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108|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聖嚴法師] 【經】佛說阿彌陀經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4-12-10 14:15: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续-《【經】佛說阿彌陀經》

摘自《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
  【疏】十門者。第一我法俱有宗。內執有我。外執有法。名為附佛法外道。第二法有我無宗。則異外道。繇是從前至後。繇淺入深。乃至第十圓融具德。十門分別。詳具華嚴玄談。若約之為五。不出有。空。法相。法性。圓融。今此經者。宗乎法性。以淨土依正信願等。皆歸一心。一心不亂。即法性故。
  【演】不出有空等者。以第一我法俱有宗。此唯有。第二法有我無宗。第三法無去來宗。第四現通假實宗。此三通有空二法。第五俗妄真實宗。第六諸法但名宗。此二唯空。第七三性空有宗。為法相。第八真空絕相宗。亦是空。第九空有無礙宗。為法性。第十圓融具德宗。為圓融。
  二異解
  今明此經。古有多解。有謂信願為宗。有謂超過三界二種清淨為宗。令諸眾生得不退轉為趣。
  【疏】信願為宗者。諸解多同。以經中屢言。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故。二種清淨者。論言極樂世界。依正二報。清淨莊嚴。非三界所及。故以為宗。而要其所歸。為令眾生。生彼清淨極樂國土。生彼國已。即不退轉。以此為趣。
  【演】論言者是天親論。
  三正意二  初總舉。二別明
  初總舉
  此經宗乎法性。於法性中。復分總別。總而合之。謂是依正清淨。信願往生。以為宗趣。
  【演】宗乎法性者。以此經屬終頓二教。終教多談法性。少及法相。其所云相。亦會歸性。出中道妙有一切作佛。此經正是中道妙有。皆登不退故。頓教總不說法相。唯說真性。一念不生。即名為佛。此經一心不亂。即得見佛故。
  【疏】取前二說兼合言之。總為宗趣。以前說不該依正。後說未詳信願。故須兼合。始得無遺。良繇依正信願。兼備交資而得往生。皆不出自心故。
  【演】兼備交資而得往生者。有信願。而無依正。則信願何法。故必依正清淨以資信願也。有依正而無信願。彼依正清淨。自是清淨。於我何為。故必信之願之。以資親證彼依正二報也。皆不出自心者。恐問云。既是依正信願往生為宗趣。何又言法性為宗。故云也。
  【疏】其總為宗趣者。如華嚴例。彼經亦兼眾說。總因果緣起理實法界以為宗趣故。若欲分之。上句為宗。下句為趣。義亦自明。若欲加之。彼經加不思議。今經亦爾。
  【演】彼經亦兼眾說者。華嚴經。有以無礙甚深法界為宗。有以緣起為宗。法界緣起相即入故。有以因果為宗。以此經廣明菩薩行位之因。及所成果故。有以海印三昧理實為宗。有以因果理實合為宗。以因果是行位。理實是法界故。以上各各互缺。今賢首總兼眾說共為宗趣也。
  上句為宗。下句為趣者。彼經因果緣起為宗。理實法界為趣。此經依正清淨為宗。信願往生為趣。
  二別明
  又別明之。則成五對。一教義。二事理。三境行。四行寂。五寂用。以為宗趣。
  【演】別明者。展轉推尋也。正是大師極論其宏功。令人發起真信處。世人多疑此經文義麤淺。教義一對足以破之。愚者多執事而迷理。事理一對足以破之。狂者多執理而遺事。境行一對足以破之。或疑念佛正涉有為。行寂一對足以破之。或疑念佛自救不了。寂用一對足以破之。
  一教義者。教謂言教。義謂義理。智者能於一字中。尚解無量義。愚人雖讀盡貝書。祇是尋行數墨而已。故教義一對。不可不發明也。
  二事理者。事即依正信願等事。理即一一消歸自性。彼執事而迷理。正由不知旨趣故。
