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77|回復: 1
|
净公上人关于果报的讲记敬摘点滴20226212048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果报的讲记敬摘点滴
...再学小乘,所以小乘在中国没有办法盛行,道理就是在此地。
那么今日学佛,就遇到困难了,为什么呢?儒家、道家的底子没有,大家不念儒书,也不去学道家的这些典集,像老子、庄子、列子,也没有人认真去研究它,因此读大乘就很困难。没有这个基础来接触大乘佛法,所以在大乘里面苦修,修了很多年,依然没有成就,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么在此地,我们要重视的,就是这个四教的四谛。小乘所依据的‘生灭四谛’,四谛是讲苦、集、灭、道。苦集灭道这个四谛,通教都重这个苦集灭道这个四谛。小乘是生灭。‘苦’是讲‘生、住、灭三相流迁’。以我们人来讲,我们出生一直到死亡,出生到死亡这个过程当中,这叫住。所谓是‘生老病死迁流不息’,每一个人不能够避免,这是苦,我们前面跟诸位讲过三苦、八苦。‘集’,这是苦之因,集就是烦恼,‘贪、嗔、痴,等分,四心流动。’等分就是与它相等的,从这个里头产生,这是三毒烦恼,一切烦恼的根本,根本烦恼,八万四千烦恼就是它的等分,从这个里头流出来的。因为有烦恼的因,所以才有生死之苦。这苦集是世间二谛。灭道,这是出世间的。先说‘道’,‘道’就是,我们如果以这个来说,这个道品来说,以生灭四谛,那么这个道,就是藏教的三十七道品;那他的,是用‘对治易夺’,用这个三十七种方法对治贪嗔痴等分,对治这个。这一些集,这是病,三十七道品是药,以药来治病,药到病除。病除了之后,这就是还灭,‘灭有还无’,灭什么呢?灭这个生老病死,灭生死、灭轮回,回到无为法,就是了脱生死。
●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三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一键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QQ收藏我的淘宝百度空间MSN搜狐白社会奇艺奇谈美丽说蘑菇街点点网花瓣爱乐活手机快传堆糖和讯凤凰微博飞信有道云笔记麦库记事轻笔记凤凰快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饭否邮件分享搜狐随身看摇篮空间若邻网推他鲜果天涯社区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游戏社区139说客linkedin复制网址打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三卷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十三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上一次讲到天台四教的藏教,现在接著介绍天台的通教。所谓通教,意思是前面可以通藏教的教义,后面能通别教、圆教,而为大乘初门,就是大乘佛法的初学。古德告诉我们,根性利的人,可以通别、圆;根性钝一点的,则是通前面藏教的教义。那么他所讲的这个四谛,是‘无生四谛’。所谓‘苦’谛,是‘如幻如化,无逼迫之相。’因为无有一法不是当体即空,所以这个当中没有逼迫相。‘集’谛亦是如此,也是‘如幻如化’,因此他没有和合相可得,在这个地方,‘无和合相’也是如幻如化的。那么说到了这个‘道’谛,他是说‘不二相’,意思就是讲,与集谛同一幻化。所谓是如梦中之药,诸位细细地体会这个比喻。对治梦中的病,是病也在梦中,药也在梦中;那个梦中药治梦中病,同一个幻化,所以是不二。‘灭’谛,是讲‘无生相’,灭谛就是涅槃,也是如幻如化,所以无有生相可得。那么净土的众生,如果过去式修学通教这个法门,也就是我们一般讲大乘佛法里面的空观,他是修这个法门,那么带著有这种习气,将来到西方净土,必定还是离不开这个法门的。这一段这个讲解,是蕅益大师特别给我们提出来,实在为我们解释了不少的疑问,解决不少的疑问。同时我们也晓得这个净土四土的形成,功夫浅深、上下之所由来,那么从这个地方,我们都可以得到一个很正确的答案。
第三,是讲‘别教’,所谓‘别’是‘唯独菩提法’,唯独这个大乘菩萨。它与前面的藏教通教不一样,与后面的圆教也不一样,所以称之为别。别教所讲的四谛,是讲‘无量四谛’。像我们读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里面的四谛品,四圣谛品,就是讲的无量四谛;那么我们想想这个藏通别圆四教,它特别讲这个无量四谛,实在是有它的用意在,也显示出菩萨境界广大无边。那么在‘苦’谛上说,它说有‘无量相’,因为‘十法界依正果报不相同。’实际上要说,就是同一个法界。以我们人道来说,我们这个人法界来讲,不要说他方世界,就我们地球上来说,这已经是太渺小了。地球上有四十多亿的人,每一个人的依正果报,都不完全相同,由此可知,‘相’的确是无量无边。至于‘集’谛,它也是有‘无量相’,所谓‘五住烦恼不相同’,五住是讲五种无明住地,我们不要说得那么深,就以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烦恼,俗话常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个意思就说,每一个家庭有每一个家庭的烦恼。大而说之,每一个国家有每一个国家的烦恼。何况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这个里面一切众生,业习、烦恼,当然是无量无边。佛在四弘誓愿里面教给我们‘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个也是这个意思。那么讲到‘道’,道也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这是菩萨法里面。四弘誓愿里面所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佛法就是法门,就是觉悟的方法。觉悟方法有多少呢?像恒河沙那样多,可见得绝不只八万四千法门。那么佛门里头常讲八万四千法门,这个八万四千乃是从纲领上说,如果要细分,无量无边的法门。那么诸位晓得,因为烦恼无量无边,法门是对治烦恼的,烦恼断了,这才算法门达到了目的。达到目的当然是‘灭’谛,灭是灭烦恼,证‘诸波罗密不同’。波罗密是圆满的意思,是究竟的意思。那么也就是说,别教里面果位不一样,菩萨从十住,这个十住算是大乘佛法里面的菩萨法,这叫别教菩萨,一直到等觉,他所证的波罗密不相同。那么净土众生如果是别教的根机,他将来往生西方净土之后,一定是修别教的道品,那么讲这个三十七道品,也是有藏通别圆。那么由此可知,念佛也是有藏通别圆。这个一句佛号看我们用什么心去念,我们用藏教的心去念,这是藏教的道品;用圆教的心去念,那么就是圆教的道品。其成就,自有高下之分。
