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0|回復: 0
|
净公上人关于自然的讲记敬摘点滴20242281924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自然的讲记敬摘点滴
...的教训,这是古圣先贤留给后人的。诸佛菩萨对于一切众生的教诲,都留在经典之中。佛门的经典,我们称之为《大藏经》,这是佛陀对众生教学的全部课程。我们要相信。这是‘信他’。
‘信自、信他’,是基本的。第三要‘信因’、第四要‘信果’。世出世间一切法,绝对不会超过因果的定律。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有一定有恶报,因缘果报是真理。如果说做善因得的是恶报,造恶因得的是善果,佛说绝对没有这种事情。
我们往往看到世间的恶人很享福;看到很多善人生活很艰苦。这是我们肉眼凡夫只见到现前的状况,不知道因果是三世的。我们这一生所受的果报是前生种的因。他前生修福,所以这一生享修福得的果报;他这一生没有继续修福,却造罪业,所以我们看到享福的人造罪业。怎么没有果报?他享的福是前生修的,罪是现在造的。现在造的罪业,是来生受报。
佛告诉我们:‘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们要想知道前生造的是什么因,我们现在这一生享受的就是。前世造的因,是现在所受的果报。‘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我们要晓得来生的果报如何?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这一生造作的是善,来生必定得善果。这一生造作的是恶,来生免不了有恶报。所以因果是三世的,不是在眼前的。这我们一定要晓得。要相信因,要相信果。整个佛法是建立在因果的理论上。
我们看古大德的判教,《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五周因果,《妙法莲华经》是一乘因果,都脱离不了因果。《华严》是佛法里面的根本珐輪。根本是依因果建立的。一切经、一切法门,皆是根本的枝叶,是《华严》的眷属,当然也离不开因果的定律。
第五要‘信事’,第六要‘信理’。‘事’跟‘理’离不开,有理一定有事,有事一定有理。我们的信心至少要建立在这六个基础上∣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理如果真的明白了,真正能肯定了,有许多事我们并没有见到,我们能信。为什么?有理论做依据。
佛在大乘经典里面讲这些理,讲得很广泛、很深刻。佛说得很多的,像《华严》里面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怎么来的。佛把道理给我们说出来了。如果对这个道理参透了,经上讲的虚空、法界无量无边,我们能信得过。佛又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也是个重要的理论。一切法既然从心想生,这心想什么,就能变现什么。于是许多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也能接受了。为什么?从心想生。这确实是真实的。大到虚空世界,小到我们身体的生活状况。这个道理都包括了。
我们能信,才能立志奋发,才能立志向上作圣、作贤、作佛、作菩萨,不会自甘堕落。这一条非常重要。
有圆满的信心,再提升一层,第二个阶段的教学要偏重在“菩提行”。‘行’是生活行为。我们想奋发向上,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行为。我们现代人所追求的幸福、快乐、美满,这些确实可以得到。从那里得到?从‘菩提行’当中得到。‘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悟’。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都要觉,不能迷。迷就会做错,就造罪业。如果样样都觉悟,样样都明了,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自然就做到恰到好处。对自己有利益,对别人也有利益,自利利他,这就是菩萨行。菩萨教化众生,是教的这些事情。
最后一个阶段是“普贤道”。菩萨叫‘行’,普贤叫‘道’。‘行’跟‘道’有一点差别。道是大道,是通到大圣人这一条路。修这个法门可以成佛,这才叫道,是通达如来果地上的大道。
普贤行我们在阿弥陀佛愿文里面看到了。在《无量寿经》第二品里面,我们看到‘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是世尊为我们介绍的)。本愿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这很要紧。说明了西方极乐世界,都是修普贤道。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实在是普贤大士的法界,是纯一菩萨法界。不像我们这个世界是十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底下还有六道。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十法界,所以它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大乘菩萨众多,修行的法门也众多。西方极乐世界所有菩萨只修一种法门——普贤行。也就是《华严经》末后给我们讲的‘十大愿王’。他们修学的这十条是总纲领,念念都离不开这十个纲领。
普贤行跟其他菩萨不相同的地方,普贤行的心量是周遍法界,是任何一个菩萨不能比的。菩萨心量已经很大了,但是还有限度,还没有达到圆满。譬如菩萨行,像月光一样,从初三、初四的月牙一直到十三、十四,光明越来越大。菩萨的地位越往上升就越大。但是十五的月亮才圆满,十四还没有圆满。普贤行是十五的月亮,是满月。他的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圆满起修。所以他的‘礼敬’、‘称赞’,都是称性、都是圆满的。跟一般大乘菩萨不一样。
