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503|回復: 2
|
楞嚴經 - 24 - 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整部經典的綱領
[複製鏈接]
|
|
本帖最后由 釋大寬法師 于 2012-4-9 10:06 编辑
楞嚴經 - 24 - 圓瑛法師《楞嚴經講義》整部經典的綱領
楞嚴經-24 (國語) 2007.5.25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翻開第6頁,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第6頁,
[自序]
自序就是
圓瑛法師寫了這一本《楞嚴經講義》,
然後,
自己在講經前的一篇序文。
這一篇序文重點是:
把整部的《楞嚴經》概括的描述一下,
讓大家對《楞嚴經》整部經典的綱領
有一個認識。
[夫群生莫不有心,]
[而真心難悟;]
「群生」就是一切眾生,
莫不有心,沒有一個沒有心的,
沒有心就變成植物了。
但是,心有妄心和真心,
那麼,眾生都認為妄心就是我們的心,
所以叫做認賊為父。
而真心難悟,
這個真如不生滅的清淨心,
難悟就是很難去體悟,
因為沒有破無明,
沒有大開般若智慧。
[修行莫不有定,]
[而性定難明;]
說:一切的修行法門,
都是叫你要進入定的境界,
也就是一定要有三昧的功夫,
用我們現代話來講就是:
一個修行人最基本上的,
情緒,你要能控制得住,
這是最基本的東西,
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也就是不被一切境界所影響。
所以,外道也有定──四禪八定;
佛教、佛門也有定,
那叫做性定。
而性定難明,
就是而這個本性之定,
很難去了悟、去體會,
也說不出所以然,
因為它不是有形相的,
也不是語言可以形容、文字可以描繪的。
性定難明,
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內證的功夫,
叫做冷暖自知,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所以,沒有大悟,
說得死去活來,
他一樣用妄心在聽經聞法,
也不知道佛陀在講什麼。
所以,這個本性之定就是‥‥‥
為什麼要加一個「性」定呢?
就是不假造作,本來的定,
原本我們就有這種涅槃的妙心,
是每一個人都具足的,
是打破無明,
赤裸裸的在六根門前放光動地,
而我們不自了知。
那麼,這個性定難明,
不為一般所能理解、體會。
[指真心,而示性定者,]
[其唯《首楞嚴經》歟!]
要指出我們現前當下這一念真心,
而顯示出本性的定的經典,
那麼,就一定要首推‥‥‥
「其唯」就是唯一,
《首楞嚴經》歟!
所以,這一部《楞嚴經》,
簡單講就是開發我們本性的定,
也就是佛所體悟的首楞嚴三昧。
所以,這一部《楞嚴經》,
不管是禪淨律密、性相顯密,
統統要學、
統統要聽,
不分宗派的,
大家都要開悟、見性嘛!
說:[何謂真心?]
什麼是我們的真心呢?
[即眾生所具,不生滅之根性,]
也就是眾生所具足的不生不滅的根性。
這個不生滅很難體會,
這個不生滅,
不是說有一種東西叫做不生滅;
而是打破無明,充滿智慧,
令心無所增減,
不被一切觀念所左右;
不被一切邪見所傷害;
也不被一切境界所動搖,
這樣純真、天然,
破無明的那種本性的定,
叫做不生滅之根性。
根性是六根之性,
六根蘊藏在裡面,本來具足的不生滅的性。
所以,這個不生滅的意思是說,
不是說:有一種東西叫做不生不滅,
而是說永遠不執著,
用智慧透視一切緣起緣滅的假相,
當下永遠不執著,
叫做不生滅。
所以,這個不生不滅,
也可以運用在一切的生滅當中。
所以,不生滅就是常,
也就是《涅槃經》所講的常、樂、我、淨。
那麼,為什麼《涅槃經》要加一個
「真」常、「真」樂、「真」我、「真」淨呢?
因為叫做絕對,
涅槃的妙心本來就是常樂我淨,
這個「常」就是指不生滅的根性。
[名為如來藏,]
這個如來藏,
把「藏」放在前邊兒來念的話,
叫做藏如來,
也就是說:蘊藏著清淨的如來自性。
所以,如來藏,這個「藏」就是含藏,
也就是說:
我們潛藏在心中的不生滅的清淨自性。
[個個圓成。]
每一個人都是圓滿,
因為是絕對嘛!
那麼,眾生因為見相就著、
就落入觀念,
無明沒有破,
莫名其妙,他就起煩惱,
說:無明就像一陣風,
來無影,去無蹤,
所以,我們會莫名其妙的情緒化;
莫名其妙的發脾氣;
莫名其妙的貪瞋癡,
這個就是沒有微密的觀照。
所以,
我們很難去掌控那種微細的觀念,
或者是煩惱,
難以掌控!
但是,這個「個個圓成」,
雖然說:每一個人都存在,
但是,如果不悟,
就等於沒有,
等於遺失一樣。
說:[何謂性定?]
什麼是我們本性的定呢?
[即自性天真,不動搖之定體,]
這體是對相、用來講的,
體相用,體相用,
所以,講到體,記得!
跟相、用一併討論;
講到因,記得!
跟緣跟果,
因、緣、果,一定要一起討論;
講到事,就要兼理;
講到理,就不能離開事相。
所以,我們講經說法,
或者是修學佛道的佛弟子,
萬法總共有八個角度去討論,
也就是體、相、用、
因、緣、果、
事和理,
八個角度,
任何一種東西,都是這樣討論的。
譬如說:我們這個色身,
這個體是什麼?
體就是清淨心。
是不是?
相呢?
每一個人都有父母所生的相。
用呢?
那就要看根性跟後天的努力了,
看怎麼用?
會用就妙用,
不會用就無明用。
那麼,因緣果報,因是怎麼來的呢?
也是從出生;
怎麼出生呢?
因為自己一念的無明,
加上父母的因緣,
有這個因。
再來,慢慢成長,
吃了種種的營養,
慢慢長大,
假借種種的食物、後天的教育,
變成一個人,
有模有樣、有教養的人。
果,
也就是在假設的某一個終點,
叫做果。
換句話說:
你現在所見的相,
都可以用體、相、用、因、緣、果來討論。
那麼,從事相來講,
就是緣起的假相;
從理上來講,就是畢竟空。
所以,不動搖之定體,
也就是真如本體。
[號曰首楞嚴,]
首楞嚴[人人具足。]
所以,佛很偉大,
是個了不起的大聖人;
但是,如果我們肯,
給自己一個機會,
我們也具足首楞嚴大定!
[良由眾生,]「良由」就是因為。
因為眾生[迷真起妄,]
迷惑了這個真心,而起這個妄,
這個「妄」的意思就是拼命的執著,
往外的,從來沒有停止過,
無量億劫來,我們就是用這個妄想心,
不懂得歇即是菩提,
我們不知道真心。
所以,
我們無量劫來,從來不知道真心是什麼,
除了諸佛菩薩來示現成佛,
教化我們,
讓我們每一個人往內觀照,
發現我們也有真心,
跟如來一樣;
否則哪一個人能夠醒過來呢?
是不是?
除了佛教以外,
其他的宗教,
都認為有一個神在主導這個世間,
我們對其他的宗教給予祝福、
給予肯定,
因為他們對人類都有某一個程度的貢獻,
我們也不批評。
只是說:他們所講的這個道理,
跟佛教的道理是完全不同!
他們是靠神來解救的,
所以,他們稱為天父,
在天上的父;
而我們稱本師,
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老師,
他如此的慈悲教育我們,
是為了每一個眾生將來都能夠成佛。
所以,做學生的,
有一天,也可以變成老師。
所以,佛法的思想的偉大,
就是平等不二,
這是跟外道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佛教講是不二法門,
即心就是佛。
那麼,眾生就是迷真起妄,
除了學佛,
才能夠了知什麼是真是妄;
外道根本就不用講了,
就妄上加妄了。
[認識為心,]
這個識心,
就是能執著的現前‥‥‥
能執著的、能運用的、
能思惟的、能分別的,
白天妄想;
坐著就是種種的夢想;
每天都有理想,
這個統統叫做無明、
統統叫做意識心。
而我們從來沒有覺察到,
我們今天日常所用的,
原來所用的都是這一顆執著的心,
以為有一個可以依靠的,
我在思惟、我在分別、我在想,
佛陀說:這個就是妄識、妄心。
那麼,我們認這個執著和分別
為我們的心。
[則本有真心,]就遺失了,
[不能解悟,]
[天然性定,無從修證。]
所以,只要沒有聽到佛法,
就叫做完全沒有機會!
但是,聽到了佛法,
不肯紮實的修行,
有等於沒有。
世間人沒有聽到佛法、
沒有聽到正法,
我們謂之不幸,
說:這個人很不幸、
很沒有福報!
但是,聽了佛法以後,
卻不肯下功夫如實的觀照修行,
名為大不幸!
別人是得不到佛法,
不知道有正法,
你聽到了正法,卻不修行,
所以,是大不幸!
[故如來首告阿難云:]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
這生死相續是從哪兒來的呢?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這一語道破無量億劫來的毛病!
無量億劫來,我們都是用妄想心。
說:一切眾生,
從無量億劫來,生死相續,
是為什麼會生死相續?
就是因為不知道有常住的真心。
所以,我們講: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這是哪來的呢?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諸位!
這個「常住」,
統統在講我們的清淨自性,
要不然,哪一種叫做常住呢?
常住在哪裡呢?
你認為一個文殊講堂,前面擺幾尊佛像,
有幾位出家的比丘眾在這裡,
名為常住嗎?
對!
這個叫做事相的常住,
方便說;
但是,佛像會壞啊,
他是生滅法的啊,
今天不壞,一百年會壞;
一百年不壞,一千年;
一千年不壞,一萬年,
往後推論就知道,
連這個佛像都不叫做常住。
好!
