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72|回復: 5
|
净公上人佛学十四讲讲记卍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佛学十四讲讲记
目次
前言-----------------------------一
第一讲 先明佛义-----------------------------五
第二讲 研究佛学须先略知别相-----------------------------四九
第三讲 消除几种误会-----------------------------八七
第四讲 人生当前之所受-----------------------------一一一
第五讲 人生三际之抉秘-----------------------------一二五
第六讲 宇宙有情概况-----------------------------一四五
第七讲 宇宙器界概说-----------------------------一六三
第八讲 内容设施梗概-----------------------------一八五
第九讲 方便五乘解脱-----------------------------二七
第十讲 五戒十善-----------------------------二二三
第十一讲 四谛十二因缘-----------------------------二三七
第十二讲 六度万行-----------------------------二五三
第十三讲 行门中一特别快捷方式-----------------------------二七七
第十四讲 吾人应有之警觉-----------------------------二九七
前言
十四讲表是李炳南老师特别为大专学生编的,把整个佛法做一个轮廓,简单
的介绍给同学,好像是说明书一样,佛法的说明书。
十四讲表共有十四个单元,具有完整的体系;前面七个单元是属于一般常识
,后面七个单元是佛学。第一讲说明﹁佛﹂这个字的定义;换句话说,就是认识
佛教。我们要想学佛,佛是什么?首先要把这个搞清楚才不致于误会,才不致于
迷信。第二讲是讲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应用在佛法上,乃至于可以应
用在世间许许多多的学术方面。第三讲是破除一些障碍,这里面略举五个例子,
这五种都是学佛的障碍。在近代,诸位学佛可以说这些障碍都没有了;在当年,
学生们学佛都怕人家说他迷信,所以学佛都偷偷的学。现在不会了,现在也有很
多老师学佛,学佛变成很时髦,不像以前障碍多。第四讲与第五讲是讲人生观,
第六讲与第七讲是讲宇宙观,这四讲是非常重要的科目。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主
要就是要解决人生宇宙的问题。
人生宇宙的探讨,就好像大夫治病一样,先要诊断病源,我们的毛病究竟发
生在什么地方?知道自己有病,这才去对治,治病先得找一个好大夫。十四讲表
前半部是发现病,后半部就等于治病。第八讲就是佛教的内容,等于介绍医生。
第九讲到第十三讲是讲解脱的方法,好比是用药治病。这里面第九讲是属于总论
,向下四讲是别论。别论里第十、十一、十二讲,这是普通的法门,我们讲通途
法门,是八万四千法门的纲领。第十三讲提出一个特别法门,那就是﹁净土法门
﹂,这个法门实实在在是特别的。到这个地方都是讲佛法如何解决人生宇宙的问
题,如何达到佛法修学的目标。第十四讲是结论,劝勉我们要以最高度的警觉心
来修学。所以这个课程有很精密的体系,前后的顺序一脉相承,有层次、有条理
;在思想上来说、在文章上来说,都是属于第一流的。这是把十四讲表整个的内
容结构给诸位说出。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它不是宗教,也不是学术。佛教本身称宗教是指﹁宗门
﹂、﹁教下﹂;宗是宗门,就是禅宗;教是教下,十个宗派,除禅宗之外,其余
九个宗派都叫做教下。如果拿佛教当作宗教看待,一开头就迷,这一迷就迷到底
,麻烦就大;不但佛教真实的利益你得不到,甚至于佛教所有经典你都会错解。
现在有很多外道批注《金刚经》、《心经》,简直是胡说八道,那是宗教,那不
是佛法。
现在的佛法,在全世界有三种不同的形态。第一种是纯正的佛法:大概只有
中国人才保存着。第二种是宗教的佛法:佛法变成宗教,在全世界相当普遍,那
是迷信。第三种是学术的佛法:把佛法当作世间学问来研究,在日本特别多,走
学术道路。这一变把佛法变作世间法,都不是佛法的本来面目。我们今天要找的
,是找佛教的本来面目,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佛法是以破迷开悟为宗旨,以离苦
得乐为归趣(结果、大用);我们也可以说破迷开悟是佛法的大学问,离苦得乐
是佛法真实的果报。我们哪一个人不是希望离苦得乐?所以佛法追求的是快乐,
如果学佛的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脸,这佛法谁要学它?十四讲表的内容,主要就是
说明佛法的宗旨与果
用,所以这个小册子可以说是学佛的指南,是学佛的基础。
古人说:读书如果不能够向自家身心上做功夫,虽然是读尽天下之书也没益
处。把书里的道理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变成生活就是享受;不能变成生活那就
变成书呆子,带来是苦不是乐。所以在佛门里面,古圣先贤教诫我们,闻法最要
紧的是﹁消归自性﹂,修行最要紧的是﹁转识成智﹂,这两句是最好的修学态度
。
佛学十四讲第一讲
先明佛义
一切智 (知法总相)
智者 道种智 (知法别相)
一切种智(通达总别) 自行
甲、佛之释义 对烦恼障
觉察 侵害如贼 化他
觉贼无能
觉者
对所知障 行满
觉悟 昏昧如睡
觉即分明
众苦
当前所受 不自由 应觉一
本身 不平等
烦恼 苦因
当前所造 缚具 应觉二
二障 分别业
略举 恶难遣
森罗万象 好难求 应知一
环境 得易逝
所知 情多异
人情事理 事多变 应知二
理多秘
方皆有生
(例)国际动态
互为依缘 (喻)风向气压
(喻)太阳黑子
宇宙人 推之无尽
生范围
三皆有生
(古今)政治风俗 觉之
(六道)身寿依报 时间
澈之无穷
第一讲 先明佛义
甲、佛之释义
第一段是﹁佛之释义﹂,解释﹁佛﹂这一个字的意思。这一个字是从印度梵
文音译过来,音是﹁弗﹂的音,旁边加一个人,当时是新字。这一个字是梵文﹁
佛陀耶﹂的略称,中国人把尾音省略,单称一个﹁佛﹂字。﹁佛﹂这个字的意义
可以说是把整个宇宙人生都包括进去,这里面有本体、有现相、有作用。体就是
我们讲的﹁佛性﹂,唯有佛性是真实的。实在讲,佛性应该只讲一个﹁性﹂,所
以佛经常讲﹁自性﹂。有情众生(动物)的自性称为佛性,无情众生(植物、矿
物)的自性称为法性。﹁佛﹂的意思是智慧、觉悟。﹁智﹂是体,是性体;﹁觉
﹂是自性起用。自性的本体是智慧,自
性的作用是大觉。虽然中国文字里面,智觉这两个字能够翻译出﹁佛﹂
这个字义的一部分,还是不能翻得圆满,不得已只好保存原音再加以批注;这个
智不是我们普通讲的智慧,这个觉不是我们普通说的觉悟,这都是我们中国文化
概念里面所没有的。
先讲﹁智者﹂的含义。智,包括三类: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些都
是佛学术语。第一个意思是﹁一切智﹂,用现代哲学名词来讲,就是正确的了解
宇宙的本体;这样的智慧,在佛法里称
为一切智。一切智,括号里面就是简单的批注,﹁知法总相﹂。﹁法﹂
这一个字在佛学里是一个代名词,是整个宇宙人生的总代名词;宇宙人生一切的
理论、一切的现象、一切的过程,一切的一切,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一微尘,我
们今天所讲的原子、基本粒子,皆称为﹁法﹂;所以法是宇宙万有的总代名词。
﹁总相﹂就是共同的现象,无论哪一法都不例外,都有共同的现象,这个相我们
就称为总相。每一个法不相同,我们就称为别相,差别的现象。佛法讲﹁缘生性
空﹂,性空就是总相,缘生就是别相。
总相相当于现代哲学所探讨宇宙的本体,别相相当于哲学所讲的现象。本体
是什么样子?本体是空相,佛法讲空寂;但是这个空不是当作﹁无﹂讲,空不是
什么都没有。佛法里面讲空,空里头有;空不是无,空是有。那奇怪了,有怎么
能说空?说空是因为我们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我们没有办法接触到,但
是真的存在。譬如电波,我们拿个无线电收音机,频道一对马上就有声音,电波
充遍空间,我们看不到。电波在哪里?抓也抓不到,但它确实有。所以佛法讲空
,它有,它不是无。《心经》里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法的总相
是﹁万法皆空﹂,无有一法不空。从本体上讲,一切法都是空的,现代科学家也
似乎体会到这个意思,但是没有佛法说得那么样的精深博大。现代科学家承认,
一切的物质都是基本粒子组合,组合的方程式不一样才有种种元素,有元素再加
上不同的方程式,所以才有宇宙万有、森罗万象。追根究柢都是同一个物质—基
本粒子;这个东西,科学家发现这是最小的物质,所有东西全是它组合的。它从
哪里来的?它的究竟又如何?科学家不懂。佛法里说得更深,这个基本物质从哪
里来的?从见分变现出来的,这就是精神跟物质是同一体。唯识里面讲﹁见相同
源﹂,见分跟相分都是从自证分变现出来的,同一个本体;自证分就是自性,见
分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精神世界,相分就是物质的世界。
佛法讲物质,它是讲四大:地、水、火、风,四大就是说明物质有四种特性
,所以它才能够变现万法,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地大﹂,它是一个物质,虽
然很小,它还是有体积,地是有体积的物体,所以地是代表它是一个物体。﹁火
大﹂代表它有温度、能量,﹁水大﹂代表它有湿度;我们现在讲带阳电、带阴电
,佛经讲火大、水大。﹁风大﹂,它是动的,不是静止的。最基本的物质有四种
特性。
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物象没有不变的、没有不动的,一切物象都是在那里变化
、变动。为什么?因为它组成的基本粒子是个动相。从这上面来看,一切法是空
相,万法皆空,这是讲分析空。科学家今天所观察出来是一种分析空,分析到最
后都是一个基本粒子。佛法更深入去观察,基本粒子是从哪里来的?从法性里面
无中而有。无中能有,有又能归于无,所以空有不二,空有是一不是二。换句话
说,精神能够变物质,物质又可以化为精神。决不是今天所讲的质能互变的质与
能,那是物质之能,不是真如本性之能、精神之能;精神之能可以能够变成质能
,质能可以变为物质。这一层,科学家还没有发现,相信科学不断的进步,一定
能够发现这个原理。所以从一切法的本体去观察,它是一个空相。
如果真正了解一切法的空相,有什么好处?好处太多,你的烦恼没有了,你
的分别、执着没有了,心能够在境界里呈现出清净平等。佛的心是清净的、平等
的,他从哪里得来的?他知法总相。怎么会得清净?一切法里,他不执着、不分
别,他晓得一切法原来是一样,没有两样。一切境界没有好丑,同是基本粒子造
成的,造成的原料是一样,所以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平等,平等心从这里起的;心
平等,当然就清净。这是第一种智慧,这一种智慧,阿罗汉就得到了。佛法所追
求的是﹁无上正等正觉﹂,一切智现前叫做﹁正觉﹂,真正觉悟,正确
的觉悟。对于宇宙人生不迷,正确的认识,称之为正觉。
这个正觉并不圆满,为什么?只知道一切法的总相,晓得一切法是平等的、
是空寂的,但是不知道现象怎么来的。晓得皆是基本粒子组成,没错!基本粒子
怎么会组成这么多东西?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怎么来的?这就讲现象,这
个学问又高一层。能够正确明了宇
宙万象的智慧,称为﹁道种智﹂。道种智:﹁种﹂就是种类;在宇宙之
间,无论是动物、植物、矿物,种类无量无边。这么多的种类怎么来的?一般人
想不出来,以为一定有个神在那里制造。神造万物,神就太忙了,一天到晚忙着
制造,造了这些人后来又反对祂,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这些宗教家们找不到答
案,就想出一个神来制造。神是从哪儿来的?是人心里变现出来的。上帝能造万
物,什么人造上帝?我们大家造了上帝。我们要是不承认祂是神、是上帝,祂也
无可奈何。
所以不是上帝制造的。﹁道﹂就是道理、程序。什么道理,怎么样一个
过程,会演变到现在的森罗万象?这个学问就相当复杂,这种智慧就
是道种智,这是菩萨的智慧。道种智现前就叫做﹁正等正觉﹂,比正觉
要高一层,他不但知道宇宙的本体,还晓得一切现象发展的过程。知法总相就是
理体上的认识,﹁知法别相﹂就是现象的认识。
第三种智慧,这是最圆满、最究竟。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明了
,没有一丝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毫的差误,这样的智慧
称为﹁一切种智﹂;一切就是前面所讲的一切智,种智就是道种智。我
们讲本体跟现象是分开来说,其实本体跟现象是一桩事情。如果拿《心
经》上的话来说,一切智就是﹁空﹂,道种智就是﹁色﹂,一切种智就
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原来是一不是二。
假如诸位能够发现到一,你就入门;佛法的门称为不二法门,你就入不二法门。
你晓得总别不二,这就入了佛门;如果总别是二,你就无法入门。这是说性相不
二,性相一如,这是起用当中的正知正见,就
是我们讲的佛知佛见,《法华经》里面所说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这个智慧现前,这才叫做﹁无上正等正觉﹂;唯有佛圆满证得。
三种智有密切的关系,是一而三、三而一。罗汉偏在一切智,菩萨偏在道种
智,唯有佛才圆满。我们学佛最聪明的修学法,知见要圆不要偏;主观就偏,客
观就圆。诸佛如来没有丝毫主观观念,他是圆融自在,阿罗汉有他的主观观念,
菩萨也有一些主观观念,所以他不
圆。这是说明我们如果想学聪明,就要学客观,不要有主观观念存在,
才能够成就圆满的智慧。
这三种智,从什么地方得到?从一心当中得到。行门里面,直截了当求无上
正等正觉的,就是《弥陀经》使用的方法—一心不乱。在中国,无论哪一宗、哪
一派,没有不念佛,包括禅宗;禅宗的课诵本
晚上都念《弥陀经》,都念阿弥陀佛。《华严经》里修行的方法有两千
多种,可以说是相当之多,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念佛法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自
始至终就是修念佛法门;而普贤菩萨导归极乐,显示出无论哪个法门,可以成就
正觉,可以成就正等正觉,但是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要成无上正等正觉,
一定要修念佛法门。念佛法门代表一心不乱,唯有一心不乱才能达到一切种智。
所以念佛法门是修学一切种智的方法、手段,实实在在不可思议。
﹁觉者﹂,这是讲智慧的作用。智是体,觉是用。有体就有用,如
果没有作用,这个体要是得来也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这个作用就是佛法里面讲
的解脱;如果用三德(法身、般若、解脱)来说,佛(佛性)就是法身,智者就
是般若,觉者就是解脱;解脱就是得大自在。
作用又分两方面:一个是对于本身,一个是对于环境;对本身的是﹁觉
察﹂,对环境的是﹁觉悟﹂。这里有两个专有名词,第一个是﹁烦恼障﹂,
第二个是﹁所知障﹂。烦恼本身就是障碍。所知本身不是障碍,所知是
我们应该要知道的,但是所知现在变成不知,这里面必定有一种障碍,
障碍所知,我们称它为所知障。这两个名词的含义一定要清楚。
﹁烦恼障﹂:烦恼障就是见思烦恼的总称。﹁见﹂是见解,﹁思﹂是
思想,见解跟思想错误,会带来许许多多的烦恼。见思烦恼里,以﹁我
见﹂为第一。《唯识论》说了一百二十八根本烦恼,以及等流与随烦恼,
数目繁多。《百法明门论》把它归纳为二十六个,六个根本烦恼,二十
个随烦恼。可是诸位要记住,这是归纳为大类,每一类里面包含的头数是说不清
楚的,烦恼无量无边。
我们要想断烦恼,这烦恼像树一样,无量无边是枝叶,能够找到
它的根本,从根本上断就容易。烦恼障的根本是﹁我执﹂。有我才有烦
恼,如果没有我,烦恼就没处落脚。烦恼障的根源是我执,所知障的根源是法执
,这两种执着要是破了,这两种障碍就没有了,这才能明心见性,成佛作祖。种
种烦恼,它能够扰乱我们的身心,能够障碍涅盘。涅盘是梵语,通常翻作圆寂;
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我们的真如本性(佛性、自性、清净心),确确
实实是圆满功德、是清
净寂灭,就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清净,本来具足﹂。现在我们的心不清
净,不清净是因为你有烦恼;你有烦恼才不清净,有烦恼才不自在,有烦恼才有
无量无边的苦报。所以学佛,首先就要断烦恼。
学佛最低的限度要能够改造命运,要能够转业,这是最起码的;如果连这一
点都做不到,我们就白学。像袁了凡,确确实实把自己的命运改过来。在台湾,
许多学佛的人,后半生的命运都是自己学佛当中改造的。李炳南老师今年九十六
岁,他说他的寿命没有这么长,顶多也不过六十九岁而已,今年九十六岁,自己
修得来的。我在没有学佛之前,有很多人给我看相算命,说我过不了四十五岁,
我今年五十九岁(注:民国七十五年),也是修得来的。这就是学佛最起码的好
处,我们已经得到了。如果连这一点都不能转,学佛就没有效果,没有成绩可言
。
转业从哪里转?就是转这两种障碍。这两种障碍都要靠智慧—一切智、道种
智、一切种智,智慧能破障。这两种障,障智慧,障碍我们的清净心,障碍我们
圆满的功德,障碍的结果就变现出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谁造的?烦恼障造的,
烦恼障要是打破,六道轮回就没有了。阿罗汉用禅定的功夫成就第九定;六道里
面有四禅八定,没有第九定,第九定超越六道;第九定将我执破了,烦恼障断了
,就没有六
道轮回,所以阿罗汉没有六道轮回。这就说明六道轮回是自己造作的,
自作自受,决定不可以怨天尤人。到后面第五讲讲到十二因缘,再告诉诸位轮回
是怎么一桩事情。烦恼能够发动业力,使你在轮回里面生生不息,在这里面轮转
。烦恼的性质是束缚,使你不自在,束缚这一些有情的众生。这个束缚是无形的
,譬如你烦恼了,心里牵肠挂肚的事情很多,就不自在。只要有烦恼,你就没有
办法离开轮回生死。烦恼障涅盘、障生空(人我空)。
﹁所知障﹂:所知障是以法执为根本。世出世间一切法,你对它起
执着,这也是麻烦事情。它的头数有多少?跟烦恼障一样,无量无边。
所知障把我们本来所知的境界变成无知。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
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的智慧跟佛一样大,佛是无所不知,我们原本也
是无所不知,现在我们是将本能失掉,无所不知变成一无
所知,学都学不会,糟糕不糟糕!为什么会失掉?这当中有一个障碍,
这个障碍就是﹁法执﹂,对一切法起分别、执着,所以就变成障碍,把
我们的一切智丧失掉。
也许我们听了会怀疑,凡是知识一定要学习才会知道,那不学就
会知道吗?真正的智慧不要学。佛经里常说﹁无师智﹂,师就是学习,
不要学习;﹁自然智﹂,也不需要修学,自然就知道。这个话说起来你
不相信,不是你常识能想象得到,你在一生当中也没见过这样的人,
你当然不相信!可是这事情是真实的。《六祖坛经》记载,六祖大师没
念过书,不认识字,也没有到外面参学过。他善根深厚,卖柴的时候,
听人家念《金刚经》,听了几句就开悟。我们读了几百遍、几千遍都不
开悟,他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他能,我不能?他听经的时候没有我执、没有
法执,所以一听就开悟。我们今天听经、读诵,有我执、有法执,统统是障碍,
障碍很严重,当然开悟不了。所以要晓得,佛法是破执着的。如果一切不执着,
一听就开悟,一看就开悟,悟了以后的境界就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多少人
向六祖请教,问经典里
面道理,六祖说:﹁我不认识字,你念来我听听。﹂他就念一遍,念了
之后,六祖就为他讲解;他没学过,意思完全明了。因为没有障碍,所以六根接
触外面六尘境界,都变成智慧,这是无师智、自然智。
心要清净,心里不能有一点点东西,有一点点就是障碍,不是烦恼障就是所
知障。所知障能障菩提(觉性),使你对于一切法不觉,迷惑了。烦恼障起来的
时候,一定带着所知障;所知障起来的时候,不一定带着烦恼障。这两种障碍,
虽然说一个障涅盘,一个障菩提,其实严格的讲,烦恼障涅盘也障菩提,所知障
障菩提也障涅盘。我们只能够说,哪一种障对某一方面障得多一点,其实都是障
碍。
﹁觉察﹂:觉察是﹁对烦恼障﹂。对是对治,烦恼障是病,觉察就
是药,拿这个药来治这个病。觉就是觉悟,察就是观察,我们现在所讲的反省,
做反省、省察的功夫。如果不能够深深的去反省,我们在境界里常常迷惑,起无
量的烦恼。下面两句是比喻,比喻烦恼障的害
处,﹁侵害如贼,觉贼无能﹂。贼是小偷,混到这里来,我们的财物要
受损失;就好比烦恼障起来之后,我们真性里面的功德不能够现前,清净心不能
现前。心本来是清净的,蒙上这一层烦恼,心就显得不清净,觉了就能够恢复。
觉贼无能:你若觉察,贼就发挥不了作用,能力使不出来。所以烦恼不怕,就怕
觉迟,你要觉悟得快。
怎么觉法?这就是我们修学关键所在。首先要晓得烦恼的形相,要认识它。
烦恼的形相,大经大论里有很长的文字讨论,简而言之,
中国人所讲七情五欲就是烦恼的相,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
欲。如果我们读《唯识论》、《百法明门论》,对于烦恼的形相就有一个
概略的了解。然后这些形相一现前,我们自己立刻就觉悟到,我烦恼起来了;只
要你一觉悟,烦恼就不起作用,就转变了。还有一个最简单区别的方法,我们的
心是清净光明的,如果在一切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里面,我们这个心不清净、不
光明,这就有烦恼,就有障碍,这个时候一定要提起观照;这一观照,烦恼就没
有了。
什么是观照?怎么观照法?我告诉诸位,一句﹁阿弥陀佛﹂就是
观照,就是观照的方法。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南无﹂是皈依,﹁阿﹂
是无,﹁弥陀﹂翻作量,﹁佛﹂是觉,这一句名号翻成中文意思是﹁皈
依无量觉﹂。我样样都要觉悟,岂不是这一句佛号帮助你回头;从不觉
喊回来,你要依觉,不能依烦恼。譬如我们遇到一个顺心的境界起了
贪心,你立刻就觉察到贪心是烦恼,清净心里没有贪爱;贪心才起来,
南无阿弥陀佛,从贪欲里回头。贪是不觉、是烦恼、是迷,从这里回头,依觉;
觉心清净,不生烦恼。这个佛号就管用,念念将我们从烦恼里唤回来。只要一把
佛号忘掉,烦恼就起作用,一个接一个来,烦恼就增长、相续。
所以念佛是断烦恼的功夫,念佛要这样的念法,才能够得一心不乱,因为这
种念法,念到有相当功夫,烦恼不起现行。虽有烦恼,你
念佛功夫念得很好,佛号完全把烦恼降伏住,这就是﹁功夫成片﹂,净
宗讲带业往生就是这种程度,决定往生。没有往生之前,我们身心很自在,因为
一天到晚没烦恼,没有烦恼就快快乐乐,很自在。功夫再深一点,把烦恼念断,
烦恼障整个破掉,没有我执,就得念佛三昧,
就叫做﹁事一心不乱﹂。如果功夫再深,连所知障也破掉,那就得﹁理
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成佛(分证佛),因为理一心不乱是明心见
性,见性成佛。可见得这一句佛号妙不可言。
有很多念佛的人迷信,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以为阿弥陀佛会保佑他,没想
到阿弥陀佛没理他!怎么晓得没功夫?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脾气还挺大的,
你得罪他,他生气好几天,你赞叹他几句,他欢喜好几天,这怎么行!这就是烦
恼一点都没断,烦恼还是常常起现行,佛号压不住烦恼,不能往生。往生西方极
乐世界,阿弥陀佛没说你一天念多少声佛号,我就来接引你,查遍净土经论没这
个说法。人家的条件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哪怕一生就念了一声佛号,这一声
佛号就念到一心不乱,可以往生;一天念十万声佛号,没有念到一心
不乱,去不了。《弥陀经》上讲得清清楚楚,往生的标准是一心不乱、
心不颠倒;破烦恼障就一心不乱,破所知障就心不颠倒。净土法门与教义完全相
应,不能够通达教义,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不好。所以无量法门都是要破二障,净
土法门念阿弥陀佛不例外,也是要破二障。
马鸣菩萨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有当然可以恢复,
本无当然可以断掉,我们一定要相信,这叫做自信,信自己。佛法里面讲信心,
信解行证,第一个就要相信自己,然后相信诸佛菩萨能够为我们做增上缘,能够
帮我们的忙,帮助我们自信,帮助我们自悟,帮助我们自修自证。一切要依靠自
己,不依靠自己,别人是帮不上忙的。
﹁觉悟﹂:觉悟是对治﹁所知障﹂。这里也有一个比喻,﹁昏昧如睡,
觉即分明﹂。我们睡着了,什么都不知道,可是醒来之后又恢复了。这
个意思就是说明,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起了分别、执着、妄想,对于外面环境的
真相就不能够认识,好比睡着了;如果我们在一切境界里面没有分别、执着、妄
想,我们的能力又恢复,就好比又清醒了。可是分别、执着说来容易,要想真正
把它断除,的确不容易。所以初学一定要在定功上下手,那就是一定要修禅定。
可是修禅定之前,一定要修戒律,戒律帮助你禅定。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太深
,习气就是烦恼,烦恼太重一定要依戒条勉强来修学,来约束自己,把恶业先断
除;恶业断除之后,善业也不执着才能得定,你的心才能恢复到清净。
清净心里面自然就生智慧,智慧现前就能够破除二障,恢复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
足的大智大觉,这就是成佛。
下面有三句,﹁自行、化他、行满﹂。自行是自己学习,依照理论
方法来修行。化他是教化众生;教学相长,教化众生就是帮助自己觉悟,不肯发
心帮助别人,自己就没有办法圆满的觉悟。行满就是自行化他圆满。如果只有自
行,不肯化他,这是小乘;像阿罗汉不肯主动化他,他一定要你去向他请教,他
不主动教你。菩萨就不一样,菩萨
作众生不请之友,众生不请他,他上门来教你;自行又能兼之以化他,
则是大乘的菩萨。自行化他圆满,那就是佛。
乙、二障略举
这一段是讲觉悟的内容,也就是整个佛法的内容。佛法的内容就是现在哲学
里所讲的两个大范围:一个是人生观,一个是宇宙观。佛
法不是哲学;哲学里面所研究,它有对象,它是相对的,有能、有所;
佛法里面没有能所,是自己研究自己,所以它不是哲学,不是研究别人,是研究
自己。佛法里面讲的人生观,只讲自己,不讲别人。宇宙观就是环境,有人事环
境、物质环境,别人是我们自己宇宙观里的人事环境。
﹁人生观﹂:佛法里讲人生只是讲我们本身,本身以外是环境,属
于宇宙。这就是觉用里面第一项所讲的觉察,我们要觉察﹁本身烦恼﹂。
说到烦恼,这里头有因有果,过去、未来我们不说,只讲现前容易觉
察、容易理解的。﹁当前所受﹂:所受的是果报,就是我们现前在生活
里面种种的感受,这是我们应当要觉察到。感受的、所受的也是太多,
此地只略举三条:第一个是﹁众苦﹂,我们现在所感受的是苦,身也苦、
心也苦,这是果报。第二个是﹁不自由﹂,我们想想是不是不自由?第
三个是﹁不平等﹂。这三条是非常明显,显而易见。底下讲,这是应觉
之一,学佛一定要时时提醒这个觉心,不能让它昏迷。庄子说:﹁智人
用心如镜,不将不迎。﹂这跟佛法里面所说的观照,功夫是相同的,这就是觉的
意思。我们要觉悟,我们现前的果报为什么这么苦?有这个苦果,当然有造成苦
果的因素,我们进一步要去找,有果必有因。
﹁当前所造﹂,这就是因。此地也是略举三条,是针对前面三种苦
果而说的。第一个是﹁苦因﹂。你现在所造的都是苦因,既然造因,哪
有不受果报的道理?苦因是迷惑造业。我们现在对于自己迷惑,不认识自己,对
环境也迷惑,迷惑之后就妄动,妄动就是造业。造作的时候称为事,结果称之为
业;像你们在学校念书,把所有的学分学完,毕业了,就叫做业。六道轮回这些
因果报应,业力在主宰,业力在推动,这业力是自己制造的,自作自受,你能怪
谁?正因为是自作自受的,所以自己可以改变。我自己造的,别人不能帮我改;
所以佛菩萨没办法替你改。业是我们自己造的,果报还是自己受,这才是一个正
理。所以你造苦因就得苦果。
第二是﹁缚具﹂。你有许多束缚的工具,你就不自由。缚具是什么?
浅而言之,烦恼、牵挂。你心里有很多牵挂就不自由,没有牵挂得大自在,一个
人要学无牵无挂。某人福报很大,福报就是缚具,有福报就不自由,没有福报、
没有牵挂就自由。
我出家受戒的时候,道场里有一位法师给我们讲一个故事,他是
江苏人,他说他们寺庙附近有一个人家很有钱,他的父亲在外面要饭;
大概最初家境也不很好,父亲常常在外面要饭。以后儿子发了财,总觉得父亲在
外面要饭,自己很没有面子,想尽方法把老头子找回来,
供给他衣食,养尊处优。他过不惯,住了几天,又偷偷的跑出去要饭。
人家问他为什么?我这个自由自在。被儿子关在笼子养,不自在;回到家里,总
觉得人家伺候着,不自在。他说:我一天到晚,走到哪里玩到哪里,肚子饿了,
向人家讨点饭吃,晚上睡觉,走到哪里睡到哪
里,好自在。这真想得开,真是看得破、放得下,自在!所以要晓得,
有家,家就是缚具,你有了家就有牵挂,就不自由。我学佛从来没有动一个念头
,将来要搞一个道场。为什么?那就是一个缚具,有了道场就不自由,就有牵挂
、有约束。像虚云老和尚,他老人家一生到处建庙,到处修庙,建好了马上请一
个人作住持;他移交了,他得大自在,所有道场始终没有变成缚具。
第三是﹁分别业﹂。有分别心就不平等,如果你在一切法里都没有
分别,万法平等。分别就是两种执着—我执、法执,偏见偏爱,造成不平等。
凡事都有因果,果报要觉悟,修因更要觉悟。如果我们不造因,
当然就没有果报;造了业因,后来必定感果。经上常说:﹁众生畏果,
菩萨畏因。﹂众生造作的时候,胡里胡涂不知道,果报现前时害怕。菩萨不怕果
报现前,晓得没法子,只好逆来顺受。菩萨怕造恶因,所以菩萨绝不造恶业,这
就是觉悟的人。人生观这一小段,是对于本身的觉察,也就是人生的觉察。
﹁宇宙观﹂,对环境的觉悟。﹁环境所知﹂:这是讲所知障,前面是
烦恼障;所知障是对环境说的。环境,我们一般叫宇宙观;观就是觉悟,宇指空
间,宙指时间,整个时空里面所包括的一切现象。分为两大类:﹁森罗万象﹂是
讲物质环境;﹁人情事理﹂是讲人事环境。
在物质环境里面,略举三条。第一是﹁恶难遣﹂。恶劣的环境,不
好的环境,我们总想离开它,能不能离得开?不容易。为什么?这里头有因果。
有福的人,不管到哪个地方,福报都是现成的;造作罪业的人,不管到哪个环境
都要受罪。这个事情总脱不了因果的定律,我们一定要明了。环境恶劣,真正觉
悟的人知道是自作自受,他逆来顺受,不求离开,在这里面断恶修善、改造业因
。因改了,果报自然就转变,这才是正理,才是一个真正改造命运的途径。
第二是﹁好难求﹂。谁都要好,可是好毕竟是不容易求得的。佛门
里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求,要懂得理
论方法,如理如法的求才能够得到,才能够有求必应;如果不懂得理论方法,盲
修瞎练求不到。佛法绝不迷信;世间有不少发财的人,天天拜神,认为他是拜神
而发财的,神保佑他,赐给他财富,所以他要去报答神明,这是迷信。实在说,
他命里头该那个时候发财,他在那时候拜神凑巧碰上;这个神也很走运,所以他
常常去供养祂。这是碰巧碰上,不是神给他的;如果是神给他的,每一个人去拜
神,神应该都给他。譬如你命里没有财,到神那里去拜一拜,告诉神:他发了一
千万的财,只供养你一百万,我发一千万,供养你三百万;那这个神应该马上就
把财给你,结果你还是发不了财。可见得你发财是前世修
财布施的因,这一生得的果报,不是神给你的。儒家云:﹁聪明正直谓
之神。﹂神不会受贿赂,不会受你巴结。如理如法的修学,福报是可以求得,功
名富贵也可以求得,甚至于健康长寿也可以求得。诸位好
好的去念《了凡四训》,我的朋友当中,有人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
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环境。
第三是﹁得易逝﹂。恶的环境,我们很厌恶,希望离开;好的,希
望能够得到。可是得到之后又很容易丢掉,因此凡是得到的人,无不
是患得患失。得到不容易,又怕它丢掉,这里面就生烦恼,这就苦了。
没有钱的时候想发财,很苦;发了财之后,又怕台币贬值,又怕灾难;
患得患失,苦不堪言。这是讲物质环境上,我们应该要觉悟的。其实,
最麻烦的不是物质环境,而是人事环境。处事难,处人更难,更不容易。
﹁人情事理﹂,列举三条。第一是﹁情多异﹂。情绪非常不稳定,
变化太大,早晨跟你很好,晚上就闹翻了;这个事情很麻烦,但是现在这个社会
非常的普遍。人与人相处难啊!