那么至于圆教呢,他是讲‘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谛,他讲的是‘圆修圆证’,所以叫做圆教。圆教的四谛是讲‘无作四谛’,这个四谛的名称,我们一定要把它记牢。圆教的四谛,当然是最圆满,最究竟了。这些理我们可以知道,可以明了,但是在目前,恐怕我们还无法起修,毕竟他的境界太高。如果我们从通教,以通教作基础,入圆教是可以的。从别教入圆教,也非常之好。那么由此可知,圆教的确要通、别的根基,才能够真正趣向圆修圆证。
我们看这个无作四谛。这个‘无作四谛’,‘苦’谛,诸位看这个地方,‘五阴本如(来)藏’,这当中漏了一个字,五阴本如来藏,因此‘无苦可离’,那么诸位想一想,如果说我们离开五阴了,岂不就是离开如来藏了?如来藏是十法界依报正报的理体,怎么能够离得开呢?五阴就是如来藏。换一句话说,迷了的时候,叫它做五阴;悟了的拾候,就叫它做如来藏。因此,这个法门的确是无苦可离呀!‘集’是什么呢?‘烦恼即菩提’;这个灭里头,生死即涅槃,这些话我想诸位在佛门里头常常听到,可是你要晓得,这是圆教的境界,因此他‘无集可断’。那么说到‘道’呢?‘边邪皆中正’,‘中正’是大菩萨法,‘边’是边见,‘邪’是邪见,我们都讲的是外道;你看,外道都是菩萨,‘无道可修’啊!那么他所证的果,就是‘生死即涅槃’,因此‘无灭可证’。这个真正到了圆极,究竟极了!所谓是一真法界的境界。一真法界在那里呢?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迷了的时候,这个法界叫十法界,五阴、烦恼、边邪、生死,什么如来藏、菩提、中正、涅槃,给你讲这些,迷了,才讲这些;悟了,悟了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因此,无苦可离、无集可断、无道可修、无灭可证。
那么净土众生如果是圆教的根性,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多闻圆教,这在后面我们把这个也说出来。这个‘藏’教跟‘通’教,西方世界‘同居土多说之’,同居土常常听诸佛菩萨讲经说法,这个意思比较上多。‘别’教呢?诸位看,‘同居土、方便土、多说之’,为什么呢?这个是菩萨法,同居土是菩萨多,方便土是回小向大,也尽是菩萨。至于‘圆’教,这是‘无上佛法’,是究竟佛法,‘根性利的人,四土皆闻’。换一句话说,无处不说啊!经上讲‘如是等法’,如是是指前面这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特别跟诸位说出有藏通别圆的区别。等法,‘等’是等其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的法门’。
那么我们举出这几个例子,这几个例子也是佛法里头的重要修学纲领,特别是在大乘法的修学。我们应当特别地留意。纲领要熟,这个里面的含义,要很清楚地理解,然后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努力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
那么我们在此地先跟诸位介绍这个四摄法,这四摄六度...(●[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生,采取这种手段来把他度过来。假如你自己这个定力,智慧要不够,那往往就被人家度去了。
我们看到有许多年轻的法师,智慧、辩才、人品,都是可造之材;结果很年轻上来讲台弘法利生,那些信徒是愈来愈多,有的些女信徒,常常亲近法师,结果最后法师还俗跟她结婚,被他的徒弟度走了。那就是同事,他的定力不够,被人家度跑了。所以像这一点,这个四摄法里,前面三种一般可以修学,后面这一种自己必须要衡量自己,不可以贸然轻易地尝试。换一句话说,自己在智慧没有成,定力还不够,不可以轻易尝试;特别是在逆境里头。但是顺、逆两种境界,都会淘汰人,这个是四摄法里头,特别要注意到的一点。没有四摄,绝不能够接引众生,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佛法是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而不是佛法会有很多便宜可以占,有很多人来供养,那话就错了。别人供养法师,法师除了自己简单朴实的生活之外,所得的供养要拿来修四摄法里面的布施,诸位要晓得这一点。在家同修,修这个布施,是六度里面的布施,后面会讲到。法师修这个布施,是四摄法里面的布施。这个意思是不相同的。因为法师是代佛说法,是代佛接引大众,必须要用这种方法来诱导一些迷惑颠倒的众生。正如法华经里面的长者,以三车诱导他的儿子一样,那么那个是比喻,这个四摄法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底下,讲六度。‘六度’是诸位同修常常听到的,也是大乘佛法里面讲得最多的,这是菩萨所修的无量的法门,归纳为六大纲领。那么这个六大纲领,第一个也是‘布施’,在布施形象上是相同的,与这个四摄法的布施是相同的,但是他的用心跟出发点不一样,不相同。四摄法出发点是利他,是诱导他人入佛门,意思在此地;而六度里面的布施,是要度自己悭贪烦恼。换一句话说,是度自己的根本烦恼。
布施里面可以分为三大类,‘财’布施,是指一切的财物。第二类是讲‘法’布施,包括的有出世间法与世间法,凡是我们自己会的,我们自己所熟悉的,别人不会,我们要尽心尽力地传授给他,教导给他。譬如说,我会烧菜,我这个菜烧得很好,他不会,那么我教他怎么烧,这也是法布施。所以由此类推,法布施并不限于讲经说法,讲经说法当然是法布施里面的一种,在佛法来讲,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因此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无不以音声作佛事,这个做佛事就是作为教学的工具,而是以这个音声为教学的工具。那么孔老夫子当年在世,他的教学也是每一天的讲演,也是以音声,当时并没有教科书,每一天是讲演。夫子过世之后,学生才把他平数所讲的,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则记录下来,编成一本书,这个就是论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学,也是天天讲经说法,并无教科书,那么这个是以演讲为法布施。
法布施里面包括的范围非常地广大。那么像我们今天用电视这个方法,用录影带这个方法;这个方法不但是有财布施,有法布施,连无畏布施都包括在其中。你看这个一个录影带,这个录影带是财物,它有价值,它要值几百块钱。而录影带的内容,那是佛法,所以它变成法布施,有财布施又有法布施。你闻佛法开悟之后,离苦得乐了,离开一切恐怖颠倒,这就变成无畏布施,所以这一个布施是三种布施统统具足。
布施的目的,如果是为了接引众生,为了弘法利生,那就变成前面四摄法的布施。如果是为了断自己悭贪烦恼,那就是菩萨六度里面的布施。譬如我们有一个道友,他给我说,他说我现在努力在修这个布施,我什么都不求。我说你为什么布施呢?他说我因为赚钱太容易,赚得很多,怕的是将来这个钱愈多,贪心愈增长,我这个布施是为了不让我这个贪心增长。那么这一种布施,就是菩萨六度里面的布施,完全符合布施波罗密,波罗密就是度悭贪的意思。
