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20|回復: 0
|
卍续藏第38册No.0697梵网经直解
[複製鏈接]
|
|
卍续藏第 38 册 No. 0697 梵网经直解
佛说梵网经直解卷下之一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广陵传戒后学沙门 寂光 直解
菩萨心地品之下
○二明心地戒(三) 初结显法门 二付授劝转 三受已转化。
○初结显法门(二) 初结说心地 二显说心地。
○初结说心地。
尔时卢舍那佛。为此大众。略开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中心地。如毛头许。
此举能说。显所说之法也。尔时二字。承上所说三十心。十地已竟时也。卢舍那佛。即能说报佛也。修因感报。故名为报。然此报身。有自有他。自报。即理智如如身。他报。即相好无尽身。是此报身。名为卢舍那佛。华严经中所说毗卢遮那佛。即卢舍那佛。梵语云卢舍那。华言净满。净者。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以诸患净尽故。满者。三觉果满。万行因圆。以福慧具足故。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知。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也。故华严中阿僧祇品。心王菩萨问佛。云何名阿僧祇。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即为说算数。无穷无尽无量法门。积成十种大数。而破诸算量。今于不可说法门中心地。略说开示。如毛头许法也。
○二显说心地(二) 初引他证己 二引己证信。
○初引他证己。
是过去一切佛已说。未来佛当说。现在佛今说。三世菩萨已学。当学。今学。
是过去下。此引果人。同证同说以劝信也。三世等者。此引因人。同修同学以劝受也。言上所说心地法门。虽如毛头至微至细少许之法。其力极大。三世诸佛。所证证此。所说说此。三世菩萨。所修修此。所学学此。故大经云。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内。若有聪慧人。破尘出经卷。利益一切人。是故诸佛菩萨。皆在一微尘许心地法门之中。作大佛事。故法华云。过去诸佛。出现世间。皆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使一切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道故。未来诸佛。出现世间。亦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使一切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道故。现在诸佛。出现世间。亦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使一切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道故。佛之知见。即心地法门也。所以过去一切佛。已说。未来一切佛。当说。现在一切佛。今说。三世一切菩萨。已过去者。已学已修。当未来者。当学。当修。今现在者。今学。今修。佛佛祖祖。无不以此心地法门。光明金刚宝戒。以心印心。灯灯相续。而无尽也。
○二以己证信。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号吾为卢舍那。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者。此即举因以明果也。号吾为卢舍那者。此即举果以明因也。承上云。一切诸佛。三世菩萨。所证所说所修所学。既不异不虚者。我今所修所学所证所说。岂复虚乎。故云。我已百劫修等。可见证果本非他因。惟在此心地耳。
○二付授劝转(二) 初总劝转化 二别劝转化。
○初总劝转化。
汝诸佛子。转我所说。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
此乃舍那慈尊。告勉千佛。转法化生之义。承上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者。可谓因深。号吾为卢舍那者。是为果极。以是因深果极。第一之道。我今授汝。汝当转我为汝所说心地法门。说与一切众生。而为一切众生开心地道。以诸众生。各各具足此心地道。与佛无二。故下文云。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乃至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也。云开心地道者。此心地。本来无垢无染。无遮无障。虚廓灵妙。清净自在。何言开耶。所谓开者。对封而言。以诸众生。皆为识情所障。迷背不觉。非因智者。指点开示。终无得见诸佛体性。犹如瞽者。若非金鎞拨转瞳神。终无得见森罗万象。所谓千年暗室。仗灯能破。历劫烦恼。得智始除也。
○二别劝转化(二) 初授劝转化 二劝授有序。
○初授劝转化。
时莲华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师子座上。卢舍那佛放光。光告千华上佛。持我心地法门品而去。复转为千百亿释迦。及一切众生。
时莲华下。举依报也。赫赫天光等下。举正报也。舍那放光。显能告胜。光告等者。显所告胜也。持我等者。正明所告之词。师子座者。师子。乃兽中王。若哮吼时。百兽闻之。悉皆脑裂。以表世尊无上法王。所坐之座。即无畏坐。所说之法。即无畏法。天魔外道。若见若闻。皆失心丧胆也。言放光。光告者。此有二义。一者。即佛放光。而于光中召告。如楞严云。尔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即此光中召告之义。二者。即所放光。光亦能告。谓不但正报身。善能说法。乃至依报莲华光明。亦悉能说法也。所谓依报。正报。常宣妙法。宝网灵台。水流风动。皆演法音之义。持我心地等者。谓欲千佛。转相传与一切众生。而千释迦。付授劝转已毕。复转为千百亿释迦。付授劝转。而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故云。复转为千百亿释迦。及一切众生也。
○二劝授有序。
次第说我上心地法门品。汝等受持读诵。一心而行。
