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十「普皆迴向願」節錄 淨空法師講述
經文:「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這個願是發心代眾生苦,跟地藏菩薩的本願沒有兩樣,我們在地藏經裡看到地藏菩薩所發的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要代眾生受苦。 「願發心代苦,成就菩提。大疏有徵有釋。」 徵就是徵問,假設一個問題,提出的問題,然後再加以解釋。問題是這麼說, 「苦由業生,我無是業,何能代得呢?」 眾生有苦,受果報了,那是他造罪業,我沒有造這個罪業,我怎麼能代他呢? 這個是有道理的,一切眾生受苦受難,那一個佛菩薩不大慈大悲,能不能代?不能代呀!沒有辦法。 所以經上常說修行就像父子上山,各自努力,誰也代替不了誰。 楞嚴會上尤其顯示得明白。阿難尊者以前就是打妄想,他是多聞,只著重聽經多聞,不注重修行,疏忽了修行。 他有一個妄想,他可以不要修行,那個大定,奢摩他、三摩、禪那這種定功到時候大概我的大哥就會給我了,我不要修。 他是佛的小弟,釋迦牟尼佛堂兄弟八個人,釋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小弟。他有靠山認為沒有關係,你們是要好好地修,我到時候大哥就給我了。 結果碰到摩登伽女之難才恍然大悟,原來佛的定沒有辦法給他,一定要靠自己修行,自己有災有難,佛菩薩不能代你受。 不能代受為什麼要發心代呢?我們這個心是真願意代,事是代不了。你不能沒有這個心,這個心是同體大悲心,所以心一定要有。 下面解釋有七個意思,這七個意思裡頭確確實實有兩條是真正有代苦的意思,但是這代苦是有緣分,也有技巧,也要自己真正有功夫。 如果沒有功夫的話,你沒有這種神通、沒有神力,也是代不了的。 還得要那個苦難的眾生與你特別有緣分,沒有緣分的話,你想代他還不讓你代,那就沒有法子。 問云,苦由業生,我無是業,如何能代得呢?」 這個問得很好。苦果是由業生的,眾生造的罪業,他要受這個果報,我沒造這個業,我怎麼能代他呢? 我造這個業,我也受苦果,他也不能代我,那怎麼能代呢?這個問得很好。 行願品別行疏鈔裡面有七個意思,說明普賢菩薩行願裡頭代眾生苦的意思。 「一者起悲」 生起大悲心,諸位要曉得大悲心就是菩提心,我們大悲心生不起來,菩提心發不起來。 實在講深心、直心從什麼地方去顯發呢? 要從大悲心顯露。 直心好比是樹根埋在泥土底下,看不見的; 深心好比是幹,你不太注意的; 大悲心是枝葉,一看樹好大,你看見樹葉枝條花果啊! 所以佛門才常說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由此可知菩提心裡面最重的就是大悲心,要對一切眾生以平等清淨的慈悲,真正能夠捨己為人,這是菩薩心,菩薩發心。 底下註得好,「明知自居凡地,事必不能」,我自己是凡夫,業障很重,這個事情我做不到,做不到要發心;做不到是自己智慧不夠,力量不夠,我不是沒有心,我有心。 換句話說我的心跟佛菩薩沒有兩樣,我的智慧能力比不上佛菩薩。 心沒有兩樣,這樣就好,常常能存這個心,漸漸智慧就能生起來,能力也會得到,為什麼呢? 智慧能力都是從大悲心裡頭生的,這種修行自古以來稱之為從根本修,所以你要懂得這個修學法,一定要發這個心。 其實就是在凡夫地不是不能代,還是有許多那是真正代眾生苦,下面又說了 「二者修行」, 「謂修諸苦行,後能與物作增上緣,即名為代。」 所以我們想想我們今天修行苦啊!我修成了幹什麼? 我修成了為利益眾生,為度眾生,那麼你今天的修學不就是代眾生苦嗎? 好比你們在學校念書,念書苦啊!你為什麼要念書?將來為了服務社會,造福人群,你今天學校吃這些苦頭都是為社會的,都是為將來替眾生解決問題的,你不是為他謀幸福嗎!