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72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第二章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7-6-3 16:33: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二章 明末的净土教人物及其思想
  
  第一节绪言
  
  若以修行净土法门为宗旨,或以求生佛国净土为宗旨,当然可称净土之教为净土宗。若以祖祖相传,以心传心的法门为标准,如《楞伽经》所谓「法语心为宗」,则净土一门,宜称为教而不得名之为宗了。因为净土法门的提倡者和修证者,不重师承,不须印证,后世虽有中国净土诸祖的次第排列,考其实际,前后诸祖之间,并无师资承袭的关系,思想系统也互有出入。所以虽由日本凝然大师(西元一二四○─一三二一年)撰《八宗纲要》,列举日本佛教的大小乘八宗,净土亦未入其数。然在日本,凡成一派,即名一宗,净土法门之被称为净土宗,是始于日本。在中国则自南宋宗晓的《乐邦文类》、志盘的《佛祖统纪》,以迄清代悟开的《莲宗九祖传》,皆称「莲社」或「莲宗」诸祖。民初开始,受日本影响,才出现了「净土宗」的名称。若以晋之慧远大师建莲社,以及西方净土之九品莲花化生,作为依据,称为「莲宗」,较为贴切。净土宗则宜涵盖唯心净土、人间净土、天国净土、诸佛净土了。本文采用「净土教」一词,是为通俗,亦因中国净土教的内容,可由他力的弥陀净土,会通自力的唯心净土。明末诸家,也都以致力于唯心净土的阐发,作为净土思想的极则。
  
  念佛法门,本系禅观行的一支,所以在中国早期弘扬净土教的大师,如东晋的庐山慧远(西元三三四─四一六年),主张念佛三昧定的实践,于阿弥陀佛像前,作专思寂想、智寂一致的修法。北魏的昙鸾则以「众生是不生不灭义」,又说:「明彼净土,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也。」然其虽以无生为生,又依「清净本愿」而展开了他力救济的净土思想之强调。嗣后,即以昙鸾的净土思想为主流,而有道绰、善导、怀感、慈愍、法照等诸师的弘通,将凡夫愿生之有相净土,与无生无相的理体,结合并行,从有相的实践,求生净土,达于无念离相,庄严法身。道绰继承昙鸾的主张,又倡导名号度生、临终十念往生净土之说,虽一生造恶,若得临终念佛十称,亦能往生净土。此乃由于周武法难(西元五七四年)而使他产生了「末法约时被机观」的思想,切望以净土法门,摄化末世的造恶众生。
  
  至开元年间,慈愍(西元六八○─七四八年)主张五会念佛;天台宗系的飞锡主张三世佛通念说。法照主张高声念佛,大行及道镜等主张信心念佛,传说是智者大师所著的《五方便念佛门》,提出五种念佛法门:1.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2.观想灭罪念佛三昧门,3.诸境唯心念佛三昧门,4.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5.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以深浅次第,说明念佛法门。少康也从事于高声念佛的实践与阐扬。唐末宋初的永明延寿(西元九○四─九五七年)继承慈愍、飞锡等的主张,唱出了事理双修、禅净一致的净土教。
  
  进入宋代,即有以天台宗学者为中心出现了禅、净、律兼重并顾的净土教,以知礼(西元九六○─一○二八年)、遵式(西元九六四─一○三二年)、智圆(西元九七六─一○二二年)为其代表人物。加上元照、戒度、宗赜、王日休、宗晓等人,他们的共通点是一同站在无相离念、生即无生的立场,而亦皆以有事相的念佛愿生为其实践的着力处。到了元代,天如惟则,撰《净土或问》,强调禅净双修,普度着《庐山莲宗宝鉴》,高扬天台、禅、净的一致。到了明末,云栖袾宏,依《文殊说般若经》,用华严教判,弘扬禅净一致的体究念佛说;蕅益智旭,依《念佛三昧宝王论》,用天台教判,弘扬现前一念相应说的称名念佛三昧。另有天台系的传灯,高扬生即无生的性具念佛说;华严学者袁宏道,鼓吹一心法的净土说等。以上叙其大概,以下则就明末的净土教,加以论列。

   第二节明末的净土教人物
  
  (一)明末净土教人物表
  
  身分姓名依据资料其他年代或关系《往生净土集》成立年代:1584《居士传》成立年代:1775《净土圣贤录》成立年代:1783《西舫汇征》成立年代:清《新续高僧传四集》成立年代:1923僧侣宝珠不详卷上卷5卷上"本明"卷中""真清象先宝珠弟子""云谷法会1500-1579《憨山大师梦游集》"无尘明证1544-1593"卷43"无瑕明玉1524-1595"卷44
  
  僧侣静明真定无尘弟子卷5卷43"青真?-1593卷上"大方如迁1538-1598""通天广彻不详""觉体"""真贵无瑕弟子卷44"瑞光法祥?-1610""专志念佛以豆记数"云栖祩宏1535-1615""卷43"实相?-1623""了然不详卷44"无瑕海玉1522-1623""广寄寓安?-1621""宝相广奇弟子"墨浪"""大贤如荣1522-1581""法原如清?-1583"
  
  僧侣安庐广制云栖弟子卷5"慧广真缘?-1594"得念佛三昧焚身供养"传记?-1613"卷44修法藏三昧忏"憨山德清1546-1623"取自《梦游集》"无尽传灯1554-1627"""古松?-1624"""法雨仲光?-1636""金童庙僧不详"""海宝""卷上"神异僧"万安大云云栖弟子"""无名僧?-1650-?""神异僧"北禅大慧汉月之友《阿弥陀经已决》作者"达观真可1543-1603《紫柏尊者全集》"无明慧经1548-1618《无明慧经禅师语录》"湛然圆澄1561-1626《湛然圆澄禅师语录》"博山元来1575-1630《无异元来禅师广录》
  
  僧侣永觉元贤1578-1657《永觉元贤禅师广录》"雪峤圆信1571-1647卷44"无易太守?-1651""毒鼓不详""如然本实1561-1635""白云圆彩不详"专修念佛三昧"云峰不详""道枢?-1656卷6卷上"宝峰如意不详""向和尚"""参哲寂照"""去息居溟?-1670""妙圆如会1578-1648""蕅益智旭1595-1653""《灵峰宗论》作者"古德云栖弟子《阿弥陀经疏钞演义》注者"正寂传灯弟子《净土生无生论》注者
  
  居士陆与绳紫柏弟子卷40"严澄严敏卿子"卷7"杨邦华万历诸生卷41"戈以安云栖弟子卷中"卷下"孙叔子"""""朱纲不详"""""郭大林"""""刘通志"""""郝熙载?-1611""""戴百户不详""杜居士""""华居士""""吴大恩""""莲华太公"""吴用卿""""李卓吾1527-1602卷43《净土决》作者
  
  居士管志道1536-1608卷44"渌田一念不详《西方直指》作者"张爱万历中官卷41"唐体如1545-1604卷中"修念佛三昧"杨嘉袆1583-1605"卷下"陈廷祼?-1588卷42卷7"虞长孺云栖弟子"""顾清甫不详""卷8"《梦游集》"周廷璋""《金刚灵验录》"朱元正"""""陈见山不详""蔡槐廷云栖弟子卷42卷7专修念佛三昧"张守约不详卷8"黄平倩云栖弟子""唐廷任"""庄复真"""《净土资粮全集》编者
  
