但也不能说每个人都不会有这些不幸的事情发生。你学秦始皇大胆假设,所以觉得世间上一切都是快乐的;我学释迦佛小心求证,因此我认为都是苦的。人各有志,我也不是故意这样说扫你的兴,如果认为我的看法不对,今后还是你行你素,我行我素。真正说起来,一般人对世间事事物物的看法,是局部性的,所以感到兴趣,我们的看法是综合性的,所以会厌烦。闲话少说,我们还是谈念佛。
此宗修持的方法是念佛,但须具备‘信、愿、行’三个条件,才能达到目的。所谓‘信’、要深信西方确实有佛号阿弥陀,以慈悲愿力,接引众生,彼世界的庄严,如经所说,决不会假。‘愿’、就是绝对愿意去。‘行’、必须依法去行,老实念佛,至死不变,果能如是,一定成功。至于念的方法,分为三种:
l.持名念佛:出声或默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2.观想念佛:双目注视佛像,意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谓之观想念佛。
3.实相念佛:谛观诸法实相,本自如如,因此对于宇宙万有,不起分别,名实相念佛。
以上三种念佛方法,观想过于微细,不易著手,实相又太深玄,只有持名念佛一法,最为理想,下手易,成功高。且看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定),......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因此古今诸大善知识,都是劝人持名念佛,其理性在此。但是不论出声念,或者默念,定要字字念明白,句句听清楚,时间一久,自然就能一心不乱。因为念佛是戒,一心是定,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果能切实行去,因缘成熟,即可往生。
上面把各宗的概况,简略的介绍了一点,你看修那一宗比较方便就修那一宗,千万不可见异思迁,才有成就。禅净修持的方法虽然不同(禅是离相的,净是取相的),但最终目的是一样。我既不明禅,又不知净,虽然出了家,只能说是‘聋子的耳朵,配相的’,但总希望别人比我强。现在你对各种修持方法,多少总有点认识,那就选择适合你生活环境的法门,用功去修,不能好高骛远,或是讥禅谤净。这样做,不但对修行没有补益,且招莫大的罪过。同时懂佛法的人听了,也会笑你是‘瞎子相亲,不明真相。’
为什么要念佛?怎么念?
我们研究一下小孩呼唤和啼哭的原因,是因为生活上发生了困难,自己无法解决,只好以啼哭和呼唤,作为求援的信号,争取爱护者的同情,而满足自己的希望。做母亲的可说是随时随地都在关心子女们的生活,只要听到呼叫,没有不赴援的。我们念佛是为了生死痛苦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因为阿弥陀佛有救度众生的誓愿,只要诚心呼救,一定可以解决问题,所以要念佛。
追究我们生死之苦的来源,是由过去贪、嗔、痴的烦恼所造成的,现在仍是继续发展,倘不及时加以防范,一定是后患无穷。要想澄清意念,还我净明,除了念佛以外,还没有更方便而又更可靠的办法,因为我们的根性下劣,而攀缘和执著的习气,既深且厚,如果凭空的教他放下来,怎么办到?故以念佛之药,来治疗妄念之病,倘能信之即行,必能妙手回春。这个道理就像小孩子玩刀一样,要他放下来很困难,如果给他一块糖,自然会放。语云‘心无二用’,如能认真的念,妄想就会慢慢的减少,以至于没有,因此我们要常常念佛。
且看‘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并不是夫子有病不能吃肉,也不是禁屠买不到肉,而是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音乐上去了,‘心不在焉,虽食而不知其味’,可惜,为了音乐下那么大的功夫,假若念佛念到三月不知肉味,那么‘万世师表’的尊称,就得换成‘人天师表’了。
关于念佛的方法很多,只有持名念佛最理想,不管是出声念也好,默念也好,必须字字念明白,句句听清楚,若是口念佛名,心打妄想,收不到什么效果,所以梦东禅师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枉然’,其理在此。你们的工作忙,不能做到定时,但最好做到定量,按工作情形,自己定个数目,什么时间念都可以,开始念多少,以后不管怎么忙,也要念够数,一曝十寒,难见功效!这一点非常重要。
曾经有人说:‘以前不念佛,还没有什么妄想。现在天天念佛,妄想好像特别多似的。’所谓‘不见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以前是在妄想中长大的,那里知道有妄想,现在学佛,才知道是妄想。但妄想多,并不是道心不够,而是与妄想的交情太深,一下子是断不了的。好比你有个赌博朋友,因为以前你们志同道合,那里看得出对方的缺点,现在你学好了,才觉得他的行为不对,但是以前他来惯了,突然的断绝往来,双方都不习惯。只要你认真的工作,也不必讨厌他,日子久了,你也不会想他,他也不会找你的。对付妄想的办法,和这个道理一样。假若你能坚定信心,礼念敬诚,以后就没有妄想了。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既然能生,何以不去?
这是说修净土的人,只要能如法修行,功夫纯熟,将来因缘成就,必能往生西方,所以说‘生则决定生’。至于‘去则实不去’,这一句要懂得性相的道理才比较好了解,否则,是相当的困难。不仅是你,连我也一样,以前为了这两句话,在脑子里转了好几年才搞清楚。因为众生都有著相的习惯,离了相,就觉得什么都完了。
现在我用炒菜来补助说明这个道理,可能会好洒些,炒菜时放上两个辣椒,炒好了把它丢掉,菜里面不是还有辣味吗?于是就可以说,辣是真的辣(生则决定生),看却看不见(去则实不去),辣椒是相,辣味是性,也就是说,去西方的好比辣味,不去的是辣椒。再以做梦来说,你在梦中到某地(生则决定生),可是你的身体还是留在床上(去则实不去),也就是说,到西方的是梦中的那个东西,不去的是留在床上的这个东西。我们人和一切有情众生,都是由精神与物质的因缘组合而成的现象,和电与灯泡的关系一样,电(精神)无泡(物质)不明,泡无电不亮,二者兼备,谓之人生。因此可以利用这种关系,说明生老病死的道理。新装设的电灯曰生,使用曰老;保险丝断了曰病,灯泡坏了曰死。但灯泡虽坏(人死),电力(灵魂、神识)未灭,换个灯泡(来生)依然恢复光明。
我有苦难,绝对相信佛菩萨会来救我,若人人呼救,怎么应付?
佛的身心是遍一切处的,若以数字来说,则有无量诸佛。你一定会说,那有那么多的佛?因为有无量的众生,就有无量的诸佛。这样说,当然你是不容易了解的,因为众生心量的空间,全部装满了财、色、名、食、睡这一类滥杂的东西,就是佛和你在一起同吃同住,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当面错过!
现在我用太阳来说明佛菩萨应付众生求救的道理,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太阳,张三晒衣服是利用这个太阳,李四晒稻子也是利用这个太阳,全世界的人晒东西还是利用这个太阳,只要想晒,就可以得到所要求的效果。那么佛菩萨应付众生求救,和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求佛不像请医生,如果他出诊去了,就请不到,假若是这样,那就不能称为佛了。如果你还不明白这个道理,我再用日常所见的事理来说明一下。
假若我这里发生火警,打电话给警察局长,但别的地方也有火警,局长即下令分途救火,他自己去不去是无所谓的,因为义勇警察都是局长的一部分,一定会尽力灌救。此时你不能说,我打电话给局长,他自己不来,你们回去好了,我想总不会有这个道理罢。所以说,太阳是以热力晒东西,警察局长是以命令救火灾,佛菩萨是以法力度众生。且看荀子说:‘不见其事,但见其功。’如明此理,就可以了解法力真实的意义。
对以上所解释的如果觉得还不够理想,现再以电视机(喻众生)来补充说明。当你想收看电视节目(喻众生呼救)时,演员们(喻佛菩萨)在那里所演出的节目内容,只要愿意打开电视机的开关(喻调心),不管电视机的数量多少,都能同时看到由电波(喻法力)把所演出的内容,与现场一模一样的传映在每架电视机的萤光板上。明了此理,就不难知道佛菩萨应付众生呼救的道理了。这也是所谓‘不动真际,现于三界’很好的说明。如再不懂,我就没有办法。
我们谓僧尼诵经荐亡或消灾,是否有效?
诵经礼忏,现在是出家人的生活之道,你问我当然说有效,不然,我们吃什么?
刚才是说笑话,不要认为是真的,现在正式的来解释问题。关于请僧尼诵经荐亡消灾,这种办法由来已久,若是无效,怎能流传到现在?请看地藏经利益存亡品说:‘若有男子女子,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大小,为造福利(佛事),一切圣事(佛事功德)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消灾)。’又说:‘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眷属,与造福力(佛事)救拔,(荐亡)过是日后,随业受报。’由此可知,是有效的。
固然有人对于这种办法有点怀疑,这是很难免的,因为不懂得佛法的道理,才会产生这种迷惑。现在以广播电台来说明这个道理,佛法好比是电台,经典是节目,众生是收音机,只要你转动周率,就能收听到你所要听的节目,而得到快乐。那么诵经,是由我们的思想所产生和电波相似的周率,因为鬼也有他心通,知道你在为他作佛事,就可以藉佛法的力量,像雷达控制航行一样地改变了思想的方向,而得到利益。
谈到消灾,一定要有改过自新的决心才可以,好像漏水的桶,必须把漏处补好,才能装满。那么消灾,一定要能止恶行善,方能收到消灾的效果。不管是荐亡或消灾,除了自己的心意要绝对的虔诚之外,还要请到有修持有道德的出家人才可以,假使像拍电报那样的,缴了费就认为是所作已办,恐怕不会太理想。
宇宙万物最先从何来?佛与众生如何划分?
对于这个问题,以我的能力来说是超载的。现在请你先答覆我一个问题,藉以减轻所问的压力,同时也容易了解。
你来此地开杂货店,最先买的是什么货?第一位顾客是那里来的?这是你亲手做的事,尚且都记不得,何况那么久远的事,我说不知道,不见得别人会说我是饭桶。现在分别说明如下,以资参考。
首先解释宇宙。尽十方无有边际的空间叫宇,尽过去现在和未来无有始终的时间叫宙,故曰宇宙。因为没有形相,所以不坏,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因此就找不出先后。请看关尹子说:‘以盆为沼,以石为岛,鱼环游之,不知其几千里而不穷,夫何故?水无源无归。圣人之道,本无首尾,所以应物不穷。’这也是说明宇无内外,宙无终始最好的解释。
说起万物,最先也像你开的杂货店一样,由因缘次第而生的。地球最初的形成,可能像‘八七’水灾那样的洪荒一片,那时我在成功岭,远望大肚至沙鹿一带的海边地区,除了洪水以外,则无他物可见,但是洪水的迹象,都被因缘渐渐的消灭了。如果我们现在去问住在那里的居民们说,当年灾区重建的时候,最先种植的是什么?地上的草,蚊蝇和蚂蚁……是从那里来的?我想他们一定是说‘最先......?时间久了,那里想得起来,不过地上的草......是以后自然生长的。’像这种情形,等到若干年后,再提起当年灾区重建事,不就像现在你所问的道理一样。
至于人最先是从那里来的?人本来就是人,不是进化而来的,更不是那个造的。佛经说地球上的人类,劫初是由光音天迁来的,如不相信,请问台湾的闽南人是从那里来的?假使你硬要说人最初是造的,那么我请问你,造人的那个东西又是谁造的呢?这样一直追问下去,是没有结果的。我们都知道女人会生孩子,如果说女人最先是造的,可是玩具店的洋娃娃也是造的,为什么不会生孩子?而女人没有男人的缘也不能生,因此那种理论是讲不通的,只有人本来就是人,而后人是前人的因缘和业力而成的,才是合理的答案。
佛与众生的区别,是以悟迷作标准的。所谓悟,是彻底的了解宇宙万有是唯心所造的假相,都是刹那生灭,随缘变异,以佛法的眼光来看人生(包括万物),也不过是像银幕上转眼成空的影子一样,但众生迷为实有,而不择手段的追求,因此就闯下了生死大祸!其实佛与众生,本无差别。现在就我们个人来说,健康时谓之好人,有病谓之病人,也就是说,悟时是佛,迷时是众生。现在我们患了生死重病,必须用佛法的妙药,来治疗我们的贪病,病根断除后,就不是众生了。你想彻底了解这个问题,请赶快念佛修行,只要成了佛,就可以像释迦佛,观十方世界,如观掌中的庵摩罗果一样。到那时如果想起现在所问的问题,也许感觉好笑。
客去,遂将所问,以偈答之,兹录如后,用以自娱:
真心恰似玉环圆,何故痴痴计后先。
诸法本来皆实相,随缘一念具三千。
万法何先心最先,迷真诸相乍纷然。
奈他不解缘生理,打破沙锅问向前。
生佛虽殊体一般,圣凡全在悟迷间。
欲知万劫千年事,且息狂心慢慢参。
万物形形似露沤,功名如戏帝王侯。
倘能识得唯心理,处处无初处处初。
沉沦六道几多时,纵有从前那得知。
不识本来真面目,只因君意好贪痴。
先生有意觅云梯,问道于盲不契机。
愧我无能医病眼,愿君也学念阿弥!
西方有佛号弥陀,愿度群生出爱河。
念得一心真不乱,临终定可离娑婆!
念佛无他要敬诚,犹如小子忆娘心。
资粮具足因缘合,那怕西方路更深!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念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佛菩萨是那里人?有父母否?
