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2729|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慧律法師楞嚴經(第六十講60)柔軟心慈悲心電子書.pdf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0 20:32: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慧律法師楞嚴經(第六十講60)柔軟心慈悲心電子書.pdf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楞嚴經(60)


《楞嚴經講義》180頁,
倒數第三行,
[辰二辨定客塵(分二)]
[巳初如來詢究原悟二陳那詳答佛印]
[今初]
經文:
爾時世尊,
舒兜羅緜網相光手,
開五輪指,
誨勅阿難,
及諸大眾:
我初成道,
於鹿園中,
為阿若多五比丘等,
及汝四眾言:
一切眾生不成菩提,
及阿羅漢,
皆由客塵煩惱所誤。
汝等當時,
因何開悟,
今成聖果?
這一段,[此佛詢究原悟。]
[欲借昔之客、塵,顯今身境;]
這個客是對主講的;
這個塵是對空講的。
這個客就是所謂的客人,
來作客的,
客人來作客,作客完了以後就走了,
也就是來來去去。
譬如說:我們到飯店去住一個晚上,
第二天我們就要離開;
那麼飯店的主人一樣在那個地方。
我們的講堂常住眾是主;
來這邊掛單的法師,作個客,
一天、二天的掛單就走了,
這個叫做客。
這個意思就是說:
清淨自性是我們的主人,
常恆亙古不變的存在的般若智慧一直存在;
關於意識心所引起的煩惱,
是無所住的、
是生滅的、
是無常的、
是無自性的,
就像來我們的清淨自性作個客一樣。
我們現在弄不清楚,
以客為主人,
把意識心當作是我們能作主的,
結果我們活得很辛苦!
那麼,這個塵是對虛空講的,
譬如說:早上起來打掃的時候,
我們打開窗戶,讓陽光射進來,
我們一邊掃地的時候,
我們會發現很多的灰塵,
當陽光射進來的時候,
你會發現很多的灰塵。
所以,虛空永遠不變;
這個塵雖然‥‥‥
就是這些灰塵雖然遍滿了整個虛空,
可是,不影響虛空,
不影響虛空。
所以,這個空也是如如不動;
塵,它也是變成生滅的。
這個都在比喻什麼?
客人跟主人的關係,
就是清淨自性跟意識型態的關係,
哪一個是主人?哪一個是客人?
你要分清楚;
哪一個是如如不動的心性,如虛空?
哪一個是煩惱的意識心,如塵?
這二個字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
客是粗境的煩惱,
塵是微細的煩惱;
客是指見惑,
塵是指思惑,
所以,有更進一層的含義。
所以,欲借昔之客、塵煩惱,
這個就顯示生滅無常的東西,
顯示無自性的煩惱、意識心。
顯今身境;
[昔之主空,顯今見性。]
昔之主,剛剛所講的:
「主」就是主人,
它是對客人來說的,
客人來作客,當然很快他就會離開;
我們的意識心就是停頓一下,
譬如說:我們起個貪瞋癡,
或起一個善念,
做做善事,
執著一下,又消失了;
起個貪念、動個瞋恨心,
動一下,又消失了。
所以,客是不能久住的,
不是像如如不動的清淨自性。
那麼,空是對塵講的,
對塵講的;
這個主針對的是屬於身,
比較容易看得到主跟客的關係,
就像色身來比喻,讓你容易了解;
那麼,空跟塵是對心的比喻,
這個就更深一層的。
注意這個「空」字,
這個「空」字是指虛空,
不是指空性的意思,
在這裡要特別的注意。
說:顯今之見性,
以前的客、塵,
來顯示現在的身體的處境;
過去的主跟空,
來顯示現在如如不動的見性。
[爾時世尊,即望慈音宣示之時。]
[佛舒兜羅緜,網相光手,開五輪指:]
[舒者伸也,]
[佛前以手]佛在前面用手,
[擎拳示阿難,]
[現則伸手開拳,]
[要引阿難大眾,見性現前。]
[兜羅緜柔軟,佛手似之,]
所以,命相學有的人講,
說手柔軟的人;
當然,這是命相啦!
說手比較柔軟的人,命就比較好一點,
大家是這樣講,
所以,這當然是參考啦!
命相學也說:
這個大拇指,
這個大拇指舉起來的時候,
這一塊肉,
這一塊肉飽合狀態,
這一塊飽飽的,
飽合狀態的、有柔軟性的,
這個人是福報很大,
福報很大了!
當然,撞到腫起來那不算,
這一塊肉。是不是?
有的人就是很薄,
很薄,
當然,這是命相學啦,
這只是隨手談一談而已,
大家不必太執著這種東西。
佛無量劫來,為什麼手柔軟呢?
因為佛無量劫來,
這個手修了無量的善事,
心有無量的慈悲。
所以,師父還是一再的強調說:
我們要以佛為模範,
要以佛為模範,
要柔軟心、慈悲心,
我們的兩手是用來造善的,
不是要做惡的。
佛手似之,
[佛五輪指端,皆有縵網之相,]
[且有金光,]
[故曰:「網相光手」。]
[誨勅阿難及諸大眾者:]
[乃誨以見性不動,]
[如主、]如如不動、不變,
不是像客人來來去去。
[如空,]不動,
不像這個灰塵滾滾飛揚。
[勅令勿更錯認,客塵動搖之身境。]
諸位!
這個客跟塵主要的在強調什麼?
後面那二個字要畫線,「動搖」的意思。
意思就是說:
凡是這個緣起生滅的動搖之相,
都不足取,都不值得你執著。
換句話說:
如果你體會到這一點,
就用無為法修行,
無為法就是見一切相總是幻,
身心如如不動。
[我初成道,於鹿園中者:]
[佛在雪山,苦行六年之後,]
[詣菩提場,]
[臘月八夕,]十二月初八的早上,
[覩星出現,忽然大悟,]
[得成無上佛道。]
[即以自所證之道,轉無上根本法輪,]
[說《華嚴》圓滿修多羅教,]
修多羅翻譯成中文叫做經,
經,
有貫、攝、常、法的含義,
四種含義。
修多羅,
我們說:彌陀修多羅,
就是《彌陀經》;
華嚴修多羅,就是指《華嚴經》;
法華修多羅,那就是說《法華經》。
[小機在座,有眼不見舍那身,]
[有耳不聞圓頓教,]
小機是指根器比較差的,
小根器的,雖然也參加華嚴會上,
就是眼睛這樣看,
看不到圓滿的報身盧舍那;
有耳不聞圓頓教,
雖然有耳朵,
但是,不懂圓頓大教。
所以,佛不得已,
所以,「不得已」如果前面加一個「佛」字,
就更清楚了。
佛[不得已依本起末,]
依這個根本的大教,
就是依究竟一實相寂滅的華嚴思想;
沒辦法,只好起末,
就講一些眾生比較聽得懂的,
「末」就是簡單的,大家比較容易體悟的。
因此[不動寂場,而遊鹿苑,]
不動寂場是指如來心性,
世尊證得了一乘大寂滅的涅槃道場,
所以,走到哪裡,他都是如如不動。
而以如如不動的心性,遊鹿野苑,
就是鹿苑。
[為五比丘說法。]
[鹿園即鹿苑,]
[在波羅柰國境,為古帝王苑囿,]
「囿」就是養禽獸的地方。
[又為帝王養鹿之園。]
[其因緣:昔有國王遊獵,]
[無數兵士,各持利器,作一獵圍,]
[圍內眾生,必難倖免。]
[時有二羣鹿,各五百隻,]
[其鹿王:]
[一釋迦過去示生畜類,行菩薩道;]
[一為提婆達多。]
[時釋迦鹿王,與達多鹿王言:]
[今國王圍獵,]
[我等以及一切禽獸,身命難保。]
182頁,
[我與汝當向王請願,救彼身命,]
[汝我二羣輪流,每日進貢一鹿,]
[請王解圍。]
[達多鹿王從其意,遂至王所,]
[士兵見欲殺之,]看了準備殺牠。
[鹿王能作人語云:]
在經典講:
人壽有四萬歲、六萬歲的時候,
畜生可以講話,
不是像現在人壽百歲,
畜生沒辦法跟人溝通,
也很難!
就算現在科學很發達,
說這些畜生有時候也有表達種種的語言,
但是,人類要好好的去體會,
叫做動物行為學。
這鹿王能作人語言:
[「勿殺我。我與王請願。」]
[鹿能人語,人皆奇之!]
[又云請願更奇。]
[乃報告於王,]
[有鹿能作人語,與王請願。]
[王聞亦奇之,]
這國王聽到也是很稀奇,
就允許牠進來,[即許入。]
[行禮訖,跪奏云:]
[大王今日遊獵,小鹿大膽啟奏,]
[求王下令解圍,]
[我等當每日進貢一鹿,]
[王可日食鮮味,終身食之不盡;]
[若盡行圍獵,眾鹿必死,王食不及,]
王食不及,
就是沒有辦法繼續吃到新鮮的肉,
所以,這個叫做不及。
[以後無鹿可食。」]
[王因奇其事,遂允解圍。]
[一日輪達多鹿羣進貢,]
[派一母鹿,身懷有孕,再二日即產。]
[乃求王先派他鹿,]
[待子生後,再往進貢。]
[王怒不許,曰:]
[「汝欲後死,誰願先死耶?」]
[該母鹿即到釋迦鹿王處,]
[哀求為派一鹿,代其今日進貢,]
[俟子生後,]「俟」就是等待,
等待生了孩子以後,[即往進貢,]
[可以保全其子。]
[釋迦鹿王,心中一想:]
[若派其他,殊難開口,]
[若不設法,又負所求,]
[乃令母鹿,在此羣中,自往代之。]
所以,到國王那個地方,([至國王所,])
[王問:「子來何為?」]「子」就是你,
你來做什麼呢?
[曰:]回答說:
[「進貢與王充膳。」]