  居士鲍性泉云栖弟子卷42卷8"庄平叔?-1624""唐宜之云栖弟子"卷7卷下"陶周望?-1609""袁宗道宏道之兄卷46《西方合论》"袁宏道1568-1610"卷7《西方合论》作者"袁中道宏道之弟卷42《西方合论》"沈稚威?-1611卷8"王孟夙云栖弟子卷48修念佛三昧"丁剑虹?-1645"卷7""朱白民云栖弟子"卷8修念佛三昧"黄元孚""《梦游集》"闻子与?-1615"""黄子羽不详"卷7《现果随录》"吴瞻楼""卷8《现果随录》"金光前"卷7
  
  居士王先民一雨弟子卷48卷8"陈用拙"""骆见于不详""张次民""程季清?-1651"《灵峰宗论》"张明教不详《西方合论标注》作者"马邦良紫柏弟子"于媪不详卷中卷50"方氏""张母""孙氏母""朱氏""徐氏""黄母李氏"卷5121人44人59人23人32人13人
  
  统计1.僧侣65人2.尼僧3人3.居士57人4.妇女7人
  
  共132人说明1.明末净土教人物的取材史传,仅得如上四种被收于《卍续藏》中。2.《新续高僧传四集》,不在藏经中,本表仅取其〈净读篇〉。3.有净土著述而未被收入如上资料的人物,则引用其所著作或语录来补充。
  
  净土教在中国,虽早于禅宗的出现,但其不重视师承的印证,也没有师承法统的形式要求,所以并无日本式的宗派及祖师的例子。因此,类似禅宗《传灯录》的资料,不会在净土宗的文献中看到。中国净土史传类的著述,被收入《大正藏》及《卍续藏》的,共计十一种三十三卷,比起禅宗的史传类书,不啻小巫见大巫。明末清初,净土几乎已成为诸宗共通的归趣,所以即有九种之多,而其中具有明末净土教历史人物的考察价值者,仅得三种(注一)。本表所用的《居士传》(注二)虽在《卍续藏》中,但非净土专书,另外的《新续高僧传四集》(注三),则为近代人的作品。
  
  由上表所列资料,看到了一百三十二位与净土教有关的明末人士,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参考。从这些资料之中,可以找到线索,明末的僧俗两界,对于净土教所持的态度是什么?哪些人士是这个时代之中弘扬净土教的主流?
  
  由中国净土教的历史背景而言,虽然源远流长,但在此一长流(注四)之中,能在思想观念上居于主导地位的,总是多数人之中的少数人。从资料中见出人数的多寡,代表着这个时代中一般倾向的盛衰。明末佛教,诸宗竞盛,而净土人才之多,仅次于禅,然其流行则较诸禅宗,更为普及。尤其云栖袾宏,既是禅门的重镇,更是净土诸将中的元帅。他以禅的观念及方法,用来弘扬净土,使禅者归向净土,也使修行净土者,得到禅修的实益。在上表之中,可以看到许多人是云栖的弟子,其实那些人,多半是由于接触到了云栖或读了他关于净土法门的著述之后,始归向净土的。他对于士人阶级的知识分子,特具接引方便(注五),此于整个社会风气之改变,有着决定性的力量。此一力量一直维系到清末民初的印光大师,也以念佛法门,劝导一般的居士。
  
  明末的净土人物,乃系来自各宗各派,例如无尽传灯,是天台学者。见月读体,是律宗的传人(注六)。云栖袾宏援用华严五教判,蕅益智旭则据天台四教判,袁宏道是以华严的气魄来宏赞净土。其余多系出于禅门,唯其禅者之有净土倾向者,除了不属于任何宗派的尊宿(注七)之外,多属曹洞派(注八),临济一系的禅家门户,依然守得很紧。
  
  另有值得注意的,竟有好多位,于明末之际,留下了净土著述的人物,却未能被收入净土史传之中,例如《净土决》的作者李卓吾、《西方直指》的作者渌田一念居士、《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的作者古德、《阿弥陀经已决》的作者北禅大慧、《净土生无生论注》的作者正寂和玄颙、《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的作者受教、《西方合论标注》的作者张明教、《莲邦诗选》的编者广贵等人,其中有的是由于不被承认为净土教的圣贤者,如李卓吾(注九),有的则可能是无法找得他们的传记资料。其实只要有著述留传,都宜于净土教的史传书中,记下一笔,乃至仅仅头二十字,因于类如《净土圣贤录》所收范围极广,许多被收者,也仅泛泛数十字而已,例如上表中的「朱纲」其人,各书皆收,然都语焉不详。这也许古人著书取材,目的在于鼓舞读者生信,不在史料的保留所致。
  
  注解
  
  云栖袾宏(西元一五三五─一六一五年)的《往生净土集》三卷,《卍续藏》一三五册。
  
  彭希涑(西元一七六○─一七九三年)的《净土圣贤录》九卷,《卍续藏》一三五册。
  
  瑞璋的《西舫汇征》二卷,《卍续藏》一三五册。《居士传》五十六卷,《卍续藏》一四九册,其编者彭际清(西元一七四○─一七九六年),即是《净土圣贤录》编者之叔父。《新续高僧传集》六十五卷,喻昧庵居士受北京法源寺道阶长老之嘱,辑集自宋以迄清末的高僧传记资料,分作: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灵感、遗身、净读、兴福、杂识,共十篇。西元一九二三年(癸亥)初刊于北京,西元一九六七年台湾琉璃经房影印流通。自吴之支谦,于黄初二年(西元二二三年)译出第一种净土圣典《大阿弥陀经》二卷之后,陆续地翻译及弘扬,虽然从未离开《阿弥陀经》或《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佛经》的中心,但却也有了许多不同的角度,给予疏释。参考拙作〈明末的居士佛教〉(本书第四章),文中列举亲近僧侣的明末居士之中,有记载的,达二十四位之多,实则不止此数。参考:1.见月读体的《一梦漫言》(香港佛经流通处藏版)。2.圣严着《戒律学纲要》二一页。如云栖袾宏、憨山德清、达观真可等,均被诸家灯录列为不属临济或曹洞派下的尊宿。参考圣严作〈明末的禅宗人物及其特色〉(本书第一章)。例如无明慧经、湛然圆澄、博山元来、永觉元贤等,均系曹洞派下的龙象。对李卓吾其人,历来有许多议论,云栖袾宏于其《竹窗三笔》中,两番评及他。彭际清于其《居士传》卷四三之末,也有评论。总之,他不是圣贤形态的人物。