不就是代他苦的意思嗎! 所以認真修行實在講是代眾生苦,諸佛菩薩無量劫的修行是為了我們而修的呀!不為眾生,他何必要斷煩惱,要學無量法門,用不著嘛! 我們前面也說過斷見思煩惱就可以了,修一個法門就行了,自己就可以出三界,了生死,自覺就夠了。 為什麼還要去斷塵沙無明?為什麼還要去學無量法門? 那就是為了要救度一切眾生,這是大願,這是菩薩令人敬佩的地方,所以我們應當要發這個願。 修行像諸佛菩菩那樣的難行苦行,說實在話我們今天辦不到;我們今天在人事境緣裡面,境是境界,緣就是人事,在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遭受一些挫折要能忍,這就叫修行。 修什麼?修忍辱波羅密。一切好的境緣裡面,我們能捨、能放下,修布施波羅密。 我們循規蹈矩,我們修持戒波羅密。諸位要曉得那個戒律不是死的,決不是說光戒律一條一條我這樣做到,那是死在戒律裡頭,沒用處的。戒律是規律的生活,無論做什麼事情有條有理就是戒律,層次不亂,這是戒律。 郭居士錄音搞錯了一個,所以我馬上就聯想起從前我在中廣錄音時,人家的作業程序就是戒律,他一定要按這個程序做,所以他不會有誤失。 譬如錄音帶,到那裡去一定是新帶子才開,包裝好的新帶子才開,如果是舊帶子都不要,為什麼呢?怕已錄的東西洗掉了,東西搞錯了;一定是新帶子當場拆,拆過之後,帶子馬上迴轉一次,怕帶子當中有斷掉的,就是檢查一遍,然後再回頭重新開始錄,它一定要經過這種作業的程序,這就是戒律。 譬如在家裡你燒個飯、炒個菜,也有一定的程序;火候也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放的盬不能太多,不能太少,統統是戒律,那一條不是律戒啊!戒律是活的。 哦!這個戒律沒有,沒有你就亂搞了,亂整了,那有這種道理?所以諸位要曉得戒律是個規律的生活。 小乘戒是自律的,就是自己私生活一定要有規律,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都有規律,戒跟禮是一樣的。 戒條裡頭只講大原則,每一條所含的境界都廣大無邊,你要把它看的只有那麼幾條,那太簡單了!那佛菩薩有什麼稀奇? 菩薩戒就是我們對人的規律,我們應該如何待人接物,待人接物應該守的規矩,這是菩薩戒。 自己私生活一個人應當守的規律,那就是比丘戒、比丘尼戒,你要懂得戒律的精神,否則的話怎麼持? 天天努力而不懈怠就是精進波羅密。前面四種天天在做,心是清淨的就是禪定波羅密。樣樣都做得很好,一切都非常明瞭而不執著,就是般若波羅密。活的,不是死的,這叫真正修行。 所以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同學們要記住天天歡喜,法喜充滿,你的修行就有效果了,你就在菩薩道上。 如果修得心裡很苦悶,你要覺悟,你已經離開菩提道了,走到叉路上去了才會有苦。如果在菩提道上決定是法喜充滿,他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絕對不是愈學愈迷,學到最後是離樂得苦。我看不少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他得的結果是,他說我不學佛的時候還蠻快樂,愈學愈苦,他顛倒了;不學佛的人好像不迷,學了佛愈迷愈深,真是執迷不悟啊! 離樂得苦啊!可憐!佛看到這個樣子也會感嘆,你曲解了經意。 因此學佛還是要多聽,不但要多讀,一定要多聽,有許多意思你看也看不出來,看註解也看不出來,必定要多聽,所以修行真正是代眾生苦。 第三「留惑」, 這比前面境界要高,前面的境界我們可以辦得到,那個修行我們可以做得到,我們要是有覺悟的話,現在就能做到了。 第三我們做不到,第三是什麼人呢? 是聖人,不是普通人,阿羅漢以上的才行。