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36|回復: 2
|
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净公上人讲述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甲、事佛得报
乙、杀业责任
丙、师弟之分
丁、疑世出世抵触
戊、阿难幸自悯他
己、阿难谏颂
庚、闻颂信解
●本经的经题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经题八个字,可以分做五个段落来作介绍:
第一、‘阿难’——‘阿难’是人名,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出家之后,做佛的侍者,也就是佛陀的随从人员,在诸大弟子中,他是著名的——多闻第一。
第二、‘问’——‘问’,这一个宇,在佛法中有五种说法。瑜伽释论上说:(1)不解故问,于事理不明了,应该要问老师。(2)疑惑故问,这是见闻生疑、思惟起惑,也应当请教老师。(3)试验故问,这是带有考试老师或长者的发问。(4)轻触故问,轻触是说漫不经心,随随便便地提出问题发问。(5)利乐有情故问,这一类的发问,自己并无疑惑,只是看到在座大众之中,有一部份人,对于事理,或佛所说的道理,还不明了,内心有疑;而且他们自己又不会发问。于是,聪明智者,为了利益大泉,故意装作不知道,而代表他们发问,就叫做利乐有情故问。
本经经题中的‘问’字,就是属于最后一种。
这是阿难尊者,为了利乐有情,也就是说明知故问;目的是为了利益我们后世的大众,而提出四个重要问题。换句话说,阿难所提出的四大问题,正是我们初发心者心中的疑虑,经过他的发问,佛陀慈悲开示解说,我们只要从这一问一答之中,领会世尊所说义理,就可以破除自己内心的疑情,对于修行的理论和方法:自然就能明了。以上是本经‘问’字的意思。
第三、‘事佛’——‘事’是承事,‘事佛’是讲承事佛陀的教诫。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如果是宗教,我们可以学,也可以不学;正因为它是教育,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要接受,不然,就会造成严重的错误和无比的损失,纵然是信仰各种宗教的人,也应当修学佛陀教育。
‘佛陀’,是印度梵文的音译,简称为‘佛’,义为智慧、觉悟,凡是具足圆满智慧,究竟彻悟的人,就称之为‘佛’。所以,‘佛’不是鬼神,佛是大智大觉的人。
‘佛教’是大智大觉的教育,‘佛教’是智慧觉悟的教学。‘佛教’的教学宗旨,是在彻底破除迷信,启发正智,使人人能明辨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得失,进而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清净慈悲救世的人生宇宙观,达到解决众生一切苦难,获得圆浦、真实、幸福的生活目标。因此,佛陀教育,确是每个人都应当接受,应当依教奉行,这才叫‘事佛’。
第四、‘吉凶’——凡是称心如意、事事如愿的就叫做‘吉’;凡是违背意愿,一切事都不顺心,乃至祸害灾凶一类的就叫做‘凶’。这两个字,是评断事佛的结果。‘凶’字,是主要的疑虑;学佛,究竟是吉,还是凶呢?以上七个字,是本经的别题,别于他部。下面是:
第五、‘经’——‘经’字是通题,通用于一切经,凡是佛所说的言教,都称作经。‘经’字含义狠多,必须契合诸佛所证的真理,同时又契合大众的根机程度的教枓书,才得称‘经’。自古以来,常以‘贯摄常法’四个字来解释:‘贯’是贯穿的意思,这是指经典中的文义,都有严谨的体系、组织、结构,一脉贯穿,有条不紊。其次‘摄’字,是说能摄受众生,使得解悟。第三是‘常’,‘常’是永远不变,超时间、超空间,是古今中外永不变的真理。第四是‘法’,是法则、是原理、原则,一切贤圣凡外,皆应遵守。能具备以上所讲的四义,才得称之为‘佛经’。所以,佛经是有条理、有体系的说明宇宙入生真相,而能使入入得以实证此真相的教科书。
经题八字,合起来讲,就是佛的弟子阿难,请问释迦牟尼佛说:‘有入信奉佛陀教诫,依教奉行,所获得的结果,是福德、吉祥、万事如意?或者是有害处、不吉利的呢?’佛陀为之解答疑问的一部经。经题就介绍至此。
本经的内容:是说明学佛、做人的基本道理。可以说是初学入门教材,虽然是人天小教,实在是大乘佛法的根基;大乘佛法好比十层大楼,而人天小教,正是造大楼的地基。由此可知,这部经在整个佛法教学中,它所占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学佛,应当从这部经学起;讲经,也要从这部经讲起。
本经的宗旨,佛告诉我们说:能够依佛陀的教法奉行,一定得到吉祥自在。在教学之中,佛陀教我们‘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修行’就是修正自己身体、言语、思想、一切不正当的行为。佛陀教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息灭一切恶行,要说好话,利益众生,存心更应当厚培诚敬心、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孝顺一切众生心,为度化众生,不疲不厌的愿心。三业清净善良。善因,一定得善果。我们依照佛陀教导去做,一定能够得到事事如意。可是,这里面,有真假的标准,凡是依教奉行的,才是真的。只求个人利益的,那是虚伪的,所得的结果,当然是相反的。
本经的作用,是教我们对于佛陀教育生起信心,建立良好的修学态度,求正确的理解,破除邪见,和穷究因果的道理。
全经可以分作七个段落:
自初句‘阿难白佛言’,至第三页最后一行‘奉行普闻’止,是本经第一大段。说明信奉佛教,依教奉行,所得到的果报是吉祥的。迷信,违反教诫,果报是不吉祥的,这是学者最为关心的事。
自第三页最后一行‘阿难复白佛言’,至第四页最后一行‘罪深如是’,是第二大段。讨论杀生责任的问题。这是属于戒律,也是实际讨论我们生活行为的善与恶问题!戒律范围韭常广泛,在广泛范围当中,提出这一个代表性的问题来讨论,希望我们从这一个问题,能够举一反三,因而体认到戒律的精神与功德利益,进而引发修学的意愿,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自第四页最后一行末句‘阿难复白佛言’,至第七页第三行‘可不慎也’,是第三大段。讨论‘教’和‘学’的问题。‘教学’在人生生活过程中,最为重要。而教学成就与否,实在是决定在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心理、态度,及教学方法。如果,师生都具有优良的教学态度与方法,这样教学,一定是成功的。佛教,既然是教育,当然重视教学;教师——和尚——善于开示,学生亦能善于悟人,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见解,而后能服务国家社会,为一切众生造福为目的。因此,佛陀教育可以说是,传统最优良的教育。
自第七页第三行‘阿难复白佛言’,至第八页第八行‘可得度世之道’,是第四大段。解释佛法与我们实际生活有没有抵触?有没有妨得?这个问题,尤其是在今天,确是一些想学佛的朋友们,犹疑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段经文中,佛陀给我们明确的解答,使我们了解修学佛法,确实有益于生活之幸福美满,而无所妨得。经文至此,将我们初学佛法四个疑问都解答圆满了。这四大段,是本经的问答主题。
自第八页第八行‘阿难闻佛说’,至第九页第三行‘未可取泥洹’,六行文是第五大段,说明阿难尊者闻法得益的心得和感想。
自第九页第三行末后一句以下,是阿难说偈二十八首。偈颂,是诗歌体裁,四句一首,本经皆属五言,可以演唱。这一段文字是阿难的心得报告。旨在助佛劝化大众,应该要依教奉行,才能够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而不辜负老师——佛陀——苦口婆心的教学。
最后一段四行经文,是大众闻法信解,受持礼谢的文字,是全经的总结。
以上,将本经的经题、内容,简单介绍至此。下面要为诸位介绍本经的翻译人: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后汉’,是指朝代说的,代表译经的年代。‘安世高’,是译经人的名号。世高大师,是当时安息国人,以国为姓,名清、字世高。安息,唐称波斯,就是现在的伊朗。世高大师,本是安息王太子,聪明仁孝,有智慧,有德行,多才艺。他父王故去之后,他继承王位,不到一年,将王位让给他的叔父,自己出家修道。法师与我们中国特别有缘,所以,得道以后,就游化中国,是中国佛教初期译经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大师。
他在后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四八年),来到中国当时的首都——洛阳。备受朝廷礼敬,译出佛经共有二十九部,一百七十六卷,历时二十二年。至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一七O年),才停止翻译的工作,游化江南,在豫章(现在的江西南昌)创建大安寺,为中国江南有佛寺之始。他的传奇故事很多,诸位可以参考高僧传初集。
‘沙门’二字是印度话,也是古印度对出家人的通称。义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此处是表示大师身份的称呼。
‘译’,是翻译,将印度梵文,翻译成中国文字。
以上,我们将本经的经题、内容、翻译者,已经介绍过了。
●甲、事佛得报 一、启请事佛得报不等 二、答吉相者 三、答凶相者 四、训破迷执 五、三宝难逢
一、启请事佛得报不等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谐偶者,云何不等同耶?愿天中天,普为说之!’
这一段经文,是阿难请法的言词。他提出两个问题:(1)是学佛得到富贵,事事如意的果报。(2)是学佛以后,反而失去原有的富贵、地位,所得到的是诸事皆不称心的果报。同样是学佛,果报为什么不同呢?愿佛慈悲,普遍为我们说出其中的道理!
‘谐偶’,是事事称心如意的意思。‘天中天’,是佛弟子对佛陀的尊称;意思是赞佛为诸天人中的天人,而为诸天共同尊敬,故称之为‘天中天’。
下文是释迦牟尼佛的答覆,经文有三段。先答学佛得善报之由;次答学佛不得善报之故。后文训诫学佛应破除迷信及错误的执著。
二、答吉相者 (一)从明受戒信行 (二)礼拜供养斋戒 (三)现蒙护后得道
(一)从明受戒信行
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燃灯;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常为诸天善神拥护,所向谐偶,百事增倍。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后必得道。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这一段经文,是佛答阿难第一问,学佛得善报之由。
答中可分三点来讨论:
第一、是师承。华严经云:‘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勿生疲懈,勿生厌足,皆应随顺,弗见过失。时善财童子一心忆念,依善知识,事善知识,敬善知识,于善知识起慈母想,于善知识起慈父想,得闻法已,欢喜踊跃....。’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求学无不重视师承。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国治天下平!
‘从明师受戒’。欧阳竟无说:‘师以知见为体,不以得果或但仪式为体。’法华经云:诸佛世尊为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涅槃、瑜伽,无不主知见,故唯知见是天人师。天人师,佛教唯一根本。
‘明师’,是指对一切法,佛法及世间法,确实圆满通达无碍,品学兼优,有修有证的老师。佛陀教我们学佛要求明师,虽然如此,明师毕竟是可遇不可求,若非宿世福德因缘,难得遇到。要是遇不到,不得已而求其次,也应当求一位正知正见,能圣言、能施闻者,而师事之。经云:依法不依人,雪山半偈,罗刹可帅。唯明达世出世法的好老师,才不会把我们带入歧途,才不会错指方向。尤其是当一个初入佛门的朋友,不免存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初学若不遇明师,纵然日后遇到真善知识,也不容易尽弃成见,改变方向。这是初发心学佛者,第一大事,就在慎重择师,求善知识。
‘受戒’,就是接受老师的教诫。‘戒’字的含义,是学问融会于身心生活中,学问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学问;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是理事圆融的修学。
这一句经文的意思是:学佛要跟一位通达事理,有修有证,具足悲愿辩才的好老师,接受他的教导,依教奉行。请看下文:
‘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
这三句是讲事师之道。古制,君所不臣于其臣者,当其为师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释奠于先圣先师,天子北面拜。事师无隐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是以求学,第一要对老师生敬重之心,尊师重道,师道就是人道,师道就是佛道。老师的教诲,经典里所说的理论,以及修行的方法,都能做到专信不犯。一心无疑,叫专信。不违教训,叫不犯。这是最好的修学态度。唐大圆居士说:‘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无相无分别。次求后得智,能分别一切法。亦如中国往日教蒙童读经,先但句读,后乃开讲,自然开悟,是为东方文化一贯之思想。学佛亦应熟诵应读之经论,不求甚解,即为求根本智;及熟能生巧,由闻发思修慧,是为后得智。以是比较东西,东方不急求解,是培养根本智,而发达后得智;西方初学,即求甚解,是破坏根本智,而失后得智之用。’欧阳大师亦云:‘今时有谓圣贤经论深理,不适孩提,当废读经。嗟乎冤哉!并此冥种而亦荡然,有死之极,无生之气矣。’之叹!所以‘专信不犯’是接受教学的不二法门。
‘精进奉行’是‘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纯专一,勇猛向前,天天求进步,而不退转。佛法教材——经典,是具有超越时空性质的教科书,是永远不变的原理原则。唯其是永恒不变,才能大用无方。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代注疏中证实。同一部经,于其不变的真理中,必有其时代性的解释,时代不同,需求亦异,而经典能作种种契合时代的解说,利益现代众生。这就是不变根本智,而以后得智随顺众生种种缘,得到厚生的大用。这正是日日新的‘精进’。而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所能做得到的。所以,佛教的教学,是日新又新的,是精进的,是永逮站在时代最尖端的!
能精进奉行老师的教诫,自然对于学问道业,日有长进而不致退失。第一小段的意思,就介绍至此。
(二)礼拜供养斋戒
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燃灯;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
这一段经文是讲‘修学’——‘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形像鲜明’一句是修诚敬。‘形像’指所供养的佛菩萨形像;供养形像,不是迷信,不是拜木偶,而是教学最高艺术化的表现。佛菩萨莫计其数,也不是泛神教,而是以其代表我们自己本性里的无尽德能。佛家、佛名,表果地性德;菩萨像、菩萨名,表因地修德。礼敬佛菩萨,意在敬重性修二德;自重自爱,庄敬自强之义。加‘释迦牟尼’一名,‘释迦’义为‘能仁’,表性德中的仁慈;‘牟尼’义为‘寂默’,表性德中的清净寂静。‘地藏菩萨’义为大地资源宝藏,引申为性修根本的——孝道,代表修德中的百善孝为先;其他如‘文殊’表智慧,‘观音’表大悲,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弥勒’表大慈忍让,‘普贤’表性修广大.....等等,不胜枚举。诸如此类,在佛法教学中,务使学者眼见佛像,耳闻名号,皆能引发性修之心,兴起向上之志,见贤思齐,依其典型,来塑造自己真善美的高尚品格,何迷信之有。更何况,释迦是启教的本师,菩萨是前期的学长;供养形像,正是教人学诚修敬,返本报始的教学法。人能存心敬贤,必然乐行善事,造福社会,救度众生。这是佛教供养‘形像’的意义。‘鲜明’是说整洁,要时常保持佛像的整洁,这正是修习诚敬之道。
‘朝暮礼拜’一句是修身。‘恭敬燃灯’一句是修心。‘朝暮’指早晚定谋,学佛者所必须修学的。‘礼拜’是学礼,是学敬。敬礼人事,毋不敬也。孔子也说:‘不知礼,无以立也。’又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况佛家‘礼拜’的方法,是依据禅定的原理,动定无碍、动静不二的道理而实行的,确是良好的养生健身运动。早起百拜;胜于早安晨跑多多。此中妙理,又有几个人能道得呢?
‘燃灯’是修心,‘灯’代表光明、智慧和热能;表我们性德本具的智慧光和慈悲的热忱。‘恭敬燃灯’就是表示燃烧自己,照耀别人,温暖别人。以诚敬心,燃起自己智慧之火、精进之火,放出无尽的光和热,救世济生。这两句很像孔子所说的:‘好学近乎智’。著重在‘学’。
‘净施所安,不违道禁。’二句是说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意思是修正自已的身心行为。凡人之心,莫不为贪嗔痴三毒所障,真心正念不能现前,而身口所造,多是悭著财物,多求不息,开诸罪门,专造恶业,堕恶道中,诚为可叹!佛教我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而修学人手处,即是‘净施’;‘净’是清净,‘施’是布施、是放下。‘净施’就是以清净心,恭恭敬敬的修布施。这正是大乘佛法中所说的离相布施;就是不求报答,无条件的施舍。‘净施’的功德,能破贪嗔痴迷,能断一切恶行,利乐大众。同时,也正因为自己真能放下,断除迷障,理事明达,身心自在。由此可知,‘净施’是正修行;而‘所安’正是修正行为后所获得的真实受用,也就是果报。
‘不违道禁’,‘道’是说理,‘禁’是说事,这一句意思是说:一位佛门弟子,心之所思,不可违背佛陀所传授给我们的‘修行’原理原则。待人、处世不违背佛陀的禁戒——如五戒、十善等,做一个凭依道理行事的善人。这两句与孔子所说的‘力行近乎仁’的皆趣相同;注重在‘行’。
‘斋戒不厌’一句是工夫。心地清净叫做‘斋’。佛常教给我们,必须要学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正是要我们‘修清净心’,清净心中,本具无量福慧。而我们的心,不得清净,实在是因妄想习气太多,未能证得,这是我们的奇耻大辱。佛教我们要学‘戒’,‘戒’是禁止的意思,止息一切妄念、习气、烦恼,恢复吾心固有的清净德用。所以,‘斋戒’两个字,就是‘忏除业障’、‘降伏其心’的具体有效的修行法门。业障除尽,心极平等、极清净、极慈悲,就叫做‘成佛’。因此,‘斋戒’的修法,是不可以时日计的,一定要不疲‘不厌’,持之有恒,是真精进,工夫才能圆满修成。‘不厌’也有‘不退转’的意思。不退转是大勇,孔子说:‘知耻近乎勇。’这必须是事理都能通达的人,才能做到。
‘心中欣欣’一句是说功德圆满、法喜充满,不亦悦乎的真实受用。
依照这一段经文所说的道理和方法,修正我们身心的行为、我们的生活必定美满、幸福、快乐;然后才能体会到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第二小段‘修学’要领,介绍至此。
(三)现蒙护后得道
常为诸天善神拥护,所向谐偶,百事增倍。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后必得道。
第三小段是说如法学习的利益。一个具有良好学习态度的佛弟子,必然是常受三界二十八天、诸天的天神、善神们的尊敬,拥戴和保护。‘所向谐偶’,就是说:心之所向、行之所向,无论做什么事,都能称心如意而无障碍。‘百事增倍’是指一切事功,都有日新月异的进展。‘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此句说一切四王天、八部护法鬼神,敬护其人,同时,也为现前当来的大众们之所敬仰师法。以上是说现前的利益。
‘后必得道’一句,是讲以后的究竟果报。‘得道’就是‘成佛’。成就圆满智慧德能慈悲的完人。
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佛说:像上面所说的,如理如法的事佛、学佛的善男信女,才是真正的佛门弟子。
以上所讲,是佛陀答阿难尊者第一问:‘事佛得富贵谐偶者’的一段经文。
前面我们讲到阿难尊者提出两个问题:(1)学佛得到富贵、事事如意的果报。(2)学佛所得到的是衰耗及事事不如意的果报。同样是学佛,为什么果报竟然不相同呢?
