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9|回復: 0
|
2008年山东青岛企业家交流会
[複製鏈接]
|
|
敬摘自《中华德育蔡礼旭、胡小林、刘素云等老师圣贤教育传统文化演讲》
2008年山东青岛企业家交流会—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刘余莉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08/12 中国山东青岛 档名:52-334-0001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今天很高兴有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和大家汇报一下,末学在云南中华文化中的一些体会。在《弟子规》上有这样一句话,叫「揖深圆,拜恭敬」,可能这几天学习的朋友都感受到,这些辅导老师这种发自内心的,礼拜、恭敬和鞠躬。我刚开始在学习《弟子规》看到这句话,就觉得这都是古人的礼节,我们都生活在现代社会,为什么还要拘泥于古人的礼节?当时我也是在看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看到蔡老师在盘里说,「中国古人的礼节你必须要去力行,你才能明白其中的深义。」我想既然老师这样说,肯定有他的道理,所以我学了之后也就去力行。有一次我也是应邀到一个大会堂,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在这个发布会上也有个短短的演说,我走上台去,就先冲着台上的领导者深深的鞠了一躬,然后又冲着台下的观众席,也深深的鞠了一躬。结果出乎我意料的是,我还没有开始讲话,在台上台下就响起了一片掌声。所以从那以后我每次上课之前,特别喜欢给别人鞠躬,当然并不是为了博得别人的掌声,而是在这个力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让我们切实的感受到这个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我们这个躬鞠下去,从内心表达出对于听众的尊敬和关心,这个心与心的距离就拉近了,大家在听取我们汇报,就比较容易听进去。
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中国这个礼节,都不是随意设计的,为什么?每个人都有一种生来的傲慢之心,这种傲慢之心怎么表示出来?我们看即使一个贫贱如乞丐的人,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即使贫贱到乞丐这样的人,他还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慢之心,这种傲慢心怎么表现出来?比如说他站在大街上,看着很多富贵的车子走过,他会不屑的说「哼,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就是有几个臭钱吗?」我们想一想,即使是贫贱如乞丐的人,都有一种掩饰不住的傲慢之心。我们再想想我们自己,我们这一路走来伴随着鲜花和掌声,受到别人的都是赞叹和恭敬,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傲慢之心,可能在不断的滋长,我们还不知不觉。所以这个礼就是通过给别人鞠躬,来折伏一个人的傲慢之心。在我们古代还有一个礼节,就是一个人他在科举之后,考中第一个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就是要回乡拜见他的老师。为什么有这样的礼节?就是要提起你的感恩之心,提起你今天这样的成就,并不是你一个人聪明智慧的结果。不知道里边渗透着多少人的付出,不知道多少人成为我们成就的铺路人。所以这个礼,确实不是随意设计的,而是通过这个礼节给你一个警示,给你一种教育。
在《弟子规》上还有一句话,叫「过犹待,百步余」,告诉我们送一个客人走之后,他已经走到了百步之外,我们还要在那儿看着他,百步之外之后我们再回来。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可能看了这句话也不理解,觉得我们生活的节奏这么快,为什么还要看他走到百步之外才回头?我们听了李越老师的课我们知道,李白写那首诗他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们看李白送他朋友走,已经等到他的帆船驶出了自己的视线,再也看不到边,他还在那儿恋恋不舍的望着,直到海天一色他还不愿意往回走。过犹待,百步余,实际上是中国古人,人与人之间深情厚义的那种自然流露。我们想古代的人交通很不便利,一个人要去见自己的朋友,可能是换了帆船,又换了马车,经过几天的路程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朋友。见到了朋友之后两个人相聚甚欢,但是又不得不分手,临走的时候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可以说是溢于言表。
说到这里我总想起我母亲说了一句话,这次我的哥哥也来参加这个讲座,我就劝我妈妈说,「妳跟我一起去,然后妳还可以看到妳的儿子。」她说什么?她说「我不能去,我每次最受不了的,就是看到你哥他送我走的时候,一个人在那看着那个火车就走了很远,他都不愿意往回走,我一想起这个镜头,我就很难受。」所以我们说过犹待,百步余,确实是人与人之间,深情厚义的自然流露。我们现代的人,可能生活节奏比较快,科技也很发达,发一个短信,坐个飞机,马上就能见到自己的朋友,但是我们再也体会不到古人那种深情厚义。从这里我们说什么?我们说每看到古代的经句,感觉到我们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我们重要的态度不是反省这个经典,而是反省我们自己的人生。也就说当我们自己不能够理解这句经典,实际上是我们的生活已经不正常,已经不是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的生活,是一种病态的生活。所以昨天胡董讲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好,他说《弟子规》就是我们的生活,现在为什么我们觉得它和我们生活很远了?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已经不很正常。这就叫积非成是,就是把那些错误积累多了,大家都习以为常,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理性和鞠躬,反而觉得不正常。这是我在学习《弟子规》的一些小小的体会,今天分享给大家。
今天我和大家谈的话题,叫「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为什么我会选择这样一个课题?在十七大召开之前,我们中央党校,也有幸承担了中央委托的一个重大调研课题,叫「和谐社会的理论问题研究」。在这个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是有幸请了一位副校长,到我们全国的七个省市进行了调研和考察,考察的这些地方构建和谐小区、和谐城镇、和谐企业的情况。在调研一番回来之后,做为一个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我惊讶的发现,这些构建得好的和谐小区、和谐企业、和谐城镇无一例外的,都是用传统文化的理念在教导人们,在领导这些百姓。因为这样一个特殊惊讶的发现,所以我们在递交给中央的报告中,就写上了这样一条,「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里本质处境第一论断,实际上反应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良传统。」前面这些论断都是已经有的了,最后这句话是我们在报告中特意加上的。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我们也看到锦涛总书记在讲到文化建设,他特别强调说,「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等等。」当然我说这句话并不是说,锦涛总书记提出这样的论断,都是我们调查研究的结果。
