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20895|回復: 2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1-4-26 11:31: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4-29 15:51 編輯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慧明居士整理

◎淨土開示1-5題

1.佛為什麼要說淨土法門
2.末法眾生為什麼必須念佛呢?
3.現生想了生死應修哪個法門?
4.什麼是普通法門和淨土特別法門?
5.淨土法門為什麼是特別法門?

◎淨土開示6-10題

6.請指示淨土法門要點?
7.念佛法門為什麼是總持法門?
8.淨土法門的宗旨是什麼?
9.如何認清淨土法門宗旨?
10.請問淨土五經及淨土法門大意?

◎淨土開示11-15題

11.淨土法門有什麼特點?
12.哪些人應該修淨土法門?
13.為什麼說念佛一法三根普被?
14.淨土法門,既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我佛當日,何以不專談淨土,‧‧‧
15.時當末法怎樣提倡淨土?

◎淨土開示16-20題

16.淨土法門妙在何處?
17.淨土信心以什麼為依據?
18.往生淨土以什麼為本?
19.淨土法門為什麼超勝一切法門?
20.帶業往生是什麼意思?

◎淨土開示21-25題

21.什麼是仗佛慈力?
22.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義是什麼?
23.念念在淨土才能往生嗎?
24.沒有信願,能仗佛力往生嗎?
25.我不要信願,只要念到一心不亂,不是也可以往生嗎?

◎淨土開示26-30題

26.只有得一心不亂或念佛三昧,才能往生嗎?
27.五逆十惡之流為什麼也能往生?
28.我工夫淺薄,業力深厚,怎麼能往生淨土呢?
29.為什麼念佛人多往生人少?
30.不識字念佛能往生嗎?

◎淨土開示31-35題

31.盲聾喑啞等殘疾人念佛能夠往生嗎?
32.念佛應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還是阿彌陀佛四字?
33.如何才能得到佛法實益?
34.在家人是不是念佛最方便?
35.怎樣才能專心念佛?

◎淨土開示36-40題

36.如何學行?
37.念佛人怎樣看待死亡?
38.什麼是攝心念佛?
39.一天中有不念時,有發願時,會不會使念佛間斷夾雜?
40.善導所示專雜二修是什麼?

◎淨土開示41-45題

41.若不研究經典,遍參知識,怎麼知道該不該學淨土法門?
42.念佛怎樣回向?
43.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有秘訣嗎?
44.我想見佛可以嗎?
45.請問信願行三法是什麼關係?

◎淨土開示46-50題

46.請問觀想念佛要注意什麼?
47.念佛先要參念佛的是誰嗎?
48.可以教小兒念佛嗎?
49.如果不知道佛和淨土之所以然,我為什麼要信佛念佛呢?
50.請問什麼叫禪、淨,以及有禪和有淨

51.請問永明禪淨四料簡的含義?

51.請問永明禪淨四料簡的含義?
52.念佛可以求來生人天福報嗎?
53.念佛可以涉入禪家參究一路嗎?
54.我念佛可以求來生出家為僧住持佛法嗎?
55.修淨土人需要禪家開示嗎?

◎淨土開示56-60題

56.女人臨產怎樣避免難產等危險?
57.女人來月經時可以念佛禮佛嗎?
58.念佛人為什麼也會慘死?
59.念佛人可以自殺以求早點往生嗎?
60.三界六道輪迴中誰是我們的依靠?

◎淨土開示61-65題

61.世間人事務繁多對念佛有妨礙嗎?
62.念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功德更大嗎?
63.為什麼念佛時覺得有妄想?
64.念佛有什麼規矩儀式?
65.常淹死人的地方怎樣避免再淹死人?

◎淨土開示66-70題

66.怕鬼及有怨業病怎麼辦?
67.淨土法門是小乘嗎?
68.念佛求生西方可兼念觀音、藥師佛嗎
69.學佛者念佛而不明教理是否遺憾?

70.無量壽經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與觀經下下品是否矛盾?

◎淨土開示71-75題

71.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什麼意思?
72.為什麼說持名念佛最利末法鈍根之士
73.臨終助念有哪三大要點?
74.念佛人怎樣對待疾病?
75.什麼是晨朝十念法?

◎淨土開示76-80題

76.請示念佛方法?
77.學佛的人有什麼通病?
78.吃葷的人可以念佛嗎?
79.怎樣才能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
80.求來生做人比求生西方還難嗎?

◎淨土開示81-84題

81.什麼是篤信因果?
82.問,世俗專認念佛為送死,念觀音為保生,以故修淨土未精者,‧‧‧
83.念佛自知不得力,欲加課非但無力,且無時間,如長此以往,‧‧‧
84.念佛時心多散亂,或說是年齡關係,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







   一心歸命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頂禮光明善導大師,頂禮靈岩印光大師。今不揣淺陋彙編淨土法門一些基本問題,回答全部摘自文鈔所載印光大師之開示,詳細開示請閱文鈔原文。唯願閱者乘彌陀之願船,歸極樂淨土家鄉。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慧明敬書


本文轉載自報佛恩網,感恩隨喜讚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1-4-26 11:38:03 | 只看該作者

淨土開示1-5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4-29 14:11 編輯

淨土開示1-5題




1.佛為什麼要說淨土法門

    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大事因緣者,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直下成佛而已,豈有他哉。無奈眾生,根有大小,迷有淺深,不能直下暢佛本懷。因茲隨機設教,對病發藥。為實施權,開權顯實。於一乘法,作種種說。或有善根成熟者,令其誕登覺岸。其有惡業深厚者,令其漸出塵勞。曲垂接引,循循善誘。雖天地父母,不能喻其少分矣。又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縱令宿根深厚,徹悟自心。倘見思二惑,稍有未盡。則生死輪迴,依舊莫出。況既受胎陰,觸境生著。由覺至覺者少,從迷入迷者多。上根猶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斷見惑如斷四十里流,況思惑乎。了生脫死,豈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三根,暢佛本懷。唯念佛求生淨土一法,專仗彌陀宏誓願力。無論善根之熟與未熟,惡業之若輕若重。但肯生信發願,持佛名號,臨命終時,定蒙彌陀垂慈接引,往生淨土。俾善根熟者,頓圓佛果。即惡業重者,亦預聖流。乃三世諸佛度生之要道,上聖下凡共修之妙法。由是諸大乘經,咸啟斯要。歷代祖師,莫不遵行。(增廣文鈔卷二淨土決疑論)

    佛之慈悲誓願,正為未斷惑者無由了生死,特設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一特別法門。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願念佛者皆能生。此我釋迦彌陀普度眾生之大慈悲心。思之當為感極涕零。(文鈔三編卷一復恒慚法師書一)

    法華經云,如來為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所謂佛說法門,其旨趣無非欲令眾生成佛。但以眾生根器不一,根器大者,修習大法,現生成佛。根器小者,不能修大,更設方便,教令漸修。現生能了生死者,雖有其人,甚少甚少。佛以大慈大悲,在一切仗自力法門之外,設一仗佛力法門,即是令念佛往生淨土法門。於是根器無論大小,皆得仗佛力以了生脫死。而我佛大事因緣,亦於是得以圓滿矣。(文鈔三編卷四世界佛教居士林釋尊成道紀念日開示法語)



2.末法眾生為什麼必須念佛呢?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在昔之時,隨修一法,而四者皆備。即今之世,若捨淨土,則果證全無,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力,決難解脫。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實諸佛徹底之悲心,示眾生本具之體性。彙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自華嚴導歸之後,盡十方世界海諸大菩薩,無一不求生淨土。由祗園演說以來,凡西天東土中一切著述,末後皆結歸蓮邦。(增廣文鈔卷一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如來一代所說法門,無量無邊。求其最直捷者,莫過於參禪。儻係上根,一聞千悟,得大總持,然此尚是悟,不是證。能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者,末世實不多見。其他多多皆是錯認消息。其所云悟,多是錯誤,少有真悟。即是真悟,去了生死,尚大遠在。以雖得開悟,而歷劫以來之煩惱習氣,須以種種方便對治,令其淨盡無餘,則可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儻煩惱已斷若干,猶有絲毫未盡,則生死依舊莫出。若只當做識得自心就是道,此外便無所修持,則其誤非小。以識得,而無煩惱可得,則可謂得道,此人已將生死根本斬斷,故能了生脫死。若識得,而煩惱未斷,何能了生脫死耶。此人雖比不識得者高超,然生死不了,再一受生,或反迷昧,則可怕之至,此謂真開悟者。其以誤為悟者,更不須說矣。良以參禪一法,乃仗自力法門,故比念佛法門之利益,奚啻天淵懸殊。念佛法門,乃如來一代法門中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上根如文殊、普賢、之大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下根如五逆、十惡、之大罪人,亦可預入其中。但具真信、切願,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或已得三昧,及已斷煩惱者,則一得往生,即入大菩薩位。一切法門,皆從此法門流出,一切法門,悉皆還歸此法門。(謂往生西方,以期圓滿佛果也。)似淺而深不可測,似小而大無不包。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無不資此以為成始成終之道。恐居士未遇真知淨土之人,或視為淺近,而專致力於明心見性之禪,謂其能識得自心,即算了手,故不禁絡索一上也。光言不足為憑,請詳閱淨土十要,淨土聖賢錄,並光之文鈔,當不以光為謬妄也。若真知佛力、自力、之優劣,則斷不至猶執著於唯究自心,謂識得即是道,而不須念佛求生西方也。古人如圓觀,知過去未來,尚不能了。五祖戒、草堂清、所悟之禪,今人何能彷彿,而且又復受生。是知凡夫決定要修佛所開示之特別法門,則無論何等根性,均可了生脫死,以仗佛力故也。若仗自力,恐夢也夢不署,不知居士肯信此說乎。(文鈔續編卷下致阮和卿居士書)

    博地凡夫障深慧淺,善根微薄,壽命短促,欲仗自力豎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沈。若以數萬斤大石裝於船中,石雖重大,因有船載,可以不沈。可見自力佛力之難易。念佛法門,全仗佛力。欲了生死,即須
念佛。橫超三界,接引往生。(文鈔三編卷一復周志誠居士書二)



3.現生想了生死應修哪個法門?


    須知佛法,法門無量,欲依之修持了生脫死,必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否則,夢也夢不著。唯淨土法門,若具真信切願,加以志誠懇切念佛,則便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一得往生,則已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矣。倘不依此法,另修別種法門,則斷難現生了脫。現生得遇此法,而不注意,將來豈能又遇此法,而即注意修持乎。是以宜及早注意於此法也。(文鈔續編卷上復姚維一居士書)

    生死海深,菩提路遠,欲於現生了此大事,捨淨土一法,勿道不通一切法門,即通,亦不能究竟得其實益也。何以故,以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淨土法門,若具信願,念佛名號,求生西方,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二法相校,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文鈔續編卷上復南通張海橋居士書)

    佛法廣大,雖登地菩薩,不能盡知。然欲得實益,只此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便可出生死,證涅槃,圓成佛道。我等下根凡夫,非從極約之法門做,則只成種善根而已。欲得現生就了生死,夢也夢不著。(文鈔三編卷二復陳蓮英女居士書)




4.什麼是普通法門和淨土特別法門?

    此經(編者按:大佛頂首楞嚴經)為對阿難多聞,及娑婆聞性最利之機,故文殊選擇,唯取觀音。而淨土念佛法門,普逗十方三世一切眾生之機,故列於彌勒之後,觀音之前,以密示其普逗群機之意。否則當列於虛空藏之後,彌勒之前矣。刻論普通法門,必須斷盡煩惑,方可了生脫死,唯上上最利根人,可於現生即了。若非此等根性,則或二三四五生,或二三四五劫,或至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輪迴六道中者多多矣。以仗自己戒定慧力,斷盡貪瞋癡惱惑業故難。況時丁末法,人根陋劣,壽命短促,知識稀少,魔外縱橫,正見稍虧,即墮魔難乎。唯淨土特別法門,仗彌陀慈悲誓願,與自己信願憶念之力,於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俾上上根人,速證無生,即下下根人,亦預聖流。其為利益,何可名言。此義乃華嚴末後歸宗之一著,切不可以光之人微,而謂為謬妄也。吾人果能具真信切願,如子憶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即是以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兩重工夫,融於一心,念如來萬德洪名。久而久之,則即眾生業識心,成如來秘密藏,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有緣遇者,幸勿忽諸。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況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文鈔續編卷下大佛頂首楞嚴經楷書以供眾讀誦序)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統攝律、教、禪、密、之宗,貫通權、實、頓、漸、之教。於一代時教中,獨為特別法門,其修證因果,不得以通途教義相繩。古今多有深入經藏,徹悟自心,於此法門,不生信向者,以死執仗自力通途之教義,論仗佛力特別之因果之所致也。使知此義,則其信向修持之心,佛也不能阻止矣。以此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並闡,萬論均宣也。(文鈔續編卷下無量壽經頌序(民二十五年))

    淨土法門,普被三根,實如來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妙道。彌陀誓願,九界齊資,乃眾生速出苦海,頓預蓮池,心作心是之良謨。此之一法,為一代時教中仗佛力之特別法門,不可與一切大、小、權、實、仗自力之諸法門同論者。世多不察,稍聰明者,多矜己之智力,不肯修持。且藐視修持之人,鄙之為愚夫愚婦,若將浼焉。是讓此即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大利益於愚夫愚婦,而自己不願得之,可不哀哉。不知淨土法門,其大無外,為一切法門之發源歸宿法門。是故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果已三惑淨盡,四德圓證,不修亦可。若尚未至此地位,且請隨華藏海眾,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菩薩之班,一致進行,以十大願王之不思議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速圓佛果。能如是者,可謂大智慧,大丈夫,世出世間之能事畢矣。尚須隨類現身,弘揚此法,作證佛果後之觀音、普賢,以期眾生咸成佛道而後已。(文鈔續編卷下勸修念佛法門序)

