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625|回復: 0
|
慧律法師楞嚴經(第一百一十一講111)煩惱歇即菩提 DVD mp3 wiki
[複製鏈接]
|
|
慧律法師楞嚴經(第一百一十一講111)煩惱歇即菩提 DVD mp3 wiki
楞嚴經-111上 (國語) 2009.07.11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875頁,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875頁,
頓歇即菩提,
這個頓歇就是沒有任何的次第,
當下的意思,
回歸當下的意思。
念本來就不是具體的東西,
所以完全沒有次第。
煩惱說慢慢的少是對的,
但是這個念頭不是具體,不可以切割,
所以要回歸當下,
完全放下;
這一句也是多的。
875頁,經文: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
[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勝淨明心本周法界,]
[不從人得,]
[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註釋:
「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
「不隨分別」,就是不隨相而起分別。
為什麼不隨相起分別呢?
只要一起分別,就會識心不斷,
因為相本身體空,
一分別,他就會識心不斷,
這個識,含有強大的執著,
和妄想的分別能力。
所以不隨相而起分別,
如果;看底下,
若能不隨相
而分別世間、業果、眾生這三種相續,
分別心則斷;
分別心斷,無明即不生。
以無明之生因為起念分別,
若不起念作意分別,即無無明。
故知起念分別即是無明之因,
亦即法執之因。
若無分別,
則法執之生因即無,
生因既無,則法執不生。
阿羅漢雖已斷我執,
然法執猶在,
所以佛今告富樓那
以頓斷法執之法。
翻過來,876頁,
「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
「三緣」、是指殺、盜、淫三緣。
此為佛告訴富樓那,
說他殺、盜、淫三緣本來已斷
(已經沒有我執),
現在若再加上不隨分別,
則三相續之因(法執,虛妄分別心)
也不再生起,
三因三緣既皆不生,
則你心中如演若達多的狂性
自然歇息。
因為演若達多見鏡中相,
妄作分別,妄生怖畏,
而奔走呼號;
小乘人則見三界,
妄作分別,而生忻厭,
「忻」就是歡喜,
「厭」就是厭離。
奔走求取出離,
是故也是一種演若達多式的狂性。
「歇即菩提」:
狂性一息,即是菩提。
狂性即是根本無明,
無明若滅,心中自明,
心明即是菩提。
又,無明心息有兩種,
一個是伏,一個是斷。
在經典有這樣的比喻,
伏就是:伏惑如石壓草,
草根沒有斷;
可是壓這個草,
拿一塊大石頭把草壓下去,
這個草根是沒有斷;
但是這個草長不起來,
沒辦法空間,
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無法成長。
所以這個伏惑。
可是,這個伏惑有一點危險,
如果再把石頭拿掉,
這個草又會繼續生長。
所以,這個伏就是如石壓草,
這在經典是用這樣比喻的。
那麼,一種是斷,
斷就是連根統統斷,
這個惑連根都斷。
伏無明是十信滿心;
就是位在十信位。
這個都是天台宗的思想,
我們天台宗《教觀綱宗》都講過了,
四化儀、四化法、
五時、八教,
還有種種的階位。
所以,因此要研讀《楞嚴經》,
多少要有其他的,
像唯識、《起信論》、
天台、華嚴的一些思想。
因為《楞嚴經》號稱小部的大藏經,
有它相當的深度和廣度,
這還不是一般初學佛法的人,
有辦法完全理解和通達的。
所以一聽到這個十信,
他連聽都沒有聽過這個。
所以,伏無明是十信滿心,
就是十信位,初住前。
以無明心伏而不起,
所以心不虛妄動亂,
因此得登初住位,
於佛法中住。
諸位!在圓教來講,
初住位就是破無明,見法身,
所以,
這個無明把它分成四十二品,
就是初住到十地、等覺、最後的妙覺。
因此登初住位,於佛法中住,
就是剛剛師父前一、二堂課比喻的,
說:開悟見性,就是這個初住,
破無明,見法身。
那麼,初發心即究竟覺,
就是初發心即成等正覺,
就是初發心住跟成佛的心都是一樣,
用本性在修行,
所以心性是一樣的。
但是,《華嚴經》這樣比喻,
初住位如果開悟見性,
他就像剛出生的娃娃,
究竟的佛果,他就像長大的成人,
這娃娃可以說是人;
可是他的能力不足。
所以開悟見性,
究竟位是平等的;
但是在習氣的、煩惱的斷證方面,
次第來講,他還是有所差別的。
所以佛法有時空性,
有站在哪一個角度來說法,
不一定。
斷無明是等覺後心,
以等覺後心永斷無明,
所以成佛道。
在這「伏」與「斷」的中間,
則是分斷無明,
即是於三賢、十聖位中一分一分斷除,
直到等覺後心,
以金剛喻定斷最後一分無明。
這是天台宗的思想,
但是,禪宗不這麼認為,
一悟即入如來地;
一等是學,直須無學,
一悟就是進入佛的境界,
沒有葛藤,
所以,禪宗很多人比較喜歡,
不囉嗦!
「不從人得」:
此謂菩提妙明元心不從人得,
即使是由人指示而得悟知,
所悟知的本妙覺心也是自身本有的,
不是此善知識給我的,
而善知識則如同傳燈照見而已,
寶藏則吾自有之。
因此學佛,
一定要把自己的本性拿出來用;
本性如果拿不出來用,
還是被困在煩惱、習氣裡面,
這等於沒有學佛。
所以,學佛了三年、五年,
你就一定要自己審核,
嚴格的審核自己:
個性有沒有改啊?
壞的習氣有沒有除?
待人處事有沒有進步?
煩惱有沒有少一點?
慈悲心是不是有?
寬恕的心是不是增長?
與人相處,是不是還是格格不入呢?
這個都要自我冷靜一下。
877頁,第二行,
「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藉」,就是假借、利用。
「劬勞」,勞苦,辛勞。
「肯綮」,就是筋還有肉相結之處。
出於《莊子養生篇》:
這個念過大學的人,
每一個人都讀過這一篇,
全部都讀過。
說有一個庖丁,
這個庖丁就是現在所講的廚師,
廚師,
以前叫做庖丁,
就是專門掌廚的,
煮給有聲望的人吃的。
他解牛十九年,
這個「解」就是拿刀去剖、剖解,
解剖這個牛,
簡單講就是把牛骨啊、肉啊、筋、皮、毛
徹底的分開的意思。
就是廚房在煮以前要先做這個動作,
把這整隻牛徹底的剖開,
把牠分類。
就像我們現在的屠宰場一樣,
頭或者內臟、皮、血分開來,
就是這個意思。
他解牛,就是殺牛,
殺了十九年,
同時把牛徹底分開來,
十九年,這個功夫了得;
但是是殺生。
可是所用的刀跟新的一樣,
沒有鈍過,
沒有鈍就是還很利。
也不用磨。
這個梁惠王問他說:
這個刀用了十九年,
為什麼依然那麼新?
梁惠王就問他說:
怎麼能夠如此有這種功夫?
刀沒有變舊,
解牛的功夫這麼好!
他回答說:
「肯綮之未嘗,何況大骷。」
大骷就是骨頭。
這個肯綮的意思就是筋跟肉相連接的地方,
意思就是說:我這一刀劃下去,
連那個稍微硬硬的地方都不會碰到,
就是跟著牛的形體這樣走,
這一支刀絕對不會去碰到硬的。
所以肯綮之未嘗,
這個筋肉稍微硬的地方,我都不會去碰到,
何況那個大骷!
「骷」就是骨頭,
這個意思就是表示他功夫好得不得了!
殺牛殺了十九年,
這刀下去,遊刃於手掌當中,
從來就沒有障礙,
也絕不會去碰到筋肉硬塊的地方,
更不可能去碰到骨頭,
也不會傷到那一支刀子。
他說,因為他解牛,
就是切割、解剖這個牛的時候,
不是用利刃硬砍,
就是不是用蠻力,
很有技巧的。
而是遊刃於骨縫與筋縫之中,
他徹底的了解這個牛的骨縫與筋縫,
所以刀子一下去,
就非常的順。
所以不用蠻力,
也不硬碰硬,
因此解牛十九年,
連硬一點的筋肉(肯綮)都不曾砍得一個,
更何況骨頭,
當然不會直接去砍它了。
所以他解牛,一向快、
又輕鬆,又不傷刀,
也不用蠻力,
完全是快刀加巧勁。
「肯綮」在此作筋骨之義。
本句之義:
就是何必假藉(依靠)勞苦的筋骨、
苦苦的追索無明之因,
然後去斷它呢,
而謂我能修證佛道?
因為只要不隨分別,
無明即無生,
諸位!
這個不隨分別,
最接近的名詞就是如如不動,
最接近的名詞,
就是心如如不動,
除了不去造違背因果的事情以外,
就是完全如如不動。
因為只要不隨分別,
無明即無生,
無明其實就是動到執著的念頭;
你不動到執著、分別的念頭,
哪來的無明呢?
無明即無生。
無明既不生,則不用更斷。
所以了悟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無明本空的意思。
如此所得之頓修頓證
即猶如庖丁解牛,
以般若方便智而行之;
若堅執一定要追索無明的蹤跡
然後修斷它,
則有如用利刀、以蠻力直接硬砍骨頭。
所以意思:
在這裡舉這個,就是告訴你:
修行,它是要有正確的方法的,
不是用蠻幹的:
就是我二十四個小時都一直拜佛!
那個是體力、那個是硬功夫,
這個一定要了解,
佛法沒有佛陀的指引,
或者是大善知識、見性的大善知識的指引,
叫做事倍功半!
你浪費你的時間、生命,
繞了三十年,
你就是怎麼修行,
煩惱還是在、習氣還是在,
就不肯聽經、不肯聞法,
老是用自己那一套,
動不動就說:我要去閉關了、
我要去住山了,我要修行!
什麼都不聽,也不看,
認為:我這一套最行!
事實上就是不行!
人家成佛、祖師大德吃盡了苦頭,
就是要給你點醒,
用哪一種方法最快。
這一輩子,你要聽二種人的話:
第一、你要聽有智慧人的話;
第二、要聽有經驗人的話,
這二種人你一定要聽!
有智慧的人,
他有佛的慧,他可以指引你。
第二、一定要聽有經驗的人,
這樣你才不會浪費時間。
所以,我們在讀大學的時候,
我們那個教授一直勸導我們:
你們一定要去聽演講,
那是人家三十年來,
學者一生、畢生的經歷、體力,
縱然你吸收了少許,
可是也能節省很多的冤枉路。
就是這樣子。
所以不聽經、不聞法,
修行就叫做硬幹,
到最後就是疲憊不堪!
為什麼?
譬如說你跟到一個師父,
每次都跟你講感應感應,
很多的感應;
他拜佛拜了三年、五年,
他求的就是希望感應;
有一天他沒有感應了,
他失去信心了,他佛也拜不下去:
我到現在一點感應都沒有!
小孩子生病也不會好,
小孩子聯考也沒有感應!
是不是?
他什麼都用感應來作為他精神的支柱,
完全沒有正解、正知正見,
完全沒有!
當然到最後,他就一定會退道心了。
所以,修行,知見決定一切;
處世,態度決定一切。
難怪《楞嚴正脈》說
「不隨不別」是「頓家最省力之修。」
話是不錯,
省力是很省力,不過須大技術;
所云技術者,般若為導;
若無般若之智,實無省力之方,
也無從「頓」也。
878頁,義貫:
「汝但不隨」諸相
而「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
則因你的殺、盜、淫
「三」種業「緣」已「斷故」,
如今再加上不隨分別,
則「三」種相續之「因」就是「不生」,
如是「則汝心中」
如「演若達多」之「狂性自歇」;
狂性「歇」已,
自心「即」是「菩提。」
而此人人本具的
殊「勝」清「淨」妙「明」之「心,
本」來「周」徧「法界」之性,
即得現前,
「不從人得」(不是誰給你的),
「何」須憑「藉劬勞肯綮」
苦苦追索以為「修證」?
詮論:
蕅益大師於《楞嚴文句》中說:
「富樓那等既已證無漏,已斷三緣,
只因法執未破,
不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全無實性,
是故隨此虛妄分別,
便謂有三界可出,有涅槃可證,
還似達多怖頭狂走。
今但須不隨此虛妄分別,
則三緣已先斷,
三種相續的妄因也復不生,
而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又說:「雖斷三緣,而仍隨分別,
則成人天偽果,
「偽」當然就是不究竟的、
不是圓滿的、
不是真正的,
真正的果是佛果。
不斷三緣而駕言於不隨分別,
「駕言」就是誇大其辭說:
我很行,我不隨分別了!