其实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一向都很重视中华文化的弘扬,譬如说在二00五年的时候,统战部长刘延东同志他在一次讲话中就提出,他说「二十一世纪是世界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伟大的复兴需要伟大的文化。做为中华儿女,中华文化是我们共同的骄傲,共同的身分,是抹不去的生命痕迹。我们都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有义务、有责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烛照中华数千年的人文之光薪火相传,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实践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从这里我们也看到,我们中国的国家领导人一向重视弘扬中华文化,特别重视中华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维护世界和平中的巨大作用。所以今天我们就看看,为什么中国国家领导人能够把传统文化,多次的加以强调、加以重视,它其中有什么内容,可以给我们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够有所启发。
所以我们分享了三个主题:第一个就是中华文化中的治国理念,第二就是中华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第三我们特别重点讲一下,就是中华文化,对于我们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首先我们看一看第一个问题,中华文化中的治国理念,我们现在都讲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究竟如何怎么样才能达到?昨天我们听周老师讲课,说中国古代都是大道至简,中国人认为治国很简单。怎么简单?在《论语》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段话,孔子到芮国去考查,冉有给他驾车子,孔子就说这个地方人口已经很稠密。冉有就问既然人口已经很稠密,还应该做些什么?孔老夫子就说要「富之」,要使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既然人们已经很富裕了,还应该做些什么?孔老夫子又回答了两个字,就是要「教之」。所以在孔老夫子看来只要富之、教之,就可以把这个社会引向到和谐的局面。所以在我们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们提出了很多的理念,都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在六中全会上我们提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这和儒家的理念是相符合的,但是儒家也同样看到,在经济发展以后,如果缺少了对社会人民大众的伦理道德的教育,这个社会就非常可怕。
比如说在《论语》上,孔老夫子他并不反对,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就是说富与贵的地位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但是要通过不正当的、不道义的方式来获取它,即使能够处于富贵的地位,我也不处于富贵的地位。他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通过不道义的方式获得富贵的地位,这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意思是说这和我毫不相关,我是绝对不会这样去做的。所以孔老夫子他不反对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他反对的是那种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得富贵的这种做法。在人们富贵之后,如果缺少伦理道德教育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昨天周老师跟我们分享,「中国人慓悍的一日」这个文章,这就告诉我们如果缺少伦理道德教育,就会出现《孟子》上所说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也就说人们吃饱了饭,穿暖了衣服,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但是却没有良好的道德教育,这个时候人们就和禽兽变得不远了。既然我们要教之,我们就必须提出一种,全社会可以普遍遵守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提出之后,我们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荣辱观」。这是为什么?这就是要让大家有个普遍遵守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但是重要的是这个价值观和道德观,是怎么提出来的?它绝对不是领导者他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体现在什么?他是在对自然和社会人们秩序,进行了深刻的观察、理解之上才提出来的。所以古人在《易经》上有两句话,它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儒家提出的这些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观念,绝对不是圣人他随心所欲、主观、意断提出来的,他是在观察了,自然界社会人伦关系的秩序基础上,才提出来的。所以我们讲到道德,这个字在中国古代它是由两个字来构成的,首先就是道然后才是德。什么是道?道它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秩序,或者规律。而德在《说文解字》上,把它和得到的得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他得到对宇宙自然秩序的理解和洞察,然后按着道的规律去做,这才是有德的人。所以我们从这里知道,圣人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不是随意的,而是奠定在对宇宙自然界秩序、规律,这样的理解和洞察的基础之上的。自然界人类社会究竟有哪些秩序和规律,让我们来遵守、来学习?
