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247|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冯学成居士]棒喝截流七、日用提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8-4-8 21:35: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冯学成居士]棒喝截流 七、日用提撕——油盐酱醋皆是禅


七、日用提撕——油盐酱醋皆是禅

    众里寻他千百度
    禅宗功夫,最难把握,明心见性,非同儿戏。南岳怀让禅师对六祖自呈心得时说:“说似一物即不中。”五祖法演禅师对圆悟克勤说:“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许多禅师在开悟后常说:“不知说个什么。”有一位禅师还说;“我当时如在灯影里行。”悟了尚且如此,何况未悟,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对禅宗的开悟而言,追求不行,不追求也不行,在这个狭逢里过日子真不是滋味。但对于参禅的人来说,这是一等一的大事,当然得倾毕生的心血精力力求破关斩将。如大慧宗果在对其弟子妙拴的信中说:
    衲子参禅,要明心地;秀才读书,须当及第。读书五车而不及第,终身只是个秀才;唤作官人即错;参禅衲子心地不明,则不能了生死大事,终身只是个破凡夫,唤作佛则错。只这两错,实有怎么事——实无恁么事。言实有怎么事,言实有,则读书人及第做官者,时时见之;言实无,则参禅人作佛未尝目击。以此易彼,八两半斤耳……
    (《大慧宗杲禅师语录》)
    大慧宗果禅师深知其中的厉害,也深知其中的矛盾,更知其中的机括,关键在于日用功夫。所以在他浩瀚的著述中,有关机锋转语,行棒行喝的并不多(他老师圆悟佛果克勤禅也一样),讲得最多的就是“日用提撕”一一日用功夫。下面再欣赏他的文章:
    答楼枢密
    不识别后日用应缘处,不被外境所夺否?视堆案之文,能拔置否?与外物相遇时。能动转否?住寂静处,不妄想否?体究个事.无杂念否?故黄面老子(即佛)有言: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著过去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过去事或善或恶,不须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现在事到目前,或逆或顺,亦不须著意,著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机酬酢,自然合著这个道理。逆境界易打,顺境界难打。逆我意者,只消一个忍字,定省少时便过了;顺境界直是个无你回避处,如磁石与铁相偶,彼此不觉合作一处。无情之物尚尔,况现行无明全身在里许作活计者。当此境界,若无智慧,不觉不知,被他引入罗网,却向里许要求出路,不亦难乎?……
    日用功夫,前书已葛藤不少,但只依旧不变不动,物来则与之酬酢,自然物我一如矣。古德云:“放旷任其去处,静鉴觉其源流。语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证不了。自证自得处,拈出呈似人不得,唯亲证亲得者,略露目前些子,彼此则默默相契矣。示瑜:自此不被人谩,不错用功夫矣。大概已正,把柄已得,如善牧牛者索头常在手中,争得犯人稼苗。蓦地放却索头,鼻孔无捞摸处,平田线草,一任纵横。慈明(楚圆)老人所谓:四方放去修拦遏,八面无拘任意游,要收只在索头拔。未能如是,当紧把索头,且与顺摩捋。淹浸功夫既熟,自然不著用意堤防矣。功夫不可急,急则燥动;又不可缓,缓则昏但矣,忘怀者意俱磋过。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之不及。昔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云放下著……严阳于言下大悟。又有僧问古德:学人奈何不得时如何?古德云;老僧亦奈何不得。僧云:学人在学地,故是奈何不得,和尚是大善知识,为什么亦奈何不得?古德云:“我若奈何得,则便拈却尔这不奈何。僧于言下大悟。二僧悟处,即是楼枢密迷处;楼枢密疑处,即二僧问处。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诸分别法,是法无生灭。……