所谓‘急则呼天,痛则呼父母’,这是众生的习惯。你看小孩子哭,几乎是没有一个不叫妈妈的,因为妈妈能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我们喜欢念佛,和菩萨的名号,就和小孩子叫妈妈一样。因为阿弥陀佛的誓愿宏深,且拥有广大而庄严无比的净土,更是无条件的愿意收容我们这个世界上,怕苦怕死的众生,到了那里以后,永远没有痛苦的感受,和死亡的威胁。同时去的手续非常简便,比去香港好办得多,只要我们相信极乐世界确实好,而且决心要去,然后就天天至诚的称念佛菩萨的名号,随时念,永远念,将来临命终时,佛菩萨就会亲自来接引,使我们身无病苦,正念分明,如一念顷,往生彼国。但还有一种好处,能使家宅平安,生活如意。因此大家都喜欢念,所以梦东禅师说:‘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就是这个道理。
观世音菩萨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崇敬,是因为寻声救苦,有感皆通而来的。假使我们平时能恭敬虔诚,礼念菩萨的名号,到了有急难时,一经呼救,就可以得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使其转危为安,离苦得乐。古今来,得到菩萨救护的人,实在太多,我也是因为受到菩萨的慈恩而喜欢礼念。
至于说为什么要常常念,这个道理和电台一样,不管有没有事,到时候一定要呼叫,才不致失去联络。就以我们对朋友来说,也要时常联络,才能保持情感的温度。有位朋友,离开二十多年,彼此没有联络,有一天突然来了一封信,拆开一看,从头至尾,都是好听的话,我想有毛病,真的,不到三天,第二封信又来了,说他要结婚,向我借两万块钱。像这种情形,就是有钱,我也不愿借给他。固然佛菩萨,是以慈悲为怀,不像我这样小器,但问题是如果平时不念,恐怕一旦有事,定是手忙脚乱的不会念了。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又说:‘温故而知新’。这就是说,我们学会做某件事,必须时常练习,以后才能运用自如。老子也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所不为。’这也是说我们学会做某件事,千万不可自满,,而且要天天不断的学习,才会进步,才能成功。我们念佛修行,更要不断的努力,才能使烦恼一天天的减少,以致根绝,因此就可以得到一心不乱,只要不乱,将来必能往生,成佛也就没有问题!所谓无为,即是无漏的意思。因为佛是诸漏已尽,福慧具足的圣人,因此才有无量无边的法力,而为他人所不能为的普度众生的工作。
关于佛菩萨的籍贯,根据陀罗尼集说:‘阿弥陀佛姓侨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悲华经说:阿弥陀佛,于无量劫前为轮王,观世音菩萨为太子,名叫不煦,当宝藏如来为王授记时,太子亦蒙授记,并且对太子说:‘你见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而起大悲心,要为他们断除一切苦恼,得到究竟的安乐!所以你的法名就叫“观世音”。’其实观世音菩萨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成了佛,号正法明如来。但诸佛菩萨是以法界为家国,以众生为眷属,为了救度众生,才随类现形,方便应迹,所以就不能肯定的说是那里人。
有位朋友说,某人因信某教而富贵双全,劝我弃佛。虽然屡劝屡拒,但时常来,怎么办?
这问题很简单,以后如果再来谈及此事,你就这样说:‘先生!他信某教,当大官,发大财,是实事。如说当大官发大财,都是因为信某教的关系,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你和他的宗教信仰相同,可是还是骑著破旧的脚踏车,“为他人作嫁衣裳”到处奔走,他并没有让你过几天官瘾,也不曾送你一辆小包车,以慰辛劳。就算我见利忘义,信你们所信的教,你能保证也能当大官发大财?可是你们的教友,在社会上干什么的都有,当大官的并没有几个,而生活……不如我的,更多的是。因此对你的好意表示感激,对你的用心,却不敢领教。
从我国历史上看,古今三不朽的伟人,那几位是因信仰你们所信的宗教而成功的?我信佛教的目的,是“了生脱死”,不是“升官发财”。你想以名利抢购我的信仰,“道不同”,绝不会因止渴而饮鸩,遗祸将来!我不是不好名,但所好的名,是不要使别人批评我趋炎附势;所好的利,是以我的能力,换取所应得的报酬。他们富而且贵,是从过去生中布施供养修来的,如像你说的那么简单,请问美国的清道夫和吧女......都是外国人,或者是信仰其他宗教的?
我认为做个现代国民,气节最重要,无论在任何环境中,千万不要忘了我是黄帝的子孙,应该继承先圣先贤的遗志,为国家民族创建事业,若是力不从心,也须做到敦伦尽分,乐道安贫。如果只图现前幸福,不顾未来死活,手上捧著西洋神话,口里喊首复兴固有文化,这种作法,总不免贻笑大方。其实名气再大,财富再多,到头来还是难免一死!好的流芳,坏的遗臭,鹿马人力可更,是非自有公论。有空不妨读读历史,藉以培养认识忠奸的能力,若是一意孤行,认贼作父,恐难免后人唾骂!殡仪馆,一般人认为是可怕的地方,假使能抽点时间去看看,保证可以治好你贪图名利的痼疾。倘不以所言为谬,我很欢迎驾临茅舍,同参般若,共话无生。’
请你把这段话心平气和地向他说完,相信以后就不会再来了。大门口最好是贴一副对联:清净地,邪魔止步。微妙法,佛子乐闻。
妈祖是不是佛?我拜她和城隍土地,舆拜佛的功德是不是一样?
佛是恶尽善满,福慧具足,人天恭敬,世出世间的圣人。妈祖是由民间故事所产生的鬼神,其真实性,无史可考,纵有其人其事,也不过是一个有福报的鬼神而已,与佛教毫不相干,怎能说她是佛?至于城隍土地,是冥间的地方官吏,和我们行政组织的省县以及村里长相似。你们恭敬虔诚的目的,是求平安,所谓‘钱能通神’,小事或许可以解决,大忙真帮不上。
佛菩萨好比是国家的元首和高级官员,如果你们和政府的高级官员有往来,当然你的品德才能自然也很好,若有所求,必能如愿。或者说,我拜她们已经很久啦!现在改为信佛,不是会得罪她们吗?我说不会,好比你先认识村里长,后来立志上达,受到高级首长的器重,这样,他们想巴结你都来不及,怎敢和你作对!
我们的思想,是随著客观的环境和业力而念念生灭的,因此才有吉凶祸福各种现象的感受。我画一个图补助说明一下,可能好了解些。
好比说,我在A时造了恶业,后来觉得不对,至P时而向善,因为受了客观环境影响和业力推动,到C时又作恶,而D时又行善,可是在A时所作的恶因在此时成熟,而遭受不如意事,便怀疑行善无功。至E时又作恶,但B时所作善因成熟而获福,就认为作恶无过。这是因为不明三世因果的道理,所产生的错觉,若至F时决心向善,永断恶因,虽为善亦不作善想,将来必能脱离生死的轨道,永享安乐!这就是说,你为了求平安而敬鬼神,刚好那时候宿世的善因成熟而得福,就以为是她们的功劳,假使现在我劝你学佛,但是你过去的恶因已熟,万一有点不如意事在此时发生,可能你会怀疑佛菩萨不灵,所以平时有人问及学佛敬神事,只要把理说给他们听,并不劝他一定要学佛,原因是怕他们造口业。
有位朋友信的是多神教,我笑他家是宗教公司,他也知道念经有功德,所以来请我去消灾。论修持我不能去,因为自己的都消不了,怎能替别人消!论情理应该去,因为我是和尚,所以答应了。由于他的迷信心理太重,得知我上午去看了一位死亡的朋友,认为不吉利,于是晚上又来说因事改期。后来他请在家人念经消灾。奇怪的是,过了两天,他家里有人生病,因此我说那天幸亏我没有去,不然可能会说我不诚心。
总之,学佛有百利而无一弊,因为懂得因果的道理,就不会造诸恶因,无恶因,则无恶果,自然平安。如果讲的是仁义道德,做的是杀、盗、淫、妄,欲求无祸,绝不可能!
我没有时间看经听讲,请用速简的方法,答覆几个问题,好吗?
客:什么是佛法?
僧:人之初。(婴儿没有分别心,自然没有是非,故云是佛法。)
客:什么是世间法?
僧:赵钱孙李。(有人我,就有是非,故云世间法)
客:这样又太简单。请说明学佛目的和要领,以及修持的方法。
僧:离若得乐,转凡成圣,是学佛的目的。止一切恶,行一切善,是学佛的要领。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是学佛的方法。
客:何谓一切恶?
僧:损人利己者是。
客:何谓一切善?
僧:自他两利者是。(倘能损己利他更好)
客:何谓一心念佛?
僧:无一切念,谓之一心念佛。
客:无一切念,那念什么?
僧:念诸众生。(度众生是诸佛的本愿,是故念之。)
客:这样说,我又糊涂了。
僧:以前还不是这样。
客:佛法的真正目的何在?
僧:首先使大家做好人,行好事。末后导众生出苦海,证菩提。
客:你有办法使我学佛没有?
僧:牛不喝水,按不低头。
客:你说我不能学佛是不是?我并非不愿学佛,而是生活忙碌,没有办法。
僧: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谈到生活,佛法并不是教人不要活,而是告诉我们要务正业,才生得舒服,活得痛快。而众生感受痛苦的原因,就是大家的生活方法太没规矩,如能依照佛法去作,没有不好的。
客:佛教用莲华是什么意思?
僧:我国用梅花作国花,是象征我们的民族精神,佛教用莲华,藉以表示佛法的能量。因为法性平等,法力无边,其救度众生的功能,如水滋润万物。莲华性习水,且有花则实,好比众生受佛法的薰陶,即可离诸热恼,圆成佛道,因此用之。若用别的花当然也可以,但有形不应名之过。如用兰花或玫瑰,你定会说,佛法渊博,犹如大海,应用莲花较为合理。我想这是很可能的事。附带的说明一点,我们众生往生西方所坐的莲花,是弥陀的愿力和众生的愿力所成,好像我们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一样,如明此理,就不会感到奇怪。
客:笑云:这样说很有道理。
僧:佛法不仅有道理,而且是真理。
客:今天的收获甚丰,以后再来请教。
僧:请教倒不敢当,只要对佛法有兴趣,欢迎发问,欢迎研究。
我对佛法有几个问题,能不能为我解答?
客:佛法主要目的是什么?
僧:使一切众生了生脱死,同登彼岸。
客:儒家也谈生死问题啊?
僧:是的,不过他讲的是养生送死。
客:看起来这两句话的意思很相近?
僧:远得很!所谓了生,是使其了解生身的原因,和生存的方法。脱死,是脱离死亡的果报,和求得不死的办法。了脱生死,即是解决和结束生死的意思。所谓养生送死的养生,是养其已生,送死则是送之将死。至于生从何来,死归何处?只说:‘末知生,焉知死’,如此而已,怎可与佛法的了生脱死相提并论?
客:佛教了脱生死的办法是什么?
僧:修行。所谓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思想言行。方法可分禅、教、律、密、净。只要能用心去修,不管那种方法,都能清净六根,永脱轮回。这个道理,好比太空船(众生),因受地心引力(业力)的影响,所以不能脱离地球(三界),必须假藉火箭(佛法)抛射(解脱)的力量,才能进入(脱离轮回)太空。
客:学佛修行,是否可以不死?
僧:可以。但不死的不是肉体,而是神识(精神、灵魂),因为修行能使我们的言行,不造生死的恶因,当然就不会有生死的恶果,所以说不死。这和出狱的犯人一样,只要从此不再犯罪,就不会再做犯人。
客:到了不生不死的时候,是怎样的情形?
僧:我没到那程度,碍难奉告,但是可从理论上去推测,到那时候,一切都是究竟的,究竟又是什么样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还是用犯人来说明一下比较好。犯人在感化期间,所听到的是,只要能改过自新,将来可以过著自由生活。但是从来没有享受过自由的犯人,做梦也想不到自由是什么样子,但真正自由的人,他也感觉不出自由是什么。你想了解那种情形,只有赶快修行,到了不生不死的时候,你比我现在所了解的更清楚。希望将来在常寂光中,不要忘了给我通个消息。
客:今天获益不少,可惜我的程度太差,、吸收不了,以后再来请教。
僧:欢迎发问,欢迎研究。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何能使生于安乐,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先难后易,苦尽甘来的意思。如当著活的时候尽是忧愁患难,至死才得到安乐,这样解释是不正确的。
我认为生于忧患的‘生’字要作开始解,死于安乐的‘死’字,应作最后讲才对。因为我们无论做任何一件事,开始总是困难重重,这是生于忧患,经过一番努力,最后获得成功,是谓死于安乐。古德云:‘不经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即是此义。
至于想生于安乐,倒也不难。依世法来说,为人只要知足,就可减去一些意外的忧患。若依佛法,必须持五戒,行十善,就能办到。不然,生于安乐,必死于忧患。请看凡是贪取不义财物的人,以供无谓的享受,眼前是生于安乐,等到判刑受罚,就成死于忧患。人生在世,一定要相信因果,而用自己的智能和劳力,换取应得的享受,才是真的安乐。
我们念佛修行,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为难行的要行,难忍的要忍!等到恶尽善满,念绝情空时,必感化佛来迎,往生净土,这才是真正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的职业刚好和你相反,有时想起来也很难过!为了生活,不能不干,不知这样可否学佛?
为了生存,当然要有个正当职业。但社会上谋生的行业很多,不一定要干这一行才能生活。你看别人不也生活得很好吗?既然想起来也难过,那早就该改行,光是难过有什么用?希望你立即改正过来,不然,当你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金钱上,又忘了难过。
孔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你还知道难过,证明还有善根,只要能放下屠刀,仍然是个好人。或者说,你不干,我不干,大家就没得吃,那怎么行?对,其实这和吃味精一样,有人没有味精,就说菜不好吃,但味精问世是近年的事,在没有味精以前,大家不也吃得胖胖的?假使大家不杀生,就没有人吃肉,也没有人养。如说不吃肉就不能活,我绝不相信,因为我们都活得很好。我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位屠夫老板,清早从外面回来,看见肉凳上有个死人,当时吓了一跳,心想,这不是好事,准备过了年改行,但是这件事就像城隍庙的横匾写的‘不由人算’。当晚他就患了重病,并且告诉他的太太说:‘许多人在这里找我算帐,怎么办呢?叫他们出去好不好?’这样拖了半年,后来在床前放了一把刀和木盆,作猪叫而终。
现在能学佛,当然比不学要好些,但是功德不大,希望能立即改业,才是治本的办法。
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与因果有关系。所谓一念是因,万年是果。好比你因事去某地找人,下车后既未看路标,又不请问别人,而盲目的去找,结果走错了路。后来发现不对,就改变了方向,才达到目的。请看图,就明白了。
你从A地出发到B地找人,至C地下车,由于判断错误,走到了D地,这是一念万年,因为你知道走错了而立即改变方向,这是万年一念。
由此看来,这一念是多么重要!我们之所以成为众生,就是错在当初的一念,现在如再不觉悟,改变方向(修行),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7 19:59:06
|
只看該作者
将来又不知道走到那里去了!前天报载被军法判处死刑的抢劫犯,也是因为一念之差,而铸成大错,后来虽然其言也哀,哭泣求恕,怎奈木已成舟,悔之太晚!法律的手段是残忍的,但目的是仁慈的,除暴安良,是政府的责任,所以不能说法律太严,只怪他们的行为过于放肆。由于他们都很年轻,所以有人为他们的死而叹息,我们当然更不例外。希望人人以此为鉴,改恶迁善,时时做好人,处处行善事,虽然他们是不名誉的牺牲,却换取了别人的幸福,我认为这样比消极的叹息更有价值。
凭良心说,今天的窃盗,绝不是因饥寒而走险,完全为享受而犯罪。论他们的智能并不比一般人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究其原因,是被宿世的冤家对头,在冥冥中所驱使,使以达成报仇雪恨的目的。不要认为这是说鬼话,但有点根据。前天有位警员朋友来玩,谈及治安问题,他说:‘从台中抓来一名抢劫犯,查他的资料,家庭环境很好,也会读书,问他为什么这样糊涂?你知道后果的可怕吗?’犯人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更没想到后果,事后才知道什么都完了!’假使认为我说的不对,请你说出理由来。
韩非子说:‘礼禁于前,而法制于后。’我们要挽救青少年犯罪的危机,维护社会国家安全,必须即早学佛,才是治本的办法。因为我们的思想活动,好像夜间行车一样,没有灯光,非常危险!你们要是真的疼爱子女,为了行车安全,必定会教他们要遵守交通规则,为了他们前途幸福,也应该教他们赶快学佛,懂得因果轮回的道理,当不致于胡作非为了。而自己更应该念佛修行,藉以消除子女宿世恶业,使大家身心自在,永无烦恼!
