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253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珠法師《無上的智慧 文殊菩薩》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2-4-19 23:43: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文珠法師《無上的智慧 文殊菩薩》




無上的智慧—文殊菩薩


各位法師、居士、聽眾,今晚本人又出席寶蓮寺主辦的佛學講座,非常高興。特別是今晚是舉世狂歡的聖誕之夜,各位竟然放棄物質的享受,謝絕一切人事的應酬,出席本人主講的佛學講座,共同討論佛法,爭取進階的精神食糧,更加令本人倍感興奮外,不得不佩服各人善根深厚,且獨具慧眼。因為今晚此刻,即八時零六分此刻,世界各地,很多人都在舉行聖誕舞會,或共進聖誕大餐;可謂錦衣玉食,享盡人間富貴榮華。但世界各地,同時在此一刻,即八時零七分此刻,不知多少人在饑寒交逼中,無法度此寒夜;不知多少人衣不蔽體,食不裹腹,瑟縮街頭,受盡寒風嚴雪的折磨。甚至有人在戰爭禍亂中,受盡戰火洗禮,備受生命威脅。香港人,非常有福氣,由於積福向善所致,往往逢凶化吉,遇禍成群。但在平安享樂中的我們,可曾想及他們的淒苦,而寄予同情,或思以拯救?


雖然,站在因果定律方面說,人生的痛苦與快樂,皆由各人自作自受;但身為宗教徒,特別是慈悲為懷的佛教徒,怎能視若無睹,而無動於中,不思以挽救呢?我以為若想挽救世界人類的苦難,並不是一小撮人能力所能及,非推動佛教的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大願大行,以促進人性的覺悟,策勵人性的願行,培養人性的慈悲不可。所以,我今天的講題是:無上的智慧;明晚的講題是:無邊的願行;後晚的講題是:無限的慈悲。


希望在三天的演講中,能將佛教的大智大慧,大願大行,大慈大悲的精神,以及代表佛教大智慧的文殊菩薩,代表佛教大願行的普賢菩薩,代表佛教大慈悲的觀音菩薩,介紹給各位。希望各位因而能認識佛教的基本精神,進而發掘內在的智慧,策勵無邊的願行,共同本乎無限的慈悲,學習文殊、普賢、觀音等菩薩的精神,去拯救世界人類的苦難。這是本人出席主持佛學講座之目的,相信亦是主辦團體及大會工作人員出錢出力之目的。


今晚的講題‘無上的智慧’,可分五點來討論。一是智慧的意義,二是智慧的種類,三是智慧的證得,四是智慧的代表,五是智慧的重要。


一、智慧的意義


智慧,究竟是甚麼?智慧,並非目可視,耳可聞,身可觸的有形東西,而是一種無形無相的力量。可以說:智慧,是人生的理解力,屬於心性的功能;高深的智慧,可通曉事物的真相。嚴格而言:智,是人類適應環境的普遍能力,包括觀察,想像,思考,判斷,記憶等作用:慧,是人心無闇,體性圓明,能通達人生真理,透視宇宙本體的特殊功能。


大乘義章說:‘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者,說以為慧。’綜合而言:既能認識世間事物的差別相狀,又能認識宇宙萬物本體的特別功能,就是智慧。尤其是無上的智慧,更能令人從事入理,因相證性,深入事理無礙,相性不二的諸法實相,達到人生最高層次的境界,覺悟成佛。所以,無上的智慧,即是實相般若。大智度論說:‘般若是諸佛之母,菩薩之師。’ ‘是故菩薩求佛,當學般若波羅密。’(見智論六十八卷)菩薩若能:‘受持般若波羅密,則為受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智論七十九卷)否則,終難圓滿具足諸波羅密,超越生死,覺悟成佛。


在仁王護國般若經受持品說:‘般若是諸佛菩薩一切眾生心識之神本,是一切國王的父母……亦名如意珠,亦名護國珠,亦名天地鏡。’ 可知般若智慧,何止是成佛的階梯,亦人生的主宰,前途的燈塔。人類要創立德業,固然需要智慧:要轉凡成聖,覺悟成佛,更需要智慧,特別是無上的智慧。人能具足無上的般若智慧,將無敵不摧,無功不克。所以,我們無論為自己,為眾生,或為佛道,皆應追求無上的智慧。


二、智慧的類別


智慧,有世間的、及出世間的類別。世間的智慧,僅憑人耳目的靈聰,觀察事物的現象,無法透視事物的本體。只知事物表面運行的定律,不知事物其中因果的酬報:只知現實此刻的關係,不知過去或未來的牽連與循環。所以,世間智慧,無論是從經驗、歷史、理論,或從政治,文學,哲學,科學,所得的知識,皆自外來,非從內發,其作用謹限於主觀的觀察與思考,識心的想像與判斷,始終無法突破現象界而深入本體。億萬劫來,世間智慧,始終無法理解宇宙人生的原理,更無法開發人類本具的般若智慧,發展人類精神的文明。