如果我们这个布施,不是达到这个目的,那虽然是布施,不能叫波罗密。譬如说在佛门里面,我所见到的,大半的布施,他不是为断悭贪烦恼,实在讲,为断悭贪烦恼而布施的太少太少了,大多数为什么布施呢?为了佛门都有一句话说:‘舍一得万报’,为这个来布施。因为佛门里面所讲的,佛三宝是福田,我们在那里种了福田,将来就有收获,而且利息很厚,一本万利。那么诸位想想,这种布施能度悭贪吗?不但不能度悭贪,这个布施是增长悭贪,他是为了贪财,所以他才布施,因为听说经上讲,财布施将来得财富,我赶快布施,我将来会发大财。我修法布施,因为法布施将来果报得聪明智慧,我现在这个笨头笨脑,我要法布施,将来我就聪明智慧了。我现在修无畏布施,为什么修无畏布施呢?听说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我现在身体多病,多灾多难,我来修无畏布施。诸位想想,这样的布施只是修世间有漏的福报,是修福,是修善事,不是布施波罗密,为什么呢?因为对自己悭贪烦恼的时候,一丝毫都没有断,不但不断,它还要增长。假如他布施要没有得这个果报,他怨恨心就起来了,就要责怪佛菩萨,佛菩萨你看,我给你供养那么多,布施那么多,怎么现在不但利息没有,连老本都没回来?凡事责备佛菩萨,好像,佛菩萨我对你这么好,我送你这么多钱供养你,你都没有保佑我,你也没有保佑我发财,还叫我现在受苦。这个是把意思全部都搞错了,因为他贪心,到最后贪不到,他就嗔恨。
那么由此可知,世间人一般修布施,不是清净心,不是度自己的悭贪烦恼,而是希望在这个里面得这个利益,所谓是‘一本万利’,把佛门当作生意来作,当作生意买卖来作,这个是错误的。像这种情形我也常常遇到,这是对于佛法不通达。我们学佛的人要晓得,无始劫以来,我们在六道理面受生死轮回之苦,正如佛在经论上所讲‘生死疲劳’啊!如果这个生死是一生一世的,那我们也就不在乎了,那生死这个事情也没什么了不起了。所谓‘生死事大’,‘大’在那里呢?是生生世世永远不断,这个事情麻烦了。过去无量劫一直到今天,如果我们今天在这一生当中,不能把这个问题彻底究竟的解决,我们往后无量世,生生世世,苦不堪言啦!生死是苦海呀!这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
那么这个生死苦海谁制造的呢?就是三毒烦恼,三毒烦恼是业因,前面讲的四谛,生灭四谛里面讲的,‘集’就是业因,就是烦恼,苦谛就是果报,由此可知这个事情麻烦。世间科学、哲学、宗教,也都想到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办法解决,所以释迦牟尼佛才出世,帮助我门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世间人自己能够解决的了,佛又何必多事呢?何必再出现于世间?实在是世间人想解决而没有法子解决的了,佛菩萨才大慈大悲呀!降临在这个世间,帮助我门解决这个问题。
八万四千法门以布施波罗密为根本,所以我门要晓得,对自己,布施是要度悭贪,断自己的悭吝心,断自己的贪心。悭吝心,自己已经有的舍不得给人,就是所谓是放不下,这个是悭吝心;贪心是自己没有的,心理面有欲望想得到,。这两种心是无量无边生死烦恼的根源,你要不把它断掉,你这个生死疲劳就没有办法断得了,如来果地上的大菩提涅槃,你也无法证得。
六度里面第二,是讲‘持戒’。‘持’就是守的意思,守持,或者我们叫‘保持’。‘戒’,这是讲戒律,戒律是我们的生活规范。我们能够守戒律,才能够得定,才能够开智慧,这是对自己来说。对社会、对众生来说,唯有守戒律,一切大众相处,才和睦,才能真正做到亲爱精诚。人人都守戒,人人都能够做到亲爱精诚,这个世界就是大同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天堂。因为这个世界里面没有恶人,这个世界里面没有一个是想妨害别人的人。诸位想想,这个世界多和睦!多么可爱!所以我扪要希望这个世界永久和平,众生永远能够相亲相爱,那就得提倡佛门的持戒波罗密,发扬光大佛门的持戒波罗密。
戒律有分为大乘戒与小乘戒。小乘戒是私生活的规范,不与别人在一起,也是儒家所讲的慎独,君子慎独的功夫,这是小乘戒,完全是自己,与别人不相干,就是自律的规范。而大乘戒呢?这是入众的生活规范,就是我们在团体当中,与许许多多的人在一起,那么这个是这一种生活规范。这种生活规范要记住,虽然是与很多人在一起,是团体生活,是团体生活里面的自律,也不是律他的。那么由此可知,佛法是真正自由,佛法这个修学只约束自己,不妨害别人,这个是佛法真正精神之所在。我们要认真地去研究,认真地去学习,去把它发扬光大,利益一切众生。
持戒的目的是度诸恶,也就是度我们一切恶念,度我们一切恶行;一个是对自己的恶业恶行,一个是妨害他人的恶业恶行,持戒的目的在此地。所以它的功德才能够产生禅定。像这个希望大家要留意,这个布施,布施讲过了。持戒‘度恶业’,恶业里面就是有两种,一种是对自己的,那么对自己的恶业呢?简单的说,就是你心里头,这个心接触外面境界起贪嗔痴了,这个是心里头的恶业。你在造贪嗔痴这些相,那就是世上的恶业,这是讲自己。那么对别人,别人得到功德利益,你起了嫉妒心了,那你是心里头起了恶业,表现在行为上,想方法破坏别人,障碍别人,那是行为上的恶业。所以我们持戒,不障碍自己心地清净,不障碍自己的道业,也不妨害一切众生。不妨害一切众生,这是大乘菩萨戒;不妨碍自己这个道业,这是小乘的戒律的精神。由此可知,戒行真正是可贵,值得赞叹。持戒决定不是约束人,决定不是自己拿绳子把自己捆住,不是的。你要是作如是观,那你对于佛法是不通之至,你完全误会了,完全错解了佛法的教义。
第三是讲‘忍辱’波罗密。忍辱这个里面有事、有理。事相上,譬如说:我们在生活的需求上,要能够不被社会诱惑,我们才能够安贫乐道,你的道业才能成就。现代的社会,诱惑的力量非常之强大,一切物欲的享受,日新月异,天天有新的发明,天天有新的花样,如果你要是追求物欲上的享受,那个心太苦了。如果你是福报不太大,力量又不济,那真是苦不堪言啦!纵然是有这个财力,有这个福报,你这个精神耗费在这方面,真正是太可惜,也是不值得的,得不偿失啊!因为你没有把你有限、宝贵的光阴用在了生死,出三界,一了百了的大事业上,你疏忽了这一点。因此忍辱在修学里面,占的分量相当之重。
我们第一个要能够忍受饥寒之苦,刚才讲了,安贫乐道,我们远离名闻利养。第二,我们要忍受人为的加害,这是必然的道理。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佛的功德大,还有提婆达多在外面找麻烦,恶意的毁谤,千方百计的陷害,释迦牟尼佛能够忍受。内里面,就是僧团里面,有六群比丘,那是他的学生,他学生里面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个里头也是良莠不齐啊!有好学生,也有顽皮捣蛋的学生,天天出事情,在外面干坏事情,人家报告给佛了,佛也来处理。所以佛的僧团,不...(●[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如说我们讲学道,如果我学道的目的,我是希望我赶快成佛、赶快证果。成佛证果干什么呢?我将来要度广大的众生,有很多人尊敬我,有很多人供养我,我走到那里都很了不起,这就叫参杂。虽然精进,你的目的不清净,为什么呢?你是为了名闻利养而精进,那就错了。所以世间为‘名’精进的人很多,为‘利’精进的人很多,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通通放下了,这个精进才叫真精进。精进的功德,是‘度懈怠’啊!
