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63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蕅益大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解卍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8-1-10 13:18: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蕅益大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解


蕅益大师 著

明古吴蕅益释智旭着

   经题七字,通别合举,人法双彰。‘经'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同名经故。‘佛说四十二章'六字是别名,异众经故。就别名中,‘佛'为能说之人,‘四十二章'为所说之法。‘佛'者,梵语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不同凡夫,觉他不同二乘,觉满不同菩萨。即是释迦牟尼如来,万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机缘未至,默然待时;机缘既熟,应病与药也。‘四十二章'者,约数标名。盖从一代时教之中,摘其最切要、最简明者,集为一册,以逗此土机宜,所以文略义广,该通四教,未可辄判作小乘也。
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
   后汉,即东汉,对前汉而言之。孝明皇帝永平三年,岁次庚申,帝梦金人,项有日光,飞来殿庭。以问群臣,太史傅毅对曰:‘臣闻西域有神,号之为佛。陛下所梦,其必是乎!'博士王遵亦奏曰:‘按周书异记,载佛诞于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时江河泛溢,大地皆动,五色光贯太微。太史苏由卜之,得干之九五,飞龙在天,是西方大圣人也;后一千年,声教流被此土。王命刻石为记,埋之南郊。后于周穆王时,乾坤震动,有白虹十二道,贯日经天。太史扈多占之,谓是西方大圣人入灭之象。'明帝乃于七年岁次甲子,敕郎中蔡愔、中郎将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西寻佛法。至印度国,请迦叶摩腾及竺法兰,用白马驮经,并将舍利,及画佛像。以永平十年,岁次丁卯,至洛阳。帝悦,造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岳道士褚善信等,负情不悦,表请较试。乃于十五日,大集白马寺南门,信等以灵宝诸经置道东坛上,帝以经像舍利置道西七宝行殿上。信等绕坛涕泣,启请天尊,词情恳切,以旃檀柴等烧经,冀经无损。并为灰烬。先时升天、入火、履水、隐形等术,皆不复验。而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遍覆大众,映蔽日轮。摩腾以神足通,于虚空中飞行坐卧,神化自在。天雨宝华,及奏众乐。时众咸喜,得未曾有。此即佛法入震旦之始也。  按迦叶摩腾及竺法兰,皆中印度人,二名俱不见有翻。所云译者,谓以华言易彼梵语,令此方之人得解义也。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诸经通序,皆有六种证信:一法体,二能闻,三机感,四教主,五处所,六同闻。所谓: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今文次第,与通途稍异。盖繇佛法初来,且顺此方文字之体贵在简略。然细绎之,六义俱备:‘世尊'二字,即标教主。‘成道已'三字,即标机感。‘鹿野苑中',即标处所。‘憍陈如等'及‘复有比丘',即标能闻及余同闻。‘*轮'、‘教敕',即标法体。就此一文,仍分四节:初‘世尊成道已'一句,乃总叙一化之繇。次从‘作是思惟'至‘降诸魔道',乃追叙成道之法。三从‘于鹿野苑'至‘证道果'三句,乃别叙*轮之始。四从‘复有比丘'至顺尊敕,乃正叙此经发起也。