  三境行者。境謂法界境。即阿彌陀佛是。行是法界心。即一心執持是。此即所謂繫緣法界。專稱名字。一行三昧也。
  四行寂者。行即一行之行。寂即寂光之寂。修一行三昧。欲證寂光無上果也。
  五寂用者。寂即常寂本體。用即恒沙妙用。證此本體發起妙用還度眾生。方是大乘妙旨也。
  【疏】一教義一對者。以教為宗。令達義為趣。言崇尚此念佛往生之教。其意云何。正欲曉會經中所說阿彌陀佛正報依報清淨莊嚴。信之願之。則生彼國。教中有如是義。是其趣也。不徒為語言文字而已。
  【演】不徒為語言文字者。古云。汝終日轉經。不知終日經轉。蓋以其徒為語言文字故也。所以說。誦經千卷。不如解經一偈。
  【疏】二事理一對者。以事為宗。令顯理為趣。承上一經言教。俱約所詮之義。而義中復有事理。言崇尚此依正信願等事。其意云何。正欲顯發事中所具至理。是其趣也。不徒為事緣之跡而已。
  【演】顯發事中所具至理有二義。一是隨文入觀。即一一消歸自己。一是依事造修。往生彼國。發明自性唯心之理。徒為事緣之蹟。即所謂終日死鑽故紙。與終日喃喃但搯數珠者。
  【疏】三境行一對者。以境為宗。令起行為趣。境即是所觀之理。對能觀之智。故名為境。言崇尚此理。其意云何。既知彌陀自性。淨土唯心。正欲即此以為真境。而起觀行。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是其趣也。不徒為曉達此理而已。
  【演】以境為宗。境字。若依後文解釋。標念境者。以四字名號為境。則此處當云。境即是所稱之名。而言即是所觀之理者何。良由所念阿彌陀佛四字。全體即是法界。全體即是當人自心。而自心一念。具足三千性相。自心一念。即空即假即中。豈不是所觀之理。能觀之智。即當人稱念之心。靈靈不昧。無有間斷者是。對能觀之智。故名為境者。以所念之佛對能念之心。即名為境也。而其實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又復自性唯心之理。忘能所絕對待。何言境也。故云。理雖非境對能觀之智。亦得言境也。正欲即此以為真境者。當知此字。即自性唯心。即所觀之理。即阿彌陀佛四字名號。離我心性別無名號。離此名號別無心性。全體法界為真境也。而起觀行執持名號者。謂以此名號為真境。而起執持之觀行也。此正是從性起修。性既離言。行亦無住。雖云執持。實離四句絕百非。無念之念也。
  【疏】四行寂一對者。以行為宗。令至寂為趣。言崇尚此念佛觀行。其意云何。良繇心雖本寂。多生習染。觸境生心。若不修觀行。縱令強抑妄心。終非定慧平等。今依正觀。執持名號。至於一心。則復還空寂之體。是其趣也。不徒為有作妄計而已。
  【演】強抑妄心者。有定無慧。名曰癡禪。若墮無想。則成外道。故理體雖寂不妨起行持名。以幻修幻。以楔出楔。幻盡覺圓乃歸真寂也。今依正觀。即是後文理持。至於一心。即後理一心。有作是有為。有作對無作說。妄計是虛妄遍計。對圓成說。謂若不歸空寂。則是有為有作之修。多劫終成敗壞故。
  【疏】五寂用一對者。以寂為宗。令發用為趣。言崇尚此寂。其意云何。良繇妄想執著。無繇解脫。妄盡心一。則淨極光通。喻如塵盡鏡明。無像不現。所謂既生本國。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以無數方便。大作佛事。度脫眾生。妙用恆沙。是其趣也。不徒為沈空滯寂而已。如是十門。展轉生起。以為宗趣。
  【演】沈空滯寂者。耽著空寂之體。不起利生之用。乃二乘有餘涅槃之境也。
  七部類差別三    初明部。二明類。三非部非類
  初明部
  已知此經。宗趣沖深。未審當部等類。為有幾種。初先明部者。部有二種。一謂大本。二謂此經。
  【疏】部者。以是總歸一部。而有詳略。詳為大本。略為此經。大本有六。一名無量平等清淨覺經。後漢支婁迦讖譯。
  【演】平等即壽命。清淨即光明。覺即佛也。支婁迦讖等。是五譯人。支婁迦讖。漢明帝時人。光武中興。故名後漢。明帝即光武子也。
  【疏】二名無量薵經。曹魏康僧鎧譯。
  【演】康僧鎧魏人。曹丕篡漢國號曰魏。
