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0|回復: 0
|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第17课
[複製鏈接]
|
|
敬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净水如意宝讲记·圆春法师]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第17课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第17课)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益西彭措堪布译 圆春法师讲解
顶礼大恩至尊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智文殊菩萨摩诃萨!
顶礼浩瀚前译三根本!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如虚空般无边无尽的众生得到究竟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发起菩提心之后,在菩提心的摄持之下,今天我们继续来共同学习弘扬大圆满的太阳——文殊大幻化全知麦彭仁波切所撰的《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这一部殊胜的论典,正论部分,总分两大科判:【甲一、应须生起道之主要—般若之理】;【甲二、正明般若波罗蜜多】。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甲二、正明般若波罗蜜多】,这里面又分两个:【一、基立为实空;二、道择为无我】,现在我们学习【乙一、基立为实空】。
【乙一、基立为实空分二:一、正义;二、断诤】。现在我们学习的是【二、断诤】,
【丙二、断诤】分三:【一、于所诠空性断诤;二、于能诠大乘教断诤;三、彼等摄义】。现在我们学习的是【丁一、于所诠空性断诤】。在这里面又分三大科判:【一、于基断诤;二、于道断诤;三、于果断诤】。现在我们还在学习第二个科判【戊二、于道断诤】。
【戊二、于道断诤】当中,分了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的内容就是:【第一、断除道不能断烦恼的诤论】;【第二、断诸道不能遮止分别的诤论】;【第三、断除遮无实不应理的诤论】;【第四、断除将成遮立轮番的诤论】;【第五、正说道的无上利用。】
今天我们将进入到第四个科判:【第四、断除将成遮立轮番的诤论】。
【若想:那么,遮有后立无,复遮无而立有,二者轮番替换有何用?】
这是说,我们心里面仍然脱离不了“非此即彼”的分别计较。所以,前面我们讲,最终会生起一个远离“有”、“无”的见地,但是要通过一种“遮”的方式来逐步远离、渐次成就的。由于我们内心当中习惯于分别、习惯于执著,所以,就像这里面的对方的想法一样的,我们认为,否认“有”就是成立“无”,而否认“无”就是成立“有”。反正是:非此即彼,非彼即此。这样子,从这边如果你否定了,就会转到另外一边;从另外一边否定了,就会又转到这一边回来。就是来来回回、来来去去地轮番替换。
这样子的一种理解,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太相信自己的分别心了,我们太习惯于分别心的这种执著模式。我们以为,这个世界上面的一切真理,都是符合于我们的分别的执著模式的。所以,一下子要放下分别心,我们不习惯。而且,给我们介绍了远离分别、远离有无的时候,我们就无法想象,无法去远离分别,而承当离心的这种无缘智慧。所以,我们就很习惯于这种分别的模式。
你看这里面,他还是没有脱离了一种模式。什么模式呢?也就是说,是分别的模式。分别的模式,就是“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这样一种轮番的转换。所以,这就无法领会远离一切戏论的大中观。如此无法远离戏论,我们就无法真正享受、品味中观带给我们的最美妙的诸法的精华。所以,这个邪执分别必须打破,才能够从内心当中安安静静地,或者平平安安地、顺顺利利地把大中观的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请到我们的内心的当中来安家落户。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个想法,必须以理说服。
【驳:于依识不依智而随见世间量的寻思者而言,生起此种大象洗澡式的分别极为正常。因为:不可思议的法性本是诸无善缘者最为惊怖之处,以故不知其相,说“无”即执为空无,说“有”即执为实有,说“双融”复执为如黑白线搓于一处之义,说“不可思议”又执为何者无有,如和尚见外,余无所现。】
这当中,有几个我们首先需要提示的。“无善缘者”,就是指善根薄少、根性下劣的人。“最为惊怖之处”,就是接受不了大空性。“故不知其相”,就是不能认识不可思议法性的本相。“余无所现”,就是除了什么也不知道的无分别之外,无有寂照不二的智慧现前。这样子疏通了以后,我们再来做具体的文字上面一层一层的剖析。
