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77|回復: 0
|
净公上人关于理解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1101033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理解的讲记敬摘点滴
...可取」,不但是心,色也是如此。色,我们说第一个跟我们关系最亲密的是我们的身,我们的身可见,决定不可取。取,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有「占有」的意思,「我得到」的意思。我们这个身体自己能不能得到?不能。现在科学家证明,我们身体的细胞新陈代谢,刹那刹那在那儿换,旧的细胞死了,新的细胞生了,不可取!如果可取的话,我的细胞是永远是这样子,不生不灭,那我就取到了。不可取。你知道这个身都不可取,何况身外之物?换句话说,哪一样东西是你的?连自己身体都不是,你才叫真的觉悟了,你真的看破了。看破是明白了,彻底明了了。
佛法里头常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世出世间法就是一个因果。因果何以不空?那我们要问:「因果在不在万法之内?」在。万法皆空,为什么它不空?这个要搞清楚。因会变成果,因空了,果又会变成下面一个因,果也空了,所以因与果都不可得。所谓「因果不空」是说什么?因果转变不空,它互相转变,因转变成果,果转变成因,因又变成果,果又变成因,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循环不空,讲这三桩事情:转变、相续、循环,你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佛在这部经上,这部经好!言简意赅,经文不长,教人要断恶修善。为什么?你能够断恶修善,你的转变愈转愈好,你的循环相续是愈来愈自在。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个麻烦了,你的转变就愈转愈恶劣,相续循环是往下堕落。
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别人给你做主宰,自作自受,佛也不能帮你的忙。一般宗教里面讲的上帝,我们佛法里面讲的心、讲的性。你看昨天伊斯兰的穆斯林他们报告,给我们简介,一切都是阿拉主宰的。阿拉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主宰,他说的阿拉就是我们讲的心性,但是他还没有讲到真心,他讲的是妄心。为什么?他要做主宰,那主宰是妄心,真心里头不做主宰的,真心里头没有这个妄念。也讲得相当高了,只隔一层,那一层翻转的时候,真心就见到了。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我们要常常记住这句话。《般若心经》上就讲得很具体,讲得很透彻,经文头一句,「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观就自在了。观是观照,什么叫「观照」?菩萨用心叫观照,也就是说他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他不是没有,跟我们一样,他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就叫「观照」。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在里面,就叫「思想」。我们凡夫用思想,他们不用思想,就叫做观照。观照能见一切现象的真实相。这里头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我们看所有一切境界是看成虚妄相,把这个真实相扭曲了,我们见不到真实相。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你就见到真相。扭曲真相是我们自己,不是外面的现象真的被你扭曲了,没有那个道理!是你自己扭曲你自己六根的功能,与外面境界绝不相干,外面境界永远是中立的。为什么?外面境界是唯心所现的。
所以佛菩萨跟我们坐在一起,手拉着手,两个人境界完全不一样,他在一真法界,你在六道轮回。决不是六道轮回之外有个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以外有个六道轮回,不是的,都圆融在一起。譬如说夜晚月光很好的时候,很多人在赏月,大家看到一样,各人感触不一样。这个现象你很容易理解,各人的境界不相同,外面景色是一个,绝不因为你的感受而起变化。你从这个小的比喻、小的例子,慢慢去思惟、去体会。不可以研究,一研究就坏了,那是愈想愈离谱,愈想愈讹,这个道理要懂。这一段我们慢慢讲,今天时间又到了。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第15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15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还是将经文念一遍。《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三面,倒数第二行,从第二句念起: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
这是一小段。昨天讲了两句,说明这个心不是色法,不可见、不可取。今天接着说这心是从哪里来的?经上说的这些话,我们一看就知道它是识心,不是真心,因为真心不是虚妄的,它是真实的,所以这一看就是阿赖耶识。『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大家学过相宗的《百法明门论》,如果对这部小论有一点基础,这几句话就非常好懂。我们知道《百法》是天亲菩萨将《瑜伽师地论》里面六百六十法归纳成百法,便利于大乘初学,这是相宗入门第一门功课,初学的第一门功课。《百法》说什么?你懂得《百法》说什么,你就懂得《瑜伽师地论》里头六百六十法说的是什么。它是将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归纳成一百条,每一条里面所包含的都是无量无边,没有法子计算的。
