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4|回復: 1
|
净公上人关于持名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741144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持名的讲记敬摘点滴
...是五欲——一种感官的快乐,眼睛喜欢看美好的颜色;耳朵要听美好的音声;舌头要尝美好的味道;身体要得到细滑的触受。这些都是世间的乐,这种乐不叫真乐,是很低级的乐。那稍微高一点的乐,就是禅定的乐。但禅定的乐它也不究竟。一定是从清净的法性显现的——叫法乐或者叫法喜,它才是不会变异的真正快乐。这样我们往生的是极乐世界,不是天上人间败坏的感官上的快乐。你要了解这么一个区别。既然是极乐,到那里,在乐的状态当中,不会有受乐之想,不会有对那个乐的贪恋、执著、分别。
好,还有人就说:“你说往生,‘往’,有来有去才叫往,有‘生’就有死,所以说往生就有生死,那怎么能说是无生呢?佛教终极的目标是要无生法忍哪,你生灭法都是无常的,都是逼恼的,都是凡夫轮转苦难的一种现实啊,那为什么谈往生的问题?”天台宗几位祖师对这个问题都有讨论,不论是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还是幽溪大师写的《净土生无生论》,对这些问题都做了很好的讨论。那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也不可能展开来谈,总之这里面要了解一个辩证关系。这个往生是站在凡夫生灭心的基点上来谈的。我们离不开生灭心,就有空间的往和来的问题,现在谈无生还不是我们的境界。虽然是往生——这样一种现象界的表达,但要观照它的体性。观照它的体性是空的,毕竟空、无所有的。所以往生本质上就是无生。由于是接引凡夫众生——初机的人,就善巧方便说往生。但你通过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无生的刹土,一切都在奏响无生的妙乐。等到从莲华里面出来见阿弥陀佛的时候,你才能现量地亲证到无生法忍,叫“华开见佛悟无生”。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往生是佛接引我们的权巧。通过往生到极乐世界亲证无生,才是佛的目的。
那有人问:“为什么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不说念释迦牟尼佛,反而要教我们念阿弥陀佛呢?”或者说:“不叫我们念十方诸佛,为什么偏偏只念一尊佛呢?”反正我们的问题疑问会很多。“那为什么念西方的阿弥陀佛?东方还有阿閦佛,为什么不好啊?还有弥勒内院,离我们更近哪,更容易去啊?”好,我们都要把这个疑结给它解掉。这里就谈到为什么(有)这种情况。佛佛道同,十方诸佛证到的是同一法身,佛果地上的境界没有彼此的差异,他(们)都是同体的。所以说念哪尊佛,是完全站在度化众生的立场来说的。念哪尊佛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益众生,十方诸佛就把那尊佛推到第一线,以他为主,其他的佛就为伴。主伴圆融,共同完成度化众生的这桩大事、佛事。十方诸佛证到的是同一法身,也就是说念阿弥陀佛等于念释迦牟尼佛,念一尊佛也就等于念十方诸佛。这就是佛佛道同,从理上我们要建立这个知见。
那从事相上来看,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教主,我们是他座下的弟子,叫他本师。我们要听话,本师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就老实的念阿弥陀佛。那这个理由是什么呢?前面说了,我们心散乱。如果介绍了很多刹土让我们去念,让我们往生,我们就莫衷一是。所以为了让我们的心得到专一,就专门介绍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是第一个道理。第二个道理就是阿弥陀佛跟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最有因缘,缘分最深。佛能不能度众生,众生能不能接受佛所度,这里面的关键就看有不有缘。有缘就能度,没有缘就度不了。那阿弥陀佛是在我们娑婆世界示现出家、发愿,建立净土,又无量劫以来随形九法界跟我们这些众生广结法缘。只要一个众生不能得度,阿弥陀佛都跟随着我们到人道,到畜生道,到饿鬼道乃至到地狱道,不疲不厌。所以我们才能够一听到阿弥陀佛名号,感到悲喜交集,感到好像很熟悉,甚至泪流满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是结了缘哪,缘很深哪!那么你说,极乐世界是在东面还是西面?东、西的这种方位都是假名,前面都也谈到了。我们娑婆世界说距离十万亿刹土之外的极乐是西方,那在极乐世界的西面来看极乐世界,它是东边了。所以不要执著东和西的概念。
那么再要体会:释迦牟尼佛以及历代的菩萨、祖师为什么那么殷勤劝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甚至那种悲心切切——“搥门打户劝修行”?我们要了解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娑婆世界修道很难成功。最起码的修道成功标准:你离开分段生死,破见、思惑。试问,这个世间的众生有谁能破见、思惑?得一个初禅都很难哪!你就是开悟,也不等于了生死啊!而且这个五浊恶世修道的环境越来越差。你看在我们中国农业社会,很多寺院在深山老林——寂静的阿兰若,他修戒定慧还有那么一种感觉,可能还能修得一种境界。到了现在寺院都是开放的,都搞旅游了,那加上整个的外境影响,自工业化以来整个人心都是浮躁的,都是向外奔逸的。飞机呀,汽车啊,高速火车啊,这些,实际上外面越动——肯定对修行人是有影响的,我们的心也动了,也快了,心动是无明之相——我们无明就越来越厚重。这个世间修行真的是进一退九,很容易退转,很难得到功夫的进展。由此,我们这个世间也唯有靠念佛。信愿称名,仰靠佛力带业横超,才是我们唯一的生路。到那儿去成就佛道就容易,就快捷。一定要了解这个真相。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师讲于成都大慈寺
●[净土社区]拜经、每天念多少、持名浅深、回向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38605.html
拜经、每天念多少、持名浅深、回向
问:请问当初是何因缘促使你对经文——《华严经》等——一字一拜的?拜完后有何感受,有何感悟?
答:我原来觉得自己记忆力很差,根机很钝,所以我对净土五经倒是一字一拜,大概拜过三遍。就算密宗讲的十万个大头加行吧,就想用这个拜经来加行。《华严经》,我是拜过一次,是一句一拜,不是一字一拜哪。那么我是觉得拜经挺好,因为我们平时心很散乱,拜经它能集中注意力。而且我是喜欢看书的人嘛,特别是喜欢广览,我想通过这个方式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不要用逻辑思维,就是很简单的——甚至是机械的,因为只有一种动作。机械的反复去做,反复去做,才能把那种分别的心给它阻断一点。比如拜《无量寿经》,一心顶礼《佛说无量寿经》“如”,你就想这个“如”,拜下去。如果观想得清净点,这个“如”还在放光。你拜下去,然后再起来,念句“南无阿弥陀佛”。再就一心顶礼《佛说无量寿经》“是”,你就把这个“是”拜下去,“南无阿弥陀佛”。一心顶礼……这个过程就是这么一个很简单的,容易把那些妄想给它挡住。然后拜《华严经》呢,一句一拜。一般是四个字,大部分是四个字构成一句。但是有些佛菩萨的名号它可能比较长一点,或者他证到什么什么三昧、解脱门,它可能比较长一点。这时候如果是完整的句子——长一点,你也作为一句去拜。
这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呢?我就想:“我身体就像电脑的一个软件,我就给它里面输信息——输东西进去,也许当时记不大清,也许当时不理解,但输进去以后,就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去储存,去发酵,去酝酿,在那里面……可能有时候它蹦出来。”其实我的记忆力很差,我没有着意去记什么东西,但有时候会进入状态,这个经文就自然的出来了。这大概就是原来输进了那个信息,以后它就能自然出来了。它不是经过思惟的。所以特别是那些想讲经说法的弘法人士,希望他对这个经典多拜一拜,多输进一些信息。然后信息过来之后,顺手拈来,头头是道。是你已经储备了那个材料,你不要当时去想。特别是回答问题,你说你怎么去想呢?拿着这个问题,“我要想一想”,你想个三分钟,那人家都跑掉了。“我想好了”,一看人家都跑了——等不及。所以要当下作出反应,就是你要现量的观照,同时自己有一些参照系在里面。
这就像写书法,你写书法得要什么呢?就是要临摹。我常常对很多同学说:学净土法门,你千万不要从自己考虑,不要从自己入手。自己都是迷惑颠倒的。就好像写书法,你不临摹,你就自己写,想写什么就是什么,你一辈子都写不出来。你首先经过一个临摹,临摹的过程实际上是建立自己一个审美的过程,一个架构、一种模式。这个架构、模式你掌握之后,你先入进去,再可以出来,这时候你出来的东西不离谱。你有一个模式在里面,有一个法则在里面。所以你去做钝功夫。为什么我讲,你学净土法门一定要做钝功夫,不要投机取巧?最后是,做钝功夫才是最快的方法,投机取巧的方法还是最慢的方法。你投机取巧,投来投去以后一讲出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人家就不爱听,甚至自误误人。所以你要述而不作。那述而不作,首先把你述的东西要了解,要充实,要酝酿。我觉得这个方法,本人得到一点小小的受用,如果大家觉得好,也这样做,我都比较随喜,鼓励大家这样去做,为好。
问:净土行人每天念佛念多少声?法师曾开示说至少每天三万声,按一天的念佛速度,三万声需六小时。但蕅益大师开示: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在持名的浅深。弟子理解“持名之浅深”是指信愿的浅深,不是指持名的多少。应如何理解?