我们要认识到,前面的这种疑问,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呢?出在于“依识不依智”。就像前面所说的,对于无分别智慧不敢承当、无法承当;而对于分别心这种思维模式,太习惯太执著了。这样就依靠这种分别识,随顺于见世间量的这种分别,依靠我们的心识分别、见闻觉知,想在我们的感知世界当中,想在我们的思想里面,建立这样的一种离戏(理解方面)。所以,这样就会有寻思分别。寻思分别,它就会形成前面所说的“非此即彼”的大象洗澡式的分别。也就是,大象热了就冲进水里面,在水里面泡凉了,就又返回到地面,就这样轮番的上岸、轮番的下水。下水上岸,上岸下水,就是这样子轮番。我们的分别心也是这样子的,你对它说“不是这个”,它就说“噢!那就是那个”;你对它说“不是那个”,它就说“是这个”。所以,就无法把分别放下来,总是在分别当中,被分别所束缚。
具体来讲它内心的状态,下面就讲到:因为“不可思议法性本是诸无善缘者,最为惊怖之处,以故不知其相”。也就是说,不能认识不可思议法性的本来的真相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没有善缘的众生,根性不到的时候,他接受不了大空性,而引起内心的惊狂恐怖。
就像阿底峡尊者遇到的两位印度的比丘,只不过这个版本说法有所不同。在益西上师后面的讲记当中,也提到了另一种说法。而在阿底峡尊者的传记当中,有一个版本曾经提到过,有两个印度的比丘,来见阿底峡尊者。见到阿底峡尊者的时候,他们对阿底峡尊者刚开始很起信心,而且,他们行持也很殊胜,也就是说,他们能行十二头陀行。阿底峡尊者给他们宣讲很多法的时候,都非常的欢喜。但是讲到这个“法无我”的空性的时候,两个人就吓的蒙着耳朵说:“阿底峡!不要再讲了,不要再讲了!”他们就吓坏了,极为惊恐。后来阿底峡尊者就非常地感叹,阿底峡尊者怎么感叹呢?他就说:“未能集聚殊胜资粮,不堪学真空之义,但以护戒清净,无所至也。”这和我们此处所讲的,其实是一道的一个道理,就是说,完全是一个意思。
这里面讲到的“未能集聚殊胜资粮”,也就是这里所说的“无善缘者”——宿世没有善根因缘,没有积累听闻般若的殊胜的资粮。虽然积累了一些修世俗法的资粮,在世俗法上有一些因缘,但是,善根还不够,根性还不够。这样子,遇到高高上上的法的时候,内心就不堪能。所以,对于这样的“真空之义”不堪学修,引起惊怖。但是,这种惊怖,就像阿底峡尊者所说的“无所至也”,“但以护戒清净,无所至也”。因为,我们要得解脱、要得成就,主要就是要依靠般若,而不是依靠其他的。
我们说三无漏学,就是戒、定、慧。戒律是生起禅定的一个顺缘,禅定是生起般若智慧的一个顺缘,但是,最终都是要靠般若智慧才得成就、才得解脱。所以,仅仅以下下的善根,他不能够成为一个能够了达不可思议法性的这样一个大根器。所以,要接受这样的不可思议法性的大法,就必须要有他不同的这种大根性。这种大根性,就是需要前世积累了无量的、殊胜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这种资粮,引起善根的提升,才能够接受这样不可思议的最尊、最上、最第一的妙法。法是最高的,那么,根基的要求也相应高。所以,只要听闻空性以后,内心欢喜;只要听闻空性以后,内心没有惊怖、没有惊恐,那么,这都说明大家都具有善缘的,都是前世积累了无量殊胜的资粮的。这就是人生前世做了这个巨大意义的一些事情。
所以,这里面讲到他不知其相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善缘,听到不可思议的法性,引起了内心的惊怖,而且,还会引起种种的误解。说“无”的时候,就执著为“空无”;说“有”的时候,就执著为“实有”;说“双融”的时候,又执著为把一双东西搓合在一起,就像黑线和白线这一双,搓合于一处,搓成一根拧结的绳子。然后给他讲:“啊!这是不可思议,不能用语言表达,不能用分别去判断”。这个时候,他就想到:“噢!那就是什么都没有,就像“和尚见”,什么都没有显现,就是一个无分别,内心什么都没有”。其实,这个不可思议,是一个智慧而不是一个无明。什么都不知道,像白痴一样的这种无分别,它是一种无明而不是智慧,真正了达不可思议、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是智慧现前。所以,它不是无明,是智慧。但是,由于根机不到、福报不够,就随世间的这个量而寻思分别。因为,我们世间当中,说没有的时候,就是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说有的时候,就是绝对的、实实在在的一个有。这里面讲到“随世间量而寻思分别”,从后面说“无”,然后说“有”,说“不可思议”,说“双融”,所引起的这后面的结果,都是一个分别的结果,只认分别为正量。所以,就在分别的范畴当中,安立了“空无”,安立了“实有”,安立了黑白绳的这种“搓于一处”,安立了“何者也无有”。这样就感觉到,分别当中建立了这个才合理,假如离开了这种见世间量的话,就觉得不可能,就会觉得落空了,就无法想象,所以就无法去依止和随顺。
这里面所说的意义,我们就想到了,假如要理解空性的话,这是需要一个福德善根的。所以,如果我们不理解空性,就像在后面全知麦彭仁波切教诫的,我们需要去积累福德。虽暂无善缘,但假如我们不理解空性的时候,我们就要去积累福德、积累资粮,或者要经常闻思,经常祈祷善知识、佛菩萨,不断地去串习。这样子,我们才能够接受这一个不可思义的法性。
这是这一段所讲的内容,我们看接下来的回答。
【复次,若此甚深究竟之法易为大众了知,为何说彼超越一切世间、为难见之圣者行境及难证不可思议?】
