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除魔業的方法
索達吉堪布講述
節選自《般若攝頌》淺釋
為了避免魔業,應依止外善知識和內善知識,即外攝持和內攝持。
故勇意尋妙菩提,善巧必定摧我慢,
如患為愈依良醫,無懈怠依善知識。
對於希求正道或佛法者來講,在生死輪回中,魔王波旬的干擾會紛紛出現。為什麼希求菩提的修行人,經常會出現魔障或違緣呢?有些經論裡面說:非常懈怠者,魔眾不會理他;非常精進者,魔眾沒辦法傷害他;中等者,經常會出現生病、生煩惱、發生意外事故等障礙,而這就是所謂的魔障。那應通過什麼方法來對付、戰勝它們呢?這個問題,諸佛菩薩在相關大乘經論中有詳細闡述。也就是說,為了避免魔業,應依止外善知識和內善知識,即外攝持和內攝持。
這裡首先講依止者,即具有勇猛尋求微妙菩提的意樂、善巧修行其方便的修行人。那應如何依止呢?首先要摧毀自相續的我慢(從廣義上講,所有驕慢和為自己獲得快樂、利益的自私自利心都屬於我慢;有時我慢也可稱為增上慢)。在修學過程中,一旦生起我慢,對修行就會帶來不利,所以應首先摧毀我慢,這樣才能以最大的恭敬心依止善知識。
在依止善知識的時候,應以《華嚴經》中所講到的四種想來依止,即:“於自身生病苦想,於善知識生醫王想,於所說法生良藥想,於所修行生除病想。”這個偈頌前面全部是“於”,後面全部是“想”,按照藏文詩學來講,這是一種修飾法。意思是說,把自己當作有病苦的病人,把善知識當作醫王,把善知識所說的妙法當作良藥,把精進修持當作解除病痛的治療方法。記得《竅訣寶藏論》裡,也講了轉為道用的六種想:“殊勝上師作為明醫想,道友護士實修療病想,自作病人法作妙藥想,獲得果位作為病愈想。”
在了知依止善知識的方法後,應無有懈怠地精進依止善知識。按藏文的意思來講,所謂的“善”指大乘法,善妙宣說或指示大乘教言的上師稱為善知識。而誰認真依靠善知識,他就不會墮入外道或惡道當中。因為,通過上師的開示,我們可以了知正道,同時也知道什麼是魔障,及遣除魔障的方法。對修行人來講,這幾個問題極其重要。為什麼在末法時代的時候,很多人修行不成功?首先他們根本沒有想依止善知識,即使依止了善知識,但因自己福報、因緣不具足,在短暫的時間中就離開了。離開以後,世間八法或種種瑣事就會干擾他們的心,最終修行一無所得,全部一敗塗地。在如今這個社會,這種現象經常出現。
所以,我們應按照前輩高僧大德的傳統和做法,首先拼命尋找具有法相的善知識,這特別重要。在得到之後,也不要對他產生輕慢之心,否則過患無量無邊,這在《金剛手灌頂經》中有廣泛宣說。如果不但沒有輕慢,還經常以極大的恭敬心、歡喜心和清淨心來依止,自相續就能得到無形的加持,甚至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乃至開悟的境界都能獲得。為什麼佛陀經常在有關經典裡面講:依止善知識是修行的全部之法,其原因也在這裡。
另外,《佛說一切功德莊嚴王經》中講:“求善知識應當如是成就四法:一者數往請問,二者起精勤心,三者意樂清淨,四者尊重愛法。”第一,應數數前往善知識那裡,去請問有疑惑、有爭議的道理。第二,在依止善知識的時候不能偷懶,若稍微有一點點不理解,或稍微有一點點事情,就對善知識起邪見、隨便離開,那就不合理,相反應以最大的精進恭敬依止上師。
第三,在依止的過程中,無論是善道友的諄諄教誨,還是善知識所傳的法,全部要像吸取甘露一樣,以感恩心和歡喜心來接受,而且應把他們的語言當作真正的佛語那樣來享用,並對治自己的煩惱。千萬不能像末法時代的有些人那樣,上師說一句就產生很多邪見,一方面這與自己前世的罪業有關系,另一方面這也是不好的習慣造成的。所以,若產生這樣的惡心,當即就要鏟除。
第四,對善知識要有尊敬心,還要喜愛佛法。如果不喜愛佛法,天天都吃喝玩樂,或做其他事很有歡喜心,善知識就會不高興。因為上師是希求解脫者,對他來講一切世間名聞利養都毫無興趣,所以若有人對佛法歡喜若狂,善知識必定會歡喜。依止善知識的時候,三種歡喜中上等者是法供養,即應盡力以法供養讓上師生起歡喜心。當然,供養錢財,給上師打水等,也能讓上師歡喜,但最好是法供養,因為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若能以此方式讓上師生起歡喜心,一切魔眾、障礙都會自然而然消失,在大乘殊勝道中永遠不退轉。
現在很多人,剛開始因某種因緣趨入大乘佛法,後來就因自己福報不夠,或周圍的因緣不具足,最終從大乘道中退失,之後還惡口罵上師和佛法,造下無量無邊的彌天大罪,這根本沒有必要。在千百萬劫當中,人身極為難得、也極為罕見,但它就像閃電一般,若我們在得到的時候,依靠它造惡業,就特別可惜。有時候,我看見世間人不但不修福反而造種種惡業,內心就為他們的行為惋惜。但也沒有辦法,因為眾生業力現前時,大慈大悲佛陀的妙手也很難救護,所以只好默默發願或將善根回向給他們。
菩薩入佛大菩提,具波羅蜜依善師,
隨彼等說修行地,二因速證佛菩提。