答:蕅益大师这个话是非常正确的。能不能往生就看有不有信愿。为什么呢?由于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大愿早已成就,如果以我们的信愿一感通到,弥陀的愿力就在我们身上体现,我们就能往生。这里不在念佛的功夫。但是念佛的功夫,在信愿感通之后仍然有作用。你想增上往生的品位,你念佛的功夫念得深,你品位就会高。你念得浅,品位就会低。这里面主要是指持名的功夫,但这个持名的功夫里面当然也包括信愿的深浅。为什么?我们常常说执持这个名号要有一个心态,是要以信愿来庄严的。这个信愿就等于发菩提心,以菩提心去念佛,这个佛号感通佛愿力的力量就更大。就好像面对浩瀚的大海,你要舀海水,你拿的是一个很大的容器,一舀就能舀很多水一样。这是广大之心。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建立信愿之后,还是要谈功夫。这里不能偏废,信、愿、行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而且三者会形成良性互动。
由此,我们凡夫众生实实在在用功夫,还是要用笨拙的方式——计数为好。蕅益大师自己就是提倡计数的,他在一个开示说:我们计数,每天或三万,或五万,或七万,或十万。古人他修行真的是为生死心切,是动真格的,不是来作秀的。三万是蕅益大师提倡的底线,本人鉴于现代忙碌的社会——大家工作很繁忙,我都不敢提三万底线。最后提了个一万的底线,至少念一万。但对于出家众和退休的人,可能我会提的多一点:三万。如果没有什么事,多多益善,多念为好。三万声只要六小时,试问,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六小时只占到了四分之一,如果你真是生死心切的话,你说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作轮回之业,四分之一的时间作点出离之道都不能保证的话,你怎么能够证明你是深信切愿呢?所以大家还是要从计数念佛下手。你有没有信愿,我们没有办法去评判,因为信愿是一个很形而上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能够一天念上三万、五万、七万,尽形寿你都能坚持,这就证明了你有信愿。如果你没有信愿,你不可能念这么多,也不可能不间断的去念。所以理上的东西要靠事相上的东西来表达,理事要双备,理事要圆融。所以还是希望大家在计数念佛上不要放弃。
不要又去讲大话了,我就常常听到一些居士,包括出家众讲大话,“哎呀,我念佛,不念自念,念而无念”。你能达到这个水平吗?祖师都在给我们表示每天掐珠,“不谈玄,不说妙,数珠一串真风调”。宗赜禅师建立莲池胜会也是让大家划十字,念了一万划一横,念一万划一竖。都得要计数。而且最好有一个功课册,我们东林寺做了一个小册子叫《东林莲社功课册》,这就是前往西方极乐世界护照。你把那一册念完,就是一亿四千四百万声佛号。那你拿着这一本——而且不止一本,你说你多么放心,我念了若干亿的佛号。“十声、一声都能往生,我念了多少亿”,你多么安心、稳贴地前往西方极乐世界,你的品位就会增上。你念上十亿比只念十万的人那品位肯定要增上,没有问题。希望大家在这里用功夫。
问:弟子学佛时间较短,请问在念完阿弥陀佛圣号后,是否需要回向?如果需要,回向的内容是什么?
答:需要回向。天亲菩萨讲五念门,其中就包括回向。回向是成就大悲心。如果你不回向,一切善事都会以它自然的因果法则得人天福报。如果你有回向,你就把有为、有漏的福德,通过这一个“回”——回是回转,“向”是指向,指向西方极乐世界成佛的目标,就把有为转为无为的功德。一定要作回向。祖师大德有很多回向文,有慈云大师的回向文,有莲池大师的西方回向文,也有我们刚刚念的“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也叫回向文,你选一个,都可以。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师讲于成都大慈寺
●[净土社区]佛法从恭敬中求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38604.html
佛法从恭敬中求-「恭敬」、「求」本身即是佛法
道证法师讲
印光大师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大家对这句话很熟,但很少人真的体会「恭敬」和「求」法的意思,「恭」是「共心」,和佛共一心-体会佛教导的真义。「求」就是降伏「我慢」(自我憍傲、怠慢之障碍)开发出佛性美德,也是主动发心、低头、谦卑请教,不是高高在上,等佛来拜託你学。其实佛已经苦口婆心拜託我们觉悟,拜託很久了,佛总是慈悲拜託我们学佛-不要用迷妄心,但是我们高高在上,降伏不了自己的憍慢、愚痴,不肯低头求之於觉性,所以无法相应。
佛是开悟证果的人,他很慈悲,又很自在的,实在完全不须要我们去恭敬他,即使我们全然不恭敬,甚或侮辱他,对他也毫无影响,但是对我们本身有极大的影响。所谓佛法从恭敬中求,并不是佛架子很大,要人家低头、磕头,才肯给一些佛法。恭敬也不是单指对佛像,经本的恭敬,是指对一切众生,真理、事、物的恭敬;在面对种种境界人事时,能深体佛心,和佛共一心-共一觉悟,慈悲的菩提心,而且能和佛共一柔软谦卑的心,如佛往昔舍身求法的敬心谦卑,自能在「事」中,求得其「理」。心存恭敬。即使於日常待人处世之琐事中,也能悟得佛法。否则历「事」千万,仍不能於中悟得佛法之「理」。生生世世仍是迷惑之人。
有人以为恭敬中求,是一种方法,是间接的手段以之求得佛法,殊不知「恭敬中求」的本身,就是最「直接」降伏我执烦恼的妙法,本身即是高深之佛法,并不是透过「恭敬求」,另外去获得什麼佛法。因为障碍我们成佛的,根本不是别人、别事,而是自己内心的妄想、执着,这点佛在初成道时,已经揭露,而「执着」中最根本的,就是我执-自我种种见解,思想上的迷...(●[净公上人]净公上人法语:会讲没有用,一定要做到!)