第二是﹁事多变﹂。事情多变化,为什么?没有原理原则可寻,这
个事情麻烦;当然这个与教育有关系。中国古代,人情事理它有个范围,绝大多
数不出这个范围,这个范围就是我们中国固有文化的道统—五伦八德,人人都能
够遵守,所以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翻开中国历史,跟全世界每一个国家民族的历
史比较,我们安定的时候多,那就
是我们有一个道德的范围,大家都愿意遵守,都尊重。中国自古以来,
治国是礼治,不是法治;自古以来中国人讲礼,现在变成最不讲礼的民族。在我
们中国,人与人之间没有礼貌,远不如外国人。我们在外国,不相识的外国人在
马路上碰到,他跟你笑笑,跟你点点头,很客气。到商店里买东西,觉得不好退
回去,人家笑嘻嘻的接受,钱马上退给你。不像我们这里,你买了东西退回去,
面孔板得好难看,甚至于他还不肯退货。外国人非常有礼貌,中国曾是礼义之邦
,现在把礼义都丧失掉了,这真正值得我们反省。从前它是有一个范围、有一个
原则,总不会超出太多,现在礼乐都崩溃,都没有了,没有原则可寻。
从前的读书人,能够判断十年、二十年之后的事情;现在,今天都不能料定明天
出什么事情,都预料不到,事情变化莫测,变化太大了。但是情与事都是现象,
里头一定有个道理。
第三是﹁理多秘﹂。这个秘不是秘密,是深秘,有很深的道理。必
须要很深的智慧,才能够看破这些道理,然后才能应付得了多变异的人情事故。
丙、宇宙人生范围
宇宙人生范围,实际上就是觉之范围。前面一段是觉之内容,这
一段讲觉之范围,这个范围太大了。﹁空间十方,时间三际﹂,除这个
地球,太空里有无量无边的星球,有无量无边的世界,都是我们智觉的范围。
先说空间,空间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方皆有生﹂:有生,不
是说十方都有外星人,其它星球也许有比我们还高明的生物,不是讲这个,说这
个与我们的关系毕竟不太密切。佛法讲方皆有生,是有我们自己,意思就是我们
这一世在地球上出现,说不定来世我们到别的星球去投胎,这么一来十方世界与
我们关系太密切了。譬如说我们现在在台湾,也许过几年移民到美国,那个地方
变成我们生活的环境,可见那个地方与我们关系密切。我们念阿弥陀佛修净土法
门,希望将来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不在地球上,西方极乐世界也
不在我们银河系里,而是距离我们这个银河系非常遥远的一个星系,
经典里面佛给我们介绍得很清楚。这样遥远的星系,我们怎么能达到?
这里面就妙极了。殊不知灵魂的速度太大了,比光速、电速大得太多。
光的速度一秒钟才三十万公里,很有限,速度太小了,而我们灵魂的速度,一剎
那、一弹指就能周遍法界,光速、电的速度怎么能跟它相比?没法子相比。﹁方
皆有生﹂,十方世界都是我们生活的环境。
﹁互为依缘﹂:十方世界是互为依缘的。底下举个例子,譬如﹁国
际动态﹂,虽然距离我们很远,某个地方发生事情,一定影响我们的政
治、经济,可见得全世界每一个地区的动态,与我们都是息息相关。
底下是比喻。﹁风向气压﹂:冬天天气冷,与西伯利亚来的高气压有关
系;台风亦是从其它地方生起,而吹至台湾来的。﹁太阳黑子﹂:太阳
黑子多的时候,会影响我们的磁场,影响我们的通讯,太阳距离我们
虽然这么远,星球与星球当中有影响。﹁推之无尽﹂,空间是无尽的,
世界是无尽的。这是﹁觉之空间﹂,可见得这范围之大。
﹁时间三际﹂:在时间上讲有过去、现在、未来。﹁三皆有生﹂,这
个生跟前面那个生是一样的意思,过去世有自己,现在、未来世还有自己。有一
些人想不开去自杀,以为这样就自了,给诸位说,死了就不得了。这一世苦,去
自杀,四十九天投胎再来更苦,苦上再加苦,
永远没完没了,这个事情可怕。佛常常赞叹:﹁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为什么赞叹人身?人最容易觉悟,人修学佛法最容易成就。你得人身这是大好的
一个机会,不在得人身这个阶段求解脱,求了生死、出三
界,胡里胡涂自杀,真是冤枉。所以道业没有成就之前,决定不能死,
死不得也!这个很重要很重要。
﹁生各环境﹂:我们的生命,一生一生环境不一样。每一个星球情
况不相同,我们认为那个星球是死寂的,也许那个星球里面有很多众生,我们肉
眼看不到。譬如说,我们地球是五趣杂居地,有地狱、有饿鬼,但是我们见不到
,绝对不能说见不到就没有,这个太武断了;见不到可以存疑,这是做学问的态
度。
可是鬼这个事情真有,许许多多人遇到过。我初学佛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
对我帮忙很多,他告诉我他学佛的因缘就是因为见到鬼,他才相信。其实他在年
轻的时候,这一些传说他听了很多,但是他都不相信;他非常的执着,一定要自
己见到才相信,果然他真的见到。抗战期间,他那时是公务员,晚上跟朋友一起
玩,玩得很晚才回去。
当时重庆那个地方路很暗,虽然有路灯,都是二十烛光,好远才一个,
若有若无。他在路上遇到一个女人,走在他前面没多远,走了半个小时他忽然想
起来,半夜怎么会有一个女人出来?这个念头一起来,他就寒毛直竖,吓得一身
冷汗,再仔细一看,前面这个女人有上半身没有下半身,吓得他全身发抖。他遇
到这么一桩事情,他就学佛了,他学佛的因缘是这么来的。学佛之后,他讲那个
鬼大概是观世音菩萨变化的,菩萨示现这个样子来度他,要不然他不会学佛。那
个时候我初学,他讲这些故事讲得很多很多,说明这事千真万确,确实是有。这
是讲凡圣同居土,人见不到鬼,鬼也见不到人。
我们由此就可以体会到,也许有的星球很适合于某种众生居住,例如太阳,
温度很高,是一个火球,也许有众生适合那个温度,到我们这儿都冻死了,很有
可能的;不能说这个星球上没有有情众生,有
许多有情的众生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有出家人来问我:﹁法师,现在
美国人登陆月球,发现月球上什么都没有,我们以后还要不要念月光菩萨?﹂菩
萨住在月球里,凡人见不到。正如同菩萨住在我们这个地
方,我们肉眼凡夫见不到,只有少数有特别因缘的人见到。《慈悲三昧
水忏》里面,悟达国师见迦诺迦尊者,他有这个缘分,他见到了,别人见不到。
古时候确实有不少人见到佛菩萨、罗汉的道场,确实在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要相
信,这是相信圣言量,这些人不会欺骗我们,像悟达国师他不会骗人的。佛法最
重视的就是戒妄语,如果他用这种手段来弘法,纵然是好心,他也犯了戒,这个
罪过就太大,这是破根本大戒。
在《聊斋》、《子不语》、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所记的那些神
怪的故事,在我看起来寓言很少,十之八九是真实的。这些事情,现代的知识分
子比较难以接受,但是你们也很好奇,如果发现有一点点小神通的人,往往你就
上当。如果你真正想见鬼,跟鬼打交道,我告诉诸位,只要用三年功夫就可以跟
鬼往来。可是你要晓得,往来之后决定没好处,对你自己本身不利。我在过去有
一个老同参,我在台中
学讲经,他就跟我说:﹁现代人劣根性很重,你把嘴皮讲破了,他都不
相信,学这个没有意思。﹂我说:﹁那怎么办?﹂他说:﹁我学神通,
神通学会,一现神通,他就相信。﹂他这个想法也很难得,于是他就去修神通。
修了三年,神通没有,得鬼通,跟鬼道天天往来。他告诉我,他能够看到鬼,说
我们平常都市里,下午五点钟以后街上就有鬼往来,不过数目不多,到八、九点
钟的时候满街都是,鬼都出来了,很热闹。他在鬼里头也有认识一些人,他是个
出家人,很奇妙的他说找到一个女鬼,是他前世的太太,所以我们到他那儿去参
观,他在旁
边供了一个牌位,牌位上供了女人的化妆品。这是前生的太太找来了,
跟他在一块住了一个多月,鬼通。我就跟他讲:﹁你能够见到鬼,我没
看到,我还是不相信!你还是不能度化众生。﹂
我们那个时候同参三个人,三个人同年,三个人都短命;算命的说,三个人
都过不了四十五岁,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学佛很精进。两位同参都是四十五岁那年
走的,眼看轮到我了。我那一年在基隆大觉寺
讲《楞严经》,讲了三卷,就害了一场大病。我想时间到了,所以不看
医生,也不吃药,我想那都没用,一心一意念佛求往生。可是过了一个月之后病
好了,一直到现在没生过病。我没有求长寿,这都是这一生修来的,确确实实能
转变命运。修神通的确不难,但是没有什么用处,不但不能帮助你定慧,连转眼
前的业力都做不到。所以佛在一切经论上,处处教诫我们不要修神通,你自己定
慧成就之后,神通是本能,自然会现前,不要修,到时候你的本能就恢复。
这是说出我们这个世间,有一些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有情众生存在,
他方世界其它的星球当然有可能。我们只可以说,与我们人类,或者与我们地球
上不相同类的这种生物,在许多星球上没有;但是除这个不相同类之外,另外我
们肉眼不能够见到的众生,不能说没有。世界无边,每一个世界是我们居住的环
境,过去、现在、未来都有我们自己的生命。
底下是比喻,﹁古今政治风俗﹂,虽然不相同,它有密切的关系。﹁六
道身寿依报﹂,六道里面每一道的身形、寿命、生活环境,状况也各个
不相同,我们到后面再来讨论。﹁澈之无穷﹂,就是﹁觉之时间﹂。
从这一个讲表来观察,我们就晓得佛法里面绝对没有迷信,佛法是破迷开悟
的。苦,是迷才有苦;乐,一定要觉悟之后才能够获得。佛法的修学完全在自觉
,觉他也是自觉,自觉圆满这叫成佛,所以成佛就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学佛跟佛学是不相同的。佛学可以说是学术、是哲学;但是学佛就不一样,
学佛是要学作佛,要学成佛。目标完全不相同,修学的方
法当然也不一样。如果把它当作一门世间学问来研究,目的不是成佛,
目的也不是求无上正等正觉,可以拿世间的方法来研究它。依照欧阳
竟无大师的说法,如果是﹁佛学﹂,那是邪知邪见,若是﹁宗教﹂,那
是完全迷信,所以他说,佛法就是佛法,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也不是哲学。他这
个见解、这个说法,很合道理,值得我们深思。全世界佛法有三种不同的形式出
现在这个世间,我们要有能力辨别。我们要学什么?是学宗教的佛法,还是学学
术的佛法,还是学佛法的佛法,这是一定要辨别清楚的。佛祖代代相传是佛法的
佛法,至于学术、宗教的佛法都是变质的,都是将佛法误解,也都是迷惑了纯正
的佛法,修学那个浪费时间精力,而一无成就,这是我们应当警觉的。
眼前的祸福,佛法里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中国
古圣先贤也告诉我们,﹁吉莫吉于知足﹂,知足的人处处吉祥如意;﹁苦
莫苦于多怨﹂,多怨是不知足,不知足就苦。﹁福在积善,祸在积怨﹂,
所以我们与一切人,千万不要结冤仇,古人教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
结﹂,冤仇积多了,一定是祸害。所以要修善、要断恶,心胸要扩大,
要能够原谅人,要能够容忍,才能成就自己定慧,成就自己的福慧双修。
佛学十四讲第二讲
研究佛学须先略知别相
复杂宇宙
复杂人生
复杂即难说
甲、佛学难解 难说自难解
说听有方便 ﹁信﹂︱依总相
宇宙说明 ﹁解﹂︱从别相
人生说明
如花之香
(性)空而无质
如镜之光
丝非布质
(质)析之本无
布非衣质
氢氧化水
相 (现象)暂起幻有
土石积山
水与气冰
用 (力量)能变现状
功各不同
动机
因 如种下地(常暂不同)
造作
所缘缘 有因同果异
丙、 缘 无间缘 如日水肥(强弱之判)
增上缘 有果同因异
结成
果 如植物熟(迟早有时)
起相
迹象 有时说理 无理事不能通
事
行动 事成于理 不可滞事昧理
丁、法有两端
义趣 有时说事 无事理何所立
理
解说 理依于事 不可执理废事
第二讲 研究佛学须先略知别相
第一讲介绍佛教定义,认识佛教。第二讲要讨论研究的方法,这
也是非常重要的。佛法有性、相两宗,也就是总相与别相,也称为空、
有两门,这两门都可以下手;但是空门下手,不是一般人能够办得到。
古今的学者告诉我们,性宗入门必定要具足上根利智,就是最聪明的人;这个聪
明不指世间的聪明智慧,因为世间的聪明智慧是障碍。真正所指的是心地清净、
具足诚敬之人,这是学佛的上根,这样的人才可以从空宗下手。如果是喜欢研究
、喜欢动脑筋的人,不宜从空宗下手,因为空宗不需要动念头,不起心、不动念
,你喜欢起心动念当然
就不相应。也有办法,就是从有宗入门,有宗就是别相,从别相入门。
佛法博大精深,总持法门就是性相两宗而已。李老师在此地,给我们
提出一个入门的途径,就是从有门。﹁研究佛学须先略知别相﹂,这是
从别相下手。修学实在说态度重于方法,这是我们应当要注意的。态
度就是诚敬,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就有一分收获,十分诚敬一定有
十分的收获。﹂可见得诚敬是入佛门的关键。有诚敬的态度,再加上良好的方法
,我相信我们修学佛法不会有太大的障碍。
甲、佛学难解
﹁佛学难解﹂,这是事实。为什么难解?先从它本身的内容去观察,
它的内容是整个宇宙人生,宇宙人生本来就复杂,所以说﹁复杂宇宙,
复杂人生﹂。复杂的宇宙人生简直是无有穷尽,以有尽的言说(言说有
限度、有范围),要去探讨无尽的事理,实在是太难。所以底下讲:﹁复
杂即难说,难说自难解。﹂因为它太复杂,所以要将这些复杂事情说
明白,不是一件容易事情。说都说不明白,你怎么会听懂?虽有困难,
这个事情还是要解决。﹁说听有方便﹂,这就是要求善巧方便,善巧方
便就是最好的教学法。用最好的、很巧妙的方便法,教我们初学从﹁信﹂、
﹁解﹂入门。﹁信﹂要﹁依总相﹂,﹁解﹂要﹁从别相﹂。我们现前每一
位同学,都可以从这个地方入门。
为什么说﹁信依总相﹂?总相非常的难解,我们要信它。凭什么信它?凭圣
言量信它。这是佛说的,佛以他的人格来作保证,他不会欺骗我们,这个事情是
事实,只有他知道,我们现在境界还不到。譬
如说,佛跟我们讲﹁万法皆空,万法皆如﹂,我们听了之后,的确没有
法子体会得到。佛给我们讲﹁不生不灭﹂,我们眼看一切现象都是生灭
法,怎么会不生不灭?这种甚深之理与真实的事相,有待我们逐渐提
高自己的境界,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7-12-10 18:33:56
|
只看該作者
到时候自然就明了;可是还要靠自己在解行上去努力。
古德给我们提示,学佛有四个层次,那就是信、解、行、证,分成这四个阶
段。首先要建立信心,因为信心不建立就会怀疑,你就不肯去研究,或者研究就
会懈怠放逸、不认真。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对这个事情有怀疑,没有坚定的信
心,这个事情就注定要失败,不会成功。无论大事小事,这个事情要做得很圆满
、很成功,必定是具足
充分的信心。佛在《华严》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大道的根
源,是一切功德之母,无量无边的功德从信心而生的。信能生功德,好比是功德
的母亲一样,它能生。这个比喻,比喻得非常好。
信心的建立,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我们现前所说的信佛,信仰
三宝,都是属于迷信。信是信了,三宝、佛法究竟是什么?还不晓得。
不晓得就是迷!但是你能够信它,这个不容易。所以这种迷信是有条件的,不是
没有条件的,有哪些条件?第一个我们相信佛是具有很大智慧的人,具足很高的
德行,他不骗我们,他能够教我们,我们将来也能跟他一样的成就,我们相信这
个,这就是有条件的迷信,不是无条件的。其次,佛教传到中国也有一千多年,
这一千多年当中有许多聪明智慧的人,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都有成就,这些人都
是我们的见证。我们看到这么多人修行,这么多人成就,信心是由这些条件促成
的,我们对他有信心。这个信的确是迷信的,有条件的迷信。
有条件的迷信,也可以称为强信;勉强的相信,不能称为正信。什么叫正信
?这个信仰的产生,不是依赖于释迦牟尼佛的人格,也不是历代这些高僧大德的
成就,是对它的理论产生了信仰,明白这个道
理,这个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这种信才叫做正信。正信从理解产生,
对于佛法有研究,确实明白它的道理,这个信心生起来,这是正信。这还不是真
信,真正的相信是什么?这个事情见到了,明心见性,我也见了性;见了性,这
是真信,不是假的。解悟,正信现前;证悟,真信现前。信心从我们现在开始是
强信,一直到成佛,真信才圆满。我们学佛无非就是修信心而已,建立真正的自
信心。
求解非常重要,求解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读诵;一个是听讲。这里面还有一
个最重要的关键,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那就是要有一个好老师来指导,这是
我们成败关键所在。古今中外不管是佛法、世间法,他之所以有成就,一定有个
高明的老师指导他。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一开端就说明一定要接受明
师教诫。这个﹁明﹂不是有名气的名,名气大了,知名度高,也未见得有真正的
学问;这个﹁明﹂是光明的明,就是一定要有一个明心见性的老师。这个老师是
过来人,唯有过来人指导,我们才不会错;路他走过,而且他走通了,
他走到了,可见得他没有迷路,他指我们这路子,决定不会错。如果你找到一个
老师,他自己走这个路没走到,自己迷了路,你再找他,
他指你的路子,也是一条迷途。所以一定要找高明的善知识去亲近他,
这就是所谓的师承,这一点非常重要。
乙、诸法三分
这一段提示我们研究的方法。﹁诸法三分﹂:诸法是指宇宙人生一
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这是教我们在一切法里面观察,要面面俱
到,不能只看一面,看一面就会发生误会,如果面面都看到就圆融。﹁三
分﹂:大到整个宇宙,小至一微尘,都有这三个部分,那就是体、相、
用。它的本体、它的相状,以及它的作用,这三桩事情是一而三,三而一;三方
面都能正确的理解,才将这个法看透,得到它的真相。
第一是讲﹁体﹂。体里面有性体、有质体;性体是真的,不生不灭,
质体是有生有灭。性体是空寂的,那就是总相,万法皆空;这里面没有生灭相,
而且是常恒的,所以没有断灭相。不但没有断灭相,也没有相续相,如果有相续
相,相续就是生灭,就不是真常,真常里面没
有相续相,这是讲本性。本性,佛经上常常讲﹁法尔如是﹂,法尔就是
自然的意思,自然而然,本来就是这样,这是什么都加不上;如果你在这个地方
起了一念疑情,这一念疑情就叫做无明。所以这个境界,
佛经里面常讲﹁不可思议﹂,思是思惟想象,议是言说议论,不能够思
议,一思就是无明,一议就是戏论,戏论就是开玩笑。这是讲到纯真无妄,是体
空,是真空。
性体﹁空而无质﹂,质是物质,它没有质。此地举了两个比喻:如
花之香、如镜之光。比喻只能比个彷佛,没有法子比到恰好,没有东西能比喻真
如本性,没法子比的。这两个比喻说出空的意思,但是空
不是无,空是有。﹁如花之香﹂:香是六尘之一,香怎么能比?实在是
不能比,但是无可奈何,拿这个来做比喻。香是一种气味,可以远闻。
花有香气,我们很远的地方就闻到花香,但是花并没有来,香的气味
你闻到了,你看不到,你也捉不到它,确实有花香。这比喻空的意思。
﹁如镜之光﹂:镜有光明,有光明它才能照。镜子是一个物体,有形相,
它能照;﹁光﹂是没有迹象,再远的距离它也能照,都照在里面。这是
实在不得已,用这两个比喻。我们在讲席中,常常用电波来做比喻,更容易体会
。电波遍满空间,我们眼不能见,耳不能听,手也摸不到它,心里头也无法想象
,它确实存在,无处而不在。可见得﹁空﹂是有,空不是无。
但是我们无论用什么方法来说明,质的空不能变成有。性空,它能变成物质
,这个太妙了!其实我们现代的科学家也相当聪明,发现质可以变成能量,能可
以变成质,质与能可以互相转变。那是﹁体﹂
里头第二个意思,就是﹁质﹂,质体,质与能可以互相转变。我们以《心
经》的话来说,质就是色相,能量是空寂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很容易能体会得到。可是质与能是一桩事情,这个质能从哪里来的?质能的本体
是什么?再往上追究一层,质能的本体就是性能,就是本性,科学家到现在还没
发现这个问题。性能是活的;质能不是活的,所以它是物质。唯识里面讲,质能
属于相分,性能属于见分,见相同源,前面也说过,见分与相分是相当不容易辨
别的。性体是形而上,质体是形而下。
﹁析之本无﹂,质体也是空的,你要是把它分析分析,它就不存在
了。性是当体即空,﹁万法皆空﹂,这是从性体上说的。又说﹁缘生无
性﹂,缘生无性的性,不是此地性体之性,而是质体,缘生无性就是说
缘生性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是《中观论》上所讲。因
缘生法,这一法是许许多多条件集合,离开这些条件,这个物体就不存在;所以
它是许许多多条件凑合而现的假相,是暂有的现象,不是永存的相,只是暂时有
的相。
我们在质体上下手。佛经里面常说质体﹁双持性相,轨生物解﹂,
双就是讲性与相,持是保持,它能够将性相集合在一起,就是见分跟相分集合在
一起。特别是在有情分上,像我们这个人身,身是质体,这个肉身是物质,许许
多多细胞组织成的;今天研究电子,里面有软
体、有硬件,我们这个人身就是软件、硬件组合的,就是这么回事情!
这里面有相、有性,我们的精神就是性体,六根的根性就是性体,我们这个色身
就是质体,可见得的确双持性相。这个组织是有条不紊,虽然复杂,它有条理。
因为它有条理、有规则,所以就能够理解。不但我们人可以理解,诸天也能理解
,甚至于饿鬼、畜生也能理解,九
法界有情的众生都能够理解它。佛经里面的本体有两种:一种是性体,
一种是质体,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
质体是分析空,一分析它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现在它有了,虽有还是没有
,有跟无是一不是二。譬如我们看一栋房子,这个房子是砖造的,迷人一看,喔
!这是栋房子。他的看法有没有错?也不能算
错。建筑师到那里去看,他没有看到房子,他只看到这个地方多少砖、
多少瓦、多少钢筋、多少水泥。他有没有看错?也没看错。他的看法比我们一般
人就看得深入,我们一般人只能看到外表,他将屋子里头都看透了,他看到砖头
、瓦块、钢筋、水泥是真的,房子是假的。懂不懂这个意思?这是排列组合的。
拆开来还是那么多砖头,还是那么多瓦块,可见得房子这个相是假的,假有。再
看砖头、瓦块也不是真的,是许多分子、原子、电子组合的。看到最后,一切万
法无非是一
些原子、电子、基本粒子而已,除这些东西,什么都没有,这就是﹁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所以不是说把房子拆掉之
后,你才晓得,喔!没有了,建筑起来的时候一看就没有,当体即空,
这个观察才能观察到它的真实相。
观察到真实相的好处太多,不会在妄相里面起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不会
在妄相里面去造业、去打妄想,你的心就清净。晓得一切法是平等相,一切法俱
不可得,你的心清净。清净心就生智慧,智慧
心见一切境界相就叫做﹁观照﹂。我们现在见色闻声不是观照,因为我
们里头有分别、有执着;离开了分别、执着,见闻觉知皆是观照。所以观照的心
,是用真心;失去观照的心,是用意识心,就是分别执着
心。﹁观﹂是观察,根尘相接触称为观;﹁照﹂是明了,一接触就明了,
没有通过思惟,不用心意识。
底下是比喻:﹁丝非布质,布非衣质。﹂说明分析空。﹁丝非布质﹂:
质就是我们讲的质料、体质。丝可以织布。这块布什么质料?丝织品,
可以这么说法。如果说布的质料就是丝织品,能不能讲得通?讲不通,
还有棉、麻、尼龙,很多种质料都可以做布。这个意思就是古人所讲
的﹁白马非马﹂,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说白马是马,黑马就不是马了。
﹁布非衣质﹂:我们这个衣服什么质料?布的,布衣。如果说衣的质料
就是布,这也讲不通,还有皮衣、毛衣,所以衣的质料不只布一种。丝除了做布
之外,还可以做其它东西;布除了做衣服之外,也有许许多多的用途,它不是仅
有一个用途。
仔细分析,一切法本来就不是一个定法。所以这种有,佛家称之
为﹁妙有﹂,妙有是无有而有、有而无有,就是这个意思它才妙。真空
跟妙有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所以﹁真空不空,妙有非有﹂,这
就是一。一,就开悟,就入进去;二就是障碍,就不会开悟。这对我们修行人是
一个很大的启示,你要想入门,一门才能开悟,你要学二
门,这一生就别指望开悟。佛法八万四千法门,只容许一门才能悟入。
为什么要开那么多门?每一个人根性不相同,喜欢从哪个门入,门门都能入得进
来。最怕的是搞两门、三门,你自己怀疑这一门不行,那一门大概还可以,那就
糟糕。一悟一切悟,这是绝对正确的。譬如我们讲堂,四周围开十个门,无论从
哪一个门进来,进来之后等于都进
来了,一切都悟入,随便从哪一个门进来都一样。如果同时走两个门,
你能进得来吗?
古来的大德最初学得很多,到后来都放弃,只留一门,他悟入了。
为什么最初学很多?最初不了解,在摸路、在探索,到最后一门深入,
这才能成就。我自己过去也是如此,虽然有个好老师指导,自己还是摸索二十年
,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于是才把一切经论舍掉,晓得搞
这些东西决定害了自己,所以在一切法门里面选一门。我选念佛法门,
为什么选这个法门?当年李老师劝我修念佛法门,我也念过《印光大
师文钞》,我对他很赞叹,也信,但是不是真信。不是真信就不肯真修,
还要搞别的大经大论,到以后发现这是真的,一切法门里面念佛法门
确实高明。怎么发现的?在《华严经》上发现的。如果不读《华严》,
不讲《华严》,我对于净土不能产生真正的信心。华严会上,普贤菩萨
与文殊菩萨也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善财童子修的也是
念佛法门;《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在华严会
上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了,对于净土才产生真正的信心,这才把所有经论舍掉,专
门讲净土法门。
一门深入,其它的经论可不可以看?可以看,可以听,要把力量会归在一门
上。这一门是主修,与这一门有关系的可以参考,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到处去
听,到处去请教,但是都是充实这一门,真正是一门深入;帮助深入,这个可以
。如果一听心就动摇,那不能听,没有资格听。譬如学净土,佛念得已经不错,
听禅师讲禅,不错!也
去参禅,那就坏了,那就没有资格去听。听了,把禅的道理帮助念佛,
这就对;藉它的道理帮助念佛,帮助达到理一心不乱,提高自己境界,
决定不参禅,这才对。无论什么法门,全都帮助念佛法门,这样才能入得深,才
能够悟得透彻。今天想学这个,明天想学那个,一辈子都不能成就。
从体上用功夫属于性宗,无论是性体或者是质体,都是属于空宗,
一个是当体即空,一个是分析空。相上下手的则是有宗,别相就是在相上用功夫
。
﹁相﹂是讲﹁现象﹂。相是﹁暂起幻有﹂,是暂时现起,是假有不
是真有,你要是把这东西当作真有,就看错了!晓得是假有,假有可以享受,不
可以执着,享受就得乐,执着就有苦。受用是对的,决定不执着,才能做到受用
自在。为什么不执着?因为它是假的。假的怎
么可以受用?那我要问你,你们常常看戏,戏是真的还是假的?假的。
假的,为什么你要看?看得很开心。这不是受用吗?戏里头这些人物事情,你并
没有把它当真,所以你不烦恼,看了很快乐。人生就是在演戏,都是假戏!你要
是不当真,怎么会不快乐?你要是当真,那一天到晚就生气了,你就不快乐。这
个地球一切森罗万象都是假的,就好像戏台上表演一样,一下就过去了,你要是
把它当真,那是迷惑颠
倒。明白﹁相﹂是﹁暂起幻有﹂,人生就有乐趣。知道这一切是假相,
千万不能当真,在这里面成就自己的定慧;如果你当真,成就你自己的惑业苦报
。可见得观念差一点点,结果就不相同。观念一错就迷,就把暂起幻有的假相当
作真的,他就迷惑、造业、受报。所以佛菩萨在九法界、在六道里面,游戏神通
,自在!真正快乐!他这个自在快乐从哪里得来?就是晓得一切都是假的,他一
样也不执着,一切受用现成,一切受用自在。
底下是比喻。﹁氢氧化水﹂:水是假的,不是真的,是氢氧化合物。
﹁土石积山﹂:山也是假的,不过是土石堆砌起来的而已,把土石拿掉
就没有山,可见得山不是真的。这是比喻所有的现象都不是真实的,都是暂时而
有的。
《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两句话不好懂,
这两句话说的是真相。这两句话就是说世间一切法不生不灭,入了这
个境界,就是证得无生法忍。譬如这间房子把它盖好,这个房屋生了;
拆掉,这个房屋灭了,它是有生有灭。为什么有生有灭?因为你着了相,着了这
个假相,觉得这个假相有生有灭。而觉悟的人,他没有着这个假相,他只看到砖
头瓦块,堆起来是砖头瓦块,拆掉之后还是砖
头瓦块;不生不灭,他看到的是不生不灭。《法华经》里面讲,﹁是法
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是实相、真实相;其它一切组合是幻相、假
相。既然是假的,哪有生灭可言?本来不生,什么时候有灭?这个意思更深一层
了。虽然现的是假相,假相有作用,起相它就有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的作
用认识清楚。
﹁用﹂是﹁力量﹂,﹁能变现状﹂;力就是能变化。﹁水与气冰,功
各不同﹂,水在零度之下结成冰,温度加高变成水蒸气,它是一个东西
三种形态,三种相不一样,气体、液体、固体;相不一样,作用就不
相同。蒸气可以推动火车、推动轮船,可以把它当作动力来利用;水,
渴了可以解渴,水蒸气不能解渴;冰块它可以有障碍,水蒸气没有障
碍。﹁相﹂不相同,作用也就有变化,各有各的作用。总起来讲,就能
够看出来,佛法里面讲﹁万法无常﹂,一切法确实是无常的,无常里面
你要想求得一个天长地久,那是痴人说梦,没有那回事情。
这是教我们,对于任何一法都要从体相用三方面观察。三方面观察到了,才
真正觉悟—万法皆空、万法无常、缘生无性,佛法里面常常讲的这三句,你就真
正明白,真正开悟了。悟入就是智慧,智慧能断烦恼、能破无明,就能帮助你离
苦得乐。
丙、生起三由
体相用里面,特别从相上下手,研究差别的现象怎么来的?﹁生
起三由﹂:现象的发生有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就是﹁因、缘、果﹂。
这一段就是体相用三分里面﹁相﹂的批注,就是对于相的深入观察;它有因、有
缘、有结果,结果就是这个相(幻相)形成。
佛法里面平常讲因果,把当中﹁缘﹂省略了。因如果没有缘,不会结果,一
定要有缘才会结果。佛法的修证,或者再讲浅一点,改造命运,可能吗?可能。
有什么理论依据?就是依据缘。因已经造了,没有法子,不能改,可是因要是没
有缘不能结果,如果你能把缘控制住,就能控制结果。我过去造恶因,晓得恶因
一定会感恶果,但是没有缘,它不会结果。我把缘控制,不让它有缘,虽有恶因
,它不会结
果。我造善因,想得善果,我把善因再加上善缘,善的果报一定现前。
佛法讲改造命运,理论依据就在缘上。所以佛法不讲因生法,讲缘生法,特别强
调缘。
﹁因﹂,是﹁动机﹂、是﹁造作﹂,这两种都是亲因缘。在佛学术语
里面讲,这个因是种子(唯识论上称动机为种子)、是现行。种子就是习气,我
们每一个人阿赖耶识里面,都含藏有十法界的习气,佛、菩萨、声闻、缘觉、天
、人、修罗、饿鬼、地狱、畜生都有。十法界的种子统统具足,种子具足就是因
具足,十法界无论哪一界的果报都有可能,你要到哪一道就看缘。人能不能成佛
?当然能成佛。为什么
能成佛?因为你有佛的种子,你有成佛的因。你现在为什么不能成佛?