再來,
法、經典,
經典會發霉啊,
淋了雨以後,
這個頁數會爛、會壞啊!
出家眾,
出家眾都是父母生的啊,
父母生的,他就一定有生老病死,
這是一個大自然的法則,
那麼,常住在哪裡?
我們午供常常念: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在哪裡呢?
就是我們這一顆真心!
什麼是佛?
什麼叫做南無常住十方佛?
就是我們覺悟的這一顆心,
叫做常住佛。
什麼是法呢?
由般若智慧,
了悟根、塵、識一十八界,同時脫落,
可以方便說:所以,本性具足有法。
內心和合無諍才是僧。
所以,「僧眾」,
要很清楚,
出家為僧,「僧伽」是什麼意思?
心和合無諍,叫做僧伽。
所以,一個出家人爭這個,
為了一件小事情,爭這個、爭那個,
在團體裡面格格不入,
自己偏見,有自己的傲慢和個性,
諸位!
事相來講現僧相;
但是,從真心的角度來講,
他還離得很遠!
因此我們要了解,
常住真心就是常住的三寶。
所以,午供我們念: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它分理跟事,
理就是常住真心,
每一個人心性當中,都具足三寶。
事相來講,
由生滅的假相、緣起的假相來講,
講堂是個常住,
方便說。
這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這本性本來就是清淨,
是光明之體;
這個「光明」是沒有煩惱,
不是指有光線那個光明的體,
不要想到那個放光的體,
這個體悟跟佛講的是十萬八千里!
這個「明」是大般若智慧的體,
是能起妙用,
叫做明體;
不是有光明的,
像電燈一點叫做亮的那個明體;
充滿智慧的體性,叫做明體。
用諸妄想,
一切眾生都用這個妄想,
而此想不真,
這個分別心、這個想,其實是不真實的,
所以有輪轉。
[是知識心,乃大定之冤賊,]
所以,是‥‥‥
所以知道,
因此知道,
「識」就是這一顆執著心、
分別心、顛倒妄想心,
這是修大定的冤賊,
也就是你平常所用的那一顆心,
其實就是你的賊!
但是,你要了悟真心呢?
那個賊就是佛!
所以,知之不為過,
你知道那個是賊,佛就現前,
就不離當下。
喔!賊進來了,
我們把它看得很清楚,如如不動,
這個賊起不了作用;
煩惱來了,我們把它看得很清楚,
煩惱起不了作用,
要不然,
那個賊就真的會偷走你的財產,
也就是偷走我們的功德法財。
所以,煩惱來了,就是賊已經現前了,
這意識心就現前了、執著心現前了,
這賊就現前了,
你就把它看清楚,
喔!煩惱來了,告訴自己:
又來了,
又來了!
你很清楚它來了,
還不能跟著它走呢,
心要如如不動。
所以,重複訓練放下,
這是修行第一法要;
守住常住的真心,
這是修行第一個訣祕,
要守得住,
還沒大悟,要先能守。
[菩提非此心所得成;]
我們的不生不滅的菩提涅槃妙性,
絕對不是用意識分別心所能達到的。
所以,我們世間的教育,
就是增加執著、增加分別,
全部都是用妄想意識心。
包括點、線、面三度空間、
理則學、推論,
全部都用意識心。
因此世間法不究竟,
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沒有聽到佛法,
也沒有人教育,
又體悟不出來。
所以,
菩提非此執著、分別、妄想意識心所能達到的。
[根性為圓通之正因,]
這個六根裡面的不生不滅之清淨自性,
這是圓通,
才是正因,是成佛的正因。
你要先體悟,
見一切相,記得!
同時放下,離一切相,
慢慢的,如來藏性就會現前;
不做勉強的功夫,就不會有自然。
所以,修行剛開始要帶一點勉強,
勉強放下、
勉強寬恕對方,
久了就習慣。
[楞嚴實自性之本具。]
也就是楞嚴大定,實在是自性‥‥‥
每一個人存在自性‥‥‥
本來就具足的一種清淨自性之定。
[故阿難請示成佛大定,]
[如來即為破識顯根:]
破這個識心,
顯這個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
[破識心五種勝善功能,]
諸位翻開第16頁,
16頁,倒數第五行,
第六行,倒數第六行,
16頁,倒數第六行,
雖然意識心是賊,
但是,它有五種勝善功能,
皆本經歷述:
一、見佛相好,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
雖然是意識心,
可是,它也有好處,
用對了,
看到佛的相好,常常這樣想:
佛這個莊嚴相,
絕對不是貪欲心所產生的,
要不然,
怎麼會有如此莊嚴的相呢?
二、聞佛的聲教,
憶持如來,秘密妙嚴,恒不忘失;
這個雖然是意識心,
可是,暫時用一下也不錯,
因為沒有大悟,就是這樣子。
所以,在座諸位聽經聞法,
暫時用意識心;
等到你了悟:喔!
這剎那的意識生滅心,原來也不可得,
如來藏性就顯,
藉這個音聲來顯現,
藉這個意識心,
放下,同時就是如來藏性。
第三,也是意識心,
第三、聞法領解,
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
意思就是說:
聞法領解了,悟了有一顆妙明心,
本來‥‥‥
元所圓滿就是本來是圓滿的,
常住心地。
就是還沒有大悟,
只是說:悟到了本來有的圓滿,
意思就是說:這個因也不錯!
第四、止散入寂,
要停止這個散亂心,
入這個寂滅的心。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
見、聞、覺、知就是六根,
見就是眼;聞就是耳;
覺就是鼻、舌、身;知就是意,
所以,這個就是等於六根。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
內守幽閑;
內守幽閑就是說:
我統統放下了,不去想!
這個還是意識心。
內守幽閑,「幽閑」就是沒事,
看起來好像放下了,
這個還是意識心,
沒有打破無明,暫時休息一下吧!
第五、界外取證,得滅盡定,
受、想不行,
就是色、受、想、行、識,
受跟想,
受就是前五識;想就是第六意識。
第六意識不起現行,
就是沒什麼煩惱了;
但是,微細的惑還沒有斷,
成阿羅漢果,
這個還是意識心,
用意識心在修行,
不能成就無上菩提果。
此五種皆是意識,勝善功能,
人所難捨。
這是一般人最難去突破的!
所以,一般人認為要修行‥‥‥
這個還是意識心。
所以,剛開始只好用這樣子的心,
暫時,
聽經聞法;
有一天,聞法慢慢的領悟了,
這個意識原來是清淨心剎那的閃動,
喔!連這個都要放下。
所以,連證阿羅漢果,
統統要放下這個對阿羅漢果的執著。
因此《金剛經》講:
得了初果,能說自己是初果否?
佛說:不行!
是不是?
須菩提講:不行!
是不是?
證二果、三果、四果,
能說自己是證阿羅漢果嗎?
不也,世尊!
證阿羅漢果,不能說自己證阿羅漢果,
因為證阿羅漢果,
再動一個念頭去執著阿羅漢果,
又是意識心,
沒有辦法直趣菩提。
所以,動念就會卡住‥‥‥
但是,大悟了,
動念就是妙用,
所以,在於悟跟迷這個功夫。
此五種皆是意識,勝善功能,
人所難捨。
本經欲修佛定,
務將意識剷除,
以此心非菩提因故。
翻回來,我們簡單念一遍,
底下,
說:破這個識心五種勝善功能,
[猶屬生死妄想,]
[令人決定捨之;]
意思就是:
用意識心修行,
最多最多只能證阿羅漢果,
最多啦!
第六意識斷了,
無法證究竟菩提果;
究竟菩提果,
下手處就是不生不滅的根性!
[顯根性,]
[一精元明心體,]
一精元明就是同一個精明之體,
同一個體性的意思。
[以為涅槃妙門,令人決定用之。]
所以,顯根性
就是《楞嚴經》的捨識用根。
[則欲令捨識用根,]
《楞嚴經》的開頭,
講到正修行首楞嚴大定第一個步驟,
就是修奢摩他,
奢摩他就是講三如來藏,
第一個講空如來藏,
徹底的放下,
是修行第一個步驟,
不能用意識心,
不管你擁有什麼,
都告訴自己:那本來就是空,
擁有、得到是錯覺;
失去、傷心還是錯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一下子就進入菩提!
識就有數量、就有三度空間,
就有思惟、
就有執著、就有分別,
這個就是生滅意識心。
所以,欲令捨生滅的意識心,
用不生不滅的根性,
[為修楞嚴要旨也明矣!]
這個是非常清楚的!
[當知愛欲為禪定之障,]
這個愛欲就是貪愛,
佛陀在《阿含經》講了一句很平淡的話,
卻是特別的重要!
佛陀說:
貪愛一件事情,
就有一件事情的煩惱、痛苦和負擔;
貪愛二件事情,
就有二件事情的痛苦、煩惱和負擔;
乃至貪三件事、五、六,
乃至貪百件事情,
就有一百件的煩惱、痛苦和負擔。
換句話說:眾生每天做的,
就是在傷害自己的清淨自性,
他認為貪、佔有才叫做是自己的;
而佛陀說:這剛好相反,
這是痛苦的根源、
煩惱的根源、
是生死的根源。
所以,
這個世間為了財,殺了多少人?
為了色,破了多少的家庭?
為了名,死了多少英雄好漢?
為了食,殺多少眾生?
