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12|回復: 1
|
念佛人應有的基本觀念與心態-
[複製鏈接]
|
|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4-5-15 15:38 編輯
《念佛人應有的基本觀念與心態》 作者:慧淨法師
壹、正 講
一個念佛人的為人處世,應該要秉持怎樣的心態呢?
念佛的終極利益
念佛有種種利益,比如能使念佛人消業障、增福慧、消災免難、遇難呈祥,很多事相,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無形中被化解而獲得圓滿的結果。念佛雖然有這樣的效 益,但這只是世間的利益而已。因為世間的利益,再怎麼富饒也是無常的,不是究竟的,人死亡之後,依然又再去六道輪迴了,所以,我們念佛的主要目的是要往生 極樂世界。也就是說,一個念佛人必定是以求生極樂世界作為他學佛念佛的最高、究竟,而且是唯一的目的,其他的效益則都是附帶的。
附 帶的意思是指,在念佛之中,雖然不知道,也沒去追求,但是它會自自然然賜予我們,就如剛才所講的,念佛就自然會有的利益。但是,我們主要的目的是要往生極 樂世界,絕對不會因為任何其他的因素,而退失我們念佛的願心;也就是說,對往生極樂世界的心,是由始至終,百分之百的堅定,不會中途退失、改變。
要先斷除五欲之心才能念佛嗎?
學 佛的人,不管是依聖道門修行,或是從淨土門而入,最終都是要降伏,進而斷除無明。不過,若回顧我們昔日的學佛過程,就會了解,愈是深入佛法,會愈發覺自己 原來是一個徹底的博地凡夫。我們都是凡夫,雖然我已經出家了,我也還是凡夫,在座的各位當然也還是凡夫;凡夫的內涵是什麼呢?就是貪瞋痴具足、妄想雜念不 斷。有妄想雜念,有貪瞋痴,所以貪著五欲的塵勞,只要是凡夫都有這種心念,只要還有這種心念,他就是凡夫。
那 什麼是博地凡夫呢?就是自覺自己的貪瞋痴煩惱比別人更加熾盛,妄想雜念比別人更多更雜。自己雖然學佛,但一直無法以自己的力量來修持佛法所講的戒定慧,無 力降伏貪瞋痴。但是六道輪迴卻又明明擺在眼前,這樣要如何呢?所以要求生極樂世界,唯有往生極樂世界,才能使我們這般博地凡夫,此生學佛,今生即成就佛 道,脫離生死輪迴。
就 如剛才所講的,我們都是博地凡夫,既是凡夫,就都有追求五欲之樂的心,追求五欲就是貪著恩愛,什麼樣的恩愛呢?就是男女的恩愛,眷屬的恩愛,還有貪名、貪 利、貪權力、貪地位。在這樣的情境下,我們要求生極樂世界,是不是要先淡泊執著,或非得先斷除五欲之心不可呢?不是這樣!
既 然不管學聖道門或是淨土門,都自覺自己的凡夫心念一點也沒有降伏,照常有貪著的心,那麼我們究竟要抱持怎樣的觀念來處理目前這種無力的困境呢?--因為我 們就是有這樣的貪著難以降伏,(照理應該要自我降伏,但是自己卻是毫無能力),也了解阿彌陀佛就是為我們這樣的眾生而發願、而修行、而建設極樂世界,來完 成這句萬德洪名的南無阿彌陀佛,惠賜給一切的眾生,因此我們才如獲至寶,發願依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學這個法門的心情是:今生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 絕對不會因為任何環境,任何因素而稍起退轉之念。
淨土法門的核心--願生心
由 此可知,剛才講的那種難以降伏的心是不會障礙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但是我們要有一種觀念:因為我們這個肉體還在這個世間,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在有生之年 難免還存在凡夫的心,貪著眷屬,甚至貪著一切,所謂見惑思惑的貪瞋痴,以及微細的塵沙惑與根本無明無法降伏、斷除,但是我們要清楚了解,不管如何,我們就 是要往生極樂世界!亦即雖然我們有生之年於這世間會有種種貪著,但是到了臨命終之時,兩者只能選擇其一的時候,我們是要選擇往生極樂世界呢?或是要選擇繼 續滯留娑婆?當然要選擇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選擇往生極樂世界,願生極樂世界這種決定的心,本就早已深刻地存在於我們的心底了。
我 們自始至終都清楚了解,雖然有很深的願往生之心,但是在現在卻又很貪著世間,假設現在就要我往生,或許我還會對紅塵戀戀不捨,因為認為自己還不夠老,養育 兒孫的責任未了,甚至於雖然子女都已成家立業了,仍要看孫子長大成人,或是其他種種心願未了等。簡而言之,我們雖然是念佛要往生極樂世界,但是畢竟都是凡 夫,一定會有這樣的念頭,對不對?當然啦,如果是過得比較苦惱的人,比如因疾病苦痛纏身、痊癒之期無望,或是家庭環境使我們很痛心,不如儘快往生的好,如 果是這樣的念佛人,他就會希望儘快往生到淨土。不過如果是一般生活還算順適的人,他一定還會貪著,這樣會障礙往生嗎?這樣也不會障礙往生!這怎麼會障礙往 生呢?本來阿彌陀佛就是要救度這樣的眾生啊!本來我們就是這樣的眾生,才需要往生極樂世界,求生極樂世界,否則,我們就不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不一定要靠 南無阿彌陀佛,我們靠自己就好了。
但 是,我們一定要清楚了解,到了臨終之時,在二選一的緊要關頭,你就不可以再對世間的一切存有絲毫貪著的心,因為你既已知道這是人生最後的時刻,這世間已經 和你無關了,你再怎麼留戀,再怎麼執著,再怎麼想停留在這個世間,都必然是徒勞無功,已經是不可能了。所以,當肉體已不能由我們作主,已經到了臨終之時, 這個時候我們的執著之心就一定要全部放下,這樣就可以決定往生。如果這時還是執著不放,那就表示平時說要往生極樂世界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這樣就退轉 了。
我 們要再進一步了解,因為你有你自己的業,你的子孫有子孫的業,我們死後如果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也還沒有墮入地獄,也沒有上升天庭或立即投胎轉世,這樣就 是在中陰身,中陰身頂多是四十九天,在這個四十九天當中,隨著過去生生世世,與今生今世所造的善業、惡業去投胎轉世,所以中陰身(俗稱靈魂)不可能永遠停 留在這個家庭。因此即使我們再怎麼執著世間,依戀眷屬,留戀這個環境,或者是貪戀財產(動產、不動產),也根本無法讓我們如意,因為每個人都是要隨業受報 的。想要和子孫們永遠相聚也是不可能的,譬如說我的神識生生世世要住在這個家裡,甚至於希望生生世世都投胎轉世與我的子子孫孫為眷屬,這也是不可能的。
我 們學佛的人了解這個業報道理,所以到了最後的關鍵時刻,要二選一的時候,我們就選擇極樂世界,不再選擇娑婆。我們不可以想要生生世世都在娑婆世界和現生配 偶結為夫妻,生生世世都和子孫作眷屬,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各人的業都不同。所以我們要了解六道輪迴是無常的,無常的本質就是苦,這就是「苦、空、無常、無 我」,因此,到了臨終之時,一定要完全放下。
我 們雖然放下,但其實並非失去,怎麼說是沒有失去呢?因為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反而會因為擁有神通,若想要回來探視子孫,就能立即回來探視子子孫孫,以及過去 生生世世的父母眷屬。如果他們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就一定在六道中輪迴,因為那時我們已有神通,就可以救度他們到極樂世界團圓。這樣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並不 是離開我們的眷屬,反而這樣才能看得到他們,才能有神通力救度他們,有足夠功德能夠庇蔭子孫。因此一個念佛人,一個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這樣的決心是從 現在到臨命終都不會改變的。
所 以,在生活的過程之中,雖然我們都會留戀子孫,但這是自然流露的,沒關係。可是,我們心底要明白,在那一刻來臨時,我們就要放下全部的心,歸投極樂世界。 總之,要有這樣的觀念:一個念佛人是決定願生極樂世界的,對往生來講,都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專靠南無阿彌陀佛,這樣才是一個念佛人。