   第三节明末的净土教著述
  
  如前所述,净土教在中国,虽有悠久的历史,并受普遍的奉行,但在藏经中保存下来的著述数量,远不及禅宗之丰富。依据《大正藏》及《卍续藏》所收的净土专书,经统计结果:自魏迄明朝末叶,净土书籍的撰述者,共得四十九位;撰成的净土教的经疏著作,共得七十七种一百七十三卷,然却少有超过十卷以上大部头作品,不像禅宗,动不动就是十卷、二十卷乃至三十卷、五十卷的气派,净土教确实相形见绌。其原因可能有二:1.净土教重在实际的信行,虽有予以理论疏解的,目的仍在以净土的信仰作为修行的依归,并未形成如天台、华严那种思想的系统化。实际上,净土是佛法诸乘所同求,亦为大乘各宗所共信,大家已将净土经典,纳入各家判摄的范围。2.净土教既是三根普被,智、愚、贤、不肖兼收,所以没有像禅宗那样,严守门户,清理世谱,以证明其出身之不是滥冒,乃为直承西天佛祖,以心传心的直裔或嫡传。净土教则不须追根溯源,写出像天台宗的《佛祖统记》,或禅宗的各种灯录。
  
  明朝,自太祖洪武即位(西元一三六八年)至南明永明王亡国(西元一六六一年)的二百九十四年之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何等地位,且不去管它,对佛教文化的推展,则为一个再生的阶段。经元朝蒙古族统治八十多年之后,汉民族的佛教文化,一度衰微至于谷底,明朝开始,政府对佛教未必扶持,然到明末(万历前后至永历灭亡)的百年之间,单是净土教的专书,即有二十四种。现在列表介绍如下:
  
  (一)明末净土教著述表
  
  类别书名卷数作成年代编撰者现存经疏观无量寿佛经图颂1不详无尽传灯《卍续藏》三三册阿弥陀经疏钞4"云栖祩宏"阿弥陀经疏钞事义1"""阿弥陀经疏钞问辩1"""经疏阿弥陀经疏钞演义4"古德法师"阿弥陀经已决11642北禅大慧"阿弥陀经略钞解圆中钞21621无尽传灯《卍续藏》九一册阿弥陀经要解11653蕅益智旭(1)《大正藏》三七册(2)《卍续藏》一○八册撰述及编着净土决1"李卓君《卍续藏》一○八册答净土四十八问11584云栖祩宏"净土疑辩1不详"(1)《大正藏》四七册(2)《卍续藏》一○八册西方愿文解1""《卍续藏》一○八册西方直指31606一念居士"净土生无生论11603无尽传灯(1)《大正藏》四七册(2)《卍续藏》一○八册幽溪无尽法师净土法语1不详正知较定《卍续藏》一○八册西方合论101599袁宏道(1)《大正藏》四七册(2)《卍续藏》一○八册西方合论标注101620张明教《卍续藏》一○八册净土生无生论注11612正寂、玄颙《卍续藏》一○九册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21626受教"撰述及编着净慈要语21634永觉元贤《卍续藏》一○八册莲邦诗选1不详广贵《卍续藏》一一○册净土资粮全集81594庄广还《卍续藏》一○八册净土十要1.阿弥陀经要解101655选定1668重刻
  
  蕅益智旭
  
  选定
  
  成时评注"2.往生净土忏愿仪3.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4.净土十疑论5.念佛三昧宝王论6.净土或问7.宝王三昧念佛直指8.西斋净土诗9.净土生无生论10.西方合论史传往生集31583云栖祩宏《卍续藏》一三五册
  
  统计1.经疏类8种15卷2.撰述编着类15种53卷3.史传类1种3卷4.注解撰述者16人共计24种71卷
  
  从上表所示,可以得几点消息:
  
  第一,依照全数的净土著述及作者人数之比例,明末是一个不寻常的时期。这十六位撰述者的时间,也相当接近。其中以李卓吾(西元一五二七─一六○二年)出世最早,成时重刻《净土十要》的时代(西元一六六八年)最晚。由于李氏专志于禅,推测他写《净土决》,当在晚年,故距成时的时代不过六、七十年,在此期间让三百多年后的我们,仍能见到有二十四种七十一卷的净土典籍,是出于他们十六人的手笔。不要忘了,自魏之昙鸾(西元四七六─五五○年)撰写《略论安乐净土义》,到明末的成时评点《净土十要》,已历一千一百多年。虽在古代由于传抄不便,许多书籍,已被时间湮没,明末的著作,已有印刷的便利,流传较为容易,然其成绩之可观,当无疑问。
  
  第二,自隋之吉藏、慧远、智顗等三位大师开始,迄于宋代,即陆续有人对《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分别加以疏释弘扬,故被并称为「净土三经」。可是一到明朝,除了无尽传灯撰有一卷《观无量寿佛经图颂》之外,便见大家热衷于《阿弥陀经》的注解,从上表所列,即有五位。本来,净土法门,也是属于观行的一类,由于《观无量寿佛经》的落日观、水观、冰观,乃至佛像观、佛身观、眉间白毫相观等的西方净土依正庄严观,很不容易让一般的人修成,倒是《阿弥陀经》所示称佛名号的修行法,不问根器,人人皆宜,特别由于《阿弥陀经》宣示的称佛名号,至于「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极乐国土的号召,也投合了修持禅定者的胃口。明末之际,禅风盛行于僧界,也盛行于居士界(注一),故以「一心不乱」的念佛方法,摄受禅客,归向净土。
  
  第三,在十六位明末净土教典的作者之中,竟有五位是居士。在此之前一千多年的净土教理史上,虽有不少居士参与其间,但其能有整部著述留传于藏经中的,仅得宋朝的龙舒居士王日休一人而已。自明末起,此一风气渐开,继之以清朝,乃至民国时代,居士的净土著述,特别是净土史传如彭希涑编成《净土圣贤录》九卷、陈本仁撰述《种莲集》一卷、胡珽编成《净土圣贤录续编》四卷、《居士传》固由彭际清居士编成,连民国初年编成的《续高僧传四集》,也出于居士喻昧庵之手。此一由居士热心完成的著述之多,在明末的禅宗,更加可观(注二)。
  
  第四,表中所列《莲邦诗选》的编者,于题下自称「云栖会下妙意庵广贵」,不知是何许人,有诗才,在《莲邦诗选》内,妙意的净土诗,也被选入了四十九首(注三)。
  
  第五,《大正藏》及《卍续藏》中所收,标明是明朝的净土教典籍者,除了上表所列者之外,尚有如下的七种:
  
  《阿弥陀经略解》一卷大佑述《卍续藏》三三册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二卷妙叶集《卍续藏》一○八册
  
  《净土指归集》二卷大佑集《卍续藏》一○八册
  
  《净土简要录》一卷道衍编《卍续藏》一○八册
  
  《归元直指集》二卷宗本集《卍续藏》一○八册
  
  《西斋净土诗》二卷梵琦着《卍续藏》一○八册
  
  《诸上善人咏》一卷道衍撰《卍续藏》一三五册
  
  以上七种著述的作者,共计五人,蘧庵大佑(西元一三二四─一四○七年)、道衍(即是明太宗的辅臣姚广孝)、楚石梵琦(西元一二九六─一三七○年),都是明初的人,妙叶撰成《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于洪武乙亥年(西元一三九五年),也是明初人物。唯有宗本一人,发生了一些时代位置上的问题。
  