為了睡,我們享盡了一切福報。
所以,這個愛欲為禪定之障礙。
所以,一切修行人,
應當先令我們的生活平實、平淡、平凡。
說:當知愛欲為禪定之障,
[故以多聞]
就是聽經聞法雖然聽了很多,
[誤墮為緣,]
這是示現,
墮入這個淫室為緣,
[發起大教;]
如果沒有阿難示現誤墮淫室,
那麼,也就沒有今天的《楞嚴經》。
[識心乃生死之根,]
[故以見相發心為詰,]
「詰」就是問;
「見相」是眼前之相,
阿難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所以出家,
佛就利用他來問話,
說:當初你為什麼發心出家呢?
阿難就說:
我是見佛的相好,所以,發心出家!
由這個來開始探討問題出在哪裡?
故以見相發心為詰,
「詰」就是問,
所以,以眼前之相,
阿難所見的眼前佛的相好,
從這個地方開始問。
[探悉病源。]
看你的心的問題出在哪裡?
[由是備破三迷,極顯一性,]
[三重破識,全破其妄,]
[十番顯見,極顯其真。]
由是備破三迷,
這備破三迷,
諸位!翻開前面那一張大張的,
我們簡單的恢復一下記憶,
在OO八七對上去,
OO八七對上去,
下面OO八七對上去,
破妄識無處,
斥妄識非心,
推妄識無體,
這個就是。
好!翻過來,
這個就是備破三迷。
極顯一性,
全部就是要顯現如來藏性。
三重破識,
一而再,再而三,
三層的破識,
問了七次,都不能離開這個意識心,
總歸是三重破識。
全破其妄,
十番顯見,
「十番」就是十次,顯這個見性,
就是你以前用的都是妄識,
不是真心。
那麼,十番顯見,
諸位!翻過來大張的,
我們恢復一下記憶,
看最下面,
顯見是心,顯見不動,
顯見不滅,顯見不失,
顯見無還,顯見不雜,
顯見無礙,顯見不分,
顯見超情,顯見離見,
好!
翻回來,
翻回來,
因為這個剛開始,
所以,瀏覽一下,恢復一下記憶,
免得聽到後邊,忘記了前邊;
看前邊,忘記了後面,
這是常常有的通病。
師父一個人講經,
底下的人,
每一個人的領悟力都不一樣,
有時候還會誤會,
還會誤會!
有一次,李炳南老居士說:
我有今天,
我有這樣的今天,
是誰ㄐㄧˇ我呢?
我聽了,我就領悟了,
知道老居士在講什麼,
那時候是讀大學去聽經。
旁邊兒聽了就很不舒服,
就說:哪有這麼驕傲的居士?
說今天他有這麼樣的成就,
沒有一個人比得上他!
我說:老居士不是這個意思,
這個ㄐㄧˇ,他是山東人啊,
那個ㄐㄧˇ就是「給」的意思。
說:我有今天,是誰給我的呢?
李炳南老居士是很謙虛呢!
意思是說:大家給我,
大家來擁護,他才有今天啊!
老居士是這個意思呢!
你看,同樣在底下聽經聞法,
我聽的就是正面的,
他聽的就是負面的。
我說:你這樣不行的!
也會的,真的!
像我這樣一講這個往生被、咒輪,
聽完了,重複的問:
師父!土葬怎麼用呢?
火葬怎麼用呢?
到底金光明沙什麼時候‥‥‥
師父一個人講,底下的人聽,
聽完了,還是重複的一直問,
一直問,
因為根性不一樣,
真的!
所以,師父只有一個,
沒有辦法一一的來回答。
因此叫你聽經聞法要全神貫注,
就是這個道理,
人家講的是正面的,你就把它解成負面的,
那有什麼辦法呢?
十番顯見就是十次顯這個見性,
極顯其真。
[向六根而指見性,]
[令親驗乎不動之本真;]
[會四科而示藏心,]
四科就是:
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好!翻開大張的看一下,
我知道你們程度很好,
但是,也恢復一下觀念,
別明即妄即真,
會五陰即藏性,
會六入即藏性,
看下邊,
會十二處即藏性,
會十八界即藏性,
這個就是四科,
四科。
有的人,他會把四科弄錯了,
牙科、心臟科、婦產科、骨科,
他會弄錯方向的!
人家問:四科,哪四科?
知道啊!
就是心臟科啊、泌尿科啊、
婦產科、骨科!
會四科而示藏心,
[令自明常住之自體。]
[復融七大,圓滿十虛。]
「十虛」就是十方。
好!看七大,
翻過來第一頁大張的,
哪七大呢?
看最下邊兒,
地大、火大、水大、風大、空大、
見大、識大,
地、水、火、風、空,就是物質世間;
見跟識就是精神的世間,
精神世界,
不是物質,就是精神。
復融七大;翻回來,圓滿十方。
[阿難知心精之徧圓,]
[讚大定之希有,]
詎,這個「詎」就是豈,
豈;
「非」就是不。
哪裡不悟真心,([詎非悟真心,])
而‥‥‥加一個字:能,
[而明性定耶?]
說:讚首楞嚴大定之希有,
阿難經佛的開示,知道心精之遍圓,
讚大定之希有,
哪裡不悟真心,而能明性定耶?
就是你下手處一定要對,
下手處就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
就是明心見性,
下手處要用真心修行。
而明性定耶?
說:阿難知道心精之遍圓,
讚首楞嚴大定實在是很希有,
「詎」就是豈,哪裡‥‥‥
「非」就是不,
哪裡不悟我們的真心,
而能夠明這個本性的定呢?
[但倒想雖銷,]
「倒」就是顛倒妄想,雖然消除,
[細惑未盡,]這個細惑就是習氣,
修行容易,斷習氣難,
叫做細惑未盡。
[迨]一直等到。
[滿慈]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滿慈子[究三種生續之因,]
三種生續,
諸位翻開《楞嚴經表解》六二頁,
左邊最大一張,
好!左邊最大一張,
看一下,
看一下,
世界相續,
世界的構成,
在佛的角度就是風大種,
能成四大──風大;
二就是地大,就是堅硬的;
三就是火大,就是溫度;
四就是水大,
就像我們的海洋等等。
好!
我們念一下,底下就是經文了,
風大種底下,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
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這個就是風大種。
二是地大種,
底下念的都是經文,
《楞嚴經》的經文,
因空生搖,堅明立碍,
彼金寶者,明覺立堅,
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這是地大種。
我們先簡單念一遍,
將來慢慢解釋,
時間的關係。
第三、火大種,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
風金相摩,故有火光,
為變化性。
是為第三火大種。
第四、水大種,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
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好!
底下,
所成的四居,就是水、洲、山、林,
這個等到講經的時候再講。
結成相續就是說:
為什麼這個世界會相續的原因?
就是交妄發生,遞相為種,
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這個交妄發生,
就是因為我們的妄心一直執著,
所以,沒有辦法離開這個物質的世間。
譬如說:一個男人,
他每天都喜歡女人,
他很自然的沒有辦法離開母親的子宮。
男人,
他每天那個妄想心、男女的欲望特別的強,
你絕對沒有辦法離開女人的子宮,
一往生、一斷氣,一下子就跑進子宮裡面,
因為你離不開那個地方,
太強烈的欲望就吸住你,
所以,這個物質世界就顯現出來。
這個物質世界是地水火風所構成的,
但是,由業力來感應,
業感。
所以,業力感應來,
這個物質世間融入這個精神,
所以,你做人就還稍微有一點點快樂;
做畜生就要被殺!
是不是啊?
因此我們要了解,
因緣果報是很可怕的!
所以,因為科學家不知道,
不知道;
而佛陀說:
地水火風,遍虛空界,
都是這幾個元素所構成的,
無論你外太空怎麼探討,
不能離開地水火風空見識,
沒有辦法離開這一些的;
而這一些都是由妄執著而來的,
叫做交妄發生。
宇宙怎麼來的?
就是妄想定位而來的,
貪著,
沒有辦法離開這個物質世間。
所以,交妄發生,遞相為種,
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底下,
什麼叫做眾生相續?
(一)六妄成就,
念一下經文,
明妄非他,覺明為咎。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
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
色香味觸,六妄成就,
由是分開,見聞覺知。
本來一個清淨心,
經過了物質投胎,轉世成人,
變成見、聞、覺、知各個分開來,
互相不通達,
眼睛看自己的、耳朵聽自己的,
不知道都是來自一個清淨心,
見、聞、覺、知,整個徹底分開,
六妄成就。
第(二)、四生感應,
眾生相續,
四生感應就是互相‥‥‥
清淨心的人就生天,
做善的人就生天;
做惡的人就下去,
這種種的,人間的種種的感應,
胎、卵、濕、化,
就看你的心的功夫了,
是行善是行惡的,
因緣果報的關係。
底下說:
同業相纒,合離成化。
見明色發,明見想成。
異見成憎,同想成愛,
流愛為種,納想為胎,
交遘發生,吸引同業,
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
胎卵濕化,隨其(情想合離)所應。
胎因情有,卵惟想生,
濕以合感,化以離應。
這簡單念一下,
就是說:
這四生──胎、卵、濕、化,
都是妄想心,
而忽高忽低。
無量劫來,
我們都做過畜生;
無量劫來,
我們都曾經去天庭;
無量劫來,我們也去過地獄,
這樣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互相為父母,互相感應,
父母的因,加上自己的業,
就感應了眾生,就顯現,
四生感應。
第(三)、結成相續,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
所有受業,逐其飛沉,
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眾生相續就是依淫欲而來的,
那麼,你投胎胎、卵、濕、化,
就由善惡因果
而感應你是投胎胎、卵、濕、化,
要投胎成高等動物;
還是低等動物;
還是愚癡的動物,
就看你自己了!
底下,第三個,
我們講了世界相續、眾生相續,
第三個就講業果相續,
(一)、業果指本,
怎麼來的呢?
