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150|回復: 9
|
佛說八大人覺經 慧律法師講解
[複製鏈接]
|
|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2-8-7 21:15 编辑
佛說八大人覺經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 譯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燃,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佛說八大人覺經
慧律法師講解
Jasonczx 整理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翻開初級佛學教材第十五頁,[《佛說八大人覺經》],佛說了一部經典,八是八種事情,大人是諸佛菩薩,八種事情是諸佛菩薩所覺悟的一部經典,佛講了一部經典,裏面講了八種覺悟,這八種覺悟是大人所覺悟的,是佛跟菩薩,這些大人行大願,立大志,做大事的人,所覺悟的一部經典,[後漢沙門安世高譯],這是後漢的一個出家人,安世高譯,在這個時候的翻譯,比較沒有像後來的翻譯,變成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後漢沙門安世高是西元166年-67年,來到中國,今年是1991年,換句話說,安世高大約距于今天是一千八百,差不多二、三十年,是一個非常久遠的一個法師,是伊朗人,伊朗,安世高不是中國人,是伊朗人,今日的伊朗。
我們簡單講,[爲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做一個佛的弟子,常常在白天或者晚上,誠懇,至誠懇切的誦念八大人覺,[第一覺悟世間無常],世間是無常,[國土危脆],國家,山河大地是很脆弱的,[四大苦空],四大就是地、水、火、風,[五陰無我],所謂陰就是色、受、想、行、識,會遮蓋我們的本性,猶如陰天的烏雲遮蔽了陽光,所以,我們稱爲陰,陰就是一種遮蓋的意思,本性因爲色、受、想、行、識這五種法,而把本來的無量光明大智慧,轉變爲分别、執著的妄想心,遮蔽了我們的本性,五陰無我:沒有真正的我,今天,當然是簡單的講,再來,再慢慢解釋,[生滅變異],這個生生滅滅是随時都在變化的,[虛僞無主],作不了主,身體作不了主,心靈也作不了主,虛僞就是不真實,無主就是沒有一個主人,無法掌握的意思,換句話說,在這個世間你無法掌握真實的狀況,因爲,沒有悟到空性,就無法永恒,[心是惡源],心是我們造業的根本,[形爲罪薮],這個薮就是低處集中水的地方,換句話說,我們這個身體,是集一切罪惡的地方,殺、盜、淫、妄等等,喝酒、鬧事、擄人勒贖,綁票,都是因爲這個色身,這個形爲罪薮,這個色身是造業集中地,[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子的了解世間是無常的,國土是危脆的,四大是苦空的,五陰是無我的,生滅是變異,虛僞無主,心是惡源,形爲罪薮,你要這樣子每天來觀照它,你就漸漸地離開,六道輪回的生、老、病、死的束縛跟痛苦,在第一覺悟的最上面寫,最上面,垂直上去第一的第字,垂直上去,寫兩個字,最上面的,寫小一點:苦、空。畫一杠,畫一杠下來寫一個:見,正知正見的見,見底下一個括號寫一個道理的理。先不要問,先抄,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世間真相:苦、空,是苦的,你掌握不了真實的,到最後終歸毀滅,你要掌握苦跟空的道理,你就具足八正道第一個正見。所以,苦、空的底下畫一個見,那就是正知正見,在見的右邊畫一個箭頭,寫八正道,寫橫的過去,換句話說,八正道由左邊畫一個箭號,第一個字是見,見的底下用一個理,道理的理,理的左邊寫八法門,然後畫一個箭號,箭頭向這個理,那麽每一個覺悟或者是覺知都必需要具足簡單的綱領,所以,第一個,第一段是告訴我們苦跟空是世間的真理,你要這樣正确地去看它,叫做正知正見。
[第二覺知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這一段最上面寫兩個字,是告訴你要少欲,少欲,這個欲望愈多就愈痛苦,欲望是生死之母,我們生生世世會來投胎,正因爲我們欲望不斷,所以要是少欲的話,我們身心就會自在,少欲的底下畫一橫,短短的,底下寫一個:定。八正道:正定,定的底下括弧寫個:斷,斷掉的斷,應該把它斷掉。斷了這些欲可以令我們入定,八正道裏面的正定,八法門裏面的斷,第二覺知的綱領就是少欲,把自己的欲望減低到最低點,把自己的理性升華到最高點,這個就是佛。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一個人的心不能自主、不能滿足,惟得多求是世間的通病,多多益善,自己有了還想求,[增長罪惡],世間沒有一個不是這樣子的,哪一個人不執著呢?[菩薩不爾],菩薩不會這樣子,[常念知足],那個帶把它畫一個叉,要改過來,變成一個常,菩薩不會這樣子不滿足,常念知足,菩薩念念當中,他都知足,這個知足的道理太重要了,你擁有知足你就擁有至寶,誰都不可能傷害你,你知道滿足,你想想看!你怎麽會自取其辱呢?你怎麽會去傷害衆生呢?你随時觀照知足,你哪裏有恨呢?哪裏有抱怨呢?哪裏有情緒低潮的日子呢?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所謂惟慧是業就是隻有智慧是他所應該追求的,你要造業就造智慧的業,換句話說就是造清淨的業。所以第三覺知這一段就是講兩個字,最上面寫兩個字就是知足,知足,然後畫一橫,底下寫個:思,正思惟的思,思想的思,思的底下寫一個字:智,智慧的智,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要知足,你要好好地正确的思惟,八正道裏面的正思惟,好好的去想,好好的去運用,智,這一段惟慧是業,就是叫你開大智慧,所以,這是八法門裏面理、斷、智,八正道裏面的正見、正定,正思。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一個懈怠的人,成不了大器的,世間人爲求功名利祿,都可以挑燈夜戰不惜生命,我們修行人雖苦,但是,不修行人更苦,懈怠、懶惰的人路很長,不肯走嘛!愚癡、沒有智慧的人,生死更長,世間人爲了功名利祿,爲了養兒育女,爲了蠅頭小利,都可以通宵達旦的做生意,賺錢,爲了三餐,我們是修行人,爲了生死,你豈可恍恍惚惚,我們人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常常講說我可能會往生,我這樣大概可以往生了,每次都這樣安慰自己,然後就一直墜落,或者是說常常認爲:我已經開悟了,我修行到現在大概可以了,這樣子的話就會誤了自己的生死大業,我們常常感覺,我們還不足,不能夠徹底的控制自己,不要常常安慰自己:你修的富跟慧已經夠了,我們應當好好的精進修行,這個精進修行,一定要團體才有辦法,沒有團體的話,沒有辦法,所以,在這裏的法師們,他因爲有團體,所以他必需三、四點就起來,你們在家的居士,三、四點起來的舉手,每天,everyday,沒有,爲什麽?沒有團體,沒有師父在旁邊,說要精進很難,也精進不來,也不知道從哪裏下手,在這裏有師父在,你不早課、晚課,我就開除你,很簡單!你不要住我這裏,你不是爲了懶惰來,你是爲了生死來的,在文殊講堂裏面不做早課、晚課,不拜八十八佛的有幾種人,第一、大徹大悟的人,不必做早課,不必做晚課;第二、通達三藏十二部經典的人;第三、教理比我通達的人,可以不必做早課、晚課。來,要不然,你就必需起來,你憑什麽不做早課、晚課,所以,這個常行精進,還必需有一個善知識,還必需有一個真正的正知正見的法師在旁邊叮嚀,否則的話,你不相信,我放他們不要做早課,馬上亂七八糟,沒有師父沒有辦法的,沒有道場也沒有辦法,哪個人,說年輕人剃度了,就跑去住茅篷,你看看!他會做早、晚課那才奇怪!搞不好,到後來就變成聽流行歌曲,所以因此住在僧團不要妄動,不要認爲你很行,不可能的,衆生都是懈怠的、懶惰的,是不是?休息,工作、工作很累,好不容易休息,星期天,唉!星期天,我說:去死,去死就每天都是星期天,你去死、死……每天都是星期天:放假,對不對?那個真正境界的人,心境解脫的人,沒有……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他哪裏有所謂星期天,星期二、星期三的,他每天都放假,?爲什麽?他不起心也不動念,長時間的放假,既不生也不滅,他沒有開始跟結束的觀念,他哪裏有summer vacation or any holiday(暑假或别的假期),沒有的,他生活在一種超越對立的東西,他哪裏有什麽煩惱?今天放假才輕鬆,明天不放假就煩惱,沒有這樣子的,所以,修無念的人,是最精進的人,可是,衆生沒辦法,什麽叫做無念?沒有妄想,修無間道,不起心也不動念,自性本空,他根本連動到念頭都沒有,你說,他精進什麽?我們的精進,認爲精進就是拜佛、念佛、持戒、誦戒、念大悲咒、毗盧遮那佛咒,我們的精進大部分都是這樣定義的,磕頭、拼命拜佛,大部分都是在事相上用功,事相上用功,要不然,你去西藏看一看,西藏哪個人不精進,西藏的人,他們……西藏,拉薩是他們的首都(應該改爲首府吧,jasoncx錄入時注),每一個人都希望去朝拜,朝布達拉宮,他們都是全身撲下去,都很精進,是不是?很精進,但是,爲什麽西藏的災難就特别多,我認爲是吃肉的關系,因爲,他們很少吃素,喇嘛也不吃素,日本佛教也不吃素,韓國分成兩派,有吃蛋的、蔥的、蒜的,泰國那就更不用講,沒有一個吃素的,除了中國人去住泰國那邊,所以,這個精進你還得要有理路,還得要用智慧去引導,不是你拼命地沖,你就可以[破煩惱惡]。底下[摧伏四魔出陰界獄],四魔後來會談到,五陰魔、死魔、天魔等等,今天隻是暫時念一下,念一下,讓大家了解一下八大人覺,出陰界獄,所以,第四覺知上面寫兩個字:精進,當然了,畫一槓,應該寫:進,八正道就是正精進,就是進,進的底下寫一個字,叫做位,位置的位,一個人再一個立,我們座位的位,爲什麽?當你能夠破除這個懈怠,你常行精進,你能夠破除煩惱,你就可以摧伏四魔,你就可以離開五陰身、三界、六道輪回的束縛,這個位就是安住在一種境界的意思,這個位也可以解釋作住,安住的住,安住在一個階位,比如說,你證幾果、證菩薩等等。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我們愚癡、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菩薩常念,念什麽?[廣學多聞增長智慧],在十年前,要聽一部經,要跑幾百公裏,也沒有法師在弘法,一年也聽不到幾次的開示,佛教并不興盛,今天的科技發達,有錄音帶、有錄影帶,有的人還不聽,高雄福報大,有這個講堂存在,将來這些法師去受戒回來,我已經了如指掌,幾個人會成大器,我現在已經知道,我早就非常清楚,當然,條件是他不能離開我,離開我,那不曉得,一個人的根器,一看就很清楚,爲了不讓徒弟分别,我非常清楚哪一個人,我們現在既然有福德因緣,共聚一堂來研究佛法,這是何等的幸運,何等的幸福,何等的知足,我一直再三的告訴諸位,不要有那種錯誤颠倒的想法,講得太深,說:聽不懂,不來聽,講得太淺,說:師父沒有水準,這個太淺了,《八大人覺經》念一念,有誰不懂,你會嗎?剛才我講的,你有想到嗎?不是這樣子,淺的道理有深的義理,因此,我們既然有這樣的因緣,我們必需要廣學多聞,不能缺席,不能把聽經聞法當作第二個生命,不可以,要把聽經聞法當作你生命最重要的一層,什麽喜宴,什麽一些其他的,一律推辭,必需要以聽經聞法列爲生命最重要的課程,這才是真正的生命,你的肉體會死亡,而我們将來,我們學佛,我們生生世世,就算沒有了生死,我們生生世世也有智慧,成佛道這個功課,是生生世世的功課,你今生今世不用功,你來世還是要精進佛道的,成佛是宇宙間最後的一個課程,必修的課程,沒有一個衆生可以離開這個佛道而可以究竟解脫的,既然佛道是究竟的解脫的道路、路線,那麽我們今天用功不就等于明天的省時、省力嗎?省了一切,你今天不用功,你來世你還是要用功的,所以,師父講深的你還是要來聽,師父講淺的你還是要來聽,其實,淺的哪裏淺,沒有師父講過你有辦法講這麽清楚嗎?你隻是念一念,懂幾個名詞而已,人不能狂,更不能愚癡,愚癡的人就認爲這個字都懂,不能這樣子,這裏面有很多很多的道理跟義理你要研究的,底下,[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我們一定要成就辯才,我們才能教化一切,我們文殊講堂走的路線,就是四個字:弘法利生,就算不能弘法的法師們,你在這個地方也好好自修,不成大器也成小材,至少你不會傷害自己,至少你有個明眼的人,在将你帶向正确的道路,你不會走錯誤路線,有辦法的人,根器利的人,我們好好的栽培,弘法,就算不能弘法,你要自修也可以,師父也不勉強你,你好好的讀就好了,師父請你講經說法,一樣安住,那麽在家居士呢?更應該好好珍惜這分因緣,所以,一個人不懂得珍惜,雖然,貴爲一國的國王,也是一種不幸,珍惜這個因緣,人往往該進的時候不進,該退的時候不退,等到要退的時候,已經退不下來了,等要想進的時候,已經進不去了,爲什麽?等到年紀大了,他才來用功,等到生大病,他才覺悟,等到車禍,撞得頭破血流、殘廢不堪,他才想到:唉!我們應該來用功,多可憐啊!不趁身體力壯的時候用功,來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我們一定要等到不幸,[悉以大樂],令衆生能夠大樂,這個大樂是絕對的樂,絕對的樂,這個世間的樂是相對的樂,爲什麽?樂完了就苦,佛法不可能,佛法樂了還是樂,樂完了還是在樂,從完美當中取出完美,剩下的依然完美,從絕對的快樂得到快樂也沒有所謂的痛苦,學佛是人生一大樂事,否則的話我今天,我這種病苦我會抱怨的,我會想不開的,但是,今天我大樂,爲什麽大樂?我太知足了,能夠學佛,我大一就能夠聽到佛法,就能夠聽到善知識的開示,我大二就下定決心要出家,我還能夠念到研究院,能夠念到佛學院,念了二十一年的書,我太知足了,我的智商還滿高的,我的身材雖然不怎麽樣,但是,我很知足,所以,今生今世我變成沒有一件事情會讓我很苦惱,會讓我對一些事情很痛苦、看不開,我這個人就秉持一個原則,我絕對不去幹涉任何一個人,你做對、錯,你負因果,我絕對不幹涉你,你隻要不來我講堂鬧就好了,在講堂鬧,我叫警察來,其他,你放心,我這個人一生一世就看我個人的缺點,我從來不去幹涉任何一個人,你用這種角度去生活,你煩惱什麽,你講,你講,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的痛苦都是因爲每天在幹涉别人,所以,我們沒有大樂,沒什麽?沒有智慧,不懂得怎樣來安排自己的生命,也不曉得怎麽樣來過日子,每天就東家長,李家短,每天就是是是非非的,每天就是克制不了自己情緒的變化,所以,第五覺悟上面要寫來兩個字:多聞,一定要聞佛法,多聽佛法,畫一杠,多聞做什麽?語,要語,正語就是告訴你,講話的正确性,而且語的底下括弧:教,老師、教師的教,教:教化衆生,當你多聞,你就有這個語言的能力,你就能夠教化衆生,所以,這個是八正道裏面的正語,八法門裏面的教,教導衆生的教,所以,有的人講,說:哎呀!出家人很消極,一出家以後就躲起來,一個居士來說:師父!這些法師,您剃度的這些法師,那麽多程度那麽高,那麽我們想請他講經說法,我說:你害死他老人家!他們不是清華大學畢業的嗎?很高啊!我說:對啊!沒有錯!我說:要教導國中、高中的,都必需先師範大學畢業,何況一個法師,現在剛剛剃度出家,雖懂一點,就能夠講經說法,那還得了,你不是害死他嗎?所以,我現在還不準備創建更大的道場,是因爲不能離開,現在離開,你叫他怎麽辦?戒律也不通達,也沒有大徹悟,本性的東西也搞不清楚狀況,到現在我還沒有發現哪一個開悟的,是啊,你現在放他走,那還得了,你不是害死他了嗎?你不是逼雞下水嗎?你叫他去弘法利生,那還得了,所以,這教還是要經過一陣子,因此,外面的人笑我們出家人消極、跑到深山裏面修行,或者是說躲起來,不出來弘法利生,其實不是的,其實是要先能夠自利,才能夠利他,你不先自利,怎麽利他?你不先師大畢業,或者是先讀到大學,受大學的教育,你怎麽教這些高中、教這些學生呢?一樣的,世間法都是如此,何況出世間這個大法,究竟法,自己不覺悟,自己不通達藏經,你如何去教化衆生?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這是每一個人都感受的,窮在城市裏就沒有人問,富在山上有遠親,一樣的,貧苦就會多怨,一定的道理。以前,學校裏面,學校裏面有辯論:面包重要還是愛情重要,我說:這個還辯什麽呢?當然面包重要嘛!愛情可有可無,我以前就是這種觀念,是不是?我覺得辯這個也是很無聊,可是,好玩嘛!建國中學以前也舉辦過辯論會,我也當過主辯人,是不是?你說一個人肚子沒有吃東西,他能談戀愛,你大腦有問題,你要跑過去抱,都抱不動,你有辦法談戀愛,談什麽?錢還是最重要的,唉!Money is very important,我認爲錢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環,從我開悟的那一天,我都一直覺得錢很重要,你們的感覺怎樣,我不知道,我是覺得錢很重要,你沒有錢,菩薩他不貪,對不對?你沒有錢,一樣沒有辦法辦事情,你說我慧律法師很慈悲,你說,沒有錢講堂怎麽建呢?難道我很慈悲,難道要跑到民權路去講經,這個都不通的,所以,貧根苦是人生一大不幸,沒有愛情還沒有什麽關系,肚子弄不飽,那就很慘的,很慘的,所以,貧苦多怨,像我以前要買一本書,都要算一算看剩多少錢,是不是?牙齒痛,痛得不得了,唉!看看口袋裏面剩下多少,剩下一百,一百塊,若打針,那中午吃什麽?不打針又拔牙,哇!痛得不得了,唉!那個窮真是苦,沒有女朋友,日子還好過,這個窮,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什麽都不行,沒有錢是很難的,不曉得你們的感覺,是不是跟我一樣,所以,我認爲金錢還是很重要,不過,要善用,惡用就不好了,現實的狀況,我認爲大家都是必需面臨的,因此,你說是面包重要還是愛情重要,那根本不用讨論,當然面包重要,橫結惡緣,貧苦的話就會搶,就偷、就騙,欺騙,是不是?[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菩薩他要做的就是布施,所以,第六覺知上面就是要寫兩個字:布施,布施畫一杠,寫:業,造業的業,業的底下寫一個字,就是因,因爲的因,第六覺知就要叫你布施了,是不是?叫你布施,我們要同情這些可憐的人,饑寒交迫的人,多少也給他布施,可是,布施也必需看智慧,爲什麽?因爲你布施,他是真的,還是假的,你也分不清楚,那就造業了,因此,這個布施,現在的臺灣花樣百出,前幾天,電視報導金光黨,四個人都是用同樣一個手法在騙人,一個假裝是精神病的女人,搭讪,然後另外一個人來,唉!這個人有錢,精神病怎麽樣子,後來,錢就調包,每次都是用這種方式,如果我的話,我的話,我如果出去碰到金光黨的,慧律法師!那個精神病身上有很多錢,我說:你這招對我沒有用,爲什麽?我不能拿,我這個人不貪,縱然他給我,我也不要,爲什麽?他不是恭敬的布施,不義之财,我一毛錢也不要,所以,金光黨騙不了我,因爲我沒有貪就沒有失,貪心,你的外表就是貧窮相,《佛心慧語》買回去看一看,貪心,你的外表就是貧窮相,很可憐!
再來十六頁,[第七覺悟五欲過患],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财、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通往地獄的康莊大道,貪财、貪色、貪名、貪食、貪睡,五欲過患,世間人不可能離開這五種,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雖然我們是世間人,意思是說雖然我們還沒有出家,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把筆拿起來,三衣瓦缽是聖賢标志,俗人不得用,俗家人不可以用缽吃飯的,三衣跟瓦缽這個是成聖,就是成佛必經的過程,聖賢的标志,有人來問我,說:師父!我們那個道場,我們那個師父,他用缽給我們吃,請問法師!這樣如不如法?我說:我不敢講。爲什麽不敢講?我看他也許有他的看法吧!如果按照比丘戒來講的話,三衣一缽那是聖賢标志,誰都不能用的,除了出家人以外,俗家人跟人家用缽,那僧、俗有什麽分别,是不是?所以,當然你依法,當然不如法,可是,要是你師父這樣做,我想他有他的原因吧!那我也不敢講什麽,我不敢批評,批評的話,萬一人家又批評回來,不是麻煩嗎?你要講不如法,那我當然是告訴你,在家人用缽吃飯,當然是不如法,你要講如法、不如法,我就回答,我就當然告訴你,可是,對不對?那就看你師父怎麽做了爲什麽常念三衣瓦缽?就是見賢思齊,看到人家能夠這樣子出家修行,我們很羨慕:見賢思齊,看到師父們的衣跟缽,我們想想:嗯!有一天我們也要像他們這樣子,梵行高遠,斷掉五欲六塵,[志願出家守道清白],志願出家就是将來,不是現在,将來有因緣就志願出家,守道清白,守道清白就是持戒清淨,[梵行高遠慈悲一切],第七覺悟的上面寫兩個字:梵行,梵行的底下寫一杠,念,念念不忘,持戒清淨,行:念念不忘,梵行高遠,有的人念(),所以,梵行底下一杠,寫一個:念,念念不忘的念,念的底下寫個:行。
最後[第八覺知生死熾然],我們生死像火在燒一樣,[苦惱無量],這個苦惱無量,你随便體會一種,你都會發現這個世間真的是苦惱無量,我今生今世體會最大的就是病苦,真是苦惱無量,我今天是出家了,要不然,那時候的病苦,還真想自殺,哇!那個受不了!那種苦,那種嘔吐,那種掙紮、感冒,煩死人的那種痛苦,肚子絞痛,要不是出家,不曉得說,唯識學裏面說不能自殺,以前沒有學佛,就是一直想自殺,太痛苦了,這個病苦受不了!大學就開始學佛了,唉!不能自殺,真是苦惱無量,這個世間,還有就是怨親,什麽叫做怨親?碰到親人幹擾你,你要出家,他把你障礙。碰到恨你的人,怎麽講道理,他就是不聽你的勸告,相處也處不來,意見也不合,很痛苦!所以,我告訴我的徒弟,出家的徒弟,我說我們這樣住起來,你不滿我,我也不滿你,鬥争、内亂,我看幹脆不要住在一起,我拜托你,你不走,我跟你頂禮好了,一個僧團裏面,住起來意見不合,吵吵鬧鬧,你說,這像什麽?爲什麽我們要這樣懲罰呢?大家都不同的父親,也不同的母親,你是出家,大家都是出家,你既不要來學道,你在這裏鬧衆,幹脆我拜托你,我跟你頂禮、磕頭好了,還好,現在徒弟都很合作,所以,徒弟們都很慶幸自己能夠來這裏出家,這是一個美好的家庭,我的家庭真可愛,我是(日語):父母,父親,我這種父親很好做,都不用氣死汝命,孩子很乖,大家都很精進,像這種道場還真是……,所以,我一直覺得,雖然病苦這樣,還是很有福報,徒弟都很聽師父的話,其實不是聽師父的話,他們是自動自發的,他們能夠管理自己,真是太安慰了,你們還沒有剃度的人趕快,苦惱無量,世間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發大乘心,大菩薩的心幫忙一切衆生,[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這句話就是我在忏雲法師那個道場蓮因寺,所發的大願,我還不是發這個願,我後面還加一個:所有的病苦都由我來承受,哇!不得了!亂七八糟!亂七八糟!後來,我出家以後,我在忏公那裏發願: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可是代受什麽苦?啊!受病苦好了,小孩子亂發願,哇!受病苦,哇!亂七八糟!亂七八糟!後來,因爲病得太痛苦了,我就跟佛菩薩講:我舍以前的願,我沒有辦法,我不是地藏王菩薩,我真的沒有辦法,讓他們痛苦就好,我來講經,您不要讓我這麽痛苦,我現在愈修愈退步,将病苦都分給大家負擔,哇!沒辦法、沒辦法!若徒弟可以、,最好是發:代替慧律法師受無量苦。讓我不用這麽痛苦,現在很自私,現在不是菩薩了,現在是土虱(魚名),現在很不慈悲,都希望别人能代替我的痛苦,唉!這沒有辦法!這個病苦實在受不了,肚子痛,那個肚子痛,噢!比生産還痛苦!我雖然沒有生産過,我想:女人生産可能也沒有這麽苦,肚子,肚臍底下四寸的地方,絞痛,這個絞痛,一個絲旁再一個交,那種痛,痛起來的時候,躺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坐着也不是,然後一直嘔吐,噢!很痛苦,然後又跑到廁所拉屎,又拉不出來,蹲在那個地方,大腸又發炎,蹲在那個地方,拉得腸……,胃腸像快突出來一樣,拉得屁股痛得不得了,哇!起來的時候,屁股一夾起來又幹燥,走起路來又拐、拐……,那種摩擦真是苦不堪言,然後,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然後,去躺着,躺着的時候,我的同學跟我講:喂!喂!林學長!我看你用棉被比較軟貼近肚子,用棉被貼近肚子,貼近,哇!還是不行,再軟還是沒辦法,那種痛,痛得真是受不了,有一次,我去我大姐家,淩晨五點多,那個痛到什麽程度?吐,然後拉,然後絞痛,痛到連站都站不起來,然後,廁所隻有幾尺遠,連廁所都走不到,連到廁所都沒有辦法,世間之痛苦,真是不可言喻,頭一痛起來,現在還好,以前是胃寒,胃寒的病苦很容易感冒,一痛起來,頭會……像要炸開來一樣的,那種頭痛,像爆炸一樣的頭痛,暈、暈、暈……,吃葷的會昏,吃葷的也會暈,暈、暈、暈……,受不了!然後這兩條筋脈,我不會講,這兩條筋脈,痛得實在是分不清楚東南西北,世間那種苦,我就隻有病苦,所以,我現在不敢發這個願,我都叫别人苦就好,你生病就好,我沒有辦法,我沒有辦法代你病苦,真的沒有辦法,不敢發這個願,太痛苦了!所以這個第八覺知,就是教我們行菩薩道,行菩薩道,我們還是要慈悲,發願:代衆生受無量苦,畢竟大樂。這個第八上面寫兩個字,寫:心願,心願,願力的願,心願。底下一個字就寫:命,正命,這個正命就是正确的行業,我們真正的行業,要做什麽?就是要好好的去度衆生,代衆生苦,就不能侵損、傷害任何一個衆生。所以,現在的騙子,像我們過年,對不對?我已經跟那些法師講了,叫他們房間要鎖起來,錢要放好,不信,對不對?結果,徒弟(在家居士)很少掉錢,竟然偷拿法師的錢,掉了兩萬塊,兩萬多塊,去拜個三千佛,一休息下來就沒有了,他們爲什麽要對出家人出手,第一個,他認爲偷拿出家人的錢,縱然被你抓到了,對不對?你隻能原諒他,他不知道因果,所以,這個經典裏面講,佛說:造五逆十惡罪,我還有辦法救,吾猶能救矣!唯盜僧祗物不能救,隻有你造殺人放火,佛還是有辦法救你,你偷拿出家人的東西,那你麻煩大了,尤其是拿常住物,這個罪比殺八萬四千父母的罪更重,爲什麽?因爲他要向十方結罪,什麽叫向十方結罪?就是這個東西,這是常住,這是道場,哪一個法師、出家人來都有分,包括虛空的羅漢、諸佛菩薩,要不然,我們爲什麽要念午供,吃飯的時候,爲什麽念: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你曉得那是什麽意思?就是吃飯的時候,十方的衆生統統要到,所以,你拿常住的東西,就是要向十方僧結罪,哇!這慘了!沒有辦法救的,出家人的一毛錢,常住的東西,指常住的東西,個人的東西是不算,個人東西可以處理,我要救度衆生是個人的,常住的一毛錢你動動看,保證喝咖啡(苦不堪言),同時還要自己帶奶精下去,沒有道理可談的,一定的,一定下去的。所以,盜僧祗物,唉!比這個五逆十惡罪還重,希望你們好自爲之,好自爲之,雖然那個人,這次偷了兩萬,兩萬多,他來世要還,就要還兩百萬,這個出家人的錢,釋迦牟尼佛有開示的,慢還,還要生利息的,佛陀也念過高會,高等會計學,真的喔!你向常住,比如說,你以前到哪間寺廟偷摘芭樂,芭樂,阿蓮(地名,位于高雄縣)這麽說,聽美金這麽說:芭樂,我們說番石榴,你要是說你侵損了一百塊,你現在至少要還一千塊,要十倍以上,十倍以上,你的罪才會滅,如果你有偷過常住、出家人的東西,希望你們趕快去彌補,如果,有的人已經忘記哪一間寺廟,哪也可以拿來講堂,可以這樣子,真的可以這樣子,因爲是常住,知道吧!那裏是出家人,這裏也是出家人,爲什麽?因爲你已經忘記他是誰,你也忘記他是什麽寺廟了,我們小時侯都曾經去偷摘芭樂、荔枝,如果是寺廟裏面的東西,那還是要趕快賠,希望你們能夠如此,那不賠也可以,你就等着瞧吧!講你們是爲了我(反語,意指你們)好,警惕大家,戒律不能不知道,所以,戒律講甯可殺雞、殺狗、殺牛、殺羊來過活,也不能偷拿出家衆的東西,也不能,殺雞、殺狗、殺羊這個罪已經很重,對不對?不是殺人,就是不能拿出家人的東西。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複還生死度脫衆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那個重畫個叉,改成量,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這《八大人覺經》雖然字簡單,可是,包含的義理很廣,非常廣。
好!第十七頁,[佛說],佛是人,[八]跟覺是法,八種覺悟,誰去覺悟呢?[大人],這個人是能覺悟,法是所覺悟,所以,八跟覺,畫一個連線,寫一個法字,佛畫一杠就寫個:人,所以,這是人、法立題,可是,以前是沒有這樣子,等一下我們會談到,佛說八就是八種修持法、八種覺悟,是大人: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名叫做大人,諸佛菩薩叫做大人,我們是凡夫,我們是小人,[覺]:所覺,[經,講述筆記],[本經大緻],諸位!看這個[大旨],《八大人覺經》大概的宗旨,是要讓我們[自度]而[度他],[出世],世就是生滅法,出世就是超越生滅法叫做出世,[了義],了義是對不了義講的,了義就是究竟的意思,所以,這個叫做出世了義,[言簡意赅],赅:所謂的包,包容一切的義理,義理已經赅,這個念(gai),一個石頭,旁邊加一個犬,狗若被石頭打到,就念:(gai),這以前沒聽過,我聽我大姐的兒子講的,他念師範大學,據說這個字是自己編的,自己編的,狗若被石頭打到叫做(gai),但是,這個字念(gai)。
[早期譯法]:早期的翻譯,早期的翻譯,[不分題七例],一個頓點,[文三分],什麽叫做不分題七例呢?翻72頁,翻開72頁,72頁就是我們佛經的題,有時候隻有人,比如說《維摩诘經》,那就是隻有一個人,法,就是一個法,喻,比如《獅子經》,像獅子開口一樣的,法就隻有一個法,《妙法蓮華經》,妙法就是一個法,蓮華就是一個比喻,所以,人,[單三式]的意思,就是[單人],或者是[單法],或者是[單喻],[複三式]呢?複就是兩個以上叫做複,[人、法]立題,或者是[法、喻]立題,或者是[人、喻]立題,立這個題目,比如說佛也是人,阿彌陀也是人,啊!這是一個人,《妙法蓮華經》,妙法就是法,蓮華就是比喻,法跟比喻,所以,總共還有一個叫做[具足一式],就是人、法、喻,《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單三有三個,複三有三個,人法、法喻、人喻也有三個,具足一式,三加三加一就是七,這個就是七種立題,好,翻回來,翻回來,所以,不分題七例:七種立題,文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早期的譯法就是缺少這個,[章節],不過,這個章節[亦有三部],分成三個部分。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2-7-31 19:36:19
|
只看該作者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第十七頁,本經大緻,我們講到大旨,這個大旨就是一經的宗旨,底下筆記要做快一點,略開爲始,本經的綱領,重要的意思,可以分爲十個角度來講,
一、 爲了世法虛幻故,了就是了解的了,爲了世法,徹底的解決世間法,了解這個世間法,虛幻故,爲了世法虛幻故,所以,應誦《八大人覺經》。
二、 爲顯無爲真常故,爲顯無爲真常,這個無爲就是涅槃法,不生不滅法,爲真常故, 就是我們有一個不生不滅無爲真常,真就是真假的真,常就是常常的常,真常故,爲顯無爲真常故,所以,應誦念《八大人覺經》。
三、 《八大人覺經》的宗旨,是爲什麽?什麽是《八大人覺經》的宗旨,第三個宗旨,爲破惡,破惡惱修慧故,爲破惡惱,爲了破除這個壞、惡,惱:惱害的惱,煩惱的惱 ,修慧故:修這個智慧,這個第三個宗旨,《八大人覺經》的宗旨。
四、 爲離欲患淨行故,爲離開欲望的禍患,患就是一個串,兩個口,中間再一橫,底下再一個心,爲離欲患淨行故,修清淨行,爲離欲患淨行故。
五、 爲示耐苦守道故,爲了開示,我們要耐這個苦,世間本來就是這樣子,爲示:開示的示,耐苦:忍耐這個痛苦,守道故,這是《八大人覺經》第五大宗旨,爲示耐苦守道故。
六、 爲勸解興慈故,勸告的勸,解釋的解,複興中華文化的興,慈悲的慈,故,爲勸解興慈故,勸解的意思就是說這世間已經很苦了,不要再結惡緣,我們應該興起慈悲心,來救度衆生,爲勸解興慈故。
七、 爲明大乘心願故,說明大乘心願,修菩薩道的人的心願是什麽?《八大人覺經》就是告訴我們,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第八知的……,我剛覺剛講了心願,心願底下畫一杠,就寫個:命,命的底下寫個:果,寫個果字,剛剛16頁要補上去,所以,我們講到第七,爲明大乘心願故,這個宗旨剛剛沒有講到,第八覺知,心願底下一個:命,生命的命,命的底下一個括號:果,果報,果報的果。
八、 爲圓諸佛果覺故,《八大人覺經》的宗旨,第八個就是要圓滿諸佛果覺,覺悟的覺,諸佛果的覺悟,是我們衆生最究竟的一條道路,所以,我們爲了圓滿諸佛果的覺悟,每一個人必須要誦念《八大人覺經》。
九、 爲度衆生離苦故,爲了度化衆生,離開這個娑婆世界的痛苦,爲度衆生離苦故,這是《八大人覺經》第就個宗旨。
十、 爲施教化與樂故,與就是所謂參與的與,爲施教化與樂故,不是娛樂喔!與樂就像選舉的舉,中間不一樣,那個與(與)字,爲施教化,爲了實行教化與樂,給衆生快樂:與樂,不是給予的予,不是矛盾的予,不是那個,就是選舉的舉,底下沒有一個…,那個給與的與。
17頁,解[釋]這個[題]目,佛:大家都知道自己覺悟、覺他、覺行圓滿就是佛,[大人]又作[大雄],所以,我們寺廟安放、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地方,我們都稱爲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就是[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知道人家所不知道的事情,衆生所知道的,佛都知道,佛知道的,衆生沒有辦法知道,能人所不能,這個能人跟忍辱那個忍,是同樣意思的,佛菩薩能夠忍受,有那個能力,一切的逆境我們沒有辦法,所以,忍人所不能忍,佛有辦法,我們衆生實在沒有辦法,衆生隻要兩句話,他就會受不了,他希望别人尊重他的自尊心,可是,他從來不願意去尊重别人的自尊心,他講的意見就是絕對對,别人隻有接受他的看法,他從來不接受别人的看法,這個不是大雄,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僧團要做僧羯磨,取決于多數人看法跟意見,能人所不能,再來就是[辦大事],我們辦大事大部分都是指大企業家,而佛辦大事不是這樣子,大企業那是小事,[了脫生死]這是大事,[廣度衆生]這是大事情,所以,我一直再三地勸告諸位!世間什麽你都可以慢慢來,生死這個大事,你不能慢慢來的,有因緣碰到佛法,你就死執不放,不可以放下來,不可以的,而且也不能抛開,抛開,你說修行人苦,我告訴你!不修行的人更苦,茫然不知所措,生死疲勞苦,今天我們學佛,我們念佛,我們雖然苦一點,可是我們有目标,我們有目的我們要解脫生死,世間人苦有什麽目的?大吃、大喝、大玩,迷迷糊糊,是吧!你說他有什麽可追尋的?有什麽值得我們這樣去執著的?所以,佛陀說:我們生生世世都在做重複的工作,重複的錯誤,重複的愚癡,爲什麽?男人有男人的執著,女人有女人的執著,我們每天都是做重複的工作、重複的錯誤,什麽叫做重複?早上起來,吃飯、大便、上班、下班、煮飯、煮菜,過着婚姻的生活,晚上睡覺,看着、看着電視,睡覺,看看報紙了解一下,每天都這樣,每天,他沒有覺悟到,我生是怎麽來的,我死又往哪裏去,我這樣迷迷糊糊的生,難道要迷迷糊糊餓死嗎?迷迷糊糊的來,什麽都不曉得難道說你就讓這個生命,這麽可貴的生命就這樣子結束嗎?你不想想看,你要透視嗎?就像我讀大學的時候,我隔壁的同學,我勸告他:你要好好的學佛,唉呀!來世沒人看到,我現在活得最快樂就好了來世沒有人看到,誰看到?沒辦法!他姓遊,我們也不好意思講他什麽,他有他的看法,所以,因此,一個人沒有碰到佛法是大不幸,一個人碰到佛法,不知道用功是大大的不幸,大大的不幸,迷迷糊糊,也不趕快求求看,能不能開悟,開悟可能比較困難,我看,多念佛,最起碼的東西要多念佛,這個才是辦大事情,所以,聖者說:地球的事情,一切的事情都是那麽地膚淺、幼稚,地球的一切事情,我們地球的一切事情,都是那麽地膚淺、幼稚,爲什麽?一切法無常本不可得,所以我們人是很值得同情的,不學佛的人不是可惡,是可憐。
不學佛的人不是可惡,是可憐,再來,[覺],覺有[破迷啓悟、不被假蔽],不被假相所遮蔽,所遮蔽,[自覺、覺他],《華嚴經》雲,《華嚴經》說,這四個字你們寫起來,《華嚴經》說:奇哉!大導師,自覺能覺他,這句是贊佛,贊歎佛,奇哉!大導師,奇哉!太了不起!太偉大了!大導師就是佛,自覺能覺他,自己覺悟又能夠讓衆生覺悟,孟子曰:大人者,就是解釋這個大人,什麽是大人呢?正己而物正者也,正己就是能夠修正自己,而,而且的而,物正,物質的物,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物,東西那個物,物就是衆生的意思就是以…,什麽叫大人?能夠修養自己,改變自己,正确地啓發自己的智慧而更能夠讓一切衆生走上正途,正己而物正,一切衆生都能修正,這個就是大人我們一般人就是享有名利、事業,這不成爲大人,這隻是一個世間的偉人,不是聖人,那麽我們衆生都被假相所蒙蔽,假相就是苦的,世間是苦的,世間是空的,世間是無常的、是無我的,他把這個苦的當成快樂的,認爲有快樂可追尋,追尋到最後,就難免落入失望,同學們!這個世間,你隻要追尋,到最後一定是苦的,有求必苦,不可能快樂,爲什麽?無常嘛!第二個就是空,我們被假相所蒙蔽,而不知道它是緣起性空,所以,我們無法停止這個造業,我們無法停止造業,我們拼命地造業,拼命地追尋,我們被這個無常,把它當作是常;永恒的,永恒的。所以,在沒有學佛的時候,我實在沒有辦法用自己的智慧去看破那種感情,看破那種欲望的東西,實在沒有辦法,也不曉得怎麽調适自己,唉!如果十多年前,我們有這個無常,就不會神魂颠倒,痛苦不堪、自我折騰,就不可能會這樣子,這個佛法真是太棒了,佛法真是太棒了,我一聽到佛法,我恍然大悟,這個才是我人生要追求的,是不是?這個才是我一生一世所向往的真理,你做大企業,讨十幾個老婆,你又代表什麽?開一間百貨公司,大企業你又代表什麽?你能逗留在這個世間多久,這個無常真是一帖清涼劑,但觀無常,處處解脫,今天,公司行號,人家侮辱我們,你就想:明天就不存在了,今天,你失去了另外一半,你就無常,你就不會生活不下去了,你就不會弄得非自殺不行,你就不會困擾、痛苦、折騰,你就不會情緒低落,你也不會所謂的愛你也深,恨你也深,一個人獨自徘徊,獨自徘徊,沒有這一套的…,這個無常,當你悟到無常,就沒有得失的觀念,得到的東西,你也不會太高興,因爲,這個都是暫時的,失去的東西,你也不會很痛苦,因爲這個都是暫時的,這個無常真是一帖清涼劑,好,很好用,很好用,以前,我開車被撞到,三字大明咒就出來了,大明咒,因爲,他們都聽得很清楚,現在撞到了,就說:唉!反正這修理一下就好,時間總會過去的,哇!那種…,所以,不懂無常法就像水溝不通,會發臭,會耿耿于懷,你知道嗎?被塞住,塞住,也不懂得無常法,得失的觀念太強烈,内心會痛苦,塞住,你不曉得怎麽樣放下,你用無常法一觀,今天痛苦,明年,明年就沒有這些事情,所以說我們恨一個人,其實使自己痛苦,傷害一個衆生,使自己神魂颠倒,聰明的人才不會去傷害衆生,日子好過,因爲無常嘛!那麽我們受到侮辱,無常嘛!受到贊歎,無常嘛!今天有錢,無常嘛!今天沒有錢,也不會一直停留在無錢嘛!哪一天,你又可能變有錢,這個無常,非常的好用,你走到哪裏就用這兩個字,沒有一個地方不會解脫的,你才不會爲了一個男朋友,哇!苦啊!苦啊!不曉得怎麽辦,他要離開了,我把我的生命,大半寄托給你,你那個負心的人,就不會男女在那裏膠着狀态,痛苦不堪,很難,沒有聽到佛法,哪一個人有這種智慧,我今天沒有聽到佛法,我完蛋了!我是一個很有感情的人,會死的,我一定會死的,我一定穩死的,沒有救!今天聽到佛法了,沒有關系!獨行不相送,千山我獨行,廣東的,不相送,所以,佛法就是獨行道,你自己自來,你自己去死,誰都不能取而代之,所以,我們因爲愛他,而我們不了解無常,所以,弄得自己焦頭爛額、困惑不已,這個無常好用,我們恩恩怨怨就是無常,讓時間來流走你的痛苦,讓時間來彌平你的創傷,創傷,所以,我們悟到無常,就不被假蔽,就不會被它遮蔽起來,遮蔽起來,要自覺覺他。
再來18頁,[經:梵意頗繁],梵意頗繁,什麽叫做梵意頗繁呢?這個經從這個梵就是印度的意思,包括很多,[華意常由],華意就是…,因爲我們中國,常常因爲根據四書五經,經就所謂聖人講的,其實印度話叫做修多羅,修多羅,所以說,中國話,因爲都是把四書五經,認爲是聖人講的話,因此把佛講的話也當作經,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佛經、佛經。
“經”包括四種意思,四種意思,哪四種意思呢?46頁,經:修多羅,梵語修多羅,[譯義甚繁,簡舉“貫攝常法”],好!翻過來,18頁,把筆拿起來,
貫寫“:”,我要開始解釋,貫底下寫一個:名句文義,就是貫穿所謂的名相、句子,而構成文章産生義理,叫做名句文義,這個就是貫的意思,貫的意思,貫通整個經典,名句,句子、文章或者是義理,名句文義。
攝就是,攝就是攝受的攝,攝受的攝,寫四個字,凡,攝凡夫,第二個字,外,外道,外道有因緣聽到佛法,他也會轉迷成悟,也會改變過來,隻有那些無知的外道,執迷不悟的外道,而不肯放下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說:師父!人家有個收音機的某某人,他講經說法都很贊歎您,可是,您爲什麽一直排斥他。我說:我不排斥他,我在告訴你,不是贊歎我慧律法師,就可以把佛經講錯,我甯願你诽謗我,你要把佛經講對,也不願意你贊歎我,而你把佛法講錯了,你诽謗我,是一個人,你贊歎我,然後把經典亂講,你誤導千千萬萬的衆生,你要弄清楚,不是我沒有風度,不是這樣子,不是說你今天贊歎我,就可以造惡業,你可以把這個正法講成邪法,不能夠這樣子,你贊歎我,我就縱容你講外道邪法,其實,他講的也不可能是正的,因爲,一個人…,一般人一聽,就知道那個是邪的,不是正派的,雖然,有的人在講:噢!他在電視也講,在哪裏也講,我說:沒有關系!他不講,人家還不曉得他的缺點,這沒有什麽關系的,除了那些鄉下的,年紀五、六十歲的人會聽他的話,稍微有一點佛學素養的人就知道,他根本就是有問題,一聽就知道,他很多地方講錯了,都是自己編的,自己亂講的,你甯可诽謗我,沒有關系!但是你法一定要講正,诽謗我的罪過小,法講錯了,罪過很重的,那種重,你負擔不起,邪知邪見誤導無量無邊的衆生,你斷衆生無量無邊的慧命。第三個字權,攝受這個權,第四個就是實,權就是權菩薩,方便權巧的菩薩,實就是佛的實智,證悟到空,權是講有,實是講空,所以,攝凡、外、權、實。
常呢?把筆拿起來,寫四個字:三世不易,過去,現在,未來永遠不改變的就是常,經典就是永恒不變。
法,把筆拿起來,寫四個字:十方同遵,十方諸佛共同遵守的,離開了十方諸佛所制定的,講的這個法,你永遠不可能成佛,所以我說:正法、正法,什麽叫做正法,就是正知正見的法,你要是講他,說他講錯了!他就會說:唉呀!你講你的就好,何必诽謗别人,然後,他就會說:有一個年輕人,有一個年輕人在講經,他隻講自己對而已,别人講的都不對,我有這樣講嗎?悲哀!很悲哀!人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錯誤,愚癡,什麽叫做愚癡?你曉得什麽叫做無知的定義嗎?無知的定義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多無知,叫做無知,什麽叫做愚癡?愚癡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愚癡叫做愚癡,錯誤并不可怕,對不對?人家好意勸告,你要趕快改過,講經說法有無量功德,但是,你至少要看佛教講的經典,你至少要看正法的經典,在那邊胡扯亂講,所以說:經的意思就是貫通名句文義,攝持了凡夫、攝外道、攝權、攝實,常就是永恒的道理,三世不易的道理,經典就是十方同遵的法,十方同遵的法。
再來,[譯者簡介],譯者簡介,我們今天,譯者簡介就把它講完,然後[安世高]這一張,下個禮拜一定要帶來,這一張很重要,這張很深奧,其實這張不容易看得懂,這張是古文,很深奧,安世高,我們簡單看一下,譯者簡介:安世高,[後漢桓帝時來洛陽],把筆拿起來,桓帝是西元166年,約1746年前,大約1746年,一千八百多年,所以說,來到了洛陽,[沙門]就是出家人的通稱,修行人統統叫做沙門,中國話叫做[勤],勤修戒、定、慧,[息]就是熄滅貪、嗔、癡,勤修戒、定、慧,息滅内心裏面的貪、嗔、癡,是[安息國王太子,讓國],讓國就是把這個王、國家,讓給他的叔叔,後來出家來中國,太子讓國[于其叔],就是把這個國家的政治、政權,全部都交給他的叔叔,[出家來華]:來中國,[安息後名波斯],就是[今之伊朗],[譯、四方各有專名],東、南、西、北叫做四方,各有專名就是由一國的語言,翻譯成另外一國的語言,北方成爲譯,所以,[北方翻者]統統叫做譯,我們現在的翻譯、翻譯,就是這個意思,由一國的語言,翻成另外一國的語言,這個就是譯,譯,諸位把那張安世高法師傳略拿出來,因爲這張相當難,不容易看得懂,就是《佛說八大人覺經》譯者的簡介,那就是安世高,[安世高法師傳略,安清字世高,安息國王子也],安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幼以孝行見稱],從小的時候,他就很知道孝道,[加又志業聰敏],加上他本身很有志氣,而且很聰明、很敏捷,[克意好學],這個克就是盡,他學習一件事情都是很盡心盡力在學習,[外國典籍及七曜五行醫方異術,乃至鳥獸之聲無不棕達],外國的典籍以及七曜,七曜:所謂的星、月、日,星辰這些…,七曜,就是有光明叫做曜,日、月、星有光明,如同現在我們叫做觀星望鬥,瞻星望鬥,觀星望鬥這一類,通天文的意思,七曜就是天文五行是金、木、水、火、土,醫方是醫術,異術就是特殊的一種技能,别人沒有辦法的,就是靠着一種超越,我們一般人能力的一種(技能)叫做異術,乃至鳥獸之聲無不棕達,連飛禽走獸的聲音他都能夠了解,[嘗行見群燕忽謂伴曰],有一次,曾…,嘗就是曾經,行見就是有一次他在走路的時候前面飛來一群燕子,燕子,群燕就是很多他突然就告訴他旁邊的人,忽謂伴曰,[燕雲,應有送食者],說燕子…,一群燕子飛過來告訴我,等一下有送吃的東西來,[頃之],經過一會兒,[果有緻],果然有人送來東西,果有緻[焉],果然有人送吃的東西來,[衆鹹奇之],大家都覺得實在太不可思議了,燕子從前面飛過來,就知道有人送吃的東西來,這真不簡單![隽異之聲早被西域],這個隽就等于加一個人字部的俊(儁),才智超過常人叫做隽,所以,隽異之聲,就是他的才幹、智慧,超過一般人,早被西域就是很早就風靡了整個西域,西域當然就是指印度那方面,他是伊朗人,[讓國出家修道],讓國就是讓出國王的位子叫做讓國,出家修道,這個平常人不要說讓出一個王位讓人家做,平常的人讓出一個科長讓人家做就不可能,不可能!我們哪裏有那種雅量,說把國王的位子讓出來,這不可能!把生死列爲最重要的一個課程,這種心多了不起!沒有嫉妒,他知道行道才是人生無上的理想,安世高,這個也不是普通人,能夠把他的國王位子讓出來給他的叔叔做,這是何等人?我們能嗎?我們爲了幾塊錢都争得面紅耳赤,[博曉經藏尤精阿毗昙學],博曉經藏就是精通佛講的經藏,博曉就是廣泛的了解,所謂三藏法師,尤精阿毗昙學,阿毗昙就是論藏,論,可見安世高這個人絕對是辯才無礙,精通論是不得了的,[既而遊方遍曆諸國] 。既而遊方遍曆諸國,因爲他是辯才無礙,遍曆諸國,所以,那個時候[以漢桓初年到中夏],這個漢桓帝初年,把筆拿起來,在西元166年,我查過資料,桓帝初年就是西元166年,距于今天一千八百,差不多三十多年,[通習華言],通習就是說貫通,這個習就表示能力很強的意思,華言就是中國話,[宣譯],就是以前在翻譯的時候,他把它宣講出來,底下的人就把它記起來,速記,把它記起來,把梵語改變成中文,然後底下有人把它筆記起來,這就是宣譯的意思,口把它誦出來,叫做宣譯[諸經,多有神迹],神迹就是不可思議的事迹,[自稱先身已經出家],先身就是前世的意思,自己了解前世是一個出家衆,[有一同學多嗔],其中有一個好同學,多嗔就是脾氣非常之壞,[分衛值施主不稱],分爲就是剛好,剛好遇到一個布施的人,施主就是拿東西給他,他好像不恭敬,施主不怎麽好:不稱,安世高的朋友,一個同學不高興,不高興:嗔恨心很重,[每辄怼恨],這個怼就是怨恨的意思,怼(dui),怼恨就是怨恨的意思,[高],這個高就是安世高,高[屢加诃柬],就是勸告他:某某人!你的脾氣不要這麽大嘛,怎麽會這麽壞的脾氣呢?施主來,對我們不好,是他個人的因果,你爲什麽要生氣呢?[終不悛改],悛(quan),我們以前念的國文是這樣子,現在的不太一樣,現在的小孩子念的,跟我們以前差很多,我們以前念()吧,說念不對,要念()吧,現在有很多音,跟我們以前教的不太一樣,不過,因爲我們年紀大了,沒辦法,改不掉了,知道我在念什麽就好,很對不起!要不然,我就要從幼稚園開始念起,(quan)悛改,所謂悛改就是悔恨改過,不悛改就是不改過,脾氣壞,[如此二十餘年],竟然發脾氣,發了二十年,[乃同學辭訣],因此,這沒有辦法!脾氣太壞了,壞得受不了,沒有辦法!不跟他繼續同參道友,同學怎麽樣?都不聽安世高的勸告,辭訣就是分開來,分開來:辭訣,告假,[雲,我當往廣畢宿世之對,卿明經精勤不在吾後,而性多恚怒],意思就是說我應當前往廣畢,廣畢就是一個地名,一個地名,我應該往那方面去,這個廣畢大概就是廣州,畢宿世之對,應該這樣念,我應當往廣,這個廣就是地名,畢宿世就是了斷,了斷我宿世的怨恨,廣畢宿世之對,要這樣念才對,卿明精勤不在吾後,卿就是你,你明了經典,你又很精進,不在吾後就是是個很精進的人,底下要加兩個字,可惜性多恚怒,而性多恚怒就是可惜你的脾氣實在是壞死了,一面精進,一面發脾氣,我看也沒什麽用,[命過當受惡形],你死了以後你會受惡的果報,脾氣不改嘛!所以,你們不聽師父的勸告,也會這樣子的,小心!這裏面有好幾個脾氣很壞,[我若得道必當相度],我如果成道,我就一定相度來救你,[既而适廣州值寇亂],既而:接着,他就來到了,适就是來到、前往,來到了廣州,值就剛好,剛好碰到賊亂,寇亂就是搶奪、殺、燒、擄、掠,[路逢一少年],路邊,走、走…,看到一個少年人,少年人,[唾手拔刀],這個唾不是吐痰的意思,我要是不去查辭彙,還真搞不清這是什麽意思,我查了以後,結果就發現說這個唾手拔刀,就是很容易的、不假思索的,好像一見面就知道這是仇人,因爲這是宿世怨業,無緣無故就拔起刀來,所以,這個唾手要解釋作很容易,沒有任何原因刀就拔起來了,這是宿世的怨怼,有的人,這個男女,前世是她的丈夫,一看到他,回去就完了,她就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晚上二、三點,還一直想像他,爲什麽?已經做了五百世的夫妻,就像《楞嚴經》裏面講的,阿難出去托缽,這個摩登伽女一看,哇!阿難這麽好看!結果,竟然已經做了五百世的夫妻,所以,菩薩也有菩薩的因緣,菩薩要善于了斷這個感情上的東西,善于了斷感情上的東西,所以,在家人修行,會有感情上的糾紛,出家人也一樣會有,也一樣會有,元曉大師,他也有感情上的糾紛,宿世的怨怼一碰到,你跑不掉,往哪裏跑?沒地方跑這是很麻煩的,宿世,所以,甯可偷人家的錢,但是,不可以偷人家的感情,知道嗎?偷人家的錢,還錢就好了,偷人家的感情就不好還,會很不好還,所以,唾手拔刀就可以看出因果的實在性,太容易了,刀子就拔起來,也沒有問清楚是什麽原因,統統沒有,所以,這是冤親債主碰到了,[曰:真得汝矣]。唉!真的是你,反正也沒有什麽原因,碰到你,噢!你真的來要讓我殺,[高笑曰],安世高就笑着,[我宿命負卿遠來相償],我宿世欠你的命債,現在,我是要來還的,我是要來還的,如果,安世高不知道宿命,那麽他看到他刀子拿起來他像胡一刀的功夫,又殺死他,完了,欠他兩次,我是看雪山飛狐,胡一刀,金庸,武俠小說的金庸,如果懂得宿怨的人,他就會,在路上拔刀起來,他就會把命交出來,他很歡喜的接受,知道宿世都有恩怨,因此,我們盡量結善緣,再怎麽樣,我們就是不可以傷害衆生,[卿之忿怒故是前世時意也],就是說你對我這樣的不滿,所以,是由前世留下來的,意就是意識心态,因此,我們就可以了解,我們今生今世碰到不好的惡緣,都跟前世有關系,被先生打、罵、離婚,一方面也是自己的問題,一方面也是宿世的冤業,[乃延頸受刃容無懼色],延頸受刃就是把頭拉得很長,來,這裏、這裏,至于我們,我們怎麽有辦法,如果剁下去,就變成第六感生死戀,他有看到你,你沒看到他,我看了第六感生死戀,這部片子實在好,這個實在不得了,導演還是很了不起,很有輪回的觀念,第六感生死戀,我很鼓勵你們去看,中間有一段不太好看,就是兩分鍾的時間,在那裏#x*?…你知道我現在在講什麽,那段不太好#x*?…,我實在是不想拿給我的徒弟看,怕他們會起心動念,不過,這個不看不行,這個好,知道說哪個人做壞事情,臨命終就會被拖走,那很快,第六感生死戀不看很可惜,很可惜!這是一部很了不起的片子,出家人如果看到中間那一段就念觀世音菩薩,亂七八糟時,延頸受刃容無懼色,一點都不會恐懼,[少年殺之],少年殺之,[觀者填陌,莫不駭其奇異],這少年就把他的頭砍下來,觀者填陌,在旁邊看的人就把他填,就把他埋在田間的小路,陌就是田間的小路,就把安世高的屍體,這是他前世的,不是今生今世的,把前世的安世高的屍體埋在小路,莫不駭其奇異,就是沒有一個不驚訝,哪有人這麽認命的,一看就知道欠他的命,就把頭伸出來要給他砍,這當然是懂得因果的人,當然,欠人家的一定要還,[已而神識還爲安息王太子],死了以後,神識又回來做安息國的太子,所以,就知道這已經是初地菩薩以上才有辦法,沒有隔陰之迷,安世高,可以知道他是明心見性的人,否則哪裏有辦法?神識還爲安息王太子。