在《易经》上有句话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谈到阴阳很多人就觉得这是很玄虚的东西,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从自然界的现象中观察到这个道理,比如说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从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都是一盈一虚、一消一长,而我们把这个道理用来观察人世的变化,又何尝不是如此?比如说人世的一治一乱,人心的一忧一喜等等,也都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所以一个人如果懒惰,那就一定会有极困苦的日子到来;一个人如果喜欢骄傲,那就一定会有突然倒下来的时候到来。在中国古人有一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叫「富不过三代」。我们看第一代创业的人,往往都是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兢兢业业,可以说用自己的双手打下了一片天地,创造基业。到了第二代虽然条件好了,但是他们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所以他还知道克勤克俭,励精图治,使这个事业不断的发展、壮大。但是到了第三代,因为他们一出生就过着得天独厚的生活条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没有体会到祖辈和父辈创业的艰难,更不知道什么叫做克勤克俭,励精图治。所以久而久之,不仅忘记了祖宗的家风,而且还过起了骄奢淫逸的生活,这样就会把祖辈和父辈,辛辛苦苦所打下来的基业给败坏光了。当然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这个富不过三代也变了,变成了富不过几代?两代,两代还好,有的是富不过一代。就是说在这个人他发家的时候,就不自停的勤劳致富发达起来,发展起来之后就已经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结果这一代还没有过去,就已经破败不堪。虽然那个富不过三代变成了富不过一代,但是他没有超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
所以中国古人也常用太极图来表示天道的道理,我们看这个太极图半边是阴的,半边是阳的,中间还有个界线,如果过了这个界线,那就意谓着阴阳失去了平均。阴阳失去了平均会怎么样?那就是会引起变化,这就叫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消极必长。然而我们读史书的人会观察到,在历史上也有很多有道德、有学问的读书人,他们的家业不仅仅承传了两代、三代,而且承传了百代,甚至千代。这些人又是怎么做的?这些人恰恰是能够洞察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所以他们教导子孙要谦卑退让,要舍财不贪,要克己利人。比如说我们熟知的范文正公,范仲淹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范仲淹在年轻的时候家境非常的贫寒,他自己家没有钱,就来到一所寺院读书。在冬天天气很冷的时候,他煮一锅的稀饭,把这一锅的稀饭冻成了冰,然后划成四个格子,每一顿饭只能吃其中两格子的稀饭,就过着这样非常艰苦的生活。中国古语有句话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他就是凭着这样刻苦努力的精神,后来考中了科举做了官,甚至做到了宰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范仲淹并没有因此就过上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反而拿出了钱来兴办义学,来兴办义田。
如果我们读范仲淹的史记,我们可以看到范仲淹一生,用自己的俸禄、自己的工资,供养了三百多家的人口。我们想一想,一个人的俸禄、一个人的工资,他可以养活三百多家的人口,那就可想而知,他自己、还有自己的家人过着怎样清寒生活。因为如果自己过得很富裕、很奢华,那就不可能把留下来的钱,再供养三百多家的人口。在他退休就是年老的时候,他的几个儿子也要劝他,「你现在年纪大快退休了,不如把钱拿出来,然后在金陵选一个好的花园,找个地来过养老的生活。」但是范仲淹却说「京中官家各大的园林已经很多,而园主人自己又不能时常的游园,谁还会不准我游?为什么非得有自己的花园才能享乐?」所以他一生出将入相几十年,家用都非常的节俭,到他年老的时候可以说是连丧葬费都不够。很多人听到这里,就觉得范仲淹他未免太傻,太不替子孙后代而着想。事实上恰恰相反,这才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最好办法,为什么?因为我们读历史发现,不仅仅是他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宰相、公卿和侍郎,而且个个都是道德崇高,并且能够守住他父亲的遗志,舍财救济众人。所以我们看到他的曾孙辈也都非常的发达,到了清朝的时候,范家出了七十多位做到部长级以上的官员。而且不仅如此,范家的后代一直承传到今天,保持了上千年而不衰,仍然保持着这种兴办义田、兴办义学的传统,受到世人的尊敬。
范仲淹一生的行谊,也让我们想到了司马光先生所讲到的一句话,他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比如说我们自己挣了很多的钱很辛苦,可能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为了是自己的孩子将来以后能够有个好的生活。但是司马光先生却告诉我们,我们把金钱留给子孙,他不一定能够守得住。所以古人教导我们说,这个孩子如果他以后有发展、有能力,能力比我们强,他会用他自己的辛苦,辛勤工作,自己有能力去创造一番事业,那我们留钱给他有什么意义?如果这个孩子不如我,他是个纨裤子弟,是个败家子,那我们把钱留给他,他也迟早会把它败坏光,那我们留给他钱又有什么意义?所以无论是他能力比我们强,还是不如我们,我们把钱留给他,都是对他有害无益。「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像我们自己学了圣贤经典,觉得这个非常好,希望我们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来学习。但是他可能不一定有你这样的兴趣,他的兴趣可能不在这里,你把很多的圣贤经典留给他,他也不一定能够读。那应该怎么做?「不如积阴德于冥冥当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就是像范仲淹这样,自己一生立身行道,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做个好的榜样。而他这种德行,就庇荫他的子孙后代有千年之久,这才是一个智慧的选择。中国人说「读史使人明智」,有的人说你讲的这个故事,好也是好,是不是中国历史上,只有范仲淹这样一个人能够做到这点?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我们读李商隐的《咏史》,我们就看到他在诗篇中这样写到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也就说他通过自己学习历史,得到一段经验总结,也就是这个国、家族成功就成功在他勤俭持家,而他为什么由盛转衰?就是因为他过分的奢华乃至于入不敷出,这是个转折点。