   初文,‘世尊'者,即我释迦牟尼如来。乃天中之天、圣中之圣,于一切器世间、一切众生世间、一切正觉世间,独称尊也。‘成道'者,若论世尊,实成佛道以来,已经不可说微尘数劫,如法华经寿量品中所明。今为此土有缘众生,故于过去人寿二万岁时,迦叶佛会,示居补处位中。上生兜率内院,以净天眼,观可化机。直至人寿百岁时,机缘方熟,乃示降神于中印度迦维卫国。父名净饭,母名摩耶。处胎十月,从左胁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目顾四方,周行七步。自言:天上天下,惟吾独尊。次复示为童子,遍学众艺,无不超伦。至年二十九岁,游城四门,睹老病死及沙门相,决志出家。子夜踰城,金刀剃发,尽弃珍饰,披树神所献麻衣,游学诸国。先从阿蓝迦蓝习无所有处定,不久得证。知非究竟,舍之而去。次从郁头蓝子习非想非非想处定,亦不久得证。知非究竟,舍之而去。见诸外道,竞修苦行,希冀得道,各以三年为期,终无克获。将欲度之,遂往雪山,示修六年苦行。每日止食一麻一麦,皮骨连立,终不成道,乃舍苦行。受牧女十六转乳糜之供,精气充足。次往熙连河中,浴身而出。取天帝释化现童子所施吉祥草,诣摩竭提国金刚场菩提树下,敷草结跏趺坐。以慈心三昧,降伏魔军,深入四禅,观察四谛。于腊月初八夜,明星出时,豁然大悟,证无漏道,是为佛宝初现世间也。
   次文,‘作是思惟'等者,乃追叙坐树下时,以无师智、自然智,了知离欲寂静为胜。故先诃弃欲界恶不善法,与觉观俱,而入初禅;次复离于觉观,内净一心,而入二禅;次又离喜而证妙乐,入于三禅;次又双弃苦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从四禅中,顿发三明,破魔王之爱网,断外道之见缚也。或初成道句,是根本智,自证菩提。次‘作是思惟'等,是后得智,重观四谛以为说法之本。寂静最胜,即观灭谛;住大禅定,即观道谛;诸魔外道,即苦集二谛也。
   第三文中,‘鹿野苑'者,亦名鹿园,在波罗奈国,即佛初转*轮之处。‘转四谛*轮'者:苦集灭道名四谛。苦是世间之果,即指三界六道色心五蕴。集是世间之因,即指见思烦恼,及有漏善恶不动等业。灭是出世之果,谓因灭故果灭,便得寂静无为安乐。道是出世之因,谓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品,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也。此四皆名‘谛'者,审实不虚故。复名‘四圣谛'者,惟有圣智乃证知故。佛既证见此四谛理,转令一切众生咸使闻知。从佛后得智中,流出法音,度入众生心中,故名为轮。又轮者,摧碾之义。以此教法,转破众生见思诸惑,故名为轮。说此四谛*轮,凡有三转:一者,示转。谓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二者,劝转。谓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三者,证转。谓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是为法宝初现世间也。憍陈如等五人者:一阿湿婆,此翻马胜。二跋提,此翻小贤。三拘利,或名摩诃男。此三人皆佛父党。四憍陈如,此翻火器。五十力迦叶,或名婆敷。此二人皆佛母舅。初太子踰城出家,父王思念不置,命此五人寻之。太子既誓不肯归,五人不敢归国,遂相侍从。太子既修苦行,二人不堪苦行者先自遁去;太子后受美食,三人乐苦行者亦复舍去,于鹿苑中各修异道。佛既成道,观此五人应先得度,遂往就之。初转*轮,陈如先悟。次说布施持戒生天之法,诃欲不净,赞叹出离为乐,阿湿跋提寻悟。第三说法,迦叶拘利亦悟。是为僧宝初现世间也。