我们说,这是一个胜义的法性,它不是世俗的一个义理。所以的话,它超胜了一切世间,是最难见的圣者,他们所行之境是最难证悟的、不可思议的究竟的法性。这个甚深究竟之法,怎么可能容易为大众所了知呢?我们在世间也听到这样的说法,也就是说,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普遍人的根基,都是一个普通的根基。只有在普通当中,有少数人才能够有福德善根,才能够成为一个超凡的根基,他们能够接受甚深究竟之法。所以,说它甚深的时候,就说明这是生命宇宙当中最深、最深的奥秘;说它是究竟的时候,就说明它是一个终极的真理。那么,生命宇宙当中最深、最深的这个奥秘,那就说明它不浅。
而大众所了知的、容易了知的,都是浅浅的、泛泛的这些流俗之见。然后,大众所了知的,都是一些很暂时的、一些生活当中的道理。而这样一个终极的真理,最深的奥秘,对于大众就形成了一个无法了知的奥秘。所以呢,说是大众,就说明他们是世间庸庸碌碌之辈,是凡庸之人。对于凡庸之见,他们容易了知的,都是很浅的,都是一些暂时的。就像世间人,他们最在乎的、觉得最有意义的是什么呢?就是日常生活的琐事。对于日常生活当中的这些柴、米、油、盐,对于日常生活当中的这些工作、这些显现、这些金钱、财色名识睡等等,是最希求的,他们了知的、最有意义的,就是觉得在所知法当中这就是最好的。他们不知道还有更超越的、更殊胜的、更高级的享受,内心心灵的这个幸福,他们觉得只有世间的这一切名闻利养,所以超越不了(这些)。就是由于他们的智慧不到,如果人人的智慧都能够看透这个世界,那么,人们都不会去追逐低级、感观的感受了,就不会把所有的努力都放到世间法上面来。如果大家都能够有一个智慧,了知这个甚深究竟之法,那么普天之下都是修道之人了,都会是一心向道的,就不会去追逐这些毫无意义、颠倒的这些梦想之法。
这个地方讲到“超越了一切世间”,所以它是一个超世的法,是一个难见的一个法,是一个圣者才有的一个法,是一个最难证悟的一个法。所以,不是一些小小根基,更不是一些大众所能够接受的,所能了知的。正因为大众高不可攀,无法了知,才说明这个法确实太高了,是最为甚深究竟之法。所以,由这个大众难以了知,就说明这个法是很殊胜的,很高的。就像庄子所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上士,也就是上等的人,他听到大道以后,一听到就能够接受,就精勤的去行持;中等的人,听到以后内心当中有时候怀疑,有时候相信,或者有时候在用,有时候不用;而下士夫一听到以后,就哈哈哈地大笑。然后,庄子就说:如果这一些下等的人,他听到不笑的话,那就说明,这个道就不堪称为一个道了。从他们会笑话,就说明,这真的是一个超凡的道。所以,作为修行人,就千万不要怕世间人笑。如果你怕世间人笑的话,你就要被修行人笑了,你就会被佛菩萨笑了,因为你很在乎这个世间的知见,你把你的智慧和世间人放在一个标准上面,这样的话,你其实就和他们是一类了。所以,假如你很害怕别人说你在修空性,很害怕别人在笑你学佛,那就说明,你在内心当中,确实是智慧有问题。那这样的话,就要努力的去反思,来增长自己的智慧。
这就像以前有一位禅师,叫智岩禅师,他以前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在军队当中当大将。他在打战的过程当中屡立战功,在40岁的时候,他就祈求出家,后来也确实是出家了。出家后,他经常会有一些奇异的相。有一天,他正在安坐(打坐)的时候,就看到一位很奇异的僧人,高一丈多,对他说:“啊!你是80辈子当中都是出家的,所以,你应该精进地修行。”劝了他要精进修行之后就不见了。然后,他(智岩禅师)在这个山谷当中,有时候一入定,山里面的山洪爆发的时候,他只要在那地方一坐,水就自然退去了。有些猎人看到这些奇异的事情,都改过修善,不再打猎了。(他)就是这么殊胜的一个修行人。有一次,以前和他从军的两个人,听说他隐遁在这一座山里面,就共同入山来寻找他。见到他的时候就说:“天啊!你现在居然疯狂到这个地步啊!为什么住在这种地方呢?天啊!”这就像我们现在有些人一看到出家人,就说:“天啊!你究竟是怎么绝望到这个地步了,怎么会出家了,天啊!好可怜啊!”你看,这当中也是。这两个军人很同情他,觉得他好像疯狂了,住在一个特别见不得人的一种地方,很落泊的一种样子。这位智岩禅师就说:“我狂欲醒,君狂正发”。也就是说,我的这种疯狂呢,将要觉醒了;而你们的疯狂呢,正在发这种狂病。为什么呢?他说:“嗜色淫声,贪荣冒宠,流转生死,何由自出”。也就是,对于色身,非常地贪著,对于荣宠,又特别的贪荣冒宠(去贪荣华、去冒险,想获得这种恩宠),由此就在生死当中不断地流转,什么时候你才能够从里面出来呢?你看,这两个知见、两个判断完全不一样。站在军人的眼光来看,禅师好像是发疯了;而从这个禅师的眼光来看,世间的这一切追求,真的是狂病正发,正在发狂。所以,对于世间想追求的,在出世间的道人来看,这就是疯狂;而在世间人来看,放下一切一心修道,没有任何的世间执著,这就是一个疯狂的行为。这两个军人,听到禅师讲了以后,由于他们不是根器,所以,不知道禅师正在点化他们(他们点化不了,根基不到),最后就感叹而去。后来,智岩禅师见到牛头融禅师以后,就开悟成就了。
你看,他说“我狂欲醒”,就是说,我的狂病,正要觉醒了。后来,确实就遇到大禅师而开悟成就,将所有的狂心当下消歇,获得菩提的自性,而在菩提当中得大自在。这是一般人所没办法拥有的一个世界观,所以,对于世间人来说,中观宗的这些了解,他觉得是不正常的。而作为中观宗来看,所有天下人都是不正常的,因为,本来没有的一个东西,一天到晚的去执著它,这不就是一种疯狂吗?而对于世间人来说,天啊!四大皆空,完啦!完啦!他就会觉得,这才是求一个四大皆空,落空的一个法,你最后的话完了,他觉得你才是真正的发狂。所以,世间人同情出世间的人,出世间的人也同情世间人,互相的同情。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知见不同。那么,这就是要看我们的价值观,你究竟是一个庸庸碌碌的、大众的世界观呢?还是一个超凡的、出世的世界观?这里说“甚深究竟之法”,就是说,这是出世间最了义、最究竟、最深奥的一个法,所以,当然它已经超出了庸庸碌碌的大众,世间凡庸之辈怎么可能了知呢?正因为他们不了知,说明这一法真的是不可思议。
