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8|回復: 1
|
净公上人关于读诵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5111310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读诵的讲记敬摘点滴
...,我们在社会必须要有正当的营生事业,凡是杀害众生这些事业,不能发财。你所得的这些利润,决不是因杀害众生,你才得到这个利润,你才发了财,你的财运是你前生修布施所得来的。佛讲得清楚,你修财布施,你得财富;你修法布施,你得聪明智能;你修无畏布施,你得健康长寿。
如果你在这一生,你从事的是杀害众生的事业,虽然你现前得富贵,你的生活过得很优裕,过得不错,可是你要知道,你这个财运不是因杀生而得来的,是你前世所修积的,无论你从事哪一个行业,你都会发财。命里头没有财,譬如说你开酒楼、开饭店,为什 么别人做这种生意不赚钱,你做这个生意就赚钱?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发现,赚钱是命里头所有的,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你都赚钱。
杀害众生生命的这种行业,你前世的福享尽了,恶报就现前。我们很冷静、很仔细的观察,就知道这个现象,所以我们营生的行业要选择,决定不能干杀害众生这种行业。这种行业对自己决定不利,眼前所得的利润,决定不是因为这个行业而得到的,这个行业在往后的果报有得受了!我们要觉悟。
世俗过年,过年家家都杀生,家家都吃肉,尤其是杀生来祭祀祖先,实在讲,也是加重祖先的罪业,祖先不但不能够得福,还因而遭难,这是我们错误观念造成的。所以我们每年遇到新年,要特别提倡素食,加倍的爱护众生。年节不能杀生,荣庆不能杀生;送礼这是人情,礼尚往来,馈赠不可以杀生;饯别不可以杀生。还有一些众生喜欢养鸟,喜欢饲养宠物,
诸位要知道,你饲养宠物,宠物要不要吃肉?养金鱼要用虾、小鱼去喂它,养鸟也要用肉食去喂它,你要知道杀害多少小动物,去满足你的宠物,你知不知道这里头有杀业?这里头有严重的果报?所以佛教人要把爱欲、嗜欲完全断掉,你才能恢复清净心,清净心才生智能,智慧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净公上人·开示集九]发脾气的危害
发脾气的危害
1 凡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世间人总是会发脾气,总是会不高兴,他不知道这个伤害之大。
2 佛门当中常说“火烧功德林”,我们自性里面的功德,这一发脾气就烧光了,就没有了。
3 如果你在临命终时那一刹那还发一次脾气,那什么都完了,那火烧功德林!所以修行人最怕的就是嗔恚,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所有一切障碍统统都来了,业障都现前了。
4 可是几个人能不发脾气?所谓“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为什么?这一发脾气就不行了,就成了障碍。
5 念佛人真正觉悟之后,这个世间一切人事随他去!他好也好、坏也好,反正与我不相干。要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经上常讲“积功累德”,你那个功德才能够累积。
6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心可怕!嗔恚一起来之后,谁受害?自己受害。别人有没有受害?别人决定不受害。你要觉悟,你发脾气受害的是自己,与别人不相干。
7 在逆境里头千万不能生气,要把这个事实真相看清楚,利害得失看明白,你要生气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这个事情决定干不得。
8 “火烧功德林”,那个功德不容易修,积功累德,一发脾气就烧光,就没有了。所以你要问问,你有多少功德?
9 你要想一想,我什么时候发了脾气?发脾气之后到现在没发,所修的就那么一点功德,因为前面所修的都烧光了。
10 诸位要知道,功德是定、慧,三学你要是得到定、得到慧了,那个戒也是功德,戒定慧统统是功德。如果你持戒持得很好,没有得定,这个戒算福德,不算功德,所以功德是定慧。
11 人一发脾气,定就没有了,慧也没有了,所以定、慧很不容易培养。这一生气、一发脾气统统没有了。所以我们讲修福德容易,福德你发脾气没有关系,那个福德在,不会烧掉的,功德就没有了。
12 平常修积功德,无论你是用读诵,或者是用参禅,或者是用持咒,或者是用种种其他的行门,无非都是修戒、定、慧三学。
13 好不容易天天在积功累德,一旦一桩事情不称心、不如意,发了一顿脾气,你的戒、定、慧三学完全没有了,无明嗔恚之火把你所修学的功德一下就烧光了。
14 我们要克实而论,我所修的功德有多少?那你就想想从什么时候起到现在没发过脾气,你的功德就是这么多。
15 昨天发了一场脾气,那么从昨天到今天,你的功德累积只有一天,如果前面一、两个小时又发了一次脾气,你的功德就完全没有了,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
16 福德是烧不掉的,功德一发脾气就没有了。功德跟福德不同,福德是感得三界的福报,功德是了生死,超三界,证大菩提的,这是我们要分辨清楚的。
17 我们自己生生世世修行所以不能成就,与这个有密切关系。不但我们不能动气,不能生气,心里面有小小不如意都不可以;小小不如意,也会把功德烧掉。
18 不要说我心里小小的不高兴、不如意没有什么大关系,关系很大。诸位要想在这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我劝诸位同修一定要修忍辱波罗蜜,不能忍也得要忍,你不忍就不能往生。
19 在不如意的事情现前的时候,自己要很冷静去想一想,我要不要求生净土?如果要求生净土,那就不能起嗔恚心。小小的嗔恚,决定障碍往生。
20 佛常常教诫我们要修忍辱波罗蜜,《金刚经》上说的“一切法得成于忍”,一切法的成就得利于忍。
21“不能忍辱”,这是大病,不晓得“不能忍辱”这个烦恼的严重,可以说是非常猛烈的伤害。
22 一念嗔心起来,功德就没有了,所以我们一般学佛的人修福德容易,修功德难,几个人有功德?
23 功德是定慧,积功累德好不容易,一发脾气,嗔恚之火把你的功德烧掉了,你的功德就没有了。你要是修行一辈子,到临命终时发一下脾气,整个就完了,太可怕了!
24 凡是逆境现前,不如意的事情现前,自己要特别觉悟,我已经有一些功德了,现在那个人来劝我赶快把功德烧掉,我不做傻瓜,我不烧掉;这样,你的功德就能保全。
25 你如果很听话,他一叫你生气,你马上就生气,他叫你把功德烧掉,你乖乖地赶快烧掉,这是愚痴,这不是聪明人。
26 要晓得功德是定慧,你想想看,一发脾气,定没有了,慧也没有了。念佛人的功德,功夫成片、一心不乱,诸位想想,一发脾气,你的一心不乱就没有了,你得从头慢慢再修,这很可怕!