关于学佛得善报的道理,上一段已经讲过了。
底下经文所讲的,是佛陀要为我们解说学佛得不善果的原因,想必大家对此问题都很关心。佛在本经,分作五点解释恶报因果。
三、答凶相者 (一)不值明师乘戒俱无 (二)昏愦犯戒无敬詈嫉 (三)不斋杀生亵渎经典 (四)邪信妖巫恶鬼衰耗 (五)死后恶报轮转三涂
(一)不值明师乘戒俱无
有人事佛,不值善师;不见经教,受戒而已。
这四句经文,就是第一小段。
‘有人事佛,不值善师’。这是学佛不如法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有遇到好老师。楞严经上说:‘末劫一切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又说:‘末法之中,魔、鬼、妖、邪,炽盛世间,广行贪淫,杀生食肉,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炫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佛陀又很感慨的说:‘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由此可知,学佛如果遇不到好老师,品学如何建立呢?尤其是初学,最要紧的,无过于亲近善师。
‘不见经教’是说不解经义,纵然每天念经,不解如来真实义,也等于是不见经教。解义好比认识路,受戒好比走路,如果不识路,试问究竟怎么个走法呢?
‘受戒而已’是说仅有外表的形式,三皈、五戒、在家戒、出家戒,虽然受戒,而于戒礼、戒法、戒行、戒相、开遮持犯,一无所知,又将从何下手修行证果呢?
(二)昏愦犯戒无敬詈嫉
示有戒名,愦塞不信,违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犹豫。亦无经像恭恪之心,既不烧香、然灯、礼拜,恒怀狐疑,嗔恚骂詈,恶口嫉贤。
这一节经文,是说不得善报的第二种因缘。
示有戒名...心意犹豫。是讲虽然有受戒之名,而缺乏受戒之实。名实不符,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他‘愦塞不信’,‘愦’是昏愦,自己迷糊,不能觉悟。‘塞’指闭塞,对于师友的教导,不能理解,不能明了,甚至不能入耳,焉能生起信心?唯有信心才能成就道业功德,没有信心,必无所成。
因此,他的心思行为,自然就会时常‘违犯戒律’,而对于佛法博大精深的理论、或是因果报应的道理,尤其是佛陀教人待人处世的原理原则——戒律,他们的态度是‘乍信乍不信’,有时候,认为佛所讲的道理,大概不错。有时候,‘心意犹豫’,不愿接受、不敢接受,这显然是未解其理的必然后果。如果道理不明,修法无知,便一昧盲从地奉行,就是所谓盲修瞎炼,结果总是属于徒劳无功。
‘亦无经像恭恪之心’,意思是说,对于圣学经典暨佛像,毫无尊重恭敬心;这是轻慢师承,不重视道学的表现。烧香、燃灯、礼拜、早晚课诵,也不能如法依教奉行。修学固然不废形式,但最重要的是心行。香、灯是令人燃起自心的诚信、智慧、光明;礼拜是教我们敬人、敬事、敬物、一切恭敬。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若不能如是存心行事,修正心行,纵然是天天烧香、燃灯、礼拜,也等于是不烧香、不燃灯、不礼拜。由于事理不明,所以‘恒怀狐疑’。平素一些不良的习气,不能革除、不能改正,如嗔恚、骂詈、恶口,古云:利刀割礼痕易合,恶口伤人恨难消。嫉妒贤人善事等等,这是修行人所不应该有的,还时有造作,怎么能得好果报呢!
(三)不斋杀生亵渎经典
又不六斋,杀生趣手。不敬佛经,持著弊箧衣服不净之中;或著妻子床上不净之处;或持挂壁,无有座席恭敬之心,与世间凡书无异。
这一节经文,是说不得善报的第三种原因。
为佛弟子,最要紧的是修平等心、清净心和慈悲心。若不能每天修学,一个月至少也应该修学六天。六斋日,以往是指农历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等六日,这几天应当修斋,培养清净光明的心地,做修心养性的工夫。如今,我们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由君主时代进入到民主时代,意识型态、生活方式都时时在改变之中,然于身心之修养,每周也应当作一二日斋心的工夫,实在有益于心理健康,延年益寿、福慧增长。
‘杀生趣手’,是指由于贪欲、嗔恚、愚痴等烦恼而起心动念,亲手杀害众生。这是佛教绝对禁止的,有很重的罪报,严重的破坏了慈悲一切和清净心。
凡是读书人,无不爱惜书本,甚至视书籍重于一切。佛弟子敬爱法宝——‘佛经’,有重于生命者,因为‘佛经’是学佛的依靠,印证知见、修正行为的准则。‘不敬佛经’就不是学佛,正如不爱书本,就不是读书人一样。将佛经随便放置在破烂的竹箱里,或者与脏乱不干净的衣物放在一起,‘或著妻子床上、不净之处,或持挂壁。’‘无有座席恭敬之心’一句中的‘座席’是比喻,比喻说:有客来访,主人必为安设座席,以表敬意。我们对‘佛经’也要有专用的‘经橱’、‘书架’,这就是经书的‘座席’,恭敬法宝之意。无有书架、经橱,将经书视同一般书本一样,随便放置,是一种不重视道学修证的表现,学佛的人,连经书都不尊重,那还有什么成就可言呢!
(四)邪信妖巫恶鬼衰耗
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便呼巫师卜问解奏,祠祀邪神,天神离远,不得善护。妖魅日进,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所向不谐,或从宿行恶道中来,现世罪人也。非佛弟子。
这一节经文,是佛说学佛不得善报的第四种因缘。
论语中说:‘子之所慎,斋、战、疾。’疾病乃人生之所不免,佛法以破迷信、开智慧为宗旨。若是生病了,就应当一心调养,与医护人员合作,以求早日康复。若能以净信心,念佛菩萨名,有不思议的力量加持,这是属于心理健康,有其甚深学理依据,不是迷信。如果不信佛陀教诫,而去信鬼神,‘便呼巫师’,巫师是专门与鬼神往来打交道的一种人,男曰觋,女曰巫。来为病人治病、占卦问卜、或是作法解奏消灾,‘解’指解冤,‘奏’是以文疏报告鬼神。‘祠祀邪神’是世俗所谓许愿、还愿而祭祀那些不应该祭祀的鬼神。孔子也说过:‘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可见圣哲所见,大致相同。佛弟子对待鬼神的态度,应是敬而远之。前清周安士先生,每过一切神祠,必祝愿曰:‘唯愿尊神,发心出世,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早成佛道,普度众生。’如是为鬼神说法,是学佛者应当学的。如果迷信邪鬼邪神,时常接近,自然就离远诸天善砷,不会得到福佑善护。于是取而代之者,则是‘妖魅日进,恶鬼屯门’。左传上说:‘人弃常则妖兴’;‘常’指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八德是中国人基本的人格,弃绝五常八德,其心行知见,自然与邪恶交感,‘令之衰耗,所向不谐’,也是必然的结果。
这些人,何以不信佛言,不依教诫而行呢?佛又说:‘或从宿行恶道中来。’‘宿行’是指过去生中,意思是讲:这样的人,或者是才由恶道转生人世,因此,还带有前世恶道的邪见恶习,正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恶习气力求戒除,善习气应当培养,关系迷悟、苦乐的果报,不可不留意。‘现世罪人’,是佛说此人,纵然是受过三皈五戒、或者出家,由于尚存邪见恶习,多诸恶行,‘现世罪人也’。他们有学佛之名,而名实不符;‘非佛弟子’,佛陀不会承认他是佛弟子。
以上所说的四点,可见都不是真学佛,因此,现前果报衰耗不谐偶。来世果报则更为可怖!
(五)死后恶报轮转三涂
死当入泥犁中被拷掠治,由其罪故,现自衰耗,后复受殃,死趣恶道,展转受痛,酷不可言;皆由积恶,其行不善。
这一节经文,是佛陀为我们说不如法的修学,迷信、盲目的修学,所得的报应。
三世因果的事实和理论,佛经中讲得极为透澈,值得吾人深入研讨,以穷宇宙人生的真相。
令世所作的业因,来生后世,因缘际会,必定现行受报,正是丝毫不爽。如前所说,邪知邪见,迷信鬼神的假佛弟子,不仅是现在果报不好,报终死后,还不免要受地狱——泥犁——的苦报。这都是由于其生前所作的行业,罪在由迷入迷,导他入迷信之故,所以佛说:‘现自衰耗,后复受殃,死趣恶道,展转受痛,酷不可言。’这几句话,全是讲现前及未来世的苦报,真是痛不可言,追究其根源,实在是‘皆由积恶,其行不善’。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观其义理,省察身心,诚然,恶不可积,行不可以不善也。
下面要给大家讲解的一段经文,是世尊特别开导我们学佛必须破除迷信和执著。
四、训破迷执 (一)愚人招尤 (二)善恶明训
(一)愚人招尤 1、不达怨尤 2、不达自缚
1、不达怨尤
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缘所之,精神报应,根本从来,谓言事佛致是衰耗,不止前世宿祚无功,怨憎天地,责圣咎天,世人迷惑,不达乃尔。
这一段经文是讲愚人招尤,文有两小节,这是前节,说明愚人不明事理真相,怨天尤人的罪过。
‘愚人’,在佛法中说有五义:(1)沉迷五欲、(2)是非颠倒、(3)喜恶憎善、(4)闻道不解、(5)从恶道中出,叫做‘愚人’,总是恶习气未除。心思昏迷,无正知见,称为‘盲盲’。
‘宿行因缘’,是讲过去生中所造的业因,如佛经中说:‘佛在祇洹说法,有六十初发心菩萨,共到佛所,五体投地,悲泪如两,各问宿世业缘。佛言:汝于拘留孙佛时,出家学道,道心减灭。其时有信心檀越,供养二法师,极其钦敬,汝于是时,生嫉妒心,在彼檀越,说法师过,令彼渐生轻慢,断其善根;以是因缘,堕于四种地狱中,若干万岁,后得为人,五百世中,生盲无目,愚痴无知,常为人所鄙贱。汝等将来命终之后,于五百岁,正法灭时,尚生恶国恶人之处,为下贱人,被他诽谤,迷失本心,过是五百岁,灭尽一切业障,得生阿弥陀佛国。’读此文,当知行为果报之可畏如是,敢不慎乎!
学佛,必定要信佛言真实无欺,相信三世因果报应。
这一节经文中说:愚痴的人,心无正知,目无正见,两俱‘盲盲’,不辨是非、邪正,不知善恶、利害,当然他是更不会去反省‘宿行因缘所之’了。佛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那‘精神报应,根本从来’,是有原因的。果然明白了这个道理,为什么不学著「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眼前种种不顺心、不称意的果报,不晓得真正因缘,以为是‘事佛致是衰耗,不止前世宿祚无功’。‘宿祚’是说过去世所修的福禄。‘宿祚无功’就是讲前世没有修福,今世那里会有福报呢?现在还不晓得止恶、修善,反而‘怨憎天地,责圣咎天’,怪责老天无眼,佛菩萨不灵,对不起他,未能保佑他称心如意;‘世人迷惑,不达乃尔’,这是说世间有一些像这样迷惑颠倒的人,不通达事理,才做出这样违悖情理的事情来,岂不可叹!
2、不达自缚
不达之人,心怀不定,而不坚固,进退失理,违负佛恩,而无返覆,遂为三涂所见缀缚,自作祸福;罪识之缘,种之得本,不可不慎。
这是后节,说明不达事理真相,自作自受的缘故。
佛说:‘不达之人,心怀不定,而不坚固。’由此可知,我们学佛,第一要真正明了佛经义理,就是‘愿解如来真实义’;经义道理不明,心意必然犹疑不定,也绝不能生起清净坚定的自信心。心思行为,当然不如法,所以才‘进退失理,违负佛恩’。我们的身命得自父母,而慧命则得自老师,是以老师是我们的慧命父母,佛是我们的本师,恩过生身父母。为佛弟子,不明经教,不依法行,违背教诫,辜负佛陀恩德太多了。如果能及时回头,还来得及;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惜的是,不达之人,‘而无返覆,遂为三涂所见缀缚,自作祸福。’‘无返覆’就是执迷不悟,不知忏悔,不肯回头。‘三涂所见’是指贪嗔痴慢、名闻利养,意思是说这些皆是堕落入三恶道的邪恶知见。‘缀’是累缀,‘缚’是缠缚;意思是讲,他沉迷于名利五欲之中,为贪嗔邪见所缠缚累缀,造善恶业因,受祸福果报,皆是自作自受。下面三句是——‘罪识之缘,种之得本,不可不慎’。‘罪识之缘’一句,是指本性无始以来渐染习气而变为‘罪识’,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说的性,就是佛说的本性;孔子说的习,就是佛说的‘罪识’。习虽有善、恶,俱有圬染、清净本性的作用,含藏一切善恶种子,种子永不坏灭,遇缘一定起现行结果,还得报应。凡夫藏识种子,恶多善少,所以叫做罪识。‘罪识’在此处是指罪业种子,邪恶习气。经文讲的‘种之得本’,本指果报,因此,习气种子,不可以不善。平素存心行事,对于邪正、是非、善恶,尤其不可不慎重;因为现前当来,必定是有果报的。
下面经文是第二段,佛陀开导我们善恶的标准和因果的定律。文分两节,先说善恶之喻,后论因果不爽。
(二)善恶明训 1、善恶之喻 2、因果不爽
1、善恶之喻
十恶怨家,十善厚友,安神得道,皆从善生;善为大铠,不畏刀兵;善为大船,可以度水;有能守信,室内和安,福报自然,从善至善,非神绶与也。今复不信者,从后转复剧矣。
‘十恶怨家’和‘十善厚友’二句,是佛教给我们认识善恶的标准,旨在教导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十恶’是将诸恶业归纳为十类,身之恶有三:杀生、偷盗、邪淫;口之恶有四: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之恶有三:贪悭、嗔恚、愚痴;是谓之十恶。十恶乃性德之贼,故称之为‘怨家’。怨仇相逢,必受其害。十恶以杀生为最恶;中国历史,称为信史,史册所载,历代杀生最重者,果报最显者,有周宣王至明末流寇李自成、张献忠约有二百零二人,其因果报应之事皆有征可考。而佛经所载,尤为详尽。十恶俱作,果报定在阿鼻,就是无间地狱,苦报无尽。人生苦短,不过数十寒暑,一切尽是过眼云烟,何苦造诸恶业!佛经中有说鬼鞭尸一案云:‘昔外国有人死,魂还有鞭其尸,傍人问曰:是人已死,何以复鞭?报曰:此是我故身,为我作恶,见经戒不读,偷盗欺诈,犯人妇女,不孝父母兄弟,吝财不肯布施,今死令我堕恶道中,勤苦毒痛,不可复言,是故来鞭之耳。’这一段公案,是否真实,姑且不论,但其寓有甚深哲理,实堪玩味。益明我此有用之身,勿令广造诸恶也。
‘十善’者,十恶之反面,就是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贪悭、不嗔恚、不愚痴;是谓之十善业。此十种善行,为人世福德,生天资粮,学佛根本之所必备者。佛法中有十善业道经,专门讨论此一问题,教人修学。我们依此标准与人为善,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友有助力,厚益尽心,世间最靠得住的‘厚友’,就是‘十善’。我在此举一个例子,廿五史梁书庾诜传说:‘庾诜,字彦宝,笃学经史,尝乘舟,载米一百五十石,有人寄载三十石;寄载者说,君三十石,我百五十石,庾诜恣其取足。’‘邻人有诬为盗者,诜以书质钱二万,令门生诈为其亲,代之酬备,邻人获免,谢诜。诜曰:吾矜天下无辜,岂期谢也。’‘晚年每日六时礼忏,诵法华经日一遍。后夜中,忽见一道人,自称愿公(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容止甚异,呼诜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梁武帝中大通四年(一三八六年),忽惊觉曰:愿公复来,不可久住。颜色不变,言终而寂,举室咸闻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弥陀净域矣。诏谥贞节处士。’按此传为念佛往生净土确有凭证,载在正史中者,中国自晋时慧远大师首创莲社,提倡念佛法门以来,历代依教奉行确有成就者,不知千万人也。近代念佛往生,本省尤多;如台北念佛团李济华居士往生,启发徐醒民一心专修净土,就是一个好例子。千万不可看作迷信,希望大家多多留意,不要自失大利益,自己错过大好机缘也。
‘朋友’是五伦之一,志同道合,患难相助,成就世间功业。然于念佛一心,明心见性,成佛作祖,世间厚友则无力相助,必须自己勤修十善、戒定慧三学,才能满愿,所以‘十善’真是世出世间的‘厚友’,我们必须敬重学习。不然且看楞严会上,阿难尊者,聪明多闻,在工夫方面,他总以为:‘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他没有想到,佛对他说:‘他人吃饭,己不能饱。’虽与佛陀为至亲骨肉,也不能相代,帮不上忙。佛教绝对不迷信,我们一定要觉悟,修行证果,一定要靠自己,所以佛陀才教我们远离十恶怨家,深交十善厚友;要认真地反省,此一日中,果然恶念少而善意浓;与人为善,不与人为恶的话,那自然会‘安神得道’,安神是说现前身心安稳,无忧怖、无烦恼。得道是指身后,往生佛国,成佛作祖。这‘皆’是‘从’断恶修‘善’而‘生’的真实果报。佛语真实,朋友,你何乐而不为呢?