則墮善星比丘的覆轍,
故須事理並進也。」
按:
善星比丘為釋尊為太子時所生之子
(經典說:「佛有三子,」)
有的經典記載佛只有一子,
就是羅睺羅;
有的經典記載佛有三個兒子:
一、叫做善星,
二、叫做優婆摩耶,
三、
大家都認識的,羅睺羅。
《涅槃經》云:
「善星比丘,菩薩在家之子。」
善星出家後,
斷欲界之煩惱,發得第四禪,
後因親近惡友,
這個惡友就是惡知識。
諸位!
看到這一段就會知道,
碰到惡知識,你死定了,
叫做知見錯誤,
非佛之正見。
因此就退失所得的解脫,
反而起這個邪見,
說沒有涅槃解脫之法,
起了否定因果之邪見,
而且對佛起惡心,
這個是很可怕的,
跟錯了師父是非常可怕的!
諸位!
我常常用一個比喻,
如果有一個女孩子、小姐,
這一輩子嫁錯了郎,
嫁錯了丈夫,
有時候分開以後,冷靜一下,
還有機會,
自己再打扮打扮,還有第二春。
諸位!
這一個有心於佛道的人,
一開始跟錯了師父,
那就玩完了!
他那個觀念非常的可怕,
而且卡在那個觀念裡面,
在座諸位!
很多人為了佛法,
想要更深的,
就會找到師父的這個《楞嚴經》;
可是聽了聽了以後,
因為對以前的師父的法念念不忘,
所以看了這個VCD、DVD以後,
擱著,經過一陣子又回歸原狀!
為什麼?
他以前聽那個某某上人的,
或者是法師的觀念太強了,
改不過來,
還是以前那種觀念。
所以,那種觀念一建立以後,
是非常可怕的!
今天必需講:
不是我講的一定對,
是任何一個法師講的,
統統必需符合佛陀的正見,
不管哪一個法師,
這依法不依人。
可是現在末法時期,
大部分都是感性在做事,
我去這個道場,師父對我不錯,
也不管說這個上人講的法到底對還是不對,
他就親近了。
去,你看,端水果給我們吃、
泡茶給我們吃,
都很好啊!
他講的,我就全盤接受。
也沒有能力去分辨,也不敢反駁,
因為他是比丘或者是比丘尼,
是我的上人。
到後來經過善根因緣,經過三、五年,
才開始自己懷疑的時候,
自己也默默的跑出來,這個還有一點救,
有的人沒有辦法!
因此依法不依人,
不管你親近的是比丘、比丘尼,
哪一個南傳、藏傳、北傳的,
他就是一定要擁有佛的正見,
管他是什麼派的、什麼宗的,
都不管!
所以你看,這個佛的兒子,
佛的兒子喔,佛都沒辦法救他!
諸位看底下,
起否定因果之邪見,
而且對佛,他的爸爸呢,
對佛起惡心,
以生身墮於無間地獄。
你看,
佛的兒子,受到惡知見的迫害,
仍然墮地獄,佛都救不了他,
這樣你可以知道,
佛沒有辦法救眾生,
要不然他的兒子他為什麼不救他?
這個例子就是很簡單的例子,
告訴你佛不能救眾生,
一定要靠自己!
然後你要阿彌陀佛加被,
你要記住師父這一句話:
煩惱愈少,智慧愈大,
愈得阿彌陀佛的加被;
信願行愈堅定,愈得到阿彌陀佛的加被。
你記得!
要佛、阿彌陀佛加被以前,
你一定要自己做功夫、
一定要做功課,
就是這樣子,答案就是這樣子。
你說你希望你這個兒子考試考好一點,
這個兒子本身要有一點程度啊!
是不是?
來,我們來拜佛、求佛,
說希望加被:觀世音菩薩加被一下,
我兒子今天大學聯考,
不要失常就好,
不要失常就好,
把會寫的全部都寫出來!
這就對了,這個就是佛保佑你了。
一個人一天到晚懶惰不讀書,
來拜佛?
你拜十方三世佛也沒有用啊,
那佛就幫你作弊啊!
對不對?
這個很簡單的道理,
你要佛保佑你把大學聯考考好,
很簡單,你就是自己要念!
所以,現在有時候講淨土法門,
有時候聽不下去!
為什麼?
他統統交給阿彌陀佛,
自己貪瞋癡也不管、
惡知見也不管、習氣也不管,
統統不要管,
我每天都跟這個煩惱打轉、做朋友,
我也不要管,
就是一直期盼阿彌陀佛來接引你;
這種期盼本身並沒有錯,
可是自己降伏自我的功夫沒有,
他只是一種期盼,
不知道說這個臨命終他是會斷緣的,
因為他是絕緣體,
不是真正的接續的體,
他這個體質變了,
變成佛接引不了。
因此碰到惡知見的上人,
哎呀!不修行還好,
一碰到他,愈修愈慘,
不修還不打緊!
底下,
所以蕅益大師在此之意為:
修行若已經斷殺盜淫三緣,
但還是隨於分別,
最多只能得到人天果報
及二乘的化城之果,
所以,下手處就要用佛的心,
你記得如如不動,
這個世間發生什麼事情,
統統跟你的涅槃妙心沒有關係,
你要牢牢記住師父這一句話。
別人的什麼缺點、優點,
這跟我們生死完全沒關係!
所以真的大修行人,內心是寂靜的,
大修行人不見眾生過,
大居士絕不說僧過,
這是一種基本盤,
修行的一個基本盤,
你要很堅持到你臨命終,
而且不可去毀傷。
說:最多只能得到人天果報
以及二乘的化城之果,
而無法深造佛乘。
反過來說,
如果不斷殺盜淫三緣,
而大言(大言就是不慚愧)
不隨分別,
這就會墮入善星比丘的覆轍,
叫做斷滅見、
撥無因果、惡知見。
因為那樣等於是謗無因果──
修行者妄造殺、盜、淫,
而人家如果問他:
「你是出家修行之人,
怎麼可以作殺、盜、淫之業呢?」
他就回答:「我不隨分別。」
這就等於是說:
我雖造惡業、犯四重禁、
五逆、十惡、謗佛毀法等重罪,
都沒有關係了,
因為我只要「不隨分別」
就不會有問題!
這一段,成觀法師寫得殷切,
用心良苦,
對初學佛法的人特別的好,
真是好!
好好的給你警惕,
佛的正見是什麼,
讓你沒有偷機取巧的這個心態。
這無異於說:「造惡業不會有惡報!」
因此是破壞因果。
又,這不但是錯解經義,
而且是歪曲經義,
謗佛毀法,誤導眾生者,莫此為甚。
以其罪業特重,
所以善星比丘就是以父母所生之身,
直接墮地獄。
很不幸的是,
值此末法之際,
眾生如是之邪見越來越多,
例如:
有人喝酒說是冬天天冷,
喝一點保暖,沒有關係;
又有人吃肉喝酒,人家問他:
「你怎麼吃肉喝酒呢?」
他說:「沒關係,
我在吃之前,只要先念一個咒,
就把它『解』決悼了!」
既然還要「解」,就是表示不應當吃;
既如是,為什麼仍要吃?
又有人回答說:
「沒關係,
我在吃肉之前,念一個咒,
便把這個肉的眾生超度了──
因此我吃肉也是在與眾生結緣,
並且也是度眾生的一個方式!」
真是自欺欺人之談;
稍微有點智慧的人,
一聽就知道這是託詞、遁詞、
合理化、偽善之言。
說得不錯:
「與眾生結緣」,正是如此,
依本經中佛所示:互相吞噉,
這正是與眾生「結生死緣」
(結相生相殺之緣)!
諸位!
講到這一段,
我們要理解法師的慈悲,
他是站在《楞嚴經》究竟角度來說。
有一個居士他很苦惱,
他說:
師父,師父!我不敢誦經了!
我說:你為什麼不敢誦經?
他說:我現在還沒有辦法吃素,
我是幹苦活的、幹勞力的;
而且也很不方便,
我們那個團體沒人吃素,
我每天都是硬碰硬,要靠體力的,
我不掙一點錢就沒飯吃。
看到這個註解又寫得那麼嚴格,
我實在沒信心,
乾脆不要誦經、不要念佛!
我說:你千萬不要這樣子,
每一個人的時間、空間、背景都不一樣,
都不一樣,
如果你有心修學佛道,
要把吃素將來看因緣,
看因緣。
你現在剛初學佛法,
還沒有入門,
就連皈依都沒有。
看到這個那麼嚴格,
他乾脆不誦經,
他不然每天都誦《金剛經》。
後來又去問人家,
人家告訴他說:
你沒有吃素,你不可以誦《金剛經》!
他就來問師父,
我說:當然可以誦經,
佛沒有這樣講說,
沒有吃素不可以誦經。
他就卸下來。
我就安慰他,我說:
每一個人在學佛,他都會有一種過程,
不要一直很難過你的目前,
這樣不給自己機會、一個增上緣,
那怎麼得了?
這一開始,
大家統統按照最究竟的大乘法來,
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種福報的。
有的人去到這個高原去修行,
他就會發現,
那裡真的沒有蔬菜、也沒有水果,
得不到,吃就動物的奶。
還有就是在高原四、五千公尺,
就是那些畜生死的時候;
他們不用冰箱,
因為都是零下好幾度,
就拿起來,把這個屍體撿起來,
還不是去殺的。
撿起來放在冷凍庫裡面,
就是撿這些死的、
或者是動物咬死的,
剩下的就去撿‥‥‥
放著放著‥‥‥
沒有蔬菜、沒有水果啊,
統統沒有。
所以,當然,成觀法師這個寫的,
當然是為了救眾生,
稍微有硬了一點,
因為某一些時間跟空間,
實在是做不來的時候,
師父還是鼓勵大家,
還是以般若智慧為主導。
如果是在台灣,
或者是中國大陸沿海地區,
吃素很方便,
那就沒事、沒什麼問題。
如果說南極、北極,
或者是海中一個小島,
像新聞報導的,
印尼、菲律賓那些島很多,
一根蔬菜也沒有!
對不對?
那個蔬菜、水果,
它每一個禮拜,有一條船來分配到這個島,
大家交換,
用魚啊、肉啊來交換這個蔬菜、
水果、還有米,
師父看過這個記錄。
某一些島,
實在是拿不到水果跟蔬菜,
那麼如果他想學佛,
如果看到這一段,他學不下去,
學不下去!
為什麼?
會怕啊!對不對?
講得那麼嚴格!
這裡是稍微比較嚴格。
那麼師父鼓勵大家,
是以般若智慧為先導,
關於吃素方面的話,
就必需要看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
時空、背景。
你不曉得,
有的人為了這個吃素,家庭大革命,
大革命啊,你不曉得?
她那個老公就不信邪,他信基督的,
他那個老婆是信佛的,就是硬要吃素,
而且不煮給他們吃!
後來搞到什麼?
搞到離婚的邊緣,
離婚了,
基督教他不信這一套的。
所以,你看吃素有時候很容易,
但是有時候那個特殊的家庭,
卻非常的困難!
為什麼?
我們做法師的人,
很容易就聽到八方十路、
十路八方的各個訊息,
因為有苦就會向師父訴苦。
所以我們聽到很多因為這個吃素的問題,
變成起家庭大革命的問題。
有的為了煮這個葷食,
受菩薩戒、受五戒,煮這個葷食,
給這個婆婆,哇!恨透了、恨死了!
為什麼?
她說:你們這個學佛自私,
只自己要修行,不管別人這個家庭,
沒有學佛還好,
煮飯煮得好好的;
現在一學佛以後,回來統統不煮了!
諸位!
要不然我現在問你一個難題:
有一個年輕的女孩子;
我現在問你,看你怎麼下最後的答案,
你來回答我。
有一個年輕的女孩子,
算是小姐了,
生了一個女兒二歲,
這個女兒正在發育,
結果她去受菩薩戒,
可能是迷迷糊糊,也不了解佛教,
她就去受菩薩戒;
受菩薩戒以後,這個戒師講得很嚴,
回來不敢煮葷的。
這個女兒也不喜歡吃素,
才二歲。
她現在慢慢慢慢長大了,
到三歲、四歲,開始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常常什麼?
常常送急診,
不是一下子暈倒了,
要不然一下子就嘔吐,
要不然就是發高燒,
她完全沒有抵抗力,
完全沒有抵抗力,
這個媽媽已經受菩薩戒,
就是不敢煮肉給她吃、
不敢煮魚。
她現在很困擾了,
寫信來請示師父。
那現在這個女兒誰照顧呢?
奶奶照顧,
奶奶煮給這個小女孩,四歲的小女孩吃。
她現在非常難過,
很痛苦,
常常拜託媽媽,媽媽年歲也大了,
她受菩薩戒,看到就怕,
然後女兒正在發育成長,
我現在請問你:
如果你是法師,你今天冷靜一下,
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
你煮不煮葷?
要不要給這個小女孩子吃?
佛法它很困難的,
有時候在智慧跟慈悲都沒有辦法解決,
因為那個是時空性的問題。
對不對?
