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29|回復: 3
|
悟道法师:五戒相经笺要
[複製鏈接]
|
|
有开内脏。现在有一些女众子宫长瘤,以前都是剖肚子,要剖一刀很长的,然后再手术,整个子宫割除掉。现在听说不用了,他是用一个小小的器械,从肚子里面穿进去,这根进去它就可以在里面做切割手术;这个切割手术把她的子宫切掉,然后再从她的阴道拿出来。前年我到香港,有一个女众居士,她给我讲,她去开刀。我说开刀很恐怖的。她说现在很方便,不用这样,现在科技发达,可以用很细的东西,从肚子穿进去,然后在里面就可以切割了。古时候没有这些科技,大概用的都是这些吐下药,用药、用针血脉这一类的。我们看到这一类就要联想到,凡是你去堕胎的,你用什么方式就是杀死胎儿。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点,这是举出古时候。
『作是念:以是因缘,令女人死』,它这一段堕胎,他不是杀胎儿,他是要那个女人死。就是这个女人怀孕了,给他吃堕胎药,目的是要那个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罪』,如果这个女人吃堕胎药死了,这个优婆塞就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如果没有马上死,后来因为是这个原因死的,也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若不即死」,后来也不是这个原因死的,这是中罪可悔,可以忏悔,但是是属于中罪。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经【若为杀母故堕胎。若母死者。犯不可悔。若胎死者。是罪可悔。】
这段经文再给我们分析,堕胎他杀害的对象。我们一般人现在想到堕胎,只有想到堕胎儿,没有想到为杀母这桩事情。这个事情也是有,为杀母;但是现在去堕胎的人,大概很少说为了杀他母亲去堕胎的,现在是很少,主要还是堕胎儿的。这个地方佛给我们讲的很细,过去也一定有这样的一个事情,就是堕胎他目的是要杀死这个胎儿的母亲,而去给她堕胎的。我们知道,一个女人怀孕,她是生命交关,很危险的。所以在生产过程,真的是生的过就好,生不过,恐怕一条命就赔上去了。因此在怀胎的时候,也是很危险的。实在讲也是有她一定的危险性,特别在过去的时代,各方面都不是很方便。这是讲堕胎是为了杀母,不是杀胎儿。『若母死者,犯不可悔;若胎死者,是罪可悔』。这段是给我们讲,他堕胎的目的不是要杀胎儿,是杀母亲。因为他要杀胎儿的母亲,用堕胎药给她吃,如果这个母亲死了,这个优婆塞就犯不可悔罪,就破戒了。如果要害死母亲,没害死,但是害死到胎里面的胎儿,这个罪是可以忏悔的,「是罪可悔」。《笺要》蕅益祖师给我们讲:
笺【仍于母边得方便罪。不于胎边得罪。以无杀胎心故。】
《笺》给我们说明,为什么这段经文讲,为杀母去堕胎,如果母死,母亲死了,是不可悔;如果是胎儿死了,是罪可悔,这个罪可以忏悔。给我们解释,为什么胎儿死了,这个罪可以忏悔?就是他结罪是在『母边得方便罪,不于胎边得罪』。他结罪是针对这个母亲的,这个胎儿的母亲这边去结罪,因为他目的是要杀死胎儿的母亲,而不是要杀死胎儿。『以无杀胎心故』,因为他没有杀死胎儿那个心、那个念头。因此,如果要杀胎儿的母亲,母亲没杀死,去杀死胎儿了,这个罪还可以接受忏悔。结罪是在胎儿的母亲这边结罪,不在胎儿这边结罪。下面讲:
经【若俱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俱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若俱死者』,就是说他为了杀死胎儿的母亲,给他吃堕胎药,或者用针灸,或用什么方式,如果母亲跟胎儿两个都死了,「俱死」就是两个都死了,这是罪不可悔,这个罪就不可接受忏悔了。『若俱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要害死胎儿的母亲,母亲也没死,胎儿也没死,但是实际上也有给她下药了,但是没有害死她,这个罪是属于中罪,可以接受忏悔。忏悔就是改过,可能要去给人家赔罪,彻底忏悔改过,这可以接受忏悔。这是讲「为杀母故堕胎」。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经【若为杀胎故。作堕胎法。若胎死者。犯不可悔。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母死者。是中罪可悔。俱死者。是犯不可悔。是名堕胎杀法。】
『若为杀胎故,作堕胎法』。现在大部分医院堕胎都是为了杀死胎儿的,大概不是为了杀死胎儿的母亲,因为如果杀死胎儿的母亲,那个医院、医生要被判罪。他主要目的是杀死胎儿的,为了杀死胎儿,「作堕胎法」,堕胎法就是堕胎的方法。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古代是这些方法,现在科技发达方法更多。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目的是为了堕胎,要杀死这个胎儿,这个胎儿真的被杀死了,就犯不可悔罪。如果是堕胎,『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有人去堕胎,但是没有堕成功,胎儿没有死,这是中罪,可以忏悔的。如果为了堕胎,不小心胎儿的母亲死掉了,因为堕胎的原因胎儿的母亲死掉了,这是中罪可悔。祖师在《笺》里面有批注:
笺【仍于胎边得方便罪也。】
就是说他结罪是结在胎儿这边的,因为他是要杀胎儿。杀胎儿没有杀死,杀死胎儿的母亲,他结罪是在胎边得方便罪。所以母亲死,他是可以忏悔的,是中罪可悔。
下面讲『俱死者,是犯不可悔』,如果两个统统死了,这是犯不可悔。『是名堕胎杀法』,堕胎杀生的方法。我们根据五戒相的结罪,我们也了解一个大概。如果我们同学有受了五戒,就不能去堕胎,这是讲女同学不能堕胎。堕胎,你受了五戒,你就犯不可悔罪,这个罪过就很重,因为是性罪跟破戒罪两重的罪。你没有受戒,你堕胎,属于性罪。性罪,本身就是有罪过,你有没有受戒,你只要造了就是有罪过;受了戒,再加一个破戒罪,就两层了。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就不能有堕胎这个事情。现在很多学佛的人,他还是受现代这种言论的影响,他不相信因果报应,这个很麻烦,这个非常麻烦。问题是你不相信,因果还是这样,不是因为你不相信,它就不是这样。事实不是这样的,你不相信它还是这样。现代的人这些思想言论给人一个误导,错误的引导,引导人去造恶业。这两方面都有因果责任,都逃不掉的。
所以只要有怀孕,也不可以去杀生。现在大陆上,我听说是一胎制,生第二个就要受处罚。我有调查处罚的金额多少,听说以前是三千块,后来涨价涨到五千,现在听说人民币两万。两万块,如果有这样的情况,我建议还是被罚两万块好。你算盘可以算一算,堕胎你将来要堕地狱,这两万块付了就不用堕地狱,这个便宜占多大。你两万块去赚还赚得到,以后你这个儿子说不定报恩来的,他赚得更多供养你。现在我们金山寺齐老菩萨,他是菩萨心肠,专门收这些孤儿的,人家生了不要的,丢在寺院门口,他都捡起来养。因为他也有他生存的权力,他一旦来投胎,就是他有这个因缘、有这个缘分,我们是没有权力剥夺他的生命的。你说他来了就会饿死,多一些人就会死,也不见得。所谓一枝草一点露,一根草,露水下来它也有一点露;一个罗汉一份斋。这是杞人忧天,太过分操心。现在也有很多人说,人口太多!这个人口太多,它会有一个自然的调节,其实这个我们也不必太担心。
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在于现在这个时代性开放,太开放了,造成的问题。你要把根本的原因找到。你现在就是用堕胎这种方法,它是一种枝叶的问题,不是根本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归根究柢还是在一个教育的问题。这个教育的问题,如果你要教人不邪淫,这个问题就会减少了。现在性开放,一个老婆还不够,他还要好几个,当然人会愈来愈多,都是邪淫造成的问题。如果能够进一步,像受八关斋戒,或者受五戒。五戒有不邪淫,也可以受不淫戒,终身都不淫欲的,人口的问题不都根本的解决了吗?这才是治本之道。你要告诉他,后续的问题很麻烦,你造淫的因,你就会有这些果报。佛经里面讲得更深入,生死轮回就是这样来的。
如果我们能够不淫欲,也有很多人考虑到一个问题,这个世间就没人了,没有人就变成鸡鸭、野兽的天下了。大家想一想会这样吗?其实这个问题在《安士全书》就有讲到,以前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不结婚就没有人了。周安士居士讲,这个不太可能吧,淫欲有那么容易断吗?所以佛提出这个,就有很多人说:假如地球上大家都不淫欲,人不都绝种了吗?周安士居士回答说:可能吗?现在十几岁,发育还没有成长,他两个就有了关系,淫欲有那么容易就断了吗?佛一直讲、一直讲,你都还断不掉,哪有那么容易,你还担心什么?这是在清朝时候的,清朝时候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周安士居士是雍正、乾隆时代的人,那个时候我们中国人口还不是很多。在民国初年是四万万,就是四亿人口,现在十几亿,加速度的成长。如果那个时候的人知道现在人口这么快速的成长,他大概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问题是要限制人口的成长,而不是担心没人,是人太多了,人太多地球地方不够住,住不下。地球土地不会多出来,土地不会多出来,人一直多出来,到最后就人挤人,就挤到海里去了。另外一方面就是粮食不够,人多了,吃的不够。所以才限制人口的增长,因为有这些问题。
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我们一般人想的就是很简单,只是想到一个片面的,他没有深入去探究这个道理。佛是大智慧的人,大圆满的人,他对这个问题、事情看得非常彻底,非常明白。周安士居士这样的回答说:这个不太可能的,有几个人真正觉悟?那个人又问:如果真的每个人都觉悟,都不结婚,这个世界会变什么样?周安士居士就讲:那就跟天人一样,大家都是化生的,你不要在母胎里面受苦十个月,这多好!所以这四种生,化生是最舒服的,胎生是最苦的,再来就是卵生、湿生,胎生是最苦的。所以我们修行的人,你生命的由来,它的因缘,我们在经上看到的,胎卵湿化这四种。如果能够化生是最好的,也最自在的,你不用受胎狱之苦。如果是这样,我们这个地球马上就变成天堂,就变成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为什么不需要父母?因为往生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我想我们网络的同学,大家都听过净土经典,往生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他不需要像我们人间,经过父母胎生,他是莲花化生的。如果你能够修这条戒,不淫欲,将来你去往生的地方,是可以莲花化生,起码你往生到天道,都是可以化生的。天道,如果在欲界天,你欲望比较低,不邪淫,就可以化生,不用像人间这么苦。如果超越三界,像阿罗汉以上的,都是化生的,可以变化,可以自在,自由来去,多好,自由自在。所以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但是佛在经上这么讲,就有很多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一个解决的根本办法。
广化老法师在(因为这段经文,《笺》注就是在下面注了一些,也没有注很多)批注方面,他是讲十八年前在台湾,有一个住在苗栗泰安的居士。苗栗就是台湾中部,那个泰安不是山东这个泰安,是取山东这个地方。台湾有很多街名,将来我们大陆的同学去过就知道,都是取大陆地方的名称,都是地名,或者是省的名字。泰安是有一个高速公路的休息站,泰安休息站,最早的高速公路,那个地方就在苗栗泰安。这个居士姓黄,黄春妹,她的女儿到广化老法师南普陀寺要斋僧,就是供斋做功德,为她母亲做功德。她的母亲是肝癌末期,她去为她做功德。做功德,大家就去帮他妈妈助念,在他们助念之前,她母亲就看到有一些人来,给她女儿讲说:她看到她的父亲,还有她隔壁的伯父,这些亲戚朋友在给她招手。但是她的父亲已经过世了,她们隔壁伯父、叔叔也都已经过世了,她女儿有学佛,她就想到《地藏经》讲的,临命终的人,冤亲债主就变化作他的亲人,来接引她堕落恶道。她就给她母亲讲:你千万不能跟他去,你一定要念佛见到阿弥陀佛才可以跟他走。然后她就没有跟他们去,就一心念佛,才念了两天,念了两天之后她那个肝癌,肝癌大部分肚子都会涨起来,严重有的会吐血块;给她助念也有很好的效果,念到她肚子消下去,消下去就看到佛来了。
看到佛来,她女儿、她们家人就跟她讲:赶快跟佛去了。她说:不行,现在有两条狗,还有一个小女孩,把她大腿抱住,她走不掉。后来老法师再问她这个事情,他说你母亲要往生,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他就问她,有一只白狗、一只黑狗。白狗跟黑狗,是他大哥小时候眼睛不好,医生说要找一只白的狗、一只黑的狗,然后用那两只白狗、黑狗的眼睛配药,做药引,才能治他的夜盲症,结果把那黑、白二犬给杀了。另外那个小女孩是她第十三个妹妹,因为以前经济不好,所以就把她给堕胎了。广化老法师听到这样的一个情况,就告诉她说:叫你母亲要跟她这些冤亲债主沟通,就是说以前不知道佛法,做了这些错误的事情,请他们原谅。现在要让她好好念佛,把功德回向给他们,希望他们也一起念佛求生净土;让她好好往生净土,将来度他们成佛。这样果然冤亲债主就不见了,乘佛的愿力接引往生了。由这个事件,事实证明,杀生、堕胎也会障碍往生的,就是冤亲债主,会发生这样的障碍。
已经造了这个业的人怎么办?现在很多人都堕过胎,也有很多居士问我这个问题。以前无知,犯了这个错误,都已经造成了,现在唯一能弥补的就是断恶修善,念佛回向给这些冤亲债主。建议大家就是发心,有堕过胎儿的最好能发心支持不堕胎的法案。所以以前有堕过胎的同修,我现在很支持天主教,我们在台湾要向政府申请(在立法院),这个我都很支持的,支持不准堕胎。希望大家从这个地方来改过、来忏悔,拿出具体的行动,才是表示真正有诚意忏悔。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一段。下面的经文,我们下一次再继续来学习。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十七集) 2009/7/29 中国山东省海岛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17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上一集讲到经文「堕胎杀」。
上一集所讲的这段经文,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这个世界上可以说非常普遍的,这是犯了严重的杀戒。堕胎杀,如果为杀胎儿,胎儿杀死了,这在五戒里面犯了不可悔罪,罪业是相当之重。但是现代我们看现前这个世界上,造这个严重杀业的人是愈来愈多,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到,佛在经上讲的因果报应。世界灾难愈来愈多、愈来愈频繁,一次比一次严重,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人造的恶业造得太多了,造得太严重了,所以导致天灾人祸,这点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明了因果,我们想要避免这些灾难,就知道要从因把它断掉,把恶因断掉,后面就不会结恶果。把恶的因缘把它断除,把它停止下来,后续的就不会结恶的果报,这点是非常重要,也是当务之急,当前最重要的一桩事情,断恶修善。在五戒、十善,断恶修善都是从不杀生开始,列为第一个。特别现在堕胎的事情非常严重,我们学佛的人除了自己避免造这个恶业,进一步的还要去广泛的劝导世人不要造这个恶业。如果有别人做了这个善事,劝人不要堕胎,比如在台湾,天主教办的辅仁大学,他们就发起这个运动,这个好事我们要随喜、要赞叹、要支持,要全心全力帮助他达到这个善事,达到这个目标。
我们这集接着下来看下面一段经文,这段经文是讲「按腹杀」,这跟前面经文讲的「堕胎杀」也有一些类似。我们请看经文:
经【按腹者。使怀妊女人重作。或担重物。教使车前走。若令上峻岸。作是念。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后因是死。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我们先看到这一段,这一段就给我们讲什么叫按腹杀。『使』是指使,『怀妊』就是怀孕、妊娠,就是怀孕的女人,她去做这些粗重的工作。『或担重物,教使车前走』,怀孕当然不适合做太过粗重的工作,这是有意要害他的,所以叫她去担负很重的这些物品,包括挑、背这些重的,挑得过重;或「教使车前走」,车前走就是拉车,古时候的人力车,现在比较少见了。以前我小时候,用人力拉货物的车,我们也还常常看到。拉车,人要在车前面走,也是拉一些笨重的东西。『若令上峻岸』,「若」就是假若,「峻岸」就是比较高、危险的地方。当然这些事情都不适合一个怀孕的女人来做,但是现在逼她去这样做,叫她去做这些事,目的就是要害死她。
『作是念:令女人死』,「作是念」,他心里有这个念头,主要是要让这个女人死,用这种方式去害死她。『死者,犯不可悔』,如果这个怀孕的女人是因为这样的缘故被害死,优婆塞(受五戒的居士)如果是用这种方式去害死一个怀孕的女人,就犯了不可悔罪,戒体就丧失掉。『若不即死,后因是死,是罪不可悔』,被害的怀孕女人当时如果没有马上死,过了一段时间,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背负重物、让她做粗重的工作,或者让她爬高的地方、危险的地方,后来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死的,这个罪也是不可悔,不可忏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后来这个怀孕女人也是死了,但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死的,是其它原因死的,这是中罪可悔,犯了中罪,可以忏悔。下面讲:
经【若为胎者。如上说。是名按腹杀也。】
『若为胎者』,就是为了要杀胎儿。上面的经文讲,目的是要怀孕这个女人死,他不是想害胎儿。如果他用这种方式是为了要杀死胎儿的,杀死胎儿用这种方式大部分就是要让胎儿流产。我们常常听到,女人怀孕有流产的,她不小心,或者做粗重的工作,就流产了。我们道场有个出家众,他在家的大媳妇怀孕了,怀孕了几个月,在澳洲就有人请她开车,开了很远,大概开一整天,开回来没多久就流产了,第一胎的胎儿就流产了。就是类似这样的情况。「若为胎者」,他的目的是要害死胎儿。如果是无意的、无心的,当然是有过失,但是罪没那么重。这里讲的就是为了害死胎儿,让这个怀孕的女人去做一些不是她现在适合做的工作。经典举出这几个例子,我们就可以以此类推。如果是为了害死胎儿,结罪如同上面经文所讲的是一样的。胎儿死,就犯不可悔罪;如果没有死,就是中罪可悔。『是名按腹杀也』,这段经文就是给我们说明「按腹杀」。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经【遣令道中死者。知是道中有恶兽饥饿。遣令往至恶道中。作如是念。令彼恶道中死。死者。犯不可悔。余者亦犯。同如上说。是名恶道中杀。】
『遣令』,遣使、逼迫他的意思,命令、逼迫他到恶道当中去,逼他到恶道当中主要也是要害死他。『知是道中有恶兽饥饿』,这是举出一个例子,知道这条道路是一条恶道,有危险的,当中有凶恶的猛兽,像虎、狼、狮子这一类的,凶恶的猛兽牠很饥饿,肚子很饿。我们知道虎、狼、狮子,牠肚子饿,牠一定去找动物吃,包括人,牠也吃,牠肚子饿得发慌,受不了。因为虎、狼、狮子,牠是肉食动物,牠不像牛羊,你放牧在草地牠吃草。虎、狼、狮子牠们不吃草,是吃肉的,肉食动物,这条道路明明知道有这些恶兽在,叫他去走那条路。『遣令往至恶道中,作如是念』,「作如是念」就是心里起了这个念头,我们现在讲动机。他的动机,『令彼恶道中死』,让这个人走这条恶道,目的就是希望他在恶道当中被这些恶兽把他给吃了,让他就这样死了,他的目的是这样的。『死者,犯不可悔』,被逼迫走这个恶道,被虎、狼吃了,真的被害死了,;另外一种方式,就是诱骗、拐骗,欺骗他的,让他去走这条恶道,被这些虎、狼、狮子吃掉了,死了,这样就犯不可悔罪,这个罪不可悔。『余者亦犯,同如上说』,「余者」就是其它的,如同上面所说的。余者是一个含盖性的言词,就是包括其它的,如同上面所说的。凡是他在恶道当中,有危险的地方统统叫恶道,故意用欺骗的方法,或者用逼迫的方法,让他要害死的这个人走上恶道,丧失了生命,跟这条结罪是一样的。所以,「同如上说,是名恶道中杀」。这是「遣令道中死者」。我们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身根。命根。加罗逻时。以杀心起方便。欲令死。死者。犯不可悔。余犯同如上说。】
『乃至』,「乃至」也是讲母胎,跟怀孕有关的。前面讲怀孕,胎儿形成时间比较久,可能有几个月了。这里讲是『初得二根』,刚刚怀孕的时候,比如说刚刚怀孕才一个星期、二个星期,刚刚怀孕。刚刚怀孕,他就有『身根』跟『命根』。『加罗逻时』,「加罗逻」《笺要》里面讲:
笺【加罗逻。或云歌罗逻。或云羯逻蓝。此翻凝滑。又翻杂秽。状如凝酥。乃胎中初七日位也。】
《笺》也给我们解释『加罗逻』。这是印度话,它有几种译音,有翻译为『歌罗逻』的,有翻译『羯逻蓝』,三种译音不同。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凝滑』,又翻为『杂秽』。「凝滑」的意思,『状如凝酥』,它的形状就好像酥酪凝固起来,我们现在讲,凝固的奶制品。这是指『胎中初七日位』,就是女人怀孕第七天,就是刚刚怀孕一个星期,他胎中胎儿的形状就像凝酥一样。这就是初得二根,这个时候他已经有身根跟命根。这个时候如果故意去把他堕掉,也是犯不可悔罪,因为他生命已经进来了,神识已经进来了,所以他就有身根、命根。我们看弘一大师的《补》:
补【文云。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身根命根加罗逻时。《大律》作。乃至胎中初得二根者。谓身根命根迦罗罗时。】
《大律》是指《四分律》,比丘律里面讲的。弘一大师引用《四分律》,补充这段经文给我们说明。我们一看就明了,是胎儿最初形成,入了母胎,得到身根、命根这二根,叫迦罗逻。
广化老法师有一个补注,这个补注是一个假设性问答。「或问:母亲不小心发生意外而流产,犯杀戒否?答:不犯,无杀心故。」看到这段经文,如果有居士受了五戒,母亲不小心发生意外的流产,这是常常有的事情。这个犯不犯杀戒?这里补注给我们讲不犯,就是他没有犯杀戒。为什么没有犯?因为他没有杀心,他不是存心要去堕胎的。所以流产跟堕胎当然是不一样的,流产,她是不小心、无意的,这不犯杀戒。
在母胎当中『初得二根,身根、命根加罗逻时,以杀心起方便,欲令死,死者,犯不可悔』。就是有了这二根,「以杀心起方便」,让胎儿死,这是犯不可悔罪。所以这也不能不知道。经文讲得这么详细就是怕我们受五戒的优婆塞不知道,以为怀孕几个月堕胎才有罪,刚刚才一个礼拜就赶快给他堕掉,大概就没罪。我们看到这个经文很明显,这个时候你就不可以堕胎,他已经有生命,他有命根。如果这个时候,怀孕一个礼拜就把他堕胎,让胎儿死了,这样还是犯不可悔罪。『余犯,同如上说』,「余」就是包括其它的,就如同上面讲的结罪是一样,我们就可以以此类推。好,「按腹杀」我们就讲到此地。我们接着再看下面经文,「赞叹杀」。请看经文:
经【赞叹杀有三种。一者恶戒人。二者善戒人。三者老病人。恶戒人者。杀牛羊。养鸡猪。放鹰捕鱼。猎师围兔射麞鹿等。偷贼魁脍。咒龙守狱。若到是人所。作如是言。汝等恶戒人。何以久作罪。不如早死。是人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我们先看到这一段,这一段给我们讲赞叹杀。『赞叹杀有三种』:第一种是『恶戒人』,第二种是『善戒人』,第三种是『老病人』。「赞叹杀」主要是教人去死,或者教人家去自杀,这叫赞叹杀。就是鼓励人家赶快去死,就是此地讲的赞叹杀。赞叹杀有三种对象,三大类的对象:第一类是「恶戒人」,恶戒人就是造恶业的人,或者他在世间从事的行业不善的、不好的行业,这一类都包括在恶戒人。第二类是「善戒人」,善戒人就是好人,做好事的,他从事的行业是善的行业,比如说他从事的都是属于慈善这方面的,这一类是善戒人。第三类是「老病人」,人老了,年纪大了,或者有病的人。所以赞叹杀对象有这三大类。
我们先看第一大类,『恶戒人者』。经文这里给我们举出几个例子,我们根据这些例子,也是举一反三,以此类推。我们一定要知道,因为经文没有办法讲得那么多、那么详细,往往都是举出几个代表、几个例子,让我们从这些例子里面去以此类推。恶戒人,第一种『杀牛羊』,杀牛羊的,当然包括杀猪、杀鸡、杀鸭、杀鱼,这包括在里面,经文为了省略举出个代表。所以我们不能看到说「杀牛羊」,大概就是杀牛、杀羊的是恶戒人;杀猪、杀鸡的就不含盖在里面,如果我们这样看就错了,它是含盖性的。意思就是说,凡是造杀生业的,这里以杀牛羊来做个代表,凡是从事于杀生业的,我们现在讲屠宰业的,都包含在里面。这是第一种恶戒人。
第二种恶戒人是『养鸡猪』,养鸡,养猪。现在饲养鸡、猪这个行业也很多,听说山东这边养猪、养鸡的,好像专门养给市场去宰杀的,听说都不少。这个行业也非常的多,养鸡、养猪这也是一个代表,这是属于养殖业的。在台湾除了像养鸡、养鸭,专门卖给人家宰杀的,还有养鱼的,鱼塭,在沿海这带也很多,养鱼的。凡是饲养这些动物、飞禽走兽,或者水族类的,提供给市场宰杀的,都属于这个行业,这是第二种恶戒人。以上这两种,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上是很普遍的,国内国外都有这个行业。如果没有这个行业,我们到市场去,怎么有这些鸡鸭鱼肉可以买?说明这个行业非常普遍。从事这两种行业的就属于恶戒人,第一种是当屠夫,屠宰的;第二种是养殖的。