特別是基於人類貪、嗔、痴心理毛病,一切皆以自我的利益為出發,結果,策動於行為,勢必惡多於善,蔽多于利。例如,近代科學發明:醫藥進步,確實令人獲得高度物質享受,及醫藥照顧,但與之同時,殺人武器,層出不窮,竟然凌駕於有益人類的發明。有朝一日,第三次世界大戰發生,人類生命財產,將同歸於盡。這就是善惡交參的世間智慧的結果。由是觀之,世間智慧既貧乏有限,且危險可悲,若無出世間智慧的輔導與啟示,人類前途,實無幸福可言。


出世間智慧,可分為一切智,道種智,及一切種智三種。


一切智的一切二字,指宇宙萬有一切諸法言,概括世間有情無情,依正二報的一切現象界。智之一字,是能理解諸法現象,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而深入諸法空性的智慧。初學佛的人,因親近善知識,得聞佛所說的三法印,及四諦十二因緣等佛法,能如理思惟,如法修行。先修世間四禪八定,在加行位中,勇猛精進,外不為現象界物質所誘惑,內不為五蘊假我的困擾,斷見思惱煩,發無漏智慧,揭開宇宙秘奧,親證諸法空性,得一切智,是二乘聖人的智慧。即照空理的觀智,是三觀中的空觀。


道種智的道字,指諸佛所說的無量道法;種是種性,指眾生各種不同的根性。智是能了解諸佛無量道法,及了解一切眾生無量根性的智慧,屬於大乘菩薩的境界。因為菩薩悲心特別重,自己雖已解脫生死苦惱,但不忍坐視眾生沒在苦,在修習空觀,得一切智後,再繼續進修假觀。上求諸佛無量道法,下照眾生種種不同根性,宴坐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實行六度、四攝、諸波羅密法門,成熟無量眾生,利樂無邊有情,因名道種智,是三觀中的假觀。


一切種智的一切二字,包括空、假、中三諦理。種,指諸法種性,如法華經所說:‘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智,指諸佛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但能深達諸法如是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差別相,以及諸法總相,還能以種種權巧方便,說種種不同的法門,教化種種不同根性的眾生,因名一切種智。


佛智觀空,如二乘聖人所見的真空理,但不落於空;佛智照俗,如菩薩所見的俗諦理,但不著有;佛智觀中,能雙照空有,雙遮空有,而不滯於中道。三觀皆見實相理,超越一般人的世間智慧,亦超越二乘聖人的出世間智慧。因此,又名出世間上上智,亦即無上的智慧。


世間智慧,真妄混雜,善惡交參,利害各半。謹限事物表面認識,及人我知見的分別,既自私又有限。二乘聖人的出世間智慧,雖純真無妄,純善無惡,但各有所偏,見理末圓,仍然有限。唯獨佛的出世上上智,能究盡諸法實相理,又能圓修三觀,圓斷三惑,圓證三諦,得一切種智,世出世間,無過其上。故大智度論雲:‘般若,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更無勝者。’


佛所獲的無上智慧,亦即眾生本來具足的原始智慧;心佛眾生,原同一體,本無差別。可惜眾生迷而不覺,妄想執著,貪戀塵勞,為境所轉,作諸惡業,流轉六道,沉溺生死苦海,無法自拔。諸佛菩薩,因中親近善知識,覺而不迷,進修佛學,以一切智,證真空理,斷見思惑,了分段生死。再回小向大,學習諸佛無量道法,教化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經無量時間與空間,上求下化,斷塵沙煩惱,伏無明惑,得道種智。進而興慈運悲,入世救世,廣集福慧,終於智圓理極,證無上道,得一切種智,坐道場,轉法 輪,度眾生,普令眾生,除妄想,去執著,返迷為悟,轉愚成智,開發本具無上智慧,證同於佛。


法華經言:‘諸佛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所謂:佛知見,即無上智慧;諸佛出世,目的皆欲令眾生入佛知見,得無上智慧。我等佛子,誠應仰體佛心,勤求智慧,使自己與眾生,皆共成佛道,以暢諸佛出世的本懷,以報佛恩德於萬一。


三、智慧的證得


勤求智慧的方法,不外是從聞思修。聞,是見聞或聽聞,無論眼所見,或耳所聞,但能多聞佛法,自然可以開發智慧,令人覺悟。因為是從見聞佛法,所得的智慧,因名聞慧。思是思考:將所見所聞的佛法,用理智分析,深入研究,從深思熟慮中,所得的智慧,名思慧。將研究心得,付之實踐,如法修行,從修行所得的智慧,名修慧。


例如,一般人對宇宙原理,人生真諦,一向無法理解,後因閱讀佛經,或由聽經的因緣,得聞佛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的道理,思惟其義,得知有情的我,是生、老、病、死,無常苦空;無情之物,是生、住、異、滅,無常敗壞。所謂:‘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因而放棄貪求,寡欲知足,收攝身心,安貧樂道,自然可以漸斷煩惱,遠離生死。


或因聞佛說四諦法,思惟其義,知集是苦因,苦因集有。更知滅苦之道,進而如法修行。所謂:‘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或因聞佛說十二因緣法,思惟觀察十二因緣的流轉門及還滅門,悟諸法緣生性空,不生執著,結果,能斷見思惑,了分段生死,證偏空涅槃理,得一切智,成阿羅漢道,或闢支佛果,此即是小乘聖者,從聞思修所證得的智慧。