佛法是人生的明灯,苦海的舟航!有了它,才不会瞎撞与沉没。我们弘法的目的,是为消除众生三业的热恼,使社会安宁,家庭幸福,绝无其他任何目的。务期父以教子,妻以戒夫。果能如是行去,必使人人敦伦尽分,事事如意吉祥。
大家都说修行难,究竟难在那里?如何克服?
这个问题我认为难在看不破,放不下,否则一点也不难。所谓看不破,就是对宇宙万有的事理不明,不了解缘生性空的道理,才会感觉得难。所谓缘生,就是宇宙万有乃因缘和合而生的意思,好比种子(因),必须藉土壤、日光、空气、水分、人工、肥料和时间的缘,才能生长,否则我们不必耕耘应该就有饭吃,不做事情,应该也有钱花。可是事实不可能,既不可能,诸法因缘生的理论就成立了。至于性空,是说万有都没有自性,或问既无自性,从何而生?这样说,诸法应该有自性才对。是的,诸法的自性是有,不过不是个性(相),而是体性(空),好比水能做成茶汤和各种饮料,其相不同,其体则一。荀子说:‘肉腐出虫,鱼枯生蠹’,如明此义,对缘生性空的道理,自然就大体明白了。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道,就是易经的易,一即太极,二乃两仪,三则为人。再看淮南子的天文训说:‘道者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和合,而生万物。’这样若还不了解,再用佛法来解释一下:所谓道,即是真空——诸法实性,一即因,二即缘,三即心(识心),由于识心使因缘和合,才生万有。好比说,饭桌上现在没有饭菜(空),因为肚子饿了(因),于是就去做饭(缘),才有饭菜出现(万有),如果说饭有自性,那就用不著煮,既然要煮,即可证明饭也是缘生的,了无自性。基于同一原理,证知宇宙万有亦复如是。因此缘生性空的理论都能成立。
诸法既然均属缘生,了无自性,则其生、住、异、灭,是必然的现象,而我们的生、老、病、死,也是必然的。如果我们应付万有的态度,好像应付春夏秋冬一样的自在,就不会感到放不下。我们都知道饭菜能治饥饿,当你出去旅行,何以不带米菜和炊具,因为你看破了——只要有钱,到处都有饭吃。同样地只要平生多做好事,广结善缘,到处都能得到善报,这是克服困难最好的办法。
一般人都认为放下比看破还要难,其实放不下的原因,还是由于看的没有破。我讲个故事你听就知道。以前有位朋友在高雄逛大新百货公司,忽然有个女人,从人丛中挽住他的手,并肩而语,看他没有反应,抬头一看,急忙的把手放了,原来她挽错了人。我们对世间一切事物,也像那女人一样的看破了,保证可以放得下。
我自学佛以后,对自己的财物看得很轻,有机会就做点布施结缘的工作,但家人反对,是否有罪?
你能把财物用来布施结缘,这是真正地得到佛法的受用,倘能做到‘三轮体空’,其福更不可思量!
好贪是二切众生的特性,不愿把自己的财物无条件的帮助别人,也是众生的通病。别人不赞成你这样做,是因为不了解布施结缘的好处,希望你能利用机会,讲些因果故事给他们听听,说明布施结缘的功德,能使先亡生天,现存益寿,家宅平安,子孙富贵。且看现在贫穷下贱、潦倒坎坷的人,都是前世贪吝不舍,所造成的,好比种田,不肯施肥,怎会有好的收获?
从前战国时候,有个冯谖为孟尝君市义的故事,那就是布施结缘。当冯谖在孟尝君那里当‘高参’,先后提出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的要求,达到目的以后,孟尝君未来的幸福就开始了。有一天孟尝君问所有的门下客说:‘有那位懂会计的?替我到薛地去收债。’别人都不作声,只有冯谖承当了这个任务,临走的时候,问孟尝君说:‘将来有了钱,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的答覆是:‘你看我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到了那里以后,便召集所有欠债的人说:‘你们所欠孟尝君的钱,现在不要你们还。’且当众把欠条烧掉,因此大家都非常感谢孟尝君的恩德,冯谖因此空手而回。孟尝君问他带点什么回来?他说:‘我看你家里什么都有,缺少的是“义”!所以给你买回来了’,并且说明买义的经过和办法。虽然孟尝君当时很不高兴冯谖这种作法,但事已至此,生气也没有用。不久,齐王把薛地封给孟尝君,他到差的那天,看见许多老百姓来欢迎他,高兴的向冯谖说:‘以前先生替我买的东西,今天真的见到了!’
由此看来,布施结缘是多么的重要!孟尝君如果过去和冯谖所结的是恶缘,怎会有今天的善报!假使冯谖当时狐假虎威,不择手段的收讨,你看他们的反应怎样?现在你这种深谋远虑的作法,和冯谖买义的办法相同,别人不谅解,和孟尝君以前的见解一样。希望你在不影响生活的原则下,继续的做,不要因他人反对而失去修行的机会。
至于他们有无罪过,别的我不敢说,但贪、嗔、痴是都有了。补救的办法,每天为他念佛回向,使他消除宿业,开智慧眼,将来定能行菩萨道,获无量福!
我想起一件事,有一天在花园里施肥,来了几位小朋友,把肥料弄去玩,我说:‘不要动,这是花钱买来的。’他们很天真的说:‘师父!买这样的东西埋在土里,多可惜呀,要是买糖给我们吃多好。’他们不愿布施结缘,正和小朋友们不懂施肥的道理一样。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如明此义,保证不会反对。
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处而开悟,我怎么看不出那两句的妙处?你持法华有何心得?
一天在路上看见些卖菜的,其中有一个人的扁条忽然断了,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别人的不断?一面走一面想,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们的负荷量和使用的时间不同,以致如此。别人只要经常使用,总有一天也会断,但何时何地,那就不一定。
佛法的妙处是整体的,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大师诵至此处开悟,是他个人的福德因缘和卖菜的断扁条的道理一样。从前有人诵至‘除诸粪秽’的粪字处而悟,你能说他悟的不对?
读经求悟,和买奖券一样,每张都有中奖的可能性,只要你买,就有中的机会,所谓‘多买多中,不买不中。’但经典的每一字一句,都是使迷者悟、凡者圣的力量,至于何时何处,那要看各人的因缘,只要长久的修,瓜熟则蒂自落。你不了解那两句的妙处,所以就不能成为智者。不要把修行看得太简单,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动不动就能开悟,‘驴要跑得快,马就不值钱。’
修行要看各人的业力和因缘,而读经和参禅的方法不一样,不能株守前人悟入之处,只要能放下身心,一字一句的去读,不要管悟不悟,妄心不可有,求悟心也不可有,所谓‘驱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以瞄准来说,妄想是偏右,求悟即是偏左。若明此理,就知道修行正确的方法了。
我读法华,也不过十年,因工作关系,每天由一部减为一卷,有时因外出而缺课,事后虽补足,好像用坏了的物品,修补的总不如原装的好,所以不能算持。心得一点也没有,不过对佛法领悟力比较强,以前不懂的地方现在能懂,这大概是由于生活方式的单纯,生存条件的简化所致,因此才感觉生无所爱,死不足惧!这是出家人应有的态度,也谈不上是心得。
钓鱼是为了取乐,事后仍然放掉,是否有罪?
我们取乐的方法很多,像游山玩水、作画填词、读书写字、念佛诵经都可以,何必一定要钓鱼?
无论做什么事,最好能客观地为对方想想,就可避免些无谓的烦恼和错误,你认为钓鱼是乐,可是鱼所遭受的是苦。也许你说:‘你又没有他心通,怎知鱼是苦?’对!那我问你:‘当你吃饭时,不小心把舌头咬一口,是什么味道?由此可知鱼在被钓时是不好受的。还有,假若某人也是为了取乐,在街上随便摸人家一把,并没有伤害她的生命,像这种情形,你说犯不犯罪?如明此理,就可想而知。’
你对这个问题尚且认为没有关系,何况一般的愚夫愚妇,那就更不要谈。所以说众生受苦,实在太冤枉!因此希望大家能了解一点佛法,当可减少犯罪的机会。同时‘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钓鱼取乐,看起来是小事,但‘滴水虽微,渐盈大器。’我们的生死重罪,就是由无始以来小小恶业所积成的,如再任性下去,将来怎么办?修行好像补口袋一样,虽然补好以后,失去的钱不会再回来,但从此决不会因漏洞而继续地失落。我们因过去所造恶业而使现在受苦,现在如再不修,将来必定更苦!但愿你不要只为现在的生活而临渴掘井,也要为将来的生死而未雨绸缪。如能这样,那你就不想钓鱼了。
忏悔是否真能消除罪业?
简单的说,忏悔就是认错、改过和道歉的意思。假使我们做错了事,只要能诚恳的向对方道歉,定能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我们做事为什么会发生错误?究其原因,由于我见太深,贪心太重,对世间一切事物,又缺乏正确认识,和处理的经验。难怪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这样看起来,一个人要想做到无过,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要做个好人也并不难,以世法来说,只要遵守国家一切法令规章,和固有的伦理道德就可以了。其实出世间法,也没有什么奇特地方,在日常生活上,如不过分的自私,凡事做到自他两利,就不致犯过。再进一步的遵循五戒十善的原则去待人接物,定能成为离过绝非的完人!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做错了事,还满不在乎,那就不对。当知他也说过‘过而能改’,和‘过则勿惮改’。其实孔子说孰能无过,并不是说不是圣贤,就应该犯过。这种语气,是给已经犯了过的人一点面子,目的是希望他能痛改前非,重新作人。我讲个忏悔的故事给你听,就知道能不能消除罪业。这是别人告诉我的实事。
以前在新竹开往台北的列车上,有位年轻的扒手,扒窃一位旅客的钱而被抓住,就拉在竹北站的月台上打起来了。有人上前劝解,扒手说:‘我惹爸爸生气,让他打几下好了。’大家一听是家务事,就一哄而散。于是他又小声的向对方说:‘先生!我不怨你打我,只怪自己不该做错事,不然,你怎敢打我?请你不要报告警察,让我重新做人。’此时他很伤心的流下眼泪。对方很同情他,就安慰他说:‘以你的智慧,很可以创造一番事业,为什么不学好而毁灭自己?希望你好好的做人。’于是给他二十元车费,并且留下地址说:‘将来有困难可以找我。’
由此看来,忏悔是能消除罪业的,不过忏而不悔,还是等于零,一定要洗心革面,重新作人,才能收到忏悔的效果。至于宿业忏悔的方法,就是拜佛和念佛,回向西方,只要心诚,必定有效。譬喻说,罪性好比干草,佛号犹如火柴,忏悔是动力。不管有多少草,只要是决心要烧,而擦著火柴,一定可以烧光,如明此理,就知道忏悔是可以灭罪的。,
我很想学佛,因读书太少,恐不够资格,所以不敢学。
做别的事都讲究资格,但学佛却非常方便,只要对佛法有缘,不论富贵贫贱,男女老幼,乃至四生六道的一切众生,都够资格。至于读书多少,与学佛没有多大关系。当然学识好的,运用得当,对学佛很有帮助,否则,对造诸恶业也有帮助。
真正说来,学佛完全靠各人的福德因缘,其他的客观条件都在其次。像六祖惠能大师,对世间学问可说是一窍不通,但后来对佛法却能登峰造极。你不能说佛法东来,千有余岁,只出了一个惠能,但未出惠能以前,并没有人知道要出惠能,以后也没有人说,惠能应世,空前绝后!因此,我认为只要你有信心去学,一定成功。
一般人看佛教,好像乡下人看百货公同,望之俨然,不敢进去,恐怕到了里面一定要买东西,没有钱,只好望一望就走了。这就是说,有的人因为环境不好,或者是学识不如人,所以不敢学佛,真是太可惜!我告诉你一个办法,假若有困难,就在家里念佛拜佛,一样有功德。不过也要注意止一切恶,行一切善。目前虽然没有力量布施供养,但心(思想)可千万不要坏。一定要随时随地存善念,有善念必有善行,有善行必得善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必然的道理。
我也相信极乐世界好,现已上了年纪,但对眷属和财物总放不下,感觉死也很可怕,怎么办?
极乐世界究竟好到什么程度,你还不知道,要不然,后面的几个问题就不会有了。既然知道上了年纪,说句不好听的话,好比一年的时间,已经过了腊月初一,就算能活一百岁,剩下的日子总没有过去的多,在人生的旅程上,该你做的事都做了,如果你知道爱是生死的根株的道理,而有‘以前被蛇咬一次,现在看见泥鳅也害怕’的戒心,对那梦幻泡影的世事,就不愁放不下了。
在这世界上只有死是最公平的,无论什么人,怕死的也好,不怕死的也好,到头来总免不了要死。如果说有多少财产的人可以不死,什么样的地位可以延寿十年,或送多大的红包,可以多活几天。假定真的是如此,这个世界又不知要乱成什么样子?
一般人都说怕死,我看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其实并不是真怕。你看真怕辣的人,决不吃辣椒,真怕热的人,也会避免户外工作,真怕死的人,决不敢做死事(十恶业),怕辣怕热可以避免,怕死同样的可以避免,倘能一心念佛,求愿往生,到时必感化佛来迎,如入禅定,往生西方!到了那里以后,就可以永远不生不死,因此也永远用不著怕。‘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你对财物和眷属放不下,更应当念佛修行,求生西方,仗佛慈力,庇荫子孙,是没有问题的。好比你因资深绩优,调到海外去工作,虽然不能亲自处理家事,由于你调升的因缘,眷属财物定能获得合理的安置和保障,‘善有善报’,你的亲友也会因此而帮忙照顾,这是很可能的事。假使你做了坏事,而被判入狱,不但照顾不了家,反而使他们受累。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该好好修行,才是真正爱护你的财物和眷属。
我的小孩看起来并不笨,就是不学好,怎么办?