好!那我現在問你:
贊成自己不吃,可以煮給那個女兒吃的,
你認為應該可以的,你舉手,
我看看你們的表達。
嗯!有慈悲心,
贊成。
你認為還是要堅持守戒,讓她死的,
對不對?
女兒反正有沒有抗體,不管她,
不吃就不吃了!對不對?
你長不大沒關係,我有得吃就好,管你的!
你認為,
受菩薩戒還是堅持戒在人在,戒亡人亡,
你認為要堅持持戒的,
還是不煮給女兒吃的,
不管人情世故,
你認為這樣子請舉手。
你看,
這種東西,
你真的一定要怎樣,真的是很難!
她才小女孩,
聽說常常送急診,
常常送急診!
為什麼?
她素也不吃,葷,她(母)又不煮,
媽媽也不太會煮,
就一直這樣子,
一直沒有抵抗力,完全沒有抵抗力。
再言歸正傳,話講回來,
話講回來,你要吃素的時候,
記得!要把身體的營養均衡,
記得早睡早起,
記得跟著太陽跑,不要跟著月亮走,
太陽跑,你曬到陽光,
早睡嘛,
跟著太陽跑就是健康。
人的這個身體,它不是貓頭鷹啊,
貓頭鷹是晚上出來,
你又不是貓頭鷹!
你一定要早一點休息,
九點、十點最慢,
我們現在這個人,
這個時間,最慢最慢不能超過十一點,
最慢。
因為你晚上不睡覺,你這個肝臟會很麻煩的!
所以現在很多年輕人,
肝癌,一下子就死掉,是為什麼?
來不及救啊,來不及,
肝癌,一下就死了!
為什麼?
就不睡覺啊,他就是跟著月亮跑,
不睡覺傷肝、
貪名傷腦、好色傷腎,
都是傷!
所以記得!
跟著太陽跑,不會得憂鬱症,
記得出去運動,
曬曬太陽運動一下,
one more two more
我看看現在我們這個法師,
在上面有運動器材,
流汗啊也很好,
這個是對的,
很好!
晚上就早點休息,
這個是很好;
營養要均衡,
營養要均衡。
是不是?
不要偏食,
那麼身體就會慢慢慢慢‥‥‥
尤其一定要睡覺,
你要靠這個藥力、
要靠這個天力。
也就是說:
這個日月星辰的運轉,
你一定要跟著
這樣子的起居作息這樣做,
你的身體才會健康,
皮膚也才會好,
皮膚。
不睡覺的人皮膚不會好的,
會又黑又乾瘦,還長黑斑,
因為不睡覺啊!
不睡覺的人,或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黑斑就會一直出來,
晚上不睡覺的,睡白天的,
他就一定會這樣,
荷爾蒙會失調!
是不是?
荷爾蒙失調。
也不用太嚴重,七、八點就去躺著,
那又太嚴重了!
為了皮膚好,七、八點就去躺著,
那又太嚴重了!
對不對?
所以吃素的人,要照顧這個身體,
還是真正的要有一點點概念,
概念,
人並不是一般的畜生、夜行性的動物,
你一定要跟著太陽走,
不可以跟著月亮走。
底下,
更有習邪密者,恣行淫欲,
託言「在刀口上修」,
更是在造無間重業。
凡是此
皆是犯了善星比丘一類的撥無因果之過咎。
末法行人宜特別留意,
莫受其誤導。
復次,
「不隨分別」是很高的不分別智,
但並不是不分別善惡是非;
若不分別善惡、是非,
則是愚痴、迷妄;
然而「無分別智」
則是於諸法相不起「虛妄分別」,
從而生愛憎等等。
所以,當知「分別」有兩種,
一種是「虛妄分別」,
一種是「善分別」。
所謂「虛妄分別」
是依於我執、我見、我愛等等,
以自我為中心而起的分別,
因此虛妄分別是煩惱的來源,
是無明的根本。
然而「善分別」
則是依法、依理去思惟而判辨、揀擇,
故是「七覺支」中「擇法覺支」
擇法覺支就是要用智慧抉擇正確的法,
叫做擇法覺支。
意思就是:學佛道的人要有智慧,
不是迷迷糊糊,
是善分別,
善分別就是說:
依法、依理,
用正確的智慧去思惟、去判別、去揀擇,
不是虛妄分別。
所以這個「七覺支」中「擇法覺支」之所依,
也是無漏真智的來源,
881頁,
也是開發般若與解脫的根本。
因為能判辨揀擇世間諸法,
故能捨惡從善,斷惡修善;
以斷惡修善故,
增長福德、智慧;
廣說甚至一切世出世間善根,
乃至得證道果、菩提,
全都是依善分別之智而來;
所以「善分別」
為得正知見,一切修行之根本,
令人不落惡道、邪道、魔道,
令行者得趨正道,入於佛道,
如人有眼,得見前路。
所以經中云:
「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所以「善分別」是修大乘人、修無上乘人
無始修來的智眼、慧眼、
乃至道眼所依之根本,
這其中即含無量世修行的般若種子在內,
不是容易的事,
更不是一般人所容易企及的。
與此上上根人的「善分別」相對的,
則是「虛妄分別」。
除了上上根人的「善分別」,
其他一切世間凡夫、外道、
權教、小乘所作的分別,
依佛之義,
都入於「虛妄分別」之列,
所以都是「言說戲論」。
至於現下流行的口頭禪「不分別」,
則是愚痴再加惡知見。
例如有人作犯戒或破戒之行,
別人問他,他就回答說:
「哦,我不分別!」
這「不分別」等於是說「不分別善惡」──
不能分別是非善惡,則是愚痴無明;
造了惡業居然不知悔愧,
卻又大言不慚地
企圖以無上法來遮掩、文過飾非,
冠冕堂皇地合理化,
而且還自以為高,
如是轉為邪慢,成就惡知見。
882頁,
所以,末世行人見此經文
「汝但不隨分別」,
切不可斷章取義,一定要往下看,
直到「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才不致扭曲佛義。
而且切不可造惡業或者是犯戒,
而妄言「不隨分別」,
否則罪愆極重;
其結果是,
本要修佛道,反落魔道,
豈不可惜、冤枉?
又,
交光法師於《楞嚴正脈》中云:
「不隨二字便是頓修、頓斷工夫。」
又於解釋說
「何藉劬勞肯綮修證」時說:
「依管見,」
這個當然是謙虛啦!
說:「〔肯綮〕作勞筋苦骨、
剋苦修行之意。
『何藉』的意思是說,
言不須作意苦求修證也。
良以頓能悟處高妙,
了達妄本空、而真本有,
但息顛倒分別,一念入無分別,
本空者無依而何所留,
本有者無覆而何所隱哉,
故不假於苦修證也。」
接著又說:
「而欲希頓修者,
當先求於頓悟,
如其悟未大徹,
而妄撥事修,自成陷墜,
亦愚惑之甚也,甚之!」
交光法師此段之意為:
「不隨」二字
便是頓修、頓斷的工夫(法門);
所以修行不一定要所謂的「苦修」,
只要法門對,法門巧,
法門好,法門剛剛對、剛剛好,
就是可以頓修、頓斷的;
但是要這樣頓修、頓斷的人,
卻要有條件、夠資格,
那就是要先「頓悟」。
頓悟以後,
才能談得上「頓修」、「頓斷」。
交光法師之意,
如果還沒有頓悟,
便不能廢掉事修,
而光侈談頓修、頓斷,
那是不相應的,
也無濟於事,
只會變成言說戲論,都無實義。
若以本經的經文內容之發展來看,
交光法師的看法是十分符合經義的:
因為從一開始到現在,
世尊所一直諄諄教誨的目的,
就是引導阿難等人及末世眾生,
入於一念相應、頓悟玄旨之境;
於頓悟之後,
又再一次宣說大佛頂神咒,
令依神咒不可思議威神加持,
而頓修、頓證菩提。
這也是本經的主軸大義所在。
又,
關於「頓悟、頓修、頓證」,
有些人頗有懷疑,
而執一定要三大阿僧祇劫漸修。
漸修法門是有的,
但那是對漸根人說的,
什麼是漸根人呢?
漸根人善根較淺,
不堪頓受無量大法,
不能發起無量猛利大心,
凡事皆溫溫吞吞、拖拖拉垃的,
這跟我的個性合不來,
搞這個很累,
我也不喜歡跟這種人做朋友;
我們要那個猛力的、大心的,
猛力大心的,這個速度快!
是不是?
溫溫吞吞,拖拖拉拉,
推、拖、拉。
甚而苟且延宕,
這個「宕」就是放蕩的意思。
貪著依戀,不能頓捨。
佛為攝受成熟此種根器人,
為令不驚、不怖、不退,
故說種種漸修漸證法門。
若依諸佛祖師度眾的實例,
則多數都是「頓教」式的頓悟與頓證的。
例如佛世時,經上所記載的,
佛為弟子講經說法的時候,
弟子在聽法的當時,
或在家、或出家、
甚至或是外道,
這些弟子常於佛講經之間、
或講經後,
於座上或開悟、或證初果、
乃至證四果,
或發無上道心,
或發五戒、十善等心。
這些通常都是在講經會上當場發生的事。
所以可以知道,
佛度眾生,
多半是「頓教」、頓悟、頓證的。
翻過來,884頁;
因為我如果沒有講884頁,
他會一直看前面那一頁,
有時候念到哪一頁他也不知道,
所以常常要念:884頁。
你才知道說念到哪一張。是不是?
我念到了884頁的第一行。
釋迦佛如是,
將來彌勒菩薩下生成佛,
龍華三會說法度生,
也都是頓悟、頓證的。
諸位!
沒有頓悟、頓證是不能成佛的。
諸位!
念頭不是東西可以切割的,
它沒有具體性的東西,完全靠悟的功夫,
講漸修其實就是在除習氣,
講漸修其實是這樣子;
悟到本空,他就是一悟即入如來地。
不但釋迦如來如是,
連當來的彌勒如來也如是,
乃至其他十方諸佛也都是這樣子的;
所以這可以說是諸佛度生的通例。
至於宗門的祖師,
多半也是頓教、頓悟、頓證的。
當然,諸佛祖師度生,
令得頓悟頓證,
除了以大智法門循循善誘之外,
還必須有加持力在內,
才得如是。
(佛在講各種大經前、
或者是講經中放光,
那是幹什麼呢?
那就是在加持眾生呀!
──並不是在作秀、
或者是顯威風!)
關於「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還有一點必須注意的是:
佛意並非說修行不用努力、不用精進,
而只是要強調;
諸位!
底下幾個字就是最重要的:
用功要講究方法,要知門道,
亦即須以般若為導,
不是不勤求法要、以及諸佛無上心要,
就光靠自己凡夫俗眼所見,
一意瞎闖、蠻幹,
現在差不多都是這樣,
差不多!
碰到了佛法,關起門來,
在家一直拼命念佛,
佛法不聽、
善知識不親近、道場不去,
統統是搞這個,
就是瞎闖、蠻幹,就是像這樣子。
那就是徒勞無功的
(君豈不見世間無量外道,
他們的修行豈非精進、萬般刻苦?)
眾生如果有福德
聽受諸佛無上心地秘要,
再加上勤勉努力,
即不離「遊刃有餘」,
就像那個解牛的庖丁。
一切困難、煩惱業障不難「迎刃而解」。
是故莫錯解佛意,
而謂修行不用努力,
然後就拿著羽毛當令箭,
羽毛是羽毛,不是令箭啊!
是不是?
當作自己不精進、懈怠、放逸的藉口。
最後,
關於經文中「不隨」這二字訣,
於日常之實修,也有三門差別:
一、身不隨。
二、語不隨。
三、意不隨。
經中的「不隨分別」,
屬於第三種:「意不隨」,
這是最主要的「不隨」,
是善根成熟的上上根人
修無上禪
以及首楞嚴三昧之前的入手工夫。
但對於一般初學,
於修「意不隨」之前,
仍須先用功致力於「身不隨」
及「語不隨」之修習,
以長養道力。
何謂「身不隨」?
就是不論在日常生活當中,
或者是靜坐
以及其他修行當中,
如念經、持咒等時,
心中忽然有一個念頭起來,
很想去作一些不相干的、
或者是染污的事,
此時即須立刻覺知,
而且堅定住在正念,
不要隨著那些意念
而去造作染污或者是有害之事,
這叫做「身不隨」。
換言之,
也就是身不隨著惡念、
也不隨邪念、染念,
而去造作惡事、邪事、染污事。
例如在家人(乃至出家人)
在靜坐當中,
忽然有邪念或者是欲念起來,
絕對不要因此而立刻起座,
隨其念而去行不當之事。
凡夫之人就是這樣:
若有惡念起來,很容易隨著去作:
一想到就毫不遲疑、馬上去做;
隨想隨作。
反之,若是善念起,
便很少能隨之而做,
所以眾生是這樣子,
眾生都是:眾惡皆作,眾善不行,
剛好跟一般佛講的不一樣!
