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89|回復: 0
|
不学礼无以立南无阿弥陀佛20200112
[複製鏈接]
|
|
敬摘自《中华德育蔡礼旭、胡小林、刘素云等老师圣贤教育传统文化演讲》
不学礼无以立—《礼记治要》的和谐生活 李越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13/4/23 香港国际博览馆HALL2 檔名:56-142-0001
尊敬的诸位领导,诸位长辈,亲爱的兄弟姐妹们,网络机前的听众朋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最后一天的课程。在座的朋友每天听课都要超过八个小时以上,所以我们在座的朋友这种好学的精神,令我非常的感动和敬佩。因为今天我还听说,说我们很多的朋友听完课,晚上都非常的兴奋,都到二、三点才睡觉。甚至我们很多的朋友,住的地方离我们的会场又很远,所以每天听完课还要赶回去,也是很晚才能休息,大清早又赶过来,大家累不累?说实在的,一天要听八个小时以上的课坐在这里,其实挺辛苦的。所以今天上午,如果我们在座的朋友,您觉得很累的话,就可以尽情的睡一睡,睡上十分、二十分钟很管用。不过,今天我们是要共同来学习礼的内容,所以大家如果要睡觉打瞌睡,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也就是您在睡觉的时候,这个打瞌睡的动作很重要,您一定尽量前后打盹,千万不要左右摇摆。因为您如果前后打盹的时候,我远远的看上去,看到的是「嗯,讲得很有道理」。假如您要是这样左右摇的话,我远远看上去,看到的就是「嗯,我不想听,没有道理」,那我幼小的心灵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看来大家非常能够理解我这颗脆弱的心。
首先非常感恩我们圣贤教育协会能够给我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和在座的朋友们能够共同来学习交流。说实在的,自己的学问、德行都还非常的浅薄和不足。所以在今天三个小时和大家交流分享中,如有不妥的地方,不对的地方,还望我们在座的长辈、朋友们,给予我多多的指正和批评,谢谢大家!我是在九年多前接触到圣贤的教育,当时拿到了几本经书,我们儒家的经典,真的是爱不释手。可是翻开经典看不懂,内心非常的焦虑和着急,我到哪里可以找到一个老师来教我?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真的内心非常的渴望,那种愿望很强烈。我们说「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我天天这么想的时候,真的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发生了,蔡老师从天而降。当时我是在海南,突然真的是蔡老师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九年多的时光很快过去了,现在一回忆,好像就在昨天发生。当第一次见到蔡老师,蔡老师就问我说:「妳叫什么名字?」我说:「我叫李越。」他说妳这个名字很好,有礼又有乐。有礼又有乐什么意思?我当时真的是没有反应过来。大约十秒钟过去,我反应过来了。你们反应过来没有?你们比我有智慧。我才反应过来是礼貌的礼,音乐的乐,和我的这个名字是谐音。活到这么大都从来没有这么去思惟过,所以那天就感觉和往常不一样,走出去之后突然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注入了一股新的内涵。
刚好蔡老师到海南的时候,我刚好自己在经营一所古筝的艺术学校。我一想,我从事的这个行业,确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音乐教育;我当时又常常给我的员工进行礼仪的训练,也是跟这两个字这么的吻合,真是不可思议,很有意思。但是当时对礼和乐的认知,是可以说完全不知道,是非常的浅薄,没有真正了解到礼乐那种文化的内涵和深度。跟随老师慢慢学习之后,才了解到礼乐这两个字,的确在我们古代,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化方式。所以中国的古代就是礼乐的文化。我们都知道,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每一个朝代建立都要建立礼乐制,让人们的生活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包括穿衣服,什么阶层穿什么衣服,它都完全不一样,有区隔。为什么要有区隔?因为区隔开来便于人们去行礼,知道您是什么身分,要行什么礼。所以他非常有上下尊卑的等级和层次,能够让人们在一起相处非常的和睦。
当我了解之后,在中国历代的一些兴盛的朝代,之所以它的兴盛,都是因为有礼乐的教化和礼乐的治理。所以我们在《礼记.乐记》当中看到有一段话写到,「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什么意思?就是礼是用来节制我们内心的贪欲,而乐是来调和我们内在的性情,政,指的是政事,给予礼乐教化充分的保障,刑是惩治那些害群之马,用这四个方面来治理国家,能够圆融通达,能够彼此的相互协助,我们就具备了古圣先王的治国要道。所以深刻的感受到,礼乐文化原来是如此博大精深,可能究其一生,我们也只能学到一丁点。所以从那之后,跟随老师就有这样的一个愿心,希望能够深入的学习《礼记》。也是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将自己的一些心得能够和大家交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我们真正的去了解礼、认识礼,进而能够做一个有礼的人。
