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5|回復: 4
|
净公上人金刚般若大意讲记七集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金刚般若大意讲记七集
金刚般若大意 (第一集) 1995/5/10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9-022-000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诸位同修,今天这一会是在去年年底,由本馆的韩馆长,新加坡的郑英良居士,以及台大的谢教授,他们三位来启请,要我把《金刚经》好好的讲一遍。这一部经,大概在二十五年前,曾经做了一次相当详细的讲解。我记得一共是用了四年的时间,经没有讲圆满,只讲了一半。那个时候我想,如果那样细说,这个经要讲圆满,得要八年。咱们过去跟日本人打仗,打了八年。我们这一部《金刚经》讲八年,就未免太过分了一点。
但是这个经的的确确有好处,晚近我们把全部的精神贯注在净宗上,特别提倡《无量寿经》,这个原因我必须跟诸位同修做一个简单的报告。在整个佛法当中,如果依靠一部经典能成就的,这个成就决定脱离六道轮回,所谓是了生死出三界,这才算是成就。修得再好,不能脱离六道轮回,不算是成就。能有这种效果的,只有净土五经。所以净土五经一论,随便哪一部,它都有这个能力。除净宗经典之外,任何其它大乘经典,如果不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都不能算成就。原因在哪里?断惑太难了。你们有没有本事把妄念统统息掉,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真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就行。假如说做不到,那只有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了。除此之外,没第二条路好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把其它大乘经论统统放下的原因。
这一次他们三位来启请,我为什么又答应了?所以很多人都很奇怪!怎么净公上人现在又讲《金刚经》了。这里面也有个原因。原因是什么?在这些年来大家都念佛,佛没念好,没有念好的原因在哪里?一个是理论不通达,第二个是世缘放不下。世缘是我们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常常牵挂在心上,这对于念佛产生了很大的障碍。我想《金刚经》对于我们看破放下会有帮助。
《金刚经》经文不长,讲的理非常微细,让我们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这所谓是看破。看破之后你自然能放下。放下什么?妄想、分别、执着、忧虑、牵挂,这些东西一放下,身心自在,我们念佛的功夫就得力了。所以我们用金刚般若来帮助我们念佛。过去,这是民国初年,江味农老居士,他一生专门研究这部经,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完成一部《讲义》,这一次因为我们讲这部经,把《讲义》再翻印,印了三千套《讲义》。这一次我们翻印的《讲义》,就做了一点工夫,把他的科判所分出的经文,我们都用阿拉伯字标示出来,再将科判注明经本的页序,这样对于研究检查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诸位拿到这个本子,今天可以带回去,我们印得很多。本子旁边有数目字,这是过去本子没有的,是加上去的,这个数字就是《金刚经》科判的段落。所以你读到哪一句,觉得不了解,查讲义非常方便,一查就查到了。这一次印的本子,可以说是比过去要完备一些,方便很多。我这一次回来时间虽然不长,这个星期,星期三、星期五、星期六讲三天,下个星期是一、三、五、六讲四天,总共七天。七天我们把这一部《金刚经》从头到尾统统介绍,七天讲一部经。所以题目是大意,当然不能细讲,细讲,刚才讲了要七、八年。明了我们讲经的目的,大家就真的能够得到受用。
佛法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它是佛陀对于一切众生最殊胜、最美满的教导。它教我们什么?教我们怎样过日子,过最幸福的日子,过最圆满的日子。幸福、自在、快乐都在佛法当中。假如没有这些好处,诸位想想我们用这么多的时间学它干什么?毫无意义!学了就要有用。当初民国四十二年,方老师把佛法介绍给我,告诉我,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是听了这一句话,很中听,这才发心专门研究,后来果然得到了,真的得到了,对于老师一生感激不尽。不但在生活上你得自在了,现在很时髦的话,「改变体质」。这是很时髦的话!怎样叫自己身心健康、不老、不病?我常说的,佛法可以叫你不老,可以叫你不生病,也可以叫你不死。这是世间任何学问做不到的,都在佛法之中。
昨天下午有一个同修来看我,告诉我一桩事情,刘承符老居士,在西雅图,他今年九十岁了,早年我讲经,他几乎从来没有缺席,他听过我二十年,而且都写的有笔记。现在那个《法语》就是他的笔记印出来了。到美国之后,他发心收集我的录音带,把录音带写成书,因为年岁大了,八十多岁了,开始做这工作,所以写小部的,小部写的有不少种,现在有五、六种已经出版了。去年年初发心写《无量寿经》,听说已经写了二、三十万字,今年的身体健康状况比过去都好,精神体力也都好。所以《无量寿经》写完之后,他又发心写《弥陀经要解》,不可思议!这是三宝加持,今年九十岁了,还能够有这样健康、这么好的体力,证明佛教导我们的决定是真实的。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殊胜的功德利益。
般若是梵语,古印度的话,翻成中文的意思叫智慧。佛法所求的就是智慧,佛法教学的重点,也是智慧。我们可以从世尊当年在世,四十九年教学当中,讲般若这一个部门,用了二十二年,几乎占他整个教学时间的一半。由此可知,般若是佛教导大众的一个中心科目,非常的重要。唯有智慧才能解决问题,不但我们生活上这些小问题,刚才说了,连生死大事都能解决。所以过去、现在、未来,没有高度的智慧,你就没有办法明了,更无法解决了。
般若经典在整个佛教经典里面,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读诵当然不容易,所以《金刚般若》是般若的精华,是般若的纲要。我们没有时间去涉猎《大般若经》,我们得到这一卷,这一卷虽然不多,但是整个般若的要义都在其中。这个经里头,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如果不细心去研究,很难知道它的义趣、它的道理。它这个趣味,如果你尝到、得到了,那的确是欲罢不能。
大乘佛法是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是在这一生当中,自己一定要从凡夫位超凡入圣,要解决人生第一桩大事,生死大事,其它都是小事情,这才达到自度的目的。自己得度,一定要帮助别人。佛经里头常讲,帮助别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苦,六道都苦,没有不苦的。苦的原因在哪里?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无所知,人生是自己,对自己不了解,对自己不认识。宇宙是生活环境,对于生活环境也是茫然无知,于是成天的妄想、分别、执着、烦恼,这都不能解决问题,只造成问题更加严重,而不能够解决。
要解决这个问题,决定要智慧,要高度的智慧,认识自己,认清我们生活环境。我们的生活环境,不只是我们台北市,也不限于台湾,不限于这个地球,生活的空间是尽虚空遍法界。西方极乐世界,经上讲的距离我们这个银河系,不是距离地球,距离我们这个银河系,十万亿佛国土,一个佛国土就是一个银河系,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在我们这个银河系的西面,在超过十万亿个银河系,在那一头。那一边有一个星系,那是阿弥陀佛的世界。
你就想到我们活动的空间有多大,现在这个心量实在太小太小了。经上讲佛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那才叫真智慧。所以一定要把心量拓开,要能够包容,包容无量无边的世界,这才是自己的真心、觉心。我们今天迷了,不知道自己心量有这么大,不知道有这么大的智能,有这么大的能力,不晓得,全都迷失了。怎么迷的?打妄想!这个妄想害死人。
贪瞋痴,贪瞋痴叫三毒,没有比这个更毒了,心里头贪瞋痴,这心有毒,这个毒就是所有一切生死疾病的根源。佛为什么说人可以不病,可以不老?三毒没有了,就不害病。三毒没有了,人就不老了。原因在这里!实在说,不是佛点醒我们,不是佛在千经万论苦口婆心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给我们讲清楚,我们怎么会懂?怎么会知道这个事情?
菩萨行就是菩萨的生活方式,菩萨快乐幸福的生活,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建立在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以般若波罗蜜为主、为根本,这个才说明般若在整个大乘佛法非常重要。众生他所知道的很有限,他所能够觉悟的范围很窄小。大乘经上常说,「诸法缘生」,缘生就是许许多多条件之下产生的现象。
这是世间有一些科学家、哲学家乃至于宗教家,世间很有聪明智慧的人,他明了。虽然明了,没有见本性,本性就是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法的本体。这些东西从哪来的?人从哪来的?万物从哪来的?太虚空当中无量的星球从哪来的?一直到现在都找不到答案,不晓得从哪来的。这就是佛说的,没有见本性,没有见到宇宙万法的本体。因此他不可能没有妄想,他在那里推测,他在那里幻想,这就为境界所转了,迷而不觉!
佛与大菩萨他晓得,他对于这个事实真相完全了解,透彻的了解,一切经论无非为我们说明这一个事实而已。所以佛家,大家知道经典很多,内容非常丰富,经典里面说的是什么?就是跟我们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刚才说了,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人生是我们本人。所以诸位想想,世间的学问,还有哪一个学问比这个学问更重要?还有什么学问跟我们自己的关系更为密切?没有了,找不到了。明白这个道理,懂得这个事实,才晓得我们这一生当中,什么都可以不学,佛法不能不学。它对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是让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解决问题,这是一门大学问!
六道轮回哪里来的?迷来的。迷了才产生这么一个现象。觉悟之后,六道就没有了。佛法讲悟了以后,这是三乘。三乘是菩萨、声闻、缘觉。所以觉悟之后只有三乘,实际上三乘还是佛方便说的,这个就是觉悟程度浅深不同。三乘跟六道就是迷悟差别而已。
这一部经它讲的是什么?它所教给我们,是般若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心的问题,那就是破除妄想杂念。我们的妄想杂念止不住,晚上睡觉还会作梦,作梦也在打妄想,可见得这个妄想是日夜不间断的,一年到头不间断的,生生世世不间断的。所以经本一展开,须菩提尊者代替我们发问,向释迦牟尼佛提出两个问题:「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部经就解答这两个问题。「住」,我们的心到底要安住在什么地方?这个妄想怎样能够把它消灭掉?「降伏其心」,就是降伏这个妄想心。这两个问题确实是中心的问题。
大乘佛法,诸位都晓得,修行的方法很多,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很多,无量无边,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断妄想,果然能断妄想,能够叫我们的心,一天比一天清净,妄念一天比一天减少,那你的修学完全正确。如其不然,妄念还是那么多,甚至于没学佛的时候,似乎妄念少,学佛之后妄念更多了,那你是完全把路子走错了。如果不是在理论上发生问题,一定在方法上发生问题了。如理如法,它的效果必然是妄念会少。当然一天比一天少,那是上上乘的功夫,我们做不到。我们如果能够检点出来,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这个功夫就非常非常好了。月月不一样,那你就真正得到法喜充满,你会生活得很快乐很欢喜。为什么?月月境界都不一样,这是功夫真正得力。能够一年一年不一样,已经算是很不错了,但是不能够止住在这个地方,要更精进、更努力。月月境界不相同,对于整个宇宙人生逐渐逐渐明白了,能明了一分,就得一分利益;明了两分,就得两分的利益。这个利益就是我们讲的享受,这是真实的受用。
诸位可以翻开经本,看经文第一段。这一次印的经本,把昭明太子三十二分保留住,江居士的科判分段也标示出来了,这个对于读诵《金刚经》、研究《金刚经》的人有很多方便。我们看第一小段。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我们讲席因为时间的关系,同时我们大家在一起,都是老同修,讲经也讲多了,听也听多了,所以里面一些名相术语,因缘故事,统统省掉,不讲这些东西了,重要的探讨经义,这个经里面到底它在说的是些什么。我们刚才念的这一段,这叫「证信序」,这是佛经的体例。它自自然然分成三个部分,前面一部分是序分,像一本书,通常我们有一本书,请别人做个序文介绍介绍。佛经本身它有序,序文后面是正宗分,正宗是正式要来讨论我们所探讨的主题。末后一段有流通分,流通是劝勉我们,我们自己明白之后,要把佛法广泛的介绍给大众,让社会大众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自自然然分成这个三分。
「证信序」里面有六桩事情,第一个是「信」,如果我们对它不相信,那就很难。所以信心的建立,是我们成败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我年轻的时候,个性很好胜,不服输,还有一点口才,强词夺理,我会跟人家辩论。说是人家把佛法介绍给我,几乎是不可能。为什么?年轻时候念书,把佛法列作迷信,这个观念很深很深,这个东西迷信!说老实话,一般法师来给我讲经,把佛法介绍给我,是决定不可能的。我几个问题会把他难倒,他答不出来。这个得讲缘分了。世出世间法,我们要求老师,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是你心目当中最佩服的老师、最敬仰的老师,你就得利益了。为什么?他说的话不怀疑,他说的话可以百分之百去照做,这就行了。所以找老师的条件,就这么一个。
诸位如果翻翻佛门里面很多的语录、传记,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发现一个问题,有些学生参学,去拜访一个老和尚、一个善知识,谈几句话之后,那个老和尚说,你的缘分不在我这里,在某一个地方,你去,到他那里去。他到那边去,果然不到三年,他成就了。这个老师难道不行?不行为什么会给他指出那个路,指得那么正确?中国的书籍特别是在过去,记载非常简单,文字要讲求简要详明,言语亦复如是,不啰嗦。我们看到一、二行,那个一、二行的记载,可能谈了几十个钟点了,记下来只一、二行。
这老和尚跟初学的人一接触一谈话,就了解他的程度。知道一定会问,你对于某些学问,你欢喜哪种?你对哪个最景仰?这一谈话,指点你的就是你最佩服、最景仰的人,你到那里去。我虽然有能力教,但是你对我信心不足,我教你,你未必肯听,未必能接受。你最佩服、最景仰的人,你到他那里去,他教导你甚至于不如我,但是他教你,你百分之百的接受,你就会成就。所以佛法教学把「信」摆在第一,第一个是信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
世尊当年教学的时候,没有教科书,如同中国孔老夫子一样,孔老夫子集合三千弟子,天天教导,那个时候没有教科书,都是言语开导。老师过世之后,学生才把自己所记忆的再写出来,流传后世,佛法也是如此。所有一切经典,都是弟子们,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大家开会,在一起来结集。就记忆所及的,把它写出来流传给后世。这是古时候,中国跟印度几乎完全相同。不像现在教学的时候,把材料书籍都写好编好才去,在从前没有。
「我闻」这个「我」是阿难尊者,也就是说,集结经典的工作,阿难是负责人。所以一开端说「如是我闻」。第三个时间,佛在什么时候讲的,『一时』是时间。第四是主,谁讲的?佛讲的。『佛』这个字是说法之人,主讲的人。底下『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处所,在这个地方讲的,『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听众。当年参加法会,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一批人,是佛的常随众。还有其它来听经的,那个附带的都没有计算在内。所以集结经的时候,就用常随众,用他们做代表,实际上法会的人数远远超过。这就是六种缘都具足了,这个法会才能得到圆满。
在这一段里面,我们再分开一桩一桩的来说明,这个我们就能得到受用。「如是」,所谓「如」,如佛所说,经是佛说的,阿难总不能自己说,阿难是复讲,重复的说,所说的当年释迦牟尼佛是这么说的,我也这么说。记不得的可以减少,但是不能添加自己的意见,那就犯了错误。决定不可以添加。如佛所说,这个如是这个意思。「是」,就是决定没有错,错了就不「是」了!阿难尊者复讲,把佛所讲的话重复讲一遍,讲得完全没错误,怎么知道没错误?听众可以做证明,这是佛灭之后,这里头有一段很长的故事,我们都免了,不讲了,集结的经过。这是集合世尊当年在世的学生,五百人,阿难升座来复讲,下面给他记录,这五百个人都是同学。如果有一个人提出意见,说阿难你这一句话,我听到好像不是佛说的,那就得删掉。不是少数服从多数,有一个人反对,就不能流通。换句话说,他所复讲的东西,必须五百个人个个同意,佛是这么说的,这才能记下来。所以这个「是」是五百阿罗汉给阿难尊者做证明,阿难说得没错,不是他自己意思,佛确实是这么讲的,「如是」两个字含的有这个意思。
《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所以世出世间法都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假如我们对这个经典产生怀疑,换句话说,经典的道理再好,方法再善,我们很难得受用。为什么?不能接受,不肯依教奉行,那就难了。「如是」,这是我们介绍很浅显的意思,换一句话,它有很深的意思,它是其深无底。说深义,我们就很难理解,必须要靠自己修行的功夫,从功夫当中去体验。
修行这两个字,诸位同修要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修行。行为太多了,佛法把它归为三大类,身、口、意。身是身体的造作,口是言语,意是起心动念,也就是我们讲的思想见解,我们的想法、看法错了,要修正过来。言语错了,要修正过来。身体所作所为错了,要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修行在哪里?在日常生活当中,在起心动念之处。绝对不是说,我每天念几部经,念多少声佛号,这个叫修行,这是样子,不见得是真的。虽念经、虽念佛号,心里还打妄想,那叫什么修行?那完全错误了!所以它真正的意思,我们要明白、要了解。
「如」的深义就是讲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佛与众生完全平等,也就是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在佛法里面叫做真如本性。这个性体如如不动,性体就是我们的真心,这是佛给我们讲的,心有真心有妄心。真心是不动的,真心是清净的,我们凡夫用的心,妄心。妄心是什么心?是生灭心。这是念头,妄念,一个妄念生,一个妄念灭,前念灭了,后念又生了,这是妄心。真心没有妄念,没有妄念就不生不灭。所以给你讲,人为什么会不老?因为你用生灭心,生灭心就会老。你用常住真心,没有这个念头,不起心不动念,你怎么会衰老?你就常住了,道理在此地。
人为什么会生病?因为你的心有毒,你的妄心是毒的,妄心里头有贪瞋痴,三毒,那你一定会生病。你三毒没有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贪不瞋不痴,三毒没有了,你永远不会生病。所以生死疾病的根源是什么?贪瞋痴三毒!没有比这个更毒!假如三毒没有了,世间最毒的毒药,他去饮的时候,不起作用。他里面没有毒,对他就不起作用。我们因为内心有毒,外面一碰到有毒的东西,内外交感马上就病了,就要命了,这是真的事实。
那个「是」,「是」的深义,当下即是。这一句话说得容易,含有无尽的禅机在里面,很不容易了解,确确实实当下即是。所谓至高无上的佛法在哪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而我们不知道,看不到、听不到、体会不到。如果你一念觉,你就晓得了。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是说一点深义,也不必多说了。「我」,般若经上最主要的就是破我。这个「我」是随顺众生说的,决定不是执着,如果执着,那就错了。这个「闻」也不是当听到讲,因为你耳听,你很难了解它的真义。这个「闻」应当是像《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那就正确了。
这些,刚才说了,都是需要真实修学的功夫,修学的功夫没有别的,就是修清净心!佛法修行的纲领,三个字觉、正、净。觉是觉悟,正是正确的思想见解,净是清净心。这个三样实在讲是一体的,是一而三,三而一。只要得一个,其余两个都会得到。真正觉悟了,他的思想见解哪有不正确的道理?他心自然清净。所以一个得到了,其它两个同时都得到,这是佛法修学最高的原则。
在佛法十个宗派当中,像禅宗、性宗,它从觉门进去,它的修学目标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它从这个门进去。禅宗以外,所谓教下,像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唯识宗,这些宗派从正门进,完全从正知正见。正知正见怎么修法?完全依照佛的大乘经典,以这个做标准,我们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展开经典比较比较。如果我们所想的、所做的,跟佛讲的一样,那表示我们这个做得很正确,没有错误。如果我们的想法看法跟经上讲的不一样,要承认我错了,佛没错。依照佛的标准,把自己错误东西修正过来。他们走这个路子。这个路子的确好走,但是时间很长,就跟读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慢慢来,时间长。禅宗的方法,它是顿悟,它的时间很短,但是那是天才班,不是普通人能学的,那个班是一步登天的,非常快速,不要经过这些层次,所以这两个都难。一个顿,我们顿不上去,没有那个本事;再来一个教下时间太长,我们显得时间来不及了,这才不得已修净土宗。
净土的好处,专门修清净心,这个方法容易。所以净宗的经典,比起任何宗的经典分量少得太多了。它的原始经典只有三经一论,后来这些祖师大德们,又加上两样:《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普贤菩萨行愿品》,成为五经一论。五经一论统统印在一起还是薄薄一本,佛法多,不多!一本就够了,净土宗的东西,全部都在了。净宗跟密宗,都是修清净心,但是净宗比密宗好修,密宗修清净心难,比我们难。密宗的清净是纯净,是高度的清净。我们初学的人决定修不到,这个要知道。你如果搞错了的话,你不但利益得不到,你反而吃亏。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
我学佛,一接触佛法,指导我的老师就是密宗的大德,章嘉大师。我跟他老人家三年,所以密宗里面一些常识,我很丰富。在菩萨修行里面,正式要修学密法的是什么条件?大乘八地菩萨。我们连个初信位都达不到!八地菩萨是完全修学密宗、密法。所以它是佛法里面高级的佛法,像我们世间这个学校,他是研究所博士班。我们现在是幼儿园的程度,就想去念博士班,那不可能的事情!虽然不能,我们做个旁听生行不行?佛门里有。旁听生是什么资格?圆教初住菩萨,可以附带学一点,不能是正科生,可以涉一点边缘。圆初住我们望尘莫及,圆初住是什么?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哪里是我们的境界!所以一般人不了解,产生了严重的误会,一窝蜂都去学密去了。学个半年一年,证果了,证什么果?神经病院去了,得神经分裂,我们佛门叫着魔,神经分裂,疯疯颠颠的。我在国内国外遇到好多。遇到的时候,他们来找我,问我有没有救?没救,我没本事救。你没有学的时候,我可以警告你,我可以劝导你;你已经入进去之后,学偏差学错误,没法子救了。
由此可知,真正密宗的善知识,他不会叫你学的。我跟章嘉大师三年,他教我学戒律,学大乘经典理论,他不传密法给我。这就是真正的好老师!他对我非常爱护,我的佛法根基,是他老人家给我奠定的。他只传我一个咒,那时候还没有念佛,他就教我念一个咒,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这你们大家都晓得的,你们虽然会念,不晓得什么意思。他老人家把这个咒的意思告诉我,这个意思非常之美,唵是身体,嘛呢是莲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这都是外国文法,合成中国的话来讲,保持身心像莲花一样。你看这个意思多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保持你的身心像莲花一样的干净,这个意思。所以教给你念,念的时候常常想,想这个意思,这才有用处,你天天只会念,不晓得意思,那个没有用处的。所以我才晓得咒语里头的含义非常的圆满,非常之美。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也完全是梵语音译的,「南无」是皈依的意思,恭敬的意思。「阿」是无,「弥陀」是量,「佛」是觉,这一句名号的意思,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要依靠无量的智慧觉悟,这个意思,决定不迷。所以你不知道意思,你去念的时候,就枯燥无味。你晓得念念提醒自己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为什么要念念提醒?我们迷得太久了,无量劫到今天,起心动念都是分别、执着、妄想、烦恼,都搞这些。