无论是属于哪一个科目,心法能变,我们有的时候也说能生能变,能生也能讲得通。但是诸位要记住,能生可不是能现,能现跟能生的意思不一样。能现是真心,妄心不能现,妄心能变,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它有这个功能。妄心从哪里来的?「但是虚妄,诸法集起」,「虚妄」是说它不是真实的,怎么有这种现象?集起的。《中观论》上有一首偈说得好,都是讲到宇宙人生诸法的根源,它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我们可以说一部《中观论》五百颂,就是说明这个事情。这一桩事情,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彻法底源的现象,你搞清楚、搞明白了,在佛家就称你为法身菩萨,等于说你拿到这个学位,你是法身菩萨了。对于这个现象完全模糊、迷惑、不了解,这个人叫凡夫。凡夫跟佛、跟菩萨没有差别,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认知上的不同。正如同我们现在学校读书一样,你拿到博士学位,他拿到硕士学位,这个人没有文化,连小学都没有念过,都是人,都是一样,没有两样,只是文化程度上差别不同。
在佛法里面十法界,实在讲就是文化程度的差异,他们过的日子不相同。从这个地方我们应当恍然大悟,我们要过好的日子,要把自己的生活质量向上提升,靠什么?靠教育。今天世界上许许多多贫困地区,我们看到生活过得那么苦,怎么去救济?物质救济是解决不了问题,要办学校,要教他,提升他的文化水平,就提升他的生活质量。在佛法里面讲的是大的界限,我们能从人道提升到天道,欲界天提升到色界天,色界天提升到无色界天,从六道里面提升到四圣法界,从四圣法界提升到一真法界,全靠教学,世出世法没有例外,我们要有这个认知。
阿赖耶是从哪里来的?阿赖耶叫「藏识」...(●[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第6集)
...们受他的陷害,决定没有报复的念头,我们还是诚心诚意一片善心对待他,这是你真正觉悟。为什么不报复恶人?这是佛经上讲的「可怜悯者」,他很可怜,他胡涂,他不知道事实真相,你不可以责备他。正是《无量寿经》上所说的,他的环境不好,没有遇到好人,「先人不善(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没有人教他;「殊无怪也」,不应该责怪他。他对我再恶劣的行为是对的,是应该的,我们了解他,他不了解我们,我们要原谅他,决定没有一念报复的念头,依旧是诚心诚意对待别人。纵然生命被他害死了,害死了很好,害死了我们正好生天,我们早一点生天,感谢他都来不及了,你怎么可以怪他?所以你不了解这个道理,你才有怨恨心,了解这个道理就没有。他把我害死是让我早一天生天,换好环境。只有真正透彻明白的人,他才懂得,不了解不行,总是堕落在这个里面。
所以这三句,「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这是讲阿赖耶。无我、无我所,这个「无」字是贯下来的,「无我」、「无我所」,这是事实现象;不仅是六道,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佛是一语道破。好,今天时间到了。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第16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16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佛说十善业道经》第三面最后一行,从当中看起: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
前面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而心不是色法,也就是说心不是物质,所以我们眼、耳、鼻、舌、身,连意都缘不到。它确确实实存在,它能现一切万法,能变。这个「变」是让一切法产生变化,所以它是能现、能变。今天接着告诉我们,『虽各随业,所现不同』,佛家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是从大的差别现象说起的,如果细说法界是无量无边,每个人都不一样。为什么?我们每个人的思想不一样,念头不一样,所以所现的境界当然就不相同。尤其是心想,经上讲「心想异故,造业亦异」;而世间谚语有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两句话说得好,如果这两个人心相同,这两个人面貌就相同。
所以我们仔细去观察,如果看到有两个人面貌相同,你再仔细观察,他们很多动作也相同;再深入观察,他们对于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都很接近,证明佛经上所讲的话是正确的。一切众生心想不同,所以他感得的报身,身相不一样,容貌不一样,肤色不一样,健康状况不一样,这些全是从心想生。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再仔细去观察,多病的人妄想一定多、忧虑一定多、烦恼一定多。你去观察,身体健康、很活泼、很快乐的这个人,妄念少,烦恼少。这都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很容易观察体会到,这些原理原则,佛在经上讲得很透彻。
所有一切现象,我们今天总的来说,虚空、宇宙、动物、植物、星球,这许许多多的现象,都是从自己心想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世间,不可能两个人世间完全相同,不可能!我们同样见一桩事情,我们感受不相同。就以我们现前而论,我们展开《佛说十善业道经》,我们经本相同,里面的字句也相同,我们每个人读这部经感受不一样,理解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心想异故」。开经偈里面教我们:「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能做得到吗?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我们有心想。佛没有心想,心想是八识这一边的事,佛是「转八识成四智」,所以佛没有心意识。我们什么时候心里不想了,想是执着,思是分别,如果我们离开了分别执着妄想,我们再看这些经典,如来真实义就现前,岂不是「虽各随业,所现不同」吗?由此我们也能体会到,佛在许多大乘了义经上告诉我们的,世间所有一切万法,皆是「不可得,无所有」。
