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34|回復: 0
|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八三八卷)
[複製鏈接]
|
|
摘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友有信
仁义礼智信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七情情执、怀疑嫉妒、爱憎怨亲、胜负得失、控制占有。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
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三八卷) 2007/9/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3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用无方第十段,「寂用无涯三昧门」,这一大段里面分成三段,我们学到第二段正显业用。经文很长,这段也有三段,我们学到最后这一段,「通显於三世间自在」。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给我们讲到五对,来解释根境相对的自在,我们前面学到第三对,现在我们从第四对看起。
第四对讲「出入无碍」,出是出定,入是入定,就在六根、六境十二对中,每对都具足这五种境界,无障碍的境界。前面我们读过,我们学过清凉大师讲的「根境无碍,理事二定无碍,理事二观无碍」,定是入,观是出,现在给我们讲出入无碍。「以起定即是入定,故起定而心不乱,若以事理相望,应成四句」,这四句是第一「事入事起」,第二是「事入理起」,从理起定。它底下有个「等」,因为还有第三、第四,第三、第四在《钞》里,这个地方就省略掉。第三是「理入事起」,第四「理入理起」,这就变成四种不同的型态,这是讲理事一对。如果说「根境相望」,就是根跟境也有相同的四句,四个不同境界。「谓根事入,境事起」,从根事入定,从境事起定,只举一个例子。第二「境事入,根事起」,第三个是「根理入,境理起」,第四个是「境理入,根理起」。此地给我们举出出入无碍,这不过是举几个例子而已,实际上从哪里入,从哪里起定,就是出定,没有限制;没有限制才叫无碍,如果有限制那就有障碍,完全没有限制。为什么会有这样情形?我们要晓得,整个宇宙在佛法里面讲,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法不出一心,一心所现,所谓是心现识变,哪里会有障碍!你才知道作用的自在。《钞》里面讲得详细,我们把它省略掉,因为诸位可以看得懂,不难懂。略说说四句,细说说了十句,如果再详细,再详细说不尽了,这是给我们讲出入没有障碍。
我们知道什么叫入定?什么叫出定?这个很重要。所谓入定就是心不动,我们把意思讲完之后,清凉大师的开示讲完之后,我们再读经文,经文就很明显,心不动,心不动就是入定。譬如我们眼根见色,不被外面境界所动摇,那就是境中入定;如果眼见外面色相,里面不起分别执著,是我们从根入定,这个意思要清楚。定就是不动心,观,观就是起定、起作用,起作用是明明了了,虽明了也不起心动念这才叫观。如果见外面的色相起心动念,观就没有了,那就是通常我们叫见,你见到了,见里面有分别、有执著,观里面没有。观的功夫浅,没有执著,功夫深,没有分别,更深一层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也有觉观。世尊当年说法,也常常用镜子做比喻,镜子能照,镜子照的时候它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当然更没有分别,更没有执著。它在照的时候有没有漏掉一样东西?一样都不漏,全都照见了。佛与法身菩萨在十法界里面现种种身,眼见色就如同镜子照外面的东西一样,表面上看看不出来。我们见外面境界,佛也见外头境界,有什么两样?不一样!他见境界心不动,我们见境界心动,心动了就是起心动念,有分别、有执著,心就乱了。
就像池塘里面的水一样,水好比心,佛的心、法身菩萨的心,它这个池塘的水没有起波浪,是静的,池塘水干干净净,没有一丝毫染污。从水面上看到池子底下干干净净,一点浪都没有。那个水就像镜子一样,外面的境界相照在里面照得很清楚,就像一面镜子,这是佛菩萨。凡夫的心,心不干净,有烦恼习气,叫浑水,不是清水,从上面看不到底,浑水。不但是浑水还起波浪,妄想是小波浪,分别是大浪,执著是波涛。又是浑水,又起了浪涛,它照见,它能不能照见?还能照见,照得支离破碎,把外面的境界相在它照的现象里面完全扭曲了。我们从这个比喻里面,就能想像凡圣用心不同,圣人用心寂用,我们凡夫是动用,我们心是动的,他的心是寂的,这就不一样。在寂用,他出入没障碍,在动用里面,你也入不了定,定都入不了,哪还有什么起定;换句话说,出入都没有,凡夫没有分。
