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81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擔水砍柴-聖嚴法師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4-8-29 09:13: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禪是運水與搬柴  現代人的工作所得稱為薪水,有它的典故,是指古代的讀書人和官吏,淡泊清廉,生活得非常節儉,朝廷所給的待遇,僅夠買柴燒水,而不敷主食與副食之需,所以稱為薪水。

  在古代禪修者的生活,比之於書生還要簡樸,連柴與水都無人提供,必須自給自足,所以人人需要勞作,每天的恆課之中,一定會有運水搬柴的「坡事」。
故在禪語之中,就有龐蘊居士(?七八五——八O六?)所說的「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便是禪悟者的生活寫照。這也就是說,對於禪者而言,日常生活中,處處是禪機,待人接物時,事事有禪意。

  生活就是禪,在今天的社會,除了家庭生活還有工作環境、社會的環境,在工作環境之中,又有工、商、農,還有軍、公、教,乃至自由職業的宗教、文化、娛樂、餐欽等生活方式。
不像古代禪者生活那樣地簡單,從早到晚只有寺院的作息。所謂吃飯、睡覺、走路,以及廚房和莊園的工作。所以在禪宗的語錄中,常常發現禪師們就用這些生活現象,來表達他們活用的智慧,例如:
  、源律師問珠慧海:「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問:「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困來眠。」
  、有一僧問溈山靈祐:「師的道法為何?」師曰:「一粥飯。」
  、有一僧問趙州從諗:「學人迷,乞師指示。」師云:「吃粥也末?」僧云:「吃粥也。」師云:「洗缽去。」
  、黃檗希運曾云:「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路,不曾踏著一片地。」
  
  以上四個例子,都講到吃飯,其中一個例子講睡眠,一個例子講行路,實際上,就是以此而代表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衣、食、住、行的生活行為。
未悟的迷人,把「道」看得很玄,想得很遠,真像儒聖所說:「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又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是通過禪者的體驗,『道』並沒有那麼神秘。
只要凡事離瞋、離愛、離自我中心的價值判斷,那就是道、悟、解脫、智慧。總之,禪不離現實的生活。
  
  在兩年前,有一位居士,送我一盒好大的紫色葡萄,經過供佛之後,他一定要我吃給他看,我初嘗一口,覺得非常鮮美,甜度適當,而且有馥郁的清香,所以我連聲說好吃,旁邊一個弟子見了就說:「看,師父也貪吃。」那位居士在一旁,看了非常歡喜。
到了第三天,那位弟子把葡萄依舊全部留給我吃,而那位居士又給我送來了另外兩盒同樣的葡萄。我就對他們說:「我沒有準備開葡萄酒廠,為什麼把這麼多的葡萄給我?」
  他們一僧一俗,異口同音:「怎麼師父前天愛吃,今天又不愛吃了?」
  我向他們笑笑,歡一口氣:「好吃,是事實,貪吃則不然。」
然後告訴他們:對於一個修行的人而言,應該也有和常人具備的常理、常識和常態的價值判斷,但他如果對好的就貪,不好的就瞋,那就離開了道心。
   
禪是普遍的存在
  禪既然是無法形容說明的內在體驗,它就不是一樣實質或有形的現象,但也可能就是所有一切所能被你接觸、發現或感受到的現象,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體驗到禪,說什麼也不是,如果已經體驗到禪,那就是處處都在,俯拾皆是。
  
  所謂普遍的存在,它是宇宙萬象每個獨立的、個別的事實的存在。
比如說,你不是我,人不是牛、水不是火、東不是西、上不下。
而且你對每一個個體,如果深入細微的分析,也有更多更多獨立存在的個體現象,這在佛法的名詞叫做萬法或諸法,每一法都有它的界限、定義、特性。
對於一個已經有了禪悟經驗的人,面對著諸法現象,他會清清楚楚、明察秋毫、一目瞭然、次第整齊,那些也就是如實的反映。這可從祖師們的語錄中得到證明:
  一、圭峰宗密禪師云:「鏡明而影像千差,心淨而神通萬應。影像類莊嚴佛國,神通則教化眾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悟後的人,心裡非常平靜。如毫無一絲漣漪的水面,像毫無一點纖維塵的鏡面,他可以映現一切的景物而且毫釐不差,所謂如實的應酬。
也就是因為心中無事也無物、坦蕩、空曠、明朗、絕對的客觀,所以能夠對於一切的事物都能恰到好處的應對處理。
顯現在他心中的千萬種現象,不論美醜、善惡、陰晴、圓缺,無非是佛國的依正莊嚴。隨緣教化無量眾生,而仍能心無罣礙,因為自在所以稱作神通的妙用。
  