在清朝的历史中也有一个类似的人物,大家都对他不陌生,那就是曾文正公曾国藩。曾国藩他是在满清政府中,汉人里做到地位最高、权位最重的一个人,他曾经做到四省的总督,可以说是权贵一时。但是他做到了四省的总督,从来没有在省里为自己建筑过一所房屋,也没有买过田地一亩。曾国藩曾经亲手创立了两淮盐票,这种盐票它的面值很便宜,只有二百两银子,但是它的利息却相当的高,每年的利息就是三、四千两银子的样子,所以后来这个盐票是从两百两涨到两万两。当时家里只要有一、二张这样的盐票,就可以被称为是富裕的家庭。然而正因为如此,曾国藩特别指定给曾氏一家人说不准藏匿,所以他去世多年之后,家里也没有一张这样的盐票。而凭着他当时的权势和地位,要取巧营私,要留下一、二百张这样的盐票,都是非常容易的事。然而仅借着自己的权势来取巧营私,却是曾文正公所不愿为的。所以他也曾经自己的军中僚属宣誓,说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而且是说到做到,数十年如一日,所以他子孙后代的家用,也都非常的节俭。如果我们读曾国藩的家书我们就知道,他对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体会得最为深刻。比如他就说到,「要看一家的子弟以后能不能有发展,以后有没有前途,就只看这家子弟的三件事情就好。
第一件事情,就是看这家子弟早晨几点钟起床,第二件事情就是看这家的子弟,是不是自己的家事自己做。」这两件事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但是做到四省总督的曾国藩却认为,正是从这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可以看出这家的子弟是克勤克俭,励精图治;还是骄奢淫逸,铺张浪费。所以他也这样写到,「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一个家庭的赫、败,家庭由盛转衰,就是因为这个家庭的用度过分的奢华,乃至于入不敷出。一个人的败落,就是因为这个人从此过着过分安逸的生活,不思进取,乃至于玩物丧志。而一个人讨人厌,讨人不喜欢,就是因为这个人过分的骄傲,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第三件事,他说「看这家子弟能不能兴旺发达,就看一看这家子弟是不是读圣贤书?」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圣贤经典,都记载着古人对于天道的理解,都是古代人人生经验的总结。所以一个孩子,如果总是读这些圣贤经典,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他的人生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我们一个人走到四十多岁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感慨,说我的人生如果可以重来一次的话,我相信我的人生一定会比现在更加精彩。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的人生不可能重来,所以我们人生就留下了很多的遗憾。我们中国的祖先、老祖宗他也有这种遗憾,他不希望这样的遗憾再发生在子孙后代的身上。所以他就想把自己的人生智慧和人生体验,能够记载下来流传给后人,这就记载在经典之中。所以我们如果能够体会到,中国老祖宗的那种存心,我们就会对于圣贤教诲生起感恩之心,生起恭敬心。我们中国的祖先为了把这个智慧流传下来,所以他就发明了文言文的工具。因为他观察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日常用语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我们写文章的用语,和我们日常的用语是一样的,不加区分的话,过一段时间这个语言就会有个小的变化,再过一个长的时间又有个更大的变化,后代的人再读前人的东西,就可能完全读不懂。
比如说我在国外生活了四年多,然后回到中国再看到网络上有些文字,我就不明白了。比如说什么叫「顶」,一开始我以为这个顶就是反对的意思。和同学交流,结果出了笑话,后来我才知道这个顶是极力赞同的意思。还有什么叫「粉丝」,后来才知道是英文的fans翻译过来叫粉丝,还有什么叫PK,这些都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词。但是一个刚从国外回来,乍到这个环境中的人,真是不明白这些词是什么意思。这就说明我们日常用语,会随着一段时间的变化就有个小小的变化。过上十几年、二十几年、上百年、上千年,如果我们写文章的用语,和日常用语不加区分的话,那后代人再看前人写的东西,那可能就完全读不懂了。为了把自己的智慧传下来,中国的祖先就发明了文言文这个工具。所以我们只要掌握了文言文,我们就可以回到两千年去,和孔老夫子、和孟老夫子,直接交流他们的人生智慧、人生教训,就可以为我们直接的吸取和借鉴。现在在国内,有很多的地方都在提倡儿童诵经工程,很多教育家也提出了疑义,觉得这是很古板的方式。实际上他是不知道,经典诵读对于儿童智力开发,对于他的人生修养的重要意义。中国古人说因定才能开慧,就说一个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必定是因为他有定力。比如说一个人,他遇到事情就慌里慌张,乱了手脚,这个人肯定做不成大事。
所以智慧是由定力中培养来的,而儿童经典诵读,他要求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经典之上。像我们在读诵《弟子规》,大家可能这几天都有体会,《弟子规》读出来是从心里生起来,从耳朵里听进去,然后又回到自己的心里。当你全神贯注把精力集中在诵读之上,实际你无形中就在培养自己的定力,定久了这个智慧就自然产生。所以经典诵读,它首先是培养定力,提高这个孩子的智慧。第二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经典里边有很多人生教诲,他如果经常的读诵,对他的人生是个潜移默化的指导。第三点,我们知道孩子的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大人很多时候,记忆力没有办法和小孩相比,在他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读诵圣贤经典,他很容易就记住,这个圣贤经典他只要听上几遍,他不用刻意去背,他都能够琅琅上口。所以在汉代我们看到出现了很多的神童,为什么把他们称为神童?就是因为他们才十几岁,已经把十三经熟记在心,你只要提出哪一句,他就知道是出自于哪里,他就可以给你接上再接着背下去。这种人,我们认为他是超出于一般人的智力,其实并非如此,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能力,只要你去用心的去教导他,每天让他读诵一段经典,他累积到十几岁的时候,他自然有这种能力。所以我们说,中国古代的很多教育方法,它都是暗合道妙,就是说它无形中是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也符合教育的规律。这是曾国藩他讲的看这家子弟能否兴旺,要看这三件事情。