第五,‘禅定’波罗密。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般若是智慧,度愚痴。下面这个六种,都是烦恼。这边在此地,悭贪、恶业、嗔恨、懈怠、散乱、愚痴,这都是病啊!佛给我们上面这个六度是药,以这个六种药,断我们六种病。因为我们的心散乱,也就是说精神不能集中,意志不能集中,因此无论什么事情都没有成就。所以这个心是散乱,散乱心,他一生必定一事无成。所以佛教我们摄心,摄心就是禅定。大乘的禅定,是讲不动心。像金刚经里面所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因此禅定就无量无边。譬如说,我们眼见色不动心,我们的眼根在色尘上入定了。耳闻声也能够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我们耳根在声尘上入定了。由此可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够保持著样样明了。这个境界里头,样样明了,如如不动,不起心,不动念,无分别,无执著,这叫禅定。我们的心,我们的精神、意志,才能够集中而不散乱。
般若,这是智慧,有根本智,有后得智,有这个两种。在般若经理面给我们讲的,有文字般若、有观照般若、有实相般若,这三种。唯有智慧开了,才能够破无明烦恼,也能够破我们一切的疑惑,使我们对于一切法的真实相,能够得到究竟的明了。那么这个叫做般若智慧,他度愚痴啊!不但我们六道凡夫愚痴,小乘的圣者,像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也都是愚痴之人;都是愚痴之人,当然这个里头程度有差别不同。
那么刚才讲下面所说的悭贪、诸恶、嗔恚、懈怠、散乱、愚痴,这是一切众生的病根,这个病是心病啊!这不是身病,身病好医。心病。在这边这个大字,看这边大字,‘悭贪等六蔽’,‘蔽’是障碍,‘是众生心病’,‘六度是如来法药’,是佛法的大药,‘以法药对治心病,自可药到病除。’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所以把这个佛法当作良药。那么你晓得这个道理,你才知道佛法是必须要修学的,不能不修学。因为这个六种,不但是心病的病根;经论里面常讲:‘境随心转’,那么由此可知,心要是病了,外面的境界那能好得了呢?因为外面境界是随心转。所以我们心病,外面的境界就恶劣就不好;如果我们心病没有了,除了,心得清净了,外面的境界也清净了。正是所谓心净则身清净,身心清净则外面境界清净,那就无有不净,这才是真正生净土的原理,我们生净土的原理原则。六度就为诸位讲到此地。
下面我们再简介十力。十力是讲佛在果地上,他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能力。我们常讲的万德万能,那万德万能太多了,我们说不尽,因此佛法里面也把它归纳就是无量无边的能力,这万德万能把它归纳为十大类。那么这个十大类,就称之为十力,或者讲十种智力,因为无量无边的能力,都是从智慧里面发生的,所以称之为十种智力。看这个地方,诸位记住这里‘十种智力’,这是讲的说,万德万能都是从智慧里头发生的,因此这个十条,十大纲领,每一条里面都离不开‘智’这一个字,离不开这个,这是诸位特别要记住的。你要是没有真正的智慧,你就没有真正的能力,换一句话说,你解决问题就无法真正是做到彻底究竟,所以这个佛法最重视的就是智慧,这是讲般若智慧。
那么这个十种,第一种‘是处非处智力’,这一句话意思是什么呢?底下说明‘知因缘果’。这一类的智慧,是讲佛成佛之后,证得了如来的果位了,从根本智起后得智的作用。这个十大类都是讲的后得智,是从根本智起来的。根本智就是戒定慧里面的慧学,也就是六度里面所讲的般若波罗密,这个是根本智,是从禅定当中得来的。换一句话说,它是清净心的作用,心真正做到了清净平等,起作用就是智慧。
那么这个第一类叫是处非处,什么叫是处?什么叫非处?意思是说,如来他有这种能力知道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这个九法界,六道凡夫,再加上声闻、缘觉、菩萨,菩萨里面四教的菩萨都包括在其中,藏通别圆,从初发心到等觉,那么由此可知,真正是无所不至啦!这一切众生,他造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因果完全相应就叫做‘是处’。造作这个因,与他所希望这个果报,完全不相应,那就叫‘非处’。譬如说,一个凡夫修布施,他希望他修的这个布施,将来能够得大福报,用什么心去修呢?用贪心去修、用嗔恚心去修、用嫉妒心去修;希望他修这个大的福报,能够成为成佛、成菩萨、成天王,你们想他能不能得到呢?他得不到。这就是因果不相应,这非处啊!修的是恶因,想得纯善之果;虽然他修的善,善里面带恶,因是善中带恶。果呢?要想得到纯善没有恶,这个是没这个道理,这是因果不相应,这个叫‘非处’。‘是处’,就说菩萨修圆满的菩提心,修直心、深心、大悲心,他想求无上觉,这个是‘是处’,求无上道,因为因果相应。我们再举一个浅显的比喻来说,一个人把瓜的子种下去了,种在很肥沃的田园里面,他希望将来得到瓜,这因果相应,叫‘是处’。他种了瓜子种下去了,他过几个月,他想叫它长黄豆,瓜怎么会长出黄豆呢?这叫‘非处’。可见得这一条就是,因果决定是相当的。由此可知世间人造恶业,想得福报,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这个是绝对的定律,是真理,绝不会改变的,这个叫是处非处智力。
第二种,叫业智力。这是说如来,他知道九法界一切众生,三世所有一切造作的诸业。这个很清楚,这个字幕上非常清楚。第二种是‘业智力’。那么诸位特别记住这个每一条底下,都是知道众生,这都是众生,佛知道一切‘众生’,众生是指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三世’是讲的过去式、现在式、未来式,佛不但知道你过去,知道你现在,还晓得你未来,他晓得你未来。那么由此可知,佛的神通智慧,实在是广大无边,因此佛说法那有不契机的道理?佛不是知道你过去一生、二生、三生、五生,不是知道几世啊!而佛是一切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啊!佛没有不知道的。这样说起来,佛的能力太大了,大得几乎令人不能相信,对不对?其实佛给我们说,这种能力是每一个人各个都具足,我们也有。正如佛在大经上所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个个都有啊!现在我们的智慧德相为什么没有了呢?佛说的,都是因为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可见得我们的智慧德相所以失掉了,是因为我们起了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是烦恼啊!我们的心永远不能清净,因此我们的智慧德能丧失掉了。那么这个也好比一个比喻。好比这个一池的清水,我们把这个一池清水比做一切众生的心。那么佛的心,就像这个水平静的时候,一丝毫风浪都没有。水平像一面境子,所以它的功能,是外面一切的境界全都照在里面,像照在镜子里面一样,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自己是如如不动,那么这个‘照’是万德万能。我们凡夫的心,也是这一池的清水,不幸的是它起了风浪,起了波浪;这一起了波浪,再问一问照不照呢?当然还是照,那有不照的道理。可是照外面的境界相就见不到真实相,不清楚了。照的是什么呢?支离破碎,不但支离破碎,而且是个生灭相,你们想想对不对?那个波浪一起来,照的那个相,一会儿,它又下去了,又再起来了,所以照那个相,外头像生灭相。那个平静的水,照到外面境界相,是不生不灭的相。由此可知,佛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不生不灭。我们住的是十法界,十法界是有生有灭。十法界是心水起了波浪;迷得浅的人,波浪小,菩萨的波浪最小,缘觉波浪比菩萨要大一点,声闻比缘觉要大的,咱们六道凡夫那大风大浪,所以把外面的境界全看错了,完全失真了,完全失去了真相,这个就是讲的我们所造的业不相同。因此我们这一生有这样殊胜的机缘,闻到了大乘佛法,我们应当从大乘佛法里面记取教训,记取佛菩萨的诚言,从今之后,要修我们的清净心,把我们这个心水的风浪平息下来,叫我们能够真正进入到清净平等,恢复如来果地上的万德万能,就是这个十种智力。所以这个十种智力是每个人都有的,不稀奇。并不是说佛有,别人就没有,大家都有。
