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245|回復: 3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群书治要360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4-2-18 20:20: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群书治要360

壹、君道

一、修身
甲、戒贪
1. 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卷十九 汉书七)
【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君王很多,然而太平盛世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了治国的常理常法,而放任自己个人的私欲行事,导致奢侈横行而仁义废弛。
2. 夫(fú)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话】大凡事物发展过快则衰亡也快,缓慢稳定地发展则容易有圆满的成果。早晨开花的草,到了傍晚就凋落了;茂盛的松柏,即使在非常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讳速成。
3. 夫(fú)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fú)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卷十一 史记上)
【白话】荣夷公喜好独占财利,而不知道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财利,是天地之间万物所依赖生存的资源。而有独占的现象,造成资源不均的害处就多了!因为大家都需要用到,怎么可以独占?不平的现象多了,而不知道社会问题已经存在,必招致民怨,不去防备大的灾难,却用这样的思想来教唆君王,王位怎能持久呢?
4. 五色令人目盲;【贪淫好色,则伤精失明。】五音令人耳聋;【好听五音,则和气去心也。】五味令人口爽;【爽,妄也。人嗜于五味,则口妄,言失于道。】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人精神好安静,驰骋呼吸,精神散亡,故发狂也。】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妨,伤也。难得之货,谓金、银、珠、玉。心贪意欲,则行伤身辱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贪恋五花八门的色彩,使人精气神外散,视觉迟钝;过度追求音乐的刺激,使人心中失去平和中正之气,听觉迟钝;讲究食物的美味,使人味觉迟钝;沉溺于骑马打猎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稀有难得的货品,会使人贪心增长,而造成行为偏差。
5. 训有之,内作色荒,【迷乱曰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此六者,有一必亡,况兼有乎!】(卷二 尚书)
【白话】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在豪宅,雕梁画栋,过度装饰。以上几项只要沉迷于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6. 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会造成国家动乱的领导人,只注重扩大势力范围,而不重视仁义的教化;只追求高位权力,而不专注道德的修养。这种做法是舍弃国家所能生存的条件,而造成灭亡的因素。
7. 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则群臣知所要矣。(卷四十八 体论)

乙、勤俭
8.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què)。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卷十四 汉书二)
【白话】古代的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种,就有人要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就有人会受冻。”万物生长是有时节的,但使用却没有节制,这样物资势必会用尽。古代治理天下,达到非常细致周详的地步,所以国家有足够的积蓄可以依靠。
9. 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 “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修身和治国,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纵观古往今来有家有国的领导者,取得成功,无一不是凭借勤俭节约;亡国败家,无一不是由于奢侈纵欲。勤俭的人节制欲望,奢侈的人放纵欲望。放纵欲望的人危险,节制欲望的人安全。

丙、惩忿
10. 禁令不明,而严刑以静乱;庙筭(suàn)不精,而穷兵以侵邻。犹钐(shàn)禾以计蝗虫,伐木以杀蛣【蛣作蠹】蝎(hé),减食【减食作食毒】以中(zhòng)蚤虱,撤舍以逐雀鼠也。(卷五十 抱朴子)
【白话】禁令不明确,却用严刑来平定祸乱;朝廷对战事谋划不当,没有反省,却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这就好像割掉庄稼以消灭蝗虫,砍掉树木以消灭蛀虫,吞下毒药以杀死跳蚤、虱子,拆除房舍以驱逐麻雀、老鼠一样。
11. 夫(fú)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作为君主的圣人,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利益为考量,不因为自己个人好恶产生的怒气,伤害了天下的公义。

丁、迁善
12. 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我与他人的相处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让我学习效法之处。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对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类似情况,则自我改正。”
 
戊、改过
1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一个人有过而不改,这是真正的过错啊。”
14.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更,改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蚀、月蚀一样:所犯的错,人人都看得见;改正了,像日月蚀后重现光明那样,人人都敬仰他。”
15. 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zhēn)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从前圣王的制度中,史官在前记载君主的过失,诵诗文之工,读诵规劝君主的诗文,百姓在道路上指责君主的过失,商人们在街市上议论君主的过错,这样一来君主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听到了过失就改正,看见了符合道义的做法就积极落实,这是他们长久拥有天下的原因。
16. 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卷三十一 鬻子)
【白话】人的重大忌讳是知道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以至伤害身心,乃至丧失生命,有这样的行为,就是人之大忌。
17. 先民有言,人之所难者二,乐知【知作攻】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古人曾说,人难以做到的有两件事,一难是乐于别人指出缺点并加以改正;二难是把别人的错误指出来告诉对方。

二、敦亲
18.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爱其亲者,不敢恶于他人之亲。】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己慢人之亲,人亦慢己之亲,故君子不为也。】爱敬尽于事亲,【尽爱于母,尽敬于父。】而德教加于百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故德教加于百姓也。】形【形作刑】于四海,【形,见也。德教流行,见四海也。】盖天子之孝也。《吕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吕刑》,尚书篇名。一人谓天子。天子为善,天下皆赖之。】(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天子真正亲爱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别人的父母。天子竭尽爱敬之心去侍奉父母,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身上,全国都能看到德教产生的良好影响,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里说:‘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国家便能长治久安。’”
19. 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也。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言百姓之所法而行。】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则大化忾(kài)于天下。【忾,滿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以往夏商周三代的圣明君主必定尊重爱护妻子与儿女,是有道理的。妻子,是祭祀祖宗、照顾父母的主妇;儿子,是祖先的后代;怎能不尊重呢?所以君主对妻儿没有不尊重的。谈到尊重,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自身是父母衍生的支派,怎能不尊重呢?不自重,就是伤害父母;伤害父母,就是伤害了根本;伤害了根本,枝干就随之枯亡。这三者:自身、妻子、儿女,百姓和君主同样拥有,自然会效法君主的榜样。珍重自身推及到珍重百姓,亲爱儿女推及到亲爱百姓的儿女,尊重妻子推及到尊重百姓的妻子,君王做好这三件事,那么深远的教化,才能推广到普天之下。
20. 帝王之于亲戚,爱虽隆,必示之以威;体虽贵,必禁之以度。(卷二十四 后汉书四)
【白话】君主对于亲属,爱护虽然深厚,但一定要有威严,否则亲属就会傲慢;亲属的身份虽然尊贵,但一定要用法度来制约,否则亲属会横行无忌。
21. 所贵于善者,以其有礼义也;所贱于恶者,以其有罪过也。今以所贵者教民,以所贱者教亲,不亦悖(bèi)乎?(卷四十五 昌言)
【白话】人们尊崇的美好行为,是因为它合乎礼义;厌弃的不良行为,是因为它违背常理。现在用所尊崇的来教化百姓,却用所厌弃的来教导皇亲,不是很反常吗?

三、反身
22.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君主树立品德的根本,没有比正心更重要的了。心正,然后自身言行就正;身正,然后左右近臣的观念才正;近臣正,然后朝廷的政治风气就端正;朝廷正,然后国家的运作就顺畅;国家正,然后天下起而归顺效法。
23. 曾子曰:【孔子弟子曾参也。】“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者也。】(卷九 论语)
【白话】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他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究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同时也是自己将传给学生的学问,是不是已反复温习并身体力行了?”
24. 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卷十一 史记上)
【白话】天子没有不慎重的话。话一说出口史官就会记载,用礼仪来完成它,用鼓乐来歌颂它。
2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yuàn )怨矣。” 【责己厚,责人薄,所以远怨咎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要求自己从严,要求他人从宽,就能远离怨恨。”
26.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君主不贤明,则国家危亡而人民动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安定而人民有序。国家的祸福,取决于君主贤与不贤,而不取决于上天的意旨。
27.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无以万方,万方不与也。万方有罪,我身之过。】(卷九 论语)
【白话】商汤王说:“我本身有罪,请上天不要牵连万方之民;万方之民有罪,都是我没做好榜样,没有教化好他们,故其罪责由我一人承担。”
28. 故明王有过则反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卷三十二 管子)
【白话】贤明的君王有过错就归之于自身,有了善行就归功于百姓。有了过错反省自己,自己就会警惕;有了善行归功百姓,百姓就会喜悦。归功于百姓而让百姓喜悦,归过于自己而让自己警惕,这是明君能治理好人民的原因。
29. 传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由是言之,长民治国之本在身。(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左传》上说:“夏禹、商汤罪责自己,因此德行、智慧、能力不断提升,自然人心凝聚,他们的国家勃然兴盛;夏桀、商纣怪罪别人,因此自身过恶不断增长,自然人心离散,他们的国家迅速灭亡。”由此可见,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在于君主自身。
30.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chóu)。”【芥,草芥也。臣缘君恩(旧无恩字,补之)以为差等。】(卷三十七 孟子)
【白话】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属如同自己的手足,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属如同犬马,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陌路人;君主看待臣属如同尘土、草芥,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同仇敌。”
31. 景公问晏子曰:“富民安众难乎?”对曰:“易。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行此两者而已矣。”(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说:“想使人民富足安定,困难吗?”晏子回答说:“很容易。君主节制贪欲就会使人民富裕,公正判案就会使百姓安定,做好这两件事就够了。”
32.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英明的君主有三种恐惧:一是身居高位而怕听不到别人谈论他的过失;二是事事称心满意而怕变得骄傲起来;三是听到天下非常有道理的话,而怕不能实行。
33. 昔成汤遭旱,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耶?使民疾耶?宫室荣耶?女谒(yè)盛耶?苞苴(jū)行耶?谗夫昌耶?”(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白话】从前成汤遭遇旱灾,便以六件事自责说:“治理政事不符合法度吗?役使百姓过度吗?宫室是不是太奢华?得势嫔妃进言干政形成风气了吗?贿赂盛行吗?进谗言的人太猖狂了吗?”
34.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民之离散,为轻漂犯法,乃上之所为,非民之过也,当哀矜之,勿自喜能得其情也。】(卷九 论语)
【白话】曾子说:“在上位的人失去为政之道,民心离散已久。如果掌握了百姓犯罪的实情,就应该哀怜体恤他们,而不要因为自己的办案能力沾沾自喜。”
35. 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君王偏失了为政之道,而诛杀他的臣民,这是不合理的。不用孝道教化人民,使他们明理,而有犯错就定他们的罪刑,这是杀害无辜。
36. 致治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四者不除,则政无由行矣。俗乱则道荒,虽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坏则世倾,虽人主不得守其度矣;轨越则礼亡,虽圣人不得全其行矣;制败则欲肆,虽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是谓四患。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达到政治清明的方法,先要除掉四患,才能推行五政。四患是:一是弄虚作假,二是图谋私利,三是任性放纵,四是奢侈浪费。弄虚作假就会扰乱社会风气,图谋私利就会破坏法令纲纪,任性放纵就会助长越轨行为,奢侈浪费就会败坏规章制度。这四大祸患不除,那么德政也就无从施行了。风气混乱,道德观念就要沦丧,即使是天地,也不能保全人们的本性;法制破坏了,社会就要崩溃,即使是君主,也不能坚持守卫那些法度;行为越轨,道德规范就跟着消亡,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维护正道;规章败坏了,欲望就会横行无忌,即使国土辽阔四方,也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这就叫做“四患”。提倡耕织来养育人民,明察人们的喜爱和憎恶来端正习俗,宣扬礼乐典章来昭示朝廷的教化,建立军备来确保国家的威严,严明赏罚来统理国家的法律。这就叫做“五政”。

四、尊贤
37.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没有始终安定的国家,也没有永远顺服的百姓。得到贤人辅佐就安定昌盛,失去贤人就导致灭亡。从古至今,没有不是这样的。
38. 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话】古书上说:“有卓越的君主,必然能任用卓越的大臣。任用卓越的大臣,必然能建立卓越的功业。”
39. 子曰:“大臣不可以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以不慎也,是民之道(dǎo)也。”【民之道,言民循从也。】(卷七 礼记)
【白话】孔子说:“国君对大臣不可不恭敬,因为他们是民众的表率;近臣不能不慎重选择,因为他们是民众遵循跟从的先导。”
40. 文王好仁,故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故不致其爱敬,则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则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无数,死则吊哭之,为之服锡衰(cuī),而三临其丧;未敛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文王喜好仁德,所以仁政兴起;得到士人而能尊重他们,所以士人能为他效力,文王又能以礼义态度相待。所以,不对士人爱护和尊重,就不能得到士人的信心、让他们安心做事,就不能发挥才华,全力以赴,就不能成就他们的功业。所以,古代的贤君对待大臣,尊重他们的官爵、俸禄而且爱护他们;大臣有病,多次亲自探望;大臣去世则吊唁哭泣,并穿戴细布丧服,三次亲临丧葬;死者未入殓前,君主不喝酒吃肉,死者未下葬前,君主不奏乐娱乐,当大臣正好在宗庙祭祀时去世,则为他免奏宗庙祭祀之乐。所以古代君主对于他的臣下,可以说是极尽礼义了,所以臣下内心不敢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报效君主。
41.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卷十一 史记上)
【白话】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不算低贱了。然而我洗头时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饭时也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起身去接见贤士,即使这样,还怕错过了天下的贤人。你到了鲁国,千万不要以国君的身份看不起人。”
42. 惟恤十难,以任贤能。一曰不知,二曰不求【求作进】,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短【短作失】掩大美,八曰以干讦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是谓十难。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贤臣不用,则国非其国也。(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考虑任用贤能之士方面有十难:一是没有知人之明,二是知人而不能积极推举,三是举人而不能善用,四是用人而不能始终信任,五是因小小的嫌隙而否定可贵的品德,六是因小小的过失而抹杀大功,七是因小小的缺点而掩盖他整体的美善,八是因奸邪之人的攻击而伤害忠正之士,九是因邪说而扰乱了正规的法度,十是因谗言嫉妒而废弃贤能之士,这就是所谓的十难。这十难不除,贤臣就不能起用;贤臣不起用,国家也就难成了。
43.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也,无得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好用世俗之所誉,不得其真贤。”(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周文王问姜太公:“国君致力于举荐贤才,而没有收到功效,社会混乱愈加严重,以致于国家危亡,这是什么原因?”太公说:“选出贤才而没有加以任用,这是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质。”文王说:“那错在哪儿呢?”太公说:“错误在于国君喜好用世俗所称誉的人,而没有用到真正的贤才。”
44. 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辨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jì)危;辨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卷四十二 新序)
【白话】身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导致的结果是智者不为他谋划策略,有辩才的人不为他出使外交,勇者不为他冲锋陷阵。智者不出谋略,那么国家社会将会陷入困境;有辩才的人不做外交,那么就无法与他国往来;勇者不奋力向前,那么边境就会受到侵犯。