  依据《卍续藏》一○八册的目录所示:「《归元直指集》二卷,明宗本集。」鹿园居士万表所撰〈归元直指序〉的年代,是很含糊地写着「隆庆年次四月佛降生日」。「隆庆」是明穆宗(西元一五六七─一五七二年)的年号,该算是明末了。序中也对宗本其人,作了介绍说:「延庆一元宗本禅师,幼习儒,长从释,悟彻性宗,专修净土。」(注四)
  
  可是在净土人的史传资料中,没有发现明末延庆寺的「一元宗本禅师」,倒发现了宋朝的「圆照宗本禅师」(注五)。在有关圆照宗本的资料中,又未发现撰有《归元直指》的记载﹞也许正由于如此,又加上万表的序末缀有「隆庆」年号,《卍续藏》的编者们,便将之标为明代的人物了。
  
  李卓吾的《净土决》,对于宗本禅师的《归元直指集》,极为欣赏。可见不论宗本是宋人或明人,《归元直指集》的出现,当在李氏的《净土决》之先。李氏已是明末早朝人物,宗本的时代,当然更早,所以本文将之列入明末之前的著述。
  
  注解
  
  渌田一念居士的《西方直指》序有云:「或曰方今禅毒大发,波及吾儒,汝不卫儒,直捣禅巢,诚急,则治标之奇策也。」(《卍续藏》一○八.六一七页下)
  
  《明史》卷二二一,「耿定向传」有云:「士大夫好禅者,往往从贽(李卓吾)游。」参考圣严作〈明末的居士佛教〉(本书第四章)。依据古愚居士为《莲邦诗选》所撰的序中说:「明万历间,云栖妙意庵广贵,辑古今尊宿,赞西方、劝念佛、怀净土、愿往生之偈,分类撰成莲华世界诗一局。」又云:「净愿社玄颙长老,拾遗增录一百余首,改其签曰《莲邦诗选》,嘱余弁卷。」(《卍续藏》一一○册)《卍续藏》一○八.二二一页上。
  
  道衍的《诸上善人咏》第五十条,说圆照宗本是天衣义怀的弟子,于宋哲宗元符二年(西元一○九九年)。(《卍续藏》一三五.一○五页上)。
  
  袾宏的《往生集》卷上,也录有「圆照宗本禅师」事迹(《卍续藏》一三五.一四八页上─下)。
  
  彭希涑的《净土圣贤录》卷三(《卍续藏》一三五.二五四页下─二五五页上)。
  
  喻昧庵的《新续高僧传四集》卷四一。


 第四节明末净土教文献的立场
  
  若就文献的角度而言,应当包括如前所举净土教的专书,以及明末诸师著述之中,所有涉及净土问题的单篇和片段。唯于本节只介绍专书,其余留待另节叙述。
  
  现在根据前节表中排列者,另作次第,分别介绍:
  
  《观无量寿佛经图颂》:此书作者幽溪尊者无尽传灯(西元一五五四─一六二七年),是明末天台学派的一代宗师。而天台智者大师(西元五三八─五九七年),重视禅观,在其《摩诃止观》中所述四种三昧的常坐及常行二种,与净土修法相当密切,所以他对净土教的著述,有:1.《净土十疑论》一卷,2.《阿弥陀经义记》一卷,3.《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4.《般舟证相行法》一卷(阙),5.《五方便念佛门》一卷。虽然,近代以来,有些日本学者,怀疑这些著述之是否出于智者大师的真撰或后人的伪托,论议纷纭(注一),于中国佛教史上,则从未有人提出异议。宋之四明尊者知礼(西元九六○─一○二八年),即依智者的《观无量寿佛经疏》而撰《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注二),祖述天台宗的净土学。无尽传灯,既传天台学,故撰《观无量寿佛经图颂》,以利行人,依其颂文,修习该经所示的十六种观法。
  
  《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如前所举,天台学派重视净土教的弘扬,乃为不争之论。智者大师也留下了一卷《阿弥陀经义记》,至宋代,天台宗山外派学者孤山智圆(西元九七六─一○二二年),也撰有一卷《阿弥陀经疏》(注三),明初的蘧庵大佑(西元一三三四─一四○七年),视其教判立场,亦系天台宗人,依五重玄义,准孤山判摄,撰《阿弥陀经略解》一卷(注四)。无尽传灯,赞叹此书有云:「解略不令其智退,理深不令其义阙。以略探广,从容中道,余于吴门蘧庵大师《略解》见矣。」(《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自序,参见《卍续藏》九一?七六四页上─下)
  
  由于《阿弥陀经略解》太好了,故依之而撰《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也就是说,以《阿弥陀经略解》所述的内容,发挥圆满中道的圆教净土,这是对于经中所示「一心不乱」义,给予的评价。如其自序中说:「今之为钞,而特(题)为「圆中」者,意以极乐依正为妙有,一心持名为真空。微真空而莫能证于极乐之妙有;微妙有而莫显于此心之真空。……合是二者而行之,则圆中圆满,非但中之道成。是故命为钞焉。意欲读是(阿弥陀)经而修行者,顾名思义,诚宜一心不乱,而万虑皆忘,则真空之理彰;七日持名,念念相续,则妙有之理显。行成而见佛,心净而华开。娑婆之印坏而极乐之文成。印坏所以空其情,是之谓真空;文成所以立其法,是之为妙有。」(《卍续藏》九一?七六四页上─下)
  
  他将西方极乐世界及彼土弥陀等众,释为妙有,正以其有,所以此土众生,有佛的名号可持,有佛的国土可求往生。他又将此土众生的持名念佛,释为真空,正以用绵绵不绝的念佛方法,达成一心不乱、万虑皆忘的程度,心中空无一物,始能显现极乐,本是真空。娑婆世界是假有,极乐世界则为妙有而实真空。如此,乃是一行三昧,或名念佛三昧的修成。以天台学的三谛三观而言,《阿弥陀经》的净土行,是即空即假中的「圆中」,不是空假中的「但中」。
  
  《净土生无生论》:在明末之际,「唯心净土,自(本)性弥陀」的思想,非常流行,此可在当时诸家作述之中,俯拾即是,那是禅宗的论调,所谓「明心见性」,是明自己原有的清净心,见自己本具的佛性。《维摩经》所说的「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华严经》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唯心净土及自性弥陀的依据。《净土生无生论》的理论,则早已见于昙鸾的《往生论注》卷下,可知净土与禅,同出一源。
  
  此「生无生」三字,有两重意义:
  
  若能明白,心土相即、生佛不二之理,往生净土,是生自己心中之净土;得见弥陀,是见自性本具之弥陀。所以往生等于无生。
  
  依照一般佛法,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成相好的难行道,人从初发心而至成佛,不仅时间遥远,也没有把握在五浊恶世的生死轮回之中,经常亲近三宝和修持佛性。唯有仗弥陀愿力,只要生到彼国,即不退堕,直到亲证无生法忍,得心自在及色自在,然后倒驾慈航,普度众生。着眼在于往生净土,获得无生法忍的果德成就。
  
