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52|回復: 4
|
[格鲁巴诸大德著述]日常法师讲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複製鏈接]
|
|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格鲁巴诸大德著述]日常法师讲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文字整理
日常法师讲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文字整理
学佛次第讲座
上日下常法师主讲
第一讲 人生归向——“人生何去何从?”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点佛法,真正说起来,佛法的内涵是非常的深广,所以我自己来谈佛法觉得不够,好在相信在座很多都学过佛,现在呢,在国内国外,有非常多了不起的大德,很多学过佛的同学久已听说,不妨作个比喻,那些都是山珍海味,吃腻了,偶然今天来个家常便饭,青菜豆腐,我是这样的心情,来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真正谈佛法,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谈这个问题,第一个是以世界的标准来看,所有属于佛法的,都是宗教当中的一支,宗教已经是我们世间分类当中的一部分,宗教里面的佛教、回教、耶稣教等。另外一种我们以佛法眼光来看,如果以佛法自己的标准来看,佛法到底说些什么呢?它的内涵就跟前面一样,它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广泛到什么样的程度呢?可以说,从我们人生的切身问题开始,慢慢的向外推展到宇宙万物,无所不包的一个内涵,因此我们从这一个角度去谈。像这样深广无瑕的内容来说,假定没有一个正确的方法,所谓正确的方法,也就是说,它是很有系统的,正确无误的系统,而且这个系统有它的条理,次理分明井然有序的条理,顺着次第由浅入深的安排,然后再来解释。否则的话,我们无法简单的去认识了解,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试想了解都不可能,我们还想进一步,透过了解而思惟观察,来提升自己改善自己,乃至帮助别人,这也是佛法的功效。都无从说起,不妨举个实际的例子来看看,思惟它的广泛,从眼前时下的佛门当中,所流传的宗派来看,眼前通常可分成教下,是理论上头的,行门那是实践的,最广泛的的现在是净土宗,那是讲念佛的,参禅属于宗下门庭,这些都是讲行持的。讲理论的譬如天台、贤首、唯识,通常是教下的派别,当然还有其它的,乃到于大乘、小乘、性宗、相宗、显教,密教,五花八门非常多非常多。单单宗派名词已经那么多,看它的内容更是混淆不清。在这种状态当中,叫我们从哪里下手,实在是很大的困难。乃至于进一步来谈谈,各宗派当中的内容,彼此之间又有很多问题,同样是佛法又为什么是千差万别,乃至互相矛盾呢?实际上要说明,佛法的内涵是非常的广,为什么要这样呢?原因是它包含范围本来就广,它是针对我们人生解决问题,而我们现在的人那么多,每个人之间的条件又是千差万别。所以佛陀我们尊他为世尊,针对我们每个人不同的问题来帮忙我们解决,所以自然而然以不同的方法来引导我们。虽然引导的方法是千差万别,但最后有一个共同的结果,导向我们以佛法来说——成佛。对诸位还没有接触佛法或并不太了解成佛的意义,不妨这样说,把我们眼前遭遇到的苦难痛苦彻底解决,然后我们希望达到的真正实在圆满功德究竟圆满。这有个专门名词叫做成佛,这个结果是一样的。经论上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方便有多门归独无二路,前面这些五花八门是引导我们的权宜之计,我们称这为方便,所谓权巧方便为归根究底到最后的根本一样,所以从这个上面说明,它的内容是那么多,从这样的杂乱局面,看起来简直是混乱,是不是一定无法避免。答案:不是,绝对不是。所以形成这样的混杂乱局面,这是人为的因素,经论本身也有很大的差别性,在这种情况之下,我愿意这样说,这是我自己的经验,如果真正有心学佛,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不要太莽撞,碰到哪里就是哪里,我们稍微花点时间耐着心,如果能够找到一些乃至一部正确的经论,它很有系统条理清楚,由浅入深的引导我们的话,上面所谈的这些困难,都可迎刃而解,都可以解决。这里我可以给大家一个例子,以我来说,我愿意以个人来保证,我自己从小受先父的影响,小学刚毕业就接触佛法,也对它有很大的信心,到现在已经五十几年。就出家来说,整整的三十多年,这中间也学了很多东西,理论也学过,属于教下的。理论了解以后去修行,念佛参禅也摸过,这是自己的行持来说。接触的人也很多,除了汉传一些国内很多大德,也去过不同地方。除了这个以后,还接触过南传,上座部的,或者说是小乘的,像锡兰、泰国、缅甸国,那些大德们。北传的比如说韩国、日本,这些我们称它为显教。除此以外还有北传的藏系,通常我们称它为密教,实际上并不仅仅是密教,显教密教都有,藏传一系有四个派,旧派红教,新派是萨迦,白教,黄教,我都接触过很多大德。中间曾经有很长一段时候,我自己也觉得有些混淆,这样的内容叫我到底什么是好,虽然自己是确定自己要走的路,可是太多东西放在这里,他们彼此之间,有的时候是有些矛盾的,如果没有矛盾的话,没关系嘛,你走你的,但当有矛盾在的时候,我心里也想同样是佛法为什么会有矛盾,不过我自己感觉到很幸运,遇见了几位很了不起的大德,终于吃了一些苦头以后,这些问题都可迎刃而解决。所以我现在这里,谈不到说弘法讲法,我只是愿意把我自己过来的这一段路程来讲给大家,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给大家作参考少吃一点苦头,我想这就最有意义。在这种状态当中,尽管佛法的内容很庞杂,或是说在这个时代本身环境很恶劣,如果我们找对的话,一样的可以找到一条很好的康庄大道,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更为觉得何等幸运,因为这一条路前面已说过,涵盖的层面很广,进一步来说,它能够解决的问题也一样了,所以不管情况是如何的糟乱,找到了能针对着这么广泛的解决的问题的路走下去的话,这一条路是非常美的。所以这一次关于佛法的内涵要介绍的一共以十二个题目来讲完。
这十二个题目我想大家都有,第一个是人生的归向,人生到底到那里去呢?第二个是科学的迷思,因为眼前主导我们的是科学,为什么我们不从科学来谈这个问题呢?所以作个比较,下面呢,选择佛法,在这个里面为什么选择佛法,这是从现在的人生,所面对客观环境,走到选择佛法的这一条路径上,既然要选择佛法了,下面进一步说学佛,那学佛应该以什么条件去学,这个并不是随便东碰西碰,既然认真去学的话需要一些内在的一些什么心态,外面的需要什么样的客观条件,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应该学前面所说的五花八门,那应该学什么,所以四五六的题目是学佛的心态、学佛的条件、以及佛道的次第。这是我要介绍给大家,我自己经过了这样失败的经验以后摸索出来的一条路,现在我们照这个去学。第七讲叫做三法印跟实相,为什么讲这个呢?因为这是整个佛法重要的中心所在,那么对整体有个认识,举个比喻来说,我们要到那里去,或者说要到高雄,到高雄方向向南要经过什么?大体上面认识,有了整个的认识,让我们一步一步的照着次第深入,也就是说一个是总的,一个是别的,总别之间的关系,所以下面紧跟着说皈依,那是进入佛法的门,皈依以后呢,要了解黑白业果,这是学佛的基本,这个基本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学佛的基础教育,有了这个以后,佛法慢慢的向上提升,真实的提升,彻底的受用佛法。下面就讲怎么生出离心,怎么发菩提心,最后一个要悟证空性,悟证空性究竟了成就佛果。一共分十二个,剩下来是结论。
我在这里呢,我有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介绍的方法也稍微有一点不一样,不仅仅是讲一下,不仅仅是如此。分两部份,一部份是把大致的内涵做个简单扼要的说明。这是前面一部份,剩下另外一部份让各位同学大家一起去研究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个道理我要简单的说一下,如果我们平常单单听一下的话,印象不深,我们不妨这么说吧,大家都有共同的经验,说我们去听人家演讲,演讲的人口齿非常清楚,讲的内容非常的精彩,你精神也很好,很认真的听,下来了以后你能够记得多少,你会觉得很好,过了三天以后剩下的没多少。假定说我今天介绍的佛法,随便谈谈也只是如此罢了,可是对我们有这么深的价值。如果说只是如此的话,太可惜了。所以我自己的经验,以及周围很多同学的经验,都要听完以后好好的去论辨,经过论辨以后你印象很深,我相信大家都有这个经验。尤其像我们正式的学学问,论辨的不太多,特别是我们国内的教育方式,可我们闲空的时候,说不定跟人家有些问题,乃至于说大家争吵吧,当你跟人家争论一次以后,会终身难忘。这是坏的东西,现在学好的东西,我们也但愿我们终身难忘。这样的话作为我们人生指导原则,层层的深入解决我们希望解决的问题。这是为什么把他分成两部分,实际上我们也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候,前后有五年,已经多少有一点点经验,这个是为什么在这里希望大家研论的。实际上研论的后面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先暂时不说。
下面紧跟着讲第一讲,人生归向,或者说人生何去何从?这里边分成三个大段:
一、 重新评估人生的真象;
二、 认识无限的生命相续;
三、 找出生命中的转择点;
下面我就分着次第讲下去,我们谈佛法为什么首先要讲人生呢,我们要了解佛法真正的好处,它就是针对着我们人生问题来解决,所以佛被称为大医王,就像平常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就算医生是绝对高明,能够治疗一切疑难杂症,但是如果病人不愿意去合作,讳疾忌医不肯去听不肯去看,或者不照着医生指定来看病的话,尽管医生绝对的高明,看不好病的。所以在这地方谈人生的话,我们停下来先把我们自己这一生,拿佛法的标准去衡准一下,评估一下,这好比什么呢?做一次全身健康检查。如果我们真正发现有病了,赶快去看及早治疗总是好事。那么谈到这里,就让我们大家看看,当然我在这儿谈问题,不访以我自己做个例子,我想也是抛砖引玉,让你们从这个例子上面自己去衡准一下,虽然我讲我的,可重点是但愿每位同学听过以后,你自己拿个例子来反省观察一下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不仅仅是谈我,就我周围我遇见的家人,亲友、同学,社会上太多太多的人,大家都有很类似的。有这么一个很有趣的一生的过程,都有先从哪里开始呢?童年,这是从头到尾,通常童年可以说是无忧无虑的,经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下面进入青少年时代,那个青少年时代不是无忧无虑而是无限希望,通常那个时候是到大学研究所毕业以前。下面呢,等到毕业以后进入社会,照理说进入社会当中,一展所学,大展鸿图,前途是无限希望,现在坏的不谈,好的就是他的事业成功了,社会上人家看他是飞黄腾达,现在还有一个新的专门名词叫五子登科,我们不妨这么说吧,金子滚滚而来,车子、房子当然不在话下,然后呢,儿子、妻子样样俱全,表面上看不错,可能大家都在羡慕你,可是事实上,我们不妨平心静气来看一下,除了外面这些东西好像很炫耀的东西以外,内心上我们平心静气的检查一下,实际上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遇见很多问题,无穷无尽的问题,不管是外面政治上的问题,经济上的问题,这些是属于外在的,或者是我的职业上的,公司也好,商业也好,那里也好,指外面的,里边的呢?家庭的也不去细谈了,内在都有很多的问题,简单的说,受生活的压力,使得精神上无穷无尽的一种压力,这是很有趣的现象,外面再怎么成功,可是里边并不尽然。我自己感觉得很幸运,到了中年以后做了和尚,不过和尚不是关在山里就算了,还是跟社会在接触,所以一样的有很多同学,他们都很成功,有很多朋友乃至很多信徒,看在这里不妨取一个实际的例子来说一下,这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一个做生意人,他的前半辈子也是念书念得非常好,也不是在这里念书,如果在这里念,该说是像台大医学院,因为这是最高的学府,可是大陆上我们那个时代,最好的是交大,然后是公学院,进去的时候是第一名,作最好的官最好的生意。他也是信佛的佛弟子,一次很偶然的因缘在车子里坐在一起,他就跟我谈这个问题,当初不晓得为什么谈起,我已经忘记了,我只是举个例子,他先叹了一口气,然后看看他的司机,那个事情是发生在美国,离开现在二十年以上,那个时候在美国人人有车子,在美国有司机的话,那是比较相当有钱的人啦,他看看他的司机,然后说:“人家总觉得,大老板是多么的舒服,其实啊,”下面的话他很感慨的说,“司机比我好。”说了这一句话后,我想司机怎以比老板好呢?拿现在来说,如果算算他自己的家财,可以说亿万豪富,结果他扳扳手指算给我听,听来听去一点都没有错,他那个司机不晓得拿多少钱,只要老板命令他到公司,他就开到公司,老板上班了,他就在车子睡大觉,然后下班了送老板回家去,他回家去高高兴兴的过天伦之乐;我不是啊,司机开车我的脑筋还要动,今天、明天、后天、前天,事情完了以后,还有很多交际应酬,表面上来看我有很多门道,有很多钞票,实际上我被这些东西压得气都透不过来。所以古人有一句话:枷锁锁箸我们的枷锁,铁做木头做的固然不舒服,金子做的更不舒服。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说明什么呢?到了中午以后,这个中年一段时候以后,这是人生当中真正是有作为的最重要的那一部份,现在这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结果是这样,下面是渐渐的进入老年了,老病连连,老跟病通常连在一起,就算没病吧,老来了,你们在坐的都是年轻,我不能说,但愿你们不要进入老,进入老是好事情,如果人早就夭折了还很不幸,一但到了老了,我深深的感受到样样不行,那个时候已经无可奈何了,最后二脚一伸,所有积的钱财名位,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带着走,所以亲朋眷属没有一个陪着你走,一生就这样。所以我举这样一个例子,这是比较好的,坏的也不谈了,但是也可以涵盖进去,这个人生就这样吗?那我们就说不错呀,还有个童年、青少年啊。通常我们说,这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很有趣啊!黄金时代并不是童年,小孩子叫黄金时代我很高兴,青少年时代并不是,我们回想一下,小孩子都希望赶快长大,像父母一样,那父母呢,刚才分析的结果都是一样,老了不谈,这说明什么,这里有它很深入的内涵来看,这个内涵我们放在下头真正要讲的。因此经过了前面的分析以后,感觉到人生就这样吗?好像无奈,现在来说,简直真是无奈,人生真的是这样的无奈吗?假定真的是这样无奈的话,我们会说那倒不如死,可是真的要死,谁都不愿意。人就是这样奇怪!活着嘛有这样无奈,真的要死嘛舍不得,好像人就这样糟糕。这里我所以首先谈人生问题,并不是故意拿出这个东西来,让大家感觉人生是这样的倒霉啊,不是,绝对不是。这是一个健康检查,这样的健康检查以后如果真正的自己能够反省一下,我们会停下脚步来,如果有路的话,或者有这样的一个方法,我想很多人都愿意,好好的思考一下,我怎么样,如果有机会的时候选择一下,不要到这样忙完了一生,到老了,完了没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那么现在呢?
这个就是前面我说,关于刚才这三个段落当中,第一段落人生的真相,对这个人生的真相的评估以后,第二段,我们就要认识生命相续无限,也就是说,实际上我们的生命是无限的相续,这件事情非常重要的。为什么会这样的重要法呢?假定说我们人生只有短短的这么一生,平常我们现在一般人概念当中,如果真的一生的话,不管是好也好,坏也好,反正是死了算了,一了白了,也没有什么好谈的,实际上真的是如此吗?不!人生是个无限相续。对这点我们要确定,但只有两个,一个当我们确定了以后,那个时候才值得我们改变。还有一个呢?我们也的确因为现在时下给我们的概念,好象太多的问题,目前世间一般人的概念当中都不会谈这个问题,不会看这个问题,特别是现在科学的主流,都有不接受这个概念,因此这个问题,我愿意先把这个问题谈一下。实际上生命它是一个无限,这一生之前还有前生,这一生以后还有来生,前生之前还有前生,来生以后还有来生。所以实际上它是一个无限的相续,假如说我们现在相续的话,我们看一生就这样从头至尾,来生又是这样,而这里面的关系,是会继续的带下去的,所以谈这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无限生命的相续加进去,加进来以后让我们了解这个生命的内涵,我们就愿意值得不值得,不要说是年轻的时候值得努力,就是中年、老年了,因为还有无限个后头,如果我们不及早准备的话,岂不依照这样的模式走太可怕,太严重损失也太大了。所以关于这一点,我愿意介绍二本书给大家好好的看一下,最重要的一本书,叫做《生命不死》。这个是陈胜英医师的箸作,我也不细介绍了,陈医师拿来现在来说,也是土生土长的,据他说是台南人还是那儿,那也没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介绍这本书呢?因为他完完全全是一个科学出身的人,他跟佛法了不相关,他完全是用科学的着眼点,找出人生是一个无限的相续,如果大家已经信了佛了,作一个参考而已。只是说你已经信佛了可以不要看,不过周围如果有人反对你,你不妨把这本书借给他看。如果我们自己对于生命无限相续不能肯定,这本书对我们有绝对有价值,你必须把这个问题看清楚了以后,然后对策励我们走上佛法这条路,就有绝对的推动力,让我们非走这条路不可。除了这本书以外,如果觉得不够还有几本书,我愿意介绍给你们看,另外一本书叫《前世今生》、《来生》,这两本书的作者都不是中国人,都是美国人,同样的这几位作家都有是跟佛法了不相干,都是科学人士,都是第一等博士,乃至于几个博士头衔的,他们都以科学家的眼光,完全不信佛法的,也完全不接受有来世或者前世这种事情,而结果在他从事的行业当中找到人有前后世,而且前后世是无限相续,因此在这地方我觉得让我们真正了解一件事情,人绝对不是说死了就完了,一了就百了了。说实在的我也认识到,想想这个人死了一了百了那真好,你不必要忙了,尤其是像我这样已经快七十岁了,忙这些干什么,死了就算了一了百了,整个都解决了,当然绝对不是。所以说假如真的一了百了,佛法也就没什么好谈的了。而真正的问题这个前世今生的关系,也并不是截然不同的关系,这个关系非常密切,密切到什么程度呢?就像昨天到今天,今天到明天。今天是百分之一百从昨天延续过来的,同样今天百分之一百的带到明天去。所以这个无限的生命是跟眼前绝对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必须针对这个问题,加以解决而且这个问题也不允许我们说,明天再说,平常我们世间常常的一句话,明天、明天以后还有明天,结果天天有明天,弄到最后白白耽误一生。所以当我们了解这个问题以后,就会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我们必须真正地把握住这样好好的机会这个人身,就算现在我们很忙,我们要抽空出来,来加以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我的感觉当中,正因为我们现代的时代太忙,有人说是太忙了,假定说很闲,浪费一点没关系,现在我这么忙,分秒必争而居然茫无头绪的,自己在这儿乱转,这岂不可惜,正因为忙所以更值得我们,在正式跨进之前花一点时间,把我们该走的弄清楚,弄清楚了跨进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说,有一个问题刚才谈的,关于无限生命的认识,这对我们非常的重要,当然也有人这么说,现在这个时代,因为整个时代的大的主流,大众都不太接受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一件事情,我们要了解大众所接受的概念,未必是正确的,我想大家都很清楚,万一这件事情,你现在就否定掉了,到了真的事情发生,你事先毫无准备,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个都是非常实在的问题,关于这一点,也就是说我们也应该来,第二问题,为什么要在第二个问题当中谈人生无限相续的问题,现在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下面我们就开始,怎么样想办法转变呢?
关于人生当中的第三问题,谈生命中的转折点。关于这部分:分两个部分来讲,人生当中的转折点分两个部份来讲,第一个,我们从外面的环境来看,环境分两部分:第一个特别讲教育,第二个是整体的环境,整个客观环境,为什么我们要谈这个问题呢?先说两个:外面是环境跟教育问题,第二部分,怎么样建立自己正确的认识,这点非常重要花一点时间,正确的认识了以后,怎么样策励自己改变,从眼前所习惯的当中,作一个改变,所以人生的转折点分这两部份来谈。首先谈教育,这样的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教育分有形无形,我们并不单单的说,我跑到学校里去念书,叫做教育,现在我们把这学校,然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或者是留学,这个叫教育,这样把教育看得太狭了,真正的教育是很广的,有形无形各方面教育,也就是说我们眼前的概念,我们所有的认识,习惯之所以如此,都是受教育的影响,所以办一个教育,为什么谈教育跟环境,如果我们仔细去看的话,没有一个人离得开环境,而置身于环境以外,你处在不切实际当中,你就完全受这个影响,我们不要说深的吧,譬如说我们今天用这种语言,用这种文字,怎么来的,就是环境影响我们,不知不觉当中你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举一个很简单的比喻,有人说我们现在这里,因为目前这个世间的,一个主流在西方,虽然我们自己是中国人,是汉人,我们要学西方的文字英文,据说如果以文字来比较的话,汉文或者是中文比英文难学,可是对我们来说,我们觉得英文难学,汉字好像不怎么难,并不是说难不难的问题,因为我们本来就在这个环境当中,所以你不知不觉当中,根本不要学,我们所有的概念想法,是不受这个影响。所以我们现在要想学佛,然后透过这个认识以后转变,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这一点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转折点当中,我们必须认识教育的重要性,然后环境的重要性,所以假定说我们真正能够把握住这个重点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个特征,要想转过来就有机会有希望,否则的话,尽管我们也在这个地方,好好的听,研讨,也许我们觉得这个是真实的,特别要想转变过来,是相当难的一件事情。所以这个部份,我们转变过来的过程当中,环境跟教育非常重要的。我在前面曾经谈过,我介绍给大家,这次讲的题目当中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讲说,然后还有一部分是大家讨论,实际上介绍给大家讨论,还有一个重要关健就是这个以前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说我们有老的那群人,从自己的家庭开始,然后自己接触的老师,社会上的同学、朋友这些人,他已经形成这样的习惯了,假定说你本来是学佛那可以,可是现在你忽然间变成新的,这样的过程当中,尽管你觉得很有道理,可是真的要想改变过来,我相信是很难的。不妨随便举个例子来说吧。我曾经听说过,我讲一个小小的故事,重点不是在讲故事,而是说明这件事重要性,抽烟,我不会抽烟,我也不晓得抽烟什么味道,不过据说抽烟难戒,这也是我最近听见一位居士告诉我的事情。他说从十八岁开始抽烟,一天要抽三包,我是外行,所以当他讲三包的时候,那些比较懂的人说,这个是老烟枪,因为这烟对身体的健康有害,所以他抽到后来,咳嗽咳得要命,然后医生就说,你这样抽下去会糟糕,乃至于得肺癌或者什么,他心里想得肺癌很可怕,慢慢地再说啦。有的时候心里也想戒,没办法戒,就是这个来的时候,结果他咳嗽,真的咳起来了,咳得上气不接下气,真是要断气一样,这下是非戒不可啦。所以用了种种方法,什么戒烟的地方,花了好大的气力戒掉了,很高兴。结果戒掉了以后,当然身体也马上复原了,他觉得花了那么大的气力,戒掉真不容易,到时候烟隐来了很难受,已经觉得很难受,人家告诉他,其实也没关系嘛,这样一引诱,他完全挡不住又来了,这样一次戒掉了又抽,再一次戒掉了又抽,结果一而再,再而三,弄到后来,好了反正已经家常便饭了,等到抽到上气不接下气,他已经晓得到哪里戒,戒完了以后,回过头来再来抽嘛。所以不晓得上气不接下气多少次,也不晓得戒过多少次,始终没戒掉。后来学佛了,当然我们现在学佛的很多啊,我现在要介绍给大家的,那就是像我们有个学了这个叫做研讨班,专门照着这个道、次第、理论,了解了以后去学的,他也参加这个研讨班,参加了一段时候以后,他心里有时候感觉到,他那个时候还抽烟,比如今天轮到研讨了,他也晓得学佛的团体不好抽烟的,所以要找一个偏僻的地方,跑到那个厕所里面去抽,有的时候说不定抽了以后,那个烟的味道在里面,他觉得不好意思,找一个借口跑到大街上去抽,有一次跑到这个地方,也就是这个佛堂,这个佛堂到现在为止,到现在才两年吧,那次正式成立的时候,他去看了这个场面以后,觉得这个场面非常的庄严,他就发了一个愿,我决定要戒掉它,平常的时候啊,因为他也有过的多少次的经验,总是戒不掉,他心里面跟自己下个决心,我一定要戒掉它,这次终于戒掉,他戒掉真正的原因,因为平常就算是戒掉了,他跑到那里去,他周围人!啊,来抽一支嘛,你何必呢算了吧,所以他戒掉了以后,也回家首先跟太太讲,实际上,他太太当然不希望他抽,他太太不会抽烟,也晓得对他丈夫有害,何况还有叫二手烟,什么叫二手烟,就是你抽烟,我坐在旁边,我也要倒霉,我看了他多少次都不成功,所以告诉他太太,他太太不相信,结果他回家去他家里面,因为他家里面都是抽烟,然后劝他也都没动,实际上根本的原因是这样,他换了一个环境,他完全换了一个环境,我是随便地举这样的一个例子来说。我想在座的各位,你们如果自己真正地透过了这样的学习,然后也参加了研讨,那时你有了一群新的朋友,渐渐地你会慢慢慢慢地生活的内涵开始转变过来,所以说实际上,我们要真正找生活的转折点,这个真正主要是在教育,教育是要大小环境一样的重要,这一点,对我们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因此这样的情况之下,除了这个教育以外,下面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谈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认识,如果认识以后,会有坚强的意志,经过这两个东西的话,就能够开始转变过来,现在下面这个题目,我也就简单的介绍,关于人生下来,下面第二个题目所谓科学,科学的迷思,这个问题是下一次讲,我之所以在这里先提一下,我想有些问题仅可能地各位同学在没有上课之前先来自己想一想,譬如说今天讲的这个人生问题,现在是前面,我在这里一个人唱独角戏,谈的检查人生,所以如果你事先正确地了解,回去想一想,到那时候去听,到那时候再去研讨的话,对诸位是有更深一层的认识,那个时候大家听也好,讨论也好,产生的效果,我想会来得好,这是所以为什么我要简单地把属于下一次要讲的几个题目,简单地跟大家说一下,因为我们已经深深地受这个影响,什么?科学。好像样样东西透过科学,现在整个的世间文明的主流,重心在科学上面,科学对我们人类的贡献,这是没有错,建议各位眼前先把我们自己对于科学的认识,应该做一个的体会,这点非常地重要,我想这样好了,我怎么来说明这件事比较好呢?还是简单地说一下,有两本书在这个地方给大家介绍一下,一本书叫《新世纪的饮食》,另外一本叫《濒危的地球》。如果透过这两本书,去认识去比较,在这种状态中,我们能够这样的互相搭配着来思维的话,我们对于真正想要走上这条学佛之路,特别在整个人生道路当中,再产生一个转折点,使我们人生产生最有价值的内涵,这个非常重要,所以我简单地先在这地方介绍一下,那么今天的这个题目就到这地方为止,谢谢大家。
第二讲 科学迷思——“科学带来什么?”