我常常這樣假設,我慧律,如果讓我知道,我如果知道,前世我的智慧,我來世我的智慧不失掉,我擁有今生今世的三藏做基礎,我知道我前世是慧律法師,那我不怕輪回,我不怕輪回,因爲我很清楚,我來世也不會貪染這些世間的東西,問題是我來世不曉得要做什麽,是雞、貓、狗,也許出世變成你家的看家狗,也不一定,然後,你要出去的時候,師父!阿彌陀佛!汪!哇!凄慘了!穩死的!你每天對那隻狗頂禮,那隻狗是你師父,想想看!這是很可怕的事情,如果我們知道來世繼續做人,而且沒有隔陰之迷,那我不怕輪回,我不怕輪回,問題是不知道,來世做什麽,沒有人曉得,[遊化中國,值靈帝末],靈帝末就是西元168年,值靈帝末,最後[關洛擾亂],關洛是一個地名,擾亂,[乃振錫江南雲],振錫就是來到了江南,這個錫,振就是出發,錫就是安住,振錫就是說來到安住在江南,這個錫就是安住,他說,[我當過廬山度昔同學],我應該經過廬山,江南這一帶有個廬山,廬山真面目,來度我過去那個脾氣很壞的同學,[行達共阝(gong)亭湖廟],共阝(gong)亭就是亭的名字,共阝(gong)亭湖廟,[此廟舊有威靈],這個舊不是…,這個舊的意思是本來,從以前到現在就很靈感,[商旅祈禱,能分風送船上下],就是隻要做商的來到這裏,跟他燒香祈求,能夠有風幫忙把船上上下下藉着風力,可以送達東西,此岸彼岸的交往,[各無留滞],沒有什麽障礙,[嘗有乞神竹者],有一次來乞求神的竹子,這個竹子可以做船,竹筏,[未許辄取],擲杯爻擲不到杯,擲不到三杯就把它拿去,未許就是神,擲不到爻杯,擲不到爻杯,就把它拿走,辄取就是拿去,[舫即覆沒],船馬上就翻了,[竹還本處],竹子又跑回原來的地方你說這有沒有神?[自是舟人敬憚],從此以後這個憚,這個舟人是筏船的人,筏船的舵手叫做舟人,舟人就是我們所講的舵手,操縱舵的舟人,敬憚:害怕了,害怕了。[莫不懾影],懾就是說受到威勢所逼迫而害怕,懾影,莫不懾影,沒有一個不害怕的,[高]就是指安世高,高[同旅三十餘船奉牲請福],這個跟安世高同樣的同旅同樣一起行走的三十多個人,三十餘船奉牲請福,用畜生、酒拜拜:請福,[神乃降祝曰],神就降祝曰,這個神就是安世高那個脾氣很壞的同學,因爲他脾氣很壞,就變成了蛇神,後面就會講到,變成一條很大、很大的蛇,這個心,我們的脾氣不改也是不行,蛇神乃降祝曰,[舫有沙門可便呼上],說:你們船上有個出家衆,可以請他上岸來。[客鹹驚愕],大家都感覺很奇怪,同樣在這個船上的三十幾個人就很奇怪,[請高入廟],就請安世高入廟,[神告高曰],神就告訴安世高說,我過去外國,[吾昔外國與子俱出家學道],我跟你以前都在外國,與你統統是出家學道,[好行布施而性多嗔恚],所以,這個脾氣不好很要不得,性多嗔恚:忿怒的意思,[今爲共阝(gong)亭廟神],雖然出家修行,卻落得一個神,唉呀!很悲哀!出家修行本來要了生死,落得一個亭、一個湖旁邊廟的一個神而已,多悲哀的事情,本來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成佛,竟然做了一個小神,[周回千裏并吾所治],就是這個湖邊很大,這個千裏不是一千公裏,千裏就表示很大的意思,哪有一個湖千裏大的,千裏不就成了大海了嗎?是描述這個湖很大,不要誤會,并吾所治,這是我管轄的地方,因爲我過去生中布施,[以布施故珍玩甚豐],因爲我過去世有布施,所以…,珍玩就是吃的東西,還有衣服,這個珍玩不是玩具,不是迪斯尼樂園那些,雲霄飛車那些玩具,不是這個意思,這個珍玩就是服裝、吃的、住的沒有什麽問題,[以嗔恚故堕此神報],因爲我的脾氣很壞,所以,我變成一個神,湖邊的神,[今見同學悲欣可言],你是一個高僧你是修到沒有隔陰之迷,明心見性,我竟然變成一條蛇神,還是一條很大的蛇神,管轄大湖,[壽盡旦夕而醜形長大],我的命已經快盡了,福報快享盡了,醜形長大:我醜陋的形已經快現出原形了,已經快現出原形了,就像白蛇傳,白蛇傳的時候,青蛇還有白蛇,青蛇、白蛇到端午節的時候,喝黃龍酒,黃龍酒,喝醉酒,白蛇傳尾巴就跑出來,蛇的尾巴就跑出來,結果,一睡着,噢!變成一條白蛇,她相公一看到,哇!竟然是一條蛇精,演白蛇傳的雷峰塔,法海禅師還真沒良心,哪有人演電影,那裏有演出家人這麽壞的,噢!打得…,大打出手,跟白蛇打,至于我,我不會這樣子,電影的安排,這可能是基督徒或是其他的,哪有法師壞到這種程度,不準他們夫妻見面,一定要把她關在雷峰塔裏面,何必要這樣子,雖然說,新郎是人間的,那個白蛇,那個白蛇很善良,她的侍女是青蛇,也很善良,如果是我的話,我的話,你們兩個湊得合就好,跟我無關,看你們怎麽湊,怎麽湊都沒有關系,我管你怎麽樣,我何必把你抓來關在雷峰塔裏面,精神病!法海也真是沒良心,其實這個法海本來是高僧,開悟的大德,他哪裏會這樣做,我說這個演電影的,都會下地獄,醜化一個禅師,法海多了不起,是一個大徹悟的人,《大珠和尚頓悟法門》,那就是法海禅師,可能是同樣名字,也不曉得!所以,演電影的導演真是可悲!亂導演,後來,就水淹金山寺,情節曲折,後來把白蛇收到缽裏面,關在雷峰塔裏面。何必呢?人家愛那條蛇,就給他愛嘛!有什麽關系呢?人、蛇雜交,他晚上看不怕就好了,你煩惱他,晚上,親一下,哇!蛇頭!我這個人是很開放,而且很有民主思想,你若跟狗合得來,結婚,那你就去結婚,我不相信你能夠支持多久,當然,我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你怎樣過日子,我不會去幹涉你,你高興就好,也許你宿世跟那條蛇有緣,我做法海的話,我幹嘛要這樣子我覺得那個電影亂演的,就算我慧律都不會這麽沒有修養,沒有修養,電影裏面還演,白蛇傳裏,還來請示法海說:禅師慈悲!我倆相愛,請禅師成全,他說:畜生,這個畜生,罵得能聽嗎?我說出家人哪有這樣,至于我,真的要…,請教:慧律大德!我倆相愛…,去吧!你就去吧!你若不怕大蛇爬出來,你就去吧!觀感不一樣,我這個人也是很open的,很開放的,你喜歡,你就去做,你不怕下地獄,或者是你不怕傷害到衆生就去做,合則去吧!這當然是題外話。
底下,壽盡醜形就長大,蛇的形狀就變出來,[若于此舍命穢污江湖],如果我這個身體因爲太大了,死了以後會浸泡在江湖,那就不行,變成補藥酒,像浸酒般,這條蛇太大了,[當度山西澤中],我應該前往度,這個度就是我應該前往,山西的沼澤當中,[此身滅後恐堕地獄],我這個身體滅後恐堕地獄,恐怕我會堕地獄,[吾有絹千匹并雜寶物],吾有絹千匹,這個匹是一匹、二匹的匹,(pi),布一段叫做匹,長度不定,從十幾碼,三十、四十到六十碼不一定,匹,并雜寶物,[可爲立法營塔,使生善處也],立法,就做佛事呀!我這裏有人家供養的,河神的布匹千匹,你就拿去賣做寶物,這些寶物拿去賣麻煩你請高僧大德替我誦經、齋僧做功德;立法,營塔就是建造佛塔,使生善處,令我得到一點福讓我出生好的地方[高曰,遠來相度何不出形],我那麽遠來度你你爲什麽不現出這個形狀出來呢?[神曰],湖神就這樣講,[形甚醜異衆人必懼],我這種醜還不是普通醜,形甚醜異,衆人必懼,大衆一看到我的形狀,一定會怕,[高曰],安世高說,[但出衆不怪也],你隻要顯出你的神識,大衆不會覺得很奇怪,[神從床後出頭],神識就從床鋪上慢慢地跑出來,[乃是大蟒],哇!一條蛇變成蛇精,蛇神,[不知尾之長短],哇!每看到尾巴,不知有多長,不知尾之長短,就是不知道有多長,不知道,[至高膝邊],這個神識就來到安世高的旁邊,安世高是個聖僧,聖僧嘛!所以,我們這些法師,修行要做聖僧,不要修一修,變成大蟒,麻煩大了!所以,你們那些錢最好交出來,我替你們做一點功德,做一點功德,大蟒來到安世高地膝邊,腳邊,膝蓋邊,[高向之梵語數番],安世高就念一念梵語,[贊呗數契],贊呗就是說法,數契就是數遍,講了幾次佛法,講一講、講一講,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心是惡源,形爲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你何貪此身形,脾氣不改,堕此畜生之身,當求忏悔,然後,念一念、念一念,這是我自己亂背的,[蟒悲淚如雨],哇!哭起來了,哭起來了得人身的時候不好好修行,等到失去人身的時候,就悲淚如雨,哇!很凄涼的哭,哭了,所以,同學們!大家要好好用功,人身難得,[須臾還隐],一刹那之間又藏起來了,[高]:安世高,[即取絹物辭别而去],就離開了,[舟侶揚帆],大家都…,就是船載運三十幾個人,揚帆跟提手旁的揚一樣,揚帆,[蟒複出身],大蟒就現出原形,[登山而望],到山上看着大衆,衆人揮手告别,[衆人舉手],揮手告别,就搖手,[然後乃滅],因此,就滅了,[倏忽之頃],倏就是一刹那之間,速度很快的意思,[便達豫章],就來到豫章這個地方,[即以廟物爲造東寺],因此,就拿廟物來造寺廟,[高去後神即命過],安世高離開以後,它的神識就去世了,[暮有一少年上船],剛好有一個少年上船,[長跽高前],長跽就是跪着,長跪着,高前,[受其呪願],受其呪願,安世高就對他呪願,[忽然不見],就看到他的身形,這當然就是他的好同學,[高謂船人曰,向之少年即共阝(gong)亭廟神],你看!他有神通看得出來,[得離惡形矣],就離開它的壞的蟒蛇身體,[于是廟神歇矣],就不靈了,廟神離開了,[無複靈驗],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廟的神都是有福德,可是,修行,修、修…,修得變成嗔恨心,不好,堕失爲神,不好的色身,因此,在這裏再三地勸告我們這些徒弟,,無論如何盡可能恨、憤、怒、嫉妒不要有,如果,你現在過的日子已經很好了,就應該好好地安住,煩惱沒有找你,你千萬不要去找它,記住師父的話!煩惱沒有找你,你千萬不要找煩惱來做,[後人于山西澤中見一死蟒],後來的人在山西沼澤當中,看到一條死的蛇,[頭尾數裏],哇!這若切一切,放下去熬湯,煮一大鍋,頭尾數裏,蛇肉很清,很清,我今生今世,我從來沒有吃過蛇肉,我吃過兔子的肉、貓肉,老鼠的肉、羊肉、牛肉,沒有吃過老虎的肉,貓有,貓有吃過,因爲以前不曉得,小時侯,人家說吃貓肉,眼睛會很亮,結果,竟然散光,狗肉也吃過,狗肉好吃,所有的肉裏面就狗肉好吃,以前造的業不曉得,真是糟糕!蛇肉就不敢吃,爲什麽蛇肉不敢吃,你知道嗎?因爲,我肖蛇,因爲我是肖蛇,所以蛇肉不敢吃從小到大沒有碰過蛇肉,頭尾數裏,[今浔陽郡蛇村是也,高後複到廣州],高後來又到廣州,[尋其前世害己少年,時少年尚在],[高]:安世高[徑投其家說昔日償對之事],還沒有了結,[并述宿緣,歡喜相向雲],歡喜相向說,[吾猶有餘報],我還有餘報…,他把他過去的因緣,告訴這個年輕人,大家都很歡喜,就說:我還有一點果報,[今當往會稽],把筆拿起來,就是浙江紹興縣,浙江紹興縣,我當往會稽[畢對],畢對就是了斷這段因緣,所以,我說人不要碰到因緣,人碰到宿世的惡緣、感情的緣、欲望的緣,師徒的緣,沒有辦法,他是我的徒弟,他怎麽樣也逃不掉,我不是他的師父,我拜托他給我做徒弟也不可能,所以一切随緣,一切随緣,[廣州客悟高非凡],廣州,客就是那些人,悟就是警覺到,安世高不是普通人,當然不是普通人,現在才知道,是吧![豁然意解追悔前愆],才了解說我以前錯怪了,前愆,以前的過錯叫做前愆,[厚相資供随高東遊],增予厚厚的供養資金,厚相資供:就是供養他很多供養的資金,随高東遊:随着安世高東遊,[遂達會稽],會稽就是浙江紹興縣,[至便入市],就來到了,市就是人多的地方,這個市不是城市,古代的市是賣魚的地方叫做市,古代賣魚的地方叫做市,買賣的地方叫做市,而不是我們現在的臺北市、高雄市的市,我們現在的市是人口聚集,貿易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叫做市,以前是賣魚、賣菜的地方叫做市,[正值市中有群鬥者],鬥就是打架,[誤傷高首],打、打…,打錯了地方,打到安世高的頭,揍下去,[應時殒命],刹那之間,命就結束了,[廣州客頻驗二報],廣州這個人,廣州客就是這個人,頻驗二報,屢次來驗,檢查,說這兩次都是這麽不可思議,[遂精勤佛法具說事緣],唉!原來果報是逃不掉的,果報是逃不掉的。所以,聰明的人會把他的金錢拿出來運用,造無量無邊的福德,解救無量無邊衆生的困難,而愚癡的人,卻一直把他的錢财儲蓄起來,一直儲蓄起來,儲蓄起來到臨命終用不着,人也死了,德也沒有修到,什麽都沒有,[遠近聞知莫不歎異焉]。唉呀!遠近聽到了,真是贊歎不已,所以這張沒有師父講解,你看得懂嗎?你認爲這篇文章,你看得懂嗎?我就不相信!這不可能!
現在翻開18頁,18頁譯者安世高,已經講完了,好!先翻開15頁,15頁,15頁的第二行,我們《佛說八大人覺經》講完了,後漢沙門安世高譯,也講完了,底下要講,爲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翻過來18頁,這個是[總标(等序分)],就是等于序分,等于序分,[「佛弟子」在家出家四衆],第一個[随喜],這個随喜是[信士類],所謂信士就是男衆親近三寶,随喜的信士,信士類就是男衆,女衆就是信女,女衆的女,信士是屬于男衆,随喜的,佛弟子随喜的,[受業]就是[實]實在在[修]行的人,佛弟子裏面有實在修行,當然是指出家人,還有指這些在家的正信佛教徒,是受業,[結緣]就是[皈依無行],唉呀!人家慧律法師,最近三月三日要辦皈依,就來、來、…,那天辦皈依,也有的說是觀世音菩薩請他來的,來…,就結緣,結緣,有沒有修行不曉得,結緣,再來,[等别]:就是有這些差别,所以,四衆弟子分成随喜類、受業的實修,還有結緣的,就是皈依卻不修行的,叫做皈依無行,皈依而不修行的叫做皈依無行,在佛經裏面講,常常講佛的弟子,你們是師父的弟子,這個弟子怎麽寫呢?把筆拿起來,弟跟子兩種意思不一樣,弟:學在師後名弟,子:道從師生名子,再講一遍,弟,我們稱自己是弟子,弟是什麽?學在師後,師學得比較前面,學在師後:我們的學習是在師父的後面,這個叫做弟。子:道從師生,你的道力從師父而生,我們因爲師父,所以,我們了解人生的無常,我們内心裏面也不會去傷害衆生,也不會沒有得失的觀念,日子就一天、一天的…,過着很愉快的日子,所以,道從師生名子。佛的弟子按照僧跟俗的分别,分出家跟在家的分别,如果,按照性别就分男、女,四衆,出家包括比丘、比丘尼,在家就是優婆塞、優婆夷,有的人講七衆,七衆就是沙彌、式叉摩那、沙彌尼,還有四種優婆塞就是三皈、五戒、菩薩還有梵行,有的人把七衆變成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有的人把七衆改變成這樣子,無論如何,總是佛的弟子,所以,一般來講,隻有分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衆弟子,常常以這個角度來分,在這裏要注意的,所謂優婆塞、優婆夷,這個一定要解釋,按照我們現在來講,你們應該稱爲居士,應該稱爲居士,而人家這個優婆塞、優婆夷,隻有在泰國,還有佛在世時才有,這個優婆塞、優婆夷,哪一種情況才叫做親近三寶的在家居士男、在家居士女,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佛在世的時候,他們都不拿錢,泰國現在的比丘也不拿錢,不過,泰國現在因爲,臺灣的法師去,而且受到大乘的薰習,那天,泰國的比丘來,我供養他兩千塊,他也拿去,所以,他們也收紅包,他們也收紅包,現在也拿了,是不是泰國有分,我就不曉得,真正的優婆塞、優婆夷就是帶在身旁替師父收紅包的,師父沒有飯吃,他就會去…,師父沒有水果,他二十四個小時都注意師父缺少什麽,現在不行,現在你到泰國看看,現在是工商業的時代,在家居士不是像佛陀那個時代大家都隻有務農,對不對?務農的時間做一做,就沒事情了,就可以在師父的旁邊,現在的在家居士哪有辦法,所以,與其錢讓你拿,不如我來拿,我爲什麽要派一個人,老是二十四個小時跟在屁股後面替我們拿錢,這個不是It’s very trouble 嗎?這不是多餘的麻煩嗎?沒有辦法!所以,真正的優婆塞、優婆夷,一定要在旁邊。
好!把筆拿起來,我現在講,優婆塞有三種解釋,第一、叫做清信士,清楚的清,信仰的信,士:将、士、象、車、馬、炮那個士;二、叫做近事男,接近的近,事理圓融的事,男生的男,近事男;第三、叫做善宿男,善:善良的善,宿:宿命論的宿,住宿的宿,再講一遍,第一叫做清信士,第二叫做近事男,第三叫做善宿男。我解釋一下,清信士,清就是離過之名,離開這個過失,因爲,信爲入道的根本,清信士是指男子的通稱,如果,女衆就女,叫做清信女,清就是離開一切過失,連在家居士他也持戒律,也離開一切的過失,信爲入道之根本,親近三寶。第二叫做近事男,近事男就比較好解釋了,親近奉事三寶的男子,近事男,親近而奉事三寶的男子。第三叫做善宿男,善宿男就是住…,離三寶很近而住宿,能離破戒,就是說他住在三寶的旁邊,他不會去外面胡搞亂來,他也不會去做殺生、偷盜、邪淫的工作叫做善宿男,所謂善宿就是他選擇道場旁邊,最好的選擇就是善宿,很會選擇他住的地方:善宿,爲什麽?你親近三寶,你當然就會聽經聞法,你就不會去破戒,不會去殺、盜、淫、妄,是不是?
再來,佛的弟子大緻就解釋到這個地方,[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常于晝夜],常于晝夜就是功無間斷,至心就是親切真誠,至極之心,印度分成[六時],中國分成十二個時辰,而西洋分二十四個時辰,,印度分六個時辰,就是早晨、日中、日沒,早晨就是六點到十點,日中就是十點到下午二點。日沒:下午二點到下午六點,白天是分這樣子。初夜分就是(下午)六點到晚上十點,晚上十點到淩晨二點是中夜,再來淩晨二點到淩晨六點這是後夜。四個鍾頭、四個鍾頭,四個鍾頭一個時辰。而我們中國是十二個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那麽這個就是兩個鍾頭、兩個鍾頭…,這樣子,子時就是十一點到淩晨一點。西洋是二十四個小時,二十四個小時,所以,常于晝夜六時[念念相繼],非常精進的修行。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2-7-31 19:36:59
|
只看該作者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12-7-31 19:37:33
|
只看該作者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佛說八大人覺經
- 第四集
-
要記住師傅的話,惡出自于人的心,報應還是來自于我們的身體,受苦是你的身體在受苦,簡單講,你要修忍辱,受委屈沒有關系,因果不會誤人,天欺、人欺,因果不會欺負你,誰都可以欺負你,可是,因果不會欺負你,所以,我活得...,像我個人活得,我就覺得很自在,你怎樣來都沒有關系!我沒有就是沒有,你說100遍我也沒有,你一直要傷害,那是你個人的,你一直贊歎,那是你老人家了不起的一方面,别人贊歎我,我都認爲他是修普賢菩薩的贊歎行,不是我的優點,這日子不就好過了嗎?所以,同學們!當我們跟衆生講話的時候,我們把所有的優點,全部推給衆生,我們不居功,不要占功德、功勞,我們就無過,我不居功,我當然就無過,功跟過是對立的東西,你明明對衆生有恩,你也不能說:你若沒有我,你早就死了,不要這樣講法,你要告訴他:那是你個人的成就,跟我沒有關系!把所有的惡,都往自己身上接受,對、對,我不好,是我不好,沒錯!我真的很爛。慧律法師!你真的很差勁。我說:你不了解我,如果,你了解我的話,不是差,是爛,如果,你了解我,還不是爛,是很爛,我統統講了我自己很不好,你還有什麽話講,你說,最壞的,我統統接受了,你還有什麽話要講的,如果,人家說:慧律法師!您壞死了,對!對!對,我爛死了,不止壞死了,謝謝你的忠告,就這樣子,吵得起來嗎?吵不起來,我好、我壞,我的良心很清楚,我的良心非常清楚,我的因果昭彰很清楚,我敢說在這個世界上,很少人有像師父這樣善良的心,這不是吹噓,我從小到大,我沒有動過一個念頭,我要去傷害哪一個衆生,沒有,絕對沒有,所以,我認爲,如果我們一個學佛的人,不先把心靈的健康建設好,他活着也沒有什麽意義,生命對他來講,是一種嚴重的懲罰、煎熬,他不知道怎麽過日子,像我們的日子就好過了,壞的統統我,對!我不好,我很壞,你很好,你很好,是不是?很好,那就滿衆生的願,所以,衆生歡喜,則諸佛歡喜,衆生喜歡,他高嘛!他大嘛!他善嘛!那就統統給他好了,我也不惡啊!你對,我哪裏有錯,要赢,就讓你赢,所以,多嗔的衆生慈悲觀,觀想他是我們生生世世的父母,我今生今世很難得有這個因緣,我不能再跟他結惡緣,不能跟他結惡緣,所以,我告訴你們,當你見到一個人,甲罵乙的時候,甲不一定對的,當你罵一個人,甲一直責備乙的時候,甲不一定正确,如果甲比乙修養好,甲不會這樣嗔怒不息的,反而那個被罵的人,修養還比較好一點,所以,不要落入主觀意識的批判,能得心靈的平靜,冷靜一點吧!
第三、多癡衆生因緣觀,多癡,這個衆生多癡,所謂多癡就是迷惑颠倒,多癡的衆生包括多貪、多嗔,癡就是包括貪跟嗔,因爲癡是一切無明的根本,就像樹的根一樣,如果你大智慧,你沒有愚癡,你哪裏會貪?如果你擁有大智慧,你哪裏會嗔?所以,癡是一切痛苦的代表,一切心靈的障礙,統統是愚癡,要修什麽?修因緣觀,因緣觀就是說這個世間都是因緣的、短暫的,沒有快樂可言,不要結惡緣,沒有所謂得失的觀念,沒有所謂善跟惡,這都會随着時間消失,把你的心穩住在空性裏面,受到委屈不加解釋,受到傷害不加辯駁,與其能辯不如能忍,與其你能夠辯論,不如你能夠忍辱,修這因緣觀,慢慢進入空性的狀态,你的忍辱,所謂忍辱就是你永遠不覺得委屈,你永遠不覺得委屈,這個叫做忍辱,具體的觀念就是,做任何事情,衆生傷害,或者是受到逆境,你永遠不覺得委屈,你常常想:我的業障深重,我該遭受如此的果報,遭受如此的果報。
再來,多障衆生要念佛觀,如果,你自己覺得障礙很重的人,所謂業障很重的人,你應該多多念佛,多多念佛。
第五個,多散衆生數息觀,多散就是心不定的人,打坐的時候,數息,數一、二、三,随着呼吸,一吸一吐,一、二、三,數息的時候,也可以順便念佛,多散的衆生數息觀。
一切衆生因爲有妄心的執著,所以,念念分别,統統與我們的本性,真如本性不相應,所以,我們說是空,如果,離開妄想心,實在沒有什麽可空的,空就是要空掉那個妄想,因爲,我們的心性是無妄,本性是真如的,本性具足有常、樂、我、淨,體、相、用具足有恒沙無量功德,所以,所謂的我執,就是妄計五蘊、五陰爲我,有常恒的作用,有主宰的作用,認爲是我執,這是先天性的,宿世習氣起來的我執,妄計五蘊爲我、爲永恒的,認爲可以主宰,這個叫做我執,這個叫做俱生:與生俱來的我執,這個要好好在這個地方下一點功夫,否則的話,在這個世間會活得很痛苦,簡單講,有我就痛苦,要無我就解脫,你身旁的東西,到你死了,就不是你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歸于毀滅,所有的東西,你今天死了,床鋪也不可能讓你睡,就拖出來,不過,人死後還會執著,我那個阿姨在臺北,跟師媽以前一樣,也做清道夫,前兩天打電話給我,她說她的清潔大隊,撿到一床很清潔的床鋪,全部都是新的,撿到蘭州分隊,慶昌大橋的底下放着,清潔隊員累了,就去那裏躺一下,躺着睡覺,外面的人,走進來一看,怎麽二、三個人睡在一起,從此以後,她就一病不起,她現在還在生病,講話沒有聲音,她說她快死了,她說:很奇怪!我給醫生看也沒病,怎麽樣就是很痛苦,叫我跟她超度、超度,消災,所以,我就幫她寫:蘭州分隊,慶昌橋下的孤魂野鬼,就是孤魂野鬼,床鋪都是新的,是什麽?那個小姐死在床鋪上,死了以後,無緣無故去搬那個床回來睡,不知做什麽?一床才二、三千塊而已,搬一群鬼回來睡,何必要這樣?你說,那麽好的床鋪人家會丢掉嗎?對不對?能個就是死人,傻瓜!你無緣無故去撿一張床回來睡,鬼都順便跟回來,鬼就跟着回來,執著那個床鋪是她的,不過,她自己感覺說:沒有啊!别人看就有,二、三個都跟她躺一起,我跟她講,我說那個咒輪,師父加持的那個咒輪要挂起來,要挂起來,我告訴你!人的執著到做鬼還是一樣,沒有辦法!所以,最近這幾天打電話給我,而且,她們那裏鬧鬼已經鬧很久了,不過,那是很善良,很善良,她說要我爲她念佛,這樣會不會趕她走?會不會結惡緣?我說:念佛反而超度她,是爲她好,怎麽會結惡緣?她以爲念佛就像符咒一樣,拿金剛杵打那個鬼,我說:意思完全不一樣,道教是用咒力殺傷鬼神,佛教念佛是超度她,很好嘛!所以,床鋪外面不能随便撿回來睡,無緣無故撿一張床回來睡,怎麽可以這樣子做,所以,我們厖連鬼都會執著,所以,我們叫做五蘊和合而生,我們應該修我空觀,要破除執著,所以,悟證此理,名叫做我空,法執呢?忘記五蘊法是實有,名叫做法執,那是分别的、後天性的,世間最可怕的,不是我執,世間最可怕的,不是貪、嗔、癡,世間最可怕的,就是邪師,邪惡的師父,邪師,真的,世間最可怕的,自己的法也不通,然後,又誤導無量無邊的衆生,世間最可怕的,我常常說這個人,一個師父有修、沒有修,是他個人的因果,一個法師上臺演講,是千百萬個人的因果,不是開玩笑的,Are you killing?不是開玩笑的,知見錯誤比那個破戒的罪惡要重一千萬倍,破戒有救,破見沒有救,你知道嗎?破戒:一個人的因果,破見是千萬個人的因果,要小心!同學們要說法,不能亂講,講錯了那個很麻煩,亂講,法空:觀照五蘊法爲因緣所生,無有自性覺悟到道理,就知道這是法空,所以《雜阿含經》裏面講,觀色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我所,故空,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再講一遍,《雜阿含經》說,觀色無常:觀察宇宙的色法是無常法,叫做觀色無常,無常故苦,世間爲什麽會苦?因爲無常,這個色身今天強壯,明天就一病不起,一年很好,兩年就一病不起了,兩年、十年,再加20年最多,無常故苦,今天樂,樂一樂,是不是?将來就苦了,生了一個兒子,生了三個女兒,很苦!生了一個兒子,快樂得不得了,哇!我要替他敲鑼鼓宣天,舉辦滿月儀式,周年、慶祝,大大的宰殺這些衆生,宰殺這些畜生,畜生,宰殺這些畜生,然後慶周年,造了無量無邊的惡,結果,這個孩子到了20歲以後,殺人、放火、擄人勒贖,把他爸爸、媽媽氣死了,你看!20年前一個小小的孩子,結果中間的時間缺少教養,缺乏家庭的教育,有的孩子真的沒有辦法,在《楞嚴經》裏面講,說:虎狼,前世是那個虎狼來的,老虎的虎,生性惡劣兇猛,沒有辦法教化,殘忍,殘忍習慣了,那個狼吃東西是撕殺的,撕了,那個狼,以前,我們看過一支影片,一隻猴子在樹上跳、跳、...,不小心掉下來,掉到底下,那個狼一沖過來,狼,你知道嗎?一沖過來,十幾隻一咬,噢,整個猴子,撕得全部都是碎片,不到一分鍾的時間,撕得整個...,什麽都沒有,所以,《楞嚴經》講,虎狼那種殘忍兇暴的人,來到這個世間不受教化,沒有辦法!今天的地痞流氓,持槍械的甲級流氓,動不動就是要你死,大部分這個都是虎狼來的,沒有辦法教化的,你講他,他不聽的,要是佛道來的衆生,那很簡單!他隻要聽師傅的一卷錄音帶,他就會痛哭流涕,感動,就會寫信來感念恩師,佛道來的,你隻要給他聽一卷錄音帶,講兩句話,他馬上就會信佛,虎狼殺生,本性很惡劣來的,你怎麽教都沒有辦法,沒有辦法的,所以,做一個法師,首先要保持如如不動,不是講法給衆生聽,是看衆生有什麽需要,你再回答他,不需要講的,你就保持沉默,我今天就是這樣子,有很多人單獨來的,單獨來的,傻呵呵的,他沒有見過師父,來了、來了,請師父開示,我說:從哪裏講起?對不對?三藏十二部經典,你告訴我從哪裏講起,你講嘛!你要叫我開示什麽?所以說,無常故苦,世間無常,苦故無我,因爲苦就是無我,因爲,本性有永恒的我的話,那當然就是永遠的快樂,苦故無我,無我,我所空,我所空,我跟我所,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所以,也是一樣,受想行識也是苦、空、無常、無我,所以,中論裏面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這是中論講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緣所生的一切法,我說即是空,我任何的語言、名字,統統是空性的,一切的山河大地,我隻要講出來的一切,統統是空性的,因爲因緣法,這個事相,所以,我必須安插這個名詞,因此,我說即是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也是假的名字,亦名中道義,《起信論》裏面講,諸法因緣和合則生,因緣分散則滅,因緣和合則生,因緣分散則滅,我再度地勸告諸位!不要情執,不要束縛在男女的兒女私情,不要束縛在你的母子之情,不要束縛在這個世間的宇宙,此世間無一法可樂,無一法值得我們執著,諸法因緣生,唯識之所現,如夢幻泡影,當體即是空,這個叫做體空觀,諸法因緣生,唯識所現:唯心所造,世間如夢幻泡影,當體就是空,亦名體空觀,所以,因緣法雖然性空,但是,分成染淨跟善惡,我們衆生應該随淨的因緣、善的因緣,離開染和惡,染的因緣、惡的因緣,這是入門首要的功夫,再講一遍,緣起雖然無自性,緣起雖然性空,但是,有染緣跟淨緣,有善緣跟惡緣,衆生應該随着淨緣、善的因緣,不應該随染的或是惡的因緣,簡單講!我們一生一世要在道場好好的用功,不應當離開這個道場,不應該。
再來,我們看這一張,[天臺三觀],《八大人覺經》雖然很短,可是要講的資料卻是很多,卻是很多,天臺的三觀,就是教你平常如何來修行,最上面[三谛],谛就是真理,[(一境三谛)]三種真理,[真谛],真谛是講[因緣性空故],所謂真谛就是不假,永恒,除了空性可以永恒不假以外,其他沒有辦法,所以說[中論偈]裏面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俗谛亦爲是假名],[因緣所生故]是假名,[中谛亦是中道義],也是中道義,中道義就是[因緣性空],性空能産生所有幻化的東西,[所生]都是性空,性空就是不離緣起,所以,中谛左邊有一個框框叫做[性德],本性就有具足這個性德,[本覺理],本覺理就是我們内在裏面的自性,本來就有覺悟的智慧,就是本覺理,性德就是不從外得,不是修來的,本來具足的叫做性德,性德本覺理,本來就有無生的道理,[破惑],[破見思惑了分段生死],真谛是修因緣:性[空觀],修因緣性空就可以破除我執,四大、五陰,就可以破除我執,破惑:破見惑、破思惑,就可以了分段的生死,[破塵沙惑],所謂塵沙就是菩薩還有微細的無明叫做塵沙,塵沙如同微塵那麽微細的惑,這是菩薩所斷的,[了變易生死],最後是成佛,等覺菩薩所斷的,就是[破無明惑],這裏的無明是指根本無明,[了變易生死],最後,所以,變易生死分二個階段,破塵沙惑是了變易生死的粗糙階位,破無明惑是了變易生死的最後階位,不一樣,破這個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又另外有一種名詞,叫做見思無明、塵沙無明、根本無明,惑就是無明的另外一個名詞,所以,這裏也可以說,破見思無明、破塵沙無明、破根本無明,[智德]左邊一個[修德],我們因爲修行而得到的智慧,修行産生的叫做修德,顯現出來的叫做智德,叫做[始覺智],始覺智就是開始有了覺悟,一直觀照下去,本有的本性的道理,本來就自然存在,因爲,我們無始無明以來,從來不去覺悟,現在起觀、起智慧觀照本覺的理,所以,始覺智:觀照本覺的理。
再來,[三觀(一心三觀)],所謂的[空觀],所謂的空觀就是真谛,修空觀,你所到之處,就會安詳自在,在空觀的旁邊寫幾個字,直接觀照的字,把筆拿起來,在空觀的旁邊寫個:一切法了不可得,一切法了不可得就是不值得你這樣痛苦、傷心、感覺委屈,世間本來就是空的,沒有什麽好計較,叫做空觀,一切法了不可得,修行要在這一句好好的下功夫,一切法了不可得,你爲什麽會痛苦?因爲你一切法有法可得,你就苦了。[假觀],假觀就是不壞假名,雖然一切法緣起性空,但是,你不可以破壞這個事相,所以,在假觀的旁邊寫個:事,在空觀的旁邊寫一個:理。[中觀]的旁邊寫個:理、事圓融,不偏空也不偏假,當下就是中觀,中觀的意思就是每一天、每一日,都跟一般衆生生活得那麽樣的貼切、柔和,但是,秒秒都生活在空觀裏面,簡單講,進入一切的法,不染一切法,簡單講就是百花從裏過,片葉不沾身,就是中觀,百花從裏過,進入花園裏面走來走去,百花從裏過就表示世俗,五花八門的世俗,百花從裏過,片葉不沾身,心清淨如蓮花。其實稍微有點智慧的人,都有這種功夫,那隻是那些愚癡的人,沒有辦法有這種功夫,除了不想解脫的人,還死在這個欲望裏面,那就沒有話講,其實釋迦牟尼佛早就教導我們,講得已經很清楚了,你再不修那誰有辦法?我們很多人都隻會聽聽佛法,可是,不肯下功夫,那就沒有辦法!再來,[喻]就是比喻,空觀[觀鏡中像全無實體],爲什麽?唯心所造,唯心所造,是不是?觀鏡中像全無實體,就像影像,假觀呢?[觀鏡中像有]雖然是有[而不實],中觀呢?[觀鏡之像與玻璃,二而不二],雖然兩個,但是卻融合在一起,簡單講!空觀裏面有假觀,假觀裏面有空觀,那就是中,其實沒有中觀,所謂中觀就是不偏空也不偏假,名叫做中觀。
[三止]:三觀,我們看底下[三觀即三止,三止即三觀,體真止],這個止就是止住妄想的攀緣,這個止就是停止妄想,如何能夠停止妄想?第一個體真止,本體當下就是空性的真理,沒有所謂的妄想,你應該要安住在清淨的空觀裏面,停止一切妄想:體真止,以前,我在修行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妄想怎麽能夠停止,就想盡辦法一直要把它停止妄想,也打坐、數息觀,或者是說數一、數二,晚上數羊,沒有用,沒有用,後來才發現:唉!這個修法不對!哪裏是用一、二、三、四,或者是數息觀,以念止念一樣是妄想,錯了,我那時侯,一直到我三十三歲的時候,看到《六祖壇經》的時候,哇!才知道自己修錯了,修了很長的時間,一直了不得力,一直不知道因緣性空的道理是什麽東西,現在才知道:放下就是,連想都不要想它,放下就是,就那麽簡單,唉呀!繞了老半天,原來就是這個東西,可是你不繞,你也不曉得那是什麽東西,我們人還是要花一點冤枉路線,你才知道悟道是什麽東西,現在我講的是我的東西,我的徒弟也體會不出來,我的徒弟也會,一樣:放下就是,可是,他搞不清楚那個,他也可以像師父這樣拍一拍,可以,他拍什麽,他不知道,我這個拍有功夫的,放下就是,同樣講這四個字,可是感受就完全不一樣,Feeling is all different,感受完全different,完全不一樣,所以,體真止,就是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體真止,放下就是,歇即是菩提,簡單講就是不要落入相對的觀念不管善的、惡的、是的、非的,你統統連聽都不要聽,你連執著、連動一個念頭,統統不要,就是這樣子,如果有人來告訴我:師父!那個法師多了不起!好!好!好好的親近。如果有人來告訴我,那個法師怎樣又怎麽樣,好!好!不行的話就遠離,不要批評三寶,批評三寶,下輩子你會像千心魔那樣,講話口齒不清,體真止,方便随緣止,慘了!講到後來,沒有一句聽得懂,沒有一句聽得懂,體真止,體真止就是當體就是空,永恒叫做真,[方便随緣止],所謂方便,所謂方便随緣,這個方便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不假任何的修行,這個方便就是藉着時間跟空間,做最恰當的觀照,當下随緣而停止妄想,叫做方便随緣止,什麽叫做方便随緣止?比如說,我家發生火災,假設火災,人沒有燒死,唉呀!發生火災,本來是損失很大,心想:很糟糕!是不是?一般人是這樣,哭泣、痛苦,如果是大修行人,啊!燒掉了,燒掉了,就沒有辦法,緣生緣滅嘛!燒掉了,沒關系!一切法本來就是空,我還有講堂可住,沒差别!向師父借住一下,來清廁所、掃地,求師父同情一下,沒關系!你住隔壁,以後發生火災的都來這是舉個例子,内心裏面你就不要有挂礙,或碰到什麽不幸的,比如說,死了兒子,死了女兒,我們就這樣觀想:他不跟着我們吃、穿,我有什麽辦法,對不對?不是我不把他養大,他不跟着我吃、穿,我有什麽辦法,對不對?他不跟着我吃、穿,死了就沒有辦法,誰也沒有辦, 法,死了就死了,是不是?爲他念念佛、撒金光明沙、蓋往生被,你就不要傷心過度,這個方便随緣止就是你什麽時間、什麽空間、什麽立場,就是用你的立場,用最大的智慧觀照,讓他解脫,停止一切的妄想,停止一切不滿、抗議、批判、憤怒、嫉妒,就方便随緣止,這個厲害!哇!這不簡單![息二邊分别止],如果你偏于體真止也不對,偏于方便随緣止也不對,息二邊,息空跟有的争執,息二邊分别随緣止,解[釋],[諸法緣生,因緣性空當體即真止息攀緣妄想],停止那些攀緣妄想,所以,我們随緣,但是,不要攀緣,你有錢是你的,沒有錢,我們就安分守己、安貧樂道,[知空非空,随緣應病與藥],知道一切法空,但是,非空,爲什麽?你還要繼續活下去,知空就是用安詳的心态,非空:過活你每一分、每一秒,非空,你要過日子啊!這個日子總是要過的,知空就是用最安詳的心态,悟道就安詳了,非空,過活你的每一分、每一秒,知空非空,随緣應病與藥,随這個因緣應病下藥,[化益衆生],化導衆生。[心能安住于緣生諸法如幻之理而不動]。這個地方要好好的下一番功夫,所以,如果你要心境到最高的境界,怎樣過日子?很簡單!如如不動,不生分别,如如不動,不生分别,[第一止偏真],偏于真空,[第二止偏俗。今息真俗之二邊,而止于中谛,是對于中觀之止也]。爲什麽要講這個表?因爲這個非常重要,不講這個表的話,諸位對苦:真、俗二谛,中谛會弄不清楚,好!諸位!現在翻開19頁,19頁,19頁的中間,别明就是等于正宗分,求破二惑就是見惑跟思惑,齊修六度:同時修六度萬行,[身爲見惑之首,虛僞無主],那些虛僞無主?[世間],配合着左邊看,世間是[無常],[國土]的左邊[危脆],[身]的左邊生死,無常也是苦,危脆也是苦,生死也是苦,身體是[四大幻形],[五陰]是[妄心],五陰就[起惑],妄心就起惑,幻形,幻化的肉體就[造業],造業就[苦空無我],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就是這個意思,這個表就這樣子講完了。
好!諸位!現在翻開15頁,15頁,15頁說第二覺知,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這一段是講少欲,能夠得定,而且能夠斷掉生死,就是要知足,多欲爲苦生死疲勞,佛經裏面講貪欲,貪,我們這個貪字是三毒之首,這個貪字足足于牽着世間人過着不幸的日子,我們很多的不幸,都因爲我們的貪心,其實沒有必要過這種痛苦的日子,就是一個貪,一個貪字,這個錢本來就不是我們的,我們就拼命要把它貪回來,那個是人家的老婆,長得很漂亮那是人家的老婆,跟你也沒有關系,你就把她貪下來,苦難就多了,貪就是不應該得的你得到,那不是樂,那叫做苦,不該得的,我們下定決心動一個念頭都不要,所以,貪欲爲三毒之首,貪欲爲三毒之首,是衆苦的根本,修禅定的障礙,那麽少欲呢?是修出世法之開始,解脫生死的根本,就是要少欲,少欲:禅定的根本,《佛遺教經》裏面講,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意思就是說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貪欲嘛!錢多要更多,再多,苦惱也多,苦惱也多,是不是?少欲之人,無求無欲,人到無求品自高,是不是?所以說無求就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直爾就是當下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我告訴諸位!沒有一尊聖賢、沒有一尊佛菩薩,不是少欲的,從少欲下手的,沒有一個諸佛菩薩是貪染五欲六塵而可以成佛,那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說,多欲就違背聖道,少欲才是接近聖道,很簡單嘛!你是要享受往後千千萬億劫的法身慧命重要,還是要貪現在幾年的功夫,我問大家,你是要追求法身慧命無量萬億劫極樂世界的功德,那種境界,或者是你要追求現在這個刹那之間變化的,無常、苦、空、無我,這個世間的欲望呢? 那随你們個人了,如果,你想要繼續生、老、病、死,那你就多欲吧!是不是?如果,你想要斬斷生、老、病、死,直下當爾就是了生脫死,那就少欲,唯有這一條路而已,三餐夠吃就可以了,平安就是福,太快樂了!學佛的人真是樂不可支,真的,我叢懂得佛法以來的時候,我一直拍案叫絕,唉呀!這個世間竟然有這樣偉大的人,佛陀實在太了不起,所以,我内心裏面感念釋迦牟尼佛老夫子,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實在是了不起,我今天要是沒有釋迦老子,我可能去自殺了,不曉得死幾次了,真的,這個世間實在是…,因爲,你沒有碰到佛法,你就不曉得目标是什麽,你也不曉得生、老、病、死是什麽,你也不曉得六道輪回是什麽,你也不曉得因果的觀念是什麽,你一天到晚就是說人家對不起我,我要拼,要拼才會赢,要拼才會赢,就一直拼、一直拼,如果我今天我沒有學佛的話,可能是做一些企業,對不對?我拼命一直賺,賺到後來,兩腿一蹬,沒有了,沒有了,一堆骨頭,頂多叫幾個道士來锵、锵…而已,真的是…,所以,我是很感恩我們這個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給我真正的生命,我這一條路,從出家到現在,從來沒有後悔過,我真正的,已經找到真正的生命這條路,我一直到死不會改變,絕沒有後悔,就是這個佛法,所以,當你深入藏經的時候,你每天都是過那種法喜的日子,那種樂不是世間看電影的樂,不是爬山涉水的樂,不是出國旅遊的樂,那種樂那實在是安詳、快樂,充滿了智慧、歡喜,你不覺得我現在比較美了,紅光滿面,氣色很好,是不是?内心沒有煩惱,我常常告訴自己:我不曉得要煩惱什麽,太快樂了,是不是?佛法是世界上一等一的,沒有一個宗教可以跟佛法相提并論、相媲美,任何宗教不敢望佛法其項背,不敢望其項背,沒有辦法比較,根本就是差太多了,少欲之人,則無谄曲以求人意,少欲的人,不需要向人家奉承、拍馬屁,亦複不爲諸根所牽。就是六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這句應該把它寫下來,有少欲的人,則有涅槃,意思就是說多欲的人,那就沒有涅槃可言,就沒有涅槃可言,是名少欲,所以,生死疲勞從貪欲起。
底下,教大家一首不知足的歌,不知足的歌,這不是唱歌,我念一遍你們慢慢體會,終日忙忙隻爲饑,才得飽來便思衣,每天忙一忙,忙來忙去,不曉得忙什麽東西,忙什麽?隻爲饑,饑渴的饑,饑餓就是喂肚子,終日忙忙隻爲饑,不是雞,後花園養的雞,不是,饑餓的饑,才得飽來便思衣,才得,剛剛得到的飯吃得飽,便思衣,就會想到要買更多漂亮的衣服,是不是?像有的人鼻子比較塌,就想要跑去隆鼻,現在聽到佛法了,萬一鼻梁隆歪了怎麽辦?沒辦法!隻怪你前世沒有修善根,我就長得這麽好看,爲什麽你的鼻梁長這麽小,要修福、修慧、修莊嚴相,才得飽來便思衣,第三句就衣、食兩般具豐足,房中又少美貌妻,那就不知足,衣服也有了,吃的也有了,衣、食兩般兩個統統有了,具豐足,統統夠了,房中又少美貌妻,唉呀!衣服也有了,吃的也有,就是少一個漂亮的老婆,房中又少美貌妻,娶下嬌妻并美妾,出入無轎少馬騎,娶下嬌妻又有納妾,是不是?出入無轎,出入沒有轎車,轎,以前扛的轎少馬騎,現在是開賓士,賓士,現在開賓士,殘廢(近賓士諧音),殘廢就是不能走,開賓士,出入無轎少馬騎,不行,驢馬成群轎已備,驢子也有了,馬也有了,驢馬成群,轎已備,這個轎已經有了,田地不廣用不支,田地不夠大,開支太大了,用不支:不夠支出,買得良田千萬頃,又無官職被人欺,又沒有當官,有良田、嬌妻、美妾,有馬,又無官職被人欺,沒有做官,人家欺負我們,做個官,七品五品還嫌少,四品三品仍嫌低,古時候的人作詩很好,七品五品還嫌少,七品官、五品官還嫌少,四品三品仍嫌低,不夠力,一品當朝爲宰相,又羨稱王作帝時,哇!當一品官,一品就是宰相,又羨,羨慕的羨,又羨稱王作帝時,出去被人奉承服侍得妥妥帖帖,一雙腳伸出去,四、五個在洗腳,哇!這種日子多好!一雙腳伸出去,兩隻腳剛好十多個在洗,心滿意足爲天子,更望萬世無死期,心滿意足爲天子,我做了天子,怎麽樣?更望萬世無死期,希望萬萬世世,代代世世都不死,種種妄想無止息,一棺長蓋抱恨歸,一棺:一口棺木,長蓋:蓋下去,抱恨歸抱着什麽歸?沒有抱金銀财寶歸,沒有抱着美女、嬌妻,都沒有,抱什麽?抱恨,抱這個恨歸,恨,所以說,我們不要不知足,假設你們要這首歌的話,也很好,這裏有,這裏有資料拷貝起來,給你們也可以念,回去給你爸爸聽聽看,他馬上就很知足了,馬上就很知足了,就不會打妄想了,聽了古來高僧大德的開示,我們就要所說如所行,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切身地,要好好的去悟到人家的道理,好好的去履行他們的覺悟,至少日子好過一點,再來,孟子他也有講到少欲無爲,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爲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其爲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在解釋一遍,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就是你要養心,就是你怎樣能夠使你的心解脫,養天地之正氣,這個心莫善于寡欲,就是你減少一切的欲望,就是給你的心最好的東西,所以,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爲人也多欲,假設有人是一個多欲的人,其爲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雖然想要存心地善良的那是少之又少,叫做雖有存焉者寡矣,再講一遍,養心莫善于寡欲,我們要養我們這個心,使我們的心把它教育,使我們的心能夠有所覺悟、有所解脫,趨向于至善的境界,莫善于寡欲,一定要寡欲、少欲望,其爲人也多欲,其爲人就是假設說有人,他的心是一個多欲的人,雖有存焉者寡矣,他想要有存在這個善的東西,很少,雖有存焉者寡矣,太少了,要無念、無住,很難,其爲人也寡欲,這個人沒有什麽欲望,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假設這個人根本沒有什麽欲望,雖然有,不存焉就是不想要,不想要這個心達到至善的境界也不可能,也不可能,簡單講就是寡欲,自自然然就可以達到至善的境界,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苦是我們佛經裏面常常講的。
我們再來看這個表,表格再拿出來,[四谛十六行相釋義表解],四谛,這個四谛就是苦、集、滅、道這四種真理,[四谛審實不虛故名爲谛]。實實在在的道理,絕對不會改變的,審實不虛就是永遠不改變的真理,四種真理,[又谛者實義、直義、如義、不颠倒義、無虛妄義、不變異義],永恒的,所以,這個[又名四聖谛,一謂聖者所見真理故]。是聖人所看到的真理。[二依之修行能證聖道故] 。 第一個是聖者所見的真理叫做谛,依照這個谛理修行能證聖道,[法性如月],我們的本性就像月亮,[苦集如雲],如烏雲遮住了,苦跟集遮住了,[道如卻除],道就像除掉,卻除,卻除:慢慢的把烏雲除掉,滅已經除清淨了,[滅如卻已],就是已經去除清淨了。