念佛人應有的心態--深信因果
一 個念佛人的心態,就是要知道,今生今世所遭遇的成敗得失、苦樂禍福,所有的點點滴滴,百分之百都是跟我們的過去世有關,是生生世世所造作而來的。就是生生 世世以來有造那樣的因,所以今生今世才會出生在某個國家,做某人的子女,與某人結為夫妻,生幾個兒女,身體健康或病弱,頭腦聰明或愚鈍,事業成功或失敗, 際遇是順或逆……所有的點點滴滴都是我們生生世世自己所造作而來的,不是別人導致我們那樣的。
所 以一個念佛人首先要相信三世因果與善惡報應的道理,要有安分守己、隨遇而安、逆來順受之心,不要對人以牙還牙,這樣來念佛才會感到自在喜樂。若念佛人不了 解這種善惡報應、三世因果、自作自受的道理,就會凡事不平不滿、嫉妒計較、爭吵怨恨,他雖也念佛,依然是苦苦惱惱,乃至於會作出極端的行為,甚至於最後去 自殺。這樣的話,怎麼可以怪罪阿彌陀佛說:我已經念佛了,怎麼使我步上自殺之路呢?我是一個念佛人怎麼還會這樣呢?如此怪罪阿彌陀佛都沒有庇佑,這是不對 的。
其 次,既然我們的身體仍然處在這個家庭環境之中,與子孫家眷、親戚朋友互動往來,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應該有基本的做人態度,如果態度觀念有偏差就會導致自己 的苦惱。譬如說,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應該要互相謙卑體諒,多為對方設想,在態度方面要儘量親切和睦。但是,自己雖然念佛,習性依舊沒變,思想偏激、個性衝 動,三言兩語就與人爭吵,這樣自然與親戚朋友,左鄰右舍不和了,這時怎麼可以怪罪說:我已經在念佛了,怎麼仍會使我因緣不好?所以,做為一個念佛人,要了 解因緣果報的道理,要安分守己、隨遇而安、逆來順受、不要以牙還牙,不可以說你對我這樣,我也要這樣對你。
另 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將所遭遇的逆境怪罪在子女、媳婦、丈夫、妻子、或是其他人身上,應該要了解這都與曾互相欠債有關,這個逆境機緣,正是我們償還欠債的時 候,因為那都是我們以前欠他們的,我們過去曾經得罪、傷害過他,今世才會遭受他這樣的對待。想想看,天底下的男人那麼多,天底下的女人那麼多,你為什麼卻 會偏偏與這個人結婚,生育這種子女,與這種媳婦相處呢?這都是各有其相關的因果啊!所以,對於來到眼前的一切,都要歡喜做、甘願受,不可以牙還牙,否則前 債不但未還,又再另造一個新業了。
又 比如,已經有幾天沒吃飯了,結果肚子餓、胃痛,甚至餓到瀕臨死亡。我們應知,肚子餓有肚子餓的因果,如果這個時候竟說:我都在念佛了,怎麼還使我肚子餓? 這種想法就不符合因果了。又譬如說:幾天前氣溫很低,你故意只穿單薄的衣服,致使著涼感冒,卻又疑惑已經在念佛了,怎麼佛沒有保佑我、賜我健康,不受感冒 生病之苦呢?這樣的想法也是不符合因果業報的道理。
一 個學佛、念佛的人了解這個道理,所以第一會「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第二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三願生極樂世界。這個願生極樂世界,是講真的,不是講假 的,是百分之百願生極樂世界,這種心是堅定不移的。也就是說,雖然我們對這個家庭還眷戀不捨,平時當然也盡責盡分,不過若到了臨終之時,自然就會放下,因 為此生彼此因緣已盡,任你再怎樣也都無濟於事了。然而,這其實只是暫時的放下,因為到極樂世界之後,反而能夠達成我們繼續照顧眷屬的願望,而且在達成這樣 的願望時無凡夫心,境界更高超。
萬行不憑憑念佛
所 以,一個念佛的人,他深刻清楚,往生是專靠念南無阿彌陀佛,因此平生就只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除此之外,對於人情世事,當然也要恪盡本分,不可以假借念佛之 名,而迴避應盡的責任。是故,為人子女當然應當孝順父母;為人父母應該好好栽培子女;為人兄弟要互相和睦友愛;對其他人要儘量包容、援助對方,隨緣隨分隨 力去做自己做得來的善事,此即佛教所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不 過,他有一個明確的觀念,就是做任何的善事,對於往生而言,是沒有增減影響的。他只不過是隨緣隨分,隨順一個學佛人的本分和境緣,遵循「諸惡莫作,眾善奉 行」而已。為什麼?因為他知道往生極樂世界,不是靠這些善行。要往生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已經全部具足。所以,這六字名號稱為萬德洪名。
這 個「萬」字不是百、千、萬數目的萬,這個「萬」是指圓滿具足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也就是這六字名號就已圓滿具足一切,沒有絲毫欠缺,而且超越所有六度萬行 的功德。這樣說來,他平生所作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對往生而言,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而且也不相關。因為他不是靠這些來往生的,所以他做的這些事 情,不屬於正行,不屬於雜行,不屬於自力,也不屬於他力;正行雜行,自力他力,是針對往生而言的。如果與往生沒有關係,那就沒有自力他力、正行雜行的分別 了,因為這些都談不上。
所以一個念佛人,第一要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逆來順受,隨遇而安;第二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三要願生極樂世界。
念佛的方式
剛 才提到專念彌陀的名號,要怎麼樣念呢?念佛方式有: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心中默念四種。平時我們以金剛念為主,金剛念就是動嘴唇不出聲音,自己聽得到 別人聽不到。因為金剛念比較不累,可以從早到晚的長久持念。那麼還需要大聲念、小聲念嗎?這要視情況而定,若是大眾共修的時候,大家都出聲念佛,這樣大家 就都大聲念,但是如果隨眾念累了,那就轉為小聲念;若是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念佛,則以金剛念為主,如果有時候自己想要大聲念或小聲念,那就隨己意大聲念、 小聲念或心中默念,最主要的則是金剛念。
為 什麼我們比較鼓勵金剛念呢?原因是,金剛念只是動嘴念,不會累、不傷氣,又沒有默念的缺點。我們凡夫的習性就是妄想雜念不斷,妄想雜念不用去學,是與生俱 來牢不可破的。如果我們以為心中在默念佛號,而其實往往都沒有在念佛,那就自然而然會落入妄想雜念中了,所以我們要動嘴唇念,以動嘴唇來攝住我們的心。因 此平時最好養成動嘴唇念佛的習慣,走路也好、工作時也好、在家裡也好……都動嘴唇念佛,念成一種習慣。
專心念佛與散心念佛
再 進一步來講,還有專心念佛與散心念佛之別。散心念佛就是在走路也好,工作時也好,其他的任何時候,只要是不動腦筋的時候,我們都將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念 在口中,這樣稱之為散心念佛,而不是專心念佛。因為我們眼睛在觀望,耳朵在聽週遭的聲音。詳細一點說,眼睛在看週遭的環境,耳朵在聽週遭的聲音,手在做其 他的事情,但我們不會因為這樣就不念佛,只要還能夠念佛,我們就會繼續念佛,在這樣際遇中的念佛,就是散心念佛。
另 外一種是專心念佛,當沒有在做其他的事情時,沒有在動腦筋,沒有在想事情……,在空閒的時候,專心念佛,一字一句,都很清楚,這個時候的念佛稱之為專心念 佛。所以,只要我們在佛堂,不論時間長短,即使只是短暫的幾分鐘,都是專心念佛的時候,因為坐在佛堂,不用做事情,身體靜坐不動,閉上眼睛不看,只聽自己 念佛的聲音,稱為專心念佛。
一 個人的念佛不是散心念佛,就是專心念佛。所以,念佛有散心念佛及專心念佛兩種。我們一天有多少空閒的時間來專心念佛呢?二十四小時之中,有八小時要工作, 八小時要睡眠,三餐飲食、盥洗、娛樂……,除此之外,都是沒有做事情,沒有動腦筋的時候,我們一天當中有多少這樣的時間?初學的人,可以自我要求,利用這 樣的空閒時間來念佛,可以念幾千句、幾萬句的佛號,將它變成固定的功課。在這段念佛的時候,用念珠來計數,自己念了多少句的佛號?因為有加以計數,心才能 夠專注於佛號;不可以在有空閒的時候,東摸西摸,虛度光陰,白白浪費掉難得的專心念佛因緣;也不可以因為自己有在動嘴念佛,當有空閒的時候,也是東摸西 摸,說自己有在散心念佛,不應如此。有空閒的時候,我們就專門用來專心念佛。所以,散心念佛乃是因為一個念佛人,不論任何時間、任何場所、任何事情、任何 境緣,亦即行住坐臥,時處諸緣,理所當然都要念佛。若有專心念佛時間,就要專心念佛,不能只因有在散心念佛就忽略了專心念佛。