《金刚经》很多同学都念过,佛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就是《大般若经》上所说的「不可得,无所有」。能得的心不可得,经上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得的不可得。所得的是外面境界,境界是缘生之法,缘起性空,所以外面境界也不可得。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是十法界里面的这一切现象不可得,一真法界里面的现象也不可得。现象有没有?不能说它没有,也不能说它有。你说它没有,这是错误的;你说它有,也是错误的。在佛经我们常常看到,这不是佛的说法,是古时候许许多多宗教家、哲学家的说法。它既然非有也非无,把它合起来,非有非无行不行?亦有亦无行不行?都不行。为什么不行?只要你有这个念头,你就落在情识里头。这个是佛法究竟处,这是佛法高明处。
佛教给我们在一切境缘之中,我们今天讲实际生活里面,教导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生活,来处事待人接物?教我们一念不生,随缘而不攀缘。普贤菩萨教得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普贤菩萨做人的态度,真实智慧究竟圆满,我们应当要学习。学不到要认真努力去学,学到一分就有一分受用,学到十分就有十分受用。不可以说学不到我就不学了,不学你就随顺烦恼;随顺烦恼,你永远生活在六道轮回,这就错了。这两句话是讲现象,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现象。
下面两句话是讲它的真实,『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所以有很多人,他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这个错误的观念很难很难突破,他要追问:「这个现象是从哪里来的?」「这个现象是怎么产生的?」诸位要晓得,你起这种念头,都落在妄想分别执着里头,虚空法界所有一切现象是妄想执着变现出来的,再用妄想执着去理解它是不可能的。怎样才能够明了通达事实真相?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佛家讲的「禅定」,《楞严经》上说得很好:「净极光通达」,统统放下,心净到极处,自性般若光明就现前,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全都通达了,全都明了了,这是真实智慧。所有一切诸佛如来都是通过这个途径,彻底觉悟了。
所以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切诸佛如来讲经说法,归结到总纲领是「戒定慧」三个字,这其中定是枢纽,慧是目的,戒是手段。戒是什么意思?守法,决定要遵守前人的道路,我们省事了。释迦牟尼佛走的是哪一条路?十方一切诸佛走的是哪一条路?我们跟紧,不能够舍弃。「我另外找一条路」,你找不到。无量劫来,人家从这个路走都走通了,哪里会有错误!这是正道,它不是邪道。正道决定能达到开智慧,邪道决定不能开智慧,邪正是这么分的。要依中国禅宗来讲,正道一定会达到明心见性,邪道就不可能。诸佛菩萨走的是正道,正道里面的纯正,对我们的根机来讲,纯正之道是简单、稳当、方便、快速,无过于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佛菩萨教导我们,就一句话:「老实念佛」。我们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什么原因?不老实,原因在此地。果然老实,效果很快。真正老实人,这《十善业道经》还需要讲吗?不需要讲,他全做到了。你要不相信,新加坡有一位许哲居士,她现在皈依了,我可以称她居士,她是一百零一岁才皈依,从前没有学过佛,但是《十善业道经》里的每一条她都做到,不学就做到了。什么原因?老实,她是个老实人,规规矩矩的做人。所以她问我,她有没有资格做佛弟子?我说:「妳是标准的佛弟子,我们这些佛弟子,在家出家都比不上妳。」没有学都做到了,这叫老实。我们天天在学,天天头脑里还在想新花样,没有依教奉行。不老实!所以天天学,一样没有成就。
我们见一切法还要不要去追究?世间人常讲「打破砂锅问到底」,佛法是许可的,许可你问到底,决定没有忌讳。为什么?有疑,这个疑惑一定要断除,问到底是帮助你断疑生信。所有疑惑都没有了,人就老实了。你还有疑虑,你怎么可能老实?老实人有两种:一种是善根福德深厚,像许哲这个人,这是自己善根福德深厚,虽然没有学,她没有疑惑,这是过去世的善根福德因缘;另外一种,就是把这些事实真相,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没有怀疑,他老实了。中间这一段占决定大多数,所谓既不是上智,又不是下愚,这样的人难度,他妄想多,分别执着多。老实人看到这一句话,心就定了。
法界虚空一切现象,佛在这里跟我们讲「无有作者」。这话是真的,不是佛造的,不是神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要是上帝造的,那上帝是谁造的?「无有作者」是真的。「无有作者」,佛讲心现识变。所以你要问到底,佛到最后答复你:「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能现,识能变,确实没有作者。
『故一切法,皆不思议』。龙树菩萨在《中观论》上告诉我们「诸法不自生」,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决不是自己生的,这讲不通。「亦不从他生」,也不是他生的。是不是自他共同生的?也不是,不共。是不是没有原因生的?那也不是,「不共不无因」。后面下的结论,「是故说无生」。你要...(●[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第6集)
...表法,意思就很深很深,这是六道众生。
佛教给我们,你观察佛身。所以佛是现身说法,正是经教里头常常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我们看佛身,一切经论里面都记载着佛的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教乘法数》、《佛学辞典》都有记载,这是最容易查的。江味农居士着《金刚经讲义》,周止庵居士着《心经诠注》,都引经据论,详细的跟我们说明。相好是果报,果必有因,我们常常说「相随心转」,这个话一点都没错,实实在在的是这么一桩事情。不但我们自身相貌体质是随心所转,我们的生活环境又何尝不是?除了自身之外,都是生活环境。换句话说,全是依报,跟我们一起生活的这些人是人事环境,物质是物质环境。咱们外面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也是随心所变的、随心所转的,几个人知道?