這個「膳」就是飲食的東西,
也可以作飲食‥‥‥
左邊也可以把它改成飲食的食這個部首,
一個食一個善,也可以。
[王曰:]
[「難道汝二羣之鹿,皆食盡耶,]
[要輪汝自己進貢?」]
[對曰:]
[「二群之鹿,只有增加,]
[王日食一鹿,]
[統計所生,一日不只一鹿。」]
一日不只生一隻鹿,
何況王每天只吃一隻。
[曰:「何為子來耶?」]「子」就是你了,
那你為什麼來呢?
[乃告以母鹿請願之事,]
[不得不以身代之。]
[王為感悟,]
說:[畜生中是有菩薩。]
[乃說偈曰:]
[「汝是鹿頭人,]表示你是畜生中的人的心。
[我是人頭鹿,]
我雖然是一個人,
但是,心像畜生一樣;
我們講的:人面獸心。
[我從今日後,不食眾生肉。」]
[遂將群鹿養於苑囿,禁人加害,]
[故稱鹿苑。]
[此處乃鍾靈之地,]
[多有仙人在此修行得道,]
[又名仙苑。]
[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者:]
[五比丘,]
[佛初出家時,]
[淨飯王遣五位大臣,]
[往勸太子囘宮。]
父親這方面有三個人跟著去,([父族三人:])
[一、阿鞞,]
中國話叫做馬勝,([此云馬勝;])
[二、跋提,此云小賢;]
[三、拘利,]
中國話沒有翻譯,([華言未詳;])
[有云即摩訶男。]
這個摩訶男,經典是有記載的,
也是證果的阿羅漢。
這個摩訶男還有一個故事,
說當敵人殺進來的時候,
這個摩訶男就請求那個軍隊的領導,
說希望跟他約好,
說:如果我潛入水中,
等我浮起來的時候,
你再殺我的族人,
我們希望能夠有這樣的請求。
那個士兵‥‥‥
這將官就說:好啦!
既然這樣講,
就讓你潛下這個水池裡面,
等你起來的時候,我再開始殺,
最多幾秒鐘、幾分鐘,你一定要起來!
所以,這個摩訶男就潛入水中,
因為他的頭髮很長,
他那個頭髮很長,
他就把這個頭髮綁在這個石頭上,
綁在這個石頭上,
讓他不會浮起來;
這個族群,釋迦族群統統跑光了,
奇怪!
這個屍體怎麼沒有浮起來呢?
屍體怎麼沒有浮起來呢?
後來叫人家潛水下去看,
這個摩訶男死在水中,
把這個頭髮綁在這個石頭上。
那麼,這個記載多少有一點文字上的出入,
這個是指摩訶男,他是證果的羅漢,
他為了救族群,可以犧牲自己,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底下說:
[母族二人:]
[一、阿若多,]
[此云解本際,]
[又云最初解;]
[二、十力迦葉,]
[此云飲光。]
[尋到太子,勸請回宮,]
[太子乃曰:]
[「不成佛道,不囘本國。」]
諸位!
如果在這裡要準備出家的人,
就要發這種願:
不見性、不成就道業,不離開講堂。
他這樣他才有辦法住下來。
說:滾動的石頭不長青苔,
我們常常要參這個善知識,
道場跑來跑去,
那個是很難成就的!
所以,如果有了好的善知識、
好的道場,
發心準備出家的,
何況三位都是大學畢業的,
要把心定下來。
「不成佛道,不回本國。」
[五人因太子不囘,]
[不得囘朝復命,]
[乃隨從太子遊方五載,]
[而至雪山,]
[同修苦行六年。]
[三人不堪苦行者,]
[乃往鹿園,別修異道;]
[後二人見太子受牧女乳糜]
這個「糜」就是粥。
[之供,]
[亦復捨去,而至鹿園。]
[佛演《大華嚴》,雖稱本懷,不契時機,]
所以,不對機就是多餘的。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事,]
[亦欲開方便門,說小乘法,]
[乃思:誰應先度?]
[悲二仙之已逝;]
這二個仙人,
他是在王舍城附近的二位著名的宗教導師,
教導人們修習禪定的方法,
他們一個叫做阿羅邏,
一個叫做郁陀迦。
這個阿羅邏就是阿彌陀佛的阿;
四維羅;
第三個邏,底下加一個〔邏-羅〕部,
四維羅加一個〔邏-羅〕部,叫做阿羅邏。
第二個仙人叫做郁陀迦,
郁就是左邊一個有沒有的有,
右邊一個耳朵;
陀就是阿彌陀佛的陀;
迦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迦,
叫做郁陀迦。
那麼,這二個仙人已經不在了,
[喜五人之猶在,]
[乃至鹿園,]
[為五比丘等,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
為什麼講十二行呢?
因為四諦講三次,
諸位翻開《表解》二八頁,
三轉四諦法輪,
二八頁下面中間,
三轉四諦,
三乘以四就是十二。
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
四諦,
簡單解釋一下,
我們在《大專佛學十四講表》
已經講得非常清楚,
簡單提示一下。
四諦就是四種真理,
此是苦諦,
苦,
這個世間實實在在是苦的,
你不要一直不覺悟,
這個世間無樂可言,
因為是剎那、是生滅、
是無常、是緣起。
所以,這個世間真是苦,
不但是身苦,
還有心靈的煩惱的苦,
所以叫做苦諦。
二、此是集,就是集諦,
集諦的意思就是集合一切煩惱,
就會感應種種的痛苦,
業感就會有緣起。
所以,此是苦,就是世間的果;
此是集,這是世間的因,
「集」就是集一切的煩惱,
簡單講:
集見思二惑,
集一切見思二惑等等煩惱,
貪瞋癡慢疑等等。
再來,
此是滅,這是滅諦,
我們身心皆苦;
有一個快樂的涅槃,
所以,這個「滅」是滅苦的意思,
意思是說:
一個人證悟了涅槃的妙心,
則能離一切苦。
所以,「滅」就是滅苦,
也就是涅槃義。
此是道,
是指八正道,還有三十七道品,
「道」就是路,就是可以通,
可以通往涅槃之道,
所以,此是道。
意思是說:
你修八正道、
修三十七道品,
可以通往涅槃,
可以度脫生死,
此是道。
再來,
此是滅,是出世的果;
此是道,是出世的因。
好了,
有了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就變成世間果,此是苦;
世間的因,此是集;
出世的果,能得涅槃,此是滅;
出世的因,此是道,
修八正道、三十七道品,
就可以了生死、離苦得樂。
底下,
示相轉,對上根人講的;
勸修轉,對中根人講的;
作證轉,對下根器的人講的。
示相轉是啥意思呢?
上根的人一聽到此是苦,
就知道苦有逼迫性,
苦有逼迫性,
所以,不會像世間人這樣子,
不會像世間人這樣子。
此是集──有召感性,
你只要對這個財色名食睡死執不放,
你就有召感痛苦的,
召感痛苦的。
而世間人不一樣,
世間人不知道這一層道理,
有一個老闆,
他討了個老婆,
可是,這個老婆又肥又胖又醜,
但是,他是靠他老婆起家的,
我們講的被招贅,
入贅的。
是不是?
什麼事都作不了主,
可是,他又喜歡拈花惹草,
他在公司裡面,他又喜歡了一個秘書,
喜歡了一個秘書。
人家這個消息‥‥‥
這個老闆娘雖然又肥又胖又醜,
但是,人家家庭很有錢,
就派她的妹妹去監督,
去監督,
他就很氣憤了;
這是一部電影,
他這個老闆就很氣憤了,
很氣憤了!
然後,他要交這個秘書,
每次他這老婆都會出現,
他就很討厭她,
很討厭這個老婆;
可是,又沒辦法離開這個老婆。
後來有一次,他老婆生日的時候;
他因為他交不到這個秘書,
又怕被人家搶走,
又討厭這個老婆,
又肥又醜,
然後,又沒辦法離開她,
因為他沒錢啊,
他靠他老婆的。
有一次生日的時候,
蛋糕上面插了幾根蠟燭,
就端出來了,
在這個花園裡面舉辦生日party,
就出來那搞笑篇的,
他就出來,就唱生日快樂歌,
他怎麼唱呢?
因為他老婆很胖,
他又很討厭阻擾他交這個秘書,
他就這樣唱:
豬~你生日快樂,
豬~你生日快樂,
豬~你生日快樂,
豬~你生日快樂!
然後這個蛋糕拿到他老婆的前面,
他老婆一巴掌刮下去說:
你這個音不會唱正一點嗎?
第一個字罵她,
罵他老婆:豬~你生日快樂!
那個「祝」把它念成「豬」。
眾生他不知道這個有召感性、
有逼迫性,
所以,樂此不疲。
底下就是說:
此是滅──可證性,
就是涅槃是可以證入的、
證悟的。
此是道──是可修性,
意思就是說:
上根器的人,
跟他開示了這個苦、集、滅、道,
他就能夠知道要修行。
有逼迫性,此是苦;
有召感性,此是集;
可證性,此是滅;
可修性,此是道,
對上根器的人來講,就是示相,
只要稍微點一下,就醒過來。
就像一隻馬,好馬,
看到這個主人拿起這個皮鞭,
這一匹馬就跑得很快;
根器利的人也是一樣,
一聽到了正法,
他一輩子決定不放棄三寶,
決定不放棄善知識,
一定要好好修行。
示相轉。
再來,有一種人叫做中根器的,
中根器的,
中根器的叫做勸修轉,
佛陀對這個中根器的,就跟人家講說:
哎呀!世間是苦的,
汝應知!
世間這個苦從哪裡來?
從貪瞋癡,集合貪瞋癡來的,
汝應斷,
汝應斷;
有涅槃是可以證的,
可以證悟的,
所以,汝應證;