在士農工商中念佛
再 者,每個人的根機、因緣各不相同,有出家眾、在家眾;有士農工商的上班族,也有退休養老的銀髮族;有根器佳的人,一念佛就獲得心清淨的;也有經常煩惱深重 的人,念佛時妄想雜念極多。十方眾生的根器,各個不同,這都沒有關係,只要以他的根器去念佛就可以了。他是什麼樣的根器,阿彌陀佛就會怎麼樣地去救度他, 不會因為他是在家眾,念佛時妄想雜念很多,或是每天的念佛不太多,這樣子阿彌陀佛就不去救度他。
因 為阿彌陀佛知道眾生的根器,是各個不同,有的人比較有時間可以念佛,念得比較多;有的人比較沒有時間,所以念佛念得比較少;有的人比較精進,有的人比較懈 怠;有的心比較清朗,有的心比較煩惱,這就是千差萬別的十方眾生呀。但是,阿彌陀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冤親平等,自他一體,沒有任何差別觀念的。所 以,只要他是決心要往生極樂世界,完全依靠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都可以平等地往生極樂世界!因此我們念佛人也不要彼此互相比較,做比較會引致苦惱不安。 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隨自己的身分、力量,來約束、要求自我,一有時間就念佛。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乃至十念」,就是要我們就自己的時間來念佛,所以我們 就要隨順阿彌陀佛的願,有時間就念佛。
生處轉熟,熟處轉生
再 進一步而言,一切眾生都有心念,既然有心念,如果沒有念佛,就一定是念妄想雜念,念念都是業。《地藏經》云:「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 罪。」如果了解這一點,就該轉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個學佛的人,就要時時刻刻觀照自心,這樣才是一個學佛的人。當心念浮起的時候,自己要能察覺到,在察覺到 當下的念頭時,當下的念頭就消解了。但是,我們知道自己沒有這樣的消解力量,所以將這個念轉來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以念佛這個正念來消解種種妄想雜念。
因感娑婆苦,自然相續念佛
另 外,若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心很懇切的話,不需要別人的鼓勵鞭策,他自然而然會想要念佛。因為他知道世間是虛假的,是顛倒的,不是真實的。唯有極樂世界才是真 實的,阿彌陀佛才是真實的,才是值得追求的,才是值得心心念念去思慕的。在此情況下,他的心心念念自然會想要念阿彌陀佛。因為他知道盡其一生之中,最有價 值的,不是事業有成就賺大錢、地位崇高、家庭美滿,而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因為世間的一切榮華富貴,全都只是各人的因緣果報而已,而且苦樂禍福都只是暫時 的。更何況,其實娑婆世界是唯苦無樂,樂盡苦至,樂的本質即是苦。所以,他決定要徹底離苦得樂,究竟厭捨娑婆之苦,完全欣慕極樂之樂,他會有這樣的觀念。 既然有這樣的觀念,他的心心念念自然會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念佛是往生的正因,如果是這樣,他就是一個決定往生的人。
決 定往生的人,就是不必等到臨終的時候,才能夠確定他是否往生?是在臨終之前,現在就已經是決定往生的身分了。如剛才所講的,無論什麼樣的境緣,生病、自 殺、災難而死的……,都決定往生,對於這一點他不會有絲毫懷疑,因為他知道阿彌陀佛有大智慧、大神通、大慈悲、大願力,每個念佛人是怎樣的業,他的壽命到 何時結束,在什麼情況下往生,阿彌陀佛通通都知道!屆時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他。
因知佛心而大安穩
所 以念佛人因為了解佛心,他對自己的往生自然就沒有懷疑驚懼。為什麼呢?經典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一個念佛人,他時時刻刻、永永遠 遠、從現在到臨終,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之中!猶如水盛在杯子內,它不會流到外面。念佛人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之中,而且到了臨終之時,《阿彌陀經》云: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阿彌陀佛就會帶著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顯現在我們的面前。
因 為是阿彌陀佛先來,然後我們在命終之時,才能夠心不顛倒,正念現前,決定往生!這個時候,還沒有斷氣之前,稱之為臨終,在尚未斷氣臨終的時候,我們念佛人 就會看到阿彌陀佛出現,不管他是否昏迷,即使昏迷,也會在昏迷中看到阿彌陀佛。如果在病痛中,他也知道不是他不想念佛,只因現在痛苦到無法念佛,但是他的 心中有安慰,知道時間一到,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引他!所以靜靜地等待阿彌陀佛的出現。像這樣的念佛人,在這個時候,他的心中有極大的安心、歡喜、踴躍,知道 人生輪迴的苦、肉體的苦、世間的苦,已經要盡了,眼前有極樂之樂,平白地要送給他了。
所 以,一個念佛人對阿彌陀佛的救度,對佛心有這樣的了解,他在臨終病苦,無法念佛的時候,他的心中依然有安慰,有極大的喜樂。如果念佛卻對阿彌陀佛的佛心不 了解,或是對阿彌陀佛的慈悲智慧、神通願力不了解,這樣他就會苦惱。很多念佛的人,往往因不了解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本願救度道理,所以雖然有念佛,卻心生 不安,到了臨終之時,還苦苦惱惱,甚至於讓別人擔心他到底是否有往生,那都是因為他對佛心不了解;如果了解佛心,了解念佛的道理,不管他怎麼樣的念佛,他 的心都是安穩的,不會懷疑。所以,我們就是這樣在念佛的:你是什麼樣的根器,就以你現在的根器去念佛;對往生而言,你就是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只是在人 情世事方面要看淡,對於應盡的本分仍要盡力。這是每一個念佛人應具備的根本心態。
守大體、有分寸
身 為佛教徒,對於佛教也應隨緣隨分去護持,但是,有一個原則就是不自苦、不自惱。若做了之後,覺得很辛苦、懊惱,這樣就不妥當,就不需要去做;要做就做到讓 自己感到喜樂,感到有價值,感到有需要,否則若做得苦苦惱惱,會使自己不安樂、不歡喜,而且也會或多或少與他人結怨,這樣就不適當了。
念 佛人為人處世有一個原則,就是兩句話、六個字:「守大體、有分寸」。守大體就是:這句話應不應該講?這件事情是否應該去做?是否應該去和這個人接觸?如果 是不應該,就不要起這樣的心念,說這樣的話,做這樣的行為;如果是應該去做,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應該要怎麼做?分寸要怎麼拿捏?這就是守大體、有分寸。 無論任何事情都要「守大體、有分寸」,夫妻、父子、兄弟、朋友、蓮友……彼此之間,都各有各的大體和分寸,所以任何事情都要守大體、有分寸。一旦沒有守大 體,沒有分寸,就一定會混亂,將帶給彼此苦惱。
《念佛人應有的基本觀念與心態》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註冊
x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4-5-15 15:32:15
|
只看該作者
貳、問 答
1問:一個念佛人,若臨終時卻未見阿彌陀佛現前來接引,要怎麼辦?