第三种叫‘定智力’。‘定’就定了,‘定’里头有‘智’,这是什么呢?知道一切众生,他们所修的禅定,所依据的理论、方法,以及他所得到的境界,佛菩萨无所不知。你是世间禅,还是出世间禅?是世间四禅的八定,还是小乘罗汉的九次的定?乃至于诸佛菩萨的百千三昧,统统晓得,如来果地上的上上禅,这叫定智力。
第四叫‘根智力’。‘根’是讲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这个与教学关系非常之大。我们在教学常讲观机,一看这个众生是什么根机,应该要用什么方法来教他,他学那一种理论,那一种方法比教适合?...(●[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佛的神通智慧,实在是广大无边,因此佛说法那有不契机的道理?佛不是知道你过去一生、二生、三生、五生,不是知道几世啊!而佛是一切知,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啊!佛没有不知道的。这样说起来,佛的能力太大了,大得几乎令人不能相信,对不对?其实佛给我们说,这种能力是每一个人各个都具足,我们也有。正如佛在大经上所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个个都有啊!现在我们的智慧德相为什么没有了呢?佛说的,都是因为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可见得我们的智慧德相所以失掉了,是因为我们起了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是烦恼啊!我们的心永远不能清净,因此我们的智慧德能丧失掉了。那么这个也好比一个比喻。好比这个一池的清水,我们把这个一池清水比做一切众生的心。那么佛的心,就像这个水平静的时候,一丝毫风浪都没有。水平像一面境子,所以它的功能,是外面一切的境界全都照在里面,像照在镜子里面一样,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自己是如如不动,那么这个‘照’是万德万能。我们凡夫的心,也是这一池的清水,不幸的是它起了风浪,起了波浪;这一起了波浪,再问一问照不照呢?当然还是照,那有不照的道理。可是照外面的境界相就见不到真实相,不清楚了。照的是什么呢?支离破碎,不但支离破碎,而且是个生灭相,你们想想对不对?那个波浪一起来,照的那个相,一会儿,它又下去了,又再起来了,所以照那个相,外头像生灭相。那个平静的水,照到外面境界相,是不生不灭的相。由此可知,佛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不生不灭。我们住的是十法界,十法界是有生有灭。十法界是心水起了波浪;迷得浅的人,波浪小,菩萨的波浪最小,缘觉波浪比菩萨要大一点,声闻比缘觉要大的,咱们六道凡夫那大风大浪,所以把外面的境界全看错了,完全失真了,完全失去了真相,这个就是讲的我们所造的业不相同。因此我们这一生有这样殊胜的机缘,闻到了大乘佛法,我们应当从大乘佛法里面记取教训,记取佛菩萨的诚言,从今之后,要修我们的清净心,把我们这个心水的风浪平息下来,叫我们能够真正进入到清净平等,恢复如来果地上的万德万能,就是这个十种智力。所以这个十种智力是每个人都有的,不稀奇。并不是说佛有,别人就没有,大家都有。
第三种叫‘定智力’。‘定’就定了,‘定’里头有‘智’,这是什么呢?知道一切众生,他们所修的禅定,所依据的理论、方法,以及他所得到的境界,佛菩萨无所不知。你是世间禅,还是出世间禅?是世间四禅的八定,还是小乘罗汉的九次的定?乃至于诸佛菩萨的百千三昧,统统晓得,如来果地上的上上禅,这叫定智力。
第四叫‘根智力’。‘根’是讲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这个与教学关系非常之大。我们在教学常讲观机,一看这个众生是什么根机,应该要用什么方法来教他,他学那一种理论,那一种方法比教适合?就好像一个高明的大夫,他给病人看病,他一看就晓得你这个病是怎么起来的?什么原因得到的?把你这个病源一看,看得清清楚楚,他这个下药很方便,真是药到病除啊!佛门叫观机说法,或者叫应机说法,那么这个是讲的根智力;这讲的根,根智力‘知道一切众生上中下根’。
底下,这是讲‘界智力’。‘界’是讲界分,知道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种种的界分。这根智力,当中还有个‘欲’:‘欲智力’。刚才讲的是知世间种种众生种种界分,界分就是他的界线,个人个人不相同,不一样。欲呢?是‘知道众生欲乐不相同’,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嗜好,每一个众生的嗜好都不一样,或者讲爱好,他对于世出世间法,对于五欲六尘,乃至于对于八万四千法门,个人有个人的爱好。所以这个欲智力就是爱好,晓得一切众生的爱好。界智力,晓得一切众生的界心。
那么第七,‘至处智力’。至处,‘至’是讲‘到’,就说到达的处所,也就是知道他到达的境界,‘知一切道至处相’。譬如说: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那么他达到的是小乘初果。如果将见思烦恼断尽了,他就能够到阿罗汉果。如果将见思烦恼的习气断了,他就到辟支佛果。破一品无明,在圆教菩萨,他就到初住的果位;在别教上讲,他就到初地的果位。佛统统晓得你到什么地方?你功夫到那里?你的境界到什么地方?
第八,‘宿命智力’,也就是讲宿命通,但是他是广大究竟的,‘知’一切众生‘多世姓名苦乐‘他没有不晓得的。九法界一切众生,你过去世生中,你是叫什么名字?你所受的果报,还是苦报,还是乐报?没有一样他不知道。
那么第九是‘天眼智力’。那么我们从后面这个三样,从这个宿命,可见得佛,我们俗话讲,真是神通广大。阿罗汉的能力,能够知道一个人的五百世,就很了不起了。当做到阿罗汉,他的能力可以知道一个人的五百世,就是五百世当中,你无论在那一道投生?你叫什么姓名?你姓什么?叫什么名字?你那一生所受的果报是苦是乐?他都晓得。佛所知道的是无量世,每一个众生无量世以来,你的姓名、苦乐,他都晓得。
那么第九是天眼,天眼那是知道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当中,所受的果报,就是见一切众生生死轮回。你在这个六道里,这一生到那一道去投胎呢?那一道死了到那一道投胎了?乃至于你,好像现在我们做人,我们前世是从那一道来的?前生是在那一道?我们这个生到人来了,我们这一生寿命尽了之后,我们会再到那一道去投胎了?在佛的天眼里面,就看得清清楚楚。诸位要晓得,佛真有这么大的能力吗?这个能力从那里来的呢?清净心当中照见的呀!没有心啊!起个心,动个念,照就失掉了。我们这个能力之所以丧失掉,就是我们喜欢起心动念,正是佛在楞严经里面所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你要问我们的心水为什么会起大风大浪?就是因为你无端生知见,这个知见就是大风大浪,而把你本有无量无边广大的知见丧失掉了,这多可惜!佛心清净,没有知见,所以般若经里面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我们在此地看出来呀!