下面第三种讲『放鹰』。「放鹰」,这个我们可以联想,这也不是一个好行业。因为老鹰也都会去吃鱼,或者他有其它用途,所以列在恶戒人这一类里面。第四个『捕鱼』。「捕鱼」就比较普遍,在这个地球上,大概世界各国,凡是沿海都有捕鱼这个行业。渔船有大有小,出海去捕鱼,这个行业也是非常普遍。做这个行业当然是不好,是杀生的行业。在前年,我到普陀山去,去那边住了几天。那次去也不是去玩,那次去去住在一个寺院,那个寺院我一时想不起它名称,很大,很有名的。我住在那里三天就写一篇文章,就是去年我们澳洲净宗学院,给我们净公上人老教授,祝贺他老人家讲经弘法五十周年纪念专刊,要我写一篇文章。我就在那个寺院,在房间里面写了三天,大概写了差不多一万个字,写了一大篇。那边的同修就给我讲,他说在他们舟山群岛,大部分都是渔民,出海捕鱼的。我们知道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我们在街道上也有看人家抓鱼来卖的、卖海鲜的。我们觉得,清净道场在现前这个时代,还是避免不了这些杀生的情况。有一年我到九华山去,在九华山上,在街道上也有老百姓他们就在,九华山地藏菩萨的道场,他们就杀鸡、杀鸭,他们照样吃荤、吃肉的。以前在清净道场是没有这些事情,但是现在都有这些事情,连佛门净地都免不了这些造恶业的事情。这是讲捕鱼。
下面一种是『猎师』。「师」就是狮子的狮,抓狮子的,这也是举出一个代表。抓狮子,当然也包括抓老虎,还有抓大象、犀牛,犀牛角非常名贵。现在好像也禁止捕杀这些动物。「猎」就是去抓,如果没有人去抓牠,动物园,还有马戏团怎么会有这些狮子、老虎去表演?一定去抓来的。有专门在抓这些凶猛野兽的猎人、猎师;毒蛇、猛兽,专门在抓的这些猎人。这一类就包含在猎人里面。下面一个是『围兔』,我们看了也很明显,就是抓兔子,设个陷阱,把牠围起来。
下面『射麞鹿』。「鹿」种类也有几种,有麋鹿,有一般的鹿,牠的体型、形状有一点不同,但是都是属于鹿这一科的。古时候用弓箭去射,现在有猎枪去射杀。大家如果看过《动物奇观》,以前我在电视上也看过,看到捕杀的这些猎人。特别在非洲地区,这些野生动物很多,现在捕杀的方式比以前更发达,用射的。如果捕抓大象,你看一只大象那么大,或者一只犀牛,那么大;他要抓活的,他的枪就要放麻醉药,麻醉药放在枪里面,就像射弓箭一样,把注射筒当子弹一样发射出去,然后射在动物的身上。射进去,麻醉药就渗透到牠肉里面去,到牠神经里面去,那只庞大的动物马上就倒地不起。他们卡车就开过去,吊车就把牠吊起来,吊起来抓到动物园之后,麻醉药退了,动物醒过来,但是牠身体已经在动物园,不是在野外。这属于射麞鹿这一类的,有抓死的,有抓活的。以上放鹰、捕鱼、猎狮、围兔、射麞鹿,这几种都属于猎人这一类的。
下面讲『偷贼』。「偷」是小偷,我们一般讲小偷。偷就是暗中把别人的财物偷取了,他把它偷走、拿走了,在戒经讲不与取,没有经过主人的允许,他私自的、暗中的把它拿走。或者用种种不法的手段,或者舞弊,就是暗中把别人的财物夺取过来,这就叫偷,偷就是暗中的。「贼」是盗贼,盗就比较明显的,像抢劫这一类,他是摆明要的,或者用威胁利诱,胁迫别人一定要送钱给他,这一类都属于盗贼。所以偷、贼,这是恶戒人,造恶业的人。
『魁脍,咒龙』这两种,我查了《佛学辞典》,查了半天没查到,不晓得什么叫「魁脍」,什么叫「咒龙」,以后有查到资料再跟大家补充报告。现在不知道实际的情况,我们大概知道,这也是不好的行业。魁脍这个脍,我现在本子是肉字旁的「脍」,根据查字典,肉字旁这个「脍」就是肉切细细的,把肉切得很细,脍是这个意思。佛陀教育基金会印的《五戒相经》是人字旁的「侩」,这两个字念的音一样,但是意思上就不一样。人字旁那个侩是有陷害的意思,肉字旁这个脍是厨师切肉,切得很细。又有一个是同音的,我们一般讲刽子手,那个刽也是一个会,旁边是一个刀,古时候专门执行杀人的,砍人家人头的。此地魁脍,我们从这个意思当中大概理解,做的这个行业也是不好的。比如说在厨房切肉,这也是跟杀生有关的,或者专门设计害人的。现在是没有古时候的刽子手,但是现在执行死刑的警察也是属于这一类,专门给人家枪毙,执行死刑的,这一类行业也是不好。咒龙,跟龙有关系,跟念咒有关系。下面讲『守狱』。「守狱」,我们就比较明显可以理解,看守牢狱的。现在就是看守牢狱的这些警察、警卫,凡是看守牢狱这一类的,这一类都属于恶戒人。恶戒人就是他们从事这个行业、工作都不是好的,都是不善的。
如果一个受五戒的优婆塞到了这些人面前,就是上面讲的恶戒人,『若到是人所』,到他住的处所。『作如是言:汝等恶戒人,何以久作罪,不如早死』。「作如是言」,就是给这些做不好行业的人讲,你们干的行业都是不好的,都是恶业,为什么还要留在这个世间那么久?你多活一天就多造一天罪业,「不如早死」。就是劝他:你早一天死早一天好,你早一天死就少造一天罪业,你不如现在就赶快去死,劝他赶快去死。『是人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是人」就是那个恶戒人,就是以上讲的,不管从事那种的恶戒人,凡是不好的行业这些人。这个人如果听了优婆塞劝他赶快去死,他真的就去死,去自杀、去死了,「是罪不可悔」,这个优婆塞犯不可悔罪;「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叫恶戒人赶快去死罪也这么重吗?他在世间造恶业,不干好事,怎么也有这么重的罪过?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因果要分明。恶戒人他造的业,他自己要承当这个因果责任。我们叫他去死,我们也造恶业,他造恶业,我们也造恶业。
我们不喜欢看到这个恶人,希望他赶快去死,劝他赶快去死,这样就犯戒,就犯不可悔。这个人如果真的是因为这样,听了优婆塞的劝告,他真的就去死,这是罪不可悔。为什么?因为这个人他是听了他的话去死的,这样就犯不可悔罪。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如果这个人还是死了,但是不是因为优婆塞劝他去死,不是这个原因死的,是其它的原因死的,是中罪可悔,是中罪,可以接受忏悔。为什么还是中罪?这个人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死,为什么还是有罪?因为你造了赞叹杀就是口业,赞叹杀就是口杀。我们在《沙弥律仪》也看到,身杀、口杀、意杀,这一类属于口杀。我们接着看下面的经文:
经【若恶人作如是言。我不用是人语。不因是死。犯中可悔罪。若赞叹是人令死。便心悔。作是念。何以教是人死。还到语言。汝等恶人。或以善知识因缘故。亲近善人。得听善法。能正思惟。得离恶罪。汝勿自杀。若是人受其语。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这一段再给我们说明,『若恶人作如是言:我不用是人语。不因是死,犯中可悔罪』。这个恶人听到优婆塞跟他讲,劝他去死。这个恶人「作如是言」,他就讲,我为什么要听你的话?「我不用是人语」。但是后来他也死了,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死的,这个优婆塞是犯中可悔罪。『若赞叹是人令死,便心悔,作是念:何以教是人死?还到语言:汝等恶人,或以善知识因缘故,亲近善人,得听善法,能正思惟,得离恶罪,汝勿自杀』。这是优婆塞开始是赞叹、劝那个恶戒人赶快去死,后来想一想,觉得又不对,『便心悔』,就是忏悔。觉得这样做不对、错了,自己起了个念头,我怎么可以教那个人去死?虽然他是恶人,但也不应该劝他赶快去死。所以『还到语言』,就是回过头来,再去给那个恶人讲,说『汝等恶人』,你们虽然做这个行业是不善的,或许你们可以遇到善知识的因缘,以这个因缘亲近善人,可以听到善法,听到善法能够正确的思惟,就可以『得离恶罪』,恶罪就可以远离,『汝勿自杀』,我刚才给你讲的,你就不要听,你就不要自杀。『若是人受其语,不死者』,如果这个恶戒人接受了优婆塞回过头来劝他不要自杀,刚才他这样讲不对,劝他不要去死,这个恶戒人「不死者」,就是没有因为优婆塞劝他去自杀他就去自杀,『是中罪可悔』,是中罪,可以接受忏悔。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这一段。下面是劝善戒人,我们下一集再来学习。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十八集) 2009/8/5 中国山东省海岛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18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上一集跟大家一起学习到「赞叹杀」这段经文。赞叹杀在经文里面给我们讲对象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恶戒人,第二类是善戒人,第三类是老病人,给我们讲了三类对象。赞叹杀就是劝人去自杀、劝人去死,主要用语言文字劝人去自杀,劝人赶快去死,这就属于赞叹杀。
我们上一集,我们学习到赞叹杀第一类的恶戒人。恶戒人就是他在我们这个世间,他从事的行业是不善的,经文里面给我们举出几个例子,像小偷、盗贼,打猎的、捕鱼的,杀牛、杀羊、杀猪、杀鸡、杀鸭,看守牢狱的,还有用咒语去害人的。凡是在社会上从事不好、不善的行业,都属于恶戒人这类。优婆塞受了五戒,如果看到恶戒人,觉得恶人很讨厌,在世间不但对社会没有帮助,一天到晚都是在造恶业,劝这些造恶业的人赶快去死,叫他最好去自杀,赶快死。如果那个恶戒人听了他的话,真的就自杀死了。这个优婆塞,他受了五戒,第一条不杀生,劝人去自杀,他就犯不可悔罪。如果这个人自杀,没有当场死,送到医院、在途中死了,或者过了几天,是因为这个原因死的,也是犯不可悔罪。如果后来这个人也是死了,但是不是这个原因死的,不是因为优婆塞劝他去自杀这个原因死的,是其它的原因死的,还是有罪,但是这个罪可以接受忏悔,是中罪可悔。我们上一集就学习到这段,这是劝恶戒人去自杀,劝做不好的行业、造恶业的人去自杀,这也不可以。我们这集接下来是劝善戒人去自杀,我们请看经文:
经【善戒人者。如来四众是也。若到诸善人所。如是言。汝持善戒。有福德人。若死。便受天福。何不自夺命。是人因是自杀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自杀者。中罪可悔。若善戒人作是念。我何以受他语自杀。若不死者。是罪可悔。若教他死已。心生悔言。我不是。何以教此善人死。还往语言。汝善戒人。随寿命住。福德益多故。受福益多。莫自夺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这一大段经文是赞叹杀,劝善戒的人去自杀。前面一段经文是劝恶戒人去自杀,这段是劝持戒修善的人。『善戒人者,如来四众是也』。「善戒人者」,这里经文给我们讲,「如来四众」。四众就是我们现在佛门里面讲的四众弟子,在家二众,出家二众,所以四众就包括在家、出家的佛弟子。四众弟子断恶修善,持戒修善。受五戒的优婆塞,『若到诸善人所』,「若」是假若,到持戒修善的善人他住的处所。『如是言』,到他住的处所就这样跟他讲,就是讲以下的这些话。『汝持善戒,有福德人。若死,便受天福,何不自夺命?』就是告诉这个持戒修善的人说,你持五戒十善,是一个有福德的人。如果你现在就死了,你马上可以生到天道去享受天福。「便受天福」,便就是即便、马上、很快的,你就可以往生到天堂去享受天福。在人间也没什么意思,人间的享受总不如天道好。「何不自夺命」,你为什么现在不赶快死、赶快自杀,马上就可以往生到天道去享受天福,这不是很好吗?这样去劝这个善戒人,叫他赶快去死,死了马上可以生天道。
我们看到这一段,跟前面那一段,就是完全两个极端,不同的。前面那个是造恶业的,劝那个造恶业的人赶快死,早一天死少造一天的罪业,多活在这个世间多造一天的罪业,劝恶戒人赶快死;这里是劝善戒人赶快死。『是人因是自杀死者,犯不可悔罪』,「是人」就是那个持善戒的人。这也是跟前面恶戒人一样的,只是人的对象不一样。这个善人因为是这个优婆塞劝他自杀这个缘故,他真的就听他的话去自杀死了,这个优婆塞他就犯不可悔罪,就丧失掉优婆塞的资格,戒体就丧失掉了。『若不自杀者,中罪可悔』。「若不自杀者」,这个善戒人他不去自杀,他没有自杀,或者是其它原因死的,不是这个原因,这是中罪可悔,他没有自杀。没有自杀,这个优婆塞劝他自杀,虽然他没有死,但是还是有罪,这个罪是中罪,这个罪是可以接受忏悔的。
下面讲,『若善戒人作是念:我何以受他语自杀?若不死者,是罪可悔』。「若善戒人作是念」,就是自己心里这么想,这个人来劝他自杀,他听了之后,『我何以受他语自杀』,我为什么要听他的话去自杀?这个善戒人并没有接受,没有听他的劝告去自杀。「若不死者,是罪可悔」,没有自杀,这个善戒人没有死,这个罪是可以忏悔。还是有罪,虽然善戒人没有听他的话去自杀,但是这个优婆塞劝他去自杀,这就有罪;虽然没听他的话,没有死,还是有罪,这个罪是可以忏悔的。『若教他死已,心生悔言』,这就是优婆塞去教善戒人去自杀、去死,去给他讲了之后,自己心里想不对。「心生悔言」,就是他觉得,他跟他讲这些话,去劝他自杀,不对了。下面讲『我不是』,「我不是」就是我这样劝他是不对的,不应该这样劝他的。『何以教此善人死』,为什么可以教这个善人现在就去死,怎么可以这样?这就是他一念悔过,知道自己错了。
『还往语言』,「还」就是回到善戒人的处所,再回去跟他讲。『汝善戒人,随寿命住,福德益多故,受福益多,莫自夺命』。就赶快回去再给他讲说:我刚才讲那些话是错的、不对的,「汝善戒人」,你是一个修善持戒的人,应该「随寿命住」,根据你这一生寿命的长短,寿命到了,自然往生,这就叫随寿命住。根据你寿命长短,随你的寿命住在这个世间,你在这个世间多住一天,世间人也享受你的福德,也沾你的光。「福德益多故,受福益多」,你是一个好人、善人、持戒的人,在这个世间多住一天,世间的人、社会上都会蒙受你的福报,得到你的庇荫、沾你的光。所以你在这个世间多住一天,这个世间享受到你福报的人就愈多,受福益多,沾你光的人就愈多。「莫自夺命」,你就不要自杀。回去这样再去劝他,你不能自杀,不能马上死。
下面讲,『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不因死」,就是优婆塞去劝这个修善持戒的人自杀,但是这个修善持戒的人他并没有接受,他也不是因为这个优婆塞劝他自杀而去死的,而是其它的原因死的,这叫若不因死。若就是假若,不是因为他劝他自杀这个原因死的,是其它原因死的,这个优婆塞是中罪可悔。是中罪,可以忏悔,因为他不是他劝他自杀这个原因死的,是其它原因死的。经文到这一段,就是一个恶戒人、一个善戒人。
赞叹杀就是劝人自杀的、教人自杀的。现在我听说,网站上有专门教人家自杀的,教人家自杀的一些方法、方式。我记得,在之前不久看到一个新闻,就是教人自杀的,在网络上。它还出了一本小册子,《自杀手册》,教人家怎么去自杀的,就是把那些自杀方法都教人。所以现在有很多人自杀,跳楼、吃药、烧炭种种,或者跑去给车子撞,这在日本也常常听到。自杀率最高的大概是日本,听说一年都有三万多人自杀,大部分是家庭的变故,或者是事业失败,他想不开,受到刺激、打击去自杀的。像网络上教人家自杀的,这就是这里经文讲的赞叹杀,这个就犯戒。这是讲你受了五戒,这样做就犯戒,犯戒的轻重就如同这个经文讲的,来判定你犯戒的罪,重就不可悔,不可忏悔;比较轻的,中罪可悔,下罪可悔。
我们接着再看下面,劝第三类的人,以上是劝恶戒人、善戒人。一般我们讲,劝恶戒人大家比较能想的通,这个人在世间造恶业,多活一天,多造一天的罪业,早一天死,早一天解脱,这个我们还比较能够理解。劝善戒人赶快去死,这个我们就有一点想不通,这个好人怎么叫他赶快去死?但是也有,在古时候到现在可能都还有,这里经文给我们讲得很清楚,你有福报,早一天死,早一天到天道去享福,也有这个情况。这个事情在戒经上以前就有,现在还是有。所以有一些人想赶快求往生,能不能用自杀的方式去往生?佛在戒经上是不允许的,不允许这样做的。用自杀式的,求早一天往生,佛在戒经上不允许,不允许这样做的。印光祖师在《文钞》里面也有回答过这个问题,佛是不允许的。所以这个地方给我们讲得非常清楚,受了戒的人不可以劝人自杀,当然你自己也不可以自杀,戒经上规定不可以这样做的。下面是劝老病者,我们请看经文:
经【老病者。四大增减。受诸苦恼。往语是人言。汝云何久忍是苦。何不自夺命。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病人作是念。我何缘受是人语。自夺命。若语病人已。心生悔。我不是。何以语此病人自杀。还往语言。汝等病人。或得良药。善看病人。随药饮食。病可得瘥。莫自夺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这是赞叹杀,劝第三类的人去自杀,劝他赶快去死。第三类是『老病者』,人老,年纪大了,或者生病,病得很厉害,在病床上躺了好几年。特别是现在这种植物人,有的躺了一、二十年,三十年的都有。我的三舅妈,她大概五十几岁的时候中风,在床上整整躺了三十年,行动都很不方便,都要人照顾。到了八十几岁才往生,这当中又开了好几次刀。这一类是老病。病也是非常痛苦的一桩事情。人老了,身体的机能也退化,眼睛也花了,牙齿也掉了,四肢行动也不方便,这就是『四大增减』。人老、病了,就『受诸苦恼』,日子就不好过了。这些苦恼的事情,尤其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上是愈来愈多,特别现在年轻人都不太照顾老人的。人老了,的确是非常可怜。
因此我们净公上人老教授多年来一直提倡弥陀村,最近提倡宾馆式的弥陀村,用五星级、六星级。它建筑的设施跟宾馆一样,经营的方式也是跟宾馆一样,让这些年纪老的人他来租,或者来买一个房间,住在这个地方。住在这个地方,平常生活有人照顾,房间有人整理打扫;有个公共活动的空间,有公园、有佛堂、有餐厅,有这些设施。如果老人有宗教信仰,他可以听经闻法,精神上可以得到安慰,过一个幸福的晚年。这是我们净老教授多年来不断的提倡,希望将来世界上各个地区,都有这样一个照顾老人的机构,二十一世纪的老人就有福了。
因为现在年轻人跟老人有的都没有住在一起。甚至有老人他的老伴死了,剩下自己一个,儿女也不住在一起,他自己一个人住一个房子,住一个地方。因此在新闻报导上我们也常常看到,有一些老人在自己家里死了,死了好几天人家都不知道。有的甚至死了,他的肉都烂掉了,就剩下骨头了。在台湾有一则新闻,我看到了这则新闻。一个老人自己住,死了,人家不知道,不晓得死了多久,尸体都烂掉了。后来人家怎么发现?就是狗跑到他们家里,去啃那个老人的骨头,邻居看到了,狗啃的那个骨头,不是猪的骨头,好像是人的骨头。去警察局报案,结果一查才知道,那个老人死了都不晓得多久,剩下一堆白骨,狗去啃那个骨头。我们可以想象,人老、病了,如果得不到妥善的照顾,就更可怜了。因此我们净老教授也是大慈大悲,在世界各地奔走、提倡,提醒这些发心要做善事的人,这是我们当前社会上非常需要的一桩慈善事业,值得提倡。
人老,或者生病,当然受诸苦恼,这个优婆塞『往语是人言:汝云何久忍是苦,何不自夺命』。「往语是人」,就是到这个老人的面前,或者病人的面前,或者是老病人的面前,去他那里就跟他讲:你老了,又病了,或者病人病了很久,你为什么要在这个世间长久忍受这些痛苦?你为何不自己夺取自己的生命,自己去自杀,早一天死,早一天得到解脱,避免受老病苦。『因死者,是罪不可悔』。「因死者」就是这个病人或者老人,他听这个优婆塞劝他赶快去死,他想一想也有道理,活在这个世间就活受罪,他就去自杀了。自杀,真的死了,这个优婆塞就犯杀戒,这个罪是不可悔的,不可以忏悔的。老病本来他就很难受了,再去劝他自杀,这个就有罪了。
在医院里面,我们也常常听到,有病人他受不了这种病苦的折磨,他自己去自杀的。他如果是自己动念头去自杀的,那是他个人的事情。如果他是看到网络上教人家自杀那些数据、那些方法,网络上放数据的人他就有罪了,就是属于这一类赞叹杀。所以在医院,自杀的人很多,特别是老的医院、历史比较久的医院、大医院,这个都时有所闻。在十几年前,台湾台大医院,是台湾大学附设的医院,历史很久了,从日据时代就有了。那个医院就常常有人自杀,跳楼自杀的,受不了病苦自杀的。因此李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们台中莲社有一些莲友,在这个医院当医生的,他们在医院也组了一个社团:慈光佛学社。在医院组了一个社团,给医院这些医生、护士,还有病人;主要是针对病人,让病人有机会来接触佛法、学习佛法。到了农历七月份,他们医院里面看到鬼魂的事情就很多。所以鬼神的事情,大医院大部分的医生、护士都相信。另外第二家就是长庚医院,他们都相信,因为都是他们自己亲自碰到的。所以就请我们道场每一年农历七月份,这两家大医院我们是一定要去做三时系念的,跟这些众生结缘、超度。
这是讲老病,去劝老病的人赶快死,赶快自杀,早一天得到解脱,这个罪是不可悔。这个人如果因为是这样,他真的去自杀死了,这个优婆塞就犯不可悔罪,严重的犯戒。『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不因死者」,就是他不是因为优婆塞劝他自杀这个原因而死的,是其它原因死的,这是中罪可悔。
下面讲,『若病人作是念:我何缘受是人语,自夺命?』病人听到这个优婆塞跟他讲,劝他赶快自杀,赶快去死,他没有接受,他自己心里「作是念」,就心里这么想,「我何缘」,我为何要接受这个人给我讲的话?劝我自己去夺命,劝我自杀,我为什么要听他的话?这是讲这个病人并没有接受这个优婆塞的劝告。
下面我们接着看经文,『若语病人已,心生悔,我不是,何以语此病人自杀?』这是讲这个优婆塞去劝病人自杀,或者劝老人自杀,去劝他自杀,叫他早一天死,早一天好,早一天得解脱。给这个病人讲完这个话,他发现不对,他不应该讲这些话,不应该劝这个病人去自杀。所以「心生悔」,他生起忏悔心,发现自己错了,不对。『我不是』,「我不是」就是我不对,我错了,不应该这么说。『何以语此病人自杀』,我为何可以叫这个病人自己去自杀?不应该,不可以。
『还往语言』,赶快再回到病人那里,回去再跟他讲。『汝等病人,或得良药,善看病人,随药饮食,病可得瘥,莫自夺命』。这个优婆塞发现自己讲的不对,赶快回去再跟这个病人讲,劝他不要自杀,说:你好好的调养身体,或许可以得到好的药(良药),或者可以遇到更好的医生,「善看病人」,就是善于看病的人,就是我们讲良医、神医这一类的。「随药饮食」,在弘一大师《补释》里面举出《四分律》,《四分律》讲「随病饮食」。「病可得瘥」,就是你遇到好医生、好的药,你的病就可以得到解除,可以得到健康。「莫自夺命」,不要自杀,你还有希望的。这是这个优婆塞劝这个病人自杀,发现不对,再回去给病人讲,劝他不要自杀,等待有好医生来给他治疗。
『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死的,这是中罪可悔。就是这个病人不是因为这个优婆塞劝他自杀,他就听他的话去自杀死的,不是这个原因死的,是其它的原因死的,或者他自己病症严重,不治而死的,这个优婆塞还是有罪,但是这个罪可以忏悔,是中罪可悔。这三种都叫赞叹杀。
劝老病人这一类,现在比较有可能造这个业的,就是当医生的人。现在在世界上,在医学界里面也有一个争议,这个争议已经很长一段时间,就是现在新闻报导常常在报的「安乐死」这桩事情。那么这桩事情,有的国家地区想要把安乐死这个法律定为合法的,有的人看法认为这是不可以的,这条法律现在好像还有很大的争议。安乐死就是有些病人他受的病痛,他受不了,受不了就给他安乐死,就是给他打个针,叫他马上去死。如果这个病人他同意、接受,这样就可以提早结束他的生命。在此地给我们讲,这是犯戒的,这不可以的。向下经文还会讲到这一类的,下面一段经文有提到这一类的。就是一个人他病得很痛苦,受尽折磨,我们是不是就帮助他赶快死?给他打个毒针,他马上就死,就不用受这个苦;事实是不是这样?事实不是这样的。受这个病苦是一个业报,这个业报你没有受完,你用什么方式要提前得到解脱,不但没有办法提早解脱,用世间这种错误的方式反而会增加他的痛苦。因为我们学佛的人都知道,人死了并不是就没有了,死了之后,他那个神识还是继续受苦。如果堕到三恶道那就更苦,苦不堪言,无法形容的,这点我们必须要明了。所以安乐死这桩事情,佛在戒经讲也是不可以的,是犯戒的,不可以的。以上这三种赞叹杀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我们看《笺》:
笺【此三种赞叹杀。皆广标中所无。然并如文可知。】
在前面『广标』这段经文,没有列赞叹杀,但是后面经文有了赞叹杀。「广标」就是把几种杀人的方法都列出来,那段经文是广标。广标没有列赞叹杀,没有列出这一条,但是后面的经文有这一条。有这一条,他犯戒的轻重跟前面经文讲的都一样,这个我们可以知道的。《补释》里面有补这个文:
补【自夺命已下。准《大律》应有。不因死者。中罪可悔句。】
还有:
补【随药饮食。《大律》作随病饮食。】
这个我们一看就明了。这是弘一大师再补充解释,以《四分律》里面的经文来补充这段经文,让我们看了更明了。好,赞叹杀我们就先学习到此地,我们接着看下面的经文:
经【余上七种杀。说犯与不犯。同如上火坑。】
我们看《笺》:
笺【七种。指广标中核弶穽拨。及推着水中火中坑中也。】
在广标当中有列了七种,核杀、弶杀、穽杀、拨杀,以及推到水中杀(把人推到水里淹死),推到火坑当中(或者弄一个坑让他掉下去)摔死,就是这七种杀。『说犯与不犯』,就是有犯戒没有犯戒,怎么去断定有没有犯戒?『同如上火坑』,「如上」就是我们上面讲的「作无烟火坑杀」那段经文都相同的。所以这几种杀人的方式,都以作无烟火坑杀做一个例子,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7-10-29 13:49:44
|
只看該作者
跟这个是同样的来判定他犯戒或者没有犯戒,犯戒的情节严重的还是比较轻的,跟上面的经文是相同的,同如上火坑。我们接着再看下面的经文:
经【若人作人想杀。是罪不可悔。人作非人想杀。人中生疑杀。皆犯不可悔。非人人想杀。非人中生疑杀。是中罪可悔。】
这段经文是给我们讲『若人作人想杀』,这个罪就不可忏悔,严重犯戒,破戒体了。「若人作人想杀」,人想就是他要杀的对象是人,不是其它的,不是动物,是人,他要杀的对象是一个人。人想就是外境是人,外面的确是一个人,他心中的想法也确认是一个人,这样把他杀了,这叫做若人作人想杀,这样的罪是不可悔的,这个罪就不可忏悔。
『人作非人想杀』,「非人」就是不是人,他是人,他就给他作非人想。非人想就是说,外面这个明明是人,我就给他想他不是人。明明你知道他是人,你就给他作非人想,他不是人。是人,你作非人想,把他杀了,是不是就没有破戒体?这里给我们讲,「人作非人想杀」,或者『人中生疑杀』,他杀的对象是人。「人中生疑」,比如说这个人在一个阴暗的时候,怀疑那个影子到底是不是人,这就是人中生疑。他目的还是要杀死那个人,但是到了那个地方,看了不太清楚,心里有怀疑,实际上他还是把他杀了。如果真的把这个人给杀死了,『皆犯不可悔』。实际上你把人给杀死了,因为你目的就是要杀人,你造成的结果,也是把人给杀死了,这就犯不可悔罪。
『非人作人想杀』,对象是非人,你给它当作人想,想它是一个人杀了。或者『非人中生疑杀』,对非人当中生疑,它是人还是非人?他去杀是中罪可悔,因为他对象是非人。前面经文我们学习过,杀非人这个罪比杀人轻一点。我们看祖师的《笺要》:
笺【按他部。或但人想一句结重。或人想人疑二句结重。今三句皆结重也。以理酌之。只应二句结重耳。】