你没有成佛的缘,你缺少助缘,所以你不能成就,道理在此地。
﹁造作﹂就是现行,就是我们现前一切造作,这个造作又在阿赖耶识里落下
种子,所以现行也是亲因缘。因,有过去跟现在;动机是讲过去的因,造作是现
在的因。现行,一现九隐。我们不是十法界的种子都有吗?现在我们得的是人身
,在十法界里面我们是人法界这一个种子现行,其它九法界的种子在,并没有消
失,但是它不起作用。一个法界现,九个法界隐;九个法界不现,只现这一个法
界。这种情形就叫做业报身,业报。如果能把业报转变成智慧,那就得大自在。
怎么自在法?就可以同时在十法界都现身,像那些佛与大菩萨无时无处不现身,
我们讲分身,得自在了。可惜我们现在没能做到,真正能
做到,那就像我们念《华严经》、念《梵网经》:﹁千百亿化身﹂,这多
自在!就不会感觉到很苦,分身无术。﹁因﹂是亲因缘,是最主要的一
个因素。
﹁缘﹂,就是讲机会。缘里面包括有三种。第一种是﹁所缘缘﹂:
就是所缘之缘,所缘就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今天念佛,希望成佛,希望成无上
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我们所缘的。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
觉?你现在所缘的不只这一样,好多好多,还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是你所缘
的。比较起来,恐怕名闻利养所缘的心还特别强,求无上菩提的心只用个一分、
两分而已,不甚强烈,心里是希望,现在不得到还不要紧,还不想急着得到,所
以菩提这个
所缘缘的缘力量薄弱。但是你对于烦恼的所缘缘很浓厚,缘贪瞋痴慢,
这个力量太强了。无上菩提跟贪瞋痴慢,你阿赖耶识的种子都具足,但是你现在
想要无上菩提的心念不强,在时间上来讲很短暂。现在在讲堂里面心里想,我要
求无上菩提,下了课马上就求贪瞋痴慢去了,这不行。一天二十四小时,想到无
上菩提只有几分钟,想到贪瞋痴慢几十个钟点,那怎么行?当然贪瞋痴慢作主,
因为它的时间太长,力量太强大了。
所缘缘非常的重要,就是你有了期望。有期望,还得要一个重要
的因素,就是﹁无间缘﹂;无间缘是你这个期望不能间断。我们对于无
上菩提常常间断,所以不能成就;不是不想成佛,成佛这个念头常常会被打断。
就拿念佛来说,不是不想念佛,佛号常常间断,不能够二六时中相续不断,没有
这个条件,纵然想念佛也是空的。可是你的贪瞋痴慢是从来不间断,所以你想想
,后来有什么果报?这是成败关键的所在。
亲因缘(因)、所缘缘、无间缘都是自己本身具备的,外面的条
件就是﹁增上缘﹂。诸佛菩萨帮助我们,是属于增上缘。亲因缘是每个
人具足的。所缘缘跟无间缘如果自己不具足,佛菩萨帮不上忙;你自己真正具足
这两个条件,佛菩萨就帮上忙。我们现在,佛法里头这两种缘有,但是不足;烦
恼习气,这两种缘很具足。外面境界,你六根一接触就起贪心,就起瞋恚心,因
为因缘具足。外面境界帮助你贪、帮助你愚痴、帮助你瞋恚、帮助你造业,这是
增上缘,都帮上忙。佛菩萨帮不上忙,因为你所缘缘跟无间缘力量不足,太薄弱
。
因加上缘,后面就有﹁果报﹂,果报是﹁结成、起相﹂。经论上告
诉我们,一切法可以归纳为色、心两大类。心法(包括一切心理现象),
一定要具足四种缘才会起相,那就是亲因缘(因)、所缘缘、无间缘、
增上缘。如果是色法,就是讲物质,植物与矿物,不需要所缘缘跟无间缘,它只
要两种:一个是亲因缘,一个是增上缘,它就结果。
下面是以植物来作比喻。植物只有两种缘,不具足四缘。﹁如种下
地﹂:种是种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以瓜来说,瓜子是它的亲因缘,
这是长成瓜最重要的一个条件。瓜子能不能结成瓜?它必须得到缘,如果得不到
缘,不会结成瓜。我们把瓜子装在玻璃瓶里,装上一百年它也不会长成瓜,那就
是缘不具足,虽有种子而没有缘。它的增上缘
﹁如日水肥﹂,要土壤、肥料、水分、阳光,这些条件具足,它一定能
长得很好,才能成熟,才能结果。﹁常暂不同﹂:种子成长时间长短不
一样。瓜,三、四个月就长成,就结果,桃李树要三年才能结果,这
就是时间有长短不一样。增上缘有﹁强弱之判﹂,土壤有种种不相同,
质地不一样,阳光充不充足,水分够不够,对于它的生长有密切关系,
所以结果﹁迟早有时﹂。同一棵树,每一个枝条它所得的增上缘都不一
样,有的偏在阳光那边,它的花开得好,果实先熟;背着阳光这边,它结的果就
比较小,它熟得比较晚。这全是缘的充足与否,所以果报不相同。
如果是在有情众生(动物),除增上缘之外,所缘缘跟无间缘是决定的因素
。这就是在别相上给我们透出一点修学的消息,让我们在这下功夫。人生如是,
不出因果定律,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必定得恶报;因是自己造的,果报当然要
自己受。我们一切的际遇,自作自受,不能够怨天尤人;怨天尤人自己又造重罪
了,后来的苦报,那是不堪想象。转业的方法,就是控制缘;缘要是控制住,境
界就转变,果报就转了。
末后两句:﹁有因同果异,有果同因异。﹂这也是普遍所见到的现
象,特别是在有情分上,无情不会,无情是种瓜一定得瓜,瓜不会长成豆,稻的
种子也不会结成瓜,可是在有情分上就不一样。譬如你们同学在一个班上念书,
同一个学系,现在你们因相同;毕业之后到社
会上,各人有各人的事业,发展到最后不一定能相同,这是因同果异。
为什么会果异?缘不相同。每一个人的际遇不一样,将来在社会上,
种种因缘不相同。也有果同的,譬如政府里面的部长,都是部长阶级,
可说是果相同,但他因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这些部长并不是都念政治,并不
是都念同一个学校,这里头也是缘,可见得缘占决定的因素。所以佛法说缘生论
,要我们特别重视缘,缘能够改变因果。
对于一切现象一定要懂得这样来观察,就不会迷惑。
丁、法有两端
﹁法有两端﹂:一切法不外乎﹁事﹂、﹁理﹂,事理是一不是二。﹁事﹂
是﹁迹象﹂、是﹁行动﹂,迹象就是现象,行动就是力用,就是三分里
面的相与用。相与用都是属于事,理是讲体,还是三分里面的理体、事相、事用
。事属于科学,理属于哲学,理事不二,圆融无碍。经典
里面﹁有时说理﹂,有些经论偏重在理论上,像《金刚经》、《百法明门
论》、《般若心经》,都是偏重在理上。读这些经典,明白这个道理,要
把这个理会归在事相上就有用处,从理要悟到事,这就圆融。﹁事成于
理﹂,一切事都有理论的依据。
﹁无理事不能通,不可滞事昧理﹂,这是很重要的求学态度。有一
些念佛的人心里想,念佛只要老实念佛就可以,何必还要研究这些教理?那就错
了,就滞事昧理。他不晓得,如果不懂得念佛的理论,这一句佛号念不好,念久
了没有感应,他觉得不灵,就懈怠、退转,一
定要懂得它的道理。所以佛说那一些偏重在理论上的经,有它的用意。
﹁理﹂是讲﹁义趣﹂,义就是道理,趣是讲它的趣向、归趣;这是
﹁解说﹂,讲堂里面的教学。﹁有时说事﹂,像《弥陀经》说的是事,《地
藏菩萨本愿经》也说的是事。在知识分子来说,凡是说理的经容易接
受,认为满有道理;说事的经不容易接受,认为都是迷信。﹁理依于事﹂,
理事是分不开的。
一切经可以分为理事这两大类,讲理的经好讲,疑问少,讲得有兴趣;讲事
的经难讲,讲事的经一定要说出一番道理,这个事人家才会相信,这个不容易。
说理的经,一定要把理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能够显现出来,这个理才不致于
落空;理与事要相应。有理有事的
经也不少,像《华严经》,说理也说事,理事圆融,理事无碍,事事无
碍;这样的经是非常完整的经典,既不偏于理,也不偏于事。莲池大
师批注《弥陀经》,就是﹁有时说理﹂,这部经是说事,他就说理,他
要不说理,事没人相信,理说得很透彻,事人家就相信。
﹁无事理何所立,不可执理废事。﹂执理废事是病,这个病比滞
事昧理这个病还要严重。因为执理废事容易落在狂慧,堕落在恶取空,
并不了解佛法的真实义,它的方向走偏差,错误了,反而不如滞事昧理。滞事昧
理,他执着一端,执着念佛,纵然不能往生,来生还得福报;如果执理昧事,来
生必定堕落,连福报都得不到。但是佛法的修学一定要圆融,要懂得理事无碍,
事事也是无碍,原本就是无碍,如果觉得有障碍,那是本身出了毛病,一定要把
毛病找出来,把毛病改掉,你才有门路可入,才能真正达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那就得大自在。这个无碍的法界,在净土里面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如果
你还没有往生,现在在这个世间得大自在,游戏神通,与诸佛大菩萨住世无二无
别,这一种受用(享受)真正不可思议!
这个表介绍完,我们做一个总结。表里面提出八个项目:体、相、
用、因、缘、果、事、理,这就说明无论观察哪一法,你要观察到八
个方面,八面玲珑才能得到真相,缺少一面都是迷惑,不能得其真相。
可见得学佛并不盲目,学佛人对于一切法的观察确实相当的细密。八面观察也不
过是看一个外表而已,略知,还谈不上深度。如果是深一
层观察,这八面,每一面里头都有八面。单单说体,体里面有体之体、
体之相、体之用、体之因、体之缘、体之果、体之事、体之理,每一条里头都有
八条,六十四面。六十四面观察,才算是有一点深度,还不太深。再深一层观察
,这六十四面,每一面里头又有八面,五百一十二面,算不算最深?不算,其深
无底。佛观察这个世间真是不可思议,我们怎能比得上?我们连一个表层都没有
顾及到,只看到一面、两面,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所以佛说我们邪知邪见。连
表层的八面都没看清楚,怎么能说自己有智慧?从这里你就能体会到,佛菩萨智
慧之大,不可思议,我们不能不佩服!学佛特别贵重全体圆融,面面
观察到就是全体圆融,这是真正开智慧。如果是圆解初开,智慧现前,
这个时候的境界,如同佛在经论里面常常告诉我们,﹁不起于见,不着
于相﹂,实际上就是《金刚经》上所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起
于见﹂就是如如不动。不生知解,不着一切相,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这个时候的境界就是实相现前,也就是一真法界现前,也就是实报庄严土现前,
或者说清净法身现前。佛跟我们讲的,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世尊说法的本意,就是在破我们现前的执着—人我执、法我执。人我执演变
成烦恼障,法我执演变成所知障,这两种障碍使我们的清净心不能现前,使我们
的法身、般若都不能现前,这是病根的根源。没有这两种执着,真性就现前。所
以情执如果不断,再要执着言说、名字相,又生了疑惑,又起了错误的解释,就
是又起了邪见,那是病上加病。这是我们学佛一定要注意到的,不要学成病上加
病,一定学了之后,那个病要减轻。要晓得听佛法是破执着,是把我们妄想分别
从心地里清除,可不能增加!
佛学十四讲第三讲
消除几种误会
我假理想 未见而言
甲、误会 见蛇为龙 自非其真
听信妄谈 未究其理
乙、几种排斥 ﹁迷信﹂、﹁消极﹂、﹁神权主义﹂、
﹁忽略现实﹂、﹁不合科学﹂
无谓有(渴鹿阳焰) 现量
丙、迷信属他 有谓无(近视斥星) 正信属佛 比量
偏陋执(轿付前价) 圣言量
进德修业 身杀盗淫
善消极 恶积极
济困扶危 口四种恶
属于他 属于他
为众牺牲 意贪瞋痴
丁、消极两属
离欲出家
纵欲享受
庄严地狱
恶消极
营私害公
属于佛 不舍一人
争名夺利
带果行因
天帝(造物主) 万法心造
戊、他尚神权 神鬼(司赏罚) 佛尚自权 自转因果
伪教(成神仙) 唯我独尊
所求(刀头舐蜜) 四正勤法
始终真
己、忽略现实属他 所得(昧机畏果) 知果畏因
乐属佛
设喻(火烘牡丹) 六根清净
人生何为(迷惑) 人生酬业
统系
庚、不合科学属他 宇宙何关(颠倒) 真妄觉迷
属佛
佛学为何(未见) 万法归一
第三讲 消除几种误会
凡是误会都是学佛的障碍,这里面略举的几种,范围非常广大,而且很普遍
。误会不消除,不但信心不能建立,对于修学必定也是茫然而无所适从,所以必
须将它消除。李老师当年编这个教材的时候,这几种误会是最普遍的,二十年后
的今天,这些误会依然存在。
甲、误会
首先要解释,什么是误会?第一种是﹁我假理想﹂,就是个人的假
想、想象,以为是某一种情况,这是不可靠的。佛在经典里告诉我们,
没有证到阿罗汉之前,决定不能相信自己的理想,为什么?都是妄想。
理想应该是有道理的、如理的;上面有一个﹁假﹂字,假理想,不是真理想。真
的理想,那就好了,是正知正见;就怕把妄想当作理想,
这是误会。第二种是﹁听信妄谈﹂,这是误会的来源,道听途说,现在
也非常普遍。真正的佛法是什么样子?不知道。凭自己的想象是想不出来的。
下面用比喻来说明。﹁未见而言﹂,这个不可靠,这就是我假理想。
﹁见蛇为龙﹂,这是误会,发生错觉。﹁未究其理﹂,对这个理没有深入
究竟,只是粗粗的浅尝,就以为是如是。这三类﹁自非其真﹂。佛法许
可你研究,希望你研究,佛法不怕怀疑、不怕问,要破疑开悟。可是问,要问明
白人,如果问的那个人也是未见而言,或者未究其理,那就糟糕,你要是听信他
的话,误会就更深。现在佛教出的书、杂志,可以说太多太多,当然有些可以看
,有些看了会增长你的误会,这都
是要注意的。正是《楞严经》上所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一般人无法辨别,以致产生许多误会。
丙、迷信属他
佛法不迷信,佛法是正信。﹁迷信属他﹂,他迷佛不迷,这是说佛
以外都是迷信。什么是迷信?第一、﹁无谓有﹂:本来没有的事情,他
以为有,这是迷信。如﹁渴鹿阳焰﹂,阳焰是地上的一种气,远看好像
是水一样,大陆中原地带常见的现象;鹿是畜生,牠没有知识,口渴了想喝水,
看到阳焰以为是水,阳焰就在牠面前不多远,可是走到前面,还在前面,永远也
找不到水。根本没有水,牠误会以为有水。这
是迷信,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第二、﹁有谓无﹂:确实是有,但是他
认为没有。﹁近视斥星﹂,这是比喻。近视的人没见过天上的星星,天
上有星星,他因为近视看不到。看到太阳,他承认有;月亮在满月的时候,那个
光也不小,大概是有;星星没有,他没见到。确实有的,
他不相信,他说没有,这也是一种迷信。第三、﹁偏陋执﹂:偏是偏见,
陋执是执着;偏见的固执。往往见事情只见一边,见事、见理都不圆
满,他坚固执着一端,这也是迷信。举个比喻,﹁轿付前价﹂。从前有
钱的人出门坐轿子,轿子是两个人抬的,抬到目的地,他付钱给前面
的人,后头的人来问他要钱,他不给,他说:﹁我只看到他抬我,没有
看到你。﹂这就是固执,他没有看到后面抬轿的人,他就不给他钱。这是举比喻
来说,这些都是迷信。
从前编这个表的时候,是破除迷信,消除对于佛法这种误会,是
劝我们学佛。现在我在此地讲,意思跟以前不一样。现在你们入门了,
进到佛门来,还有迷信;这个迷信若不破除,对于你修学是一大障碍,
这个迷信的破除,比已往那个迷信破除更难。真如本性真有,一切万法当体皆空
,你不能认识清楚,迷信!你把这一切事相都认为是有,在这里面起心动念、得
失取舍,都是迷信。还有一种执着,修学先入为主造成了成见,这就是偏陋执。
法门无量无边,我们以什么样的慧眼去选择,使我们这一生短短几十年真正有成
就?那是要正信,迷信是做不到的。迷信的人纵然学佛,一生往往空过。李老师
说:台中莲社莲友二十万人,真正能往生恐怕三、四个而已,不容易!原因在哪
里?迷信,不是正信。
﹁正信属佛﹂。佛经是世尊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言语文字,不是
从心意识里流出来的,所以完全是现量的境界。底下讲:﹁现量﹂、﹁比
量﹂、﹁圣言量﹂,这是讲佛说法的善巧。其实佛的境界,完全是现量,
没有比量;菩萨以下的说法就要用三量。而菩萨当中,见了性的菩萨,
大多数也是现量;没有见性的菩萨,尤其是像我们现在在凡夫位,我
们看佛法、讨论佛法,是要根据这三个条件。﹁现量﹂是眼前的事实道
理,大家都承认的,为一般人公认的。﹁比量﹂是正确的推理,也能够
为大家所公认的;例如见烟知火,推理得之。﹁圣言量﹂:这个理太高
深了,不是现前境界,也没有办法用比量来推测,那只有引用佛菩萨的教诫;佛
菩萨是圣人,不会妄语、不会欺骗我们,所以我们相信佛菩萨的圣言。
可是这三量,一定要有理智加以辨别。无论在中国、在外国,我常常听说,
某个人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某个人是释迦牟尼佛化身来的,又是这个菩萨、那
个菩萨,好多好多!你一听,赶快去亲近他。给诸位说,这决定是胡造谣言,骗
那些愚痴、没有知识、迷信的人。你要是跟他去,就是愚痴、无知、迷信的人。
佛菩萨会不会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会。经典上说得很清楚,佛菩萨到这个世间来
,绝对不会暴露身分,如果身分暴露,他马上就走。中国古代有很多例子,身分
一露,马上就走,那是真的;他要是不走,决定是假的不是真的。
以前章嘉大师告诉我,满清亡国就是亡在扶鸾,因为慈禧太后与王公大臣都
相信这一套,国家大策谁也不敢拿主意,怎么办?扶鸾,
完全听命于鬼神,所以满清亡国。《左传》云:﹁国将亡,听于神;国
将兴,听于民。﹂听命于鬼神、妖魔鬼怪,国家将亡;如果能听老百姓的意见,
这个国家一定兴旺。
学佛的人怎么可以听信鬼神?佛是教我们信自己的自性。佛教导我们修自己
的清净心,三皈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修这个才能成就。佛来了
,我给他磕头作揖,求他赐予我什么,都是假
的。他给你摩个顶,你就开智慧?我不相信!假如他摩个顶就开智慧,
佛大慈大悲,一天到晚伸出千手摩一下大家的头顶,不都开智慧了,你还要修个
什么?不要修了!迷信,千万不要被人骗了。佛法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是理
智的,不是迷惑颠倒的。经典里面佛摩顶表示一种安慰、亲切的意思,大人对小
孩摩顶表示爱护,千万不要搞错。
佛门里确实存在严重的迷信,尤其是密宗这些神咒。神咒在从前
是非常灵验,呼风唤雨,役使鬼神,《高僧传》里记载这些神僧确实有
这个能力。我学佛这么多年,我不念咒,我怀疑念咒不灵。咒是佛菩萨或鬼神的
言语,必须要口传;把它翻成中国字,照这个字去念,他听不懂,我不相信他能
听懂。你不懂,他也不懂,白念了。西藏喇嘛
来传授,靠得住吗?我不相信,因为释迦牟尼佛距离我们现在三千年,
三千年来一个传一个,音早就变了,而且每一个人还带着地方的方言,
所以传到三千年后的今天,我不相信这个咒子会灵验。这些东西很迷人的,因为
人都好奇,都喜欢自己有点神通,别人所没有的,去学。李老师过去在大陆上,
也像你们一样很好奇,他学东西认真,修学的态度确实是令人敬佩。他告诉我,
他学了二百多个咒,而且都是跟西藏、西康这些活佛大喇嘛学的,学了八年,因
为不灵,放弃了。有一次他在讲堂跟我们讲,他在密法里学过隐身咒,这咒一念
别人就看不见。他把这个咒子一念,看见没有?我们都看见他了。不行!这太难
了。以后他遇到印光法师,跟印光法师学念佛法门;他今天得成就,
是从念佛法门成就的。他学过八年的密不灵,参过八年的禅没有得定,
所以他说:走了好多冤枉路!
佛陀教我们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依义不依语﹂,
不执着言说、文字,要体会经典里所讲的道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与真如本性相应的是了义;讲世间祸福吉凶的是不了义,那是小道,
没有办法超越生死轮回,只能得一点人天福报。﹁依智不依识﹂,智是
智慧、理智,识是感情,要理智不要依感情,这非常重要。
丁、消极两属
有人说学佛是消极,李老师告诉我们:消极彼此都有,他说我们消极,他自
己又何尝积极?
﹁善消极属于他﹂,那些人说学佛的人消极,他自己对于善事不肯
做,不肯做就是消极。﹁进德修业,济困扶危,为众牺牲﹂,这都是好
事,他不肯做,可见得他消极。﹁恶消极属于佛﹂,学佛的人也消极,
哪些地方消极?﹁纵欲享受,营私害公,争名夺利﹂,学佛人都不要,
这消极。他看到我们这一些方面是消极,好像在社会上没有进取心,
不跟人争名夺利。﹁恶积极属于他﹂:﹁身杀盗淫﹂,﹁口四种恶﹂就是妄
语、两舌、恶口、绮语,﹁意贪瞋痴﹂,这是十恶业。世间人积极在造,
这是恶的积极。
﹁善积极属于佛﹂—﹁离欲出家,庄严地狱,不舍一人,带果行
因﹂,这是积极到极处。﹁离欲出家﹂,我们看到这一条,学佛要不要出
家?学佛一定要出家,不出家决定不行;家是累赘,是烦恼的根源。可是这个家
,不是家庭之家,那个家出了没用处;你出了自己的家,
到寺庙变成大家,小家换成大家,更糟糕了!出什么家?出五欲之家—
财、色、名、食、睡,离开五欲就是出家;出三界之家,出生死之家。
出家有四种。一、﹁身在家心出家﹂:大乘菩萨居士是心出身不出。
你现在有家庭,身在家庭,心超越了,这是真出家。二、﹁身出心不出﹂:
如果身出家,住在寺庙里,心还是贪图世间名闻利养,那就糟糕了。
三、﹁身心俱出﹂:就是我们现在讲出家人,这是非常难得。可是这是
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决不是说剃了头、受了戒,就是出家;家是出了
没错,出了家以后多半都入了魔王的圈套。出了家之后很容易堕地狱,
为什么?出家之后,把佛教的形象败坏,这个罪多大,不得了!出家众是代表佛
陀续佛慧命、弘法利生,是代佛住持佛法,教化众生,如
果没有把这个责任肩负起,没有把这个事情做好,护法神不会饶恕你。
出家好不好?当然好。真正如理如法的修行,把这个责任真正肩负起来,尽心尽
力去做,福报非常之大,诸佛护念,龙天拥护。如果没做好,就非常的麻烦,罪
过无量无边。因此,出家这个事情不能劝,真正明理之后,他自己发心。四、﹁
身心俱不出家﹂。
从前出家不像现在这么容易,以前是经过帝王的考试。出家除了
要考进士课程之外,还要考三藏经典,所以出家人为社会大众所尊敬。
考试及格,皇帝发给文凭准许你出家,这文凭就是﹁度牒﹂。皇帝发度
牒给你,就是承认你有资格做他的老师、有资格做全国老百姓的老师,
所以度牒决不是轻易发的。从前出家人有这么高的素质,才能够将如来正法流传
到今天。所以一定要晓得出家的意义,真正发心出家弘法利生,是无量无边的功
德。
﹁庄严地狱﹂:地狱是没人愿意去的,菩萨愿意去。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入地狱救度那些苦难的众生。到地狱里面说法度众生,这
是庄严地狱。﹁不舍一人﹂:一个人发心,度你一个,多人发心,度多
人,一个人都不舍弃。﹁带果行因﹂:这就是倒驾慈航。他圆满菩提成
了佛,退居到菩萨地位上,还是念念不舍众生。因就是菩萨道,从如
来果位上,再退回菩萨地位来教化众生。像我们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
他早就成佛,在西方极乐世界他是等觉菩萨的地位,在华严会上他是
第七回向的地位,在楞严会上他是圆教初住的地位,这都是带果行因。
肯贬低自己的地位来帮助众生,这是积极。
戊、他尚神权
神权在佛法里决定没有。佛法相信有神,譬如此地讲的天帝、神鬼,佛法相
信祂确实有。可是祂也是凡夫,祂的福报比人大,也有一点小神通,不足以信畏
。所以佛法对鬼神,跟孔子一样,敬而远之。我们对祂尊敬,可不能学祂,学祂
就错误。一般宗教认为﹁天帝﹂是
﹁造物主﹂。前天,有两位美国人提到上帝是造物主,问我看法如何?
我说我同意,上帝这个造物主造天堂就像华盛顿造美国,像孙中山先生造中华民
国,这个意思、这个看法就对了。如果你说这一切万物都是祂一个一个做出来的
,那祂太无聊了,做出这个干什么?做出之后又不听话,又要背叛祂,那祂就太
颠倒了。所以造物主这个概念要搞
清楚。真正造物,佛法讲是﹁心﹂,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就好
像我们作梦,梦中境界是我们心造的。宇宙森罗万象、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
真如本性变现之物。天主教这些年来开放,现在他们讲上帝意思不一样了,他说
上帝就是佛教讲的真如本性。这就是尽量吸收佛教的教义,改变他们的思想,充
实他们的教义;因为科学越发达,它的教义有很多的困难。
﹁神鬼司赏罚﹂:像我们讲十殿阎王,他是不是真管?也得有因缘。
譬如刑警队管惩罚,你不犯罪,他不敢加给你刑罚,要犯罪他才能判你罪。由此
可知,善恶还是自己做的,他在当中得其便,他有这个权势;你做善,他赏你;
你造恶,他惩罚你;你善恶都不做,他对你一
点办法都没有。﹁神﹂是鬼道里面的官吏而已,城隍是鬼道里的县市长,
土地公就是鬼道里的乡镇长、邻里长,就是这一类的,管的是鬼,是鬼里面有福
德、有地位的,他退休后跟普通的鬼没有两样。所以对鬼
神决定不能迷信。﹁伪教﹂:像过去白莲教之类,不是正统的宗教,假
借神仙这些名义驾乩扶鸾。这都是崇尚神权,一切听命于神。受这些鬼神摆布,
这是愚痴。
他尚神权,佛法与这个恰恰相反,﹁佛尚自权﹂。底下是简单说明,
﹁万法心造,自转因果,唯我独尊﹂。释迦牟尼佛出生时所示现的相,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有些外教的人看到这一段经文很不舒服,他
说佛教未免太自尊自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那其余的人都瞧不起了?
这是莫大的误会。这个﹁我﹂不是指我这个人身,这个我是指自性,指真如本性
。这个我是讲真我不是假我,是指大我不是指小我,小我有什么好尊贵的?这是
一定要搞清楚。唯有真性独尊,因为真性能现万法。在唯识里面排在第一位,唯
我独尊的是第八识,因为第八识以下都是第八识变的,第八识是能变,其余是所
变,能变是尊;可是第
八识比起真如本性,那又要差一截。真性才是真我,才是真正的独尊。
己、忽略现实属他
﹁忽略现实属他﹂:佛法是最讲现实,绝对不会忽略现实。底下有
几个比喻。现实,一个是﹁所求﹂,一个是﹁所得﹂。所求的,举了个
比喻,﹁刀头舐蜜﹂;蜂蜜是甜的,但是这个蜜是涂在刀刃上,你要是
舌头去舐,甜味是尝到,可是舌头也去了一半。这是忽略现实。所得
的,是﹁昧机畏果﹂,昧着良心得到以上所求的,可是心不安,怕果报。
底下一个假设的比喻,﹁火烘牡丹﹂。牡丹花开得很美,称为富贵花,
火烘牡丹,确实有这个事情。唐朝武则天时代,有一些人想讨好皇帝,
把牡丹放到温室培养,牡丹开花大概是在三月间,如果正月初一就能看到牡丹花
这是吉事;他们就用人工的方法培养,使它在正月开花。但是这个花只开一次,
如果让它自然生长,年年都开花;人工的方法逼它提前开花,它只开一次,以后
不会再开花。这是忽略现实。
﹁始终真乐属佛﹂:﹁四正勤法﹂,是最讲求现实的;正是正当,勤
是精进。已经有的恶,从今天起把它断掉;还没有起的恶念,决定不起;已经行
的善,要让这个善增长;没有行的善,要赶快发心去修;
这是四正勤。﹁知果畏因﹂:对于因缘果报的道理,认识得很清楚、很
透彻,所以他造因非常谨慎。﹁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身心充满种种
功德、法喜,这是真乐,这才是现实。怎么可以说学佛的人忽略现实呢?
庚、不合科学属他
﹁不合科学属他﹂,这里提出几个问题。﹁人生何为﹂:我们到这个
世间来干什么的?答不上来,这是迷惑。﹁宇宙何关﹂:宇宙、社会、
一切人事,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有人说没有关系,说有关也是说得不
恳切,这就是﹁颠倒﹂,不得事实。﹁佛学为何﹂:佛学是什么?他﹁未
见﹂,不明了佛学是什么。每一个问题有正确的答案,这是科学。﹁统
系属佛﹂:统系就是科学的精神,佛法是有系统的学术。底下也正是解
答这三个问题。
﹁人生酬业﹂:这个答案非常正确。你来到这个世间干什么?你过
去世造业,这个时候来酬偿业报。佛经里说,子女跟父母是四种因缘—报恩、报
怨、讨债、还债,没有这四种因缘不会来。人与人之间也是这四桩事情,看到那
个人不顺眼,那是报怨;看到那个人很喜欢,这是报恩。这里头也有讨债、还债
的,都有这些关系,比较少;父母兄弟一家人,债务就比较多一点,麻烦一点。
所以,人生就是为了这事情来的。这是认识人生。
﹁真妄觉迷﹂:这是讲认识宇宙。真的是本性,妄的是现象。你要
是觉悟,就是真的不变随缘,这就是佛,他不变,能一切随缘,自在!