还有一件事,我们也知道曾国藩他对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体会得非常深刻,就是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阙斋」。为什么叫求阙斋?就是要求一点缺失,而不能过分的完美。因为他自己有财有势,而且才华横溢,可以说近乎完美。所以他特别小心谨慎,处事待人接物都是谦恭有礼,因为什么?因为他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天道它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就是过分的要受到制裁,而不足的要受到补益。中国传统的圣哲无论是儒家、道家,他们反复的叮咛,就是要说明这件事情。比如说我们的孔老夫子一生所奉行的,就是温、良、恭、俭、让的德行,就是做到了温和、善良、恭敬、俭朴和礼让。而孔老夫子的后人又都能够坚持和发展,孔老夫子的道德修养、道德教育的思想。所以我们看到,孔老夫子的后人一直承传到今天,保持了两千多年而不衰。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更是把对天道的认识,运用到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而提出了处柔守慈的处世原则。在《易经》这本说明天道的书中,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六爻的爻辞有凶有吉。但是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而这一卦就是谦卦。而对谦德的解说就是不居功自傲,不要过分显露自己的才华,这也可以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而得出来的。所以中国古代的经典,比如说《尚书》上就教导我们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规律。又说「唯天福善祸淫」,天道的规律就是给那些善良的人带来福分,而给那些过分的人带来灾祸。这个淫就是骄奢淫逸的淫,在中国古代这个淫,它包含了对一切事情的过分与放纵的意思,那里边也有骄满的意思。天道的规律,就体现在我们人事生活之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观察得出来。一个人虽然有权有势,但是如果他很骄傲,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我们喜不喜欢和这样的人交往?我们显然不喜欢。可能表面上对他很恭敬,但是内心里觉得这样的人傲慢无礼,没有什么修养,所以天道就体现在人事之中。《尚书》上又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也就说上天都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洞察的,上天也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彻听的。
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的就是礼节,什么叫礼节?所谓的礼节,就是以礼来节度自己不合适的欲望和要求的意思。儒家教导我们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特别的小心谨慎,虽然他人或是愚笨,或是怯懦,或是老弱病残、孤儿寡妇,无人帮助,我们也不能够欺凌他人。相反对于这些无力可怜的人,我们还要心存慈悯,并且要想方设法的去帮助他们,这都是从天道的规律得出的为人处世的劝诫。所以从这里我们看到,中国古人他要培养一个德行,并不是外在强加于人的东西,而是在明了了天地之道的基础上,为了获得个人真正持久的幸福,而进行的主动追求。这也正如《孟子》在称赞舜的时候所说的一句话,他说「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就说舜这个人他既明了万事万物运行的法则,又洞察了社会人伦关系的道理,所以他是自然而然的顺着仁义之路走,而不是勉强的被迫去行仁义。而且在中国古人看来,这个行道德的事也是和人的本性相应的。为什么?在《论语》上看到孔老夫子就讲了一句话,他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也就说在儒家看来,人性中有向上好德的潜能,所以一个有道德的人,他处处想着如何去助人为乐,如何去帮助别人,所以他的心中总是处于坦坦荡荡,欢心喜悦的状态。而一个小人,他处处都是考虑自己的利益,想着自己的欲望满足,想着如何去损人利己,想着如何去谋害别人,所以他的心情,总是处于一种郁郁寡欢的状态。
特别在昨天胡董的报告中,我们看到当他有钱的时候,这个金钱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真正让他感到快乐的时候,是他去帮助别人,这个过程中他才感觉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所以在《说文解字》上把德就解释为「德者得也」,后面还有两句话,「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就说一个有德的人,是这样得到天道的人,得到了天道的人怎么表现出来?从外在的方面看他外得于人,能够得到众人的支持、帮助和拥护。内得于己,从内在的方面看,他可以获得内心的喜悦和安宁。所以在解释什么是儒家的时候,汉代扬雄在《法言》之中,他就这样解释,他说什么是儒?「通天地人为儒」,真正学习儒家的人,实际上他是对社会、自然人伦关系的道理,都是通达无碍,了解得非常清楚,这样的人才称为儒者。在《周礼.天官》上也说「四曰,儒以道得民」,第四种职掌叫儒,儒是什么?他以道得民,这个重点是在得字,他讲的是道。所以人们都会欢心喜悦接受他的指导,接受他的熏陶,而不是勉强的被迫去学习。
中国古人他经过,观察自然界、社会人伦关系的道理,他就提出了十二个字,做为人身修养的品德,那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提出这样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什么?因为一方面它可以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确立一个一以贯之的价值存在,也就说如果社会上没有一个普遍的价值观,那就会人们出现了《墨子》上所说的,「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的情况。也就说当社会上有一个人,会有一种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当社会上有两个人,就会有两种不同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而当社会上出现了十个人,就会出现十种不同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这样就会让人们以「我喜欢,我高兴,我愿意」,做为评价自己行为的标准。所以在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中,他讲了个例子,可以对这句话做个最好的阐释。他讲到美国曾经对自己的八千名中学生,进行了一个抽样的调查,结果这八千名中学生,有百分之七十一的人考试做过弊;有百分之六十八的人,曾经动手打过人;有百分之三十五的人,曾经在商店里偷过东西。但是最后一个题,当他们被问到你认为自己的道德高尚吗?结果出乎意料的,居然有百分之九十六的中学生,都选择了认为自己的道德是高尚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在美国都宣传的是自由平等,所以人们都是以「我愿意、我高兴、我认可」的价值观,来评价自己的行为。所以他不觉得考试作弊、动手打人、在商店里偷东西,是道德不高尚的表现。