有八正道、三十七道品,
你應該好好修行,
說:汝應修,
這是對中根器的。
底下是對下根器的,
根器很差的,
說:此是苦,我已知,
作證轉就是佛陀的意思,
佛陀自己,這個「我」是指佛陀。
佛陀告訴他:
你要相信我釋迦牟尼,
世間身心皆是苦,
因為是剎那生滅無常法,
所以,你不可能擁有任何東西,
你也帶不走任何東西,
這個的的確確是苦的,
說:我已知。
此是集,我已斷,
所有的貪心、瞋恨心、嫉妒、憤怒,
佛陀全部都斷,
包括微細的無明,
我已斷。
此是滅,我已證,
釋迦牟尼佛做榜樣給我們看,
他已經證得了佛果,
的確是可以證得佛果的。
此是道,我已修,
你看,我就是這樣修學佛道的。
是不是?
好!
這個叫做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
翻回來,183頁,
倒數第四行,
《講義》183頁,倒數第四行,
[一、示相轉;]
[二、勸修轉;]
[三、作證轉。]
[示集諦之相,]
[即見、思煩惱,]
集,顧名思義就是:
我們說:集合!
就是集合,
苦從哪裡來?
就是集合煩惱來的啊,
不停的執著來的啊,
見思煩惱。
[見惑粗如客,]
如客,它什麼意思?
就是容易覺察的意思。
[思惑細如塵,]這個很難覺察,
就像灰塵,
有時候眼睛不睜大一點看不到。
思惑細如微塵,
[此在鹿園,所說客、塵之義。]
[及汝四眾言一句,]
[當指《阿含》會上四眾。]
[佛對之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
[即不能成就,無上正覺菩提之道。]
[及阿羅漢者(解見在前),]
[其故何也?]
[皆由客、塵煩惱所誤。]
[客、塵喻粗、細煩惱:]
[我執分別,]
[行相不停如客;]
來作客的一定要走。
換句話說:
對境界上的執著,其實也帶不走,
也沒有一樣東西你可以帶著走。
[我執俱生,行相微細如塵。]
俱生就是先天帶來的,
俱生就是無量劫來存在的,
諸位!難就是難在這個地方,
難,
困難就是難在降伏那個微細的習氣。
你可以寬恕人家,
這個你做得到的;
但是,要叫你改變你的個性,
這個很難!
碰到什麼事情,
金錢的糾紛,你會當作說:
唉!就算我前世欠他的!
你絕對看得開,
稍微有一點功夫的佛弟子,
都沒問題;
但是,要碰到跟自己的意見、看法不同的,
這個時候習氣就會上來,
習氣就會上來。
因此這個先天性的我執,
任運而生,
二六時中,
修行困難就困難在那一剎那。
所以,有個具體的辦法,
也就是說:
如果你的煩惱時間愈來愈短,
那麼,你的修行就是正確,
你把這個情緒的變化縮短到當下,
譬如說:以前煩惱三個月,
現在三天;
再來就一天;
再來是一個小時;
再來,一動念,馬上放、捨,
著這個沒意義,
好!就回歸當下了,
回歸當下了。
好!
在你們內心裡面你會發現,
原諒,有寬恕的一面;
原諒人家,有光明的心性存在,
放下,生命的品質會更好的,
你會開始享受你生命的泉源,
就是般若的智慧,
你不再像世間一樣,
同流合污,
起貪瞋癡,
以為執著叫做快樂,
慢慢的領悟到世尊的真理、
所講的正法;
沒有一分,沒有一秒,
包括我們晚上在作夢的時候,
也會夢到佛菩薩;
也會夢到我們沒有瞋恨心;
也會夢到我們與人和平的相處。
所以,念佛的人用夢境來檢視自己,
來檢視自己,
如果我們在夢境裡面,
仍然嚴重的起貪瞋癡,
那麼,我們往生便會有困難,
因為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加上痛苦,
是作不了主的。
簡單講:
我們現在的情緒作不了主,
臨命終就會很危險!
要作得了主,也不是很困難,
不思善,不思惡,
你只要放下跟我生死沒有關係的,
這些不必要的客塵煩惱,
每天只管自己,
掃自己的門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
你儘管掃自己門前的雪;
你儘管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
掌握了這個方向以後,
其他的跟自己生死沒有關係的,
就是統統放下。
然後,守住一個大原則,
物我是一如的,
「物」就是指外境,「我」是指心性,
外境跟心性,
其實本來是同一個起源的,
一個如來藏的,
這樣慢慢來,一步一步來。
所以,常常講說:
為什麼修行不得力?
因為方法錯誤!
在這裡,把筆放下來,
這個方法對跟方法錯,有差多少?
那是非常嚴重的!
修行的方法錯誤,
我現在舉一個例子,
告訴你說方法錯跟方法對,會有什麼差別?
在北愛爾蘭有一個農夫,
在北愛爾蘭有一個農夫,
他是牧羊,
靠這個羊群來過活的,
這個羊毛啦,
賣這個羊肉,
還有這個羊乳。
可是,他有一個困擾;
英國的北邊就是愛爾蘭,
在這個愛爾蘭的山區裡,
有一個牧羊人,養了一群的羊,
這個農夫養了一群的羊,
少許的耕作,加上一群的羊,
靠這個羊的經濟作物來過日子。
但是,他有一個困擾,
他有一個困擾是什麼呢?
就是這個山區裡面很多的野狼,
這個野狼在山區裡面覓食不容易,
找不到食物,
就用怎麼樣?
就來偷襲他的羊群,
他有時候第二天看,
這個羊,這裡死一隻,那裡死一隻,
肉沒有全部吃完,
咬死以後沒有吃,
有的吃一半的;
有的吃了剩下一隻腳的。
這個農夫、這個牧羊人沒辦法了,
一看,
哇!這個山這麼大一座山,
他怎麼辦呢?
他就去貸款,
把他整座山都圍個簡單的籬笆,
圍那個鐵絲網,
圍那個鐵絲網,
圍那個鐵絲網。
圍這個鐵絲網以後,
這個狼還是沒有東西吃啊,
在山上找不到;
圍那個鐵絲網,
這個狼很聰明,
牠就往地下挖洞,
這個鐵絲網已經很低了,
這個狼很聰明,挖這個地洞,
挖一挖‥‥‥
挖了地洞以後就鑽進去,
就變成一個洞了,
鑽進去就有東西吃,
又咬死了一堆,
那狼群一進去,
一隻一隻一直進去,
吃完了,又從那個洞回到原位。
這個農夫沒辦法了,
就帶著獵槍,
二十四個小時守著,
獵槍啊,
經過了申請,帶著他的獵槍,
二十四個小時守著,
他很累,
狼也是很累。
結果看到這個狼群來,他就開槍,
就打,
一個晚上有時候打死了四、五隻,
狼群。
他用很憤怒的,
因為牠咬死很多的羊,
憤怒的眼光,把狼當作是仇敵,
開槍!
這個狼群有時候敢靠近,
有時候不敢靠近,
狼要吃一隻羊很累;
這個主人為了防止這個狼群,
很累!
十幾年來他損失的羊、
他投注的經費,
他身心俱疲,
還是沒有辦法防止這個狼群的攻擊。
後來他去請示一個義大利的,
叫做生物動物行為學家,
專門研究動物的行為的,
那個人是跟狼群生活的,
把野外的狼群抓回來,小隻的狼群,
把牠慢慢的養,
他要觀察狼的行為,
這狼的行為裡面,牠有階級的,
這個狼的群裡面的首領要先吃的。
再來,
經過了打鬥以後,變成狼群的群王,
這個動物行為學家跟他們生活在一起,
再來就研究狼的嘷叫聲,
嘷叫聲,
那嘷叫聲:嗚‥‥‥
是代表什麼;
或是嗚嗚嗚;
或者是嗚~~~拉得很長;
或者急促的這個聲音,
他就開始一直研究,
十六年,
專門研究狼群的攻擊的行為,
牠的行動。
後來這個愛爾蘭去請這個義大利的專家,
去請示他,
這個義大利的專家還是沒有辦法,
後來愛爾蘭這個飼主,
再加上這個義大利的動物行為學家,
去請示一個美國黃石公園;
黃石公園野狼專家,
野狼的專家,
請示以後,他(專家)就告訴他:
狼群牠是有習性的、
有地盤性的,
牠有地盤性的。
他說:你只要把另外一群的;
另外一群,
這一群來,
你放另外一群的狼群的嘷叫聲,
叫做宣示地盤,
用這種方式,
另外一群的狼群來,
牠就不敢入侵。
動物的行為,牠有地盤性、
有區域性,
牠那個地盤性很堅強的,
同時牠也不敢隨便的去入侵其他狼群的地盤。
他就叫這個農夫,
說:我告訴你,
我這裡有狼群的行為,
這一群來,你把它錄音;
另外一群來,你把它錄音,
我這裡有好幾群的狼叫的聲音,
不同群的狼叫的聲音,
拿這個什麼?
錄音帶,
錄音帶。
拿這個錄音帶回去的時候,
你用這個擴音器,
擴音器,
擴音器,
不定時的播放,
每一個時間就播放,
播放出去,
把它擴音到整個山區,
他就錄音帶一放:
嗚~~~
播放,
一個小時播放‥‥‥
你回去就照這樣做!
這個農夫沒什麼把握:
我圍鐵絲網花了多少錢;
帶著獵槍打死多少狼群,
照樣沒有辦法,都失敗;
你這樣播放這錄音帶,宣示狼群的主權?
你用不同群的來,
不可以用同群的喔,
同群的,牠會跑來的喔!
甲、乙、丙、丁,他就去錄音,
狼叫的聲音,他就把它錄音,
他自己這裡得到一些不同的錄音,
這一群來了,
他就標示:這是甲群的,這是乙群的,
甲群的來,
我放乙群的這個狼群的錄音,
擴大出去:嗚~~~
經過幾年,
他這樣一放以後,
方法對了,
怎麼樣?
中獎!
從此以後,
沒有一隻狼來咬他的羊群;
方法錯的時候,
羊被咬死,
狼群被打死,
花費了多少鐵絲網的錢,