这是觉悟到真的,我们讲无上正等正觉。菩萨虽然觉,妄没断;菩萨
称为﹁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他情没断。菩萨随缘不变,菩萨在
随缘当中学不变,随缘当中学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所以佛、菩萨是觉,凡夫跟
罗汉是迷。阿罗汉对于妄相不迷,他真性迷,所以阿罗汉没见性;他的态度是不
变不随缘,阿罗汉住在第九定中,大定当中,他不随缘、不度众生。凡夫真妄皆
迷,随缘随着变。我用不变随缘这四句来解释真妄觉迷,诸位要细细体会。
佛学为何?﹁万法归一﹂,这是真理所归。这个一不是数字。迷人
看到这个一,还要问一下﹁一归何处﹂?觉悟的人看到这个一,什么都没有,立
即销融,就会归自性;一就是自性,就是﹁不可思、不可
议﹂,不可用心思惟想象。如果你还有一个﹁一﹂的概念,没有见性,
因为那个一就是障碍,这个念头就是无明、就是障碍。
许许多多的误会必须排除,尤其在现前这个世间,奇奇怪怪的说法太多,我
们要小心要谨慎。学佛最好是亲近一个善知识,不要找太多,亲近多了增长知见
、增加疑惑,不能够坚定信心。古人的好处,他只亲近一个老师,他只走动一个
道场,他什么都一,一就入门。
佛学十四讲第四讲
人生当前之所受(观受是苦)
苦
身 实
乐
忧 所苦暂停暂去
甲、领受种类 心 虚
喜 所乐不止仍苦
身
舍
心
生
老 内之(内)不净
病
苦苦 死 后之(后)轮回不停
爱别离
乙、苦果略举 怨憎会 外之(外)天灾人祸
求不得
五阴炽盛
坏苦 万法无常
行苦 剎那生灭
欲 苦苦
丙、三界统苦 色 坏苦
无色 行苦
解苦妄作复造苦因
丁、受苦益起颠倒 喻如扬汤止沸
加苦续苦无有已时
第四讲 人生当前之所受(观受是苦)
第四讲与第五讲是第一讲里的人生观,第六讲与第七讲是第一讲
里的宇宙观。这一讲的题目﹁人生当前之所受﹂,这是我们应该要觉悟
的。我们所受的,﹁观受是苦﹂,一观照,我们所受没有别的,苦而已。
只有苦没有乐,这是真话。但是诸位要记住,这个苦受是暂时的,不
是永恒的,迷了才有苦受,悟了就没有。底下举五大类—苦、乐、忧、
喜、舍,迷的人才有,悟的人没有,悟的人有真乐。苦乐忧喜舍都离开才是真乐
,才是真自在。
甲、领受种类
﹁领受种类﹂:领是领纳,受是感受;人生当前之所受,佛法里把
它分类,分成身心两方面来说。身有两大类,有﹁苦﹂、有﹁乐﹂;心
有﹁忧﹂、有﹁喜﹂;如果苦乐忧喜都没有,就叫做﹁舍﹂。舍受很好,
但是它太短暂,不能够长久维持;如果长久维持就叫做定,短暂的叫做舍受。
底下有个说明,你看线条划的。﹁实﹂:身的苦受、心的忧受,这
是实在的。只是说实在的,并不是真的;这个实不当作真实讲,就是
它是实有其事,它是实有的。﹁虚﹂:你感觉到这个身有乐受、心有欢
喜,或者有舍受,这都不是真的,这是假的,是你的错觉。为什么是
假的?下面是说明。﹁所苦暂停暂去﹂:苦暂时的离开,你就觉得很快
乐。譬如,饥饿之苦是实在的,过几个钟点你吃一餐很乐,吃一餐等于吃药,这
病苦要吃药,吃了很舒服;再过几个钟点又要吃一餐,一天不吃就饿得很苦,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7-12-10 18:34:43
|
只看該作者
两
天、三天不吃就饿得更苦。你就晓得人一身的
毛病!这个虚实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挨打很苦,鞭子打上一鞭很痛,
打上十鞭、二十鞭痛上加痛,这是苦,苦不会变成乐,这个苦就是实
在的。﹁所乐不止仍苦﹂:乐会变成苦,比如说吃东西,吃得很舒服、
很好吃,吃得很快乐,一餐给你吃二十碗、三十碗,你就叫苦连天。你们年轻人
跳舞很快乐,连续跳七天七夜,你就叫苦连天。乐会变成苦,可见得乐是假的,
不是真的;苦不会变成乐,苦是实在的。我们所受的,的的确确是苦。天冷了,
你有衣服穿,觉得很自在;没有衣服穿,看你苦不苦?我们现前享受的,只有苦
没有乐。我们受苦是真的,享乐是假的,这是一定要认识清楚的。
下面几段都是佛在经典里所说。
乙、苦果略举
﹁苦果略举﹂,这是略说。苦果,经论里一般分为三类,称为三苦。
第一种是﹁苦苦﹂,这两个字,上面是动词,下面是名词。第二种是﹁坏
苦﹂,第三种是﹁行苦﹂。一切六道众生都不能避免三苦。﹁苦苦﹂又叫
做八苦,在人间上自帝王下至乞丐,任何人都不能避免八苦。
第一、﹁生苦﹂:出生的时候苦。这个苦,佛在经上说得很清楚,
形容入胎、坐胎、出生简直跟地狱一样,胎狱之苦。我们人很健忘,早已把这个
苦忘掉。可是如果细心的话,也能够体会到一些。人在欢喜快乐的时候会笑,痛
苦的时候会哭,你看哪一个小孩一出生满面笑容?没有看到过;小孩子都哭,可
见得痛苦。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生
苦不假,是真的。第二、﹁老苦﹂:你们诸位想想能避免吗?老年人的
痛苦凄惨,处处都看得到。所以年轻人要多帮助老年人,多照顾安慰老人,到你
年老的时候就有年轻人来照顾你、伺候你。为什么?你过去种的因,它后面有果
报。现在要是看到老年人就讨厌,你要晓得过
不久你就老了,一般人也会讨厌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第三、﹁病苦﹂:
一般人都有害病的经验,生病是很不好受的。第四、﹁死苦﹂:佛在经
典里有一个形容,人死的时候好比生龟脱壳。活的乌龟把它的壳剥下
来,想象而知,死苦比病苦不知道要痛苦多少倍。生老病死这四种苦,
是任何一个人不能够避免。只有极少数的修行人,有相当的功夫,能避免老病死
之苦;虽老,老而不衰,很自在!
第五、﹁爱别离苦﹂:心爱的人、心爱的物常别离,不能够聚在一
起,常常让你牵肠挂肚,很痛苦。第六、﹁怨憎会苦﹂:冤家对头希望
一辈子不要见面,但是却天天碰头,天天让你生气。第七、﹁求不得苦﹂:
你多愿多求不能够称心如意。这三种苦每一个人都有,不分贫富贵贱,
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所求,都有他的所愿,有求有愿就是苦的根源。佛法讲三解脱
门,解脱就是自在,三种自在之门—空、无相、无愿,你
就没有苦。万法皆空!一切相都不取不着,没有愿,什么愿望都没有,
自在!有愿就有苦。佛法里教我们发四弘誓愿,这是大愿、称性之愿,
心里可不能作意,可不能攀缘,攀缘就苦;佛法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
第八、﹁五阴炽盛﹂:前面七种都是果报,五阴炽盛是因。为什么
会有前面这七种呢?五阴炽盛,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身
体是物质;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之身,有肉身所以你有苦受。﹁受﹂是
感受。﹁想﹂是想象、思虑。﹁行﹂是造作、迁流、生灭;念头不住的
生灭,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永远循环,不能够停止下来。﹁识﹂
是指阿赖耶识,佛法称神识,世俗称灵魂。受想行识是心,因为你有心,所以你
才有忧虑,你的身心才受苦。五阴像猛火一样烧得炽盛,增长烦恼,所以才有前
面这七种果报。
生老病死这四种苦果是﹁内﹂,内就是身内的、本身的;爱别离、
怨憎会、求不得是身外的。﹁内之内不净﹂,这也是苦。观身不净,这
个身不清净,并不可爱。三天不洗澡,你看毛孔里流出来的是些什么
东西,就晓得里面干净不干净;身不是清净之物。﹁外之外﹂还有﹁天
灾人祸﹂,可见得苦实在是太多,这世间哪有乐?死后﹁后之后轮回不
停﹂,决不是死了就了断,没这回事情,死了就不得了!所以真正觉悟
的人决定不死,要求解脱,这是真正聪明人、真正觉悟人。死了是迷惑颠倒,再
一次来的时候比这一世更迷惑、更苦。
欲界有六层天,他化自在天之下,都有这八苦。色界天没有七情
五欲,所以没有八苦,但是他有色身。色界天由禅定之浅深分为四级,
称为四禅天。诸位一定要明了,禅很好,你有本事断七情五欲吗?七情五欲断掉
,才不过是初禅而已,禅不容易!七情五欲不断,参的禅是野狐禅、口头禅而已
,你不会得禅定。色界、无色界天人没有瞋恚心,他伏住见思烦恼里的瞋恚。你
是个参禅人,人家说你几句、骂你几句,你还气好几天,一点功夫都没有,这确
实不容易。色界天的定
功有时间性,到时候这个定就失掉,失掉之后又要堕落,所以他有﹁坏
苦﹂。底下批注说﹁万法无常﹂,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到无色界天,
没有身体,没有色相,这是六道凡夫里最高明的。中国的老子体会到
这个境界,老子说:﹁我有大患,唯我有身。﹂我最大的忧患是有身体,
我有身体怎么自在呢?无色界天人没有身体,只有神识,所以没有苦
苦、坏苦,没有这个身受;但是他有﹁行苦﹂,行就是﹁剎那生灭﹂。
丙、三界统苦
三界统统是苦,没有不苦的。在欲界里,这三种苦:苦苦、坏苦、
行苦,我们都有。我们现在活在这个世间有苦苦(八苦),死了之后身体四大分
散是坏苦。我们人从生到老不是一年一年的老,不是十年十年的老,是剎那剎那
老,青春不再!世间人唯一精进,一剎那都不肯停止的就是行苦,所以人生有什
么意思?从出生的那天就是一条直路往坟墓上走,一天比一天接近,从来也不肯
休息,这就是人生的道路。色界有两种苦:坏苦、行苦。无色界没有身体,色相
他不要了,是灵界、精神的世界,没有苦苦、坏苦,但是他有行苦;他还有微细
的念头剎那生灭,所以尚有寿命期限;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时间到还是要堕
落。
丁、受苦益起颠倒
﹁解苦妄作复造苦因﹂:他想解决痛苦,可是他迷惑颠倒,由于不
觉悟,所以想法作法都错,于是苦上加苦。解苦应当从因上解决,不要去造苦因
,才真正能够离开苦果;如果不断的继续造苦因,又想不
受苦报,没这个道理。﹁加苦续苦无有已时﹂:世间人所做的是增加苦、
继续苦,苦受永远没断。﹁喻如扬汤止沸﹂:这是举个比喻,水很热,
我们希望它温度凉一点,你把水拿来扬一扬,行吗?下面火烧得那么旺盛!聪明
人应该釜底抽薪,把火熄掉,温度自然就降低。不知道熄火,扬汤止沸没用处的
。
这一讲概略的说明,我们当前所享受,除了苦之外没有乐。
佛学十四讲第五讲
人生三际之抉秘(十二因缘)
过去 无明(缘) (无始烦恼) 更从过去果来
因缘 行 (因) (善恶之业) 上溯过去无始
识 (本识揽渧)
名色 (识暖胚团)
现在
六入 (扶尘具形)
苦果
甲、双重因果 触 (根摄境界)
受 (苦乐舍感)
爱(缘) (因受生着)
现在
取(缘) (因执追求)
因缘
有(因) (业牵后有)
未来 生 (倒识托胎) 更生未来惑业
苦果 老死 (生后苦死) 下推未来无终
十二重城(困在长狱之意)
乙、喻语
十二轮 (轮回不停之意)
第五讲 人生三际之抉秘(十二因缘)
这一讲告诉我们生死轮回的因由。为什么会有生死轮回?轮回是
不是真的?什么人主宰?这一讲是讨论这个问题。﹁人生﹂:人生就是
指自己,也泛指一切众生,可是主要还是说自家。这是第一表里面﹁人
生观﹂当中的﹁当前所造﹂,我们是当前造因,所以才有苦果。﹁三际﹂
是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抉秘﹂:秘是深秘的意思,很深的道理,
也是事实;佛为我们发掘出来,告诉我们这个事实的真相,这就是佛经里面所讲
的﹁十二因缘﹂。
甲、双重因果
﹁双重因果﹂:因果是绵延不断的,有过去的因缘就有现在的苦果,
有现在的因缘就有将来的苦果,所以十二因缘里面有三世,表里面列
得很清楚。﹁过去因缘﹂是过去世;﹁现在苦果﹂与﹁现在因缘﹂是现
在世,就是今世;﹁未来苦果﹂是未来世。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
来,所以佛法研修的范围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修学内容之广泛、范围之博大
,确实世间任何的学术都没有办法跟它相比。
我们先讲过去因缘。第一是﹁无明﹂,第二是﹁行﹂。无明是﹁缘﹂,
行是﹁因﹂。有因有缘,后面就结果,果报就是识、名色、六入、触、
受。最难懂的是无明,无明有两种:一种是根本,一种是枝末。此地是讲枝末无
明。
无明是﹁无始烦恼﹂,就是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阿赖耶识里面含
藏的习气种子,这个东西称为无明。《起信论》讲:﹁不如实知真如法
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那个无明是根本无明,不是此地讲的
枝末无明。根本无明,如同经典上讲,﹁无始无明﹂,根本就没有无明,
没有开始;若有始有终,就变成事实;无明没有开始,所以它是虚妄
的。《楞严经》上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有分别执着、起心动念,
那就是根本无明。因为这个地方讲:无明断了就超越三界,虽然超越三界,根本
无明没断,这是断枝末无明;这个无明是指见思烦恼,所以称为无始烦恼。见思
烦恼为什么称无始?生生世世累积的烦恼无量无边,就是这么回事情。
烦恼如果不遇到缘,它不起作用;如果遇到缘,它就起作用,起
作用就叫做﹁行﹂。行就是行动,这就是﹁善恶之业﹂。烦恼不动的时
候,是迷惑,是无明;它动作的时候,就叫做造业。一动必定有三类,
不一定在哪一类,有善、有恶、有无记。无记就是善恶都谈不上,譬如口渴喝一
杯水,这说不上善也说不上恶,这个业是无记业,就是没有善恶的。
在果报上来讲,因与果是关系最密切的,缘要差一等,比较疏远一点。譬如
苦果像儿子,行就是他的父亲,无明就好像是他的祖父,比较疏远一层。所以无
明缘行,行缘识,发展的关系一定是按这个顺序,一点都不错乱。这就是说明宇
宙万有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秩序,它不乱,就是它发展的经过都是有秩序的、有
层次的。过去世你有烦恼,所以造善恶业,当然今世就会有果报。
﹁更从过去果来,上溯过去无始﹂。无始就是过去还有过去,是从
时间上来说。这也说明了我们的生命是无有穷尽,我们有过去世,当
然我们也有未来世,所以生命不仅仅是一世。因为生命是无有穷尽的,
我们一定要断恶修善,一定要求一个究竟圆满。
由于过去的因,就产生这一世的果报。果报从哪里讲起?从神识
投胎说起。﹁识﹂—﹁本识揽渧﹂,这就是入胎。父母与我们的关系是
增上缘,前面讲过四缘生法,亲因缘是我们自己的本识;这个﹁识﹂就是阿赖耶
识,世间人讲灵魂。其实灵魂这个名词非常不恰当,因为魂他不灵,他要灵,绝
对不会找一个贫穷下贱人家去投胎,一个个都会投到帝王家,一出生就大富大贵
,那多自在!魂要灵,他怎么会到三恶道去投胎?他看到猪那么脏、那么讨厌,
绝对不会去投胎。所以
魂是迷魂!孔子在《易系辞传》里告诉我们:﹁游魂为变,精气为物。﹂
这两句话说得很高明。说游魂是对的,因为神识活动的力量非常大,速度非常快
。我们如果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太
远,神识一弹指间就可到达,这个速度太快了。游魂为变,这是对的。
变是变什么?变六道的身,一会儿到这一道投胎,再到那一道投胎,变我们依正
的相状。孔子这两句话,跟佛经里面所讲的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父母跟我们是缘,就是增上缘,这才受生,得现在世的果报。﹁渧﹂
就是父精母血,取这个为自己的身体。子女的相貌有时候很像父母,现代学术认
为是遗傅,佛法不讲遗传。相貌为什么会一样?他来投胎的时候,喜欢父母那个
样子,他就照那个样子塑造自己。这种相在四十岁之前不容易改变,四十岁之前
的模样就是你刚刚投胎时候那一念变现出来的,我们称为先天的,就是你入胎时
所取的相。自己有了知识,如果能够发心修行,那是后天的,这个相会变,相随
心转。四十
岁以后的相多半是后天的,你修慈悲心,相貌就很慈祥;心情很凶恶,
相貌让人看到就害怕。
你怎么会来投胎?有许多人结了婚之后不想要儿女,但是儿女好多,一年一
个来了一大堆;有许多人想要儿女,想了几十年,一个都没有。可见得父母能不
能生儿女?不能,只可以说他是个增上缘。儿女到你家里来要有缘分,没缘不来
,有缘就来了。佛给我们讲,父母与子女的缘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报恩,孝子
贤孙报恩而来的。二、报怨,败家子会把你搞得家破人亡。三、讨债,看父母欠
他多少,欠得少一两岁他就走了,欠得多大概一、二十岁就走了;培养到大学毕
业,花了多少钱、花了多少心血,他讨完债就走了。四、还债,看他欠父母多少
,如果欠得多,在物质供养上很丰厚;欠得少,父母的生活他勉强照顾,每个月
给一些零用钱,没有孝敬的心、没有恭敬心。如果没有这四种缘,不会到你家来
。看穿了,人生就是这么回事情,讨债、还债、报恩、报怨。
子女跟父母是这个关系,人与人之间统统是这个关系,没有其它的关系。小
偷偷了你,你也是欠他的债;你不欠他,他为什么不偷别人而偷你的?强盗杀了
某一个人,是欠他的命债,他要不是欠他的命
债,他不杀别人单单杀这个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都有因果的
关系。而且因果报应是循环的,这是因为人愚痴。譬如,别人杀我,我不甘心,
我要报复,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四种缘是愈结愈深,以后果报是愈来愈苦。轮
回实在可怕,应当要觉悟!
神识入胎之后,第一个七天称为﹁名色﹂。名色是﹁识暖胚团﹂:
刚刚入胎的时候,还没有长成一个胎儿的形状,这个阶段是名色。名
是他有精神、有神识;色,他是个物质,是个肉团,还没有长出人形,
这时候称为名色。
﹁六入﹂:相当时间之后,他在母体里面逐渐形成一个婴儿的形状,
这时候称为﹁六入﹂。就是他有六根,眼耳鼻舌身都有了,都长出来。
﹁扶尘具形﹂:他具足一个人的形状;这都是在坐胎的时候,还没出生,
他已经长成人形,六根具足。
现在苦果里面,五种就有三种是在坐胎时,坐胎时的苦处是我们没有法子想
像到的。佛告诉我们,坐胎就像在地狱里受罪一样,决不是舒服的事情。母亲喝
一杯凉水,胎儿感觉好像在寒冰地狱;母亲喝一杯热茶,胎儿好像在八热地狱,
就像在地狱里受罪一样。佛经里形容胎儿十个月是胎狱之苦,因为这十个月的胎
狱太苦,把前世的事情都忘掉了。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小孩非常聪明,很可爱,
在十一岁的时候害了一场大病,病好了以后,人就变得像白痴一样痴痴呆呆的。
一场大病都能把从前的事情忘掉,何况坐胎这种大苦?所以前世的事情都忘掉,
都记不起来。可是有一种人能够知道前生的事情,他跟这个父母也有缘分,他没
有坐胎,他是夺胎。就是坐胎的人一出生就死
了,他见到这个情形,他的神识进去,把这个身体夺过来,代替了他。
换句话说,他没有经过十个月胎狱之苦,他是夺胎而来的,他对于前生的事情清
清楚楚。如果真正是投胎而来的,前生的事情一定不会记得。
﹁触﹂:就是出胎、出生,与外面境界接触。﹁根摄境界﹂:这是讲
出生,一出生就开始接触,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从出生到老死,
这一生当中都接触。
﹁受﹂:触了之后,他就有感受。感受是什么?﹁苦乐舍感﹂,就
是前面讲的苦乐忧喜舍这些感受。婴儿只有触没有受,他还不懂得喜怒哀乐,不
晓得苦乐忧喜,天真!从前的小孩天真的时间保持得相当长,现在的小孩一两岁
就懂得人情事故,天真的时间缩短,苦乐忧喜舍的受延长;一两岁就有苦乐忧喜
舍,实在很可怜!菩萨行里面有修一个婴儿行,完全修天真,心里面没有人我是
非、没有苦乐忧喜舍,非常自在。从前的小孩十二岁以前不懂得人情事故,心里
面清净,不受境界的染污,只有触没有受。现在的小孩受的时间提前,两、三岁
的时候就有受;在从前,确实十二、三岁以后才会有这个受。
识、名色、六入、触、受,这是现在世苦果,这些果报是过去世的因缘造成
的。可是我们在受果报的时候一定又不甘心,想种种方法要改进自己的享受,又
不知道正当的方法,所以又要造作。造作是现在因缘。
﹁现在因缘﹂分为三大类:第一是﹁爱﹂,第二是﹁取﹂,第三是
﹁有﹂。﹁爱﹂就是七情五欲的根本,它是缘,换句话说,爱就是无明。
﹁因受生着﹂:着是执着,着相了,你在感受时着相、取相。爱这个字
范围也很广大,如果顺自己的意思,称心如意,你就爱贪爱取;如果不合自己意
思,你就爱离,把它远离掉也是爱;爱意思很广,瞋恨也是爱。喜欢的,爱得到
;不喜欢的,爱远离;用一个爱字来代表,这就是起了分别执着。
这一个无明还浅、还不太严重,才有分别而已,如果这个无明继
续增长,那就到第二个阶段﹁取﹂。取是﹁因执追求﹂,这就很严重,
必定要造业。这还算是缘,这个缘跟前面爱缘不相同。爱缘里面是动机;取这个
缘里面是造作,就是第二条所讲的行,取是有行动的。行动为什么不叫做因?因
为底下有结业,结业与来生神识去投胎关系更密切,所以它还是属于缘。这就是
对一切法取舍得失、一切的造作,都包括在这一条里面。
既有造作当然就有业,造作就是业,就是阿赖耶识里又落下业习
种子。取就是造作、就是行,你造作善业,阿赖耶识里落下善的种子,
这个种子叫做﹁有﹂,有了种子。你造作恶业,阿赖耶识里落下恶的种
子。我们念一声佛号,阿赖耶识里有佛种子;念一声菩萨名号,阿赖耶识里有菩
萨种子;经典里面看到声闻、缘觉,就落到声闻、缘觉里面;一念慈悲喜舍是诸
天的种子;想到五戒十善伦常这些道理,觉得很欢喜,认为这是对的,人天种子
;起了贪心,饿鬼的种子;起了瞋恚心,地狱种子;对一切事情胡里胡涂,是非
利害不分,畜生种子。我们每天所造作的,十法界的种子统统都有。既然统统都
有,我们来生到哪里去投胎?当然最好的是作佛、作菩萨;也有人不愿意,有人
名利心很重,发心去作天王、国王。能不能我想这样,将来就能得到?
不行。为什么不行?业力主宰着你。﹁业牵后有﹂:后就是来世,来世
又有了身体,又要去投胎,又要去轮回,还是搞这么一套;六道之内全是业力主
宰。六道以外是愿力主宰,那就不一样;真的,想用什么身分就以什么身分出现
,想到哪里投胎就可以到哪里投胎,那是自在的。三界之外才行,三界之内没有
办法,全是业。
业力,经上给我们说﹁强者先牵﹂,哪一种业的力量强大他先投胎。
十法界的业种我们统统都有,只看哪一个业力力量最大,它先起作用。
正因为这个道理,所以佛教导我们念佛,使一切造作当中,我们以念佛这个业力
最强最大,当然这一个业因先成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带业往生就是根据这个
道理。如果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
那就不属于三界内的业力。念佛功夫没成就,没有能够达到一心不乱、
心不颠倒,带业往生还是业力(净业)去生的。八万四千法门中只有这个特别,
这个业力可以到佛法界里面去,其它法门都做不到,唯独净土法门占了这个便宜
。我们在三界之中是业力轮回,就凭业力也能往生,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是
特别法门。其它法门里面没有,因为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必须要断惑
才能证真,连小乘都不例外,一定要断见思烦恼,就是此地这个无明,一定要把
它断掉才能够超越三界。净土法门称为难信之法,就难信在这个地方。因为三界
六道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怎么可能说是见思烦恼还在,你就能够超越三界,
在理上讲实在是讲不通。可是你要是想到极乐世界有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的
众生没有断见思烦恼,这就有点可信了。那里不断见思烦恼,这边也没有断见思
烦恼,当然可以去,境界相等。什么样条件去?十法界的业力要佛法界的业力强
,强者先牵,这么去往生的。何况阿弥陀佛又有愿力接引,给我们做增上缘。因
为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我们不晓得,太虚空这么广大,究竟到哪里去?阿弥陀佛
大慈大悲,他一定会来接引你、会来带路,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这是讲业力强的
先得这个果报。
﹁未来苦果﹂:这是来世。来世又有﹁生﹂,生是﹁倒识托胎﹂。你
的神识不迷惑颠倒,它就不会来投胎;一定是迷惑颠倒,它才去投胎。
﹁老死﹂是﹁生后苦死﹂。投了胎之后,又是识、名色、六入、触、受、
爱、取、有,搞这么一套,而终有老死,这个事情永远就是这么样的
循环,好像一个环没有一个开端,这就是轮回。﹁更生未来惑业,下推
未来无终﹂:生死轮回是无穷无尽,没有止尽的。经上常讲﹁生死疲劳﹂,
实在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我们应当要觉悟!
这个十二因缘,如果我们从第一表总相、别相、事理上来观察,过去因缘是
属于理,现在苦果是别相;现在因缘是事,现前的事。事跟理有密切的关系,理
因事显,事依理成,相辅相成。未来苦果是总相,总别不二。从这里面,我们对
于总相、别相、理事这些关系,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
乙、喻语
﹁十二重城,困在长狱之意﹂,这是比喻。长是讲时间太长太长,
无量劫。六道就好比是一个监狱,永远不能够超越,所以把它比喻作
十二重城。又比喻作﹁十二轮﹂,轮是﹁轮回不停﹂的意思,永远不会
休止。这是比喻我们为什么有三世?为什么有轮回?为什么有六道?这是什么道
理形成的?谁在那里推动?谁在那里主宰?佛把这些真相跟我们说明了。十二因
缘此地是略说,若要详细的讲相当复杂。诸位
可参考《十二因缘经》或者《心经诠注》,《心经诠注》里面引用经论
说得很详细。
佛门里面常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
者是。﹂我们前生到底造一些什么业?我们现在这一生所受的果报就是,因与果
一定相应。你前生做善业、修福报,这一生很自在、很幸福;前生造恶业、不善
业,这一生事事都不如意,很痛苦,就是这么回事情。刚才跟诸位说过,我们在
四十岁之前受前生业感力量很大,四十岁之后我们对自己这一生要负责任。因为
我们自从有知识起开始造的业,对后半世就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我们的命运可
以改造,道理就在此地。袁了凡改造命运是一个例子,像他这种改造命运的人太
多了!确实可以改造。
来世果报如何?这一生所做的就是。我们这一生存心善良、做好事,来生的
果报比这一生一定殊胜,这是一定的道理。真正要学佛,依教修行,前途一片光
明,充满了信心,这一生再苦,几十年就过去了,来生得大自在、得大福报。我
们要相信,人决定有来生。千万不能说,苦到感觉人生没意思,算了,我不想活
,我要自杀。这就是你
不修了,苦果来了受不了,﹁我不受,我要自杀﹂,那么你这苦果没受
完还在,来生继续再受。你都没有善因,那只有受苦,你来生比这一生还痛苦,
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断恶修善,才是真正解决问题之道;不能够逃避现实,要面
对现实去改造命运,这是佛法。所以佛法决不是消极的,是积极的;佛法绝不脱
离现实,它是最讲求现实的。
佛学十四讲第六讲
宇宙有情概况
欲六层 寿五百岁起,此间五十年
类受 色四禅 为一日计算,向上一层,
空四层 寿命按此间计算递增。
天
欲五衰(衣垢、花萎、身臭、腋汗、厌座)
苦厄 三禅三灾(火、水、风)
甲、六道状况 空死堕
类受 身寿享等各地球互异
人
苦厄 三苦八苦等
类受
修罗 天人鬼畜各随其类
苦厄
类受 胎卵湿化﹁形、寿、享﹂千差万别
畜生
苦厄 苦役、充食、人杀、互噉
类受 ﹁多、少、无财﹂寿五百岁此间一月为一日计
饿鬼
苦厄 恐怖饥渴
根本无间(趣果、受、时、命、形)寿短者
壹万岁,此间三千七百余年为一日计
类受 近边
寿命长短不等
地狱 孤独
苦厄 火坑、坚冰、刀山、剑树、碾硙、汤镬
、沸屎、合山等繁多难述
三善道喻头出
乙、互相轮回
三恶道喻头没
第六讲 宇宙有情概况
这一讲,简单介绍六道。六道轮回,初学听起来有一点像神话一样,不大容
易相信,但是这是事实。信,有;不信,还是有;这是宇
宙之间实实在在的事。﹁宇宙有情概况﹂,这就是宇宙观里面的人事环
境,人情事理。
甲、六道状况
﹁天﹂:六道第一个是天道。天的意思就是高高在上,﹁天者颠也﹂,
颠峰、最高。在有情世间,天人的地位最高,福报最大,种类也很多。
﹁类受﹂:类是种类,受是享受;只举这个例子来给我们说明。天
的种类概略可以分二十八层天,这二十八层又可以分为三大类:就是
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里面有六层天;色界里面有四禅十八层天:
初禅有三层,二禅有三层,三禅有三层,四禅有九层,一共有十八层天;无色界
又称空界,他连色相都没有,也有四层;所以三界总共合起来有二十八层天。
天人的享受是说不尽的,享受里面只举一种:寿命。寿命是享受,
五福里面长寿是福报之一。我们从寿命看出他的福报,他寿长。﹁寿五
百岁起﹂:这是讲最低的,最低的是欲界里面的四王天。四王天再上去
是忉利天,我们中国人称玉皇大帝,一般宗教里面拜的上帝,都是指忉利天主。
佛在经典里给我们说,要想生忉利天必须修十善业道,十善业道跟摩西十诫很类
似,可见得修十诫能够生忉利天,忉利天主就是他们的天主上帝。可是我们娑婆
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多少个忉利天?一百亿个。他要找上帝,一百亿个上帝,
找谁?找哪一个?这个问题很严重,一定要搞清楚。
四王天的寿命五百年,他这个五百岁可不是我们人间的五百岁,我们人间五
十年是四王天的一天;也照人间算法,一年三百六十天,他要活五百岁,你们计
算计算,他的寿命相当之长。可见得他的福报比我们人间的福报大得太多。他也
有五通,是报得,就是一生天上这五种神通都有。
再往上一层是忉利天,福报就更大,寿命也更长,加一倍,他的寿命一千岁
,算法也不一样,我们人间一百年是忉利天的一天。如果在忉利天上,看我们地
球上众生很可怜,朝生暮死,早晨看他生,晚上就死了。水上蜉蝣是朝生暮死,
忉利天人看我们世间人,就像我们看水上蜉蝣一样,还在那里争名夺利搞个不休
,真可怜!愈往上去寿命是倍倍增加,非想非非想处天是最高的,寿命八万大劫
。这是天界类受略举。
﹁苦厄﹂:厄是灾难,他有苦。天上毕竟是乐多苦少,不是没有苦,
他有苦。﹁欲五衰﹂:欲界有五衰,欲界天人平常没有苦,天天享福,
可是到寿命快终了的时候,他有五种衰相出现,这个时候他感觉无比
的痛苦。天人不老,天人也不生病,但是天人会死。五衰相:一、﹁衣
垢﹂:天人的衣服不要裁缝,天衣无缝,不像我们的衣服要裁缝、要买
料子,他不要。天人想穿什么衣服,随心所欲变化而成,而且衣服干
干净净、一尘不染,不要洗。衣服不染灰尘,这是我们人间所没有的。
可是他福报享尽命快终时,衣服就会染上灰尘。天人一看到衣服有染
污,就晓得寿命将尽,这时候他恐怖、苦恼。二、﹁花萎﹂:天人喜欢
戴花,天人戴花冠,花都非常的鲜艳。他有福报的时候花不会枯;如
果花枯萎,他的福报就尽了。三、﹁身臭﹂:身上发出不好的气味,原
本天人身上有香气。有时候我们读经、看经、念佛,并没有供佛像、没有烧香,
可是闻到有香气。我刚刚学佛时,看经常常闻到很强烈的香气。请教老法师,告
诉我说,这是我们在读经、看经的时候,有天人在旁边,他很喜欢,到这儿来看
看,他身上放的香气。他的色相我
们看不到,他的香气我们可以闻到。天人身上有香气,如果香气没有,
臭气出来,他的寿命就快要终了。四、﹁腋汗﹂:两腋之间出汗。天人
平常不出汗,身体很清净。五、﹁厌座﹂:坐立不安。天人福报快要尽
的时候,这五种现象同时出现,称为五衰相。天人知道寿命快终了,愁忧恐怖。
天人也有灾难,﹁三禅三灾—火、水、风﹂。欲界有五衰苦,当然
三灾也是免不了的,也躲不过。色界四禅,初禅天有水灾、火灾、风灾,这三种
灾难都有;二禅天没有火灾,可是有水灾、风灾;三禅天福报更大,只有风灾,
没有水火灾难,可是风灾也很厉害,能够把三禅天吹坏。四禅天是福天,没有三
灾,但是有死堕。
﹁空死堕﹂:无色界四空天有死堕,虽然有福报,命终的时候必定
堕落;因为他爬到最高层了,死的时候没有办法再停留在那一层,只有往下堕落
。可见得三界统统都有苦,并不是真正究竟之乐。这是天道的简介。
佛教里有两部类书,对于天道的讲解非常详细。一部是《法苑珠
林》,有一百卷,讲天道部分,把经论里面佛所讲天人的事情编在一起。
另外一部是《经律异相》,有五十卷。这两部都是唐朝人编的,等于百
科全书一样。
﹁人﹂:人道,我们现在都是属于人道。地球上有人,别的星球也
可能有人,其它星球上的人跟我们人的样子是不是一样?恐怕不一定。
可是他一定具备人的特色—人的智慧、人的感受。﹁身寿享等各地球互
异﹂:身形、寿命、享受等等,每个星球上不尽相同。苦厄大致上差不
多,有三苦、八苦,一定有这些受。为什么?造的因相同,果报必定是一样的。
﹁阿修罗﹂道:阿修罗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端正。阿修罗的男子相
貌都很丑陋、很凶恶。可是阿修罗的女子是美女,天上最美的,诸天都喜欢娶阿
修罗的女子。阿修罗常常跟忉利天战争,互有
胜负。《楞严经》讲阿修罗有四大类:有天上阿修罗,人间也有阿修罗,
饿鬼、畜生里都有阿修罗,只有地狱里头没有;他在那一道,他的身形享受与那
一道大致上相同。阿修罗福报很大,但是没有德行。六道里讲阿修罗都是指天阿
修罗,所以把他算作三善道。天阿修罗有天之福报,没有天人之德。诸天性情都
是柔和的,都是慈悲善良的,阿修罗不是如此。阿修罗福报跟天人一样,但是疑
心重、瞋恚心重,喜欢
斗争,好胜逞强,他要是不对别人发脾气,自己也会发脾气。斯大林、
希特勒都是人间阿修罗,福报太大、性情太残忍。他的业
因是过去生中修大福报,但是他瞋恚,瞋恨心重、傲慢心重,修福不修德,才落
到阿修罗道。福报享尽了,果报当然就不好,因为他很少造善因。
﹁畜生﹂道:畜生道的种类、享受非常繁多。﹁胎卵湿化﹂:有胎
生、卵生、湿生、化生。(一)胎生,又作腹生。从母胎而出生者,称为胎生;
如象、马、牛、猪等。(二)卵生,由卵壳出生者,称为卵生;如鸡、蛇、鸟等
。(三)湿生,又作因缘生、寒热和合生。即由粪聚、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
地之湿气所产生者,称为湿生;如飞蛾、蚊等。(四)化生,无所托而忽有,称
为化生,皆由其过去之
业力而化生;如诸天、诸地狱。牠们的﹁形状、寿命、享受千差万别﹂,
苦厄也是很多。﹁苦役﹂:譬如从前,牛替人耕田,马替人拉车,要为
人服劳役。﹁充食﹂:家畜,猪羊鸡鸭之类,人要吃牠。这也是有业报,
杀业太重会有很大的灾难;因为你吃牠,牠并不甘心,并不情愿给你吃,牠没有
能力抵抗,牠怨恨的心、报复的心永远存在,将来一有机
会,牠一定会来报复。古人说:﹁吃牠半斤,将来要还牠八两。﹂我们
如果真正想到这个道理,不敢吃众生肉;吃众生肉,将来一定要还债,
这是没有法子避免的,冤冤相报。这个世间的刀兵劫就是从杀生而来的,杀生杀
得越多,战争就越残酷。我们从历史上来看,战争一次比一次范围大,一次比一
次惨烈,什么原因?杀业的累积。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做到不杀生,刀兵劫里就可
以不受这个灾难,就可以免除,这就是共业里面有别业,我们要觉悟。我们生活
必须仰赖饮食,植物里面有足够的养分维持我们的生命,何必要杀害这一些动物
?实在是不
应该!﹁人杀﹂:譬如有一些小朋友,抓到蝴蝶、蜻蜓,他玩,把牠玩
死,他并不是吃牠,像这一类无知杀害众生的,也非常之多。﹁互噉﹂:
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畜生之死,很少得好死,都是被杀的,所以三途里面畜生
道称为血途,都是流血而死。
﹁饿鬼﹂道:鬼道的种类也很复杂,可以分为三大类:多财鬼、
少财鬼、无财鬼。﹁多财鬼﹂:有福报,像阎罗王、城隍、土地公、妈
祖、王爷公之类,有很多信徒烧香祭祀,都是多财鬼。﹁少财鬼﹂:也
能得到一点饮食,但是相当的苦,别人丢下,他去拾取。﹁无财鬼﹂:
你供养他饮食,他也没有办法得到,所以称之为饿鬼。饿鬼指无财鬼,
鬼里面大多数是无财鬼,很可怜。最苦的是焰口鬼,一得到饮食,他口里面就喷
火,把饮食都烧坏,所以他得不到饮食。佛门里放焰口就是布施,以佛神力咒语
来帮助他,使他能够得到一点饮食,能够救济他,所以放焰口就是施食给饿鬼,
请这些饿鬼来吃饭。能够很如法的去做,这些鬼能够得到饮食。
鬼的寿命很长,﹁寿五百岁﹂。计算的方法跟我们不一样,人间一
个月是饿鬼的一天,我们人间初一、十五去祭祀供养,是一天早晚两
餐得到饮食;如果没有人祭祀,他就挨饿。人间一个月是饿鬼的一天,
也是以一个月三十天、一年三百六十天计算,鬼的寿命五百岁。鬼道
不能去,时间太长,而且太苦!饿鬼的苦厄是﹁恐怖饥渴﹂:他得不到
饮食,所以我们常常称鬼为饿鬼。除了饥饿之外,鬼的胆子很小,所以人怕鬼是
不应该的,是错误的观念,实际上鬼怕人。常言说得好:
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鬼的胆子很小,所以遇到鬼不要害怕,
没什么可怕。鬼常常有恐怖的感觉。经里面讲鬼道大类有三十六种。
﹁地狱道﹂:狱是监牢狱。经论上讲:﹁地底下过五百由旬是地狱
所在处﹂。但应知者,地狱不仅在地下,或在山间、大海边、旷野树下、
空中,皆有其地狱。地狱这两个字意思是苦地,六道里面他的情况最苦,是最苦
的一道。
地狱的种类繁多,有﹁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
其形体寿命,受苦轻重,随各差别。根本地狱非常之苦,《地藏菩萨本
愿经》里面说得很详细。根本地狱里,其中的﹁无间﹂地狱最苦,又
称为阿鼻地狱。﹁趣果、受、时、命、形﹂:是说明无间地狱有这五种
无间,它不间断,这是地狱里面最苦的地方,是罪业最重的地方。佛经里面讲,
造五逆十恶堕五无间地狱,就是这种地狱。
五逆:一、杀父,二、杀母。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纵然是抱怨,也不能
杀害父母,所以杀父母的罪非常重。三、杀阿罗汉。阿罗汉是圣贤,他是人间善
良的榜样,他能够转移风俗、教化众生,是众
生的好老师;杀害他,这个罪过很重。四、出佛身血。佛的福报太大,
许许多多护法神保护他,你想杀害佛,杀不到的;但是让佛受一点伤、
流一点血,这可能,这个罪很大。佛是天人导师,一切众生的福田;杀害佛,一
切众生都不能种福。佛是一切众生法身慧命的寄托,杀害
他,一切众生都不能够得到法身慧命,这个罪过很重。五、破和合僧:
僧团是和合、是一体,你在当中分化破坏。这五种罪都是堕无间地狱。
十恶:身—杀生、偷盗、淫欲,口—妄语、两舌、绮语(花言巧语)、
恶口,意—贪瞋痴,这是十恶。造十恶五逆之人必堕无间地狱。
无间地狱:一、﹁趣果无间﹂:果报就是地狱,这个地方人一死,
神识立刻就到地狱,当中没有间隔。人死了之后,神识离开肉体,四
十九天之内不会马上去投胎,在这个期间是中阴身,完全是神识状况,
我们一般讲灵界,这个时间不会太长,一般不会超过四十九天,四十九天一定去
投胎,又到六道去轮回。可是犯五无间罪业的人,他的神
识不经过中阴,这个地方一断气,立刻就到地狱。二、﹁受无间﹂:地
狱里面有无量苦,他同时都要受,不是一样一样的受。三、﹁时无间﹂:
从堕地狱那一剎那开始,直到他罪受完才出地狱,没出地狱时他所受
的罪,在时间上讲没有间断、没休息。四、﹁命无间﹂:一日之中真是
万死万生,这个地方刀山下去,马上死了,那里风一吹又活了,活了
之后再受,非常非常之苦。五、﹁形无间﹂:他觉得自己的身体很大,
地狱多大他的身体就有多大,所以地狱里所有刑罚同时受。
地狱的寿命很长。﹁寿短者一万岁﹂,地狱里最短命者寿命一万岁。
﹁人间三千七百余年为一日﹂,在无间地狱看我们世间,中华民国五千
年的历史还不到两天,怎么得了!所以地狱千万去不得,决定不能去;
去了之后,出来很难,时间太长了。怎样可以不去?不造地狱的业就不去了。过
去虽然造了业,但现在不让它加上缘,缘我们自己可以控
制;不造恶缘,虽有地狱业因,不受地狱的果报。除地狱之外,饿鬼、
畜生都不好,最好都不要造这个业因。
简单跟诸位介绍一下业因。天道是修十善业道。欲界天要修十善
业道;色界天要修禅定,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
舍无量;无色界天的条件要修四空定。四禅八定、四无量心、十善业道,这是诸
天条件,取得生天的资格。人道是要修五戒,中国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
、信,才能得人道。阿修罗也是修五戒十善,但是他贡高我慢的习气没有断除,
好胜好斗的心没有去掉,所以变成
阿修罗。因此我们学佛,处处要修柔和、忍辱,很重要。要能够忍让,
于世无求、与人无争,才能得到真正的善果。畜生道的业因是愚痴,真妄邪正、
善恶是非不能够辨别清楚,搞颠倒,搞错了。饿鬼道是贪心太重;贪爱不是好事
情,饿鬼道的业因。地狱道是瞋恚心太重,瞋心堕地狱。贪瞋痴是三恶道的业因
。
地狱的苦厄,这里也是略举:﹁火坑、坚冰、刀山、剑树、碾硙、
汤镬、沸屎、合山等,繁多难述。﹂诸位可以看《地藏菩萨本愿经》,
或者看《楞严径》第八卷,讲得很详细。
乙、互相轮回
﹁三善道喻头出,三恶道喻头没﹂。这是把六道比喻作苦海,到三
恶道苦海里面,头伸出来透透空气,一下就再到底下去了,总而言之,
不出六道轮回。在三善道的机会比较少、时间也短,到三恶道的时间总是长、机
会总是多。你要不信,看看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想想我们自己,一天到晚起心动
念,三恶道的机会多,还是三善道的机会多?我们来生可能到哪一道,自己清清
楚楚、明明白白,不用去问人。什么样的因,该什么样的果!
