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6|回復: 1
|
卍续藏第11册No.0271楞严经笺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敬摘自《卍续藏第 11 册 No. 0271 楞严经笺》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卍续藏第 11 册 No. 0271 楞严经笺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之上)
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二穷根显体。文二。初总标真性。
笺云。是破六入法门。谓穷尽六根。显现真体。六入者。通生识道。受入爱憎。为此六根。是识之道路。为识之所依。然受着顺境生爱。违境生嗔。如来藏。则四智菩提种子。四智者。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藏者。包含义。妙即微妙。真乃真实。如则一如。性是体性性。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
后别破浮根。文六。初眼入文三。初立文二。初会妄通真。
笺云。目喻真知照用。瞪发劳者。妄觉也。内有根本无明。为能变。变起六根六尘。为所变。兼目。此目是眼根。不同目睛喻智。与劳是根本无明是能变。同是菩提者。同收一果也。
瞪发劳相。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
后因尘显妄。
笺云。既是菩提。何故便有六根六尘。瞪发劳相。因根本无明。为能变。然后便有根尘。为所变。劳相是能变无明。明暗。是眼家所缘境。二种即明暗等。发得眼识。居在根尘之中。吸览也。览此尘象。即是明暗等境。一切众生。执此妄识为自性。
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次破文二。初总破文二。初影无实体。
笺云。识如羸人。非杖不起。曾无无境心。须假前尘明暗等相。若无明暗等相牵动能缘之心。此心即无其体。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后了相无因。
笺云。指此眼识不从明境暗境上来。不依眼根上出。不于空中而生。是破自然。
何以故。
后别破文三。初幽明?破文三。初徴。
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
次明。
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
后暗。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
次离相鉴六。
笺云。既从根生。是根自有生。又何假明暗二境牵心。然后方有识。即无有自性。曾无无境心。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
后空不生观文二。初邀归见根。
笺云。若言从空中生眼识。然后便依着眼根。此识向前对观前尘之时。然后却归眼根。应须见眼。为识从空来。
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后纵许成佗。
笺云。设尔是空见何过破。若言从空生识。空须有见。既有见。是空自观。无情成有情。又何关汝阿难之事。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
后结文二。初结破。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
二耳入文二。初立文三。初举彰劳喻。
笺云。用两手母指。急塞却两耳孔。既久耳根劳倦。头中□□作声。法上□来耳根发识喻真智。用两手指。喻背体外求。便有根本无明。然后有强觉起。来向真体上。执我执法。
兼耳与劳。同是菩提。
次会妄同真。
笺云。兼耳是所变。根与劳是能变无明。
瞪发劳相。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
后因尘显□。
笺云。依前举色阴中。喻如人瞪目观空既久。然后发生劳倦。见种种相。此喻内有根本无明。为能□。便有五根五尘为所生。动静则耳家所缘境。有声是动。无声是静。闻则耳识。居在根尘之中。
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次破文二。初总破文二。初彰无实体。
笺云。向下四境上徴。
如是阿难。当知是闻非动静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后了相无因。
何以故。
后别破文三。初尘文三。初徴无因。
若从静来。动即随灭。应非闻动。
次静。
若从动来。静即随灭。应无觉静。
后动。
若从根生。必无动静。如是闻体。本无自性。
次根。
若于空出。有闻成性。即非虚空。
后空文二。初纵。
笺云。纵空为能生。生得耳识为所生。空若生识。空乃有闻。须成人去。故云成性。既也成性。乃夺空名。为空出识故。
又空自闻。何关汝入。
后空。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
后结文二。初结破。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劳。则于鼻中。闻有冷触。因触分别通塞虚实。如是乃至。诸香臭气。
三鼻入文三。初立文三。初举彰劳喻。
笺云。既畜既久。觉有冷气从外而来。触其鼻端。因触分别。通即是虚。塞即是实。通即闻香臭等。塞乃不闻。
兼鼻与劳。同是菩提。
次会妄同真。
瞪发劳相。因于通塞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嗅闻性。
后因处显妄。
此闻。离彼通塞二尘。毕竟无体。
次破文二。初总破文二。初彰无实体。
当知是闻。非通塞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后了相无因。
何以故。
后别破文三。初尘文三。初徴。
若从通来。塞则闻灭。云何知塞。
次通。
如因塞有。通则无闻。云何发明香臭等触。
后塞。
若从根生。必无通塞。如是闻机。本无自性。
文根。
若从空出。是闻自当回嗅汝鼻。
后空文二。初纵。
空自有闻。何关汝入。
后正。
是故当知。鼻入虚妄。
后结文二。初结破。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譬如有人。以舌?吻。熟?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徴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澹性常在。
四舌入文三。初立文三。初举彰劳喻。
笺云。上曰唇。下曰吻。熟?则频?。使令劳倦。因由甜之与苦是味。乃舌家所缘境。便显得舌根不?吻之时。唯是一味澹性。常存在。
兼舌与劳。同是菩提。
次会妄同真。
瞪发劳相。因甜苦澹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
后因尘显妄。
笺云。甜苦是味。为一尘。澹是无味。为一尘。发知是舌识。居在根尘之中。
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澹二尘。毕竟无体。
次破文二。初总破文二。初彰无实体。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澹知。非甜苦来。非因澹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后了相无因。
何以故。
后别破文三。初尘文三。初徴。
若甜苦来。澹即知灭。云何知澹。
次甜苦。
笺云。知是识也。云何知澹。此是知有澹。与上知别。
若从澹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
后因澹。
笺云。甜即知亡。知亦是识。复云何知甜苦二相。此知甜苦。亦与前知别。
若从舌生。必无甜澹。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
次根。
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
后空文二。初纵。
又空自知。何关汝入。
后正。
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
五身入文三。初立文三。初举彰劳喻。
笺云。摄少热。从多冷。
若热功胜。冷者成热。
笺云。摄少冷。从多热。
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
笺云。有冷有热。前尘触身。便有觉也。非觉触之时。无冷热二相触体。故离知也。或可。合时则有觉触冷热。显得离时之心知。于离时不知也。
涉势若成。
笺云。将热涉冷。冷者从热。将冷涉热。热者从冷。
因于劳触。
笺云。因无明为能变。方有根尘为所变。
兼身与劳。同是菩提。
次会妄同真。
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
后因尘显妄。
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
次破文二。初总破文二。初彰无实体。
笺云。离合为一。违顺为一。成二。皆是身家所缘境。或离是违。须是合也。如夏天向火是违。临风乃顺。如寒自临风是违。向火乃顺。
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后了相无因。
何以故。
后别破文三。初尘文三。初徴。
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
二合离。
违顺二相。亦复如是。
后违顺。
笺云。若违时来。顺则随灭。云何知顺。
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
次根。
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
后空。
是故当知。身入虚妄。
后结文二。初结破。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
六意入文三。初立文三。初举喻彰劳。
笺云。睡熟是八识归种。便寤谓有等无间缘。乃能醒寤。苟无此缘。则不寤也。
览尘斯忆。
笺云。斯犹此也。言从此向识中思量。记忆前事。
失忆为忘。是其颠倒。
笺云。既失记忆。便作于忘。佛说此人实是神昏识昧。有此颠倒。若是诸佛如来。转识成智。无此颠倒也。
生住异灭。
笺云。生表此法先非有。住表此法暂有用。异表此法非凝然。灭表此法可破坏。
吸习中归。
笺云。吸则吸览。习乃串习。中归者。一切习气虚妄。皆归识中也。
不相逾越。称意知根。
笺云。念念生灭。无有间断。是意知根。
兼意与劳。同是菩提。
二会妄同真。
笺云。兼意是所变。与劳是能变无明。
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