... 据说,“笑一笑俱乐部”风靡了印度全国,感染了全世界。印度有句谚语:“你对生活笑,生活也对你笑;你整天哭丧着脸,生活也对你哭 丧着脸。”故而印度人大多爱笑。而“笑一笑俱乐部”的创始人、印度医生卡特利亚经过大量研究之后发现:只要是笑,大脑就会发出指令,让身体分泌“快乐”的 化学元素。所以他经常对学员说,你只要笑,不要问为什么笑。笑过之后,你就会身心健康,活力四射。据闻,近几年全球有5000多家“笑一笑俱乐部”相继成立(见 2006年5月19日的《人民日报》)。
西方也有句谚语:“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科学证明,笑能使人的肺部扩张,胸部肌肉得到舒展,人在笑声中如同做了深呼吸运动,并清除了呼吸道的废物;笑能使消化液的分泌增加,消化道的活动增强,促进食欲;笑还能使思想放松,心情舒畅,有 助于睡眠。西方科学家经过研究后认为,笑能促进内脏器官活动,调节内分泌系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缓解病痛,还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美国哈佛大学的哈勃特博士和查尔斯博士曾对“笑”做出如下的定义:笑是一种缓解紧张,进入一种美妙状态的客观实在。而且真心地微笑,无论是对于笑者还是对于他人都会收到一种奇妙的效果:人的心理得到充分放松.人体整个神经系统可从紧张状态下解放出来,人在这种状态下是最幸福甜美的。当 然,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微笑才能有利于健康,如果强颜欢笑而内心苦楚的话,依旧没有效果。比如香港著名主持人沈殿霞(肥肥),在别人眼里她是“开心果”,然而却得了肝癌而撒手人寰,年仅62岁。
无独有偶,法国一位名叫亨利·理班斯坦的医学博士也说:“笑,是一种类似于原地跑步的锻炼方式,它可以使肌肉强壮,加强心律,加快脉搏,扩张支气管。加速肺部换气;不仅等于给内脏按摩,而且也等于给小腹和胸大肌推拿,由于吸收了更多的氧,因而也 净化了血液。另外,笑能提高工作效率,驱除劳动的疲劳,对神经过敏或容易暴躁发怒的人来说,是一剂良药。人在笑的时候,脑子里会产生儿茶酚氨和其他荷尔蒙,这些物质能使体内自行产生吗啡,有利于镇静”。故而根据笑的生理效应,这位亨利博士发出忠告说:“为了你的健康,不应当放弃任何开怀大笑”。
因此,科学家认为,鼓励人们尽可能地发挥人生的光明面,用行善、助人、欢乐、爱护与情感来充实生活,以积极的态度来对等人生,乃为有助于健康、并消除“ 愁眉打百结”和减少疾病的有效之举。一个情绪开朗的人,应是嘴边常挂三分笑的乐者,尽管生活中不免有烦恼和挫折,但却能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正如清代人石成金在其《传家宝》一书中所言:“天下快乐之事,随时随地俱有,惜人不能知耳”。他还举例说,一年快乐,年年岁岁花相似;心上快乐,比上不足时,比下可有余;身上快乐,饮食起居任我俯仰自如;春天快乐,春江水暖鸭先知;夏天快乐,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快乐,八月桂花香飘过;每夜快乐,星星知我心;每日快乐,日日是好日。
中医认为,七情当中,唯有“喜则气缓”,适度的喜悦,可以使气脉缓和通畅。心结打开,气结就打开,肿瘤多数是因为气结所致,经常发自内心的微笑,就会使神经肌肉放松,气血就会流行通畅,肿瘤化为无形。抗癌明星宛庆余的抗癌心语:“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大大提高人身体的免疫力,很多时候比药物治疗更重要。”
●[净土社区]阿弥陀佛跟你这一念佛号感应道交,凭什么呢?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38595.html
阿弥陀佛跟你这一念佛号感应道交,凭什么呢?
净界法师 这三经它的内容是什么呢?【专谈净土缘起事理】。这个专就是专门,专门来介绍净土缘起的事跟缘起的理论。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佛法是在诠释诸法的真实相,告诉我们这个宇宙人生到底是怎么回事。要以佛的知见,来观察这个世间,它是有两个部份:一个是属于事相,就是现相界,或者我们讲世俗谛。这个现相界就是一种因缘果报。广泛来说就是有十法界染净的因果,有六凡法界杂染的因,而招感六凡法界杂染的果。有四圣法界清净的戒定慧的因,招感四圣法界的无漏的法身、般若、解脱的功德,这个都是属于缘起的事相。广泛来说,就是十法界的染净因果,这个都是属于差别相。又以天台宗来说呢,无差成差。这个地方是讲净土缘起的事。
换句话说,它这个地方所谈的在十法界当中,是专门谈佛的法界,就是谈阿弥陀佛,他过去是怎么样依止一种清净的本愿,开始发四十八愿以后,积功累德,创造一个极乐世界,这个果地的功德。他又怎么安排一个方法,怎么样安排一个因地,使令我们凡夫能够依止这个因地而修行,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就着净土缘起的事相,可以说是修因证果。不过修因证果,我们看《阿弥陀经》的结构,或者《无量寿经》的结构,特别是《阿弥陀经》的结构,佛陀在介绍这个因果,他是先介绍果报功德,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广泛的介绍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妙,然后再介绍怎么能够往生--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所以说缘起的事相是先介绍净土的果,再介绍净土的因,这个叫做缘起的事。
什么是缘起的理呢?就是前面的法界是无差成差,这个地方是差即无差。就把一切的十法界的染净因果,汇到一种无差别的境界。这个无差别的境界,各种宗派的说法不同。我根据天台宗的说法说,万法唯是一心,蕅益大师就是根据天台宗,就在我们建立信心,信事以后,他又讲出一个信理,就是说,相信十万亿佛土,不离开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无外故。就是说,没错!从现象上来说我是一个生死凡夫,阿弥陀佛的国土,是非常清净庄严,而且距离我十万亿国土这么的遥远,但是要是从我们这一念清净心的本体来观察呢,它不离开我这一念清净心之外。
净土宗有一个祖师,十祖截流大师,他讲出一句话说:
【《净土警语》卷 1:「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剎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
就是说,我们要从因果来观察,我们是一个没有资粮的人,业障深重,我们过去没有积功累德,没有忏悔业障,所以业障深重,我们的果报是非常的不好。弥陀是什么境界呢,万德庄严,他过去有清净的功德力,我们感觉到我们跟弥陀的距离是相当遥远! 我们怎么能够敢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件事怎么敢呢?但是弥陀是我心中的佛,我是弥陀心中的众生。换句话说,要以理性来观察,我们这一念的明了心性,跟弥陀的明了心性是无差别的,是无差别的。换句话说呢,你在佛堂里面,你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阿弥陀佛当下就知道这件事!他的大悲心就跟你这一念佛号感应道交,凭什么呢?凭的就是体性的无差别。
所以我们不但是要了解这个缘起的事相,你了解这个理论,你能够把你这个凡夫的这一念心跟阿弥陀佛的心,距离给缩短,对你自己往生极乐世界,你有很大的信心,相信十万亿佛土不离我现前一念心性,以心性本无外故。截流大师讲出这句话出来,这是要我们相信,从我们的清净心来观察,我们跟弥陀是无差别相的,所以自然感应道交。这个大家要体会体会,就是从理性的思想。这个就是净土三经的主要内容,讲到事相跟理论。
●[净土社区]佛陀:咒愿不能扭转善恶趣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38594.html
张慈田
有一日,耆那教的聪慧弟子刀师氏村长来到那烂陀拜访佛陀。刀师氏恭敬问讯佛陀后,问说:「大德!西部地方的婆罗门拿着水瓶,佩带着百合花环,以水净身,以火祭祀,他们宣称做这样的宗教祭拜仪式,能使亡者迅速离苦得乐,超生到天界。大德!你是世尊、阿罗汉、正等觉者,你能否把全世界的亡者超渡到天界?」
佛陀回答说:「村长!我要问你,你若有适当的想法,你就回答。假如有人一直杀生、偷窃、邪淫、说谎、两舌、恶口、绮语、坏心眼、邪恶见,在他死后,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为他祭杞、析祷、礼赞、合掌绕行,口中念诵:『愿此人死后生到天界!』你认为怎样?这个人能生到天界吗?」
「大德!不能。」
「譬如有人把大石头投进很深的水中,然后,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为它祭祀、祈梼、礼赞、合掌绕行,口中念诵:『大石头啊!浮上来!浮上来!浮到岸上来!』你认为怎样?大石头能浮上来吗?」
「大德!不能。」
「村长!同样的,造杀业乃至怀邪恶见的死者,虽有人为他祈愿,但他仍然生在恶趣中。村长!假如有人一直禁止杀生、偷窃、邪淫、说谎、两舌、恶口、绮语,没有坏心眼,具有正见,在他死后,若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为他祭祀、祈祷、礼赞、合掌绕行,口中念诵:『愿此人死后生到恶趣!』你认为怎样?这个人能生到恶趣吗?」
「大德!不能。」
「譬如有人将油瓶沈入深水中而打破之,瓶子的碎片将沈入水底,而油将浮于水上。而若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祭祀、祈梼、礼赞、合掌绕行,口中念诵:『油啊!沉下去!沉下去!』你认为怎样?油能沉下去吗?」
「大德!不能。」
「村长!同样的,有禁止杀生乃至具有正见的死者,虽对他做恶意的祈愿,他仍然生在善趣、天界。」
刀师氏村长听闻佛陀所说的法之后,解除心中的疑惑,欢喜信受。(转自般若网:http://www.bore.cc/view-16965/)
●[互动学佛]用我一生的执着来感化你!——老和尚和鱼贩子的故事!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38592.html
用我一生的执着来感化你!——老和尚和鱼贩子的故事!
