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380|回復: 1
|
楞嚴經45-四十五講莊嚴相度眾生電子書.pdf
[複製鏈接]
|
|
楞嚴經(第四十五講)莊嚴相度眾生電子書.pdf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楞嚴經(45)
第四十四講: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研究(24)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好!
131頁,《義貫》,
B.徵心
1.破計心在身內
經文:
[「阿難,我今問汝:]
[當汝發心,]
[緣於如來三十二相,]
[將何所見?誰為愛樂?」]
[阿難白佛言:「世尊,]
[如是愛樂用我心目:]
[由目觀見如來勝相,]
[心生愛樂,]
[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緣於如來三十二相」:
就是以如來三十二相為攀緣。
所以,阿難因為看到佛的相好出家。
因此,比丘如果現莊嚴相,
也可以度眾生;
現威儀相也能度眾生,
因此,比丘要重視威儀。
說:「將何所見」:
「將」,就是用,以。
你是以甚麼來看,
而能有所見?
換言之,
也就是說:
問「誰見?」
這個「誰」跟我們平常參禪的人說
「念佛的人是誰?」
「拖著死屍的是誰?」
這個都是禪宗的。
為什麼要這樣問呢?
念佛的人是誰?
最重要就是打破那個無始無明,
禪宗最重要的,
就是要打破無始無明,
也就是卡到一層深層的執著意識,
所以,就要參:念佛的人是誰?
本來無可念,也無所念,
為什麼我們現在在念佛?
所以,
這一句話其實就是要檢視你是用什麼心?
是用真心?
真心無所念,無所不念。
還是用妄心?
妄心雖然也是能念,
但是,變成有能念跟所念,
這個變成一種虛妄,不實在的意識型態。
拖著死屍的是誰?
也就是說:你每天跟著這個色身,
我們每天跟著這個色身在一起;
可是,我們有沒有很清楚的認識這個色身?
這個色身死了,會爛、會長蟲、會發臭、
會流這個屍臭,
我們一直這樣執著、貪婪、憤怒、
攻擊、傷害、排斥,
都存在!
那麼,我們參參看,
每天拖著這個一定會死的,
現在活得等同屍體,
我們現在活得等同屍體!
為什麼?
因為萬法都是敗壞之相。
簡單講:換另外一個角度說,
你就明明知道,你這個色身會死,
為什麼我們這麼煩惱?
我們到底在忙什麼?
在苦惱什麼?
在貪婪和執著什麼?
到底為什麼?
好!
研究到最後就是無知;
探討到最後就是無明。
所以,禪宗的每一個公案,
都是叫你見性;
每一個公案,都是叫你破無始無明。
所以,拖著死屍的是誰?
你為什麼那麼愛樂這個假相、這個色身?
而難割難捨,是為什麼?
這個就是苦的來源了,
苦!
說:「誰為愛樂」:
誰為能生愛樂?
也就是;誰愛?誰樂?
這個「誰」,跟上面參是一樣的。
「如是愛樂用我心目」:
「如是」,就是這樣。
這樣的愛樂之產生,是用我的心和眼。
又,心有六種:
一、叫做肉團心;
二、叫做集起心;
三、叫做思量心;
四、叫做緣慮心;
五、叫做堅實心;
六、叫做積聚精要心。
什麼叫做肉團心?
肉團心,梵文叫做紇栗馱耶,
也就是世間所稱的心臟。
這個大家都知道,
心臟。
這個心臟還有學問的,
心臟,正常的情況下,
心臟跳得愈慢的動物,
牠的壽命就愈長;
心臟跳得愈快的動物,
牠的壽命就愈短。
譬如說:獅子、虎、狼、豹,
牠們的壽命,
平均大概就是十歲到十二歲,
因為心臟跳得很快;
心臟跳得很快,
也就是它的氧化速度愈快。
像老鼠,
老鼠牠的心跳的速度就非常的快,
牠的壽命週期就非常的短。
像大象,
牠的心臟,心跳的速度慢,
怦怦‥‥‥
烏龜,
烏龜牠的心跳就很慢,
叫做龜息大法,
烏龜可以閉氣的,
烏龜可以活到二百多歲,
有人捉到那個烏龜,
是二百多年前的,
上面有刻西元幾年,
還捉到!
因此,我們還有一點點學問,
講到這個心。
因此,正常的心跳,
人類是七十二下;
人類的最高的極限,
是一百五十歲。
換句話說:
人類的壽命的極限,
最高最高,不能活超過一百五十歲,
這是人類的極限。
但是,我們都活不到一半,
大部分都活了八十歲,
就不錯了,
就不錯了!
為什麼我們常常講:要抗氧化,抗氧化?
我們這個色身,
就是呼吸這個氧氣,
氧氣燃燒身體的脂肪,
變成把食物轉換成能量,
轉換成能量。
因此繼續氧化,
就繼續燃燒能量,
使我們運作正常。
但是,如果氧化得太快的時候,
他就老化得更快,
荷爾蒙它就會失調,
荷爾蒙就會失調。
所以,不是自然的東西,
還是少吃。
譬如說:你生理期停了,
你吃這個荷爾蒙,
她就很容易得癌症!
如果說:
你的這個身體運作不是很正常,
補鈣‥‥‥
他就會結石,
因為它不是你本能所產生的一種鈣質。
你補鈣,喝了很多,
鈣質喝了很多,
不一定你的骨質就不會疏鬆。
就像喝牛奶一樣,
一般人說:喝牛奶會補鈣,
骨骼健康,
事實上,有時候剛好相反,
醫學現在證明,剛好相反!
因此,我們要了解,
這個肉團心要保養它,
還是需要一點功夫。
所以,現在抗氧化的東西很多,
抗氧化的東西很多。
是不是?
底下說:
心的各種意義當中,
唯有這個是物質的,
其他皆非物質的。
就是肉團心,
也就是我們講的心臟。
諸位!你知道嗎?
大海中曾經捕到的藍鯨,
牠的心臟有多大,
你知道嗎?
鯨魚的心臟大到什麼程度呢?
大到像我們一部小轎車,
鯨魚的心臟像我們的小轎車,
怦怦‥‥‥
鯨魚的血管,
鯨魚的血管,
動脈,
小孩子可以跑進去玩,
小朋友可以跑進去玩,
有始以來,捉到最重的藍鯨,
一百多噸,
一百多噸,
一百多噸,
專吃浮游生物的。
第二、叫做集起心,
集起心,也就是所謂的第八意識,
佛教講的八識田中。
為什麼把第八意識稱為一個「田」字呢?
就像你在耕耘,
種善的種子,將來你有善的,
善因就一定有善果;
惡因就一定有惡果;
無記因就無記果。
也就是第八意識阿賴耶識,
我們稱為八識田中,
這個比喻實在是太好!
這個就是心識的總體,
以阿賴耶的性能
為能蒐「集」諸業習之種子。
諸位!