答:念 佛人臨終時,阿彌陀佛百分之百決定現前,臨終之時未見到阿彌陀佛現前,他就不是一個念佛人了,因為有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果,因果是必然的。因此,若 是一個念佛人,已經快到臨終之時,卻還沒有見到阿彌陀佛現前,因而心生煩惱,就表示他對這個道理還不了解,因為時候未到彌陀才未現前,只要時間到了,阿彌 陀佛一定會現前,他終究會看到阿彌陀佛的。所以不需要有這樣的疑惑,有疑惑就是對道理不明瞭。對道理不明就會起疑,起疑就會不安,不安就會苦惱,故云: 「理明信深」。所以,我們對彌陀救度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明白。
我 一直都在開示這樣的道理,沒有離開這個範圍。如果某人有那樣疑惑的問題,乃是因為他是學一般通途的淨土法門,而不是學我們淨土宗的純正法門,才不明瞭這個 道理。也就是說,他現在雖然有在念佛,但是在他的觀念中,臨終卻不一定能往生,因為他不知道到了臨終之時,是否還能夠正念現前?有人說:「臨終一念,勝過 百年修行」,他就是抱著那種觀念。可惜,他不知道,他只要負責現在好好念佛,臨終之時,就不必再有什麼擔憂,因為阿彌陀佛自然會來接引他。由於他不明瞭這 個道理,所以才會想到雖然現在念佛,萬一到了臨終之時,病痛纏身,無法念佛,恐怕阿彌陀佛就不會來接引他了?這就是剛剛所講的,一個念佛人,如果對佛心不 明瞭,就會有這種驚慌、疑惑與不安。
2問:平常自己念佛應念六字,或是念四字即可?
答:平 常念佛,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為主。在佛堂打坐,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走路的時候,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但是在臨睡的時候,就只要念阿彌陀佛四字即 可,若是因為病痛纏身,無法念六字佛號時,也只念阿彌陀佛四字就好,或是只念二字,一字也可以;因為念六字是阿彌陀佛本身,念四字也是阿彌陀佛本身。所以 念六字也好,念四字也好,念二字、一字也好,全都是阿彌陀佛本身,只不過六字是比較完整的而已。甚至如果到了臨終之時,都沒辦法念出佛號,這時只要相信阿 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這樣也同樣會蒙彌陀救度。
六 字有特別的涵義,表示我們眾生與阿彌陀佛是一體不二,佛凡一體,機法一體,而且也表示阿彌陀佛將功德迴向給我們,我們則隨順阿彌陀佛的救度,彼此互動,相 互呼應,若是念四字恐怕就沒有這樣的涵義。所以,平時就以念六字為主,但是,並不是非念六字不可,不是這樣的。因此,若在某個因緣下無法完整地稱念六字名 號時,就改念四字、二字、一字,這樣全都可以。因為我們現在還健康,可以稱念六字名號時,當然就以稱念六字名號為主。
雖 然念四字比較簡略,但因為不明瞭以上說的這個道理,往往流於自力而不自知。比如有人念四字的時候,常常愈念愈快,他的目的是為了攝心,希望能剋期取證,這 往往兼含有自力之心。反之,如果他沒有自力的成分,完完全全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他只不過是藉這樣來降伏自心,這樣也是可以的。所以,怎麼樣的稱念都可 以,端看他是否有完全靠他力?是否有全靠阿彌陀佛?是否有依循第十八願?這個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如果他了解這個道理,有這個信心的時候,他再怎麼樣的 念佛,都是正確的,而且他平常就會以念六字名號為主。
淨 土宗念佛會已經出版很多叢書,書是作者智慧的結晶,而且在出版之前,都會經過仔細修訂,所講的道理也都較齊全。所以擁有書本,就好像有善知識在我們的身 邊。一般聽別人講,往往聽過就忘記了,若有書本就可以隨時重複看,學而時習之,多聞熏習,這是書本的效果。有很多的道理,在書本中已經有記載,如果擁有這 些書本,遇有空閒的時候,就開卷閱讀,這樣就可以「理明信深」了,道理明瞭,信仰就自然堅固深切。因為人的一切思緒行為,都是由心主導推動的,有怎樣的心 就會有怎樣的言語和行為,產生怎麼樣的命運,變成怎麼樣的結果。當然,聽聞也有需要,聽有聽的印象,聽有聽的感受體會,只不過聽聞是一下子就過去了,想要 再重複聽聞,須得有錄音留存,再借助機器播放,比較費事一點。所以,如果有書本,就儘量看書,識字的人,應該多加閱讀才是。
3問:以前每逢初一、十五或是清明節祭祖的時候都會燒紙錢,現在是不是念佛迴向就好?