刚才我们的主持人讲到孔老夫子讲的一段话,「不学礼,无以立」,恰巧是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一个主题。这句话是出自《论语.记事篇》当中的一段经文。当时孔老夫子有个学生叫陈亢,他很有好奇心,他总觉得孔老夫子在家里,给他的儿子孔鲤,字伯鱼,可能会开小灶,额外教一些什么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所以他就来找到孔鲤,您的父亲有没有额外给你教点别的什么东西,可不可以悄悄告诉我?孔鲤很纳闷,想了一下说,好像从来没有给我额外教什么。假如说有的话,是有一次父亲站到厅堂,我快步从那经过的时候,父亲说:「你学诗了吗?」孔鲤说:「父亲,还没有学。」孔老夫子就说:「不学诗,无以言。」孔鲤赶快就去学诗了。在座的朋友,这个诗不是指我们今天所谓的律诗、散文诗,乃至于很多的诗歌形式,它是指我们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孔老夫子删定编成三百零五篇,指的是这个《诗经》。《诗经》里的内容都是表达仁义忠孝的内容,完全是积极、正面、健康的内容。所以当我们能学诗之后,我们就会有温柔敦厚的一种内在的修养,所以温柔敦厚诗教也。我们心就会变得比较柔软,对人不会苛刻。再来,学诗我们又认识很多鸟兽草木的常识,可以用来譬喻,所以就懂得说话的艺术。这是学诗的好处。
又有一次,孔鲤又讲到,我的父亲又在厅堂独自站立,我又快步经过的时候,父亲又说:「你学礼了吗?」孔鲤说没有。夫子就说:「不学礼,无以立。」孔鲤一听,赶快就去学礼。诸位朋友,我们不学礼,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包括我们在家庭,我们跟父母相处,父母就会对我们很不放心,或者很难过。我们走入社会,我们跟领导相处,可以也常常会产生冲突,跟同事相处也会不和睦;夫妻相处,可能也常常有对立。所以我们不学礼的话,就像我们面前竖起了一堵墙,可以说这个墙是无形的墙,让我们寸步难行。俗话说,有理,礼和理是相通的,「礼者理也」。前一个礼是礼貌的礼,后一个理是道理的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所以这么一讲,孔鲤就去学礼了。
礼到底是什么?有一次孔老夫子的几个学生,围在他的周围就要问夫子什么是礼。这个时候夫子就讲:「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礼到底是什么?礼就是我们做事的方法、办法、规则、规矩。假如我们治国无礼的话,就如同一个盲人失去了扶伴,他就不知道要往何方行走。假如我们无礼的话,就如同我们整夜在黑暗的房间寻找东西,没有灯光,没有烛光,在座的朋友,我们能把东西找到吗?我们肯定找不到。所以当我们无礼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不知道往哪里看,耳朵不知道往哪里听,前进、后退、行礼、揖让完全失去了分寸和尺度。包括人们在一起生活居住,自然而然就失去了上下尊卑、长幼的差别。也就是我们讲的,父不父、子不子,长辈没有长辈的样子,晚辈没有晚辈的样子。您看,当这些长幼的秩序失去之后,伦常混乱,人与人之间可能就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所以人们在一起相处就不会和睦,再来朝廷的官爵也会失去它应有的秩序,再来建筑也会失去它高矮大小的尺度和标准,军队也会失去它的攻守,也会失去它的控制。所以国家一切的政事都失去了应该实施的方法、政策,人们的行为就非常可能失去妥当的行为。所以我们就知道,礼是对我们多么的重要。
所以在《礼记.曲礼》当中就讲到,「人有礼则安」,这个安,就是安宁、安和,「无礼则危」,没有礼就会有危险,「故曰:礼不可不学也。」这个陈亢他特别的开心,因为他问了一个问题,得到了三个收获。得到哪三个收获?一个知道了学礼的重要,第二个知道了学诗的重要,你们也都知道了吧?第三个是什么?他知道了圣人对于自己的子女和对待自己的学生没有厚此薄彼的这种心态。所以圣人是视天下人为子女,视子女为众人,完全是一律平等的对待。我们可以体会到圣人的这颗大公无私的心。所以在《论语》当中我们有看到一段话,夫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您看诗礼乐。兴于诗我们刚才讲了,其实诗,诗言志,诗最高的智慧,它是志于道。志于什么?人伦之道,志于率性之道。
诗是表达我们内心真挚的情感,发乎情,但是要止乎礼义。所以诗礼乐它是什么样一种关系?我们说诗是乐的词,乐是诗的谱,礼是诗的动作。所以古代大型的这种礼仪形式,都有配上诗、礼、乐。礼和乐它完全是一体,完全是一体的,在古时候不分家,那个乐一起,舞就会起来,所以它是一体的。所以我们是修身要以诗,立身要以礼,而乐是完全来调和我们内在的性德。所以诗礼乐是圣贤人修学的根基,重要的学习科目。
所以我们在古代的一些读书人家的大门上会看到四个字,看到哪四个字?诗礼传家。我们都了解,诗礼它反映的都是道德的内涵。可是今天我们在许多百姓家门上看到哪几个字?我们有没有看到?看到的不是诗礼传家,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恭喜发财,有没有?招财进宝,有没有?所以我们感受到古人和今人的这种价值观,这种经营家庭的理念,教育子女的思想,完全是大相径庭。诸位朋友,您看孔老夫子说诗礼传家,就是把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道统和文化代代相传下去。传了几千年了,传了几千年家道不败。请问在座的朋友,我们以财富传家能传几年?能传几代?我们说富不过三代。真的富不过三代吗?现在可能是富不过一代,是不是?所以富不过一代,一个是以利为利,而一个是以道义传家。所以当我们拥有再多财富的时候,可是我们后代的子孙已经怎么样?已经没有办法回头了,可能我们的文化就会断在我们的手中。