我们说我们今天生活环境很不好,人事环境也不好,物质环境也不好。我们现在同生在新加坡这个社会里头,许多同学见过许哲,你问问许哲,许哲说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非常美好,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我们觉得不好,她会觉得很好?你再问问李木源居士,李木源居士的环境跟许哲居士的环境相同,一切人事物很美好,这个道理在哪里?道理在起心动念,在你的心。这部经前面佛说得很明白,「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想是美好的,一切人是美好的、事是美好的、环境是美好的;你的念头不好,人事物没有一样是好的。这岂不是蕅益大师所说的,「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人心要好,起心动念都好。
『百千亿福德所生』,「百千亿」到底是真的、是假的?真的,佛每一个念头都是福德。那我们就晓得,我们从早到晚有多少个念头?「百千亿」一点都不过分。是个形容,不是真正的数字,真正的数字比这个,不晓得要多百千亿倍都不止。我们在佛经里面读到,佛告诉我们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个念头。我们过去也粗略的估计,一秒钟有两个十万八千念头,这种微细念头,我们凡夫不能觉察。
谁见到了?佛经上跟我们说,八地菩萨见到了,那个定功深,就是心清净,清净到那样的程度,觉察到微细念头的生灭。我们的念头,六道凡夫的念头,佛说法把它归纳为「善、恶、无记」这三类。善有福,但是不是德。六道众生有福,德谈不上,这个德的水平太高了。德是什么?所有一切念念都是善念,念念无住,《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是什么?离妄想分别执着,这叫无住。我们极微细的念头都堕在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晓得妄想分别执着的根有多深。所以佛教导我们,我们学起来这么困难,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这个根太深了。一秒钟两个十万八千生灭,每一个生灭都具足妄想分别执着。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讲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是放下粗相,好像一棵树一样,放下几片叶子而已,放下这个树梢而已,枝干根本一丝毫都没有动摇。我们怎么能比得上佛?
我们供养佛像的用意在哪里?就在此地,让我们看到佛像,想到佛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是圆满的福德,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什么心?生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的心,众生有感,佛立刻就有应。这个生心我们很难理解,因为我们凡夫讲到生心就会起心动念。佛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所以这个生心的意思很深很深。佛与菩萨随类现身,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佛与一切众生随机说法,也没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我们要了解这事实真相。
学佛从哪里学?从这些地方学。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因此入门也不一样,所以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根性。古德常讲:「人贵自知之明」,自己一定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你的修学就方便了。世间胡涂人,迷惑颠倒的人,他不认识自己,狂妄自大,这种人世法佛法都没有成就。古人这样说法,我们再仔细观察果然不错,凡是狂妄自大的,这些人在社会上不少,一无所成。真正有成就的,连《了凡四训》里面都说得很多,谦虚恭敬,处处不如人。袁了凡看人,看到这些举子,就是准备去考试的,只要看到这个人谦虚恭敬、样样不如人,他说这个人决定考中;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这个人决定落第,都被他料中了,这里头有大道理,所以我们在此地要学。
福德的根是什么?根就是十善业道。怎么能够疏忽?诸佛如来百千亿福德的根本,就是「净业三福」的头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讲的是这一句,但是它有轻重的差别,是以「孝亲尊师」为重。《十善业道经》跟《地藏菩萨本愿经》无二无别,偏重在「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两部经合起来看,「净业三福」第一条就圆满了,诸佛菩萨从这里修起,也在这个地方完成。发心起修,这就是发心住的菩萨,功德圆满就是究竟的佛果。究竟的佛果,只不过把这一条十六个字圆圆满满做到而已,我们要懂这个道理,然后才晓得怎样修学。
所以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想想我们,我们今天的身,从百千亿业障所生,照《地藏经》上讲的话,「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我们是从罪业生。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其实我们在经教,透过这么长的时间修学,不是不懂,懂得!我们的罪业是念念都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念头,从来没有说是一秒钟、一分钟放下过,没有!念念都是自私自利,这就是罪,《地藏经》上讲的「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佛是福德,是德,佛起心动念决不为自己。怎么知道?《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佛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所以他成就的是无量福德。我们起心动念自私自利,这是具足四相,无不是罪。这个道理搞清楚了,事实真相也明白了,我们应该怎么做?要不要学佛?