凡夫学菩萨,能学到一点相似,不是真的。用种种方法来控制,把这个浪让它停下来,实际上没有办法真正做到平静,只能把大浪变成小一点,这就叫小定,这就是世间的四禅八定。四禅八定在我们看起来,是了不起的功夫,跟佛菩萨相比,他心还有微波,并没有止住,还是有波浪。佛菩萨看起来小,愈往上面去波动的幅度愈小,到出离十法界才叫真不动。那就是说,不动十法界就没有,微微的动,十法界就现前,就好像作梦一样,梦境现前。要晓得这微微的一动,阿赖耶就现前,阿赖耶是妄心,就现前,也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几乎是同时现前。虽然他有妄想分别执著同时现前,这个妄想分别执著都不严重,那是什么境界?是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里面的佛菩萨法界,是这么回事情。
这是讲迷,迷的时间真的非常的短促,愈迷愈深,知道愈迷愈深这个时间并不很长。在佛法常讲无量劫,无量劫又无量劫,这是形容词,形容词形容什么?你在很短的时间怎么迷得这么重!这个原因在哪里?原因是遇缘不同,没有遇到善缘,没有遇到真善知识。这个道理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近朱则赤,近墨则黑」,这就是讲染污。你要是遇到好人,你就染上善的习气,遇到恶人,你就染上恶的习气,环境关系太大了。愈染愈严重,到后来就很不容易回头,这叫事实真相。真正通达明白,真明白,放下也在一念之间,这是大乘教里常说的,「凡夫成佛,一念之间」,一念觉,凡夫就成佛。什么叫觉?妄想分别执著同时放下,那叫觉。那你就知道,放不下?放不下我还在迷。千万不要误会,我天天在念佛、天天在参禅、天天在学教、天天在研究经,这大概是觉悟了吧!你再想一想,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执著?如果有执著,你立刻就觉悟到我还是在迷,没有觉悟。
迷悟与这些学习,说老实话关系不大。佛祖,佛是释迦牟尼佛,祖,我们讲的是六祖惠能大师,都说迷悟这桩事情与文字(就是经教的学习)没关系。他说得这么明白,说得这么清楚,经教学可以,不学也可以。与什么有关系?与放下、放不下有关系。放不下就是迷,放下就是悟,放一点点,小悟,多放一点,大悟。觉悟的层次无量无边,不是用数字来计算的。贵在一时彻底放下,那叫什么?叫顿悟,那恭喜你,你一念就成佛。做这个实验给我们看的,六祖惠能大师,他做出样子给我们看,一个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没有参学过,在当时他的身分是樵夫,樵夫是上山砍柴卖柴的,我们现在讲苦力,靠劳力谋生。砍一担柴,从山上挑到城市里面去卖,能卖几个钱?大概卖的那几个钱,买点米、买点菜回家就可以吃一天;换句话说,天天要去砍柴,一天不去砍柴,他那一天生活就没有办法过去。
这样的人,从事於这种工作的人,我们在抗战时期,那时候我已经很懂事,十几岁了。我们住在城市里面,我住在福建闽北建瓯,我在那里住了五年。我们家里面烧灶,烧柴火。水,那个时候城市里没有自来水,富裕的人家自己家里有井水,有井。一般平民都没有,水从哪里来?去买水。有专门在河里面挑水挑到城里面来卖,这都是苦力,卖水的、卖柴的。我们也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家里是买柴、买水,过那样的生活,我们亲眼看到樵夫他们的辛苦。还有个行业就是拉黄包车的,这在香港也有,人力车,都是靠劳力的。
惠能大师是这个行业的,他听经能听得懂,这很难得。我们现在深深的感慨,就是听经听不懂,讲得再详细也听不懂,很欢喜听,并没有真正听懂。到底什么才叫听懂?做到就听懂了,听懂了一定做到;听了没有做到,你要记住,我没听懂。所以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听才能听懂?心平气和,换句话说,要用清净心、平等心,你才能听得懂。你心不清净,妄念很多,心不平等,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心浮气躁,不但佛法你不懂,世间法里面你能够学到的都非常有限。中国在古代世间法里,都要求心平气和,所以从言语、从举止都讲求什么?缓慢,慢,稳重,能吸收。这动作太快了,现在都讲效率,所以现在人跟从前古人比差很远。好在现在是科学技术发明,依赖科技的工具,如果没有科学工具,现在人比古人不晓得要笨多少倍。往下去,人要依靠电脑,电脑没有了,人脑就不管用,迟钝。要依靠机械,没有机械你就不能活动,人都变成机器了。
我还受了一段这种训练,时间不长,跟章嘉大师的三年。每个星期见面,他给我的是两个小时,我们谈话都不多,几乎都坐在定中,可是感觉得非常舒适。就是他一句话不说,我也很愿意跟他坐在一起,时间愈长愈好,那是种享受,体会到了。他教训我们,一定等我们整个心情平静下来之后,他才说话。进入他的客厅,我们的心情没有定下来,他对你笑笑,看著你,总要看个十几二十分钟,这是至少的,真正平静下来,再说话。现在人要遇到这种老师,他就没有缘分,掉头而去,他怎么肯跟你学?看到别的老师滔滔不绝,他喜欢这些,习惯了。在一个很宁静的,那个场合当中他觉得不习惯,他受不了。那是真正传道的场所,叫道场;现在是什么?现在叫热闹场。《弟子规》里面叫「斗闹场」,斗争热闹的场所,那什么?竞争、斗争。这么热闹的场所现在人非常欢迎,真正寂用无涯的道场没人去,现在我们讲修行、教学的难,真正是难在这个地方。