次第等者。明非顿说。汝等受下。明渐中有顿也。意谓心地法门。位有四十。诸众生性。根有大小利钝不等。生住异灭。四十二品无明。亦有轻重不一。必须次第说我上心地法门品。其次第者。初说十住。真空妙理。次说十行。实相妙行。次说十向。中道一谛。次说十地。所证真如。此圆融中。而说行布。非若儱侗真如之所谈也。汝等受下。是舍那佛。嘱授千佛千百亿释迦佛。令转嘱授一切众生故也。领纳曰受。固守曰持。对本曰读。离本曰诵。言一心者。有五。小乘教中。假四谛理。而说一心。故得悟解。始教。约第八识心。了一切缘生之法。法法皆空。各无自性。而受异熟之果。终教。所言一切恒沙性净功德。具于如来藏心。顿教。即于一念不生之心。无染无净。顿显理性。圆教。主伴圆融。法法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卷舒自在。总该万有。此五。总即不出发起究竟之心。亦名一行三昧。所谓摄心一处。即是诸佛道场。散乱片时。乃即众生境界。受持读诵。一心而行。是行布中。说圆融法。非若分别名相之类也。
○三受已转化(二) 初受已谢师 二各旋本界。
○初受已谢师。
尔时千华上佛。千百亿释迦。从莲华藏世界。赫赫师子座起。各各辞退。举身放不可思议光。光光皆化无量佛。一时以无量青黄赤白花。供养卢舍那佛。受持上所说心地法门品竟。
言尔时者。即卢舍那劝授转化时也。舍那付授已毕。时当机诸佛领旨。各旋本迹世界。说法利生。应缘去也。举身等者。表显心地戒光。出生无量无边智慧佛。凡此本佛。迹佛。迹迹之佛。皆从心地戒光流出。此光非可心思言议。故云。不可思议也。光光等者。即千释迦。及千百亿释迦。所放不思议光。复于光光中。皆化无量不思议佛。是以心地法门。戒光无尽。而即出生诸佛。亦无尽故。一时等者。以行果道同故。花表因行。非花无果。非因万行。则无果佛。世间花果。从土地中生。出世花果。从心地中生。故以妙花。庄严妙果。青花。以表十住。赤花。以表十行。黄花。以表十向。白花。以表十地。千臂经中。乃广明之。故以心地因花。还以供养心地果佛。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是也。受持等者。从供养中。作一结语。以起下文。故云。受持心地法门品竟。
○二各旋本界(二) 初入定归本 二出定说法。
○初入定归本。
各各从此莲华藏世界而没。没已。入体性虚空华光三昧。还本源世界。阎浮提菩提树下。
各各等者。显从本依世界而隐。初隐为没。终隐谓没已。入体性下。正明所隐迹处。即入本体法性三昧定也。体性虚空华光三昧者。此即法身本定之别号也。言此法身。常住本定体牲。在圣不增。处凡不减。是知心佛。与诸众生。三无差别。平等平等。所谓诸佛心内众生。时时成道。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众生迷而不觉。不自受用。诸佛悟此。出没隐显。自在无碍。犹如虚空。其体本非色相。而以色相显发。法身体性。本非来往。无形无相。而以行花智光。任运庄严。用不离体。照不离寂。照寂平等。理行无二。故曰。体性虚空华光三昧。问。此定与上舍那如来所现虚空体性本源成佛。常住法身三昧定光。有何差别。答。彼定。乃为发明因地之心。修果地觉。故云。成佛常住法身三昧。此定。即为发明果地之觉。现身益物。故曰。虚空华光三昧。二定。名异而体同也。还本源世界者。千释迦佛。千百亿释迦佛。各各从彼本土放光示众。各各接生疑之众。俱往本师卢舍那佛所听戒法。令受戒竟。故又各还应迹所依本源世界。见隐显不离当处。故云。还本源世界也。阎浮提者。即娑婆世界四洲之中。南赡部洲也。菩提。华言觉道。亦名道树。凡一切诸佛。皆在此树下示成无上觉道故也。
○二出定说法(二) 初明横说法 二明竖说法。
○初明横说法(二) 初出定相示 二正说法门。
○初出定相示。
从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出。出已。
上既有入。此必有出。初现名出。现毕名为出已。问。诸佛法身。充满十方。普现一切色身三昧。何有入定出定相耶。答。略有三义。一者。观实相义。本离名字言说等相。所谓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除佛方便说。故有此出入相。二者。观说法时。有当说时。不当说时之别。所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故有此出入相。三者。观众生根。以何等根。说何等法。所谓随机演教。应病与药。故有此出入相。经云。先说无量义经。复入无量义定。乃至出定扬德。使彼根机纯熟。深心仰慕。然后与说。正合此义。
○二正说法门(三) 初次第所说 二圆顿所说 三例结所说。
○初次第所说。
方坐金刚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说十世界法门海。复从座起。至帝释宫。说十住。复从座起。至??天中。说十行。复从座起。至第四天中。说十回向。复从座起。至化乐天。说十禅定。复从座起。至他化天。说十地。复至一禅中。说十金刚。复至二禅中。说十忍。复至三禅中。说十愿。
此释出定说法示迹之义。方坐金刚等者。此是初会说十信法门也。方者。正也。金刚。取至坚至利义。千光。取至明至照义。王者。至尊无对之义。以显此座。乃是千佛所传。无动。无坏。无晦。无蒙。无有比对。大宝华王座也。初地菩萨。功德积感。承本愿力。寄位人乘。作金转轮王位。修十善业。以化众生。行檀度法。而严妙果。统摄四洲一切国土。故佛始成正觉。初转法轮。而于此处说十信法门也。言十世界法门海者。此即华藏庄严十世界海。一真如心。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自觉圣智受用境界。诸佛乘此法门。倒驾慈航。一切菩萨。皆修此门。以至究竟果海。一切众生。以迷此心。流转十方。生死无尽。故云。十世界法门海。又显十方世界无尽。诸佛无尽。众生无尽。诸佛法门。亦复无尽故也。海喻深广汪洋。无所不藏。无有穷尽之相。此十世界法门海义甚深。说不能尽。大意欲令众生。即入圆信。以起圆解。乃得圆证之义。若广明者。当阅华严十世界品。毗卢遮那如来名号。如来现相诸品。一一发明此义。复从座起。至帝释宫等者。此第二处。次第所说十住法门之义。问。舍那唯说三十心。十地法门。何故先说十信。次说十住。答。以舍那佛。对千佛说。故顿说心地品。以十住中。具该十信。非信无以有住。故上所云。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今明次第。是故先说十信。后说十住。使已发大心众生。得入圆十信位。方得圆十住也。帝释宫者。即忉利天所住内庭也。梵语释提桓因。华译云能天主。梵语忉利。华言云三十三。此天居须弥顶。繇单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帝释二字。华梵合举。即离垢地菩萨。修行功行。多作忉利天王。寄位天乘。是故世尊。次于此天。说十住门。为令已入十信菩萨天王。得入圆十住法门也。至??天中等者。此第三处。所说十行法门义也。??天。即夜摩天。华言时分。谓时时快乐。观莲花开合。乃分昼夜。此天依空而居。繇修上品中善。兼坐未到定禅。得生其中。即发光菩萨。修行功行。多作夜摩天王。寄位天乘。是故世尊。次于此处。