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16|回復: 2
|
净公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清净明诲章讲记
[複製鏈接]
|
|
净公上人主讲
前言
壹、印度国宝楞严经东传
贰、略谈楞严经古今之注解
参、介绍经题
肆、四种清净明诲
一、修行最重要的纲领——戒· 定· 慧三学
二、戒淫
三、断杀生
四、戒盗· 断贪
五、断妄
六、总结
前 言
方丈老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这一次学人有机会来到宝刹,应老和尚之命,与诸位同修说一点佛法结结法缘。老和尚非常慈悲,要我讲《大佛顶首楞严经》,正逢贵宝刹的讲堂落成,这好像是诸佛菩萨为我们做了最好的安排。
道场的建立,第一部应当是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们有了地,要从心理上来建设;讲堂落成,第一部确实应当要讲《大佛顶首楞严经》。在中国,自古以来佛门常说:‘开智慧的楞严。’所以讲堂建立了,第一步当然是要开智慧。如此看来,这是很不可思议的感应。今天,虽然我们不能讲全部的《楞严经》供养给诸位,但是我们宣讲《楞严经》里面最重要的一段经文,也足以代表大佛顶首楞严的精神,这的确值得我们珍惜。
下午老和尚带我来参观讲堂,我看了之后非常的欢喜。这个讲堂是标准的现代化,有圆满的现代化设备;这不仅是高雄第一道场,实在也是我们本省第一个讲经的道场。如果我们放眼看大陆,那可以讲:到今天为止,这是全国现代道场中的第一道场。我们有幸今天来参加第一次盛会,我们都感到非常的幸运,我们感谢老和尚的赐予!这也是本寺、本省的同修,在老和尚大福报的庇护之下,才有这样殊胜庄严的讲堂出现在此地。
壹、印度国宝楞严经东传
《楞严经》,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经典!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法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古时候,中国有许多高僧大德到印度去留学、取经,他们没有见到这部经典;玄奘大师在印度住了十七年,没有看到过《楞严经》。印度高僧到中国来弘法,带了不少经典到中国来,也没有《楞严经》。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当时印度的国王吝法,他们把《楞严经》看作是国宝,其他的经典外国人可以学,也可以传到外国,《楞严经》不可给外国人学。中国法师到印度,是外国人呀!他们不肯给外国人学,也不让外国人知道,更不容许这一部经流传出境;所以,很长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人知道有这部经典。一直到唐朝初年,智者大师始有所闻。(唐朝初年是中国佛法的黄金时代,大乘八个宗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对于中国佛教的影响,非常的深远。)
智者,是天台宗的大师,虽然天台宗不是他创建的,但是天台宗确实是在他的手上完成的,所以今天我们讲天台大师,一定都是指智者,像我们讲华严宗一定讲贤首大师一样。其实贤首在华严宗是第三代,为什么称他呢?为什么把杜顺、云华都忘掉了呢?因为华严在贤首才真正完全。
天台大师他老人家创立三止三观的教义,这可以说是他从经典里面悟出来的、发明的。在那个时候,有印度的高僧到天台山拜访智者大师,听到智者大师讲三止三观,这些印度高僧佩服得五体投地,就给智者大师说:‘你老人家所发明的止观跟印度的《大佛顶首楞严经》的教义,非常的接近。’这时候,我们中国人才晓得印度还有一部宝典叫《大佛顶首楞严经》。在那个时代交通不便利,要从中国到印度去,只有走路、骑马,路途非常遥远,想得到这部经谈何容易!可是智者大师非常了不起,听说有这部经,当然希望能够见到这部经,给自己做个印证;看看自己发明的止观跟佛所讲的到底是不是相同?有什么差别?他当然非常渴望想看到这部经典,于是在天台山筑了一个拜经台,每一天向西方礼拜,求感应,求这部经能到中国来。他每一天礼拜,一天也没有间断,一直到他圆寂,总共拜了十八年。他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一直到中宗,到武则天执政的时代,印度有一位高僧般剌密谛,终于将《楞严经》偷渡到中国来。诸位要晓得,他们国家是禁止这部经典出境的,他是偷渡好几次才成功。前面几次他将这部经典藏得很好,但是出境的时候,就像现在的海关一样有严密的检查,他被查到了,当然不准出境。毕竟他是出家人,印度是佛教国家,对他还有一点礼遇,没有处罚他,警告就是了——你怎么可以把国家的违禁品偷渡出国。第一次没成功,第二次偷渡又被发现了。有这二次纪录,法师一出国,关口就特别留意。到第三次,他老人家想了一个方法,他把这部经典,用很小的字抄写在很薄很薄的......,大概是羊皮上,然后把经典卷起来,将自己的胳膊剖开,将经典藏在里面,等伤口长好了,再申请出关。这一次没有被检查出来,其实他把经典藏在肉里面。他是用这个方法把经带到中国来。他从海路到中国广州登陆,登陆之后,他见了广州这些寺院的高僧大德们就说,他把《楞严经》带到中国来。我们中国这些法师听了就非常喜欢。为什么呢?《楞严经》的大名,已经听了几十年了,智者大师在拜经台拜了十八年,没有见到这部经典;所以他们一听说《楞严经》传到中国来了,当然非常兴奋!经典在哪里呢?法师又要把手臂剖开,把经典取出来;不晓得他用什么东西将血水洗掉,就在广州从事翻译。可见得这部经典传来非常不容易!
法师是守法之人,把国家的禁品传出去了,一定要受国家法律的制裁,他并不逃避。经典传到中国来,在中国翻译完成,他老人家赶紧回去,向国王报告:《楞严经》我偷到中国去了,愿意请求处分。实在不得了!所以本经不像过去古大德到印度去求取,或是西方高僧大德带来,是般剌密谛用这样的苦心,把这一部宝典送到中国来。我们今天展开经本,不能不感激般剌密谛大师。
再说译场的殊胜。译场遇到了房融居士,房融原先做过武则天的宰相,后来得罪了帝王,被降级贬官,到广州来做地方官,他正好遇到这件事情,于是他从事于译场里面的纪录‘译官’。所以《楞严经》的文字是出自于房融宰相之手;这是一代的大文学家,在所有一切大乘经典里面,如果讲文字之美,《楞严经》当属第一,没有任何经本能够跟《楞严经》相比的。这是我简单的叙述,把这部经的历史介绍给诸位。
贰、略谈楞严经古今之注解
这部经自古以来注疏很多,我知道的总共有一百多种注解。过去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我主修的就是《楞严》,所以对于《楞严经》的注解我搜集很多,当时搜集了三十多种,都是权威的注解。现在在台湾流通最广的是圆瑛法师的《楞严经讲义》。圆瑛老法师他在序文里面写得很清楚,他从二十五岁发心学《楞严》,就对《楞严》很留意了,一生可以说是专攻《楞严》。他在上海建立一个道场,叫做‘圆明讲堂’,办了一个佛学院,叫做‘楞严专宗学院’(白圣老法师就是楞严专宗学院的学生),由此可知圆瑛法师对于《楞严》所下的功夫。《楞严经讲义》在他七十多岁时完成的,‘经文’是老和尚讲解,由侍者明旸法师笔记。这部讲义在台湾,由于白圣老法师的提倡,所以非常盛行。如果我们对于《楞严》有兴趣,初学入门,我觉得还是圆瑛老法师的《楞严经讲义》适用;因为他老人家的注解深入浅出,是一部很好的初学《楞严》入门的注解。虽然老法师的讲义仍然不能够摆脱古大德所讲的范畴,但是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明了:这一部经典确实有他相当的深度,如果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要想透彻的明了,确实很困难。圆瑛老法师他主要的依据,是明朝交光大师的《楞严经正脉》。今天我们这个科判,就是摘自《楞严经正脉》。
交光大师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他在《楞严经正脉》前的序文,说明他注解《楞严经》的缘起。他是念佛求生净土的,大概是往生的缘成熟,他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他忽然想到《楞严经》自古以来注解很多,但都不透彻,没有能够真正把佛的意思说出来,他有意把这部经重新作个注解,于是向阿弥陀佛告假,等他把这部经注解完了之后再往生,阿弥陀佛就准了假。阿弥陀佛走了,他的病就好了,于是注了这部大经,我们通常就称为新注。古注里面以《长水疏》为代表,《长水疏》是天台家的,依天台家的说法解《楞严》。这个不能细说,说起来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在此要了解《楞严经》是部很不平凡、很不可思议的大经,翻译成中文之后,受到中国佛教界,无论哪一宗、哪一派普遍的重视。不但佛门重视,中国从前的读书人,虽然不标榜是佛教徒,他也喜欢看佛经,特别是《楞严经》。所以《楞严经》在世法里面,这些士大夫阶级,对他也有非常浓厚的兴趣。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这部经典的价值。
参、介绍经题
这部经,诸位已经拿到了,经典上面有科判,这是明朝交光大师所做的,就是《楞严经正脉》。那科判记在经文上面,我们一看,经文的内容就一目了然。但是,今天是开讲的第一天,按照规矩,必须把经题跟各位作个简单的介绍。
本经的经题相当的长,我们这个本子是用简略的题目,他的全题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总共有二十个字。依照中国古人的说法,有七种原则安立经题。那七种呢?人、法、比喻三种;还有二个合起来,人法、法喻、人喻,这就有六种;第七种是具足立题,就是题目里面人、法、喻统统具足。本经的经题是属于具足立题:‘大佛顶’是比喻,‘如来’、‘菩萨’是人,‘密因’跟‘修证了义’、‘万行’、‘首楞严’这都是法。经里面有如来、有菩萨,如来是证了果的人,菩萨是正在修因的人,所以‘人’里面有修因证果。如果细说,‘法’里面有教法、理法、行法、果法,通常讲的教、理、行、果。‘密因’是属于理法,‘修证了义’是属于教法,‘万行’是属于行法,‘首楞严’是属于果法。‘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这一句是讲如来果位上的教理;‘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是菩萨因位当中的修证,所以这个题非常圆满,非常的详细。现在按照这个题的意思,逐字细说。
一、‘大’矣哉!真心!
经题我们分为几个段落来介绍。第一个是‘大’;‘大’指的是什么呢?绝对不是大小之大,大小之大我们容易懂,小朋友也会懂。这个‘大’不是说数量,它是一个赞美之词,赞美到了极处,没有适当的词句来赞叹,不得已用这个‘大’字。
大矣哉!赞叹的是什么呢?
所赞叹的就是一切众生的真心,包括我们每一位同修自己呀!真心就是本性,经典上常讲的真如本性,是我们自己的真心。
为什么一开端就赞叹这个真心?
佛在大乘经,特别是《楞严经》讲得详细,所以说‘开智慧的楞严’。‘心’包含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从哪里来的?‘唯心所现’——是我们真心显现的。佛又说了‘唯识所变’。真心现的,这个境界千变万化,像佛给我们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是变化,心是能现。为什么会有变化呢?识在变。‘识’是什么呢?识还是心,识是心之作用。心之作用有二个,一个是能现,另一个是变现;能现法界,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所以我们常讲:‘万法唯心,万法唯识。’就是这个道理。称这个能现、能变的,实在说是找不到其他的名词,不得已用这个‘大’字来赞叹。这个事实在《华严》称作一真法界。
人家问你:‘什么是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是真如本性。
能现、能变世出世间一切万法,《华严经》叫一真法界,《般若经》称为诸法实相。
世尊在世的时候,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是以般若经为中心。
怎么晓得呢?
讲的时间最长。
般若讲了二十二年,几乎占他老人家讲经的一半时间,比阿含、方等、法华、涅槃的时间长太多了。般若经上讲‘诸法实相’:‘诸法’就是世间法、出世间法;‘实相’是真相。如果我们用现代名词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假如有人问我们:‘你们佛教经典很多,大藏经浩如烟海,这么多的经典里面说的是什么?’
我们要用很简单的词句答覆他,很清楚、很明白的告诉他,我们‘大藏经’虽然这么多,讲的什么呢?
讲宇宙人生的真相。
一点都没错!
‘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是我们本人。
换句话说,佛四十九年说的是什么呢?
是我跟我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
你说这个重不重要?
你要了解,你能不学佛吗?
不学佛,就是不知道自己和生活环境,那叫迷惑颠倒,这才产生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才造业受报。如果能正确的明了,就叫觉悟,就叫佛,就叫菩萨。所以佛与菩萨,是称呼对于自己跟自己环境真正明了的人;对于这桩事实不能够明了,我们称他作凡夫。如上才真正把佛法认识清楚。
由此可知,佛法确确实实超越一切宗教。佛法是佛陀对于九法界众生真实智慧的教导,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即禅宗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佛的教导,就是教我们认识自己本来面目,认识我们生活环境,这就是佛法。其他大乘经里面所用的名相很多,不胜枚举,有的经上讲‘佛性’,有的经上说‘真如’,有的经上说‘圆觉’(‘圆’是圆满,‘觉’是觉悟,圆满的觉悟,没有一点欠缺),其实统统说的是这么一桩事情;这在净土宗里面叫做‘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这叫做‘理一心不乱’,跟华严讲的‘一真法界’,般若讲的‘诸法实相’是一个意思,相同的境界。在本经(楞严经)上,佛又说了一个名词——如来藏性,还是说这一桩事情,其实统统是讲一心,都是讲这个真心。
我们要问:佛为什么一桩事要说出这么许许多多的名词术语?说一个不就好了,为什么说这么多呢?
其实这就是佛陀教学的善巧,教学的方便。我们知道佛教导的目的,是教我们开悟,因此他种种的设施,是帮助我们开悟的。众生之所以不能开悟,有一个很大的障碍,这个障碍,佛在《华严经》里面为我们一语道破。在《华严经》出现品里面,他老人家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即一切众生跟佛没有两样,佛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有。现在我们的德能好像没有了,一天到晚‘糊里糊涂’的过日子,问什么都不知道。到底我们的智慧、德能跑哪里去了呢?佛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讲,我们凡夫众生,病根就是妄想、执著。随著妄想逐渐演变,变成了所知障;执著逐渐演变,就成为烦恼障。不但我们的般若智慧、法身的功德,被这两种障碍障住了,我们今天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痛苦,很多烦恼,也是根源于此。不说别的,就指学佛同修,无论是在家、出家,甚至于我们回想一下自己本人:我们常常有很多痛苦、烦恼。或年岁大了,身体不健康,一切都不方便了,眼也花了,听力也差了,要用助听器,走路也不方便,要用个手杖,这就讲的老、病之苦。我们要追究这从哪来的?什么原因而有的呢?给诸位说,他的根源还是妄想、执著。诸位仔细去研究研究,都是这两种东西,我们一身的不健康、一身的疾病,还是从这儿来的。今年新年,空总有两个大夫来给我拜年,因为他们是医生,我就跟他们谈病源、病根。我就把佛在经上讲的道理告诉他们,他们听了之后点头——是有道理。因此我们的心要是健康,身体就健康。
心怎么健康呢?
离开妄想、执著,心就健康了。
总而言之,妄想愈多,执著愈严重,那病就愈多,也愈麻烦。所以从我们迷失本性,到现在老病的痛苦,真正的根源,还是妄想、执著。要不是世尊真正觉悟,彻底觉悟,一语道破这个事实真相,实在说世间没有这种智慧能够看出这个根源,因此,我们不能不佩服本师释迦牟尼佛,不能不感谢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指出一条明路,让我们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满。
这个‘心’,我们不谈真心,也不谈妄心。像《楞严经》一开端,佛问阿难:
‘心在哪里?’
阿难说:‘心在身体里面。’
被佛否定了。
又在猜想:‘心在身外。’
也被佛否定了。
阿难很聪明,我们不如他,他能想出七个地方;我们能不能想得出来?这就是《楞严经》上有名的七处征心。
佛问他这个心没有说是真心、妄心;不管说的是真心、妄心,先问你:‘心在哪里?’
找不到呀!
为什么找不到呢?
诸位要晓得真心是本性,妄心是真心迷了以后,把他圆满的作用丧失掉了,只能够有部份的作用,这个作用可能发生很多的偏差,称为妄心,所以妄心是真心迷了以后起的作用。心遍法界,十方无尽,三际无穷,所以阿难执著在某一个地方,那是错误的;如果离开执著,那就对了,佛就会点头了。
为什么每说一个地方,佛都反驳他呢?