《金刚经》讲,怎样把这个妄心降伏住?唯一的办法,加强觉正净的提示,时时刻刻来提醒你。等到觉正净有了力量,妄想杂念,分别执着自然就减少了,自然就减轻了,就得自在了,就得受用了。这是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了。所以你要遇到一个好老师,他会给你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不教你迷信,凡事都有很深的道理存在。即使佛门有很多仪规,仪规里头很多的道理、很多的学问,可是你要不明了,你依照这个方法去做,很难得受用。不清楚,譬如念六字大明咒,念的人很多,他念跟我念就不一样,我念有受用,他念没受用!他一天念十万遍没有受用,我一天念个三遍、五遍就有受用。它真能提醒我,所以要晓得这个道理。
这一段经文里面,最难令人接受的就是时间,它没有把年月日写出来。我最初读佛经,对于这一句,觉得很遗憾。阿难那么聪明,记忆力那么好,为什么把时间给忘掉了,写个「一时」,某年某月某日他没有记载出来?那个很遗憾。到后来对于大乘经义稍稍明白一点,才晓得这个「一时」里头,含着有很深很妙的意思。为什么?时间是假的,不是真的。近代科学家,像爱因斯坦他们明了,看出这个事实真相。没有时间,那有什么好记载的!到你心境清净的时候,我们现在的话说,时间可以超越,人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进入未来,这是现在科幻小说里头常常在演,这是事实。但是现在科学家,还不晓得用什么方法,还不知道。在理论上晓得,这是可能的,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佛法有,用定功,用禅定,用清净心。
净宗讲的清净心,跟禅宗讲的禅定是一个意思,同样的境界,说的名词不一样。所以你心清净到某一个纯度,你就有能力回到过去,就有能力看到将来。而这个能力,实在讲并不稀奇,每个人都有,佛讲这是本能。现在我们讲神通!大陆上人称特异功能,这是本能。在世间有极少数的人,他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是他生下来就有的,极少数的人。这个能力,实在讲很不容易保持,因为心清净能力现前,假如这些人看到花花世界,生起贪瞋痴,他的能力马上就失掉了,他又迷了。换句话说,这是觉悟人的能力,我觉了,能力就现前了,迷了能力又失掉了。智慧德能都是本来具足的。
大概在七、八年前,我在洛杉矶讲经,当中有一个同修,他遇到大陆派到美国的,有十个特异功能的人,在美国那边表演。其中有三位到洛杉矶,遇到他们,他就找他来做一个实验。他说这个人,大陆上人称他有X光眼,就是他有天眼。我们叫天眼,他们叫X光眼。这一位同修就叫他来看,看她的身体。他看了很久,告诉她,他说妳得过肺病,妳某一个地方,但是妳现在肺病好了,已经结疤了,指出它的位置,她吓了一跳。她确实是有肺病,但是连她先生都不知道。从来没有跟人讲过,被他说出来。他确实有透视的能力。她就请教他,因为那个年龄只有二十几岁,二十四、五岁的样子,她就问他:「你这个能力会不会失掉?」他很老实说,他说:「会。」怎么会失掉呢?欲望念头起来时候就没有了。
这个跟佛法说的就很相应,所以佛法修学得定,得清净心,这个能力就恢复。贪瞋痴这个欲望一现前,这个能力就丧失了,就失掉了。所以这些人要能保持他的能力,要保持他的清净心,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他才能保持。否则的话,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放不下,积极去争取,他这个能力很快就消失掉了。时间不是真的,空间也不是真的,所以这个「一时」就很有道理。我们了解这一桩事情,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法会的现场,如果我们清净心到一定的纯度,可以回到过去,参加释迦牟尼佛亲自讲经的那个讲座,这些都是事实。所以这个一时就用得好,一时是非常正确的。
佛,在此地虽然是讲经的主人,释迦牟尼佛,可是它别有含义。佛是自性天真佛,佛法跟其它宗教不一样,佛、菩萨、阿罗汉在佛法教育当中,是学位的名称,不是对某一个人专称的。我们现在学校里面的学位,大学毕业,学士,再上面硕士,再上面是博士,在佛法里面讲阿罗汉、菩萨、佛。阿罗汉相当于学士,菩萨相当于硕士,佛相当于博士。所以佛法是平等的,人人可以成佛。不但人人可以成佛,佛给我们说,人人本来都是佛。
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落到这个地步?这个问题大了,这在佛法是最著名的大问题,根本的问题。我们本来是佛,自性本来是清净,为什么会迷?什么原因迷的?几时迷的?现在我们依照佛法修行,我们破迷开悟,就成佛了,成佛之后,会不会再迷?有什么原因再迷?几时再迷?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能跟诸位说,说也说不清楚,但是我可以介绍你一部书,《楞严经》里面就讲这个问题,富楼那尊者向释迦牟尼佛提出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给他详细解答,你去看,看你懂不懂,看了之后你会不会开悟,如果不能开悟,回头老实念佛,念到自己身心清净的时候,会豁然大悟,这个问题你才真正得到答案。
可是佛家这些问题,你不能想,不能研究。为什么?你一想一研究,落在第六意识里头,叫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得不到真相,真相要清净心里头豁然放光亮了,照见了,那时候才明白,所以最高深的东西,决定不能去研究。在佛法讲参究,不叫研究。研究是落在意识里,意识都是妄想,妄想不能破妄想。所以大乘经典里面,诀窍就在这个地方。唯一的方法,老实念,不要想它意思,老实念。老实念是什么?就是修清净心,我念经念佛了,就不打妄想了,就是把妄想去掉这个方法,使心得到定,使心得到清净,这个问题自然解决了,你就看到事实真相了,所以「佛」的意思含着是,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本身原本都是佛,我们学佛无非是恢复我们自己本来面目而已。佛是一个完全觉悟的人,圆满觉悟的人。对于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没有不知道的,没有不明了的,这样的人我们就称他作佛。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这有一个很长的故事。在此地,我们也把它免掉了。「舍卫」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叫丰德。要用现在的话说,这一个地区,不但物产丰富,而且是一个高度文明的都市,也就是说一般人教育的水平很高,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这里有很多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物。所以它这个名字称之为「舍卫」,就是物产丰富,人有学问、有道德。它的含义,实在讲就是我们自己本性,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来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换句话说,那就变成我们自性的舍卫了,这个是它真正的含义。所以我们从事上,要能看到它的理,从相上我们能看到自性,这个经读得就非常有味道,非常有趣味。像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他开悟的时候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两句就是舍卫的意思,是我们自性清净心里头本有的德能。
「祇树给孤独园」,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居住讲经说法的一个所在。这个地方原来是舍卫国太子祇陀的别墅,是一个花园,私人的别墅。给孤独长者,这个给孤独是当时大家送他这一个名号,他叫须达多,他的名字叫须达多,因为这个人很慈悲,是个慈善家,对于孤苦伶仃的人,他统统都照顾,所以大家叫他给孤独,他能够布施、能够供养这些孤独之人,所以就不称他的名号,就叫他给孤独长者。得这么一个尊称。
他邀请释迦牟尼佛,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佛来不是一个人,他有一大堆人跟着他,前面讲了,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是他的常随众,所以请佛,那一批人都要跟来,你要有很大的地方去招待他。所以长者在到处找地方,就看中太子这个花园,这个场所够,活动空间也够,就跟太子商量,买他这个地方。太子晓得长者是首富,家里有钱,就跟他开玩笑,我可以卖给你,听说你家里黄金很多,你用黄金把我这个地,铺多少我就卖多少给你,就开这么一个价钱。而给孤独长者真的回家把金砖拿来铺地。
太子是开玩笑的话,他一看到这个样子,他就问他,释迦牟尼佛是什么人?你为什么请他来?为什么对他这么尊重?长者把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的事迹,介绍给祇陀太子,祇陀太子也很佩服,他说那这样好了,功德我们两个人做,我这个园不能卖给你一个人做,咱们两个人。长者不肯,我有钱,你开了价钱,我一定铺满,我功德一个人做。这个太子看到他这么固执,他就说,那好吧!我地卖给你,这些花草园林都是我培养的,我全部都砍光。这一砍光,就变成荒地,也没有意思了,这两个人才开始妥协。树木花草祇陀太子的,地是给孤独长者的,这两个人做功德,所以叫祇树给孤独园。
祇陀这个名称,是他父王在打仗的时候,打了胜仗,凯旋回来,宫廷里面来报喜,说是皇后生了一个儿子,他就给他起这个名字,叫祇陀。祇陀就是战胜的意思。详细的就不必多介绍了,这个是传记里面很多,大家都能看得到的。在这个里面含的意思,我们如何能够克服欲望,这是我们要打一仗,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这能诱惑我们,我们怎样战胜它?怎样克服它?果然能够战胜了,能够克服,能够远离名闻利养,远离五欲六尘,那就是祇陀的功德利益,我们从这个地方来体会。
给孤独,《法华经》里面有一段故事,有个比喻。过去我们完全迷失了自性,迷失了真心,现在遇到佛法,才知道回头,给孤独园是我们的家,才晓得回家,表示回头的意思。换句话说,回头就是会归性德,恢复到自性清净心,恢复自性无量的智慧德能,这是给孤独园含的意思。
「大比丘」,比丘是出家人,含义也很多,这也都不必介绍了。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意思,就是远离污染,恢复到清净。所以出家人通常讲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取这个意思。比丘也叫和合众,众是我们今天讲的团体。佛法的团体,无论是出家人,无论是在家人,一定遵守佛的教训,要遵守六个原则,这叫六和敬。佛说了,果然能遵守这六条,是世间所有一切团体里面,最值得大家尊敬的一个团体,所以叫做僧团。这里面第一个,就是见解要相同,大家没有意见,见解是一致的,我们今天所讲建立共识,大家有共识,不会有意见分歧。戒和同修,就是守法,每个人守规矩、守法。第三身同住。口无诤,没有争论。意同悦,团体每一个人相处非常和睦,欢欢喜喜。利同均,物质生活,一定是平均的,没有厚薄。所以这个团体是一切团体里面,模范的团体。
「大」,特别指的是大乘,它不是小乘。这里面每一个分子,都是大慈大悲,都具足大智大愿。而「千二百」表圆满的功德,这个意思都出在《楞严经》。「五十五」代表的菩萨的阶位,菩萨等于读书一样,从一年级到毕业,它五十五个位次。一年级、二年级,要到五十五年级才毕业。这个在佛法里面分有十信,十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个位次。另外,有四加行四个位次,等觉一个位次,五十五个位次,代表这五十五个位次。
这一节经文里面,它所显示的,它所表明的,就是说如如不动的本性,当下即是。看这些短短的文字,你能够体会,实在讲就在现实生活之中,就在起心动念之处,是我们日常生活,所以释迦牟尼佛,底下发起的时候,表现在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充满了智慧,充满了高度究竟的智慧,这才是幸福美满的人生。方先生所说的,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一点都不错。所以你懂得佛法,你的生活是世间最幸福、最美满、最高的享受。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这一段,明天我们的经文就要讲得长一点了。好,我们念佛回向。
金刚般若大意 (第二集) 1995/5/1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9-022-0002
请掀开经本,第一面倒数第二行,这个经文还是序分,我们把这个文念一段: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是本经的发起序。我们在许多大乘经上看到,世尊在说法之前都有种种的瑞相,像放光、像六种震动这些境界现前。《金刚般若》在大乘经里面,算得上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古大德虽然把它判做大乘初学的课程,可是近代江味农居士,以他四十年专攻的心得,他老人家说古德判这部经,判得不甚恰当。从本经的教义来看,确确实实是大乘圆顿大法,在《讲义》里面他给我们分析得非常的清楚。
这种判法,古今到底谁是谁非?就像佛在《金刚经》上所说的,不能讲谁是谁非,也不能讲谁深谁浅。为什么?佛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所谓浅深高下在人看,高的人看得高,低的人就看得低。法的本身确实无所谓浅深高下,这个道理在这部经里面,实在讲发挥得非常透彻,这也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这样重要的经典,它发起却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我们刚才念的这一段文,是在日常生活穿衣吃饭之处,发起这样甚深的经典,这也就说明,至高无上的佛法在哪里?就在日用平常之中。佛教导我们,无上甚深微妙法的修学,就在我们自己本分的生活上,无论是男女老幼,各行各业,就在自己本分上,就圆满的修学了,也能够圆满的证得无上菩提。你是个家庭主妇,就在日常家庭琐碎工作里面,就修了无上菩提法,就在家里每一天做这些家事,就成了佛。
本经把这些道理方法,简单扼要的给我们说清楚,而在事实上,做出一个样子来给我们看的,就是《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这五十三位大菩萨都是法身大士,也是天台家所称的分证佛位,虽不是究竟佛果,是分证佛果。五十三个人,代表我们这个社会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看他是怎么修的,他是怎么证果的,做出一个样子来给我们看。这五十三个人修行所依据的理论方法,都在《金刚经》上,所以能够把《金刚经》跟《华严》最后一部分(当然最理想的是《四十华严》)结合起来看,理论,方法,跟做出来、表演出来的样子,你就全都看到了。这是一部非常圆满的大乘佛法,实在讲就是大乘之大乘。
世尊是出家人,就以出家人生活做一个样子。我们读经最要紧的,要从这一个样子里面,体会到各种不同生活的方式,都能够取法他这个模样,我们就得受用了。所以要向这里去体会。出家修行,在家也是修行。出家跟在家,身分不一样,但是修行没有两样。出家人是以度众生为本,自己也是众生。所以这个众生的意思,首先我们要了解,众生不是指众多之人,这个说法不是佛经里面的本意。佛经所说的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就叫做众生。众缘和合而生,这叫众生。我们这个身体是四大五蕴和合而生,这个身体叫众生,众缘和合而生的。
诸位想一想,这个世间动物、植物、矿物哪一法不是众缘和合而生的,都是的。没有一样不是的。度众生了解这个意思,包括自己,包括所有一切的动物,我们现在讲是动物,在佛法里面讲「有情」。就是有感情、有情识的这些众生,有情众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动物。无情的众生,就是植物与矿物。这是现在人的说法。
要度众生,先要断惑,惑是迷惑。也就是说你要想度自己,度别人,先要不迷惑,先要做一个明白人,样样都明了,这才有得度的可能。度的意思,也必须要认识清楚,这个字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帮助的意思,协助的意思,怎样帮助自己,从迷惑颠倒变成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人,从迷度到觉,这个意思就对了。从烦恼度到菩提,从生死度到涅盘,从凡度到圣,超凡入圣,都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要先断烦恼,要断烦恼,一定要先修苦行,为什么?因为一切有情众生,无始劫以来,他被什么迷了?贪!苦行表现出来,就是不贪,世间人贪财贪名贪利,所以佛菩萨先要做一个样子,做个样子告诉大家,你们所要的,我统统都不要了,统统都放下了,苦行是这个意思。实在讲,超凡入圣是不是一定要修苦行?不必要。为了大多数众生放不下,佛做一个放下的样子,来给你看看。由此可知,他的生活,就是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断贪瞋痴。所以世尊在一开端,表现出他不是言教,是身教!换句话说,这种生活方式,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一般人看到出家人生活这么苦,岂知他那个享受,我们无法想象到。他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你说他多自在!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贪名、贪利、贪吃,五欲六尘样样都贪,付出的代价有多少。无量的烦恼,无量的痛苦,无量的生死轮回,所得到的实在讲太少太少了,不值得!
冷静去观察,你就会觉悟,才知道佛菩萨的生活,真的是幸福、快乐、美满。真善美慧他们都具足,我们是有名无实。做样子给我们看,这就是佛教化众生,这就是佛度众生,行无言之教。比其它大经发起,放光现瑞,意义更深、更圆满、更实际。我们今天讲,完全落实在生活之中,让你真正享受到诸佛如来的生活方式。可是诸位要记住,这是出家人的本分。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本分,不一定要学他一样,我要出家,要剃了头,要天天出去托钵,那你就错了。不必叫你改行,就在你自己现实的生活当中,你学到他的这个道理,明白他的道理,学到他的原则,那你的生活就快乐、就自在了。
所以这种做法,就是叫大家看了之后,减少贪瞋痴慢,自己过一个正常的生活。贪瞋痴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三毒,实实在在讲,世间什么样的毒药,都比不上贪瞋痴。要跟贪瞋痴那个毒比一比,那它就轻得太多了,微不足道!众生因为内有三毒,外面这是轻微的感受都受不了。如果把这个三毒烦恼拔除了,身心清净,这个世间什么样的毒药,你吃了,就跟喝茶一样,没事!不会中毒,那里头没有毒,他怎么中毒?这些事,我们在大乘经里面,看到佛菩萨表演过,他为什么服毒不中毒,他里面没有毒。我们禁不起一点的污染,就是心里面这个三毒烦恼太严重了。生死是从这来的,轮回也是从这来的,这个三毒烦恼除尽了,不但你一切病痛没有了,百病不生,青春永驻,人不老!生死轮回也没有了,根拔掉了。这个道理,佛菩萨清楚明了。我们凡夫不知道,要不是佛给我们说出来,我们怎么会晓得。
也许初学的同修们听到了,这是真的?确实是真的,经上这么说的,传记里头也有记载的。那是过去的人,现在人有没有?有。前年我在温哥华讲经,有一个老居士,大概有五、六十岁了,每天见到我,都给我磕三个头。我说:「你太过分了,天天见面问个讯就好了。」「哎呀!师父你不知道,我一定要给你磕三个头。」我说:「为什么?」他说:「我前一年,去检查得了胃癌,医生告诉我只能活三个月,没救了!所以从医院里出来,回家了。」他是个佛教徒,他说寿命只有三个月了,算了,一切放下,老实念佛,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念到三个月也没死,愈念身体愈好,再去检查,没有了。他并没有求长寿,求延寿,他求往生!这就是说,他对于世间贪瞋痴慢的烦恼、欲念统统放下,一心念佛,没有想到念好了,往生没去得了。再去照相的时候,这个病没有了,医生感觉非常奇怪,为他这个事情成立一个项目来调查,十几个医生来研究这个事情,确确实实以前照的那个x光片上有,后头照的就没有,他也没有去找医生,也没有去吃什么药,很奇怪!问他你怎么好的?他说我就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没有办法解释的。但是我们学佛的人懂得:心清净。心清净了,体质就改变,就恢复正常!
再说最近,写《无量寿经》的,你们都看到这个本子,张老居士,八十多岁了,也住在温哥华。他过去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写得一手好字,住在那边退休了没事情。以后看到佛经,他很喜欢,他说佛经讲的比基督教讲得好,所以我就劝他,没事情你就写经!他果然就写了,第一部写《无量寿经》,现在写了不少,「净土五经一论」全写出来了。《金刚经》、《普门品》我们都给他出版了,今年八十多岁,身体愈来愈好,相貌愈来愈庄严,愈来愈年轻了,这是摆在面前的,他人还在!
另外一个在西雅图,刘承符老居士,你们没见过面,也许听说过这个名字,早年他听我讲经,听了十几年,每一次听经,他都写一点笔记,这个笔记以后印出来了,叫《法语》,是他写的。最近完成了一部《无量寿经亲闻记》,他把我的《无量寿经》录音带拿回家,天天写,写了大概将近三十万字,写成一本书了,最近要出版。九十岁了,原来因为老了,怕做不动,做不了这个工作,现在做得愈来愈年轻,身体愈来愈好,健康状况比前几年好多了,信心十足。
这一部完成了,告诉我现在写《要解》的亲闻记,《弥陀经要解》,在此地讲的,大概有六十几个带子。这都是在我们面前,八、九十岁的老人,精神体力充沛,耳目聪明,不是他本来这么健康,本来这个身体比现在差,这几年专心写经,体质转变过来了,这个道理是什么?心清净,心专注了,妄想少了,烦恼少了,杂念少了,这是他自己的功夫。当然你做这个事情,我们学佛的人相信,得三宝加持。可是三宝加持,基本的条件是你本身具足,你的身心清净,佛才加得上。一天到晚打妄想,佛菩萨大慈大悲,要加也加不上!我们看到这些地方,你就晓得佛的心是多清净。
在这一段当中,里面含的意思很深、很微妙。『着衣持钵』,这是过去出家人,每一天的日常生活,那个时候都出去托钵。托钵有托钵的威仪,也就是我们今天讲,有托钵的规矩,衣一定穿得整整齐齐,钵拿在手上,两个手捧着,也是规规矩矩,不能随便,这就是守规矩。守法、守礼、守规矩,这叫持戒。所以这个持戒,不是很狭义想的那几条戒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那几条戒条,你这个戒的范围就太小了。持戒真正的意思,守法,守礼,守规矩。无论有没有人见到,一定是守规矩,依照规矩来做,真诚恭敬,丝毫不苟。这是教给我们,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譬如说你是个家庭主妇,从早晨起来,做家事,样样都是真诚恭敬,认真去做,有条不紊,佛就是这样做的。
底下讲入城『乞食』,乞食是『次第乞』,次第乞是平等心,清净心。这里面没有贪心,「这一家有钱,他们家东西好吃,天天到他家去,多托一点」,这心就不清净了,就不平等了。次第乞是挨户,佛的制度,顶多是七家。如果你一家两家,这个钵已经满了,够吃了,就不要再去了;布施得很少,你可以再到第二家,顶多不能超过七家,超过七家,就太过分了。「次第乞」,这是表示清净心,平等心,没有分别。这个很重要,教我们这个。
底下说『还至本处』,「还至本处」是回头,我们常常讲回头是岸!我们的生活需求够了,不再要了,赶紧回来。我们看看社会上一般人,贪而无厌,他的财富,他一辈子、二辈子、三辈子都享不完,他还贪,还不回头!还至本处是含着这个意思,我这一餐够吃,吃饱了,不再要了,回头了。你这个心才清净,一丝毫都不污染,我们今天就是回不了头,回头是岸!回头就自在了,回头就快乐了,回头智慧就生了。所以这个回头,是从贪瞋痴慢里头回头,从五欲六尘里面回头。你要知道回头,时时刻刻回头,念念回头。
吃完饭,衣钵收拾好,这都是规矩,点点滴滴都守法。生活有规律,所以可以做一切大众的榜样。『洗足已,敷座而坐』。佛世,出家人都是赤脚的,没有穿鞋子的,佛教传到中国来之后,中国出家人穿草鞋。现在出家人的鞋子,是草鞋的样子,但是质料已经不是草了,质料也很考究,但是还是个草鞋的样子。所以走那么远的路回来,把脚洗洗干净,「敷座而坐」。用功!经行、打坐。这个表示什么?工作完了之后,就没事了。没事情就要回到清净心,回到一念不生,「敷座而坐」是入定!不一定是真的在打坐,诸位晓得,不一定是真的坐,心里面一个念头不生,就叫打坐。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坐禅,讲坐禅这个定义,坐是如如不动,就是心里面不起心不动念,这叫坐。禅的意思是不被外面境界所诱惑,那叫禅。实在讲,他的这些话都是《金刚经》上的,《金刚经》末后「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这两句。「如如不动」就是坐,「不取于相」就是禅,不着相。佛敷座而坐,表示这个样子,是教人从这些日常生活当中,体悟我们应该怎样过日子,过一个最幸福、最快乐、最美满的生活。现身说法,表演给我们看的!