末后这一条叫‘漏尽智力’,这一条是很难的,很难得的。‘漏’,是烦恼的代名词。那么在佛法里面讲,它有三种,有小乘的见思烦恼,有大乘的尘沙烦恼与无明烦恼。小乘人见思烦恼断了,叫漏尽。他自己晓得他证阿罗汉果,那么这个讲小乘。自己自知生尽,三界六道,舍身受身,就是生生死死尽了,不受后有了,下一次再没有轮回了,到这一生尽了,生死到这一生尽了。‘尽’,也就是了了,没有了,到这一生完了了,下一生再不会有生死轮回了。在大乘佛法里面讲,譬如菩萨,到等觉菩萨,他在修行,他晓得他,哦!我的根本无明断尽了,漏尽了。自己晓得他的变易生死尽了,以后不再退转到菩萨,再没有变易生死。那么换一句话说,他成佛了。从这一段诸位就可以明了,你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你所证得的果位,你不要问人了。自己晓得,生死有没有了?自己知道;烦恼有没有断?自己晓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把握?自己晓得。‘往生’,我们在讲习当中,常常提示,往生是活著往生的,不是死了往生,为什么呢?在没有往生之前,自己统统都明了了,什么时候去?所谓是预知时至,生死自在呀!所谓自在,就是没有生死;有生死,还会自在吗?没有生死,才真正叫大自在。这一种功夫不是说理一心,事一心,那没有什么稀奇;所难能可贵的,是在什么?是在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就晓得预知时至,就能够达到生死自在,这才是净土真正不可思议的境界,也是所谓真正难信之法,所以你要晓得这么一个道理。
下面,这是讲‘四无畏’。那么这个也是讲如来果地上的四种特别的殊胜功德。第一,叫‘一切智无畏’,我们简单跟诸位介绍。这个意思是讲,佛对于一切诸法,像世出世间一切法,他无所不通,无所不能,所以他没有畏惧,无论什么东西,你就问他,他马上就可以正确的答覆你,所以没有恐惧。不像我们,唉呀!世出世间的事情知道的太少了,怕人家问,一问,我们答不出来,很难为情。而佛不是的,佛是一切智。
那么第二,‘漏尽无畏’。漏尽就是他真正地烦恼断尽了,见思烦恼断尽了、尘沙烦恼断尽了、无明烦恼断尽了,确实无畏了。就是三界之内的分断生死,三界之外的变易生死,永远离开了。这个是对烦恼,对生死,他从此以后一切都了了,所以是无畏。
第三,‘说障道无畏’。那么这个意思是讲,于障碍大道之法。譬如讲惑业苦,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涅槃道、所知障菩提道,佛能够说得详详细细,能够讲得明明白,使我们一点疑惑都没有。
最后一条叫‘苦尽道无畏’。那么这个是讲如何把这个苦断尽?这个方法,这个大道方法讲,佛晓得。这就是给我们讲三学三慧,戒定慧三学,闻思修三慧,用这个方法的的确确可以将三界之内,三界之外,一切苦统统断尽。佛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决定正确,毫无错误,给我们来说明,所以他的言词是全诚肯定的,叫我们相信。
●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三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一键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QQ收藏我的淘宝百度空间MSN搜狐白社会奇艺奇谈美丽说蘑菇街点点网花瓣爱乐活手机快传堆糖和讯凤凰微博飞信有道云笔记麦库记事轻笔记凤凰快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饭否邮件分享搜狐随身看摇篮空间若邻网推他鲜果天涯社区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游戏社区139说客linkedin复制网址打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键分...(●[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能可贵的,是在什么?是在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就晓得预知时至,就能够达到生死自在,这才是净土真正不可思议的境界,也是所谓真正难信之法,所以你要晓得这么一个道理。
下面,这是讲‘四无畏’。那么这个也是讲如来果地上的四种特别的殊胜功德。第一,叫‘一切智无畏’,我们简单跟诸位介绍。这个意思是讲,佛对于一切诸法,像世出世间一切法,他无所不通,无所不能,所以他没有畏惧,无论什么东西,你就问他,他马上就可以正确的答覆你,所以没有恐惧。不像我们,唉呀!世出世间的事情知道的太少了,怕人家问,一问,我们答不出来,很难为情。而佛不是的,佛是一切智。
那么第二,‘漏尽无畏’。漏尽就是他真正地烦恼断尽了,见思烦恼断尽了、尘沙烦恼断尽了、无明烦恼断尽了,确实无畏了。就是三界之内的分断生死,三界之外的变易生死,永远离开了。这个是对烦恼,对生死,他从此以后一切都了了,所以是无畏。
第三,‘说障道无畏’。那么这个意思是讲,于障碍大道之法。譬如讲惑业苦,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涅槃道、所知障菩提道,佛能够说得详详细细,能够讲得明明白,使我们一点疑惑都没有。
最后一条叫‘苦尽道无畏’。那么这个是讲如何把这个苦断尽?这个方法,这个大道方法讲,佛晓得。这就是给我们讲三学三慧,戒定慧三学,闻思修三慧,用这个方法的的确确可以将三界之内,三界之外,一切苦统统断尽。佛是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决定正确,毫无错误,给我们来说明,所以他的言词是全诚肯定的,叫我们相信。
●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三卷 - 净公上人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分享到
一键分享百度搜藏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QQ收藏我的淘宝百度空间MSN搜狐白社会奇艺奇谈美丽说蘑菇街点点网花瓣爱乐活手机快传堆糖和讯凤凰微博飞信有道云笔记麦库记事轻笔记凤凰快博人民微博新华微博饭否邮件分享搜狐随身看摇篮空间若邻网推他鲜果天涯社区FacebookTwitterMyspacedelicious51游戏社区139说客linkedin复制网址打印百度分享分享到一键分享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云收藏人人网腾讯微博百度相册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贴吧豆瓣网搜狐微博百度新首页QQ好友和讯微博更多...百度分享站内搜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十三卷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十三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上一次讲到天台四教的藏教,现在接著介绍天台的通教。所谓通教,意思是前面可以通藏教的教义,后面能通别教、圆教,而为大乘初门,就是大乘佛法的初学。古德告诉我们,根性利的人,可以通别、圆;根性钝一点的,则是通前面藏教的教义。那么他所讲的这个四谛,是‘无生四谛’。所谓‘苦’谛,是‘如幻如化,无逼迫之相。’因为无有一法不是当体即空,所以这个当中没有逼迫相。‘集’谛亦是如此,也是‘如幻如化’,因此他没有和合相可得,在这个地方,‘无和合相’也是如幻如化的。那么说到了这个‘道’谛,他是说‘不二相’,意思就是讲,与集谛同一幻化。所谓是如梦中之药,诸位细细地体会这个比喻。对治梦中的病,是病也在梦中,药也在梦中;那个梦中药治梦中病,同一个幻化,所以是不二。‘灭’谛,是讲‘无生相’,灭谛就是涅槃,也是如幻如化,所以无有生相可得。那么净土的众生,如果过去式修学通教这个法门,也就是我们一般讲大乘佛法里面的空观,他是修这个法门,那么带著有这种习气,将来到西方净土,必定还是离不开这个法门的。这一段这个讲解,是蕅益大师特别给我们提出来,实在为我们解释了不少的疑问,解决不少的疑问。同时我们也晓得这个净土四土的形成,功夫浅深、上下之所由来,那么从这个地方,我们都可以得到一个很正确的答案。