27 同修们常常感叹到,自己的烦恼习气控制不住。知道自己有很多不好的习气,像常常喜欢发脾气,知道这个不好,但是不能不发,还是一样照发。这原因是什么?习气太深了!
28 虽然晓得念佛,这个佛号压不住习气;发起脾气来,还能念佛吗?念不下去了。
29 虽然念佛,一发脾气,佛号也没有了,佛号也不晓得跑哪去了!这就说明我们烦恼习气太重,佛号太生疏了。
30 烦恼习气太熟了,为什么?天天在薰习,年年在薰习,生生世世在薰习,它怎么不熟?当然熟,熟透了!所以才搞六道轮回,永远不能出离。
31 佛经、名号太生疏了,虽然念经、念佛,压不住烦恼。压不住烦恼,就不能往生,临命终时,还是要搞六道轮回,这个事情麻烦了!
32 嗔恚心要不得,一定自己要警觉,要提醒自己,在最不如意的时候,也不要发脾气,不管受什么样的委屈,也不发脾气。
33 不发脾气是功德,你受的那些委屈是消灾,消掉你的业障。这一发脾气,不但灾没有消掉,又增长了恶业,你看看这不是很糟糕!
34 譬如说,人家侮辱你,人家欺负你,他是来替你消灾的,我们应当感谢他把灾消掉了。他替我消灾,我不但不感谢,还要去报复他,那好了,自己罪上再加罪,这就大错特错了。
35 一发脾气,清...(●[净公上人·开示集九]放下是放下执著、贪恋,不是让你放下工作)
...的我,都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因此仍属于知识及认识的范围。知识是从自我的学习经验中产生分别、记忆、推理等的作用;而智慧则只有客观的现象,没有主观的中心;只有运作的功能,没有主体的中心,如果与此相违,就不是明师。
第四个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什么叫了义?什么叫不了义?最简单的说法,对我现前有利益的,就是了义。这个经再好、再深、再广,我学了用不上,这叫不了义,就是现在人所讲的“所学非所用”,这就是不了义;学了立刻就管用,学了立刻就得好处,这叫了义。好处里面最殊胜的是脱离六道轮回,这叫真实了义、究竟了义。如果我们学了这部经典,这个经典不能帮助我们脱离三界六道,学了之后还要搞六道轮回,这就不了义。
由此可知,无量无边的法门,一部经典是一个法门,但是一些大乘经论可能一部经里面也有许多法门。譬如佛在这部经里面,我们仔细观察,佛教给我们四桩事情、四个法门。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佛给我们讲二千种法门,我们到底依照哪个法门来修学?“入法界品”把无量无边的法门融通为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代表一个法门,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懂。我们如何在世尊一代时教里面,选择我们这一生肯定能成就的法门,这就殊胜了。
如果我们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智慧,祖师大德们很慈悲,他们给我们介绍。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一生劝导我们选择净土法门,有没有道理?很有道理。这个法门很适合现代人修学,现代人第一个根性不如古人,第二个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工商业科技的时代,生活繁忙,分秒必争,你没有很多的时间去研学经论,你没有那么多时间。净土宗所依据的经论最少,十个宗派里它最少,佛给我们讲的只有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只有三经。后来祖师加上一个论,天亲菩萨的《往生论》,《往生论》是天亲菩萨自己修学净土的心得报告,给我们做参考的。后来的祖师加进去两样东西,清朝末年魏默深居士把《普贤行愿品》加在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印光大师将《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附在四经后面,现在我们称为净土五经一论。净宗所依据的经典就这么多。又何况五经一论里面,诸位只要依据一种就成就,不必统统依据,一样就行了。这个法门简单、容易、稳当、快速,但是必须要深解义趣,你对于经典教诲真正通达明了,断疑生信,依教奉行,这才行!否则的话,『盲盲不别真』,这个“盲盲”,眼也盲,心也盲,变成不识货,没有能力选择法门。
实际上,世尊当年在世,已经给我们很好的指示,他的话在《大集经》里面,佛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佛为我们说出一个总的原则、总的纲领。我们现在生在末法时期,我们选择净土,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但是修净土,诸位同修要知道,不仅修净土,修学任何一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要有基础。没有基础,你是决定不能成就的。基础是什么?“净业三福”。许许多多念佛人,念了一辈子不能往生,什么原因?没有把根基打好,这个重要!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如果你这四句做不到,你完全违背了,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没有慈悲心,还要造十恶业,那你念一辈子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你不会成就的,你还是搞六道轮回。真正想往生,必须把这四句圆圆满满做到,你念佛能够生凡圣同居土。这四句就是落实在《十善业道经》,所以《十善业道经》是净业三福第一福的具体教诲,你不修十善业道不行!如果希望往生的品位更高,那你把三福第二条、第三条要做到,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念佛可以生方便有余土。如果更能够做到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给诸位说,第二条跟第三条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一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讲净业三福的第二条跟第三条,这样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佛家常讲正助双修,我依照“五经一论”这是正修,修《地藏菩萨本愿经》、修《十善业道经》是助修,正助双修,这才稳稳当当的成就。你不懂这个道理,不晓得这个方法,要怪自己,不能怪佛,佛都讲得很清楚、很明白。
这部经,实在讲这是佛教入门的一部经典,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入门,不从这个基础上,你就进不了门。在这个经之前,我有一篇讲演是“认识佛教”,那个可以说是最初方便。你要学佛,先要明了什么是“佛”、什么是“教”、什么是“佛教”,你得搞清楚,从这部经里头入门。
第三句是讲阿难 的悲痛,『痛矣不识者』,世间人遇到佛法,不认识佛法。『罪深乃如是』,这是他自己罪障深重。遇到不是真的,或者是遇到真的不能相信,或者是相信不能理解,理解不能够依教奉行,一层一层淘汰下去,到最后没几个人。
●[净公上人·开示集八]佛法不离生活
佛法不离生活