他就是搞不定牠!
方法對的時候,
一毛錢都不要花,
就是買個擴音器播放。
從此以後,
狼知道那邊那個區域,
是屬於另外一個狼群的,
統統不敢來!
我現在回歸到說,
修行也是這樣子的,
你掌握了對的方向,
方法對的、正確,
了悟諸法畢竟空,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知道萬法空相,
就慢慢練習放下‥‥‥
這個就是方法對!
如果你一直拜山、一直念佛,
而不懂得放下,一念提起阿彌陀佛,
那就會變成一邊念佛,
一邊執著娑婆世界的是非;
一邊念佛,一邊著相,
著這個緣起緣滅的假相。
那麼,就是說:
雖然你很用功,可是,被牽制住,
這個叫做方法錯誤,
方法錯誤。
見性就是:
生擒活捉,不費吹灰之力,
就像這個生物、動物的行為學家一樣,
他(專家)叫他回去放:
只放一下錄音帶就好,
你也不必帶槍,
也不必圍籬笆。
他就方法對啊!
諸位!
放下萬緣,
你的方法就對了!
所以,常常講說,
諸位!
師父一直講放下,
有一個居士來問,
說:師父,師父!
您常常講放下,放下,
我心裡也常常告訴自己:放下,放下啊;
可是,它就是放不下呢!
我說:那個放下是打從徹悟的心,
了悟能緣的意識心空、
所緣的境界空,
是這樣子的,
是這樣子的無所在、
無所不在的那種放下的心,
不是告訴自己:我要放下‥‥‥
這個還是加一個「我要放下」啊,
這個不是真正的功夫。
真正的功夫,是了悟一切法無生,
那種如如不動,
見一切法如幻,
心悟無生,如如不動,
是這樣子的放下。
我已經舉例子給你聽了,
也用了這麼長的時間告訴你,
修行的方法一定要對,
一定要對,
弄錯了,你會百千萬劫!
底下,
說:我執‥‥‥
諸位看184頁第三行,
[我執即天台宗,所謂見、思二惑。]
[客、塵為三乘人通惑,]
大乘、小乘共斷,([大、小共斷,])
[不斷羅漢尚不能成,]
不斷就是不斷見、思二惑,
羅漢尚不能成,
[况無上菩提乎?]
連二乘人都搆不上。
[故曰:皆由所誤。]
[當時所說客、塵,乃喻集諦煩惱,]
[反顯主、空,乃喻滅諦耳。]
滅諦就是涅槃,
苦、集、滅、道。
什麼叫滅諦呢?
就是滅苦而成道,
叫做涅槃,叫做滅諦。
這個滅是滅什麼?
滅三界之苦。
[今但取能比之喻,不取所喻之法,]
[以客、塵二皆屬動,而喻身境,]
[及緣身境之心;]
[以主、空二皆不動,]
主人住在屋子裡面,
當然不必動了,
客人來,住了就走了,他要動的;
虛空是不動,灰塵是動的,
所以,以主人跟虛空來比喻二皆不動。
[俱喻見性耳。]還是要見性,
都是在比喻見性。
[佛問汝等當時,聞說客、塵二字,]
[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故問因何開悟,]
[欲今詳敍客、塵、主、空,]
什麼是客?什麼是塵?
什麼是主?什麼是空?
要分清楚。
諸位!
這裡總歸一句話,注意聽!
客、塵就是生滅;
主、空就是不生不滅,
就是這麼簡單,
放下生滅,就是不生不滅。
諸位!
法不必找,放下就是。
[可以例顯身境,]
[及緣心與見性,動不動之義。]
[初如來詢究原悟竟。]
[巳二陳那詳答佛印]
底下,
時憍陳那,
起立白佛:
我今長老,
於大眾中,
獨得解名,
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說:那個時候,
憍陳那起立白佛,對佛這麼說:
我今是法性長老;
為什麼稱為法性長老呢?
因為他悟到法性不動,
叫做法性長老。
這個法性,諸位要認識一下,
法性長老,
證阿羅漢果叫做法性長老,
同時叫做福慧上座,
福慧上座。
所以,在這裡要有一個很清楚的,
也就是說:
如果是證阿羅漢果的,是排前面的。
譬如說:先出家的在前座,
後出家的在後座;
但是,如果他證阿羅漢果,
世尊會請他到前面來,到前面坐,
不必排在人家後面的,
證阿羅漢果,
可以不必依照戒臘來的,
是這樣子叫做福慧上座的,
可是,他有功夫了。
諸位!
跟著佛出家,
跟著佛出家,
跟著佛出家以後,
如果他只有沙彌,
證阿羅漢果,
可以不必受比丘戒,就是比丘。
這個證阿羅漢果是不容易的,
到目前為止,難啊!
連證三果阿羅漢都很難了。
泰國那個是專修毗婆舍那的,
叫做內觀法的,
無常觀、數息觀、不淨觀。
聽他們泰國來講的,
泰國目前有二、三個證三果阿羅漢的;
當然這是他們傳過來的訊息啦!
泰國有多少的比丘啊?
幾萬啊,
三果還不是阿羅漢果呢,
三果而已啊,
找不到二、三個。
所以,這個時代不念佛怎麼行呢?
不好好修淨土法門,哪行呢?
是不是?
還是要認真修行。
底下,
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
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悟到了生滅,
放下,同時就是不生滅。
[此憍陳那自陳得悟。]
[他經有云憍陳如,]
[即阿若多之姓也。]
[此云火器,]
[以先世]「先世」就是祖先,
祖先。
[事]就是事奉。
[火]就是拜火教。
[命族故。]命族就是這樣命名的。
整句的意思就是:
他們的祖先因為是事奉拜火教,
而命名叫做火器,
所以叫做阿若多。
[我今長老者:]
因為碰到佛了,
要不然,也沒有辦法成就了。
[因佛在鹿園說法,]
[阿若多最初稱解,成阿羅漢,]
[為法性長老。]
[獨得解名者:]
[阿若多,此云解本際,名也。]
[因悟客、塵二字之理,得成聖果,]
[此從集諦入也。]
寫一下:
憍陳那在佛弟子當中,叫做見解第一;
舍利弗叫做智慧第一;
目犍連叫做神通第一;
他叫做見解第一。
底下,
世尊!
譬如行客,
投寄旅亭,
或宿、或食,
宿、食事畢,
俶裝前途,
不遑安住;
若實主人,
自無攸往。
這比喻得非常好!
說:世尊!譬如說;
行客,行客就是動態的,
來來去去的這些行客。
投寄在旅亭,
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旅社。
有的或宿;
或者是吃;
或者是過一宿,
吃完了,食事畢,怎麼樣?
「俶裝」就是整裝,
繼續,前途,繼續前進了。
不遑安住,「遑」就是來不及,
就是無暇的意思,
因為他是來作客的,
一下又走了。
若實主人,自無攸往,
「攸」就是所往。
若實主人是指我們的心性;
不遑安住是指意識心,
不遑安住是指生滅的意識心;
自無攸往,實是主人,
是指如如不動的心性。
意思就是說:
如果是生滅的意識執著心,
應當放;
如果是主人,
你應當知道,
那個是如如不動的見性,
是作得了主,
是主,你就要往這邊走;
是客,就放下,
捨妄求真,就是這個道理。
[此述所解,先解客字,次解塵字。]
[佛以客、塵喻集諦煩惱,]
[即見、思二惑;]
[見惑緣境分別,]
[背覺合塵,]
[麤動不定,]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
[久緣如宿,]
[暫緣如食,]
[而或之云者,久暫不定也。]
[此境分別已定,]
[復緣他境,]
[捨此趣彼,]
[如客之宿、]「宿」就是過一夜。
[食既畢;]
[俶者整也,]
[遑者暇也;]
[即整頓行裝,轉向前途而去,]
[不暇安心居住也。]
[若實在主人,喻小乘偏真法性;]
[自無所往,喻法性常住不動。]
如是思惟:
不住名客,
住名主人,
以不住者,
名為客義。
如是思惟,注意聽!
如是思惟就是如是正觀,
這個很重要的!
如是這樣正確的觀照,
很正確的知見,
如是正觀,不住名客,
不住就是剎那生滅的東西,
就是來我們心性‥‥‥
如同來我們心性作客的,
千萬不要去執著這種東西,
不要去妄動,
因為它是無住的。
住,住就是永遠存在了,
我們這個般若智慧一直存在,
明心見性,明本心、見本性,
那個如來藏性是我們的主人,
住名主人。
以不住者,名為客,
不住,因為它住不下來,
剎那生滅的意識、執著和分別心,
就是客。
如果你動念,
動到了執著念,
這就變成易客為主了,
把這個意識心變成你的主人;
如果你動分別的念,
也就變成易客為主了,
就把這個不重要的,
變成你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了。
為什麼要念念消歸自性,歸無所得?
為什麼要這樣一直重複的講?
念念消歸自性,歸無所得,
為什麼一直講自性?
因為那個才是主啊,
成佛就是明心見性,
見性才能成佛。
底下說:
[如是指上文,]
[譬如行客,投寄旅亭等。]
[如是思維,]
[以見惑分別不住名客,]
[以法性常住名主,]
[是我當時開悟,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好!
底下那一段,
我們休息十五分再來解釋。