中文是很了不起的,
翻譯成經典的,
用這個「業」字,實在非常了不起!
因此,我們要注意那個,
我們常常講:事業,事業,
有事,他就一定有業,
大事業就是:
很大的事就有很大的業,
很大的事就有很大的業!
說:這個人幹大事業!
那就表示這個人業障很重、
很辛苦,
很辛苦!
是不是?
當然,對人類也有所貢獻;
可是,他疲於奔命,為了賺錢,
當然,對社會國家也有所貢獻。
所以,這個業習,
尤其是習氣,
只要這個習氣一養成,
記得!
剛開始我們造了習氣,
後來,習氣變成我們的主人,
我們沒有辦法控制的!
你一出生成人,
你這個胃就不聽話,
你的肚子餓,你就一定要吃東西,
它不是你可以控制的,
像手一樣要伸、要縮,
沒辦法!
胃它就是不管你有沒有東西,
它就一直蠕動啊,
不自主神經,就一直蠕動啊!
對不對?
心臟不管你有沒有東西,
它就是要跳啊!
所以,沒有辦法自主,
這個就是我們的業,
我們的業。
因此,
當我們造這個業因的時候,
我們一定要很小心!
所以,為什麼稱如來是三業清淨?
連習氣都斷。
三業這個「業」,
第一個「業」字,
就是身業、口業、意業;
「習」就是慣性意識,
慣性意識就是作不了主,
作不了主!
譬如說:一個人喜歡賭博,
他已經培養那個業的習性的時候,
他雖然改掉這個賭博,
改掉這個賭博;
但是,只要一看到人家在賭博,
他這個習氣就會顯現,
很容易就引誘了!
吸毒也是這樣了,
吸毒變成一種習性的時候,
看到人家吸毒,就會控制不住!
所以,什麼在做我們背後的主導?
不是上帝;
不是天公在替我們作主,
是我們的業力、我們的習氣,
做我們的主人。
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呢?
就是要用般若智慧剷除業習,
照見五蘊皆空,
斷除惡業,
只存善業;
斷除習氣,
只留般若智慧。
所以,諸佛菩薩之所以偉大,
就是忍人所不能忍,
行人所不能行,
因為習氣太難斷了!
又能生「起」諸現行法,
現行,也就是種子起現行,
種子會起現行的。
諸位!
如果這樣講,你還聽不懂,
譬如說:我這樣走過去,
無緣無故走到你的旁邊就:
啪!
一巴掌刮下去,
你說:你為什麼打我?
這種子,瞋恨心的種子,
一下子就顯露出來,
種子就馬上起現行!
對不對?
因為有學佛:師父打我是為我好!
清淨心就開始作用了。
師父不隨便打人的,
給師父打到也是消業障,
如是觀照,心生歡喜:
來吧!
他就會更能接受。
觀念稍微改變改變,
調整。
所以,萬法唯心所造,
這個集起心是很可怕的,
這個集起心,
它重視的就是你的起心動念,
我們的起心動念。
我們的起心動念,變成種子的時候,
將來就會起現行;
現行又會繼續薰種子。
就像蠟燭,
蠟燭一點的時候是火;
火繼續燃燒這個蠟燭,
這蠟燭再繼續讓它起這個火,
它就是一直循環。
我們業會起現行,
現行又薰種子,
所以,我們六道輪迴就沒有停止過;
我們的煩惱也沒有停止過,
也不知道說:什麼叫做歇即是菩提?
所以,又能生起諸現行法,
所以稱為阿賴耶識為集起心。
集起心就包括三個角度:
集一切善的種子;
集一切惡的種子;
集一切無記,
無記就是:也不能說善跟惡。
譬如說:我看這個森林,
我也沒有去做壞事,
也沒有去幹惡事啊,
所以,我喜歡看個森林,
那個不能算善,也不能算惡啊!
譬如說:我喜歡喝茶,
我喜歡喝個茶,
我這喝茶,
也不是說去幹善事,
也不是幹惡事啊,
不能論善、惡,叫做無記,
叫做無記的種子。
無記也會培養一種習慣啊,
培養一種習慣,
那麼,這個慣性意識一產生的時候,
上輩子它就集中在這一輩子,
集中在這一輩子,
從小它就會顯現。
你看,有的人從小,
他看到昆蟲,
就會用刀子把牠切成一塊一塊,
後來就變什麼?
大流氓!
電視報導的,
殺人不眨眼的,
結果從小他就很喜歡殺死動物,
他那個前世的種子、業力牽引過來。
有的人一轉世以後,
他就很會讀書,
像香港有一個九歲讀大學,
你有沒有覺得很不可思議?
九歲的小朋友,經過測試,
他的能力可以念大學,
直跳十級,
十級!
九歲而已喔!
所以,如果沒有論這個三世因果,
沒辦法解釋的!
如果要講上帝:
上帝!你為什麼這麼偏心呢?
為什麼把一個小朋友,九歲程度可以念到大學?
他是念數學系的,
四個教授跟他考試,
他速度快,
快到驚人,
連那四個大學的教授就說:他夠資格,
夠資格!
台灣有一個心算的小朋友,
才幾歲而已?
八、九歲而已,
心算的,
旁邊八個教授用計算機跟他比賽,
那個數目都是很長的,
加減乘除的,
這樣子,
他一支筆拿起來,
那個題目一看的時候,
ㄌㄨ‥‥‥
答案出來,
那個大學教授還在按計算機,
輸他!
一個小朋友不到十歲,台灣的,
心算實力最高級、最高段,
超過那八個教授計算機的速度!
所以,人腦發揮到極處的時候,
爆發力是驚人的;
但是,人腦在集起惡業的時候,
那種殺盜淫妄,力道也很可怕!
所以,六道輪迴裡面,
人的造因力最強!
意思就是說:
我們這一輩子,
如果不好好的做、好好的修行,
下輩子會很慘,
因為人的造因力最強!
底下,
第三、思量心──
也就是第七末那識,
末那識翻譯成中文,叫做染有我,
染污的染;
有沒有的有,
染有我。
意思就是:有我執還有法執,
二種執著。
為什麼叫做我執呢?
凡夫。
為什麼叫法執呢?
因為修行人,
修行人只要說:
我很有修行、我比你行!
就著法執。
說:我證初果阿羅漢。
著初果。
說:我證二果阿羅漢。
著二果。
所以,佛法就是唯證相應,
心知道就好,
嘴巴不能一直講、一直執著。
為什麼?
他會卡在某一種階段裡面。
也就是第七末那識,
末那識,
以末那識之性,
這個「性」不是本性。
也就是說:末那識;
性就是指作用,它的專屬作用性,
這個「性」不是指如來藏性。
以末那識的專屬的作用功能,
做什麼?