佛的果报下面说了,「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这是因;下面讲果,『诸相庄严』,这一句是果报里头的总说。佛陀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这个世间众生福薄,总是与一切众生现同类身,同类身里头比较好一点,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同类身里头的好相。经中赞叹佛的报身,《华严经》里面的卢舍那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跟我们凡夫说,我们凡夫也没有办法理解。我们能够对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比较上能够理解一点,能够体会到一点。世间有志之士,就如同阿难尊者,见到佛的相好光明,发心向佛学习,这是把果报展现出来,你们看看这果报好不好?如果你觉得这个果报好,你也想要,那你就要像佛菩萨一样修因,因圆果就满了。你不修因,果报是决定得不到的。这一段文意思深广无尽,我们要很细心去体会,要知道怎样去学习。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第19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19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四面,经文第三行: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
昨天讲了这一句,今天我们接着看下面:
【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经文看起来好像是很平常,实际上含义很深很深。佛家修行方法里面,尤其是我们念佛法门,诸位知道四种念佛里面,有一种叫「观像念佛」,此地所说的正是观像念佛的要领。昨天将这个意思跟诸位报告过,我们要懂得、要留意,怎样向佛学习,知道我们自己起心动念,即使是极其微弱的念头,跟我们的依报正报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无论得的是什么样的身相,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环境之中,无一不是自心所变现的,这才真正懂得、真正明白心现识变这个事实真相。正因为如此,佛才说「智者知已,应修善业」,这个「应」在我们看起来这是劝导的意思,而实际上它真正的意思是「法尔如是」,自自然然他就修善业,哪里需要人劝?哪里带一丝毫勉强?由此可知,我们今天不懂得修善业,就是对于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是这么造成的。由此可知,教学是多么重要!我们在《华严经》里面反反复覆看了无数次。
今天这个经文一开端,这是显示果德。『光明显曜』,这个地方所说的「光明」,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气氛,气氛好,非常明显,让一接触的人就能感受到。外国人说磁场,练气功的人说这是气,在佛法里面称作光。无论是说气氛也好,说光明也好,说磁场也好,凡夫所感触到的,只是贴近这一个发光的物体,贴近感觉到目眩。这个光明,实际上它的范围是遍虚空法界。不过在物质上这个光,从情识里面生的思想波,虽然不同于物质的波动,但是它也是愈远,这个波动的力量愈微弱,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自性里面的光明就不一样,像我们在大乘经里面常常念到的,「诸佛菩萨,光明遍照」,他那个光明是均匀的。但是我们凡夫依旧不能够觉察,不能觉察的原因是我们自己烦恼障碍。如果把烦恼习气断掉,我们所感受佛光明遍照是圆满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你的感受都是圆满的。
这就是性德跟修德不一样,修德确实是有这种浓淡之分,像我们感受这个气氛如此。我们接近、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在他住的这个房间,他坐在这个房间,那就感觉得这个气氛特别的浓;不在他的房间,在他的房子也能感受到。甚至于在他庭院当中也能感受到,庭院之外就愈来愈薄,就感受不到。其实在理论上讲,他的磁场、他的气氛、他的光波,也是遍虚空法界的,跟佛、法身菩萨不一样,他的气氛虽然是好,烦恼...(●[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第6集)
...句看起: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