不但佛的言教,佛的一举一动,我们都要很细心去观察,去体会,去学习,你才能真的得到东西。所以佛这些举动,都在那里暗示,教导我们,在生活当中,在工作之中,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那就是真善美慧的圆满生活。释迦牟尼佛天天这么做,从来没有一天懈怠过,没有一天做得不如法。
从这个经上看,好像大家都没有看出来,今天被须菩提尊者发现了,看到了,看到之后,对释迦牟尼佛就开口赞叹。所以底下经文是: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这一段是礼节,学生对老师的礼节,都是我们要学习的。他的赞叹是:
【希有。世尊。】
什么『希有』?释迦牟尼佛这种生活方式,以这个来教化众生,实在太稀有了,无言之教。以身作则,表演给你看。所以开口就叹稀有,接着就说:「善护念,善付嘱」。着重在善字,他的护念、付嘱,没有说一句话,他这样做法就是护念一切众生,就是在那里教化一切众生。因此我们明白佛的意思了,做佛的弟子,真正要学佛,无论你是怎样的生活方式,无论你从事某一种行业的工作,要像佛一样,在这个世间,在尽虚空遍法界,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样子。妳是个家庭主妇,是全世界第一家庭主妇,妳是菩萨,妳是佛!你是个公务员,你是全世界最优秀、最好的公务员,菩萨公务员,佛陀公务员。佛教给我们这样做法,不仅是做给我们这个地区的人看,做给我们这个国家的人看,做给我们三千大千世界的人看,那还不行,为什么不行?没出三界!所以你的心量,你的目标,我要做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看,我做一个好样子,这个三界就突破了,六道就没有了,超越轮回了,这叫学佛,这叫修行。
今天你认为「我修得不错了」,算什么?跟这个比比看,算什么!我们读了这个才晓得,学佛没有别的,就是为一切众生做个好榜样,这就度众生。许多同修,你学了佛,你的家人不能学佛,不但家人不学佛,天天跟家人还闹得不合,这个要是释迦牟尼佛看到了都摇头,你错了。你自己一家人见到你都不欢喜,你还能度众生?没这个道理!所以学佛没有别的,就是做一个好样子,在自己本分工作岗位上,做一个好样子。这个好样子,真诚、恭敬、认真、负责,绝不贪图名闻利养,尽义务,不享受权利。有福你们大家享,工作我认真做,潜移默化!这叫学佛。
释迦牟尼佛在此地表演了这一套,就是教给我们这一桩事情。他不用口说,口说我们不相信,你没有做到。他天天这么做,他说到做到。因此我们晓得,佛法的修学,确确实实,就如一般人讲的家常便饭。一时一刻都离不开,戒定慧三学就在生活当中,就在工作当中,就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去完成,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4-2-27 21:22:18
|
只看該作者
去证得。这是我们应当要体会得到,应当要认真去学习的。
这个经文里面讲: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关键在这个『善』字,这个「善」是佛的方法,实在讲太巧妙了,没有想到佛法修学是这么容易,就在自己平常生活里面。至高无上的大法,『护念』,诸菩萨范围非常非常的广大,这个护念就像母亲照顾婴儿一样!『付嘱』意思不相同了,付嘱是教诲,已经有能力帮助佛教化众生的这些学生,也就是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学生,这个意思是你们要帮助众生,要度化众生,就要学我这个样子,这才叫善付嘱。由此可知,诸佛菩萨以身教,不必用言语,随时随处,大菩萨都给小菩萨做一个模范,老同修要给初学的人做一个榜样,这才叫善。
须菩提今天看出来了,所以赞叹稀有,赞叹了,还有许许多多人没看出来,那就不能不请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大家详细的说说。底下就是请法了。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尊者问的这两个问题,是切身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每一位同修,现前切身的问题,他代我们问出来了。《金刚经》的经文,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一个字都不能够轻易看过。『善男子,善女人』,首先把标准订出来,这个标准要依本经所说,这个善,持戒修福,有这个条件这就是善。要是依一般大乘的标准,说得更为详细的,世尊在《观无量寿经》讲的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叫世间善人,这标准在此地,世间的善人。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学佛的善人,通常我们讲小乘的善人。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大乘善人。这个经是大乘经,大乘经必须这三条统统具备,这个人才是善男子,善女人。《观经》说得详细,这里说得简单,只说了四个字「持戒修福」。持戒修福,把《观经》这十一句统统包括了。言语文字有简略不同,里面的含义没有两样,先把标准说出来,因为只有这样的标准,他才会发菩提心。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翻成中国意思,无上菩提心,照字面上翻,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意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发心要求得究竟圆满的觉悟。究竟圆满的觉悟,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没有一样我不知道,这个心叫无上菩提心。一般人不但没发,这个念头都没有!他为什么没有?这哪能做得到?这做不到,简直作梦,想都不敢想!他还发什么心?所以这个发心的条件,要善男子、善女人。他有这样的善根,他才会起这个念头。在果上讲,这就是发心要作佛。超凡入圣要达到圣人的顶点,不是普通的圣人。发这样的心,的确不容易。
我们经典涉猎比较多一点的,我过去常常观察,我自己学佛,没有发这么大的心,哪里敢?不敢!看看别人学佛,问问他的动机,也不是发这个心。大多数都是求名闻利养,求升官发财,求身体健康,佛菩萨保佑我一家平安,都求这个。没听说过他想作佛!只有读《坛经》,看到六祖那个口气,我一看吓了一跳,他见五祖,五祖问:「你为什么来?」「我来作佛的。」这没有听说过,哪一个人进佛堂,你来干什么?我来作佛的。没听说过,那叫真正发菩提心。我们在《坛经》上看到,六祖是这样的。
更殊胜的,是我们在《无量寿经》读到法藏比丘,他在世自在王如来面前说,不但他要作佛,他要超过一切诸佛,这个六祖比不上他,差远了。六祖只作佛,还没有说要超过一切诸佛。阿弥陀佛成佛,一切诸佛赞叹,不是没有道理。所以这些地方,你要能细心去体会,会很得受用。能够勉励自己,激发自己。心是发了,愿是有了,要怎样达到目的?当然要靠修行。
修行有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这两个问题:「应云何住」,这是讲我的心,要安住在哪里?第二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这个心是妄心,妄想心,妄想太多了,怎样把妄想给降伏住,也就是如何把妄想断掉,我们的心真正得到一个安住的地方,这是大障碍。尊者真的为我们说出来了。我们末法时期没有缘分见到佛,有这个问题不晓得问谁,在这里看到了!原来尊者很慈悲,已经把我们的问题提出来问释迦牟尼佛了,读这个经,释迦牟尼佛答复他的,就是答复我们的。我们看底下这段经文。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这一段话是世尊对于须菩提的见地肯定了。佛这种生活行为,确确实实是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菩萨作榜样的。你看出来了,没错,是这样的,没看错,这是肯定的答复他。两个『善哉』是赞他,一个是他有智慧,他看出来了,懂得佛生活行为里面含的密义。第二个善哉,赞叹他,他有大慈悲心,能代一切众生请法。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诸位要晓得,尊者问的问题,到这就答复完了,也就是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到这个地方讲圆满了。是因为我们不懂,后面就解释这个问题。须菩提尊者的分上,到这里就行了,就没事了。佛嘱付他『谛听』,这个谛的意思,用现代的话说,你要认真的听,仔细的听。谛是谛实,真实,正确的意思。『当为汝说』,这也是允许他,答应他,你问我,我当然会跟你讲。
我们平常看经,听讲经,要懂得谛听的意思。谛是一心听,我们常讲仔细听,认真的听,还不是谛的意思。靠近了,还不是真实的,真实是一心专注,心里面还有其它的妄念就不行,那就不是谛听。谛听是心里头一个妄念都没有,一心专注。我在此地讲一个半钟点,假如诸位这一个半钟点当中不起一念,一心专注,你这一个半钟点准会开悟。你天天来听,为什么不开悟?听的时候你打妄想,还有妄念,所以你开不了悟!就是你的心不真诚,你用妄心在听,不是用真心在听,真心是一心,妄心是二心,我们常讲三心二意,三心二意就是你一面听,一面在打妄想,那是妄心,不是真心。
佛的教诲,经文记录下来成文字,都是佛从真心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他是从一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我们是从妄心里头去领受,决定不可能,这个没有法子。我们如果也要用一心,佛的意思立刻就领略到了,就明了了。所以世尊说法,未说之前,劝导大家要谛听,这一句话是关键的所在。你能不能真正了解佛说的真实义,开经偈上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就在谛听。如果没有这个态度,没有这种心态,还是用妄想心来听,听完之后,那就不是愿解如来真实义,而是错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你所体会的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情,这两个字是关键。
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两个如是。两个如是就是答复他前面,善护念、善付嘱这两个疑问。佛的言语当中所含的意思,就是现前的指点,当下即是。你不是看出来了,像我这样就行了。护念,付嘱,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看出来了,你照这样做就对了。佛在此地所示现的,本经后面就详说,不详说我们不知道。实在讲佛这种说法,就跟禅宗里面的机锋一样,当事的人听得懂,普通人在旁边听听不懂!不知他们是问的什么,答的什么,莫知所云。
读了后面经文,才懂得这个地方的意思,原来佛所表现的,《金刚经》里头,主题里面所讲的,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佛在生活当中显示出是这个意思。《金刚经》说的是般若的精华。我们说得浅显一点,明白一点,佛在生活当中所流露的、所显示的,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完全在生活当中,一举一动,点点滴滴,圆圆满满的显示出这样的境界。所以说它是真正幸福、美满、快乐的生活,都在穿衣吃饭上。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从这里去学习,你这一生怎么会不幸福,怎么会不美满?学佛没有别的,学佛菩萨的生活,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我们接着看下面文,这是尊者的大慈悲心,我们看出来了。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然』是尊者的应辞,佛一说,尊者完全明白了。他虽然明白了,别人不明白,别人不懂!所以下面这一句话,又是代我们大家来启请的。『世尊,愿乐欲闻』,这四个字,一个字比一个字深,意思无限的深广。愿闻不如喜欢闻!乐是喜欢,喜欢的意思比愿的意思要深,喜欢不如欲,欲是欲望!非闻不可!喜,现在没有还无所谓,欲是非得到不可。末后那个闻,就是像《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真闻。所以这四个字是一层比一层深入。
为什么说四个字?在场听众很多,每个人程度根性不齐,佛虽然说法,每个人体会到,得受用的,也有浅深不一样,所以有人得的是愿,有人是乐,有人是欲,有人是开悟了。末后那个闻,一闻就开悟了。它这个字的意思很有味道,表示说我这个启请,为各种不同程度众生所启请的,全部都包括了。这是代我们启请,希望世尊详细为大家说明,不详细说,前面的那种答复,只有须菩提懂得。我们听了是完全不晓得他在说什么。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从这以下就详细来说明,一直到这部经的结束。古时候梁昭明太子把这部经,分成三十二分。我们将三十二分也保留了,因为用昭明太子这个本子的人很多,一般都很熟悉,所以我们保留这三十二分。江味农居士在他《金刚经讲义》里面,他是依照《新眼疏》,这个本子在台湾有流通本,过去道源法师讲《金刚经》,多半都是采用这个批注,但是他采用《新眼疏》的批注次数比较多。这是前清达天法师所注的,他这个本子的特点,就是把全经分作信解行证四分,跟清凉大师分《华严经》相同。这是从前批注《金刚经》的人没有这个分法,这是《新眼疏》独到之处。江居士仔细观察全经经文,确实信解行证四分在经文里面都很清楚,所以他的科判就采取这个架构,他分得更详细。我们将江居士所分的科判的经文,用数字注在经文的旁边,所以诸位看到经文旁边的数字,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里面分的科,他分得很细。我们现在注在这个本子里面,最近印的讲义,我们每一段经文也用阿拉伯数字注上,诸位要是检查非常方便,因为他的讲义分量很多,查这一句往往是很不好找,我们标上这个数字就容易多了。
江居士把这个经分成前后两半部,这分得很有道理,前半部是信解,后半部行证。昭明太子这个分法,三十二分正好前面十六分,后面十六分,前面十六分上半部,后面十六分下半部。前半部是就境界上说明无住,《金刚经》的宗旨,当然也能够说六祖大师当年的悟处,实在讲是《金刚经》的宗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在讲,《金刚经》字字句句,都能教一切众生开悟。不一定要在这八个字上开悟,惠能大师在这八个字开悟,我们也不一定在这八个字上,任何一句都有一个悟处,这是我们要晓得的。
但是无住,确确实实是《金刚经》的宗旨,不但是《金刚经》,整个般若说的什么?就是教你无住而已。无住就是不执着。前半部从境界上说,后半部从心理上讲,后半部的意思比前半部要精深得多,从心上讲无住,前半部是从境上讲无住。
信解行证四分从这个地方,这是第一个部分。就在境界上说明无住,我们从这个地方生起信心。凡是经上一开端用「佛告须菩提」,底下所说的话一定很重要。这个「告」是上对下,老师对学生,我告诉你。下对上用「白」,你看须菩提白佛言,白是一个尊敬的辞,下对上要尊敬,上对下是用告诉。像这些敬辞,现在人都不讲求了,现在人也不会,也不重视了,但实在讲,这都很重要,维持整个社会和谐的秩序,这属于礼。
古德告诉我们,最高的就是道,道没有了,再有德,德比道低了一等,德也不讲了,再有仁,仁没有了,再有义,义没有了,有礼,礼再没有了,天下大乱!礼是维系社会最低最下面的一层,礼没有了,就不得了了,天下大乱了。如果诸位读中国历史,你一定能够发现,任何一个朝代,当他建立政权之后,总在三年到五年,礼乐一定完成,礼乐完成之后,所有一切人都要遵守,都要守礼,大家生活有个规矩。
我们中华民国建国到今年,八十多年了,将来底下人写历史,这八十多年是乱世。为什么?没有礼乐。中华民国没有作礼!所以这个礼就无所适从。就是丧礼,现在很多披麻戴孝的,那是满清的礼节。所以现在有的丧礼是穿个黑西装,那是外国西洋礼节,它没有礼!用什么都可以!没有礼!所以这个是悲剧,将来底下人写历史,乱世!跟任何一个朝代不能相比。我们在这里看到,实在讲感触也很多。将来的社会,必定比现在更要乱。古圣先贤对于道德仁义礼,想尽方法来维系。现代人没有这个认知,整个把它遗弃掉了。想社会和谐,想大家生活能够幸福,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是看到「佛告」,底下的句子就很重要。
『诸菩萨摩诃萨』,这一句里面就是含着尊者前面所请的愿乐欲闻,各种不同程度的这些同学们。所以诸菩萨里面就是十信菩萨、十住菩萨、十行菩萨、十地菩萨,等级位次不一样,此地这个诸菩萨是这个意思。
『降伏其心』就是叫妄想如何能够不起,特别是在初发心,初学的时候,下手只有讲伏烦恼,断是做不到,如何能把它伏住。实在讲不但是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是这个原则,一个原理,一个原则,方式尽管不同,大家听到佛教的法门很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门径!方法再多,门径不相同,但是要知道,一个原则,就是如何把妄念息掉。你要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一个原则,你学佛就不会走错路了。
不管学什么,你念佛也好,参禅也好,念咒也好,无论修学哪个法门,目的是什么?我们的妄念,一定要一天比一天少,烦恼一天比一天轻,这就对了。不管学哪个法门,对了。如果你是学这个法门,烦恼一天比一天多,妄念也一天比一天增加,那就错了,完全错了。所以检点我们自己学佛如不如法,你明白这个道理,懂得这个原则,就不难了。
尤其在现代的社会,现在社会民主、自由、开放,国家不保护老百姓的思想。国家不保护,因为民主自由开放,从前在帝王时代,我们说它不好,实际上好处很多,帝王对于邪知邪见邪教决定禁止。为什么?防范污染你清净心,他保护你。民主自由一开放,邪知邪见谁都不能禁止!我们一般人不能辨别,受害中毒就太深了。所以我在新加坡,演培法师问我,他说你是赞成君主,还是赞成民主?我赞成君主,这是实实在在话,我不赞成民主。君主固然有害,但是民主的害,比君主不知道超过多少倍。这个事诸位要细心去体会,你才能了解。原因在哪里?君主制度底下,他要希望他的子孙继承王位,希望他的王朝绵延几百年几千年,他要做老百姓的好榜样!他要负责任,他如果做得不好,老百姓起来革命,就会把他推翻。老百姓希望一个安定的生活,你小错可以容忍,过去算了,大错不行!大错一定改朝换代了。所以继承王位的人,都受过最好的教育,国家最有道德学问的老师来辅导他。民主制度底下,可以不负责任的。选上去四年,下一次选得上选不上,不晓得,花了这么多钱去选,在这四年当中如何把它赚回来,老百姓的生死与我不相干!所以责任心上没有君主那样的尊重。
君主时代也选贤与能,你读古书晓得,汉朝时候就订的选举制度。政务官就是地方的县市长,你在任内一定要替国家选拔人才,这是他政绩里面的第一条,你做得再好,如果你不能替国家选拔人才,你这个职位就不能做了。选拔人才什么条件?两个条件:「孝、廉」,你看古人讲举孝廉。孝子不会做坏事!他能孝亲,就能够为国家尽忠。廉,廉洁他不贪污!能尽忠,能负责,又不贪污,这就是好官!选举的标准是这两个,所以地方官常常出去访问、打听孝子、廉洁,这种人选拔出来,由国家来培养。所以从前的制度比现在好得太多了。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大意 (第三集) 1995/5/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9-022-0003
请掀开经本看第四面第十小节,旁边有这个小数字。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经文到这个地方,这为我们详细说明,怎样降伏其心,这个心就是妄想心。凡夫都有妄念,而佛将这个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所谓有生死,有六道轮回,生死与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那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妄念。所以妄念要断了,不但生死没有了,轮回也没有了。所以佛法,大小乘所有的行门,虽然依据的理论经典不相同,修学的方式不一样,它目的是一个:怎样把妄想除掉。这个是无量法门、一切宗派里面共同的方向和目标。
《金刚经》可以说是直捷了当,没有委曲婉转,教给我们断妄想的方法。世尊在日常生活当中所示现的,也就是他所表演的,我们凡夫粗心大意,要依照佛法上来说,业障太重,看不出来。逼得等着须菩提说出来,为我们启请,要求世尊以言语详细为我们说明。佛所说的,总是离不开他所显的,所以一开端就说诸菩萨摩诃萨,这是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可以说是没有例外,就应当要像佛一样的降伏,一样的住,那就对了。这一句是总纲领。
今天这个地方就是加以说明,佛是怎样降伏其心的?这个方法很妙。比小乘高明太多了,比大乘权教也来得方便多了。他的方法就是把心量扩大,也就是说我们起心动念不要去想自己,想一切众生。所以佛在此地教给我们,一开端他就把十二类生说出来了,实际上六道众生的生态,前面四句都包括了,胎、卵、湿、化,讲一切众生的生态,总不出这个范围。像我们这个人,有一些我们讲高等的动物,胎生的;有卵生的,像鸟雀一类是卵生的;有很多低级的动物,化生的、湿生的,这都包括尽了。
『有色、无色』是指色界天跟无色界天,『有想、无想』,完全讲的是无色界天。这是六道里面真正是高级的凡夫。末后一句,『若非有想非无想』,是六道里面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这一句把三界六道统统包括尽了,也就是佛法常说的三千大千世界,这几句的范围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很难想象的。在过去有不少的佛门学者,这些老法师们,总认为佛所讲的三千大千世界,类似我们现代科学发现的银河系,银河系范围太大太大了。
我们要是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后面那篇文章来看,他讲的也满有道理。他的看法是一个银河系是佛经所讲的一个单位世界,一个小世界。这样说起来,三千大千世界的范围就不得了了。一个大千世界里面,包括多少个小世界?十亿个。它是一千个小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然后再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一千个中千世界,才叫做一个大千世界。这样乘出来之后是十亿!换句话说,这个范围是十亿个银河系,才是一个六道的范围,这是黄老居士的看法。
我们常说我们的心量,要不能突破这个范围,就没有办法超越三界。这是个事实,所以心量要大!大乘经上常常赞叹,佛与大菩萨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看人家那个心量多大。佛在此首先把心量拓开。我们度众生的对象,『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你要发这样的大愿大心。《金刚经》确实(佛在此地说得很清楚)是为发大心者说。心量不够大,这个法门他很难得受用,一定要发大心量!
「灭度」,我们先说这两个字,灭就是灭妄想,我们妄想太多了,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要把这些妄想、烦恼灭掉。度的意思很多,佛菩萨把这些理论方法,教给我们。这个度就当做协助讲,当做帮助讲,他来帮助我们。从我们自己本身来说,我们现在是有烦恼、有妄念,能够度到无妄想、无烦恼的那个境界,对于自己修学。度是这个意思。
它的标准是要无余涅盘,「涅盘」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是不生不灭。在四谛里面,它翻的简单,就翻作灭,苦集灭道。这个灭就是涅盘。灭什么?灭烦恼。烦恼是因,生死是果。烦恼没有了,生死就没有了。这个诸位要知道的,这个是灭。无余那就是断灭得干干净净。像小乘阿罗汉,证得涅盘了,那个涅盘不究竟,不是圆满的。只把粗重的烦恼断了,微细的烦恼还存在。所以它那个不能叫究竟涅盘,不能叫无余涅盘,这个地方无余,连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还有余一品,必须把那一品也断掉,圆满的成佛了。
由此可知,要发一个大愿,发一个大心,帮助一切众生,成究竟圆满佛,要帮助他到这里才为止。帮他作了菩萨,作到等觉菩萨,还不够,还不圆满。这样的愿心,才叫做圆满的愿心。虽然发这么大的心,如果你要是着相,实实在在讲,你不但帮不上别人的忙,自度也成问题。本经的宗旨,叫我们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帮助众生入无余涅盘,这是修善,这是善达到究竟圆满。可是决定不能着相。
底下就说『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心里头若无其事,干干净净,痕迹都不着。这就是世尊在生活上所表演的。为什么?因为佛教给我们,修行终极的目标,禅家所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而凡夫见不了性,成不了佛,毛病出在哪里?执着这些假相,所以你就见不了性。佛告诉我们,所有一切现象,近,从我们自己的身体,包括我们的思惟想象,也就是我们讲的心理现象,生理现象,这是最近的。外面远而说,就是虚空世界。我们今天讲的是无量的星球,这是我们活动的空间,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这些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现的,所谓是缘合就现生;缘散了,它就灭了。佛为我们说破,其实这些现象,真的就摆在我们面前,实在是因为粗心大意,没有细微的观察出来。
有情的众生,我们今天讲的动物,动物有生老病死,生是缘聚,死是缘散,缘聚缘散。大,到世界,现代科技发达,我们现在在望远镜里可以看到,太空当中,几乎每天有新的星发现,每天也有旧的星爆炸、毁灭,消失掉了。这就是真正看到世界的成住坏空。佛告诉我们,这些是缘聚缘散的一个现象。凡是缘生之法,决定没有自体,它的体是众缘和合的,它没有自体。所以佛说「当体即空」!当下就是空,「了不可得」!如果看清楚、看透了,你才晓得一切万法,摆在面前,生即无生,灭即无灭,生灭是幻相。所以佛告诉我们事实,事实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从哪里看?你观缘,就不生不灭。这是叫你粗看,再要细看的话,缘也是众缘和合的。再往里面观察,那也是空的。
现在的科学家,实在讲也很厉害!他们观察入微,以前的科学家,认为还有物质存在。纵然分析到原子、电子,他认为还有个物质存在。现代科学家说得就更进一步,根本不承认有物质存在。物质现象是什么?西方科学家是讲「场」的现象,也有人说是「波动」的现象。这就完全否定了物质的存在,这个跟《心经》上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个味道就很接近了。如果明了这个事实真相,还有什么好执着的。只要不执着,真相就大白!你生活就很自在。那真正就幸福了。
人类的苦恼在哪里?患得患失。其实你能不能得到?得不到。《金刚经》精彩的在后面,《金刚经》难讲也是在此地。讲前面把后面都说出来,到后头没得讲了,放下了。所以前面很含蓄,到后面才说穿。这是这个经之难处(我们因为时间短,而且听众每天有新来的,不见得你明天有时间再来)。假如我们在这个世间,一切真相都看得清清楚楚,生活就像诸佛菩萨一样,游戏人间哪!样样可以享受,没有一样他认真的,他不认真就自在了。
我们今天有无量无边的烦恼,就是样样事情都认真。哪里晓得,你说能得,能得是你的念头妄想。你想,哎呀,我今天得到这么多钱了,我今天得到些什么!那只是想那个念头,念头是心!这经上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能得的那个都没有,都落空了。所得的,这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所得是个空的,能得也是个空的,一场空!这才是事实真相!所以你日常生活,枉费了心机,自找苦吃!这是佛感叹的「可怜悯者」,真可怜!如果你想得,还真得到了,那不叫可怜。你所妄想的,到后来全是一场空,不要到后来,当下就是空的。这才叫冤枉,才叫真正可怜。
世法如是,佛法也不例外。为什么?佛法也是因缘生,众生没有这么多毛病,佛还有什么话好说?佛没有话好说了。因为你有贪瞋痴慢,佛才把这个理、事说明白,这个叫佛法。你要没有贪瞋痴慢,释迦牟尼佛一句话也没得说了。所以佛法也是因缘生。佛在这个经上说,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意思就是,佛法也不能执着。你要执着真有个佛法,你又被佛骗了。但是佛没有存心骗你,是你自己误会了,那没法子。佛不存心骗人,但是你已经上当了,这佛很冤枉!佛没有骗人。所以佛说得很清楚、很明白。
彻底了解事实真相,为什么还要积极的断恶修善?一般人讲,「我都一场空了」,这个人很消极!甚至于说:这人生还有什么意思!你没有把佛的意思了解,你又错会了意思,又听错了。佛给我们讲,事实真相是空有两边都不住!有不能住,空也不能住!不住空,就是积极去帮助一切众生。不住有,虽然积极在做,心里头痕迹都不着。所以哪一个佛菩萨,不是积极的去教化众生。我们世间人这种积极,比不上他!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一句话不太好懂。必须要了解事实真相,事实的真相,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可得,这是事实真相。这才叫真实「无」,而不是假想的,不是假设的。古德为我们说了五条:第一个缘生,因缘和合而生的。举个例子,我们佛经常常用我们自己本身做例子,四大五蕴之假合,没有自体!四大,也有很多人讲错了。佛经讲四大:地、水、火、风。他完全把它看成实体,这个讲法是讲不通的,是很勉强的。其实这个四大,是讲基本的,我们讲元素也好,讲原子也好,四种特性,四大性质。地,它是一个物体,已经形成一个物体了,我们今天讲固体,你能够看得见的。再小,我们在高倍显微镜之下,能看得见的。火大,水大,我们现在讲带电,带阴电、带阳电,阳电是火大,阴电是水大。还有一个性质,风大,风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基本的物质。所有一切这些现象,物体的现象,都是这一个基本物质所组合的,那个基本的物质有这四个特性,所以叫地水火风。地水火风是讲基本的物质,它有这四种特性。动物、植物、矿物都是它组成的,我们今天讲,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
但是动物跟植物、矿物的差别,动物有灵性,他还有个心。也就是说,他有物质的部分,还有精神的部分,精神部分就叫心法。心法,佛跟我们讲,五蕴后面的四条,受想行识。受是他有感受,他有苦乐忧喜的感受,他有思想。行,是说它不能够止住,它是剎那剎那在变化的,行是讲变化。譬如我们常讲。我们人一年比一年老,衰老,这个叫行,你不能够住在那里不动,我们人年年十八做不到,他会变化的,这个行就是变动的意思。其实哪里是年年在变,我们晓得天天在变,岂止天天在变,剎那剎那在变,剎那不停,这个叫行。识是心之本体,这个本体是变了质的本体。真正的本体,是没有念头的,真心离念,妄心有念。变了质的这个心,是妄心。他有分别,他有念头。在法相里面讲,就是八识。第八识是识,第七识是行,第六识就是意识,有分别有执着。一切有情的众生,我们今天讲动物,都是四大五蕴的和合,所以他没有自性,当体即空!
第二讲同体,相虽然有差别,可是本体是相同的,这一点的确很难懂。所有一切万法,同一个性体,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本体是一个,一切法都是从它变现出来的,所以你找到根源的时候,根源是一个,这是佛在经论里头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那个法身就是本体,它的名词,在佛经里有一百多种,但是都是说的一桩事情。都是讲这个本体,平常我们在此地讲的实相,讲的真如,讲的如如,都是说这桩事情。我们讲真心,讲本性、讲清净心,统统都是说它。因为体是同的,所以诸佛菩萨,帮助一切众生,就无条件了。同体还有什么条件?我左手给蚊子咬了,右手去赶赶,这左手难道还去谢谢它?为什么?同体!我们凡夫不知道众生是同体,佛菩萨知道,所以佛菩萨对于众生的爱护慈悲,叫无缘大慈,为什么?没条件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没条件的。他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性,是一个整体。
第三,从本迹上观察,从性体上讲,没有生灭。既然没有生灭,哪来的涅盘?由此可知,佛说一切法,都是跟世间相对而建立的,这一边没有了,这一边也没有了,两边都没有了,那才叫事实真相。所以佛教给我们,世间法不能执着,当然佛法也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一个是病,一个是药!病没有了,药也没有了。没有病的人,天天吃药,那准生病,那不是好事情,所以两边都要舍弃。我们现在是有病的时候,需要用佛法来医治,但是你要晓得,佛法也不是真的好东西。病好了,它也不要了。所以你也不要留恋它,也不要感激它,它帮你忙,你起这个念头,你就错了,又生病了。所以佛才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要叫你舍得干干净净。
第四无念,因为有念,所以才有一切现象的发生,佛在大乘经上讲得很多,「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是真的。如果没有念、没有想了,一切法不生。我们今天念断不掉。换句话说,这个生灭,生灭就是生死轮回。这个现象就没有办法摆脱掉。佛告诉我们,生死轮回是假的,就是你那个妄念变现出来的,哪一天妄念没有了,这个境界就没有了,这是佛为我们说到,究竟彻底圆满的说法,也是真实的事实真相。
明白这个道理,佛为我们说的,有情众生的法界有十大类,十大类是大分。要细分,给诸位说,法界是无量无边。简单来说,每一个人就是一个法界,不可能两个人同一个法界,不可能。而自己一个人,也是无量法界。为什么?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就不是一个法界。一个小时之前的我,跟一个小时之后的我也不是一个法界。你才晓得法界无量无边!