【因此,龙树阿阇黎云:“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
前面一颂讲到,福薄根浅、不明了真实义的钝根人,不能如理观空,就会堕在断见中而损害自己。后面一颂就说,如念咒降伏敌人,及取毒蛇头上的如意宝一般,不善巧空性的人就会受这个空性的损害,生起断见来损害自己。就像不善捉毒蛇和不善用咒语去降伏敌人的人,最后会害到自己。“不能正观空”,其实,空性是救我们的一个法,空性是救济天下一切众生的良药。因为一切众生狂病在发,为何发狂?就是因为觉得有一法可得。觉得有一法可得以后,就执著见、闻、觉、知的境界。我们现前的任何的一个境界当中的任何的一个法,由于我们执著它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它就惹起我们的狂病,使我们控制不住自己,在上面去受它的控制,而发起了内心的这种颠狂。
所以,普天之下的众生,就是因为有了这种执著,我们才最为可怜。我们的可怜,最根本之处,就是有实执,而能够疗治这个狂病的最殊胜的万应灵丹就是空性。所以,空性是普救一切世间众生的无上妙药。但是,我们却不善用这个药,反而有可能用这个药来害自己。这里面所说的钝根,就是如此的情况。也就是根基不到,根基太鈍,不明了这样的真实义。所以,给他介绍空性的时候,他就觉得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的话,他就觉得,连因果都不存在;连因果都不存在的话,他不是在修胜义的法,他是在名言当中都不取舍因果,在名言当中都不尊重缘起。
就像永嘉大师《证道歌》所说的“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本来,缘起当中的一切法是因因果果、丝毫不爽的。而自己又没有证悟真实的空性,没安住在胜义的境界,就像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同样也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如果你没有通过空性,照破一切万法,安住在胜义空性境界的话,那么,你以前欠下的那些业债,还是要纷纷偿还的。如果这个时候,你还不想还这些业债,还想招新殃,又新造一些恶业,那后来你就还不了了。就会浩浩荡荡去感召种种的殃祸,更何况还要加上无有因果的邪见,由邪见的影响,这种果报就会更为惨烈。这就是钝根致害的一种情况——自我伤害,用空性来伤害自己,这是多么悲惨啊!
其实空性是无上妙药,这时候却变成了最剧烈的一个毒,就是不会用药的时候,把它用成毒了。就像人参是补药,但是用不好,人参也会杀人的。所以,补药不是随便乱用的。有些人不会用,最后,吃出病了,还不知道是这些补药吃出来的。所以,补药要会用。同样,空性是无上良药,也要会用。不能去拔无因果,用空性把世俗的因果也毁坏了。也就是,我们要看是站在什么的境界。假如,你是站在你能够证悟空性的境界的时候,那当然一切万法本来空,你回归本然的时候,返本还原,哪里还有什么是是非非呢?那个时候“了则业障本来空”,你把业障的本性都见到了,见到了它本空的自性。那么,你安住在空性当中,这个时候,就超然解脱一切业果的束缚。但是,假如我们没做到这一点,那点点滴滴都是有因因果果在感受着。所以,我们不能用因果去伤害自己。
但是,根基不到的,他不能如理观空,就非理观空。非理观空,这不是空性的过失,他把空性给变样了,走样的空性,这就不是原本的空性。他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空,他就以他自己的理所当然,以为是这样子、那样子,然后,自己编造了一个空,所以,是一种对空的误解。对于空误解之后,他就没办法利用空来帮助自己解脱轮回;而用它生起断见,堕落到这当中来损害自己。就像这里所说的,念咒本来是可以降服敌人的,但是不善咒术的人念了以后,反而把自己伤害了;有些人,想在毒蛇上取如意宝,毒蛇头上有非常殊胜的宝贝,但是要有善巧者才取得到,否则手还没有接触到宝,就被毒蛇咬死了。
所以,我们用什么法,就要会用。为什么我们要反复地去闻思呢?假如不闻思,你以为你懂得了空性,实际上你并没有懂。所以,相似的东西是很可怕的,真实的东西才最可贵。如果用到了真实的空性,那就是遍天之下都是一个幸福之人;假如把空性误解了,这个相似的、假的一个空性,它就起不了真正空性的这个甘露妙法的作用。所以,要反复地闻思般若教法,你不懂的话,就反复地去闻思。至少应该首先生起一颗尊重之心的同时,去祈祷,去反复听闻,去思维,要多听、多思维,这样子去反复,来生起我们闻思的智慧。最后,才能在内心当中得到万法中的精华——也就是大空性,双融离戏的法界的自性,最终才能得到。所以,就像我们要取宝,就要舍得付出,要舍得一次又一次地听闻思维。
就像有些道友,听了十遍、二十遍的录音,有些道友把上师的讲记都背下来,有些道友把全知的注释背下来,把这些背下来后,就可以随时地串习,随时地思维,随时地去想“什么是空?什么是空?”这样子的话,就可以不断地把空性领悟了,这样子,空性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一个安家落户的东西,成为自己心里面受持的一个法。所以,一定要发起勤勇精进,来获得真正的空性的了达。