    淨土法門,有教無類。凡聖智愚,等蒙攝受。一切法門,皆仗自力。唯此一法,全仗佛力。佛力自力,天淵懸隔。信願憶念,定生佛國。盡人信念,盡人往生。(文鈔續編卷下淨土法門殊勝頌)

    以淨土法門,仗佛慈力。其餘法門,皆須己力。一為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資格而為官。一為特別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墮地即為一切臣宰所恭敬。(文鈔三編卷二復周智茂居士書三)


5.淨土法門為什麼是特別法門?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如天普覆,似地均擎。上之則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誠可謂三世諸佛之總持法門,一代時教之特別妙道也。但以法門大而攝機溥。用力少而得效速。致稍通宗教者,皆藐視之。謂為愚夫愚婦之修持法門。而不知佛力自力之大小難易,不可以語言文字形容也。以一切法門,依戒定慧力,修到業盡情空地位,方有了生死分。業盡情空,豈易言哉。斷見感如斷四十里流,況思惑乎。縱令見地高深,以煩惑未斷,仍舊輪迴。再一受生,退者萬有十千,進者億少三四。自力之不足恃,敢矜已智,而不隨順如來誓願攝受之道乎。修淨土法門者,但具真信切願,志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其平素所作所為,不與佛法世誼相悖。則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縱絲毫惑業未斷,帶業往生者。其所得,尚超過業盡情空之阿羅漢上,以種性不同故。況已斷者又何待言。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不可思議。合此佛法二不可思議之力,俾自心之力,得以圓顯。(此自力、與不仗佛法力之自力迥別)固與專仗自力者,奚啻恒河沙數之天淵懸殊也。是知此之法門,不可以一切普通法門之道理論。以是特別法門故也。(文鈔三編卷三思歸集發刊序)

    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若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為特別法門。通途全仗自力,特別則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增廣文鈔卷三序第七二頁反面「近代往生傳序」)

    以一代時教,皆仗自力以出生死。淨土法門,未斷惑者,仗佛慈力,即可帶業往生。已斷惑者,仗佛慈力,遂得速登上地。乃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不可以常途教道,相為並論也。(增廣卷二書二第五五頁至五六頁「青蓮寺念佛宣言書」)

    淨土法門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門。若非宿具善根,實難深生正信。勿道儒者不易生信,即通宗通教之知識,亦每每以宗教之義論判之。致於此令博地凡夫,未斷煩惑,即於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不思議法,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修。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彼以宗教之義為準,故致有此過咎也。使彼最初即知此義,則其利大矣。(續編卷上第一百三一頁「致銘光居士書」)

    唯念佛法門全仗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若具真信切願,至誠懇切念佛名號,求生西方者,無論根之利鈍、惑之厚薄,皆可於現生臨命終時,蒙佛慈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即往生已,見思煩惱不斷而斷。以西方極樂世界境緣殊勝,一一皆能增長人之功德智慧,絕無令人起貪嗔癡者。此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不得以通途教理而論。世有深通宗教,不信淨土法門者,蓋以通途教理,論特別法門也。(三編卷四第八九六、八九七頁「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證據」)

    淨土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其利益與普通法門,大不相同。古今多有依普通法門,論淨土法門,由茲自誤誤人,而又自謂宏法利生者,不勝其多。其最初錯點,在不察佛力與自力之大小難易。以仗佛力之法門,硬引仗自力之法門,而欲平論,致有此失。使知佛力不可思議,不能以具縛凡夫修持之力,相為平論,則凡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為烏有。(文鈔續編卷上復善覺大師書)

    淨土法門,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門。若非宿具慧根,實難深生正信。勿道儒者不易生信,即通宗通教之知識,亦每每以宗教之義論判之,致於此令博地凡夫未斷煩惑,即於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之不思議法,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者,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彼以宗教之義為準,故致有此過咎也。使彼最初即知此義,則其利大矣。(文鈔三編卷三復秦銘光居士書)

    又須知念佛一法,乃佛一代所說一切諸法中之特別法門。其道理超出一切禪教律密之上。一切法門欲了生死,必須斷盡煩惑,方有了生死分。若煩惱惑業未斷,任憑你見地高,工夫深,智慧大,皆不濟事。此各法門,皆仗自力故難。淨土法門,全仗佛力故易。若有真信切願志誠念佛者,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則煩惱不期斷而自斷。以西方所有境界,皆令人增長功德智慧,了無令人起貪瞋癡者。故龍樹菩薩稱為易行道。馬鳴菩薩稱為最勝方便。然此不但普度凡夫,實則普度一切凡聖。(文鈔三編卷三復王(雨雪)夕居士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樓主| 發表於 2011-4-26 11:44:07 | 只看該作者

◎淨土開示6-10題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4-29 13:11 編輯

◎淨土開示6-10題


6.請指示淨土法門要點?

    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時教中之特別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不斷惑業,得出輪迥。即此一生,定登佛國。末世眾生,根機陋劣,捨此法門,其何能淑。
凡修淨業者,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第三必須具真信願。


    戒為諸法之基址,菩提心為修道之主帥,信願為往生之前導。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非信何由發願,非願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證所信而滿所願。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則蹶。若不注重信願,唯期持至一心,縱令深得一心,亦難了生脫死。

    何以故。以煩惑未盡,不能仗自力了生死。信願既無,不能仗佛力了生死。世有好高務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藐視佛力。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為恥。何獨於了生死一大事,並佛力亦不願受,喪心病狂,一至於此。淨宗行者,所當切戒。

    至於修持法則,常當如子憶母,行住坐臥,語默周旋,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任何事緣,不令間斷。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能如是者,決定往生。又須心念仁恕,氣象渾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常思己過,莫論人非。等覺菩薩,二六時中,禮十方佛,懺除宿業。況在凡地,常當慚愧,何敢自恃。若自恃者,縱有修持,皆屬魔業。如是之人,切勿親近,免致日久,與之俱化。直須守定宗旨,不隨經教,及善知識語言所轉,捨此別修也。此之法門,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俱闡,萬論均宣。吾輩末學,何可立異,以取自誤誤人之罪愆乎。願深思之,願深思之。(文鈔續編卷下淨土指要)

    今謂只此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八句,若能依而行之,為聖為賢,了生脫死,皆有餘裕。佛法要妙,唯在乎誠。汝能始終守之以誠,則更無可言矣。(文鈔三編卷二復周伯遒居士書十八)

    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以菩提心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下手最切要之工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願,常不離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現生即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庶可不負此生矣。(文鈔三編卷三復康寄遙居士書一)

7.念佛法門為什麼是總持法門?

    念佛法門,乃律、教、禪、密、諸宗之歸宿,人、天、凡、聖、成佛之捷徑。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小知見人,均謂是愚夫愚婦之法門。豈知華嚴會上,善財以十信後心,受文殊教,遍參知識,隨聞隨證。末後至普賢菩薩所,蒙其加被開示,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普賢為其稱讚如來勝妙功德,令其發十大願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並勸盡華藏世界海諸菩薩,一致進行,求生西方。夫華藏海眾,無一凡夫、二乘,及未破無明之權位菩薩。最下者,即為圓教初住。其人已能於無佛世界,現身作佛,及隨類現種種身,以度脫眾生。此後從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覺,位位倍勝。是諸菩薩,皆以十大願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與彼抗。由是知念佛法門,實為十
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並闡,萬論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而即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文鈔續編卷上致廣慧和尚書)

8.淨土法門的宗旨是什麼?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如來普為一切上聖下凡,令其於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於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音納莫)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朝暮於佛前禮拜持誦,隨自身閑忙,立一課程。此外,則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時當默念,不宜出聲。

    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難念。若衣冠不整齊,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潔淨處,均須默念。默念功德一樣,出聲於儀式不合。無論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有聲,而旁人不聞。)心中默念。均須心裏念得清清楚楚,口裏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如此,則心不外馳,妄想漸息,佛念漸純,功德最大。(文鈔續編卷上一函遍復)

    須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發願,求生西方,了脫生死。不可只發求世間富樂,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間災難,亦可消滅。(文鈔三編卷一復甯德晉居士書九)

    修持淨土念佛法門,當以信願行為宗。信者,當篤信佛力。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中有念我名號,不生我國,誓不成佛。今者因圓果滿,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攝受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定蒙接引。次信淨土法門,如永明禪師四料簡所言。較諸餘法,其間大小難易得失,迥然不同。雖有餘師稱讚餘法,不為所動。乃至諸佛現前勸慰,令修餘法,亦不退轉,此乃真所謂信也。願者,願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習,於穢土中頭出頭沒,從迷入迷。復願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脫一切眾生。行者,真實依教起行。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則知念佛之法,當都攝六根。都攝六根之前,尤當先攝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裏聽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處,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祗念不聽、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經亦然。切莫一路看一邊分別,則獲益少而情想多。(文鈔三編卷四淨土法門說要)

9.如何認清淨土法門宗旨?

    今欲皈依,並受五戒,必要認清淨土法門宗旨,庶可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須知淨土法門,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宗旨。世人每每以此為平常無奇,遂以宗門參究之法為殊勝,而注重於開悟,不注重信願求生。美其名,曰禪淨雙修,究其實,則完全是無禪無淨土。何以言之,不到大徹大悟,不名有禪。今之參禪者,誰是真到大徹大悟地位。由注重於參,遂將西方依正莊嚴,通通會歸自心,則信願求生之念毫無。雖名之曰念佛,實則與念佛之道相反。或又高張其辭曰,念實相佛。實相,雖為諸法之本,凡夫業障深重,何能做到。弄到歸宗,禪也靠不住,淨也靠不住。仗自力,即到大徹大悟地位,以惑業未斷,不能了生死。未悟到大徹者,更不須論。仗佛力,須具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方可。以一向以西方淨土,無量壽,無量光,一一通會歸自心。而自心只是徒執其名,未證其實。西方之佛,無感不能有應。自心之佛,在因無有威德。世之好高務勝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求升反墜。而知識欲人以圓融見稱,亦絕不肯作如是說。致如來以大慈悲心,欲令一切眾生,現生即了生死,而依舊不能了。此生既不能了,將來或可能了,而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輪迴六道中者,當居多數也。如真能識得此種利害,再息心看淨土各經書,方知此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其大無外。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無不資此以成始成終也。(文鈔續編卷上復張純一居士書)

    所不可稍有更張者,信、願、行、三之宗旨也。若用禪家參念佛的是誰,則是參禪求悟,殊失淨土宗旨,此極大極要之關係。人每欲冒禪淨雙修之名,而力主參究,則所得之利益有限,(念到極處,也會開悟。)所失之利益無窮矣。以不注重信願求生,不能與佛感應道交。縱令親見念佛的是誰,亦難蒙佛接引住生西方,以無信願求生之心故也。又未斷煩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脫死。好說大話者,均由不知此義。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餘諸法門,皆仗自力。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此修淨土法門之最要一關也。
(文鈔續編卷上復陳慧新居士書)

    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皆須斷盡煩惑,方可了生脫死。惟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願,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信願為前導,念佛為正修。有以專求一心,不講信願。及注重開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棄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誤誤人也,大矣。念佛之心,必須懇切至誠,如子憶母。縱有他境當前,終不能令此憶母之心,或有忘失。當念佛時,或聲或默,均須攝耳諦聽。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過。大勢至菩薩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者,即此隨念隨聽之一法也。果依此說,決定往生。若或討巧,定成大拙。自誤誤人,害豈有極。(文鈔三編卷四淨土法會課儀跋)

    欲生淨土,須先認清宗旨。普通修持,無不以開悟為希冀。而開悟一事,亦非易易。若知淨土宗旨,決不預期開悟。若不注重信願,開悟亦難了脫。若能一心念佛。不悟亦可往生。(文鈔三編卷四復方家范居士書)

10.請問淨土五經及淨土法門大意?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眾生,捨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若論大機所見,肇始實在華嚴。以善財遍參知識,末後於普賢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證者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為等覺菩薩。普賢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為華嚴一經歸宗結頂之法。然則華嚴明一生成佛之法,而歸宗於求生淨土。是知淨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無上大法也。此殆大機所見,二乘尚不見聞,況具縛凡夫乎。迨至方等會上,特為專說淨土三經,俾一切若凡若聖,同事修持,以期現生出此五濁,登彼九蓮也。佛在摩竭提國,靈鷲山中,說阿彌陀佛,最初因地,棄國出家,發四十八願。又復久經長劫,依願修行。迨至福慧圓滿,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莊嚴,妙莫能名。十方諸佛咸讚歎。十方菩薩,與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業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攝受。是為無量壽經。於摩竭提國王宮中,說淨業三福,十六妙觀。俾一切眾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則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眾生煩惱業海,從心想生之義,便已彰明校著。果能深明此義,誰肯枉受輪迴。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為觀無量壽佛經。

    在舍衛國,給孤園中,說淨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勸諸聞者,應求往生以發願,復令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信、願、行、三,為淨土法門之綱宗。具此三法,或畢生執持,已得一心。或臨終方聞,止稱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為阿彌陀經。此三,乃專談淨土之經。而阿彌陀經,攝機尤普。以故禪、教、律、各宗,咸皆奉為日課焉。諸大乘經,帶說淨土者,多難勝數。而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眾生果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故將此章,列於三經之後,而以普賢行願品殿之,以成淨土法門之一大緣起。令諸閱者,知此一法,大暢佛懷,校彼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者,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以故九界同歸,十方共讚,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金陵淨土四經板,已經模糊。修淨業者,苦無最清爽之讀本。因為鑄板,以勢至念佛圓通章,附於三經之後,稱為淨土五經。若論法門緣起,宜以無量壽經為首。今為便於讀誦,故以阿彌陀經為首。閱者諒之。(文鈔續編卷下淨土五經重刊序(民國二十二年))

    無量壽、觀經、彌陀,雖文相不同,而義意則互融耳。佛為九法界眾生說,吾人何可不自量,而專主於最勝者觀乎。丈六八尺,佛已為我輩說過矣。下品將墮地獄之前,大開持名之法,是觀經仍以持名為最要之行。無量壽,詳說佛誓,及與淨相,是為依小本修者之要訣。由有此二經,則知小本之文,但撮要耳。是知雖依小本,不得以二本作不關緊要而忽之。至於修時,果真至誠,於一瞻一禮一稱名,皆可消無量罪,增無量福,非一定須作麼修方可耳。(文鈔續編卷下復濟善大師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地板
 樓主| 發表於 2011-4-26 12:18:36 | 只看該作者

◎淨土開示11-15題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4-29 13:28 編輯

◎淨土開示11-15題

11.淨土法門有什麼特點?