三恶道又叫做三途,三途就是血途、火途、刀途。畜生称为﹁血
途﹂:死必定有血,所以称为血途。地狱称为﹁火途﹂:纵然是寒冰地
狱,也有一片火光。这火从哪里来的?瞋恚之火。人一生气,火都往
上升,脸都红了;所以地狱是火途,是瞋恚心变的。鬼称为﹁刀途﹂:
鬼常常觉得有人拿刀跟着他,要杀他,时时刻刻有恐怖、有恐惧。
佛学十四讲第七讲
宇宙器界概说
一个世界有二十八层天
直竖
如是上下各有此等世界
甲、器界范围
一个大千系为若干世界所集成
环周
如是环周各有无量大千系世界
﹁初﹂欲界六天(有饮食及男女之欲)
三界
直竖 ﹁中﹂色界十八(无欲有禅具身器形)
火宅
﹁顶﹂无色界四(已无形相只有神识)
乙、娑婆三界
组织略说 一小世界(大洲四中洲八小洲数百上至初禅)
小千世界(合一千小世界上至二禅)
环周 一
中千世界(合一千小千世界上至三禅) 佛
土
大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上至四禅)
色
六尘(由六根入身染污净心)
声
香
万物归
丙、 异名 六妄(为凡夫攀缘迷妄之境)
纳六类
味
触
六贼(以根为媒劫功德法财)
法
第七讲 宇宙器界概说
第七讲是说宇宙观里的森罗万象—物质环境,内容是介绍三千大千世界。
甲、器界范围
﹁直竖﹂:﹁一个世界有二十八层天,如是上下各有此等世界。﹂
这个地方讲的一个世界是说一尊佛的教化区域,这一个世界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
界。诸佛的智慧德能虽然是完全相同,可是他度众生的情形不一样。譬如两个老
师同样有学问、有道德,可是他们两个所教的学生不见得一样多,不见得是一样
的程度,也许有的学校很大,学生有几万人,有的学校学生只有几十个人,相差
很大。这就说明诸佛教化区大小不一样。像经里面所讲,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比释
迦牟尼佛娑婆世界就大得很多,水平也高,娑婆世界跟阿弥陀佛的世界没法子相
比。这是佛在因地与众生结缘不相同,你自己的学问道德是一桩事情,
你与众生有没有缘又是一桩事情,是两桩事情。佛常常劝我们,在初学时要广结
善缘,缘结得多,将来你成佛,你的世界就很大,你度的众生就很多。这里头当
然不能有贪心,如果是贪心,我将来成佛成个大佛,我的国土也很大,要度很多
众生,如果有这个心,恐怕佛都成不了。一个世界有二十八层天也是很普遍的现
象,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世界都是这样的。一个世界如此,世界无量无边,所以说
是﹁如是上
下各有此等世界﹂,像这样的大千世界在宇宙之间无量无边。这是从竖
的(上下)方面说。
﹁环周﹂:从横的方面看,﹁一个大千系为若干世界所集成,如是
环周各有无量大千系世界。﹂这是说明在我们这个世界的四周,像这样的大千世
界无量无边。而一个大千世界也叫做三千大千世界,这个
三千大千世界其实是一个世界,因为一个世界的组成,它有一个小千、
中千、大千,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有一些学者读佛经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以
为佛家所讲的世界只有三千个,三千个大千世界,这是误会;三千大千世界是一
个世界。佛经里面所讲世界无量无边,诸位读《华严经》就晓得了。
乙、娑婆世界组织略说
这一段是举例,举我们娑婆世界,这是我们现前居住的世界。﹁直
竖﹂,从纵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三类:﹁初﹂—欲界六天,﹁中﹂—色
界十八天,﹁顶﹂—无色界四天。
﹁欲界﹂有六层天。为什么称为欲界?﹁有饮食及男女之欲﹂,没
有离开五欲六尘;最重要是五欲—财色名食睡,没离开,所以称之为欲界。欲界
天人生活跟我们世间人差不多,他的福报大、寿命长,乐多苦少。像忉利天以上
,他的苦只有五衰相,只有死堕之苦,除这个之外,确实享乐的时候多。
佛对于六道众生特别赞叹人道,一切诸佛示现成佛都在人间,没有在天上成
佛的,也没有在三恶道成佛的。原因在什么地方?佛在天上说法,天人固然也有
去听的,不多。他们平常享乐惯了,俗话所谓
﹁富贵学道难﹂,他不愿意修行,他天天享乐,纵然闻法也很难认真修
行。三恶道太苦,修道也很难;﹁贫穷修道难﹂,他饭都没得吃,哪里
还有时间来学佛?人间是小康之家,说富也不太富有,说穷日子还勉强可以过得
去,这个环境最容易学道,苦多乐少,容易开悟。
欲界六层天,最下面是﹁四王天﹂。四王天也是佛门的护法神。我
们进寺庙的门,第一个接触到的是天王殿。我们一般人称四大金刚,
其实那是四大天王,就是四王天。往上是﹁忉利天﹂,玉皇大帝就是忉
利天的天主。忉利是梵语,翻成中文意思是三十三,所以也称为三十三天。三十
三天是一层天,不是三十三层,是欲界里面第二层天。为什么称为三十三?其实
那是三十三个部分合起来的,好像我们中国二十八个省,美国有五十个州,是这
个意思。当中也有中央政府的组织—忉利天主,四方好比是诸侯,合起来是三十
三个单位,所以称为三十三天。三十三天是平列的,是在一层,欲界的第二层。
再往上去是
﹁夜摩天﹂。夜摩天再上去是﹁兜率天﹂。弥勒菩萨就住在兜率天,他
是在欲界第四层天。第四层天是凡圣同居土,因为有凡夫、有圣人,弥勒菩萨是
等觉菩萨,他是圣人;有内院、有外院,弥勒内院是菩萨道场。可是兜率天人看
不到弥勒菩萨,虽然同住在一起,彼此都不相见。好像我们这个地球上人鬼杂居
,人见不到鬼,鬼也看不到人。我们这个世界也有佛菩萨住在这个地方,有缘分
的人见得到,没有缘分的人见不到,所以这个世间也是凡圣同居土。欲界天第四
层兜率天是
凡圣同居土,色界天四禅天是凡圣同居土。兜率天再上去是﹁化乐天﹂,
最上面是﹁他化自在天﹂。这些名相以及它的状况,《法苑珠林》与《楞
严经》说得很详细,可以做参考。
﹁色界﹂有十八层天。﹁无欲有禅,具身器形﹂,具是具足,他有
身体、有居住的环境(就是器世间)、有形状;但是没有饮食男女之
欲,没有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这些念头。目前在国内外禅宗很盛行,
我们自己要好好反省一下,心里头还有没有欲?如果欲念没有断,不够资格参禅
。
色界的范围包括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共十八层天。愈往上
面去,定的功夫愈深。初禅是﹁梵天﹂,梵是清净的意思,心已经得到
清净。二禅是﹁光音天﹂。三禅是﹁净天﹂,在六道里面可以说是极乐
的世界,色界里最快乐的是三禅天。四禅是﹁福天﹂,福报最大,是凡
圣同居土。初禅、二禅、三禅各有三层,一共是九层天,第四禅本身就有九层天
。
四禅九层天,有三层是普通的四禅天。有一层是外道天,叫做﹁无
想天﹂,修无想定成功,就生在无想天。修定不容易,一定要有人指导,
盲修瞎练费了好大的功夫,修成个外道,还是出不了三界,到时候定
功失掉,还要堕落,很冤枉!另外有五天叫做﹁净居天﹂,这是圣人所
住的。小乘的三果,还没有证到阿罗汉,一些权教的菩萨,他们多半在这个地方
修行。小乘三果罗汉,把见思烦恼断尽,他就超越了。超越有两种:一种是利根
的阿罗汉,不必经过四空定,他就超越;还有一种是钝根的,速度没那么快,他
要通过四空天,然后才能够超越。
所以净居天那个区域又叫做﹁五不还天﹂,不还就是不回来了,他不会
再退回到欲界;从那个地方,他有能力超越三界,超越生死轮回。
最高的这一层,顶层是﹁无色界﹂,有四层天。欲界有六层天,色
界有十八层天,无色界有四层天,一共是二十八层。无色界,﹁已无形
相,只有神识﹂,这个世界里没有物质,完全是精神的世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合起来称为三界。﹁三界火宅﹂,这句话是
佛在《法华经》上讲的。三界火宅,三界不安,三界里没有安稳的地方,三界里
面都有苦;欲界有三苦、八苦,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有行苦。明了之后才
会考虑到,我们要真正的超越三界,离开这个苦恼的处所。
﹁一个小世界﹂:这就是一个单位世界,这个单位世界很像现在天
文学里面所说的太阳系。﹁大洲四、中洲八、小洲数百,上至初禅﹂,
这就是一个小世界,就是一个单位,一个小的组织。佛经里面讲大洲、
中洲、小洲,类似我们现在所讲的星球,星球有大有小,有大星星、有小星星,
这是一个日月所照,以太阳为主,是一个单位世界。佛在经典里面讲,一个单位
世界有一个中心,中心称为须弥山。须弥山到底在哪里?这是我们没法子说的。
如果说须弥山在我们地球上,问题很大,与佛经上讲的不相合;所以须弥山大概
不在我们地球上,我们地球是一个单位世界里面一个洲而已。这是释迦牟尼佛给
我们讲的宇
宙观。以这个单位世界为单位,﹁合一千个小世界﹂,这就是一个星系
(星团),这就是一个﹁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为单位,集合一千
个小千世界,这一个大的星系叫做﹁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为单位,
合成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
这种说法很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银河系一样,一个银河系就很像
佛所说的一个大千世界。我们晓得银河系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星系星团,
星系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太阳系,我们晚上所看到天空当中的星星都是太阳,因为
行星不放光,行星没有光。我们太阳系里面的行星,因为距离近,太阳反射的光
很强,我们能看到,火星、土星、水星、木星都是相当的亮;但是其它太阳系的
行星,我们肉眼没法子看到。天上的星星都是太阳,每一个太阳必定有许多的行
星、卫星环绕着它,所以世界无量无边。
一个小世界有一个﹁初禅天﹂;一个小千世界里面有一个﹁二禅天﹂,
有一千个初禅天;中千世界有一个﹁三禅天﹂,有一千个二禅天,有一
百万个初禅天;一个大千世界有一个﹁四禅天﹂,有一千个三禅天,有
一百万个二禅天,有十亿个初禅天,也就是有十亿个小世界;这
个说法是一个概略的说法,不是一个定数。为什么?世界有大有小。我们今天在
太空当中发现的银河系,确实有很大的,也有很小的,所
以它不是一个定数。这合起来称为﹁一佛土﹂,就是一尊佛教化的地区。
可见得成了佛,的确是神通广大。
我们说佛灭度了,佛不住在世间,佛没住在我们这个地球,到别的星球;其
实我们自己也如此。有很多人怀疑我们地球上人口逐年增加,这些灵魂从什么地
方来的?诸位要晓得,是他方世界到这儿来投胎的。我们这个地方的人,死了之
后神识也会到别的星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凡是聚在
一起都是缘分,如果没有缘分不会聚集在一起,所以一切法无非都是缘聚缘散;
有缘就聚,
缘尽就散,缘聚缘散没有定法。《华严经》里面讲,华藏世界比三千大
千世界大得多,是集合许许多多三千大千世界所成的,华藏世界是毘卢遮那如来
报身佛所居住的国土。
这些说法,尤其是讲小千、中千、大千,几乎跟天文学家发现的完全一样。
里面最不容易解释就是单位世界,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17-12-10 18:35:30
|
只看該作者
好像经里所讲的与我们现在观察有一些出入。
可是在此地我们要相信圣言量,这是事实。
丙、万物归纳六类
世间诸法无量无边,说不尽,佛非常善巧把它归成六大类。这六大类配合我
们的六根,眼所见的都叫做﹁色﹂,耳能够听到的都叫做
﹁声﹂,鼻可以闻到的都叫做﹁香﹂,舌能够尝的都叫做﹁味﹂,我们身
体能够感触的都叫做﹁触﹂,心里面所想的就是意所知的都叫做﹁法﹂;
一切万法可以用这六大类包括。
这六类有好几种名称,此地略举三种。又称为﹁六尘﹂,尘是比喻,
﹁由六根入身染污净心﹂:这六样东西,你要是分别执着它,能够染污
你的清净心,就好比尘土。我们桌子擦得干干净净,尘土落在上面就染污。这六
样东西,你要是执着它,就染污清净心,所以称为六尘。
又称为﹁六妄﹂,因为这六种境界确实是虚妄而不是真实的。﹁为凡夫
攀缘迷妄之境﹂:六根所接触的六种境界,凡夫迷了,以为这六种境界
是真的,一意的去追求,所以称为六妄。这个名词有警觉的意思,告诉你这六样
东西是虚妄的,虚妄的境界可以随缘受用,不可以攀缘追
求,攀缘追求是过失。又称为﹁六贼﹂,这个名词的意思就是提醒我们
要远离,要能够舍弃它。﹁以根为媒劫功德法财﹂:佛在经上告诉我们,
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心具足无量功德,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
,真是全知全能,现在都丧失了。为什么会丧失?被这六种东西障碍。这六样东
西好比是贼,六根是媒介,透过六根起作用,使我们本性本来具足的无量无边的
智慧德能不能现前,被它障碍住,所以称它为六贼。如果晓得这六样东西—六贼
对我们有伤害,我们当然远离,绝对不会执着。
这是把宇宙里面物质环境作概略的介绍。说到这个地方,我再作一个简单的
结论。前面跟诸位说过四缘生法,心法是四缘生法,色法(器世间)是两种缘生
;一种是亲因缘,与有情众生的亲因缘没有两样,都是真如本性变现之物。器世
间(器是器用),就是人所依靠生存的环境,也就是物质的世间,这种世间是唯
心所变,经上常说﹁境
随心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明白这个道理,你的智慧就开,不
会再迷信。
我们这个身体是我们最接近的一个境界,身体也是随着心在转变,
而这种转变可以明显的观察出来;心里高兴时面孔笑咪咪的,心里不高兴面孔很
难看,马上就转变,时时刻刻从表情就能看到你的心。再深一层讲,身体的健康
或者你的寿命,都随着你的心变化。心健康,
身体一定健康;心健康,身不会有病。为什么?身是随心转的。有病,
你自己有坚强的信心,病很容易治,很快就恢复。如果有点小病,自己就着急,
不得了,我得大病,非死不可,什么高明的医生也治不好你。为什么?心要是死
了,身也不会长久。
台中李老师给我们讲一个故事:清朝时代的一个名医,曾经有一个病例。有
一个病人长了一个毒瘤,长的部位没有办法用药,而且非常严重。他告诉这个病
人:你这个病没关系,不会要命的,用不着吃药。他指出另外一个部位告诉他:
你要小心这个地方,如果这个地方有病,就要送命。他回家去,那里不注意,现
在注意这个地方,没多久,说要注意的地方问题出来,他害怕,又去找医生。医
生说:好!现在有办法了,原来你害病的部位药力达不到,那是要命的,现在是
你自己用精神的力量换了一个部位,这个部位好用药、好动手术;马上就给他治
好。可见精神力量非常大,能够改造生理。
我过去有个同参,出家的一个法师,他从小出家。大陆撤退时被抓去当兵,
在金门当了几年兵,想要退役出家。退不下来,怎么办?装病。天天装心脏病,
假装了三年,真的得了心脏病,到现在也没有办法治好。本来没有病,天天装,
变成了真的。观想力量之大,确实能够改造自己。
身可改造,环境也不例外。环境就是风水,你心清净,有智慧,风水不好的
地方,你到那里去住,慢慢的风水就会变好。境随心转!所以佛教导我们修心,
没教我们去算命,没教我们去找好风水;佛不许弟子看相、算命、看风水。只要
身心清净,什么境界都随心转变,这多自在!所以最好的风水是在最清净善良慈
悲的心地,心地才是好风水。佛法常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是最好的
风水。
前七讲,介绍一般的佛学常识,也是说明六道一切众生实际的状
况。六道里面有情的众生统统有苦,不自在,所谓是不自由、不平等,
所受的都是苦,好比是一种病态的状况之下。我们要是发现有病,一定很快的去
找医生,诊断如何恢复健康。我们现在在六道里面生死轮
回是大病,为什么不警觉?佛为我们说破,指示给我们看清楚:第一、
我们要觉悟,知道三界六道轮回之可畏。第二、要发心,就是要发愿,
一定要离开轮回,离苦得乐!不出轮回,就没有离苦;出了轮回,才算是离苦。
特别是三恶道之苦,如果不出轮回,三恶道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的。第三、
要明了超越的方法,才能真正离苦得乐。如果真正发心求对治的方法,帮助我们
出离三界六道,唯有找佛陀才有办法。宗教不能解决,宗教只能使你生天,天还
是在六道轮回之内,没有出离六道;学术也没有法子。如果学术、宗教能够解决
得了,佛不会出现在世间。
佛学十四讲第八讲
内容设施梗概
(藏)属于律部
戒(防非止恶)
(聚)摄善法
(藏)属于经部
佛法总纲 定(息虑静缘)
甲、 (聚)能引功德
(体)
(藏)属于论部
慧(去惑证理)
(聚)权智摄众
诸恶莫作
佛法大意
乙、 众善奉行
(用)
自净其意
阅藏(博学多闻)
解门
研宗(专精深入)
丙、二门并修
律(三业清净) 正法期成就
禅(明心见性) 像法期成就
行门
净(带业往生) 末法期成就
密(三密相应)
第八讲 内容设施梗概
后面这七讲,是佛法内容大意。第八讲﹁内容设施梗概﹂,首先把
整个佛法简单扼要的给诸位做一个介绍。从讲表里面,能够看出佛法
是什么。先说﹁佛法总纲﹂,后面是﹁佛法大意﹂;一个说﹁体﹂,一个
说﹁用﹂,作用。
甲、佛法总纲(体)
体是教学的内容。佛法教学的内容是﹁戒定慧﹂,称之为三学,三
种学问。佛的经典也是依照这个来分类,称为三藏经典。﹁藏﹂,就像
仓库一样。律藏是戒学,经藏是定学,论藏是慧学;称为三藏经典,这就是佛门
的教科书。修学一定要依教科书,教科书就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教导。
﹁戒学﹂:﹁防非止恶﹂,这是戒学的内容。非是错误,指邪知邪见、
错误的知见;恶是指行为,种种不善的行为。佛家的戒律相当于儒家的礼,是基
础的教学。孔老夫子当年教学有四科,第一科就是德行。德行用礼来教,所以小
孩从小就教他学礼,学着待人接物,学着伺候长者。佛家一开端就学戒律,戒律
属于生活教育。从前学佛出家人五年学戒,然后才有资格学经、学论。
诸位要想在佛法里成就,不能不重视戒;因为离了戒,不会有定,
戒是手段,帮助你恢复清净心。戒有两大类:一类是自律,完全是对自己、对个
人私生活,这一种戒律是小乘戒;另外一类是处大众,属
大乘戒。大乘戒也不是要求大家遵守,还是自律,团体当中如何自律,
这叫做大乘戒。个人在自己小房间里面如何自律,叫做小乘戒。由此可知,戒律
是自律的,不是戒别人的。戒律的目的是使我们得定、得清净心,我们一天到晚
拿着戒律的标准去看别人,这个人犯戒,那个人也犯戒,你的心还能定得下来吗
?一天到晚看到别人的过失,就是
你自己的过失;你自己心清净,见不到别人的过失。古人说:﹁来说是
非者,便是是非人。﹂说别人犯戒的人,他本身就是个犯戒的人,因为他的心不
清净。所以戒学是学佛的基础。
﹁(藏)属于律部﹂:在三藏经典里属于律藏。律部就是律藏,专
门讲戒学。佛所说每一部经典的内容都有戒定慧,都有经律论的意思,
这一部经典里面,那一部分说得分量重、说得多,就归到那一类去。戒律的经典
也讲定、慧,但是以戒律为主,戒律讲得最多,就归到律
藏。如果这一部经典讲定讲得多,讲戒讲得少;譬如《楞严经》,十卷
经文讲戒律不超过一卷,讲定占得多,占十分之七,就归到经藏。
佛说法四十九年,世出世间一切法无量无边,说不尽,所以学佛
的人要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聚﹂这一条就是佛没说的;佛
虽然没有说,可是与佛所说的性质相同,也应当归到这一类;聚是归
纳同类。﹁摄善法﹂,凡是一切讲断恶修善这一类的理论方法,虽然不
是佛说的,也可以因为性质与佛所说的相同,归纳到律藏。佛教的心
胸广大平等,并不是我所说的经典就是无上的依据,别人所说的不行,
佛不说这个话。甚至于外道所讲,只要符合这个原则,都可以归纳。﹁诸
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戒律一类,可以归纳。
﹁定学﹂:定的意思是﹁息虑静缘﹂。禅定是佛法修学的总枢纽,
八万四千法门只是修定的手段不同,全都是修定。念阿弥陀佛修一心不乱,一心
不乱就是定,他是用念佛名号这个方法来修定;参话头是
一种方法,持咒也是一种方法,没有一个法门不修定。戒帮助你得定,
不持戒,心是放逸的,心往境界上跑,戒帮助你把妄心收回,成就大
定。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你的心一直在外头境
界上攀缘,要把它收回来。戒律教你不贪、不瞋、不痴,教你不杀生、
不偷盗、不邪淫,什么样都不准,心收回来,身心逐渐清净;戒帮助你修定。定
的要领是息虑。虑是妄想,息虑是把所有的妄想息掉。缘
是攀缘,静缘是把攀缘静下来。要止念头、不攀缘,一切妄念要止住,
外缘决定不能攀。不可以讲求应酬,现在的佛法是应酬的佛法,一天
到晚都攀缘,这是不能成功的。大经里面讲﹁庄严佛国土﹂,是以清净
心庄严。大定才是真正的庄严,身心清净一尘不染。
﹁(藏)属于经部﹂:在三藏经典里属于经藏。见到﹁经﹂这个题
目,偏重在定学。﹁(聚)能引功德﹂,虽然不是佛说的,这种理论方
法能够帮助我们得定,也可以看作是经典。功德就是禅定,决不是在佛教寺庙功
德箱里面放一点钱,这就做了功德,那是错误的。你供养一点钱,与禅定不相干
,与般若也不相干。功德是定慧,如果你修行得定,譬如说你得到一心不乱,戒
律也是功德,戒定慧都是功德。如果没有得定,戒律持得再好,那是修福,不是
功德,功德是一定要达到禅定。我们修学这么多年,有没有功德?福德是不少,
没有功德。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江南一带的寺庙大多数都是他建的,南朝四
百八十寺都比佛光山大,度很多人。他问达摩祖师:﹁我的功德大不
大?﹂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达摩祖师的话是老实话。梁武帝把
福德当作功德,误会了。如果他问达摩祖师:﹁我福德大不大?﹂达摩
祖师一定说:﹁甚大!甚大!﹂福德跟功德一定要分清楚,心不清净,
没有功德。功德是讲清净心,从清净心里面生智慧。
﹁慧学﹂:﹁去惑证理﹂。慧是开智慧。慧学里面,有很多一问一答
互相讨论、辩论的文字。《楞严经》有不少文字是阿难尊者、富楼那尊
者这些人跟释迦牟尼佛的讨论,属于慧学;但是《楞严经》是以首楞严大定为主
,所以还是把它编在经藏。去惑证理:破除迷惑,证入真理,这是佛法修学最高
的目标。定是慧的手段,戒是定的手段,戒学可以说是手段之手段,属于最初方
便。
﹁(藏)属于论部﹂:在三藏经典里属于论藏。像《大智度论》、《瑜
伽师地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论》、《大乘起信论》,这一类多
半是以讨论的方式来说明真理,破除我们的疑惑,以这个为宗旨,这
是属于论部。﹁(聚)权智摄众﹂:权是善巧方便,以种种善巧方便,
能够摄受众生、帮助教学的这些方法,都可以归纳到论藏。
三藏经典,有佛所说的,有不是佛说的;不是佛说的,只要与佛讲的宗旨不
相违背,都可以平等看待。
乙、佛法大意(用)
佛法大意其实有四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
佛门的法印;后头一句﹁是诸佛教﹂,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
的宗旨。千经万论绝不离这个原则,凡是符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的宗旨,都可以看作是佛教的经典。佛门实在是广大,真正能够包容
一切法。教学以自净其意为目标,自净其意属于定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属于
戒学,帮助你得定、开智慧。佛教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开智慧;戒定慧又叫做三无
漏学,三是三大类,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无漏就是无烦恼;这三大类的学问,可
以帮助你断烦恼、开智慧。
丙、二门并修
这一段是对于研究佛法提供一个方法,学佛从哪里下手?提供我
们一点意见做参考。﹁二门并修﹂,二门是指﹁解门﹂、﹁行门﹂,二门必
须并修。古大德将佛教修行订四个次第:信、解、行、证;证是证果、
成就。当然你现在已经信了,信了以后要注重解行;解行要并重,不能偏一边。
偏在解,没有行,无法悟入佛法的真实义;要有行,才能真正的理解。只有行,
不解,这个行也不能成就;要有解帮助行,行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两门并重,
同时下功夫。解门是智慧;行门是功夫,就是禅定。解门是看破,行门是放下。
﹁解门﹂:自古以来有两种方式,一个是﹁阅藏﹂,一个是﹁研宗﹂。
﹁阅藏﹂:藏是《大藏经》。《大藏经》在宋朝最初编纂时有五千多卷;
现在的《大藏经》增加很多,有宋以后翻译的,还有自古以来祖师大
德们的注疏。现在最完整的是《中华大藏经》,这是台湾新编的,有几
万卷。阅藏是好事情,可惜现代人没有这个福报。从前的出家人,事
情少、时间多,每天到藏经楼阅藏;在家居士也可以到寺庙里住几年,
在那里阅藏、读书,有福报。现代人不但工作忙碌,而且没有文言文的基础,经
典摆在面前看不懂。我们今天最起码也要背一百篇古文,才有能力读诵经典。
藏经是课程的标准,我们修学唯一的依据。佛教导我们依法不依人,法就是
经典,首先我们对经典要建立信心,不能够怀疑,怀疑就变成障碍。世间人做学
问,怀疑的态度非常重要,没有怀疑就不能进步;但是佛法不能怀疑。因为世间
学问一直都在摸索,没有达到最高峰,没有一个定论,没有结论。佛法登峰造极
,有圆圆满满的结论;怀疑这个结论,就达不到。它是一条正路,是十方诸佛菩
萨所走的大道,唯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快速证得。现在全世界佛教所遗留的经典,
保存最丰富、最有价值的就是中文译本,其次是西藏文译本。这两种文字都是直
接从梵文翻译,而梵文的经典已遗失殆尽。
﹁研宗﹂:没有阅藏的机会,不得已而求其次—研宗,专门在一宗
下手,这也是一个方法。在中国,小乘有两宗,大乘有八个宗派,每一宗派的典
籍至少也有一千卷以上,包括经论以及历代祖师的著作,也是有相当分量,要想
精通不容易。古人三、五年就能够透彻贯通,因为古人的福报大、环境好。古人
在寺院丛林,每天在讲堂里听讲经
八个小时,研究教理;还有八个钟点修行,在一块共修,参禅到禅堂,
念佛到念佛堂,一天十六个小时解行并重,他有这么好的环境;剩下
八个钟点,吃饭、洗澡、洗衣服,忙得不得了,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这种教学使你没法子打妄想。一天上两个钟点课,其余时间都在胡思乱想,不能
成功。古人教学方法好,因缘殊胜,我们今天找这个地方找不到,福报不如古人
,就是研宗也有相当的困难。
除这个之外还有没有办法?有。不但近代有,古人也有这种情形,
一生专攻一部经,这会有成就;不但是行门要一门深入,解门也要专
精深入。在近代,江味农居士一生专攻《金刚经》,花了四十多年的时
间锲而不舍,写出《金刚经讲义》,这个讲义就变成金刚经批注的权威。
自古以来金刚经的注疏他都看过,这个讲义集古今《金刚经》批注的
大成。周止庵居士也是如此,一生专攻《心经》,《心经》两百六十个
字,他下了四十多年的功夫,《心经诠注》变成自古以来《心经》批注
的权威。这个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每一宗的典籍几十种之多,十年研究二十种,
平均半年读一部,用的功夫很有限,成绩平平;如果十年用在一部经上,这不得
了,你这一部经必定出人头地。古人,纵然他是从一宗下手,几乎到他晚年成就
的时候,把拉拉杂杂的都舍掉,最
后只留一样,变成专攻,所以在解门也是一门深入。诸位一定要记住,