后因尘显妄。
笺云。集知居中。是第六与五同缘。览外尘相。吸。则览摄前境。撮。则忆而不忘。内尘。则一向内缘也。
见闻逆流。流不及地。
笺云。见闻是前五识。逆流者。为顺前境。缘五尘则得。若逆前境。返缘第六则不得。则指第六意识。返缘不得之地。地者。依止为义。
名觉知性。
笺云。是第六识也。
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
次破文二。初总破文二。初彰无实体。
笺云。寤配生。寐配灭。
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后了相无因。
何以故。
后别破文三。初尘文四。初徴。
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
二寤。
笺云。若寤时生识。寤为能生。识为所生。则寐时所依之寤既亡。所托将无。则识为能托。寤为所托。所托之寤既无。更谁取其寐时之境。寐中翻寤。更有一节文。应云若从寐来。寤即随灭。将何为寤。恐文含不述。或翻译与梵本失落。
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
三生。
笺云。令谁受灭。密举意根。已破生灭。意谓令谁受灭。秪如生灭者谁。此意举第七。是第六意根。第六随前生灭。已破生灭二尘。
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
四灭。
笺云。俱无则永灭。所变同能变。能变既亡。所变永灭。灭则无识。随生已灭。灭则识无。一谢无生。识随生谢。
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
次根。
笺云。寤则第六识。不内缘。是开。寐则第六内缘。为合。或开或合。皆是意家所缘。
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
笺云。二体即寤寐二境也。意间若从根生。便不假寤寐二境牵心。既无二境。此识乃同空华。五无之中。是毕竟无。识如羸人。非杖不能起。
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
后空。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
后结文二。初结破。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三交融处执。文分二。初总徴源体。
笺云。交融处执者则隐识句。但将根破境。将境破根。交互和融十二处。然谓世尊。将六根六尘。?相交破。要融十二处之情执。六根是识所依。六尘是所缘。处者。依缘义。生长义。此六根六尘。是识之生长处所。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
后别破浮迷文六。初眼等二处。文分四。初来观空象。
笺云。祇陀树林等是境。今且立境破根。泉池。是彼林中。泉水池水也。
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
次审已徴生。
笺云。此等指根境也。为复色为能生。生得眼根为所生。为当眼为能生。生得色尘为所生。
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
三广破相生文二。初根生相文二。初色。
笺云。此是牒。
见空非色。色性应销。
笺云。汝既言根为能生。色为所生。当见空时。故非是色。所生色既无。能生根随谢。色性应销者。摄能变。同所变。
销则显发一切都无。
笺云。色性既无。将何显发。根为能显发。能生根又无。所生色又无。
色相既无。谁明空质。
笺云。阿谁又辨明空之质。曾知根亦不随色落谢也。
空亦如是。
后空。
笺云。故经指云。空亦如是。后色尘为能生。眼为所生。谁明空色。将空色合。言应更云。若复空尘生眼见者。观色非空。见则销亡。亡则都无。谁明色相。
若复色尘生眼见者。
后色生根。
笺云。是牒。此乃色尘为能生。生得眼根为所生。
观空非色。
笺云。见空之时又非色。
见即销亡。
笺云。色既为能生。见为所生。能生既灭。所生亦亡。摄所变。同能变。
亡则都无。谁明空色。
笺云。既亡则都无见。又谁辨明空之与色也。
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但无处所。
四结袪双执文二。初总除二处。
即色与见二处虚妄。
后结妄双非文二。初总结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
二耳等二处。文分四。初来观尘象。
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
二审已徴生。
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
三广破相生文三。初破声来文三。初许交声来。
笺云。阿难道。声来耳边又如何。若复此声来汝耳边。是牒。
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
次比身游往。
笺云。喻鼓秪有一声。来阿难耳。其声既往。则别人耳不合更闻。如世尊秪有一身。入城乞食。祇陀林中则无世尊。
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
后责众俱闻文二。初举少。
笺云。秪有一声。来阿难耳。佗处别人。不合总闻。
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后明多。
笺云。如今一千二百余众。又且俱时闻钟。同来食处。曾知声亦不来阿难耳边。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
次破耳往文三。初许。
笺云。但言耳往声边又如何。阿难秪有一耳。往彼鼓声之边。
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
次喻。
笺云。阿难秪有一耳。往鼓声边。似佛秪有一身。归祇陀林。别处则无身。
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
后破文二。初少。
笺云。阿难秪有一耳。在鼓声处。第二钟声。应合不闻。如今又闻。曾知耳亦不往鼓边。
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
后多。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
后双破。
笺云。无来无去。密指真体无闻。或可耳也不往声边。声亦不来耳处。须见不闻。秪破双执。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
四结祛双执文二。初总除二处。
即听与声。二处虚妄。
后结妄双非文二。初结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旃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
二鼻等二处。文分四。初来观尘象。
笺云。梵云旃檀。唐云药。白者治风瘇。赤者治热病。六十四黍为一圭。四圭为一撮。十二撮为一分。十二分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
于意云何。此香为复出旃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
二审已徴生。
笺云。三处徴。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
三广破相生文三。初根文三。初纵鼻生香。
笺云。但言生鼻又如何。若四此香生于汝鼻。是牒。鼻为能生。香为所生。须有香气。从鼻根出。
鼻非旃檀。云何鼻中。有旃檀气。
次难非香质。
笺云。若鼻是旃檀。便有香气。从鼻中出。汝鼻又非旃檀。因何有此香气也。
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后责闻非出。
笺云。汝既称闻香。既从鼻出。不合闻香。若也返闻。说闻乖理。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
次空。
笺云。变所变香。同能变空。香既常在。又何假炉中。烧此枯木。
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
后木文三。初叙木藉烧因。
笺云。阿难云香生于木头又如何。难云。若生于木。须不假烧。便有香从木而出。则此香质。又因爇后成烟方闻。
若鼻得闻。合蒙烟气。
次立蒙烟接嗅。
笺云。又转云。我言香生于烟气。便难云。若生于烟。便令把汝鼻根。蒙罩烟气。始可闻香。
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后责未及俱闻。
笺云。若言生烟。祇如烧香之时。烟腾空中。方一二里。又无烟到四十里外。因何四十里内。一时闻香。室罗筏城周围阔四十里。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
四结袪双执文二。初总除二处。
即嗅与香。二处虚妄。
后结妄双非又二。初结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
四舌等二处。文分四。初来观尘象。
笺云。西天辰时出求粥。日午求饭。是二时也。乳煎为生稣。生稣煮为熟稣。熟稣煮成酪。酪煮成醍醐。西土以为上味。
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
二审已徴生。
笺云。三处徴。
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稣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
三广破相生文二。初根文二。初难一舌多知。
笺云。蜂窠黑石中取之。名黑石蜜。若复此味生于汝舌者牒。舌为能生。味为所生。在汝阿难口中。秪有一个舌。其舌尔时已成稣味。摄能变舌。同所变味。既成稣味。第二更过黑石蜜。不合知其蜜味。为舌已成稣去。
若不变移。不名知味。
次责不移知味。
笺云。夫知味者。众味皆知。独知一味。不名知也。
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
后纵移乖一。
笺云。今但推移总知又如何。若变移者。是牒。秪有一舌。故非多体。不可一舌齐知众味。
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
次尘文二。初无识能知。
笺云。食为能生。知为所生。言知生于食。然后知味。食无情识。云何自知其味也。
又食自知。即同佗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
后有心非己。
笺云。预者关涉为义。纵食有知。即同佗食。食有一知。人有一知。须成佗人。又何关涉于汝阿难。名味之知。
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
后空文三。初邀啖虚空。