所以确立这种一义价值的道德观,确实可以为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给予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在学校里所宣讲的,家庭里家长所教诲的,还有我们社会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不一样,甚至于相冲突的话,那就不可能树立起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种共同的价值观还有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它为法律的制定和制度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内在的精神和价值灵魂。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强调制度建设,强调法制观念,但是法制和制度并不是为了法律而法律,为了制度而制度。这些法律和制度的背后,都体现和维护了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价值。我们看西方的价值,它制度的设计是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他们所有的制度框架都是为了维护公平正义。我们说这肯定是正确的,但是并不足够,为什么?因为它虽然维护了公平正义,但却不能够引导人们具有团结互助、仁慈博爱的道德平等。所以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同时也可能是个人情冷漠、精神空虚、道德违背的社会。所以在西方我们看到,在法律所管辖之外的反社会行为比比皆是。
什么叫反社会行为?就是虽然没有触犯到法律,但是他却违反了道德,他不是一个和谐社会应该有的现象。比如说青少年吸毒、卖淫等等这样的现象,这个法律不能够制裁,但是不是一个社会应该有的现象。再比如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说有一个孩子他不小心失足落水,在河岸上就围观很多看热闹的人,这个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掉水,非常的焦急,于是她就跪在地上向这些人苦苦的哀求,说「你们谁会游泳,去把我的孩子救起来,他眼看着就要被淹死了。」结果这些围观的人或者对这个事情置之不理,觉得这又不是我的孩子,我为什么要去救他?或者有的人就跟她讨价还价,说妳必须给我多少钱,少了多少钱我就不去。这些行为他没有违反法律,法律也不能够给予制裁,但是这却不是个和谐社会应该出现的现象,这些现象就称为反社会行为。通过严格的法律监督机制,我们把犯罪的人关进了监狱,只要他触犯刑法,我们就把他抓起来,但是问题解决了吗?实际上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彻底的解决,因为什么?因为这些人到监狱之中,学会了更加诡诈、更加巧妙的做案方式,当他们被放回到社会,同样还会危害人群。所以在西方社会出现了另一个现象,那就是监狱里人满为患,政府以警察短缺为忧,这些现象是仅仅靠法律监督机制,没有办法解决问题。
我们看中国古人的智慧,确实非常的佩服,老子曾经就讲过,他说「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就说我们法律条文的设置,一天比一天更加的严密,一天比一天更加的细致,但是是不是社会就因此安定?恰恰相反,这个社会不仅没有安定和谐,反而盗贼多有,违法乱纪的人愈来愈多。所以昨天周老师也讲到,孔老夫子的一句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当我们用政令去引导人们,他们触犯了政令就齐之以刑,就给他以刑法的处罚,这个结果是人免,这个免并不是免去做错事,人们仍然会去做坏事,但是他会想方设法的,免于刑法的触犯,而且更重要的是人们都没有羞耻之心。正是因为在当今世界,出现了很多诚信危机、恐怖主义、环境危机,西方人也在自己的文化中,找不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所以在七十年代末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和池田大作的讲话时,就提到了这样一点,他在系统的考察了各国文化历史的基础上,从文化学的角度提出了这样的论断,他说「能够真正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中国的孔孟儒学和大乘佛法。」无独有偶,在一九八八年有一批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聚会,面对当时世界性的危机也提出了这样的呼吁,他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我们想一想,这些人他们都是某个领域、某个专业中顶尖的人才,很多人也都是科学家,他们能够提出这样的论断,绝对不是偶然的。而是奠定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之上。很高兴的是我们看到十六大以来,我们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一系列的这些政策,也都是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宝贵的营养和智慧。比如说我们胡锦涛总书记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他就这样提到,他说「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现在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我们的温总理他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也这样提到,他说「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我们的成功,将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这是我们国家领导人,在近几年在国外的演讲中多次强调的。