在家里面,家庭琐碎事情你要学,为什么?全部是佛华严。我们扫地、抹桌子,十波罗蜜在里头,修十波罗蜜,修十大愿王。烧饭、炒菜也是十波罗蜜,也是十大愿王。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经法,一桩事里头完成!我说过不是没有说过。我们喝一口水,这一口水具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佛法,会喝水,你会了。从前祖师常常说“会么?”你吃一口饭,这一口饭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佛法全在这一口饭里头。非常可惜,现在人不会,那有什么法子?下田能够耕种,种一点蔬菜,这是鸡毛蒜皮小事,这些好像一般人都没有注意到的,夫子都能,没有一样不能、没有一样不懂,这叫做“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今天不要着急学经教,先要把生活教育学好,为什么?这是基础。基础教育没有学好,你还学什么佛?你拿什么为一切众生服务?要知道佛法不离生活,佛法就是生活,就是至善圆满的生活。学术要是离开生活,那就变成玄学,学了有什么用处?所学非所用。学了就要管用。
现代许许多多做老人的、做父母的、做老师的,不了解这个道理,把儿女教错了,老师把学生教错了。我们这一代的人生活在战乱的时代,那个时候中国跟日本作战,八年抗战。我从九岁起就要学烧饭,烧饭洗衣服,衣服破了自己要补,自己盖的被子、蚊帐,至少一个月要洗一次,自己要知道缝补。在学校里面老师也教,这一门课程叫劳作。劳作我们主要学什么?就是做日常生活琐碎的工作。种菜一定要学,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小菜园,同学们种菜打分数比赛,老师指导。露营生活,这个生活教育常常举行,野外生活、野外谋生,这是必修的功课。你自己带一点干粮在野外什么都没有,你怎么煮饭?找几块大石头,我们随身带的有盆,有的时候也带个锅,就把它架起来,去捡树枝来烧,自己要动手,自己会做。要挑水,山上找泉水,携带小桶去挑。
这些都叫修行,错误的行为要修正。不会的事情要学,认真努力的学,为什么?学会了你才能修布施供养,你才能为一切众生服务。生活教育比什么都重要,即使是富贵人家,家里面佣人很多,他要是真正明理懂事,他的儿女、他的子弟一样还是要做家事。大众熟知的清朝曾国藩先生,他曾经做四个省的总督,清朝历史上没有第二个人,在他以前没有,他以后也没有。清朝总督一般都是管两个省,他管四个省。我们看他的家书、家训,曾国藩的家训你去看看,他的儿孙家里面琐碎的事情要学、要做,对待家里面的佣人要尊敬,家教好。自己房间里面的整洁,扫地、抹桌子这种清洁要自己做,不能要家里佣人来做,培福!所以曾国藩的后代,曾宝荪是他的后代,在台湾是大学教授,后...(●[净公上人·开示集九]放下是放下执著、贪恋,不是让你放下工作)
...老的传统,清洁心地秽垢的方法,是用「我爱你、谢谢」,永远不断的对一切人事物,都用这种心态,把烦恼习气渐渐就洗干净。
佛法里面这句阿弥陀佛比它这句话更管用,更有效果。所以法门都是佛传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只能选一种学习。
选择的标准必须要看自己的根性,根性利的可以修学一切大乘法门,根性普通的最好学念佛法门,非常可靠。所以对于不同的法门要尊敬,不能够排斥、不能够毁谤,毁谤那就是谤佛,排斥就是排斥正法,这非常重要。
我的接引老师是章嘉大师,这是密宗的大德,我跟他三年,他没传给我密法,他认为我的条件不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这是真正的密宗大德。 他是个小学程度,你要把博士班的课程教给他,那他怎么受得了?他受不了。
所以章嘉大师教我,第一个认识释迦牟尼佛,第二个依戒律奠定修学的基础,这都是很如法的,以后看大乘经是这么讲法的。 密是建立在显的基础上,没有显教的基础不能学密。
所以藏传密法,现在我不晓得,章嘉大师以前告诉我,先学显教,期限是十年,还经过考试,考试及格,它有个学位叫格西,拿到格西学位之后才可以接受密法的承传,可见得那是如法的。如果我们显教没有基础,密教真的是困难。总的来讲,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依觉正净入门,没有例外的,走到最后就是三门。
我们知道禅宗、净宗走觉门,觉而不迷,这是什么人?上上根人,这不是普通人。第二种那占大多数,这是中等人,学教大开圆解,这正门,正知正见,从这个门成佛的。
第三个就是修净;换句话说,你不是上上根学教也有困难,教的经典太多,像读书上学一样,你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很长的时间。
第三个修清净心,这个门叫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专修清净心的这两个宗派,是密宗跟净土宗,这两宗都是修清净心的。 但是密比净高,为什么呢?净它离一切染污,避开得清净心,是用这个方法; 密不必,不必避开,在不清净的环境里面修清净心,这个高!所以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密里面有浅深不一样,那是甚深的密法。
所以密宗里头有修双身的,在淫欲里面断淫欲,你有没有这个本事?没有这个本事你堕地狱,有这个本事成佛道。
所以密宗的清净它没有当中的,就是一个最高的,一个就是堕地狱。它不像净土,净土是染污的我避开,我修清净的,这个对于中下根性有大利益。 密宗对中下根性没有利益,中下根性要是学密的话,肯定是堕三途,这个我们知道。
但是密宗是最高的法。在经上我们学经教,我们了解,佛确实是这样说,不修密法不能成佛。
什么人才真正是密宗正科的学生?明心见性的人,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初住以上的菩萨,他们要开始学密。为什么?他禁得起考验,他三轮体空,他是妄想分别执着全放下,所以他能够随缘而不攀缘。
随缘是什么境界都能随顺,不失清净心,也就是说他不会起心动念,这是真密,这不是假的;你还会起心动念这个不行。
修净土,修净土带业往生,只能生凡圣同居土,这个诸位要晓得。往上去的方便土、实报土,那个业就是越带越少,很稀薄,这个道理不能够不懂。
所以我们对于世尊所说的一切法门,连小乘法门,我们都是无比的恭敬赞叹。
他一种方法度一类根性的人,都是善法、都是正法,不可以排斥、不可以毁谤、不可以轻视。学佛要学五十三参,学善财童子,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五十三个不同的法门,善财是修念佛法门,除念佛法门之外,所有一切法门他恭敬、礼拜、供养、赞叹,没有一个法门他排斥的,没有一个法门他不恭敬的,所以这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
说到这里,不但是佛门里面所有的法门要恭敬,我们这些年来在国际上团结宗教,我们对于任何宗教都尊敬、都礼拜,任何宗教的经典我都认真去读诵。深深体会到那都是佛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对不同根性的人开出不同的法门,所以一切宗教,都在八万四千法门之内,不在外,八万四千是个圆满的大数。
问:不少汉地居士对藏传密宗的非议很大,他们引用《楞严经》,对四皈依、喇嘛喝酒吃肉或打着双修旗号骗色的行为,直接斥为邪魔歪道,全盘否定了藏传密宗。请问藏传密宗到底是真正的藏传佛教,还是他自己的本土宗教?