在某个寺庙里有一位年老的和尚,出家已经很久了。但是因为天资笨拙,口才也不好,讲经说法更是轮不到他,也没什么信徒来向自己讨教亲近,看着自己的那些年轻的师弟们一个个徒众甚多,弘法利生的事业开展的有声有色,因此心生惭愧。出家这么多年了,吃了佛门这么些年的饭,受了信众不少的供养,竟然连一个众生也帮助不到,一个众生也度不到,出家的目的何在呢?
想起佛陀在行菩萨道时为了填饱一个众生的肚子而能舍弃布施掉自己的身体,为...(●[净公上人]净公上人法语:会讲没有用,一定要做到!)
...simple.asp?id=464
“亚洲企业家精神启迪论坛”直播,陈大惠老师代表大众给净公上人以及其他两位尊长叩头。
●[净土社区]放下修行中的虚荣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38530.html
放下修行的时间,时间的长短不代表一个人的智慧;
放下诵读得滚瓜烂熟的经文,读经的多少不代表一个人的修行境界;
放下自以为是的修行经验之谈,成就佛道的方法如恒河沙子的数目一样多,谁说别人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呢?走同样的路,因路人不同,感受也不会一样。不要急于去否定别人……
放下别人与自己观点不同时的“心中妄念”,一个不能接受客观现实的人,不能正视别人的反对见解,就是作茧自缚的人,永远跨越不了“我”的屏障!
放下指导、帮助别人的念头,别人若因自己的话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他人有智慧可以接受。好为人师者,很多时候看到的是别人的错处,欣赏的是自己的“才智”。
放下自己做的种种功德和好事,一切都是过去,今天的善良,不代表明天的善良。尽量每天都怀慈悲善良心,忏悔每个今天做的错事,错念头。
放下,才有广阔的胸怀去容纳好和不好的;放下,才有清醒的大脑保持平静的心态;放下,才没有我慢心的生起……
佛陀在《四十二章经》里说得好:“修道的人好像一头牛,背部载着很重的东西,走在泥沼当中,虽然身体已经很疲倦了,但是仍然不敢左顾右盼或稍停片刻;一定要继续努力,等到走出了淤泥以后,才可以安心休息。修道的人应该观察世间一切自私的情欲比淤泥还可怖,专心用功修道,才可以出离苦海。”
(转自般若网:http://www.bore.cc/view-16964/)
●[净土社区](大力推荐!)震撼视频刘善人讲道病是怎样来.教您如何做人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38529.html
(大力推荐!)震撼视频 刘善人讲道 病是怎样来.教您如何做人
http://www.tudou.com/l/dk4kaRYE8SQ
敬请观看下集自动播放 共88集 下次观看请从(豆单列表)中找
http://www.tudou.com/l/dk4kaRYE8SQ
●[净土社区]大悲法师开示:佛法修行是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38528.html
大悲法师开示:佛法修行是
佛法修行是,平常人事,是每个人,每个社会,毕竟如来事,是本来心地清净事,是自然欢喜事! ! !
佛法修行是,看破人生,了生脫死,大死大生之事;
佛法修行是,滅我利他,无人我相,天下為公之事;
佛法修行是,遠離貪、嗔、癡、慢、疑,大慈大悲之事;
佛法修行是,頂天立地,完成人格,人成佛成之事!
●[净公上人]怎樣練習不執著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38527.html
。
這個事情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可以練,訓練自己盡量不執著,培養自己從這裡開始盡量不要執著,因為執著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的因是執著,四聖法界的因是分別,從這裡下手。不執著,佛法裡頭有方便,不執著從哪裡下手?對一切法、人事物,沒有控制的念頭,控制是執著,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對立的念頭,學這三樣,這三樣是基本功。不可以跟人對立,他跟我對立可以,我不跟他對立,為什麼?他迷,迷了才對立。覺悟了不對立,為什麼?一體,覺悟之後知道他跟我是一體,不對立。覺悟之後就沒有控制,控制很辛苦,能不能控制得了?控制不了。控制造業,佔有也是造業。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避風雨,可以了,你就過神仙生活,你沒有任何壓力,身心輕安自在,與道相應。道是什麼?道是自性,與自性相應。釋迦牟尼佛過的這個生活,那就是最好的榜樣,他給我們示現,我們要能夠體會得。
●[净公上人]一句佛號圓滿具足一切法的功德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38526.html
http://www.tudou.com/v/dzDAFFlc0aE/v.swf
確實這是十念必生的大願,一點都不假。念佛真正能往生到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你就作佛了。到極樂世界頭一個好處,壽命無量,那是一個最好的修學環境,阿彌陀佛親自教誨,十方諸佛都幫助你。你到那個世界,你有能力分無量無邊身,同時可以去參訪十方剎土無量無邊諸佛。你去供佛,供佛是修福;你去聽經,聽經是修慧。西方極樂世界一天所修的,在我們這個世界,一億年都不能跟它相比,我們在這裡修一億年比不上在極樂世界修一天。這個要懂!這是事實真相,你了解之後,對這個世界就毫無留戀,你留戀這個世界錯了。你要想到這個世界來,到極樂世界打個轉再來,你是佛的身分來了,你不是凡夫。所以這個機會一定要抓住,不抓住,你太可惜了。「專重持名念佛,名具萬德」,所以一句名號,一句名號「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是一法,這一法也圓滿一切法的功德。佛法裡面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量法門的功德都在這四個字裡面。誰知道?佛知道,法身菩薩知道,別的人不知道。我們要不讀《華嚴經》怎麼會知道?要不讀十玄門怎麼會知道?從這個地方我們才恍然大悟。所以這一句佛號圓滿具足一切法的功德。「舉體是華嚴玄門圓明具德之義」,這一點都不假。
●[净公上人]佛菩薩被當作神?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38525.html
http://www.tudou.com/v/k_GRKiE0jPs/v.swf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三十歲開悟,開悟之後就教學,沒有建道場,過的什麼生活?流浪的生活,哪裡有緣就到哪裡去,決定不麻煩人。住在哪裡?住在樹下。生活方式是托缽,沿門托缽。沒有道場,晚上在大樹底下休息,打坐休息。一天從早到晚都是在教學,用現在的話說,他老人家的號召力也不錯,法緣殊勝。常隨弟子,就是學生跟他學的,不離開他的,這經上常講「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常隨弟子。臨時跟他的,我們能想得到,人數肯定比這個多,不會比這個少。換句話說,他這個團體是二、三千人,跟釋迦牟尼佛過同樣的生活,天天聽佛講經教誨。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了,佛跟宗教掛不上勾,這個一定要知道,它不是宗教。不是宗教,現在變成宗教,我們現在四眾弟子有罪,對不起釋迦牟尼佛。它是教育,你把它變成宗教,這成什麼話!這真正叫忘恩負義。佛陀教育代代承傳,傳到中國來是教育,不是宗教。到中國來之後,專門建的有硬體設施,有機構,這個機構稱之為寺,你就曉得它不是宗教。宗教稱廟、稱宮,不是稱寺。寺是政府辦事的機構,這個機構直接歸皇上管的,稱為寺。所以皇帝下面一級單位有九個,這九個都稱寺。諸位如果到北京,到故宮去參觀,你就看到了,你看故宮裡面辦事的機構,掛的牌子都是寺。寺的長官是卿,你看看中國歷史上講三公九卿,三公是皇帝的顧問,這個地位是最高的,九卿是皇帝下面九個單位的長官。佛教傳到中國來,給它建立辦事的機構也稱為寺。第一個寺是白馬寺,洛陽白馬寺,那時候首都在洛陽,後漢。用白馬來做名字,這是古人厚道,經典、佛像從西域是白馬把它馱到中國來的,不能忘記牠的辛苦,所以用牠來做名稱、名字。這直接歸皇上管的,教學的機構。寺裡面辦些什麼事?第一個是翻譯經典,就像國家的編譯館一樣,主要是翻譯經典;經典翻譯之後是講解經典,依照經典來學習,所以它是教育。那時候沒有把佛教當作宗教,一直到清朝初年還是教育,我們看到,你看康熙、雍正、乾隆,那個時代的高僧太多了。
佛家的寺院庵堂,要用現在的話說,多半是專科學校,它道場那麼多。佛教裡面經典很多、法門很多,你想學哪個科系,你就到哪個地方去學習。隋唐的時候,中國成立了十個宗派,宗是大別,像學院一樣,派是像學系,每一個學院有很多學系,它是教學,它有學位。佛教的學位,最高的學位叫佛陀,所以它不是神的名字,它是學位。你可不可以拿到?可以。第二個學位是菩薩,第三個學位是阿羅漢。它的標準,這經上有一句話,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可以翻的,不翻,為什麼不翻?尊重不翻。這是取得佛家三個學位的名稱。它的標準,翻成中國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可以翻的,可是經典上還是看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你得到正覺,正覺的條件是什麼?我們這個經題上的「清淨」,清淨是正覺,你得到正覺,就稱你作阿羅漢,佛門第一個學位你拿到了。第二個「平等」,平等心你得到了,那你拿到第二個學位,叫菩薩,菩薩是平等的。第三個學位叫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學位拿到就稱佛陀。所以佛家,人人都是佛陀,跟宗教不一樣;宗教,上帝只有一個,那兩個還得了嗎?佛法裡面,個個都能稱佛陀,人人都能稱菩薩,它是學位名稱。就好像現在的學校,最高的學位是博士,人人都可以拿到博士學位,都可以稱博士,人人都可以稱碩士。現在學校也是三個學位,學士、碩士、博士;佛法也是三個學位,佛陀、菩薩、阿羅漢。這得搞清楚、搞明白。現在迷信,真的,宗教是迷信,把佛菩薩都當作神,你說釋迦牟尼佛冤不冤枉?這是我們後代的這些學生無知,侮辱了老師,讓社會大眾產生這樣的誤會,我們這個罪就深了。