五、纳谏
45. 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必作心】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国家之所以治理得好,是因为君主英明;国家之所以败乱,是因为君主昏庸。君主之所以英明,是因为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君主之所以昏庸,是因为偏听偏信。因此,君主内心通达、广听兼纳,圣德就会日渐扩大;偏信奸佞之言,昏庸愚昧就会与日俱增。
46. 臣闻人君莫不好忠正而恶谗谀,然而历世之患,莫不以忠正得罪,谗谀蒙幸者。盖听忠难,从谀易也。(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白话】臣听说君王没有不喜欢忠诚正直而厌恶阿谀谗佞,但是历代的祸患,无不是因为忠诚正直的人获罪,阿谀谗佞的人受宠所导致。这实在是听信忠正之言甚难,听从阿谀之言较易。
47. 明主患谀己者众,而无由闻失也,故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苟所言出于忠诚,虽事不尽,是犹欢然【然下有受字】之。(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英明的君主担心阿谀自己的人太多,而无法听到自己的错误,所以广开敢于直谏的途径,听取反对自己的言论,如果所说的话是出于忠诚,即使所说的事情并非全都正确,也高兴地接受。
48. 舜曰:“予违汝弼(bì)。汝无面从,退有后言。”故治国之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然后君明察而治情通矣。(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舜说:“如果我有过失,你们就辅助纠正我。你们不要当面听从我,背后又去议论。”所以治理国家的方法,要鼓励人们进谏,要引导人们敢于讲实话,这样,君主就能明察真伪而通晓治乱的真实情况了。
49. 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zhēn);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卷二十八 吴志下)
【白话】使国家兴盛的君主,喜欢听指出过错的话;荒淫败乱的君主,喜欢听赞美的话。能听到自己过失的君主,过失就会一天天消除,而福分到来;喜欢听美言的君主,德行就会一天天受损,而灾祸也就降临了。
50. 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卷十九 汉书七)
【白话】挫折正直之士的节操,切断劝谏之臣所说的话,大臣们都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可是不敢据理力争。天下人都对进献谏言生戒备之心,这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祸患!
51. 孔子曰:“药酒【药酒作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è)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良药苦口难咽,但却有利于治病;正直的劝谏听来不顺耳,但有利于自我提升。商汤、周武王因为广纳直言劝谏而国运昌盛,夏桀、商纣因为狂妄暴虐,群臣只能唯命是从,而导致国家灭亡。”

六、杜谗邪
52. 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听取言论未客观判断,就轻易论定善与恶,是非容易颠倒,而卖弄言语、巧辩的风气就会兴起。
53. 夫(fú )人主莫不爱爱己,而莫知爱己者之不足爱也。故惑小臣之佞(nìng),而不能废也;忘【忘疑忌】违己之益己,而不能用也。(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白话】君主没有不宠幸那些喜爱自己的人,却不知道喜爱自己的人不该宠幸。所以迷恋于卑微小臣的谄媚,而不能远离罢黜;感受不到不顺己意的人是有益于自己的,而不愿意任用他们。

七、审断
54.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嗜欲伤神,财多累身。】富贵而骄,还自遗咎。【夫富当振贫,贵当怜贱。而反骄恣,必被祸患也。】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言人所为,功成事立,名迹称遂,不退身避位,则遇于害,此乃天之常道。譬如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乐极则哀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金玉满堂、丰富的物质生活,很难长久的保有,富贵时生活骄纵奢侈,就给自己种下祸根。功成名就之后,懂得不居功贪位,适时退下,才符合大自然的运行之道。
55. 夫(fú )听察者,乃存亡之门户,安危之机要也。若人主听察不博,偏受所信,则谋有所漏,不尽良策;若博其观听,纳受无方,考察不精,则数有所乱矣。(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听和察,是国家存亡安危的关键。假如君主不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只接受亲信者的言论,那么谋划必定有疏漏,不能尽收好的策略;假如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但采纳的方法不对,考察也不精确,谋略计划必然混乱无章。
56. 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故圣人之施舍也,不必任众,亦不必专己,必察彼己之谓【谓作为】,而度(duó )之以义,故举无遗失,而功无废灭也。(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孔子说:“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圣人的定夺取舍,不一定都听取大众之言,也不一定要坚持己见,而是一定要全面考量自己和别人的看法,并以情理法来衡量,所以选拔贤才时没有遗漏,政事就不会败坏丧亡。
57. 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君主最大的弊病,莫过于详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国的重要纲领;莫过于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却忽略长远的谋划。从古至今,只要如此,没有不灭亡的。
58. 景公问晏子曰:“古者离散其民而陨(yǔn )失其国者,其常行何如?”对曰:“国贫而好大,智薄而好专;尚谗谀而贱贤人,乐简慢而轻百姓;国无常法,民无经纪;好辨以为智,刻民以为忠;流湎(miǎn)而忘国,好兵而忘民;肃于罪诛,而慢于庆赏;乐人之哀,利人之害;德不足以怀人,政不足以匡(kuāng)民;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防非。此亡国之行也。今民闻公令如寇雠,此古之离其民陨其国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说:“古代离散百姓而丧失其国的君主,他常见的行为是怎样的?”晏子回答说:“国家贫穷却好大喜功,智慧浅薄却独断专行;好听信谗谀之言而轻视贤人,好轻慢而忽略百姓;国家没有固定的法律,百姓没有行为准则;把喜好争辩当作智慧,把苛虐百姓当作忠诚;放纵无度而荒废国事,喜好用兵而不顾人民;严于判罪诛杀,疏于赏赐有功;把别人的哀伤当作欢乐,靠损害别人谋取利益;道德微薄不足以安抚百姓,政令苛刻不足以教导百姓;赏赐不足以劝人行善,刑罚不足以防范违法行为。这就是亡国的做法。现在百姓听了国家的政令如同见了仇敌,这就是古代造成离散百姓、丧失国家的常见行为。”







贰、臣术

一、立节
59. 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迹,劳身苦体,契(qì)阔勤思,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卷二十八 吴志下)
【白话】纵观古往今来有功于社会国家的人士,都积累了特异不凡的事迹,他们劳累身体,承受艰辛勤奋思考,平常生活不荒废学业,遭遇穷困也不改其志。
60. 夫(fú )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nìng),不阿(ē)众以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náo)法以吐刚,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贤明的人做臣子,不以奉承和花言巧语使君主圣德受到损害,不为求取自己安身而曲意迎合大众,不损坏公义来顺从私欲,不扰乱法纪而畏惧强权。他们的明智能够辨别奸邪;他们的行为符合道义,从不结党营私。
61. 杨震字伯起,弘农人也。迁东莱太守。道经昌邑,故所举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yè)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wèi)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白话】杨震,字伯起,弘农人。迁官东莱太守。赴任途中经过昌邑,以前所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晋见,到了晚上,王密身带黄金十斤来送给杨震。杨震说:“身为老友的我了解您的为人,而您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在黑夜里没有人知道的。”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您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呢?”
62. 昔者晋平公问于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对曰:“大臣重禄不极谏,小臣畏罪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白话】从前晋平公问叔向说:“国家的祸患,最大的是什么?”叔向说:“大臣重视禄位而不极力规谏,小臣怕获罪而不敢说话,下情不能上达,这是国家的大祸患。”

二、尽忠
63. 人臣之行,有【本书有作行】六正则荣,犯六邪则辱。(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作为人臣的操守,实行“六正”就会得到尊荣,触犯“六邪”就会自取其辱。
64.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上下下旧有治字,删之】能相亲也。”【君臣同心,故能相亲。】(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君子在事奉国君,上朝为官时,总想着尽忠职守且认真负责,为天下人谋福利;退朝居家时,总想着补救自身的过失,增进德行学问,以便利益大众。如果国君有美德善行的事,一定顺势促成;对于国君的过恶,一定帮助他匡正、补救,能尽心尽力做到这样,那么君臣上下必能同心同德、相亲相爱。”

三、劝谏
65. 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也;发而进谏【进谏作止之】,谓之救也;行而责之,谓之戒也。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卷四十六 申鉴)
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躁,不安静。】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隐,匿,不尽情实。】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未见君子颜色所趋向而便逆先意语者,犹瞽者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随侍君子时容易犯三种过失:话没到该说时就说,这就是心浮气躁;话当说而不说,这就是隐匿之过;没有观察君子的神色就说话,这就是不懂言语分寸,犹如盲人说话不看对方,大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
67. 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何若?”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公不悦曰:“君裂地而富【富作封】之,疏爵而贵之,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其说何也?”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何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是诈伪也。忠臣也者,能纳善于君,而不与君陷于难者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忠臣应该如何辅佐国君?”晏子回答说:“国君有危难,忠臣不送死;国君出外逃亡,忠臣不送行。” 景公很不高兴地说:“君主分封土地使臣子富足,分封爵位使臣子显贵,君主有灾难,臣子却不舍身拼死,君主出逃臣子却不送行,这种说法是何道理?”晏子答道:“谏言如果被采用,国君一生都没有危难,忠臣何需送死?谋划如果被听从,国君终身不至于逃亡,忠臣何需送行?如果谏言不被采用,国君有危难而忠臣跟着送死,那是白白送死!如果谋划不被采纳,国君逃亡而忠臣送行,那是欺骗、伪善!所谓的忠臣,是善于向君主进谏良策,而不是和君主一起陷于危难。”

四、举贤
68. 子曰:“……汝闻用力为(wéi)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你听说过是卖力的人贤明,还是推荐贤才的人贤明呢?”子贡说:“推荐贤才的人才是贤明啊!”孔子说:“对。”
69. 忠臣之举贤也,不避仇雠(chóu);其废不肖也,不阿(ē )亲近。(卷四十 韩子)
【白话】忠臣推荐贤能的人,不避仇怨;罢除不肖的人,不偏袒亲近。



叁、贵德


一、尚道
70.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者,生之质也。命者,人所禀受。率,循,循性行之是曰道。修,治也,治而广之,人放效之,是曰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犹道路也,出入动作由之,须臾离之,恶乎从。】(卷七 礼记)
【白话】人人本具的纯净纯善,称为“自性”,随顺自性皆能学为圣贤,称之为“道”,修养道德自然能够感化别人,这称为“教”。因此“道”无所不在,片刻都不能离,能够离开的,那就不是道。
71. 保合大和,乃利贞。【不和而刚暴也。】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万国所以宁,各以有君也。】(卷一 周易)
【白话】宇宙的运行,保持着和谐自然的关系,才能使万物祥和有益,永远纯正。它创造了世间万物,使天下都得到安宁,而君王受到百姓的推崇,能效法天德长养万物,天下就能得到安宁。
72. 人法地,【人当法地,安静和柔也,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宣。】地法天,【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天法道,【清静不言,万物自成。】道法自然。【道性自然,无所法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人应当效法大地,安静柔和、无私无怨地承载养育万物而不居功;大地效法上天,包容万物,普施而不求回报;上天效法道的精神,清静无为,万物自成;道性自然而然。
73. 圣人不积,【圣人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财贿布施与人,财益多。如日月之光,无有尽时。】天之道,利而不害;【天生万物,爱育之令长大,无所害也。】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法天,所施为化成事就,不与下争功名,故能全其圣功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圣人无私而不积藏,有德则教愚,有财则济人,尽其所有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因此,天道是全然利益而不侵害万物;圣人之道是遵循自然法则,帮助世人而毫不争夺。
74. 好学近于智,力行近于仁,知耻近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喜爱学习圣贤教诲就接近于智,将学到的教诲好好落实就能接近仁,在学习或落实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错误而发羞耻心去改正,这就接近勇。了解智、仁、勇三种品德,就知道如何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知道如何修正自己,就知道如何管理人民;知道如何管理人民,就能办好天下国家的事了。
75. 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也。(卷三十一 鬻子)
【白话】发布施行政令,是为天下人谋福利的,称为道义;君民上下相亲相爱,称为和睦;人民不需开口恳求而君王就能体察施予,称为诚信;能消除天下人的祸患,称为仁爱。仁爱与诚信,和睦与道义,都是帝王的法宝。
76. 文王曰:“何如而可以为天下?”太公对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可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可以求天下;恩盖天下,然后王(wàng)天下;权盖天下,然后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然后天下恃(shì)。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文王问太公:“怎样才能治理天下?”太公说:“度量之大足以涵盖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德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怀服天下;恩惠足以遍覆天下,然后才能统领天下;权威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去天下;遇事当机立断而不犹豫,然后能为天下之依靠。这六项条件都具备了,才可以治理好天下。”
77. 故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不寑(qǐn)道焉,不宿义焉。言而不行,斯寑道矣;行而不时,斯宿义矣。(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君子不忧虑自己年老力衰,而是担忧心志倦怠。不让道业荒废停止,不让义理弃置不为。光说而不去做,这样道业就被荒废了;没有及时去做,这样义理就被弃置了。
78. 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卷一 周易)
【白话】乾卦。……《象传》说:乾卦象征天道运行的刚健而永恒,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我奋发图强,永不止息。
79. 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卷一 周易)
80. 不修善事,即为恶人;无事于大,则为【旧无人无至则为七字,补之】小人。纣为无道,见称独夫;仲尼陪臣,谓为素王。即君子不在乎富贵矣。(卷五十 抱朴子)
【白话】不行善事的,就是恶人;不奉事尊长的,就是小人。商纣王为君无道,所以被称为“独夫”;孔子身为诸侯的大夫,却被推许为“素王”。这说明君子并不在于是否有权势和财富。