        淨土法門,諦理甚深。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由其大小不二,權實一如。以故上自等覺菩薩,下至逆惡凡夫,皆須修持,皆得成辦也。末世眾生,善根淺薄,匪仗佛力,將何所恃。倘能仰信佛言,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加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果能如是,萬無有一不往生者。淨土經論,文義顯明。淨土修持,隨機自立。既無幽深莫測之悶,亦無艱難困苦之煩。且又不費錢財氣力,不礙職業營生。若能隨分隨力,常時憶念。則神凝意淨,業消智朗。自然身心安樂,諸緣順適。其為樂也,何能名焉。願見聞者悉皆修持。各懷自利利他之心,共發已立立人之願。恭敬受持,隨緣倡導。展轉流通,令遍國界。俾一切同倫,同沐佛恩,同生淨土,實為大幸。(文鈔三編卷四印光法師嘉言錄題辭二)

12.哪些人應該修淨土法門?

        淨土法門,乃一代時教契理契機之特別法。下自五逆十惡,上至等覺菩薩,皆當修習,皆可即生超凡入聖。其餘所有一切高深玄妙之法,多是契理,而絕不能普契上、中、下、三根之機。我等從無始來,以至今生,尚在輪迥中流轉。皆因夙生,或以愚而不敢承當,或以狂而絕不信受之所致也。(文鈔續編卷上復翟智淳居士書)


13.為什麼說念佛一法三根普被?

        問念佛一法,何以見得三根普被。
答,五逆十惡極重罪人,臨命終時,地獄相現,聞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念數聲,即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其苦逼,發懇切心,故得成辦。不得以泛泛悠悠念者為比而生疑也。此為下根。若論上根,以初發心住,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須念佛回向往生,以圓滿佛果。由此言之,一切法門,皆以念佛為其歸宿。(文鈔三編卷四淨業社開示法語)

14.問,淨土法門,既能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我佛當日,何以不專談淨土,俾萬法歸一,一路同歸,竟爾兼談各宗,反啟後人多歧之惑,且失淨土之實益乎。
(師於問辭中何以不專談淨土句旁、批云胡說巴道、)

答,養人不止一穀,治病不止一藥。由有各法門,方顯此法門之妙。若止淨土一法,何以能引彼一切機宜,同入佛法乎。(文鈔三編卷四答念佛居士問(即周孟由))

15.時當末法怎樣提倡淨土?

        時當末法,欲極力提倡淨土,當詳於佛力、自力、之大小難易處發揮,並在章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所以然,庶不至欲勸人而反致人生謗毀也。(文鈔續編卷上與魏梅蓀居士書十六)

        末世學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與修淨土。以知因果,則不敢自欺欺人,作傷天害理損人利己之事。修淨土,則雖是具縛凡夫,便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諸餘法門,皆須煩惱斷盡,(三界內見思二惑、)方可了生脫死。否則縱令大徹大悟,有大智慧,大辯才,曉得過去未來,要去就去,要來就來,尚不能了。況具足煩惱者乎。

        講淨土,要將淨土為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下凡與上聖共修之道,末世眾生不修此法,則但種未來之善根,絕難現生出輪迴等道理詳說。(文鈔三編卷二復郭漢儒居士書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1-4-26 12:21:3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4-29 13:35 編輯

◎淨土開示16-20題

16.淨土法門妙在何處?

    淨土法門,普被三根。於在家人,更為要緊。以在家人,各有職業,不易參研宗教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為契理契機。老實頭顓蒙念佛,念到業盡情空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如來藏妙真如性,悉皆覿體全彰。
    待至臨終,定登上品。其或根機陋劣,未能業盡情空。然以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之誠,必能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即得帶業往生。淨土之妙,妙在於此。不識此義,縱令參禪得髓,看教明心。儻有絲毫惑業未盡,仍然生死輪迥不得出離。且莫自恃,致令愚夫愚婦念佛求生西方,遂得帶業往生者所憐憫。

    嗚呼,真利益多被極庸愚人得。大聰明人,每每不能望其肩背者,多緣自恃聰明,縱有佛力不肯倚仗,卒致長劫輪轉,了無出期,可不哀哉。(文鈔續編卷下淨土篇序(民二十年))

    而如來欲令一切眾生,同於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特開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法門。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如來之萬德洪名,熏自己之無明業識。久而久之,習以成性。則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法門之妙,莫此為最。(文鈔三編卷一復陳飛青居士書三)


17.淨土信心以什麼為依據?

    至於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之效驗。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英烈漢子,斷不至捨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已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增廣文鈔卷一六十之六六復永嘉某居士書一)


18.往生淨土以什麼為本?

    淨土法門,唯信為本。信得及,五逆十惡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斷惑者,皆無其分。(增廣文鈔卷一書一第八五頁「復周智茂居士書」)

    唯淨土一法,專仗佛力,以故不論斷證,唯恃信願。信願若具,雖罪大惡極,將墮阿鼻地獄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徑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來大慈普度,一物不遺,唯此一法,最為周摯。(增廣文鈔卷三序第六一頁「淨土釋疑序」)

    然念佛一法,注重在信、願、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發願,縱得一心,也未必得住生。果具真信、切願,雖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往生。外行人,多多以求悟,求得種種境界,而不以決定求生為事,即所謂捨本逐末也。何以故。以悟到極處,若未斷盡煩惑,仍然是六道輪迴中人。倘得往生,比悟到極處,而未斷盡煩惑者,其高下有若天淵懸殊。(文鈔續編卷上復習懷辛居士書)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文鈔續編卷上第一百七四頁「復朱德大居士書」)

    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文鈔續編卷上第一百零一頁「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須知往生淨土,全仗信、願。有信願,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亂及得念佛三昧為志事,不復以信願、淨念為事(都攝六根而念為淨念。念佛時,常聽自己念佛音聲,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切須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實益,由不注重信願,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仍在此五濁惡世中,做苦眾生耳。(文鈔續編卷上第一百五六頁「復郁智朗居士書」)

    念佛一法重在佛慈加被,雖屬具足惑業之凡夫,亦可承佛慈力,帶業往生。餘一切法,則決無此義。(文鈔三編卷三第六O五頁「復溫光熹居士書六」)

    信願門中尤宜致力,庶可決定深得念佛之實益。若效他宗,專以功夫為事,棄信願而不講,則便成仗自力之法門,其失大矣。(文鈔三編卷四第九九五頁「復李覲丹居士書六」)

19.淨土法門為什麼超勝一切法門?

    淨土法門超勝一切法門者,在仗佛力。其餘法門,皆仗自力。自力何可與佛力並論乎。此修淨土之最要一關也。(文鈔續編卷上第二百零二頁「復陳慧新居士書」)

    唯有念佛一法,是如來普應群機而說的,亦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所成就的。無論上中下根,皆可修學。即煩惱惑業完全絲毫未斷的凡夫,只要具足真信切願實行念佛求生西方,亦可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一得往生,生死就可了脫了,所以說是最超勝的。(文鈔三編卷四由上海回至靈岩開示法語)

20.帶業往生是什麼意思?

    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往生(約在此界,尚未斷惑業,名帶業。若生西方,則無業可得,非將業帶到西方去)。無論功夫深淺,若具真信切願,至誠稱念,無一不往生者。(文鈔三編卷一第一六八頁「復吳思謙居士書」)

    生同居,由信願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蓋彼雖未斷煩惑,由內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彌陀慈悲之力,感應道交。雖未斷煩惑,而煩惑不復用事,故得往生最極清淨之同居土。(文鈔三編卷一復恒慚法師書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1-4-26 12:22:43 | 只看該作者

◎淨土開示21-25題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4-29 13:48 編輯

◎淨土開示21-25題


21.什麼是仗佛慈力?

    若至誠懇切念佛,求生西方,無論什麼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脫死。唯有不生信,不發願者,不能生。若有真信切願,無一不生者。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譬如坐火輪船過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續編卷上第七六頁「致戚友卿書」)

    佛法法門無量,無論大小權實一切法門,均須以戒定慧斷貪嗔癡,令其盡淨無餘,方可了生脫死,此則難於登天,非吾輩具縛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深淺,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於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續編卷上第一百五九頁「與張靜江居士書」)

    若能信佛所說之淨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業力大,業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顆沙子,入水即沈,縱有數千萬斤石,裝於大火輪船中,即可不沈而運於他處,以隨意使用也。石喻眾生之業力深重,大火輪喻彌陀之慈力廣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否則縱令煩惱惑業斷得只有一絲毫,亦不能了,喻如極小之沙子,亦必沈於水中,決不能自己出於水外。(增廣文鈔卷二復裘佩卿居士書二)

22.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義是什麼?

    阿彌陀佛於往劫中,發四十八願,度脫眾生。有一願云,若有眾生聞我名號,求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誓願度生。若眾生不求接引,佛亦無可奈何。倘志心稱名,誓求出離娑婆者,無一不蒙垂慈攝受也。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能拔娑婆無底廁坑不赦牢獄之人,直下出離其中,悉皆安置於極樂本有家鄉,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增廣文鈔卷一與陳錫周居上書)


23.念念在淨土才能往生嗎?

    念念在淨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若執定此義,以自求上品,何善如之。若執定此義,以教中下根人,則阻人勝進不淺。何以故。以彼必以為此法太高,遂以卑劣自居,不肯修持耳。(增廣文鈔卷一復濮大凡居士書)


24.沒有信願,能仗佛力往生嗎?

    平生絕無信願者,臨終決定難仗佛力。既云善惡俱時頓現,且無論阿彌陀佛四字不現者,不得往生。即現,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願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華嚴經云,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得容受。古德云,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今善惡皆現,由無信願,便不能奈惡業何矣。須知仗自力,則惡業有一絲毫,便不能出離生死,況多乎哉。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今既不發願,亦豈有信。(有真信者,必有切願)信願全無,但念佛名,仍屬自力。以無信願,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若見思惑盡,或可往生。若全未斷,及斷未淨盡,則業根尚在。何能即出輪迥。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確證。須知去卻信願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若得往生,則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鐵案也。(增廣文鈔卷一復濮大凡居士書)


    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文鈔續編卷上復又真師覺三居書)往生淨土,固貴久修。然其所重,在乎決定不易之志願耳。彼終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報者,縱令精進,因其心願尚戀此娑婆,何得有生極樂之望乎。固知信願,實為吾人生西方大根據也。(文鈔三編卷二復智圓居士書)

    至汝先說但求不墮惡道即已,此言千萬不可萌於心,形於口與筆。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往生全仗決定信願。存此念,即無決定求生之心,有決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淨土宗旨已失,何能得淨土真實利益。至於化三一心念佛,誓生極樂,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遠離疑慮之心,乃學宗教家之說大話。汝若是法身大士,則此語方為實義。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說此話。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說此話,則是胡說巴道,自誤誤人,害豈有極。千萬不可依從,依之則往生無分。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無念,則何能感應道交。其感應道交者,全由至誠懇切之決定念。證無念者,則可說此話。未證無念說此話,皆成東坡臨終之誤。可不哀哉,可不痛哉。(文鈔三編卷二復周智茂居士書七)


25.我不要信願,只要念到一心不亂,不是也可以往生嗎?

    又無信願,念至一心,無量無邊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決不可以此為訓,以斷天下後世一切人往生淨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業盡情空,證無生忍者,舉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願而不從事。則蕓蕓眾生,永居苦海,無由出離,皆此一言為之作俑也。而其人猶洋洋得意,以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為斷佛慧命,疑誤眾生之狂言也。哀哉。(世間善業,不出輪迥,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增廣文鈔卷一復濮大凡居士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1-4-26 12:23:20 | 只看該作者

◎淨土開示26-30題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4-29 13:54 編輯

◎淨土開示26-30題

26.只有得一心不亂或念佛三昧,才能往生嗎?

    淨土法門,猶如大海。長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證齊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惡者,亦預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自己決志求生,唯當企及於此。若謂非此決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條,不依佛說矣。(增廣文鈔卷一三七之五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三)

27.五逆十惡之流為什麼也能往生?