●[净土社区]下品往生之义:任何众生都有得救的希望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38524.html
下品往生之义:任何众生都有得救的希望
我们继续来学习《观经》下品下生。
下品的三种往生的人,都是罪业深重的人,并不是修福修善的。上品三种人以及中品三种人,都是修大乘善、小乘善和世间善的善人。
往往我们都会觉得说:善人行善积德,才有资格往生;如果造了罪,恐怕不能往生。
这里引用这样的经文,是来说明弥陀悲心平等,任何众生都有得救的希望。罪人都能往生,何况善人?凡夫都能往生,何况圣人?也是使每一个人都不失去往生的希望,这是本意。
下品上生的启示
我们看刚才的下品上生,对我...(●[净公上人]净公上人法语:会讲没有用,一定要做到!)
...位,佛陀、菩薩、阿羅漢。這得搞清楚、搞明白。現在迷信,真的,宗教是迷信,把佛菩薩都當作神,你說釋迦牟尼佛冤不冤枉?這是我們後代的這些學生無知,侮辱了老師,讓社會大眾產生這樣的誤會,我們這個罪就深了。
●[净土社区]下品往生之义:任何众生都有得救的希望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38524.html
下品往生之义:任何众生都有得救的希望
我们继续来学习《观经》下品下生。
下品的三种往生的人,都是罪业深重的人,并不是修福修善的。上品三种人以及中品三种人,都是修大乘善、小乘善和世间善的善人。
往往我们都会觉得说:善人行善积德,才有资格往生;如果造了罪,恐怕不能往生。
这里引用这样的经文,是来说明弥陀悲心平等,任何众生都有得救的希望。罪人都能往生,何况善人?凡夫都能往生,何况圣人?也是使每一个人都不失去往生的希望,这是本意。
下品上生的启示
我们看刚才的下品上生,对我们的启发有这几点:
第一,临终之人、罪重之人,你劝他往生,这是善知识,善的教法。
第二,这个善知识也是有意地说了十二部经的教法,同时,也说了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教法,根据灭罪多少的不同,以及灭罪功效的不同,而比较显示:唯有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能够灭除生死之罪,是契合罪障深重、临终苦逼这样的根机。其它的教法不适应这样的罪机。
第三,就是阿弥陀佛来赞叹,本来是十恶造罪的人,喊他为「善男子」,是因为他称念弥陀名号的缘故。所以,我们即使造过罪业,如果我们念佛的话,虽然我们被人家瞧不起,但是,如果我们内心有惭愧、忏悔,回心念佛,我们在阿弥陀佛眼里是善男子、善女人,佛就会来迎接我们。时间一到,就会来到我们的面前,对我们说:「善男子、善女人,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所以,他能得到的,我们也都能得到。
第四,为什么阿弥陀佛化身来赞叹,不提闻经之事、只赞叹他念佛呢?善导大师解释说:「望佛愿意,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他的情况危急,往生事关重大,阿弥陀佛来,是顺着祂的本愿,只赞叹、只劝我们要正念念佛,就不跟我们东扯西扯讲其它的了。所以,「不同杂散之业」。这是第四点。
第五,阿弥陀佛来应声现前的时候,善导大师解释说:「此人正当称名之时,阿弥陀佛应声来现。」就是:佛救度我们,时间都不会落在第二念,当下称名,感应道交,佛当下显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六,根据这些教法,我们在帮别人助念,或者说我们临终之时,都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贯彻到底──临终如此,平时也是如此,不要夹杂。虽然各种大乘经典、诸佛菩萨名号都有消罪除障的功能,但是,就功效来讲,弥陀名号最殊胜、最简单、最容易。同时,就往生极乐世界来讲,我们具有双重的利益:一方面灭罪,一方面往生。这样,心就专注、纯一、不夹杂,跟我们命终要去的方向一致。所以,不必夹杂其它行法。即使求世间福报、求种种利益,也都依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这是下品上生这一段给我们的种种启示。
下品中生的启示
下品中生这个人,「地狱众火,一时俱至」,毁犯众戒的罪人,罪业更重一等。
通过下品上生和下品中生的比较,我们知道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灭罪本身并没有数量的多少,是说:一切生死重罪,通通消灭。为了显示下品中生和下品上生两种人罪业各有轻重,而说除灭五十亿劫生死之罪,或者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其实是「诸罪消灭」。同时,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包含了阿弥陀佛所有的十力威德、光明神力、五分法身,所以,内证功德,外化众生,所有三身、四智通通包含在六字名号之内。
所以,善导大师作为弥陀示现,解释这段经文说:赞说阿弥陀佛,即是闻说弥陀名号功德。
当他起心听到名号的功德,信顺不疑(闻而不信,等于没闻),像这样的众生,地狱的火都烧来了,现在遇到善知识,跟他讲南无阿弥陀佛,他当下信顺。在这一念之间,也就是所谓的「归命」(「南无者,即是归命」),即使他佛号还没有念出来,当下也可以往生的──这是闻佛的名号往生的。
原因何在呢?因为我们一念的心生起的话,当下弥陀名号功德归我们所有,如果这一念他寿命延长的话,那自然就会念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如果大命不终,就会念念相续。
所以,我们现在念佛,我们听闻这个法门,当下心开意解,知道阿弥陀佛无条件、主动、平等、慈悲的救度,而一心归投,在这个时候,往生就已经定了。往生本来在十劫之前就已经定了,在阿弥陀佛成就正觉的时候,十方众生往生功德已经决定。不过,那个时候是决定在六字名号之内,我们没有听闻,或者听闻而不相信,不知、不信,所以,我们六道轮回,直到如今。
我们今天听闻到,当下听闻、当下信顺,我们的往生就成为一定了。所以,龙树菩萨在《易行品》里就说: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
实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那我们随后的念佛就是自然的、相续的念佛。
一个真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不可能说:「哎呀,我念一声佛,往生定了,那我就不念佛了。」如果抱有这种观念,说明他根本是把往生当做儿戏,没有执持名号。这样,他所谓的信、所谓的愿生,都是一种观念。这个不是说名号本身不具足往生功德,而是他信愿有亏,他这样就很危险。
下品下生
我们再看下品下生(这下品三生对我们有很多启发意义),下品下生的人,罪业更加深重。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下品下生者,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
五逆十恶,具诸不善,
如此愚人,
以恶业故,应堕恶道,
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看他所造的罪业是「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所有不善的法他都作,善导大师解释这样的人,说是「无恶不作,无作不恶」,所作的都是恶业,所作的没有一点善事。这是一个恶人。
根据他本身的因果报应:
如此愚人,
以恶业故,应堕恶道,
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前面下品中生的人也是堕落地狱的,所谓「地狱众火,一时俱至」;这个下品下生的比他更重,堕落地狱,地狱出来到饿鬼,饿鬼到畜生,辗转无穷。所以,「应堕恶道」。
我们看善导大师的解释,说他:
造恶极多,罪业非轻,
明非业不受其报,
如果没有这个业,就不遭受这个果报。
非因不受其果,
没有造这个因,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果。
因业即非是乐,
他造的因、造的业既然不是乐因乐果。所以:
果报焉能不苦也。
将来肯定要堕落。
又说:
造恶之因既具,
酬报之劫未穷。
他造的因都是恶因,所谓「恶贯满盈」,造的恶业太深重了。五逆罪是罪中的极罪,所谓:以恶心杀父、杀母(人再毒恶,到这个程度了,可以讲是没有人伦可讲的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圣人;破坏佛教,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想谋害佛。他将来苦报是无穷无期,是这样一个状况。
「唯除逆谤」之抑止门、摄取门
在这一段,善导大师自己设了一个著名的问答,叫做「逆谤除取」问答:
问曰:
如四十八愿中,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不得往生。
这是指第十八愿的愿文:「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后面有八个字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如果按照字面来解释,就是说:造了五逆、谤法重罪的人,这两种人排除在外,除了这两种人以外,所有的人念佛都可以到极乐世界。看字面的意思,就是如此。
那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看弥陀示现善导和尚的解释:
四十八愿中,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
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
简谤法、摄五逆者,
有何意也?