这个问题,因为外行,不想答覆,但是根据自己做小孩子的经验,不妨表达点微见,虽然是纸上谈兵,可能也有点参考价值。
依佛教的理论来说,每个人,乃至一切众生,现在遭遇的境况,都离不开因果关系。像名利、苦乐、夫妇、子女等等,都是由过去生中所造的业力而感现的,丝毫勉强不得。也许你说:‘既然如此,那穷就让他穷,苦就随他苦;孩子不学好,也不要管教?’这样想又不对,我们处理任何一件事,首先要了解其构成的原因,然后才能决定对策。我看小孩子不学好的原因,不外乎是宿业的报应,环境的污染,和管教的疏忽。一般说来,疏于管教的比较多。好比种果树,本来品种很好,如不善于培植,也会‘苗而不秀’,或‘秀而不实’。我观察有问题的小孩,大都是最大的,最小的,和最少的。老来得子,更为厉害。无论如何,父母对子女的待遇要平等,同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发现他们的错误,应立即予以改正。打骂要适时,否则,收不到什么效果。
管教小孩,也像盖房子一样,基础要打好,所谓‘教妇新来,教儿婴孩’。一般人的观念是现在还小,大一点不听话,就要打。其实大一点就‘米已成饭’,更难改。
在报纸上看到某寺住持作恶,破坏佛教的名誉,怎么办?
那个新闻与事实根本不符。因为他连一个正信的佛教徒都不是,更未出家受戒,怎能说他是住持?他只是个打起佛教的旗帜,从事各种破坏佛教的工作者。别人不了解,认为他管理那座寺庙,就以为是住持,这是极大的错误!
我们做佛弟子的人,除了自己修持以外,有机会也要向别人介绍一些有关佛教的普通常识,像住持啦,和尚啦,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他们认为住在寺庙里的人就是和尚,管理财产的就叫住持。其实和尚,简单的说,要受过二百五十条戒,而且戒行清净的出家人,才能称为和尚。至于住持,除了具备和尚的资格以外,还要精通佛理,戒德出众,且有弘法利生经验的和尚,才能充任住持。还有人以为有佛像和其他神像的地方,就是佛教的寺庙,像那种情形,只能说是家庭佛堂,或者是神庙。
至于他造恶业,天网恢恢,因果不会放过的,别人跟著他的恶行而造口业,也少不了一份罪过。并不是我良心坏,希望别人遭恶报,事实如此,我说没有关系也幸免不了。谈到被害人吃亏上当,那只怪她自己糊涂,‘蛇服化(叫化子)子弄’,也不能完全责怪对方,如果她的知见正确,何致如此!
我所感到不安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怎么办?
这话是孟子说的。所谓不孝有三,他只说了一个无后为大,后来朱熹补注为:‘阿谀曲从,陷亲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合不合乎孟子的本意,不必分析。现在根据朱注略加说明。所谓阿谀曲从,陷亲不义,是说做子女的,长大成人,但不能自立,使年老的父母还要为家庭生活而劳苦,是第一不孝。家贫亲老,不为禄仕,这是说在家贫亲老的情况之下,如果做子女的还是好吃懒做,不去找
一份正当的工作,以养父母,反而依赖父母生活,使其终岁劳动,不得休息,是第二不孝。至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是第三不孝。所谓不娶无子,是说到了成年还不正式结婚,没有妻子接替父母治理家务,和祭祀祖先的工作,就叫做无后为大。
一般人以为没有儿子是无后,我认为是错误的。所谓子,男子是子,女子也是子,孔子不是说:‘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如说子只能代表男子,孔子怎会把儿子嫁给公冶长?那不是笑话,儒家的思想重人道,所以孔子说:‘世之不孝者五’。曾子说:‘不孝有三——大孝曰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照我看,都比孟子说的高明而具体。古今重男轻女的观念可能是由无后为大而产生的,所以我总以为后人曲解孟子之言,害人不浅,不是没有理。
从前有位老太婆,家里很富有。一天和邻居们在一起聊天,大家都恭维她好福气,讨个媳妇写算俱全,又贤慧,又漂亮。她气呼呼的说:‘贤慧!连个儿子也不会生,光生丫头,我家祖宗的香烟就断在她手里!’刚好被她媳妇听到了,深深地感到问题严重,就在晚上带著小孩自缢而死,她的先生见此情形,非常悲痛。老太婆就说:‘女人是洗脚水,我保证讨个好的还你。’后来又为儿子娶了个女人,不但不生男的,女的也没生一个,而且还好吃懒做。语云:‘无恶不显善’,老太婆终于感到自己过去的不对,时常到亡媳墓前痛哭,叫她回来,结果成了神经病。如把‘无后为大’作佛法的不受后有解,保证不会演出许多无谓的悲剧。
我觉得每个人,要有以宇宙为生命,以万物为眷属的胸怀,何必把‘儿子’看得那么重要?我们日常生活所需,不都是大家互相供给的吗?假使人人都能把爱心推广到一切众生的身上去,我想比疼爱一个不成材的太保儿子更有价值。以佛法说,子女也是属于宿世业力的副产品,既然不生,何必勉强?我以为没有后代是福,因为没有人继承遗产,就用不著拚命地为积存财物而造业。如果你有生财之道,可以把剩余的财物,用来救济贫困,做些社会福利工作,将来可以享受人天福报,这样做,比养儿积谷,更为可靠。如能进修六度万行,立志成佛,还要儿女干什么?
以世法来说,你想生个儿子也不算错,同时也不难。龙井有位居士施文涂,他说他的四婶生了五个女孩,没有生男的,我劝她诚心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一定有效。以后他来说已经生了一个胖男孩,很可爱。你们也念念看,只要诚心,一定有效。同时在日常生活上,要做到孝亲睦邻,对别人的小孩和其他的小动物,也要像爱护自己的小孩一样,‘天道无亲,常予善人’,果能如是行去,保证不会使你失望。
我这样说,是根据因果的道理而言,并不是说你平素为人很坏。这就像学生考试一样,这次考的很好,而没有得到第一,原因是由于上次考坏了,现在必须加油,使下次再考好一点,才能补回上次的差额。若明此理,就不会觉得我说的太难听。
孙传芳先生在叱吒风云时未学佛,后来倒楣才持斋念佛。可见修行是失意人所做的事。
孙传芳先生所谓叱吒风云时,因理智与情感不调和,好像喝醉了酒一样,自己作不了主,不知有佛之名,试问怎么学法?后来所谓倒楣,即是酒性已过,精神恢复正常,对酗酒失态,深感忸怩。也就是说,他息下狂心以后,才发现过去一切作为是错误的,因此发心学佛,志在悔改,这是一种佛性流露,人欲消亡的具体表现。你认为是倒楣,以佛法来说,真是走运。他若是再叱吒下去,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月有圆缺,心(思想)有迷悟,造诸恶业,在所不免,因此儒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佛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其目的都是鼓励人改过迁善,重新做人。孙先生能悬崖勒马,改往修来,实不失其英雄本色,比那些‘恶醉强酒’,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有著天壤之别。我非怜其失意坎坷,而是赞他勇于悔改。
想不到阁下不学佛,是为了表现处境得意,但我倒是因得意而学佛的。略举三则,以概其余。所谓‘人身难得’,而今幸得为男,此其一。‘佛法难闻’,现已恭闻正法,此其二。处此浊世,又能弃名利,甘淡泊,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此其三。有此三得,则一切具足,此外还想什么?兄之得不告我,尚望‘退而省其私’,假若还想叱吒一番,那就各从其志,倘能把学佛当著人生精神事业的副业,不特没有不良的反应,且对个人的前途,将有更大的帮助。
一子出家,九族升天,是不是可能?
能是绝对可能,不过要看家是怎么出法才能决定。我们看释迦佛出家,不仅恩及九族,而且德被十方!其他的地方不说,就以我们中国来讲,古今闻法得度的,真是难以计算,这个道理,空口讲白话,是难以令人相信。现在以世间法来说,假如你能显贵一时,富有四海,你的亲友们的生活环境,一定会因此而改观。同样的你出家修道,既然有了重大的成就,当然可藉血统关系的因缘,使他们见贤思齐,而止恶行善,这样不仅现生吉祥如意,将来往生天界,绝对没有问题。倘能回向西方,更能永享安乐,寿命无穷!对于已经亡故的祖先,只要能依教修行,亦可得度。地藏经业感品,清净莲华目如来说:‘光目!汝大慈愍,善能为母发大誓愿,吾观汝母,十三岁毕,舍此报已,生为梵志,寿年百岁,过是报后,当生无忧国土,寿命不可计劫,后成佛果,广度人天,数如恒河沙。’由此可以看出修行的好处。
所谓出家,就是修行的意思,并不一定要做和尚。有位居士,叫施文涂,以前受骗信一贯道,后来弃邪皈佛,因为他虔诚精进,不但学业大有进步,而且家庭也非常和乐,事事如意,现就读空军机校,仍不忘修持。他的祖母以下七八人,都因他的关系而皈依三宝,用功修持。还有彰化的施锡金,自皈依后,不但自己精进,且能劝导他人,他的母亲和姐姐,现在也很用功。这都是一子出家九族升天的例证。
出家修行,何必要离尘绝俗,是不是消极?
出家的目的,是以自利为方便,利他为究竟。但想利他,必先自利,为了自利,就要依教修行,要修行又不得不讲究方法。而出家人都是从社会各阶层走出来的,对尘俗的种种习气,也不外行,现在为了修行,对财、色、名、食、睡的追求,像紧急刹车似的一刀两断,很不容易,因此就要像孔子说的‘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找个僻静的地方,‘不见棺材不流泪’,才能专心研究佛法,藉以了解宇宙人生真理,修习离苦得乐的方法,等到自利功德圆满,然后才能和光同尘,负起他的责任。
老子说:‘今盆水在庭,若澄之经日,始见眉睫,浊之不过一挠,即不见方圆矣!’我们的思想,也像一盆混浊的水,很不容易使它澄清,为了避免一挠之害,所以要离尘绝俗,以便收到修行真实效果。这样就不难看出我们这种作法,是修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至于是不是消极?要看从那方面讲,因为我们对增加生死的活计——贪、嗔、痴,是消极的,对了脱生死的方法——戒、定、慧,是积极的。假若你认为我说的对,希望你也消极其所当消,积极其所当积,则前途有厚望焉!
学佛修行,能不能消除宿业?若能,怎么出家人也会有死于非命的?若不能,又何必修?
学佛修行,能不能消业的关键,不在能消与否,要问学了没有?修了没有?如果真的学到行到,绝对能消。经云:‘念佛一声,能消八万大劫生死重罪!’佛不妄语,由此证明确实能消。
假若有这样的一位病人,检查结果是胃穿孔(宿世恶业),经过手术治疗后,已经脱离危险。大夫告诉他不要吃的东西他吃了,护士劝他不要做的事又做了(不如法和犯戒),因此病情恶化,一命呜呼(死于非命),这是病人不与医护合作而引起的意外,并不是医疗技术问题。学佛修行和这道理相同。也就是说,学了要修,修也要如法,才见功效。
修行人也会死,是必然的,而死于非命则是偶然的。这种意外事件形成的因素很多,我以为宿世业力是主要原因。好比说,以前我开出一张十万元的支票(宿业),以后天天都有存入(修行),因为数量太少,到时候不够,因此还是要负违反票据法的责任。即是说,他虽然天天在修行,怎奈宿世业力太强而早熟,所以遭此不幸。现在我们修行的目的,一方面冻结宿世恶因,不让它有继续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要使今后不再造新的恶业,并且使过去的善因,和现在的善缘加速成长。这是避免意外事件发生最好的办法,如见他死于非命,而对修行发生怀疑,我认为是不合理的,因为生死是一切众生必经的过程,如果有人说,既然不免一死,我们又何必为衣食而奔走,干脆饿死算了,你看行不行?假使不生活不行,不修行也不行。其实别人修不修,与我毫无关系,一般人都说同行是冤家,但站在佛教的立场,刚好相反,不仅希望人人修行,更希望个个成佛,这一点也是佛教和他教最大不同的地方。
什么时间出家最好?在家和出家修行有无分别?
出家与否,完全要看各人的因缘,不能肯定的说什么时间好,什么时间不好,只要道心坚固,因缘成熟,什么时间都好。
一般人的习惯,把出家分为童年、中年和老年三个时期。现在客观的分别说明一下:童年出家,俗习未染,学佛易成,可说是最大的优点,如果要找缺点,那就是见识不广,缺乏处理事务的经验。若事修行来说,还是大优点。中年出家的,对世间的五花八门都很熟悉,狂心一息,易于看破,至于能不能放下,那又是另一个问题。谈到劣点,除了诸根较钝以外,所知障也比较重,不易收到教化的效果。但古今来有成就的亦大有人在。老年人出家的优点,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自然情况威胁之下,妄想比较少,倘能一门深入,容易成功。谈到缺点,那就是诸根暗钝,且不能担任利他工作。其实那也不能算劣点,假使大家都能自利,就用不著利他。
严格的说起来,修行还是越早越好,早日修行,就会少造些恶业,少生些烦恼。如说现在忙,没有时间修,老了加倍精进,不就行了!当然只要能老,老了能修,还是比不修的好。不过到了‘是不能也,非不为也’的时候修,比现在‘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所修的功德,大有区别,因为修就是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好比有人说:‘某某人自从眼睛瞎了以后就变成了好人,你看现在和任何人都处得很好。’像这种赞美是没有价值的。
学佛重在信、解、行、证,不分僧、俗、贵、贱,时间也不是主要的问题。至于在家与出家修行,有无分别,以修净土来说是没有优劣的。因为阿弥陀佛的政策是大慈大悲,怨亲平等,只要修行的功夫到家,检验合格(一心不乱),绝对不留难,那像一般人找工作,要验证件,查资料,送红包,卖人情!那里没有这一套,尽管放心好了。可能你认为戒牒很重要,其实那只是一张受戒的证明书,并不是西方的入境证。只要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且资粮(信、愿、行)具足,没有也没有关系,否则给你一百张也去不了。
我参加两次佛学讲座,主讲说‘金刚经和心经没有研究价值,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说,好像两盆水倒来倒去。’这种说法,我认为很不妥当,请问法师有何感想?
我的感想是你听错了,不然,他既设讲座,对佛法多少总会有点认识,何致外行到这地步?如真是这么说的,我肯定的说,他是外道或是佛法贩子。否则,怎会在大庭广众之中,公开的毁谤三宝?他所犯的错误,一般人的看法,认为像放牛的小孩子骂孔子样的,没有什么了不得,其实这是因果的高利贷。
我们要认清释迦佛入世度生的目的,无非是要使一切众生清净六根,而后同登彼岸。因机有钝利,教分渐顿,反覆申述,出自婆心。由于众生不识缘生性空之理,以致起惑造业,枉受轮回,所以才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之妙义,以治其好执之痼疾。所谓‘色’,是万有的现象,‘空’,是万有的本体。而‘异’是不同;‘不异’是相同的意思。一般人对空、有的看法是执有忘空,住空想有,佛的看法是非有非空,亦空亦有,因为空不自空,待缘而空,有非自有,随缘而有。所以列子说:‘万物皆出于机(空)而入于机。’如明此义,对空有就不会曲解了。
从空至有,或从有至空,依我们的看法,是有距离的,若以佛眼观之,刚好相反,为了使众生缩短这段距离,所以又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浓缩性的中道义理,是挽救众生徘徊于空有之间最好的方法。当然般若经是佛对‘中人以上的’菩萨行者所说的究竟法,‘中人以下’的末世众生,五欲重重,那能得解?今遭此谤,不足为奇。如说‘金刚经’和‘心经’不值得研究,难道古今的高僧大德的智慧不如他?连是岂有此理!