*******中間休息*******

185頁,倒數第一行,
又如新霽,
清暘升天,
光入隙中,
發明空中,
諸有塵相。
塵質搖動。
虛空寂然。
[此解塵字。]
[以思惑任運,]
任運的意思就是說:
二六時中都跟在旁邊,
任運的意思就是那個習氣──
貪、瞋、癡、慢、疑,
那個習氣隨時隨地,
什麼時候要爆發不知道,
很難控制的!
[搖動如塵。]
[塵須有日光,照之可見,]
[故曰,又如新霽,]
[清暘升天。]
什麼是新霽呢?
就是[久雨初晴]
雨下了很久了,
這個天突然出太陽,
這個就是[曰新霽,]
[清暘者,早晨之日也。]
[日從雲中而出,]
[喻]比喻[已斷見惑,]
[得見道之智日,升於性天,]
[其智微劣,]
[於法性理,亦惟少分相應,]
法性理是什麼意思?
法性理的意思,
就是諸法畢竟空的無生理,
意思就是說:法性本空這個道理,
簡單講就是所謂的無為法,
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以,法性畢竟空的無生之理,
有少分相應,
[故以光入隙中喻之。]
光射進這個門隙當中一個縫,
[隙者,門壁縫障,]
意思就是物體裂開來了。
[若無日光,不了塵相,]
[譬喻若無見道之智,不見思惑,]
所以,[若斷見惑,有了智光,]
[能覺思惑,]
[於偏空法性理中,微細起滅如塵,]
為什麼講偏空呢?
偏空的意思就是悟了不究竟,
二乘人只斷我空,
這個叫做偏空,
還有微細如塵。
[而法性不動如空,]
[故喻如日光,]
[發明空中塵相。]
[塵之體質是搖動,]
[虛空乃寂然不動,]
[相形而顯也。]
這個很清楚的在告訴你:
如如不動的心性,就像虛空一樣的,
從不生、從來不減;
從來不來、從來不去;
也無增、也無減,
來去、生滅、增減,都不可得。
所以,這一段你只要好好的體悟,
就能了解,
搖動的東西,
意思就是:只要是生滅的東西,
都不值得取。
不管你現在擁有多少的房地產;
不管你擁有多少的金錢,
都是過目雲煙,
暫時為我們所用的。
[如是思惟:]
[澄寂名空,搖動名塵,]
[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所以,只要是生滅相就是如此,
它就是會搖動的;
只要是意識心,它就是搖動的。
因此修學佛道,
剛開始稍微要克制一下那個情緒,
慢慢進入了三昧,
正定、正念,
然後,二六時中正精進。
[如是思惟,]
[乃以見道之智,觀察思惟:]
[澄然寂靜,名之為空;]
[飛揚搖動,名之為塵。]
[是我當時開悟,]
[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底下舉一個公案:
[趙州,一日掃地次,]
有一個出家人,[有僧問云:]
[「和尚是大善知識,為甚麼掃地?」]
意思就是說:
您是一個開悟的聖人、
是大善知識,
為什麼也在掃地呢?
[州曰:「塵從外來。」]
塵從外來。
那麼,這個出家人,
因為他沒開悟,
就問了,
[僧曰:「既是清淨伽藍,]
[為甚麼有塵?」]
[州曰:「又一點也。」]
意思就是:
大悟人的心境,
他是連一點點的動念都不行;
連討論都不行;
語言、文字、觀念統統不行!
叫做動念即乖。
所以,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如果我們不能體悟,
這個當下當體即空、寂滅相,
任你百千劫追求佛道,猶是外道,
誤認為心外有佛故。
諸位!心外無佛的,
佛在心性當中的。
[趙州眼光,爍破四天下,]
[辨客、塵義,析入秋毫。]
爍破叫做消融的意思,
或者是火光閃動叫做爍,
我們說:閃爍,閃爍,
這個爍破也可以說是照破。
四天下,
以前人講的東、南、西、北。
辨客、塵義,析入秋毫。
你看,
這個趙州和尚是大悟的人,
連一點點都不行!
佛言:如是!
這個就佛印證了。
所以,很多人有沒有開悟,
為什麼要找見性的人印證呢?
因為這樣才不會偏離修行的主題。
我們修行的主題是心性,
如如不動的心性,
如果不能體悟到
拿出這個重要的明心見性的功夫,
心外一直求法,
那麼,跟佛道一點都不相應。
所以,求印證是很重要的!
所以,佛言:如是!
答對了!
[此佛印可其說。]
[佛意祇要陳那說出客、塵,主、空,]
[誰動、誰靜,]
[令阿難聞已生信,]
[識得眼中見性不動,]
[身境與能緣識心,搖動而已。]
諸位!
這一段就是修行的關鍵,
識得眼中見性不動,
身境與能緣識心,搖動而已。
這個色身,
就是四大──地、水、火、風所構成的;
這個意識心,接近神經系統的,
一直在感受,一直在領受,
一直在分別,一直在執著,
到死沒辦法割捨!
所以,師父已經講過,
說:只要一個人一輩子沒有聽到正法,
這個人沒有任何機會解脫,
一個都沒有!
[陳那分析,正合佛意,]
[故印可之曰:「如是」。]
[更有二義當知:]
[一、此客塵之喻,有通、有別。]
「別」是什麼意思呢?([別者,])
[如陳那]憍陳那,
[所析,]
[以見惑分別不住,]「不住」就是不停。
[取喻如客,去之猶易,]
[以思惑任運搖動,取喻如塵,]
[拂之實難;]
思惑就難了!
任運搖動,
就是我們卡在那種個性、習氣,
是很困難的!
因此我們要了解,
修行的容易處跟困難處在哪裡?
修行的容易處,
就是你只要見性,
它就很容易,
見一切相總是如;
你只要不見性就很困難,
因為用什麼心統統不對,
有心也是妄,無心也不對;
大悟,
有心也對,無心也對。
迷了的眾生,
有心不對,無心也不對,
為什麼?
迷惑的眾生,
有心,
他認為這個意識心就是有心;
無心,就是什麼都不要想,
這個就是外道啊!
悟道不一樣,
講有心也對,無心也對,
講無心就是如如的本體;
講有心,有心就是般若智慧心,
這是大悟的人。
是不是?
他用清淨心能夠展現出來的。
你講無心,對,
他還是如如不動的心性;
講有心,也對,
他是涅槃的妙心,
涅槃妙心能起作用啊,怎麼不能動呢?
是不是?
動者就是不動。
所以,這個問題出在哪裡?
出在悟跟不悟,
悟跟迷之間,
所以,悟則剎那間,迷則塵點劫,
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
所以,我們一心念佛,
總不能不了解佛的心性是什麼,
修學佛道變成外道。
那你要修學佛道變成佛道,應當什麼?
應當要明心見性,
佛道是內觀的,
佛性不離心,
念佛也不能離開心啊!
對不對?
念佛以後,煩惱愈來愈少,
你念對了佛;
念佛以後,煩惱愈來愈多,
愈看眾生的缺點,
煩惱愈來愈多,是非愈多,
對不對?
耳根子軟,自己心定不下來,
本來《楞嚴經》聽得好好,
常常來,常常來;
一下子是非、恩怨一來、煩惱一來,
不來了,
誰吃虧啊?
所以,那個願力是很重要的!
所以,如果一碰到善知識、
碰到正法,
或者碰到正知正見,
那麼,我們要強化自己的信心,
不是只有師父而已,
要強化信心告訴自己:
百千萬劫難遭遇,
泰山壓頂,我都來聽!
是不是?
下冰雹,頭打昏了也要來!
沒話講,
這樣的願力,你已經成功一半了!
是不是?
這二個鐘頭演講,
不要說全部都聽得懂,
來這裡聽一個比喻、
一句的名言、一個觀念,
一改變以後:
哇!原來如此!
對不對?
因為你不知道哪一堂課會大徹悟啊!
是不是?
摸索‥‥‥
突然這個比喻,啪!
哇!原來如此啊,
我就是佛!
就打開你的心扉了:
喔!萬法不離自性,
萬法唯心現量。
以前念: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怎麼念怎麼不懂;
現在可知道了!
以前念佛沒啥味道;
現在一念佛,那個味道如甘露,
那味道念得出來,
因為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你的心性了。
底下,
說:取喻如塵,拂之實難;
[通者,]
[實則煩惱、所知二障,分別、俱生二惑,]
分別就是後天性,
俱生就是先天性,
二惑。
[隨境生滅,非真常性,]
[皆為客義;]
[以此二障二惑,]
[而能染汚妙明,擾亂性空,]
[皆為塵義。]
尤其是現在這一代的人,
要修行就更難,
就更難!
為什麼更難呢?
因為五欲六塵太多,
現在叫小孩子,
網路可以玩整天的,
可以玩到中風,
真的!
電腦可以玩整天的!
所以,現在的人說要講修行啊,
他玩那個電腦可以玩整天;
玩那個網路可以玩整天;
泡那個網咖可以泡三天三夜;
逛那個名牌,
從早上逛到人家店面關門;
電視一看,整天整夜的,
不是像師父這樣,
看大藏經這樣整天整夜的;
電視一打開就一直看。
尤其現在的外境,
小朋友看那個什麼?
網路,
他媽媽說:
喔!我這個弟弟好用功!
才小六喔,小六,
電視報導的,
小六喔,
他看什麼?
看那個電腦網路,
看什麼?
看那個色情的,
小六而已喔!
他打開那個網路,
什麼相片統統有,
你看,
現在這個孩子怎麼修行啊?
小六而已呢!
他媽媽以為他很用功,
那個色情的網路,什麼相片統統有,
白天看、晚上看。
所以,我們生長在這個時代,
要聽聞正法已經很難;
要再真正的深入那個三昧正定,
就更難,
因為三昧正定是通往涅槃的橋樑。
諸位!
沒有定,是沒有辦法進入涅槃的,
用現在一句話來講就是說:
除非你完全放棄情緒化的東西,
否則你不可能進入涅槃、佛陀的妙心
是絕對不可能的!
佛沒有情緒作用的,
哪管你有錢、沒有錢,
男的、女的,他都一律平等的,
他心堅固,如如不動,
這樣才有辦法成就佛道的。
你以為佛道是遊戲嗎?
是一種遊戲嗎?語言、文字嗎?
有一個居士來,
我問他說;
他來了,
我說:居士!你修哪一宗?
他說:我修禪!
我說:大居士!
禪是什麼意思?
他說:禪?
禪是無所在,無所不在。
我說:就拿你最後一句:
無所不在,你指出來給我看看,
指出來啊!
我跟那居士講:
了生死跟耍嘴皮是不一樣的,
見性是真槍實彈的東西啊!
回去好好的念佛。
他說:師父!
那無所不在是什麼意思?
我說:無所不在就是性一切心,
一切般若智慧,皆來自於真如自性。
他恍然大悟了:喔!
他說:頂禮師父,
感謝恩師開示!
是嘛!
修行人要老老實實的,
不是嘴巴說一套,做一套,說說,
也不知道佛的意思是什麼;
禪無所在,無所不在,
小學一年級也會念啊,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誰不會念?
對不對?
因此修行是真實性的東西,
不是搞一搞名相,
耍耍嘴皮,
讓人家恭維你:
說:哎呀!你很有功夫!
有道無道,自己知道。
真的!
所以,不能有那種榮譽心作祟:
我要讓人家錯認為我開悟,
我要讓人家誤認為我是真的有功夫!
這一念就不行!
悟道的人,
你管他別人認不認識;
你管別人知不知道,
你就活在佛的心性當中,
與佛一鼻子孔出氣,
你需要人家來認同嗎?
需要人家來知道你嗎?
要大肆宣揚嗎?
這個都是矯揉造作,
錯誤,
榮譽心在作祟的,
懷了這個心,就不懂佛的心;
直心是道場啊!
是不是?
因此我們要誠懇的面對自己,
沒有悟,他就是沒有悟;
就悟了,你也要默然,
知道就好,
不要到處宣揚,
也不必到處誇大自己,
我們就是這樣平實、
平凡、平淡自己,
生死是自己事,
臨命終,這些榮耀用不著的,
要記得師父的話!
[二、本科顯見不動,]
[以客、塵皆喻動義,]
說:本科顯見不動,
以客、塵都是比喻動義,
[主、空皆顯不動義。]
[佛問客、塵,]
[即密答阿難,寂常心性之求。]
[以客乃不住,喻身境識心;]
[而主人自無所去,喻心性常住之義。]
[以塵乃搖動,亦喻身境識心;]
[而虛空寂然不動,喻心性澄寂之義。]
[二辨定客塵竟。]
翻過來,
[辰三正顯不動(分二)]
[巳初對外境顯不動二對內身顯不動]
[今初]
188頁,
即時如來,
於大眾中,
屈五輪指,
屈已復開,
開已又屈,
謂阿難言:
汝今何見?
阿難言:
我見如來,
百寶輪掌,
眾中開合。
就是這樣子,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
屈五輪指就是這樣子,
屈五輪指。
屈已復開,
開了又屈,
就這樣子。
底下,
[此佛以手為阿難之外境,]
[以顯見性之不動。]
[因上文陳那分析客、塵,主、空,]