好!看最上面的[四谛:苦谛:先示苦果,令知厭離],釋迦牟尼佛三轉四谛法門,爲什麽第一個要講苦谛?因爲,世間的感受這個苦,對我們衆生來講是特别的深刻,我也是因爲感受世間的苦,實在是太苦了,實在是太苦了,這個世間很不公平,有辦法的人,一出生就很會念書,沒有辦法的人,念了老半天就是趕不上人家,年紀輕的時候,爲了考試:高考、普考,念到淩晨幾點,也不一定考得上,爲了一官半職,争得面紅耳赤,怒目相視,反目成仇,身體病得死去活來,這個世間是一無可樂,但是,并不悲觀,我們知道苦,才能想要離苦,有一個愚癡的人,他告訴我,我在讀大三的時候,有一個同學,我就跟他講:世間爲苦谛,四谛裏面的苦谛,我就跟他開示苦,釋迦牟尼佛講的苦,他跟我回答一句,真是很幼稚,他說:你内心若想快樂就快樂,你内心若想痛苦就痛苦,他就告訴我這樣子,後來他母親去世了,他接到電話,母親去世了,噢!就哭了,哭得很厲害!他母親是車禍死亡,就哭了,在哭的時候,我不敢講,因爲他母親去世,待會兒被他揍,我不可以告訴他:你想快樂就快樂,你想痛苦就痛苦,待會兒被揍,因爲他母親死了,等到她出殡完了,他自己來找我,他說:喂!同學!你講得很有道理,我說:不,不是,這不是我講得。這是我們後面那尊講的,釋迦牟尼佛講的,世間是苦的,我說:這個不是你内心想快樂就快樂,我内心想痛苦就痛苦。實在就是苦的東西,你硬要怎麽解釋,對不對?生、老、病、死,這不是你想快樂就能快樂,沒有辦法,這個身體你想快樂,要不然你進去開刀房的時候,你想快樂嗎?放屁!進去開刀房有快樂可想嗎?你就是要苦,一點辦法都沒有,他能夠接受了,後來就學佛了,學佛,苦,一定要在這個地方 下功夫,世間爲苦,你要先示苦果,令知厭離,你才知道我要脫離這個苦。
集呢?[集谛:然後令滅衆苦之因],這個集最簡單的意思就是說收集痛苦,你去收集一些痛苦,從哪收集痛苦?用你的貪、嗔、癡的心,去收集造業,造了很多,所以,這個集很容易就觀想到,這個集就是去造業,集合一切痛苦在你的身上,造苦因叫做集,然後令滅衆苦之因:集,意思就是說,你今天會得到苦果,是因爲你去造惡因,痛苦的惡因:集谛。
[滅谛:舉涅槃果令生欣樂],這個滅谛,涅槃不生不滅,我們不需要來這邊六道輪回,生、老、病、死,令生欣樂,讓大家能夠快快樂樂的,趨向涅槃的果報。
[道谛:] 教你怎麽修行,[勉令發心,修諸道品]。勉勵讓每一個都好好的發心修這個道品,[釋義:]苦谛,[苦以逼惱爲義],一個人碰到苦,要是真的沒有聽到佛法可真的會自殺,無路可走,那種别人對不起我們的時候,我們那種報複,要讓他死的那個心,要是沒有釋迦牟尼佛制止,說:這樣又是增加痛苦,佛在菩薩戒裏面講:不能報複,不能報複,父母被殺也不能報複,怨怨相報,不順孝道,父母被殺就交由國法處理就好了,我們不處理這個事情,所以,這個苦以逼惱爲義,逼惱,像中正高工的同學被綁票,撕票死了,你說他父母親怎麽哭?讀到高三還是高二,這樣被綁票,撕票就讓他死了,現代的人實在太殘忍了,像井口真理子,是不是?哇!那個死得慘那個頭都被砍掉了,那個人先用箭射穿,她的身體射了四箭,射了四箭,貫穿了,晚上睡覺都會來找他,這世間很苦,[三界]就是[(六道)],[色心]就是我們所講的[五蘊],[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愛别離、怨憎會苦、這是八苦,集谛呢?[集以招感爲義],招感就是會感得惡業叫做招感,集以招感,招來惡業,感得痛苦的果報叫做招感,[見思惑],身見、邊見、見取見、禁取見、邪見,思惑就是貪、嗔、癡、慢、疑,見思惑以[及有漏善惡業],有漏就是不究竟,有漏善惡業,這個善惡業就是六欲界天以内,[有漏不動業],就是色界跟無色界,有禅定的功夫叫做不動業,也是,這個不動業就是暫時,第六意識不起現行,暫時的,不是斷喔!是伏,不是斷,換句話說有漏的善惡業是六欲界天的善惡,有漏的不動業是色界的不動,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三界,善惡業、不動業就是這樣子,[滅以滅無爲義],滅掉這個苦,是不是?[惑業既盡,生死已了,故名爲滅,滅有還無],意思就是說這個無明所造的惑,這個惑業已經盡了,生死已經了了,已經沒有問題了,故名爲滅,所以這個叫做滅,滅有還無,滅掉這個惡業,回歸到清淨的不生不滅的無,有就是苦,滅這個苦,恢複到不苦,所以,滅有苦的東西,恢複到不苦的涅槃果,叫做滅有還無。道谛:[道以能通爲義],這個道就是通達到哪裏?[略 三學]就是所謂的戒、定、慧,如果,道的[中 八正道],正知、正見、正命、正精進、正定、正念、正語、正業,等等八正道,[廣 – 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統統是三十七道品,以前在《彌陀經》已經講得很清楚,四谛的苦谛,十六[行相],苦谛的底下分[苦、無常、空、無我],集谛的底下分[集、因、緣、生],滅谛的底下分[滅、盡、妙、離],道谛的底下分[道、正、迹、乘],苦谛的底下,有四種行相,苦谛有哪些行相?就是苦:[三苦、八苦、六道]輪回[等苦],苦谛:無常叫做苦,[刹那生,從緣生]。所謂無常就是苦,就是苦的行相,苦的行相就是空,就是無我,這兩個意思是一樣的,所以,就把它歸納在一起,爲什麽講苦?爲什麽講空或者無我呢?因爲[無主宰自在,常、一,故空無我]。集谛呢?集就是招集這些[業],集也能講是[惑],爲什麽?它是造業的因,集的行相也是一種緣,那是一種幫[助]造業的根本,集也是生,爲什麽?生出通[苦]的根本,所以,集的行相就是集、因、緣、生,集、因、緣、生,再講一遍,集就是招集一些惡業,集也可以解釋作因,爲什麽?它的行相是因,爲什麽?因爲就是迷惑,才會招集痛苦集也是緣,爲什麽?幫助造業,集也可以叫做生,爲什麽?因爲是産生痛苦的開始,滅谛的四種行相就是滅,爲什麽是滅?[即無我之相],滅第二個行相叫做盡,[苦盡解脫],苦已經盡了,已經得到解脫,滅谛也可以産生妙,爲什麽?不可思議的[境]界叫做[妙善寂靜],滅谛,滅了一切煩惱,沒有六道輪回,沒有生、老、病、死,那就妙了,不可思議就是妙善寂靜,離的話就是[三解脫門],滅的話,最後一個行相就是離開痛苦,空、無相、無作就是三解脫門,道谛的行相,第一個就是道,爲什麽?[根本智趣菩提],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所謂先天性的東西,後得智就是所謂後天性的東西,根本智是悟到空理,悟到空理,趨向菩提,這是講畢竟空,道谛要是解釋作正,正就是不偏,道當然是正的,[三十七道品方便],三十七道品通小乘、中乘跟大乘,一直到等覺菩薩,都必需修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小乘、大乘,包括等覺菩薩,都必需修三十七道品,迹,道迹的迹就是說如果你要把它描述出來有一個形狀,道講的就是心安住真理,名叫做道,[心住理故],無生的道理,道的迹相就是心,怎樣能夠看出這個人有道,心安住無生的道理,道的最後一個是乘,[修解脫法,行盡苦道],修這個解脫法,所有的行持都已經達到了把苦除掉。
好!四谛配上[因果]跟[世間],苦谛是世間的苦[果],我們今天的苦,就是因爲世間的果,我們今天爲什麽會痛苦?因爲遭受到果報,集是世間的[因],因爲你造因,造惡因就得到惡果:苦,這是世間的[迷],滅谛是[果],道就是[因],你要修行,修道:戒、定、慧,道就是因,滅谛就是果,[出世間]你要去覺悟它,[三轉四谛*輪],世間的苦是有[逼迫性],根器利的人叫做[示轉],示轉的意思就是簡單的一開示,世間爲苦,有逼迫性,根器利的人,馬上出家修行,根器利的在家居士,馬上拼命的念佛用功,這是屬于上根利智的人,一聽到苦有逼迫性,不行!我一定要好好修行,否則來世,下輩子變貓、變豬也不曉得趕快,是上根利智的人,他絕不停留一分一秒,聽完了,今天晚上回去就拼命念佛,這是上根利智的人,是不是?集:[招感性],招感性:[病因],[逼迫性],這個苦有逼迫性,集有招感性,招感惡業的痛苦是病因,[病狀]就是逼迫性,苦,病苦,生、老、病、死,貧窮也苦,沒有衣服穿也苦沒飯吃也苦,老婆跑掉也苦,沒有錢也苦,是不是?親戚住在一起,母女住在一起,父女住在一起,意見不合也苦,鬥争,夫妻意見不合,還種種的天災,人禍,人情世故應付不完,有說不完的苦,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沒有一個不痛苦的,在這個世間,滅是[可證性],我們也可以證悟到滅,可以把它證明的,道是[可修性]是[良藥],滅是可證性:[病愈],病可以把它除掉,意思就是上根利智的人,隻要佛一講:苦有逼迫性,集有招感性,滅有可證性,道有可修性,哇!他馬上就覺悟了,不會像我這樣子:要不要出家?沒有人舉手,要不要出家?沒有人舉手,要不要出家?還是沒有人舉手,因緣不具足,拍了老半天,沒有人要出家所以說,上根利智的人,不會在這個地方逗留,也不可能動到一個念頭,出家這條路是一定要走的路線,遲、早的問題,所以說,沒有關系!有的人二、三十歲出家,如果不行的話,八十歲你再來,八十歲,
|
|
|
|
|
|
|
|
5#
樓主 |
發表於 2012-7-31 19:38:20
|
只看該作者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五集
八十歲,第二個中根器的人,叫做[勸轉],唉呀!苦是很苦的,[逼迫爲苦之相汝應知],你應該知道啊!勸轉就是中根器的人,還算不錯的人。集:那是招集來苦,但惡因不能造,[生長爲集之相],會繼續助長我們的惡因、惡果,[汝應斷],你應該趕快斷掉,是不是?滅谛[如應證,寂靜爲滅之相],如應證:好好的修行去證明它的存在性,道谛就是[出離爲道之相],[汝應修]:要好好、好好的修行,好!再來,最差根器的人,如果說講了也不聽,實在沒有辦法,佛就講自己,[證轉],[我已知]這個我就是指佛,佛陀已經知道了,佛陀已經知道這世間是苦的,我們是愚癡的人,不相信佛的話嗎?簡單講,指聖人都講這樣的話,我們凡夫就更不用講了,聖人都講世間爲苦,我們做凡夫的人,應該聽聖人的話,根本就毫無疑慮的告訴自己,苦谛我已知,我已經知道了,集谛:[我已斷],釋迦牟尼佛講:我已經沒有苦了,爲什麽?我已經斷掉一切的苦,滅谛:[我已證],我已經證悟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是不是?道谛:[我已修],我已經結束了,修到一個境界了,你們要好好跟着我的後路走。
[天臺四教四谛],[生滅]四谛、[無生]四谛、[無量]四谛、[無作]四谛。
生滅四谛是[藏]教,就是小乘教,[苦則生異滅三相遷移],苦的話就是生出去,生、住、異、滅的生,異滅:三相的遷移,刹那之間變化,[集則貪嗔癡等分四心流動],等分四心流動,也就是說貪是一個,嗔,第二個,癡,第三個,等分就是貪、嗔、癡統統有,等分四種心流動,貪嗔癡等分,等分就是統統有,平均統統有,四種心的流動,叫做四心流動,貪嗔癡等分,等分,統統有,[滅則有還歸無],剛剛已經講過了,滅則有還歸無,[滅三界因果之有還歸真谛之無。道則對治易奪]。什麽叫做對治易奪?對治習氣容易,奪就是除掉、奪掉,除掉什麽?惡因,奪:奪掉惡 的,當然剩下就是善的,叫做對治易奪。
天臺的四教四谛的第二個,無生四谛是[通]教,苦就[了苦如幻],了苦如幻,是不是?苦也是幻的,樂也是虛幻的,[當體即空,故生死即涅槃]。這是禅宗講的苦谛,集谛呢?[了惑業緣生無性],因緣生、因緣滅是無性,[則煩惱即菩提]。煩惱當體即空就是菩提。[苦集體空,空故不生,不生故今無所滅]。沒有所謂的滅谛,爲什麽?苦谛跟集谛當體就是空,叫做苦集體空,空故不生:因爲一切法皆空,當然就不生,不生哪裏有所謂的滅,本來就沒有生,你哪裏有滅,電燈把它關掉,電燈本來就沒有開,你關什麽東西,[道爲能治,惑爲所治,所治既空,能治亦然]。簡單講就是沒有所謂的能、所。
天臺四教四谛的無量四谛,無量四谛就是[别]教所修行的,[九法界苦相不同故]。九法界就是除了佛,就是菩薩、聲聞、緣覺,再來就是天、人、畜生、地獄、餓鬼、阿修羅,就是九法界,集谛就是[見惑尚有無量,何況五住。]煩惱,這個五住: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三界開成無住煩惱,這已經在前面講了好幾次,見惑尚有無量,何況五住煩惱,滅:[法門無量,對法門論指歸,亦複無量]。論指歸就是修行恢複到原來的狀态叫做指歸,法門無量,對法門論指歸,怎麽樣才能恢複到我們原來的狀态,指歸就是恢複到我們的本性也是無量的法門,道:[一佛法門無量,如大小權實偏圓,多似恒沙],太多、太多了,[何況多佛]。一佛法門裏面有無量,大乘、小乘、權實二智、偏的、圓的,多似恒沙:太多、太多,多得像恒河沙一樣,何況多佛。
天臺四教四谛裏面的無作四谛,[圓]教,圓教的四谛的苦,圓教對苦谛的诠釋就是[陰入皆如,無苦可舍]。五陰、十二入,五陰或者是六入,一般來講是十二入,五陰、六入或者十二入,皆如,本來就是本性的東西無苦可舍,圓教的[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本來就沒有,你斷什麽東西。[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生死當下就是涅槃,無滅可證,也沒有所謂的證,本來就具足。道谛:[邊邪皆中正]。爲什麽?邊見、邪見也是菩薩示現,故意這樣做的,所以說,所謂的邊、邪,也當體就是空性,那就是中道,[無道可修]。無道可修是容一切法。苦谛跟集谛就是俗谛[順生死惑業苦],順着生死的惑業苦,[真谛]就是滅,道谛就是[俗谛],[逆生死戒定慧]。順着生死的惑業苦,就是苦谛跟集谛,滅就是觀空,就是真谛,道谛就是依照俗谛去修行,從有裏面修到空,所以,逆生死就是所謂的戒、定、慧,這就是所謂的苦是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我們講身心自在,把筆拿起來。十種自在,第一、壽命自在,你要是能夠修少欲無爲,第一個壽自在,你這個菩薩要長命,要短命,統統是你的神通力在支持,壽命自在;第二就是心自在,爲什麽?心自在就是生死無染,生跟死都動搖不了你;第三、财自在,财産的财,你要是修到能夠自在的話,佛菩薩自在,你的财産就自在了,随你怎樣快樂,你就會顯現出很大的福報,因爲,布施所得到的福報,所以,人家說掌握這個機會布施是有福之人,有很多人喜歡印經,現在是時候,正是時候,财自在,因爲有施舍;第四個叫做業自在,爲做善事以及勸他爲,就是說業自在,因爲自己去做善事,而勸别人做善,将來你就業自在,業力的業;第五、随欲能往,爲什麽随欲能往?因爲你持戒,因爲你不殺、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所以,随欲能往,随你的欲望而能夠得到你的一切,随欲能往,持戒能夠生福;第六、勝解自在,什麽叫做勝解自在?因爲你修忍辱,修忍辱,所以,你的心不起心、不動念,沒有被迷糊,所以,你就能夠随你的欲望去變化,因爲你忍耐、忍辱,因爲無量劫修忍辱,所以,能夠勝解,殊勝的勝,解,解釋的解,勝解自在,這個勝解自在,簡單講就是充滿了智慧,意思就是忍辱多福,能生智慧,你這個人,不随随便便受人家左右,你就是有智慧的人;第七、願自在,大願地藏王菩薩的願,願自在,因爲我們以前精進努力修行,所以,我們今生今世感得願能夠自在,有願必成就是願自在,由精進修行而來;第八、神力自在,起最神通,最殊勝的通,由定所得,神力自在,爲什麽?因爲你修定,所以,你今生今世感得神通自在;第九、智自在,什麽叫做智慧自在?因爲你前世弘法利生,随你的音聲,衆生因爲你的音聲而得到解脫,所以說,智慧自在是因爲你施舍智慧,而你内心裏面充滿智慧,所以,我們再說一遍,就是說布施給别人的東西,自己一定不會缺少,就是這樣子,就像師傅一直布施智慧給大家,我也不會變成愚癡,這就可以證明施舍多福,施舍多福,1布施智慧,我也沒有減少,我跟你說法,難道講一講,我就變成愚癡嗎?我的智慧布施完了,不可能的事情,我愈布施,我就愈會講話,愈開大智慧;第十、法自在,所謂的法自在就是對經典無所不通,經典通達,因爲由修智慧般若法門所得到的法自在,法自在。
再來,翻開20頁,20頁,[貪爲思惑之首,生死的因緣,因:貪欲三毒,緣:五欲六塵,果:生死疲勞],貪欲三毒、五欲六塵是[診斷],生死疲勞是[病象],診斷根病象就是[處方],[治标]是[少欲],[治本]是[無爲],治本就是無爲,[迷縛悟解,迷:身(入六道),心(如瀑流)],心如瀑流的意思表示刹那生滅、無常,變化無常,瀑流的話,一看整個,就是洩下來很多水,可是,你一冷靜看看,瀑布刹那之間變化,刹那之間變化,[悟:法身不動、妄心不起、寂滅自在],如果你[不自在]的話,就會投胎[人天、三途,三界生死海,生死二種],21頁,[分段]生死:[有漏善不善業爲因,煩惱障爲緣,感受三界六道果報身其身有分分段段之果報差别],今生今世做人,來世做豬,也許下輩子做鹦鹉,喜歡穿漂亮的衣服,就像我今天看的錄影帶,火鳥,日本人跑到哥斯達黎加的原始森林裏面,走了幾天幾夜,爬到三、四千公尺處,去做什麽?去看一隻鳥,看一隻鳥,那隻鳥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鳥,長長的尾巴,展翅,胸部都是紅色的,背後是綠色的,那隻鳥很漂亮,很漂亮,爲什麽變成那麽漂亮的鳥?就是前世每天都跑百貨公司,以後沒人敢去,每天都去逛百貨公司,去百貨公司買漂亮的衣服,變成一隻鳥,[變易:無漏善業爲因,所知障爲緣],所知障爲緣,所知障就是該知道的被障礙了,所知道的被障礙了,[感受界外之淨土果報],感受界外的淨土果報,界外的淨土就是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界内的叫做凡聖同居土,[其境但有迷悟遷移],變易,其實沒有生死,隻是境界的變化而已。
好!翻開第三覺知經文,我們上次講兩個,現在講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心無厭足,普天下的衆生都是這個形态,如果一個有學佛的人,他不但有了真正的靈魂、真正的生命,沒有學佛的人,他除了存在一個軀殼以外,他的靈魂很蒼白,因爲缺乏真正的智慧,衆生相,心都是不知足的,在佛法,人的煩惱不可能離開四個角度,第一就是我癡,第二叫做我見,第三叫做我慢,第四叫做我愛,在唯識學是第七意識的具足煩惱。
我們現在談人生的四個大煩惱,學佛我們不要談得很玄,學佛最基本上的涵養,我們應該有,我癡,愚癡的癡,癡就是無明,對于一切的事跟理,我們迷暗,而無所覺知,名叫做我癡,所到之處,包括中國人、美國人、日本人,包括一切的衆生,隻要沒有聽到佛法的,都不可能離開這個我癡,從宗教信仰裏面來講衆生的愚癡,美國在偏遠的地區,有信仰一種叫做蛇教,蛇教,他爲了試驗一個人的膽子,把毒蛇纏在身上,纏在身上,他向神禱告給他勇氣,然後,他認爲以毒蛇放在身上,就認爲他與神同在,神來到他的心,他并沒有任何的恐懼,這種宗教,因爲用這種毒蛇來纏身,結果被咬死的人,有成千上萬的人,成千上萬的人,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愚癡,用這種修持法并不能成就,在西藏方面,或者是我們中國的地方,也有很多的宗教比如說在青康藏高原那一帶,他們要祭祀、豐收,這個豐收,他們一定要宰殺這個羊,宰殺這個羊,向上帝來祈求這個福,這個羊就變成犧牲品,而在阿拉伯的國家,他不是宰殺羊他是宰殺駱駝,宰殺駱駝,這個駱駝一生一世替主人背負重擔,行走來回幾千公裏到最後的命運就是砍頭,駱駝也是用在祭典裏面的一種犧牲品,犧牲品,駱駝很慘,我看到錄影帶裏面,阿拉伯人很殘忍,很殘忍,駱駝的刀子,肉片非常厚,然後,這麽長,然後,豎立一個竹竿起來,然後,他們就向上帝祈求、祈禱,那個刀子很鋒利,一下子就從駱駝的頭砍下來,頓時血流如注,愚癡!所以,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裏面就講,以殺生來祈福的,更增加惡業,不但祈不了福,而且增加更多的惡業,所以,我們因爲衆生的愚癡,他聽不到正法,然後用種種的錯誤,以人爲的因素,加上自己自我的想象,設立種種的規範,而不是一個解脫之道,然後拿來自我祈禱,向上帝祈求,然後自己覺得很渺茫、可憐,然後,愈能顯示上帝的存在的偉大這就是癡:愚癡,這個愚癡沒有救,沒有辦法!所以,在生生世世累劫所造的惡業裏面,也碰不到善知識,也碰不到道場,也沒有碰到錄音帶,也沒有碰到佛書,什麽都沒有這個因緣,所以,就愚癡到家,就愚癡到家,沒有辦法!這個癡。
再來,就是我見,這個也是很大的煩惱,這個我見,我們在十四講表以及過去都重複地在談,所謂我見就是執著五蘊的和合身,認爲有一個主宰的真正的我,以我爲思想的中心,簡單講,我見就是主觀的存在,真正的一個我的存在,用主觀意識存在内在,而否認了外在一切,比如說,别人跟他對立,我就說:你敢跟我鬥,你鬥不過我,你敢得罪老子,老子要你好看,這個我見,所到之處都是這樣子,如果我們能換一個角度來講,學佛的人,我們知道這個五蘊和合的是假相,你從此以後,你這個我見認爲執著,肯定自己的看法,這個我見簡單講就是用主觀意識而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那麽,他的煩惱就會不斷,他沒有容納異己的存在就是他沒有胸量去容納跟他看法不一樣的人,你想想看,在這個世間,整個宇宙裏面,怎麽可能每一個人的看法都跟你一樣,你沒有容納别人的雅量,你想要過完今生今世沒有煩惱的生命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說,能夠容納異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退一步想海闊天空,所以,真正的福德不是金錢而是忍辱,真正的福,不是金錢而是忍辱,所以佛講:忍辱多福,你要在我見裏面,放下,所以,要聽兩種人的話,第一個要聽大智慧人的話,第二個要聽有經驗人的話,你要碰到大智慧的人,你要趕快放棄你的看法,碰到有經驗的人,要趕快放棄你的看法,所以,聰明的人拿别人的生命的經曆,拿别人的智慧來,馬上運用在他的生命觀裏面,而愚癡的人,不相信聖賢,不相信智慧、有經驗的人,然後,他用長時間的磨練,然後産生錯誤,然後,十年後就發現,噢!十年前我師父已經講過了,我師父已經講過了。
所以,這個我見有很多很要命的,第一個就是裹足不前,裹足不前。第二個就是煩惱不斷,第三個就是樹立敵人,裹足不前就是你永遠沒有辦法進步,因爲你,我見太重了,讓那些跟你講的人也沒有辦法,你也不接受,人家也會很疲乏,我見,不會進步嘛!再來就是煩惱會不斷,煩惱,你這個我見,你永遠肯定自己的主觀意識,永遠煩惱,不可能會斷掉這個煩惱,沒有包容的内在,沒有寬恕的心胸,不可能的!
第三個永遠樹立敵人,你會我見,你不聽别人的話,你想想看!一個擁有我見的人,他怎麽會聽别人的建議呢?他怎麽會聽别人的,啊!對!!對我錯了,我錯了,是!是!我錯了!我求忏悔,他會這樣子嗎?他會說:我不對!我求忏悔!然後,就不甩人家,啊!我不對!我不對!都算我不對!我們衆生,他講不過人家的理由,裏面的見還是在抗拒外在的接受,沒有辦法,他實在明明錯誤,然後就:都我不對!都我不對!你們都赢,你都赢就對了,你都赢,見是很苦惱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要學柔和,柔軟心,對于有智慧的人,對于有經過經驗的人,他講的話 ,你要好好的聽,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可以吸收最了不起的知識,而且可以縮短你生命的浪費,你不要學習那種,永遠學習那種會錯誤、會後悔的東西,所以,這個我見就是執着有一個主宰的我,第三叫做我慢,我慢是每一人都存在的,夫妻之間會吵架就我慢,師徒之間看法不同就我慢,我慢就是說無始劫以來都執着一個我,使心高舉,高舉就是把自己樹立成一個很高超的地位,認爲别人都比不上我,同學們!這樣地日子會很痛苦,我慢,如果你把它觀想成我是世界上最沒有用的人,我是一個很平凡的人,你不要把自己擡得很高,你也沒有地方可摔,如果說,人家講,慧律法師!你很壞!對!我很壞!我比誰都壞!再接下去,他就不曉得要講什麽了,因爲,沒有話講了,我已經自己承認我很壞,對不對?别人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這個我慢是就是依靠五蘊身令心高舉,錯覺,我慢就是産生錯覺,認爲有一個真正的我,有一個真正的我。
第四個叫做我愛,我愛就是所執着我,心生貪着叫我愛,我們所謂的貪心,貪心就是所謂的心無厭足,心無厭足,在佛經裏面,對不知足或者知足的人,有強烈的對比,《佛遺教經》裏面說,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爲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我們來解釋一下,知足:懂得觀照的人,雖然卧在地上,就是沒有床鋪可以睡,沒有好的棉被,就簡單一個地上,猶爲安樂,也非常的快樂,也非常地快樂,我們内在裏面,常常要告訴自己,我們能夠聽到佛法,這個世界上已經不值得我們這樣子鬥争,不值得我們這樣子計較,所以說,爲了一件小事而争執,人生實在太短促了,爲了這麽一點點小事情,就争執,爲了一千塊,二千塊,或是爲了一點小事情,就鬧得很不愉快,就是不觀知足,我這個人,我非常知足,我非常,非常的知足,我們非常地知足,我這個人,别人我不曉得,我看到佛法,我已經找到真正的生命,又能夠剃度出家,我于這個世間無所求,這個社會給我多少,我就回饋這個社會多少,社會有錢,我就跟着吃好一點,衆生供養少了,我也一樣很快樂地過日子,我可以把我的生活降到很低的地方,如果,我每天沒有飯吃,我可以煮稀飯,我煮稀飯,随便買個土豆、花生、醬瓜,随便炒一點點菜,我就可以過一餐,從小不曉得享受,享受是什麽東西,我一生一世沒享受過,可是,我一聽到佛法,聽到佛法,我一生一世沒有去過舞廳,沒有去過咖啡廳,沒有去過酒吧、夜總會,什麽娛樂的場所,統統沒有去過這種地方,那些每天追求那地方的人,他怎麽會比我們快樂呢?我沒有,我是一個平凡的修行人,知足,太快樂了,佛法的樂是永恒,是發自内心裏面,那種安詳,知足,内心 充滿了智慧、溫和、忍辱、慈悲、寬恕、喜舍,你說這世界上,哪有比這種人更快樂,雖卧地上猶爲安樂,再來,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也不滿自己的意思,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一個人不觀知足,怎麽能夠會活得快樂,亦不稱意,就算他跑到天堂去,他也不滿他的意,爲什麽?大發牢騷,人最怕的就是一天到晚大發牢騷,最怕就是這種東西,所以我們内心裏面想:唉呀!我是一個健康的人,我四肢健全,如果,我想一個人拖在地上爬的時候,或者是臉部嚴重傷殘,或者是嚴重開過刀,病入膏肓,臨死之人,或者是貧窮,又拖累經濟的負債,你說那個人怎麽過?我們今天還不到這樣子的地步,能夠吃三餐,有個健康,我告訴諸位,不知足的人,會砸掉你一切美好的幸福,不知足的人,會砸掉你眼前所擁有的一切,真的,爲什麽?因爲你不知足,你大發牢騷,你内心裏面充滿着恨,充滿着報複,充滿着不平,本來是一個很快樂的日子,搞到最後,沒有一點幸福可言,要觀知足,再來,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道觀察知足的人,雖然他很富有,他也是一個很貧窮的人,爲什麽?心不快樂就是很貧窮的人,所以諸位,師父到現在爲止,我從來沒有羨慕過一個有錢的人,我不會說隻有有錢的人來,我跟他談,窮人來,我就不跟他談,我不會這樣子,我從小到大,我就是一個很貧窮的人,今天雖然能夠建這間講堂,也不是我的能力,是大衆的能力,雖然,我做代表,我從來沒有動一個念頭,我很了不起!有福同享,有一個講堂,大家一起來念書,一起用功,是不是?雖富而貧,不知道滿足的人,再多的金錢也沒有用,也沒有用,知足之人,雖貧而富,知道觀照滿足的人,他雖然是一個很貧窮的人,但他是一個很富有的人,所以,我是一個很富有的人,我是一個很富有的人,我很肯定,百分之一百萬、一千萬,我是一個很富有的人,因爲,我不缺少什麽,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欲則剛,我也沒有什麽好追求的,再來,[不知足者,常爲五欲所牽,爲知足者之所憐憫,是名知足。]不知道滿足的人,常常被五欲六塵,就财、色、名、食、睡,牽得團團轉,五欲所牽,不知道滿足的人,他一天到晚追求财、色、名、食、睡,這是通往地獄五條大道,康莊大道,财、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你要跑到地獄很簡單,你就拼命追求這些,你很快就到地獄閻羅王那邊報到了,不知足者,常爲五欲所牽,五欲,聖人牽不了他,聖人牽制不了他,擁有内在裏面本性的功夫,充滿着大智慧的人,這世間哪一樣東西可以束縛得了他,不可能的事情,爲知足者之所憐憫,懂得知足的人就憐憫那些不知足的人,所以,有的人講,有錢的人快樂,不、不、……,不是有錢的人快樂,知足的人才懂得真正的快樂,有的人有十幾億,像我那個徒弟,他的爸爸擁有不動産就十五億,十五億,他的爸爸那套西裝穿了十五年,内褲是用面粉袋縫的,面粉袋縫的,老一輩人都穿那種,還寫個淨重五十公斤,剛好縫在正面,美國人看到:噢!哇!你們有去看“沒蛋的老闆”,噢!看到那部片子會昏倒,金水,吓死人,所以說,不是擁有幾百億、幾十億的人會快樂,我常常講,我說:王永慶很有錢,然後他吃的,頂多鹵個豬腳、香腸、海産,然後又吃什麽?王永慶擁有幾千億,不得了,沒有辦法算,我看多少錢,連王永慶自己也不曉得他有多少錢,所能吃的是什麽,就這些,叫幾桌吉他手,吉他手,像我們出國的時候,到hotel時,出國去的時候,hotel底下的那個吧臺,吧臺,因爲大家都住那裏,我還是要進去住,對不對?不然,你叫我住哪裏?進去的時候,然後,就在那邊彈吉他,幾個老美就聽,my、my、….,就唱,就聽那個歌,然後,我就是my、my、….,阿彌陀佛..,我就念阿彌陀佛,我的,我的阿彌陀佛,衆生他除了吃、喝、玩、樂,坐個汽艇,釣個魚,然後沖浪、遊泳,然後,再來坐個直升機,或者是飛機,然後,或者是逛百貨公司,或者是打打球,或者是賽馬,他不曉得真正的生命是什麽,所以,《涅槃經》說:知足第一樂,知足是第一樂,懂得知足的人,那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叫做知足第一樂,老子曰:禍莫大于不知足,所有的禍患,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禍患,所以,同學們!我們今天聽到佛法,我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雖然,我們身上沒有什麽錢,但是我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有一個穩定的工作,也就可以了,也就可以了。
達磨祖師教了我們四種修行,可以,這四種修行可以讓我們任運在這個世間裏面,這四種修行,你要特别注意聽!
第一叫做抱怨行,果報的報,怨恨的怨,行就是我們行走的行,底下一個括弧叫做:忍辱波羅蜜,什麽叫做抱怨行?比如說,你出生在一個很不美好的家庭,你的父親對你不好,或者是你的母親對你不好,或者是你的後母對你不好,或者是你從小就受到人家的欺負,倒黴的事情都輪到你,好的事情就輪不到你,所以,一本初(shuai)(衰),從小到大都是(shuai),叫做一本初(shuai),還有一種念法叫做一本初(ai)(哀),從小就很悲哀,人家是一本初衷,我們不是念(shuai),就是念(ai),這個抱怨行就是說來到這個世間都是互相報恨的,所以,夫妻也好,太太對你不好,沒關系!先生對我不好,沒關系!我們忍辱,我們歡喜來接受,像我現在,徒弟對我不好,我會拜托他,我會先跟他頂禮說:麻煩你老人家出去好不好,我們不要再結惡緣了。所以,達磨祖師教我們,二六時中觀想,衆生對不起我們,我們就修忍辱波羅蜜,我們就認爲這是報怨行,這是我們來還債的,有的話,你就盡量的還,有的話,就盡量的還,所以,來讨債的話,不要有生氣、不要有報複,報複的話,會重複結這個惡緣,簡單講,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的,隻可忍辱,不能報複,隻可随緣,不可破壞這個因緣,你報恨,來!我就接受,我就接受,隻要不太過分,如果他要你的命,那當然不行,比如,小偷、強盜,拿一支刀子要你死,那就要抗拒,開玩笑,對不對?要不然就來!師父講的,反正我全盤接受,不是這樣子的,不要你命的時候,可以全盤接受,要你命,就要拼,一個人拿刀子來的話,是不是?就是要讓我死,開玩笑,不是開玩笑,不可能!我不可能這樣子,我會讓他先死,我會行菩薩道,像釋迦牟尼佛,你殺掉我,我還先殺掉你,我要救無量無邊的衆生,我怎麽可以讓你殺掉,對不對?那要看情形,不是說報怨行,就是說人家對我不好,是說我們可以忍耐的,就盡量忍耐,沒有牽涉到我們所有的财産,或者是說沒有牽涉到我們的生命,那就可以,牽涉到我們的财産的,我們還可以忍耐,牽涉到我們的生命,那就趕快逃跑,你要趕快想辦法,你不能老是站在那邊,還是死路一條,傻瓜!不要跌到…,坐船,然後不小心,跌到水中裏面,師父要救你,師父!不要救!反正是我的命,我一定要死的,您不必救我,讓我沉下去好了。這叫做愚癡,foolish。
二、叫做随緣行,随緣就是說我們知道一切都是無我,我們一切都是業力所轉,受苦是我們的業報,受樂是我們的福報,都是因緣生的,如果得到殊勝的果報,比如說,你今天兒子讀到博士,你的學曆高,或者是說你家真的很有錢、很有地位,或者是說你今生今世長得莊嚴、漂亮、美麗,或者是說你有特殊的異禀,不是餅幹的餅,就是那種異禀,天生異禀,如果,你有這樣的超人才衆,就是說可能我前世有種一點善根,有的人一出生智商就很高,有的人一出生,智商就低得不得了,低得不得了,所以,這都跟前世有關系,前世有關系,所以,就常常觀照:這是我宿世的因,所感的果報,我今天苦也好,樂也好,我随緣,我随緣,緣盡了也還無,所有的福報,緣盡了也沒有,是不是?如果說,今天我的榮耀,我的金錢、财富, 我的天仙美貌的太太,或者是英俊的先生,或者我的先生真的很了不起,或者是我的家庭怎樣美好,緣盡還無,何喜之有,沒有什麽叫做可喜之處,這種觀照太厲害了,那就是空性的東西,當下就是空性的東西,所以,随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你千萬不要再造惡了,不要再造惡了,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哇!這更棒!得失随緣,心無增減,心無增減,心裏沒有高,也沒有低,該來的來,該走的走,喜怒具無,也沒有喜,哪來的喜?世間本來就無常法,哪來的怒?别人對不起我,别人負因果,我們用不着麻煩,所以,動一個念頭替無知的人可恨,不如可憐,你動一個念頭去恨一個愚癡的人,那你不如可憐他,你同情他就好,喜怒具無,冥順于道,冥就是幽冥界的冥,一個蓋子,一個曰再一個六:冥,冥就是這個意思,冥順于道,一個蓋子然後一個曰,一個六:冥,冥順于道,名随緣行,簡單講,随緣行就是所謂的少欲,能夠知足。
第三就更了不起,無所求行,無所求行,哇!這個達磨祖師下了這一帖藥,真是清涼劑,無所求行,世人長迷,世間人長時間的迷惑,處處貪著,名之爲求,智慧,智者悟真,有智慧的人悟到真理,悟到空理,理與俗反,這個道理剛好與世俗人相反,爲什麽呢?世俗人是愈多愈好,他愈覺得快樂,愈覺得知足,愈覺得幸福,修行人反過來,愈能夠無所求愈好,愈能夠解脫愈好,是不是?安貧無求,形随運轉,這個軀殼,形體随這個因緣而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萬有斯空,一切天地萬物統統是空性的,無所願樂,沒有一點點覺得那是快樂,沒有希求,所以,功德黑暗,常相随逐,功德黑暗就是說,善的是功德,壞的是黑暗,常相随逐,我們不求功德,也不求黑暗,一切放下,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這是《法華經》講的,有生皆苦,誰得常安,你隻要有這個色身,一定要受這個痛苦的果報,誰能夠常安呢?了達此處,息相無窮,了達此處,如果你透得出這一關,你就無窮,你也不會汲汲營營去追求一個女孩子,追求得頭破血流,人家不理我們,我們才回家哭泣,是不是?所以,有的小姐長得很漂亮,然後,自我安慰贊歎,然後到師父面前來,然後,她又得贊歎自己,然後她不敢說是自己講的,然後,她就會說:師父!人家都說我長得很漂亮,我就跟她說:若沒人欣賞,就留着自己用,留着自己看,你留着自己欣賞,女爲悅己者容,你長得美,沒有人欣賞,那你也一樣,對不對?真正大智慧的人,怎麽可能會被你的美貌迷惑颠倒,不可能,那隻是一個軀殼,臭皮囊而已,是不是?如果說,迷惑颠倒的衆生,他就會追求,這個也是無常,所以,你追求到她,你又能代表什麽,因此,我們了解,結過婚的人是痛苦不堪,整天折騰,沒有結過婚的人是拼命的追求,拼命的追求,所以,如果我們學佛的人,要冷靜、要思惟,一切從緣,該你的就逃不掉,不是你的,你強求不得,強求不得,所以,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所以,知道無求是真爲道行,是名無所求,少欲知足,我現在就是無所求我也不曉得要求什麽,唯一的求,隻能講求生極樂世界,那麽,這個是求,是求出世間的解脫之道,你要叫我現在求什麽,我不曉得要求什麽,我既不求老婆也不求兒子,也不求功名,也不求利祿,不求成名,也不求财富,我也不求别人對我怎樣好,我知道我隻要不對不起衆生就可以了,所以,我常常說:我現在很惬意,我現在非常的舒暢,所以,諸位!你們來到這邊就是賺大錢,我常常告訴信徒:你來到我講堂,你就真的是賺大錢,你賺的是無所求,幾百億的财富都比不上你來上兩個鍾頭的課,對不對?你現在聽了這個課程以後,那真是不得了,知足、快樂,我們有阿彌陀佛,是不是?我們臨命終,中間站着是位先生,要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他也是凡夫俗子所修成的,我們多幸福,我們的爸爸,慈父: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等着我們,想起來,我的前途就會無量,我的内心裏面就充滿着歡喜,再大的委屈就化爲塵勞,沒有關系!
第四覺知,第三,翻開,翻開22頁,(英語)現在修定,定,心裏要有定,我們的本性是真的,所以,這個圓圈圈就是表示我們的本性,真的、光明的,左邊黑的就是我們的無明,我們的無明,我們先看無明,看無明這邊,什麽叫做[妄]?[無明]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會[起惑],或就是,惑的旁邊寫兩個字,叫做煩惱,就是起煩惱,惑就是煩惱的别名,有的人念了老半天,還不曉得起惑就是起煩惱,一切煩惱就叫做惑,起惑就是什麽?[妄念不停],我們的妄想從來沒有停止過,好還要更好,永遠不知足,不知足,再來,[塵欲薰染],五欲六塵拼命的追求,有錢還想要更有錢,要再更有錢,有一個老婆,就二個,二個再三個,直到十個,薰染,實踐有名要更加的有名,薰染,再來,[迷惑增上],迷惑,爲什麽會迷惑增上?左邊[無厭],因爲你不知足,不知足的人就會[自害],爲什麽?你内心裏面充滿了[煩惱],你不知足嘛![害他]就是傷害衆生,就變成造[業],你要負這個因果,是不是?唯得多求就是[得求],你又是得又是求,就會[害他],就會[煩惱],[自害]就是果[報],就[增長]這些,[造業]:離不開什麽?離不開[身三口四],離不開身體的三種殺、盜、淫,口是四種惡業,這是妄的這邊,所以,這個得求會害他,就會令衆生煩惱,你令衆生煩惱就會自害,就是要受果報,受果報,所以說,我常常勸導衆生,如果有人傷害你,錯了,他傷害不了你,他在替你消災,他傷害不了你,是傷害到他,再來,22頁,右邊這個[真],真就[惟慧],隻有智慧才能顯示我們真實的本性,[慧]就是必需要[聞思修],聞就是聞慧,思就是思慧,修就是修慧,聞、思、修都通達一個慧字,所以,這個慧就是包括聞、思、修,所以,這個慧就是聞慧、思慧、修慧,但是,簡單稱叫做聞、思、修,當你聞到佛法,你就好好的思惟,思惟就是觀照:觀照;修就是起行:修行,[知足]就是[戒],你知足你就不會去造業,[離塵欲],所以,這個知足是非常重要的,再右邊[守道],心就能夠[定],定就産生有智慧,你要是守道就可以[止妄念],右下方,有一個[定共戒],有一個[生慧],什麽叫做定共戒?什麽叫做定生慧?定共戒就是當你少欲知足内心有了定,那就是等于持戒,我們說戒、定、慧,我們現在所講的叫做定共戒,所謂定共戒,再重複講一遍,因爲内心定力而産生自然能夠持這個戒律,我少欲、我知足,我當然不去造業,我不去造業,當然就是持戒,所以,定共戒就是因爲心裏有定力,所産生出來,自然就會持戒清淨,定生慧就是我們的定會産生一種智慧,智慧。
好!諸位先翻開第四段的經文,第四覺知,第四覺知是說懈怠墜落,有的人說這是(duo)落,不對,應該講(zhui)落,常行精進,我們要好好的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陰界獄就是五陰、十八界,我們慢慢來談,懈跟怠都是一樣的意思,這個懈也就是怠,這個怠也是懈的意思,怠也可以說是慢,做什麽事情疏忽、傲慢,怠就是不甩人家,不去從事自己的職責:懈怠,墜跟落,墜就是落,也是這個意思,但是,爲了一句、一句配合起來比較好聽,精進,精則不雜,就是我在修行,我不夾雜着任何世俗,進則不退,所以,我們說精進佛七,我這七天裏面就念佛,我不夾雜着參禅、持咒、念佛,就是念佛以外,不夾雜着像密宗的持咒等等這些觀想,這七天一心一意的誦《彌陀經》,唱贊佛偈,然後,念阿彌陀佛,精就是不雜,進就是不退,簡單講,精進佛七就是不雜,而且不退轉的,單純的提一句佛號一直念,叫做精進佛七,事跟理來講,念念勤修是事,但是,念念空寂是理,我起心動念,我在觀照,但是,每一個觀照都是空,簡單講,本性就是要這樣子,在本性上建立正确的知見,所謂的妙有,妙有顯現出來,妙有:真空妙有,我們所有的理念都是空的,但是,所有的念都是正的,所以,無念要建立在善的一面,無念建立在淨善,純真的本性,才能夠建立無念,無念是沒有世間的雜想,沒有世間的妄念,而不是沒有正念,沒有正念就是完了,就像鏡子不照,而自然照,鏡子爲什麽講不照,因爲它不是刻意的照,你拿什麽東西,它就自然顯現,它沒有刻意的照,可是,它卻具有這種能力,本性就是這樣子,無念,可是它卻有一切的能力,世間的一切,或是出世間的一切,自利利人的事業,沒有一件事情都不是由精進而來的,你說我今天,我要上臺演講,我本身來講,我過去沒有一段精進來閱讀藏經,我如何來教導我這些徒弟呢?一定要自己本身去精進,這個精進,從以前都有比喻,比如說,小水長流就是滴水能夠穿石,這個精進并不是說,我一下子一天聽到佛法,我就訂五千聲的往生咒,我一天就訂一萬聲的往生咒,有的人訂了這個功課,就完全錯誤,以前,有一個人聽到地藏王菩薩,就非常精進,半夜都起來拜拜到三個月以後,就退了,同學們!這個精進修行,你隻要穩住什麽?穩住早、晚二課,就不得了了,你隻要穩住早、晚二課就不得了了,我想,每一個人,都會有這樣子的計劃,我這個禮拜要做什麽,我應該怎麽用功,當下個禮拜,這個禮拜結束以後,你會發現漏洞百出,你會發現,你所要求自己的功課,會都彌補不過來,所以,人常常每天都在彌補自己的功課,因爲,我們實在沒有辦法,因此,出家爲什麽,一定比較精進,在僧團,你不起來不行,你在這裏,三四點非起來不行,藉着大衆的力量,束縛、約束你精進,所以,修行要像滴水穿石,第一種比喻,第二個要像鑽木取火,火沒有跑出來,就必須要加緊用功,就是你還沒有消息的時候,你内心裏面本性還沒有消息,不能停,不能停,所以,古來都用兩種比喻來修行,細水長流、滴水穿石、鑽木取火,就是叫你要有恒心,不怕你急,怕你緩,功課訂太急沒有用,聽到佛法,噢!一天幾個鍾頭念佛,精進用功,那很好,我說:持續不久,持續不久,要慢慢來,慢工出細活,古來高僧大德就是這樣子。
我前幾天到佛光山,去講給五、六百個法師聽,就之前,三月二十日,我就跟他們舉幾個例子,我舉幾個例子,你就知道,修行不是開玩笑的,第一個,不要動不動,就要練不倒單,練這個不倒單,像我們以前,有一個想練不倒單的,練不倒單坐在藤椅,第二天起來,竟然躺在床鋪上睡覺,罵人家,誰把我的鬧鍾按掉,竟然是他自己,睡醒了迷迷糊糊就按下去,鈴……按下去,第二天罵别人,你看,門還鎖着,還沒有任何人跑進來,鬧鍾就自然按下去,所以,要慢慢來,不倒單還沒有練成,要先練倒單,我現在就是在練倒單,還有,我有一個同參道友,他一開始就是練精進,精進 ,雙腿一盤起來,在冬天寒冬的時候,就是要練不倒單,不躺下去睡覺,很精進,結果,現在雙腿嚴重風濕,嚴重的風濕,才年輕人喔!三十多歲了,他已經治療了幾年,治療了幾年,我這隻手,尤其風濕症實在是沒有辦法,很難治療,所有的醫生,最怕的就是這種病,我這隻手,以前在高中練跆拳道的時候傷到,傷到的時候,直到大三的時候,開始有一點點酸,大三,然後,我出家以後,以前住 在雷音寺,天氣很冷,風又強,後來,以前爲了表示自己持戒清淨,去睡地闆,地闆是很涼的,地闆,結果去給中醫看,中醫師說,你這樣不行,将來你這隻手會提不起來,竟然到雷音寺,那是民國,七十四年,七十五年,一直酸到現在,現在還在酸,現在左手邊還在酸,這個酸從膏肓的地方,一直痛到這個地方,那是沒有辦法,痛有辦法忍耐,那個酸實在沒有辦法,那種酸痛沒有辦法忍耐,痛有辦法忍耐,那個酸得心髒快停了,噢!那個酸實在沒有辦法,很痛苦!抽、抽痛,抽,現在還有,我常常這樣,很慈悲的講出我肺腑之言,同學們!不要糟蹋你的身體,失去健康的人,才知道健康的可貴,真的,不要糟蹋你的身體,不要胡搞亂來,不要注射安非他命,不要糟蹋你的身體,比如說你熬夜、你酗酒,或者是說,你的車子開一百三十,發生車禍,很可惜,就是說,雖然我們知道這是臭皮囊,可是,身安而後道隆,精進修行最重要的條件就是你的身體要照顧好,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課。
《佛遺教經》裏面講,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如果你們精進,世間沒有所謂的難,是故汝等當勤精進,當勤精進,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水長流,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修一修又停,修一修又停,譬如說鑽火,未熱而息,鑽木取火,鑽木取火,還沒有熱就停了,雖欲得火,火難可得,雖然你想要得到這個火,火根本得不到,這叫做精進,《法華經》裏面講,我也阿難,這是釋迦牟尼佛這樣自己講,我跟阿難在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阿難喜歡聽聞佛法,隻喜歡聽聞佛法,不修行,而釋迦牟尼佛說,我常勤精進,而我常勤精進,持咒、念佛、拜佛,拼命地修,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我已經成就佛陀,而阿難護持我法,還在做我的弟子,你看看,所以說,是誰要做師父,很難講!誰要先成佛也很難講,在我們這裏面的人,在這裏面的在家居士,也許你們将來比我更早成佛,那麽,我請你們慈悲收我爲徒,不過,我看起來,好像沒有一個比我還利根,好像不會比我快,我這輩子已經準備好了,絕對不失誤,我這個是九牛不挽的願力,絕對生死要了, 一點都不含糊,一點都不含糊,我的心二十四小時裏面,都安住在佛號裏面,不管我做任何事情,包括上廁所,我的佛號不會斷掉,所以,今生今世如果你沒有一個了斷,我常常勸告我這些出家的徒弟,說:無始劫以來,生老病死,六道輪回,老夫子,老夫子就是指個人,我今天要跟你有個了斷,我要跟你生死沒完沒了的,今天一定要跟你講個清楚,無量億劫來,你既然聽到佛法,又是年輕人,再不做一個生死的了斷,那完蛋了!人家說:師父!您是完人,對!是完蛋的的男人,是完人,生、老、病、死,你這個多劫以來,你不趕快斬斷世俗的情欲,不趕快斬斷貪、瞠、癡,你要修行,我覺得很難,現在就要有心理準備了,我已經覺得這世間沒有所謂的快樂,無一,一無可求,唯苦無樂,我真的與世無争,也無所求,雖然,我沒有辦法像祖師大德這樣子,不過,目前我有這種心境,朝着這個目标在走,不過,日子很好過,煩惱也少,有時候,師父有缺點,但是,也有優點,優點學一學,很好過日子,還有就是不要結惡緣,不要結惡緣,任何一個人怎麽樣對你,不要結惡緣,随緣消舊業就好,所以,《楞嚴經》裏面講,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意思就是說雖然你多聞,聽了很多的佛法,如果,你不精進修行,跟沒有聽到佛法沒有什麽兩樣,爲什麽,說食終不能飽,所以,我希望你們那個念珠戴在身上,二十四個小時都在念佛,汝雖曆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就是說佛法,你們雖然能夠想到釋迦牟尼佛,諸佛所說的正法,也不如一日修止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就是你不如一日好好的修,止,止就是停止,有漏業,要趕快停止,意思就是說要觀照無念,觀照無所住,觀照空,觀照緣起,觀照無常,當下進入空性,那就是無漏業,要好好的念佛,遠離世間的兩個,就是恨跟愛,恨、愛,恨愛是兩種仇敵,自古以來,人家對恨跟愛的形容有很多,愛恨交織會毀掉一個人,愛恨交織奪走一切的幸福,愛恨交織是世界上最貧窮的人,愛恨是修行之大敵,愛恨是所有煩惱當中之最,愛恨是我們煩惱賊,所以,自古以來對愛恨對立的觀念,都有很多、很多的形容詞,要看到愛跟恨,你随時在這個…..尤其唱歌裏面的歌詞,歌詞特别多,所以,你唱歌随時拿開來,打開來,就會聽到:恨你恨到死恨你恨到死,歌就:我恨你,我恨你,開口就是這句話,對不對?到處都是,所有的歌聲都是這樣子,我若沒有學佛,可能也是在唱這種歌,在國王西餐廳走唱,我若沒有出家,我的歌聲可能不錯,可能也去….一天賺五百元;唱歌,唱歌,所以,可能也是唱,布袋戲的主題曲,不然,我要做啥?我個子這麽小,鐵錘也拿不動,斧頭也拿不動,你說,我要做什麽呢?隻是穿着,我這麽矮,隻有穿着矮矮的西裝,打個領結,去唱歌,然後,靠那些跑船的太太來賞識我,因爲,我個子小,唱歌都是女人賞我,賞我,我端個盤子,我恨你,可愛的人…..,就丢進去了,五百,可憐!我吃這種飯,可憐!人很難講,對不對?這很難講,你要吃什麽飯你怎麽知道呢?是說我福報大,生生世世有修一點善根,來出家修行,不然,也是迷迷糊糊,對不對?像我以前很迷糊,中秋節出去,跟女朋友出去,也不曉得在轉什麽,就跑到新公園,轉了四、五個鍾頭,結果,想一想,無聊透頂,在那裏轉來轉去,轉來轉去,也沒做什麽事情,真倒楣,浪費我的生命,衆生也沒辦法,哪裏有什麽生命觀,哪裏有徹底的宇宙觀,沒有!除了一直追求以外,他哪裏懂得生命叫做什麽東西,沒有!隻是浪費我的生命,對不對?