他若是真的不懂佛法而造了口业,罪过还算小一点,万一是为了‘宜其室家,乐尔妻孥’蓄意毁谤,而抬高他的身价,搞他的‘钱不异命,命不异钱,钱即是命,命即是钱’的‘薪金’,那罪过可就大了!谈到感想,除了可怜他以外,还有什么可感的?
念名利叫做妄念,念佛何以不叫妄?想财物叫贪,想西方何以不叫贪?
念名利而求之不得,往往会起邪念,产生造诸恶业的副作用。卖官鬻爵,抢劫走私等等,都是念名利所带来的后果。
一个神经正常,体格健壮的人,如要使他思想静止下来,是很不可能的事,因此就用佛念来代替妄念。好比关在笼子里的猴子,总是跳个不停,假若给他一点食物,就会停止一下。我们的思想像猴子一样的好动,且比它更难管理,因为饱暖了思淫欲,饥寒了就起盗心,所以也要给它一点精神食粮,来制止它的妄动。这种精神食粮,不是‘西厢记’,也不是‘封神榜’,而是念佛法门,这是对治妄念最有效的方法。
我相信每一位做父母的,绝不准许小孩子玩刀,但是他们的手上现在都拿著一把锋利的刀,你怎么办?我的意见是不能打,尽快地拿玩具或糖果来交换,才能避免危险。我们的妄念好比是刀,你反对念佛,等于赞成小孩子玩刀,你忍心这样做吗?
念有妄念和正念之别,妄念,念念增加生死;正念,念念了脱生死。念佛目的,是止息妄念,正和用肥皂洗手,旨在去污的道理一样,因此不能说它是妄。后问与前答之理相同,举一反三,恕不另赘。
我的女婿为争财产,兄弟打架,几乎闹出人命怎么办?
我总想不通,许多人为什么把财物看的比生命还重要?兄弟打架且不说,更有杀死父母的,真不知要怎样说才好!他们有财产可分,还要计较多少,如果没有可分的,难道就不能活下去?其实钱财是身外之物,祖业对一个人的生存毫无影响。我没分享祖业,不是也和一般人同样的过活?
以前我住在新竹,弟弟住湖口,有段很长的时间,每个星期来看我,走的时候,多少总要给他一点零用钱,后来他去金门。至四十九年底,我已积存了两万元,准备他成家,不幸的是他因公死于车祸,再也没有给他钱用的机会了!以后每当有钱时,就想起他不来拿钱而流泪!可惜一般人都不知道失去父母兄弟姐妹的人是多么的痛苦。
语云:‘同船共渡,前世修来。’现在幸为六亲眷属,来生又不知是什么关系,希望大家珍惜这一刹那的聚会,彼此互爱互敬,不要为了点琐碎事故而生仇结怨。我们都看过戏剧,你看有没有为个人恩怨在前台打架的?其实不管是家庭也好,国家也好,乃至世界宇宙,如剧场一样,是非人我,转眼成空。可惜他们看不透,因此造成许多恶业,演出许多悲剧!
地藏经业感品说:‘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困苦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口恶者,说眷属斗争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若遇畋猎渔捕者,说惊狂丧命报。’从这段经文看来,我们所遭受的骨肉分离和眷属不和的痛苦,都是有原因的,如果现在再不修,将来更痛苦!希望把我这点意思,转告他们,只要能从此息争,敦伦尽分,永以为好,他们过去一切恶行,我定在佛前代求忏悔,而使他们三业清净,福寿绵长。假使他们愿意持斋念佛,必能使子孙吉庆,福增无量!
什么叫真心?什么叫妄心?我们修的是那个心?
真心是宇宙的本体,因为无相,则不生灭,故称真。妄心是万有的能源,能生诸法,因有生灭,故称妄。这样说,可能你还是不了解。我再补充说明一下:钱好比是真心,如果不用,永远还是钱。假使你想开服装店,就会变成服装。或问,刚才不是说真心无相吗?用钱比真心,现在钱变成服装,是不是真心也变成了妄心?这一点要特别注意,钱虽然变成服装,但服装仍然含有钱的价值,钱相虽灭,钱性仍在,把衣服卖了,不是又变成钱了吗?
钱是随著人们的思想而变现的,众生也是跟著无明而起惑造业所成的,相是变了,但佛性未变,只要能依教修行,去一切恶,行一切善,还是可以成佛的。现在我们修,就是修这个念念生灭攀缘执著的妄心,此心灭迹,生死自了。
也许你说,妄心虽然造业,不见得都是恶业。对!但也不见得都是善的。假使把恶业当作污垢,那么善业就是肥皂,而肥皂确有去污的功能,如果污垢既除,肥皂若不洗掉,还是不干净,为了求得真正的干净,还要把水擦干,擦水的布也要放下。所以六祖教道明要‘不思善,不思恶’,就是这个道理。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不可执善,亦不可执恶的意思。假使功夫能做到这一步,什么问题都得到解决。
我与外子不和,除了死可能无法挽救!
诸法因缘生,夫妻也是缘生的一种假相,好像演戏一样,转眼就各自东西,斤斤计较干什么?
你们当时是怎么结婚的?这样多的男人,又是怎么选到他?客云:‘在婚前他对我确实很好,同时他说有一家百货公司,还有铁工厂,看他样子也不土,就信以为真。后来才知道:所谓百货公司,是他姑妈开的小百货店;他自己只有个小门面的铁匠店,请一个工人,就自称经理,真是个大骗子!’
这样说来,你说受骗,却是‘叫化子(讨饭的)卖米,自讨的。’因为你好贪,以致受骗,因受骗而不和,就嗔恨,由不和而想死,是愚痴。我告诉你:‘死,并不能解决人生的痛苦,好像搬家一样,你在这里穷,搬到南部去更穷,因为增加了搬家费的负担。若明此理,你就不想死了。’
我认为一般不如意的夫妻,好比是犯人,应该安心受刑,悔过自新,将来还有减刑和赦免的机会,如果越狱逃亡(离婚、自杀),反而更糟!希望不要想入非非,你认为既知今日,他可能也悔不当初。挽救的办法,是互相忍让,共同努力,只要能合作,生活没有问题,情绪自然就安定了。双方倘能回心转意,还会和好如初。以后每天念念观音菩萨,既能消灾解厄,又可缓和情绪,但愿诚心诚意地念,定能如意吉祥,幸福无量。
我觉得佛法最好,怎么还有人不信?
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相貌、思想及嗜好等,都不能完全相同,何况全人类有许多父母,他们的思想当然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不然,工友谁干?汽车谁开?
宗教信仰,是每个人思想人格的崇高表现,学问在其次,贵贱又次之。而六道众生,由于业力关系,死此生彼,非常复杂,好像走马灯样的转来转去,所以思想的智慧,相貌的好丑,以及荣辱祸福等,常各有不同,所信仰的宗教亦因此随著各人的业力而变异,故难以求其完全相同的。
你知道佛法好,那是你的善根深厚,和家庭环境的培养,再加上自己的努力研究,才发现了这座无尽宝藏!但有些人,沉溺于酒色之内,徘徊于名利之间,加上邪说的麻醉,对佛法不但不信奉赞叹,反讥之为迷信,谤之以消极。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秉性如斯,我们也不能怪他,若是一闻即悟,佛就不会说:‘其性刚强,难调难伏’呀!
语云:‘牛不喝水,按不低头’,对不学佛法的人,不必勉强他,最好是以行为代替言说,也不可视若敝屣,弃之不顾。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只要种下了菩提种子,因缘成熟,还是会开花结果的。
上次来的周先生,别人拉他信教不去,他想皈依未允,何故?
我们认识不久,彼此都不了解,我不知他为何要皈依,他也不知皈依有什么好处。信仰宗教,比选择职业还重要,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如果是随声附和,那是盲从,谈不上是信仰。
以前我认识一个人,因为品德很差,不愿招呼他,但和尚很难做,不管什么人来,总想结点法缘。有一天他说:‘法师!我很敬佩你这种吃苦的精神,所以我和邻居说,这位师父很好,你们可以去拜拜。’我听了以后,心里很难过。为什么?他说的是实事,并没有不妥当的地方。要知道坏人说我好,比好人说我坏更糟,你想想,一个品德不好的人去宣传佛教,能说不是帮倒忙?以鲜大王的酱油来说,若是画个骨瘦如材的人像作商标,你看所收到的是什么效果?
有的人认为皈依的越多越好,我以为要质量并重才对。因为他们活动范围大,影响力强,万一言行不检,会使别人迁怒佛教,这样‘龟玉毁于椟中’,你说是谁的过错?我们弘法利生,在理论上固然要做到怨亲平等,在事实上应注意远避讥嫌。法华经安乐行品说:‘不亲近栴陀罗(屠夫)......诸恶律仪’,根据这个道理,我就采取弹性任用,因为我没有护教的能力,凡事尽可能做到不要给佛教添麻烦,这是我的用心,‘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那就算了。
‘白马非马,名形离也,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敬请绎之。
说起这个问题,却使我想起了一段往事。在就读小学五年级时,有一天曾听到家父和他的朋友们讨论过。四十九年在嘉义逛书店,买了一本列子注释,在冲虚至德真经第四卷,才正式看见白马非马等句,瞑目回思,仿佛还看见他们当年把酒论诗的情景,俨然未散。张湛对‘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只说‘此语不可解,近于鄙。’所以我就因此而泄气,但总觉得可以解,后来于静坐中,忽缘及此语而有省。
请先听我介绍一段‘相声’然后再说。有一主妇,叫她的小孩把线拿来,小孩一见好多线(马)在一起,不知拿那一种线才对,于是就问什么线?她说:‘蓝棉线’(白马)。我们知道,线有丝棉之分,色有蓝白之别,既然要蓝棉线,那么其他的线可以不必拿去。线乃诸线的总称,蓝棉线乃属诸线之个体,所谓蓝棉线是由分别所产生的现象,取舍也是由分别所决定的行为。宇宙万有以及人我是非,都是由分别而产生各种现象。公孙龙子因疾名实之散乱,而假物取譬,藉白马之辩名于时。列子之学宗于老,亦尚无为,故和之。
所谓白马之马,是指某一匹或某一群马而言的,而蓝棉线的地位一样,如果光说马,那就包括了白马、黄马、公马、母马,乃至海马。而白马之马,因形(色)名(马)有异,故曰‘白马非马’。也就是说,白马者非诸马也,并不是说白马不是马,是为白马非马的真义。
至于孤犊未尝有母,首先要了解孤与犊的意义。所谓‘孤’,就是单独的意思,‘犊’,即是小牛。我们都知道牛也是属于胎生动物的一种,小牛必须藉公牛和母牛的因缘才能产生,这是必然的道理。但有母牛不见得会有小牛,既有小牛,就一定有公牛和母牛,不然小牛从何而来?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因此证明小牛确实是有牛父牛母的。而未尝有母的原因,可能是小牛出生不久,母牛即告死亡,或是被主人卖给别人饲养,而未尝能够生活在一起,所以说‘未尝有母’。
宇宙间所有的动物,可能除了人以外,其他的配偶,都没有完成明媒正娶的法律手续,同时孟子又说过‘幼而无父曰孤’,这样就产生孤犊的名词。其实小牛是有牛父的,因缺乏证据,所以说‘非孤犊也’。
‘白马非马’,依佛理解,‘白马’是‘相’,‘马’是‘性’,性为相之体,相乃性之用,故曰‘白马非马’。但‘孤犊未尝有母’,若以孤犊喻为众生,则母即谓之佛。众生虽迷真逐妄而为众生,但佛性仍在,故曰‘未尝有母’。倘能止一切恶,行一切善,到了恶尽善满,福慧具足时,那就不是众生,是为‘非孤犊也’。
以上所释,尊意以为然否?你若喜读此类文字,除了要多读儒书,对普通常识也要留意。‘子曰学而’固称学问,但童谣谚语也是文章。只要其心正,则诗无邪。关于佛法最好是能懂一点,对求解确有不可思议的帮助。最后补充说明一点,我希望你研究佛法目的是求知,而不是想拉你来做和尚。
家母久疾不起,弟子因家累,难免有失敬之处,乞示补救之道。
佛说:‘看病福田,第一福田。’令堂久病不起,正是你尽责培福的好机会,幸勿错过。曾子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事后追悔悲伤,实不及身前兑现的好。
孝亲之道,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一个‘敬’字,所以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但诸供养中,求其无愧于心就可以,也不必打肿脸充胖子。且视亲恙作示疾想,功德无量;如作冤家债主想,罪不可逭!就算是讨债罢,也应尽力还清,方无后患。利用机缘,劝亲念佛,发愿往生,极其重要。说明久疾原因,乃宿世恶业之所致,倘能志心念佛,痊愈有期,万一报尽命终,亦可往生极乐,永脱轮回。
读来信,察知居士既贤且孝,殊堪敬佩!暇时代亲念佛,回向西方;行有余力,可买物放生,以助正行,此所谓补救之道,勉之!
学佛的人可不可以看电视?
世出世法,好像麦子和面粉的关系,本来是一个东西,由于妄心分别,便产生了面粉和许多其他的名称。
其实电视本身是没有善恶的,如果说有,那是由于我们不善用心所致,还是以麦子来说,虽然含有面粉的成分,如不磨它,怎会成为面粉?也就是说不管它演些什么,只要不错用心,也许没有多大关系。话虽如此,但要做到不动心,当然很不容易,为了防患于未然,还是少看较好。
汉书云:‘纤微憔瘁之音作,而民思忧;阐谐嫚易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奋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正诚之音作,而民肃敬;买裕和顺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之音作,而民淫乱!’因此我要向电视、广播、新闻界诸君诚恳的要求,千万要尊重职业道德,不能过分渲染,而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安宁。更希望家长们管制节目收看时间,凡有危害青少年心理的东西,不要他们看,这样对管教有很大的帮助。
学佛的人应以修行为重,我们都是凡夫,对于不正当的娱乐,耳濡目染,可能有影响。听说曾有人为了看‘保镳’而不上殿,像这样的妨碍修行,我以为还是不看为妙。
见蛇食蛙,即杀蛇而救之,救蛙是否有功?杀蛇是否无罪?