  【疏】三名阿彌陀經。與今經同名。吳支謙譯。
  【演】支謙吳人。孫權稱帝。國號曰吳。
  【疏】四名無量壽莊嚴經。宋法賢譯。
  【演】法賢趙宋時人。趙匡胤為天子。國號曰宋。
  【疏】五出寶積第十八經。名無量壽如來會。元魏菩提流志譯。查(佛書解說大辭典)別卷。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係唐南天竺三藏沙門菩提流志所譯。唐高宗永淳二年遣使迎來。於開元十五年示寂。
  【演】菩提流志。南北朝魏人。魏主本姓拓跋。改姓元。國號魏。
  【疏】六名佛說大阿彌陀經。宋龍舒居士王日休者。總取前之四譯。參而會之。唯除寶積。彼所未及。然上五譯。互有異同。漢吳二譯。四十八願。止存其半。為二十四。其餘文中。大同小異。王氏所會。較之五譯。簡易明顯。流通今世。利益甚大。但其不繇梵本。唯酌華文。未順譯法。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譯。即無議矣。故彼不言譯而言校正也。又其中去取舊文。亦有未盡。如三輩往生。魏譯皆曰發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輩發菩提心。下曰不發。上竟不言。則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發菩提心。而三輩不同。同一發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盡。
  【演】亦有未盡。謂已盡美。未盡善也。亦可舊文緊要處。彼亦採取未盡。
  高下失次者。下品不發。則不發為劣矣。上竟不言。上亦劣耶。上竟不言。不言為勝矣。下言不發。不發亦為勝乎。故曰失次也。
  同一發心正往生要旨者。不發菩提心。則小乘而已。二乘種不生。故知發心乃往生根本也。
  【疏】然今疏鈔所引。義則兼收五譯。語則多就王文。以王本世所通行。人習見故。餘五間取。而概以大本標之。故上六種皆名大本。今此經者。名為小本。文有繁簡。義無勝劣。判屬同部。
  二明類
  二明類者。自有三種。一觀經。二鼓音王經。三後出阿彌陀偈經。
  【疏】類者。不同其部。而同其類。如從昆弟。雖不同父。而同其祖。亦名比肩。相為等夷。故曰同類。觀經者。觀無量壽佛經。具談十六妙門。一心三觀。詳本疏鈔。鼓音王經者。佛在贍波大城。伽伽靈池。與比丘百人說。中云。若有四眾。受持阿彌陀佛名號。臨命終時。佛與聖眾。接引往生等。後出偈經者。始終唯偈。是伽陀部。中云。發願喻諸佛。誓二十四章。願止存半。與漢吳二譯同。而四十八願。自古及今。傳揚已久。二十四者。或梵本缺略。未可知也。
  【演】伽陀。此云孤起頌。
  【疏】或問。鼓音亦說持名。云何不興今經同部。答。以有咒故。彼經雖說持名。重持咒。
  三非部非類
  三明非部類者。帶說淨土。如華嚴法華。及起信等。又非部類。而中說專持名號。如文殊般若。
  【疏】帶說者。諸同部同類之外。復有諸經。雖不專談淨土。其中帶及勸讚往生也。華嚴。如行願品。既明十大願王。而末言以此十願導歸極樂是也。
  【演】十大願王者。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乃至第十普皆回向。華嚴稱性而談。法華正直而說。二經皆歸極樂者。以欲入毘盧性海。先歸淨土玄門。欲悟一乘實相。先入西方安養。二經始終既爾。中間諸經可知。故知淨土一門。一代時教之總持。法界眾生之歸地也。
  【疏】法華。如云誦斯經者。命終當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也。起信。如前教起中所明是也。等者。如觀佛三昧。十住斷結諸經。帶說淨土。層
  疊非一。詳如後釋文中雜引。文殊般若。詳後執持名號文中。
  八譯釋誦持五    初明譯。二明釋。三明誦。四明持。五結勸
  初明譯