能為恆審思量。
意思就是:二十四個小時都在思量,
沒有停止的執著,
所以,最困難修行的就是這個,
微細的執著。
第四、叫做緣慮心──
又稱慮知心、了別心,
也就是前六識,
以前六識之性能為能攀緣前塵,
能攀緣前塵。
並起思慮而了別之。
在這裡我們一定要很清楚的,
思量心是微細的;
緣慮心是對境起來的,
所以,它比較粗。
換句話說:
緣慮心就是粗糙的思惟;
思慮心就是更微細的思惟、
更微細的執著。
第五、堅實心──
堅實心,
也就是自性清淨心,
也就是如來藏心,
以其他各種心皆是生滅無常敗壞之法,
諸位!
你不要看到無常敗壞之法,
就認為不好,
諸位要很清楚,
為什麼要講生滅無常敗壞之法?
佛講這一句,是告訴我們:
萬法執著不得。
但是,話講回來,
如果沒有生滅無常,
諸位!我們沒有水果吃,
你聽得懂嗎?
我們沒有水果吃,
為什麼?
水果長出來,
為什麼?
常,常就一直維持原狀啊;
人也不會長大,
常,就永遠那麼小,
出世的時候那麼一點點,
都不會長大,
因為沒有生滅無常的轉換,
他就一點點而已啊!
所以,無常在聖人的角度,
它是美的,
很漂亮的東西。知道嗎?
它是很美的東西,
因為它會作用,作用就是無常了!
是不是?
沒有無常,我們怎麼作用呢?
所以,佛陀講生滅無常,
是叫你破除執著;
而對聖人講諸行無常,
是告訴你:要起清淨心的作用,
清淨心也是無常。是不是?
沒有無常,你怎麼作用呢?
佛陀講經說法,聲音是不是無常?
是的!
佛陀的心靈呢?
是如如不動。
是不是?
佛陀的心,
是大般若智慧如如不動,
他可以起作用,可以講經說法,
講經說法是生滅,
生滅即於生滅,就是不生不滅的心性;
不生不滅的心性,
可以作用在生滅的無常法裡面。
這樣知道嗎?
所以,沒有無常,
我們變成沒有水果吃、沒有飯吃,
稻子種不起來;水果不會成熟;
人也不會變漂亮啊!
對不對?
出生時那麼一丁點,
過了再久還是一點點,
因為長不大啊,
吃了再多,他也不會長大,
因為沒有無常啊!
所以,因此我們要知道,
無常就是轉變、轉化的意思。
所以,因此學佛的人,
就是在轉化生滅的無常裡面,
去找到那個美,
真、善、美的東西。
因此,我們要了解,
真正一個悟道的人,
所有的法,統統叫做享受;
所有的法,統統叫做解脫;
所有的法,統統叫做覺知,
二六時中,
沒有一種東西,可以干礙一個大修行人,
就算今天他要死亡,
他也了解說:朝聞道,夕死可以,
反正人死後,就是一堆骨頭嘛!
是不是?
好!舉一個例子來講:
師媽往生前,
我都沒有夢過她;
她往生以後,我到現在為止夢過五次,
見到她五次。
就以師媽這個例子來講,
好!
師媽活幾歲?
活八十八歲,
是不是?
活八十八歲;
佛陀只有活幾歲?
佛八十歲,
那你頂禮佛陀,還是頂禮阿嬤呢?
壽命是看長還是看短的嗎?
不是的!
知道嗎?
岳飛活三十幾歲;
耶穌基督也是活三十幾歲而已喔,
耶穌基督!
所以,師父重複的講:
生命要活出意義出來,
而不是活在有錢之下;
不是酒錢喔,是有錢。
生命不是活在有錢,
是活出意義。
生命活出意義是什麼呢?
就是覺悟;
就是明心;
就是見性。
所以,記得師父的話:
也就是這一輩子,
你能利益多少眾生,
你就要全部都發光、發熱,
我們的生命是陽光的。
但是,我們為什麼這樣講呢?
因為所有的理想,
背後都有黑暗的一面;
所有的夢想,背後都有黑暗的一面。
這樣講你聽不懂,
我舉一個例子,
譬如說:你很想環遊世界,
去坐什麼?
坐到鐵達尼號,
坐到鐵達尼號。
鐵達尼號從英國出發,
到美國,
還是初航。
什麼叫做鐵達尼?
就是永遠不沉沒,叫做鐵達尼。
結果去撞到冰山,
太有自信了,去撞到冰山,
死了多少人?
死了一千多人,
一千多人!
他們帶著夢想,
從歐洲出航要到美國,
初次就發生鐵達尼號,
拍成電影,
這個大家都知道。
所以,所有的夢想,
背後都有黑暗的一面,
黑暗就是死亡啊!
也就是說:
在這個世間裡面,
你任何的享受,都必須付出代價,
這就是世間。
所以,欲望愈淡泊的人,
他就過得愈踏實,
他不須要煩惱這個;
不須要驚恐這個;
不須要害怕這個。
為什麼?
他沒有任何的欲望。
這個鐵達尼號還不是最嚴重的,
最嚴重的海上的,是哪一次呢?
是菲律賓,
菲律賓有一艘客船,
客船,
叫做郵輪,
很大的船!
結果他們超載;
因為菲律賓現在比台灣窮,
以前二、三十年前,
菲律賓生活比台灣好。
好!
他們在鄉下,
在一個大港裡面,
集中了很多鄉下來的尋夢人,
四千人,
那一艘船只能坐二千,
擠到四千人,
擠到一個小小的房間完全動彈不得,
沒有衛生可言!
好!
這一艘船就從這個鄉下的港口開出來,
在大海裡面碰到什麼?
碰到一艘裝滿油管的油輪,
那個油輪是幾十萬噸的原油,
你看過那種船嗎?
譬如說:去中東,
運這個油過來,
船上有很多的油管,知道嗎?
整艘船裡面,有幾十萬噸喔,
那一艘船過來,
可以給高雄市用七天的油,
七天,
一艘油!
好!
就在海面行駛的時候,
一個載滿了四千人──菲律賓鄉下充滿尋夢的人;
一艘是什麼?
一艘是裝滿汽油的,
結果在海上怎麼樣子?
失控相撞,燃燒起火,
死了多少人?
應該講只剩下活了‥‥‥
沒有被石油燒死的,只剩下二十七人。
換句話說:
這個是歷史上,有史以來最慘的,
死了3973人,
3973人,
就是活生生的在海上,
沒有什麼救生艇,
旁邊也沒有什麼小島,
統統沒有!
就是活生生的在船上燒死,
無處可逃啊,
跳下去就是大海啊!
救生艇來不及。
所以,所有的夢想,
背後都有黑暗的一面;
所有的幻想,都必須經過殘酷的覺醒。
也就是說:
對這個世間知足常樂,
能夠活多少、活多長,
你有多少錢,就發揮多少的能力。
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愛心、
我們的慈悲心,
這個是最重要的,
而不是在金錢。
底下,
說:以其他各種心
皆是生滅無常敗壞之法,
唯有此心究竟不生不滅,
所以是堅實之法。
第六、積聚精要心──
也就是積聚諸經要義之法要
或者是經典,
譬如說《般若心經》。
如此看來,
阿難所用的心,到底是那一種心呢?