‘善为大铠,不畏刀兵;善为大船,可以度水’。这二句是比喻,刀兵劫指战争,战争起因于嗔恚仇恨。水喻为贪爱,贪欲不足,为一切祸灾之根源。十善厚友可以消除三毒烦恼,是有消灭战祸及超越苦海的功能,使我们得到安和乐利的幸福生活。因此佛说:‘有能守信,室内和安,福报自然’,‘从善’行‘到善’果,自修自得,‘非’是‘神’仙佛菩萨‘授与’你的。如果你还是不相信,诸恶皆作,众善不行的话;那么,苦报必然是转复加重了。
2、因果不爽
佛言:‘阿难,善恶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离;罪福之事,亦皆如是,勿作狐疑,自堕恶道。罪福分明,谛信不迷,所在常安,佛语至诚,终不欺人。’
这一节经文,是论因果不爽之理。佛告诉阿难说:善恶报应,追逼于人,如影之不离,绝无逃避之理。‘谛信’意为‘正智信’;‘不迷’指不为邪说物欲所迷。经云:‘过去祇园精舍附近有一贫贤者,每日至精舍扫地,至心不倦。有一长者游观大泽中,见有数十间七宝舍,问人得知是贫贤者扫佛舍,福应生此。长者心喜,找到贫贤者,以五百金买得。贫贤者得金,广段供养布施众生,佛为说法,即得道迹。’这是说明善恶必有报,佛语真诚,决不欺人。以上将佛陀教我们破除迷执、辨善恶、明果报一段经文讲完了。
接著再续讲第一大段的末后一段。三宝难逢,文分两节,先说宿有福由得逢佛法,后讲嘱宣教法,并作福田。
五、三宝难逢 (一)宿有福因得逢佛法 (二)嘱宣教法并作福田
(一)宿有福因得逢佛法
佛复告阿难:‘佛无二言,佛世难值,经法难闻,汝宿有福,今得侍佛。’
在这一节经文里,‘佛无二言’一句,真是苦口婆心,一再叮咛嘱咐,唯恐我们又错过了这一次的大好机缘。‘无二言’诚至极矣!如何不敬信。‘佛世难值’是讲佛陀出生于世间,机缘相遇,非常困难。因荐,修成佛道,一般说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是古印度数字单位,照中国计算法,是万万为忆,万忆为兆;而一阿僧祇,为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再乘以三,真是庞大的天文数字。从凡夫地修成佛道,通常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其次是以本师释迦世尊为例,佛灭度到今年(民国六九年)依虚云老和尚据中国计算法,应该是三OO七年了。第三,就弥勒佛降生此土,经云,约为五十六亿年后。第四,是生在佛前,或在佛法灭后,是为八难之一;可见,能遇佛同住的机缘是非常不容易,真是可遇不可求。为什么我们要求与‘佛同世’呢?因为与佛同世,得亲见佛陀,闻法契机,易得解兢。我们虽不值佛世,但能生在释迦末法第一千年之末,尚得见闻经教,也是不幸中之大幸了,愿大家自爱自重,庄敬自强,努力修学,不负佛恩。
‘经法难闻’句,先需了解经法的用途。‘经’和‘论’的作用是修正我们的知见,戒律是修正我们行为的依据。所以,经律论三藏,是学佛唯一的准则。世尊灭度时,遗言‘四依法’,即第一、‘依法不依人’,‘法’就是指三藏经典,如果末世弘法者,无经典依据,即不可依信。第二、是‘依义不依语’,‘义’指佛所讲的道理,语是表达义理的工具,义为主,语为宾,这是叫我们要依据佛所讲的道理,而不要执著语言文字,死在言句之下,那就丧失佛陀教化之义了。第三、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不了义’是佛依世俗而说,是方便说;‘了义’是依佛亲证说,是真实说。因此,佛要我们依了义真实说的一乘法,而不必依照方便说的方便小乘和人天小教。第四、是‘依智不依识’,这是叫我们应具备良好的修学态度;‘智’是‘理智’,‘识’是‘感情’,是‘迷执’。佛教我们接受佛陀的教育,应当以‘理智抉择’来接受,不可以感情用事,更不可迷执。这就是四依法。末世佛子,果能依此而行,就与佛陀同住世间,亲聆教益无异了。末世众生福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若不遵四依法,必入邪途,是故‘四依法’不可不遵行。再说经典功用,现前有拔苦与乐之功,后来有解脱生死之益。经典分亲闻佛说及记载流通,亲闻者契机深,记载者契机浅。再讲就是记载,也不容易,如姚秦时代,法显十人,唐玄奘大师孤身西求;历代释迷传讲,流通至今,谈何容易!我们尊重经典,就是对佛陀演教暨历代大师传述之功,略表敬意耳。是有‘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再待何时度此身’。阿难尊者有福,得作佛侍者。又如金刚经所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是佛为我等授记的一段经文。可见若无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是很难接受佛陀教育的。我们当知自勉。
(二)嘱宣教法并作福田
当念报恩,颁宣法教,示现人民,为作福田,信者得植,后生无忧。阿难受教,奉行普闻。
这一段是讲‘嘱宣教法并作福田’,也是问事佛吉凶最后的一段。
‘当念报恩’是佛教我们做人应当念念存报恩的心。报恩一定先要知恩,那些人有恩于我呢?第一是父母,于我有养育之恩;第二是师长,于我有教导之恩;第三是国恩,政府有保护人民安和乐利之恩;第四是众生,一切众生,有各尽智能,互为依存,创造美满社会、幸福环境之恩。是以佛常教人‘知恩报恩’。
如何报恩?佛教我们,第一要‘颁宣法教’,‘颁’是颁布,就是普遍传播的意思,普遍传播宣扬佛法的教学;且不止是言教,佛要弟子们,人人行解相应,知行合一,做大众的模范、典型,示现给人民做榜样的身教。因此,佛教法中出家,本来就是为上报四种恩德,下济众生苦难,助佛弘化,潜消祸乱,为众生作依止、作福田。福田有三种:(一)敬田三宝、(二)恩田父母、(三)悲田贫苦。诚敬、孝顺、慈悲是万善之根本。诚敬自敬佛法僧而生,孝顺则由报父母而生,慈悲实由怜悯一切贫苦众生而生。所以,佛说:佛菩萨、师长、父母、众生,是我们植福的良田,人没有不求福的,福向何处求呢?虽然人人有福田,可是几个人知道呢?佛慈道出,信者得植,勤于植福而后才有享受不尽的福报。朋友!你信不信、愿不愿修福呢?
请看经文:‘后生无忧’,这一句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未得道而命终,来生以福德深厚,必生天享福,身心安乐无忧。第二是道业成就,明心见性,断惑证真;或是上生佛国,永脱轮回,究竟无忧,这才是究竟圆满的果报。由此可知,为佛弟子,必知恩德,作人天师范,报恩弘教,为作福田。须知入道必以智慧为本,智慧必以福德为基。阿难尊者,就是我们的好榜样。‘阿难受教,奉行普闻’。尊者敬受世尊的教诫,立刻就能依教奉行,将佛陀讲的道理,传播十方,令一切众生普闻生信,破迷开悟,叫我们明了,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学佛,才能够得到富贵谐偶、事事如意。
以上将本经第一大段:‘问事佛吉凶’讲完了。
接看看,第三页最后一行最后三字:‘阿难复白佛言’起,至第四页最后一行‘罪深如是’止。有十行经文,是本经第二大段,问答杀业责任问题。佛教戒律,第一是不杀生,无论是出家在家,一切佛弟子都必须遵守的。佛在楞严会上说:‘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食肉罗刹,报终必沉’,这些叮咛,皆是说明,嗔恚心强,慈悲心弱,非佛弟子。杀生之害处、果报,痛不可言。经中又说:‘众生断杀,得离生死’,‘清净比丘,不蹋生草’,‘于世真脱,不游三界’。这是说明持戒、护戒,才能体会同体一如,慈悲平等的境界,才是一个依教修行的圣弟子。
●乙、杀业责任 一、阿难启请 二、佛示轻重 三、怨对无间
一、阿难启请
阿难复白佛言:‘人不自手杀者,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9-5-16 17:23:54
|
只看該作者
不自手杀为无罪耶?’
这一节是阿难请教的话,其问意还是为了利乐有情众生。因为众生最苦是死,惨死尤甚,故以杀生为第一恶行。世出世间圣教同宣戒杀,中华文化,仁慈为五常之首,佛教中,护生为第一善行。经文虽只说到杀生一事,意含全部戒律。儒家的礼教,佛家的律学,都是本诸我人同具的性德,表现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慧的行为,绝不是有意约束人的、吃人的,其教学目的,皆为复性而设施。本经咯举其一,其余则思之可得。
‘阿难复白佛言’,是阿难闻佛讲完事佛吉凶缘由之后,又提出一个问题来请教佛陀,他说:‘假设有人,没有亲手杀生——杀生有亲手杀、教他杀,或者是见杀心喜,这里阿难显然是指教人杀生,而不是自手杀生,所以他问—不自手杀是不是就无罪呢?’
二、佛示轻重 (一)教杀重于自杀 (二)无知官迫为轻 (三)故犯欺罔为重
(一)教杀重于自杀
佛言:‘阿难,教人杀生,重于自杀也。
(二)无知官迫为轻
何以故?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或为县官所见促逼,不自出意。虽获其罪,事意不同,轻重有差。
(三)故犯欺罔为重
教人杀者,知而故犯,阴怀愚恶,趣手害生,无有慈心,欺罔三尊,负于自然神,伤生杌命,其罪莫大!’
这一段经文,是佛陀对阿难解释杀生罪过责任轻重的开示。
大意有三点:(一)教人杀生重于自手杀。(二)无知、官迫为轻。(三)明知故犯者最重。现在就依次讲解:
‘教人杀生’就是现时法律中的‘教唆罪’。佛告诉阿难,杀业罪行的轻重,教唆别人杀生的罪过,要比那自手杀生的罪来得重,因为杀生行为不是出于自意,而是出自教唆者之意,所以教杀生者罪重。下文,佛再对阿难解说道:‘何以故’?‘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这几句经文说明轻重的理由,世尊特地举出两个例子:(一)是一般家庭,奴婢愚小下人,都是听从主人指使的,主人命令他杀生,他不得不服从,而他们自己却是愚昧无知,不知罪福。(二)是服务在公家机构里,‘或为县官所见促逼’,这是佛举当时的例子。古时行政司法权不分,县官同时也是法官,假设有人犯法,县官判决犯人死刑,执行行刑的人,当然不是县官自己,而是县官部下的刽子手,刽子手虽然是自手杀者,而不是出自自己的心意。‘虽获其罪,事意不同’。事,是指杀业之事,是奉命行事。意,是指存心,若以愚恶嗔恚心教人杀者,罪业极重。办案尚且如此,何况其余呢!从前,唐太宗对侍臣说:‘古者用刑,君为之撤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每因此不啖酒肉’。可见,决狱执法者,皆是菩萨心肠,无冤枉、多积阴德,纵遇罪无可赦,也是慈心、怜悯,不得已而杀之,非恶之、恨之而杀之也。所以经说:‘轻重有差’。
下面一段经文是讲故犯欺罔为重。‘教人杀者,知而故犯’,这是说自心具有杀害的意念,而命令他人去执行,所以佛说:‘阴怀愚恶,趣手害生,无有慈心。’‘愚恶’是指嗔心未净,不信因果,又无明达事理之智慧,往往造作一切恶行,而不能克制。如果身为三宝弟子,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学菩萨行者,杀心不除,那就是‘欺罔三尊、负于自然神’。‘三尊’是指三宝—佛、法、僧—为学佛者所皈依处,是世出世间最尊。(三宝的意义,在后文中解释。)欺罔三尊,就是欺骗三宝。‘自然神’就是自己的良心,不但欺骗三宝,也是自欺良心,做出伤生杌命的事。杌命是令他身心不安的意思,其罪甚大!