  已知此經。為部為類。詳略同別。未委譯自何時。凡有幾譯。以至註釋闡揚。讀誦受持。有何靈驗。初明譯者有二。一名佛說阿彌陀經。即今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演】詳略同別者。詳謂大本。略謂此經。同謂同類。別謂非部非類。
  【疏】姚秦者。周有嬴秦。南北朝有苻秦。姚秦。今言姚者。揀非餘秦也。
  【演】嬴秦者。周時有非子者。是伯益之後。善養馬。周孝王愛之。封於陝。國號秦。後并吞列國。而有天下。以其姓嬴。故云嬴秦。苻秦者。東晉時氐種也。苻堅強盛.雄據關中。國亦號秦。是為苻秦。姚秦者。羌種也。姚萇為苻堅將。後堅為晉兵所敗。萇遂據關中。傳子興。是為姚秦。
  【疏】三藏者。通經律論。兼善華梵故。法師者。佛法所屬。演揚誨眾。為表範故。鳩摩羅什者。梵語具云鳩摩羅耆婆什。上五字。此云童壽。什者。深善此方文字之什。華梵合舉。稱羅什也。譯者。易也。易梵成華也。周禮。掌四方之語。各有其官。北方曰譯。今經自西來。而言譯者。漢之北官。兼善西語。摩騰始至。遂稱為譯。今仍之也。
  【演】周禮掌四方之語者。東曰寄。南曰象。西曰狄鞮。北曰譯。皆官名也。寄言能寄寓風俗之異於此。象言能倣像風俗之異於彼。狄鞮。則欲別其服飾之異。譯。則欲辨其語言之異。周官通謂之象胥。而世俗通謂之譯也。又譯釋也。猶言謄也。謂以彼此言語相謄釋而通之也。
  【疏】按本傳。師。中天竺國人。父名鳩摩羅琰。家世相國。棄榮出遊。龜玆王以妹妻之。生師。師生而神靈。七歲隨母入寺。見鐵缽。試取加頂。俄念此缽甚重。我何能舉。即不勝重。遂悟萬法惟心。博學強記。人莫能及。以沖年高德。故云童壽。既通三藏。東遊龜玆。王設金獅子座處之。苻堅據秦。將事西討。適太史奏異星現於西域分野。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堅云。朕聞龜玆有羅什者。得非此耶。遣將呂光。臨發。謂曰。朕非貪地用兵。聞羅什深解法相。為後學宗。若克龜玆。即宜馳驛送什。及破龜玆。載什以歸。中道聞堅已為姚萇所害。遂止不返。什師因不至秦。後萇亦聞而名。要請。而光不允。萇亡。子興復請。亦不允。因遣兵伐光。光姪降秦。方得迎師入關。奉為國師。
  【演】遣將呂光者。秦符堅建元十三年。使呂光伐丘茲國。破之。擁眾歸至涼州。因據州稱涼王。光死。姪呂隆降秦。乃迎師入關。居逍遙園。
  師閱舊經。義多紕僻。不與梵本相應。乃集沙門肇叡等八百餘人。新譯經論三百九十餘卷。並暢神源。發揮幽致。師未終少日。集眾謂曰。願所宣譯。傳之後世。咸共流通。今於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以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於長安。闍維薪滅形盡。舌根儼然。今此經者。譯於什師。而舌根不壞。與諸佛出廣長舌。讚歎此經。合而觀之。佛語不虛。於是益信。
  二名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二經聯比。小異大同。時所宗尚。皆弘秦本。
  【演】二經聯比者。聯謂聯續。比謂比並。什師譯之於前。奘師譯之於後。有聯續義。兩經意義無相違背。有比並義。
  【疏】玄奘法師者。唐洛州緱氐人。姓陳氏。少罹患難。隨兄長腱法師。出家於淨住寺。年十一。誦維摩法華。卓然自立。不偶時流。年二十一。講心論。不窺文相。涌注不窮。時號神人。
  【演】卓然自立者。師十一歲時。見諸沙彌劇談戲笑。乃呵曰。夫出家者。為無為法。何得更為兒戲。可謂空喪百年。識者知師德器非凡矣。
  【疏】貞觀三年。往西域取經。備經險難。歷百五十國。遂至舍衛。取經六百餘部。貞觀十九年還京。於玉華臺翻譯經論。總一千三百三十卷。既臥疾。見大白蓮華。及佛相。右脅累足而逝。兩月。色貌如生。先是西行之日。。撫靈巖寺松而作誓言。吾西去。汝西長。吾東歸。汝東向。師去。松西長至於數丈。一日忽東迴。門弟子喜曰。師歸矣。已而果然。時號摩頂松云。按師誓言自要。不爽如是。真語實語。亦什師舌根不壞。諸佛舌相廣長意也。所譯此經。焉可不信。聯比者。先後重譯也。小異大同者。梵音稍別。及語有繁簡。如恆河殑伽。六方十方之類。而大意一無相乖也。皆弘者。法華三譯。奏本盛行。此經二譯。亦復如是。