前面佛教我们观佛身,佛身是从百千亿福德所生,接着就教我们观菩萨的妙色身。佛身是表性德,性德是究竟圆满的。「百千亿」这个字是形容,实际上是无量无边的福德,不但我们说不尽,即使是诸佛如来异口同音共同来宣说,说无量劫也说不尽。这个道理我们现在懂得了,能够体会到,所谓是「称性」的,没有人能说。可是菩萨没有成佛,菩萨的妙色庄严是属于修德。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菩萨的『妙色』,这是讲色相,庄严清净。经上我们常常读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菩萨的修德。如来果地上,大经里面常讲「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那是修德圆满、性德现前,才有这样的殊胜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我们这个世间常讲的「劣应身」,这都是属于修德,非常明显。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菩萨示现成佛,这句话我们要细心体会,正如同《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佛身而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现的这个佛身决定是现同类身。所以在我们人间,释迦牟尼佛示现一定是在人道,这就现同类身,示现成佛。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果报,果必有因。譬如经上跟我们讲佛的「广长舌相」,是生生世世不妄语的果报。佛说一个人如果三世不妄语,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尖,三世不妄语。我们今天舌头伸出来舔不到,就说明我们还是常常打妄语。佛的示现,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脸盖住,说明生生世世不妄语。由此可知,虽然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讲这么多,它的基础都是十善业。如果真正把十善业道修好了,「妙色严净」是自自然然现前。
「庄严清净」这四个字里面,最重要是「净」,净是清净心。诸位要晓得,说一个「净」,我们归纳佛陀的教诲,真诚,你要不真诚决定不会清净;你要不平等,你也不会清净;你要迷惑、没有智慧,你也不会清净;你心地不慈悲,你也不会清净。所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有一条必定五个都具足,大家要懂这个道理。任何一条,你说真诚,心很真诚但不清净,不清净决定不真诚,不平等决定不真诚,不慈悲决定不真诚。任何一条,有一条必定是五条圆满具足,所以色相才庄严。
色相称之为「妙」,妙在哪里?妙在佛在《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妙了。换句话说,着相就不妙了。再说得清楚明白一点,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就不妙了。诸佛菩萨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人家的本事就在这里。他们能够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见色闻声为什么会起心动念?这个起心动念,当然是你受外面境界的引诱。合自己意思的,实在讲什么叫「合自己意思」?随顺自己的烦恼,随顺自己喜爱就起了贪心,随顺自己的厌恶就起了瞋恚心,这是凡夫,这叫造业,你所感的果报当然不殊胜。诸佛菩萨的色相是随顺性德,性德是善的。
中国《三字经》开头,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是自性、是本性,本性是善的。我们很难体会,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相对的善,所以我们一听到「性本善」,马上这个意识就落在善恶相对的善。这错了,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开经偈里面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要懂这个道理。善恶相对的善是习性,不是本性。底下所讲的「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这个「性」是真性、是本性,大家都一样,一切众生无二无别。可是习性里面就有善、就有恶,这个善恶是相对的善恶,跟前面讲的「性本善」,意思完全不相同,这是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明了的。
没有见性之前,全是修德。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四圣法界,声闻(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这种佛就是经上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修德,不是属于性德。为什么?他没见性。必须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性德才现前。这个时候就像前面所说的「千万亿福德所生」,这个「千万亿福德」不是修来的,是自性本具的,完全恢复了自性。前面这一段教我们观佛身,是体会性德,这个地方教我们观诸大菩萨,是教我们观修德。
我们今天是凡夫,自己一定要承认,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圣贤人常常教导我们「人贵自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才谈得上修行。如果自己不认识自己、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这个修为是谈不上的。修为里头的关键,断恶修善,破迷开悟。他对于什么叫善恶,他不懂,什么叫迷悟,他也不懂,他从哪里修起?不但是修做不到,学都做不到。我们每天在读诵,每天在听经,是不是真的听懂,真的理解?没有。为什么说你没听懂、没理解?你真听懂理解,你的念头就转过来了。