886頁,
通常都是拖拖拉拉,儘量往後延,
最後此善念卻冷卻下來,
不了了之。
這個會這樣子啦,
有一個人,他想布施一百萬,
是不是?
來到了講堂,
放了二十萬的支票,
本來要先給師父;
後來看一看:
這個二十萬也不錯!
現在景氣不好,二十萬又帶回去了,
經過一陣子以後,
一毛錢都拿不出來!
會的,善會‥‥‥
因緣就會慢慢慢慢轉的。
修行也是這樣子的,
你今天如果沒有繼續來這裡坐一坐、
種種善根,
久了他就會懶惰,
韓劇多好看啊!
對不對?
連續劇多好看、電影啊,
現在貢寮什麼音樂會啊!
是不是?
看了以後,
如果你稍微不控制一下,會入迷的!
是不是?
「大老婆的反擊」!
我是沒有看啦,
我是看到那個廣告。
所以說你看,
有人的話,
學佛應當用培養的,
今天要來聽經聞法,
很懶惰、不想起身的時候:
好!去吧!
就來這裡坐著了,
就來這裡坐著。
所以,那個好的習慣要配合,
好的習慣要配合,
同時要下定決心。
楞嚴經-111下 (國語) 2009.07.11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底下,
因此,
修「不隨」者,便要用這個策略:
正好與以前倒過來:
善念一起,馬上去作,
不稍遲疑;
若惡念起,儘量往後拖,
不要馬上去實施。
有時或許妄念很強,無法完全克制,
就取其輕者而為之,
漸漸便能改善。
例如一向有在外吃宵夜的習慣,
於修行中忽然想跑出去吃館子,
如果此念頭實在太強,
便在家中吃點什麼東西似的轉化之。
這只是舉個例子而已,
在座諸位!
如果你要健康,
超過晚上八點以後,不要吃東西。
如果你想要健康的話,
七點、八點以後,就統統不要吃東西,
這個肚子、胃讓它半餓、半飢餓是好事,
會有助於健康。
這裡就講的:還吃宵夜,
是不是?
或者是修行突然要跑去館子、
吃館子。
這個念頭如果實在太強,
就在家中吃點東西以轉化。
要不然就像懺公講的,
我們過午不吃,
在舉辦這個大專齋戒學會,
這個很餓很餓的時候,
這懺公就告訴我們:
來到這兒,全部要受八關齋戒的,
過午不食。
哇!那個大學生晚上都有吃宵夜的習慣,
突然在那邊十一點半就吃飽了,
十一點半就吃飽了,
他在十一點十分、十五分就開始要過堂,
就吃飽了!
然後就看著那個手錶、看著那個鐘,
要等到明天,明天六點;
這樣拿筆起來算一下,
總共十八個鐘頭都不能吃東西,
那真的是很難熬,
十八個鐘頭!
懺公就想了一個辦法,
晚上發什麼?
發巧克力。
而且這個巧克力裡面還不能有核桃,
要完全巧克力,
吃了核桃,
八關齋戒,
巧克力裡面含有核桃,犯八關齋戒,
犯八關齋戒。
再來,
他叫你含上這個巧克力的時候,
不能咬,
咬犯戒,
只能用嘴巴含著,
用嘴巴這樣含著,
巧克力,
就像沒牙齒的阿嬤這樣舔一下,
阿嬤如果沒有牙齒,就會用舌頭舔巧克力。
不能咬,懺公說:咬犯戒!
豆漿,那個很嚴,豆漿也不能吃,
統統不行!
那個十一點;
十一點十五分開始吃,
最慢到十二點,
懺公那邊,十一點四十五。
當然這個地球上的運轉,
像行船的人、跑船的人,
知道說什麼幾點幾分是中午;
懺公那邊,十一點四十五,
噹~~~筷子統統放下來!
同時只要你牙縫喔,
只要你牙縫有一粒稍微一點點的米粒,
統統要吐出來,
你不能說:我要惜福!
用舌頭舔一舔,還有二、三粒吞下去,
犯八關齋戒!
你們不知道這一點喔?
犯!
知道嗎?
犯啊!
所以一點點都不行,
十一點四十,筷子放下來,
一點米粒統統不行!
在那邊是非常堅持這樣子的。
到晚上發了一、二塊巧克力的時候,
還裡面不能有核桃的,
所以就含‥‥‥
他說:有一點點甜味,
不要咬,
也吃不飽,
讓他有一點點飽,
因為有的巧克力是甜的,
讓他有一點點感覺就好。
就這樣過一個晚上、二個晚上‥‥‥
都是這樣過的,
是這樣過的。
吃了巧克力以後說:
益謙啊!
你昨天吃了巧克力,會不會餓啊?
餓也不敢講啊!
又沒有東西吃,講了也沒用!
很多人因為很餓,
那懺公就取笑我們,
算是教育我們:
有的人啊晚上不吃很不習慣,
晚課以後很晚了,八點、九點了,
這個大殿佛像繞一繞,
最後又去冰箱旁邊,繞著冰箱繞一繞!
為什麼要這樣子呢?
佛像繞一繞、去冰箱繞一繞,
餓啊,實在是餓啊,
沒辦法,去繞冰箱。
真是的,沒辦法,
非常嚴格!
這個就是轉化的一個點子。
這只是舉個例子而已,
行者可自活用之。
如此即是修行「身不隨」。
至於「語不隨」,
則與「身不隨」相類似。
心中忽然起念
想講一些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以及其他無意義的話、不當的笑話,
或想大聲罵人、喝斥人、
或講一些傷害他人的話等等,
諸位!這幾個是最容易犯的:
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對不對?
大聲罵詈、呵叱,這大家都會犯的,
每一個人都有我慢嘛!
心中有如是等念頭閃現之際,
即須修「語不隨」,
即不隨此念而造作語業;
這就是在修行「語不隨」。
「身不隨」及「語不隨」
實在是「意不隨」的前方便。
禪者行禪必須於如是處多加用功,
增進心之明覺,
不隨無明妄念而妄造諸業,
如是才可稱為是真正習禪之人。
行者於此二「不隨門」中
自精勤修習醇熟之後,
便可進而修習「念不隨」。
此是習禪之腑臟肝心。
「念不隨」者,
為於坐中,及日常行住坐臥當中,
若有念頭瞥然而起,
此時行者當即覺知此念,了了知,
但只是靜觀之,
並不去執取它,
也不去詳審分別它,
也不去撲滅它,
只是冷眼觀之,
諸位!這個是非常重要,
這個冷眼觀之就是如如不動,
就是冷眼的,
什麼事情,千萬不要動到執著的念頭,
也不假借任何理由來生氣;
也不假借任何理由來貪愛;
也不假借任何理由來執著、分別,
就是完全對自己的心性負責,
這是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
只是冷眼觀之
(此名為「內觀」,
或者是祖師所說的「觀心」),
善念、惡念、無記念、
散念、妄念、
邪念、亂念、
污念、染念;
一切念,悉皆如是;
不理它。
念生時不迎、不拒;
念住時不捕不捉、
不執、不取;
念滅時不追、不逐、不憶、不念。
如是即不會「隨念」而「念念相續不斷」;
若念不相續,即相續斷;
相續斷者,即無繫縛,如同無念。
是故此法門就是直指人心、
頓知、頓覺、頓修、頓斷之無上法門。
禪者若於此三門「不隨」
都能精勤用功,
至於醇熟,
則定力、覺知力、及心明之程度,
自然與日俱增,
速得契入真心本性。
經文: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
[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
[雖實貧窮,珠不曾失。]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
[所願從心,致大饒富,]
[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翻過來,888頁,
註釋:
「於自衣中」:
這「衣」是比喻五蘊身心。
「如意珠」:比喻本具的佛性。
「窮露他方」:貧窮孤露流落他鄉外里。
「窮」比喻眾生以不悟本性而致窮困,
沒有福慧莊嚴。
「露」比喻沒有涅槃法可以依止庇護。
「他方」喻六道,
以六道生死輪轉,
非真如不生不滅之「本家」、「本處」故。
「乞食馳走」:
比喻凡、外、權、小向外馳求。
「珠不曾失」:
比喻雖經無量劫輪轉六道,
而本具之佛性並未曾失去。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
「智者」比喻佛。
「指示其珠」,
開示直指令悟本性,
還得本心。
「所願從心,致大饒富」:
喻證獲本心,
全體起用,任運自在,一切具足,
稱為「大饒富」。
889頁,詮論:
這一段經文
與《法華經》的「浪子懷珠」那一章
意義相近,
可互相發明。
又《楞伽經》中也是這麼說:
「如來藏自性清淨,
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
如大價寶;
如大價寶,
垢衣所纏,
如來之藏常住不變,
亦復如是,
而陰界入垢衣所纏,
貪欲瞋恚不實妄想塵勞所污,
一切諸佛之所演說。」
底下,阿難起疑,
未解佛語而執因緣,
經文: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
[起立白佛:]
[「世尊,]
[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不從人得;]
[斯則因緣皎然明白,]
[云何如來頓棄因緣?]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
[世尊,]
[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
[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
[從老梵志聞佛因緣,]
[發心開悟,得成無漏。]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
[則王舍城拘舍黎等,]
[所說自然,成第一義。]
[唯垂大悲,開發迷悶。」]
註釋:
「從老梵志」:
這是指目犍連以及舍利弗兩人,
未從佛出家之前,
都是跟著外道沙然梵志出家修行。
這個沙然梵志死後,
遺命將其座下二百弟子,
分由目犍連與舍利弗繼續率領。
「聞佛因緣,發心開悟」:
後來,
舍利弗與目犍連在乞食途中,
遇到佛弟子馬勝比丘於道上自唱言:
「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
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這個偈子。
二人一聞此偈即心開意解,
即問馬勝比丘他從何人修行;
馬勝答說我師即釋迦世尊,
於是二人便率二百徒眾去隨佛出家。
不久二人即證得聖果。
所以你看看這個舍利弗跟目犍連,
這個是不是修無量億劫來?
對不對?
一聽到,人家就馬上證阿羅漢果了,
就是有碰到因緣法,人家就證果了,
速度多快啊!
所以,這個善根是需要培養的。
「拘舍黎」:為外道之無因論者,
倡言八萬劫後,自然成道,不假修證。
「所說自然,成第一義」:
現在世尊也說菩提之性不從人得,
也不用假藉劬勞肯綮的修證,
豈非與外道所說的不用修行,
只要等到時間一到,自然成道一樣?
如此一來,
則外道的不用修行、自然成道的說法
便成為了第一義諦了,
則佛與外道何別?
這是阿難把世尊的不假修證、
非從人得與外道相濫,
不能分辨。
義貫: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
然後「起立白佛:
世尊,
現」在「說」
由於「殺、盜、淫業」之「三緣」已「斷故」,
再加上法執的「三因不生」,
而「心中」的演若「達多」的「狂性
自」然「歇」息下來,
狂性一「歇,
即」得自性「菩提」現前,
以菩提自性本自有之,
「不」是「從」他「人」而「得」──
然而「斯則」其實還是有「因」有「緣」在其中,
「皎然明白」,並非全無因緣
(例如狂性歇息,即是菩提現前之因緣),
「云何如來」反而「頓棄因緣」之說呢?
再說「我」自己
實在也是「從」佛開示之「因緣」,
才「心得開悟。
世尊,
此義」理
「何獨」於「我等年少」的「有學聲聞」為然,
「今此會中」,
即使如「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
原先本是「從」外道沙然「老梵志」修行,
後來也是由於
得「聞佛」開示之「因緣」之理,
而能顯「發」本「心」
乃至「開悟」真諦,
「得成無漏」道果。
世尊您「今」卻「說
菩提」是「不從因緣」而有,
「則」此「王舍城」中的「拘舍黎等」外道
「所說」的不用修行、
八萬劫後「自然」成道,
這種外道之說
反而變「成第一義」諦了。
「唯」願世尊「垂大悲,
開」示啟「發」我等之「迷悶」。
(令能辨別正法,
而不落於外道之自然論、
以及權教之因緣,
從而入於中道極理。)
892頁,
三狂緣斷,即菩提心,
經文: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
[狂性因緣若得除滅,]
[則不狂性自然而出;]
[因緣、自然,理窮如是。]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
[本自其然,無然非自,]
[何因緣故怖頭狂走?]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
[何不自然,因緣故失?]
[本頭不失,狂怖妄出,]
[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
[未狂之際,狂何所潛?]