  二明釋
  次明釋此經者。論則有天親菩薩無量壽經論。解則有慈恩通贊。海東疏。孤山疏。乃至大佑略解等。
  【疏】天親菩薩者。常入日光定。昇兜率天宮內院。親覲慈氏。造無量經優婆提舍。優婆提舍者。此云分別義。慈恩法師者。諱窺基。姓尉遲氏。敬德猶子也。奘師度之出家。學通大小。造疏計可百卷。釋彌勒下生經。筆鋒得舍利二七粒。復示西方要義。有彌陀經通贊一卷。海東法師者。諱元曉。其疏此經。大率依論為主。孤山圓法師者。十疏流通。此疏居一。
  【演】孤山十疏通經者。一文殊般若經.。二遺教經。三般若心經。四瑞應經。五四十二章經。六不思議法門經。七無量義經。八普賢觀經。九阿彌陀經。十首楞嚴經。世稱十經疏主云。
  【疏】義淵。淨覺。越溪等。歷代諸師。種種解釋。率多散沒。至元大佑師者。乃有略解。今唯海東越溪大佑所解僅存而已。世遠人亡。經殘教弛。遂令如是廣大深遠法門。不得人人曉了。寧不悲夫。
  若夫遠承佛旨。弘闡祕宗。為論為文。為集為錄。為傳為偈。為賦為詩。交讚互揚。其麗不億。莫不叮嚀懇告。感慨悲歌。普勸迷流。同歸覺路。一曾過目。可弗銘心。
  【疏】上文專指註釋此經。今謂其餘讚詠淨土。所有言辭。不可勝紀。為論。如十疑寶王等。為文。如龍舒無盡等。為集。如決疑指歸等。為錄。如淨土自信等。為傳。如淨土略傳等。為偈。如徑路修行等。為賦。如神棲安養等。為詩。如諸家懷淨土等。
  【演】寶王論等者。草堂飛錫法師。作念堡三昧寶王論。天台智者大師。作釋十疑論。龍舒居士王日休。作淨土文。無盡居士張商英。作求生淨土文。侍郎王古作直指淨土決疑集。吳郡沙門大佑。作淨土指歸集。無功居士王闐。作淨土自信錄。慈雲懺主遵式。作淨土略傳。善導和尚作偈。偈云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永明壽禪。作神棲安養賦。諸家懷淨土詩。如中峰,西齋楚石。諸師等。
  【疏】告而曰懇。真誠之語。冀其信受而奉行也。歌而曰悲。淒楚之辭。或能感發而興起也。麗。數也。不億者。億不足以盡之。言多也。此皆淨土聖賢。千言萬語。不厭繁重。直欲生死海中。盡挈眾生於彼岸而後已。我等應當銜恩報德。鏤骨銘心。展轉流通。遞相勸導。如其置而不覽。覽而不信。不曰愚蒙之訓。則曰寄寓之談。獨且柰之何哉。
  三明誦
  次明誦此經者。如舌根不壞。天樂西迎。方解冤而往生。未終卷而坐脫。歸如入定。終靚白蓮。銀臺而易金臺。麤樂而來細樂。
  【疏】舌不壞者。智論云。有比丘誦彌陀經。命欲終時。語弟子言。阿彌陀佛。與諸大眾。俱來迎我。後從火化。舌根不灰。色相自若。天樂西迎者。宋唐世良。誦彌陀經十萬過。一日謂家人曰。佛來迎我。言已。作禮坐逝。其夜有利行人。在道味山上。夢西方異光。旛華繽紛。音樂嘹喨。空中聲云。唐世良已生淨土。解冤往生者宋上虞民馮。少事遊獵。見巨蛇。持稍將往刺之。時蛇在巖下。欲噬黃犢。抿推巖石壓之。至死。蛇屢為祟。抿修懺念佛經年。蛇不能害。一日請同社淨侶。誦彌陀經.合掌而化。未終坐脫者。晉智仙法師。號真教。住白蓮寺。十三年西向十念。十二時不暫廢。一夕微疾。命觀堂行人誦彌陀經。未終卷。安然坐脫。歸如入定者。宋釋處謙。精修淨土。一夕。誦彌陀經畢。稱讚淨土。告眾曰。吾以無生而生淨土。如入禪定。奄然而化。終觀白蓮者。宋嘉禾郡鍾嫗。日誦彌陀經十遍。念佛不輟。一日語其子曰。見白蓮華無數。眾聖迎我。遂端坐聳身化去。銀臺金臺者。懷玉禪師。台州人。布衣一食。常坐不臥。精進念佛。誦彌陀經三十萬遍。一日見西方聖眾。多若恆沙。一擎銀臺。從窗而入。玉曰。吾一生精進。誓取金臺。何為得此。銀臺遂隱。玉感激。倍復精進。三七日後。見佛滿空中。乃謂弟子曰。金臺來迎。吾生淨土矣。說偈含笑而逝。郡守段公異之。作詩讚美。有枝低只為罣金臺之句云。