所以禪者行禪須善了自種種的心,
我們要發堅固的實相心,
叫做堅實心。
以及一切世間種種心。
世間一切種種心,當然都是妄心;
那麼,對大悟的人來講,
就是智慧心。
所以,
雖然我們是這個臭皮囊;
但是,學佛的人要更加珍惜,
讓我們的生命發光、發熱,
活出意義,
為全人類而活;
為了報效、回饋整個社會而活;
為了國家、為了民族而活;
為了全人類而活,
這樣活出意義、
活出真正的生命!
「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願捨生死之志願是不錯,
不過阿難不知
這個「見相生愛」之心,正是生死之本!
義貫
「阿難,我今問汝:
當汝」最初「發心」出家,
是「緣於如來」的「三十二相」,
那時,
你是以(「將」)「何」而能有「所見?」
意思是說:(你是用甚麼來見的?)
又,你在見了之後,
「誰為」能生「愛」與「樂」者?
「阿難白佛言:世尊,」
我「如是」之「愛樂」的產生,
是「用我」的「心」還有「目:
心與目。
由」於用我的「目」
而得「觀見如來勝」妙之「相」,
因此我「心」才「生」出「愛樂」;
由此之「故
我」即「發心願捨」棄「生死」,
而從佛學道。
134頁,
這一節最主要的,
就是在問一個「誰?」
這是一切參究中最深最難的課題之一。
因為佛法不是符號、
不是觀念,
落入一個我執,
符號、觀念就會產生。
這個「誰」,就是「能所」的「能」。
又,
在此節中,阿難過在何處?
阿難錯將肉眼當作是「能見者」,
而將愛樂的心當作真是他的心,
而不知那是緣於外塵的六識妄心;
而一切眾生都是如此,
一切眾生都是如此。
所以,諸法如幻的意思是說:
你不要被境界牽著走,
那不是實在的,
眾生愛得死去活來,
大悟的人一看,就是一堆骨灰啊!
所以,要讓凡夫擁有真心很困難;
要讓聖人打妄想也很困難,
他一眼就可以看到究竟了,
就是骨灰啊!
如果有一隻清淨的蟲,
把牠放到我們皮膚底下,
這個名字叫做清淨的蟲,
叫做「身體七日遊」,
「身體七日遊」;
我們平常不是說:哪裡有七日遊嗎?
譬如說:一隻清淨的蟲,
很愛乾淨的蟲,
把牠鑽進去皮膚,
讓牠遨遊我們身體七天七夜;
這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啦,
給你身體七日遊。
好!鑽進去身體以後,
不到二十秒就會鑽出來,
好臭好臭!
牠跑到心臟、大腸,
還好,不錯呢;
要跑到大便、
小腸、大腸、直腸,
對不對?
再接著就是糞便,
那個蟲遊到那個大便、小腸、大腸,
這每一個都存在啊,
這個都事實啊!
用一隻清淨的蟲,去遨遊我們的身體,
我告訴你:牠會放棄旅費的,
如果四萬的話,
牠玩一天,牠就會趕快跑出來,
其他三萬五統統放棄,
一日一夜都受不了!
意思是說:
我們一直貪愛這個不清淨的色身,
就是六識妄心,
而我們在虛妄的世間裡面,
而自己不知道。
阿難又更進一步,
欲以此虛妄緣塵愛樂之心要求無上菩提,
則更是錯上加錯。
所以,什麼叫做眾生?
眾生就是妄上加妄,
你只要在妄中放下,就真;
你只要在妄上去追求,
要追求聖、追求凡;
追求迷、追求悟,
統統是妄上加妄!
生命本來就是妄,
你只要輕輕鬆鬆的放下,
就見性!
所以,禪宗有一句話:
大悟之人,
生擒活捉,不費吹灰之力。
生擒,生擒這個煩惱、
活捉這個煩惱,
不費吹灰之力。
為什麼?
就放下。
《法華經》那一句話: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諸法從本以來、無量劫來,
常自寂滅相,
它本來就空。
所以,有一個居士跑來,
問說:
請問師父!什麼叫做涅槃?
我說:現在就是啊,
現在就是涅槃啊!
他說:我怎麼沒有看到?
我說:你自己沒有看到,
也沒人阻止你啊!
他說:現在就是?
是啊!
悟道的人是啊,
不悟道的人不是。
現在就是啊,
就回歸當下,
難道現在不是涅槃嗎?
諸法本來空寂,
所有心性不是顯露嗎?
對不對?
他說:師父!那什麼是有為法?
我說:就是無為法囉!
那什麼叫無為法?
就是有為法,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即於生滅,就是不生不滅的心性,
萬法當體即空,
心性就顯。
你只要不多一層執著,
就是本來面目;
我們為什麼見不了本來面目?
所有的思想、語言,都加一個我執,
當然見不到本來面目。
底下,
又,在此節中,
除了「誰」這個問題外,
同時佛還提出了另一個大問題,
就是:「能見、能愛」。
這個「見、愛」兩個字最為吃緊;
因為所見,故有所愛;
諸位!見愛是什麼?
見愛是生死的根本,
見什麼愛什麼;
見什麼貪什麼。
修行人也是一樣,
見這個貪這個,
見這個法門,攻擊另外一個法門,
這個都是見愛之見。
什麼叫做大修行人?
大修行人就是:
我修我的念佛,
用我的般若智慧念我的佛,
這一句佛就是絕對;
其他,
其他八大宗派,給予祝福、
給予期盼、給予希望;
乃至其他的宗教:
回教、基督教、天主教,
給予尊重,
這個才是真正修行人。
修行人沒有說:
我念這個阿彌陀佛真的是很好,
然後,
別人不跟著我這樣做,
變成不跟我同道,
不理人家、
不尊重人家,
有種種的不禮貌的地方,
那麼,我們變成束縛。
本來念佛是一件好事,
念佛可以解脫;
我們念了佛,
變成把它尊為唯一,
貶低了其他,
不懂得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道理,
不懂這個道理,
所以,就變成說:
別人不念佛,就認為人家業障很重;
看法跟我們不一樣,
就認為說別人不可能成就,
末法時期,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實在是淨土法門最殊勝。
是沒有錯啊,
這個是要有緣的眾生是這樣子的,
宿世有善根、有因緣的,
那麼,對於別人看法不同的,
給予尊重。
對不對?
給予讚歎,
給人家希望,
給人家鼓勵。
我們念佛,同時歇即是菩提,
八大宗派,一律尊重,
這個才是真正懂得佛的心的人,
懂得佛的心就是有禪,
有禪,他就懂得互相體諒,
不會說自己很高傲,
自己很行,
輕視別人。
在《大智度論》裡面講:
凡是自己覺得很行,
說別人比不上他,
智者名為束縛,
這個就是束縛。
所以,動念即乖,
動到自己很行,就是不行;
動到我慢,
這個人就是不行!