第一讲讲了关于人生,这个题目当中,三大段关于人生这个里边,最重要的,也可以说最主要的主轴。说明中间那个,中间那个谈什么呢?我们应该认识,实际上我们的生命是一个无限的相续,换句话说,我们的生命都是无限的,这一点今天重新再强调一下,如果这个题目不认识,那其他的都没什么好谈的,尤其在这个无限的过程当中,并不是说单纯的,每一生都是人,当然实际上在做人当中,有好有坏相续甚远。现在这里边说,在这个无限相续生命当中,他有高低的,所以介绍大家看《生命不死》,这里边有指出来,实际上那个高低以一个普通凡夫来说,他可能最高到天上,那是纯粹享乐的局面,比我们人好很多,如果就享乐来说,实际上除了享乐以外,还有其他的内涵,天就不一定比我们人强,下面就是中间这个人,再向下,还有绝端痛苦的地狱、饿鬼,还有愚痴可怜的畜生,这是我们看见的。这个生命会在这个里边转变,当然还有透过更正确的方法超越这个限制。如果说认识这样一个生命以后,那进一步来说,为什么会升沉不定,或者向上升或者向下堕落,关键在哪里?关键是透过我们的努力。但是这个努力,因为我们平常说,大家好好努力,努力一生,最后好好享受我们努力的成果,的确在这个无限的生命当中,或者向上升或者向下堕落,这个中间关键的,就在人一生的努力。可是努力他本身有一个方向,有一个正确引导我们的理念,如果根据这个正确的理念,然后我们去努力的结果,对的话他就会向上,反之,如果错的话他就不一定,就针对堕落,上次谈到这个转折点,不仅仅是希望我们从人生的现在错觉当中改变,实际上影响我们,那里边的教育是绝端重要。
而眼前对我们现在来说,整个主控教育的是科学,这是为什么我们进一步,第二个问题要谈科学,关于科学分三部份:
一、 科学的特性与影响;
二、 科学的利弊与盲点;
三、 科学带来的后患;
这是我们现在看得见的这个问题,我不像前面这个人生一样,很清楚的谈,因为科学,我们眼前谈科学,这个内涵是非常广泛的,在短短的一小时之内,不要说像我这样是一个外行,就算是专门学科学的人,要想介绍科学的内涵是大有问题的。所以我今天在这里谈的,是为了引导大家走上佛法之路,在这种情况之下,看着哪个地方可以跟科学吻合的,利用他,哪个地方彼止间有矛盾的,看看哪一个是对的,假定说在这个矛盾的点上,科学对,我也愿意从科学;假定说在这个矛盾的点上,是佛法对,我也愿意让大家进入佛法。那么错误的地方,不管是科学不管是佛法,我们都应该谋求改正的。所以简单的再说一下,现在真正最主要的主流,乃至于整个被我们以为的所谓的科学来控制,所以在这个关键上面,我们把科学做一个简单扼要的评估。我们这一小时来谈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科学特性是什么,科学特性,我愿意很简单的来说,它实事求是的精神,它是重实践的,这种精神本身是很可贵的,它不会以讹传讹听从权威,它一定要就事实的真相,然后它也精益求精。实际上这种精神不仅仅科学,我们了解的,我们古代儒家的思想本身,乃至于佛法都很重视这一点,那么单单就科学来说,这里面有三个,这是普通常识来谈。第一个,科学是可以观察到的。我们利用我们的肉眼、精密的仪器,它可以观察得到的,因此对观不到的问题,那我们是存而不论,是因为我们现在观察不到,所以就我们所看得见的那个地方,这是第一点,当然这个也是现在普遍的所谓常识性的;第二个,他的普遍性。科学的普遍性,从科学实际上它这个论证,是它经过实验、取样,可是它尽管取每一个样,做一个实验时试验,可是这个内涵,是可以普遍涵盖一切的;第三点,它这个实验可以重被实验,不但重复实验,不管任何情况照着这个方式,得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他认为这个是很普遍,普遍性的真理,实际上说真理,我是觉得大有问题。怎么说,眼前我们能够使用的方法当中,这是比较涵盖面大而且正确的。为什么谈真理两个字,这是大有问题的,就是以科学自己来说,第一个他是可以观察得到的,或者是肉眼还要透过一次,因为我们肉眼是你看见的,我看见的,容或有差别,比如说色盲,有色盲的人看见这个东西,跟一个正常的眼睛是不一样的,结果是去观察到的东西,他也要仪器,当然使用仪器是我们自己,因此有太多东西,是我们无法观察得到的,既然有无法观察到的东西在,我们放眼看我们的整个世界,小大从两个方面看,小有很多东西我们看不见,大有很多东西同样看不见。因此假定我们生活是很狭小的一个范围,这样就足足有余,可是实际上并不是如此。所以我们凭这个能看得见的那一个当做真理来谈,倒是一个问题,不过至少眼前我们的状态当中,这也是注意可以。
下面我们就不妨谈他的影响范围,像关于这个眼前这个时代,我们感觉得好像进步了,是一个科学的时代,那真正在科学的时代当中,是没错,被科学主控,这是一个事实,可是对科学有正确而深入了解的人却不多。以我自己来说,我虽然念了几年书,小学、中学、大学,在我们那个时代研究所并不普遍,在我们国内勉强来说,只有师大一个国文研究所,科技方面一个都没有,你必须留学,所以那个时代很盛行留学。所以说以我这个背景来说,应该是对科学有一些认识,在国内来说已经科技方面达到最高了,可是我现在仔细想想,我对科技认识些什么,我认识的非常有限,并不是我后来做了和尚而谈。那么同样的,我看看周围我们很多人,大家都说科学,可是到底对科学认识多少,这是很大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不管接受不接受认识不认识,我们大家都以科学来衡准,为什么会拿科学来衡准呢?因为他的影响力非常强大,的确有他科学的对世间的正面价值,这个等下面再简单的说一下。实际上不管认识不认识,大家总觉得必须要拿科学来衡准,以科学的概念,实际上认识科学的人却估极少数。我刚才说,这是一个实际上的例子,我想各位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我也晓得大家都是知识分子,大家都念了几十年书,我们到底认识了多少科学,现在我们动不动说是代表真理,就像拿这个来衡准,可是我们手上,也就是我们认识的科学有多少,假定说你认识了,当然你可以拿一个最好的尺度去衡量,可是假定说我们自己都不认识,拿不认识的东西衡量事实,这是大有问题的。所以我在这个地方,首先来谈一谈,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其次前面已经说过,今天并不是细谈科学,我只是把我们普通被它所影响的这种错误,用什么方式来把它不要说改正,至少把它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对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
所以我下面不妨要谈一谈科学的利弊,因为当我们看到它的这个错误,好像它有很大的害处。不,我们一定要了解它的长处何在,我们但愿冷静一点。不是像普遍很多人,尽管现在是科学时代,科学时代的特征,它不是一盲引众盲,它总要找出事实的真象,作为我衡准的标准,可是实际上,我们绝大部分,到现在还是谈科学,结果,还是闭着眼睛跟着喊,这样的一个状态,这种状态我们应该把他拿掉,所以我只是简单的说一下,科学有什么样的利益,什么样的害,这一点我们大概原则上面,应该把握得住。关于利这方面不多谈,只是简单的说一下,科学它本身使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物质大大的提升,这是一个事实。然后它观察很多事情,求知的方式等等这方面,是比起以前很大的进步。可是现在因为整个世界上面,大家以它为标准,所以这个利益我们不去谈它,因为我们如果说已经得到了,那我们不必去细谈,可是如果说,它这个上面的副作用,那我们应该不要在这个地方,仔细的看一看,以免如果它的好处,那我们本来希望要的,那自然有一批科学家,或者继续的走下去,对我们来说,我们至少这样走下去自然可以。可是如果这个错误不认识的话,我们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所以在这里,我想关于弊的那一点,我比较偏重一点,那我首先简单的在理论上面谈一谈,其次更重要的,举出一些事实来说明一下,在科学上面我就举出两个,也可以说他的弊,也可以说他的盲点。谈科学要论证一个问题,它是做得非常确实的,这个我自己本身在我做学生时代这都没有发现,当我离开了学校以后,才多少听见一点,所以我在说明的过程当中,容或是有一些错误,如果是有一点错误,我希望你们马上帮我来改正。
第一个我要谈的就是,那个科学认真的时候,因为任何一样,譬如说,我们现在要研究东西,然后这样东西它是受很多各式各样的因素所影响的,那么我们研究观察的过程当中,在实验的当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晓得,譬如说这个因对这个果,怎么样的一个关系,对它有什么样影响,既然有很多东西会影响这个成品,这个结果,又不能同时观察,观察的时候,只能做单独的观察,因此在这个观察的过程当中,就名之控制变因,这个结果受很多东西影响,那么我要观察的时候,只有观察一样,实际上这个东西受很多东西影响,所以只观察一个单元,其它的东西我暂时不去管它,但是我要控制它,不影响它所以叫控制变因,就是说假定眼前这个结果只受接个因,那我现在把其他的控制得住了,然后看这个因对这个果有什么结果,其他东西通通把它控制住了,现在假定你真的能控制得住,那时这可以。实际上我们能控制得住吗?控制不住。这是无法控制的东西,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是我们根据假定控制的变因现在做一个单独,看这个东西对他的结果,所以得出来的结果正确与否,是有问题,我们现在不说这个,这是一个假定,我现在这个说法也是个假定,如果这个假定不能成立的话,我这个假定也不能去推翻他,应该这样说对吧。现在我举另外一个,我这是外行来说,另外有一个科学上的定律,叫做测不准原理,说我们现在观测很多东西,我们以为天经地义,一定可以观察得到实际上根据这个定律,我们要想观察的事物,是绝对观察不准的,这是一个定律。换句话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简单的说一下,我所了解的,如果有错误,我但愿各位给我改正。我们现在观察事物,用我们的肉眼,有一些是根本观察不到,另外就看一些观察得到,因为我们肉眼有问题,所以一定要用仪器去观察,以前我们说,有很多什么分子、原子,然后原子上面一大堆什么子,实际上,这个被观察的物体,是透过仪器去观察的,任何一样东西,彼此之间有影响的,到底这影响叫什么我不知道,我们那个时候叫万有引力,任何一样东西,彼此之间是互相有影响的,所以我用仪器去观察,被观察东西的时候,那个仪器本身对那个被观察的是有影响的,对吧,那个影响的程度,是跟观察的仪器的质量成正比例,跟他的距离好像成反比例,大概是这样喔。因此我现在用仪器去观察,那个仪器会对被观察的东西有影响,比如说,它本来应该有的能量,假定说单位是一,因为外面有一样东西加上去以后,这个仪器的影响越过一,我观察到的结果大于一,实际上这个东西本身,是有仪器对它的影响在里头,因此你怎么观察,观察不准,何况现在所有东西,都在运动当中,因此同样的东西,彼此之间跟它的这个仪器对它的影响,有两个影响,一个是质量的影响,一个距离的影响,这两样的东西都在变,你怎么观察得准,这是科学上自己发现的内涵。那现在在这个状态当中,你说控制变因,你怎么控制,所以他这个东西是假定的,可是我现在推翻他的,是根据它的,它以为天经地义的道理,它不能成立。就是用这一个自己不能成立的,我假定这样,它可能是,可能不是,它还有可能对的结果在里头,可是现在根据测不准的原理,它已经承认了不对,根据那个不对的假定,假定它是对的就说结果,这我就不懂了,不过科学家他会说,没关系我们慢慢的去摸索,我说要从摸索当中,摸出结果来。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到现在为止,大概依稀仿佛这样,我还在摸索当中,我想我可以接受,我们也应该接受。可是假定说,这个就是代表真理,唯一正确的,其它错误的话,那这未免武断,而且根本不合科学基本精神。但是我们就犯了这个很严重的错误,然后我们排斥其他的,他这个本身观察是有问题的,犯了那几个错误呢?照理说,观察不到的东西,我们应该说存而不论,可是我们常常犯观察不到就不科学,否定掉它,这第一个。
第二个呢,我自己观察的里边,有这么大的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了,因此在这种状态当中,人家有一套方法观察对的话,至少我们应该想,他可能有观察到的结果,所以说观察不到的东西,我们又否定观察到的东西,我明明已经错了,我们还要拿这个东西不对的,否定人家可能对的东西,这是两个很大的错误。另外第三个,是我能简单的所了解的,非常有限的知识当中,譬如我们现在谈天文学,实际根据天文学自己所了解的,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宇宙是个无限,它是个无限,而我们观察的过程当中,还必须用一个基本的原则,说那些变数我们假定它如此,所以我们只能根据少数东西,我们眼前的东西,还可以控制得住。可是天文上的东西太广,等于说观察天文的时候,以极少数极少数的,然后否定绝大部份的,我们在这个范围内大做文章,现在我们不妨这样说,有的时候放着天文学不谈,我们谈观察显微镜,观察很小的小东西,我们发现很有趣,那个小东西当中,也有无穷无尽的内涵在里头。就像我们看宇宙的天文一样,如果拿这个比喻去看,我们科学上观察很多东西,都是以绝少数做为例证,然后否定掉整体的大部份,因此这个原则,不仅仅是说天文学是我们看不见的,就是显微镜下很小的东西,可以控制的去观察,看它的时候,还是一样的犯了这个毛病,这是理论上一个很大的漏洞。现在把那个理论说过了以后,我们就看一下事实如何,这对我们也许很重要,因为这个理论尽管是如此,我们暂时也管不到。可是这事实本身很可能跟我们就有非常严密的切身关系,因为现在的世界上,我们所面对的,不管是物质上头或者是精神上头的,都在科学的主控之下,受这个主控,如果有很多出了差错的话,岂不是,我们应该从这个地方好好的注意。
我想上一堂介绍给大家的《新世纪饮食》这本书,就是拿这本书里边来谈一下,为什么要用这本书来说呢?最主要的至少谈科学,它是蛮注重根据的,我不能随便信口开河,这本《新世纪饮食》,作者是美国人,我但愿各位同学有机会好好去看一看,我不仅仅是在今天谈佛法科学,我想这些东西有的时候都是生活中的忙碌,可以不太计较,我想每一个同学都跟我一样,很注重健康,这健康是我们每人都非常需要的。这《新世纪的饮食》真正最主要的,其他的先不谈,对我们的健康有绝对的关系,所以我现在在这个地方当然希望,但愿除了我的问题以外,也同样能够在座的每一个听见的同学,希望透过这本书,不管你得到了,我希望你介绍给你的朋友,那是最好的,否则透过这本书,你可以改善你的健康。我现在要谈的,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我把这个人的背景,简单的说一下作者的背景,这个才可以真正的取信于我们,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却说一个人向你推销什么,你觉得这个人是有利可图,现在看看这本书的人,是不是也是有利可图,通常有利可图,他是抹杀事实,写这本书的人是美国人,约翰·罗彬斯,他的父亲是美国三一冰淇淋的老板,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大企业,所以他不费吹灰之力,只要好好的长大以后,他就是亿万豪富这样一个人。可是他自己在这本书一开头就说:“我如何从小被家庭社会灌输,将来要接管这个大事业,等到我长大了以后,正式开始准备可以接管的时候,我拒绝了。不,不可以。因为我的良心责备我,我不能接管。”我为什么要首先说明这样一个特点呢?那是为了去掉他的利害,然后写这本书,我们看了这本书,会受这个利害,所以这点说明他不会。他是受了什么样的良心谴责呢?我也不去深谈,我们这是从这本书里头,举出我们以为天经地义,科学带给我们的这些概念,我们可以不谈佛法,可以不谈科学,但是我们从谈健康,可是我们现在健康的概念受科学的影响,说营养最重要,当然营养当中最重要最好的哪那几样东西呢?蛋、肉、奶,实际上这本书上面告诉我们,这是我们健康的三大杀手,当我们看见的时候,会大为惊讶,会吗?现在这本书上面提供的,都是非常完整的科学例证,跟宗教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既没有牵涉到佛法、耶稣教、回教,也没有为了某一个商人图利,你们很认真的去看这本书,我现在只是很简单扼要的说明,科学带给我们何等的灾难,既然他发现这是对我们很大的伤害,那为什么科学上面说,而且多少年来,使人家深信不疑呢?举一个实际上的例子,这不是个例子,而是一个科学的根据。在这个世纪初,一九一几年那个时候,科学渐渐发达了,发达的时候就有人实验,怎么试验法呢?这个试验的方法是这样的,养那个白老鼠,据说白老鼠的生理组织等等,跟我们人比较相似,白老鼠怎么养法呢,把那白老鼠分两群,在没有分之前是选一样的,这个都是科学上面的。比如说一个病的当然不能用,大概体重差不多,同时孵出来的分成两群,一群就喂它什么呢?这个实验好象是什么,肉制品还是奶制品协会,没关系反正美国有几个最主要的,叫肉制品协会,奶制品协会,蛋制品协会。他们也有科学家,科学家受那些协会后面赞助成,他就做这个实验,有一群就给它专门喂非常丰富的蛋白质,可能是喂它奶啦,肉啦,蛋啦,还有一类没有这个,然后看它的结果。结果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实,加以大量蛋白质的白老鼠,长得非常快,很快的就长得又肥又胖,然后另外那群瘦瘦的很干枯,这个事实。他一再重复的试验,那时发现这个营养,所以这个消息一发布,对这个肉品商人牛奶商人,鸡蛋商人,这大大的好消息。因为自从科技发达了以后,它带头重要的就是对物质的追寻,所以变得商业的行为,所以那些商人大做宣传,大做广告,这有事实根据啊。当然除了这个以外,的确有这样的根据,所以我们看外国人都长得高头大马的,我们都瘦瘦小小的样子,为什么?因为营养,那是不是真的如此呢?从这个角度的观点发育早,对现在约翰·罗彬斯,下面还有一个结论,还有一个结果出来,这些吃了蛋白质以后长得肥肥胖胖的发育早,下面还有一个死得早,另外那些好像看起来,发育没那么快死得晚,这么一来的话,我们看整个寿命时间,我们就考虑了,到底要不要这个,这是个问题所在。还有一个特点,在我们的生命价值当中有一种物质上头的,有一种精神上的,物质上或者我们肉体的成长,或者肉体的成熟,远远超过精神心灵上的成熟,一个人大概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他已经长到非常成熟了,但是精神心灵上的成熟不够的,要晚十年乃至于更晚,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今年快七十岁了,拿中国的年龄来算是六十九,我说的是中国年龄。现在我们常常拿西方年龄不定期算,那不去谈他,拿西方年龄来说,我是六十八,生理年龄大概到二十岁左右,就已经成长了,可是心里方面的成熟,始终没有止尽的,一直在增长。今天我体力上可以慢慢衰退,可以老化了,可是精神上的认识一直在成长当中,不管你是一个年龄层次,如果你仔细去看看的话,你会发现这个事实,对于我们真正享受生命来说,如果我们很肤浅的来看,好像只要物质上面有了就可以,如果你很深一层次去观察精神是远超过物质。假定说我们更进一步来谈无限生命的话,那物质又要维持到最低限度就可以了,物质里的我们不能忽视,而这个精神层面是绝端重要。现在给你很好的营养,你觉得营养很快长大很快会死,一个你觉得虽然不营养,长得慢可是晚死。在这种情况之下,晚死的是不是有充分的时间,允许他精神的成长,假定我们生活的重心在成长,请问你愿意选哪一个,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
你们仔细的在《新世纪饮食》这本书去看,如果单单这样也好,下面还有一个问题来了,科学本身已经有很多局限,然后背后还有一样东西,我们不妨称他为魔掌,魔头或者是怪手好听一点,就是生意人,做生意人是无孔不入。我们古代有一句话,好像什么无商不奸,这句话我是觉得过份了,特别现在学了佛以后,以现在的世间来说天经地义,拿佛法来说,每个人为了自己,商人本身为了图谋利益,往往会抹杀良心。特别是当科学提升了以后,他是注重物质的,而且他只谈一世,我怎么样去获得就算,所以在这本书里面,就是背后都被这些商人控制,我现在谈另外一本,这本《新世纪饮食》上面谈的一个公案,除了刚才说的这个外,当然他们也说这个蛋白质,虽然是这样,可是有些蛋白质,因为我们食品当中真的,需要三样最主要的是什么,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所以这个蛋白质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事实。尽管是如此,蛋白质是肉类的蛋白质最好,实际上这本书最后发现最好的不是肉,是植物,我们总觉得好像蛋白质不够,植物当中不可能的,这本书告诉我们,真正最重要的蛋白质,不是来自于肉类,而是来自于植物,科学上都有非常权威的数据,这些数据都是科学家提供的。没有被商人买通的科学家,这本书上又说,科学不是科学家,为什么这样说呢?科学是一个事实没错,这个事实是科学家发现所宣导的,但是科学家还有一个肚子在,还有家庭还有感情在,当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会停止,或者受了这个影响会扭曲,商人背后专门做这件事情。现在这些问题就不去细谈它,下面另外一个问题,就这些东西肉、蛋、奶等等,前面说这是我们健康必须要根据他说,不一定需要。反过来说,却对我们健康有很大的伤害,这个在这里简单的说一下,在美国最大的病是心脏病,心脏病的普遍,现在是不是还是如此,我就不知道了,据我了解,癌症好象慢慢赶到前头来了,最主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吃这几样东西,我还看过一个影带,吃了以后,血管里面沉淀胆固醇,你如果有机会去看一下,那个血管堵死了,医生把它剖开来以后,把沉淀的胆固醇抽出来,像油一样厚厚的一块,这些都是非常权威的科学,这种没有被这些商人买通的科学家正确报导的事实,这样已经很明白的说明这件事情。可是这个商人很有意思,他想种种办法掩饰这个事实,这里我只是举出一个例子来,因为心脏病多,所以心脏病医师通常警告病人,你得了这个病以后,你最好这个东西要少吃一点,最好是不要吃,实际上这科学数据,当你真正的停止了以后,那个得病率或者是健康恢复以后,是大大地提升。这个我们先不去谈它,然后那些商人做什么工作呢?举这么一个例子,他要警告那个医生,他那个方法是什么,一手给你大把钞票,你听我招呼,照我的话来讲钞票给你,当然一般科学家都不愿意,你这个什么话,我要根据事实报导,对不起。如果你不愿意跟我的话,我就捣蛋,怎么捣蛋呢?另外手里面也有一大把钞票,干什么,告状找你麻烦,美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医生会说我也没犯法,你告状根本不可能,你晓得我怎么苦,他是一个医生,我先告,反正是无中生有,找到一件事情来找你麻烦。法治国家如果有人告你的话,法院会出一张传票,把你请到法庭去,实际上找了半天,可能是没什么事情,今天来找你明天来找你,你是一个医生,都来找你的话,请问这个诊所要不要关门,今天关门明天关门,关了三天,还有没有病人来,没病人来了。好,现在请问,你要不要顾全你的面子,你要不要顾全你的家庭,他就是用这个方法处理这件事情。这本书上这样的报导,当然还有太多太多的内涵,实际上我觉得科学的理论上,已经有实际上引发的事实,也许这样对我们来说,我们现在这里很多吃素的人,我们吃素的没关系,对不起,没那么简单,还有问题,除了这个问题以外,现在还有一个世界性普遍非常严重的问题。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6-2-25 18:30:46
|
只看該作者
续-《●[格鲁巴诸大德著述]日常法师讲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文字整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所以诸位如果有机会,不但看这本书,还要看《濒危的地球》。另外还有一个什么问题,农药、化学肥料,眼前也变成世界性的问题,非常严重。在《新世纪饮食》这本书上,很明白清楚的说明这件事情,现在在美国你想找不喷农药,那简直是不可能。实际上还是有,非常困难非常困难,他有他实际上的困难点,我们现在才发现,可是这个问题很早很早,现在市面上有一本书叫《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作者,我的印象是民国四十几年,还是三十几年就写了,那就是说,那时候美国已经开始用农药,已经渐渐开始有这个毒害,不过那个时候只有极少数先知先觉的人发现,写寂静的春天,作者就提出了警告,不幸提出这个警告几十年了,不但没有改善,毒化世间的状态是每况愈下,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在《濒危的地球》上面还有这么一段故事,制造农药和化学肥料的公司,买通了这些科学家,就是怎么样想办法,你要帮我们做宣传,实际上这种情况之下,的确在《新世纪的饮食》上提出,我现在先不要去谈这个问题,不妨再继续地谈一下,农药这件事。我之所以讲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实在的问题,现在遍地是毒,遍地是害,现在各式各样的怪病,我所了解的眼前啊!心脏病是由吃了过度的脂肪,我们受了被商人所控制的科学的毒害以外,还有很为奇奇怪怪的病,癌症还有洗胃这两种病,在我小时候从来没听见过,那个时候最可怕的病是什么,肺病、肺痨病很可怕,现在肺病根本不是问题,洗胃等等是绝对没有。不要说这个没有,一直后来我到了这里来,我三十六年来刚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马上去念书,后来去念书,离开了学校,在我出家之前我周围所有的人当中,只有两个人得了癌症,离开现在也四十多年,所以癌症还是不多,有限,洗胃是刚刚开始。换句话说这个病以前没有过,最近我听周围的人,很多癌症病人,洗胃病人,我想如果你们稍微注意一下的话,你们会发现到处都是。病因哪里来的,如果你去看《新世纪的饮食》,它提供你很正确的原因,进一步来说,除了这个食品当中以外还有有机无机农药,造成遍地的毒害,那东西非常严重,非常可怕。本来我是学了佛出了家以后,也不太注意这种事情,因为以佛法来说,业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一个很偶然的因缘,我想这个故事简单说一下,对这个问题注意了一下,因此眼前对于农药的毒害,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个故事是这样,有一次有一个在家居士,学了佛以后,他自己觉得以前犯了太可怕的杀生毛病,我想你为什么犯杀生的毛病,他说洒农药,这个农药平常的时候,你要种田大家都要,他为这件事情,这么得心里难受呢。他就告诉我这样一个事情,他有一片的果园,桔子园啊,然后也就洒了农药,以后他就看见蛇从农药上走过,没走多久蛇就死掉了,死掉以后,他过了一会儿翻过来看,蛇的肚子已经烂了,这个农药这么厉害法。以前觉得天经地义,惟恐杀伤力不够,当然偶然也想过完了以后,那个东西会吃到我们肚子里,可是我们不管,反正种了卖给那些吃的人,种田的都是这样,自己种的东西卖给人家,自己是不敢吃的,如果卖不掉丢河里面,如果说你们周围有人,也晓得这件事情也会害怕。我听见,这样事情真是这样的吗!