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
次纵同鱼类。
既常受咸了不知澹。若不识澹。亦不觉咸。必无所知。云何名味。
后双味不知。
笺云。必无所知是咸澹之味。云何知味有咸澹。方知味既无。将何知之。
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
四结祛双执文二。初总除二处。
即尝与味。二俱虚妄。
后结妄双非文二。初结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
五身等二处。文分四。初立。
笺云。晨朝□□用手摩触己头。
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
二审。
笺云。能触是识。意间将何为识。能为在手。表境。在头表根。言此识为当在根。为当在尘。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
三破文三。初显一非成破文二。初手。
笺云。若言识实在尘。根须不知。既也文不知。云何名触。夫三和成触。则根和境和识和也。
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
后头。
笺云。若在于头。是根。手则无用。不假于境。无境云何名触。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
次各有双身破。
笺云。若根亦有知。境亦有知。须成二身。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
后一触单双破文三。初纵双立一理。
笺云。头与手。根境秪是一知。乃根境能所不分。合成一体。
若一体者。触则无成。
次一体不成破。
笺云。三和成触。纵为一体。触则无成。
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后能所分居破。
笺云。但言二体又如何。即根境二体也。触谁为在者。言此知当在何处也。在能是根。非所乃境。在所又非能。意间在能之时。所须不知。在所之时。能又不知。能所?亡。既无能所。将何成触。不可虚空便与汝阿难成触也。
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
四结袪双执文二。初总除二处。
即身与触。二俱虚妄。
后结妄双非文二。初结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
六意等二处。文分四。初标缘立法。
笺云。善者于善境上。顺善为性。恶者。于恶境上。返逆为性。无记。琴棋等。非善恶数。皆是意识所缘之境。有此善恶等生。成意识所缘法则。
此法。为复即心所生。
二徴法生因文二。初即。
笺云。善恶三性等。是所缘境。言此境为复心为能生。生得所缘法尘为所生。
为当离心别有方所。
后离。
笺云。言此三性法。为复离却第六识心之外。别有方道处所。
阿难。若即心者。
三广破生迷文二。初即。
笺云。言若此三性所缘之法。即是第六识心者。
法即非尘。非心所缘。
笺云。此法便是第六识心。则不是法尘。亦不是心之所缘。
云何成处。
笺云。若是尘即心。所缘既不是。即不是心所缘。云何又成处。处者。须是心缘其法。方得为处也。
若离于心别有方所。
后离文三。初牒离双徴文二。初上牒。
笺云。牒计云。若离心外。别有所缘法尘。
即法自性。为知非知。
后下徴。
笺云。便徴云。此离却第六识心。三性之法。别有方所。此三性法。各有自性。善恶无记。定是有知。定是无知。
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佗心量。
次破知文二。初许知佗量破。
笺云。言此三性既有知。不成法尘。便是心法。既是心则异于阿难。为有知故。便成佗人之心量。不成汝之心量。或异者离也。既有知。便离却汝阿难。非为第六法尘。即成别人。非汝阿难心量。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
后许二双心破。
笺云。即汝是阿难也。有一心。即心是法尘。境亦有一心。云何汝阿难心法。便有两个心。根上一心。所缘境一心也。
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
后破非知文二。初离五影无。
笺云。色是眼。声是耳。香是鼻。味是舌。离合冷暖是身。已上是前五识。及虚空相。是所依。意谓既离却前五。当于何在。为第六须假前五同缘。方能览五尘境。色影象相分。变一重相分亲缘。令既离前五相。当于何在。
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
后责无表示。
笺云。色是五识。空是所依。若第六须假五同缘。今既离五。则无所缘。今色空都无个标表显示。不合人间有其空外。此空是顽空。空无尽不可有外。若是真识。则是空外。即空外便是真如。则□心缘不得。故云心非所缘。亦不立处所。
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
四结袪双计文二。初总除二处。
则意与法。二俱虚妄。
后结妄双非文二。初结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四殄界通真。文分二。初总标真体。
笺云。殄者灭也。界者。因义。分义。因者根能照境。识生其中。名之曰因。依也。分者类义。若族类也。依根发识。览境滋根。故有眼根界。眼识界。色境界也。下五如上。若分类。则六尘为一类。六根为一类。六识为一类。然如来藏。凡圣通名。密严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又胜鬘云。在缠名如来藏出躔号大法身。六根界。六尘界。六识界。三六一十八界也。然谓世尊。广向此□殄灭十八界之执心。要通归真如之体也。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后别破群疑。又分六。初眼等三界文三。初徴因。
笺云。眼是所依缘。色是牵心缘。识是了别缘。此识指第六意识。为复因眼所生。眼为能生。识为所生。以眼为界。取能生处。为界分。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
次破界文三。初根文二。初离尘无用破。
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后体无形表破。
笺云。既无法可标表显示。从何立界。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
次尘文四。初责识知空破。
笺云。色为能生。生得汝识为所生。无色时。是见空之时。无色当情。汝妄识须从色境落谢。摄所变识。同能变色。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
二达依不变破。
笺云。道我识因。色为能生。识为所生。若色谢时。我识不迁。便难云。若色变了。汝识须随变。可名眼识。今既不迁。因从何立。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
三顺赞全无破。
笺云。能变之色既谢。所变之识随亡。则无因也。或可。从变是识。则变是色。既无色与识亦无界。
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四常不知空破。
笺云。不变则恒常。一向见色。不合更见空。若见空。须长时见空。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后□。
笺云。二种则眼根与色尘。若根境合。则此识一半离向根。一半离向尘。若根境离时。一半随根。一半随境。根是无情。识是有情。尘是无情。此识体性。有情无情相乱。云何成界。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
后结非文二。初总除三界。
则眼与色及色界三。
后结文二。初结妄。
笺云。眼是眼根界。与色尘界。及色界三。再牒色界。含取眼识界。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二耳等三界文三。初徴因。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
次破界文二。初根文二。初离尘无知破。
笺云。耳为能生。识为所生。动静二相。是耳家所缘境。境既不在前。此耳根则不成知。必定无知。知尚不成。此所生识。又作何形状相貌。此破胜义根。或可。耳既生识。须不假所缘境。有动静境之时。根便有知。既无动静二尘。则不成知。必无所知。是境所知。境尚无。何处有识。此破浮尘根。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后根尘杂一破。
笺云。若取浮尘耳根。为能生。生得所生识。又无动静之境。此便杂乱。色尘是眼家所缘。触尘是身家所缘。则非耳家所缘也。或可。若取耳闻是胜义根。若言根为能生。识为所生。耳既生识。须不假动静二尘。有境方说闻。无境说闻非义。既无动静二境。闻无所成。根既不闻。便须唤作耳形。耳成形。不成闻。既成形。便杂色境同眼根。又触尘同身根。耳识界又不成。故云复从谁立。此破根也。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
后尘文四。初转声成识破。文四。初立声除耳。
笺云。若能生是声尘。所生是识。此识便因声尘而有。是声有闻便□破云。则不关涉于闻根。
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二离目声亡。
笺云。若也无闻相。则无声相所在。为根能照境。今既无根则声亦无。根尘俱无也。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
二立境因根。
笺云。前不许识从声生。又不关闻。今纵许汝识从声生。又许声因闻。根闻得所缘声相。
闻应闻识。
四结声成识。
笺云。此闻根须返闻佗识。为识从声上生故。或可。既许根闻。能生之声。未著于声。且先闻识。何故为声为能生。识为所生。识在声前根既去。闻须先闻识。后方到声。
不闻非界。
二不闻无界破。
笺云。若也识从声生。不能返闻于识。又不得成界。或可。不闻于声。又非界也。为声为能生。以声为界。
间则同声。
三转识成声破文三。初立识成声。
笺云。若此识从声生。又能闻识。能闻之识。已同所闻之声。
识已被闻。
次定彰成境。
笺云。将根去闻也。
谁知闻识。
后责识成尘谁能闻识。
笺云。言识已被声闻。谁知其能闻之识。或可。谁知闻识。则无能知之识。为能知之识已同声也。此破闻。
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四无知草木破文三。初类无情。
笺云。根亦不知。声亦不知。又如何。破云。终如草木。既根境二俱无知。便同无情之物。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
次责杂成。
笺云。既成无情去。不合说声是境。闻是根。根与境相杂。便成汝中闻识性。此则乖理。既同草木。根境各无知。将何物合为中间。
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后举中双破。