接下来,又有一颂说:“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宜说”,这是世尊刚成道的时候,在四十九天当中默然不说。为什么呢?当年世尊就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得犹如甘露之妙法,纵为谁说彼亦不能了,故当寂寞安住于林间”,这是很甚深的、寂灭的远离戏论的光明法,它不是有为法,而是大无为法。这样的一个法,就像甘露一样,能够让人起死回生,能够疗治一切众生的生死重病,这是微妙之法。但是,纵然给谁说了,这些人都没办法了达。所以,佛陀就想:算了,还是安安静静的安住在林间,自己独享这个无上甚深妙法。所以,这个实相,是甚深微妙的实相,它必须要有相应的根基才能够领悟。世尊怕天下人误解,就在成道后49天当中,默然不说。从这里,作为修行人,我们要生起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也就是说,既然这个法是甚深微妙的,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啊!空性就是这样了!我已经懂了。”千万不要以为随随便便就懂空性了,世尊他49天当中,默然不说,这是对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因为这不是随便就能够通达的。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空性,是天下人普遍会生起误解的一个法。
就像世间人都知道“四大皆空”,他以为四大是哪四大呢?财食名睡!他就以为这就叫四大,他不知道什么叫四大。而且,就算他知道四大是什么,他也不知道为什么是空,他就觉得是死亡,或者是空空荡荡的。所以,空性,是普天之下误解最多的一个法。那么,是不是我们不误解呢?我们凭什么说自己不会误解空性呢?如果,我们听闻到空性以后,显空双运是什么?“哦!我理解了。”但是,一讨论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很多道友都不理解,我们也不是说谁已经彻底理解了。但是,只要你说不过去,你卡在这个地方,你没办法说下去了,就说明,你在那个地方还没透过,那么,你凭什么就说已经理解了?所以,为什么我说这个地方,我们要有一种启示呢?就是我们要知道,这个法,是很容易生起错误的了解的。我们的理解,也许正是一种误解。为了把我们的误解变成理解,就要像这里面所说的净水如意宝一样,把我们的心水变清净,把我们具有的垢染——不了知的垢染、颠倒了知的垢染、怀疑的垢染,全部要把它清净,这样子我们才能够说知道什么是空性。知道什么是空性了,空性才会有效果。不知道的时候,模模糊糊的、一个假的东西,是用不上去的。所以,就要生起一颗勤勇精进的心,反复地、欢欢喜喜地来闻思般若这一妙法,要通过千锤百炼来认识,什么是无上甚深大空性的妙义。
接下来看下面,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说的,也就是下一个结论。
【因此,并非遮一法后另立一法,遮一切边后终将入于远离遮立之法性真如故。】
这一段就是最后要给我们揭示的,不会有轮番遮立的、这样子的一个无法解决的怪圈的。这个怪圈,只要你有智慧,肯接受中观师的引导,就会从怪圈中走出来的。如果像前面那样,用分别来判断,老是站在观现世量的境界当中去寻思分别的话,就会走不出那种怪圈。
实际上,这个怪圈要怎样才能走出来呢?就是“并非遮一法后另立一法”,也就是说,其实就是遮一法以后,遮而不立。一法遮了以后,是不安立的;法法遮了以后,都是不立的。法法都是遮而不立,这样的结果,就是一法不承认。前面遮掉一法后没有立,没有承认一个法,然后,把所有的法都遮了,也没有承认一法,也没有立,就是法法都不承认。由此,就会现前“大无遮”的结果,也就是“遮尽一切,再无可遮之时,最终将会随顺契入远离一切遮立的法性、不可思议的真如!”也就是说:“一味遮遣而不立”,遮遣了一切戏论边之后,就会契入远离遮立的法性真如。这就是遮而不立的原因。
这就是我们在前面24页、25页中所讲的一些法义,这样子的话,就会“与胜义实相,已得契合之见,远离一切承认”。这样子,能摧毁一切有无诸边,故称应成派。所以,应成派是要灭除一切遮立的执著的,他是用“无遮”去遮。但是,“无遮”并不是遮了以后,要另立一个“无”。其实说“这个没有,那个没有”,其实就是要让我们放下、放下。到了放无可放的时候,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也没有什么能够给你的。这样,就会让我们生起一个完全超世的见解:这个法性真如,它不是我们分别心的法,如果它是我们分别心的法,那我们去认可它,这是可以的;去安立一个法,这是可以的。只要我们有所安立,其实就会落入到我们的分别当中,那它就还是分别的法,还不是出世间的解脱正道。