说十行法。为令已入十住菩萨天王。得入圆十行法门也。至第四天等者。此第四处。所说十回向法门。四天。即兜率陀天。华言知足。谓于五欲知止足故。此天依空而居。所修同前。即??慧地菩萨。初断俱生身见。观于道品。同于初果预流位也。是故世尊。次于此处。而说十回向门。使令已入十行菩萨天王。得入圆十回向法门也。至化乐天等者。此第五处。所说十禅定法门。言化乐者。谓此自化五欲而娱乐故。此天依空而居。所修同前。即难胜地菩萨。修行功行。多作化乐天王。寄位阿罗汉乘。观四谛行既终。同于四果无学位也。是故世尊。次于此处。而说十禅定门。为令已入十回向位。诸大菩萨天王。得圆知诸佛禅定。圆入诸佛刹土。圆证法身境界也。言禅定者。梵语禅那。此云寂静。此是诸佛自觉圣智境界。故云禅定。别经所云。三贤行满。修四加行。方登十地此也。至他化自在等者。此第六处。所说十地法门。他化自在天者。此有二种。一者。正修上品。十善。兼坐未到定禅。假此得成。自然受乐。二者偏修十善。假他所化。以成己乐。即魔王天。此二天王。依空而居。谓现前地菩萨。修行功成。多作自在天王。统摄欲界。寄缘觉乘。谓此菩萨。于修十二因缘观行。同于缘觉。是故世尊。次于此处。而说十地。为令已入十禅菩萨天王。得圆证十地法门也。已上所在四王。忉利夜魔。兜率。化乐。他化。六天之中。所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禅。十地门者。正为初地。乃至六地菩萨。寄位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同彼凡夫天人。三乘二乘断惑。是故世尊。亦即在此六欲天中。说十信。三贤。十禅。十地。令彼诸凡夫天人。声闻缘觉。回向大乘。而证十地也。下说十金刚。十忍。十愿者。以七地。八地。九地菩萨。寄位一乘。修菩萨行。为令已登七地诸菩萨等。发起自在。任运现身说法。是故世尊在于初禅。二禅。三禅。说十金刚。十忍。十愿。为令永断俱生二执。生相无明。得入如来妙觉果海。复至一禅等者。此第七处。说十金刚法门。初禅天王。即离生喜乐地。此天。已离下界欲恶。忻上妙定。故云。离生喜乐。即远行地菩萨。修行功行。多作初禅天王。寄菩萨乘。以自证法。摄化众生。是故世尊。次于此处。说十金刚。为令已登七地菩萨天王。得证金刚观智。入妙觉果海也。复至二禅等者。此第八处。说十忍法门。二禅。即定生喜乐地。此天。已离初禅之喜。摄心在定。淡然凝静。而生胜定。故云。定生喜乐。即不动地菩萨。修行功德。多作二禅天王。主小千界。寄一乘位。说自证门。教化众生。是故世尊。次于此处。说十忍法。令彼已得真无生忍。菩萨天王。修行十忍法门。入妙觉果海也。复至三禅等者。此第九处。说十愿法门。三禅。即离喜妙乐地。此天。已离初禅二禅喜踊之动。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故云。离喜妙乐地也。即善慧地菩萨。修行功德。多作三禅天王。主中千界。寄一乘位。以自法门。为诸众生。演说开示。是故世尊。次于此天。说普贤十愿法门。令彼已证第九善慧菩萨天王。更得十大愿力。得入如来妙觉果海也。
○二圆顿所说。
复至四禅中。摩醯首罗天王宫。说我本源莲华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已上九处。乃圆融中说行布。此之一处。是行布中说圆融也。四禅。即舍念清净地。此天。即舍二禅之喜。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禅。空明寂静。万象皆现。故云舍念清净。即法云菩萨。修行功德。多作四禅天王。主大千界。而位寄一佛乘。于诸声闻。缘觉。菩萨天王。说自证法门。是故世尊。次于此处。顿说心地。四十行位法门品。令彼圆证十地菩萨。入妙觉果海也。
○三例结所说。
其余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无二无别。如贤劫品中说。
此例释迹迹佛。说法之义。谓千释迦所说如是。其余千百亿释迦佛出定之后。示转法轮。亦皆初从妙光堂中。终至首罗宫中。十处说法。次第敷演。渐说顿说。与千释迦所说。亦复如是。无二无别。自尔时卢舍那。至此所说。乃是略言其义。广如贤劫品中已说也。
○二明竖说法(二) 初天上说道 二人间说戒。
○初天上说道(四) 初示相成道 二成道说法 三说经繇致 四往返多遍。
○初示相成道。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华藏世界。东方来入天宫中。说魔受化经已。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
已上明千释迦。及千百亿释迦。皆于十方世界说心地法门品。此下明一释迦。于一世界之中。所说心地法门品也。尔时等者。示降生来源义。尔时释迦世尊。自从初现华藏世界。东方而来。入此兜率天王宫中。先在此天伏魔。说魔受化经已。次观下界众生。有业覆障难解脱者。有根纯熟易解脱者。故即从天王宫。隐胜现劣。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净梵王家为太子也。迦夷罗国。此云赤泽。或迦毗罗。此云黄色。黄即处中。最为安隐。又古有黄色仙。在此修道。又古诸佛出现世间。皆于此处示生。有此多义。故名黄色。尔时如来。将欲降神。先现五瑞。所谓从兜率天降皇宫者。第一相也。母名摩耶等者。示生身父母之名德。梵语摩耶。此云大幻。以大幻术。幻出诸佛故。凡十方诸佛。示现受生。皆其母也。父字白净者。是此方译语。梵语郁头檀也。世尊将欲受生之时。观净梵王。性行仁贤。摩耶夫人。五百世时。曾为菩萨之母。应当往彼托胎。所谓示入母胎。住胎。第二第三相也。吾名悉达者。示出生之名德也。梵语悉达。此云顿吉。以太子初生时。宝藏悉空。空而复满。故名顿吉。亦名一切义成。即于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实相义成。故于时太子。从摩耶右胁出。立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目顾四方。周行七步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世出世间。此法第一。所谓示现出胎诞生。第四相也。言七岁出家者。示离尘俗。返妄归真之义。世尊初为太子。具大智慧。成就舍心。观生老病死苦。厌世五欲。舍金轮位。如弃涕唾。心思出家。往白父王。父王不许。故于二月三日。身放光明。普照四天王宫。乃至净居天宫。诸天见已。到太子所。礼足白言。菩萨无量劫来。所修行满。今正成熟。即于午夜逾城出家。苦行林中。剃除须发。所谓示现逾城出家。苦行林中。第五相也。所言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者。道即道果。世尊功行满足。道成德备。三身圆现。四魔潜消。所证圆果德号。亦以显然灯佛授记不虚。故号吾为释迦牟尼佛。所谓示现睹明星而成道降魔。第六相也。此经言。七岁出家。三十成道。诸说不一。或云。腾写之讹。或云。八千返中之一。或表圆教七信已上无退。或七岁表七觉支。三十表念处。正勤。神足。根。力。八正道。具三十七品助道法。凡诸佛出世。说法度生。皆依此故。今则不然。七岁出家。犹言出家七岁。谓初出家时。先学不用处定。不久得证。知非究竟。次学非非想定。不久得证。知其亦非究竟。次复游行诸国。凡经一年。次更苦行六年。至三十。乃成正觉。此按毗尼部中所释也。