我就开始去注意,那个时候才真正的发现了,我就把我周围得到的资料联想起来,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会得癌症,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洗胃,乃至一步一步去调查,发现这个问题就出现了,最近我得到一个很新的资料,这种资料给大家有很大的好处,我们总以为,避免了肉啊,蛋呀,奶啊,那就是透过现在的这种科技发达的方式,所以饲养出来的东西,对我们不断地伤害,我们不吃它总可以吧。对不起,种出来所有的植物,蔬菜,一样的必须要有化学肥料,然后有杀虫剂,这东西,最后一定会伤到我们身上,那就是科学带来的后患。科学家自己也始所未料,他绝对没有想到去伤害别人,这是我可以肯定的。我们翻开科学史上面,刚开始具足的科学家,都有这种非常了不起悲天怜人的心,他是为了大家谋求改善而来,但实际上他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最后大众慢慢地适应了,影响到了全面化,全面化了以后,真正了解科学以这个概念去处理很少很少。所以我想简单的说明一下,科学的过患,我们了解以后,我们应该怎样注意这个问题,这一讲到这个地方为止。
第三讲 抉择佛法———“无限选择中何以选择?”
今天是第三讲,上两次第一个是人生,说人生何去何从。第二讲谈了一下科学,在第一讲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就是人生是无限的,经过这样的一个认识以后,我们对人生必须重新考量。平常我们说,人要做一个生涯规划,如果是一生,那没有多大的意思。但是无限那就完全不一样,既然我们要去规划生涯的话,教育对我们是极端的重要。首先谈一下,现代这个时代是科学时代,当然科学有它很深广的内涵,不是一个小时之内,乃至于很简单的介绍,都无从介绍起,可是实际上,经过科学的抉择以后,我们最后还是选择学佛,在人生无限的选择当中,为什么要学佛,这就是这一次讲的第三讲,今天这个题目分成三大部份:第一个因正:原因的因,是因果关系,正确的因正;第二个道正:道就是从事;第三,果实:因为它的因是正确,我们根据这个因,走的路是正确,到最后得出的结果是非常实在。这个实也可以说对虚字来讲。第一讲谈人生,好象过得也并不一定过得坏,就算是过得蛮好,可是你回过头到最后仔细去检查,好像一场春梦,因此在这种状态当中,也许你很穷很苦,也许你很富很贵,可是到后来都是一场春梦,所以这个有它很特别的定义,分这样的三部份来讲。
那么在这里为什么我们要在无限的选择当中选择佛法,这里我首先谈一谈,这个选择分两部份。一个就是选择本身,是谈那个选择的方法:这个谈一下,第二个呢?就是我们对选择的方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握住了以后,我们去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选择的对象,比如说科学,这是我们选择的对象,佛学是我们选择的对象,为什么这两点当中,我要选择佛法,因此把佛法跟科学的内容,作一个简单的对比,来说明我们为什么在无限的选择当中,要选取佛法,在平常,我们所谓谈选择,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说明这件事,平常我们生活当中很小的小事情,小到芝麻绿豆的事情,也都可以说选择,大至天下国家都叫选择。我举个比例来说,就说今天是周末,没什么事情,在家里边大家休息,说今天下午没什么事情,我们到底怎么做,所以我想来玩一玩,我想看一下电视,我想出去游山玩水,这个也是一个选择,如果你这样去选的话,那很多种选择。但是大一点的话,比如说,将来我念书怎么念,我应该学什么,这也是种选择。在这里我不妨以我自己做一个实际上的例子,这个例子只有提供诸位参考而已,那这种小事,当然我们就不去谈它,那么大一点,比如我自己来说,念书,我学什么?学工,学土木的,说不是选择吗?当然是选择。可是选择嘛,这里大有问题,我之所以念书,因为父母叫我去念书,大家说念书好,我也跟着去念书,就这样,乃至于为什么我不去学土木,我觉得这个行业,将来可以赚钱,除了这个以外,我那个时候曾经自己也是很有趣,像国父宋中山先生,实业计划等等,我是没有,不过从小听说这个人,心目当中就很佩服这个人说服大,所以他计划东方大港,北方大港,住的家乡就靠近海,我想这句河等伟大的事情,那么要做这事情,好象土木蛮好的,职业也蛮好,然后心目当中又这样,那我就选择了,你能说这个不是选择吗?如果说我们仔细去检查一下的话,我觉得不是,这是一种情绪,也可以说真正的选择是要经过很严密的理智,这种理智并不是说我自己觉得很理智,你要根据很多,学了很多东西,经过了参考对比以后,好的,坏的,这样去做有什么特别的好处,不那样去做有什么样的坏处,然后几个当中比较以后,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才做一个严密的选择,一生是到底是应该怎么走,说既然人生无限,我生生世世应该怎么走,这是有一个非常崇高的目标,而这崇高的目标是经过非常严密的,学习以后去选择出来的结果,这个才是我这里要谈的选择的方法。
并不是说今天没什么事情的,你怎么办,我要去玩一下,不是这个意思。所以关于如何去选择,首先我们要加以一个鉴定,因此简单的来说,选择是说眼前我们面对一个事实,这是我们应该真正的很认真努力思考一下,为了这个问题,所以我要学很多东西,经过非常严密的,对此以后,然后在这个里边,觉得啊一个坏,天下的事于我们来说,绝对没有什么绝对好坏,这个事情有它的长处,就有他的副作用在,这个事情有它的反面,就有他的好处在,这上一讲当中讲科学,科学有他的好处,可是它带来的副作用呢?我们往往没看见,等到一旦副作用呈现出来时,已经无可奈何,所以这个选择是要经过这么严密的选择了以后,这样做,这个是我们如何鉴定这个选择,然后呢?现在有了这样严密抉择以后,我们现在所谓选择所选的内容,到底我应该怎么做,现在是学佛,当然这也是一样的,学佛一定是拿佛法跟科学,两个做一个严密的对比,下面就是关于选择的那一部份,我就举我自己的例子,简单的说一下,第一呢?就是我自己就选择念书,乃至于在念书当中学什么,也可以说是我自己的选择,然后仔细看起来的话,这个念书,因为父母告诉我,父母不是个选择吗?父母听人家说这样好,他是不是经过非常严密的思辨,大概一般来说,或者我们自己也对父母告诉我们,或者在座有很多人已经做了父母了,也就是说,随顺着社会的风俗习惯;大家觉得这样做而已,我们不要说拿佛法,就是拿科学的概念去看,这样的选择,并不是真正很严密,能够够得上一个学术水准的选择,不是,其次,当然说现在我们不是谈佛法,譬如以我来说选择学佛了,那学佛应该对了,实际上,觉得我学佛也是碰巧,因为正好周围有碰见相关学佛的人,以我来说我小的时候,先父就对我说:“儿子,学佛真是了不起。”这样,这样的关系,我前半生都受了科学的影响,现在发现不对不对,这有个很大的问题,排斥了佛法很不对,这样所以他说,将来你长大的时候,你如果觉得愿意的话,应该选择这个,所以也只能说碰巧,乃至于我周围遇见很多人,问他为什么选择佛法,佛法好吗?好在那里,好就是好嘛,你说在这种状态当中,你说吗?就好象你欢喜喝茶,我欢喜喝咖啡,我喝进去高兴,你管他干什么,如果在这种选择,这叫做选择吗?我想在我们的感觉当中,你不能说他不是选择,可是这样的选择,我们未兔太过把它看得轻易,那何必看这种状态中改变,所以对我来说,经过了这两重,后来很幸运已经出了家,所以我真正做和尚,我现在回想起来,也并不是经过这样的选择,不过有个好处,假定我不选做和尚这条路,碰不到这样深厚的内涵,这么严密的佛法,并不是说一定是走上那含含糊糊出了家以后,比较起来的话,就是比普通人有机会,这个倒是事实,但是还谈不到选择,后来遇见非常精采的老师,然后他有完整的理路,而且有实际上修持的经验,那个时候因为在佛门当中,已经摸了一段时候,可是一看觉得这个人令我真的非常景仰,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在摸索当中才渐渐的了解。因此在这个上面,我现在这里介绍大家选择,在这选择的方法上面,是要好好的斟酌一下,那么现在呢?
紧跟着下面谈我们选择佛法,选择佛法绝对不是说我觉得佛法好,是说经过我了解的,我们现在所谓的选择,是应该那一种选择,并不是轻轻易易地我欢喜出去游山玩水,我欢喜今天看一本小说,我欢喜打开电视,不是这样,必须是经过严密的比较,我面对的这些,比如说科学是佛法,然后呢,每样东西都有它的长处,反过来说,这个长处后面一定有它的缺陷,当然你看到的缺陷,但是反过来可能有它的长处,把这两样东西,经过了很严密的思辨以后,那平常我们说,两害相识取其轻,这样的情况之下,一步一步渐渐地去深入,因此下面我就再谈为什么选择佛法,而现在这个时代整个是一个科学时代,也就是说我今天提这个题目,是把科学和佛法两个放在我所了解这个天平上面,评省了一下,并不是绝对正确,这是我现在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来,科学是西方的产物,当这个东西刚开始起来的时候,这西方正处在一种比较黑暗的时候,它是被教会所控制,教会自己本身,立论本身多少有些问题,不过虽然立论有些问题,而你从事宗教那些人的德行,非常崇高的话,那还是令人景仰的,偏偏那个时候两样东西,立论本身是有问题,那个时候宗教从业人员也已经腐蚀掉了。所以拿一种不健全的理路,凭着他的势力去抑制人家,科学是在这个情况之下,然后人家就对它真正有深远见解的人对它的反抗,所以这样的情况之下起来,这个现在我们不去谈它,可是毕竟科学在世间上,在西方这种恶劣的环保之下是对这个社会是有它很大的贡献,这部份并不是我今天在谈论当中作为比较的内涵。
今天我现在要比较的,简单的说一下刚才这题目,主要的因正,道正,果实,这个因也就是在我们学的过程当中先要把理论弄清楚,那么这个理论也非常广泛,我到底从什么角度去谈这个理论,现在我们认识任何一件事情,譬如说面对了,假如说我们现在说,实在的对我们的人生来说这个问题,当我们面对我们这个现实的人生以后,我们也糊里糊涂,也过这个人生,那么现在,经过了认真的观察以后,我觉得这样的人生不对,这就是我们面对着境界,那么实质科学也无非在这个情况之下,换句话说,以我们认识能力去观察,我们所认识的对象,然后在这里边,选择它的是非好坏,这里边实际说,牵涉到三样东西,第一个是我自己去观察的能力,假定说我这个糊里糊涂的人也谈不到观察,反正好也好,坏也好,管它干什么,所以一个人观察的能力,他的条件,然后我用什么观察的对象,以及用什么方法去观察,为了容易说明这件事起见,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比喻,这个比喻我想大家都了解,比如我们现在要衡量一个尺度,这间房间有多宽,我用一根尺去量,说一尺,单单长度的话,一尺、两尺、三尺,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公尺,台尺、英尺,假定说你要秤这重量的话,你用秤来秤一下,等等,因此去衡量这个长短或者重量的衡准的标准本身应该是固定的东西,如果这个是相对的固定,那么你衡准出来的东西是相对的正确,如果是绝对的稳定的话,衡准出来的标准就是绝对的稳定。而衡准的标准,如果很不稳定的东西,那就无从衡量起,比如说衡量长度,所以比较考究一点的尺,因为我自己是学土木,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现在有电子仪器,我们那时没有,用这重布圈尺或者什么,真正最重要的尺叫硬钢尺,为什么叫硬钢尺,因为受温度的影响,它会伸缩这样量出来不准,也就说明这个量的尺度,那现在假定,我量尺度时拿橡皮筋,这橡皮筋,假定这样是一个单位,那样一个单位,然后这个一尺,那个一尺,那请问量什么,那不是很荒唐吗,这是我们很明白容易了解的,所以眼前,我们要观察一件事情的话必须注意这三个,如果这个本身你所使用的衡准的标准有了问题的话,那要衡准结果来绝不可能的。这第一点,那么第二点,我们要谈的话,我要观察,我面对这种问题的话,我可以采取很多种办法,我现在举一个简单的,说我自己学摸索还有一个呢?我跟有经验的人去跟他学,他已经有了经验,把这个经验告诉我,当然我还要他的,他的经验是他经验过的东西,告诉我以后,我还要经过我的摸索,不过这两件当中摸索显然不一样,我们很清楚地了解,这前者即便你一样能够摸索出结果来,可是产生的效果一定远不如后者,而摸索的内涵也大有关系。如果以小小的小事情,那扫地等等,那无关紧要,现在我们要这样的观察人生,这个人生在天地之间所对的这个内涵是啊无穷无尽。那我们有限的人生要自己去摸索,能摸索出什么结果来吗?摸索不出什么结果来。说一个简单的比喻,现在我们觉得人很伟大,人的确伟大,人有几样东西,非常了不起的地方,人的脑筋在所有的动物当中,有情当中,我们科学来说叫动物,然后拿佛法来说,这个我们人这个生命无限,这无限的生命上面可以到天上,然后中间是人,还有畜生,还有饿鬼,还有地狱,真正具足能够思维观察力量的只有人,才能够以这个东西来观察。即便如此,这个思维观察的能力,如果完全只靠我自己来的话,那我相信今天这个人类比畜生好不了多少,因为我这一生死了,然后呢?我的经验没有办法传递下去,我也没有办法从我的父母师长、社会学什么,假定没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相传递的,说今天有没有科学的这个范围,这个大家很清楚,绝不可能,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事实。
好,现在第三点,面对所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无穷无尽的一个客观的社会,也可以说外面嘛,大而整个的太空宇宙,然后显微镜看的这些小东西,乃至于包括我们自己的身心,这样的一个无限要观察的对象,然后呢我们去观察的时候,应该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一个尺度,就科学上面有它的长处、仪器。现在进一步来说,这个仪器自己观察呢,还是用我们人去观察它,所以真正的过程当中,仪器还是借重着一样东西,所以说我们还是用我们人去观察,那请问我们人是拿什么?是不是各人有各人的脑力,各人有各人的认识作用。请问这个认识作用,到底是很固定的就像硬钢尺一样,或者不要说硬钢尺吧,就是我们拿的这个尺一样,还是像一个橡皮筋啊,如果我们仔细去看看那个橡皮筋,多多少少弹性还小一点,我们人的那个脑筋弹性之大啊,那实在是差得太大太大了。好,我们现在拿这样的一个东西,要面对这个无限的世界,那谈出什么结果来,这是很现实很现实的问题。
当然反过来说,那你佛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对,我并不仅仅是说,一味找出他的错误,而要互相比较,那么请问同样的问题,难道你佛法不遇到吗?你能解决吗?对,那现在我们看看,佛法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必须这样,两样东西互相对比以后,那我们才能够说,这两个东西以很公平的方法来选择来对比。我不妨也同样地以这个角度去谈这个问题,那佛法是不是仍旧是用我,然后呢去观察一个对象,有观察的一个方法,那我们眼前看得见的,说受用的什么仪器等等,佛法当中统统没有,这个第一步佛法是输给科学,这个是,但是里边当我们了解了另外一样东西的话,这个情况就不太一样了,佛门当中有一句话,就是说佛鉴定很多事情,就观察很多事情,他有一个特点,这句话我简单的说一下,叫依智不依识,认就是我们的认识作用,我们每一个人所认识的,这个长这个短,这个好这个坏,今天天气冷,这个天气暖,认识作用叫识,那么这个识是什么呢?就是我们透过眼睛去看东西,这叫眼识,透过耳朵去听东西叫耳识,脑筋去想这个东西叫意识,然后呢我们身体去感觉,叫身上的身识或叫触识,我们称他为六识,那这最主要的主控呢,就是心识。心,那么现在我们平常啊,不管是世间的科学也好,佛法也好,都是透过我们的心识.
然后呢,如果说要去看,透过这眼睛,要听去透过耳朵,如果要感觉透过身体,他是要借重一样东西来产生这样的认识作用,那么通常情况之下,这个识本身要想观察事情是观察不准的。这佛法告诉我们的,为什么原因呢?这个识我们的认识作用,他所以产生这样的认识,是受外界影响,受外界影响,因此我也会产生,比如说我们现在,这个人的常识,这个人的各式各样,我们会这样讲话,我讲的话是讲中国话,那假定说我生在日本就讲日本话,那是受这个环境的影响,今天在这个环境之下,大家欢喜这种生活方式,我就习惯那样,思惟的方式是不是都是这样来的,每个人我们认识作用,所以这个认识本身是客观的环境造成的,然后呢我随时随地跟这个环境当中,一直在互相的影响,透过我这样的认识作用,所以我绝对要如何如何,所以这个外面的,我们外面的环境是透过我的力量,或大或小的去影响他,反过来呢外面会影响我们,就像一个牛皮筋一样,你拉得稍微重一点,它就长一点,然后你手上感觉的力量会大一点,松一点,小一点,自然而然。我们如果仔细去想的话,仔细去观察的话,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例外,我们这个认识作用,一直在受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影响,这样即使我们透过的仪器去看,可是这个认识的本身是不是这样的,那么根据佛法,以及佛陀告诉我这个东西是不可靠,虽然前面说的也是一样,那你怎么弄才行呢?你必须把这个本身要把他调整好,要调整到什么状态呢?调整到不受外面客观环境的影响,你完全能够从你要衡准的标准,要完全不受外面的影响,因此到那个时候,你的衡准的标准就是固定了。他一定有一定的次第,这个智并没有离开我们自己的认识作用,但是他有一套正确的方法,如果说你找不到这正确的方法,你就变成跟世间的凡夫一样,永远在这儿空转。如果说你了解了正确的方法,照着他的方法去做的话,慢慢慢慢的你就会能够把这个识,被外面的影响的这个力量,渐渐地渐渐地减低,减低到最后的话,影响力就整个消失掉了,消失掉了以后,他自己的能力恢复的状态当中,他是自己由认识所有一切事情的真相,这个能力,根据这样然后你去判断,请问这样判断的话,是不是比较正确。至少我们现在不去谈这个,理论上面是不是这个,所以我们很心平气和的想一下这件事情,前面我们说,这个科学用仪器,佛法不用仪器输给他,跟这个地方啊正显得高明,你现在有这么多的仪器,弄了半天,对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他没有仪器却能够,至少这个理论能够这样的认识,请问你认识吗?那他凭什么呢?不过我现在随便举个例子,至少现在不管信不信佛,好像那个静坐,静坐如果说在国外的话,他们现在西方世界很流行啦,meditation觉得这个人得到了meditation,他并不是因为信佛,那这样的话,心情会相对的减少外面的干扰,他有一套方法在,何况实际上这个里边,是有他的一个正确的方法,因此我们能够慢慢慢慢的减低到最后的话,整个外面的干扰,整个消失掉了,在这种状态当中,我们称这样的认识能力,认识的能力佛法当中有一个专门名词,叫无分别智,在座容或很多人曾经接触过佛法,那佛法是非常讲究,说你这个识根本是凡夫,你要想认识事情是不可能的,这个认识的事情,我们称他为无明,这样,平常有的人说,啊无明火高三千丈,好像发脾气叫无明,不是啊,这个佛法里面的无明你没有智慧,因此不可能正确的明明白白了解这个实相,透过了正确的方法以后,然后恢复你的智慧,这个智慧完完全全不受外面这种事情的干扰,那么为什么称他无分别智呢?就是我们这个心识一下子这样,一下子这样,一下子那样,这种状态通通拿掉了,于是恢复他真正的能够像一个镜子一样,镜子本身没有什么任何的里边的怪七八糟,可是任何东西露到它前面,他像你的本来的样子一样,还你一个本来的样子,镜子并没有说,喂这个东西来了,我看看要不要照一照,我照我才照,我不愿意去照它,他没有这样,也不会说,这个东西好看,这个东西不好看,所以说他那个智的特点,就是这样,有了这个,这个叫什么根本智,这个才是根本啊.
那么进一步来说,这个东西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他衡准事情的尺度本身是有他的一个标准,在我们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之前,并不是智慧,他有他的一个方法,所以我们平常佛法当中,学的有他进入的层次,譬如说他真的重要的智慧就认识,那么这个智慧呢?刚开始叫闻、思、修,闻跟思那个是相对的正确,修到后来是绝对的正确,当我们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要这就是这个智慧,是得到这样的认识能力,然后去实践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称他为戒,定、慧,那这个在佛法当中专门名词我不去细说他,说前面这几样东西都是相对的,为什么要相对呢?因为这个一定是渐次渐次的来,透过这样的次第步步的深入,那么才能把一片混乱的状态,渐渐的渐渐的减轻,减轻、减轻,然后你的能力就提高提高,在这种状态当中,才能够达到最后的究竟圆满的状态,那么这里简单的说一下,第一个,其次呢?他非常强调一点说,这个没错,这个道理当然现在这个道理,不是三言两语就说得清楚,真的说起来,整个的所有我们三藏十二部,佛告诉我们,他真正介绍给我们的,我们觉得三藏十二部已经非常多了,可是佛很明白的说,他真正告诉我们的,实在是非常有限一点点,他简单举出一个比喻,他有一次跟他一个弟子说,他拿一个爪,就他上面挖了一点土,阿难是他的弟子,“你看哪,这个大地上的土多,还是我爪上的土多?”那他那个弟子说:“世尊佛陀,当然这大地的土多,怎么可以跟爪上比。”“我讲过的就是像爪上一点点,没讲过的大地这么多。”这个法呀,它本身,它自己是有它一步一步的次第,啊前面说,怎么那一部分是理论上先告诉你,不是或者是依照这个戒定慧,依照闻思修,前面这个是相对的,到后来达到这个绝对的程度,有这么圆满的内涵,放在这个地方,现在要观察这样子的内容,我们自己想去摸索,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必须要有一个过来人的指导。因此他是非常重视这个好老师,这个好老师绝端重要。
那么现在我们头上两则一比,一个呢?第一点本身根本就是自己,说要观察这个非常重要的这个观察的主体这两则有一个很明显的比较,其次呢?要观察这件事情的方式本身,他是有一个非常好的好老师,然后呢?你遵照看去做,第二则我们就不谈了,这两则如果大家比较一下,你们会说什么,当然现在你说,这个是讲一个道理,是因为佛法的这么深广的内涵,下面呢?我想因为前面这两个,这纯粹是个理论部分,对各位来说,这个容或有很多是久修上座,有很多刚刚接触,不一定能够很清楚明白了解,我在这里愿意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那么这个例子,我想将来介绍大家看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射艺中之禅》,前两次我介绍的这几本书,都是外面书局里有得卖的《射艺中之禅》,我们这里有一个福智法人免费送,如果你们愿意要的话,打一个电话来他就送给你,这样刚刚开始,你不妨把他当做故事这儿看,当然这个都有是真实的内涵,那么现在我要凭着这本书,介绍给各位什么内容呢?让大家从这本书里面对比一下,智慧跟我们平常凡夫,认识的差别何在,这本书的作者德国人,然后推算他的年代,他大概生于十九世纪的下半期末业,这是一个德国哲学家,这个西方讲究科学,讲究思辨的,可是这个人对东方的玄学很有好感,所以他想学禅,到日本去学,那个禅师真正够条件的禅师,都给他一个闭门羹,不接受他,说你的西方人学禅没份,你们西方人动脑筋想这东西根本没有,他怎么弄也不行,后来有人说,如果你要想学的话,要先转一个弯,也就是念预备学校,他就说转一个弯念预备学校,总比没有好,好,我还是愿意念,还是愿意去学,那儿学什么呢?学射箭,老师一开头就告诉他,如果说你把他看成功练身体或这些那你就错了,所以做这件事情的根本意趣在那里,他们是很讲究道,叫大道,要为了这个大道精神,那个德国教授说好对,我就是为了这个精神而来,所以这个老师也蛮欣赏他。
那么就开始学了,学了以后分三个步骤,那个三个步骤很有趣,哪三个步骤呢?第一个要学会拉弓箭,这个好简单,但是要学,第二个呢,拉开那个弓簧拉开了以后放簧,这个拉弓是把那个弓张开,第二步,这个箭,他在那弓上放箭,第三部份,射中那个红心。那么做这件事情,平常我们都晓得,瞄准了,对准了以后的,拿气力来射,这个老师怎么告诉他,拉这个弓啊,不可以用气力用心来拉,来拉做的事情,叫他做的事情,叫他不用气力用心来拉,如果你平常听过也算了,如果你认真去想一想的话,这个我也举个比例来说,比如说今天在这个地方呢,桌子很重的一张桌子,叫你把它抬出来,然后抬出去了告诉你,不要用气力,用心来抬,请问你怎么做,可是老师告诉他,因为他看见这张弓,这日本的弓非常的强,却是要用心来拉,就这样,那么如果单单讲理论的话,我们大家都会觉得很荒唐,这简直是开玩笑,哪有这样的事情,不过好在佛法真正可贵,就像在这个,它已经流为佛法的末端了,但是它不但有完整的理沦,而且又照看正式的理论验证的办法,那么这个学射的人,就开始去学,那个老师就拿一张弓,就给他射,他自己试了一下,非常硬非常硬的一张弓,结果老师拿开来一拉,拉开了,拉开了以后叫他来,你摸摸我的肌肉,通常我们都知道,如果很用力的话,肌肉硬得虽然不像石头块一样,至少像木头一样这么硬,结果一摸摸上去好像棉花,请问,如果你们碰到这种情况的话,你会不会觉得很惊讶,是啊,我还那手来抬,可是我抬上去的话,就象儿戏一样,实际上这张桌子的话,好几百斤重,几个人扛都扛不动,那么他就在这儿学,当然这位老师也有讲多少道理,就是告诉你怎么做,就是一个简单的一个技巧,我们也不彷这样说,当我们做一样事情的时候,现在的科技,你可以科学家,然后呢到工厂里指导,你也可以,工人什么都不懂,听那科学家告诉你怎么做,怎么做,你也可以做出一个很熟练的工人,那他现在去学,老师也这样告诉他,经过了一年他真的学会了,真的拉这个弓用心不用力。
那下面一步就要放箭,第一件事情已经蛮有趣,然后放箭,那我们放箭的时候,就是弓张开了把箭搭在上面,然后呢?就这样放,那个放箭的时候,那个因为要很稳,稍微动一下的话,那个箭就射不准,对射中那个红心都有问题,所以他现在很强大的,要去放箭,放箭这个老师又很奇怪,说你放那个箭不要放,你不要放谁放了,它会放的,你是什么不要你管,也就是说,我现在叫你去做一件事情,你做了然后告诉他,你不要去管,你要叫我做,又叫我不要去管,怎那么说呢?它会做的,它是谁,老师也不告诉他,到时候你自己知道的,照着我的方法就可以啦,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候,也终于也学会啦。
最后呢?要射中那个红心,那射中了红心是更妙,平常射中了红心瞪大了眼睛,放了射进去,现在,不要看那个外面的红心,看什么,看你自己,看你用心,这下麻烦了,这个心,当然不是这个心,这个心看也看不见,如果我看到,看得到这样,那个箭是在这里,我射箭的时候是看这里,不是这个心,他心就是说,平常我们讲的是大道的心,那心到底在哪里?不知道。这个真正重要的在那里,说平常我们用心是用我们的意识作用,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是你必须做这件事情呀,它这本书上,有一个很明白的交待,必须跟无意识,无意识,我们现在做事情是不是用我们意识的,用我们的意识去判断,那个射箭的大师告诉他,你必须把这个意识整个的拿掉,要跟无意识相应了以后,那个时候你才能做得好这件事情,最后这个大师之所以让他学会的话,有这样的一个缺点,他前后大概六年,他看到后来实在就无法忍受,你想想看,他并不说三天五天,一天到晚照着大师,一点味道都没有的,重复重复这么好简单的动作,没道理好讲,去做那件事情,特别是受过这种严密的科学训练的人,一点道理都不讲,叫你去做这莫名其妙的事情。
有一天,那个老师告诉他,那你来,然后表演给他看,他那个射箭呢有一个箭廊,比如说我们演讲,那个是一个讲堂,射箭是一个箭廊,人站在那里,靶子在远远的地方,那个地方相距六十米,然后中间把它隔开的,所以射就对那个,那天晚上,老师请他来,然后呢,他就照着仪轨,然后他就射箭,射了以后呢?他说一共射了两支箭,射完了两支箭以后,这个老师就让这个学生,射的时候还有一个,到了晚上六十米天很黑,射箭的地方是灯火通明,就像今天这么亮,对那个靶子所在的地方,黑的什么都看不见,六十米以外,你想眼前你看这么刺眼,看漆黑的地方当然看不见啦,这个老师射了两支箭,然后叫这个学生,就是这个德国人,说你去看一下,他就跑到那个靶子,把灯打开,这下把他赫住了,他说那支箭正一点不偏不倚的中那个红心,平常我们学过打靶的人知道,要想真的打到红心很难喔,打不到的,也许你碰巧碰上的可以,你要想打上真的很难,你现在第一支箭射到红心,妙的是第二支箭怎么射法,从第一支箭的箭屁股刺穿了以后,射在它的旁边,所以老师说也许第一支箭你会想有一点,那请问第二支箭,所以那学生说,这个老师啊不但射击中了红心,射中了我的心,所以他死心踏地跟着他去学,最后终于学会了.
