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9|回復: 2
|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
[複製鏈接]
|
|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
本文转自: 显密文库,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ewsid=9371
清 张师诚 编纂
清 徐槐廷 征义
李隆莲 译注
李恕豪 审定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
译注缘起
卷上 起信法
醒迷门
易行门
析疑门
卷中 立愿法
决定门
广度门
卷下 励行法
兼观门
断爱门
饬终门
助行门
--------------------------------------------------------------------------------
译 注 缘 起
《径中径又径》一书,为淸末张师诚居士(?—1892),精选各种经论和祖师大德关于净土法门的切要论述,分为起信,立愿,励行三部分,取莲池大师持名为径中径之意,编辑成书。
路小而捷,就称为“径”。“小”是比喻只念一句佛号极为简易;“捷”是比喻念佛往生,成就极为迅速。诚以摄心为学佛之要道;念佛为摄心之捷径;而持名念佛又为捷径中之捷径;古今诸大德多赞净土为最方便,最快速,最稳当之法门.并归纳有四种殊胜处:
(1) 不断惑业,得出轮回;
(2) 不经多劫,一生解脱;
(3) 不修余行,得波罗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4) 不值佛世,常得见佛(临终佛来接引,往生花开见佛)。
由此观之,称为捷径中之捷径,真实不虚。
此书又经徐槐廷居士,斟酌损益,并在有关各条之后,补充注释,引证事例,名为《径中径又径征义》。益臻翔实,便有利于读者之理解和生信。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对此书评价颇高,谓对于净土法门,“若已有信心,当阅净土诸书。若不能多阅,其最显豁(明白通达)者,如《径中径又径》一书,采辑诸家要义,分门别类。令阅者不费研究翻阅之力,直趋(直入)净土堂奥(精髓)。于初机人,大有利益。”(《印光大师文钞》复张云雷居士书二)
但此书文辞古奥,一般读者每感难解。十年前,昌臻曾请托李恕豪教授(网编注:李恕豪老师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译为白话。以利普及。恕豪与余俗家有世谊,书香门第,学富品端,深研儒学,兼及释典。著有:《清凉澄观禅师传》、《太上感应篇事证语译》、《法华经辞语解释》及佛学论文等。惜译稿未及付梓,即告遗失,深为慨叹!近年,有李隆莲居士,于文学修养有素,进而探索佛典,颇多解悟。曾写佛学论文,并语译《印光大师文钞》多篇。刊载佛学杂志,颇受读者好评。因知此书尚待译注,慨允承担此任。历时近半年,不辞辛劳,数易其稿。稿成复请李恕豪教授详加审订,以期完善。
所望此书出版,能为初机指明一条捷径中之捷径,修学净土,应如何从信、愿、行下手用功,获得真实受用,实所熏香以祷者!付印在即,谨将此书译注缘起,略记如上。
在编辑上,《径中径又径译注》列在前面,方便阅读;原著列在后面,以利查对。又〈译注〉部分;《径中径又径》译文,用黑体字;《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文,用小一号字,以资区别。特此说明。
释昌臻于四川省乐至报国寺
--------------------------------------------------------------------------------
径中径又径征义自序
我少时读书,受的是儒家教育,研究孔孟的圣贤之道。而对于佛教的经典,从没有阅读过。庚戌年出任粤东行政长官,我已经亡故的儿子用康那时正潜心研究佛教经典,购请了大藏诸经,经中阐明了心法的要义,我因此才能够遍读佛经。读后感觉到此心豁然贯通,诸相俱空,慨然有出世之意。于是汇集《金刚经》宗旨,撮其要义,名为《金刚经解义》。此时,还没有接触到净土法门。
丙寅年退休后,友人张子简送我一部《弥陀疏钞》,说是云栖大师教人修习净土法门。我接受并认真阅读,仰见我佛如来,救度众生,了脱生死,只有这一念佛法门最为简要。
而云栖大师,指示迷途,详加引证,实为往生津梁。我于此书中采撷其精华,分别章节目次,名为《弥陀疏钞撷》。我的净业修习,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傅大士说:“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云栖大师说:“念佛为修行径路,而持名又是径路中的径路。”
浙江张兰渚中丞,汇集各家劝修净土的论著,编著成《径中径又径》一书,立信、愿、行三法,又分别十二门,详细扼要。我不揣冒昧,将书中繁者节选,略者增补。又在各条之下,对其内容加以说明,又举事例加以验证,再加旁注,以警策人心,使人更容易生信、发愿、念佛,不是很恰当的做法吗?