笺云。又云。我不杂成中界。又如何。便难云。界无中位。是无识。既无识。则内根外尘二相。复从谁立。若无识根。境亦不立也。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
后结非文二。初总除三界。
则耳与声。及声界三。
后结文二。初结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三鼻等三界文三。初徴因。
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
次破界文二。初根文二。初徴文二。初总。
笺云。教佗思量定二种鼻也。
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
后别。
笺云。肉形双爪之相。是浮尘根。嗅知动摇之性者。是胜义根也。
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后破文二。初破质文□以总摄别。
笺云。若是肉形。此质是身。身即触境。名之曰身。不是于鼻。若也名触。触便是身家所缘之尘。即不闻。此鼻尚无名目。因何立得界。或鼻眼等根是别。身是总。摄别归总。既归总则成身。唯触尘。既是触尘。是身所缘境。鼻尚无名□何立界。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
后知文三。初肉知触同身破文二。初徴。
笺云。若取嗅知。是胜义根。便徴以何为知。此肉团不合有觉。或可是审佗。
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
后破。
笺云。若言是肉团之心为知。则是肉团心不离身。是摄别从总。
以空为知。空则自知内应非觉。
次空文三。初难肉非知。
笺云。既胜义根与浮尘根。俱破却。莫是空为能生。生得识为所生。空既能生识。空须自知。便成人去。空既自知。又何假汝肉团心觉察。
如是则应虚空是汝。
次虚空成质。
笺云。如是空。合是汝阿难。此破空。
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
后指身无在。
笺云。既是虚空能知。则阿难不能有知。今日阿难。对我则无所在。
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后香文二。初摄识从尘破。
笺云。若以香为识有所知。知便由香。则不关涉汝阿难也。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旃檀木。
后摄尘从根破文三。初香臭不并破文三。初难非双木。
笺云。若香臭气。定生于汝鼻中。则香气之材名栴檀。臭气之木名伊兰。此二种流布气息。不生此二种。由汝鼻生。
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
次抑嗅自根。
笺云。若二种。不来汝鼻时。汝试自嗅鼻。作何气息。为是香为是臭。何以如此。为汝言香臭生鼻故。或可。二物不来。是伊兰等。鼻既自生香臭。此二物则不来。
臭则非香。香应非臭。
后香臭互破。
笺云。若臭则不成香。香则不成臭。二物相形互破。或可。臭则非香无香。香应非臭无臭。
若香臭二。俱能闻者。
次二气双闻破文三。初许立俱闻。
笺云。若香臭二俱时得闻者。牒也。或双许若香气臭一时闻。又如何。
则汝一人应有两鼻。
次难成双鼻。
笺云。不可一鼻生二种气。如旃檀不生伊兰。伊兰不生旃檀气也。
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
后难分双质。
若鼻是一。香臭无二。
后二气同根一体破。文二。初立根成一难气同根。
笺云。若鼻是一。香气与臭气无体。
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后难气互成双亡失界。
笺云。臭则成香。香则成臭。乃香臭不分。各无性界。从何立缘。谓鼻为能生。香为所生。如今既无所生香臭。何处有能生界分。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
后尘文二。初破识文二。初总文三。初立因。
笺云。且牒许香为能生。识为所生。既因香生。则不合闻香。香不可自闻。
如眼有见。不能观眼。
次比量。
笺云。喻如眼不自见其眼也。
因香有故。应不知香。
后结不知香。
笺云。言识因香有。不合更知香。
知则非生。
后别文二。初责违因。
笺云。若也知其香尘。则不是香尘。能生知香。说生义不成。
不知非识。
次责违体。
笺云。若不了知香尘。又非识。夫识者了知为性。既不了知。云何名识。
香非知有。香界不成。
后破界文三。初破香界。
笺云。若不知香。此香未有所因。香界不成。能变之香。不知所变之识。
识不如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
次破识界。
笺云。夫建立义者。须鼻根照香。识生其中。今识不知香。此因不从香建立。是能所互破。香不知识。识不知香也。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后举双破。
笺云。既无中间是识。亦无内外根境。则香臭等闻性。毕竟虚妄。无可安立。或可。前香非知有。是破香。识不知香。是破识。故云。既无中间是识。何成内外。内是根。外是尘。识既将亡。根尘何有。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
后结非文三。初总除三界。
则鼻与香。及香界三。
后结文二。初结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四舌等三界文三。初徴因。
笺云。舌为能生。识为所生。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
次破界文二。初总别文二。初根文二。初根尘立夺抑自尝根。
笺云。则诸世间甘蔗是甜。乌梅是酸。黄连是苦。石盐是咸。细辛姜桂是辣。都无有味。为根为自生。必合自尝。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
次责根不自尝谁知舌苦。
笺云。举一例诸。举若余五味同。舌有味。舌不自尝。
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后纵根非味尘谢界亡。
笺云。若识从舌生。其舌又无苦味。味既不生。因义不成。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
后尘文三。初比识同尘照知破。文三。初许立成因。
笺云。若此识。因味为能生。识自己便成味。味不可更能识味。摄所变识。同能变味。
同于舌根。应不自尝。
次比量同根。
笺云。若味为能生。识为所生。识已成味。味不可更了味。味同舌不自尝。
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后责知诸味。
笺云。前既不自尝又云何知得是味非味。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
次抑识例尘多体文二。初举味多体。
笺云。若识从味生。夫味。须假咸澹等不一之未。
味既多生。识应多体。
后类识同多。
笺云。引所变识。同能变味。
识体若一。体必味生。
后味同识一体破文三。初立识一理。
笺云。言识体若是一。又从多种味生。下便难。
咸澹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
次抑味同心。
笺云。举四味。合有六味和合。已上诸味。从苗至实。皆苦及甘。为俱生。诸恋异相。或苗甘实成苦。或苗苦实成甘。
同为一味。应无分别。
笺云。味为能变。识为所变。识体又是一。必从味生。如上诸味。既有多般。同识为一。若也为一。诸般之味。合无分别。
分别既无。则不名识。
后结破。
笺云。识者了别义。今多味为一。则无分别。识义不成。
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后总破文三。初总责无三。
笺云。结不成根境识三。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
次责无因生识。
笺云。既不从根境生。虚空则不合生心识。此心则缘虑解心。八识皆名心。
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后牒破根尘。
笺云。舌根与味尘和合。于其中亦无识体。为根与境既不生。纵和合亦不能生。根与尘元来无自性。既无有体。界义不成。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
后结非文二。初总除三界。
则舌与味。及舌界三。
后结文二。初结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五身等三界。文分三。初徴因。
笺云。身生是根。触生是尘。触为能生。识为所生。或身为能生。识为所生。
阿难。若因身生。
次破界文二。初单文二。初根文二。初立。
笺云。若因身生。许身为能生。识为所生。
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
后破。
笺云。若身为能生。便须不假合离。合则冷热等境。离亦是冷热等境分离。无此二觉观。瞩身则无识。
若因触生。
后尘文二。初立。
笺云。许触为能生。识为所生。
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后破。
笺云。前从根生已破。今言从尘生。识既从尘生。即不假根。谁有无身能知合离。
阿难。物不触知。
后双文六。初显物无知彰身交触。
笺云。显境不能生触。
身知有触。
笺云。显知触是身。三和生触。
知身即触。
二根尘互立。
笺云。摄身根。从于触尘。
知触即身。
笺云。摄触成身。身是无记。物亦无记。
即触非身。即身非触。
三身境互亡。
笺云。若是尘即不是根。若是根即不是尘。或可。即触非身无身。即身非触无触。
身触二相。元无处所。
四双非二所。
笺云。根尘互破也。
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
五合体离空。
笺云。若将尘合。身即是根。离根即是空等相。或合身即为身自体性。谓若将物合成身。则为身自体性。为物是无记。身亦无记。此是合破也。离身即是虚空等相。物既离身。身亦离尘。根尘即是虚空等相。根尘二法俱无也。等取佗人。既无自根尘。便成佗人。
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即汝识生从谁立界。
六边中总破。
笺云。内外不成。无根尘也。中云何立。无中间识也。内是根。本是尘。其性又空。是汝所生之识。从谁立界分也。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
后结非文二。初总除三界。
则身与触。及身界三。
后结文二。初结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六意等三界文三。初徴因。
笺云。意法是法尘。生于意识。是第六识。此识为复。此牒第六。因意所生以意为界。此指第六。因法所生以法为界。指法尘。或可。意法为缘。意是第七。识是所依。缘是第六识所依。法是法尘影象。是牵心缘。生于意识。是第六是了别缘。此识指此第六。为复。向二处徴。