解中有行,行中有解。着重学术的,像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天
台宗以《法华经》为主,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
智度论》为主,唯识宗有六经十一论,以《解深密经》、《成唯识论》、
《瑜伽师地论》为主,他们也有修行的方法,并不是只解不行。着重在行门上的
,也有理解,都是解行并重。
行门里面列举四个宗派:
﹁律宗﹂:由持戒这个法门进入,着重戒律。﹁三业清净﹂:这是修
行目标,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三业清净是指身、口、意能够做到清净不染。三业
里面最重要的是意业,意要是不染,身口决定不染,意要是染污,身口也会连带
的染污。所以律宗不但着重外表,更注重的是
内在;外表能影响内在。律宗着重在形式上,一举一动都要合乎法度、
合乎规矩,严持戒律。小乘戒律着重事相,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外表非常庄严
,一举一动都合规矩。而大乘的戒律着重在心地,对外表就不太注重。可是大乘
戒比小乘戒难,因为大乘着重在心戒。譬如杀生,小乘戒是起心动念要把对方杀
害,断他的命才算是犯了杀戒;可是大乘戒不如是,大乘戒起心动念就破戒,没
有伤害对方,起个念头要杀他,戒就破了,所以大乘戒难持。大乘是心戒,论心
不论事,杀盗淫妄,起心动念就破戒。小乘戒起心动念不破戒,没有罪,一定要
做了事情才算犯罪。大乘戒在起心动念上结罪,所以大乘戒菩萨心地非常清净。
佛说律宗是﹁正法期成就﹂。佛陀在世,僧团都是清净的僧团,修
行人善根深厚,社会风气非常淳朴,的确是修学戒律非常好的时代。现在的社会
修戒律就相当不容易,很难。古时候有专修戒律,佛陀在世时从这个法门入门的
很多。在中国,终南山道宣律师这一派专修戒律,称之为律宗。
戒律精严能感动鬼神。南山律祖就是唐朝道宣律师,感动天人供养,他是日
中一食,天人每天送饭给他、侍卫保护他。窥基大师跟道宣律师同时代,窥基大
师是大乘菩萨,对于戒律在外表上没有那么严格。窥基大师是贵族出身,玄奘大
师看他很聪明,要他出家。传说他向玄奘大师提出三个条件:第一、我要带一车
的书;第二、我要带一
车的金银财宝,要享受;第三、我要带一群美女伺候我。玄奘大师说:
行!都可以。于是窥基大师出家,俗称三车法师;他在戒律上就不会那么呆呆板
板的。有一次他经过终南山,顺便拜访道宣律师。他名气很大,是唯识宗开山祖
师,道宣律师是律宗开山祖师。道宣律师对他
有一点成见:虽然是不错,很有学问,经也讲得很好,但是戒律很差,
不大守戒;就有一点轻慢心,好像很遗憾,这么好的法师不能够严持戒律。他那
天拜访道宣律师;天人每天供养送饭来,那天天人没送饭
来,道宣律师饿了一天。第二天,天人送饭,道宣律师就问他:﹁昨天
你为什么没有来?﹂天人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这个山上,满山的护
法神都在这儿护卫,我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心里面非常惭愧,
原来窥基大师是大乘菩萨,我没把他看在眼里,这么多护法神保护着;
我还不如他,我才一两个护法神,他是满山遍野的护法神,害得我的护法神都不
敢进来。这才晓得大乘戒跟小乘戒,在戒相上讲不能够同日而语。大乘菩萨在形
式上虽然是很随便、很无所谓,心地清净。
﹁禅宗﹂:禅宗的目标是﹁明心见性﹂。心就是阿赖耶,性是真如
本性。本性上起了无明,不觉,心又起了念头,这是根本无明。无明
一起来,真如本性就换一个名词叫做心,所以心就是带着无明的本性。
明心就是恢复光明,把无明断除,这时候的心就又恢复它的老名字,
叫做本性。明心就是见性,见性就是明心。必须要破无明才能够见性,
才能够恢复明心。要想见性,先断见思,再破尘沙,然后再破一品无明,才能明
心见性。试问:有没有本事把第一关见思烦恼断掉?这是要讲真正功夫。
参禅,用参话头的方式,或者是观心的方式,这都是手段;第一步的功夫要
断见思烦恼,目的是明心见性。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八十一品思惑,要断尽才能
够得到解脱,但是并没有大彻大悟,还要继续
努力进修,再破尘沙、无明,才能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三业清净,
名字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念佛法门里,理一心不乱就
是明心见性、就是三业清净,方法手段不相同,达到的目标完全相同。净土法门
讲事一心就是禅家讲得到禅定,所以事一心叫做念佛三昧,但是还没有明心见性
,要到理一心不乱才是明心见性。
﹁像法时期成就﹂:像法是相似法,佛法已经没有过去那么纯。释
迦牟尼佛的法运,总共是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释迦牟尼佛灭度
后一千年之内,佛法还没有很大的变质,相当纯,依照佛的戒法修行,
能够达到目的。像法一千年,佛灭度后一千年至二千年当中,佛法起一些变化,
变质了,后来的人把他自己的知见掺杂在佛法里面,所以就不纯,这个时候单靠
修戒律不容易成就,要修禅定。佛法传到中国来,刚好是佛灭度一千年,佛的法
运也正好是禅定这个时代,所以中国的佛法几乎全是禅宗的势力范围。禅,的的
确确在中国发扬光大。佛灭度二千年以后是末法时期,末法有一万年。我们现在
这个时期是佛的末法时期,末法的初期,在这个时候禅定很难成就,在这个时代
要想断见思烦恼不容易。
﹁净宗,带业往生,末法时期成就﹂:末法时期净成就。净怎么成
就?﹁带业往生﹂,这个方法成就。为什么?你没有办法消业障,只有
带业往生。佛在《大集经》里说:﹁法运一万二千年,正法戒成就,像
法禅成就,末法净成就。﹂末法时期修学净土,就是依教奉行。
带业往生不是明心见性,不是三业清净;如果讲一心不乱,那就是明心见性
、就是三业清净。在末法时期,我们的业障太重,没有能力断惑,没有能力达到
一心不乱;净土的殊胜方便,就是可以带业往
生,生凡圣同居土,决定能成就,正是古德所说的﹁万修万人去﹂,道
理就在此地。一定要懂理论,如理如法修行,才能成功。在末法时期,
如果要建立一个真正如法的道场,那就是念佛堂。念佛堂着重行门,就是长年的
佛七,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打佛七。过去印光大师在苏州灵岩山就建立这样的
道场,天天打佛七,一天六支香,一支香一个半小时,每天九个钟点念佛。他的
道场讲开示不讲经,是一个专门念佛的道场。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非讲经不可
;如果能够每天两个小时讲经,十个小时念佛,一天有十二个小时解行相应,这
才是真正末法时期如法的道场。
﹁密宗﹂:密宗讲﹁三密相应﹂,口诵咒,手结印,意要观想,三
密相应。目的也是明心见性、三业清净。密法是正法、像法、末法时候都有。如
果显教不通达,没有资格学密。密是属于加行的,功夫上再加上一点,是这个意
思,所以严格的来说,你要学密,先要学三藏经典,对佛法的理论方法境界都明
瞭,才可以用密咒来加持。如果对于显教教理完全不懂,你去学密,那是盲修瞎
练,不会成功。
跟真正的密宗上师学佛法,你的教理没有搞清楚,他不会教你密法。我初次
见章嘉大师,他传我一个咒,跟我结缘,要我常常念。他教我六字大明咒,把这
个咒的意思讲得清清楚楚。为什么呢?才能观
想。﹁嗡﹂是身,﹁嘛呢﹂是莲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所以
是身、莲花、保持、意,以中国话来说:保持身心像莲花一样。莲花出污泥而不
染,你念咒时懂得这个意思,与身心相应,岂不是三业清净、一尘不染!其实﹁
南无阿弥陀佛﹂也完全是梵语,意思是皈依无
量觉。﹁南无﹂是皈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
皈依无量觉。要懂得观想,口里念佛号就跟念咒一样。
希望诸位解门着重一部经的专攻,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一门深入;行门还
是念佛好。
佛学十四讲第九讲
方便五乘解脱
心思昏昧 说世法方便
钝根
眼光浅近 与上法不解
甲、契机施度
心思敏捷 说出世了义
利根
眼光远大 与下法不满
现世福报
人乘 受五戒
不失人身
乙、世 间 偷安小果
胜妙天福
天乘 行十善
误为究竟
断见思惑
声闻乘 修四谛
证阿罗汉
自了小乘
断见思习
丙、出 世 缘觉乘 修因缘
证辟支佛
自行化他
菩萨乘 修六度万行 普度大乘
证成佛果
见惑﹁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共八十八使
)
【附】
思惑﹁贪﹂﹁瞋﹂﹁痴﹂﹁慢﹂﹁疑﹂(共八十一品)
第九讲 方便五乘解脱
前面是把整个佛法概略的介绍,第九讲以下讲解脱的方法,这也
是普遍的介绍,介绍之后你自己去选择。先介绍通途的方法,﹁方便五
乘解脱﹂。﹁方便﹂:这是从方法上说,有方正的道理、有善巧的便利,
称为方便。﹁五乘﹂:适合于众生的根性,分为五种:人、天、声闻、
缘觉、菩萨。众生根性不相同,佛是应机说法;你的愿望如何,佛就
跟你说什么法,满你的愿望。﹁解脱﹂:解就是解开,解除你的烦恼,
解除你心里面的结;脱是脱苦,结解开,苦就没有了。解是对烦恼、无明说的,
脱是对轮回、生死讲的。解是因,脱是果报。
甲、契机施度
这一段是概略说出佛为什么用这些方法,他为什么不用一种方法,
要用这么多的方法?五乘就是八万四千法门的归纳,归纳为五大类;
因为众生根性利钝不同,钝是迟钝,利是猛利聪明。﹁钝根﹂的人,﹁心
思昏昧,眼光浅近﹂,他满足现前的生活,不想将来、不想来世,这一
世过得很自在就可以,来世我不知道,我不考虑;我现在在人间,人间过得很好
,天上太渺茫,不想生天。像这种人,是小根器的人,志愿很小,没有远大的眼
光,只希望解决眼前的痛苦,希望得到眼前的
福报就可以;佛也不会舍弃他,也帮忙他。他修世间福报,行,﹁说世
法方便﹂。﹁与上法不解﹂:佛不会跟他讲向上一种的;佛说法无有定法
可说,佛说法满足众生的愿望,满足众生的需求,对于根性钝的是这么一个原则
。
﹁利根﹂的人﹁心思敏捷﹂,见闻觉知很利,一看他就明了,一听
他就懂得,一闻千悟。他的﹁眼光远大﹂,不仅仅是谈眼前的事情,他
晓得有将来、有来世,他要求更殊胜的果报,要求究竟圆满的果报。
佛遇到这一类的人,﹁说出世了义﹂,满足他。﹁与下法不满﹂:他不求
人天福报,他要求究竟圆满的解脱。
乙、世间
正因为众生根性不等,所以才有五乘的差别。五乘里面分为世间跟出世间:
世间是不超越六道轮回,在六道之内;出世间是超越六道轮回。世间有两种:一
种是﹁人乘﹂,一种是﹁天乘﹂。
﹁人乘﹂:有人愿意在人间,人间很好,我生生世世做个人,生生
世世都做个有福报的人;这个人志向不大,我们世间人所说的小儿科,
胃口很小,一点点他就满足,给他一块糖就很满足,很容易打发。在佛法里面,
人乘佛法就是小儿科,轻易的就可以满足他,佛就教给他保持人身、生生世世在
人间享福的方法,就是小乘法。
﹁现世福报,不失人身﹂:这是他希望达到的目标。我在这个世间
有福报,五福临门,生生世世不失人身,这也不错。可是诸位要晓得,
福底下还有一个﹁气﹂字,有福﹁气﹂,有福就要受气!福越大,气越
多,不是很圆满的事情,佛法称此为红福,红尘之福。出家人也有福报,清福;
他有福,他没气。什么方法能享现世福报、得人身?只要
你能够﹁受五戒﹂。受五戒,不是找个法师替你受个五戒,就得人身、
现世福报,这是假的,没那回事情。受是心地接受,依教奉行,一定要照做,只
注重形式是没有用处的。形式上是隆重的举行一个仪式,法师给你做证明,你在
佛菩萨面前宣誓,我要依照佛的戒律来遵守、来奉行。宣誓之后要能够做到,要
是做不到,你是存心欺骗佛菩萨,罪上加罪。
一定要知道每一条戒所含的精神,以及我们在生活当中什么状况之下应该怎
么做。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犯了戒,还认为自己戒律持得不错,那就错了。
譬如不杀生,如果你们男同学去服兵役,派到
前方,敌人攻来,我不能杀生,这糟糕了!亡国灭种。你持戒不杀生,
你倒不错,你很好,别人遭了殃。在这个时候,戒有开缘,可以开杀戒,不是犯
杀戒、不是破杀戒,要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开,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由此可
知,戒律条条都是活活泼泼的,不是呆板的,在某一种情形之下要活用,一定要
懂得活用才能谈得上持戒。
﹁天乘﹂:这个世间也有一些比较高明一点的人,他知道有天堂,
晓得天人的福报比我们人间大,他不满意人间的福报,想要到天上享
天福。﹁胜妙天福﹂:胜是殊胜,殊胜微妙的天上福报,他想求这个。﹁误
为究竟﹂:一般宗教徒,祈求到天堂享天福,认为生到天上就永生、就
是究竟,这是错误的。天有二十八层天,有三大类:欲界、色界、无色界,都不
超越轮回。纵然是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天,这是最高的一层,寿命八万大劫,寿
命尽了必定堕落,所以天并不是究竟。学佛的
人绝不羡慕天堂,可是你想去,佛也可以教导你、帮助你。﹁行十善﹂:
修十善业是生天的基本条件,可以取得生天的资格。如果要往上升,十善业还不
够,色界天要加上禅定,禅定里面还要加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人乘与天乘都不究竟,因为没有超越三界,并不是真正的离苦得
乐,所以是﹁偷安小果﹂。在六道里,人天福报虽然比较大一点,但是
仍然在六道里面,不能超越,所以只是小小的果报。可是要记住,三界如火宅,
人天福报只能解除眼前的痛苦,得眼前的福报,决不是长远,这是我们应当要警
惕的。真正得到永恒的福祉,那还是要讲求出世。
丙、出世
出世间有三种:声闻、缘觉、菩萨。根性钝劣的是声闻、缘觉,但是比人天
聪明多了。他觉悟到三界不安、轮回太苦,总得超越轮回才算是一个了断;明心
见性,成佛、成菩萨那太高了,不需要,只要不要轮回就好了,这就是一种钝根
。
﹁声闻乘﹂:要超越轮回,必须﹁断见思惑﹂。见思惑就是烦恼,
心里面只要有烦恼就不能超越轮回,因为生死轮回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六道
是果,见思是因,有因必有果,断了因,果就没有。
什么是见思惑?讲表末后有附注。﹁见惑﹂:见是见解,惑是迷惑;
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思惑﹂:思是思想,错误的思想、错误的
想法。
见惑分为五类。一、﹁身见﹂:就是执着我与我所。执着身心五蕴
是﹁我﹂。﹁我所﹂是我所有的,这个房子是我所有的,这个田宅是我
所有的,这个家庭是我所有的,父母是我所有的,儿女是我所有的。我所是身外
之物,你认为是你自己所有的,这都是属于身见,是错误的。这个身不是我的,
几个人能觉悟到?无我就无烦恼了。所以见惑的根源就是我执,从我执而生的。
二、﹁边见﹂:偏见,偏在一边。譬如佛法里讲空有是两边,若执
着一种都是堕在一边,不是执着空就是执着有。断常也是两边;譬如
有人认为人死了之后,来生还是人,这是常见;有人认为人死如灯灭,
死了一切都了了,这是断见;都是错误的见解。这些错误的见解、错误的看法,
会引起许许多多的罪业、许许多多的障碍。
三、﹁戒取见﹂,四、﹁见取见﹂,这两种一般人称为成见,成见很
深。戒取见是在修因上的成见,执着成见。见取见是果报上的成见。譬如,认为
天堂就是究竟,认为信上帝将来可以升天堂,这就是见取见。要到天堂一定要修
十善,不是信了就能去。
五、﹁邪见﹂:除前面四种以外,凡是一切不正确的见解都叫做邪
见。邪见里面最严重的是不相信因果,拨无因果;因为人不相信因果
报应,他什么坏事都敢做。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决定有果报的。
﹁思惑﹂就是思想上的错误,分为五类:﹁贪﹂、﹁瞋﹂、﹁痴﹂、﹁慢﹂
、
﹁疑﹂,都是属于根本烦恼。百法里,烦恼有二十六个,六个根本烦恼,
二十个随烦恼。六个根本烦恼就是此地讲的见思惑,贪、瞋、痴、慢、
疑、恶见,恶见就是见惑。
﹁贪﹂:贪而无厌。﹁瞋﹂:瞋恚,遇到不顺心、不满意,生瞋恚心。
﹁痴﹂:愚痴,对于一切事理不能够明察,颠倒是非。譬如,我们眼前
这个社会是灭法的现象,不是佛法兴的现象,每一个大街小巷都有道场,里面有
正法,也有不是正法;开庙店很赚钱,于是庙店林立,打着佛教的招牌骗取信徒
的财物,这怎么得了!把佛教的形象破坏,这
是末法时期的怪现象,也就是佛讲﹁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慢﹂:贡高我慢。﹁疑﹂:对于圣教怀疑,对于正法怀疑。现代的人都
听骗,讲正法是教学,规规矩矩跟你讲,不相信,认为这个不希奇。如果那个地
方开个道场,给你摸摸头就开智慧,就证果;你一定马上就去参加,认为这个快
!但是聪明人要想一想,如果摸一下头就开悟证果,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每一个
人给你摸一下,就什么都开悟了,还要修什么行?佛又何必苦口婆心说法四十九
年?我们实在是迷得太深,迷惑颠倒,头脑不清醒,稍微清醒一点就能够辨别邪
正,才晓得那种说法都是花言巧语、都是骗人,都不是真实的。
见惑,在三界之内,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共有八十八使。思
惑,三界一共八十一品。见思惑断尽,就﹁证阿罗汉﹂。阿罗汉是印度
话,翻作无学;无学就是毕业,所学的东西修完。小乘法里,三界六道毕业,三
界六道的因缘断掉,不再受三界六道的果报,这是目标。他﹁修四谛﹂法,四谛
法是小乘法的总纲领,一切小乘法都不外乎四谛—苦、集、灭、道,修这个法门
可以超越三界六道轮回。
﹁缘觉乘﹂:声闻是由佛的言教开悟证果的;缘觉就不一定,他比
声闻聪明,观察宇宙一切的缘起而开悟。没有佛出现的时候,他自己
能开悟,是世间绝顶聪明的人,功夫比声闻深。缘觉能够﹁断见思习﹂,
习是习气。阿罗汉虽然断见思烦恼,习气还没断;譬如说傲慢,他养成一种习惯
,时时刻刻还露出那个习气,可是心没有傲慢。辟支佛连
习气都没有,都断掉。﹁辟支佛﹂是印度话,辟支翻作缘,佛是觉,辟
支佛就是缘觉。﹁证辟支佛﹂也有方法,﹁修十二因缘﹂。
﹁自了小乘﹂:声闻与缘觉不发心度别人,只管自己,称为小乘。
如果讲三乘,声闻是小乘,缘觉是中乘,菩萨是大乘。讲二乘,声闻与缘觉归为
一类称小乘,菩萨称大乘。
﹁菩萨乘﹂:菩萨这两个字也是梵语,翻成中文是﹁觉有情﹂。菩
萨还是有情众生,虽然有情,觉而不迷。所谓有情就是烦恼没断尽,这个烦恼是
指无明烦恼,不是指见思烦恼。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尽,所以还称菩
萨;一定要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断尽,这个时候才是成佛。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
,其实菩萨的阶级是从凡夫概念当中建立,凡夫在迷,迷得重地位就低一点,迷
得轻地位就高,菩萨五
十一个阶位是这么分法的。菩萨根性利,心量也大。﹁自行化他,证成
佛果﹂:这是菩萨修学的目标,自己肯修,也肯帮助别人。声闻、缘觉
只自修,不肯主动帮助别人,众生向他请教,他才肯教,他不会主动
找你。菩萨则不然,经上常讲﹁菩萨作不请之友﹂,你不请他,他就来
了,他会主动的帮助你。
菩萨﹁修六度万行﹂,任何法门都修,门门都学。前面我劝诸位学
一门,是不是与菩萨法抵触?不抵触。菩萨是一门成就之后,然后是门门都学,
样样都学,学的进度就非常快;如果一开端是样样都学,学到最后是没有一样能
学成功。所以,入门一定是从一个门入进去,
入了门之后,门门都成就。《华严经》里,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一个修行
的榜样,他在文殊会上求得根本智,根本智一定是一门深入,然后出
来五十三参,门门都通。这是很好的模范,我们应当效法善财童子。﹁六
度﹂是菩萨行的总纲领,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这六门,称为六波罗蜜,这是
﹁普度大乘﹂法。在佛法里面唯有菩萨能成佛,其它的不能成佛,因为所修的不
是成佛之因,只有菩萨所修的才是成佛之因,所以能证究竟圆满的大觉。
佛学十四讲第十讲
五戒十善
不杀生(仁)
不偷盗(义)
甲、五 戒 不邪淫(礼) 开遮持犯 人乘因
不妄语(信)
不饮酒(智)
不 杀
约身如绳
身三 不 盗
身业清净
不邪淫
不妄语
不恶口
守口如瓶
乙、十 善 口四 天乘因
口业清净
不两舌
不绮语
不 贪
防意如城
意三 不 瞋
意业清净
不 痴
﹁因﹂有真伪纯杂大小转变
一
﹁果﹂有正依二报千差万别
丙、应 辨
﹁有漏﹂为世间功德︱着相求福
二
﹁无漏﹂为出世功德︱离相去障
第十讲 五戒十善
第十讲劝我们修学,从哪里下手?﹁五戒十善﹂。这是佛法修学的
根本法,无论是三乘或者是二乘,必须以五戒十善做基础。如果五戒十善没有做
好,人天资格都没有,他还能成菩萨吗?还能成声闻、缘觉吗?不可能的事情。
五乘佛法好像是五层楼,菩萨是最高一层,没有下面四层怎么会有最高一层?所
以我们要重视五戒十善,想学佛,想成佛、成菩萨,一定要认真修五戒十善。
甲、五戒
﹁五戒﹂:可以取得人道的资格,就是我们一般讲人格,做人的资
格,在六道里取得人道的条件。
戒有五条:﹁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
﹁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这是配合中国固有文
化而说。中国的社会是伦常的社会,这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民族所看不到的。伦是
五伦,五伦是讲我们社会的组织,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由一个家庭
到社会国家,是五伦组织。五伦组织关系非常的亲密,所谓是四海之内皆兄弟,
在社会结构上来说非常的完美,这是西方社会所没有的。维系五伦社会的道统就
是五常八德,特别是五常,这是道德的基础;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条
是中国人基本的道德观念,人人都必须遵守。每一个人从小就要接受这个道德教
育,所以一般人一生在社会上所作所为,有这个道德规范着,不至于越轨太大。
我们民族在这个世界几千年来能够长治久安,一直到今天还没有被淘汰、没有灭
亡,就是靠这个伦常的道统维系着。可是中国人现在是礼丢掉了,法也不遵守,
天下大乱!所以我们现在比起西方人差远了,远不如西方人。我们自己应当要觉
悟、要负责,把中国固有文化复兴起来。
﹁不杀生﹂:跟儒家所讲的﹁仁﹂意思相同。仁是会意字,是两个
人,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意思。一切众生,尤其
是指有情的众生(动物),没有不爱惜自己生命的,没有一个动物甘心情愿被人
杀,被杀是没有抵抗的能力,可是这种怨恨之
心不会消失。杀生的人有失仁慈,被杀的众生怀恨在心,念念要报复,
这就是佛家所谓欠钱的要还债,欠命的要偿命,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为什么?两
方面都迷。被杀的众生不会想到,过去世我曾经杀他,这是一报还一报;就这样
算了,那这个事就完了,就没事;若还要杀他报复是迷,这是没有做还债想。你
杀我,我将来有机会再杀你、再报复,报复一次比一次要惨烈。战争是非常残酷
的事情,佛告诉我们,杀生招感世间刀兵的劫难。佛法教我们不杀生,不但是不
与一切众生结冤仇,同时更是培养自己的大慈悲心。慈悲心是性德,真心里面本
来就是慈悲的,养自己的慈悲心。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从
不杀生上来培养,帮助我们明心见性,这条戒律有这么大的功德。杀生业障非常
重,障碍明心见性,障碍我们得一心不乱。因为一个好杀的人,瞋恨心必定重,
瞋恨心重的人,念佛怎么会得一心?修禅怎么
会得禅定?所以佛法把不杀生列为一切戒条里第一条戒,是有道理的。
﹁不偷盗﹂:不偷盗就是﹁义﹂,义是义务,不讲求报酬。对一切
众生贡献是尽义务,不需要报酬,这是义;不偷盗接近义。﹁不与取﹂
就是偷盗;不与取是别人没有同意、没有答应,你就取来,这就犯偷盗。这一条
戒也是很不容易受持,我们没有得到别人同意,随便把别人东西移动,都是偷盗
;不一定说据为己有才是偷盗,佛经里定义不是如此。我的书放在桌子上,你没
有得到我同意,故意把我的书拿到另外一边,让我找不到,就算偷盗。而且戒律
订得非常微细,就是一草一物、一针一线,再微小的东西都不可以偷盗。这一条
戒是帮助我
们修学清净的布施,帮助我们放下身心世界,使我们恢复自性清净心。
﹁不邪淫﹂:这一条相当于儒家讲的﹁礼﹂。不邪淫是指在家人,
不是指出家。人天法是讲不邪淫,出世间法是讲不淫欲,这一点有大
的差别。﹁不妄语﹂:不欺骗他人,这也是根本大戒。﹁不饮酒﹂:这一
条戒是属于遮戒。前面四条是性戒,不管你有没有受戒,犯了都有罪。
遮戒是防止、是预防,它本身没有罪。譬如喝酒,本身不是罪,但是酒醉之后会
做出杀盗淫妄;由此可知,佛制订不饮酒,是防止前面这
四条戒。过分的酗酒必定误事,社会上许多犯罪与酒几乎都是关联的。
﹁开遮持犯﹂,﹁遮﹂是禁止,就是这五条戒决定不能犯。﹁开﹂是
有开缘,像我前面跟诸位说的杀生,是开缘。在什么情形戒可以开?利益众生的
时候。特别是在救度一切众生时,众生有急难,这时候可以开戒。开戒决定不是
为便利自己,而是为利益众生;如果不是为了救度众生,而救度众生又不是非不
得已时,都不算开缘。要看戒本,
才能真正明了每一条戒的戒体、戒相、戒行,以及开遮持犯如何修学,
这才谈得上受戒。持戒守法一定要懂得戒律的意义,又要记得戒条的
条文,还要理解这一条戒的精神,然后才能够如法的修学。﹁持﹂是受
持,﹁犯﹂是破戒。开缘里面,开戒是持戒,并没有犯戒。佛告诉我们,
五戒是﹁人乘之因﹂,一生能够依教奉行,必定能够保住人身,来生还
是人身,不会堕三恶道。
乙、十善
这一段是讲﹁天乘之因﹂。生天,天人要修﹁十善业﹂。他的德行
标准比我们高,我们守五条,他有十条,这十条也就是五戒的扩展。
﹁身三﹂:身有三条戒。﹁不杀﹂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是五戒的前面三条。﹁约身如绳,身业清净﹂:约是约束,绳是绳墨,
从前木匠用来打直线;约束自己身,像绳子一样拉得很直。约束自己,
身业清净。
﹁口四﹂:口业有四种,这是从不妄语里开出来的。第一、﹁不妄
语﹂:不说假话。第二、﹁不恶口﹂:不说粗鲁的话。第三、﹁不两舌﹂:
不挑拨是非。第四、﹁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话说得非常好听,
可是用意不善,都是欺骗人、诱惑人、迷惑人。譬如近代有一些电影、
电视、歌舞、小说,许许多多都是绮语,对世道人心有很大的影响;造作罪业,
不晓得罪业深重,还认为那是高度的艺术。佛制戒律,教
我们﹁守口如瓶,口业清净﹂。特别是要修出世间法的,纵然对众生没
有害处,也都是些戏论,为什么不多念几声佛号?你要写一部小说,
为什么不写一千万声佛号?天天一张一张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写上几十万字,你会成佛,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功德多大!众生迷惑颠倒
,没有把事实真相看清楚;真正明白,才晓得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比念佛更好的
,为什么不多念佛!