不是没有场所,没有这样的学生,那个心真能定得下来,没有!心要怎么样定得下来?你有自私自利,定不下来,你有欲望、有名利,决定定不下来。这个东西什么?这个东西就是像池塘里面搅乱的因素。你在池塘底下放个马达天天在那边转,不然水怎么会有转?它怎么能停得下来?你就晓得这是妄心。真心里头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没有贪瞋痴慢,没有七情五欲,真心!我们现在都是用妄心,用妄心来学大乘佛法,你说多困难。大乘佛法讲得再好,真的体会不到。但是学了有没有好处?有好处,阿赖耶识里头种善根。这是心浮气躁也有好处,金刚种子种在你阿赖耶识里头。什么时候起作用?你要是希望能早一天起作用,那你就不能中断的薰修。虽然我心浮气躁,我天天听,每天不断的听,一天听上两个小时,听上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起作用了。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不起作用。
起作用时间长短每个人不相同,这里头有很多因素,最重要的因素是每个人烦恼习气厚薄不相同,烦恼轻的,时间就短,烦恼重的,时间就长。另外,一个人的弘愿发愿不相同,如果他的心愿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没有想到一切众生的利益,他的时间长。如果一上来,就想到我的生活太痛苦,希望天下人都能够过幸福的日子,都不要像我这么痛苦,他的时间就缩短。他心量大,他念念不想自己,他想别人,这两个是主要的因素。要问第三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勤惰,你勇猛精进,时间短,你很懈怠懒散,那你的时间就长,原因在此地。那想想我们自己,我们的善根、我们的愿望、我们学习的勤惰,这就晓得了。
这些因素再总的说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认知,你对这桩事情理解的浅深不相同。如果理解得很深、认识得很清楚,你就晓得这是我人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没有比这个更重要。那你这三个条件很快就具足,善根福德因缘很快具足。如果就是这个事情还不是重要事情,这是来生后世的,现在这一生,怎么样这一生当中得到幸福美满的生活,有财富、有地位、有权势,想这个东西,那就没有办法,那你与道距离就愈来愈远。所以,认知重要,认知也不是一下,经论上讲得很清楚,做不到,听了甚至也会讲,做不到;换句话说,自己没法子接受。不是没有法子接受,不愿意接受,还是愿意接受名闻利养。世间人所谓的现实,其实世间人讲的现实,跟圣人讲的现实完全不一样。世间人的现实是顾前不顾后,只想今天,明天就不知道;圣人的现实是往往后著想,不在乎眼前,所以他眼前的事情他能放下。
所以,以世间人来看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个傻子,怎么那么糊涂,放著国王他不去做,他要去做个苦行僧。世间人的眼光,这个人糊涂到所以然!世间人叫年轻人不要跟他学。世间人看到眼前,这一生要做大官、要发大财、要多儿多女,他要搞这个玩意。这个东西佛很清楚,这什么?一世,来世就没有了。而且这一世你能修到这个福报,是多生多世修的,一生就享完了,享福的时候往往把修福这桩事情疏忽了。所以穷人能修福,他没东西享受,穷人来生就是富贵人,富贵人来生就变成贫穷,真的是风水轮流转。老天爷很公道,不是富人永远富,贫人永远贫,不是的,这里头很有道理。穷人布施虽然很少,很慷慨、很大方。富人虽然是拥有亿万财富,捐一点钱斤斤计较,做点好事还来调查清楚,是真的还是假的,我有没有被骗?有没有上当?这什么?这心就不清净了。穷人布施一点绝对不会调查,绝对不会去过问,也不会去想,那个布施功德是真的。