所以我们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而教育是文化的生机。所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刚才和大家分享了「不学礼,无以立」的典故。接下来的副标题是「《礼记治要》的和谐的生活」。《礼记治要》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三本的礼学经典,一个是《周礼》,一个是《仪礼》,一个是《礼记》,而《礼记》它是成书最晚的一部书,这三本书称为三礼。中国有十三经,你看三本的礼学经典就占了十三经的三本,我们感受到礼的分量。而《礼记》大多数都是孔老夫子七十二贤弟子所编成的,总共现在保存下来有四十九篇。其中非常著名的,这几天我们的老师都有在讲课的时候提到的《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您看有著名的「大学」、「中庸」还有「礼运」,都包含在《礼记》当中。我们《礼记治要》是《群书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二十二篇的文章当中节选出来,会集到了《群书治要》当中。这些二十多篇的内容,它表述的是什么?表述的是治国的方略,表述的是人生的哲理,还有包含礼乐的制度,人事的仪则器物,它的确是真正的一部让我们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部宝典。而魏征先生非常重视《礼记》,所以他从《礼记.曲礼》当中选出一段话,「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用这几句话来谏戒唐太宗,千万不要走桀纣自取灭亡的这条道路。所以我们对《礼记》有所了解,它可以帮助我们领导者为政、用人、修身、齐家,来治理国家的政事。
《360》的书翻出来,我来看一下是哪一条。我们可以翻到《360》二百二十五句,二百二十五句上面写到,「夫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大家找到了吧?这里就是告诉我们,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人有礼,禽兽没有礼。这段话实际上它是出自《群书治要》晏子的一段公案。当时这个齐景公很喜欢喝酒,他连续喝了几天的酒,喝了几天的酒之后就失礼了,摘帽脱衣击瓦盆奏乐,在那里乐得不得了。接下来他就问旁边的臣子,他说,仁德之人会像我这样作乐吗?旁边一位叫梁丘据的臣子就讲了,仁德之人他的耳朵眼睛和平常人一样,但是他恰巧就是不喜欢这样去作乐。结果齐景公听了之后,估计是这个答案让他不是很满意,他说,立即赶快驾车把晏子给我请来。结果不一会儿晏子就来了,晏子穿着朝服很端庄走进来。齐景公一看到晏子,来来来,不要行君臣之礼了,跟我一起来饮酒作乐。当时晏子一看到这个情形,晏子是他的爱臣,晏子马上说,君王,假如我们这些臣子侍奉君王失去了礼,估计君王你也不高兴、你也不满意,你会感觉我们这些人对您很轻慢、很不尊重。您看,我们齐国的这些孩童,他们的个子都不矮,他们的力气都超过了我和你,可是他们为什么不敢作乱?是因为他们得到了礼义的教化,他们敬畏礼义。所以今天君王,假如您的行为失礼,又如何来治理天下?假如我们这些群臣失礼,我们底下的属下又如何对我们尊重?假如我们的父子之间也失礼,家庭可能就有了凶灾。所以这个时候晏子就讲了这句话,「夫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之所以我们贵于禽兽,是有礼。
接下来他又讲了一段《诗经》的话,「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相是看的意思。鼠是老鼠的鼠。相鼠有体,老鼠那么微弱的小动物,它有四肢,这个四肢支撑着它的生命,所以叫相鼠有体。那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这个遄死就是人假如没有礼,还不如赶快死掉算了。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什么?人是以什么为体?以礼为体。你看,我们看到那个年轻人,假如是忤逆父母、不守规矩,我们都说他的行为简直不成体统。所以,人是以礼为体。当他讲完这段话之后,这个齐景公听了就很惭愧,说你说得对,我这个人不聪明,最重要的是我身边的这些臣子,他们更是愚昧无知,都是他们引诱我、诱惑我让我天天这样花天酒地,所以都怪他们,赶快给我把他们拉出去杀了。他这样做对不对?你们都有判断力,您看当我们往往生活当中犯了什么过失、错误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不会起一个怨恨的心?都怪你,假如当时你不让我怎样怎样,我就不会怎样怎样,有没有?当问题一产生的时候,我们都不能够反求诸己,把责任一下推到了他人的身上,推到了环境,或者推到了境界上面去。这些人事物都是缘,因在哪?因在我们的心。
所以这个时候晏子就开始劝谏了,晏子说,君王,不能杀了他们,他们是无辜的、是无罪的。假如君王您就是一个非常讲礼义的人,相信无礼之人都会离您远去,而有礼的这些仁人志士都会因您的这种威仪而来到您的身边。假如您是无礼的话,自然而然怎样?无礼之人都会静悄悄来到您的身边,而有礼的这些人都会离你而去。齐景公听了以后讲,说得对、说得对。接下来他立即怎么样?停止酒宴,给我清理庭院,更换座位,更换衣服,重新来过一次,重新去请晏子入宫。这个时候齐景公又穿上了朝服,迎请晏子进宫,晏子一进到宫里,还没有上台阶就行了三让礼,上了台阶又行了最高礼仪的其中之一,叫三献礼。我们都知道在古代祭祀的时候有一个礼仪,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的三献礼。行完之后,他们又以君臣相待坐下。等要离开的时候,晏子又以臣子之礼拜别君王;而君王,又以君王的礼仪来拜别他的丞相。那种场面肃穆庄严。把晏子送走之后,齐景公这个时候他就说,我为什么这么做你们知道吗?我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了解、知道,我完全接纳晏子对我的劝谏。