  【演】枝低只為挂金臺者。詩云我師一念登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惟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挂金臺。
  【疏】麤樂細樂者。元子華禪師。大歷九年。於潤州觀音寺。誦彌陀經六月。忽得疾。夜聞香氣樂音。空中告曰。麤樂已過。細樂續來。君當往生。良久念佛而化。異香連日不散。
  又若書寫則化被蒼生。講演則祥符白鶴。
  【疏】書寫者。唐善導大師。凡得贓施。用寫彌陀經十萬卷。勸人受持。亦有讀誦至十萬遍者。五十萬遍者。僧俗歸仰。至有感極焚身供養。得念佛三昧者。不可勝紀。講演者。宋沈三郎。晚歲回心念佛。因病。請僧講彌陀經。易衣而終。縮膝欲起。二子局於名教。以易龕為難。曳其脛直之。將入殮。忽舉首出衣被。矍然而坐。舉家大驚。二子急前扶衛。乃以肘節捶之。子曰。助父坐脫耳。竟坐逝。荼毗。有白鶴二十九隻。飛鳴雲表。久之西去。
  現前感應。則寶地遙觀。剋取往生。則涅槃非比。如斯感應。屢見古今。
  【疏】寶地遙觀者。唐大行禪師。初修普賢懺。後入大藏。隨手取卷。得彌陀經。日夜誦詠。至三七日。現琉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現前。僖宗聞其事。詔入內庭。賜號常精進菩薩。後琉璃地復見。即日命終。異香經旬。肉身不壞。涅槃非比者。梁道珍法師。講涅槃經。天監中。憩鍚廬山。慕遠公淨業。禪坐中。忽見海上數百人乘寶舫前邁。師問何之。答曰往極樂國。因求附載。報云。法師雖善講涅槃經。亦大不可思議。然未誦彌陀經。豈得同往。師遂廢講念佛。誦彌陀經及二萬遍。將終四七日前。夜四鼓。見西方銀臺來至。空中皎如白日。聲云。法師當乘此臺往生。時眾咸聞天樂異香。數日香猶未散。其夜峰頂寺僧。遙見谷口火炬數十。明燎徹夜。次日乃知師逝。如上所錄。皆修因證果。此感彼應。疊見層出。自古及今。未及枚舉。
  四明持
  若持名者。或一念而飛一光。或一聲而出一佛。或響彌林谷。或音徹宮闈。或六時繫念。而依正盈空。或十字標心。而聖賢入會。洎乎昭代。續有名流。
  【疏】此正明執持名號也。淨業諸賢。多不繁載。姑舉昭灼世人耳目者一二。以為激勸。飛光者。唐善導大師。人間念佛得生淨土否。答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於是導乃自念阿彌陀佛一聲。則有一光從其口出。十聲至百。光亦如之。光明滿室。帝聞其事。敕所居為光明寺。後登柳樹端坐而化。出佛者。少康法師。在烏龍山。建淨土道場。勸人念佛。眾見師念佛一聲.口出一佛。至於十念。十佛次出。猶若連珠。臨終之日。口放異光數道。奄然而逝。響彌者。唐道綽禪師。平居為眾講無量壽經。將二百遍。人各掐珠。口稱佛號。或時散席。聲播林谷。音徹者。唐法照。於并州五會念佛。感代宗皇帝宮中聞念佛聲。遣使遙尋。見師勸化之盛。遂詔入宮。宮人念佛。亦及五會。號五會法師。六時者。晉慧遠法師。居廬山。製蓮華漏。六時念佛。澄心繫想。後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臺。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遍虛空。圓光之中。無量化佛。及菩薩眾。水流光明。演說妙法。佛言。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七日後。當生我國。至期。端坐而逝。十字者。宋長蘆宗賾禪師。禪理洞悟。宗說兼通。而遠遵蘆阜之規。建蓮華勝會。其法日念阿彌陀佛。或千聲萬聲。各於日下以十字記之。一夕。夢一男子。烏巾白衣。風貌清美。謂賾曰。欲入公彌陀會。乞書一名。賾問公何名。曰。普慧。又云。家兄普賢。亦乞登名。言訖遂隱。賾覺而語諸尊宿。皆云華嚴離世間品。有二菩薩名。乃知聖賢幽贊。以二大士書於錄首。昭代者。今代也。如西齋。空谷。天奇。毒峰等。皆近世高僧。篤信精修。匹休前古。相續不絕。稍詳往生集中。蓋千萬中。紀其一二而已。