以上是教化众生三个阶段。一切佛菩萨倒驾慈航到我们世间来教化众生,有这三个阶段。众生的根性是初发心的,就教他建立信心;已经有信心的,就教他修正自己的生活行为;已经修正生活行为的,就教他普贤大道。
“虽生他方世界”。到极乐世界的这些人,他们度众生的愿很恳切,见到阿弥陀佛,就向佛报告想到他方世界去帮助众生。阿弥陀佛会同意,他立刻就可以到他方世界去。
你是带业往生的,烦恼没断;到达他方世界,又有六道,会不会再造业?会不会再堕落?会不会再受恶报?这是我们很担心的一桩事情。有阿弥陀佛这一愿加持,就不会了。
“永离恶趣”。‘恶趣’指三恶道。你到这个世间来教化众生,永远不会堕三恶道。为什么不会堕三恶道?弥陀本愿加持,使你念念觉而不迷,就不会造罪业。不造三恶道的因,当然不会有三恶道的果报。
佛加持我们、帮助我们,在这个世间示现不同的身分。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教化众生,他就现什么身;应该教导众生那些方法,他就运用那些方法。所以非常灵活,一点也不呆板。
或乐说法。或乐听法。
或者是为众生“说法”,或者示现处处喜欢“听法”。他听法是给众生做一个榜样,在佛门叫‘影响众’。这个人有地位、有学问、有道德,示现这样一个身分。他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被大家所尊敬。那个地方有法师讲经说法,他都愿意去听。这影响很多人。别人一看,某人在那里听经,大概讲得不错,我们也去听听!所以他会带动一些人来学佛,带动一些...(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净公上人讲述)
...恶道。你到这个世间来教化众生,永远不会堕三恶道。为什么不会堕三恶道?弥陀本愿加持,使你念念觉而不迷,就不会造罪业。不造三恶道的因,当然不会有三恶道的果报。
佛加持我们、帮助我们,在这个世间示现不同的身分。就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教化众生,他就现什么身;应该教导众生那些方法,他就运用那些方法。所以非常灵活,一点也不呆板。
或乐说法。或乐听法。
或者是为众生“说法”,或者示现处处喜欢“听法”。他听法是给众生做一个榜样,在佛门叫‘影响众’。这个人有地位、有学问、有道德,示现这样一个身分。他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被大家所尊敬。那个地方有法师讲经说法,他都愿意去听。这影响很多人。别人一看,某人在那里听经,大概讲得不错,我们也去听听!所以他会带动一些人来学佛,带动一些人来听经,做影响众。‘听法’是这个意思。
“或现神足”。‘神足’就是现在讲的神通。但是神通不是现给普通人看的。如果现给普通人看,普通人太多了,到处现神通,会把佛法扰乱了。诸位要晓得,佛、菩萨、罗汉,确实都有神通,但是佛‘不以神通作佛事’,不用这个方法。为什么不用这个方法?因为妖、魔、鬼、怪,也有神通。假如佛、菩萨,用神通来接引大众,妖、魔、鬼、怪也用,佛跟魔就混淆不清了。那个是佛、那个是魔?没法子辨别了。因此佛、菩萨不用神通,用讲经说法,用断恶修善,用这种方法来教化众生。魔没有能力做到。
佛菩萨对谁用神通?在我们中国历史上看到。佛菩萨示现神通,对象只是对于国家、社会,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他观念转过来之后,政策就改变了。所以佛、菩萨现神通,多半是对国王、首相一类的人物。他是决定政策的人,他能有缘分。也就是佛菩萨神力变现,他能相信,他能接受,佛菩萨才用这个方式。如果他不能接受,他根本不相信,佛菩萨也不会对他示现了。这些事与理我们要明了。
佛度众生是以说法、教导为主。神足是不得已才用的,而且一定在机缘成熟,会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他才会用。佛菩萨绝对不提倡迷信,不会叫人对神通产生迷惑。不可能用这种方法的。
“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这两句非常之好,让我们得到了自由的意志,达到究竟圆满。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
这段是第三十七‘衣食自至愿’。“供具”有两个意思。一个是生活必须要的物品,是供养自己的。除了饮食衣服之外,像居住、交通工具,这些生活上享受的物质,供具里面都包括了。
第二种意思。西方世界菩萨,常常去亲近十方诸佛如来。见佛、向佛请教的时候,西方世界的菩萨总要带一点礼物去供佛。所以供具,也就是礼物。供养一切诸佛菩萨的礼物,也在这一句当中。
这些用品随自己的意思变化,无不满愿。这就是‘衣食自至’。不必要经营。我们这个地方生活很苦,大家每天这样繁忙,到处奔波,为的是衣食。所以生活很艰难,谋生不易。西方极乐世界生活就很自在了。《观无量寿经》讲得详细,想吃的念头才起,百味饮食,自然现在面前。实在讲,这是我们去往生的凡夫习气没断,有时候还会想吃东西。其实在西方极乐世界不需要饮食。所以饮食一现前,自己就晓得现在在西方世界不需要了。这一觉悟,饮食立刻就没有了。不需要去收拾,自然就没有了。所以衣食生活,一切随心所愿,随念现前。这真是得大自在。不要的时候干干净净,要的时候样样都不缺,是这样美好的生活环境。
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是第三十八‘应念受供愿’。十方诸佛无量无边,‘供佛’福报最大。供佛一定听佛说法,每一天都供养十方诸佛,每一天都接受一切诸佛的教诲。我们常讲福慧双修。圆满的福慧双修,一定要在极乐世界。如果不到极乐世界,在这个世间想福慧双修,太难了。西方世界的人是同时供诸佛、闻圆满的佛法。
西方世界的人,都有如来果地上的神足通,所以供养诸佛是化身去的。佛无量无边,西方极乐世界每个人都有能力,化无量无边身,同时供养一切诸佛,同时闻佛说法。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这个能力。
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