○二成道说法。
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
于寂灭道场者。此示成道转法轮相。约事而言。即是真阿练若。正修行处。约理而言。即是所证菩提涅槃。无为无相。清净寂灭之理。所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是故诸佛。于无所得寂灭理中。成等正觉。于无所得寂灭理中。坐大道场。转大法轮。故云。于寂灭道场也。坐金刚下。明转法处。既成道已。当转法轮。度诸众生。尔时世尊。即自思惟。我得智慧。无能信受。若我住世。于世无益。不如入于涅槃。尔时梵天。而白佛言。世尊今日。法海已满。法转已立。润济开导。今正是时。云何欲舍一切众生。入于涅槃。而不说法。是时如来受梵天王请已。虽知根钝。且称本怀。是故双垂两相。一处于鹿野苑。为憍陈如五比丘等。转四谛轮。说小乘种种教法。一处于菩提场。演大华严。并普光明殿中。同说此经。此佛。与上千佛所说。皆从初坐金刚千光王座。终至首罗天宫。其中次第所说。住处共有十也。盖上多佛所说。一佛所说。顿说。渐说。及诸住处。皆亦无二无别。华严。七处九会所说。此经。十处十会所说。二经大同小异。所谓示现成道。转大法轮。第七相也。何无第八。以未涅槃故也。
○三说经繇致。
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佛教门。亦复如是。
此释心地戒品缘起之义。及此梵网得名处也。时者。即于此梵天中。说此心地法门之时。尔时世尊。在大梵天宫中。观彼网罗幢因为喻。为说无量世界。众生心行。依正差别。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故佛教门。随机施设。亦复如是此义俱已解见题中。今不繁释。
○四往返多遍。
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竟。
此是如来大慈悲心。广大誓愿。重来人间。至八千返。所谓佛慈无尽。众生无尽。此虽来八千返。若较华严经中。如来出现名号品中看来。其名。其号。其法。其时。又非可以数目穷尽。可叹我等痴迷。至今还作众生。深负我佛大慈弘恩。岂不惭愧。为此娑婆世界等者。申明来此八千返义也。坐金刚华光王座者。金刚之座。三世诸佛。坐此成道。无少变坏故。乃至等者。谓此说法道场。共有十处。超其中八。故云乃至。为是等者。明佛说法本怀之义。谓我来此八千返者。无非只为此界人天。一切大众也。略开二字。明说未广。竟者。言在天上说心地法门已毕也。
○二人间说戒(二) 初圣凡本源 二总结戒相。
○初圣凡本源(三) 初差别说戒 二颂前起后 三正结戒品。
○初差别说戒。
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
前文。自地上大。观梵网孔为因。详说三十心。十地中。修断法门品竟。今从天上。复下人间。而详举心地中。十重四十八轻戒行。故云。复从天王宫等。为此地上等者。正明下至阎浮提义。一切众生。总举阎浮界内诸众生也。凡夫痴暗人者。未出三界。俱名凡夫。以凡夫烦恼覆心。慧目不开。故名痴暗之人。如是之人。必依何法。而使障破慧开。入圣超凡。若非戒法摄心。终于烦恼生死海中。永无出离。故为此众。复下天宫。说我本师卢舍那佛心地因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此戒何名。乃光明金刚宝戒也。言说我卢舍那佛者。举法有所师也。常所诵一戒者。出戒本体。此戒体。华严所言一真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如圆觉云。神通大光明藏。如楞严云。即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法华所云。一乘实相。佛知佛见。在此名为光明金刚宝戒。言光明金刚宝戒者。此出戒相名德也。光明。即智慧也。金刚。即坚利也。宝戒。即具足众善之法财也。欲破烦恼黑暗。非大智慧光明不能。欲碎根本无明。非金刚坚利智不能。欲以庄严法身果相。非众善宝戒法不能。盖此一戒。是诸佛与众生。平等具足。无二体性。诸佛众生。本无增减。是故以此一戒。为一切佛果海本源。为一切诸菩萨因地本源。不独诸佛菩萨。以此戒为本源。此一戒者。是即一切众生。本有佛性种子。既皆有佛性。何不成佛道。所以不得成佛道者。盖用一切意识色心。迷背佛性戒体故也。意者。思量曰意。属第七末那识。名染污意。即亦转呼为染净依也。识者。分别曰识。以计名相。起惑造业。即前六种转识。色者。所缘曰色。即五根六尘也。心者。集起名心。即第八识。名阿赖耶。统收前七种识。谓此心识。以摄世出世间染净诸法。有三藏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此识体性。乃佛性种子。本无迁改。在众生分中言。名为佛性。在非众生分中。名为法性。今在因故。名为佛性。若能具大智慧。悟此体性即本。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既云皆入佛性戒中。应当发本有常具正因心也。既发此正因心。则当依此正因修行。不堕邪因。既不堕邪因。当来决定证得常住清净法身。不生不灭之果。而不为幻身所染。故云。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也。如是十波罗提木叉等者。出戒用也。夫观众生。皆有戒因。以成戒果。是则诸佛所悟。凡夫所迷。尽此一戒。如是诸佛。不忍见众生。于本有胜因胜果。迷而不悟。是故若不假此多种戒品。一一摄持。何以得令六根返妄归真。所以又将此一戒。方便开而为十。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教诲诸人。此十戒法。诸佛本此轨则成佛。若人依此戒则。体会修行。必定成佛。即是众生成佛法则之戒。故云。是法戒也。如起信云。一者体大。真如平等。不增减故。即此一戒是。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即此光明金刚宝戒是。三者用大。能生世出世间善因果故。即此十波罗提木叉是。梵语。波罗提木叉。此云。保解脱。谓持此戒者。保护三业六根。得大解脱也。三世一切等者。举人劝受持也。言此十戒。既为法则。成佛大用。是则三世一切众生。应当顶礼佩戴。时时尊尚。不可轻亵。领受执持。刻刻体会。不可忽忘。故云顶戴受持。吾今当为等者。结显戒法。虽则无尽。不离本体之义。言为此大众者。即为此现受戒四众。八部之大众也。重说等者。谓此戒体是一。因诸众生。心念无尽。故此戒法。亦无有尽。是故以此一戒。演而为十。十戒复开为四十八。乃至三千八万。无穷无尽。一切戒品。无不摄归于此十波罗提木叉。故云。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也。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此二句。的指戒体。原本一味平等。以众生心念无尽。是故诸佛所说戒品。亦无有尽。惟恐众生执此戒相。不达戒性。所以复言。此无尽诸戒者。即是一切众生本源。自性清净戒体。本无戒可持。亦本无戒可说。今此说者受者。皆方便也。