這裡講,趨入諸佛出有壞大菩提的菩薩要依止內外善知識。那什麼是外善知識和內善知識呢?隨從佛菩薩而為他眾宣說大乘道者,就是所謂的外善知識;相續中具足般若波羅蜜多的空性道,就是內善知識。所以我們要依止這兩種善知識:一個是諸佛菩薩或依靠人的形象出現的善知識,我們平時所說的善知識,就是隨順諸佛菩薩宣講大乘佛法的人,這是外攝持,也叫外善知識。其次,他們所宣說的般若波羅蜜多的空性道理,是所修之地或所修的境界,或者說是自相續的智慧,這是內善知識,也叫內攝持。有些論典裡面說:從廣義上講,外善知識就是所依止的上師和道友,或一切對你開示的友伴和老師;而內善知識,則指自相續經常祈禱上師三寶所獲得的加持,或信心、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智慧等內在的修行境界
所以,一個人要想修行成功,內在的因緣和外在的因緣都不可缺少。如果我們有內善知識和外善知識,就不會退到外道的修道當中去。依靠這兩種因緣,在很快的時間中就可趨入正道:暫時往生極樂世界等清淨剎土,最終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為什麼呢?就像《釋量論》裡所講的一樣:只要因具足,果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即因果規律如是。
在其他論典中,也有內外攝持的講法。如《現觀莊嚴論》雲:“心不驚怖等,宣說無性等,棄捨所治品,應知為攝持。”其中,“心不驚怖等”,指內心有空性境界不害怕空性等;“宣說無性等”,指大乘善知識開示空性法門等;“棄捨所治品”,指徹底拋棄這兩種攝持的違品;“應知為攝持”,指應當了知以上兩者是內善知識和外善知識,或內攝持和外攝持。跟《般若攝頌》的所诠義一樣,《現觀莊嚴論》也把內外攝持分開:一個是內在有空性的境界不怕空性,這是內善知識;第二是宣說大乘甚深廣大法要的上師,這叫外善知識。依靠這兩者,我們的修行就會順利完成。
漢地也有內外善知識的說法。《六祖壇經》裡面講:“不能自悟,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識自心內善知識,即得解脫。”按照《六祖壇經》的觀點來看,完全要依靠外善知識來獲得開悟或解脫無有是處,還應認識自己心的本性。就像密法裡面所講的一樣,首先要依靠外在的善知識,他們的開示或指點肯定需要,但最關鍵的是自己內在的認識或悟性,這更重要。所以我經常跟智悲學校的學生說:要老師天天都守著你,這是不可能的,自己應該有自知之明,一定要有自覺性。佛陀在有關經典裡也說: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其實,人自己守護自己、自己觀察自己是最好的。的確,智者有自我控制或自我醒悟的能力,而愚者完全要依靠別人來維護,沒有別人的支持和教導,很快就會掉落下去。
對在座很多道友來講,外在善知識非常重要。因為,若沒有依靠好的上師和道場,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身處大城市當中,外在的誘惑特別可怕,自己的防護能力又極其薄弱,這樣想守住自己的清淨心,就有一定的困難。我以前看過宗薩欽哲仁波切的開示,他說:美國紐約的人磕一百個頭和尼泊爾的人磕十萬頭的功德一樣,為什麼呢?因為美國人特別忙,每天很多人都要上班十二小時,甚至十八小時,而尼泊爾的人很清閒,在這麼忙碌的時間中,空出一段時間來修行,其功德自然就很大。其實,這就像佛陀時代的比丘守持二百五十條戒,跟末法時代的比丘守持一條戒的功德無二一樣。為什麼呢?因為那個時候生活很清淨,沒有那麼多外在事物的吸引或誘惑,而現在人的環境誘惑太多了,自然在環境越來越惡劣、修持越來越艱難時,認真守戒、修行的功德就很大。正因為末法時代無比濁惡,我們就要在一個清淨的道場或環境裡,依靠外在善知識來守護自己的心相續,這樣就不會有大的困難。
但最大的困難,若沒有正知正念,在特別惡劣的群體中要自我醒悟,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作為佛教徒,在有因緣、有機會時,一定不要徒有形象,而應在內心深處有所體悟。比如學中觀,就要把中觀所講的內容悟到,即一定要懂得它;學密法和修加行也是一樣,它們的重要性和真正的含義,內心一定要了解,乃至與法融為一體。若能如此,不管任何一個環境,都不容易或不可能動搖你的心。
從以前的歷史事件中也看得出來,有些人因為已經把外在的教育跟自己的心相續融合在一起,所以無論遇到任何運動、學潮,自己的心始終不會改變。而有些人的信仰很表面,或者說只是外在的形象,在遇到一點點風吹草動時,馬上就會隨波逐流。所以,修行要禁得起外境的考驗,內在一定要有證悟空性的境界(即內善知識),這非常重要!這次講《般若攝頌》,相信個別道友依靠前世的善根,即生中諸佛菩薩的加持,最終已經懂得了它的殊勝與深奧。這樣以後,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當中,就不可能輕易捨棄這種境界。若很表面,覺得很好奇,或者有一種歡喜心,就像聽故事一樣,那在遇到外在強大的誘惑,或自己出現違緣時,就無法轉為道用。
過去未來十方佛,道皆般若非余者,
此度是入大菩提,光燈日輪勝導師。
可能有人會想,或有這樣的疑問:外面的諸佛菩薩或具有法相的上師是善知識,這是眾所周知、共同承認的,但你們說般若波羅蜜多是善知識,它是遠離四邊八戲的空性,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怎麼會成為善知識呢?善知識應該有眼有鼻,怎麼空性變成善知識呢?