至於大乘根機的眾生,因聞佛說六度、四攝等法門,思惟其義,如說修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斷塵沙煩惱,伏變易生死,證諸法空理,得道種智。若然上根利智的人,聞佛說藏性本具,或閱讀般若經,得知實相理,進而思惟其義,如法修行,廣修諸波羅密,無住生心,無相布施,積集福慧,分斷無明,分證法身;直至五住淨盡,二死永亡,福慧具足,圓契中道妙理,得一切種智。


或諸修行人:‘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當定境現前,於十住位中,初聞中道理,成就聞慧;於十行位中,思惟中道理,成就思慧;於十回向位中,修習中道理,成就修慧。於十地位中,分證中道理,遠離二邊,成就無相慧。於等覺位中,以中道妙觀慧,照中道實相理,成就照寂慧。於佛果妙覺位中,於中道理體,起中道妙用,成就寂照慧。至此,智圓理極,寂照不二,三智圓,萬德備,證無上菩提,得無上智慧。是大乘上根利智的聖者,從聞思修,所得的結果。


綜上可知,無論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皆因從聞思修而證得。特別是聞慧,對於學佛修行,更為重要。不聞佛法,不解真理,不分邪正,盲從附和,盲修瞎煉,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危險萬分。所以,聞慧該是菩薩道上的導師,開發智慧寶藏的利器,人生旅途的火炬。不管是任何人,修習任何法門,皆應該從聞慧入手。多聞佛法,何止增長智慧,輔導修行,還可消除業障,挽救墮落惡道的危機。


從前有一個俗人,偶然得聞人講解金剛經。一晚,此人夢見五個黑衣人,進入鄰居,因好奇心,不覺隨行,正想舉足隨入,忽聞人言:‘聽金剛經的人不可進入。’突然轉醒,原來是夢。次日走訪鄰居,一查究竟,原來昨晚鄰居所養的狗女,產下六只小狗,其中一只白色小狗已死,其餘五只黑色小狗生存。此人回想昨晚,自己正穿白色睡衣,更憶及夢中人語,始知因聞經功德,得免墮落畜道,自此,篤信三寶,努力修持。


聞經功德,不但能挽救墮落畜生危機,還可以令惡道眾生,轉世為人。據史載:中國齊朝文宣帝時,有一僧安法師,戒行精嚴,坐禪講經,度人無數。一次,在王屋山聚眾講涅槃經,時有一雉雞,走進法師座側曲腿臥下,專心注目,靜聽法師講經。大眾吃飯時,雉雞亦出外覓食。法師日講三次,此雞從不缺席,亦不遲到或早退。眾感其靈性,自此每飯亦施其一份。當涅槃經講至三卷半時,此雉雞不再來,大眾生疑,法師告眾人言:此雉雞已脫離畜道,轉生為人。


齊武平四年,僧安法師,率領徒眾,到趙洲行化,經一家門口,忽對眾言:昔日聽經的雉雞,就是投生此家。扣門,一個十來歲的小女孩開門,見法師及僧眾,歡喜作禮,如舊相識,並請眾僧入內供養。父母驚奇,此女三步末出閨門,何以認識眾僧。法師問其父母,此女因何名雌雉,答:其出世時,頭髮像雉毛,因而取名雌雉。於是僧安法師,將其往昔,為雉雞時,在山中聽經之事道出。小女孩歡喜流涕,懇請父母準她出家,後僧安法師為其講涅槃經,前三卷半,一聞即悟,後之經文,聞之茫然不解,佛言:‘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信然。


還有,過去有一大寺,藏有龍藏經典,每年六月初六,必然搬出曝曬。有一年,正在曝曬藏經時,忽有一牛闖進佛門,用牛鼻子向曝曬中的藏經嗅聞。被僧人發覺,恐其弄壞藏經,急命其主人牽走,牛雖掙扎,欲繼續嗅聞,不想離去,無奈鼻子被人牽著,不得不離開。不久牛死,轉世為人,聰明異常,十七歲中舉人,二十歲中狀元,皇上封為道臺大人。走馬上任時,途經前生聞經的佛寺,似曾相識,心中奇怪,下馬入內觀看。忽聞眾僧誦經,竟能隨之朗誦,一字不差,念至一半,忽然無法跟上,心生懷疑,請教僧人。


老和尚說:此是因果問題,如實道來,恐道臺大人生氣。後因道臺大人幾經追問,並聲明不生氣,老和尚始將牛因聞經功德,轉生為人之事道出。並勸道臺大人,珍惜人身,護持佛法。道臺大人,由於聞經善根,毅然棄官出家為僧。


由此證明,無論人畜,無論眼見耳聞,甚至鼻嗅,但得與佛法接觸,皆有功德;若能從聞思修,終必證得無上智慧。


四、智慧的代表


(一)文殊菩薩的本跡


諸佛菩薩,凡果後施化,無不具足無上智慧,特別是文殊師利菩薩,更是無上智慧的代表。因為文殊菩薩,是三世果上如來,在首楞嚴三昧經中說:文殊菩薩,過去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在央崛摩羅經說:文殊菩薩,現在北方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在寶積經中說:文殊菩薩當來成佛,名普見如來。在華嚴經則說,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母,一切菩薩師。今為輔助釋尊教化眾生,於西元前六世紀,示現出生於印度舍衛國,多羅聚落一婆羅門家,父名梵德,從母右協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同等。