不过这个故事要说什么,这是个哲学家脑筋这么好,结果他用他的方法去学,中间有一度老师告诉他,你要跟我学,你必须全照着我的方式,如果不照着我的方式,对不起你不要来学。他曾经学了有一段时候,他实在无法忍受,老师用什么方法都告诉他好简单的都不跟他讲道理,他有几次想自己偷偷摸摸的用自己的方法,老师晓得了把他赶出去,就这样,结果他只好完完全全的听老师的,结果呢?妙的是我们的常识,所有做的任何一件事情,跟我们的认识是完全相反的,我们要拉这弓要用气力,他说,不准用气力用心,然后放箭的时候,我们想办法用控制了放,他说你不要管它,它会放的,然后射箭的时候,不要看那个目的,心可以,结果我们做不到的,他却完完全全的做到了,我在这里这个故事,当你很认真的看完了以后,如果让你们去选的话,你们会选哪一个,当然你会把它看成小说,这个我根本不相信,丢掉了,你可以,我也觉得,如果说,你拿来了,如果丢掉了,至少也可以让你消遗一下,假如真的这个里边道理合适的话,请问你们选哪一个,现在不仅仅是射箭,我们做所有的东西,这是两套不同的系统,一套是这样做的,一套是另外这样做的,一个呢?是这样象射箭一样,能够第一支中红心,第二支从它箭屁股进去,也就是说,能够正确到百分之百,没有丝毫的错误,在平常情况之下,一定有错误的,那么请问你选哪一个,那这是非常明白的,我现在这个故事主要是要讲什么呢?主要要讲的就是智识之辨,除了这个以外,它还非常重视真正的知识,就是说你要真的学好这个东西,一定要有一个真正的够量的老师,你要死心踏地的跟着他,把你以前犯的错误通通拿掉,然后你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
现在前面真的要说比较,就是把佛法真正的内涵跟科学这样做一个简单的扼要的对比,诸位如果说,我们自己能够很理智,觉得了这个人生是我们值得这样去要努力的,然后你们自己,也经过了这样两方面,每样东西的利弊好坏,比较了以后你会选哪一个,我在这里并不是一定百分之百说哪一个好,我是今天最重要的一个中心的地方提出来,诸位你们怎么办,所以说前面这个东西,就是说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这个知识本身,它是有它一套知识,只是我们眼前还并不知道,所以佛告诉我们智有两种,一种叫无分别根本智,一个是有分别的后得智,为什么有这样的一个原因呢?第一个要想认识事情必须你把衡准的标准要弄对这是根本,有了这个标准以后,再利用这个标准衡准世界,这个叫后来,根据这个认识的智慧去得到的认识世界的真相叫后得智,这两样东西圆满的时候,你就是圆满的人身,刚开始我跟你是一样的,这个以前这种人身是无明,现在这个人身,叫做觉悟的觉者,我们现在称他为佛,这个佛是印度话梵文,这个印度话的梵文,实际上呢?翻译成我们的中文叫觉悟的人,我跟你一样,我是透过这两样,所以因此这两样就是说它有一个正确的方法,然后经过这样一个很严密的老师,你如果很认真去学的话,我们人人都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那么我刚才讲的这个内涵是用这种射艺中之禅来比,那么现在呢?
我们佛法当中也有个标准,平常情况之下,如果我们学佛的话,一般状态,就是说你至少有一个基本,我们对我们人生,有很多人如果说含含糊糊,糊里糊涂,我这一靠子过的蛮好的嘛,也就是说,当然多多少少,自己有一些基本的能力,然后在这个情况之下,你会对我们世间上面有机会,或者你是主动的有机会去学,或者你在这个人生过程当中,遇见了一些挫折,或者你没有经过挫折,只是,今天的在座在这个地方谈,听见我说起,我仔细地分拆我自己的一生,你有机会回过头去看看,对啊?我也是这样,所以那个时候,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啊?你也觉得对,我不应该平白的浪费,我这个无限的人生,好像表面上没有眼前的一生,实际上这个一生是生生相续,所以我应该好好把握我的人生,来真正的解决我的问题,这样那个时候你会看出,现在一开始并不是说,马上叫你学佛,以至叫你去做和尚,这个和尚并不是那么容易,再说真正的学佛决不允许这样去做,特别的因缘不算,正常状,是应该很理智的了解了以后,然后老师很认真的选学生,学生一样的很认真的选老师,所以选就是刚才这样的,严密的思辨考验,那么在佛法当中呢?最主要的,就是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样的世间的生活方式不理想,因此我觉得就要找一个,我所想像当中这么好的,这个好的,我们要愿意去跟他去学的,他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原则上面我们有时候说三点,真的时候严密一点说四点,你要找的跟他说的这个人,他自己本身一定对眼前,你自己关心的这个问题他解决的,比如说我有病,然后呢?我要想解决那个病找医生,当然这个医生本人不是病人,如果连医生也是病人的话,你找他干什么,关于我们现在关心的问题,他是自己彻底解决的,才从这个实际上的实例上面,才能够保证,我们去跟他学没问题,就像刚在这个射箭大师一样,告诉你,你要用心不要用力,结果他果然一射他就是用心,你才愿意跟他学,第二他们不但自己解决,而要懂得道理,有很多的人他解决了,你问他,他说我是碰巧的,我也不知道,那你跟他有没有办法,所以他对所以能够解决问题,是有他很完整的理论,一步一步,所以他也懂得解决这个的方法,除了这个以外,下面还要愿意帮助别人,我懂我懂,对不起,我不愿意帮忙你,比如我们现在看见,有的时候要有了病去找医生,找医生的时候,对不起我很忙,对不起,他是个好医生,可是他不愿意帮你忙,你没有用啊?所以他要有什么样的心情呢?要有悲心,他真正愿意帮忙人家,帮忙是这三个条件最重要的,帮忙人家还要有一个,他自己本身不分亲疏,或者这个人好我帮忙你,这个人我讨厌你,我就不帮忙你,那个是一个,拿我们世间来说,是一个比较严密的尺度,具有了这个尺度,然后你去找他这就对,所以我前面这个例子,为什么这两者当中,我们选择学佛,它有这样的一个条件,前面我们曾经谈过科学,谈到科学的时候,科学虽然好,但是科学控制在科学家手上,科学家不是科学,现在佛法也是一样,佛法是在佛手上,佛是什么?具有这个条件,那么请问这两者在比较之下,你会选哪一个,这都是很实在的,下面我想不细讲。
我最后剩下的一部份时间,我要特别跟大家介绍一下,研讨。平常啊,以我自己学的过程,前一段时候花了很多时间,但是得不到什么效果,有的时候老师不好,固然不谈,很好的老师很认真的听,听完了过了第二天,第二天以后忘掉一大半,这样,一直到后来遇见很好的老师,好的环境以后他告诉我们要经过这样严密的研讨,那时候才发现这个非常的重要,可是真正研讨的话,还是要找一些真正的能够对内涵比较清楚的人,他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导你,我想我今天的这个解释,主要的到这里为止,下一堂再谈学佛里边细部的一步一步的内涵。
第四讲 学佛的心态——“学佛应具何等心态?”
上一堂我们是讲,在人生无限的选择当中选学佛,在人生无限的选择中学佛,当然有很多理由很多理由,这个理论是主要的一个根本原因,这是绝端重要的识智,识就是我们任何一个人,所有的有情,共同的认识事情的本能。拿佛法来说,心是有生命的。当然这个是以我们现在讲叫有情,现在如果以科学来说,说植物也有生命,或是它们没有情绪,但现在这个地方,有人在这里去辨,这个我们不必去谈它,知道喜怒哀乐,然后可以表达,可以反应,互相可以沟通。这样拿我们现在看得见的,就是人跟畜生,那这个畜生应该是动物,这样说比较更广泛一点,除了这个以外,还有看不见的地方,上界还有天跟修罗,包括人。这个算起来属于善的,我们称它为善道,然后再下面的畜生,以及饿鬼,地狱。饿鬼就是鬼道,也就是我们看见很多奇奇怪怪的说鬼,鬼神之说,那么所有这些有情,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能,就是能够认识事情,判断事情,以及根据这种本能,去感受一切的苦乐问题,不管这是理智也好,情绪也好,这是它最主要的,平常我们世间说物质。心灵或者是精神,这两个是彼此之间,互相相缘而产生作用的,这个是所有的有情共同的,假定说单单从这个上面,我们用世间的种种方法,你可以变得很聪明,了解的事情比别人广,可是说来说去,这个没办法,这个本身它一定受一个局限,就象衡准一切事情的尺度一样,这个尺度本身就是一个牛皮筋,这是我们世间所有学佛的人,学问无法彻底改变的,
拿以前来说,所以我讲以前是因为现在是科学时代,它主要的衡准的根本,是用仪器,古代不是,那也有一些在深入的这个心灵方面,不管是西方,东方,或者是我们称它为宗教,或者称它为哲学,譬如儒家,也很难说它是一个宗教,这样,那么像印度的这些,他也懂得怎么样把我们的这个心识,平常这种弹性能够降低到最低限度,那么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静坐,或者我们说meditation,那么静坐这个方法,在我们一般普通人的常识当中,以为佛法所专有,不是,其实不是,佛法是在学的过程当中,一定需要这个东西,但是并不是佛法专有。世间有很多宗教,乃至于哲学也用得上,至少以佛法来说,佛陀出世之前,印度已经有这个法门,而且佛法里边,也很明白的说明,那么这个静坐也很明白的说明,那么这个静坐主要的目的是干什么呢?就是使得我们这个心,认识的这个认识的心,能够相对的,把它这个不安的部份,渐渐的使它平稳,平稳,但它平稳有一个极限,它没办法超越这个极限,因此在相对的状态当中,他心识的这个平稳的状态,超越了常人,但是它不可能克服它的根本困难,所以智不会不动,不会绝对的能够产生,一个绝对的标准,所以相对的标准他有绝对的标准,他不能,他也不知道。这是佛法最珍贵的地方,现在我们既然学了以后呢?
所以下面我们为什么谈第四讲学佛心态,这个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个拿世间的标准去衡量;一个拿佛法的标准衡量。这个世间的标衡跟佛法的标准,并不是截然不同的,只是说在这个共同的基础上面,还要更深入一层,才能够学到这样的圆满的方法。那么世间的状态来说,假定我学这个东西,只是马马虎虑,随随便便,高兴就去,不高兴就算,一种就是我觉得有这个需要,很努力很认真地去学,很简单,这两样东西的结果,一定是后者,就是说他学习的态度,是非常认真去学,这当然是。假定说两个人,同一标准,譬如说一个是天才,吊儿郎当;一个大苯蛋很努力的学,学了半天还是天才好,你不能说吊儿郎当这个方法好。所以我们要很清楚明白,就是在同一个标准上面,这可以说大家都能肯定,没有一点可以执著,或怀疑的余地,所以这个世间的标准来说,那么你学的心态必须哪一些,那么这是一个原则。
那么进一步来说,学佛呢?这个基本也是要的,请问现在在这种状态当中,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以世间的标准来谈学佛?这是第一部份。比如说我们念书,先举一个例子来说,通常我们上一讲曾经谈过,念书好象是自己决定的,实际上呢都是因为受父母的影响而去,这样如果你仔细去观察,很少例外,在这种情况之下,然后呢?我去学这个东西,是为了什么目标,那么同样的,现在学佛也是一样,平常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见过一句话,我对这句话是非常受用,我也愿意供养给你们在座诸位。他说“我们可以糊里糊涂的来,不能糊里糊涂的去。”这话什么意思昵?就像念书,任何一件事,我为什么到这个世界上来,为什么念书,为什么做这个,如果你很认真的去观察的话,大家很不容易找到这个答案,尽管世界上面有一些是有,可是这种特例,不在普遍一段介绍的这个范围之内去谈,所以说,前面来都是糊里糊涂,那个世间来就是一场大梦,糊里糊涂来,糊里糊涂去,那也就算了,上一次谈崇高的目标,而且认清楚了有这样的差别,当然你继续下去,如果还是糊里糊涂,那就不对,
像我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我,佛法好,因为我受了父亲的影响觉得好,然后也许有人说这个好,也许旁边你的好朋友拉着你去,去也觉得蛮不错呀,这个地方你感受到现在这个世界上面,大家到处对立,你跑到这个地方去,这些人啊?并不那么对立,乃至于你整个的种种的理由,这些理由原则上面以我来说,我并不否定,当然这也是一种方法,在这个地方,我们眼睛真的很严密的,很严肃的这种方式,来去谈这个问题的话,就是这个崇高的目标,上次讲崇高的目标什么,就是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先把它安立起来,所以说这个崇高的目标,原则上面我们通常说,我为了要成就佛,佛到底是什么内涵呢?
今天这只是简单的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下面会很认真的解释这个问题,就是说,分两方面来说,一个呢?就是世间的标准,说我们世间,人在这个世间上面,或者更扩大的去看,所有的有情,在世间常常我们芸芸众生,他到底为了什么,一般上来说,都说不出结果来,不过,透过了学佛以后,我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倒是蛮好,我也介绍给诸位,看看是不是你们诸位所要的,总共只有四个字,离苦求乐,或者得乐。痛苦的事情希望能够远离,乃至于彻底的解决,不管是外面物质上头的,自己生理上头的,精神上头的,心理上头的,用什么名词没什么关系,总是或者使得你感觉痛苦,使得你懊恼,这个把你拿掉,彻底的解决,然后呢?你所希望得到的好东西,究意的圆满,而且这个并不是做梦的这种,经得起考验的,所以这一个是我们的标准,那么以佛法来说,要想自他究竟的利益,不仅仅是我圆满,平常我们说希望的,要所有我周围的一切的有情通通圆满。拿世间的标准来看,这是做不到的,但是佛法不一样,上一堂当中,我们举过很多例子,像射箭的那个例子来说,世间是不可能的,做梦也做不到,可是他透过这种方法却做到了,所以因此一开头,下的目标就是如此,然后呢?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起见,所以我要想要达到这么崇高的目标,那这个很明白的一件事情,一定要认真的学习,那么要去学习的第一件事情有要了解,要了解了才可以实践,实践了才成功,那么了解最好的方法,是从真正的过来人,去听闻,去学习,这样,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学习过程当中,在这里这个题目当中,有两个主要的分野点,这是一开头最主要的:
一、 学我。二、学佛。
为什么叫学我呢?为什么叫学佛呢?这两个加以简单的说明一下,在这个说明之前,我先运用这个古代佛门当中,那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大师,净土的祖师们说他是净土的大祖师,不晓得是第八祖或第九祖,然后律宗说他是复兴律门的一位大的律师,然后教下他也是学很多博通,换句话说,在佛门当中,他是真正很有修行的牵涉很广的一位大德。因此这样了不起的成就的人,他给我们的教诫,是可以让我们信得过的,何况他教诫本身,也是根据经、论,不离开经、论上面。他有一次在大众,在他的寺院,专门修行人当中,开示大众,他就说了一长串的话,我就把他里边重要的几句话在这里先说一下。
第一个叫“流俗知见,不可入道。”流俗就是普通的世间,流行的世俗的这种见解,你要想根据这种见解要想深入佛门没有用,这个没有用。
第二个叫“自信己意,不可问道。”既然我们现在要去学,真正要学我们都知道,所以从好老师,为什么要从好老师,因为我们学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既然学不知道的东西,能不能用我的想法去想?当然不应该,所以那个时候要对老师要有信仰。如果说你能够把握住这一点, 虚己,好好的积极学,那就可以学得好,所以自信,如果你处处地方这样,不可问道。我们不是前面说,要想真正的学,最好的是跟老师做学问。现在你处处地方以自己的见解为做主的话,你跑得去怎么问法,内心当中就梗在那里,然后如果你突破这一关以后,然后你去听的时候,还有一点非常重要。
“未会先会,不可语道。”通常这个佛法里边有很多东西,有很深入的内涵,然后我一听见了以后,觉得以为对了,我了解了,那种情况。实际上里边没有真的了解,也许是听见了这个文字以后,以你的想法去想,也许你听见了以后,只了解它最肤浅表面的意义,那个真正深入的内涵,还没有真的体会得到,所以叫未会。还没有真的深入亲自体验体会,你以为知道了,那这个也没办法可想。那这是听闻来说,还有一种,自己不是单单听闻是不够的,还要阅读多看书。
那时候有一句话叫“依文解义,不可会道。”实际这句话,最后面这一句话,很多经论上面就告诉我们,我们要想学佛,那是一定要真正照着善知识学如法如理的道理。可是那个时候有一个很大的犯忌,我们拿了文字,以自己的看法去解释它,这个依文解义,另外有一种说法,叫“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为什么讲这个话呢?因为如果我们真正要想学的话,佛告诉我们的道理,都记录下来,那就是现在我们说的三藏、经、律、论。真的要学非要透过三藏才能够了解。那么那个时候呢,当然跟着善知识,不过善知识不能够一天到晚跟着你旁边讲,讲完了多去参考各式各样的三藏,但是看的时候,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依文解义,因为它里边有很深刻很深入的意义。不是我们这个文字,因为我们现在认识的文字是,我们对这个文字的理解,可是它究竟所表达往往是有深一层的意义,这一些我们都应该避开。
这个法为什么要这样子去讲,在前面学我呢?我们去学的时候,每一个人以我自己的概念去衡准这件事情,所以或者你自己心里面有自己的想法。我举二个例子来说,人家常常说佛法是好啊,可是你只要心好就好了,你何必学呢?然后他说你心好就好了,何必吃素呢?你心好就好了,你何必如何呢?这是非常典范的学我,什么叫好,心在哪里?如何好法?这都是很实在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不去细细的去讲,我们必须把后面要怎么样,正确的学佛的心态比较了以后,那时候回过头来一看,你就很明白的能够分得出来,什么是真正学佛正确的心态?什么是学我走上错误的这条道路?当刚开始我们不一定能够很清楚明白的辨别,但是渐渐的深入,自然会显出这个效果来。所以这两个题目,在我们真正要去学的时候,这个是首先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那么其次就我们谈到佛法当中有一句很有名的名言,这个话也完全跟世间所共通的,“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说入门必须要靠信心,但是进来了以后,解决问题单单信心是不够的,原因是佛以自己的过来人的经验,他是从他老师周围的那些人学了正确的方法以后,然后依照着正确的方法实践,通常我们说修行。然后经过了修行把以前的错误渐渐渐渐的净除,然后自己欠缺的部份慢慢的提升,乃至到最后呢?把我们心里的这个认识作用,错误的地方啊,渐渐的透过这个彻底的拿掉,剩下来的就是它的这个功能本身啦,可以达到绝对的标准,我们谈那个根本智就是这个样,所以在这一点上面,那老师只能告诉你方法,要你透过努力学习以后,变成你自己的认识智慧,集我们自己的认识的能力,那一下就转变,它并不是另外一样东西,前面我们不是说打坐吗?是!当你刚开始的一副心思,这个乱糟糟的,可是你坐久了以后,慢慢的变得宁静了,我想这个普通我们大家可以体会到,不过也许毕竟真的学佛的人不太多,就是学了佛要打坐的机会也很少,不妨举个其它的例子来说吧!