这是第三十九‘庄严无尽愿’。“严 ”是庄严。世间人所讲的美丽,佛法里说庄严。庄严就是美丽的意思。“净”,它不但美,还清净。我们世间虽美,不净。它本质就不清净。譬如说花很美,它不净。为什么?过两三天,颜色就变了,气味就难闻了。不像西方世界永远清净,永远不变。
“光丽”。‘光’是光明。西方世界所有一切物质都放光,而且所有一切物质都有香气,所以那个世界都称之为‘香光庄严’。一切物质自然有香气,有光明。
“形色殊特”。‘形’是形状,‘色’是色彩。不但多而且美,非常奇特殊胜,是他方世界里面所没有的。
“穷微极妙,无能称量”。‘量’是数量,品种的数量,数目的数量,都是无量无边。无法称量,就是没法子说出来,太多了,数字太大了。
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
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他的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的能力,几乎都达到七地以上的境界(他们都是阿鞞跋致的菩萨)。这样高的智慧、神通,他们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物质之美,有多少品种,有多少数量,他们也不晓得。这就说明,实在是太多了。我们讲琳琅满目,那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包括第四十‘无量色树愿’、第四十一‘树现佛刹愿’。这两愿是说明西方世界物质环境的状况。前面说的是人事,这个地方讲物质环境。第三十九愿‘庄严无尽’是总说。
四十愿是在无尽庄严中,说明《弥陀经》上讲的七宝行树,用这个来做一个例子。“无量色树”。树颜色很多,树木高大,是性德变现的。“高或百千由旬”。
‘由旬’是古印度长度的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很大,经典里面记载,古印度一个由旬,等于中国四十里。中国古代的‘里’,比现代要短。像古代度量衡的‘尺’,跟现在用的尺不一样。弘一大师的《律学三十一种》,是他对于戒律的研究有三十一篇合印在一册。里面有一篇叫‘周尺考’。他做考证的工作,周朝时候的尺,大概相当现代的尺五寸多一点,不到六寸。经典上记载,从前人的身高都是一丈多,其实比我们现代人高不了好多。因为那时的尺短,一丈就是现在的五尺多,还不到六尺。所以身高两丈,也不过现在的一丈多一点。我们明白这一个事实,读古书就不觉得奇怪了。
一由旬是四十里,就算打个对折,也有二十华里。要比起外国的长度单位公里,就更小了。我们中国一华里,大概只有一公里的二分之一,一公里是两华里。要照这个算法,一由旬差不多是现在的长度十公里。
西方极乐世界那一个星球大,地球太小了。我们知道太阳的体积比地球就大得太多了。西方极乐世界那一个星球,恐怕不是太阳能相比的。科学家告诉我们,他们在太空当中探索,太阳在星系里是一个小星,比太阳大的星不知道有多少。西方极乐世界是个很巨大的星,那个地方的树,是百千由旬的树,是四百万里的树。因为他的地太大了,所以有这么一个比例。
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报身也大。‘赞佛偈’赞叹阿弥陀佛‘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想想看阿弥陀佛的像多大!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跟阿弥陀佛都一样大。以他那么大的身,有这么高的树,跟我们在世间看大树,大概是差不多。如果他们的树像我们树的高度,那简直变成小草了。
殊胜庄严里,“诸佛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净公上人讲述)
...导我们要亲近。
后半段讲“国土微妙”,劝我们发愿往生。这是这一品里面的大意。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
当时讲经的法会,弥勒菩萨参加了。我们在经文第一品、第二品里面见到这些人。下面的话是佛说的。
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
“无量寿国”就是无量寿佛的国土。‘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寿国’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在经典里面所见到的这个世界,不是一般的世界。一般诸佛刹土有十法界,而这个世界是道地的一真法界。他里面所显示的是普贤菩萨。我们在第二品就见到“德尊普贤”。而世尊在《华严》里面告诉我们,菩萨如果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满成佛。
西方世界没有本土的人,都是从十方世界去往生的人。像我们现在讲的,他是每个地区移民过去的。他移民的条件很严格,一定要心地清净,心净则土净,于是那一边就变成净土。这是移民条件限制的,所以它跟一般国土不一样。一般国土众生都是善恶业杂染,不是这么纯粹清净。他这个地方纯粹清净,因为条件不同。这个我们应当晓得。说起来也相当合情合理。
那么那来的“声闻”?有声闻那当然就不是纯净了。此地的‘声闻’,甚至于佛在经典上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天’,我们在前面都解释过了。
他们的“功德”,他们的“智慧”,“不可称说”。
‘不可称说’这四个字,如果是对八地以上的菩萨来讲,是可以说得通的。但是这是“佛告弥勒菩萨”,‘佛’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办法称说。这一句话我们就不能当普通的话来看。那他们的功德、智慧实在就是真的无量无边,佛都没有办法说出。
这里世尊用“声闻、菩萨”,这一句话就说得很有道理。如果不说声闻、但说菩萨,我们会想这一定是地上菩萨,一定是法身大士;一加上声闻,初信位的菩萨也包括在其中。初信位的菩萨,功德智慧,世尊也不可称说。这就变成了难信之法了,就变成不可思议了。这是什么缘故?