梵語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略稱文殊,譯名妙吉祥,或妙德。因其出生時,家族中出現十種瑞相,因名妙吉祥。又文殊菩薩,古佛再來,了了見佛性,因名妙德。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言:‘妙吉祥菩薩,是三世覺母,故名文殊師利。’


文殊菩薩,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左手持青蓮華,右手執寶劍,常騎獅子出入,既青年,又威猛,卻是無量諸佛母,一切菩薩師。大乘心地觀經言:‘文殊師利大聖尊,十方諸佛以為母;一切如來初發心,皆因文殊教化力。’放缽經中,釋尊曾言:‘我今得佛,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菩薩處胎經文殊身變化品雲:‘本為能仁師,今乃為弟子,佛道廣大,清淨無增減,我欲現佛身,二尊不並立……’


文殊菩薩,本居佛位,何止是釋尊之師,亦釋尊的師祖。在法華經序品中說:無量劫前,有二萬日月燈明佛出現于世:其中最後一位日月燈明佛,末出家時,有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後聞父王出家已成佛道,皆舍王位,出家修行,發大乘意,皆為法師。時日月燈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薩,曾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常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為彼說法華經,佛入滅後,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薩為師。


妙光菩薩教化八王子,令其堅固菩提心,終於次第成佛,其最後佛名燃燈佛。而然燈佛正是釋迦如來的本師。時妙光菩薩,即今的文殊師利菩薩。是以文殊菩薩,豈獨是釋尊本師,亦是釋尊的祖師,今以祖師身份,示現為弟子,可見佛法平等,不生執著,但為利生,不拘世俗知見。而文殊菩薩本門的深遠,智慧的超越,亦由是可知。何止是佛教中智慧的代表,簡直是無上智慧的化身。


(二)文殊菩薩的功德


文殊菩薩,帶果行因,本其無上智慧,廣作無邊佛事,於十方佛土中,現種種身,說種種法,度種種眾生。豈獨在婆婆世界助佛宣揚?不過,婆婆世界的眾生,因釋迦佛的介紹,始知文殊菩薩的偉大聖蹟,及其功德的不可思議。今於其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中,略舉其四如下:


(1)帶果行因堪當重任


文殊菩薩,既然是三世果位如來,其智慧特殊可知。因此,在釋尊一代時教中,凡大乘法會,無不參與,而且擔當重任。


在華嚴經,是一佛二菩薩共演大教,名華嚴三聖。一佛是釋尊的法身毗盧遮那佛,二菩薩指文殊菩薩,及普賢菩薩。文殊般若自在,普賢三昧自在。文殊執掌佛的智慧寶藏,普賢推展佛的廣大行願,所謂:文殊述德,普賢啟行,同輔毗盧遮那佛,教化大機眾生。文殊菩薩,在華嚴會上,以其甚深無上的智慧,宣說諸佛無盡功德,特別是在福城中說法,廣宣諸佛種種行門,種種功德,鼓勵大眾發菩提心,勤求佛道,並勸勉大眾,親近善知識,修學普賢殊勝行。先令六千比丘,發無上意,復令無量眾生,共發菩提心。而善財童子,發菩提心已,因受文殊教化南下,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一一親近侍奉,承受教誨,豎立青年學佛的好榜樣。


在法華經:佛將開權顯實,‘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之時,在王舍城耆闔崛山中,入無量義處三昧,放光現瑞,照徹東方萬八千世界,令法會大眾,盡見彼土大道心眾生,及諸佛說法,四眾修行,成就道法,及諸佛涅槃,舍利起塔種種佛事。


時彌勒菩薩,及在會大眾,皆不知所以然,更不知‘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幸而彌勒菩薩,念及文殊菩薩,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應曾見此希有之相。因而請問文殊菩薩:‘以阿因緣,而有此瑞?’文殊菩薩言:‘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並敘述往昔於過去諸佛處,曾見此瑞,顯其本門深遠,曾為然燈佛師:曾受持法華經滿八十小劫,故如今釋迦如來,放光現瑞,該是將說法華經。


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當多寶佛與智積菩薩欲還本土時,文殊菩薩,坐千葉寶蓮,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蓮花,從大海娑竭龍宮自然湧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頂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時智積菩薩問文殊,在龍宮教化幾何?文殊答:‘其數無量,非口所宣,非心所測。’同時,令其所教化無量菩薩,皆坐蓮華,從海湧出,詣靈鷲山,作為見證。並告智積:‘在海龍宮中,唯常宣說法華經,故令無數眾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智積因問:‘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成佛?’文殊菩薩說: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辯才無礙,能持諸佛甚深秘密,於剎那間發菩提心,得不退轉,即可作佛。


智積菩薩,不信龍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豈料言論末畢,龍女已現在前,頭面頂禮世尊,卻住一面,以偈贊佛。時舍利弗對龍女說:‘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獨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當時龍女,即以隨身所帶寶珠,奉獻釋尊,佛即納之。龍女對智積菩薩及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否?答:‘甚疾’女言:‘汝以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即時會眾,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既見龍女成佛,復聞龍女說法,無量眾生,聞法悟解;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授記。