[則動、靜分明,]
[要阿難即生滅之客、塵,]
[薦取不動主、空之見性耳。]
這個「薦」就是直接、直取的意思,
薦取就是一點都不彎曲,
單刀直入,見性!
薦取不動主、空之見性,
[故於眾中,屈曲五輪指(又成拳相),]
把這五個指頭變成一個拳相。
[屈已復開,]又開,
[開已又屈,]
[以表外境不住,]
佛善於說法,
用手來比喻生滅。
[引起阿難見性現前,令注意也。]
[故問阿難:「汝今何見?」]
[在佛之意,]
[還是要阿難,]
[向能見處親見天然不動之本體,]
[而阿難乃據事直答:]
[「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
[佛手掌中有千輻輪相,]
[故稱輪掌。]
佛告阿難:
汝見我手,
眾中開合,
為是我手,
有開有合?
為復汝見,
有開有合?
阿難言:
世尊寶手眾中開合,
我見如來,
手自開合,
非我見性,
有開有合。
來!
諸位把筆放下來,
看這裡,
你眼睛看到師父的手,對不對?
注意聽!
見性的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這個手開了;
我現在握緊拳頭,
諸位!你的心有沒有握緊拳頭?
有沒有?
你的心有沒有握緊拳頭?
沒有,
你心一樣如如不動在那邊嘛,
很清楚的看到手指頭這樣。
好!
師父的手再伸開來,
你有沒有拉開你的心,再繼續看到這個掌?
不需要啊,
因為它本來就沒有啊!
是不是?
好!再壓下來,
你的心有沒有被這個師父的拳;
把這個指頭變成拳頭,你的心有沒有變小呢?
沒有;
我伸開來,你的心有沒有變大?
也沒有,
縮、伸‥‥‥
其實塵自生滅,自性不動。
知道吧!
兩眼無神,
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這一段再講一遍:
佛告阿難:
你看到我的手眾中開合,
為是我的手有開有合?
是我的手有開有合?
這是比喻外塵,有開有合;
為復汝的見性,是有開有合呢?
其實見性根本就沒有開,
從來沒有開,哪裡有合?
從來沒有合,也不必開。
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
就是說:
世尊的手自己開自己合,
我見如來的手自開合。
你看!
開、合,
而你的見性、你的心呢?
根本就沒有開跟合,
你只是妄動,
如果產生了執著,就變成妄動;
如果不執著,這個心性就是智慧心,
讓它開,自然開;
讓它合,自然合,
心性怎麼樣?
不動,
叫做無所住,
你就抓到修行的重點。
開、合,
就表示一切天地萬法統統是生滅,
有開、有合,
只要有生、有滅,
沒有一件東西是永恆的,
只有這一件如如不動的心性是永恆的。
所以,我們要堅持什麼?
堅持如如不動,
三昧一直現前。
所以,這個三昧它是需要培養的,
它是需要培養的,
很多的執著慢慢變成‥‥‥
譬如說:你以前執著一百件事情,
每事必煩惱;
現在少了五十件,
你進步了!
再來,
五十件煩惱的事情,再濃縮變成五件,
你又進步了,
五件事情讓你罣礙;
到最後剩下一件;
到最後說:
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百,
都是數目、都是觀念,
它根本就不存在的,
你悟了!
塵自生滅,自性不動。
所以,在《維摩詰經》裡面,
講了很重要的一句話:
已過量,超數量,
也就是說:
我們的如來藏性是沒有數量,
不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可以推論、推論得出來的,
叫做已過量,超數量,
超越一切任何的數量,
因為你有假相就會有數量,
你對假相說:
這是一、是二、這三、這四。
對不對?
這如果是性空的話,空性的東西,
這一,
這是因為你緣起產生錯覺,
說這個是一,
這是什麼?
這是一;
如果把這個磨成粉末狀,
那可以變成多少灰啊?
千千萬萬的灰塵啊!
對不對?
一吹,
哇!都是木屑的灰。
這個一二三四是從觀念來的,
叫做已過量,超數量。
諸位!
要進入佛的領域裡面,
不能執著世間任何的──
你身上有多少的財產、
有多少的榮耀,
因為沒有這個東西。
所以,大悟有什麼好處?
你一百億、一千億,
大悟的人無妨,
他可以救眾生啊,
像師父這樣,我可以救眾生啊!
對不對?
沒有錢就安分守己,
好好的修行;
有錢就大用現前,利益眾生,
一百億跟一百塊,
對大悟的人的心境,完全都是一樣,
一百億是空,
當然一百塊也是空,
那是觀念啊!
說:哎呀!師父!
沒有錢日子怎麼過?
你答對了!
就是要面對這個現實。
說:師父!我為了這個三餐,
也不得不去賺錢!
對!你答對了,
這就是業。
答對了啊,
你要生存,當然要賺錢啊!
是不是?
你坐在那邊,錢就天上自己掉下來喔?
No!
No,
還是得去賺錢啊!
但是,要記住!
不要被錢賺走了倒是真的。
對不對?
你可以賺錢;但是,不要被錢賺走,
你能體會師父這一句話意思嗎?
是不是?
你可以賺錢,
你可以作主導;
錢賺不走,賺不走你,
就是表示你見性。
錢賺不走,什麼意思?
有錢、沒錢,你的心都是這樣子,
不要讓錢把你的青春賺走了、
你的清淨心賺走了、喜捨心賺走了,
為了這個一點點錢,跟人家百般計較,
親朋好友反目成仇,怒目相視,
何苦呢?
何必這樣子呢?
所以,大悟有什麼好處?
大悟,
好處後面二個字:多多,
大徹大悟,好處多多,
多多,
什麼都看得開,
天塌下來都是OK!
人家說:啊!師父!
有一個人在讚歎您!
我說:喔!
又有一個人懂得做功德了。
說:師父!那個人在批評您!
喔!又多一個人替我消災了。
讚歎對我、毀謗對我,有什麼關係?
對不對?
那是你的問題,不是我。
對不對?
日子,如果你能夠像師父這樣的體悟,
OK!
什麼境界來,都是空的東西,
塵自生滅,自性不動。
所以,大悟有什麼好處?
幸福不必向人乞討,
這一句話可是關鍵喔!
幸福從智慧生,
從自性清淨般若智慧生,
不必向人乞討:你給我幸福。
不需要!
為什麼?
你有智慧啊!
是不是?
諸位!
沒有智慧,比乞丐更可憐,
乞丐只是沒有錢,
那一些有錢人貪婪不止,
那個比乞丐更可憐,
他每天都要向人乞討金錢,
很辛苦!
所以,明心見性,生命作得了主。
底下,
[佛告阿難者,]
[因其不悟,故呼而告之曰。]
[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
[為是我手,有開合耶?]
[為是汝見,有開合耶?」]
[此佛更向親切處提醒,]
[要阿難於外境與見性,主、客之義,]
[定要分清。]
什麼是生滅?
什麼是不生滅?
諸位!
外境是生滅,
見性是不生不滅的,
你要用真心修行。
所以,師父一直告訴大家:
開悟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因為你見到不生不滅的時候,
萬事OK了!
活著,
所有的意義統統顯現出來,
做什麼,什麼都成就。
[阿難言:]
[世尊寶掌,在大眾中,有開有合。]
[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
手自開合就是塵自生滅,
非我見性,跟本性沒有關係。
諸位!如果你也能體悟,
手自開合,
注意!這一句話就是:
萬法本自生滅,
不關清淨自性,
如果你能體悟這一句話,
單刀直入放下,
三藏十二部經典統統通!
手自開合,非我見性,
[有開有合。]
[此因如來提醒之後,]
[始覺佛手,開合如客,]
[見性不動如主。]
諸位!
開合如客,見性不動如主,
這個要畫紅線,
這幾個字好好的體會,
好好的體會。
底下,
佛言:
誰動?誰靜?
阿難言:
佛手不住,
而我見性,
尚無有靜,
誰為無住?
現在阿難真的開悟了,
真的見性,
有一點點訊息了。
佛言:是誰在動?
是誰在靜呢?
阿難現在對心性有所體悟了,
阿難說:佛手不住;
不住就是生滅,
就是在動態中,
佛的手一直在動,
一開一合‥‥‥
叫做佛手不住,
佛一開一合‥‥‥
是不是?
佛手不住就是佛的手在動態中,
不住就是不停,
佛的手一直在生滅的意思,
一開一合‥‥‥
佛的手一直動不停;
而我的見性,連靜態都沒有,
誰為無住?
無住就是不停,就是動。
阿難說:佛手不住,
而我見性,尚無有靜,
我這個見性本來就存在,
連靜相都沒有,
哪來的動?
因為動是對靜講的,靜是對動講的,
諸位!
動、靜本來就是生滅的東西。
則我見性,尚無有靜,
誰為無動呢?
誰為無住呢?
無住就是動,
就是不停的動;
這個無住不是無所住那個無住,
完全不是的,
這個無住是動的意思。
[此佛見阿難所答,依稀似是,]
[但未便儱侗放過,]
「儱侗」就是模糊不清,
混同無分別,
混同無分別就是儱侗。
但未便儱侗放過,
[還須切實勘驗始得。]
[故即問云:誰動?誰靜?]
[要知動、靜,較前開、合,更深一層。]
[以開、合易辨,]
[動、靜難明,]
[故問令答,]
[且看當機,脚跟是否點地。]
[阿難見佛手開、合之時,]
[佛手在阿難見性之中,不住如客,]
[而阿難見性,無有開合如主,]
[此動、靜分明,阿難已經領悟,]
[故承問誰動誰靜,應聲答云:]
[佛手開合不住,動也,]
[而我見性,本來不動。]
[但用况顯之詞,]
[初學稍覺難解。]
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一個最簡單的辦法,
只要你受到假相的影響,
動到執著、分別的念頭,
就是沒有見性,
簡單講,單刀直入就是這樣。
只要你動到一點點的心,
受到外境的干擾、影響,
你的心起煩惱跟執著、分別,
就是沒有見性,
就是不懂得清淨自性是什麼。
底下,
說:初學稍覺難解。
[尚無有靜者:]
[非言見性不靜也,]
[蓋靜必因動而顯,]
[先曾動過,後乃不動,]
先動才靜,
[方可說靜;]
[見性從本以來,]
諸位!
那個「從本以來」四個字是很重要的,
從本以來就是無始劫以來。
[不曾動過,]
所以,[未動不須說靜,]
[故曰尚無有靜相可得,誰為無住,]
[猶言何處有動耶?]
[無住二字即動也,]
[正顯即性,非惟離動,]
[而且動、靜雙離,]
[誠天然自性之本定,]
[非由制伏攝念而成。]
注意!
不是刻意加一層力道,
說:我要克制、
我要忍耐、我要克制!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這樣。
是體悟到一切緣起性空,
緣生就是無生,
不需要制伏,
心性本來就是不動,
非由制伏攝念而成。
諸位!
制伏攝念而成,有什麼壞處?
因為就是能所不斷故,
制伏攝念而成的功夫,
叫做能所不斷故,
能所不斷就不是本性。
[凡欲求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之定,]
菩提之定就是妙性天然之定。
[決當以此見性,為因地心。]
[佛但先顯,不與明言,]
[且待請修時,]
[再與指出,必以根性為因心也。]
佛言:如是。
佛言如是就是說:
嗯!答得好!
正確。
[阿難此時見解,]
[陡然與前不同,]「陡然」就是突然,
突然與前面不同。
[已親領見性不動之義,]
[所分外境為動,見性不動,]
[其理不謬,]
[故佛印可之曰:「如是」。]
[當知此中,]
[以一佛手,為一切外境之例,]
[既佛手開、合,與見性無干,]
[則凡一切萬事萬境,]
[任其起滅紛飛,皆與見性無干矣。]
所以,禪宗有一句話,
背得起來嗎?
但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但無心於萬物,
只要你對萬物不執著,
何妨萬物常圍繞呢?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就是這樣子了,
色聲香味觸法,
其實就是你如來藏性所顯現的境界,
只是你多一層妄執而已,
見不到我們的主人,
老是受影響,
不肯犧牲,不肯無我,
什麼都強佔出頭、
佔便宜,
煩惱心一起來,就攻擊、傷害,
其實跟我們見性是無關的。
所以,我們給人金錢的時候,
更應當給人尊嚴,
給人金錢,