答:以 前每逢初一、十五,世間習俗都是燒紙錢,我們淨土法門不需要這樣,祭拜則仍依慣例,誦一部《阿彌陀經》之後,就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在祭拜之前,可以呼請祖 先跟我們一起誦經念佛,並對祖先開示淨土法門的相關道理,這樣就可以了。如果時間不夠,《阿彌陀經》也可以不用念誦,直接念佛迴向就好,初一、十五、清明 節……都是這樣。
掃 墓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風俗,表達我們對祖先的懷念與孝心,同時也有益於世俗人心的忠厚、和睦。所以,清明節依舊到祖墳祭拜也是可以的,但要素食, 儀式上就依剛剛所講的,誦經念佛之外,不需要再作其他的。當然,也要有現代化的觀念,祖先的遺骸要火化,骨灰要放置在有出家人照看的靈骨塔裡,不要因為公 墓較便宜而放置在公塔。為什麼呢?因為有出家人在照看的靈骨塔,早晚都有拜飯、誦經,每年也都有舉辦超度法會。假使我們的祖先仍在六道中,這些超度法會對 往生者都會有某種程度的助益。
在 遺體的處理方面,台北有在推行灑葬與樹葬。把骨灰埋在樹下做肥料,這個方法很簡省,埋在樹下大約半年就化成肥料了,這個叫做樹葬。灑葬就是把骨灰灑在花草 下做肥料。我覺得灑葬最理想,因為經由樹葬的往生者,有時還會執著那棵樹木是我的墓,若是火化之後灑葬,則可破除執著心,讓我們領悟這不是我的,這個世間 必定是無常的,最後終將成空的。如果骨灰磨成粉像麵粉這麼細,這樣要結緣的時候,也可以跟麵粉拌一拌,灑在山上跟野生動物結緣,因為我們以前都曾吃過野生 動物,或是灑在海中,因為我們以前都曾吃過水族。
4問:我們能不能平時就可以從一個念佛人的外觀言行,看得出他是不是臨終一定會往生極樂世界?
答:這 要看他有無往生心?信心堅定或淺薄?是沒辦法單從他的外表看出來的,因為我們人都會虛假,做給別人看,所以要自己問自己。他若是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對道 理了解,這樣他就會隨緣隨分去念佛,對他的臨終沒疑慮、沒苦惱,這就是我剛才說的:真正的念佛人,純情的念佛人,他是平生業成,他的往生是平生就已經決定 下來了。為什麼呢?因為臨終時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他去極樂世界嘛!
有 臨終來接這樣的果,他的因在哪裡?因就是平生他就已經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如果沒有,那就是他願生心不夠,或是對道理還不很了解,所 以做法不符合正定業,對臨終還是有疑慮。因為每人的因緣根器各個不同,所做的事情雖然各個不同,但同樣都是念佛人,因為十方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所以先要 對道理明白,才不致困惑。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這個「易」有三個意涵:
第 一「簡易」,簡易就是簡單不複雜。我們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不是要我們去修戒定慧,累積六度萬行,才能夠往生。如果是那樣的話,那要修的就很多很 多,我們非但沒有時間,也沒有這種做得來的根器。若是只要念佛,這很簡單,只有念六字而已,行住坐臥,時處諸緣,士農工商,都做得到。所以第一就是簡易。
第 二「容易」,容易就是不困難。念佛會困難嗎?不會困難!有的修行方法雖然簡單,但是做起來很困難。念佛如果要作觀,比如《觀無量壽經》十三觀說的初觀是 「日想觀」,簡單嗎?只要觀落日而已,雖然簡單,但是不容易,我們做不到,也觀不成就。因為,若不能使雜念妄想的心定下來,這樣就觀不清楚。所以除了簡單 也要容易的,我們才易做到。
第三「安易」,安易是輕鬆而安樂。這個法門是輕鬆的、安樂的,使我們歡喜的。
總之,淨土法門即是「簡易、容易、安易」,若不符合這三點,就不是純正的淨土法門。
龍 樹菩薩在《易行品》中將這個法門譬喻為坐船,而說:「乘船則樂」,坐船輕鬆、坐船安樂嘛!除了這個法門以外的,都叫做難行道,譬喻如步行,而說:「步行則 苦」,走路就很辛苦,要去千山萬水之遙的地方,須跋山過嶺、涉水越溪,非常辛苦,還有種種的厄難橫阻在前,甚至會因體力難以負荷無法繼續走下去,半途就倒 下來了。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在修的是淨土法門,如果已經在修淨土法門了,卻還不能獲得安樂往生,這樣一定有問題。問題在哪裡呢?追根究底,簡單言之,就 是對道理還不明白,道理若明白,我們念佛的心一定是安穩的、滿足的,所以叫做易行道,叫做坐船,樂啊!這就是龍樹菩薩所說的。
我們這個法門叫易行道,容易到什麼程度呢?容易到我們坐在船上什麼事都不用做,只要安分守己留在船上就好了,搭這艘船既不用你花錢買船,也不用你買船票,也不用你出錢加油,也不用你掌舵駕駛……全都不用,因為這些都是阿彌陀佛的事情,我們只要安分守己就好。
什麼叫安分守己呢?就像剛才所說的:「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然後決定願生極樂世界,專一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是安分守己的念佛人。所以龍樹菩薩在《易行品》裡面說這個法門叫做「易行道」,用譬喻來講就是「坐船」,形容「只有樂沒有苦」。
我 們若要以自己的力量脫離六道生死輪迴,成就佛道廣度眾生是很不容易的。依據教理來講,從初住開始,經過一大阿僧祇劫,才能進入初地,又再經過第二大阿僧祇 劫,才到達七地,又再經過第三大阿僧祇劫,到等覺菩薩,才能成佛。而我們連見惑、思惑都無法降伏斷除,這樣離初地還有多遠呢?根本沒有辦法形容,天差地別 啦!可是現在,我們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讓我們橫超,雖然還沒有降伏煩惱,沒有斷除煩惱,沒有證到某種果位,但是就直接橫超到等覺菩薩的果 位,這樣有夠簡單嗎?(眾答:有)有夠安樂嗎?(眾答:有)所以,就是簡單、容易、安樂。只要念佛就能夠使我們脫離三界六道輪迴,以後不會再去造業造罪, 受苦受難,往生極樂世界就證入涅槃的境界成佛,然後再以等覺菩薩的身分倒駕慈航救度眾生,這就是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5問:如何才能至心信樂地念佛?除了「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之外,因為也還會重犯,是不是也要經常懺悔?