    (同上书)
    大慧宗杲禅师这一席话极有教益,对悟前悟后的功夫都有说明,而且细致周到,为一般公案那种大写意不同,因其入世出世都有所细说,所以可以作为“心理分析”这门学科来对照自己。枢密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总参谋长,地位是如此的显赫。大慧宗杲的学生,有南宋名将张浚母子,名臣张九成等数十人之多,连理学大师朱熹,都爱读其语录而受到极大的启发。就现在而言,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公务员、实业家,若能细读这篇文章,想必会受到极大的启示,必然会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工作能力,以投入到各种复杂的工作之中,争取列光明的前景。
    从大慧宗杲的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参禅之不易。“衲子参禅,要明心地;秀才读书,须当及第”。无怪各大丛林的禅堂都挂有这样的偈子:
    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
    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但是“心空及第”谈何容易,前面所介绍的那位高峰原妙禅师的经历,可谓得之不易。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在逆境中追求,意义比顺境中的追求大得多。也容易得多。能在顺境中有所追求,并能达到目的的,大概是“福报殊胜”的菩萨应世吧!许多人对禅的追求,的确达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程度。在寺庙丛林中,百十号僧人,大多倾毕生之力也找不到了入头处;在社会上,那些士大夫、高级知识分子本来就“聪睿达识”,先天素质好,作点禅诗禅文也惟妙惟肖,但大多也未必有个入处。如白居易、苏东坡、黄庭坚等,哪一个不是“兼、天地清纯灵秀之气”,但从他们的历程来看,只有一个“难”啊!下面我们看那位号称“佛眼”的龙门清运禅师的公案:
    舒州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临邓李氏子。严正寡言,十四圆具,依毗尼,究其说。因读《法华经》,至“是法非分别思量之所能解”,持之以问讲师,讲师莫能答。师叹曰:“义学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遂卷衣南游,造舒州太平演禅师(即五祖法演)法席。因丐于庐州,偶雨足跌仆地,烦懑问,闻二人交相恶骂,谏者曰:“你犹自烦恼在。”师于言下有省。及归,凡有所问,(法)演即曰:“我不如你,你自会得好。”或曰:“我不会,我不如你。”师愈疑,遂咨决于元礼首座,礼乃以手引师之耳,绕围炉数匝,且行且语曰:“你自会得好。”师曰:“有冀开发,乃尔相戏耶?”礼曰:“你他后悟去,方知今日曲折耳。”太平(五祖法演)将迁海会(寺),师慨然曰:“吾持钵方归,复参随住一荒院,安能究决己事耶?”遂作偈告辞,之蒋山坐夏。邂逅灵源禅师,日益厚善,从容语言问,师曰:“比见都下一尊宿语,似有缘。”灵源曰:“演公天下第一等宗师,何故舍而事远游?所谓有缘者,盖知解之师,与公初心相应耳。”师从所勉,迳趋海会(寺),后命典渴。适寒夜孤坐,拨炉见火一豆许,恍然自喜曰;“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遽起阅几上《传灯录》,至“破灶堕因缘”,忽大悟,作隔日:“刀刀林鸟啼,被衣终夜坐。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堕。事皎人自迷,曲淡谁能和‘?念之永不忘,开门少人过。”圆悟(克勤)因诣其窃.举“青林般土话”验之,且谓:“古今无人出得,你如何会?”师曰:“也有甚难。”悟曰:“只如他道:铁轮天子,寰中旨意’作么生?”师曰:“我道帝释宫中放赦书。”悟退语人曰:“且喜远兄便有活人句也。”自是隐居四面(山)大中底。属天下一新,崇宁万寿寺,舒(州)守王公涣之命师开法,次补龙门,’道望大振,后迁和(州)之褒禅(山)枢密邓公洵武奏赐师号紫衣。