就是他执著。
执著是局限在执著范围之内,范围之外还是真心所现的,所以心是法界本体。现代哲学讨论的中心命题有本体论、现象论,‘心’是属于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换句话说,宇宙之间一切万法都是从这里生的,都是从这个地方变现出来的,他是能现、能变。佛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我们迷的时候,佛给他取个名字叫‘如来藏’;‘藏’是藏的意思,‘如来’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里?就是藏在迷情里面,所以就叫他如来藏。我们修行就是把这个迷情淘汰掉;开悟了,就叫做‘修证了义’。‘了’是明了,‘义’是义理,也就是事实真相。
要怎么修才叫‘了义’呢?
怎样修叫‘不了义’呢?
我们学佛的同修,假如在这一生当中要有成就,这是我们关键的一个大问题。你要是‘了义修’那就快了,那这一生决定成功,会开悟;如果你修的是‘不了义’,这一生开悟就没指望了。由此可知,‘了义’是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到底下再给诸位细说。
在因地的时候就叫菩萨;正在修学还没有证果,向这个目标、方向努力精进。‘菩萨’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有情。他是有情众生,烦恼、妄想、分别、执著,他都有,但他现在往觉悟的路上走;妄想、情执虽然没断,但是他走的这条路不错,我们称他做菩萨。果地上,我们称他做‘首楞严王’。他真正开悟了,诸法实相真正明白了,在楞严会上就叫他证得首楞严王;这一部大经最重要、最微妙的就在这里,佛在此地用一个‘大’字来赞叹,来赞美他。如果再观下面题目里面的细节,‘密因’就是大因,‘了义’就是大义,‘菩萨万行’就是大行,‘首楞严’是大定;所以‘楞严大定’,这也为我们显示出修行,特别是在大乘佛法里面,关键是在定,这是我们同修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留意的。由此我们能够推想得知,凡是与大定有妨碍的,都是不了义。了义不了义,在这里我们总算能够区别出来,辨别清楚——帮助你得大定的是了义,妨碍你修大定的是不了义。由此可知,了义与不了义,实在是贯穿所有的法门。我们讲八万四千法门,大的来说,在中国佛法大小乘十个宗派,会修的都是了义,不会修的都是不了义,这个要认清楚,认明白具足这些道理,所以这部经当然也可以称之为大经,他一切都大。前面跟诸位说过,教具足四大类——教、理、行、果。‘密因’是理,‘了义’是教,‘万行’是行,‘楞严’是果,我们受持这一部经,这是古大德所说的,依大教,解大理,修大行,证大果。而《楞严经》里四种清净明诲,是修真实了义的大根大本,是本经最重要的一段。
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应香港佛教同修的邀请,在九龙、香港两个地方讲《楞严经》,每天讲,连续四个月。当时香港有一位大德——海仁老和尚——那时他已经九十多岁了。这位老和尚专攻《楞严》,香港佛教界称他作首楞严王,是楞严专家。我那时候在香港讲《楞严经》,特地到大屿山去参拜海仁老法师,我跟他有这么一面之缘,第二年他老人家圆寂了。那时他问我:
‘你学《楞严》这么多年,也讲了好几遍,《楞严经》里面,哪一卷最重要?’
海老是教宗《楞严》,但他是参禅的,就参禅的人来讲,第六卷最重要,这个清净明诲是属于第六卷后半部。
第六卷前半部呢?
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学禅这一部份最重要。
如果念佛法门修净土的呢?
那就‘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最重要。
如果是学教的呢?就是研究教理的。
那可以说《楞严经》从头到尾都重要。
所以你无论学哪一个法门,哪一个宗派,《楞严经》都是最重要的;特别是‘清净明诲’这一段,无论你修学哪一宗、哪一派,它叫共同科目。好像我们盖房子一样,这是地基,不管你盖什么样的房子,地基是一样的,都要打得很坚固,建筑物才能盖得成功。所以这一段经文,是所有大乘修学了义的根本。因此修学佛法的同修,要想在这一生成就,不管你学禅、学教,或者是念佛、学密,都不能离开这个基础;舍掉这个基础,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可以断定说一句话——你不会成功。你要想真正修成功,这一段经文比什么都重要,所以特地选了这一章来供养诸位。现在念佛的同修多,念佛总希望得念佛三昧,总希望这一生决定往生;念佛三昧跟决定往生,还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有很多人念佛到最后不能往生;为什么不能往生呢?
这个基础没有啊!所以我们要找出病根在哪里?不能往生真正的原因在哪?找出来之后,我们把这个因素消除,我们修学的目标才能够达到。以上是‘大’的意思。
二、佛顶——楞严经
‘佛顶’,是表法的意思;法就是这部经典里面所说的教、理、行、果。这部经里面所讲的法,跟一般经典所讲的法不一样,有很大的不同。
古德说:《华严经》、《法华经》好比是佛的全身。
这一部呢?
是佛的头顶。
换句话说,这是极力显示这一部经在大乘佛法里面的殊胜,在大乘佛法里面的地位。《华严》、《法华》是佛的全身,《楞严》是佛的顶,所以经典圆顿到了极处;圆是圆满,顿是顿超,绝不在《华严》、《法华》之下。
‘佛顶’是最尊无上,用以显示这一部经典里面所说的法门。依照这个法门去修学,直截了当成就无上的菩提。
佛在这部经上为我们显示,‘佛顶’最妙没有人能见到。
为什么见不到佛顶呢?
佛顶放光,所以你看不清楚佛顶究竟是什么样子;看不清楚意思就显示:这一部经典法门是最妙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以下的菩萨,都不能完全透彻的明了。这是用‘佛顶’二字来比喻,来显示。
三、如来密因
‘如来密因’,‘密’是秘密的密,‘因’是因果的因;如果用三因佛性来讲,这就相当于正因佛性。
什么叫正因佛性?
正因佛性就是讲本性,本性是我们成佛的正因。《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本觉’,是我们修行证果真正的因素。佛菩萨给我们讲本觉本有——本觉人人都有;虽有,因为有妄想、分别、执著,结果是迷而不觉,本来是觉,现在是迷了。在《楞严经》里面,佛说这是二种根本里面的根本。哪二种根本呢?第一种是‘成佛’的根本,成佛是它。第二种呢?是九法界‘流转’的根本。我们用真跟妄来说,一个是真本,一个是妄本;真跟妄,或者讲迷跟悟,九界众生是迷,佛是悟;迷、悟,真、妄都是它,这才叫密因。
这个密因在哪里呢?
我们要找不到这个根本,那用什么东西修呢?
如果修错了,这就很冤枉,我们这一生精神、光阴都会白白的浪费掉,那就非常可惜!所以一定要把根本找出来。
但是许许多多学佛的人没有去探究这个事实,虽然讲学佛,并不是真正在学佛,真正学佛一定要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佛告诉我们这就是讲的‘真心本性’。
在哪里呢?
佛说:近就在我们六根门头。从近处说,就是我们六根门头。从远大来讲呢?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所以远该万法,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它。
我们现在修学从哪里下手?
佛在本经教给我们,就从六根门头下手。
交光大师为什么说古来大德注的《楞严》他不满意。他什么地方不满意?他有个道理:就是古来大德因为听了过去印度这些高僧跟智者大师所说的——《楞严》所讲的跟智者大师发明的三止三观非常接近,于是古大德就用三止三观来解释《楞严经》;这是交光大师不满意的地方,他觉得《楞严经》真正的意思没说出来。他怎么个解释呢?他完全把天台的止观撇开了,就是以《楞严经》佛所讲的来说明《楞严》,这的确是不一样。因为三止三观没有离开心、意、识,而佛在本经里面教我们,确确实实不用心、意、识,是离开心、意、识用根中之性。交光大师提出来‘舍识用根’,这个思想、见解跟天台大师就完全不同了。新注立论是依据佛在《楞严》上的开示,所以他的注解,值得佛门四众弟子敬佩,他就是提倡‘舍识用根’,这个‘根’是指根中之性。譬如我们凡夫眼见色,用什么见呢?用眼识;耳听声,用耳识,这个大家学过一点‘唯识’都知道。我们用六识,不晓得用六根之根性,这是佛在《楞严》上指点我们的,不要用识。识是什么呢?识是分别、执著。六根分别外面六尘境界,就叫做六识;意识分别力量特别强,七识末那执著的功能特别盛,阿赖耶是第八识,含藏一切种子,所以叫染污识,把我们的真如本性,染污了、障碍住了,这叫做病根。因此,真正修行圆顿的成就,用这个方法达不到,佛教给我们另外一个方法——用根中之性。换句话说,我们见色不要用眼识见,用见性见;我们听声音不要用耳识去听,用闻性去听。也就是说,我们假如会用六根的根性,那就真正把‘首楞严’得到了,那就非常恭喜了,你这一生当中必定有非常伟大不可思议的成就。其实一切大乘佛法,哪一法不建立在这一个原理上呢?《大乘起信论》是马鸣菩萨作的,是大乘佛法启蒙入门的教科书,菩萨开宗明义就教诲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接受大乘佛法呢?他教我们三点:一、离言说相,二、离名字相,名字就是名词术语,三、离心缘相。诸位想想这三离就是《楞严经》上的舍识。这三种离了,那用什么呢?当然是用‘根中之性’嘛!这跟佛在《楞严经》上所讲的名词不相同,内容完全一致。由此可知,这是大乘佛法里面,共同的理论基础,共同的修学原则,这就是‘舍识用根’。
‘密因’,为什么佛把这一桩事情说做密因?
它有很深的涵义。一般小乘根性的人,执著的心特别重,佛说这个‘密’就是破小乘坚固执著的过失。又说了一个‘因’,‘因’对什么人说的呢?是对于大乘圆教狂慧人所说的。有一类自以为是大乘圆融、无碍的根性,好像他懂得很多,说得头头是道;但是怎么样呢?不认真修行,这个就是‘有解无行’。佛特别说个‘因’——你修因不圆满不能证果,解没有用处;解了以后一定要去实行,要真正把它做到。只懂得一点佛法,不能认真确实去做到,这是大乘圆教狂慧人的过失,所以佛特别提醒他修因的重要,因此用‘如来密因’。
《楞严经》里面讲三种大定: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这三种是阿难请教世尊提出来的。因为阿难他听经听得最多、最完整,他是世尊的侍者,世尊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他几乎都没有漏失,每一会都参加,因此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这些名词他很熟,所以在这一会上又提出这三个名称,他不晓得如来所修的,是叫做‘首楞严大定’。这首楞严大定,阿难没有听过,所以他问这三个意思,‘如来密因’也就是答覆阿难尊者这个奢摩他,所以奢摩他加上一个‘妙’字——妙奢摩他——表示不同于一般经论所说的奢摩他。‘奢摩他’的意思偏重在止,‘止’就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止息住,所以有一点跟天台家讲的止观那个止接近;实际上是不是这个意思呢?还不是,比那个止的功夫还要进一层。刚才说过了,其差别主要就是用心不一样。天台止观‘用意识心’,佛在此地讲的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虽然也是止观的意思,但它是‘舍识用根’,它是用六根的根性,天台止观是用六根六识,差别在这个地方;所以很像很相似,实在是不一样,这是研究《楞严》,先要搞清楚的。
四、修证了义
‘修证了义’,这在三因佛性里面相当于了因。‘了’是明了,换句话说就是智慧,没有智慧就不能够明了,有了真智慧才能够真明了。因性起观叫做‘修’,禅宗里面常用的术语叫‘观照’,这叫真修。
什么叫做观照?
观照的意思: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眼见色,眼睛能够看到的一切,都叫做色法;耳所听到的音声,都叫做声法;乃至于我们的意(心里会想),起心动念我们都叫它作法。六根所对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根对六尘,如果不用分别、执著,也就是像马鸣菩萨讲的,真正离言说、离名相、离心缘,这就是‘观照’。换句话说,像前面讲用根性就叫观照,用意识就不是观照,这就是教我们用‘见性’见。《楞严经》对于这个问题,的确说得详细,就是见性见佛讲了十段——十番显见。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应用见性,舍离眼识,这叫观照。换句话说,眼见外面的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而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叫观照;假如我们对外面境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了,这个观照就失掉了。观照是慧,失掉观照是迷;观照是悟,失去了观照是迷。迷悟在这个地方啊!佛实实在在慈悲,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常常训练观照,因为我们观照丢掉太久了,无始劫以来迷惑颠倒,不知道再用这个方法,现在要回转过来。诸佛菩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用观照,我们会用了,那就叫菩萨。‘观照’功夫得力了,真有力量了叫‘照住’,这是观照有很深的功夫。照住是什么境界呢?就是已经得定,在禅宗里面讲,他得了禅定;在净土里面讲,他得事一心不乱。‘照住’之后功夫再进一步叫‘照见’。你看《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他照见了。照见就是禅宗里面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净土里面的理一心不乱,教下讲的大开圆解;说的名词各不相同,所以马鸣菩萨教我们不要执著名词,要离名字相,要晓得不管怎么个说法,都是说这一桩事情。佛说种种名相,他的目的就是叫我们不要执著,名相都是假的,何必去执著、去争论呢?没有意思!只要说的是一桩事情,怎么说都可以。佛陀他的真正用意是教我们离名字相,所以一桩事情他不说一个名相,说了很多名相;说一个怕我们执著,说很多我们就可以不执著,知道是说同一桩事情。
我们晓得什么叫观,什么叫照。眼见色,叫观照;耳听声,也叫观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叫观照,就用这一个名词来代表。《楞严》所提倡的就是以观照为真修。这个人真正用功在哪里呢?我眼见色、耳闻声,学什么呢?学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我看得清楚,听得清楚,样样都清楚,心里不动心。样样清楚是慧,不起心动念是定,这是定、慧等运。定、慧双修在那里修呢?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常讲对人、对事、对物,就在这个里面修观,这叫真修行,这叫真会用功。
用功最方便、最善巧的,《楞严》里面举出二十五位菩萨,给我们做示范,给我们做修行的榜样,这就是二十五圆通章。在示范里面,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示范的是耳根圆通章,大势至菩萨为我们示范的是念佛圆通章。但是二十五种方式里面,最圆满、最善巧、最殊胜的,无过于大势至菩萨念佛,与经里面讲的理论、原则、宗旨,圆满密切的吻合,而且非常好修。我们见色、闻声怎么不起心、不动念呢?见到外境,阿弥陀佛!听到音声,阿弥陀佛!统统转到阿弥陀佛上去了。这个方便啊!如果我们不念阿弥陀佛,见色、闻声会打妄想,这个妄想很不容易止住。大势至菩萨这个法门就妙了,所有一切起心、动念,全归到一句佛号上去,用这一句佛号,代替一切分别、执著、妄念。这个方法妙极了!所以大势至菩萨与他志同道合的同修同伦,都是修这个法门——一句佛号——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是这一个法门,不用第二个法门。‘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是什么?就是照见。功夫达到究竟圆满,成就圆满的楞严大定,大势至菩萨这个方法,比其他二十四位,包括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还容易、方便,尤其是特别的稳当、快速。所以修净土的,《楞严经》最重要的部份,真正的精华,就是‘清净明诲章’跟‘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二段经文,对我们今天修行人来说非常切要,对我们关系很密切,我们能够掌握,能够依照这个修行,我们念佛成就念佛三昧,是真的有把握。所以这个修跟其他修的方法真的是不一样,它以观行为修,不是历事造修;历事造修时间就长远了。佛在大经常讲,菩萨从初发心要修行成佛,须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须要经历五十二个阶级。这一句话我们要听清楚‘菩萨造修’;我们是不是菩萨呢?不是菩萨。我们没份哪!什么样才是菩萨呢?是不是受了菩萨戒就是菩萨呢?受了菩萨戒,你自以为是菩萨,诸佛菩萨不承认你是菩萨啦!那么菩萨的标准是什么呢?《楞严》是大乘圆教,《华严》、《法华》,乃至于《无量寿经》都是大乘圆教,大乘圆教菩萨最低的标准,就是‘初信位’的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位次,最低的是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菩萨的条件,经上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断尽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从这里算起。那么我们受菩萨戒了,八十八品见惑有没有断尽?我不说别人,说我自己一品也没断。所以假菩萨啦!佛教里有一个名词叫‘名字菩萨’,就是有名无实;受了菩萨戒有名无实,真实的菩萨要断尽八十八品见惑。可见得不容易、不简单啊!正因为我还有一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假的不是真的,知道自己不行,这才跟著大势至菩萨学。有什么好处呢?带业往生啊!假的也会变成真的呀!这就是这个法门的好处,除了这个法门之外,假的怎么修也变不成真的,唯独念佛是承蒙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只要我们目标、方向不变,假的会变成真的。‘带业往生’其他法门里头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一切经论,十方诸佛都赞叹这个法门,劝我们修学这个法门,这真是慈悲到极处啊!诸佛菩萨看得清楚,不是这个法门,我们末法时期业障深重的众生,一生当中决定不能成就。但是,你采取这个法门,就算再重的业障都可以成就;不但可以成就,假如你理论通达,方法明了,依教奉行,还可以取得很高的品位,连上三品都有份。真正是非常稀有的一个法门!所以这个地方讲‘修证了义’,不要按菩萨的阶级,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当中就圆满了,就成就了!这真是求之不得啊!我们就像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大家都是过去生中,久远劫种植的善根,善根非常深厚,我们这一生当中,才会遇到这个法门,才会相信这个法门,才会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在这一生当中永别三界,圆成佛道,往生不退成佛。一生当中成就,这是过去的善根,现前阿弥陀佛、十方如来威神的加持,所以不是普通人;佛在《无量寿经》讲这不是普通凡夫,都是很了不起的人,诸佛菩萨都很赞叹、都很佩服。