实在说我们发愿往生,一品烦恼也没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当然很低,大概就是初信位的菩萨。可是经上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他的愿力加持,使这些人都做了阿鞞跋致菩萨。‘阿鞞跋致’翻成中文是‘不退转’。什么样的菩萨才是标准的阿鞞跋致菩萨?这大、小乘经上都说七地以上。这个地位就太高了。由此可知,我们一到那边,就变成七地以上的大菩萨了。
诸位要知道,平常要想修到这个地位,要用两个阿僧祗劫的时间。两个阿僧祗劫修满了,才能到这个地位,我们今天可以说不费功夫就得到了,就超越了。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连释迦牟尼佛也说‘不可称说’。显示不是我们自己修得的,是仰仗阿弥陀佛无量劫所修的功德智慧加给我们,我们也享受到了,也得到了。是这个意思。
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
这是总结前面所说的。“国土微妙”,因为它是法性土。“安乐,清净若此”。‘若此’,是像前面所说的。
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
这两句话是世尊劝我们应当努力求生净土。为什么不努力断恶修善?一切善行之中是以念佛为最善,劝人念佛为最善。
“念道之自然”。‘道’就是讲的真心本性,佛法里常讲的真如本性。‘自然’是讲心性的大用。心性的作用是自然的。
这一句阿弥陀佛,原本就是心性的德号。自古以来,此界、他方(他方是指诸佛的世界),都是以念佛成佛,这是自然的。
又佛在很多大乘经典里面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想佛的时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念道之自然。所以念佛成佛,念菩萨成菩萨。念头重要。念头就是心性的作用。所以觉悟的作用就现四圣法界;迷了也起作用,迷的作用就是六道凡夫的现象。所以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心想生。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念道之自然。里面最上上乘的是念佛成佛。
下面为我们介绍西方世界的生活状况。
出入供养。观经行道。
“出入”是指的西方极乐世界。世界之大,我们没法子想像。这里所讲的‘出入’,可能就是现在科学家所发现的时空元次的出入。像我们现在的空间是三度空间。四度空间就很少人能体会了,还有五度空间,有无限度元次的空间。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得阿弥陀佛威神的加持,他有神通、有智慧,他对于多元次的时空随意的出入。因此尽虚空、遍法界,诸佛以及诸佛刹土,全都见到。对佛供养,对众生也供养。
何以知道“供养”是对一切?我们在《普贤行愿》里面读过,西方世界的人‘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广修供养,他们岂不是个个都广修无养?这是修福!我们要不肯修,福报从那里来?这是我们要知道的。我们世间人人都想有福,但是又不肯修福。福不会从天下掉下来的,一定要自己认真去修。修福方法很多。
福报分为三大类。第一是财富。世间人把财富看得很重。财富是福报。财富从那里来?从财布施、财供养得来的。我们不肯修财供养,怎么会得财富?
第二是聪明智慧。这也是福报。聪明智慧从那里来的?从法供养来的。
第三是健康长寿。我这次到温哥华去参学,见到冯公夏老居士,法安老居士(书写《无量寿经》的。八十多岁了),陈丰子老居士(也八十三岁了)。这些人身体很健康。尤其是冯公夏老居士今年九十二岁,说话声音宏量,动作跟年轻人一样。这是前世无畏布施的果报。我看到非常欢喜。他们前生都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所以今天在这个世间三种果报都具足了。他们生活过得很好,那是财布施的果报;聪明、智慧在这一代都很了不起,是法布施的果报;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的果报。这要广修供养才行。
布施、供养,讲求的是福田。修福,要种福田。福田在那里?种子要种在肥沃的土壤中,它会生长,会开花结果。假如种子种错了,种在沙石里,不但它不会生长,不会开花结果,连种子也会烂掉。所以修福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能认识福田。像农夫种植,选择好的田地,才有好的收成。佛在经典里面告诉过我们这些事情。
佛讲福田有三种。第一种孝养父母,是‘恩田’。父母对我们有极大的恩惠。第二是奉事师长。师长教诲我们,成就我们,我们对他要恭敬,是‘敬田’。第三种是一切众生,特别是一些苦难众生,我们要以大慈悲心去对待他们,是‘悲田’。所以福田有恩田、有敬田、有悲田。我们要有智慧去拣别。我们的福真的种上了,将来才能得到福报。
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们经常不断出入十方诸佛刹土,供养诸佛、供养众生,所以西方世界人修福,的确是非常方便。
“观经行道”。这一句是讲修慧。经怎么‘观’法?‘观’是观照。依照诸佛在经中所说的这些道理、因果、事实,很冷静地去观察。十方世界的状况,果然跟佛在经上讲得完全一样,把诸佛如来所说的经都证实了,这叫‘观经’,这叫‘行道’。这样才能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人,他们日常生活是福慧双修。这真正是难得。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净公上人讲述)