一、欲貪為本,
殺貪為本,
盜貪為本,
這個講了很多了。
(二)叫做業債酬償,
一、殺貪,
汝負我命,汝還我命;
我負汝命,我還汝命,
就是殺來殺去,
你殺我,我殺你,
我欠你的命,當然就要還啊;
你欠我的命,當然你要還啊,
所以,殺來殺去!
二、盜貪,
我負汝債,我還汝債;
汝負我債,汝還我債,
殺貪是生命債,
盜貪是錢財債,
以是命債,惑業為因,
現行為緣,長刼相續。
所以,你看看這個因果多可怕!
是不是?
好!看左邊,
第(三)、結成相續,
惟殺盜淫,三為根本,
還是離不開殺、盜、淫,
殺、盜、淫可怕的因,要慢慢的放下。
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所以,要持戒,就是這個道理。
双關結答,
如是三種,顛倒相續,
皆是覺明,明了知性,
因了發相,
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因此虛妄,
所以,山河大地從哪兒來?
從妄想心來;
科學家拼了老命,
要研究外太空它的種種的奇異,
佛說:那是妄上加妄,
本來就妄,
本來就妄。
不過,了解一下也不錯,
讓科學會歸到佛法,
了解佛法是最科學的。
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好!翻回來,
翻過來,
說:
迨滿慈究三種生續之因,
[而如來答一念覺明為咎;]
諸位!
覺明,什麼叫覺明?
「明」就是本來就具足清淨,
覺,加一層力量讓它覺,
就壞了!
就是知見立知的意思。
說:一念覺明為咎,
就是我們清淨自性本來在作用;
但是,我們不知道
清淨自性本來就在起作用,
加了一念觀念,就卡死這個觀念,
這個觀念其實是多餘的,
變成心靈的痛苦、
心靈的負擔。
所以,一切眾生因為沒有聽到正法,
因此每天做的就是傷害,
為什麼?
因為覺明啊,
自己認為行啊!
是不是?
本來清淨心開發不出來,
所用的都是妄想意識心。
一念覺明為咎,
就是加一層力量令你覺悟,
叫做覺明,
本覺不須要加一個明。
[復極於五大圓融,]
「極於」就是推廣,
再擴大來講,
整個宇宙,都是地水火風空,
離不開這五種因素。
[三藏備顯,]
「三藏」不是經律論,
三藏是空如來藏、
不空如來藏、
空不空如來藏,
這個是三藏。
看到這個名詞,你懂三藏嗎?
我知道,經、律、論!
錯了,零分!
很多人會靠想像觀念的,
要不然,我問你:
747比較重,
飛機的747比較重,
還是大海裡面的藍鯨?
藍色的藍,鯨魚的鯨。
猜猜看!
飛機的747比較重,
還是大海的藍鯨比較重?
嗯?
你看,所以就開始用猜的了,
喔!747已經很重了,
747已經很重了!對不對?
我告訴你:
大海的一隻藍鯨,是747的幾倍?
1、一倍,2、二倍,
3、三倍,4、四倍,
5、五倍,6、六倍,
123456?
最重的藍鯨是747的幾倍重?
六倍!
大海裡面的藍鯨,
不是中國大陸那個南京、北京。
大海裡面的藍鯨,
發現最重的是747的六倍重!
747飛機一架有多重?
嚇死人!
底下;
所以,這個就是沒有修正一下,
不知道那個鯨魚有多大,
不知道!
三藏備顯,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然後知徹法底源之定體,本自圓成,]
就是讀到這裡,我就很怕,
初學佛法,實在是不知所云,
不知道在講什麼。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離一切相,就是不住一切相,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即一切法就是:這個就是一切法的存在,
一切法就是表示般若智慧就可以運用。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離一切相,
但是,就是一切相,
不能離開一切相。
因此,
離一切相是站在放下的角度;
即一切相是站在面對現實的角度說。
所以,佛法是既現實又超越,
既超越又現實,
叫做佛法,
不能面對現實,你沒有辦法超越的。
因此,你想要離開這個色身,
另外找一個涅槃,
你找不到的!
所以,很多人妄想,
不知道往生極樂世界是現在的事情,
要等到臨命終,這是嚴重錯誤的!
六祖已經講得很清楚了,
《六祖壇經》裡面已經講得很清楚了: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這已經講得很清楚了!
所以,很多人都弄錯了:
我寄望臨命終,往生極樂世界!
那現在呢?
現在就不管它了,
不好好修行了,
不好好的降伏自我了,
錯!嚴重的錯誤,
佛法離開現前當下這一念,
完全沒有意義的,
極樂世界就是現前當下這一念,
你現前當下這一念清淨心,
臨命終,自自然然的進去淨土,
物以類聚嘛,
物以類聚嘛,
自自然然的轉世蓮花化生,
就是你心清不清淨?
所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底下這個很難解釋的,
離即離非,
離,
「即」就是即一切相;
「非」就是非一切相,
即一切相也不對;
非一切相也不對。
為什麼?
你即一切相,凡所有相,都是虛妄啊;
非一切相,
那麼,離一切相,有真如自性嗎?
為什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呢?
所以,不可以肯定它,
也不能否定,
離、即,
「即」就即一切相,
那你在一切相找找看,
找得到找不到真如自性呢?
你找不到啊!
就是拿斧頭來劈,
把全身剖開來,
從外科醫生來開刀,
你也找不到清淨自性啊!
即一切相,不對;
那麼,非一切相,也不對啊!
對不對?
「非」就是否定,
你否定一切相,
否定一切相,怎麼修行呢?
離開這個色身,哪裡有佛性呢?
離開緣起法,哪裡有性空呢?
所以,離即離非,
就是統統要放下,
即一切相,也要放下;
非一切相,還是要放下。
即一切相,不對;
非一切相,還是不對,
清淨自性,不即不非,離即離非。
底下,
是即非即,
是也對,非還是對,
「是即」加三個字:
就是「一切相」,
一切相當下就是如來藏性。
非,非即,
非一切相也對,
因為一切相本來虛妄,
虛妄放下,真就顯現。
是即,
是也對,非還是對,
這個就難了!
前面講:離即離非,
即也不對,非也不對;
後面講:是即非即,
知道嗎?
是也對,
非一切相,也就是,
是即一切相,非即一切相。
所以,這個有各個角度來詮釋,
所以,慢慢慢慢就會進入聽不懂的狀態。
然後知徹法底源之定體,
本自圓成,
[究竟堅固之楞嚴,非由造作,]
非由造作。
[所謂奢摩他,]
[微密觀照,發盡無餘矣;]
奢摩他,也就是定中有慧,
記得!要微密觀照,
動念即乖,
要找到那個原因,
發盡無餘,就特別的顯現。
[回視]就是回顧。
以前所用的[強制識心之定,]
強制控制它不要煩惱;
強制控制它不要執著,
不知道說我們本性本來就無所執著。
說:回視強制識心之定,
就是外道所修的,
或者二乘人所修的,
用識心之定。
[何啻天淵哉!]
何啻,這個念啻 ㄊㄧˋ,
也念啻 ㄔˋ,
何啻天淵哉!
也就是何止是天壤之別!
「淵」就是深,
水聚合的地方叫做淵。
[然而定雖本有,]
[未經如來明示,]
[何由開解照了,自性天然本定?]
然而定雖然本有,
不經如來明示,
怎麼開解照了,自性天然本定呢?
[茲聞破識顯根之教,]
[初則真妄,決擇分明;]
說:茲,
因此聞破識顯根之教,
破這個妄識,
顯不生不滅根性之教,
初則真妄,決擇分明,
真妄就是:何者是真心?何者是妄心?
要分清楚。
[乃至普融聖凡十界,]
[疑惑銷除,心悟實相,]
[知定體無虧,]
不生不滅的定,本來就沒有虧損。
[天然本妙,]就是清淨自性本來的定。
[近具根中,]六根之中。
[遠該萬法。]
近就是六根根性;
遠呢?
宇宙統統是清淨自性所影現出來的,
但莫於妄上執著,就是清淨。
[無如根結未開,]
「無如」就是可惜;
根結就是六根;
結就是之結,
六根之結沒有開,
打不開,
無明老是卡住、
觀念老是卡住。
「無如」就是可惜,
可惜六根見一切相、聞一切聲,
就執著,
打不開,沒有智慧。
[大用不發,]大用就是妙用發不出來。
[故當機]所以對這個當機者。
[喻如天王,]
如果天王送給你‥‥‥[賜與華屋,]
[雖獲大宅,]「大宅」比喻作佛性。
雖然你得到這麼好的大宅、豪宅;
但是,沒有門兒,
[要因門入;]
「門入」就是方法去悟。
這個「天王」是比喻作佛。
所以,當機‥‥‥
對當機來講,
比喻說:
佛賜給你這個‥‥‥
每一個人根性的佛性,
講了這個大法,
可是,要有方法才能進去啊!
天王賜給我們一間豪宅,
賜與華屋,
雖獲大宅,要因門入,
要有方法啊!
[此即大開圓解之後,繼請圓修,]
大開圓解就是明心見性,
繼續請這個圓修,
[求佛不捨大悲,]
[令獲如來,無餘涅槃,]
這「無餘」再加一個字:
就是無餘「依」涅槃,
依靠的「依」,
無餘依涅槃就是究竟涅槃;
二乘人就是有餘涅槃,
佛就無餘涅槃。
[本發心路。]
[佛告云:]
[「汝等決定,發菩提心,]
[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
[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說:你們決定發這個菩提心,
對這個佛如來,仰慕這個菩提果,
你們修這個妙三摩提,
妙三摩提,
不生疲倦,
要精進,
應當先明,發覺這個初心,
就是初發心很重要!