那么‘修证了义’,依照古大德的讲法是:解六结、越三空。这个说法正如前面所说的,对于修禅的人来讲,非常的有效。理论虽然不错,实际上用功,确实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六根,每一个根有六结,六六三十六个结,虽然根结有这么多,实际上只要从一根下手;换句话说,一根解除,六根就圆通了。单是一根的六结,就相当不容易。这六结:一动,二静,三根,四觉,五空,六灭,愈往后面愈难。咱们不要说这六个了,就是第一个,你能不能把它断掉?能不能把它解开?‘动’,简单的说‘起心动念’。所以禅宗是从禅定下手,得到了定,第一个‘动’这个结解除了;它在定中,是‘静’这个境界。那么解第二个结就不容易了。假如第二个结解不开,住在‘静’里面,他的果报就在四禅天,出不了三界。必须六个结都解开了,才能够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所以这个说得简单,做起来确实困难。
民国初年,倓虚老法师可以说是近代天台宗的一位祖师,他老人家住在香港几十年,也在香港圆寂,老人家高寿,九十多岁才往生的。他曾经讲过他一生当中所见到的,所听说的,修禅的人得定的,他见过,听说过;修禅得定,入定七天、半个月、一个月才出定,这个定功相当之深;至于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他一生当中,不但没有见过,听也没有听说过。得定的人果报在四禅天,看他定功的浅深,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更深的就到无色界四空天去往生了,但是出不了三界,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他说: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的,真正往生,临终不生病,预知时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一生当中,亲眼看见的就有二十多个人,听说的那就多了,那这个数字他就没有计算。亲眼看见的二十多个,预知时至,临终没有病苦,站著、坐著走的,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这种人往生可以说是我们见到之后,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由此可知,净宗的成就确确实实比禅宗来得容易。
因此‘修证了义’,就我们念佛法门来说,就是本经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方法,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八个字就是‘修证了义’,就是修了义、证了义。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这‘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怎样都摄六根呢?这是个问题。我们不晓得怎么样都摄六根,那你就想到底下一句‘净念相继’,‘净念相继’,必定都摄六根。怎么样做到净念相继呢?都摄六根就净念相继。所以这二句可以互相做注解。我们真正用功著重在最后这一句。我们念佛的人很多,大家都念,你符不符合这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了义’的标准。‘净’是心地清净,如果我们念佛还有杂念,这就不清净了,这就不是净念了;‘净念’一定是不怀疑、不夹杂,没有一个杂念,这个才叫做净念。‘相继’就是不中断、不间断。由此可知,古大德常常提示我们:念佛要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是‘净念相继’,这样念必定‘都摄六根’,那个都摄六根,你就不必去问了,也不必去想它了,自自然然六根都摄了,所以这个是念佛人‘修了义’。
‘证了义’呢?依照净宗的讲法,采取《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证了义,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是‘证了义’,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不假方便’就是不需要借其他任何一个法门来帮助。我们在很多地方,听到有人主张禅净双修,那就是借重禅来帮助;有人主张,密净双修,一面念佛,一面还持咒,借用密宗来帮助,这就是要借重其他方法来做助修。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用不著!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可以了,不借任何方法来帮助。净宗所说的正助双修,这个正修是持名,助修还是持名,莲池、蕅益大师,都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所以‘修证了义’扣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实在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弥陀经》上所讲的‘一心不乱’,这个确确实实是净宗的修证了义。
五、诸菩萨万行
‘诸菩萨万行’,在本经里面讲,可以说是缘因助修。我们讲三因佛性,‘如来密因’是正因,‘修证了义’是了因,‘诸菩萨万行’是缘因,这缘就是助缘。在净土法门里面,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讲得很明白。他说,他与五十二同伦(志同道合),统统都是专修这个法门,特别指的是持名念佛;初发心一下手,就采取这个方法。当中经历的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统统用持名,不需要用第二个方法。换句话说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一句六字洪名就圆满的证得了。这在大乘所有法门里面,确实是最殊胜的;不但最殊胜,最快速,也是最稳当的。五十二个阶级,也要略微说说,这是属于佛学常识,特别用在历位所修,就是像我们念书一样,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按部就班的来修学。可是各位要知道,净宗不是按部就班的。净宗法门不但是圆教,而且是顿教;‘顿教’是顿超的,不是一个阶段,一个阶级,向上提升的,它是圆顿的法门。‘十信’,在《楞严》教义里面说‘全根力而植佛种’,‘根’是五根,‘力’是五力。也就是说圆满的五根、五力——大乘成佛的种子,这叫信位。‘十信’,在《华严经》上没有地位的。为什么呢?十信位的菩萨道力还不够,进进退退不稳定,所以他没有地位。‘十住’呢?这就有位置了,他有地方可住了;大乘佛法叫法身大士,是从‘初住’菩萨说起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住如来家,真正称得上是佛子了;他跟诸佛如来,智慧、德能可以说完全相同,在唯识里面称为同生性。明心见性是同生性,没有见性之前是异生性。同、异简单的讲,诸佛如来用根不用识,初住以上的菩萨,也是用根不用识,这相同的;‘十信’位的菩萨,是用第六意识,跟我们一样用意识心,也就是用妄心。初住以上用真心,佛用真心,他也用真心,这个心相同。我们用的是妄心,妄想心跟佛菩萨不一样,所以称为异生性,不能成为真正的佛子;真正佛子用心一定要跟诸佛相同。再往上提升就是‘十行’,‘行’是修行。心同佛,愿同佛,修行也要同佛。十行菩萨广修六度万行。修六度,我们凡夫眼睛里看,没有利益自己,只利益别人,所以往往对六度的修学,都不是很情愿,不是很认真的去修学,原因就是并没有真正了解六度的真实意义。其实广修六度利益一切众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为什么呢?一切众生跟自己有密切、不能分割的关系存在,这个诸佛与大菩萨知道,我们凡夫不知道。凡夫在迷,不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的,所以如来果地上讲‘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我们凡夫只知道自己的儿女、儿孙跟自己是一体,不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有情众生,跟自己是一体。见了性就知道了。为什么呢?虚空、法界,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确实体是一个,是相同的。所以佛菩萨的慈悲(世间人讲的爱心),他是平等的、没有分别的、清净的;他没有污染、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是菩萨。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这个里面的理很深,事非常之广。
再往上,智慧就更高了,事、理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这个时候能将所修学一切功德利益,全部回向给一切众生。所谓‘回向众生,回向菩提’,菩提是正觉;‘回向实际’,‘实际’是真如本性,把自己我、法二种执著全都突破了,也可以说二种执著都消除了。往上再提升,那就是圣位的菩萨了,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三贤,十圣就登地了。地上菩萨的境界,跟如来果地上是非常接近,念念与真如本性相契;十地修满,实在讲就是成佛了。虽然成佛,并不在佛位,我们称他做后补佛,称他为等觉菩萨,哪个地方他的缘成熟了,他就到哪个地方示现成佛;所以这是菩萨最后的一个果位,破一分生相无明,成就究竟圆满的大觉,这就入了佛位。
圆顿的根性,最重要的是在初发心,如果能保持初心不退,可以说他在菩提道上修行,确实一帆风顺。怎样保持初心不退呢?这实在是关键的问题,这里面有因、有缘,因是自己深厚的善根,这个善根确确实实成熟了,这是真因。‘善根成熟’我们说得浅显明白一点,就是你这一生当中了脱生死、圆成佛道的机缘成熟了。诸位想想这多么可贵啊!无始劫来的修学,这一生当中成熟、成就。在这个时候,一切诸佛菩萨统统都来照顾你、帮助你,这是缘;缘殊胜啊!有胜因再加上殊胜的缘,你成就了——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往生不退成佛,一生当中成就。那么话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佛菩萨对我们的照顾,确实是没有怀疑的。诸佛菩萨对我们的照顾无微不至啊!这个问题关键的所在,就是我们这一生当中,‘缘’是不是真的成熟了。
什么叫真的成熟呢?真成熟的人是什么样子呢?
我再告诉诸位,真正因缘成熟的样子是傻傻的、呆呆的。他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底,问什么都不知道。
问世间法……,不知道!
问佛法……,也不知道!问其他事情,他也不知道!
这就是因缘成熟的人。他这一句佛号老实念下去叫‘老实念佛’。他能够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预知时至,这个人是真正因缘成熟了。
什么人因缘没成熟呢?
问世间事,都知道!
问佛法,也都知道,无所不通,到临命终时还要生病,还有痛苦……,他往生不可靠啊!纵然有人助念,也未必真的往生,那就缘不成熟。所以诸位要记住,真正因缘成熟了,这个人老实了;也就是真正一心专念,因为他明了,这个法门得来不容易啊!得到之后,要不把它紧紧抓住,那一生当中不能往生,这多可惜!
凭什么能往生呢?
刚才讲过‘净念相继’,就这四个字,你把它做到了,决定往生;要是不往生,那就是诸佛菩萨打妄语!哪有这个道理呢?再说得明了一点,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一天到晚就是一句佛号。
成佛之行——祖师的典范
我们看古来的祖师大德们,年轻的时候很聪明,参禅、学教,样样都通达,学得很多,到晚年,他觉悟了,他知道生死事大,往生要紧啊!禅也不参了,教也丢下了,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老老实实念到底,他成功了!那叫真正觉悟,真正回头啊!我们看晚近最著名的莲池大师,在他年轻的时候,学教、参禅,他样样都通,晚年一部《阿弥陀经》,一句佛号,他不再搞了;诸位看《竹窗随笔》,就能够看到他修学的经历。蕅益大师也是如此,年轻的时候,他在天台宗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律宗也有很深的造诣,在当时有人称他律师,他对戒律很有研究,到晚年统统丢掉了,也是一部《弥陀经》,一句佛号,他成为一代祖师。近代的印光大师,他宗、教通不通呢?你们念念《印光大师文钞》就知道了。他早年在普陀山住在藏经楼三十年,平常看的经就多,所以这一部《文钞》里面引经据典,我们才知道印光法师,每一宗的教义他都通达了,晚年住在苏州灵岩山寺专修净土。诸位如果到大陆去观光旅游,你到苏州去看看,印祖他的关房(很小),他念佛的地方,还保持他老人家在世原来的样子,没有动;他的小佛堂里面,只供一尊阿弥陀佛的佛像,一个厢房,一本阿弥陀经,其他什么都没有。佛堂的陈设那么的简单,可见他心专,没有杂念了。这就是缘成熟的样子。无论是出家、在家,一生当中圆满成就的,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这是值得我们警惕、效法的;尤其是我们生在现代这个乱世。
有很多同修来问我:我们台湾安不安定?大家很关心!
这世界上,哪个地方安定呢?
找不到啊!最安稳的地方还是西方极乐世界啊!而且西方极乐去还很容易,我们现在想移民到外国,不太容易,相当困难;到外国拿一个居留权,不容易啊!要到西方世界拿永久居留权,是很容易的一桩事情,刚才讲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拿到了,决定得生。所以是真正圆顿根性的人,他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呢?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这就叫圆满的智慧;一心一意专修,那是最大的福德。大善根、大智慧、大福德之人,就是老实念佛的人,我们决定不可以轻视。
六、首楞严
‘首楞严’,是音译过来的,这是大定的总名。如来在果地上所证得的大定,不叫做奢摩他、三摩地、禅那,而是叫做‘首楞严’。当然奢摩他、三摩地、禅那也是定,不过不是圆满的定,‘楞严’是圆满的大定。
那么我们要问:‘首楞严’大定究竟是什么呢?
《楞严经》上二十五位菩萨(就这二十五圆通章)所修的都是楞严大定。换句话说,这种定就是如来果地上的定,许许多多的法门都能修得,并不是特定执著哪一个法门,才能够修成楞严大定。观音菩萨代表禅,可以修得楞严大定;大势至菩萨提倡念佛,念佛也能够修成圆满的楞严大定,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必须要明了的。要肯定认清楚念佛三昧就是真实圆满的楞严大定。
‘首楞严’这句梵语,释迦牟尼佛自己在经上,为我们解释叫‘一切事究竟坚固’。古大德根据佛这个说法,为我们加以注解,说这是‘穷澈诸法根底本源’,也是禅宗里面常常标榜的‘彻法底源’。‘彻’是彻底,究竟彻底的明了通达。‘诸法’是一切万法。如果一切万法的根源,真的都明白了,都清楚了,这时候才见到法法无非实相啊!中国禅宗,在过去大彻大悟的人,确实是不少,代代几乎都有彻悟之人,我们在禅宗语录里面看到过,达到这个境界虽然人数不多,但是真有。见到诸法实相了,他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跟我们大大的不一样了。我们凡夫是用生灭心、妄想心。生灭心就是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反覆的用这个。因此,我们观察宇宙人生是什么现象呢?生灭的现象。有情众生有生、老、病、死;无情的众生: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这都是生灭的现象。假如‘彻法底源’了,他看法就不一样了;他看一切万法,跟我们恰恰相反,他看的是不生不灭,像《法华经》上所说的‘世间相常住’。
我们看是无常,怎么他看是常住呢?
是真的。
见到这个境界,也就是我们大小乘经上常讲的‘入般涅槃’。般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也是大乘佛法里常讲的‘入无生法忍’,‘法’是一切万法,‘无生’就是不生不灭,‘忍’是同意、认可;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他点头同意了。他为什么同意呢?他见到了,佛所讲的没错,确确实实是事实,这是证得‘首楞严’的境界。我们自己有没有入这个境界,有没有证得,实在讲不要去问别人,自己反省一下就晓得了。我们看这个世间,是不是还是生灭相?如果看的现象是生灭相;那没有证得,依究是凡夫的境界,如果看到一切法不生不灭,那就入了首楞严的境界了。佛,实在讲非常慈悲呀!世间许许多多的现象,佛在《楞严》给我们讲了它的真相。譬如说‘七趣原无’。《楞严》讲世间法,讲得特别详细。通常大乘经上讲六道,《楞严经》讲七道。七道从哪里来的呢?六道我们晓得有天、阿修罗、人三善道;另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七道是仙道,仙道原本是分在天、修罗、人这三道里面,《楞严经》特别把他们提出来,单独说一道。《楞严经》讲七道的经文很长,说得比其他经典详细,特别是地狱道讲得最详细;地狱这一道文字几乎占七趣经文的一半。
佛为什么把地狱说得这么详细?
这是他老人家慈悲到了极处,惟恐我们不小心堕到地狱。地狱堕进去很容易,出来很难,因此讲得很详细,是叫我们小心谨慎,千万不要误堕地狱,入了非常非常的麻烦。佛菩萨虽然是大慈大悲,时时刻刻想救护我们,但是地狱众生不容易救护,诸位要是认真念念《地藏经》,就可以体会到一些。
本来没有六道,这是真的。
六道从哪里来的呢?
‘六道’从我们迷失了自性之后,变现出来的幻象。
我们用个比喻说:‘梦’本来没有。
这是我们同修们都会承认的。
‘梦’是假的、没有的,可是你晚上有没有做梦呢?