二、孝悌
81.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至于天,则风雨时;孝至于地,则万物成;孝至于人,则重译来贡,故无所不通也。】(卷九 孝经)
【白话】真正能够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道做到尽善尽美,就会感通天地神明,四海之内充满道德的光辉,没有一个地方不受孝道的感化。
82. 蓼(lù)蓼者莪(é),匪莪伊蒿(hāo)。【兴也。蓼蓼,长大貌也。莪已蓼蓼长大,我视之反谓之蒿,兴者,喻忧思心不精识其事也。】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者,恨不得终养父母,报其生长己之苦也。】无父何怙(hù)?无母何恃(shì)?出则衔(xián)恤,入则靡至。【恤,忧也,孝子之心,怙恃父母,依依然以为不可斯须无也,出门则思之忧,旋入门又不见,如入无所至也。】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fǔ)我畜我,长(zhǎng)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鞠,养也。顾,旋视也。复,反复也。腹,怀抱。】欲报之德,昊(hào)天罔(wǎng)极。【之犹是也,我欲报父母是德,昊天乎我心无极也。】(卷三 毛诗)
【白话】那片长长的莪蒿,原来是青蒿,心中充满忧思,竟把青蒿都看错了。我可怜的父母啊,为了养育我,劳苦憔悴!没有父亲,我可以依靠谁?没有母亲,我可以仰赖谁?行走在外,心中悲痛;回到家中,房屋空旷,再也见不到父母,就像没有到家一样。父亲啊您生下我,母亲啊您养育我,你们抚育我疼爱我,长养我教育我,反复顾看挂念我,出入都怀抱着我。想要报答父母含辛茹苦拉扯我长大的深恩,却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了,苍天啊苍天,我心常所忆念,痛切至极,没有停止之时。
83.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kuì)。【劳,犹功。】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思慈爱忘劳,思父母之慈爱己,而自忘己之劳苦。】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无怨,无怨于父母之心也。】父母有过,谏而不逆;【顺而谏之。】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喻贫困犹不取恶人之物以事己(己作亡)亲。】(卷七 礼记)
【白话】孝道有三种层次:小孝用体力,中孝用功劳,大孝永不匮乏,能使天下人永远保持孝心孝行的精神。想到父母慈爱养育之恩,竭力供养而忘记自身的疲劳,这可称为用力;尽本分去利益大众,使人民尊重仁德、安行道义,这可称为用劳;广施德教,使四海之内丰衣足食,人民各自安守本分地礼敬祭祀父母,这可称为不匮。父母喜爱我们,做子女的一定是高兴而且不敢忘怀;父母嫌弃我们,做子女的应该深加警惕而没有埋怨;父母有了过失,要婉言劝谏而不能忤逆;父母去世之后,必以正当所得的食物来祭祀他们。这才是有始有终的孝亲之礼。
84.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fú )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卷九 孝经)
【白话】人的身躯、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毁损伤害,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自身有所建树,实行正道,把名声显扬于后世,使父母获得荣耀,则是实行孝道最终的目标。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推广于侍奉君王,最终的目的则是立身行道。
85.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诸侯在民上,故言在上,敬上爱下,谓之不骄,故居高位而不危殆也。】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费用约俭,谓之制节。奉行天子法度,谓之谨度。故能守法而不骄逸也。】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居高位能不骄,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虽有一国之财而不奢泰,故能长守富。】富贵不离其身,【富能不奢,贵能不骄,故云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上能长守富贵,然后乃能安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薄赋敛,省傜役,是以民人和也。】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恐惧。兢兢,戒愼。如临深渊,恐坠。如履薄冰,恐陷。】(卷九 孝经)
【白话】身居高位能敬上爱下而没有傲慢之心,尽管地位再高,也不会发生倾覆的危险;能节俭守法,即使财富再充裕,也不会奢侈浪费。处于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这样就能长久保持尊贵的地位;财物充裕而不浪费,这样就能长久守住财富。能使财富和尊贵不离于身,然后才能保住自己的国家,使人民和乐相处。这就是诸侯应尽的孝道!《诗经》说:“时时要戒慎恐惧,好比行走在深潭的旁边,又好像踏在薄冰的上面,唯恐会陷落,所以凡事都要谨慎小心,提高警觉。”
86.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不合诗书,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不合礼乐,则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诗书,则不言。】非道不行。【非礼乐,则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法先王服,言先王道,行先王德,则为备矣。】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夙,早也。夜,暮也。一人,天子也。卿大夫当早起夜卧,以事天子,勿懈惰。】(卷九 孝经)
【白话】(卿大夫)非符合古圣先王礼法原则的服装不敢穿,非符合古圣先王礼法原则的言论不敢讲,非古圣先王的道德行为不敢行。所以,不合礼法的话不讲,不合道德的行为不行。说话无需刻意选择,都合乎道理,行为无需刻意选择,都遵循法道,纵使言语传遍天下,也不会口中有失,即使所作所为天下皆知,也不会有怨恨厌恶。服饰、言语、行为三者都能遵守礼法道德,完备无缺,然后就能守住其祭祀先祖的宗庙。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诗经》说:“要早晚勤奋不懈,来事奉天子。”
87. 故以孝事君则忠,【移事父孝,以事于君,则为忠也。】以敬事长则顺。【移事兄敬,以事于长,则为顺矣。】忠顺不失,以事其上,【事君能忠,事长能顺,二者不失,可以事上也。】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卷九 孝经)
88. 因【因上旧有子曰二字。删之。】天之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四时以奉事天道。】分地之利。【分别五土,视其高下,此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行不为非,为谨身;富不奢泰,为节用。度财为费,父母不乏也。】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总说五孝,上从天子,下至庶人,皆当孝无终始。能行孝道,故患难不及其身。未(未下九字恐有脱误)之有者,言未之有也。】(卷九 孝经)
【白话】利用节气的自然规律,充分辨别土地的好坏和适应情况,以获取最大的收成。谨慎遵礼,节省用度,以此来供养父母,这就是老百姓应尽的孝道。因此,上自天子下至老百姓,孝道是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无始无终的。孝道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而担心自己做不到,那是不可能的事。
89. 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乐竭欢心以事其亲。】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孝子事奉父母亲,日常居家的时候,应尽恭敬的心去侍候;奉养的时候,应尽和悦的心去服侍;父母生病时,应尽忧虑的心去照料;父母去世,应尽哀痛的心去料理后事;祭祀时,应尽严肃的心去祭祀。以上五点完全做到,才算是尽到事奉双亲的责任。”
90.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zhèn)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遂,犹成也。】(卷七 礼记)
【白话】曾子说:“人的身体,是父母生下来的。用父母生下来的身体去做事,怎么敢不慎重呢?生活起居不庄重,不是孝的表现;为国君效力不忠诚,不是孝的表现;身任官职而不认真负责,不是孝的表现;跟朋友交往而不讲信用,不是孝的表现;作战时没有勇敢精神,不是孝的表现。这五个方面做不好,就会损及父母的名声,怎敢不慎重呢?”
91. 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及作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径,步邪趋疾也。】(卷七 礼记)
92.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bèi)德。【人不能爱其亲,而爱他人亲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不能敬其亲,而敬他人之亲者,谓之悖礼也。】(卷九 孝经)
【白话】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其他人,这就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别人,这就叫做违背礼法。

三、仁义
93.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大也。毅,强而能断也。士弘毅然后能负重任,致远路也。】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以为己任,重莫重焉;死而后已,远莫远焉。】(卷九 论语)
【白话】曾子说:“作为读书人,心志不可以不宏大刚毅,因为肩负的责任重大,而且行走的路程遥远。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这责任不是很重大吗?这个重责大任要一直承担下去,到死为止,这路程不是很遥远吗?”
94. 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恕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也。至矣哉!(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有一个字是可以恒常奉行的,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一种行为是可以恒常实践的,就是“正”,正直无私。恕,是施行仁德的方法;正直,是遵守道义的要领。真是太重要了!
95.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约身。】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日犹见归,况终身乎。】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行善在己不在人。】曰:“请问其目。”【知其必有条目,故请问之。】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四者,克己复礼之目。】(卷九 论语)
【白话】颜渊请教如何实践仁德。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节,这便是仁。只要有一天真正做到克己复礼的功夫,那么天下的人都会受到感化,而归向于仁德。实践仁德全靠自己来下功夫,还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遇到一切不合于礼的事情都不动心。”
96.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仁之道莫尚乎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邦为诸侯,在家为卿大夫。】(卷九 论语)
【白话】仲弓请教如何实践仁德。孔子说:“出门与人相见,像接待贵宾一样恭敬,差遣民力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慎重。凡是自己不愿接受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的国家里没有人怨恨,在大夫的封地没有人怨恨,无论在哪里做事,都不会使人抱怨,这便是仁德。”
97.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白话】人不能忘本,纵使自己飞黄腾达了,患难当中的知交朋友不能遗忘,对于跟我们胼手胝足的妻子也不能抛弃。

四、诚信
98. 天地有纪矣,不诚则不能化育;君臣有义矣,不诚则不能相临;父子有礼矣,不诚则疏;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交接有分矣,不诚则绝。以义应(yìng)当(dàng),曲得其情,其唯诚乎。(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天地是有纲纪的,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君臣之间是有道义的,不真诚就不能相处共事;父子之间是有礼节的,不真诚就会无礼而疏远;夫妇之间是有恩义的,不真诚就会忘恩而离异;结交朋友是有情分的,不真诚就会无情而断绝来往。以道义来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应对恰当,微细的体察到对方的心意、需要或是事物的真相,这唯有用真诚心才能做到啊!
99.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无他,唯仁之守,唯义之行。诚心守仁则能化;诚心行义则能变。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君子修养心性,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要做到至诚,没有其他方法,唯有信守仁德,实践道义。以至诚心来守住仁德,就能教化百姓;以至诚心行使道义,就能改变风俗使民心向善。善良风俗代而兴起,如此可说是与天同德。
100. 唯君子为能信,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故君子重之。(卷五十 袁子正书)
101. 孔子曰:“欲人之信己,则微言而笃行之。笃行之,则用日久;用日久,则事著明;事著明,则有目者莫不见也,有耳者莫不闻也,其可诬乎?”(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孔子说:“想让别人信任自己,就应当少说而切实履行。真正落实去做,效果就能持久;成效日益长久,事理更能彰显;理事都明白,那么大家有目共睹,有耳皆闻,谁还能歪曲事实真相呢?”
102.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厉,病。】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子夏说:“君子在位时,先要取得民众的信赖,然后才能劳役民众;如果未取得信赖,民众会以为这是在虐待他们。君子若处于臣位时,应先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后才能规谏;如果未取得信任,君主会以为这是在毁谤他。”也就是说,君子使民、事君,都要以信任为基础。
103. 夫(fú )信由上而结者也。故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诲其子,则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先其妇,则妇以信顺其夫。上秉常以化下,下服常而应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诚信是由在上者缔结的。所以,君主以诚信的言行态度来教导臣子,臣子就会以诚信忠于君主;父亲用诚信的身教来教诲子女,子女就会用诚信孝顺父亲;丈夫用诚信来对待妻子,妻子就会用诚信顺承丈夫。在上位者如果能依循伦常大道来教化下位者,下位者自然会服从常道而顺应上位者,如此上行下效,还有不被教化的人,一百个里面也找不到一个。
104. 色取仁而实违之者,谓之虚;不以诚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诚事己,谓之愚。虚愚之君,未有能得人之死力者也。故书称君为元首,臣为股肱(gōng)。期其一体相须而成也。(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表面上做出仁义而实际是违背的,叫做虚伪;不用真诚来对待自己的臣属,却希望臣属真诚地事奉自己,叫做愚昧。虚伪愚昧的君主,不可能得到肯效死出力的臣属。所以《尚书》说君主就像是人的头部,臣属就像是人的胳臂和大腿,这是希望君臣能成为一个整体,相互配合使国家大治。
105. 巧诈不如拙诚。(卷四十 韩子)
106.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为德,直道而行,于心逸豫,而名日美。为伪,饰巧百端,于心劳苦,而事日拙,不可为之也。】(卷二 尚书)
【白话】积德行善的人,心定神闲而一天比一天更喜悦快乐;作假造恶的人,心思费尽却一天比一天更窘迫困苦。

五、正己
107. 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无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知节。此之谓七教也。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卷十 孔子家语)
108.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令,教令也。】(卷九 论语)
109. 故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君子治理政务,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其次才是推行教育和禁令。
110. 子曰:“下之事上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24-2-18 20:22:21 | 只看該作者
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言民化行,不拘于言也。】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甚者,甚于君也。】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言民之从君,如影之逐表。】(卷七 礼记)
111. 我有公心焉,则士民不敢念其私矣;我有平心焉,则士民不敢行其险矣;我有俭心焉,则士民不敢放其奢矣。此躬行之所征者也。(卷四十五 昌言)
112. 太公曰:“将有三礼。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张盖幕,名曰三礼也。”(卷三十一 六韬)
113.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弗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端,正也。】(卷十 孔子家语)
114.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卷七 礼记)
【白话】因此有德行的领导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带动别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然后再禁止别人作恶。
115.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fú)是之谓诚君子。(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君子能做到值得人尊重,但不能让别人必定尊重自己;能够做到值得人信任,但不能让别人必定信任自己;能够做到值得任用,但不能让别人必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以不修养品德为耻,不以被污辱为耻;以不守信用为耻,不以不被信任为耻;以没有才能为耻,不以不被任用为耻。因此不被虚有美誉所引诱,不被诽谤而恐惧,遵循正道而行,端正自身,不被外物所动摇,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116. 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卷四十 韩子)
117. 家人。《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家人之道,修于近小而不妄者也。故君子言必有物,而口无择言;行必有恒,而身无择行也。】(卷一 周易)
【白话】家人卦。《象传》说:……为人领导、父母或老师,时时保持言语真实诚恳,而且力行要有始有终。
118. 衣冠中,故朝无奇僻之服;所言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ē)党之义。三者,君子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国君的衣冠中规中矩,因此朝廷内就不会出现奇装异服;所说的话符合道义,因此臣下就不会谎报下情;自身行为遵循道义,处事公正,那么国家就不会有阿谀奉承、结党营私的现象。以上这三点,乃国君日常的行为规范。
119.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木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积也,安有不闻者乎?(卷三十八 孙卿子)

六、度量
120. 帝曰:“夫(fú )建大事者,不忌小怨。”(卷二十一 后汉书一)
121. 老子曰:“报怨以德。”(卷四十 贾子)

七、谦虚
122.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卷一 周易)
【白话】《彖传》说:谦卑,则亨通。天道的法则是向下周济万物,光明普照天下;地道的法则是位处卑下而地气向上运行;天地沟通,阴阳和合,所以说“亨通”。天的法则是减损盈满者,增益谦虚者;地的法则是改变盈满者,充实谦虚者;鬼神的法则是危害盈满者,施福谦虚者;人类的法则是憎恶盈满者,喜欢谦虚者。谦虚者若位居尊贵,他的道德更显光明;即使位居卑下,他的道德也不可超越;君子处于尊位或卑位,均能终生保持谦虚的美德,同时获得谦虚带来的终生的福报。
123.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jiè)。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是天道之常。】(卷二 尚书)
【白话】只有德行能感通天地,无论多远的人都会来归顺。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
124.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卷一 周易)
【白话】《象传》说:勤劳而谦恭的君子,必然会得到万民的景仰和归服。
125. 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日新,不懈怠也。自满,志盈溢也。】(卷二 尚书)
【白话】德行天天进步,世界各国都会受到感化而远来归顺;心志骄傲自大,连身边最亲近的家人也会离散。
126. 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卷四十三 说苑)
127.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zhì)遐,必自迩。【言善政有渐,如登高升远,必用下近为始,然后致高远也。】(卷二 尚书)
【白话】如果要登高,一定要从低处开始;如果要行远,一定要从近处起步。因此无论做学问或处事,应从浅近处下手,然后循序渐进,慢慢深入,不可好高骛远。
128.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江海以卑下,故众流归之,若民归就王者。】(卷三十四 老子)
129. 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肖也。故人愿告之而不厌,诲之而不倦。(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真正的君子,常保心态谦虚,举止恭敬有礼,不以出众的才能而高于众人之上;他把别人都看作是贤能之士,而把自己看成是不贤之人。因此别人愿意告诫他而不觉得厌烦,教诲他而不觉得疲倦。
130. 汝惟弗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弗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自贤曰矜。自功曰伐。言禹推善让人,而不失其能;不有其劳,而不失其功;所以能绝众人也。】(卷二 尚书)
【白话】你能不自以为贤能,天下才没有人和你争贤能。你能不自我夸耀,天下才没有人和你争功劳。换句话说,国君能时时保持谦恭谨慎的态度,天下才能永保稳固,不被推翻。
131. 夫(fú )人有善鲜(xiǎn)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则掩人,矜则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话】人有善行,很少有不自夸的;有能力,也很少有不自傲的。自夸就会掩盖别人的优点,自傲就会凌驾于别人之上。掩盖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掩盖他;凌驾别人的人,别人同样也会凌驾于他之上。
132.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卷九 论语)
133. “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下无阴也。】贤人在下位而无辅,【贤人虽在下而当位,不为之助。】是以动而有悔也。”……“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卷一 周易)
【白话】“处于极尊之位,应当以高傲为戒,否则会有败亡悔恨之祸。”为何这么说呢?夫子说:“地位极其显贵,没有比这再高的位置;身份极其崇高,没有人能亲善接近。贤人都处在下位,而无法在旁辅佐协助,因此一举一动不谨慎就会引祸上身。”……“亢”字的意义,只知进取却不知退守,只知存在却不知会衰亡,只知获得却不知会丧失。这只有圣人的智慧,能知道如何进、退、存、亡,而不失正道,只有圣人才能如此吧!