|
|
|
|
|
|
|
|
6#
樓主 |
發表於 2012-7-31 19:38:53
|
只看該作者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六集
再來,再來,六波羅蜜:六度萬行無邊的功德,都是以精進一法,《華嚴經》裏面講,就是我們用智慧專注一境的時候, 我們方便、善巧,把我們的心字住在聖道裏面,都可以破除一切的妄想,意思就是說,我們要破除、息妄,我們要息掉這些妄想,隻有一個字,那就是智:智慧,智慧就通達兩個字,就是觀照,二十四個小時,觀照你的起心、你的動念,你就是一個真在修行的人,雖然你不在佛前拜佛,你不在佛前念佛,你也是一個入道之人,爲什麽?你善于觀照,善于觀照你的心,你想想看!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個動念你都不放過它,叫它放下,當然貪、瞠、癡一起來,就沒有作用,觀照這個功夫太重要了,觀照知足,觀照無常,觀照空,所以,明钲那天在開車,載師父去辦事情的時候,辦事情的時候,明钲就問:師父!我的心想安住,要安住在哪裏?我告訴他:安住 在哪裏都是妄想,他說:哇!那怎麽辦?我說:安住在無所住之處,才是真的安住。噢 ,噢……不知是否聽得懂,他隻是喊:噢 ,噢 。不知是否聽得懂,噢!人家現在,明钲就問:我要觀照無常,還是要觀空?我說:你不要觀空,觀空會變成精神病,要觀無常。凡夫觀空可能很難,要觀無常就沒有得失,就沒有榮辱,就不會爲财、色、名、利,亂七八糟,觀無常,深入地觀無常,一切法不可得,凡夫要從這個地方,所以,我們明钲現在是真的有在用功的人,隻差不剃度,不簡單!現在會問這種問題,表示他有在用功,所以,我告訴他:你不要觀空,要觀無常。久了,你就進入空性的世界,《十六觀經》應當專心系念一處,應當專心系念一處,我們的易經裏面談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都是告訴我們精進的重要,大迦葉,苦行頭陀,到老,他都不放,佛叫他休息,他也一樣這樣修行,脅尊者,八十歲才出家,人笑他老了,他發願:我不通達三藏,我就日夜精進修行,八十歲呢!印光大師住普陀山,三十年不下山,虛雲老和尚三步一拜,弘一大師戒行,苦行卓越,廣欽老和尚六十所長坐不卧,不食人間煙火,人家這種精進我們有辦法嗎?我們沒有辦法。
再來,我們這些要破煩惱惡,哪些東西是我們最大的煩惱,我們在《十四講表》都有講過這些名相,現在來做個複習,煩惱離不開:一、貪:貪心,二、瞠:憤怒,第三、癡:愚癡,第四、慢:我慢,我慢就是不甩人家,不懂得謙虛,第五、疑就是懷疑,第六、再來是不正見,沒有正知正見,這裏面的癡跟不正見,是最大的煩惱,這個癡就是沒有 智慧,不正見就是所走的路線全部錯誤,那根本不用談,不正見,外道就是不正見,是爲根本惑,是六大根本煩惱,六大根本煩惱,所以,我們常常講,五利使跟五鈍使,是我們煩惱的根本,五鈍使:貪、瞠、癡、慢、疑,五利使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種見惑還有五種思惑,那麽,這個使,我們說貪、瞠、癡、慢、疑,這五鈍使叫做思惑,這個思惑是屬于迷于世間事相而起的惑,對這個事相不了解,它是緣起性空,所以,我們會錯覺,因爲錯覺而追求,所以,我們造成了種種的習氣同,就是貪、瞠、癡、慢、疑,你要看到貪、瞠、癡、慢、疑,你随時到酒店去看看,酒店,這個酒店一喝酒,爲了女人一定是大打出手,這個酒店隻要出現一個美女,比較美的,現在,因爲環境不好,有的讀到高中、大學,長得很貌美,她就是去接客,陪客喝酒,她隻要長得很好看,這都是老闆在包,那些兄弟去喝酒,電影裏面都是這樣演,爲了一個女人,坐在那邊,然後,他要她坐在那邊,然後,時間還沒有到,爲了争一個女人,就大打出手,甚至鬧出人命,你看看報紙,酒吧、酒廊,或者是這些花花綠綠的地方,貪、瞠、癡、慢、疑,沒有一個字不具足,貪更不用講,追求女色、美酒,瞠:動不動就殺人放火,不計一切,大家都:唉!你是老大嘛!逞老大。癡:愚癡才會做這種事情,慢的話,你看,世間的這些人,會到那個地方的人,哪一個會很……内心裏面的,是說歉虛、謙沖自牧,是一個溫文儒雅的學子,是一個文學家,真正的大文豪家、大哲學家,你說他會去那種地方喝酒嗎?他通達人生,疑的話,内心裏面動不動就不滿對方,這也是疑嘛!所以,這個貪、瞠、癡、慢、疑,我常常說:你在風花雪月的地方,最容易看到這五個字,都不可能缺少一個字,不缺,不可能缺少一個字,這五鈍使,爲什麽稱爲使?使就是以膠的衙,衙役你知道嗎?像包青天旁邊有兩個,對不對?王朝、馬漢,來!就站在旁邊,差使一樣的,像衙門派出侍衛看着你,看得死死的,不讓你自由,五鈍使,這個使就是限制你不自由,常常在你的身旁,使你不自由,這個叫做使,五利使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身見就是執着自己的色身,邊見就是說執斷,斷見或是執常見,邪見就是認爲沒有因果,見取見就是認爲自己所看到的絕對是正确,一切的鬥争都是因爲見取見來的,就我剛剛所講的我見,我見,見取見簡單講就是透過主觀的意識,永遠認同自己的看法,而不接受别人,叫做見取見,執所見爲最殊勝,戒禁取見就是持那種戒律,而不能得到解脫,認爲這是究竟的解脫,所以,戒禁取見就是外道的持戒,外道的持戒,叫做戒禁取見,持那種錯誤的戒律,而不能夠解脫,所以,見是以推度爲義,慧心所之作用,見是以推度,就是推測,推論正确叫做正見,颠倒推論叫做惡見,再講一遍,我們見是以推度爲義,比如說正見也是以推度,推,推測的推,推度就是,嗯大概是這樣對!所以,以智慧爲前導,那麽,如果這個慧跑到邪慧,就是外道的思想,叫做惡見,或者說撥無因晨果,慧如果推度正确,名叫做正知正見,所以,見以慧爲體,由智慧分開兩邊,一個是正見,一個是惡見,第四個就是稱法行,稱法行就是說如法按照本性的平等心去修行,所謂稱法行就是說按照法性本空,乘這個法身船去修行,名稱法行,這個就是如法、如實、空,如實相的一乘法的修行,叫做稱法行,這是達磨祖師教的第四個稱法行。
再來,摧伏四魔,摧伏就是挫的意思,抑的意思,一個提手旁,再一個坐,摧伏四魔,抑就是一個提手旁,再一個??,挫或是抑,伏就 屈伏,四魔,第一個叫做五陰魔,五陰魔就是由我們的五陰身,就是色、受、想、行、識,集合而起的這個身體,使一個修行的人困在色、受、想、行、識裏面,生起種種的煩惱,所以,這個五陰魔就是因爲有這個色身的五陰身,而起的一切煩惱,統統稱爲五陰魔,老子裏面面講,老子說:吾有大患,爲吾有身,也稱爲五陰魔。第二個叫做煩惱魔,三界中一切的煩惱,貪、瞠、癡的一切習氣,能惱害修行人,稱爲煩惱魔。第三,這個死魔,死魔就是說這個人剛剛聽到佛法很想修行,哇!修到一半,死了,他很想精進卻來不及,他無量億劫來,知道生、老病、死,他很想用功,結果,出去撞死了,根本來不及念佛,也來不及用功,就死于非命,這個死魔是最可怕的,死魔就是說,你聽到佛法也沒有用,斷掉你的身體,斷掉你這個生命,你來世就要看福德因緣,也許你一轉世,轉世到他方的星球去,結果,一進入太古時代、恐龍時代、洪荒時期,那裏根本沒有佛法,遮着樹皮,每天像非洲喊:咻、咻….每天…忘記了前世是文殊講堂的在家居士,結果,跑到洪荒時期,人與獸争,人跟禽獸在争,結果,有神通的人一看,看那個地球:噢!你看!你看!他拿一個标槍,正跟恐龍在打仗,唉!前世在文殊講堂,竟然不用功,投胎到太古時代去,然後,遮着:用樹皮遮身體,吃那個肉是整隻來烤,都沒有碗可吃,手都整個下去抓,抓一塊起來就在那裏啃,沒辦法!你看過洪荒時期那個片子,拍得非常好,菩薩在天上,看下去,看得清清楚楚,可是,你已尼隔陰之迷了,隔陰之迷了,對不對?到森林裏面,去:啊、啊….這是泰山,可憐!變成沒有智慧,又不懂得語言,完蛋了,這很可憐!所以,說起來死魔一死,來世要變成什麽,不知道,要變成什麽,不知道,所以,要趕快、趕快修行。再來就是天魔,天魔就是修行人要求超越五陰魔、煩惱魔、死魔,生到欲界裏面,欲界的天子得大自在,所以,天魔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修行當中會擾亂修行人叫做天魔,爲什麽修行人,天魔會來障礙,因爲,你修行,你就要脫離三界,魔子魔孫就減少了,他來化作欲望的境界,變現财、名,變現女色,困惑誘導你,使你落入煩惱,使你落入六道輪回,貪着五欲:天魔,這是古時候的名詞,現在的名詞,佛門四衆所應該戒的,第一個應該是電視,用現在的名詞來講,因爲,以前是講魔,現在不是,是壞習慣應該除,第一個叫做電視,這個電視有好也有壞,好就是能夠讓你了解世間的新聞,比如說,到西伯利亞去攝影回來,到中國大陸去,因爲你沒有錢、沒有時間,看電視可以了解一下,中國大陸及全世界的風景,這倒是滿好的,但是,現在的電視,大部分都不是很有營養的節目,再來,就是電影,能夠少看電影比較好,再來,就是賭博,賭博也算是魔的一種,再來,吸食安非他命,吸食迷幻藥,吸食迷幻藥,吸食迷幻藥以後你吃了,那就會光着身體在路上跑,就是所謂的裸奔,你能想像我現在在講什麽嗎?裸奔,迷幻藥一吃的話就在街上裸奔,再來,就是吸煙,抽煙也不太好,這大概是男衆比較多,這個要改,我在講什麽,你們都知道我在講什麽,吸煙不太好,盡量改,吸煙不是壞事,偶爾應酬一下,不過,最好不要吸煙,歌舞,就是唱歌還有跳舞,盡量不要唱歌、跳舞,歌舞的話,我倒是沒有什麽興趣,我從念高中到大學,有參加過舞會,但是,我不會進去跳,這樣闖,這樣闖,我想,這樣闖到後來也得死,沒有用,這樣闖,這樣搖,不如來晨跑,還有,再來信佛的青年,所應該戒的有五種,第一逃課,第二考試作弊,信佛的年輕人不應該這樣子,考試作弊,第三自殺,自殺,這也是屬于一種魔,自殺會死好幾次,千萬不能自殺,有勇氣自殺,爲什麽沒有勇氣活下去?不應該自殺,第四悲傷,憂郁寡歡的人,我們應該放松我們的心情,我們觀照知足,不要常常認爲别人對不起我們,要常常想:别人對我這樣已經很了不起,我不應該再要求什麽,悲傷,悲傷就是對什麽事情,都把它看成錯誤的反面,悲傷是人生的殺手,心靈的殺手,這個悲傷的心情是很很糟糕的,悲傷用随喜來對治,歡喜心來對治,第五就是手淫,手淫,這個男、女都有,在美國調查過,讀高中犯手淫的人,百分之九十四,六個人不回答,一百個人,男衆有九十四個人,曾經犯過手淫,那麽六個不回答,不回答不表示沒有,那就無從得知,無從得知,女孩子大美國的高中到大學,裏面有百分之七十五,也就是一百個人,一百個人裏面,有七十五個女孩子,都犯過手淫,手淫是一個很不好聽的名詞,但是,克制不住,有些人用任何工具,手或是用任何東西,以前,報章雜志有刊登過,女孩子,國中生不懂,她用筆就跑進去了,拿不出來,太深了,拿不出來,也很糟糕!雖說這個不好意思,但是,我還是要講,因爲,這裏有講,我不講不行,一定要講,這是蓮因寺大專齋戒學會的資料,從忏公那裏出來的,忏公都敢寫了,我們怎麽不敢講呢?還是要講,手淫,總不能說:有手淫的舉手,怎麽能調查這個,害羞死了,能聽嗎?這不能調查,這個不行,我希望你們好自爲之,會傷害到身體的,我們盡量不要,這是非理性的東西,非理性,沒有辦法!沒有辦法,無能爲力,知道是一回事,要除掉比登天還難,非常之難,我們已經講過不好的習慣,我們現在要講好的,好的,信佛的青年人應該怎麽樣,第一,應該孝順父母,好好地孝順父母,第二,應該尊敬師長,尊敬師長,第三,應該長幼有序,長幼有序,坐車也好,休息也好,吃東西也好,必需以長者爲主,幼年的人在後面,吃東西,師父在前面,必需以師父生,徒弟在後面,你不要先吃了以後:師父!我試試看有沒有毒,結果,試一塊不夠,師父!我再試第二塊,總共三塊,試了二塊,剩最後一塊,再來,兄友弟恭,做哥哥的人要疼愛弟弟,做弟弟的人要恭敬哥哥,第五就是男女有别,男女有别,信佛的青年應該這樣子。
把你們那資料拿出來,我們會這樣愚癡的生、老、病、死,正因爲我們有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你們的表解,有沒有發一張紙,有沒有?有!好,諸位看最上面,[十二因緣表解][釋名:感果名因,]就是會感得果報,感果名因意思就是将來會呈現出果報叫做感果,感應出果報來,叫做感果名因,就是你做這個因,你就會感果,[助因曰緣。]助因叫做緣。[因爲能生之種,緣爲助生之機,]就是因,這句要這樣念,因,停一下,爲能生之種,能産生的種子,緣爲助生之機,幫助它生起來,[此之十二,輾轉感果,]感應之果報,[互相由藉,]互相由藉,[故合稱十二因緣也。][新譯曰十二緣起,又名十二重城]十二重城的意思就是把一個人關在十二因緣裏面,好像牢牢地被關在牢獄裏面,十二重城就是等于監獄,十二緣起就十二種條件,所構成的生、老、病、死的連鎖,所以,三世十二因緣是講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佛陀十二因緣的[宗趣]是什麽?[一、爲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令厭離生死。][二、爲現在不知何等是我。]就是說現在的我是什麽,不曉得,不曉得現在什麽是我,現在何等是我,[三、此我雲何,]我叫做什麽:此我雲何,[我誰所有,]我是誰所有的,是什麽東西所構成,誰是我叫做我誰所有,[我當有誰。]誰才是真正的我,我當有誰,我,什麽是真正的我,[破我執。]再來,[四、爲除斷、常二見,]斷就是人死了什麽都沒有,所以,十二因緣告訴你,人死了還有六道 輪回,破除你的斷見,常見叱?破除人死了來世又做人,沒那麽便宜,你造惡必受果報,斷、常二見,[執無因果。]認爲沒有因果,[五、或執邪因。]什麽叫做邪因,[一因],把筆拿起來,神都叫做一因,一因底下寫兩個字:多果,就是上帝是一個因,無量無邊的果,都是從那邊出來的,叫做一因多果,這就不對,一因多果這是屬于耶稣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這個都是一因,還有就是外道的[無因。]一種叫做所謂的唯物主義,今生今世難能可貴,拼命地享受,什麽也沒有;無因,沒有任何原因,[種類:緣覺有二種][一、]出佛在世的時候,[聞佛說此,十二因緣而悟證者。]這個叫做緣覺,[二、出無佛世,由春見百花開,]春天看到百花開,[秋觀黃葉落,]秋天葉子就落下來,[而悟生滅無常,]而悟到生滅無常,所以,還是要觀無常,[因緣變化,修行成就者。]這個叫做獨覺:獨自覺悟,第一個叫做緣覺,有佛在世的時候,修十二因緣:緣覺,第二個叫做獨覺,自己有上根利智的人,不必靠佛自己覺悟,叫做獨覺,[二觀:順觀:]順着生死叫做順觀,[自無明至老死。]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個叫做順觀,從無明,因爲沒有智慧而造業,從無明到老死,[逆觀:自老死]我們有老死,我們要怎樣才沒有老死,我們怎樣才有老死、有生,爲什麽有生?因爲有“有”,有因爲有取、因爲有愛,所以反觀有覺,受、觸、六入、名色、主、識、行、無明,噢!原來最根本的就是迷惑颠倒,我們現在工斬斷它,就要除掉無明,究竟的脫離這個生死,這叫做逆觀,所以,順觀叫做順生死,逆觀就是逆着生死流,逆生死就是要解脫生死,逆觀就是自老死[至無明。][二執]就是我執跟法執,[二空]就是法空還有我空,]我執:自無膽乃至老死。][我空:自無明乃至無老死。]就是連無明也沒有,無無明就是我們本來自性清淨,哪裏有什麽無明,所以無無明乃至無老死,我們生、老、病、死是虛妄的東西,空無一切法,藉着業力的題材,來做我們生、老、病、死的題材,所以,根本沒有這些,所以,這個叫做無老死,[法執:法空:自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無無明也沒有,也沒有所謂的老死盡,這個盡就是修行,除掉一切的無明,所以,自無無明盡 就是根本本來是沒有所謂的無明除掉,沒有所謂的除掉無明,也沒有所謂的除掉老死,爲什麽?因爲本來就沒有無明,也本來就沒有生死,這個叫做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沒有所謂的盡不盡,修行才能盡掉無膽,才能盡掉老死,這個盡就是除,我們本來就沒有無明,也本來就沒有老死,你除什麽東西?
好,再看底下,[三世二重因果十二因緣]爲什麽講二重?就是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就是雙重因果,我簡單解釋一下,我們因爲無始劫以來,因爲[無明]就是迷惑颠倒,所以,我們有無明,因爲無明,所以,[行]就是造作,造一切的善跟惡等等,再接着就是[識],就是來今生今世藉着父母的因緣,我們第八意識的意識所生的靈魂去投胎,投胎以後就[名色],名色就是受精卵,就是精神跟物質的和合,名就是但有精神,沒有任何東西叫名,色就是有父精母血,所以,名色就是一種受精卵的意思,所以,名色就是精神跟物質的和合,名就是精神,色就是物質:名色,[六入]就是在母胎裏面,慢慢、慢慢地成長,慢慢成長,成長什麽?變成眼、耳、鼻、舌、身、意,[觸]就是出生以後,慢慢的接觸外境,[受]:年紀愈來愈大,感受性愈來愈強,[愛]就是到成年,慢慢的成長;愛,[取]追求得更厲害,[有]就是造業,而有生老病死的業,這個“有”不是有沒有的意思,有将來的業力,有将來的果報,[生老死]好!我們來看解釋,看解釋,無明底下,無明:[過去世之一切煩惱,總曰無明。]行:[過去世由無明][生業,]就是造業,[業即是行,]行就是造作,行就是造作,[業有善、惡、無記三種。]識:[自過去世之無明與行][煩惱與業力爲因緣,][而于今生最初投胎之一念名識,][識即淫念,]所以,斷掉淫是我們現在修行的當務之急,不能斷,至少要看得很平淡,看得很平淡,[胎爲男精女血,和合而成。]男精女血和合而成,名色:這個[色爲色蘊,即是胞胎,][名爲受想行訓,即是胎中心念耳。]所謂的念頭,名就是精神,精神就是受、想、行、識,色蘊就是胎胞,[自投胎第二念,至五七日之位。]五七就是三十五天,所謂的我們還沒有成形,就是一個肉團,肉團,大部分在堕胎的時間叫做名色,名色:五七,三十五日,再來,再慢慢長大,[胎胞漸長,六根俱足名六入,]六入就是從這六個地方進來,染污你的清淨叫做六入,六入就是等于六個門,眼耳、鼻、舌、身、意的意思,六根俱足名叫做六入,從這六個地方進來,來染污你的清淨心:六入,[蓋六根能入六塵故名,]入六塵就是蓋着肮髒的東西,那個應該念入,能入六塵,[自六七日至三十八個七日,]三十八乘以七,七、八,五十六進五,七、三,二十一,二百六十六天,二百六十六天左右,三十八個七天,[皆胎中位也。]觸:[出胎後至二、三歲,][由六根塵識合爲觸,]touch,接觸到外境,[尚未出三受也。]三受就是苦受、樂受、舍受,舍受就是不苦不樂,再講一遍,三受就是苦受、樂受、舍受,不苦不樂,就是小孩子出生以後,還不是很強烈的,隻是觸,觸而已,接觸而已,還沒有達到苦受、樂受、舍受三種受,底下,受就比較強烈,[自四五歲至十三四歲,][領納違、順、]違是不順從他的心,順就是順從他,[俱非]就是說也不能算是違逆,也不能算是順,比如說,我把茶杯從右邊拿到左邊,我隻是個一下意識,沒什麽什麽善跟惡,也沒有什麽所謂的違跟順,沒有!我看到路邊一張紙屑,我就順便撿起來,那也不是所謂的順,也不是所謂的違,俱非就是兩種都不是,[之境而生苦、樂、舍,]生苦或生樂或生舍,其實,這都是心理的作用,不知足的人,二十四個小時都苦,知足當然就樂,舍就是不苦不樂,[三受,然尚未起貪淫之心。]受再來就是愛,[自十五歲至二十歲,][于男女、金銀财物勝妙資具之境,][深生愛着之心,][然猶未廣遍追求也。]有愛了,十五歲到二十歲就知道要追求愛,所以,年輕的國中,高中,就開始要談亂(戀)愛,開始要追求了,取:[自二十歲以後,貪欲轉盛,]貪欲轉盛就是控制不住,[馳驅諸境,]追求這個境界,[求取諸欲,][思必得之名取,]一定要得到它。有:[爲追求取得塵欲故,][造善惡果,]能牽生未來世三有,三有就是三界的[果故名有。]所以,這個有簡單講就是業力的意思,有就是業力的意思,有三界的業報:有,這個有不是有沒有,那個意思的有,生就是[未來世中,受生五蘊身心名生。]未來還繼續投胎再老死,([五蘊身心變壞名老死。])再來談到無明跟行,是過去的因;過去世,所以,底下這個[因果]跟[三世]要同時看,無明跟行是過去的[因]:[過去世],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是[現在世],可是,現在世又分成兩個,是不是?分成兩個,分成現在的[果],還有現在的[因],現在的果: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的果報,愛、取、有,是未來的因,未來的因,都是今生今世所存在,[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你前世是什麽因,現在所受的一切的果報,你就可以清清楚楚的感受出來,清清楚楚地感受出來,是不是?你不要羨慕别人,人家前世種了什麽善因,所以,今生今世要好好的念佛,[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知道你來世是什麽果報,你現在所造的業就清清楚楚;這是因,生跟老死就是[果],所以,因果通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再來,[三障]三障,三障:無明是迷[惑],行就是造[業],識、名色、六入、觸、受這個叫做[苦],愛、取、有,這個叫做造業,愛、取、有,迷[惑]就造[業],有就是業,愛跟取是惑,再來,生跟老死是就是[苦],苦,再來,底下,[十二因緣爲廣四谛而說]十二因緣是從四谛裏面開展出來的,四谛而說,看[流轉門]跟[還滅門][因緣生起相,廣苦集二谛說]因緣生起相是,廣就是推展,苦跟集二谛來說的,比如說無明跟行,這是[集谛],造業,造種種的惑,收集了一切業:受苦,[苦谛]就識、名色、六入、觸、受,有這個東西,你就要受苦,[集谛]就愛、取、有,愛、取、有,你就必需要集,集什麽?集惑跟業,受苦呢?[苦谛:無明乃至老死,爲苦集二谛。]爲苦集二谛,再來就[還滅門,因緣修斷相],生起相就順着生死,修斷相就還滅,[廣滅道二谛說]。[道谛:觀十二因緣之智也]。滅谛是十二因緣的滅相,[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爲道滅二谛]。這都很簡單,苦、集、滅、道大家都曉得。
底下一個,[一念十二因緣],什麽叫做一念十二因緣?一刹那之間就可以解釋十二因緣,上面叫做三世二重因果十二因緣,底下這個叫做一念…,就一念來講,這意思就是同時就有十二因緣,上面是把十二因緣拉開來變成三世,而現在是講一念十二因緣,一個念頭,[令知念念相續生死無已],念念相續,每一個念頭都是生死,[又破性實],破性實就是破除沒有實在的實性、體性,破性實就是沒有實在的永恒之性叫做破性實,這個性不實在的,是不實在的,要破,破除執著,性是實的,現在是不實在的,因:[因眼見色而生愛,愛即是無明,耳聞聲亦然]。無明就是刹那之間,這一念眼見色而生愛,愛就是無明,這一念頭馬上造業,[爲愛造業],比如說,爲了一個女朋友嗔恨心,拿刀子殺人、放火,是不是?愛不到嘛!行,所以這個行是解釋一刹那的嗔,識,解釋什麽?解釋[至心專念],一刹那至心專念,名色就是身體跟念頭同時,識就是[心念身動],名色是物質跟精神的和合,這一念,這一念十二因緣,心念而身體動,六入:[六根生貪而入六塵],觸:[根塵觸對],同時存在,現在馬上感受到,苦、樂、舍[三受俱起],愛:[愛着纏綿],噢!這個纏綿命名得太好了,我看第六感生死戀,我覺得這部片子,拍得非常成功,有助于佛教的宣揚,有警惕人善惡的念頭,你們沒有看過,我很贊歎而且跟你們介紹這部電影,這部電影的導演很厲害,很扣住人家的心,而且宣揚善、惡弄得很清楚,它是描述一個男人,在一次偶然機會當中,跟他的女朋友在散步,在散步的時候,突然被人殺死,有個男孩子跟他起沖突,半路被殺死,殺死以後,這個男孩子還追、追…,追這個壞人,回來一看到自己已經死了,自己死了,靈魂還在追,追回來一看,唉!怎麽我的女朋友抱住我的屍體在哭,已經看到他死了,看到他死了,從此以後就演變…,這個女孩子就非常思念她的男朋友,一直到他死了一年,她一直想念他,這個男朋友在她旁邊,她看不到,看不到,後來經過通靈的人,噢!這個通靈是個黑人,叫黑人來演,很會演,很會演,演得讓人哈哈大笑,所以,後來…,這個導演很厲害,她的先生(鬼),後來,他要報複,沒有辦法,打不到人家,打不到人家,壞人要去傷害他的女朋友,打不到人家,就去火車去請教鬼,鬼告訴他:要用意志力,意志力,比如說,這個蓋子,鬼,我們人有手可拿,鬼沒有辦法,他就動念,蓋子就會動,用意志力量推動,這剛好符合佛法,萬法唯心造,我隻看到那個,噢!這個人很有佛法思想,很有佛法,主題曲又好聽,悱恻纏綿,不過,有看到二、三分鍾,要念觀世音菩薩,那段要念觀世音,悱恻纏綿,人那種愛的膠着狀态,不能自撥,沒有辦法,連做鬼還是深深地愛着他的女朋友,當然,看這個對世間人好,不過,看這個對出世間的修行,就知道六道輪回确實是有,鬼随時就在你的身旁,這一念,這個愛,愛,你看到那個地方,看到電影裏面的描述就知道,人實在沒有辦法突破愛,很難!很難、很難,做鬼還是愛着他的女朋友,女朋友,他死了多久,還是念念不忘她的男朋友,明明知道這個軀殼會生、老、病、死,還是一直想他,人實在沒有辦法,除了聽到佛法,再來,取:[求是等法],求如是等法,求如是等法:一直求,有:[是法生起],法生,再來,有就是[次第不斷,次第斷故,其法熟變爲老,其法滅壞爲死]。生就是次第不斷,有,有就是有法追求,次第不斷,一直追求生、老、病、死,這是一念十二因緣。[二世十二因緣破我執],破我執,[投胎之時,于父母生愛嗔想]。就是男孩子喜歡…,比如說父母親在交媾的時候,我們在陰界,我們用神識,會喜歡自己的母親而來投胎,投胎成女孩子,是喜歡自己的父親而來投胎,[父母遺體,謂市是己有]。那是父精母血所構成的,[謂己有故,識托其中。身識和合,名色具足。六根既具,六入随生。由六入故],觸對境界,[觸對前境。由觸對故,便有領納。由領納故,心生愛染。由愛染故,周遍追求。由追求故,成三有因]。成三界因。再來,就是生跟老死,[随因感果,有後世生]。來生。[生變壞故,而有老死]。
[現代語文注釋],什麽叫做無明?[根本迷昧無知。非是無知,乃違理強知也]。完全不了解無生的道理,強詞奪理,行就是我們所講的[行爲],識:所謂的[主觀的能認識之心理。精神活動]。名色就是[心理的活動狀态與身體的生理現象]。生理現象配合。六入就是[感覺器官。能感覺的能,認識的器官]。觸:[能感覺的心理與外界的境界接觸]。受就是[接觸而生起的苦樂感受]。愛:[由感受而發生的愛恨心理]。取:[由愛的情感,轉爲追求的心理作用]。有就是由色法,[由色求的心理],由外在的意思,由外在追求的心理,[而發展爲行爲的表現]。生:[由心理行爲的潛在力,投生六道,完成受報之生命]。老死:[老死爲受報之生命的演變上必然的結果]。必然的結果。
翻開第五覺悟,上個禮拜有一個同學來問,問惟慧是業到底是什麽意思?惟慧是業,第三覺知的惟慧是業,惟慧是業就是說一切以智慧爲主,我們一般來講爲惡是業,衆生是爲惡是業,因爲,他其它都看得懂,就是這句看不懂,惟慧是業就是說追求智慧來當作是他的功課,聽經聞法、念佛,這個就是惟慧是業。
好!翻開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簡單講就是我們生生世世來這裏流浪生死,是因爲我們愚癡,就是無明,這個叫做愚癡生死,世間人都自認爲自己很聰明,他不了解我們生、老、病、死的大問題,菩薩呢?菩薩就常念,念什麽呢?要廣學多聞,菩薩知道我們要廣學多聞,才能夠增長我們的智慧,才能夠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若沒有辯才,那你沒有辦法度衆生,你學佛學得再好,你沒有辯才,那很難,很難!所以,成就辯才才能夠普度無量無邊的衆生,現在你們翻開講表的後面,有一個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在24頁這個地方,24頁中間,就是我們以前所讀過的[十二因緣],我們講愚癡生死,生從哪裏來?從[無明]而來,就是無始劫以來,我們沒有智慧,我們起心動念,[行]就是去造作,造身、口、意的一切惡業,這是[過去愚癡],無明迷[惑]了,行就是造[業],再來,[識、名色、六入、觸、受],你造了迷惑,造業,你就必需受苦,你就必需受苦,名色就是所謂的第八意識,識就是第八意識,名色就是我們所講的精神跟物質的和合,就是受精卵,六入就是在母胎裏面成長,觸就是剛剛出生,受就是年紀比較長大,三、四歲的感受就比較強一點,是[現在生死],因爲,過去有這個愚癡,所以,現在有這個投胎的意識,所以,有這個色身,簡單講,因爲我們無明的力量化作有形的肉體,意思就是說,比如說,空氣中的能量結合成水氣,這是能量的轉化,我們因爲無明而産生的意識狀态,意識狀态就變成這個色身,現在的生死之[苦],我們要受苦,再來就[愛、取、有],因爲你有所愛,這個愛大部分是站在私欲來講,這個愛包括兩個,一個是情執,一個是欲望,這個愛就是有兩種,無形的就是情執,母女的情、父女的情、師徒的感情,或者是夫妻的感情,這個愛就是有一個非常強烈的心理作用,再來就是欲,欲就是所有的境界,就是名、利的追求:愛,取的話,就是得到了,取就是得到了,愈多愈好,有:又造了生死的業,有了将來生死的業,[現在愚癡],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我們可以把這個世間,用一個最簡單、最方便的方法,解脫生、老、病、死的方法,就是要在愛這個地方好好的淡泊它,愛既然是關聯到十二因緣的一個連鎖,這中間隻要斷一環,就像戒指斷掉一個,這個戒指就斷了,意思是說生、老、病、死是因爲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一連鎖的反應,如果,我們切斷了這一個連環裏面的愛,簡單講就是對境界、對男女,或是對一切的事情平淡、平實、平凡,來處置這些事情,這樣子生死就慢慢解脫,所以,要在這個愛字好好的解脫它,不是下功夫喔!是要解脫它,你好好的在愛下功夫,就慘了!生死就更重了,要在愛這個地方,好好的去解脫,解脫它,看得平淡,然後,得失心放下,現在愚癡,現在的愚癡就是[惑]還有造[業],[生、老死]就是[将來生死],[苦]:生死苦,所以說,菩薩常念要廣學多聞,爲什麽?廣學多聞你才有智慧,智慧才能成就辯才,在《佛遺教經》裏面這一段,你們要好好的聽,智慧,你們那邊的資料沒有,我這邊有,我念得很慢,慢慢的解釋,《佛遺教經》裏面講,汝等比丘,就是警惕這些出家衆,若有智慧,則無貪著。你看!佛講的每一句話,一針就見血,如果,你有透過大智慧的人,你就不會對這個世間有一點執著,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常常自己觀照自己,不令有失就是不要讓它有所過錯,不令有失,失去東西的失,[是則于我法中,能得解脫]。常自省察:你要好好的觀照自己,不令有失:不要讓自己有所過失,是則于我法中,能得解脫。這樣,在我佛法裏面,就可以得到解脫,[若不爾者],如果你不這樣子觀照,好好的修行升華自己,把一切事情看得很平淡,放下得失,知道無常,廣學多聞才能增長智慧,如果你不這樣子,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者。這是針對比丘講的,若不爾者就是你們出家這樣修行,你們不這樣觀照,就沒有智慧,是不是?所以,既非道人,你不能算是一個修道的人,又非白衣,也不是世俗人,無所名者,就是無所名者,那要叫什麽?你既然剃度出家,經教又不通達,又不懂得這樣觀照,又沒有智慧,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者:不能安插任何一個名詞來形容你,那你算什麽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實智慧者,就是真正的智慧,可以,則是,度:超越,老病死海堅牢之船,堅牢船也,就是擁有了智慧,你就擁有了這艘船,就可以度老病死煩惱之河流,則是度老病死海,船牢,堅牢的牢,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意思就是說智慧才能夠照亮你的人生,智慧才能夠透視宇宙萬物的一切法,當我聽到佛法的時候,我真是很震驚,佛有這麽樣的智慧,佛法,有這麽好的佛法,而世間人竟然有人诽謗佛法迷信、消極,真是可憐的人,太偉大了!佛陀真是太偉大了!