真的在做梦。假如这个梦做得很长,没有醒过来,那梦里头真的有苦、有乐啊!醒过来才晓得,这原来是假的,根本没有这回事情。六道就是这样的,堕落在六道里头没有超越,就是在做大梦。所以佛在大乘经上讲‘梦幻泡影’,很有道理啊!哪一天一下觉悟了,超越六道了,才知道做了一场大梦。
六道轮回,这是梦境;做了一场大梦,这是真的。但是你不觉悟。你就没有办法摆脱。
梦虽然是假的,在梦中确实有苦、乐的感受,这个苦、乐的感受是真实的;就像我们现在在六道里面,身心所受的是有,不能说它没有,真的是有五阴炽盛魔。‘魔’是折磨、伤害、破坏;五阴是色、受、想、行、识。所有一切的障碍、魔恼(烦恼),把它总归纳,不外乎这五大类。这五大类,《楞严经》也说得特别详细,每一类给我们说了十种,一共是五十种阴魔,我们要认识它。真正能认识它,纵然魔境现前,我们也不会受影响,不会伤害我们的道业。
怕的是什么呢?
我们不认识它;不认识它,就会被魔控制了,就要上它的当,我们的道业、修行就受它的障碍。如果认识它、明了它,它不会伤害我们,也阻挠不了修行,所以佛告诉我们,一定要预先认识;因为这是每一个修行人,此界、他方没有一个例外的,在修行路上都会遇到的。
为什么我们会遇到呢?
因为我们这个身是五阴身,身就是色、受、想、行、识;既是五阴身,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7-4-13 19:57:22
|
只看該作者
怎么能够说遇不到五阴魔呢?所以遇五阴魔是必然的,这个是不足为怪的,问题是我们要认识它,要明了它;也就是常说的,我们要认识自己、认识环境。
佛给我们讲的四无碍法界,无障碍啊!特别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如果我们把《大佛顶首楞严经》所说的事理真正明白透彻,华严境界不难契入了。契入的方法,我们还是用这一句‘阿弥陀佛’。用大势至这个念佛法门是比较容易,也非常稳当,一切诸佛如来异口同音在劝导我们、勉励我们修学这个法门,他确实是有道理的。这是说得‘究竟坚固’,始终不坏的首楞严的意思。
经题合起来讲,这是释迦牟尼佛首先对这个法门发大赞叹——用‘大’字来赞叹——赞叹我们的真如本性,把它比做佛的头顶;这个意思就显示这个事理,以及修学的方法在大乘法里面至高无上,是如来的密因,是修证的了义,是诸菩萨无量的行门。无量的行门,以我们念佛来讲,蕅益大师说得最具体、最明了。他说:‘一句阿弥陀佛,圆摄五宗,该罗八教。’‘五宗’是讲禅宗。禅宗六祖以后,分五个支派,所以五宗就是代表整个的禅宗。‘该罗八教’,换句话说,这一句阿弥陀佛,圆圆满满包含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门,这就是‘诸菩萨万行’。我们一句阿弥陀佛,就把诸菩萨万行统统修圆满了。这个不可思议啊!这是真的。这《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过去学《楞严经》,以及早年讲《楞严经》,都没有注意到,都是把他当一般的经文忽略过。到什么时候才醒悟过来、觉悟过来呢?是看到净土五经,忽然之间觉悟了。净土五经里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印光大师从《楞严经》里头,把这一段经文抽出来,编在净土四经的后面,成为净土五经。他这一提出来之后,我就明了了,再仔细把《圆通章》念几遍,发现这一章的经文,它不但是《大佛顶首楞严经》的中心、精华,印祖把它编到净土里面,这一章经文,就是净土宗的心经。我们平常念的心经是《般若心经》,诸位要晓得,那是《大般若》的心经,《圆通章》是净土宗的心经,念佛法门的心经;不但是念佛法门的心经,实在讲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论的心经,真正不可思议!所以诸位是愈念愈能体会,愈念愈明白,这体会、明白就是我们普通讲的开悟。你只要一味的念去,你必然能够体会到这二百四十四个字的精华。实实在在它能够指导一切修行人,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就是它精华所在之处。上包括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九界众生,这一段经文平等普度;这还得了吗?这是很多人没有体会到、觉察到。说实在话,要不是印祖这一招,我也不会注意到这一段经文,它这一提示,我们才看出来,才觉悟到这个不容易,实在是难得。
诸菩萨万行,我们如何来圆修?我们明了了,才能够真正契入首楞严之果。
首楞严的果什么时候得到呢?
往生不退成佛就得到了。
所以我们不要急著现前得到,现前要著重在修因——修证了义,我们著重在这边,不久的将来,一定证得首楞严的大果。
七、经
‘经’字是通题,常常讲经都说到,一般讲法包含著贯、摄、常、法四个意思,我们在此地就把它省略掉了。
肆、四种清净明诲
现在我们看《楞严经》里面重要的一段——《清净明诲章》。
《楞严》全经的中心是二段经文,第一是《楞严经》第五卷最后一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另一段是我们今天所选的,第六卷最后的《清净明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这一生修学,圆满成就《首楞严》的总纲领,总指导原则;而这一章是重要的补充。
补充什么呢?
《念佛圆通章》里面修行的关键是‘净念相继’。这个‘净’的标准如何?这一章就是讲一个净字,为我们讲‘净念’的标准。
古德劝我们念佛,常说‘持戒念佛’。在三无漏学里面,因戒生定,因定开慧;《首楞严》是圆满的大定,当然,它的根基是‘净戒’——戒律清净到极处,才能够证得圆满的大定。因此佛菩萨悲心特重,教导一切众生。如果你真正觉悟了。
什么叫真正觉悟呢?
我这一生当中,决定要超越六道轮回,决定要往生净土。
你有这个见解,有这个愿望,这叫做真正觉悟,这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提心。假如我们对这个世界还有留恋——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想去,有的时候还不愿意去;这个没觉悟,这就是刚才讲的‘缘未成熟’——半信半疑,又想去,又不想去。真正想去的人,真正想离开六道生死轮回的人,佛就把这个净戒的标准给我们说出来。如果不是这个标准,那么换句话说,你所修的依旧是六道轮回里的福报,所谓是‘世间有漏福报’,来生享福。
来生享什么福呢?
像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做大官的、发大财的……,享这些福。
我们要把眼睛睁亮一点,看看这些做大官、发大财的,是不是真正在享福?今天我们看一看,我们也看明白了,他们实在没有福报;因为财发得太大了,就有许多人找麻烦,又怕强盗,又怕小偷,防不胜防;再看那个绑架,都是找有钱的人,像我这没有钱的人,人家不会绑架的。有钱,苦不堪言!这财不是好东西。那做官呢?在台湾,你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哪一个做官好受!日子都不好过。我看到这些现象,才不敢做官,也不敢发财。所以这个世间有漏的福报,不是好东西,还是认清楚,选择西方极乐世界,遵照佛陀的教训,认真的来修学。
所以《楞严》不仅是对禅有重大的帮助,它对大乘佛法,任何一个宗派、法门,都给予最基础、最扎实的修学开示,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它。修净土的人特别要重视,《楞严经》上这二段经文。
一、修行最重要的纲领——戒·定·慧三学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尊者,是我们大众的代表,佛叫著阿难,就是叫著我们,真正发愿修行的人,你就要注意到了。‘毗奈耶’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戒律。现在佛教经典我们编辑成为三藏经典,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毗奈耶’就是律藏。世尊当年在世,对于戒律讲得很多,常常教训弟子。所谓‘修行三决定义’,即修行三个最重要的原则,最重要的纲领,这是佛常说的。这‘三决定义’,就是戒、定、慧三学,此地佛说的言语非常简单,但是含义是无量的深广。
所谓‘摄心为戒’的戒,真的不一样。大乘,‘戒’是净的意思,没有比此地要求得严格,要求得圆满;如果不能摄心,就不叫做戒了。
一定要摄心;什么心?
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
《无量寿经》在经题上,也是明白的给我们显示出来‘清净、平等、觉’;‘清净’就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所以经题上,戒、定、慧三学具足;不但三学具足,同时也三宝具足。三宝是我们真正归依处;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
学佛,学的是什么?
就是学这三桩事情。
所以诸位要知道,三学就是三宝,三宝就是三学,这一定要认识清楚。
学佛入门,先传授三归依。
传授什么呢?
把佛法修学的纲领传授给你。纲领有三条,我们叫三归依。‘归’是回归,‘依’是依靠。我们以往迷惑颠倒,现在佛教我们从迷惑颠倒回来,这叫归,回归。依真实的智慧、依真正的正觉,这叫做‘归依佛’;佛是正觉、佛是觉悟、佛是智慧。换句话说,以前我对人、对事、对物,感情用事,感情是迷,现在我要理智做主,不迷了,我用理性来判断,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会做得恰到好处,圆圆满满,我有了依靠,依靠自性觉,依靠智慧,这叫做归依佛。过去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错误了,这个错误的就是迷。我现在从这些错误回过头来(回归),我要依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想法,正知正见,这叫做‘归依法’。所以‘法’是正知正见,正而不邪,从邪知见回过头来,依正知见。‘归依僧’,僧代表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远离一切污染——精神的污染、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甚至于现在身体的污染——回归到清净。我们要清净心,我们要清净身;身、心清净,这叫做‘归依僧’。所以佛法修学一入门,就先把这个修行的原则,修行的纲领传授给你,这叫做传授三归。‘三归’大家要记住:一、归依佛,觉而不迷,二、归依法,正而不邪,三、归依僧,净而不染。只要是出家人,受过大戒的,都可以为大众传授三归。这出家人给你传授,你接受之后,他给你做证明,你曾经受过三归。
问题是:你是不是真的受了三归呢?
关键在此,如果真的接受了,那从今而后,思想、言行、动作,一定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真正的三归弟子,是佛的学生。若是受了三归还是迷惑颠倒,还是邪知邪见,还是样样污染,那就错了!那你到佛门来受三归;受的什么三归?受到的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你怕你的迷、邪、染还不够多,还要再受一次,那还得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诸位同修统统要搞清楚,搞明白的。我听说我们这一会,也有不少同修,想要求受三归,我今天在此地,都传授给你们了。这个要知道,这叫真正的传授,那个三归证书不重要,是你心地里头真正回头,这个重要,这是诸佛菩萨承认的。
千万要记住,受三归依是接受佛法修学最高的三条指导原则,不是说归依某个法师,那就糟啦!那你就迷惑颠倒。你明明是归依三宝,不是归依某法师。‘归依某法师’是邪知邪见,迷而不觉;你迷上这个法师,喜欢这个法师;又分别那个法师,我就不喜欢他,我不归依他。你看你都迷了!你的思想不是正知正见,你是邪知邪见,你心里头有分别、有执著,你已经染污了、不清净了。所以说归依某一个法师,又认为这个法师是我的归依师,给诸位说你归依的决定是迷、邪、染,你对三归完全不明了,完全不懂。法师是代表僧团,为你传授三归,你接受三归之后,住持三宝也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尊重;我们的心要清净,我们的心要平等,凡是出家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这就对了。要确实明了,这个传授三归的法师,他是僧团的一个代表人,他传授,他做证明你是三宝弟子,千万不要搞错了。
如果说归依一个人,这个人是我的归依师,那个不是我的归依师,将来你的果报是在阿鼻地狱。我跟大家讲的是真话,不是假话,不要以为我在这里吓唬你们。
为什么有这么重的罪业呢?
因为僧团是和合僧团。
你们看戒律,我们会讲到不偷盗的戒,这个是盗僧团里面的物品,结罪最重。为什么最重呢?因为僧团不单是一个国家、一个地球,僧团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出家人,统统都有份;那你结罪,就太重啦!所以他堕落也重。
僧团是和睦的,是一体的,如果分别这个是我师父,那个不是我师父,你在那里分化僧团,你在那里破坏僧团,这个罪过就重了。像现在的党派一样,你在党派里头制造分裂,在国家里头制造分裂,这个罪过就很重了。在僧团里面制造分裂,那个罪是没办法说的,诸佛菩萨都说不尽。我们必须要晓得,僧团要和合(六和敬),尽虚空、遍法界,出家都是一家人,决定不可以破坏。所以诸位受三归要明了,千万不要发生误会。
三归是戒律的基石(基础),受戒一定在三归之后;先有三归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戒学,然后以戒学为基础,建立定学,在定学上才成就慧学。像盖房子一样,这个三归是地基,我们要盖三层楼,先打地基,基础非常的稳厚、坚固,之后盖第一楼,再盖第二楼,再盖第三楼,是这么一个道理。因此,我们讲三无漏学之前,先把三归的大意,给诸位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摄心为戒’,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看‘都摄六根’,戒学圆满了;‘净念相继’,‘净念’是定,‘相继’是慧,定、慧就成就了。可见大势至菩萨教我们修学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是圆满的三无漏学。在这一章经文里面,特别著重在‘净念’。这个‘净念’的标准,实在讲是在摄心。
戒学广义的讲法是‘守法’,所以它不限定在戒条,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戒条是有限的,何况律藏里面许许多多的戒条,在现代已经不适用了。
为什么不适用呢?
因为戒条是生活规范,是世尊在世为当时僧团所建立的,就像我们大家在一块常住,我们有常住公约。所以寺庙里有常住订的规矩。世尊那个时候的僧团跟现在僧团不一样,意识形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都不相同;就好像法律一样,我们今天把美国的法律搬到台湾来,适不适用呢?不适用。那现在我们把三千年前古印度的法律,搬到我们现在台湾来用,当然不适用,这是同修们要知道的。它的条文不适用,但是它的精神适用。条文要修改,就像法律一样,过一些年要修订一次。
为什么修订呢?
不适于现代社会了。戒律条文要修订,但它的精神不变。它的精神是什么呢?
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戒律永远不能变更的精神。
戒律传到中国之后,在中国做了一个大幅度的修改,以适合于我们中国人。这个主持修改的人是百丈大师。‘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就是戒律的中国化、本土化、现代化。从这一次大幅度的修改之后,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寺庙,都作小幅度的修改。因为中国地方毕竟太大了,有很多个省分,而南方人跟北方人生活习惯也不相同,所以必须按照此地现在的生活方式,来调整、修订,我们一定要遵守。因此‘戒律’就是法规,像国家的宪法、法律还包括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这也都包括在戒律里面,所以它的范围非常之广泛。学佛的人,佛弟子一定是奉公守法,决定不做犯法的事情,决定不做违规的事情;不犯法、不违规,心地很清净,生活就很快乐,所以讲‘心安理得’,这是真正的持戒。
在戒律里面,所有条文都能够修改,但是有五条基本戒律,千年万世都适用,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在三千年前适用,现代还适用;在古印度适用,在中国也适用,这就是五个根本戒条——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古今中外,大家都认为正确的,所以这五条叫做根本戒;其他的那些戒条,都要随时代、地区来修订,才能够适用。‘五戒’是根本戒律,是不受时、空限制的,这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
‘三无漏学’,‘三’是戒、定、慧三条,容易懂;‘漏’,是比喻。譬如茶杯如果有破损,水装进去就漏掉了,我们就得不到需要了。佛用这个,譬喻我们每一个人,真心本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的德能;现在这个智慧、德能,到哪里去了呢?漏掉了。从什么地方漏掉呢?戒、定、慧这三样东西没有了,所以它漏掉了。如果具足戒、定、慧,就不会漏掉。因此,‘漏’也就是烦恼的代名词,是妄想、分别、执著的代名词,这些东西把我们的智慧、德能全部都漏失掉了。佛教我们戒、定、慧这三学(三种方法),可以防止我们功德的漏失,所以叫它做‘无漏’学,这三样东西能够恢复自性,保全功德。由此可知,佛法修学的重点,就是这三条。因此,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许许多多的经论,把它总归纳不出这三大类——戒学、定学、慧学。但是诸位要晓得,佛当年讲经,不是像在学校教学生,编订一个课程,按部就班来教学。佛当年教学是应机说法,什么人向佛提出问题请教,佛就给他解答,以后纪录下来成了经典;因此,他并没有专门讲定、专门讲戒,我们现在把它分为三藏,实在讲分得很勉强。为什么呢?譬如这部《楞严经》,在三藏里面是属经藏,虽是经藏,这一段讲的是戒律,可见得每一部经里面,戒、定、慧三学都有,统统都具足。那么我们编三藏经典,怎么编法呢?按分量的多少。以这部《楞严经》来说,里面讲定的经文很长;讲戒律的呢?只有这一段,不长;所以我们就把他归到经藏。假如这部经戒讲得多,定讲得少,我们就把他归到律藏。所以诸位同修将来看经,你就看到了,经里面有讲戒律,律里也有讲定的,也有讲慧的,看它分量的偏重,我们来分类。如果要是严格的分,那没有法子分,每一部经论都有三学,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可见世尊的教学,确确实实就是教我们这三桩事情;为我们说明为什么要守法?为什么要持戒?持戒的好处、功德、利益在哪些地方?我们明白了、了解了,自然就欢欢喜喜地去遵守,不会去违背。世尊不勉强我们,他只是循循善诱,一定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让我们欢欢喜喜地去接受,这是教学法的高明。因为守法,我们身心安稳,这是修定的基础。人做了亏心的事情,做了犯法的事情,常常有恐惧,他修定不会成功;纵然修成定也不是正定,一定是邪定在里头。所以正定一定建立在身心安稳的基础上。唯有心真正定下来,这个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因此,智慧我们不要修、不要求。为什么呢?决定求不到。诸位同修要记住,慧是清净心的作用。所以整个佛法修学的枢纽就在定;戒是修定的手段,是修定的基础,是修定的预备功夫;得到定之后,自然就开慧了;小定开小智慧,大定开大智慧,圆定就开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智慧不要求。
我们看古今这些念佛的人。我前面跟诸位说过,那个老实念佛的人,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但他念佛念到功夫成熟了,他真的开智慧了,智慧一现前,他样样都通达,样样都懂得。
那么我们要问:‘既然他慧开了,样样都通达明了了,他为什么不弘法利生,他要急著去往生?这是不是太自私了?是不是不慈悲呢?’