...里?种子要种在肥沃的土壤中,它会生长,会开花结果。假如种子种错了,种在沙石里,不但它不会生长,不会开花结果,连种子也会烂掉。所以修福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能认识福田。像农夫种植,选择好的田地,才有好的收成。佛在经典里面告诉过我们这些事情。
佛讲福田有三种。第一种孝养父母,是‘恩田’。父母对我们有极大的恩惠。第二是奉事师长。师长教诲我们,成就我们,我们对他要恭敬,是‘敬田’。第三种是一切众生,特别是一些苦难众生,我们要以大慈悲心去对待他们,是‘悲田’。所以福田有恩田、有敬田、有悲田。我们要有智慧去拣别。我们的福真的种上了,将来才能得到福报。
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们经常不断出入十方诸佛刹土,供养诸佛、供养众生,所以西方世界人修福,的确是非常方便。
“观经行道”。这一句是讲修慧。经怎么‘观’法?‘观’是观照。依照诸佛在经中所说的这些道理、因果、事实,很冷静地去观察。十方世界的状况,果然跟佛在经上讲得完全一样,把诸佛如来所说的经都证实了,这叫‘观经’,这叫‘行道’。这样才能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人,他们日常生活是福慧双修。这真正是难得。
喜乐久习。
‘喜’是法喜充满、幸福快乐。‘久习’是长久时间在学习。所学是福慧双修。底下说他们的成就。
才猛智慧。
这与前面赞叹法藏比丘“高才勇哲”的意思是一样的。‘才’是他的才华。‘猛’是形容他的敏捷。他智慧充满。
心中不回。
信心坚定不退。‘中回’是中道退转。‘回’是回头,退转的意思。他们是永远不退转的。
意无懈时。
前一句是永远不退,坚定不退。这一句是精进,无有懈怠。像普贤十大愿王,每一愿的末后都是‘无有疲厌’。他们修行永远不会感觉到疲劳,不会感觉到厌倦。这是精进的样子。
外若迟缓。内独驶急。
从外面看,这些菩萨非常安详,做什么事情都慢慢的。‘缓’是缓慢的,安闲无事的样子。内里面是十分的精进。外面的样子非常安详、缓慢,看不出怎么用功法。
“内独驶急”,实在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驶急’是真的净念相继,净念一个接著一个,永远没有间断。可以用觉明妙行菩萨所说的‘不夹杂、不间断’,来解释这一句。
容容虚空。适得其中。中表相应。
这三句形容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们相处,每个人的心量都像虚空一样,所谓‘心包太虚、量舟沙界’。
我们讲‘六和敬’,讲‘和合’。和合还是有界线。‘和’要到‘容’,界线就没有了。像水乳,牛奶跟水合起来,界线没有了。像荼杯、荼盖和起来就有界线。‘和合’有界线,‘容’就没有界线。‘容’比‘和合’意思要深得多了。
“容容虚空”。那么多大众在一块相处,合容的状态就跟虚空一样,没有一点痕迹,而成为一个整体。这是很不可思议的境界。
“适得其中”。‘中’是中道。我们真心本性合容法界,自然包含法界的一切万法,容成了一体。这个时候起用,实在讲,说不出一个名词,不得已用一个‘中’。佛用这个字,儒家讲‘中庸’也说的这个字。确实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因为释迦牟尼佛跟孔子没有见过面,两个人的学说也没有接触过,他们所说的居然这样的接近,这很不可思议。
“中表相应”。‘表’是形象。‘中’就是心性。表里一如,万法圆融,事事无碍,这就相应了。《华严经》里讲的四无碍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中表相应’就是这样的境界。
西方殊胜的功德,像前面世尊讲的‘不可称说’的这些功德,都是因为他们做到了‘适得其中,中表相应’,所以做到这样的圆满,这样的究竟。这是真实功夫。
自然严整。检敛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
前面所说的,完全是心性内证的功夫、内证的境界,一般人很难体会。下面所讲的,是表现于外面的。这我们容易懂。
表现于外面,“自然严整”。‘严’是庄严,‘整’是整齐,有条不紊。他是自然的。不是有意去造作的,不必经过刻意思惟,不需要装饰。真正做到了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就自然。
我们凡夫为什么不自然?我们会被外境所转。凡事要考虑时代的潮流,俗话说考虑到流行。现在这个样子流不流行?那就不自然。想到流行,你就被外境所转了。
真正功夫纯熟的人,不受外境所转,真的做到了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所以他就‘自然严整’。
“检敛端直”。‘检’是检点。‘敛’就是收敛。‘端’是讲的身。眼、耳、鼻、舌、身都要端。‘端’是端正。‘直’是讲心。身端心直。直心就是真心,所以‘直心是道场’。底下两句就是端直的样子。
“身心洁净”是心清净,身清净。心地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是心清净。身体一尘不染。
“无有爱贪”。诸位要晓得,‘爱贪’是很麻烦事情,是‘毒’。我们身为什么不清净?就是因为有这些毒素在里头。什么时候把这些毒清除掉,我们身心就洁净了。只要有这些在,身体就怎么洗也洗不干净。这就是贪、嗔、痴三毒。一定要把它舍掉,恢复到身心清净。
志愿安定。无增缺减。
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菩萨们的志愿。他们生到西方世界,目的是亲近阿弥陀佛,亲近海会大众,在西方世界成就无上菩提,在十方世界帮助诸佛度化众生。这个志愿‘安定’,从来没有改变过。“无增缺减”形容它非常的安定。
求道和正。不误倾斜。
求道要用平和的方法,要用中正的心态。不像我们这个社会上有一些人,求道意愿很强,但是他的心不和、不平、不中、不正。于是怎么样?他的热心是值得赞叹的,他走上邪道了。就是“倾斜”。本来发心是学佛的,到后来他学魔了,把魔当做佛。这就是产生了误会,误入了歧途。原因就是他求道的心态错误了。求道的心一定要和,一定要正。这个非常重要。