所以佛家不讲「教学」,佛家讲「教化」。教了你,你真懂得、真明白了,立刻就产生变化,化迷为悟,化恶为善,化凡为圣,他就起变化。古人所谓「读书变化气质」,这个「化」,现在的话讲,是从成绩上来观察。「教」是从事相上说的,「化」是从成绩上说的。到底有没有成效,效果如何,就看你有多大的变化。小的变化,是你得少分明了;多变化,你有多分明了;大变化,那你真的是明了了。
凡夫业障习气非常深重,障碍了佛菩萨圣贤的教诲,障碍!虽然天天学习、天天听,学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年,依然没有一丝毫变化,你就晓得自己业障是多么重。但是业障重不怕,用什么方法消除业障?不断的熏修,这个方法很妙,佛祖传下来「长时熏习」。因为我们的烦恼习气这么重,是长时间熏修成的,是这么个道理。我们对于圣贤教诲熏修的时间太少、不够,所以如果能有长时间的熏修,总会有一天觉悟过来。我们看看中国古来的大德,宗门教下,也不是短时间闻经听教就觉悟的,也是有多少年,少则三年五载,我们讲根性利的,晚则有三、四十年才开悟的,我们在《高僧传》、《高士传》上都看到的。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出来,众生根性不相同,各人努力也不一样,十分认真努力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缩短时间、提前觉悟,一定要认真努力。
不但在经论当中要努力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把经典的教学落实在生活当中,离开了实际生活,悟门就堵塞了,这一点我们要明了。为什么古人三年五载、十年八年开悟了,他能够把所学的东西落实,信、解、行、证。课堂里面,经本上的学习是信、解;解了之后,你要落实在生活当中是行;通过了行,行是实验,通过实验,证实你解的没有错。这个证就是转凡成圣,行是转恶为善、转迷为悟。所以你要不能够落实在生活里面,生活包括工作、包括处事待人接物,你不能落实,你怎么能够契入?契入就是证。怎么能够入佛菩萨的境界?所以没有行、证,虽学不能化。
从这些地方,我们深深体会到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长时间不舍弃众生,有耐心、肯耐烦,慢慢来教,一遍一遍重复的来教导、诱导、劝导,总有一天你会觉悟,你会回头。但是「总有一天」,时间长短各人不一样,这是佛家所谓「上、中、下」三根。上根,时间短;中根,可能在这一生,二十年、三十年;下根,这一生不会开悟,等来生。佛菩萨有耐心,来生后世,后世可能是多少劫以后,你的缘成熟了,你才搞明白、才开悟,佛不舍弃,「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善友的提携,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总在遇缘不同」,遇缘最重要的是善友,佛家讲的善知识,善知识的提携是很重要的一个增上缘。我们能够遇到,有机缘常常在听,天天在听,现在经本得到容易,《大藏经》轻而易举我们就可以得到,天天读诵。今天我们的善知识是什么?经书是善知识;现在科技发达,录像带、光盘是善知识。可是你要懂得修学的方法,方法的秘诀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为什么?一门容易得定,定就能开慧。同时学很多,困难!换句话说,把你得定开慧的时间推迟了。你要是一门的话,会把你得定开慧的时间提前,所以你要懂方法。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第6集)
...纵然很富裕,物质条件不缺乏,身心没有安全感,这就是古人讲的不是人的生活。人身心没有安全感,就像动物一样,动物到外头去觅食,说不定就被别的动物把它吃掉了,没有安全感,没有保障。我们今天活在这个世间,随时随地生命就丢掉了。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不能不明了,不能不通达,所以印祖一生弘扬《了凡四训》,有道理!我是深受他老人家的影响,我跟他没有见面,他是我们再上一代,我的佛法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的,李老师是他的学生,是印祖的学生,所以我们的净宗是跟苏州灵岩山寺一脉相承。李老师在世的时候常常劝导我们,以印祖为师,印祖虽然不在了,《文钞》留在后世,读《文钞》依教奉行,这就是印祖的学生。
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讲经,那个时候在香港住了四个月,住在九龙「中华佛教图书馆」,倓虚法师建立的,这里面收藏了不少佛书,「弘化社」的书相当齐全,他们尽量搜集。「弘化社」是印光法师办的,印祖把所有别人给他的供养,他都用来做法布施,他一生当中就做这么一桩事情,所有一切财力都做这一桩。这个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们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的开示,这是老和尚公开跟大家讲开示,一生当中就这么一次,以前没有,以后也没有。开示前面一开端他就叙说,北方那个时候有灾难,大家发起救灾,他在印经的款项里面拨三千大洋去救灾。从这里我们就体会到老人家一生就做印经弘法的事情,赈灾是用印经的钱拿出来,他做得专,他不杂。现在我们看有些道场,分好多个部门,有印经的,也有慈济的,分了好多科目。印祖只有一个科目,没有第二科,这个作法是正确的,他心思专,智慧增长。