我也浪費我二十年的光陰,讀大學的時候,大概是二十一、二歲,二十二歲吧!換句話說是二十一歲以前,統統是做白日夢,所以,有一個八十幾歲的人,說:你今年幾歲?他說:我今年四歲,唉!怎麽了?老伯你看起來已經八十幾歲,怎麽會是四歲呢?他說:我今年實在是八十四歲了,但是,八十歲以前,都不曉得怎麽過日子,迷迷糊糊,所以,我講我今年才四歲,就是因爲學佛才四年,才認識真正的生命叫做什麽,所以,我說才四歲而已,不過,這個佛法,沒有聽到的話不算,聽到的人那真是是大幸,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大明燈,一切病者之良藥也,智慧,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斧就是斧頭的斧,一個父親的父,底下一個斤,一公斤、二公斤的斤,斧,我們的煩惱就像一棵樹深根,其實每一個人,都過着煩惱的日子,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千人千般的煩惱,煩惱不相同,煩惱,利斧。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增加益處,你應當以聞、思、修,來自己增加自己的益處,底下一句,若人有智慧之照,如果一個人能夠用智慧來觀照,人生跟宇宙真實的道理,雖無天眼,雖然沒有像天人的眼睛:天眼,而是明見人也。是真正看得很清楚的人,是名智慧。Konwledge or wisdom,兩種,是名智慧,智慧梵語叫做般若,應該念臺灣話叫做般若,般若,這樣念才對,念bo re也不太對,要念臺灣語才正确,叫做般若,般若,這個般若翻譯成中文叫做智慧,但是,因爲它的涵意很深,你翻譯成智慧還不能夠形容般若兩個字,般若的意思就是觀照明見,觀照:從心下手叫做觀照,對外叫做觀看,知道嗎?佛法的名詞,用得是很了不起,我們看一件事情叫做觀看,心外求法叫做看,把眼睛對外看,唉!你在觀看什麽,我觀看電影,我觀看一條狗,觀看建築物,觀看,觀照,這就不一樣,觀照就是回光返照,就知道是講内心的事情,中國話的翻譯實在是不得了,觀照就明見,明見:明心見性,明見,所除滅執、障,除滅這個執着和障礙,悟真空理,覺悟到真空緣起的道理,爲德之首,簡單講就是你沒有智慧就沒有辦法,我以前,小時候自己一個人,就不敢上廁所小便,沒膽,慢慢的來,一直到高中,就慢慢的,膽量就稍微好一點,讀到大學的時候,我就知道佛法是講世間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以前身體不好,常常做惡夢,我們人會做惡夢,因爲生理上的關系,影響到腦筋裏面,所以,我們人氣虛,氣如果比較虛的話,體質虛弱的人,夢境就會比較多,還有地理的關系,也有關系,凡夫會受到地理的影響,譬如說這個地理,以前,鬼魂住的地方,比如說,墳墓,或者是這個地方死很多人,也會常常發生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第三種就是什麽?自己疑心病很重的人,很重的人,以前,有一個人很糟糕,去看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是形容有一個人在讀書,在讀書的時候,後面常常出現鬼魂,電影這樣演,噢!這個人去看了這部電影以後,這麻煩了,他一看書以後就會….,唉!看 看 後面鬼有沒有出現,我們人一受到電影的影響,他整個腦筋裏面就失去了定,喜歡看刺激的鬼怪片,每次就看看後面有沒有鬼,怕了,一直到念研究院的時候,就有相當的定力,一切都是那麽膚淺,所以,佛陀說:地球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那麽的膚淺、幼稚,膚淺、幼稚,後來,我在雷音寺當住持的時候,一、二點,整個山上都跑得沒有人,隻有我一個人,就跑到納骨堂去看一看,拿着手電筒,像我現在也是一樣,整棟都沒有什麽人,都去受戒,拿着手電筒,從早上到地上室走,統統走,每個廁所都開,像昨天,昨天,不曉得是誰,電燈沒有關,還是我老人家在煩惱,你看這個。我可能是業障很重的人,我叫他晚上睡覺電燈要關起來,昨天,一點多下來看,唉,又亮亮的,很糟糕,你看!所以說…,還有,有時候到樓下地下室去弄,噢!廁所的水流不止,把它關起來,不然,到明天,水不知會流多少,蓋得愈大棟,我老人家愈麻煩,晚上要巡寮,有時候精神病的去躲在地藏王菩薩的桌子底下,他出來,差點被他吓破膽,不是被鬼吓到,是被精神病吓到,知道嗎?精神病出去….,晚上的時候,他不出去,他躲在地藏王菩薩的桌子底下,我以爲是什麽鬼跑出來,所以,這個很糟糕!一直到現在,就像我現在的話,就沒有什麽作用,你叫我淩晨二、三點去走,我也敢,沒有覺得什麽東西,現在的心境又完全不一樣了,那個鬼不曉得幾十次來找我,前二、三天的時候,才二天,二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又來,噢!那種力量來的時候,非常之強,我知道它要來的時候,我就跟它這樣,知道、知道,你來、你來,你老人家來了,來的時候,我的心很定,我一看到他來的時候,我就穩住,穩住,我就非常穩,然後就:來、來、來..,但是,你眼睛睜不開,那種力量很強,象什麽聲音一樣,好像蜜蜂的聲音,我就:來、來..,又來了,沒有睡覺,剛要躺下去而已就來了,這個鬼對我很有興趣,很奇怪!來的時候,後來,就沒有辦法了,心很穩住,就開始念:南無阿彌陀佛….,觀想放光,唉!它也不走,它站在旁邊,是沒有我的辦法,要來壓,壓不下去,就站在旁邊,我說:你不必看了,等我起來就要戴咒輪。結果,咒輪忘記戴,咒輪忘記戴,我每天都有戴,那天沒有戴,就來了,那個咒輪,我起來,後來,起來的時候,就去拿一個咒輪,糟糕了!咒輪都送給人家了,哇!翻箱倒櫃,唉!剛好找到一個,就挂起來,躺着,就沒有了,所以,那個咒輪威力有多大,你看!還是慧律法師加持的,真是很好笑,所以,就把它戴着,因爲,我沒有辦法二十四個小時去擋鬼,幹脆戴一個等你來,等你來,從戴咒輪以後,就沒有了,就沒有了,今天忘記戴了,也沒有了,所以說,有時候也很不可思議,因此,講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智慧會破除我們的執著,像我以前碰到這種境界,我會滿身大汗,出汗,現在我不會恐懼了,我知道生、老、病、死都是虛幻的東西,鬼,我不傷害他,他絕對不會傷害我,所以,悟到空理,覺悟到空性的東西,一切随緣,爲衆德之首,般若智慧,一切都要靠智慧,萬行之導,萬行之導,諸波羅蜜中爲此最勝,種種的波羅蜜當中,這個地方,智慧是最殊勝的。
般若智慧有五種般若,在經典裏面般若分成五個角度,第一個叫做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統統是文字般若,爲什麽?怎麽講呢?因爲,這是佛陀真實的教育需要靠文字;第二個叫做觀照般若,就是你看了文字以後,知道并了解世間是苦、空、無常、無我,或是大乘無相、無不相,一實相的中道之實義,你能夠起觀照,所以,文字般若叫做真教,觀照般若叫做真慧,真正的智慧,因此,聽佛法的人很多,如果,不拿佛法來運用,配合自己的境界、心境,那是很可憐、很悲哀的,第三叫做境界般若,就是一切境界,你随時都可以會歸到你的心,境界般若,境界般若就是諸法,諸法:一切法,所有的境界都是諸法,法就是一切事理的總稱,一切境界都不能離開事相跟理體,境界般若;第四個叫做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叫做真理,實相般若就是真理,佛所講的一乘實相的道理,叫做實相般若;第五個就很重要,這個就是眷屬般若,眷屬般若就是在你的菩提道上,你需要善知識,一定要有善知識陪伴你走完人的一生,否則的話,你沒有辦法,簡單講,眷屬般若就是說四周圍的一切都是讓你修行,叫做萬行,萬行,所以,這個眷屬般若,簡單講就是說在你四周圍的人、事、時、地、物,都是眷屬般若。
|
|
|
|
|
|
|
|
7#
樓主 |
發表於 2012-7-31 19:39:33
|
只看該作者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七集
舉一個例子來講,比如說,你出現了一個對你不忠不義的朋友,這個叫做逆增上緣的眷屬般若,逆增上緣,如是要在修行的道路上,你出現一個很能夠開示你的同參道友,這個叫做尖順增上緣眷屬般若,因此,大智慧的人境無好壞,唯心所造,境界沒有所謂的好跟壞,是看你怎麽樣會歸你的心,會歸你的心,這個般若如果是淺的話,是斷我執,證得我空,淺般若隻知道四大是假合,用析空觀去修行,如果是深般若的話,修一切法皆空,當體即空,修體空觀。
有了般若翻譯成中文就是智跟慧,智有智的解釋,慧有慧的解釋,智包括兩個、兩個..,一對、一對來解釋,智分成幾個角度來講,慧分成三個角度,智分成兩個角度來講,智,比如說,根本智跟方便智,一對,權智跟實智,一對,真智跟俗智,真谛跟俗谛,一對,空跟假一對,我們慢慢來解釋,根本智,簡單講就是先天性的佛性,每一個人隻要你明心見性,恢複到本來的面目,這個叫做根本智,也就是先天性的東西,方便智又叫做後得智,就是你修行斷惑,你擁有了智慧,你開始普度衆生,有方便善巧的智慧,這個叫做方便智,這是一對,再來,權智、實智也是一對,實智是證悟到空理,權就是權巧方便,随着世俗講世俗的話,但是,最終也要把你引導入佛智,入佛法,這個叫做權智,真谛智或者是俗谛智,也是一對,真谛是講空,俗谛是講有,空跟假:空觀智、假觀智,空:修一切法皆空,假:不壞假名,方便成立一切事相名假觀智,這個智慧,從以前到現在,都是一對、一對的對立,就是根本智、方便智,一對,實智、權智,一對,真谛智、俗谛智,一對,加一個谛就是真理的意思,真谛智,不能講真智、俗智,不是這樣子,真谛智、俗谛智,四谛的谛,真谛智、俗谛智,空觀智、假觀智,就智來講是這樣。
就慧來講的話就是三慧,聞慧、思慧、修慧,聞、思、修統統是通達,以慧的角度來講,聞慧就是聆聽經教,而發起的慧,我們沒有聽經聞法,我們怎麽知道生死的重要,我們沒有聽經聞法,我們能夠放得下這個得失嗎?我們沒有聽經聞法,我們能夠知道這個世間無常嗎?是苦的、是空的嗎?你願意吃素,願意早課、晚課,願意放棄一切世俗的享樂,那是因爲聞慧。第二叫做思慧,思惟這個義理而發出的智慧,思惟這個義理,思惟佛陀所講的道理确實是對的、正知正見的,佛陀是沒有話講,修慧,你知道有聞、有思,你知道這條路是一定要走的,所以,這個修慧是修定,而發智慧,就是般若,配合着儒家的思想,聞:聞慧,就是博學審問,思慧就審問、慎思跟明辨。修慧就是笃行。再講,聞慧,聞,你聽經聞法,你就能夠博學;審問,審就是一蓋子,然後再來一個番,番號幾番的番,吐魯番的番,審問,問就是學問的問,你要是聞佛法,你就有博學,博大精深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你審問你就會好好的自己去批判,好好的自己觀照,這個審問就等到觀照的意思,思慧呢?思慧包括了審問,所以,審問是重複的,聞跟思都是審問,還有慎思,謹慎的慎,思想的思,慎思明辨,明辨,明辨是非的明辨,你有智慧就能夠審問,就能夠慎思,就能夠明辨,修慧就是笃行,要老老實實、确确實實的去修行才受益,如果你不這樣子的話,就不受益。
《華嚴經淨行品》,在修行的時候,常常要念一些偈子,我覺得不錯,念給大家作參考,正身端坐就是當你坐椅子坐很正的時候,或者是盤腿都可以,叫做正身端坐,當願衆生,希望一切的衆生,坐菩提座,坐在智慧覺悟的座上,那就是說心無所着,正身端坐,當願衆生,坐菩提座,心無所着:心不要執着,同學們!一定要在這個地方好好下功夫,心無所着這個地方,不着六塵,見跟愛着六塵,見愛故,意思就是不執着六塵,不執着自己的見地,不執着自己私愛,心無所着,意思就是當你正身端坐的時候,你希望一切衆生能夠坐菩提座,心無所着,而不着六塵見愛故,《華嚴經》說:結跏趺坐,結就是打結的結,跏就是一足,再一個加減乘除的加,趺就是一個足,再一個夫,結跏趺坐,當願衆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善根,善根堅固就是到達成熟的地步,我們現在善根沒有辦法堅固,聽了密宗馬上轉密,聽了禅,馬上轉禅,聽了外道的,心還疑惑自己的淨土法門,善根堅固還是很難,得不動地,就不受到境界的影響,不爲境界所動的意思。第三叫做修行于定,修行,我們修行想要得到定,我們修行有所于定,修行于定就是我們要對定下一番功夫去修行的話,内心裏面就這樣祈禱,祈禱什麽?當願衆生以定伏心,沒有定國,你臨命終怎麽辦?以定伏心,究竟無馀,究竟無馀,以定來伏這個心,究竟無馀,無馀什麽?無馀煩惱,一點煩惱都不剩下,叫做究竟無馀,因爲,你伏心不生惑,你把心降伏了,迷惑就沒有,若修于觀,當願衆生,見如實理,永無乖诤,若修于觀,如果你内心裏面常常修學觀照的功夫,叫做若修于觀,《十六觀經》的觀,觀無常、觀無所得,當願衆生,見如實理,看到真實的道理,如實理,如實理就是空理,隻有空理,與空理相應的才能講如實,永無乖诤,乖就是違背,沒有違背,永無就是沒有違背,诤,一個言部,再一個鬥争的争,永無乖诤就是你悟到空性的道理,你就不會跟人家吵架,會跟人家吵架就是不恒口到緣起性空的道理,還有紛争,所以,世間的學問不究竟,世間的八哥科學、哲學或是一切,都是站在對立的角度來衡量的,所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生滅法的世間裏面,這些立法委員,國大代表所看到的,怎麽可能會完全一緻?怎麽可能,所以,立法院吵架很自然,nature,學佛都會吵架了,更何況世間人不會吵架,你學佛沒人,跟人家吵過架的舉手,從來沒有跟人家意見不同的舉手,不可能的!我都會跟人家大聲了,何況是你,對不對?因爲,每一個人接受真理的角度,這種階層不一樣,每個人所接受的真理也不一樣,角度、看法會不一樣,怎麽可能完全一模一樣的思想,不可能!所以,同學樣!你一定要記住師父的一句話,你要包容異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也就是真正的修養,你一定要包容跟自己看法不一樣的,沒有辦法,在這個世間,你沒有辦法,還有就是尊重于别人的作風,跟我不同的人,我們不要幹涉别人,他沒有違反法律就好了,沒有殺人、放火,沒有違背到國家的法律,你要尊重人家,你不要一直用你的角度來衡量别人、講别人,那你會活得很痛苦,再重複的告訴你們,不要用自己的角度、觀感,一直批判别人,你這樣等于給自己鬧意見,失去平衡,見真如理,不偏二邊,不偏于空跟不偏于有。
解、行、聞、思、修,有一些關系。古來高僧大德說:有解無行,就是你隻有了解佛法,而不去修行,叫做有目無足,就是你眼睛看得很清楚,無足就是沒有腳,你不去做嘛!唉呀!聽到菩薩道裏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很好,布施真的可以修到福,可以要拿出一點錢來,噢!很痛苦!非常的痛苦,像刀在割一樣,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長者很有錢,很有錢,結果,結果,他本人卻穿着一件很破爛的衣服,然後,常常在街上走,走、走…,街上的人就譏笑他,那麽有錢,萬貫家财的人,金銀财寶什麽都有,竟然穿破破爛爛的衣服,人家就問佛陀,佛陀啊!像這樣子的人,他造何業,以何因緣,他這麽有錢,卻不會安排他的錢,拿出來布施也不要,自己享受也不要,何以故?雲何如此的行爲,請世尊開示,世尊說:他前世是一個貧窮的人,因爲窮得很怕,後來,他到一間寺廟,出家人的地方,他用他一點點的錢,因爲沒有錢,用他一點點的錢,很施舍不出去,人家告訴他:布施給出家衆修行福報很大,然後,在很不得已之下布施,布施,噢!結果,今生今世得大福報,因爲布施嘛!結果用不到,爲什麽?不是歡喜心布施,很痛苦的布施,拿不出來,硬拿出來,有福享受不到,意思就是連那個布施的心,都會影響到你的來世,換句話說,如果你今天,你今生今世,你不是發一歡喜心來布施的話,也不能享受到你的福報,所以說,結果,他有一次,有一次,人家坐這個,以前人家用轎子,或者是坐車子,坐車子,後來,有一次下大雨,下大雨,沒辦法,跟在車子後面跑,擋一點風雨也好,跑一跑、跑一跑,唉!怎麽那麽巧合,怎麽也跑到他的家裏,一看,竟然是他的兒子,他的兒子,一發現….,父親有錢,換他兒子在花,所以,我們要了解有解無行,就是不從心地上下功夫的人,無行:不隻是去做,真的施舍要配合歡喜心,才能真正的修,你隻懂得佛法,而不在心地上好好下功夫,就是有解無行,叫做有目無足。
第二個有行無解,有足無目,就是你一直拼命的修行,想要好好的去修行,無解就是不懂得佛法,不懂得佛法,唉呀!不必去聽經聞法,一直念阿彌陀佛就好,不必去聽經,或者是說,唉呀!聽什麽經?我隻要一天到晚打坐就好,有足無目,有腳但是沒有眼睛,你說,沒有眼睛要走到哪裏,所以,這個解行要并重,有聞無慧,你隻聽佛法,而沒有智慧,就是沒有深入地觀照,叫做把火自燒,拿一把燒自己,爲什麽?因爲你有聞,隻懂得一點,沒有真實的智慧就會狂,會狂,沒有智慧就愚癡,無明爲業,雖然聽聞佛法,可是智慧不夠、不開,就把火自燒,等于火在燒自己一樣,沒有什麽作用,有聞無慧就傷害自己,有慧無聞,有智慧可是不繼續去聽聞善知識的開導,有慧就是你還有一點點智慧,憑藉你的智慧,不去聽經聞法就無聞,不聽善知識的開示,就是執刀自割,拿着刀子自割,爲什麽執刀自割?因爲有慧,有點點狂慧的人,有一占智慧的人,他自以爲是,就會落入我慢,所以,在慧無聞,會落入我慢,我慢就不甩人家,就會執刀自割,自己傷害到自己,所以,聞慧具足,解行并重,才能夠自利利他,聞慧具足,解行并重。
好!大家都想求得智慧,大家都希望去參學,參學必需要四種依靠,叫做四依止,止就停止的止,依就是依靠的依,四依止,參學,依法不依人;習教,依義不依語;閱經,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經;修行,依智不依識。
一個個來解釋,你要參學,你要到外面去走,去參學這些高僧大德,你才有所智慧,就是依法不依人,依照佛所講的真實的法,不依人就是不是依照哪一個師父,比如說,哪一個師父的名氣比較大,不過,這個也有幾個角度,自己認爲是祖師、是名師的,一定比那些公認爲名師的還差,像清海自己自認爲:我是名師、佛,盧勝彥是佛中之佛,佛中之王,盧勝彥是自己這樣稱呼的,王中之王,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有沒有他的辦法,他晚上…,你看過他的書就知道,他晚上…,很多鬼神會來跟他講話,諸佛菩薩跟他講話,在他的角度裏面,他比佛還厲害,所以,自己稱爲名師的,一定比那些公認爲名師,公認爲名師是幾萬個人,幾百萬人都公認這個人是善知識,那一定是比較有保障,自己認爲名師的,這個還是比較沒有保障,那是自己認爲嘛!自己認爲嘛,所以,依法不依人,不依那些人,講的法就是知見,簡單講就是這個法師講出來的知見正不正确,關于他個人的修行好跟不好是其次,各人好不好,各人負因果,法不能講錯,依法不依人。
習教,你要研究,這個習教,研究經典叫做習教,必須依義不依語,依照佛所講的義,就是道理,不能依靠佛所講的語言,就是所謂的文字,簡單講就是你悟到它裏面是在講什麽,而不能扭曲佛經的文字,佛所講的這個語,不能扭曲,依義就依照真理,佛講的真理,真實的義理,而不依語,而不依照佛所講的語言,依照語,有時候會誤會,有時候會誤會,還是要聽善知識的開示,才知道他在講什麽。
閱經,閱讀的閱,閱經,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你要閱讀經典,必需依照了義,這個了義經就是究竟實相的道理,不依不了義經,我講一個直截了當就是,了義經就是大乘經典叫做了義經,不了義經就是小乘經典叫做不了義經,如果,以粗枝大葉來分是這樣子,但是,了義跟不了義依照次序來講,大乘經典,比如說唯識學來講,有的人就稱它是了義經,有人就稱它是不了義經,所以,了義跟不了義就次第來講,也有各個角度,高的叫做了義,不高的叫做不了義,層次面、層次面,比如說,二年級比一年級,二年級是老大,一年級是老小,三年級比二年級,三年級是怎麽樣?老大,二年級是老小,六年級比上三年級,六年級當然是老大,國中比小學,國中是老大,就是次第的比較不同,了義經跟不了義經也有所差别。
修行依智不依識,智就是本性,平等心、圓滿的菩提心,不依識,識是分别分、執着心、障礙心,修行必需依照智,不依識,小乘所講的道理就是三法印,這個三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大乘就是一法印,這個印就是說隻要有這三種角度的,講到諸行無常,講到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統統稱爲佛說,以佛說的統統可以認同,這個印就是認同,印就是肯定,比如說,我們的印章沒有蓋下去時候,不算是本人,三法印就是說你隻要符合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等于佛說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這個印有一種認同的感覺,肯定的意思,大乘叫做一法印,一法印就是森羅萬象一法的法印,《大智度論》裏面說,但有諸法實相的一法印,實相:無相無不相、一法印,空、有融通名爲實相,所以,《法華經》裏面說,無量衆所尊,爲說實相印,《法華經》:無量衆所尊,爲說實相印,若無此印就是魔說,就是魔說。
現在我要告訴諸位,要聽聞,你要親近高僧大德,高僧大德,要用哪幾個角度來看這個是不是真正的高僧大德,以的你們去參學,走到哪裏,你們也可以用這十個角度,好好的去注意自己,那個法師能不能親近,親近用這個十個角度一對照,就清清楚楚,第一、調伏:與戒相應,就是這個人持戒,與戒相應:調伏,你所親近的高僧大德,他與戒相應,他能夠調伏自己,第二、與定相應,就是寂靜,他的心随時都在靜态當中,不激怒、不輕浮,而且具威儀:寂靜,内心裏面無所執着,内心裏面不跟人家計較,這個高僧大德可以親近,與定相應,第三、除惑:除掉這個迷惑,這個法師或是在家居士,他很有智慧,與慧相應,能夠伏斷煩惱,可以親近,第四就是有能,非常勇敢,益他無畏、無倦,就是利益别人:益他,益他就是幫助别人,無畏,沒有畏懼也不疲倦,這種人值得親近,就是菩薩道的精神,你幫助人家一點點,常常說:你若沒有我,你早就死了,你若沒有我,你今天會很凄慘,我們是宗教家,幫助别人、慈悲衆生,這是理所當然的,第五叫做德增,德,道德的德,增加的增,德增就是戒、定、慧通通不缺、不減,第六、經富,就是經驗豐富,德增就是戒、定、慧具足,經富就是有多聞,這個可以親近,經驗豐富的人可以親近,第七、覺真就是覺悟真實的道理,了實義語,了就是說覺悟到真實的道理,簡單講就明心見性,空性的道理,覺真:覺悟到真實,這種是屬于真正的善知識,第八、善說,善良的善,說法的說,就是說法不颠倒,不是靠自己的意思在講經說法,是按照經典,正知正見的在講經說法:善說,第九叫做悲深,悲深,慈悲的悲,深,很深的深,悲深就無希求,對你無所希求,他沒有要求你給他多少錢,你要怎樣供養他,他有什麽任何的條件,你來聽一次法多少錢,他沒有希求,簡單講,我們施舍佛法,是佛陀的本懷,我并沒有要求衆生給我多少,悲深,第十叫做離退,離退就是知道進退,就是這個人于一時恭敬說者,就是他在說法非常恭敬、非常贊歎釋迦牟尼佛,非常的正知正見,而且恭恭敬敬的如法演講,如法的說法叫做離退,離就離開的離,退就是說退下來的退,這個離退的意思就是知進退的意思,像這樣子你要聽經聞法、你要求慧,有具足這十個條件,當然,現在人不可能具足這十個條件,随便選一、二個就可以了,全部都具足這十個,那還得了,那不就佛了嗎?是告訴你,你要親近的長老、高僧大德,就是這些。
再來,你要聽聞正法,你必需要有九想觀,九種内心裏面存在的觀想,聽聞正法必需具足九種心,一、不驕慢,不驕慢的底下,就是不執着财,不執着色、不執着知見,意思就是說當你聽經聞法,你首要做到就是要施舍,不執着自己的财産,買香供佛、買油燈供佛,買錄音帶送人家,把佛法一直傳播出去,不執着自己的财富,你才能所謂的聽聞正法,聽聞正法要具足不驕慢,不執着色,這個色就是外在,要記隹!外在是緣起性空,這個色不女色的色,是指一切貪欲,再來,不執着知見就是要放棄你以前的幼稚,全盤的接受大智慧的人,大智慧的人的看法,再講一遍,聽聞正法第一個,不執着财、不執着色,不執着自己的知見,意思就是說把你以前幼稚無知的全部要舍掉,全盤的接納聖者的話,聖者的語言,聖者的思想,簡單講就是你以前的心是裝貪、瞠、癡,現在把它倒掉,現在裝甘露,裝甘露,裝甘露法語。二、蓋障,蓋就是蓋子的蓋,障就是障礙的障,不蓋障就是不爲五蓋所覆,五蓋:财、色、名、食、睡,不要執着财、女色,吃,你不要一天到晚,學佛了還爲了吃的東西煩煩惱惱,一天到晚睡覺,睡不醒,爲了名,不诃五蓋,就天臺裏面講的不蓋障,就是你是聽經聞法的人,應當好好的除掉這些财、色、名、食、睡的東西。第三、具足恭敬心,對上臺說法、演講的法師要作大師想,這是我們千萬億劫以來所最難碰到,這一刻,我現在已經得到了,你掌握現在,作大師想,佛法難得聞,佛法難聞想,作大師想,兩種觀想,第三個要具足恭敬心,聽聞正法的人要具足恭敬心,對說法的人來講,要觀想他是一位大師,偉大的菩薩,對佛法,觀想佛法難得聞,佛法難聞,畢恭畢敬,這們你就會入道。第四、不怯懦,一個心再一個去,就是不怯懦,意思就是說聽到聖者,聽到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聽到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割截身體,難行難忍,不怯不懦,難行難忍,我也要做,下地獄還是要救衆生,不怯懦,你聽聞佛法嘛!是不是?你聽聞佛法嘛!意思就是說聞諸聖者難行難忍,不怯不懦,聽到聖人過去因地上修行,這種偉大的修行,聽到玄奘大師西域取經,八百裏流沙,上無飛鳥,下無泉水、綠洲,一樣義無反顧的前進,不怯懦,聞法,聽聞,要記住!不怯懦心,勇敢。第五、不貪,不貪,聽經聞法,第一、不是爲了别人贊歎,不爲贊歎,第二、不爲名聞,不是想要出名才來聽經聞法,第三不是好奇才一聽經聞法,第四、不是貪多,要能用,你聽聞佛法聽了那麽多,你聽了不會用有什麽用,考試都考一百,要用時都用不着,有什麽用,回去又跟 太太吵架,對不對?是不是?你聽聞佛法以後,你要會運用,回去要能用,不能用,你聽那麽多佛法幹什麽,幹什麽?不會運用的話,你有什麽用?聽聞佛法,要記住不貪心,不是爲了稱贊來學佛的,不是爲了名聞利養來學佛的,也不是爲了好奇來學佛的,不是爲了貪多來學佛的,我學佛法研究得愈我,人愛會贊歎我或怎麽樣,學而不修行,與不修、不學有什麽兩樣,美國很好,你不啓程永遠在臺灣,對不對?西方極樂世界很好,你不念佛,你記過在娑婆世界,這個是衆生最大的病患,就是貪求佛法,求了很多,可是不用,用不出來,碰到境界都忘記了。第六、及時,這個及時,來得及的及,時間的時,及時,爲了自利利他,所以,請法應時,請法應時就是要得時,請法就是要趕快請求善知識開示,比如說,你到哪間寺廟參觀,别的地方的信徒來這裏參訪,都請師父開示,這是爲了自利利他,請法應時,正确的時候叫做應時,應該的應,應時,意思就是說要請法師一定要說法。第七、不求過,噢!這個很重要,不求法師的過錯,不求善知識的過錯,你求法師的過錯,求善知識的過失,你會誤導你自己,你會錯失你自己學佛的因緣,比如說這個法師有某些缺點,但是,他講的法是正的,你因爲他個人的一點修養,或者是某些行爲上的不得當,而你錯過學佛的機會,那完蛋了!聽聞正法,第一個不觀人的過失,不求過就是不求法師的過錯,不求善知識的過錯,你隻要聽他正的一面,有很人講:唉!這個不行爲怎麽不好,他怎麽夠資格就法,我說:那佛爲什麽講依法不依人,佛爲什麽不講不依法依人,這個人不太好,你不要親近的話,如果講的法很正呢?你又不懂,你沒有他又行,他不正,你行爲很正就好,對不對?你自己行爲很正就好,這個不求過失要列爲很重要的問題,你求法師的過失,法師又不是聖人,你求法師的過失,他又不是聖人,你每天生活在絕望當中,他講的法你也不聽,那不是勿失良機嗎?所以說,隻要他講的法是正的,不求法師的過失,是聽聞正法的第七個心。第八、依義,善達法義,不泥文字,不拘泥文字,依義就是依照佛講的道理,意思就是文字要活看,文字要活看,活的看,什麽叫做活的看?比如說,七重欄循、七重羅網、七重行樹,怎麽隻有七行,不,七表示無窮無盡的圓滿數目,噢!要活用的看,對不對?什麽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怎麽隻有四個色,師父!極樂世界怎麽隻有四種色,人家買獅王的水彩也有好幾十種色,不是這個意思,四色是基本色,慢慢去調配就是無量色,是這個意思,要活看,意思就是善達法義,世尊所講的法,蘊藏的道理,不拘泥文字,聽聞正法的人,應該具足這個心。第九、了解比喻,你要了解佛的比喻,佛如醫王,法如妙藥,自己比喻作将死的病人,佛就像一個大醫王,法呢?法就像妙藥,妙藥,自己認爲将死之人,将死,你們快死了,佛法就像醫王,我們要趕快吃佛所開出來的妙藥,也就是佛法。第九就是喻,比喻,比喻我們是快死的人,我們沒有佛法,我們就快要死掉了,佛是個醫王,所以,你聽聞正法,你要求智慧,同學們!要求智慧,要先具足這九個心,那麽你内心裏面就擺平了,就擺平了。
再來,成就辯才,我們剛才談到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再來,又談到成就辯才,這個成就辯才很不容易的,這也必需要生生世世的,成就這個辯才還要配上什麽,配上音質,一個音質優美的人,他所講的話,咬字很清晰,而且人家聽到他的音聲,有一點着迷,深深的被吸引住,所以,這個辯才,他一定要配合音聲、音質,你隻有辯才,你沒有美妙的音聲,國語不标準,聽起來怪怪的,佛法常常講:諸菩薩就法的智辯,就意思業來講叫做解,就智慧來講叫做口業就是我們所謂的辯才,就我們身、口、意的意業來講,這個叫做解:了解,就智慧來講,口業就是辯才。
第一個辯才,法無礙辯才,就是說名句、文字、文章能夠诠釋一切經典的這些名,名相,句子一句、一句的,或整篇文章,隻要這些佛經所擁有的一切教法他都能夠通達,法無礙,法無礙簡單講就是什麽?就是三藏法師,通達三藏的法師,這個難啊!第一個辯才就非常難,通達三藏的法師。
第二個義無礙,義理無礙,就是教法所诠的義理無滞礙,沒有停滞,三點水再一個帶:滞,義無礙就是知道這些教法所诠的義理沒有任何的障礙,知道經典裏面所解釋的這些義理,他沒有任何障礙:法無礙,第二個就是義無礙,簡單講就是說,義無礙就是說所有的道理統統通達,講話不會礙到,講到東而忘記西,或是不能圓融,不會。
第三叫做辭無礙,辭,辭彙的辭,我們查辭典的辭,這個辭無礙,噢!這個難,這個辭無礙就是說你對美國人講,你要懂英文,你對客家人講,你要懂得客家話,你對日本人講,你要能夠用日文,對中國人講,要懂得中文,對福建人講,要懂得福建話,這個難,辭無礙比較困難,假如現在自己不行的話,就請人翻譯,請人翻譯,像美國的哈佛大學或者威斯康辛大學、史丹福大學,他們要師父跟他們上課,我跟他們講:我的英文不行,多少我們可以講一點,但是,畢竟佛法這種東西是非常不容易的道理,不容易啊!你沒有人翻譯的話,你沒有辦法表達,平常我們會講一些吃飯、穿衣,或者是一些進退應對的語言,上車、下車、吃飯、穿衣、睡覺,這很簡單,但是問題,你要談到深入的佛法,比如說,很簡單的調伏,你會嗎?寂靜,寂靜你會嗎?你不能講keep silence,what?你叫他保持沉默,沉默跟寂靜意思又不一樣,對不對?不一樣啊!除惑,迷惑你怎麽講, 迷惑你會講嗎?lose way,失去方向,你會翻譯嗎?Can you translate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English?你能把中文translate翻譯成英文,翻譯得很好嗎?很難,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英語),(日語)是日本話,understand,(日語),聽不懂,這個辭無礙很難,辭無礙很難,語言經過翻譯,就會變化了,就會變化了,有時候英文講得不正,路(road)就會講成蟾蜍(toad),蟾蜍,同音的英文跟…,念起來就不太一樣,所以,這個辭無礙,要學習很多的語言,不容易,所以,我沒有辦法,我也沒有這個能力,我們就請一個翻譯的,請一個翻譯的,翻譯的可以,但是,翻譯得可以的也很難,比如說我到哈佛大學上課,他們要求我們講《六祖壇經》,對不對?我就告訴他,實相:無相無不相,翻譯的就:實相,實實在在的外表,完蛋了!這下零分,實相你怎麽翻譯呢?我問你,非常難,對不對?無相,美國人沒有空的道理,他怎麽知道無相?翻譯到一半的時候,緣起:緣生緣滅,所以,這不容易,因此,就是…,上課對外國人講,這是一大障礙,一大障礙,除非我到美國去住二十年,知道他的文化背景,知道他的用辭字句是用在哪一個地方剛好恰到好處,這沒有話講,上課沒有問題,你如果不到美國去住十年、二十年,你根本不曉得他們的背景是什麽,而且用的辭句是什麽,用錯了還被人家笑,人家笑什麽,你以爲你講得很好,人家一直笑你,結果,你的英文講錯了,你還自己…,人家看你…,聽了,你看!是鬧笑話,不是講得幽默。
再來,就是樂說無礙,樂說無礙很簡單,就是說前面的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三種智慧,爲衆生樂說自在,樂說就是勇猛精進的說法,勇猛精進的說法,他不受到影響,不受到影響,這個辯才,固然是很會講話,不過,跟世間人不一樣,世間人,孔老夫子講: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就是專門講謊話的人,騙人的話,令色就是阿谀、拍馬奉承的人,鮮矣仁,那種人沒有什麽仁慈,很少有什麽仁, 慈心,專門騙人,做表面的,對不對?其人不言,言則必中,要言不煩,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其人不言,言則必中,那個人不講話而已,言則必中,就是中間的中,講話一定很中肯,很重要的、很中肯的,要言不煩,要言就是講話簡單扼要,不要煩惱,不是像那個信徒,來問師父的,師父!您有沒有時間,我說:什麽問題?您若有時間,我從小講給你聽,講到長大,我從小講給你聽,講到長大,你想想看!大家若來,都從小講給我聽,我不就昏倒,我都問:第一點,你有什麽問題,第二點,你有什麽問題,講,直接講,不要講那麽多,不要那麽煩,對不對?簡單扼要,你有什麽問題,講嘛!所以,世界上,我怕好幾種人,第一種最怕的有幾種…,第一怕的那種人,就是女人那張嘴巴,來,碰到師父講個不停,拼命一直問,也不曉得在問什麽,問了一大半的時候,然後,她一直講,啊!師父!不好意思打擾您!然後,一直打擾、一直耽誤我,她講了二十分鍾,一定會講這句話,師父!不好意思打擾您!不要這樣子,以後,你們來問師父,把那個一、二、三念清楚,師父!第一條我要問什麽,第二條我要問什麽,二條就下課了,二分鍾,要言不煩,那種人我很欣賞第一個,師父!我今天來問您!金光明沙怎麽問?我說:金光明沙問樓下的小姐就懂,第二點,師父!您要不要講《楞嚴經》,要講,已經講過了,以後有因緣再講經,就問兩個問題,就走了,他才不要,唉!《楞嚴經》很好,自己看也看不懂,我以前是怎麽翻…,講了一大堆有什麽用,對不對?沒有用,所以,以後來問師父,簡單扼要一、二、三,就叫你出去,你想想看!你一個人來,五分鍾就好,你想,我的生命有那麽長嗎?對不對?你一個人來占用師父五分鍾就好,我的生命有那麽長嗎?要言不煩,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有時候話不要講太多,男女朋友話講太多,到最後都會吵架反正兩個人很有默契就好,你看我,炯炯有神,我看你,炯炯有光,那就好了,也不要講什麽,講很多,反而不好,男女朋友本來是很好的,兩個人手牽手去公園走一走,繞一圈,兩個人分手還罵,爲什麽?話太多了,所以,我告訴你,女衆你怎麽談戀愛,我教你一個絕招,你出去要靜默,你隻要微笑,不是三八的笑,微笑就好,爲什麽?表示他講的話你都同意,就不會吵架,男人最欣賞餓就是女人靜默,不是啞巴,你都不要講話,男人最讨厭的就是那個女人一直拼命的講話,他都沒有講話的機會,但是,有時候你要回答一些,你全部不回答也不不行,全部不回答也不行,恰到好處,恰到好處的講到重心點,偶爾再看一看、笑一笑,抛一下媚眼,哇!回去他就回味無窮,第一天出去都是她在講話,明天就打電話,慧律法師!電話,噢!No、No,第一天你若見到我,就對我講不停,我第二天就不敢跟你見面,我告訴你:每一個男人,都非常不欣賞那種叽叽呱呱的女人,真的,你這句話幫我留住,哪個男的,你們男人,你們會欣賞叽叽呱呱的女人嗎?那是倒黴的人娶到,不知道,男孩子,每一個人都是欣賞那種很溫文儒雅,而且很中國古典美的女人,哪會欣賞那個,對不對?母老虎,講起話來還手叉腰,全是你的理由,底下,子路:人告之禹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這是孟子公孫醜篇裏面講的,子路,子路這個人,人告之禹有過則喜,人家告訴他的缺點,他很歡喜,這個在臺灣來講,好像很少看過,師父!我有過錯的話,麻煩你指導一下,你真的指導他,你慘了!你慘了!你中計了!我若要講,真的這樣嗎?我講出來,你要守得住,講你,你就受不了,人告之禹有過則喜,禹,大禹治水的禹,禹聞善言則拜,聽到人家勸告他則拜,向他頂禮,這不簡單,還有一點,聞法尚且不易,何況說法,就是我們這張嘴巴,禍從口出,聞法,你聽聞佛法,聽到正知正見的佛法很不容易,何況說法,你要說法,你講得不得體,你是傷害到佛教,你講的道理不正,你偏導、誤導衆生,你背的因果又重,這叫禍從口出,所以,十善中口業占了四個,所以,我們人的一生一世,要做三種事情,第一、要做好事,第二、說好話,第三、存好心,人的一生一世一定要做到這三件事,第一、要做好事,第二、要說好話,講慈悲的語言,第三、要存好心。
簡單講,稱贊如來是一切說法中最爲第一,你好好的贊歎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偉大,人家就會對佛很有信心,比如說,你碰到朋友、親戚,就贊歎佛的偉大,因爲,大家都拿香,他不曉得佛的偉大,偉大到什麽程度,他不知道,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現在講到悉以大樂,你有口才、有辯才,你就能夠令衆生快樂,悉以大樂,這個樂的反面,有三個角度,就是苦,要不然就是衆生的哭,痛哭流涕,第三個就是悲,悲哀的悲,樂的反面就是苦、哭、悲,對不對?世間是苦的,不樂,苦就不樂,世間的人哭泣,爲什麽?他不快樂就會哭泣,有的人是過分的樂,也會哭,但是,這裏指的哭,是指不樂的哭,第三叫做悲,悲哀,悲哀自己的遭遇,悲,悲哀,三業清淨:孟子的樂。現在講幾個快樂法門,孟子的樂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這個怍就是一個心,然後再工作的作,不是工作的作,是一個人部再一個乍:怍,俯不怍于地,俯不怍于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佛經講的樂就是常、樂、我、淨、涅槃式的。淨土法門的樂呢?淨土法門的樂是什麽即生成辦,你隻要往生極樂世界去,一生一世就會成辦,念佛的快樂:心安住在念佛法門裏面就禅悅爲樂,内心裏面充滿了歡喜,極樂世界的樂,無有衆苦,但受諸樂,聽聞鳥、樹說法都是很快樂。佛陀的樂,釋迦牟尼佛最快樂,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菩提覺法,當你…,菩提就是我們的本性,當你悟到本性,你就覺到法,那就無所執著、放得下:樂,菩提覺法樂。我今生今世要是沒有聽到佛法,我也完蛋了!完蛋了!我會拼命的做大企業,拼命的做大企業,我有這個命,拼命的做,是不是?一直拼命的賺錢,賺錢的話,就會讨老婆,讨幾個,現在師父也不曉得,對不對?你做大企業,你身上有錢,你有錢的話,老婆就多了,後面不曉得,play的有多少人,對不對?不曉得,衆生就是這樣子,哪一個做大企業的,不是有很多的老婆,今天,因爲我們了解這個世間,施法還是比較快樂,這世間沒有所謂真實的樂,學佛可以讓我找到真實的生命,涅槃寂靜樂,所謂的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的心境,到最後究竟的解脫,我們的目标就朝這個地方,衆生沒有目标,衆生希望能夠開一部轎車,希望能夠吃好一點,大魚大肉的吃,喝更多的酒,玩更多的女人,佛法就不是這樣,佛法求得更多的智慧,斷一切的煩惱,度無量的衆生,成無上的佛道,是不是?
學無量的法門,就是以這個爲樂。所以,你們把筆拿起來,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教化一切,悉以大樂,廣學多聞這句話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無量誓願學;增長智慧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無盡誓願斷;教化一切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教化一切嘛!悉以大樂,最快樂就是成佛道,當然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再講一遍,廣學多聞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增長智慧,你有智慧你就沒有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教化一切,衆生無邊誓願度;悉以大樂,成佛最快樂,佛道無上誓願成。
好!諸位看25頁,看25頁,25頁的最後面,[對治三障]從[多聞]開始,你多聞,你就能夠[破惑],[思]跟[修],這個也是[慧],破惑你就有智慧,聽聞佛法,聞、思、修就三慧,[終結]從多聞[開始],最後一定會有智慧,就[離苦得樂]。翻過來,[廣學]的話,就能夠得到[思修]還有[轉業],轉這個業,好,再來,[始終互重,修聞],26頁,修聞跟[修慧],[聞求于外],就是求善知識開示,[不修慧],把筆拿起來,上面加一個字,若不修慧,若不修慧,加一個若字,若不修慧[把火自燒],你隻有聽聞佛法,而你不會歸到你的自心,把火自燒就是拿火燒自己一樣的,拿火燒自己一樣的,修慧,[慧長于内],這個智慧是潛藏在裏面,若[不修聞],把筆拿起來,如果不修這個聞,用善知識來修正自己的觀念,不修聞[持劍自割],會用你錯誤…,這個劍就是你自己認爲對的智慧,持劍自割,你的内在智慧就會害了你,因爲,你沒有修正自己,不能變成正知正見的觀念,一點點的小智慧就變成狂,就是誤傷到自己,叫做持劍自割,慧是比喻作劍,你用了這一點小智慧就要普度衆生,那就變成狂妄無知,就會持劍自割,[成就辯才],成就辯才就是[廣度衆]生,悉[與大樂]:成就辯才。
好!再來翻到前面,第六覺知,來!念一遍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個可能很難,布施大概還可以,要等念怨親,等念就是平等的看待,怨親就是與我們有怨的,就怨,與我們好的對我們好的,就親,等念怨親,不念舊惡,我們人能夠做到不念舊惡,内心裏面就沒有恨,這個很難做到,不憎惡人:不恨壞的人,布施梵語叫做檀那,檀那,第一個叫做财物布施,财物布施分成兩種,一個叫做内财,一個叫做外财,内财布施就是生命叫做内财,外财就是我們所謂的金錢,财施、法施、無畏施,财施,再講一遍,内财就是包括我們的生命都布施叫做内财,外财就是錢财、财物。第二叫做法施,佛法的布施,佛法的布施。第三個叫做無畏施。
貧苦多怨,爲什麽?貧窮夫妻百事哀,窮的夫妻,再怎麽樣的幸福,都幸福不起來,人的最基本要件就是現實生活,雖然人有感情,精神可以支持一切,但是,基本上的生活如果缺乏,夫妻就會鬧起來,一天到晚沒有飯,老公!米缸沒有米了,慘了!慘了!沒有米了,然後,老公也不能講:我愛你,我真的很愛你,你愛我沒有錯,可是沒有米,對不對?你不能一天到晚講:你愛她、你喜歡她、你怎麽樣,沒有米就是沒有米,肚子填不飽,你講再多好話也沒有用,還是要吃飯,對不對?所以說,貧苦還是不行,因此,我勸導諸位:你們還是要認真賺錢,還是要認真去賺錢,真的,還是用功的去安住我們的生活,貧苦多怨,橫結惡緣,當然了,你貧苦、你窮了就會貪,你窮了以後,你就會想要得到别人身上的東西,又搶又偷,對不對?你們現在可能還不曉得,你們現在可能不曉得,像我這個年紀的人,我是四十二年次的,在臺灣省,以前,普遍化的都是很窮,師父做過很多人家不願意做的工作,不願意做的工作,比如說撿破爛,出去撿破爛,我們是窮,家裏隻有師媽在賺錢,師媽做清道夫也沒有多少錢,養活五個孩子,大姐要縫皮鞋,其他的孩子讀書沒有錢,我到寒假、暑假,平常禮拜天就去撿破爛,沒有辦法!早上起來要到太平,不是太平間,到太平市場,臺北大橋底下有一個太平市場,去撿菜,去撿菜,我講實在話,也偷過人家的菜,老闆不在,看到菜,他在賣菜時,有時候會忘記,有時候會滾出一些,像蘿蔔、芋頭,他們賣一賣有時候會滾出來,我就跟臺北豬屠口的朋友,臺北豬屠口是很有名的流氓地區,我們那裏都是擡棺、賭博、打铛子、舉白幡、做水泥、開賭場、殺豬、豬牛的,都是那種,然後,走過去的時候,走過去的時候,見老闆沒看到,踢一下,芋頭就滾、滾..,滾到我面前,我就趕快跟那個芋頭講,不是我要偷拿你,是我不得已的,暫時借我吃一下,沒辦法,不是我偷拿的,是他踢來讓我撿的,他一直看我,踢過來,就滾過來,滾過來,還有一次到士林那裏,噢!走很遠,去士林,士林那裏,人家有一間倉庫,一間倉庫,一間倉庫有鐵網圍着,鐵網圍着,那個朋友比較有膽,他說:益謙啊!那個都是塑膠水管,撿回去賣,我說:那哪叫做撿,那算是偷拿,人愛的倉庫算是撿嗎?他說要我去拿,我說我不敢,我前世有修不偷盜戒,今生今世那麽小就不敢偷人家的東西,那麽小就不敢伸手向人家偷東西,不敢就是不敢,偷拿糖果,曾偷過,偷摘芭樂,曾偷過,那些都曾偷過,難道你們不曾嗎?你們不曾嗎?還笑我,你也好了,都會偷拿糖果,難道不曾?都會,多少而已,他手伸過去就要偷拿,我不敢,不敢,他說:不然,你幫我把風,噢!若這種我會,你偷拿,再分給我就好,他說:噢!這樣好!他就拿椅子墊腳,兩個個子小,倉庫的窗戶高,拿椅子墊腳,很多塑膠水管抽上來,割一截,抽上來、抽上來,一直抽上來,抽上來、抽上來,我在旁邊很緊張,很緊張,剛好有福氣,偷拿成功,上輩子可能也有修,偷拿成功,他就說:你幫我把風,我送一點給你,我送你,就拿幾條給我,就很高興,回愛,賣十元五角,賣十元,總共賣十元五角,十元給師媽,五角自己留着玩彈珠,那種日子,所以說,貧苦多怨,如果一個窮人的孩子,那種日子并不好過,打着赤腳,走了幾公裏,去撿破爛,滑東西就到處….,有時候會….,多多少少會偷拿人家的,明明是人家的東西,我們也認爲那是要放在旁邊的,人家養鴨的,有一次,人家養鴨,吃的莩,那個什麽,綠色那種,應該講什麽。綠色的浮萍是不是?綠綠的,鴨子在吃,人家在養鴨,我靠過去,把它倒掉,踹下去,它就彎了,裝進去,噢!裏面那個女人,四十幾歲,就從裏面罵出聲:死囝仔!那是在養鴨的,怎麽踹了拿走,說那是在養鴨的,把它踹了拿走,現在想起來很不好意思,不知道是誰,不然,會買一個賠她,你也好了,忘記了!好幾十年了,忘記了!貧窮多少都會想盡辦法拿到一點東西,不然,你會撿不到,晚上,空着籃子,我們以前也沒有修空觀,總不能提一個空籃子回來,有就是沒有,沒有就是有,沒有到這種無境界,對不對?媽媽!我撿這麽多,什麽,空空的,窮,這個窮,窮就會搞花樣,你知道嗎?搞花樣出來,貧窮多怨,橫結惡緣,真的是這樣子,
|
|
|
|
|
|
|
|
8#
樓主 |
發表於 2012-7-31 19:40:07
|
只看該作者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八集
菩薩布施,等念怨親,菩薩布施,我們本體沒有所謂的悭貪,所以,我們應該修布施之道,布施之道,等念怨親,這個等念怨親,我們要舉幾個例子來講,佛教導我們衆生等念怨親,與我們有恨的人、有不滿的人,或者是我們跟他結過惡緣的人,我們一定要像佛這麽樣子的偉大,就是沒有所謂的恨,沒有所謂的親,在順境、逆境這兩個緣,我們就可以掌握住,如果,你不能掌握住順境、逆境這個緣,那麽,臨命終很危險,臨命終你念佛控制不住的,所以,不能恨任何一個人,如果,我們遭受到任何一個人的恨、诽謗、侮辱,或者是包括一切的境界,我們都這樣觀想,他在替我們消災,難能可貴,他造地獄的因來成就我的佛道,我應該感恩他,我們不要反駁、不要去生氣,更不要去報複,我現在絕對可以做到這樣子,絕對可以做到這樣子,在這個世間,我沒有恨過任何一個人,包括以膠那些徒弟,這是我的因緣,我沒有恨過我任何一個徒弟,但是,我有一個絕招,就是這個徒弟不能救的,我就遠離,任何一個人講他,他都不聽,你實在不能入道,不堪做法器的,沒有辦法教的,有的人不明理,觀念怎麽樣都轉不過來,你費盡了心思、生命、體力,都耗在他的身上,也得不到一點點的效果,放棄!give up!沒有辦法!我要用我的生命去教化更多的衆生,來成就更多 多無量無邊的衆生,我的日子很好過,所以,我常常講:我不曉得要煩惱什麽,真的,我沒有恨,我心中沒有恨,我講的絕對是如實語,不管你怎樣傷害我,我沒有恨過任何一個人,不是講我很偉大,我在告訴你,我有在進步,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裏面講的提婆達多,這個提婆達多怎樣的害他,釋迦牟尼佛就發願要度他,所以,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是不是?所以,到最後就增益其所不能,世間人的孟子,這個賢聖都叫我們要平等觀,所以,佛法叫我們要真妙平等,看破,放下就是布施,大布施,看不破、放不下,你就是布施,布施是六度,你看破、放下,煩惱就施舍掉了,放得下就包括了六度全部,所以,一切做布施想,持戒,無持戒相,精進,無精進相,所以,四無量心,慈、悲、喜、舍,這是非常重要的,慈、悲、喜、舍,再來一句就是不憎惡人,我們要知道善人、惡人,我們一定要親近善人,要遠離惡人,我們要用虛空之量來容納一切衆生,我們要以德報怨,我們要賞善懲惡,懲罰那個惡人,懲罰惡人就交給法律,如果,今天有一些衆生,真的來傷害我,我不要跟他正面(沖突),我一切交給法律來處理,一切交給警察來處理,就這樣子,好!我不要跟你正面,你有什麽事情,到派出所講,到法院再講,一切交給警察,所以,講堂發生任何一點小事,我馬上就叫警察來,我不要跟你正面起沖突,沒有這個必要,警察就替我辦好了,你有什麽恩怨,我沒有跟任何人有恩怨,我又沒有向你借會錢,對不對?我又沒有破壞你的家庭,我也沒有殺人,也沒有放火,也沒有擄人勒贖,你說,我犯什麽法律,你找我做什麽?你找我搗蛋,我找警察,很簡單嘛!所以,我們要知道哪個是善,哪個是惡,但是,我們要親善遠惡,我們要虛空之量,來容納那些壞的,我們要以德報怨,要賞善,要懲罰惡人。
翻來《初級佛學教材》第23頁,同學們說師父這裏沒有講到,我們補充一下,23頁這個地方是說我們的“五陰”身,[總]:[身、心],我們一個人,上面一個圓圈的意思是一個人的意思,這個人分兩個角度來談,一個是身:色身,一個是我們的心靈,這個身、心就像根本地獄一樣,所謂根本地獄就是非常痛苦,所以叫做[根本似],類似根本地獄一樣,我們人的靈魂神識,被關進這兩個地方,這是粗分,如果細[分]的話,就是[色、受、想、行、識,]把心展開來,四個角度讨論,[遊增]地獄,相[似]遊增地獄,遊增就是根本地獄旁邊的,每一個根本地獄的十六個地獄其中之一,如果,再細分就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看、聽、嗅、嘗、受、念,]類似[孤獨似]地獄,孤獨地獄就是山林、水邊、古廟,[十八界]就是六塵、六根、六識,換句話說,我們的身、心就像一個牢[獄]關住我們,因此,無論是五陰或是十八界,諸位看右邊右下角,[五陰十八界]就像牢獄一樣的困住我們,層層的困住我們,所以,畫三個方塊形重疊,意思就是說我們很難突破五陰身,很難突破十八界的束縛,很難!最右下角,就是我們修行碰到的逆境叫做[魔],障礙也叫做魔,我們會碰到哪一些?[五陰]魔,什麽叫做五陰魔?比如說我們的色法,這個色身痛苦就很多,煩惱就很多,再來,我們修行上會有很我鐵[煩惱]、障礙:煩惱魔,[天]魔,他爲了怕你超出三界,減少他的魔子魔孫,所以,你在修行當中,他會來障礙你:天魔,[死]魔是無常魔,就是我們一定要接受無常的審判,所以,人家說,師父!您告訴我們,世間上唯一的真理,而使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得以受用無盡的真理,麻煩你用最簡單的來描述,我說:用無常,是永恒的真理,無常是永恒的真理,懂得無常的人就懂得一切,就知道一切不值得那麽執着,就知道一切不值得那麽有得失強烈的觀念,這個世間,你所愛好的完全是妄想你所追逐的是追逐你自己的福報,因國,你來這個人世間,你本來就帶一些福報來,你造的惡業,也是造你自己的惡業,因爲一切也是無常,所以,無常加上空的思想,那就是不昧因果,不昧因果,因爲,空的思想是超越因果,可是,又不能夠落入斷滅,又必需接受無常的因果定律,因爲,因果是無常法,有增有減就是無常,是不是?佛菩薩對于因果就超越,爲什麽?他不受因果的支配,他雖然受到因果的支配,可是,他能夠不爲所傷害,比如說,我們的果報,要受到很多百般的痛苦,這些苦,對佛來講如夢幻泡影,有受跟沒有受,沒有什麽兩樣,這在經典裏面講,《大智度論》裏面有描述佛的果報不昧因果,如風吹光,如刀割水,了無痕迹,如風吹這個光,光,風怎麽吹也沒有用,如刀割水,刀子割水平面也沒有什麽作用,一樣,還你那一刀,那一刀對佛來講沒有什麽作用,如風吹光,如刀割水,還是不昧因果,這就是今天的考試,這個地方沒講到,沒講到。
我們再來就是要看第六了,第六,第六還沒講完,諸位翻開15頁,15頁,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個意思是很容易了解,但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需要真的下功夫,忍辱這方面是佛所贊歎的,換句話說,我們懂得經典的教義跟教理,但是,如果不曉得怎樣在忍辱下一點功夫,那我們也是了不得力,因此,我們需要的是真實的功夫,忍辱是佛所贊歎的,因爲,在這個順、逆二境當中,你不憎惡人,就是不去恨這個壞人,但是我們平常也會碰到一些不隻壞人這方面的逆境,所以,我們也必需在種種的忍耐、種種的角度,我們要好好的下番功夫,在佛教來講,對于人能忍辱的這個叫做生忍,衆生忍耐,就是要忍受這些衆生,行菩薩道的人對于忍辱,如果不了解,沒有辦法入道,忍心辱多福,十方三世一切佛能夠入道,正因爲從忍辱下手,如果,不能忍辱的話,在《大智度論》裏面講,隻有持戒而不能忍辱的話,永遠不能入道,那是表面的功夫,忍辱非持戒苦行所能及,不是修苦行、修持戒的人有辦法跟忍辱的人比較的,所以,忍之爲德,忍耐這種德行,不是持戒、苦行能夠比的,所以,沒有分别心是真正的忍辱,佛陀對于忍辱的贊歎,分好幾個角度,第一個是人家對他的恭敬、供養,種種的順境、贊歎要忍耐而不執着,就是不能生一念的歡喜心、執着心,唉!你看!人家贊歎我,我是多麽了不起,簡單講就是不以功德自居的人,就是最大的功德,我們一般人,你罵他幾句,也許他可以忍耐,但是,你贊歎他幾句,他可能受不了,太高興了,他忘記了,如癡如醉了,第一個恭敬供養要忍耐,第二個就是人家嗔、罵、打、害種種逆境,要忍耐不能嗔惱,這是對人的忍耐,就是生忍,整句來講叫做衆生忍,第二個叫做法忍,法忍的意思就是觀法而忍,什麽叫做觀法而忍?一切法不離心,一切法不離心,要不然就不離境,心跟境就是兩種法,心就是理,境就是事相,簡單講,對于理上的你要忍,對于事相上的你也必需忍。我們從心地上來講,我們要改的有四種煩惱一定要改,第一個嗔恨心一定要改,嗔怒心一定要改,第二個憂愁,憂愁的最主要原因是來自于一個沒有訓練的腦筋,他内在裏面布滿着無明,充滿着自己的自我意識,這個憂愁,大部分的人就是患得患失,得到的人很怕失去,失去的人很怕沒有得到,所以,這個憂愁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強烈的得失觀念,這個得失包括金錢、名利、女色、男女的感情,如果,他有悟到緣起性空的道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切法了不可得,畢竟涅槃,不生不滅的道理,這個憂愁就化作慈悲,他會把憂愁自己的心,會變成憂愁衆生,唉呀!你怎麽這麽可憐!就成憐憫衆生,憂愁也是一種力量,但是,這個力量可以轉換,透過空性就會轉換成慈悲,慈悲,所以,菩薩沒有什麽煩惱,就是因爲煩惱衆生不修行,這是菩薩最煩惱的,第三個要改掉的習慣性就是悲哀,所謂悲觀主義,或是太自卑,太過自卑,比如說:跟人家挑大便就很自卑,悲哀觀意思就是看輕自己,比如說,殘障,然後就對自己自暴自棄,或者是說自己有某些缺陷就覺得人生的悲哀,學曆不夠,或者是種種的缺陷,家庭沒有什麽背景,每天抽煙、酗酒、打麻将,要不然就吸食安非他命,内心裏面充滿着灰色的思想,悲哀,所以,人應該很樂觀進取,樂觀進取,我們常常覺得我們能聽到佛法是世界上很幸運的人,這個悲哀觀就會化解掉。第四個需要除掉的就是郁悶,郁悶:就是憂郁的郁,能前有一首歌叫blue river,藍色的多瑙河,blue river,意思就是說我們人内在裏面不要充滿着煩悶,納悶的時候,我們衆生大部分的人都是不覺悟的人,他煩悶的時間走過于快樂的時候:太長,快樂的時間,追求到最後,他也會煩悶,因爲,他沒有主題,沒有主要的目标,人活着沒有目标,就是一直拼命在追求,你不相位,你好好的觀察一個人,當他坐的時候,他會覺得很空虛,他會很無聊,他既不覺悟人生,也不曉得人生的方向在哪裏,然後,他就要想盡辦法,坐着,嗯!喔!到日月潭走一走,不然,到泰國走一走,嗯!開個party也不錯,他總不會說:我來念念佛解煩惱,然後他就:嗯去打開XO喝一杯,要不然,我去燙頭發,今天燙這個頭發,反正現在閑着沒事,你注意看看衆生,他閑着沒事,他一定要找事情來做,他找事情來做,做完了就煩惱,高僧大德不一樣,你叫他坐,他坐在那裏就不動,心不動,因爲他不曉得要追求什麽,善體無生的人,他不會煩悶,善于體會無生,一切法不可得,你追求什麽東西,你所能掌握的東西,那也就是生命的真理,我愛真理,這是我唯一繼續活下去的理由,否則,你活着爲什麽,你爲什麽要活,我問你,你活着爲誰,你忙什麽,迷迷糊糊,不曉得,不曉得,如果,這個真理,你的内在沒有擁有真理,你說你活什麽,開開party/吃吃烤蕃薯、烤肉,就像我以前一樣,迷迷糊糊的念初中、高中,人家就很恭維,好學校,然後,去烤肉,就去啊支,去走一走、走一走,然後,回來戴一個随身聽,放錄音機,唱歌唱整天,回來,累得半死,也不曉得得到什麽,吃了兩片肉,結果,胃腸不适合腹瀉,然後,跟女孩子談了老半天,她也不給你碰一下,對不對?你還不敢,也不曉得在搞什麽東西,整天,走一走、走一走,無聊,現在想起來無聊派,真的是…,你不曉得在追求什麽東西,想起來真的很可憐,很可憐!以前,迷迷糊糊,噢!現在知道了,所以,我愛真理,真理是我唯五繼續活下去的理由,這是我們真正得到生命的東西,沒有擁有正理,我們的靈魂顯得更蒼白,更蒼白,沒有色彩的靈魂就是蒼白,有真理,生命多麽美好,對不對?所以,我們煩悶,那是因爲我們不懂得真理,不體悟到無生的真理,如果,你體悟到涅槃的真理,那是樂、清涼、安詳,一切的喧嘩吵雜,與我們了不得力,了不相幹,你吵,吵你的,你造業,造業你的,是不是?所以,那個時候你就發現聖人的心态,噢!原來就是這種東西,他不是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而是找一顆安甯的心境,找一顆安甯的心境,找一顆安甯的心,就是我們今天目标所追求的真理,追求的真理,法忍就是對心境上的煩惱要忍。
那麽,對外境上的忍,忍耐哪幾種?第一個寒、熱,寒冷跟熱,我們要忍耐,當我們沒有冷氣吹的時候,我們就覺得以前人家有電風扇就不錯了,當我們有一支電風扇,我們還不知足的時候,我們就告訴自己:古人哪裏有電風扇,現在一個最爛的人,都比前的皇帝好,真的,以前的皇帝聽過電話嗎?他從山海關到玉門關,或者到什麽關,那要多久的時間,那個馬,所以,要用驿馬車,一站、一站三十公裏這樣跑,這個信件跑三十公裏,傳給第二個,傳給第三個,現在到美國、到日本,00281….,一打就到日本,若像以前的馬,不就跑死,以前的皇帝比不上現在一個最平凡的人,比不上的,對不對?以前皇帝的旁邊還用幾個宮女,芭蕉扇,扇着、扇着,現在電風扇一開,噗….,以前的皇帝怎麽會想到有這麽好的電風扇,對不對?以前的皇帝跟現在怎麽比?晚上的電燈,電燈還得點老半天,還要人持火炬,整個皇宮才看得到,以前,哪裏有電燈,現在不用,咚!你叫三歲小孩子,他也會開,所以,我們如果對現在的狀況不知足,就想到古人有多苦,古人有多苦,我們的苦怎麽能夠跟古人比,你看!還當皇帝,皇帝那件龍袍,哇!以前又沒有冷氣,你說,那件龍袍怎麽穿,每天五點多上朝,有事禀報,沒事退朝,皇上熱死了,出來就趕快扇,所以說,以前的皇帝不如現在一個人,我們家裏,大家都安冷氣,安冷氣,是不是?寒、熱,我們要稍微忍耐,風、雨,我們要忍耐風跟雨,像今天的雨,我們快沒水了,水庫快沒水了,現在來得正是時候,再來,饑渴我們要忍耐,這個是外境的,再來,衰老,這個饑渴就是我們很窮,經濟上沒有經濟能力,飯吃得不好,我們要稍微饑渴,我們要稍微忍耐、委屈,再來,衰老,所謂衰老就是我們的年紀慢慢地長大,皮膚發皺,因此我們需要怎麽樣,一般人是需要保養,人外面的衰老還沒有什麽關系,最怕的是什麽,最怕的就是我們的心衰老,我們的内在衰老,我們的心理會影響到我們整個顔面,會影響到我們的貌相,所以,一個内在裏面健康的人,有修的高僧大德,他雖然年紀很大,但是,他看起來會非常的年輕,爲什麽?他内心裏面充滿智慧,充滿着智慧、充滿着歡喜,所以,他雖然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你怎麽看,也看不出來他是六十歲的人,六十歲,怎麽看都看不出來,如果以一個世間的人,四十歲的女人,跟一個四十歲的比丘尼比起來,哇!那差太多了,四十歲的比丘尼看起來皮膚就是非常好看,而且非常的年輕,當然,比丘尼不照顧自己的身體,那就沒話講,一般來講,身體很健康的一個比丘尼女衆四十歲,怎麽看也看不出來,四十歲的男衆,跟四十歲的比丘,你不相信,試試看!你站在我的旁邊看看,你老,還是我老,我不講,你知道我四十嗎?我講實在話,你怎麽知道我四十歲,所以,世間人的臉色看起來會比較成熟而且老化,修行人不一樣,修行人内在裏面充滿着歡喜、智慧,他才不需要煩惱那個東西,大不了分開,大不了沒有,他也沒有得失觀念,對不對?你跟我合不來,對不起!或是說我跟你有什麽瓜葛,那麽,就尊重嘛!你一直害我,我不報複,所以,一個同在有解脫的修行人,他沒有恨,他隻有愛跟慈悲,内心裏面充滿智慧跟慈悲的人,你怎麽樣的境界,他都沒有什麽:不受影響的。
再來就是要忍耐病跟死,所以,我們人會對死亡有一種恐懼,如果,我們對死亡的恐懼,我們一定要接受一種觀念,就不會恐懼,那就是全世界的人,每一個人都很公平,都要死,所以,你一定要接受全世界每一個人都要死的觀念,那麽,你對死亡的恐懼就會減低,誰都沒有例外,愛迪生、愛默生、穆罕默德、耶稣,包括佛陀都要接受生、老、病、死的定律,所以,不生不死唯有悟到空性的法身,所以,恐懼死亡是不對的,要恐懼生,你來“生”就一定要死,所以,忍而不執着,生忍再來是法忍,這個就是法忍,法忍就是内在跟外在統統要觀照。再來,叫做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觀照諸法緣起性空,安住在無生的法裏,無生當然就不滅,無生就是沒有得失、沒有來去、沒有增減,你想,一個人内在裏面存在沒有增減,你說他是什麽心境,現在有錢,他也不覺得增加,沒有錢,他也不覺得失去或者是減少,你說一個人心境不增不減,你就那是何等的境界,世界上什麽事情會讓他痛苦,本來不增,當然也不減,本來不得,當然也不失,現在有女朋友,也不算是增,有一天,他失去了,本來就沒有,你減少什麽東西,所以,這個不增不減、不來不支、不生不滅,哇!這種境界太高了,太高了,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我常常說:你們要是不懂這個,很簡單,觀察五十年前你們在哪裏?一百年前你又不在,所以,禅宗常常告訴我們,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是什麽,叫你參,我們本來什麽都沒有,我們現在有,是虛妄的生、虛妄的死、虛妄的老、虛妄的病,然後在生、老、病、死裏面,虛妄的打轉、執着,然後,恨、怒、忿交織,造成一種業力,藉着業力來當作我們生命的素材,我們将來藉着業跟這股力量,去創造另外一個階層的生命,另處一個階段的生命,就是因爲我們的業來當作我們的題材,如果,我們把業轉成無生,馬上就進入聖人的境界,超出三界,好!我們既然有生忍、法忍、無生忍這三種忍,生忍就是觀人而忍耐,法忍就是觀法而忍耐,無生法忍就是觀空而能夠忍耐。
忍跟慈悲是一體兩面的東西,你能夠忍耐,你就會産生無量的慈悲,一樣的,生緣慈、法緣慈、無緣大慈,我們來解釋,生緣慈就是說我們人會發脾氣,我們應該怎麽才會減少發脾氣,我們有生緣慈,這個生就衆生的生,緣就是外緣的緣,慈就是慈悲的慈,生緣慈就是我們必需以慈悲心來看十方六道的衆生,如同什麽?如同父母、兄弟,如同姊妹,這個要念zi妹,不能念jie妹,jie妹是不對的,要念zi妹,而常思與樂,就是十方六道衆生都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我們必需給他快樂,你要給他快樂,你将來就不會對衆生發脾氣,對治非理瞠,對治非理的人,他對我無理,你就想:他是我前世的父母,前世的兄弟,你什麽事情都把它想成好的,别人很對不起你,你就想:他故意這樣做,來成就我的道業,沒有他,我怎麽有今天的覺悟,繼續來學佛,哇!這一下就解脫了,一下就解脫了,叫做對治非理嗔,我們一般來講的話,對有道理的,我們可以忍耐,對沒有道理的,我們忍耐不住,現在告訴你,修行要修那個沒有道理的,那個你都要忍耐,有道理的叫做訓練,沒有道理的叫做磨練,噢!這樣就很好!因爲,我現在修行的法跟你們不太一樣,我現在修行的法就是與一切衆生幾乎斷絕來源,斷絕交往,我現在修的是這種行,因爲,我不是聖人,我不跟衆生打滾,你有問題,你來找我,而我本身不找你,我現在修的是這種随緣行,随緣,我絕不攀緣,絕不攀緣,我也不帶給衆生怎麽樣苦惱,我也不會接觸衆生,反正你有問題,你來找我,我能跟你回答就回答,跟你解決就解決,不能解決的就沒有辦法,第二個叫做法緣慈,法緣慈就是達到諸法皆空,破除我相,或者一異相,一異相就是同一相或是不同的相,一異相,因此,轉而慈憫衆生,常思與樂,這個叫做對治順理瞠,順理瞠,就是我悟到空性,可是,我們還是慈悲憐憫衆生,因爲,萬法皆空,所以,對得失、好壞、傷害、成就,這個都是虛妄的東西,我還是要保持我們本來的面目,那就是大慈大悲,既然破除我相,以及種種的相,達到諸法皆空,就是法緣慈,對治順理嗔,順理,順理就是這個道理很符合你,你懂得道理,但是你還是要對治一下,免得落入頑空裏面,無緣慈,佛是不住有爲或者住無爲,也不住過去、現在、未來的三際,爲什麽?佛知道諸緣不實,隻要….,緣就是條件構成的人生跟宇宙都不是實在的,是颠倒虛妄的,所以,無所緣,而以慈悲心能夠普緣一切衆生,使獲與樂之意,就是說保護衆生的快樂,這個利益,對治嗔恚,我們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诤訟,诤訟就互相….,诤訟,碰到沒有辦法解決的誤會、诽謗、逆境、順境,隻有一種辦法可以解決,就是忍耐加上沉默,世界上隻有這兩種美德,可以解決世界上一切的紛争,以暴制暴,那是下下策,上上策,用忍辱加上沉默,有的人能夠忍耐,但是沒有辦法沉默,他能夠忍耐,但是,他事後會呱呱叫,會呱呱叫,忍不過去,忍耐如果加上沉默,就是沒有什麽好談的,本來就沒有,哇!這個人的境界就高了,對治嗔恚,在《法華經》裏面有講,釋迦牟尼佛說:因爲提婆達多的緣故,所以…..,提婆達多常常要害佛,所以,他讓我六波羅蜜具足,他讓我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十八種不共的神通道力,成就正等正覺,廣度衆生,都是因爲提婆達多善知識,你看!釋迦牟尼佛多偉大!這個一天到晚都要讓釋迦牟尼佛死的提婆達多,釋迦牟尼佛竟然這樣講,那我們,你看看!