答:藏传佛教是从印度传过去的。佛法,诸位一定要知道,佛没有定法可说,佛法永远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古印度跟藏传土著,他本土里头有些神道教,所以佛教这个教学非常高明,他不排斥,他不否定别人,他能够把它圆融贯通,所以称之为密,
这个密是神密。佛教学本身讲密是深密,这个道理太深了,不是一般人能懂的,所以称深密。
在藏传里确实深密之外它还有神祕,为什么?古印度这些神教,像婆罗门教这些教统统融会在一起,而佛给它做新的解释、新的教义,真的把他们都变成佛教,这很高明,不排斥他,教他觉悟。
所以佛是觉悟的意思。觉,不迷就是佛教;迷,不觉那就是迷信的一种神道教,这是土著的宗教。
道理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藏传的教是佛传的,这宗是佛教正规的一个宗派,而且是属于高级宗教。
为什么?你看《华严经》讲到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最高的是讲到事事无碍。如果他没有这个境界,他要想跟着学,全都堕地狱。
我的老师是密宗的上师,跟藏密是一家,章嘉大师。藏密的承传是四个喇嘛,现在大家熟知的,只是晓得藏传的达 赖、班禅。另外两个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在从前都知道,只是最近的时候忽略了,以前统统知道。
内蒙、外蒙,内蒙章嘉大师,外蒙哲布尊丹巴,他们这四个四兄弟,都是宗喀巴大师的学生,传人。章嘉大师尤其是贡献大,你看在清朝四大喇嘛只有章嘉大师住在北京,常住在朝廷,跟帝王接触的机会最多,国师!你看看清朝历史你就晓得。
所以我跟大师三年,我认识他,跟他学的时候他老人家六十五岁,他是六十八岁过世的。我的佛学基础是他老人家奠定,这是个真正善知识。
他告诉我,我才晓得,密法在佛法里面,就像学校里面的博士班一样,它是最高的博士班。你就晓得博士班要什么人才能修?
要硕士才能学博士。你要不是硕士,你说随便一个人去学密,哪有这种道理?好像我什么基础都没有,我一下就念博士班,这是不可能的,那怎么会不堕地狱?
所以藏传佛教先要学显教十年,他们定的是十年,十年显教。经过考试及格,及格他有个学位叫格西,拿到格西的学位才能够学密,这是藏传密教学习的次第,不是什么人都能学的。那在真正大乘佛法里面讲学密是什么时候?我们讲很开放的,这个一般的标准初住菩萨。也就是说他已经证得法身,他已经超越十法界,他才有资格。就是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他才事事无碍,才有这个能力。
他还有烦恼习气没有放下,譬如说修双身,修双身他还有淫欲的念头,他就堕地狱。
修双身没有淫欲的念头,淫欲从哪里断?从淫欲里头没有念头,这淫欲真断了。这是什么人?你能不能做得到?
你做不到你的淫欲要堕地狱,你做到你超越十法界了。所以密宗只有实报庄严土跟阿鼻地狱,当中都没有,你上不去,你就堕下来了。这是老师告诉我的。
所以我们对于密宗是非常尊重,但是什么?不敢学,真有烦恼习气。你吃肉他真有贪心,真觉得很好吃,这就堕落;真有这个功夫的人,吃那个跟没吃一样。他能够吃肉,你盛一大碗的狗粪给他吃,他照样吃,他没有分别,这是真正的。如果肉吃得很香,摆一碗大粪给他,他就不敢吃,他就是假的。你说这个多么不容易!
在过去这是《高僧传》里面有个故事,也是有个得道之后高僧,他的行迹也就不再讲究,但是教学生教...(●[净公上人·开示集九]放下是放下执著、贪恋,不是让你放下工作)
...,想尽方法再把它拿回来,好了,你这一生虽然发大财,但是财发了没几天,它就丢掉了——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
(二)
1 中国谚语里面所谓是“量大福大”,这一句话大家都很熟悉,这句话的意思,懂得的人不多。心量大修小福,你得的福报也大,为什么?跟你心量平等。
2 得福多少在乎你用心,你的心真诚,你的心量大,你得的福报也大;出钱多的人,如果他心量小,他修再大的福报,他得的果报还是小。
3 像我们现在印善书,出钱很少的,如果他的心量大,修福不为自己、不为一家,为众生、为佛法,希望这个世间多有一本善书流通,他得的福报反而大。什么原因?他发的是大心。
4 所以修布施,不是说哪个人出钱多,他就得大福,出钱少他就得小福,没这个道理。我们晓得这个道理,然后才知道自己要怎样修。
(三)
1 就是修供养也是如此,譬如说你要供养法师,请法师到外面菜馆去吃饭。不错,法师接受你供养,你是修了福,但是法师从自己地方辛辛苦苦跑到那个地方去吃一餐饭,将来你得的福报,很辛苦才会得来。
2 如果你这供养是从家里准备好了,送到法师那个地方去供养他,法师没有受辛苦,将来你得的福报,自自然然得到,不要受一点辛苦。
3 我们看到有很多人发财,的确没有操心,财源滚滚而来,你就晓得他从前是修的什么因;有些人发财,钱赚得好辛苦、好难,这是他前生修布施修得不痛快,就这么回事情。
4 佛劝我们修布施,欢欢喜喜地布施,痛痛快快地布施,将来这个果报得来就自在,这个事情唯有佛才说得详细、说得圆满,其他宗教里头都没有讲得这么详细的。
●[净公上人·开示集八]如何修行
如何修行
二十多年前我在香港讲经,住在寿冶老和尚蓝塘道光明讲堂的道场。佛堂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冤冤相报”,下联是“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这两句话很值得警惕。这二十多年人事的变化很大,许多的同参道友都已往生,再回头看看自己,年岁也一年比一年老,人到老时,经验阅历警觉性确实比较高,看看别人都过世了,逐渐就轮到自己,所以应当想想这一生怎样过的?这一生中做了什么?