   第四文中,‘复有比丘'等者:佛既度此五比丘已,次复度耶舍等五十五人,三迦叶等一千人,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人。从是以后,度人无量,咸令成比丘性。言‘比丘'者,此翻除馑。谓其具持二百五十净戒,堪为人世福田,除彼众生因中果上之饥馑也。又含三义:一破恶,二乞士,三怖魔。‘所说诸疑,求佛进止',犹言决择可否也。‘合掌'表于一心听法,不惰不散。已上序分,下皆正说。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此第一章,总明沙门果证之差别也。欲证沙门四果,必须‘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盖父母不许,则佛法中不听出家。出家而不识心达本,则身虽离俗,仍缚有为,不得名为沙门。‘识心'者,了知心外无法,即悟遍计本空。‘达本'者,了知心性无实,即悟依他如幻。‘解无为法'者,了知真如与一切法不一不异,即证圆成实性。梵语‘沙门',此翻勤息,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也。‘常行二百五十戒',即增上戒学。‘进止清净',即增上心学。‘为四真道行',即增上慧学,谓观察四谛而修道行也。‘阿罗汉',具含三义:一杀贼,二应供,三不生。乃沙门所证第四无学之果,断尽三界见思二惑。‘飞行变化',聊举六神通之一事。‘旷劫寿命',谓三种意生身,堪能随愿久住。‘住动天地',言罗汉所住之处,天神地祇皆为感动;或可一行一住,皆能震动天地也。‘阿那含',此云不还,即第三果。‘十九天'者,从四王天,上至无烦,为第二十,则超过下十九天。繇彼已断欲界九品思惑,即于五净居天中证阿罗汉,不复还来欲界也。‘斯陀含',此云一来,即第二果。已断欲界六品思惑,余三品在。故一上欲天,一还人中,即证阿罗汉也。‘须陀洹',此云预流,即是初果。已断三界见惑,初预圣流,不复堕三恶道。但欲界九品思惑全在,故能更润七生。谓欲界上上品任运贪嗔痴慢,能润二生;上中品惑,能润一生;上下品惑,亦润一生;中上品惑,亦润一生;中中品、中下品惑,共润一生;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惑,共润一生。七番生死之后,方证阿罗汉果。此约任运断者;若加行断,则复不定。然三界见思,虽有多品多类,总以爱欲为本。爱欲一断,便出苦轮。故喻如四肢一断,决不复用也。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此第二章,明沙门果证虽有差别,而所证之理无差别也。断凡圣同居欲爱,识自心源我执本空,达佛真谛深理,悟生空所显真如无为之法。断方便有余欲爱,识自心源法执本空,达佛俗谛深理,悟法空所显真如无为之法。断实报无障碍欲爱,识自心源俱空不生,达佛中谛深理,悟俱空所显真如无为之法。又了知三土欲爱即空,名断欲去爱,识自心源遍计本虚,达佛真谛深理,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悟如来藏如实空义,名无为法。了知三土欲爱即假,名断欲去爱,识自心源依他如幻,达佛俗谛深理,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悟如来藏如实不空义,名无为法。了知三土欲爱即中,名断欲去爱,识自心源圆成本具,达佛中谛深理,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悟如来藏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义,名无为法。此无为法,本自有之,非属新生,故‘内无所得'。惟一真心,心外无法,故‘外无所求'。知法如筏,故‘心不系道'。已断惑种,故‘亦不结业'。证无分别根本实智,故‘无念'。证不思议后得权智,故‘无作'。称性之修,修即无修,故‘非修'。全性作证,证无别证,故‘非证'。诸位如丈尺显虚空,而虚空元非丈尺;又如入海虽辨浅深,而浅深元非大海,故云‘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也。藏教则因灭会真,灭非真谛,故真谛不历诸位。通教即事全真,故真谛不历诸位。别教则中道随缘不变,故中道不历诸位。圆教则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故中道不历诸位。繇上一章,方知性不废修;繇今一章,方知修不碍性。