这里讲三句是结重罪,就是若人作人想杀,人作非人想杀,人中生疑杀,经文是皆犯不可悔罪,结重罪。祖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以这个道理来斟酌,应该只有两句结重罪。
【谓人。人想。不可悔。人。人疑。亦不可悔。】
祖师在此地给我们讲,应该只有这两句是结重罪。其它四句:
笺【余四句结可悔。】
其余的四句经文结罪是可以忏悔的。
笺【谓人作非人想。中可悔。非人作人想。中可悔。非人非人疑。中可悔。非人非人想。亦中可悔。】
这是祖师给我们解释的。祖师根据这段经文他做一个批注,这个批注下一次我们就画一个表解,画一个表解大家看,再根据祖师这个《笺要》,我们来对照一下就会比较明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这一段。我们下一集,我们就把这段先画个表解,打在屏幕上,再对照《笺要》,祖师这个批注来比照这段经文,我们看了会比较明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到此地,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十九集) 2009/8/12 中国山东省海岛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19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上一集跟大家学习到赞叹杀,赞叹杀就是劝人去自杀,有三大类:第一大类是恶戒人,就是造恶业的人;第二大类是善戒人,是修善业的人;第三类是老病人。如果受了五戒的优婆塞,去劝这三类的人自杀,劝他去死,这个就是属于赞叹杀。如果被劝的那个人,真的因为这个优婆塞劝他去死,他真的就去自杀死了,这就犯不可悔罪。如果那个人没有接受,这是中罪可悔;或者是其它原因死的,也是中罪可悔,可以忏悔。这是上一次我们学习三种赞叹杀。我们这集接下来看下面的经文:
经【余上七种杀。说犯与不犯。同如上火坑。】
这是指上面讲的,我们前面的经文有「广标」,广标就是列出几种杀人方法,在《笺要》里面讲有七种。《笺》里面讲:
笺【七种。指广标中核弶穽拨。及推着水中火中坑中也。】
这是在前面广标的经文当中有列出这几种杀生、杀人的方法,有核杀、有弶杀、有穽杀、有拨杀,以及推到水中把人给淹死,推到火坑当中把人给烧死,或者做一个坑,让人跌下去摔死,这七种。
经文这里给我们讲『余上七种杀』,「余」就是其余,以上经文讲到的这七种杀生、杀人的方法,『说犯与不犯』,就是用以上这七种方式去杀人,他是犯戒还是没犯戒,犯了戒是可以忏悔还是不可以忏悔,这就比照『同如上火坑』,「同」就是跟「作无烟火坑杀」那段经文讲的一样,根据那个例子,比照那个例子。这里经文没有一条一条去重复,就是比照前面「作无烟火坑杀」这个例子,跟这个例子是相同的,比照这个例子就对了。下面经文接着讲:
经【若人作人想杀。是罪不可悔。人作非人想杀。人中生疑杀。皆犯不可悔。非人人想杀。非人中生疑杀。是中罪可悔。】
在祖师《笺要》里面:
笺【按他部。或但人想一句结重。或人想人疑二句结重。今三句皆结重也。以理酌之。只应二句结重耳。】
这是蕅益祖师的《笺要》给我们解释这段经文。这段经文给我们讲,『若人作人想杀,是罪不可悔』。「若人」就是对象是人,这个优婆塞要杀的也是人,这就是「若人作人想」。他主要目的是杀人的,这样把人给杀死了,「是罪不可悔」,这个罪就不可以忏悔。『人作非人想杀』,对象是一个人,把他想作他不是一个人,是非人,这样把这个人给杀了;或者『人中生疑』,怀疑到底是不是人,『杀』,实际上杀死的是人,『皆犯不可悔罪』,这样就犯不可悔罪,因为实际上都是杀死人了。在这个当中他的动机,还有杀人的情况上,有一些不同,但是目的都在杀人。
祖师给我们解释的就是,这段『按他部』,「他部」就是其它经论讲的,跟戒律相关的经论讲的。『或但人想一句结重』,其它的经有这么结罪的,「或但人想」,就是要杀人作人想,他心里想要杀的就是人,这句就结重罪,就不可悔罪,他部有的是这么结罪的。还有『或人想人疑二句结重』,「人想、人疑」就是要杀的时候怀疑这个到底是不是人,但是心里的想法、目的就是要杀人,如果事实上是把人给杀死了,这也是结重罪。是人想跟人疑两句结重罪,有的经论只有人想结重罪。人疑就是,比如说他去杀人,天色昏暗或者是距离很远,看不太清楚,到底是不是人。但是他也是杀了,杀死的的确是一个人,这样虽然是人疑,杀死的是人,还是结重罪。有的戒律上讲,人想、人疑这两句都结重罪,有的是只有人想这个结重罪。
『今三句皆结重也』,「三句」就是「人想、人作非人想、人中生疑」这三句,这里经文给我们讲「皆犯不可悔」。祖师在此地给我们解释,『以理酌之,只应二句结重耳』,以理就是比照其它经论来斟酌,这段经文应该只有两句结重罪。这两句:
笺【谓人。人想不可悔。】
对象是个人,这个优婆塞心里念头想要杀的也是人,这是『人,人想』,人杀死了,是『不可悔』。
笺【人。人疑亦不可悔。】
『人,人疑』,对象是人,但是在某一些情况之下看不太清楚,有怀疑。到底是不是人,到底是不是他想要杀的那个人,这个叫「疑」。虽然心里疑,但是他实际上还是去杀了,结果还是把那个人给杀死了,这样是『不可悔』。祖师给我们说明,应该只有这两句是结重罪,就是「人,人想不可悔;人,人疑亦不可悔」。
笺【余四句结可悔。】
其它四句就是:
笺【谓人作非人想。中可悔。非人作人想。中可悔。非人非人疑。中可悔。非人非人想。亦中可悔。】
这是可以忏悔的。所以讲余四句,余就是其余,这四句可以忏悔。祖师写的这个批注,我简单给它画一个表。这个表,「人,人想,人疑」,这两句是结重罪。后面,『人作非人想,中可悔;非人作人想,中可悔;非人非人疑,中可悔;非人非人想,亦中可悔』。《笺要》里面也给我们讲,「非人,谓诸天修罗鬼神」。非人就是不是人,不是人是什么?是诸天修罗鬼神。你杀诸天修罗鬼神,这是中罪可悔。若畜生死属下罪可悔,如果他杀的是畜生,这是下罪可悔。在无作戒体来结罪,从对象来讲,畜生比非人更降低一层,所以杀畜生是下罪可悔。这段我们就学习到这里。我们接着再看下面一段经文:
经【又一人被截手足。置着城堑中。又众女人来入城中。闻是啼哭声。便往就观。共相谓言。若有能与是人药浆饮。使得时死。则不久受苦。中有愚直女人。便与药浆。即死。诸女言。汝犯戒。不可悔。即白佛。佛言。汝与药浆时死者。犯戒不可悔。】
这一段经文又是一种情况,这个情况也是举出一个例子。『又一人被截手足,置着城堑中』,「堑」就是护城河,古时候城墙外面,周围有一条河,那条河沟就叫堑;城堑,在城墙周围的护城河。这是说有一个人,他的四肢被砍断了,手脚都被砍断了,被人家丢在城堑当中。刚好又有一些女人,『又众女人来入城中』,刚好有好几个女人到城里面来。这个人被砍断四肢丢在护城河当中,在那边啼哭、哀叫。『闻是啼哭声,便往就观』,这些女人听到啼哭的声音,大家就跑过去看。看了之后,大家就在商量,『共相谓言』,大家共同、互相的在讨论。说『若有能与是人药浆饮,使得时死,则不久受苦』,他们看到这个人四肢都被砍断了,活在这个世间也非常痛苦。这些女人大家讨论结果之后就讲,「若有能与是人药浆饮,使得时死」,就是说假若有一个人能够拿个毒药给他喝下去,使他现在就赶快死,也帮助他解脱,「则不久受苦」,他就不需要这么长久的时间再受这个痛苦。
这段经文很明显,这就是跟我们现在讲的安乐死,现在在医学界里面争议很大的安乐死,这个意思是相同的。我们前面也看到老病人,有人去劝老病人,你不如早一天赶快自杀死了算了,早一天死早一天解脱,免得在这个世间多受一天的苦,受老病的折磨,这一类就是现代的安乐死。现在世界上有人提出安乐死这个方案,就是帮助一些痛苦的人,帮助他提早结束他的生命。这段经文也有类似前面讲的,也是看到这个人,他虽然不是老病,被人砍断四肢了。你说人四肢被砍断,他活在这个世间还能做什么?只有受苦。所以这些女人讨论的结果,就拿个药给他吃,让他早一点死算了,不必要受这么长久的痛苦。
『中有愚直女人,便与药浆,即死』。「中」就是这个当中,就有一个愚痴,「直」就是没智慧,愚痴没智慧,有这样的女人她真的就去拿毒药给这个人喝了,那个人喝下去真的死了,「便与药浆,即死」。这些女人就讲,你已经犯戒不可悔了,你真的拿药给他吃,吃死了,你犯戒了。当然这就是受五戒的优婆夷。女众受五戒叫优婆夷,男众受五戒是优婆塞。她受了五戒,做这个事情,就犯了戒,犯不可悔罪。『即白佛』,「白佛」就是去向佛请教,请问佛她这是不是犯戒,不可忏悔。『佛言:汝与药浆时死者,犯戒不可悔』。佛就跟他讲,你真的拿毒药给他吃,吃了当时他就死了,这就犯了杀戒,不可忏悔。
这段经文大意就是她也是好心,想要帮助这个人早一点解脱痛苦,但是不知道这样做是犯了重戒。从这段经文我们就可以知道,根据《五戒相经》、戒经来讲,现在医学界提出来的安乐死,在佛法来讲是不允许的,是不可以的,不能安乐死。你帮助他早一点结束生命,你犯了杀戒。他的寿命没有到,你提早结束他的生命,这犯了杀戒。我们接着看祖师的《笺要》:
笺【此结集家。引事明判罪法。而文太略。准余律部。若作此议论时。便犯小可悔罪。若同心令彼觅药者。同犯不可悔罪。若知而不遮者。亦犯中可悔罪。】
祖师给我们说明这段经文,『此结集家,引事明判罪法』,「结集家」就是结集经典的这些大德,引用一个事件来说明犯戒、判罪的方法,举出这个事情。『而文太略』,这段经文很简略,不是很详细。『准余律部』,「准」就是根据,根据其余讲到戒律方面的经典,一般引用的大部分是《四分律》(《大律》),还有《十诵律》,根据其它律部讲到有关这桩事情的。『若作此议论时,便犯小可悔罪』,「议论」就是在讨论,有人提出建议、提出这个意见,这个人四肢都断了,活在这个世间还有什么意思,不如帮助他早一点死,帮助他早一天解脱,提出这样的建议,就已经犯了小可悔罪。所以讲「若作此议论时,便犯小可悔罪」,在议论、在讨论这个事情就犯了小可悔罪。
『若同心令彼觅药者,同犯不可悔罪』。「同心」,大家共同发心,请一个人去找毒药。比如说有十个女人,其它九个就找其中一个:「你发心去找毒药,赶快拿来给他吃」,大家同共发心要帮助这个人早一点死。虽然另外九个没有去拿药给他吃,但是也是共犯,「同心令彼觅药者」,同样的犯不可悔罪。这里就给我们讲的比较详细。『若知而不遮者,亦犯中可悔罪』。「知」就是说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是犯戒的,这一群女人当中有人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知道这样做不对,她不去劝她们,不跟她讲,「不遮」就是不去阻止她,不去阻止她们,说不可以这么做,这样做是犯戒的,而且犯了重戒。如果她知道这样做是犯戒,犯了重戒,不去阻止,不去劝阻,这样也犯中可悔罪,是中罪,是可以接受忏悔。所以不是说知道,她也没有去参与,但是她没有去劝,她就犯了这个罪。
广化老法师这里也举出我们中国古代玄奘大师到印度取经一个很有名的公案。在广老批注里面给我们再进一步的批注,「同理可知」,同理就是同样这个道理就可以知道,「自作教他安乐死,皆犯不可悔罪」,就是自己亲自去做的,去帮助人家断掉生命的,或者教别人去做的,安乐死(安乐死是现代的医学名词),这在戒经上讲皆犯不可悔罪,就犯不可悔罪,不可忏悔的罪。为什么这样做是犯不可悔罪?「因该人业报未尽,若安乐死已,下辈子仍要再受业报,而若业报尽者自然会死。」这个给我们说明了,一个人在世间都是酬偿业报而来的。所以有一句话讲人生酬业,人生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酬偿过去生造的业报,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个当中都有因果报应的。一个人身体受了病痛,得到什么病,这个种类就非常非常多,有的是外力伤害的(人为的),有的是天然灾害的,有的是自己生病,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但是我们看到这个现象,这是一个果报。这一生到人间来,在人间要受什么样的果报,这个阶段一定要受到尽了,受尽他自然就死了。根据他的业报,时间长短就不一样,每个人的业报不同。所以他在人间要受一分钟的痛苦,都有个定数,就是一定要受到时间到了,他才会死。
这些提倡安乐死的人,他也是一番好意,他觉得说,看到这个人在世间,救也救不了,就是在那里受病痛的折磨,不如帮助他早一点死,不然太可怜了。帮他早一点死,这个人是不是就不用受这些痛苦了?不是的,他业报没有受完,下辈子还要继续受,如果业报受尽了,他自然就会死。所以你帮助他提早结束生命,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增加他的痛苦,他下次还要继续受,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这是世间人不明了的,他只看到眼前这个阶段,没看到过去,也没看到未来。如果明了三世因果,他就知道这个事情这样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使这个问题更复杂、更麻烦。
下面就是举出玄奘大师的公案。唐朝玄奘法师是我们中国佛教历史上有名的译经法师,他到了印度,拜一个戒贤论师为师。论师,我们就知道他精通论藏,称为论师,精通经藏叫法师,精通律藏就叫律师,经律论。戒贤论师也是精通论藏佛法的一个有道高僧,但是晚年得了重病,非常痛苦。他本来想绝食自杀,就是不吃饭,让他早一点死。晚上梦到文殊菩萨来告诉他,他说你这个果报,「汝之痛苦乃因前世为国王时」,你现在受这种重病痛苦的果报,原因就是你过去生,曾经做过国王,「收取百姓重税供己享乐」,就是老百姓的税金你抽得很重,你抽税金不是用在人民身上,是提供给自己享受,「令人民蒙受不少痛苦」,让人民遭受很大的痛苦。「后因累世修行,而今重报轻受」,文殊菩萨给他讲,后来因为你开始修行,累世就是生生世世,在佛门里面修行,修到这一生,就是在我们中国唐朝那个时候,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那个时候。他是一个论师,得了这个重病,文殊菩萨就告诉他,因为你生生世世累世修行,过去生你当国王造的那个业,现在是重报轻受。本来这个业是堕三恶道的,现在在人间给你受一些痛苦,把这个严重的罪报转为轻报,转轻了。
这桩事情,我们学佛的同学一定要明了,我们学了佛,可能会有很多业障现前,身体的病痛是其中的一种。在灌顶大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就有给我们说明这桩事情。念佛人念佛、用功的过程,有五种现象是属于业障发相。第一种是昏沉,昏沉就是精神提不起来,坐下来听经念佛就打瞌睡,这是昏沉的业障。第二类是掉举,心里头妄念纷飞,心七上八下,身心不能安定下来,这是掉举的业障。第三类就是见到恐怖的境界,看到危险的境界,有人要杀自己,或者看到没头没脚的,种种让我们身心恐惧不安的,这类是恐惧的业障。第四类就是病事障,生病,没有学佛、没有念佛的时候,身体都很健康,从来也不会感冒;念佛念了一段时间,全身的病都出来了,这是病事障。第五大类是事务牵缠的业障,你不念佛、不修行就没事情,你想要念佛、要修行就事情一大堆来干扰,让你不能安心的修行,这类就属于事务牵缠的业障。
此地讲的病痛是第四大类病事障。我们修行有这个情况不要怕,不是因为我们念经、我们念佛才生这个病的。这个病是你本来就有的,只是时间还没到,你还没有发现;现在因为你念经、念咒、念佛,提早发现了。提早发现还是有病,但是病比较减轻了,所谓重病转轻,重业减轻了。很多同修不知道这个情况,以为他念经就生病,不是因为你念经,或者念佛才生病的,这是讲不通的,不是因为这个原因的,那里说你念经、念佛会没有病念变成有病?没这个道理。这个病,你本来就有,只是时间还没到,你没有发现,现在因为念经、念咒、念佛提早发现。提早发现就是说明这个业有转轻了,所谓重业轻报,这个我们一定要明了,才会有信心。不然遇到业障现前,马上对佛法就丧失信心,这样就错了。
这个道理我们也不难明了。这些病,这些业障,绝对不是说你学了佛,才把这些业障找来的,才生这个病的,不是这样的,不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如果是这样的话,没有学佛的人,没有宗教信仰的人,那些人统统不会生病,那些人统统不会死,那些人一点事情都没有,有这个道理吗?没这个道理。所以这个事情我们仔细去想一想就不难明了,这些都是自己过去生以及这一生造作的不善业。我们知道这个真正的原因,我们现在要改变这个果报,就是把过去造作错误的因素把它改正过来,你的果报就改了。比如说常常生病的,过去以及这一生杀生、吃肉的业造得太重,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非常清楚,杀生得短命多病的果报。你现在要转这个果报,从现在开始就要戒杀、吃素、放生。你努力做,做个三年,你这个业报就转了。所以自杀不是解决的办法,而是会把这个问题搞得更严重、更麻烦。
戒贤论师得到文殊菩萨给他托梦,给他说明前世以及今生的因果,他说你是因为累世修行,你现在重报轻受了。「汝若自杀,则立刻下杵臼地狱受更大折磨」,文殊菩萨给他讲,你现在如果自杀,你一死马上就堕地狱。这个杵臼地狱,江逸子老师画的《地狱变相图》有画出来,同学可以在网站上去找去看,用个铁杵把他捣碎。地狱的苦就不是我们人间的苦可以形容比较的,那实在是更大的折磨、更大的痛苦。文殊菩萨就给他讲,「若欲消灭此罪,三年后有大唐沙门玄奘,将来天竺求法,汝教其佛法使之回国弘扬,则可消此罪业。」文殊菩萨就告诉他这个讯息,他说你要消灭这个罪报,你再忍耐三年,三年后大唐国这个国家,有一个出家的沙门玄奘法师,他将会来天竺求法,会来印度,来这里取经求法。如果你遇到了,你教他佛法,让他带回去大唐国去弘扬,「则可消此罪业」,你这个罪业就可以消除。文殊菩萨托梦给戒贤论师,告诉他这个因果,告诉他消灭罪业的方法。
这些公案,我们学佛的同学,大家看到了,或者我们认识的亲戚朋友,遇到有这类的情况,就可以把这些因果的道理来给他说明,劝他要有信心,不要退心。这一切都是有因果报应的,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绝对没有偶然的事情发生的。大家读过《了凡四训》,大家对因果报应的事理,都会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接着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经【若居士。作方便欲杀母。而杀非母。是中罪可悔。】
下面《笺要》给我们解释:
笺【仍于母边得方便罪。不于非母边得罪。以是误杀。本无杀心故也。】
经【若居士。欲杀非母。而自杀母。是犯中罪可悔。非逆。】
《笺》:
笺【亦于非母得方便罪。不于母边得杀罪也。】
这一段是属于五逆罪。『若居士』,「居士」是受了三皈五戒的。『作方便欲杀母』,「作方便」就是他用一些方法、手段,想要杀害他的母亲。但是结果所杀死的不是他的母亲,『而杀非母』,杀死的不是他的母亲,这样是中罪可悔。《笺要》给我们解释,『仍于母边得方便罪』,为什么他得到中罪?他结罪还是在他母亲这边得的方便罪,因为他的目的是要杀母,不是杀非母。「非母」就是不是他的母亲,是他母亲以外的人。所以『不于非母边得罪』,他结罪不是从非母这边得罪,因为是误杀的。误杀,他对被杀死的这个人(这个非母),他本来对他就没有杀心,他目的不是要杀他的,『本无杀心故也』。所以他结罪还是在他母亲这边得方便罪。
『若居士,欲杀非母,而自杀母,是犯中罪可悔,非逆。』这个居士他要杀死的不是他的母亲,是他母亲以外的人,他要杀的是非母,但是不小心却杀到他自己的母亲,把自己的母亲给杀死了,这也是犯中罪可悔,非逆。《笺》给我们讲,『亦于非母得方便罪,不于母边得杀罪也。』「非逆」就是他不是属于五逆罪。如果要杀母亲,母亲被杀死,变成是五逆罪,这就不可悔了。因为他要杀的不是他母亲,是误杀,不小心杀到他母亲,这是犯中罪可悔。这就比如说有一个女人跟他母亲在一起,他要杀死那个女人,不是他母亲,但是不小心那个女人没有杀死,却杀到他母亲,他母亲被杀死了。他这是中罪可悔,他不是犯逆罪,因为他并不是要杀害他母亲的,而是不小心杀死他母亲。所以「亦于非母得方便罪」,他是从非母这边得方便罪,不是从他母亲这边得杀罪。
这一段就是举出这么一个例子。前面的经文他是要杀死母亲,但是杀死的那个人不是他母亲。这一段是讲,他要杀的不是他母亲,但结果是把他母亲杀死了。这样的情况都是属于犯中罪可悔,中可悔罪。
经【若居士。方便欲杀人。而杀非人。是中罪可悔。】
《笺》:
笺【但于人边得方便罪。】
『若居士』,假若居士,『方便』,他用一些方法,「便」就是便宜、适合的,他使用的这些方法,他目的要杀人,但是结果没有把人杀死,把非人给杀死了(非人就是天龙鬼神、八部这类),杀到非人,『是中罪可悔』。在《笺要》给我们讲,『但于人边得方便罪』,因为他要杀的是人,但结果杀的是非人,这是中罪可悔,结罪还是在人这边结罪的。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这一段。下面的经文,我们下一次再继续来学习。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十集) 2009/8/19 中国山东省海岛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20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上一集学习到「若居士,作方便欲杀母,而杀非母,是中罪可悔。若居士,欲杀非母,而自杀母,是犯中罪可悔,非逆。」我们昨天学习到这一段。我们今天接着看下面的经文:
经【若居士。方便欲杀人。而杀非人。是中罪可悔。若居士。作方便欲杀非人。而杀人者。犯小可悔罪。】
我们先看到这一段,这一段经文是讲『若居士,方便欲杀人』,「方便」是用各种方法,目的他要杀人。杀就是已经实际上去造作,就是去造杀业了,结果是杀死非人。他的目的、对象是要杀人,但是结果杀的是非人,这样是中罪可悔。在《笺要》里面讲:
笺【但于人边得方便罪。】
他这个结罪还是在人这个对象来结罪的,因为他目的是要杀人的,他的目的不是要杀非人。就是他的动机是要杀人,对象是人,但是他去杀的结果是杀死非人,这个罪是中罪,可以忏悔。这个罪还是在人这边结方便罪,不是在非人这边结罪,是在人这边结罪。所以《笺要》给我们讲,『但于人边得方便罪』。
『若居士,作方便欲杀非人,而杀人者,犯小可悔罪。』这又是另外一个情况。这个居士他作方便,方便就是种种方法,他最便宜行事的一些手段。他的目的,「欲杀非人」。非人,前面我们学习过,祖师给我们批注,非人就是指天龙鬼神这一类的。居士作一些方便,用一些方法他要杀非人,但是结果是把人给杀死了。比如他作法要杀死非人,但是却把人给杀死了,没有杀到非人而把人给杀死了,这样的结罪,是犯小可悔罪。
我们《五戒相经》学习到这个地方,可以忏悔的罪有分中罪跟小罪。中罪就比较重了,虽然可以忏悔,但是这个罪业比较严重;小罪比较轻,他定的这个罪比较轻。为什么居士作方便欲杀非人,而把人给杀死了,只是犯小可悔罪?下面《笺要》给我们批注出来:
笺【但于非人得方便罪。】
他结罪是在非人这边结罪,不是在人这边结罪。因为他的动机、目的是要杀非人,不是要杀人,所以他结罪是在非人这边结罪。如果他动机是杀人,人真的杀死了,前面我们也学习过,这是犯不可悔罪。这是他没有心要杀人,是要杀非人,但是没有杀到非人,把人杀死了,这是犯小可悔罪。因为他结罪是『于非人得方便罪』,在非人这边结方便罪。我们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若人怀畜生胎,堕此胎者,犯小可悔罪。若畜生怀人胎者,堕此胎死者,犯不可悔。】
这段经文又是讲到堕胎这桩事情。前面我们也学习到堕胎方面结罪、犯戒的轻重,此地讲的也是堕胎,但是堕胎对象跟前面讲的有不同。前面完全是指人的,人怀了人胎,是针对人的。这段经文是人怀了畜生胎,或者畜生怀了人胎。前面的经文我们看了可能不太有什么疑问,但是这段经文看了恐怕我们同学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疑问出来,这个疑问也是难免的。
这桩事情,我们一般比较少听到,但是经文给我们讲出这桩事情,就说明的确有这个事情,有畜生怀人胎的,也有人去怀畜生胎的。我们可以理解,应该是人跟畜生有性交,双方面的,不然怎么会去怀这个胎?过去我小时候,也常常看到一个故事,《白蛇传》。我们同学应该有听说过,在我们中国民间很有名的,传奇小说《白蛇传》,水淹金山寺。《白蛇传》,白蛇修炼化成人形,去找人结婚,生的小孩是人胎。他是畜生身,但是怀的是人胎,生出来的是一个人。我们看到这段经文,我读到这段经文,再想想小时候看的《白蛇传》,以前看总是认为,大概是讲一些神话故事,蛇怎么会去生一个人出来?以前总是把它当作神话故事来看。但是后来学了佛,到现在我们学习到这段经文,从这个经文来看,的确故事小说他们所写的这些事情也确有其事,也确实有这个事情。因此我们看到经上讲的,我们就不必怀疑了,的确有这个事情。这个事情是我们比较少遇到、听到的,但是的确有,那么有遇到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就知道戒要怎么守。
『若人怀畜生胎』,人怀了胎,如果人怀了一个人胎,当然我们没有疑问;人去怀个畜生胎,比如说这个女人她怀胎,胎里面是一只猫,或者一只狗,这个我们难免会有疑问,什么疑问?她还没有生出来,怎么知道她怀的是畜生胎?在我们中国宋朝,也有一个很大的宫廷案子,在包公那个时代,「狸猫换太子」。中国地区的同学,大家应该都有听过这个故事。以前这些故事我也很喜欢看,这些历史故事。人怀畜生胎,她没生出来,你怎么去断定她是畜生胎?特别是在古时候,科学技术不发达。现在就比较方便了,现在扫描照相,你怀的胎儿是男的是女的,去扫描照一照就知道了,不用等生出来就知道了,很准的。他用超音波照,一照就很清楚了。如果现在有人怀个畜生胎,用超音波扫描去照出来是一只狗,或者一只猫,也就可以断定她怀了畜生胎,这在现代来讲是不难去断定的。但是到目前为止,新闻报导不知道有没有报导这个事情。如果这个事情,我想要看一些杂志类的,报导一些比较特殊的、奇异的新闻,可能会有这些记载。我们就经文来讲,知道这个人她怀的是畜生胎,就把这个胎堕掉了。这在犯戒来讲,她是犯小可悔罪,因为你怀的,确定牠是畜生胎,堕了犯小可悔罪。
如果畜生怀人胎,比如说我们看到《白蛇传》,这条白蛇他怀孕,他那个胎儿是一个人,把这个人胎堕死了。『堕此胎死者,犯不可悔』,因为你堕的对象,那个胎儿是人,他是人,他不是畜生。虽然牠是畜生,怀的是一个人胎,你把这个畜生抓来,给他堕胎,把他肚子里面怀的人胎堕胎堕死了,这个优婆塞、这个居士就是犯了不可悔罪,杀人了。我们这段就学习到这里。这一段经文,我们知道这个情况,结罪怎么结的。以后如果听说这个事情,大家心里就知道了,知道这个事情犯戒、结罪的轻重,怎么去结,是从那边结罪的?我们就很清楚了。我们接着再看下面经文:
经【若居士。作杀人方便。居士先死。后若有死者。是罪犯可悔。】