《法華經》裏面有一句話,我覺得這句話滿重要的,隻有二十個字而已,這句話倒是修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句子,大慈悲爲室,教室的室,我們用大慈悲來作爲我們教室,就是安住在這個地方,柔和忍辱衣,柔:溫和,忍辱來作爲我們外表的衣服,再講一遍,大慈悲爲室,教室的室,柔和忍辱衣,用柔和、用忍辱來作爲我們的外衣,就是我們要穿着柔和、穿着忍辱,諸法空爲座,座就是加一個點、一橫,然後一撇:座,然後,裏面寫一個坐,就是廣,廣的蓋頭,然後裏面加一個坐,不是加一個黃,諸法空爲座,就是你以什麽爲座?座在哪裏?座在一切法皆空,就是無所住,才是真正的座,處此爲說法,處此:安處,這個處是某某地方,處,處此,此就是彼此的此,爲說法,安住在這個地方,來當作向一切衆生說法,叫他們要大慈悲爲室,柔和忍辱爲衣,諸法空爲座,處此爲說法,來說這個法,就是你開示衆生,都必需不離這幾個角度,《華嚴經》裏面講: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你一起念瞠恨心,你所有的障礙就起來,所以,澫益大師說,世、出世間的事情,無不成于忍,無不成于慈忍,兩個字:慈悲、忍心辱,世間法也好,出世間法也好,沒有一件事情,不是用這兩個角度可以完成,那就是慈悲、忍辱,我的境界不夠,所以,我現在所修的就是遠離,遠離,這些衆生我不跟他打轉,也不跟他打交道,什麽生意人、高官顯赫,我也不會去攀緣,有錢人、沒有錢人,我也不會去攀緣,這些殘障、病苦的,我也不會瞧不起他,我現在是安住我個人的生活,認真看經典,認真用功持咒念佛,我一切随緣,我就是不攀緣,也不瞧不起别人,所以,我一直保持,我内在裏面非常安靜,過着我出家人應該過的日子,有的人是一直每天追求,我沒有,我不曉得我要追求什麽,我既不缺少三餐,也不缺少一張床鋪,我再來不曉得要缺少什麽,所以,對我内心裏面來講,我覺得我現在的年紀悟到佛法,我活得非常超越,我活得非常安靜,很知足,我活得非常知足,我不曉得要煩惱什麽,因爲少欲無爲,身心就自在。
第七覺悟,翻過來,15頁的地方,16頁的地方,第七,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這個五欲财、色、名、食、睡,過患,超過的話就麻煩,雖然是俗家人,這是指你們學佛的在家居士,不染世樂,也不會污染世間的樂,世間的樂就是名、利,女人就是愛美、化妝,是不是?每天穿着貂皮大衣、皮鞋、馬靴,男人的話就抹油、西裝筆挺,世樂就是老婆一個接一個,世間的樂,要不然,世間的人他追求什麽?不染世樂,常念三衣衣缽法器,爲什麽要常念三衣衣缽法器呢?常念三衣瓦缽法器,那個是聖人的标志,意思是一心向聖道的意思,就是在家居士常常念:唉呀!出家人三衣瓦缽法器,這是将來能夠成就聖道,衣缽是聖賢的标志,所以,要常念三衣瓦缽,志願出家守道清白,将來有因緣我們能夠發個心走出家的路線,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梵行就是持戒清淨,高遠就是超過一切的世俗,慈悲一切:慈悲一切衆生,這個五欲過患在儒家來講,他也講得很清楚,儒家來講,孔老夫子是把它分成三個角度,第一個,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就是年少的時候,血氣還沒有很定,怕的是染上女色這一關,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即其壯也,就是年紀稍微大一點,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就是年紀稍微大…,少之時就是二十歲左右,即其壯,壯大概就是從二十歲一直到五十歲,這是壯年期,壯年期,戒之在鬥,就是這個時間最會鬥毆,鬥毆就是打打殺殺,兩句話的時候,你算老幾,你沒有探聽看看我這個角頭,動不動就要讓人家死,即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等年紀大了一點,因爲,身上沒有錢,也沒有人奉養,心就會得到貪,希望得到一點,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戒之在得,所以,色、鬥、得就是儒家的思想,儒家的思想,儒家的思想三個,跟我們佛教講的…,得就是财産,鬥的話就是我們佛家裏面所講的貪、嗔、癡,貪、嗔、癡,血氣未定,戒之在色佛家裏面所講的就是男女,所以,因此色、鬥、得,差不多都包括我們佛教的一切,五欲就是色、聲、香、味、觸,有的人講财、色、名、食、睡,人爲财死,鳥爲食亡,人爲了财産而死,鳥爲了吃的而死亡,你要是打開報紙,因爲錢财的問題發生事情的,那太多了,那麽,色,在《印光大師文鈔》裏面講,色這一關,世間人無一能夠幸免,沒有一個有辦法躲過的,在《印光大師文鈔》裏面教我們觀想,觀想女人的不淨之處當作是一個毒蛇的頭,我們男孩子如果沒有辦法斷除男女的欲,就觀想:當我們男女在一起的時候,就觀想那個是毒蛇的頭,跟女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噢!那是毒蛇的頭,會咬人,那是…,這樣子慢慢的觀照,這是印光大師教我們,破除女色的一個方法,再來,就是說如果你不能吃長素,最起碼你也不要殺生,在吃的方面,我們稍微節制一下,現在人的快樂有幾個,比如說琴、棋、書、畫,如果你以前有學過毛筆,對彈琴、下棋很有辦法的,對書、對畫都有辦法的,要放下,這些不能了生死,廣化法師以前的毛筆寫得非常好,出家以後就常常在練毛筆,有一次,他寫毛筆的時候,律航菩薩,律航菩薩看到他在寫毛筆,拿起來就丢,丢掉,把它丢到好幾丈遠,說:這個怎麽能夠了生死,你每天沉迷在這個地方,從此以後,我們廣化老和尚就…,那時侯還年輕,就把着額時間縮短,該寫的,人家叫他題字,他題一下,平常他就不練毛筆,所以,有人講:師父!有人要來這裏教毛筆,您是不是願意請毛筆的老師來教大家毛筆,因爲,我聽到這個故事,我認爲随緣就好,如果我現在練毛筆來得及嗎?我今年三十九,我再練毛筆來得及?如果說,我真的不會寫毛筆,很簡單,我用三百塊去外面叫人家寫一張,看要寫多美都有,花三百塊,比如說我們要祝人家往生極樂世界,駕鶴西歸、上品上生、九品蓮花、花開見佛、死得其所,不曉得有沒有人這樣題,好了!三百塊,三百塊他就會幫你寫得很漂亮了,你還需要自己來練毛筆嗎?對不對?你以前寫得漂亮的沒話講,所以,這個還是不要,再來,要戒的就是煙、酒、賭博,這一定要戒,非戒不行,所以,我們希望學佛的男衆,叫他不要抽煙,希望你們這些男衆們不要抽煙,學佛的女衆抽煙,那真是太可怕了,女衆抽煙像什麽姿态,能看嗎?再來就是電影跟電視,這個電視、電影要看情形,比如說,我們現在有教育方面的,這當然沒有話講,就是看它可以增加我們見聞的,某些地方還是很值得的,很值得的,再來,就是運動田徑,運動田徑,上次,有一個人送了我一樣東西,我打開以後,我很驚訝!他送我什麽?送我一雙白色的運動鞋,然後,送我一件短褲,然後送我一件T恤,T恤像背心那樣,你現在想象我慧律法師穿着這三個東西,你想象看看!還送了我一支羽毛球拍子,你現在想象我在打羽毛球,跳來跳去,你看!從外面來,他若看到我在打羽毛球 他說要來頂禮師父,穿這樣又不象師父,笑死人!送我這個,因爲,他常常聽錄音帶說師父的身體不好,結果去買運動器材,買運動器材,笑死人,出家人要有威儀,怎麽講運動,所以,我這個人很保守,就是慢跑我也不敢,慢跑我也不敢,走一走可以,比如說我們出去外面走一走,繞個圈子,對不對?怎麽慢跑,慢跑能看嗎?忏公很重視威儀,我們稍微走路走快一點,忏公就會警惕我們,修行人心平氣和,不要心浮氣躁,他一直很重視威儀,你走快一點就不行,是不是?還買錄影帶來看有氧舞蹈,(英語),笑死人!所以,這個運動、田徑,你們在家居士當然可以,在家居士當然可以,我們出家人不行,這能看嗎?我光是從這裏走到那裏,這整條路都在叫慧律法師,都認識我,全部都認識我,這怎麽運動,笑死人!你說我穿那件短褲,信徒說:師父!阿彌陀佛!我不就看我自己:媽咪呀!穿這套!我會昏倒,所以,這個不适合,你們在家居士運動當然是no problem,但是,我可能沒有辦法,再來,就是打拳武術,打拳武術,以前在嵩山少林寺大概可以,因爲,山上沒有在家居士,都是出家人,以前出家人的武功,那真是很厲害,現在的出家人也不能,都住在城市,你不找人家,人家會找你,你在那裏喊得大呼小叫,笑死人!所以,打拳武術也盡可能不要,再來,就是逗狗逗雞,我們有一個在家居士,來問我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我問大家,他說他養了一條狗,是很好的什麽、什麽犬,牧羊犬,牧羊犬一隻很多錢,他說爲了賺錢,這隻是母狗,母狗,母狗爲了要生小狗,可以賺到錢,就把這隻母狗牽去配種,他問師父:這樣是不是有犯到什麽?你們的回答是怎麽樣?你認爲…,這叫做牽豬哥,牽這兩條狗結婚,你認爲呢?這個在佛教律學裏面講不可以,養狗爲了賺錢,然後去打種、配種,這不可以,所以說,我們要不染世樂,不染世樂,不要染污世間的快樂,如日月不住空,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不染世樂。
我們修淨土的人,修淨土的人,善導大師有教我們,不但白天要用功,而且晚上睡覺以前,都必需要觀想,修淨土入觀,以及睡覺的時候,應該發這個願,所以,我們晚上睡覺以前,我們一心合掌,觀想自己身體坐在蓮花上,西方三聖在前面,然後,再念佛號數十聲,然後,發願:願往生極樂世界,發這個願以後,一心正念,随即入觀,或者是臨睡以前,發願而睡,每天睡覺一定要做,記住!做往生的觀想,或者是念佛的工作,發願的時候,我們一心好好的去觀想,有的人就很感應就會見佛,有的人就會見光,至誠懇切的求,自古以來,善導大師教我們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比如說,我們佛七的時候,就教我們念:弟子某某,現在是生死的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可言,現在碰到善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這個在佛七的課誦本都有,願佛慈悲,不舍哀憐攝受,弟子某某不識佛身,就是不了解佛的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衆,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阿彌陀佛,然後,有的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因此,臨睡前應該誦偈、作觀、念佛、修定,一夜之間心神輕穩、龍天護佑,如果我們晚上起男女的惡念、邪思,就是淫欲心,我們終身,整個夜晚就心神擾亂,會損害我們的身體,我們起心動念都不淨,就會招鬼神作祟,不可不知,是說我們内心不清淨的人,鬼神會常常找我們麻煩,簡單講就是男女的欲,一定要淡泊,慢慢的去看破、突破它,智者大師說,在我們睡覺以前,我們要警惕自己,煩惱深無底,生死海無邊,度苦船未立,雲何樂睡覺,意思就是說煩惱深無底,我們的煩惱是無底洞,叫做煩惱深無底,深得象無底洞一樣,生死海無邊,我們生、老、病、死這個海,是無盡無量無邊,度苦船未立,我們現在還沒有把握臨命終能不能自在,度苦,度這個苦的船還沒有立,立就是站立的立,度苦船未立,還沒有修好,就是還沒有把握能夠了生死,雲何樂睡眠,你爲什麽一天到晚睡七、八個鍾頭呢?雲何樂睡眠,意思就是要減低睡眠不過,減低睡眠是要叫你用功修行,勇猛勤精進,攝心常在禅,勤修六度行,菩提道自然,勇猛勤精進,我們一定要攝心,好好的念佛,勇猛精進,攝心常在禅,禅就是那伽常在定,無一不定時,攝心,攝心就是妄想一起來,我們趕快觀照,趕快觀照,勤修六度行,菩提道自然,我們勤修六度萬行,菩提道自然就會成就。
再來,我們講到衣跟缽的問題,我們剛剛有念到,常念三衣衣缽法器,我們雖然不是出家人,不過,我們也要了解一下,所謂衣叫做壞色衣,或者叫做雜色衣,壞色衣,因爲佛當時在世的時候得到布不容易,不容易,所以一塊一塊的補起來,叫做割截衣,割就是割稻子的割,截就是截斷的截,割截衣,這個割截衣跟雜色衣,壞色衣就是我們所講的割截衣,雜色衣就是我們所講的福田衣,就像田一塊、一塊,一塊、一塊的田。割截衣有表法我們披袈裟表示忍辱铠,忍辱铠,铠就是一個金再一個豈,穿着铠甲的铠,就是出家人披壞色衣,代表任辱的意思,不貪著世俗樂;第二叫做解脫的幢相,解脫幢,幢就是一個巾,再一個童,解脫幢相,穿這個壞色衣表示解脫的意思,表示解脫的意思,壞色衣又叫做雜色衣,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布來得不容易,隻要不花花綠綠的,暗色的,灰色質、暗色的,都可以叫做福田衣,好象田地一塊、一塊的,人家布施給三寶,像種到福田一樣,福田衣、雜色衣又名離垢衣,離垢服:離開這個煩惱,就是你披了袈裟,你就是要脫離煩惱的境界,第四叫做無垢衣,無垢就是沒有雜染,無垢就是沒有煩惱,所以,很多從色、從相來立名都不太一樣,所以,我講的,你把它寫下來,底下講的統統是一樣,第一個壞色衣就雜色衣,又叫做割截衣,又名福田衣,又名離垢衣,又名無垢衣,六個名相都是一樣的道理,出愛人所披的袈裟,壞色:壞色衣,割截衣,割了,一段一段的割,補起來的雜色衣,雜貨店的雜,雜色衣,又名福田衣,又名離垢衣,又名無垢衣,所以,這些都可以稱爲出家人的袈裟,出家人的袈裟,這個色要用壞色,雜色,灰色、土色、咖啡色、青色、黃色、或者是混雜色:如法,質呢?不要用動物的,棉、麻、化學纖維,這個都可以,不如法的就是用絲、綢,這些動物的東西就不如法,袈裟我們一定要分清楚,同學們!像我們這樣穿的這種東西,師父身上穿的衣服,黃色衣服,這是中國人的東西,這個叫做羅漢短褂,羅漢衣,是不是?我們平常穿的是羅漢衣,再來就是短褂,再來就是長褂,這個是中國的東西,是指袈裟,這個東西,現在我們讨論的袈裟,隻限制這種東西,師父身上披的這個袈裟,而不是讨論這種東西,不是讨論這種東西是什麽顔色,而是讨論這種東西,你要分清楚,佛陀在世是沒有這有種東西,這是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我們在泰國的出家人,爲了區分泰國跟中國的出家人,在泰國的分别,所以,在泰國;中國的出家衆要穿一件黃色的在裏面,在泰國沒有穿,裏面都打赤膊,裏面都沒有穿,讨論袈裟,這個記住!這個才是袈裟,記着,我們讨論的是這種東西,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師父您的怎麽是黃色,袈裟怎麽是黃色,這哪裏是袈裟,現在讨論的是這具,知道嗎?壞色,雖然你們不是出家人,但是,你一定要認識,一定要認識壞色,壞色就是說,所謂的壞色就是顔色比較暗的,比較雜色、灰色、土色、咖啡色,像師父這個叫做咖啡色,咖啡色,青、黃、赤這個都可以,不如法的就是青、黃、赤、黑,就是大黃、大青、大赤、大黑、大白,大白這個不可以,或是綠色、橙色、紫色也不可以,或是亮光之布也不可以,亮,有亮光的、反光的,反光的也不可以,以前我看到一個比丘尼,穿着長衫,哇!那件像布袋戲,金光閃閃,金光閃閃,絲從裏面透到外面,多像歌星,你知道嗎?歌星穿亮片,亮片的,我看到這個比丘尼,她到底是真的出家人,還是假的出家人,弄不清楚,連最基本上的東西,她都不懂,我又不敢問她,她是真的還是假的,要不然,如果是真的比丘尼,她怎麽會穿這個一閃很亮的衣服,這又不是歌星,歌星一穿的話,短袖的對不對?然後,把這個地方剃光,剃光,歌星這裏都是normal(臺語無毛的諧音),沒有毛,是不是?然後穿這種東西,比丘尼不應該穿那種衣服,壞色衣,再來就是不可以用絲、綢、毛織品都不可以用,亮光的料也不可以,所以色跟質,質不可以用動物的,色應該用壞色衣,我指的是袈裟,我們現在包括我們的短褂、長褂,也不應該用這種衣服,也就是亮光版的亮光衣,壞色衣分三種,意思就是袈裟有分三種,袈裟有分三種,諸位!你們翻開後面的,先翻開後面的29頁,29頁的中間,[出家衣缽],[衣],看衣,[安陀會],安陀會,安陀會翻譯成中文叫做中宿衣,中間的中,住宿的宿,又名通稱五衣,就是五條,五條,五衣又名安陀會,所以,你們在安陀會的旁邊,就寫個:五衣,做什麽用?作務用的,作務就是說我們要刻苦、要耐勞、要工作的時候,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也沒有這種,中國裏面的衣服,隻有披一件袈裟,這種工作用的袈裟叫做五衣,叫做五衣,就是五條長的,五條短的,再來,[郁多羅僧]:七衣,七衣,又名七衣,七條,郁多羅僧叫做什麽?叫做上着衣,上着,上面的上,着就是穿衣服,執着的着,念zhao,上着衣又名七衣,這做什麽用的,做修行用的,持誦、禮拜、念佛:修行,平時修行,早、晚課用的,郁多羅僧:七衣,[僧伽梨]就是我們所講的入衆衣,意思就是說大衣的意思,弘法、利生、要見國王,就像我們今天所講的,僧伽梨就是我們所講的紅色祖師衣,紅色的祖師衣,衣就是三衣,一[缽],缽翻譯成中文叫做應[量器],應量器,好!再來,我們一定了解,出家 跟在家不太一樣,出家叫做袈裟,在家叫做缦衣,這個缦衣,兩種人可以穿,第一個沙彌跟居士統統要穿缦衣,比如說有受五戒、有受菩薩戒或者是受沙彌戒,一律穿缦衣,爲什麽沙彌也穿缦及,因爲不在僧數,非似福田,不是僧數,不列入僧數,不受比丘戒,隻有受沙彌戒,不入僧數,還不是真正的出家人,意思就是說如果你隻現沙彌、沙彌尼相,一生一世不去受三壇大戒的,還不算是出家人,不在僧數,所以,沙彌沒有結夏安居,沙彌沒有結夏安居,結夏安居也不算戒臘,所以說,一定要去受三壇大戒,受比丘、比丘尼戒,才是入僧數,缦衣又名禮忏衣,禮忏:頂禮的禮,忏悔的忏,又名禮忏衣,跟袈裟的色是一樣的,但是,因爲缦條不是割截,割截是一塊一塊的方塊形,所以,你看出家的人衣服是…,袈裟是一塊、一塊的,打開來看是一個田字、一個田字,福田衣嘛!那麽在家居士的,你們看你們的衣服就沒有這樣子,你們看你們的缦衣就沒有,有很多在家居士來皈依以後,我跟他命的法號叫做依淨,然後,自己寫信來,叫做釋依淨,你這是不是笑死人了,很多,幾乎,現在收到的信,包括郵政撥,至少收到幾十個人都自己加一個釋,這個不如法,還有寫信來給師父,也不寫姓是什麽,就寫法號,你想想看!法號那麽多,我的徒弟幾十萬,寫一個法號,你說我知道你是誰?我又不是電腦,所以,這個很不适合的,很不适合的,寫給師父應該用俗家的名字,如果,你要寫法號,底下就寫某某法號,所以,後來沒辦法,他寫信來也不能回,不曉得他是誰,隻寫法叫,很糟糕!這個真的很糟糕!所以,這是不懂,不懂,自己加一個釋,釋,這樣很糟糕!還有的人不太懂,大家同拜一師的,叫出家人叫師兄,這不可以,在家居士叫出家人,一律稱呼法師或者是師父,不能稱他師兄,因爲你是在家,怎麽可以稱出家衆是師兄,僧俗有别嘛!所以,有一些道場,我們去外面看在家居士,突然叫出家衆叫:師兄!師兄!奇怪了!師父也不講,我們也不敢講,我不敢講,我這個人很奇怪,不敢糾正人家的過錯,這個很不好,但是也沒有辦法,因爲,你糾正他,他又不高興,等一下又在後面诽謗我,說我自作聰明,你多行,你自己顧好就好,還管别人,好、好…,安靜、安靜,就這樣子,中國佛教會也沒有這樣規定,對不對?我們這裏是正信的三寶弟子,不能連最基本上的東西你都搞不清楚,不是給人家笑掉大牙嗎?
再來,袈裟有五德,有五德,袈裟有五德,有五種功德的意思,第一、四衆弟子對袈裟生一念尊重心,必于三乘授記,三乘授記意思就是說,必定将來成聖果的意思,四衆弟子哦!包括出家、在家,你隻要尊重袈裟,所以,我隻要一念尊重,必定授記成佛,意思就是說你隻要尊重袈裟,我已經告訴過你,出家人有修沒有修,你向他頂禮,至少他有一件佛陀留下來的袈裟,對不對?你頂禮他就等于頂禮袈裟,頂禮他的袈裟;第二、人跟鬼神,如果得到袈裟少分乃至四寸,福報就夠,飲食就充足,能夠得到袈裟,意思就是你隻要出家,有一件袈裟你就不會餓死;第三、如果在軍陣當中有袈裟,你尊重恭敬,打仗就常得勝利,常得勝利;第四、看到袈裟歡喜的人,他必定具足正見,離諸邪念,披袈裟的人有尊貴,著者尊貴,披過袈裟的人能夠滅諸罪惡,所以,你不要看短期出家七天的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第五、人天寶幢相,就是人天師表,必定要披袈裟唯是福田。
再來袈裟有十種利益,袈裟有十種利益,第一、菩提上首,菩提上首就是說你将來一定會成就佛道,
|
|
|
|
|
|
|
|
9#
樓主 |
發表於 2012-7-31 19:41:14
|
只看該作者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九集
菩提上首就是說你将來一定會成就佛道;第二、衆處人天,就是着袈裟處,人間、天人都必需恭敬他;第三、父母反拜,你披了袈裟,雙親都要向你頂禮;第四就是師子舍身,所謂師子舍身就是說,比如說我們要動物,動物,衣服隻要披在動物身上結個善緣,死了以後,必定成人,碰到袈裟,畜生碰到袈裟;第五、龍披免難,龍,這個龍,是我們出食的時候常常念: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衆,羅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滿,這是有典故的,佛在世的時候,大鵬金翅鳥常常吃龍,吃龍子,沒有東西吃,吃龍,龍痛苦不堪,出來的時候被大鵬金翅鳥,每次都吃掉,龍就向佛陀哭訴,向佛陀哭訴,唉呀!大鵬金翅鳥每次都吃我的子孫,這樣龍會滅種,佛陀就賜予袈裟,披在龍的身上,表示….,大鵬金翅鳥一看到佛的袈裟在龍的身上又不敢吃,大鵬金翅鳥就餓了,對佛說:佛陀啊!您叫我不能吃龍,我現在肚子餓了,您 不讓我吃,我會餓死,怎麽辦呢?佛陀說:那我叫我的徒弟們在吃飯時候就施食,就施食,施食給你,所以就念: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衆,羅殺鬼子母,甘露悉充滿,唵穆力陵娑诃,唵穆力陵娑诃,唵穆力陵娑诃,就是這個,這是出食的偈子,就是遍食,龍披免難;第六、國王敬信,披上袈裟的時候,國王要尊重他;第七、衆生禮拜,衆生頂禮就頂禮那件袈裟;第八、羅刹恭敬,你有修沒修,你披上那件袈裟,包括羅刹都必需要恭敬,那是佛制的;第九、天龍護佑,天龍,龍天護持,天龍就是天龍八部;第十,得成佛道,得成佛道。所以,因此能夠想要出家的人,當然是好,最好的。
衣講完,我們來講缽的問題,這個缽,瓦缽,就是這個質是用瓦做的,梵語叫做缽多羅,翻譯成中文叫做應量器,應量器,就是你食量大的,拿大一點的缽,食量小,拿小一點的缽,食量更小,那就拿更小一點的,應量器,從三個角度來講缽的問題,缽就色(顔色)來講,要用赤色,要不然要用黑色才如法,赤色或者是黑色的缽,這個才如法,不用青色,不用黃色,也不用白,不用紫色,不用綠色,不用橙色,也不可以畫山水鳥,不可以彩繪,不可以,這個缽的體一定要用兩種做成,第一個用鐵,要不然用瓦,鐵質或者是瓦的質,不能用金、銀、銅,不可以,或者是用玉,翠玉,一定要用鐵或者是瓦,再來就是量,就量的角度來講,應食量,應你的食量,不大不小,适應的食量,所以,這個缽是分三個角度,色是赤色,要不然就要黑色才如法,缽的體,要用鐵或者是瓦,缽的量,就是自己選擇,不大不小,禅宗裏面,終日穿衣,不着一絲縷,終日吃飯,未嚼一粒米,表示他們的境界很夠,他不貪求這些境界,終日穿衣,未着一絲縷,終日吃飯,未嚼一粒米,沒有嘗到一粒米,就是衣味,他都是這樣子的灑脫自在,古來的出家修行人,就比較麻煩,以前的出家修行人,身上要帶很多東西,比如說香爐,帶錫杖、帶念珠,還有澡荳,澡荳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肥皂,帶瓶缽、帶三衣、帶楊枝、帶坐具,帶濾水囊,濾水囊就是以前走到哪裏要喝水,怕水有蟲,過濾使它沒有蟲,手巾、刀子,還有鑷子、火燧、繩床、經、律,這個就是讓大家了解一下,念一下就可以了,器,佛像,佛菩薩形象,在《梵網經》裏面講,菩薩行頭陀的時候,此十八種物常随其身如鳥雙翼,現在就不必這樣子,現在大部分是三衣一缽。
還有我們每天唱的,敲敲打打的我們稱爲法器,法器,其實,這個法器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法器就是堪行佛道謂之法器,堪行佛道謂之法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裏面講,女人垢穢,非是法器,在《法華經》裏面講,女人全身不清淨,不堪成爲法器,表示女人的業障比較重,末法念佛沒有差,末法女人垢穢,但可以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所以,女人的煩惱比較重,比較重,感情也重,什麽事情婆婆媽媽,不能了斷,這是女人的心,男人不一樣,當然這是指平均,不是每一個人都這樣子,平均來講,男人做事情比較有魄力,女人的話,娘娘腔比較沒有辦法,二祖慧可師見到達磨,達磨不甩他,然後二祖慧可就斷臂求法,達磨大師說:嗯此是法器,付予衣缽,這個就是法器,再來,我們寺廟常用的,比如說,楗槌、打闆、鍾、磬、木魚、鼓,這些是事相的東西,都會發人深省,比如說扣鍾,扣鍾,扣鍾的話,就破生死長夜,生死長夜,扣鍾偈,如果很認真的念,鬼神都會感動,都會感動。再來,我們常常提到降龍伏虎,其實這個有事相跟理,龍在經典裏面講,龍,淫心太重,淫心重的人,他會變成龍,以前,有一個比丘尼,在《菩薩戒會本》裏面講,以前,有一個比丘尼,在僧伽藍裏面犯淫戒,犯淫戒,她感得焦沙燒身,就是變成龍,龍,全身是龍,變成龍的鱗片,每到天氣熱的時候,蟲都會跑進去裏面,癢就抓,痛苦不堪,這是龍性最淫,淫性比較重的人,會堕入龍,龍雖然是畜生裏面比較有福報的,但是很苦,很苦,龍,每天都有小蟲跑進去吃它的肉,龍也可以化作人形,福報算是很大,但是,龍性最淫,因此,降龍意思就是要降淫,意思就是說我們男女的淫,一定要降伏,不降伏淫性的話,那我們的生死難了,尤其是出家修行人,或者在家居士真的要修行,這個要降,所以,以一個修行人來講,這個不斷是非常難修行,所以,降龍,虎性是嗔:嗔恨心最重,伏虎就是要伏掉嗔恨心,暴:暴烈,暴:嗔恨的心理,所以,這個降龍伏虎,其實是降伏你的内在,如果,用一句比較得體的就是降淫伏嗔,降伏你的淫的念頭,伏這個嗔恨心。
出家,這個出家就要看大家了,看大家,你們是不是真正的肯出家,出家有分好幾種,所謂心出家身不出家,就是一個在家居士,他内心一心一意想要出家修行,可是身體沒有辦法現出家相,有一種是身出家心不出家,身體剃個光頭,心戀五欲六塵而不修行,很可惜!這種人最可惜!現個出家相,可是不修行,内心裏面眷戀着五欲六塵,這很糟糕!身出家心也出家,這是真的出家人,現出家相以後,内心裏面充滿了智慧,知道五欲六塵無一可得,心也出家,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這當然是業障的凡夫,所以,佛制出家、在家兩部,要修梵行的,專精出世法的,接續佛祖傳承正法的,就是出家由僧來主宰,出家人,大部分以前都建在山林道場,自利利他解行并重,宋仁宗皇帝有贊僧賦,詩詞賦的賦,一個貝再一個武,武力的武,叫做賦,贊僧賦,因爲,這個比較難,不過,我可以解釋一下,文字你不必知道,但是,我知道宋朝的仁宋皇帝,他怎麽樣地仰慕出家的生活,夫世間最貴者,莫如舍俗出家,世間最可貴的,莫如舍俗出家,若得爲僧便受人天供養,你隻要剃度出家,便受到人天的供養,作爲如來的弟子,爲先聖的宗親,先聖這宗親就是以佛陀當做親戚,你們的親戚是跟個皇帝做親戚就不得了了,跟個什麽高官顯赫的人做親戚就不得了了,我們跟誰…,出家人跟誰做親戚,跟釋迦牟尼佛做親戚,人家問你的祖先是誰?我們的祖先釋迦牟尼,聽起來差點昏倒,我們的祖先是釋迦牟尼,沒有釋迦牟尼怎麽有今天的袈裟呢?所以,鼓勵人家好好的認真出家修行。
再來,我們出家、在家總是要懂得一點戒律,懂得一點戒律,懂得一點戒律,才不會落入外道,否則的話,我們要背負一切的因果,我們學戒律,第一個,我們要厭離有爲,今天,你爲什麽要學戒律,因爲,這些有爲法的造作都是生滅法:煩惱的根本,我們最重要的目的要厭離,厭離就是讨厭這些生滅法的東西,求證菩提,第二就是求證菩提,學律要求證菩提,你學律的目标是什麽?證大菩提,學律的最終目的,要悲憫衆生,說法度衆生,弘一大師說:學律的人,就是學佛的人,有兩種事情要注意,第一個就是律己,就是自己一個人住的時候,慎獨,還是要注意自己,律己要嚴,第二要慎言,謹慎的慎,就是講話要誠實語,就是把自己戒得比較嚴一點,對衆生稍微寬恕,所以,律己要嚴,待人要寬,就是這個道理,約束自己稍微要嚴格一點,對待衆生要慈悲一點,慎言就是講話要注意,我常常說:講話是一種很高的藝術,我希望大家要好好的學習講話,如果,講話講得不得體,那真是很糟糕!戒又稱爲毘尼,又稱爲屍羅,又稱爲波羅提木叉,不太一樣,翻譯成毘尼的話就是律的意思,叫做屍羅,就叫做戒的意思,叫做波羅提木叉,叫做别别解脫,也叫做處處解脫,意思不太一樣,通達二部律稱爲律師,通達單部律稱爲戒師,通達比丘戒叫做戒師,通達比丘、比丘尼戒,這個叫做律師,所以,比丘尼隻能通達一部戒律,那麽,就是戒師,比丘尼隻能稱戒師,不能稱律師,律師是要給人愛傳戒、授戒,而要通達比丘、比丘尼戒,名叫做律師,女衆不能閱讀比丘戒,隻能閱讀比丘尼戒,所以說,律師隻有男衆有,女衆隻能稱爲戒師,波羅提木叉叫做别别解脫,就是你持一條戒,你得一條戒的清涼,你持一條戒,能得一條戒的解脫,别别解脫或是處處解脫,處處解脫,所以,戒是如抓賊,你要先抓到這個賊,定如縛賊,就像把它捆綁起來,慧如殺賊,賊就是煩惱的别名,所以,第一個要先持戒,如捉賊,定就像縛賊,一個糸再一個尃,捆綁的意思,慧就像殺賊,戒有大用,我們因戒生定,因定才能發慧,所以,嚴淨毘尼,宏範三界,就是你如果要做人間的導師,第一個,你要嚴持你的戒律,毘尼藏者是佛法壽,就是佛法如果要繼續傳下去,都必需先持戒律,戒律不持,佛法也沒有辦法,所以,毘尼久住,佛法久住,毘尼就是戒律,戒律要弘揚、要久住,佛法才能長存,所以,每年我們傳三壇大戒,就是弘揚戒法,所以,傳戒的人功德無量,一般來講,都是受持八關齋戒,八關齋戒總是好的,總是好的。
現在諸位看看26頁,看看26頁,26頁的中間,[忏],從左邊看起,你要[覺]悟,你才能[破惑],破迷惑,覺悟的人就會停[止]造業,就可以[轉業],到最後停止造業,心得清[淨],就會[離苦],你要破惑、要轉業,一定要靠着兩種因緣,第一個要[親]近善[知識],還有[遇法]因[緣],這個遇法因緣就是要碰到正知正見的法師,還有一個道場才有辦法,換句話說,親近善知識,還有遇到法緣,弘法的因緣,這個不容易,所以,諸位有了善知識或是弘法因緣的道場,千萬不能失去,世間最大的不幸,不是失去金錢,而是失去佛法,而是失去善知識,這是世間最大的不幸,[凡夫罪苦:貧苦],[現]在的[果]報很[苦],再來,[多怨]就是[惑],[結惡]就造[業],[現]在的[因]又感得[将來再果],[布施種類:财]物布施,[除貧苦,欲勾牽,]意思就是說我們要讓一個人學佛,要先用财物來布施,他沒有錢,我們先幫忙他度過難關,他解除了貧苦,三餐吃得飽,心情穩定,他就有心情來學佛,這個叫做先以欲勾牽,再令入佛智,所以佛教裏面常常講,先以欲勾牽,就是先用衆生的欲望,他希望什麽,他想得到什麽,比如說他想得到錢,給他,他想得到這分友誼,你給他,然後,慢慢引導來學佛,财物布施可以除貧苦,也是一種先以欲勾牽,再令入佛智,再令入佛智才是我們的目标,如果,你不先以欲勾牽,他就沒有因緣來學佛,所以,有時候送人家錄音帶、錄影帶,送佛書或是拿大悲咒水給人家喝,也可以結到善緣,人很奇怪,一個人隻要喝到大悲咒水,他就跟佛法有緣,跟佛法有緣,如果,我們在家裏放念佛佛號的錄音帶,他不聽,他說:吵死了,把它關起來,也有功德,因爲至少他知道你在念阿彌陀佛,贊歎、诽謗都有結到這個緣,所以,我們有加持大悲咒水,不管你家裏有沒有信仰,你拿兩瓶放着,你怎麽知道,礦泉水給你喝,他怎麽知道裏面是念什麽東西,總不會對他下毒,他喝下去就有希望了,這是好辦法,真的,先結個善緣,[法:除多怨],可以[入佛智],有法就有智慧,有智慧的話就可以除掉怨恨,就可以入到佛智,[無畏:除結惡],除掉結這個惡緣,先以[欲勾牽],這是[權]巧方便,衆生需要這些财物布施,或者是法布施、或是無畏施,這個無畏施就是令衆生不恐怖,實實在在,[實]就是最後的目的,就是要讓他入佛的智慧,[布施對象:][衆生]或者是[怨親],衆生,以我們的[真性],以我們的本性來看這些衆生,隻要我們本性用慈悲心,所以看到的就是[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不念舊惡就是說我們不念過的種種惡,也不憎恨這個壞人,[我應]該[作],爲什麽?沒有惡也有所謂的恨,不恨惡人,衆生不一樣,衆生是[惑],迷惑颠倒就[多怨],造[業結惡]緣,[苦]就受苦、[貧苦],怨親這是意識形态所分别、所見的,其實對我們愈壞的人,俞能夠成就我們,能夠激發我們動心忍性,所以,我們[有憎愛],[我]們[應]該好好的[警]惕,我們[有厚]彼[薄]此,我們應該好好的警惕自己,[情識分别所見,]不是憎愛就是厚薄,厚就是對某些人比較好,薄就是對某些人比較不好,[五欲]呢?五欲就[色聲香味觸,财色名食睡],五欲如果[過]的話,就是[啓邪]惡的[心],[污]到[真理],[患]的話,就[損]我們的[德行],[喪]掉我們的[志氣],[敗家亡國,戕身害道],五欲過患,諸位還是好好的節制一點,好好的節制,少欲無爲,[菩薩]有[二種],一種是[出家]的菩薩,要[紹隆佛種],他需要[威儀莊嚴],所以,戒[律在俗:度衆方便],[同事]就是說站在同一個角度,同事就是說跟有家相處在一起比較[方便],所以,俗家人,你跟人家相處在一起比較方便,度衆生也比較方便,戒[律]威[儀許寬],比如說,你們可以跑到電影院去看電影,你說我跑去電影院看電影,你看,這像什麽,所以說,你們比較方便,什麽地方都可以去,菩薩二種,[戒相]就是[節、斷、開、遮],這個節就是屬于在家居士的,應該比較節制一點,這還可以,斷的話就是說什麽事情比較嚴格一點,什麽事情可以開緣,什麽事情….,遮就是停止,戒相簡單講就是開、遮、持、犯,節就是節制一點,斷就是根本連一點都不可以留,出家的衣缽已經講過了。
[出家的種類:身出心不出,][心出身不出,心身俱出,]這個[家],出世俗家隻是形式,剃度而不修行就像這樣子,出了世俗家來到僧團裏面也隻是一個形式,世俗家爲什麽講形式,因爲它是緣起的、短暫的、緣起性空的,不是[真實]的,[欲塵家]就是财、色、名、食、睡,到最後真的要出[三界家],就是所謂的六道輪回,這才是真實的。
30頁,[梵行:身業、口業、意業,][三業清淨]就是[梵行,][嚴持不犯]就是所謂的[高遠,][不犯不害]就是所謂的[慈悲,]不犯戒也不殘害衆生,不犯戒就能自利,不殘害衆生就可以利他,梵行高遠,我們講到第七覺悟的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我們講到梵行高遠慈悲一切,這個守道清白就是我們所講的持戒清淨,所作所爲都是趨向菩提,哪一種人才能講守道清白,就是不雜名利之心,不雜各利之心才能稱爲守道清白,如果夾雜着名利心,不能算是守道清白,所謂梵行高遠是隻有求佛果,其它一無所求,也不求聲聞,也不求緣覺,但求無上道,這個業本來無自性,必假因緣而生,緣雖然很多,兩種緣,第一個就是心,起心動念,第二個就是境界的緣,我們有内在的煩惱和欲望:情識,藉着外在的誘惑,因此,讓我們連續地造業,他不曉得境界是由唯心所造出來的,因此,忘記有一個我,有一個境界可追求,因此,構成這人業,我們假設能夠在心,或者是在境方面,稍微用功,透視一下,業本身就不存在了,我們的煩惱存在,但是,我們修行的第一個步驟,能夠讓境界消除,造業的機會就會減少,簡單講,凡夫沒有辦法控制這具情緒、這個欲望,先控制境界就是掌握這個因緣,掌握這個因緣,修行的第一個步驟,掌握這個因緣就好持戒,譬如說,歌廳、舞廳我不去,賭場我不去,這個是可以控制的境界,壞的朋友我可以不交,我們的心沒有辦法,像聖人一樣的無所住、無所執着,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境界來依止,所以,一隻小鳥都要選擇一個窩,何況是我們修行人不選擇一個好的環境來修行?凡夫沒有辦法像聖人一樣的有境、無境沒有什麽差别,凡夫的境界會差很多,久而久之就被同化,就被薰習了,再來,境界慢慢深厚了,有境,沒有關系,我們用無心,第一個境界就是遠離,第一個修行步驟就是遠離境界:惡緣,先掌握住這個,第二個掌握住無心,我們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境界,我們掌握用無心,所謂無心就是說放下得失,放下利害,放下執着,放下情或者放下欲望,放下這些不滿,或者是這些虛妄、夢境的讨論,放下一些不必要的追求,所以,但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簡單講,第一個能夠掌握住境使離惡緣;第二個要掌握住心,心如何掌握?就是無心,能令一切境現前都無心,無心就沒有得失,就沒有貪、嗔、癡念,你了解這個都是唯心所造,内在裏面就有了定跟智慧,最高的境界就是無境也無心,無心的意思就是境界現前,跟沒有一樣,沒有差别,無心就是什麽境界來,我也不戀着,一塵不染。所以,凡夫大部份都是有境、有心,有了這個境界,而有了這個追求的心,我們要在這個“無”上,下一點功夫,無就是卻二性,無就是放下二性,比如說,空、有對立,男、女的對立,得、失的對立,連空的觀念也要空,連如夢幻泡影那種觀念也要舍,所以十方三世一切佛,因爲有一個無字,就是舍兩邊而能成佛道入涅槃,舍有爲、無爲對立,舍空、有對立,舍陰、陽,舍天、地,格物,我們現在談到的,想要在事相上下一點功夫,第一個就是要先遠離塵境,遠離這個塵境,就可以舍除這個妄心,所謂的格物,這個格就是去除,以前,我們念高中的時候有格物樓,有緻知樓,我們始終弄不清楚格物是什麽意思,簡單講就是淡泊,你要淡泊名利就可以發現緻良知,你的良心、你的内在的東西,最高的境界叫做心境雙亡,心境雙亡就是觀心、境都空,當下一如:格物之理,衆生能夠成道、不能成道,在凡夫位裏面講,沒有辦法講一如、講不二法門,譬如說《維摩诘經》裏面講的,淫、怒、恚當下就是戒、定慧,淫就是男女,怒就是發脾氣,恚也是大怒恨的意思,當下就是戒、定、慧,意思就是了解不二法門的人,這些如如不動的本性、自性并不離開我們這些煩惱,可是,凡夫沒有辦法,凡夫應該用一個字來修行,那就是轉,轉動的轉,這個貪心,比如說我們貪求金錢,我們貪求名利,我們貪求男女,我們現在把它轉成大慈大悲,我貪求佛法,沒有關系,我貪求拜佛,沒有關系,我不夠精進,雖然 也是用一個貪字,不過,這總是好的,貪結善緣也對,所以,欲望本身不是不好,因爲我們把欲望,長時間以來都是醜陋化的名詞,所以,我們對欲望本身來講,都把它想成一個不好的,其實欲望本身是人類生命的原動力,看你走正的欲望,還是走邪的欲望,如果說我貪求供養那就不對,但是,我貪求結善緣,人家施舍一百,我施舍一萬,來啊!對不對?你施舍一萬,我施舍一百萬,這個算是…,如果用貪來形容也對,但是,這種貪卻是沒有關系,如果,這樣形容的話,佛就是最貪的人,貪什麽?度無量無邊的衆生,還不夠,還要再度,但是,佛本身當然沒有這種念頭,是說你一定要用貪來解釋,就把貪轉成大慈大悲的行動,那總是好的,嗔,我們發脾氣,我們内在裏面發脾氣,把這個發脾氣的能力,運用在大行、大願,拿來修行,你願意發大脾氣,你有時間發脾氣,有那個體力、精力來發脾氣,幹脆用這個力量來修行,大行、大願,所以,我們人應該學慈悲,這個慈悲,我們每一個人都聽了幾百萬遍了,可是碰到境界慈悲不起來,慈悲不起來,這個慈悲就是一個忍辱可以解釋,一個忍辱可以解釋,所有的慈悲都包括在忍辱行裏面,有了慈悲心,這個慈悲心充滿了内在福報就大了,爲什麽?一個人慈悲,他的内心裏面充滿了仁厚,充滿着和諧,福就常随其身,所以,忍辱多福,有忍辱的人,他的福報就大,忍辱多福,所以,有慈悲心的人,内心充滿着,從面相也可以看得出來,一個人内在裏面修慈悲忍辱的人,一看就會很清楚,一個人内心裏面充滿智慧的人,他的眼神就會很亮麗,一個人殺氣騰騰,你一看到他好像是窒息的感覺,窒息的感覺,人雖然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以鬥量,不過,一個人内心充滿忿怒、恨,他的眼神就可以看得出來,眼神,全身你都可以化妝,都可以抹什麽粉,兩個眼神你沒有辦法抹粉,你的眼神抹什麽粉,所以,人的修持,眼神可以看得出來,所以,慈悲總是好的,慈悲有什麽好處?第一個,福常随其身,第二個卧安,就是你睡覺的時候,你覺得很安詳,何以故?爲什麽?因爲,你不結惡緣,你傷害衆生,衆生就不傷害你,第三,當你醒過來的時候,你心安理得,因爲,你慈悲衆生,第四,你内心充滿了慈悲,你晚上就不做惡夢,你做惡夢,你也不會去傷害衆生,是不是?因爲,你在白天,你就不會去殺人放火,你内心裏面就不會充滿着恨,當你臨命終轉世的時候,你也沒有殺的業,第五就是天人衛護,當你慈悲的時候,這些鬼神、天龍八部,也會欣賞你,再來就是人人愛敬,人人愛敬,再來就是内心裏面充滿着慈祥而不毒害,第八,因爲你造惡業,所以,你不會面臨刀兵劫難,刀兵劫難,第九,水不上侵,水不上侵,水,也不會碰到水災,有福報的人,也不會碰到火災,火也不會侵略,也不會侵略,有的人一出世的時候,就會碰到這種災難,碰到戰亂是很可憐的,很可憐的,我昨天看到林青霞主演的,秦漢主演的,我是看閉路的,我始終感覺到就是說這些寫作的人也很了不起,但是,他們寫不出這種超越的思想,它是描述一個大陸的作家,大陸的作家認識了,認識了,認識一個男孩子,這個男孩子,兩個人在戰亂就談起戀愛,那種父子要遠離,還有那種男女的感情,那麽深愛一個人,那兩個人本來是要一起離開的,結果,被人群擠得沒辦法,本來是手拉手,後來就擁抱,抱起來,一直抱起來、抱起來,抱得很緊,我們也是看得很過瘾,抱得很緊,噢!一直過來、一直過來,本以爲兩個人可以一起上船,聽清楚,上船哦!結果一擠,擠開來,沒有辦法!林青霞主演的,就拼命一直哭,哭也沒辦法!男朋友是秦漢主演的,就被擠,擠上船,到船上….,然後擠上船,我這個國語應該很标準才對,然後,就一直哭了,那種可以感受得出來,那種很痛苦,可能感受出來,這兩個人明明要一起逃難,結果,被擠開來,人太多了,沒有辦法!他一直叫:少華!少華!沒有辦法,人太多了,你看我,我看你,就在眼前而已,就是沒有辦法!人太多了,唉!逃難那種亂,那是很可怕的,所以,前世是造業的人,你就會碰到戰亂的因緣果報,戰亂的因緣果報,所以,我們的感觸良多,世間人沒有辦法解釋這個的,後來,事隔四十年,它上面寫:事隔四十年,兩人人都老化了,老化了,老化,秦漢化妝得很像,化妝術實在很行,化妝得太老了,然後,去大陸,回去看看大陸,找林青霞主演的少華,都已經死了,死了,然後講了很多感慨的語言,所以,電影裏面,它所能描述的東西就是人生的悲、哀、恨、離、合,随着愛、離、别、恨的這種交織着,可是,人的命運自古以來,總是循環在這種情緒裏面,沒有辦法解脫,總是循環在這種情緒裏面,所以,我們人生生世世都是活在一種同一幕的電影,隻是扮演的角色不一樣,我們每一生生世世都是扮演着同樣一幕,就是生、老、死、别,可是沒有一個人覺悟,隻有佛陀覺悟,再來,假設說你們内在裏面充滿了慈悲,盜賊不侵,因爲你沒有種惡緣,最後一個就是死生梵天,往生…,死了以後到梵天,當然,我們念佛的話就往生極樂世界。
再來,就看第八個覺知.,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我們的生死….,熾然,:一直燒着我們,苦惱無量,我們的煩惱沒有停止過,我們應該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這個大乘就是所謂的摩诃衍,摩诃衍,摩诃,摩诃薩那個摩诃,衍就是行中間三點水,雙人旁,跟行的右邊分開來,中間加三點水,摩诃衍這個衍字,翻譯成中文叫做大乘,大是對小講,乘是運載,小乘自己有修行,他就灰身滅智,就脫離三界,他不度衆生,能夠令一切衆生開大智慧名爲大乘法,《法華經譬喻品》裏面說,如果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或者是求十力、四無所畏,能夠憫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這個叫做大乘,菩薩求此乘叫做摩诃薩,意思就是說除了自己自修,還要普度一切衆生,《十二門論》裏面談論,摩诃衍所謂的大乘,超過了聲聞跟緣覺,名叫做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夠到最大的地方,諸佛大人,乘是乘故,就是藉着摩诃衍的大乘,能夠滅除衆生的大苦,這個大苦當然就是六道輪回,行大利益的事是名大,所以,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這些諸大士名爲大菩薩,這個大菩薩就是能盡一切諸法最空間的道理,在《般若經》中,佛自己說摩诃衍義無量無邊,就是大乘的義理是無量無邊的,以是因緣故名爲大,所以說《維摩诘經》裏面說,大乘心是菩薩的淨土,我換句話說,我們要得到淨土,那麽,要修大乘,所以說,菩薩不舍一人,菩薩不舍一人,我以前就是修這個法門,現在不修了,現在看不行就丢掉,我以前就是太慈悲了, 一直忍耐,我以前被徒弟訓練得很有修養,徒弟一直在生氣,或者一直顯示得很無知,我内心裏面就想到,唉呀!衆生就像自己的兒子一樣,他的無知讓我們操心,愈無知的,我們要操兩倍的心,所以,我内心裏面一直寬恕、一直原諒他,後來,發現得寸進尺,所以,這個寬恕不用于無恥之人,所以,我在《佛心慧語》裏面就悟到這句,我自己把它寫下去,無恥之人,你用寬恕的、贊歎的反而完蛋,反而完蛋,因爲,他不能夠自己觀照,師父是在忍辱,委屈自己要度他,他不懂,對方忍辱,他認爲他這樣是對的,他不覺得他自己是錯誤的,然後,你一直忍耐他,他就一直認爲自己是對的,助長他的惡業,所以,我發現佛菩薩最慈悲 ,他要示現怒目金剛相,怒目金剛相,所以,有一次在發作時,被我揍,揍下去,dynasty (臺語揍人的諧音),她說我敢揍她,我說:你試試看!看我敢打還是不敢打你,我說:今天你是女衆,在家徒弟,你知道嗎?今天你是我的老婆,叫你啃骨頭出去,真的,叫你用躺的出去,哪有這種無知到極點,用道理,講不通,用寬恕,助長你的惡劣,所以說,有時候寬恕變成造業,有時候寬恕變成造業,不過,講這句話的人,要擁有大智慧的人才可以講這種話,因爲,每一個人都會講對方無知,拼命打死人家,也說對方無知,這個不可以的,不可以的,一個人要擁有理性跟感性跟智性達到平衡點,才可以做客觀的批評别人,否則每一個人都否認對方,都覺得自己很有理性,又落入主觀形态,是不是?所以,那個時候實在沒有辦法救,我說:唉!今天你要是我剃度的女衆徒弟,你該死,我不騙你!絕對讓你無路可逃,沒有看過這樣子的無知,可是佛菩薩在《法華經》裏面又說,她這樣是示現的,提婆達多他要讓佛陀死,後來,又回光返照,人家是菩薩示現,所以,還是修養自己,後來,就遠離了,後來,遠離以後,她打電話給師父,她說:我覺得我以前很護持您的時候,您都很慈悲,現在打電話去,您都不接,或者是說遠離, 或者是說…,我看您都變了,我說:我這個人從來不變,能救的衆生就去救,你不能救,沒有辦法!她本身沒有自己覺悟的工夫,由師父一直告訴她:你要慈悲,你不能生氣,而且,你這個人不能說謊話,對不對?最起碼的限度,你講話不能騙人,一直再三地勸導她,用理性、要冷靜,再三地勸導她,你要慈悲,而且你的口業造得太重了,你挑撥是非,口業造得太重了,講了幾百次了,不聽,不聽沒有辦法,你是個大護法,也必需要放棄,沒有辦法!我不是佛陀,我沒有辦法!救不了!所以,以前發很大的心,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地藏王菩薩講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菩薩不舍一人,噢!以前都是發很大的願,唉!現在把她放着,讓她死、讓她爛,要聽就聽,不聽就對不起,沒有辦法!噢!菩薩難爲!噢!菩薩不簡單!很難!你要當菩薩,也很不容易!很難!所以,我現在日子很好過,随緣,随緣度衆,能救的就救,不能救也沒辦法,沒有辦法!所以,她要離開,我跟她講一句話,我說:如果你的人性不改,你今生今世就是死路一條,你就是判死刑。她說:您講話不要太狂妄,我的朋友很多。我說:你的朋友很多,那隻有名利的朋友。因爲人家知道你的個性,人家一講你就不高興