繇上一章,方知即而常六;繇今一章,方知六而常即。四教皆论性修,皆论六即。通此旨者,则于一代时教,思过半矣!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此第三章,赞叹头陀胜行,以为证道要术也。上文既云非修非证,恐人错会,执性废修,故今特申抖擞尘劳之行,以为断欲去爱之方。譬如古镜,虽复本具光明,理须磨拭,方得莹净耳!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此第四章,明善恶无性,犹如反掌;而生死涅槃,惟此三业,更非他物也。断他物命,名之为杀。不与而取,名之为盗。两相交会,名之为淫。斗乱彼此,名为两舌。咒咀骂詈,名为恶口。心口相违,名为妄言。无义浮辞,名为绮语。悭鄙贪欲,不耐他荣,名之为嫉。暴戾残忍,怀恨结怒,名之为恚。于诸事理盲无所晓,名之为痴。身口七支,惟是业道;意地三支,属烦恼道。繇惑造业,必招苦果,长系三界,故‘不顺圣道'。是恶若止,即名十善。譬如破闇即是光明,泮冰即便成水也。然恶既有事恶理恶,故翻恶为善,亦有事善理善。就事善中,下品十善为修罗因,中品十善为人道因,上品十善为天道因。就理善中,真谛善为二乘因,俗谛善为菩萨因,中谛善为佛乘因。此三理善,俱名上上品十善。以行事善者,未必能达理善;而行理善者,必兼圆满事善故也。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此第五章,承上止恶行善之意,而劝勉改过迁善也。有过不悔,则如水赴海,日深日广;知过必改,则如病发汗,客邪自除。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此第六章,申明善能胜恶,而恶不能破善也。上文劝人止恶行善,改过迁善,恐有愚者,畏彼恶人挠乱,遂不敢行,故诫以慎勿嗔责恶人。以恶乃在彼,于我无涉故也。如明镜中现于丑容,彼容自丑,镜何丑哉?倘一生嗔责,则反揽彼之恶,成我之恶矣!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此第七章,即上章‘彼来恶者而自恶之'之明证也。今人闻骂,鲜不发嗔,大似领谢帖子,正中骂者之计耳!思之思之。或问:佛既大慈,何不令骂者无祸耶?答曰:佛岂欲令其得祸,无奈彼人自招祸患。今诫以慎勿为患,即是除其祸源。慈悲甚矣!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已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悔,祸必灭己。
   此第八章,深诫恶人令勿害贤,而兼以勖贤人也。人若果贤,则如天亦如上风,岂受唾尘。倘可受毁,便非贤矣!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此第九章,诫劝禀教行人,须闻而思,思而修,不宜但贵口耳之学也。博闻者,不知随文入观,惟图强记名言也。爱道者,不知道本即心,妄于心外取道也。守志者,念念趋向菩提,不杂名利心也。奉道者,念念体会心源,不复向外觅也。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此第十章,明随喜功德,自他兼利,福无穷尽也。施道有三:一资生施,谓以财济其贫穷。二无畏施,谓于难中拔其忧苦。三者法施,谓以三学令得四益。不惟自行三种施道,得福甚多,即使见他行施,助令欢喜,福亦无尽。‘沙门'下,释疑。恐有愚人正行施时,见他随喜,惧他分我功德,故以炬火如故晓之。盖不惟无减于我,而福报展转殊胜矣!昔有二人采花,一自供佛,一转施人供佛。以问弥勒,弥勒曰:自供者成辟支佛果,施人者成无上菩提。盖独乐不若与人,与少不若与众,世出世道,无不皆然也。‘熟食',喻成圣果。‘除冥',喻破三障。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此第十一章,较量福田胜劣不等,令人知所归向也。一善胜百恶人,显易可知。一持五戒人胜千善人者:以世间善人所奉十善,仅属旧医之法,不以三归为体,不成出世津梁;若能受三自归,奉持五戒,为佛弟子,便知四谛四念处门,于一生中堪证三果,故得千倍胜于常流也。