这个问题,只能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答之,堪称尽美!否则,见仁见智,很难论定。不过我要请问的是,你为什么要杀蛇救蛙?如果认为蛇有食蛙而兼毒人之虞,蛙有护稼之助,如此则杀之救之,合情合理。但蛙既有护稼之功,何故杀之为食?蛇食蛙见之即杀,何故人食蛙闻而赞善?同一食也,今誉之为救蛙,实则与蛇争食。且今蛇之食蛙,犹昔蛙之食虫,人因食蛙之过,故遭蛇毒耳。
今既以蛇之食蛙毒人之过而赐死,则牛马鸡犬何罪焉?牛马有耕载驾驰之劳,鸡犬有嘶晨守夜之益,既不争城,且能尽职,何故杀而食之?鱼鳌何罪焉?避祸于江河之内,求生于水土之间,未具害人之谋,更无争食之过,网之何为?杀之何罪?或煎或炒,以充口腹,造恶业于今生,结祸胎于来世!或曰:天生万物以养人,何罪之有?所谓万物者,宇宙之万有也,故人亦不得居于物外。万物既用之于养人,则人亦当以养万物,虎狼之食人畜,若人之食牛羊,彼此互养,天意如斯,何故以救蛙为功,杀蛇称过?试观今之车祸频传,战争无已,此皆杀生之过,互啖之仇之所招,倘不及时止之,则未来之祸殃,更有甚于今昔!
至于欲论功过,当视其用心而定。所谓用心,即其目的何在?凡损他利己者,虽救生未必有功,若利他而损己者,纵杀生或当无过。世人因恶鼠而畜猫,非怜猫之失所,故不为功,武王为吊民而伐罪,旨在除暴安良,焉能称过?此所谓用心之道也。
时当末法,业感堪虞,伏望大众慈悲,共修佛事,倘能戒十恶于娑婆,必感千生于天界,若能念佛回向,求愿往生,如此,则六道自此而长辞,轮回亦从今而永脱,果能如是行去,众生幸甚!诸佛欣然!
我在感化院住了很久,好苦啊!那里的负责人好像没有—点慈悲心似的,原因何在?
所谓感化院,顾名思义,当然不及在家里舒服。请问你为什么到那里去?
客:不是我要去,因为我也不知道是怎么的,和不良少年交上了朋友,终日在一起鬼混,就闯下了大祸,直到去年减刑回来。最近看见法师的大作,所以特地来请教。
僧:这样说,他们并没有错,假若你没有过错,谁敢抓你?我们的政府,实行的是民主政治,一切都有合理的保障和充分自由。所谓自由,在思想和言行上必须做到自他两利,如果只知自利,而侵犯了别人的权益,那是自私,当然要受法律的制裁,否则好人就不要活了。你也知道别人对你不好,就批评他们没有慈悲心,难道你过去的所作所为是慈悲的?所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有慈悲心的人,绝不侵犯他人的权益。我再问你,你住过医院没有?
客:我身体没有病,所以没有住。
僧:身体没病,就不住医院,那么言行有了病,当然要住感化院。医生待病人,用药物苦其口,刀剪切其腹,旨在去病,而非仇怨。你因为有言行不轨之病,所以也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以后才能做好人,行好事;假若那里穿的是奇装异服、吃的是海味山珍、住的是观光饭店、坐的是迷你汽车,高起兴来,还‘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假如是那样,谁都愿意接受感化了。你不检讨自己,反而怨嗔别人,是不对的。要知道,法律的手段虽然残忍,但目的是仁慈的。当时对你的恶行,如不及时制止和适当的感化,现在更不知又闯下多少大祸!减刑出狱,这是史无前例的德政,希望好自为之,检讨过去,策励将来,方能对得起政府和自己的良心。
客:我从来就没有听过这些道理,今后我决心要做个好人,有机会要常来听听佛教的道理。
僧:只要愿意接受劝导,当然欢迎你来。
有好心人,在出车祸的地方,树立南无阿弥陀佛的石碑,用以镇压,是否有效?
无论什么灾祸,都是由众生的业力造成的。而业力是由贪嗔痴的妄念(思想)所产生的,当妄想发展到极点时,理智就作不了主,因此就种下了祸根,造成祸事。当知车祸是驾驶与乘客的共业所感,由于各人业力不同,因此有死亡、残废、轻伤及毫发受损种种差别,这就叫做别业。
根据每次车祸的报导,多半是由驾驶疏忽,或是机械失灵和天气影响造成的。因此有善男信女在发生车祸的路旁立碑,目的是提高驾驶的警觉,使他的思想恢复正常,所诸‘胸中正,则眸子(眼睛)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眸子了焉,看的清楚,就不致出事了。乘客倘能时常念佛,亦能消灾解厄,转危为安,这种不可思议的义理,一般人是体会不到的。曾见有人在墙上写著「谨防恶犬’几字,其目的是使行人注意和预防,而收到不使恶犬伤人的效果。如明此理,有效与否,就知道了。
前些日子,报载某处车祸,把石碑撞毁,因此有人讥为迷信,这真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如果他能多读点书,可能就不会藉机兴谤的。
说念佛修行,就能所求如愿,有时我也念,怎么没有效?
念佛修行,能使众生所求如愿,这是实事,绝对不假,你念的无效,可能不常念,或者念的太少,诚心的程度不够,更是无效的主因。如果‘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念几句,效果自然不大。
谈到如愿,也要看所求的情形而定。好比说,有人求了平安,就骑著车子,不守交通规则,在马路上横冲直闯,这样子出了车祸,怎能怪佛不灵?自己长的像‘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又没有学识能力,还想讨个电影明星做老婆,这种愿怎么能如?求升官的目的,是想利用职权搞钞票,如了愿岂不是害了他?求发财,是为了吃喝玩乐,这个愿还是不如的好,不然,会造下更多的恶业,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对于所求而未能如愿的,时空也有关系,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认为凡事只要尽了自己的心力去做,利害得失最好不必计较,这是避免烦恼最有效的方法。
客:既然这样,那又何必念,何必求?
僧:念佛功德,难以说尽,简单的说,不仅现在能消灾解厄,增福延寿,将来又能了脱生死,得大自在。如因求之不得,而不念不求,实在可惜!要知道大慈大悲的佛菩萨,对于众生的心愿须做到利害兼顾,可如则如。好比说,你有色盲而考不取驾照,这正是佛菩萨慈悲的加被,应作报恩想才对。照我想,凡是所求未能如愿的,想必另有原因,但愿能继续修行,虽然失之东隅,必能收之桑榆。根据我的经验,凡是未能如愿的事,以后都证明是对的。
客:我们所求的当然是属于个人或家庭方面的事。
僧:只要合理,都可以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只要能依教行持,自然会行吉居祥,万事如意,而且懂得缘生性空的道理以后,对于世事就不会妄求(物格),妄想少,神智清明,处事的思考力必定增强,也看得破,放得下(知至),对学佛就有兴趣,信心也更坚定(意诚),又以成佛为期(心正),当然杀盗淫妄种种恶业,就不会做(身修),人人如此,家庭必定和乐(家齐),家家如此,社会自然安定(国治),国国如此, |
|
|
|
|
|
|
|
5#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7 19:59:53
|
只看該作者
世界就和平了(天下平)!
念佛往生,到了那里还是闻法修行,老是那样,会不会感到腻?
我根本没有尝过那种味道,不知道腻不腻。照我想是不会的。好比一个正常人,天天吃饭睡觉,睡觉吃饭,并不感到腻呀!像你每天上班下班,不但不腻,而且还很有劲,因为你的目的是为了赚钱维持全家人的生活,那么修行人是以成佛度生为目的,对于修行,自然更不会感到腻了。
以读书来说,如想得到博士学位,对所修的课里,一定不会有腻的感觉,否则就不能达到目的。孔夫子之所以被尊为万世师表,是由‘学之不厌,诲人不倦’所得来的;宰予因为对读书没有兴趣而昼寝,才留下‘朽木不可雕也’的趣话。
佛法是‘登高山复有高山,出瀛海更有瀛海’的一门高深的学问,对世间学问,以我们有限的生命来说,尚且研读不完,何况佛法!
客:极乐世界的人民,寿命也是无量的长,天天修习,总有一天会修完哪!
僧:你会下象棋不?别看棋子只有三十二粒,但奥妙却也无穷。就以一位职业棋手来说,一生下到老,也不会有步步相同的棋式出现,因为双方的智力不同,所以就有差别。你以为三藏十二部经典,就代表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佛法,我认为不正确。要知道释迦佛所说的佛法,主要的是应此方众生的根机而说的,到了极乐世界,将会有更精深的佛法以供修习。我这样说并不是说释迦佛说的不是究竟法,以净土分九品的义理来说,下品下生是方便究竟,论阶位只相当于四果罗汉,和圆教七信位的菩萨相等,但四果罗汉只断三界内的见思惑,初信只断见惑,要到七信才断思惑,八、九、十信破尘沙,伏无明,至十信后,破一分无明,证一品三德密藏(法性,实相),而入初住,称为法身大士,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而入佛位。极乐世界之所以分九品的原因,也是为了应机,而使其分断分证,等到诸惑全空,花开见佛,才是究竟的究竟!
在这世界上,有许多人,因为了脱生死的心太切,念了几十年的佛,不但不腻,反而觉得念的不够多。如能往生,在那种美妙的环境里修行,所谓乐以忘忧,更不会有腻的感觉。而往生唯一的条件是‘一心不乱’,不乱即是定,既然能定,时间观念当然就没有了,因此就不会感到腻。所谓腻,是由分别心所产生的一种感觉,有这种观念存在,可说是与极乐世界的距离,永远是十万亿佛土。你怕腻,我认为是好现象,但愿依教行持,若能往生上品,就不会腻了。
我在历史上看到有关宗教的评论,他说梁武帝本是南朝比较出色的君主,可惜因晚年迷信佛法,致有侯景之乱,是真的吗?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有权编历史,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别人那管得了。不过他说是也不行,我说非也不行,鹿马人力可更,是非且待公论,后之善读史者,必有感于斯言。
现在客观的用佛法理论,来谈谈这件事的道理好了。一个国家的兴亡,是全国人民的共业所感。是故老子说:‘世治愚者不得独乱,世乱贤者不能独治。’因为他不了解这些道理,故作此评。如说梁武帝因迷信佛法而失天下是对的,试问他得天下是迷信了什么法?我以为他若不是晚年信佛,恐怕早就垮了,如认为我说的不对,那周之衰,秦之灭,应该怪谁?去年有位老先生和我畅谈往事,而涉及佛法,他说:‘古有某将,在兵临城下时,还在屋里念金刚经,以致大局不可收拾!’这件事可靠与否,姑且不谈,其目的是为了诋毁佛教,显其所尚。因此我笑著说你没有诵金刚经,怎么弄成今天这种样子?不谈别的,连立锥之地也没有!我天天念经,好坏总有容膝之处,弄得他没有话说。我读过历史,但没有研究,不过我认为历史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国民生活道德的准则,其作用不仅是赞誉贤良,用彰圣德,亦能贬诛不肖,以诫顽愚。因此我认为善作史者,态度要客观,事理要分明;是非要公允,评论要确切,不可杂有私人之偏见,更不能属于权势,而一字一珠的写下,方能称为历史,否则就是小说了。
临命终时,念佛可得往生否?若能,则平时即可为所欲为,作恶亦不足畏;若不能,岂不是骗人?
阿弥陀佛兴建极乐世界的目的,就是为救度我们这般苦恼众生,只要想去,正如佛愿。这就和负气出走,流浪在外的小孩(众生)一样,父母(佛菩萨)千方百计地求之不得,一旦有信(念佛)说要回家,这是多么令人欢乐的事!所以说,只要在临命终时,心诚愿切,一定得生。
不过我们修行首先要明因果、信轮回,如果平时不造恶因,自然不会招恶报,若是平时对杀盗淫妄,为所欲为,到了临命终时,八苦交煎,就想藉念佛逃避因果,算盘打的是不错,可是到那时是不是知道念佛,大成问题。如能志心称念,当然还有希望,万一不知道念,那怎么办?
记得有位老法师和我们在一起闲谈:你们说某人不错,某人如何,都不足为凭,但看将来谁有个好死,才见功过。时隔一年,他从楼上摔下,伤势极重,我从外面回来,急忙跑到房间去看他,问明原因,马上拿伤药给他吃,并劝请念佛。他说:‘现在痛苦的像万箭穿心,那能念佛啊!’看样子非常危险,所以又去请医生,并且日夜守护。到了第三天,情况好转了,他就和我说:‘以前我对生死,好像很有把握,经过这次经验,才知道在极度痛苦时,正念是提不起来的,希望你在平时要好好用功,不然,生死是了不了的!’
他是童贞出家,俗习未染,而持戒亦甚严谨,由于宿世业力,而招此灾,在痛苦时尚且不能念佛,何况业重如山的凡夫、俗子,那更不用说了。我以为个人的言行,和钉钉子一样,当别人告诉你钉的位置不对(造诸恶业),就该马上停止,拔起来比较容易(念佛往生),如说我有拔钉(临终念佛),打下去没有关系(为所欲为),等到钉得太深(恶业深重),虽有拔钉,恐怕也没有办法。倘明此理,则平时应当谨言慎行,趁早念佛,到时候才不致像‘下锅螃蟹,手忙脚乱。’而对往昔所造恶业,更应礼念求忏,方为上策,否则不要说佛骗人,而是你自己骗自己。
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倘平时不念,纵然在临命终时,勉强念得一句二句,功效不会太大。所以希望在平时要能止恶行善,勇猛精进,这样不但现在如意吉祥,将来往生西方,决无问题。
我父母的思想和我们有很大的距离,以致于有些事情的看法不一致,怎么办?
你的父母辛辛苦苦地送你读书,目的是希望将来显亲扬名,光耀门楣,造福社会,利乐众生,想不到你会说出这种话来!不一致,听他们的,不就一致了吗?
当然有些做父母的,因为生活环境所迫,少读点书,以致思想和当前社会环境,似乎有点脱节,这是事实,另一方面,道德观念比较浓厚的,比较守旧,也是构成上下思想不调和的因素。无论为何,‘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做子女的,务须做到‘敬顺’二字。从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所谓色难的‘色’字,就是态度和表情的意思,即是说,不管父母说的对不对,都要无条件的接受,这就叫做敬顺。千万不能表现出不高兴,更不能反对,如真有不妥当的地方,也要心平气和的说明理由才对。大多数年轻人的思想是自私的,更以为自己会算点X加Y,认识几个洋文,以为了不起,稍不如意,就说父母是老顽固。要知道做父母的,是以全家人的福利为福利,而你只顾自己,当然会有距离。当然,有事弟子服其劳,是说家里的工作,有空也要尽力分担一部分,不能贪玩和偷懒。有酒食先生馔中的酒食,倒不一定是指酒肉,凡是好吃的东西,都可叫做酒食,所谓先生馔,要让长辈们多吃一点,(先生不一定是专指老师)。因为父母物质享受的时间比你们少,让他们多吃点,也算是尽孝。以经济眼光来说,你也不吃亏,你能孝顺你的父母,将来你的子女才会孝顺他们的父母。
书应该是为学习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而读的,并不光是为了升官发财,如果不孝顺父母的人,保证也升不了官,发不了财。读书再多,也不过是个书架子而已,有什么用!