八、谨慎
134.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惟圣人无念于善,则为狂人。惟狂人能念善,则为圣人。言桀纣非实狂愚,以不念善故灭亡也。】(卷二 尚书)
【白话】人人都有圣明的本性,一旦妄念生起,且相续不断,则被烦恼缠缚,就会变成凡夫;凡夫克制妄念,保持正念,就会变成圣人。由此可知,“圣”与“狂”之分,只在罔念与克念之间。
135. 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卷二十七 吴志上)
136. 《曲礼》曰:毋不敬,【礼主于敬。】俨若思,【言人坐思,貌必俨然。】安定辞,【审言语也。】安民哉!【此三句可以安民也。】(卷七 礼记)
【白话】《曲礼》说:对一切人、事、物没有不恭敬的,举止端庄稳重,像若有所思的样子,谈吐安详稳定,条理分明,这样才能安定人民啊!
137.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卷四十三 说苑)
138. 生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故富贵不以明道自鉴,而能无为非者寡矣。(卷三十五 文子)
139.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居下体之上,在上体之下。明夫终敝,故不骄也;知夫至至,故不忧也。】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惕,怵惕之谓也。】(卷一 周易)
【白话】乾卦九三爻辞说:“君子整天勤奋不懈、自强不息,直到夜晚也警惕戒惧,这样才能处于险境而避免祸害。”怎么说呢?夫子说:“这是譬喻君子要增进道德、建立功业。做到忠诚信实,由此可以增进道德;对人民大兴文教,自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保持真诚,由此可以积蓄功业。所以处在上位而不骄傲,处在下位而不忧虑。能够整天勤奋不懈,随时警惕戒惧,虽处险境也能避免祸害。”
140.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犹道路也。出入动作由之,须臾离之,恶乎从。】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其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也。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若有觇听之者,是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也。】(卷七 礼记)
141. 行有四仪:一曰,志动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义;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守四仪,以终其身,名功之从之也,犹形之有影,声之有响也。(卷三十六 尸子)
【白话】言行有四个准则:一是遵循志向的过程中,不忘仁爱;二是运用智能时,不忘道义;三是恪尽职守时,不忘忠诚;四是开口说话时,不忘信实。能谨慎遵守这四个准则,终生不忘,名誉和功业自然会随之而来,就像身形有影子相随,声音发出会有回响一样。
142. 君子口无戏谑(xuè)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捡。言必有防,行必有捡,虽妻妾不可得而黩(dú)也,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愠(yùn)怒,而教行于闺门;不谏谕,而风声化乎乡党。传称“大人正己而物正”者,盖此之谓也。(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君子开口不说玩笑的言语,说话必定防范约束;自身没有玩笑的行为,行为必定检点谨慎。说话防范,行为谨慎,即使是妻妾也不敢因亲近而无礼,即使是朋友也不敢因熟悉而轻慢。所以,君子不用严厉训斥,而身教就能影响整个家族;不用规劝告诫,而良好的风气就能教化整个乡里。《孟子》中称赞,“圣人端正己身,而身边的万事万物也会随着端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143. 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诫,【虽处安乐,必警诫也。】无行所悔。【所悔之事,不可复行。】(卷十 孔子家语)
144.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为之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卷一 周易)
【白话】孔子说:“祸乱之所以发生,是以言语作为途径。君主出言不慎就会失去臣子,臣子出言不慎就会惹祸上身,机密大事不慎泄漏就会造成危害。所以君子谨慎守密而不随意出言。”
145. 夫(fú )轻诺必寡信,【不重言也。】多易必多难。不慎患也。是以圣人犹难之,【圣人动作举事,犹进退重难之,欲塞其源也。】故终无难。【圣人终身无患难之事,由避害深也。】(卷三十四 老子)
146.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动则得礼乐之节。】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恃尊贵以自恣。】乐佚游,【佚游,出入不节。】乐宴乐,损矣。”【宴乐,沉荒淫黩也。三者,自损之道。】(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对人有益的喜好有三种,对人有害的喜好有三种。喜好以礼乐来节制举止,喜好赞扬别人的善行进而引导大家见贤思齐,喜好多结交贤德益友,这都可以使人受益;喜好以尊贵、才能骄人,喜好散漫游荡,喜好沉迷宴会饮酒、寻欢享乐,这都会使身心受到损害。”
147. 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卷一 周易)

九、交友
148. 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水相得合而已,酒醴相得则败。淡,无酸酢少味也。】(卷七 礼记)
【白话】君子之间的交往淡如清水,小人之间的交情蜜如甜酒;君子之交虽平淡却能互相成就,小人之交虽亲密却易互相败坏。因此,君子应审慎择友以成就德行,提升道业。
149.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者焉。(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所以说:与善人相处,就像进入有香草的屋子里,时间一长就闻不到香气,这表示自己已经融入其中,与香气同化了;而与不善之人相处,就像进入咸鱼铺子里,时间一长就闻不到臭味,也是与臭味同化了。因此君子一定要谨慎地选择朋友与环境。
150.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便辟,巧避人所忌,以求容媚。】友善柔,【面柔者也。】友便佞,损矣。”【便,辩也。谓佞而辩。】(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跟正直无私的人交友,跟宽恕的人交友,跟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交这三种朋友对我们的德行都有益处。若跟谄媚逢迎的人交友,跟伪善奉承的人交友,跟巧言善辩的人交友,交这三种朋友都会损害德行。”

十、学问
151.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卷三十六 尸子)
152.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以君德而处下体,资纳于物者也。】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卷一 周易)
15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工匠要想做好工作,必须先使工具精良;士人要想弘扬仁义道德,一定先要深入圣贤典籍。《易经》说:“君子应多多记取且用心领悟前人的嘉言善行,来积累培养自己的德行。”
154. 曾子曰:“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qiǎng)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卷三十五 曾子)
【白话】曾子说:“君子尽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习气,检查反省自己的过错,尽力突破自己所不能做的,去除私欲,符合道义的事,当下去做,这样可以称得上是真实学问了。”
155.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卷九 论语)
156. 见善,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必以自省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看到善行,必定一丝不苟地自我对照,并加以学习效法;看到不善,必定戒慎恐惧地反省检点,并拿来警惕借鉴。所以批评指正我而又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赞同我而又很得当的人,就是我的益友;谄谀奉承我的人,就是祸害我的人。

十一、有恒
157.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从小成大也。】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从卑至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近至远。】(卷三十四 老子)
158. 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河海。(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不积累半步前进,无法远行千里;不汇聚滴水细流,无法成为浩瀚江海。由此可见,任何事情都是由小渐大累积而成,没有一步登天的道理。
159.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德行无恒,自相违错,不可致诘,故或承之羞也。】不恒其德,无所容也。(卷一 周易)
【白话】恒卦第三爻象征:不能永恒地保持美德,或许将蒙受羞辱。不能永恒地保持美德,必然丧失操行,无法立足容身于社会。








肆、为政


一、务本
160. 孔子曰:“凡为天下国家者,有九经焉,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人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齐庄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盛其官,任而使之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忠信者,与之重禄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禀称事,所以来百工也;【既禀食之,各当其职事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⑦不能,所以绥⑧远人也;【绥,安也。】继绝世,举废邦,朝聘⑨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治天下国家有九经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重要纲领:修正己身,尊重贤人,亲爱家族,礼敬大臣,体恤众臣,爱民如子,招徕各行工匠,抚慰远方人民,安定各地诸侯。修正己身,则可树立品德,不为外在名利所动摇;尊重贤人,如此小人自然远离,君王就不受奸臣迷惑而做出错误决策;亲爱家族,则叔伯、兄弟之间受到恩泽,自然不会有怨言嫌隙;礼敬大臣,如此和合共识、以礼相待,朝政就不会迷乱颠倒;体恤众臣,则众臣必深怀感恩而尽心报效;爱民如子,则百姓受到鼓舞而互相劝善;招徕各行工匠,国家才会富裕充足;抚慰远方民族,则四方人民受到恩惠,自然会归顺依附;安定各地诸侯,则天下人民敬畏诚服。”
  哀公问:“该如何做到呢?”孔子说:“内心严肃诚敬,外表整齐端庄,不合礼义的事绝对不干,这是修正己身之法;摒弃谗言、远离女色,轻财物而重道德,这是尊重贤人之法;根据才能授以爵位,增加俸禄,理解对方的好恶,这是增进家族和睦之法;授予高官、委以重任,这是礼敬大臣之法;忠诚信实者,给予优厚俸禄,这是劝进贤士之法;农闲时节才役使人力,并减收赋税,这是爱民如子之法;经常考核工作,并依考绩发给酬劳,这是招徕各行工匠之法;款待来往的各方族群,奖励善行而怜悯弱势,这是抚慰边远人民之法;延续断绝的世系,振兴衰废的国家,平时维持外交礼节,进贡虽薄而答礼丰厚,这是安抚诸侯之法。总之,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重要的纲领,而实行的关键,只在一个真诚。”
161.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也。】(卷二 尚书)
162.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道理及方法,都记载于典籍上。如果有像文武圣王那样的人存在,那么仁政便能实行;如果圣王消失了,那么仁政便会跟着止息。所以施政的关键在于获得圣贤人才,要想得到人才必须以修养己身来感召,修养己身必在于遵循道德伦理,遵循道德伦理的下手处,在于以仁爱存心。
163. 昔者成王,幼在襁(qiǎng)褓(bǎo)之中,召(shào)公为大(tài)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职也。于是为置三少,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卷十六 汉书四)
【白话】从前周成王年幼在襁褓中,便请来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太公做太师。保,是保护太子的身体;傅,是以道德仁义来教导他;师,是以圣贤教诲来启发他,这就是三公的职责。于是又设立“三少”,少保、少傅、少师,这是与太子生活在一起的人。所以当太子幼年懂事时,三公、三少就讲明孝、仁、礼、义的道理,引导他落实,并驱逐奸邪之人,不让太子见到不好的行为。因此选出天下品行端正的君子,以及孝顺友悌、见闻广博、有学问道德的人,保护辅助他,让他们陪伴太子朝夕相处、同出同入。所以当太子生下来,所见的都是正事,所听的都是正言,所行的都是正道,在他左右前后都是正人君子。……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品德就像天性一样,自然而然会变成习惯。”
164. 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国家没有贤能的大臣辅佐和优秀的人才协助,而能成就功业、平定危乱且延续已灭绝的国家,是从来没有的事。所以国家不必求大,而在求得民心;辅佐的大臣不必求多,而在求得贤良俊才。得民心的人,人民自然会拥护他;有贤臣辅佐的人,志士仁人自然来归附他。
165. 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对曰:“夫(fú )人道政为大。夫(fú )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哀公问孔子说:“请问人道之中什么最重要?”孔子回答说:“人道之中,政治最重要。政的意思就是端正。君主自己先端正了,百姓也就跟着端正。”……哀公问道:“请问如何处理政事?”孔子回答说:“夫妇职责有所区别,父子之间互相亲爱,君臣上下互相信任。这三个人伦关系端正了,则万事万物的关系也会跟着理顺。”
166. 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fú )诚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卷三十八 孙卿子)
167.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问往将何所先行之也。】子曰:“必也,正名乎!【正百事之名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zhòng);【礼以安上,乐以移风,二者不行,则有淫刑滥罚矣。】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卷九 论语)
【白话】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的君主打算请您去辅助他治国,不知您将以何事为先?”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使名分与事实(身份等)相符。如果名不正,则言语不能顺理成章;言不顺,办事就不易成功;办事不成功,礼乐的教化就不能兴起;礼乐不兴起,刑罚就会用之不当;刑罚不当,人民就会感觉手足无措,天下就乱了。”
168.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卷一 周易)
【白话】《彖传》上说:“家人卦”,象征女子守着正道,居于家内,相夫教子;男子守着正道,处理外务,承担经济重担;男女各自安守正道,这是天地间的义理。家庭中有严明的君长,这就是指父母亲。父亲善尽父道,儿子善尽孝道,兄长善尽为兄之道,弟弟也善尽为弟之道,丈夫善尽夫道,妻子善尽妇道,这样一来,家道就能端正,所有家庭都能端正家道,那么天下就安定了。
169. 夫(fú )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yù)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贫则阨(è)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辨为末;辞语者,以信顺为本,以诡丽为末;列士者,以孝悌为本,以交游⑦为末;孝悌以致养⑧为本,以华观为末;人臣者,以忠正为本,以媚爱⑨为末。五者守本离末,则仁义兴;离本守末,则道德崩⑩。(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要使百姓富裕,以农事生产为本,以流动的职业为末;各种工艺,以实用为本,以雕琢装饰为末;买卖经商,以流通货物为本,以出售珍奇货物来谋利为末。这三者若能守住根本、远离枝末,百姓就会富裕;如果远离根本而守住枝末,百姓就会贫穷;百姓贫穷就会陷入困境而无心行善,百姓富裕就会安乐而容易教化。教育训导,以道德仁义为本,以巧言善辩为末;言论话语,以诚信顺理为本,以奇异华丽为末;知识分子,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本,以交友应酬为末;落实孝悌,以尽心奉养为本,以图表面、讲排场为末;身为部属,以忠诚正直为本,以谄媚讨好为末。这五者若能守住根本、远离枝末,仁义的风气就会兴盛;假如远离根本而守住枝末,道德就会败坏。
170. 夫(fú )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夫(fú )礼教之治,先之以仁义,示之以敬让,使民迁善日用而不知也。(卷五十 袁子正书)
【白话】仁义礼制,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令刑罚,是治理国家的枝叶。没有根本就不能长久建立,没有枝叶就不能稳定建设。以礼义教化治国,首先要实行仁义,带头做到恭敬谦让,使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就迁善改过。
171.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继嗣不立,则乱之源也。】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丰末;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反本修迹,君子之道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立身处世要先遵循六个根本准则,然后才能成为君子。立身合乎仁义,而孝是立身的根本;丧事要有礼节,而哀痛是丧事的根本;作战布阵有行列,而勇是战阵的根本;治理政务需有条理,而农业是政治的根本;安定国家有方法,而慎选继承人是安国的根本;创造财富有一定的时机,而付出劳力是致富的根本。根本不能巩固,就不要追求枝末小事的完美;亲戚之间都不能团结和睦,就不要致力于跟外人交往;做事情有始无终,就不要去从事多种事业。因此,回归根本从近处做起,这是君子应该采取的原则和方法。”所以假如本末倒置,不只徒劳无功,还会产生严重的流弊问题。
172.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义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chóu)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⑦矣。(卷二十七 蜀志)
【白话】诸葛亮担任宰相时,安抚百姓,明示礼义规范,精简官职,采用权宜的法制,以真诚待人,处事大公无私。对于尽忠、有益国家的,即使是仇人也必定奖赏;触犯法令、怠忽职守的,即使是亲信也必定惩罚;认罪悔改的,即使罪行严重也必定从宽开释;巧言掩过的,即使罪行轻微也必定从严判刑。就算善行再微小也要赞赏,恶行再微细也要指责。精通熟习各项政事,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依照职位来要求实效,不允许弄虚作假。最终在蜀国境内,人人都敬畏和爱戴他。刑罚政令虽然严厉,人民却毫无怨言,正是因为他处事公平,而且勉励、禁戒都非常明确。他真可以说是懂得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能与管仲、萧何相媲美了。
173. 子曰:“夫(fú)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故曰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人亲爱莫善于孝,故言教之所由生。】(卷九 孝经)
174.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先能事父兄,然后仁可成。】(卷九 论语)
【白话】君子为人必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就会随之产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啊!
175.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欲求忠臣,出孝子之门,故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以敬事兄则顺,故可移于长也。】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君子所居则化,所在则治,故可移于官也。】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君子奉事父母能尽孝道,因此能把这种孝敬心转移去效忠君主;奉事兄长能尽悌道,因此能将这种恭敬心推移去顺从长官;家居生活治理得当,因此能把治家的经验移于处理政务。所以,在家中养成了孝、悌和善于理家的品行,在外才能建功立业,美好的名声自然会显扬于后世。”
176. 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177. 夫(fú )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卷十 孔子家语)
178.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人君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卷九 论语)
【白话】曾子说:“对于父母过世的丧葬能谨慎守礼、竭尽哀思,对于已故的父母及祖先,都能依礼依时恭敬虔诚地追思怀念,不忘根本,则风俗民情必然趋向淳厚善良。”
179.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归。【务人使归之,末也;务其所行可归,本也。】(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泉水很深,鱼鳖就会聚集生存;树木茂盛,飞鸟就会群集筑巢;草丛茂密,禽兽就会依附栖息;君主贤明仁德,各方的豪杰自然会归顺效忠。所以,圣明的君主不求各方都来归附,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附的条件。
180. 夫(fú )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白话】治理政事,没有比使官吏清廉更好的了。
181.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治邦不可失信。】(卷九 论语)
【白话】子贡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备足粮食,充实军备,取信于民。”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再去掉一项,在剩下的两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免不了死亡,假使人民不信任政府,国家的威信就建立不起来了。”由此可知,只要人民信赖政府,虽无充足的粮食,仍然可与国家共患难。一旦除去了信用,纵无外患,也有内乱,国家就不能安稳了。
182.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老子言我有三宝,抱持而保倚之。】一曰慈,【爱百姓若赤子。】二曰俭,【赋敛若取之于己。】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执谦退,不为唱始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老子说:我有三种法宝,要保持而且要永远守住。一是仁慈,二是节俭,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二、知人
183.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通,达。】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养则养贤也,行则行仁也。】近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好则好义也,言则言道也。】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守,情守也。】乐之以验其僻,【僻,邪。】怒之以验其节,【节,性。】惧之以验其特,【特,独也,虽独不恐也。】哀之以验其仁,【仁人见可哀者,则不忍之也。】苦之以验其志。【仁人见可哀者,则不忍之也。】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必以六戚四隐。【六戚,六亲也。四隐,相匿扬长蔽短也。】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廊。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以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羡美【羡美作美恶】,无所失矣,【言尽知之。】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大凡衡量一个人,当他显达时,观察他所礼遇的是哪些人;当他荣贵时,观察他所提拔举荐的是什么样的人;当他富有时,观察他所供养款待的是哪些人;当他受到君主听信时,观察他言行是否一致;当他闲居在家时,观察他的嗜好是否正当合法;当他亲近君主时,观察他的言谈是否与正道相应;当他困苦时,观察他是否对非分之财有所不受;当他处于卑贱时,观察他是否对非义之事有所不为。使他喜悦,考验他能否保持操守;使他欢乐,检验他是否有邪念恶行;使他发怒,检验他能否节制心中怒气;使他恐惧,观察他如何独自应对而不害怕;使他哀伤,检验他是否心存仁慈;使他困苦,考验他意志是否坚强。以上八项观察、六项检验,是贤主用来衡量人才的方法。衡量和评定人才还必须依照“六戚四隐”。什么是六戚?就是父、母、兄、弟、妻和子。什么是四隐?就是朋友、熟人、乡邻和亲信。在内就用六戚四隐为标准,在外则用八观六验的方法,如此一来,为人真诚虚伪、贪婪粗鄙或善恶等品性,就能一览无遗了。这就是古圣先王辨识人才的方法。
184. 景公问求贤。晏子对曰:“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夫(fú )上难进而易退也,其次易进而易退也,其下易进而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齐景公问求取贤才的方法。晏子回答说:“当一个人仕途亨通时,要看他所推荐的人才如何;当困穷失意时,看他不愿做的事是什么;当富有时,看他分享财物的对象是谁;当贫穷时,看他是否不取不义之财。一个上等的贤士,不贪禄位而一心向着道义,所以难于出仕而容易引退;次等的是向着禄位亦不背弃道义,所以容易出仕也容易引退;下等的是背弃道义而向着禄位,他们急于出仕却难以引退。如果能用这样的标准去考核选拔人才,应该就可以达到选贤举能的目的了!”
185.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卷十一 史记上)
186. 一曰,微察【无微察二字】问之以言,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贪【贪作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鉴别人才有八种方法。一是向他提出问题,观察他言辞是否条理分明;二是追问到底,观察他的应变能力如何;三是暗中调查,观察他是否忠诚不二;四是明确直接地提问,看他的回答是否有隐瞒或夸张之处,借以观察他的品德如何;五是让他支配财物,观察他是否廉洁;六是用女色试探,观察他的节操如何;七是把危难的情形告诉他,观察他是否勇敢;八是让他喝醉酒,观察他的酒品如何。这八种检验的方法都用上了,一个人的贤明或不肖就能分辨出来了。
187. 故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听言必审其本,观事必挍(jiào)其实,观行必考其迹。参三者而详之,近少失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听取言论不如观察事情,观察事情不如观察行为。听取言论必须审察其中的来源、动机,观察事情必须验证实际状况,观察行为必须考证事情的前因后果。把这三方面综合起来分析,比较不会出错。
188. 昔人知居上取士之难,故虚心而下听;知在下相接之易,故因人以致人。(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过去的君主知道身处高位要选拔人才的困难,所以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君主知道身处下位的人与一般人来往容易,所以凭借他人来感召人才。
189. 任己则有不识之蔽,听受则有彼此之偏。所知者,以爱憎夺其平;所不知者,以人事乱其度。(卷三十 晋书下)
【白话】听任自己的好恶,就有不能明察人才的弊病;听受外来的讯息,则容易造成彼此认知上的偏差。对认识的人,以自己印象的好坏,而不能客观公平地对待;对不认识的人,容易以人情关系扰乱了原有的制度。
190.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悦也。【不责备于一人,故易事也。】悦之不以道,不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度才而官之。】小人难事而易悦也。悦之虽不以道,悦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为君子做事容易,但要使他高兴却很难。因为取悦君子而不合道理,君子是不会高兴的。至于君子用人,总能适才适任。为小人做事难,但使他高兴却很容易。因为取悦小人虽不合道理,他也会高兴。至于小人用人,总是要求完美无缺。”
191.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哉?【言不可与事君。】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无所不至者,言邪媚无所不为。】(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见识浅陋又没有学问道德的人,可以让他事奉君主,替国家办事吗?当他还未得到官位利禄时,总是忧心得不到。一旦得到以后,又忧心会失掉。如果他忧心的是失掉官禄,完全不为百姓着想,那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三、任使
192.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哀公,鲁君谥也。】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民服其上。】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卷九 论语)
【白话】鲁哀公问孔子说:“如何才能使百姓服从政府?”孔子回答说:“举用正直的人,把他的职位安排在邪恶不正的人上面,或废除邪恶不正之人,百姓对政府有信心,自然会服从;若是举用邪恶不正的人,职位又放得比正直的人高,百姓心中就不会服从。”
193. 天下枢要,在于尚书,尚书之选,岂可不重?而间者多从郎官,超升此位,虽晓习文法,长于应对,然察察小惠,类无大能。宜简尝历州宰素有名者,虽进退舒迟,时有不逮,然端心向公,奉职周密。(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白话】天下最重要的职位在于尚书,尚书的选拔岂能不重视?然而现任尚书大多是从郎官提升上来的,尽管他们通晓文法,善于应对,但这只是小聪明,大多没有办大事的能力。因此应当选拔那些做过州官且素有名声的人任职,他们应对虽然迟缓,有时比不上别人,但他们一心向着国家,忠于职守且办事周密。
194. 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饰言无庸,竭行有成。(卷八 周书)
【白话】根据一个人的言论来判断人品,人们就会用技巧来修饰言语;如果是依行为来判断人品,人们就会尽力充实内在的德行。巧饰言语毫无用处,尽力完善德行必将会有成就。
195. 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贤明的君主任用人选时,谄媚阿谀的人不放在身边,结党营私的人不得治理政事;用人要发挥他的优点,不强求他的不足;任用他的专长,不强求他的短处。这就是用人的基本原则。
196. 故选不可以不精,任之不可以不信,进不可以不礼,退之不可以权辱。(卷四十八 典语)
197. 故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禄者,则欺而浊;知重其禄,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则竭而不足;知少其吏,而不知所以尽其力者,则事繁而职阙。(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198. 夫(fú )除无事之位,损不急之禄,止浮食之费,并从容之官。使官必有职,职任其事,事必受禄,禄代其耕,乃往古之常式,当今之所宜也。(卷二十五 魏志上)
【白话】撤除无事可干的职位,减省不急需的俸禄,停发不做事、白领俸禄之人的费用,撤并无事可做的官员。让每位官员一定有职责,有职责均需承担事务,承担事务一定要接受俸禄,用俸禄代替耕作,这是古代的常规,也是当今社会应该采取的原则。
199. 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无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矣;失于小人,其为祸深矣。(卷三十二 管子)
200. 使贤者为之,则与不肖者规之;使智者虑之,则与愚者论之;使修士行之,则与奸邪之人疑之。虽欲成功,得乎哉!(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让贤能的人为政,却叫贤的人去规正;让有智慧的人谋虑政事,却叫愚昧的人去评论;让品德良好的人施行政令,却叫奸邪的人去怀疑。虽然想成功,怎么可能办得到呢!