上一段将‘佛示杀业轻重’一段讲完,下文是说杀业果报。经文也有三小段。
三、怨对无间 (一)现报灾凶 (二)三涂万劫 (三)现畜前因
(一)现报灾凶
怨对相报,世世受殃,无有断绝,现世不安,数逢灾凶。
这一小段,是佛眼所见众生杀业怨冤相报,永无休止的实况。
首先,我们要问:佛家所讲的因果报应之事,真有吗?我在此地肯定的奉告诸位,真有!又问:因果报应之理正确吗?我奉告诸位,是真确的。因果报应的理论与事实,是永不变更的真理,绝不是迷信。佛说:‘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孔子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古德也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孔子家语注解中也讲:‘损人自益,身之不祥。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之不祥。’其实一部二十五史,就是一部最大完整的因果报应纪实,钿读深思,必可悟得感应之理。然说因果道理最详尽的、最透澈的,还是佛教经典,有志深究其中极则至理者,请读佛经。希望你能深信不疑。
佛在本经中,给我们所讲的‘怨对相报’等五句经文,是说明现世果报的灾凶,都是由前世引来的,世间人所以成为怨家对头,都是由于彼此不忍让而生的怨恨,怨恨若不能及时化解,必定是愈积愈深,演变成为斗争、仇杀、互相报复,乃至于生生世世,没完没了。所以佛说‘世世受殃,无有断绝’。像这样的反覆报复,一定是一次比一次惨酷,一次比一次痛苦,这种结果,实在说,全是由于无知、迷惑、颠倒所造成的;如果想免除这样惨痛的果报,那就必须有一番大彻大悟,开真智慧,认真的修学‘怨亲平等观’。首先,要能够忍受果报,不再存有报复心理,才能渐渐断恶缘、化恶因,化世世怨仇为大慈大悲,等念怨亲,物我一如,入不二法门,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才是真正的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这种觉悟,是相当不容易,但是,并不是做不到,而是在于自己肯不肯真做。
如果不觉悟,不能真修,还是心为境转,那就生生世世,都不能了断。恶因不断,恶缘增长,结果当然是‘现世不安,数逢灾凶’。现前身心不安,常有忧虑、恐怖,又时常遭遇到凶险不吉祥的灾难,这都是属于怨对现世的果报。
(二)三涂万劫
死人地狱,出离人形,当堕畜中,为人屠截;三涂八难,巨亿万劫,以肉供人,未有竟时,令身困苦,啖草饮泉。
这是第二小段,说明后世三途万劫,永无止尽的苦报。
佛在前面给我们说了杀生现世的果报后,接著更进一步,再说明后世果报的真相。在此处,首先要肯定的认识,一切人和物,都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我们的肉身,虽然是随看三世而有生灭的现象,但是我们的精神(世俗叫做灵魂)确是三世常存不灭的。民国六十九年九月廿九日下午华视播放‘神秘的飞牒’里,也承认了:智慧、灵魂、精神是永存的,不随身躯同灭,而且承认了转世轮回。因此,业报循环、因果轮回,也就永无止尽了。灵魂是心智变现之物,在佛法唯识系里,有非常深入的实证和详尽的说明。这是真理、是事实,绝不是理论或推测。所以,古今圣哲无不是教我们提升心智、美化心灵,充实我们生命的实质,止于至善的境界,而后三世轮回的身心环境,当然也会愈转愈趣向真、善、美、慧的受用了。可叹的是,世人每每将这么重要的大事,忽略而不深入体察,以一己之偏见、陋执,拨无因果,反将圣哲明训,误会作迷信、荒唐无稽、不可依凭,于是逞己邪见,妄充通家,以世智辩聪,自误误人,以至于不可收拾;废经、废孝、废除伦常道德,父母且杀,何况其余!以致天灾人祸,日渐逼追,民不聊生,天下大乱,究其根源,总由不知三世因果报应真相之所致。
佛在这一节经文给我们讲的,的确是很可怕的事实。那就是:杀生的果报,除了现在的殃报、不安、灾凶之外,身后还有三途万劫的苦报。佛说杀业重的人,死了以后,神魂必定堕在地狱。一切经中常说十法界的业因、果报,尤其是每每讲到三恶道,总是讲得格外详明:如贪欲心重,是饿鬼道因;嗔恚心重是地狱业因;愚痴心重(不能明辨邪正、是非、善恶)是畜生业因。‘怨对相报’当然是嗔恚心特别重,一定是会感召地狱的果报。有关地狱果报之事理,诸位可以细读‘楞严经’和‘地藏菩萨本愿经’,自然就明白了。地狱受苦时日很长,罪报受满,出离地狱,大多数是转生到饿鬼道,或是畜生道去还债。所以说:‘出离人形,当堕畜中,为人屠截’。乃知夙生债负,受者毫厘不能增,与者毫厘不能减;吃他八两,还他半斤。因此,才有‘三涂八难,巨忆万劫’,没完没了,实在可畏。明白了这个道理,才知道杀生是万万不可造的。
刚才讲到‘三涂八难’,这是佛学术语,在此地简单解释‘三涂’:(一)火途,地狱猛火所烧之处。(二)血途,畜生互相啖食之处。(三)刀途,饿鬼以刀杖逼迫之处。十法界中此三道最苦。‘八难’是说众生见佛闻法,有八种障难:(一)三涂为三种,(二)北俱卢洲,(三)长寿天,(四)盲、聋、喑哑,(五)世智辩聪,(六)佛前、佛后。无有见闻佛法机缘。正如开经偈中所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句话是千真万确,无有一些夸张。
‘以肉供人’是说堕落在家畜之中,也有被人猎杀的野生禽兽之类,来偿还命债的果报。说到果报酬偿,实在是复杂极了。‘未有竟时’,也就是讲他亏负太多,非一生一世所能偿了,往往一生所造,百世莫偿,真是未有竟时。所以佛教诫弟子说:‘随缘消旧业,莫更作新殃’,意即在此。‘令身困苦,啖草饮泉’二句,是形容畜生现世生活的苦状。
(三)现畜前因
今世现有是辈畜兽,皆由前世得为人时,暴逆无道,阴害伤生,不信致此。世世为怨,还相报偿,神同形异,罪深如是。
这一段经文是佛为我说出现前畜生道的前因,也是问杀生责任一大段的总结。
‘今世现有是辈畜兽’,佛陀举出现在世间畜牲野兽,它们为什么落得披毛戴角,如此不堪呢?这都是由于前世,或是多生多劫的前世,‘得为人时’,做人的时期,‘暴逆无道,阴害伤生’,阴险怀恶,暗中伤害众生,‘不信’圣贤教诲,不信因果报应,所以,他们才造作种种罪业,招来现前的苦报,一‘致’于‘此’。‘世世为怨,还相报偿’,这一句是佛说出世间众生真相。佛陀五眼圆明,真语、实语、如语,从不欺人;佛眼所见,人之于人,人于众生,人于万物,实在是平等不二的。儒家讲孝、讲仁,‘孝’字是合‘老’与‘子’为一体,二而不二;‘仁’字二人合成一字,也是二而一的意思。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又说:‘予一以贯之’,孔子说的‘一’,即佛法中的‘一真法界’、‘不二法门’的符号。中华文化道统,就是以‘孝’、以‘仁’、以‘一’为中心,大乘佛法是以‘一真’、‘不二’为中心,是以古德云:识得‘一’万事毕。法华经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是‘一’为大事,‘不二’就是一,六祖说: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孝’是不二之法,‘仁’也是不二之法,是佛法与中华文化同源、同一根本。正因为如此,才能与中华文化合而为一,发扬光大,其成果则远超过印度本土。世间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没有看到万法‘一真’、‘不二’的实相,于是乎,在感觉上,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吃亏,上他人的当,受人欺骗;以为自己的财物损失了,精神不安,忧虑恐怖,都是别人、或环境造成的。其实不然,如果见到三世的因果报偿,就会恍然大悟,世间真的没有人能占到别人的便宜,也没有人真正吃亏上当,因为,果报酬偿是通三世的。只要因缘聚会,谁也不能躲过。躲过今天,躲不过明天,躲过今生,躲不过来生。经说:‘一切众生所作业,纵经百劫亦不忘,因缘和合于一时,果报随应自当受。’语云:‘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知三界苦乐、六道升沈,皆由自心感召,茫无躲处。东岳庙有一付对联说:‘阳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何不猛生悔悟,回头是岸。禅宗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佛经说:‘吉凶祸福,皆由心造。’又说:‘罪福二轮,苦乐两果,皆三业所造,一心所感。若一念嗔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施,即饿鬼业;愚痴暗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心净则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非是天降地生,实在是最初一念所致。离却心源,更无别体。’因果的道理明白了,自今而后,决定要与人为善,成人之美;逆来顺受,容过忍辱,了无怨尤,息灭报复,心意等慈清净,才真正能够免除‘世世为怨,还相报偿’的悲剧。若非如是勤修,则‘怨对酬偿’,世世不免。
‘神同形异’,‘神’是神识,俗称灵魂,其实‘神魂’是迷而不灵,孔子称之为‘游魂’是很有道理的。‘形’指六道众生的身形。这一句经文的意思是讲,‘神魂’原来是一个,但随著所造的善恶业力,轮回在六道中,受苦乐果报的身形却是千差万别。这正是孔子所谓的‘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夫子在佛法未入中国之前,也有同样认识,正是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罪深如是’,一句是总结说明一切造恶业的众生,在六道轮回中,尤其是三恶道最苦,出离最难,其于杀生关系最大,其次是偷盗,单就这两种罪行,已足够构成三恶道的循环了,而造成怨怨相报无尽期的惨剧。经文至此,将第二大段,杀生责任,讲完了。
前面所讲经文,意在止恶。今科意教修善,修善必有师承,故训之事师之道。
底下要讲的是本经的第三大段,讨论‘教学’问题。经文有廿三行,自第四页最后一行起,至第七页第三行‘可不慎也’止。在这一段经文里,我们将可见到三千年前圣哲们的教学精神与教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丙、师弟之分 一、师生之本分 二、师生之行持
一、师生之本分 (一)弟子本分 (二)师教本分 (三)弟子背师罪果
(一)弟子本分 1、恶意向师及善者问答 2、恶意向师及善者之喻 3、善戒感天慎勿嫉妒
1、恶意向师及善者问答
阿难复白佛言:‘世间人及弟子,恶意向师,及道德之人,其罪云何?’
这一节经文,是阿难请教的话,问意很明显,旨在请示世人做学生的本分事。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是人能知本分、尽本分,则近道矣。这的确是教学上最重要的课题。做学生、做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本分职责;要知道自己的本分职责,一定先要认识教育、师道,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及一切众生的关系。佛陀教育和儒家教学,都是以‘仁’、‘孝’为基始根本,精进提升到真善美慧的完人境界,就叫做‘圣人’,或称做‘佛陀’。所以古德有说:‘学问之道,仁而已。仁之道,孝弟而已。’儒佛的教育就是‘仁孝’的教育,其具体的教学就是伦常八德的修养。中国人自古以来‘学孝、学仁’,‘行孝、行仁’,‘教孝、教仁’,将仁孝之心,提升到最高境界,扩展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皆朋友。而佛教更进一步,推展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时空物我一如,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的至极境界,这才是竭尽‘仁孝’之极致;竭尽教育的功能,完成伟大不可思议的圆满人格,称之为‘佛’。儒佛的教学,都是从‘格物’、‘致知’达到‘诚意’、‘正心’做起。佛法中的断烦恼,就是格物功夫;学法门就是致知学问。大乘佛法,六度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格物工夫的具体修学法。‘般若’更是‘致知’之极致,根本智、后得智的圆满成就。直心、平等心是意诚之极,深心、清净心是心正之极,身修之极。大慈大悲是家齐之极,国治之极,天下公平之极。是儒道、佛道、天道、人道,一体也,一道无二道。圆修圆证此道之人,就叫做‘圣人’,叫做‘佛’。大乘佛法的教学,是以四大菩萨为中心。(一)地藏代表孝道,地能生育万物,含藏万物。孝为万善根源,蕴藏无尽德能,是以孝心比如大地。这是佛教必修的第一门课程,导师就是地藏菩萨。儒家教学,首重忠孝,其在童年就接受真实、明德、福慧基本的教育,与地藏教学完全相同。(二)观音代表大慈大悲,(三)文殊代表明哲理智,这两位菩萨的教学又通于‘仁爱’、‘信义’四德目。‘仁’者,人我一体也。‘爱’者,一切恭敬也。‘忠孝’是教学之体,‘仁爱信义’是教学之用,待人接物心存‘仁爱’,言有‘信’无欺,行有‘义’,‘义’者,尽义务而无求报偿也。此四德是用在壮年,服务于社会、国家的善良教学,是佛教的悲智双运,普利众生;是儒家的‘在亲民’,是教人修福、造福的教育。普贤代表大修行,等虚空法界的真实行,类似‘和平’二德目。‘和’者,恒顺、随喜也,就是一切法都能随和、随缘的意思;‘平’者是心境平等、不变的意思。正是普贤教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的宗旨。如能养得性情和平,和于十方,平等三际,圣贤之学,究竟圆满极于斯矣!从此,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无不称性,也就是止于至善的境界,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美的享受,这种享受实在是和平提升至极而证得者;这是美的教育,是享福的教育。由此可知,儒佛的教育都是以‘仁孝’为根本,少年基福,壮年造福,老年享福的中华福智教育。用来达成伦常社会、世界大同的至善目标。以上所讲的,只是儒佛教学的粗浅简介,希望能藉此机会帮助大家对儒佛教育多了解一些,明了儒佛大道是确实有益于我们实际生活的,然后才能谈‘尊师重道’,才会懂得这一段经文问答的意趣所在。现在解释经文:‘世间人’指一般人,‘弟子’是指在学的学生说的,‘恶意’指(一)轻慢(二)嗔恨(三)嫉妒(四)背叛(五)陷害等等,都是很重的恶意、恶行。‘道德’,礼记上说:‘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称,大者包罗万事,小则才艺善行。’‘道’是一切圣凡共由之达道,日用事物当然谓之道。‘德’是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佛教的戒定慧,儒家的五常八德,皆谓之德。‘道德’是儒宗佛祖教人立身之大本。明教大师说:‘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虽匹夫非穷也。(意即安贫乐道,止于止善)道德之不存,虽王天下非通也。(意即虽为天子,暴淫匹夫耳)’合起来讲,就是修养戒定慧,或是力行孝悌忠信一切善法的,都叫道德之人。老师和道德之人,是乡之宝、国之宝,因为他的道德学问,能化民成俗、福佑地方,功德最大。阿难问意是说:假若有人或是在学学生,恶意对老师,或是恶意对有道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罪过呢?
佛语阿难:‘夫为人者,当爱乐人善,不可嫉之。人有恶意,向道德之人善师者,是恶意向佛无异也。’
世尊答覆阿难的经文,可分为三节:(一)答问恶意向师及善人(二)恶意向师及善者之喻(三)说明善戒感天慎勿嫉妒。这是第一节。佛告诉阿难说:‘夫为人者’,是说做人的道理,应当爱好他人之善,不可以嫉妒。‘善’的标准,前面也讲过不少,佛法中五戒十善,儒家伦常八德,是最重要的准则。礼记上说:‘修身践言,谓之善行。’中峰大师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则公平,公平是真善,利己则自私,自私是假善。古人有说:‘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真善也。’了凡先生说:‘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最宏。’由此可见,善人者,心善行善,其言行足以化导一方,为民师保,移风易俗,安定社会,福利国家,犹如暗路明灯,航海指南.不可失也。所以,做人应该常存心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切不可嫉妒善人,障碍好事。
‘人有恶意,向道德之人善师者,是恶意向佛无异也。’这一句,如不学佛,的确是看不出其中果报的严重,佛的功德,无与伦比,说之不尽,不可思议。因为佛陀教化影响的范围,是等同法性、周遍法界。因此,阿难在前面称佛为天中之天,佛为九法界导师,众生要是恶意对佛,果报都在无间地狱,出离很难。明了这个道理,才晓得佛说这句话的严重性。但是世间道德之人及善师,毕竟不是佛,为什么恶意向之会得类似的苦报呢?须知恶意对待一个有守有为、心行善良的道德善师,是一种灭法害众生的罪行。我们的身命得自父母,我们的慧命得自老师,所以老师的恩德等同父母,礼记中所说:‘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就是这个道理。再说善师道德之人,其心行与佛心行相应,诸天善神,无不推崇受教,功同造化,普利众生,是故果报与佛无异。
2、恶意向师及善者之喻
宁持万石弩自射身,不可恶意向之,佛言:‘阿难,自射身为痛不?’阿难言:‘甚痛,甚痛!世尊。’佛言:‘人持恶意,向道德人,其善师者,痛剧弩射身也。’
这是第二小节,说明恶意向老师及善人的比喻,经文很明显易晓。佛说:宁愿拿著万石强大的弩弓来自射己身,也不可以用恶意来对待老师及道德之人。古时候一百二十斤为一石,万石是形容弓的强有力,射程远。弩弓是一种机械弓,同时可以发射多支箭的机械弓,是古代兵器中的利器。佛这句话是劝诫的语气,其中深意,我们能够想像得到。以下三句是比喻。佛说:阿难,拿著这样强有力的弩弓自射自己的身体,痛不痛呢?阿难回答说:很痛,很痛。世尊。佛又比喻说:如果有人用恶意对待老师及有道德的人,将来果报的痛苦,将是远超过弩箭射身之痛。因为弩箭射身,痛止一时、一生。地狱苦痛乃千万年求出离而不可得,弩箭射身如何能比。是劝告诸君,不可以恶意向师及道德善人。
3、善戒感天慎勿嫉妒
为人弟子,不可轻慢其师,恶意向道德人,当视之如佛,不可轻嫉,见善代其欢喜。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宁投身火中,利剑割肉,慎莫嫉妒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这一段经文,是第三小节,说明善心善行,感动天神,慎勿嫉妒。
佛在经中特别指为人弟子,绝对不可以轻慢老师,及用恶意对待有道德的人,应当将老师和道德之人,看作佛菩萨一样,不可以轻慢嫉妒。‘见善代其欢喜’一句,是修随喜功德。更应当尽心尽力助成善行,身之敬事,口之赞扬,意之喜悦,财物之供养,是助成善行,功德等同。譬如钟表之功在指针报时,然构成钟表的每个零件,都有报时的功德;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功德并没有两样,为什么我们不肯做呢?佛又说:人能持戒清净,德行能感动诸天神明的尊重,如唐道宣律师,感得博叉天王之子侍卫一样。华严经说:‘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一切鬼神自然恭敬保护。佛又说:宁可自己投身大火烧死,利剑自割死,都不算是苦。要小心谨慎,莫嫉妒善人善事,其罪不小。释门自镜录中有‘妒贤嫉化第四’,详载报应之事,可以参看。
(二)师教本分 1、师呵弟子问答 2、示以正规不使怨讼 3、双戒诽谤之谕
1、师呵弟子问答
阿难复白佛言:‘为人师者,为可得呵遏弟子,不从道理,以有小过,遂之成大,可无罪不?’