这段经文就是说,『若居士,作杀人方便,居士先死,后若有死者,是罪犯可悔。』这就是受五戒的居士,他作杀人方便,设计了一些方法要去杀人,但是他还没有把人杀死,他自己就先死了。就是准备要杀死人的这个居士,他杀人的工具、这些方法都做好了,但是这个居士他自己就先死了。「后若有死者」,这一句就是说,这个居士要杀的那个人,但是这个居士还没有把那个人给杀死,他自己就先死了,那么后来,假若他要杀的那个人也有死了,这个居士他是犯了可悔罪,他这个罪可以忏悔的,他戒体还没有丧失掉。
这个事情,我们从经文里面可以去推想,这有很多情况的。经文这里讲的比较简要,没有讲的很多,但是我们根据这段经文的含义去推测,可以理解一个大概。比如说这个居士要去杀人,有可能被对方知道了,他自己先被杀死,这是一种情况。另外一种情况,他寿命到了,自己死了,这又是一种情况。这个我们大致上可以理解。就是他不管作什么方便,这个居士实际上他自己就先死了,不管是被他杀死的,或者自己死的,结果居士自己先死了。他要杀的这个人后来如果也死了,这个居士他还是有罪,但是他这个罪是可悔。他并不是先把他要杀的那个人给杀死了,他自己才死,那他就犯不可悔罪。他要杀的那个人还没死,自己就先死了。如果他要杀的那个人没死,他也不犯戒;如果那个人后来也死了,这个罪是犯可悔罪。
比如说这个居士杀人,他要杀的那个人被他杀成重伤,那个人没有当场死,但是这个居士也被杀了,他当场就死掉了,比他要杀的那个人早一点死,他先死。后来这个人也死了,这个居士就犯了可悔罪,他还是可以忏悔。如果反过来讲,他要杀的人先死,居士后来死,他就犯不可悔罪。下面《笺要》有给我们解释这个道理,大家请看《笺》:
笺【当未死前。仅犯方便罪。当其死时。戒体随尽。故后有死者。彼则不犯破戒重罪也。】
『当未死前』,还没有死以前,他仅是犯方便罪,因为人还没有被杀死,但这个居士他自己先死了。『当其死时,戒体随尽』,就是这个居士他受了五戒,他要杀人,人还没有杀死,他自己先死了,这个时候他的戒体也就跟着结束了。从《笺要》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这些戒是戒身口,以身口为主的。我们这个身体在,戒体就存在;我们这个身体死亡了,戒体就随着我们这个身体结束了。所以我们在受三皈五戒,我们念的文有念到一句「尽形寿」,「尽形寿」就是尽我们这一生,这个身形、寿命,就是我们活在这个世间的时间为准。所以他受了戒,最长的时间就是尽形寿,只要他这口气一断,戒体也就到这里终止了。所以讲「当其死时,戒体随尽」。受了戒,结罪判罪是从无作戒体上来定罪,戒体没有了,就不犯破戒重罪了。这点我们在此地看了也很明白,是戒身口。所以小乘戒戒身口,重事相。
大乘菩萨戒重心地。所以大乘菩萨戒就不是尽形寿。在三坛大戒,登三坛受菩萨大戒,跟前面受的沙弥戒、比丘戒念的文就不一样。沙弥戒、比丘戒有时间性的,所以这个戒可以舍、可以受。舍了,你想再受,可以再受;受了,不方便持戒,可以再舍,因为他是在身口。身口的戒,最长的时间就是尽形寿,你受戒这天开始,一直到你寿命终止,最长是这样,所以叫尽形寿。这个戒最长的时间,就是根据你的寿命,最长是尽形寿。最短的,我们看八关斋戒,一天二十四小时。所以受八关斋戒,它的时效就是二十四小时;二十四小时时间一到,戒体自动解除。你想要再持这个戒,要重新再受。在沙弥戒、比丘戒,包括五戒,都可以舍、可以受的。他觉得这条戒做不到,他可以在佛前,或者三师前表明,这个目前还做不到,这条戒我先不受,以后能做到再受,可以这样的。所以小乘戒是重身口,最长时间是尽形寿。大乘菩萨心地戒就超越时间、空间了。所以念菩萨戒发愿文是尽未来际,尽未来际就没有时间的。所以你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菩萨戒就没有像小乘戒有舍戒的,一定要发愿到成佛。戒,它的性质,它的功能,我们也要认识清楚。好,我们接着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若居士。欲杀父母。心生疑。是父母非耶。若定知是父母。杀者。是逆罪。不可悔。】
我们接着看《笺》:
笺【此亦须六句分别。父母。父母想。父母疑。三句是逆。父母。非父母想。及非父母。三句。皆犯不可悔。非逆。】
广化老法师有画个表解,我给它誊出来,大家大概看一下。父母,父母疑,这是讲受了五戒的居士,他要杀他的父母,这个不得了,这是五逆罪。他心里生起疑惑,『是父母非耶』,就是他杀父母,心里生起疑惑,到底是不是他的父母?『若定知是父母』,「定知」就是他心里确定、知道了,他杀这个对象是他的父母亲,这样杀死是犯了逆罪,犯了逆罪就不可悔。所以在《笺要》、表解给我们分别出来,『父母,父母想,父母疑』,就是他对象是父母,想要杀的也是父母,这当中又有生起一些疑惑,到底是不是真的他的父母。如果父母想、父母疑,他主要就是要杀父母,这就犯了逆罪。如果非父母,非父母就是不是他的父母亲,他的对象不是他的父母。 『非父母想』,不是他的父母,杀了,是不可悔罪,非逆,是不可忏悔,但是不是逆罪。
在广化老法师批注也有设一个问答。「或问:逆罪和不可悔罪,差别何在?」就是逆罪跟不可悔罪的差别在那里?「答:逆罪是违逆道理,罪大恶极,下无间地狱,国法、佛法皆共不容。」这是天不覆、地不载,这是大逆不道的罪业,所以国法、佛法都不允许。「而不可悔罪是受戒后破戒,如杀、盗、淫、妄。逆罪不通忏悔,不可悔罪虽许忏悔,要见好相。又逆罪障出家,不可悔罪不障。」如果一个人曾经杀死他父母亲,这样的人,不能让他出家,这就障出家,佛在戒经上讲,这就不能接受。但是犯了不可悔罪,比如说杀盗淫妄,犯了重戒,作法忏是不可以忏悔的;如果他用大乘的取相忏,业障忏除了,没有障碍出家,他还是可以出家,有这个差别。杀父杀母在古时候是惊天动地之事,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好像也不算新闻,可以说时有所闻,这是社会一个很大的危机。你说父母他都杀了,还有什么人他不能杀的?这是非常重大、严重的一个社会危机。这个问题都是出在于教育的问题,因此我们净老教授这些年不断呼吁《弟子规》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接受圣贤的教育,他肯定不会去做出这些大逆不道之事。我们接下来再看下面的经文:
经【若居士生疑。是人非人。若心定知是人。杀者。犯不可悔。】
在《笺》里面也给我们讲:
笺【亦应六句分别。二不可悔。四可悔。如前所明。】
上一次我们也有一个表解给大家看,这个表解我们会打在字幕上,同学大家可以看看。根据这个表解,我们再来对照经文,就比较容易理解。这是讲『居士生疑,是人非人』,他心里生起怀疑,到底是人,还是不是人?『若心定知是人』,如果心确定知道了,他要杀的那个对象是人。确定知道是人,把他给杀死了,『杀者,犯不可悔』,这就犯不可悔罪。我们接着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若人捉贼。欲将杀。贼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贼。若居士逆道来。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不。是居士先于贼有恶心瞋恨。语言。我见在是处。以是因缘令贼失命者。犯不可悔。】
我们先看这一段,这一段是讲捉贼。盗贼,大家都是要把他抓起来把他治罪的,特别是看到盗贼,好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贼就是会偷人东西,会抢人家东西,在我们一般人的心目当中,最好把他杀死。但是一个受五戒的居士遇到这样的事情,你怎么处理?如果如同这段经文讲的,这样的处理方式,那就犯戒。
我们来看看这个经文,经文就是举出抓贼的例子。要捉一个贼,贼捉来是要把他杀掉的。所以当小偷、盗贼被抓到,往往不被杀死,也被打得半死,大家对贼都是有种痛恨心的,危害社会的。要抓这个贼,要抓来把他杀了,『贼得走去』,「走去」就是他逃掉、跑掉了。跑掉,大家都去追,去追捕。『若以官力』,「官力」就是官方的、政府的,比如说去报官,官派警察去追,这是以官府的力量去抓这个贼,要把这个贼抓来杀掉。『若聚落力』,「聚落力」就是一个乡村。在过去一个聚落,中国古时候都有村庄,比如说现在庆云,齐老菩萨他们这里,现在还有齐家庄,一个家庄就是一个聚落。一个聚落也有很多人手,有这个力量来抓这个贼,这就是「若聚落力」。以村庄大家合起来这样的一个力量,『追逐是贼』,去追那个贼。贼在前面跑,这些人在后面追。
『若居士逆道来』,「若」是假若,一个受五戒的居士,刚好从反方向过来,贼往这个方向跑,后面一些人在追。这个贼跑了,去躲起来了,藏匿起来,居士从逆道来,他有看到贼躲在哪里。『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不?』他说,我们刚才追的一个贼在前面跑,你有没有看到他跑到那里去,在什么地方?问这个居士。这个居士从逆道来,他有看到。这个居士,『先于贼有恶心瞋恨』,对这个贼他就是非常瞋恨的,恨不得把他们都杀死,有这个恶心、瞋恚心。现在刚好有人要把他抓去杀了,他就告诉这些人,『语言:我见在是处』,他就把那个贼藏匿的地方给追的人讲。因为他有瞋恨心,恨这些贼,恨不得这些贼统统被杀光,用这样的一个心态告诉追贼的人,我看到那个贼是藏在什么地方。果然,『以是因缘』,以这个因缘,这个贼被抓到了,抓到被杀死了。『令贼失命』,这个贼被抓去杀死了,经文给我们讲,受五戒的居士,这样就犯不可悔罪。我们接着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若人将众多贼欲杀。是贼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居士逆道来。追者问居士言。汝见贼不。是贼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瞋者。言。我见在是处。若杀非所瞋者。是罪可悔。余如上说。】
《笺》里面讲:
笺【仍于所瞋者得方便罪。若杀所瞋者。是罪不可悔也。】
这是讲有很多贼,不止一个。『若人将众多贼欲杀』,有人要去杀一群贼,贼不止一个人,这叫「众多贼欲杀」。前面这段经文是讲一个贼,只有一个,这段是讲很多个,不止一个。『是贼得走去』,这么多的贼,他们也跑掉了。『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你去报警察来追,还是以你村庄的力量,集合一些人去追这些贼,追逐要去杀这个贼。『是居士逆道来』,受五戒的居士刚好从反方向过来了,这么多贼他们也跑去藏匿起来了。后面追赶的人就问这个居士说,『汝见贼不?』他说,你有没有看到一群贼跑到那里去了?躲在那里?他们要去把这些贼给抓起来杀掉。
『是贼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瞋者』,就是这一群贼当中、这么多个贼当中,有一个贼刚好是这个居士认识的,他所最瞋恨的,他最恨他的。那最恨他,刚好,你现在在当贼,现在他报复的机会来了。就给追的人讲,『言:我见在是处』,他为了让他所瞋恨的这个贼被杀死,希望他被抓到、被杀死,他就讲我看见他们藏在什么地方。这些追的人追过去,被追到了,追到,杀死这些贼。『若杀非所瞋者,是罪可悔』,贼被杀死了,被杀死的不是这个居士瞋恨的那个贼,他瞋恨的那个没被杀死,他没有瞋恨的那些贼被杀死,这个居士犯的罪是可以忏悔。所以祖师在《笺要》讲,『仍于所瞋者得方便罪』,是他所瞋恨的那个对象、那个贼,在这里结罪,结方便罪,不是在其它的贼。因为他只有针对一个他最恨的那个贼,希望他被抓到、被杀死。对其他的贼,他并没有那个心,但是结果所杀的,不是杀所瞋恨的那个贼,那么罪就可悔。『余如上说』。《笺要》讲,『若杀所瞋者,是罪不可悔也。』如果杀死的当中有一个,就是他瞋恨的那个被杀死了,这个居士就犯不可悔罪。
在广化老法师的批注也有一个问答,因为我们看到这段经文,学习到这个经文,难免也都会有一些疑问。你说坏人要去追好人,我们不能给他讲,这个我们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因为保护好人。但是这个是贼,难免就会生起疑问,如果遇到这个情况,我们受了五戒的人,应该怎么办?你怎么处理?所以这里假设一个问答。「或问:若见坏人至寺院躲藏,应报警否?」就是真的是有贼进来了,比如说跑到寺院里面来了,藏在这里面,寺院的人知道了,知道那个是贼,应不应该去报告警察?下面的答复。「答:应报警,应以慈悲心护持三宝,不让此人造更多罪恶,及为社会大众安全故,应去报警。所谓方便权巧慈悲利济者,不犯。纵然犯罪,也是重报轻受,且功德广大。但若为领报案奖金者,即犯。」你是为了领奖金去报案的,这就犯戒。如果不是为了这个,是为了社会安全,不犯。这是一个开缘。
所以我们在这个当中来讲,也是有很多情况的。一般的贼,比如说小偷,他是偷东西。如果是盗贼,他偷盗还要杀人,这问题就比较严重了。你要偷盗别人的财物,让别人的财物损失,还要害人的命,当然治安机关就不能不维持治安,所以这是应该报警,不然的话,社会就不得安宁。所以这些事情,我们也要知道,戒律上有开遮持犯,像这样是一个开缘。大概在八、九年前,在台湾台北市(不止台北市,很多个县市),也有发生过枪击杀人的事件。这个新闻报导篇幅很大,一个姓陈的,陈进兴,他就是杀人。他有枪、有武器,他杀死了台湾一个很有名的歌星的女儿,强暴也把她杀了,还灭尸。后来又到医院,把医生、护士给打死了。神出鬼没,有时候到人家家里去抢东西。后来又到南非大使馆,连南非的武官夫妻都被抓起来。在大使馆里面,这个武官的官邸,他就挟持这个武官,叫警察不可以进来;如果进来,马上要把武官夫妻打死。所以连续开了很多发冲锋枪的子弹。那个时候我看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因为他挟持的是大使馆的武官,这个是大事件,所以很多家电视台的电视新闻,新闻记者的摄像机就对着那栋大楼。然后用喊话的,跟他讨价还价,警察讲的他不满意,他马上鸣枪示警,冲锋枪就开几枪,大家就吓到了。僵持了很久,有人不怕死,进去跟他谈,后来他才弃械投降。像这样的事情,你就不得不去报警,因为他这个人没抓到,大家睡觉都睡得不安稳。所以广化老法师在这里,也给我们讲了这个开缘,这就不叫犯戒。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这一段。向下的经文,我们下一次再继续来学习。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十一集) 2009/8/26 中国山东省海岛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21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上一集学习到经文,有人要抓贼,这个贼跑了,藏匿起来,有受五戒的居士从逆道(就是反方向)走过来,看到那个贼藏在什么地方。这些追贼的人是官方的警察,或者是民间村庄、聚落的这些人追上来了,要抓这个贼,把这个贼杀掉;贼藏匿起来,刚好看到这个受五戒的居士从对面走过来,就问这个居士有没有看到那个贼藏匿在什么地方。这个时候,如果这个居士就给这些要抓贼的人讲,那个贼被抓到、被杀死,这个受五戒的居士他就犯不可悔罪。这是一种。
第二种是很多个贼,不止一个,也是官府,或者民间村庄、聚落聚合很多人,要去抓贼、杀贼,这群贼也是跑了,藏匿起来。刚好对面一个受五戒的居士走过来,这些要抓贼的人问这个居士,问他有没有看到一群贼人,他们到底躲到那里去了。这个居士如果在这一群贼当中,其中有一个是这个居士最瞋恨的,可能过去认识,跟他有结怨的,刚好他想利用这个机会报复,希望他所瞋恨的这个贼、他最痛恨的那个人被抓到杀死。他就告诉官府的人,或者聚落的人,告诉他们这些贼藏在什么地方,这些贼被抓到、被杀了。杀了,如果杀到这个居士他瞋恨的,他想要他死的这个贼,这个居士就犯不可悔罪;如果他所瞋恨的那个没被杀死,其它的人被杀死,这个罪他还可以忏悔。这是讲结罪是从他瞋恨的、他希望那个贼被杀死的,从这个地方来结罪。他所瞋恨的那个贼被杀了,他的结罪就是不可悔,不可作法忏悔。如果他所瞋恨的那个贼没被杀死,其它的贼被杀死,他这个罪是可以忏悔。所以他结罪是从这个地方去结的。
这段经文,昨天也跟大家报告了,戒有开遮持犯,这个要看情况。有时为保护社会的治安,你刚好遇到,也不能不去报警。如果你不去报警,可能这些盗贼他会伤害更多的人,反过来讲,他造更大的罪业,将来堕落就更惨。因此如果他被抓到,被关起来了,对这些盗贼也是有帮助的,帮助他少造罪业;另外一方面,也帮助社会安定。所以戒有开遮持犯,这些地方我们都必须要进一步深入的去辨别,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要怎么处理才不会有困扰,这点也非常重要。因为有很多人去受戒,但是对于戒律的开遮持犯没有深入的去理解,往往在生活当中遇到这些问题,他就不晓得该怎么做才对。这是有关开遮持犯的问题,我们上一次学习到这段。这集我们接下来看下面的经文:
经【若居士母想杀非母。犯不可悔。非逆罪。】
《笺》:
笺【六句分别。二逆。四非逆。上已明。今重出耳。】
《笺要》上一次我们也大概画一个简单的表解给大家看一下,字幕我们还会打上去的。这一段是给我们讲,『若居士,母想杀非母,犯不可悔,非逆罪』。「若」是假若,有一个受三皈五戒的居士他要杀他的母亲,就是他心里想要杀害他的母亲。在经典上我们大家都看过,杀父杀母是五逆罪,是逆罪。他心里想要杀母亲,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杀死他母亲,他所杀死的不是他母亲。心里想要杀死他的母亲,但实际上他却杀死了别人,「杀非母」,不是他母亲,这个罪是犯不可悔罪,就是不可以作法忏悔,「非逆罪」,没有构成五逆的重罪。因为他虽然想杀死他母亲,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杀死他母亲,而是杀死别人,这是犯不可悔罪,没有犯逆罪,所以叫非逆罪。这个文,我们再看看表解就比较容易明了。我们接着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若戏笑打他。若死者。是罪可悔。】
我们连《笺》也念下去,《笺》:
笺【本无杀心故也。但犯戏笑打他之罪。】
『若戏笑打他』,「戏笑」就是开玩笑,在游戏,在开玩笑。我们也常常看到有人在玩(游戏)、开玩笑,特别是小孩子,在游戏、开玩笑打他,但是不小心把人给打死了,这个罪是可以忏悔的。如果受五戒的居士是因为戏笑打他,把人给打死了,他这个罪是可以忏悔。为什么这个罪可以忏悔?《笺》给我们讲,『本无杀心故也』,就是他的动机,他本来就没有杀死对方的心理。但是他犯『戏笑打他之罪』,犯这个罪过。游戏,开玩笑开得太过头,并没有意思要打死对方,但是开玩笑、游戏玩得太过头、过分了,把人给打死了,他是这个罪。这个罪,我们一般讲就是过失杀人,他有过失,这个罪就是他并不是有心。
这个情况我们在现前也可以以此类推,比如说开车去撞死人,这在世界各地也是常有的事情。开车撞死人,司机他不是故意要去撞死人,如果他是故意开车去撞死人,他犯的罪就不可悔,因为他是故意要去杀人。他开车不小心发生车祸,或者他开车子,那个人忽然跑出来,他剎车来不及,撞死了;或者两部车相撞,或者被其它的车撞,自己再撞到前面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把人给撞死了,这是属于过失杀人。就如同这条一样,他并没有心去杀人,是无意的;但是无意的,他还是有一些责任在,所以这个罪是可悔。
如果开车,过去在台湾也常常有沙石车撞死人的,非常多。因为沙石车它车身大,有时转弯,它的照后镜看后面看不清楚,常常有骑机车的人,转弯被压死在车下,司机还不知道,人被压到了,他才发现。过去也有听说过,有一些司机把人给撞到了,那个人重伤倒地,还没有断气,他就故意再倒车回来,把那个人压死。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觉得这样做他比较好处理,把人给压死就是赔一些钱,顶多他去坐个几天牢就没事;如果人没有死,负担医药费就更麻烦,所以他就干脆倒车把那个人压死。在这样的情况,如果是一个受五戒的居士开车去撞到人,没有当场死,不是故意要撞他的,或者当场撞死,也不是故意的,这个罪是可悔。如果他没有当场撞死,再倒车故意把他压死,这个罪就犯不可悔。
我们从经典上讲这个例子,我们可以以此类推,主要就是说他不结重罪是他没有杀心,好像开车去撞死人,他本来就没有杀死人的心理,不小心发生车祸,不得已的,所以虽然人撞死了,这个罪可以忏悔,还是有过失杀人的过失,这个可以忏悔。如果故意的,那就有杀心,像沙石车把人撞了,没有当场撞死,他再故意倒车把他压死,那就有杀心了,这样结罪就结不可悔罪,这个就是重罪。所以我们从有杀心跟没有杀心,就是他的动机,从这个地方来判犯戒的罪轻重,可悔或者不可悔。我们接着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若狂。不自忆念。杀者。无罪。】
我们接着把《笺》念下去:
笺【见粪而捉。如栴檀无异。见火而捉。如金无异。乃名为狂。更有心乱痛恼所缠。二病亦尔。】
『若狂』,「狂」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精神分裂症,这个人精神已经失常了,他不是一个正常人。『不自忆念』,他也不知道他自己是谁,神经错乱了,这是神经病。他去杀人,他在这种神经错乱的状态之下,他不是在一个正常、头脑清醒的情况之下去杀人,他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杀死人,『无罪』,就是在五戒来讲他不结罪。
《笺》给我们讲,什么叫狂?『见粪而捉,如栴檀无异』,看到大便,他也拿来吃,把厕所当做厨房。或者『见火而捉,如金无异』,火有危险的,他把它看作黄金,『乃名为狂』。这是举出一个例子,我们可以以此类推,就是这个人神经不正常,已经错乱了,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7-10-29 13:50:48
|
只看該作者
或者语无伦次、乱喊乱叫。所以下面讲,『更有心乱、痛恼所缠,二病亦尔』,心已经错乱了,或者被种种痛苦逼恼所缠。我们现在讲,这个人的精神已经被逼迫到崩溃、失常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去杀死人,在五戒里面他不结罪,所以这里讲无罪。我们接着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若优婆塞。用有虫水。及草木中杀虫。皆犯罪。若有虫。无虫想。用亦犯。若无虫。有虫想。用者亦犯。】
这是讲受五戒的优婆塞,受五戒的居士喝水。喝水是我们生活上不可缺少的,每一天都不可缺少的,但是我们受了五戒,不能用有虫的水来喝,『及草木中杀虫,皆犯罪』。此地讲犯罪,下面《笺要》有解释,我们下面再来讲。他这个罪不是重罪,不是不可悔,是可以忏悔的,但是有罪,就无作戒体来讲,他也是犯了戒,但是没有杀人那么重,比较轻。「杀虫,皆犯罪」,所以过去那个时代,在《沙弥律仪》里面讲,出门在外要带一个过滤袋。过去交通不便,往往出远门都是用走路的,走路半途当中,如果没有水喝,就在附近河流,或者小池塘,或者山边小水沟取来饮用。但是这些地方往往这些水都会有一些小虫,因此要用一块绢布把它过滤,经过过滤的水才能饮用。过滤之后这些小虫要把牠放到原处,让牠继续生存,也就是说我们喝水,但是也没有伤害到这些虫。所以过去出门都要带过滤袋,如果不带过滤袋就不出远门,出远门一定要带的,带个水壶,带个过滤袋。不像现在交通这么方便,现在到处有商店,矿泉水都很方便,过去是很不方便的。因此饮水就要看水有没有虫,有虫就要过滤,就不能喝了。
水中的虫,在戒经上讲是根据我们肉眼能看得到的为标准,就是我们一般正常的眼睛能看得到的。如果我们用高倍的显微镜看,到处都有众生,连空气都有。如果定在那个标准,恐怕我们都不能呼吸,你一呼吸,吸进来的空气,不晓得死了多少众生,你就要停止呼吸。你用高倍的显微镜去看,再清净的水里面,它还是有虫,还是有细菌,你就不能喝了。所以是在我们正常眼睛可以看到的,比如说我们一般眼睛一点二、一点O,这些我们正常眼睛可以看清楚,以这个为标准。如果像我有老花眼,可能要戴老花眼镜,不然有细虫看不太清楚。大概是这个标准,你不能超过这个标准。所以用有虫水,恐怕有一些人会有这么一个疑惑。因为现在科技发达,有高倍的显微镜,你一看,水大概都会有微细的虫,我们一般肉眼看不到的。所以这个地方也要说明,就是我们一般正常肉眼的能见度,以这个为准。你不能用天人的天眼、阿罗汉的天眼那个标准来看,我们大概所有的水都不能喝了,这点大家要明白,事先跟大家说明。
「及草木中杀虫」,草木,包括花,我们种植的五谷杂粮,都不可以杀虫。如果你受了五戒,你家如果有种农地,你就不能用杀虫剂,你用杀虫剂皆犯罪,你就犯罪、犯戒了。现在都是要洒农药,要用杀虫剂,没有这个都种不起来。古时候都没有这些农药、杀虫剂,还是一样可以种的。因此现在在山东金山寺这里,道场自己有种农地。实际上也实验过,都没有施化肥的,青菜照样长出来,虽然有虫,虫吃的不多。这个事情,过去几年在马来西亚古晋报恩念佛堂山上,绿野仙踪山庄,李金友居士他经营的,他在山上种了一些蔬菜,也完全没有用农药的。第一年种的菜大概被虫吃掉百分之九十,种植的工人就给李金友居士报告说:都快被吃光了。李金友居士他说:没关系,第一年我们请客让虫吃,吃到最后牠也会不好意思;第二年吃到一半,虫也良心发现,吃了一半;第三年牠吃了百分之十,后来都是维持这样。
那天开怀师还调网络上有一个信息,在台湾中部有一个农田种玉米的,好像农民跟老鼠沟通,叫牠吃哪一行,哪一行保留着。照片照出来,牠真的就是吃他指定的那个地方,他保留的地方一颗也没吃掉。网络上,这个大家可以调出来看,实际上这个例子都有。这个实际例子,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你可以不用农药去杀虫,还是可以种植的。所以我们学佛、受戒,如果耕种农地就不可以用杀虫剂去杀虫,杀了,你就犯罪。
『若有虫,无虫想,用亦犯』。「有虫,无虫想」,知道这个水有虫,我就给它观想,观想它没有虫,我就喝了,这样有没有罪?「用亦犯」,犯了戒。『若无虫,有虫想,用者亦犯』。没有虫,但是你心里认为它有虫,这样喝了也犯。为什么无虫有虫想喝了犯?实际上它没有虫,为什么作有虫想,用了也犯戒?犯戒就是在有虫想,你认为它有虫,你还给它喝了,就好像有点明知故犯,这样也犯了戒。所以在《笺》里面给我们讲:
笺【此亦应六句分别。】
《笺》给我们分析的比较详细。这个经文只有讲了两段,就是「有虫,无虫想;无虫,有虫想」,讲了这两种。祖师的《笺》给我们分析六句:
笺【一。有虫。有虫想。】
实际上有虫,心里也是有虫的想法。
笺【二。有虫。有虫疑。】
实际上有这个虫,但是心里有怀疑,到底有没有虫?不能确定。
笺【二句结根本小可悔罪。】
根本就是说你有故犯的动机在,这样就是结根本小可悔罪。小可悔罪它又分根本跟方便,下面就是讲方便小可悔。
笺【三。无虫。有虫想。四。无虫。无虫疑。】
第三,『无虫,有虫想』,就是这个水没有虫,他作有虫的想法。第四,『无虫,无虫疑』,它没有虫,但是他有怀疑,是不是真的没有虫?