﹁意三﹂:意业有三种,不贪、不瞋、不痴,这个范围也非常广大。
﹁不贪﹂:一切恶法不能贪,一切善法也不可以贪;因为贪恶法跟贪善
法都是个贪心,只是把对象更换一下而已。在人天乘里,贪一些善法还没有关系
,因为他并不想出三界,所以贪心并没有断。对一切恶法
不贪,心就清净。﹁不瞋﹂:欲界天人还有瞋,贪瞋痴都有;色界跟无
色界天人没有瞋,贪跟痴没断,但是瞋恚心已经伏住,种子虽然没断,
它不起现行,所以色界跟无色界天人不会发脾气,没有瞋恚。如果有
瞋恚心,不能得定。﹁不痴﹂:不愚痴。对于一切境界不明事理、不辨
真妄,这是愚痴。﹁防意如城,意业清净﹂:从前城墙筑得很高、很厚,
防守盗贼,我们防意就要像守护城池一样,要谨慎,不可以放逸,不可以大意,
求得意业清净。
天人的三业比我们人间清净,道德水平比我们高。这十条是生天的基本条件
,不能缺少。如果是只修十善,最高只能到忉利天,忉利天以上,单有十善还不
行,还要加修禅定,叫未到定。欲界上面四层
天,也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若世间根本禅定成就,就生到色界天。
丙、应辨
第一条是讲因果。﹁因,有真伪纯杂大小转变﹂:因,有真有假、
有纯有杂、有大有小,所以它会转变。这个转变,譬如真的会变成假的,假的会
变成真的,因此果报千差万别。因是这么复杂,所以果—依报、正报,千差万别
。为什么要辨别这个?譬如我们现在都是人,
这样说起来我们过去生中一定修五戒,现在我们得人身。虽然得人身,
每一个人正报不一样,面貌不一样,身体健康不一样,聪明智慧不一样,生活环
境差异更大,这是什么原因?真伪纯杂大小转变,非常的复杂,这是应当要知道
的。
第二条讲﹁有漏﹂、﹁无漏﹂。有漏,这里面带着烦恼、习气,漏是
烦恼的代名词。有漏为﹁世间功德﹂,无漏为﹁出世间功德﹂。有漏是
﹁着相求福﹂,所求的是福报,在修学时着相。这个福报能不能得到?
能得到。﹁离相去障﹂:高明的人离相,他不求福,他求的是去障,去
障就明心见性;那是真正的功德,是真实的功德,这是觉悟的人。真正聪明人,
修学跟普通人不一样,一般普通人多半是求人天福报。佛在经典里面为我们讲许
多道理、许多方法,连无上正等正觉都可以获得,都能够证得,何况人天福报?
这些是小事,只要肯修学,非常容易就能够获得。
佛学十四讲第十一讲
四谛十二因缘
身心酬业
苦 (世间果)︱应知
患累逼恼
起惑造业
集 (世间因)︱应断
招集来苦
甲、四谛 声闻乘
结业已尽
灭 (出世果)︱应证
无生死累
正助双修
道 (出世因)︱应修
能至涅盘
无明 无明
行 流 行
识 转 识 谛
名色 生 名色 二
六入 死 六入 道
触 门 触 灭
乙、十二因缘 缘觉乘
受 苦 受 门
爱 集 爱 盘
取 二 取 涅
有 谛 有 灭
生 生 还
老死 老死
起见惑八十八使 声闻断事
丙、三界迷谛 断尽证果
起思惑八十一品 缘觉断习
第十一讲 四谛十二因缘
这是讲出世间的修学要领。﹁四谛﹂、﹁十二因缘﹂,这两种都是小
乘人修行的方法。
甲、四谛
﹁谛﹂:就是我们俗话讲真理,谛实之理,它是实实在在的,决不
是虚妄的。有四种,说的是世间因果与出世间的因果。﹁四谛﹂是苦、
集、灭、道。
﹁苦﹂:﹁身心酬业,患累逼恼﹂,这八个字就把六道的众生说得清
清楚楚。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酬业。过去造业,现在来酬偿,造善
业得善报,恶业得恶报,讨债、还债、报恩、报怨。觉悟的人,在一生当中把这
个东西摆脱掉,逆来顺受,要求超越,人生就有意义。如果在一生当中不能把结
业解除,不能超越生死轮回,你想想看,这个人生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诸
位千万不要被世间名利诱惑。如果照世间人看法,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
言,青史留名;将来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太空中天天都有星球爆炸,试问那个
历史留到什么地方?假的,不是真的。唯有明心见性才是真的,其它都是假的,
不要被假的迷惑了,这比什么都重要。无始劫以来我们就迷失了自己,生生世世
都搞假的,搞到现在还是目前这个状况,还要不警觉,不得了!我们现在一天到
晚想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拿五戒十善对照一下,我们能及格吗?如果不及格
就到三恶道,得不到人
身,一世比一世苦。一定要警觉,要办自家的真事,要办自家的大事,
什么妄想都不要打,老老实实的念佛。志同道合的同修在一起,如果有机缘,建
立道场弘法利生。身心的确是酬业, |
|
|
|
|
|
|
|
5#
樓主 |
發表於 2017-12-10 18:36:17
|
只看該作者
而我们自己又不会转
业,这就苦了。﹁患累逼恼﹂:这是说人生这一生的感受,苦;这是讲
﹁世间果﹂,先说果好懂,因为是现前的感受,我们很亲切的能够体会
得到。
﹁集﹂:有果必有因,集就是因。果报从哪儿来的?﹁起惑造业,
招集来苦﹂,这里面有三个字:﹁惑、业、苦﹂,这就是六道轮回的原因,
六道轮回的道理。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起惑、造业、受苦,受苦又迷惑,迷惑
再造业、再受苦,永远这么轮回。这是﹁世间的因﹂。
佛教导我们要觉悟。﹁应知﹂:世间的苦果应该要知道。﹁应断﹂:
招集苦报的业因应该要断掉。能够断,当然就不受这个苦,就超越轮回。苦集这
两条是世间因果,这是真谛。
下面两条是出世间的。出世间也先说果,果是什么?灭。﹁灭﹂:
灭烦恼、灭生死。﹁结业已尽﹂,灭尽了。﹁无生死累﹂:涅盘、寂静、
圆寂,都是灭的意思,把惑业苦灭掉,超越三界六道生死轮回。这是﹁出世间果
﹂。
果报当然有业因,因就是﹁道﹂。道的范围非常广大。﹁正助双修,
能至涅盘﹂:涅盘就是前面讲的灭,涅盘是梵语,意思就是功德圆满、
清净寂灭。如果我们用前面佛教大意三句话来说,﹁自净其意﹂是正修,
就是修定、修慧,定慧是正修;戒是助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
就是助修。这完全是从纲领上来说,在实际修行当中是相当的复杂。我们看《华
严经》,善财童子正修是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最后的结果是普贤菩萨十大愿
王导归极乐。他以念阿弥陀佛这一个法门为主修、正修,用这个法门成就念佛三
昧、成就正等正觉;以无量的法门来作助修,当中五十三参,参访许多的善知识
,成就自己的定慧,是助修。这一种助修,诸位一定要记住,决不是说遇到一个
禅德就跟他学参禅,遇到一个密宗上师就跟他学持咒,那就糟糕,一样都不能成
就。所谓参访是亲近这些善知识,听听他讲的,看看他修行的方法,
增长自己的智慧,绝不受他影响。如果受他影响,把自己的正修破坏,
助修也没有了,正助两边都失掉。自己必须如如不动,才有资格参学。
看得清清楚楚,样样都晓得,增长智能;虽然样样都晓得,如如不动,
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绝不改变,这就真帮上忙。不动心就帮上定,看得清
清楚楚帮上慧,定慧都修了。
参学并不只限于佛门不同宗派、不同法门的这些大德,那为数不多;其实世
间各行各业,从早到晚看的这些人,遇到的那些事,都是五十三参。见到这些人
事,心里清清楚楚,增长智能;虽然见到,如如不动,在什么境界都不动心,增
长定功。修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
就是道场,在这个道场才成就无上道。正修就是自己选定主修的法门,
从初发心到无上道,决定不更换、不动摇。助修就是博学多闻,博学多闻里绝不
受影响,要记住这一点,绝不跟人家走;博学多闻是成就自己的定慧。怎么晓得
有定、不动心?样样都看、样样都听,在这里
头才晓得自己不动心,没有受影响。怎么晓得自己有智慧?样样都看、
样样都晓得,人家不问的时候,心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而一问样样都晓得,这
是智慧;绝不妨碍自己的清净心。也就是说,在六根接触六尘之处,训练不起心
、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训练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历事炼心,
要在人情事故里锻炼,才能成就。所以社会是菩萨的大道场,红尘是道场;菩萨
是红尘里开的莲花,一
尘不染。正助双修要认识,要真正懂得这个意思。﹁道﹂就是道理、方
法,超越世间、了生死的这些理论与方法;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
这一个字都包括了。
在此地苦集灭道是讲小乘—声闻乘;其实苦集灭道是佛法的根本教义,通大
小乘。过去天台智者大师有一个小册子,讲三十七道品第
一个科目—四念处。四念处是讲智慧,是我们学佛人入门修学的处所。
我们一般讲观照,四念处就是基本的观照法。第一、﹁观受是苦﹂:以
智慧来观察,我们现前的享受是苦不是乐。以为现前享受是乐,那是颠倒、是迷
惑;不过是苦暂时离开而已。你感觉到现在还不错,因为现在苦刚刚离开。仔细
想一想,我们从生下来岂不是就往坟墓里面走吗?一天一天接近,这种景象非常
凄凉,非常可悲;你没有觉察到,还觉得很快乐!做生日还庆祝一番,其实庆祝
什么?往坟墓里一天天接近,有什么好庆祝?实在颠倒,没有智慧。佛真是高明
,把这个事实真相看得清清楚楚。一天一天接近坟墓,众生迷惑颠倒不觉悟。这
个身,一身都是病,还要装扮,还觉得很可爱。最大的病是饥寒之病,
天冷不多穿衣服就会冻坏,三餐没得吃就饿坏;三餐是吃药,治饿病。
我们所受的,确确实实是苦。第二、﹁观身不净﹂:我们这个身体不清
净,佛经上说三十六种不净之物造成这个肉身。第三、﹁观心无常﹂:
这个心是妄心,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如果心老想一样
那就是得定,定在一门上那就是常;我们是一天到晚打妄
想。第四、﹁观法无我﹂: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一切法里
面没有主宰,不自在、不自由、不平等。不自在,无我;如果真有我,
自己能做得了主宰、能自在的话,诸位想想,哪一个人不喜欢长生不老?哪一个
人不喜欢年年十八?做不到,自己不能主宰自己。这是智慧观察,能这样观察就
觉悟了。智者大师把四念处解释得很详细,告诉我们藏通别圆四教都有四念处,
四种念处境界不相同。四教也有四
谛,这个地方是讲藏教四谛,就是小乘法;通教有四谛、别教有四谛、
圆教有四谛,细说说不尽。
﹁三转法轮﹂:这是佛的教学善巧。﹁示、劝、证﹂,这是﹁三转﹂。
﹁示﹂:是指示,根性利的人一听就明了、就觉悟。譬如佛说:﹁此是
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招集感受的苦报;﹁此是灭,可证
性﹂;﹁此是道,可修性﹂;都从性体上说,﹁上﹂根人一听就明了。﹁劝﹂:
中等根性的人,跟他这么说,他虽然听见,好像与自己毫不相关,耳边风一样,
所以必须要劝他;告诉他:我说的话不是说给别人听的,是说给你听的,你要特
别注意。底下加劝勉的话,譬如,此是苦,你要知道。表解里,应知、应断、应
证、应修,都是从劝修上说。这是
对﹁中﹂等根性人说,意思就很亲切了。﹁证﹂:根性劣一点,﹁下﹂等
根性的人,虽然劝我,我行吗?我能办得到吗?对自己没有信心,是不是我们都
能做到?佛末后现身说法,给我们作见证,作证转。佛以自己为例:此是苦,我
﹁已﹂经知道;此是集,我﹁已﹂经断;这意思是我知你也能知,我可以断你也
可以断,我能够证得,你也能够证得,我可以修你也可以修。这么三劝,一而再
,再而三,三劝如果都还不动,佛就没法子。如果三劝能够回头,佛菩萨必定来
;三劝不能回头,佛菩萨不来,来了也没用处,白跑一趟,白费口舌。我们通常
叫做三转四谛法轮。
乙、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前面介绍过,此地特别注重十二因缘的修法。十二条是连环的,里
面有一个断掉,就统统断掉;所以缘觉所用的方法比声闻要巧妙。十二因缘里面
有因有果,果上不能了断,一定要从因缘里面断。十二因缘讲三世因果,过去、
未来的因果我们没法子断,我们不能回到过去,能断的范围只有现在的因果。现
在果不能断,现在的因
缘只有三条:﹁爱、取、有﹂,这三条断一条就证辟支佛,就成功了。
如果是修学大乘法门,净土念佛是大乘法,能断一条,马上就证得一心不乱,成
就念佛三昧。我们能不能在一切法里把爱心断掉?这个爱是贪爱,这一个字就是
见思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一个爱字代表这些,把爱断掉得事一心
不乱。事一心就是断见思烦恼,理一心是分破无明。
十二因缘有﹁流转﹂、﹁还灭﹂二门。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
色,互为因果;无明是因,行就是果;行是因,识是果;识是因,名
色是果。到末后,老死是因,无明是果,它又转回来,永远是循环的。
按照顺序去﹁流转﹂,这就是六道轮回;如果颠倒过来,称为﹁还灭﹂
门。为什么有老死?因为有生;没有生,就没有老死。没有﹁有﹂,就
没有生;没有取,就没有﹁有﹂;没有爱,就没有﹁取﹂。这里面断一
条就全断,三界系缚就得到解脱。﹁流转生死门﹂,相当于四谛的﹁苦
集二谛﹂;﹁还灭涅盘门﹂,相当于﹁灭道二谛﹂。
丙、三界迷谛
这一段是附注。﹁三界迷谛﹂: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谛就
是四谛—苦集灭道;世出世间的因果,我们统统都迷了。迷了之后才
﹁起见惑﹂,有八十八使;﹁起思惑﹂,就是错误的思想,有八十一品。
见思烦恼变现出六道生死轮回,因为有惑,惑是迷惑,迷惑以后就妄
动,妄动就是造作,造作就结业,业力变现出六道的果报。﹁身心酬业﹂,
这个话说得非常的真实。真正明了了,我们在这一生际遇当中要像大修行人,他
们对人生的态度无不是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纵然受苦也甘心乐于接受,不会打
妄想去换个境界,想去找一个地方摆脱掉,不做如是想。为什么?摆脱不掉。有
这个业,怎么能摆脱掉?譬如欠人
家钱,想躲一躲不还债,那不行;现在不还,将来还是要还,没法子!
那干脆还清好了,还清就自在,所以不逃避,愿意受。受里面,改造他的业,断
恶修善,在业因上下手,这样确实能够改变果报,这是有智慧的人所做的。
﹁断尽证果﹂:不断尽不能证果,一定要断尽才能证果;八十八使、
八十一品,一品都不能留。而断的顺序一定是先断见惑八十八使,八十八使见惑
断尽,小乘就证初果。能把八十八使见惑断尽就得保障,虽然不出三界,在六道
轮回里,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小乘证得须陀洹之后,在六道里面只有人天两道
,不会堕三恶道,而且从此以后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一定证阿罗汉果。有许多学
佛同修常常来问:菩萨五十一个位次,我们现在能不能算初信?五十一个等级,
我们算一年级行不行?给诸位说,不够资格。见惑八十八使断尽算一年级,标准
从这边算起,这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圆教七信位的菩萨相当于阿罗汉,因为思
惑也断尽。天台四教仪、贤首五教仪都说得很详细。
﹁声闻断事,缘觉断习﹂:习是习气。习气很难讲,古人常常用酒
瓶来作比喻。把酒瓶里的酒倒掉,倒得很干净,里面也洗得很干净、擦得很干净
,确实没有酒了,闻闻还有味道,那就叫习气。阿罗汉见思烦恼确实断尽,但还
有习气在。缘觉的功夫比阿罗汉高,连习气都没有,都断掉。
佛学十四讲第十二讲
六度万行
财物 除怨
布施 诸法 贪悭
无畏 不乏
律仪 清凉
持戒 善法 恶业
益众 解脱
人害 不失
忍辱 世苦 瞋恚
甲、六度 修法 成就
披甲 增善
精进 摄善 懈怠 菩萨乘
利乐 不退
世间 静虑
禅定 出世 散乱
上上 见性
实相 大觉
般若 观照 愚痴
方便 度他
度无边众生 此名四弘誓愿
断无尽烦恼 然能行此四句
乙、万行
学无量法门 万行可谓尽包
成无上佛道 枚举不胜其烦
第十二讲 六度万行
甲、六度
这一讲是大乘佛法。大乘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归纳修学的纲领
就是﹁六度﹂。为什么要归纳这六条?实在说,所谓佛法是建立在相对
的基础上,也就是众生有病,佛法就好比是药物一样,众生没有病,
也就没有佛法,因此,﹁法﹂不可以执着。《金刚经》告诉我们:﹁法尚
应舍,何况非法!﹂有病的时候,需要这个法;病好了,这个法也不能要。
在这一表里面,先来看看我们有些什么病?这一定要搞清楚。第
一是贪病,﹁贪悭﹂,这是病根,可以说无量无边的烦恼业障、生死轮
回,都是从它而来的;包括后面的恶业、瞋恚,乃至愚痴,都离不开贪悭。因为
它是一切病的根本,所以菩萨修学是从根本来拔除,得用个方法来对治它。我们
晓得这个病的严重,就要认识对治的方法,而
且要有效的运用方法来对治这个毛病。﹁贪﹂是贪求,凡夫欲望没有止
境,不但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而无厌,连三界之外的佛法也贪图。佛
法,断掉贪心才能得到;用贪心来贪求佛法,结果是增长烦恼,不会得到的。所
以学佛要去贪心,不能用贪心来学,不可以用
贪心来求。悭吝与贪可以说是同类的,已经得到的不能放下,叫做﹁悭﹂;
这都是我们的病根,佛法处处教我们看破、放下。什么叫做迷?什么叫做悟?所
谓迷,不知道贪悭是病,认为是应该的,是一桩好事情,这就是迷惑。觉悟了,
知道它是病根,它给我们带来无尽的苦难,如果真正从心地里面把悭贪拔除,就
成佛。无量的烦恼可以归纳为一百
零八类,百八烦恼;《百法明门论》再归纳为二十六种,二十六种再归
纳就是六个根本烦恼。六个如果你还嫌多,还可以归纳为贪瞋痴三毒
烦恼。因为有这三毒,心里头有毒素,果报就是生死轮回。三毒烦恼,
哪一个最严重?如果再把它归纳成一个,就是悭贪。所以菩萨行法把布施列在第
一条,布施是对付悭贪的。
﹁布施﹂有三大类。第一、﹁财物﹂布施:财分为内财与外财。外
财是身外之物,如金钱、物品等。内财是身体,譬如当义工,以劳力、
智慧、技能,为社会大众服务,这是内财布施。一切所有内外之财,能施与有所
需的众生,称为财物布施。自己有的,如果别人有需求,能舍,能够供养别人,
能够赠与别人,心地清净无有贪念。布施就是
舍、就是放下;能舍,你就得清凉、自在,就开智慧。第二、﹁诸法﹂
布施:诸法包括世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自己知道的乐于教导别人,
称为诸法布施。你所懂得的,有人来向你请教,尽心尽力把你所知道的都教给他
,不吝法。你知道十分,只教他三分,他所懂得的永远不
能超过你,这是吝法,悭贪心没有断。第三、﹁无畏布施﹂:众生遭遇
灾难危苦,心生恐怖、畏惧,你能够帮助他,使他远离恐怖,身心得到安稳,称
为无畏布施。这三种布施,如果没有把悭贪心断掉,这个布施不能称为波罗蜜,
只是布施而已。修这三种布施得福报。财物布施所得的果报是财物不缺乏;以钱
财布施,得大富。世间富贵之人从哪儿来的?修财布施而来的。法布施得的果报
是聪明智慧;世间人有智愚不等,不平等是果报,因为过去生中修的法布施不一
样。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的果报。吝财得贫穷的果报;吝法得愚痴的果报;不
能行无畏布施,身体多病,寿命不长。
布施涵盖了一切佛法,佛陀教人不外乎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日
常生活中所修学的不超越这三大类,能够以清净心、真诚心,服务一切众生、服
务社会、服务人民,而不求利益,这是布施。佛菩萨能施,因为知道身心世界无
所有、不可得。世间人不肯布施,
以为身心世界是真有,在这里面贪而无厌、患得患失;只知道为自己,
不晓得为众生。
修布施的功德,略举两种:第一种﹁除怨﹂;第二种﹁不乏﹂,财
物、诸法、身心健康长寿,样样都具足,不会缺乏。除怨也非常重要,
世间人常讲,一家饱暖千家怨!你家里发大财,为富不仁,不能够帮助别人、救
济别人,你这一条街的邻里乡党对你都怨恨。你家里遭小偷,人家看到小偷去偷
也不会报警察,偷得好:他家里有东西,多偷他一点。你家房子要被火烧了,人
家也不会来救,烧得好。你要是有财富,常常布施别人,常常救济别人,大家对
你不但不怨恨,而且尊敬你。为什么?因为你发大财,大家都有好处;你肯周济
这些邻里乡党,多做这些慈善福利事业。布施所得到的功德利益还不只这些,前
面两条都是讲世间的利益,不是讲佛法;佛法的目的是除障,是﹁去
障﹂,不在乎除怨、不乏。如果目的是施一得万报,这是世间的果报,
不能超越三界,不是得到究竟的功德利益。如果想超三界、了生死、明心见性,
要除障。学佛的人修布施的目的是要断悭贪之心,财布施决不是求财富,法布施
决不是求智慧,无畏布施也不求健康长寿,求去除自己的病根。如果目标在这上
面,这就是布施波罗蜜,才算是六度,度越悭贪烦恼。所以我们一定要懂这个意
思,决不能够停止在除怨、不乏,那是得世间果报,不能超越三界。世间果报享
完还是要堕落,因为世间福报是享得尽,世间法是无常的,不是永恒的,我们一
定要觉悟到。
﹁持戒﹂:持戒对治﹁恶业﹂。凡夫起心动念、一切的造作,无不
是恶业。前面说过,起心动念无不是业。业里面尤其可怕的是恶业,
恶业的果报在三恶道。我们不想得三恶道的果报,一定要把恶业断除;
不造恶业,当然就不堕恶道。除恶业用什么方法?持戒。持是保持不失,戒是戒
律;戒律是善业,是恶业的反面。戒律也归纳为三大类:
第一、﹁律仪﹂戒:律,有条文规定,像法律一样,譬如五戒、十戒、
菩萨戒、比丘戒,都有条文;仪是讲威仪、仪态。戒律里面关于威仪的地方非常
之多,威仪就是小节;连小节都不犯,这叫不犯威仪。也
就是说,礼节、规律是在生活当中要遵守的。第二、﹁善法﹂戒:一切
善法,对自己身心有利益的,可以增长善根的,虽然戒律里没有,我
们要遵守,也算是持戒。第三、﹁益众﹂戒:对于自己身心没有好处,
可是对于众生有好处,是利益众生的,菩萨也应该舍己为人;这是属
于菩萨戒,菩萨能够牺牲自己、成就别人。持戒的功德是﹁清凉﹂、﹁解
脱﹂。能持戒的人,心地清凉、烦恼少。解脱是自在,戒律清净,就得
自在。由此可知,戒律不是约束人,而是真正教我们得到自由自在,把我们一切
无明、烦恼除掉。
﹁忍辱﹂:忍辱对治瞋恚。﹁瞋恚﹂:在三毒里面这是非常重的一种
烦恼,果报也非常可怕,悭贪是饿鬼道的业因,瞋恚是地狱道的业因。
佛法常讲﹁火烧功德林﹂,这个火就是瞋恚之火,功德指定慧;一发脾
气,定没有了,慧也没有了,定慧都烧掉;福德是烧不掉的,功德烧掉了。功德
能断烦恼、能破无明,如果瞋心不断,我们烦恼、无明一定会增长。为了要拔除
这个病根,菩萨修忍辱波罗蜜。六度里面只讲忍,辱是翻译经典的大德加上去的
。中国人很有耐心,能忍;可是有
一桩事情不能忍,﹁辱﹂不能忍。﹁士可杀,不可辱﹂,杀头可以忍,没
有关系,侮辱不能忍。中国人自古以来把辱看得很重,翻经的祖师大
德认为辱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忍加上辱,这是专门对中国人说;
能忍辱,那就无有一法不能忍。忍要有智慧,而不是强忍。忍辱,不把需要忍受
的放在心里,忍辱波罗蜜就广大而无有边际,都把它化成智慧,都把它变成禅定
。
忍辱,分为三大类:第一、﹁人害﹂:别人想尽方法障碍你、伤害
你,你要能忍,一定要明了这里面的道理。那个人为什么障碍我、伤
害我?他为什么不障碍别人、伤害别人?佛门常说:﹁一饮一啄,莫非
前定。﹂他伤害你是果报,果之前一定有因;如果真正觉悟到这样,我们忍受可
以做还债想,这一笔债务还了,再也没事了。菩萨在世间是个觉悟的人,菩萨会
不会受到伤害?会。躲不躲避?不躲避,他知
道这个债一定要还,躲不过的。安世高在中国还了两次命债,《高僧传》
记载得很清楚,他有神通、有他心通,有能力躲过,不跟冤家债主见面就行,害
不了他。但是,他还故意到那个地方去被他打死,还了命债。以后再投胎到人间
,再去跟他见面,变成好朋友,冤债解除。这不是凡人能做得到的。凡人迷惑颠
倒,于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觉悟
的人,样样事情都给你了断,绝对没有报复的念头。《金刚经》有一段
忍辱仙人的故事,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体,那是一种凌迟处死,拿刀一刀一
刀慢慢割,这种刑罚非常残酷,受刑的人非常痛苦;这是
﹁人害﹂,这位菩萨能受得了,没有瞋恨心,所以忍辱波罗蜜圆满。你
们发心修菩萨道,一定有这一天;就好像你读书,必定要经过考试,
考试满分,忍辱波罗蜜圆满了。人家无缘无故的对付我们、伤害我们,
都没有瞋恚的心,这是圆满的忍辱波罗蜜。别人对你一点点伤害,你都受不了,
你还学什么菩萨道?
第二、﹁世苦﹂:世间的苦难要能忍受。饥寒之苦,物质环境上缺
乏之苦,都要能忍受。这也是属于自己的业力,譬如财物缺乏,过去生中没有修
财布施,今天得的果报样样缺乏,是因果相应,我今天受这个贫穷也是应该的;
看到别人富足,前生修财布施,他得财富,他今天享受是应该的。觉悟的人不怨
天不尤人,晓得因果相应。如果想改善自己的环境,就修因,不必去羡慕别人。
我们要想得财用,多多修财布施,财用决定不缺乏。没有修布施,这一生许许多
多的欠缺一定要能够忍受。
第三、﹁修法﹂:佛法的修学要能忍耐。佛法的修学要无量劫的时
间才能成就,你要有耐心,没有耐心就不能成就。忍辱仙人专修忍辱波罗蜜,修
五百世;以中国人算法,一世三十年,修五百世,这个时间相当长,才能把忍辱
波罗蜜修圆满。所以我们修学要有耐心、要有恒心,锲而不舍才能有成就。大多
数的人退堕,都是因为没有耐心。
古人亲近一个老师,至少都在十年以上。《高僧传》里,亲近一个善知
识二十年、三十年的很多。师友具足,同学互相切磋,老师指路,才能成就。修
法要有耐心,无论行门、解门,都要有相当的耐心。像江味农居士、周止庵居士
,一生在一部经上用四十年的时间,不简单,所以人家的成就不是偶然得来的。
任何人有这样的毅力、耐心,都会有成就。古人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
人。有耐心、有忍辱的心,就会成就。
忍辱的功德:第一、﹁不失﹂:《金刚经》虽然讲六度,特别强调布
施、忍辱,布施是能修功德,忍辱是能保持功德,不会让它失掉。第
二、﹁成就﹂:保持就能成就,世出世间法都能成就。俗话说:﹁小不忍
则乱大谋。﹂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要靠耐心,要能够忍耐,无论做什么事情,不
要冲动,要缓慢,循序渐进,才能成就。现代人急躁,什么事都要快速,弊病很
多。忍辱是除﹁瞋恚﹂障,能够做到除障,忍
辱波罗蜜就成就。所以修学菩萨道的人,修忍辱度,度瞋恚这个障碍。
﹁精进﹂:精是得其精华、纯而不杂;进是进步。天天求进步,儒
家讲日新又新,佛法讲精进,永远进步。精进也分为三类。第一、﹁披
甲﹂精进:这是比喻,古代打仗,士兵披盔甲冲锋陷阵,现代战争战车列在第一
线,也是披甲精进;这是比喻勇猛的意思,没有畏惧,向前精进。如果自己肯努
力,什么样的障碍都障碍不住我们。什么东西能障碍自己?懈怠懒惰障碍了自己
,外面的力量是没有办法障碍的,
无论顺境逆境都不能障碍,就怕自己懈怠放逸,那就没有法子。第二、
﹁摄善﹂精进:这是讲精进法的内涵。我们的精进,要向一切善法去追求、去努
力,千万不要向恶法精进,那就坏了。断一切恶,修一切
善,这是佛教导我们的精进法。第三、﹁利乐﹂精进:于一切众生有利
益,一切众生能够得到乐受,这个事情我们要努力去做。诸位要晓得,
令一切众生真正得到福利安乐,就是佛法,这是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安乐。我们
自己要努力修学,要把佛法发扬光大,介绍给一切众生,帮助他修学,这是精进
波罗蜜。
精进的功德是﹁增善﹂、﹁不退﹂。增长一切善法,使不退转,这是
我们现前得到的利益。能增善、能不退转,﹁懈怠﹂的毛病自然就断掉。
懈怠懒惰是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的烦恼,可以说是先天的烦恼,不是后天学来的。
这个烦恼非常的严重,使我们世出世间法的修学都不能成
就,都不能够圆满,所以这个毛病一定要想方法来对治克服;能克服,
一定能成就。但是用什么方式克服,每一个人并不一定,自己要晓得这个病,要
知道选择某一种方式把这个病克服。我是用上台讲经的方法,对治懈怠。因为刚
上台讲经时,讲一个小时,差不多要准备二、三十个小时,没有那么多钟点认真
去准备,下不了台;一个星期讲一次、两次,一点都不敢懈怠。所以懈怠是严重
的障碍,自己一定要想方法对治。
﹁禅定﹂:这是大乘佛法修行的关键、枢纽。前面四种都是为修禅
定做前方便。你放不下,不能得定,你有恶业、不能忍辱、懈怠懒惰,
也不能得定,可见得前面所修都是为禅定做预备功夫,禅定才是真正
主要的修学。首先要懂得禅与定的定义,﹁禅﹂这个字是梵文音译,﹁定﹂
是中国字,定的意思与印度禅那的含义很接近,所以古人翻译就把这
两个字合起来,这种翻译法称为梵华合译。禅的意思是不着相,《金刚
经》所讲﹁不取于相﹂,这是禅;﹁如如不动﹂,这是定。禅定并不是天
天盘腿面壁打坐,那是坐禅;禅定范围广大,这不过是修学禅定的第一种而已。
这一种便利于初学,但是初学者心很散乱,叫他坐在那里
身不动,心在动、打妄想,还是不行,那没有用处。禅定着重心不动,
身要动;身是一部机器,机器不动就不能发挥它的功能,所以机器一
定要运作,身要动;心不能动,因为心本来不是动的,心是非有非无。
佛法常用圆(法轮)来表法。圆周要动,圆周不动的话,圆就不起作用,我们今
天一切的文明,可以说都是圆带动的;但是圆心动不动?心不动。所以禅定着重
在心不动,身要动。
六祖大师在黄梅八个月,他修的禅定就是这种功夫。黄梅那时住一、两千人
,他每天替常住工作,舂米劈柴,身一天到晚要动,没有休息,心不动。他在黄
梅八个月是真正在那里修禅定,所以五祖把法传给他,而不传给天天在禅堂里头
面壁,一坐好几天都不动的、不倒
单的。《六祖坛经》实在了不起,这本书是中国人自己说的,不是从印
度经典里面翻译过来的,它的内容几乎是包括全部佛教的原理原则,把一部《坛
经》念通,所有大小乘法全部都通达,这是非常好的书,是我们中国的国宝。希
望诸位认真去学习、体会,知道什么叫做禅;禅应用在生活上,行住坐卧、穿衣
吃饭,没有一样不是禅。表现在艺术上,像中国的绘画、书法、雕刻、美术,都
带有非常浓厚的禅家色彩,这就是禅的艺术化、禅的生活化,使我们整个生命都
变成禅定。
从禅定里透出的智慧称为般若智慧,是真正的智慧,不是从心意识里,
不是从分别执着、思惟想象里产生的智慧,是从定中自然显现出来的。
禅分三大类。第一、﹁世间禅定﹂:指四禅八定。这一种禅定修成
之后果报在四禅天、四空天,色界、无色界,三界里面最为殊胜。第
二、﹁出世间禅定﹂:佛学名词称为九次第定,就是第九定。前面八定
是世间的,色界有四种禅定,无色界有四种禅定,一共是八种,禅定功夫有浅深
不一样。定功更深,再往上超越,就是第九定,第九定是属于出世间的,超越三
界六道。第九定指小乘的阿罗汉,阿罗汉与辟
支佛所修的是出世间的禅定,乃至于诸菩萨们所修也是出世间的禅定,
都超越了世间。第三、﹁上上禅定﹂:是诸佛与大菩萨们所修。如果将
范围扩大来说,凡是能见性的禅定都可以称为上上禅,六祖大师所修所传的就是
上上禅定。唯有上上禅才能明心见性,出世间的禅定虽然能够超越生死轮回,不
能见性,所以一定要修上上禅。上上禅的原理原则都在《坛经》里面。
禅定的功德是﹁静虑﹂,静虑是我们现前就能得到的好处,身心清
净;虑,头脑清楚,不迷惑颠倒。心清净、头脑清楚,这是禅定的好
处。它能成就一切世出世间法,对你的学业、事业,都有很大的帮助,
这就是禅的生活化。更殊胜的功德是﹁见性﹂,明心见性。禅定是佛法
修学的重心,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禅定,不修禅定不能
称为解脱门,不修禅定不能见性。为什么有这么多法门?法门是方法、
手段;修禅定有无量无边的方法,并不只有盘腿面壁,盘腿面壁是无量无边的方
法里的一种。念佛也是禅定,一心不乱就是禅定,事一心不乱就是出世间的禅定
,理一心不乱就是上上禅定;用念佛的方法来
达到,所以念佛也是坐禅。坐禅,《坛经》说:心不动,名为坐;心不
执着,名为禅。除障—﹁散乱﹂:散乱就是精神意志不能集中,这是障
碍。精神意志不能集中,智慧不能现前,这也是大病,要用禅定的方法来断除。
﹁般若﹂:这是佛法修学的目的。禅定是手段,前面四条乃是手段
之手段,关键的手段是禅定,因定开慧。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
智慧是从定中生的;心要是散乱,决定没有智慧。般若有三种:﹁实相﹂、
﹁观照﹂、﹁方便﹂。实相是体,是般若智慧的本体。观照是自受用,是
自修自证。方便是教化众生,善巧方便。
般若的功德是﹁大觉﹂,大觉就是成佛,圆满彻底的觉悟。自觉之
后一定要﹁度他﹂,要帮助别人觉悟。去障—﹁愚痴﹂。愚痴就是根本
无明,根本无明断尽就成佛。成了佛,连等觉菩萨也能度,度生圆满;
九法界有情众生,他都有能力教化,而没有障碍。
六度,如果不能除障,就不叫做﹁度﹂,那是修六种福,布施、持
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统统是福报。如果能除贪悭、恶业、瞋恚、懈怠
、散乱、愚痴,这才叫做六度、六波罗蜜。儒家三达德:大智、大仁、大勇,与
佛法讲的六波罗蜜非常接近。布施、持戒是大仁;布施是能够推己及人,持戒能
够令一切众生欢喜,对你不恐怖、
不会害怕,因为持戒的人不会伤害任何人。忍辱、精进是大勇,禅定、
般若是大智,岂不是智仁勇三达德具足!这是菩萨修学的纲领,可见得佛法没到
中国来之前,儒家所修学的接近大乘教义。
乙、万行
六度展开就叫万行。行,是动词。万行就是无量无边的行门,修行的方法。
无量无边的行门,用四弘誓愿全部把它归纳。四弘誓愿里
面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条,这是真正的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度就
是帮助、服务,服务社会、服务众生。这是大乘佛法的本愿,我们要利益一切众
生;其余的三愿是为了圆满第一愿。你要度一切众生,你
自己一定要成就德行,一定要断烦恼;如果你不断烦恼,你去度众生,
恐怕会被众生度去。我们为什么要断烦恼?是为了要救度一切众生,才断烦恼。
断烦恼是修德,是德育;学法门是智育,是求学问。断烦恼是品德的修养,学法
门是智慧、学术的修养。这种努力精进为谁?不是为自己,是为了一切众生。看
到一切苦难的众生,我们要去帮助
他、援助他;自己没有高尚的品德、深广的学术,你拿什么去帮助人?