佛言:‘不可不可,师弟子义,义感自然,当相讯厚,视彼如己。’
这是第一节,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尤其是末法时代,现前的社会,做一个好老师,良师、善师、明师,实在也是不容易的。现代的教育,比古时候普及太多了,学校多,学生多,老师也多。想想过去的学校(抗战期间),一般学校,全校师生很少有超过一千人的,一个班级,多的也不过三四十个学生,少的只有十几个学生,老师教学比较容易贯注,师生犹如父子,终身忆念不忘。至于不依情理处罚学生的老师,的确是很少见的。现在的学校里,像这样的事,或有所闻,但这并不算是新闻,因为远在三千年前,教学过程中,就有这种事实发生,所以,阿难尊者才提出来,请教佛陀。
阿难说:‘一位做人老师的人,是可得任意呵斥、遏抑(压制)学生,而不必依从正当的道理。或者是学生犯了小过,故意宣扬成为大过,像这样的为人老师,会不会有罪呢?’佛说:‘不可不可,做老师的人,不可以无理随便呵斥处罚学生,不可以将学生的小过失说成大过。’‘师弟子义,义感自然’,是讲师生恩德情义,合乎性德,顺乎自然。当相聚之时,情谊之交感,恩同骨肉,所以要彼此常相问讯,要存心厚道。学生对老师如父兄,老师爱学生如子弟。佛常教人慈悲一切,爱护众生。做父兄师长的,要常常将自己一生感到遗憾的、错误的、失败的经验教训,善告子弟,所谓‘前车之鉴,后车知戒’,希望下一代永远不犯上一代的错误,那么,下一代的成就,才能真正超过上一代,比上一代更幸福、更美满、更伟大,这才是真的爱护儿女、学生。做儿女学生的,也一定要体会父兄师长的恩德。
2、示以正规不使怨讼
黜之以理,教之以道,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祟礼律,不使怨讼。
这是第二节,说明老师应教学生正道规矩,无使学生心怀怨尤。‘黜之以理’,黜指责罚,当学生犯了过错,应该责罚时,老师可以责罚学生,但绝不是无理忿恨随便处罚,而是基于爱心,目的使其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教之以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人能明道理。理,真理、天理、性理、自然之理,是古今贤圣共同遵循之大道;在儒家为伦常八德,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在佛法为五戒十善,二学三慧,六度一心,明心见性,入不二门,是教之以大道。人能体行大道,则一切科技发明,必能造福世人,而不会去制造杀人利器,毁灭世界,造无边罪业了。因此,人必须受教育,一定要接受天理人道的教育,做好人、行好事,自利利他,造福国族人蕈的福慧双修圆满教育。‘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崇礼律,不使怨讼’。儒家讲礼,佛说戒律,‘礼律’是行的哲学,是大道的实践,是真善美化的幸福享受,一切圣哲、佛菩萨,无不竭力推崇弘扬。中国过去有礼义之邦美称,一个讲求礼律的国家,就是一切国家的模范。弘扬推崇礼律的社会,一定是真正的安和乐利的社会。‘礼律’是德行教育,是根本教育。回想过去,童蒙教育,以洒扫应对、背诵句读;佛门则五年学戒、诵经论、事长上,皆是礼律的根本修学,其根本深厚,终身受用不尽,那有不发达的呢?因缘具足,进可以福利国家社会;因缘其足,则为儒宗佛祖教化众生,心安理得,那里有怨尤不平呢?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问至此地,就叫做‘得道’了。况且,‘礼律’是大道的基始,礼主和,律主严,教和学,都得要宽严得中,才能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境界。
3、双戒诽谤之谕
弟子亦尔,二义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勿相诽谤,含毒致怨,以小成大,还自烧身。
这一段经文是第三节,佛陀戒劝师生双方不可互相诽谤。
‘弟子亦尔’,这一句是说做学生的,也必须遵从礼律,尊师重道,师生双方恩义真诚,做老师的要像一个老师,做学生的要像一个学生,各人要守各人的本分,千万不可以互相诽谤。‘含毒致怨’是说做学生的,心怀恶意,对待善师及道德之人。‘以小成大’是讲做老师的,绝对不可因为学生犯了一点小过,就渲染成为大罪。如果师生之间,恶意相向,结果受害的还是自己。佛说‘还自烧身’,古人说:观其友而知其人,观其师而知其徒,观其徒而知其师,这是一定的道理。又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阳明先生说:‘朋友相处,常见自己不是,方能默化得人之不是。’为学之道,首先在求自己不是处,方有长进。
(三)弟子背师罪果
为人弟子,当孝顺于善师,慎莫举恶意向师,恶意向师,是恶意向佛、向法、向此丘僧、向父母无异,天所不覆,地所不载。
这一段经文,是佛答问师教本分的总结,说明学生背师叛道的罪果。古德说:皈依佛者,不堕地狱;皈依法者,不堕饿鬼;皈依僧者,不堕旁生。何以故?佛为无上医王,法是除病良药,僧是导人知识,并为真净福田,背之则邪,向之则正。若欲得道,当依佛语,违而得者,无有是处。佛言:一切众生,若不皈依三宝,永劫堕三恶道。六祖惠能大师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皈依觉,二足尊;皈依正,离欲尊;皈依净,众中尊。’‘从今以后,称觉为师,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二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看,名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皈依,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又说:‘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皈戒,若言皈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皈,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皈依佛,不言皈依他佛,自佛不皈,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皈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皈依也。’三宝的定义,以及什么叫皈依,六祖大师在坛经中,为我们说得如此的明白详尽,才使我们深信佛言至诚无欺。我们的身命得自父母,我们的慧命得自老师,所以学生应当以孝顺父母的心来孝顺老师,要小心谨慎,不可以恶意对老师;如果以恶意对老师,那就同以恶意对佛法僧、对父母没有两样,为鬼神所厌弃,天地所不容。佛答阿难问师生本分,经文至此告一段落。
二、师生之行持 (一)末世兴恶 (二)应何所求
(一)末世兴恶 1、世人四恶 2、比丘损他 3、比丘损自
1、世人四恶
观末世人,诸恶人辈,不忠、不孝,无有仁义,不顺人道。
这一段文长,现在我们分做三小节来看,这是第一小节。
师生本分虽已说,但时值末世(佛灭二千年以后,叫末法时期),世风日下,礼崩乐坏,师道渐衰,才悲叹地说出这一段话,我们现在去佛已有三千O七年之久,目前世风败坏的情形,佛教衰微的状况,众生种种行业果报,一一皆如经说,一点不错,可见在三千年前,佛眼确已观见,清清楚楚,了如指掌。
先说末世恶人,下面四类是世间一般恶人:(一)不忠。国以民为本,以君为尊,故尽忠为先,对国家、对元首、对职守,不能尽忠的是一大恶。(二)不孝。家以父母为尊,故尽孝为先,佛戒经说: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所以,人子对父母不孝是二大恶。(三)无有仁义。这是说处社会,则大众为尊,故存仁行义为先,仁者慈悲一切,义者处事合理合情,若是在社会上待人处事,不仁不义,是三大恶。(四)不顺人道。做人之道,儒讲五伦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佛门五戒十善,皆是人道,左传上说:人弃常则妖兴。楞严经也说:破根本戒则妖邪魔鬼兴世。所以弃离五常,破根本大戒,就是不顺人伦大道,是四恶。末法世间,这四种恶人很多,且佛门出家人也有不如法者。
2、比丘损他
魔世比丘,四数之中,但念他恶,不自止恶。
这是第二小节,佛说末世比丘诸不如法事。‘魔世’,并无时间性,一般通指恶人多时则称魔世,详如楞严经第六卷说。‘魔世比丘’,就是指世道人心败坏之时,诸魔也就趁机渗透清净的佛门,示现出家相,住持佛法,破坏佛道,所谓为师子虫,还吃师子肉。‘四数’是指出家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尔尼。‘但念他恶,不自止恶’,唯见他人作恶,自己一切过失恶行,不知禁止,不知反省,纵遇善友劝戒,也不知道回头,自是四数中者。经文:
‘嫉贤妒善,更相沮坏。’这一句是说嫉妒阻善。‘贤’是指有道德善行的人,真正修行,自行化他,魔见了一定生嫉妒心。‘善’是指一切善事好事,别人行善做好事,利益大众,魔见到了,一定要设法阻挠破坏。他们自己,唯有自私自利,从无利他的善念。所以佛说:‘不念行善,强梁嫉贤。’‘行善’指十善六度万行。‘强梁’犹言强横、不讲道理,横行霸道。老子:‘强梁者,不得其死。’‘嫉贤’二字,连续重覆提醒,足见是大恶。‘既不能为,复毁败人。’这二句经文,是说出家所为,即是弘护正法,利益众生,既然自己不能弘法利生,不知惭愧,反而破坏他人弘护正法,这不是灭法又是什么呢?‘断绝道意,令不得行。’此句是说末世比丘,闭绝道门,令众生长沦苦海,此类比丘皆魔化入佛,欲坏佛法者,防不胜防,世俗人坏法灭法者亦多,故佛子不可不护持,护法必有智慧善巧方便,这句是讲破坏、阻碍人正修行。以上所说比丘害他。
3、比丘损自
‘贪欲务俗,多求利业。’这两句是说恶世比丘,贪求利养。讲到出家,佛法中说有三种家:(一)眷属之家——即田宅之家。(二)五欲之家——六尘之家。(三)六道之家——三界是家。‘出’是出离,莲他大师说有四类:(一)在家在家。身心居家,没有出离之意。(二)在家出家。身虽在家,心恒在道,诸大菩萨多现长者、居士身,善巧化度众生者是。(三)出家在家。身虽出家,心在名利,无异俗人,如经文所说,贪求五欲,专务俗事,多求自私自利的事业,于其个人无有利益,而有益于众生的事业,他是不肯做的;所以说他,虽然圆顶受戒,现比丘身,其实是个俗人,非佛弟子。(四)出家出家。不染欲尘,心在三学三慧,志在一心见性,精进不退,是真佛弟子。请看经文:‘积财自丧,厚财贱道。’从这两句经文中,我们可以见到佛陀对于末世比丘爱之切,也责之深。积财者必自丧,俗话说:一家饱暖千家怨。世法尚且不可,何况出家佛子,这不但是不明道理,就是连因果报应的事理,也不能认清。一点露水道心早就被花花纸票给迷失了,可悲!可痛!把钱财看的厚重的,必然轻贱道业。前年我在港九讲经,有青年比丘来求学讲经,问我须要什么条件,我告诉他说:(一)决心不要名利,(二)不怕饿死冻死,(三)八风(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不动,不怨天不尤人。若能具足这三个条件,则可以学道讲经,如果不能安贫乐道,又怎么会有成就。可是,真能放下财富名利,修学佛道的,又有几人?诚非真爱世人,慈悲一切者不能也。所以,真佛弟子,一定是重道、尊师、贱财,富实于我犹浮云耳!不然,则如佛言:‘死堕恶趣,大泥犁中,饿鬼、畜生。’此三句结论果报三涂,世间恶人,魔世比丘,须知造作恶业容易,而三途恶报决定不免,稍有明见者,决不肯造作愚昧之事。‘恶趣’二字,总指三恶道。‘大泥犁’是印度话,意思是无间地狱,为地狱最极苦地,长劫求出无期,事实具见地藏经。经文至此,已将末世兴恶一段讲完。
(二)应何所求 1、报佛恩 2、改旧习
1、报佛恩
未当有此,于世何求,念报佛恩。
这三句经文是说,既然发心出家,就不应当作像上面所说的世俗事务,更不可以作恶,应该放下五欲名利,那么出家弟子于世毕竟何求呢?佛陀告诉我们说:应当念报佛恩,在佛门日课回向偈中,朝暮念念不忘者,‘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一)念众生苦,佛以众生为心。(二)报恩唯有自度度他,以顺佛心。佛恩中圆摄有父母之恩、师长之恩、国家之恩及一切众生互助之恩,除此之外,尚有护法檀越之恩。求证佛道,必由报恩心始,发于衷者,必有其行,自行、化他、修道、研经、善行,皆为报恩济苦耳。经文:‘当持经戒,相率以道。’经论是印证知见的标准,戒律是修正行为的依据,修行人必须明经守戒,断恶行善。断烦恼,道自得。欲求出离,必求道;道载文字,求道在修行。心行似佛菩萨,自利然后能利他。相率大众,教之以道。
道不可不学,经不可不读,善不可不行。
‘道’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的理论依据,及修行的方法,不可不学,这些无比珍贵的宝藏,全记载在经典之中。所以,经不可以不读,读经才能开启我们本性中的真正智慧,使我们能认清人生宇宙的真实相,必须有智慧,对于人生宇宙具足正确、圆满、深入的了解而后才会有善行,善不可不修,修善是培福积德,福慧双修,世法中称做真善美慧,极幸福之人生;佛法中称为‘二足尊’,意思是说,他的福慧二者,都达到圆满具足而为天上人间一切大众所尊崇者。这三句经文是讲自学,第一句修道,好比走路;第二句读经,好比认识路;第三句善行,好比交通工具,选择最佳的交通工具,迅速到达幸福美满的境界。这三句话,非常重要,如果违背了,自然是盲修瞎练,说食数宝,其果报不言可知。下一句‘行善、布德’,是讲度他利众,度化众生,一定要善行卓著,大福德人,是以佛菩萨广修六度、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惠施众生,众生感恩则易受教。‘布德’,是讲菩萨同时以大威德感化众生,众生仰德,知佛法必在恭敬中求,易成法器。我们在此地,可以见到佛菩萨教人自行化他的大悲方便了。
‘济神离苦,超出生死。’这两句经文是总结念报佛恩的功德。‘神’是指‘神识’,一般称作‘灵魂’,无始劫来,造业受报,生死轮回,苦不堪言;唯有佛法,可以使我们精神得到解脱,得到超越三界,确实获得不生不灭境界。
以上我们将‘应何所求’的第一段‘念报佛恩’讲完了。
2、改旧习
见贤勿慢,见善勿谤,不以小过证入大罪,违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证,可不慎也。
这一段经文,是佛陀教我们改革旧习气,改造心理。前面说过,学佛修道的人,不可不慎习染,文具四事:(一)不可轻慢贤人,‘见贤勿慢’。在过去,见到贤德的人,想想自己不如人家,不免生起嫉妒、轻慢,如仇如怨,其实这是自家的病态心理,精神的不健康、不正常。佛教我们要改过革心,从今以后,见到贤人,见到好老师,一定要恭敬、供养、承事,协助其弘法利生,像唐朝时的印宗法师,就是我们的好榜样。坛经上说:‘惠能大师自黄梅得法以后,一度避难到曹溪,但是不久,又被恶人找到,大师逃至四会县,避难猎人队中,经过十五年。有一天,自己想想,弘法利生的机缘成熟,就应当弘法报恩,不可终隐。这样,大师离开了猎人队,一日,行到广州法性寺,恰好遇到印宗法师在法性寺宣讲涅槃经,当时有风吹动悬幡,有一出家人说‘风在动’,另一出家人说‘幡在动’,争论不已;惠能大师见到这个场面,遂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当时在坐的大众,听了能大师所说,都非常惊奇,印宗法师请至上席坐,请教佛法奥义,见惠能大师言简理当,不由文字;说道:‘行者定是非常人’,这时,惠能大师还是以在家居士的身分,所以印宗法师称他‘行者’。印宗于是执弟子礼,请教黄梅指示,六祖说:‘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印宗问:‘为什么不论禅定解脱?’六祖说:‘因为禅定解脱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六祖所传、所修、所教授的,为一乘上上法,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所以说‘唯论见性’、‘佛法是不二之法’,初学切忌错会了意思,受害不浅,这是不得不先说明的。六祖又说:‘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法师听了以后,欢喜合掌,于是为惠能剃度,愿事为师。六祖得到印宗的护持,才有机缘开东山法门,普度众生。像印宗之遇六祖,以前辈大法师的身分,反而师事初剃发出家的能大师,的确,非我慢情忘者不能也。其尊贤重道,舍己为人,真非常人可及也。是则六祖之功德成就,即是印宗的功德成就耳。印宗之于六祖,很像鲍叔牙之于管仲;由此可见,世出世间,建大功、立大业,利济天下后世,都须要最有力的增上缘,是谓之机缘成熟。下一句‘见善勿谤’。这是教我们不可阻碍人为善,凡是见到善事、好事,不论是什么人做的,纵然是恶人做、怨家对头做,只要他能行善,纵然是小善,也是应该赞叹,值得称扬的,这正是使恶人迁善改过的最好机会。过而能改,回头是岸,善莫大焉。明朝袁了凡说:‘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之危,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老尊贤,爱惜物命,人能由此十事,自行教他,则万德圆备矣。’正是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是世间第一等的善事。反过来讲,阻碍人行善,尤其阻碍恶人向善,当然也是世间第一等恶事。恶事万万不可为也,这才是具有大智慧、大慈、大悲,真正的菩萨行。
经文:‘不以小过证入大罪’。这一句是第三个事例,过不证罪。一个做人老师的人,对待学生,正如慈母之待赤子,如理如法的教导,为国家民族,为世界众生,小心地培育下一代的幼苗,焉有不尽心、不尽力之理。是以师恩有过于父母者,若以学生犯了些小过失,便证入大罪,处以重罚,使学生怀恨心头,那是摧残下一代而不是培育下一代了,其功过报应,先已说过,不再重覆了。第四个事例是:‘违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证,可不慎也。’这四句经文,是佛陀教我们要慎因果。特别是做人老师—和尚的人,古印度称‘和尚’就是亲自教我的老师,要不是亲自教我者,我不称他做‘和尚’,所以‘和尚’是亲教师的称呼。由此可见,‘和尚’是众生的亲教师,如果亲教师不依法理,就是违背诸佛所证的真理—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一心不二的见性之理,又不能契机,换句话说,就是学无所用,所学不适合其现前所需,也就是现前不得其受用,不得其利益的教学,都是违法失理。我们知道,佛教寺院是佛陀教育的机构,寺院的主持,就是一方大众的亲教师,他负有传道、弘道,教导一方大众修学大道的神圣使命,是一方众生法身慧命之所依,故一方大众称之为‘和尚’——亲教师。他要是教学不如法、不如理,那就有很大的罪过,古人说:为不善于显明之中,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于幽闇之中,鬼得而诛之。又说:庸医杀人身命,死堕十八层地狱;庸教误人子弟,死堕十九层地狱,何况主持圣教为天人师者,如法依理,化导一方,功德真不可思议;经论史实,可证罪福,必须谨慎。第三大段,师弟之分,到此讲完。