[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
[若悟本頭,]
[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
這一段,
《義貫》的解釋
跟《楞嚴經講義》完全不同,
切入的角度也不一樣,
我必需在這裡事先聲明。
所以你看有所不同;
但是二者都符合佛義。
所以你要講經說法或者修行,
隨取一本,都符合佛義,
都沒有偏差。
註釋:
「因緣、自然,理窮如是」:
「窮」,就是窮究,窮盡。
你所計執的因緣以及自然性,
其理窮究起來,不過如此。
「頭本自然」:
頭本來就是在出生的時候自然而有的。
「本自其然」:
「自」,就是由於。
「然」,就是如是。
本來就是出於其然;
意思就是說:
它如今之狀貌是出於其本然。
「無然非自」:
「無然」,不是這樣子。
「非自」,就是不自然。
「非自」,就是不自然。
若不是這樣子
(也就是說,若非生下來有頭),
就反而變成了不是自然了;
也就是說,就違反自然了,
反而成為一個怪物。
一生出來就沒頭!
是不是?
「怖頭狂走」:
駭怕他本有之頭而狂走。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
「因緣」,如果照鏡子等因緣。
如果說這個自然本有的頭,
是由於照鏡子等因緣,
而能令他發狂駭怕,
以致狂走。
「何不自然,因緣故失」:
「自然」,是指天生自然本有之頭。
那麼為何天生自然本有之頭,
不由於此照鏡之因緣,
而真的失去那個頭呢?
這個意思是說,
其實他的頭
並沒有真的因為照鏡子的因緣,
而真的失去,
所以這個照鏡子的因緣,
並不是什麼真正的「因緣」,
895頁,
因為它實在並沒有促成任何事情「真正發生」──
頭並沒有真正失去,
你在發什麼狂?你駭怕什麼?
你狂走個什麼勁兒?
──全都是虛妄:
發狂的因、發狂的緣、
發狂的業、發狂的果,
全都是虛妄不實!
諸位!
在這裡底下這一段很重要,
警惕世間的眾生。
說:眾生在世間、
三界六道所作種種的瘋狂追求,
怎麼樣?
盲目的追求,
而每個人都自以為是在追求所謂的「理想」,
以及「實現自己的夢」想,
所以說:
所有的理想、所有的夢想,
其實都是不實在的,
到最後還是要學佛。
有的人一天到晚追星,
追星族,是不是?
要是韓劇來的影星啊,
或者是電視劇的、連續劇的主角來,
哇!台灣你看,
就追星;
或者日本的人來,
就追星族。
如果有學佛的人,
他就:追什麼星?
與其你追星,不如把自己當作明星。
有的人也把師父當作明星來追,
我說:哎呀!我們這個哪算星星呢?
是不是?
我們只是一個普通的法師,
就是佛講什麼,我們照樣講,
重點是不要把人家講錯了,
這個就是重點!
師父上台講經說法,
我一向都有這樣,
我是一個很有志氣、很有骨氣的孩子,
我是一個好老師,也是一個好學生,
我以前求學也是這樣子的,
說要完成的事情,
是絕對會非常的謹慎!
為什麼?
我說我要講經說法,
講《楞嚴經》,就開始一直準備‥‥‥
一直查資料,
都是為了大家,
因為你們上根利智,我怕講錯。
所以,就這樣子回光返照,
因為程度不好,
所以好好的看,
萬一講錯,人家抓包了怎麼辦?
所以要好好的講。
所以我很有志氣,都是這樣一直看,
有時候下課以後,
怕第二天準備不完,
有時候準備到十一點半、十二點,
這是很無奈的事情。
第二天再繼續看,
一下子又是《講義》、一下子又是《義貫》。
所以你們聽很辛苦,
有的聽到後來‥‥‥
我都沒喊累了,你們是在累什麼?
對不對?
我這樣子從頭到尾都準備啊!
我也是一個好學生,
譬如說我這個人醫學不懂,
只要哪一個人,那個醫生真的是很行的,
我這個人對他心服口服,
人家是專業嘛!
對不對?
你不是專業嘛!
所以,我也是一個好學生!
為什麼?
我們是真的謙卑、不恥下問,
因為你這個專業方面你就是不懂嘛,
不懂,你就是要問。
所以我是一個好老師,
因為我非常有志氣,
也很有責任的老師,
我上台,我就必需把你們教好,
入佛的正見,
這是很重要的!
你們的法身慧命,
全部操縱在師父一個人的手中,
我不能給你們講錯啊!
對不對?
佛陀給我的正確的訊息,
我一定要如實、如理、如法的完全和盤托出,
我完全沒有自私,
快樂從懂得分享開始。
所以這樣也好,
因為講《楞嚴經》的因緣,
我這樣自己對自己要求得很高,
查資料,
我也很充實,
我也很充實,
因為我自己也在進步當中。
為什麼?
有的人講說:
喔!師父!
您這一次講的,
比以前講的台語的《楞嚴經》還講得更好!
我說:謝謝!繼續連絡。
不是說再連絡喔,
真的繼續連絡,
講得好!
讚歎我的、認同我的,我都給與肯定;
不讚歎我的,我也謙卑的接受。
因此告訴大家:
世間人所有的理想跟夢想,
其實都是妄;
但是,如果說你現在是世間人,
你現在家居士,
又不像是出家能夠全力以赴,
那是怎麼辦?
那就是五五開啊,
或者是七三開,
昨天講的,是不是?
五五開就是一半還是要完成家庭的責任,
一半要好好的來學佛,
畢竟人生如夢,夢如人生。
如果說你還年輕,
才二十幾歲,
那麼就要七三開,
事業前途還是很重要的,
三、三,
三分就好,
也是要學佛啊,要不然你要追求什麼?
每一個人其實都在重複,
無量億劫來,或者是幾千年來,
每一個人從出生就是成長,
成長;
再來,以前就是讀四書五經,
讀到一個年齡,二十幾歲就一定結婚嘛!
對不對?
舉辦一個婚禮,
舉辦一個婚禮以後,
就生育、養育、教育兒女;
教育、養育兒女完成了,
孩子也結婚了、女兒也出嫁了,
責任完成了,就當爺爺、奶奶了。
當爺爺、奶奶,
再來就是牽著一條貓跟狗去公園走一走,
對啊,就這樣子啊!
年歲也大了,看自己的貌相,
哇!
真的,做到了「五星上將」,
年輕的時候,
哇!這個眉毛很清楚,
現在掉光了,
眼睛跟眉毛分不清楚!
這個眼睛後面皺紋,哇!一堆了;
法令紋又生了;
晚上沒睡覺肝臟不好,
就像橘子快壞掉,出現黑點了,
唉!真的老了!
所以你看,
你有沒有想到說:
一下子就五十歲?
一下子就六十歲?
你再看看我們那個101室,
我看姿娟都在連絡那個往生的助念,
往生助念,
一下子,那個人又走了,
一下子,那個又往生了,
常常上課統統沒有來,
一看,
一下子那三、四個沒有來,
一下子又四、五個沒有來,
講堂就是一直助念啊!
有一天也會換你啊,
有一天,你也必需要躺下來讓人家念!
對不對?
你說到臨命終的時候:
我不想死啊,我想繼續聽《楞嚴經》!
騙人!
死吧!
在世都不想聽《楞嚴經》了,
臨命終還講什麼好聽的話安慰師父?
趕快走!
留你何用?是不是?
你看,
101室常常在連絡那個往生,
差不多常常一個禮拜總要死幾個給你看,
真的!
常常在‥‥‥
助念團常常出去啦,
不是那個親戚朋友的爸爸、媽媽往生;
要不然就是那個車禍往生;
要不然就是年紀大的往生;
要不然就是癌症往生,
當然,都是我們講堂有所認識的。
所以我們在這裡就是真的很感謝法無師,
他把我們這個助念團領導得不錯,
領導得不錯,我們非常的感謝法無師!
不過他也很忙,
他也很忙!
因為他太慈悲了
所以他常常就沒辦法了,
要出去,
因為師父也從來不出去,
那就變成他的責任,
他也滿辛苦的!
底下,
亦復如是,皆是失頭狂走。
「本頭不失,狂怖妄出」:
本有之頭實在從未失去,
但是其瘋狂與恐怖卻無端、虛妄而現出。
「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曾」,乃。
「藉」,就是利用。
本頭實在從無變易,
也沒失去過,
何須藉著什麼因緣再把它找回來呢?
若真的有「失去」,
可以說是「找回來」了;
若實在沒有失去,卻找什麼呢?
正如有人把錢放在衣服的內袋中忘了,
以為是丟了,
到處徧尋無著,
後來他往自己內袋一摸,
才發現:「哦,原來在這裏!」
於是他跟別人這麼說:「我的錢找到了!」
其實他並沒有丟,
怎能說是「找到」呢?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
若說本狂是純屬於自然,
(也就是,這個瘋狂就是本來就有的,
是屬於正常現象的),
則可以說是本來就有狂怖
時時都存在著,
而非後來才產生的。
「未狂之際,狂何所潛」:
承前,如果瘋狂是本自有之,
那麼當它還沒有發出來的時候,
這狂相是潛藏在哪裏呢?
「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
若說「不狂」才是自然現象,
才是正常的,
如是則知道
頭中本來是沒有狂妄存在的;
既然如此,
那麼為何還會如瘋狂一樣地奔馳呢?
──因此可以知道,
這個「奔走」實在是毫無道理的,
虛妄之極!
故知這個狂走實非因緣、亦非自然性。
義貫:
「佛告阿難:
即如」此「城中」之「演若達多」,
其「狂性」之無明「因緣若得除滅,
則」其原本「不狂」之覺「性,
自然而」現「出」,
你所執的「因緣」與「自然」,
其「理窮」究起來不過「如是」。
「阿難,
演若達多」他的「頭
本」於其生時「自然」就有,
故「本」出「自其然」,
反之,若「無然」
(若不是這樣:不是生下來就有頭)
即變成「非」合於「自」然了,
而違反自然了。
他以「何因緣故,
怖」畏其本有之「頭」而「狂走?
若」說天生「自然」本有之「頭」,
由照鏡之「因緣故」,
令他驚怖而發「狂」;
那麼為「何不」會此天生「自然」本有之頭,
即由此照鏡之「因緣故」,
真的「失」去了?
(本頭非真失去,
故知瘋狂之因緣並非真的因緣)。
「本」有之「頭」其實「不」曾「失」去,
但其瘋「狂」驚「怖」卻無端而「妄出」,
然而當他正發狂時,
本頭亦實「曾無變易」,
故狂之起、狂之歇,皆非關本頭,
如是則「何」須「藉」任何「因緣」
去把頭找回來呢?
諸位!
因緣是屬於有增有減、有能有所,
你要記住這一句話:
頭本來就沒有什麼失跟得,
無關於因緣。
你要記住師父這一句話:
有增有減是名因緣;
有能有所是名因緣,
這裡頭本來沒有得失,講什麼因緣?
你要牢牢記住師父這一句話!
若說「本狂」純屬「自然」
(此瘋狂本來就有,
而且是正常現象);
既然「本」來就「有狂怖」時時存在著,
那麼他尚「未」發「狂之際」,
此「狂」究竟是在「何」處
「所潛」藏著呢?
(然而徧尋各處,實無此狂性可得,
故知此狂實非本有,亦非自然──
本無狂性。)
因此可以知道,
「不狂」之性才是「自然」(正常現象),
而且「頭」中「本無」狂「妄」存在,
那麼他究竟「何為」而「狂走」呢?
實在是沒有道理,
故此狂走實在是虛妄至極。
翻過來,
898頁,
「若」一旦真的「悟」了「本」有之「頭」,
實在從來未失、未變,
則「識知」彼「狂走」之性相
與頭之有無,實在是不相關,
意思就是:
今天任何的因緣法,跟本性其實都不相關;
也不能說無關。
如是則「因緣」與「自然」等
「俱為」言說「戲論。
是故我言:」
殺盜淫「三」種狂亂之「緣斷故」
再加上無明之三因不生,
「即」得獲本具「菩提」之「心」。
詮論:
若一旦悟了本頭未失,
則識知狂走與頭之有無,實無關係。
本不失頭,故狂無實在之因;
意思就是:狂性本來就無因。
狂既無因,則其狂非實
(若實狂者,則永遠不得瘥)。
為什麼?
因為狂不是實在,
意思就是:無明不是實在的;
無明如果是實在,你沒有辦法除掉無明,
因為無明是短暫的,
所以,我們有一天會成佛,
要這樣去理解。知道嗎?
狂既非實,寧有真的「狂歇」呢?
本自無起,怎有歇相可得?
故知狂起、狂歇俱皆虛妄,本無有生。
眾生無明之起,與無明之滅,
亦復如是。
「無明」與「迷」本無有起,
哪有「無明」滅去而得「明」,
及「迷」滅去而得「悟」?
「無明」與「迷」本自無生,
哪有生因?
若無生及無生因,
則哪有「滅」、以及滅的因緣?
所以阿難所說的開悟之因緣,
俱是戲論。
心本無迷悟,
悟非從外入,非從外得。
好!我們休息十五分。
*******中間休息*******
899頁,
因緣自然皆是戲論,
經文: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
[此但生滅。]
[滅生俱盡,無功用道。]
[若有自然,]
[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
[此亦生滅。]
[無生滅者,名為自然;]
[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
[名和合性;]
[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
[合然俱離,離合俱非,]
[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這一段他的註解,
跟《講義》完全不同,
切入點也不一樣;
但是都符合佛義,
他也註解得非常好!