所以道理要参透,你才知道怎样去修,怎样去学。所谓修就是把自己的毛病习气修正过来,这叫修。毛病习气要没有修正过来,我们没有学,佛菩萨、圣贤教诲无比殊胜的利益,我们没有得到,只是阿赖耶里面种点善根而已。真难,太难!自古以来,从前李老师常常给我们讲,有些老和尚到老死都放不下,可见这个事情是真难。你要是问他,他没有一样不知道,他讲得头头是道,他就是做不到。这些事情我们自己要常常反省,什么时候放下?愈快愈好,这就是佛家讲的善根。像惠能大师二十四岁就彻底放下,真难得了,真不容易!一般修行人到晚年警觉性高了,这真的有警觉心,他的一生修学累积这么长的时间,起作用。晚年想到什么?来日无多,中国人常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确实如此。人生在世,能活到七十岁的人就不多,换句话说,绝大多数是七十岁以前就走了。那人到六十岁以后还能不觉悟吗?晚日无多了,应该放下。学佛的人在这个境界里面,他的警觉性就高,我应该放下,我再不能糊涂。年岁愈大就想到什么?来日无多,八十岁以上,过一天算一天。我们家乡,这大概是七十年前的风俗习惯,老人常常讲,家里也有些亲戚朋友,「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就是七十岁,我不会留你在我家住一晚上,为什么?老了,怕住一晚上住死了,那问题严重,这官司打不清。七十岁可以留你吃饭,不敢留你住,这个人不会怪你,因为担不起这个责任。八十岁的人都不敢留一餐吃饭,怕你吃饭一下出了问题,这个麻烦。所以你就晓得,在这个时候,就是七十以后,还不觉悟,那叫老糊涂!还不放下,那就没有办法了。
到七十岁还不肯放下,你就一定要想到,你继续搞六道轮回。要搞六道轮回你一定要想到,你这一生、前世、再前世那些冤家对头很多,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你搞这个。这就是六道里面的真相,事实真相就是冤冤相报,佛讲得很好,六道里面的众生,所有众生不外乎什么?报恩的、报怨的、讨债的、还债的,佛把它分为这四大类。你就搞这个,永远搞不完,这里还了,那个地方又结了,这就是轮回很不容易出离的原因。真正觉悟,这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把执著放下,轮回就没有,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你真修,人马上就变了样子。没有觉悟的时候,跟一切人都是斤斤计较;放下执著,跟一切众生完全平等,再不执著。你会觉得什么?我们常常提的四句话,「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只要把执著放下,这个境界就现前。那你的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欢喜,常生欢喜心。孔子所说的不亦乐乎,放下执著就不亦乐乎,放下分别就法喜充满。佛法讲的离苦得乐是事实,这不是理想,你放下,苦永远离开,乐就得到了。你如果放不下分别执著,你想离苦得乐那是口号,那是说好听的,你决定做不到。如果不需要放下分别执著能够做到离苦得乐,佛就不会出世在这个世间,为什么?你们能做到,佛何必来多事。你们想,怎么想都做不到,佛就来帮个忙,把你为什么你想求求不到的原因在什么地方,佛来告诉我们。我们把这个原因搞清楚、搞明白,原因消除,我们的愿望就落实,不再干傻事。所以什么都要放下。
人到八十以后,千万不要想著我还要活多少年,这叫打妄想。事实真相什么?活一天算一天。古人讲寿命就讲到八十,前面二十年,人生之春;二十到四十,人生之夏;四十到六十,人生之秋;六十到八十,人生之冬,没有了。八十以后是多余的,多余的不能算,有一天算一天,不可以算两天、三天。彻底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你就得无量寿,寿命没有了就无量寿。有,都有量,没有了就无量寿,真正自在解脱。所以,放得愈早那是善根愈深的人、善根愈大的人,他很早就看破了。六十以后善根都是稍微差一点,到八十能放下都是了不起,为什么?他成就了。所以能不能成就,就在你肯不肯放下?还要记住,这是我们现在学佛学那么久,了解了,放下是走佛菩萨的道路,放不下是造轮回业,你想想是不是?我一天放不下,我一天在造轮回业,两天放不下,我两天在造轮回业,轮回业愈造愈深。烦恼习气重,像背个重担一样,愈背愈重,总有一天把你压垮,压垮就是压到三途去了。往上没有你分,你只有往下,愈陷愈深,愈陷愈严重,自作自受,你可不能怨天尤人。
这些事情总要觉悟,释迦牟尼佛示现的觉悟早,十九岁下定决心统统舍掉。十九岁是人生之春,他就看破了,国王不希奇,荣华富贵的生活是造业。有权有势最容易跟人结冤仇,你宿世今生的冤亲债主从哪来的?就是从这儿来的。如果你是个平民,你没有地位,你也没有权势,你不跟人结怨,这个要头脑很冷静,帐才算得清楚。有权、有势、有财,都容易跟人结怨;统统没有,跟人不结怨。所以释迦牟尼佛舍得干干净净,三衣一钵,人家供养他的精舍都不要。为什么?他太清楚、太明白了,这个东西副作用太大了。得一点点甜头,一点点享受,你所付出的不知道要超过多少倍,得不偿失,不干这个傻事情。这是他对我们的教诲,给我们做的示范,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言行举止,都是在教化众生,你要会看,你要会体会到。真看清楚、看明白了,「这聪明人,这是了不起的人」,你才会去学他,不再干傻事,做个明白人,不干傻事。