四、至公
20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公犹共也,禅位授圣,不家之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孝慈之道广也。】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无匮乏者。】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谓大同。【同犹和平。】(卷七 礼记)
【白话】大道实现的时代,是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共享的。选拔贤德之人,为天下人民服务。因此,人们不仅亲爱自己的双亲,不仅慈爱自己的子女,而使所有老人都能安度晚年,使所有小孩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的成长,并使所有鳏夫、寡妇、孤儿、无后嗣的老人以及身残和有病的人,都得到照顾和赡养。所以,人人都能真诚相处,就不会有勾心斗角、损人利己的阴谋出现,盗窃作乱的事也不会发生。这才是真正的大同世界。
202.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与天下同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能和天下人共享利益的人,可以得到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人,最后会失去天下。
203. 夫(fú )能通天下之志者,莫大乎至公。能行至公者,莫要乎无忌心。(卷四十九 傅子)
204. 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也。明分职,序事业,拔材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则德厚者进,而佞悦者止;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起。(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为人君者,爱护人民就可以使人心安定,喜好亲近贤士就能使国家兴盛,这两者一项都没有就会败亡。明确各部门掌管的职务,依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工作,选拔贤才,任用有能力的人为官,一切都治理得井井有条,那么为公家效忠的道路就畅通了,而行私请托的门径就被杜绝了;为公义的风气能彰显,而个人谋私的事能止息。这样一来,品德淳厚的人得到任用,奸佞谄媚的人受到遏止;贪图利益的人被辞退,廉洁奉公的人受到重用。
205. 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闻以位为乐也。(卷十七 汉书五)
206. 贾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则士豫附;士豫附,天下虽有变,则权不分。”(卷十六 汉书四)
【白话】陆贾说:“天下安定时,要注意行政首长的能力;动乱时,就要注意军事将领的忠诚。将相能和睦相处,贤士就乐于归附;贤士归附,天下即使有变化,权力也不会分散。”
207.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先公家之急,而后私雠(chóu)也。(卷十二 史记下)
【白话】只不过我(蔺相如)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赵国,那是因为有廉颇将军与我在。如今我们两虎相斗,势必不可能共存。我处处退避的原因,是以考虑国家的安危在先,而个人的私怨在后。

五、教化
208.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君子慎所习。】(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人的本性本来是相近的,都是纯净纯善的,由于个人后天的习染不同,差异就愈来愈远了。”
209. 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贪荣而重利,故贵其所尚,而抑其所贪。贵其所尚,故礼让兴;抑其所贪,故廉耻存。(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先王知道人一方面有喜好善良、崇尚美德的本性,另一方面又贪慕荣誉财利,所以就重视其所崇尚的,而抑制其所贪求的。重视其所崇尚的,所以礼让之风兴起;抑制其所贪求的,所以廉耻之心保全。
210. 治民之道,务笃于教也。(卷四十二 盐铁论)
211. 上为下效,然后谓之教。(卷四十五 崔寔政论)
212. 古之仁人,推所好以训天下,而民莫不尚德;推所恶以诫天下,而民莫不知耻。(卷四十九 傅子)
213.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者,古之遗文。】(卷九 论语)
214.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见因天地教化民之易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先修人事,流化于民也。】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也。】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若文王敬让于朝,虞、芮推畔于野。上行之,则下效法之。】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善者赏之,恶者罚之。民知禁,不敢为非也。】(卷九 孝经)
215.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夫乐者,感人情,乐正则心正,乐淫则心淫也。】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上好礼,则民易使。】礼者,敬而已矣。【敬,礼之本,有何加焉。】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悦者众,【所敬一人,是其少。千万人悦,是其众。】此之谓要道也。”【孝悌以教之,礼乐以化之,此谓要道也。】(卷九 孝经)
216.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正。】老氏称:“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卷十二 史记下)
【白话】孔子说:“用政治来教化人民,用刑罚来管理人民,这样做,人民只想到如何免于刑罚,不会想到是不是可耻。但是用德行来教化人民,用礼义来管理人民,人民不但守法知耻而且能改过向善。”老子说:“法律政令愈繁复苛刻,走法律漏洞的盗贼反而愈来愈多。”
217. 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shàn)父,人不忍欺;西门豹治邺(yè),人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卷十二 史记下)
【白话】子产治理郑国,百姓不能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县,百姓不敢欺骗他。这三个人的才能,谁最高明呢?善于明察且懂得治理的人,应当能够分辨得出。
218. 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墨【墨作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卷四十一 淮南子)
【白话】人民不懂得礼义,国家有了法律也实行不了。法律能将不孝之人处死,却不能使人效法孔子、曾子那样高尚的德行;法令能对盗窃的人处刑,却不能使人像伯夷那样清廉。孔子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他们都能做到在家恪尽孝道,出外恭敬长上,说出的话能成为人们依循的规则,行为能成为人们的表率,这些都是教化的结果。
219. 文子问德仁义礼。老子曰:“德者民之所贵也,仁者人之所怀也,义者民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圣人之所以御万物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文子请教关于德、仁、义、礼的学问。老子说:“德是百姓所崇尚珍重的,仁是百姓所仰慕向往的,义是百姓所崇敬佩服的,礼是百姓所恭敬端肃的。这四个方面是圣人用来统领万物的道德规范。”
220. 显贤表德,圣王所重;举善而教,仲尼所美。(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话】表彰贤德的人,是圣明的帝王所重视的;推举善人使大家见贤思齐,是孔子所称道的。
221.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卷三十二 管子)
【白话】如作一年的规划,没有什么事比种植五谷更为重要;如作十年规划,没有什么事比栽种树木更为重要;如作终身规划,没有什么事比培育人才更为重要。
222.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顺吉逆凶天之命。】畏大人,【大人即圣人,与天地合德也。】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xiá)大人,侮圣人之言。”(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有三项应当敬畏的事:敬畏因果报应的真相,敬畏有德或有地位之人,敬畏圣人的教诲。小人不知道因果报应而肆无忌惮,轻佻地对待高居上位的人,侮辱圣人的教诲。”
223.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卷十四 汉书二)
【白话】儒家学派,其源头来自于掌管教化的司徒官,其宗旨就是辅助君主、顺应阴阳、提倡教化。他们涵泳于六经的教诲中,时常留意推行仁义的机会。他们宗奉效法尧舜的作为而加以传述,遵守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典章而加以阐明,景仰崇敬孔子并奉为老师,尊重古圣先王的教诲,以道作为学问的最高境界。
224.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纪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者之术也。合于尧之克让,《易》之嗛(qiān)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卷十四 汉书二)
【白话】道家学派,应当是出于史官。其著作记载了历代成败存亡祸福的道理,能掌握纲要和根本,以清静虚无的修养来守住自己的本分,以谦卑柔弱的态度来克制自己的习气,这是君王治国的方法。符合尧帝的谦让及《易经》的谦德。能够处处谦让则能获得天道、地道、鬼神、人道中,亏损盈满而利益谦让的好处,这是道家所崇尚的。