  无尽传灯,是天台学者,偏重于观行的理观,故其着眼,在于第一重义。他以十门分析,以其「性具」理论的发挥,完成生即无生的观点,颇有说服力。因此据其弟子正知,为此书写的跋文,有如下的记述:「幽溪大师,以性具圆理,阐净土法门,着为《生无生论》。初开演于新昌石城寺,每一登座,天乐盈空,大众同闻,事非虚诳。诚五浊之大津梁,登九莲之胜方便也。」(《卍续藏》一○八.八五七页下)
  
  此书尚有其弟子正寂与玄颙的《净土生无生论注》,孙弟子受教的《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都是很好的注解,利于读者对《净土生无生论》的了解。他们是在无尽大师座下,亲闻过不知多少次的听众,对于笔记的整理,便完成了他们的作述。但是正寂在其注的序则说:「虑科文异帙,不便披寻,顷因会次,谬注数言,聊资初学。一往而视,似乎虚尚多骈,然所引悉经疏成言,未尝妄加己意。」
  
  (《卍续藏》一○九.一页上)受教在其序中,则承认:「非但数听数承,兼复屡请屡问、随闻随记,散叶盈函。」(《卍续藏》一○九.三五页上)
  
  〈幽溪无尽法师净土法语〉:这是一篇开示的记录,从其文字结构和内容怪异的情形看出,是由其弟子正知整理而成,可能无尽本人未曾过目。其前半部,明唯心净土与本性弥陀。示念佛方法,须得轻其爱、一其念、杜其境、忽其情。理路清晰,当系无尽所述。后半部则有好几个观点,与无尽的其他作述相违背。例如:1.此文主张「观想」修法,是观佛的丈六金身(注五),其《观无量寿佛经图颂》则说,当观眉间白毫为宜,观相太难故(注六)。2.此文主张「凡行、住、睡卧,则一心称名,凡趺坐时,则心心作观。行倦则趺坐以观佛,坐出则经行以称名。」(注七)乃是称名与观相,交互并修。《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却是不许将持名与观佛相好,杂附并用的(注八)。3.此文列净土行门为正行与助行,助行分作世间行与出世行(注九)。《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依《观无量寿佛经》的三福业为助行,未将助行再分世间与出世间行(注十)。
  
  《阿弥陀经疏钞》:这是云栖袾宏莲池大师(西元一五三五─一六一五年)毕生的两大巨着之一,另外一部是《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义疏发隐》,略称《菩萨戒疏发隐》或《戒疏发隐》共计五卷,外加《诵戒仪式》、《发隐事义》、《发隐问辩》(注一一)。《阿弥陀经疏钞》的形式和《戒疏发隐》不同,《戒疏发隐》是依据智者大师的《梵网菩萨戒经义疏》(注一二),《阿弥陀经疏钞》则系云栖仿清凉的《华严疏钞》而自疏自钞──「疏」是提纲,「钞」是解释。云栖一生,可以从他的著述而判明,共有三大事业:1.提倡律仪生活,所以他有菩萨戒、具戒、尼戒、沙弥戒的著述(注一三)。2.弘扬净土法门,所以他有《阿弥陀经疏钞》等七种关于净土的著述(注一四)。3.正视禅法的功能及其实力,所以他有《禅关策进》的编集(注一五)。他是以戒律生活为修行的基础,以禅法为修行生活的功能,以净土为修行生活的指归。
  
  他对《阿弥陀经疏钞》的撰作,用力极多,用心极深,指望也极高。由于此书,未见序跋,故亦不知撰成的年代,然于云栖的其他文献中,屡次提到此书,可知其成书,当不是晚年。从书中自述,亦能概见其撰作的动机,他说:「慨(《阿弥陀经》的)古疏,鮮见其全,惟数解仅行于世。辞虽切而太简,理虽露而不彰。……既竭心思,总收部类五经,直指《文殊》一行,而复会归玄旨,则分入《杂华》。贯穿诸门,则博综群典,无一不消归自己。」(《卍续藏》三三.三三七页)
  
  云栖由于《阿弥陀经》的古疏太少,并且简而不彰,所以发心依据弥陀净土的「部类五经」(注一六)为疏释的资料,又以提倡《文殊说般若经》专称名号的一行三昧,为其目的。同时以华严性海为根本。至于征引其他诸书,不过是为了显示净土教的博大精深。本书引用大小乘佛经约三十种、论典四种、中国先贤的著述十七种。用得比较多的,则为《大阿弥陀经》、《文殊说般若经》、《楞严经》、《观无量寿佛经》、《华严经》、《大乘起信论》、《大智度论》、智者大师《十疑论》、天如《净土或问》等。也可以说,云栖的净土思想,便是环绕着这些经论在发挥。
  
  本书以《大乘起信论》的真如一心,及《华严经》的清净唯心,作为「一心不乱」说之思想的基盘,以《文殊说般若经》的一行三昧,作为修行持名念佛的有力旁证。以华严教判的方式,判《阿弥陀经》正属大乘顿教,故与禅宗并驾齐驱,兼带终教,因其属于法性宗系;分属圆教,若得理一心,即入毗卢性海。云栖对于「持名念佛」及「一心不乱」,均分事理二释,乃为此书发挥最多的一大特色。
  
  《阿弥陀经疏事义》:此书是云栖对于《阿弥陀经疏钞》中的特定名词用语,唯恐读者不解其出典或涵义,故予以逐条解释,未涉教理思想的问题。
  
  《阿弥陀经疏钞问辩》:这是由于《阿弥陀经疏钞》问世之后,产生了许多的回响,固然有不少人,因看了此书而对弥陀净土,发起信心,如风吹草偃,也有不少已有立场的人,对之持有批判指谪的态度。不论正反,从各种角度的反应,可以明白,此书给予当时的佛教界,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著作。《阿弥陀经疏钞问辩》即是云栖对于那些人士的质难或疑问,提出进一步的解答。此书以问答、续问答、答问的三类,共收四十五则。许多问题,在当时提出的人,也许重要,现在看来则无甚意义,而且词意晦涩不清。能够触及云栖思想核心的不多,如持名念佛、参究念佛、上智人念佛及中下根器者念佛、参禅与念佛等,倒是值得一读。
  
  云栖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对于禅宗,他撰有一卷《皇明名僧录》。为净土教则编有一部《往生集》,他将传有往生事迹,而载于内外百家之书的资料,随见随记,日积成编,共一百六十六条,始自庐山慧远,迄于明末,选择相当严格,故其自称,此仅占其已得资料的十分之一。用以考验古今,作为修行净业者的左券。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此书四卷,是云栖门人古德大贤法师,依据云栖的《阿弥陀经疏钞》,所作的演义,也就是把原作更加深入浅出,务使读者既明其精义,又不觉得困难。正如清高宗乾隆十七年(西元一七五二年)沙门惟诚写的重刻序中所说:「莲池大士疏注于前,古德大师演义于后,其宣明妙义,更为亲切。」(注一七)
  
  此书作者未有序跋,作者古德法师的传记资料亦不详,唯从蕅益智旭的《灵峰宗论》所见,他是袾宏的弟子,云栖西逝后,古德即在云栖寺主持法席,并且为人证明授戒(注一八)。《云栖法汇》卷末,附有「原本较阅弟子姓名」的缁众中第十二人,是「古德大贤」。此外不详。
  
  《答净土四十八问》:此为云栖莲池大师,因有虞德园居士,起大悲心,代百千众生,提出六十八个问题,乃为智者《十疑论》及天如《净土或问》之所未曾发明者,请云栖一一随绳解纷。指出世人往往执理废事,而妄称「心净国土净」。又指明何谓念佛人的幻境、魔境、正境。应当事忏与理观并修。又示修持不净观与白骨观,不是往生净土正因。念佛一门,即禅即教,似易而实亦难。
  
  〈净土疑辩〉:这是一篇短文,也是云栖有关净土著述之被收入《大正藏》的唯一的一种。此文主要是针对当时空谈禅理的禅门人物而发,所以主张即事而觅理,不得以说「无相话」而为自鸣高超,当自验仍是凡夫,所以净秽判然。如果憎爱之情尚在,岂可高谈实无佛国可以往生?
  