答:至 心信樂的「樂」,破音讀成「ㄧㄠˋ」(要),「至心」就是真心的意思,我真的信阿彌陀佛的救度。「樂」就是喜樂、歡喜、喜愛,我喜愛極樂世界,想要去極樂 世界,這叫做至心信樂;也讀作至心信樂「ㄌㄜˋ」(樂),就是說,有阿彌陀佛的救度,我的生死可脫,成佛可期,所以我很歡喜,有這個歡喜,所以叫做信樂。
有 至心信樂的人,他就會有一種心境,就是善導大師說的「念念稱名常懺悔」。為什麼呢?因為知道我們是凡夫,業障非常的深重,煩惱非常的強盛,但是偏偏沒有辦 法降伏,若沒有阿彌陀佛的救度,就沒有辦法脫離苦海。所以他在念佛的當中,內心之底就存有一種懺悔的念頭。若內心沒有懺悔的念頭,那麼他就不是一個念佛人 了,因為不合乎這種邏輯性。
所 謂邏輯性,意思是說,他一方面知道自己是生死凡夫,造業造罪,生生世世以來,欠別人很多,沒有辦法以自己的力量脫離生死輪迴,只有阿彌陀佛包容我們,沒有 嫌棄我們,不跟我們計較,甚至於把極樂世界成佛的功德,沒有條件、平白地全都送給我們。若了解這個道理,心境就會轉,心境如果轉了,就會有一種懺悔的心, 就會更加柔軟,覺得自己很卑賤,明知應該要如何做,但偏偏卻做不到,所以在念佛稱名當中,就都有懺悔的念頭在裡面,這就是「念念稱名常懺悔」。在這懺悔當 中,又有喜樂、安慰、歡喜的心情,因為他知道雖然自己現在是這樣的業障深重,卻不會墮落下去,因為有阿彌陀佛的救度。
若沒有阿彌陀佛的救度,則雖懺悔,就無法同時擁有喜樂的懺悔、安慰的懺悔。所以,我們這個法門就是這樣,心中一方面有懺悔,一方面又有歡喜,懺悔有多少,歡喜就有多少,邊懺悔邊歡喜,懺悔跟歡喜都在一起,自然會有這樣的心境。
若不是修學我們這個法門,那麼他可能會天天都在懺悔,卻也天天都在不安,因為我們的起心動念都一犯再犯,犯就要懺悔啊!本來懺過去、悔未來,懺悔過就不應該 再犯,但是,時時懺悔,卻時時重犯,屢懺屢犯,所以時時都不安。這樣的眾生若是體悟彌陀的救度,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願生極樂世界,他就會有安慰,因為 他知道他再怎麼樣,都不會墮入地獄,也不會繼續六道輪迴。所以,一個念佛人在內心中就有這樣的心情。
我們這個法門就是:只要我們願生極樂世界,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無論如何都決定往生,要有這種觀念。世間的苦樂順逆,我們都歡喜接受,不再計較。士農 工商,時處諸緣,就這樣念佛。不管念多還是念少,有時間就去念佛。不管清淨不清淨,就是念佛,一句佛號念到底,一切雜念不管它。不用顧慮自己的心之清濁, 這就是我們這個法門的特色與殊勝所在。
如果說要達到禪定功夫的一心不亂,或是功夫成片,夢寐一如,那就不是我們的這個法門了。如果要那樣,他念佛的心會不安,因為他不肯定自己能不能往生,為什 麼?因為他還在等待未來若能功夫成片,夢寐一如,到臨終的時候,有這樣的功夫,就有一點安慰,但是,能做到功夫成片,夢寐一如的人很少。何況阿彌陀佛會有 什麼條件呢?如果阿彌陀佛隨便講一個條件,就沒有人能往生了。
6問:看書的目的主要是不是了解念佛往生的道理,這樣才能安心念佛?
答:對! 是這樣的。念佛就是我們往生的正行,要往生,念佛就已經圓滿具足了。看書只要看我們這個法門傳承的書,因為看書才能了解念佛往生的道理,若對念佛決定往生 的道理不了解,就不可能老老實實、腳踏實地的念佛,即使是念佛,心也不安呀!所以為了使我們能夠了解這個道理,我們就得去看這些書,聽有關這方面的開示。 進一步說,如果你對這些道理都已通徹了解了,也可以不必去看這些書,有時間就念佛,就是這樣。
7問:除了念佛之外,平常早晚課是否還要誦念其他經典?
答:我 們這個法門主要的經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如果想要誦經,只要誦《阿彌陀經》就好了。至於《心經》、《普門品》、《地藏經》、《藥師經》這些可以都不用誦,因為你連念佛都沒有時間了,怎麼還有時間誦其他經呢?若論功德來說,佛號就是萬德洪名,念佛功德比誦經的功德還高。而且念佛 是任何人都可以念,任何時間都可以念,任何地方都可以念,做任何工作都可以念。而誦經呢?若不識字就無法誦,沒有適當地方就不適合誦,沒有足夠時間也不能 誦,何況,誦經又沒有比念佛功德還殊勝,對不對?
當然,我們若要了解《心經》是在講什麼?《普門品》是在講什麼?《地藏經》在講什麼?我們就去看、去了解,了解就好了。因為,了解歸了解,我們也做不來,既然做不來,就等於對我們的生死輪迴沒有多大幫助,對不對?當然誦經有誦經的功德,任何事都有它的因果嘛!不過你都沒有時間念佛了,哪有時間誦那些經!所以,為自己的往生極樂世界,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不用再去誦其他的經。要超度祖先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專念佛,不用另誦其他的經,最多只是開示往生極樂世界的道理,或是誦《阿彌陀經》,對以上所說的這個道理我們要分別清楚。
所 以,你們聽我所講的,若跟其他的人所說的來做比較,除非是他所傳的法脈,同是我們這個淨土法門,不然思想與說法多少會有不一樣的地方;若是他所傳的與我們這個法門相同,那麼思想與說法就一定不會不一樣。所以,你若覺得各人講法不同時,最好你要聽我的,因為我講的是有傳承的。
也 可以這樣講,如果宣講者不了解龍樹菩薩的《易行品》、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道綽大師的《安樂集》,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對這些論、註的道理、思想 若不了解,則他所開示的淨土法門就不純正,一定有摻雜。因為,看經要有「看經眼」,一般人看經大都沒有看經眼,依文解義的比較多。我們今天能夠了解這個純 正的淨土法門的道理,是因為我們有純正的傳承,有看經眼,所以,我們很強調善導大師的這個傳承。
一個宗派要有它的傳承與法脈,他如果既沒有傳承,也沒有法脈,這樣的教法就不徹底、不純正、不正確。雖然都是就《淨土三經》的範圍在講,但是,那樣的講法內容就沒那麼純正。沒有那麼純正就會有它的後遺症發生,第一對修行的法就雜,第二對往生的心就疑。
8問:念佛人家中是否要設佛堂?
答:一 個念佛人,若家裡許可,要供奉我們的本尊。我們的佛堂只要有一尊「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對聯用「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平常早晚燒 香,禮佛三拜。若是沒有適當地方可供奉,也沒關係,只要時時、處處都念本尊「南無阿彌陀佛」就好,因為,真正的本尊不在外,而是在我們正信虔敬的內心,內 心就是最清淨莊嚴的佛堂。只不過我們還是凡夫,凡夫有凡夫的生活,除非沒有地方,不然,還是有必要供奉我們的本尊。
9問:往生者身體柔軟,是不是就可證明已順利往生極樂世界了?
答:人死之後,如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身體往往會柔軟;或者往生天庭,身體也可能會柔軟;或者到陰間做神,身體也可能會柔軟;或者他一生積德行善,投胎轉世做人,去享受人間的福報,身體也可能會柔軟。所以,柔軟不是往生的唯一認證標準。往生的標準可以依兩種來看:
第 一就是,他平生有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專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這樣就不用去管他的肉體死了幾個鐘頭,身體有柔軟、沒有柔軟,已經不管這些了,他都 決定往生。第二就是,他平生是否有決定往生,我們也不知道;是否有專念,我們也不知道。但是臨終的時候,有人來為他開示、為他助念,在那當中有人看到阿彌 陀佛托著蓮花來接引他;或者有人夢到他往生極樂世界,這樣就能肯定他已往生。若是聞到香味,看到佛光,這往往也證明說往生極樂世界的可能性很高,因為佛 光、香味,就是佛或是極樂聖眾現前的現象。
屆時就看對方,他如果肯往生,當下就發覺自己已經坐在蓮花上,就往生去了;若是他有執著,執著分兩種,執著「愛」跟執著「恨」。若想跟孫子在一起,孫子還很 小,依戀不捨……,阿彌陀佛!不好意思,我還不想往生,這樣就沒有往生,這個就是執著愛。「愛」的執著情形很多,執著家庭、財產……。執著恨的呢?我的先 生、我的太太……我怨恨,我不放過他,哪有這麼簡單,我生生世世要跟他討債,阿彌陀佛!請你原諒我,我還不能跟您去,這樣也沒有往生。簡要講起來執著就是 愛跟恨兩種。
10問:有一位親人,剛斷氣時面容很好,可是過了三、四個小時之後卻又睜眼、開嘴,這樣有往生嗎?