这究竟怎么回事情?因为我们的念头太复杂了,只有得定的人,他才可以在一个短时间内 ,住在一个法界里面。为什么?他能住在一个境界里头,我们不行。前面念头灭了,后面念头又生了,前后念头不一样,真的叫胡思乱想,自己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晚上作梦,梦乱作,就能够体会到这个念头的复杂,念,念想不一。他要能专想一个,那就不错。专想一个,在佛法里面就叫三昧!叫正定,他住在一个境界里头。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十法界是自己变现的,没有任何人在主宰着。我们想佛就成佛,想菩萨就成菩萨,想什么就变什么。这些人,人将来会变什么?将来都变鬼。他为什么会变鬼?天天想鬼。鬼是什么?贪!贪财、贪名、贪色,那个贪天天在长。佛告诉我们贪心就是饿鬼,瞋恨心是地狱,嫉妒瞋恨,这个就是你想地狱,你常常想这个,就是造业,你造这个业,你将来这个境界就现前,现前就受果报。想什么就变什么,这个想太可怕了。
但是修行的时候,你这个想也太重要了。所以佛法,无论哪个法门,实际上,你仔细观察,观想,就是看你想什么。所以诸佛菩萨劝我们想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那你就到西方极乐世界。同样一个道理,你要是能够想得很美,想得很善,你的相貌一定变得很圆满。清净、慈悲,充满了爱心,这个相貌就圆满。天天搞贪瞋痴,搞嫉妒障碍,那个相貌就愈来愈丑化了。相貌从哪来?心想生,这看相的人,相随心转,就是这个道理。相会随心转,身体体质也会为心所转。
我们能够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大家如果能够冷静一观察,你马上会发现,一般人有正常的工作,他做得很自在,生活也过得很好。这一退休,没事情做了,他退休一年,比他工作的时候,至少要衰老五年以上。他在工作的时候,不太容易老,退休之后一年老过五年,两年老过十年,为什么?他天天想「我老了」,他想老,这个老就老得好快;老了的时候,这里痛,那里痛,他就想病,就天天跑医院,你说糟糕不糟糕。原来他病很少,这病愈来愈多,他没事,在家里天天想老想病想死,那就没法子了,没救了。
你从佛法讲的这些道理,仔细观察,一点都没错。如果你能够把老病死都忘掉,你就永远年轻,你就不会老!所以没有工作的时候,他就觉得「我老了,退休了,这个时代不是我的,年轻人的时代了」,他就天天打这个妄想,那对他的生理,体质的变化,就愈变愈坏,愈变愈衰老,都是从心想生。所以佛告诉我们,真心无念。念是妄心。
第五,佛教给我们观平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能够把生、佛看平等了,我们这个世界,所有一切人物都平等。《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修行下手处,在极不清净里面修清净心,就是在差别里面去修平等,这叫真修行。这才叫会用功。总而言之,性是真实的,相是虚妄的。佛法的修学是教我们正信,教我们明心见性。怎样见性?性跟相是一体的,性跟相是不能分开的。只要不着相,只要了解相的性质,那就见性了。换句话说,绝不能说离开一切相见性,没这个道理的。即相见性,只要不执着,空有两边都不执着。
净土法门,实在讲,与这个道理完全相应。大乘修行,古德常讲,转识成智。转是转变,识就是分别妄想。其实经上常讲,讲降伏,讲断,这都是方便说。性相既然是一体的,那个相怎么能断?相断了,性也没有了。真正的意思是转变,那就对了。所谓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盘,转六道成一真法界,转变哪!靠什么转变?靠念头。由此可知,归根结柢,就是把观念转过来。
观,我们今天讲,看法。念,想法。你把你的看法想法转过来,就成功了。所以净土法门,下手就是转识成智。这个道理很少人知道,实在讲,那个念佛的人自己也不晓得。他怎么能说得清楚,说得明白!因为这个法门,是十方世界大智慧人所选择的。佛经里面,大家所公认的,足以代表整个佛法的经典,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里面,文殊、普贤是《华严经》的代表的菩萨,而文殊普贤最后选择西方极乐世界,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意思就是说明,十方世界像文殊普贤这样的大菩萨,没有一个不发愿求生净土的。所以西方净土,是大智慧人所选择的。
今天我们莫名其妙也选择这个法门,这只是碰巧,跟文殊普贤选择的没有两样,这个很不可思议。但是选是选定了,是不是像文殊普贤那么认真去修?这就很难讲了,他们选定之后,是认真修学,所以成就不可思议。我们假如也能认真,那成就也不在文殊普贤之下,这个理与事都无限的深广,因为选择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心定了,这一生别无所求,唯求西方。
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些妄想,他自自然然就淡了,自自然然就放下了。这就是前面讲的,云何降伏其心。念佛的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二六时中,只有一念。我们选择用持名的方法,这个方法修清净心,修平等心,清净平等得到了,智慧就现前。清净平等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这个法子岂不就是转识成智,就是降伏,就是即念离念。用念阿弥陀佛断一切妄念,也就是两边不着。
所以念佛人要发大心,西方净土,实实在在不可思议,我们发一个大心,不但是自己要求生净土,一定要把净土法门,尽心尽力介绍给一切众生,这个道理,这些事实要能体会得到。世法,刚才说了,缘生的,一场空,一场梦。纵然生到天上,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还是一场梦,还是了无所得。这不能不知道!我们在这个世间,本着佛在《金刚经》上开示的这些道理原则,来处事待人接物,这一生真实的幸福美满。也像从前方东美先生所说的,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菩萨』,是梵语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玄奘大师所译的觉有情。玄奘大师以前所译的,我们叫它古译,古时候翻译的,译作大道心众生。奘法师,我们称它为新译,他译作觉有情,觉有情确实译得是很好。与菩萨这个梵语原文的意思相应,觉悟的有情众生。觉悟就不迷了,还有我人众生寿者,这个没觉悟,没觉悟就不能叫菩萨,觉悟了才能够叫菩萨。这是佛在此地为我们解释出来,心量扩大了,这才叫做菩萨。
四相,『我相』,执着,在粗的相上讲,执着这个身是我,微细的相上来观察,执着这个念是我。小乘人能不执着「身」是我,他有念!他有能想能思惟,他认为那个「能」是我。《金刚经》后半部说,那叫我见。他把那个东西当作我,那比把身相当作我是要高明得多,但是还是一个妄想。与我对立的,这是『众生』。这一切现象相续不断的,这是『寿者』。寿者我们今天讲,就是时间,时间这个观念,众生可以说空间的观念。他还有这些妄想存在,他没觉悟!虽然说的四相,那个根就是我相。我相要没有了,后面三个都没有了。所以佛说降伏,着重在我。发心为一切众生,就是降伏我相,这是一个真正觉悟的人。迷惑的人,念念为自己,为我的家庭,为我自身,为我家庭,这个是迷。完全不知道事实真相,这个心量很小。
觉悟的人晓得,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体,所以他念念不想自己,念念想众生,这是大乘法,降伏我相最高明的方法。我相不降伏,自然就没有了。他不想我了,起心动念都想众生。尤其佛在此地教给我们,想众生,不是想别的,念念都想一切众生,要帮助他成佛。这个还得了!这个思想纯正,真实的美满。而又能帮助众生不着相,连此地讲的寿者相也降伏了。「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那个众生相也降伏了,自自然然的降伏,没有用一丝毫勉强,这是高明到极处!
所以发无上菩提心,这是前面讲的,能发这个心,就是大乘佛法讲的无上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诸位要记住,一定要修普贤行,才能够圆满你的大愿。普贤行跟菩萨行的差别在哪里?差别在念头。菩萨还有念:「我要灭度多少的众生」。普贤菩萨做这个事情,心里头没有这个念头。所以普贤行很难做得到!《行愿品》里面,普贤行提出十大纲领,十大愿王,就是修行的十大纲领。第一个「礼敬诸佛」,礼敬诸佛是什么意思?我们佛弟子,对佛是最恭敬的,提到佛,真诚恭敬心自然就生起来。我们要对待一切众生,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要用对佛的恭敬心,那才叫礼敬诸佛。诸佛里面的含义很深很广,在有情众生,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是谁?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没有一个众生不恭敬,你不恭敬,就是不恭敬佛!
不但这个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桌椅板凳都是佛,对待它们,要跟对佛同样的恭敬心。礼敬,敬是敬心,礼是怎样对待,桌椅板凳你对它的礼敬,每天擦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这就是对它的礼敬。书本,我们看的时候展开,看完之后把它合起来,不看的时候,放在书架上,摆得整整齐齐,这是对它的恭敬。所以礼敬诸佛,要用现代的话就是一切恭敬。以真诚之心,恭敬之心,对一切人,对一切物,对一切事。对事的恭敬,就是认真负责去做,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不尽心就不恭敬了。这是第一条。
能这样做,那叫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菩萨里面最殊胜的,菩萨行里面最圆满的,所以《华严经》说,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这话没错。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普贤菩萨的法界,诸位《无量寿经》念得很熟,《无量寿经》一开头,「德遵普贤」。西方世界,一踏进去,就要修普贤行。所以西方世界成佛容易,成佛快速,原因就是,整个环境都是修普贤行的环境。我们虽然做不到,要心向往之,要天天向普贤行靠近,才行!做得虽然不圆满,做比不做就强多了,不能不做。
讲到修行上,修行上总纲领的术语,不外乎观照,特别是禅宗、性宗。其实其它宗派虽然没有用观照这个名词,功夫没有两样,说法不一样就是了。禅宗讲观照、照住、照见,我们念佛的人讲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名词用的不一样,意思、境界都相同。所以念佛也是观照。如果妄想很多,散心念佛,就很难得受用。虽然念佛,还在那里打妄想,可是有很多同修告诉我,念佛已经念了两三年,妄想还是那么多,好像对于念佛,信心没有了。其实这个错了,念佛决定是正确的,决定有功夫,现在你妄想还那么多,就是你的功夫还不够,继续努力,功夫得力了,妄想自然就少了,当然,如果能懂得道理,懂得理论,懂得方法,你收的效果就会提前,这个时间能够缩短。
在通常,一般古大德教给我们,口念佛号,心想弥陀,这个样子比较容易摄心。心想佛,口念佛,手拿念珠,初学的人,用念珠有帮助,到你念到纯熟了,那念珠用不用无所谓了。所以念珠有两个作用,一个作用是,初学计数,把你念头系在数字上,不想别的,想我今天念了多少了,这个是止妄想的方法。另外一个作用,念珠有提醒念佛,怕忘掉了,一看到念珠,佛号就提起来了,所以念珠有两个作用。
古大德教给我们念佛的秘诀,不怀疑。不怀疑是智慧,就是《金刚经》上讲的信解,不夹杂,不间断,那是功夫。这个法门之好,就是行住坐卧,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场所,你的佛号在心里,都可以绵绵密密的不断。换句话说,一切时,一切处,你用一句佛号,保持你的清净心。久而久之,功夫纯熟,就得力了。自自然然心开意解,你烦恼少,智慧就增长,你对于一切人事的看法,自然就不一样。你比从前一定看得更清楚、更明白,一切都明了了,你的言行过失就少了。说话也好,做事也好,都能做到恰到好处,不至于犯错误。
功夫再往上提升,禅家讲的照住,照住就是得定,那就很有受用了。再说念佛,叫事一心不乱,跟这个境界是相同的。再往上提升,照见,像你们念《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那是高级的功效。照见就是见性了,明心见性。在念佛法门里面,叫理一心不乱。可见得我们说的名词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
众生的大病,实在讲,就是心量太小,自私自利,这实在讲非常可怕,这个就是一个人,为什么累劫的修行,都不能够成就,不能够超越三界。实在讲,根本原因就是心量太小了,因为心量小,我执非常坚固。所以佛在此地,用这个方法巧妙,他叫你发大愿,发跟诸佛如来同样的愿,把你这个心,大而化之,这样子我见不除,自然没有了。我见没有了,我执自然也就没有了。所以这个是转烦恼成菩提,极妙的一个方法。下面经文是: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这是说明,不住相才是正住。前面尊者问,发了菩提心,我们的心应该安住在哪里?住在无住上,一切都不住。又要行于布施,为什么?如果不行于布施,你就落空了。应无所住,一切有你不住了,那心就落空了。行于布施是不住空,应无所住是不执有,空有两边都不住,就对了。布施涵盖一切法,无有一法不是布施。菩萨行,无量无边,世尊说法,把它归为六大类,叫六度。六度第一条,就是布施。布施含三个意思,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用这三个意思,你再看底下的五条,那一个布施全包括了。
持戒、忍辱,无畏布施。这个无畏是令一切众生对你有安全感。你持戒,譬如说,持不偷盗戒,我的财宝被你发现时,我很安全,他不偷盗,财不露白,他不偷盗,没有关系,我有安全感,这叫无畏布施。忍辱,他修忍辱的,我对他也有安全感,言语举止不小心得罪他了,没有关系,他忍辱,他不会怪我,他不会报复的,这个属于无畏,叫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法布施。可见得,这六度,布施都包括了。六度包括一切法,岂不是布施就涵盖一切法。
佛法要行,不能住。要行,要去做!佛在此地,要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行一切法。你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福报会自然现前,但是不能因为我求福,我才行布施,那个你所得到的太有限了,这些都是实在的。财富,财从哪来的?世间发财的人,都以为自己很聪明,很能干,可以赚很多大钱,其实全错了,他那个财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的,比你聪明的人多得很,比你有智慧的人也多得多,比你机会多的那些人也多得很,为什么他们赚不到钱,钱偏偏被你赚?你命里头有!所以我常劝人读《了凡四训》,真的,一点不假。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的,一文都求不到。确实是事实。
命里怎么有的?你过去生修的财布施,有因有果,你修财布施,你得财富。你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你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财富、智慧、健康长寿,你都要,你要不肯修因,你怎么会得到?就因为这个事实,所以佛才敢说大话,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用什么来保证你有求必应?因果!你向佛要求,佛教你种因,叫你修因,你修因一定得果报,所以有求必应。你那个福报,不是佛菩萨赐给你的,是佛菩萨提供方法,你去做,你修得的。可是修得的这些福,最好自己不受,绝不接受,我有福报让大家共享,那你的福报就愈来愈大,愈大,都给大家,享福的人就更多,自己决定不享,为什么?你一享,又着了四相。又从菩萨掉到凡夫去了,那才划不来!实在说,我们生生世世修行,吃了大亏,就是修了一点福报,赶紧去享受!所以落得今天这个地步。这是我们要向诸佛菩萨学习的。
释迦牟尼佛,福报大,累劫所修的,你看他在经前面示现的,三衣一钵,天天到外面去托钵乞食,他没享受;诸菩萨阿罗汉,福报都比人天大,没有一个自己在享受,而把这个福报,都让一切众生去享受,这就对了,这就正确了。所以这个叫行大行,发大愿,行大行!自己认真努力去修布施,三种布施都修,把这个福报让给一切众生去享受,其实让一切众生享受,你自己才得到真正的享受。那个受用很不可思议,那种福不是我们世间一般人能够想象得到的。他心里面,就是佛法常讲,充满了法喜。法喜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对人身心第一滋养的好东西!没有比这个滋养价值更高的,没有了。我们世间人常讲,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所以这个诸佛菩萨,法喜充满!那真正的享受。
说到这个地方,现代我们住的地球,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病毒,防不胜防,你们在新闻里面看到,非常可怕。如何抵抗这些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清净心、慈悲心,人心到清净慈悲,这个病毒就不会感染了。一般容易感染,你心有毒,心之毒就是贪瞋痴,叫三毒烦恼!里面是毒,外面是毒素,那就很容易交感!那没药可治。最重要的是修清净心,断贪瞋痴。佛教给我们,把贪瞋痴变成戒定慧,你在这个环境里面,也像诸佛菩萨一样,游戏神通!病毒再多,若无其事。所以现在这个社会,我们看到奇奇怪怪的现象非常非常之多,大家冷静想一想,三十年前没有,很少看到,现在非常普遍。不是没有原因的,冷静仔细观察,你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情,然后才知道,对治最有效的,无过于佛法。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大意 (第四集) 1995/5/13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9-022-0004
请掀开经本,第五页第三行,倒数第二个字看起: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我们看这一段,前面讲到,世尊教导修菩萨道的人,要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今天这一段文是解释,哪些是行布施。行门里面包含的境界之广,实在是无量无边。佛说经,把无量无边的行法,将它归纳分类,这就便于说话。在这个地方,是将一切法归纳为六大类,这个六大类是怎么来的?是从六根来的,眼所见的都叫做色,凡是眼见的都叫色,凡是耳能够听的都叫声,鼻能够嗅的都叫香,乃至于我们心里面思惟的,就叫做法。所以这个根起作用的,眼耳鼻舌身意,对外面的境界,就把它归纳为色声香味触法,这就全部都包括了。无量无边之法,一法都不会漏掉。所以我们看到这六个字,就是代表一切法。
布施最要紧的是不住。本经修学的纲领,应无所住。为什么要不住?因为这些法,都是因缘所生,并无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这个住就是执着,你要把它当真,执着一定要想得到它,那就错了。不但外面的境界我们得不到,即使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能得的,眼耳鼻舌身意,实在说,也不可得。前面讲了,这个身是五蕴和合而现的假相,佛法说真假的定义,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佛法里面讲的真,就是永远不变,那就是真。如果会变的,那就叫妄。我们想一想看,身心世界这一切法,哪一法不变?大概在我们感触当中,唯一好像不变的,只有虚空!除了虚空之外,没有一样是不变的,都是在变的。所以剎那剎那不住,在剎那不住,也就是佛法常讲的无常,无常就是不住的意思。因此佛教给我们,这个心不能安住在这些虚幻之法上。安住在这个地方就错了,因为它不是真实的。
既然一切都是虚幻不实,为什么还要行于布施?前面说过,这个不住,是空有两边都不住,「有」不执着了,要执着个「空」,我们世间人认为,这是消极。而佛看到,你是错了,你还是心有执着,「有」没有执着了,你执着个「空」,还是执着!执着就是病,执着就不能见到事实的真相,必须两边都不着,这个事实真相,你才能够见到。这是佛教给我们,相与非相,非相就是空相,都不可以执着。不执着空,就要行于布施,不执着有,就要应无所住,所以心地清净,真诚清净。在事相上,这事相虽是假,要认真,要不断的为一切众生服务,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一句是总纲领。用什么方法?方法就太多了,无量无边,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
像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一开端,就在生活当中,显示无住,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他每天到舍卫大城去乞食,着衣持钵,那就是行于布施。我们没有看到他布施的相,确实我们是粗心大意,没见到。他这一种表演,就是给我们大家做一个榜样,做一个两边都不执着的榜样,积极帮助众生开悟的榜样。点点滴滴,那个生活,他不是为自己,他是为众生的。为自己,说实在讲,他用不着。做个好样子,给众生看,让众生看到这个样子去反省、去觉悟。由此可知,他用意非常非常的深远。
这里面一句经文,就是说明,我们一天从早到晚,乃至于我们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只要这个身体在世间,一天也不能够中断,念念都是在修布施波罗蜜。换句话说,念念之中,所有一切的行持,身体的造作、言语,一举一动,都要给众生做一个好榜样,好榜样还要叫众生在这个里面体会,得到启示,佛法讲,得有个悟处。从生活点滴当中,能够悟出整个人生的真面目,也就是我们常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样的生活就叫做菩萨行,菩萨用心跟我们确确实实不一样。
底下说:『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这是佛把教导菩萨的都说出来了,这是一个总结。下面解释其所以然,菩萨为什么要这样做?『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般若经》里面,说福德说得很多很多,可见得它的确不是消极的。得福德,这是不住空。福德的确不可思量,福德不住相,诸位要晓得,福德就变成功德;功德要住相,要着了相,功德就变成福德。但是诸位要知道,不住相的这个福德,广大而无边际。着了相的这个福德,那就随他的心量得福大小。他的心量大,得的福就大;心量小,得的福就很小。不住相,为什么会变成得福很大?因为不住相,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24-2-27 21:23:48
|
只看該作者
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界限,这个心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修小善,得无量无边的福德。何况此地讲的这个福德,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世间任何福德,不能够跟它相比的。
下面世尊再用比喻来跟我们说,这个福德不可思量,究竟不可思量到什么程度,再用比喻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
你的意思如何。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这两句就是讲十方的虚空,十方虚空广大无有边际!佛用这个来比喻不住相布施。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就像虚空法界一样,我们初学的人,听到佛这样说法,认为佛说的话,好像太夸大了一点,哪里有这么大的福德?其实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修福得不到这么大的福德,就是住相!我没住相,你没住相,已经住了相。为什么?我,我就住了相,就我相。前面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一起心动念,你就住了相!住相,那个福德就很小很小,真的是微不足道。
所以你才晓得,我们修福,菩萨也修福,得的果报不一样。譬如说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个乞丐,我们布施他一块钱,菩萨也布施他一块钱,果报不相同。我们布施一块钱,果报也就一块钱。菩萨那个布施一块钱,果报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也算不清的。假如我们晓得这桩事情,当然你会发心学菩萨,菩萨怎么个学法?《金刚经》上就是教给我们修学的理论与方法。末后世尊这是劝勉: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这个『但』是只要像佛所教导我们的去做就行了。我们看底下一章: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这是更进一步,说明无住布施的重要性。前面是说的六尘境界,我们一般讲身外之物,身外之物这个施舍比较容易。现在就身相来说,这是更亲切一层。『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这个「身相」是泛指一切身,并不是指佛的身,他没有说佛身,只是讲「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如来是讲真如本性,《金刚经》上,凡是说如来,都是讲的真性。这个意思就是说,可不可以从相上去见性?尊者的答复,也答得很妙,说:『不也』,这个不,不是否定词,我们要把它看成否定,那就错了。这个不也意思就是,不能这样说法,这个是唯唯诺诺的一种答应,不能,不是这个说法。为什么?这个意思是双关的,底下讲,『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是一个意思;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两个意思。怎么会有两个意思?如果要一切都不执着,见相就是见性,就可以。如果还有分别执着,那就不可以,那从相上就见不了性,它是两个意思在里面。所以这个答得就很妙了。
底下解释,解释一般人执着在相上,见不了性。『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说身相,从相上讲。即非身相,就是从性上讲。所以此地讲如来说,相不是性。佛底下就印证他的话:『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给他印证,不但六尘之相是虚妄的,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这个外面境界是虚妄,身相也是虚妄。这个地方的凡所有相,包括身相。这四句是《金刚经》上很有名的四句话。我们全经要是记不住,这四句记下来,好!常常放在心里,遇到一切境界,念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怎么叫见一切相非相?你看出一切相都是假相,众缘和合而现的幻相,这个相决定不是真的。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画面一样,那个相是幻相,不是真的。你们天天都看电视,能不能掉转头来,看这个世间都是电视,那你就成佛了,就成菩萨了。你对于这个世间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这里面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看破放下!为什么看电视是假的,这个就当真?这就叫迷惑颠倒!这些相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知道假的,你什么烦恼都没有了。这个世间,说实实在在的话,没有真的,全是假的,这佛说的没错,皆是虚妄。为什么?妄心变现出来的境界,它不是真心变的,妄心变的。妄心就是我们常讲,三心二意。世间人三心二意常常挂在口头上,三心二意是佛教的术语。三心就是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这叫三心。八识也叫八心,说的是这个。二意:末那叫意根,第六叫意识,二意。三心二意,凡夫用这个心,不是用真心;佛菩萨用真心。
真心跟妄心的差别在哪里?真心不变,常住真心,永远不会变的。妄心,剎那剎那在变,自己都保不住自己,今天这个想法,明天又变了。自己都不能保证自己,你还能保证别人吗?所以人家对你好,说我真心爱你,你点点头笑笑,假的,不是真的。我真心爱他,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会变,变得好快!知道是假的,你就不执着了,大家相处就很自在,不要那么认真去计较。唯独佛菩萨是真心,所以佛菩萨不叫爱,换个名词叫慈悲,慈悲就是真的爱心,永远不变的爱心。
要紧的,佛教我们要能够在一切相上,见到它的真相,真相就是非相。看见它是众缘和合假现的这个相状,全是假的,这就见性了。如来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说穿了,就是事实真相。这事实真相你才能真见到!这个要紧,能够见到事实真相,这就不迷了,这就叫佛,叫菩萨。见到究竟圆满,就叫佛。见到真相,还不能彻底圆满,那叫菩萨。所以菩萨见到的是真相,决定不是虚妄。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尊者很慈悲,佛给他说,他是完全能够领会,但是他想佛这样甚深妙法,这一般人听到,能真的相信?这个『实信』,就是真的相信。实信是对于佛所讲的道理跟事实真相,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他不怀疑,他真的相信,这才叫实信。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世尊这几句话很重要。这个意思就是告诉须菩提尊者,你不要小看了众生,众生里面也有大根器之人。不要说现前佛说这个经,人家听到的时候,也确实有能够相信的。即使『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这个后五百岁,有种种的讲法。有人说,是佛灭度之后的五百年,但是一般古大德的说法,都是讲以五百年为一个阶段,后五百年,就是第五个五百年,释迦牟尼佛灭后第五个五百年,这是去佛很远很远了,要照我们中国古德的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年,就是第六个五百年都过去了,我们现在是第七个五百年的开端,但是我们也不能够死在句下,这个意思就是,去佛很远很远的意思,这是正确的。去佛很远很远。
『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章句就是佛所讲的经文里面所讲的道理。『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去佛五个五百年,是二千五百年以后,还有人能够真正相信,能够真正的接受。这是告诉须菩提,不能小看众生。给须菩提说,实在讲是给我们说的。须菩提是代表我们,我们的的确确是轻估了不少众生,这个看法是错误的,最大的错误,造成自己严重的烦恼障。为什么?轻视众生,瞧不起别人,当然就抬高自己,贡高我慢。根本烦恼里面,贪瞋痴慢。你看看,仅次于三毒就是慢。慢,人人都有,只要是六道众生,没有说不傲慢的。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人家总不如我!