佛经里的一切教诲都是真实不虚的,而迷惑的人永远放不下情执,念念都为自身著想,在短短数十寒暑里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真是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就如同这对联上所讲的恩怨债务。所以,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辗转循环没完没了。
实在说,人与人之间的恩是假的,怨是真的。因为恩容易变成怨,怨很难转变成恩,这是一定的道理。何以会有这种情形?佛说得好,一切众生在六道里面烦恼习气太重,烦恼的心所就有二十六种,每一种都深广无际,而善心所只有十一种。尤其现在我们居住的大环境,六根所接触都是增长烦恼,很少能增长善根。自己无始的无明习气,加上现在生活的环境,所以肯定是报怨的多,报恩的少,讨债的多,还债的少;欠债不还,欠债还赖债。明白人了解事实真相,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要早一天移民到极乐世界去。
如同《观经》讲的韦提希夫人,遭遇家庭的变故后忽然觉悟,向世尊请教一个安稳没有恶缘的处所,她想往生。世尊非常慈悲,将十方世界的刹土,展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选择。韦提希夫人选择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不是世尊介绍给她,是她自己的选择。世尊赞叹她、教导她往生的方法,这是最善的选择,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顺境中比较容易迷惑,逆境、逆缘里反而能帮助我们提高警觉,正所谓“逆增上缘”。会学的人,顺、逆都是好境界,善人、恶人都是真善知识,所以感恩尊敬的心决定是相同。
佛告诉我们往生净土不难,难在不明其中的道理,佛帮助我们解决这个困难,就是读诵大乘,特别是“净宗五经一论”,要细心的去参究。我们希求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要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喜欢心、愿心才能生起。另一个困难是佛帮不上忙的,就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佛说得很清楚,这一定要靠自己觉悟、下功夫,将毛病习气控制住,不要让它发作。控制住就是伏烦恼,果然能控制住就决定得生。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来控制,不是断烦恼,是伏烦恼。伏烦恼的功夫,只要真正肯干,决定做得到,所以是“万修万人去”。我们要特别注意,若烦恼习气无法控制,依然会发作,这一生就无法往生。
自己要认真努力去做,要热心的去帮助别人、劝导别人。可是劝人也有时节因缘,人家肯接受,我们就好好劝导他;若不肯接受,劝一次、两次、三次,就不可以再劝。孔老夫子说得好,“朋友数,思疏矣!”虽是很好的朋友,说得次数太多,人家就讨厌你,交情就疏远了。所以,说话、劝人也有分寸,那就是看个人缘分。诸佛如来都无法勉强众生,众生不接受的时候,诸佛如来就不来这个世间,来这个世间没有意义。诸佛如来懂得人情世故,众生热烈向往,非常欢迎善法,佛就示现住世,菩萨围绕。众生随顺烦恼、习气,佛菩萨就不会到世间来。
妖魔鬼怪是随顺烦恼、习气,你与妖魔鬼怪志同道合,妖魔鬼怪就来了,果报当然是苦的。几时受够了苦报,有后悔、回头的想法,这一念心才动,佛菩萨就来了,这是感应道交。极其微细的念头,甚至于我们自己都不能觉察,而这个念头的波动是尽虚空、遍法界,在刹那际就遍布,所以与诸佛菩萨能有强烈的感应,这是真实话。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相信经上讲的这些事实,不仅是言语造作,乃至于起心动念,我们能清楚明白;连虚空法界诸佛如来、菩萨、声闻、缘觉、一切众生,没有见不到、听不到的。这不只是儒家所讲,“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因此,我们要瞒世间愚痴的人容易,但诸佛菩萨瞒不过,连鬼神也瞒不过。鬼神有五通,所以古人常讲“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也是事实真相。
佛教导我们出离三界的方法,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八个字。念佛的要领,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说得这么简单扼要,便于我们记忆,念念不忘,依教奉行。佛教导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心态:三福、六和、六度,这些开示精要到了极处,一定要做到。特别是三福,三福展开就是圆满的佛法,一切诸佛所说的微妙之法,浓缩在十一句之中。菩萨所修,如来所行,总不外普贤十愿。“普贤”两个字的意思我们要明白,普是平等心,贤是清净、觉,所以普贤两个字又何尝不是《无量寿经》所讲的清净、平等、觉?念念于此相应,行行于此相应,就是普贤行。念念行行归结到三福、六和、六度,都与清净、平等、觉相应。孝养父母与清净平等觉相应,奉事师长也与清净平等觉相应,乃至于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都与清净平等觉相应。换言之,都是清净心、平等心、觉心里生起,这是真正的自利利他。依这个基础历炼,求生西方净土就决定往生。
我们自己修行要这样修法,若将来有个道场领导大众,也要这样修法。领众是教化一方,责任很大,教好是自己的本分,教的不好就是罪业。一定要晓得责任之重大,决定不能贻误众生,更不可误导众生。我们智慧没开,没有神通、没有德能也行,印光大师为我们做了一个好样子,即“老实念佛”,决定没有过失。
若有一个道场,开一个念佛堂,一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中断,日常生活行持,处事待人应酬,守住三福、六和、六度的原则,就成功了,就能消灾免难,破除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念佛往生净土。到极乐世界,智慧开了,古人所谓“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见到阿弥陀佛,得弥陀佛力的加持、教诲,很快就作佛了。作佛之后,十方世界过去有缘的众生要依你得度,你也能像过去的诸佛如来一样,分身法界,广度有情,圆满功德。
●[净公上人·开示集八]学佛入门
学佛入门
弘法三十年心得:
昔人学佛,首需五年学戒,此是佛陀教育新生训练,遵守老师教诲,福慧双修。修福即是为常住作务、护持道场,修忍、修定;修慧即是依止明师,依教奉行,不得违失。