初發心要下二種決定,
二決定義,
[一、決定以因同果,]
[旋妄還覺,得令五濁澄清。]
一、你要下定決心,
以不生不滅的因,
才有辦法證如來不生不滅的果。
旋妄還覺,
「旋妄」就是把這個妄轉回來,
轉妄為覺,
「旋」就是旋轉回來,
旋妄還覺,恢復到這個覺性。
得令五濁澄清,
劫濁、見濁、眾生濁、命濁、煩惱濁等等,
這個五濁大家都知道。
[二、決定從根解結,]
煩惱從六根顯現,當然從六根下手啊!
所以,
決定從這個六根解下這個結、
解掉這個結。
[捨劣取勝,]
捨這個劣法,取這個殊勝法,
叫做捨劣取勝,
你要修行,要取這個最殊勝的。
[但向一門深入;]
[不了根性真常,]
因為眾生還不了解,
根性是真常,不生不滅的,
所以,[擊鐘驗其不滅。]
這後面會講到,
鐘聲由響,到最後就滅,
清淨自性不隨鐘聲滅。
[別索結元所在,]
「別」索就是另外,
另外要找尋打結的地方,
絕對找不到!
佛陀說:
除了六根打結變成煩惱,
六根就是解脫的地方,
打結的地方,就是解脫的地方,
不能離開本處。
所以叫做別索結元所在,
你絕對找不到,
「索」就是求,
你另外找‥‥‥
要打開這個打結的地方,
你絕對找不到,
就在你六根啊!
見一切相,不著就是了!
[現佛證其無他,]
佛證明沒有其他,
佛就用這一條巾,
[綰巾示結,六解一亡;]
一條巾打個六結,
把這個結從這個結心打開,
第一結、第二結‥‥‥
六結統統打開了,
一也沒有了,
同一心性嘛!
[冥授選根,耳門獨妙,]
[深入如來藏性,]
[備發圓通大用,]
[所謂「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矣!]
什麼叫做如幻三摩提?
就是觀一切法如幻,
心定在這個地方。
說:師父!修行怎麼修?
記得!
萬法不可得,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個叫做如幻。
如幻的意思就是說:
緣起如幻,
見一切緣起,就知道它是幻,
不要被它迷住了,
心如如不動,佛性就現前!
彈指超無學,
「無學」就是阿羅漢;
你用不生不滅的心性,如幻的觀照,
那比阿羅漢更快,
彈指超無學。
[至若清淨明誨,]
[四重律儀,]就是殺、盜、淫、妄。
[建立道場,五會神咒,]
[但是圓通加行,]
加行就是助行,
加行,這只是幫助而已。
[豈有異門者哉!]哪裡有什麼不同呢?
這只是幫助正修。
所以,修行分正修和加行,
加行就是助行。
豈有異門,沒有其他的門,
同一門,
同一門。
是不是?
好!我們休息十五分。
*******中間休息*******
好!第8頁,
第一行,
[由是修門既啟,]
懂得修行的法門,
從不生不滅的真心下手。
[歷位宜明,]
要經歷什麼階位,
應當明了。
[先示染緣起,而成十二類生;]
「染緣」就是污染的因緣,
包括貪、瞋、癡、慢、疑、
身見、邊見、戒取見、邪見、外道見,
煩惱,種種煩惱、環境,
這個統統叫做染緣起。
而成十二類生,
就是一定要繼續輪迴。
[廣明淨緣起,]
如果碰到了大善知識、佛教的正法,
有好的環境、好的道友,
這個就是淨緣起。
[上歷六十聖位。]
[束三漸為乾慧;]
[開初住為十信;]
這是圓瑛法師講的,
說:開初住為十信;
有的人認為,十信是為初住而準備,
十信是十信,初住是初住,
有的是這樣子這個角度,
不一樣!
[十住:生佛家而為佛子;]
[十行:廣六度而作佛事;]
廣行六度就是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十回向:回佛事而向佛心;]
所以,你記得!
做一切事要用佛心去做,
佛心就是理,
回事向理,
無生之理就是佛的心。
[四加行:泯心佛而滅數量;]
「泯」就是滅,
心跟佛其實是平等的。
而滅數量,「數量」就是觀念,
意思就是說: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這個叫做數量,
這什麼意思呢?
十塊錢,
世間人說嫌少,
十億就很多;
但是,在大悟的人的心,
沒有這種觀念,
身上擁有十塊錢,也是空,
他知道這個是生滅無常法;
身上擁有十億,
它還是空啊,他帶不走啊,
他還是放得下!
多跟少叫做數量。
而到達了這個四加行,
煖、頂、忍、世第一,
就全部放下。
意思就是說:
真的大悟的人,
十塊錢跟十億,心境是一樣的,
如如不動的,
十塊錢是幻,十億還是幻。
[十地:依中道而趣佛果;]
這裡的中道,指不著空、不著有,
中中流入薩婆若海,
叫做中道。
[等覺:齊佛際而破生相;]
「齊」就是等,平等的等,
齊佛就等同佛了,
還沒有到達佛;但是,已經等同佛了,
我們現在所講的準博士了。
齊佛際而破生相,
「生相」底下加「無明」二個字
就更清楚!
生相無明,
也就是最初一念,第一念的一念不覺,
最初一念不覺,叫做生相無明。
記得!這叫做方便說,
應該講:
生相無明就是最微細的無明,
這個就比較貼切了!
講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
那是世間的數量,
讓你有一個開始的感覺來說法的,
應該說:
最為微細,只有佛能觀察,
佛菩薩能觀察得到的,
叫做生相無明。
[方盡妙覺,成無上道,]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諸位!
這八個字就是修行的重點: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喔!
那麼,大悟,悟什麼呢?
就悟萬法不可得!
大藏經總歸一個字,
叫做「空」;
大藏經總歸二個字,
叫做「放下」;
大藏經總歸三個字、大綱領,
叫做「不可得」,
就是這個,「無所得」;
如果是四個字,
就是「應無所住」;
五個字,就是「諸法畢竟空」。
所以,你怎麼談,一定要見性,
見性就是什麼?
悟萬法不可得,
萬法不可得,你執著什麼呢?
你著什麼就什麼痛苦啊,
因為你帶不走啊,
它只是短暫的緣起的東西,
它沒有一樣是實在的啊!
而我們眾生,
眾生就是認假為真,就是眾生,
拼了老命,還是要擁有它,
但是,痛苦就跟著來!
[所謂禪那修證聖位,]
[但明其復還本體,]
[出其本有家珍,]
「出」就是顯,
顯示其本有的家珍。
[非從外得也。]
所以,即心就是佛,
諸位!應當知道,
離心無別佛,
修行不在心性上下手,是名外道,
離開這個心性,哪裡有極樂世界呢?
離開這個心性,哪裡有正法呢?
離開這個心性,哪裡有三寶呢?
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
非從外得,念念消歸自性,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是什麼意思?
才不會每天不知道,
期盼臨命終往生極樂世界,
卻忘了現在要處理種種的煩惱。
所以,很多人有錯誤的觀念,
聽了佛法,
門關起來,念南無阿彌陀佛,
然後,又認為這樣叫做行;
我告訴你:這樣一點都不行!
煩惱來了,怎麼辦?
聽了淨土法門,
門關起來,不聽經、不聞法,
只有念南無阿彌陀佛,
這個叫做硬幹!
知道嗎?
硬幹,
一定會起煩惱的,
因為我們的體力有限;
我們要靠智慧力,
般若的力量、願力、念力,
除了體力以外,
這個是作後盾。
我們修行聽經聞法,
煩惱來了,知道怎麼樣下手,
如何來放下它。
是不是?
因此,
所以,聽經聞法是特別的重要!
底下,
[阿難請定,]
[列擧三名,]
[因不知佛定總名,]
[但將平日,所聞三定別名,]
[加一妙字以問曰:]
[「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
[如來一聞,便知阿難不悉佛定總名。]
「不悉」就是不了解,
不了解佛定的總名是什麼,
他不知道佛定的總名叫做首楞嚴。
所以,人家告訴你,
要學很有學問,
人家問你說:
你去聽師父的《楞嚴經》,
請問:楞嚴經講什麼?
你馬上就跟他回答:講首楞嚴大定!
他就會首屈一指的:
喔!這個人好厲害啊!
(日語),
很厲害!
這句話就一針見血,
要不然,你來聽《楞嚴經》聽什麼?
人家問你:
《楞嚴經》它到底講什麼呢?
就是講首楞嚴大定!
哇!他會覺得你很有學問!
然後,他又問:什麼是首楞嚴大定?
啊!你不要再問了,
因為我也不懂!
底下,
[故先答云:]
[「有三摩提,]
[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汝今諦聽。」]
說:有三摩提,
有一種定,
三摩提也是定;
其實,奢摩他、三摩提、禪那,
其實,統統是定,
有三摩提,
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
就是你只要悟到本性的定,
萬行,
怎麼樣去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或者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個就是萬行啊,
其實,萬行不離心性,
這個是正法。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
十方如來,有一門超出的妙莊嚴路,
汝今諦聽,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是什麼意思?
就是捨識用根,
明心見性,
直達妙莊嚴路,
這就是如來大定。
[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長輩對晚輩叫做慈。
[此文橫隔在第一番破處文中,]
[前後文意,全無接續。]
[今為審定,當在請定願聞之後,]
[初示佛定總名,]
[令知諸佛,修因尅果,]
諸佛修因尅果,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雖然明心見性,
可是,還是要修,
意思就是:不下功夫是錯的;
下功夫也錯!
說:那怎麼辦呢?