  【演】如西齋。空谷。天奇。毒峰等。皇明楚石琦禪師。有西齋淨土詩。空谷隆禪師。有空谷集。天奇禪師號煢絕老人。有煢絕集。毒峰善禪師。有語錄行世。
  至於感護則宿冤得度。惡鬼不侵。靈應則瞽目重明。俘囚脫難。
  【疏】冤度者。唐邵彪。鎮江人。為諸生時。夢至一公府。主者問汝知所以不第否。彪對不知。因使人引彪前行。見大鑊中。有蛤蜊作人語。呼彪名。彪怖。遂念阿彌陀佛。蛤蜊變黃雀飛去。彪後及第。官至安撫使。鬼卻者。佛世有一國鄰於羅剎。羅剎食人無度。王約。自今國中。家以一人。次第送與。勿得枉殺。有奉佛家。止生一子。次第充行。父母哀號。囑令至心念佛.以佛威力。鬼不得近。明晨往視。見子尚在。將之而還。自是羅剎之患遂息。目明者。宋崇氏女。雙瞽。念佛三年。精勤不替。雙目重明如故。難脫者。元末張士誠攻湖州。江浙丞相與戰。擒四十人。囚檻送戮。夜宿西湖鳥窠寺。大猷謀禪師。徐步廊下。囚見師神觀閒雅。持誦不輟。因求救拔。師教令至心念南無救苦救難阿彌陀佛。中有三人信受其語。念不絕口。天曉發囚。易枷鎖。至三人。刑具不足。惟繫以繩。既而審鞫。知良民被虜者。遂得釋。
  又復惡人則善和十念。地獄現而化佛空迎。畜生則鴝鵒稱名。形骸掩而蓮華地發。何況身無重慝。報在最靈。信願熏修。寧成虛棄。
  【疏】惡人者。唐張善和。屠牛為業。臨終。見群牛索命。於是大怖。喚其妻云。速延僧為我念佛。僧至。諭云。經中說臨終惡相現者。至心念佛。即得往生。和云。地獄至。急取香爐來。即以右手擎火。左手拈香。面西專切念佛。未滿十聲。自言佛來迎我。即化去。畜生者。宋黃巖正等寺觀公。畜鴝鵒。常念佛不絕。一日立化籠上。觀葬之。已而土上出紫蓮華一朵。尋土中。則華從舌端而發。靈芝照律師。為之讚。有立亡籠閉渾閒事。化紫蓮華也太奇之句。如上持名所舉。自飛光出佛至此。亦千萬中紀一而已。慝者。惡之匿於心者也。最靈者。人為萬物之靈也。末復結言。惡人念佛。尚得往生。何況惡未必如善和。畜生念佛。尚得往生。何況靈而號為人類。以此比況。知必生也。信願熏修。所作唐捐。無有是處。
  五結勸
  是以一音始唱。千佛同賡。三學高僧。九流名德。若幽若顯。若聖若凡。如萬水無不朝東。似群星悉皆拱北。方之捷徑。號曰普門。豈虛語哉。決志求生。無容擬議者矣。
  【演】群星悉皆拱北者。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疏】此總結淨土法門。一切眾生所皈依也。唱者導也。賡者續也。始唱者。釋迦開示西方。眾生始知淨業。是引而導之也。同賡者。六方讚歎。詳如經文中說。是續而和之也。三學者。謂禪教律三宗也。禪如永明。以宗門柱石。而上上品生。
  【演】永明以宗門上上品生者。永明壽禪師。秉單傳之旨。作宗鏡錄。萬善同歸集等。入滅後。有僧經年遶其塔。人問故。曰我病入冥。見殿左供一僧像。王勤敬禮。密詢之。乃杭州壽禪師也。凡人死皆經冥府。此師已往西方上品上生矣。
  【疏】圓照以獨秉單傳。而標名蓮境。
  【演】圓照標名蓮境者。宋時圓照本禪師。初參天衣有省。後一志念佛住淨慈。有雷峰材法師。神遊淨土。見一花殊麗問之曰。待淨慈本禪師耳。又資福曦公。至師所禮足。施金而去。人詰其故。曰吾定中見金蓮花。人言以俟本禪師耳。後臨終坐逝諡圓照。
  【疏】教如僧叡弘輔什師。而蓮華出榻。四明中興台教。而西向坐亡。
  【演】僧叡蓮花出榻者。僧叡。從羅什法師稟受經義。後預廬山蓮社。宋元嘉十六年。忽告眾曰。吾將行矣。面西合掌而化。眾見叡榻前一金蓮花。倏爾而隱。有五色香煙從其房出。
  【疏】律如靈芝。生弘毗尼。而死生安養。清照大闡律學。而說偈西歸。
  【演】清照說偈西歸者。宋清照亨律師。初依靈芝習律。專修淨業六十年。臨終念佛說偈曰。彌陀口口稱。白毫念念想。持此不退心。決定生安養。
  【疏】若廣舉者。不可勝數。九流者。謂儒道農工醫卜等也。儒如文潞公。德業滿朝。而結十萬同生之緣。蘇長公文行絕世。而有西方公據之說。