註釋: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
「菩提心」,指證得究竟菩提時之心,
亦即究竟聖智、清淨之心,
而非所謂初發心求佛道的「發菩提心」。
「生滅心」,指輪迴生死之心,
亦即凡夫污染之心。
此謂,
如果說有證到菩提之淨智心生起,
及有輪迴生死之染污心滅去,
此種境界還只是生滅的境界,
非真菩提的不生不滅境界。
「滅生俱盡」:
「滅」,指生滅之心完全滅去。
「生」,指菩提之心生。
若得「生滅之心」滅
及「菩提之心」生,
此二種生與滅都滅盡了,究竟不起。
「無功用道」:
「功用」,施功、作用,
指造作之義。
無功用道即為完全不假造作,
任運(任真如之性及法性之運作)
而行,
亦即完全沒有我,
沒有我能、我所的參與,
完全契入、融於真如法性之中,
循於真如法性而起用,
故一切施為皆毫無我、我相造作,
是故皆能隨真如法性而達圓滿、普徧、
無作而作、作而無作,
以第一義,入於一切諦,
即稱此境界為「無功用道」。
「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
「明」,表明。
此謂,行者於無功用道中,
若有自然之想生
(亦即,自己如是作念、如是思惟,
說:我這樣的功用相當自然,
一點也不造作),
如果還有這樣的念頭或分別之心,
則表明猶有自然之想
(就是自然之心)生,
而非真正的無功用道。
亦即,真正的無功用道是:
也不作念:「我能行無功用道」。
以有一此念即有我能、我所;
一有能所,即落生滅道,
非無功用道。
「生滅心滅,此亦生滅」:
即使自覺生滅之心已滅,
這還是生滅的境界,
非為無生滅的境界。
「無生滅者,名為自然」:
「自然」,
在此指不假造作的無功用道。
要真正完全皆無一法生滅,
才是真正的自然任運真如的無功用道。
「本然非然,和合非和合」:
「非然」,就是非本然。
「非合」,非和合。
本然與非本然,和合與非和合。
「合然俱離,離合俱非」:
「合」,就是和合。
「然」,就是本然。
「離」,就是遠離,不執著。
那麼「離」跟「合」的這個離字,
是上面的遠離不執著。
而這個「合」字就是即,
因為這個「合」,為與「離」相反之義,
也就是「即」,
所以「離合」之義就是:
離跟即,也統統要放下。
這是指:「離於」和合與本然,
與「即於」和合與本然。
「非」,就是不執、不取,
亦即所謂的「遣」;
「遣」的意思是:送、流放、不用。
此二句之義:
「和合」與「本然」俱離而不執著,
甚至連「離」
翻過來,
連「離」(離於和合與本然)
以及「即」(即於和合與本然),
也都不用。
「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句」,就是法句。
離於一切名字言語論說、
乃至世間之觀念,
及其辨析,
這一切俱都不用,俱都放下,
如是法句才能稱為是無戲論法。
所以這個無戲論法,
就是沒有語言、沒有文字、
沒有觀念、沒有數量、沒有能所,
當下即是,
不可得,
不可即是萬法本空,
萬法本無,
要這樣的去體悟,
才有辦法進入佛的境界。
所以,佛不能用觀念去理解,
不能用觀念去具體化,
不能去描繪,
不能去形容,
不能去想像,
不能去推測,
他是解脫的證量真實境,
因此除了唯證相應以外,
講不出所以然。
902頁,義貫:
若說有證到「菩提」智覺之「心生」起,
及有輪迴「生滅」染污之「心滅」去,
以有生有滅故,
「此但」是「生滅」之境界,
非真菩提。
若得生滅心「滅」與菩提心「生」
二者「俱」都滅「盡」,
方能達於契入法性
「無」有造作「功用」之真如「道」。
行者於無功用道當中,
「若」仍「有」我能任運「自然」之想生,
「如是則」表「明」
仍有「自然」想之「心生」,
即非真正的無功用道。
即使自覺有「生滅」之「心」已「滅,
此亦」仍是「生滅」之境界。
真正完全「無生滅者」
(全無染滅、淨生,
亦無迷滅、覺生),
全部都沒有,
染也沒有滅,淨也沒有生;
迷也沒有滅,覺也沒有生。
為什麼?
這個都是對立的東西,
而我們的真如自性是絕對的東西。
方得「名為」不假造作
「自然」任運之無功用道。
「猶如世間」法中,
若「諸相雜和」而「成」為「一體者」,
才「名」為「和合性」;
而「非和合者」,
則「稱」為「本然」之「性」。
修佛乘者,
若於「本然」與「非」本「然、
和合」與「非」和「合」,
和「合」與本「然俱離」而不執,
甚而連「離」與「合」
(就是離跟即:
離於和合本然、即於和合本然)
「俱非」,俱非就是俱遣,
一切名言所不能及,
所不必用。
一切世間既定的概念
以及辨證,俱皆不用,
為什麼?
這個統統是識心分別!
所以,佛法不是邏輯學、
不是玄學、不是理則學、
不是哲學,
完全不是,
完全不是,
它是解脫的證量。
如「此」之法「句
方」得「名」為「無戲論法」。
903頁,斥離戲論,勤修無漏,
經文: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
[非汝歷劫辛勤修證;]
[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
[清淨妙理如恆河沙,]
[祇益戲論。]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
[人間稱汝多聞第一;]
[以此積劫多聞熏習,]
[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何須待我佛頂神咒,]
[摩登伽心淫火頓歇,]
[得阿那含?]
於我法中,
[於我法中成精進林,]
[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是故阿難,]
[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諸位!
第二行那個: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那個「愛」代表什麼?
就是貪的意思。
諸位!
你今天你來到這個佛法當中,
你什麼都沒有學到,如果學到一個不貪,
哇!這個不得了!
不貪這個愛,
愛是從貪起,
貪愛,貪愛嘛!
諸位!
什麼事情、這些虛妄的事,
稍微看開一點,
喔!你這一輩子就不得了!
錢,看開一點不要貪,
該有的你不用客氣;
男女不用貪,放、看開一點,
你的日子會不一樣!
就算你們二個最終的結局就是結婚,
結婚就是生三個、五個,養兒育女,
到最後是面臨死亡,
像這麥可傑克森一樣,
活了五十歲!
是不是?
幹到最多,那麼就是像歐巴馬,
就是總統,
這樣算不得了了,
幹到美國總統了,
可是它還是生死法、還是無常法。
四年後他繼續選,
就給你做到八年來講,
也是這樣下台啊,
就是這樣子而已啊,
世間最多就是幹到總統!
是不是?
世間最多嘛,娶一個老婆、養五個孩子,
就這樣子,
「我就這樣過一生!」
所以碰到了佛法,
他有更高一層的生命、生命觀,
更解脫的思想,
這個才需要佛法,
佛法是為人類而設的,
是為活人而設的,不是為死人而設的。
當然,我們儒家講慎終追遠,
我們佛教也很重視這個,
對臨命終的安慰、助念、開導,
乃至於說超度,
佛教做得更徹底,
佛教做得更徹底,
給你誦經、迴向;
所以當然是為活人設的宗教。
當然,如果往生以後,
我們比儒家的慎終追遠還更加的莊嚴、
更加的用心。
儒家它們沒有這個誦經,
什麼念佛、迴向、做功德,
它統統沒有這個,
只有佛教有。是不是?
底下,註釋:
「十二部經」:
為如來所說之法,
依其敘述之形式與內容,
分成十二種類,
又稱為十二分經,
或者是十二分教:
1.契經──又作長行文,
為以散文直接記載佛之教法。
2.應頌──(又稱為祇夜),
又稱為重頌,
為與契經相應,
即是以偈頌重覆闡釋長行所說之教法。
第3.記別──又作授記,
為佛對眾生之未來所作之證言。
905頁,
第4.諷頌──又作孤起頌。
全部經文皆以偈頌體來記載佛之教說。
此與「應頌」不同,
應頌是重述長行的經文之義,
而孤起頌則沒有長行文,
為偈頌單獨存在之經文。
第5.自說──
為佛未待他人問法,而自行開示之教法。
譬如說《佛說阿彌陀經》。
第6.因緣──
記載佛說法教化的因緣。
第7.譬喻──
以譬喻宣說法義。
第8.本事──
載「本生」以外之佛與弟子過去生之行誼。
第9.什麼叫本生呢?
記載佛過去生修行之種種大悲行。
第10.方廣──
宣說廣大深奧之教義。
第11.希法──又作未曾有法。
載佛及諸弟子稀有之事。
12.論議──
載佛論議抉擇諸法體性,
分別明了其義。
「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
「淫火」,就是淫欲屬於火,
凡是多淫之人,其火必旺,
淫心一動,淫火熾燃。
因為摩登伽宿昔為淫女,其淫火更旺。
「頓歇」,為摩登伽女乘佛咒力,
一時邪思頓息,
所以心中淫火頓歇,
頓斷欲界八十八使見惑,
更進而斷欲界九品思惑,
而頓證三果阿那含;
阿那含名為不來,
即此身報盡更不再來欲界受生,
而於色界無頂天證阿羅漢道。
摩登伽亦非實聲聞人,
之所以依小乘果取其名位者,
為令凡小根人生敬信而已。
「成精進林」:
以依神咒的威神,
證解多而速,故以「林」比喻之。
「愛河乾枯」:
淫火頓歇,愛欲頓斷,
得超欲界,
故稱為愛河乾枯。
「憶持如來秘密妙嚴」:
你雖有聞持之力,
能憶持記誦如來秘密微妙莊嚴的無上乘法。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光是多聞憶持無量妙法,
而不務於心地上實修,
這一段可是非常重要!
修行是:
真的說如如不動,就真的如如不動;
說放下是真的放下的,
不是說一說而已,
這個就是真的是在心地上實修。
說無所住,
就是碰到什麼事情,都可以寬恕、都可以原諒,
什麼都真的放得下,
什麼都無諍,什麼都沒有能所,
這個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從今天起,對任何事都不要太在乎,
都沒有發生過什麼事。
從現在聽到這個《楞嚴經》開始,
什麼事情就當作沒事,
該有的責任要負起。
縱使經歷無量劫,也不能實得受用,
反而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無漏業」者,
在此為指
「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
問:
前面不是說「何藉劬勞肯綮修證」嗎?
現在怎麼又說要修無漏業呢?
答:
不勞肯綮修證,並非說都不用修,
而是說要修得對,
要修得最高、最究竟的無相無上法門,
諸位!
只有無相它才是絕對,
無相,它就沒有能所,
才能達到無上法門。
所以,你要修到最高的菩提心、
最高的菩提智慧,
是不能有任何相的,
一絲不掛,一塵不染,
能所俱泯。
所以,這個無相是絕對的空,
叫做不可得,
以不可得故,
成就無量的諸佛、十方如來。
十方如來所擁有的,就是一切法無生,
無生就是不可得,
從哪裡下手?
就是無相,
因為相當體即空,不可得。
亦即「不隨分別」之心地法門,
如此方能頓斷一切妄想顛倒,
頓獲本心,頓證菩提。
否則便是漸教,只是在繞路,
不能直指、不能一門頓超。
「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憎愛」之本即貪瞋二法,
貪瞋二法來自虛妄分別,
故欲斷愛憎煩惱苦本,須斷貪瞋;
欲斷貪瞋,須斷虛妄分別取著;
欲斷虛妄分別取著,須斷法執;
欲速斷法執,
須修「不隨分別」之心地要門。
你只要記得師父這一句話,
你只要記得:
發生什麼事情,
全部不做任何的情緒變化。
你就記住我這一句話,
不要跟著一直變化,
起貪、起瞋、不滿、嫉妒、佔有,
這個沒有什麼意義!
昨天所發生的事情,
今天早上睡醒,統統要放下,
什麼恩怨、是非、
妯娌之間不高興,
兄弟之間因為財產,
或者是哪一個人跟你過意不去,
公司行號、老師,彼此之間有葛藤,
或者哪一個,
你統統要放下!
諸位!
如果實在是‥‥‥
你碰到你坐的對面那個員工,
或者是你所謂的公司行號裡面的這些職員,
你實在一直忍他,
他還是沒有辦法,
那就是退;
再退沒有辦法,
你就觀想他在消你的災;
再消災沒有辦法,
就觀想說:
他在造地獄的因,在成就我,
我應該感恩他!
久了以後,你如如不動,
久了以後,他就會知難而退。
你就這樣堅持,
你也不要去傷害他,
千萬不要在背後說他壞話,
因為你說的那個人,
他會去講給他本人聽,
在這個世間,
講來講去都會被互相背叛的。
為什麼?
眾生有時候不小心他就會講出來!