笺【二句结方便小可悔罪。】
有这个区别。根本小可悔罪,跟方便小可悔罪,有这两种有区别。
笺【五。有虫。无虫想。六。无虫。无虫想。二句无犯。】
这两句祖师给我们批注,没有犯戒。『有虫,无虫想』,有虫,但是心里没有虫的想法。第六是『无虫,无虫想』,实际上也没有虫,心里也没有虫的想法,知道这个水没有虫。这两句是无犯,无犯就是没有犯戒。喝了这个水,有一些有虫的,但是他是无虫想的,他也不知道有虫,这个是无犯。
笺【今言有虫无虫想亦犯者。欲人谛审观察。不可辄尔轻用水及草木故也。】
祖师给我们说明,『有虫无虫想』,在经文讲也是犯罪。祖师给我们分析,应该是没有犯,因为他不知道,他不知道那个水有虫,他喝下去了。「有虫无虫想」,他不知道那有虫,他喝就作为没有虫的想法,他也不是故意的,所以他喝了没有犯戒。经文讲「有虫无虫想」也犯,这句的用意(实际上是没犯,但是经文讲说有犯),祖师给我们说明,这主要是提醒我们,『欲人谛审观察』,就是说你要仔细观察,那个水到底是不是真的没有虫,你才能喝。所以讲有虫无虫想也犯,主要是要提醒我们,你要仔细观察,不要粗心大意就把它给喝了,万一有虫,就伤害到那些虫的生命。所以祖师给我们说明,这是「欲人谛审观察」,你要仔细观察。『不可辄尔』,就是不能粗心大意;『轻用水』,随便、不经意的用了这些水,以及草木。
在五戒里面讲,除了杀人之外,这段经文是讲属于畜生道的,因为虫属于畜生道。从这条我们可以以此类推,戒经虽然只有举出虫这条,没有讲到其它的动物。像我们现在一般人,每天吃的鸡鸭鱼肉这么多,也含盖在这条里面。杀了畜生,在五戒来讲,虽然没有构成不可悔罪,但是还是有罪的,不是说杀了畜生就没罪,就没事了。你看那个小虫,你不小心喝了都犯罪,何况更大的动物?所以举出这条,我们就要举一隅而以三隅反,所谓举一反三,以此类推。最微细的虫,你都不能够去伤害,比这个更大的动物,当然就更不可以去伤害了。比这个更大的动物你伤害,比去伤害虫的罪就更大、更严重,那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学习到这段经文一定要以此类推,不能说学《五戒相经》,我受五戒,只要不喝有虫的水就好了,其它天天杀鸡、杀鸭,吃鸡鸭鱼肉就不犯戒,如果我们这样看就错了。他是举出最微细的小虫,你故意去伤害牠都有罪,其它更大的动物,罪当然就更大,这点我们必定要明了。
有关杀生、放生罪福,就是罪过跟福报,杀生、放生,杀生是罪过,戒杀放生是修福,这在《安士全书.万善先资》就给我们讲得非常的清楚,这些因果事理给我们分析得非常明白。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去看这个书,我们这个戒才能够修得好;如果这个书不看,这条戒修得也不圆满。希望把五戒不杀生这条戒修圆满,《安士全书》是不可不读的。因此印光祖师他一生极力提倡,特别赞叹。其次就是道家的《太上感应篇》,对杀生的这方面也讲了不少。我们要引用儒家、道家,佛家其它经典来补充,我们才知道这条戒应该怎么来学习才能圆满。有关杀畜生的,我们限于经文的篇幅,我们就简单跟大家报告到此地。下面我们接着看经文:
经【有居士起新舍。在屋上住。手中失梁。堕木师头上。即死。居士生疑。是罪为可悔不。问佛。佛言。无罪。】
这段经文也是属于过失杀人,就像前面跟大家讲的,开车不小心撞死人的例子是一样的。说『有居士起新舍,在屋上住』,就是盖新的房子,有受五戒的居士,在屋子上面,「住」就是说他在上面工作,在屋梁上工作,就是人爬到屋梁那边工作。这个我们在做工程大家都可以看到的,现在都是钢筋水泥的,如果有木造的房子,以前木造房子,当中的梁柱,要上梁的。在上梁之前,上面屋顶的工作也是有很多部分要去做的,所以必须有人上去工作。有的人在下面跟他配合,拿东西给他,有的在上面做,有的在下面做。这个居士在屋顶上工作,『手中失梁』,就是他要去上的那根梁木,失手不小心掉下去了。失梁,『堕木师头上』,下面刚好有一个木工师傅在工作,这个居士在上面工作,他手中那个梁(那根木头)没有拿好,不小心掉下去了,刚好砸到下面那个木工师傅的头上,就被砸死了,『即死』。这个居士学佛,受了三皈五戒,发生了这个事情,在工作当中不小心把人砸死了。居士就生起疑惑了,他这个杀人罪到底是可以忏悔,还是不可以忏悔?『是罪为可悔不』,这个罪到底是不是可以忏悔?『问佛,佛言:无罪。』佛给他讲,你这个没有犯罪,就是说这个不算犯戒。因为居士就是受三皈五戒,这是讲受三皈五戒。在《笺》里面给我们讲:
笺【本无有杀心故。】
他本来就没有杀害那个木工师傅的心,所以他就不结罪。这个事情在一般工程里面也常会发生,因此现在你看工地,现在金山寺也正在盖万佛大殿,外面围墙都不准人进去的,进里面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戴安全帽,这是安全起见。这是讲不小心,在工作当中误伤,把人给砸死了。我们接着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屋上梁。人力少。不禁故。梁堕木师上。杀木师。居士即生疑。佛言。无罪。从今日作。好用心。勿令杀人。】
『屋上梁』,上屋顶上的梁。『人力少,不禁故』,那根梁很重,人手不够,抬不动,抬起来也抓不稳、抓不住。所以这是讲「人力少,不禁故」,就是人手不够多,那支梁太重了,大家抓不住,就掉下去了。『梁堕木师上』,掉下去,木工师傅在下面,那根梁掉下去,把木工师傅给砸死了。『杀木师』,「杀」就是把他砸死,不是故意去杀他的。这又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跟前面是大同小异。前面是一个居士,他在上面做工,手中那个梁不小心掉下去。这是在屋梁上,好几个人拿那个梁,人手不够,那个梁太重了,这样掉下去的。跟前面一样「堕木师上」,前面是讲「堕木师头上」,刚好砸到他的头,当场死亡。这里讲「堕木师上」,就不一定砸到他的头,可能砸到他身体某一个重要的部位,也死了。「杀木师」,就是也死了,这个木工师傅也死了。受五戒的居士他就生起疑惑了,去请问佛,他有没有犯罪?『佛言:无罪』。佛给他讲,没有罪。『从今日作,好用心,勿令杀人』。佛给他警告了,说从今天以后做工,你要好好用心,人不够,你一定要请人够了,你才去做这个事情,不然就发生危险了,这属于过失杀人。「好用心,勿令杀人」,就是说你好好用心,不能够不注意这些危险的事情。
所以现在的工程比以前要求的严格多了,现在的工程工地比较正规的要求都很严格,像我们现在金山寺盖万佛殿,人都不能随便进去的。不相关的人,他不让你进去;你要进去参观,严格要求,都要求你戴安全帽的;有工作危险的地方,不让你进去。这就是此地讲的「好用心」,就是好好用心,要注意安全,就是这个意思。「勿令杀人」,不要再伤到人命了。我们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又一居士。屋上作。见泥中有蝎。怖畏跳下。堕木师上。即死。居士生疑。佛言。无罪。从今日好用心作。勿令杀人。】
这又是另外一个例子,也是在屋顶上工作。做房子,大部分木工跟水泥工有时候都合起来做的,有些地方要糊上泥。古时候的泥跟我们现在的有些不一样,有的是泥土黏的,泥土当中有蝎,蝎有毒的。有一个居士他在屋顶上工作,看到泥土里面有一只毒蝎,看到他就很恐怖、很畏惧,就从屋顶跳下来了。跳下来刚好堕在下面做木工师傅的身上,那个木工师傅被他压死了,居士没有死,压死那个木工师傅了。居士就生疑了,去请问佛,他这样有没有罪,有没有犯戒?佛给他讲,『无罪,从今日好用心作,勿令杀人』。你从今天开始要好好用心去做工作,不要再有这种事情发生,去伤害到人。到这里是一个段落。
以上三种就是有关在工作的当中,不小心去伤到人命的,不是故意的。不小心伤到人命,在戒律上来讲虽然不结罪,但是还是有过失的。所以佛劝导,是要避免的,要注意安全,工作不能马虎。如果常常犯这个过失,没有罪也就变成有罪,这个我们也要知道。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跟大家学习到这一段。下面的经文,我们下一次再继续来学习。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十二集) 2009/9/2 中国山东省海岛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22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上一集讲到,有居士在工作当中,不小心伤到了人命,致人于死。这是经文讲到,「有居士起新舍,在屋上住」。弘一大师的《补注》有补充:
补【在屋上住。《大律》住作作。】
在《大律》上住这个字是翻译作作,工作的作。《大律》就是《四分律》,比丘戒律。在屋上作,我们看了就比较容易明了,就是在屋顶上工作,像现在盖房子,在屋顶上工作。「手中失梁,堕木师头上,即死。居士生疑:是罪为可悔不?问佛,佛言:无罪。」《笺》讲:「本无有杀心故。」这个不是故意杀人的,所以他不犯戒。
「屋上梁,人力少不禁故,梁堕木师上,杀木师。居士即生疑,佛言:无罪,从今日作,好用心,勿令杀人。」这是人手不够,也是屋上的梁掉下来,把木工师傅砸死了。居士去请问佛,这样有没有犯杀人的罪?佛给他讲:没有罪,但是你从今天以后,要好好用心,不可以再误伤人命。
「又一居士屋上作,见泥中有蝎,怖畏跳下,堕木师上,即死。居士生疑,佛言:无罪,从今日好用心作,勿令杀人。」我们上一次讲到这一段。这一段经文都是有不同情况误伤到人,致人于死,这个在戒经来讲无罪,就是不结罪。他不是有心、故意要去杀人,所以不结罪,但是以后要避免,这算是无心、过失杀人。所以现在工地,有的管理比较好,很多预防危险的措施,做的都比较好。如果受了五戒的居士是从事于建筑工作的,安全要特别注意。我们接着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又一居士日暮入险道。值贼。贼欲取之。舍贼而走。堕岸下织衣人上。织师即死。居士生疑。佛言。无罪。】
这又是一种情况。前面经文讲的都是工作上的事情,就是在工作当中发生的事情。所有的工作安全问题都要考虑。这段经文讲的是另外一个情况,这个情况是遇到盗贼,这是举出一个例子。『又一居士日暮入险道』,有一个居士在太阳快要下山了,「日暮」就是太阳将要下山、黄昏的时候,「入险道」,险道就是盗贼出没的地方,遇到贼了,盗贼要抢他的东西,甚至要伤害他的生命。所以讲『值贼,贼欲取之』,「取」就是要盗取他的财物。在这样的情况,这个居士『舍贼而走』,他就赶快跑了。这也是很自然的反应,遇到盗贼了,盗贼拿着刀、拿着枪,要抢夺他的财物,「舍贼而走」就是他赶快跑了。跑到一个悬崖,『堕岸下织衣人上』,跑到一个地方,刚好有一个,像我们一般讲的小山丘,有一个悬崖。这在南方,像我们到栖霞山去,山路有一些悬崖,不是很深的悬崖,但是有一定的高度,大概也有一般像二楼这样的高度。有这样的一个崖岸,黄昏,路也看不太清楚,所以这个居士就掉下去了。掉下去,刚好在岸下面,有人坐在那里织衣。掉下去,这个居士他倒没有摔死,却把这个织衣的人(就是在那边织布、做衣服的师傅)给压死了。『织师即死』,居士他自己没摔死,但是把下面织衣的师傅压死了。居士生起了疑惑,到底他犯不犯杀戒?他这个罪可以忏悔,还是不可以忏悔?把人给压死了。去请问佛,『佛言:无罪』,佛说没有罪,这不是故意要杀人的。所以不犯罪,就是没破戒。
这个事情,过去在新闻报导,我也曾经看过一则新闻,但是新闻跟这个情况是不一样的。经文讲是遇到贼,赶快跑,掉到岸下把织衣的师傅压死了。我看到这个新闻是有一个人,在十几层楼要跳楼自杀。那个人他要自杀,他就跳下去了。跳下去,在马路上,刚好有一个骑脚踏车卖粽子的。在台湾,现在可能还有,过去就很多,骑脚踏车卖粽子,卖粽子都是清晨或者半夜出来卖的。骑脚踏车,我们知道骑车是动态的,这个要自杀的人,他从十几层楼跳下来也是动态的,跳下来刚好就算得那么准确,那个卖粽子骑脚踏车的刚刚好骑到那个点,那个要自杀的人跳下来刚刚好就掉在骑脚踏车卖粽子这个人的头上,结果把这个卖粽子的给压死了,这个要自杀的人没死。我看到这么一个新闻报导。这个事情,我们读到这段经文,就知道的确过去有发生过这么一个事情,现在还是有。
这个织衣的人在那边织布,他是属于比较静态的。这个人跑,掉下去,刚好压到他,这个我们比较可以理解。但是骑车是一个动态的,也是有一定的速度,怎么那么刚好?特别去算的也没那么准,他跳下来,刚好那个时间、定点,就是压到他的头上,把他给压死了。这些都是事实上发生过的事情。这个新闻,如果自杀的人受了五戒,他自己要自杀死,没有死,死不成,却把那个卖粽子的压死了,他去问佛,他有没有犯戒?我们依照这个例子来判,他也没有罪,因为他并不是故意要去压死人,他是不小心的,巧合,没办法,他不是故意的。所以我们根据这个例子,凡是遇到这种类似的情况,就可以以此类推,举一反三。所以我们学戒,一定要懂得这个原则。接着我们再看下面这段经文:
经【又一居士山上推石。石下。杀人。生疑。佛言。无罪。若欲推石时。当先唱石下。令人知。】
『又』就是另外一桩事情,情况又不一样了。又有一个居士,他在山上把一个大石头推到山下,那个石头就掉到山下去了,刚好有人在那里,石头下去把人给砸死了。这个居士就生起疑惑了,这样他有没有犯杀戒,有没有犯重罪?请问佛,『佛言:无罪』,「无罪」就是没有破戒,他这样没有破戒。但是佛有再交代,下不为例,『若欲推石时』,就是告诉他,你以后要再推石头的时候,你应当『先唱石下』,「唱」就是大声喊唱,石头要下去了,叫下面的人要避开。你一定要先这样做,让下面的人知道,上面有东西要掉下来了,赶快走开,不要停留在那里。『令人知』,要让人家知道,不然就会有过失杀人的罪过。过失杀人,是无意的,但是有过失。以后应当要这么做。
所以根据这条经文这个精神,我们以此类推,有一些危险的地方,你应当要让人家知道,让人家避开,这也是有必要的。比如说台湾很多道路,它都会落石的,有时候道路在山边,山上石头会掉下来,所以政府交通单位在那个地区都要标示「此地有落石」,就是告诉车辆、行人经过你要小心,提醒大家注意,这是一定要做的。所以根据这段经文讲的,我们以此类推,是我们的责任、工作,这个事情一定要这么做。好,接着我们再看下面一段经文:
经【又一人病痈疮未熟。居士为破而死。即生疑。佛言。痈疮未熟。若破者人死。是中罪可悔。若破熟痈疮死者。无罪。】
这又是另外一桩事情。『又』就是又有一个人,他生病,有痈疮。『痈疮』种类也很多,就是我们一般讲,属于皮肤病这类的,它长脓了,还有像疔一样,头尖尖的。另外有一种它没有尖尖的头,但是红肿,一般也有叫无名肿毒这类的。所以痈疮在皮肤病科方面来讲,也是种类非常多。以前我年轻的时候,很喜欢去路边摊看卖青草药的,介绍痈疮的照片我看了不少,然后什么草药治什么痈疮。这以前我看了不少,也喜欢买书来看,所以在这方面也有一点常识。痈疮还没有成熟,不能给它挤破,挤破可能就有生命危险。现在有人有了痈疮,大部分都是去开刀,开刀也有它的危险性在,如果开的不好,可能也会有生命危险。所以长了痈疮,你一定要让它成熟,才能把它挑破;它还没有成熟,你不能去动它。特别长在脸上的痈疮,像部位在人中,这个时候还没有成熟,你不能去给它挑破,挑破可能就送了命。
此地经文讲,『一人病痈疮未熟,居士为破』,这个居士大概就是不懂得这个常识,他也是好心好意,看到有人有痈疮(他好心去帮他挑破痈疮,脓挤出来就好了),它还没有成熟,他就把它挑破,结果把它挑破这个人死了。就生起疑惑,受了五戒的居士,替人家挑破未熟的痈疮,把人给挑死了,要帮助人解除病痛,反而把人害死了。心里想,有疑惑,到底他有没有犯重戒,犯了杀人的罪?请问佛,『佛言:痈疮未熟若破者,人死,是中罪可悔』。痈疮未熟若破者,那个人死了,这个罪是中罪可悔,是中罪可以忏悔。我们看《笺》:
笺【虽无杀心。而有致死之理。故犯罪也。】
《笺》给我们解释,虽然这个居士他没有杀人的心,但是实际上致人于死了,『故犯罪也』。这条我们也要多留意。
我们再把下面这段念下去,『若破熟痈疮死者,无罪』。这个是讲如果这个人的痈疮已经成熟了(成熟我们从皮肤表面可以看的出来,它已经有破了,这个可以看的出来的),脓已经都形成了,可以把它挑破,把脓挤出来。痈疮成熟的时候可以把它挑破,还不成熟就不能挑破,成熟才能挑破。如果说痈疮成熟了,把它挑破死了,这样无罪,这样没有罪。《笺》给我们讲:
笺【痈疮既熟。理应破故。】
这个痈疮已经成熟了,照治疗的理论是应该给它挑破的。这一段,实在讲如果要延伸出去,就是有关治疗、医疗这一方面的。这里讲出一个例子、一个原则,从这个例子、这个原则,我们延伸出去就有相关医疗上的问题。现在其它国家地区我不太清楚,但是在台湾新闻报导也常常有医疗纠纷的问题。有一些病人去给医生治病死了,家属怀疑医生用错了药,还是诊断不对,有这个质疑,告到法院去。甚至有病人死了,他家属不甘心,就把棺材抬到医院、诊所门口,就放在那里,给他烧银纸。过去在台湾我们看过很多这样的新闻。那么像这类的,就是属于这条的范围,这就是你替人家治病,要懂得医学的理论方法,不然也是有罪过的,所谓庸医杀人,也不是没罪过的,还是有罪过。
像这个例子讲,「病痈疮未熟」,你给它挑破了,这个有罪。这个罪是什么?你致人于死。为什么致人于死?痈疮未熟,挑破了,是中罪,可以忏悔。为什么破熟疮,死了,他就没罪?我们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知道,破熟疮(就是说这个居士为人家治疗,他没错,他的疮熟了,它应该要破的),也就是说他治疗的方法没错,但是这个病人,他命该绝了,没办法,他没有过失,他没有错误。
从这条我们就可以联想到医疗这部分的问题,医生用的药没错、诊断没错,但那个病人命该终了,命该绝了,救不起来。这就不能怪这个医生,是他命该如此,医生诊断治疗,他这个方法理论上没错误。前面有罪,就是这个医生是庸医,医学常识也不通,医道也不精,就帮人看病,这个人不该死的,把人家治死了,这就有罪。所以印光祖师在《文钞》里面讲,医道不精,你帮人家看病,这都要负担因果责任的。所以纵然是好心,义务的帮人家看病诊断,医学理论要通达、要明了,对于病症一些最基本的诊断,一般的常识我们也要明了。
讲到这方面,现代的人比较缺乏。因为我们现代人,医疗大部分都偏向依赖西医,对于中医这部分的理论、常识,大家就不去研究了,也不再提倡。因此在中医学理论这部分,现代人可以说非常的缺乏,就连当医生的人,他家在开中药铺、在开中医诊所的都未必搞通,一知半解的很多。所以根据我过去吃西药、中药的经验来讲,吃得也变成久病成良医。所以很多类型的医生我都接触过,累积了一些经验,现在有一些病,我不用去找医生。以前一感冒非得进医院,不然也要进个诊所,没有打个针就不安心,没有吃个药就不放心,没吃西药,也得吃中药,总得要吃药,吃得一身毛病。出家以后,我对这方面也比较了解,所以现在基本上受一点轻微的风寒感冒,我就不用去看医生,也不用吃药,自己在饮食上调理调理,顶多做个物理治疗,这样就排除了。
所以药,不管中药、西药,药本身多少也都有一些毒性,有的毒性比较高,有的毒性比较低,见药三分毒,药总是有它的毒性。过去不知道,就像吃饭一样,天天要吃的。现在明白这个道理了,用药不能随便用的。所以过去古人讲「用药如用兵」,你要用的对,用的不对,不但治不了病,反而伤害到你的身体。所以在《礼记》上给我们讲,你去看中医生,他如果不是祖传三代的,最好不要去看。在《礼记》上,我也看到这么教我们,就是说他这家最少已经有三代传下来了,最少累积了三代的医疗经验,你去给他看比较保险,比较不会有错误。如果是新开张的医生,那就不太可靠了,不可靠。所以我们去就医,这方面的常识也要明了。还有买药,你到药铺去买药,现在假药也很多,我们如果没有专门去研究这方面的,买到了假药,我们也不知道,也把它当成真的,你吃了又没效。纵然真药,中医的部分,最讲求的就是炼制的过程,所以有一些中药房,他都打这个广告「遵古炮制」,遵古就是遵照古代炮制的方法来炮制。这个广告就是告诉大家,到他这家来买药放心,他都遵照古代,该怎么炮制,他就怎么炮制。我看每一家大概都会写上这一条,到底是不是每一家都有遵古炮制?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遵古炮制是很麻烦、很费时间的,中药的特色就在这个地方,跟西药就完全不一样。但是现在人总是图方便,现代人对医学常识,特别在中医理论这方面就非常缺乏。所以我们在治病的过程,这方面也要多了解、多学习,一方面自己可以调理自己,一方面也可以教别人、帮助别人,这是有必要的。不要像这条经文讲的,居士好心好意去帮人家治病,病没治好,把人治死了,这就有罪过。所以现在我也常常遇到很多好心的居士,他要给我治病,他要拿什么药给我,拿了一堆。实在讲,拿的那个药,我都不敢吃,为什么不敢吃?我都吃怕了。大家都好心,这个心不能说不好,真好!但是对医学常识,药物学的常识不懂。听我在唱念咳嗽,咳了一声,什么琵琶膏、川贝粉,我现在床头上还一堆。我实在跟大家讲,大家拿给我吃的这些,我是愈吃愈咳,没吃还好。为什么?我已经久病成良医,自己的病是什么情况,我比医生还清楚。所以过去有人讲「医生三分,病人七分」,病人自己本身要占七分,你依靠医生只能依靠三分,有七分要依靠你自己,不能全部依赖医生的。特别在现代,医生没有医德,只是想赚钱,你全部去依赖医生,你就有得受了。这是讲到这条,我们附带的把这些医疗常识,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说明,这方面印光祖师在《文钞》也特别的强调。所以中医不是没有效,有效,而且治病之后,它没有什么太大副作用。如果不用药物的,副作用就更小,甚至可以达到完全没副作用。但是西医一定有它的副作用,只是副作用有大有小,一定有副作用,这点我们也必定要认识清楚。
好心为人治病,帮助别人,医学常识我们一定要懂。不然,如果你不小心把人治死了,是中罪。如果把小病变成大病,这边经文没有讲,但是根据经文意思来推断,应该也是有下罪,就是小罪。如果我们诊断治疗都没有错,那个人死了,或者他病更重,那是他个人的业障、业报,这个我们就没有过失、就没有罪。好,这一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我们接着再看下面一段:
经【又一小儿喜笑。居士捉。击攊令大笑故便死。居士生疑。佛言。戏笑故。不犯杀罪。从今不应复击攊人令笑。】
这段经文又是不同的一种情况,这是举出『又一小儿喜笑』,「小儿」就是小孩子,喜欢笑,大概就是喜欢开玩笑。小孩子喜欢开玩笑,喜欢玩耍、嬉笑,这个也常有的事情。有一个居士大概跟他玩,在戏笑,把他捉起来。『击攊令大笑』,「击攊」就把他抓起来,抓起来弄得让他笑得更厉害大笑,结果笑死了。所以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讲「笑死人了」,真有人笑死了。我们从这段经文看到,这个就是笑死了。这个居士把这个小孩子抓起来,击攊就是跟他玩耍,让他笑得更厉害,结果笑的过头了,这个小孩子笑死了。居士生起疑惑,糟糕,跟这个小孩子玩耍、开玩笑,让他大笑,结果死了,他这样有没有犯重戒?他生起这个疑惑,请问佛,『佛言:戏笑故,不犯杀罪』。佛讲,你是跟他游戏,开玩笑,你不是有心要去害死他的,这个不犯杀罪,没有破重戒。但是佛下面就交代了,『从今不应复击攊人令笑』。在《笺》里面给我们讲:
笺【不应。便是小可悔罪。】
没有犯不可悔、中可悔,但是也有犯小可悔,有小罪,可以忏悔。『不应』就是小罪,可以忏悔。怎么叫忏悔?你以后就不能再这样做了,这就是真正忏悔。所以忏悔就是后不再造,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不要再去做同样错误的事情。所以这里讲「从今不应复击攊人令笑」,从现在开始你就不可以再去跟人家开玩笑,发生这个事情也是一个警惕。这是一条。我们接着再看下面:
经【又一人坐以衣自覆。居士唤言。起。是人言。勿唤我。起便死。复唤言。起。起便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犯中罪可悔。】
这又是举出另外一桩事情。这个事情,就是又有一个人,他坐着,自己用衣服盖覆在身体上。居士看到他,『唤』就是叫,「唤言,起」就是叫他起来。『是人言:勿唤我,起便死』,这个人就回答,他说你不要叫我,如果我现在站起来,马上就死了。『复唤言:起』,这个居士又再叫一次,一定要把他叫起来,结果这个人站起来马上就死了。居士就生起疑惑,这样他有没有犯重戒?请问佛,『佛言:犯中罪可悔』。他是犯中罪,可以忏悔。《笺》给我们讲:
笺【初唤。无罪。第二唤。犯中罪也。】
『初唤』就是第一次叫他,他如果不起来,就不要再叫他,这个就没罪。第一次叫他,没起来;第二次继续再叫他站起来,站起来就死了,这就犯中罪。所以「初唤,无罪,第二唤,犯中罪也」。