就像以前世尊时代,有一个梵志仙人,他献了合欢、梧桐花给佛陀。佛陀就对仙人说:“你放下来”,梵志就放下左边的一株花。佛陀召仙人说:“你放下来”,梵志就又放下右边的一株花。佛陀又对仙人说:“放下”,梵志无奈地说:“我现在两只手都空了,还放下什么呢?”佛陀就说:“我不是让你放舍手里的花,是要让你放舍外的六尘,内的六根,中间的六识,一下子全部都要舍弃,无可舍处,才是你放生舍命之处。”由此,梵志当下就证得无生法忍。你看,就这样子,放下,放下,放下。佛陀让他放下花,其实是让他放下他的境界。我们就是要放下,放下,不断地放下。应成派就是要我们放下,对于“有”的法要放下,“无”的法要放下,所有的法都要放下。佛陀让焚志仙人要放下外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以及中间的六识,都要完全舍弃,舍弃到最后,已经没有可放下的了。没有可放的地方,才是放生之处!最后,其实就是要“远离一切遮立”的执著,这才是我们现前法性真如的地方,才是放生舍命之处。我们的生命,就是要安立在法性真如上面。而不是遮了以后,就再立一个法;而是要遮而不立!遮而不立!最后一法不承认,彻底地达到一种无承认,远离一切承认以后,这个时候,法性才能够宛然现前。所以,不会说是遮了这儿,就跑到那儿去,遮了那儿,就又跑回这儿,那种就是遮了以后,有一个承认。而这里所说的是遮而无承认,遮了以后没有立的,一概遮而不立。荡尽一法,一法不立,最后才能够现前法性真如。
然后,下面是一段教诫:
【对此从本于无生同时显现、空与缘起从本无离无合的法性大平等,乃至未起彻底定解,应需勤集资粮,及亲近具相殊胜善知识,长期串习真实之关要。】
这句话是一个很深、很深的教诫!这里面说:“空与缘起,从本无离无合”,也就是说,从本来就没有离开过,也没有一个合。也就是说,它是本来无二的。如果说,它首先是在一起的,那他后面才有个分离;如果说,它首先是分离的,后来才有一个融合。其实,它没有一个分开,也没有一个融合。这是想表达它“无二”,是本来无二,不是后来才变成无二的。它从来都没有远离过,所以叫做无离无合。所以,空和缘起,什么是缘起呢?空即是缘起;什么是空呢?缘起即是空。所以,见到缘起的时候,其实就是空;我们了知空的时候,其实就是缘起的本性。
所以,空性在哪里呢?我们哪里有缘起,哪里就有空性。一切显现法,都是因缘显现的。所以,我们大家听到一个声音,这就是一个缘起法,这就是空性;见到一个房子、见到一个人、见到一个物品,这就是空性。你能见到的东西,全都是空性;,你能听到的,全是空性;你能感觉到的,全是空性;你能体会到的,全都是空性;甚至你的念头本身,它在起动的当下,就是空性,因为,这一切都是缘起!所以,尽大地一切万物,都是缘起。十方世界都是缘起显现,十方世界都是空性,空性与十方世界的缘起就是无二无别的。只是我们凡夫人执著缘起为实有之法的时候,我们就远离了空性。这样子,就把世界给变了一个样子。
所以,我们拿起一块石头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这是实实在在的硬东西,怎么可能是空的呢?如果是空的话,我一石头扔到你的头上,看你空不空?这就是因为我们觉得很实在,觉得空不是缘起、缘起不是空,这就是我们大家犯的一个错误。所以,我们众生的可怜之处就是在这方面。不知道其实空和缘起,它是不偏袒于任何一边的。法性是无二的,这种无生的同时显现,无生和显现,是同一个意思,显现即是无生。然后,缘起和空性,其实就是同一个意思,缘起即是空性。所以,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无生显现,显现无生。这其实就是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两者实际上是完全一味平等的。
我们一看到显现的时候,就想到是实有的,一看到显现的时候,就想到有一个出生,我们没有觉得,它是无生的,这就是我们出问题的所在。对于万法,我们用分别,把它给隔离开来,把它本来无二的法性,把它给割离开来,偏袒地去执著。见到显现的时候,落入到“有”边;听到“空性”的时候,落入到“无”边;说“显空双运”的时候,又说是“亦有亦无”;然后说“非有非空”的时候,又落入到俱非边,所以,都超越不了四边的戏论。其实,“有”、“无”本是完全平等的,这一切万法不属于“有、无”。其实,这一切万法,不管空也好,显现也好,无生也好,缘起也好,其实都不会落入到“有、无”当中。
所以,正因为如此,宗喀巴大师在他的《三主要道》中说:“以空性遣除无有边,以显现遣除有边”。本来我们平时觉得:这个显现是“有“,它遣除的是“空”;然后,空性是“无”,它遣除的是“有”。但是,宗大师说,以“空性”就可以遣除“无”边,以“显现”就可以遣除“有”边。为什么呢?“空性”本来就是与“缘起”无二的,即“空”不属于“有”,也不属于“无”,所以,它自然能遣除“无”边。然后,“显现”的本性不是“有”,也不是“无”,不是四边之法,所以,它的本性也可以遣除“有”边。任拈一法,都是超绝四边的,法法都是超绝四边的。任何一法,它的本性都是离边绝戏的。不属于任何一边,这就是平等。而且,这超出了世间上所谓的人与人平等、男女平等、贫富平等、种族平等,或者国与国的平等,那些平等都是小平等。而这里所说的平等,它超越了这一切,达到了纯粹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叫做大平等。
其实这个见解,我们仔细地去思维的时候,它是很深的。也就是说,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正因为这样,那观察缘起的时候,你离不开它的空性;观察空性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这个缘起法上去观察。所以,修行不是在这个世界之外去修行,就是在你的境界当中,你见到的、听到的,在这一切境界当中去生起修行。为什么呢?空就在其中啊!空性就在其中!所以,对这一点要努力地生起定解。因为,万法的真相就是如此。我们不认透这一点,我们就会轮回。假如,我们对这一点能认透的话,对这种大平等性能领会,那我们解脱就有希望了,我们成佛就有希望了。所以,这个大平等,是我们闻思修的一个核心,是我们要奉献我们所有的生生世世,去得到这个大平等法性的一个定解,它是所有佛法当中最精华的一个佛法,乃至没有对这个大平等法性的精华要义,生起彻彻底底、毫不动摇的定解的时候,都应当努力达成它。