所以你特別交代說:這一句不能跟他講喔!
她連這一句都會講給他聽。
所以從我們口中這樣守得很緊,
他縱然誤會我們,
我們的因果也是很清淨的。
所以你在這個生活的過程當中,
如果你有碰到很大、很強大的逆境,
或者是不可理喻的人,
或者是這個實在很難度過,
你就觀想,你快成就佛道了,
你快了,你快了,
他使盡一切力量傷害你,
你很快就會成就佛道了!
為什麼?
他造這個無量無邊的惡業,
這樣一直攻擊你、一直傷害你,
你一直退讓,還不能解決,
那就告訴你:你快成為釋迦牟尼佛了!
他這麼嚴重的造惡業來成就你,
你還不感恩他?
你一定要學會轉念;
你不學會轉念,
我告訴你:氣到不行、
氣到腦中風,
沒有人會同情你的!
那個脾氣不好的人要小心,
小心,
會腦中風,
真的!
人本來血壓還好好的,
一生氣起來,一剎那間斷掉,
哇!那你麻煩大了,
真的!
只要一中風,就很難好了!
像我們有那個同學中風,
他醫了五年,針啊、灸啊,
五年、六年了,
碰到師父:@*&%#
我說:你現在在講什麼?
(原來是講:師父!阿彌陀佛!)
醫了五年,針灸,一直在身上刺,
就是中風這樣一次,就完了!
所以,為了大家不要中風;
因為我看你們那個皺紋都出來了,
至少都五、六十了,
這血管也是很脆弱了,
真的!
自己脾氣一定要改過。
還有那個恨,會使人的心的智慧凝結,
那個恨,
看到就火很大,
就一直不想跟他見面,
這個恨也不行,
它會使這個心智鞏固在一個無知裡面,
所以一定要放下,
知道這一切法都是如夢幻泡影,
是真心當中所影現出來的。
簡單講:
你要更有慈悲心,更關愛你自己;
對人好,其實是愛護自己,
你有沒有這樣的體悟?
所以,為了要對自己好一點,
千萬不要發脾氣、
不要記恨,
不要跟眾生‥‥‥
因為他就是眾生才這樣子嘛,
他就是因為他現在是眾生,
他才這樣百般的計較、鬥爭;
他如果是成佛,
他怎麼會這樣跟你搞這個東西?
他如果是六祖,
不思善,不思惡,一切法本來就空,
他怎麼會這樣跟你斤斤計較?
會跟你這樣斤斤計較、
鬥爭、堅持到底,
就是因為他是凡夫,
他的名字叫做眾生。
所以,你要給他更大的寬恕,
對很惡劣的眾生,
你一定要給他一個更大的寬恕;
其實更大的寬恕,
就是保護自己的清淨心,
也給自己日子好過一點。
同時,
當我們在生氣的時候,速度會很快,
但是記住!
要用最快的速度放下它,
要不然你怎麼有辦法
去改變全世界的人活在你的標準線上?
你想要在這個不平等的世間,
過一種快樂的日子,
你就必需穿一雙平等的鞋;
平等的鞋就是什麼事情都沒有一定的標準。
為什麼?
法無定法嘛!
每一個人的時間、空間都不一樣,
我們給他最大的尊重,
再退讓‥‥‥
實在真的沒辦法,訴諸法律,
他一直要欺負你,要霸佔你的財產、
傷人;
像有的隔壁住著很惡劣的,
很惡劣的,訴諸法律!
像前幾天報的,你有沒有看到?
有一個男眾、男居士,
他是什麼?
他去收留那個流浪狗,
流浪狗,
去收留那個流浪狗,
這狗狗。
收留那個流浪狗,收了幾隻呢?
四十二隻,
大隻、小隻的狗,統統在哪裡?
租了一個房子,公寓喔,
就等於我們隔壁棟一樣,
去租了一間公寓,養了四十幾條狗;
那些流浪狗還會繼續生,
因為這個狗牠還沒有聽《楞嚴經》,
還沒有斷殺盜淫,
牠就一直生,
一直生一直生,
幾隻一直生‥‥‥
然後大隻的、小隻的,也有名犬,
然後狗就是拉大便啊、
叫啊、狂吠啊,
狂吠,
吵到那個鄰居!
那狗會大便,
然後再來,下來的時候,
他們那個溝、溝子底下,
聽說很多的狗的糞便,
然後那個惡臭難聞,
然後叫到那個隔壁歐巴桑都得憂鬱症,
因為沒有辦法睡覺啊!
房子又是別人的,
她也沒有權利去趕他走。
後來報警,
報警,警察來、消防隊來,
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呢?
因為人家房子,是那個年輕人他租的,
他去租月租的房子呢,
他租的,是他的權利,
人家也不知道說是租來要養狗的,
他就去養了幾十隻狗!
如果說這樣子你怎麼辦?
如果我們這個道場隔壁,
剛好那個4B,
剛好;
或者說5B這邊,針對大殿的時候,
剛好在七樓有大殿,
剛好那一間也是住了四十二隻狗,
法師就會跑掉很多了!
他在誦經的時候:
南無喝囉怛那‥‥‥嗚嗚嗚!
妙湛總持不動尊‥‥‥汪汪汪!
這下子木魚又得重敲了,
說不定還氣得拿敲木魚的棒子去打狗了!
哇!這沒辦法,四十幾隻啊!
真的!
你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對不對?
是不是?
那你說怎麼辦?
房子是人家租的,
四十幾隻狗住在隔壁,
剛好面對大殿,
真的就是很難處理的!
這有時候佛教就是‥‥‥
有時候你退讓,
還是真的沒有辦法處理,
就像養狗這樣子。
那如果你碰到,你怎麼辦?
你又不能丟那個毒藥給牠吃,
對啊!
很多人,年輕人討厭的時候,
這個狗,
像去農村,
他要去偷那個豬、牛、羊、
人家養的雞,
六隻狗,
六、七隻狗,加野狗總共十幾隻,
就在看那個豬寮,還有雞寮,
養雞場。
結果怎麼樣?
第二天去看,十幾隻統統死光光,
統統死光光!
當天晚上,
所有的雞、所有的豬全部被趕走了,
都被偷走了!
用開卡車來載呢,
現在不是說什麼抓一隻、抓二隻回去自己吃,
那太客氣了,
用大卡車來,
幾千隻的雞,
那一個晚上,
像清這個雞場一樣的,
一隻都沒有剩下,
連留二隻給你吃都沒有!
整卡車都來,
那些狗狗,十幾隻狗全部都被毒死,
丟那個好吃的東西,
那狗怎麼會知道、會分辨那裡面有毒呢?
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說:
修學佛道,
有時候碰到很多事情,
就叫做很無奈!
佛法有時候
可以解決某一些人的疑難雜症、困難、痛苦;
但是佛法不可能,目前,
解決全世界所有的問題,
因為它一直存在,
因為眾生的無明不除掉,
問題就是一定會存在的。
所以學佛以後,
回歸理性,回歸智慧,
給我們更客觀的態度,
給我們更強大的忍辱心。
你實在真的沒有辦法,
訴諸法律;
訴諸法律實在也沒有辦法,
搬家,
搬家,
搬到7-11旁邊,
要買什麼東西方便!
隔壁如果住了四十幾隻,
如果說四十幾隻住在我們隔壁,
講堂這樣子放四十幾隻,
你看會怎麼辦?
也不知道怎麼辦啊,
該怎麼辦?
我不知道怎麼辦!
講堂搬家?
開什麼玩笑?這裡花幾億,你叫我搬家?
為了那幾條狗!
那就翻吧,
翻看看那個大藏經,
有沒有讓牠早一點往生的?
念‥‥‥明天死了一隻,
念‥‥‥
我又沒有怎麼樣,是牠自己死的啊!
念一念‥‥‥又死了一隻,
哇!真好,
不然沒辦法啊!
哇!真的沒辦法了!
不過發這種心,好像不是很好。
好難好難!
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說:
有某些事情好難好難處理啊!
真的!
所以有些佛法,你看:
須修「不隨分別」之心地要門,
不隨分別就是不理他,
台語講的:你不理他;
可是那個養狗的,
你不理牠,牠會理你啊,
因為狗會叫啊!
所以這個世間,
不是你不理他,他就不理你的,
他還是會理你的。
你不理他,他會來理你啊,
這個時候就是真的要靠忍辱、
慈悲跟智慧了,
真的!
有某些東西沒有辦法用佛法來解決的,
用世間法,真的!
有的眾生是真的很可惡的,
可惡到窮凶惡極,
佛法沒有辦法感化他的,
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
碰到那種人,那就是走法律。
底下,義貫:
(佛言:阿難,
你的顛倒之想雖已銷,
但是細惑之無明猶在,
戲論習氣未除,
是故)
菩提、涅槃」離你「尚在遙遠」之境,
此並「非汝歷劫辛勤」但求多聞,
所能「修證」。
你「雖復」多聞
而能「憶持十方如來」所說的「十二部經」
之「清淨妙理如恆河沙」之多,
若不頓修無生之心地,
頓斷一切虛妄分別,
則「祇」是徒「益戲論」而已。
「汝雖」也「談說因緣、自然」之理,
「決定明了」其義,
「人間」皆「稱汝多聞第一」,
雖「以此積劫」之「多聞熏習」,
然只是多聞而無道力,
故「不能免離」遭受「摩登伽」女之「難」。
若光多聞即有功,
則「何須待我」以「佛頂神咒」之力,
使「摩登伽」女「心」中之「淫火頓歇」,
頓斷愛欲,頓超欲界,
頓證「得阿那含」果,
不再來欲界受生,
頓時「於我法中,成精進林」。
以其「愛河」之水已「乾枯」,
不再纏縛著你,
故「令汝」得以「解脫」此次的淫難。
「是故阿難,
汝雖」以「歷劫」的時間
記誦「憶持如來秘密」
微「妙」莊「嚴」之無上乘法,
而不悟不修,
如此則「不如一日修」圓頓
離分別、究竟「無漏」之「業」,
而能頓令你「遠離世間憎愛二」種「苦」因。
詮論:
在此必須一提的是:
多聞本非過,
多聞本來是三慧的基礎,
就是聞,聞慧、思慧、修慧。
為何如來於本經中
一再喝斥阿難以多聞為務?
這有兩層意義:
其一、多聞本是三慧之基,
但須知,
多聞在修行中也只是工具、手段,
而非目的。
若「把手段當目的」,便成捨本逐末,
其於菩提道便止於此,
而停滯不前,
而以此為滿足,
如此則有如數他人財寶,
自不能受用;
然而又因為知解眾多妙理與法門,
會讓自己誤認已達到妙境,
已通達一切法,
因而「以解作證」,
諸位!這個就是最可怕的!
以解作證就是:懂跟證是不一樣的,
了解跟證量是完全不同的!
以解作證。是不是?
產生這樣的幻相,於是便生慢心,
凡事不肯下心如實修行;
然而實際上,
於所知的一切法中,
實在沒有一法可以真正派上用場,
所以不僅境界現前時一敗塗地,
連日常中,也常常灰頭土臉,
於煩惱障難境界,只有挨打的分,
挨打的分就是:
叫你不生氣,你還是一直氣,
雖不生氣,
那個臉一看起來就〝結面腔〞,
〝結面腔〞就是板個臉孔,
就卡住!
所以諸位!
你常常‥‥‥
諸位!你看,
這個兩眉的中間,
這個印堂常常有皺紋有皺紋,
這個就是常常眉毛皺起來,
這個就是煩惱多。
雖懂得佛法,你只有挨打的分,
毫無自衛,
底下,或者是還擊之功,
對於煩惱障難,
可以說是手無縛雞之力。
這表示說,
只有聽經聞法是沒有用的,
要實修,
說放下,就真正的放下;
說個性,說改就真的改,
這個就是實踐家,
這個不是說說而已啊,
這樣你受益!
其二、
為了對顯徒務多聞而不務實修之弊,
佛特顯威神,
以神咒力加持,
而令摩登伽女頓息淫火、頓證三果。
這是由於摩登伽雖淫欲熾盛,
但她與阿難相比,
並沒有阿難堅固難破的妄想戲論習氣,
因此愛火一熄,
頓超欲界。
反觀阿難,則粗惑雖止,
但細惑之疑正在無量;
而粗惑雖易止,
但是細惑卻難伏、難斷。
莫說阿難有學之人,
即使是富樓那,
及其他定性聲聞也都難調此惑。
佛力加持令摩登伽女頓證三果,
用意在令阿難了知:
佛雖有意成就於你,
但你自己若不肯發心斷除分別,
即不能與如來的加持力相應。
這幾句可是非常重要!
你想受佛的加被嗎?
你想要阿彌陀佛加持你嗎?
想要觀世音菩薩加持你嗎?
行!
行!
行就是怎麼樣?
要肯發心斷除分別,
你才有辦法佛加被你啊!