    (《五灯会元·卷十九》)
    参禅不易,先唐代云岩、香严、后如宋元高峰、都经千辛万苦,十年廿载方得究竟,如龙门佛眼禅师,也是费了若干周折,这一切,正印了辛稼轩《青玉案》中所描绘的:“众里寻他干百度,葛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知识、修行、生活三部曲
    就禅宗而言,人类的社会知识、佛教知识当然是必需的、重要的。但是,若要在禅宗上去追求“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则又必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对原有的知识,包括作为知识之源的认识活动作一番扬弃。道家的老子尚且说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何况禅宗;另一方面,“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乃至于无为”是渐进的过程,而禅宗则强调顿悟。
    佛教认为,知识并不等于修行,因为知识的拥有与先天的素质分不开,很难超越先天素质——业力的限制,所以强调修行,以改造这个先天的察赋。在佛教内,不论小乘大乘,不论四禅八定或六度波罗蜜,都属于修行的范畴。一个人若能如法修法,那就绝对能对人的先天素质进行改造,并能改变现世的命运乃至“后世”的命运。
    掸宗认为,佛教的修行是人的一种特殊生活方式,还不是普遍的生活方式。如戒定慧之学,若不纳于全部生活和工作之中,仅仅在于寺庙或蒲团之上,那么这样的修行未免狭隘。永嘉禅师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这就是禅宗所说的“打一片”。自我与自我“打成一片”,“十二时中不即不离”,除了生活干作,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还有什么能占据这一切的心灵和时光呢?刻意的修行,必然在思想行为中划分产修行与非修行的界线,守戒的人有戒与非戒的分别;守定的人有入定和出定的差异;修慧的人有进与退的疑难。只有把修行纳入生活,把禅修纳入生活,若未悟,那一切时都用功的好时候;若已悟,那一切时都是涵养保任的好时候;若彻悟,那一切时都是度人的因缘时节。所以只有生活,才是修行的最高层次,才是禅修的妙高峰。
    前面多次提到马祖:“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的教法,就是要求禅僧们把禅修纳入生活的轨道。饥来弄饭困来眠”,保持这样的平常心,去掉那种种“希圣求异”之心,才能达到这种雍容平和的生活禅境。大慧宗杲说:“茶时饭时,静时动时,公事酬酢时,妻儿聚首时,一切一切时,无不是用功的好时候。”人们又何必把修行的课程订得过于死板呢!
    马祖在南岳怀让禅师那里得法后,被僧俗迎请到江西开元寺说法。怀让禅师见他长久没有消息,就派人去探询,并说:“当他上堂说法时,你就问他近来怎样过日子,注意,要把他的回答如实转告给我。”那人如教而行,询问马祖,马祖的回答是:“自胡乱后三十年,不曾少盐酱。”怀让禅师对他的回答极其满意。“不曾少盐酱”,决不是马祖游戏之言,而是他禅风的必然。后来百丈禅师创立丛林制度。提倡“农’禅”,把寺庙专门的念经坐.禅转化为劳动和生活,这样才把那个“打成一片”的禅修理想变成禅修的实践,并且与“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对此,只有那些有极高成就的禅师才看到这一点。如前面介绍伪山与仰山两位大师,是真正做到了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会”教训的。刚烈如临济,也常在寺庙周围种松树,黄檗禅师问他,忙什么,他说:“一与山门作境致,二与后人作标榜。”“与后人作标榜”是禅宗教化的主题,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与生活打成一片,是禅师生活的放旋律。这种生活中的禅趣,可以说是禅修的最高境界,远非那些“神通”可以比拟。这类故事,在禅宗内真是太多了,不妨多引几例看看。