還是要下功夫,
還是要下功夫,
修因尅果。
[然後再逐答三名。]
[初三卷半之文,]
[即二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
要找出那個不生不滅的因,
喔!原來就是在六根性裡面,
六根之性裡面。
明心見性,能[大開圓解。]
喔!原來佛的心是這樣子,
圓滿菩提,不離初心,
大開圓解就是成菩提道。
所以,初發心即成等正覺,
就是悟到密因,
大開圓解。
[第一卷七處被破之後,]
被破就是找不到心,
第一卷,
七處,
七個地方都找不到心之後,
[文云:]
[「惟願世尊,大悲哀愍,]
[開示我等,奢摩他路。」]
也是定中有慧了。
[次三卷零之文,]
古人是很可愛的,
三卷就三卷,還加一個「零」,
「零」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整」的意思,
三卷整,他還加個「零」,
多可愛的古人啊!
就是整整三卷的意思。
次三卷整之文,
[即三說三摩修法,]
三摩修法就是慧中有定。
[令向耳根,一門深入。]
向耳根一門深入。
[第四卷喻屋求門之後,]
「求」就是入,
找到了門之後,
[文云:「汝等決定,發菩提心,]
[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
找門,
入門你要找到,
先了解決定義,
就是:汝等決定,發菩提心,
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
[後半卷多之文,即四說禪那證位,]
禪那證位就是定慧均等。
[令住圓定,直趣菩提。]
不可偏定,也不可偏慧,
定慧要均等。
[第八卷如來結答五名之後,]
就是《楞嚴經》有五種名,
之後,
[文云:「頓悟禪那,修證聖位,]
[增上妙理,心慮虛凝。」]
說:頓悟禪那,
頓悟就是剎那之間,
於剎那間,即見永恆,
就是頓悟。
頓悟了這個不生不滅、定慧均等的如來藏性,
頓悟禪那,修證聖位,
增上妙理,
修證聖位,六十個位;
增上妙理,心慮虛凝,
「虛」就是空;
「凝」就是定,
心慮就是心,其實就是心,
這一顆如如不動的心就定了。
「凝」本來是凝固,
意思就是如如不動;
「虛」就是不著一物,
萬法畢竟空了,
這個心就悟到畢竟空,就堅固了!
所以,諸法畢竟空,
就是修學佛道可以點石成金的功夫,
見一切相即知空,
不可得,
放下就是!
[一經問答,界線層次分明,]
[具示妙定始終,]
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禪那,
都在講定。
[如指諸掌。]
「指」就是五指;
「掌」就是我們的手掌。
如指諸掌就是清楚明了,
就像我們看到我們的掌,
如觀自己的手掌,
就是清楚明了,
非常的清楚!
[八卷中後半以去,]「以去」就是以後。
[復談七趣,]
七趣就是七道輪迴。
[無非情想之升沉,]
升沉。
[判決邪正,]
什麼是邪?什麼是正?
[以警淹留,]
「淹留」就是淹沒、留礙,
意思就是說:
你只要有墮入六道輪迴、七道輪迴,
就萬劫不復,很難再爬起來!
你要利用這個色身,趕快走修行的路。
[是欲以戒助定而已。]
只是想要用這個戒來幫助這個定而已,
所以,後面是助修,
前面是正修,後面是助行。
[詳示五魔,僉由三昧以招致,]
「僉」就是都;
都是因為修‥‥‥
「三昧」前面加一個:修,
修三昧以招致。
所以,你修定,
記得!
不管現什麼佛菩薩相、聞到香味,
記得!
看到蓮花,
心統統要如如不動,
不生一念貪著、喜悅之心,
心知道就好,
放下,
不作聖解;
若作聖解,即著群邪。
所以,僉由三昧以招致,
[叮嚀覺悟,以護墮落,]
千萬不要墮落。
[是欲以慧助定而已。]
[重明五陰,]再一次的講這個五陰,
[同是妄想成就,]
五陰都是妄想,
什麼堅固妄想等等,
妄想成就。
五陰,
色、受、想、行、識,無非都是妄想,
前面我們講「楞嚴經大綱」,
都講過了。
[因果淺深,滅除頓漸,]
[是以戒慧助定而已。]
滅除頓漸就是:
我們要滅掉是頓是漸呢?
所以,悟是頓,
修就必須要漸了,
就像脫衣服一樣,
一件一件的脫掉,
悟了,五蘊皆空;
但是,要一步一步把習氣慢慢斷掉。
是以戒慧助定而已。
[斯經從始暨終,]
[問定三,說定三,助定三,]
「三」就是奢摩他、三摩、禪那等等。
[成就首楞嚴王三昧,]
[為終實教意,圓頓法門。]
終實教意就是小、始、終、頓、圓,
意思就是:
賢首,就是《華嚴經》‥‥‥
《賢首五教儀》裡面所判教的,
小、始、終、頓、圓的終教,
有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
那麼,天台宗分為
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
藏、通、別、圓就是天台宗四教;
華嚴是五教,
小、始、終、頓、圓。
所以,為終實教意,
就是五教裡面是屬於終教,
同時也是圓教、也是頓教。
因此,後面三個,
都是《楞嚴》的範圍裡面所談的,
小、始、終、頓、圓,
《楞嚴》就包括了終、頓、圓三種。
[從上疏解,]
就是根據以前人所作的註解。
[不一而足,]都不太一樣。
[可作南針,]
不一而足就是有種種的註解;
但是,看法都不太一樣。
可作南針,
因為有多種的註解,
可以作我們的南針,就是我們的指導,
[又何須重為註釋?]
你為什麼還要寫一本《楞嚴經》講義呢?
就是說:
依據以前人的註解,
有很多已經可以作為我們的指導教材,
你又為什麼再一次的
為《楞嚴經》來註疏、註解呢?
[緣]這個「緣」就是因為。
因為[余年二十四,]
因為我那時候二十四歲,
[聽講斯經,]聽講這個楞嚴經。
[愧學識之淺陋,]
[感註疏之繁多,]
他是講謙虛話,
自己覺得自己學識很淺陋,
感覺這個註疏,
講《楞嚴》的註疏太多了,
繁多,
不曉得要看哪一本?
[用心過度,致患血疾。]
血疾就是吐血,
有這個吐血的病,
致患血疾,
動不動就會吐血。
[乃於佛前發願,]
就發大願了。
[仰叩慈光冥護,]
希望佛菩薩加被,
肯發心的,佛菩薩就會加被!
[頓令惡疾速愈,]
趕快讓這個病好。
[更求得悟,寂常心性,真實圓通,]
[宏揚是經,]
發這個願不得了!
希望讓這個病趕快好,
能夠悟,
悟得了什麼?
寂常,
「寂」就是寂滅;
「常」就是真常。
所以,佛法是什麼?
就是寂滅法,
讓你的心達到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所以,在這個世間,誰最快樂呢?
就是佛陀,
因為他入於寂滅法;
而眾生是每天追求,每天苦,
痛苦不堪,懊惱、煩惱,
而佛呢?
是全世界最解脫、最快樂、最自在,
因為他悟了寂滅真常的心性,
萬法不可得。
真實圓通,
宏揚是經,
[著述講義,]寫這個講義。
[用報佛恩,]
我也是,
他用寫的,我用講的,
我也是報佛恩!
用報佛恩,
[藉酬私願。]
來還,
「酬」就是還這個願,
我們講:還願。
藉這個寫講義來還這個願,
因為他有患這個吐血症。
發了這個願以後,
[越日,]隔天,
[見有化人,]
見有一個化人,[狀如老媼者,]
這個念媼 ㄠˇ
「媼」就是年老婦人的通稱,
老婦人,
狀如老媼者,
就是一個老婦人。
[來示余曰:「云不要緊!]
說:哎呀!這個不要緊!
[以白杜鵑花炖冰糖,]
「炖」就是火很茂盛叫做炖,
這個念炖 ㄉㄨㄣˋ,
白杜鵑花炖冰糖,
[服之可愈。」]這樣喝了就好。
[言訖回首,媼即不見,]
喔!那這個不得了!
[心竊異之。]
這個可能是觀音菩薩來的!
是不是?
到現在都沒有人來告訴我,
要燉什麼來吃,
我們發的願可能不夠。
是不是?
要不然,人家就會告訴我,
要燉什麼冰糖來喝。
發這個願確實很大,
不得了,
感得觀世音菩薩現前,
諸佛菩薩來幫忙治病。
[遂依言購服,三次血止。]
哇!真了不得!
[於是信願益堅,]
所以,有感就應!
所以,我們做護法的人、做法師的人,
就是這樣子,
你敢犧牲,佛就敢保護你、保佑你;
你肯奉獻,佛就特別關照你。
因此要發願,
信、願、行,
淨土法門的「願」很重要的!
所以,信願,
說:金剛非堅,願力為堅。
[精心研究,竟達十載,]
病治好了,一下子十年了。
[於經中疑義深奧難解之處,]
在這個《楞嚴經》當中,
有懷疑的義理、有深奧難解的地方,
[遂一一書條,]「書」就是寫,
寫一條一條,[貼於壁上,]
有疑問的貼在牆壁上。
以前我也是這樣子,
寫一寫,有疑問的貼在牆壁上,
但是,我沒有他貼得那麼多,
他貼得很多!
[逐條靜坐參究,]
這一條一條的,
看看問題出在哪裡,哪裡不懂?
靜坐參究,
到底這是怎麼解釋?
[既明白一條,即扯一條,]
[如是者八年之久,]
喔!真參實學了!
所以,一個偉大的高僧大德,
絕對不是靠一朝一夕的。
所以,諸位法師!
你想要成就道業,
絕對不是靠廣告來的,
是要靠真槍實彈、真才實學,
是真正的進入悟的境界,
要有內證的功夫。
我要奉勸一些比丘、比丘尼,
有的年紀很輕,
出家不久,
就把自己的名聲搞得很大,
記得!你是最危險的人!
為什麼?
還沒明心見性,
經教不通,心性不明,
搞得一個頭銜那麼大,
大家都已經叫大和尚了,
下不了台了!