這個叫做學佛要先有正知正見,
不要常常講佛菩薩不感應,
是你自己不感應,
你沒有感,佛菩薩怎麼應你?
你自己都不在心性上下功夫,
佛菩薩怎麼保佑你?
你知道自力的功夫有多重要!
即不能與如來的加持力相應
(須知:
如來加持也須雙方面配合才行,
不是單方面的事,
而這配合(相應)的條件,
主要在於「願力」──
即是行者須有:「我願斷除」之心願,
910頁,
而一切如來皆有本誓願
欲加持成就眾生。)
故佛咒加持摩登伽,令頓證三果,
即是在透露這個訊息:
為何如來能有如此之威神力?
這完全是由修行而來,
不是妄想言說戲論境界。
因此,
摩登伽女頓證三果之例,
便更加凸顯修行與戲論之間的差距。
所以戲論不能當修行,
聽經聞法不代表你很有修行。
所以很會講,也不代表你很有修行,
要沒有煩惱,從心中徹底的清涼,
這是真正的修行人。
所以,綜上兩點,
如來即是在以一種特殊的「激降法」
來激發阿難頓捨分別思議境界,
期能頓證無生──
「你看,連摩登伽女,
她雖然業障深重,
但是她不務戲論,
所以如來一加持,
便能頓超欲界生死。
而你阿難,雖出身高貴,
且已出家,為如來弟子,
但只務貪執戲論;
若自不求度脫,
如來神力亦莫可奈何,愛莫能助。」
這一句可是注意看喔:
若自不求度脫,如來神力亦莫奈你何。
這個可要好好的看!
一直想要佛菩薩加被我們的,
卻不願意改變自己的煩惱,
虛心、謙沖自牧,
不好好的改變自己的個性,
佛也沒有用啊!
所以師父已經重複講過:
佛不在空中,在你的心中,
在你的心中,
你要好好的降伏自我,
佛自然就會顯現,
說是他力,其實還是自力。
看底下,
這一點,當今之世,
尤其非常值得我們引為借鏡。
末法之世,不務真修,
只務言說戲論之文字禪,
乃至掉幾個禪學名詞
或者是公案的口頭禪,
所在多有;
這且不說,
近世尤有許多佛學家,
提倡佛學的討論、研究、考據,
成為學術,
且據彼所作的研究、
對佛經以及佛所說之理,
提出很多的「疑點」、
以及「修正」的意見,
最後甚至廣疑諸經、
乃至疑整個宗派,
以及疑整個大乘佛法,
於是佛教界吹起了一陣大風,
大家競相效學、
推行世間法以及種種世間之業務;
於是佛法更亟‥‥‥
這個念亟ㄐㄧˊ「亟」就是急速,
這個我查過辭典。
「亟」就是急速,
這個念亟ㄐㄧˊ
亟劇地,
「亟劇」就是急速,
亟劇地俗化、或庸俗化,
現在你看到的差不多就是這樣,
亟劇地世俗化、庸俗化,
乃至墮為世俗事業的附庸,
台灣省很多就是這樣,
墮為世俗事業的附庸,
真的就是這樣!
眾生的信根受到嚴重的摧殘,
幾乎蕩然無存。
這一來
固由於專務言說戲論的結果,
二來也是由於不善學般若
而侈言中觀,
因而墮入惡取空、斷滅空,
所起之魔事。
有心真修,欲護教、護法者,
其三致意乎!
要好好的冷靜。
有一群專門研究,
就是像這樣子研究這個學術的、
探討的,
提出種種的研究、考據的,
來到我這兒;
來到我這兒的時候,
講了一下,我不想跟他談。
他說:
我們經過了考據、研究、討論,
發現‥‥‥
我說:你們發現什麼?
發現釋迦牟尼佛其實這個人是杜撰的,
沒有釋迦牟尼佛這個人,
是後來自己把他加進去,太神話了!
我說:喔!
這樣就談不下去了,
連釋迦牟尼佛都否定,
這個怎麼談得下去?
就笑一笑,
畢竟人家也是學者嘛,
也是學者。
他還有日本的朋友、有韓國的朋友,
一些學者。
談到這個,我們就笑一笑,
也不能講什麼。
是不是?
連這麼至尊、偉大的佛陀,
經過研究、考據,發現沒這個人,
是虛構的、虛擬人物,
像卡通影片一樣?
這些話他們學者講得出來,
還真是難!
我們都講不出來。
諸位!這個《楞嚴經》看看,
這一本經典,
是一般世間人講得出來這些話嗎?
考據的結果竟然沒有佛陀,
阿彌陀佛!
再談下去,
就很想把錢領出來花了(生氣了),
真的啊!
再談下去就快要把錢領出來花了,
真的!
可是又捨不得,因為銀行裡沒什麼錢。
有時候受不了這些學者!
911頁,
經文:「如摩登伽,宿為淫女,由咒神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睺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註釋:「法中今名性比丘尼」:於如來法中,已列於僧寶之數,法名為性比丘尼。「羅睺」:義為覆障。為佛弟子中密行第一。羅睺羅未出世前,於母胎中住胎六年,因為他往昔為比丘,在山中修行時,曾堵塞老鼠洞,令不得出,所以感得住胎六年之報。諸位!我認為這一段是歷史記載有誤,誤會或誤差,不可能!這個站在懷胎學來講,人的懷胎是二百八十天,十個月;那麼,大象大概就將近二年,一年多,將近二年,大象。所以如果是站在醫學的角度,這個懷孕六年,諸位!這個講不通,那母親會死的!六年已經具足成長了,這個小孩子的身體完全長成的時候,他就會釋放出訊息要生。要生的那一刹那,不是母親要生孩子,是孩子會釋放出去這個訊息,讓你陣痛,讓你陣痛。所以是孩子自己告訴你有這個訊息,母親,母親,我要出來了,請你生我吧!就開始送去這個醫院,婦產科。那麼,如果說在胎六年,諸位!他的母親活不了,因為他的成長到一個程度的時候,他就不會再成長了,再成長了下去,他就會爆,因為沒有空間!你知道嗎?他沒有空間,他一定會窒息而死,因為沒有活動的空間,他就一定會死亡。一個小孩子在肚子裏養了六年,六歲呢!那怎麼能活?沒辦法活,沒辦法活!所以這一段,我認為是歷史上記載一定有誤差,不會說住胎六年。
還有一個更好笑的,佛的弟子裏面,有一個是住胎幾年的?六十年,六十年!還有寫的是。。。。。。有的記載是寫八十年的。所以我對這些大乘這個經典某一些神話,我會提出質疑;而且認為佛教它是很理性的東西,這個讓人家看到。。。。。。所以感得怎麼樣?住胎六年之報,對不對?這個醫生來看,西醫婦產科醫生來看,對不對?一下子就給你畫×了:講什麼鬼話?我讀婦產科、讀醫科,接生接了幾千個孩子,還沒有聽說過住胎六年!你們佛教都是怪胎!完了!每一個都是怪胎。所以這個佛教要讓人家講得通、能接受,不可以脫離科學的角度。所以我認為這一段有記載。。。。。。或者是年代久遠了。或者是說:我認為是不是世尊期待了六年?世尊期待了六年,有孩子,希望他趕快生一個,趕快責任完成了,趕快要去出家。會不會說因為世尊期待了經過了六年才生羅睺羅?後來的經典這樣記載。。。。。因為太久遠了,太久遠了;不要說講這個久遠,像我出國,像我出國,這個旅行社,出國就填身高啊,它國外也沒有在管你,這旅行社自己寫,自己寫。我看到那個資料:「釋慧律,俗名林益謙」,一看,「身高183」!多少啊?是我看錯嗎?是153還是183?我還戴眼睛看個清楚:我的身高183?呵!我的身高183!都是隨便他們寫的!歷史它就是誤差,我幾時跟你說我183?這是旅行社寫的!這歷史上的記載,因為時空的不一樣。對不對?有時候寫的時候,它就會有落差。所以在住胎六年,諸位!這個在科學、醫學絕對講不通,人家不會相信這種,我不希望佛教被判為迷信。
很多人看到在這個,談都不敢談啊,因為這個是經典啊,是聖人的經典啊,他碰都不敢觸碰到這個問題:啊!這個是不可思議!大乘法師每個人都講這一句,每一句都講不可思議,因為沒辦法解答,只好每一句都講不可思議。右脅而生,啊!那不可思議!每一句都講不可思議,因為沒辦法解答啊!對不對?
《法華》會上得佛授記,將來成佛,名七寶華如來。912頁,「耶輸陀羅」:義為花色,以其貌美如花故名。耶輸陀羅已證四果,在《法華》會上得佛授記將來成佛,名具足千萬光相如來。「同悟宿因」:都悟了宿世輪迴之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悟知累世受生死之因,都是以貪愛為苦本。你只要記住這一句話,你這一輩子受用都不得了:不該你的,一毛都不要拿;不該擁有的感情,很勉強,你也不需要,因為那個是苦本。所以在經典裏面講:去貪則清涼,你要牢牢記住師父這一句話!你想清涼嗎?很簡單,就是不要貪,就這樣子。講堂很好了,講堂我看,有一些菩薩沒有帶回去的東西,放在那邊,放了好幾天都沒有人動。我看這個桌子啊上面有一些東西呀,有的人忘記帶回去了,放了好幾天,都沒有人動,這講堂這個戒還是守得很好,真的守得很好!底下,
「或得出纏」;指摩登伽斷欲界生死,及耶輸陀羅得四果,斷三界的纏縛。「或蒙授記」:指耶輸陀羅於《法華》會上蒙佛授記,將來成佛,名具足千萬光相如來。「如何自欺,尚留觀聽」:「自欺」,指以戲論之法自欺。「留」,就是留戀不舍。「觀聽」,就是見聞,就是依見聞覺知之分別。見聞覺知已是虛妄,再依之而作種種分別,然後更起戲論,則妄上加妄,迷之又迷,不可複加。此謂摩登伽與耶輸陀羅俱為女身,身為女身已是劣器,再加摩登伽又是淫女,此二女以此劣報之身都能速證果位,頓斷生死,何況阿難出身高貴,又為大丈夫,怎麼還在以言說戲論自欺,留戀於見聞覺知之虛妄分別之中。佛舉二女,是為了激勵阿難及與會其他眾人。所以這些比丘身現大丈夫相啊,就應當好好的修行。913頁,
義貫:「如摩登伽」女,雖「宿」昔「為淫女」,今「由」如來密「咒」之「神力」加持,頓「銷其愛欲」,於如來「法中」入僧寶數,「今名」為「性比丘尼」,而「與羅睺」之「母耶輸陀羅」皆「同悟宿」世輪迴之「因」,悟「知」令其「歷世」受生死之「因」,無非以「貪愛為苦」本,以「一念」相應、反「熏」諸識而頓「修無漏」之「善」法「故」,頓斷、頓證,即「或得出」欲界生死及三界之「纏,或蒙」佛「授記」當來作佛;彼二女尚得如是,阿難,汝等比丘「如何」至今仍以戲論之法而「自欺」自暴、「尚留」戀於「觀聽」(見聞)覺知之分別?諸位!再繼續翻過來,諸位!講到這一段叫做奢摩他,如來密因,大開圓解,也就是捨識用根。那麼,底下就另外一段,就是三摩,前面是說奢摩他,這一段叫做說三摩。三摩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正定、三昧。前面告訴你如來的密因,不生不滅的捨識用根的根性是為本修因;這一段叫你真正下手修行。如果你有如來藏性,可是你不修,沒有方法進去,你一樣沒有用啊!所以沒有聽這一段,等於那一段沒有作用,你知道你的本性是不生不滅,可是你沒有聽下面這一段:三摩這一段,你就不知道怎麼修行,你也沒有用啊,沒有辦法入佛的如來藏性。所以這一段就是教你開始怎麼修,教你怎麼修,要怎麼一門深入啦、要耳根圓通,怎麼修行。所以,這一段後面是很重要的!那麼這裏,做這個VCD 、DVD出來,趙慧、麥老師,這一段就要寫:奢摩他,那大標題,那一段: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大開圓解這一段,至此,DVD、VCD 做出來的時候,要標示得很清楚,這一段到這裏,大標題,在這個DVD上面,盒子要標得很清楚!到這一段。
底下這一段就另外一大段,就是三摩,奢摩他、三摩、禪那,三段嘛!現在第一大段講完,要進入第二大段,第二大段就是教你怎麼修。所以,你沒有聽第二大段,等於沒有用,你有佛性、你有如來藏性,有什麼用?你不懂得怎麼修啊!所以,這第二段就更重要了,教你怎麼入啊,教你怎麼修、怎麼下手啊,就是方法、手段。知道吧!
好!明天就帶這個《楞嚴經講義》,還有那一本《表解》。請合掌:快十點了,請合掌,願以此功德,消災在座諸位法師、諸位護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講堂消災點燈以及亡靈牌位拔度者,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