至此寶積菩薩,舍利弗,以及一切不信龍女能立即成佛者,皆默然信受此一事實。同時由事實證明,文殊菩薩常說法華經,恆令眾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速得成佛。還有,證明女身有五障,不能成佛,僅眾生知見,妄想分別執著而已。若能止妄歸真,即女子身,立地成佛,如龍女然。


在楞嚴經:阿難尊者,示墮淫室,為摩登伽女,淫躬撫摩,將毀戒體之際,佛教文殊菩薩,持佛頂神咒,前往救護;並提獎阿難,及摩登伽女,歸來見佛,遂啟發楞嚴大教。在楞嚴會上,佛為阿難大眾,徵心辨見,破妄顯真。明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性,欲證此性,當修奢摩它、三摩、禪那,持戒修定,自可反妄歸真,六根互用。後因阿難請問圓通本根,佛即敕令二十五聖,各說圓通之後,再敕文殊菩薩,為大眾選擇圓通本根。結果,文殊菩薩選出:‘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顯示耳根聞性圓、通、常三真實功德。並說:‘我亦從中證,非惟觀世音。’以鼓勵當時法會大眾,及末世學人,修習耳門圓通法門。


在維摩經,維摩居士示疾,佛遣派各大弟子,前往問疾。十大弟子,皆言:曾被維摩詰訶斥,不敢前往。佛再派彌勒菩薩等前往,諸大菩薩,亦各說曾被維摩詰訶責因緣,不敢前往。最後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謂維摩詰問疾。’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被上人者,難為酬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秘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於是,文殊菩薩率領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入毗耶離城,到維摩詰室,兩位古佛見面,旗鼓相當,遂展開一番妙論,令隨文殊菩薩前往大眾中,八千天子,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於共演諸佛不二法門時,令隨往大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不但以上諸經,釋尊委以重任,在大藏經中,因文殊菩薩而發起的大乘經典,或以文殊聖號標立經題的經典甚多,特別是在般若會上,文殊菩薩,處處現身說法,分擔釋尊的辛勞,誠釋尊的權威法將,得力助手,主要功臣。


(2)權巧方便捉劍逼佛


文殊菩薩,不但本其無上智慧,輔助釋尊,演說大乘妙法,廣度眾生,甚至為成熟眾生,不惜驚世駭俗,持劍逼害於佛。大寶積經百零五卷中說,當時會眾中,有五百菩薩,已得四禪,成就五通,由宿命通,得知自己往昔生中,曾作殺父殺母,殺阿羅漢,毀佛塔寺,破和合僧等罪,心生憂悔,分別罪相,無時或忘。故於甚深法忍,不能證入。


文殊菩薩,為成熟五百菩薩,令止分別心,得悟無生法忍。於是即從座起,整衣袒肩,手執利劍,直趣世尊,欲行逆害。佛告文殊:‘汝住汝住,不應造逆,勿得害我……。’佛因而說諸法如幻,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諸相虛妄,但由內心分別執著,見有諸相。時五百菩薩聞法,觀察諸法如幻,是故於中,無人得罪,無罪可得,誰為殺者,而復遭殃,因知宿罪如幻,而證入無生法忍。歡善踴躍,說偈贊曰:‘文殊大智人,深達法源底,自手握利劍,馳逼如來身,如佛劍亦爾,一相無有二,無相無所生,是中云何殺。’可見文殊菩薩,成就眾生的權巧方便。非大智大慧,焉能如是。


(3)建立道場攝化有緣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說:‘東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亦說:‘爾時世尊,告金剛密跡菩薩言:我滅度後,於此瞻部州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邦,其國有山號曰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上,為諸眾生,於中說法。’而經所說清涼山及五頂山,即今中國山西省之五台山。此山在五台縣之東北,離縣城一百二十裡,五峰環抱,頂無森林,如壘土之合,因名五台山。地居邊境,寒冷異常,無炎暑之熱,又名清涼山。古之叢林,今之佛剎,皆在中台之下,其南台離中合八十裡,台高三十裡,頂周二裡,二里,菊,燦發如錦,亦名錦繡峰,世傳是文殊菩薩所居。


據傳記載:唐朝大歷年間,曾有無著禪師,及法照禪師二人,曾在五台山親見文殊菩薩,親睹道場勝境。


無著禪師,是永嘉人,在唐大歷二年,入五台山,在華嚴寺掛單。一日,遊般若經樓,忽見一吉祥鳥,由其頭頂經過,飛向東北。次日,又有白光兩道,自東北來。同房僧眾皆見而異之。無著心動,希見文殊菩薩,因往金剛窟,禮拜後,便於石上靜坐參禪。正閉目斂神之際,忽聽有人叱牛飲水之聲,開目視之,見一老翁,身穿短褐麻鞋,頭上裹巾,正牽牛飲水,無著急迎上禮問老者何來?答:‘山外求糧,用在台山。’並問無著:‘仁者何來,到此何事?’無著答:‘聞有金剛窟,來禮拜聖蹟。’老人邀無著到其精舍參觀,乃牽牛前行,無著隨之,到寺前,老人喊均提三聲,有童子應聲開門,從老人手中接過牛繩,牽牛入寺。