}}煩惱心一起來,就攻擊、傷害,其實跟我們見性是無關的。所以,我們給人金錢的時候,更應當給人尊嚴。譬如說:我是老闆,我把所有一切工作人員當作是來幫助,而且他們都是了不起的菩薩,來幫助這個常住的,我不會說把他們當作:你就是我們這裏員工![員工]只是個名詞,他們可以自己作得了主,某些事情跟師父打個招呼。所以,在我這裏做事,真的是很好,我非常的尊重每一個工作人員。來到這裏聽經聞法的,這一些佛弟子們,師父都把他當作是佛子一樣看待。為什麼?是師父心性當中,所影現出來的一切眾生,跟師父是一體的,任何一個眾生,我都不忍心去傷害他的。我們做法師的,修養要到頂點,明明知道這個徒弟在說謊,都要裝作不知道。說:師父!那您不是姑息養奸嗎?不!他有他的時間跟空間的難處,我能理解跟體會他的苦衷,我不會去戳破他,打妄語,他有他的立場。是的,佛弟子應當要自我的清醒了。[若人於動中,睹此不動之性,常恒不昧],一般的人,若人於動中,能夠睹此不動之性,能夠了悟如如不動的心性。常恒不昧,這個不昧就是功夫,就是培養,不要讓它睡著了。你記得,二六時中,時時刻刻如如不動,分分秒秒如如不動,從這個如如不動當中會產生什麼?產生慈悲喜舍,喜悅的心就出來了,因為他的心不會傷人了。

有一居士來,不管他用什麼心,也是好事,我也隨喜。他看到師父就說:哇!師父你好久沒看到,你的面相愈來愈光澤了、愈來愈好看了。嗯,那是因為你的心像佛,所以看到我好看,我也是隨喜了,我就半開玩笑跟他講了:我的心就像佛了,我的心二六時中都是慈悲喜舍了。所以,我的心像佛,面相慢慢就會像佛了;你也可以啊,不止是我,面隨心轉。所以,釋迦牟尼佛他就是什麼?他就是化妝師,他化妝你的心,把你那些貪瞋癡丟掉,存在一顆慈悲喜舍的心,什麼統統懂得喜悅;什麼統統懂得感恩,不要一股腦子裏面,把所有全世界的人,都當作敵人,什麼人都跟他過意不去,完全都卡死在這個觀念裏面,不可以的!喜悅是生命的本質,我們的生命是喜悅的,不是苦惱的。[自不至為境所奪矣]!

[此文雙兼直、曲二指],[直指]就是單刀直入,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的意思。[曲]就是通過語言、文字方便,讓你悟入自性。所以,直、曲。[如果如來但屈指開、合,不形審問,阿難即禮拜默領,不分動、靜,何異教外別傳之旨]?這個直、曲,也可以當作是指頭伸直,或者是指頭彎曲成拳;當然這個是相,我們講的是性。所以,[直]是單刀直入叫你見性,[曲]是透過語言、文字教化你。如果如來但屈指開、合,不形審問,阿難即禮拜默領,不分動、靜,何異教外別傳之旨?那麼這裏,直、曲也可以說:當作是指頭方便來解釋。[因有問有答,故曰雙兼直、曲二指]。[曲]就是方便,用方便讓你悟入自性;[直]就是讓你單刀直入見性;[曲]就是方便說。[而宗門豎指]豎一隻大拇指、[伸拳,發明於人者],啟發心性於人,叫做發明於心,[發]就是啟發;[明]就是心性。啟發心性於人,[多本如來舒拳屈指之意],[本]就是依、依靠,多,統統是依靠如來舒拳屈指之意。[令人自見自悟也]。

[昔俱胝和尚]俱胝禪師,[初住庵時,有一尼名實際]比丘尼,[到庵直入],就一直沖進去,腳步沒停。[更不下笠]斗笠,連戴在身上的那個斗笠都沒拿下來。[持錫繞禪床三匝云:道得即下笠。]說得相應,道得就是:你只要說出來,道出你心中的境界。道得即下笠就是:能講到相應,我就把這個斗笠拿下來。[如是三問],道得即下笠。[俱胝無對],因為他沒開悟。[尼便去。俱胝曰:天勢稍晚,且留一宿xiu。尼云:道得即宿su]。道得即宿就是住下來,你說得上,我就住一宿。[胝又無對,尼便行],就走了。[胝歎曰]感歎的說:[我雖具丈夫之形,而無丈夫之氣!遂發憤要明此事,擬棄庵往諸方參學],要去往諸方參學。以前有一個居士來,也是要學這樣子,他就是要學這個,他看了這一段公案。他碰到師父,他要學這個,我說:中午吃飯啊!他說:道得即吃!我說:過來,過來!啪!裝什麼裝神弄鬼,搞什麼東東,吃飯去!他嚇一跳,跑開了!

有的人不明禪意,有一個比丘,我就很讚歎了,幾年前有一個比丘來我的客廳,他說:師父,什麼叫做緣起如幻?什麼是佛法?我說:我不懂。他說:慧律法師,佛法你會嗎?我說:我不會。他說:哎呀,我問了很多人,他都回答得不好,我想來這裏瞭解一下。他走出那個客廳大門的時候,我說:法師!鼓一下,(師父舉手拍掌)。就這樣,這個掌鼓了很大,他:喔!拜一拜,他也拜一拜。知道吧,緣起如幻就是如此,聲音無自性,萬法皆如是,緣起即現,緣滅即散,空無自性,就是緣起如幻。

[其夜山神告曰:不須離此,明日有肉身菩薩至,為和尚說法。次日天龍禪師到庵,胝乃迎禮,具陳前事,龍要胝作尼問]。這個天龍禪師就說:你裝作那個比丘尼,來問我這個問題。[胝曰:道得即下笠!天龍豎一指,俱胝忽然大悟。後來道風大振,凡有所問,只豎一指,至臨終謂眾曰:吾得天龍一指禪,直至於今用不盡。要會麼?]要會麼?就是要不要體會一下呢?[豎起指頭便脫去],生死自在,豎起指頭便脫去,[倘向指頭上會],如果你在指頭上會,不知道這個指頭是指塵、外境,生滅,動性的,心性不動;往指頭裏面找,徜向,假如一個人不懂得禪,向指頭裏面去體會,[則千錯萬錯!若能了知豎指屬動,見性不動,則可親見主人翁矣!初對外境顯不動竟]。其實這個一指還有其他的含義,重點是什麼?重點就是絕對,心境一如。知道吧!心是絕對,境其實是絕對,一粒沙是空,是絕對,萬法、無量恒河沙的世界,還是一樣,還是空,一粒沙是絕對,一棵樹是絕對,一座山是絕對,絕對的空。一顆星球是絕對的空,無量塵沙世界,都是佛陀所講的畢竟空,若見諸相非相,就是空,無相不空,指頭、大拇指就是絕對,心性絕對,大拇指就是絕對。沒有任何語言、沒有任何文字,它就是存在,不需要言語,這個指頭就是這樣子,道得即下笠,忽然大悟!以後每一個居士來這裏摺紙的時候、工作的時候清廁所,我看到居士就(法師伸拇指)……他就:喔,師父!您中午吃一碗喔?他就會這樣講。

[巳二對內身顯不動]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回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何因搖動?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

[上科對外境,而分動、靜尚疏;此科就內身],來檢視一下。[而分動、靜則親],你親身體驗。[以內身親為自體,其興見性,動、靜難分。佛要令阿難,更於自身中,親見不動之體,故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令其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令其回首左盼。故問阿難:汝頭今日因何搖動?要阿難說出,觀光動頭],看到佛現之光,動了這個頭。[方可辨於見性之動、靜耳]。

[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複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

[止]就是靜,我連靜相都沒有,誰在動?因為我們的清淨自性,是遠離動相、動跟靜的,遠離一切相的,是寂滅的。[上科阿難於外境見性,所分動、靜,已蒙印可;此科佛欲就內身勘驗頭、見,誰動、誰靜,看阿難能否於搖動身中,親見不動真體。正脈云:世人認見是眼],世間人總是把看到的東西認為是眼睛在作用。[故頭搖眼轉,宛似見性亦動],好象見性在動。[今阿難因佛上文說破,見不屬眼],它是獨立存在的。[已覺此見,離眼獨立,湛然滿前,自試頭之搖,何干於見?是以直答: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靜也],無有止就是靜了,[誰為搖動。即所謂而我見性,尚且無有靜相可得,如何更有搖動]?