阿羅漢已經了生死出三界了,這是我們講最起碼的,他修成九次第定,超越六道輪迴,他可以不到六道裡面來輪迴了,可是想想眾生很苦,我還是繼續不斷地留在六道幫助眾生、教化眾生,有這種人。 但是像剛才講了,六道是果報,沒有這個業,他怎麼會到六道來呢? 阿羅漢要想再到六道來,六道的業不能斷盡,要留一點;他有能力把它斷盡,他不斷,留一點。留一點幹什麼呢?再回到六道裡頭來受果報,來示現身形度眾生,這真正是慈悲呀!慈悲到了極處。 譬如你們在學校念書你們不是菩薩,菩薩怎麼樣呢?好了,大學畢業了,畢業就離開學校了,走了,不會再來了。 為了要幫助後來的學弟們,怎麼樣呢?我畢業考故意考個不及格,留級嘛!留級才能幫助我這些後來的學弟,你看看慈悲不慈悲! 所以這些阿羅漢都快要畢業了,他故意不及格,還留在三界六道裡面,其實諸佛菩薩通通都是這樣的,佛菩薩要不留惑,我們怎麼會見得到他,他就不會到三界來了。 他肯到三界來統統都是留惑,這是真正了不起,這真正是代眾生受苦;有能力斷而不斷乾淨,那麼由此可知阿羅漢以上的那些佛菩薩們各各都是代眾生受苦,都有這個意思。 不過到他那個境界裡面,他是一切苦樂憂喜都不受,我們眼光當中他是代眾生受苦,在他是不受的,他的心是永遠清淨的,這真正是大慈悲心的顯露。 再看第四種「捨命」, 當然這個裡面也是有神通的;如果沒有神通的話,必定是對於佛法非常通達的人,他才能做到。如果自己在佛法上沒有成就,這一條我們做不到,捨命,捨生命! 「若見眾生造無間業,當受大苦」, 無間業,他造墮阿鼻地獄的罪業,那墮地獄太苦了,我們想救他又沒辦法。 「願自斷命,先墮地獄;彼墮獄時,令彼脫苦,乃名為代。」, 這是真代,所以這決定是阿羅漢以上的大菩薩,他看到你造重業了要墮地獄,他先到地獄等你,你到地獄的時候,他來為你說法,他來勸你回頭,這真是像地藏菩薩幹的事情,地藏菩薩就是這樣的,那麼這是一種捨命。 還有一種捨命這是我們世間人能做到的,問題是你肯不肯幹,你肯不肯犧牲捨己去救人。看到一個人造無間罪業,你曉得他造這個罪業必墮地獄,也是沒有方法勸他回頭,這怎麼辦呢? 當他這個業還沒造成的時候把他殺了,諸位要曉得這個殺不是犯戒,這不是犯戒,這叫開戒。 譬如佛經裡面有這麼一段公案,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在行菩薩道的時候,過去多生多劫之前行菩薩道,有一次跟到一個貿易團體乘船從海外回來,這個船裡頭帶了許多珍寶財物,其中有一個人起了一個念頭,要想把同伴都害死,他把財物獨吞了、獨占了。 菩薩有他心通曉得了、知道了,這時候沒法子勸他;你要勸他不能這樣做,這樣做將來有罪業,那他頭一個殺你,為什麼呢?我的秘密被你知道了,首先殺你滅口。 沒法子,利令智昏,不會回頭的,菩薩在這時候怎麼辦呢?他這罪業成功了,他要是實現了、造成了,他要欠全船幾百人性命,他欠命債;那麼又偷盜,奪了人家這麼多財富,他犯了殺、犯了盜,這是性罪,這個罪業不是少,是重,要殺幾百人的性命必定墮無間地獄。趁他這念頭才起,還沒有實行的時候,先把他殺掉,他被人殺了,他沒有罪,他雖然起這個念頭,這念頭並沒有實行,換句話說,他墮落不會墮到地獄去。這個事情沒成功,想害人沒害成,前面講他想做惡事沒做成,所以他這個過失小,他沒有罪,有過,他絕對不墮地獄。 這等於是從地獄裡把他救出來,從三惡道裡救出來。菩薩這樣做有沒有罪呢?有殺人當然是有罪。 菩薩的願望是寧願我墮地獄,不叫你墮地獄,這不得了啊!這就是代眾生受苦,他是大慈悲心殺他的,為代他受苦而做這樣重大的犧牲,這是捨命。 第五種「由初」, 初是什麼?我們初發心的時候曾經發過這個願, 「謂由初發心時,有願在先,願常處惡趣,乃至饑世身為大魚,即名為代。」 這也是講釋迦牟尼佛因地行菩薩道的事情,在饑荒的時候,菩薩示現大魚,故意游到岸邊被人捕去,他們可以能夠飽食解決他的饑荒,那個魚是菩薩變現的,這是真正以身代苦,但這也不是我們平常人可以做得到的。 第六個意思是「同真」,
「謂願是修善,苦是修惡,二修皆性具,故曰同真。」