我们今天要想减少烦恼,增长智慧,印祖一生的行谊,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他一生倡导的有三种东西:第一个是《了凡四训》,《了凡四训》是教我们了达因果;第二本书是《感应篇汇编》,这是道教的。底下一句话,『修习善业』,善恶的标准在哪里?《感应篇》讲得好。他为什么不用佛经?佛经说得太散了,散在许多经论里头,而《感应篇》可以说把佛经所讲的一些善恶都集中,也等于是会集,集中了,这个好!用《感应篇汇编》做标准,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用《安士全书》做为「修习善业」的总结,《安士全书》里面有四种东西:第一篇是「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也是道教的,文字比《感应篇》还要少,愈少愈容易受持。《感应篇》一千多字,《文昌帝君阴骘文》只有七百多字,也都是善恶的标准。第二篇是「万善先资」,专门讲戒杀;第三篇是「欲海回狂」,专门讲戒淫,把「杀」跟「淫」做为最重要的重点,特别详细的介绍。最后一篇是「西归直指」,希望大家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你这一生就圆满了。
这三样东西都是中国人作的,都不是从印度传来的,不是翻译的,我们念起来很顺口,读这些书很习惯,它不是翻译本,整个佛法的精髓就在其中。所以我们今天接着《感应篇》来跟诸位介绍《十善业道经》,这有很深很深的意义。「修习善业」,这两句话就是印祖一生的事业,「了达因果,修习善业」,印祖一生所提倡的《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如果没有缘接触到佛法,有这三部书,你这一生果然能够相信、能够理解、能够依教奉行,你决定往生作佛。所以这三种书合起来,「弘化社」印的数量超过三百万册。我当时看到这个非常惊讶,我那个时候常常想,印光大师是一代的祖师,为什么不弘扬佛经,去弘扬这些东西?佛经他们也印,数量都很少,为什么这三部书是这样大量的在流通?今天看起来我们才晓得,真正体会到祖师的悲心。佛经说得太深,能够读诵、能够理解的人不多,这三种书容易理解、容易看、容易懂,完全是契机契理,广度苦难众生。
今天我们看到世尊这一句的开示,其实就是印祖一生救度苦难众生的总结,言语非常简单,意思太深太深了,深广无尽。我们要细心体会,要认真努力学习,在这一生当中取得决定的成就,不辜负这一生,这一生到人间没有白来,我们目标就达到了。好,今天时间到了。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第24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24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四面最后一行,从最后一句看起:
【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这是这一大段最后的一小段,世尊总结劝勉我们。龙王是我们大家的代表,『汝当于此』是我们对于这桩事情,要做到『正见不动』,「正见」是正确的见解,决定不可以为邪思邪见所动摇,尤其不可以再『堕在断常见中』,「断常见」是古印度一种错误的看法。「断见」,所谓是「人死如灯灭」,死了一切都没有了,不相信有来世,不相信有报应,这是决定错误的见解。「常见」,人死了,过二十年之后,投人胎又是一条好汉,这也是错误的。这两种见解广泛的在世间。
我这次在香港亚视访问的时候,曾经说了一句话。他说:谚语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哪个不为自己?他说为自己是正当的。我当时就跟他说明,这一句话是错误的,这句话不是正见,误导了许许多多的众生。什么是正见?人应当为社会,应当为众生,这是正知正见,不要为自己。
新加坡过去有一位大财主陈嘉庚,在南洋大家都知道他,他白手起家,发了大财,可是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年纪老了去检查身体,营养不良,钱到哪里去了?全做社会慈善事业,新加坡南洋大学就是他办的。在国内自己的家乡,到处兴办学校,提倡教育,帮助一些苦难的人。他自己有钱并不享受。我听李木源告诉我,坐飞机的时候,他儿子坐头等舱,他自己坐经济舱,下了飞机跟他儿子讲:「我们同时到达,何必花那么多冤枉钱?」并不是你花那么多钱你就比我早到,我们同时到。所以这老人不一样。听说他儿子有一次被强盗绑票,强盗提出条件要多少赎金。他通知强盗:你把我儿子杀掉好了,我一分钱不会给他,我的钱全部拿来做公益慈善事业,绝不给后代。那个强盗接到通知,把他的儿子放掉了。真正做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念念为人想、为社会想,没有为自己。所以今天在南洋提到陈老先生,哪一个不尊敬?这叫正知正见。
释迦牟尼佛是王子出身,他可以享一点富裕的生活,他为什么不享受?为什么天天要出去托钵、要树下一宿?告诉我们万缘放下,我生在这个世间是为众生的,为社会的,不是为自己,所以他没有业障。诸位要晓得,为自己就有业障,为众生哪来的业障?我们今天要消业障,把业障彻底消除,这一个念头转过来就消了。所以「为己」是决定错误的观念。菩萨行里面,释迦牟尼讲六个要领,第一个布施,布施是什么意思?用现代的话来说,为众生服务,为社会服务,这就叫布施。持戒是什么意思?守法,遵守佛菩萨的教法,遵守国家的宪法,遵守地方上一切的规章,...(●[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第6集)
嗡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