寺中琉璃為地,屋瓦金光耀目,華麗莊嚴,非人間所有。老者坐白牙床,指一錦墩命無著坐,童子獻茶,又上酥酪,吃之,頓感身心舒暢無比。無著問老人:‘此間佛法,如何住持?’答:‘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又問住眾多少,老者言:‘前三三,後三三。’老者問無著:‘初出家時,所求者何?’無著答:‘求大乘菩提心。’又問:‘齒臘幾何?’無著答:‘三十。’老者言:‘你很純淑,到三十八歲時就好。’隨即命無著下山,並贈偈曰:‘一念淨心即菩提,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碎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並命均提送無著下山,童子送無著走出金剛窟,無著問:‘此地伽藍何名? ’童子笑問剛從何來?無著答:‘金剛窟。’童子曰:金剛之下何字?答:‘般若。’童子曰:‘剛才伽藍,即是般若寺。’無著至此,悟知老人即文殊菩薩化身,因稽首童子,乞賜一言。童子穩身而歌曰:‘面上無嗔真供養,口裡無嗔吐妙香,心裡無嗔有珍寶,無染無垢是真常。’頃刻間童子與寺皆失其所在。唯見山林土石,無著淒然下山,隱居五台山而終。


法照禪師,亦于唐大歷二年,在衡州(即今衡陽)雲峰寺掛單。一日在齋堂食粥,缽中忽現彩色祥雲,雲中有魏峨山寺,寺東北有山,山下有澗,澗北有石門,從石門進去又有寺。寺額題有金色大字,名‘大聖竹林寺。’法照驚訝,何以缽中有此景象?兩天后,食粥時,缽中又現五台山寺景。亭臺樓閣,魏峨莊嚴,金沙布地,宛非人間。大智文殊菩薩與聖眾萬餘人在其中,直到吃粥完畢,才隱沒不見。法照心疑,詢問諸僧,時有嘉延,曇暉二師,曾到過五台山,謂其所見,正是五台山聖境。法照遂興起朝禮五台山之念。


大歷四年,衡州湖東寺,啟建九旬五會念佛道場。六月二日下午,照師於寺內高樓,遙見祥雲,雲中出現樓閣,閣中梵僧執錫行道,身高丈餘。阿彌陀佛,與文殊、普賢二大菩薩,高座於中,直至酉時始漸隱去。當晚照師在道場外,見一老人,對他說:‘你早發心要往金色世界,求見大聖,為何不去?’照答:‘路遙難達。’老人言:‘但決定去,便無困難。’自此,照師誓必前往五台山。同年八月十三日,照師從南岳結伴同行,于次年四月五日始到五台山。同行者皆見佛光寺有數道白光,及六日,到佛光寺,所見一如缽中所現景象。當晚,有一道毫光,自北山飛下,射法照禪師身。詢問寺僧,謂是 ‘大聖不思議光,常照有緣人。’照師依先來方面,向東北行五十餘裡,果有一山,山下有澗,澗北有石門。石門前有兩個八九歲青衣小童站立,一稱善財,一稱難陀。見照師來,即歡喜問詢引入寺內,向北走數裡,到一寺前,額題大金字:‘大聖竹林寺。’寺廣約二十裡,有一百二十進院。院內皆有寶塔,殿閣莊嚴,黃金為地,流渠華樹,充滿其中。


照師進入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各據師子高座,宣妙法音,左右圍繞聞法菩薩聖眾約萬餘。法照頂禮二大士,請問:‘末代凡夫,去聖遙遠,末悉該修何法門?’文殊菩薩答:‘諸修行門中,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最為徑要。憶我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佛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門,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為諸法之王,汝當念諸法之王,無令間斷。’法照又問:‘當如何念?’文殊答:‘此世界而西有佛名阿彌陀,被佛願力,不可思議,後世眾生,有稱其名號者,命終之後,決定往生彼佛國土,速證菩提,永不退轉。’跟著二位大士,各舒金手,為法照摩頂授記。文殊菩薩又言:‘汝可到別院去巡禮。’法照到七寶果園,見園中果子方熟,其大如碗,摘而食之,身心泰然。最後仍由二青衣童子送出門外,瞬間即失其所在。悲感不已,因立石為記,據說至今,此石仍在。


同年十二月,法照在華嚴院念佛道場,絕食期生淨土。到第七日初夜時分,見一梵僧對他說:‘汝見台山境界,為何不說?’言訖不見。第二天晚上,正念佛時,又見梵僧來說:‘你所見五台山聖境,為何不向人宣說?普令大眾發菩提心?’照師說:‘我實無心,說出恐生疑謗,不獲利益及遭罪業。’梵僧道:‘大聖文殊現在此山,尚招人謗,況你所見?不過要使眾生見聞此者,發菩提心,去惡興善,離苦得樂耳。’照師因憶前所見,錄之於冊,傳示他人。