答:這位亡者有沒有往生?我們不知道,因為我們沒有神通,所以,看不到他是不是已經到極樂世界了,還是去哪一道了?他斷氣三、四個小時的時候,面容是光明燦爛,沒過多久卻相反,嘴開、眼睛睜、四肢僵硬,前面很好,後面很不好,這表示他的神識跟肉體仍有呼應觸動,互相影響。
我小時候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落海遇難的人,屍體在海上飄浮,後來被打撈上岸後,一直找不到他的親人。過了七天以後,他的親人才到,親人一見屍體,屍體立刻七孔流血。表示他的神識還會影響他的身體。
在嘉義太保市,有一位蓮友叫林莠芳,幾天前跟我提到她已過世大哥的事,也是類似的情形,她說:「我的大哥平日嗜愛釣魚,一放假就跑到溪畔或海邊釣魚,直到晚 飯前才會回家。一九九六年元宵節前夕,大哥與往常一樣拿著釣具向家人隨意交代幾句就出門去釣魚,但當晚卻沒回家,家人著急地四處尋找,到第二天還是音訊全 無,隨即求助警方協尋,一個星期左右,警察終於在一處人煙稀少的溪流邊找到他的屍體。此處不僅人煙稀少且雜草叢生,芒草高過人頭,如果沒有特意走進去,很 難有人會知道這裡的存在。
當時我大哥的死狀令人無法理解,頭埋進水深還不到腳踝的地方,且由於臉部在水中浸泡太久,皮膚已呈現脫落狀。警方找到後,暫時將屍體放入殯儀館的冰櫃裡等待家屬認領。
三日後接到認領通知,我和媽媽及大哥的兒女,還有其他家屬立即趕往認領,那時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現象,已經死亡十天,且冰得早已僵硬的屍體,卻因為我媽媽 的到來而眼角流下了眼淚,那時我內心受到無比震撼,從而更加深信佛法中所說因果報應真實不虛及人死後仍有中陰身活動的事實,從此對念佛及參加法會共修更加 殷勤虔誠。」
人死亡之後,神識並不是隨肉體一起滅亡,他對四周的言語、行為都還知道,而且還能感觸表示好或壞。所以,臨終的念佛開示,是很重要的。亡者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面容會非常慈祥,身體往往都會柔軟。但是,也並不表示身體若不柔軟,就沒有往生,只是大多數會這樣。
所 以,若是以剛才你提及的那種現象來說,他有沒有往生我們不曉得,因為他最初面容有光采,笑得很燦爛,表示他很歡喜,對淨土法門很歡喜。初聽到阿彌陀佛的救 度,感到歡喜,覺得安慰有希望。但是,畢竟他對世間六道輪迴的痛苦,往生極樂世界的重要性,大概還不了解,對善惡恩怨的果報,也不了解,放不下。當然,實 際的狀況我們是不曉得的,只能根據一般的狀況來判斷。至於往生與否?若是能繼續念佛迴向給他,阿彌陀佛就會等待他,因為在他中陰身的期間,阿彌陀佛都會等 他,他也會轉變、也能往生。
11問:有的人很容易卡到陰,很困擾,不知有何方法消除或改善?
答:比較會卡到陰(卡到陰:閩南語。指體質較陰性,陽氣不足的人,容易被陰魂、陰靈等陰氣所阻,而發生身體上、心智上的障礙。也就是被「陰」卡住了,相當於中 邪、撞鬼之類)的人,一般都是體質上的問題。但是,他如果有正知正見,就不會卡到陰了。古人說:「魔由心生,妖從人興;正心誠意,百邪不侵」。容易卡到陰 的人,有的是體質比較弱,這種體質和那陰界比較相應,所以到墳場、殯儀館、醫院或是哪裡有陰的,他就會立即感受到,有的時候會渾身不舒服,但是只要他有正 知正見,了解「魔由心生,妖從人興;正心誠意,百邪不侵」的道理,專心念佛,知道靠佛就萬無一失,這樣就不會卡到陰。
有句話說「狐怕正人」,妖魔鬼怪都怕心正的人。一個人的心有正氣、端正,就百邪不侵,甚至於一個心定的人,老虎都不會咬他。由於我們都是凡夫,沒辦法達到那 種境界,我們就念佛。所以念佛也好,或是一般誦經也好,或是多行善事,或是孝順父母公婆,這樣的人,鬼神都不會干擾他。簡而言之,會卡到陰的人,是因為他 的體質關係,只要他能抱持以上所說的觀念去實踐,自然就會消除卡到陰的困擾,因為鬼神是尊敬端正的人,妖魔鬼怪也不會接近他,「妖怕正人」,「人怕鬼,鬼 更怕人」。
以上講於淨土宗台南念佛會
二○○八年二月十六日
12 問:我有一個朋友,快五十歲了,他年輕的時候就追求名利,現在也家庭安定、經濟穩定了,就開始要追求宗教。而我是從小到現在一直都在接觸宗教,幾乎未曾斷 過,年輕的時候也很有機會去追求一些名利,可是我都不願意,而是將心力都用在宗教上。這兩年覺得淨土法門讓我的心很安定,真的是找到自己需要的。可是現在 讓自己矛盾的是,本來三年後就可以退休了,但我想給孩子一個安定的家,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又很想好好再去拚一場,好好賺錢。雖然想要一心相續念佛,可是 想給孩子安定生活的心情卻很重。
答:賺錢來養兒女,讓兒女有一些恆產,將來生活比較無憂無慮,這是天下父母心,但方向完全錯誤。孩子有福德,日後衣食無憂;孩子沒有福德,留再多的錢給他都是害 了他。所以,留福德給子孫是最重要的。即使現在有一百萬、兩百萬、幾百萬,要是拿去布施,這樣就是留德給他了。古人常言「富不過三代」,所以重點不是留房 子、財產給兒女,而是把這些拿去救濟貧困、供養三寶。所以,退休之後,正好為你的兒女累積功德財,這樣的話,他們現世福報能夠保持得住,沒有的福報,也會 因此培植。這一點大家觀察社會的現況就知道,富過三代的往往不是留有形的恆產給兒孫,而是留無形的功德,這才是最實際的。所謂「道德」、「福德」,福德是 果,道德就是因,有了「道」這個因,往往就有「福」這個果,而道德的實際展現就是對人恩慈體貼,犧牲自己,成全別人,不為非作歹……等等,這個才是最實在 的。
古人說:「修德獲報,作善降祥。要好兒孫,只要積德,不要積財。」最近在《人間福報》看到星雲大師引用的一句話:「人間道德無價寶,比山比嶽萬倍高。」所 以,我們留給子孫一定要留德,不要留金錢,留金錢是最愚癡的,留德才是有智慧的。金錢,只要留一些讓兒女夠成家立業就好,「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 牛」,其他的金錢,就用來做功德,這樣你好他也好,子子孫孫都好。所以,如果有兩棟房屋,就把一棟布施出去,自己有百萬家產,百分之八、九十要把它布施出 去,這是最實際的,永遠都在我們身上,不會遺失、不會被偷。
古人說:「不輕財,不能為善;不好義,不知積德。」又說:「非積德,不能生聰慧之兒。」財之為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傳與子孫,無一不敗。故有智慧之人,當趁有權在手,有錢可施時,廣作利人利物功德,使個個金錢造成未來勝福。
佛說:「世間之財,五家共有:水能漂沒之,火能燒毀之,盜賊能劫掠之,官吏能沒收之,不肖兒孫能消散之,故稱不堅之財。」唯用以濟世利人,才能增長福德,而庇蔭子子孫孫。
做父母的生下這個孩子,是要讓他解脫?還是要讓他造罪造業,繼續輪迴、受苦受難?這點很重要。如果生下孩子沒辦法讓他解脫,那就不要生,因為人身難得,而要 脫離六道輪迴,如果不等到做人,是完全沒有機會的。好不容易得人身了,又不懂得解脫或沒辦法解脫,等於入寶山空手而回。好不容易,他很有福報出生在學佛的 家庭,我們卻不能讓他學佛解脫,這樣是我們愧欠他。他不能解脫的話,孫子呢?曾孫呢?玄孫呢?子子孫孫呢?所以一定要想辦法引導他來跟我們同見、同信、同 行、同生極樂世界。最好是我們子子孫孫的生死輪迴,就到我們孩子這一代就好了,不要再輪迴下去了。所以,人一定要求解脫、求往生,我們最親愛的就是我們的 先生、太太、兒女,我們都想解脫了,如果沒有讓他們了解這個觀念的話,那表示我們對他們的愛心不是真正的愛心。真正愛他們就必須要給他們最好的,就是淨土 法門--念佛往生的解脫之道。
13問:雖然自己也深信因果,也常聽聞上人的引導,朝修行、道業、因果上建立較深的信心,但常為眷屬擔心,尤其母親已經九十幾歲了,我希望以念佛的方式來迴向她,但有同修認為應該迴向自己本身的業障,自己的道業先成,再來迴向其他眷屬。想請問上人應該怎樣才是正確的?