以世间法来说,孝顺父母只是讲究口体之养,佛法的孝顺父母除了菽水承欢,养生送死之外,还要使父母能了脱生死。请看‘父母恩重难报经’和‘地藏经’,完全是讲孝亲之道。所以有人批评佛教消极无性,真是天大的冤枉!有空不妨把这两部经看看,就不会这样任性了。现在你感觉你的父母好像不够资格做父母似的,但愿你将来是模范,不过我耽心你这样下去,定会一代不如一代!
客:听了师父的教训,我一定改过,想起来我实在是自私。
僧:你能改过,欢喜无量,既然要改就要从心地上著手。关尹子说:‘利害心愈明,则亲不睦;贤愚心愈明,则友不交;是非心愈明,则事不成;好丑心愈明,则物不契,是以圣人浑之。’所谓浑之,依佛法说,就是不要把我看得太重,须知六亲眷属,皆由宿世业力因缘而成,务须敦伦尽分,各尽其责,如有不如意的地方,要忍让,绝不可存有丝毫敌意。就一般的事情来说,别人帮助了你,你也要报答人家,何况父母有养育之恩,更要尽力报答才对,不然,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从这两年的观察,你的本质并不坏,‘爱之深,责之切’,我才力加劝诫,希望你了解,教人为善去恶是我们的责任,好自为之。
客:我决定改过,绝不辜负师父的期望!
我任公职,自问工作技术和效率不比别人差,但升迁不及别人顺利,原因在那里?
我不是常说,人生的功名利禄等,都是由过去生中善恶思想言行的反应吗?
僧:你一年收多少稻和葡萄?
客:都没有种。
僧:因为没有种,所以没有收成;那么你过去没有种善因,现在当然就没有善果。固然王充说:‘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宇宙万物,都各有各的生存能力,别人比你顺利,一定有原因。乌龟可说是最无能的动物,不仅行动缓慢,也不会打架,发现敌情,就把首尾和脚缩到壳里,这样,它就能活下去。最奇怪的是它喜欢吃燕子,还真能吃到,据说它想吃燕子时,故意浮在水上,燕子飞累了,以为龟背是石头,就落下休息,结果被龟吃了。论能力龟不及燕,论事实,燕负于龟。想想这道理,也许就坦然了。以佛法来说,他过去培了很多的福,你只修了点慧,虽然他的能力不如你,但比你有福气,所以你不如他。若以世法来说,也许他会‘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你不会这一套,既无出众能力,却有特殊个性,当然就不如人家。但是曾子说:‘君子不安贵位,不怀厚禄,负耜而行道,冻饿以守仁。’我以为不管干那一行,应尽力把分内的工作做好,何必计较那些?人格修养,最为重要,如果‘不义而富贵’,那是造业,不是荣耀。
人生真正目的,应以了解宇宙人生真理,求得生死的解脱最为重要,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因此我认为学佛修行,是人生一大乐事!至于功名富贵和物质享受,都是生活上的装饰品,不必过于认真。韩非说:‘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岂三大夫不贤?乃三君不明也。’可见怀才不遇,古亦有之。这是个人的别业所感,又何怨!
论处人的态度,对上要恭敬,只要站稳自己的立场,不用奴颜婢膝,对下要谦和,虽然大权在握,切不可高高在上。遇著看不惯的事,要勉强的去看,因为你不是完人,对各种事物的看法,也不一定完全正确,就算你才能出众,但独木难支大厦。钢筋水泥虽坚强,若无水和合团结,也不能发挥其作用。如能做到‘大智若拙,大辩若讷’,必能否极泰来,转忧为喜。
客:出家人真是太伟大了!就像汽车一样,方便了别人,牺牲了自己。
僧:你太客气了!弘法利生,是我们的责任,不能说是牺牲,如说我们是汽车,就要发挥货畅其流的功能,而便民利国,若是载运歹徒,害莫大焉!也就是说,我们是以弘法利生为己任,如果仗佛威光,邪命自活(算命、捉妖、经商看相、占卜吉凶)这样不仅害了别人,也毁了自己。依教奉行,护持正法,才是如来的子孙。
我的婆婆待我很刻簿,无论怎样顺从,总是不讨好,师父有什么办法使她对我好一点?
六亲眷属,都是由宿世业力所成,绝不是偶然的。地藏经业感品说:‘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鞑现受报。’可能过去生中你虐待了她,现在就来受报,这是很可能的事。不管怎样,你把做媳妇的责任尽到就行,何必计较那些?你只知道媳妇不好做,其实婆婆也很难当。
每个人由于宿世业力、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做事的观点就不一样,有了歧见,就有是非,无论如何,你是媳妇,必须孝顺公婆,勤劳家务,敦亲睦邻,节俭朴实,相夫尽礼,教子有方,尊重自己的人格,不说他人长短。万一遇有不如意的地方,也不能拉长著面孔,‘猴子不吃人,样子难看’,这样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误会。以上各点如能切实做到,不但现在是个好媳妇,将来也是个好婆婆。
古今婆媳处不好的多得很,原因就是自私。有的说我从前当媳妇好苦啊!现在对你们这样宽厚,还不知足?像这种观念,不合时宜。好比说,她过去烧柴火煮饭,现在用电锅,不要媳妇上山砍柴,这是时代进步了,那里是宽厚?有的嗔恨心重,认为以前受了多少苦,熬了几十年,才上阶有缺,当了婆婆,如果不好好的威风一下,太吃亏了。还有一种人,对自己的女儿好得很,有好吃的媳妇别想,有难做的女儿没分。这也构成婆媳不和的原因之一。假若她能这样想,我的媳妇是别人的女儿,我的女儿是人家的媳妇,人家虐待她,我心里会难过,我虐待媳妇,别人也伤心。所以说,不管家庭环境好坏,待遇一定要平等,这样彼此间的感情就融洽了。
现在有些年轻的媳妇也太不像话,因为有的在娘家懒惯了,好的不懂,坏的都会。出去打扮的像活妖精,回家就是夜叉婆,也难怪婆婆生气。要想婆媳处得好,双方必须拿出爱心来,倘能相信因果,持斋念佛,保证会使家庭幸福,生活美满。
佛教的理想,是希望大家都成佛,如果都是佛,有什么意思?
儒家的思想,最终目的是‘止于至善’,三民主义的最高理想是‘世界大同’。现以所问的方法来请教你,如果真的能‘止于至善’和‘世界大同’了,是不是没有意思?以你的职责来说,是负责学生的管教,目的是希望每个人都是好学生,事实不然,合乎标准的并不多,究其原因,可能是说大家都成了好学生,那就没有事做,因此该管的不管;该教的不教是不是?
所谓止于至善,必有下善中善和上善之别。下善是上善的方便,上善是下善的究竟。下善是老吾老,幼吾幼,只知自利,而不利他。中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他两利,推己及人。倘能‘爱屋及乌,民胞物与’才是上善。大同之治的社会局面,是充满了仁爱的,没有仇恨,自然就没有战争,那时候不仅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且能‘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人人衣食丰足,养生送死无憾,当然就道不拾遗,夜不闭户,那不是很好吗?如说大家都成了佛,那有什么意思?等于是说‘止于至善’和‘世界大同’了以后,会造成警察失业,法官改行的社会问题一样的不智!
一般人是以认识‘神’和‘物’的眼光,来认识佛和佛土,当然免不了会产生种种疑惑,现在用儒家的话加以补充说明,佛的人格是至善的至善,佛的国土是大同的大同。因为佛是恶尽善满,福慧俱足,不生不灭,大慈大悲的圣人,故称为至善的至善!佛的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所以说是大同的大同!
佛教的目的,积极的是净化人心,建立人间净土,如果人人都能依教行持,思想就不会贪嗔痴,行为那会杀盗淫妄,这样不仅是家庭和乐,社会安定,国家自然富强了。所谓‘人成佛成’,只要人格圆满无缺,又能立志学佛,大家自由自在的生活著,多么好呢!如说都成了佛有什么意思,等于是说都是好人有什么意思的道理一样。作如是答,属於戏论,究何所事,贤者决之。
这次做生意被一位老朋友骗了,现在生活成问题,怎么办?
依世间法来说,是交友不慎之所致,依佛法的解释,可能你前生骗了他,事已至此,烦恼也没有用,只有逆来顺受,重整旗鼓,才是办法。以你的品德和能力来说,还是很有前途的,不要泄气,钱是人赚来的,只要身心健康,我想很快就可以恢复过来。既然是老朋友,其中必有原因,不然,他怎不骗别人,你怎么愿意合伙?
现在的社会很复杂,真教人难以应付,不但是朋友不可靠,就是父子也不保险。虽然如此,好人总比坏人多,这就要看各人的因缘。交朋友最重要的条件是品德,所谓‘立贤无方’,不必分别是那里人,因为好人坏人,到处都有,不能说那里光出好人’那里光出坏人。我认为把利害关系看淡些,所交的朋友比较可靠,若以‘毋友不如己者’作标准,那就不合潮流,假使每个人都这样想,保证谁也找不到朋友了。
凡有诈骗、不道德行为的人,都是由不相信因果造成的,最后绝没有好下场。这种例子很多,难以说尽。我曾见过几个人,利用权势,弄来些臭钱,然后去开农场,买汽车,一个在高雄开餐厅,认为今后的享受可以高枕无忧,乐享天年。事实不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强盗遇上贼’,都教别人骗光了,现在没有权势,如同丧家之犬,到处钻营,也没人理会。这是他们应得的报应,谁也不愿同情。这是贪取不义之财的实证,希望作恶者引以为鉴,人与人之间,自然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纠纷,社会也就安定了。
宇宙万有是否有个主宰作善巧的安排?不然,怎会那么规律?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主宰吗?
宇宙的主宰是有;不过不是神,而是心(识心),也可说是业力。请问某杀人犯,被判处死刑,你说是谁主宰的?
客:是法官。
僧:我说不是,如果他不犯罪,法官敢判吗?他为什么要杀人?是因为他想达到某种程度的欲望而受到阻碍时,才下此毒手,假若他不作无理的贪求,就不会做这种害人害己愚痴的事来。杀人是因,判刑是果,所以说他被判处死刑的主宰不是法官,而是他自己。再请问你写信给我,是谁主宰的?
客:因为看见法师写的这本书,就想通信。
僧:这样说,书是通信的主宰,其实不然,书只是构成通信的助缘,因为也有人看了书而未通信的。再以皮鞋店的老板来说,他应该是皮鞋的主宰。你的皮鞋坏了(因),为了要去看朋友(缘),于是就去买,他很自然的给你一双试穿一下,如果他是主宰,那么他给那一双你就应该接受那一双才对。事实不然,鞋的大小、颜色、式样、品质和价格,你都有选择的必要。这么说,你是主宰啊!?不对,你虽然选好了,如果他标价一千元,你只有八百,还是不行,必须双方协调好了,才能成为交易。由此可知,是互为因缘,互为主宰的。由于双方分别其利害关系而作最后的决定,即是所谓善巧的安排。
程子说:‘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所谓‘无独’是‘因’,‘有对’是‘缘’,‘自然而然’,即是诸缘和合而生万物,故曰‘非有安排也’。如说有,试问能安排万物者是谁安排的?
一般人认为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主宰,表面看来是对的,其实只对一半,因为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缘十方世界受苦的众生而产生的,好比‘防台中心’,没有灾民,就用不著成立了,至于能去与否,佛也不能完全作主。当然佛是希望大家都去,但是有的不愿去,佛也没有办法。所以说,能不能去极乐世界,完全操之在我,只要能依教修行,一定可以达到目的。
人死后到那里去了?是否还是变人?投生怎么投法?
现在我还没有死过,不知道死后究竟去那里?但我十分的相信随业受报的道理,非常正确。现以就业的学生来说,是根据他们在校学什么就干什么,这不就是随业受报吗?要知道我们每个众生,他生平一切的善恶思想行为,等于学生在校所修习的课程一样,学生是学以致用,那么人死了是随业受报。
至于死后是不是还能变人,那要看造的是什么因,如果杀盗淫妄,无所不为,死后还想变人,那是万不可能的!好比贪污判刑的公职人员,出狱后是不能恢复原职的。其实要想来生变人也并不难,只要受持五戒,坚固不犯,就能达到目的,你若对学佛有兴趣,希望发心念佛,求愿往生,做个莲池海会人,比这里好得太多。
谈到投生怎么投法,虽然有证据,但一般人迷信科学,总认为不可能,所以不说。现以我们日常生活动态来说明一下,但愿能举一反三,依理推断,对这问题也许可以解决。
我们把工厂当作社会,上班比今生,放假当死后,若问放假他们到那里去了?我说是随业受报去了。好比欢喜读书的人就去(投生)图书馆,爱看电影的就进电影院,对球类有兴趣的就去球场,也有游山玩水的,……这种种不同的活动,都是随著每个人的思想行为而成就的。假如去图书馆的人,对读书的兴趣不减,下次放假他还会到图书馆去(变人),否则,就会跟著第二兴趣去了。
客:这样解释是很有道理,思想确实重要。本来我今天应该去看朋友,但是为了这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所以就来这里。
僧:众生善恶的思想行为很多,而恶业更是多得难以计算,但死后当然不能在各处同时受生,必须按善恶业力的轻重,逐次偿报。你今天原定看朋友,但觉得解决这个问题比看朋友更重要,所以就到这里来了。由此可知,心能造业,也能持业,因此佛说‘回头是岸’和‘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和这道理一样,只要诚心向善,必得善报。但是不能说,我先去玩个痛快,以后再修好了。假若所造的恶业超过善业,那还是要先受恶报的,希望不要冒这个险,一失足成千古恨,回过头来,又不知是以何面目,来见江东父老!
佛教讲慈悲戒杀,植物也有生命,何以不戒?