亲近善师, 必须要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才能出离毕业,开始参访游学,增广见闻,成就圆智。当然,比起华严经中善财童子,明心见性后,才离开老师的能力,是相差很远。不过,能够有一点辨认佛法正邪的能力,已经是相当难得。因为有此学习基础,才可以涉及各种经论,上求下化,自利利他,根境相接,不致迷惑颠倒。如果没有忍、定、慧的基础,即从广学多闻入,其结果正如清凉大师所说:“增长邪见”。须知佛法的修学,不同世法,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世间的学术是可以广学多闻,增长知识;修行人则是求日日减少烦恼习气,远离妄想执著,培养清净心。清净心起用,即是四智菩提。否则,像现前世间有些人,学佛就像学世法一样,所求只是增长佛学常识,无益于三学。佛法修学的目的是三学:“戒、定、慧”,但是真正的目标,是在“智慧”,智慧就要从甚深的禅定中求得,可是禅定又要从戒律上栽培。所以,戒是手段,定是枢纽,慧是目标。有了智慧,一切生死,六道轮回等问题,都能够解决,可见修定的重要。修定就是老子说的“为道日损”,把我们的妄想、执著、知见舍弃掉。如同般若经说的“般若无知”,心经所讲的“无智亦无得”,自心恢复本净,真智自然现前。我们今天“有知”、“有得”并不是究竟法,真正的究竟法是“无知亦无得”。
基于此,古人修学不论在家出家,都应遵守五年的基础教育。教下基础教育,多由读诵大乘入门。读经、背诵经典就是修慧。像沙弥律仪就著重福慧双修,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是自己生活行为守则,实践力行的规范。除道场作务之外,就是读诵主修经论。如华严宗,就必须要读诵华严经;天台宗,读诵三大部,如果五年还不能背诵,就不能算有成就。背诵的目的是戒定慧三学圆修圆证,因之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无知”、“无智亦无得”。
背诵经典何以是三学圆修呢?当知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大乘戒。我们读经时,心里不起任何妄念,就是“诸恶莫作”。经典是佛陀从真如自性中,流露出来的真言,是善中之善,读诵正是“众善奉行”。又念诵时要专心致志,不能心有二用,这就是修定。念经时自始至终念得清楚分明,没有念错、念漏或颠倒,这就是修慧。所以说读诵经典,即是戒定慧三学同时圆修。然读诵时不必求解,思惟经义。因为一落入意识——分别、执著、妄想——戒定慧三学全被破坏,就跟一般人念世间书是...(●[净公上人·开示集九]放下是放下执著、贪恋,不是让你放下工作)
...目所视,十手所指”。因此,我们要瞒世间愚痴的人容易,但诸佛菩萨瞒不过,连鬼神也瞒不过。鬼神有五通,所以古人常讲“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也是事实真相。
佛教导我们出离三界的方法,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八个字。念佛的要领,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说得这么简单扼要,便于我们记忆,念念不忘,依教奉行。佛教导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心态:三福、六和、六度,这些开示精要到了极处,一定要做到。特别是三福,三福展开就是圆满的佛法,一切诸佛所说的微妙之法,浓缩在十一句之中。菩萨所修,如来所行,总不外普贤十愿。“普贤”两个字的意思我们要明白,普是平等心,贤是清净、觉,所以普贤两个字又何尝不是《无量寿经》所讲的清净、平等、觉?念念于此相应,行行于此相应,就是普贤行。念念行行归结到三福、六和、六度,都与清净、平等、觉相应。孝养父母与清净平等觉相应,奉事师长也与清净平等觉相应,乃至于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都与清净平等觉相应。换言之,都是清净心、平等心、觉心里生起,这是真正的自利利他。依这个基础历炼,求生西方净土就决定往生。
我们自己修行要这样修法,若将来有个道场领导大众,也要这样修法。领众是教化一方,责任很大,教好是自己的本分,教的不好就是罪业。一定要晓得责任之重大,决定不能贻误众生,更不可误导众生。我们智慧没开,没有神通、没有德能也行,印光大师为我们做了一个好样子,即“老实念佛”,决定没有过失。
若有一个道场,开一个念佛堂,一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中断,日常生活行持,处事待人应酬,守住三福、六和、六度的原则,就成功了,就能消灾免难,破除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念佛往生净土。到极乐世界,智慧开了,古人所谓“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见到阿弥陀佛,得弥陀佛力的加持、教诲,很快就作佛了。作佛之后,十方世界过去有缘的众生要依你得度,你也能像过去的诸佛如来一样,分身法界,广度有情,圆满功德。
●[净公上人·开示集八]学佛入门
学佛入门
弘法三十年心得:
昔人学佛,首需五年学戒,此是佛陀教育新生训练,遵守老师教诲,福慧双修。修福即是为常住作务、护持道场,修忍、修定;修慧即是依止明师,依教奉行,不得违失。
亲近善师, 必须要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才能出离毕业,开始参访游学,增广见闻,成就圆智。当然,比起华严经中善财童子,明心见性后,才离开老师的能力,是相差很远。不过,能够有一点辨认佛法正邪的能力,已经是相当难得。因为有此学习基础,才可以涉及各种经论,上求下化,自利利他,根境相接,不致迷惑颠倒。如果没有忍、定、慧的基础,即从广学多闻入,其结果正如清凉大师所说:“增长邪见”。须知佛法的修学,不同世法,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世间的学术是可以广学多闻,增长知识;修行人则是求日日减少烦恼习气,远离妄想执著,培养清净心。清净心起用,即是四智菩提。否则,像现前世间有些人,学佛就像学世法一样,所求只是增长佛学常识,无益于三学。佛法修学的目的是三学:“戒、定、慧”,但是真正的目标,是在“智慧”,智慧就要从甚深的禅定中求得,可是禅定又要从戒律上栽培。所以,戒是手段,定是枢纽,慧是目标。有了智慧,一切生死,六道轮回等问题,都能够解决,可见修定的重要。修定就是老子说的“为道日损”,把我们的妄想、执著、知见舍弃掉。如同般若经说的“般若无知”,心经所讲的“无智亦无得”,自心恢复本净,真智自然现前。我们今天“有知”、“有得”并不是究竟法,真正的究竟法是“无知亦无得”。
基于此,古人修学不论在家出家,都应遵守五年的基础教育。教下基础教育,多由读诵大乘入门。读经、背诵经典就是修慧。像沙弥律仪就著重福慧双修,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是自己生活行为守则,实践力行的规范。除道场作务之外,就是读诵主修经论。如华严宗,就必须要读诵华严经;天台宗,读诵三大部,如果五年还不能背诵,就不能算有成就。背诵的目的是戒定慧三学圆修圆证,因之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无知”、“无智亦无得”。