下品下生这个人是作不善业,五逆十恶,是个五逆众生。《无量寿经》四十八愿说:五逆、谤法这两种罪排除在外。而《观经》里说:造过五逆罪也能往生(谤法没有说)。这两部经看起来就不一致了。
佛是真语者、实语者,怎么可能同样说往生净土,一个说除掉、一个说摄取?这个就有矛盾了。
依我们凡夫来讲,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示现的善导大师为我们解释,我们难敢下定论。
善导大师下面自己回答:
答曰:
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
他说:这段文应该从抑止的角度来解释。「抑」是压抑的抑,「止」是制止的止。
怎么叫抑止门呢?
如四十八愿中,
除谤法、五逆者,
之所以说五逆和谤法的人除在外、不得往生──
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
众生若造,直入阿鼻,
历劫周慞,无由可出。
是因为这两种罪业太重了,罪障太严重了,众生如果造了的话(并不是说他一定造),如果造了,直入阿鼻。它是阿鼻地狱的定业,是肯定要入阿鼻地狱的。一旦入了阿鼻地狱,就没有办法出来了,很长时间,过一劫、再过一劫,叫「历劫周慞」,在里面循环,这个地狱受苦受完了,转到下一个地狱,下一个地狱受苦受完了,再转一个地狱。然后这个世界毁灭了,转寄他方地狱里面受苦。所以,没有办法出来。
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
方便止言:
不得往生。
释迦如来生怕我们会造这两种罪过,所以「方便止言」,以慈悲方便,喝止我们、制止我们说:「哎!不得往生!」「这两种罪造了,那你不得往生!」
亦不是不摄也。
佛的本意也不是不摄取这两种人,而是说:这两种罪过很重,如果你造了,没有机会回心忏悔念佛、堕落地狱的话,这个苦太重大了。所以,没有造之前,因为这个罪太大了,「哎!你不要造!你造了这个不得往生!」这就叫:未造之前,方便制止,说不能往生。但是佛的本意并不是永远地制止、永远地排除,不是的。所以讲,也不是不摄取。
下品下生中,
取五逆、除谤法者,
为什么下品下生这个五逆的众生要摄取他往生呢?下品下生只讲到五逆,没有讲到谤法。所以,善导和尚说:这个五逆众生,还要摄取(谤法仍排除在外)。为什么如此呢?
其五逆已作,
不可舍令流转。
他五逆罪已经造作了(没有造之前叫他不要造),原来两种(五逆和谤法)没有造,都说不要造;现在,他谤法没有造,但是五逆造了,已经造了,又怎么办呢?「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那不能让他再去六道轮回呀,轮回还要大苦啊!所以:
还发大悲,
摄取往生。
这个就是指《观经》下品下生。
《观经》本来是因为韦提希夫人的儿子阿阇世,还有提婆达多的因缘所发起来的。阿阇世和提婆达多,他们在一起就是五逆了,阿阇...(●[净公上人]净公上人法语:会讲没有用,一定要做到!)
...●[净公上人]想什麼就會現什麼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38523.html
http://www.tudou.com/v/5Ym3lC1qHdM/v.swf
所以我們念頭一正,身體就健康,精神就來了,歡喜就來。不要天天去懷疑這個、懷疑那個,看這個不對、看那個不對,那是自找苦吃,誰不對?自己不對,別人沒有不對的。所以佛菩薩厲害,佛菩薩能夠保持住他的正念,就是古人的一句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間沒有過是什麼?我沒有過,我沒有看到世間過;看到世間過的時候,我有過我才看到世間過。世間做壞事的那些人,他有過嗎?他沒有過。為什麼?你要曉得他為什麼做壞事,你就明白,恍然大悟,他有因,他還有果。所以真正明白,六道裡頭三善道、三惡道,你就平等看待,為什麼?消業的!你修的善業,送你到三善道去消;你造的惡業,你到三惡道去消。三善道、三惡道從哪裡來的?業力感現的,沒有這個東西。你有惡業它就有惡道,你起什麼念頭就會現什麼地獄。很奇怪,你在佛經上、你在道教裡面找不到那種地獄,現在居然這些靈媒透露,有新的地獄,過去所沒有的。想什麼現什麼,為什麼不天天想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去想極樂世界?我們天天想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就現前了嗎?這個重要,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學了佛之後一切回歸到正念,念倫理、念道德、念因果、念諸佛菩薩剎土依正莊嚴,我們這個世界可以救,沒有問題。
●[净公上人]每個人都有常寂光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38522.html
http://www.tudou.com/v/sKMtEx-XfxU/v.swf
佛在大經上說我們,我們六道凡夫,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一不覺,就在常寂光自性裡面出現了一個阿賴耶。阿賴耶裡面有相了,這就是惠能大師講的最後的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什麼?宇宙出現了,我出現了,我是正報,宇宙是依報,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同時出現的,宇宙誕生了。多少時間?一剎那。這一剎那是形容極短,時間的短,短到什麼程度我們無法想像。現代的尖端科學,量子力學裡面講的,叫小光子,它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現象是什麼?就是那一個小光子裡面有物質現象、有精神現象;雖有物質、精神現象,我們看不出來。我們要怎樣才能看出來?一定要這種現象,那個念頭、意念的現象,要很多念頭累積起來我們才看見,才看到物質現象,從物質現象裡面我們就看到精神現象。這個物質是什麼?這個物質能看、能聽、能懂得人的意思。它自己也有意思,它也懂得一切萬事萬物的意思,它通的,它沒有障礙,它通的。它沒有空間,它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它跟任何物質沒有距離;沒有時間,它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完全在當下,這是常寂光裡面的狀況。
可是念頭一動,常寂光沒有了。常寂光沒有了,叫無明。你看我們現在,我們現在有無明。無明從哪裡看?你看看我們居住的環境,如果把太陽拿掉,把月亮拿掉,把燈拿掉,是什麼樣的環境?一片漆黑,這就叫無明。諸位要知道,如果你明心見性,不是這個現象,統統都拿掉,一片光明。這是自性的性光,自性的光明是永恆的,是不生不滅的。我們現在是無明障礙了光明,不是我們的光明沒有了,我們每個人都有常寂光,只要我們寂,光就現了。寂是什麼?寂是心裡面一個念頭都沒有,這個寂的意思,就是說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都放下,都沒有了,這個寂光才現前。如果我們只是說執著放下了,那了不起,執著放下,六道就沒有了,六道從執著來的。分別放下,分別放下了,四聖法界沒有了,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沒有了,就是十法界都沒有了。出現什麼?出現實報莊嚴土,那是法身菩薩、諸佛如來他們所居住活動的環境。如果起心動念都沒有了,連習氣都沒有了,那就完全回歸到常寂光,回歸了,實報土也沒有了。
●[净土社区]你平常能够做假,但是临终你绝对做不了假!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38521.html