过去李老师讲经,常举比喻给我们说,他说你看,在台湾没有,从前在大陆要饭的,这要饭的在社会上,根本没有地位,贫贱之极。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他说做大官的,有钱的人,走到他面前,他还哼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你看看,他的心还是傲慢,还没把人家瞧在眼里。这个念头,增长我慢。佛法要断烦恼,你有这种念头,你的烦恼就很难断!
因此,大乘经里面,教我们学普贤行,普贤行的心是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一切恭敬,没有一个众生敢轻慢的。你看善财童子的参学,学生只有自己一个,除自己之外,都是老师,都是善知识。一律都恭敬,善人,向他学善的地方。恶人,他做的那个恶事,也是善知识,我好好的反省、检点,不犯他的过失,都是老师!一个从正面教导你,一个从反面教导你,都是恩师!那怎么敢轻慢。这个地方含的意思很深,叫我们千万不要有轻慢众生之心,这个念头要不得。下面再说出来,这说的都是真话: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这个『诸』是多,种种善根。由此可知,持戒修福不容易。持戒,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守法。一个欢喜守法的人,欢喜修福的人,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时代,世尊灭度第七个五百年。经上常说,我们这个世间,叫五浊恶世。浊就是污染,恶就是造恶业。十恶,身,造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贪瞋痴。在过去,读佛经读到五浊恶世,我们很不容易体会那个社会的状况。今天我们看看这个社会,跟佛讲的简直叫一模一样。而且这个浊恶还在加速度的发展,看不出它止住的样子,这不得了!
大家都造业,都不守法,你还肯持戒守法;大家都不肯修福,你还肯修福,这不是平常人,这个世尊在《无量寿经》上讲的,这个人不是凡夫!《金刚经》上也说,他不是个普通人,他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来,已经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他有这样深厚的善根,所以这个浊恶,对他不能够影响。在这个五浊恶世,他还是守规矩,他还是守法,还是肯修福。听到佛讲这些大乘经典,他欢喜,他能够理解,他能够接受,他能够依教奉行。这是说明,纵然去佛时远,众生的善根是不会磨灭的。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底下讲他得福。『乃至一念生净信』,这一句里面含的意思很长,就是前面这两个字,一念生净信是短,时间短,何况闻了之后,他能信能解能行能证,那个善根必定就更加深厚。即使是一念生净信者,这个着重在净信,着重在这个净字。『如来悉知悉见』,诸佛如来都知道,不但是佛,佛菩萨知道。俗话说得好,「举头三尺有神明」,鬼神有些能力比我们强,佛在经上说,鬼神有五通,他们的五通是报得的,他不是修的,他没有漏尽通。但是他这个能力大小不一样,要是知道七天以内的事情,未来七天的事情,鬼神有这个能力,再远那就不见得了,那要看他的功夫,大概七天之内的事,鬼神有能力知道。何况诸佛菩萨,烦恼断尽了,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种种心念,念头,没有不知道的。这些事《无量寿经》上也讲得很清楚。
所以佛看到,即使一念净信,都得『无量福德』。可是学佛,即使善根深厚,要遇不到善知识,没有好的善缘,外面境界诱惑的力量太大,难免不受影响,他一念醒了,觉了,过几天他又退心了,又被外境迷了。但是诸位要晓得,他虽然又被迷了,那个一念觉,很难得,虽然像石火电光,闪电一样闪一下,你想想看,无量劫从来都没有亮过,忽然亮一下,虽然时间很短,都很可贵!他这个闪光有一次,他将来就会有第二次,有第二次,就会有第三次,慢慢愈来愈密集,那个效果就成就了。纵然是很短暂的一念净信,福德是真的,福德他不能享受,他又被迷了,又被外面境界迷了。
所以修学环境非常重要,古德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修行的道场都是建立在深山里面,人迹不到的地方,也就是交通非常不方便,在那个地方进修。现在麻烦了,现在在这个地球上,找不到这个环境。虽然深山,交通便捷,马路都开上去了。马路不方便,缆车上去。我听说黄山现在都有缆车上去。寺庙里面也有电视机,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事情,他都知道。你就晓得,现在这个环境修学多么困难。所以古来那些高僧大德,要生在现在一样不能成就!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现代人的成就,那古大德见到了,甘拜下风,没有话说,这是实实在在的。所以现在修行环境,这个障碍障缘太多了。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这一段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说明净信,这段是说明净,什么叫净信?必须四相都不执着,空有两边都不执着,空也不执着,这个心才叫净,这样的信,才叫净信。净是这样的标准。由此可知,心里面还有分别,还有妄想,还有执着,我们很信佛,那个信不叫净信。这样的信,福德是很有限量的,不是无量的。
由此可知,都在一个清净心上,只要取相,心就不清净。『取非法相』,就是着空,取相是执着有。取非法相是着空,着空心也不清净。空有两边都不能执着,你这四相才离开!
这一段经文说得很好,一个有深厚善根的人,还是迷在境界里面,但是那个深厚的善根,有时候也会起现行,也会起一点作用,短暂时间见性,他清净心现前,他相信,即使这样短暂的一念信,那个福德就不可思量。刚才说了,这是真正的觉悟,如果能够保持,那就无量功德。《楞严经》上讲「净念相继」,一念净信,是净念相继的根本。净念相继就成功,就成佛了。底下世尊为我们做一个结论:
【是故不应取法。】
『法』就是相。
【不应取非法。】
『非法』是空,法是有,两边都不能取!这个取就是执着的意思,不可以执着。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个『筏喻』,是世尊在小乘经里面常讲的,常常用这个来比喻,叫大家对于佛所说的一切法,也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为什么?佛所说的一切法,也是因缘所生法。我们看一切经,一开端,序分里面有证信序、有发起序,发起序就是这个法会的因缘,什么原因才有这个法会,可见得它是缘生法。因缘不具足就没有法了,证信序里面给我们讲,必须六种缘具足,佛才说法。所以佛法也是缘生的,缘生之法,无有自性,当体即空。我们可以受用,不能执着。假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的生活会非常快乐,非常幸福美满。一切法我们可以受用,不能执着,执着就错了。
譬如我讲经,讲席当中也常常说,像这个道场房舍,我们有使用权,我们使用,我们享受!决定没有所有权。你要认为所有,是我的,那你的苦来了。我们说得最浅一点,这个房子是你的,这个灯和水电要缴费,还要缴房租,还要维护,你看啰嗦,麻烦不麻烦!苦死了!我有使用权,那就自在了!我在里面讲经,讲一个小时,使用一个小时,你们大家在这里多享受,一个半小时走了,离开了,你管都不管它,想都不想它了,这个多自在!明白这个道理,你的一生过得多幸福多快乐,这是觉悟了。不觉悟的人,拼命要占有!占有,太苦太苦了。其实他如果说真的能够得到,我也很佩服他,我也点头同意,得不到!
前天有同修,从台中过来给我说,说是煮云法师有个道场,在太平乡,建得很壮观。我没有去看过,不过这个事情我知道。煮云法师过去在凤山莲社做住持的时候,他曾经请我去讲经,每个月去一星期,这是早年,很早了。我在他那里讲了三年,每个月去一星期,讲了好几部经。我跟他是很好的朋友,他那个时候想建个道场,跟我说,我劝他不要干。我说:「凤山莲社不错,很好!这里又没有人赶你走,你何必。」「唉!这不是自己的。」他们那里有个董事会,请他做住持的,聘请他的,不是他的。他一定要搞一个自己所有的,我就跟他讲,你年岁大了,可能你那个庙没有盖好,你就……。结果果然被我说中了,庙没盖好,他就死了,就走了,给我说中了。太操心了,累死了,不能干这个事情。
我前年在加州,有个同修来问我,法师,你要不要建道场?我就告诉他,我说现在中国大陆请我去讲经的地方,道场,不只三百个,我一个地方去讲一个月,我说从今年讲起,算算要讲到一百多岁,我说你想想看,我要道场有什么用?每个地方去讲一个月,人家把我当贵宾来侍候。我有使用权,不要所有权,你说这个多快乐。头脑要冷静,事情要看清楚!才过最幸福的、最快乐的日子。只要是讲操心的事情,决定不干。你们不要说别的事,你们的供养,数钞票,我决定不干,脏!细菌很多!从来不闻不问,根本就不理会,这样才自在,生活才快乐。
「筏喻」,筏是小船一样的,我们过河要用这工具。渡到河那边,这个筏就不要了,就丢掉了,这是小乘经上所说的。现在在此地这个意思,就深了一层,过了河不要船,我们现在没过河,没过河,佛法也能不要?今天意思在这里,我们还没有得度,没有得度的时候,你就能够,我不废法,我不执着法。这个法尚应舍,舍就是不执着,不是法不要了。法我一样要,我绝不执着。你就得自在了。
底下『非法』的意思,是含一切世间法。这世间所讲的空有,都包括在其中。这个意思就深了,为什么要舍?诸位一定要知道,身心世界都不是实在的。今天这个世间,许多杰出的大科学家,他们知道。他虽然是知道,习气还是断不了。断习气难!佛经上常讲,烦恼易断,习气难断。阿罗汉,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就是贡高我慢确实是没有了,断掉了。有很多阿罗汉,习气还在,这我们经典上看到,他平常对人那个态度,他成了一个习惯,习惯还在,那个傲慢的样子。他确实有没有?他确实没有,对人是很尊敬,可是那个态度还是一个样子,还是那个老样子,还在,还改不掉,这叫习气还在,习气很不容易断。辟支佛他习气断了,阿罗汉习气没断,烦恼虽然断了,习气没断。由此可知,断烦恼也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
可是理事都要明了,要认真努力去做,就从布施下手。我早年刚刚接触到佛法,我这个缘比大家是要殊胜,佛法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的,介绍大概只有一个多月,我就认识章嘉大师,也是一个朋友介绍的。所以最初的三年,是章嘉大师指导我的,我这个基础,他老人家奠定的。
我记得我第一次跟他见面,他住在青田街八号。那个时候,他好像只有六十多一点。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我现在知道佛法很好,我很有兴趣修学,但是有没有方法叫我很快的就能入进去?」我很着急!他,就非常慢,他慢吞吞的。我这个问题提出来向他请教,他就坐在那里不动,看着我。看了半个钟点,一句话都不说,看了半个钟点,他看着我,我也看他。我们就在那个小客厅,两个人对坐着对看。章嘉大师教学的方法高明,一句废话没有,半个小时下去,心定了。他是在大定当中,我定不下来,我这样被他搞了半个钟点,我也定了。因为我一直在等,等他回答我。等了半个钟点,他才说了一个字,说一个「有」,有字下面又没有,又不说了。差不多又等了五分钟,没有那么长了,等了五分钟,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讲没有我这么快,他讲的话很慢很慢。所以他的态度给你感触到,完全在大定之中。我第一天向他请教,他就教给我这六个字。这六个字,我听到的时候,懂得这个意思,要看得破,要放得下。
我接着说:「从哪里下手?」这一句话,差不多又等了十五分钟、二十分钟的样子,两个字:「布施」。所以我觉得头一天跟他见面的时候,差不多有一个半小时的样子,就说几句话,但是这个印象就非常非常深刻,你一生都不会忘记。我告辞的时候,老人家非常亲切,送我到大门口,拍拍我的肩膀,告诉我:「今天我告诉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
我跟他第一次见面,听到他这个嘱付,就真干!就真做!去布施。六年真是身外之物就舍尽了,还有一床铺盖、几套换洗衣服,其它的都舍掉了。真的去做六年,统统舍尽了,心清净了。似乎在那个时候,有很多事情可以预知。所以佛法没有别的,布施而已。
以后读了《金刚经》,章嘉大师讲的就是《金刚经》的东西,要能放下,要能舍,实在讲愈舍愈多!这到后来我们才晓得,舍是种因,福德是果报。愈舍愈多,舍财得财富,舍法得聪明智慧,舍无畏,舍无畏是帮助别人,安定别人,人家有恐惧有困难,你能够去帮助他,使他能够心安,这个叫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愈施愈多,愈多要愈舍,福报决定不能住,决定不能享,一享就坏了。如果你有福报不享,有福让一切众生去享受,你这个福报是永无穷尽的。自己一享受,实在讲不会长久。这一点是在本经后半部就说到了,佛嘱付这些菩萨,不要去享福报。
释迦牟尼佛,就做个榜样给我们看。他已经成佛了,修行人地位达到登峰造极,他不享福,他还出去托钵。他依然行脚,到处去弘化。世尊当年在这些精舍讲堂,就是我刚才所讲的,他有使用权,他没有所有权。本经祇树给孤独园,所有权是祇陀太子、给孤独长者的,这个道场是他们的。世尊只是在他这里讲经,哪一天经讲完了,别的地方请,他就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世尊毫无牵挂,也毫无留恋。你如果有所有权,你有牵挂,你有留恋。唉呀!某个地方是我的家,那个地方怎样,还常常会想着、念着,打妄想!所以没有所有权,就不打妄想,没有妄想了,随缘就得大自在。再看底下这一分,这一分经文不长。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前面说的是身,说境界说身,这个地方则说法。我们世俗人常讲,修行得道了。那个法,得法,就是得道。得道,他得的什么道?成佛了,得的什么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翻作无,耨多罗翻作上,三翻作正,藐是等,底下这个三是正,菩提是觉,无上正等正觉。这一句的的确确是可以把它翻成中文的,当年译经的大德,不翻,这个叫尊重不翻。佛得的是什么?佛就是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这一句梵语保留下来,叫尊重不翻。佛真的有法可得?『如来有所说法耶』,真的有说?诸位要看经文上,他都用如来,如来得,如来说,如来是从性上讲的!性是清净的,性是无念的,哪有得?哪有说?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
须菩提尊者的答复,就没有说如来,说佛,释迦牟尼佛,从相上讲的。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这是事实真相。尊者的答复也相当谦虚。因为自己没有成佛,佛的境界怎么知道?只能够说平常,常常听佛所讲的,以我了解佛平常所讲的,大概是这个样子。这是提出他自己修学的报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定法,这是真的。如果要是有定法的话,我们修行的,应当有个一定的法门,不能够说无量法门,不能够说是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得什么东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说法门无量,殊途同归。又说法门平等,虽然是无量,但是它平等。因为它都是达到一个目的,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确实没有一定的方法。为什么?因为无上正等正觉,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智慧,是我们自性里面本来有的,它不是从外面来的。本有的智慧,我们迷失了,迷了。每个人,他迷的不一样。譬如世间人,大家都迷了,虽然都迷,我们要仔细冷静观察,我们迷的也不一样,很明显。有人迷在财上,有人迷在色上,有人迷在名上,那很显然的就不一样!要破迷,当然不能用一个方法,所以法门就无量了。
从粗显地方你就能体会到极细微,的确这是相当相当复杂,所谓无量因缘!因此要开智慧,确实没有定法。所以佛给我们说法,只是一个大的原理原则,细的方法太多太多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处而异,哪有一定的方法!那个法本来如此,佛说法可想而知,佛也没有定法可说。不但佛没有定法可说,简直可以说,佛是无法可说。佛给我们说的一切法,无非是提供我们一个参考的意见。他是从侧面来帮助我们,真正破迷开悟,是自己的事情!所以大乘经上常讲,佛不度众生,道理是在此地。众生谁度的?自己度的。自觉、自悟、自度。佛只是给我们作增上缘而已,但这个增上缘非常重要,所以佛所说的法,是无有定法可说。
佛法我们可以用,它既然不是定法,由此可知,它的用途必然也是有界限的,像现在我们订的这个法律条文一样,它有时效,过了几年,这个社会状况不一样,用不着了,这又要修改才行,不修改就行不通了,佛说的法亦复如是,原理原则永恒不变,那些细微的一些方法,要随时去变更。那个不是死的,是活的,只要方向目标、原理原则不变就对了。
我们今天把住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它也有三个。这是讲的总的,里面也是三个,觉、正、净。我们修净土的,就抓住一个清净心,你看用什么方法能叫自己心清净。这个方法对我现前来讲,就很有效果,很有用处。这个方法,不能帮助我心得清净,它对我就不适用。所以诸位要知道,别人适用的方法,我未必适用。我适用的方法,你也未必适用。各人的病不一样,我害病吃这一服药,这个药,你害病了,你拿我这个药吃吃看,行不行,吃的不对症,就吃死!不但没有医好,医死了。佛法也是如此,所以法要对机,药要对症,这不可以不知道。佛法要不契机,就害了法身慧命,那个伤害就太大太大,比这个身命要严重得很多。所以法不能执着,我们用它,不要执着它,这个就对了,才能够真正得到它殊胜的利益。
可是佛法,底下讲到解分的时候,要深解。不深解,你要错会意思,那又坏了。像这些佛法之难,难在这个地方,要解得深,要解得圆,要解得透彻。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运用就自在了,不会把它用错,就得大自在,真的是很幸福美满的生活。如果你把它解错了,曲解了,你去运用的时候,不但不得利益,可能反受其害。这是古人常讲的,学教,死在句下。持戒,死在戒条之下。那就是不解!不能够活用,佛法字字句句是活的,活活泼泼的。
末后这一句话说得非常之好,一切贤圣,贤是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圣是地上菩萨,从初地到等觉十一地,这些菩萨们的差别在哪里?都是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法就是见性,见性有偏有圆,程度不同,才有这些差别。他们都懂这个道理,都能够运用这个道理,对于佛所说的一切法,他不着相,他不执着,他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帮助他开悟,帮助他恢复自性,是这样才有这个菩萨的阶位。由此可知,这个阶位也是假设的,也不是真的,是修学过程当中产生这么一个现象。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大意 (第五集) 1995/5/14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9-022-0005
请掀开经本第十一面第四行,最后这一句看起,这个在三十二分里面是属于第八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我们先看这段。这段是世尊将财布施与法布施所得的果报做个比较。这是第一次,本经总共有五次的校量,一次比一次殊胜。实在讲初学佛的人,往往看到佛在经上这样说,很难接受。或者讲法布施福是比较大一点,也不能大得这么多!是大到出奇的离谱,这是不是事实?于是怀疑就非常非常之多。他为什么怀疑?对于其中的道理没搞清楚。如果理搞清楚了,这个事实就能够接受。佛说的话决定不是虚妄,句句都是真实。
『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当然是比喻。这个世间任何一个富贵人家,也没有这么大的财富。大千世界,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区,这是用它来比喻施财之多。世间凡夫最难舍的是财宝,所以他不举别的例子,专门讲财宝,这是最难舍的,用这个来布施,这个人得的福报多不多?须菩提答复也很巧妙,很多。这个多是从相上讲,如果从性上讲,这些财宝也是缘生之法,并无自体,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底下讲,『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可见得它是相,它是作用,所以如来说福德多,多是在相上讲,而不是在性上讲。下面世尊就说: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这一句我们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前面那个财宝布施,不简单,可是这里头有两个字,是关键之字,『受持』。受持是对于佛讲这部经的道理,你完全能够通达、能够接受,这叫受,全都明白了。持是都做到了。理通达了,事做到了,那你的福德,超过前面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福德,你超过它,这真的超过它。不但自己得受用,而且还肯为他人说,这个就是大乘佛法里面讲的,自行化他。受持是自行,为他人说是化他。受持不必是全经,四句偈,这个偈是佛经里面所说的,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经文,四句就叫一首偈。不一定是指后面的偈颂,任何四句都叫做一首偈。这是讲你受持最少的,你能够懂一句两句,懂四句就是一首偈,你能把你所懂得的,真正做到了,那才是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受用。
为什么说福报有这么大?诸位要知道,财宝它的用途并不大,只能够帮助我们物质生活上的便利而已。除此之外,我们还有许多大的问题,重要的问题,它不能解决。生死的问题,它不能解决。轮回的问题,它不能解决。明心见性的问题,它也不能解决,再多的财宝也无可奈何。何况人在六道之中,寿命决定是有限的,纵然如佛所说,天人的寿命比人长,最长的是四空天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佛说那个地方的人寿命是八万大劫,我们要是算一算,都是天文数字了。但是诸位要晓得,八万大劫要跟无量无边的时间来比较,八万就很短了,算不了什么。
所以世尊在《法华经》上讲,六道三界统苦,没有不苦的。有苦苦、有坏苦、有行苦。色界天人,虽然没有苦苦,没有坏苦,他有行苦。这就是说财宝不能解决问题,但是能够受持四句偈的金刚般若,能叫人明心见性,能叫人永脱生死轮回,能叫人圆成佛道。这个福德,前面怎么能跟它相比?所以关键的字眼在「受持」两个字。这部经如果要细讲,每天讲一个半小时,应该要半年的时间,这个《金刚经》才能讲出味道来。我们现在没有这么长的时间,要在很短的时间,把这部经的经义,给诸位报告出来,但是也很得受用。对于常常读诵大乘,听讲大乘的人,是很有帮助的。下面就说明所以然。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这是说明一切诸佛成佛,是怎么成的?是依靠金刚般若成佛的。成佛的方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在这个经上,这个经可以帮助你成佛,它里头有成佛的方法,所以这部经典就非常非常的可贵。末后说: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这句话很重要,在这一大段,末后一句叮咛可不能执着。执着佛法,你就成不了佛,你也不能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意思后面有说明,总而言之,要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就对了。前面受持为人演说是修善,但是要离相,决定不能执着,这与金刚般若就相应了。从下面四十一节以下,这是正宗分第二个大段,解分。前面是讲信,信了以后讲解。我们看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世尊在这个地方一开端,就举小乘四果做一个例子。为我们说明,小乘人证果,他怎么会证果?不执着。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的,只要有丝毫执着,你就不能证得。小乘初果,须陀洹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入流。这个入流,就是入圣人之流。他不是凡夫,他已经入圣人之流了。初果虽然地位不高,还没能出三界,但是他的确是入圣人之流,为什么?在三界当中,决定不堕三恶道。而且天上人间,只要七次往来,一定证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换句话说,他得了保证,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他有没有这个念头?没有。
由此可知,佛给我们讲大乘、小乘,给我们讲四果四向,给我们讲菩萨五十一个位次,都是从凡夫分别执着心里头说的,你要问当事人,当事人心地清净,你问他,他没有这个念头。须陀洹绝对不会以为「我证须陀洹果了」,没有,如果他有这个念头,他四相具足,他是凡夫,他就不是圣人。小乘尚且如此,何况大乘菩萨。所以真正证果的人,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没有这些分别执着。这正应了前面世尊这一句开示,『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他连佛法也不执着,也若无其事。他『入流,而无所入』。
底下『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是我们外面境界,六根所对的境界。换句话说,这样的人,已经不会为外面境界所诱惑,这就叫入流。我们今天不行,见色闻声,都会动心,都会起贪瞋痴。中意的,起了贪心,不喜欢了,起瞋恚心了。所以会起心动念,须陀洹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动念。这叫入流,圣人之流。由此可知,他没出三界,有这个能力,不被外面境界诱惑,外面境界,善的境界也好,恶的境界也好,都不被诱惑,这就是圣人。世间人善恶境界,都会被它诱惑,这是不太高明的凡夫。恶的境界,他不受诱惑,善的境界,他很喜欢,他还是凡夫。他造善业,着相修善,来生三善道果报,如此而已。这不是圣人,出不了三界,着相!再看底下,二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是小乘二果,证得小乘二果,还要到人间来一次,就是『一往来』。为什么还要来一次?这个世间的缘还没有断尽,还要来一次。这种来,这是业力牵引着他,他不是愿力,愿力自在了。但是这一次来了以后,就不要再来了,对这个世间的业缘,他就断了,有这个能力了。不来之后,到哪里去?在四禅,四禅五不还天,是他们修行的处所。这二果还要到人间来一次。这斯陀含,翻成中国意思,就是一往来。
『而实无往来』,在事相上是有往来,可是实质上来讲,没有往来。不仅是斯陀含,人间天上,不来而来,来而不来,六道里面尚且如此,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这个道理,没有两样。所以古德告诉我们,「生则决定生」,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生则决定生,是从相上讲的,去则实不去,是从性上讲的。
所以我们看佛经,佛经没有矛盾的地方,你要晓得它从哪一个角度上讲。这些事跟理,我们很不容易体会,可是现代科学,的确为我们帮了很大的忙,如果有一点科学知识,听了这个话,会点头,没错。是什么道理?空间度数的转变。四禅天不是三度空间,四度空间,现在科学家已经知道,确实肯定,空间有十一度。而在佛经里面看,无量的度数,不只是十一度!每一个法界,是一个不同度数的时空,转变而已。就像电视上换频道,画面确实换了,屏幕没换,还在这个地方,没动,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才晓得任何一法界,都是尽虚空遍法界。在《楞严经》上说得很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只是这个空间度数的转变,就像那个电视上换频道一样,就这么回事情。
所以虚空法界都不是真实的,我们明白了,就像佛菩萨一样,可以受用,可以享受,你不要执着,执着就错了,那叫自找苦吃,叫造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错,但是因果丝毫不爽,这是佛在经上给我们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教导大乘菩萨,一开口都要教他深信因果,那不是给普通人讲的,给大乘菩萨说的。懂得因果的道理,佛法也离不开因果,不住相修布施,这是因;证菩提,得福德,那是果报,他真得,他不是假得。诸佛如来福德圆满的。我们看《华严经》,毘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这是中国古人常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读《华严经》才晓得成佛的富贵,佛的福报。福报怎么来的?修来的。修善因,得善果。这是佛在经上常常提醒我们的。
三果四果亦复如是,三果,诸位看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这个『不来』就是不到人间来了,他在四禅天修行,这是三果圣人。三果里面有两种状况,一种根性利的,聪明利根的,他在四禅天就超越了,超越三界了,这是根利的。如果根钝的,没有那么高智慧的,还要按部就班修学,他还要通过四空天,这样才能够超越。但是这两种人,都不会再到欲界来了,他们在色界天修行。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四相就具足了,四相具足是凡夫,那就不是圣人。举这个例子是说明,小乘的圣者,最低的位次,已经不着相。这个用意很深很深,我们修行要想证果,起心动念都执着,是非人我横在胸中,这叫大障碍。这是我们可以说,多生多劫的修持,连个小乘初果都没有证得。病根就在此地,从来不肯把是非人我放下,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我。有我就有人,就有众生,就有寿者。所以《金刚般若》的宗旨,没有别的,破我而已。不但是一般小乘,须菩提尊者很慈悲,也很聪明,你看他下面,举自己作例子: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这是释迦牟尼佛常常赞叹须菩提,须菩提在众弟子当中,十大弟子当中,他是解空第一,所以般若会上,他当机。他对于这个空义很透彻、很理解。所以佛常常赞叹他,他得的是『无诤三昧』。诤是争论,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我们常讲正常的享受,凡夫的享受不正常,凡夫的享受,可以分五类,五大类,苦、乐、忧、喜、舍。身的享受有苦乐两大类,心的享受有忧喜,舍就是当你身也不感觉得有苦乐,心里头也没有忧喜,这是很平和的一个状况,那叫舍,舍就是统统放下。为什么不叫三昧?因为他舍的时间很短,才没多久他那个苦乐忧喜又现前。如果能永远舍下去,就叫三昧了。三昧就是禅定,那叫得定。所以它的时间很短暂,它不能保持长久。这是世尊常常赞叹须菩提的,可是须菩提自己说,他没有这个念头,佛这样赞叹,他不以为他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这是假设的话,假设我真的会有这个念头,我证阿罗汉果,『我得阿罗汉道』,那世尊决定不这么说了,决定不会赞叹须菩提尊者了。『阿兰那』是一个清净之处,这个念「药」不念乐。乐是爱好,乐阿兰那,就是须菩提尊者,很喜欢清净寂静的这个境界,身心清净,境界清净,这是圣人的境界。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由此可知,这个清净怎么证得的?绝不是有一个证得的念头在,有一个证得的念头在,就不清净了。实在讲跟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有一物就错了。我们在过去,总认为六祖大师这个境界,是圆初住以上,才要有这样的功夫,本来无一物。今天我们在《金刚经》上看到,小乘初果也不能离开这个原则。这个很要紧很要紧,以后我们修行才不会错会意思。
小乘初果,在大乘菩萨地位上,等于圆教的初信位菩萨,圆教五十一个位次,十信位的初信相当于小乘的须陀洹。阿罗汉相当于十信位里面的第七信位。因为第七信位,见思烦恼断尽了,阿罗汉是见思烦恼断尽了,等于这个地位。这是《般若经》对我们说清楚、说明白,给我们最大的好处指导,修行证果,非离相不可。不要认为这个离相,是大菩萨们的事情,小菩萨,小乘可以不要离相,这么想就错了。但是这样想的人很多很多,所以一生修持,得不到结果,就是这个观念上错误了。不但须菩提不着相,得果,没有得果的这个念头。再看看佛,佛也不例外。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这桩事情是在过去生中,不是在这一生中,过去生中,佛在行菩萨道,在修行过程当中,这是八地菩萨,释迦牟尼佛在作八地菩萨的时候,遇到『然灯佛』,然灯佛为他授记,叙说这一段的故事。佛提出来,问须菩提,也就是试验试验,看你了不了解事实的真相。须菩提很聪明,答复得很正确。佛在然灯佛那个时候,『于法实无所得』。如果是有所得,谁得?我得。你看我相马上起来了,一有我,就有人,就有众生,就有寿者,统统都有了,真的那个清净心中,一法不立,我们学佛修什么?就是修清净心。清净心就是如来,清净心就是佛。沾上丝毫染污就不是佛了。这是修证的难处。
到底要怎样去做?佛在这里教给我们的原则实在是太妙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心清净,一尘不染;而生其心,是生断恶修善,利益一切众生的心。你去做这个,心里面丝毫不沾染,这样做法,你就能见性。为什么要去修一切善?修一切善,不着空!有放下了,还执着空,那也不行,那也见不了性。所以行一切善,不着空,一切不执着,不着有,空有两边都不执着,这样才能见性。这样性德,自性里面无量的智慧德能,才能够圆圆满满都彰显而出,也就是讲起作用了。
「于法实无所得」,一般人听到「实无所得」说,「佛法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我学它干什么?」这个般若就怕错会意思,到无所得的时候,说实在的讲,尽虚空遍法界,你统统都得到了,为什么?因为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你自己清净心变现出来的,你全得到了。你想得一样,那你的损失太大了。你一切都能放下,你得到的利益是福德、功德不可思议,没有法子比较的,这是说成佛,佛也无所得。成佛是我们大家赞叹他,说他成佛了,他自己有没有以为成佛了?没有。绝不以为自己成佛了,自己得无上菩提了,没有,从来没有这个念头。无上菩提,只不过是心清净,达到圆满究竟而已。那就叫无上菩提,其实无上菩提是个假名!决定不能执着,事不可以执着,名更不可以执着。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我们每天做功课,听经完了之后,还要念个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这是在《金刚经》上,这个「则非、是名」用得很多,这个地方我们见到了。说「则非」是从性上说的,说「是名」是从相上说的,性里面确确实实没有,但是相上也不碍有其事。性不碍相,相也不碍性,只要你不执着,一执着,就障碍了。不执着,没障碍!因此,平常我们修行,我们以修持的功德庄严净土。拿什么东西庄严?我们今天一听到庄严的时候,就是香、花,这些幢旛供具,用这个来庄严,这些东西是表法的。如果心不清净,摆再多,都是垃圾,都是污染。佛法是藉相来显性,它用意在此地。我们个人修行,这些可以要,也可以不要,真正修行的人,不要这些东西,为什么?修清净心。
我们看到苏州灵岩山,印光大师从前的关房,我们去参观过,他有一个小佛堂,佛堂里面供具,一直没有更动,你能够看得见。他一张桌子上面,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一个香炉,一杯供水,其它都没有了,一尊佛像,佛像后面写了一个「死」字!非常简单,那是真正庄严,清净心庄严佛的清净土,心净则佛土净,用这个去庄严!