怎么达成它呢?就是这里面所说的,应当需要:第一,要精勤地去积累资粮;第二,要亲近具相的善知识;第三,亲近善知识之后,长期串习这个真实的关要。这三点,就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给我们点出来的最关键的地方。为什么要精勤地积累资粮呢?就像我们前面所讲的,如果前世没有殊胜的善根,就会对不可思议的法性产生惊怖;或者对它形成误解;或者像阿底峡尊者所说的那样:“未能善积殊胜资粮,不堪学真空之义”。所以,要能学,就是要能够有资粮。在宗大师的广论中有一段说,我们“听闻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义”,然后,修习相续不深的时候,“依胜福田,是要教授”。如果在听闻的时候,你听不懂;思维的时候,想不透;修行的时候,找不到感觉。这个时候,你要千万找到一个窍决,也就是,要祈祷殊胜的上师三宝,要去精勤的积累资粮。
所以,点点滴滴,我们都是要去做的。为了要获得对于大平等彻底的定解,我们要去努力地日日夜夜地精勤,点点滴滴地去积累这些殊胜资粮。尤其,如果我们能够按照普贤行愿去观修,将一切资粮回归给巨大的、不可思议的境界,那我们就会很有希望。所以,修中观的人,更需要去努力地修积这些资粮。修中观的人千万不要认为什么事都不作,最懒散的一个理由,觉得每天看一下空性就可以了。当然,你能够日日夜夜欢喜地看空性的话,就说明你还是有福报的。假如你看着、看着,不欢喜了,这时候你就要祈祷上师三宝,应该积累资粮。然后,还要亲近具相的殊胜善知识。
也就是说,这个法,不是我们一般人说的,依靠闭门造车、依靠自学能够成材的。世间的一些知识,都很难自学成材,更何况是佛法这么殊胜的法?更何况是殊胜佛法当中最殊胜的法性、最究竟的要义。这一点,哪可能自学成材呢?没有善知识,没有传承,怎么可能有生起的理由呢?所以,这是不可能自学成材的。如果可以自学成材,那么就该早已成就了。就是因为我们在轮回当中很相信自己,不相信殊胜善知识,对善知识没有信心,所以,靠自己靠出了问题。那么,这辈子就要生起一个觉悟,要亲近殊胜的善知识。“殊胜”二字,就是说他胜过小乘的善知识;说他“具相”,就是说,对于离一个戏论的法性大平等性,他是具足正见的,他是以教理能够通达空性的,这就是他具有法相。如果他不通达,他没有这种正见,他的法相就不具足。如果他具足了这种法相,超胜了小乘的殊胜善知识,那他就是我们在舍身赴死当中寻求的时候,都要去寻找的善知识。因为依止了他,我们才有希望。
既然,依止他才有希望,那就要为他做一切。做什么呢?做清净的这一些事情。做什么清净的事情呢?就是要做身、语、意的这种清净。也就是说,外在要供献财物,要身语承事,从内在要去如教修行。
这三个方面,主要的还是要“依教奉行”。这样子与上师善知识心心相应,获得善知识的欢喜以后,这就叫做清净。清净就是要让善知识欢喜,使善知识欢喜以后摄受我们,使我们在善知识的摄受之下得到加持,最后得到教授。得到教授、得到加持以后,我们就可以串习,修行成就。所以,就是依止善知识,要获得善知识的欢喜。这样,就像宗大师讲的,他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当中,从来没有哪个法不是上师非常欢喜传给他的,由于上师非常欢喜而传给他,所以,他得到什么法后都非常容易领悟,而且这些法怎么修都很容易生起。所以,假如善知识不欢喜,你很难领悟,很难修行成就,所以,需要清净。然后,第三点,清净之后,不能说反正靠善知识就可以了,这里后面还说,得到教授的这些关要以后,得到了真实的窍决以后,还要反复地去串修。所以,自己还是要勤加努力的,而不是说一点都不用功夫,只靠善知识了。
这个地方,全知麦彭仁波切给我们讲了三个要诀:第一,就是要我们不断地、日日夜夜去勤积资粮;第二,就是要好好地让具相殊胜善知识生起欢喜;第三,就是在长期依止了上师并得到了窍诀教授以后,就要去串修这些教授。这就像《前行》当中的教证所讲的:“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具证上师之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这个胜义法,它不是世间法,它不是我们随随便便能够成就的。那要怎么才能够生起这种胜义的俱生智慧呢?这就是唯一需要去积资净障,这是一点。另外一点,就是要具证上师之加持。如果这两个不去做,去依止其他,这是最愚痴的一个人。也就是说,不去积资净障,也不依止善知识,两个都不做,就以为自己完全可以靠得住,完全可以成就。这样其实是依止自己的无明,依止自己的堕落,最后你不可能有任何成就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冒这种险,千万不要走这种无有前途的一条路,要走一条有前途的路。前途在哪里呢,就是这里说的三个条件,你一定要去做。