我们说「福在受谏」,一个人肯听进去别人的劝谏,就是最有福的人。当我们有了过失,别人劝谏我们,我就常常有这个坏习惯,蔡老师经常有时候说,哪里哪里妳做错了。我的第一念就是什么?想解释,想找借口。这样好不好?我们常常找了一大堆的借口来怎么样?要证明我是对的,以后别人还敢跟你劝谏吗?我们等于人生失去了很多双眼睛,而我们脸上有黑、有污点,也都没有人敢告诉我们,我们还天天美滋滋的,那就是无福之相。所以真正有福的人,是领纳别人劝谏的人,马上怎么?有过失就改正,不断的圆满自己的德行、道业。所以修行没有别的,就是改习气,就是放下。说实在的,我们中国的古圣先王,可以说五千年前就有教育制度。
我们在《史书》上看到一段记载,上面写到,「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我来解释一下这段话,古时候有一个后稷,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尧帝派他带领人民种植农业。那是我们的祖先,我们非常的感恩。人民懂得了种植农业,维持我们的生命有了保障,饱食暖衣。你看,我们现在都是过着小康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人们您看现在旅游最热,人们一到放大假,就开始游玩享受生活。可是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失掉教育的时候,则近于禽兽,就是跟禽兽不远了。当我们失掉圣贤道德伦理因果的教育,我们的外表看的是人的样子,可是我们的内心已经腐烂了,已经坏了,心坏了,已经接近于禽兽。您看,我们的古圣先王尧帝开始担忧了,这样可不行。这个时候他就派一个叫契的司徒,司徒就是国家教育部的部长,后稷相当于农业部的部长,来教导人民什么?教导人民人伦的秩序,父子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长幼的关系,朋友的关系,怎么来处理?您看从那个时候,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有了教育的制度。
而我们整个中国古代的历史,这种教育它是分层次的。分为五个层次,在三皇时期是以道治天下,当道没有的时候以德治天下,当德没有的时候就用仁治天下(仁爱的仁),仁没有的时候就用义治天下,义没有的时候就用礼治天下,礼没有的时候就是天下大乱。所以礼是我们做人最低的底线,最后的一道防线。三皇他是以道治天下,五帝是以德治天下。到了三王,我们知道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三王是以什么?是以仁治理天下,那个时候道德已经滑坡。到了春秋时期,我们都知道夫子称礼崩乐坏的时代,所以道、德、仁都没有了,用义来治理天下。我们看《孔子传》,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就是要恢复周礼,恢复礼乐的教化。到了秦朝的时候,秦朝是用什么?是用霸道治理天下。霸道治理天下,可以说道、德、仁、义、礼它都不讲了,十五年就亡国。后来,汉代秦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汉朝。汉武帝了不起,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从那个时候开始建立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几千年的历史,到满清亡国,一直每个朝代都有礼乐制度。所以在座的朋友,我们就了解到,礼是我们最低的防范、做人的底线,礼没有了,人心乱了,天下不太平了。
今天我们学圣贤教育,学圣贤的典籍,我们要从哪里学?要从哪里开始做?我们从道开始去做,道太高了,我们做不到。我们要从哪里?对,要从礼开始去做。礼当中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我们要把它找回来,最珍贵的东西就是恭敬心。我们一起把它念一下好吗?预备起:恭敬心。在座的朋友,而今天我们最严重的问题,是我们人失掉了恭敬心,就是这个敬字。您看我们人现在变得愈随便、轻慢、放纵,就从我们整个的着装穿束上,我就可以感受到。您看我们现在为了方便就愈来愈随便。您看连上班的场合,一个非常庄严,你去服务的一个环境,我们可能都会穿着拖鞋,甚至现在连袜子都不穿了。我们《弟子规》说,「袜与履,俱紧切」。人们为了方便就愈来愈随便,那个随便的心一放逸,您看人对一切都无所谓,那种对人的轻慢,对事、对物都不恭敬了。所以这个恭敬心就是对人真诚礼敬,对物品要懂得去珍惜爱护。比方说我们看到这些桌椅板凳,我们要礼敬不是给它鞠三鞠躬,你要给它鞠个躬,别人说你有毛病。我们的礼敬是怎样?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摆的整整齐齐,这就是恭敬心的一个体现。
所以我们古德就讲,一分诚敬得一分的利益,十分的诚敬得十分的利益,百分的诚敬就得百分的利益,千分的诚敬就得千分的利益,没有诚敬就不得利益。恭敬心就如同我们王凤仪老先生王善人描述的,像穿针引线。您看穿针引线多么的谨慎小心,恭敬谦卑。那个相我们可以感受到。所以您看这个敬字这边是个茍,这边是个反文,这个反文念扑,攵是什么?拿掉苟且的心,就叫恭敬心。而恭敬心现在我感觉特别难于培养。比方说我自己,我都学了九年多了,我深感自己的这分真诚恭敬的心真的还修得很不好。我举一个例子,有一次,蔡老师在马来西亚,我是在大陆,刚好我在通电话。通电话的时候,结果蔡老师就发来一条短信在我的计算机的skype。那个短信一发来,我还在通话,我说老师发短信了,我待会打完电话再给他回。您看那个时候都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念头,就在那里还洋洋自得的打电话。正在打,计算机的电话再有人打进来马上你就可以听到,突然老师就打来了电话,蔡老师就打来电话。我给对方说:「蔡老师打电话,我要接电话了。」我立即挂掉前面的电话,接蔡老师的电话。