这段经文讲一个人坐以衣自覆,一个人坐在那里,用自己的衣服把自己盖覆起来。居士叫他起来,他说不要叫我起来,起来就会死。这里经文没有说明这个情况是什么原因,我们根据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来推论,有一种情况,可能是有病,或者有患高血压的,或者有一种病是癫痫症的,有可能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或者有人血糖过低,或者他有心脏病、心肌梗塞这类的,他人没办法站起来。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人身体不舒服,他站都站不住,他就要坐下来。坐下来,如果天气比较冷,要用衣服盖一下,就是坐在那里休息一下,让他恢复了再站起来。比如说有些人,他站起来头晕目眩的,天旋地转,他要赶快坐下来。这个居士他不知道这个情况,看到那个人坐在那里。
在我们道场做义工的,对这桩事情都要去观察。比如说有一个人,他坐在不该他坐的地方,义工当然有责任去看看,他到底怎么坐在那里,那是不该他坐的,叫他起来,不要坐在那里,平常就会这么处理。如果他没什么事情,就是随便坐在那里,叫他起来离开这里,这是没有关系。但是比如说我们在法会道场,有一个人不坐椅子,或者是坐在地上、靠在墙壁,做义工的可能会去叫他起来:你怎么坐在那个地方,不能坐在地上;或者站着念佛的时候,他就坐下来了,这个时候要观察,他是什么情况。如果他是一般正常的情况,我们就劝他起来:你这样坐着不好看,大家都站着,你坐着。如果这个人有病,你就不能硬叫他这个时候站起来,因为你叫他,他给你回答「站起来我就会死了」。可能站起来,他就晕倒在地,可能就这样不省人事,就死了。从这个经文来看,应该是有病的,他不能站起来。现在有一些疾病会有这些状况,像有心脏病的、高血压的,或者低血压的、血糖过高的、缺糖症的,这一类的,都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我们要去观察。如果他已经给我们讲,他起来会有生命危险,你就不要勉强叫他起来。因为他这个是特殊状况,他不是故意的。如果你硬把他给叫起来,他站起来,马上就倒地一命鸣呼,这就犯中罪可悔。你受了五戒,就犯了中罪,这个不可以不知道。
经文到这个地方,杀戒,经文就讲到这里。从整段犯杀戒这个经文来看,主要是讲杀人的,犯重罪,犯不可悔罪,但是杀畜生是犯下可悔罪,我们从这个经看起来,好像一般杀生吃肉罪不严重。根据《五戒相经》,居士受三皈五戒,杀畜生也没有犯重戒,也没有犯破戒罪,只是杀人才犯不可悔罪。乍看起来,杀畜生、杀生吃肉是小小罪。杀生吃肉在戒律来讲,结罪不是很重,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它有性罪在。虽然这个是下可悔罪,可以忏悔,如果你常常杀生吃肉,积少成多,杀生多了,杀生的业造的重了,小罪累积时间久了,就成大罪,后报就转成现报。后报就是来生来世的,或者以后的报应,就变成现报,就现世报。广化老法师也讲出他自己一个例子。他说他青少年的时候,杀生吃肉太多,中年出家以后,业报现前。所以他在闭关拜净土忏,拜到功夫得力的时候,就看到很多畜生冤魂来障道、来干扰,于是他在禅房平地就摔了一跤,摔断了左腿,后来一直到他往生,都坐轮椅。他自己也说出他自己本身一个例子,我想这个例子我们一般人,人人都有。像我自己也是一个例子,过去也是杀生吃肉太多,所以身体一直不好。出家以后吃长素,不再杀生吃肉,才慢慢有一些好转。所以我们不能小看杀畜生是小罪,不能疏忽,如果疏忽了,累积久就变成大罪。
在家居士如果还不能完全吃素,可以依照印光祖师讲的,吃花素,吃初一十五,或者六斋日、十斋日,由少而多,到最后能够全素是最好。还没有能够吃全素,也应当吃三净肉,不要买活的来杀,那个罪就更重了。三净肉就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你吃的众生肉,你没有在现场看到它被宰杀,也没有听到这个畜生被宰杀惨叫的声音,这不是专门为我一个人杀的,像市场买冷冻的、现成的,这就是三净肉。避免在家里杀生,或者到海鲜餐厅吃活鱼活虾,那就不是三净肉,那个罪过就重了。这点在家居士要知道,特别受了五戒的居士,不能完全吃素,也要吃三净肉。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跟大家学习到此地,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十三集) 2009/9/9 中国山东省海岛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23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上一集已经把犯杀戒经文讲圆满了。在犯杀戒这一大段经文的最后面,弘一祖师也给我们再做一些补充解释,还有广化老法师也再加上一些批注,这个《补释》(补充解释)跟批注我们也有必要与各位同学进一步来学习。在批注里面,主要再给我们提出,在《五戒相经》里面,犯杀生这条戒,破了戒体、犯了不可悔罪,就是不可以忏悔的罪,就是戒体破坏了,不能再受戒了,丧失掉优婆塞的资格。在杀戒这条里面,主要偏重在杀人为主,杀人是不可悔罪。杀人当中也根据他的动机、造成的结果有所不同,来判定这个罪是重罪、还是轻罪、还是无罪,以他的动机、结果来判定,这就是戒律上讲的开遮持犯。
我们看到,经文讲的偏重在人,但是我们佛门里面的同修,特别在我们中国佛教,提到杀生、犯杀戒,大家都会想到杀害畜生、动物,第一个会想到这个。为什么?一般人,你叫他去杀人,也不是人人都会去做杀人的事情,不是大多数人一天到晚都去干杀人的事情,这个还是少数。但是杀畜生,吃众生肉,我们看看这个世界上,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干这个事情。从这里,我们一般佛门里面的同修,讲到杀生、犯杀戒,第一个就是杀害畜生。我们在《安士全书》,看到「万善先资」,专门讲戒杀的,也是偏重在杀害畜生这部分来给我们说明。
在《五戒相经》里面是偏重在杀人,杀人才犯重罪、不可悔,杀畜生是犯下可悔罪,杀非人,中可悔罪。看起来杀生吃肉,好像罪过也不是太重,不致于破坏戒体。广化老法师在批注中,也给我们再提醒,我们学到这条戒,我们要知道,杀生虽然是下可悔罪,但是下可悔罪,还是有罪。我们在前面经文看到,如果受了五戒,将来可以成佛;如果犯了戒不忏悔,就要「常在三涂」,就常常堕在三恶道里面。根据前面这句经文讲的意思,我们要深入的去理解,不能很草率、很肤浅的,我们就这样读过去、看过去。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容易体会到经典里面讲的深义,它甚深的含义,我们就体会不到。我们看经文讲的,如果常犯戒,不忏悔就常在三途;这个经文它没有说犯不可悔罪,没有忏悔,常在三途。照这个戒经上讲,犯不可悔罪就不能忏悔,就要堕三途。经文也没有讲,犯中可悔罪、小可悔罪,不忏悔就不会堕三途,经文没这么说。所以以这个经的标准来讲,前面讲的这个我们要很注意了。你杀人,构成五种杀人的因缘,就这个经的标准来讲是不可悔,不可忏悔;不可忏悔,决定堕三恶道。依照这个经的标准来讲,如果犯了五戒不忏悔,那就常在三途。依这个经来讲是中罪可悔、下罪可悔,这个可以忏悔的;这个可以忏悔的,你不忏悔、不改过,还是要堕三途的。所以我们要把经文意思看清楚。
本经讲的不可悔罪,以小乘的标准来讲,不可忏悔。只有依靠大乘的忏悔理论方法作取相忏,忏到见好相,见到瑞相,这个业障可以忏除,可以重新再受戒。因此我们看到,忏悔法是我们修学最主要的一个原则。所以杀畜生犯小可悔罪,乍看起来是小小罪,但是杀生吃肉太多了,积少成多,小罪就成了大罪,后报转成现报。广化老法师自己也讲出他的例子。他以前年轻的时候肉吃太多,杀生太多。听我们净老教授讲,他跟我们老教授也是非常好的老朋友,过去都是当军人到台湾去的。听我们老教授讲,广老以前一天要吃一只鸡,一天吃一只。后来出家,拜净土忏,拜到功夫正要得力的时候,这些被杀的畜生就来障碍了,所谓业障现前,所以在平地他就摔跤跌倒,就变成两只脚不能走,以后一直到往生都坐轮椅。我刚出家那一年,广化老法师找我们净老教授,要办佛学院。我跟老教授,还有简丰文居士,去汐止白云寺看过他一次,后来在台中南普陀寺也看过一次,都是坐在轮椅。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知道,不能疏忽掉杀畜生。如果我们看看《安士全书》,看到杀生吃肉的因果报应,真的你就触目惊心,一些果报都在眼前。所以我们受了五戒的佛弟子,纵然不能吃全素,也要吃三净肉,所谓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市场买现成的。最起码要守吃三净肉这个原则,决定不能去买活的来杀,或者到餐厅去吃活的,去海鲜店、海产店吃活的,那就造杀生的重业。
在批注里面,广老也给我们举出《分别善恶报应经》里面一段经文,我把这段经文念一遍:「《分别善恶报应经》云:何业获报长命?有十种业。何等为十?一、离自手杀,二、离劝他杀,三、离庆快杀,四、离随喜杀,五、救刑狱杀,六、放生命,七、施他无畏,八、慈恤病人,九、惠施饮食,十、幡灯供养。如是十种获长命报。如经所云,戒杀护生,皆获长命之报,可知寿命长短,操之在我,何乐而不为哉!」《分别善恶报应经》里面也有举出善恶的报应,这段经文讲的是得到长命的果报,长命百岁。我想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寿命长,身体健康,寿命长。身体健康、寿命长是五福之一,长寿。长寿,身体又健康,这个是福报。如果一个人寿命很长,病很多,常常受病苦的折磨,这个也不快乐,也是很痛苦的。因此要得到长寿,身体又健康,这样才好。这个是果报。
要修什么因才能够得到长命、健康的果报?在《分别善恶报应经》给我们讲,「何业获报长命?有十种业」。何业就是你修什么业因,业就是行为造作的意思,我们的行为造作。那么行为造作,我们有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我们一般的造作,在我们中文字里面讲,都是以业来作一个代表。比如说你做什么事业;在学校念书,你的学业学的怎么样;或者你做那一行的,哪个行业;我们修道人讲道业,我们修净土的人讲净业。所以业这个字是行为、造作的意思。你的行为,你思想的行为、见解的行为、言语的行为、身体动作的行为,这就称为业。我们的行为造作,什么样的行为造作,就是你造什么业因,可以得到长命百岁、身体健康的果报?有十种。
「何等为十」,那十种呢?「一、离自手杀」,一开始就讲不能杀生。经典讲「离自手杀」,凡是有生命的,你都不能够亲自动手去把牠杀害,这就是广义的,不止说不能杀人,而且不能杀畜生,甚至连蚂蚁都不能故意的去杀害。自手杀就是自己亲自动手去杀死众生,这个要远离。第二个「离劝他杀」,第二个就是要远离劝别人去杀生,自己不杀,但是劝别人去杀。那天我在茶馆喝茶,遇到一个广东来的居士,他在经营餐饮业的。他给我讲,他说他订了一些鸡、鱼,我没有自己杀,但是我交代卖鸡卖鱼的,他们杀好再给我送过来,这样算不算杀生?我跟他讲,这个还是算你杀的,这个账还是要算在你的头上,因为你叫他杀的,你不叫他杀,他就不会杀。过去我们台湾也有同修做炸鸡店的,他是美国的小骑士炸鸡,大概在南部(台湾中部以南)他们就好几十家连锁店,你一天要多少鸡才够商店的需要?就非常多了。虽然他不是自己亲自去杀的,但是他要去订货;订货,鸡贩就要杀,送过来。这一类都属于劝他杀。你去交代别人,叫别人去杀的,这个也要远离。虽然不是自己亲自动手杀,也不能劝别人去杀。
「三、离庆快杀」。庆快有两种意思,庆是庆祝,快是快乐,就是说我们遇到有喜事,有快乐的事情,杀猪宰羊,大家来庆祝一番。比如说一般人做生日,庆生的、祝寿的,这个时候杀生是最不吉祥的。我们有喜事,本来是一桩好事情,但是造了杀生的业,好事就变成不好了。祝寿,你庆生,你希望你寿命延长,但是把众生的命提早结束、提早把它断掉了,你说造这个因,他能得到长命的果报吗?因果不相应。过去我俗家一个姑丈,我大表哥小时候不好养,毛病很多。我姑丈就在神庙许个愿,他说我这个大儿子,如果能够把他养大成人,结婚了,我就杀一条猪公来答谢神明。结果我大表哥三十岁那年,经过媒人的介绍结婚了。
结婚的前一天,我姑丈就想到,二十几年前曾经许过这个愿,他这个大儿子要结婚了,他自己就去买一条猪公,他儿子结婚的前一天杀了拜神,前一天就请这些亲戚朋友去。我父亲也被他请下去,就是结婚的前一天就下去了,先去吃那一餐。到了第二天,我大表哥结婚了,晚上办了几十桌的宴席。我姑丈酒席大概到一半,他就到每一桌去敬酒,敬了一半之后就突然倒地,口吐白沫,不省人事了。家人赶快把他送到马偕医院去,第二天下午就往生了。我父亲去给他请客,前一天就去了,住在他们家里,第二天看到这个情形。宴席,大概到那个时候,大家也没有心情再吃下去,主人突然倒地,送医院,第二天就往生了。
所以那次我父亲就交代我们:以后我做生日,我们有喜事,决定不可以杀猪的,不能杀生的。因为我父亲也没学佛,他也不吃素。我们学佛了,跟他沟通,他可以接受的就是,早上那一餐可以吃素,还有初一、十五,其它他就不答应。后来我们就利用这个机会,就劝他说要吃三净肉,以后就不能吃活的;那个时候他就接受了,他亲自看到我姑丈这种情况。所以有喜事,庆祝喜事,不可以杀生的。你杀生,好事可能就变成不好的事情,世间很多人不懂、不知道。我姑丈是一个现实的例子,我们相信这个例子非常之多,古代有,现代更多,只要我们仔细去观察就可以明了,这绝对不是迷信。
另外生小孩也不可以杀生。在我们民间,生小孩你没有杀几只鸡好像都不行的。特别是妇女生产、坐月子,一般人的观念,以前我们家里也是一样的,都是要给生产的妇女进补,少不了杀鸡杀鸭的。但是现在我们学了佛,知道这个道理,有很多学佛的同修他生产吃素,也没有杀鸡杀鸭来吃的,母亲也还是不错,小孩子也满健康的,也不见得就是要杀鸡杀鸭的,吃了才会健康。庄严师他的亲家今天下午来,庄严他的大儿子在澳洲,现在生一个小女儿,都吃素的,而且吃人奶,不是吃牛奶。我建议他们吃人奶,因为我听蔡老师讲,牛奶是牛吃的,人应该吃人奶。他现在小孩子养到什么情况,他都发照片过来,还有摄像、录像照过来,有机会再请开怀师录一个,拿下来放给大家看。你就可以告诉大家,她吃素,又吃人奶,也不是人家讲的吃得瘦巴巴的,一点营养都没有,大家可以看看,可以做个有力的证明。这个也提供我们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参考,这也是我们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我们透过这样的一个实验,证明吃素并不是不营养,非得吃肉才营养,现在大家一定要把过去这些错误的观念纠正过来,避免杀业。《地藏经》讲的就更详细了,生小孩不能杀生。你杀生,小孩子毛病就多了。人往生的时候也不可以杀生,婚丧喜庆都不可以杀生,一定要避免杀生造这个业。这个人往生了,我们就是要帮他超度,让他到更好的地方去。如果你给他杀生,本来他要生天道,你就把他拉下来到三恶道,受到连累了,这个《地藏经》讲得非常详细。这是第三个,离庆快杀。
「四、离随喜杀」,离随喜杀就是远离见杀随喜。看到人家杀生,自己赞叹随喜,心里看到很欢喜,鼓励、赞叹,支持别人去杀生,这叫随喜杀。
第五,「救刑狱杀」,刑狱杀就是被判死刑的,判死刑就要被执行死刑,如果你有机会能够救他一命,也是功德无量。救刑狱杀有各种因缘,比如说被人冤枉了,你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机会,像《了凡四训》里面讲的,做官、管司法的,帮人平反冤狱。这个人有死罪,尽量减轻他的刑罚,死罪变无期徒刑,减轻他的刑罚,这也是无量功德。特别是司法官在判案的,他有生杀之权。
我在大概二十年前,到高雄净宗学会去讲经,一个月去讲一次。有一次我去那边讲经,有一个退休的法官来找我,讲的哭哭啼啼的。他听到我们净老教授讲的《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他跟我讲,说他以前没有听到经不知道,在做法官的当中难免会有这种误判的情况,就是有冤枉的。他一判下去,这个人就要抓去枪毙了,就得死了。他说晚上,那些冤鬼都来找他。他在当官的时候正在走运,鬼不敢去找他,因为那个时候运气很好,鬼不敢找他;他退休了,年纪大了,运气衰了,这个时候鬼就来了。他说每天晚上常常被鬼从床上拖到床下面来,弄得他是不得安宁,看到我一直忏悔。我说你现在遇到佛法了,又听到《阿弥陀经》,你赶快念佛,求生净土;同时也劝这些冤亲债主一起念佛求生净土,把念佛功德回向给他们,不要再冤冤相报。我跟他讲,我说你还不错,你有因缘遇到佛法,你还有善根能够接受,你还有救。如果像有一些人,他就不相信佛法的,那就没救了,那就要堕地狱了,这个就不是开玩笑的。
刑狱这桩事情,做判官很不容易的。我们净老教授的老师,李炳南老教授,他的家乡在山东济南。他以前在大陆上,十九岁就当县长。过去的时代,行政跟司法都合在一起的,县官不但要管行政,还要管司法,判人生死的。李老师精通中医,他有中医的执照,会替人看病,他的诊断也是相当高明的。过去我听到台中莲社的同修跟我讲,有一个老菩萨他一个孙子,病得都快不行了,到处医,医不好。后来有人跟他介绍去给李老师看,李老师就把他孙子医好了。你说这个老菩萨那种感激的心情,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这个老菩萨就问李老师,我这个孙子被人家医得都快死了,你把我孙子救回来了,我现在该怎么来报答你?李老师说,什么都不要,只要我讲经的时候,你每一次都来听就好了。后来那个老菩萨,因为那个老菩萨听不懂普通话(国语听不懂),李老师讲的普通话又带了一口深重的济南腔,所以他讲经,讲两个小时,要有一个人翻译台语一个小时。那个老菩萨很认真,反正李老师讲,他都一定要去听经的,听到这个老菩萨自己都会讲了。所以李老师懂中医。李老师讲,他说他给人家看病,他有把握没有给人家错误的诊断过,没有给人家误诊,这方面他有把握。但是他以前做县长的时候,判人生死,他说这点他就不太有把握了,他不敢说绝对没有去冤枉一个人,这点他没把握。可见得判刑案不容易。
有一年,我们净老教授在台湾,接受法务部法官邀请,去法务部演讲。净老教授就讲到李老师这个事情,李老师说他判刑案没把握。讲完之后,我就看到有一个女法官(那个法官是女的),也是判人家生死的,生死簿在她手上的。她就很紧张,她就请问我们净老教授,那怎么办?她说我们又是凡夫,又没有智慧,李老师这么有道德学问的人,他都没把握了,那她就更没把握了,万一去冤枉到人,将来这个果报就不得了。请问我们净老教授,这样该怎么办?后来我们净老教授教他一个方法,他说你要判案之前先去念佛、念观音菩萨,求佛力加持,让你不要去给人家判错了,冤枉了。这个人的的确确有罪,还是尽量要让他能够减轻刑罚,要有这样的一个存心。
所以做法官的人不可以有瞋恨心,恶人造恶业,其实也是很可怜的,他无知,没有接受教育,才造恶业将来堕恶道,要有一种怜悯心,不能有瞋恨心。这在《了凡四训》里面也都教我们。所以从事这个工作的同修,这点一定要明了。所以你看《地藏经》上讲,鬼王知道这个众生造业,他没办法,他一定要堕恶道,但是也是尽量要帮助这些众生减轻他的业报,让他的业报早一天受完,都是这样的一个存心。这才是菩提心,才是菩萨心肠。不能有瞋恨、恶意,这样就损害我们的德行。所以救刑狱杀,除了冤枉的,我们知道,当然要救;那个没有被冤枉的,我们也尽量让他能够减轻,能减轻尽量让他减轻,这是做法官的人应有的一个心态。
救刑狱杀,有时候我们不是在做那个工作,但是要有这个存心,这是一定要的。我记得前年在澳洲看了一个新闻报导,有一个籍贯是越南移民到澳洲的,成为澳洲的公民,在东南亚一代贩毒,经过新加坡机场被抓到了,一个越南的年轻人被抓到了。新加坡法律,贩毒超过多少公克,就要判绞刑的。绞刑就是上吊,把人给吊死(人吊死了,眼睛就突出来,舌头就伸出来,七孔流血,很难看的)。所以上绞刑的人都要戴上一个头罩。那个时候我刚好到悉尼(雪梨)去讲经,有同修给我讲这个事情。很多澳洲人就去请新加坡政府,不要给他执行死刑,但是怎么讲新加坡政府还是判绞刑吊死。后来澳洲这边的人,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17-10-29 13:59:59
|
只看該作者
不能受戒。所以在受戒之前,都有一些问难,戒师会问有没有曾经犯过净戒人,有没有做过这些事情,如果有犯过,他就不能给你受戒。下面是假设一个问答:
笺【问。犯他净行。固名重难。设有反被受戒人所诱者。是遮难否。或不知误犯。后乃悔恨。诚心发露。许受五戒及出家否。】
这一段问题就是假设一个问答,就是侵犯他人清净行,破坏持净戒人的梵行,『固名重难』,固然这是很重大的一个罪过。『设有反被受戒人所诱者,是遮难否?』这是反过来问,反过来他是被净戒人所诱惑,去做了这个错误的事情。或者,『不知误犯』,或者不知道对象是净戒人,他去误犯。『后乃悔恨』,就是后来才知道,诚心发露忏悔。许受五戒及出家戒否?如果是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可以受五戒,以及出家受具足戒?我们看下面这个答:
笺【答。若知彼已受戒。便不应妄从其诱。然既被诱。罪必稍减。不知误犯。理亦应然。但忏悔之方决非轻易。应须请问威德重望。深明律学者乃能灭此罪耳。】
这是祖师的答复。『若知彼已受戒,便不应妄从其诱』。回答:如果你明明知道那个人已经受戒,他来诱惑你,你就不应该被他所诱惑。『然既被诱,罪必稍减』。「然」就是纵然,是被引诱的,这个罪也必定比较轻、比较减少。『不知误犯,理亦应然』。如果不知道这个事情,道理应该也是跟这个一样,是会比较轻一点;但是还是有罪过,毕竟对方是一个净戒人。『但忏悔之方决非轻易』,就是忏悔的方法,绝对不是很轻易就能忏除的。『应须请问威德重望,深明律学者乃能灭此罪耳』。应该去请问、请教有威德重望,深入明了律学的大德,请教他怎么来灭这个罪,这样才能够灭这个罪。不是随便找一个人,他对律学并不是真正通达,你找这样的人,这个罪还是灭不掉,这是我们一定要明白。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先学习到这段。下面这个文,我们下一次再继续来学习。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三十六集) 2009/12/9 中国山东省海岛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36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上一集跟大家学习到五戒第三条,淫戒。我们这条戒经文学习到「优婆塞自受八支」,八支就是八关斋戒。八关斋戒的时间是一日一夜,就是在受八关斋戒这一天,不但邪淫要禁止,就是夫妻正淫也要禁止。如果受八关斋戒这一天,夫妻行淫也是犯了这条戒,因为这一天是禁止,不可以的。所以「八支无复邪正,一切皆犯」,也就是说受八关斋戒这一天,如果是夫妻行淫也是同样犯了不可悔罪,因此受八关斋戒这天要特别留意。
优婆塞如果没受戒,我们一般讲只受三皈依,像我们一般来学佛的佛弟子,先受三皈依,没有受戒。所以优婆塞有受戒、有没有受戒的,就是有人他只是受三皈,有人受了三皈五戒。虽然没有受戒,如果是侵犯了「佛弟子净戒人」,净戒人就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持五戒的,这个叫七众。在佛门里面,七众就是以受戒来区分的,你受持那一种戒属于那一众。七众持净戒,他受持净戒,优婆塞去侵犯到佛弟子净戒人,他本身没有受戒,没有受戒就没有犯戒这个罪,他只有性罪,没有破戒的罪。所以经文给我们讲,「虽无犯戒之罪」,虽然没有犯戒这个罪,因为他没受戒;「然后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具足戒」,就是以后就不能受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这些都不能受,因为他还没有受戒之前,曾经侵犯过佛弟子净戒人,就是受持清净戒律的七众。他持净戒,你去破坏他的梵行,这个罪就很重,所以就永不得受戒,也是等于跟受戒犯了不可悔是一样的严重。
今天我们接着再看下面的经文。我们上面讲的这个经文,就是犯了这些罪过,当然佛允许人忏悔,但是忏悔,必定要深入忏悔的理论、方法,还有境界,这样才能够把过去所造的不善业,这些罪业忏除清净,忏除清净之后才可以再受戒。一般在小乘戒经讲的不可悔,就是不可以用作法忏来忏悔,只有依大乘的取相忏、无生忏才能够忏除这个业障,当然这就比较不容易。我们看下面经文:
经【佛告诸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至于梵天。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龙王。】