,你也不接受人家的勸告,你又不是世界上的聖人,你一直講你沒有缺點,她不認錯,從來不認錯,明明已經知道,查到她的錯,她也不認錯,我說:一個永遠不認錯的人,就是永遠要照顧她的缺點,你懂意思嗎?永遠不認錯的人,就永遠要照顧她的缺點,到今天沒有兄弟、父母,人家也不甩她,朋友,沒有朋友,師父,每個師父看到她,手腳就發軟,對不對?每次被她遇到,就被她搞一個很大洞,你說:師父!我要離開。我最後告訴你句話:你要記住聽好,你的個性如果不改,你就是一定要死路,師父已經是以菩薩心腸來告訴你,你沒有救了,就是真的沒有救了,所以,離開以後也沒看到她有什麽特殊的朋友,因此,我們人要冷靜,要聽兩種人的話,第一個要聽有經驗的人的話,第二個你一定要聽大智慧人的話,甯願保守自己腐朽的思想,也不願意接受人家超越的思想,就算接受了也改不過自己惡劣的習氣,那個恨、那個嫉妒,還有一點,她最可惡的就是妄語,妄語,大妄語,所以,我們憐憫衆生,但是,我們無能爲力,無能爲力,所以是佛菩薩講的,愚癡的衆生,佛菩薩如果現前,也沒有他的辦法,也沒有他的辦法,所以說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佛菩薩才能做到,我很慚愧,我沒有辦法!我讓衆生代我痛苦,你聽得懂吧!不爲自己求安樂,《華嚴經》講的,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我隻能做到什麽,我抱病上臺,我盡量拼命的講經、弘法,能度的,你就來,不能度的,就随緣,我不會像以前,剛剛出家那種勇猛精進,那種菩提心退了,我承認,我現在退了,我不是退菩提心哦!是以前那種慈悲心,現在換成随緣,以前看到《地藏經》,噢!地藏菩薩那麽偉大!我們學他一點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們學他一點,不舍一個衆生,每一個衆生都救他,後來,不行了,我還沒有救他我就先死了,我就氣死了,所以,她在護持這個道場護持三年、四年,我跟她講過一句話,很重的話,我說:我們師徒之間,相處四年,你這麽樣常常來常常護法,這四年裏面,我隻有發現你幾個特殊,第一個,你的内在充滿了恨,你充滿了嫉妒,你不準師父身旁有任何一個女衆,你要弄清楚我是師父,不是先生也不男朋友,這是造業,造業。再來,你内心裏面充滿着不滿,你一天到晚都是抱怨,在這樣子四年裏面,我沒有聽過說你贊歎過誰,她口口聲聲說:世間沒有好人,我說:這世間如果沒有好人,這世間像什麽?這個社會當然好人比壞人多才像個社會,對不對?如果說這個社會壞人比好人多,你說這像什麽社會?是人心不古、人心惶惶,是沒有錯,也沒有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方,你内心裏面充滿着憂郁、不滿,充滿着恨,藍色的多惱河blue river ,在這四年裏面,我沒有發現過你快樂一天,你如果沒有生氣,畫藍色的框框,有生氣的那一天,畫紅色的點子,你的生命觀就是一系列的紅線,沒有看到過一點的藍,所以,每天生氣,每天生氣,如果,不生氣的話點藍的,生氣點紅的,你的生命觀全部都是紅色的一橫,她以爲我不曉得,她都是叫别人打電話來罵我們,來擾亂,然後,她說:你有什麽證據?就這樣子,我一直跟她警告,我隻是舉個例子給你聽,說:我們今天要行菩薩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就像師父以前發這麽大的菩提心,被她磨得…,到今天就随緣,随緣,我今天不會爲一個愚癡的衆生困擾,絕對不會,她要自己,如果,活不下去說:慧律法師!我要自殺,我就說:就去死吧!我會問她:你要選擇哪一種死?假設跳水,我說:跳水不夠厲害,跳水的話,有時候跳不死,還會再活起來,你要選擇二十四層樓,我們隔壁剛好有二十四層樓,下去一定百分之一百萬一定要死,你自己考慮、考慮,我沒有叫你自殺,但是,如果你一定要走這條路線,綁也綁不住了,我現在不會說一聽到要自殺,電話挂斷,嗚、嗚….,我就趕快跑去那裏,講經說法給她聽,沒有!沒有這個道理,你不曉得她愚癡可怕到什麽程度,所以,我相信佛陀的話,佛陀說:一切從緣,緣,這個沒有辦法,生生世世沒有結這個善緣的,沒有修學佛道種子的,觀念就是轉不過來,怎麽樣就是轉不過來,人家生生世世有修行的,觀念一下子就轉過來了,所以,《楞嚴經》裏面講,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所以,我們佛菩薩那種勇猛、精進,那種慈悲,不是我們凡夫做得到的,誰都沒有辦法,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裏面講,有一次,他跑到地獄去,看到地獄裏面,拔那個、抽那個筋,腳筋,抽那個腳筋,看到衆生在受苦,腳筋,腳筋抽出來,抽出來,抽到一半,然後把腳筋綁住,然後,後面拖着車子,然後把我們身體的筋拔起來,拔起來,然後,拖那個車子,唉呀!釋迦牟尼佛看到衆生這麽苦,這麽的苦,因爲,佛陀也造業,生生世世他也造業,可是,他生生世世就是有一點慈悲心,他到地獄裏面看到這種抽筋,然後拖這個車子,佛陀說:我能不能取代他?我能不能取代他?那個鬼就說:可以!你可以取代他。然後,就換釋迦牟尼佛取代他,願代衆生受無量苦,因爲他一念勇猛的慈悲心,竟然在地獄馬上死了,馬上超越到梵天裏面來,一念之間慈悲,願代衆生受無量苦,就上超,超越了地獄的苦,在地獄那種苦的地方,他還要去幫忙衆生受苦,這個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外,就很難!不要說像地獄這麽苦,佛菩薩還要代替他,今天假設臺灣,臺灣,我們像伊拉克的庫德族,難民一樣跑到那個地方,今天講到美國、英國的空軍空投,結果,壓死了四個人,空投物太重了,結果壓下來,壓死了四個人,那種卡車一運到的時候,那種搶食物,你想想看!大家除了要爲自己活命以外,他不會顧慮到别人的,搶食,沒有食物吃,凡夫俗子是在饑餓當中,還沒有下地獄哦!在饑餓當中,他是爲了填飽自己的肚子,就會讓别人死,而佛菩薩跑到地獄去的時候,那個抽筋剉骨,佛菩薩還要代替他,佛菩薩還要代替他,相較之下,那種大慈大悲,那種絕對的平等,很不容易!你看看!世間人隻有搶食物,才饑餓而己,還不是下地獄,如果,今天碰到饑荒,你們搶到食物,唯一那條面包是你們活命的地方,你們會拿來給師父吃嗎?可能嗎?那時候已經忘記了,你已經最後了,你有剩下,你一定會分給我,因爲吃不完,會臭酸嘛!對不對?要不然就是搶到一塊,搶了幾個小時才搶到一塊,你就說:吃!剝一半,剝差不多三分之一吃,你食量比較小,不然,三分之一給你,要就拿去,不要就算了,我還三分之一要給你,别人還搶不到,對不對?那時候我就要忍辱負重,不食嗟來食,甯願被餓死,電視在報導,庫德族在搶食物,我就想:有一天,我慧律法師也這麽潦倒的時候,我是要放着等死,還是要跟人搶,若我穿這套衣服跟人家搶,搶得到吃的嗎?馬上被扯得沒袖子。所以,想起來,我講這些不是廢話,是叫你珍惜,珍惜學佛的因緣,珍惜今天的福德因緣,珍惜這個福報,今天電視報導的,因爲沒有食物、沒有醫療,庫德族每天以十幾個人死亡的速度在死亡,一天十幾個人死亡,大家好自爲之,《華嚴經》裏面講,當勇猛精進,度一切衆生出離生死之苦,地藏王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所以,如是八事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所以,如果要紹隆佛種,就是要慈悲一切,大乘普濟代衆生受苦,我們的心裏一定要發這種心,我們如果做不到的話,最起碼你不要傷害衆生,你要先學師父一樣,我發過願:我今生今世絕對不傷害任何一個衆生,他傷害我,他與我有仇,他對我忿怒,我都認爲我前世傷害到人家,前世傷害到人家,像建國中學的校友會寄資料來,邱先生寄資料來,他裏面寫了很多宗教的看法,我是覺得他的字眼比較刺眼,我就寄了兩本《佛心慧語》,兩冊,兩部的《佛心慧語》給他,他看了很高興,剛剛打電話給我,他說:慧律法師!我們都是建國中學的好朋友,您是好的傑出的校友,您是不是能夠給我批評幾句。我說:我不夠資格,不過,我現在要告訴你的,人家一個宗教家,出家二十年,對宗教的曆練、體驗,都不敢稱爲專家,而我們隻是一介凡夫,用自己的标準來衡量一個宗教家,因爲,他裏面有寫到牧師跟法師的種種,我就告訴他:不應該這樣子的看法,我說:今天我們覺得客觀,我們講實在的還是主觀,因爲,我們人沒有所謂的客觀,人所謂的客觀,還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角度、自己的背景說我們很客觀,其實我們所談論出來的還是透過主觀的意識,人沒有破除我執以前,沒有客觀可言,我說:我們三度空間從哪裏來,從zero,如果這個零,原點本身不存在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标準都不存在,我們今天用自己的标準來衡量,是因爲就我們所知道的,我們的能力所能判别、批判的來面對對方,所以,我希望說,雖然我們有一犀利的筆,但是,如果專家看起來會覺得….,不是很傷心,或是覺得很可怕,是覺得你很可憐,你很可憐,所以,他叫我批評,我說:我不夠資格批評人家,我自己覺得我很差,我一無是處,我也沒有什麽特殊的優點,我的文筆可能沒有你那麽好,但是,我不會寫文章,大做文章去攻擊或者傷害任何一個人,我不會這樣子,我絕對不會,因爲,人的立場上不同,所以,後來我就贊歎他,說:你有你的立場,你有你了不起的地方,就憑我一個凡夫俗子,或是一個宗教,獻身于宗教來講,我覺得我不夠資格批評你,不過,如果你不想要别人傷害你,對你有不同的看法,那麽你的字眼不要用得太刺眼,謙虛總好的,也可以保護自己,因爲,人家出家二十年,或者是牧師修…,出家二十年了,對宗教的體認總是比你深,你沒有宗教的體認,你就大做文章,來,有一點看法不同,我覺得這個不太适合,談一談、談一談,他還能夠接受,還能夠接受,我要是把那本,《佛心禅話》寄一本給他,他可能不曉得看得懂、看不懂,《佛心禅話》我已經校對兩次了,要出書了,如果真的修行人,看到那本,他會昏倒,這支都會動,你看看!我自己看了都迷死了,真的,那個詞句之美,簡短有力,每一句都是本性上的東西,不過,那種書籍在外面賣不出去,看 不懂,法法本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誰看得懂,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用心恰恰無,你聽得懂嗎?如果,真的要想修行的人,你買師父的《佛心禅話》,單刀直入,不會羅嗦,你看到那一篇,詞句真是迷死人了,棒(日語),我都校對完了,校對完了,可以開始準備印書了,單刀直入一本才一百塊,裏面若悟到一句,就非同小可了,
|
|
|
|
|
|
|
|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集
裏面若悟到一句,就非同小可了。
底下,你們翻開經文,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複還生死度脫衆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這個字都很簡單,精進行道要慈悲修慧,這個慧是最重要的,這個慧才能照亮,這個慧就像我們的眼睛,這個慧就像我們白天的太陽,晚上的月亮,這個慧就像我們的燈光,在黑暗裏面,你一定要靠燈光,所以,這個智慧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乘法身船至涅槃岸,法身,佛有法身、報身跟化身,法身就是無相,如果,你要問:師父!法身是什麽?是因爲一切法無相,盡虛空界、遍法界,智慧充滿着宇宙,一片光明,不得已強名法身,勉強安插一個名叫做法身,那麽報身呢?報身就是修無量的慈悲喜舍、智慧,有了莊嚴的色身,這個叫做報身,我們這個叫做業障身,我們這個是臭穢、污穢、不淨的,臭穢的身體,男衆的身體還好,女衆的身體還很麻煩,有漏身不清淨,每個月還有四天到一個禮拜不清淨的日子,這個叫做業報身,所以,女衆是有漏身,不堪成就佛道,不過,堪成就念佛之道,所以,女衆往生的人多,自己覺得業障深重就拼命念佛,男衆覺得業障很輕,竟然不用功,所以,發現往生的竟然女衆比較多,女衆也比較好教一點,但是,女衆的胸量小,胸量小,所以,争執會比較多,報身就是用大智慧觀一切法空,觀一切法空,所以,他能夠施舍,什麽都舍,包括他的煩惱也舍,感情也能舍,爲什麽?他知道隻有舍這一條路才能完成佛道,同學們!我現在講一句話你們牢牢記住,世界上沒有一種執着的佛,世界上沒有執着這個情、執着這個欲,可以成佛道的,不可能!隻有舍,舍掉得失的觀念,舍掉男女,舍掉感情,然後,升華成慈悲,舍掉一切,難舍能舍,才能成就佛道,所以,不能舍,苦的是你自己,記住師父的話,不能夠舍,苦的是你自己,我臨命終,我不可能有哪個事情舍不下來的,我不可能,我内心裏面充滿着,隻有一個念頭,我不先往生極樂世界,我怎麽能夠再繼續度衆生,你要叫我來世再在這裏受苦、嘔吐,才不呢!叫我來這裏繼續受苦,再來這裏度衆生,想到我今生今世的不幸,真的,我是一個很不幸的人,也不曉得怎麽轉、轉…,轉到這個地方來,真的,我是一個很可憐、很不幸的人,酸痛、開刀、嘔吐、腹瀉、膀胱無力、頭痛,對不對?以前頭一痛起來就嘔吐:暈,痛,噢!痛起來,站都站不住腳,酸痛:腰酸背痛,腎髒,還沒有辦法濾水,還水腫,像浮屍一樣水腫,現在好了,現在好看了,現在不一樣了,晚上都有在拍打(意指保養),差很多,拍打,你知道吧!假的啦!我沒有在拍打,我沒有在拍打,以前,聽到….,讀大學時,女同學老是在拍打,進去都是拍打聲,她若沒有拍打,會老、會有皺紋,你們不曾拍打過的舉手,每個都拍打過,你看看!有的是來不及舉手,就被冤枉了,所以,這個世間,你們一定要透視它,我今天我有這樣子的心境,完全得力于以前生活太苦了,我覺得這個世間 一無是處、一無可求,也一無值得留戀的地方,唯苦無樂,我重覆地講了二十次,就是要告訴大家,真的就是這樣子,所以說,我們要修到報身佛,隻有一個關鍵的是要舍,内心充滿了慈悲喜舍、智慧,沒有辦法舍的一樣舍,這樣才能完成報身,再來,化身,化身就是千百億化身的釋迦牟尼佛,以何身得度者,就以何身來應化,乘法身船就是覺悟到究竟叫做乘法身船,這個法身船就是堅固不壞,永恒的叫做乘法身船,體大、相大、用大,乘無相法到涅槃岸,你看!要乘法身,修無相才能到法身,才能究竟法身,才能到達涅槃,你修有相、執着,那就不可能。同學們!禅宗禅師有一句話,不曉得你們看過沒有,他說:善用智慧之語,一句足已。會用大智慧的人的語言,一句就夠了,不善用智慧之語,縱觀三藏十二部,亦一無是處,也是一無是處,意思就是說你懂得觀照空、舍一個字,你就可以運用一生一世,用不完!但是,如果你不懂得運用祖師大德的語言,你把三藏十二部經看完了,也沒有什麽作用,不肯用嘛!你不肯配合、不肯觀照嘛!把佛法當作學術的研究,那了不得力,一點用處也沒有,所以,我們用般若的智慧乘法身船,到達涅槃的解脫的彼岸,的彼岸,所以,還是要靠般若的智慧,能觀的智,所證的理,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乘法身船就是我們一定要修行修得有把握,我們現在是乘念佛這個船,到達極樂世界的彼岸,一定有辦法的,所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苦海無邊,這句話本來就是佛門的語言,後來的人就勸導那些黑道的兄弟、角頭,角頭,說:若海無邊,回頭是岸,或是回頭是岸,都對!這個海是廣大無邊,廣大無邊,在佛菩薩來講是智慧的海,在凡夫來講就是生死的苦海,這個海有兩個角度,所以,我們的修行,我們要借重幾個經典所舉的例子,我們現在要講到修行的菁華,菁華,《金剛經》裏面的菁華,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整部《金剛經》統統叫你不要執着,這個色法,外在的色法,不應該住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六根、六塵、六識都不值得我們追求,然後,你面臨這個現實社會,你當下透視它,你也不必脫離這個社會,你就可以過着灑脫自在的生活,你就擁有真正的安詳,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其實這一句話就足足讓我們解脫,真的,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虛妄的東西,怎麽值得我們這樣追求呢?
好!《楞嚴經》裏面講的,用《楞嚴經》講最重要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此是塵刹佛,一路涅槃門,我再講,反聞聞自性,我們先天就迷了,迷了就是随這個色、聲、香、味、觸,往外追求,現在不要,現在把你的六根、六塵、六識攝受回來,你聞自性,用你的本性去觀照叫做聞自性,你不要聞外面的聲音,聞到你本身的自性,這個聞就是嗅覺的聞,聞自性,聽聞的聞,反聞聞自性,我們以前的聞,聞外在的聲音,我們現在不要,聞你内心裏面的自性,觀照裏面的妄想本空,一切法都是自性法,性成無上覺,本性如果完成了,就變成無上的覺悟,叫做性成無上覺,此是塵刹佛,塵刹佛,塵就微塵的塵,刹就是佛刹的刹,塵刹佛,這麽多的佛都是靠什麽?靠這個反聞聞自性,最後,此是塵刹佛,一路涅槃門,一路,這條道路通達涅槃門,那就是一定要回光返照,簡單講!同學們!你一定不要看 外,看你的内心的起心動念,就正确,所以,有的人,徒弟來講說:師父啊!我有什麽缺點,麻煩您糾正。我說:我覺得你很好,我覺得你比我更好,是不是?雖然,我是師父,那是表相,其實,我的表現比你還差,與其說我要糾正你,不如說我們彼此之間互相參考、研究,對不對?就像我今天,我來上臺,我也不敢說我在講經,我照念,人家祖師大德的注解,我照念,我本身也做不到,但是,我鼓勵你們,你們也鼓勵我,對不對?這總是好的,總是好的,所以,我内心裏面也不敢說我在講經說法,我隻能說:我懂得的東西盡量講給大家聽,互相研究、互相參考,我不敢說:我來糾正你們的缺點,因爲我本身缺點一大堆,我怎麽敢糾正你們,所以,我現在活得很優哉遊哉,活得很自在就是我内心裏面懂得收斂自己,好爲人師,煩惱多多,好爲人師,什麽是好爲?這句話你要聽清楚,好爲人師就是說喜歡做人家的師父,喜歡做人家的老師,而煩惱就多,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好爲人師,這個意思就是說強烈的優越跟自尊,認爲自己比别人行,我在教别人,這個要弄清楚,好爲人師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自己認爲自己很行,把自尊、優越感提得很高,什麽事情都認爲我在教導别人,那你煩惱就多多,你煩惱就卡(很)多,我沒有說我在教導你們,我來參考、參考。
再來,《圓覺經》裏面教我們怎麽修行,遠離一切幻化塵妄境界,遠離一切幻化塵妄的境界,就是我們這個五欲六塵是幻化的、不實在的,每天都在變化,有一天要老、病、死,這些幻化的塵妄的境界,由堅持遠離心故,堅持遠離心,這句話很重要,堅持遠離就是堅持不執着,住于無住的意思,我堅持不執着,堅持遠離,堅持遠離心,惡的遠離,善的也要遠離,爲什麽善的也要遠離,你行善你還執着那個善嗎?不是叫你不要行善哦!惡的要遠離,就是不要接近惡的,善的也要遠離,就是指那個心,要去行善,但是,那個執着心要遠離,所以,堅持遠離心,心如幻者,亦複遠離,這個心也是變化的,那個心,堅持遠離心,心如幻者,變幻的幻,幻化的幻,亦複遠離,也必需要遠離,遠離爲幻,亦複遠離,遠離爲幻,連那個爲幻的心,也必需要遠離,離緣離幻,亦複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得無所離, 這就是禅宗講的當下如如不動,已經舍到沒有什麽可舍了,舍到無所舍的境界,其實我們要過快樂的日子,還不簡單,舍到無可舍,這是這個世間沒有一件事情值得我們這樣執着的,《大乘起信論》裏面講,我們要信真如,就是信一切法本來就是緣起的無自性的東西,本來當下就是空,空就是真如,所以,你隻要學如如不動,不取于相就是本來在面目,你不要一直講這很難,師父!這個很難!這樣子,對無上道又怯懦了,隻要你肯,世界上沒有難的,中論裏面講,不生亦不滅是修行的根本,觀照:本來就不生,也沒有滅,懂得不生不滅的道理,就是《心經》裏面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智亦無得,對不對?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耳、鼻、舌、身、意,是不是?什麽都沒有,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包括凡、聖全部都是空,這個就是中論講的不生不滅的道理,禅呢?禅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的面目,本自圓成,第一義谛,騎牛不要找牛,騎牛的意思就是當下你的本性就具足,你不必再找,愈找就愈離本性,愈離本性,就我們中國的儒學跟佛學來講,法身就是我們的良知,我們的良知,先天性本來的良知,每一個人都有良知,其實,王陽明就是參考佛法、佛學,而隻是變換幾個名詞而已,就中國的名詞而已,法身就是我們的良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個明明德就是良能,良知就是我們所講的良心。天理、天良,夫妻一吵架,老婆就會罵,罵她老公:你這個人不天良,天良,天真、坦白、純樸、正直,儒家裏面講的,要遵這個德行,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命之謂性,上蒼本來存在的東西,天命之謂性,本來就是這樣子的東西,率性:直的、沒有彎曲的,率性,直接的就是道,就是我們講的直心就是道場,所以,中國的儒家思想跟佛家思想,也沒有什麽兩樣,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都是一樣的道理,明明德,在明明德,第一個明字就是開發,明德就是本能的佛性,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所以,大學就告訴你,明明德,明,第一個明就是動詞,開發本來的清淨的明德,明德就是本性,佛教講的涅槃,有幾種意思,有四個,你們寫下來,這個字很少,所以,你們對涅槃總是要了解一下,涅槃翻譯成中文叫做滅度的意思,滅什麽?滅煩惱,度生死,第一個,涅槃翻譯成中文叫做滅度,這是中國話。它的解釋,滅度有四個意思,第一個叫做滅煩惱,叫做離過絕非,不生不滅,離過絕非,滅,滅除我們一切煩惱,因爲我們一切煩惱都産生在嚴重的對立抗衡,産生在我們對立的抗衡,而禅,悟到禅的人是生活在絕對,絕對,你就不可能擾亂他,什麽叫做絕對?一個人内心裏面處在絕對裏面,那就不得了了,不是普通的心境,他悟到一切法了不可得,一切法皆空,一切法不生不滅,本來不來不去,他内心裏面既不會爲大事而煩惱,也不會爲小事而煩惱,他既沒有得失的觀念,也沒有男女的感情,他内心裏面就充滿着慈悲,因爲,他内心已經滅除一切煩惱,那些煩惱對他都沒有作用,離過,他一定不會去犯錯,絕非,也沒一件事情錯的東西,可以讓他去悟道,絕非:離一切的過失,絕就是斷除一切的不對,非就是錯,就不生不滅,度生死就得證真常,不生不死,所以涅槃第一個是滅,滅除煩惱。第二個是度,度生死,能夠證到真常,就不生不死。第三個,涅槃的解釋就是不生,意思就是不滅,離過絕非。第四個就是解脫生死,解脫生死。再講一遍涅槃,第一個就是滅煩惱,離過絕非,不生不滅,第二個度生死,得證真常,不生不死,第三個叫做不生,也就是不滅,離過絕非,第四個解釋作解脫生死的意思,解脫生死的意思,意思就是超越生死。
這本《八大人覺經》,我多講了一些資料,增加你們的見聞,再來,我們還是講涅槃,涅槃有四種涅槃,第一個叫做自性清淨涅槃,雖然我們沒有資料,但是,有時候沒有資料,反而你們會用功,有時候有資料,你們反而不會用功,不懂得珍惜,你們沒有資料,我一講,你們懂得要抄,會增加、強化你們的印象,第一個自性清淨涅槃,就是一切諸法本來常寂滅相,一切諸法從本以來就是寂靜相,佛與衆生平等無二,就是不增不減,自性清淨涅槃,自己的自,爲什麽講自性清淨涅槃,意思就是說每一個衆生都有自性清淨的涅槃,隻是因爲妄想執着,而我們把清淨的東西,變成染污了,就連續的一直造業,由業力當作我們的題材,産生我們連鎖的生命,用我們無限的能量,轉變成質礙的色身,質礙的色身。第二叫做有馀依涅槃,有沒有的有,剩下的馀,馀,依,依靠的依,有馀依涅槃,簡單講,還有依靠,還有依靠,依靠什麽?還有這個果報的色身存在,意思就是說聲聞跟緣覺,二乘人斷了見、思二惑,但是他的身體,色身還在,就是果縛尚存,色身還在,就是有馀依涅槃。第三個叫做無馀依涅槃,就是聲聞、緣覺或者是菩薩,灰身泯智,這個灰身就是把身體變成火化,把它火化掉了,叫做灰身:變成灰,灰身的意思就是說把這個身體火化掉,泯智就是不留世間的智慧,爲什麽?進入了無名、無物本體的自性,因爲,他沒有再造業,所以,就不來六道輪回,那麽,他就恢複到本性,叫做常、樂、我、淨的四德,無馀依就是不留,不留,不留任何的果報身,進入了清淨的三界外,無住涅槃,第四個叫做無住涅槃,無住簡單講叫做不安住在涅槃,不安住在涅槃要有功夫,你不安住在涅槃,你沒有功夫不行,所以,諸佛菩薩以大智慧,所以,不住生死,具有大慈悲,所以不住涅槃,因爲,他有智慧觀空,所以,生死拘束不了他,所以,他不住生死,凡夫是住在生死,凡夫是居住在生死,所以,諸佛菩薩以大智慧,所以,不住生死,因爲,大慈悲,所以,不安住在涅槃,安住在涅槃不度衆生不行,他一定要有慈悲心來普度衆生,過去,有的人講,說真的大菩薩,諸佛菩薩來,有時候連自己也不知道,願力示現到連自己都不曉得,意思就是說他已經生生世世修行到相當高超的境界,今生今世隻要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馬上就覺悟,馬上覺悟,佛道來的,佛道來的大修行人,像我們出家,誰叫我們出家?沒有!出家以後用功,誰叫我用功?沒有!我的内心裏面就自己知道,出家這條路是必經之道路,而且一定要用功,一定要用功,才對得起自己的靈性跟佛菩薩的大恩大德,自己就很勇猛精進,所以,我認爲佛道來的,輕而易舉的境界,都可以使他回光返照,不是佛道來的,他雖然也看經典、也用功,可是,怎麽打也打不進去,不能夠如法如理的觀照,他煩惱特别重,叫他放下,他會假藉一大堆的理由,我放不下的原因:我是個凡夫,然後一直阻塞,阻塞自己,明明自己是個大丈夫,隻要他肯放下,日子就好過,他不要過好過的日子,他一定要自己認爲他是凡夫,然後,拿很多事情來困擾自己,然後,你怎樣教他、引導他,跳出痛苦的坑道、煩惱的坑道,他就是放不下恨,放不下執着、嫉妒,就是放不下,任憑你怎麽教化他,也沒有辦法,這就是畜生道來的,惡劣的習氣太重了,惡劣的習氣還太重,如果,是佛道來的,那麽簡單,你随随便便講幾句佛法,他馬上就感動得痛哭流涕,馬上就說要發心修行了,這是佛道來的,所以,這個法身船,就是我們所悟的性德,涅槃岸就是修德所顯示出來的。
我們怎麽樣能夠乘法身船,怎麽樣能夠悟到自己的性德,本性的德性,就是反聞聞自性,反聞聞自性,修八不中觀的道理,就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等一下我們會講得很清楚,修德所顯示出來的就是清淨法身佛,就是智慧,常寂光淨土就是理體,我們理性的體,實報莊嚴土就是我們的相,方便有馀土:西方安樂土,這都是我們修行所顯示出來的,所以,乘法身船到涅槃岸,複還生死,度脫衆生,乘法身船到涅槃岸,這個是指自利,自利,也就是空觀,真谛,證悟到真谛,簡單講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牟尼,也就是所謂的寂默,就像日月不住空,日月不住空,乘法身船至涅槃岸,釋迦牟尼,釋迦叫做能仁,能夠慈悲的仁慈,釋迦叫做能仁,牟尼就是寂默,寂默就是安住,安得住,看得開,舍得下,因爲他修空觀,得到真谛,複還生死,度脫衆生,這當然是利他,是慈悲,自己有了自利,有了定慧,然後,利他就是慈悲,就是我們所謂的釋迦,釋迦就是能仁,仁慈的仁,能夠的能,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仁,修假觀,普利衆生就是俗谛,猶如蓮花不著水。
我們來解釋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一般人講經很少講這個東西,但是,這個東西卻是很重要,所謂不生不滅,在這裏你們就必需要好好的聽、冷靜的聽,什麽叫做不生不滅,所有的生是虛妄的生,所的的滅是虛妄的滅,因此,我們講本來就不生,也無所謂的滅,因爲,我們清淨本然,清淨的本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可是,我們因爲什麽?循業發現,循業就是随這個緣,來發現這個生滅法,其實,本來就是不生不滅法,因爲循業,循業就雙人旁,循着某一種東西的循,不是找尋的尋,左邊是雙人旁,然後右邊是一個盾,盾牌的盾,矛盾的盾,循業發現,循業發現,國灰我們的業存在,所以,我們有這個因緣,發現什麽?發現種種的緣,簡單講,循業發現就是一切都是因緣所造成的,所以,生即是不生,生,雖然緣起緣滅,但是,雖然生,其實,本身就是不生,何以故?因爲當體即空,不落兩邊,說空也對,說有也對,說不空不有也對,說生滅也對,說不生不滅也對,說生滅是方便講,說不生不滅是究竟講,也對,如果,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沒有不生不滅的本性,那你想他怎麽超脫呢?他怎麽樣能夠證悟呢?所以,禅宗的開悟也就是發現自己本來的面目,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随因緣轉,簡單講,不随因緣轉,你就會轉一切因緣,爲什麽?人家打你、罵你、傷害你,你就是這樣子,本來就不生不滅,人家贊歎你、恭維你,你也是這樣子,你看看!心不起心、不動念,他就不再造業了,他不再造業,當然就沒有六道生死的種子,當然,就是今生今世走了,就要離開了,不然,還留這個身體,他也不可能去造業,他一切随緣了,所以,證悟到不生不滅就是本來的面目,生死就是自然,生死就有把握,别的人,我不太敢鼓勵你們,我覺得師父寫的那本《佛心禅話》,你們研讀班的,每個人一定要去買一本,這倒不是做生意的問題,沒有,我送給你們也沒有關系,回去好好的念念看,那個心境就會完全不一樣,應該有五、六本吧!現在第一冊而已,還沒有出版,所以,我們一定要對本性了解,日子也好過,生死也一定沒有問題,清淨本然故,滅也是不滅,因爲清淨本然,所以說,本來無物,就了了常知,本來無物就是所謂的圓成實性,本來無物,沒有一物可得,本來無物,了了可知,就是我們的本體,就是不生不滅的本體,其他就是循業發現、因緣所生,生就是無生,清淨本然,滅也是不滅,所以,本來無物故,了了常知故,本體就是我們的圓成實性。
再來就是講不常不斷,不常就是不變随緣,不斷就是随緣不變,這個就比較好解釋一點,不常就是…,不常當然不是永恒的,不是永恒的,但是,它是随緣的,就是不變随緣,這個不變就是如如不動,如如不動的本性,可是,它會随緣,随緣,爲什麽?這講不常,爲什麽講不常?如果你講常的話,就變成自性見,常就變成永遠,衆生就是講到常,他執着常,講到無常,他就執着無常,所以,必需要講兩個角度,就是不常、不斷,所謂的不常也不能講沒有永恒,對!沒有永恒是描述生 滅法的東西,但是,如果你悟到空性,當下就是永恒,所以,每一種事情都是由矛盾去完成統一,常跟無常同進才完成一個高超的智慧,理性,有爲、無爲對立,然後,有爲跟無爲矛盾,以空作爲架構的連接,然後,産生完成理性上的東西,佛性上的東西,不常跟不斷也是這個角度,常跟不斷是對立的東西,是矛盾的東西,但是,一定要同時講,不變随緣叫做不常,不斷叫做随緣不變,不變就是我們本來的本性,随一切因緣,但是它不會變的,不斷,随緣,但是它永遠不變,爲什麽?你随一切因緣,本性還是存在,随一切因緣怎麽變化,我的本性還是如如不動,還是一樣的東西,大智如來還是現前,我體悟這個,體悟了十幾年,這個八不的道理,我在大學裏面就研究過了,就是不曉得它在講什麽,也可以随緣不變,也可以講不變随緣,自己也都很清楚,就是搞不清楚,現在我講的是心境上的東西,現在我懂了,清清楚楚,現在絕對不會迷惑了,真的,十幾年,很漫長的一段時間,很漫長的一段時間,所以,佛道、菩提道是長遠的,所以,我現在什麽事情都比較放得下,那就是說覺悟到本性上那種不變的東西是什麽,随緣的東西很清楚,不是說我們是聖人,但是日子好過多了,煩惱、脾氣、得失、恐懼就沒有了,很自然就沒有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一切法了不可得,你執着什麽東西,以前也是這樣講 ,現在也是這樣講,可是心境不一樣,現在也是講一切法了不可得,不值得這樣追求,沒有錯!心境完全不一樣,所以,不常就是刹那無住,不斷就是萬古恒如,萬古恒如,刹那無住當然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随緣不變,所謂不斷,随緣不變,這是萬古恒如,永遠是這樣如如不動,所以,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這是第三個八不,我們已經講了四個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
我們再來講第五個跟第六個,不一不異,一對,不一就是因爲我們無生的道理随着世俗,理随于世故,這個道理,空的道理随于世間,随于世間,當然安立起來就不會統一,酹杯子是杯子,桌子是桌子,花是花,燈是燈,對不對?事相上當然是不一樣,可是,杯子是自性本空,一切都随緣,自性本空,緣起性空,這個桌子也是緣起性空,那個也是緣起性空,要用一個空來架構,所以,不能講統一,是因爲理藉着事相而顯,所以,在事相上是隔隔不入,但是,就理來講都是緣起無生、緣起性空的,所以,不一就是理是同一的,事相是不一樣就是不一,不異就是事相上不一樣,但是,理是一樣的,事随理故。再講一遍,不一,理随世,世俗的世,世間的世,理随世故,不一就是理随世故,道理随着世間的緣故,所以,不一,不能講一。不異,爲什麽講不異?事随于理,事相随着理體,事相随着理體,因爲事相的理體,當下就是空性,當然就是不異,所以,不一不異是講理事圓融的意思,理事圓融的意思。不常不斷是講我們三世的時間,不生不滅是講我們的本體,不一不異是講理事圓融,不常不斷是講三世的時間,不生不滅是講我們的本體。
最後一個,我們講不來不去,不來不去是指空間:十方,空間:十方,不來,什麽叫做不來?迷無所從,當你迷惑的時候,你沒有所謂的來,意思就是說你迷惑颠倒的時候,你就覺得是來,其實,當下就是不來。無所從,無所從:你不曉得往哪裏,對不對?悟無所滅,不去就是悟無所滅,再講一遍,不來就是迷無所從,不去就是悟無所滅,當你覺悟的時候,也沒有所謂滅的東西,因爲本來就沒有的東西,沒有所謂的滅,滅跟不滅的東西是你本身的起心動念,這個從跟滅,生跟滅都是生滅對立的東西,生自性本空,滅自性本空,對不對?來自性本空,去也是自性本空,所以,不來就是迷無所從,迷了,但是你沒有所謂追求的地方,一無可追尋的地方,迷無所從,去的話就是不去,就是悟無所滅,你說釋迦牟尼佛悟到了本性,他滅掉了什麽,你說他滅掉什麽,他滅掉煩惱跟菩提,煩惱跟菩提,菩提也是煩惱,用文字來講,所以,是講煩惱菩提心,煩惱即菩薩,沒有辦法,因爲菩提本身是絕對的性質,講菩提也不對,落入文字相的東西,對不對?所以,無所滅,覺悟的人無所滅,爲什麽?因爲煩惱本來就沒有,煩惱自性本空,沒有所謂真正的煩惱,所謂的煩惱,那是你自己多馀的,就像眼翳病,眼翳病的時候,我看到空中有花,或者是有塔,有霧、有雲、白霧,眼睛有毛病,等到我有一天,把眼睛治好了,你不能說空中的花在哪一個角度,空中本來就沒有, 我再舉個例子,比如說晚上做夢的時候,你雖然在夢境來來去雲,其實有沒有來去?晚上的夢境,對不對?沒有!當你晚上做夢的時候,噢!你有來去,撿到錢,夢到看電影,或者是吃到什麽東西,好吃的,還流口水,流了整個枕頭,所以說,我們晚上創造另外一個世間,我們已經忘記了這個時間跟空間,我們已經進入另外一個生命,另外一個時間、空間,我們白天一醒過來,又把生命刻劃成時間的連鎖,白天一醒過來,噢!現在是幾點了,開始刻劃了,我開始站在哪一個角度,以我爲标準立場,以我這點展開三度空間的運作,對不對?到晚上睡覺的時候,你既不知道你睡到幾點,你也不曉得你在哪一個空間睡覺,是不是?所以說,又進入另外一個空間,你又自己創造出那個空間出來 ,那個空間就是你夢境所運用的,當你醒過來的時候,你能讨論空間在哪裏嗎?那個時間在哪裏嗎? 爲什麽?不行,爲什麽?本來做夢就是沒有的東西,你要讨論什麽?煩惱就是這樣子,煩惱如夢中之影,如水中之泡,煩惱本來就沒有,你不能讨論它往哪裏走,是因爲你不認識它,所以,你認爲有煩惱、有生、有滅,對不對?如果,你認識了煩惱,當體自性本空,就沒有所謂的煩惱,煩惱本身是幻化的東西,就不值得去讨論它,所以,煩惱是多馀的,本性才是真實的,所以說,迷無所從,悟也是無所滅,迎之莫知其所自至,追之莫知其所向往,迎之就是接,它跑過來,莫之其所自至,也不曉得它來,追它莫知其所向往,也不曉得它往哪裏跑,十方的空間,所以說,你跑到十方的空間,你還是離不開這個心,所以,講到這個地方,我們就結束,就是不生不滅是講圓成實性,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是講依他起性,對立的東西,不生不滅是絕對的本體,常、斷、一、異、來、去,是指依他起性,依他起性。
所以,我常常講,來告訴這些….,我說這些科學家,你怎麽研究,亞特蘭號上外在空,你記住!他們怎麽樣研究都不可能究竟解決這個宇宙,這個宇宙是無量無邊的星球,你沒有辦法的,循業發現,按照因緣去發現這些星球,你怎麽樣子去研究,從事怎麽太空的活動,你怎麽樣地去活動它,到最後都是迷茫,隻解其他的星球是什麽元素,有沒有住人,有沒有生物,有沒有飛碟,爲什麽?因爲你往外求,這些科學家把生命觀定點在整個地球,或者定點在整個太陽,然後,他以迷惑的心、以執着的心在研究,以執着的心在研究,然後,所有的座标軸,都限制在人類有限的生命跟有限的智慧,有限的能力之下才開展出來,由人類這個點,能力去開展出來的東西,這個公式隻能運用在人類的極限。沒有辦法開展佛菩薩那種超光速本性的東西,一刹那之間即過無量三千大千世界,你跟科學家講,他認爲你有精神病,怎麽不可能,現在從外太空打電波回來,隻要幾秒鍾而已,對不對?送這個相片回來由火星,昨天報導的,由火星,照射幾萬張的相片,地球馬上收得到,可是,在整個空中裏面,你沒有看到相片,所以,極樂世界就在你的眼前,隻是你沒有那種儀器看得到,我們的儀器就是清淨心,你如果有清淨心的話,如果,像我們外太空的偵察,他們影像清楚,我們地球就看得清楚,我們清淨心,我們就看得到極樂世界,這個跟我們的科學,是一模一樣的東西,攝影機,攝影機好,沒有壞,那就可以看到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一下子相片就傳回來地球,我們以清淨心,極樂世界就在你的面前,這有什麽好讨論的,你說,這有什麽矛盾的地方,這有什麽好矛盾的地方,一點矛盾也沒有,心淨則國土淨,因爲,我們循業發現,我們的煩惱蓋住,我們所能發現的都是透過無明,透過無明,所以,科學不究竟,哲學形而上的東西也不究竟,心理學也不究竟,隻有佛法,佛的偉大不是隻有舉大拇指,在那裏發抖,不是這樣子的,他的偉大是實在的,你活了這幾十歲,有人跟你講過這個道理嗎?沒有!對不對?世間人怎麽能夠講出這種道理,不可能!這不可能!所以,學佛是個大智慧的人,所以說,學佛迷信、消極,你看我大腦有問題嗎?我大腦有問題,你們多少也有點問題,你聽精神病的人在這裏講,你有問題嗎?對不對?世間人怎麽會跟你講中道的道理,不可能!世間人講句實話,不夠水準!不夠水準!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地球的事情,是那麽膚淺跟幼稚,真是講得很棒,一切事情就是那麽膚淺、那麽幼稚,真的就是這樣子,你讨論地球上每一件事情,哪一件事情值得你這樣讨論的,這是如夢幻泡影,他們能夠跟你講什麽生、滅、常、斷、一、異的道理,他能跟你講中道的道理嗎?不可能的道理,是不是?所以,儒家的思想,他隻談論到我們今生今世的事情,來世、過去他都不曉得,未知生,焉知死,而且生也不能讨論,死以後也不能讨論,儒家思想不究竟,對不對?神,那一天,那些修女來,我跟她們上課,因爲她們是輔大研究所,都是博士或是碩士,我跟她們講,我們佛教思想跟基督教的思想,實在沒有辦法,不是說不能融通,而是說你們基督教,我當着修女面前,我是這樣講,我說:你們基督教一直認爲上帝是不可知,他是一個很崇高的地位,而且我們永遠沒有辦法去理解上帝的東西,我們隻有讴歌、贊頌,然後承認自己的罪惡,我們愈覺得自己是罪惡,愈能顯示上帝的偉大,把一切榮耀歸于上帝、主的榮耀,把一切過錯歸咎于我們,好的一方面感謝主,壞的一方面,像戰争、饑餓,這是上帝伸張正義的形式,換句話說,我 們人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立場,因爲,我們自己很無知,所以,把一個上帝假設到非常高深的地方,根本高不可攀,而且你又沒有辦法用理性去了解,因此我們沒有透過任何理性智慧的架構,直接信仰他,信他得救,不信他就不能得救,我說:你們說上帝創造天地萬物,那麽,我問你,上帝站在哪裏創造,他站的地方是誰創造的,你們說七千多年前他創造天地萬物,那麽七千多年前以前是什麽,還是七萬年也沒有關系,七億年也沒有關系,我告訴她:時間是虛妄的東西,因爲,有太陽跟地球,有白天跟晚上,因爲,地球會旋轉,太陽會運作,如果說,你發射到外太空去,到外在空去,什麽時白天,什麽是晚上,你怎麽知道現在是幾點,那還是生滅法的假設,到你晚上睡覺的時候,你怎麽知道它現在是幾點,所以說,時間是心造出來的,是自己的心去刻劃出來的,噢!那裏面的修女很認真聽,很認真聽,從沒聽過這個道理,以前沒聽過這個道理,不曉得佛法這種道理,是那那麽偉大跟高超,是不是?上帝、聖父、聖子,還有我們的靈是一體的東西,他們現在也講三身一體的東西,聖父、聖子、聖靈,是一體的東西,因此,我研究過佛法,研究過基督教的思想,我發現佛法這種東西,不是世間哪一個宗派有辦法跟它相提并論的,沒有辦法!不服的站出來,你是基督教、天主教,包括一貫道,你不服的,你就站出來,你有能力辨得過我的,我馬上跟你頂禮,恐怕我在講什麽,你還不曉得我在講什麽,我很有自信,我辯不過你,我馬上還俗,你敢嗎?你辯輸我,你馬上剃度,不敢,師父是何等動物,你敢跟我辯論。