你平常能够做假,但是临终你绝对做不了假!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最后的「舍报往生」。
就是印祖的最后的临终的情形,我们分三段说明,先看第一段。
舍报往生—
师之示寂也,预知时至。民国二十九年春,有云:「今已八十,朝不夕保。 」 又云: 「光将死之人, 岂可留此规矩?」逮冬十月二十七日,略示微疾,至二十九日午后一时,即命召集在山全体职事及居士等,至关房会谈。告众曰:「灵岩住持,未可久悬。」即命妙真任之,众表赞同,乃詹十一月初九,为升座之期,师云:「太迟」。 改选初四,亦云「迟了」,复择初一,即点首曰:「可矣。」
这段是表现出印光大师他的预知时至, 「师之示寂也,预知时至」。
这件事情是这样,我们修净业的人,我们在栽培信愿持名这三种功德的时候,刚开始这个功德是脆弱的,是不决定的,我们可能念了佛,我们自己也觉得没什么改变,别人看我们也没什么改变。但是你要修行到净业成就的时候,你会知道一些事情,就是说,虽然你往生极乐世界,那个正式的功德还没有显现,但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个山雨欲来的时候,那个风吹过来,你就知道一些征兆,你会知道一些消息。
就是说,如果你不是临终的时候,被善知识七推八推的硬推上去的,那不讲,你真正是凭你自己的本事净业成就的,你来助念,我也往生,你不来助念,我也往生,这种人都能够预知时至,他能够在这个净业成就的时候,他会知道一些消息,我们看印光大师也是这种情形。
民国二十九年初,这个时候是八十岁了,这是他往生那一年,他有一天说:今已八十,朝不夕保。我现在是八十岁了,早上保不住晚上,早上在,晚上不一定在。又说:光将死之人,岂可留此规矩。我是一个将死之人,怎么可以留下这些规矩,我查过《文钞》的数据,他这个规矩是什么规矩?他也没详细讲。总之,他这段话意思就是,光将死之人。等到冬天十月二十七日,这个时候是八十岁快结束的时候,略示微疾,身体上有一些疾病了,到二十九号的时候,午后一点,下午一点,突然间就把在山的全体执事,及所有护法居士都召集起来,到关房里面会谈,讲一句话,说灵岩住持,未可久悬。
这个地方我解释一下,这个事情是这样,灵岩山寺本来是一个没落的道场,印祖在离开普陀山以后,他以他的威德力,去那个地方住持,很多人就来供养,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1-7-4 11:46:50
|
只看該作者
供养以后就把这个灵岩山开创起来,他就安排很多的制度,念佛的制度,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但是印光大师的心情,他不喜欢剃度徒弟,也不喜欢做住持,那怎么办?他就请慈舟老和尚来干这件事, 慈舟老和尚也答应来干这件事,后来就是有点意见,是什么意见?慈舟老和尚的意思要持午,印光大师的意思就是以念佛为主,他晚上是开缘吃东西,这个意见就是有一点不太一样,慈舟老和尚就离开,离开以后,从此以后灵岩山就没有住持。
这件事情我说一下,我们讲这个普门示现,善知识是在度化众生的方便的确不一样,有些众生必须要这样度化,有些众生必须要那样度化,不管我们今天是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摄受众生,使令他能够转凡成圣,这是重点上!我们内心不是跟烦恼相应,不是跟个人的贪嗔烦恼相应,完全是清净心、大悲心。所以虽然每一个善知识的法善巧会有冲突,但是这是个人的因缘问题。
譬如说我们看《法华经》,智者大师有批注,隋朝智者大师,但是三论宗的嘉祥大师,他有时候也会指出智者大师讲错。窥基大师他不指名道姓,但是他有时候也会暗示《法华文句》里面这句话他不同意。但是,善知识这只是对于事情的一种看法,他没有烦恼相,他只是表现法的一种争执而已,他不是随烦恼而转,不像我们凡夫的对立,不是的。
所以说这时候,灵岩山的住持就没有了,事实上就印光大师做住持了。他临终的时候说,这件事情要解决,不可以久悬,不可以老是这样放着空着,不行。这时候就命令妙真法师来当住持,当然印光大师的威德,他一这样讲,大家都表示同意。乃詹十一月初九,为升座之期,这个就好吧!预定十一月初九,拟订在十一月初九,印光大师说这个太迟了,因为印光大师往生的时间比这个早,他意思要亲眼看到这个升座,说太迟了。就改初四,他说也太迟了,初一,好,可以!
果然:初三晚,语真达法师等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初四早一时半,由床起坐云: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索水洗手毕,起立云: 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竟,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延近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逝。
这段是正式说明,印祖他临终的情况。到了初三晚上就告诉真达法师等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特别,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我们念佛的人,就很容易把印祖这句话给忘掉,恳切至诚!我们就是很随便的念佛,不知道这种恳切跟至诚的重要性,这个恳就是诚的意思,恳跟诚都是一个真实而不虚妄的意思。就是说恳切至诚这个地方,表达了两个意思,就是你念佛的时候,你一定要有一个真实的信心,以及坚定的愿力,心中没有妄想。如果你念佛的时候心中有妄想,这就不真实。你念佛的时候内心没有归依的心,也不真实。深信而力行,力行而深信;有信心有愿力,有愿力有信心;这个是跟弥陀感应道交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讲 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他在临终之前一天讲出这句话,隔天早上就起床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由念佛为因,见佛为果,临终见佛,决定生死,这个时候讲完就大声念佛,其它话就不讲了。到了二点十五分的时候,他就要洗手,洗完手就站起来,他本来是在床上,现在站起来,就讲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
这个地方是这样子,印光大师...(●[净公上人]净公上人法语:会讲没有用,一定要做到!)
...开示,请至净界法师专版:
http://www.folou.com/forumdisplay.php?fid=128&page=1
●[净宗同修]【净界法师】【开示精录023】你必须要对你的上师对你的祖师的传承有信心!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38418.html
你必须要对你的上师对你的祖师的传承有信心!
净界法师
我告诉大家一个修行的方法,修学佛法是要靠传承,对上师的传承。我觉得修学佛法不能够没有宗教的情操。不要说净土,现在很多大乘经典都被质疑。加【音】瓦喇嘛就曾经为如来藏的思想,他做出他的看法。他说:
现在大乘经典最容易被质疑的,不是中观跟唯识。因为这都是思议境嘛!你很容易从你的思考,对立的思考思维出来。现在大乘佛法面临最大的考验,是这种不可思议境。特别是真如的思想,这种名号功德,所谓的本尊相应法,这种不可思议的东西,最容易被质疑的。因为它没办法用凡夫的思考去推论。
加【音】瓦喇嘛就曾经为大圆满大手印,这个如来藏的思想,他做出解释说,你要抉择一个法是不是清净,你要看他的人。只要有上师因为这个法而成就,这个法就是清净。否则他怎么能够成就?所以我们当要抉择一个法的时候,你要看人,它的传承。我觉得加【音】瓦喇嘛这个思考是对的,他说很多人修大圆满大手印如来藏的思想,修到临命终时候是化成七彩而往生的,你能够质疑这个法门吗?如果这个法门有问题,是颠倒的,是不清净的,他为什么能够成就呢?