○二颂前起后。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千百亿释迦。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听我诵佛戒。甘露门即开。是时千百亿。还至本道场。各坐菩提树。诵我本师戒。十重四十八。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繇是成正觉。是卢舍那诵。我亦如是诵。汝新学菩萨。顶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谛听我正诵。佛法中戒藏。波罗提木叉。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大众皆恭敬。至心听我诵。
此段总颂上下。开说心地戒法。结前起后。赞叹劝受奉行大略也。我今卢舍那者。此明本迹之佛。圣人说法。皆以无我。破一切我。今言我者。非同凡夫我相之我。亦非外道神我之我。乃至亦非权乘假我之我。是乃无我中我。八自在我。无生我也。今者。当说时也。卢舍那佛。即正报身。毗卢遮那即正法身。然佛法身。乃有一身。二身。三身。十身等别。此佛圆摄一切。故云。我今卢舍那也。方坐莲华台者。此明本迹依报国土。方者正也。坐者安也。以正心地法戒。安住其身。及安一切众生身故。莲华总有二义。一处泥恒净。二出水香洁。喻显心地戒体。在凡夫中。本无垢相。在圣人中。本无净相。所谓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沧海。踞涅槃岸。桂轮孤朗于碧天也。又莲有开合义。以表如来开权显实。会权归实。谓开一乘心地戒法之实。演说十重四十八轻之权。复会归本源自性清净心地戒体之实。又表舍那一体。化为千释迦佛。复现千百亿释迦佛。而此千释迦佛。千百亿释迦佛。皆摄归于卢舍那佛之本体也。又因果齐彰义。即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故。台者。即高显也。以表舍那心地戒体。无有及者。无有逾者。所谓一切众律中。戒经为上最也。又台居中。以中摄十方故。即表舍那如来。为千佛主。心地妙戒。为众戒本也。周匝千华上者。明应迹依报土。显本迹依报。周遍融通之义。复现千释迦者。明应迹正报身。显本迹正报。周偏融通之义。谓千华上。每一华中。复有一化佛身。而坐其上。即显从一光明金刚宝戒中。演出十波罗提木叉之妙戒也。一华百亿国者。明迹迹依报土。显迹佛依报。周遍圆融之义。谓千华朵。各有百亿叶瓣。每一叶瓣。为一佛国土。每一国土中。有一化佛。为众说法。以表四十八轻。乃至无量戒品。亦皆从十戒中演出。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者。申明应化同时。体用不二。表心地戒。品数虽多。同一梵行体也。已上八句。显明从体起用。如是千百亿下。显明摄用归体。言千百亿释迦。以千释迦为本。千释迦佛。又以卢舍那佛为本故也。已上三节。总颂大部。前九品文。正为开说心地戒法缘起之义。千臂经中说心地戒品前。先取此义。后说三贤十地法门。文义错综。以今上卷文中。亦有从本起迹。摄迹归本之义。此似以后例前。而为发起之端。向下正颂此品起发繇也。千百亿释迦等五句。此颂上卷。自尔时释迦佛。身放慧光所照。鼓动天人生疑。玄主集众。请问光相。释迦接众。至舍那所。听受心地戒藏。一大段经文义。问。今只言千百亿释迦。至舍那所。不言千释迦。何也。答。既千百亿释迦。皆各接微尘众。至舍那所听受戒者。则千释迦。亦各接微尘众。来听受戒不待言矣。问。所言各接微尘众。是何处众。答。是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于应迹本源世界。垂手接引。不可说不可说。生疑作念。大根众生。至本师所。听受心地戒法。正明小根机者。未堪与也。俱来至我所者。谓能接佛所接众生。俱至华藏。故云俱来。听我诵佛戒者。谓听舍那所诵诸佛大戒。以显此心地大戒。是诸佛共证也。甘露门即开者。赞戒德也。谓此戒法。如世甘露。若得食者。便获清凉。不老不死。若人能受净戒。当下即出三界生死热恼。喻甘露门开也。是时千百亿下四句。颂上千释迦佛。与千百亿释迦。领众至舍那所。听受戒竟。复即各还本源世界。示现受生。出家成道。上升天宫。十处说法化天已毕。又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界。说本卢舍那佛。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乃至本源自性清净。一段经文。是时千百亿者。即舍那佛。为千释迦传授心地戒法授受时也。还至本道场者。谓千释迦。及千百亿释迦。听戒已毕。复还本道场中。说法利生。以显诸佛。出定入定。去来坐立。皆不离本体故。言坐菩提树者。显诸佛成道转法。同一本觉。无二道也。诵我本师戒者。显戒授有师。不忘根本心故。已上颂前。向下颂后。十重四十八者。出戒相也。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者。赞戒功德。谓若人能受持此戒。能灭愚痴暗障即。如日月。能破昏暗。又持戒人。清净六根。于一切法。常得解脱。亦如日月。朗照十方。于空往来。自在无碍。又持戒者。灭除罪垢。即如杲日。能消霜雪。又持戒者。能灭身心热恼。即如明月。能清凉故。亦如璎珞珠者。谓持戒人。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一切功德智慧法身。悉繇戒度而成就故。如璎珞珠。庄严身相。圆满好故。微尘菩萨众。繇是成正觉者。显持戒者。利益真实而不虚故。言微尘众。显持戒者。获益众多。如是无量无边微尘众。繇持十重四十八轻戒。而得成佛。以见冀佛果者。必当受持此戒也。是卢舍那诵。我亦如是诵者。承上。谓此诸戒。繇我本师自诵。我亦随诵。非自不诵教人诵也。汝新学菩萨等四句。劝自受以授人也。上言微尘诸菩萨众。既繇兹戒而得成佛。汝等新学菩萨。应当一心顶戴受持是戒。以受持是戒已。更当转授诸众生也。自利利人。故称菩萨摩诃萨也。若不转授众生。滥同声闻人矣。谛听我正诵等三句。此诫听也。