  【演】九流者。謂儒流。道流。陰陽。法流。名流。墨流。縱橫。雜流。農流。
  文潞公名彥博。為宋宰相。封潞國公。蘇長公名軾。為翰林學士。自號東坡居士。十萬緣者。勸人念佛書名蓮錄。滿足十萬人。西方公據者。長公往來南北。每帶一西方變相而行。人問之曰。此我生西方公據也。
  【疏】道如葛濟之捨仙學而回心淨業。
  【演】捨仙學而回心者。宋葛濟之。句容人。久事仙學。妻紀氏。獨精誠念佛。元嘉三年。方在機杼。忽覺空中清明。乃瞻仰四表。見西方有佛現身。寶蓋幢幡。映蔽雲漢。喜曰。經言。無量壽佛其即此耶。遂五體投地。濟之驚異就之。紀氏指示佛所。濟之亦見佛半身。祥雲五彩。親里咸現。濟之由是回心念佛。
  【疏】鸞法師焚仙經而專修觀經。
  【演】焚仙經而修觀經者。後魏曇鸞。性嗜長生。受陶隱居仙經十卷。後遇菩提流支。乃問曰。佛有長生不死術乎。支笑曰。長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十六觀經。曰學此則三界無復生。六道無復往。其為壽也恒沙劫石莫能比焉。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曇大喜。遂焚仙經而修淨土。
  【疏】乃至子章之業岐黃而念佛。
  【演】業岐黃而念佛者。元吳子章業醫。一生念佛。至正間無疾。念佛而逝。岐黃者。岐伯與軒轅黃帝問答。作內經等書。為醫家之祖。
  【疏】張銓之荷耒耜而稱名。
  【演】荷耒耜而稱名者。晉張詮。高逸好學。耕鋤間帶經不釋。後入廬山蓮社。研窮內典。多有悟入。宋景平元年無疾。西向念佛而逝。
  【疏】幽如冥君敬禮。羅剎休心。
  【演】冥君敬禮。即壽禪師。羅剎休心者。有羅剎在一聚落。其民日送子與食。有子歸信三寶。一心念佛。遂不能食。因得歸。
  【疏】聖如文殊求生。普賢願往。況顯與凡。不待論矣。朝東者。會極義。拱北者。宗本義。喻淨土為真際所詣。勢必向往。非強之使然也。
  【演】真際所詣。詣者在也。
  【疏】捷徑普門。解見前文。重言結之。明不虛也。決志者。大本云。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生彼國土。則決定其志。無退怯也。擬議者。易曰。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今謂不須擬議。昔人有言。卜以決疑。不疑何卜。念佛往生。但諦信不疑而。何復擬議為哉。
  【演】不疑何卜者。唐太宗為秦王時。與太子建成相忌。欲舉兵。眾疑恐不勝。命卜之。張公瑾。取龜投地曰。卜以決疑。不疑何卜。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 卷第一終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
  (卷第二)
  明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述
  明古杭雲棲寺古德演義
  華藏蓮社淨空會本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卷第二
  九總釋名題二    初題義。二譯人
  初題義
  如上八門敘義。已知一經大旨。今欲釋文。先明總題。使有綱領。故次之以總釋名題。
  【演】先明總題使有綱領者。以經之有題。如網之有綱。衣之有領。提其綱。則眾目皆舉。挈其領。則眾縷皆來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從慈法師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25 09:48 , Processed in 0.18262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