六、礼乐
225. 夫(fú )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卷三十三 晏子)
226.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正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miù)以千里。”此之谓也。【隆,谓尊盛之也。始,谓其微时也。】(卷七 礼记)
【白话】礼的教化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它防范邪恶于未形成前,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天天向善德靠近而远离恶行,因此,先王都尊崇礼的教化作用。《周易》说:“君子重视事物的开头。开头若有一丝一毫的偏差,结果会造成千里之远的错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27.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lì)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班,次也。莅,临也。庄,敬也。】(卷七 礼记)
【白话】仁义道德,不借助礼在细微曲折之间,体现出的等级秩序及具体的行为规范,就不能实现;欲通过身教和言教来移风易俗,扶正去邪,若不以礼作根本标准,就不免要顾此失彼而无法周到完备;分争曲直,辨讼是非,若不以礼作准绳就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没有礼就无法定名位、尽本分;无论是学习从政,还是学习其他东西,不根据礼,师生之间就不可能使教者认真、学者专心而产生亲近之情;朝班的整肃、军队的治理、官员的就职、法令的颁行,没有礼就不能彰显威严;祈祷酬谢神灵,祭祀供养祖先,没有礼就不能体现诚敬庄严。
228. 夫(fú )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卷七 礼记)
【白话】礼的作用,就是用来确定人与人的亲疏关系,断定疑难事情的恰当做法,分别尊卑地位的同异,明辨是非对错。如此一来,社会才有秩序、人人才有规矩。
229. 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卷七 礼记)
230.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shè)。【慑,犹怯惑。】(卷七 礼记)
231.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卷七 礼记)
【白话】婚礼,是缔结两个不同姓氏的家族交好。对上来说,可以奉事宗庙祭祀祖先;对下来说,可以传宗接代、承继香火。所以君子十分重视婚礼。男女各有分工且各尽其责,则夫妇之间才有道义;夫妇间的道义建立起来了,给后代做了榜样,然后父子才能亲爱和睦;父子之间有了亲爱,然后君臣才能各正本位。因此说,婚礼是礼的根本。
232. 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fú )礼禁乱之所由生,犹防止水之所自来也。故以旧防为无所用而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故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斗争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樓主| 發表於 2024-2-18 20:23:48 | 只看該作者
而背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而背叛侵陵之败起矣。【苦,谓不至不答之属。】(卷七 礼记)
【白话】所以设朝觐之礼,是用来表明君臣大义;设聘问之礼,是为了使诸侯互相尊敬;设丧祭之礼,是用以表达为臣、为子的感恩之情;乡饮酒之礼,是用以明确长辈和晚辈间的秩序;婚姻之礼,是用以辨明男子和女子在家中职责分工的。礼节,能禁止混乱发生的根源,就像堤防能阻止洪水泛滥一样。所以,认为古老的堤防没有用处而毁坏它,一定会遭遇水灾;认为古老的礼仪没有用处而废弃它,一定会有祸乱发生。因此,婚姻之礼被废除,夫妇应尽的道义衰微,相处就会痛苦,而淫乱的罪行便会增多;乡饮酒之礼被废止,长幼的顺序丧失,争斗的刑事案件就会频繁发生;丧祭之礼被废弃,为人臣、为人子者的恩义淡薄,而背逆祖先、不忠不孝的人就会变多;聘问之礼和朝觐之礼被废弃,则将失去君臣各自应有身份和地位,而反叛君主、侵凌邻国的祸乱就会随之产生。
233. 祭不欲数(shuò),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卷七 礼记)
【白话】祭祀不可太频繁,太频繁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一旦有了厌烦情绪就会不恭敬。祭祀也不可太稀疏,太稀疏就会使人怠慢,怠慢了就会渐渐忘却祖先。
234.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卷七 礼记)
【白话】凡音乐的缘起,皆出于人心。感情在内心深处萌动之后,表现于外的就是发声。声成曲调,便成为音乐。因此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而愉快,因为政治宽厚和谐;乱世的音乐,怨叹且忿怒,因为政令违背天理民心;亡国的音乐,悲哀而愁思,因为百姓处境困苦。
235. 音声之道,与政通矣。【言八音和否随政。】宫为君,商为臣,角(jué)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怠【本书怠作怗】懘(chì)之音矣。【五者,君、臣、民、事、物也。凡声浊者尊,清者卑。怠懘,弊败不和之貌也。】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bì),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君、臣、民、事、物,其道乱,则其音应而乱也。】(卷七 礼记)
【白话】音乐的内在精神,是与政治相通的。五音中的“宫”代表君主,“商”代表臣子,“角”代表人民,“徵”代表各种事情,“羽”代表器物。君、臣、民、事、物五者能谐和不乱,就不会有败坏不和的声音出现。假如宫音一乱音乐就放散而无中心,反映君主骄傲、刚愎自用而贤人远离。商音一乱音乐就会倾斜不正,反映臣子官品败坏而利用国家制度谋利。角音一乱音乐就会充满忧愁,反映政令苛刻而百姓哀怨。徵音一乱音乐就会哀苦,反映徭役不休而百姓痛苦。羽音一乱音乐就会危急不安,反映赋税沉重而百姓财用匮乏。如果五音全乱,则上下冲突、互相侵犯,称为“慢音”,表示国政傲慢又怠惰。如此一来,国家灭亡的时间就不远了。因此,真正的明君,为了替百姓谋福,一定会从音乐中体会民情,虚心调整政事。
236. 乱世之乐,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zào)。【噪,叫。】以此骇(hài)心气动耳目摇荡生,则可矣;【生,性。】以此为乐(yuè),则不乐(lè)。【不乐,不和。】故乐(yuè)愈侈(chǐ),而民愈郁(yù),【侈,淫也。郁,怨也。】国愈乱,主愈卑,则亦失乐(yuè)之情矣。(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237. 乐由中出,【和在心也。】礼自外作。【敬在貌也。】大乐必易,大礼必简。【易、简,若于清庙大飨然也。】(卷七 礼记)

七、爱民
238. 利天下者,天下亦利;害天下者,天下亦害之。……仁人在位,常为天下所归者,无他也,善为天下兴利而已矣。(卷四十九 傅子)
239. 所谓天子者,天下相爱如父子,此之谓天子。(卷三十一 六韬)
240.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卷一 周易)
241. 故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也。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管理老百姓就如同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如同兄长爱护弟弟。见到百姓饥寒,就为之哀痛;见到百姓劳苦,就为之悲伤。
242. 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如伤,恐惊动。】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芥,草也。】(卷六 春秋左氏传下)
【白话】臣听说国家的兴盛,是因为看待人民如受伤的人一样倍加体恤,这就是它的福祉;国家的衰亡,是因为看待人民如泥土小草一样轻贱糟蹋,这就是它的祸患。
243. 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尧帝对天下人都心存关怀,尤其对穷苦人民更加关爱,心痛百姓遭受罪罚,担忧众人不能顺心如意。只要有一人挨饿,就说,“这是我让他饥饿的”;有一人受冻,就说,“是我让他受寒的”;有一人犯罪,就说,“是我造成他犯罪的”。尧帝的仁慈彰显而百姓就讲道义;恩德广博而百姓就全被感化。所以不用奖赏,而人民就能互相规劝;不用刑罚,而人民就能安分守己。先宽恕体谅,然后再教育他们,这就是尧帝治理天下的方法。
244.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不见侮也。】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应事疾,则多成功。】惠则足以使人。”(卷九 论语)
245.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患政治之不均平。】不患贫,而患不安。【忧不能安民耳,民安国富。】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政教均平,则不患贫矣;上下和同,则不患寡矣;大小安宁,不倾危矣。】夫(fú )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卷九 论语)
【白话】我曾经听说有国的诸侯、有家的卿大夫,不担心土地人民寡少,而担心财富不平均;不担心贫穷,而担心上下不能安定。因为均平就能致富而没有贫穷;和谐就能感召远方人来归附而不会寡少;百姓安定就不会招致外患而有倾覆的危险。诚能如此,远方的人如果不归附,我就修养文化道德来感召他们;等到他们来归附以后,就让他们生活能安定下来。
246. 今之所谓良吏者,文察则以祸其民,强力则以厉其下,不本法之所由生,而专己之残心。(卷四十二 盐铁论)
【白话】现在所谓好的官吏,动用严苛的刑法来祸害百姓,使用暴力强权来残害下级,不根据法律的本意,而是专凭自己残酷的心意行事。
247. 凡民有七亡:阴阳不和,水旱为灾,一亡也;县官重责,更赋租税,二亡也;贪吏并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强大姓【姓下旧有家字,删之】蚕食无厌,四亡也;苛吏繇(yáo)役,失农桑时,五亡也;部落鼓鸣,男女遮列,六亡也;盗贼劫略,取民财物,七亡也。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殴(ōu)杀,一死也;治狱深刻,二死也;冤陷无辜,三死也;盗贼横发,四死也;怨仇相残,五死也;岁恶饥饿,六死也;时气疾疫,七死也。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欲望国安诚难。民有七死,而无一生,欲望刑措诚难。(卷十九 汉书七)
【白话】造成百姓流亡的原因有七种:阴阳失调,干旱和水灾侵害百姓,此其一;官府加重索取,增加赋税,此其二;贪官污吏假公济私,收受贿赂不断,此其三;有权势的富家侵占百姓财物,贪婪无厌,此其四;残酷苛刻的官吏征招劳役,贻误农时,此其五;乡间村落常常响起警报声,全村男女都得出动防卫,此其六;盗贼肆虐,抢夺百姓的财物,此其七。这七种流亡的情况还不算厉害,又有七种逼死百姓的情况:残酷的官吏殴打、杀害百姓,此其一;审理案件太苛刻,此其二;冤枉陷害无辜的百姓,此其三;盗贼遍地,这是其中之四;冤家仇人相互残杀,此其五;年景不好收成极坏,百姓忍饥挨饿,此其六;一时传染病流行,百姓感染发病,此其七。百姓有七种流亡的原因,却没有得到一丝毫的利益,想要使国家安定实在是太难了。百姓有七种丧命的情况,却没有一丝毫生存的机会,想要废弃刑法而让百姓安稳过活,实在是太难了。

八、民生
248. 富国有八政:一曰,俭以足用;二曰,时以生利;三曰,贵农贱商;四曰,常民之业;五曰,出入有度;六曰,以货均财;七曰,抑谈说之士;八曰,塞朋党之门。夫(fú )俭则能广,时则农业修,贵农则谷重,贱商则货轻,有常则民壹,有度则不散,货布则并兼塞,抑谈说之士则百姓不淫,塞朋党之门则天下归本。(卷五十 袁子正书)
【白话】使国家富强的政策有八条:一是要节俭,使人民生活富裕充足;二是掌握农时,使人民收获丰盈;三是重农抑商;四是使人民都有固定的职业;五是量入为出,开支有节制;六是以正确的货币政策调节财富;七是抑制高谈阔论的人;八是杜绝结党营私的门路。节俭则资源财富运用久远,按照时节劳作就保证收成,重视农业粮食价格就高,抑制商业货物价格就低,如此社会才易稳定,职业固定则百姓工作专一,开支有度就会使财富不散,财货均衡遍布各处则可抑制兼并发生,摒弃空谈的人就会使百姓不迷惑混乱,堵塞朋党之门则天下就会归顺君主。懂得这八者,国家虽小,必定能称王。不懂这八者,国家虽大,最后必定灭亡。
249. 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民轻之之时,为敛籴之;重之之时,官为散之。】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即准平,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卷十四 汉书二)
【白话】民众有剩余时,物价就比较低,所以君主就低价收购;民众不够用时,物价就高,所以君主就抛售。如果收购与抛售能合于时机且掌握恰当,供求就能平衡,物价就能稳定,那些囤积财货的商人和富家就不能仗势强夺百姓的利益了。

九、法古
250. 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弗迷。【言当先学古训,然后入官治政,凡制事必以古义,议度终始,政乃不迷错也。】(卷二 尚书)
251.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卷十一 史记上)
252. 武王问尚父曰:“五帝之戒可闻乎?”尚父曰:“黄帝之时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摇摇恐夕不至朝;尧之居民上,振振如临深川;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栗栗恐不满日;汤之居民上,战战恐不见旦。”王曰:“寡人今新并殷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怠。”(卷三十一 阴谋)

十、纲纪
253. 天下之达道有五,其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天下所共同遵循的伦常大道有五种,而用以实践的功夫则有三种。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五种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循的伦常大道;而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种是天下人须具备的德行。践行这些大道和美德,都要靠一个“诚”字贯彻始终。以上这些道理,有的人生下来就知道,有的人经过学习才知道,有的人要下苦功才能知道,等到明白以后,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有些人心安理得地去实行,有些人为了得到利益去实行,有些人则需要勉强才会去做,等到做成功后,结果都是一样的。
254. 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故仁以导之,义以宜之,礼以行之,乐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齐之,刑以威之,赏以劝之。(卷三十七 尹文子)
【白话】仁、义、礼、乐、名、法、刑、赏,这八项措施是五帝三王用来治理天下的方法。用仁爱思想来教导人民要忠恕待人,用道义来判断合于名分的事理,用礼仪来规范人民的行为,用音乐来调剂人情并且和睦相处,用名分来端正各阶层的身份地位,用法律来统一人民的行为,用刑罚建立威信让人民不敢作恶,用奖赏来劝勉人民行善。
255. 仁者莫大于爱人,智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能。有土之君,能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卷十 孔子家语)
256. 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治。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也。(卷七 礼记)
257. 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度量通,则财用足矣;用贤,则多功矣;无私,百智之宗也;忠爱,父母之行也。(卷三十六 尸子)
258.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卷三十二 管子)
【白话】粮仓充实,人民有了储蓄才会知道守礼节;衣食充足,人民吃穿不愁才会注意到荣辱;在上位的人能遵守礼制法度,六亲眷属就会团结和睦;而立国的四大纲维能够发扬,融入民间,国家的政令才能通行无阻。四大纲维不能发扬,国家必会灭亡。因此,立国有四大纲维,一维断绝,国家就会倾斜不安;二维断绝,国家就会危险;三维断绝,国家就会颠覆;四维都断绝,国家要灭亡。倾斜还可以扶正,危险尚可以平定,颠覆尚可兴起,可是灭亡了就没有办法再建立了!什么是四大纲维?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
259. 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也,尊师则不论贵贱贫富矣。(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260. 汤曰:“何谓臣而不臣?”对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诸父臣而不名;诸兄臣而不名;先王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是谓大顺也。”(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商汤问:“什么是用为辅佐的大臣却又不把他们当臣子看待?”伊尹回答说:“国君不称臣子为臣子的有四种人:自己的伯父、叔父为大臣,不称他们为臣;众兄长是大臣,不称他们为臣;父王的老臣为大臣,不称他们为臣;德高望重的人为大臣,不称他们为臣。这是顺应伦常大道。”
261.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欲各专一于其职也。】(卷九 论语)
262. 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矣。【言君之专荷其事,则臣下不复以事为事矣。】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人君任臣而勿自躬,则臣事事矣。是君臣之顺,治乱之分,不可不察。【所谓任人者逸,自任者劳也。】(卷三十七 慎子)
【白话】君主凡事都要自己亲自去做,那么臣子就不主动治理好事务了。这是君臣互换位置,称作颠倒错位,颠倒错位必然会造成混乱。所以,君主任用臣子而不用事必躬亲,那么臣子就会各司其职,尽职尽责完成任务。这是君臣伦理的正常关系,治世和乱世的区别所在,不能不审慎明察。
263. 政不可多门,多门则民扰。(卷二十九 晋书上)