因此,答案就是:
念我們的佛就好,
以沒有分別心,尊重各宗各派,
乃至其他的宗教。
在座諸位!
有禪的人,他很了不起,
為什麼?
他就有佛的心。
舉一個例子來講,
舉一個例子來講:
有禪的心,
譬如說:我懂得佛的心,
今天在這裡講得口沫橫飛,
身心疲勞,
下課以後,
你們統統跑去信基督教、天主教;
假設說啦,
還是合掌啊、
歡喜,
你高興就好,
要不然怎麼辦呢?
是不是?
我才不會說:
你是叛徒,要把你捉起來槍斃!
不會的,你的因緣就是如此嘛!
對不對?
要不然怎麼辦呢?
所以,有禪的人,
就懂得體悟到佛的心;
體悟到佛的心,就能夠包容。
而且這些現象界,
這些現象,不是我們今天才發生,
佛在世,它就發生,
佛陀在世,它就發生。
佛在世,你看喔,
佛在世的時候,
跟著佛陀出家,
因為經教不是很通,後來罷道;
罷道就是還俗,
比丘、比丘尼也有罷道還俗,
跟著什麼?
跟著外道跑!
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
就有罷道還俗,
跟著外道。
佛呢!
我們二千五百年,
對這個聖人中的大聖人的佛,
無比的崇敬、
無比的讚歎佛的智慧、慈悲;
而佛當時在世的時候,
跟著佛出家,又跑去跟外道,
你不覺得很不可思議嗎?
所以,平常心,平常心。
簡單講:
什麼就是禪?
這個世間發生任何事情,
都跟他的本性沒有關係,
本性沒有能所嘛!
知道嗎?
他就把他的心靈提高到最高點,
他每一時一刻,都在享受生命。
底下,
說:這「見、愛」二個字最為吃緊,
因為所見,故有所愛;
然有「所見」以及「所愛」,
皆因有「能見」以及「能愛」;
「能見能愛」是主,「所見所愛」是客;
「能見能愛」是因,「所見所愛」是果;
「能見能愛」是妄識,「所見所愛」是妄塵,
如果了知能見所見、能愛所愛俱是虛妄,
則見人法空,不復輪轉,
然要究竟離一切見愛相,
離一切能所相,
則須了達一切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是故本經一開始,
如來即直指一切問題的核心,
開門見山地直徵
一切眾生無始的生死根本──
「見愛」與「能所」,
俾令利根者當下了得。
「了得」就是體悟。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
[真所愛樂因於心目,]
[若不識知心目所在,]
[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
[發兵討除,]
[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吾今問汝:]
[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塵勞」:也就是煩惱的別名;
為攀緣、取著六塵境界,
令心勞動不堪,
所以稱為塵勞;
意思就是說:
欲望愈重的人愈辛苦;
財色名食睡愈多的人愈疲勞!
為什麼?
這個叫做塵勞,
這個叫做塵勞。
若心不隨塵而勞動,
則心自息矣;
心息則妄想不生,
妄想不生則正智現前,
正智現前
則得照見自心的心相與心性,
注意!
照見心相屬生滅;
心性屬如如不動,
如如不動,即如如不動,即見生滅。
換句話說:
心相是心性所影現出來的假相。
所以,心性見到了,
心相剎那生滅,
知道此不可著,即見性!
性相本一如,何來住無住?
就是這個道理!
你聽過性相一如嗎?
為什麼?
相空,性也是空,
難道不是性相一如嗎?
照見自心即返本,
得本起因地,如來密因矣。
所以,照見自心,
你就回歸到了本來的面目,
得本起因地,如來密因。
所以,如來密因就是什麼?
就是明心見性。
是故祖師直指之法勸云: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
喘本來就是呼吸急促,
在這裡表示一點煩惱都沒有,
一點煩惱都沒有。
外息諸緣,
內心一點罣礙、一點煩惱都沒有。
諸位!
這樣的日子是何等的逍遙、
何等的快樂,
何等的快樂!
斯可入道,誠如是也。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
「國王」就比喻本覺真性,
「賊」比喻說六賊,
比喻說六識妄心。
眾生的本覺真性、
為六識妄心之所蒙蔽、污染,
就是染污,
侵害,
因而其力用不彰,
如來藏性顯現不出來,
整個心為妄識所據;
「據」就是佔據,
據地為王。
所以,我們意識強大,
我們本性忘了,
我們拼了老命,也要發揮貪瞋癡;
而佛陀的心性,
展現戒定慧,對治貪瞋癡。
譬如國中盜賊蠭起,
這個「蠭」就是蜜蜂的「蜂」,
蜜蜂的「蜂」。
諸賊控制地方,
乃至挾制,
這個有二個音都對,
我查過詞彙,
音挾 ㄒㄧㄝˊ 持也對,
挾 ㄒㄧㄚˊ 持也對,
這二個音都是可以念的。
乃至挾制國王,
威逼朝廷,
以致全國山河板蕩;
一切眾生的生死亦復如是,
眾生心中,六賊蠭起,
如蜜蜂一般的而起。是不是?
六識妄心控制整個內心,
乃至挾制顛覆本有真性,
以致眾生迷失真性,
整個心中板蕩不安,
無始以來浪跡三界,
我們常常講:浪跡天涯,
浪跡天涯,
流浪就是很辛苦了!
皆因自心無主,
為賊所據故。
所以,我們現在,
是賊在我們的心中?
還是我們的主人呢?
作得了主?
所以,明心見性有什麼好呢?
完全作得了主,
他的心就是主人。
一般眾生呢?
一般眾生,
他的心被賊所佔據了!
為什麼?
都是起妄識、妄心、妄執,
虛妄的痛苦。
「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咎」,就是過錯。
「唯心與目」:
「唯」,就是發語詞,無意義。
「今何所在」:也就是今在何處所?
義貫
「佛告阿難:」
若「如汝所說:」
我「真」正「所」能產生「愛樂」者,
為「因於」我的「心」與「目」;
然而你「若不」能「識」別了「知」
你的「心」與「目所在」之處,
「則不能得」以「降伏」
因取「塵」而「勞」動不安的煩惱心。
「譬如」一國之「國王」
也就是(心王),
「為」盜「賊」(六賊)之「所侵」擾,
若此國王欲「發兵」聲「討除」滅賊人,
這些(「是」)官「兵」必「要」
應「當知」道「賊」之「所在」,
才能討伐他。
同樣的,
「使汝」無始來生死「流轉」的,
實是你所說的「心」跟「目」
所「為」的過「咎」,
此心與目實為如賊,
(此心為賊首,此目為爪牙)。
「吾今問汝:
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意思是說:
(你那個心跟你那個眼睛,現在哪裏呢?)。
要找出那個根源。
詮論
「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這是第一次「徵心」
(「徵」就是徵求、詢問之義),
也就是「找心」,看心在哪裏。
「徵心」之所以重要,
因為大家都知道,
佛法的修行主要在修心,
禪宗有一句話:
解縛從心,無關他處,
解就是解脫那個解;
縛就是綑綁、綑住那個縛,
解縛從心,無關他處。
這一句話特別的重要!