一须陀洹胜万五戒者:须陀洹已断见惑,已预圣流,故得远胜内外凡也。一斯陀含胜百万须陀洹者:斯陀含已断欲界六品思惑,烦恼渐薄,正使百万住果须陀洹,未修胜进行时,终不能知二果境界,何况能到耶!一阿那含胜千万斯陀含者:阿那含已断欲界思惑,九品皆尽,正使千万斯陀含,终不能知三果境界,况能到耶!一阿罗汉胜一亿阿那含者:万万曰亿。阿罗汉断尽见思,超出三界,尤非住三果人能知能到故也。辟支佛有二种:一者出有佛世,禀十二因缘教,悟道侵习,名为缘觉。二者出无佛世,观物幻化,自悟无生,断结侵习,名为独觉。以阿罗汉但断正使,辟支佛兼侵余习,故一辟支,能胜十亿阿罗汉也。
   ‘三世诸佛',约藏头佛果言之。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六度,正习皆悉断尽,利益无量众生,故一佛能胜百亿辟支佛也。‘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指圆教初住已上,亦可兼摄别教初地、通教佛地。盖通教体色入空,知一切法无性,故念即无念、住即无住、修即无修、证即无证。至成佛时,能于色究竟天示现最高大身,统王三千世界。别欢喜地,圆发心住,皆已分证法身,皆能示现百界作佛、八相成道,所以供此一人,胜于千亿三世诸佛也。复次,前之八番,皆是约田;此第九番,即是约心。盖未达一切诸法念本无念、住本无住、修本无修、证本无证,故于平等法中分胜分劣;若了达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妙理,则下自恶人、上至诸佛,罔非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所以人上佛饭,佛施饿狗,功德无异;维摩以一分奉难胜如来,一分施一最下乞人,福亦平等。若不知福胜劣差别,则无以显修德之足贵;若不达生佛本自平等,则无以悟性德之渊源。是谓常同常别,常别常同,法界法尔,微妙法门。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此第十二章,略举二十难事以为劝诫也。顺情则易,逆情则难。然能深发肯心,则虽难而易;其或但随流俗,则虽易亦难。夫贫穷则布施为难,故虽少许之施,得福甚多,不可不勉力也。然现见有贫而能施者,乃富人反不肯施,则悭鄙为何如耶?豪贵学道,例施可知。人所最重者身命,诚能弃命,则何事不可为者?然未闻保命畏死之人果能长生不死,则亦何事贪惜耶?佛经难睹,今幸睹佛经而不研精殚思,则与不睹何异?佛世难值,今幸值佛世而不及时进修,则与不值何殊?色欲虽恒情所好,然或察其味少苦多,或观其如幻如影,则亦何难忍制?若见好时,知其未必可求,则贪心自息;若被辱时,但以情恕理遣,则嗔意自平。视富贵若草头露,何容以势临人?观事境同梦所缘,何必劳心措置?广学而不博究,如入海无指南针,安能会理?恃学而生我慢,如沃壤以滋稊稗,反害良禾。佛尝言四种不可忽:一者火虽小不可忽,二者龙虽小不可忽,三者王子虽小不可忽,四者沙门虽小不可忽。今有轻未学者,未知其不可忽故也。心平等,则施难胜如来与施最下乞人功德无异;泯是非,则一切诸法无非佛法。是非情见未忘,决不能见法界真善知识。不见现前一念心之实性,决不可以学无上道。不学称性权实之道,不能随化度人。未达随化度人方便,安能观十法界境而一心不动?若不能于一一法界中具见一切法界事理,何繇善解同体方便?故知此二十事,后后难于前前也。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此第十三章,问意重在宿命,答意重在会道。盖知宿命者,未必会至道;而会至道者,决能知宿命也。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此第十四章,明善莫善于真修,大莫大于实证也。行道守真,则万善同会。志与道合,则法界体圆。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此第十五章,明忍辱力大,灭垢明远也。忍有三种:一耐怨害忍,亦名生忍。二安受苦忍,亦名法忍。三谛察法忍,亦名第一义忍。今即约耐怨害而入第一义也。余文易知。