我们再看下面第五对,「第五对,二利体用无碍」,这个二利就是自利利他。所以诸位要知道,自利才真正利他;人不能自利,你就决定不能利他。而自利一定是从利他而来,不能利他就没有自利,那个自利是什么?自害。我们看清凉大师的开示,「谓於眼根起定心不乱,是体也,自利也」。心不乱才是真的自利,心乱了就害了自己,你看人家自利的标准是与性德相应。性德的自然流露才是真正自利,过佛菩萨的日子,不是过六道凡夫的日子,过佛菩萨的日子,这自利。「而不碍现於广境,是用也」,广是广泛,境界里面有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在这里头起作用。如果你对这个还不能理解,你想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所作所为,那就是现於广境,没有障碍。自己行住坐卧,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心都不乱,《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颠倒是什么?起心动念颠倒了,分别执著颠倒了,贪瞋痴慢颠倒了。为什么?自性清净心没有这个东西。
自性清净心,我们解释的菩提心,都是依照经上解释的。真诚,这是你自性本有的,你用虚伪,虚伪是颠倒。清净是你本有的,是你的真心,现在你心里面有这么多的烦恼,这么多的习气,染污,颠倒了。平等是你的真性,现在你有分别,你分别好丑,这颠倒。正觉,自性本觉,这是真的,现在变成迷而不觉,这颠倒。自性是大慈大悲,现在变成自私自利,这都颠倒了。《弥陀经》上教我们,「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说的是什么?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各个都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所以我们念佛的标准在此地。念到什么时候能往生?念到一心不乱,这是真正自利。会修行的,这真菩萨,在哪里修?道场。给诸位说,什么地方都是道场,在家庭,家庭是道场;在厨房,厨房是道场;在餐厅,餐听是道场;在卧房,卧房是道场。没有一个地方不是道场,只要你在修道,什么叫修道?把我们这些毛病习气统统修正过来,你在道场。
你看像这些地方你都会起心动念,你能够学著不起心、不动念,不就是道场了吗?你要是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你在寺庙的大雄宝殿里头那也不是道场。你在那里还有分别执著,你在那里面心还是乱的,怎么叫道场?所以,心不乱是道场,心不乱是自利。心要乱了,不是自利,叫自害。无论在什么地方你都动感情,你都会常常生什么?贪瞋痴慢,这不是道场,那是自害,你天天在修贪瞋痴慢,唯恐贪瞋痴慢还不够。贪真的要修成功,就到饿鬼道去;瞋恚修成功,那就地狱道去;愚痴修成功,就畜生道去。你到底修什么?
所以说佛用戒定慧对治贪瞋痴,你修戒定慧就不落三恶道,修戒不贪,修定不瞋恚,修智就不愚痴,远离三恶道。我们到底修什么?前面我们提到过,《维摩经》上说,一切时、一切处所,无非道场,没有一个不是道场。只要你心在道上,心在道上就是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心不乱。心里面保持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道场,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环境。对善人、对恶人,对逆境、对顺境,你心里头就是这个心,真诚、清净、平等、觉、慈悲心,你全都是道场,你真的是坐道场。没有这个心,坐在大雄宝殿里面,给你坐在沉香宝座上,那都不是道场,这要懂得。所以佛法讲,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形相上没有佛法,实质里头真正有佛法。
「人天不能知,利他也」,这个确实,释迦牟尼佛一生的示现,人看不出来,天也看不出来,可是人天真的得到他的利益。怎么知道得他利益?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灾难这么多,他为什么没有加持我们?为什么没有利益我们?佛对我们的加持,佛对我们的保佑,我们不知道。我们天天在造恶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违背了自性。如果不是佛菩萨在加持保佑,这个世界早就没有了。这个世界还能存在,佛菩萨神力加持,不知道,我们不知道。正如同夏威夷传统古老的心灵疗法,你看做法给他治疗的人跟他没有见过面,没有接触过。只是在自己小房子里面,对著病人的病历,在这里给他祈祷、给他祝福,佛家讲给他回向。几个月之后他病好了,他并不知道这个人帮助他的,他不晓得。诸佛菩萨对我们的保佑,对六道众生,就是这样的,天天等於说在祈祷、在祝福、在给你回向;你不知道,你还是在作恶多端。