我们凡夫看好像是这样,其实不然,度众生要缘分。他虽然开悟了,但是没有法缘,纵然他跟人家讲经说法,人家不相信啊!在这种情况之下,住在这个世间,对大众没有利益,对自己也没有利益,那就赶紧往生,绝对不是他的寿命刚刚好到了。不是的,没那么巧!是他功夫成就,有能力往生,马上就走了。有这种能力,还不往生,还要留在这个世间,只有一个理由——说法度众生。除这个理由之外,没有第二个理由。还有一些有缘的众生可度,就是还有不少人能够相信他,能够听他劝告的,他有责任要劝告这些大众,帮助他们成就净业,他就不能走;所以说缘尽了就走,还有缘,就必须要留在这个世间。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真正修行要注重戒定。
‘四种清净明诲’是四条重戒。是五戒里面前四条,是超越时间,是超越空间,不但我们这个世间,一切大众要遵守,即使十方一切诸佛刹土,这五条戒也是共同的戒学,不会有一丝毫改变,这都是共同的科目,基础的基础。
二、戒淫
1.不淫则无生死轮回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交光大师这个科判就是注解,注得很清楚。这四重戒,他老人家首先为我们说明:‘戒是定、慧的前方便。’也就是修定开慧的基础,如果没有‘净戒’,就没有办法得定发慧。这个净的标准,要依佛在本经所说的。
我们学佛的同修,在此地是修念佛法门的占多数;念佛为什么不能得‘一心不乱’?甚至于我们把标准往下面再降一点——功夫成片。
念这么多年的佛,功夫成片也没有得到;参禅不能得禅定,学教不能得圆解,这原因在什么地方?
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古来那些大德,无论出家、在家,似乎修学得这些境界好像都不难,时间也不太长,利根的人三、五年就得到了,钝根的,十年八年成就的很多很多;为什么我们今天得不到?细细的去追究其原因,就不难明白,是我们自己基础的工作没有做好。像盖房子一样,地基没有打好,虽然拼命往上盖,总是盖不成功,道理就在此地。
尤其是现代人,学佛很时髦,不但在国内,就是在国外也挺时髦的,对于经论很喜欢,谈到戒律就摇头了;而且对于戒律,还有一种误会。什么误会呢?认为戒律是生活的规范。说到戒律就会想到;这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规范,不适合现代人。因此,把戒律就舍掉了。纵然留一点形式,也没有认真去体察,当然更没有认真去修行,这是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得功夫成片,参禅不能得禅定的根本原因。所以交光大师的注解,一开端就给我们说出:戒是定、慧的基础;‘前方便’就是基础。
通常说到戒律,总是说杀、盗、淫、妄,把‘不杀生’摆在第一条;五戒它是第一,八戒它也是第一,菩萨戒它还是第一。但在‘楞严’会上,佛为我们宣说四重戒,是把‘淫戒’摆在第一,它的次第是:淫、杀、盗、妄。为什么排列顺序跟通常戒律不一样呢?交光大师在此地也为我们说明:诸佛菩萨接引一切众生是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为本,‘不杀’是真实的慈悲,所以将不杀生摆在第一条。本经的情形不一样,这部经它的因缘很特殊,教起因缘跟其他经不一样,是阿难启请的,与阿难的修学有著密切的关系,这在本经第一卷里面,说得很详细。
这部《楞严经》怎么来的?发起的因缘是什么?
阿难,我们知道他是释迦牟尼佛的侍者,在佛诸大弟子当中,他是‘多闻’第一,又是佛法的传承之人。我们今天有缘读到许许多多的佛经,这些经典都是阿难尊者集结流传给后世,他对我们后世众生的恩德,实在是非常非常之大。由于多闻,对于修行就疏忽掉了。诸位要晓得,佛法是解门、行门并重,阿难著重在解门,著重在经教,把真正修学疏忽了。
这个行门修的是什么呢?
这一点无论在家、出家的同修都要搞清楚。佛法修学都是一个定字,无论是哪一个法门,哪一个宗派,统统修的是禅定。所以大家不要误会禅宗才修禅定;那其他的不叫禅定了吗?都是一桩事情?只是各宗各派,他用的名称不一样;禅宗叫定,净土宗叫一心不乱,教下叫做止观。你看天台宗,有天台摩诃止观、天台小止观;贤首华严宗有法界观,这是名称不一样,其实都是修定,换句话讲,统统修的是一心,‘一心’就是定。楞严会上我们看二十五圆通章,这二十五位菩萨,代表著不同的宗派,虽然宗派不同、方法不同,他们所修的都叫做首楞严大定。这个是明白告诉我们,佛法修学的中心是定,戒是帮助我们得定,是重要的手段,舍离戒而得定,绝对不可能;如果有可能,佛不必对我们这样的强调戒律,不必对我们如此严格的要求;可见得戒是修定唯一的真实基础,我们不能不重视。
阿难对于理论非常有兴趣,天天在研教,疏忽了修定,于是乎这一次遇到了摩登伽女就遭了难,其实这是他自己功夫不够,如果自己有定、有慧,摩登伽女的先梵天咒,就拘束不了阿难。世尊知道这个事情,在王宫里面应供之后,来不及说法,赶紧回去帮助阿难,解除他的困难——佛顶放光,光中化佛,化佛说出五会楞严神咒,佛派文殊师利菩萨,将这个楞严神咒带到阿难处,把阿难救回来。于是阿难尊者这才真正觉悟:有解无行,没用!这才要求世尊教导他真正修行。一个真正修行的人,在戒律当中,淫戒是第一。
所谓‘一切众生’,这是讲六道里面的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你为什么会在六道里面投胎、舍身、受身呢?
就是这个淫的念头没有断。换句话说,这个念头不断,就出不了三界。诸位要记住,淫的事没有,仍然不行,你有淫的念头就不行;粗的念头没有,有细的念头还不行。
佛在经论上常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淫欲是色。五欲里面的‘色’,跟五蕴里面的‘色’不一样;五蕴的色是代表整个物质界,五欲里面的色,是指男、女色。一切六道众生,不能超越三界轮回,佛跟我们说:决定是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这个经上有个譬喻说:‘头出头没。’把三界比喻做苦海,头出——从海底头升出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这个时间短;栽一个筋斗又到下面去了,这个时间长。下面是三恶道,上面是人、天二道。这个比喻就是告诉我们,六道众生在人、天二道的时间很短,机会很少,在三恶道时间很长,机会很多。原因在哪里?贪著财、色、名、食、睡,贪著五欲、六尘。五欲里面最严重的是色,所以佛在此地,第一个就把生死的第一个、最主要的因素,为我们提出来了。教导我们:如果你真的想在这一生当中,要超越六道轮回,那你就必须要遵守不淫戒。念佛求生净土,也不能离开这个原则;这个淫的念头不断,你念佛的功夫再好也不能往生。什么原因呢?因为有一条绳索绑在娑婆世界,这个绳索没有解开,阿弥陀佛在招手接你,你去不了啊!这个地方有人拉著你,就是这个念头妄念在拉住你,使你不能往生;所以说必须要把它断得干干净净。因此,佛在此地,一开端就把生死根本说出来。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这一句我们决定不能够含糊笼统的看过。‘诸世界’,不只是我们娑婆世界,换句话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世界,只要有六道众生都是这个情形,都离不开这一个原则。佛讲‘其心不淫’,心里头真的把淫欲的念头断干净了,那他就‘不随其生死相续’。‘生死相续’就是六道轮回;他‘不随’,就超越六道轮回了。由此可知,只要这个念头不断,他就决定出不了三界,决定还要受‘生死相续’。这是佛把这个真相为我们一语道破。这个事实真相,晓得的人太少太少了。诸位一定要知道,世尊开门见山的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汝’,是叫著阿难,同时也是叫著我们。我们今天念佛,希望得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叫做念佛三昧;实在讲功夫浅的——功夫成片,都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总名称,以功夫浅深来分,通常分为三等,最浅的是功夫成片,其次是事一心不乱,最高的叫理一心不乱。
我们也在修念佛三昧;修念佛三昧的目的何在呢?
是要超越三界。
‘尘劳’是三界六道的代名词。‘尘’是污染,三界六道都污染我们的真心本性,所以用一个尘来做代表;‘劳’是烦恼,我们晓得三界之内,充满了见思烦恼,见思烦恼不断,就出不了三界。我们晓得小乘阿罗汉超越三界了,《楞严经》上讲,他们的定功很深——九次第定;世间禅定(四禅八定),那个定功虽然是很深,出不了三界,一定要到第九定把见思烦恼断掉了,这才超越三界。也就是本经里面讲杀、盗、淫、妄,他连念头都没有了,真的这个妄想断掉了,这样才能够超越三界。如果‘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换句话说,出不了六道轮回。
或许有同修要问,这个事太难啦!
是难。
净土宗讲的带业往生;我这个念头没有断,能不能往生呢?
我在此地老实告诉诸位:断有二种,一种叫灭断,一种叫伏断。伏是把它伏住,虽有这个念头,它不起作用。灭断难,伏断容易,这部经上讲的是灭断。为什么呢?这部经不是专门对净土宗讲的。换句话说,修其他的法门要灭断,才能出三界;修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灭断也行,只要伏断。
伏断是什么呢?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念头控制住了,有人比喻叫石头压草;其他法门斩草除根,那当然是很彻底;净宗不必斩草除根,用石头把草压住就行了,看不见了,它不起作用了,这样就能往生。所以净宗的成就,比其他法门真的来的容易。我们说老实话,这个净戒,我们一生当中不容易成就,五欲、六尘这个妄念要断是真难;但是这一句佛号,念得功夫得力把妄念伏住,我想每一个人都做得到,这是净宗法门无比殊胜之处,古德讲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我们明白事实的真相,努力在断除这些烦恼,你断得愈干净,当然愈殊胜。我们把烦恼伏住,带业往生是生凡圣同居土,如果我们能将烦恼断掉,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生到实报庄严土。这不一样,修学其他法门,将妄念断掉了,像经上讲的真正清净了,灭性亦无了,他的境界才是方便有余土的境界,我们净宗要有了这个境界就到实报庄严土的境界,这个不能相互为比的,这就显示出净宗修学是真的是叫‘易行道’,比起一切法门来说——容易、稳当、快速,一生圆满成就。
2、淫心不断·必堕魔类
底下一段,佛给我们说明,你修行要是不断淫念,不但不能出三界,必堕魔类——妖魔鬼怪。这一段经文是: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智’从哪里得来的呢?
不断淫念当然决定不是真实的智慧。
我们晓得真实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是从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那是般若智慧。此地所讲的智慧,就是佛法中常说的‘世智辩聪’——世间的聪明智慧,他有。‘禅定现前’,这个禅定是世间禅定,如果修学得非常的如法,那就是经上所讲的‘四禅八定’,这一种禅定现前的时候,我们一般世间人要是看到了,也会非常赞叹。譬如他一入定,能够十天、半个月不出定;甚至于定功更深的,一入定可以二、三个月才出定,我们看到这种人,必然是五体投地,佩服得不得了!这真有功夫,这是得禅定的。
得禅定能不能出三界呢?
不见得。
假如他有这个功夫,又一心念佛求生净土,那决定成功,决定得生。如果他不求往生净土,将来一定往生色界天、无色界天,不能出三界。如果他这个淫念不断的话,他就堕到魔道去,那就非常非常可惜了。
‘魔’的特征是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认识他?
前面跟诸位报告过,魔不要怕,要紧的是你要认识他。你认识他,就不受他的害,他也障碍不了你。你要不认识他,你就上当了,你受他的害,他会障碍你。
‘魔’的特征就是‘淫心不断’。这就是魔,这决定不是佛,纵然打著佛的招牌,他的淫念、淫行不断,我们就知道这是魔王出现了。
上品魔王。
‘上品’是定功深的。魔他也有定功,也有智慧,甚至于讲经说法也头头是道,或许也有些神通(有定就有神通)。神通根据《楞严经》上所讲的二种来源,一种是从禅定里面生的,另外一种是魔附身。后一种神通不是这个人的,是魔附在他的身,于是乎这个人有神通了,魔要是离开了,他这个通的能力完全失掉了。‘佛、菩萨决定不以神通做佛事’,换句话说,不用这个方法来接引大众。
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这一些妖魔鬼怪,在我们现今这个社会里面,《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所谓是‘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个时代,这些人很多很多,如果我们不认识他,学佛要是跟他学,是不会成就的;到最后纵然你学得很好,也变成了魔王、魔民、魔女,那就太可惜了!他们自己称说,他是成佛了,是成菩萨了,或者说他是佛菩萨再来的,但他的教诫当中,决定不禁止淫欲的念头,甚至于还赞叹,那麻烦就更大了。
3、辨别佛魔
底下这一段,科判是‘预辨佛魔教仪’,就是佛教给我们,你预先能够辨别哪个是佛?哪个是魔?换句话说,佛、魔你都能认识清楚。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
佛这个讲得清楚、明白。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末法时期,我们现在正是末法时期。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正法时期,是佛灭度后一千年,这个时候佛法非常纯正,没有变质。时间愈长,这个承传就生了变化,所以到第二个一千年,佛法渐渐变质了,没有那么纯了,叫像法;‘像’是相似,还像个样子,‘相似’,不完全正了。到了第三个一千年以后叫‘末法’,佛法是愈传愈模糊,大幅度的变质了,这叫做末法时期。末法有一万年,一万年之后,佛法在这个世间完全消失、没有了,叫灭法。我们这世间没有佛法了,必须等另外一尊佛在我们这个世间又出世了,他讲经说法,这个世间才会再有佛法。
下面一尊佛是谁呢?
弥勒菩萨成佛。弥勒菩萨什么时候成佛呢?
《弥勒下生经》里面,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以我们这个世间年月来计算,要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才到我们这个世界来成佛。由此可知,这个世间有佛的时间很短,没有佛的时间很长。弥勒佛下来这个年代怎么个演算法?诸位读经就晓得,弥勒菩萨现在住在兜率天弥勒内院,就是菩萨修行的道场。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这个世间的四百年,一年也照三百六十五天计算,四千年这个数字一乘,就是弥勒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的年代,这个计算不会差误的。
现在是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末法一万年,已经过了一千年,现在是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换句话说,末法还有九千年。佛在《无量寿经》、《法灭尽经》里面,为我们说出将来佛法统统都灭尽了,最后灭的是《无量寿经》。
那最先灭的一部经呢?