下面就回答這個問題。剛才講了,依靠上師等的大乘玄妙開示,最終自己獲得善妙的果位,所以他們是善知識或引導者。其實,般若也是真正的善知識。為什麼呢?因為,過去出世的拘留孫佛、迦葉佛等無量無邊佛陀,未來出世的彌勒佛、勝解佛等無邊無際的佛,以及現在在十方剎土中已經示現成佛、正在宣說妙法的無數佛陀,他們的道全部是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說般若空性。《大般若》裡面也說:以般若波羅蜜多為母,以方便為父。還說:三世一切諸佛皆學般若波羅蜜多,最終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一切佛全部依靠般若成就,除此之外根本沒有其他辦法。
在世間當中,學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的人相當多,但有沒有依之成佛的呢?沒有。如果有,愛因斯坦、榮格等科學家、理論家、思想家早就已經成佛了。可是他們研究一輩子,最終還是以凡夫的身份離開人間。有時候我這樣想:現在世間很有名的人,或對人類社會具有巨大貢獻者,雖然他們對人類創造了很多財富,應該說做了一些有實際利益的事情,但因沒有學般若,離開世間以後就會變成一般的眾生,不可能有進步,所以學般若很重要!
為什麼沒有依靠般若波羅蜜多,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不可能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呢?因為,只有通達等淨無二或現空無二的智慧,才有成就佛菩薩果位的機會。一切如來也講:對步入大菩提者來說,般若波羅蜜多這一智慧可以用以下幾種比喻來說明:宣示人無我如同光明,宣示法無我如同明燈,宣示世出世間一切法如同太陽,宣示獲得一切智智的因如同殊勝導師。佛在《大方等大集經》裡也說:“般若波羅蜜力故,疾得佛道自然道,一切智道如來道。”因此,只要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的道,或依靠它的威力與加持,很多人都會得到涅槃的果位。所以,我們在即生中學般若空性很有意義和價值。
以前,我去過廈門大學、北京大學等高等學府,應該說裡面的老師和學生都很聰明,可以說各方面的世間知識無所不知,很多方面非常不錯。但我總覺得,這樣的聰明智慧沒有用在佛法上很可惜,如果遇到空性法門或菩提心法門,對他們生生世世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利益。可是,他們卻將畢生的精力用在電腦、交通學、文學等世間學科上面。雖然在即生中,這些東西能讓自己的生活多一些風光,但在斷除種種內心的煩惱和痛苦,讓自己趨入光明正道方面,一點一滴的意義也沒有。所以,在看到很多世間的高等學校時,我就會生起悲心。
當然,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他們也很成功。但從佛法的視角來分析、判斷時,他們因為沒有般若的力量,就不可能遣除自相續的黑暗。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外在的物質再發展、再進步,人類也不一定能健康發展。因為,人類的欲望越來越膨脹、永無止境,而外面的物質也跟著發展,是絕不可能的。
大家都清楚,人的欲望無有止境,比如:有一萬元就想十萬元,有十萬元就想一百萬元,有一百萬就想一千萬,有一千萬還想一億,有一億還想一百億,有一百億還想一千億……看看世間上的富翁,在了解了他們短暫人生中的追求目標後,就會感到他們極其可悲、可笑,從而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佛教的偉大與殊勝。因此,大家一定要了知,般若的光明能遣除自他一切黑暗。
但般若沒有入心時,打瞌睡的黑暗也很難遣除。有一個故事這樣講:一位老師看到一個學生在打瞌睡,就下來問:你為什麼老閉著眼睛?學生說:老師!您講得太好了,我一直在思維著。老師又問:那你為什麼一直打盹?學生說:老師!您說的每一句話都很有道理,所以我一直點頭。老師說:那你為什麼嘴裡流出口水?學生說:哎呀,老師您不知道,您講得太好了!我覺得津津有味,所以自然而然就流出口水來了。不知我們這裡個別道友是不是這樣?希望大家振作精神、認真聽法。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wq ... e?mid=54903&prev=54904&next=54902&l=f&fid=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