其中有少数善根福德比较深厚的,他接触到佛法,他明白过来,知道有这么桩事情,所以对於三宝的恭敬心、感恩的心才生得出来。我们一般佛教徒,对三宝感恩的心没有,为什么没有?不能知。佛菩萨怪不怪他?佛菩萨要怪他,佛菩萨是凡夫,为什么?他还有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对他怎么好、怎么照顾,他天天骂佛菩萨、侮辱佛菩萨、羞辱佛菩萨、毁谤佛菩萨,还得糟蹋佛菩萨,还要把佛菩萨消灭掉。佛菩萨心不乱、心不动,若无其事,为什么?知道他迷惑颠倒,要帮助他、要救他,绝不放弃治疗。必须什么时候他才回来?苦受尽了,苦受尽是要到地狱受,是最苦的地方,他造的这些恶业,他要受这些果报。地狱不是佛菩萨建造,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阎罗王造的,自己业力变现出来的。你造作有这些罪业一定会现这些果报,自己去受,所以自作自受。
佛菩萨知道,你必须自作自受,受满之后你有良知,为什么?人性本善,人性本觉。现在你被这些东西障碍住,不能现前,佛菩萨怎么跟你讲都不懂,没有法子教。不是佛不现身到这里来说法,来教导我们,我们这些学生心浮气躁,不能接受。他来了我们会造更重的罪业,这是佛菩萨不忍心的,所以佛菩萨不来。再给你说,不来而来,不是真的不来,真的来,来在哪里?不认识。他不是用佛身示现,也不用菩萨身示现,也不用阿罗汉身示现。示现跟我们一样的凡夫身,你根本就不知道,你见了瞧不起他。瞧不起他,你的罪很小,不深,为什么?他没有现佛菩萨的相。现佛菩萨相,你要是瞧不起他,那罪就重了;他现个乞丐相,你瞧不起他,正常的,所以你造的罪业很轻,不重。你说慈悲到这种地步,我们都不知道。
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这个世间,以佛身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示现了,没人知道;没有人知道佛就要走了,换个身体来,不再用这个身。换身体很容易,看这段经文,太容易了,这就是出入无碍。可是有人知道,在四禅天里面五不还天,四禅五不还天那些修行人他们知道,他们看到了,释迦牟尼佛在那里示现佛身,可惜人天不能知。他们下去,他们有这个能力变成人的身体,到世尊面前启请他住世弘法利生。启请,那佛就答应了,佛不能妄语,答应当然就要住世。在住世八十年当中给我们做的种种表演,你要能看得懂,你要能看得出来。所以自利是真利他,利他是真正的自利,自他不二,二利是一。
后面总结的一句话说,「良以体用无二,故自利,即是利他」,翻过来讲,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自利圆满,那就是利益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自利没有圆满,怎么样修自利?利他就是自利。菩萨还没有成佛,菩萨所修的就是利他,他才能成得了佛;如果菩萨修自利的话,他就堕落。菩萨有堕落,你说为什么?这个道理现在我们很清楚、很明白。自利是跟性德完全相违背,他怎么不堕落!就是因为堕落,所以经上佛说的,「法身流转五趣」,五趣就是六道轮回,你的法身就沦落到现在,在六道轮回去打滚出不来,就是那么一个念头,自利。要知道此地讲自利就是利他,是法身菩萨说的,这不是我们,这个要知道。我们今天要怎么讲法?要倒过来,利他就是自利,那就没有错。《华严经》在形式上讲是给法身大士说的,都是明心见性的。法身大士是初住以上的,比贤首菩萨还高一级,那个自利即是利他。我们今天要讲真正自利,是利他即是自利,我们如果学法身菩萨那就完了;我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是利益别人,这还得了,这是完全错了。
所以这个地方自利讲得很清楚,自利是什么?是心不乱,这个标准讲得太高了。我们到了顺逆境界里头心都不乱,那就是自利真的利他,我们现在没有到那个标准,这自己要知道。所以听话不能听错,听错、用错了,佛没有错,罪过是自己,你不能够怪佛菩萨,不能怪经典上说错,不是的。他讲得很清楚,他的标准是一心不乱。我们没有到一心不乱,你就修一心不乱,这就是自利。修一心不乱还是要从利他上下手。
大乘菩萨们他们的修为,我们如果真正明了,他知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而在这里面现身说法,帮助一切众生,从来没有休息过。虽然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度众生,心里头确实没有起心动念过。不但没有起心动念过,分别执著是当然没有,那个自利才是利他。我们今天为大众服务的时候,有没有起心动念?有没有分别执著?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叫造业,这真的不是假的。造业这里面有善有恶,你能够说舍己为人,没有自私自利,念念都为别人,善业,果报在三善道;如果造的是恶业,完全是为自己的名闻利养,不顾别人,利用自己的权力、职位去欺负别人、压别人,干的是损人利己,造恶业,恶业的果报在三途。所以都叫造业,这个一定要知道。什么是不造业?