到这里是一段。这段经文,『佛告诸比丘』。在前面经文也跟大家报告过,这里我们再重复的提起,让大家对这个印象深刻一点。因为这个戒就是要出家众比丘来传,在家戒也是要比丘来传。所以比丘尼、沙弥、式叉摩那、沙弥尼,包括在家的八关斋戒、五戒,都必须要比丘来传授。所以《五戒相经》主要对在家居士讲的,但是佛还是要对出家比丘僧来讲,因为比丘要去传在家众这个戒。所以他要先告诉比丘,让他明了,他才知道怎么去传这个戒。所以经文也都是「佛告诸比丘」。
比丘是出家五众的代表。『吾有二身』,佛讲我有两个身,一个是『生身』,一个是『戒身』。「生身」就是佛这个身体,释迦牟尼佛应化在我们人间,跟我们一般人一样,有父母、妻子,有这个身体,这是生身。第二个是「戒身」,戒身,下面《笺》会给我们解释。此地讲,『若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至于梵天。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若善男子」,善男子就是有善根的男子,学佛的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为吾就是为我这个生身,父母所生的这个身体。佛灭度了,这个身体荼毗(火化)之后,给后人留下来的,就是佛身体的舍利。佛这个身体火化之后,遗留了很多的舍利,舍利必须要造塔来供奉,所以讲造七宝塔。这个塔还不是一般的塔,用七宝去造的。造了多高?「至于梵天」,这个塔实在是太高了。现在不要说到梵天,就到我们月球就不得了,到梵天,这个塔有多高?这是形容比喻,造这么高的塔,当然功德很大,造塔供奉佛的生身舍利到达梵天,这么庄严壮观的宝塔,这个功德很大。「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亏就是说去破坏,破坏供养释迦牟尼佛生身舍利的七宝塔。这个当然有罪,这个罪过也是非常之重,不是一般的罪,坏塔这个罪是相当的重。罪虽然重,「尚有可悔」,尚且还可以忏悔。
下面讲,『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龙王』。这是讲亏损供养我生身舍利的七宝塔这个罪,比「亏吾戒身」,吾戒身就是佛定的戒,就是亏损了这个戒,「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龙王」。这是比喻这个罪过比去破坏七宝塔还要严重,就是告诉我们破坏佛的生身,罪轻;破坏佛的戒身,罪重。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给我们说明这点。我们来看蕅益祖师的《笺》:
笺【此结示净戒不可亏犯也。戒身即法身。佛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法身故。以此戒法。师师相授。即是如来法身常住不灭。若或自破梵行。或复破他梵行。则是破坏如来法身。故较破坏生身舍利塔罪为尤重也。】
到这里是一段。这段就是祖师给我们解释,『此结示』,「结示」是做一个总结开示,佛定的『净戒不可亏犯』,「亏」是亏损,「犯」是犯了戒、超越了戒,去犯了戒。『戒身即法身,佛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法身故』,这是给我们说明什么叫戒身,戒身就是法身。「法身」这个名词,我们在大乘经典常常看到,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是为体,所谓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就是宇宙的本体,禅宗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面目。法身,我们每个众生都有法身,但现在迷失了,佛出现在世间示现给我们看,教我们要恢复。那要怎么恢复?「佛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戒定慧三学是我们一般通途修行的总原则,不管是大乘小乘、显宗密教,戒定慧三学是修学共同的总纲领、总原则。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开了,断烦恼,就解脱了,解脱知见,解脱之后知见跟凡夫就不一样,是正知正见。我们凡夫的知见都是错误的,叫邪知邪见,因为我们没得到解脱。这是给我们解释什么叫戒身。也可以说,戒是得定、开智慧、得到解脱、得到解脱知见的一个关键。
所以下面给我们讲,『以此戒法,师师相授』。「戒法」是老师一代传一代传下来的,古佛传给今佛,今佛再传给下一尊佛,都是一样的。所以戒是超越时空的,超越时间空间的,它不会因为时间不同、地点不一样而有所改变,它超越时空。戒跟我们中国古人讲的礼,它的性质不一样。礼,三代之礼,每一个朝代的礼,都会有一些调整修改,这个是世间善法。虽然是世间善法,它在礼法上有一些调整,当然也有一个不变性的原则,但是它是属于世间法。戒是属于出世间法,所谓出世间法就是要出离六道生死轮回这个方法,你修学这个方法就叫出世间法。世间善法出不了六道,但是他可以在人天善道,不堕三恶道。比如说守住世间的礼,他可以不堕三恶道,来生可以再到人道,或者到天道,但是出不了六道。就世间法来讲,我们中国古圣先贤讲的伦理道德这些道理,以世间法的标准来讲,就是世间六道里面人天善法来讲,它是真理,也是不能改变的。它的原理原则,如果你破坏、改变就堕三恶道。违背善法,那就是恶法,恶法的果报就在三恶道。
戒是出世间的善法,你没有戒就得不到定,你心定不下来;心定不下来,一天到晚乱糟糟的,心浮气躁。心浮气躁,心定不下来,难免就常生烦恼,生烦恼就没智慧。智慧是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都具足的,现在因为有这些烦恼障碍住。所以戒定是一个手段,用这个手段把我们障碍排除,我们原来具足的智慧就恢复了。其实我们修,学佛没有别的,就是恢复自己本来有的智慧德能而已。智慧德能本来大家都具足的,跟佛没有两样,它本来就有的,但是现在迷了,产生障碍。我们修就是排除障碍而已,并没有增加任何东西。所以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你修学到成佛,它没有增加一点,因为它本来就这样;现在迷惑颠倒在六道轮回,它也没有减少一点,这就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增不减。但是我们现在在迷惑的状态之下,就看不到自己本来的面目,所看到的都是一些虚妄相,在这个虚妄相里面冤枉的生烦恼、受痛苦。所以必须靠戒定这个手段。戒定是个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开智慧。因此我们还没有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个手段就很重要,对我们现前来讲,非常非常的重要。
「此是戒法,师师相授」,上一尊佛传的,跟这一尊传的都一样,未来佛传的也是一样,只要是佛,都不会有两样。所以这个戒法,『即是如来法身,常住不灭』。你守这个戒法,就是守住如来法身,因为你要证得法身,必须要持这个戒法,你才能够恢复本来面目,所以就是如来法身常住不灭。你这个戒身在,也就是说法身就常住不灭,法身就现前了;戒身不在,法身虽然有,但是就在眼前,你自己就迷失了。佛菩萨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还是生烦恼,原因就是自己迷失了。所以必须依这个戒,才能恢复我们的法身。
『若或自破梵行,或复破他梵行,则是破坏如来法身』。「若」是假若、或者自己破坏自己的梵行,自己破坏自己清净的行为。「梵行」特别是指不淫欲这个行为。在古印度的婆罗门教,梵这个字主要修清净行的,就是他没有淫欲这种不净的行为。所以一般婆罗门,他们是外道,他们修禅定也要守这个戒,才能够得到色界的禅定,生到大梵天去。他凭什么生梵天?就是守这个戒,他才能生到色界天去。如果他不能守梵行,他定怎么修,总是在欲界。戒如果修的不清净,在欲界有六层天,顶多修到他化自在天,这是最高的,再上去就不能突破;再上去就是要断除淫欲,色界就没有淫欲。但是欲界六层天的天人还有,比较淡,比我们人间淡很多,越高层次的天就越淡,到色界天就完全不起现行。所以这个叫梵行,我们守这个戒就是梵行。
「或复破他梵行」,或者是破坏别人修清净行,他戒持的很清净,我们去破坏他。自己破坏自己,或者破坏别人,「则是破坏如来法身」,就是破坏如来的法身。『故较破坏生身舍利塔罪为尤重也』,因为破他梵行就是破坏如来的法身,所以比较起来,比破坏佛陀生身舍利塔的罪还要重,因为这是破坏法身。说明法身重要,比生身重要,因为法身是主体。这一段给我们解释,为什么破坏生身七宝塔罪轻,破坏戒身罪重,这个道理给我们说出来。下面给我们解释经文里面讲的伊罗龙王。
笺【伊罗龙王。具云伊罗跋罗。亦云伊罗钵。伊罗。树名。此云臭气。跋罗。此云极。谓此龙王昔为迦叶佛时比丘。不过以瞋恚心。故犯折草木戒。不知忏悔。遂致头上生此臭树。苦毒无量。况杀盗淫妄根本重戒。而可犯乎。然杀盗二戒。稍有慈心廉退者。犹未肯犯。独此淫戒人最易犯。故偏于此而结示也。】
这段是给我们解释『伊罗龙王』。「伊罗龙王」是印度话,具足的称呼叫『伊罗跋罗,亦云伊罗钵』。这是我们中国古人使用语言文字,一向喜欢简要详明,这个跟外国人不一样,外国人的语言文字是很冗长的。具足来讲是叫做「伊罗跋罗」,简单称为「伊罗」。具足称呼应该是伊罗跋罗,「亦云伊罗钵」,伊罗钵又是另外一种翻译的音译。翻译经典的法师不一样,翻译有时候会有一些差别,但是意思是相同的。伊罗是古印度一种树的名称,这种树现代是不是还有,这就有待考证。此地给我们讲,这个树的名称为什么叫伊罗。伊罗翻成中文的意思,『此云臭气』,「臭气」就是这个树散发出来的气味很臭,有这种臭气的树就叫伊罗,古印度称为伊罗。『跋罗,此云极』,这是到达极处的极、太极的极,「此云极」。伊罗跋罗,把它翻成中文讲起来就叫臭气极。
外国文字大部分跟我们中文不同,文法上有一些倒装的、颠倒的,比如说我们讲先喝水,外国人就讲喝水先。我们一般习惯,中国人讲先喝水,外国人叫喝水先。有一次我在澳洲净宗学会,十几年前,那个时候刚开始,有几个居士学法器,我去教法器。其中一个林居士,姓林,在休息的时候,大家就开开玩笑,我们中文讲林居士,他们用英文讲就要倒过来叫居士林,他们就叫他居士林(居士林,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这就是外国的文法有一个倒装句。所以这里讲臭气极,用我们中文来讲,我们习惯把极要放在第一个字,极臭气。如果简单讲极臭,极臭就是非常的臭,臭的不得了。像台湾有一家专门卖臭豆腐的,那家的招牌叫做独臭之家。诸位同学有机会到台湾,可以去尝试一下。独臭之家有分几级臭的,十二级、十三级、十四级、十五、十六,最臭的他说十七级,由客人来选。我去吃,我是选第十七级的,那个是独臭之家,闻起来很臭,但是吃下去可香了。这个是讲这个树的名,我们中文的文法就是极臭气,意思就是说这种树非常的臭,它散发出来的味道,臭的让人受不了。下面就给我们讲伊罗龙王这个公案。
『谓此龙王昔为迦叶佛时比丘』。根据经典讲,龙王就是水族当中的王。龙王的种类也非常的多,海龙王是比较大的,另外河的龙王、江的龙王,还有湖泽的、一个大湖泊的龙王,所以牠管辖的范围也有大小不同。龙王就是水族当中的领导,牠在水族当中是领导。那么海龙王,像我们看《西游记》也有四海龙王,东西南北四海龙王,一个龙王管辖一个范围、一个地区,就跟我们人间国家与国家,每个国家里面它有划分行政区域,情况是一样的。龙王是水族的领导,经典对龙王这方面的数据也非常的丰富,种类、各方面的,非常丰富。龙王有神通,有的龙王是享受福报的,还有一些龙是去受罪的,所以都是龙,要看那一种龙。就跟我们人一样,到人间来,也有来享福的,享受权力威势的,也有来受罪的,都叫人,但是果报不一样,龙王也是如此。这个龙王,我们看到就知道牠是受罪的龙王,这个我们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也看到了,文昌帝君在以前也堕过做龙这一道。龙王有的有修福,但是夹杂罪业;有的福报修的比较好、比较大,罪业比较轻的,果报就比较殊胜。
这个伊罗龙王是臭气,当然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龙王果报就不好了,如果牠身体散发出香气,当然果报就好。这是什么原因?下面给我们讲,「谓此龙王昔为迦叶佛时比丘」,这个龙王为什么叫做伊罗龙王,昔就是过去,迦叶佛出现那个时代,他是在迦叶佛那个时代出家,是一个比丘。迦叶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前面一尊佛,在贤劫千佛的第三尊佛,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佛。我们现在这个贤劫有一千尊佛,这是在《三千佛名经》讲,有过去一千尊、现在一千尊、未来一千尊,三千佛。我们现前这个时代,释迦牟尼佛是属于现在贤劫一千尊佛当中的第四尊佛,迦叶佛就是第三尊,第五尊就是弥勒佛。他在迦叶佛这个时代出家做比丘,做比丘这个时候,有一次『不过以瞋恚心』,就是心里生起瞋恚心,『故犯折草木戒』。比丘戒里面有一条,不可以无故去拔草木,有这条戒。那个草长的好好的,你不能无缘无故的就给它拔掉,树木长的好好的,你把它砍掉,无缘无故去折草木。这个比丘是以瞋恚心故犯,故就是故意的,一发脾气,生起瞋恚心,把草拔掉、树木砍掉。就是我们现在讲,把自然环境给它破坏了,用瞋恚心去破坏自然环境,去折草木。他不是要用到那些东西,他是生烦恼故意去破坏,破坏之后又不知道忏悔。『不知忏悔』,不知道自己做错了,要改过忏悔。没有忏悔,这个罪就消不掉,消不掉就有果报。『遂致头上生此臭树』,后来死了,他就堕到龙王里面去了。做比丘犯了戒,不知忏悔,头上生臭树,堕到龙王这一道,头上生很臭的树,当然就很难受,『苦毒无量』。
这给我们提出一个警惕,在我们一般看起来,这个罪过也不怎么严重,他只不过一时情绪失控,生烦恼去破坏草木,怎么得到这么严重的果报?这个果报就是破戒罪。破戒这个罪是很严重的,是告诉我们这一点。因为受了比丘戒,你破了这条戒,这条戒是可以忏悔的,你又不知道忏悔,你又不改过、又不认错,所以他就得到这种果报。得到这种果报,当然我们可想而知,头上长那个树那么臭,一天到晚熏,甩也甩不掉,当然苦毒无量。『况杀、盗、淫、妄根本重戒,而可犯乎?』祖师再给我们提醒,「况」就是何况,说这个比丘以瞋恚心,故犯折草木戒,不知忏悔,死了以后去当龙王,头上生了臭树,苦毒无量,「何况杀、盗、淫、妄」,犯了根本重戒。犯了轻戒,果报就这么严重,犯了四重戒果报如何,我们就可想而知。所以祖师给我们提醒,况杀、盗、淫、妄根本重戒,而可犯乎?这可以犯吗?给我们提醒。
下面给我们讲,『然杀盗二戒,稍有慈心廉退者,犹未肯犯』。五戒第一条戒是杀生,第二条戒是偷盗,这两条戒,稍稍有慈悲心、有廉退心的人,也不肯去犯这个戒。你只要稍稍有慈悲心,提到「杀盗二戒」,大家都会去守这条戒,不肯去犯这个戒。因为犯了杀生就伤害到自己的慈悲心,就很不慈悲,我们现在人讲爱心,就没有爱心。你说你很有爱心,一天到晚杀生,爱心在那里?把自己的快乐建设在众生的痛苦上,一点爱心都没有,因此稍稍有慈悲心的人就不会去造杀生业。稍稍有廉耻心的人,他也不会去偷盗,宁肯饿死,他也不去干偷盗的事情。说明这两条戒还比较容易,祖师给我们讲「犹未肯犯」。『独此淫戒人最易犯』,「独」就是单独,独独这条戒,人最容易犯的。这条戒实在讲就是根本。
我们中国古人也讲,「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为什么把孝跟淫变成一对?过去有一年在澳洲净宗学院,锺茂森博士也拿了一本《孝淫果报录》,跟我讨论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就讨论到这个问题。古人讲百善孝为先,什么善事,孝是优先的,你如果没有孝,所有的善也都落空了,也可以说所有的善都是从孝所生的。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既然百善孝为先,他为什么不说万恶不孝为首,为什么讲淫为首?这个话就很耐人寻味了,为什么古人这么讲法?古人讲这个话,也是我们要深入去体会的。这两句话也是告诉我们,如果你犯了邪淫,你就没有办法尽到孝道,真正有孝道的人,就是有孝心的人、行孝的人,他必定不犯邪淫。那么反过来讲,换句话说,你要尽到孝道,要先从断邪淫开始。如果你这个不断,犯了邪淫,所有的恶业都从这里产生,相关的恶业都从这里产生。恶业一直增加,还能够行孝吗?对于孝道就亏损了,就没有办法去尽孝了。所以古人也编一本书叫《孝淫果报录》,这个书是根据这两句话来编的,有很深的含义。从这个地方我们就知道了,我们要孝养父母,五戒这条是为首的,最主要你要去坚守不犯,才能尽到孝道。反过来讲,如果不能守这个戒,纵然对父母有很好的供养,也不能算是尽孝道,这点我们必须要明白。
从佛法来讲,《圆觉经》给我们讲,淫欲是六道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我们六道众生为什么会有这个身体,为什么会有分段生死,原因怎么来的?就是淫欲来的,有淫欲的念头行为,造成这种现象。你要超越六道生死轮回,所以出家众这条戒就要不淫;在家众,佛只规定不邪淫,夫妻以外的都叫邪淫。出家众淫欲要断,因为你要了生死、你要出三界,出家就是出三界家,出六道轮回之家,出生死家,你要出这个家,造成六道生死轮回第一个因素、根本的因素就是淫。我们生生世世修行,我们修行不止这一生,但是每一生修行都没有达到了生死;不要说达到了生死,就是证得初果须陀洹都没达到。我们追查它的原因,也是这条戒持的不清净,这条戒如果持清净,你很容易就得定,得定开智慧就能断烦恼。这条戒为什么这么难持,因为无始劫来的习气太深了,所以人很容易犯。
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经》给我们讲,还好只有淫这一条,如果另外有一个烦恼跟淫一样的性质,佛给我们讲,普天之下没有人能够证得道果,就是证不了阿罗汉,出不了六道。这是给我们说明,这条戒很难持到干净,因为它是无始劫的习气最深的、最重的,所以人最容易犯。因此佛在《五戒相经》里面,『故偏于此而结示也』,「偏」就是为什么前面两条戒、后面两条戒,佛没有讲到这么严重,佛独独对不邪淫这条戒讲的这么重。他说你破坏这个戒,比破坏我生身舍利塔那个罪过还要重,佛为什么这么讲?就是这条容易犯,很不容易持,所以特别再给我们强调说明,持这条戒的重要性。我们再看下面《笺》的一段结语:
笺【然犯戒之罪既有重于坏塔。则持戒之福不尤重于起塔耶。幸佛弟子思之。】
祖师给我们做这段的结语。然犯戒的罪既然比破坏佛舍利塔还严重,那反过来讲,『则持戒之福不尤重于起塔耶』,就是你持这条戒的福报不就比去造七宝塔供佛舍利更殊胜吗?『幸佛弟子思之』,「幸」就是希望,我们为佛弟子,好好的去思考这个事情。就是说我们持这个戒,我们现在不要讲七宝塔,我们现在金山寺不是在盖万佛殿吗?那个就像七宝塔一样,你现在持这条戒,比去盖那个功德还大,我们同学大家要去深思。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跟大家学习到这一段。下面,我们下一次再继续来学习。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三十七集) 2009/12/16 中国山东省海岛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37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上一集与大家学习到淫戒最后一段经文,在这段经文的总结,佛给我们讲,他有二身,就是两个身,一个是生身,一个是戒身。生身就是佛的身体,佛不在了,留下来给后人的就是舍利,所谓生身舍利;另外一个就是戒身,戒就是佛传授的戒法。
佛在这段经文给我们讲了一个比较,就是生身跟戒身那个比较重要。佛讲,我们建的七宝塔来供养佛的生身舍利,这个七宝塔有多高?到梵天。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一般,特别在我们中国地区都会看到宝塔,一般讲七层的宝塔,我们看起来就相当的壮观伟大。塔供奉佛的舍利,这个功德非常之大。盖了一个宝塔到梵天,这是形容盖的这个塔非常的高大庄严,当然这个功德是非常非常之大的。佛给我们讲,这个七宝塔,如果有人去亏损了,这个罪还是可以忏悔,「罪尚有可悔」;如果「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龙王」。这是做个比较,你亏损佛的舍利宝塔,这个罪还可以忏悔的;如果亏损佛制定的戒身,其罪就无量了。这个就是给我们比较,亏损戒身的罪,比亏损宝塔的罪要严重的太多太多了,意思就是这样。所以受罪如伊罗龙王。
这是给我们总结开示净戒不可亏犯。戒身就是法身。「佛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法身故」。也可以说法身怎么证得?从戒开始。戒是佛佛相传,「师师相授」,古佛传今佛,今佛再传未来佛,都一样的。这个戒身如果亏损就是破坏如来法身,破坏如来法身我们自己就无法证得法身,我们要证得法身就产生障碍。法身是我们每个众生本有的,要恢复要先修戒,如果不修戒,我们恢复法身就有障碍,这个道理就在此地。因此比较起来,你破坏如来戒身(法身),比破坏佛的生身舍利塔这个罪还要重。蕅益祖师也给我们讲:「然犯戒之罪既有重于坏塔,则持戒之福不尤重于起塔耶?」然就是虽然讲,犯戒之罪比破坏佛的舍利塔还要严重,如果反过来讲,持戒之福不尤重于起塔耶?反过来讲,这是一个相对的,持戒的福报比你去起七宝塔的福报,当然要更殊胜了,意思就是这样。「幸佛弟子思之」,这是蕅益祖师劝勉我们,做一个佛弟子,看到佛戒经上的开示,我们要好好的从这个地方去思考。重点也就是教导我们,为佛弟子修学的基础,戒律非常之重要。这个意思就在此地,要我们重视。
现在讲经的道场还有,但是讲戒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一般寺院基本上都不讲了。经也不讲,戒也不讲,这样的道场,我们就先不用谈了。我们现在就只有讲经、不讲戒这样的道场,要成就还是很困难。除非像六祖那种上上根人,一下顿悟顿证,那个是非常稀有的,我们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一般人的修学,必定是通过戒定慧这样的学习,这是绝大多数的人都必须这样修的。因此学经教的人也很多,甚至讲经说法,但是如果没有在戒学上下功夫,所讲的也都变成佛学,自己没有办法证入那个境界,变成佛学,不是学佛。怎么样叫学佛?一定要有戒的基础,你真正发心来修戒持戒,这个就叫学佛。如果这个不要,我们就直接来学经教,都变成佛学,也会讲的头头是道,但是自己入不了境界,伏不住烦恼,断不了烦恼。你烦恼控制不住,境界一现前,我们就跟着被境界转了,所以都变成佛学。现在我们学戒,我们也要务实,不要好高骛远,一下子要学很高的戒,比丘戒、菩萨戒,我们是肯定现前做不到的。我们佛门弟子,包括出家的同学都不例外,我们现前能够把三皈五戒修好了,就不错了。有了三皈五戒的基础,进一步再提升到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你三皈五戒都搞不懂、都做不到,你讲那么高的戒也都落空了。