所以我希望我们在修大乘佛法,你不要忽略了过去现在未来,一个人不能忘本,你要有自己的传承。我觉得我们现在中国佛教,或者是讲台湾佛教,我们比西藏佛教是失败的,西藏佛教对他自己的上师传承非常尊重。他要提起他的上师,那个传承,他们是赞叹。所以他能够把他的祖师的东西留传下来,好好的奉行,得到利益。我们现在的华人佛教,对上师讲什么话,不在乎。我们如果离开了祖师的传承,你想想看!你离开了两千年的中国的佛教,你靠你今生摸索,你活了六十岁,你是六十年的经验;你如果能够很虔诚恭敬的依止上师,你把中国佛教两千年的的智慧都加在你的身上。
所以我们今天,我觉得学佛带一点信仰是很重要的。就是你要相信你的上师,这个法门有这么多人成就,智者大师、蕅益大师、莲池大师,表示这个法门是清净的。别人用考据,那是你们的事情。如果这个法门是不清净的,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成就?心、实法,法也实心,心法不二嘛。你从这个成就清净的心,就可以知道这个法是殊胜。所以我觉得你现在要建立信心,你必须要首先建立信心:你对你的上师,对你的祖师传承的信心。如果你对净土宗的十三代祖印光大师完全没有信心,那你净土法门你没有办法修,你没有根!
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法是直线的,他不是点状的东西,它是一条线的。如果你把这个地方切断了,你跟祖师的地方脱钩了以后,你的信心建立不起来。而伤害的是自己了,所以这个地方诸位值得深思。就是说你接不接祖师的东西,对你有很大的影响。那么诸位要去想一想应该怎么做?现在佛教界是众说纷纭,各说各话。那你如何找到你自己的路,你如何把祖师的东西,把这一条线接在你的生命当中?你说你不修净土也无所谓。你接到天台唯识,你一定要跟祖师的线接上。你跟祖师的线接不上,那你是一个无根的浮萍,你很难修行下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你就太孤独了,你的信心也太危险了。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去想想。
更多净界法师开示,请至净界法师专版:
http://www.folou.com/forumdisplay.php?fid=128&page=1[本帖由 吴旭东 最后编辑于 10-10-8 6:49]
●[净宗同修]【净界法师】【文钞选读008】你平常能够做假,但是临终你绝对做不了假!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38417.html
你平常能够做假,但是临终你绝对做不了假!
净界法师
我们再看最后的「舍报往生」。
就是印祖的最后的临终的情形,我们分三段说明,先看第一段。
舍报往生—
师之示寂也,预知时至。民国二十九年春,有云:「今已八十,朝不夕保。 」 又云: 「光将死之人, 岂可留此规矩?」逮冬十月二十七日,略示微疾,至二十九日午后一时,即命召集在山全体职事及居士等,至关房会谈。告众曰:「灵岩住持,未可久悬。」即命妙真任之,众表赞同,乃詹十一月初九,为升座之期,师云:「太迟」。 改选初四,亦云「迟了」,复择初一,即点首曰:「可矣。」
这段是表现出印光大师他的预知时至, 「师之示寂也,预知时至」。
这件事情是这样,我们修净业的人,我们在栽培信愿持名这三种功德的时候,刚开始这个功德是脆弱的,是不决定的,我们可能念了佛,我们自己也觉得没什么改变,别人看我们也没什么改变。但是你要修行到净业成就的时候,你会知道一些事情,就是说,虽然你往生极乐世界,那个正式的功德还没有显现,但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个山雨欲来的时候,那个风吹过来,你就知道一些征兆,你会知道一些消息。
就是说,如果你不是临终的时候,被善知识七推八推的硬推上去的,那不讲,你真正是凭你自己的本事净业成就的,你来助念,我也往生,你不来助念,我也往生,这种人都能够预知时至,他能够在这个净业成就的时候,他会知道一些消息,我们看印光大师也是这种情形。
民国二十九年初,这个时候是八十岁了,这是他往生那一年,他有一天说:今已八十,朝不夕保。我现在是八十岁了,早上保不住晚上,早上在,晚上不一定在。又说:光将死之人,岂可留此规矩。我是一个将死之人,怎么可以留下这些规矩,我查过《文钞》的数据,他这个规矩是什么规矩?他也没详细讲。总之,他这段话意思就是,光将死之人。等到冬天十月二十七日,这个时候是八十岁快结束的时候,略示微疾,身体上有一些疾病了,到二十九号的时候,午后一点,下午一点,突然间就把在山的全体执事,及所有护法居士都召集起来,到关房里面会谈,讲一句话,说灵岩住持,未可久悬。
这个地方我解释一下,这个事情是这样,灵岩山寺本来是一个没落的道场,印祖在离开普陀山以后,他以他的威德力,去那个地方住持,很多人就来供养,供养以后就把这个灵岩山开创起来,他就安排很多的制度,念佛的制度,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但是印光大师的心情,他不喜欢剃度徒弟,也不喜欢做住持,那怎么办?他就请慈舟老和尚来干这件事, 慈舟老和尚也答应来干这件事,后来就是有点意见,是什么意见?慈舟老和尚的意思要持午,印光大师的意思就是以念佛为主,他晚上是开缘吃东西,这个意见就是有一点不太一样,慈舟老和尚就离开,离开以后,从此以后灵岩山就没有住持。
这件事情我说一下,我们讲这个普门示现,善知识是在度化众生的方便的确不一样,有些众生必须要这样度化,有些众生必须要那样度化,不管我们今天是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摄受众生,使令他能够转凡成圣,这是重点上!我们内心不是跟烦恼相应,不是跟个人的贪嗔烦恼相应,完全是清净心、大悲心。所以虽然每一个善知识的法善巧会有冲突,但是这是个人的因缘问题。
譬如说我们看《法华经》,智者大师有批注,隋朝智者大师,但是三论宗的嘉祥大师,他有时候也会指出智者大师讲错。窥基大师他不指名道姓,但是他有时候也会暗示《法华文句》里面这句话他不同意。但是,善知识这只是对于事情的一种看法,他没有烦恼相,他只是表现法的一种争执而已,他不是随烦恼而转,不像我们凡夫的对立,不是的。
所以说这时候,灵岩山的住持就没有了,事实上就印光大师做住持了。他临终的时候说,这件事情要解决,不可以久悬,不可以老是这样放着空着,不行。这时候就命令妙真法师来当住持,当然印光大师的威德,他一这样讲,大家都表示同意。乃詹十一月初九,为升座之期,这个就好吧!预定十一月初九,拟订在十一月初九,印光大师说这个太迟了,因为印光大师往生的时间比这个早,他意思要亲眼看到这个升座,说太迟了。就改初四,他说也太迟了,初一,好,可以!
果然:初三晚,语真达法师等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初四早一时半,由床起坐云:念佛见佛,决定生西。言讫,即大声念佛。二时十五分,索水洗手毕,起立云: 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说竟,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延近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逝。
这段是正式说明,印祖他临终的情况。到了初三晚上就告诉真达法师等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特别,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我们念佛的人,就很容易把印祖这句话给忘掉,恳切至诚!我们就是很随便的念佛,不知道这种恳切跟至诚的重要性,这个恳就是诚的意思,恳跟诚都是一个真实而不虚妄的意思。就是说恳切至诚这个地方,表达了两个意思,就是你念佛的时候,你一定要有一个真实的信心,以及坚定的愿力,心中没有妄想。如果你念佛的时候心中有妄想,这就不真实。你念佛的时候内心没有归依的心,也不真实。深信而力行,力行而深信;有信心有愿力,有愿力有信心;这个是跟弥陀感应道交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讲 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他在临终之前一天讲出这句话,隔天早上就起床说念佛见佛,决定生西。由念佛为因,见佛为果,临终见佛,决定生死,这个时候讲完就大声念佛,其它话就不讲了。到了二点十五分的时候,他就要洗手,洗完手就站起来,他本来是在床上,现在站起来,就讲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
这个地方是这样子,印光大师...(●[净公上人]净公上人法语:会讲没有用,一定要做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