●丁、疑世出世抵触 一、疑佛子治生有碍 二、教以可为世事不为世意 三、请解世事世意之义 四、佛训道尊
一、疑佛子治生有碍
阿难复白佛言:‘末世弟子,因缘相生,理家之事,身口之累,当云何?天中天。’
经文从这一段至第八页第八行‘可得度世之道’止,是本经的第四大段。在这一大段中,要讨论的是‘学佛’与世俗日常生活,究竟有没有妨碍?有没有什么不方便之处?这对于初学佛的人,尤其是想学佛而又望门不敢轻进者的最佳指导,即使是老同修,也应该读诵此文,三省吾身,是不是如理、如法,奉行佛陀教导,以求个心安理得。经文可分两段,先问答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有无抵触,后段是世尊训示佛法中要以道戒为重。这一节经文,是阿难看出众生对于学佛的疑虑,深恐学佛不利家庭幸福,有碍于事业发展,所以大发慈悲,代众生向佛请教说:‘末世弟子,因缘相生。’这一句是问意所在,自来有疑,末世尤甚也。‘弟子’指在家学佛者。‘因缘相生’,佛经常说:万法因缘生,此言善恶二事,皆由因缘;世间因缘,结世间果报;出世间因缘,结出世间果报。在家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世间因缘,怎能学佛超越世间,成佛、成菩萨呢?因此,才提出这个问题来请教世尊,意思是说:在家人学佛,免不了有理家之事,衣食的需求,为身口所束缚拖累,妨碍了修行,关于这个问题,应当怎么办,才能获得两全其美呢?天中天呀!其实,学佛、成佛、成菩萨,问题并不在乎出家或在家,且佛门中诸大菩萨大多数皆是现在家相,为在家佛子作模范,四十华严经里,为我们示现的,有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甚至包括外道身分者,于此当知,学佛是学觉、求觉,觉则不为一切事理所迷惑,正智照见人生宇宙的实相,何有在家出家之分?更有何世事妨碍呢?且看世尊的开示。
二、教以可为世事不为世意
佛言:‘阿难,有受佛禁戒,诚信奉行,顺孝畏慎,敬归三尊,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
佛陀非常慈悲,叫著阿难对他说:若是有人发心学佛,接受过佛陀教戒,‘禁戒’是佛弟子自律处众的规范,如三自皈、五戒十善、菩萨戒等,都是生活教育、行的教学,因此,佛弟子都要至心诚信受持,依教奉行。学佛第一要孝顺父母,须知世出世间大道,顺孝而已矣!在大乘佛法中,孝为地藏,能生育万物,容忍万物,学佛先要以地藏菩萨为导师,学顺孝根本法也。人能顺孝,心定和顺,则可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量福慧,从此生起,诚圣学第一学处也。孝顺之人,不敢恶于人,不敢慢于人,起心动念,造作行为,畏因慎果。‘敬归三尊’,是讲恭敬归依三宝,特别是要明了自皈依自性三宝的道理,前次举坛经中六祖大师的开示已经讲过。‘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这三句是佛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行之事。‘养亲’就是善事父母,善养父母之身,身康健;善养父母之心,心安乐;善养父母之志,无负父母之期望。于佛法中尤以劝父母学佛,弘护正法,善养父母之法身慧命,才尽到养亲之教。‘尽忠’是教我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大众的服务,要尽忠心,负贲任,尽职守,于佛法中,尤须护持正法道统,发扬光大,尽心尽力,协助培养儒宗佛祖,这才是一切众生万善万福的根源,这是佛陀教诫弟子尽忠之意。‘内外谨善’,内指心,外指身,身心之善行,表里一如也。‘心口相应’,楞严经中佛告诉阿难说:‘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心直言直,中间永无诸委曲相。’由此可知,欲证得无上菩提,净圆妙心,一定要从‘心口相应’下手,就是心直、口直、行直。‘直’是诚至极处之称,也就是大菩提心中的‘直心’,观无量寿经上称作‘至诚心’。佛陀在此地的七句开示,是教人务本尽诚而已,而务本尽诚,正是世出世学之大本,世君子尚且能务本,何况学习大乘菩萨道者?若不从根本修学,正如建高楼而未立地基,其后果思之可得也!下面二句‘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是佛正答阿难之问。佛教我们说,世间事可以做,但是不可有世间意。
三、请解世事世意之义 (一)世事 (二)世意
(一)世事
阿难言:‘世间事,世间意,云何耶?天中天。’
阿难听了佛陀的教训,但不知世间事和世间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可以做世间事,而不可以有世间意?于是更进一层,请佛为我们作一个明确的解释,故有此问。下面是佛陀的解答,先解释什么叫世间事。
佛言:‘为佛弟子,可得商贩、营生利业,平斗直尺,不可罔于人,施行以理,不违神明自然之理,葬送之事,移徙姻娶,是为世间事也。’
世间事,无量无边,佛陀在此处,只不过略举几个例子来为我们说明,使我们觉悟,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不碍世间法,世间法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佛法的修行工夫,也正是在日常生活种种琐碎的事务中,看破、放下,然后再提起。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说:做佛陀的学生,无碍于世间事,可以经营商业,可以贩卖货物,可以从事各种生产营利的事业,只要以诚敬忠信待人接物就好,所谓但取仁中利,莫求义外财,凡是合乎道义的利益,就可以去做,在四十华严里,诸佛菩萨种种示现,就是榜样。‘平斗直尺,不可罔于人’,罔是欺骗,此二句是教忠信,买卖要公平,不可欺骗人,更不可害人。‘施行以理’,这一句是教诚敬,凡事必须合情、合理、合法,以‘仁爱信义’四德服务社会,造福社会,这样就是学佛,就是行菩萨道。‘不违神明自然之理’,此句是指吾人本性而说,人性本善,天理良心,是本有的性德,本性本具无量智慧,万德万能,故称‘神明’。此处意思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本诸天理良心,求个心安理得。不然,纵使逃过法网,绝难逃过良心的责备。‘葬送之事’,是慎终追远之意,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此人情至厚之道也。地方社会,能尽力推行,则民化其德,可归于厚道。‘移徙姻娶’,移徙是迁居,包括所谓的移民;姻娶,就是婚嫁,像这些都是世间事,都可以为之。我们从佛陀所举的这几个例子里,就应该觉悟到,佛教与我们日常生活习惯,实在是没有违背,佛并无制止。佛告诉我们不可以做的是世间意。什么是世间意呢?
(二)世意
世间意者,为佛弟子,不得卜问、请祟、符咒、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日良时。
从这一节经文中所举的例子,我们可以体会到,佛所说的世间意,就是指的‘迷信’。‘不可得为世间意’,就是教人不可以迷信,不可以做迷信的事,尤其不可以做迷信鬼神的事。迷信之事,也是有很多的,但愿能于此体会得知,这些皆是世俗习气。其实,若究竟言之,凡情识用事,皆世间意,四智菩提则超世间,此又不可不知也。佛说:做佛陀的学生,(一)不可以卜问,包括算卦、测字、看相、算命、风水、预卜吉凶祸福等世俗习气。(二)不可以请祟,这一句是指那些巫婆、觋童(乩童)、扶鸾、驾乩、延请鬼神狐仙之类者,佛子不可以作。(三)符咒,佛子不可以学习画符、念咒、驱鬼、治病等事。(四)不可以厌怪,这是外道邪术镇压之类。如古时泥木工之压人术,中外皆有。汉武帝时,江充之祸,即是明证。江充是汉武帝的绣衣使者,一天,路逢太子乘车马驰道中,驰道是皇帝专用的道路,太子车马驰道中是不敬。江充是皇帝近臣,太子见到了,拜托他不要将此事报告皇帝,江充未听,还是将这桩事报告皇帝。有一次武帝生病了,江充很怕,万一皇帝死了,太子即位,有被杀头的危险,于是设计陷害太子,故意在皇帝面前说,皇帝的病,是蛊祟所起,有人欲谋害皇上,武帝果然相信,就命江充带著胡人巫师,掘地捕蛊,烧铁钳强人承认,老百姓冤死者数万人。江充又说宫中有蛊气,遂掘太子宫,得预先埋藏的木人,献皇上,太子冤无由申,皇上将木人交江充斩之,皇后、太子皆自杀。武帝后来才知道是江充欺诈陷害,后悔莫及,遂灭江充三族。为佛弟子,绝不可为也。(五)不可以祠祀,此处所说的祠祀是指奉事邪鬼、邪神,拜拜、许愿、还愿之类者。(六)不可以解奏,所谓解释怨仇,以疏文(书表)奏天帝鬼神之流者。(七)也不可以选择良日良时,这也是习俗所尚,世人凡有所作,总要选一个黄道吉日,择个好时辰。总而言之,佛所讲的世间意,全都是世俗迷信,违背性理,不但为佛弟子不可以作为,就是孔子也说过: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以世儒之高明者,也不为世间意。但是,时至今日,世风日下,佛、孔微言绝,而怪力乱神大兴于世,蛊惑人心,众竞尚之,欲天下之不乱,不可能也。儒佛之教,皆以真理启发人之正智,所以是理智,绝非迷信。在前面已经说过,善因必得善果,恶因定有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世事不可强求,必须要知道,迷信鬼神,求助鬼神,谄媚巴结鬼神,不但不能转好运,反而越转越糟、越坏,以至于不可收拾,那里能得到一点好处呢?佛教我们不得为,孔子教我们敬而远之,都是教我们破除迷信,启发正智,凡是迷信的,都是世间意。然趋吉避凶,乃人之常情,既不得为世间意,那又应该如何做,才能真正得到身心吉祥安稳呢?下面经文,佛陀就要为我们说明做佛弟子所当为者,经文中有六点指示,是真正趋吉避凶的不二法门,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9-5-16 17:26:35
|
只看該作者
必须依教奉行的。
四、佛训道尊 (一)佛子施作当启三尊 (二)道戒为尊天神敬伏 (三)道包天地人自挂碍 (四)善恶由心设喻便解 (五)戒行参天众圣赞叹 (六)智士自应如教奉行
(一)佛子施作当启三尊
受佛五戒,福德人也,有所施作,当启三尊。佛之玄通,无细不知。
这是佛陀对我们的第一点指示,说道:接受佛陀五戒的教学,又能确实修习者,一定是个有福德的人。福德就本经所讲的是(一)长寿(二)大富(三)清净(四)众奉(五)德慧,而诸经所说大同小异,福德是果报,五戒正是其修因。佛弟子,修善因,得福果;有所施作,必依三宝。佛之玄通,无所不知,依教修学,定得感通。
上面讲到佛弟子可以做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之后,佛陀非常慈悲,又为我们指示六点趋吉避凶,自求多福大慧的修行法门。第一点,就是说佛弟子有所施作,应当启白三宝,佛前焚香祷告是向佛报告,所作所为不违经训是向法宝报告,与善师或道德之人商讨请教,就是启白僧宝,做事合乎天理良心,自然与佛玄通感应道交了。
(二)道戒为尊天神敬伏
戒德之人,道护为强,役使诸天,天龙鬼神,无不敬伏。戒贵则尊,无往不吉,岂有忌讳不善者耶。
第二点指示,是说明一切行为中,唯有道德戒行,最为诸天鬼神尊崇敬伏。能够守持佛戒,有得于心的道德之人,道德随其修学,日日提升,诸天天神更为拥护,使其道德格外具足威重,是道护为强。‘役使诸天’,是天神敬伏道德人的具体行为表现,如唐朝的李通玄居士,终南山的道宣律师,皆有天神长期为服劳役。且高僧传内所载,天神事奉道德之人的事迹甚多,可以参看。‘天龙鬼神,无不敬伏’。这是指四天王所属的八部鬼神,他们见到持戒修道的人,无不恭敬伏侍。所以,‘戒责则尊,无往不吉’,佛门戒律精神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绝对不恼害众生,与人为善,成人之美,是善行中最为可贵者,且戒之在心,他法难与之比。故戒德之人,一切作为,实在是无往不利,可见这是大吉大利的修行法。‘岂有忌讳,不善者也。’这是说人所避忌而讳言者,如人心中恐怖不祥之事类,当我们明了道护为强的道理,那里还有什么忌讳?什么不利的呢?是又何必自屈而为世间意呢?我在各地讲经,时有人来问,第三次大战眼看不可避免,何处最为安全呢?我告诉外人说,台湾最安全,告诉国人说,行善、积德、修道,最为安全,无往不吉也。
(三)道包天地人自挂碍
道之含覆,包弘天地,不达之人,自作挂碍。
这是第三点指示,道指真如、本性、真心,就是断惑、明心见性之事,心量之大,经中比喻说:虚空在心,犹片云之在太空。故心包天地,这是真实的事相,可惜迷人不达此理,不见此事,结果是自作障碍。楞严经说:‘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众生之妄见,正是‘妙明真心,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却不知‘本是无上菩提,净圆妙心,妄为色空,及与见闻。’所以佛才感叹的说:不达之人,自作挂碍,若得悟入,便超世间。
(四)善恶由心设喻便解
善恶之事,由人心作,祸福由人,如影追形,响之应声。
这是第四点指示,说明善恶在于人心,而果报则如影随形。这几句话和感应篇上所说相同,语意浅显,的是至理诚言。善因、福果,恶因、祸殃,心造身受,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果能明了此事真相,当起心动念之时,便知果报祸福,是真有智慧的大福德人。所谓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也,此是佛陀教人修道求福的下手处,最初方便也。
(五)戒行参天众圣赞叹
戒行之德,应之自然,诸天所护,愿不意违,感动十方,与天参德,功勋巍巍,众圣嗟叹,难可称量。
这一节经文,是第五点指示,盛赞戒行功德参天,劝勉认真修学。凡是律己者为小乘戒,利益众生者是大乘戒,持戒行善有道德的人,自然与佛菩萨感应,诸佛菩萨,随缘现相,不变本性,故曰自然,此是一说。又,菩萨度众,随缘现相,应以何身度,即现何身相,不违本体应之自然。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晓得只要自己能持戒修善,不必求神、求仙、求菩萨、求佛,自然有感应的,既然有感应,当为诸佛菩萨所护念,那诸天鬼神那有不保护的道理呢!‘愿不意违’,是讲事事顺心如愿,有求必应,心同佛心,口如佛言,身同佛行,自行化他,必定感动十方,心行称性,无为无作,若日月经天,四时化育,是与天地万物融合一体,同一化用,谓之与天参德。功勋巍巍,是指自行化他的功德大,世出世间一切圣贤无不赞叹,戒善之德,不可思议,赞叹不尽。我们读了这一段开示,应当发心,一意专修此众圣所赞的真实功德,无负佛陀慈悲教诲耳。
(六)智士自应如教奉行
智士达命,没身不邪,善如佛教,可得度世之道。
这是最后一点开示,说明唯有智慧之人,才知道如教奉行。‘智士’指有智慧明事理的人。‘达命’是讲通达明了因缘生法,自然之理,知天命也。‘没身不邪’,以达命故,所以终身不疑不惑,不为邪知邪见邪行。‘善如佛教’,重在善字,就是说见得理明,守得心定,又能恒顺众生,随喜中成就无量功德,所谓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戒、定、智慧三学具足,无不称性,无不自在,才是善如佛教。依教奉行,虽然在家,也可以得证度出世间的菩提大道,成佛、成菩萨。以上将本经第四大段讲完了,读了这一段经文之后,才晓得在家学佛本无妨碍,也没有什么不方便,如理如法,善如佛教,必能使您的生活更美满、更幸福,使你的生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了。
下面是本经的第五大段,说明阿难尊者,闻佛四番开导之后,自己庆幸遇佛闻法,获大利益;然不闻佛法者,不免迷惑造业,于是悲悯众生,请佛住世,这是阿难听教的心得感想。
●戊、阿难幸自悯他 一、阿难自幸今值佛世 二、悲悯此世多恶少信 三、为悯众生请佛住世
一、阿难自幸今值佛世
阿难闻佛说,更整袈裟,头脑著地,‘唯然世尊,我等有福,得值如来,普恩慈大,愍念一切,为作福田,令得脱苦。’
经文可以分为三小段,这是第一小段,大意是讲,阿难听闻佛陀上来四番所说,‘更整袈裟、头脑著地’,是最敬礼,以表示感谢世尊的慈悲教诲。‘唯然世尊’,唯字是表信之极,而绝无疑惑之辞,这是阿难表示自己信受。‘然’字是指一切众生,尚有未闻佛法者,不信佛法者,这是代众生请法之辞,金刚经上也有同样的句法。‘我等有福,得值如来’,此句照应‘唯’字,是说我们与会的大众们,宿福深厚,有此机缘得遇如来。‘如来’是佛十种别号之一,含义甚多,意思是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普恩慈大,愍念一切’,这句照应‘然’字,是赞佛平等、大慈、大悲,普遍赐给一切众生—九界有情众生—最大的恩惠,为一切众生作无上真正福田,凡得遇佛法,善如佛教,必能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印光大师说:弥陀为第一福田,念佛往生为第一大福,上根利智,能信能行,佛祖诚言,绝无相欺也。
二、悲悯此世多恶少信
佛言至真,而信者少,是世多恶,众生相诅,甚可痛哉!若有信者,若一若两,奈何世恶,乃弊如此。
这是第二小段,大意是阿难尊者,悲悯世间多恶少信,尤以今时为最。‘佛言至真,而信者少’。佛陀的言语教训,真实之极,佛在般若会上,告诉须菩提长老说:‘如来是真语者’,真则无妄。‘如来是实语者’,实则无虚伪。‘如来是如语者’,所言必如其事理。‘如来是不诳语者’,所言绝无夸张,绝不盖人。‘如来是不异语者’,所言必无先后矛盾,前后不一。佛陀在世,说法四十九年,句句至真如是。阿难很感叹的说:‘而信者少。’为什么世人不能相信佛的教导呢?尊者又说:‘是世之人,多造十恶业,互相的诅咒,互相的伤害,这是非常可悲可痛的事。当然,世人之所以信假不信真,认假不认真,这种愚昧的行为,实在是善根少、福德薄、烦恼重、业障深之所致;当他有缘遇到善友佛法,竟当面错过,真是可惜!可叹!‘若有信者,若一若两’,这也指信者只有万分之一二,正如佛在金刚经上所讲的:‘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否?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后五百年,就是佛灭后第五个五百年以后,正是指我们现在的时代,有持戒修福者,持戒,是指勤修戒定慧三学者,修福,指真修六度;这样的人,佛说定能信佛言说以为真实。佛又说:‘当知是人——今世能信佛言说的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得无量福德。’这都是讲,佛言至真,就是在末世,也还有少数真能持戒修福者信得过,只是人数比例太少。‘奈何世恶,乃弊如此’,这是阿难叹惜世风何以败坏到如此地步!