最低限度对於一切法不执著,就不造业,那叫净业。因为你不执著跟六道里头没有业因,你所造的不是六道的业因,就没有六道的果报。所以你总要记住,有执著就有六道轮回,你就造业,业有善恶。要没有分别,那更高,没有执著是阿罗汉、辟支佛,四圣法界这两个法界;没有分别的话,那是四圣法界里面的佛跟菩萨。所以,事可不可以做?可以做,没有执著,没有分别。尤其重要的是不执著,分别淡一点,这是菩萨,凡圣就从这个地方讲的。我们习气不能不承认非常深重,所以经教的薰习,千遍、万遍、十万遍、百万遍,我们才回得了头。一遍、二遍不行,回不了头的,为什么?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的薰习时间太长,这毛病习气。起心动念都是造业,《地藏经》上讲得很好,「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这个话都是真话,句句是真话。
我们再看后面有些重要的开示,「此上十义」,五对十个意思,「同为一聚,法界缘起,相即自在,菩萨善达,作用无碍,思之思之」。这几句话说得好!法界从事上说,体是空的,体上没有生灭,事上是缘起的,无量因缘生起这些现象。相即自在,为什么?体是空的,相怎么不自在!他为什么变成不自在?你执著就不自在了,起心动念就不自在,分别就更不自在,执著是完全不自在。如果你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法界缘起的时候相即自在,彼此都自在,没有一样不自在。寂用无涯,这两个字用得太好,寂用,不能乱用,不可以动用,心要是动就不自在。用乱字好,乱用就不自在,寂用就自在。寂用跟法性完全相应,就是一真法界;乱用里面就是十法界,乱用愈轻,就是四圣法界,严重就六道轮回,就这么回事情。菩萨善达,善是善巧,达是通达明了,明了怎么样?他心不乱,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他根跟境界一接触他就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他心不乱。不像世间一般人他迷了,他当真,当真就起执著,就起分别,麻烦就大了,那就乱了,完全迷了。菩萨善巧,菩萨通达,他的作用无碍,他的作用是寂用。
下面说,「又经且约根境相对」,这是经,佛教学都是讲求把纲领抓住,给我们讲的是原理原则,你要有能力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要不然这讲不尽的!佛已经讲得够详细,比中国圣人详细十倍、百倍都不止,中国圣人讲得更简单、更扼要。中国圣人讲一句话,佛可以讲一部经,那一部经就是讲这句话。但是一部经是不是能把意思讲完?讲不完,还是简单,还是精简,这个道理要懂。讲根境相对,那我们就想到什么?境境相对,根境能相对,境境也能相对。根根相对,根境相对,境根相对,境境相对,马上就能想到,一大堆想出来了。「谓色尘入正受」,色尘是境,现在我们眼所看见的,你在马路上走走你看到的是五光十色,看了怎么样?看了完全不动心,你就在色尘上入定,入正受。正受是什么?没有苦乐忧喜舍。你看到没有起欢喜心,没有起贪心,也没有瞋恨心,也没有怀疑,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一心不乱,如如不动,你就在色尘上入定。
「声香三昧起」,有的时候起作用并不在色上起作用,在音声上起作用,这都是讲外面境界,音声上起作用,或者在香起作用,这就是说境境相对。下面说「此如下童子身中入正定等中明」,底下就讲到,底下一段经文,「童子身中入正定,老年身中从定出」,你看多活泼、多自在。「复应根根相对,谓眼根入正受,耳根三昧起等,一尘入正受,多根三昧起等,并略不说,上来无碍,深妙难思」。你看到这菩萨的作用,可是你一定要晓得,《华严经》开经的时候就说过,这部大经里面所说的全部讲我们自己,不是讲外人。「大方广佛华严」是谁?就是自己,就是佛在这个经说,你本来是佛,不是讲的别人。
从《华严经》悟入的话,你就真的认识自己,把自己本来面目找回来,我本来就是这样的。《华严》像面镜子对照一下,我怎么变成这个样子,这不像我本人了。《华严经》是自己本人,那什么原因?佛是一句话解答了,「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的原因就在此地。那你要不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就入「大方广佛华严」,你就跟「大方广佛华严」融合成一体,《华严经》上所说种种境界,你就在身心上统统显示出来。所以《华严经》在哪里?《华严经》在你面孔,在你的眼耳鼻舌身,在你的言谈举止,在你的生活,在你所有一切活动。你生活空间多大?遍法界虚空界。你可以在此地入正受,西方极乐世界起定;在西方极乐世界入定,华藏世界出定,得大自在!而且出入同时,没有间隔。为什么?时间、空间没有了,时间、空间是妄想分别执著里头变现的,不相应行法。到一心不乱的时候,时间、空间维次都没有,时间没有,先后没有了,所以出入同时;空间没有了,距离没有了。空间没有边际,无边际的就在此地,这是经上讲的不思议解脱境界。所以上来所讲的无碍深妙难思。