怎样才做到‘和’与‘正’?下面就说得好。
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
这都是西方极乐世界人,他们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表现。我们读了要深深的反省,要向他们学习。
“随经”。一定要随经中的教训,就是依教修行。我们修行的依据,无论是理论上的依据,方法上的依据,境界上的依据,都是经典。‘经’是佛说的。
“约令”。‘约’是约束,‘令’是命令。佛在经上讲那些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不可以做,这是佛对我们的命令。佛教我们四弘誓愿,佛教我们四依法,那是佛对我们的约束,我们都要遵守。
“不敢蹉跌”。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决定不能违背。佛教我们做的,我们就做;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就决定不做。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训。
“若于绳墨”。‘绳墨’是比喻,现在看不到了。从前木匠要锯直一块板子,他会用墨斗,将一条线拉到墨汁,弹一条直线,照著锯,那叫绳墨。现在用尺画了,从前是用绳墨。意思就是标准。我们修正心,修正行为的标准,就是经典。经典中佛对于我们的约令,我们一定要遵守。
“咸为道慕”。没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我们心里面所羡慕的,天天所想的,是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念念不忘的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教诲。除此之外,别无妄念。
“旷无他念”。‘他念’就是妄想。‘旷’是空旷,比喻心地。除了仰慕佛陀之外,心里面什么妄念都没有。
“无有忧思”。‘忧思’就是牵挂、忧虑。忧虑、牵挂都没有。
自然无为。虚空无...(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净公上人讲述)
...。所以他就‘自然严整’。
“检敛端直”。‘检’是检点。‘敛’就是收敛。‘端’是讲的身。眼、耳、鼻、舌、身都要端。‘端’是端正。‘直’是讲心。身端心直。直心就是真心,所以‘直心是道场’。底下两句就是端直的样子。
“身心洁净”是心清净,身清净。心地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是心清净。身体一尘不染。
“无有爱贪”。诸位要晓得,‘爱贪’是很麻烦事情,是‘毒’。我们身为什么不清净?就是因为有这些毒素在里头。什么时候把这些毒清除掉,我们身心就洁净了。只要有这些在,身体就怎么洗也洗不干净。这就是贪、嗔、痴三毒。一定要把它舍掉,恢复到身心清净。
志愿安定。无增缺减。
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菩萨们的志愿。他们生到西方世界,目的是亲近阿弥陀佛,亲近海会大众,在西方世界成就无上菩提,在十方世界帮助诸佛度化众生。这个志愿‘安定’,从来没有改变过。“无增缺减”形容它非常的安定。
求道和正。不误倾斜。
求道要用平和的方法,要用中正的心态。不像我们这个社会上有一些人,求道意愿很强,但是他的心不和、不平、不中、不正。于是怎么样?他的热心是值得赞叹的,他走上邪道了。就是“倾斜”。本来发心是学佛的,到后来他学魔了,把魔当做佛。这就是产生了误会,误入了歧途。原因就是他求道的心态错误了。求道的心一定要和,一定要正。这个非常重要。
怎样才做到‘和’与‘正’?下面就说得好。
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
这都是西方极乐世界人,他们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表现。我们读了要深深的反省,要向他们学习。
“随经”。一定要随经中的教训,就是依教修行。我们修行的依据,无论是理论上的依据,方法上的依据,境界上的依据,都是经典。‘经’是佛说的。
“约令”。‘约’是约束,‘令’是命令。佛在经上讲那些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不可以做,这是佛对我们的命令。佛教我们四弘誓愿,佛教我们四依法,那是佛对我们的约束,我们都要遵守。
“不敢蹉跌”。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决定不能违背。佛教我们做的,我们就做;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就决定不做。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训。
“若于绳墨”。‘绳墨’是比喻,现在看不到了。从前木匠要锯直一块板子,他会用墨斗,将一条线拉到墨汁,弹一条直线,照著锯,那叫绳墨。现在用尺画了,从前是用绳墨。意思就是标准。我们修正心,修正行为的标准,就是经典。经典中佛对于我们的约令,我们一定要遵守。
“咸为道慕”。没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我们心里面所羡慕的,天天所想的,是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念念不忘的是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教诲。除此之外,别无妄念。
“旷无他念”。‘他念’就是妄想。‘旷’是空旷,比喻心地。除了仰慕佛陀之外,心里面什么妄念都没有。