一接之后蔡老师说:「妳看到我给妳发的短信了没有?」我说:「老师我看到了,我刚好正在打电话,所以没法跟您回,我这个计算机水平有限。」你看找借口。老师说:「妳就可以打两个字,稍等,否则的话我根本都不知道妳到底在不在计算机旁边,因为跟妳交代的这些事,我就没有办法再继续进行下去,别人就会等在计算机那里一直等。」我说:「是是是,老师这个的确对不起。」老师当时就说:「妳看妳这个恭敬心,一切时一切处妳都要观照到能不能提得起来。」接下来你们猜我会说什么?我当时虽然生起了惭愧的心,我说:「对对对,我怎么就没有观照到?」您看恭敬心点滴当中稍纵即逝,这个时候我就挺难过,我说:「老师,不过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说有时候我给别人发过去短信,别人也没有给我回,我就在想他一定不在计算机旁边。」这个借口找得不错吧?老师听了之后,蔡老师说:「这个是对别人而言,我们学圣贤教育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妳这样一讲不是在宽容自己、放纵自己,给自己找了借口、理由?当然老师也没有那么厉害,就给我讲了这番道理。我们什么时候培养恭敬心?恭敬心可能就是在回短信的时候,恭敬心可能就是见到别人一个微笑,你那个时候有没有真诚?恭敬心就是在我们开门的时候,一看后面还有人,帮他开一开。在电梯的时候看到他拿着行李,我们帮他把门,把电梯门给他按着,让他出来。随时随地都不可以失去恭敬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当时我听了很惭愧,我就放下电话,我就在那里想,为什么还没有观照到?为什么还会习气使然?您看修行是多难的一件事,不进则退,如逆水行舟。这个时候正在难过的时候,蔡老师电话又打来了,我赶快又接起来:「老师什么事?」蔡老师说:「把刚才我们俩的对话,妳给我复述一遍。」我当时一听,我第一个念头,为什么让我复述?我先要问个为什么。您看人的妄念很多,烦恼多,智慧就会出不来。第一念一出来之后,蔡老师说:「妳问这个是什么?」我说:「老师,为什么让我复述一遍?您是不是要拿我做案例?」老师没有直接回答我,老师说:「如果我把妳这件事当案例来谈,你第一念起的是什么念?如果妳第一念起的是,太好了!我的错误过失可以布施给大家,让大家引以为戒,那很好,这是一个修学的态度。」他说:「妳假如起的念头是,多不好意思,拿我的这个案例出去说多丢人?」他说:「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心态,那个修学还都没有入门。」接下来老师马上反问:「妳起的是什么念头?」我说:「老师,我还没来得及起念头,就是先问您。」他说:「什么念头都没有起,那叫无明。」
这件事情真的是深深的刻在我的心中,觉得一定要谨记老师的教诲。说实在的,当时我其实还找了一些理由,我还说:「那个文字,当时灯光很黑暗,老师我有点看不清。」老师说:「我常常在讲课的时候讲到,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妳们只是拿来听而已,难道妳就不可以把那段文字黏贴下来把它放大吗?」我一想对,我们处处在给自己找出路、找借口,实际上要修学、要进步是非常之难。假如我们不能够从自己开刀,不能够真正把自己的烦恼习气汰除掉,我们烦恼不能减轻,智慧不能增长。我们可能会更烦恼,感觉到自己的修学几年了,为什么上不了一个台阶?我们可能对圣贤教育就会失去信心,我们也不能给周围的家人、朋友表一个好的法。实际上,我们不改习气,都是在消遣圣贤教育,可能还会断了别人的慧命,真的是如此。所以这一次给我深刻的教训,以后再看到什么赶快要回,有电话赶快说稍等,我在这边回个短信,都要这样去观照,这些教训很深刻。
我们的恭敬心真的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要去培养。今天没有恭敬心,说实在的,孔老夫子来教我们,释迦牟尼佛来教我们,阿弥陀佛来教我们,有没有用?没有用。因为我们没有恭敬心的时候,我们内心是跟人对立的,是抵住的,你是没有办法接受的。恭敬心是我们的性德,恭敬心是法器,你有了恭敬心,法才入得进来。没有恭敬心,我们学到的全是常识和知识,这一生不能开智慧。当我们一个人,说实在的,你没有遇到好老师,可能老师不行,但是你有恭敬心,你同样能够成就。为什么?恭敬心是性德,我们学圣贤教育就是不断的要彰显我们的性德,所以你将来一定可以超过老师。这个超过当然不是说我们的才华超过,我们这一生的道德学问成就,我们才能更加的去利益广大的人民群众。那恭敬心从哪里开始?先要看我们对父母有没有恭敬心,因为孝是中华文化的根,敬是中华文化的本,体现在孝亲尊师上。假如我们对父母没有恭敬心,对别人很有恭敬心,假的不是真的,那一定是有利可图。
讲一个故事,德育故事当中有一个「伯禽趋跪」,「周鲁伯禽,观于桥梓,入门而趋,登堂而跪。」我们都知道圣人周公的儿子叫伯禽,伯禽跟着他的康叔三次去见周公,每一次去都被周公狠狠的打了。打了之后,这个伯禽就很纳闷,为什么每次见父亲都被打?每一次去都被打。在座的朋友,您有子女,您儿子不听话打了他,他可能就离家出走了,还会再来三次被你打吗?好像不太可能。古人因为有圣贤的教诲,伯禽打了不但没有怨恨父亲,反而怎么样?反思。我一定是做错了什么事,父亲才打我。所以他就找到一个旧臣商子,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辈去请教,父亲为什么要打我?这个时候,您看古人很会教育,他不会马上告诉你答案。他说你去到南山的阳面看桥木,再到北山的阴面看梓木,看完之后你就全部明白了。伯禽就到了南山的阳面看到了桥木,桥木高大茁壮挺立在那里;又到北山的阴面看梓木,梓木又矮又小,好像还俯着的。