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此第十六章,明吾人心水本澄,即是至道;但繇爱欲所搅,故不能于一念中炳现十界影像也。舍三界爱欲,见思垢尽,则真谛道可见。舍偏真爱欲,尘沙垢尽,则俗谛道可见。舍果报爱欲,无明垢尽,则中谛道可见矣!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此第十七章,深显无明无性,故见道即可永灭;亦显无明未灭,不得名真见道也。知无明之可灭,不致生于退屈。知真见之常明,亦可袪增上慢矣。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此第十八章,明念行言修,皆超有无两关,而不可以有无情见凑泊也。念即无念,故常念此无念之念,岂以不念为无念哉!‘行'等三句,例此可知。会得则触事全真,迷者则转趋转远。言语相即解脱相,故言语道断。一切物即真如性,故非物所拘。才涉有无,便隔霄壤,故差之毫厘。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故失之须臾。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此第十九章,明唯心识观,遣虚存实也。天覆地载,凡情计为常住实有。今观天则寒暑代谢,地则陵谷递迁,既尔生灭非常,岂是心外实法?次观一身之中,世为迁流,界为方位,世固念念不停,界亦互对无定,于中岂有实我实法?此则遣遍计之本虚也。次观现前一念灵觉之性,即离我法二执,便成四智菩提,此则存依圆之实性也。遣虚则无增益谤,存实则无损减谤,非有非无,速契中道矣!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此第二十章,示人以四大观身,而入如幻法门也。身中坚者名地,润者名水,暖者名火,动者名风,觅我了不可得。能成所成,体皆如幻;能观所观,亦复如幻。于一幻喻,便可通达空假中理,故知四大观身,实四教之总户也。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此第二十一章,甚明好名之人,不惟无益,而且深有损也。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此第二十二章,甚明财色之味寡而伤害甚多,有智者不可类彼小儿也。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此第二十三章,深明妻子舍宅之埋没人,而劝以速远离也。欲界以男女眷属为妻子,种种宫殿为舍宅。色界以味禅为妻子,四禅天为舍宅。无色界以痴定为妻子,四空天为舍宅。爱见所噬,患同虎口。充类言之,二乘以一解脱味为妻子,偏真涅槃为舍宅。权教以游戏神通为妻子,出真涉俗为舍宅。透得空有两门,方成中道无生之果。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此第二十四章,深明色欲为众生重病也。佛顶经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此第二十五章,甚明爱欲之下可习近也。逆风把炬,未有不烧手者;习近爱欲,安得不损净法身、害方便手耶?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此第二十六章,明佛不被魔娆,遂能化魔也。天神即魔王波旬,佛初成道时,先兴甲兵,不能害佛,次献三女,又不能娆佛,乃归佛化而证初果。人能观彼女人为革囊众秽,则淫意得除,自他俱利矣。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此第二十七章,喻明学道须远离诸障也。两岸以喻情欲,则有见思情欲、无明情欲。见思情欲耽染生死,如触此岸;无明情欲耽染涅槃,如触彼岸。人及鬼神,以喻众邪。爱网所缠,如为人取;见网所覆,如为鬼神所遮。洄流所住,正与精进相反;腐败,正与无为相反。盖不能直心正念真如,每欲进而反退,如流急反洄;不达无为法性,则着相所修福慧,终成腐败。故必不为生死涅槃情欲所惑,不为爱见众邪所娆,正念真如而精进,了达法性本无为,斯得道可保矣!