阿难。若因意生。
次破界文二。初根文二。初离尘无用破文三。初许立根因。
笺云。意生第二识也。
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
次叙生依法。
笺云。于汝第七意中。定有所思量之法。发起明白第六识。
若无前法。意无所生。
后离尘无用。
笺云。此第七所依根。若无前尘所缘之法。此第七识则无所生。或可。若无前五尘法。第六识须无所生。为无五尘。则无六识。曾无无境心也。
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笺云。若离却七识所缘之法。此识则无形状。为无所了别。或可。是无尘之形。六识则无用。为六识从七识生。既从七生。七自生识。须不假前五尘牵心。既无五尘。亦无六识。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
后就根同异破文三。初徴。
笺云。又汝第八。与诸思量第七。兼了别性第六。为同为异。定其同异。虽此牒七八六。下破唯七。
同意即意。云何意生。
次破文二。初同。
笺云。牒则第八。破则第七。此第七与第六同。如水与水。故无分别。云何第七。能生第六。
异意不同。应无所识。
后异文二。初正。
笺云。若第七与第六异。如水与火。合无所识。
若无所识。云何意生。
后转文二。初无。
笺云。第六既无所识。云何知从第七生。识以了别为性。既言生于第七。又无了别。云何知生。处尚不知。云何名识。
若有所识。云何识意。
后有。
笺云。汝若生于第七。又异于第七。又有所识。便破云何识意。上识字。是第六识。下意字。是第七识。既生第七。便无前尘可缘。既无前五同缘。又有所识。须返缘第七。何故如此。若有五尘。便有可缘。今既生于第七。不假五尘。五尘既无。汝第六既有所识。须见缘于根本。若缘根本。则犯以心缘心过。下双破云。
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后结。
笺云。同第七不成。异第七不得。界亦不能立。或可。若言同。又难云。同意即意。云何意生。同破。若言异。又难云。异意不同。应无所识。异破。第七与第六。一无所成。故云二性无成。将何立界。界义不成。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
后尘文五。初总分成别。
笺云。又执法尘为能生。识为所生。便云世间所有诸法。不出此五尘。一时收尽。
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
二敕观别总。
笺云。意破云。汝既执法尘生第六。则不干前五尘。汝观色法等。是五尘以对五根言。不是第六意根摄。既单执从法尘上生。须不干着五尘。此五尘以对五根。第六唯纵法尘生故云。非意所摄。
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汝今谛观。法法何状。
笺云。便定云。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是法尘。便破云。汝今谛实而观。上法是五尘法。下法是第六变起一重影象法。意谓。汝言第六决定生法尘。不假五尘。便乃无五尘。既无五尘。何处得法尘影象来。有前五尘为本质。然后方有法尘影象。仗五尘为缘。今既单执从法尘生。便不干着五尘五尘既无。法尘何有。法尘既无。将何为识能生。既无所生。何得法法俱无形状。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
三明离五无六文二。初别牒五名。
笺云。色空。眼家所缘境。动静。耳家所缘境。通塞。鼻家所缘境。离合。身家所缘境。生灭。是识家所缘境。乃法尘。其中影取甜变是舌家所缘境离此六尘外。第六识终无所得。此斥文从前文云法法何状。既无五尘与法尘。汝识当于何生。
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
后总叙生灭。
笺云。色空是眼境。等取下四境。生自是色空等。灭自是色空等。意识则不知色空生灭。何故如此。为执道唯从法尘生灭。既如此。须不干佗五尘。或可。生则色空等生。有五尘生。亦有法尘生。灭则色空等灭。有五尘灭。法尘亦须灭。为佗前来执。道六识决定生法尘。既决定生。佛破时。将根对尘云。非意所摄。既非意所摄。便不缘五尘。既无五。法尘亦无。故破云。法法何□。便结云。生则色空等生。意间云。既有五尘生。便□法尘影象生。法尘与五尘齐时有生。灭之时六尘俱灭。今既执六唯生法尘。不干前五尘。五尘既无。法尘目何而有。既也齐时灭。又齐时生。
所因既无。
四责无因有识。
笺云。法尘也。
因生有识。
笺云。六识也。
作何形相。
笺云。既无所因。何处有识。
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五结破界执。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
后结破文二。相总除三界。
则意与法。及意界三。
后结文二。初结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生。
后双非。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三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之下)
天竺沙门 般剌密谛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五包研识□□□□请示文三。初叙昔谭四大。
笺云。包研识相者。包谓包括。研谓研究。识则五与第六。相则五大相。或识则第六八识。相则五大。是第八识亲相分。为前所执。四尘三科法。已被如来破尽。显如来藏性。我执已除。皆是如来大慈门开自说了。为前破中云。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引得阿难疑。便引昔设覆相教云。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今尽破。所以招得世尊包括研究妄性。破除其执。显如来藏。或可。是破七大之相。然谓世尊向此中。包括研穷地水火风空觉识七大之相。阿难等已无法执。常说和合因缘等者。和合。是假合之义。因缘。乃仗因托缘而有。种种变化。是根尘识三等。一切诸法。如幻如化。无有定性。圆觉云。一切根尘。皆由幻化。皆由四大地水火风而生。此是佛四十五年前。说此因缘和合等法。阿难如今非是不会。意间。又七大性未破。所以举四十五年前。权教未了之义。欲得佛向此中。一时破却。显七大性本如来藏。故有此文。
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
二引现破二边。
笺云。排遣。摈舍。属归也。破三科皆云。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言前既说因缘和合而有。此中何故又破之。
唯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三请开中道了义。
笺云。中道了义。即非和合因缘也。辟二边而显中道无戏论法。为因缘自然。皆是戏论之法。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
吹许演文五。初牒已示。圆宗。
笺云。无上菩提简非四。初信心十信。二伏心资加。三明心登地。四出倒修道。五无上佛位。此片文来。为阿难前初从摩登伽室归。便请云。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佗。三摩禅那。此文便是厌小求大。
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笺云。是向第三因中。为佗破因缘不有自然。皆虚要显如来藏性。非因缘等。故第二经云。当知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便是第一义谛也。
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相因缘。而自缠绕。
二责叨缠了义。
笺云。复尔地责佗前请云。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牵缠。绕缚也。
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三伤患不鉴。
笺云。说药人。喻阿难多闻。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喻不了如来藏非因缘非自然。北一因中。破三科无自性。显如来藏。是真药现前。汝却不识。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
四来听许宣。文二。初现。
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
后未。
笺云。为令向下通达法身之理。或可。实相之理。是向下。破七大性。通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皆是如来藏。是实相也。
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五圣徒受旨。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
后酬宣文二。初总明文二。初总牒前疑。
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
后都明能离文二。初纯文二。初明真。
笺云。若是体性是真。其体且不和合。又不能与诸大杂和。或可。若彼大性。体非和合。此目四大性。杂和目四大相。相和合。性即无和合。举四大性不和。意间要佗趣向真性。祇是如来藏。言和意。要弃因缘和合。虚妄之相。
犹如虚空不和诸色。
后此喻。
笺云。虚空喻性。不和诸色。不与妄相和也。
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络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
后杂文二。初明和生灭。
笺云。此是四大杂和。便同变化。是妄。初从觉劳相现。终至六道轮回之相成。便有生来死去。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4-2-25 14:48:32
|
只看該作者
相续不断。今生生死。此界死生。佗界生死。佗界死生。生生死死。即是未来无量世。生来死去也。化者。尘界迁而复生尘界。坏而复灭。
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后喻显恒流。
笺云。生死便如夜旋火轮不住。
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后别释。文分七段。初地大文分四。初立文三。初显彰成坏。
笺云。极微成地。如水成冰。地还归邻。如冰成水。或真如水相如水。
汝观地性。粗为大地。
次来观色性文二。初粗。
细为微尘。
后细文三。初诸微。