為什麼?
一問三不知啊,你講不出所以然,
就變成名氣很大,
實力沒有!
所以,這個就是出家忌諱的。
我們出家要真參實學,
要閱藏,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沒有一個高僧大德的成就,它是偶然、突然來的。
是不是?
就以師父來講,
這樣平凡的一個出家人,
要這樣上台講《楞嚴經》,
我要累積三十年來的經驗,
三十年啊!
對不對?
書要讀多少?
學歷要多高?智慧要多高?
要吃多少苦?
參過多少的高僧大德?
今天才坐在這裡講經說法。
所以,記得!
名、利一定要看得破,
出家人這個看不破,就別想修行!
所以,把名氣搞得很大,
不代表你很有修行,
如果你很有實力,
自自然然;
我們老教授常常講的:自自然然,
就出名!
那一種出名是不怕,
讓人家百問不倒的,
那個是真正的出家人,
才是真正的佛所讚歎的,
有實力、肯修行,
通達三藏,悟明心性,
不怕人家問,
考不倒,
然後,這樣出名沒有關係。
所以,我們要了解,
深山裡面的大樹可以做棟樑,
就是因為它肯隱藏著自己的實力,
不誇耀;
山坡裡面的小樹只能做欄杆,
陪襯一下,
陪襯一下,行!
我們在佛教界,
如果肯發心,
真參實學,有內證,明心見性,
那麼,我們是佛教的棟樑。
如果我們只是搞個名氣很大,
不認真修行,經教不通,
然後,也跟人家上台開示,
諸位!
只能做外面的欄杆,
不堪做為棟樑,
因為他沒有大悟,
一問就倒了‥‥‥
是不是?
所以,講到這一點,
圓瑛法師這麼偉大、了不起的一個高僧,
我們無比的推崇、
無比的景仰,
我們要效法他的精神,
發這個大願,
出家眾要好好的修行。
那麼,在家居士也是要發願,
好好的護持正法。
底下,
如是者八年之久,
[一房疑義,扯盡無餘。]
諸位!這個如果師父沒有講,
你會解釋說:
一間房間的疑問,扯盡無餘,
不是這個意思。
是貼那個紙條,貼了整個房間都是,
聽經就是聽這個。
所以,這個自己看,有時候看不來。
什麼叫一房疑義呢?
就是貼了牆壁‥‥‥
一整個房間牆壁疑問的條子,
統統怎麼樣?
靜坐參究,
明白一條,即扯一條,
如是八年,
貼了一整房間的疑問,
統統扯盡了,統統通達了,
是這個意思。
[所著經論講義,]
[已出版流通者,十有餘種,]
大概有十幾種。
[惟此經講義,]唯獨獨《楞嚴經》的講義。
[遲遲著述者,]
為什麼遲遲的才寫呢?
[何也?]為什麼?
第10頁,
[以《楞嚴》妙義,豐富深藏,]
深藏就是很不容易為一般眾生所理解,
因為太深奧了、
太難了!
[每講一次,則有一次發明,]
「發明」就是有更進一步的體會。
所以,這個聽經不怕多,
聽一次有一次的感受,
雖然聽過了《楞嚴經》,
再聽一次也不妨!
為什麼?
有時候會觸動更深的感悟。
每講一次,則有一次的發明,
意思就是:有更進一步的體會了。
[多究一番,]多參究一次。
[自有一番進步,]
[意欲掩關,專著是疏,]
本來想要閉關;
「掩關」就是閉關,
專門寫這一本《楞嚴經》的註疏。
但是,[機緣未凑,]
[致延時日。]
因此延誤了時日。
[迨年六十有八,]一直到六十八歲。
[深感老病之軀,]
[風前殘燭,]就是殘燭之年,
風燭殘年。
風前殘燭,
剩下一點點了,六十八了嘛!
是不是?
風前殘燭了!
所以,在座諸位!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2-4-9 09:52:44
|
只看該作者
風前殘燭,
剩下一點點了,六十八了嘛!
是不是?
風前殘燭了!
所以,在座諸位!
如果,你超過了六十八歲的,
記得!
聽了《楞嚴經》以後,
聽得懂也好,聽不懂也好,
回去趕快念阿彌陀佛,
超過六十八的!
還沒有超過六十八的:
喔!幸好我還沒有!
但是,誰先死的不知道呢?
風前殘燭,
[若不速償斯願,]如果不趕快還這個願。
[恐悔莫及。]來不及了。
是不是?
[遂於圓明講堂,]上海。
[創辦楞嚴專宗學院,]
辦這個楞嚴專宗學院是做什麼呢?
[有欲造就僧才,]
[續宏大教,]
大教就是楞嚴大法了。
[謹擇四月八日,開演斯經,]
佛誕日。
有的人講說:
師父啊!你們這個‥‥‥
常常打電話來說:
佛誕節,
你們為什麼沒有舉辦這個浴佛呢?
我說:不用啦!
全臺灣省辦浴佛節的人很多啊!
辦浴佛的就是:
來啊,
釋迦牟尼佛小尊的像,
然後,用那個香湯淋‥‥‥
表法的,
回去呢?
回去還是沒智慧啊!
我們以前‥‥‥
不說哪個道場,
來淋,然後發紅龜粿,
發一發,還發了,
拿那個紅龜粿,拿到快吵架了!
剛剛才浴佛,
現在為了發紅龜粿,快吵起來了,
你看,
那這個浴佛節的意義是什麼呢?
來浴佛,然後,供養一下,
有的人專門來吃一餐,
當然是表法的啦!
我的意思就是說:
別的道場有做的事,我儘量不做,
讓給他們去浴佛。
說:浴佛節到了、
觀世音菩薩聖誕、
觀世音菩薩成道日、紀念日,
我認為這個都是表法的;
講經說法,弘法利生,轉大法輪,
比較重要,
開大般若智慧比較重要,
這是師父的宗旨。
所以,我就省掉這一些細節,
省掉這一些細節。
因此,要辦這個浴佛,
是不是?
灌佛頂,那很簡單嘛!
你就是佛了,
回去拿了大悲咒水,右手拿起來倒一點,
灌沐諸如來,
自己,你就是佛了,
表法的啦!
所以,師父的觀念就是說:
心性大般若智慧不開,
對不對?
這些緣起緣滅的假相,
當然也是表法的,
既然有人做,
我就省了!
所以,到目前為止,
每到佛誕節,就有人打電話來問:
有沒有浴佛啊?
怎麼不辦呢?
是不是?
要辦沒關係啊,
不然,看法無師啊!
對不對?
很簡單嘛!是不是?
所以,我是文的,
我們當家師是武的,
講堂是一個文武雙全的道場!
所以說:
講到這個四月八日的佛誕日,
師父把這個心聲來告訴大家。
開演斯經,
[日更躬親授課,]親自講課。
[余時編著講義,]
[每夜輙至三更乃止。]
這個「輙」是古字,
通「輒」,
通「輒」就是:
這個「又」,右邊的「又」,
變成一彎,
就是兒子的「兒」的下面,右邊那一撇,
我們寫「兒」子,最下面不是有兩撇嗎?
右邊那一撇,
就是「輒」。
叫做往往,
說:每夜往往到三更乃止;
跟我差不多,
有時候,我都還到五更呢!
真的!
我看我們二個人的用功都差不多,
是真的是這樣子才成就的!
[如是者久,辛勞過度,]
[旋至次年二月初四,]
[正講演時,忽患中風之病,]
喔!阿彌陀佛!
我是最怕這個,
最怕這個中風之病,
哇!這個麻煩了!
那麼,中風可能就是高血壓了。
是不是?
高血壓了。
但是,這個中風也不一定是高血壓,
低血壓也會中風,
真的喔!也會中風喔,
這血壓才一百多的,也會中風喔,
一百一、一百二,照樣中風,
不一定說是高血壓才中風的,
不過,高血壓的危險性比較大。
說:忽患中風之病,
所以,我看到這個,
就趕快去睡覺,
休息,休息,
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我常常想說:
喔!那我中風,這個僧團怎麼辦?
是不是?
不行!
那這些徒弟怎麼辦?
[由徒明暘,]
就是我的上人,
明暘法師,
因為我接他的法,
曹洞宗和臨濟宗的。
[急扶下座,]趕快扶下座。
[入室遂已不省人事,]
太用功了!
[經時七日始得轉機。]
經過七天才慢慢的好轉。
他就感謝二個醫生,
說:[幸有良醫黃鍾、]
黃醫師。
[鄭葆湜]這個念湜 ㄕˊ,
飲食的 ㄕˊ 這個音,
就是飲食的 ㄕˊ 這個音。
鄭葆湜,就是鄭醫師,
幸有良醫黃醫師,還有鄭醫師,
[二醫師診治,]
畢竟一個人不是十全十能的,
懂佛法,但是,醫藥沒辦法啊,
不懂啊,
當然要請醫生治療啊!
[方告安然。]
[至七十二歲,]
這個中風醫好了,還很厲害呢!
至七十二歲,
[複思]又想,
[《楞嚴》著述未竣,]還沒有完工,
《楞嚴》著述未竣,還沒有完成。
[大願莫償,]這個大願還沒有完成。
[於是樂慧斌居士勸余曰:]
這樂居士勸我說:
[「從容編著,]
慢慢來,
慢慢兒來!
從容,慢慢來編著。
[既有善願,必獲成功。」]
那就慢慢來,
就勸他不要急。
[于七十四歲夏告完,]
全部結束,
就做完了。
[計二十四卷,裝成五冊,]
[聊據管窺之見,以論性天;]
「聊」就是姑且,
姑且據本人以管窺天之見,
這很謙虛了,
意思就是說:他只懂一點點,
因為佛的境界太高了,
自己認為自己的境界太低了。
所以,圓瑛法師,
你看,他講話還是這麼的謙虛,
一代的高僧,講話都這麼謙虛,
我們剛剛出家,我們在狂什麼?