  〈西方愿文解〉:这是云栖自撰〈愿文〉,并自作解释的一篇短文。佛教的发愿,与神教的祈祷,形式类似,而实质迥异。祈祷纯求他力,发愿主在自力,即是发菩提心的一种方式。极乐教主,因地发愿而成就净土的依正功德,求生净土者,以信、愿、行,如鼎三足,所以起信之后,必须发愿。宋朝的宗赜禅师,撰有〈念佛回向发愿文〉,天台宗的慈云遵式,也有〈念佛忏悔发愿文〉(注一九)。云栖的愿文,非供他个人使用,乃在便利所有的净业行人,文词简炼明白,语语愿修净土之因,句句愿得往生净土。被收于《净土资粮全集》卷三,也被清朝的沙弥实贤作注,流传至为广泛。
  
  《阿弥陀经已决》:作者江苏苏州北禅寺沙门大慧,传记不详。北禅寺,在明初原为天台宗道场(注二○),然从《阿弥陀经已决》的内容判断,他是一位禅僧。汉月三峰法藏(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三五年)的弟子弘证盘谈,为《阿弥陀经已决》作序,则说:「北禅老尊宿,与余前三峰先师,最为机契,尽其堂奥,积稔温研。先师去后,酬唱者稀,养道歇心,安身于无量寿中。……纵自性天,注净土已决一帙,莲宗心髓,敲出殆尽。从古迨今,若疏与钞,不下数十家,要且难驾其上者。非但祇园激扬共辙,即少林单传,亦同风而无异。……」(《卍续藏》三三.七一三页上)
  
  大慧与三峰法藏,最为契机,立足自然是禅。他以「无量」与「一念」,阐述流转与还灭义。又以微尘摄剎土、剎土含微尘,说明唯有不会实理者,才需要求往生净土,若已悟了真如根本,所谓净土,原在任何一微尘中。所以《阿弥陀经》所称的不可思议,即与事事无碍之理相应。于此又见到他用了《大乘起信论》及《华严经》的立场了。
  
  《阿弥陀经要解》:此为蕅益大师的名著之一,明代净土教著述之被收入《大正藏》的仅五种(注二一),尤其《阿弥陀经》疏解之被收入的,仅此《阿弥陀经要解》一种。直至现代,此书仍受重视和流通。作者以天台的五重玄义,释本经玄谈,以「现前一念心」的天台学说「妄心观」,释「不乱」的「一心」,此与华严立场的「清净心观」迥异。若能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即是至圆至顿,横谈八教,竖彻五时。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注二二)。此复异于天台家重视观想,也异于云栖提倡的参究念佛。蕅益撰述本书的起缘,则如他于本书文前的提示:「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别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不可思议也哉!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着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敢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大正藏》三七.三六三页下─三六四页上)
  
  不知从何时开始,寺院日课,以《阿弥陀经》为五堂功课之一(注二三),宋以前不会如此,大概是迄于明末,已经形成了禅净合流之风,所以各寺渐渐趋于统一,采用五堂功课,《阿弥陀经》列为每日必诵。在明以前,不论律寺、讲寺,至少禅寺不会以此为日课的。
  
  重视《阿弥陀经》,已如前述,是由于持名念佛的一心不乱,与一行三昧同,也可以补救禅宗偏失。故到明代,诸师竞相提扬。每一位疏者、钞者、解者,都是基于为使净土教的普及化而秉笔为文。后来者,总又以为前人所作未必够好,见到简略的觉得未曾舒畅,见到详细的又觉得太过繁杂,所以不得不另写一书。其实,此固由于时代的要求变了,更由于各自思想的角度和深度不一,以及救度众生之悲心不能自己。
  
  《净慈要语》:此书作者是曹洞宗的禅师,他是无明慧经的弟子永觉元贤,他有许多著作,除了此书,尚有《永觉元贤禅师广录》三十卷,以及有关《楞严经》、《金刚经》、僧律类的作品。此书分作上下二卷,称为「净、慈」二门,净为念佛,慈为戒杀放生。他以众生的本然之心,廓然常净,迷此本然,即为众生。根受境染,起惑造业,沉沦五浊,若求治染还净,则以念佛,最为切要。以其修持最易、入道最稳、收功最速,莫如净土一门。但他主张:「众生心净,则生净土;心浊则生浊土。」(注二四)全篇以「信」、「行」、「愿」三个主题为纲要,终以参禅与念佛之配合说明为结束。
  
  《莲邦诗选》:是云栖会下的广贵所辑,净土教本以声色为诱导众生之方便,诗是一种美词美音的结构,古来圣哲以诗弘法的最佳例子,是印度马鸣菩萨的《佛所行赞》(注二五)。其他诸大乘经,多半也是(散文)长行及(韵文)偈颂并用。广贵乃一有心人,所辑的时代自周(印度)迄明,计六十三人,有关歌咏净土依正的诗作,汇成一册,意采极乐的庄严美妙,普及分享有缘之人。
  
  《净土决》:此是明末的怪杰李卓吾所写,称他怪杰,因其身世壮美而又凄迷,论其才智,儒学与佛学,皆能当得起一时俊彦。然而,他虽是阳明学派的再传佼佼者,《明儒学案》中,不见他的地位。他有功名,并曾官至知府,《明史》列传,仅于「耿定向传」中,以一百零二字,附带提及。他努力弘扬禅法,嗣后成立的各种灯录,均未将他列入。他撰述《净土决》,为弥陀净土鼓吹,却未见容于《净土圣贤录》。纵然蕅益大师的《论语点睛》(注二六)引用李氏的《四书评眼》为解,云栖大师却在《竹窗三笔》中,有两则评论李卓吾的文字。清代《居士传》的作者彭际清,对李氏也有评论(注二七)。
  
  于《净土决》中,他自用三种不同的称谓:1.「引」文以「温陵李卓吾曰」开头。2.正文以「温陵禅师曰」发端。3.初段正文后评案则以「卓吾和尚曰」起始。是俗是僧,亦僧亦俗。据此可以想见,李氏性格与心态之多元化,或多层面化之一般了。
  