為什麼特重要呢?
你要解脫跟束縛,
完全就是看你這一顆心,
解縛從心;
跟從的從。
解脫是從這一顆心解脫;
束縛也是從這一顆心束縛,
無關他處,
跟其他地方沒關係,
當然我們就是要找‥‥‥
修行要找到關鍵嘛,
省時又省力嘛!
對不對?
事半功倍嘛!
修行當然要找那個最快的啊,
最快就是心放下,
就最快了!
最快就是了知萬法都是虛妄的了!
是不是?
對這個世間假相,
不存任何的幻想;
不存任何的夢想;
也不必抱有任何的理想,
放下就是。
你也可以抱有幻想;
你也可以抱有理想;
也可以有夢想。
為什麼?
真不壞假,
有了真心,我也可以夢想;
有了真心,我也可以幻想,
因為你知道所有的夢想、幻想、理想,
都是妄想,
真心就顯現了!
所以大悟,
大悟不必出國,也很快樂;
出國也很快樂,
任何時間、空間,都很快樂、
很幸福、很知足。
為什麼?
他達到常樂我淨,
究竟的解脫的心境了,
他哪裡不快樂呢?
所以,也就是「找心」,
看心在哪裡?
所以,徵心是很重要的,
因為大家都知道,
佛法的修行,主要是在修心。
所以連心在何處都不知道,
怎麼修呢?
是故徵心就是明心的第一步,
且須先明心,
而後方能見不生滅的本性。
見性就是見到不生不滅的本性。
經文:
[阿難白佛言:「世尊,]
[一切世間十種異生,]
[同將識心居在身內;]
[縱觀如來,]
[青蓮華眼亦在佛面。]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
[祇在我面。]
[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138頁,
「一切世間」:
世間有兩種:
一、有情世間,為六凡眾生所居;
二、正覺世間,為四聖所現
(四聖為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
聲聞是修四諦而成就的;
緣覺是修十二因緣而成就的;
菩薩是修六度而成就的;
那麼,佛就是自利利他,
覺行圓滿。
「十種異生」:
十種異生,
也就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有色、有想、
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
這個我們在《金剛經》都講過了。
即於本經下文所說的十二類生中,
除去了無色、無想兩種。
因為無色界天的眾生,空散銷沉,
而無想天則心有如土木金石,
此十種眾生,
其生存之狀態、業報形體各異,
所以稱為「異生」。
「同將識心居在身內」:
「將」,就是把。
「居」,就是安置。
此言,世間所有一切眾生,
只要是有心的,大家都一樣,
把心放在身中,
不獨我阿難為然。
「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
「縱」,就是縱使。
「青蓮華眼」,
佛眼修廣,猶如青蓮花,
又,青蓮花最為高貴稀有,
故以為喻喻就是(修,長)。
此言,連聖人的眼睛都在臉上,
更何況我們凡夫眾生的眼,
當然是在臉上囉。
「浮根四塵」:
「浮根」,為浮塵根之略,
蓋佛法中,眼根有兩種:
一、浮塵根,
又稱為扶塵根,
直接與外塵接觸,
所以稱為浮塵,
浮在外面的。
是不是?
直接與外塵所接觸的,
就像我們的肉眼,
就是俗稱的眼球
以及視神經、視網膜等等,
此等為由色、香、味、觸四塵構成。
二、勝義根,
此為由清淨四大所構成,
非天眼以及聖眼則不能得之。
義貫
「阿難白佛言:
世尊,
一切世間」的「十種異生」有情,
都「同」樣「將」他們的「識心
居」置「在」其「身」體「內」;
至於眼睛的所在,
「縱」使我們「觀」看神聖清淨的「如來」,
其最高貴的如「青蓮華」之「眼,
也」是「在佛面」之上,
更何況是我們凡夫眾生──
由此凡聖二者之例證,
因此「我今觀」察
我「此」眼睛的「浮」塵「根四塵,
祇在我」的「面」上,
更無別處;
「如是」由上證推知,
我的「識心,
實」是「居」處在我的「身內」。
詮論
在此,
為何阿難不乾脆直接了當地回答說:
「世尊,我的心就在身內,
而我的眼就在面上呢。」
不就得了?
為甚麼這樣東說西說、扯來扯去,
豈不嚕囌?
殊不知這就是依於印度因明學
因明學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理則學,
或者叫做邏輯學;
因明學,
因明學的正式論辨之形式。
因明學(印度古典邏輯辨證學)
裡面規定論辨必須具「三支」
或者是「五分論」。
什麼叫做「三支」?
就是:宗、因、喻。
你立一個宗,
「宗」就是宗旨;
因,你是站在什麼角度說,
還必須說一個比喻,讓人家心服口服;
加強你的宗跟因,
所以,又必須要用一個比喻。
「宗」就是立論,
「因」就是證據,
依據什麼?
「喻」就是用這個舉例,
或者是比喻。
因此一個成功的論說,
不能只有立論
(現代西洋邏輯稱為「前題」),
而無證據,
否則便成為強辯,
那是立不住的,立不住腳的。
若立論站不住腳,便輸了,
叫做(「墮負」)。
輸了叫做墮,
以前的名詞叫做墮負,
現在叫做輸了。
我們現在很多的名詞都聽不懂的,
你看那個電視、新聞,
很多用的那個名詞,
我們這一代的都聽不懂,
因為他們現在有現在年輕人的一套。
這種論辯的成規(遊戲規則),
在印度不僅是世俗的學術以及外道,
連佛法中也是一樣。
因此,阿難在這段經文中的那一些話,
既不是廢話、題外話,
反而是正式論辯中所必要的架構。
這與我們中國的經史子集中的論辯方式,
大異其趣,
這是讀者所應知的。
我們現在來看阿難的這段論辯。
如前所說,
如果阿難平舖直敘、直淌淌地只說;
「淌淌」就是流露出來,
直接的流露出來,叫做淌淌,
直淌淌地只說:
「我的心在身中,
我的眼在面上。」
這樣的立論便沒有證據支持
(Support),
因此此「宗」便「不得立」;
換言之,
這不是在「立一個宗」(設立一個命題),
而只是一個陳述而已。
阿難如果講:
我的心在身中,我的眼在面上。
這沒有力量!
阿難如何將這個「陳述」(Statement),
變成一個有「因」可證的「宗」呢?
首先,
他舉一切世間的十類異生為證,
因為這個證據所涵蓋的範圍,
已包括了幾乎所有「有心識」的眾生,
所以,阿難其實是代眾生問的,
代眾生來跟佛陀對答。
除了無色界天與無想天眾生外,
已無遺漏,
因此是非常有力的證據;
一切世間的眾生既皆如是:
「把心放在身內」,
而我阿難為眾生之一,豈得例外?