《八大人覺經》今天要做最後的結束,最後的結束,我們上次講到不生不滅的道理,也就是發揮涅槃的道理,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八不,有的人把這個不,當作是天龍八部的部,就是不要的不,八種不字就不八種否定,八種否定就是變成肯定,由《八大人覺經》這部經典,我們就可以了解菩薩是怎麽修行,然後,是怎麽觀照,前面的經典說慢慢這樣觀照,就會漸離生死,出這個陰界獄,有的人講我們佛教是消極的,其實,它到最後,它又講了乘法身船,然後,再回來至涅槃岸複還生死度脫衆生,因此,佛教它是講自利利他的宗教,并不是自私自利的宗教,《圓覺經》對修行,它由淺入深,然後一直到究竟、到圓滿,在《圓覺經》,我們在這裏也可以參考一下《圓覺經》裏面所講的,《圓覺經》裏面講,一切菩薩及末世的衆生,應該遠離一切幻化,虛妄的境界,所以,第一個修行法叫做離境:離開這個境界,意思就是這個境界是虛妄不實,我們大部分的人把他的生命,投資在一種執着,對金錢、感情,對金錢執着的人,他的生命都會投資在金錢裏面,去賺錢,對名執着的人,他會投資在名裏面,詩人,他會把他的生命一生一世都投資在這個詩,畫家會把一生一世的生命投資在這個畫,我們修行人深明大義,是透視整個人生宇宙的道理,我們應該把我們的生命,放在整個佛教的興盛爲大前提,你要利他、要完成佛道,一定要先自利,沒有自利,你談不上利他,所以,以整個佛教的興盛,爲我們最重要的,修行的大前提,佛教要興,必需要靠個人,個人的教義跟教理,你不通,你修到一半,你就會退道心,很容易受人家左右,像我今天來講的話,你要左右我,那是不可能的事,不可能,不管你在我面前講什麽,或是不管你在我前面講正的、反的,反正我不會有意見,因爲正、反都是對立的東西,邪、正也很難分,所以,于大衆有利的,我們叫做善,于大衆有害的,我們叫做惡,我們要自利的第一個根本原則你要先了解,我們今天是要爲了完成菩提道、完成佛道,完成整個佛教的興盛,而我們今天要修行,有的人把他的一生一世,放在一個感情上的東西。在我閑着的時候,我往往喜歡看一些紀錄影片,比如說,到深山裏面的紀錄影片,或者是看一些港劇。我爲什麽要這樣了解,我要了解衆生,寫小說的人,他的心境是什麽,他的心境是什麽,寫小說、武俠小說的, 人,大部份對佛教的誤會都很大,他完全不知道佛教在做什麽,然後就夾雜一些打打殺殺的事情,讓人家誤會,而且每一次要去剃度出家。像我看“六指琴魔”,一定要剃度出家,她一定要受到感情上的創傷,那個女主角長得很漂亮,然後,感情創傷,認爲沒有路可以走,就求師太跟她收留,求師太跟她收留,因爲,電影、電視都是這樣,在描述絕望的人,才遁入空門,所以,多少人誤會佛教是消極、是迷信,然後,整部在描述就是一個情字:一個感情,這個情字,任何的英雄好漢碰到這個就是死路,怎樣也跳不起來,怎麽會那麽差呢?我看了,怎麽那麽差?怎麽會這麽差呢?所以,我們一修行人,要知道離境,怎麽樣在境界上用功,你一定要先悟到,悟到緣起性空而沒有得失的觀念,你就能夠随緣,就能夠随緣,所以,第一個修行方法要離境。第二個要離心,因爲,我們堅持要離開這個境界,連那個心如幻也應遠離,比如說,我内心裏面要遠離這個境界,我要遠離這個境界,連那個要遠離境界的心都要離。第三個遣離,遣除的遣,離開的離,等那個離心,第一個是離境,第二個是離心,第三個連那個離字都不能有存在,要遣除,派遣的遣,遣掉,消遣的遣,最後遣遣,連那個遣都要除掉叫做遣遣。所以,第三個遣離,第一個叫做離境,第二個要我們離心,第三個遣離,連那個離的觀念都不可能有。第四個遣遣,連遣除,離開那個觀念的遣字,都不可以有,遣至無可遣,這個就是自覺的功夫,所以,我們….。底下談到修心聖道,聖當然就正,正果位,聖人的聖,聖就是正以理正物名爲聖,用這個道理來匡正衆生、引導衆生、糾正衆生,以理正物,正确的正,物就是說動物的物,以理正物名爲聖,這是出自《勝鬘寶窟經》,聖者正也,以理正物名爲聖,所以,從這個精進行道以下十六個字,一直到複還生死以下三十六個字,三十二個字,精進行道,然後十六個字,複還生死底下有三十二個字,這是自覺的功德,還有覺他的功德,你隻有自覺才能夠覺他,換句說,佛教的青年,第一個,我們一定要先認識,佛法是什麽,佛法是什麽,我們可以看到現代的很多佛教的團體,都有設青年會,青年會爲什麽會做、做、…..,做到一半,很多的年輕人坐煩惱,情緒的高低潮而受到情緒的變化,後來,他又不熱中于整個團體的動作,爲什麽?就是經教不通,一個學佛的年輕人,最基本上佛教的教義跟教理如果搞不懂,他的道心很容易退,而且菩提心也發不起來,因此,很多的青年會,舉辦什麽救濟、什麽慈善,還有什麽歌唱比賽,還有一些冬令救濟,或者是做很多的佛教青年,但是,爲什麽每一個團體,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是非、牢騷、不滿、意見不合,爲什麽會這樣子?因爲經教不通,很多人不了解,解當下就是行,意思就是當你悟到時候:解,你了解這個道理,本身就是有修行,當我了解這個世間如夢幻泡影、緣起性空,我放得下得失的觀念,你說這不叫修行嗎?很少人能夠知道,解當下就是行,其實,聞、思、修,這三個本身就是不可以分開,我們強烈把它分開是不對的,聞慧、思慧、修慧,當下是一體的東西,而不是說聞了以後,我再思惟,思惟本身也是落入意識的形态,意識的分别觀念,對不對?思惟,那麽,修,然後,再來一個修,聽了佛法以後思惟,道理對了,然後再修行,那是對鈍根、方便,才這樣講聞、思、修,我們了解佛法的人就知道聞慧、思慧、修慧是同時的,沒有次第的,聞本身就是思,思本身就是修,簡單講,解本身就是行,因此,你有空,你一定要在佛理上好好的下番功夫,至少你懂得人生宇宙基本上的道理,佛法的教義跟教理,你是一個佛教的青年,你将來要發揮,要替佛教做一些事情,你也才有辦法,否則的話,你道理不懂,你做一做,你就大發牢騷,那個不滿,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很少冷靜自我檢讨,因此,佛教的自覺功夫,是一切的根本,佛教自己覺悟的功夫,是一切的根本,就像樹根一樣,沒有根就談不上枝末的東西,因此,我一直再三勸導我們這些年輕人,佛法的重要,遠比我們生命更重要,遠比我們生命更重要,佛法是慧命,是生生世世的慧命,法身慧命。
最後,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于念念中就是說我們記憶,不要記它忘記,随時要觀照,因爲我們過去做了很多、很多的惡事,也做了一些善,惡的,我們放下,善的,我們好好的冷靜,好好的繼續保持,進趣菩提,菩提印度話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要分成幾個階段來講,阿耨多羅這一個點,翻譯成中文叫做無上,三藐叫做正等,三菩提叫做正覺,有的人講經講了三菩提是三種菩提,不對的,這是翻譯的音,是使我們….,才翻譯成這個音爲三菩提,三昧也不叫做三種正定,不是這個意思。因此,我們一個一個來讨論,阿耨多羅,翻譯成中文叫做無上,簡單講就是無上覺,就是佛的覺智,佛具足有根本智、後得智,具足有真谛跟俗谛的圓融,就是中道,菩薩來講,他是等于佛,但是,佛還是比他更高,隻有佛是無上,菩薩還是有上的,菩薩還次于佛,所以,菩薩是等,但是有上,而佛是無上,無上覺,所以,佛是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翻譯成中文叫做無上,三藐叫做正等,就是正等覺,菩薩的覺智就是如量智觀俗谛叫做等覺,意思就是說在事相上超過二乘人,二乘人就不能正等,二乘人隻能講他是正覺,正确的覺悟,還不能講正等,三菩提叫正覺是指二乘人,二乘人用如理智觀真谛,就是觀空名叫做正覺,意思就是理性,簡單講三菩提,從後面講起,三菩提叫做正覺,就是聲聞跟緣覺所修的,他用如理智觀真谛,就是觀空,觀空,所以,名叫做正覺,外道是邪思,凡夫是在迷惑,二乘是正确的覺悟,外道是邪覺,外道自己認爲自己覺悟,可是,卻不能了生死,凡夫是不知不覺,所以,二乘是正覺,外道是邪覺,凡夫是不知不覺,所以說,聲聞跟緣覺稱爲正覺,正覺,比菩薩還差,菩薩是正等覺,正等覺,爲什麽?他如量智而且觀俗谛,二乘人是觀真谛,是觀空,觀俗谛就是說有塵沙的這些衆生,他要度,他必需要了解衆生的根器,所以,他所應該要學習的事情有很多,很多,所以,菩薩是無所不能,世間什麽事情他都要懂,觀俗谛名叫做等覺,二乘是正而不等,所以說,三菩提是二乘的正覺,而三藐是菩薩的等覺,阿耨多羅是佛的無上覺,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表示說他已經包括了,二乘、菩薩還有最究竟佛的覺悟,三種聯合在一起,所以,讀起來固然就比較長一點,長一點,所以,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時候這個咒語,這個音有時候念起來,有時候老菩薩念那個:(咒語)就是他讀不來,他讀不來,(咒語)楞嚴咒是咒心,(咒語)他一念就會了,你要找到那個音,好像是一模一樣,他一學就會了,你要念很多的咒語,可以用權巧的方便來教他,他就懂,(咒語)這樣他就聽得懂,他現在都知道怎麽背,其實,我們念咒,隻要你好好的用功,其實,不生分别心,很多咒音并不是念得很準也很感應,也非常感應,但是,最了不起的念,那是實相的念佛,實相念佛,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一集
實相念佛,實相念佛就是離兩邊念,離兩邊念佛,如果有人講:師父!實相念佛是什麽,這就很麻煩了,一落入言诠就不是本性上的東西,簡單講要用實相念佛的人,他必需要悟到本性的東西,覺悟到本性的東西是不能假的,一個開悟的人,他講的話無法不圓,一個不是開悟的人,你叫他怎麽講,他就是不是…..,就是一個人證悟到那種境界,他怎麽念就是實相,因爲以無生法來念佛,如果,有的人問:師父!開悟的意境是什麽?那就是《涅槃經》所講的,常、樂、我、淨,但是,如果用常、樂、我、淨來形容,又有很多人,他會觀想常是一種永恒,他就把它觀想成一個如如不動的本體,在那裏像死人一樣,然後,佛又講:不對!常就是無常法,所以,佛性是常還是無常,佛性是無常,佛性當然是無常,佛性若有常法,那就完蛋了,那就沒有作用了,怎麽普度衆生呢?衆生一聽,完了!慧律法法師!我們以前所研究過的經典,佛性是常、是永恒,現在一聽師父講:佛性是無常,很驚訝!沒看過這個經典,有!你去看看《涅槃經》,這個就是不悟本性的人,講常,他把本性想成一個永恒不變的東西,如果,一個人把本性想成一片光明,然後,把衆生想成一片黑暗,那就完蛋了,那就是凡夫、愚癡。如果,你要我來形容悟道人的境界是什麽,我現在就簡單講,簡單講,開悟的意境是什麽,他一樣的生活,一樣的講法,一樣的動态裏面,他内心裏面不落入任何生死的種子,不落入生死種子,他表現要吃飯、要睡覺,一樣要…,有時候要給衆生知道,他要生生氣,可是,佛也生氣過了,佛也會罵人,佛罵人:癡人!你這個癡人!孔老夫子也會罵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孔老夫子也會罵人,是不是?孔老夫子罵人跟釋迦牟尼佛罵人不太一樣,孔老夫子罵人,罵得很有藝術,朽木不可雕也,爛的木柴是沒有辦法雕刻,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就是爛泥巴的牆壁不可圬,圬就是粉刷,沒有辦法擺平,就是這個質本身就壞掉了,沒有辦法了,釋迦牟尼佛罵人是:你這個癡人。有一次,提婆達多來告訴世尊,說:世尊!世尊!您年紀大了,您把僧團交給我來管理吧!然後,世尊就罵:你這個癡人,舍利佛、目犍連,我尚不以僧團付囑于他,何況你這個癡人,你這個愚癡的人。釋迦牟尼佛罵人家,我以後也學會釋迦牟尼佛這一招,你這個吃(癡)人,你這個吃飯的吃,所以說,你說聖人真的生氣嗎?不是!他一定要表達自己,所以說,聖者若悟本性,言談舉止一切皆是如,皆如,若不悟本性,沉默寡言亦是執着,還是執着。爲什麽?本性者不可言诠,不可思議,不是用思惟可以瞻覽得到的。如果說,開恒口的心境是什麽,簡單講,他心裏沒有壓力,他的心跟虛空一樣,不長、不短,不會說這個是惡人,就拼命的這樣子,怎麽樣來巴結他,這個惡人,他就一直很排斥他,他内心裏面容天、容地,所以,我說真正的大丈夫,就是一個大修行人,悟道的聖者。什麽叫做開悟的聖人?他能夠飽,也能夠饑,能夠吃,有的話就吃得飽,沒有關系!也可以耐得住饑寒,能夠受得了健康而不狂妄,也可以受得了疾病的折騰,内心從來不抱怨。悟道的聖者他知道這個是自己造業的果報身,抱怨做什麽,一定要受的嘛!一定要受的嘛!開悟的聖人見到這些财、色、名、食、睡,等同幻化:如光、如影、一塵不染、一絲不挂,講話一樣講話,講笑話一樣講笑話,覺得該莊嚴的他就莊嚴,完全他的内在裏面,内在裏面就無所作用,雖有作用,即是妙用無窮,所以,因爲無所用,因爲,他不會落入世間的用,無所用,所以,他就無所不用,他能無所不用。他的六根門頭驚天動地,他眼睛看,善惡清清楚楚,耳朵聽,是非清清楚楚,嘴巴講,善惡語言清清楚楚,但是等同一個東西,眼有眼性,眼根性,耳胡耳根性,鼻、舌、身、意,他是用本性,就是透過同樣的一種東西,就是清淨心,由同樣的東西,散發在六根裏面,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他能夠運用自如,他内心裏面,聖者的心态是什麽?聖者的心态就是永恒的安詳,永遠的安詳,所以,禅宗,禅宗說任他拿刀取頭去,砸破一切飯碗,老僧未曾起一個動念。就是任他拿刀子來砍斷你的頭,砸壞了,你正在吃飯的一切飯碗,老僧不曾支一念,這個老僧就是指開悟的聖者,不會動到一個念頭,這個叫做持戒清淨,叫做本來面目。
你要修行,如果你不找到這個,你難哦! 你非常難,你不先找到一個永恒的東西,你就難,所以,我最近悟到一句話,悟到一句話,就是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有一種思想可以一了百了,不必這麽辛苦的拚,那就是本性,好了!禅宗有一句話,在這裏我要加強你們本性的功夫,禅宗有一句話,修行,如果你秉持一個原則,你一定會有消息,哪一個原則?四個字:無求、無着。但無求。無着,順此道理去,一定有消息,一定有消息,無所求、無所着,此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修行的根本。如果,你不能悟到無所求,而無所執着,任你持戒、持齋,就是吃素,亦不能成道,也是沒有辦法成道,我看到這句話很感動,我們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在持戒,所以,禅的意境是很直截了當,我們爲什麽功夫不得力,就是因爲我們沒有禅定的功夫,沒有悟的功夫。我們如果有悟的功夫,沒有世間什麽你放不下的事情,沒有什麽世間你放不下,世間你放不下還是你本身的問題,你本身的問題,所以,佛說:生死大夢,皆随颠倒生,我們生死的大夢,都是因爲我們颠倒,我們現在要永斷生死,永斷生死:我們要斷惑,有一個先天性的惑,還有後天性的,因此,我們應該怎麽講,如果,你肯聽師父的話,你試試看!你現在不管你出家二十年,不管你今天是初學佛,你不相信,用我的話來試試看,你現在回去,今天回去,明天一天的時間,你二十四個小時都注意你的起心動念,你記住!師父講無所求,師父講無所着,此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因爲這個念而才能成道,因爲,這種思想,才能夠成道,明天,你試試看! 你爲什麽不下功夫在這個地方,你不要在文字裏面打轉,你不要鑽到文字裏面,鑽到死你也鑽不出東西來,你不要一天到晚研究這麽多的經典,看、看、….,你鑽不出一個名堂出來,爲什麽?因爲不肯在境界上下功夫,告訴你無所求、無所執着,這個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成佛的根本,好!我明天可以試一天,你要久,試一天看看,等一下你晚上回去,慧律法師講的,無所求、無所執着,你冷靜,但不是死人,你很清楚的告訴你自己,無所求當然你就不執着,無所着當然你就不會生氣,你就不可能會生氣,因爲你無所着,你不會執着這個事情,你無所求,因爲你三餐夠吃,有個床鋪可以睡覺,你随時觀知足,很快你就有消息。
所以,很多人說:喂!師父我念佛一直打妄想。我說:奇怪!我在念佛怎麽妄想打不起來,奇怪!怎麽會差那麽多,我拼命要給它打,我不曉得要打什麽妄想,就像射這個火箭,這個火箭一開始要脫離大氣層的時候,需要用很多的燃料去推動它,等到進入真空狀态的時候,動者恒支,靜者恒靜,是不是?一個沒有開悟的人,沒有大徹悟的人,就像是大氣層裏面要推上火箭一樣,他怎麽念都念不出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然後,一面念佛,然後,一邊造業一邊煩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然後,大氣層擋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然後,一直壓,一直念,一直壓,….,常常浮浮沉沉,今天境界不錯,明天境界不行,今天境界很不錯,明天境界又不行了,煩惱、修行,煩惱、修行,…,在那裏重複,repeat,repeat,(英語),每天都是這樣子,大修行不是這樣,大修行是直指人心、明心見性,一下子就單刀直入,無所求、無所執着,不是小便,像坐太空船一樣的,等到你脫離這個大氣層的時候,你就沒有阻力,擺脫我執、法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一切現前沒有阻力,所以,開悟的聖者,你要叫他打一念妄想都很難,凡夫俗子你叫他一念空一切法,無念,那也很難,也很難,兩種事情都很難,凡夫俗子,你叫他無念也很難,聖人,你叫他有念也很難,爲什麽?你跑到外太空去,他哪裏有阻力呢?對不對?他哪裏有阻力呢?爲什麽?他看破了世間的生死涅槃,等同虛空,等同空花水月,了不可得,他哪裏畏懼這個生死,不怕生死,是有辦法的人才講的,你說:我也不怕生死,你放屁!你不怕生死,拿刀子來,你就昏了,針還沒刺下去,心髒就停了,我說:你怎麽了?看到針就昏倒了,叫盧醫師針灸,還沒針灸就昏倒了,衆生就是衆生,所以說,還是要多多磨練,然後,記住師父的話,内心裏面存在四個字:無求、無着,要記住這四個字,否則的話,你的功夫是了不得力,你永遠了不得力,你不在心地上,那種難忍能忍,難舍能舍,我告訴你,你成道到驢年,有人問:師父!什麽叫驢年?驢就是沒有,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再來又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沒有驢子,驢子排不上,驢年就是沒有這種年,聽得懂嗎?就是沒有這種年,所以說,修行不懂得方法,你驢年也成不了道,就是這樣子嘛!試試看!我們日子這麽好過,爲什麽你們那麽難過,奇怪!我現在日子很好過,真的很好過,每天都在過年.I am very happy every day.我非常快樂,我每天都很快樂,對不對?就是這樣子,我現在才體悟到禅宗裏面的祖師大德,日子真的是….,有一個祖師大德說:外面虛空有多大,鑽在經典裏面,就是不出來。就是我們死鑽在紙皮裏面,文字相怎麽鑽都鑽不出來,外面虛空有多大,就是死不出來,鑽在文字裏面鑽不出來,意思就是說我們研究經典的人,死在文字相裏面,不肯在境界用功,叫你難忍,你就是要忍,難舍,你就是要舍,你無所不能舍,你不舍,我問你,你到臨命終,你不舍,你要怎樣?你眼睛睜大看嗎?對不對?你說你舍不得金錢,舍不得金錢,你眼睛….,死的時候眼睛睜得那麽大,然後,你躺在床鋪上看,嗯你快死了,這疊有沒有看到,你放不下,你能如何,再來,晃一晃、晃一晃….,因爲,執着而又活起來,這意思就是說你不放下你也沒有辦法,你就是要死,所以,我告訴你,人家講臨終是平常的功夫,臨終是平常的功夫,真的,就是這樣子。
佛法,你要念也可以,随你個人,問題是你要知道怎樣針對生死的問題來讨論,我們現在也有修學,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說我們有先天性的習氣,我們有後天性的環境,簡單講,後天的環境,你一定要斬斷這些不好的環境,然後,在先天裏面的習氣要觀照,要觀照,内心一定要觀照,你不觀照,你永遠不可能成道,要不然,你就會一直随着習氣而轉,随着習氣而轉,所以,我們有分别起、有俱生起,分别就是由分别心,俱生就是由宿世所薰習的種子跟今生今世的造作,就會培養出分别,所以,分别起跟俱生起都是我們障道的,我們簡單講就是習氣,習氣,所以,很多高僧大德講:習氣不除,念佛無用。因爲,你臨命終是随着習氣而走,随着習氣而走,像我今天來講的話,我就什麽人的是非都不管,你想想看!我今天都是是這樣講的,包括我這裏的剃度徒弟,我這裏的剃度徒弟,我都跟他講清楚,你要跟着我,日子好過多了,這個師父是很難得的師父,我也不會煩你,我也不會吵你,也不會罵你,我畫一個圓圈圈,不要違背我這裏的規矩,對不對?這裏隻有兩條規矩,一條出去,一條進來,站在我圈裏面就是住在這個地方,你違背我這裏,我就叫你出去,你敢不出去,我就叫警察來,很簡單,我不要跟你吵架,爲什麽?大家相處在一起要相親相愛,要精誠團結,爲了佛教,而犧牲個人的意見,以團體的意見爲意見,我才不要跟你說:生活的兩個人,痛苦得要死。然後,師父不滿徒弟,然後,徒弟又很恨師父,他又敢講,我是他師父,對不對?然後,底下的人,在下位的人在抗議,在上位的人每天不滿,你放心!我很看得開,所以,我那個徒弟來我這裏,有的一年,有的半年,我從來沒跟徒弟吵過架,我跟他講:民主就是可以容納更多的音聲,你講,你有什麽委屈你講。我在裁決兩個人的紛争,不是像你們單方面的,我說:你有什麽委屈你講,你們兩個爲什麽吵架,你講,你講理由,然後,你反駁,乙,你反駁,你有什麽委屈,你講,然後,甲….,你有什麽委屈你再講,然後,我就跟他講:四票對一票,你有什麽話講,靜默,四票對一票,你講嘛!你有什麽道理,沒有!好!罰你到三樓一住,好!沒話講了,師父裁決,你服不服,服!因爲,不服要出去,對不對?所以,我這裏像判官一樣公正,非常公正,絕對不偏,不偏哪一個,我也不聽單面之詞,我也不聽片面之詞,好了!我們生活爲什麽這麽和諧,跟徒弟相處得這麽好,爲什麽?因爲,我們要修行,在家徒弟,在家的徒弟不是雛妓(諧音),在家的徒弟一律不連絡,一律不連絡,尤其女衆,不打電話,尤其女衆也不連絡,我也不去攀緣,不講你好也不講你壞,不管你怎麽樣,不管長得漂亮或是醜,跟我沒有關系,男衆徒弟當然要連絡,男衆徒弟有什麽事情,當然要連絡,像我肚子痛,馬上請盧醫師來,趕車子來,這位盧醫師,我很贊歎,我今天能講經是他的功勞,前二、三天,胃腸又起來,痛,抽筋,沒辦法,痛得沒辦法,請他老人家來,所以說,看情形,會有是非紛争的我們放下,我講這個道理就是現在我的人生觀就是什麽,隻要會引起紛争的,會引起後遺症的,我一律不談、不接觸,不接觸,隻要能夠能道業有幫忙的,那就做好好的冷靜,這就是告訴你:我們要斷掉習氣,我以前就是太慈悲了,唉呀!師父!您老人家身體不好,我們請客,希望師父您賞光,就去了,去了以後,我們看到這麽護法,我們就常常去,走一走、走一走,唉!去久了,煩惱就大了,煩惱就大了,所以,我這裏就勸,我去佛光山跟五百多個戒子開示,我說:如果一個出家人,要讓人家尊敬,就要遠離在家居士。保持一個距離,不是說遠離的意思,意思就是說我們安住在寺廟,好好的住,然後遠離在家,你有事,你來要求我,沒有事情,對不起!不談,我們不談,所以,我來這個講堂一年多了,幾乎沒有去過在家人的地方,也很不想去,因爲,會怕了,會怕了,我以前十幾年來,我以前就認爲:我到你家,我就度你,我到你家,我就度你。結果,到在家居士家久了,是非就出來。因此,這個也是告訴大家,如果,我們在家居士,沒有什麽事情的話,閑着不要談是非,遠離這些惡緣,因爲我們習氣太重了,所以說,有一句話說:那些以講話爲樂趣的人,是沒有辦法修行的,意思就是說你一天到晚就是在講話,坐着二、三個鍾頭,也講不出一個營養的出來,當然,老朋友坐一坐、叙一叙是應該的,如果說一天到晚都在拜訪朋友,今天到他家去,明天到他家去,坐着,然後,一直講那些廢話,無聊!你想想看!兩個鍾頭講不出一句營養的,生命是多浪費,是不是?
現在翻開《初級佛學教材》,第30頁,30頁,[生死]:你爲什麽會生死?[念不停止,]把筆拿起來,這個念旁邊寫一個:無明妄想。因爲你的無明妄想,你斬爲斷、你不停止,你刹不住就[輪回無己,]你就停不起來,[頭出頭沒,]頭出叫做三善道,頭沒叫做三惡道,有時候我們做人,來世變成畜生,有時候生天享受一下,有時候跑到地獄去,頭出頭沒,[星火燎原,]是一點點的火,燎原,把筆拿起來,星火燎原,把筆拿起來,旁邊寫四個字叫做因小果大,你造的惡因是很小,但是,你的果報是很大。舉個例子來講,舉個例子:比如說,你寫了一封信,你本來罵師父,你對我不滿,你寫一封黑函,你來罵我,好了!一封信而已,對不對?唉!這個外道的,外道的一看到,啊!我們本來要找慧律法師算賬,正在找不到機會,好了!那張大量copy,人家也搞不清楚是是非非,你麻煩大了,知道嗎?因很小,果報很大,你本來隻有寫一封,你本來要罵我而已,可是,你把它搞得整個佛教,那你麻煩大了,你造的不是我,你傷害不了我的。同學們!你想想看!你寫黑函,你怎麽傷害得了我,你造的是是誰的惡?你自己的惡因,傻瓜!你以爲你這樣可以傷害我,所以說,惡的人,惡出于人,而還報于人,你要永遠記住師父這一句話,惡出于人,惡是出自他本身,報應是報應在他本身,别人不會代你受苦,你還是要受自己的業報,簡單講就是人家害我可以,你要叫我害人,那不可以,他造,他要負因果,我造,我要負因果,所以,[蟻身七佛,]蟻身七佛就是佛在世的時候,旁邊有一隻螞蟻在走,一群螞蟻,佛弟子,佛就告訴佛弟子,你們現神通,觀照、觀照看看,這隻螞蟻已經做了多久的螞蟻,有的人講十世,有的人講一百世,有的人講五百世,釋迦牟尼佛說:不隻,它是七尊佛來示現,降生人間還做螞蟻,還做螞蟻,意思就是說你隻要一失人身,你麻煩大了,麻煩大了,叫做蟻身七佛。[我身塵劫,]意思就是說我們一失去這個身體,一失去,那你要經過塵點劫,才再恢複到你這個身體,意思就是說蟻身七佛,就是說我們這個色身難遇,我身塵劫就是要經過好長、好長的時間,你才能碰到人身,才能學佛做功德,難能可貴,意思就是勸告我們,你要好好的珍惜,要好好的行善,不能去造惡。
再來左邊[苦惱,]苦惱就是[苦苦,]這個苦苦,上面一個苦叫做外,外面的苦,底下一個苦叫做内,身體的苦,外面的苦就是天災人禍,有一天,我看到閉路影片,video,它實際去攝影美國大火:大災難,慘不忍睹,哇!不敢看,那個實在太殘忍了,火災,那棟幾十層,那不是拍電影的哦!不是火燒摩天樓,不是,是真正的火災,然後,記者就在那裏拍攝,哇!看了會吓死!我現在勸告你們,我的徒弟(學生),回去瓦斯一定要關好,它整棟都是現代化,結果,用電梯,用電梯,結果,沒有什麽?沒有安全梯,沒有安全梯,美國的法律也是很奇怪,發生大火那棟大樓,竟然沒有安全梯,像我們這棟就有安全梯,安全梯在左邊,就是我們在這裏,他們爬上爬下那個,五尺的安全梯,一開始燒的時候,好像是第十三樓還是十四樓,結果,因爲它是三、四十層樓,裏面都是易燃物,一發,哇!不可收拾,結果,有的燒得跑到外面的陽臺,陽臺隻有一點點,有的從二十幾層,一直燒,沒有辦法,很多都是被濃煙嗆死,後來,你不跳也是死,你要跳也是死,你不跳下去還是要死,那個錄影帶,你們去租來看看,你會吓死,你不敢看,噢!死得很慘!然後,他從上面跳下去的時候,頭部先下去,真的人哦!不是用道具丢下去,真的人,噢!就跳下去,然後,那個攝影機一攝起來,頭沒了半,頭,碰!頭沒了一半,隻剩下臉一點點,整個臉,啪!開花!open,跳下去,啪!開花!那場火災總共死了220人,火災,我前幾天才看到的,那個叫做世紀什麽大災難,還是什麽,哇!不敢看!太慘了!好像是在印地安那州,結果,一個州裏面,一個大城市裏面隻有13輛,隻有13輛的消防車,雲梯一升上去,隻能到十幾樓,二、三十婁沒辦法,所以,我告訴你,不要蓋太高,像隔壁24層,我告訴你:若火災會該死,我不騙你!真的,窮人也有窮人的好處,窮人火燒家跑得快,火災,對不對?我告訴你:如果你們要租房子的時候,住的房間,你不要找那個樓梯很小的,告訴你,這個很重要,一百次,你遇到一次,你就值得了,你要住的房子,你要找樓梯稍微大一點的,而且樓梯口不能堵住任何東西,我現在勸告你們,你們一定要把樓梯先整理幹淨,否則,你晚上一火燒家的時候,連整理…,逃都逃不掉,我沒有騙你,真的,晚上的時候,那個瓦斯,最好你要關清楚,好好的關起來,如果說,我這一棟文殊講堂,它燒不起來,講堂,你說這個怎麽燒,講堂怎麽澆?要從哪裏澆起,我們每一層樓都是大理石,它怎麽燒,我們這裏沒什麽好燒的,你說,這個桌子要燒,這塊還沒有燒起來就熄滅了,燒什麽?要燒什麽,不可能!不可能!所以,你就算一個房間裏面全部是棉被,就算那個燒起來,我們馬上叫消防車來,也來得及,它那個不是,它是易燃物,這個苦苦,真是不得了,不得了。還有,我們人爲了一點點小小的欲望,真的是把自己害慘了,我看錄影帶裏面的死刑犯怎麽處死,美國一個黑人,一個黑人,他跑去搶奪一個白人的婦婦的八十歲的皮包,搶奪,搶奪一個白人八十歲的皮包,搶奪本來是一件小事,不是很大的事情,對不對?後來又把那個八十歲的老太婆強暴,你看這個壞蛋,八十歲可以做他老祖母了,他還強暴她,你想想看這個壞蛋,黑人,結果,美國第一個判他什麽,做電椅,電椅,電椅 我第一次看到,真的,他攝影起來,死刑。也許你們有的人也有看過,他怎麽樣,你知道嗎?把那個手,把雙手放好,放好,然後這個頭部通電,通電流,綁好,然後,把腰部束縛好,通電流,然後,要通電以前,就先跟他禱告,然後問你有什麽遺囑。黑人,他就一直很恐懼,很恐懼,然後,他從頭到尾攝影,從頭到尾攝影,放給整個美國人看,攝影,然後導電,通電以後,他通四百伏特還是幾千伏特,通電流。噢!我現在知道電死的感覺是什麽,他一開始的時候,電的時候全身都一直發抖,一直抖、一直抖….,通電流很強,然後,這個臉一直沒有辦法,控制不住,後來,整個眼珠子冒出來,碰!血一直流,他們知道通電流以後,眼珠子會冒出來,然後,用膠帶把它黏起來,用膠帶,因爲,不黏起來,眼珠子會跑出來,通電流的時候,血剛開始是一直震動,後來加強,那個圓圈,一加強伏特,加強,一加強以後,眼睛冒開來,冒開來以後血一直流、一直流,到最後停住死了。人,這個欲望,還是要控制一下,爲了一點錢,爲了一點欲望,去強暴一個八十歲的,你說你今天去強暴一個年輕人還有話說,到最後爲什麽會判死刑,還把那個老太婆處死,那個黑人搶了皮包,抓去強暴,又讓那個老太婆死,美國的法律說罪不可赦,處以極刑,還不準槍斃,槍斃是給你好死,通電流給你死,有史以來死最慘的,通電流。還有,美國有一種處理法叫做用什麽,用毒氣,我也看過,也看過,統統在那部影片裏面。把一個人抓進去,做一個圓圈圈,外面都是透明的,外面都是透明,看得很清楚,外面看得很清楚,攝影機都攝影好,擺攝影機,一進去綁好,然後就放毒氣,放毒氣時,一開始他就憋氣,就把呼吸禁閉起來,然後,到最後沒辦法,因爲,你要呼吸,呼吸,一吸進去,毒氣就灌進去了,馬上…,毒氣更快,毒氣好死,如果通電流跟毒氣,要用毒氣,死比較輕松,那個通電流,你不敢想像,那個實在太痛苦了,我們這個世間的苦,已經很苦了,不要爲了一點點控制不住的欲望,而造無量無邊的惡業,苦苦就是外面的山河大地,天崩地裂、火災、水災,然後,加上我們内在裏面的苦。[壞苦,]就是所有的樂境一定會壞,壞苦就是所有的樂,到最後一定會壞叫做壞苦,[行苦,]叫做刹那生滅,叫做刹那生滅:行苦,[依正萬端,]什麽叫做依正萬端?依報跟正報有種種的不同苦惱,所以,我們要念衆生苦,中間有個[念衆,]就是念衆生的苦。因此,我常常說一句話,說:今生今世沒有聽到佛法,你的生命就像一張空白的紙張,完全沒有色彩。如果今生今世沒有聽到佛法,你的生命是白活的,你今生今世就是白來的,白來的,沒有佛法,你沒有真正的生命,你也是一個迷迷糊糊的人,就算給你做到總統,也是一樣,國王也沒有用。[三障輪轉不息,]輪轉就是惑、業、苦,迷惑去造業,然後受苦,輪轉不息,[正感相似等果,]所謂相似等果的意思就是等流果,造如是因得如是果,叫做相似等果。[大乘:發心(願),知恩報恩,去眷來佛,]什麽叫做知恩報恩?我們要發願、要普度衆生,知道哪個對我們有恩,我們就去好好報恩,知道一切衆生對我們有恩,一切衆生就是去眷來佛,去就是過去是我們的眷屬,未來他們都會成佛,叫做去眷來佛。過去生中都是我們的眷屬,或者是爲父母、兄弟、姊妹等等這些眷屬,而他們都是未來也可以成佛,。[不離初心,]我們不能離開初發心,我們初發心發願要普度衆生,一定要好好的忍耐世間的一切痛苦,所以,要憐憫衆生的可憐,憐憫衆生的可憐,憐憫衆生的可憐隻有一個辦法。同學們!你聽我的話,碰到委屈,你也不要解釋,也不要解說,你就是任人家對你誤會都沒有關系,同學們!你如果能修到像師父這樣講的,你生死就快自在了,你碰到什麽委屈,連解釋也不要,你也不必跟他說,人家對你也沒有關系,你隻要沒有對不起人家就好,你也不要在意别人,你要先學習這一點,否則的話,這個世間冤枉的事情太多了,錯誤的事、錯覺的事情太多了,你要怎麽一個一個去跟人家解釋,我問你,你去死?你有那麽大的體力,你一個一個去跟人解釋,我怎麽、怎樣的立場,我才不呢!我才不要這樣做,你要怎麽想都沒有關系,我發心總是善良的,我也不在意你怎麽樣,反正我不會做違背法律的事情,我既不殺人,也不放火,也不擄人,也不勒索,也不販賣槍支,也不吸食安非他命,對不對?你奈我何?叫我去傷害任何一個衆生,我也絕對不可能這樣做,所以說,假設在生活當中,生命,我告訴你,誤會是難免的,在你的一生一世當中,那種閑言閑語,那種誤會、批評,那是不可能避免的,你把這個當作是人生的插曲,必經的過程,你就不覺得這個很可怕,本來就是很正常的。我希望說,如果你是個大修行人,我希望我們不要口無遮攔,你根本分不清楚狀況,就随便亂攻擊對方,這樣很傷人家的自尊,不好!很傷害人家的自尊,不好!所以,不離初心[忍]耐,我們要忍耐一下。[普濟]就是[行],所謂的行,行,[三際十方,]過去、現在、未來叫做三際,十方就是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還有下、上,這是十個方向,三際十方。[聲緣衆生,]這個聲緣衆生,把筆拿起來,法音不離衆生意思就是說法不斷,就是[不厭不疲,]就是聲緣衆生,用這個說法的音聲,然後緣,所謂的緣就是,我們說有緣就是不斷,意思就是說法不斷來利益衆生叫做聲緣衆生,意思就是普濟,我們救度衆生當然要說法,若不說法度衆生無以報佛恩,是不是?如果,你不說法來普度衆生,你沒有辦法去報答佛的恩,不厭不疲,因此我們不能厭倦衆生,也不能感覺自己很疲倦。有的人說:師父!您常常生病,您在嘔吐、病苦,休息一下。我說:等我養病好了,再來度衆生,已經要準備棺材了,任何事情都要在一半病苦當中去完成它,完成佛道,印順導師多偉大!《印順導師全集》,他就是…,印老就是一面生病一面寫,印順導師,多了不起的一個人,是不是?不是等到你沒有生病,你才要做功德,你來得及?我等到我沒有生病,我等到我不嘔吐、不腹瀉,然後,我再來講經,那要等到什麽時候,對不對?現在我能上臺,雖然嘔吐、腹瀉、腸炎,沒有關系!不會死!這個總比地獄的衆生快樂多了,你想想看!地獄裏面的衆生,一丈的方塊石頭砸下去,一刹那之間就化成膿,化作沒有,岩漿,地獄的火那麽大,我今天的苦怎麽能夠跟那些餓鬼、地獄、畜生,餓鬼是千萬億劫不聞水的名字,千萬億劫沒有聽過一滴水的名字,又饑又渴,我現在的苦怎麽能夠跟他比,同學們,幸福跟不幸福,快樂跟痛苦,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一直覺得很委屈,一直覺得很….,好像是說很不滿、不知足,不可以,幸福要從比較來,我今天有一碗飯吃,知足了,我今天長得不錯,很知足了,我今天能夠出家,也很知足了,今天雖然有一點病苦,太棒了,這有什麽關系!是不是紮紮針,這有什麽關系呢!有什麽關系!随時都很快樂,你說,我今天哪裏不快樂,是不是?所以,學佛就是有這種好處,怎麽樣過就怎麽樣快樂,怎麽樣想就怎麽樣快樂,也不是像世間人,你怎麽想就怎麽樣痛苦,怎麽樣想怎麽樣束縛。不會的,我們學佛的人,你怎麽想就怎麽樣快樂,你怎麽想就怎麽樣解脫,佛法真是棒極了,我今天講,所以,我今天這個苦跟地獄的衆生怎麽比,人家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今天上臺說個法,有什麽了不起,笑死人了,我們怎麽能夠跟菩薩比,你才腸炎,人家還下地獄救衆生,你這才紮幾針,吃吃中藥就OK了,早上還有飯吃,晚上還有飯吃,兩點時候還泡滿力精,我兩點的時候還泡滿力精喝,喝、喝…,你看!想想,多知足、多好,我又能夠聽到佛法,我又悟到自性上的東西,本性上的東西,哪一點不快樂呢?這太好了,所以,我說:同學們!有一點病苦,有一點不如意,家裏有一點變化,隻要能夠聽到佛法就可以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所以,你們是lucky men and you are lucky women,你是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你們是最幸運的女人,你們是女人嗎?還是小姐?女人包括小姐。我看這個“六指琴魔”,而且發現女衆真是業障很重,這個男主角,去做錯了一點事情,要向女主角賠不是,然後,他跑進來房間,說:我今天來是向你鄭重的抱歉,這是我的過錯,看你怎麽處置,否則的話,我于心不安。這個女主角,很愛這個男主角,他說,男主角說:在這裏講話不方便,是不是?我們另外找一個地方,是不是?然後,女主角就罵他,你永遠不要來找我,我永遠也不要看到你。他說:難道閣下沒有參考的馀地嗎?我不要看到你,我看到你就火大,我們今生今世沒有緣份。你能不能再給我一次機會,一直趕他走,男主角沒有辦法,被她趕了,趕了就沒辦法,也不能解釋,他就走出去,走出去以後,倚在椅子上,她假的趕人家,人家真的走,趕走,離開以後在那個地方,他真的走了…,精神病!表達錯誤,愛就愛啊!然後又不敢講,又趕人家走,然後,人家要跟她解釋,她又不給人家解釋。唉!女人真是糟糕透了,所以說,内在裏面的矛盾,衆生相真是….,真的很悲哀,悲哀!這就是這樣子,簡單講,就是這個情字在作祟,内心裏面實在是太喜歡,喜歡得不得了,然後,又不敢承認自己喜歡人家,很糟糕!因此,我們還是修行人比較解脫。
再來就是[教義根本,]教義的根本,[悲:拔苦,][慈]就是[與樂,]悲就拔苦,拔苦就是拔衆生的苦,[三種布施,]三種布施就是财布施、法布施、無畏施,對不對?[雪山傳偈,]這是一個典故,雪山傳偈就是佛在雪山修行的時候,雪山修行的時候,爬到樹上打坐,樹上去打坐,坐、坐….,他需要佛法,佛講前世的時候,然後,玉皇大帝:釋提桓因,諸天看到大菩薩在修行實在太偉大了,他要試試看他的功夫,是不是真正的爲法忘軀。來的時候,他就化作一隻妖怪,很饑渴,很饑渴會吃人的妖怪,他說:隻要有人….,釋迦牟尼佛修行的時候,他就說隻要有人能夠布施佛法,要他犧牲生命他都甘願。他來到這個地方,他說:你在樹上做什麽?他說:我在打坐、修行。釋迦牟尼佛就說:唉呀!在這個世界上,隻要有人告訴我佛法,哪怕二句、三句、四句,我都願意舍掉我的生命求法。他說:真的嗎?真的,他說:我懂得佛法,因爲,釋提桓因,前面一個佛有來,他就知道,他也懂一點佛法,他說:我懂佛法,可是,我現在肚子很餓,我現在肚子很餓,你能不能給我吃,你先讓我吃。他說:不行!我讓你吃的時候,我就聽不到佛法。他說:好!你幫我開示幾句,那個玉皇大帝示現的,就是變化的,他就說:我跟你簡單講兩句,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先講兩句。繼續講!不行!我現在肚子很餓,餓得快死了,餓得快昏了,你又不跳下來給我吃,我就沒有能力講了。他說:好!我一定跳下來給你吃,你那兩句跟我講完,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他說:還剩下兩句,好!我再講兩句給你聽,最後了,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好!我已經講完了。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的時候,從樹上跳下來,他說:你吃吧!然後,玉皇大帝就是釋提桓因就哈哈大笑,你真是一個大修行人,菩薩!真是菩薩!爲法真的忘軀,我是跟你試試道心而已,我們能嗎?我們不可能,不要說他的身體,你跟他講:師父跟你說一個法,你把你胸部的項鏈,胸前,不是胸部,胸前的項鏈拿起來給我,三、五萬塊能不能,不幹了!他做不到,胸前的項鏈還可以做得到,你說你用你的生命去犧牲,你肯嗎?不肯,絕對不肯,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拔衆生的苦,那個布施是連生命都出去,還有[心身代受:借筋挽車,]借筋挽車就是我上次講的,對不對?釋迦牟尼佛抽那個筋,抽筋起來幫忙拉車子,下地獄的時候,他願意代衆生受苦:抽筋,這我們已經講過了,隻有忍,體慧法師講的:要忍。要忍耐,慈:與樂,[四九說法,]四九說法:四十九年的說法,[棄位出家,]能當皇帝他不當,就是要出家,[八千降生,]這出自《華嚴經》,八千降生,《華嚴經》裏面講的,吾自成佛以來,已經八千往返,于娑婆世界示現,[同圓種智,]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所以,這個要[忍,]因此,我們如果碰到什麽事情,小事不能忍,你就看看人家,釋迦牟尼佛是怎麽修行的。我們想想看!我們這麽一點點小事情,都不能忍,那怎麽能夠成大器,成大器,這個忍還要有一個方法,還要有一個方法,就是觀照無生你才能夠忍,所以,這個無生法忍是連在一起的,你要觀照一切法不可得,那就根本沒有所謂有忍,你自然就進入忍耐的境界。
再來,[結勸:等流通分],我們要[自覺]是[因,]自覺要[行道]、要[方便,]方便就是要有方法,要[精進,]這是[有爲法,][修慧]就是[真實]、是[慈悲,][無緣心]就是[果]報,無緣心就是無爲法,就是沒有任何的,無緣就是沒有任何條件,那就是絕待叫做無緣心,所以,通達的果報就是[法身]跟[涅槃,]有爲法或是無緣心,修行到最後的果報,就是法身跟涅槃。[業牽,]業就是迷[惑]造[業,]造業就受[苦,][自在應化,]自在應化就是[智悲心,][願力:複還生死,][行業]就是[度脫衆生,]能夠自在應化,智或者是慈悲的心,願力:複還這個生死,行業就是度脫衆生,[八事]就是前面所講的八種覺悟,八事:[道同開示,]跟開示一樣,[知:果]果報有[生死],[斷:因]爲我們有[五欲]的感染,所以,我們有生、老、病、死的苦果,[道],我們要去[修,][八]種[覺]悟是[因],我們[滅]的話,滅了這些惡的,我們就顯現出來,般若、法身、解脫,底下應該加一個德,[般若德、法身德、解脫德,]這個叫做本性的三德,本性的三德,所以,修道是因,滅惡是果,滅到最後,就沒有所謂的生滅法,就是不生不滅法。般若德、法身德、解脫德,盡可能聽經聞法,這倒不是說我今天爲了徒弟多,來聽經的人多,我就很高興,不是這樣子,你不聽經聞法,真的很悲哀,你在家裏也是浪費那個生命,你來我這裏,你才能夠得到真實的生命,你爲什麽不來,用一點功夫委屈一下,不來這裏,你爲什麽跑去享受,喝酒或是看電視浪費你的生命,何苦呢,是不是?生死無常,所以,我希望你們《十六觀經》還是要來聽,聽得懂不懂,至少結個佛緣。[誦持,舊業,新德,]舊業就[念念應道、無緣不生、滅無量罪,]到最後就[永斷生死,]念念應道,念念應道就是每一個念頭都符合這個道,覺悟的意思,無緣不生,沒有這個因緣當然就不會産生舊的惡業,因爲,你每一個念頭都符合道,所以,沒有這個惡緣,當然就不會生惡業,因爲,你每一念頭都在道,你所有的緣都控制得很好,就可以滅無量罪。[花,]花就是花報,花報,花報就是現報的意思,現在你就可以滅無量罪,将來就可以永斷生死,花報就是你現在就可以滅無量罪,可以永斷生死,将來可以永斷生死,[新德:不失覺照,]不會失去覺悟的照,[性智日開,]本性的智慧如同日光開顯。[速登正覺]是[果]報,很快的就完成你的佛道,[常住快樂,]。
好!翻開15頁,我從頭到尾解釋一遍,《佛說八大人覺經》佛說了一部八種大人,就是菩薩、佛所應該覺悟的經典,做佛的弟子,應當在白天或者是晚上,很誠心地誦念這八條大人要覺悟的地方。第一、你應該覺悟世間是無常的,國家的國土是危脆的,随時會變化,四大是地、水、火、風,這個色身是苦的,五陰是色、受、想、行、識,沒有一個真正的我我,刹那之間的生滅,刹那之間的變異,實在是虛僞,沒真正的主宰,心是造惡的根源,行爲是一切罪惡的集中地,薮就是集中地,如是觀察,你就會慢慢的脫離生死。第二個覺知,多欲是痛苦的根本,我們六道輪回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是一件很疲勞的事情,從哪裏開始會讓我們這麽痛苦,因爲,有個貪字,如果我們能夠少欲,能夠無爲,我們的身心就會自在。第三、我們應當覺知,如果一個人的心不能夠滿足,隻有想得到更多的東西,他就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惡,增長罪惡,菩薩不會這樣子,菩薩常念知足,安貧守道,隻有智慧是他所應該求的,叫做惟慧是業,惟慧是業就是他所作所爲,都是以求智慧爲主叫做惟慧是業。第四覺知懈怠墜落,我們應該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這個五陰十八界的牢獄。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應該常念,要好好的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一切的辨才,然後來教化一切的衆生,悉以大樂。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永遠會結到很多的惡緣,菩薩要行布施之道,要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應該恨這個壞人。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然是俗人,但是,我們不要感染世間的樂,世間的樂是無常、是苦、是空,我們應該常念出家人的三衣、瓦缽、法器這些聖人的标志,志願出家,守道持戒清淨,梵行高遠能夠慈悲一切。第八覺知,生死是很快的,就像火在燒一樣,我們衆生過的是苦惱無量的日子,所以,我們應當發大乘心,來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這八種事情,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我們應當精進行道,慈悲修這個智慧,乘這個法身無相之船,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然後,再回到生死,來度脫苦惱無量的衆生,以前面八種覺悟、覺知,來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的痛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能夠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佛說八大人覺經》終]
講完了,Have any question everybody?你們有什麽問題嗎?我這樣講已經很詳細了,已經很詳細了,然後,下一部經是講《心經》,哇!這部《心經》重要,《心經》重要,我們的《心經》要以這一部所有的注解講,所以《心經》大概四次、五次就可以講完,《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但是,不容易,《心經》不容易,很精彩!《心經》倒是很精彩的一部經典,聽不到可惜!再來就講《百法明門論》,就是發給你們的那本,《百法明門論》,明年我們可能會開《教觀綱宗》,天臺宗最重要的經典,《教觀綱宗》,然後,開《唯識讀本》,楊白衣寫的,然後再開《大乘起信論》,唯識二十頌、八識規矩頌,這個都有關聯,我開的經典稍微深了一點,但是,這樣才能夠利益衆生,《教觀綱宗》,《唯識讀本》,然後,《大乘起信論》,爲什麽?因爲沒有這樣,不能利益衆生,沒有這樣,不能利益衆生。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1785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