在座的朋友,我们要想象我们现在坐着时光穿梭机,我们一起跟伯禽到了南山的阳面,又到了北山的阴面,你们要身临其境,也来看,也来观。好,现在我们看完了桥木,看完了梓木,在座的朋友,你们体悟到了什么人生的道理?我们大家都在想,那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个时候伯禽就又到了商子面前说,我体会到的道理是那个桥木高大很有威严,代表的是父道;而那个梓木又小又矮还俯着的,代表的是什么?子道。商子一看,不错不错,你再去见您的父亲。这个时候伯禽又再去见父亲,就是这上面讲的「入门而趋」。这个屈就是我们晚辈见到长辈走路一定要屈步,屈步就是这个步子要快,不能慢慢悠悠的。「登堂而跪」,马上就给自己的父亲父王顶礼。这个时候父亲有没有再打伯禽?有没有再打?你们这么无辜的看着我,没法判断。父亲特别的高兴说,你一定是得到了仁德的长辈给予了指导。这里我们就看到了什么?人伦的秩序,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做儿子的样子,这个长幼尊卑的秩序才能呈现出来,人际关系才会和睦。所以我们的恭敬心要从哪里?就是要从对父母开始。
讲到这里我就想起,老子去看望他的老师常枞。老子的老师生病了,老子去看望他老师,就觉得老师病得很严重,说老师,您有没有什么教诲?您病得这么厉害,有没有什么教诲要教导我们?老师说,你们不说我也要讲几句话,你们知道吗?第一个,路过自己的故乡,一定要下马车,看到桥木要快步经过。他先讲了两个,他先讲第一个的时候他就问到,为什么路过自己的故乡要下车?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老子就回答说,路过自己的故乡要下车是不忘旧故。就是到了自己的家乡门口要赶快下车,在那个村口你就要下车,因为你生长在这片土壤、土地,那里有你一起从小玩耍的朋友陪伴你长大,那里有很多的长辈曾经都抱过你,甚至父母忙的时候,都把我们搁在邻居家又吃又睡,您看那分情义、那分恩义多么的浓厚!假如我们今天有了权、有了钱,我们开着什么奔驰回到自己的故乡。在那条羊肠的小道,我们连车都不肯停下来,而且速度加快一下就开过去了,那个尘土全部被扬起来,旁边的村民都要怎么样?把那个衣服拿起来遮灰尘。这老王家的大儿子回来了,您看多有钱、多威风,不就有两个臭钱吗?耍什么威风。等你家里父母有了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有没有人肯伸出手来帮助?你儿子不是很能吗?你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儿孙不懂事,您看就让父母蒙羞。所以当我们路过自己的故乡,远远的就要把车停下来,下车来跟乡亲去打招呼,就是什么?记着这分浓厚的情义,旧情。
讲到这,我就想起一首歌,我相信我讲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在座的朋友是不是马上那个屏幕就拉到了自己的故乡?这首歌,大家昨天一定听歌还没有听够。「忘不了故乡,年年梨花放,染白了山岗我的小村庄,妈妈坐在梨树下纺车嗡嗡响,我爬上梨树枝,闻那梨花香。摇摇洁白的树枝,花雨满天飞扬,落在妈妈头上,飘在纺车上,给我血肉的故乡,永生难忘,永生永世我不能忘。」我们对故乡的那分感情,真的我们事业有成的时候,我们应该用那颗至诚的心去报答养育我们的那片故土,去看望家乡的这些老朋友,不能忘记旧故。
再接下来,老子的老师又说,为什么见到桥木你要快步经过?老子就说,看到桥木快步经过,是要懂得敬老尊长。你看到这个桥木就会提醒你的心,时刻不要失去对老人的那分尊重,因为老人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能够表现出这样一个敬老尊长的态度,后代子孙就在效仿。我记得我刚接触蔡老师的时候,那个时候还不知道《弟子规》是什么,跟在蔡老师的背后一起行走。走的时候,他突然停下来,我也就停下来,我才发现在我们后面有一个六、七十岁的长辈,他就让这个长辈从我们身边走过去,我们就跟在他的后面;到了电梯那,蔡老师又把电梯按开让长辈上去。那个时候根本没有学习什么「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结果这个时候蔡老师就看出我的困惑,说这些长辈一生为社会国家奉献,养育培养子女,他们是对国家有贡献的,我们要把他当成我们的父母去尊重、去对待,这个社会风气才会好起来。从此之后就明白了这样一个做人的道理。所以《孟子》当中就讲到,「道在迩,而求诸远也,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道就在我们的脚下,事情很简单,我们人人都亲爱自己的父母,把那分亲爱延伸到亲爱所有的长辈,人人亲其亲,敬爱所有的长辈,天下不就太平了吗?您看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现在可能大家期盼第三个事情。老子的老师接下来就把他的嘴巴张开说,你看我的牙齿还在不在?老子说,您的牙齿不在了。那我的舌头还在不在?老子说您的舌头还在。这是什么意思?老子就讲,这个代表柔软胜刚强。牙齿没有了是因为牙齿太坚硬,所以它就没有了;舌头在是因为舌头柔软。这里就教给我们什么道理?做人心地要厚道、要柔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它是教给我们这样的道理。您看人与人发生争执,出现这些我们不可而想的冲突,这些灾祸发生都是什么?因为内心的坚硬、强硬。「每见钢刀口易伤」,那个钢刀口是最易伤的。