    又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章云,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佛名。滿十聲已,滅罪往生。龍舒淨土文中張善和,張鍾馗等,即是其人。(增廣文鈔卷二與謝融脫居士書)
    即五逆十惡之流,臨終能生大慚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數聲,隨即命終者,亦得決定往生。以佛慈廣大,專以度生為事。一念回光,即蒙攝受。所謂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也。(增廣文鈔卷二復岳仙嶠居士書)

    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惡之極重罪人,由臨終阿鼻地獄之相已現,生大恐怖,遇善知識教以念佛,由怖苦求救之心,猛切之極。雖所念無多,而一念心光感佛,故佛即垂接引以應之,遂得往生。(文鈔三編卷一復恒慚法師書一)


28.我工夫淺薄,業力深厚,怎麼能往生淨土呢?

   亦有愚人,知見狹劣。謂已工夫淺薄,業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眾生心性,與佛無二。五逆十惡,將墮地獄,遇善知識,教以念佛。或滿十聲,或止數聲,隨即命終,尚得往生。觀經所說,何可不信。彼尚往生,況吾人雖有罪業,雖少工夫,校彼五逆十惡,十聲數聲,當復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棄,以致失此無上利益。
(增廣文鈔卷三樂清虹橋淨土堂序)

29.什麼念佛人多往生人少?

    佛所說一切法門,雖高深玄妙,圓頓直捷,皆須斷盡煩惑,方可了生脫死。若斷而未盡,則尚不能了。況完全未斷者乎。唯念佛法門,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願,至誠念佛,無一不住生者。然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以愚癡無知,只求來生人天福報,或不生慚愧,常行不孝不慈,不忠不義等事,心與佛背所致。過在自己,非佛不慈悲也。若其人未發心念佛前,曾作諸惡,今既念佛生大慚愧,痛改前非,則亦可決定住生。佛視眾生猶如親生兒女,兒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無可奈何。眾生若肯改過遷善念佛,佛決定於彼臨終親垂接引也。(文鈔三編卷二復鄭琴樵居士書)

    顧何以世間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

    祗以念佛之人,無深信切願,但求福報,希圖來世富貴。不知希圖來世富貴,譬如仰天射箭,力盡則還,非但無益,且有損也。即如今世念佛,感人天福報,有福報而無正智。以有福報故,則有勢位富貴。以無正智故,則愚癡而不信因果。夫以不信因果之人,處勢位富貴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惡。故福報愈大,造孽愈多。既造惡業,應受惡報。此所謂三世怨也。故念佛者,斷不可存福報之心,當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為了脫生死之妙法。(文鈔三編卷四淨土法門說要)


30.不識字念佛能往生嗎?

    往生不在識字不識字,只在有信願與無信願。有信願決定往生,無信願決不得往生。(續編卷上書第一百六五頁「復智樂居士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1-4-26 12:23:5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4-29 15:44 編輯

◎淨土開示31-35題


31.盲聾喑啞等殘疾人念佛能夠往生嗎?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謂盲聾喑啞不得往生。

    佛說八難中有盲聾喑啞,謂其難以入道而已。果能專精念佛,雖聾子不能聽經,及善知識開示。瞎子不能看經,究有何礙。喑者無聲,啞者不會說話,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現生親得念佛三昧,臨終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此等人不認真念佛,則不得往生。非此等人雖念佛亦不得往生也。至於殘廢缺手缺腳者,與此盲聾喑啞者同。此之說話,蓋是誤會往生論偈之所致也。

    偈云,大乘善根界,等無饑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乃是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絕無有可以譏毀可以厭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議嫌之名數種,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聲聞緣覺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乃謂西方無有女人,與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雖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屬發大乘心者、絕無不發大心之聲聞緣覺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說。無智慧人,認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錯大矣。(文鈔三編卷一復宗靈法師書)



32.念佛應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還是阿彌陀佛四字?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將畢則念四字。始終念四字,頗不宜。以南無二字,即皈依、恭敬、頂禮、度我等義。人每圖快圖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聞有人主張專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發願禮佛,皆云不必,則完全一門外漢。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彼只在行上講究。而行又去卻禮拜,其行便難十分懇切。久則涉於悠忽浮泛。(文鈔三編卷一第二四一頁「復陳飛青居士書四」)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則六字,念至半,或將止,則念四字。若始終不念南無,便為慢易。經中凡有稱佛名處,無不皆有南無,何得自立章程。(文鈔三編卷二復卓智立居士書四)

33.如何才能得到佛法實益?

    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哀哉。(增廣文鈔卷一復鄧伯誠居士書一)


34.在家人是不是念佛最方便?

    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於在家人分上,更為親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禪,及靜室誦經等,或勢不能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為方便。早晚於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願。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但於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潔淨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睡出聲念,不但不恭敬,又且傷氣,久則成病。默念功德,與常時一樣。(增廣文鈔卷一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35.怎樣才能專心念佛?

    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頭上,掛到眉毛上。

    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鐵湯爐炭劍樹刀山裏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復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肌虛,喉中火然,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縱得為人,愚癡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迥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所以張善和,張鍾馗,臨終地獄相現,念佛數聲,即親見佛來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時教,百千禹億法門之所無者。(增廣文鈔卷一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1-4-26 18:38:1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4-29 14:27 編輯

◎淨土開示36-40題

36.如何學行?

    善導和尚云,若欲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證實益。否則經劫至劫,尚難出離。所謂契理契機之法,無過信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增廣文鈔卷一復鄧新安居士書)

37.念佛人怎樣看待死亡?

    況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淨土之境不現,而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之境便現。境現,則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校。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矣。(增廣文鈔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一)

38.什麼是攝心念佛?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鈍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


   (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增廣文鈔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39.一天中有不念時,有發願時,會不會使念佛間斷夾雜?

    縱令一念萬念,不妨日有起止。若謂有不念時,有發願時,便成間斷夾雜,便難成辦。試問此一心念者,亦曾見色聞聲,著衣吃飯,舉手動足,與否。若有,彼既不間斷夾雜,此何獨間斷夾雜。若無,除非法身大士。然法身大士,端居一處,而現身塵剎。其間斷夾雜,將不勝其多矣。心具眾理,應萬事,豈止佛願同時而已,約常途修持,發願當在朝暮。亦有念佛一進畢,即發願者,閣下深通性相,謂佛念,求生念,不能兩具,似於事事無礙之圓理,未能徹信。又謂有則此念當剖為二,一半歸佛,一半歸願,如此,一人應成兩佛。閣下於日用之中,眼見色時,耳鼻舌身意,便不聞聲及緣法等耶。若一時並行不悖,何獨於此而疑之。須知一念心體,其用無量。八識非一心之體用乎,彼既不成八佛,此何以成兩佛也耶。(增廣文鈔卷一復濮大凡居士書)

40.善導所示專雜二修是什麼?

    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淨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專修謂身業專禮,(凡圍繞及一切處身不放逸皆是。)口業專稱,(凡誦經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增廣文鈔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1-4-26 18:39:4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4-29 14:41 編輯

◎淨土開示41-45題


41.若不研究經典,遍參知識,怎麼知道該不該學淨土法門?

    今代為答曰,吾已遍研教理,普親諸聖,故能如是。豈尋常所謂研究親近者哉。何以言之。淨土法門,釋迦彌陀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賢之所指歸也。馬鳴龍樹之所弘揚也。匡廬,天臺,清涼,永明,蓮池,蕅益之所發揮倡導,以普勸夫若聖若凡或愚或智也。此諸菩薩大士,於千百年前,早已為吾遍研藏教,特地揀出此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定出樊籠,至圓至頓,至簡至易,統攝禪教律而高出禪教律,即淺即深,即權即實,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吾信仰佛祖,以古為師。豈不如親近今時知識之為愈乎。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華藏海眾,悉證法身,咸求往生,企圓佛果。吾何人斯,敢不景從。捨爾狂心,力行斯道。功德利益,當自證知。何待遍參,方為知法哉。(增廣文鈔卷一三七之五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一)

42.念佛怎樣回向?

    念佛回向,不可偏廢,回向即信願之發於口者。然回向祗宜於夜課畢,及日中念佛誦經畢後行之。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若夫依儀誦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增廣文鈔卷一三七之五一復永嘉某居士書四)

    每日功課回向,一一當與法界眾生。若此功課為此,彼功課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願,方為與三種回向相合。三種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增廣文鈔卷二復永嘉某居士書九)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誦種種各功德,若任所作,則隨得各種之人天福報。今將所作功德得人天福報之因,回轉歸向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以至將來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見其有決定不隨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見其有決定冀望出世之方。

    所謂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滅事也。回而向不生不滅之實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屬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眾生。即發願立誓,決定所趨之名詞耳。有三種義,一,回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義。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此即回因向果之義。三,回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此即回自向他之義。回向之義,大矣哉。回向之法雖不一,然必以回向淨土,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餘大願,不生淨土,每難成就。若生淨土,無願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別有所期,亦必須又復回向淨土也。(文鈔三編卷二復愚僧居士書)

43.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有秘訣嗎?

      念佛人以真切之信願,持萬德之洪名。喻如杲日當空,行大王路。不但魑魅魍魎,劃蹤滅跡。即歧途是非之念,亦無從生。推而極之,不過曰,念至功純力極,則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而已。此理此行,唯恐人之不知,不能合佛普度眾生之願。豈秘而不傳,獨傳於汝乎。若有暗地裏口傳心受之妙訣,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然(印光)實有人所不得而已所獨得之訣,不妨由汝之請,以普為天下之諸佛子告。其訣唯何,曰誠,曰恭敬。此語舉世咸知,此道舉世咸昧。(印光)由罪業深重,企消除罪業,以報佛恩。每尋求古德之修持懿範。由是而知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故常與有緣者諄諄言之。(增廣文鈔卷一三七之五一復永嘉某居土書五)


44.我想見佛可以嗎

      又現在見佛之志,可謂真切。然此事頗不容易。當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期一心不亂,為決定主宰。於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狂。雖有活佛,亦未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須預計見佛與否。一心之後,自知臧否。不見固能工夫上進,即見更加息心專修。斷無誤會之咎,唯有勝進之益。(增廣文鈔卷一六十之六六復永嘉周群錚居士書)

45.請問信願行三法是什麼關係?

     (附來書)
      鄙人信從淨土,已決定奉行,而於願行兩字,尚須乞教,願與行是否兩種分運,抑須同運,一,若以兩種而論,則念佛時先發願求生,如慈雲十念求生文然後再念,惟念佛時只存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之旨,心口如一,歷歷而轉,於念念中但存這麼念,並亦無求生之願,而依此念法往生均屬上品,此是照徹悟禪師之語,二,若以願行同運而論,則念佛時聲聲如嬰兒墮水急呼母救,此杭州玉峰禪師之說,又若堅密大師云,六字洪名,念念之間,欣厭具足,與玉峰師說正同,惟以上兩說,第一說所云,念佛時似少懇切之旨,蕅益大師曾云,求生淨土,全賴信願,若無信願,則雖念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亦無得生之理,然則雖念到一心不亂,恐未能十足穩當,照第二說所云,雖念佛時願行具足,而念念之間,心中多存一願,則於一心不亂,似又嫌不純,近時杭僧口口師亦以不能兼顧,不能不顧為慮,玉峰有用兵之喻,末學純根未明究竟,想高賢必有確論以作後學津梁。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閣下既已篤修淨業,信之一字,諒已全體擔荷,究竟無疑矣。至於願行二法,似猶有彼此對待之執,不能融會貫通。致於圓融無礙法中,生起許多障礙。俾徹悟堅密澫益三大師之普照萬彙圓滿月光,祗因一絲當目,便成分隔矣。惜哉。

    今謂真念佛人,當念佛時,信願行三,全體具足。如子憶母,其間斷無狐疑不信,與不願見母之念頭可得。說甚同運分運,說甚願存則一心不純。原是一個,何得頭上安頭,以不能兼顧及不能不兼顧為慮。觀閣下之所說,與某僧之論,皆實未能著實從事,乃於未發足前,先擬議到家景象。故於古人對治分別之法言,反生起種種分別。

    試問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不懇切而能然乎,無信願而能然乎。徹悟堅密二師之語雖有異,而意實相資而相成。認做分運同運,可謂無擇法眼。至於澫益所說,乃是為一輩倚傍宗門,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及不依淨土宗旨而修,但以念至一心不亂為究竟極則事者之法藥也。何可引此淨宗門外之事,以例信願具足之真修,致門徑混濫也。此上約理通說也。若約事別說,發願當於朝暮念佛畢時,(晨朝十念,亦先念佛後發願)或用小淨土文。若身心有暇,宜用蓮池大師新定淨土文。此文詞理周到,為古今冠。須知發願讀文,乃令依文發願耳。非以讀文一遍,即為發願也。除朝暮發願外,一切時但以至誠懇切念佛即已。(增廣文鈔卷一擬答某居士書(附某居士原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11-4-26 18:41:0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4-29 15:46 編輯

◎淨土開示46-50題


46.請問觀想念佛要注意什麼?

    念佛一法,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攝機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觀,必須熟讀觀經。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淨佛現,境非外來。唯心所現,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則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則觀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觀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現。此則全體是妄,與佛與心,皆不相應,即伏魔胎。因茲妄欲見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現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業所現。遂大生歡喜,情不自安。則魔即附體,喪心病狂。縱令活佛現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須自量根性,勿唯圖高勝,以致求益反損也。善導和尚云,末法眾生,神識飛颺,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誠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詳審。又志誠懇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盡心力以行之,則幸甚。(增廣文鈔卷一復吳希真居士書一)

47.念佛先要參念佛的是誰嗎?