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这部《楞严经》。《楞严经》最先灭,《无量寿经》最后灭——佛法灭尽了,它住世还有一百年;由此可知,《无量寿经》的功德不可思议。
本段是说佛灭度之后,‘末法’就是指我们现代。现代这个社会是,‘多此魔民炽盛世间’。‘炽’是形容词,像火烧得非常地猛烈,这是比喻;‘盛’是盛行。在这个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这在三、四十年之前,还少见,偶尔听到,不常听到,现在无论是在国内,或在国外则常常听到、时时听到,甚至于还有特别提倡双修的。那就是这部经上所讲的,他是真正的善知识吗?自命为善知识,佛不承认的。如果不幸跟他们学,佛在此地告诉我们:‘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这个就是受他的害。受害之人多,我们也遇到了不少,有少数觉悟了、回头了,这是幸运的;还有一些执迷不悟,那就难讲了,这后果不堪设想,真的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学佛不能不辨别清楚。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在佛法里面常说的三摩地、奢摩他、禅那,这三种定的名称,古德在《楞严经》注解里面讲得很清楚,大多数古德有一个共同的说法:‘三摩地’,我们以天台止观来讲偏重在止,‘止’就是止息一切妄念;‘奢摩他’偏重在观。诸位要晓得止里面也有观,观里面也有止,只是偏重不一样;‘禅那’是止、观并重。修行首先是要把一切妄念息掉,所以说的是三摩地;我们通常讲断烦恼,‘断’就是止的意思,因此,佛告诉我们,要真正修定。我们念佛人,要真正想修念佛三昧,也就是像《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那就一定要先断心淫;这个不但是讲事上,连念头都不能有,有念头,对于三昧都会产生障碍,你决定得不到。前面讲你纵然禅定现前,那是世间禅定。四禅八定是世间禅定;出世间的禅定,就是超越三界六道的,这一种定功你得不到。为什么得不到呢?被淫念障碍住了,这是必须要知道。这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这样教导我们,你看佛再说,‘是名如来先佛世尊’;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以前,一切诸佛教化众生,没有第二个例子,统统是这个方法。下面的词句非常肯定;‘第一决定清净明诲’,‘决定’是非常非常的肯定,清清净净、明明白白的教诲,必须要牢牢记住,要依教奉行。
4、不断淫欲是魔教
底下佛再说明,确定我们修行成功与失败关键到底在哪里。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这段佛先举一个比喻;比喻好懂,所以佛在大经里面,常常用这个方法来启发我们的智慧。
为什么说不断淫欲,你的禅定就不能成就?
这个比喻说‘如煮沙石’。我们晓得煮饭要用米才能够煮成,你放一锅沙、一锅细石头,想把它煮成一锅饭,那是决定不可能的。所以佛讲了‘纵经千劫’,这是说煮的时间很长;你煮得再长,还是热沙,还是热石头,它决定不会变成米饭。为什么呢?它不是米,米才是蒸成饭的根本,这个不是。同样的道理,大定是清净心的成就,心不清净怎么能成就大定?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
这个就错了,求佛的妙果是要清净心;这个《无量寿经》的经题上,就明白的为我们显示修行的纲领——清净、平等、觉。这是讲真修的人,希望在这一生当中真正成就的人。换句话说,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修,都是善根深厚之人,就像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如果没有这样深厚的善根,你今天不可能遇到第一法门,纵然遇到了,你也不会生欢喜心,也不会信愿受持。由此可知,听到这个法门生欢喜心,一心想学,就是你无量劫的善根成熟。
过去生中这样长的时间修学,为什么没有成就呢?
现在读这一段经文,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这个淫欲的念头没断,被它障碍了,所以没有成就。这一生当中,把这个事实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我们一定要把这一个障碍去掉;去掉这个障碍,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决定得生净土。一旦生净土,就是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不但是我们自己的愿望,也是十方一切诸佛对我们的期望,我们真能做到,便不辜负诸佛如来的恩德,不辜负诸佛如来的教导。所以一定要深深体会佛对我们教导的苦心,一定要依教奉行。如果在因上错,底下说:
纵得妙悟。皆是淫根。
得妙悟,有没有?
有,确确实实有。
这妙悟从哪里来的呢?
一个是他修定;刚才讲他不是没有定,他真的有定(世间禅定),他的智慧比一般人高。第二、是他多生多劫闻法的熏修,过去生生世世在佛法的熏修,这个善根成了妙悟。可惜的是:他烦恼的根没有能够断尽,他学佛最后学成魔了,关键在此地。所以佛说:
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根本成淫’,就把佛法误导了。这个误导有二种:一种是有意的误导,另一种是无意的误导。无论是有意、无意,都要负因果的责任。自己耽误了一生,这不能怪人,这是自作自受;误导大众,这个罪过不得了。众生有缘遇到了正法,他这一生明明能成就,你把他拉回来,依照你的法门修学,最后还堕落三恶道,这个罪过就重了,所以说是‘必不能出’。有道是:‘以盲引盲,相牵入火坑。’‘火坑’是比喻地狱,地狱很容易堕入,很难出头。前面曾经跟诸位提到过,佛在《楞严经》上,为我们说明世间法的真相,给我们讲七趣,而地狱这一道说得特别多、特别详细,佛的用意,就是给我们提出高度的警告,希望我们小心谨慎,决定不造地狱的罪业;上面这些是地狱罪业。‘如来涅槃’,简单的说就是证成佛果。‘何路修证’,根本成淫了,决定不能证果。这是诸佛如来第一清净明诲,我们怎能够不相信!怎么能够不牢牢记住,依教奉行!
5、淫欲!身心俱断·断性亦无·才能成佛
底下这段开示就更重要了,真正给我们提出严格的要求。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这五句话,诸位同修一定要多念几遍,牢牢地记住,这是佛对于这一生当中,想圆成佛道的人,提出他的要求。不但是‘淫机’,‘机’就是动机、念头。不但身要断,心也没有,身心俱断;如果真的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念佛‘事一心’决定可以证得;如果达到下一句的境界——断性亦无——那就证得‘理一心不乱’了。理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是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我们纵然不能做到‘断性亦无’,一定要做到‘身心俱断’。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困难。原因在哪里呢?原因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淫欲,我们学佛的人知道不好,很想把它断除,它偏偏断不了,偏偏有这种意念现前,这就是无始劫的烦恼习气在作祟,不是自己的能力能控制得住的;但是它危害有这样的深,怎么办呢?净宗,佛教我们念佛,佛号不夹杂、不间断,佛号有力量能够把这个烦恼伏住。何况大经里头常说:‘我念弥陀,弥陀念我,我想弥陀,弥陀想我。’自自然然能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使我们无始劫的烦恼自然不生。这都是真心专念,必然得到的感应;感应的大小,感应的明显与否,是在自己信愿的坚定恳切。如果一心要离开娑婆世界,一心求愿往生净土,那这个感应的力量就大了,就显著了。能符合这个标准,那于佛菩提我们就有希望了。‘斯可希冀’就是有希望、有指望;用在净宗里头,就是‘决定得生’。至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的高下呢?那是你自己修持功夫的浅深。所谓‘功夫的浅深’,实在说就是你清净心的纯度,心愈清净,功夫就愈深,品位就愈高,这个事实是如此。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波旬是魔王的名字。假如我们亲近一个善知识,他教导我们的跟佛在《楞严》上讲的一样,这是佛说的,这是佛教,这是佛门的善知识,我们可以亲近他;假如他说的跟佛讲的不一样,他不断淫欲也可以成无上道,那跟这个就不一样了。不断淫欲也可以修行,这决定是魔说的,这不是佛说的。所以这段未后是教我们辨别什么是佛?什么是魔?从这个地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魔的特征为我们说明了。
三、断杀生
1、杀生不能出三界——不杀生则无生死冤家
第二‘断杀’,‘断杀’不但是灵性高的人不能杀,即使微细的小动物,蚊、虫、蚂蚁……,都不可以杀;不但不能亲手去杀,也不能劝别人杀。不但如此,看到别人杀生要是生欢喜心,都是很大的过失。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
我们要把佛这句话看清楚,这不是我们这个世界,十方诸佛世界都不例外。
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超越三界六道轮回,确实不简单,杀、盗、淫、妄这四条都要清净;三条清净了,一条不清净都出不去,都成了妨碍。这才真正明了:我们无始劫修行,为什么搞到今天还是这个样子!换句话说,四条没有全断啊!断一条、断二条、断三条,还剩一条你都不能成功,必得四条断得干干净净。这四条排列的顺序,它的妨碍有轻重的差别;纵然是轻,像妄语是轻,也必定造成不能成就的决定因素,所以不可以把它看轻,佛讲这叫四重戒,真的一点都不错。这是讲杀生不能出三界,原因我们要多想想,细细的研究。佛给我们说的道理,这些事实:
第一、淫心,是我们本身罪业的根源,诸位要晓得世间许许多多的罪业,都从这里生的。世间人常讲业障深重,这个是业障的根源。
第二、杀生,杀生是冤亲债主的根源。我们修行,好多人障碍、好多事情阻挠,这是外面来的力量。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障碍呢?冤亲债主。冤亲债主怎么结下来的呢?杀生吃肉,从这个地方结下很深的怨恨,我们凡夫疏忽了,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2、杀心不除必堕鬼神道——冤鬼缠身·行者落入神道
在现在社会里面,我们常常听到,也常常遇到,有冤鬼缠身。我在香港遇到,在台北、美国也遇到这种人。他为什么找你不找别人呢?他跟你有冤仇,他来报复的啊!倓虚老法师在香港佛七当中讲的开示,他这个录音带,现在我们还保留,高雄净宗学会就有。里面说了一个修禅的人,这个人是谛闲老法师的徒弟,倓虚法师也是谛闲老法师的法子;换句话说,就是倓老的师兄,参禅的,功夫很不错,当时因为谛闲老法师是学教的,他是清朝末年天台宗的祖师,徒弟要学禅,他也不障碍,就把他送到当时中国禅宗第一道场——镇江的江天寺(即金山寺。)白蛇传里的金山寺也叫江天寺。因为这个寺,是在长江里面的一个岛上,四面都是江水,所以叫江天寺,是民国初年禅宗最兴旺的一个道场。他在禅堂里面参学,住了十几年,功夫用得很得力,被方丈老和尚赏识,把他提升到首座和尚。寺庙里头,首座和尚地位仅次于方丈。一做了首座和尚,他的烦恼起现行了,换句话说,这个定力就不够了。因为归依的徒弟多了,供养也多了,名利心生起来了,架子也大了……,这个麻烦了!护法神跑掉了、走了。诸位要晓得,功夫得力的时候,有护法神保佑你。无论是出家、在家,只要真正如法修行,都有护法神保佑你。心不在道呢?护法神就走了。护法神一看你变心了、退转了,他就走了。这护法神一走,冤家债主就找来了,他就著魔了。
他著魔怎么样呢?
看到没有人在,他就投江自杀;被人看到了,把他救上来了。没过几天他又去投江,幸好又被人救回来。这方丈老和尚就慌了——首座和尚常常闹得要投江自杀,整个道场受了很大的影响,搞得人心惶惶,大家修定都产生了障碍,这就不像话。于是通知谛闲老和尚(他的师父)赶紧把他带回去。老和尚住在浙江温州天台山,这就到了镇江,把他这个徒弟带回来,一路平安无事,没有特别的症状。当时不晓得,事后我们才能体会到老和尚的威德护持他、保护他,使他那个冤鬼不敢贴身,所以一路上平平安安的回到天台。因为他曾经做过首座和尚,在佛门相当有地位的,所以寺庙特别给他一间寮房,对他很礼遇、很优待,早殿他上不上都没有关系,算是老修行了嘛!如此过了几天,有一天早晨吃早饭的时候,没有看到他来,老和尚说:‘睡懒觉,睡到这个地步就不像话了!’
就叫庙里的查房:‘去看看,怎么还没起来?’
查房去敲他的门,没有人应,没有声音:‘这就奇怪!怎么敲也没有人答应呢?’
把门打开,房间里没有人,他房间后面的窗户打开了。
一想:‘大概从窗户跳出去了。’
回去报告老和尚。
老和尚一听:‘不好啊!恐怕又出事了!’
因为天台山旁边,也有一条小河,虽然没有长江那么大,也能够淹死人哪!他这一定出事情,赶紧顺著河边去找,分头去找。走了半里多路,找到了,他已经死了,尸首浮上来了。结果他还是跳水死了。
老和尚把他尸首捞起来,叫几个人抬到庙里面去给他办后事,念念经给他超度。已经死了,没法子啦!
正在这个时候,他有一个女儿来了。这才知道,他在没有出家之前结过婚的,他学了佛执意要出家,太太不答应、不同意,他还是出家了,因此太太跳河自杀,所以那个鬼就是他太太。原先他自己修行有功夫,有护法神保佑,这个冤鬼没有办法贴身,到他名利心一起,道心失掉了,护法神走开了,他太太就找到他了;所以他三次跳江,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他是被鬼附身,逼不得已,他糊里糊涂的;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情。他的女儿那个时候很小,父亲出家了,母亲自杀了,她亲戚抚养她长大,也嫁人了。这个时候,哭哭啼啼的到庙里来了。谛闲法师看到她来了:‘很好!正要找你,你的父亲出了事情啦!’他的女儿哭哭啼啼的讲:‘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爸爸妈妈今天去上任。’
老和尚一听:‘上什么任啊?’
她说:‘他们去做土地公去了;爸爸做土地公,妈妈做土地婆。’
谛闲法师一想,恍然大悟!他那个庙门口没有多远,刚刚有座土地庙,里面塑了新的土地公在那里安位,原来是他们两个!
老和尚常讲:‘你看,学佛一辈子,参禅几十年,到最后落到一个土地公啊!’
土地公是鬼道里的鬼神,就是鬼道里面的村长、里长,就这么个地位。所以他常常提醒大家,这个名利心一起就完了,就堕落了,非常可怕!他这个也是间接杀生啊!因为他的太太是为了他出家才自杀的,还是出不了这一条——杀生。出家不容易,家亲眷属要商量好,不商量好,不同意,那麻烦就很大了。他真的有怨恨心,他死后常常找你麻烦,常常要拖你下水;这个是被太太拖去当土地公!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前面第一个是‘淫心’,第二个是‘杀心’,一定也要断得干干净净。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
‘大力鬼’叫做鬼王,像我们世间人,中国人所拜的城隍;城隍就是鬼道里的县、市长。阎罗王等于鬼道里面的总统,他是鬼王,上品的就变成这些了。
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
这是中品的,我们台湾也很多。许多鬼神庙里头,什么元帅、王爷公……,都是属于这一类。下品呢?就变成‘地行罗刹’了。这些鬼有帮助人的,也有害人的。总而言之,孔老夫子教我们一个原则没有错,‘敬鬼神而远之’。‘杀心不除,必落鬼神道’。这部经是三千年前,佛在印度说的,后世的我们来做印证呢?果然没错!刚才我们讲的,谛闲法师这个徒弟,他倒不是有意做这杀心,他是无意的让他太太自杀了,也仍然逃不出果报的追索,这是很不好的一桩事情。
3、岳飞沦为鬼帅
另外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这个故事是四十年前,我初学佛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告诉我的。朱老居士在我们台湾佛教界贡献很大,台湾印经处是他老人家创办的。这是台湾早年,台北第一家有佛经的,最早提倡印经的。那时候,老居士已经七十岁了,他给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他说在宣统三年,也就是民国前一年的时候,他还年轻,在家乡温州的乡下。他邻村有一个举人,在前清中过举的,家庭环境还不错,是个独生子;因此,中了举之后,没有做官,很孝顺,在家里陪他父母,奉养他的父母。结了婚,有一个很小的小孩。有一天,他中午睡午觉做了一个梦,这个梦非常清楚。他说,梦到有一个人敲他的门,他在梦中睡午觉,他就起来开门,他不认识这个人,是个当差的,是军人的打扮,送一封信给他。
问他:‘你这里有没有某人。’他一看,是自己的名字。
他说:‘没错!这是我的名字。’
那个人就说:‘我们大将军请你去一趟。’
他想,他虽然是中了举人,与官府没有往来,武官更是一个都不认识。于是他说:‘你是不是把名字搞错了?也许同名同姓啊!’
这个人不分青红皂白:‘既然名字都对了,就请你上马吧!’
他牵了一匹马来,就硬要他上马,他也没法子,就骑上这匹马。
他说,骑上马感觉当中,这马不是在地上走,好像在空中飞行一样。过没有多久,到了一个地方,那里有很多人交头接耳的,好像在谈论什么大事情一样。他就去打听那个将军是谁?