    道吾在药山禅师那里得法后,有一次药山问他:“今天你到那儿去了?”道吾说:“我游山去了。”药山说:“不离此室,速道,速道!”道吾从容不迫地说:“山上鸟儿头似雷,涧底鱼儿忙不彻。”
    石霜庆诸在伪山禅师那儿时当粮库的头儿。一天他筛米时,伪山对他说:“这是施主们供养庙上的,不能抛撒啊。”石霜说:“这我知道,我是不敢有所抛撒的。”伪山在周围转了转,在地上拾起一粒米,对他说:“你说不抛撒,这是什么?”石霜回答不出,他尚没有达到上面道吾的那个境界,所以对伪山的“接引”不醒窍。这则公案,表面上是对一事一物的珍惜,但锋芒所指的却是:“这是什么”?我们面对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物——我这层关系。“这是什么?”是我、是物?或非我、非物?这是贯穿在全部生活中的问题,只有禅,只有在生活中的禅,才能把这两者有机紧密地接合在一起。
    圆悟佛果克勤禅师与大慧宗果禅师两师徒是宋代禅风为之一变的转折点,这里抄录一篇佛果给大慧的亲笔信,看看二位大师之间的“私房话”。
    示呆禅人
    杲衲子根性猛利,负奖海上,遍访宗匠,受知于旧相无尽公(即张商英)深器重之。负俊迈之。气,不肯碌碌小了,标诚相从。一言投机,顿脱向来羁软。虽未倒底领略,要是昂藏不受人抑勒快汉。原其所自,盖由傅公殿撰发渠本因。遂冒严凝,之咸平来告行,且乞法语。于因示之:袖子当痛以死生为事务,消知见解碍,彻证佛祖所传付大因缘。勿好名闻退步就实。俟行解道德充实,愈潜遁而愈不可匿。诸圣天龙将推出人尔。况以岁月,淹练琢磨,待如钟在叩。如谷应声,如精金出万炉冶,万世不易。万年一念,向上巴鼻在掌握中。草偃风行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仍持此纸似傅翁今日与作证。践贵长久不变耶。(《圆悟心要》)
    英姿天聪如大慧宗杲禅师,其“履贱”尚要“贵长久不变”,尚要“以岁月陀练琢磨”,何况中下资质之人。火候在哪里,那就要涵养得“如钟在叩”,随叩即响,“如谷应声”,随声而荡;也如百炼之“精金”。方可“万世不易”,到了这样的境界,自然与“大地万物为椞濉绷耍挥萌ァ按颉弊匀欢坏挠胩斓赝蛭铮松酥嫒诤臀獥自然“成一片”了。佛果克勤在大慧宗杲“大悟”之后,还关照他“日用提撕”之事,可见参禅养禅,非此不足以彻底了断,非此不足以“万年一念,向上巴鼻在掌握中”,非此不足以“绰绰然有余裕哉”!
    在生活中,禅是举目可见的,如唐代石霜庆诸在道吾禅师那里参学时,有次他问:“什么是触目菩提?”道吾没有理他,却叫小沙弥去给供奉菩萨的净瓶换水。过了——会儿,道吾问石霜:“你刚才问什么呢?”石霜正准备重说一遍,而道吾禅师却转身走了。这一下,石霜庆诸就有所省悟。这是禅宗“问在答处”的现身说法,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行为来表达的。这一切都是菩提,并且让石霜“耳目所触”了。这么明白,石霜当然应有所省悟;再如清平令遵在翠微禅师那里参学,平常很用功。有一次翠微对他说:“等会无人时,我向你传授无上佛法。”清平等了一会,看四周无人,对翠微说:“师父,现在没有人了,您老告诉我吧!”翠微却一言不发,把他带进花园。清平又说:“这里更清静了,您老该传法了吧!”翠微禅师于是拉着他的手,指着几枝竹子说:“你看,这枝竹子长一些,那枝竹子短一些。”这时,清平忽然领悟了禅的奥义。
    还有芙蓉灵训在归宗智常禅师那儿参学“毕业”时,向归宗告别。归宗禅师说:“你在这儿多年了,学习也差不多了,可以外出传法了。不过还有最根本的一个要点我还没有向你交待。你先去收拾行装,然后我再给你说吧。”芜蓉收拾完毕,恭恭敬敬走到老师跟前。归宗禅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现在正是三九严寒的时节,在路途上千万要保重自己的身体啊!”芙蓉听到这里,立刻把自己以往学习、开悟后所得到的各种认识和境界全都放下了,如同严阳尊者在赵州那里一样。