何況一點成就都沒有,
講起話來,傲慢得不得了!
有一次,
我看了二位
出家差不多五、六年的比丘,
這是事實。
出家五、六年的比丘,
在坐車子的時候,
準備要去批評佛教的泰斗,
是長老,現在已經往生了。
唉!我聽了以後,很難過很難過,
出家五、六年,就要批評一個長老,
而這個長老,是臺灣首屈一指的泰斗呢,
要批評他的思想,
讓人家感覺到那種年輕的狂妄跟無知,
可是,我們又不方便說。
聽了很難過,
我出家到今天近三十年,
都不敢對長老一句的批評,
只有讚歎;
他出家五年、六年,
論學歷、智慧、經教、心性,
差師父十萬八千里,
我三十年,他才五年啊,
他要批評長老,
寫書,他準備要寫書攻擊啊!
你可以知道,
無知,什麼叫做無知?
無知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多無知,
叫做無知。
所以,年輕的法師們!
好好的修學,
保有謙虛的品性,
對於諸山長老、大和尚、大法師,
一律畢恭畢敬,
這是我們的天職,
先受戒的在前座,
後受戒的在後座,
莫如外道,無老無少。
我佛法者,
先受戒者在前座,後受戒的在後座,
莫如外道,無老無少,
這是《菩薩戒》就講得很清楚了!
對長老,
我們應當把他當作是自己的師父,
我們就像徒弟,
來這樣恭敬、推崇、讚歎才對!
圓瑛法師有這樣子的高深的佛理、著作、
這樣的願力,
你看,講話都這麼謙虛,
這個德行值得我們好好的學一學,
好好的學!
聊據管窺之見,以論性天,
「性天」就是如來藏性。
我姑且依據本人膚淺之見,
來講這個如來藏性。
[但憑]
只是憑藉個人膚淺[蠡測之才,]
蠡測是以蠡測海,
蠡測之才,這個也是謙虛。
[而探義海,]佛之義理如同大海,
如同大海。
是不是?
而探佛之義海,
大海。
[質之深入楞嚴三昧者,]
「質」就是那一些
有志於研讀、深入楞嚴三昧的,
這「質之」就是有志於,
「質」就是有志氣,
有志於深入研究《楞嚴經》,
入楞嚴三昧者。
[未免要施當頭一棒也。]
意思就是:
對方未免要對我當頭一棒,
就是:你這種蠢才,也敢寫著作、講義!
是不是?
這當然是謙虛啦!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整句的意思就是說:
在七十四年歲夏告完,
總共二十四卷,裝成五冊,
姑且依據本人膚淺管窺之見,
來論這個如來藏性。
也憑我個人膚淺之見,
蠡測,以蠡測海之才,
來探佛之深義大海。
關於那一些有志于研究楞嚴三昧者,
一定會給我‥‥‥
「未免」就是:一定會給我當頭棒喝,
說:你這麼膚淺,
怎麼敢寫著作?
敢寫這個講義、批註?
這表示很謙虛。
所以,一切法師、護法居士,
都應當學習謙虛的美德。
[佛曆二千九百七十八年仲夏]
這個佛曆有二種講法,
有的講是二千九百多,
現在是三千多;
有的人講二千五百多,
我是比較支持二千五百多年。
佛曆二千九百七十八年仲夏,
「仲夏」就是夏季第二個月,
也就是陰曆五月。
諸位!什麼叫做陰曆呢?
為什麼講「陰」呢?
諸位!
陰曆就是用月亮,月亮來計算的,
月亮繞這個地球,
繞我們這個地球,
旋轉一周就是三十天,
三十天。
地球繞著太陽轉,
月亮繞著地球轉,同時繞著太陽轉,
就是二顆星球同時繞著太陽轉。
所以,一般說陽曆,
有的講陰曆,
所以,中國人講陰曆,
就是用月亮來計算的。
知道嗎?
用月亮來計算。
諸位!
今天如果沒有月亮,會發生嚴重的事情,
我們這個地球,會發生嚴重的事情!
如果沒有月亮,
一、我們這個潮汐,
就是海水的潮汐,
漲潮跟退潮會大改變,
因為沒有月亮的引力,
沒有月亮的引力,
我們這個海水的潮汐會變化,
跟現在會完全不一樣!
第二、我們女眾的生理期也會改變;
也會改變。
當然,到現在為止,
沒有直接證據,
有的人還是認為,
女眾的每個月生理期,
跟月亮還是有間接的關係,
所以,每個月每個月這樣迴圈‥‥‥
月亮經過。
所以,
你今天生理期,就不要講得那麼粗,
就講客氣一點:今天我的月亮經過了!
大家都知道,
月亮轉一圈。
是不是?
來一次就轉一圈。是不是?
這個就是一個科學知識,
這不是笑話,是實在的。
所以,我們的生理,
跟這個月亮是有息息相關的。
[圓瑛弘悟]
所以,有內號跟外號,
像我的內號;
外號,大家都叫慧律法師,
我的內號叫做什麼?
叫做悟根,
悟根,
開悟的悟,根本的根。
說到這裏,就有個很好笑的笑話,
因為我們在受三壇大戒的時候,
沒有用外號這個「慧律法師」的,
沒有的,
沒有的!
然後,一堆出家人,
好幾百個比丘,
就沙彌、沙彌尼在那邊,
然後,那個戒師就念:悟根!
然後,我就看左、右邊,
叫:悟根!
咦?這悟根是誰?怎麼不出來呢?
要做沙彌首,要調第一個,
就叫:悟根!
叫了三次:悟根!
咦?就是我嘛,
我叫做悟根啊!
因為沒有人叫過我悟根,
這個名字對我來講很陌生!
這個戒師叫了好幾次,要當沙彌首,
叫:悟根!
不知道自己是悟根。
這雖然是一種笑話,
因為這名字很陌生,
結果第一個,就出來當沙彌首,
當沙彌首。
所以,一個法師都有二個法號,
那麼,我們徒弟內號叫做養,
養德禪寺那個「養」,
不是癢癢那個「癢」,
養德禪寺那個「養」。
譬如說:養無、養開,
我想:內號、外號就差一個字,
統統給它「養」好了啦!
那麼,有的人這個外號,
叫做雞或者是鴨,
那就叫養鴨、
養雞、養狗,
然後,我們這個道場統統是動物!
有的法號叫做法崇,崇拜的崇,
然後,我們的內號就:養崇!
養蟲(養崇)。
所以,我們叫內號起來,就不是很好聽。
有的人‥‥‥
這個「養」字,內號如果叫下去了,
他就會叫得很奇怪,
那個「法」字就比較好聽,
比較好聽。
所以,命這個法號還是很小心,
這內號沒有在用,
大部分都是用外號的。
[序於上海圓明講堂]
寫這個序文,在上海的圓明講堂。
諸位!
我們這個科判跟自序、序文,
就講到這個地方。
那麼,我們今天不念楞嚴咒,
我們有個事情要宣佈,
首先感謝各位護法居士大德的慈悲,
盡心盡力的拿錢來助印
這個《楞嚴經》的DVD、VCD;
但是,助印要有正確的觀念,
助印不是說:
你拿十萬來,我來拿十萬的貨回去,
助印不是這樣子的!
助印就是說:
你拿十萬來,或者是一百萬來,
我們幫你推廣出去,
製作了VCD、DVD,
幫你推廣到全世界各個需要的場所去。
那麼,如果你有出錢,
沒關係,
你要一套也行、二套也行;
不過,要出一千塊以上的;
你要出一百塊,
你如果出一百塊,
那麼,這個不行,
因為物超所值,違背因果。
知道嗎?
這一套的成本就不少錢了。
所以,我們不是站在錢的角度,
而是說站在因果的角度,
就是說:如果你有出,
譬如說一千,
沒關係!你請一套回去;
但是,如果說請回去,你不看,
那就千萬不要拿!
是不是?
回去就擺在藏經閣上面,
藏經閣就是永遠藏起來,
然後,又不看,
那請了這一套實在很可惜!
所以,我們助印要有正確的觀念,
也就是說:
我們拿這個錢不為自己,
是為一切的眾生,
那麼,你有出一萬,
沒關係,一套、二套自己要看,
還有給你熟悉的人,
或者給法師,或怎麼樣子,
那沒有關係,
因為你錢出得多,
你有這個權利,
想要五套、十套。
譬如說:你出十萬,
你要拿個五套、十套,
要去救救法師、護法居士,
這個沒有關係!
對不對?
你要出二百塊:
師父!我要十套去救眾生!
我說:不用!
你叫那個要聽的人自己來申請。
說:哎呀!師父是不是大小眼?
不是!
因果關係,
因為你只有拿二百塊。
是不是?
那以後拿二百塊的人,都來拿十套,
說:我要去救眾生!
那你想想看,我們怎麼有那麼多錢?
因此我們要瞭解,
師父站的角度是因果,
不是說我們吝嗇這個法。
還有一點就是說:
你家真的很窮,
經濟是真的很不好,
哎呀!師父!
我是真的很想這一套DVD!
沒關係!
把你的身分證拿出來,
影印一份身分證,
是不是?
讓我瞭解、認識你一下。
所以,我們助印要有正確的觀念,
這樣才不會誤會師父啊,
說:奇怪!我有出錢,
為什麼要請一套都要大小聲?
不會啦!
所以,你有出錢要請,
我們給你,
你要看才請;
不看就給別人機會,
順便救眾生,
這樣才有正確的觀念。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2-11-22 08:46:56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