(4)深入民間現身說法


大聖文殊,不獨建立道場於五台山,攝化有緣人。同時深入民間,示同凡人,隨機說法,普度眾生。如佛教中著名的寒山大士,就是文殊菩薩應世。寒山示現生於貧苦之家,自小父母雙亡。其兄不仁,飽受飢渴之苦,為求知謀生,輾轉流浪,其詩云:‘出生三十年,常遊千萬里。’可知其流浪生活多苦,後到天台山出家,隱居於寒岩,甚感滿足。但為求飲食,常到國清寺,找老友拾得。當時拾得在寺內當行堂職,將殘餘飯菜,收貯竹簡,贈給寒山子。寒山子生平行為,迥異常人,特別其所吟詩,深具佛法妙理,都是醒世警言。所以虛雲老和尚說:‘法身清淨若琉璃,肉眼看來那得知,欲識其中玄妙處,細讀寒山百首詩。’


還有中國宋朝時代,有戒 黎者,亦文殊菩薩的化身。傳記:宋朝台州臨海縣,有一長者名婁原祐,樂善好施,其父官拜少卿,亦仁慈愛物。其夫人張氏,夜夢月光入懷,後懷孕生子,取名頓吉。頓吉出世即言:‘善哉父母,生我劬勞,長度群生,為世沃焦。’父母聞言大驚,既憂且喜。有一天,小兒忽請其母,準備七人齋飯,果然不久,七個和尚共來。其父原祐合掌請問:‘大德何來?’其中一人答道:‘我等是從南印度來,聞居士生奇子,特來相賀。’飯後,抱兒相見,僧對兒言:‘仁者有情之軌,切莫被他蒙過,須要惺惺。’兒乃撫掌而笑,僧去後,小兒對父母言:‘剛才七人,都是佛菩薩化現人間。’


頓吉五歲時,自稱六和大師。十五歲辭別父母去出家,在杭州道上,遇見慧光和尚,說明出家意念。老和尚介紹彼去飛來峰,見波利多尊者,尊者問:‘子從何來?’答:‘從緣來。’問:‘是何姓? ’答:‘是佛性。’問:‘子身尚俗,安識佛性?’答 ‘我身雖俗,因俗證真,真俗圓融,洞然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波利多尊者,異其根利,為之落髮出家,受具足戒,名之為‘善戒。’自此,雲遊四方,廣度眾生。但行為怪誕,異於常人。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


淳熙二年,戒師與弟子普明,道全等人,由五台山同往潼州,有一渡口,名化生渡。對岸有一神廟,是五郎祠。五郎神時常顯靈,令鄉人每天殺豬宰羊致祭,五郎神知戒師必經此道,化虎擋住去路,戒師知虎是五郎神所變,以手格虎讓路,來到五郎祠,指神像叱曰:‘汝是一郎至五郎,妄興禍福宰牛羊,老僧為說無生法,免至冤家累世償。’五郎神像立即塌壞,五郎祠亦無火自焚。


淳熙三年,戒師來到洛陽,洛陽有一富家名李光弼,常聽信妖言,沉迷邪魔,戒師憨其愚,為邪魔所惑,親到其家,端坐入慈濟三昧。眾魔各自現形,皆是邪魔外道,甚至牛神鬼怪之類。向師哀求:‘乞為開導。’戒師曰:‘汝等眾魔妖精,性本妙明,從今以後,不要再害生靈。’眾魔感恩而逃,李家自此安寧,而李光弼亦皈依三寶,正信佛法。


淳熙六年,戒師經過一處,見一屠夫名金炳,正縛著一頭羊,欲舉刀刺殺,羊咩咩哀叫不已。戒師說道:‘你兩腳不修,遭此活剝。’謹此二句話,羊不叫了,屠夫也不殺了。戒師開示曰:‘人成羊,羊變人,只在轉瞬間。一切眾生,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易生而受禽畜之身,云何於中取而食之?汝等從冥入冥,報此軀殼,吃他八兩,還他半斤,若能返妄歸真,從冥入明,脫此軀殼,應當歸依三寶,永不殺生。’金屠夫聽罷,放下屠刀,舍妻出家,懺悔罪業,戒師為其披剃受戒,法名可化。


後來可化欲往天台山參石橋禪師,路遇強盜,被眾強盜攔截痛歐,可化大叫‘冤家痛哉。’群盜笑言:‘正是冤家。’將可化縛於樹上,欲活剝其皮,這時有一盜首走來,追問經過道:‘他是出家人,那裡有錢,殺他無用,放他去吧!’可化死裡逃生,不敢前往,退回戒師處,將經過告戒師。師說:‘若無老僧救你,定還他八兩了。’可化始知盜首,正是戒師變身。


有一知府名江平父,一日對其夫人說:‘聽說兜率院和尚戒師,能夠吃三個豬頭五鬥酒,我想試試這和尚食量。’夫人同意,迎請戒師來,還沒談話,先進飲食,桌上酒菜為之一空。太守見戒師食量驚人,不禁稱奇,但太守夫人,在後面窺見,騰空而入之鬼神環衛在側,戒師將食物擲左右,眾鬼神接而食之。事後夫人將所見事告太守,太守再次請戒師來應供,暗中偷窺,果如夫人所言,敬畏不已。


一次,戒師買很多蝦煮熟而食,賣蝦者來要錢,戒師囊空如洗,無法給予。蝦販大怒,聲言無錢,還我蝦來。戒師大笑,張口噴出滿桌鮮蝦,活潑崩跳,眾人大駭,戒師頭也不回,手挽周婆,行歌而去。周婆歌曰:‘笑煞愚癡漢,管家無歇時,四山若來合,妻子各分離。’又歌曰:‘世人都笑我,我笑世間人,如意摩尼現,無人識本真。’戒師則歌曰:‘瘋僧瘋婆,吃酒磋蛇,太守仁風, 黎神訣。’