至邻虚尘。扸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
次极微。
笺云。尘即是极微也。扸此极微。分为七片。取其一片。为邻虚尘。邻者近也。虚者虚空。近于虚空也。又瑜伽师说。此极微色。以假想慧刀。扸至不可扸。方邻虚空。
更扸邻虚。即实空性。
后空性。
阿难。若此邻虚。扸成虚空。
后立空生色文二。初述扸色成空。
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后立空生色。
笺云。色既成空。空复成色。互破也。
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
二破文二。初牒前和问。
笺云。牒阿难问云。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汝且观此一邻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
次来观和理文二。初空和色文二。初正问空和。
笺云。为前云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此中便微云用几虚空。合成邻虚。意既将邻虚。扸成虚空。亦须将空。合成邻虚。互破。
不应邻虚合成邻虚。
后遮尘合色。
笺云。破自然执。恐佗执道邻虚尘。自然成邻虚尘。故此遮破。
又邻虚尘。扸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
后色和空。
笺云。汝言邻虚扸成虚空。又用几个色相。合扸便成空。色相乃邻虚尘也。此文因执邻虚成空故。有此破之。
若色合时。合色非空。
后色空双破文二。初正破文二。初破空。
笺云。若是色合时。唯是色。摄空从色。又不是空。空破也。
若空合时。合空非色。
后破色。
笺云。若是空合。将唯是空合。摄色从空。又不是色。色破也。
色犹可扸。
后许遮文二。初许。
笺云。若是诸教说扸色明空。犹尚可扸。
空云何合。
后遮。
笺云。若是空虚通。故云何能合。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
三指文四。初总责迷源。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二指色空同体。
笺云。性色是妙有真空。性空是真空妙有。互举。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三显周圆净。
笺云。离幻色。故名清。离顽空。故名净。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四随妄发挥。
笺云。循顺也。心是第八识心。能知量。是第八识。所知量。是地大。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四结。
笺云。识心。是第六识。计度者。则三分别中。计度分别也。经文似倒。三分别者。一自性指心。二随念过去。三计度三世。知犹识也。惑犹计也。世间无识之流。计为因缘及自然也。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
二火大。文分六。初立文三。初标妄假缘。
笺云。寄伏也。火性无我。随缘即发。净名云。是身无我。犹如火。
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
次来观求用。
笺云。阳燧则火镜也崔豹古今主云。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倒影。面日则火生。以艾炷之。
阿难。名和合者。
后举和合喻文二。初牒计。
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
后立喻文二。初明和合。
笺云。此中举一千二百五十众。意明和合之义。
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卢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
后明别理。
笺云。诘其氏族。各各不同。当知又非和合。舍利弗。正云奢利弗呾罗。此云鹙鹭子。婆罗门。此云梵志。志事梵天。西土四姓中一也。优卢频螺。此云木爪。言其胸前有癃也。迦叶。此言饮光。阿难。此云庆喜。瞿昙。此云日炙。亦云甘蔗。
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
二徴文三。初牒和合因。
彼手执镜。于日求大。
次举缘求火。
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
后徴火所因。
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
三破文三。初日。
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然干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
次镜。
笺云。纡。萦缠在手也。又纡回也。
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
后艾。
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
四审文二。初再劝观因。
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
后述因遥火现。
笺云。日在天上。镜在手中。相远可知。或日相镜相。相去远矣。
汝犹不知如来藏中。
五指文四。初总责迷源。
性火真空。性空真火。
二指火同空体。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三显周圆净。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四随妄发挥文二。初略明。
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遍法界执。满世间起。起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后随广。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六结。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
三水大。文分六。初立文三。初显性非常。
笺云。壅之则止。决之则流。
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
二明幻师求药。
笺云。室罗城。迦毗罗。俱见前注。研迦罗。此云轮。因手中轮得名。钵头摩是花。诃萨多是手。或莲华在手。或手执莲华。经中上花下手。乃花手仙也。或西土先所后能。故先举花。后举手。求太阴精。用和幻药者。用此月精。和合幻药。
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
三执珠承水。
笺云。方诸。水镜也。淮南子云。方诸见月。而津为水。高诱注云。方诸阴燧。海之大蛤也。白月月半前。黑月。月半后。
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
二徴。
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诸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
三破文三。初月。
笺云。既言从月来。月所经之处。皆应有水吐流。既林木不吐流。当知水亦不从月中出。
若从珠出。则此珠中。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
次珠。
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
后空。
笺云。空性无边。水当无际。摄所变水。同能变空。从人欲界人也。及天欲界天也。
汝更谛观。
四审文二。初再劝观因。
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无从自有。
后述因。
笺云。涉行也。月在天上。珠在手中。相去极远。不应水精无从自有者。破外道执自然。
汝尚不知如来藏中。
五指文四。初总责迷源。
性水真空。性空真水。
二指水空同体。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三显周圆净。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四随妄发挥文二。初略明。
笺云。心是能知量。水是所知量。
一处执珠。一处水出。遍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后随广。
笺云。明性水周遍。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六结。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
四风大。文分六。初立文二。初标体不恒。
笺云。风无形无体。或动或静。不得恒常。
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梨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
后寄缘彰现。
笺云。僧伽梨。此云和合衣。惠上菩萨经云。大衣名集众时衣。亦云杂碎衣。以条数多故。若从用。名入王宫聚落衣。南山钞云。作袈裟色。又云破坏色。乃不正色也。
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
二徴。
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
三破文三。初破衣文三。初责披风不离。
笺云。衣为能变。风为所变。摄所变同能变。其衣合为如风远飞。
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
次对衣邀审。
不应衣中有藏风地。
后结衣无□。
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
次破空文六。初衣静无摇破。
空性常住。风应常生。
二引空例常破。
笺云。摄所变同能变。
若无风时。虚空当灭。
三抑空同灭破。
笺云。若生于空风既有灭。空须成灭。亦摄能变空。同所变风。如树生叶。叶枯树死。下又转破。
灭风可见。灭空何状。
四二灭不齐破。
笺云。风不吹物不摇。是风之灭。灭空有何相状。空将何灭。问。向下因何云十方虚空皆悉销殒。答。彼是妄空。此约真空。
若有生灭。不名虚空。
五责灭违空破。
名为虚空。云何风出。
六出有非空破。
笺云。若有风出。不名虚空。何处有物。从□而出。
若风自生。被拂之面。
后破面文三。初立计。
从彼面生。当应拂汝。
次叙顺。
笺云。风从他生。合拂汝。不应自生自拂。
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后责倒。