  《净土决》的形式,也很特别,以致《卍续藏》的编者,弄不清其内容的目次,应该如何编出。胡乱地给予标目,竟与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注二八)。今依据其内容,排列其目次如下:
  
  净土决前引(卓吾自撰)
  
  一心三观(卓吾自撰)
  
  附:卓吾评案
  
  延寿禅师劝修净业(录自永明延寿《万善同归集》)
  
  附:卓吾评案
  
  行脚求师(录自宗本禅师《归元直指集》)
  
  宗本问答(同上)
  
  三大圣人现身劝修净土
  
  经论指归净土
  
  祖师指归西方
  
  附:卓吾评案三则
  
  西方五请(卓吾自撰):(1)西方说,(2)念佛真义,(3)答西方问,(4)与关僧如正书,(5)念佛八偈
  
  以上九项中的1.、2.、9.之三项,是李氏自撰,五则评案,也出于李氏手笔。其余诸项,皆系录自前人的著述,6.、7.、8.之三项,虽未注明,录自何书,主要仍是出于《归元直指集》,只是未必依照原著次第。欲见李氏的净土思想,当自其自撰的诸文以及评案之中窥知。
  
  李氏特别欣赏宗本禅师主张的:「念佛法门,人皆可行。」不论何时,不拘方法(注二九),李氏的赞词是:「此宗本一元师之书也,本欲人专修净土,故作是书。所以详引曲证,发明示人者,至矣尽矣。其间真实简便,尤诸师诸说之所未显。一谓念佛初不问是何人。则凡以平生恶业太多自诿而不肯念佛者,谬矣。二谓念佛初不管是何时。则凡以年老及临命终自推托,而不肯念佛者,谬矣。三谓念佛初不拘是何方法。则凡立为一定规程,使千人同一律,千古同一样,使人有所妨碍,而不能周遍大地者,谬矣。」(《卍续藏》一○八?三七八页上)
  
  李氏重视实际、简便、活用,这也正是禅者的精神。不过他毕竟仍是儒生,他以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改为「十有五岁,便欲志道」,此道即是死生之前的「本自无生」。所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死」,即是不再轮回于六趣的意思(注三○)。对于这样的解释法,正统儒家学者固不会同意,站在佛教的立场,也是不能苟同的。儒者的道是伦理的和逻辑的,佛家的道则是实证的。
  
  《西方合论》:此书是袁宏道中郎居士所撰,气势磅礡,涵盖广大,乃明末净土诸书中,最具气魄的一种。以华严的境量和架构,分为十章,每章尽可能列出十目,用示十十无尽,圆融周遍的内容。本书搜集引用的经论及祖师先贤的著述,非常广泛,期将净土法门,塑造出纯圆极圆的形象。他将一心不乱的念佛三昧,入于一切不可思议法门,以净土法门,含摄五教,通贯六阶。评云栖判《阿弥陀经》分属圆教之说,而他以五义说明《阿弥陀经》归摄圆极教。亦评天台大师的心佛皆属妄境说(注三一)。袁宏道与云栖,同以华严教判,疏释净土教,而袁氏坐落于华严,云栖则运用华严而立足于禅,故自不同。天台与华严,立场不一,观点自殊。所以本书所用名数法相,与一般净土教迥异,使读者颇有新鲜感。纵观此书内容,并无太多净土思想的突破处,除了在理观上加深加广,开拓了净土法门的视界之外,对于实际修行生活的指点及方法的改革,未见新貌。正由于作者重视形式的雄伟壮观,使净土教有气象万千之势,故有些叙述及组织,乃属于不切实际的铺张。为了维持他把净土教的《阿弥陀经》置于「圆极」的地位,也不得不对华严宗的李通玄长者(西元六三五─七三○年)批评一番(注三二)。
  
  虽其自称,由于取读龙树、天台、长者、永明等诸论,而深信净土。并对天亲、智者、海东(元晓《阿弥陀经疏》)、越溪(不详)等有赞叹,尤其于云栖的《阿弥陀经疏钞》,赞美备至(注三三)。然他仍有其自己的立场。把《阿弥陀经》举扬为圆极教者,乃是以袁氏为始,可为本书的一大特色。
  
  根据袁氏之兄袁宗道伯修居士为《西方合论》撰序,叙述宏道居士,自少即「少志参禅,根性猛利,十年之内,洞有所入,机锋迅利,语言圆转。……下笔千言,不踏祖师语句,直从胸臆流出……。」(注三四)可征袁氏乃一领悟力极高的人,在禅修方面是得过力的,然其是否彻悟,则是问题了。禅者如果流于此端,而以为深悟,实则与魔为邻矣!好在他嗣后转而信仰净土,并竭力弘扬,殊为可喜。而本书的型态,即是一位从其禅悟而流露的著述。
  
  蕅益大师给《西方合论》的评价甚高。在其《净土十要》卷一○所写〈评点西方合论序〉中有云:「袁中郎少年颖悟,坐断一时禅宿舌头,不知者,以为慧业文人也。后复入(华严)法界,归心乐国,述为《西方合论》十卷,字字从真实悟门流出,绝无一字蹈袭,又无一字杜撰。虽台宗堂奥,尚未诣极,而透彻禅机,融贯方山(李通玄)、清凉教理无余矣。」(《卍续藏》一○八?八六三页下)
  
  蕅益大师对袁氏此书,除了不肯定他对天台思想采取不接纳的态度之外,可谓尽善尽美了。这也由于蕅益本人的修学过程,亦系先禅后净,并以净土信仰,为其最后归宿。同时也将念佛法门,置于至圆至顿的地位,彼此呼应,引为同志。
  
  本书撰成二十一年后,即有张明教居士的《西方合论标注》刊行。张氏传记不详,仅由「喝石老人如奇」所写的〈西方合论标注跋〉之中。略知《西方合论标注》之完成及其出版的一些经过。兹录之如下:「往予携郢中张明教(五教─原为细字注),参访袁中郎先生,一日出《西方合论》相视,予惊叹其禅土合源,超绝乐邦诸典,从中有未甚了解者,随请质先生,命明教标注其首。及持归南中,每欲梓以度世而未就也。岁己未(西元一六一九年),海虞文学瞿元初(纯仁──原为细字注)终后,遗法财见施,予即就其灵前,许刻经十卷,荐为往生。……」(《卍续藏》一○八?一○○○页上)。
  
  所谓「标注」,是对文意不显,或用字太简之处,随文略予注释,或标于眉端,或注于字旁。既然也是原作者自己的解释与申述,并未另有新义,只是令读者易于理解。
  
  《西方直指》:作者渌田一念居士,不知何许人也。因有「管志道子登甫」,于万历丙午年(西元一六○六年)为其作「题」(注三五),可知一念居士是明末一位士人的法号或斋名吧。又从作者自序的开端,即说:「袁居士撰《西方合论》,为参禅未悟者告,余又撰《西方直指》,为未闻西方者告。」(注三六)得悉此书成于《西方合论》之后。同时由其自序内容,知其为儒生,而且对于儒者之中的邪士狂徒,乘机冒诈,逃匿于禅,匪唯累儒,亦且累禅的时风,口诛笔伐,深恶痛绝。他为辟禅病禅毒,而作《西方直指》,阐扬中峰明本禅师所说:「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并说:「他道修行,如蚁子上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张于顺水。」
  