    禅是生活,或把生活禅化、是彻底解脱和自在的一种表露;禅宗认为,修行尚在路途中,尚落案臼之中,只有在生活中参禅和悟禅,只有在参悟后投入生活,才是“本色袖子”。
    记得当年“上山下乡”,笔者插队于江油崇华,著名的海灯法师恰好也被“发配原籍”,也是前生有缘,笔者自然成了海灯法师的常客,并有幸成为法师的学生。海灯法师不仅武术极高,佛法修为也是令人乍舌的——他修的是苦行,一天二十小时都被分布在各种法事、劳作和武术的操练上,既要自修,还要带学生,生活又极其清苦,非眼目亲睹,并数年相处,真不敢相信有如此生活。虽在“文化革命”之中,海灯法师仍敢给我们讲授佛法,言谈又极为幽默风趣,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有一次我向他请教《坛经》,法师说:“六祖是因五祖为他讲授《金刚经》而开悟的,《金刚经》里讲: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处住,而生其心”。六祖是在这里开悟的。既然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就不能只停留在分别思维上,书本上、哲学上去理会——那就成了住法生心了,不行。要在生活中,劳动中,一切一切的事情中,要在眼耳所触、身心所受中去达到那个“无所住”。你们怕苦伯累,拿起扁担怕重了。抓起粪档怕臭了,摸着锄头怕累了,端起饭碗嫌差了,好逸恶劳,好高骛远,拈轻怕重、好名好利好色,处处都在生心,眼耳鼻舌身意无处不动,对色声香味触法时时计较,哪里会领会得了《金刚经》的法义,哪里领会得了六祖大师悟的境界。你们爱读书,爱读佛经,是好事,但要如法修行,要在修行中去领会,要把修行放在二十四小时中,劳动、吃饭、睡觉都是有法可依的,不能开小差。所以古人有每天规定自己做一万件事情的。我自己每天就差不多要做一万件事,当然还不了——你们不要以为太多了,是吹牛皮。不,心不离事,事不离心,心不就事,事不分心,这里是有火候的。只要每天脚不停,手不住,心不闭,术极高,佛法修为也是令人乍舌的——他修的是苦,一天二十小时都被分布在各种法事、劳作和武术的操练〔,既要自修,还要带学生,生活又极其清苦,非眼目亲睹,并数年相处,真不敢相信有如此生活。虽在“文化革命”冲,海灯法师仍敢给我们讲授佛法,言谈又极为幽默风趣极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有一次我向他请教《坛经》,法师说:“六祖是因五祖为他讲授《金刚经》而开悟的,《金刚经》是讲: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处住而生其心”。六祖是在这里开悟的。既然不住于色声香味触,就不能只停留在分别思维上,书本上、哲学上去理会——那就成了住法生心了,不行。要在生活中,劳动中,一切一切的事情中,要在眼耳所触、身心所受中去达到那个“无所住”。你们怕苦怕累,拿起扁担怕重了。抓起粪档怕臭了。模着锄头怕累了,端起饭碗嫌差了。好逸恶劳,好高骛远。拈轻怕重。好名好利好色,处处都在生心,眼耳鼻舌身意无处不动,对色声香味触法时时计较,哪里会领会得了《金刚经》的法义,哪里领会得了六祖大师悟的境界。你们爱读书,爱读佛经、是好事,但要如法修行,要在修行中去领会,要把修行在二十四小时中,劳动、吃饭、睡觉都是有法可依的,不能开小差。所以古人有每天规定自己做一万件事情的。我自己每天就差不多要做一万件事。当然还不了——你们不要以为太多了,是吹牛皮。不,心不离事,事不离心,心不就事,事不分心,这里是有火候的。只要每天脚不停,手不住,心不闭,口不空,处处都是事,而且都是法事,哪里才止一万件。若能做得到,我担保你们日后会有所成就的。”
    在这里回味海灯法师的这番话,的确说得太高明实在了,在当时,哪里理会得了如此深的意义呢?海灯法师所说的这一切,恰好是禅门日用提撕之事,如能在这一切事物中“生无所住心”,用仰山禅师的话说:“悟则不无,争奈落在第二头”,用伪山禅师的话说:“悟与不悟是两头语”;1989年;笔者参叩乐至报国寺的百岁高僧离欲上人,离欲上人说:“什么是佛法,修行就是法,不修行就没法。正法住于修行之中,十二时中念念不失,事事不失,即住正法。一起妄念,就堕入鬼域,一落懈怠,就是畜牲。我这里只说‘行’,不与人论立闻觉知。”