谛者审也。听者领也。我正诵者。拣非外道。二乘所诵偏邪戒也。外道。妄计前世从鸡狗中来。即持鸡犬等戒。独立啖秽而行苦行。望生天上。名曰邪戒。即是邪诵。二乘。持诵寂灭空戒。名为偏戒。即是偏诵。今诵大乘实相心地妙戒。故名正诵。此法既正。若非审谛而听。终不得入一乘实相心地妙戒。是故须当审谛听也。佛法中戒藏者。佛所说法藏有三。此三藏中戒藏也。戒藏。即毗尼。梵语毗尼。华言性善。谓性本自善故。亦云善住。能令佛法久住世故。亦云善寿。谓毗尼住世。则佛法住世。毗尼若灭。则佛法速灭。毗尼乃佛法中寿命。故云。佛法中戒藏也。波罗提木叉者。即戒果义。持戒为因。解脱是果。是故若人能持净戒。保卫得大解脱也。大众心谛信下四句。劝谛信也。谓听而弗信。则空听无益。故须当谛信兹戒。为成佛正因。能如是奉持。当来决定成佛无疑。且我是已成佛。繇我信持如是心地戒品。已得福慧具足。又我是已成佛。尚常作如是信。况汝未成佛乎。是故劝汝应谛信也。一切有心等者六句。此劝受也。谓既信当受。信而不受。非真信也。言一切有心者。拣非木石无心也。谓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岂小因小果。故云。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也。问。上云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此云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二义何别。答。上是从外而进。故云。皆入佛性戒中。此是依内而纳。故云。皆应摄佛戒。又上是返妄归真义。故云皆入。今是合觉背尘。故名摄也。言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者。正明皆应摄佛戒义。盖心外无佛心。地外无佛地。今则众生既受诸佛心地法戒。岂不即入诸佛位耶。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者。举位赞奖劝进之义。问。上既云。即入诸佛位。此又云。位同大觉已。即当是佛。何以仅名佛子。答。戒位虽同大觉。而非实证大觉道果之位。以因行未圆。必经三大阿僧祇劫。广修六度一切万行。承事十方诸佛。尽行诸佛道法。行愿满足。始绍佛位。如灌顶王子。必绍王位。时为储君。祗称王子。今受佛戒。以修佛行。故名佛子。真是诸佛子者。佛子有三。一外佛子。谓诸凡夫未曾入道。未曾绍隆佛种。故名外子。二庶佛子。谓二乘人。但禀小乘教法。生于法身。不从如来大法中生。名为庶子。三真佛子。谓大乘菩萨。禀受如来大乘戒法。生于法身。故称真是诸佛子。言大众皆恭敬。至心听我诵者。结劝诫听之义。大众。即阎浮地上禀受佛戒。国王。王子。百官。宰相。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乃至天。龙。八部。圣凡同会清净之众也。皆恭敬者。恭就身言。即身业虔诚。敬就心言。即意业虔诚。外肃内虔。内外精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摄口业虔诚。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也。此有二义。一者。谓舍那所传心地戒法。我尚自诵。如对舍那佛面。如闻舍那佛语。况汝新学。可不至心听诵耶。二者。汝繇受持佛戒。即入诸佛宝位。是汝出世大事因缘。可不至心听诵。叮咛付嘱。词旨切矣。
○三正结戒品(二) 初标叙结受 二说戒相貌。
○初标叙结受(二) 初经家叙说 二佛自叙说。
○初经家叙说。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佛即口放无量光明。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此总标显结制心地戒法缘起也。言尔时者。即从天上。复下人间。示现出家成道时也。释迦牟尼佛者。示生娑婆之佛号也。初坐菩提树下者。即示始坐道场之处。成无上觉者。即正遍知觉。是如来示现所证菩提涅槃。二转依号。一切声闻。缘觉。诸菩萨等。无有等者。无有逾者。故云。成无上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者。示初转法轮之急务也。如来出世本怀。原为令诸众生。离苦得乐。同佛菩提。等无差别。柰众生不知其苦。是故世尊思惟。毕竟以何法门。能令众生离苦。故演波罗提木叉。保卫三业六根。得大解脱。众生离苦。佛愿满足。故先结戒。戒有大小乘分。大乘戒藏。被菩萨乘。小乘戒藏。被声闻乘。声闻戒狭。未称究竟。不言即成佛道。菩萨戒广。普被一切众生受戒。即入佛位。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又声闻戒。常随佛众。随事而制。菩萨修行六度。化利众生。不常随佛。波罗提木叉戒。乃即六度万行元首。故世尊最初成道。始转法轮。即先顿教。结此菩萨戒藏也。孝顺父母师僧三宝。显菩萨戒行。万行因中最胜因也。何者父母。即生身父母。以此世身。繇本父母怀胎乳哺。移干就湿。种种辛勤抚育而成。师。即本师和尚。乃法身父母。以我法身。繇师诲戒之力而生。又即师有三师。七师。皆有教诲之恩。僧。有同学。同见。同行。皆有成人之德。三宝。即佛法僧。乃慧命父母也。以我慧命。赖三宝熏修之力而得。如是谛思。父母师僧三宝。俱有深恩重德。实难酬报。当发孝心。而顺事之。即此戒中。便是孝顺。如不孝者。禽兽之不如也。故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此句承上。谓波罗提木义。其义广大。无量无边。此孝顺一法。何以能尽佛戒之义。曰。此孝顺深因。乃趣无上佛果至道之法。非同世间孝道。秪得人天小果而已。兰盆疏云。稽首三界主。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兹繇报亲深因。而成佛道极果。不孝。当致至极苦果。所谓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也。是故世出世间。善恶果报。皆在孝与不孝。儒典赞孝曰。至德要道。又谓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也。故曰。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此二句者。明波罗提木叉之名义也。上以波罗提木叉为戒。今只言孝顺曰。至道之法。而不言戒品何耶。盖孝顺所在。自然梵行具足。因得戒名。如法苑云。戒即是孝。众生皆吾父母。是故不杀。不盗。即守戒也。皆吾父母。即行孝也。又下经云。以常行放生业。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有生无杀。即孝即戒也。故此经首尾贯彻。十重四十八轻戒中。