白居易念佛偈说:“日暮而途远,此生已蹉跎。”我今年已七十岁了,夕阳虽好,光景无多,只有谢绝尘缘,皈依佛法。《弥陀经》一卷,佛号千声,预办资粮,作为身后大计。这本书,就是我自修自度的证明啊!
同治七年岁在戊辰四月乐净居士徐槐廷序
--------------------------------------------------------------------------------
径中径又径征义序
净土法门,自东晋庐山远公开创,迄今一千五百多年中,不论僧俗男女,不论贵贱贤愚,凡深信有阿弥陀佛,专心持念佛名的人,无不应愿往生。如《往生集》及《净土圣贤录》等书记载,件件可考。什么原因呢?《无量寿经》四十八大愿中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又偈颂云:“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然而我在今日,得闻佛名,深愿念佛。此时阿弥陀佛在西方,得闻我名,深愿念我。惟以佛愿感我愿,故以我愿应佛愿,感应道交,至捷至灵。所以信愿念佛,终生不改变的人,早已念念汇入弥陀大愿海中,如水归壑,决定往生。
或有疑问者说:“我虽早晚念佛,但整日事务繁多,都是尘劳,并且口念佛时,不免杂念纷纷,恍惚无定,要想求得一心不乱,太难了,不知能不能往生?”回答说:“不要多疑,无论一心念佛,或者散心念佛,只怕所发的信愿行三心不真实,果然能发起真心,此心就会如长江水,种种杂念如水上波,往生之事就会像江流入大海,怎么会江流进入大海时,水波不消散,反能阻挡江水长流呢!”又有人问:“如此说来,尽管作恶,只要肯念佛,也得往生。那么西方不就成为这些逃犯的躲藏地了吗?这如何是好?”答:“唉!你不作恶,尚且不肯念佛,怎么说作恶的人,反而肯念佛呢!况且人不信佛,才敢造作罪恶,绝对没有真正信佛,而不知道行善止恶的。如你所疑,就是诽谤正法!佛也不能救你!”
兰渚张中丞,深知世俗的种种疑障,可怜可悯,所以著《径中径又径》一书。我们乡中的乐净徐居士,主管粤东行政时,曾著《金刚经解义》,刊印广施。退休回家后,在斗室之中清静修行。徐居士与常惺成为忘年之交,专谈佛法,笃修净业。由于张中丞所著《径中径又径》一书,最能启发信根,徐居士曾手抄数遍,并为之增加注解及事证。他将一册赠送于我,我足足珍藏了三十年。现在遇到陆静涵居士初发心念佛,愿力精进。我将此书给他看,他钦慕张中丞、徐居士的至诚,也手抄了一册,并发愿出资印刷,广为流通。
静涵居士的心愿,也就是张中丞、徐居士的心愿,也即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光明所照所感。
所以凡是读到这本书的人,能发一念信心,发一念愿心,发一念念佛真心,阿弥陀佛,就在你的一念心中,垂手接引。他日莲池会上,把臂同行。祈望不要错过这大好机缘呀!
时在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元宵净业学人海盐张常惺谨叙于吴门寓斋,时年六十有六
--------------------------------------------------------------------------------
译者按1:有关《径中径又径》作者张师诚与林则徐学佛的关系。
1998年2月,上海佛学书局再版的《林文忠公手书经咒日课》附录林则徐的曾孙林大任1933年6月所书跋语说:“先文忠公早岁以文字受知于张兰渚[1]中丞,遂佐其幕府。尝以急促之时,治繁重之务,振笔累千言,精神贯注,略无疏懈,张公叹为奇才。文忠公写经之岁,即张公秉节吾闽[2]之时,当时香火因缘,其详不可得闻已。丧乱之后,仅存此册,然亦足见棲心净土,行持无间,迥异寻常者矣。
印光法师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敬则致福,慢则获咎。余每诵斯言,辄凛然生寅畏之念。近人写经,往往多破体字,或间以行草。揆诸古德规范,殊多未合。今观此册,笔意矜严,无少怠忽。非恭敬之至,曷克臻此。然则手泽流传,足为后世法者,岂惟日有恒课,处尘劳而不易,又当将之以诚敬,而无或亵慢,则寂而能感,理有必然,吾侪于此,可不反求诸心,而知所勉欤!公元1933年6月曾孙大任谨识。”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焚毁英帝鸦片,杰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但他一生虔心奉佛,并真实履践的事迹,则鲜为人知。林则徐,福建福州人。20余岁,在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任职,深受器重。因“张师诚奉佛尤谨,曾辑《径中径又径》一书,劝策行人,专修净业,多切至之语。林则徐自然深受影响[3]”。那时,林则徐即用蝇头小楷[4]书写《阿弥陀经》等经咒,随身携带,终生受持。