这个我想我们人人都有经验,写字这样大概现在这个时代不会写字的人很少吧,写字这件事情也是一样,老师告诉你这个字怎么写,一笔一划一点一捺,你看懂了,你相信他,你才愿意照着他去写,这个是相信,然后进一步来说的话,你必须自己的练习。要花很多的时间,这当然有诀窍,当你这样去练的时候,你能锲而不舍练,练到后来的话,你自然而然觉得这个得心应手,一拿出来,写出来字自然觉得很漂亮,你也说不上来,当然做很多事情,就有这种力量,他那个心里面就会这样产生这种功效,这当然举个比喻来说,等到你自己能够伸缩自如,完全控制了那个诀窍,那就是智慧。这样,那么所以现在呢?在这个过程当中,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前面正谈学佛,需要的这个心理的状态当中有一个概念,一开头有一个概念是非常重要,就是说我们走这一条路,跟不走这一条路有什么差别,也就是说学佛跟不学佛差别何在,这个差别很多很多各式各样,但是这个里边最主要一点,这一点是最重要的,特别的好处,通常我们把这个叫做殊胜的利益,就是好处,然后这个是非常特别的好处,也许有人说,你动不动谈好处,好像我们传统的中国人往往讲这个好事,要没有什么目的而做好事,这个是真正最高,这种话都是一个道理啦,相当于上一次讲的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就是说,你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以后,他自己本身,那个心里边我们说乱的,那个动的,那个拿掉了,这个才是!而并不是说,你现在不要去分别啦,学佛的人讲无分别智,你去分别他干什么,那我脑筋一片糊涂,这个叫无分别,如果这样的话,那这个佛还值得学吗?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6-2-25 18:31:28
|
只看該作者
[格鲁巴诸大德著述]日常法师讲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续-《●[格鲁巴诸大德著述]日常法师讲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文字整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所以我们有太多的地方,把这种地方把它拿来掉,同样的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我们第一件事情里要的,先要想这个有什么特别的好处,我们不要用世间认定的这种标准,如果以世间认定的标准,即使你提出来非常美的的口号,学的是我,不是学佛,佛很清楚告诉我们这样做有什么殊胜的利益,那样做你不但得不到,而且有大的害处,因为你看清楚了这个殊胜的利益以后,然后他有一个力量,推动你去做,诸位,现在我们这样的忙碌的生活,要想腾出时间来是不大容易,何况腾出来学佛,我们周围一定有很多人以很奇怪的眼光去看你,你现在忙些什么?如果你去游山玩水等等,他不会觉得,他会羡慕你。你告诉他学佛,啊?你学这个呀,我相信很可能会遇见这种情况,如果你们试试看哪,很有意思,所以,前面那本《新世纪的饮食》当中,举一个例子,如果子女吸毒,他即使不大欢喜,有的时候还可以忍受,可是现在吃素,对他有绝对有好处,他反而无法忍受。假定我们对这种事情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没有这种意志,这种难关就无法克服,人家都在笑你,何况你自己还要这样的转变过来,我今天讲这个并不是讲完了,我明天就决定喔,如果这样决定佛法太容易了,
所以第一步,我们不妨多去找一些参考的,认真去观察,然后将前面这个都是非常重要,等到你对这个透过了我们现在获得的,学佛那一方面正确的资料,那么透过我们自己的思辨以后,你觉得对,没错,这个才是真正的殊胜的利益的,那个时候他自然有一股力量,除了这个力量,还有其他的后面的会谈起,然后呢?你会下决心走,既然花了这么大的努力,去走这个路,而前面又了解这有这样殊胜的好处,那时候你要想避开,学我,跟真正走上学佛的这个心态,就远来得容易,这些互相关联的,并不是一个单单坐在这里讲讲道理而己,所以我们了解这样,然后真正开始去学的时候,又分两方面来说,那前面就说在我们要去学这样东西的话,有一些困难,或者我们说障碍,要把它拿掉。就像修房子一样,并不是说马上把石头,木头、水泥搬进来,要先把那个场地,把它清清干净,所以学任何东西,把这个困难障碍拿掉,这个障碍拿掉了以后,然后再把基础渐渐的建立上去,乃至于最后完成。
所以关于学佛的心态当中,我们分两部份。第一部净除障碍部份;这个拿了以后,然后再正面的我们需要的,这两件事情绝对的,完全把它拿掉以后,在你学的过程当中偏重于前面,除掉那个障碍以这个为主,实际上后面的东西都用得上,渐渐开始以建立的那个从基础提升,当你发现有过失的时候,随时随地再把它净除,那么要拿掉那个障碍,我们称他为断三过。这个最主要的从断除过失方面去看,有三样东西,那么下面呢?另外叫具六想,正面的要具足这六个状态,这个三过、六想。
下面再来说一下,他有这样简单的说明,他那个说法当中三过,叫做覆器、污器、漏器。这个器就是器具,他是个比喻,现在我们学佛的人,佛门当中叫做法器,或者不妨世间来说,喔,这是个人才,天份很高,或者是浑金璞玉,好好的加以栽培,将来他是个大才,所以现在这个器具本身,前面要做的把错误拿掉,那么这个比喻当中,相当于说,现在我们这里要容法的法器,譬如说,有这样的一个容器准备装甘露,这样,那个器具必须要的条件,这个口准备盛向上的,所以覆器的话,现在当那个器具,假如这样的话,那个器具倒过来就是覆器,天降那个甘露,假定你盛甘露的这个东西倒过来的话,他尽管降多少甘露,对你是一点受用都没有,所以这个要拿掉。第二个呢?不错,你把它向上了,它也下进去了,可是里边有脏的东西,结果你装进来的话,不行,所以第二个呢?污器,这里边的东西,先要把它洗干净,这样,装进来的东西,又能会装,又不会被染污,
下面还要第三样东西,不要漏掉,不要破掉,你觉得装好了,等一下要来真的应用时看不见,发现有一个洞,所以他下面说漏器,这是个比喻,那么他真实要说的,是说些什么呢?也就是说,在我们真正听法的时候,要全神贵注,注意去听,这个跟我们前面有关,如果说我们今天,真正有心来的话,那当然晓得要学这东西绝对必须要听闻,所以自然而然容易,专注属耳,这个都有关系的喔,反过来说,你如果学的心态马马虎虎,被人家拉着来,心里面就算你要装个样子,你心里面胡思乱想,那也没有,所以第一个专注属耳,心是看不见的,但是他的功效,就像有形的容器一样,这第一个要专心去听,那听完了以后,听见了这个道理以后,那么内心当中,我们常常听见了这个道理以后,现在前面说,学佛学我两个有一个差别,就是说如果说我们学佛的话,我们就想我要前面说我要学,那最好的方法是听闻,所以他今天告诉我的方法,我就会全心全意,他后来了解了文义,然后了解了文义照着他实践,这个心不但器具不但向上,而且里边非常纯正的,或者我们说,这个就是内心的动机,你以什么内心的动机去听的,如果今天跑得去倒看看这个家伙到底说些什么东西,然后如果有不对的时候,我就找他麻烦,如果像这一类心情的话,那这个就是器具,虽然听来了,可是里边有脏垢,就是这样。
所以以佛法来说,真正的内心没有脏垢的,只有两类。第一类呢?我要求解脱,我要晓得生死轮回当中,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而真正能解决的,只有佛法当中,所以我至诚恳切的跑来学这个,今天告诉我,我为了这个目标,这是一种。但是这一种是对的,但是并不完全,并不圆满。还有一个不仅仅是我要解决,我要学,学佛一样要帮助我所有一切周围的人,就这样,因为所有周围的人都是我最重要的父母,亲人等等,如果了解了无限的生命的话,这个关系这么密切这样,而且是达到究竟圆满的状态,这一种心理,先正心里,那才对,也就是说这样的动机才对,除了这个以外的话,那么这个有问题的,这是第二个。那第三个呢?虽然具了上面这个条件,听完了以后忘掉了,对不起,还是没办法受用,既然我们了解这个有这么殊胜的好处,决心要走上去,那自然而然得到了这个好东西以后,我们就不会让他消失掉。所以在所有的经论上面,特别是大乘经典,那这个小乘的经典当中,象阿含什么等等,它不大有这种话,这个有一个原因,小乘经典就是针对每一个问题,一个简单的问题,他就告诉你两句话,你该怎么做,好罗;大乘经典不是,所以有比较完整的理念,而且有很多人天百万,当然我们形容啦,就象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大教授,要讲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跟我们绝对有关系的,佛也在这种状态当中,讲了完整的内涵,我们后面的人集起来称他为经,经论上面常常看见的有几句话: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两句话,包括三个意思:“谛听,谛听”同样的两个字重复,就很认真啊,好好的听哪,“谛”,是实在的,因为这件事情太重要了,有的时候谛听一下,有的时候还要重复一遍,然后“善思念之”,这个“善”字,也就是相对于不善,对这个内涵哪,你要去思惟,要去观察,这个“思”是这样,然后你才能把佛陀或者你从的这个善知识,要告诉你的东西了解,这个就对应于前面第二个“念之”,这个念是心的念力喔,你念念放在这个上头,这样不会忘记,否则我们听过了,听过了就这样忘记掉了,你的心念不在这个上头,所以耦益大师,刚才所讲的耦益大师,其实有很多这种大德,都在不同的地方,告诉我们这个事情,就是说,平常如果说我们不好好的,认真的去听这件事情,那你根本不可能了解事实的真相,如果不可能,不了解事实的真相,然后你要想照着这个问题去学,这是不可能的。那是他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面,做注疏的时候,就专门讲解,“谛听善思”这几句话。实际上,很多大乘的经上面有这个,可是我们不太懂,那么论上面也同样的,我们还是啊,尤其现在的人学佛,往往因为时间太多了,那么这个祖师特别的交待,现在我要向大家介绍的《菩萨道次第广论》,也一样的非常重视这一点。也就是说,断掉这三个过失,他是有凭有据,而且事实如此。这样,那么把这个拿掉了以后,进一步我们还要具足什么条件呢?
那么这个条件因为有不同的经论上面的说法,稍微有一点差别,内容是一样的,平常我们在汉地当中,大家以为最崇高的比如像《华严》,论的话像《大智度论》,《华严经》上面跟《大智度论》上面,是举例了四种,然后《菩提道次第广论》上面提出来的六种,(具六想):于自安住起疗病想;于说法师住如医想;于所教戒起药品想;于殷重修起疗病想;于如来所住善士想;于正法理起久住想;
现在我把这几种通通讲一下,那么这个六种当中的前四种跟《华严经》跟《大智度论》一样,那第一个是什么,自己是病人,病了,所以自己病这是非常重要的,平常如果你自己不知道病,当然你忙你的,你不会去找医生,所以必须要自己晓得有了病才愿意去找医生,这个在第一讲当中,我就把简单的我自己一生,我也建义诸位好好的去思惟观察这一生,主要的原因,为什么?是透过这样的去观察,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人生好像没有什么多大的意思,会发现这种状态,不只是如此而己进一步说,如果你了解人生无限的话,你会发现浪费了这个生命,也许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有一点特别的感觉的话,你会急于改变你的生命,不理想的事情莫过于病,那现在呢,平常我们一般人注意病,身体的病注意,心里的病却不太注意,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目前这个时代的大趋势,当我们真正了解了佛法以后,深信这个我们的生命,是身心互相关联的,分不开的,这个构成一个有情的生命。而这个分不开的,构成的有情生命当中,心是一个主导者,身体会跟着他转。但是,当然这个心会跟着这个生理,或者物质受影响,这也是事实,所以两者是分不开的,但是主导者是心,但是我们偏偏现在只注意身体,而不注意这个心,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我早一阵子,曾经听见过不同的人,来自不同的消息,谈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现在这个时代,很多各式各样的怪病,特别是癌症,这个癌症是个不治之症,现在最近几年来,科学界发现,不要透过现在所谓医学的正规状,第一个是什么?手术。然后手术完了以后,什么叫化疗。然后下面是光疗,最后死路一条。就这样,那个是什么,那个好象《新世纪饮食》上面,也提这个事情,我现在不是谈,评论这些事情,我现在从另外所见那个消息,说癌症可以把他弄好,既不要化疗,也不要光疗,乃至于不要动手术,我介绍你们如果有机会不妨去看看,
我今天偶然早上翻到一本书,这本书叫《生命的重建》,写这本书是一个美国人,他自己叙述他一生的生命是非常坎坷,中间一个生命的转折点在哪里呢?就是癌症,他怎么弄好的?他得了这个癌症,然后去找医生,医生告诉他,这个当然在美国嘛,除了开刀别无他法。那个时候他自己已经开始接触佛法了,开始接触佛法以后,他就开始运用佛法的方法去治疗它,所以照着方法去做,根据科学方法也体会到,特别佛法上面告诉我们的,癌症往往是嗔心,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想办法以佛法,他已经开始学了佛法的静坐,然后去观想,透过这样常常去观想以后,他也没有看医生,经过了大概六个多月以后,他自己觉得身心上非常愉快,结果癌症的现象整个消失了。这本书也举了几个例子,这种例子,我前后大概遇见不少个,而这例子都不在这里发生,不是由佛弟子宣传,而是科学家报导的,很正确的有凭有据,这些人都在。这是很有趣的现象,这个病人之所以好的话,他心里转变噢,这要说明什么呢?身心是互动的,真正这个生命体本身是这样,因此我们要解决问题的话,必须从这个方面为主,然后呢?生理方面物质方面为副,因此在学这个过程当中,第一件事情要让我们了解,我们的心里有问题,当然你可以说,这好端端的有什么问题呀?是,拿世间来说,诸位都是好端端的,不但好端端而且非常精彩的中上,我虽然不敢说一定上等人,我相信大家都在社会上肯定是中等以上。可是拿佛法来说的话,对不起,我们都是这根橡皮筋。大家都了解得很清楚,因为我们要达到这样的崇高目标,因此这个关键真正的问题,我们是有问题的,这是第一个。
如果当我们前面那三个过失拿掉了,再来听闻的话,这个话我想我们听得见,然后有了这样以后,自己觉得有病了,那是不是。我们要去找医生,当然这人人都如此,然后去找医生,说要去找医生,现在生病是找医院的医生。现在这样的心病找什么,找说佛法的法师,这个法师,比如我们现在看见一个人,刚出了家,剃了头,这个地方叫做法师,不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人,样样东西总是说好听话,到时一剃头说法师。我那个时候刚出家的时候,看见很多那种大法师,他们称为师,比如弘一大师,我们现在称他为大师,法师还不够,还要大师。我接触的这些老人,他们听见了说,噢,某某师,我见过这个人,只称他为师,不会称他为法师,这大师是绝对不会亲口讲的。现在的所谓的法师,他必须要什么样的条件呢?对三藏十二部的内涵精通,即使不是里面有所修证,说修证的话,不但文字理论的认识,而且修证的内涵,要这样高的程度。
那现在退一步来说,他了解了以后,比如说我们现在学科学的,或者学工程的,他不是工厂里实际上做过,可是他老师学过了以后,他把这个知识告诉别人,别人照着去做,一样可以得到结果的,至少这个条件,称他这个为法师。那现在要治疗我们的心病,需要用这个佛法,要用佛法,需要请这些法师,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去找这个法师,这个法师就是给我们治病的医师,这是第二个。那为什么在这个地方特别谈一下这个问题呢?因为真正的照着这个医师以后,医师告诉我们的要这样,要这样,要这样,说有很多禁忌,说不要再犯,那应该做的事情要做。因此当我们需要去找到法师以后,那个法师一样的告诉我们,有很多事情你不该做,不要做,那么该做的事情要去做,那你会觉得这真是个麻烦,我们会觉得这是多余的事情,增加我们负担。当我们真正了解了这样必须要去找,那对这样的真正说法师来告诉我们的这个教诫就听得见。同样的,这个法师并不是剃了头,剃了头他自己都不知道,你听他,结果昵?一盲引众盲,这个也不对,这里面有他正面负面两个重要的关系所在。
那么其次呢?我之所以找法师,原因是为了什么?世间的生病,看了医师以后给药,然后现在这个心病,我们找了法师以后一样的法药,治疗我们的这个药,对这个药我们要对他很重视,要把这些问题拿掉,同样现在对这个教诫的佛法,我们应该以很恭敬的心来听,然后很纯正的意乐去听,听完了以后念兹在兹,不要忘记掉,就这样,所以这第三念是对应前面。
那单单听了够不够?不够。下面还要照着它去做,通常这件事情我们称它为修,修行的修,其实修行的这个修啊,在我们佛门当中专门有修,我们世间,学任何一样东西,这都必须要的,比如我们说来念书吧,你跑到学校里,要照着规矩,要学那些东西,把你以前的东西要改过,然后新的东西要学会,这个修,修有两种,第一个不要的东西修改,把它拿掉了,第二个要的东西经过学习把它提升。所以平常一般来说,我们都蛮重视这个四点,也就是说照着医师开的这个法的药方,然后认真的跑去照着他来修行,就象我们平常病也是一样,不是今天这个病医生把了脉,给了药你就好了。你要照着这个药慢慢的吃喔,这个身体的病,那现在心的病也是一样,所以认真的修行,那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大智度论》上面,曾经有个这么一段对话“佛陀啊!你是一个了不起的,为什么有很多人跟着你,有的人行,有的人不行呢?”世尊回答是这样“是没有错,我讲的法是一样的,然后他如果听了以后照着去做,行!反过来不照着去做,不行!”因此在这地方特别说第四点,对于医生开给我们的这个药方,现在这里佛法里面的这个方法如理如法的去做,那就有成果。
在这里,我不妨举一个实际上非常重要的祖师的话说一下,这个祖师就是唐朝的南山道宣律祖,在佛门当中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怎么说,他说这本书叫《净心诫观法》,净是净化我们的内心,就是这样,教诚,他这个老师的教诚,你现在听了这个教诚,把这个法观察内心,怎么样去净化他,他说世间很多人,“世人习多闻,未曾行一分”,这是四句偈,世间很为人习惯了,学了佛还是这样,他欢喜多闻很多,听是听了很多,但是听完了要照着做的,听了很多没有照着去做一点点,这个不行,是我们刚开始,并不是说一吃马上去做,但是要去听闻,如果说听了以后不去做的话,那很可惜,你也晓得有病,也找到好医生,医生也开了你的药,然后你把药放在柜子里面,放在冰箱里面,这个病好不了。
同样的的道理,结果反而往往产生一个毛病,他下面两句话,“妄情取妄法,诤竟起纷纭”,妄情就是我们现在心识的作用,本来法有净化的内涵产生智,绝对纯净的这个智判断一切,在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之前,我们的心识用佛法的标准名词,叫错误的,虚妄的,叫妄情,要晓得我们现在以虚妄错误的心来学法,这个法本身不经过净化,前面说过学我啊,那时候法本身就错掉了,于是嘴巴上面讲讲,最后产生什么效应呢?他说诤竟起纷纭,大家谈道理,你说这个不对,我说这个对,两个人吵半天,也许你会问,那我们讨论的时候,论辨不是也是吗?是,所以这个地方,有很多地方要认真注意,我们是为了对理路更深入的了解,要去认真的讨论,假定说你不懂的,讨论过程当中,反观自己内心,净化也会产生,那就是道宣律祖教诫我们的,总之在这里特别的说,了解佛法,那要针对自己的病去改善,前面四个所有经论是共。
那么下面还有第五点,那就是《菩提道次第广论》特别提出来告诉我们的,我们要对说法法师,讲法的法师把他看成佛,这一点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呢?如果说我们把他看成普通人,看成佛有什么差别呢?对一般不信佛的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真的信了佛以后,在一个信佛的佛弟子的心目当中,佛是一个完人,他讲的绝对没有错的,所以听见了佛法,只有拿这个佛法,来净化自己的,如果有这样绝对的信心去做的话,效果就大,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否则的话,我们听了佛法以后,像一个照妖镜一样,本来这个照妖镜是要看自己的面孔,希望把面孔弄干净,现在很不幸,你手上拿着这照妖镜一看,天下所有的是妖怪,有一个例外:我!就是这样,那何况现在呢?其他人还没关系,法师是帮忙你最重要的,你现在听了这个法,他讲了半天他也是一样,你愿意听他吗?实际上这是净化我们的内涵,他可能有错,他是可能是我自己的问题,我们看不见,他很重视这一点,当然这里面有很深厚的内涵,假定条件不够,你随便那个法师讲了,你把他看成佛,佛法里面不主张,后面会仔细的说。
最后一点,令正式完整的教法希望能够久住世间,这是最后一点,这个有他深厚的原因,这一点我简单的说一下,以后有机会再详细的说明,因为正规的说,这个法要留在世间,必须要很多条件,我们如法的去做,愿意如法的去做,法留在这里,实际上真正的重要,后面几讲当中,顺便会提起,今天关于这部份昵?我就不细说这个道理,以后如果认真的学那个道的次第的时候,会谈起这个问题,我想今天就到这里为止。
第五讲 学佛条件——“学佛应具何条件?”
今天我们接下来讲学佛,次第当中的第五讲。从上面一路下来,说人生的无限选择,为什么我们要选佛法,既然经过了这样的选择,当然这种学佛法就不是普通一般的。那么请问普通一般的又是怎么学呢?那就是说,也许我家里边从小带着信佛,也许朋友说信佛好就这样,就像有人说这个咖啡好,这个菜好,你尝尝看,好也好,不好也好,也许你慢慢的吃了几次以后,吃上瘾了觉得蛮好。当然不是这个样子,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经过严密的选择,他所需要几种条件,上次我们讲的说心态,当然主要的心态,实际上还有外面其他因缘,除了我们内心当中,最主要的应该辨得清楚去学,相应地去学,不要以我这个知见去衡量这件事情。
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个拿掉了以后,那么我们现在就谈,再去学的时候需要什么条件,现在这里举个简单的比喻,比如说我念书,当然假定说我随便念个书,那没什么关系,反正是,假定我真正的有了,要很完整的认识具体的目标,那将来去选的时候,不能随便一个张三李四阿毛阿狗。现在我们大家都很重视,这是完全同样的道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说这个条件,分两方面来说,怎么从外缘去看呢?一个是自己相关的部分,所以这里面开出两种来,那么完全要外面的,真正重要的我们说,要想学习过程当中,当然有很多的条件。比如说我们现在要去念书,要选学校,要选什么科系?要选什么环境?学佛在这样的一个大前提大目标之下,请问要的什么?