三、为悯众生请佛住世
佛灭度后,经法虽存,而无信者,渐衰灭矣!呜呼,痛哉!将何恃怙,惟愿世尊,为众黎故,未可取泥洹。
这一段是阿难为悲悯执迷不悟的苦难众生们,求佛住世间,教化救度之意。‘灭度’指应身示寂,而法身实在常住。阿难的意思是说:一旦世尊示现入灭之后,纵然还有经典及修学方法存在世间,怕的是再也没有人真正的相信、接受、奉行了,佛陀教育必渐渐趋向衰微,以至于绝灭了。按佛的法运,有正法一千年(佛灭后初一千年),以去佛尚不远,信守修行,成就的人极多;至佛灭后第二个一千年,称像法时期,以去佛渐远,经法流传,讹错渐多,但是还有不少人修成禅定;到佛灭二千年以后,就叫做末法时期,去佛已远,修学渐渐不如法,也就谈不上什么成就了,而念佛生到弥陀国土者,为数还不少。但就整个法运、世运看,的确像阿难所说:‘渐衰灭矣’,今则尤甚!‘呜呼,痛哉!’上痛佛法衰,教化不行,下痛众生苦,无法救度。佛法是我们光明幸福的指引,佛法衰矣,愚迷苦难的众生今后将依靠什么呢?末后三句是阿难代表众生请佛住世。‘众黎’,众指一切众生之类,黎则专指百姓平民,黎是黑色,平民头发也,故称做黎民百姓。阿难的意思是,为了那些苦难的平民百姓,求佛不可取泥洹。泥洹,也称做涅槃,是印度梵语,意为圆寂,乃功德圆满、清净寂灭之称,此处是指与世长辞而示现入寂灭的意思。佛菩萨、善师、道德之人,真正是人天眼目、众生福田,是以我们有责任请求他们长住世间,慈悲一切,教化众生,令一切皆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本经长行文,就讲至此。
接著要讲的是,阿难所说的二十八首偈颂。在未讲此文之前,首先要将佛经文体向各位作一个简单说明。佛经文字体裁有十二类,术语叫做十二分教,又称作十二部经;若就形态归纳,不外长行、偈颂、密咒三大类:(一)长行,是属于散文体,便于发挥义理,如天马行空,罄控纵送,充畅尽致。(二)偈颂,偈颂类似我国的诗歌,但不重视平仄,也有押韵,土不家中国律诗那么严格;偈颂,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不等,但其句法整齐,每四句为一首,可以和曲合唱。本经是五言偈颂,共有二十八首。佛经通常在长行文后面,多有偈颂、或密咒,偈颂是取其便于背诵、修习而得深入其境,又于歌唱中巧收潜移默化之功,益见佛陀教学之苦心。(三)密咒,本经虽无,然大悲咒、往生咒、白衣神咒、六字大明咒等,确为众所周知,大致说来,密咒只存古音,少翻其义,原因是其中多含有六道言语,一般习惯,但诚心诵念即可。如中国人所习诵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章嘉大师曾为解释,唵是身义,嘛呢是莲华,叭咪是保持、持守义,吽是心意,合起来讲是保持自己的身口意业,像莲华一样的洁净。由此可见,咒语含义圆备真善美慧。且一经圆具三体,三髅却是一义,其目的都是为了契机。
●己、阿难谏颂 一、请佛住世 二、疑谤重罪 三、各罪别报 四、五戒别果 五、疑罪福果 六、世意恶报 七、结劝
一、请佛住世
阿难因而谏颂曰,这一句说出了阿难说偈动机。‘因而’,就是因前面自庆悯他,觉得末世众生实在是太苦了,因此,阿难不但是代表末世众生请佛住世,而且,还再以诗歌(偈颂)劝导当时以及后世的佛弟子们,要诚信佛言,依教奉行。二十八首偈颂,可分为七个段落:(一)有三首颂请佛住世,(二)有三首颂是重颂疑谤重罪,(三)有四首颂各罪个别的果报,(四)有四首颂五戒的果报,(五)有三首颂疑罪苦果,(六)有六首颂世间意的果报,(七)有五首颂赞佛恩大,劝勉种因。请看经文:第一颂
‘佛为三界护,恩广普慈大,愿为一切故,未可取泥洹。’
这一首是阿难为大众求佛住世,在普贤十大愿中,第七愿请佛住世,因此,请佛住世乃是佛弟子的本愿,阿难尊者也可以说是实践他行菩萨道的弘愿。前二句也是说明请佛住世的理由。‘佛为三界护’,佛陀是三界六道的真正护持者,唯有佛陀才能够做我们的保障,为众生的依靠,为一切众生真正的皈依处,所以,‘恩广普慈大’,佛的恩德慈悲,被及九界众生,三根普被,广大无边。后二句是阿难求愿,阿难之心,愿佛慈悯,为了三界一切沉迷受苦、无以自拔的众生故,不可示现入般涅槃,求佛长住在人间。请看第二首颂众生罪障法缘:
值法者亦少,盲盲不别真,痛矣不识者,罪深乃如是。
这一首偈是阿难训责众生意,责备实为怜悯,希望他能改过自新。‘值法者亦少’,是讲佛法难闻,众生罪障太深故,得遇佛闻法的机缘不多,何以故呢?‘盲盲不别真’,楞严经第六卷说:末劫之时,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又九卷说:魔于末法,在我法中,修道出家,...令真修行,总为魔眷。读此经文,想今时之正知见少,必依戒修定开慧,方为正途。看破、放下、持戒、念佛,求生净土,上上根人,上上智人也,舍此而不入魔者几希。此处经文比喻为心盲眼盲,不能辨别真正佛法。后二句是阿难见众迷倒,而感伤之意。阿难心痛众生罪障深重,自己障碍了法缘,诸佛菩萨虽然常常示现在人间,众生要是没有福,纵然是遇到,也不肯相信。还有一种人,把邪神邪法当作佛法,佛魔莫别,真是可痛极了。何故不识呢?诚为过去罪业重障乃如是耳!请看第三首,颂弘法者少,法渐衰灭。
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两,经法稍稍替,当复何恃怙。
这是第一段的最后一首,说明得遇佛法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因此,佛法必然是逐渐衰微。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无人弘,如何能不衰灭呢?‘宿福值法者,若一若有两’,是说即使有宿福得遇佛法,为数也不过是亿万分之一二耳。若无宿福,必终身不闻。佛言: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想我等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无结果,岂不可惜。过去有人问日中一食义,我以贫困答,主要是不求人,传道与人,要人信受,如果处处有求于人,多求于人,则人不信,反招疑谤重罪。所以,为佛弟子,必须吃人不愿吃的苦,作人不肯作的事,必忍辱、必谦让,此非清高,一切为利生著想耳。‘经法稍稍替,当复何恃怙’。佛子若不能弘扬正法,则正法渐渐废灭,佛法废灭,佛子之责任大大亏负了。佛法变质,佛法废灭,在于传而不习,众生的解脱机缘失去了,后来的人依靠什么自拔自救呢?正如婴儿,失去父母,其苦难可想而知矣!这便是阿难要请佛住世之由。今去佛已远,幸得知识、善师、道德之人,我亦如阿难,恳求其住世,利益人天,才不负佛陀、阿难教导之恩耳。
请看经文,第二段也有三首,颂对佛法怀疑、谤法,令人对佛法失去信心,失去破迷启悟、离苦得乐的机缘,故结重罪。
二、疑谤重罪
佛恩非不大,罪由众生故,法鼓震三千,如何不得闻。
第一首颂演法不闻,首句讲佛说法度众生,故恩德最大,若不说法与众生则无恩德,可惜的是,众多罪业,由于众生自作故,所谓‘妄想执著’,自划界限,还自束缚,隔离圣人大道,楞严经中之‘认浮沤而弃大海’者也。后二句是说,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无时无处不说法,法音如鼓,远振三千大千世界,以众生罪业障自本性,所以不闻。正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若水有波动则不见月,众生心水亦然,心水清净则闻佛法音,心水浮动则不闻说法。隋时天合智者大师,亲见灵山一会未散,即是明证。故佛经证信常言‘一时’,而不记年月日时,义亦如是。请看下一首:
世浊多恶人,还自堕颠倒,谀谄諀訾圣,邪媚毁正真。
这一首是说恶人自甘堕落,造毁谤佛法之罪。‘世浊’是说五浊世间,多有造作十恶业者,这样的人,一定会自己堕落的。所以经上说:‘还自堕颠倒’,俗话说,人向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然欲迷心窍,利令智昏,众生八识田中,恶习气的种子特别多,而且是强有力,所以,一遇恶缘,就像水一样,自自然然的向下流去,颠倒错乱,越堕越深。‘谀谄’是指入佛法中破佛者,实为名闻利养,假意奉事佛教者。‘諀訾圣’,諀是恶言,訾是毁谤,指存心有意谤佛法、谤圣贤人。其实,圣贤、佛菩萨心行如同日月,焉能损?无知迷人,欲以不正当的邪法,毁灭正法真理,要知道,正法真理,决定不灭,非是邪法能胜正法,不过一时蔽之,叫人迷惑而已,结果必定还是自作自受。这在末法,时常见到信奉邪教邪见的人,往往比修学正法佛法的人多多,是迷不别真耳!正所谓可怜悯者也。请看经文,末后一偈,颂罪上又加罪:
不信世有佛,言佛非大道,是人是非人,自作众罪本。
邪见之人,不信世间有佛;佛是大智大觉之人,说佛法不是大道。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佛经教义,若未涉及,而言佛法非大道者,狂妄之徒也。禅宗六祖示法达禅师云:佛犹觉也,开示悟人觉之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其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由此可知,佛法实自性正法、真法、大法,如何不信呢?不信之人,虽外具人形,其实,已失人格根本。儒家人格为仁义礼智信,佛法人格是五戒十善业。弃五常、废五戒,强不知以为知,固执自己妄想分别,错误的思想邪见,造作出邪恶的言行,自是重罪的根本。‘自作’是讲造因,‘罪本’指三途苦报。由此可见,一切世间罪恶根本,就是因不信佛法而生起的。请看经文,第三段有四首偈,说明各罪别报,愿深思之!
三、各罪别报
命尽往无择,刀剑解身形,食鬼好伐杀,镬汤涌其中。
这一首是讲地狱总报,意思是说造作上面所说的重罪之人,命尽之后,一定往堕无择;无择就是无间地狱,楞严经及地藏经上都有详细的说明,后三句说地狱中的苦刑,有刀山剑树,‘食鬼’指牛头马面,恶鬼夜叉,性情凶残好杀。‘镬汤’就是油鼎。
淫泆抱铜柱,大火相烧然。
这二句是讲邪淫的果报,抱柱像其形,火然应其感,故罪报实由自心习气所感召而有的。
诽谤清高士,铁钳拔其舌。
造二句讲诽谤罪报在拔舌地狱,人因不知好歹善恶则造口业,如明善恶因果,必能远邪归正,亲近贤人善人。‘高士’指出家高僧,在家高士,就是善师、道德人也。
乱酒无礼节,迷惑失人道,死入地狱中,洋铜沃其口。
这一首是讲乱酒罪报,酒为放逸之门,大圣知其苦本,所以教人远离。食肉是断大慈之种,大圣知其杀因,所以教人蔬食。招慈善、感延年,是为布施无畏者。至于圣教,于此则有权实,权则渐诱,以轻脱重,初开无犯,据其障理,非无其过;约实教则轻重俱禁,始末不犯,是名持戒。佛法五戒,杀盗淫妄四戒,大众都不疑,唯对酒戒,以为软酒并不算什么过失,确实是如此。五戒前四叫做性罪,酒戒叫做遮罪,遮是预防的意思,是预防乱酒以后而破前四戒,所以软酒,尤其是醉酒,列在重戒。经文初句说乱酒失态,二句说失人道,人道就是五戒,破了五戒就是失人道。后二句是讲果报在洋铜地狱。
遭逢众厄难,毒痛不可言,若生还为人,下贱贫穷中。
这一首是讲总结破五戒的苦报。前二句说三途之苦,言不能尽;后二句说纵然三途罪满,再得人身,因为他的恶报习气尚未断尽,所以感应人中下贱贫穷的报应。感应之理事,昭彰如是,的确可怕。学佛的人必明此理,必知此事,而后才能趋吉避凶。以上我们将破戒的后果讲完了。
经文第十页第四行第一句‘不杀得长寿’起,有四首是偈颂中第四段,说明守持五戒的福报。
四、五戒别果
不杀得长寿,无病常康强。
这二句是讲不杀生的殊胜果报。我们都知道,凡是有血气之属,必定有知觉;凡是有知觉的必同礼,楞严经上说: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微命不伤,才是真慈悲,以平等真慈心养生,自然得长寿、康强、无病的果报。佛弟子不但戒杀,更积极的是吃素放生,此乃推己及人,仁民爱物之最善事也。佛弟子也是世间最懂得养生之道的,素食,实在是具足卫生(保卫生理健康)、卫性(保卫性情健康)、卫心(保卫心理健康),其无病、康强、长寿的果报,乃是必然的结果。我们如果希望得到无病、健康、长寿,就应该要培养平等慈心,戒杀、放生、吃长素。
不盗后大富,钱财恒自满。
这二句是不盗的善报。学道之人,第一要知足,安贫乐道,以清净智慧广行布施;财布施得大富,法布施得大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戒经上说,他人金银重物,以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若常住公用物、官府物(政府财物)、民众物、一切物,或夺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偷税、逃税等等,皆为偷盗。偷盗所得,依然是自己命中故有的,若命中无有,纵使巧诈偷窃,必无所获。故古语说:君子落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真知命之言。所以不盗者能施,其果报必财用不缺。唉!人又何苦见财起盗心呢?