并常书联语为座右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又联云:“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当年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能不顾威胁利诱,不怕罢官判罪,毅然销毁鸦片。正是“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已求安乐”的菩萨精神的体现。在流放新疆四年中,将个人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两三年里即组织开垦近百万亩荒地;推广‘坎井’以利灌溉。为此,老百姓将‘坎井’ 改名‘林公井’,以誌纪念。”真正做到以出世(无我)精神,办入世(利他)事业。
在英国伦敦蜡像馆中,至今屹立着林则徐的蜡像,证明历史自有公论。而林则徐的后裔,子孙繁衍,人才辈出,至今分布在各地有联系的尚有300余人[5]。其中较知名的如:曾任原国民党政府最高法院院长林翔,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凌青[6]。从佛法观点看:利人是善,损己利人更是大善。《周易》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综观古今历史,真实不虚。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谓“详观古之大忠大孝,建大功,立大业,道济当时,德被后世,浩气塞天地,精忠贯日月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林文忠公则徐,其学问、知识、志节、忠义,为前清一代所仅见。虽政事冗繁,而修持净业,不稍间断。以学佛乃学问、志节、忠义之根本。此本既得,则泛应曲当,举措咸宜。此古大人高出流辈之所由来也。一日,文忠公曾孙翔,字璧予者。以公亲书之
《弥陀》、《金刚》、《心经》、《大悲》、《往生》各经咒之梵册课本见示。其卷面题曰:《净土资粮》、其匣面题曰:《行舆日课》。足知公潜修净土法门,虽出入往还,犹不肯废。为备行舆持诵,故其经本只4寸多长,3寸多宽。其字恭楷,一笔不苟。足见其恭敬至诚,不敢稍涉疏忽也。[7]”
译者按2:《径中径又径》作者张师诚传
张师诚。字心友,号兰渚,湖州(浙江吴兴县)归安人。有一天,他父亲梦见太阳的光芒照耀在窗户上,醒来之后,就生下了张师诚。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张师诚事奉父亲以孝顺闻名。少年时即参加科举考试及第,曾经多次担任各地方首长的官职,后来任江苏的巡抚,见到苏州城的杀业很重,屡次提出告示规劝戒杀。每遇有放生河等地方,则颁布严禁捕猎鱼类的禁令。在他任职的官府中,从不宴请客人,也不杀生。
不久之后长年持斋奉持佛法,专心学习净土法门,自号『一西居士』。张师诚拣择过去贤人的净土论说,编辑成《径中径又径》一书,并在此书的最后附上净土歌咏,张师诚亲自作了数十首,最为警策切要,今收录其中八首。
一云:「宿世以来的佛缘,使得我们今日能够识得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因此应当尽此一生如火急般地向西方净土归去。如果不向此生拚命地求生极乐世界,恐怕堕入无明而再度落入轮回的胞胎之中。」
一云:「才一提起佛号则烦恼众魔不断地来侵挠,要怎么样降伏妄念而达到一心呢?只要口念佛号耳朵仔细听,心念要和手中持念的念珠相应,一字一句心中寂静、清楚明白地念去即可。」
一云:「要完全地抛弃名闻利养和悲欢离合之事。对自己生死最切要的就无如『放下』这一件事了。想要斩断恩爱的绳索就要凭著智慧之剑,莲池大师的七笔勾应当要看千万回。」
一云:「乘著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度脱尘世的生死轮转,心中要平等生起自利利他的念头。先籍著极乐净土安稳的世界暂时栖息,等到羽毛丰满后即可任意地飞还娑婆世界度化众生。」
一云:「执持佛号无有间断、誓愿不改最初发心,尤其是在临命终时能够一念融入阿弥陀佛,可惜苏东坡先生往生的公据虽然在,但是临命终时未能著力而虚弃了从前的功夫。」(张师诚自注:苏东坡常将阿弥陀佛圣像随身携带,说这是他往生西方的公据,好像是有志於求生西方净土,等到临终病危时,则说:「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没有,但是在这里著力不得。」钱世雄在旁边说:「这是东坡先生您平时实践想要达到的地方,到了此时更应当著力用功才是 !」东坡说:「著力用功就错了!」说完后就气尽而逝。苏东坡临命终时,竟然不能著力用功,不能往生西方。实在是令人叹息! )
一云:「最怕的就是临命终时神识昏迷。此时舌根坚硬气力难提,若非平日深信切愿专一念佛。哪里有资粮能够助我们往生西方。」