   佛言: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此第二十八章,深诫意马难调,而色祸宜避也。众生无始以来,祗因恣情率意,久受轮回。未证阿罗汉,常与无明爱见慢俱,岂可自信汝意而不事推简耶?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为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此第二十九章,申明远女防过生善灭恶之方便也。先以莲华不染而自期待,则正念自利。复视如母如姊如妹如子而度脱之,则慈心利他。既与二利相应,恶念自然息灭。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此第三十章,申诫远离诸欲,勿令为欲火所烧害也。六情根犹如干草,六尘境喻若烈火,未到心境两空,应修远离胜行。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此第三十一章,申明断欲须从心断也。断心之法:推此欲从意生,意复从思想生。只此思想,为自生耶?他生耶?共生耶?无因生耶?又此思想,为在内耶?在外耶?在两中间耶?为在过去耶?现在耶?未来耶?如是推时,思想寂静。思想寂静故,意即寂静。意寂静故,欲即寂静。欲寂静故,观一切色如镜像等,即是非色;观一切行如泡沬等,即是非行。从上诸佛展转传受,不过传此调心方便而已。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此第三十二章,推忧怖之繇爱欲,而劝人断欲去爱也。众生无始以来,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执着贪恋不肯暂舍,遂生种种忧恼、种种恐怖。惟以四大观身,知身无我;以四运观心,知心无常。爱欲既断,忧怖自除。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此第三十三章,喻明为道之人,须具戒定慧也。专精学道之心,譬如一人。无始虚妄诸惑习气,譬如万人。受持净戒,譬如挂铠。惟坚持其心,则无怯弱之意,此戒力也。精进勇锐,则无半路之退,此定力也。不畏前境,则无格斗致死,此慧力也。合此三力,破灭无始众魔而证道果,是为得胜而还矣。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此第三十四章,明学道之法,须善调身心,勿令缓急失所也。儒者亦云:其进锐者其退速。又云:勿忘勿助。盖三乘出要类如此。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此第三十五章,喻明垢染不可不除也。但除垢染,即成清净。所谓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但有去翳法,别无与明法也。成佛作祖,岂于心外有法可得哉?不过净除习气而已。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此第三十六章,展转明难得之事以深警人,令勿失良缘也。不达无修无证,岂名真正发菩提心?不发真正菩提,岂名信心?不兴信心,岂名遇道?既不遇道,值佛何益?既值犹不值,则中国犹之边方。既中国不异边方,则六根具犹不具。既六根具犹不具,则男子亦非男子。既男子不成男子,则人身何异恶道。静言思之,可不发菩提心,急悟无修无证之要旨乎?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此第三十七章,深明心近则近,心远则远,而不以形迹论远近也。金口诚言,重戒若此,末世弟子,奈何弗思!僧祗律云:波罗脂国有二比丘,共伴来诣舍卫问讯世尊。中路渴乏无水。前到一井,一比丘汲水便饮;一比丘看水见虫,不饮。饮水比丘问言:‘汝何不饮?'答言:‘世尊制戒,不得饮虫水故。'彼复劝言:‘长老但饮,勿令渴死,不得见佛。'答言:‘我宁丧身,不毁佛戒。'遂便渴死。即生忉利天上,天身具足。是夜先到佛所,礼足闻法,得法眼净。饮水比丘,后日乃到佛所。佛知而故问:‘汝从何来?为有伴否?'彼即以上事答。佛言:‘痴人!汝不见我,谓得见我。彼死比丘已先见我。若比丘放逸懈怠,不摄诸根,虽共我一处,彼离我远,彼虽见我,我不见彼;若有比丘,于海彼岸,能不放逸,精进不懈,敛摄诸根,虽去我远,我常见彼,彼常近我。'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此第三十八章,明人命无常,不可不知也。一期色心连持不断,名为命根,乃依本识种子假立,非有实法。出息虽存,入息难保,况刹那刹那念念生灭,非沉思谛观,岂能知之!昔西域有一国王,不信佛法,问祖师曰:‘吾见外道种种苦行,尚不能折伏淫心,而今沙门四事如意,岂能断烦恼耶?'祖师曰:‘王试取一狱中必死罪人,满器盛油,令其手捧,用四屠人出刃随后。若能一滴不失,便赦其罪;若倾一滴,随手斩之。同彼游于四衢。王更尽出宫女音乐,遍处歌舞,试问罪人何所见闻。'王如其言。令一罪人手捧满油,遍历四衢女乐丛中。一滴不堕,因赦其罪。召而问之:‘汝于四衢何所见闻?'罪人答曰:‘我于尔时,唯恐一滴油堕,白刃加颈。故惟见手中之油,更无他见闻也。'祖白王曰:‘彼惟惜此一身之死,遂于色声无所见闻,何况沙门秉佛无常无我至教,痛念无量劫数生死之苦,安得不断烦恼!