心佛众生,本无差别,迷之为三,悟之则一;即一即三,非三非一。
客:既无差别,何须修证。
僧:修乃修其未断之惑,证即证其已悟之真。佛教戒杀,源于同体大悲。佛与众生,相虽有殊,体则不异。现以我们的身体来解释同体。所谓‘我’,是由五官四肢……组合而成,若以五官四肢等物喻为众生,则我即等于佛,无论任何人,绝不无故的伤害自己身体任何一部分。大家倘能作如是观,保证不会造杀业了。
三国时候的魏文帝要杀他的弟弟,命他七步成诗,否则,即杀之。他弟弟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因此使他的皇帝哥哥,悟及同体之理,得免于死。如明此义,就知道佛教戒杀的道理了。
至于植物也有生命,佛并不是不知道,否则,怎会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但是为了教化的方便,不得不把宇宙万有分为有情和无情两类。动物因有运行和情识的功能,故称有情,植物则否,乃称无情。这是依万有的现象作权巧的划分,但体性无二无别。请看易经系辞说:‘在天成象(体),在地成形(相),刚柔相推(因缘和合),而生变化(万有)。’这也是说明从体起用的道理。
客:这样说,杀害有情众生固然不对,但砍伐草木也不合理,素食荤食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僧:关尹子说:‘天地万物,无一物是吾之物,物非我物,不得不应(用),我非我我,不得不养。’儒说:‘食色性也。’由此可见,众生的色身,需要饮食物质才能生存,是自然的。以人来说,肉食固然可以充饥,但吃叶菜也不会饿死,论营养还比肉类好。要吃肉是人为的。不戒砍伐草木,是‘贤贤易色’的办法,既不影响人们生命的安全,又能维护畜类生存的权益,达到修行的目的。
你读过孟子没?齐宣王不是说:‘何可废也(不吃),以羊易之(素食)。’教人素食虽然与羊易之目的不同,但理却很相似。同时我们只要能依教修行,等到有了定功以后,食量就会逐渐减少,或者完全不吃,也不致于饿死。到那时是以法喜禅悦为食,好像停止不用的汽车,不必加油了。
客:我相信有情众生,依教修行,必能成佛,无情众生有无佛性?能成佛否?
僧:以前我不信无情有佛性之说,后来才深信不疑。如果无情没有佛性,生公说法顽石怎会点头?以前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弟子们思佛心切,就用栴檀雕了一尊佛像,以资景仰,后来佛回来的时候,像亦出迎,佛即为像授记,这就证明无情不仅有佛性,而且也能成佛。关于草木成佛,天台宗已有详细说明,密宗亦有非情成佛之说。论理,宇宙万有,都有佛性,论事,情与无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怎奈个中的道理太微妙,一般人难以体会,但愿努力如法修行,时间久了,相信比我了解的更具体些。
学佛以来,待人接物更加小心,总不免有些无谓的是非,怎么办?
在这世界上,不被别人说是非的人很难得;不说别人是非的人更难得。对付办法就是‘忍’!别人告诉你的事不要信以为真,自己所见的,装著没看到,贤父说:‘是非日有,不听自然无。’最好还能这样想:可能我过去生中造的口业太多,今生就来受报,随他说好了,趁这机会正好磨练自己,将来债也还了,行也修了,岂不是一举两得?倘能如此,保证就坦然了。
一般人都是喜欢听好听的,其实别人说你好,你不是真好,因果不饶你,说好有什么用?说你坏,你不是真坏,因果不找你,说坏也等于零。遇著这种事,千万不能用以毒攻毒的办法对付他,这样是非将会更多。要想避免别人不说你的是非,首先自己就不能说别人的是非,更要管教子女不说是非,假使大家都能这样做,以后就没有是非了。
以前称搬弄是非的女人为‘长舌妇’,但有些男人的舌头并不比某些女人的短,我看现在的女人很多都有职业,下班后又要忙于家务,空闲时间少,说是非的机会也少了。也许是现在教育普及,女性的知识水准提高了的关系,不愿说人家的是非,这是好现象,希望以后永远也听不到‘长舌妇’那种声音,不管是个人或家庭,以及社会,定会减少很多无谓的是非和烦恼。
佛教对两舌很重视,所以列为十恶之一。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是使身、口、意三业清净,将来才能超凡入圣,证无上道,否则,不管怎么修,也是磨砖作镜,徒费功夫!
客:法师开示的很有道理,但是想做到却不容易。
僧:修就是要修难做的事,不然,你我早就成了佛。不要怕难,把‘我’看淡些,就不会感到难了。
一贯道究竟是什么教?
根据史料,它是由元朝白莲教蜕化而成的邪教,为了适应环境,其教名有清水、八卦、一贯道等数十种,现在又改为宝光、发一等十八个组,既无公认教主,又无真实教义,所印的修身宝鉴,都是东拼西凑的,毫无系统,义理更谈不上,虽然他们也供奉观音、弥勒、孔子、关公,和吕纯阳,说什么‘三教合一’,‘五教同源’,曲解佛教的经典和史实,且以上天挂号,地府除名的谎言来诱骗世人,以致有些忠厚善良的人认为是佛教,而乐于参加。他表面上挂的是佛教招牌,其实别有用心,如认为我说的过分,请问凡是参加过一贯道的朋友们,有几个知道所谓点传师的真实姓名和住址?为了防止将来出了事,他就可以逍遥法外,让别人倒楣。
客:我曾经参加过一贯道各种活动,那是因为看见他们供有观音菩萨,才参加的,其实他们是供著「无极老母’,经过引保师介绍和多次调查,然后就宣誓:某某某,今天愿求真理大道,性理真传得道以后,诚心保守,真心忏悔,若有虚心假意,退缩不前,欺师灭祖,藐视前人,不遵佛(老母娘)规,泄露天机,匿道不现,不量力而行者,愿受天谴,五雷轰身!’后来点传师用手在两眉间装模作样的点一下,就说得了道,他给我一本修身宝鉴,大意是说,这个大道,自古就有,以前是单传独授。现在是三期末劫,人心太坏,上天震怒,降下九九八十一种灾难,但诸仙佛不忍,叩求明明上帝,拯救善男信女,上天开恩,普度三曹。你们的心肠好,才有缘求得天道。究竟你们得了什么道?这道就是关、诀、窍三件宝贝,‘点了玄关窍,阎王吓一跳’,玄关是生性的门户,无价之宝,将来死了也不会烂,诀就是○字真言,你们要诚心保守,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儿,也不可向别人说,若遇大难,你就默念,老母娘救命仙佛保佑,而逢凶化吉。印即是手印。这个老母娘是生天地万物的主宰,世上千门万教,都是奉上帝的命令传授证明的,最后上帝要派明师降世,大办收圆。上帝是我们生性的慈母,她是全知全能的,真正的博爱,我们是她娇养的爱子,因为我们入世以来,受了气禀所拘,迷昧了天良,失去本来面目,现在你得了道,我就可以为你们上天挂号,地府除名。
僧:请你慢点说,我把这一段略加说明。先说他们的老母娘是生天地万物的主宰,上帝是他们生性慈母,他们是她娇养的爱子,请问老母娘是谁生的?他们的父亲姓甚名谁?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他们承认是她生的,没有父亲的孩子,不觉得难为情吗?再说老母娘是生天地万物的主宰,当然虎豹豺狼,毒蛇猛兽,也都是她主宰的,就算她有本事,全知全能,为什么要生那些不利于她的爱子的东西?何不生些父慈子孝,三从四德的子女,更不该使他入世以后受气禀所拘,物欲所蔽,迷昧天良,而失去本来面目。可见上帝是无知无能的,否则何致如此!既已得道,上不传父母是不孝,不下传妻儿是不慈(也许是恐怕他们受累),又不能向别人说是不忠(这是保密),这样怎能说是博爱?要不是他们的仙佛还有点良心,叩求拯救,现在又不知他们受的是什么罪!至于人心太坏,那是上梁不正,管教无方所造成的,她不自愧无能,反而降灾泄愤,这种作法,太没道理。至于点了玄关,死后不烂,古今有没有一个可作证明的?
佛教对宇宙万有,是以‘一切唯心’,‘缘生性空’的理论为基础。我们这个世界,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的业力所成,人类在劫初是由光音天迁来的,人本来就是人,既非进化,亦非创造,而今人是前人的因缘而生。至于其他动植各物,也都是因缘而生的,如说万物皆为上帝所造,那么现在的飞机大炮,电视雷达……也是上帝造的吗?如说是,凡是现在制造这些东西的人都是上帝,否则就该服从一切‘唯心’和‘缘生性空’的真理才对。
谈到人心太坏,是由于不了解缘生性空的道理,而对一切事物认为实有,因此产生贪爱,求之不得,就嗔恨烦恼,而造作诸恶业,所谓‘如是因生如是果’,有了恶因,当然就有恶果——灾难。解决的办法,必须明因果,信轮回,更要止恶行善,否则光凭关、诀、印,是不能挂号抽名的。六十四年冬天,斗六有个点传师骑摩托车被货车压死的实事,当然他点过玄关,也会念口诀,要是真的‘点了玄关窍,阎王吓一跳’,他就不该惨死轮下。因此我就说:‘点了玄关窍,阎王照样要’。这样说,并不是我没有慈悲心,而是可怜他的思想幼稚,死得冤枉!以佛法来说,人生的吉凶祸福,皆由众生业力而成,老子说:‘其施厚者其报美,其怨大者其祸深’,他们既不信佛说的因果之理,又不听老子的话,自作聪明,妖言惑众,以致害人害己。关于誓词,其字不多,其心最毒,可怜那些忠厚老实的信徒们,首先贪图挂号抽名的小利而乐于参加,以后又怕天谴雷电而不敢退出,只好任听他们的摆布了。
客:他们吸收信徒很严格,完全以忠厚老诚的中少年男女为对象,首先作身家调查。品德欠佳,五官不正,老弱残疾,以及流氓地痞,都不吸收。他们说我的心肠好,才够资格参加。当时听了这话,心里也很欢喜。后来我问他们的教堂为什么要设在楼上?他说:‘现在是白阳时期,释迦退位,弥勒掌盘,自六祖以后,道不在庙寺,道不在出家人,道在平民。我们的道法比出家人高,所以设在楼上。’再问修持方法,他说你记住关诀印就行,因此就不好意思再问其他。不过心里在想,不对,这样就能上天挂号,地府抽名?也就是所谓所求的真理大道,和性理真传?再回想到誓词,如果将来叫我从事非法活动而不去,也是匿道不现,退缩不前……,把他们不轨的言行,报告地方治安机关,也是不遵佛规,泄露天机吗?同时他们活动多是利用夜间,鬼鬼祟祟地,把门窗关起来,所说的话鄙俗得很,后来由一位同学告诉我一些有关佛教的知识,又看了几本佛书,这才知道上了当,所以立即退出,皈依三宝。
僧:因为你宿有善根,才发现他们是邪教,而及时脱离,我深深地为你祝贺。他们对老弱残疾者不予吸收,因为他是以利用价值为出发点,这是值得重视的地方。至于流氓地痞,虽然言行不检,但智能却不比一般人差,他们利用不上,所以不敢收。其实这些人,假使能给适当的教化,还是可以使其改过自新,回头是岸。老子说:‘世之全才难得,自古皆然。工师之求栋梁,能不拘小节,故大材可得;人主之论臣佐,知屈寸而伸尺,则大贤可得矣。盖人无十全,事无尽美,舍小取大,何功不成?舍短取长,何事不济?’他对老弱残疾,不予教化,那里谈得上博爱?
总之,宗教的责任,是胜残去杀,止恶劝善的,好比医生,对象应该是病人,不是健康者,医生不管对任何病状的病人,都应尽力施救,至于技术问题,又当别论。佛教是本著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真理,对事生(胎卵湿化)六道的众生,都要依法普度,他们只为善良的中少年男女挂号抽名,就不难看出其用心。
谈到自六祖以后,道不在寺庙:我们有经史可考,不足与辩,如说他们的道法比我们高,何不公开传授?天机既不可泄露,他们的道法从何而来?信徒们所得的性理就是假传;如说是真的,他们就泄露了天机,后果如何,毋须我说。
客:他们愚弄信徒,还有一个法宝,说是‘真传、真考、见真心’。所谓真传,当然是关、印。真考的名堂可多呢!分天考——记载善恶;魔考——外来的毁谤;官考——诉讼和拘禁;奇考——破家荡产;内考——疾病痛苦;外考——他人讪笑;逆考——妻离子散;还有颠倒考——事业失败。所谓真心,就是不违背誓言。
僧:这样说来,反正是要使信徒们永远被他牵著鼻子走就是了。迷信一贯道的朋友们,你求道目的是为了什么?愿意接受那种真考吗?若不愿就得不到真道,愿意罢,我相信你们谁也受不了那种无谓的折磨!告诉你,人生的吉凶祸福,完全是我们的心(思想)造的。好比说,你的思想言行没有违反政府的法令,谁敢抓你?否则你的父母也保不了险。只要你能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用不著他给你挂号,否则他也抽不了名。
我们有宗教信仰自由,不管你信任何教,我没有权利反对,但至诚的向你们建议,你愿信任何教都可以,千万不要受了一点妖言邪术的诱惑而迷信,不然,定会地府挂号,天堂抽名。
我这样说,也许有人认为太武断,其实是有经史资料和实事根据的文断。假如你能冷静的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就知道我是善意的劝导,而不是恶意的批评。总有一天你们会相信我说的不错。
我很喜欢佛法,但看经书又觉得不习惯,是什么原因?
对佛法生欢喜心,证明你善根深厚,看佛经不习惯的原因,可能你读古书太少,对经文的辞句文法不易了解,也许是学佛的时节因缘未到,以致如此。最大的原因,可能你对科学知识吸收的比较多,但又不精,这就是所谓‘所知障’,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存在,对别的学问就会格格不入。
我常和初学佛的朋友们说:‘学佛要客观,最好是把已知的学识暂时放在一边,学佛就比较容易。’这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思想。好比你刚来的时候,我给你一杯五百西西的白开水(世法),又拿出一瓶果汁(佛法),你把白开水倒掉一百西西,只能接受一百西西果汁,若把开水全部倒掉,就能接受五百西西果汁的受用,不然,你受用的还是白开水。
这是就学佛的方法而言,并不是说其他的学问没有用,你既然发心学佛,起初不妨看看普通的佛教刊物,多记点佛教术语,这样,然后再读经文就有趣了。
客:佛教何以分大乘小乘?
僧:如来演教,旨在度生,说大说小,应机而别。所谓‘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因此就可以说,小乘是大乘的方便;大乘是小乘的究竟。以教数学来说,老师说3*7=21,但愚笨的小朋友不懂其中的道理,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必须把7十7十7=21的道理来补助说明,才能收到效果。
关于大小乘的区分,简单的说,求佛果则为大乘,求阿罗汉辟支佛者为小乘;也就是说,自利而又利他则为大乘,只知自利而不利他,即是小乘。假若修大乘法而不发心广度众生,等于小乘;习小乘法,而能兼行六度,普利群生,也是大乘。曾经有人说:‘法华方便品云:“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诸众生说法,无有余乘。”那里有大乘小乘的区别?可是他不知道后面又说:“......是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诸佛以方便力,随宜说三。”而安乐行品也说:“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佛智)。”由此可见,大小乘并不是后人划分的。从经文中可以看出,为了因才施教,才随宜说三。’
我们学佛,对佛所说的一切言教,均应尊重赞叹和奉行,根据各人的环境和智力,选择比较方便的法门去修,倘能一门深入必可了脱生死,圆成佛道。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