所以我们学戒、持戒,必定要很务实,不要务个虚名,去受了大戒、受了菩萨戒,但是有没有用?没有用,不管用。为什么不管用?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没有三皈五戒的基础。所有的戒都是从三皈五戒发展的,三皈五戒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十善业道》建立在《太上感应篇》的基础,《太上感应篇》建立在《弟子规》的基础。《弟子规》我们净老教授这些年来在讲席当中不断的提起,是基础的基础。这些我们都要学习的,因此讲席当中我们也常常跟同学互相共勉。所以我们在前面的学习报告,也跟同学提出《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修学的顺序跟次第。《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在《观经》净业三福很明显的就是第一福,这三样经书是属于第一福,第一福是人天福,人天福是第一福,也就是最基本的。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从三皈依、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这是在第二福了,第二福是出世间二乘的福报。第三福才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进入大乘佛法。佛给我们讲,「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我们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应当要修这个三福。为什么要修这个三福?因为这个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过去我们总有一个错误的概念,总以为断恶修善、持戒,在我们修学念佛法门来讲算是助行,帮助的,助行。但是我们仔细看《观无量寿佛经》讲的净业三福,佛并不是说这个是助因,他是讲「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诸佛要修净业,这三条是正因,正规的、正确的修因。最近我个人也深深体会到这段经文,过去总觉得这个算是一种助行,我们念佛才是正行,这个是助行、助修,帮助我们念佛的。但是看看经上讲的,又不是讲助行,他是讲正因,这个提出来,我们现在就要特别的重视。我们现在道场就是不讲戒,寺院道场不讲;不讲,这个道场就没有办法修六和敬。为什么没有办法修六和敬?因为每个人都会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总认为:我认为、我觉得这样是对的,我这样做是对的。都会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每一个人的烦恼习气不一样,现在凑在一起,你说和得来吗?那怎么和,要怎么和?不可能。每个人烦恼习气就不一样,甚至不要说跟别人,就是自己对自己,昨天的烦恼跟今天的烦恼又不一样。自己跟自己都和不来,还能跟别人和得来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六和敬第一个见和,第二个戒和,见和同解,戒和同修。你这个见要建立在戒和同修这个基础上,大家有这个共识,有这个认知就是见,大家知道这个事应该怎么做。你有戒和同修,后面那四个和才能做到,为什么?因为戒它是一个标准,每个人烦恼习气不一样,大家往这个标准靠。比如说戒是这个中心点,这是一个标准,我们众生四面八方每个人的烦恼习气都不一样、方向不一样,我们现在以这个标准来修,大家往这个标准靠近,大家都达到这个中心点、标准了,不就和了吗?如果没有一个中心思想的标准,你想你的,我想我的,怎么和?永远和不来。因此这个非常重要。我们一个道场,你看看它道风、学风能不能建立起来,就完全看它有没有戒,这个道场重视不重视。如果这个道场不重视,这个道场我们肯定也是搞佛学的。念佛的人很多、念的很用功,你不修这个三福,往生还是靠不住,不是说我念佛就能往生;是没有错,但是你怎么念,你心行跟佛菩萨相应不相应,关键在相应。你不相应,念了还是不能往生,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你的心跟佛的心不一样。
为什么不一样?因为不接受佛的教导。佛教我们要修的,我们偏不干、偏不修。佛教我们修净业三福,我们偏偏不要,我们拒绝,你说这样念佛能往生吗?佛为什么要跟韦提希夫人讲三福?还没有跟韦提希夫人讲十六观法,前面就先跟她讲三福。这个意思也非常明显,就是告诉我们,你没有前面三福的基础,后面十六观你修不起来,你就没有办法修。这个意思不就很明显,所以我们要重视戒学。戒学,第二福一定涵盖第一福,比如说三皈五戒是第二福,一定涵盖前面第一福。好像这个楼房有三层,有第二层一定有下面第一层,这是一定的,你有第三层,一定有下面第二层、第一层。这点我们在学习当中也不断提起,与诸位同学共勉。我们要常常提醒,这样我们修学才不会迷失了方向,这一生学习才有一个结果。
淫戒的经文到这里是圆满了,后面还有弘一大师的《补》。广化老法师也非常慈悲,引用一些善书典籍给我们讲出了几个公案,以及降服淫心的一些经典、方法,提供给我们同学大家来参考,这些数据也非常宝贵。因为淫戒这条,在我们众生来讲是很难持的。特别在我们现前这个开放性的时代,大家听到要戒这个,就很不愿意去听,也很不愿意去面对,也很不愿意接受。为什么?因为这个烦恼非常的炽盛。所以佛在经上也讲,末法时期佛弟子不乐修不净观,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末法时期的佛弟子,他不喜欢修不净观。为什么不喜欢?因为迷得太深了。我们想这生有成就,这个不能不讲,不能不学。我们下面来看广化老法师引用《寿康宝鉴》里面有一段公案,这是古时候的公案。《寿康宝鉴》原来名称叫《不可录》,不可以的不可,录就是记录的录。后来印光祖师也非常慈悲,知道这个时代的人,淫戒犯的最严重,因此《寿康宝鉴》这个名称是印光祖师改的,原来叫《不可录》,古时候叫《不可录》,印祖把它改成《寿康宝鉴》。所以在这个书,印祖也有序文,也特别推荐这本书。戒淫对我们身体,还有自己的福报都有很大的帮助,身体健康,福报增长。
我们来看看《寿康宝鉴》这个公案:「余杭陈医生」,余杭在杭州,杭州有个地区叫余杭,现在这个地名好像还是用余杭。这是古时候的事情,有个医生姓陈。「有贫人病危,陈治之痊愈,亦不责求报酬」。这是说这个陈医生很有医德。古时候当医生跟教书的,都是属于义务发心的,就像我们佛门里面讲发心的,发心就是不要有任何条件的,义务的去帮助人。所以古时候医生,医药、诊断费是随便人家给的,跟教书的一样,你家庭过的去就多给一点,经济比较差的你就少给一点。完全没有经济能力,这个医生、教书的,还要免费的为他们服务,甚至还要倒贴医药费去供养这些贫人,因为他没有钱去买药,你能做的到,你就要去供养他。这个陈医生,我们从这个地方看也是很有医德的人,贫人病危,他的病很危险。这个陈医生也不因为他是贫人,没有钱给他赚,他就不给他治了,还是把他的病治好了。亦不责求报酬,这点非常难得,他也不要求他要对他什么样的报答,都完全没有,这个是真正标准的医德。做医生有医德,积功累德,他将来会享受大福报。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医生,都是商医、做生意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赚钱,他不能亏本的。以商业行为这样的一个观念,病人就要遭殃了,推销药物,劝大家尽量买药,大家多买,他才有钱赚,这个买药的人是不是适合用这个药,有没有副作用,他就不讲了,他就不管了,甚至编一些话去骗人,这就造罪业了。这个陈医生,我们从这个地方看,是一个很好的医生,把这个病人治好了。
「后陈因避雨过其家,其姑令妇伴宿以报恩,妇唯唯」。后就是以后有一天,陈医生经过这个贫人他们家门口,刚好下大雨就到他们家里去避雨,雨下得很大,那天晚上就在他们家借住一个晚上。在以前那个时代露宿不方便,一般的人家提供给人家住宿是常有的。以前我小时候到我外婆家,乡下有些人住在深山里面的,走到我外婆家已经很晚了,上山不方便,就临时借住一个晚上。在以前人心很厚道,这都很方便,现在恐怕就很难再看到这样的情况了。住在他家,当然这个贫人被医生把病治好了,也非常感恩,也没有经济能力去回报,刚好今天有这个机会到他们家来。这个贫人的太太,姑就是她的婆婆,就跟她媳妇讲:你先生的病就是这个陈医生治好的,今天刚好来我们家,我们也没有什么好报答,妳晚上就陪他睡一个晚上,报答他的恩德。古时候做媳妇的对公公婆婆都是很孝顺,也就不敢违抗,妇唯唯,就是她也不敢违背。
「夜深就之」,到夜深之后她就去找陈医生,到他房间去。「曰:君救妾夫,此姑意也」。我晚上来找你是因为你救我的丈夫,来这里是我婆婆的意思。「陈见妇少而美,亦心动,随力制之」。陈医生深更半夜看到这个少妇也非常美丽,看得也心动了;但是古人都有接受伦理道德教育,他就随时起了个念头,这个不可以,不合乎礼节的,随力制之,他就自己控制自己这种起心动念。「自语曰:不可!」自己对自己讲,不可以!「妇强之」,他家这个媳妇接受婆婆的命令,就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很勉强要求这个陈医生跟他一起睡。这个陈医生,「陈连曰:不可,不可!」他一直对自己讲,不可以,不可以!「坐以待旦」,那天晚上他都不敢睡觉,坐到天亮,这个媳妇也跟他僵持到天亮。「最后几不自持」,最后几乎快没有办法保持了。到最后的关头,「又大呼曰:不可二字最难!」到天亮,他就赶快离开,就回去了。
「尔后陈有子应试,主试官弃其文,忽闻呼曰:不可!」陈医生有个儿子到京城去考试,主考的考试官看到他的文章不可取(就是不及格),就把它抛弃,不录取。这个考试官忽然耳朵旁边听到有人跟他讲,不可!到了晚上,「挑灯复阅,仍感无可取处,再弃之」。白天听到声音跟他讲不可,他心里也觉得怪怪的,到晚上再把他文章拿来看看,怎么看这个文章都是不好。所以晚上挑着灯,再查阅他的文章,也是没有可取之处,再把它丢弃到一边。这个时候他又听到,「连声呼曰:不可,不可!」听到两声不可,白天听到一声,晚上听到两声。听到这个声音,他又再把它拿起来看,「因之复加详阅,实未达标准,最后决意弃之」。最后决定不要了,这个确定不要了,要把它放弃了。「忽闻大呼曰:不可二字最难!连声不已」。忽闻,就是最后他决定这个文章不录取,忽然听到大叫,这个声音说不可二字最难!连声大叫,不是讲一声,连声就是连续好几声。这个考试官,古时候的人他们都相信因果,做官的人都是有道德学问的,知道这个事情不寻常,知道这个人他的祖宗「必有阴德所荫」,知道他必定有阴德庇荫他这个子孙,不然不可能这样的,发生这么奇怪的事情。「因录取之」,因为这个缘故,这个主考官就把他录取了。
「榜后召问原因,其子亦不解何故」。榜后就是发榜之后,这个主试官就是考试官,就找陈医生的儿子来问是什么原因。他原来是不想录取他的文章,但是听到耳朵旁边有人跟他讲,不可不可;到最后给他讲,不可二字最难。问他,到底你有做了什么好事?其子亦不解何故,陈医生的儿子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他也莫名其妙。这个考试官问他原因,他也不知道,但是是把他录取了。「归告父」,回家之后就把这个事情报告给他父亲知道。「父曰」,他的父亲就跟他讲:「此我壮年事也,不意天之报我其厚如此!」他的父亲就跟他讲,这是我壮年时候发生的事情,你还很小的时候发生的事情,不意就是没有想到,天竟然报答我这么丰厚!我的儿子原来不能考上,现在居然让他考上了,他儿子才知道这个原因。后来这个事情传出来,当时的人把它记录下来,传给后人做为一个典范。
下面讲,广化老法师按照这个公案,他有一个评论。「按:美色当前,生理冲动,人所难免。而现今社会,到处皆有诱惑之坑,是祸是福,亦凭各人之能否遵从礼法,力克其邪!为己,为子孙,可不惧乎?」这是广化老法师再给我们提醒,美色当前,生理冲动,人所难免,特别是年轻力壮的,身体很好的人就很难避免。但现在这个社会,到处都有诱惑之坑,唯恐你不起心动念,你起心动念还怕你起的不够,现在计算机、杂志就是尽量鼓励你去造恶业的,让你六根所接触的统统是诱惑。这个诱惑摆在我们眼前,我们不受诱惑就是福,我们增长福报,我们受了诱惑给我们带来的就是灾跟祸。所以广老在这里讲,「是祸是福,亦凭各人之能否遵从礼法,力克其邪」,能不能遵守礼法,努力用功克除我们的邪念。这个是为自己、为子孙,不可以不谨慎,特别我们现前这个社会。
下面广老再给我们注:「欲戒淫行,须伏淫心,淫心若伏,便不犯淫了。兹录三种降伏淫心之法,以供初学参考。」他后面两条是摘录自《欲海回狂》,就是《安士全书》的。第一段,这里是举出《法华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这是《普门品》里面讲的,《普门品》讲贪瞋痴,这个欲就是贪欲,以淫欲做一个代表。「多淫众生,若遇淫境现前,淫心冲动,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如在目前,生惭愧心,鞠躬合掌,至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想菩萨以甘露水,浇我身心,我此欲火,化为清凉」。这样三业至诚,心念观音菩萨的慈悲力量,口念观音菩萨的圣号,耳朵听闻观音菩萨的慈音,必有奇妙的感应。这个是非常灵感的,关键在至心,真心的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这是我们在《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有这么一段经文。关键要在一心,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我们就可以离欲。
这也是属于念佛法门,因此佛在很多大乘经典都劝众生,有苦难、有急难要至心的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菩萨就会帮助加持,帮助我们解脱现前的灾难、困难。只要一心,至心恭敬的称念,求菩萨加持,一定有感应,所谓众生有感,佛菩萨就会有应,感应是一定有的。感应有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冥感冥应,一定有应。显感显应,我们很明显的去求,这是显感,菩萨也很明显的给我们回应,我们也看到了,或者听到、接触到,很明显的,这是显感显应。第二类显感冥应,我们很明显的去求去感,但是应不明显,冥就是暗中的帮助,让你不知不觉的得到了加持帮助,这是显感冥应。另外一类冥感显应,自己没有很明显去求,菩萨很明显的应,自己在内心微微起了一个念头,不是很明显的感,但是菩萨的应却是非常明显,这一类叫冥感显应。第四类就是冥感冥应,自己也没有很明显去感,菩萨也是没有很明显的应,总是有感应,有感必有应。感应的道理就像敲钟,你去敲就是感,那个声音出来就叫应,你大力敲,它回应的音声就大声;你小力的敲,它回应的音声就小。你只要去敲,它一定有声音回应,应的大小关键在我们感的这方面,你感大,它响应就大;你感小,它回应就小。这个是劝我们念观音菩萨,也是非常方便的一个法门,这个都属于念佛法门。
佛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都有劝我们要兼念观音菩萨。印光祖师在《文钞》里面也常常劝人,念佛之外,特别在我们现前灾难很多的时代,也要念观音菩萨圣号,回向给世界苦难的众生。遇到有缘的人,我们要劝他念观音,特别还没有学佛的人,劝他念观音求消灾免难,一般社会大众比较容易接受。你劝他念佛,他未必肯接受;如果他过去世有深厚的善根,他会接受。如果还没有深厚的善根,你劝他念阿弥陀佛,他以为你叫他赶快去死,他不愿意念。但是念观音,求现在消灾免难、家庭平安、身体健康,这个大家都很需要的,大家就很容易接受了。所以对于还没有深入佛法的人,我们先劝他念观音。所以印光祖师在《文钞》也劝当时念佛的同修,也是劝我们,说如果你一天定一万声佛号,念阿弥陀佛念一万句,另外就再念五千句的观音菩萨圣号,回向给这个世界苦难众生;如果你念一千声阿弥陀佛,你就念五百声观音菩萨圣号回向给苦难众生,就是根据我们每天定课多少,观音菩萨圣号是阿弥陀佛圣号的一半。祖师在《文钞》也劝过我们念佛同修,特别在我们现前灾难特别多的时代要兼念观音。当然有的同学讲,他要念阿弥陀佛,当然也可以,阿弥陀佛能接引往生,当然也能帮助我们消灾。但是我们对一般人、对大众,观音大家比较能接受。这里是举出《普门品》有这么一段经文,这是帮助我们降伏淫欲的。
第二个方法是观想,四觉观。这是采取《安士全书》的,《安士全书》里面有四觉观,就是你要常常提起这四种观想。在我们还没有修这个观想,戒要先修,然后跟修观可以同步。四觉观是属于四念处第一个,观身不净。我们看到蕅益祖师《寒笳集》里面给我们开示,五年学戒,不是只有在戒相上,而且还要懂得修四念处。戒的精神就在四念处,你有修四念处,再修戒就能超越六道生死轮回;如果你修戒,不修四念处,只能得人天福报。但是我们修戒的目的是要断烦恼出三界的。所以五年学戒不是只有学戒的条文戒相,还要修观想,这个就是我们修戒的目的、持戒的目的。我们身口持戒,心修观想,身口意三业这样来搭配修行。
身怎么修?在我们佛门里面,就是你在饮食上、在睡眠上,在整个环境上要戒,戒就是一个防范、预防。比如说年轻人,他身体太好了,古人讲「饱暖思淫欲」,吃得很好,穿得很暖,他没事干就胡思乱想,就思淫欲;「饥寒起盗心」,没得吃、冻得受不了,就生起偷盗之心。这是古人讲的两句话,我们修道人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就必须要克制,在生活上不要太过分,不要吃得太营养、太好。所以佛在经上也讲,比丘常带三分病,没病贪欲就容易生。因此佛规定出家众一天吃一餐,吃的都不是很营养,你就不会营养过剩了。所以这个生理冲动是怎么冲动?吃得太好了,吃得太营养了,你吃不太营养的就不会了。常常有三分病,你就没有心情去想那些,常常这里痛那里痛,你还有心情去想淫欲吗?就没心情了。所以这样才能够降伏淫念。如果身体很健康,吃得又很营养,睡眠又睡得特别长,那不起淫念才怪,所以我们要先从身去调节。所以佛讲过午不食,吃一餐可以了。现在我们不但吃三餐,还要再吃点心,还要讲求什么比较营养。所以蕅益祖师在《寒笳集》里面讲,饮食是淫欲的第一个增上缘。所以佛制戒都有他的道理,为什么要限制。
所以年轻人体力好,这些要减少,减少之后,他能够调节身心,再来修观想就比较容易了。如果你一天到晚,这个身体好的不得了,淫心这么炽盛,你这个观怎么也观不起来。所以先从调身,然后再来调心,这是我们修观想之前一个先决条件。当然身体也不能病的都不行了,爬都爬不起来了,当然也没办法作观。就是刚好你可以支持体力,不要过剩,这样修行就比较好修行。现在为什么修行这么不好修?时间太多了,没事干;或者做很多事情,他心不在道,不知道作观。虽然做很多事、干很多活,他不懂得修,修到最后都会偏差掉,这个非常重要。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下一次再来跟大家学习观想这方面的。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五戒相经笺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三十八集) 2009/12/23 中国山东省海岛金山寺 档名:WD11-003-0038
《五戒相经笺要》。佛陀教育网络学院的同学,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上一集与诸位同学学习到淫戒最后一段经文。经文,佛给我们讲,佛有二身,一个是生身,一个是戒身。生身就是佛这个身体火化之后留下来的舍利,生身舍利,戒身就是佛传授的戒法,佛在这段经文讲到这些重要的话。
五戒,佛主要对出家比丘讲,叫出家众再去传给在家众。因此,我们出家众不能说这个是在家五戒,我们就不要学了,我们经文很明显看到,佛是对比丘讲的。在家人受五戒,来请教出家众,像我们现在道场,都有为人家传授三皈五戒。我们给人家传授三皈五戒,实在讲我们就有义务跟责任,把三皈五戒的道理、修学的方法跟大家说明,这是一定需要的。在过去,我们举办三皈五戒也办了很多年,很多人也受过五戒(受了三皈五戒),但是对于五戒的内容,就没有进一步去了解。没有了解,对于持戒,对于戒律的开遮持犯,到底自己有没有持戒,还是犯了戒,什么时候要开戒?什么时候要遮戒、要预防?对这些都完全不了解。因此受了戒,顶多是一个形式上的,没有实质上这种意义跟效果。我们这次有因缘在此地有比较长的时间可以安排来跟同学一起学习,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我们道场常常为人传授三皈五戒。特别出家同学一定要学习,你将来给人家传授这个戒,要给人家说明,最起码我们也要告诉他,你要看这些相关的书籍、经典,给他指示一个明确的修学数据,让他知道从那里来学习。
我们看看这个五戒,第一条是杀戒,第二条是盗戒,淫戒是在第三条。前面杀戒跟盗戒,佛还没有用生身跟戒身来做比喻,但是到淫戒这条,佛就用生身跟戒身来作个比较。他不是一开头就以杀戒盗戒来作比较,是以第三条,也就是五戒当中的一条,第三条是当中的,以这条来做个比较,破坏戒身比破坏佛的生身舍利塔的罪过还要严重。破坏佛的舍利塔,舍利塔多高、多庄严?到梵天了,大梵天,我们眼睛都看不到的,这么伟大庄严的舍利塔破坏了,佛说这个罪还尚可悔,尚且可以忏悔。但是如果亏损了佛的戒身,受罪就像伊罗龙王。这个意思也就是告诉我们,这个罪报比破塔要严重。祖师也给我们讲,反过来讲,你持戒的功德大过于造七宝塔的功德,七宝塔造到梵天那么高,还不如持这个戒的功德,可见持这条戒,它的功德利益是多么的殊胜。佛在此地给我们讲戒身。
戒身就是法身,佛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个叫五分法身。我们要恢复我们的法身,戒是第一个,也就是我们修学一个下手处,非常的重要。我们有了这个戒,我们修行才有本钱,不管我们学习讲经说法,或者你要修行,或者要营福(修福),这个是基础,这是本钱。没有这个基础,要修那一方面的,障碍都非常多,障碍重重,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我们现在如果发现我们学习过程当中障碍重重,有很多障碍,烦恼也降伏不住,贪瞋痴这些烦恼不断的增长。心不明了,心不明了就是自己觉得自己很认真在修行、在用功,但是智慧不开,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修得对不对,也不知道自己对在那里、错在那里,每一天这种心理状态都是浑浑噩噩的度过,这个就叫心不明了。不知道自己修行的情况,这个就是戒根还没有清净,戒根不清净,就是过去今生造的恶业没有忏除干净。
戒根不清净,我们修学过程必然产生这个现象。产生这个现象,疑惑就出现了,到最后信心就产生危机了。还没有发现业障的时候,好像也没什么事,好像也满好的,但是一旦境界现前、业障现前就产生信心危机,疑惑就出现。这一类一定是跟我们业障、戒根不清净有关。因此我们出家人,这是第一个要修的。但是现在我们出家人,实在讲我们现在修都不知道要修这个,所修所学可以说跟自己应该要修的不相关,不知道哪是我们主要要修的,哪些事情是其次的,这个都疏忽掉了。比如说我们现在来做义工、来修福,这是补助我们修行的,持戒是正修,修福是助修,帮助我们持戒,你有正修,这些来帮助我们正修,这样就对了。如果把你应该要学习、要修的抛在一边,我们来修福,这还是以轮回心造轮回业,修得再好还是得人天福报,顶多得人天福报。人一享福就迷惑颠倒,这是一定的。几个人享福的时候,他会清醒过来?都是迷惑颠倒。迷惑颠倒必定又造业(又造恶业),恶业造多了,福报享尽了,就堕三恶道。这些事情,我们在家出家四众弟子,学佛不能不明白,一定要清楚明了。这是讲到戒身的重要性。你修福,你造七宝塔供养佛的舍利到梵天那么大,不如持这个戒。佛这段经文给我们很大的一个提示,就是要我们重视戒的修学,不能只修福,不重视戒。如果你只修福,你塔造得再高、再大,疏忽掉戒,你造塔的功德也不如持戒这个功德,这是我们必须认识清楚的。
所以佛说这段经文非常非常重要。特别在淫戒这条,这条是最难持的一条戒,因此佛在这个地方话才讲这么重。意思就是我们能够持不邪淫这个戒,比你去造七宝塔到梵天供养佛的舍利,福报还要大。那个福报跟你持这个戒不能相比,为什么?你修福、造塔可以得人天福报,但是你持这个戒可以脱离三界六道,当然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佛才特别用这个来做比喻,也是告诉我们,持这个戒的功德利益在哪里。但是这个戒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是轮回的根本,最不好持的,所以特别的提醒。不好持,我们这生学佛了,不管在家出家,总希望我们能够了生死出三界,这是大家共同的愿望。我们念佛人希望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就了生死,我们希望达到这个目标。希望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不能不重视这条戒的修持,一定要重视。
持这个戒要怎么持?蕅益祖师讲,佛制订这个戒,他的总关键跟修观是密不可分的,观就是观想。所以蕅益祖师在《寒笳集》也给我们开示,佛规定出家众五年学戒,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