“无有忧思”。‘忧思’就是牵挂、忧虑。忧虑、牵挂都没有。
自然无为。虚空无立。
“自然无为”。这是真实安住在无为法中。就像佛在《金刚经》里讲的境界:‘应无所住’(后面讲的“作得善愿”,就是‘而生其心’)。他是自然达到这个境界,不是有意去修的。
“虚空无立”。‘虚空’是讲心。心就像虚空一样,一法不立。六祖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清净心中确实是一法不立的。
淡安无欲。
‘淡’是淡薄,‘安’是安然。不但世间这些欲望没有了,佛法之中也没有欲望。如果说世间欲望没有了,对佛法还有强烈的欲望,这个人没有成就。为什么?他的欲没断。佛是教你把欲去掉,不是教你把欲换对象。换对象就错了,所以他没有办法超过欲界。佛法之中也没有欲望,才是真正超越了,真正是‘无所住’了。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苞罗表里。过度解脱。
前面讲了像《金刚经》上‘应无所住’。‘无所住’不是没事。没事,那佛法就变成消极,对社会、对众生没有丝毫的建树,也没有利益。无所住之后,“做得善愿”,那就是‘而生其心’了。此时生起这个心,是菩萨的心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帮助苦难的众生,帮助他们破迷开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这是佛菩萨的事业。成佛之后,这就是他的事业,他要去做的。
“尽心求索”。求什么?索什么?求这些善巧方便。观察一切众生的根基,尽心求度生的方法。什么样的众生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他,使他能信受奉行,使他能在短时间真正的开悟,真正能达到离苦得乐。这是我们讲的善巧方便。
“含哀慈愍”。‘含哀’是大悲,‘慈愍’就是大慈。慈悲心是动力。佛菩萨为什么要尽心尽力不辞辛劳去帮助众生?就是慈悲心在推动。我们世间人每一天勤苦工作,是什么力量推动?名利在推动。如果没有名,没有利,就不作了。菩萨教化众生这么样辛苦,没有名,又没有利,是大慈大悲的力量在推动他。
“礼义都合”。‘礼’是表现在生活上的仪规。‘义’是现代人所讲的意识心态。这两样都是随著时间变化的。古今之礼不同,中外对义的观念也不一样,他要都合。‘礼义都合’,这一句话意思很深长。它的意思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化与本土化,这样才能真正帮得上众生的忙。如果把这个道理疏忽了,佛法就是古老的佛法。不适合现代人生活的佛法,现代人要它干什么?当然就不会要它。
所以佛法里面讲现代化与本土化。虽然没有这个字样,意思有,‘礼义都合’。所以世尊教我们依意、不依语。语言会随著时代变的,你要体会他的意思。佛虽然没说过这个话,意思都有了,那就对了。
就好像前些年,大家争论‘带业往生’。‘带业往生’的名词在经典里面确实找不到,是祖师说的。于是大家起来反驳了。可是经里有没有这个意思?有。经里面讲四土三辈九品。如果不带业,那来的四土三辈九品?不带业是平等的,带业就不平等。带得少的,品位就高;带得多的,品位就低,这才有四土三辈九品。所以我们要懂得意思,依意不依语,知道自己现在应该怎么做。
“苞罗表里”。‘表’就是外表,就是事。‘里’就是道理、理论。‘理’跟‘事’圆满的包容,我们才能度现代的人、帮现代人的忙。所以佛法不是死的,是活泼的。在那一个时代,有那一个时代的讲法,那个时代的人就能得用处。在那个地...(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净公上人讲述)
...愍。礼义都合。苞罗表里。过度解脱。
前面讲了像《金刚经》上‘应无所住’。‘无所住’不是没事。没事,那佛法就变成消极,对社会、对众生没有丝毫的建树,也没有利益。无所住之后,“做得善愿”,那就是‘而生其心’了。此时生起这个心,是菩萨的心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帮助苦难的众生,帮助他们破迷开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这是佛菩萨的事业。成佛之后,这就是他的事业,他要去做的。
“尽心求索”。求什么?索什么?求这些善巧方便。观察一切众生的根基,尽心求度生的方法。什么样的众生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他,使他能信受奉行,使他能在短时间真正的开悟,真正能达到离苦得乐。这是我们讲的善巧方便。
“含哀慈愍”。‘含哀’是大悲,‘慈愍’就是大慈。慈悲心是动力。佛菩萨为什么要尽心尽力不辞辛劳去帮助众生?就是慈悲心在推动。我们世间人每一天勤苦工作,是什么力量推动?名利在推动。如果没有名,没有利,就不作了。菩萨教化众生这么样辛苦,没有名,又没有利,是大慈大悲的力量在推动他。
“礼义都合”。‘礼’是表现在生活上的仪规。‘义’是现代人所讲的意识心态。这两样都是随著时间变化的。古今之礼不同,中外对义的观念也不一样,他要都合。‘礼义都合’,这一句话意思很深长。它的意思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化与本土化,这样才能真正帮得上众生的忙。如果把这个道理疏忽了,佛法就是古老的佛法。不适合现代人生活的佛法,现代人要它干什么?当然就不会要它。
所以佛法里面讲现代化与本土化。虽然没有这个字样,意思有,‘礼义都合’。所以世尊教我们依意、不依语。语言会随著时代变的,你要体会他的意思。佛虽然没说过这个话,意思都有了,那就对了。
就好像前些年,大家争论‘带业往生’。‘带业往生’的名词在经典里面确实找不到,是祖师说的。于是大家起来反驳了。可是经里有没有这个意思?有。经里面讲四土三辈九品。如果不带业,那来的四土三辈九品?不带业是平等的,带业就不平等。带得少的,品位就高;带得多的,品位就低,这才有四土三辈九品。所以我们要懂得意思,依意不依语,知道自己现在应该怎么做。