因此我的心自然也是在我的身中。
這樣的立論、證據,
在一般世學當中,
可以說是幾乎是駁不倒的了。
其次,阿難說眼在面上,
不舉他證,
而舉如來的青蓮華眼為證,
這是有目共見的,
不可能有錯的;
而且神聖如佛的眼,
佛眼既在面上,
凡俗如我者,更不會不同!
這是用的「以聖例凡」的技巧。
又,阿難想,
如果要駁斥這一點,
如來您老人家可先得推翻我的證據:
否定您老人家的眼睛不在您臉上──
那您可就輸定了!
再者,
阿難在此段論辯中,還用了一個技巧,
那就是:先舉證,後立論,
這樣令原本可能很平板的立論,
變成了生動有力,而且順理成章。
又,
阿難在此段論辯中的舉證
就是(因),
為何於「心識」一項舉一切凡夫為證?
這力道就更大,
一切眾生都這樣啊,
不只是我阿難啊!
而於「目」上,卻舉如來為證?
力道多大!
世尊!您的眼睛也在您的臉上啊!
這也是阿難的技巧:
因為阿難既仍在凡夫數中,
故其心識之所在,
理應同於一切眾生,
且既仍在凡位,
便不能確知聖人的心究竟如何,
故不敢妄擬(亂猜),
所以,在這一項當中,
「以凡證凡」是穩紮穩打、穩贏的。
至於眼睛的所在,
既然凡聖同然,有目共見,
就不妨舉「高價位」的證據,
就以佛陀為證據了。
這樣一來有力,
二來如果世尊要反駁,只有自討沒趣,
所以這是阿難「雙贏」的盤算。
可是,碰到了高手佛陀!
復次,以正理而言,
阿難在此所犯的過錯何在?
也就是所謂「妄計」。
尤其是「計心在身內」,
更是一切妄計的根本,
由計心在身內,
於是有內外之隔;
一有內外,便有自他;
自他一成,四相皆立;
四相成立,輪轉不息。
所以要破四相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首先要破我相;
要破我相,
須先破「計心在身內」,
所以,我們牢執這個肉身為自我,
我們自私、貪婪,
縱驕自己,
慣壞了自我,
培養了無數的習慣性,
而不自覺知。
所以,「計心在身內」之相──
如果解心非在身內、
則身心渙然解脫。
心在身內就是有一個我執,
意思就是:
如果你這個「我」的執著統統放下,
能夠了悟一切法無我,
就徹底解決了,
一切法無我了。
是不是?
好!我們就休息一下。
*******中間休息*******
142頁,
142頁,
經文:
[佛告阿難:]
[「汝今現坐如來講堂,]
[觀祇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
[此大重閣清淨講堂]
[在給孤園;]
[今祇陀林實在堂外。」]
[「阿難,]
[汝今堂中先何所見?」]
[「世尊,]
[我在堂中先見如來,]
[次觀大眾,]
[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阿難,]
[汝矚林園,因何有見?」]
[「世尊,]
[此大講堂戶牖開豁,]
[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說:「此大重閣清淨講堂」:
祇桓精舍在佛世時有七層。
東晉法顯法師
與唐玄奘大師去印度的時候,
仍見其遺跡,
現則無存。
「矚」:就是看。
「戶牖開豁」:
「戶」,就是門。
「牖」,就是窗。
「豁」,就是通。
義貫
「佛告阿難:
汝今現坐」在「如來」的「講堂」中,
你「觀」看一下
「祇陀林」現「今何所在?」
阿難回答說:
「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
是「在給孤」獨「園」中,
而「今祇陀林實在」講「堂」之「外。」
佛說:「阿難,
汝今」人在講「堂中」,
張眼一看,
最先看到的是甚麼?
就是(「先何所見?」)
阿難回答:
「世尊,
我」現「在」講「堂中」,
張開眼睛一看,
首「先見」到的是「如來,」
其「次」再「觀」見「大眾;
如是」次第「外望,
方」可「矚」望到祇陀「林園。」
世尊道:「阿難,」
當「汝」想「矚」望祇陀「林園」時,
你「因何」而能「有」所「見?」
意思是說:(你怎麼能看得到?)
阿難答:「世尊,
此大講堂」的門「戶」窗「牖」
都很「開豁」通徹,
沒有甚麼遮障,
「所以我」人雖然「在」講「堂」內,
但亦「得遠」遠「瞻見」室外,
沒有困難。
經文: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
[舒金色臂摩阿難頂,]
[告示阿難及諸大眾:]
[「有三摩提,]
[名大佛頂首楞嚴王,]
[具足萬行,]
[十方如來]
[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汝今諦聽。」]
[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這一段經文,
已經依據圓瑛老法師之見,
而移到前面去了。
圓老說這樣
才不致令前後兩段經文的問答不相應,
隔礙開來,
而且令經文的組織亦較暢順。
又,
本段經文,在內容上看來,
非常非常重要,
因為它是宣示本經一經最重要的主題,
因此若移到前面去,
因為是在論辨開始之前,
所以若藉西洋修辭學的名詞來說,
則此段經文在那裏變成很重要的,
類似中國古文修辭學當中
「起承轉合」的「起」文,
起承轉合。
是故以文章效果來看非常好,
以義理的組織、結構、
與發揮也非常好。
圓老,
圓瑛老法師在其《講義》當中說:
以前的諸賢,未必沒有看到這一點,
但由於尊經,
尊敬經典的緣故,
明知是抄寫之誤,仍然不移動,
而「余不避彌天大罪,
祇求經義文意之貫串,
而知我、罪我,一任其具眼者之品評也。」
敝人一向也不贊同改動佛經,
然此段經文,衡諸各方,
「衡」就是考量,
衡量、考量。
衡諸各方面,
實在是十分贊同圓老之見,
故亦隨其移動。
然而圓瑛老法師在此段仍存原文,
並科為「仍存原文」,
以存其原貌。
此中得失功過若何,
達者請詳。
經文:
[佛告阿難:]
[「如汝所言:身在講堂,]
[戶牖開豁,遠矚林園。]
[亦有眾生在此堂中,]
[不見如來,見堂外者?」]
[阿難答言:「世尊,]
[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
[無有是處。」]
[「阿難,汝亦如是。」]
146頁,
「無有是處」:「是」,就是對。
這個就是說:那是不對的,
那是不可能對的。
義貫
「佛告阿難:
如汝」剛才「所言」一點也不錯:
雖然「身」是「在講堂」中,
但因講堂的「戶牖開豁」通徹,
故在室內即能「遠矚」祇陀「林園。」
然而是否「亦有眾生」,
其身明明「在此堂中」,
卻「不」能「見」到同在講堂中的「如來,」
而他反倒能「見」到「堂外」的林園「者」否?
(也就是說,不能見近,卻能見遠?)
哪有這種道理?是不是?
近都不見,哪能看遠呢?