非常重要的是善知识,善知识就是说他是个过来人,因此经论上面《华严经》,其实不但是《华严经》,《华严经》是以佛法当中,大乘最圆满的经来说,小乘比如《阿含》最根本来说,他们都是非常重视,重视到什么程度呢?到百分之百要依靠善知识,请问什么叫善知识,既然我们现在学佛,以佛法的条件告诉我们这个真正够的上,带我们从凡夫完全无明求生死轮回当中超脱,能够证得象佛一样的完整的这样一个人格。这个善知识条件需要十种,具足了也就是最, , 好,首先把这十个条件说一下,那么头上三个叫戒、定、慧。这修学佛法的整个大纲,不管是大、小必须要的,第四个叫教量的圆满辅助,第五个证量的够标准,因为佛法如果用另外一个标准去衡量,不外乎两样东西,理论上是完整的说明,说明了以后还要实践,确如所说的理论上面的,一一亲自验证。
拿我们来说,譬如说科学科技,我现在造一个非常好的或者汽车,或者太空船,或者冷气随便什么样,理论上什么,说完了理论,还要恰如这个理论,说明它有什么好处,如何选法,乃至于把东西给你,让你用了以后得到这个好处,所以除了理论以后还要实践,这个佛法,是内在修行的,所以修证,第四我们觉得教量的丰富,乃至于圆满这第四。第五证量的通达乃至于圆满,所以戒定慧教证二量,再下面第六个叫做德增,德就是德行,我现在做学生要跟着老师,当然这个学生有的时候刚刚开始,什么都不懂,有很多已经有了相当条件要去找老师,这个老师比弟子条件够高。增就是增加,这个善知识的条件比跟善知识的学生,德行要比他增加增上叫德增,这是第六。第七个老师不断地德行增长,还要很懂得善巧的,能够把他所体验到的不管是理论也好,或者是实践上头,亲自验证,能够很巧妙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也许有人他懂得很多道理,他又会做,要他讲,讲不出来,这样的话,我们要真正跟他去学,就比较难以受用。再下面还要一个条件,叫具足悲心,他讲是会讲,可是他悲心不够,对不起,你找他他不想教你,这个不行,所以他也要具足悲心,除了这个以外,讲这件事情蛮辛苦的,特别是引导这样的一个弟子。因为假定说我们现在学校里,那好简单,从一个凡夫引导到佛,每一部分弟子学的人都是完全不知道,而这个内涵是怎么的深广,所以要不厌其烦,要自己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平常我们常常说,如果教一个很笨的人,对牛弹琴辛苦无比,所以这个老师悲心,要有非常大的强健的具足勤勇教导弟子这种,还要最后的一个不怕厌烦。要这样的十个条件,这样真正最完整善知识的条件。
这样的善知识条件很难找,很难找,万一不够怎么办?如果他具足一半,五种,那是中等的,也可以,这五种不是五种当中随便选一选就可以呢?不是的,这个有他一定的次第,前面戒定慧三学是必需要的,所以除了戒定慧三学以外,还另外加两样东西,那两样呢?就是能够通达实际上的通达,有的时候他教量并不是很丰富,可是他有内证的功夫,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另外还有一个他有悲心,就这样,他真有悲心愿意教,他并没有说德增,实际上这已经暗暗含在里头了。如果你去的时候,你比他高,当然你不会找他了,这个是中等的。
万一这个也找不到呢?那么最下等的最起码的,必须具足三个条件:第一是德增,他那个德行一定超过学生,然后这个德的内涵,有一个真正的根本,以佛法来说,不是以我们眼光去看这事情,所以第一个条件就是德增。另外这两个条件这都是经验,老师平常处理事情的时候,有两个原则,平常我们还是世间,虽然学佛法还是世间,假定说世间法跟佛法,两者当中有冲突的时候,他确定以佛法为重。现在我们学是学佛的,遇见世间的情况,佛法暂时就不管他了,这个对不起,你要跟他去学的话,他以世间面貌跟你谈这问题,你真要想学佛法这有问题的。还有拿佛法来说,佛法是讲的真正的重心,是后世重于前世,这里有他很重要的基本原则。我们简单的来说,佛法真正重要讲因果关系,这才是佛法的中心,佛法的因果不是说好简单的,今天种下去明天就开花结果的。为什么第一个,这是说明种因才是重要的,还有为什么偏重于后世呢?假定说我们把这个重心放在后世,现在很多世间的名闻利益他不会动心,这情况之下他才能坚持佛法,表示他自己本身就这样特点,是最起码的一个基本条件。特别现在这个末法的时候,我们真的要想找十全十美的,那是非常困难的。
更进一步说,我们从了解了佛法这个角度去看,特别是说明业力所感,我们如果没有正确的多多少少有一点修行,净除罪障,集聚资粮,那不可能我们的业能碰见十全十美的。所以实际上当我们了解了这一点的话,那自己衡量,从最起码的开始,从下进入中,然后上。这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就是说善知识的条件,具足善知识自己还要什么条件呢?除了上次谈的心态以外,上次说的心态是基础,在这个上面还需要弟子的根本条件,在这里也附带说明一下。第一个呢,从上面断器三过当中来谈,自己内心当中放掉这个我,上次讲的学我,所以他能够心平气和的把老师告诉我们的话,能够取代我自己的判断。通常我们这一点有个特别名字叫正直住,心里放平稳,不要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这里同样的从上一次的学我,还要把这个提升,也就是透过这个基础,老师告诉我们的话,我们才能够确如他告诉我们的我们去听进来,听进来以后,还要进一步去判断,特别的,佛法是说明信是能人,你有了这样的心情的话,你才能够真正谈到信,可以帮助我们真正解决问题的,单单信是不够的,智慧,所以要根据自己经验到了以后去思辨判断,所以第二个条件要是具足判断的智慧,说看老师讲的对,是不对,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我们说找善知识,如果没有具足这个条件,现在有很多外道,这个外道最近象这个骗局当中,常常我们遇见这种事情,报纸上常常看见的,民间鬼鬼怪怪的事情,你们不了解这个不行,佛法有一定告诉我们的特征,这个理论可以用来衡准世间的万事万物,有这样高明的特点在,这个就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第二个还要具足智慧,当然刚开始不行,但是我如果说随分随力地,不断地去照着次第慢慢的就可以产生这样的效应。然后还有第三个条件,内心当中有很强大的希求,希求心一心一意地想,我们常常遇见这个东西很好,可是好是很好,我的确也觉得好,但是我不想要,没有这种心情不行。所以他们还要有强大的,我不但能够辨别,而且我要不断地非常强大的,就好像口很渴,肚子很饿这样,这好东西我们才能够受用。
假定正规的说修学佛法,还有一样非常重要的东西,要对善知识恭敬,这有特别的理由,有的时候,我们相应于真正的好老师,自己做弟子还要这样的几个条件,三个最基本的恭敬,实际上或者是明说,或者是暗暗的包含在里头,这个是我们需要的一个条件,虽然讲弟子是属于自己的,可是这个主要的对应于善知识讲,所以这是对外面来说,另外还有一样东西,我们如果把善知识看成外面的另外几样东西,对应于善知识,另外我们称他为暇满的人身,暇就是闲暇的暇,满是圆满的满,实际上暇跟满是两样东西,那么现在这里分别讲一下,在这分别讲这东西以后,也许有人问,学这个东西,善知识真的这么重要吗?现在我们有时候看得见,买点书看看也可以吗,好像容或有人有这种疑问,这个原则是这个样,假定你去学随便一样东西,普普通通的常识,这容或可能,可是你如果真正要学,一种非常完整的内涵,这个就大有问题。我们从两个角度去看,一个即使你能够学得到,也相当困难,我用实际的比喻,大家就可以知道,假定说真的看看书,自己就可以的话,那我想书店到处都是,学校大可以关门,对吧!因为学校的好坏没关系,你们买了书自己看就行了,可是实际上我们的经验不然,学校是绝端重要,这种情况也只能说是,好象相对的来说,从另外的角度去看的话,并不一定单单这个够,可能是乃至于说是绝对的重要。
譬如我现在举个简单的比喻,就像告诉你英文ABCD,你买了这个书你认识它,写的时候弯弯曲曲,你晓得怎么念,也许它注了音,你跟着注音念,念得准,念不准,实际上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在这里,如果诸位对这个有疑问,我建议你们看一本书,你这疑问整个就消除掉了《海伦凯勒传》,她从小的时候生了一场病,眼睛瞎掉,耳朵聋掉,由此也不会讲话,在这种情况之下,假定没有好老师的话,她的一生岂不是像畜生一样,她是情绪上的,她可以跟她妈妈沟通,那么这种请问,小狗跟母猪是不是可以沟通,小牛跟老牛是不是也可以沟通,真正地关于,我们人间重要的深一层意义,她觉不可能学会,你们真正看了《海伦凯勒传》就晓得老师花了多少心血,最后终于让她晓得,老师表达的这个东西,表达一样东西说这个叫水,这个叫什么,这故事非常动人,因此虽然她眼睛瞎,可是她可以把我们要的知识,非常深奥的知识,透过抽象的种种方式告诉她,没有老师绝不可能。现在我们学佛要深入的内涵,远超过海伦凯勒所观察的世间。说我们不要老师,然后自己摸,有这可能吗?我想这可以让各位自己去体会,这里就不细说,这样,所以在经论上面告诉我们,特别是《华严》,说你要想真正求一切智智,最初的因缘第一个好老师,没有好老师其他都不谈。因此将来我要介绍各位学的时候,这个同样的也特别重视,入门第一步这是重要的。前面已经说过,如果你马马虎虎,那本来结结缘嘛,老师要不要都没关系,这个要分别。
那么现在下面就讲暇跟满,暇就是闲,我们做任何东西要有时间,如果没有时间那就不可能,做世间的尚且如此,何况是学佛呢?因为我们称这个,如果一个人被这几种条件限制了,尽管得到了人身,这个人身不可能学佛叫无暇。有八种,如果在这个八种当中,那对不起学佛是不可能的,所以它有一首偈,大家可以记一下,“三恶邪倒见”,第一个“三恶”,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邪见、倒见、邪倒见,偈子上的第一句。第二句“无佛生边地”,虽然生为人,可是佛不出世,的确佛是善知识,佛传下来,然后祖师等等接下来才有,所以如果这世界上佛不出世,那虽然生为人,还是没有用。第二个什么叫“生边地”,虽然佛出世,可是佛法没有传到的地方,这是叫边地,这边地不是说住在海滩边上叫边地,住在山边上叫边地,就是说没有佛法流行,这个佛法需要有个条件,佛的四众弟子在那里游行人间,这第二句叫“无佛生边地”。第三句“性驰长寿天”,什么叫性驰,就是说他这个根或者眼、耳、鼻、舌意,眼睛瞎了,耳朵聋了,这个是看得见的五根,再不然意根就是脑筋痴痴呆呆的,性驰就是五根当中不具足,要想真正学圆满佛法不可能。
佛法这东西要有非常多的内涵,然后要做各式各样的跟他相应的事业,所以凡是这种东西,要想完完整整地学是有困难。最后是“长寿天”,“此为入无暇”,反过来说,“离此得间暇”,最后一句这八种条件,这八种条件如果任何一个人,在这个所限的话,学佛是不可能的,这是暇满当中的暇。满呢说这八个条件撇开了,然后呢我们再进一步,还要圆满十样条件。那么在这八个当中,有人会问,天不是很好吗?通常情况之下,我们称天上太快乐了,太快乐的人就不容易学佛,我们也看见世间人太快乐了,这个不容易学,为什么,佛本质上就告诉我们,这个世间是苦的,因为苦所以才希求要跳出这个苦,有了这个希求心才愿意去学,现在你告诉我苦,我快乐得很,不行,这是一个实际上的问题。
除了这个以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我们要想从真正的人世间超越出去的话,这个人本身有一种特征,经论上面告诉我们,整个六道当中生为人,当然特别的不算,一般普通人的素质,平均标准衡量他有三样特点,这是非常珍贵的东西,第一个思惟的能力,因为佛法要告诉我们道理的话,我能不能相信它,你想想看,合不合道理,相信了以后,这要经过思惟观察,以后去实践抉择,变出你的智慧,这个没有思惟的能力不行,而且这思惟不是说马马虎虎的,平常如果我们简单去看,有很多高等动物像牛羊也有,可是要想对佛法深入不可能,实际上天上的天人这个力量也差,只有人间最强盛最了不起,第二个条件叫做勇健,他有很为强悍刚决的力量。第三个梵行,有的时候我们念梵行,净化我们很多染污的习气,这个只有人间有,因为修学佛法本质,就是要透过思惟要观察,晓得这个不对,这个对,然后要去掉它的时候,这个采取的行为叫做梵行。梵行有的时候,要弃舍掉自己很多习气,没有勇健力量的话做不到,这个只有人当中有,所以我们得到了这个,如果不好好地珍惜,平时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
再下面我们就谈十圆满,一共有十个,这个十项当中,我们分成两种,自、他两种。那么先说一下,什么叫自,第一个,人生得到这个人身,现在我们了解佛法以后,说我们有六道转,以快乐来讲,最好的天,修罗道也比我们人来得快乐,他的物质享受比我们好,不过他嗔心很大,他真正内心的快乐很少,福报比我们大,天、修罗、人、然后地狱、饿鬼、畜生、那现在要人当中,不但人当中,人生第二个条件,中国,那个中国不是我们说中华民国的中国,就是说有佛法所在之处,为什么称它为中国呢?佛法自己说这个叫中道,中间的中,它既不偏于常也不偏于断,这断常两个字,当我们慢慢学下去,自然会了解,现在我们只是说,第一个不但要人生,生的国度是佛法所在的地方,还有第三个条件,诸根具足,就是刚才对应于人无暇当中的性驰。“人生中国诸根具,业力未倒信处正。”有的时候我们造了很大的业,造成业以后,这个业有种非常强大的力量,这个强大的力量,会使得你强到不可能学佛,假定说造了一种非常强盛的业,然后你心里面一天到晚,为这个东西所把它绑住了,大家想想有没有这个可能,我们现在没有这个经验,实际上这是专门指恶业来讲。
我举个例子来说,譬如说,抢东西偷盗,然后也杀人了,这个时候内心当中就有股非常强大的力量,他跑到哪里,就怕这个警察来捉他,我们可以免强地想像得到,同样的造了恶业以后,这种心里面强大的力量,要想学佛是不可能的,通常这个状态,一般的人是不太可能有,但是佛法既然说圆满的,反正有可能他都告诉我们,下面“信处正”,这个是在一般人上最难的一个,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有他自己的信仰,在座的各位来说,我现在已经信了佛,我这信处应该正确了吧,有信处,也可以说多多少少有一点,是不是真正够得上这个很难说,还要这样地提升,那么什么情况之下,才称得上信处呢?比如说现在眼前有两件事情,那么如果要照着佛法,对不起,世间的事情好像摆不平,如果照着世间的事情,佛法只好放弃,真正有够条件的人,对不起。世间的就放掉它,也许大家一听,这样佛法就不要学了,刚开始并不是我们这样强大,刚开始的时候,本来是一步一步的,当你渐渐渐渐地透过这个认识以后,觉得智慧的辨别增长了,到那时候你会感觉得到,我之所以舍弃佛法,而照世间是因为在利害上面,可是等你对佛法有认识以后,你利害的价值概念不太一样,完全不一样。
可是我们前几天曾经谈过,人生的一生跟人生的无限,在这两个不同标准之下,判断很多事情一定不一样,所以当我们接受新的知识,渐去衡量的时候,这概念会改的,所以这个地方讲信处,是指这样的,只要我有机会接触,渐次地深入,那时候渐渐会提升,所以我们尽管可以说,不是百分之百具足,但也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欠缺,对于普通一般学的人,这样的条件慢慢增长就可以,再下面这五样东西,完全说从自己方面来看,我生为一个人,生在这个地方,然后耳聪、目明、然后呢?自己也没造恶业,也有这个信心,五样,这五样要圆满,然后呢?
另外同样有五样,五样属于外面的,现在以另外的五种,我们称他为“他圆满”。第一个“佛降”,就是说佛降生在世间,根据我们所了解,一个佛法真正在世间,必须是佛在世间,佛走了,有佛法可能留在世间,可是佛出世的机会,是非常少,非常少,所以经论上面说像灵瑞花的,几千年一现,这种花非常难得的,经过很久很久才出现一次,比如说我们了解的依师,依佛法来说,现在这个时代叫做贤劫,贤劫这个年代,是非常大的一个数字,非常大,所以千万年计一共在这个过程当中,只有一千个佛出世,所以这个佛出世很少的,第一个叫佛降。第二说法,我们说佛降世当然说法,对不起,不一定,有的佛降到世间来不说,或者说了以后你碰不到,第二个说法,然后呢“正教住”,说“佛降说法正教住”,正教住什么意思呢?他不但讲道理,因为佛是真正完整的成就者,他不但有完整的理论,而且有修行的验证,还有他的弟子也一样的,他讲这个道理,能够像他讲的道理要自验证,他自己以外还有很多弟子,也就是说说教是数量,然后正教住是证量,佛还有弟子,有这样的一个内涵存在世间,为什么这样讲呢?比如说我们现在要去念书,他单单老师不行呀!还要好学校,好学校有这么多环境在,这个也类似的。
然后下面最后一句,这个就是他圆满的最后一句,叫“法住随转他悲悯”,什么叫“法住随转”呢?这不但这个法有人学,而且他能够展转的传递下来,佛能够把法传给弟子,然后,弟子有了认识以后,然后也能够把他推广开去,最后一个什么叫“他悲悯”呢?真正修学佛法,是全部精神去学的,所以他不是业余性质,拿我们现在的在家居士是业余性质,那么这个跟他悲悯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看见佛世的时候,都是出家人,出家人自己全部精神跑了去学佛,可是我生活怎么办呢?有人招呼你,所以有人会招呼你的生活,所以就事来说,这个条件是以出家人为主的,当然以我们现在来说,我的生活无忧无虑,有人会招呼我,我全部精神空下来可以学佛,也可以这样说,真正要想圆满这十个条件,是不大容易,具足了这些条件以后,然后我们开始去学佛,那就对,所以这个从我们自己那方面来看的话,也可以说具足暇满,我们通常佛法当中,有个专门名词叫暇满大宝,这是最最珍贵的宝贝,因为我们得到了世间这种最珍贵的宝贝,根据传统以前古代的说法,或者佛经里面讲最珍贵的叫做什么呢?如意宝,我们中国人叫聚宝盆,说有这么一个盆哪,然后一放的话,你把那个金银财宝放进去,它就长得满满的,如意宝的话那更好,说拿了这个东西,你要什么它就给你什么,我们现在说要飞机,汽车,轮船,我要飞机,那宝就飞一个飞机出来了,你要钞票,钞票就出来了,就这样,照理说我们的这个东西虽好,不能帮助你解决痛,不能帮助你不要老,不能帮助你不要死,死的时候这个别人的呀。但是佛法不是,透过这个整个问题,彻底能够解决,请问哪一个好?但是学佛要想学好,这些条件是必须要的,所以佛法当中给他一个专名词叫暇满大宝,这个有无比的意义,而这个东西又非常难得。
当我们了解这特点以后的话,我们会很珍惜这个机会。但是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是以前的呀,现在这个时代,还要加一样东西,佛是没讲,可是,很多现在的这种的大善知识就告诉我们,现在叫第九无暇,因为无暇经上面只告诉我们八样东西,现在多了一样东西第九,第九暇是什么?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大家都说进步了,进步了,的确是物质上面的进步,这个是绝对的事实,不过它只是偏重于物质,精神是不是同样的能够进步,大成问题。因此,特别关于心灵方面提升,非常欠缺,而所有的人都被这个东西绑住了,如果说我们的物质生活必须如此,那也就算了,实际上并不一定必须如此,因此我们要到一个温饱。我觉得以前的人,一年三百六十天当中,大概忙上一半就可以过得很好,现在我们三百六十天,天天忙还不够。以前的人忙通常情况之下,稍微忙一点就行了,现在人忙,一天要十几个小时还不够,上班忙完了下班还要忙,脑筋还是不停。所以实在很难讲,到底是什么样,因此专门修学佛法的那些,这些了不起的大善知识,就特别说明,现在这个时代是第九无暇,也说明我们现在学佛真是难。
那也许这样,那既然这样难那就不要学了,不,他有个特点,假定我们真正懂得了这个好好的佛法,那现在虽然是说学佛是极端的困难,假定我们懂得这个特点以后,善巧的运用,这个时代对我们,就是另外一个叫“时大”,大就是很大的,这个大字是好字来讲,就是现在这个时代,对我们是个大好机会,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佛法当中,有一个特别的原则,特别的原则就说我们根据这佛法来去做,其实这个原则,是通于所有世间的,就是以前我们的错误,慢慢的把它净除,然后我们须要真正的建立,这个新的知识要慢慢的增长,要做这种事情要利用机会,这个机会我想大家都懂得,那么这件事情,佛法特别讲的就是,如果受用的人越多,那你产生的效果就更好。其实我们不妨这样说吧,比如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商业时代,当我有了这个产品以后,这个产品需要的人越多,那我的销路越好,我这个生意越好,赚的越多是吧。现在我努力在佛法上面去做,如果这样去做,能够更多人受用的话,那对我来说,我积的资粮就最大,伤害更多人我的罪障最大,现在帮忙很多人去减除这个,改善他的话,也就对于佛法当中来说,净除罪障,集聚资粮,最好的机会,当这个时代人人被它所绑,转身不过来,我居然能够找到一条路,帮忙人家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那这个就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是为什么现在我周围有很多同学,我跟他们建议,依照着佛法,把佛法运用在我们周围,不一定要出家做和尚,乃至于必须依靠在家的身份。如果我们不能好好的善巧的了解的话,就算懂得了佛法,第九无暇也难克服。但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佛法,照着有圆满次第的佛法,好好去做的话,那我们反过来,却把这种恶劣的时代,变成个最大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那么上面简单的说明的话,就是说明说这个暇满的特点,那么除了这个以外呢?现在我们要想好好的利用,仍就从这两方面来谈,前面我们说,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那么依止善知识,自己须要这几种条件,这个是比较简单扼要的说明,如果我们更深一层去谈呢?第一个我们以什么样的心理,什么样的概念,去依止善知识。第二呢?根据这种概念应该怎么做法,那么这个概念换句话说,是我们的内心当中,调整我们的心理,这一点对我们眼前是非常重要。我举一个简单的事实,做一个比喻,中国古代对于老师非常尊敬,所以中国人说“天地君亲师”,所以我们称尊师重道。现代人不是,现代人感觉老师一个教书匠,那好像木匠、泥水匠一样,乃至于到后来他来教我,他因为赚我的钱,所以觉得是这样的。这种心理不妥当,这样,它这个有很多重要的原因在,所以内心当中,我们应该有一种转变。根据《华严经》上面讲到的话,那开出来的条件非常多,特别是华严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到后来,德生童子有德童女这两位,这都是大菩萨,就告诉他依止善知识应该怎么样,怎么样?
那第一个开头的叫孝子心,这里现在把他浓缩起来,最重要的分成四个大项,九种状态。这里简单的说一下,第一个叫孝子心,那个孝子心什么个状态呢?凡是真正孝顺的孝子,他心里一直想,父母要他怎么做,他一定会照着父母的做,他不会我要怎么做,这种状态跟现代的整个社会是不太一样的。现在社会上究竟怎么,我也不太清楚,不过普通的听见一句话,父母辛辛苦苦的带孩子,经常听得见父母说,忙了一生还不是为了孩子,好象父母是为了孩子,可是这个孩子,就是到了每一个阶段以后,有一个判逆时期,好象这是当然的。到底怎么样我也不懂,不过拿佛法来说,这种状态是可以避免,而且应该避免。当然假定说,这个小孩子本来就是这样,那等他不叛逆时再来谈佛法,那么现在这里的孝子心,是要这样的条件,进一步我们问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拿现在这个时代来谈,这件事情好像有点说不通,那当然拿我们的科学,偏向于这一方面来说,你在这个角度上面去看,可以。可是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上去看,那就不太一样。
所以我前面曾经举一个例子,说海伦?凯勒的故事,大家就很清楚。她住在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里边,你现在要从老师那里得到这个的话,如果说你自己的意见不放弃,老师的这个概念能传到你的手上吗?不可能,所以你必须完全放弃了,要揣摩他,然后呢她也会讲话,他并不是听见,她用她的手摸老师的发音状态,她必须完完全全揣摩老师怎么讲,用这种方法才能够表达,这个意思就是这样。如果我们仔细去看的话,那个佛法你必须放掉我们自己才去学。另外还有一本好书,所以我常常愿意介绍人家《射艺中之禅》,我好象前两天讲过那个故事,对吧,这个很明白,如果这个德国人不能放下自己的想法身段,他能不能练到他老师的绝艺,他永远不可能。他就说:“老师的两箭不但射中了靶子,也射中了我的心。”他本来老是放不下,被老师一射好呀,我死心塌地,那个就是充分说明孝子心,第一个是孝子心。那么这个特点说明什么呢?就是一定要放掉我,也就是上次讲的,绝对不能学我,应该学老师,那么现在这个老师,告诉我们的就是学佛,这是第一个状态第一个心。
第二个状态跟这个老师学呀,是非常辛苦的事情,如果你学得觉得太辛苦了,不想学了,这个不行,所以要有很坚固的意志,那么这个经上面告诉我们,这个叫金刚心。金刚是什么,金刚是所有物体当中最硬的东西,它能够破一切东西,而不被一切东西所破。所以我们现在跟着善知识学,不被一切所动,而要能破掉眼前外面对我们的一切障碍,那我们才学得上去,这是第二个条件。
那么下面第三个条件的话,这个是大地心,就是我们要承受老师的教诫,然后要学了以后呢?因为佛法不但理论上面要学很多东西,学了以后还要照着去实践,我们内心当中应该有这种承担愿意学的心,这样所以要有这个,内心当中有坚强的意志,要愿意学好,像佛一样要负担各式各样学习的困难,那么为什么叫大地心呢?这个负担的心要像地一样,别的东西他压压会压垮,房子会垮掉,我们人当然会垮,钢铁也会垮,可是大地永远不会垮,你怎么压上去,它不会垮,这样,这个特点,我们也应该把握住,那么再下面呢?负担了以后怎么办呢?负担了以后有几样东西,那就是说那个真的照着去,一步一步去实践 。
第四个叫铁围山,是佛经当中说的故事。说在这个里面这个山,不管你产生什么状态,这个铁围山不会动的,当我们去做这件事情,不管任何受了很多苦恼绝对不会动摇。
那么再下面,就世间的佣人这样的心,佣人就是告诉你什么脏东西你要去做,那真正我们去跟老师的时候,这种要去掉那个傲慢心,这样。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因为跟着老师被老师呵斥,或者什么,不要觉得惭愧,不要觉得怀疑,下面呢?
另个一个叫除秽人,比如现在下水道大小便,他就专门帮忙清理这个东西,都是处理脏东西的,就这样,然后特别是印度,因为佛出世在印度,处理这种事情,这种人的身份都有比较下贱,我们现在觉得很高贵,为什么呢?这个心里面那个傲慢的心要拿掉,在真正善知识前你就很谦卑,所以佛门当中有一句话,“我慢高山,法水不入”,自己觉得很神气,很高,就象高山一样下了水,那山上的水都流掉了,这样,一定在山上洼里,那水蓄在那里,意思就是说,我们心里很谦卑,然后不管什么东西,我们能够承受它。
再下面呢?就象车,车能够载任何东西,所以换句话,这个自己的善知识告诉我们,要我们做的事情不怕难,我们都勇于承担,像我们搬一样东西觉得很重,放在车子上的东西不会觉得重,要有这种心态。还有如犬心,这个并不是真的像做狗呀,说事实上有的时候,会来责备我们一样,可是我们了解到,真正够善知识,他真正的用心,他是帮我们忙,在特别的情况之下,他用这种责骂的态度,但是他心是心,这个我们要了解。所以我们看那狗,那个主人不管他骂,骂完了怕怕的躲在那里,骂完了摇摇尾巴又过来了。所以如果说,诸位真正去看那个经典,比如《华严》上面很说明这个,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就特别欢喜藏传有本书,叫做《密勒巴尊者传》,这个里面就充分说明,一个弟子跟老师学,他那心边的九心,是完全具足。
那么最后一个如船心,那个船跟车有什么不一样呢?这个车是有路的,船没有什么路,在海里面,哪里都可以走。所以这师长告诉我们的事情,也就是给我们的担子,不管你朝那个方向做东西,我总会去做,从不厌烦。
那么前面讲这几个,四个条件,第一个亲近善知识,需要以老师的意见为意见,放掉我自己的意见,那时才会体会得到,当你体会到的时候,正好一步一步的来,慢慢的改掉它,然后这种心态要强到什么呢?强到象金刚一样,我愿意学佛的心态,可以挡住一切,而不会被小小的境界所挡住。然后有了这样的心态,愿意去承担老师交待我的所有东西,他告诉我的理论我要学,学会了我要去实践,我愿意去做,这样负担他的事情,那么负担他的事情,真正去做的时候,分下面这几样次第,这个内心当中要有这种准备,现在并不是说,我一口气准备好了,去亲近善知识,我们要了解,有了这样的认识,去亲近善知识的时候,在不断的亲近当中,不断的练习当中,这种能力会提升,当我们这个能力提升的时候,这个人在不断的增长,那么现在这个内心当中,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我们怎么去做呢?
它这个里边又告诉我们几样东西,这都是真正修学佛法,我们必须应该知道的,现在真正照着老师告诉我们的道理去做了,两样东西非常重要,第一个对老师要信心加强,平常讲我们信了,可是当我们拿这个十圆满当中的信处中,这标准衡量的话,对不起,不够,佛经上面很明确的告诉我们,不要你百分之百的圆满,本来这样东西都是学习的,所以等到你真正跟到老师了以后,第一件事情,要学习增长你的信心,对信老师,那么这个分两个方面来讲,要分两方面,当然你信的时候你有一个标准,拿佛法来衡准老师,拿老师告诉你的佛法,两个互相比较,所以我们为什么佛门当中称法师,法师,他是老师,他这个老师自己是依法能够修行而增长的,我现在从他那个地方修学佛法,所以这个老师,以法的标准来衡准,可是这个法不透过这个老师,是没办法真正使我们学到的。你懂得了这个特点,要晓得对老师要生起信心,在这时有两点,有二点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平常我们这个对佛门当中来特别的强调,说他够条件,那我相信他,他现在条件不够,那我怎么相信他呢?有人会这么说,现在有一个实际上的问题,说他够不够条件,可能够可能不够,你怎么晓得他够,怎么晓得他不够,是不是要一个衡准尺来衡准他,假定你条件不够的话,你能衡他吗?不能衡准。那么现在,既然你要学的东西,跟他学,那表示你比他差,你比他差,你能衡准吗?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应该这样的想,就是说我们先相信他,他因为是讲,所以我们并不仅仅是说,依靠了这个善知识就够,善知识一定要讲,一定的法,这个法本身呢?就是佛告诉我们的,所以在讲的内涵,可以反复的来校正,这样的校正以后,自然而然我们会产生,比较完整的一个认识,然后为了对他的信心起见,我们还要强调一点,观他的功,念他的恩,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当你看见这人对你有功有恩,你就想到其它的,没有什么问题,反过来说的话,你很容易观过念怨,你跟着他一天到晚观过念怨,你心里一天到晚嘀咕的话,你怎么能够跟他学呢?所以简单的来说,这个内心当中,我们要真正这个条件,整个的来,以外要对他有信心,不断的观他对我们的恩,功就是他告诉我们,没有这个我们是不可能思,这是我们这一次要讲的简单的内涵,好,今天就到这儿为止。
第六讲 应学道次——“已具学习条件,应学些什么?”
今天我们接下去讲第六讲,第六讲说我们应该学习什么?那前面不是已经说了学佛吗?那么为什么又要谈这个问题呢?我把整个的这个前面来龙去脉简单的了解一下。透过头上面三次,一、二、三、经过了这样的严密的选择以后,我们应该觉得学佛,怎样才能够从根本上面解决,我们真正想解决的人生,一切问题,可是问题来了,我们有这个愿望,可是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达到我们希望达到的这个愿望呢?没有。我们人人希望过最好的日子,希望最有学问,并不说是我有这个希望,事情就能出现,因此要获得这个能力上头,就还有一些条件,那我们说要学,要学佛。那么这个第四,第五两讲呢?最主要的就是,要想你学你该学的东西,首先必须要把学这样东西的障碍拿掉,就这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我们用一个现在大家共同认识的比喻来说,我们现在觉得,希望最好的要去念书,因为要去念书,所以必须要找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问题是有了这样的学校,你够不够资格去上这个学校?因此在这个地方啊,前面的第四、第五两讲的真正重要的关键就在这里。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16-2-25 18:32:55
|
只看該作者
[格鲁巴诸大德著述]日常法师讲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
续-《●[格鲁巴诸大德著述]日常法师讲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精髓·十三讲文字整理》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那这样可以避免两种我们常犯的错误:一个是自以为是,我们称它为学我;一个是闭门造车。我们有一句俗话常讲的,“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同样的不依师匠,师就是老师,匠就是一个名匠,你不能出人才,学不成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在我们要学是佛,而前面有二、三两讲,这个学佛的内涵,比之于科学远远超越。居然连世间的标准都达不到,能学吗?那当然不行,那么现在呢?同样我们晓得了,喔!说我们必须要求知识,必须要好好的念书,那么眼前呢?我们必须经过这样的,好好的深入,那么才不浪费自己的努力,说我能够做这样好好的准备,考上这么一所好学校,考上这所好学校的时候,并不表示你已经是个学士,或者是一个博士,还必须在这个地方,好好的下一番苦功,那么把这个里边要学的东西学好,那个时候才是,所以这个地方,现在我们谈,那么要学些什么?