菩萨一切的修学不为自己,而是为一切众生。你们要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这
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唯有菩萨,生命才真正有意义,他为一切苦难的众生而为,
为一切苦难的众生不休息,绝非自私自利。为一切苦难的众生,自己修布施、持
戒、忍辱,断烦恼,为一切众生学
无量法门。所以第二条﹁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条﹁法门无量誓愿学﹂,
都不是为自己。末后一条,那是积极到了尽头,﹁佛道无上誓愿成﹂。
为什么成佛道?因为还要度等觉菩萨,还要帮他的忙,你要是不成无
上佛道,等觉菩萨也是众生,他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这忙帮不上,
你度众生的愿就不圆满。由此可知,四弘誓愿实际上是一愿,为了完成度众生的
大愿,才有后面的三愿;先成就自己,再帮助别人。
﹁此名四弘誓愿,然能行此四句,万行可谓尽包,枚举不胜其烦。﹂
能够把这四句的意思明了,真正努力去做到,菩萨的行愿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
学佛先要发大愿,没有大愿怎么会有大行?没有大愿怎么会有真精进?所以大行
、大精进,都是以大愿为基础。这是把大乘佛法—﹁菩萨乘﹂简单的介绍出来。
第十、十一、十二这三讲,是佛法一般的纲领,所谓是通途法门;
第十三讲表介绍特别的法门。特别法门跟普通法门究竟有哪些不一样?
特别在什么地方?这是我们要留意的。通途法门,一生要成就确实不
容易;但是我们在佛法上要获得真正的成就,特别法门可以帮得上忙。
佛法要专攻,才能成就。
佛学十四讲第十三讲
行门中一特别快捷方式
欣羡 解 说 周 详
多趋佛学
理论 方 法 精 细
甲、学者感想
畏视 断惑难(四十截流)
尝疏学佛
实行 时间长(三僧祇劫)
示现佛国
佛力
宏愿接引 超出三界轮回
方便伏惑 了脱分段生死
自力 带业往生 皆不退多补处
当生成就
信 如圣言量真实不虚
愿 专修往生乘愿再来
丙、方法略举
(正)持佛名号(一心不乱)
行
(助)止恶修善(心不颠倒)
如竹中虫求出
设喻 他宗节节上穿
事有 净宗从旁破出 难(万中难得一)
特别 他先解而后修 易(万修万人去)
比较 净先修随分解
他如步净如车
第十三讲 行门中一特别快捷方式
快捷方式就是近路,成佛最近的一条道路。近路,实在讲它是大乘法,
大乘比小乘要快得多。在大乘法里,禅是快捷方式,比禅还要近、还要稳当,那就是
念佛法门这一条路。在这一条路里修成就的人非常多,我
们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看过很多,近代学佛人往生的例子也
不少,可见得这个法门实在可靠。不但历代祖师弘扬,当年佛陀在世也特别称赞
这个法门。佛的父亲净饭王,以及他的家族许许多多人,都是修西方净土,这些
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甲、学者感想
﹁欣羡理论﹂:一般的学者接触到佛法之后,对于佛法的道理都生
起羡慕的心。﹁解说周详﹂:佛法经典非常的丰富,博大精深,在理论
上、在事相上,解说周详。﹁方法精细﹂:修证的方法非常精细,所以
有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多趋佛学﹂:不但是在宗教界里,学术
界也非常向往学习佛法。多数人把它当作一种学术来研究,这一条路在世间法里
面也能有一些成就,但是对于自己生死大事疏忽了。实在讲,真正能觉悟到自己
生死大事的人太少太少,这个事情是疏忽了。疏忽之后,真是苦,这种苦头没有
见到、没有尝试到,无法去想象、无法去体会,可是这些苦难就在眼前,佛观察
一切众生愚迷颠倒,称之为可怜悯者。要想离苦得乐,唯有自觉。佛菩萨在旁边
帮助我们觉悟,如果自己不觉悟,佛菩萨也帮不上忙,也无可奈何!
﹁畏视实行﹂:讲到修行,产生畏惧。﹁断惑难﹂:惑是迷惑、见思
烦恼。佛曾经有个比喻,﹁四十截流﹂,流就是瀑布,譬如有四十里宽
的瀑布,你能一下子把它阻挡住,使这个水不流,诸位想想这是要多
大的力量?比喻断惑真难!﹁时间长﹂: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之后,还
要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才能把思惑断尽,时间实在是长。﹁三僧祇劫﹂:
中国人算万万为亿,万亿为兆。以兆做为单位,上面是一千,底下有八个万,一
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这是一个阿僧祇。劫,是时间单位,大约是一千六百多
万年。还要乘三倍,三个阿僧祇劫,这个数目
字确实是天文数字。要圆满佛果,须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时间太长了。
﹁尝疏学佛﹂:疏忽修行。在佛学学术上去钻研,疏忽修行,这种修学
法﹁等于说食数宝﹂。肚子饿了,说这个菜不错,那个菜也不错,说了
半天,肚子还是空空的,这是说食;数宝,就像银行出纳,一天到晚数钞票,都
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我们学佛最怕走上这个道路,说食数宝,与自己生死毫
不相关。学佛一定要断烦恼、要转识成智,这才是功夫,才有效果,才有成绩可
言。烦恼不断就是说食数宝。
每一个人都想有成就,而许多法门确实有它的困难处,不适合我们现前来修
学,所以佛开的法门这么多,就是便利我们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来修
学,这种方法能够帮助自己断烦恼,帮助自己
得到清净心。在一切法门里,佛指给我们大方向:正法时期戒律成就,
换句话说,修戒律、禅定、净土都能成就;像法时期,戒律成就很难,
禅定可以成就,净土可以成就;末法时期,只有净土才能成就。而在
净土里,真正能成就的是﹁带业往生﹂,这是非常可能的事情。所以我
们学佛不能好高骛远、不能好奇骛怪,一定要老老实实的修学、用功
夫。特别法门就是特别介绍末法时期的净成就,这是一个特别的快捷方式。
乙、门余大道净业
这一段介绍念佛法门的内容。﹁门余大道净业﹂:门就是指八万四
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之外有一个特别法门;大道就是成佛之道,就
是净土净业法门。这个法门又称为二力法门,有﹁佛力﹂、有﹁自力﹂。
除净土法门之外,八万四千法门都要靠自己,才能成就;但是净土法门固然靠自
己非常重要,佛也帮上忙。
﹁佛力﹂:佛帮什么忙?﹁示现佛国,宏愿接引﹂:你的烦恼习气
没断,是个凡夫,娑婆世界环境不好,你没有办法修学,不能成就;佛创造一个
好环境,供给你修学。你在家里读书很难成就,佛办这个
学校可以帮助你,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么好的所在,佛很慈悲,
欢迎你去。可是怎么去法?这个世界不在我们地球上,距离我们娑婆世界甚远,
你找也找不到,在你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你,不需要找,佛来带你一道去;佛力
帮忙就是帮这个。这种忙,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没有。佛力帮忙,这对于我们来讲
实在是便利太多太多,我们今天修行的目的不必用在断惑上,只用在求往生就行
了。可是求往生与断惑也有分不开的关系,能够断惑当然更好,品位更高;不能
断惑,能够
把烦恼压住、控制住,不让它起现行,就可以往生,品位虽然低一点,
佛国是到达了。一到达,所得的利益、所得的好处,实在是不可思议;
《弥陀经疏钞演义》、《弥陀经要解》,都说得非常详细。
﹁自力﹂:我们要具备些什么条件?这里给我们提了三条纲领,是
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可以办得到的。第一、﹁方便伏惑﹂:伏惑,伏住烦
恼,这是必要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佛号念得再多也不行,古人讲
﹁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虽然念佛号,不能伏烦恼。第二、﹁带
业往生﹂:带业习种子,不带现行;你烦恼没断,能够伏住,这样可以
往生。如果烦恼还在,念念当中都有烦恼,这不行,没法子往生。烦恼的根没有
断,决定不起现行,这个也很难体会,譬如我们有贪心,贪有贪的种子,贪心起
来的时候是现行,贪心不起来,种子在,贪心没断。带业是带种子、带习气,绝
不带现行。所以我们平常在生活里就要注意,不让烦恼起现行;烦恼就是七情五
欲,常常在心里起这些念头,佛号念得再多都是枉然。佛号如何变成功夫?就是
能够把烦恼压下去。烦恼才起来,一句阿弥陀佛就把它换过来,换成阿弥陀佛,
这一句佛号把烦恼压下去。烦恼起来只有第一念,第二念就变成佛号,
第一念是烦恼,第二念佛号把烦恼压下去,这叫做念佛人。遇到顺境起了贪心,
一句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贪心不起;遇到逆境起了瞋恚心,瞋恚念头才起,第
二念佛号就把它压下去,有这种本事才能带业往生。初学的时候,不太容易压得
住,这个方法用久、用熟,才能控制烦恼。念头一起来,立刻就警觉,这一句佛
号就是警觉。确确实实
能把妄想、妄念控制住,完全控制住就是功夫成片,这就是带业往生,
生凡圣同居土。如果功夫好,能够把烦恼念断,连习气种子也没有,这就是念佛
三昧,就是禅定;得到定,这个定能够断烦恼,断烦恼就是事一心不乱,生方便
有余土。假如功夫更高,从定中开智慧,智慧可以破无明,无明破了,这是理一
心不乱,自己成为法身大士,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与《华严经》的境界
完全相同,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别教是地上菩萨,也就是禅家所讲见性成佛
。到这样的
境界,一句佛号,念佛的方法可以成就。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说:﹁不
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是理一心不乱、明心见性;只用这一句佛号,不用任
何法门,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从伏烦恼到明心见性,就
是这一个方法。所以这是在法门里面,最为殊胜、最特别的一个法门。
第三、﹁当生成就﹂:这个法门是当生成就的佛法。这是讲自力,自己
具备这个条件,佛力才帮得上忙,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下面三句说出这个法门殊胜的功德利益。第一、﹁超出三界轮回﹂:
出三界非常之难,通途法门讲,见思烦恼不断,没有办法出三界。净土法门真是
特别,见思烦恼没断,能出三界。为什么?阿弥陀佛来接
引,阿弥陀佛进来带你出去。第二、﹁了脱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是六
道里的生死轮回,从此以后永远摆脱六道生死轮回。第三、﹁皆不退多
补处﹂:这是讲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绝不退转;生到西方之后,功夫
每天进步,不会退步。而且到了西方之后,﹁多补处﹂,这是说环境好。
不像我们现前这个环境,多半的人都是迷惑颠倒,我们不知不觉要受影响;还有
邪知邪见,对我们多少都会有障碍,使我们犹豫不决、无所适从,这是我们眼前
修学环境上所遇到的困难,不晓得学哪个法门
好。西方极乐世界则不然,所见到的、所听到的,多半都是补处菩萨、
等觉菩萨,程度跟佛没有两样;无量无边的佛来教化,这个福报太大了。补处佛
的德行、知见,统统都圆满,跟佛没有两样,只是不在佛的地位上,除这个之外
,与佛没有两样。这是福报真正大,这么好的修学环境,你要是不晓得选择,自
己要去吃苦头、要去苦修,想达到这个境界太难太难了!这是给你介绍这个特别
殊胜法门。
丙、方法略举
这一段依经典告诉你修学的方法,这就是《弥陀经》里面最重要
的内容。《弥陀经》正宗分里分为三大段,就是﹁信、愿、行﹂。《弥陀
经》经文虽然不长,义蕴非常丰富,决不是浅学人能够看得到的,一定要依靠再
来人、古大德帮助我们,请他们来作导游,给我们解释说明,我们才晓得经典里
面所蕴藏丰富的意思。全经的纲领,首先是教
你要建立信心。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列举六条纲领:第一、﹁信
自﹂,信自己、信自力;第二、﹁信他﹂,信佛力;第三、﹁信事﹂;第四、
﹁信理﹂;第五、﹁信因﹂;第六、﹁信果﹂。每一条都说得非常详细。
信—﹁如圣言量、真实不虚﹂:佛说的话是圣言量,不会欺骗我们。
要相信西方极乐世界实实在在有,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有许多优点是我
们这个地方所没有的。修学这个法门,一定要下决心把这个世间舍掉,
如果还留恋这个世间,决定不能往生。这个世间什么东西都要放下,有一丝毫的
留恋都不能成功,你就去不了!
愿—﹁专修往生、乘愿再来﹂:娑婆世界,我们在这里的时间久了,
与这里的众生都建立许多密切的关系,生生世世互为眷属,有很深的感情,现在
要把这个感情一刀两断才能往生。往生并不是不顾他们,到西方成了佛,再来才
有本事度这些众生,才能帮他忙。四弘誓愿里讲断烦恼、学法门,在我们这个世
间办不到,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都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再告诉诸位,学
其它的法门实在是不聪明,为什么?不管你学哪个法门,到最后还是拐弯抹角,
还是要转到西方极乐世界,走很多冤枉路。为什么?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能成无
上正等正觉。学其它法门,可以成正觉,可以成正等正觉,但是不能成无上正等
正觉。要想成无上正等正觉,非到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修
其它的八万四千法门,到最后还是要到西方净土,岂不是绕了好多圈,
走了很多冤枉路?为什么不直接去净土?这一个事实我们在《华严经》
里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学的法门不一样,那就是说学的是
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到最后讲到无上正等正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
乐;说明无上正等正觉,只有在西方极乐世界完成,可见得这个法门的殊胜。所
以《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本《弥
陀经》,《弥陀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精华纲要;《华严》到最
后导归极乐,就是归到《弥陀经》;《弥陀经》可以说是《大方广佛华
严经》的总结论、最后的归宿。所以要发愿求生净土,乘愿再来,千万不要舍不
得娑婆世界,那就坏了,永远不能成就。
有信、有愿,还要有行。﹁行﹂就是修行,一定要修正自己的行为,
符合西方极乐世界的标准;换句话说,取得西方极乐世界的资格,要符合它的德
行标准。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作恶,都是善人,而且是上善之人;上善之人心
里不会有恶念。心里还有杀盗淫妄,还有贪瞋痴慢,这个人是恶人,不是善人。
表面上装善也不行,去不了。李老师常说,台中莲社二十多万同修,能往生也不
过四、五个而已,原因
是不够标准。一天到晚拿着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心里
贪瞋痴慢、杀盗淫妄没断,不是善人。极乐世界,善人才能去,所以一定要断恶
修善。
修行有正助双修。﹁正行﹂是﹁持佛名号﹂:二六时中这一句阿弥
陀佛不能间断,用这个方法达到﹁一心不乱﹂。﹁助修﹂是﹁止恶修善﹂:
要持戒,持戒的意义是断恶修善,达到﹁心不颠倒﹂的目标。
功夫上的要求,每一声佛号都要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是修净土的
三资粮,资助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号里真正具足信、愿、行,你的心一定是
清净的,决定是上善之心,不会有一个恶念,自然就能与西方净土相应。至于念
法,念六个字、念四个字都可以;大声念、小声念,出声念或者是默念,随自己
方便,你觉得哪一种念法念得很得力、很相应,就可以用那一种方法念,没有一
定的。有人佛号念得很快,有人念得很慢,能念到一心不乱就是好的念法。不管
你用什么方法,能念到心地清净就好。真正念佛的人,佛像就供一尊—
阿弥陀佛。为什么?求一心不乱。经本就一本—《弥陀经》或《无量
寿经》,专一;其它的什么都不要。古来大德,专修净土都是如此。印
光大师,他的房间里面,就是一尊佛像、一个香炉、一本经书、一个蒲团。除此
之外,一个﹁死﹂字挂在旁边,一天到晚看到,我快要死了,赶紧念佛,所以功
夫能成就。印光大师是我们的榜样。莲池大师说:三藏十二部,让给他们去悟;
八万四千法门,饶与别人行。你们
去行去,我是专门念佛;搞别的法门,一定耽误自己。古德常讲:﹁但
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所以,一句佛号念到底,什么都不求,只求临命终时
,阿弥陀佛来接引,就行了!甚至于品位高下,统统不要
管,不要去跟阿弥陀佛谈条件,这样才能够成就,才能真正念到一心。
丁、事有特别
说明净土法门的特殊。﹁设喻﹂:先从比喻上说,然后再做个比较;
这个比喻是古德所说的。﹁如竹中虫求出﹂:竹竿是一节一节的,里面
有一只小虫,牠想出去。﹁他宗节节上穿﹂:八万四千法门,其它的法
门采取的方法,好比小虫每一个节都咬破,一层一层往上穿,爬到顶
端才能爬出去,费时间很长,要经过许许多多的难关。﹁净宗从旁破出﹂:
净土法门,不是竖出,是横超。竖出难,例如天道:六欲天、四禅天、
四空天,要修十善业道、四无量心、四禅八定,才能去得了。天道尚且如此不容
易,何况出世间圣道。可是净土法门特别,横超的法门,从旁破出,不从竖出。
从旁破出,还有个比喻,此地省略了。这个小虫在竹子里向旁边咬,竹子外面有
块大石头,常常刮风,竹子在大石头上磨,已经磨损得差不多,所以小虫很容易
咬破竹子,很短的时间
就出去了;﹁风﹂与﹁石﹂比喻佛力加持。所以净土法门比其它的法门,
实实在在要快得多。
﹁比较﹂:其它法门与净土法门做个比较。﹁他先解而后修﹂:不管
是哪一个法门,首先要把它的理论、方法、境界完全明了,才能够修行,所以它
的顺序是:信、解、行、证;如果不明了就去修行,统统
是盲修瞎练,不会成就。﹁净先修随分解﹂:净土法门是解行同时的;
修就是念佛。解跟行是同时并进,一定要理解,解行相应,解行同时,
这就容易了。﹁他如步净如车﹂:其它的法门好比是步行,相当艰苦;
净土法门好比是坐车,舒舒服服、稳稳当当就到了。但是上车靠自力,
上了车之后,那是佛力了。诸位要记住,我们现在修学,求佛接引这一段靠自力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靠佛力加持,那个增上缘太好太好
了。下面是难易比较。﹁难﹂—﹁万中难得一﹂:其它的法门,一万个
人难得有一个人成就。﹁易﹂—﹁万修万人去﹂:净土法门容易,永明
延寿大师说,万修万人去。一定要如理如法修行,才是万修万人去。确实靠得往
,稳当、快速,这是净土法门殊胜之处。
佛学十四讲第十四讲
吾人应有之警觉
器 世 间 不住成住坏空
万法无常
(宇宙) 不止沧海桑田
甲、世法之相
有情世间 不断生住异灭
生死事大
(人生) 故有六道轮回
天耽乐忽解脱
易近道 余 修罗多瞋背道
最贵 易觉悟 三途昏昧多苦
易解脱 多苦易启觉悟
本
小安能获修道
乙、人身
高山垂线穿针
机缘喻
盲龟浮木伸头
难得 量数喻 爪土及大地土 得为大幸
天鬼狱世寿长
时间喻
七佛世仍蚁身
破迷启悟
为宝
离苦得乐
丙、佛 法
不遇不真
难闻 闻为大幸
不解不信
一等顾见鞭影而驰
二等鞭着毛尾而驰
丁、四马警喻
三等鞭杖小侵而驰
四等铁椎刺伤着路
第十四讲 吾人应有之警觉
最后这一个讲表是总结,劝勉诸位。﹁吾人应有之警觉﹂,真的要
警觉,警觉就是善根、就是福德。今天在台湾,佛教的因缘不缺乏,缺乏的是善
根、福德。如果真正有善根、福德,接触这个因缘,这一生一定是圆满成就。
甲、世法之相
﹁世法之相﹂:这是第一个要觉悟的。﹁器世间﹂是宇宙,﹁不住成
住坏空﹂,﹁不止沧海桑田﹂;﹁万法无常﹂。这是讲我们的环境,我们要
提高警觉。世界各国武器日新月异,天天研究发展,到最后必定引发第三次世界
大战。一旦战争爆发,整个世界会毁灭, |
|
|
|
|
|
|
|
6#
樓主 |
發表於 2017-12-10 18:37:04
|
只看該作者
地球上的生物也永远消灭,这是人类将
来的结果,要警觉。学会净土法门,将来第三次大战爆发,他们毁灭,我到西方
。一定要警觉,不警觉不得了。
﹁有情世间﹂:﹁不断生住异灭﹂,﹁故有六道轮回﹂;﹁生死事大﹂。
对于人事环境,对于自己本身,都要有大大的觉悟。觉悟了,要是没有法子解决
,只得听天由命,这是痛苦、无可奈何的。在佛法里确实有办法解决,佛法的修
学就是解决这个问题。而今天时间太迫切,除了念佛法门之外,用其它的方法来
不及,而且不可靠,这个法门是最快速、最稳当的法门。不选择这个法门,一定
误事,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乙、人身难得
这一段是佛在经典上劝勉我们的话。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最贵﹂:人身最可贵,因为容易修道。﹁易近道﹂,容易接近佛法,
﹁容易觉悟﹂,﹁容易解脱﹂;所以六道里面人身最可贵。﹁余﹂:其它的
五道;﹁本﹂:我们现在的人道。﹁天耽乐忽解脱﹂:天上乐多苦少,把
生死大事忘掉、疏忽了,这是富贵学道难。﹁修罗多瞋背道﹂:修罗瞋
恚心太重,好胜心、嫉妒心、瞋恚心特别重,这三样东西障道,所以
他修道非常困难。我们自己是不是修罗?如果这三种心重,就是修罗。
《楞严经》讲,阿修罗四道都有,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里有,
只有地狱道没有修罗。我们如果在一切顺逆的境界里面,没有争强好
胜的心、没有嫉妒的心、没有瞋恚的心,决定不是修罗。﹁三途昏昧多
苦﹂:地狱、饿鬼、畜生太苦,昏昧多苦,这也是修行的障碍。昏昧,
不能辨别是非;多苦,苦障碍修行。人道的好处,﹁多苦易启觉悟﹂,﹁小
安能获修道﹂。人道苦多乐少,能得小安稳、小康之家,这是可贵之处。
人身不容易得,得人身就有解脱的机会。我们在六道里,这一生好不容易得到人
身,若不好好利用这个机会超出三界轮回,得到等于没有得,空来一场,太可惜
!
﹁难得﹂:人身难得。为什么难得?底下是佛在经上所说的比喻。
﹁机缘喻﹂:机缘不容易。第一个比喻,﹁高山垂线穿针﹂:佛是讲须弥
穿针,须弥山是最高的山,从山上垂一条线下来,山下放一个绣花针,
线一掉下来刚好就穿进针孔。你们想想,这个机会有几成?这是说得人身的机会
这样渺茫,我们是须弥山那条线,恰巧就穿进人道这个针
孔,真不容易。第二个比喻,﹁盲龟浮木伸头﹂:瞎眼的乌龟在大海里,
大海里有个木板,木板当中有个洞,木板在大海里漂,瞎眼的乌龟头一伸出来,
刚好伸在木板洞里;这个机会太难得,机缘不容易。佛说
的话是圣言量,我们要相信,佛不会欺骗我们的。《金刚经》说:﹁如
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不诳语者。﹂我们一定要相信佛所说
的,人身不容易得来。在六道里,神识投到人道确实不容易。
﹁量数喻﹂:从数量上比喻。﹁爪土及大地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
祇树给孤独园,祇园精舍盖房子有建筑工程,佛带弟子们去看,佛在
地上抓了一把土然后撒掉,指甲上还有一点。佛一个动作、一个表示,
他的学生们都会问:老师您这是什么意思?因为佛没有戏论,不会开
玩笑,一举一动都是给人启示的。佛反过来问学生:﹁我指甲上的土多,
还是地上土多?﹂这还用得着问吗?当然是地上的土多。佛说:﹁我们
现在世的人,死了以后来生再得人身,数量就像我指甲上的土;死了以后不能得
人身,像大地之土。﹂人身难得,一生严持五戒十善,来生才能保住人身。我们
有没有做到?五戒力量薄弱,来生得人身的机会就很渺茫,所以大多数的人,来
生都到三恶道去。贪心重的到饿鬼道;瞋恚心重的到地狱道;愚痴重的,迷迷糊
糊、是非黑白颠倒、邪正分不清的,到畜生道。贪瞋痴三毒烦恼是三恶道的业因
,所以佛教导我们一定要断贪瞋痴。为什么?不堕三恶道。佛菩萨苦口婆心都是
为我们好,我们没法子报答,他也不需要我们报答。这是数量上的比喻,也是千
真万确的事实。一个明眼人,真正有智慧的人,看到现前这些大众,都看得清清
楚楚;哪一个人往佛道上走,将来会成佛;哪一个人往地狱道走,将来会下地狱
,现在虽然还没去,已在地狱报名注册;哪一个人走饿鬼道,哪一个人走畜生道
,清清楚楚。你是什么样的心、什么样的行为,将来会到那里去。要从自己的心
行去改,于一切法不贪,就不会堕饿鬼道;于一切逆境不瞋恚,就不堕地狱道;
对于正法、邪法分得清清楚楚,一点不迷惑,就不堕畜生道。
﹁时间喻﹂:这是时间上的比喻。﹁天鬼狱世寿长﹂:天道、鬼道、
地狱道寿命都很长,人的寿命短,人身难得而易失。﹁七佛世仍蚁身﹂:
这个故事也是佛说的。在祇树给孤独园,佛看到一些蚂蚁,就问弟子;
弟子有许多证阿罗汉果的,都有宿命通;叫他们看蚂蚁,七佛世仍蚁身。阿罗汉
的天眼、宿命通观察不到,阿罗汉只能看五百世,佛能看到五百世以前。藏教佛
从修行到成佛是三个阿僧祇劫,七佛是二十一个阿僧祇劫,牠还是蚂蚁;不是说
蚂蚁寿命有那么长,牠愚痴执着,认为那个身就是牠,所以死了之后还是投胎作
蚂蚁,到七尊佛过后还
是蚂蚁身。佛看了之后很感叹:畜生道不容易脱离!畜生愚痴、执着,
所以不容易出离。
﹁得为大幸﹂:人身容易接近佛法、容易觉悟、容易修行证果。人
身难得,得为大幸,所以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把西方净土修成。真正
修净土,三年的时间就足够;《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三年修成
的人非常多,我们三年必定也能修成。可是这里头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一
切万缘要放下。你之所以修不成,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胡思乱想太多,这是大
障碍,要把身心世界统统放下。像印光大师一样,把﹁死﹂字贴在床头,提醒自
己:我快要死了!万念俱灰,万缘放下,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这是正经事。不
放下是累赘,不放下是大病,不放下是大苦大难,放下就自在。
丙、佛法难闻
这一段讲佛法难闻。闻到佛法是机缘,这个机缘非常难得。今天全世界四十
多亿人口,有几个人在一生当中听到佛法?很难!台北市
二百多万人口,几个人闻到佛法?闻佛法的机缘实在不容易。﹁佛法为
宝﹂:佛法有什么好处?佛法是宝。宝的意思是有用,我们人要是得了
财宝,物质生活就不缺乏,可以过很富裕舒适的生活,取这个意思。
佛法能帮你﹁破迷启悟、离苦得乐﹂:离的是三界轮回之苦,得的是究
竟之乐;这是我们人生所向往的,所追求而追求不到的,佛法里头有。
﹁不遇不真﹂:佛法不容易遇到。我们现在遇到了吗?未必。遇到的也
许是假佛法,不是真佛法。遇到不是真的佛法,跟没遇到没有两样,
不能成就,你跟他学,迷上加迷,苦上加苦,不能解决问题。﹁不解不
信﹂:遇到真正的佛法不解,《大藏经》看不懂,那也得不到利益。看
懂了,又未必相信。有很多大学教授、天主教神父,买《大藏经》在家里看,研
究参考,但他不相信;不信,也是枉然!能信,信了之后又不愿意修行,那也不
行。信了之后要发愿,有愿,又不肯行;或者肯行,行了又不努力,进进退退。
这样一层一层的淘汰,剩下来没几个人;台湾这么多人学佛,淘汰下来,剩一百
个都不到,岂不是佛法
难闻?﹁闻为大幸﹂:闻了之后,确实是真的,又能理解、又相信、又
发愿、又努力的依教奉行,没几个人。这是真正要觉悟的,机缘实在
不容易,开经偈说﹁百千万劫难遭遇﹂,不止百千万劫。好不容易得到
人身,又遇到正法的机会,这一生不能成就的话,怎么能对得起自己?
甚至对不起佛菩萨,对不起父母师长,对不起一切众生。
丁、四马警喻
这一段也是佛经里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比喻,比喻警觉心。拿五马
做比喻,马有五等,警觉心不相同。﹁一等顾见鞭影而驰﹂:主人骑着
马要牠走,鞭子一拿起来,牠在地上看到影子,晓得主人要牠开步走,
牠就乖乖走了;这是第一等的好马。好比学佛,告诉你这个情形,你一下子就觉
悟,不必要人督促,自己肯发愤努力,精进不懈,一定成
就。﹁二等鞭着毛尾而驰﹂:第二等警觉心差一点,牠看到影子没有警
觉心,必须主人拿鞭子在牠身上轻轻的敲几下,牠才晓得要牠走,这
才开步走。这就是在生活当中遭遇到一些折磨苦难,警觉人生是真苦。
前面一等人,什么样的苦难也没有受过,但是聪明,一听佛说,对!有道理,就
开始学了。
﹁三等鞭杖小侵而驰﹂:重重的打牠,打痛了牠才走。轻轻的打几
下,不痛不痒的,牠还无所谓,还不警觉,打痛了不走不行。他受到
相当的苦难,才会警觉,才会回头。﹁四等铁椎刺伤着路﹂:警觉心太
差,怎么打牠都不走,用马靴后面的马刺向牠腹部刺,非常痛,忍受不了,这才
走。人遭了大苦难,九死一生逃出来,他才警觉,才肯学
佛。第五种这里没写。第五种马刺刺下,牠倒下去。前面四种还有救,
佛还能救他;第五种,佛没有法子救。
诸位一定要警觉,在现前这个时代,万事莫如念佛急!其它事情都不重要,
这一桩事情太重要了。
佛学十四讲第十四讲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