一云:「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个道理很难明了,水、火、镜子这种观想譬喻是非常地精要,念佛念到一心时,心念与阿弥陀佛相合,临命终时自然有佛来相迎。」(张师诚自注:《般舟三昧经》的水、火、镜子的比喻,其中说到镜子具有水、火之性,比喻众生本具佛性之作用。而必须假藉日、月之光来照者,比喻阿弥陀佛慈光摄取众生之力。以明珠、艾草能引发水火者,比喻信心念佛之力量。故知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是空无依据的话。如果能够专注净修,念到一心不乱,则此心此性,回复到最初的本来面目,与阿弥陀佛融成一片。临命终时,自然能够见到佛。)
一云:「稍微留下一点爱念尚未完全舍弃,便恐怕临命终时,被此爱念所牵引。想要出离娑婆世界,贪爱之心必须除尽,杨次公的名论可以重新再诠释。」(张师诚自注:宋代杨次公曾经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极乐世界之所以能够往生,必定由於心念的专一,此实在是究竟之论。而想要出离娑婆世界,如果还有一个爱念未除尽,即恐怕很难脱离尘世的罗网,不仅是只有爱念重的才会堕入娑婆。应当说:「爱不除不出婆婆」似乎更为精到。)
清道光八年(西元一八二八年),年六十余岁,请假回到故乡。自己寂静地居住在一间小屋子内,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净土。过一年后往生,临命终时,课诵《阿弥陀经》之后,才举佛号,称念至第五句。即安然寂静地往生。(张兰渚年谱。径中径又径。汪石心述)
(以上传记摘录自《净土圣贤录易解》慧律法师讲述,1998年台湾文殊文教基金会出版)
--------------------------------------------------------------------------------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
上卷
起信法
醒迷门
“人生若梦,一切皆空”,这句话人人都知道,也都能说。然而却是终日营求不止,竟然不知醒悟。大概以为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又有人认为人死后,依然转世为人,用不着忧虑。他哪里知道祸福业报,毫厘不爽。得人身极难,既得人身,又入梦境造业,依然轮回六道,其苦无边。要想脱离六道轮回的苦,除了西方净土,你归向何处呢?要使人发起敬信,必须先消除他的迷惑。于是我辑录了这《醒迷门》。
宋朝王龙舒著《龙舒净土文》说,人在活着的时侯,父母妻子房舍田园,以及器具衣服等物,没有一样不喜爱的。粮仓虽已满,心还不满足;金帛虽已多,而谋求仍未停止。一旦无常到来,这些东西全都抛弃。就是我的这个身体,尚且还要舍弃,何况身外之物呢?静心思量,人生犹如一场梦。古人说:“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妙哉此言!我又添作一偈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但念阿弥陀,定生极乐国。”
注:以上黑体字为[径中径又径]译文,以下同。
往昔,韩持国的女婿王实,拜访苏东坡,说韩持国自己认为年老多病,来日无多,打算沉浸于声乐酒色之中,以娱晚年。苏东坡说:“正因为已是残年,就更不应该这样做了。”他告诉王实,前不久,有一位老人,生死关头,极为了然。在临终的那天,他置办酒席,聚会亲友。酒席快要结束时,他就与众辞别,奄奄一息,即将离世。他的儿子齐声呼唤,请留一句话,作为对后世子孙的教训。老人说:“只宜第一五更起。”他的几个儿子都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请父亲明示。老人说:“只有五更天可以办自家的事。自家的事,就是临命终时,可以带得去的东西。你们看我平日治家理生,今日去世,什么东西可以带得走?”儿子们恍然大悟。苏东坡对王实说:“请你回去转告持国,赶紧预办自家事。与其将有限光阴耗费在声色之中,何不如为临命终时能够带得去的东西作准备呢!”
注:以上为[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文,以下同。
《龙舒净土文》又说,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好像水上的气泡,生灭无常。人们只看见眼前的老者,却没有想想年纪未老而死的也很多呀!何况世间无不是苦,即或称心如意,也是暂时的。人一生的所作所为,不可能全无罪恶,命终之后,免不了随业缘而去,杳杳冥冥,知道在哪里呢?或堕地狱,受无量极苦;或为畜生,任人宰杀;或生饿鬼,饥火烧身;或入修罗,为嗔恨所逼迫。虽然生前修积善业,得生天上人间,然而福报享尽,依旧轮回六道,流浪生死,没有出期。只有西方净土,最是脱离生死轮回的捷径。人身难得,趁着健康时,办好这件大事,临命终时,直接往生极乐世界。再回头看看那些死后押送冥府、见阎王而受恐怖的人,自然是大不相同了!