十一、赏罚
264. 古之明君,褒罚必以功过;末代暗主,诛赏各缘其私。(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白话】古代的贤明君主,褒奖和惩罚都要依据当事人的功劳或过失;末代的亡国昏君,诛杀和封赏都顺着个人私情。
265. 夫(fú )当赏者不赏,则为善者失其本望,而疑其所行;当罚者不罚,则为恶者轻其国法,而怙其所守。(卷四十六 中论)
266. 先王之教,进贤者为上赏,蔽贤者为上戮(lù)。(卷四十九 傅子)
267. 爵禄者,国柄之本,而贵富之所由,不可以不重也。然则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二教既立,则良士不敢以贱德受贵爵,劳臣不敢以微功受重禄,况无德无功,而敢虚干爵禄之制乎!(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官爵和俸禄,是国家权力的根本,是达到富贵的途径,不能不重视。既然如此,没有美德就不应该授予爵位,没有功劳就不能给予俸禄。授予爵位和俸禄的政教制度已经设立,那么贤良的士人就不敢以浅薄的德行去接受高贵的爵位,有功劳的大臣就不敢以小功去接受优厚的俸禄,何况是没有德行、毫无功劳的人,怎敢白白地追求爵位和俸禄呢?
268. 魏文侯问李克曰:“刑罚之源安生?”对曰:“生于奸邪淫佚之行也。凡奸邪之心,饥寒而起;淫佚者,文饰之耗。雕文刻镂,害农事者也;文绣纂(zuǎn)组,伤女功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女功伤则寒之源也。饥寒并至,而能不为奸邪者,未之有也。男女饰美以相矜,而能无淫佚者,未尝有也。……刑罚之起有源,人主不塞(sè)其本,而督(dū)其末,伤国之道也。”(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魏文侯问李克说:“刑罚产生的根源是怎样的?”李克说:“刑罚生于奸邪淫佚的行为。凡是奸诈邪恶的心,由饥寒逼迫所引起;放荡的行为,由过分装饰而形成奢侈靡烂。雕梁画栋,会妨害农业的生产;纺织追求华丽,会耽误女工的劳作。农业生产受到妨害,便是饥饿的起因,女工劳作被耽误,就是寒冷的根源。饥寒交迫,而没有奸邪行为的,未曾有过。男女互相以装饰打扮来夸耀,而没有放荡行为的,也未曾有过。……所以,刑罚的产生是有原因的,君王不杜绝根本,而只有惩处已形成的罪恶,这是损害国家的做法。”

十二、法律
269. 先仁而后法,先教而后刑,是治之先后者也。(卷五十 袁子正书)
270. 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反己自正也。诚达其本,不乱于末;知其要,不惑于疑;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责于下;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故人主之制法也,先以自为检戒【戒作式】,故禁胜于身,即令行于民矣。(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法令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也不是从地下生出来,而是人们制定出来的,又反过来约束人们端正自己。果真通达了根本,就不会在枝末细节上犯错误;掌握了纲要,就不会被疑难所困惑;人君自己能做到,也不会去指责别人没做到;自己做不到,更不会要求臣民要做到;所禁止百姓不能做的事,自己首先不做。因此人君制定法令,自己先要做出守法的模范,而法律、禁令都能在领导者本身率先实践,那么,政令必然能在民间畅行无阻。
271. 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有官君子,大夫以上也。叹而戒之,使敬所司。慎出令,从政之本也。令出必惟行之,不惟反改。二三其令,乱之道也。】以公灭私,民其允怀。【从政以公平灭私情,则民其信归之。】(卷二 尚书)
【白话】周成王说,凡我的各级官长,要恭敬对待你们所管理的工作,慎重对待你们发布的命令。命令发出了就要实行,不能朝令夕改。要用公正的心,去掉个人的私情或恩怨,人民就会信任归服。
272. 《书》曰:“与杀不辜,宁失不经。”(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尚书》说:“与其妄杀无辜,宁可犯不依常法的过错。”也就是说,处理案件要体现仁政,司法的官吏要以仁德存心,避免冤狱。
273. 子曰:“听讼吾犹人。【与人等。】必也使无讼乎!”【化之在前。】(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跟别人的方式差不多。但我一定尽力使诉讼案件不发生才好。”

十三、慎武
274. 圣人之用兵也,将以利物,不以害物也;将以救亡,非以危存也。……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卷四十七 政要论)
275. 兵者存亡之机,一死不可复生也。故曰:天下难事在于兵。(卷五十 袁子正书)
276. 兵者不祥之器,【兵革者,不善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谓遭衰逢乱,乃用之以自守也。】恬惔(dàn)为上,【不贪土地,利人财宝。】胜而不美。【虽得胜不以为利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美得胜者,是为乐杀人也。】夫(fú )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上左,【左生位。】凶事上右。【阴道杀也。】偏将军处左,【偏将军卑,而居阳者,以其不专杀也。】上将军处右,【上将军尊,而居右者,以其主杀也。】言以丧礼处之。【丧礼上右。】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伤己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之民。】战胜则以丧礼处之。【古者战胜,将军居丧主之位,素服而哭之,明君子贵德而贱兵,不得已诛不祥,心不乐之,比于丧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凡兵戈甲冑之类,都是不吉祥的器物,不是君子所使用的器物。万不得已才使用它,最好以清静淡泊为上策,不以骄傲贪欲的心态,即使打了胜仗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感到得意,那就是喜欢杀人。若是喜欢杀人,就不可能在天下实现他的志愿。吉庆事以左边为贵,凶丧事以右方为贵。不主攻的偏将军站在兵车左边,主攻的上将军站在右边,这是说明出兵打仗是按丧礼仪式来排列。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看待;打了胜仗,也要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置有关善后事宜。所以君子崇尚以德服人、以道化人,绝不轻易发动战事。
277.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农事废,田不修。】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天应之以恶气,即害五谷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军队所到的地方,民生凋敝、田地荒芜且荆棘丛生。所以大战过后,杀伤和气,上天用恶劣的天气来回应,必有荒年。
278. 十万之师出,费日千金。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卷三十七 尉缭(liáo)子)
279. 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胜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卷十九 汉书七)
280. 故兵者国之大器,存亡之事,命在于将也。先王之所重,故置将不可不审察也。(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出师用兵为国家的大事,也是国家存亡的关键,而国运、人命全系在将帅身上。所以先王(指文王)特别重视,在任命将帅时,不能不加以审慎考察。

十四、将兵
281.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卷三十三 孙子)

伍、敬慎
一、微渐
282.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卷一 周易)
【白话】积累善行的人家,必然给后世子孙带来福泽;积累恶行的人家,必然给后世子孙带来祸殃。
283.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卷一 周易)
284. 夫(fú )十围之木,始生而如櫱(niè),足可搔而绝,手可擢(zhuó)而拔,据其未生,先其未形也。磨砻(lóng)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十围粗的树,是从小小的嫩芽长起来的,当时用脚一碰就会折断,用手一提就可以拔出来,因为它还没有生长,没有成形。在磨刀石上磨刀,看不见磨刀石被减损,到了一定的时候,却被磨损殆尽了;栽种树木饲养家畜,看不见它们在成长,到一定的时候,却不知不觉长大了;积累仁德和善行,并没有感觉到它的好处,而到一定的时候却发生作用;抛弃仁义,违背天理,并没有感觉到它的坏处,到一定的时候却走向败亡。
285. 傲不可长,欲不可从(zòng),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此四者,慢游之道,桀纣所以自祸也。】(卷七 礼记)
【白话】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过于自满,享乐不可没有节制。
286.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臧(cáng)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卷十八 汉书六)
【白话】见识高明的人在事情还未萌生前就能预见,有智慧的人在危险还未形成前就能避开;祸患大多藏在隐密细微之处,而在人们疏忽时发生。
287. 子曰:“人而无远虑,必有近忧。”(卷九 论语)
288.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卷一 周易)
 【注释】苞桑:桑树的根。
289. 祸兮福之所倚,【倚,因,夫福因祸而生,人遭祸而能悔过责己,修善行道,则祸去福来。】福兮祸之所伏,【祸伏匿于福中,人得福而为骄恣,则福去祸来。】孰知其极?【祸福更相生,无知其穷极时也。】(卷三十四 老子)
290. “教人曲突远薪,固无恩泽;燋(jiāo)头烂额,反为上客。”盖伤其贱本而贵末,岂夫(fú )独突薪可以除害哉?……后世多损于杜塞未萌,而勤于攻击已成,谋臣稀赏,而斗士常荣。(卷四十四 桓子新论)
【白话】“教人改弯烟囱、移开柴草的,却不认为有恩泽;帮助救人而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反而成为贵客。”这是痛感失火人家的本末倒置,哪里仅仅是指改灶移柴可以免除灾祸的这件事情呢?……后世的人大多在防患于未然方面做得不够,却努力于抢救已经造成的后果,谋臣们很少受到奖励,而斗士常常受到尊崇。
291.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以人为戏弄,则丧其德矣;以器物为戏弄,则丧其志矣。】(卷二 尚书)
292.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卷十一 史记上)
【白话】箕子是纣王的亲戚。纣王开始使用象牙筷时,箕子感叹说:“纣王既然用象牙筷子,接下来必然用宝玉做杯,制造了玉杯,必然还会渴望得到远方的奇珍异物以供自己享用,车马、宫室逐渐奢侈华丽,从此开始,国家将无法振作、挽救了。”
293. 图难于其易,【欲图难事,当于易时,未及成也。】为大于其细。【欲为大事,必作于小,祸乱从小来也。】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处谦虚也。】故能成其大。【天下共归之也。】(卷三十四 老子)
294. 煖曰:“王独不闻魏文侯之问扁鹊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也。’文侯曰:‘可得闻耶?’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chán)血脉,投毒药,割肌肤,而名出闻于诸侯。’”(卷三十四 鹖冠子)
【白话】庞煖说:“大王难道没听说过魏文侯曾问过扁鹊吗?魏文侯说:‘你们家兄弟三人,哪一位医术最好?’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其次,我是最差的。’魏文侯说:‘为什么?能讲给我听听吗?’扁鹊说:‘我大哥治病是看病人的神色,在疾病还没有形成的隐微阶段,就把病治好了,所以他的名声不出家门。我二哥治病是在病情刚刚发作时,把病治好,所以他的名声不出巷子。而我治病,用扎针来疏通血脉、下有副作用的汤药、动手术来救治病人,因此我的名声响遍诸侯。’”

二、风俗
295. 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故四海之内,靡不和宁。(卷十五 汉书三)
【白话】众贤臣在朝廷内能和睦相处,那么朝廷外的万事万物也能和谐共荣。所以四海之内没有不和平安宁的。
296. 故肃恭其心,慎修其行。有罪恶者无徼(jiǎo)幸,无罪过者不忧惧,请谒无所行,货赂无所用,则民志平矣,是谓正俗。(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内心肃然恭敬,谨慎地修养德行。有罪恶的人不会心存侥幸逃避惩罚,没有罪过的人不会担忧恐惧,想靠关系走后门的人无处可行,想送礼贿赂的也没有作用,这样民心也就平和无怨了,这就是“正俗”。
297. 君臣亲而有礼,百僚和而不同,让而不争,勤而不怨,无事唯职是司,此治国之风也。(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君主和群臣亲近并且遵守礼法,百官和睦而不随便附和,互相谦让而不争名邀功,勤劳于国事而没有怨言,没有变故时,坚守自己的职事,这就是国家安定太平的气象。
298. 古之进者有德有命,今之进者唯财与力。(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白话】古时候出仕做官,靠的是修养德行和改造命运;现在做官,靠的是贿赂和势力来取得功名富贵。
299. 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卷一 周易)
【白话】处上位的人轻慢疏忽,在下位的人暴虐凶残,盗寇就计划要攻打了。财物不妥当收藏,就会引人偷盗;容貌打扮太过妖艳,就会引人淫乱。
300. 民之过在于哀死而不爱生,悔往而不慎来。善【善作喜】语乎已然,好争乎遂事,堕【堕下有于字】今日而懈于后旬,如斯以及于老。(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人的过失在于为死亡悲伤却不珍惜有限的生命,常对过去的事情后悔却不慎重考虑将来。总是常说“既然已经如此”,又喜欢争辩过去的往事,荒废于今日,更懈怠于将来的时光,就这样一直到老。

三、治乱
301. 《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民。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卷二十一 后汉书一)
【白话】《黄石公记》上说,“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柔和是德行,刚强是贼害。柔弱者能感召仁义志士的帮助,刚强者容易遭受怨恨。舍近求远的人,花费精力却毫无收获;舍远求近的人,安逸而有好结果。安乐舒适的政治下多出忠臣,劳役繁重的政治下多出乱民。所以说,一心扩大领土的君王,朝政会荒废;力求实行仁政的君王,国家就会强盛。保住自己所拥有的则心安理得;贪图别人所拥有的则残暴败亡。残暴败亡的政治,虽然一时成功,最终也必然失败。
302.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五刑者,谓墨劓膑宫(宫下旧有割字,删之)大辟也。】而罪莫大于不孝。要(yāo)君者无上,【事君,先事而后食禄,今反要君,此无尊上之道。】非圣人者无法,【非侮圣人者,不可法。】非孝者无亲。【己不自孝,又非他人为孝,不可亲。】此大乱之道也。”【事君不忠,侮圣人言,非孝者,大乱之道也。】(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古代五刑所属的犯罪条列,有三千条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行更大的。胁迫君王的人,是眼中没有君王的存在;诋毁圣人的人,是心中没有礼法的存在;诽谤行孝的人,是心中没有父母的存在。这三种人都是造成天下大乱的根源。”
303.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取也,从王至庶人,各欲取利,必至于篡弑。】(卷三十七 孟子)
【白话】上至国君,下到百姓,大家互相争夺利益,必导致弒君篡位,国家就危险了。由此可知,不讲道义、只重功利,天灾人祸就避免不了。
304.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之,东益不祥,【东益,东益宅也。】信有之乎?”孔子曰:“不祥有五,而东益不与焉。夫(fú )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故不祥有五,而东益不与焉。”(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向东边扩建住宅是不吉祥的,真是这样吗?”孔子说:“有五种不吉祥的事,而向东边扩建住宅不在其中。损人利己,是自身的不祥;遗弃老人只顾孩子,是家庭的不祥;舍弃贤明之人却任用不肖之徒,是一国的不祥;老人不教育后代,年幼的人不肯学习,是社会风俗的不祥;圣人隐退不出仕,愚人专权独裁,是天下的不祥。总之,不吉祥的事有以上五种,向东边扩建住宅并不包括在内。”