第三,是讲‘别教’,所谓‘别’是‘唯独菩提法’,唯独这个大乘菩萨。它与前面的藏教通教不一样,与后面的圆教也不一样,所以称之为别。别教所讲的四谛,是讲‘无量四谛’。像我们读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里面的四谛品,四圣谛品,就是讲的无量四谛;那么我们想想这个藏通别圆四教,它特别讲这个无量四谛,实在是有它的用意在,也显示出菩萨境界广大无边。那么在‘苦’谛上说,它说有‘无量相’,因为‘十法界依正果报不相同。’实际上要说,就是同一个法界。以我们人道来说,我们这个人法界来讲,不要说他方世界,就我们地球上来说,这已经是太渺小了。地球上有四十多亿的人,每一个人的依正果报,都不完全相同,由此可知,‘相’的确是无量无边。至于‘集’谛,它也是有‘无量相’,所谓‘五住烦恼不相同’,五住是讲五种无明住地,我们不要说得那么深,就以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烦恼,俗话常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个意思就说,每一个家庭有每一个家庭的烦恼。大而说之,每一个国家有每一个国家的烦恼。何况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这个里面一切众生,业习、烦恼,当然是无量无边。佛在四弘誓愿里面教给我们‘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个也是这个意思。那么讲到‘道’,道也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同’这是菩萨法里面。四弘誓愿里面所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佛法就是法门,就是觉悟的方法。觉悟方法有多少呢?像恒河沙那样多,可见得绝不只八万四千法门。那么佛门里头常讲八万四千法门,这个八万四千乃是从纲领上说,如果要细分,无量无边的法门。那么诸位晓得,因为烦恼无量无边,法门是对治烦恼的,烦恼断了,这才算法门达到了目的。达到目的当然是‘灭’谛,灭是灭烦恼,证‘诸波罗密不同’。波罗密是圆满的意思,是究竟的意思。那么也就是说,别教里面果位不一样,菩萨从十住,这个十住算是大乘佛法里面的菩萨法,这叫别教菩萨,一直到等觉,他所证的波罗密不相同。那么净土众生如果是别教的根机,他将来往生西方净土之后,一定是修别教的道品,那么讲这个三十七道品,也是有藏通别圆。那么由此可知,念佛也是有藏通别圆。这个一句佛号看我们用什么心去念,我们用藏教的心去念,这是藏教的道品;用圆教的心去念,那么就是圆教的道品。其成就,自有高下之分。
那么至于圆教呢,他是讲‘三谛圆融’,真谛、俗谛、中谛,他讲的是‘圆修圆证’,所以叫做圆教。圆教的四谛是讲‘无作四谛’,这个四谛的名称,我们一定要把它记牢。圆教的四谛,当然是最圆满,最究竟了。这些理我们可以知道,可以明了,但是在目前,恐怕我们还无法起修,毕竟他的境界太高。如果我们从通教,以通教作基础,入圆教是可以的。从别教入圆教,也非常之好。那么由此可知,圆教的确要通、别的根基,才能够真正趣向圆修圆证。
我们看这个无作四谛。这个‘无作四谛’,‘苦’谛,诸位看这个地方,‘五阴本如(来)藏’,这当中漏了一个字,五阴本如来藏,因此‘无苦可离’,那么诸位想一想,如果说我们离开五阴了,岂不就是离开如来藏了?如来藏是十法界依报正报的理体,怎么能够离得开呢?五阴就是如来藏。换一句话说,迷了的时候,叫它做五阴;悟了的拾候,就叫它做如来藏。因此,这个法门的确是无苦可离呀!‘集’是什么呢?‘烦恼即菩提’;这个灭里头,生死即涅槃,这些话我想诸位在佛门里头常常听到,可是你要晓得,这是圆教的境界,因此他‘无集可断’。那么说到‘道’呢?‘边邪皆中正’,‘中正’是大菩萨法,‘边’是边见,‘邪’是邪见,我们都讲的是外道;你看,外道都是菩萨,‘无道可修’啊!那么他所证的果,就是‘生死即涅槃’,因此‘无灭可证’。这个真正到了圆极,究竟极了!所谓是一真法界的境界。一真法界在那里呢?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迷了的时候,这个法界叫十法界,五阴、烦恼、边邪、生死,什么如来藏、菩提、中正、涅槃,给你讲这些,迷了,才讲这些;悟了,悟了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因此,无苦可离、无集可断、无道可修、无灭可证。
那么净土众生如果是圆教的根性,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多闻圆教,这在后面我们把这个也说出来。这个‘藏’教跟‘通’教,西方世界‘同居土多说之’,同居土常常听诸佛菩萨讲经说法,这个意思比较上多。‘别’教呢?诸位看,‘同居土、方便土、多说之’,为什么呢?这个是菩萨法,同居土是菩萨多,方便土是回小向大,也尽是菩萨。至于‘圆’教,这是‘无上佛法’,是究竟佛法,‘根性利的人,四土皆闻’。换一句话说,无处不说啊!经上讲‘如是等法’,如是是指前面这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特别跟诸位说出有藏通别圆的区别。等法,‘等’是等其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的法门’。
那么我们举出这几个例子,这几个例子也是佛法里头的重要修学纲领,特别是在大乘法的修学。我们应当特别地留意。纲领要熟,这个里面的含义,要很清楚地理解,然后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努力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
那么我们在此地先跟诸位介绍这个四摄法,这四摄六度...(●[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生,采取这种手段来把他度过来。假如你自己这个定力,智慧要不够,那往往就被人家度去了。
我们看到有许多年轻的法师,智慧、辩才、人品,都是可造之材;结果很年轻上来讲台弘法利生,那些信徒是愈来愈多,有的些女信徒,常常亲近法师,结果最后法师还俗跟她结婚,被他的徒弟度走了。那就是同事,他的定力不够,被人家度跑了。所以像这一点,这个四摄法里,前面三种一般可以修学,后面这一种自己必须要衡量自己,不可以贸然轻易地尝试。换一句话说,自己在智慧没有成,定力还不够,不可以轻易尝试;特别是在逆境里头。但是顺、逆两种境界,都会淘汰人,这个是四摄法里头,特别要注意到的一点。没有四摄,绝不能够接引众生,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佛法是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而不是佛法会有很多便宜可以占,有很多人来供养,那话就错了。别人供养法师,法师除了自己简单朴实的生活之外,所得的供养要拿来修四摄法里面的布施,诸位要晓得这一点。在家同修,修这个布施,是六度里面的布施,后面会讲到。法师修这个布施,是四摄法里面的布施。这个意思是不相同的。因为法师是代佛说法,是代佛接引大众,必须要用这种方法来诱导一些迷惑颠倒的众生。正如法华经里面的长者,以三车诱导他的儿子一样,那么那个是比喻,这个四摄法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底下,讲六度。‘六度’是诸位同修常常听到的,也是大乘佛法里面讲得最多的,这是菩萨所修的无量的法门,归纳为六大纲领。那么这个六大纲领,第一个也是‘布施’,在布施形象上是相同的,与这个四摄法的布施是相同的,但是他的用心跟出发点不一样,不相同。四摄法出发点是利他,是诱导他人入佛门,意思在此地;而六度里面的布施,是要度自己悭贪烦恼。换一句话说,是度自己的根本烦恼。