这个地方特别指出来,应该学《菩提道次第论》。这本题目叫《应学道次》。我们要达到这个无上菩提,是要经过一番努力的修行,相当于说,我们要达到目的地,要经过一个漫长的一条道路,那么这个道路是有它的次第,无误层层深入的,那么菩提呢?就是觉悟,从凡夫到觉悟,这个也是前面说过的,从我们杂乱的这个认识的心识,怎么净化了以后,变成功更纯粹的绝对的智慧,也就是说从迷到觉这条道路这样的次第,这个次第有一个完整的说明论,就是说明,那么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这样的学到我们应该学的,才能够学好我们所想学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才能够将整个佛法圆满无缺的学好。
平常我们在佛门当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一个指示,我们应该对于我们该学的,佛门当中“总别相”。这个是华严六相门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所以“总别相”,这个总别相了解了以后,我们才能够依次步步深入。否则的话,要想在我们短短的一生当中,然后呢,面对这个无限深广的佛法大海,根本找不到下手处,就是平常我们说望洋兴叹。大家觉得佛法好,很羡慕。但是不得其门而入,因此我们现在对这个地方,怎么进去的这个总别相,先简单的说明一下,使我们对这件事情,有一个基本认识。我们平常说“总”,所谓“总”,实际上总呢?就是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整体,比如我们讲一栋大楼,这样这个建筑师画出来,然后你看,啊!这很美的一栋大楼,那么这个是它的总相,那么这个总相也就是它那个整个完整的整体,那么整体里边,它是由做成功这个整体的个别内涵,那就是它个别的一步一步,应该有它必然的次第,一步一步的完成。
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这个总别之间,有它这样一个密不可少的关系,谈起来说,“总相”,“别相”。好比说两件事情,实际上任何一件事情,它是必不可少的,好像科学上面,有一个名字叫宏观跟微观之间的关系,我不晓得,我揣摩揣摩看,不晓得对不对,如果说错的话,请你们各位来指正。那这个因为宏观,微观,那个是从西方引进来的,我这概念当中,好像所谓叫macro,micro这两样东西对吧!这并不是说一个我学那个天文的,这个叫“巨观”或者叫“宠观”,不是,任何一件事情,从它的整体来看,那个叫macro但是怎么去完成它呢?那就它的局部一步一步要去做,那平常我们就说,比如谈一个人嘛,他这个人做事情,倒是蛮有头脑,蛮精细,很认真的去做,可是他不懂得整体的概念的话,这个人不能就为一个格局,没有什么格局就这样,或者我们另外举一个比喻来说,在个大公司里面,然后他蛮勤勤恳恳的做,他只能做一个小职员,或者部分的一个职员而己,所以他不可能掌握全局的,当然他不是老板,乃至于不可能被老板提升为一个总经理,所以一个老板也好,总经理也好,他必须要能够掌握全局,那么这个掌握全局,我们称它为总相,反过来说呢?
你能够看见事情的整体,说有宏观,可是啊,如何完成你这个深远的目标,它怎样一步一步次第无误的上去,纵向的横向的配合,这个没有的话,尽管你有一个很大的格局,还是不成气候。因此呢?佛法当中对我们来说,我们真正要想学进去,也同样的非常重要,要把握住这样的内涵,那现在我们要学的这个道次第,在这个基本观念上面,要把握得非常完整,不管是我们刚才说的一个大楼,这样,其实事无巨细,不管是大的也好,大楼外面的外表很好,可是里面呢?当然你一定要说,啊,这个是会议厅,刚进去的应该是什么,不管是你做哪一项事情,没有一个例外,比如说我们今天,这样的一个法会,那法会的话,说有人愿意听,然后呢?有人能够讲,根据这样的条件,对于听众,你能够提供他些什么,然后在什么地方,这个是不是,都是组成功这样的一个整体,必须要的内涵,所以如果我们仔细去看的话,那其实事无大小,都有这样的总别相,现在一点小事情,本来无关紧要,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处都是可以不谈,现在这样完整的一个佛道次第,居然我们不要这些东西,就是茫茫然的摸进去,有这个可能,会学得好吗?这个所以说,真正我们要去学的时候,这个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
既然我们现在了解了这个,那么请问,我们要学的这个菩提道次第论有些什么内容呢?那这些内容啊,我们从两个角度去看它。第一个呢?先谈这个论的内容,另外一个问题呢?谈造这个论的作者。
我们先简单的谈一下,为什么要分成这两个呢?有一个前提,我们现在去学这个佛法的人,对于佛法来说是外行,因此今天,你是一个外行要去选的话,你怎么能够辨别它的是非真伪,虽然这个细部的,是非真伪很难辨别,但是初步的,我们却有共同的客观标准,所以在平常我们呢?谈造论,对于作者很重视的原因,我可以举一个很简单的比喻,比如我们圈内,现在经常成功的,人家说王永庆,喔,大家说没问题,因为他的确经营的事业,经营得非常成功,而且很认真,那另外一个小公司,名不见经传的你愿意选哪一个。这世间无有例外,所以同样的,造成这个论的作者,是一个重要的关键。那么其次呢?造这个论的作者就是他本身做很多事业,拿世间来说也是一样,佛法来说,他指导各式各样的人,讲各式各样的法,那么这个尽管是造论的人或者他自己本身,有很高圆满的成就,说了这么多法,你选他法当中的哪一个呢?因此对于这个作者,卡定了以后,他所讲的法的内涵,我们同样的要加以做一个很正确的选择。因此另外一部份就谈论,我们学的论的内容。
我们现在先把该学的《菩提道次第论》这个内容讲一下,在我们学佛的整个过程当中,原则上面,我们必须应该学的哪一个,然后呢,看看这部论是不是满足了这个条件,而这个论的内涵,应该分三大部份来说明它,第一个是应该他包含一切佛法的精要,这个一点也不能遗漏,这是根本。这样,那我们就说,既然佛讲的根本的话,那学佛的经就可以了,为什么要学论呢?我当年也是这样,那个佛是最了不起的,现在我们学佛的话,当然学佛的经,论是菩萨造的,佛讲的是经,现在你不学佛的经,却讲次要的菩萨造的论,这个说不过去。我当年始终在这个问题上面卡住了很多年,那到后来非常幸运的,遇见了真正的好老师,而自己也并没有很固执,固执自己的成见,否则今天啊,在佛法当中虽然出了家,还是个门外汉。那么,我在这个地方简单的说明一下。首先我们就是以佛亲口告诉我们的经来说,他有一句很有名的名言,他说跟阿难尊者说:说我啊,已经讲过的经,现在我们看看,那个佛经啊《三藏十二部》,啊,好多好多,可是佛怎么讲的,我已经讲的经典啊,就像大地一样,大地上面他用指甲挑一点点土,我真正讲过的像指甲上的土,没有讲的像大地。还有这么多没讲,尽管是讲了已经这么多,照我们一个凡夫,要想一生的精力学,学的好吗?学不好,再说你不晓得要学哪一个好呀,有人说这个好,有人说那个好,翻开来看看,它认识你,你不认识它,那怎么办呢?
这已经是一个问题,我们前面已经说,如果说,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们学这些东西的话,那都是望洋兴叹,其次还有一个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佛讲经他有一个基本原则,他是已经正式成就的人,所以成就的果呢,最究竟圆满,他出来的目的啊,都是要帮助别人,要把那些众生从苦海当中救出来,佛是绝对有这个悲心,有这个智慧,可是被救的人不一定够这个条件。就像我们现在的大教授,那个幼稚园的学生跑了去,大学教授对他,只好跟他一起办家家酒,那个大学教授,真的要想提你的内涵是没办法讲的,所以佛真正讲的内涵是针对着那些条件已经够的人,而条件够的人,是个个差别不同,所以跟这个人讲这样,跟那个人讲那样,佛经已经浩如烟海,而且他所讲的对象是各个不同,我怎么晓得这个对我相应,这个对我不相应,而他所以讲成功这样的话,因为那些人已经经过了蛮长一段修行。我举个比喻来说,我们从这里要到高雄去,我现在已经跑到台中,然后再下面去怎么走不知道,然后有人告诉你怎么走,所以他把说着清清楚楚,我现在在台北,也拿着这个话,要想去走的话,那你不晓得要走哪里去了,这是有它实质上的,一个问题在,所以前面是说它困难度,现在这地方是指它实质上经的特点,因此对那个经来说,我们就算是有这样,我们要了解那个经,经是很深的,所以那些菩萨祖师们要把那经解释,所以叫《释经论》,透过了解释我们才懂,否则我们以为懂了,讲完了半天讲讲可以,照他修不行,为什么讲完了不能修行?因为它真正讲的道理,我们还是不懂,所以要透过佛菩萨消化了以后,然后呢重新组织告诉我们。针对这个别条件的需要这样,对我们整体的来说呢?
同样地,必须还要菩萨把整个的佛法能够融贯了以后,他重新的把它组合,怎么样从凡夫下脚第一步,开始一步一步一步走到最究竟圆满成佛的这条路去,所以菩萨造的两种论,前面说的,针对着一部的经典,叫做《释经论》。解释这个佛经的这个论,另外一种论叫《宗经论》。宗是宗旨,中心宗仰的宗呀,祖宗的宗,因为这个经的整个内涵,它实实在在要告诉我们的,指出世间的真相,世间的真相是什么?“苦集”,世间的真相是一个苦,然后为什么有它的原因,那我们要想解决一切问题的这个状态,所以不外乎这个几个的特点,那个论的中心是这样,《宗经论》呢?就把握住这基本精神,引导我们怎么从初机进去,然后呢,步步深入,从深、广两个方向,渐渐的达到我们能够走到的最后的结果,是《宗经论》,那么我们了解了喔,所以为什么必须学论而不是学经的原因。经要不要?要!因为这是根本,拿这个东西来互相印证,我们透过论是认识这个经,拿那个经证成这个论,这样一方面保证不错,一方面次第无误,没有错误,使我们凡夫能够有下脚处,一步一步深入,达到究竟圆满的状态。那么够不够呢?不够。
第二个条件呢?是既然透过了这些菩萨祖师们的解释,当然,这个菩萨祖师,是要具有几个条件,因为佛法整个的来说,它有两个大的支脉,我们称这个叫“广行”,一个叫“深见”。这两样东西,我们不妨这样举个比喻吧,比如说这一块布,经线、纬线,这个互相的交叉,那我们造成房子的时候,钢筋水泥,其实哪一个部份都是有这个几个最重要的,这样的配合起来,那么因此在佛门当中呢?佛门的真正的中心思想是讲性空缘起。这样对那个缘起的重重无尽缘起,这方面特别的宣说的,我们称它为广般若,这个般若就是智慧啊,所以深广、无暇的这个重重关系,然后呢对它那个空性的特征叫深般若,那是佛传下来是两个大弟子,然后呢?这个大弟子,就是我们当来下生弥勒菩萨,他所传的代表的那个就是广般若。一个呢,文殊菩萨是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更是妙,在《法华经》上面,他本来就是我们世间说的,把佛传下来的这个深般若,那么他们两位再下来呢?就是印度当年最了不起的大祖师,一个是龙树菩萨代表深般若。一个是无著菩萨代表广般若。经过了这样的两位大菩萨以及这个龙树菩萨跟那个无著菩萨这个以后呢?就是能够把佛的最深广无涯的内涵渐渐的有次第,然后昵?
简单精要的告诉我们,然后稀释了以后,使我们能够吸收,能够遵循着步步深入,所以你看,这个祖师的位次也很好玩,佛在世时候,佛是最究竟圆满,能够代表他这个精神的两个是属等觉菩萨跟他只差一截,我们称为大地菩萨的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十地等觉,最后呢再到妙觉,佛在世的时候,刚刚传承两位是等觉菩萨,到后来再传下来,慢慢的慢慢地,很多学的人,通常我们众生的根性条件也比较差,所以要教我们,当然也不能用这么深广的,所以教的老师也慢慢的这个标准放低,所以无著跟龙树菩萨,他们的位次呢是初地菩萨,就是一个是大学,或者是研究所,研究所的话那下面就是大学了,如果是大学的他变成中学,如果中学变成小学,但是都是绝对够标准的老师,所以第二个它这个论的内涵,一定要把这个两个性宗,相宗,或者深般若,广般若这个传承要次第无误的包含在里面,这两样东西经纬线是互相交融增长的,那我们现在未法的时候,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性相二宗,本来是互相辅助交融增长,我们现在变成互相对立,像那个钢筋水泥一样,我们看见造房子,这东西要配合的天衣无缝,现在钢筋放在一堆,两个人互相吵架,说造房必须要我,你这个没用,因此为什么具足这两个,不但有内容,而且有祖师,他是亲自验证告诉我们的,那是第二点。
那么第三点呢?有了这内涵,我们学上去的人,还是有它必然的次第,所以一定要依着学上去的次第,刚开始怎么样,中间怎么样,向上如何,依照着学的人,以及引导的整个内涵,下、中、上。像我们念书的时候,小学、中学、大学这样的次第,亳无错误的引导,那现在呢?我们所学的《菩提道次第论》,具足这样的条件,必须这个条件,是不管当年在印度,乃至于传到我们汉地或者现在。
这本我要介绍给诸位,《菩提道次第论》,它有几个版本,最完整的叫做《广沦》,中间的叫《略论》,还有一个最简单最简略的《三要道》,这个以后再谈,那其次呢?就说单单以这本论自己说,他造这个论,这个里边它有四点,他的论本身有四个特点,前面我们就是说造论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那么这本论,它自己重新组成了以后,说明有几个特征,这几个特征,我们应该了解。第一个特点是说,它也是一样的,这是根本,能够总摄所有一切圣教,通常我们讲圣教是经、律、论。各位手上有一张单子,这个经、律、论,是互相辅助,互相无违,相互相摄,然后呢?慢慢慢慢地渐次增上,所以它不会彼此有矛盾的,或者深浅的角度层层深入,或者从深广两个方向互相互融互摄,渐渐渐渐的契入,这个基本的关键,对我们非常重要,说来说去,它有基本的原则,让我们了解世间的真相,世间的真相是这个样的,所以世间的真相,佛告诉我们这叫苦谛,这样这里需要说一下,苦谛这个谛字不要忘记,不是苦是苦谛,苦跟苦谛不一样喔,当初我自己想我学了佛,很多年以后我的老师问我,苦跟苦谛是同是异?是一样东西还是不一样东西?我现在不妨问问你们,你们觉得一样不一样?假定你们学过了,你们分辨的出来,如果你们浅学过的话。我想你们跟我一样,对啊,我想了半天,苦跟苦谛到底一样不一样的?不敢说是,也不敢说不是,不知道吗?
实际上不是,苦是一种感受,譬如说今天天气很热啊,觉得很难受,跌一个跟斗你觉得很痛苦,这是一种感受;苦谛不是,苦谛是把我们现在世间的真象指出来,这是苦谛。比如说我们现在有,有很多上了毒瘾,告诉他这件事情本身是一个苦事,可是上毒瘾的人,他绝对否认,因为他究竟给我们带来的痛苦,苦谛是仔细指出,世间真象的究竟状态,谛是真实的意思。这样我们要了知,单单讲苦,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佛法跑过来救我们跌了一个跟头,要佛来给我们搓一搓说不要哭,不要哭,哪有这样的事情啊?佛是指出世间究竟的真象,作为我们彻底的来指引我们,这样,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无非是告诉我们这个真象,为什么有这样呢?有它的原因,当我们找到了原因,从根本上把它解决了,这个世间的痛苦,自然整个彻底的解决,当你彻底解决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的功德,也就是我们需要的功德,也是达到相对程度的提升,如果你希望达到圆满,应该怎么样,或者我们用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下个题目将要谈到的,三法印跟一实相。因为这里面,整个的涵摄这件事情,这种状态,并不是普通我们稍微三脚猫,通一点或者理论上通一点,或者好象有这么一点功夫,这个不算,不但不算,而且佛法当中,很重视一件事情,什么叫相似法?你完全是外行,外道来破我们破不掉,譬如人家不管怎么说,这个佛法是啊,是不行,他根本是外道,他骂了个半天,是根本没办法真正的啊针对着问题,那我反过来,现在有很多修学佛法,修学了以后把握不住重点,人家以为他修行,然后呢实际上,他并没有把握住佛法的中心,都跟着他去学,那现在糟了,学佛的人学错了,然后所有的人将误解了佛法,是这样,佛法就毁掉了,因此这个地方所谓重视一切佛所说的经、律、论,能够丝毫无差无违的,那不是那种相似法,这个我们一定要抉择出来,这样,那第二点昵?
特别是本论上面,这《菩提道次第论》上面告诉我们,它能够告诉我们,一切的经、律、论的圣教,这些论上面都是现为教授,这个要简单的解释一下,教授也就是说告诉我们道理,根据这个道理,然后呢我们去思惟、观察、接受,接受了也照着去修行,然后呢产生的效果,能够去掉我们面对整个苦谛,而得到整个的离苦得乐,究竟安乐的状态,或者简单的来说,你迷路了跑得去,人家告诉他怎么走,向前面跑到哪里,红绿灯转一个弯,右转或者左转在那里,然后你上了高速公路,就这么一走,就这样。这个告诉我们的这个理论,或者是这张地图,你可以遵循着它走下去的,那为什么我们要这样讲,现在佛法你从表面上面去看,还是好像蛮兴盛,讲佛法的人很多,可是讲完了讲经说法,讲的道理讲的头头是道,讲完了以后修行了怎么办?这本书不要了,只要念阿弥陀佛,只要四个字,既然多一点只要六个字,既然只要六个字,我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何必长篇大论,讲什么道理呢?再不然好一点说,我去参禅,参禅怎么参,参一个说“无”这样,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你全副精神贯注下去参,既然参这个东西,那么这边长篇大论的经,讲了又有什么用呢?
也就等于说,佛法里面所以告诉我们,说这个佛法真正告诉我们的是两样东西,一个呢?是‘教’,一个是‘证’。什么叫教,什么叫证呢?教是指理论,这个理说了以后,第一个呢?使我们对它产生真正的信仰,说这个才是我要的,透过了这个信仰才能够摆脱我们以前种种的牵累,否则我要忙这些事情,现在我有正确的认识以后,才发现我人生真正需要的是要这个,所以转变过来,转变过来照着他,告诉我们引导的方式,做为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行持的标准,这个叫教。然后照着去做的是修行,它会达到它要提供给我们以及正是我们所希望的这个结果。通常我们说地图,地图上面告诉你向东走,然后右转弯,看完了地图,然后你开车的时候,偏偏向西走向左转弯,牛头不对马嘴你跑到哪里去?所以这个教授是这样,那平常我们现在未法了,不了解,总觉得经上面讲讲道理,真正修行不要,那既然这样的话,佛是一再告诉我们人生苦短,要修学佛法非常难,分秒必争不要浪费,结果佛他自己在的时候,就跟人家长篇大论,说好了修行,修行不要了,然后呢,你们去念念佛,参参禅就可以了啦,佛不是就在带着我们做一个大戏论吗?说大戏论是佛最排斥的,这简直开玩笑,你讲完了以后,真正要修的时候说不要了,说的通吗?我们又偏偏说,我们是佛弟子信得过佛。结果呢?
假定以刚才这个标准说的话,佛岂不是第一个带着我们做大戏论的人,他讲的话,完全百分之百的矛盾,我们还要相信他,有这种道理吗?所以我们不了解经,并不是经的不对,而是说,我们条件不够,就像前面我们已经说的,为什么不学经,而要学论的根本原因。那现在既然学论的话,这个论上面一定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说透过了这个论,让我们去看,我们就体会得到,啊,原来千真万确。一切经、律、论都讲的现在正确的指导方向,所以透过这本论,让我们了解所有的佛经,眼前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授,这是第二点,不过有一个问题来了,它虽然是最好的教授,我们自己去摸,条件不够摸不通,所以需要有善知识来引导,不但有善知识引导,善知识还把经重新把它扼要提出来,以我们相应的程度,重新组合告诉我们,所以虽然它是正确的教授,不透过善知识,只由我们去学的话,我们长年累月,就算是找到会花极大的浪费,花太多的时间,现在真正的找到善知识,那就很容易得到,所以它第三点,易于获得圣者诸佛的秘密的意趣,我想这个大家,现在世间一般都有这个经验,不管我们是那一个,要跑到那里去也好,好老师就是上面一讲,讲的善知识,正确的方法,就是这里讲的这本论。这样,所以这本论第三个特点呢?它是说易于获得圣者的密意,这个圣者就是佛菩萨。
最后一特点呢,有一个特点叫罪行自净,平时我们哪很多错误的地方,自然就消失掉了,这个话怎么讲呢?说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人家现在这个时代。总是希望找一个捷经,捷经有没有呢?有人说没有捷经,有人说有,如果简单的来说,不走冤枉路就是捷经,比如说,前面谈的一些问题,你可以找一个过来人,我们不管称他为佛教当中说的善知识,还是世间上面讲一个好的老师,没什么关系,凭他自己以过来人的经验,以及他有教学的热忱,你跟他去学,条件够,摊开来给你一看,几句话解决的。你现在就要自己去摸索,长年累月,尽管你摸的出来,这两个比起来,那前者是捷经,否则的话你很多冤枉路要走。所以如果说有的话,就是这个,没有别的了,那么当你走冤枉路的时候,犯了很多的错误,如果是前面这几个条件对啦,那个过错自然就消失掉了,就这样,那个罪行也就是说一种错误,这个错误不但浪费我们时间,而使我们产生反效果,佛法里面特别有不同的名字,说善跟恶来区别我们,所以根据这本论,告诉我们这样的几个内涵,这是我们所要学这论的内涵,这个必须是这样的一个提供。
下面我们再把那个作者重新再来这里检查一下,根据经论上面说明,凡是能够造论,也就是能够解释佛的这个佛经,深入内涵的很深奥,很严密的这个内涵的这些祖师菩萨需要什么条件呢?那个是一个通则,这个通则在当年印度,它有非常严密的通则,就像我们现在说,你需要做一个大学教授,那你要有些什么?通过几个关口要那些,这样一来,具足三个条件当中任何一个就可以了。
第一个叫博通五明,这个就是印度当年做学问的说,明就是明白,普通一般人对这个东西都不清楚。印度话叫班智达,班帝达,拿我们现在来说是博士,最好的。那么应该了解说内明,医方明,工巧明,还有声明,因明。就是这样,而这五样东西就不细说了。内明就是专门讲佛法,是内在的,可是这个佛法,是一定不离开世间的,我们面对的一切,所以其他的四明,比如说,我们世间的这些的辅助条件,就像我们现在说要想念书,要想学什么东西,前面必须小学、中学,学很多这个基本的必修课,有了这个工具,然后你才能够深入要做学问的课堂,这个五样东西,在印度当年来说已经涵盖了整个我们面对这个世间的一切,博通,不是说我马马虎虎,稍微了解了一些三脚猫,要很广博非常善巧,当然具足这个条件够了。
第二个呢?还要另外一种条件是这样,你要得到这个真实的教授,所谓这个教授就是心要,那这个教授怎么来的呢?从佛世尊传下来,中间完全没断过,平常我们讲禅宗,常常很重视这个,啊大迦叶尊者传佛心要,然后他很讲究传承,一代一代祖师,师师相授,这个老师传给弟子,这个弟子像老师一样,懂得亲自修行验证,够了条件再要造一个够条件的弟子,条件不够的弟子传了也没有用,然后呢,再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要没断。换句话说,他学到的东西,是正是佛法告诉的丝毫无差,要具有这个条件。
另外第三个条件呢?就是你修行,修行了亲能够见佛菩萨,假定我见到佛菩萨以后,希望造论的要佛菩萨允可,佛菩萨告诉你,对,你造的没错,你可以或者你已经够条件写了,要这三种条件有一样就可以。
那现在这个本论的作者,这三个都具足,现在我们想想看,这三个具足了,也就是说明他要解释佛菩萨的内涵,佛菩萨说你不但可以,你现在造的丝毫无错,就等于说佛菩萨亲自造的。因为要造的内涵,是用语言、文字,我们面对一切来表达的,所以要博通五明,他要真正指示的内容,确是佛的最最的精要,这是佛传下来的教授,没有断掉。那现在造这个论的祖师具足这三个条件。那现在呢?造成论的作者是谁呢?
那么直接从《菩提道次第广论》来说是宗喀巴大师,就是说这个传承中从哪里来的,上面要把他一脉相承的传承简单说一下,我就提出两位祖师,除了这位宗咯巴大师以外,另外还有一位是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是印度人,宗咯巴大师是西藏人,或者我们说宗咯巴大师是青海人,不过他是藏族,在西宁附近,而他后来呢小的时候就到西藏去,一生都在西藏,这两位大师的一生的事迹简单说明一下,来证成造论的作者,够这样的条件,如果说诸位对这个有兴趣,或者真的想深入,这两位大师的传纪值得我们看一下。而且这个传纪里面也隐隐约约的告诉了我们,修学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以及学哪些东西,那么这个呢?我们这里有送,一本《阿底峡尊者传》,一本是《宗咯巴大师传》。
我现在这里先把《阿底峡尊者传》这个内涵,简单说一下。阿底峡尊者是印度人,那么这本书传纪上面,分三部分叙说他一生的事迹,第一部份说他真正的出生圆满;第二部份他自己修行的结果;第三部分弘法帮助人家。我们现在修学佛法,讲佛菩萨都是说自利利人。是这样,从他的事业来说,是必须帮助别人,可是他所以能够这样,必须自己有所成就,那么平常我们一般来讲的话,这个就够了嘛,所以我们民间有一句传说,就是英雄还是好汉啊!英雄不论出身低,好像这个何必讲呢?出身如何呢?这是拿我们世间看的,佛法不然,佛法告诉我们,人身是无限无限的相续,要想学好真正的佛法,如果没有宿生的深厚的基础,短短的一生很难学得好,如果我们真的透过这个佛法去看的话,其实这个无限的人生当中,真正的佛菩萨带头的话,那都是已经前面走过很多生,走的很高很高,所以他一开头的出生的背景,就远比常人来的高,我们必须从这个角度去看,才懂得为什么佛法的传纪当中啊,要把这个出生写出来,现在有很多人,往往不了解这个特点,所以往往就说,那他本身就是个普通人,你何必一完要捧得他很高呢?