所以我们了解到万事万物,我们有没有发现,尤其是植物,初生生长的幼苗,又柔软又有生命力。可是这些草木死了之后,就会干枯,一折就会断,最容易损伤。而当我们人刚出生的时候,我们在婴儿时期,我们有没有看到我们的身体很柔软,是不是?我们死了之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这代表什么?柔软是生的象征,强硬是死的象征。我们看到那个母亲是很强悍、很刚硬女强人的时候,儿女就会自卑,有没有?他的人格就不健全、不健康,他就失去自信。母亲虽然是为他好发脾气,他永远记住的是她的情绪脾气,他感受不到母亲的爱。可是当我们一个做母亲的,像大地一样那么包容,那么厚道,那么柔软,看到孩子不争气,眼泪流下来,自然而然儿女就会感到惭愧,是不是?所以,我们学圣贤教育就要让我们的这颗心要变得愈来要愈柔软。
这里,我们要给礼下一个定义,「礼者,体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这里告诉我们礼有体,体是什么?体是它的心。履呢?这个履就是实践的意思。在心,就是表我们对一切人事物恭敬的态度,进而体现在我们外在的行为上,所以叫践而行之曰履。这里我们看到它的体是什么?我们《大学》当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叫统之于心。格物就是格除我们内心的贪瞋痴慢疑的五毒烦恼,格除我们怨恨恼怒烦的烦恼,格除我们禁不住财色名食睡的这种诱惑。我们不断的要把我们的欲望要降低、要降温,自然而然我们的欲望不断的减低之后,我们的良知才会显现,我们的智慧才能够得到提升。我们的烦恼轻智慧长,我们才能够真正表达出我们的诚意,我们的心才能够提起真正的正念。所以统知于心是正我们的性情,这是内圣内学;反过来表现在外的,是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所以礼是什么?礼是我们修身的工具,是要把仁义道德在我们的行为当中体现出来,践而行之就会和万物,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物和睦相处,人与天地自然都会和睦相处。
这使我想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服刑人员,他在服刑期间非常的不满,他觉得是有七个人陷害了他,才深陷牢狱,而且是无期徒刑。所以他心中不满,他要报复,他就越狱,越狱成功。越狱成功之后,他逃亡的时候在火车的两个车厢的中间,在那里盘算谋划,我回去之后我怎么把这七个人,一一的怎么样?给他杀掉,我要报仇。那个仇恨的心像怒火一样。正在那琢磨的时候,有一位女士走了过来,她要上洗手间。结果那个洗手间的门怎么也扣不好,门栓出了点问题。她就出来说:「这位大哥,您可以帮我看一下门好吗?我上个洗手间,大哥谢谢您」,态度非常的温和、亲和。他遇到这么有礼貌的人,让他突然就觉得,感受好像很久都没有人对他这么有礼貌。之后他就说,我活在这个世界上对人还这么有价值,别人对我这么尊重,他就觉得心里有一种甜蜜的感觉,他就在琢磨这个女性的一言一行,让他很舒服很欢喜。接下来这个女性上完洗手间出来之后,就说「大哥谢谢你」,还给他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估计这个女性是学《弟子规》的。这个女性就走了,谢谢你大哥,很亲切很和蔼。
走了之后,这个服刑人员望着这个女性的背影,他就说被尊重的感觉真好,世上还是好人多!我不可以就这样轻易的因为去报仇而怎么样?糟蹋我的这一生,我应该还有希望,我不能再去作案了。所以这个火车一停,怎么样?他就给监狱打电话说:「你们不要找我了,我会以最快的速度返回监狱。」结果他就返回到监狱之后,认真的改造、认罪、悔罪,因为他在监狱的表现很好,一直给他减刑,减到十年。他的动力来自哪里?我们不言而喻。终于他出狱了,他出狱之后,他最想见的,最想感恩的是谁?这位女士,他说是这个女士给了他第二生命。可是没有电话,也不知道这个女性是哪里的,也无从下手去找。结果他跟别人分享这段历史的时候他就讲到,他说假如当初那位女性一走过来,厕所的门关不上,说「真讨厌,你能不能站到一边去,别人要上厕所,干嘛要站到这里?」他说你们知道吗?我第一个要杀的人是谁?在座的朋友,我们看到这个女性彬彬有礼的态度,对人真诚恭敬的言语笑容。在座的朋友,她挽救了几条生命?不简单!
我们香港论坛的朋友一开口就是八条,一般大家都说七条。又变成九条,更了不起。挽回了几条性命?九条性命,是不是?不止!当一个人要行凶作案被别人发现的时候,他会滥杀无辜,不知道多少人的性命死在他的手下,是不是?在座的朋友,我们一个小小的善行,一个善举,一个有礼恭敬的态度,重不重要?重要!我们小小一个有礼恭敬的态度,是不是他修身的体现?一个人能修身,有没有齐家?一个人能够修身,就一定能齐家,齐家就一定能够治理国家,就能够平天下,四而一,一而四。在座的朋友,刚才这位女士这样的一个善心善行,她有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她保全了多少家庭的幸福,多少户家庭的幸福和睦,是不是?同时她有没有帮助我们的公安警察,帮助我们的社会维护正常的安全秩序,有没有?所以她是不是在做治国平天下的事。今天我们要提起理智,我们一旦学习了圣贤的教育,圣贤的经典教诲要从谁做起?从我做起,从我心做起,从我的家庭做起,我的小区做起;而不是我们希望政府要做,领导要做,别人要做,你要做,他要做。当我们一味的向外去要求,都希望别人做的时候,人人都希望别人去做的时候,有没有人做?没有人做。所以当我们自己去做的时候,我们自利利他,社会的风气都会藉由我们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而得到净化。
比方说今天我们一个义工朋友,我刚好坐上电梯要来,这个义工朋友一进来在电梯里,他看到我,他又看到其它不认识的一些旅客,他就说「大家好,早上好!」这些旅客们都不认识,在电梯上一看到,也都会很矜持的笑一下。这有没有带动社会的风气?有!接下来,我们下电梯的时候,我又把那个电梯门按住,一个老外两手拉着行李,他怎么出?万一电梯一关就被夹住了。我们仍然帮他按住电梯,他就把行李拉出来,转过头来微笑着说,Thank you。您看,礼从哪里开始?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就是在一切事、一切处不离这分恭敬心,那大同世界会遥远吗?