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其它东西都可以不必供,可以省。供一杯水,水是什么意思?是叫你看到水,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样干净,像水一样平,平等。就是表清净心、平等心,看到这个,想到我修的就是清净心、平等心,它表这个意思的,所以水供一杯就可以了。有些人不知道,供茶,三杯茶,茶不清净,那个意思就错了,再供上好茶,更错了。以为每天请佛吃好茶,佛就会保佑你,这个搞错了。
所以香,代表信香,代表戒香,戒定真香。如果你要是烧香,一支香就够了,一支好香,因为我们现在住的房子,一般都是公寓房子,房屋很低,这个烟都是污染,一支好香还可以,多了,的确对于人,影响生理上的健康,所以一支香。燃香,你就要想到是戒定真香,也有经上讲,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香是从果上说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叫五分法身香。通常我们讲戒定真香,从因上讲,我们要持戒,要修定,其它的花这些东西,都可以不必供。一般道场要庄严,道场庄严为什么?给大家看的,人家看到庄严,生欢喜心,他就愿意来了,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不是给佛菩萨看的,是给大家看的,让大家欢喜这个地方,是这么个意思。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色相的庄严可以用,它不碍性,但是性相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看下面经文: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下面教给我们,怎样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
眼所见的都叫色,眼见外面的境界,色相。生心就是起心动念。『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声香味触』,加上前面的色,这是我们讲的眼耳鼻舌身所接触外面的境界相,佛教给我们不为外境所动,我们听了还可以接受。那个『法』,法里头有世法,有佛法,佛为我们所讲的这些法,我们听了之后,也要生了心,也错了。你就被佛骗了,被佛牵着鼻子走,所以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就是佛所说的法。佛所说的法,你体会它的意思,明白它的意思就好,着不得,决定不能执着。执着佛法,跟执着前面色声香味,没有两样!都是污染了清净心,佛法也执着不得。这个是佛法真正高明之处,真正真实之处,然后我们想到佛在很多大乘经上讲,佛不度众生,这就有道理了。清净心是你自己恢复的,不是佛帮助你恢复的。如果我们执着在佛法上,死在句下,那就大错特错了。底下这两句话,是修行的重要纲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连佛法包括在里面,世法佛法都不能住,住就是执着,我们常讲着相!世法佛法都不能住。有法无法也不能执着,有不执着,空也不执着,不执着也不执着,还有个不执着,还有个执着在,还有个不执着!那个心才叫真的干净!这种清净心里面,起作用的时候,是修一切善法,利益一切众生,这叫大慈大悲。为什么要生心?显示出性德的大用,性德是体,有体一定有作用!一定起作用,这个作用是利益一切众生,虽然利益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利益一切众生的念头。有念头,又着相了,又着了。
因为他不着,就像普贤菩萨讲的,佛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时时处处,从无间断,他不会疲倦,他不会厌倦。我们一般事情,做同样事情做久了,就讨厌。他不厌,他也不倦,为什么不厌不倦?因为他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虽做心里若无其事,所以他不会厌倦。我们做事情,为什么做一点点,就会疲倦,就厌倦?我们心里头执着。我今天做了八个钟点了,哦,做了好多事情,那当然就累了!累是从这来的。
如果你真能学到《金刚经》这个本事的话,一切不执着,你连续做三天三夜,若无其事,没做。没做,哪里会疲倦!确实如此。心到清净,心要专注,真的会返老还童,我们今天讲的很时髦,「体质改变了」。体质改变,恢复到自然,恢复到正常了。我们年岁愈大,身体为什么愈衰?原因在哪里?随着岁月,妄想在增加,妄想把我们自然,原来这个好的身体的组织破坏了,妄念愈多,破坏就愈严重,一年一年严重,到后来就不能支持了。 人的这个身体,要照我们中国古人讲的,这是一个机器,这个机器正常的寿命,就是你应用得很恰当,不要有意去损害它,能够正常的保养,正常的运用,应该活两百年。两百年的寿命,是正常的寿命。活不到为什么?是你自己把它糟蹋掉了。
这个两百年的说法,出自中国《黄帝内经》,《灵枢经》。中国古老的医学,它的宗旨,它的目标,就是养生,长生。它不是治病的,为什么?在它那个观念当中,人不应该生病,不应该短命,所以它说的是养生之道。佛法里面讲养生之道,那是最精深的。比儒家、道家讲的更究竟更圆满,真正是从根本上为我们说出来,清净心,心要虚,心里头不能有东西,心空,它就灵,心里面有东西就不灵!
所以佛法常用珐輪,圆来表法,你看圆心,我们的真心就像圆心一样,心有没有,有。心在哪里?找不到,没有形相,但是它确实有,心里头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们养心,心要空,心里头不能有一点点东西存在,你这个心就很健康。心里面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有牵挂,就完了,心坏了!心坏了,身体就很容易坏了。因为这个身是属于境界,佛在经上常讲,境随心转,心要是健康,身哪有不健康的道理?决定健康。
所以佛法可以说,最浅显的,最小的利益,你这一生身心健康,你得的是健康长寿。这是学佛最低的利益,最小的好处。如果我们这都得不到,我们在佛法里修学就冤枉了。不是理论上错误了,决定是方法上错误了,如果不错的话,健康长寿决定得到。所以这两句很重要,应当要牢牢的记住,就这两句话要是做到了,一生都受用不尽!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真的比不上!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身如须弥山王』,这个话不是比喻,是真的。佛的报身,佛的报身还是相,既然是相,就不是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前面讲的,我们这个小身是假的,不是真的。佛,那么大的报身,我们「赞佛偈」里面,常常念的,「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佛的报身,报身也是相,相也不能执着。执着是错了,所以佛说『非身』,非身是从性上讲的。自性里面没有这个相,但是自性随缘,也可以现这个相,『是名大身』。「是名」是从相上说的,性虽然没有,但是性可以现相,虽现相,相不碍性,性不碍相。如果两边都不执着,可以说见性就是见相,见相就是见性,可以这样说法。如果执着,那就都不是,就都错了。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
这是比喻。世尊当年在世,在恒河流域讲经的时间很长,所以往往讲到数字之多,就用恒河沙做比喻。恒河沙很细,这一条河很长,比我们中国长江、黄河还要长,你就想那里面沙有多少。
【如是沙等恒河。】
佛再举比喻,恒河里一粒沙,把它变成一条恒河,恒河沙数的恒河。
【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这个『恒河沙』多不多?实在讲一条恒河的沙,已经就很多很多了,何况恒河沙数的恒河沙。说数字之多,说老实话,我们要不读佛经,让我们来说说,我们想不出来!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一粒沙变成一个恒河,恒河的数量都不可思议,都无量无边了,何况恒河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
实实在在告诉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前面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就不晓得增加了多少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这是第二次的比较。我们读了之后,怕的是你不念阿弥陀佛,也不念《无量寿经》,读这个经福报多大,你要这样去做,我跟你说,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24-2-27 21:25:40
|
只看該作者
你没有福报。为什么?你已经着了相。刚才讲,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你着了法。佛是叫你不着,你又着了。我们要想真的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难,太难太难了,一起心动念就着了,那个境界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才真的叫无所住!换句话,我们做不到,我们想把这个念头统统止住,那一个想已经是一个念头了,你说有什么法子。所以《金刚经》念完了之后,不错,是好,没法子,还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那就对了。《金刚经》的境界,《金刚经》的修学,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再照这个方法修。准没错。有阿弥陀佛指导你,就不会做错了。
先从这部经上,了解大乘的意味,而大乘修学之难,然后才知道净土是个易行道!不要说别的,前面我们念过这个四果,谈何容易,初果须陀洹,要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才能达到那个境界。我们就这一点就做不到,何况更高的境界。但是《金刚经》的道理明白,好,多多少少会帮助我们看破一些,对这个世缘要放下,晓得没事,全是假的。人生如梦,到头来一场空,何必造业!真正学佛的人,要听佛的教诲,佛教给我们怎样做,要认真努力去做,虽然做不到,但是不离这个方向,不离这个目标,我接近一尺,有一尺的利益,接近一丈,有一丈的利益。归心净土,这些功德利益,统统可以帮助我们往生,好处在此地。请看底下经文: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这是说明,财施跟法施比较,法施殊胜之所以然。『随说』,随是随人,随时,随地,随处。你懂得多少,你就可以说多少。乃至四句偈,甚至于一句两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两句,半偈,你能够以清净心,真诚心,恭敬心,慈悲心为人演说,那个处所就是道场。这个处所,『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天人阿修罗有神通,他都会供养,他都会尊重,就像佛的塔寺一样。因为塔寺里面,决定供养着三宝,一定有佛像,有经书,有出家人,所以护法神都会拥护的。随说,都有这样殊胜的利益,『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尽能是全经,那这个功德利益,当然更不可思议。四句偈的功德,护法善神都保佑。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虽然说,这个说经之处,但是它的重点还是在人,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的这个人,这个人为一切护法善神所拥护,所尊重的。这是『第一希有之法』。『经典所在之处』,不仅仅是《金刚经》,所有一切大乘经,无不如是!我们世间人,对经典不重视,不尊重,特别是现代我们台湾的同修们,对经典不重视,原因是什么?太多了,太容易得到了。这一点我们比不上大陆,我们送一点经书到大陆,我没有见到,但是我看到照片,他们迎接的时候,都穿袍搭衣,跪在那个寺庙门口,来迎接经典,经典顶在头上,一个人顶一本,送到寺庙藏经处里面去排列。
我们这里没有,随随便便丢在地下,拖着就走了,脚一踢就过去了。诸位想想看,护法神看到这个样子,还会保佑你,还会尊重你?我们尊重经,诸佛护念,龙天就尊重这个人,这么个道理,一定要晓得。这就是说明,真正能够读诵受持,为人演说,经典所在之处,三宝具足。经典是法宝。『则为有佛』,是佛宝。『若尊重弟子』,僧宝。这就说明三宝具足,所以它『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所以这个经不能不尊重。
今天在这个世间,我所看到的,对于经典尊重的,我只看到一个人,现在在温哥华的张老居士。《金刚经》,他写了一本。《无量寿经》他写出来了,净土五经一论,他全写出来了。他写一个字,去洗一次手。我们看到古人写经,沐手恭书!以为他写经之前洗一次手,再一直写下去,不晓得,写一个字,洗一次手!这位老先生,八十多岁了,身体一年比一年好,精神一年比一年好,相貌一年比一年圆满,不可思议(我到温哥华一定要跟他见一次面)!这个很有道理,为什么?专心写经,他心清净了。心清净,他身体就健康,这是我们看到的这个老人。
另外一个老人在西雅图,今年九十岁,刘承符老居士。他把我那些录音带都写成书。今年九十岁,我跟他很久没见面了,有些同修跟他见到的时候,他告诉他说,他的身体一年比一年好,没有说老,一年不如一年,他说一年比一年好,精神也一年比一年好。所以现在发心写大部头经,《无量寿经》完成了,现在写《弥陀经要解》。我在这里讲的《弥陀经要解》,大概好像也是好几十个带子,他统统把它写出来。证明佛在经上讲的,真的没错,心地清净、真诚、恭敬、慈悲,利益一切众生!
底下一段经文是请示经名。在一般经典里面,我们所看到的,请经名,差不多都是这部经快结束了,当机才请问经名。《金刚经》的请名,是在经的当中。这就说明,《金刚经》确实是有前后两部,前半部跟后半部。后半部如果须菩提尊者,要不重请,经到一半就结束了,就圆满了,意思很完整了。后半部不过是前半部里头重要意思,再详细发挥而已。所以前半部的经文有深有浅,深的人看得很深,浅的人看到也能接受,可深可浅。后半部唯深无浅,但是它的精华,讲得非常透辟的地方,都在后半部。我们把这个文念下去: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这个非常重要,经题就是这部经的总纲领。我们要学习,要依教修行,一定要把总纲领掌握到。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金刚』是比喻,这里面有三个意思,金中之刚,第一个比喻,坚固。所谓一切物不能坏金刚,金刚能坏一切物,坚固。第二锋利。第三光明。宝是宝物,光明。这三样都是比喻性德,性德永远不变,性是不变的,相会变,性不会变。不变的是坚固的,像金刚一样永远不变,取这个比喻。锋利是能断烦恼。光明是能破无明,所以才取这个比喻。比的什么?比的是般若智慧。『般若』,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也可以说般若智慧就是清净心的起用。清净心是体,作用就是般若。
『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古人翻的叫到彼岸。要用现在的话来讲,是究竟圆满。到彼岸,就像我们中国一般人讲「到家」。工夫到家,到家就是圆满的意思。所以印度人,凡是任何一桩事情做到很好,好到不能再好,就叫做波罗蜜。所以波罗蜜,很有我们中国人讲的到家的这个味道。譬如说你写字,写得非常好的时候,这功夫到家了,在印度人称波罗蜜。你烧菜,菜烧得非常之好,也称波罗蜜。这是智慧到家了,智慧达到究竟圆满,把这个纲领掌握到就行了。我们要求的,就是像金刚一样,究竟圆满的智慧,这部经教给我们就是这个,我们修学的目标也是这个。所以学佛不是求别的,就是求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俗话说得好,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为什么有求必应?因为他有究竟圆满的智慧,哪有求不到的。没有智慧,那就求不到了。所谓盲目的追求!有智慧一定做得非常圆满。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这是把这个纲领教给他。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后面这个话愈说愈妙,愈说意思愈圆,说了这个经题,又怕你执着,死在这个题下。佛所讲的,字字句句扣到我们自性,金刚般若是本性,本来具足的,你现在把自己自性金刚般若忘掉了,把释迦牟尼佛嘴巴里讲的金刚般若波罗蜜拿来受持,你就永远得不到,那就错了。所以说完之后,马上话锋转过头来,教你会归自性,『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这是讲真如本性里头,没有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名字!你以为有这个名字就错了,本来无一物,哪有这个东西!