这是我们一种误解,那我顺便讲一下,那个真正的传纪上面就说,他出生的地方是东印度一个大国王子,一个非常大的大国,国势强盛,然后呢?非常富庶,人才鼎盛,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这个出身背景是非常好的,那么他也是个王子,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具有一个条件,贵,贵在佛法当中特别说明什么因感得贵,有很多人这个身份很贵,身份很高,脑筋很笨,这个就没有用了。所以他脑筋是绝顶的聪明,然后这个人,脑筋绝顶聪明做坏事,他又不是。那从小的时候啊,就有非常强烈的跟佛法相应的这种德行,那我们可以从这个地方去看,这里面我只举一个很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下,他本来是一个王子,然后呢他又是绝顶聪明,这父母啊从小就看好,希望把王位传给他,但他从小就不欢喜世间,后来去学佛,然后父母不放他,他装疯,结果父母感觉他疯掉了也没办法,明明晓得他是装疯,只好就让他去。然后呢脑筋聪明也举一个例子,在印度当年做学问啊,有一样东西很重视,因明,因明就是种逻辑思,相当于我们现在所学的逻辑,它是重视辨论的。就这样,平常的时候考试给你那个题目你可以,闭上眼睛细细的想,辨论不是,当对方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你马上就要回答,稍微一个答错,那对不起下面一个全盘皆输,那个当年很多外道跟佛法互相论辩,就这样他们辩胜了以后啊,有一把伞,这个是标志,表示是辩胜,那通常要得到几把伞。那个都是很不简单很不简单。如果我们现在来说的话,我不晓得有没有互相辩的这个学问方面,像下棋,人家说几段几段对吧,大家互相,因为这个有个共同的标准。
那么当年阿底峡尊者刚刚出家的时候,跟他的老师,他的老师是当年印度绝顶有名的一个高人,那么有一个外道要跟他辩,这个外道很出色,很成名,所以一般的佛弟子当中,非常出色的人啊都辩不过他,输给他,那么那一次啊,只有他那位老师最精彩,可以跟这个外道互相辩论。那天临时谈好了,决定要辩论的时候啊,老师突然生病了,这个辩论是要全部精神放下去,然后这精神不好的话,就算你条件够,辩也辩不胜,所以这样很为难,他就想要请假,可是人家会说你,看他辩不胜,然后呢自己故意说这个,非常为难,叫别人去那一定输。所以那个时候,阿底峡尊者已经去过了,所以大家觉得这个还蛮好,就问阿底峡尊者,你愿不愿意试试看,他就冒冒然的说好,那我来。大家都觉得这个家伙真是,谁都不敢去,那么多大上座大家都不敢去,刚刚跑得来的人,居然这个初生犊儿不知虎,冒冒然居然去了。结果妙的是,他一去,把那个非常有名的大外道辩胜了。那个大外道非常奇怪,我走遍全印度,就是啊,打遍天下无敌手,怎么来一个年轻人一辩就输得一塌糊涂呢?想不通说这个哪里来的,这就说明这个人脑筋绝顶聪明,因此他那个出生背景说明他贵、富、智慧、道德,从他出生背景中说明是大有来历,下面呢?
他自己的修行,我想这里啊,我只能简单的说一说,,这印度除了很多各式各样的国家啊,小国林立以外,大大小小还有印度的哲学思想是非常发达,通常佛法当中是九十六种,哇,各门各派,佛法里边也是一样,大、小、性、相、显、密,单单佛法的部派,就分成功十几个主要的部派,彼此间大家互相对立,互相攻击。这样,要想真正统一是非常难非常难的。阿底峡尊者在当年,外道固然是没有一个人敌过他。当年在印度所有的佛教各宗各派大、小、性、相、显、密都把阿底峡尊者看成他们这部的头,因为在印度所有的内涵,不管是理论属于教量,行持属于证量两样东西,阿底峡尊者完全通达,完全证得。这个非常不容易,非常不容易,单单凭这一点的话,当年称他为佛陀再来,第二佛陀。然后他弘法的事业也是一样,那么这个弘法的事业,所谓最后利他的部份,在印度部份,在西藏部份,西藏当年佛法已经衰退了,后来经过了藏王到印度把阿底峡尊者请到西藏,经过几十年全国的力量,阿底峡尊者请得去以后培育了一批人才,又经过了三百多年,那时候人才树立起来。通常我们说百年树人。的确不简单啊!
经过了这么长的稳定培养了,到宗咯巴大师时代,又出来一个绝顶的顶端人物,那就是宗咯巴大师,宗咯巴大师的整个内涵。我在这里不细说,大致的情况也是如此,他出生的背景是非常了不起,然后呢?一样的遍学,西藏当时所有各宗各派的不管学说也好,修行验证也好,尽管当年他们称他为新葛当派。阿底峡尊者到了印度以后,人家称他这一派为葛当派,他那个传承都从这边过来的。然后他能够涵摄当年所有的心得,照理说,凡是新的一派起来的时候,都是不容易站立。他新的起来以后不但站立,而且后来渐渐变成西藏啊极大部份——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他那一派的派系。这个派是人家跟他说,也就是说,他能够涵盖所有的佛法真正精要的内涵。因此说不管是他的自行,然后呢他的利人方面,都达到这样究竟圆满的状态。
第七讲 佛法的法印——“三法印与一实相印”
今天我们继续下去,开始讲这一次整个的第七讲。第七讲的名字,就叫佛法的法印,佛法的法印,大家可以看参考的资料,这里面共讲重要的两个概念,。一个讲一实相印,另外一个叫三法印,那么这里边有一样东西蛮重要的,谈到这个佛法的真正内涵,特别是一实相印,大乘基本的理念。二谛:一个叫胜义谛;一个叫世俗谛。讲下去的时候,那个参考资科上面会有,我们一路上面下来,,从我们现在的人生现实问题上面,然后谈到必须以教育来改善提升我们。因此,我们从教育上面谈到科学,从科学进一步谈到佛法,谈到学佛法,我们必须以什么样的内、外条件。在这样具足条件之下所学的,那这个不是普通一般的佛法,平常我们讲的结缘式的,那大家有一个机会结个缘,以后碰巧的时候大家再来啦,实际上,像我们这样严密的次第,一步一步上来,那当然不是说碰巧以后再说,是说我们眼前就希望照着它能够受用,这样这个受用也就是可以实质上面帮助我们,改善我们身心两方面,乃至于究竟地解决一切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要学道次第,从那个总别两个方向谈,那么这个道次第呢?我是特别推荐一本书《菩提道次第论》。
今天要讲的呢?就是站在整个佛法的整体,总别两个方向谈,那总相是站在哪一个角度呢?就是我们所求的这个目标来说,我们普通是一个凡夫,我们希望究竟离苦得乐,这总体的内涵,就是无上菩提,就是佛陀,这也是一种方法,或者他之所以成为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而跟世人不一样的根本的原因,我们世人,是用我们眼前的所谓心识,不管你聪明也好,笨也好,我们这个认识作用,本身是有问题,而佛陀本身,这个认识的心识,他是透过了正确的主法,彻底净化的,因此这种认识,净化了这个认识以后,所创造的他,这个世界跟我们不一样,那么我们为求这一点,我们说这个是一切智智,那今天我们用的三法印,是另外一种角度或者一实相印就是法印,是用另外一种角度来谈那个总相。
首先说一下,为什么我们不用前面两种而用这个法印呢?原因是现在这个世界,是一个邪见充满的世界,错误的跟佛法不相应,在这种不相应的当中,有一样东西是对学佛的佛弟子来说最注意的,叫做相似。他如果跟你完全对立的,那没关系,也许他完全不接受,可是他没有办法真正破坏,佛法当中最可怕的一种,是破坏的叫做相似法,好像跟你一样,实际上他的内容不一样,因此人家不信佛,根本就是说我不相信,但他确实承认有这样东西在,他今天说相似法那种人,他觉得我就是佛法,然后不管相信不相信,以为这个就是佛法。大家把佛法正确面貌,透过这一种被这种人染污了。以后错掉了,我们称它为叫附佛外道。他是一个外道根本不是佛法,但是他装的一附学佛法的面貌,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易于分别他,然后呢?
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谈,所以今天用法印这个角度来谈这个总相,早一阵子,我曾经在向各位同学介绍中说,怎么以三法印来鉴别,严密的来辨别一下,什么才是佛法?什么是外道?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你讲三法印,他既然是附佛外道的话,他也讲三印法,大家讲的一样,就是说你比如讲得很好,他也把你讲的录音带也去背熟了,也讲一套,那你怎么分辨得出来呢?对,所以说,假定说不是对佛法有正确认识的人,单单讲还不行,而且你要照着去实践。如果拿这个标准去衡量,那他这个狐狸尾巴就没有地方可以隐藏,狐狸尾巴没地方隐藏,附佛外道一定能够分辨得出来。因此今天同样讲总相的时候,是以法印来说明,所以这个特点,必须要把下面几讲,第七讲是总相,法印,第八以下,从皈依一直到最后结束的时候,跟这个总相相应的别相。
下面我就是简单的把这个法印,法印呢?我们通常有两种说法,一个就大乘来说的,一实相印。然后平常我们中国人或者汉地来说,说三法印是小乘,真正的内涵不是,它究竟达到究竟状态,那就是一实相印,可是我们进入的次第,是遵照着三法印,所以这个三法印是三乘的共法,不管是大、小、中这样。所以今天把这个实相印跟三法印都简单地说明一下。首先我先在这里谈一下,这个什么叫印?又什么叫法印?又什么叫实相印跟三法印?印,平常我们说印经印章,我们拿着印来鉴别真伪,这第一个,真的假的,还有如果你证得了,佛法所告诉我们的印,法印你亲自验证以后,有什么功效呢?我们就在三界之内通行无阻,平常我们三界,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天上再高的叫色界天,最高一层叫无色界天,他虽然在天上面,实际上他还是在生死轮回当中,假定说我们透过佛法的认识,理解照着修行彻底验证了以后,那我们不再被三界所困,就在这个里边能够世出世间通行无阻,因此我们这样的印叫做法印。那么当然,这个法到底讲些什么,佛法里面所谓的法,就是指所有的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包括抽象的,以及实质的,都称它为法,也就是说,我们根据我们的认识心灵,能够认识的所有对象。
一般来说,实际上,现在这个法还要广泛,那么我们认识对象的这个,说对象固然是法,我们能认识对象的那个心,心识还是佛。佛法我们分它有为法,无为法。因为我们这个人,不但人所有的一切有情,对这个法的认识,以及对它的想法,是一千差万别,个个不同,现在呢请问,以佛正确的了解,正确地了解世间真象的,那位究竟圆满的觉悟者,都有这些现象是怎么看法的。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要学佛法吗?就说我们看见的是这样的,那么世尊看见是什么样呢?因此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叫法印,说佛看这件事情是这样的,那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佛告诉我们很有趣,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说我们眼前看见的,各式各样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这些法,万事万物,这是什么,只有一个相,我们明明不是看见很多吗?什么相,无相,没有的,根本没有这样东西。
因此在这个里边,我们看这个参考表上面,有《法华经》上面,“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诸法’就是所有的这些东西,本来从它自己的本来面貌去看的话寂灭相,现在这个‘寂灭相’,下面等一下解释,这是比较难以了解的,不过我们现在眼睛看,看不见的,佛告诉我们,信得也就是了,要怎么样才能够看见呢?说‘佛子行道已’,你也听到了这个道理,你觉得对,你愿意照着去做,照着这样去做叫做行,照着这个道理去做,最后你也能够象佛一样,完全正确认识这个世界,那时候你会看见,原来世间的万事万物,无相就是一个相,它虽然是无相,却是有千变万化。
所以下面这个《无量义经》,这是法华三经,就是佛出世到最后说的,最究竟圆满的大法,《无量义经》上讲:“无量义从一法生,一法即是无相,如是无相名为实相”。这个‘无量义’是千变万化各式各样,这个各式各样我们世俗上面去看,是千变万化,世俗上面看是千真万确,这佛法有个专门名词叫俗谛,也就是世俗上面看是真实的,那这个的确有它各式各样的内涵,但是这个各式各样的东西,只有从一样东西生起来,‘一法即是无相’,那有什么呢?就是什么都没有,这个对我们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而这个是所有万事万物的真实的相状,所以‘如是无相名为实相’,这样的原来什么都没有,这是它真实的行相,所以它下面有解释,不管我们现在苦空无常,或者我们不愿意苦,我们以为常的,常乐我尽,常乐我尽就是相反,就是跟苦空无常相反的。佛告诉我们这样,我们看见的就是说,恒常不变蛮快乐的一个我。诸如此类不管是大是小,不管是生是灭,所有的一切无相,没有,实在没有,所以说法性法相本来空寂,不管是他行相方面,法的行相,以及他的本质方面,他本来就是空无所有这样,因为空无所有,所以寂然不动,它本来就没有嘛,也没有来,也没有去,也没有出,也没有没,这个是无量义经上头的,那谈到这地方,就有问题来了,说这个我们明明看见眼前的所有这些东西到底这是什么?这个需要解释一下,我们眼前看见的,刚才说这个桌子,这些东西,佛法来说一相无相。那么,请问科学怎么说?科学也告诉我们,这我们看见的说这个是桌子,这个是什么啊!
实际上不是,这是一群能,以很高的速度不断的在流转,这是我们大家信得过的,那这个说明什么?前面我们讲佛法,讲无相,我们不能接受,可是科学的话,我们就是心安理得的觉得是视为当然的。第一个就证明的我们眼前眼睛看得见的,我们身体所感触到的东西,的确不一定像我们看见的东西所存在,但是它并不是没有,它是看这种功效的,因此在佛法里面,特别关于这些事情啊,就分两点来说,一个叫胜义谛或者叫真谛,谛,就是真实的,就是以圣人的眼光来看,它是真实状态,所以我们叫胜义谛或者叫真谛,还有一种呢叫世俗谛,就是拿我们世俗的眼光去看,那么这个世俗的眼光是怎么一回事情呢?世俗的眼光就是以我们的心识所认知的相对世界,所谓相对世界对应于我们身、心,正常人、一般人,大家都能够感觉得到的。这个情况来说,这个相对的现象,这个现象是有的,所以叫俗谛。这样,那我们除了这个,我们不妨说电影,科学是我们信得过,我们很少人看见,至少我从来没看见过,这电影我想大家都看过,明明这个电影也是个银幕,在还没有放的时候,你看白白的什么都没有,等到电影一放的话,那上面是千变万化,那我们很清楚明白这个东西,只是相对应于我们这视觉当中,有这一个东西,它这银幕上面,其实什么都没有,这一点就告诉我们,并不是我们看见的东西,都是真实的,因此这个情况,我们称它为俗,世俗的,那我们现在眼睛看见的叫俗谛,那么事实的真相,不一定就是如此,这一点我们了解了以后,进一步然后我们再谈。那佛法看这些东西呢?告诉我们说,这些东西啊,实际上是,并不像我们相象当中存在的。
那因此下面这个偈啊,这个偈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中论啊!中论是佛门当中一位最了不起的,佛出世以后最了不起的一位大菩萨。他这个说明都可以代表佛法而正确无误的,如果我们后面佛弟子能够信得过他是绝对不会错的,那么他写的这本论,就是使我们不会弄错,而透过他的解释,而真正认识佛法的,看一下这个偈子:“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第一个呢?以世俗谛,众生就是告诉我们,佛是成了佛的,已经觉悟的人,众生是还没觉悟的人,一旦觉悟了,也就是佛,他用两个面貌,用两个标准,一个叫做‘世俗谛’,就是我们看得见的。
还有一个呢?‘第一义谛’,我们称它为胜义谛,也就是我们称它为真谛,这样的来说明,而普通人如果不能了解这个二谛之间的关系,那对于真正的佛法,我们就不可能了解,这样,那现在我这一个地方要简单的说明的就是,我们看见的是万事万物不是没有啊,这个千万不要误解啊,如果它没有话,佛法当中有个专有名词叫‘断灭见’,佛我们也就是称他为中道,为什么称他为中道呢?我们常常说哦,不偏不倚之为中,这个是我们中庸上头的说法,佛法说世间的一般人的认定,不是属于常就是断,常是永远不变的,断是死了以后就没有的,不是,它是什么呢?不常不断,这个就不大容易懂,那么真正的内涵,我们以后慢慢的细细的来说明这个道理。那么这个地方呢,我们就是啊,只是简单的来介绍这个概念,就是中的话,就是说明它那个事实的真相。那么这个也就是说现象上面你是有这个现象的,叫做俗谛。
但是就它的真实内涵呢?它就是没有的,那我们现在呢,因为迷了这个,所以不了解世俗的真相,会有种种执著,产生种种问题。当我们真正的了解了以后,透过了佛法,相信它,步步深入,照着佛陀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理论上的认识照着它去修行,亲自的验证的最后结果,会像佛一样,感觉原来世间的所有的这些东西统统不见了。所以佛经当中有说,所有的这些东西啊,一相无相,只有一样东西,无二之相是为实相。所有的这些东西啊,再没有其他东西了,这个是真实的形相,那我们称这个东西,有它的功用,我们称这个功用叫缘起有,它的真实的内涵是,没有,这叫缘起性空,等一下下面再会提到它。那么说这个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有绝对关系,不是我们从希望,离苦得乐吗?要想使得圆满这个人生吗?
可是我们忙了半天呢,总觉得问题重重,实际上这个有一个原则,因为眼睛看见的毕竟有限,当我们看见那个部份觉得这个对我们好处,要去追求的时候,我们通常很难看得见,这种事情的背后,还有很多副作用,我们只看见那一面,当这个得到的时候,当初我们完全不了解,会有这么多副作用来,而且副作用已经在这里,我们都看不见。譬如现在这个世界,说科学发达了,大家觉得啊,好、好、好,实际上带来太多的问题,最近,我经常介绍人家看几本书,前次跟人家介绍的是《新世纪的饮食》,我最近又看见一本书叫《频危的地球》,这两本书跟佛法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也没有一点宗教色彩。这两本书充分的说明什么?就是刚才这种,我们以为这个很好,实际上其它的副作用根本看不见。这个是真正的重要的几个特点,那么现在我们呢?不谈这些问题,说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那学了这个佛法以后,告诉我们有什么好处?
大家我想在坐的各位啊,都会念《心经》或者听过,即使没听过我介绍大家,佛法当中有一经叫《心经》,它的全名叫《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非常简单,但是佛法的精要部分,它专门讲无相或者叫性空的,头上几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到这里就可以了。观自在菩萨是一个人。我们称他为观世音菩萨,但是为什么这个地方不称为观世音而叫观自在呢?观,这个是特别佛门当中的专门名词叫止观,也就是说到了这种程度,他的智慧现起,他能够看见事实的真相,其实不仅仅是观世音菩萨,所有的菩萨到了这个程度都可以。那么现在这本经,只是观世音菩萨告诉舍利弗尊者如此而已,说观自在菩萨,那么他平常的时候要,在什么情况之下看的呢?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行,就是修行啊,平常我们所有的行为,我们的行为就是做普通的事情,现在学佛的佛弟子呢,专门很认真的,照着佛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步一步去深入,这个指专门指修行而言。那么修行有很多内涵,所有的佛弟子从刚皈依开始,到后面成就佛道都是叫修行,那现在或者我们叫大乘当中所谓六度四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样呢,然后禅定,智慧,那这个部分,特别是讲智慧部分,他修行什么呢?深般若波罗密多,六度当中的智慧度,那专门修行这个要修很深的时候,不是很肤浅的,肤浅譬如我们讲讲,我们也懂了,就听闻这个叫闻慧,然后呢?经过思惟抉择,确定信得过,我们也会照着这个方法去做,那叫思慧,修,就不是我们普通人。但是我们照着这个次第去做,一定也能够达到,不但修而且要很深,说达到这个程度以后,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这个时候啊照见,就是它不是用我们的心里面去,这样,这是真正得到无分别智。
这个无分别智,看事情就像镜子照东西一样,所以它叫照,那个时候照出来五蕴皆空。五蕴是什么啊?色、受、相、行、识。色,就是我们这个色,肉体部分,对我们身体来说是这个身体,实际上呢?包括宇宙的所的一切的实质上的东西,下面的受、想、行、识就是什么啊?心灵或者身心两样东西,皆空,实际上没有像我们所感受看见的这样,结果所有的痛苦消失掉了。度一切苦厄,度过所有的痛苦,我们之所以痛苦是为什么?因为有一个相对的东西在。我觉得这样东西可爱,我去贪,得不到就嗔,事实的真相看不见痴,所有的东西都在这上面来,所以所有的痛苦都在这上面来,那现在呢?透过了佛告诉我们正确方法,然后照着去修行,他就看见这样的一个状态。所以,实际上为什么佛要告诉我们事实的真相,为什么说这是总相,就是悬在那里,那我们要求的,实际上这个东西是一相无相,没有这样的东西,这是我们在无明当中,所以看见它,透过了佛告诉我们的方法,如果我们一步一步下去,像观世音菩萨一样,能够真正深观,看见事实的真相,那发现五蕴皆空,所有的痛苦彻底解决,一实相就是讲这个,但是这个实相,毕竟是最究竟圆满,不是我们普通人一口气走得到的,所以把这个一实相整个究竟的内涵分成功几个次第去讲的话,那我们不是用一实相来表达它,而是用三法印。
那下面呢?紧跟一步就介绍那个三法印。法印两字跟前面一样,就是前面叫一实相印,现在这个地方叫三法印,那么,现在请问三法印讲些什么呢?首先把三法印的这个三个法印说一下。诸位看,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就是三个印三句话,在有一些地方南传的有的时候叫四法印,四法印实际上跟那个三法印一样,不过解释稍微多一点,为了大家多了解一点,第四个法印叫有漏皆苦,那么有漏呢?实际上呢就是指烦恼,只要这个烦恼没断,我们叫漏,那都会苦的,现在我们这个先不谈,那么我们现在这里只把那个三法印解释一下。
那首先第一个说,‘诸行无常’,什么叫‘行’?平常我们说行为,那个行字本身呢?有特别意义,叫流动的,变迁的,所以行是流迁义。那现在这个地方的行叫有为法,佛法当中把这个法分面功叫有为,无为。这些新的名词,相关部分我在这儿解释一下,什么叫有为法呢?是由造作它会生起,它会消灭,譬如说我们现在以佛法来说,说世间的所谓,所谓有为法,有一种行相叫生、住,异、灭。这个是物质上的,假定说我们讲我们的人生。有情的话叫生、老、病、死。这个,没有的生起来了。叫生这样,生起来了以后呢?暂时的安住一段时候,我们肉眼去看好象蛮长,实际上不一定喔叫、住,然后呢开始变化,到最后灭消失掉了,如果对我们人来说呢?当然除了我们人以外,所有动物也是一样,生,这样,然后呢?
慢慢的现在我们晓得生了以后,不是不动的喔,慢慢在变化,刚开始很小变成很大,大了以后变成老,老了以后呢?生老病死,那凡事所有这些东西叫有为法,那么这个地方呢。诸行,是指所有的一切有为法这个有为法,无常。平常我们讲到无常嘛,就好象讲死,这个是时时无常的,没错,但是无常并不单单用死来表达,就是说所有这些有为法,所有这些一切行,我们平常的绝对没有恒常不变的,这叫无有恒常不变的特性,那它变化的状态呢?是非常迅速,所以以前如果要讲这个道理的话,实在不大容易讲,现在科学发达了,科学对我们多少一点帮助,那我们透过科学,我们信得过没错,就是这样,那所有的一切的有为法都是这样。
那进一步来说,佛就告诉我们说;“无常故苦,苦故空,空故无我”。那我不细讲,这单简单的来说,我们用我来感受这件事情,生存在这世界认识这件事情,那我们想去我快乐,实际上是有痛苦,是有快乐,拿世间人来说,如果我们当佛法是,佛法告诉我们都是苦的,也不对啊,我也感觉说,有快乐啊,没错,我们以前曾经讲过,苦跟苦谛不一样,苦是跟乐相对的东西,苦谛不是,是另外一个,说所有这个世间的,这些有为法都真实的,实性是苦的,那这个的话怎么讲呢?这苦的当然是苦。乐的呢!它有个名字呢,叫坏苦,它会坏的,为什么坏啊,因为是变化不拘行。所以它内在有一样东西,是永远存在的叫行苦,就是诸行的行,它不会恒常不变的,一直在变,因为无常,所以本质一定在变,如果变的话,对不起,你就没办法,真正把握得住你要的东西,这就是苦,因为这样,所以无我,那为什么这地方讲无我呢?通常我由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解释,有个印度的苦哲学家,当佛在世的时候,当然他要斥破告诉那些外道,你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从这个角度去谈我,有的普通一般人都能感受得到的这个我,我们谈我,我就是我嘛,不过我们隐隐约约,这当中有一个我,我是可以作主的,每个人对他自己是可以作主的,我是跟周围不一样的,所以我,你,他,两个我对立,所以除这个以外,所有其它的万事万物都有它,因此这个我隐隐约约当中,有一个跟世间不一样独立的,而且这个我是永远不变的,在印度的外道看起来,说他们叫作灵魂,可是这个人,这个灵魂,就像譬如现在我们说,这栋房子有人住在里头,房子会坏的,这个人不会坏,那么我们现在,这个人有一个灵魂,住在里头,这个身体会坏的,这为死,可是住在这里,身体的灵魂不会死,所以这是恒常不变的。印度的外道是这样看,那我们现在呢?科学上面说,死了就算了所以叫“断”,刚才讲的断见跟常见就是这样,所以当我们承认了,以为有一个灵魂的话,那我们不知不觉当中,就有一个我是可以作主的,我是跟外面的周围是对立的,分开的,我是恒常不变的,再不然我死了就没有的,这个三样东西就是我的特征,有没有这个东西?没有。所以从无常我们可以感受到,的确没有这个,现在理论上也告诉我叫做诸法无我,那现在就有两个现象,一个是这个有生命的,我们的有情生命,还有所有世间的一切现象。我们总觉得这个东西,有他实质上自己本体存在的,有没有这东西,没有。所以叫诸法,没有他本来天生如此,恒常不变的这个东西在,明明看见这些现象,这现象是什么呢?这并不是指他没有,如果这个东西没有,那叫断灭掉了,这个是佛法也同样的指出是一种错误,这样的存在,这个存在,他是同样的肯定的,叫“俗谛”,以世俗的眼光是存在的,不过这个存在,不是以他的自己真实天生如此的,不是,这个存在是“缘起”,他是很多条件组合起来的。
|
|
|
|
|
|
|
|
5#
樓主 |
發表於 2016-4-23 17:59:44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