下面这几句话是非常重要,「始学之流,如何趣入」,我们开始学习,怎么样契入?这是我们每个人非常关心的事情。我那个时候刚学佛,第一次见章嘉大师就问这个意思。我说现在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我知道佛法殊胜,知道佛法好,有没有什么方法叫我很快就契入?我就是问的这个意思。当时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也就是针对初学,教我什么?「看得破,放得下」,你就入进去了。这两句话好像很容易,意思太深,我那个时候听了,实在讲似懂非懂。好像懂得,浅的意思懂得,深的意思不懂。我向他老人家请教,从哪里下手?他教我布施,布施就是放下。
布施不是施财,是施法,那是一般人讲得很浅。布施是对於你亲爱的人,你把贪心布施掉,没有贪恋;对於你怨恨的人,你把瞋恚布施掉,这高!布施是放下,要放下这些。要让你的清净心现前,要让你的平等性现前,你就契入。看不顺眼的就生气,看得顺眼就贪恋,你完了,你这个不肯布施那就没有用处,你施财、施法统统是假的。我有钱,我布施财,我印《大藏经》,印一万套《大藏经》布施给各个地方,布施法,法布施。看到人还有贪瞋痴慢,没用。你要晓得那是什么?你在修福,修的世间有漏福报。你的果报,果报在世间三善道,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什么?你轮回心做佛法的事业,还是在轮回里面。所以,一定用菩提心,菩提心干什么事都是大乘法,这个重要。什么是菩提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只要用这个心,没有一个地方不是道场,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佛法,为什么?佛心。佛心,你说话是佛的言语,你的造作是佛的行为,你的造作把它写下来就是戒律,你的言语纪录下来就是经典。这就是你本来是佛,你真的成佛了,成佛不难,很容易!
可是,你要是没有这个认知,这个认知就是看破,你没有能看破这个境界,你不肯放下这些烦恼习气,你就是轮回心。轮回心学什么都是轮回业,学佛也是轮回业,佛是轮回业里面的善业,善业所感受的是三善道,大概都是人天善法。因为你的分别执著很严重,所以色界、无色界都没分,你只在欲界,欲没有放下,欲望害死人!不可以不知道。严重的执著就是饿鬼、地狱、畜生,你愿不愿意到那里面去过日子?不愿意,那你得把贪瞋痴放下。只要你有贪瞋痴这个念头,无论干什么样事业,它跟贪瞋痴连在一起,你就晓得那是三恶道的业因。你天天干这个,你能说不去?不由自主,业力牵著你去。那不是你想不想去,业力!你能把烦恼习气都放下,愿力带著你走。愿力带著你走,那是可以满足你的愿望,我想证阿罗汉果,我想成菩萨,我想作佛,都能满足你的愿望。所以,六道里头业因果报自作自受。
始学如何契入华严境界?如何回到本来是佛?「今当总结」,现在给你做总结,「但能知事理无碍,根境一如,念虑不生,自当趣入」。这十六个字重要,你能记住这十六个字,你就入华严境界;换句话说,你即身成佛。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事理无碍,根境一如,为什么?都是心现识变,不离一心。在日常生活当中,最要紧的用功是什么?功夫是念虑不生,就这四个字。念是起心动念,虑就是我们平常讲你有顾虑,顾虑什么?你放不下。念头是什么?念头是你分别没放下,虑是你执著没放下。执著放下,没有顾虑;分别放下,没有念头。所以念虑就是分别、执著。分别执著不生,你就趣入。无论是顺境、是逆境,无论是日常生活,像我刚才所讲的,你在厨房也好,你在饭厅也好,你在客厅里面会客也好,你处理日常事务,你工作也好,待人接物也好,甚至在卧房里面也好,只要念虑不生,你的生活是菩萨行,统统是学菩萨道,全是佛道。什么是佛法?祖师大德常常讲,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为什么?你用菩提心,念虑不生,没有一法不是佛法。你有念头、有顾虑、有疑惑,全是世间法,那就是哪一法是佛法?上念佛堂一天到晚念佛,不是佛法;禅堂里面天天坐香,不是佛法;讲堂里天天讲经说法,不是佛法。那是什么?世间法。世法、佛法的界限我们一定要清楚,界定,它的定义,有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叫世间法,无妄想分别执著全是佛法。佛法、世法差别在这里,除这个之外没有一丝毫差别,这个不能不懂。
清凉大师还有《钞》,《钞》我们念一下就行,「知事理无碍,根境一如,总观也」,这讲止观,这是总观,「念虑不生,总止也,即禅门大意」,达摩祖师传到中国的禅宗,总结就这两句话。人家问什么叫禅?你这个答覆就决定正确,一点错误都没有。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