佛在讲经说法里头,有,相上有这个。性里头没有,我们利用这个假相,要修真性,那就对了。所谓说借假修真,要明白这个道理。借假,假有没有用处?假有用,有用可不能执着,不但是我用完了以后,等我开了悟,我才不要它,你永远不会开悟。正用的时候就不能执着,你才能开得了悟。用的时候,有执着就开不了悟,这个是佛在般若会上讲的,跟从前小乘里头所说的不一样,小乘是过了河,才不要船。这里讲的,在船上就不要有船,船的念头就不能有,就不能执着,用意在这里,不是不用它,还用它,但是我心里头决定不执着它,这个就是般若会上,跟阿含会上讲的,不一样的地方在此地,否则的话你将来看到,《阿含经》里面也有这个筏喻,《金刚经》上也有筏喻,不是一样?不一样,意思不相同。这个意思就圆得多了,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能够把它应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即相离相,我相有没有,有。用不用?用,就在这个用上,当下就晓得它是空,它是寂,当下就空寂,当下就离一切分别执着,这就对了。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大意 (第六集) 1995/5/15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9-022-0006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二面第二行,我们将经文念一段: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我们从这一段看起。经文到这个地方,是教给我们要如何受持这个法门,也就是说应该怎样修法。经题不仅是全经的总纲领,也是行门当中的总纲领。说到功夫上,我们会联想到,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所说的,「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金刚般若上,世尊教给我们也是这个原则。前面说过,「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教给我们离名字相。又说如来无所说,是教我们离言说相。也就是说这些都不可以执着。
今天这一段,实在讲是教我们不要着境界相,境界相里面,小而微尘,大而世界,说一个大,一个小,那全都包括在其中。这一段是讲微尘,微尘『非微尘』,叫我们不着微细相,即使很小的,我们今天讲的物质,在佛法里的名称叫微尘。微尘也不是实在有的,因为它也是众缘和合而现的幻相,亦是当体即空,所以微细相,我们明了而不执着。下面说: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世界是大,『世界非世界』,可见得这个世界是众微尘聚集而现的现象,它是缘生之法。缘生法没有自性,当体即空,自性里头本来没有这个东西,虽然现这些幻相,自性还是清净的。学佛目标是要见性,着相就不能见性,一切相都不执着,就见性了。换句话说,佛与诸大菩萨们,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是样样都执着,他们是样样都不执着。你要说佛跟众生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就在这里。如果在生活受用上讲,那大致上都相同,都差不多,只是观念不一样。观就是我们的看法,念就是想法。观念实在讲,就是看法想法不相同。诸佛菩萨看到事实的真相,我们没有看到真相,迷在这个幻相里面,把这些虚妄相当做真实,错在这个地方。由此可知,像这样深妙的大经,它是从根本上为我们解决问题。比一般经论在枝枝叶叶上来剖析,那是方便太多了。
底下一段,不但是微细相不能执着,广大相不能执着,连身相也不能执着。前面说的身是我们一般凡夫身,这个地方讲的身,是佛的应化身。底下经文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三十二相』是佛的应身,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现的这个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些相,不是佛有意变现的,佛要有意,岂不是着了四相。佛所现的相,随众生的心念,不是自己意思。就是《楞严》上所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想什么样子,佛自自然然就现这个样子。佛凭借什么能力现这个相?那这就很深很深了,是过去生中,行菩萨道时候,生生世世发度众生的大愿。成了佛,虽然心地很清净,一念不生,但是他的愿力在,众生有感,他这个愿力自然就应,应的时候,他就现相。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相。
应以什么身得度,这个标准不在佛菩萨,在众生。众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知见,不同的欲望,所以种种身是从众生那边说的,佛没有。所谓是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现了三十二相,这个三十二相,就是我们世间人执着这是好相、贵相,相书的人说哪一种相好,哪一种相贵。佛的相,打开相书,那些好相,他统统都有,样样具足,一样也不缺少,满足众生的欲望。
相好,佛在经上讲,实在也不偶然。固然是无量劫度生愿力内熏,如果没有福报还是不行,这个愿力内熏是因;因,还得要缘。缘是什么?累劫断恶修善。好相是善的果报!种善因得善果,这个相貌端庄,是好的果报。譬如经上常讲的广长舌相,广长舌相的因是不妄语。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个人三世不妄语,你的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鼻子。我们舌头伸出来舔不到,打妄语!不修因,怎么会有果?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表演给我们看,给大家看,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脸盖住,证明他生生世世不妄语。所以这三十二相,每一种相都有因缘的。
诸位要想知道,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里面说得很清楚,每一种相的业因,都给你说出来了。佛成佛了,这样好的相,他执不执着?也不执着。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即非」就是从性上讲没有,可见得相是缘生的。相是幻有,不是真有。『是名三十二相』,这个「是名」,就是讲事上,事相上是有的,理上没有的。相有,体性上没有,当体即空,因此他也不执着。不但佛这个应身的相,他不执着。后面还一层一层比较,佛的报身相,他也不执着。报身怎么比?就用须弥山王那个身,大身,大身像须弥山王,那是讲佛的报身,这是一层一层来显示这个经的功德不可思议,末后把主题说出来了。这个是再较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这是最难得的,人没有不爱惜身命的,能以身命布施,恒河沙的身命布施,那就是生生世世,不是一生,这个功德多大。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就是『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也比不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的福德,这比不上。实实在在讲,佛在经上虽然屡次这样较量,我们一般人听到,的确很难相信,很难接受。过去我初学佛的时候,台湾大学有一个教授,严一萍,很早年前已经过世了。他好像是教考古的,他是跟董作宾常常在一起,以后开了个书店,以艺文书店卖书。他就跟我讲起《金刚经》,他说他看过《金刚经》,他说释迦牟尼佛很会说大话,这个是知识分子,学者,他们读《金刚经》,他说释迦牟尼佛是最会说大话的人。这个说大话,说得不好听,吹牛!所以这非常难于体会,这里面字字句句义趣非常非常的深远。不但体会难,讲解也难!要知道当时,当机听众是须菩提,佛给他说,他懂。其它人听到,就相当困难。我们看底下这一段: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
这一大段成就解慧。这段经文很长,从七十二节一直到九十六节,这是本经第二个部分,信解行证,第二个部分,解门。『深解义趣』。他能解了,他也很慈悲,怕的是别的人不能理解,不能体会佛所说的妙义,所以在此地他说:
【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他这一次,听佛说金刚般若有很深的领悟。菩萨在修行过程当中,实在说,开悟,天天有悟处,月月有悟处,一直到等觉菩萨,天天还有悟处,没有悟处就没有进步!所以佛经上我们看到这个觉,有始觉,有究竟觉。始觉,就是开始觉悟了,天天都开始觉悟,不是说初住菩萨是始觉,往上去就不是,不是。每一天他觉悟一些,都是始觉,一直到如来果地上就究竟觉,那就没有了,这个觉性就圆满了,不圆满的时候,天天都有悟处。尊者在这一会当中,他这个觉悟是提高了很多很多倍,所以他有不同的感触。下面说: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这一段是劝信解,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信是入道之门,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一个基础,可是信了以后要解,如果不解,他这个信就会退心,就会退转,所以一定要深解义趣,信心才能够坚固,信心才能够增长,信心要到清净就行了,那就成功了。『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八个字就是禅宗里面所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实相就是真如本性,怎么见性的?信心清净就见性了。换句话说,清净心起作用,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才彻底明了。实相就是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时候完全明白了。
而净宗法门,修行的功夫,完全侧重在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此地讲的信心清净。为什么说这个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诸位想想,见到宇宙人生真相之后,不会迷惑了。一个人不迷,他就不会做错事,不会说错话,也就是说,他不造业了,这就是第一希有功德。换句话说,永脱轮回。往上再进步,那就成佛了。末后这一句说明实相,实相也是个名词而已。世尊说法,不得已,而建立这些名词术语,名词术语不是真实的,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不要去执着,实相也是假名,执着有个实相,那就错了。我们再看底下这段经文: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这是尊者自己说。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这段经文是须菩提尊者,很感叹的说,他当时听世尊这样开导,信解受持,依教奉行不难,因为他深解义趣,他都明白了。如果要到佛末法时代,『后五百岁』就是末法时代,就是世尊灭后第五个五百年,也就是佛灭度之后二千五百年以后,去佛这样远,还有众生闻到这部经,经典在世间,我们读到了,我们也能够信解受持,尊者说这个人才真正是第一希有!为什么?假如这个人对于人我是非执着得很重的话,这个经决定听不进去。他能够听得进去,能够相信,能够理解,必定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看得破,放得下。
看得破,放得下,在这个时代确实不多,但是不能说没有,只可以说不多就是了,要说没有,那是错误的,一定有。为什么有?前面曾经说过,实在有一些众生善根非常非常深厚,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他有这样深厚的基础,所以一接触大乘佛法,他就生欢喜心。我们往往看初学的同学,能看得出来,接触大乘经典特别喜欢,我们就晓得,他的善根非常深厚。这里说明,这个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用现代浅显的话来说,他看得破,他对于身心世界不甚执着,容易放下。
底下这一句是:『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再接着:『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转显不着空。前面说的,他不执着有,所以空有两边都不执着,两边都能放下,对于佛说金刚般若就很容易接受了。后头这一句好:『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所以说一切诸佛皆从本经出。何以从本经出?佛就是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就叫佛。换句话说,着一切相就叫凡夫,凡夫跟佛差别就在此地。这个经就是叫我们离一切相的,所以这个经是成佛的经典,佛教给我们作佛的。下面是世尊为尊者印证: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这是给他印证,你说的没错,说得很对。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这个『不惊、不怖、不畏』就是能信、能解、能行。能信就不惊,能解就不怖,能行就不畏。这个话是真的,我们学佛的同修,好像听到没有什么。你到外面街上,你随便去找个人去,你叫他名闻利养都放下,你看他害不害怕?他真的恐怖,真的吃一惊!他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人我是非抓得牢牢的,一时一刻都不肯放松,你今天跟他讲,那是假的,你执着那个是错误的,他确实真的会惊慌、会恐怖。这是说证实了,能够对这个经义能信能解能行,的确是无量劫善根现前,所以很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这段是讲,在修学过程当中,要知道离一切相的道理。先从般若上说,这个『第一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菩萨虽然修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当中,是以般若为主。般若是智能,没有智能,前面五条都变成世间的福报。布施,布施里面有智慧,就叫布施波罗蜜。持戒,持戒里面有智慧,就是持戒波罗蜜。布施里头没有智慧,那是布施修福!世间的福报!持戒也是修福,前五条都变成修福了。前面五条里面,条条里头都加上般若,就都变成波罗蜜了。
所以六度,般若是第一,这里讲的第一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也不能执着。这个名词,也是世尊不得已勉强建立的一个名词,你要认为真的有一个般若波罗蜜,真的有一个第一波罗蜜,那你又错了。换句话说,一切都不可以执着,执着就错了。说了般若,前面五条也要说一说,佛没有细说,前面五条举一个例子做个代表,他举什么例子?他举忍辱,实在讲忍辱最难,比施财还要难!有人施舍一点财,还容易!忍辱太难了!所以佛就最难的这个例子,说给我们听听。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大乘经上常讲,布施是修福,忍辱能保持,使你的福德永远保持下去。如果没有忍辱,你修得再多,都不能成就。所以忍能保持,忍是关键。因为不能忍,就不能得定,不能得定就不能开智慧。由此可知,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我们要想得定,首先要在忍辱上下功夫,你才能得定!念佛不要说一心不乱得不到,功夫成片都没有得到,什么原因?喜欢发脾气!一遇到不高兴的事情,一发脾气,那哪里有定!一心不乱早就跑掉了。这是我们念佛的功夫为什么都不能成就,不能忍!一定要认识清楚。释迦牟尼佛,他为什么能成佛?底下这一段故事是出在《大涅盘经》里面,《大涅盘经》里面就讲得很详细。此地世尊说明他过去这桩事情。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歌利』是梵文音译,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暴君,那个『王』是君王,非常残暴的这么一个国王。『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那个时候没成佛,在修菩萨道的时候,修这个忍辱度,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他那个时候清净、不着相了。『无我相,无人相』。歌利王割截身体,他就没有痛苦!如果有我相,就很痛苦!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所以着相就有苦,着相就有烦恼,就会生瞋恨心!这个是本劫(贤劫)的事情。
【须菩提。又念过去。】
这个『过去』就远了。
【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由此可知,真的能离四相,忍辱波罗蜜才能算得上有了功夫。佛法里面,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任一,你在忍辱上成就,其余六度一切法门,门门都成就了。一个成就,一切都成就,一个不成就是一切都不成就,这一点要晓得。《印光大师文钞》里面有一段,我大概总是三十年前看这些书,还有个模糊的印象,人记不清楚了。曾经有一个人写了一封信,给印光大师,他参禅的。他说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他大多数都已经参透了,还有几条他还没有参透。这是一千七百条公案。印光大师回他一封信,他说一千七百条里头,有一条没有参透,你全部都不懂。这个人接受印老当头一棒之后,他就老实念佛了。这是实话,一条要是透了,整个就透了。你说一千七百条,我还剩一条,还不行,那个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
一切法门没有例外,都是这样的,忍辱成就了,你样样都成就了。从这些地方可以勘验自己的功夫。我们要向佛学习,佛为什么能忍?我们为什么不能忍?佛不但忍,佛还发了大慈悲心。这个歌利王是谁?当时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菩萨发了个愿:「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释迦牟尼佛成佛了,第一个得度的,憍陈如,憍陈如的前生就是这个歌利王。佛说话兑现了,确确实实成佛,第一个度他。绝对没有瞋恚心,不但没有瞋恚心,发大慈悲心!他不怪他,不怪他什么?他愚痴,迷惑颠倒!他如果不迷,他决定不会做错事,所以对于做错事情的人,菩萨都能够谅解,都能够原谅他。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这是接承无住发心。发菩提心,菩提心是觉悟的心,真正觉悟,从什么地方看得出来?从他一切法都不执着,这真的觉悟了。一切都不执着,就是一切都放下了,这个是真的觉悟了。这一切法里头,还有一样放不下,没觉悟!一样放不下,说实在的话,你仔细去一观察,或者是让他自己,在很清净的处所,很冷静的地方,仔细去想想,他一样也没放下!哪里是「我都放下了,就一样放不下」,没有这种道理,他一样也没放下。可见得有许许多多的执着自己都不晓得,不是明眼人给他点醒,他自己还以为一切都放下了。
这个地方又教给我们,『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换句话说,《金刚经》里面像这样的开示,真的是一而三,三而四,苦口婆心的教导我们。多次的重复,加深我们的印象,让我们牢牢记住佛的教训。为什么佛教给我们一切法不执着?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果真的有可得,那佛这样教导我们是错误的。一切法当体即空,所以你这种执着,只是妄想而已,决非事实。佛给我们讲的话,句句真实!
【应生无所住心。】
心要生,心不生就不起作用了,有体无用,要生心。换句话说,有体一定要有作用。凡夫生心着相,二乘不着相,他也不生心。所以世尊也常常喝斥他,说他堕落在无为坑中,不起作用!佛与大菩萨们,他们有体有用,他们起作用。起作用当中,有自受用,有他受用,所以大乘佛法非常活泼!他就懂得无住生心,『生无所住心』。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你心里面有住,就是你心里面还有一点点牵挂,就错了。就是你心里头还有一念在,就错了。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菩萨要布施,不应住,就是不可以着相。这一个色,包括三方面,佛法里面常讲的三轮体空!能布施的,不能着布施。我布施,当然有布施的对象,对象是人,我是色相,对象也是色相,我所布施这个物也是色相,所以不应住色,就是不要着我相,不要着接受你布施的那个人相,心里头也不要存着你布施什么物质那些相,三轮体空。布施要做,心里头决定不会有一点痕迹,这就对了。这样的生活,就是菩萨生活,就不是凡人。心里面干干净净,若无其事,天天在做,念念在做,从来没有停过,但是心里头若无其事,一丝毫的沾染都没有。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这个是真实的利益,我们凡夫着相布施,带来的副作用非常之大。你是诚心、恭敬,用清净心,并没有求他将来怎样报答你,这样的布施供养。你要是着相,与人家结的是恩德,将来人家会报偿,所以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搞不清!所以古德才说,好事不如无事!好事不如无事,我们不能错会了,这句话是庞居士说的,庞居士是开悟的人,不是凡夫,他怎么能把意思说错?好事不如无事,好事要做,心里头要无事,心里头还有做了好事,又坏了。我们学佛,学菩萨,学什么?就学这一点。说实在话,诸佛菩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就这么一点,这一点要是学到了,受用无穷!这下面有几句话,也是本经非常重要的开示。佛叫着须菩提: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真诚,真就是不假!佛决没有说过假话,实则不虚。五语里面是以『如语』为中心,如是什么?完全是事实,佛所讲的,跟事实完全相同,没有添一点,也没有减一点,事实怎样,佛就怎么说,与真如本性完全相应。『诳』是欺骗人,『异』是前后不一样、不一致。这是说明,佛说一切法真实不虚。说出这个话之后,世尊接着说: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这四个字的意思无限的深广,不但自性『无实无虚』,自性清净,里面一法不立,无实;自性什么也没有,能生万法,无虚。像六祖所讲的,本来清净,无实,能生万法,无虚。从自性上说。如果就从一切现相上来讲,这个现相确实也是无实无虚。无论是性是相,是理是事,是因是果,这是真实相,它的真相无实无虚。像我们这个身体,我们身体的相存在,无虚;众缘和合,当体即空,无实。因为无实,你不能执着有;因为无虚,你也不能执着空!空有两边都不执着。这四个字可以说是如来根本的法印,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这个原则可以涵盖世出世间一切法。如来所得的法,正法!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白了。这叫成佛,成佛不是真的有个什么东西成就,不是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恍然大悟,彻底明白了,如此而已。下面再以比喻来说: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
住相,迷!一着相,四相就具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具足,迷!这一迷,事实的真相,你完全不能了解。事实真相,就是前面讲的无实无虚。『此法』这两个字涵盖一切法,任何一切法,它的真相都是无实无虚。无实无虚也就是相有体空,是这个意思。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这个比喻是不住相,一切都不执着,『而行布施』。这个布施的意思是广义的,包括我们日常生活,穿衣吃饭,包括你工作,乃至于一切应酬,都包括在其中。整个的生活,就用一个布施来做代表。你的生活就是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是智慧的生活。『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样样都不迷,这是三皈依里面所讲的,觉而不迷。底下说: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是这一段的总结。『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的标准我们要知道,有这样的条件,又能够受持读诵金刚般若。『受』,完全接受。『持』是依教奉行。十方诸佛如来都护念你,都加持你。悉知悉见,就是如来护念加持。『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可见得自己有一分力量,得诸佛如来一分力量的加持,才能不退转!它的关键所在,就是底下这段经文里面所说的。底下又有一段较量功德,比前面更殊胜一层,我们看经文: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前面虽讲的身命没有这么多,这是一天布施三次,累至『无量百千万亿劫』。古印度分一天为六时,白天三时,晚上三时。白天就是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所以印度的一时是现在的四小时。我们现在采取西洋的时间单位,二十四个时辰,我们叫它做小时。为什么小时?我们中国过去用的时辰单位,是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十二时,所以它比我们小一倍,而我们比印度又小一倍,印度一天是六时,我们的经上常讲昼夜六时。所以印度一时是现在的四小时,这个读经不可以不知道。《仁王经》里面,讲仁王法会当中,邀请法师讲经,一天二时讲经,那个二时,不是两个钟点,是八小时。所以我们晓得,仁王法会就是上课,每天八个钟点讲堂,八个钟点修持,一天十六个小时是在用功!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这里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信心不逆』这四个字,逆是违背。完全遵从佛的教诲,一丝毫不违背,叫信心不逆,对佛要有信心!要依教奉行,佛法在行不在说,说没用处,要去做,而真实的目的,佛法是在证,是叫你亲证这个境界,从行才能证。证什么?信解行,完全相应了,所信的就是所解的,所解的就是所行的,所行的就是所信的,信解行合而为一,就叫做证。证没有别的,解的是个理,佛在经上所讲的这些理论,完全变成我们自己实际的生活,我们的生活行为,完全在佛法理论之中,理跟事融成一片,那就叫证。不是离开行解以外还有个证,那你就搞错了。
一定要做到信心不逆,那个福报,比前面这个,一天三次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布施无量百千万亿劫的福德还要超过。『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这个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都是从信心不逆来的。因为信心不逆,才有底下这些事相,在事相上显示出来。实在讲行跟解相辅相成的。因为解,你肯行;因为行,使你解得更深。像前面讲深解义趣,你要不依教奉行,你的解就不能深。愈是行,那个解得就愈深。愈是深解,你在行的当中就愈圆满,愈是圆融,解跟行相辅相成。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这是从教义上说明。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可见得佛说法,这个对象的机缘也不可思议。这个法门是为谁说的?是为发大乘心人说的,发最上乘说的。发最上乘,就是发成佛之心。发大乘,就是一心要想作菩萨的人。由此可知,不是对声闻缘觉,不是对天人所说的。为什么?心量太小了,事相抓得紧紧,牢不可破。这个是为发大乘说的,大乘人心量大,念念要利益一切众生。最上乘人,要普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这样的人,佛就给他说最上乘法。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段话无异是佛为一个受持金刚般若的人授记。『荷担如来』,就是继承佛度生的事业。佛在这个世间,他的事业就是教化众生,你能够这样发心,能够这样深解奉行,你就有资格担当起如来教化众生这个事业。换句话说,作佛的传人,佛的传法弟子。这一句荷担如来,的确是为这些发大乘人者授记。底下说得好: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
这个『小法』就是声闻缘觉,更小的,人天福报。我们在现前看到不少,听到的就更多,许多学佛的人,还有些出家人,发愿来生还作人,你看连声闻缘觉都比不上,他来生还作人,来生还要作法师。那个法师发愿来生再当法师,信徒发愿来生再当他的信徒,生生世世搞这一套。
【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这话真的一点不假,我们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他们讲不要去,不要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没有这里好!那些同修碰到我问:「法师,怎么办?」我说:「那各有因缘,你自己好好去想想看,还希望再搞六道轮回?还是到极乐世界去见佛去?」极乐世界的状况,生活状况,《无量寿经》上讲得很详细。佛不骗人,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骗你。你看看那个地方,你想不想去,还是愿意在这个世界去鬼混?自己的头脑要清醒。世尊在《楞严经》上说得好,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正法不容易遇到,正法希有,邪法太多太多了,今天在这个世间,实在讲步步都是陷阱,步步都是火坑,你要想不掉在里面,那真的是第一希有!不简单!你能够不被诱惑、不受骗,不容易,那就不是普通人。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遶。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这是说明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三宝所在之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他们有天眼,跟我们凡夫不一样,我们凡夫不知道法宝之尊贵,他知道。我们对于三宝不知道恭敬,他们对三宝知道恭敬,所以他们恭敬供养。佛说这个话,含的有很深的意思,这意思在底下。这是我们一定要晓得。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桩事情,不仅在今天,古时候就有,何况在末法。我们今天在这个社会上,真正修行人往往被人欺负。俗话常讲,善人被人欺。学佛的人都是善人,在这个社会上就被人欺负。学佛之人,前面说了,应当受天人恭敬供养。现在这个天人,不但不恭敬你,不供养你,还得欺负你,还得侮辱你,我们遭的是这样的果报。于是想,佛不灵!我这样恭敬虔诚学佛,佛没有保佑我,佛不灵!算了,不学了,就退心了。这样退心的人不晓得有多少。其实,他不明真相。不是佛菩萨不保佑你,这种现前的现象、遭遇,正是诸佛菩萨在加持你,在保佑你,消你的业障!是你自己先世罪业,应堕恶道,幸亏我们学了佛,受持读诵,依教奉行,遭人家轻视,遭人家侮辱,我们的罪报从这个地方报掉了,果报嘛!所谓是重罪轻报,报掉了。真正明白人,对于我们所遭遇的,侮辱我们的人,轻贱我们的人,都应该生善知识想,我很感激他,把我的业障消掉了。要感恩,你还要再埋怨的话就错了。人家替你消业障的!没有这些人,你的罪障怎么消得掉!
你要是知道这个真相,晓得这个道理,你心开意解,心定了,心就安了,业障消除了,从前瞧不起你的人,回过头来对你很尊敬。业障消除了,自自然然他会改变态度!三年五载,十年八年,态度一百八十度的转过来了。你冷静的观察,这就是事实真相,证明佛所讲的的确没错!所以人家瞧不起我们,好!不是坏事。逆境里面修行,很容易提高自己的警觉性,自己没有福报,没有智慧,没有成就,应当忏悔,应当惭愧,更认真、更努力的来依教修行,所以逆境容易成就人,顺境难!顺境这一享受,得意忘形,很容易堕落!这是我们要晓得的。
我当初初学佛的时候,遇到李炳南老居士,好像是第二天第三天,他就很郑重的告诉我,教我不要毁谤人,不要赞叹人。不毁谤人,我懂。不赞叹人,我不懂。他也没有说出道理,我就是放在心上,这总是一个疑问,想了两个星期,还是不懂。大概以后他看出,就告诉我,赞叹人是害人,因为你一赞叹,他就自满了,就忘掉了,不晓得天高地厚,得意忘形,容易把人送到堕落。我才恍然大悟,确实!所以毁谤人是有罪过,赞叹人罪过更大!只有有智慧的人了解,我们不懂!我们总听人家讲,隐恶扬善,应该表扬赞叹人才对的!他说,不对。赞叹人,是什么人值得赞叹?他说八风吹不动,那个人可以赞叹,你毁谤他,他不会生气;你赞叹他,他也不喜欢,这个人可以赞叹。你一赞叹,他就很得意、很欢喜,不能赞叹,你赞叹是害他。我们才晓得这么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自己要常常警觉到,自己稍稍有一点小成就,赞叹你的人很多,一遇到这个事情,我们想想,我们值不值得人赞叹!万万不能上那个人的当,提高警觉!所以老师教导我,我以后的警觉心也很高,我不上当!
我看到很多人,被赞叹得意忘形的人,很多!变了质的。你不从别地方看,从相貌看,过去他的相貌很庄严,很端正,现在相貌变了,愈变愈差,那就晓得他什么成就了。真正修行有功夫,有成就的人,相貌一定一天比一天好。相随心转,我们看不到人心,看相,相随心转,从相就能看到心,就能看到他功夫,能看到他的成就!
我们这一次,《金刚经》正好上半部讲完。下半部,如果须菩提要不启请,《金刚经》到这里就结束了,因为尊者这一启请,启请的话看起来好像是又从头了,实际上是接着前面的。因为前半部,是世尊为初发心的人说的,后半部是为老修行人说的。已经发了心,怎么修行?为那些人说的。前面是为初发心说的,所以古德讲,前半部的经义可深可浅,深的人看得深,浅的人看得浅。后半部就从这里一百一十一节以下,这是属于后半部,后半部唯深无浅,意思都是很深的经义,没有浅的地方,不像前面。
我们的法会,这一次到今天就结束,以后要是有缘分,看大家的意思,如果喜欢深入细细的来探讨《金刚经》,我们另外再找时间,这一部《金刚经》,假如从头到尾要细讲一遍,需要半年。半年要天天讲,不天天讲,讲不下来的。我们依据江味农居士的《讲义》,《讲义》太多、分量太大了,我把它编了一个节要,里面重要地方节录下来,编了一个本子,大概只有《讲义》的十分之一,这个分量就少了很多,那句句都是精华。如果用这个本子来讲,我估计六个月,那很有味道。这个讲义节要今天交给印刷厂去印了,有个同修很发心,印一万册,印出来之后,都会赠送给诸位,如果大家对这个很有兴趣的话,我们从新加坡回来之后可以细讲,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大意 (第七集) 1995/5/16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9-022-0007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六页第四行,从最后一个字看起: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本经在问答上,这一个字的差别,它的意义就不一样。我们看尊者这个地方的启请,跟经初似乎是相同,其实诸位要是仔细去看,意思不一样,确实是大异其趣。在前面,翻开来,在第二面,我们回到第二面,第二面倒数第二行,我们看看尊者启请的话,从当中看起,就是第五节,「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你看跟这段文,只有一点点差别,前面是「应云何住」,这个地方是『云何应住』,你看看就差这么一点点,意思就不一样,完全就不相同了。
我们把上下两部分的大意略说一说。本经世尊说得很清楚,它的对象是为发大乘者说,是为发最上乘者说,可见得确实是一部大经,不是给一般普通对象的人。我们也是初学,初学没有关系,关系在发心,心量广大的人,念念希望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种心量就是大乘人。如果发心发得很究竟、很圆满,我们帮助广大的众生,要帮到什么程度?一定要帮到每一个众生都成佛了,要发这样的心,就是最上乘心。大乘跟最上乘差别就在此地。像地藏菩萨在《本愿经》里面所说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那就是最上乘心。所以有很多人问,地藏菩萨成佛没有?地藏菩萨在形象上没有成佛,实际在他断证上来讲,他早就成佛了。我们在经上看到,许许多多的诸佛,十方诸佛,都是地藏菩萨的学生。学生都成佛了,老师哪有没成佛的道理?不过他不愿意成佛,他留在菩萨的位次上。
佛跟菩萨度众生稍稍有一点不同。佛的身分是代表师道,代表老师。师道非常尊贵,尊师重道。所以学生跟着老师学习,叫求学。你要到老师那边去求,恳求老师教导。决定没有说是你不求,老师会来找你教你,没这个道理!师道的尊严就没有了。对老师不尊敬,换句话说,你就学不到东西。老师的东西再多再好,你对老师没有恭敬心,你就学不到。佛法里面,祖师大德也常讲,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菩萨就不一样,菩萨的身分,跟大家是前后同学的关系,菩萨是佛的学生,早期佛的学生,我们是佛现在的学生,所以菩萨是我们的学长,学长带学弟,就没有那么尊重,也没有那么客气。老师不能够找着你来教你,可是学长可以。你不去找他,他可以找着你来,他可以到你家里头来教你,所以学长比老师方便太多了。有好的老师,也要有好的学长,没有好学长带领我们修学也非常困难。这就是常讲的,一个人要想在学业道业上有成就,除了好老师之外,好的同参道友,能够在一起切磋琢磨,学业道业才能成就,这是讲到师道。
因此许许多多诸佛如来,当他在示现的时候,哪个地区与他的缘很深,而这些有缘的人,又必须要现佛的身分去度他,他就现佛身分。像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三千年前在古印度,降生示现,是以佛的身分出现在世间。许许多多的菩萨,像我们很熟悉的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人早已经成佛了,在他自己那个世界里,他是佛,到我们这个地方来,他就是菩萨。同样一个道理,释迦牟尼佛在我们娑婆世界是佛,到他方世界,他就是菩萨。这个事实我们一定要晓得,所以他是以佛的身分示现,或者以菩萨的身分示现,或者是以声闻缘觉、天人的身分出现,不一定,完全看众生的机缘。就像《普门品》上所说的三十二应身,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样的身。
这说明本经对象是大乘人,是发无上乘人。无论是大乘小乘,我们在《金刚经》前面看到,小乘,像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总离不开无住这个原则。若心有住,有住就是有执着,就不行。正如同世尊在本经上所说的,要离相!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可见得不离相不行。小乘初果要不离相,初果须陀洹他也没法子证得。这是没有例外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没有例外的,这也就是学佛的人那么多,成就的人太少太少了,原因在哪里?没离相!关键在这个地方。
同样的道理,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念佛的人很多,几个人往生?一万个念佛的人,往生的也不过是两个三个,这不成比例。道理在哪里?还是在这个地方,没能离相!念佛之人,必须把娑婆世界一切人事物相统统舍掉,这才能往生。比其它法门的方便,就是我们可以抓住西方极乐世界的相,但是要把这个世界的相要舍掉、要放下,才能去得了。又想到极乐世界,又舍不得这个地方,那就没有法子了。
可见得这个无住,是我们这一生当中,修持成功与否的关键。本经的前半部,是从境界上说明无住,从境界上,境界最亲密的身体,身体也是境界,身外之物,就是我们生活环境,当然比较上疏远一点,这在我们前面经文上都看到的。色声香味触法,身外之物!因缘所生,当体即空,不能执着,执着是错误的。身体也不例外,也是因缘所生,也不是真的。前面讲了,身相,三十二相,后半部讲到大身,大身是指报身,也不能执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里面,包括佛的应化身,包括佛的报身。佛成佛了,对于身相也不执着。这是世尊在金刚般若会上,现身说法。不是他叫我们不执着,他执着,他也不执着!这才显示出我们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般若正智,就是真智慧!由此可知,妄想分别执着是迷情,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会干这些事情。般若智慧跟情识,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很清楚能够辨别出来,执着这个念头就是情识,一切不执着,就是自性里面真实的智慧。所以佛教我们一切都不要执着,目的何在?恢复我们自己本具的般若智慧。这个智慧现前,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没有两样!