「阿難答言:世尊,」
若有人身「在堂」上,
「不」能看「見如來」,
卻「能見」到堂外遠處的「林泉」,
則「無有是處。」(那是不對的。)
佛說:那麼,「阿難,
汝」先前之立論
「亦」復「如是」無有是處。
是不可能對的。
詮論
佛在此所用的辯證之法,
為將「講堂」比作一個人的「身」體,
而將「人」比作是「心」:
也就是「心在身中」,
猶如「人在堂中」。
既然人在堂中,
近則能見堂中諸人;
遠則能見外之林園,
則「心在身中」也應如是:
近能自見身內的腑臟;
遠則能見外面景象。
若說「心在身中」,
卻近不能見自身內腑,
而僅能見外面景物,
即如同人在堂內不能見同堂之人,
卻能見外面的風景一樣,
這是講不通的。
經文:
[「汝之心靈一切明了,]
[若汝現前所明了心]
[實在身內,]
[爾時先合了知內身。]
[頗有眾生先見身中,]
[後觀外物?]
[縱不能見心、肝、脾、胃;]
[爪生、髮長、筋轉、脈搖,]
[誠合明了──如何不知?]
[必不內知,云何知外?」]
註釋
說:「汝之心靈」:
這個「靈」不是指靈魂,
而是靈明、靈知、靈巧的意思,
蓋吾人之心,靈明不昧,
能覺了、知覺一切,
無有邊畔,際限,
故稱此心為靈。
「若汝現前所明了心」:
「現前」,就是當前。
「所明了心」,
所能明了一切的心,
也就是,能明了覺知一切的心。
「爾時」:這裏作此時之義。
「先合了知」:「合」,就是應該。
說:「頗有眾生」:
「頗有」,可有?
「先見身中」:先自見身中的腑臟。
「後觀外物」:然後才去看外面的景物?
「縱不能見心、肝、脾、胃」:
因為這些腑臟離心太近而看不到。
眼睛的功能,太近的看不到,
(譬如說眼睫毛因為太近
所以眼睛看不到眼睫毛),
太遠的也看不到。
「爪生、髮長、筋轉、脈搖、
誠合明了」:
「爪」,就是指甲。
既然離心太近的腑臟看不見,
那麼離心不近不遠的一些生理現象,
像指甲的生長、
頭髮長長了、
筋在扭轉、
血脈或氣脈在搖動,
這些現象。
「誠」,就是實在。「合」,就是應該,
應該能夠看得很明白才對。
「如何不知」:
為甚麼連這一些自身的事
都不能自知呢?
都不能知見呢?
「必不內知,云何知外」:
「必」,就是必然,決定了。
「內知」,就是倒裝語,
也就是知內了。
此言,
既然決定不能知見自內身之情,
自內身之情,
既然決定不能知見自內身之情,
為何能知見身外之物呢?
所以,必不內知,云何知外?
意思就是:
用我們現在直接了當的語言就是說:
連裡面都不知道,哪裡可能知道外面?
是不是?
義貫
「汝之」常住之「心」
實「靈」明不昧,
實「靈」明不昧,
於「一切」皆能「明了。」
然而「若汝現」時
當「前所」能「明了」一切的「心,
實」是居「在」你「身內」的話,
「爾時」即「先合」覺「了知」
見你自己的「內身」。
然而「頗有眾生」在看東西時,
是「先見」自「身中」的腑臟,
然「後」方「觀」見身「外」之「物」的?
再說,你的心實居身內,
那麼「縱」使你「不能」近「見」
你自己的「心、肝、脾、胃」等腑臟,
因太近見不到,
則離心不近不遠的「爪」甲之「生」、
毛「髮」之「長」、
「筋」之扭「轉」、
「脈」之動「搖」,
這些現象「誠合明」見覺「了」──
然而「如何」
你連這些現象也「不」能「知」見呢?
既然說心是居在心內,
但它又「必」定「不」能「內」自「知」見身內物,
「云何」又說
它能「知」見身「外」之物呢?
翻過來,
此段中,
如來所用的論證主要的是:
心跟眼的知見,
應該是由近而遠,由內而外;
沒有說不能見近而能見遠、
不能見內而能見外;
因此,心若在身內,
又不能了知身內之物,
則可見心不是真的在身內,
則可以證明說「心在身內」是不對的,
因此,結論:
「心在身內」這個命題不得成立。
經文:
[「是故應知:]
[汝言]
[『覺了能知之心]
[住在身內』,]
[無有是處。」]
義貫
「是故」你「應知」道,
「汝言
『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
這個立論是「無有是處」,
是不得成立的。
詮論
到此,第一處徵心完畢,
如來破除阿難「計心在身內」之迷執。
然而讀者須知,
這個妄計並非真正是阿難的──
阿難只是大權示現的,
為利益化導無量有情故,
作如是示現。
方知聖人境界不可思議,
非凡情凡智可及。
復次須知,
此「心在身內」之見,
實為一切眾生虛妄計著者,
計著中最為普通,
就是每一個人都認為心在身內。
也是對一切有情為害最深:
由於眾生計著心在身內,
是故其心自無始來,
即為其身所禁錮,
心在身內,
所以,每一個人都執著這個我執,
牢不可破,
堅固妄想,
色身就是堅固妄想。
身即有如心之牢獄一般。
換言之,
眾生自無始以來,
之所以心不得解脫者,
也就是由於自禁其心於四大五蘊身中,
猶且貪愛不捨,
是故累劫以來,
雖一再捨身得身,生生不斷,
唯不能脫於如是自身牢獄之禁錮。
諸位!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那一句話,
就是修行最重要的根本!
是哪句話呢?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你想要脫離一切痛苦嗎?
很簡單!
照見五蘊皆空,
就是把這個色身看得破、
放得下,
知道此是必壞;
此是不淨;
此是生滅;
此是無常的色身,
生命是很脆弱的,
一下不小心,命就沒有,命喪黃泉!
是不是?
所以,我們知道生命的脆弱,
我們更應當積極利益眾生。
所以,有的人說佛教是消極,
那是不對的,
佛教是很積極的面對生老病死的問題。
佛教是迷信,更是錯誤!
佛教一點都不迷信,
他是大智慧的相信。
若欲脫此禁錮,
則首須去除「心在身內」的顛倒想,
如是庶幾解縛有望。
修行就這麼簡單了;
也這麼難了,
是誰先把這個身心看破、放下,
這個人修行就成功!
所以,廣欽老和尚那一句話,
說:
不要管這個身體變成圓的還是扁的,
不要管它,放下就是了!
但是,師父的觀念說:
廣欽老和尚是勸人家了解五蘊皆空;
但是,師父現在勉勵大家就是說:
健康還是很重要的,
不管它是圓的是扁的,就是要健康,
圓滾滾的、扁的,都沒關係,
就是要健康!
你要健康,才有一切,
才能享用一切的正法,
沒有健康不行!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2-11-22 08:56:54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