不淫香清净,身体鲜苾芬,光影常奕奕,上则为大王。
这一首是讲不淫欲的殊胜果报,前二句说明不淫能感得身体香洁鲜明,色香远闻的意思。‘光影常奕奕’,光影就是风度、风采,也就是所谓的神气、精神。‘奕奕’是伟大的意思,此处是形容他的光采神气,别人是比不上的。‘上则为大王’,大王是人间国主,一国至尊,为人爵之中最高最上,这是说不淫的果报,所获得的福德,在人道中也可以感得王侯之尊。佛经中说,断身淫生欲界上三天(兜率天、他乐天、他化自在天),断心淫则生色、无色界,四禅天、四空天,是又可以解作上升天上而为天王的殊胜果报。
至诚不欺诈,为众所奉承。
这二句是讲不妄语的果报。佛为三界尊,为一切圣贤天人众生所奉事,役有别的,只是诚信耳。至诚心就是真心、真如本性,必深明一真之理,悟入一实相境界,而后能极至诚、不欺诈,就是无缘慈与同体大悲心。所以初学者,一定要从诚信下手,先修心地正大光明,事无不可告人者,此中具足真常法喜。后句意思是说,一个诚信不欺之人,必为大众所拥护,大众既然敬顺承事,则无事不办。佛子若效佛度生,必须先修诚信。
不醉后明了,德慧所尊敬。
这二句说不饮酒的善报。佛弟子‘愿得智慧真明了’,而不饮酒正是保持身心清净,定慧圆明,度化一切,而为道德、智慧之人,众所尊敬。下一首是讲五福临门的殊胜果报。
五福超法出,天人同俦类,所生亿万倍,真谛甚分明。
五福就本经来讲(一)是长寿(二)是大富(三)清净,就是心无忧虑,身境安和。(四)是‘众奉’,也就是说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和拥护。(五)是德慧,五福之中,前四是福果,后一道德智慧是造福之因,能所相资,福慧日日增长,以至超出了世间,而与天人的福德等同类了。在佛法中,五戒是世间法福德的总因,十善业是诸天的福因,修戒善的因,必得福慧之果。‘所生亿万倍’,是说修因得果,生生世世,福寿无量无边。‘真谛’指五戒,戒因福果甚为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下面有三首偈是第五段,说明愚恶之人,疑佛所说罪福果报,疑圣教,是自生大障,所以称为根本烦恼之一。
五、疑罪福果
末世多恶人,不信多狐疑,愚痴不别道,罪深更逮冥。
这一首偈,是讲末法时期一切造作恶业的众生,对于佛菩萨所讲的事理因果,真谛分明,还是狐疑不信,其实,世间十恶之人,不信佛教,不入佛门,情有可谅;若出家为佛弟子,尚且不信因果,诈欺世人,破佛灭法,真是恶人中的大恶人也。在家不信五戒,狐疑因果感应的道理,以巧计偷心,求富贵长寿,岂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真是枉用了心机。出家人不信韦天有护法之力,怀疑佛陀白毫之赐,多求利养,心不在道,又能成就什么呢?‘愚痴不别道’,愚是没有智慧,痴指迷惑不觉,愚痴之人不能明辨真妄、是非、善恶、利害的因果道理,以伪诈机巧心用事,真是罪上加罪,前途愈来愈黑暗了,所以阿难说‘罪深更逮冥’。
蔽圣毁正觉,死入大铁城,识神处其中,头上戴铁轮。
这一首是讲破坏佛教的弘扬,障碍他人修学,所感召的果报。无论是在家出家,四众弟子应当时时检点自己身心,是不是有此心行?有没有蒙蔽自己良心,毁坏了自己的佛知见。关于这一点,确实是修行关键,必须像江味农居士所说,对于教义必求深解、圆解,而后才能悟入佛之知见,不然,如此过失,总是难免的。下三句说果报。
障蔽圣教,毁灭人天正觉眼目,断他法身慧命,是最极深重罪业,果报在无间地狱。‘死入大铁城,识神处其中,头上戴铁轮。’堕人地狱中的是自己的神识,神识就是世俗说的灵魂,头上还要戴一个火烧燃的大铁轮,这是他所感的果报。佛子应知,幻身无常,不过数十寒暑,何必五欲是求,六尘留恋,造诸罪业,感受无边恶报,智者不为也。佛陀常戒弟子,少欲知足,乐善好施,必以真正解脱大道予人,方尽弘扬普度之事,是决不敢以一己之私欲,而障碍圣教,获如此之重罪恶报也。下一偈是说地狱恶报的苦况。
求死不得死,须臾已变形,矛戟相毒刺,躯体恒残截。
第一句是指无间地狱中的命无间,二句说身形无间,三句说受苦无间,末后一句说时无间。于此四句偈中,就把地狱里面的苦况都说出来了,诸位如果想详细了解地狱的因缘果报,可以参考地藏本愿经,或楞严经,都有明细的讲解。
请看经文,下面六首,讲世间意的恶报,佛子不可不知。第一首是:
六、世意恶报
奈何世如是,背正信鬼神,解奏好卜问,祭祀伤不仁。
这一首是说世间意为诸恶业的原因。‘奈何’,是阿难尊者感叹之辞,为什么这个世间会是这样呢?众生皆违背正觉,邪知邪见,反而迷信鬼神,佛陀告诉我们,鬼神大约可分为四王天及鬼狱三道,皆不出六道轮回,知见不正,能力有限,见解多有错误,只可以加以恭敬,不可以信仰。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也说: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因此,佛弟子之于鬼神,应该像周安士先生,发慈悲心而度化之。后二句,说民间迷信习尚,‘解奏’,是自作罪业,求他赦免,岂知鬼神也没有特赦人罪的权力;如果不忏以往,不修将来,与事终究无益。佛说:罪若起时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亡。忏悔最重要的是,后不再造,孔子说:不二过。这样才能消灾免难,拜求鬼神是靠不住的。‘卜问’的用意,无非是为了想趋吉避凶,妄图儌幸免祸,非分得福,这些都是迷信,如果灾祸能够儌幸免除,福报能够非分得到,那世出世间的因果律就可以推翻了!‘祭祀伤不仁’,是指不是自己应当祭祀的鬼神,而去杀生拜拜,杀生供献邪神之类,你想想,流他之血,害他之命,已经造作极恶之因,怎么会有好报应呢?不但自家造了重罪,就是接受供献的鬼神,也同样的增添罪过,所以血食鬼神命终多数皆堕地狱,如是事理,不可不知。‘不仁’是没有慈悲心。
死堕十八处,经历黑绳狱,八难为界首,得复人身难。
这一首是讲为世间意者,造诸恶业所感的地狱苦报。‘十八处’就是‘十八泥犁经’所说的十八重地狱,有刀山、沸沙、沸屎,以及寒冰、铁磨、烊铜等等,皆为根尘识不正之所现。这些还算是罪轻的报应,罪重的在根本无间、八寒、八热等大地狱中。经历黑绳狱,以黑绳量画其身,按量画寸寸刀锯之,就是所谓的凌迟处死的刑法,其惨痛是无法形容的,这是根本地狱刑罚的一种。‘八难为界首’,这在前面已经讲过了的三途八难,意思是说,见佛闻法,有八种障碍,使人得不到见佛闻法的机缘。见佛闻法的好处,是可以获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良好机会。‘界首’界是差别的意思。全句意思就是讲,八难为种种差别因缘之首,使众生错过了见佛闻法,丧失一生解脱的机会,以致于堕落三途恶道,求出无期。人身之所以最贵者,便是容易解脱;如果一生之中,都遇不到解脱的机会,那又有什么可贵呢?因此,佛法中常叹人身难得,既得人身者,为什么不珍惜呢?
若时得为人,蛮狄无义理,痴骏无孔窍,跛躄哑不语,朦胧不达事,恶恶相牵拘。
这六句经文是讲,在地狱中罪报受满了以后,再转生到人道来,虽然是又再得人身,奈何恶习因缘多,所以常逢灾难。佛法中说,六道众生八识田中,善恶种子皆有,投生之时,力量强者先牵。我们一天之中,试问问自己,曾有几个念头作佛、作菩萨?有几念度众生?有几念利国利民、几念是非、几念贪嗔?是佛念强耶?善念强耶?恶念强耶?若一口气不来,往那里去?还不明白吗!习气可畏亦可爱,不可不慎!经文前二句是说,虽得人身,但是投生在文化落后,没有开化的边地蛮荒地方,在这种地方生活的人,没有好教育,不明人道义理。后四句说罪报灾难。‘痴騃无孔窍’,痴是愚痴,騃是痴呆,这个字应该是‘騃’字,经文中是‘骏’字,‘痴骏’讲不通,所以‘骏’字是个错字,应该是‘騃’字。‘騃’字是‘马’字边,右面一个语助词的‘矣’字。论语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矣字。‘无孔窍’是说五官不全,天生残缺,或者解释作痴呆、麻木不仁,于义亦通。一只脚残废了叫做跛,双脚都残废的叫做躄;不能说话的叫哑不语。朦胧是糊涂的意思,迷迷糊糊不能通达一切事理,这样的人,心思迷惑颠倒,当然又会造业受报。所以说,恶恶相牵拘,恶因牵恶果,恶果又作恶因。当知愚痴是根本烦恼三毒之一,痴者必迷,迷者必定乱作妄为,胡作妄为之人,一定不喜欢善言善事,这就是不明是非道理,道理不明就无法劝他为善,他们一举一动,只知自私自利,所以既受恶报,复造恶因,如绳锁牵拘,不能解脱,实在可痛。
以上讲到阿难谏颂中的第六段,为世间意所感召得的恶报。经文有六首偈,分为五节:(一)一首,说明世间意是众恶之因。(二)一首,说明地狱果报种种苦刑。(三)一首半(六句),是说明地狱报满,再转人道,以恶报习气未能除尽,故有先天六根不具,或生边地遭遇种种灾难。(四)一首半(六句),是说地狱报满,生到畜生道受苦之状。(五)有一首,总结三难。
展转众徒聚,禽兽六畜形,为人所屠割,剥皮视其喉,归偿宿怨对,以肉给还人。
这六句颂是讲那些为世间意者,于地狱果报受满之后,又为积习相牵而生到畜类之中。佛陀在一切经中,时常教诫我们:食欲荐饿鬼道的业因,嗔恚嫉妒争斗是地狱业因,愚痴不别善恶是非者畜生前因。的确,为世间意,必是愚痴迷信陋执之人,则畜生之报,机会必多,所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是气味相投也。即善不近恶,恶不近善,愚迷习气自然交感畜生众徒聚的恶报。‘禽兽六畜形’,禽兽二字,总指畜道,六畜则单指为人所畜养的家畜,左传所谓的牛、羊、马、犬、鸡、猪为六畜。凡是六畜,必为人充食,而受人屠割。剥皮视其喉,看眷刀之所割处,此句是描述被屠杀时的情况,诘其因果根源,还是要归结到怨仇,或是前生欠债的报偿宿怨对,而以自己的血肉给还人;正是所谓今生吃他八两,来世还他半斤,明眼人见之,所怜悯者也。讲到恩仇报复,有可思议者,有不可思议者,知其恩怨而报复的,是可思可议者;不知其恩怨,但是过去生中,也就是说前世有善恶缘者,彼此有前生之善缘,必定是一见如故;若是前世有怨仇,则见之生厌。此类经验,实人皆有之,不但于人,即使是处所,也有初至若故居者,足证佛说三世因果不虚。但杀业之报,有早有迟,因缘遇会,不问天仙人鬼,总无逃脱。假令末来之世,杀生的人,生在人道中,被杀者生在畜生道中,则有蛇伤、狗咬、虎吃等事;或杀生的人生为良民,被杀者生为官吏,如是则有牢狱、枷锁、枉死诸事,实在不胜枚举。世人迷惑,一遇患难,就怨天尤人,而不知事无大小皆各有其因果在也。佛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请看下文:总结三难。
无道堕恶道,求脱甚为难。人身既难得,佛经难得闻。
就中华传统文化而言,伦常八德是为世间大道;在佛法,则五戒十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为人天大道。如果丧失了大道,必定要堕恶道。恶道是地狱、饿鬼、畜生。一经堕落恶道,求出无期,想脱离恶道,实在是很不容易,此是第一难。‘人身既难得’,佛陀在一切经中,一再告诉我们说:人身难得,曾就神识投胎的机会比喻说;又以数量、时劫等种种比喻来说明此事,人身诚非易得。且六道中以人身最为可贵,其可贵处是在人身容易闻法,容易修道;天道虽好,但是天上乐多苦少,反而不容易接受佛陀教育,以致丧失了破迷开悟的大好机会。因此,佛弟子决不以生天为重。再讲三途生活环境太苦了,积习愚迷陋执,也不能接受佛陀教育。由此可见,人道苦乐参半,且大多是苦多乐少,反而容易觉悟,易修易证。这是人身难得可贵之处。二难也。‘佛经难得闻’,佛经是启发智慧的指引,佛经是悟人至善的指南针,但是不容易遇到,有些人遇到了,却是假的,不是真的。纵然遇到了真正的佛经,若不能理解,不能相信,还是等于不遇。即使能解、能信,若不能依教奉行,不能持之以恒,精进不退,也同不遇。所以,像上面所说,层层淘汰,则知佛经诚难得闻。开经偈说,百千万劫难遭遇,当不为过。是以闻法必悟入一真实相境,才是真闻,是三难也。请看末后一段经文,共有五首,颂结劝。
七、结劝
世尊为众祐,三界皆蒙恩,敷动甘露法,令人普奉行。
这一首是赞叹世尊的恩德。佛陀以教学为一切众生的佑护者,三界六道,一切有情,莫不蒙恩。‘敷动’是展布的意思。‘甘露’是比喻佛陀教学方法的善巧,说法的微妙,能令一切听受者,有如甘露滋润身心,除烦恼热,得自在清凉,福慧增长,是能令人普遍奉持推行,展转教化,恩泽一切耳。请看第二首:
哀哉已得慧,愍念群萌故,开通示道径,黠者即度苦。
这首是颂扬依教奉行的人所得的果报。‘哀哉’是叹息之词。‘已得慧’指已经断烦恼、开智慧,明心见性,功德圆满的那些大菩萨们。菩萨自证已圆满,还以无尽的慈悲心,‘愍念群萌故’,怜悯一切众生的缘故,必然要为他们开辟一条通路,指示离苦得乐的康庄大道,什么人能够相信、接受、奉行证果呢?‘黠者即得度’,黠者是指具有深厚善根、智慧福德之人,这些人听了佛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他们能接受,能奉行,所以即达度脱生死烦恼苦海的真实利益。
福人在向向,见谛学不生,自归大护田,植种不死地。
这一首是阿难劝我们要认真的求果报,我们既得人身,又闻佛法,就是真正有福之人。‘向向’,第一个向字指目标,第二个向字指方向。世法中,孔子、孟子是我们师法的目标,伦常八德是我心行的方向;佛法中,释迦、弥陀、观音、普贤是我们师法的目标,五分法身香、四弘、三皈、三德、三身、六度、寂照不二是我们修行的方向。我们的生命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生活是有方向的。‘见谛学不生’,谛是真理,就是一真法界、不二之理,禅宗的明心见性,净土的一心不乱,都是见谛悟无生。‘自归大护田’,归是归依,佛为众生真正福田,我们应当在佛菩萨的福田里,‘植种不死地’,唯佛福田,才能使我们获得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离苦得乐之法。
恩大莫过佛,世佑转珐輪,愿使一切人,得服甘露浆。
此偈所说,意谓世出世间恩德最大的,莫过于佛。五浊恶世,唯佛能救,佛说法利生,常转珐輪,说明宇宙人生究竟。明了,则能控制宇宙,不明,则随环境业力流转。所以‘愿使一切人,得服甘露浆’,这是比喻证得无上菩提,成就三身四净德的意思。末后一首,三劝总结:
慧船到彼岸,法磐引大千,彼我无有二,发愿无上真。
‘慧船’是比喻佛法,佛法是智慧宝舟,能够载运众生到大涅槃的彼岸,此句说依教自度。‘法磐引大千’句,是讲依教度他,我们要以佛法之磐(代表教学),引导大千世界一切众生,同登彼岸。第三句是说自他不二,性相一如,平等实相,一真法界之究竟圆满境界。‘发愿无上真’,这一句乃圆具四弘誓愿,烦恼无尽誓愿断,儒家所谓格物也。法门无量誓愿学,儒家之致知也。佛道无上誓愿成,儒家之诚意、正心也。而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愿我同修,深思笃行,同圆种智,偈颂二十八首,至此全部讲完。
向下有三行经文,是本经最后一大段,‘大众信解第七’,就是本经的流通分。
●庚、闻颂信解 一、发无上心 二、自度度他 三、大众受教
一、发无上心
阿难颂如是已,诸会大众,一时信解,皆发无上正真之道,僧那大铠甘露之意。
这一节经文,是讲阿难说完谏颂已后,与会大众,对于佛陀训诫,阿难的劝导,都能够于言下信解,而且皆发无上正真之道心,这是非常难得的,不但发心,且能精进实践。‘僧那大铠’指六度中的披甲精进。‘甘露之意’,比喻所证菩提之果,修精进因,证菩提果,才是真发无上心者。
二、自度度他
香薰三千,从是得度,关示道地,为作桥梁。
此节说自度度他。前二句自度,‘香’指五分法身之香,普薰三千大千世界,从此得度。自度之后,更须如佛发心,舍己为人,普度众生,为一切众生开示正道之地,并作其得度之桥梁,为作增上缘也。
三、大众受教
国王臣民,天龙鬼神,闻经欢喜,阿难所说,且悲且恐,稽首佛足,及礼阿难,受教而去。
王臣天神,都是讲席中的听众,可见当时法会的盛况,‘闻经’指佛所说,阿难所说的是二十八首偈颂,意为欢喜接受佛陀及阿难的教导。‘悲’是悲悯一切业习深重,且无缘见佛闻法的众生,不免沈伦恶道之苦。‘恐’是唯恐自己又迷失正道,再堕下去,此是戒慎恐惧之心,是修学的良好态度。下面三句是礼谢之辞。‘稽首佛足,及礼阿难’,暨感谢佛陀的教诲,再感激阿难的劝导。‘受教而去’,受是接受,如教奉行,就是依照此经所说的理论及方法,回去之后,要认真的修学,才不辜负佛陀的恩德,和阿难尊者对我们的期望。本经讲到这里已经全部圆满。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净公上人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www.hwadzan.com/ http://edu.hwadzan.net/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学习《弟子规》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传统文化老师讲座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國學治要 http://www.amtb.cn/pdf/EB35-06-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一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2-02.pdf
群書治要360第二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3-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三冊 http://www.amtb.cn/pdf/EB35-18-01.pdf
群書治要360第四冊 http://www.amtb.cn/pdf/HZ35-015-01.pdf
《群書治要360》中英對照版本 http://www.amtb.cn/pdf/EB50-01-01.pdf
電子書_免费高速下载|百度网盘-分享无限制 https://pan.baidu.com/share/link ... B%E5%AD%90%E6%9B%B8
從FTP站台下載 ftp://ftpa.amtb.cn/ ftp://ftp8.amtb.cn/ ftp://ftp2.amtb.cn/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