  读此书内容,并无全体组织,其体裁类似李卓吾的《净土决》,有抄录,有摘要,有自撰,分目标列,集为一书,类为笔记性质,不是系统的撰作。多半是录自有关弥陀净土的诸经,以及自天台到明末为止的诸贤弘扬净土的文献。深为奇怪者,作者录用云栖袾宏莲池大师的文献之处,称云栖为「沈莲池」(注三七)。云栖俗姓沈氏,出家后法名袾宏,法号莲池,若以其所居道场代讳,通称云栖莲池大师,袁宏道在《西方合论》,一次称他为「老宿」,另一次称他为「云栖和尚」(注三八)。这位一念居士对于其余诸师贤德,均用尊称,独对云栖称为「沈莲池」。从其所录文献,又无法看出轻视云栖之意,所以这位一念居士的心态,值得玩味。
  
  此书的特色,是广泛地摘录古来阐扬净土及指导修行方法的片段,没有教判的门户之见。只是鼓励未闻净土者,急速修行净土法门,并告诉他们如何修行。
  
  《净土资粮全集》:本书编辑者,庄复真的法名「广还」,是云栖的在家弟子。从本书的自序得知,庄氏少承儒业,旋以母病而学医,到四十岁时,或儒或医,均未使他落实,故又弃而习道,炼仙结果,几成奇疾。终于受人指点,归投云栖座下,云栖示以:「见性其体也,度生其用也。文殊谓修行莫如念佛,正今日之急务,子其勉之。」也就是教他用《文殊说般若经》的念佛三昧法,努力修行,他回家后,便日课「阿弥陀佛」五万声,以九十日为期,念不到半期,使「此心寂然,恍若有得」。以为如此下去,见性不难,又将何以度生?这一启发使他广阅净土经论,掇其要语,分门六类,成为六卷:1.以往生定其趋,2.以起信回其向,3.以誓愿决其志,4.以斋戒成其德,5.以日课达其材,6.以兼禅诣其极。书成送请云栖审阅,且获得云栖赐「序」(注三九)。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部类书,但却迥异于宋朝宗晓的《乐邦文类》(西元一二○○年编成)。因为此书编集的目的,不在保存散在各处的净土文献,而是有助于人们的修行净土法门。又以庄氏系云栖门下,虽在书中,以「考证」及「谨按」的方式,附以己意,主要立场,则不出云栖净土的风范。故也可说,从本书的取材内容,即能更详细地见到云栖大师,对于修行净土法门的要求及规范。最足令人注目的,本书云栖为「莲池禅师」,最后部分,名为「净土兼禅章」。将禅与净土,合而为一,此乃由于云栖是以禅师身分弘扬净土。
  
  从修持方法而言,起信心、发誓愿、持斋戒、持名、观想、持诵、参究等,全部包括。属于禅修念佛的有四法:1.摄心念佛,2.数息念佛,3.参究念佛,4.实相念佛。由此可以明白,云栖净土法门,虽重视持名念佛,然也兼顾其他。实则,若从《云栖法汇》的内容,去理解云栖,他所关心和提倡的修行方法,应当还有「水陆」、「施食」、「放生」。若据湛然圆澄(西元一五六一─一六二六年)的《宗门或问》所见的云栖风格,不仅致力于禅净二门,乃是曲尽万途(注四○)。通经、重律、着论,禅、净、咒、施兼弘。是一位大通家。
  
  《净土十要》:此书全名是《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系由蕅益选定,其弟子成时编序且予以评点节略。成时在其序中称此为:「净土诸书,唯此诸要,尽善尽美。」(注四一)视此十要的作者,是隋之天台智顗(西元五三八─五九七年),唐之紫阁飞锡(西元七四一─七七八年),宋之慈云遵式(西元九六四─一○三二年),元之师子林天如惟则,明之鄞江妙叶、西斋楚石梵琦(西元一二九六─一三七○年)、幽溪无尽传灯(西元一五五四─一六二七年)、袁宏道(西元一五六八─一六一○年),加上蕅益智旭(西元一五九九─一六五五年),一共九人,从学派或宗派分,智顗、飞锡、遵式、妙叶、传灯、智旭之六人,都属天台学系。惟则、梵奇属于禅系,袁宏道是华严禅。智旭选上《西方合论》,着眼不在华严而在由禅的基础而转入净土。可知此《净土十要》,重心在天台的净土兼收禅的净土。虽然近世日本学者,怀疑《净土十疑论》非智顗作(注四二),在中国则从未有过疑问。
  
  可是为何不选智顗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及四明知礼(西元九六○─一○二八年)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特别是云栖袾宏的《阿弥陀经疏钞》,在明末清初,是一部流通最广、传诵最多、影响力最大的著作,为何也被弃于《净土十要》之外?无他,智旭主张持名念佛,不劝人观想、观像,也不赞成参究念佛(注四三)。而《观无量寿佛经疏》、《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是依《观无量寿佛经》十六观作疏解,《阿弥陀经疏钞》则主张参究或体究之说(注四四)。
  
  综合以上诸书的立场,可以略窥明末净土教思潮之梗概。大体言之,明末诸家净土之说,多半将唐宋诸家对于净土教地位之判定,作了翻案文章,云栖批评李通玄、延寿、智圆,袁宏道也批评智者、李通玄、袾宏,都是为了前人未将净土法门置于圆实教,而是权顿教。传灯主张净土为「圆中」,智旭亦以「至圆至顿」,视净土教。这可说是明末净土教的大局。其余则系为了补救一般禅士空腹高心的狂妄不实之偏弊,是以竞相著书立说,形成一大潮流。
  
  注解
  
  参考山口光圆着《天台净土教史》七七─九一页。
  
  《佛书解说大辞典》卷二,二○○页四─二○一页三。
  
  石田充之着《净土教理史》八九页。
  
  智者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大正藏》三七册,《卍续藏》三二册。
  
  四明尊者知礼《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大正藏》三七册,《卍续藏》三二册。孤山智圆《阿弥陀经疏》,《大正藏》三七册,《卍续藏》三三册。《阿弥陀经略解》释题即云:「释此经题,五重玄义准孤山法师以西土果人为名方等,实相为体,信愿净业为宗。」(《卍续藏》三三.三○八页下)《卍续藏》一○八.八六一页上。《卍续藏》三三.一○五页上。《卍续藏》一○八.八六一页上。《卍续藏》九一.八二三页。《卍续藏》一○八.八六一页下。《卍续藏》九一.八一六页下。此数种书,均收于《卍续藏》五九册。也被编入《云栖法汇》的第一部类。智顗说、灌顶记《梵网菩萨戒经义疏》二卷,此书在中国流传甚广,但其内容形式及思想体系,与智者大师其他著述不一致,例如:1.文前玄谈,不用一贯的五重玄义,而用三重玄义。2.第二出体章所述菩萨戒体,定为性无作之假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從慈法師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2-22 15:31 , Processed in 0.18550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