道彻,钱塘人。乾隆年间,临命终时,对众人说:“娑婆[8]世界的痛苦,不可说,不可说!极乐世界[9]的快乐,不可说,不可说!如果你们还记得我的话,只要念阿弥陀佛,不久就可以见面。要是错过这一生,轮回六道的长夜,实在太痛心了!”
死心和尚《净土文》说,阿弥陀佛最容易念,极乐净土最容易生。然而世人不肯相信,只晓得贪生,不知道怕死。人生百岁的有几个?七十古来稀,大限[10]到来,还是一死。比如功名富贵人家,财宝如山,妻妾满室,日夜欢乐,他难道不希望长生在世吗?奈何时光有限,暗里光阴催人老,无常[11]一到,立刻就得走,不容稍有迟缓。并且大家眼里所见、耳中所听、前街后巷、亲情眷属、朋友兄弟,那些强壮的年轻人,死了多少啊!古人云:“莫到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
我劝少年人,趁着血气充盛,体力未衰,正好修行。
奉劝衰老人,最好念佛,年老体衰,日月无多,发白脸皱,耳聋眼花,头低背弯,脚手颤抖。去天堂的路太远,入地狱却很近。如此还不为死时预办,还要等到什么时侯!
有儿女的人,正好念佛,自从早年娶妻养子,经营家业,受尽千辛万苦。如今儿女长大,家业已成,正好将担子交付儿孙,自己落得现成享福,念佛修行,要是不知回头,必定是痴人!忽然三寸气断,不免一旦皆休。如果是孝顺儿孙,斋请几位僧人,读上几部经,哭得几声,这还是记得爹娘的;若是不肖之子,父母刚死,尸骨未寒,挥霍钱财,出卖田园,纵情享乐。由此看来,着什么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
没有儿女的人,正好念佛,孤单一身,无忧无虑,不须男婚,不愁女嫁,粗衣淡饭,多么清闲,若不修行,后悔莫及。
富贵人最好念佛,高楼大厦,衣食丰足,百事现成,这都是前世修来的。
贫穷人正好念佛,缺衣少食,贫穷下贱,常受饥寒,这都是由于前世不修行,才遭此现报,如果不改往修来,一死之后,如秤砣落井,何时得出!
参禅人正好念佛,或是由于根机稍钝,恐怕今生不能大悟,可借弥陀愿力,接引往生,这好比祖上于朝廷建有大功,其子孙可以直接做官,不必担心金榜落第,官位是现成的。
有愚痴人说:“心好就行了,何必一定要念佛。”这是邪知邪见,惑乱世人!古德[12]云:“冷笑富家翁,营生忙似箭, 囤里米生虫,库中钱烂贯。日里把秤称,夜间点灯算。形骸如傀儡,莫教绳索断。眼光忽落地,追悔有何便。”你如果念佛不生净土,我堕拔舌地狱[13]。他年净土花开[14]日,记得娑婆念佛时。
明朝莲池大师讲,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应当以沉痛的心情来相互警策,说:“大众,我与你今日送走这个僧人,明日送走那个僧人,不知不觉,轮到自身,此时悔恨莫及。必须赶紧念佛,时刻不要放过才好。我见你们虚度光阴,自己也说可惜,对人也说可惜,可是来到堂中估唱[15]时,依然谈笑自如,你们是不相信人命在呼吸间呀!”
莲池大师《骷髅图说》一篇记载,傅大士说:“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纵然金玉满堂,难免生老病死。任你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大士此语,正所谓“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什么是“万般将不去”呢?人生所有的官位金宝,房屋田园,饮食衣服玩物,乃至娇妻爱子,无常到来,哪一样是带得走的?什么是“惟有业随身”呢?人一生所造作的各种贪嗔痴罪业,非礼奸淫,任意宰杀。为子的忤逆父母,当臣的欺瞒君王。盘剥众生,聚敛财物,阴险刻毒,残害物命。这种种恶业,无常到来的时侯,总是紧紧跟随着你。既然如此,若不猛省回头,改恶修善,洗心念佛,岂不是白白得此人身,虚生浪死!苦啊,苦啊!