背诵经典何以是三学圆修呢?当知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大乘戒。我们读经时,心里不起任何妄念,就是“诸恶莫作”。经典是佛陀从真如自性中,流露出来的真言,是善中之善,读诵正是“众善奉行”。又念诵时要专心致志,不能心有二用,这就是修定。念经时自始至终念得清楚分明,没有念错、念漏或颠倒,这就是修慧。所以说读诵经典,即是戒定慧三学同时圆修。然读诵时不必求解,思惟经义。因为一落入意识——分别、执著、妄想——戒定慧三学全被破坏,就跟一般人念世间书是没有两样。要知道,“经典”是没有意义的,没有讲法的,是活句。如果有意义、有讲法,就是死句。经典在应用时,必然是活活泼泼,依之生起无量智慧,所以读诵时,是用它来修清净心、平等心,戒定慧三学的,无需急急求解其义也。若是真的开悟以后,再看看各家注解,会发现每个时代地区适用之无量义,自有体悟处,这就是“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的真实义。“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无知”是“实智”,“无所不知”是“权智”,也就是在应用时无所不知。悟入之后,经典展开,可依听众的程度,深浅长短的讲,没有不自在的。这就是依释迦牟尼佛的言教,引发自性的智慧,而不是解释经典的字句名相,这样自己他人才能真正受益。如果说,没有经过这种基础——根本智——的训练,拿到佛经,充其量也不过是世间书。所讲解的纵然依照古大德的注解,也是讲到皮毛,因为古德的心得体会不到,佛的真实义,又怎么会晓得呢?由此可知,基本训练实在太重要了。
有一些同修听到要背诵经典,都很害怕。可是不用这个方法,我们的根本智、戒定慧又到那里学呢?华严经说:“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读经是圆修,戒定慧一次完成,这是圆融的修法。在生活方面是有次第,戒定慧依序的完成,这是行布的修法。但是不管用何种法门,用什么经典,所谓“法门平等,无二无别”,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求戒定慧、求解脱,求明心见性。而读经既然是圆修的方法,所以经典的选择,份量要适中。例如“心经”一遍才三分钟,时间太短,就达不到效果。古人多半采取“法华经”、“楞严经”,念一遍大约五、六个小时,以此摄心,效果就很大,积以岁月,功夫(心身清净是工夫)当然不可思议。但我们生在工业社会时代,不论在家出家,生活都很忙碌,要选择大部经典来读诵实在有很多困难。若能每天读经两小时,放下妄想来修“戒定慧”,已是很难得了,所以选择经典是入门第一课题。确定了经典,每天至少从头到尾要念一遍,一直念五年,其它的经论暂时放下,“心”才能真正的定下来。五年以后,再看一切经论,自然能明了,因为定能开慧,这就是佛法的基本教育。我们今天没有受过这种训练,心里永远是乱糟糟的,看一切经论都很茫然,即使努力勇猛精进,一生仍然不能成就。
若发心专修净土,后学恭敬介绍读诵“大乘无量寿经”。夏莲居大士会集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梅光羲(李炳南老居士之师)称之为无量寿经九本中最善之版本,又说:“欲宏佛法于今日,必须提倡净土;欲弘净宗,必先弘此经。果能人人持诵,则因果自明,身心自洁,劫运自转,太平自至。盖统摄二谛,未有明备简要若此者也。”以其份量适中,不长也不短,大概念一遍要一个半小时,念熟了只要四十分钟。在海外深盼侨胞子弟能读诵此经,因有(一)不忘国语,(二)不忘中文,(三)熟悉文言文,(四)通达佛法等四大殊胜利益。念经就是念佛,经中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阿弥陀佛殊胜功德,说得很清楚。楞严经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读经就是忆佛,心里不起念头则已,起念都是西方极乐境界,这就是相应,就是一念,就是一心。从前善导大师,教我们念佛三个要诀:“身专礼阿弥陀佛,口专称阿弥陀佛,心专想阿弥陀佛。”身、口、意三业若是专修,一百个人修一百个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往生,万修万人去,没有会遗漏的。相反的,若是杂修,也就是念佛以外又参禅、又学教,又持咒、又拜忏,又做法会;心不能专注,大师说这种修法,一万人中难得有二、三人往生。我们晓得,在传记中说,善导大师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他的话,就是阿弥陀佛亲自跟我们说的,不容许丝毫怀疑。而且,无量寿经所提示的修学宗旨,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跟善导大师所提倡的专修,正好不谋而合。
佛法的修学,不管任何宗派,一定要具足理论、方法、境界三个条件。如此修行,才能得到真正的法喜。我们就以本宗(净土宗)来说明。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提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经训,可见专修的重要。至于“专”,前面说过,就是身口意全部摄在阿弥陀佛的境界上。而发菩提心呢?蕅益大师在要解中告诉我们说:“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样的说法,古来的祖师大德从来没说过,而蕅益大师却一语道破。“要解”,印光大师曾赞叹说:“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来,为弥陀经重作注解,亦不能高出其上。”真是赞叹到极处,由此可知,要解的每一句话都值得留意。再仔细的观察,蕅益大师说的到底有没有过分呢?我们翻阅大乘经典来研究,就会发现他说的非常真确,因为“无上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而求生西方净土,就是“一生成佛”,也是名符其实的“即身成佛”。可以说,西方净土所成的是圆教“无上正等正觉”。可见蕅益大师的话恰当好处,一丝毫都没有疑惑。现在方向、目标都明白清楚了,这个法门究竟在佛法中是什么地位?若能阅读所有大乘经典,一定会发现,佛说一尊佛的教化区,是一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有人说是银河系,有人说比这还要大,但是不论如何说,都是很广大的区域。可是阿弥陀佛的教化区,不只是极乐世界,而是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国土,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讲阿弥陀经,没有一尊佛不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这种事实必须清楚,就会感觉到阿弥陀佛,就像诸佛世界里面的一所佛教大学的校长;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就是阿弥陀佛派到各地招生的负责人,劝导十方众生同生极乐世界,一生圆成佛道的使者。所以,阿弥陀佛实在太伟大了,念一尊阿弥陀佛,就是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生一切诸佛刹土。并且,西方世界是很容易去的,不像其它诸佛世界的条件很苛刻,想去也未必去得了。这样一想,有谁不想求生西方呢?