    (附來書)雨木念佛十年,略知旨趣。竊謂靈峰,夢東諸大師,及我師文鈔,所示念佛方法,大抵皆就愚夫愚婦通途立說。若吾輩能通文字,心思複雜之人,仍用彼愚夫愚婦之念佛方法,斷斷不能往生淨土。鄙意以為念佛求生之人,當先求知念佛的是誰,蓋既見主人翁,則念佛方有用處,往生方有把握。不特念佛應當如是,即念經持咒,亦何莫不然。今人動謂老實念佛,死心念佛,即可往生。不知苟不能識得念佛的是誰,則念佛何能老實,何能死心。縱使日夜十萬聲,於生死有何相干哉。有以古人多專主持名,不參是誰相詰者,雨木曰,此乃古德罷參以後之事,初心非可效法也。雨木見今日念佛之人,十九不明此旨,實可哀愍。嘗時時苦口勸人,而居士中竟有謂我為邪見者。佛法真義,沈晦至此,曷勝痛歎。茲特披陳所懷,敬求印證,並乞詳加闡示,眾生之幸,非僅雨木一人之幸也。


    詳觀來書,不勝欽佩。閣下欲令一切人親見本來,直登上品,觀經所謂讀誦大乘,解第一義,發菩提心,勸進行者,其閣下之謂乎。雖然,說法當須觀機,若
不察機,妄投法藥,則與庸醫以藥殺人無異。須知禪淨二宗,歸元是一,修法各別。

    禪以徹見本來面目為宗,淨以信願念佛求生為宗。使世皆上根,則閣下所說,誠為有益。而上根甚少,中下甚多,不教以信願求生,而教以參究是誰,參而得之,固為大幸,尚須重發切願,以求往生。若參而不得,以心中常存一不知是誰不能往生之念,則斷無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之事矣。而今之參者,其能真到大徹大悟地位者有幾。夫知念佛的是誰者,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勿以餘人論,即閣下亦未曾到此地位。何以知閣下未到,以到則決不敢說靈峰夢柬為就愚夫愚婦立說,而不知是誰,即老實念,死心念,亦不得名為老實死心,縱使日夜十萬,於生死有何相干,及謂古人專主持名為罷參後事,初心不可效法等語。

    由是言之,閣下之心,實欲自利利人,閣下之語,實為自誤誤人矣。切請緘默莫說,否則如來普度眾生之一大法門,被閣下關塞錮蔽,莫由開通,其罪當與謗佛謗法謗僧相等,可不慎乎。閣下之見,以不知契理契機之所以然,妄執利上根之法,而普勸一切修習,遂成偏執謬見。以不合機之法,妄行勸修,謂為佛法真義。光雖庸劣,敢與閣下同陷謗佛謗法謗僧之咎,而妄為讚許乎哉。如謂不然,祈付丙丁,各行各道即已,光豈能強閣下捨己所學而從我乎。不過以閣下見問不得不直貢愚誠耳,祈洞察是幸。(增廣文鈔卷一復汪雨木居士書(附來書))

48.可以教小兒念佛嗎?

    小兒甫能言,即教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即令宿世少栽培,承此善力,必能禍消於未萌,福臻於不知。而關煞病苦等險難,可以無慮矣。稍知人事,即教以忠恕仁慈,戒殺放生,及三世因果之明顯事跡。俾習以成性。在兒時不敢殘暴微細蟲蟻,長而斷不至作奸作惡,為父母祖先之辱。(增廣文鈔卷二復永嘉某居士書一(一至書九))至於幼時,又須以因果報應之事,與淨土法門之利益,於學堂回時,諄諄訓誨。則子女現時蒙念佛之益,必能免意外之虞。將來以為立家立業,及滅罪得福之本。(增廣文鈔卷二復永嘉某居士書三)

49.如果不知道佛和淨土之所以然,我為什麼要信佛念佛呢?

    令友某君,對於佛學種種情見。及復閣下書,雖數百言。只因因果,空有,事理,性相,混亂。致於金剛,於淨土,悉皆不依佛祖誠言生信。妄自違理究理。欲為出格之大智慧人,不肯墮於愚夫愚婦之窠臼。而自謂為理障,實則是業障於心。如盲睹日,了不見其光相。尚謂見者為妄。豈不大可哀哉。此種知見,誠不易破。況(光)之所說,語涉支離,理難徹透。固當愈滋疑議,有損無益矣。欲不奉命,恐或見責。且作塞責之計,而妄評之。祈勿致於某君。否則撕裂踐踏,或所不免。若以光之文論,則適當其宜。若以其中所說,不是引經之文,便是宗經之義。而字又為世間至寶,被彼踐踏。不但彼自獲罪不淺,閣下與(光),亦復獲罪不淺也。

    今代為復曰,諦觀來書,種種議論。一言以蔽之,曰以凡夫知見妄測佛智而已。

    且吾人從生至死,內而身心,外而境界,何一能知其所以然。從自有知識以來,見前人之所為,而自亦為之。遂得身體成立,諸事順適,身心安樂。從生至死,受用自在。若如來諭,已不知佛之所以然,及淨土之所以然。雖佛祖誠言,亦不肯因之生信。推是以求,閣下終日喫飯,終日穿衣。其充饑禦寒之所以然,為知也,否也。若道知,則知者為誰,請的的指出。若指不出,猶依前人成規穿衣喫飯,何於了生死第一妙法,必企其先知所以然而生信,斷不肯因佛祖之誠言而生信耶。又閣下有病,須服藥者。為先遍閱本草脈訣,知其藥性病原,方始按病立方,而後服藥耶。為即請良醫診脈,立即服藥耶。若立即服藥,則治病與學佛相悖矣。縱令遍閱本草脈訣,知其藥性病原。亦與學佛相悖。何以故。本草脈訣,係前人之成言。汝未能親見,何可取信。若謂本草脈訣之言,不可不信。則佛祖善知識之言,何以皆不生信,必欲自見方信耶。如汝知見,刻實論之。當先見某藥走某經,治某病,方肯開方服藥。斷不肯依本草脈訣所說,以開方服藥。何以故,以未見故。今充饑禦寒治病之所以然未見,而即穿衣喫飯服藥。

    佛與淨土之所以然,己未親見,縱佛祖誠言,皆不生信者,此何故也。

    一則以性命相關,雖不知不敢不如是行。一則以高明自詡,必徹見方肯修持其法。古今來幾多出格豪傑,由此知見,畢生不沾佛法實益。彼謂為愚夫愚婦者,初亦不知。而能依前人成規,顓蒙念佛。因茲潛通佛智,暗合道妙。遂得帶業往生,及斷惑往生者。將見悉證佛果,況徒知之而已乎。而此種自命出格者,因疑生謗,將從劫至劫,長墮惡道。被彼愚夫愚婦念佛往生者之所憐憫,欲垂救援亦不可得。何也,以宿世之不信惡業所障也。

    閣下之智,如幹將莫邪,切玉如泥。以不善用其智,如以幹將莫邪切泥,則泥無所成,徒損鋒鋩。可不哀哉。佛法乃心法,非世間一切法所能喻。其喻者,不過令人會其義。何得死執其事,而敵體論之。舉扇喻月,動樹訓風。必於扇上求光明,於樹上求披拂。是尚得名為智乎。夢境是假的,因果是真的。亦不妨以夢境喻因果,悉令敵體相符。何也,妄心是因,夢境是果。若無妄心,決無夢境。此決定不易之論也。善惡及修持之心之事是因,得善惡及修持之果報是果。閣下為信也,否也。妄心為夢因,則得夢境。念佛之心為佛因,則近之即得往生西方,遠之畢竟圓成佛道。是滋君之疑也,抑起君之信也。佛為究竟有無且置。閣下必欲致詰佛之有無,且問閣下自己畢竟是有是無。若謂是無,此一上絡索,是誰述說。若謂是有,請的的指出其述說者。語言,係喉舌與識心相即而有文字,亦識心手筆運動而現。二者皆不出色受想行識五蘊之外,皆非閣下自己。離此五法指得出,許閣下問佛究竟有無為大智慧問。若指不出自己之有無,欲先知佛為有無,乃狂妄無謂之問,非切已窮理之問也。佛畢竟是有,因汝凡情末滌,決不能見。閣下自己亦是有,因汝五蘊未空,亦不能離色受想行識,的的指出也。金剛經令發菩提心菩薩,發心度盡一切眾生,令其皆證無餘涅槃,而不見有一眾生得滅度者。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布施為六度萬行之首,舉布施則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乃至萬行,皆當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修。此經文略,唯舉布施以該其餘。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修一切善法。

    如上所說,且道是有相耶,是無相耶。如此廣大光明之相,逼塞太虛,而謂之為無,是何異於生盲乎哉。其言無一眾生得度,不住相,無相,無所住者,欲人不滯凡情聖見之執著相耳。其言度盡眾生,行布施,生心,修善法,欲人稱性修習自利利他之法,以期自他同得圓滿菩提而後已。不於此中著眼,妄執無相為究竟。與酗酒糟漢同一知見,尚得謂有智慧人乎。

    信有何難起,疑有何難去。汝決定不肯起,決定不肯去。雖佛親與之說法,亦無如之何,況吾儕具縛凡夫乎。欲知佛之虛實,淨土文,西歸直指,所論之理,所載之事,何不於此起信斷疑。將謂此種言論事跡,皆係妄造謠言。不堪寓目乎。若作此見,則靈魂決定不墮餘五道,唯在阿鼻地獄,盡未來際。長享隨心所現之鑊湯爐炭劍樹刀山,種種自在受用之樂境耳。其為樂也,莫能喻焉。必欲知佛虛實,雖淨土文西歸直指所說,皆非實,唯自己親見親證方為實。

    今有一事相問,汝須直心相酬,不得含糊躲托。北通州王鐵珊者,前清曾作廣西藩台,其時廣西土匪甚多,彼於作兵備道時,即設計剿滅,所殺甚多。四年前得病甚重,一合眼即見在黑屋中。其屋甚大,又甚黑。其鬼無數,皆來逼迫,遂即驚醒。久則復合眼,其境仍如是,復驚醒。三晝夜不敢合眼。其人已奄奄一息。其妻因諭之曰,你如此只麼樣好。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巴,念佛總會好。鐵珊一聞此言,遂拌命念。未久,即睡著,遂睡一大覺,了無境界可得,而病亦漸漸痊愈矣。因長齋念佛。鐵柵前年與陳錫周來山,親與(光)說耳。

    設閣下當此境,為先知佛之虛實而後念耶,為一聞即念耶。若此時不暇究虛實而即念,則現在何得並前人與人示虛實之言論事跡,概指為妄。唯求於仲,援救此徜恍迷離之心境,而欲涕泣求之耶。富貴尚能如敝屣,何不以執著亦作敝屣,淨盡棄之乎。汝將謂此知見為入道之門耶,不知乃墮阿鼻地獄之達道也。以夢喻佛者,妄心為因,夢境為果。喻念佛為因,往生見佛為果。何可以金剛六喻為證。夫世間語言文字,雖是一字一事,不妨尊卑並詮,美惡兼訓。即如子之一字,稱夫子亦好單用,稱平人亦好單用,稱兒子亦好單用。須必以文定義,斷不能將稱夫子者,亦作兒子訓也。佛國為夢境,須待閣下成佛以後說。此刻就說,則唯損無益矣。事理性相空有因果混而不分。但可學愚夫愚婦,顓蒙念佛,須致恭致敬,唯誠唯懇。久而久之,業消智朗,障盡福崇。此種疑心,徹底脫落。則佛之有無,己之有無,入佛之門徑,彼岸之確據,何待問人。若不專心致志念佛,而於別人口裏討分曉,亦與看金剛經,而不知實相。看淨土文,西歸直指,而不生信心。以業障於心,不能領會。如盲睹日,日固在天,睹固在眼,其不見光相,與未睹時無異也。倘復其明,則一睹即見光相矣。念佛一法,乃復明之最切要法。欲見實相之相,當竭誠於此法,必有大快所懷之時矣。真我欲親見,非大徹大悟不可。欲證,非斷惑證真不可。欲圓證,非三惑淨盡,二死永亡不可。若論所在,則閣下之長劫輸回,及現今之違理致詰,皆承真我之力而為之。以背覺合塵,故不得真實受用。譬如演若之頭,衣裏之珠,初未嘗失,妄生怖畏,妄受窮困耳。

    念佛人臨終蒙佛接引,乃生佛感應道交。雖不離想心,亦不得謂獨是想心所現,絕無佛聖迎接之事。心造地獄,臨終則地獄相現。心造佛國,臨終則佛國相現。謂相隨心現則可,謂唯心無境則不可。唯心無境,須是圓證唯心之大覺世尊說之,則無過。閣下若說,則墮斷滅知見,是破壞如來修證法門之邪說也。可不慎諸。一一具說,太費筆墨。知一反三,當無遺義矣。(增廣文鈔卷二復顧顯微居士書)

50.請問什麼叫禪、淨,以及有禪和有淨?