皆云孝顺心。恭敬心。慈悲心。而恭敬心。慈悲心者。悉从孝顺心中流出。故云。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者。此句再举孝道名位。正以尽戒义。制者法制。止者禁止。以诸戒心。修一切善。即得阿耨菩提。无善不修。便是孝顺心中之法制也。以诸戒品灭一切恶。便是孝顺心中之禁止也。故云制止。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心。是诸佛戒。此一法。三聚足。三身圆。以是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此吾佛世尊。始结波罗提木叉正义也。括而言之。如来出世。所说三藏十二部教。所诠者。戒定慧。所修者。六度行。所证者。无上道。是以始成无上正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戒。终至涅槃会上云。汝等诸比丘。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如佛在世。无有异也。波罗提木叉。戒也。是汝大师。孝也。是故始终所说。一以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总括收尽而已。佛即口放无量光明者。标心地戒法瑞应也。此经放光。共有六处。一者。释迦身放慧光。即果明因故。二者。玄主身放金刚白云色光。即因显果故。三者。舍那身放虚空光明。因果不二故。四者。舍那付授放光。光中召告。即明佛佛受持。皆此行故。五者。佛佛放光。光光化佛。现花供佛。以明必修本因。方得果故。今第六者。口放无量光明。说诸菩萨心地戒品。正明佛佛亲口宣传。毕竟要依心地戒光。为修行胜因。然后得证心地戒光之胜果也。是时百万亿大众者。总标戒光所摄。人天凡圣。有缘众也。诸菩萨者。内凡。外凡。地上诸菩萨也。十八梵天。即色界中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共十八位。六欲天子。即欲界中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之六天也。十六大国王者。西域大国。共有十六。既大国王秉受戒法。其余国王听受戒法。亦可知矣。合掌至心二句。明听受戒法虔恭意。合掌。即身业诚。至心。即意业诚。摄心谛听。言不乱发。即口业诚。以是三业虔诚。于此心地戒光。豁然通达。
○二佛自叙说。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亦诵。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诸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此段正明世尊结戒诵持之缘因也。佛告诸菩萨言。至十地诸菩萨亦诵数句。乃以己励人也。谓我是已成佛。今尚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况汝等初发心菩萨乎。半月半月者。每月二次诵戒。以十六日至三十日。为黑半月。初一日至十五日。为白半月。若逢月小。即二十九日。为黑半月。诵者。谓诵十重四十八轻戒。然此戒。乃一切诸佛。菩萨。修证菩提涅槃之根本正因。此是释迦如来。半月半月立诵诸佛所传心地戒法。万古弘规。谁敢违也。言一切发心菩萨者。此即圆该十信。乃是发大乘心诸菩萨也。既初发心。亦当如我诵也。谓不但汝等初发心者当诵。即入理证真。十住。十行。十向。十地位诸菩萨。此诸菩萨。戒心既固。戒行已圆。如是菩萨。亦如是诵。其初心诵戒。尤可知也。是故戒光等者。此举胜缘。明胜因也。谓从舍那自诵。而即千佛随诵。以千佛自诵故。乃至新学。旧学菩萨。亦如是诵。是故戒光之缘。亲从诸佛口中流出。既言光从口出。是有缘矣。既有是缘。必有其因。以致此缘。故云。有缘非无因。故光。光等者。破执情也。恐凡外小乘。闻有缘有因。遂生执着。不达自家本有戒光。向外驰求。故云。此光非属青黄赤白黑之色尘法。非属四大幻色之妄身法。非属六尘缘影之妄心法非属外道为有为无之断常邪见法。非属二乘修证因果等戏论法。此心地戒光者。乃超情尘。离有无见。绝修证心。不可思议。是一切佛所证无上菩提无余涅槃。本源之法。是行菩萨道者之根本法。既此戒光。是一切根本法。是故大众诸佛子等。应当受持。应当读诵。应当善学。善学者。谓当于此心地戒光。必能受持通达其义。受而无受。无受而受。善用之也。诸佛子谛听者。诫听辞也。谓此心地戒光。实相大法。若不息虑忘言。默听玄会。则亦不能与之相应。是故劝谛听也。若受佛戒等者。举能受之人也。谓若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畜生。乃至变化人。如是等众。皆来受佛戒也。国王等解见前。言八部者。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之八部鬼神也。金刚神者。即护法大力士。畜生。即六畜等。变化人者是即天龙鬼神。禽畜等类。有大神通力者。故能化人形也。言但解等者。此明戒师。不得拣择义也。形虽有别。性本无殊。无论贵贱人鬼。但能解得法师说戒法语。即不得拣择。一一尽得与他传授菩萨心地戒法而去。莫作分别而留难也。皆名第一清净者。者字牒定。谓诸众生。于诸佛净戒未受之先。背觉合尘。染污梵行。故不清净。今受戒时。一切忏悔。洗涤净器。返妄归真。梵行具足。非同声闻次第清净。故云。皆名第一清净者。
○二说戒相貌(二) 初总说戒相 二别说戒相。
○初总说戒相。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我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此承上言。既受佛戒。为成佛因地心。当诵佛戒。明佛戒行。为成佛果也。佛告诸佛子者。呼告能受人也。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者。明所受戒本法也。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二句。牒明违法之人。非菩萨。非佛种子。二句。断定违法之过。谓波罗提木叉。是菩萨本业。今既不诵。即弃本业。本尚不得。云何利益众生。而名菩萨。故云。非菩萨也。此光明金刚宝戒。是成佛之真种。真种既失。即佛果皆失矣。故云。非佛种子。何以故。以不肯诵佛戒。不明戒性故也。我亦如是诵者。举自果人。以劝因人诵也。一切菩萨等者。举同因人以劝诵也。谓我乃果人。尚如是诵。况因人乎。且过去一切菩萨已诵。未来当诵。现在今诵。三世一切菩萨。同修因人。是已成熟菩萨。亦如是诵。况汝等新学而不诵乎。是故劝汝亦当诵也。我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者。谓声闻戒执身。以堕限量。而菩萨戒持心。离限量故。今于无限量中。表举一二。故云。我已略说。言相貌者。谓波罗提木叉戒体。本无形相。不妨有持戒者。得持戒之相貌。而毁戒者。获毁戒之相貌。所谓心持咒印。顾盻雄毅等是也。应当学者。劝习学也。谓上既知戒有持毁相貌。应当时时勤学不可怠也。敬心奉持者。谓敬奉此戒。当要尊重。刻刻行持。切勿忘失成佛种子。故云。敬心奉持。