笺云。既生彼人面。汝自整衣之时。此衣何不倒转来汝自家面。何故又拂佗人面也。
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
四审文二。初再劝观因。
笺云。虚空不参杂风性流转。
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
后述因风。
笺云。风之与空。体性相隔。不应风性者。前水云精。此风云性。秪是体性也。无从自有。破自然。
汝宛不知如来藏中。
五指文四。初总责迷源。
性风真空。性空真风。
三指风空同体。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三显周圆净。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
四随妄发挥文二。初略明。
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后随广。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六结。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
五空大文分六。初立文二。初空因色显。
笺云。此是顽空。从第七变起。当体无形。既无形。须因色显发。色是质碍。空乃虚通。因质碍方能显虚通之性。
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
后寄凿彰形。
笺云。去河。是去恒河。遥即远也。剌利。具足云刹帝利。唐言田主。即王种上姓。婆罗门第二姓。毗舍。亦云吠舍达罗。则工商等。首陀。则是士农。此第三姓。颇罗堕旃陀。亦云旃茶罗。唐言屠者。是不律仪也。又云严炽恶业。自严行特标炽摇铃持示。为因屠羊养鸡等。
虚空浅深。随出多少。
笺云。或出土一尺。得一尺空。出土二尺。得二尺空。乃至一丈。得一丈空。一尺是浅。一丈是深。
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
二微。
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迥无通达。
三破文三。初破无因。
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
次破土文三。初责空不入。
笺云。此破从土出。若因土自然。便有空出。则土出之时。合见空从外而入。
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
次有出无入。
笺云。又转破云。我但凿土出。无空入。难云。云何虚空。因凿土而出。
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
后邀同空出。
笺云。若无出入。双计云。土又不出。空又不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空又不入。土又不出。须见空土一般。既一般。出土之时。空也须随土而出。
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
后破凿文二。初出空非土破。
笺云。若因凿出。合见空出。云何土出。
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
后土出观空破。
笺云。若也言不因凿出。凿自合出土。云何又见有空。不因与无因。是执自然即同。凿与未凿即异。
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
四审文二。初观审观因。
笺云。教他向无因自生上审谛。若因土出上谛审。若因凿出上谛观。配此三执。或不配之。
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后责非和相现。
笺云。凿乃实。空乃虚。不相为用。二相各别。无从自出。破自然。
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五指文五。初通收五大本藏无因。
笺云。均匀也。则交互一大中合诸大。五现量。云何亦名大。既能造四大为大。今所造四尘。识生其中。亦名为大。为是第八亲相分也。
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二总责迷源妄观生计。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
三再彰迷本不了真空。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四显净周圆。
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五随彰发现。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六结。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
六五识。文分六。初立文二。初性因尘显。
笺云。此举见是眼识。觉是身识。举前括后。摄取中间耳鼻舌。无知者。谓此五现量心。如镜现像。不分能所。是第八识亲变相八。色空。是眼家所缘境。但举眼。摄取余四。眼若破。余四但破。此中破五现量识。兼第六识。何不破第七举第八。谓五识是第八亲变相。今但破五识。八识自亡。文第六依第七。六破七亦亡也。
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扸。
后对相明鉴。
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二徴。
笺云。此见与明暗虚空等。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是不同一体。恐佗阿难。执道或同或非同。或异或非异。或者。不定义。
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
三破文六。初破一文二。初明暗相形破。文三。初立计。
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非暗。
次述二相相形。
笺云。暗时明谢。明时暗谢。云何得为一体。
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
后责互亡俱□。
笺云。又单计若暗时见。与暗为一体。破云。既与暗为一体。当明境现前。此见复随暗境落谢。必一于明境。又恐佗执与明境为一体。暗特当灭。义如前释。又转破。既见随明暗落谢。云何又见明见暗。
若暗明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
后见一相殊破。
笺云。执云。明暗与见殊。明暗生灭。见无生灭。破云。一云何成。汝既见与明暗殊。云何又说云是一体。
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
二破非一文二。初立计。
笺云。既非一体。离明暗外又无见。曾无无境心。有境方说见。无境见亦无。
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扸见元。作何形相。
后离相无形破文二。初总述无形。
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
后引无形喻。
笺云。经云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即同龟毛兔角。
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
三破或同文二。初一见随三异破。
笺云。执云明暗虚空三种俱各别。破云。三种既各别。汝定从谁立见。为当从暗立见。从空立见。从明立见。
明暗相背。云何或同。
后幽明相背破。
笺云。明来暗谢。暗来明谢。云何计为或同。此是不同。
离三元无。云何或异。
四破或异。
笺云。离却三法。外又无见。云何说或异。又乃不异是同也。
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
五破非同。
笺云。有边畔。便待汝说非同。既见在一边。明暗等在一边。见与暗等。不分边畔。云何说非同。此正是同也。
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
六破非异。
笺云。此正是异。云何道非异。见明见暗之时。此见不随明暗选改。云何说非异。
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
四审文二。初再劝观因。
笺云。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将一体非一体。同异非同异四种配之。或教他向暗明通塞上审。或配四见觉空顽。
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后审无因生。
笺云。见是觉知。空顽无觉知。无从自出。破自然法。
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名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五指文六。初通收藏本。
笺云。见眼。闻耳。觉身。知舌与鼻。
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
二总责迷源。
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三责生诸计。
笺云。是指五现量心。为生为灭下。明此现量心非生灭等。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
四再责迷源。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五显净周随。
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六叹随根遍。
笺云。意谓但眼根。周遍法界。余四根亦尔。觉触觉知。是第六识。或重牒五现量识。妙德莹净恒然也。十虚者。上皆云十方。此中避下方字。故云虚。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六结。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
七六意识文六。初立识因尘显文三。初略标。
笺云。谓此第六识。无其头绪。根源。六根眼耳等。六尘色声等。谓曾无无境心有。境方能率动能缘心。
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扸。
二述五现量。
笺云。先说五现量识。然后方说第六。但举眼识。其余四种亦尔。谓此五现量心。对境不分能所。是第八识亲相分。怛如镜中现像。无有分别。
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揵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