    答,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離念靈知者、了無念慮、而洞悉前境也)。


    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禪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教理則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己也。二者文雖相似,實大不同。須細參詳,不可籠侗。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待,宏揚法道,普利眾生者。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增廣文鈔卷二淨土決疑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樓主| 發表於 2011-4-26 18:41:4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4-29 15:05 編輯

◎淨土開示51-55題


51.請問永明禪淨四料簡的含義?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者。其人徹悟禪宗,明心見性。又復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而於諸法之中,又復唯以信願念佛一法,以為自利利他通途正行。觀經上品上生,讀誦大乘,解第一義者,即此是也。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名喪膽。如虎之戴角,威猛無儔。有來學者,隨機說法。應以禪淨雙修接者,則以禪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則以專修淨土接之。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乎。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頃,華開見佛,證無生忍。最下即證圓教初住。亦有頓超諸位,至等覺者。圓教初住,即能現身百界作佛。何況此後,位位倍勝,直至第四十一等覺位乎。故曰,來生作佛祖也。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其人雖未明心見性,卻復決志求生西方。以佛於往劫,發大誓願,攝受眾生,如母憶子。眾生果能如子憶母,志誠念佛,則感應道交,即蒙攝受。力修定慧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苦逼,發大慚愧,稱念佛名,或至十聲,或止一聲,直下命終,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萬修萬人去乎。然此雖念佛無幾,以極其猛烈,故能獲此巨益。不得以泛泛悠悠者,校量其多少也。既生西方,見佛聞法,雖有遲速不同。然已高預聖流,永不退轉。隨其根性淺深,或漸或頓,證諸果位。既得證果,則開悟不待言矣。所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也。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者。其人雖徹悟禪宗,明心見性。而見思煩惱,不易斷除。直須歷緣煆練,令其淨盡無餘,則分段生死,方可出離。一毫未斷者,姑勿論。即斷至一毫未能淨盡,六道輸回依舊難逃。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尚未歸家,即便命終。大悟之人,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謂擔閣也。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歷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此境一現,眨眼之間,隨其最猛烈之善惡業力,便去受生於善惡道中,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清復作魯公,此猶其上焉者。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也。陰,音義與蔭同,蓋覆也。謂由此業力,蓋覆真性,不能顯現也。瞥,音撇,眨眼也。有以蹉為錯,以陰境為五陰魔境者,總因不識禪及有字,故致有此胡說巴道也。豈有大徹大悟者,十有九人,錯走路頭,即隨五陰魔境而去,著魔發狂也。夫著魔發狂,乃不知教理,不明自心,盲修瞎練之增上慢種耳。何不識好歹以加於大徹大悟之人乎。所關甚大,不可不辯。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有謂無禪無淨,即埋頭造業,不修善法者,大錯大錯。夫法門無量,唯禪與淨,最為當機。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餘法門。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無從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現生既無正智,來生即隨福轉,耽著五欲,廣造惡業。既造惡業,難逃惡報。一氣不來,即墮地獄。以洞然之鐵床銅柱,久經長劫,寢臥抱持,以償彼貪聲色,殺生命等,種種惡業。諸佛菩薩,雖垂慈愍,惡業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謂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為第三世怨者,此之謂也。蓋以今生修行,來生享福,倚福作惡,即獲墮落。樂暫得於來生,苦永貽於長劫。縱令地獄業消,又復轉生鬼畜。欲復人身,難之難矣。所以佛以手拈土,問阿難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難對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猶局於偈語,而淺近言之也。

    夫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佛力。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了生死。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永明大師,恐世不知,故特料簡,以示將來。可謂迷津寶筏,險道導師。惜舉世之人,顢頇讀過,不加研窮。其眾生同分惡業之所感者歟。(增廣文鈔卷二淨土決疑論)

52.念佛可以求來生人天福報嗎?

    凡誦經、持咒,禮拜、懺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則業愈大,再一來生,難免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中。若欲再復人身。再遇淨土即生了脫之法門,難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人現生了生死的。若求來生人天福報,即是違背佛教。如將一顆舉世無價之寶珠,換取一根糖吃,豈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來生人天福報,與此無異。(文鈔續編卷上一函遍復)

53.念佛可以涉入禪家參究一路嗎?

    念佛之人,不可涉於禪家參究一路。以參究者,均不注重於信願求生。縱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誰,以求開悟而已。若生西方,無有不開悟者。若開悟而惑業淨盡,則可了生死。若惑業未盡,則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無有信願,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兩皆無靠,欲出輪迴,其可得乎。須知法身菩薩,未成佛前,皆須仗佛威力。何況業力凡夫,侈談自力,不仗佛力。其語雖高超,其行實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淵之別,願同人悉體此義。(文鈔續編卷上一函遍復)

54.我念佛可以求來生出家為僧住持佛法嗎?

    若是已斷見思,已了生死,乘大願輪,示生濁世,上宏下化,度脫眾生者,則可。若或雖有智願,未斷見思。縱能不迷於受生之初,亦復難保於畢生多世。以雖能宏法,未證無生,情種尚在,遇境逢緣,難免迷惑。倘一隨境迷,則能速覺悟者,萬無一二。從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沈淪者,實繁有徒矣。如來為此義故,令人往生淨土,見佛聞法,證無生忍。然後乘佛慈力,及己願輪。迴入娑婆,度脫眾生。則有進無退,有得無失矣。未斷見思,住此宏法,他宗莫不如是,淨宗斷斷不許也。(增廣文鈔卷二淨土決疑論)

55.修淨土人需要禪家開示嗎?

    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有信願,無論行之多少淺深,皆得往生。無信願,即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地步,亦難往生。以真證到能所兩忘,根塵迥脫之實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則不必論。若但有工夫見此理,尚未實證,若無信願,亦難往生。禪家說淨土,仍歸於禪宗,去信願說,果能依之而做,亦可開悟。而未斷惑業,欲了生死,則夢也夢不著。以凡夫往生,由信願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今既不生信願,又將佛一一說歸自心,何由感佛。感應不符,則生自生,佛自佛,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其得益淺而受損深,不可不知。得益者,依彼所說,亦能開悟,受損者,既去信願,則無由仗佛慈力。吾故曰,真修淨土人,用不得禪家開示,以法門宗旨不同故,祈為慧察。如不以為然,請求之大通家,庶可契汝心志矣,光固不執著也。(增廣文鈔卷二復何慧昭居士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樓主| 發表於 2011-4-26 18:42:5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4-29 15:16 編輯

◎淨土開示56-60題

56.女人臨產怎樣避免難產等危險?

    女人臨產,每有苦痛不堪,數日不生,或致殞命者。又有生後血崩,種種危險,及兒子有慢急驚風,種種危險者。

    若於將產時,至誠懇切出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又此時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閉氣受病。若至誠懇切念,決定不會有苦痛難產,及產後血崩,並兒子驚風等患。縱難產之極,人已將死,教本產婦,及在旁照應者,同皆出聲念觀世音。家人雖在別房,亦可為念。決定不須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

    外道不明理,死執恭敬一法,不知按事論理,致一班念佛老太婆,視生產為畏途,雖親女親媳,亦不敢去看,況敢教彼念觀音乎。須知菩薩以救苦為心,臨產雖裸露不淨,乃出於無奈,非特意放肆者比。不但無有罪過,且令母子種大善根。

    此義係佛於藥師經中所說,非我自出臆見,我不過為之提倡而已。(藥師經,說藥師佛誓願功德,故令念藥師佛。而觀音名號,人人皆知,固不必念藥師佛,而可念觀音也。)(文鈔續編卷上一函遍復)

    若是女人,倘肯念佛,必無生產之痛苦。若平日不知念佛之女人,臨產極苦,倘肯志誠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決定立刻安然而生。此事靈感之極,當與一切親朋,及諸相識說之,俾彼各各得生嘉兒,而且令母子同得安樂,同種善根。有小知見者,謂臨產裸露不淨,念之獲罪。不知此係性命相關,不得以平日無事時之儀式為論。譬如兒女墮於水火之中,一呼父母,父母即時便往救援。決定不以衣冠不整齊,身體不潔淨,而不救也。若因此不救,亦不得名為佛菩薩矣。若在平日,固當竭誠盡敬,不得以臨產之事,引以為例。(文鈔續編上復吳慧詒羅慧樹居士書)



57.女人來月經時可以念佛禮佛嗎?

    女人從十二三歲,至四十八九歲,皆有月經。有謂當月經時,不可禮拜持誦,此語不通情理。月經短者,二三日即止,長者六七日方止。修持之人,必須念念無間,何可因此天生之小恙,竟令廢棄其修持乎。今謂當月經時,可少禮拜,(宜少禮,不是絕不作禮也。)念佛誦經,均當照常。宜常換洗穢布。若手觸穢布,當即洗淨。切勿以觸穢之手,翻經,及焚香也。佛法,法法圓通,外道只執崖理。世人多多只信外道所說,不知佛法正理,故致一切同人,不能同沾法益也。(文鈔續編卷上一函遍復)

   女子經期,乃大半世之痼疾,發必數日,何可以因此遂停念佛乎。平時必須致潔致誠,至此雖身體不能致潔,當倍致誠。小衣內必厚襯布,勿令汙血流於佛堂。凡手若摸下體,必須洗淨。禮拜若不便,當少禮。至於念佛、誦經,則固以志誠恭敬心行之,其功德與平常了無減少。以佛為一切眾生之大慈悲父母,當此病發時,能至誠念佛,則當倍生憐愍。若如愚人所執,身有此不潔之病,則不可念佛。若兒女墮於圊廁之中,亦不可呼父母以求救援也,有是理乎。(文鈔續編卷上致自覺居士書)


58.念佛人為什麼也會慘死?

    今有一疑問,請求老法師慈悲開示。弟子吃素念佛,已經多年。因為信佛之人,為十方三世諸佛之所護念,天龍八部,大力神王,常隨擁護。往世惡業,亦漸消滅,縱有怨對,不能為害。此乃佛經所說,決非虛語。詎於三月間,接到上海舍親處來一訃聞,係一極信佛之張太太,吃素已二十餘年,常到居士林聽經。逢人必勸念佛吃素,心極慈悲行善。不料一日,送素菜與某師兄,在馬路上行走,為汽車軋死。後為巡捕房收去,至三日後,其家子孫曉得,始去領歸安殮。余聞悉之下,心中非常驚惶,至今疑惑不解。且佛會中人聞之,亦均不安。故特上書,懇求老法師開導,指示所以然之故。何以臨終如是之苦,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說個明白,可使大家安心念佛,不勝感德之至。(周頌堯居士原函)

    接手書,知閣下於佛法道理,尚未真明。吾人從無始以來,所作惡業,無量無邊。華嚴經云,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須知人之修持,果真誠無偽,便能轉業。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

    凡夫肉眼,只能見當時之吉凶事實,不能知過去與未來之因果何如。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慘死,或者由此苦報,便可消滅所造三途惡道之報,而得生善道。或在生有真信願,亦可往生西方。但吾人既無他心道眼,不敢臆斷,謂決定往生,與決定不往生也。其可決定者,為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為善而得惡報,乃宿世之惡業果報,非現在之善業果報也。

    汝等諸人,見此老人,得此果報,心中便有為善無福,善不足為之邪見,故致驚惶疑惑。其知見,與未聞佛法之人,有何各異。倘深信佛言,決不以此事,作此驚惶疑惑之態。以因果之事,重疊無盡,此因未報,彼果先熟。如種稻然,早種者早收。如欠債然,力強者先牽。

    古有一生作善,臨終惡死,以消滅宿業,次生便得富貴尊榮者。如宋阿育王寺一僧,欲修舍利殿,念沂親王有勢力,往募,所捐無幾,憤極,以斧於舍利殿前斷其手,血流而死。即時,其王生一子,哭不止。奶母抱之遊行,至掛舍利塔圖處則不哭,離開又哭。遂將其圖取下,奶母常向彼持之,則永不哭。王聞而異之,遂使人往育王問其僧,則即於其子生日,斷手流血而死。彼王遂獨修舍利殿。及年二十,甯宗崩,無子,遂令彼過繼,為皇帝四十一年,即宋理宗也。此僧之死,亦屬慘死,使無常哭不止,見舍利圖則不哭,人誰知此子,乃此僧斷手慘死者之後身乎。此事載阿育王山志,光於光緒二十一年,拜舍利數十日,看之。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決不疑因果有差,佛語或妄。不明理,守死規矩,而不知因果複雜,遂致妄生疑議,總因心無正見故也。

    如所說念佛之人,有三寶加被,龍天護佑,此係一定之理,斷不致或有虛妄。然於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種不合理之疑議也。昔西域戒賢論師,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天竺國。)由宿業故,身嬰惡病,其苦極酷,不能忍受,欲行自盡。適見文殊、普賢、觀世音、三菩薩降,謂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國王,惱害眾生,當久墮惡道。由汝宏揚佛法,故以此人間小苦,消滅長劫地獄之苦,汝宜忍受。大唐國有僧,名玄奘,當過三年,來此受法。戒賢論師聞之,遂忍苦懺悔,久之遂愈。至三年後,玄奘至彼,戒公令弟子說其病苦之狀。其說苦之人,哽咽流淚,可知其苦太甚。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將謂戒賢非得道高僧。或將謂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慘病,佛法有何靈感利益乎。汝等心中所知者小,故稍見異相,便生驚疑。無善根人,遂退道心。倘造惡之人現得福報,亦復如是起邪見心。不知皆是前因後果,及轉後報重報,為現報輕報,及轉現報輕報,為後報重報等,種種複雜不齊之故也。(文鈔續編卷下復周頌堯居士書)


59.念佛人可以自殺以求早點往生嗎?