人家告诉他:‘岳飞。’
他一想:‘那不得了!岳飞是宋朝人,那我不就是死了!我怎么会跑到这儿来呢?’他说:‘我这死不得啦!上有老母、父亲,下面还有妻子,小孩很小啊!我不能死。’
过了一会,岳飞升帐了,就召见他。他是个读书人,历史当然很熟悉,对于岳飞尽忠报国也非常的敬佩。
岳飞一召见,就告诉他,他们准备北上讨伐金兵,请他做文案的工作。就是文书的工作,好像秘书这一类工作,邀请他帮助。
他心里一想就说:‘不行!我家里父母年岁大了,太太很年轻,儿子很小,不能离开啊!’
岳飞告诉他:‘我们距离出兵还有三个月,我可以放你回去,你好好的去安家,三个月之后我再派人来请你。’
他被逼著也没法子就同意了。岳飞于是把他送回来,他就醒过来。作这么一个梦,就跟他父母说。
他父母说:‘这是作梦嘛!哪里是真的啊!’
但是他自己觉得这个梦跟平常作梦不一样,平常作梦不会这么清楚,他这个梦就好像事实,清清楚楚的。他说:‘这不是普通梦!’所以他相信三个月之后,岳飞一定派小鬼来接他。
于是这三个月当中,他就处里家务事情,也处理后事。
约定的时间到了。
这一天,他通知很多亲戚朋友,朱镜宙老居士也参加了。当时他很年轻,他去看活活的一个人,又不生病,看你怎么死法?他就抱著很好奇的心理去,反正就在邻村没有多远,只有几里路嘛!
到那一天,他宴请宾客,也有好几桌。吃完饭之后,看看时间差不多到了,他也梳洗整整齐齐的,穿了干净衣服,在自己房间里。他的房间门窗都打开了,亲戚朋友也都在他房间里。他躺在床上,没有多久他就告诉父亲:‘岳飞派的那个人在门口,我已经看到了。(别人看不到,他看到了。)’
他父亲很不高兴,在那里骂:‘我只有一个儿子,养老都靠他,怎么可以叫他去。’
到最后,还是他儿子自己说:‘人总有一死,人死了能够追随岳飞,也算是一桩很光荣的事情,就算了,让我去吧!’
他父亲哼了一声:‘好吧!就算了。’
他父亲这一答应,他就断气了,就走了。
过了三个月,武昌起义革命成功了。所以朱老居士讲,我们人间在推翻满清,那个鬼道半年前,已经开始在打仗。
说到这个地方,岳飞果然念念尽忠报国,念念不忘去杀金兵啊!那个‘杀’的念头没有断,落在鬼道啊!他在鬼道是中品,是个将军、元帅的身分,这就证明佛在经上讲的一点都不错。我们世间人认为:岳飞是民族英雄,功业永垂不朽,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7-4-13 19:59:46
|
只看該作者
对六道凡夫决定的、清净明白的教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音zhi:酒器,容量四升。)。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佛在此地举了一个比喻:如果偷心不断而修禅定的,就好像一个人用水去灌杯子(卮),这个杯子下面有漏洞,水灌下去就漏掉了,永远不会装满;这就是说用偷心修禅定决定不能成就。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
佛陀当年在世,出家人的生活确实是如此,他的财物,所谓‘滋生之具’;我们人身体生活在世间,维持生存必需要的衣食不能够缺少。印度那个地方是热带,所以衣服很少,三衣一钵便足够。钵是乞食的,‘三衣’不单是遮体,晚上睡觉,大衣就当被子盖的。这个‘具’,我们现在拜佛用来做拜垫,并不是本来的意思。‘具’是什么呢?是铺在地上做被单用的(衣是盖在上面的),所以叫卧具。当时出家人的财物就三衣一钵,如果有多的统统都布施了,决定不积蓄。但是佛教传到中国来,中国的气候跟印度不一样。我们中国是在温带,四季分明,冬天三衣不能保暖,一定要棉衣,一定要很厚的被子。因此,佛法到了中国,‘三衣’就变成一个纪念的意义了。像我们现在穿的这个衣服,全是中国的服装,这个诸位要晓得。现在出家人穿的服装,是明朝一般老百姓穿的服装;我们穿的海青,是汉朝时候的服装。汉朝读书人是不劳力的,读书人穿的礼服是海青大袖子的,短袖的是工作服,从事出力的工作,所以我们的服装完全是中国服装。佛的服装就是披衣,五衣、七衣、大衣,这是三衣,现在我们只有在诵经,或是举行典礼的时候,披在身上作一个纪念,而且这个衣缩小了。诸位要晓得原来的衣是很大的,现在泰国小乘佛教,他衣很大,差不多比我们的要大两倍,他真是裹在身上。我们现在中国是用个勾环披在身上,所以这个衣就缩小了。
日本佛教的衣就更小了,他们缩成那么一小块,平常不用的时候放在口袋里。日本和尚穿西装,他的‘衣’装在口袋里,作佛事的时候拿出来套在脖子上——两块袈裟小小的挂在脖子上,也是作为纪念。那个实在缩得太小了!佛门这些沿革,这个制度上的变化,我们都要懂得,它的精神是叫我们真正能够放下。其实如果我们今天托的饭菜很多,我这一餐吃不完,可不可以留到明天呢?不可以。佛的制度:吃饱之后,多下来的要供养畜牲、鸟兽,不可以留到明天。这里面有很多的道理。古时候没有现代的冰箱,怕你留的东西到明天会变质,吃了容易生病,因此为了卫生,佛不许可。所以出家人,不吃隔夜的东西,这个是卫生。同时不许可你懒惰——我今天多托一点,明天不要出去了。偷一天懒,这不可以;托钵是一堂功课,天天要去的。所以托钵有许许多多的用意,这个制度非常之好。这个跟我们现前的生活完全不相同了,现在我们吃的东西,剩下来可以用冰箱来储存,明天还可以用。但是诸位必须要记住,我们学佛的人常讲‘惜福’,往往把‘惜福’的意思错会了——东西坏了、馊了还要吃;这种惜福,福是惜了,再两天生了一场大病,还要人家来侍候、照料你,你的福报马上就享光了。所以要记住:菜、饭味道只要一变立刻就舍掉;这是绝对正确的。佛弟子懂得卫生,讲求卫生,我们一生不生病,不需要麻烦别人照顾;一有病总得要麻烦人,这个是真正、除非不得已。所以在饮食上要是得病,真的不可以原谅。因此,衣著、饮食,要处处小心谨慎。败坏的东西决定不能吃,这个不是惜福,不要把‘惜福’这两个字解错了。在家同修,饮食剩下来,有变了味道的,也不应该吃,一定要维护自己和一家人的健康,这个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佛绝对是给我们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佛法教学是教我们‘离苦得乐’,不是教我们离乐去吃苦,这种佛教没有人要接受。因此,我们要体会如来教导的真实义,这个很重要。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
这是恭敬。
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这是忍辱。有人打你、骂你,你要能够忍耐,听到耳里就像人家称赞一样,绝对没有一念嗔恚之心。修行在这个地方看功夫,你的功夫得不得力,就在这些境界里面观察、考验。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
佛在《本行经》里跟我们说:释迦牟尼佛过去世,在菩萨道修行的过程当中难舍能舍,头目脑髓都可以捐舍,何况身外之物呢?《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讲布施将近一百种,也有布施‘内财’,内财就是头目脑髓、血肉都可以布施。那是行菩萨道的大菩萨所为;我们是凡夫没有他的定力,没有他的功夫。我们虽然做不到,但心向往之,我们也尽心向这个方向去走。但是一定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我们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不到的不必勉强。我这一生做不到,来生证了菩萨果位,我也能像诸佛如来因地一样可以做到;就是现在做不到,将来可以做到,我们有这个心,一切都与众生共,这个偷心真的就没有了。
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佛说经有了义,有不了义。不了义是佛的方便说,多半是接引初机的,他对于事理的真相,还没有完全透彻;对于三界六道,还没有真正出离的意愿,佛跟他们讲的这些经论,就是不了义的。虽然是不了义教,目的是希望他在三界里面减少痛苦,不堕三途,常在人天。‘了义教’是超越三界,证得究竟圆满的无上菩提。佛在这个地方教导阿难,实在讲也劝我们,不可以将如来不了义教来掩饰自己。‘回为己解’,就是掩饰自己骗众生,你就‘误了初学’。初学人发真实道心,我们要介绍他了义教;他不发真实道心,或者他的障难很多,必须要从头慢慢学起,那可以介绍他小法,慢慢诱导他契入大乘,按部就班的来修学,这是一类小根器的人。如果遇到大根器的人,就不可以将不了义教教导他。‘佛印是人’,‘印’是印证;释迦牟尼佛印证这个人‘得真三昧’。我们今天实实在在说,比起古来的祖师大德,我们的解、行都不够,差得太远太远了,我们的罪障习气,比古人来得多。
如果我们遇到初学的人怎么办?
我们拿什么佛法介绍给他,这才对得起佛呢?
我们没介绍错,对得起佛,对得起对方,没有耽误他,一般说那真是要大智慧、大神通,才能够做得恰到好处。我们今天没有这个智慧、神通、能力,但是诸位如果真正觉悟了,对于初学的人,我们就把《无量寿经》、阿弥陀佛介绍给他,那就属于究竟了义。这有人就问:
‘《无量寿经》初学的人能学吗?’
给诸位说:‘能学。’
怎么知道能学呢?
大势至菩萨在圆通章里面告诉我们‘我与五十二同伦’,‘五十二同伦’就是菩萨五十二个阶级位次,从初发心开始,一直到成佛五十二个阶级,就是修一个法门——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
由此可知,一部经、一个法门,从初学一直到成无上道,不要改变都可以;如此,我们介绍这个法门,哪里会有错误呢?决定正确!开始他不懂;不懂,没有关系。劝他念,能念就好!要是不能念,里面有很多字不认识,现在有录音带,送他一卷录音带,他可以跟著录音带拿著经本来念,这个困难就解决啦!只要一遍一遍的念下去,不必求解。我们中国古人说:‘书读千遍其意自见(现)。’念的遍数多了,他心就定了。读诵修学的意义,我过去在讲席里面讲得很多。读经是修行,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我们打开《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念两个钟头,就是修两个小时的戒、定、慧。‘读经’要专注、专心,不专心就念错,或念漏掉;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上几千遍,心定了,就开智慧,智慧一开,经里面的意思就完全明白了,这个妙不可言!所以一定要有恒心、耐心,一遍一遍的去念。人家念一千遍就开悟了,我们业障重一千遍还不开悟,我们下个决心念一万遍;一万遍大概差不多会开悟了;一万遍还不能开悟,再念十万遍,准开悟。时间越长,你的定功越深,心越清净,性德自自然然就透出来了,就是这么个道理。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这是教给我们辨别邪正。
再看后面这一段‘断妄’。
五、断妄
‘妄’是妄语,是骗人,存心骗人叫妄语。妄语有小妄语、大妄语,佛在此地所指的是大妄语,小妄语没有这么重的罪。妄语里面包括‘两舌’——挑拨是非;‘恶口’——言语很粗,恶言是属于恶口;‘绮语’——花言巧语,诱导人造作杀、盗、淫、妄,这一类的花言巧语都属于绮语,以上统统包括在妄语里面,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这是相当难得的成就。你看根本戒里面,不杀生、不淫、不偷盗,他都能修到清净了,这很难啊!但是他犯了大妄语。也许我们同修要问:‘前面三条修得这么清净了,他怎么还会犯大妄语呢?’有可能。一种是无意的,一种是有意的;不管是有意无意,都造成很重的障碍,障碍你出不了三界。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
这就叫大妄语,没有得到的,自己以为得到了;没有证到,自己以为证到了。譬如说‘开悟’,明明没有开悟自以为开悟了,向大众宣布他开悟了,这是大妄语。没有证果自己以为证果,这是经上所说的,在我们佛门净宗里面,没有得‘一心’,向人家说:‘我得一心了。’这都叫大妄语。
大妄语的目的何在呢?
说实在的,与前面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关连。换句话说,前面三种虽然断了,断得不干净。最重要的,这个贪、嗔、痴底下有个‘慢’,傲慢烦恼很重。你看儒家《礼记》里面,一开头就跟我们说‘傲不可长’。由此可知,孔老夫子很清楚一切众生的傲慢;贡高、我慢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不需要学。儒家讲世间法,没有讲出世间法,所以说能够抑制傲慢,不要再增长就好了;佛法要超越三界,一定要把它断得干干净净。
向一切众生炫耀自己就是傲慢。
目的呢?
还不是偷心;想方法求得大众的供养、恭敬,这是增长了偷心。
傲慢在作祟,他的三昧怎么会清净?
显然不能够真正的证得。
愈是真正有道行的人,真正证果的人反而谦虚,他不承认。没有证果,没有得到的,是在炫耀自己。
或求世间尊胜第一。
这也是大妄语的一种。自以为今天在这个世界上,我是第一了,除了我之外,那没有人能跟我相比了,有这个意味在。
谓前人言。
就对著人说:
我今已得须陀洹果。
这是小乘的果位初果。
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
这是讲证得小乘四果。
辟支佛乘。
这是缘觉的果报。
十地。地前。诸位菩萨。
这是大乘的果报,他说他证得了。
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就是希望别人对他恭敬,对他供养。这是偷心,这一类的也是魔,叫爱见魔。这类,我们也常常能发现……,出家、在家都有。在家也有弘法利生的,也有称善知识的,有存心骗人的,像经上所说的,贪图恭敬供养;有无意误会自己证得的,那倒没有欺骗人,但是也有过失,他自己不能成就。
大概在二十年前,我遇到一位在家的女同修,她来告诉我,她说:‘法师啊!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
我听了就摇头。
而她讲得很认真,她说:‘我确确实实证得阿罗汉果了。’
我晓得她误会了,但是给她解释,解释不通的,于是我就想起来了——证得阿罗汉果,六种神通就现前了。我就问她(那时我在她家里),我说:
‘你们家外面是马路,这个墙、窗户、门都关起来,外面有人走路,还有车子往来,你有没有看到?’
她说:‘我没有看到。’
‘那你没有天眼通啊!初果须陀洹就得天眼、天耳这两种神通。二果斯陀含就得他心通,别人心里起心动念你就知道。’
我再问她:‘我现在想什么,你知不知道?’
她说:‘我不知道。’
我说:‘那你没有证得阿罗汉;不但没有证得阿罗汉,连小乘斯陀含果,你也没证得。’
这样她才服了气。她那是误会,她并不是骗我,并不是炫耀,她自己误会了。实在讲修行当中,得一点小小的轻安自在,烦恼轻了,就认为自己证阿罗汉果了,这是误会;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它解除,要了解它。
还有一次,我在洛杉矶讲经。洛杉矶有五个年轻人,听说有一个西藏的喇嘛,给他们证明他们开了悟。我在那里讲经,他们来听经,听完经之后就有三个(我不知道有五个人)来要求我证明他们开悟了。
他们问:‘法师啊!你看看我们是不是开悟了。’
我说:‘没有。’
他就很生气:‘喇嘛、活佛、仁波切都说我开悟了,你怎么可以说我没开悟啊!’
我就告诉他:‘我说我没有开悟,你来问我,你一定没开悟,你要开悟你怎么来问我呢?’
被人骗了还不知道啊!现在这个社会太乱了,妖魔鬼怪到处都是,咱们要小心谨慎,不能上当,不能被人欺瞒,自己头脑要清楚,决定不可以贪图名利。为什么呢?你只要有一点贪心,魔会利用你。你利用魔,魔同样利用你,彼此互相利用,等到哪一天魔走了,你失败了,将来堕落三途,那就苦不堪言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利害得失。眼前虽然有一点小利,后来那个罪报是不得了的,太可怕了。佛说这个
是一颠迦。
‘一颠迦’就是断善根的,没有善根的人。
消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
‘多罗木’就是贝多罗树。印度有这种树,生产在热带,这种树被刀砍断了,就不会再生长,佛用这个做比喻。
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凡是犯大妄语的,决定不能成就;他的烦恼、习气一定很重,嗔恨心强、报复心重,所以遇到这类的人,他虽然称大善知识,虽然拥有信徒很多很多,我们也只能对他敬而远之——知道他所修、所学的决定不如法。
1、佛·菩萨·阿罗汉应世的规矩
——不暴露身分·身分一暴露·马上入灭
我灭度后。
这是释迦牟尼佛圆寂以后。
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
‘轮转’,就是轮回的众生。
我们现在末法时期,这个世间,有没有诸佛、菩萨、阿罗汉?