“苞罗表里”。‘表’就是外表,就是事。‘里’就是道理、理论。‘理’跟‘事’圆满的包容,我们才能度现代的人、帮现代人的忙。所以佛法不是死的,是活泼的。在那一个时代,有那一个时代的讲法,那个时代的人就能得用处。在那个地区,有那个地区的讲法,他才都适合。
“过度解脱”。‘过度’就是超过。才能超过,才能度脱一切苦难的众生,使他们都得到解脱。‘解脱’就是今天讲的自由、自在、幸福、美满。
这几句话确实使我们体会到,佛法的本土化跟现代化的宣扬,非常重要。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七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萨学院
第七卷
昨天讲到依教修行,“随经约令”。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也就是佛门常讲的‘离苦得乐’。
真能到“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这是精神生活上最高的享受。世法里常说的清心寡欲。这样的境界,与真心与本性就能相应。功夫再要向上提升,就是诸佛与大菩萨所证的境界。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确实佛法弘扬超越所有一切界限,真正是如佛所说‘应机施教’。又像《法华经》里面普门示现,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而度脱之。我们看到这么高的一个原理、原则,这才知道在十法界里面,一切众生接触到佛法,没有不生欢喜心的。为什么?完全契合他自身的需求,这才是真正契机。
“苞罗表里,过度解脱”。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圆满。‘表里’是尽虚空、遍法界的表里。‘里’就是法性,‘表’就是法相。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法相,都是真性变现出来的。“过度解脱”,‘过’是超过,度越。此地的解脱不仅仅是指六道轮回,而是真正超越了十法界。六道轮回是小的解脱,大的解脱是十法界。
下面这两段是叙说解脱者生活自在的状况。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志愿无上。净定安乐。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自然’就无需要作意,就不需要有意的。‘保守’。‘保’是保任,‘守’是守持,就是自性。一切作为都不离自性。“真真洁白”,永远是一尘不染。不但在四圣法界,即使在六凡法界、三途法界,地狱法界,也是洁白不染。我们凡夫看的是有污染,佛与大菩萨境界里确实是不染的。
正如同《坛经》上所说的,我们世间凡夫总是心里面忧虑、牵挂太多了,而六祖的看法是本来无一物。诸位要知道‘本来无一物’,并不是指他自己,一切众生心性里都是本来无一物的。他见到事实的真相,是自性本净。他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字清净’。诸佛的自性本来清净,他自己的心性本来清净,一切众生的心性也是本来清净。人家见性不著相,我们凡夫著相不见性,差别就在此地。
譬如两个人看电视,一个人执著电视里的画面,把电视银幕都忘掉了;一个人注意电视的银幕,没有看到里面的画面。银幕就好比本性,确实里面没有东西、没有染污,画面再多也没有丝毫染污,这是本来无一物。执著相的人被这些妄想污染。相既然是虚妄的,虚妄怎么能污染?所以佛法讲相都叫虚妄。《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相就不能染污真性,所以真性永远是洁白的。“真真洁白”。
“志愿无上,净定安乐”。求证佛果、广度众生,这是菩萨们无上的志愿。为什么一定要成佛果,才能度众生?如果不成佛果,度众生就不能圆满、不能究竟。譬如说你证到等觉菩萨,其他等觉菩萨跟你地位相同,你度他就比较困难;你必须比他高,他才能接受,他才能听你的。你的智慧、德能、地位跟他平等,你就不能度他。再说如来果地上,智慧、德能达到究竟圆满,教化众生决定没有过失。菩萨还有几品根本无明没有断尽,容或有些偏差。偏差纵然不大,还是有点小偏差,这就是他的智慧、德能不圆满。这就是菩萨为什么一定要求成佛道。求成佛道是为了普度众生、圆度众生。他的志愿、他的行门,确实都能安住净定不动。
《弥陀经》讲六方佛。东方第一尊佛阿※鞞佛,就是代表不动地的意思。心要清‘净’,心要‘定’。心定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法门,就容易成就。这样的修学才能得到‘安乐’。佛法常讲‘法喜充满’,这是真实的享受。
底下这一段更不可思议,是世尊为我们叙说开悟的境界。佛家常讲‘开悟’。底下这几句就是开悟的样子。佛 虽然说得很明白,可是我们还是不好懂,原因是我们没有入这个境界。这是开悟人的境界。
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
“一旦开达明彻”。‘一但’就是禅家常讲的‘豁然’。豁然开悟了。因缘具足,这个人开悟了。一般来说,‘因’是禅定,是相当深度的禅定。人能住在定中。前面讲到‘净定安乐’,这是开悟的象征。如果做不到净定安乐,开悟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净定安乐’是开悟的一个预兆,达到很深的定功,不一定在什么因缘之下,豁然大悟。
“开达明彻”。‘开’是心开,‘达’是通达。心得开明,一切通达。佛法通达,世间法也通达,无有一法不通达,这是开悟的样子。“明彻”。‘明’是光明,...(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净公上人讲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