    念佛之人,不復作生死業,然宿業未盡,何能即得往生。若厭世心切,竭誠盡敬,專志念佛,求佛垂慈,早來接引,則亦有之。若自戕其生,以期往生,則便成枉死鬼矣。以彼工夫未到而自戕,當其正戕時,已經心失正念。況其戕之之苦,苦不可喻。心失正念,何能與佛相應,蒙佛接引也。此種邪見,自誤誤人,害豈有極。切勿說此話,免得無知受害。(文鈔續編卷下復吳滄洲居士書三)



60.三界六道輪迴中誰是我們的依靠?

    又汝已皈依佛法,當須曉得世間事事無常。若不極力念佛求生西方,則隨業輪迴於三途六道中,何可底止。此子之去,益當知一切事皆不可倚靠,唯有西方阿彌陀佛,乃我等一切眾生之大倚靠。(文鈔續編卷上復德暢居士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樓主| 發表於 2011-4-26 18:43:3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4-29 15:19 編輯

◎淨土開示61-65題



61.世間人事務繁多對念佛有妨礙嗎?

    淨土法門,一切世間事務,均無所礙。但須各盡其分,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而已。(文鈔續編卷上復姚維一居士書)


62.念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功德更大嗎?

    龍舒文,令念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此事當從用工上論,不當從多少上論。此一句,若單念六字佛號,雖日念十萬,念滿百年,也不及此一句之數。然則念六字者,念一生,不及念一句。而念一句者,縱有信願,未必即能往生。念一生,而有信願者,決定可以往生。且依諸祖成規,念六字名號,切勿以多少計。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此一名,即圓攝十方三世一切佛號,何止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耶。(文鈔續編卷上復陳其昌居士書)


63.為什麼念佛時覺得有妄想?

    又不念佛時,妄想雖多,無由而知。非不念時無妄想也。譬如屋中虛空,縱極好的眼,也看不見有灰塵。若窗縫中照來一線之太陽光,則見光中之灰塵,飛上飛下,了無止息。而光未到處,仍然不見有灰塵。是知念佛時,覺得有妄想,還是念佛的好處。不念佛時,完全在妄想窠裏,故不知也。(文鈔續編卷上復又真師覺三居書)

64.念佛有什麼規矩儀式

    念佛人,宜行、住、坐、臥、心常憶念。平時須於潔淨處,衣冠整齊時,或出聲念,或默念皆可。唯睡眠,及大小便,裸體澡浴時,只可默念,不宜出聲。若遇刀兵水火災難,則任是何地,何種形儀,皆須出聲念,以出聲比默念更為得力故也。

    若女人生兒子時,當於未生前即念。及至臨盆,雖裸體不潔,亦宜出聲。此時有性命相關,如墮水火以求救援,不得論儀式不莊,污穢不淨等也。女人難產,不是與所生兒女有怨,便是宿世怨家,障不許生,令其受苦。能念佛,並旁邊料理之人同為念佛,則彼等怨家聞佛聲,當即退避,不敢為礙矣。是以女子從小,便當令其念佛,以期預滅此難。若平時常念佛之人,斷不至有此危難。即平時不念佛之人,能志心念,亦必定易生。愚人執崖理,謂家中女人生子,家中都不可供佛,也不可念佛,否則得罪。此係執死方子醫變證者,只知其常,不知其變,可哀也已。汝能將此義,與親鄰婦女說,其功德甚大,而毫無所費,可謂拯人於未危。但須詳為分別,切不可謂女人生子,裸體污穢皆無礙,平常亦了無敬畏,不須淨潔,則又獲罪不淺。平常須依常理,月經來,及生產,乃是變理。(文鈔續編卷上致自覺居士書)


65.常淹死人的地方怎樣避免再淹死人?

    然溺人之處,常有人溺,即所謂求替死鬼者。當於其處,立一木標,上用極厚白洋鐵板,刻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字要大,要看得遠,要能經久,可息此禍。以刻此字之人之慈心,感佛之慈光加被,以後決保無有此禍。即此可見佛慈悲力,不可思議。(文鈔續編卷上復崔德振居士書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樓主| 發表於 2011-4-26 18:44:1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4-29 15:24 編輯

◎淨土開示66-70題

66.怕鬼及有怨業病怎麼辦?

    在家人念蒙山,有何不可,此係普結孤魂緣者。小則蒙山,中則焰口,大則水陸,同是一事。常結孤魂緣,則常吉祥矣。人不敢念者,意恐招鬼。不知鬼與人混處,無地無鬼,即不招鬼,誰家無鬼乎。鬼比人當多百千倍,人若怕鬼,當積德行善,則鬼便敬而護之。人若做暗昧事,鬼便爭相揶揄,故難吉祥。人若知此,雖在暗室,亦不敢起壞念頭,況壞事乎。此種鬼,乃善鬼,人來則讓開,人去則又遍占其地。若厲鬼發現,則有大不吉祥。放蒙山,若至誠,雖厲鬼,亦當謹遵佛敕,不復為厲。是以凡怨業病,醫不能愈者,至誠念佛、念觀音,即可速愈,乃怨鬼蒙念佛恩,得生善道而去耳。可知人人面前,常有許多善鬼、或惡鬼。怕鬼之人,當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所有之鬼,通成衛護之人矣。此鬼唯恐不多,越多越好,用怕作麼。(文鈔續編卷上與陳慧恭居士書)


67.淨土法門是小乘嗎?

    光以五十八年之閱歷,知淨土一法,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之總持法門。餘諸法門,雖則高深玄妙,而博地凡夫,誰能現生親證,而得其實益。唯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則可仗佛慈力,接引往生。既生西方,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最下者,便與小乘四果阿羅漢,圓教七信位菩薩齊。是知淨土法門,乃如來一代所說諸法門中之特別法門,不得以一切法門之修證相比而論。
    現在許多大聰明人,視淨土為小乘,不但自不修持,且多方辟駁,破人修持。不知此法,乃凡聖同修之法。將墮地獄之業力凡夫,能念佛名,即可直下往生。將成佛道之等覺菩薩,尚須以十大願王功德,迥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大矣哉,淨土法門也。可憐哉,不唯不修持,而復辟駁之大聰明人。幸矣哉,愚夫愚婦,信願持名,得與觀音勢至清淨海眾同為伴侶。彼大聰明人,縱有宿福,不即墮落三途,而望愚夫愚婦之肩背而不可得。況既謗此法,難免墮落乎。彼受病,在好高務勝,實不知高勝之所以耳。使彼上觀華藏海眾諸菩薩,一致進行,以十大願王求生西方,則慚愧欲死,何敢視此法門為小乘,而不屑修持乎。(文鈔續編卷上復陳慧恭孫慧甲書)

68.念佛求生西方可兼念觀音、藥師佛嗎?

    至於念佛也好,念觀音也好,何必多此一種閑計校。
    光以末劫苦重,觀音悲深,故每令人兼念,以期速獲慈護也。然念佛亦非無感通,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觀音也。專兼均可,佛亦曾令人念,故知了無妨礙也。若念彌陀求生西方,又念藥師求生東方,則不可。彌陀、觀音,同是一事。而觀音悲深願重,故當兼念,以期速得感通也。(文鈔續編卷上復念佛居士書)
    觀音求生西方,亦可往生西方,但不可謂何必更念阿彌陀佛。以觀音乃阿彌陀佛之輔弼也。彌陀是主,觀音是賓。彌陀如國王,觀音如塚宰。善會其意,即可無疑。(文鈔三編卷二復丁普靜居士書)



69.學佛者念佛而不明教理是否遺憾?

    念佛修持,如服藥然。能明教理,如備知病源、藥性、脈理。再能服藥,所謂自利利他,善莫大焉。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藥,亦可愈病,亦可以此藥,令一切人服以愈病。祇取愈病,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藥性、脈理,為憾也。(文鈔續編卷上復念佛居士書)


70.無量壽經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與觀經下下品是否矛盾?

    至於無量壽經,乃至十念,咸皆攝受。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者,此約平時說,非約臨終說。以其既有五逆之極重罪,又加以邪見深重,誹謗正法,謂佛所說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誆騙愚夫愚婦奉彼教之根據,實無其事。由有此極大罪障,縱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無極慚愧極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觀經下下品,乃約臨終阿鼻地獄相現時說。雖不說誹謗正法,而其既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必不能不謗正法。若絕無謗法之事,何得弒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每有作此無謗法,彼有謗法解者,亦極有理。但既不謗法,何又行三種大逆乎。是知四十八願,係約平時說。觀經下下品,是約已見地獄至極之苦相說。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聞佛名,哀求救護,了無餘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雖是乍聞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故雖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願,乃約平時說,觀經下下品,乃約臨終說。由時事不同,故攝否有異。謂為衝突,則成鑿死卯子漢矣。(文鈔續編卷上復善覺大師書)

    四十八願中,十念稱名,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此約平時說。以五逆罪大,謗法不信,此種罪障,豈悠悠泛泛之修持所能滅乎。觀經五逆十惡,將欲命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此不論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識、)教以念佛,或止十聲,或不及十聲,直下命終,亦得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淵相殊之勢,故得往生也。以地獄極苦所逼,其一聞佛名,乃以全副精神為之稱念。除此念外,絕無他念。雖非親證一心不亂,然其心畢竟了無異念。當此之時,絕無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參之心相,故不言及謗法。即平素謗法之人,亦必如墮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謗耶。往生論謂謗法者,決定不生。以既謗正法,自無正信,何能往生。此極勸人生正信耳。若先曾謗法,後知改悔,則得往生。譬如病癒,即是好人。歸降,即是順民也。若謂謗法之人,後縱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卻修持準繩。與儒教尚不合,況佛以一切眾生同具佛性,皆當成佛乎。書云,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是知儒佛皆以改過遷善,以期希聖希賢,斷惑證真為事也。世人不善會其意。徒執其文,自生障礙。可不哀哉。(文鈔三編卷三復陳薪儒居士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
 樓主| 發表於 2011-4-26 18:45:0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4-29 15:47 編輯

◎淨土開示71-75題

71.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什麼意思?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注重在聽。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汙雜妄念,故名淨念。淨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淨念相繼。能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文鈔續編卷上復修淨師書)


72.為什麼說持名念佛最利末法鈍根之士?

       念佛一法,乃佛教之總持法門。但有專念自佛,專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


       專念自佛者,如諸經中,深窮實相,以期悟證,乃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達此一切法,當體全空,親見本具妙真如性。及禪宗看念佛的是誰,並各種話頭,以期親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者是。此於四種念佛中,名為實相念佛焉。

      專念他佛,有三種念法。

      一觀想,謂依十六觀經作觀,或專觀白毫,或但觀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觀廣大法身,及具觀十六種觀。

      二觀像,謂對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

       三持名,謂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

       此三種念佛,法雖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願,方可與佛感應道交,方可決定現生出此娑婆,生彼極樂。此四種念佛,唯實相念佛,諦理最深,然頗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別無他力補助。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儻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必於現生親證念佛三昧,臨終決定往生上品。縱根機陋劣,未證三昧,但以信願持佛名號,如子憶母,常時無閒,迨至臨終,感應道交,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末世眾生,唯此是賴。否則但種來因,難得實益。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兩彰,而復雙泯時,則實相妙理,覿體顯露,西方依正,徹底圓彰。即持名而深達實相,不作觀而親見西方。攝機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鈍根之士,大暢如來出世之懷。以故從上知識,多皆注重於持名一門,此念他佛之大致也。至於自他俱念,即所謂禪淨雙修者。有以專看念佛的是誰,以期明心見性,不以信願求生為事者。雖似禪淨雙修,實為有禪無淨。既無信願,莫由仗佛力以帶業往生。儻未到業盡情空地位,又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是知禪淨雙修,唯具深信願者方能得益。否則固不如專致力於持佛名號一門也。(文鈔續編卷下彌陀聖典序民(二十年))


73.臨終助念有哪三大要點?