有。真的有,假的也不少!这个要搞清楚,有真有假,此时,也有真的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这些诸佛、菩萨、阿罗汉在我们这个人间,是佛嘱咐他们要度脱末法时期罪苦的众生。
或作沙门。
‘沙门’是出家人;或者现出家相。
白衣居士。
或者现在家相——在家居士、长者。
人王宰官。
‘人王’就是国王。菩萨、阿罗汉再来的,示现作总统。
‘宰官’就是文武百官;这做官的,也有菩萨、阿罗汉在其中。
童男童女。
实在讲,就是《普门品》上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样的身相’。在这个世间与众生和光同尘,他在这里面,以种种善巧方便度化我们。
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
这种被我们世间人看作不好的行业里头,也有佛菩萨在其中。为什么呢?那里面造作罪业的人很多,菩萨应现在这里面度化这些人,劝这些人回头是岸。
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这就是真正的佛菩萨。他决定不会谤法,决定不会毁谤三宝,一定是赞叹三宝,规劝大众断恶修善,那就是佛、菩萨、阿罗汉应化在人间了。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
这些真正的诸佛、菩萨在世间应化的,他决定不肯说明他的身分;换句话说,身分决定不会暴露。这是真的。我们跟这些佛、菩萨在一起相处,不知道他是佛、菩萨啊!
2、定光·弥陀·势至的典范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所记载,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是以出家人的身分,就是此地所讲的沙门;丰干和尚,出现在国清寺的;还有善导大师,这三位我们都知道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身分一暴露,他就走了。像永明大师,他的示现不可思议——没有出家之前,他在政府机关里面做一个小职员,大概像现在的科员,地位很小,管出纳,管钱财。他犯了偷盗业,他把国库里面的钱偷出来放生;偷了不少钱,放了很多的生命,后来被查出来了。他很老实,他承认了,他不妄语。
官员说:‘是不是你偷的?’
‘是我偷的。’偷了多少都说出。
‘偷去做什么?’
‘放生放掉了。’
判官要判他罪啊!但他自己没有花,放生了;只好把这个事实报告给国王。
国王一看也好笑:‘这个人愚啊!愚痴,明明晓得把国家的钱偷了,这是要杀头的,他竟然不怕杀头,他偷去放生。’于是国王就吩咐:‘按照法律是斩首(杀头)的罪,绑到法场就行刑。’
国王又交代监斩官:‘把他绑到法场砍他的头,看他害怕不害怕;如果他害怕就杀掉算了,如果他不害怕就放回来,叫他来见我。’
永明被绑到法场的时候面不改色。
那监斩官说:‘你怕不怕?’
‘不怕。’
‘为什么不怕?’
‘我一条命,救了千千万万的命,很值得!’
他不但不害怕还很欢喜。所以这个监斩官,马上报告国王,就把他带回来了。国王跟他一见面也很欢喜,问他:‘愿意做什么事?’
他说:‘愿意出家。’
国王就成就他,让他出家。国王做他的护法,以后他做了国师(国王的老师),国王对他非常尊敬。
这个国王是虔诚的佛教徒,有一天修福供斋,打千僧斋,就是无遮大会;无遮大会是平等的供养,只要是出家人来应供,国王是一律平等看待,当然来的出家人很多。虽然说是平等供养,那摆的桌位总有上座,这个上座谁都不愿意坐,大家总是谦虚推让,人家当然尊重永明,永明是皇帝的老师,但永明大师也很谦虚,就不肯坐这个首席;这个推推拉拉的,就来了一个和尚,大家都不认识,穿得破破烂烂的,看到大家在那里推让……,他老人家就不客气,往首席上一坐。这一坐下来,当然国王也不好意思赶,但是心里不痛快——老师没有坐首席,来了一个不认识的,但总算是出家人,也就不便说话了。
这斋罢了,大家都散掉了,国王就问永明大师:‘我今天供斋,有没有圣贤人来应供啊!’有圣贤来应供,他的福报就大了。
永明大师:‘有啊!’
他说:‘什么人啊?’
‘是定光古佛今天来应供。’
‘哪一个?’
‘坐首席那个和尚就是。’
国王心里就很欢喜,赶紧派人去追。这个和尚耳朵很大,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大耳朵和尚——就到处去打听:‘你们有没有看到从那一条路走了?’
再派人到处去问,追踪找到了。他老人家在一个山洞里面修行。他的身分暴露了——定光古佛化身来的啊!
找到之后,国王派的人,顶礼膜拜,请他到皇宫里面来供养。
这个老和尚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这个阿弥陀佛多事啊!饶舌啊!把我的身分暴露了;他就圆寂了。
这些人一看,呆了!这定光古佛找到了,却圆寂了……,就想一想他刚才讲的话‘弥陀饶舌’,那这定光古佛是永明大师说的,原来永明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还好!回去报告:定光古佛走了,阿弥陀佛还在。
定光佛圆寂了,国王当然很失望,但一听说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这欢喜得不得了——赶紧去见永明大师。就快步往外走,走到门口,外面一个报信的人慌慌张张的,几乎跟国王碰上一团了。
国王问他:‘你什么事情这么慌张?’
‘永明大师圆寂了。’
诸位要晓得,这是佛门的规矩——身分一露马上就要走;身分露出来还不走,那就是要骗人了,骗人恭敬、骗人供养。这样的公案,在我们中国很多很多,身分露了立刻就走,你再也找不到他。永明这是个例子,丰干和尚也是如此。寒山、拾得,大家晓得是文殊、普贤菩萨再来的,身分露出来了,也就找不到,失踪了。
在近代,民国初年,灵岩山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
他的身分怎么露出来的呢?
印光大师《永思集》里面有一篇文章,诸位细细看就明白了。这个事情是:
他老人家晚年,在上海举办了一次护国息灾法会,那个法会当中开示的法语,在台湾流通得很广,诸位都能看见,这法会总共是八天,他来主持这个法会。当时在江苏一个小地方,有一位初中女学生,年纪很小,不信佛教,她晚上作梦,梦到观世音菩萨告诉她:‘你跟大势至菩萨有缘,大势至菩萨现在在上海弘法,你要去见他。’
她就问:‘大势至菩萨是谁?我怎么找得到呢?’
他就跟她讲:‘印光法师就是。’
第二天醒来,觉得这个梦非常奇怪;因为观音菩萨不信佛的人也知道。家家观世音,虽然不信佛,都晓得观音菩萨,但是从来没有听说一个大势至菩萨,于是到处去打听。因为那时候乡下人,都不晓得有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知名度不高,没人晓得。打听了很久,遇到她家里一个亲戚,是学佛的,知道大势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然后再打听印光法师,也没人知道。过了很久才打听到,确实有一位印光法师,真的现在在上海主持护国息灾法会。于是一家人欢欢喜喜的,到上海去拜见印光大师,就把她梦中的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诉老和尚。
老和尚听了之后面孔一板,狠狠的教训一顿:‘不准胡说!你再要胡说,永远不要来见我。’而且观音菩萨在梦中告诉她:‘大势至菩萨再过四年就圆寂了。’她是这样子归依印祖。四年之后,果然印光法师圆寂了,她才把这个事情公布出来。于是大家晓得印光法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你看,有人知道他了,知道的人只有一、二个,绝对禁止传布,不可以宣扬。
不像现在人,现在我在美国听到了,有人说他是文殊师利菩萨再来的;到处宣传,他也不走!很多都说是什么佛再来的,菩萨已经不行了,已经不够大了,要称什么佛转世,佛再来的了。这是胡造谣言,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再往前面推一点,净宗中兴的祖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他们的身分没有暴露,虽然没有暴露,在我们想像当中,他们绝对不是普通人。你看蕅益大师注的《弥陀经要解》,他这个著作是九天写成的,印光大师对于这个赞叹说:‘即使古佛再来给《弥陀经》作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我们现在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对他这么推崇、这么赞叹,这个蕅益大师,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那必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这是我们根据印祖这一句话来推想,如果不是佛菩萨再来,是决定不可能。
末法众生苦啊!要想得度,难啊!
净宗法门要叫大家相信,难上之难。
那怎么办呢?
这事情佛菩萨要不再来帮助我们一把,我们得度的缘分就没有了。
民国初年,出现了一个夏莲居居士,这个居士身分没有暴露,但是他有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瑞相,我们见到了。现在我们印在经本上那一张照片里面就有东西,诸位要细看会发现,他照片顶上有一尊佛像,鞋子下面放光,不可思议啊!我前年在迈阿密讲经,迈阿密这个地方,奇奇怪怪的人很多,就是我们一般讲有神通、天眼、他心通的人很多,而且有许多是外国人。外国人当中有很多人不是佛教徒,他们有神通,有这种特殊的能力,所以那个地方是个很奇怪的地方,许多奇人。我在没有到达迈阿密之前,曾居士将夏老居士的照片给这些外国人看。他挺喜欢神通的,也很好奇,他拿这个考一考那个有通的人,看他这个通是真的,是假的。叫他看这个照片——这个人怎么样?
那个外国人就说:‘这个人全身是透明的。’
这曾居士听了觉得很奇怪——看照片又没看到人,怎知他的身体是透明的。
外国人告诉他:‘这是大菩萨再来的,不是普通人。’
又告诉他:‘这个人现在不在世了,已经圆寂了,走了,他在世的时候也不太出名。’所讲的都吻合。曾居士告诉我:‘这是从照片看,很奇怪,他怎么会看到这些。’确确实实如果不是大菩萨示现,这《无量寿经》的会集,做不到这样圆满。
为什么呢?
前面第一个会集的王龙舒居士,宋朝时候人,很了不起,国学、佛学都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自己是念佛站著往生的,这样好的瑞相,足以给后世人作证明——会集没有过失,如果有过失,他怎么能站著往生?可见得他对于净土宗依旧是有很大的贡献。因为会集本有瑕疵,不是很圆满,不是很完善的,所以到后世有彭际清的节校本,有魏源的再会集本;这些本子的确后后胜于前前,就是越是后来会集的,都比前面的本子好。但是这些本子,印光大师见过,都批评不是善本,取舍不妥当,而且最忌讳的——改动了经文的原文——这是很大的忌讳,所以印祖有批评。夏莲居这个本子出现在印光大师圆寂之后,印祖没有看到这个本子,如果看到这个本子,我相信他老人家点头了,这个可以流通了;会集得非常精确妥当,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五种原译的原本,一个字没有改动,符合印光大师的标准,所以这是《无量寿经》最善的版本。这个版本推出来,大家看到都生欢喜心,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人,对净宗信仰、修学,并且求往生。这是夏莲居老居士给我们的啊!
这个本子的推出,在当时有一些人成见很深,不容易接纳,所以流通量非常的少,许许多多人不晓得有这个本子。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往生之后,我把这个本子印出来流通,作为纪念他老人家,愿他老人家上品上生。这个本子一推出来了,很多人看到生欢喜心,要我讲这部经,于是就在国内、国外讲开了。从这个本子推出来到今天七年了,七年是很短的时间,这一部经已经流通到全世界,印刷的数量,我没有办法正确的估计,因为除了我印之外,还有很多人印。香港、新加坡、大陆也印,我概略的估计,最少应该超过三百万册。七年的时间有这么大的数量,流通到全世界,诸位想想,如果不是十方诸佛如来本愿威神的加持,是不可能做到的。看看中、外的佛教史,一部经典,一个法门,短短时间能够有这样的成效,我们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夏莲居老居士也不可思议啊!绝对不是凡夫,决定是佛菩萨再来的。这个事情,我曾经问过黄念祖老居士,老居士笑而不言,不否认也不承认,他告诉我:‘将来以后慢慢就会明白了。’他老人家走了,我现在还没有搞清楚,但是我深信不疑。这就是说明佛菩萨出现世间,绝对不肯暴露身分,这就是真的;如果说自己是罗汉、是菩萨、是开悟、是证果,说了不走,决定是假的。
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这就是命终圆寂。像定光古佛、永明延寿一说出来就走了,这个行,这是佛许可的。说了不走,这是佛决定禁止的。
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惑’是迷惑,‘乱’是叫他胡思乱想。‘成大妄语’,这些大妄语造成社会、佛门的扰乱。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四重戒到此地,这都说明白了。这四条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教诫众生修三摩地,一定要遵守,要修得清清净净,三摩地才真正能够得到,否则的话是得不到的。‘三摩地’,在我们念佛人来讲,就是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乱。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这又举了一个比喻:不断大妄语,好比刻人粪;人粪是臭的啊!栴檀是最好的檀香,是香的。人粪怎么可能有香气出来?决定没有这个道理。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
佛在此地明白的教诫我们,佛教这些出家弟子,心直行直——心正直,行为要正直——行住坐卧,对人、对事、对物都要真诚,不可以虚假,怎么能够犯大妄语呢?怎能自己向人宣称修行证果呢?这个是决定不许可。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
世间法里面,如果是个贫民冒充国王,在古时候是死罪。现在刑法跟从前不一样了,这是讲过去刑法,这是死刑的啊!世间的帝王,你冒充都有这么大的罪过;佛是法王,菩萨是法王子,你怎么可以冒充啊!怎么可以妖言惑众呢?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这二句话,可以说是总结。这四种清净明诲说明因果,我们要想证果,一定要修真因,如果不是真的因,决定得不到真正的果实。我们所希求的是无上菩提、念佛三昧,要想得到,一定要心直行直,才能够得到。
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这是说因果相违背。恶因想求善果,是决定达不到的,就像一个人想咬自己的肚脐——咬不到,这是指不可能的事情。
六、总结
1、一切真实绝对不遭魔难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
这是比喻。‘弦’是弓弦,拉得很紧,是直弦。
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这几句话,在这总结里面是最重要的教诲,我们一定要把它牢牢的记住,特别是在现前这个社会。《楞严经》上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邪师’是什么呢?
就是此地讲的妖魔鬼怪。
在什么地方呢?
混在佛门里头,使我们眼花撩乱,佛魔不辨,这个麻烦就大了。我们好心要学佛,结果跟魔去学了。这个冤枉啊!
如何能够不遭魔难呢?
佛在此地教我们一个原则——一切真实——你就不遭魔难了。
由此可知,一切魔所以能够扰乱你、欺骗你、控制你、摆布你,是你的心不真实。
读到佛这一句开示,说实在的话,遭受魔难我们不能怪魔啊!还得怪自己:我自己的心不真、不实在,才会被人骗;自己真心学佛,直心学佛,决定不遭魔难,魔有再大的神通,再大的能力,也奈何不了你,也不能动你分毫啊!所以招惹魔难,是自己心不真实,自己的心里有妄想。换句话说,你心里头杀、盗、淫、妄,这些念头没断,心不干净,这才容易著魔;魔就干这些事情,以这个为佛事,这一拍即合,就上了大当了。这是非常重要的开示,这是这四大段经文的中心。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末后教我们辨别佛魔。我们遇到一个善知识,遇到一个同参道友,他所讲的跟佛讲的一样,决定要断杀、盗、淫、妄,这个是佛说的。如果不断杀、盗、淫、妄也能够学佛,也能成就无上道,这是魔说,这决定不是佛说。
后面这一段总结。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
这话很容易懂。阿难问怎么样摄心?摄心为戒。佛在此地为我们说出真正摄心,要想得定,要想修学成就,这四种戒要持得非常清净。前面说过,不但事上不犯,心里念头都不生,你能够把戒律持到这样清净。
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
‘心’是贪、嗔、痴;‘口’是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叫心三四口。
生必无因。
如果还有生,他一定有因。什么因呢?这种意念不干净,这个心戒不清净才会有这些事情。
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
佛讲的这四重戒,你真的做到了,做得很清净了。
心尚不缘色香味触。
你对于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统统放下,统统舍掉了。‘不缘’就是放下,就是舍掉了,不再攀缘了。这才真清净啊!
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魔没有办法沾惹你,没办法接近你,这是你本身的性德放光,魔不能接近你;何况外面诸佛护念,龙天拥护,有许多护法神保佑你,一切妖魔鬼怪离得你远远的,你在菩提道上一定一帆风顺,平平安安的成就无上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