善惡無自性,性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悟了就是善,迷了就是惡,所以就是自性迷悟不同而已;相不同,作用不同,體是同的,所以體叫同真。 「以即真之大願,潛至即真之苦處,令彼潛消即名為代。」 這就是諸佛菩薩冥冥之中加持一切眾生,所以有一些人做惡,他會受良心的責備,那就是佛菩薩加持的。 有一些人做惡他良心也沒有自責的,這就是佛法裡叫一闡提,沒有善根,這種人是少數,畢竟不是多數。 譬如前幾天報紙上判刑那個賣餿水油的,法官問他有沒有後悔的意思,他一點都沒有後悔的意思,這在佛法叫一闡提。 一闡提是斷了善根的人,斷善根的人果報一定在地獄,他是一點善根都沒有,造一切惡事不知道後悔,沒有良心責備;我們一般講喪盡天良,沒有良心,這個罪惡是很重的。 只要還有一點良心在,佛菩薩冥冥之中都會幫助他,所以他的良心常常會發現,一定能夠改過自新。 那麼第七「指體」,
「菩薩以法界為身,自他不二,故眾生受苦即菩薩受苦,無有異也,故須代苦。」
這就是佛菩薩為什麼要發心代眾生受苦,那就是佛菩薩的觀念跟我們不相同,我們不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 他知道,他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是真正的自己,所以眾生苦的確就是自己苦,眾生樂確實就是自己樂,所以後面講到恆順眾生就是基於這一個道理來發明的。 為什麼令一切眾生歡喜就是供養諸佛,就是令諸佛歡喜;那麼你叫眾生受痛苦,就是叫佛受苦;叫眾生受難,就是叫佛受難,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而後才曉得如何來修供養佛、供養菩薩、供養三寶,一定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一段我就跟諸位介紹到此地,然後我們再看經文。 「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 惡業的確是如此,不僅我們這一生一世在那裡造,其實是生生世世都在造惡業。 怎麼曉得呢?我跟同學們說過,你們把十大願王一條一條地自己好好反省檢點一下,條條都違背了。 第一個禮敬諸佛,我們對人就做不到,我們對幾個人有禮貌、有尊敬心呢?沒有,我們這條沒做到。 菩薩修這個法門;當然一切眾生所謂是有迷有悟,有善有惡,願意接受我們禮敬的,我們對他一定要禮敬;不願意的,我們迴避,迴避他心裡歡喜。 總而言之,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他不願意看到我,我迴避他一點,讓他心裡歡喜,不要叫他生煩惱,這就是禮敬。 一定要明白禮敬的意義、行法、境界,你才能修,要不然你怎麼修法? 稱讚、懺悔,一直到後面普皆迴向,我們沒有一條做到,所做所為與十大願王、十種行法完全相違背,這就是積集諸惡業故。 所以我們今天感的果報是極重的苦果,這是我們自己當前所承受的。怎麼樣消業障呢? 給諸位說,你要好好地記住,唯有念佛可以真正的消業障。 業障消除的相,自己能夠覺察得到,心裡面清淨了是業障消除了; 常常生歡喜心,業障消除了;夜晚不作惡夢,業障消除了;遇到一切境緣都很順利的時候,業障消除了;得失懊惱的心天天減少了,這是業障消除了,要從這些境界裡面堪驗自己的工夫。 我們認真自己修行,幫助別人,以佛的教理、教法為人演說,這就是代眾生苦。 尤其是後面兩句,令彼眾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這是菩薩發願代苦到了極處了,眾生不成佛,菩薩代苦之願就一天不能夠間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