      世間最可慘者,莫甚於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倖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為之計慮也。實則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盡,故捨此身軀,復受別種身軀耳。不知佛法者,直是無法可設,只可任彼隨業流轉。今既得聞如來普度眾生之淨土法門,固當信願念佛,預備往生資糧,以期免生死輪迴之幻苦,證涅槃常住之真樂。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若得重病,勢難痊愈者。宜發孝順慈悲之心,勸彼念佛求生西方,並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淨土,其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為成就臨終人往生之據。語雖鄙俚,意本佛經,遇此因緣,悉舉行焉。

       言三要者,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淨因,蒙佛接引,住生西方。一得住生,則超凡人聖,了生脫死,漸漸進修,必至圓成佛果而後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屬助念之力。能如是行,於父母,則為真孝。於兄弟、姊妹,則為真弟。於兒女,則為真慈。於朋友、於平人,則為真義真惠。以此培自己之淨因,啟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難相習成風乎哉。今為一一條陳,庶不至臨時無所適從耳。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者。

      切勸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應交代事,速令交化。交代後,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將隨佛往生佛國,世間所有富樂眷屬種種塵境,皆為障礙,致受禍害,以故不應生一念繫戀之心。須知自己一念真性,本無有死。所言死者,乃捨此身而又受別種之身耳。若不念佛,則隨善惡業力,復受生於善惡道中。(善道,既人,天。惡道,既畜生,餓鬼,地獄。修羅,則亦名善道,亦名惡道,以彼修因感果,均皆善惡夾雜故也。)若當臨命終時,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此志誠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發慈悲,親垂接引,令得住生。且莫疑我係業力凡夫,何能以少時念佛,便可出離生死,往生西方。

       當知佛大慈悲,即十惡五逆之極重罪人,臨終地獄之相已現,若有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止一聲,亦得蒙佛接引,住生西方。此種人念此幾句,尚得住生,又何得以業力重,念佛數少,而生疑乎,須知吾人本具真性,與佛無二,但以惑業深重,不得受用。今既歸命於佛,如子就父,乃是還我本有家鄉,豈是分外之事。又佛昔發願,若有眾生,聞我名號,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故一切眾生,臨終發志誠心,念佛求生西方者,無一不垂慈接引也。千萬不可懷疑,懷疑即是自誤,其禍非小。況離此苦世界,生彼樂世界,是至極快意之事,當生歡喜心。千萬不可怕死,怕死則仍不能不死,反致了無生西之分矣。以自心與佛相違反故,佛雖具大慈悲,亦無柰不依佛教之眾生何。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如大冶洪爐。吾人多生罪業,如空中片雪。業力凡夫,由念佛故,業便消滅。如片雪近於洪爐,既便了不可得。又況業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長殊勝,又何可疑其不得生,與佛不來接引乎。如此委曲宛轉開導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係為病人所開導者。至於自己所應盡孝致誠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隨順俗情,求神問醫。大命將盡,鬼神醫藥,豈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於此種無益之事,則於念佛一事,便紛其誠懇,而莫由感通矣。

       許多人於父母臨終,不惜資財,請許多醫生來看,此名賣孝,欲世人稱我於父母為能盡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實鑒其心。故凡於父母喪葬等事,過於張羅者,不有天災,必有人禍。為人子者,宜注重於親之神識得所,彼世俗所稱頌,固不值明眼人一哂,況極意邀求,以實罹不孝之大咎乎。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者。

      前已開導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絕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繼長念,即向來以念佛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屬,同應發孝順慈悲之心,為其助念佛號。若病尚未至將終,當分班念,應分三班,每班限定幾人。頭出聲念,二三班默持。念一點鐘,二班接念,頭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當於默持時辦。值班時,斷斷不可走去。二班念畢,三班接念,終而復始。念一點鐘,歇兩點鐘,縱經晝夜,亦不甚辛苦。須知肯助人淨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且莫說是為父母盡孝應如是,即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長自己善根,實為自利之道,不徒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淨土,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議。三班相續,佛聲不斷。病人力能念,則隨之小聲念,不能念,則攝耳諦聽,心無二念,自可與佛相應矣。念佛聲不可太高,高則傷氣,難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聽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則病人不能隨,即聽亦難明瞭。太慢則氣接不上,亦難得益。須不高不低,不緩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經心,斯易得力。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淨。木魚聲濁,故不宜用於臨終助念。又宜念四字佛號。初起時,念幾句六字,以後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不念南無,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隨之念,或攝心聽,皆省心力。家中眷屬如此念,外請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間斷。若值飯時,當換班吃,勿斷佛聲。若病人將欲斷氣,宜三班同念。直至氣斷以後,又復分班念三點鐘,然後歇氣,以便料理安置等事。當念佛時,不得令親友來病人前,問訊諭慰。既感情來看,當隨念佛若干時,是為真實情愛,有益於病人。若用世間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雖可感,其事基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預令人說之,免致有礙面情,及貽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者。

      病人將終之時,正是凡、聖、人、鬼、公判之際,一髮千鈞,要緊之極。只可以佛號,開導彼之神識,斷斷不可洗澡、換衣,或移寢處。任彼如何坐臥,只可順彼之勢,不可稍有移動。亦不可對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時身不自主,一動則手足身體,均受拗折扭曲之痛,痛則瞋心生,而佛念息。隨瞋心去,多墮毒類,可布之至。若見悲痛哭泣,則情愛心生,佛念便息矣。隨情愛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脫。此時,所最得益者,莫過於一心念佛。所最貽害者,莫過於妄動哭泣。若或妄動哭泣,致生瞋恨,及情愛心,則欲生西方,萬無有一矣。又人之將死,熱氣自下至上者,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為墮落相。故有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之說。然果大家至誠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屢屢探之,以致神識未離,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煩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過,實為無量無邊,願諸親友,各各懇切念佛,不須探彼熱氣,後冷於何處也。為人子者,於此留心,乃為真孝。若依世間種種俗情,即是不惜推親以下苦海,為邀一般無知無識者,群相稱讚其能盡孝也。此孝與羅剎女之愛,正同。經云,羅剎女食人,曰,我愛汝,故食汝。彼無知之人之行孝也,令親失樂而得苦,豈不與羅剎女之愛人相,同乎。吾作此語,非不近人情,欲人各於實際上講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賢孫親愛之一片血誠,不覺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愛親者,必能諒之。

      頂聖眼天生等者,謂人氣已斷,通身冷透,唯頭頂獨熱者,則必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額顱處獨熱,則生天道。心處獨熱,則生人道。肚腹獨熱,則生餓鬼道。膝蓋獨熱,則生畜生道。腳板獨熱,則生地獄道。此由人在生時,所造善惡二業,至此感現如是,非可以勢力假為也。是時若病人能志誠念佛,再加眷屬善友助念之力,決定可以帶業往生,超凡入聖耳。不須專事探試徵驗,以致誤事也。至囑,至禱。(文鈔續編卷下臨終三大要)



74.念佛人怎樣對待疾病?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當此等苦事發現之時,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若氣促,則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絲毫別種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種想念,便與阿彌陀佛之心隔開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曉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輪迥,唯有阿彌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輪迥。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壽未盡,就會速好。若世壽已盡,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癒,若壽盡,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壽未盡,則速得痊愈。往生西方,好處說不盡,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過無數無量萬萬萬萬倍。你切不可癡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我們在世間,猶如蛆在糞坑裏,囚在監牢裏,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糞坑監牢,到清淨安樂逍遙自在之家鄉,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遠在生死輪迴中受苦,永無出苦的時期了。你若能出聲念,則小聲念。不能出聲念,則心裏默念。耳朵聽別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著阿彌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著阿彌陀佛。有別種念起,當自責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種念頭,壞我大事。你若肯依我所說的念,決定會往生西方,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永劫常受快樂,了無一絲一毫之苦事見聞,又何有此種之疾病苦惱乎。儻心中起煩惱時,要曉得這是宿世惡業所使,要壞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遠受生死輪迴之苦。我而今曉得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隨他轉。除過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與佛心心相應,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記我語,自可速得莫大之利益。(文鈔續編卷下示華權師病中法語)



75.什麼是晨朝十念法

      十念一法,乃慈雲懺主為國王大臣政事多端,無暇專修者設。又欲令其淨心一心,故立盡一口氣為一念之法。俾其心隨氣攝,無從散亂。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並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切不可謂此法最能攝心,令其常用,則為害不小。(文鈔三編卷一復丁福保居士書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
 樓主| 發表於 2011-4-26 18:45: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4-29 15:41 編輯

◎淨土開示76-80題

76.請示念佛方法?

    念佛之法,各隨機宜,不可執定。然於一切法中,擇其最要者,莫過於攝耳諦聽。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行住坐臥,均如是念,如是聽。大聲,小聲,心中默念,均如是聽。默念時,心中猶有聲相,非無聲也。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能攝耳諦聽,即都攝六根之法。以心念屬意根,口念屬舌根,耳聽則眼不他視,鼻不他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攝六根而念,則雜念漸息,以至於無,故名淨念。淨念能常相繼不間斷,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異名。吾人隨分隨力念,雖未能即得三昧,當與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則或致起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現生已入聖位之人也。故須自量。(文鈔三編卷一復徐志一居士書)


    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著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文鈔三編卷二復葉福備居士書一)


77.學佛的人有什麼通病?

    佛法浩瀚。博地凡夫欲於現生了生脫死者,除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外,別無有能滿其所願者。世有多少聰明特達之士,專以研究大乘經論為志事。而於此最簡便最圓頓之法,返淺近視之,而不肯修。蓋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而不詳思佛力之叵測,以故棄佛力而仗自力。自負為大通家,卒致只得其名,罕得其實。返遜愚夫愚婦無知無識者橫超三界,高登九蓮。致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沈淪莫出,豈不大可哀哉。此世間學佛者大多數之通病。(文鈔三編卷二復郭漢儒居士書一)


78.吃葷的人可以念佛嗎?

    佛以慈悲為本,汝既吃肉,即無慈悲之心。此語乃為汝真實修行者說。若泛泛悠悠之人,雖不吃素,亦可念佛。非吃葷者,就念不得佛,不可不知。(文鈔三編卷二復陳蓮英女居士書)


    按理宜淨素。雖勢難即淨,但宜少食。即食,亦當存一憐憫度脫之心。非吃葷人念不得佛也。(文鈔三編卷三復馬宗道居士書一)


79.怎樣才能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道以脫凡俗,若不注重於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盛茂,無翼之鳥,冀其高飛也。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博地凡夫欲於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穫,萬無得理。果能將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願汝勉之。(文鈔三編卷二復蔡契誠居士書三)


80.求來生做人比求生西方還難嗎?

    你要曉得來生做人,比臨終往生還難。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業,不知多少。別的罪有無且勿論。從小吃肉殺生之罪,實在多的了不得。要發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待見佛得道後,度脫此等眾生。則仗佛慈力,即可不償此債。若求來生,則無大道心。縱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以係凡夫人我心做出來,故莫有大功德。況汝從無量劫來,不知造到多少罪業。宿業若現,三途惡道,定規難逃。想再做人,千難萬難。是故說求生西方,比求來生做人尚容易。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惡業容易消。縱未能消盡,以佛力故,不致償報。(文鈔三編卷三復智正居士之母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
 樓主| 發表於 2011-4-26 18:46:3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乘璦 於 2011-4-29 15:42 編輯

◎淨土開示81-84題


81.什麼是篤信因果?

    又修淨土者,當提倡因果。在上智之人,固本乎倫常,了知其所當為,與其所不當為者。對中下之人,若不將因果之說,詳細剖明,報應事跡,昭然揭示,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故因果為入道之初門。且篤信因果,亦自不易。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乃真能篤信因果者。初地以降,初果以還,一遇違緣,殺盜淫妄,且不可保,起惑造業隨之。而聰明之士,猶或小視因果,以為此不過為中下人告。不知粗知其意,不足稱為信也。知而不能躬行實踐,亦不足稱為信也。惟初果初地預流聖人,乃能不受後有。不受後有,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之人,乃能稱為篤信。文鈔三編卷四


82.問,世俗專認念佛為送死,念觀音為保生,以故修淨土未精者,及年未老者,臨終多因戀世,念觀音。助念者,往往徇其意,或從其家屬之意,因亦助念觀音,不念佛。果病癒,固無憾,否則既礙靈感之名稱,又誤生西之機緣。未知若遇此根性,如何辦法,始圓通。是否先念觀音以保生,及其既死,轉念佛號以送死乎。或始終專念觀音,亦可令彼壽未盡即愈,壽已盡即生西乎

    答,人有大病,即當作往生想,一心念佛。若壽未盡,由念佛故,即可速愈。(阿彌陀、即無量壽、即是消災延壽、)至於為人助念,何可為念觀音,又為祈壽乎。念佛,壽未盡亦能延生。念觀音,則無求往生之心念。若壽已盡,則誤事。非念佛定死,念觀音定不能往生。然癡人以無求往生之心念之,故亦只成誤事之一種業感也。無量光,即消災。無量壽,即延壽。念阿彌陀佛,極功尚能成佛,豈不能延壽而令速死乎。(師於答辭中、癡人二字旁、抹三筆以警、後死者、切勿自誤也、)(文鈔三編卷四答念佛居士問)


83.念佛自知不得力,欲加課非但無力,且無時間,如長此以往,恐生西少把握,而此志又決計欲生,究用何法,能萬分可靠?

答,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何得妄說閒談,不以古人所說者為指南。(文鈔三編卷四答俞大錫居士問)


84.念佛時心多散亂,或說是年齡關係,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則老年人決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於年齡,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答,汝之不一心,由於心無正見。無正見,故無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未能一心,亦可往生。無真信切願,縱能一心,亦難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文鈔三編卷四答俞大錫居士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樓主| 發表於 2011-4-29 15:54:44 | 只看該作者
預祝大家
~假期愉快 吉祥圓滿~~
~阿彌陀佛~

點評

讚美 菩薩發心! 阿彌陀佛!  發表於 2012-8-8 11:36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發表於 2011-5-1 00:48:1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乘璦 的帖子

感恩頂禮  印光師父
感恩頂禮  大寬師父
感恩頂禮  乘璦師兄

南無阿彌陀佛
願念佛求生淨土
願眾生離苦得樂

點評

讚美 菩薩發心! 阿彌陀佛!  發表於 2012-8-8 11:36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1#
發表於 2011-11-15 02:22:47 | 只看該作者
...........................................................

點評

讚美 菩薩發心! 阿彌陀佛!  發表於 2012-8-8 11:35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
發表於 2012-6-8 15:47:19 | 只看該作者

新手报道,多多指教

新手报道,多多指教!

點評

讚美 菩薩發心! 阿彌陀佛!  發表於 2012-8-8 11:35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
發表於 2012-8-8 10:56:56 | 只看該作者

沙发坐不上,

坐板凳也坐不上啊

點評

讚美 菩薩發心! 阿彌陀佛!  發表於 2012-8-8 11:35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從慈法師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24 15:16 , Processed in 0.2984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