四、鉴戒
305. 夫(fú )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可知矣。(卷十 孔子家语)
306. 天子之子,不患不富贵,不患人不敬畏,患于骄盈不闻其过,不知稼穑(sè)之艰难耳。至于甚者,乃不知名六畜,可不勉哉!(卷二十九 晋书上)
【白话】将要继承王位的太子,不担忧不富贵,不担忧别人不敬畏,要忧患的是过于骄奢而听不到自己的过失,不知道农耕劳动的艰辛。更过分的,甚至连六畜的名字都不知道,这样还不应该勉力上进吗?
307. 孟子曰:“离娄子(无娄子之子)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言当行仁恩之政,天下乃可平。】……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但有善心而不行之,不足以为政。但有善法度,而不施之,法度亦不能独自行。】(卷三十七 孟子)
【白话】孟子说:“就算有离娄先生的极佳视力,有公输先生的高超手艺,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精确的画出方形、圆形;就算有师旷的辨音听力,如果不按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的道德修养,如果不实行仁慈的政治措施,也不能治理好天下。……所以说,只有善心还不足以从事政治,只有好的政治制度,它也不可能自己实行。”
308.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与也。人君有六守三宝。六守者,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文王曰:“慎择此六者,奈何?”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转作专】,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慎此六者以为君用。君无以三宝借人,以三宝借人,则君将失其威。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六守长则国昌,三宝完则国安。”(卷三十一 六韬)
309. 景公问晏子曰:“临国莅民,所患何也?”对曰:“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异心,三患也。是以明君居上,无忠而不信,无信而不忠者,是故君臣无狱【无狱作同欲】,而百姓无恐【恐作怨】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景公问晏子说:“执掌国政管理人民,应该忧虑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说:“应该忧虑的事有三件:忠诚爱国的臣子不被信任,这是忧虑之一;受信任的臣子不忠诚,这是忧虑之二;国君与臣子不同心,这是忧虑之三。所以贤明的国君身居高位,没有忠臣不受信任,也没有受信任却不忠心的现象,因此君臣同一条心,百姓也就没有怨言了。”
310. 子墨子曰:“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三患也;仕者持禄,游者忧佼【佼作反】,君修法讨臣,臣慑(shè)而不敢咈(fú),四患也;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蓄种菽(shū)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七患也。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卷三十四 墨子)
【白话】墨子说:“国家有七种祸患。这七患是什么呢?内外城池都不能有效防御,却修建宫室,这是第一种祸患;敌兵压境,四面邻国不愿救援,这是第二种祸患;把民力耗尽在无用的事情上,赏赐没有才能的人,这是第三种祸患;做官的人只求保住俸禄,游学的士人只顾结交朋党,国君修订法律来惩治臣子,臣子畏惧而不敢直言劝谏,这是第四种祸患;国君自以为圣明睿智而不过问政事,自以为国家安稳强盛而不做防御准备,这是第五种祸患;国君信任的人不忠诚,忠于国君的人却不被信任,这是第六种祸患;储藏和种植的粮食,不足以养活人民,大臣不足以承担事务,赏赐不能使人高兴,诛罚不能使人畏惧,这是第七种祸患。治国出现这七种祸患,必定亡国;守护城池出现这七种祸患,敌军一到必定沦陷。这七种祸患存在于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必定遭殃。”
311. 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二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三曰,行僻自用,无礼诸侯,则亡身之至也。四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五曰,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六曰,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七曰,离内远游,忽于谏士,则危身之道也。八曰,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九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则削国之患也。十曰,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卷四十 韩子)
312. 亡国之主必【必下有自字】骄,必自智,必轻物。【自谓有过人智,故轻物,物,人也。】(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亡国的君主,必定是自大骄傲,怠慢贤士;必定是自作聪明,专独刚愎;必定是轻视一切人,所以才会招来祸患。
313. 故礼烦则不庄,业众则无功,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314. 鸟穷则噣(zhuó),兽穷则攫(jué),人穷则诈,马穷则逸。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鸟被逼到困境就会用嘴啄斗,兽被逼到困境就会用爪夺取,人被逼到困境就会出现欺诈行为,马被逼到困境就会逃奔。从古至今,没有逼迫臣民走投无路,而君王自己却能没有危险的。
315.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贪得也。】(卷九 论语)
316. 古人阖棺之日,然后诔(lěi)行,不以前善没(mò)后恶也。(卷二十九 晋书上)
【白话】古人盖棺之后,再来写诔文哀悼,论定品行,不用以前的善行掩盖后来的过恶。
317. 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卷四十六 申鉴)

五、应事
318. 位也者,立德之机也;势也者,行义之杼(zhù)也。圣人蹈机握杼,织成天地之化,使万物顺焉,人伦正焉。(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职位,好比是建立仁德的纺织机;权势,好比是施行道义的梭子。圣人脚踏纺织机、手握梭子,编织成天地的美好教化,使万物和顺,人伦关系端正。
319. 故圣人深居以避害,静默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动作(无作字)而陷于刑,虽曲为之备,不足以全身。(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圣人隐居以避开祸害,安静沉默以等待时机。小人不知道灾祸和幸福从哪里来,一有举动就会受到刑罚,即使费尽心机想防备,也不足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320.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卷一 周易)
321.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卷九 论语)
322. 君子博学而浅(大戴礼浅作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欲先人,言欲后人,见利思辱,见难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卷三十五 曾子)
【白话】君子德学广博,而以浅薄自守;言语简约,重在切实地履行。行动在别人之前,说话在别人之后;若有利可得,要想想是否会招来耻辱;面对困难,如果退缩逃避,要想想是否会招来辱骂;贪求嗜欲要考虑会招致羞耻;忿恨怨怒就想到会有祸患。所以君子应终生保持这种谨慎戒惧的心。
323. 子曰:“君子欲讷(nè)于言,而敏于行。”【讷,迟钝也。言欲迟,行欲疾。】(卷九 论语)
324.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跲,踬。】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jiù),【疚,病。】道前定则不穷。(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前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而站不住脚;做事前先有准备,就不会发生困难;行事前的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心中有准绳,则不至于行不通。
325. 子夏为莒(jǔ)父宰,问政。【莒父,鲁下邑也。】子曰:“毋欲速,毋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事不可以速成,而欲其速则不达矣。小利妨大,则大事不成矣。】(卷九 论语)
326. 婴闻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故三君之心非一心也,而婴之心非三心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我(晏婴)听说一心一意可以事奉百位君主,三心二意不能事奉好一位君主。所以三位君主的心意并不一样,但我的心意也不是三心二意。
327.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民无食菜之饥色,天子乃日举乐以食也。】(卷七 礼记)
【白话】国家没有九年的储备,属于财用不足;没有六年的储备,属于财用危机;连三年的储备都没有,那就是国不成国了。耕种三年,一定要有一年的储备食量;耕种九年,一定要有三年的储备食量。按三十年计算下来,即使遇到洪水或旱灾的荒年,人民也不致于挨饿,这样,天子每天都能安心地奏着音乐吃饭。

六、慎始终
328.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终当如始,不当懈怠。】(卷三十四 老子)
329. 诗曰:“靡不有初,鲜(xiǎn)克有终。”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国(国作君)。(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诗经》上说:“人起初无不奋发有为,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的。”所以说,不能自始至终贯彻善政的人,就不能成为一个好君王。
330. 蒙以养正,圣功也。(卷一 周易)
【白话】在童蒙时期培养孩子纯正无邪的品行,这是一项神圣的功业。

七、养生
331. 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开(开作供)嗜欲,养生之末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养生的方法,最上的在于修养精神,其次才是保养身体。神气清朗,心念平和,自然全身安宁,这是养生的根本道理;若只是肥美外形,填满肚肠,满足嗜好和欲望,这只注重在养生的枝末小事而已。
332. 和神气,惩(chéng)思虑,避风湿,节饮食,适嗜欲,此寿考之方也。(卷四十五 昌言)
【白话】调和精神气息,克制忧虑,避免风湿邪气的侵入,节制饮食,适当控制嗜好欲望,这些是长寿的良方。

陆、明辨
一、邪正
33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也。】(卷九 论语)
334.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善举,不促成别人的恶事。小人相反,见人做善事就嫉妒、做恶事便赞成,这是天理所不容的。”
335. 君子掩人之过以长善,小人毁人之善以为功。(卷四十八 体论)
336.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wù)乎?”子曰:“有恶。恶称人恶(è)者,【好称说人恶,所以为恶也。】恶居下流而讪上者,【讪,谤毁也。】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窒,塞。】(卷九 论语)
337. 君子心有所定,计有所守;智不务多,务行其所知;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安之若性,行之如不及。小人则不然,心不在乎道义之经,口不吐乎训诰(gào)之言,不择贤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随转如流,不知所执。(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君子心中有坚定的使命和信念,每次考虑、谋划都能坚守原则。道理、智慧不贪求多,只要知道了就一定付诸实行;行动不求其多,但行动前一定审思行动的理由。心安住在美好的信念中,像天性一样自然不勉强;实行时,则唯恐来不及而精进努力。小人则不是这样,心思不在道义的原则上,嘴里说不出告诫劝勉的话,不选择贤者亲近求教来寄托身心,不努力落实道德来使自己心灵安定,而是随波逐流,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二、人情
338. 人有六情,失之则乱,从之则睦。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义简而备,礼易而法,去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卷八 韩诗外传)
【白话】人有六种欲求,违背了,国家就会紊乱,合理地顺从就能带来和睦。所以圣王教化人民,一定会依据人情事理,而用礼法加以节制;也一定会随顺人民愿望,而用道义加以规范。义理简明而又完备,礼法易行而有规则,与人情相距不远,所以人民就很容易遵从国家的法令。
339. 今彼有恶而己不见,无善而己爱之者,何也?智不周其恶,而义不能割其情也。(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白话】事奉君主左右的近臣有不良行为,而君主却看不见,没有做出利益国家的善行而君主却溺爱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君主的智慧难以尽见这些近臣为恶的一面,而行道义的决心还不能达到割舍私情。
340. 行善者则百姓悦,行恶者则子孙怨。是以明者,可以致远,否者以失近。(卷四十 新语)
【白话】君王能行善政,百姓就会喜悦;君王作恶,连子孙都会埋怨。所以明白这个道理的君王,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且影响久远;假如违背,连最亲近的人也会失去。
341. 我闻忠善以损怨,【为忠善,则怨谤息也。】不闻作威以防怨。【欲毁乡校,即作威也。】(卷五 春秋左氏传中)
342. 周公谓鲁公曰:【鲁公,周公之子,伯禽也。】“君子不施其亲,【施,易也,不以他人之亲,易己之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以,用也,怨不见听用也。】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大故,谓恶逆之事也。】(卷九 论语)
【白话】周公对儿子伯禽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族,不让大臣抱怨不被任用。对老臣旧友,如果没有恶逆等重大罪过,就不要遗弃他。不要对人事事要求做到完善无缺。”
343. 君子所恶乎异者三:好生事也,好生奇也,好变常也。好生事则多端而动众,好生奇则离道而惑俗,好变常则轻法而乱度。故名不贵苟传,行不贵苟难。纯德无慝(tè),其上也;伏而不动,其次也;动而不行,行而不远,远而能复,又其次也;其下远而已矣(已矣作不近也三字)。(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君子所厌恶的异常行为有三种:喜欢生事、喜欢制造奇言怪论、喜欢改变常规。喜欢生事,就会制造事端而兴师动众;喜欢制造奇言怪论,就会离经叛道而惑乱风俗;喜欢改变常规,就会轻视法令而扰乱制度。所以,对于名声不以茍且的流传为贵,对于行为不以茍且的难事为贵,只有遵循礼义才是可贵的。纯正的德行毫无偏邪,这是最上等的;能伏住邪念而心不妄动,是次等的;心有妄念而不行动,虽有行动但不远离正道,远离正道了还能及时回头,又再其次;最下等的是与正道愈来愈远而不自知。

三、才德
344. 百言百当,不若舍趣而审仁义也。(卷三十五 文子)
345. 故作者不尚其辞丽,而贵其存道也;不好其巧慧,而恶其伤义也。(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对于作者的著述不应崇尚文辞的华丽,而应贵在保存并承传圣贤的道统;不应称道其文字精巧聪慧,而担心其中的言论会有伤义理。

四、朋党
346. 故《洪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dàng)荡。”【荡荡,平易。】(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347. 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君主把世俗所称道的人当作有才能智慧之人,把世俗所诋毁的人当作不肖之人,那就会使党羽众多的人被任用,不结党的人被挤退,这样奸邪势力就会相互勾结而埋没贤才,忠臣无罪却被处死,奸臣用虚名骗取爵位,所以社会更加混乱,国家也就难免危亡了。

五、辨物
348. 贤者狎而敬之,【狎,习也,近也,习其所行。】畏而爱之。【心服曰畏。】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不可以己心之爱憎,诬人以善(“以善”之以,本书作之)恶。】(卷七 礼记)
【白话】对于贤德的人,应亲近学习而又礼敬尊重,内心畏服而又孺慕爱戴。对于喜爱亲信的人,要了解他的短处;对于嫌弃憎恶的人,要了解他的长处,并且明白对方也有本性本善的良心。
349.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自纵泰,似骄而不骄。小人拘忌,而实自骄矜也。】(卷九 论语)
 【注释】泰:安舒;安宁。
350.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卷九 论语)
351. 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得十利剑,不如得一欧冶。多得善物,不如少得能知物。知物者之致善珍,珍益广,非特止于十也。(卷四十四 桓子新论)
【白话】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位善于相马的伯乐;得到十把利剑,不如得到一位善于铸剑的欧冶子。得到很多美好的物品,还不如得到少数善于鉴赏的人。善于鉴赏的人能搜集到珍贵的宝物,且会让珍贵的宝物愈来愈多,那就不仅仅止于十倍了。由此可知,善于识别和培养人才的能力,比什么都重要。
352. 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靡而已矣!(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古书上说:“不了解某人,看看他的朋友就清楚了;不了解君主,看看他左右的近臣就清楚了。”这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然啊!
353.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也。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息则谓水不胜火者,此与于不仁之甚者也。”(卷三十七 孟子)
354. 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卷一 周易)
【白话】将要叛变的人,说话时流露出惭愧;内心多疑的人,说话毫无条理,像树枝一样分散杂乱;吉祥善良的人,话少而且话好;性情浮躁的人,话多而且杂乱;诬害善良的人,言辞飘忽不定;失去操守的人,言辞表现出理亏。
355. 国家将(旧无将字补之)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卷十七 汉书五)

六、因果
356. 惟上帝弗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祥,善也,天之祸福,唯善恶所在,不常在一家也。】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修德无小,则天下赖庆也。】尔惟弗德罔大,坠厥宗。【苟为不德无大,必坠失宗庙,此伊尹至忠之训也。】(卷二 尚书)
【白话】上帝没有亲疏贵贱的分别,所以赐福、降灾没有一定,对行善的人就赐给各种吉祥,对作恶的人就降给各种灾祸。你们行善修德不怕小,即使是小善小德,天下人也会感到庆幸;你们只要所行不善,即使不大,也可能导致亡国。
357. 存亡祸福,皆在己而已。天灾地妖,弗能加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国家的存亡祸福,都决定于国君自己。自然的灾害怪异,是不能强加给人的。由此可知,祸福皆由自身造成,天灾地变是在警示我们,应当改恶向善才能转祸为福。
358. 故见祥而为不可,祥必为祸!(卷四十 贾子)
359.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弗可逭(huàn)。【孽,灾也。逭,逃也。言天灾可避,自作灾不可逃也。】(卷二 尚书)
【注释】逭(huàn):逃避。
360. 圣人执左契(qì),【古者圣人无文书法律,刻契合符,以为信也。】而不责于人。【但执刻契信,不责人以他事也。】有德司契,【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无德司彻。【无德之君,背其契信,司人所失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无有亲疏,唯与善人,则与司契者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圣人待人守柔处下,就好像掌握左契,只给与人而不向人索取。有德者待人如同圣人执左契一样;无德者待人就如同执掌赋税,只向人索取而不给与人。天道毫无偏私,永远降福给与而不取,完全合于天道的善人。

群书治要360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地板
 樓主| 發表於 2024-2-18 20:25:37 | 只看該作者
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從慈法師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21 23:29 , Processed in 0.29476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