这里讲到,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把它念一遍好吗?来,预备起:「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我们念了这段,您看这里告诉我们,道德仁义是很抽象的,蕴藏在我们的内心,但是看不见摸不着,要用什么?要用礼体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冬则温,夏则凊」、「出必告,反必面」,是不是要有形有相,才能把道德仁义的道理体现出来。道德仁义实施要不偏不倚,要达到中和才行。假如没有达到中和,我们学道德仁义也同样会怎样?会偏颇。
所以这里,在《论语》当中就告诉我们,「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一个人有恭敬心好不好?很好。但是我们光有恭敬心没有礼的话,您看就会徒劳无益,好心做坏事,别人还不认可。这样讲很抽象。比方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在农村,别人家请客去吃饭,我们都知道,那个年代家乡的人民都是特别的厚道,对人都是特别的热情,你那碗饭还没有吃完,他都是悄悄的又端一碗饭压得很死,趁你一不注意就盖在你的碗里。我小的时候真的是有这个现象。其实你一碗已经吃饱了,他一下又扣一碗。这种热情,这种厚道,我们是可以理解,也觉得非常感动。可是往往,当我们过于热情,这个礼过分的时候,那个分寸尺度没有拿捏好的时候,反而你看让吃的人是不是变成很痛苦?我们坐在一起吃饭,我们学传统文化,马上给人家夹菜,夹得他都吃不下去,结果让他生烦恼了就不好。礼是什么?处处替人着想。处处替人着想是天下头等的学问。
再来,长辈说行,一个礼就可以了。可是我们一定要行三个礼,我们就没有听从父母的辞令了。这个就是什么?我们有恭敬心的时候,我们产生了执着,感受到了没有?所以我们今天学圣贤教育,为什么会有很多不如人意的事?那就是在于我们学东西没有达到中和中庸之道。反而学了之后,家庭里的父母、亲人很反感我们,觉得我们都带给他压力;到了单位,同事也赶快离我们很远,结果我们变得很孤独、很孤立,有没有?你们都不答应我。为什么?就是我们不懂得做事的分寸和尺度,没有拿捏好。所以礼是什么?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所以为什么我们常常说,一个人有一个优点,随之而来就会有一个缺点?就是因为这个优点当它过分的时候,这个优点就变成了什么?缺点。所以道德仁义一定要有礼来节制,让它保持恰到好处。也就是我们说的,情理法圆融周详,我们走到任何的地方都让别人生欢喜心。我们学礼,就是走到任何的地方,都能够成为一个令别人欢喜,也能赢得别人对我们的接纳、欢迎、喜欢和尊重,这是我们学礼的目的。
接下来,我们说「慎而无礼则葸」。我们说谨慎是不是一个好的作风和态度、一个美德?可是谨慎过分了之后,变成唯唯诺诺,在那里站到门口,要敲门不敢敲,要进去不敢进,会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反而变得更拘谨,放不开,不够坦诚了。接下来,要讲话的时候吞吞吐吐,要讲不敢讲,让对方就很生烦恼。这个葸就是畏惧、胆怯,所以这个谨慎变成缺点了。「勇而无礼则乱」,一个人很勇敢是很好的德行,但是,他不守礼法,不守章法,就会惹出乱子。「直而无礼则绞」,经常听到有些人说,我这个人就是很直,你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就算了。大家一听,说,对,他做人其实很正直,我们不要和他计较。我们不要和他计较,我们自己要不要改?往往我们说我很直,反而变成一个什么?我们不愿意去改变自己的借口,因为直是美德。可是这个绞就是什么?我们出言就像刀子一样,伤害到别人的心。这个直好不好?这个直就不好了。前面我们讲要厚道、要柔软。
孔老夫子两个学生,子路很勇敢,子路有一天去请教夫子说,「闻斯行诸」,就是听到一个道理,老师我要不要立即去做?孔老夫子说,你家里有父亲有兄弟,你怎么可以听到一件事马上就去做?你要三思而后行,不可以这么鲁莽。子路听了,就走了。结果冉有,另外一个学生进来,同样问跟子路一样的问题,说「夫子:闻斯行诸」。孔老夫子说,你听到一个道理要赶快去做,不要想前想后慢慢吞吞,赶快去做。完了,冉有也离开了。另外一个学生在旁边看得就很纳闷,这个叫公西华,就说:夫子,您是不是对两个学生不太公平?他们问的是同样的问题,可是您却回答不一样,这是为什么?我们就看到夫子老人家教学的智慧,他会因材施教。这个因材施教,他是看到子路很勇敢,而缺乏周详的思考,所以他要把他的性格改变,拉回来;而冉有,恰巧就是过于谨慎,可能别人都已经做得快成功了,他还没有起步,还在那里想前想后,在那里思虑,所以要训练他听到一个道理马上就去行动。通过这样的教育,让我们内在的人格变得更加的完善和圆满。在座的朋友,您看我们看到恭慎勇直是美好的德行,假如失掉了礼就会劳葸乱绞,所以礼重不重要!假如我们觉得礼很重要的话,我们下节课我们再来共同学习。第一堂课先到这里,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