[頭之與見,同在阿難當人分上,今於自身上,能分動、靜,自然較勝從前認眼為見多矣!阿難此時,能於搖動身境之中,分出不動之見性,由聞上科,彼無眼者,非見全無,又既能矚暗,見何虧損]?見何所虧?[已領見性脫根脫塵,離緣獨立。又聞陳那解說,客、塵,主、空之義,複明常住不動之義,故一經如來勘驗,能於動搖身境之中,說出不動之見性。細究阿難,此時解悟,雖經如來印可,實屬從外入者,不是從內發出,佛但以所答不謬而許之。何以見得,阿難不是從內發出?觀下科意請如來,顯出身、心二者之中,發明何為虛妄生滅無常性,何為真實不生滅常住性,便知]。所以,阿難在這個地方,稍稍有點悟,還不是大徹大悟。

[宗家多向根身,接引學人。昔無業禪師,初見馬祖,問曰:三乘文學,粗窮其旨],粗窮其旨就是:大概瞭解它的宗旨。[嘗聞禪門,即心是佛,實未能了!]這句意思是說:三乘,小乘、中乘、大乘,不是最上乘喔,最上乘就是即心即佛了。三乘文學,就是三乘,小乘、中乘、大乘,所記載的文字,粗窮其旨。窮就是:我大概瞭解它的宗旨。嘗聞禪門,即心是佛,實未能了。[祖曰:只未了的心即是],就是你所未的心當下空,就是[更無別物。]這個無業禪師說[業曰:如何是祖師西來,密傳心印?祖曰:大德正鬧在,且去別時來。]上面幾個問題其實都是多餘的,自性本來就空。大德!你繼續問就繼續鬧。所以,大德正鬧在,你繼續問就繼續鬧,即心就是佛,沒有東西可以問,沒有東西可以答,你繼續問就是繼續鬧。且去元時來,先離開一下,下次再來。[業才出,祖召云:大德!業回首,祖曰:是甚麼?業便領悟],喔,原來如此。見性無可說、無可答,所有的問都是多餘的,所有的答也都是多餘的。[乃禮拜。祖曰:‘這鈍漢,禮拜作麼?][這鈍漢]意思就是說:有一點點責備的意思,悟即是,這個[鈍漢]就是莽漢、莽撞的意思,這個鈍漢禮拜做什麼呢?悟就是即心即佛了,禮拜做什麼?就是為什麼還要多此一舉呢?

[又五泄靈默禪師,遠謁石頭,便問: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如果你講相應,我就住;不契合,我就離開。[石頭據坐不答,泄便行]五泄禪師便行,就走了。[頭隨後召云]石頭禪師隨後召云說:[闍黎!]現在我們所講的阿闍黎,就是我們的親教師,或者是教授師,就是阿闍黎。[泄回首,頭曰:從生至死,祗是這個,回頭轉腦作麼?]我先從事相來解釋,打從你出生,一直到你死亡,都不離這個自性,只是這個,這個回頭轉腦是多餘的。這個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從分別心死的那一刻,就是自性顯現的時候,從分別心的生,一直到分別的死,就是見性。從分別心生一直到分別死的見性,只是這個就是見性,如來藏性,每一個都具足,回頭轉腦做什麼?[泄於言下大悟,乃拗折拄杖],這個[拗]就是用手把東西折斷,[拄]就是支撐著東西以借力。拄仗,就是把這拐仗折斷。[而棲止焉]。古人沒有碰到大善知識則已;碰到大善知識,一輩子都不會離開的。不是像現在的人,現在的人,你要勸他來聽經聞法都很困難。你告訴他:你要好好的安住,他還是住不下來;不要說碰到善知識要住,就是拜他住,他也不要。跟以前人的求道,是完全差距很大的!以前一碰到大善知識,一輩子都不離開的。[且道無業、五泄二人,回頭轉腦,便爾悟去],這個功夫,[較阿難相去幾何]?

[佛言:如是]。答對了。

[眼中見性,湛然圓滿,超然獨立,不特與外境無干,而與內身亦不相干。又非但無有動相,並靜相亦不可得,誠所謂這個見性,內脫根身,外遺世界,身、境兩不相干,動、靜二皆不屬]。其實這二個關鍵在哪里?關鍵在無所住。身、境兩不相干,關鍵在無住;動、靜二皆不屬,就是無住,根、塵統統離。[若能親見根中,不動搖之定體,即是奢摩他,微密觀照,最初方便也。故佛複印可曰:‘如是’。三正顯不動竟]。

[辰四普責迷認(分三)]

[巳初取昔所悟客塵]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複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

[如來普告,意在令眾鹹知,客、塵、主、空之義。若複眾生一句,上下當補足其意,於後四句,方易領會。乃曰:汝等已明客、塵之義者,則不必說;若複有眾生,未解客、塵之義者,即當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不獨頭之搖動是塵,凡一切動相,皆屬塵義。又不獨佛手開、合不住是客,凡一切不住,皆屬客義],不住就是生滅,一時一刻也停不下來,所以,不住就是緣起假相,生滅的意思,凡一切都是生滅,皆屬於客意。[初取昔所悟客塵竟]。

[二令觀現前主空]

[汝觀阿難,頭自搖動,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

師父先解釋一下:說,你看這個阿難,頭自己在那邊搖動;可是,見性並沒有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舒]就是伸開來,[卷]就是卷回來。[此令眾轉觀,恐其未解,常住不動,主、空之義者,故令就阿難身境驗之。乃曰:汝等倘未解主、空之義,但觀察阿難,頭自搖動、塵也;見無所動,空也;又汝觀我,手自開合,客也;阿難見無舒卷],怎麼樣?[主也。而客、塵;主、空之義,豈不歷歷分明;若悟主、空,自不被客、塵煩惱所誤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六根、六塵皆是生滅,你只要不要住著。[二令觀現前主空竟]。

[巳三怪責自取流轉]

[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

云何就是責怪,你以這個動為身、為境,動就是生滅了。把這個生滅當作自己的身,把這個生滅的外境,當作是以為實在的外境,卻拼了老命一直執著。所以,從始及終,從始到最後,都是念念生滅。所以,這個天地之下,就沒有一物可以值得你執著。

[云何是責、怪之詞。承上客、塵,主、空之義,明如指掌],[明]就是清楚,清楚就象見到自己的指掌;[應當舍客、塵、動搖之身境,而取主、空不動之見性。云何汝等,仍以動者為實身,以動者為實境,猶故不舍客塵之身境,而取主、空之見性,反乃從始洎終,於身妄執為實我,於境妄執為我所]。諸位!這二個要畫雙紅線,為什麼要多加一個[妄]?就是活在虛妄的世界,不知道,醒不過來!於身妄執為實我,修行你要抓到根本嗎?方法要對嗎?所以,要放下這個四大的假我。於境妄執為我所,你現在所有的財色名食睡,房地產、什麼老公、老婆,諸位!沒有一樣不是妄,於境妄執為我所,[此屬我執;又執身境,心外實有,不了萬法唯心,此屬法執。念念隨我、法二執以生滅,豈不自誤哉?念念即意識妄心;始、終二字,遠則無始為始,今世為終;近則生為始,而死為終,二皆可通]。

[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回是中,自取流轉]。

你看!自取流轉,沒有人讓你痛苦,是我們讓自己痛苦。我們讓自己掉進去生滅無常、假相當中,痛苦,而沒有辦法脫離。所以,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認外物是自己的,認這個四大為自己的色身,認為外境是自己所擁有的,生滅執著不斷,輪回是中,自取流轉。

[承上既已認妄,則必遺真。故曰遺失真性。顛倒者:認妄遺真,而真妄顛倒,此屬惑;行事者:依顛倒之惑,而於妄身、妄境,妄生取捨,此屬業]。你看!統統加一個[妄],妄身、妄境,妄生取捨,都是妄。此屬於業,業也是妄。[既經依惑起業,而於本具寂常之性,妙明真心,竟失其真,反認內四大妄身為我,外四大妄境為我所,是所謂認物為已,隨身口意,造種種業。輪回是中:即捨身受身,於妄身妄境之中,妄生纏縛],我捆住你,你捆住我,互相捆來捆去,愛他要讓他解脫,不要讓他束縛。[不得解脫,受生死苦。此依惑造業,依業受報,自作自受,實非天造地設,亦非人與],也不是上天給你的,也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怎麼樣?自己得來,自己造的業,自己所受的果報。[故曰:自取流轉。流是遷流,轉是輪轉,生死死生,迴圈不失,亦寓],[寓]就是含有深的意思,[深警之意]。[此科以見性,離身、離境,凝然本不動搖,四義],叫做妙、明、寂、常[中是寂常義],[二顯見不動竟]。

希望大家都能夠明心見性,懷著佛陀的慈悲喜捨心,能夠享受生命,下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2-11-26 19:02:0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從慈法師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23 06:32 , Processed in 0.21979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