三指相分别。
笺云。第六识与五同缘。于中了别文殊等。见前。
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二徴。
笺云。指此第六识能了知。为生于见是根。相是境。虚空是所依。为复自然而有。突然忽然也。
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
三破文四。初见文三。初立计。
笺云。若汝第六识性。生于眼识。牒计。
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
二离尘无见。
笺云。既生于见。不假境牵。四种即明暗色空。既无境何有根也。
见性尚无。从何发识。
三约无眼识破。
笺云。能生根尚无。所生识何得。
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
二相文三。初立计。
笺云。若此第六。生于境。境为能生。识为所生。执决定从相生。不从见生。
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
二离见无相。
笺云。既言不从见生。便须不见明暗等相。既无色空等。曾知相亦无。
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三约无前相破。
笺云。能生既无。所生从何起发。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
三空文三。初立计。
笺云。若空为能生。识为所生。则无有见相二分。
非见无辩。自不能知明暗色空。
二双离见。
笺云。既言无见。须无辨别色空等境。
非相灭缘。
笺云。既无相。即灭却所缘境。
见闻觉知。无处安立。
笺云。既无相。何处有根见闻觉知等。
处此二非。
三责无表缘破。
笺云。则无见与无相。
空非同无。
笺云。既无见与相。乃是真空。非同顽空之无。
有非同物。
笺云。妙有。非同质碍色相等物。
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笺云。既空非同无。有又非同物。乃是真空妙有。纵发汝妄识。又何能分别。为有漏不能缘无漏。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四无因。
笺云。破一类外道执自然。汝执云。此识无因。突然而出。汝须日中。别见明月现在空中。我便许汝识突然而出。既日中不见明月。此正是因缘之法。何处是自然。乃执义不成。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
四审文二。初再劝观因。
笺云。是见分也。
相推前境。
笺云。是相分也。
可状成有。
笺云。是色法。或可。若有相分。可状方有汝见。
不相成无。
笺云。是空。或既无相分。亦无见分。
如是识缘。因何所出。
笺云。既无见相。汝识性从何处而生。或可。教佗向见上。相上。色空等境上。穷此识性。自何而出。
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
后审非和。
笺云。第六识念念生灭。如猿猴得树。起惑造业。是动。见澄。是五现量心。对境不分能所。澄即澄湛。如水澄清。非和非合等。但举一根。其余四根亦尔。
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笺云。破自然执。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五指文五。初通收七藏。
笺云。若此识性。不从见生。亦不从明暗色空等境生。当知了别是识。见闻觉知。乃真现量心。既是真现量性。湛寂凝然。不从所缘境上生。兼彼虚空地水火风下一大。具足一切大。
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
二总责迷源。
笺云。粗谓粗浅。浮谓浮虚。
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三妄观生计。
笺云。意谓不是同异非同异等。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
四重责迷源。
笺云。性识是真识。明知是分别了知。本觉凝明。真现量识。
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五叹性含生。
笺云。含十方则无外。吐十方则无内。收归一尘是含。周流法界是吐。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六结。
笺云。但有言说。执为因缘自然。以理推徴。俱无实义。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
后圣徒伸悟文二。初广陈悟指文二。初总陈诠悟。
笺云。阿难与诸大众。伸述悟解也。前来道如一见根。遍周法界等。又云。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文云。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等。此皆是微妙开示。若是四十五年前覆相等。不得为微妙开示。如合四十五年后说。此经是微妙开示。或第三一因经。是顿中顿。说是微妙开示也。身荡然。不执五蕴妄身。心荡然。不执八识妄心。或身荡然无我执。心荡然无法执。我执是三科。法执是七大性。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
次广喻融真文二。初会观心广文四。初知心广大。
笺云。未悟之前。妄执此心。或在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今既悟见相二分无自性。乃心遍十方也。
见十方空。如观掌中所持叶物。
二掌叶观空。
笺云。未悟之时。见此颂空广远。既悟真空周遍法界。睹此顽空。大似手掌之中执持树叶。一见见尽。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三会相同真。
笺云。迷时菩提为烦恼。悟了烦恼为菩提。又菩提菩提断。俱名为菩提。说智及智处。俱名为般若。又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四性含周界。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有若亡。
后返视身微文二。初尘摇空界。
笺云。既悟。然后却观世间。已前未悟时事。反观父精母血。假合成身。大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十方虚空。喻法身。吹一微尘。喻五蕴身。若存者。非无。不舍一法。若亡者非有。不取一法。又不离妄身有法身。曰若存。不即妄身是法身。曰若亡。又似有则不有。当体是空。似无则不无。当体是有。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后湛海?沤。
笺云。悟了是法身净土。有何涯岸。观此妄身。大似海中流一浮沤。或起或灭。无有踪迹。意谓不离波外别有水。不离妄身外有法身。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后伸仪欲赞文二。初了心常住。
笺云。知则觉知。又悟也。得其本来微妙真净心。乃坚实心。此之真心。本自不生。今亦无灭。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后作礼伸仪。
笺云。得未曾有。乃不并余。筵也。偈者。不正梵。梵语偈陀。又云伽陀。唐言重颂。或云偈者竭也。竭理而谈非也。
妙湛总持不动尊。
后赞请酬思文三。初赞文二。初一行赞佛德。
笺云。离言绝相。故称为妙。湛者湛寂。是体大目法身。总者总相。持者任持。总相任持九十种不共法。是相大目报身。不动尊。体相一如。体即相。相即体也。
首楞严王世希有。
笺云。首楞严。唐言一切事毕竟。或言健行定。约化身赞之。则是用大。有自在之义名王。希有二字。是叹也。又此化身。从定而起。非但世希有。亦乃出世希有。总叹三身。
销我亿劫颠倒想。
二一行灭惑证真。
笺云。十万为一亿。只是尘沙大劫。且略而言之。但说亿劫。颠倒者。顶堕义。想即虚妄相想。根尘识三等法。
不历僧祇获法身。
笺云。历为经历。向一念之中。顿悟法身之理。不历三僧祇劫。五位修行。见道已去。修道已还。是一僧祇。初地已往八地已还。是二僧祇。八地已往到佛果位。是三僧祇。梵云僧祇。唐言无数。得法身之理也。
愿今得果成宝王。
次愿文二。初愿速成广度将报佛恩。
笺云。愿使令我得果成。自受用身佛。根根尘尘。周遍法界。此是自利。目根本智。
还度如是恒沙众。
笺云。还学诸佛。救度恒沙众生。此目后得智。
将此深心奉尘刹。
笺云。阿难发愿我将度恒沙众之心。奉报尘刹如来之恩。又将此悟理之后之心。供养勤奉尘刹如来。
是则名为报佛恩。
笺云。既能自利利佗。此乃方名报佛恩。又若不传教度迷情。是则无由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后五浊披莲生穷取寂。
笺云。唯佛与佛乃知之。
五浊恶土誓先入。
笺云。五浊者。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誓愿入彼教化众生。此是悲。
如一众生未成佛。
笺云。如法界之内。有一众生。来成无上菩提。
终不于此取泥洹。
笺云。亦云泥圆。梵语讹略不同。是喻也。此自圆寂之理。终不取涅槃。愿入微尘刹土教化。然后便请下三修证。
大雄大力大慈悲。
后请文三。初再请宣微悬乘后演。
笺云。雄老雄猛之义。法华云。大雄猛世尊。力者。难屈伏义。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希更审除微细惑。
笺云。阿难理虽顿悟。事未顿除。要假进修。用除微惑。此下修证文也。又希愿世尊。为我审实。除却此第八识中。细微烦恼。或可。俱生烦恼未断。此中悟。如升堂。向下证。如入室。下文云。我今虽蒙天王赐与华屋。至要因门入等。
今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二速成圆果周运群方。
笺云。坐者。安住之义。道者。无上觉道。场者。寂灭之场。又向十方世界。坐得道之场。此目大乘渐教中。妙觉如来。三身四智。悉皆圆满。五眼六通。无不圆备。
舜若多性可销亡。
三妄性长销真心永寂。
笺云。舜若多是空神。祇是顽□之性已销亡。如前长行云。十方虚空。如观堂中所持叶物。故可销亡。
烁迦啰心无动转。
笺云。束心准义。则摄八归一。则收束八识妄心。俱为一真心。未见唐言。今释迦因陀罗。音讹也。唐言主。或天主轮幢。则是真心。能为三界之主。轮则摧坏烦恼。幢则不可摧坏义。表此真心能摧烦恼。不被烦恼所摧。或云。舜若多性。还□销亡否。意谓不销亡。宁可道销亡。我此心亦无□□则□□□尽。我愿无尽。此义未可取之。谓此空。是第七识变底顽空。须是销亡。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三下
嗡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