布施里面可以分为三大类,‘财’布施,是指一切的财物。第二类是讲‘法’布施,包括的有出世间法与世间法,凡是我们自己会的,我们自己所熟悉的,别人不会,我们要尽心尽力地传授给他,教导给他。譬如说,我会烧菜,我这个菜烧得很好,他不会,那么我教他怎么烧,这也是法布施。所以由此类推,法布施并不限于讲经说法,讲经说法当然是法布施里面的一种,在佛法来讲,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因此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无不以音声作佛事,这个做佛事就是作为教学的工具,而是以这个音声为教学的工具。那么孔老夫子当年在世,他的教学也是每一天的讲演,也是以音声,当时并没有教科书,每一天是讲演。夫子过世之后,学生才把他平数所讲的,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则记录下来,编成一本书,这个就是论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学,也是天天讲经说法,并无教科书,那么这个是以演讲为法布施。
法布施里面包括的范围非常地广大。那么像我们今天用电视这个方法,用录影带这个方法;这个方法不但是有财布施,有法布施,连无畏布施都包括在其中。你看这个一个录影带,这个录影带是财物,它有价值,它要值几百块钱。而录影带的内容,那是佛法,所以它变成法布施,有财布施又有法布施。你闻佛法开悟之后,离苦得乐了,离开一切恐怖颠倒,这就变成无畏布施,所以这一个布施是三种布施统统具足。
布施的目的,如果是为了接引众生,为了弘法利生,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2-6-21 20:51:25
|
只看該作者
那就变成前面四摄法的布施。如果是为了断自己悭贪烦恼,那就是菩萨六度里面的布施。譬如我们有一个道友,他给我说,他说我现在努力在修这个布施,我什么都不求。我说你为什么布施呢?他说我因为赚钱太容易,赚得很多,怕的是将来这个钱愈多,贪心愈增长,我这个布施是为了不让我这个贪心增长。那么这一种布施,就是菩萨六度里面的布施,完全符合布施波罗密,波罗密就是度悭贪的意思。
如果我们这个布施,不是达到这个目的,那虽然是布施,不能叫波罗密。譬如说在佛门里面,我所见到的,大半的布施,他不是为断悭贪烦恼,实在讲,为断悭贪烦恼而布施的太少太少了,大多数为什么布施呢?为了佛门都有一句话说:‘舍一得万报’,为这个来布施。因为佛门里面所讲的,佛三宝是福田,我们在那里种了福田,将来就有收获,而且利息很厚,一本万利。那么诸位想想,这种布施能度悭贪吗?不但不能度悭贪,这个布施是增长悭贪,他是为了贪财,所以他才布施,因为听说经上讲,财布施将来得财富,我赶快布施,我将来会发大财。我修法布施,因为法布施将来果报得聪明智慧,我现在这个笨头笨脑,我要法布施,将来我就聪明智慧了。我现在修无畏布施,为什么修无畏布施呢?听说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我现在身体多病,多灾多难,我来修无畏布施。诸位想想,这样的布施只是修世间有漏的福报,是修福,是修善事,不是布施波罗密,为什么呢?因为对自己悭贪烦恼的时候,一丝毫都没有断,不但不断,它还要增长。假如他布施要没有得这个果报,他怨恨心就起来了,就要责怪佛菩萨,佛菩萨你看,我给你供养那么多,布施那么多,怎么现在不但利息没有,连老本都没回来?凡事责备佛菩萨,好像,佛菩萨我对你这么好,我送你这么多钱供养你,你都没有保佑我,你也没有保佑我发财,还叫我现在受苦。这个是把意思全部都搞错了,因为他贪心,到最后贪不到,他就嗔恨。
那么由此可知,世间人一般修布施,不是清净心,不是度自己的悭贪烦恼,而是希望在这个里面得这个利益,所谓是‘一本万利’,把佛门当作生意来作,当作生意买卖来作,这个是错误的。像这种情形我也常常遇到,这是对于佛法不通达。我们学佛的人要晓得,无始劫以来,我们在六道理面受生死轮回之苦,正如佛在经论上所讲‘生死疲劳’啊!如果这个生死是一生一世的,那我们也就不在乎了,那生死这个事情也没什么了不起了。所谓‘生死事大’,‘大’在那里呢?是生生世世永远不断,这个事情麻烦了。过去无量劫一直到今天,如果我们今天在这一生当中,不能把这个问题彻底究竟的解决,我们往后无量世,生生世世,苦不堪言啦!生死是苦海呀!这是我们应当要觉悟的。
那么这个生死苦海谁制造的呢?就是三毒烦恼,三毒烦恼是业因,前面讲的四谛,生灭四谛里面讲的,‘集’就是业因,就是烦恼,苦谛就是果报,由此可知这个事情麻烦。世间科学、哲学、宗教,也都想到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办法解决,所以释迦牟尼佛才出世,帮助我门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世间人自己能够解决的了,佛又何必多事呢?何必再出现于世间?实在是世间人想解决而没有法子解决的了,佛菩萨才大慈大悲呀!降临在这个世间,帮助我门解决这个问题。
八万四千法门以布施波罗密为根本,所以我门要晓得,对自己,布施是要度悭贪,断自己的悭吝心,断自己的贪心。悭吝心,自己已经有的舍不得给人,就是所谓是放不下,这个是悭吝心;贪心是自己没有的,心理面有欲望想得到,。这两种心是无量无边生死烦恼的根源,你要不把它断掉,你这个生死疲劳就没有办法断得了,如来果地上的大菩提涅槃,你也无法证得。
六度里面第二,是讲‘持戒’。‘持’就是守的意思,守持,或者我们叫‘保持’。‘戒’,这是讲戒律,戒律是我们的生活规范。我们能够守戒律,才能够得定,才能够开智慧,这是对自己来说。对社会、对众生来说,唯有守戒律,一切大众相处,才和睦,才能真正做到亲爱精诚。人人都守戒,人人都能够做到亲爱精诚,这个世界就是大同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天堂。因为这个世界里面没有恶人,这个世界里面没有一个是想妨害别人的人。诸位想想,这个世界多和睦!多么可爱!所以我扪要希望这个世界永久和平,众生永远能够相亲相爱,那就得提倡佛门的持戒波罗密,发扬光大佛门的持戒波罗密。
戒律有分为大乘戒与小乘戒。小乘戒是私生活的规范,不与别人在一起,也是儒家所讲的慎独,君子慎独的功夫,这是小乘戒,完全是自己,与别人不相干,就是自律的规范。而大乘戒呢?这是入众的生活规范,就是我们在团体当中,与许许多多的人在一起,那么这个是这一种生活规范。这种生活规范要记住,虽然是与很多人在一起,是团体生活,是团体生活里面的自律,也不是律他的。那么由此可知,佛法是真正自由,佛法这个修学只约束自己,不妨害别人,这个是佛法真正精神之所在。我们要认真地去研究,认真地去学习,去把它发扬光大,利益一切众生。
持戒的目的是度诸恶,也就是度我们一切恶念,度我们一切恶行;一个是对自己的恶业恶行,一个是妨害他人的恶业恶行,持戒的目的在此地。所以它的功德才能够产生禅定。像这个希望大家要留意,这个布施,布施讲过了。持戒‘度恶业’,恶业里面就是有两种,一种是对自己的,那么对自己的恶业呢?简单的说,就是你心里头,这个心接触外面境界起贪嗔痴了,这个是心里头的恶业。你在造贪嗔痴这些相,那就是世上的恶业,这是讲自己。那么对别人,别人得到功德利益,你起了嫉妒心了,那你是心里头起了恶业,表现在行为上,想方法破坏别人,障碍别人,那是行为上的恶业。所以我们持戒,不障碍自己心地清净,不障碍自己的道业,也不妨害一切众生。不妨害一切众生,这是大乘菩萨戒;不妨碍自己这个道业,这是小乘的戒律的精神。由此可知,戒行真正是可贵,值得赞叹。持戒决定不是约束人,决定不是自己拿绳子把自己捆住,不是的。你要是作如是观,那你对于佛法是不通之至,你完全误会了,完全错解了佛法的教义。
第三是讲‘忍辱’波罗密。忍辱这个里面有事、有理。事相上,譬如说:我们在生活的需求上,要能够不被社会诱惑,我们才能够安贫乐道,你的道业才能成就。现代的社会,诱惑的力量非常之强大,一切物欲的享受,日新月异,天天有新的发明,天天有新的花样,如果你要是追求物欲上的享受,那个心太苦了。如果你是福报不太大,力量又不济,那真是苦不堪言啦!纵然是有这个财力,有这个福报,你这个精神耗费在这方面,真正是太可惜,也是不值得的,得不偿失啊!因为你没有把你有限、宝贵的光阴用在了生死,出三界,一了百了的大事业上,你疏忽了这一点。因此忍辱在修学里面,占的分量相当之重。
我们第一个要能够忍受饥寒之苦,刚才讲了,安贫乐道,我们远离名闻利养。第二,我们要忍受人为的加害,这是必然的道理。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佛的功德大,还有提婆达多在外面找麻烦,恶意的毁谤,千方百计的陷害,释迦牟尼佛能够忍受。内里面,就是僧团里面,有六群比丘,那是他的学生,他学生里面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个里头也是良莠不齐啊!有好学生,也有顽皮捣蛋的学生,天天出事情,在外面干坏事情,人家报告给佛了,佛也来处理。所以佛的僧团,不...(●[净公上人]净公上人访问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