    这些老法师,的确是把修行贯注在生活之中,“念念不失,事事不失”。这对学佛法、学禅宗的人,无疑是有启示的。
    也谈“寻思”
    本光老法师在其们《临济禅初探》的“临济禅的顿悟功行和其它宗派的比较”一节中,有如下之说:
    临济大悟公案,正式开端了激箭似的禅造,具足冲锋陷阵,夺关斩将的勇猛顿悟意乐。狠辩了因,穷追实际,撩起便行,动人心弦……
    沩仰宗开常说法早于诸家。沩山曾说:“研究至理,以悟为则。”仰山所谓“悟则不无,怎奈落在第二头。”不悟则不到,悟了又落第二,说明此事实在难构。油山教仰山“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仰山于言下顿悟,此即随于“寻思”的言说,创入顿悟的极境。仰山教人:“能思者是心,所思者是境,彼处楼台亭苑人马骈阗,汝反思的还有许多般也?”僧于言下有省。此即谛听“寻思”的言说,靠近顿悟初门。沩仰这样开示学人,显然即以“寻思”为功行要着,借“寻思的方便而触发无顿悟也”。……
    石头、药山一系的曹洞宗,亦着重以寻思触发顿悟。如洞山问云岩:“百年后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祗对?”岩良久,曰:“只这是。”山乃沉吟(自起寻思),岩曰;“价闍黎,承担个事,大须仔细。”(教其寻思)山犹涉疑(自己寻思),后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此即为由寻思逐次锐进,徐徐触发之顿悟也。此宗以为顿悟贵在知“有”,不一定即在明大法实际,彻法源底。临济禅非此,大事一了,何须知“有”?曹洞宗顿悟知“有”了,即趋重保任。但保任亦多分在“寻思”中保任,须回互照知、正偏回互才为保任。曹洞宗首倡偏正五位、与展开五位功勋禅道,重点在于寻思鉴照,节节推进顿悟,围绕着“机贵回互”之旨。实际上,回互乃“寻思”发展的高级类型。以临济禅衡量,只是顿悟功行中的一种分析,不是禅功上的一种动力。若落在依样画葫芦上,便堕在“相似禅”中去……。
    本光法师在后面论及了云门、法眼两家有关“寻思”之说后,总结说:
    临济大悟公案,显于逼拶念头的顿悟功行。逼搀非寻思,正反对寻思。寻思所摄的寻思、回互、回机;定念等一类顿悟功行,实与逼拶不类。故临济禅的顿悟功行,实高过禅宗其它诸宗。然诸家顿悟功行可废欤?嗜味不齐,百味乃应。历练禅道犹患少,焉得废!
    本光老法师于上之说,的确老到深刻,因本光法师之禅本源于临济宗。故对诸家略有抑意,不过对于“逼拶”和“寻思”的判别,灼有见地。愚意认为,“通拶”和“寻思”其实是不二的,一是武火,一是文火,“寻思”即体现在功行中的“日用提撕”,不论禅宗内哪一宗派‘包括临济宗在内,许多大师无不有“寻思”的持久功行,没有这样“渐”的功行,逼拶乃至顿悟只是一句空话。若以六祖大师大悟因缘来看,五祖为其讲《金刚经》,其过程中岂无“寻思”,而六祖大捂也并未用上“逼拶”。所以禅宗内的方法是活的,是多方面的,因人而异的。用本光老法师的话说;“历练禅道犹患其少,焉得废”而本光老法师提倡的“培养顿悟意乐”,本身就是一种“寻思”过程。“寻思”就是“日用提撕”,禅宗内的五宗七家,其宗人不论悟前悟后;这一功行都是贯注于全部禅生活之中的,离开了这样的“日用提撕”,还有什么禅宗呢?参禅参禅,一个“参”字,就是以体现其中的意义。再如话头禅的“看话头”一个“看”字,也是以体现其中的意义。还有“念佛禅”,包括净土宗的念佛,一个“念”字,也是足以体现其中的意义。在社会工作中,干一门,精一门,精从哪儿来,从熟练来,熟练熟练,也就是“日用提撕”。青年男女的热恋,真可谓念念在兹,可以说是“日用提撕”的最贴切的比喻,以这种精神状态参禅,用赵州老和尚的话说,你能这样用功二三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所以,对“日用提撕”的这个“寻思”——当然是“向上一路”上的“寻思”,本身就包括了目的和方法,本身就包括了体、相、用三者。久练自熟,熟能生巧,巧能创新。功夫做到这一步,还怕开悟不了吗?