诸位善友,我们十分庆幸,得遇此第一无上法门,誓愿见佛往生,发心专修专弘。深体彭二林之言:“此实无量劫中,希有难逢之一日也;然则遇此经者,可不宝诸。”今日缘熟,敬以此法虔诚供养与会四众,普愿同修同...(●[净公上人·开示集九]放下是放下执著、贪恋,不是让你放下工作)
...诵经典就是修慧。像沙弥律仪就著重福慧双修,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是自己生活行为守则,实践力行的规范。除道场作务之外,就是读诵主修经论。如华严宗,就必须要读诵华严经;天台宗,读诵三大部,如果五年还不能背诵,就不能算有成就。背诵的目的是戒定慧三学圆修圆证,因之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无知”、“无智亦无得”。
背诵经典何以是三学圆修呢?当知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大乘戒。我们读经时,心里不起任何妄念,就是“诸恶莫作”。经典是佛陀从真如自性中,流露出来的真言,是善中之善,读诵正是“众善奉行”。又念诵时要专心致志,不能心有二用,这就是修定。念经时自始至终念得清楚分明,没有念错、念漏或颠倒,这就是修慧。所以说读诵经典,即是戒定慧三学同时圆修。然读诵时不必求解,思惟经义。因为一落入意识——分别、执著、妄想——戒定慧三学全被破坏,就跟一般人念世间书是没有两样。要知道,“经典”是没有意义的,没有讲法的,是活句。如果有意义、有讲法,就是死句。经典在应用时,必然是活活泼泼,依之生起无量智慧,所以读诵时,是用它来修清净心、平等心,戒定慧三学的,无需急急求解其义也。若是真的开悟以后,再看看各家注解,会发现每个时代地区适用之无量义,自有体悟处,这就是“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的真实义。“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无知”是“实智”,“无所不知”是“权智”,也就是在应用时无所不知。悟入之后,经典展开,可依听众的程度,深浅长短的讲,没有不自在的。这就是依释迦牟尼佛的言教,引发自性的智慧,而不是解释经典的字句名相,这样自己他人才能真正受益。如果说,没有经过这种基础——根本智——的训练,拿到佛经,充其量也不过是世间书。所讲解的纵然依照古大德的注解,也是讲到皮毛,因为古德的心得体会不到,佛的真实义,又怎么会晓得呢?由此可知,基本训练实在太重要了。
有一些同修听到要背诵经典,都很害怕。可是不用这个方法,我们的根本智、戒定慧又到那里学呢?华严经说:“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读经是圆修,戒定慧一次完成,这是圆融的修法。在生活方面是有次第,戒定慧依序的完成,这是行布的修法。但是不管用何种法门,用什么经典,所谓“法门平等,无二无别”,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求戒定慧、求解脱,求明心见性。而读经既然是圆修的方法,所以经典的选择,份量要适中。例如“心经”一遍才三分钟,时间太短,就达不到效果。古人多半采取“法华经”、“楞严经”,念一遍大约五、六个小时,以此摄心,效果就很大,积以岁月,功夫(心身清净是工夫)当然不可思议。但我们生在工业社会时代,不论在家出家,生活都很忙碌,要选择大部经典来读诵实在有很多困难。若能每天读经两小时,放下妄想来修“戒定慧”,已是很难得了,所以选择经典是入门第一课题。确定了经典,每天至少从头到尾要念一遍,一直念五年,其它的经论暂时放下,“心”才能真正的定下来。五年以后,再看一切经论,自然能明了,因为定能开慧,这就是佛法的基本教育。我们今天没有受过这种训练,心里永远是乱糟糟的,看一切经论都很茫然,即使努力勇猛精进,一生仍然不能成就。
若发心专修净土,后学恭敬介绍读诵“大乘无量寿经”。夏莲居大士会集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梅光羲(李炳南老居士之师)称之为无量寿经九本中最善之版本,又说:“欲宏佛法于今日,必须提倡净土;欲弘净宗,必先弘此经。果能人人持诵,则因果自明,身心自洁,劫运自转,太平自至。盖统摄二谛,未有明备简要若此者也。”以其份量适中,不长也不短,大概念一遍要一个半小时,念熟了只要四十分钟。在海外深盼侨胞子弟能读诵此经,因有(一)不忘国语,(二)不忘中文,(三)熟悉文言文,(四)通达佛法等四大殊胜利益。念经就是念佛,经中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阿弥陀佛殊胜功德,说得很清楚。楞严经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读经就是忆佛,心里不起念头则已,起念都是西方极乐境界,这就是相应,就是一念,就是一心。从前善导大师,教我们念佛三个要诀:“身专礼阿弥陀佛,口专称阿弥陀佛,心专想阿弥陀佛。”身、口、意三业若是专修,一百个人修一百个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往生,万修万人去,没有会遗漏的。相反的,若是杂修,也就是念佛以外又参禅、又学教,又持咒、又拜忏,又做法会;心不能专注,大师说这种修法,一万人中难得有二、三人往生。我们晓得,在传记中说,善导大师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他的话,就是阿弥陀佛亲自跟我们说的,不容许丝毫怀疑。而且,无量寿经所提示的修学宗旨,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跟善导大师所提倡的专修,正好不谋而合。
佛法的修学,不管任何宗派,一定要具足理论、方法、境界三个条件。如此修行,才能得到真正的法喜。我们就以本宗(净土宗)来说明。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提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经训,可见专修的重要。至于“专”,前面说过,就是身口意全部摄在阿弥陀佛的境界上。而发菩提心呢?蕅益大师在要解中告诉我们说:“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样的说法,古来的祖师大德从来没说过,而蕅益大师却一语道破。“要解”,印光大师曾赞叹说:“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来,为弥陀经重作注解,亦不能高出其上。”真是赞叹到极处,由此可知,要解的每一句话都值得留意。再仔细的观察,蕅益大师说的到底有没有过分呢?我们翻阅大乘经典来研究,就会发现他说的非常真确,因为“无上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而求生西方净土,就是“一生成佛”,也是名符其实的“即身成佛”。可以说,西方净土所成的是圆教“无上正等正觉”。可见蕅益大师的话恰当好处,一丝毫都没有疑惑。现在方向、目标都明白清楚了,这个法门究竟在佛法中是什么地位?若能阅读所有大乘经典,一定会发现,佛说一尊佛的教化区,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1-5-11 13:13:19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