○二别说戒相(二) 初说重戒相 二说轻戒相。
○初说重戒相(二) 初别说十重 二总结十重。
○初别说十重(十)。
○第一杀戒。
佛言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此释第一杀戒相也。声闻四弃。淫戒为首。声闻志出三界。无望成佛。唯断续生。故以淫戒居首。菩萨化利众生。以慈为本。是故一切众生。皆知贪生畏死。若断彼命。便失本慈。且令生衔苦。怨恨不忘。累生酬报无已。是以杀戒在先。故楞严经云。佛告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故戒之也。佛言。佛子下。正明杀事。乃至一切下。以轻况重。例明不当杀也。是菩萨下。正明佛子。戒所当持。而反恣心下。举不持之过。是菩萨下。结不持之罪也。佛言佛子者。呼其人而告之。言为佛子。受持佛戒。常依戒修。不可轻违佛制。以下仿此。言自杀者。是自己行杀。乃身心所造杀业也。教人杀者。虽不自己行杀。而使他人行杀。乃心口所造杀业也。或不自杀。亦不教杀。假以巧设方便。令其致死。是名方便杀。乃意地所造杀业也。赞叹杀者。谓以竦踊语。令彼杀者。快意而行。亦属心口所造。见作随喜者。谓见他行杀。虽亦不教不赞。然其心念随而喜之。此属意业。乃至咒杀者。谓杀法甚多。不悉繁举。故超略之。以西域有恶咒。咒之令死。亦属心口所造。以上所杀之相。或只有杀因。若杀缘不至。则不成杀。或因缘会合。而前起杀念。不复相续。亦不成杀。必因。缘。法。三事成就。方成杀业也。言杀因者。谓诸众生从无始来。具有贪等种子。十恶业因。初心菩萨。见思等惑。诸烦恼障未空。杀等习气不忘。忽起一念现行。故名杀因。杀缘者。谓所杀人畜等。宿世怨家聚会为缘。杀法者。谓刀。杖。网。恶咒。方便等。断彼命根为法。繇是三种和合。任运成杀为业。以致当来互相杀害也。菩萨绍隆佛种。上弘下化。求解脱道。必以慈心为六度本。是故戒杀为第一事。又不但人。与大身众生。而不得杀。乃至一切凡有命者。如草。如木。但有生长义者。俱不得无故而加折损。况生灵耶。问。菩萨冤亲普度。是杀皆遮。但戒故杀。似非等慈。答。一切遮者。为出家菩萨言也。如国王宰官。杀一救多。兴善灭恶。正权乘菩萨。大慈悲心。故有遮有开。但戒不得无故为名为利以私心成杀也。是菩萨等者。正明佛子所修之道。而劝其当行也。慈悲心者。是菩萨根本心。乃于此心。应当常恒安住而莫忘失。故云。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常住二字。贯下孝顺心也。以慈悲心。爱众生如赤子。恒与之乐而拔其苦。以孝顺心。敬众生如父母。不敢违忤。而常恒奉事之。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者。此方便救护四字。乃是慈悲心。孝顺心中。救护众生善巧学处。使一切众生安乐。永离刀砧等苦。而返恣心快意杀生者。者字断定非为之词。谓修菩萨行者。若见众生有苦。如不能救护者。尚缺慈悲。已乖本行。况复恣纵其心。快逞其意。以杀众生者乎。其残害已甚。正所谓断大慈悲心。故当结罪。是菩萨波罗夷。波罗夷者。华言极恶。亦云弃罪。谓犯此罪。永弃佛海之外。不得入于清净众中。共同说戒羯磨。一切僧事。皆无有分。故云弃罪。当堕恶道。故云极恶。云是菩萨波罗夷罪者。表其分位当然。是自失其分位。故曰。是菩萨波罗夷罪也。自从上若自杀下。至不得故杀一节。此即摄律仪戒。谓无恶不止也。从是菩萨下。至救护一切众生一节。此即摄善法戒。谓无善不修也。既断一切恶。自不令其至于苦地。既修一切善。自然令其得至乐处。是为饶益众生戒。所谓无生不度也。繇灭一切恶。而惑尽障除。以诸恶尽净故。名为断德。因断成功。当来果上证法身佛。繇修一切善。而智显慧开。以诸善集聚故名为智德。因智成功。当来果上证报身佛。以断恶修善。饶益众生故。名为恩德。以恩成功。当来果上证应身佛。如是三德身相。总在三业。六根。断恶。修善。而得成就。是名菩萨波罗提木叉反此即波罗夷。余皆仿此。
○第二盗戒。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物。劫财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此释第二盗戒相也。盗者。谓不与者不得故取。若强取者。皆名偷盗。所谓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故应戒也。若佛子下。至一针一草。不得故盗一节。此名摄律仪戒。而菩萨下。至生福生乐一节。名摄善法戒。以上断恶修善。即饶益有情戒也。言自盗者。谓亲手窃取人之财物。名为自盗。令他行窃。名教人盗。假设方便善巧而取。使彼自然而与。名方便盗。念诵邪咒。以幻术力。令彼财物自然而来。是名咒盗。盗因者。谓无始熏习贼贪种子为因。或暂起盗念也。盗缘者。谓金银等宝现前助成盗心为缘。盗法者。即设巧计盗人财物为法。盗业者。谓因。缘。法。三事俱备。任运成盗。以致当来为畜为奴。世世偿还苦报。不但人民财物。不得行盗。乃至鬼神之物。亦是有主。如祠庙中供具等物。亦不得盗也。劫贼物者。谓劫盗所得之物也。一切财物下。以轻例重。明决不得盗也。谓毋论贵贱轻重。一切财物。而不得强取。即若至微至贱。一针一草。皆不得不与而取。若取即犯盗戒。故曰。不得故盗。而菩萨下。劝其当行也。而为菩萨者。应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亦如父母。是故当生孝顺心。供养如佛。如父。如母。若盗彼物。即名盗佛物也。应生慈悲心者。即菩萨本行心。此心能与其乐。能拔其苦。当观众生。如子如女。不以忍心令其饥冻。故云。应生佛性慈悲心也。常助一切等者。承上。既是恒具孝顺慈悲之心。是故应当常助一切人。生彼身中之福。生彼心中之乐可也。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有是理乎。是故结成不应之过。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三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此释第三淫戒相也。淫者。谓与男女身心流逸。污净行故。此即三界。四生六道众生。轮回生死根本法也。淫根不断。永无得出生死轮回。所谓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故当戒也。自淫者。谓自身与男女作缠缚故。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