    赵州从谂禅师有个“十二时歌”,就是指导人们如何在“十二时”的“日用”中如何去“提撕”的。以后有不少的禅师都追赵州之风,作了各种各样的“十二时歌”,但都不如赵州禅师这样淡泊真实,抄录如下:
    鸡鸣丑,愁见起来还漏逗,裙子褊衫个也无,夹缝形相些些有。裩无腰,胯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比望修行济利人,谁知变化不哪淄。
    平旦寅,荒村破院实难论。解斋粥米全无粒,空对闲窗与燎尘。唯雀噪,勿人亲。独坐,时闻落叶频。谁道出家僧爱断,思量不觉泪沾小。
    日出卯,清净却翻为烦恼。、有为功德被尘幔,无限田地未曾扫。攒眉多,称心少,巨耐东村黑黄老。供利不曾将得来,放驴吃我堂前草。”
    食时辰,烟火徒劳望四邻。馒头鎚子前年别,今日思量空燕津。持念少,嗟叹频,一百家中无善人。来者只道觅茶吃,不得茶噎去又嗔。
    禹中巳,削发谁知到如此?无端被请作村僧,屈辱饥凄受欲死。胡张三,黑李四,恭敬不曾生些子。适来忽尔到门头,唯道借茶并借纸;日南午,茶饭轮还无定度。行却南家到北家,果至北家不推注。苦沙盐,大麦醋,蜀黍米饭韭蒿苣。唯称供养不等闲,和尚道心须坚固。
    日映末,这回不践光阴地。曾闻一饱忘百饥,今日老僧身便是。不习禅,不论义,铺个破席日里睡。想料上方兜卒天,也无如此日炙背。哺时申,也有烧香礼拜人。五个老婆三个瘿,一双面子黑皱皱。油麻茶,实是珍,金刚不用苦张筋。愿我来年蚕麦熟,罗睺罗儿与一文。
    日入酉,除却荒凉更何守?云水高流定委无;历寺沙弥镇常有。出格言,不到口,枉续牟尼子刊、后,一条拄杖粗刺藜,不但登山兼打狗。
    黄昏戍,独坐一间空暗室,阳焰灯光永不逢,眼前纯是金州漆。钟不闻,虚度日,唯闻老鼠闹啾哪。凭何更得有心情,思量念个波罗蜜。
    人定亥,门前明月谁人爱?向里唯愁卧去时。勿个衣裳著甚盖?刘维那,赵五戒,口头说善甚奇怪。任你山僧囊罄空,问着都缘总不会。
    半夜子,心境何曾得暂止。思量天下出家人,似我住持能有几?土榻床,破芦废,老榆本枕全无被。尊像不烧安息香,灰里唯闻牛粪气。
    (《古尊宿语录·卷十四》)
    有不少人认为,这“十二时歌”卑屑不堪,决非赵州所作。笔者认为;若无缘故,《古尊宿语录》决不会将此收入。而且《古尊宿语录》成书于宋代,去赵州之时不远,且撰者亦有法眼,决不会误收。这个“十二时歌”,是山乡穷僻寺庙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一般僧人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而这一切,恰好是“用功的最好时机”。能在这样的情境中时时“提撕”,自然得有功用。如果寺庙生活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那只要出家,个个都是菩萨了,修行和参禅还有什么必要呢?从另一个角度讲。禅宗内有这样一种公认的过程,即悟前山是山,水是水;悟时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悟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用高峰原妙禅师开悟后的话来说:“原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所以,这个“十二时歌”的辛酸苦涩,恰好是悟前悟后“寻思”“提撕”的药罐子。美化了的、文彩化的禅生活决定是不实的。“禅悦为食”的境界,也决非如士大夫们所描绘的那样“极乐”,“质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只看一边都是错的。那么,赵州这个“十二时歌”也该如何去看呢?
    在这部小册子里,许多公案都浸润着“日用提撕”的精神,所以就用不着再重加引用了,总之,“日用提撕”作为禅宗“寻思”以导入开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悟后的护持,保任也是决不可少的。所以不论悟前悟后,都有一个“修”字贯穿其中。用教下的道理来讲,悟只是“见所断烦恼”,而“修所断烦恼”,则离不开“修”,离不开这个“日用提撕”。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和顺义理。欢乐慈孝。去恶就善。奉持经戒。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從慈法師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23 16:42 , Processed in 0.18099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