原來紹熙四年,台州大旱,黎民百姓,祈禱神祇,不獲感應,反而炎陽更烈。當時太守,將城隍廟神像搬出曝曬,責其不能澤而救民。夜夢神言:‘汝知龍屬,職司行雨,若無天命勒令,是不敢自專。城東兜率寺戒師,是文殊菩薩示現,乃能致雨,試往求之。’次日太守齋戒沐浴,率領僚屬,親往寺中求見戒師。其他官吏進去,見戒師醉酒未醒,並吐滿地穢物,出告太守。太守不信:直入師室,戒師清醒如常,且異香滿室。問:‘明府來此何為?’太守說明來意,懇請戒師慈悲致雨,以救民眾。師曰:‘明府不用心憂,當有報命。’太守走後,戒師取紙墨作書焚之,不久大雨驟至,四境水量充足,秋天播種,竟獲豐收,農民喜而歌曰:‘仲春喜新睛,六月遭酷熱,太守揚仁風, 黎妙神訣,除熱得清涼,歌聲幾時歇。’


一日戒師,大顯神通,放大光明,眾人皆見戒師頂上毫光萬丈,光中現出七佛,然後對眾言:‘老僧世緣已畢,今與汝等作別。’師示滅後,屹然不動,顏貌如生,荼毗之日,抬之不起。其弟子道稠告眾曰:‘吾師為七佛之師,方便示現,凡火不化。’遂為師開襟以待,忽然胸中出三昧火自焚,五色祥雲撩繞不散,舍利如雨下,造塔於寺,永鎮山門。


戒師圓寂後,有人對周婆說:‘戒和尚去矣。’周婆即于普濟橋下坐化,化生蓮華,香光交錯,見者驚歎不已。七日後,忽有一異僧出現,歌曰:‘戒師文殊,周婆普賢,隨肩搭背,萬世流傳。’原來戒師與周婆,是文殊菩薩及普賢菩薩的化身,深入民間,隨緣教化,可惜世人不知,奈何。


五、智慧的重要


文殊菩薩之所以能為諸佛母,菩薩師;能說諸佛功德,策進行者;能權巧方便,現身說法,全憑久已證得無上智慧。至於古代高僧,能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成為佛門龍象;以及古今聖賢,能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亦皆憑藉智慧的輔導。所以,人們無論欲想成佛作祖,成聖成賢,建立功勳,造福社會,或做個平平凡凡,堂堂正正的人,都應該放棄妄想,追求智慧。


很多人以為智慧,就是聰明,其實不然,因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必然明白事理,知因識果,辨別是非,分析邪正,甚而認識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必能突破愚痴暗蔽,擺脫名枷利鎖,走向人生正軌,止惡向善,利己利人。至於聰明的人,雖然頭腦靈活,思想敏捷,但缺乏智慧明辨,處世做事,僅憑主觀錯覺的判斷,以及妄想分別的衝動,再加上內在貪嗔痴煩惱擾亂視線,往往唯達目的,不擇手段;每為滿足個人權利的佔有,不惜犧牲他人的福利。結果,製造人間罪惡,啟發社會爭端,導致世界混亂。


目前世上很多作姦犯法,不守紀律,破壞社會秩序的人,不講道德,不顧正義,玩弄政權的人,或唯利是視,草菅人命,發明大量殺人武器的人……,無一不是聰明人。由於聰明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只知金錢萬能,不知仁義可貴;只知講究物質享受,不知發揮精神文明;遂本其聰明才智,大展私慾抱負,角逐名利,設置陷阱,……。由於聰明人愈來愈多,世界也愈來愈混亂,究其主因,無非是缺乏智慧輔導,致使聰明反為聰明誤,何止自誤前程,簡直誤盡天下蒼生。


今天,本人將能左右人類前途的智慧,尤其是可造福人群的無上智慧,介紹給各位,希望在座各位,藉此因緣,明白智慧對人生的重要;何止是人生的寶藏,成佛的真因,抑亦是開闢覺道,促進人生覺悟的利器。我們不但要勤求世間的智慧,以納人生於正軌,創造光明遠大的前程;還要追求出世間的智慧,特別是無上的智慧,使自己手握智慧寶劍,勇往向前,揭開人生秘奧,克服時代艱苦,伸展二利願行,實現人生理想,提升人生至善的德性,開闢人生至美的前程,走向人生至真的境界,擺脫人間憂悲苦惱,超越三界生死輪迴,進入常樂我淨的涅槃天國,建立人間淨土,促進世界和平。使苦惱人生,獲得永恆快樂,使愚痴人生,獲得慧光照耀,最後,恭祝各位,智慧增長,身心健康,前程遠大!


http://66.163.168.225/babelfish/translate_url_content?.intl=tw&lp=zh_zt&trurl=http%3a%2f%2fwww.fodizi.net%2fqt%2fwenzhufashi%2f521.html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釋法平法師 | 多媒體下載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12 19:43 , Processed in 0.20855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