中华文化中究竟有哪些智慧,可以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和为贵的思想,中国的和谐思想包括了五个方面:第一就是身心和谐,第二就是人际和谐,第三就是天人和谐,第四就是谐合万邦,还有就是政令和谐。首先我们看身心和谐,在《论语》上说「君子坦荡荡」,昨天周老师也一再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修身实际上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要做到身心和谐,我们说大道至简也有三个简单的原则,大家如果记住这三个原则,相信一定能过个幸福美满的人生。第一个原则,就是一天之中不生气恼,因为我们知道幸福它是一种喜悦的生活。充满喜悦的生活,如果我们一旦气恼,这个气恼和喜悦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我们一旦生气,这个喜悦就不存在,所以我们为了获得幸福,必须首先去除气恼。
我们看中国的智能就体现在文字之上,看到「怒」字,就告诉我们什么叫怒?上面是个奴隶的奴,下面是个心字,看到怒字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发怒的时候,实际上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奴隶,我们已经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绪才会发怒,所以有人说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因为我们知道在《黄帝内经》上有句话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大怒可使气血上冲,头顶经常发热,经常发怒的人,就会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这个特征第一就是肝脏会有些问题,第二就说你气血上冲,古代人说怒发冲冠,经常头顶发热,所以头发就不太爱长。当然中国人又说了一句话叫「聪明绝顶」,聪明的人头上不太爱长头发,我感觉也是有道理的。就是说这个聪明的人,他看到别人做事都是笨手笨脚,觉得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做不好,所以他就容易上火,这可是我自己体会出来的。当然发怒,确实是拿别人的错来惩罚自己,可能我们自己生气,别人还不知道,然后惹得我们身心都不健康,这不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吗?我们怎么样才能改变爱发火、爱生气的毛病?那就是转怒为恕。
我们看「恕」字和「怒」字,它的差别很小,只不过是把上面的棱棱角角给它去除一些,让它变得圆滑起来,这就变成了恕。而这个恕是什么意思?上面是个如,下面是个心,告诉我们要如其心,如谁的心?就是要如对方的存心,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所以孔老夫子的一个弟子来向他请教,「老师,有没有一个字,我可以终身奉行而不违背的?」孔老夫子说「有,这个字就是恕」。而恕怎么?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发火的时候你先想想自己,我们自己是不是一个完人?我们是不是不会犯错误?中国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我们自己都不是个圣贤人,不是个完美的人,我们自己都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当别人犯错误,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他们?我们应该将心比心,我们自己犯错误的时候,都希望对方能够体谅我们,原谅我们,给我们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当别人犯错误,我们也应该给他一个改过的机会。
所以我们看中国古代「忍」字,忍字它是个刀刃的刃,下面是个心字。看到这个字就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称得上忍?大家都是你好,我好,你赞叹我,我称赞你,这个时候称不上忍;当有个刀刃割在你的心上,你还能够忍住,这个时候才真正的称为忍。而当你练到一定的程度,你连忍这个字都忘记,都是很自然的,连忍都没有了,这才是最高的境界。所以即使是忍字,它也有不同的层次,首先就是「力忍」。也就说我们学了传统文化,老师告诉我们,「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所以当别人对我们不好,我们努力的克制住不去发火,不去报复,心里可能已经不高兴,但是我们不去发火,不去报复,这是第一个层次叫力忍。第二叫「忘忍」,也就是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且不把别人的过失记在心上,过一会就给它忘记了。宰相肚子能撑船,别人的过失没有记在心上。第三就是「反忍」,也就是我们所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什么别人他就对我不满意,对我毁谤,对我误解,他为什么不对别人误解、毁谤?肯定有我的过失,我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当别人这样对我们,我们来反求诸己,这个时候叫反忍。
第四个层次叫「观忍」,就正如古人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想一想,昨天的事情就像梦幻泡影一样,就已经过去,不实在,也是不能够久存的。既然已经过去,为什么要把别人对我们的恩怨放在心上?特别是别人对我们的怨不能够放在心上,《弟子规》上说「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所以有的人说,我们的心本来应该是纯净纯善的,就像我们刚从商店里买了个垃圾桶回来,这个垃圾桶本来是很干净的,为什么变得肮脏不堪了?就是我们经常把垃圾往里面扔,经常扔垃圾装载这些不干净的东西,所以才会变成了垃圾桶。我们的心也是纯净纯善的,我们应该装着别人对我们的恩、对我们的好处,别人对我们的怨我们应该把它忘记。否则的话,最对不起的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把自己纯净纯善的心,变成了承载别人过失的垃圾桶。所以我们的心受到了染污,我们自己活得很不开心。
还有叫「喜忍」,就是当别人毁谤我们,误解我们,甚至污辱我们,对我们无理取闹,我们应该怎么样?我们应该非常高兴才对。为什么非常高兴?我们应该这样觉得,「太好了,又给我提高自己忍辱的机会。」这样的时候你就觉得这个机会真的很难得,我应该感谢这个人。还有一个就是「慈忍」,也就说不仅不报复他,反而提起帮助他的心。就像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未成年的孩子,他们还没有走上社会,就对社会有了很多背逆的行为。譬如说他看到很多富贵人的车子停在马路旁,他也不认识这个主人,他可能上去就给它画两道,甚至还给他泼上了点油,把车子给烧了。如果我们是车子的主人,我们可能第一念就是非常的怨恨,就想发火,觉得这个人跟我无亲无故,为什么要做这样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但是中国古人告诉我们,「论人之非,当原其心」,当我们看一个人过失,作恶的时候,我们应该去查找他背后的原因。当我们去调查研究之后,发现这个孩子他很早就是父母离异,很早就没有接受过圣贤的教诲,他从小就没有感受到爱。在社会上他感受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不信任,所以他没有走上社会,对这个社会就充满了敌意、充满了怨恨。我们再想想,我们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儿女?我们对自己的儿女是百般的呵护,万般的教育,知道《弟子规》好,我们马上就希望让孩子来学习,一有好的机会就会给他以良好的引导。我们想一想,这些孩子相对于我们的孩子而言,是不是非常的可怜?所以中国人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当我们能够这样想,我们这个怨恨之心不仅没有,反而提起是一种教育的爱心去帮助他,成就他的这种仁慈之心。