彼外道等,不知无常无我,徒事苦行,故无益耳。'王乃信服。噫!诚知人命在呼吸间,何俟屠人执刀随后,而心始无放逸哉!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此第三十九章,明佛经皆应信顺,不应妄分大小顿渐,而生轻重心也。佛之言教,不出权实,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四教各有四门,门门各具四悉。今有执小谤大,执大谤小,执事拨理,执理拨事者,皆违佛旨者也。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此第四十章,明行道在心不在形也。心不入道,徒事外仪,与磨牛何异哉!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此第四十一章,诫人直心念道,当以出离情欲为期也。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籸素之服,如敝帕。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帕。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槃,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此第四十二章,结明佛眼等观一切诸法,所以破众生之法执也。人间一百年,不过忉利天一昼夜;娑婆一大劫,不过极乐世界一昼夜。则王侯荣贵,与过隙尘何异?诸天器皿,纯是七宝;极乐国地,黄金所成。弥勒成佛道时,此地亦皆琉璃,况金玉瓦砾等是四微所成,何足重哉?服虽纨素不过蔽形,苟可遮羞,敝帛何害?大千界亦是惟心,一诃子亦是惟心。观相元妄,故于是中横计大小。观性元真,变大千之心非大非多,变诃子之心非小非少也。阿耨池水与涂足油,例此可知。‘方便门'者,诸佛所设三乘五乘七九诸方便也。众生禀此法宝,克果不虚。然在诸佛,不过为实施权,岂有实法?故但如化宝聚耳!无上乘,虽云是最实事,然皆众生性具之理,心外无法,故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如梦中金帛,岂有实物可得哉?种种佛道,为对凡情;凡情不生,佛道何有?所谓‘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也。须弥出海,风浪不能漂动;禅定持心,境识不能迁惑。然须弥无实法,不过四宝四微合成;禅定亦无实法,不过诸心心所四分合成耳!生死如长夜,无明所缠,故昼夕咸寐;涅槃如永日,智慧开朗,故昼夕咸寤也。流转生死,惟是六根;安乐涅槃,亦惟六根。背觉合尘名为倒,而实无减;背尘合觉名为正,而实无增。故但如六龙舞,不过首尾相换而已。诸法既皆平等,则随举一微尘法,即与一真如地平等。非离一切法外,别有一大总相法门,直是头头法法,无非大总相法门也。依一真地而施化道,如依大地而有四时之木。春生夏荣,秋实冬落,番番生,番番荣,番番实,番番落。终而复始,始而复终,遍于十方,亘于三世,皆是如来自在神力也。
   佛说四十二章经解竟
   是经顿渐兼收。首唱‘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又言‘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曰道。'金刚无住之旨,维摩不二之门,不越乎此矣!又言‘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夫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所谓自性天真佛也。三世诸佛觉此而已,非有所加也。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法供养者,识自本心,了法空寂,念念佛出世,念念佛灭度,是为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岂外求哉?此为顿教。其间罗举四真道、十善行,诃斥欲染,策发净业,警世非常,觉诸幻化,此为渐教。夫欲染不去,则净行难成。净行不成,则本明不发。故反复于断爱去欲之修,以为行道守真之助,而要归于无我。了得无我,心垢自尽,常光现前,是则名为解无为法。然而世之人,往往贪著有为,不舍爱欲者,何也?由不知人命无常,世界幻化,以须臾之乐,招长劫之殃。刃蜜炬风,其言绝痛,苟有丈夫之志者,其可不瞿然深省乎?经言:‘佛所言说,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学者于此尽心焉,则五部诸经,俱可得门而入矣!一行道人彭际清书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從慈法師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28 17:58 , Processed in 0.18778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