其中,第三个条件,虽然在教证当中没有直接说,但是,实际上已经包含在里面。因为,第三个条件就是在前两个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够做的。如果没有前两个条件,第三个条件就等于是虚设的,不可能存在。所以,具足前两个条件以后,自然你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要让你依教奉行,善知识的教诫,就是要你长期地去串习、修行,让我们依教实修,那肯定就是要串修。只不过这个地方,全知麦彭仁波切给我们单独点出来这一环节,这一环节也是我们容易忽略的。以为得到了法以后,就可以了。就像很多道友觉得:“哎呀!我已经得到灌顶了,得到传承了。好的!我安然无事可以躺着了。我得到了什么法呢?是无上最深、最妙的大圆满的法,最高的密法。”或者,认为自己得到的是禅宗的指点,觉得很高很高,但是,不修行也枉然。所以,还是要修行,善知识都是要我们去修行的,没有哪个具相的善知识,不让我们去修行的。哪有这样的善知识呢?连释迦佛这么伟大的善知识都说:“吾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依自己。”所以,都是要去实修的。就像米拉日巴尊者,他依止了最殊胜的马尔巴上师。马尔巴上师也是教诫他要去实修,他也是依靠实修成就的。只不过,我们一般人连前面两点都做不好,也就是,精勤积累资粮和亲近具相善知识。这两点都做不好,第三点就更谈不上了。所以,首先要一步一步地做,把这些一步一步地做好以后,我们就有希望了。这是全知教诫我们的一条有希望之路。
【所谓“以听闻骄慢及以见世间量的诸多观察,纵经百劫精勤,亦不能通达少许”的上师教言,仅此一语,求解脱者应持为心宝。】
这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教诫,上面这一句话,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话,好像以为很平淡、很平淡。实际上,这是一个求解脱的人应当把他受持为心里面无上的珍宝。为什么呢?因为这里面说,所谓“以听闻骄慢及以见世间量的诸多观察”,即使你经过一百大劫精勤,也不可能通达少许。有些人稍微听闻一点,就自以为是,以为通达了,如此生起傲慢之心。就像有些人说:“哎呀!不就是显就是空,空就是显嘛!不就是显空双运嘛!不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嘛!”就以为自己听懂了空性了。其实,这个骄慢是最可怕的!由于你自以为是,所以,你永远都无法再进一步去了解真实的双运是什么。然后,有些人就以分别心,做这样、那样的观察。其实,都与离戏不相应。
甚至,现在很多人用物理学、科学,用世间外道的见解,用道家、儒家等等的见解,来和佛法做一个对比,就觉得,噢!原来法法是一样的,儒、释、道三家其实讲的是一样的,科学讲的观点和佛法已经达到了一致。这样,就用世间的分别来做观察;以世间的见世间量来做种种的认为。以为“如来藏”就是一种场,以为“显空双运”就是量子力学所说的,实际上,这都是要出大问题的!这样子,不管你怎么观察,都只是世间分别念的境界,怎么可能超越分别呢?否则的话,佛法就不用佛陀去通过这么多的时间去修禅定功夫,去修行其他的资粮,去修行般若,为了一句法而舍身赴死,不可能这样子的!
所以,这不是世间知见,不是仅仅以世间的听闻,就随便可以知道的。闻和思,前面以听闻骄慢,就是听闻过;以见世间量进行诸多观察,也就是有种种的观察和思维。有一些听闻,有一些思维,也就是说,有一些闻思。但是,听闻不过关,思维也不过关,闻思上面都不过关。闻思上面不过关,又以它作为一个傲慢的资本,以它作为一个裹足不前的理由。这样的话,永远都没办法来生起一个通达证悟般若的一天。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听了好多法,就很了不起了。不要认为:“我曾经想过,绝对没问题。”千万不要相信自己!太相信自己,最后,就吃太大的亏了。所以,千万不要吃太大的大亏。吃亏在这上面,就真的是我们的愚痴。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境界,它不是世间境界,它是超世间的境界。所以,它不是以一般的自以为是和世间的观察,就可以通达少许的。这需要有一个特殊的规则,特殊的规则就是什么呢?就是前面所说的:勤积资粮、亲近知识、串习观要。就这三点,你要去做。要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地做功夫,千万不要不老实,一不老实,就要吃亏上当。听闻骄慢就是不老实;见世间量的诸多观察,以为自己已经了解了,这就是很不老实。所以,要永远带着一颗谦卑的心,很踏实地依教奉行,哪怕是很少的一点供水、供灯,以及道次第教给我们的这些引导,都要好好地去把它做好。然后,如何让善知识生起一个欢喜,尤其是善知识叫我们怎么做,就要好好地去依教奉行。然后,上师给我们传了一个法,就好好地一次又一次、反反复复地,每一天、日日夜夜地去串习它,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成就的希望。
不管是显宗道还是密宗道,这三点,都是一个共同的道,这三个条件,都是一个共同的条件。没有这三个条件,不管你修显宗也好,修密宗也好,还是修净土也好,还是其他的宗派也好,反正这三条,只要你哪一条没做好,最终都不可能获得终究的成就的。只有你把这三条,不管你是用一生来把它做好,两生把它做好,依靠千生万世来把它做好,反正只要你做好的那一天,就是你成就的那一天,所以的话,反正这是你早晚必须做好,你才能够成就的。所以,全知麦彭仁波切就说:“求解脱者应持为心宝”。也就是说,要把它放到我们的心里面,千万不要觉得它是一块石头,不想吞下去,千万要把它放到心里面,藏得最深,放到最深秘的地方,日日夜夜来珍爱这前面所说的三句话(三个侧面),让我们依它而行,绝对会受用无穷的。
今天就学习到这里。
嗡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