所以我们看到别人过失,不要第一反应就是要去发怒,而应该想到如何去帮助他、改变他、成就他。既然我们知道怒不好,我们从来没有通过发怒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们只是因为发怒使这个问题变得更糟,也影响了自己的身体,让别人也对我们很轻视。我们应该怎么样改变?改变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我们在晚上的时候,坐在镜子面前,对着镜子这样对自己说,「你从今以后,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要生气。」当然你只是说一次、两次,这并不能起到效果,但是你不要因此就丧失信心,因为中国人说这个习气很严重。什么是习气?就像我们这个酒瓶酒都倒完了,然后里边还有很多的气味久久的不肯散去。所以你不要因为一、二次控制不住自己,就丧失了信心。你要不断的提醒自己,每天晚上重复不断的说,「你从今以后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要生气。」早晨起来对着镜子这样说,「你已经不生气,你已经不生气。」这样做下来,你每天这样做三个月以后,我相信即使是罪大恶极的人在你的身边,你也不会轻易的发火,这是我们讲医治生气的办法。所以我们从这里也感受到,古人所说的一句话,叫「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境就是指自然环境,缘就是指人事的环境。这个人事环境、自然环境本身它并没有真正的好与坏之分,好坏在哪里?其实好坏在于我们的心,是我们自己的心起了分别,所以才有了好坏。
所以一位大德在「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就这样写到,「要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一般人对伤害过自己的人,都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他有什么不如意的事发生。但是这位大德却告诉我们,要感激伤害你的人,为什么?因为如果没有人曾经伤害过我们,我们还像温室里的花,禁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如果没有人曾经欺骗过我们,我们觉得天下的人都是一样的好,就是因为有人欺骗过我们,我们才知道天下的人是各式各样的,还有同是人类不齐。「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了你自立」,中国人有句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看,就是因为有人把我们遗弃,所以我们从小就学会了一种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意志,要用自己的努力,来创造自己的事业,所以从小就历炼了自己。我们看很多的百万富翁,他们在成功之后谈起自己早年的情形,都经历了非同平常的磨炼。他们谈起这段磨炼的时候,给了它很多的称赞。反过来我们再看,现在生活在家庭条件很好的孩子,因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什么父母给满足什么,反而提不起对父母的感恩的心,也都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是为了什么,这样的孩子反而不能够成就。到底哪种环境更好?其实很难说,确实在于我们怎么样来运用它。
「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就是因为有人把我们绊倒,我们又重新站立起来的时候,我们的能力相对于以前也是大大的提升。「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我们有的时候觉得,你看我这个人很有修养,不轻易的发脾气,对人都是一团和气,面带微笑。实际上是因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领导,我们都是受人恭敬,受人赞叹,处处都活在别人的表扬之中。突然有一天,一个人来到你的面前,指着你的鼻子来骂你,来对你无理取闹,这个时候你还能够对他表示微笑,表示冷静、表示耐心,这样才体现了一个人真正的修养。所以要感激所有让你坚定成就的人。在一个文章,叫「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的文章中,这个作者这样写到,「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幸福带给别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来掌管。」
一位女士抱怨说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的手里;有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在了孩子的手中;有一位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我可真命苦,她把钥匙交在媳妇的手中;有一个人说我很难过,因为老板总找我碴,他把快乐的钥匙交在了老板的手里;一位年轻人从文具店里走出来,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把我给气炸了。他又把钥匙交在了老板的手里。这些人都做了个共同的决定,那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他自己的心情。而当我们允许别人掌控我们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着这样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幸福与快乐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压力。诸位朋友,你们的快乐的钥匙在哪里?是放在别人的手中吗?那就快去把它拿回来吧!这个文章确实写得很好,它教导我们要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这是我们讲的幸福生活的第一个原则,那就是一天之中不生气恼。上半场的课,我们先到这里,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