  二、李翱問藥山惟儼禪師:「如何是道。」師曰:「雲在天,水在瓶。」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一天有一位韓愈的學生李翱,也是一位大學問家,去參訪惟儼禪師,問起:「什麼是道?」因為道在中國儒家、道家、諸子百家,各有各的定義,大致上說「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氣。」老子則說:「道可道非常道。」都是說明道非具體的事物而是抽像的觀念,甚至是不可捉摸的一種存在。
李翱當然也知道,佛教所說的道指的是菩提,既是修行的理念和方法,也是修行所證的經驗,看看這位悟道的高僧,怎麼解答「道」的涵意。
而禪師的回答很簡單:在天上是雲,裝在瓶裡是水,同樣的東西,有不同的現象,清清楚楚,毫無不混亂。
水可以變成雲,雲也可以變成水,可是在瓶中的是水,在天上的是雲。
這好像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身份,應該非常明白,這就是「道」,不須要把道的含意想得那麼高深莫測,玄而又玄。這就是禪的立場所見到的世界。
  
  宏智正覺云:「歷歷不昧,處處現成。」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悟後的心境,對任何差別的事物、一切的現象,看得清清楚楚,一不是二,三不是一,但是也不會由於現象的錯綜複雜而使自己的方寸失去了方向。所以說處處都是現成的,叫它道也可以,叫它佛也可以,叫它什麼都可以,那就是禪的悟境。
  
  禪是內外的統一
  此所謂內外的統一,就是全體的和諧。
這可以有三個步驟:第一、當你由於打坐或者是按摩,道家所謂導引,印度瑜伽術的體位運動,都可以使得人體的氣脈通暢,而感到身心合一的輕鬆和平安。
第二、用打坐或冥想、祈禱等的方式,可以使我們經驗到外在的環境跟內的心靈,合而為一,此即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現前。
第三、用禪定的功夫,專注於修行方法的焦點,漸漸使得前念與原形念連續不變,沒有任何雜念出現,那就是定境,是定於一境或一念,那就變成了內在的統一。

  如果一位禪師在日常生活中和外界接觸之時,他所表現的層次,應該是屬於內外的統一。這也是讓許多的宗教家及哲學家,認為對「道」的體驗,不論西方或東方,雖有解釋的不同,而體驗的內容,應該是相同的原因。其實從禪的立場來看,它的層次是有深淺的,那就是因為心念的統一,以及連「統一」都要超越的層次,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爭論也沒有必要,現在舉三個例子如下:
  一、有人問石頭希遷如何是西來意?」石頭答:「問取露柱。」
  所謂「西來意」是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從印度東來,傳授禪法,那麼究意傳的是什麼?什麼叫做禪法?能夠說明嗎?能夠讓我們看到嗎?在一般的常識,知道禪法就是心法,需要以心印心,用語言及任何現象都無法表達說明,可是石頭禪師叫他去問露天的木樁或者露天的石柱,不論木樁或石柱都無生物,不可能給你任何答案。
但是在一位悟後的禪師看來,內心的體驗就是外在環境。而無情的木樁和石柱,和內在的心、自性的佛、印度來的達摩、現在你面前的石頭禪師,都是平等不二,一體無異,所以你要問我石頭,不如去問木樁、石柱就好。
   
  二、有一僧人問牛頭慧忠:「阿那個是佛心?」
師曰:「牆壁瓦礫是。」
僧又問:「無情既有心性,還解說法否?」
師曰:「他熾然常說,無有間歇。」
  這段話的意思。是認為佛心一定是在有情的眾生才有,而且那是無雜、無亂、清淨的自心,那就是大智慧心及大慈悲心。
可是從禪悟者的立場,認識佛心,不從理論解釋,而從內心與外境統一的觀點來說明。所以立法就是牆壁、就是破磚、就是碎瓦。
那位僧人還是不解;接著再問:「像這些無生物也都有佛的真心或清淨的自性,豈不就是跟佛一樣,那麼它們也懂得說法度眾生嗎?」
禪師的回答是肯定的:「這些無生物,不但說法,而且非常活躍、熱烈、積極的說法。經常說法,從無間斷。」這比起常識中的佛教觀點,更加灑脫,更加自在。
因為當佛成道之時,發現所有一切眾生,無不具備佛的智慧和福德,可是從禪師來看,不只有情眾生如此,乃至於動、植、礦物,一切現象,無不與佛同體。這就是內外統一的體驗。只要心中有佛,心外諸法,無不是佛。
  
  三、有僧問洞山良價:「如何是佛?」師曰:「麻三斤。」問:「如何是佛?」師曰:「乾屎橛。」
  這兩個公案在禪宗史上非常有名,不同的人對它有不同的解釋。正常的佛教徒不會把無情的植物當成佛,更不可能用乾大便來形容佛,可是通過內外統一、凡聖平等、法法皆如的觀點,來看世間的萬象,就可以理解洞山禪師所見的佛才是真的。
也就是說,法法是佛,處處是佛。至於那樣的佛究竟是一個身體,還是無量身體?其實既有無量身也等於處處是佛,處處不是佛,統一就沒有差別,就沒有佛與非佛的問題。
  