答:妳和那位同修觀點不一樣,是因為你們倆對「迴向」沒有正確的了解。所謂「迴向」並不是說,今天念的一萬聲佛號,或多少佛號,只能迴向某某人,沒有餘力可以迴 向其他人,並不是這樣。即使念一句佛號,也可以迴向百千萬的對象,既可以迴向給自己的冤家債主,也可以迴向給自己的祖先、兒女、六親眷屬,以及有緣、無緣 的眾生。只是迴向的時候,要把握重點敘述,如對母親信仰以及往生的心情;對兒女的教養,是不是能夠堂堂正正地做人,是不是能夠繼承我們的宗教信仰。只要就 我們所特別關心的列出來講就可以了,最後就以「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結束,就都包含在裡面了。
「人有誠心,佛有感應;人有善願,天必從之」。「有願就有緣」,只要我們有那一分真誠、懇切的心想要為對方好,阿彌陀佛都知道,都會盡量滿我們的願,如果我們的願不能達到,也會重報輕受,阿彌陀佛冥冥之中都在運作著,所以虔誠迴向之後,就任憑彌陀的安排、任憑彌陀的運作。
另外,孩子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從小時候到現在,他們的眼睛就像攝影機一樣,把父母的三業行為都攝入腦海中,所以他們是看著父母的行為長大的。孔子說:「其身 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又說:「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我們如果做得端正的話,自自然然會影響他人,這就是身教重於言教,所以在教養子女方 面,以身作則是比較重要的。如果自己沒有做好,單單在語言上督促他,這樣效果會比較差。
當然,兒女有兒女的福報,兒女也有兒女的業障,有的業障即使父母再怎麼神聖都影響不了他,這時候就要借佛力,就是要勤於念佛。一個勤於念佛的人,即使沒有迴 向給他們,自然這個功德也會庇蔭在他們身上。所謂「一人有福,牽帶全屋」。一個人有福報,家中大小都受到他的庇蔭,有句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也就是沾他的光的意思。又有一句話:「入定山中之草木,牛羊食之毛光澤。」意思是說,這座山有阿羅漢居住或有人在山中修行入定,來吃這座山草木的牛羊,牠 們的毛也會有光澤。光是山中有修行人入定就會使得這座山的草木青翠、石頭光亮,來吃這些草的動物,牠們身上也會有這樣的變化,這就說明團體或家庭當中,如 果有一個有福德、有功德的人,家人就會受他的庇蔭,無形中也會改變家人。所以,凡事反求諸己,從自身做起。
以上兩則講於台北淨宗書院
二○○五年十月二十三日
14問:念佛的人遇到家庭、事業、感情或者人際方面的種種苦境、災難,應該要以什麼觀念、心態來面對呢?
答:應以「還債、感恩」的觀念來看待。
佛陀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做者是」。過去行好或做壞,我們已經不記得了,可是檢討我們現世所受的是苦是樂,環境是好是壞,就知道過去世是善是惡。所以今生若惡緣逆境多,表示過去有造下欠人的業,這世才有這樣的果報,這豈不是在「償還」嗎?
另外,要有「感恩的心」。今生未學佛便罷,既然有因緣學佛,就要知道即使現在自己正承受著果報,可是這是「重報輕受」。如果不是重報輕受,可能要償還的會更多。所以要「感恩」有這個機緣讓我們還債。
另 一方面要想,我們往昔造下的深重罪業,今生今世就會停止,不再繼續下去了。因為不管此世所受的果報多或少,都是宿世的重報輕受,之後我們就要往生到極樂世 界,永遠不必再受業報。他日若再回來,是倒駕慈航,來這裡救度眾生啊!能有這樣的觀念,自然就不太會與人計較、憤恨或爭強鬥勝,而較能逆來順受。
念佛人凡事都應先檢討自己,如果沒有過去的因,就沒有現在的果,今生所遭受的點點滴滴都是自己造成的,沒有可怨、可計較的對象。如果能這樣想,心就會比較平和,否則一定會不平、不滿、計較,是是非非會越來越多。
淨宗書院為蓮友閩南語開示(一)
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15問:有時候會因為世俗的事煩心,念佛也會愈念愈煩,要怎麼辦?
答:可 以這樣想,祖師說,我是個罪惡生死凡夫,為什麼我會這麼煩躁?難道我是聖人,事情都是我對而別人錯?難道一定要滿我的意嗎?自我反省後,會知道其實我也有 錯,這是我所造的業,是我該承受的,這樣心情就會平復,自然就不會氣憤煩惱。如果一個人總認為自己是對的,都是別人錯,是別人故意害我,同時不認為這是自 己所造的業,這個人會一直不平、不滿、生氣、計較。
學佛的人要了解,世上的苦樂禍福、成敗得失,都是由我們過去所造的業而呈現的,如果我們沒有造業,今天我們就是天人,或是成仙、成佛了,不會在這凡間輪迴。會在凡間輪迴,都是過去世我們造了種種的業,只是我們忘記了,但因果不昧,時間一到自然受報。
佛陀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做者是」。善業多轉生為人,惡業多墮落地獄,念阿彌陀佛靠佛力,則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學佛的人要有「機」、「法」的深信,自然就比較不會煩惱、計較。
對於苦境,我們不要純粹認為它是苦,苦是入道的緣,沒有苦,我們很難想要解脫。因為有苦,才使我們去尋求解脫之道。
所以,我們反而要感謝種種苦的因緣。遇到人事物的逆境時,應該換個角度來看--因為有苦,才使我們得以警惕,對厭離娑婆世界的苦與欣慕淨土之樂的心更深,所以應感謝苦。
如果無法了解這一點,只是一昧的埋怨苦,將會從這個苦進入另一個苦。
淨宗書院為蓮友閩南語開示(二)
二○○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資料來源: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2386&cid=152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