经上讲的一切诸佛,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没错!读《金刚经》,这个精要的意思一定要把它抓住,要明了。我说抓住,都有语病,抓住不又执着了,有语病,这个很难讲,所以一定要明了,这是《金刚经》中心的意思,我们能在这上下功夫,也就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这样子两边都不执着。那就对了。
在前半部,刚才说过了,佛是为发大心,发最上乘心,为他所说的。佛教他,这个人已经发心了,但是不知道那个心怎么发法,不知道怎样帮助众生,不知道怎样伏烦恼、怎样断妄想,他不知道!所以佛教给他离开一切执着的方法。但是这个离开,总得先离开粗显的执着,很粗很明显的,要从这个地方断起。我们迷是从极微细的迷惑,逐渐逐渐严重,可是要断惑,先要断外面最粗的,再断里面最细的。有人讲好像穿衣服一样,我们穿第一件,穿的是贴身的汗衫,然后一件一件往外面加,脱衣服,要从外面脱,不能从里面脱,一直脱到最里层。迷跟破迷的现象就像这个样子。所以这个境界是很粗的现象,告诉你五欲六尘,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不是真实的。境界可以受用,不能执着。只要心里头不执着,你的受用就自在了,就跟诸佛菩萨一样游戏神通!确确实实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障碍在哪里?就是分别执着,起心动念就障碍了。若不起心不动念,没有障碍!法界原本是一真,一个念头动了,法界就变质了,千差万别。首先教他从境界上远离,说明生妄想分别,就是诸浊的病根,佛教给我们离相。教我们离相,就是教我们把一切执着放下,把一切执着舍弃。
佛在这个经上讲得很明白,真正离一切相,离一切相不是讲在事上离,心上。事,没有障碍,心里头离。事上要障碍,那一切众生如何能修菩萨道?我们看《华严》最后,世尊为我们表演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菩萨,也是五十三位诸佛,《金刚经》上讲的诸佛,这个佛就是天台家讲的分证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分证佛。从圆教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四十一尊佛!这些人修菩萨道,证佛果,证的是分证佛果。都在自己本分的事业上,各行各业,没有离开你日常生活,没有离开你的工作,他修的是菩萨道,他成佛了。由此证明,事事无碍,不但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修菩萨行,证佛果,不要换个境界,不需要,不需要换个身分,一定要出家,一定要找个深山,没用处,一样也不成功!就在你自己日常生活当中,在你工作当中,离一切相,修一切善。那个一切善怎么修?把你自己本分工作做好,那就是修一切善。尽心尽力把它做到尽善尽美,心里头若无其事,就是佛在此地教给我们的,这就是真正发菩提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真正利益一切众生的真菩萨。
菩萨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大众当中的模范!大众当中的榜样!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希望大家从这个地方细心去体会。你是一个学生的身分,你就做到所有学生里面的好榜样,最好的学生。你是老师的身分,在这个世界各种学校里面,你是最好的老师。那就是菩萨。你是一个商人,做生意买卖的,你在全世界商业界里面是模范商人,菩萨,菩萨商人,佛商人。不要改变身分,不要改变行业,就在本行里面,修六波罗蜜,就成菩萨,成佛了。这是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的,这就证明佛法的修学,真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切障碍是心里头,事上没有。修行人说事上有障碍,你就根本不明道理,你不知道用功的方法。你要是明理,知道用功的方法,境界上没有障碍,顺境逆境都没有障碍,这是世尊在此地教给我们的。怎样才能够像世间人讲的突破种种障难?那就是把分别执着空掉了,两边不着,明了一切皆非,这就是般若智慧现前。唯有这个智能独真,其它的都是虚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尊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为我们说说明白了,这《金刚经》也就讲完了。
这里看到须菩提尊者又这么一问,问的话好像跟前面是一样,字稍微颠倒两个,意思完全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前面是发心还没发,佛教他怎么个发。后面是已经发了心,已经在做度众生的事业,在断烦恼,在伏烦恼,已经在搞这些了。所以你看看那个经的味道,「云何应住」,为什么?佛为什么要教给我们一切都不住?的确这个老修行的人会想到,佛为什么教给我们一切都不住,可见得这个意思就深了,比前面的意思深得多,所以后半部是从心上说,就不是从外境,从内心里面,这个内心就是观念。观是看法,念是想法, |
|
|
|
|
|
|
|
5#
樓主 |
發表於 2024-2-27 21:29:05
|
只看該作者
从你一切看法想法上来说明无住的道理。后半部讲三心不可得,这是说明般若的理体,般若的本体。由此可知,前面讲的是智慧的作用,现在要讲智慧的本体。智慧本体是什么?是真心,是本性。所以后半部是为已经发大心,已经在修行,是为这些人说的。
发心,这是我们常常能够见到,也能体会得到。「我能发,我度了不少众生,我在伏烦恼!我能断妄想!」这是已经在行菩萨道里头,往往不知不觉习气又现前了。这种习气现行,要说得好听一点的话,真正心正行正,没有邪思,走的都是纯正的,也是世间有漏的善法。为什么?不能见性!没有办法超越三界。这些念头,我们一般人看起来无可厚非!佛说不行,还要把它舍弃掉,所以后半部教我们离开这些执着,是微细的执着,心里面那个观念微细,不像外面这个色声香味触法那么样明显、那么粗,那个离还好。这从心里面离开微细的分别执着,换句话说,就在起心动念的时候,就不能住,不能够住着了。换句话说,这是教你离念,前半部教你离相,后半部教离念。离念是把能执着的舍弃了,离相,相是你所执着的,念是能执着,所以后半部的意思比前半部的意思要深得多了。其实前面所讲的,离相当然念也在其中,能离相,念也就离了。能离念,相当然不必说了。所以这两者关系非常密切。
菩萨行菩萨道,而不能够明心见性,毛病就出在这里,就是他微细的观念没有能够洗得干净,就出了这个毛病。所以菩萨在大乘法里面,讲权教菩萨,权教菩萨没见性,实教的菩萨,实是真实,那就是断这个微细念,明心见性了。这是权实差别,就在这里区别,就可以分得很清楚。所以佛在后半部讲「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要以为真的有一个法字,发菩提心。实在讲,无有法。
这个地方很难体会,佛天天叫我们发心,怎么没有法子发?我们现在功夫不到,有方法发菩提心!有法子!到你真正功夫进展到一个程度,发的念头不能有,菩提心这个名相也不能有。你心里头还有个发的方法,还有个菩提心,你就又执着,又错了。菩提心有没有?有。菩提心发有没有?有。不可以执着,可以依照这个方法去做,决定不能执着,连名字也不能执着。不但无有法发菩提心,无有法名菩萨。不但无有法名菩萨,无有法名佛。这些都是名相,名是假名,中国老子都晓得,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假名,名不能执着。
由此可知,清净心中,一丝毫的沾染都不能有,有一个佛就坏了,心就坏了。所以参禅的人,禅宗公案里头说,念佛一声,要漱口三天。这就是说清净心里头,一丝毫都不能够沾染,那才叫佛。有一个佛的名字,就不是佛了。有个菩萨的名字,他就不是菩萨了。要从这个地方细心去领会,真正体会到了,那跟前面的境界相上恰恰意思相反,相反是小乘。前面说一切法皆是非法,后半部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前半部一切皆非,后半部一切皆是!只要离一切相,就是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真正能够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一切皆是,是什么?真如本性。所有一切现相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性相不二!性相一如!相就是性,性就是相。如果你有分别,有执着,起心动念,那性是性,相是相,它两个怎么也合不拢来。着相就错了,决定见不了性。
这个理很深,虽然世尊跟祖师大德们,往往说到这一层的经义,用许多比喻来给我们说。比喻,只能比一个彷佛,没有法子能比到恰到是处,那个不可能的事情。而经中比喻,用梦比喻最多。因为凡夫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所以佛常常用这个比喻来说明,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见相就是见性。我们的心,你说心里头有没有梦?决定没有。没有梦,能现梦境,梦境决定是虚妄的。如果要不是虚妄的,那个梦境应该常常在,为什么梦境天天换,都换得不一样?你们有作梦的经验,有没有做过两次梦完全相同的?由此可知,梦境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真心能现幻相。当我们作梦的时候,忽然之间觉悟了,我现在在作梦,梦中有的时候会觉悟到,我现在在作梦。那你就可以想象,佛在经上给你讲的道理。梦是心变现出来的,心是什么样子?梦中那个境界,就是那个时候你心的样子。所谓全真即妄,真是真心,真心现的那个相是妄相,心的样子就是那个样子。全妄即真,整个梦境就是你的真心,心跟境界是一不是二。所以你要问的,在这个梦境当中,哪一个是自己,哪一个不是自己?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这个疑问就毫无意义。梦里面有自己身体,梦里还有别人,还有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是自己,是自己心变现出来的,哪一样不是自己!这就是所谓,一切法皆是佛法,梦境当中,一切法皆是自性!
再回过头来,佛告诉我们,我们现在这个境界,山河大地,无尽的虚空,都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如果你明白了,觉悟了,现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一样不是自性?全是自性变的。果然肯定这个事实真相,那就恭喜你了,这经上常讲,你已经证得清净法身了。法是什么?一切法,一切法就是自己叫法身,法身不是一个身,所有一切法就跟在作梦一样,就晓得整个梦境都是自己。那你对于一切人就会很亲切了,自己!自己对自己,哪里还有人我是非去分别!大慈悲心自自然然流露出来,这觉悟了。
迷惑颠倒,不承认!自性变现之物,硬说我是我,你是你,我们不相干,我们对立的。所以自己找麻烦,自生烦恼,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所以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为什么要无缘大慈,无缘,没有条件的。爱护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没有条件的,就是因为同体。他知道,我们不知道;他了解事实真相,我们不了解事实真相。佛法里面讲修,讲行,讲证,无非就是这一桩事情。
所以要能够契入这个境界,没有别的方法,还是把我、法两边统统离开。让心静下来,让心定下来,清净心到一定的程度,这个障碍就解除了。解除之后,所有一切境界相你就见到了。这个障碍要用现代科学来解释,这个障碍就是时空。今天所讲的,所谓三度空间,四度空间,到无限度的空间,这是障碍。这个障碍怎么形成的?妄想、分别、执着形成的。只有用清净心,用定力,把这个妄想分别执着全都化解掉,无限度的空间就变成一个空间。那一个空间在佛法里叫一真法界。
所以一个妄念起来,这个一真法界就不见了,就变成无限度的空间,空间真的是无限度。佛法里面讲十法界!十法界是大的分别,每一个法界里头又有无量法界,怎么形成的?一天到晚打妄想,一天到晚分别执着,这样来的!所以后半部给我们说,一切皆是!说明般若的本体是一个。我们讲宇宙万有的本体是这个,这个本体在佛法里面,就叫做真心,真如,本性,它的名词有几十种之多。佛为什么一桩事情说这么多的名词?就是教给我们,叫我们在这里觉悟,名字相不要执着。只要说这桩事,怎么说都可以,不要执着名字相,不要执着言说相,他的用意在此地。这是万法的本体,所以一切法无非实相!你真正明白了,就是实相。不明白,就不是实相!就是虚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明了了,凡所有相皆是实相。所以佛口里头,一切都是,我们口里一切都错了,没有一样是对的,都说错了,他怎么说都对,都有理。
本经最后总结就是两句一偈,全经的义趣都在这里。这两句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可以说,这个是修学般若总纲领。在六十一面,我们把这一段经念一下,从六十面最后一行念起,从一百八十一节念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这是前面的校量福德,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受持』,是自己依教奉行。再说『演说』,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后面说:
【云何为人演说。】
佛教给我们演说的要领。当然教别人,离不开自己修行,自己不修,那是没法子的,一定要自己认真修行。底下这两句总纲领: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实实在在得力于《金刚经》,你看他讲的禅定,讲坐禅,就是根据这两句演绎出来的。他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禅?外不着相,这叫禅;内不动心,如如不动,这就是坐,这是坐。外不着相,不取于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坐!由此可知,坐并不是盘腿打坐,不是这个意思。盘腿打坐代表什么?代表如如不动。你要每天学佛,盘腿打坐,坐在那里,一点都不动,那你就完全错了。那佛看到都摇头,你把他的意思错会了。什么叫坐?坐是我们在四威仪当中,很稳重的,表现得不动。它真正的意思,就是心不动,不是身不动。身要不动,身就坏了。我们平常讲这个名词,活动,不动就活不了,就死了。所以要活就要动!你要想活得很自在,那你就动得很勤快。这个很有味道!
不动,心不能动。心要一动,心就坏了。身要不动,身就坏了。身要动,心不能动。为什么心不能动?心是空的,像圆心一样,它确实有心,但是没有迹象。所以心要虚,心里面什么都没有,这个人心是健康的。心健康,他的身自然健康,这一定的道理。所以圆,那个圆周要动,那不动就没有意义了。今天科技进步,完全是轮在带动,心不动。心一动,轮就坏掉了。所以佛法用珐輪来表法,来做我们的标帜!用轮来代表,轮就是心不动,心要虚要空,身要动。珐輪常转,轮要常转,要常动,不可以不动。
所以你学坐禅,学得不如法,身不动,心里在打妄想,你看糟糕不糟糕,我们看过很多,不少!在中国在外国,看到学坐禅的,坐到没几个月,三个月,半年,他就得精神病,到最后就送到精神病院去了,多可惜!好好的一个年轻人,书也念得不错,去学佛,学得不如法,搞成那个样子,真可惜!这就是不明道理!
禅堂里面打坐,这是取一个修学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头,最重要的,是叫你把心定下来,目的在此地。整个身心,心定下来之后,身怎么动,心还是定的。不能说我在禅堂这一个钟点心是清净、心是定的,离开禅堂,心又动了,那没用处!要把你在禅堂功夫,如何能够应用在生活之中,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心还是保持清净不动,那就成功了。
所以本经的经义,刚才跟诸位报告了,你要是听清楚,你就了解。前半部是讲不取于相,不着外头境界,后半部是讲如如不动。末后这首偈也是精华之所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首偈含义很深很广,是修行人修正我们观念思想很有效的方法。像世尊在本经前面所说的,一切皆非。他的主意,是教我们体会宇宙万有不变的本体。后半部跟我们讲,一切皆是,是教我们观察随缘的大用,有体有用!前半部可以说,随缘而不变,后半部是不变而随缘,体用具足。我们把这个意思明了了,记在心里面,对于全经的经文就不难体会。
偈子里面一共是六个比喻,这六个比喻是以梦为主,其它的五个比喻,都是显示梦境是虚幻,而不是实在的。一切有为法,哪些是有为法?法相唯识里面说得好,有为就是有生有灭。我们通常讲生灭法,生灭法就是有为法。我们现在的心,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前念灭了,后念又生,这个心是有为法。法相里面所讲的八识,八识心王!这八识是生灭法,与八识相应起连带作用的,心所法,五十一个心所法,还有二十四个不相应法,十一个色法。色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物质,这个心心所,不相应行法,都是属于心理的作用,精神方面的,包含了一切法。不但世间法,出世间法也不例外,也包括在其中,都是有为法。既是有为法,就如梦幻泡影,前面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为法都是虚妄的。这是说明,世尊为什么教给我们要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说明这个所以然的道理。
假如我们要问,怎样能够不取,能够不取相,能够不动心?这个偈子后面这一句话非常重要,『应作如是观』!应作如是观,就把我们从前的想法看法这个观念要把它转过来。我们以前的观念错误的,都以为这有为法是真的,是实在的,在这个假相里面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还想占有,还想保持住,这妄想!佛不给我们说清楚,我们这个妄想很难真正觉悟过来,永远不晓得这个东西是妄想!佛给我们说,我们深深去体会,细细去体会,能得到一点消息,佛说的没错。
世间一般人都晓得,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世间一切有为法,你还要贪着干什么?由此可知,这两句话,他会讲,真正的意思,他没搞清楚!真的意思要搞清楚,他对这个世间一切法决无贪恋。为什么?带不去都是假的。也以我还没死,没死,好像还有理由贪着,其实自己想一想,每天晚上睡着的时候,跟死有什么两样!每天晚上都死一次。如果有这样的警觉心,你对于这个世间一切法自自然然放下,才体会到,真的不可得。没有一样东西能得的到,包括自己的身体。身体都得不到,人睡着的时候,把你身体搬走都不晓得,这个都不知道,身体都不可得,何况身外之物!
佛讲的话是真的,有道理!佛没有欺骗我们,我们自己天天在骗自己,佛没有骗我们,所以一定要把这个观念转过来,这才叫正知正见。经上讲的,《法华经》上讲的,佛知佛见。凡夫之所以为凡夫,没有别的,就是把一切有为法当作真实。所以愈迷愈深,回不了头。不能回头,麻烦就大了,这就是轮回。堕落在轮回里面很苦,轮回的现象是一世不如一世,每况愈下。他不会往上面去的,他往下面去,愈陷愈深!为什么他往下陷,他不往上升?你们诸位想一想,哪个人没有贪瞋痴,哪个人不自私自利?没有贪瞋痴,不自私自利的人往上升;有贪瞋痴,自私自利的人,那决定往下堕。我们想想自己,是往上升的,还是往下堕的,这不就很清楚了,不必问人!这才知道轮回之可怕!
所以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好!深观一切万法,这一切有为法,如梦,就像在梦中的境界,完全相同。人生很短促,不要以为时间很长,很短!年轻的时候不觉悟,醉生梦死,迷惑颠倒!上了年岁,想想从前,唉呀!昨天的事情一样!我民国三十八年到台湾,二十二岁,想起那个时候情形就跟昨天一样!我们一同到台湾来的人,一半过世了,都不在了。四十、五十过世的人很多很多!这很正常的,没能闻到佛法,没有能好好的修行,一生看着空过了。确确实实如佛法里所说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看到别人,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很可怕!
『如露如电』,这个露跟电形容短暂,像闪电一样,像露水一样,非常短暂。说明这个有为法的现象是虚假的,是短暂的。一切皆空,一无所得。你要说你有所得,佛说得好,你所得的只是苦而已。除了苦之外,你得了什么?如果我们常常能这样想,常常把这首偈子放在我们眼前,时时刻刻想想它,你对于世缘自然就淡了,不会再被外面环境所欺骗。要晓得五欲六尘,花花世界,什么东西?就是佛法里讲的妖魔鬼怪!世间愚人很喜欢这些妖魔鬼怪,诸佛菩萨他不喜欢,诸佛菩萨老实人,给你讲老实话,听不进去,不喜欢。妖魔鬼怪天天花言巧语在诱惑你,诱惑你,心就动了,你就被他欺骗,就上当了。常常想这首偈子,想着这两句教诲,我们就不再受骗了,才能够死心塌地老实念佛。
真正用功夫,我们面对境界,佛法里面讲境,环境,我们的生活环境、物质环境;佛法里面讲缘,缘是人事环境。面对着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什么叫功夫?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叫功夫。怎样才能做到?就要在境缘之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虽然是很小的事,微不足道的事,无论是顺境,或者是逆境,都要用如梦如幻如泡如影,用这个道理来印证,这叫做真正修持金刚般若,真智慧现前,不迷,就真智慧现前了。世法如此,佛法也如此。佛法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也要用梦幻泡影入定,所以说是我们在世法里不迷,佛法里头也不能迷。
我这几天遇到几位同修,这几位同修都是些老同修,也很难得,他们很感叹的告诉我,许多很虔诚的佛教徒迷在佛法里头,错了。他举了个例子告诉我,他说有一个他们的熟人,同修,说是有一个出家人告诉她,她的身后有三个婴灵,大概是因为过去堕胎,有三个婴灵跟着她,叫她要发心超度,他替她来超度,超度一个人要六万块,三个就是十八万,说没有钱,没有钱可以分期付款,吓死了!她又不能不信,一天到晚疑神疑鬼,提心吊胆,这个学佛不如法!
我对于现在,不但一般社会我不了解,佛门里头也不知道。我一回来,第二天就讲经了,今天晚上讲完了,明天又走了。所以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到新加坡,总去看看演培法师,演培法师一见面,你从台湾来,应知台湾事。其实他知道的比我多,他讲给我听。还是不知道的好,心清净。所以我们听到这桩事情,这是错误的,不如法的。可能类似这种事情很多。学佛,佛法也是梦幻泡影,也不能执着。世出世法都不执着,话讲得没错,做不到!做到不就成功了,实在是做不到,做不到了,这才老实念佛,紧紧抓住阿弥陀佛不放,就行了,其它的统统放下,只抓住阿弥陀佛,这样能往生,带业往生。
所以在一切法门里面,唯独这个法门殊胜,殊胜的道理就在此地。其它的法门要统统放下,这个法门是一切都放下,可以抓一个,这叫带业往生!因为有这个法门,末法时期,一切众生都能得度。正是古大德所说的,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万修万人去,如理如法。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懂得方法,世缘统统放下,一心持名,求愿往生,没有一个不成功的。
一切不着,就是不取。不取相,不着相,不住相,虽然是三个名词,意思是一样的。我们修净土的人好,我们的心住在阿弥陀佛上,这个方法好,也容易多了。不像修般若法门,是难!一切不着,不着也不能住,要有一个「我一切不着了」,他着了,着了「一切不着了」。由此可知,这个事情难,真的是难,一切都离,离到离而无离,无离还要离。起心动念,那就不行了,一定要真的不起心,不动念,真正达到清净心,清净心现前。所以这个法门的确是殊胜,它在根本上用功,在究竟处下手。
这首偈就是入门的方便。如何达到这个境界,时时刻刻想到佛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梦幻泡影,真相是一切皆空,了不可得。常常想到这个。你也不要惊慌,前面讲,听了《金刚经》,会惊会怖(会恐怖),一切都得不到,那怎么办?那人都慌了,一切得不到,你一切都得到了。你要有个念头,说一切都得到了的时候,说实话一切都得不到。你随缘有用,我们常讲,我们要使用权,不要所有权。所有权是决定得不到,使用权是随缘,那是处处都有受用。这个才自在!
心清净,心清净起的作用是智慧,真实的智慧!心不清净,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患得患失,你是生活在迷情之中,那个迷情,起心动念都是错,《地藏经》上说,起心动念都是罪,你是在罪恶里面过生活,那多苦!佛在《金刚经》教给我们,我们在智慧当中过日子,他怎么不快乐!把罪恶改变成智慧,高明!这叫金刚般若。
今天还是把全经大意,略略介绍了一下,我们从新加坡回来之后,同修们还是希望我们细讲,可以,我们回国来的时候,经本也印好了,所以回来之后,我们再细细的来讨论,这个经确实是很有味道。但是诸位,刚才说了,不能着相,《金刚经》味道不错,我好好学《金刚经》,把阿弥陀佛丢掉了,那就更可惜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讲《金刚经》的目的,是叫你世出世间法一切放下,老实念佛,这是我们讲经的目的,千万不要被经转了,不要被经迷了,迷在金刚般若里头,那就错了!那就不是讲经的目的,这一点要特别留意,我们念佛回向。
金刚般若大意 (第七集完)
净公上人金刚般若大意讲记七集
净公上人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净公上人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学习《弟子规》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传统文化老师讲座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國學治要 http://www.amtb.cn/pdf/EB35-06-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一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2-02.pdf
群書治要360第二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3-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三冊 http://www.amtb.cn/pdf/EB35-18-01.pdf
群書治要360第四冊 http://www.amtb.cn/pdf/HZ35-015-01.pdf
《群書治要360》中英對照版本 http://www.amtb.cn/pdf/EB50-01-01.pdf
學佛日誦 http://www.amtb.cn/pdf/CH25-12-01.pdf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難字注音】 http://www.amtb.cn/pdf/CH02-06-03.pdf
電子書_免费高速下载|百度网盘-分享无限制 https://pan.baidu.com/share/link ... B%E5%AD%90%E6%9B%B8
從FTP站台下載 ftp://ftpa.amtb.cn/ ftp://ftp8.amtb.cn/ ftp://ftp2.amtb.cn/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