  禪是內心的自在
  前面已經說過,禪悟的體驗是屬於主觀的,解脫的感受是屬於內心的。
如果心有所囿、心有所著、心有所繫,便會被境所轉,反之便得解脫。
所以禪宗特別重視心的歷煉,煉心又稱為煉魔。煉魔的目的稱為選佛,禪修的功夫叫做安心,只要心有牽掛,便不能安。
必須無心可用才能無心可安,便是真的解脫。解脫原人縱然身在囹圄,乃至繩捆索綁,斧鉞加頸,還能夠談笑風生。這就是內心的自在,屬於精神的層次,非局外人所能分享及體味的事。
  現在舉幾個禪宗的例子來說明:
  一、三祖僧璨的《信心銘》云:「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一般的人遇順緣則受,遇逆緣則瞋,順者謂之善,逆者謂之惡。
粗人或小人喜怒形於色,瞋受現於外,有教養的君子雖然能夠瞋愛不形之於色,卻無法不動於心,所以心不自在。
《六祖壇經》便告訴我們若能「不思善、不思惡」,便能見到我們與諸佛同根的本來面目。那也就是轉煩惱而成智慧,所以三祖稱之為「洞然明白」,也就是如《心經》所說的「心無罣礙」。明白什麼?就是發現只要心得解脫,就是萬事如意。
  
  二、牛頭法融的《心銘》云:「一切莫作,明寂自現。」
  小乘的羅漢聖者,因為已經斷盡煩惱,所以稱為「所作已辦」,自己心中沒有要做的事,也沒有不要做的事。就會體驗到心底的光明,是從不動中產生,既能明而常寂,便會見到自性的佛,就在方寸之間。
  
  三、清涼澄觀的《答皇太子問心要》云:「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成道,無一塵而非佛國。」
  這四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的每一個念心,無非佛心,以佛心看世間的每一個極微細的空間,無非佛國的淨土,也就是如果心得自在,此心即是佛。
以自在心看世界,此世界即是佛國,不論外在的環境好壞、順逆,對他來講,都是一樣,這是純粹主觀的解脫境界。可是不要誤會,主觀的解脫並不等於自我催眠,也不等於自我欺騙。
因為那是真實的體驗,就好像口渴的人喝到了水,肚饑的人吃到了飯,一樣的真實。
  
  四、大慧宗杲的《語錄》云:「欲空萬法,先淨自心,自心清淨,諸緣息矣。」
  如果心繫一法,便是不空,便有煩惱。如何做到心不系法,不隨境轉?
宗杲禪師告訴我們「先淨自心」就好。
淨心的方法很多,在他的語錄中,常常教人參無字話頭,當話頭參破之際,便是明心見性之時,便會發現自性本來清淨;到那時節,心外諸法,不論染淨、好壞、善惡,對他已是無可奈何。所謂八風吹不動便是對於這種心得自在的形容。
  
  禪是無我的智慧
  禪宗所說的無我、無相、無心,都是指的智慧而言。
無並不是等於沒有,而是指的心無所住的自我解脫。
沒有自我執著,卻有智慧的功能,它的功能,從主觀的表現是解脫,從客觀的表現是慈悲。
如果僅僅離開自我的執著,而不能產生慈悲的功能,那一定不是真的解脫。解脫是智慧,慈悲是菩提心,兩者的關係,如鳥的兩翼,車子的兩輪,必須平行發展,缺一不可。現在舉兩個例子如下:
  一、菩提達摩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云:「經云:『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
又云:「法體無慳,於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吝惜。」
又云:「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余五亦然。」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得道解脫之人,就像《金剛經》所說的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是說不會由於自我及眾生等的原因,而產生煩惱,名為「離我垢」及「離眾生垢」。
可是,不會因為自我解脫,而就不度眾生,相反的,更會積極的施捨所有的一切,才能真正表現無我無慳的智慧與慈悲。所以悟前的人必須修行,悟後的人還要修行,發菩提心是悟前的人為廣度眾生作準備,修行六波羅蜜,是悟後菩薩的正行。
  
  二、仰山慧寂問溈山靈祐云:「百千萬境一時來,作麼生?」
溈山云:「青不是黃,長不是短,諸法各住自位,非干我事。」  
經中說:「法住、法位,法爾如是。」
意思是說,一切諸法、萬事萬物,都有他們各自的現象和範圍,毫無混亂。
在統一的和諧中不失個別的差異現象。
若以智慧眼看世間相,每一相各有其自己的位椅子,所以說,青的不是黃的,長的不是短的,縱然千千萬萬的境界在你的面前同時出現,你不會黑白顛倒,張冠李戴,可是你也不會為其所動,受其所惑,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就好。
  
  禪是無著的生命
  生命的現象,可以分做一生一世的連續及多生多劫的連續,凡夫的生命是以業力而隨波逐流,生死不已;聖者菩薩的生命是以悲願的力量,往返於無盡的生死大海,廣度無量的眾生。
同樣是有生有死,凡夫是無奈的,菩薩是自然的,凡夫是受苦受難,菩薩是救苦救難,其不同的關鍵,就在於心有所著和心無所著。
  
  悟後的禪者,已經心無所著,既不在乎生與死,也不在乎不生不死,因為已證無我,我都沒有,究竟是誰去轉生死?因為已證無相,那就沒有生死相,也沒有涅盤相
換句話說,我無、法也無,所以能夠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盤,才是大解脫、大涅盤。這也就是為什麼偉大的禪師不需要為他們自己的生死問題擔憂的原因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小紅書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18 18:29 , Processed in 0.19141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