我观察世上的人,个个都好念佛,今分三等列出:一是极闲的人,应当不分昼夜,一心念佛。二是半闲半忙的人,应当事情办完,立即念佛。三是极忙的人,应当忙里偷闲,以十念法念佛。另外,富贵的人,衣禄丰足,正好念佛。贫穷的人,安分守己,正好念佛。有子孙的人有人接替他做事,正好念佛。无子孙的人,心无牵挂,正好念佛。无病的人,身体康健,正好念佛。有病的人,知道离死不远,正好念佛。聪明的人,通经达理,正好念佛。愚钝的人,无杂知见,正好念佛。总而言之,天上人间,四生九有[16],都应当念佛。奉劝世人,何不趁着这四大[17]假合的身体未成骷髅时,早早念佛。直到“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时,懊悔也来不及了啊!
明朝邵武县知府严澄,病后写给亲友的信中说:“我一病不起,几乎死去,不料死而复生。现在虽然能够苟延残喘,哪里知道今后会怎样呢?回想过去为生计而奔忙,简直就同嚼蜡一样无味。这一张皮囊,终是要坏的。六尘[18]假合如幻影的心相,何处坚牢?不如换掉凡心,求生净土。念阿弥陀佛一句,消罪业无边。姑且奉上劝说文,以表诚意。”
宋朝师子峰如如颜丙《劝修净业文》说,人都以为这个身体就是自己,谁相信身体是一切苦的根本!人人都贪恋世间的快乐,却不知道快乐是痛苦的原因。短暂的一生,很快就过去了,怎么可能长久在世。这个虚幻的躯体并不坚固,总是要磨灭的。未入胎胞之日,哪有什么男女之身?只因为是由地、水、火、风假合而成,也就免不了生、老、病、死、凋残的痛苦。人生虚浮如水上泡,须臾不久;生命危脆似草头露,瞬间便无。年纪大的不过六七十岁就死了,短命的大都二三十岁而早亡。况且遭兽类袭击,毒虫伤害,都是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的。还有,房屋倒塌,车辆压伤,怎么能够避免?坑坑洼洼,跌倒的危险,到处不可预料。战争、洪水、大火的灾祸,何时没有?又有今日不知明日事,上床别了下床鞋。一口气接不上来,便成千秋永别。可叹这个身体没有是处,奈何哪个不被它欺瞒! 筋缠着七尺骨头,皮裹着一包肉块。九孔常流不净,六根[19]充塞无明。毛发齿爪,聚集着一堆尘埃。涕泪唾津,污秽犹如厕坑。里面尽是蛆虫聚会,外头又招蚊虱交攒。只要沾上一灾一疾,都能使人丧命。更有大热大寒,催人易老。眼被色所牵,引归饿鬼途中;耳随声音而去,堕入阿鼻地狱[20]。口头吃尽千般味,死后只添几滴油。此身不值得珍惜,众人当愿出离! 为什么痴迷的人还在大逞风流,糊涂的人仍然在颠倒懵懂。还有人在那像骷髅的人头上,插花戴朵,也有人在臭皮袋边,带麝带香。华丽的外衣罩住了盛满脓血的口袋,锦罗绣被遮盖的是屎尿桶。用尽奸心百计,自以为能万年长住,不知头痛眼花,阎罗王派人已来到。更是两鬓斑白牙损齿落,无常大鬼寄信相寻!
个个恋色贪财,都是失人身的近路。日日饮酒吃肉,无不是种地狱的深根。眼前图快活一时,身后受苦辛万劫。一旦命根断绝,四大风刀[21]解体时,外面手脚抽搐,内里肝肠痛裂。纵然妻子儿女痛惜,也无法留你。即使骨肉亲人满堂,有谁能替你一死?活着的人空自悲号,死去的不免神识奔驰。眼前茫茫不见光明,举目孤单全无伴侣。过奈河桥,看见的无不悲伤。入鬼门关,到来的全都凄惨。世上才过七日,阴间押见十殿阎王。阴曹判官手抱案牍不讲人情,狱卒持叉无笑脸。平生行善的人,送归天道、仙道、人道。在世时造恶的,押入汤途、火途、刀途。地狱中大锅里的油汤沸腾高如山头,刀山剑树其势如山峰耸立。灌铜汁而遍身肉烂,吞铁丸而满口生烟。遭宰割则血肉淋漓,入寒冰地狱则皮肤冻裂。身体碎裂经业风[22]一吹又再复活,生命已尽罗刹[23]一吼又再复生。人间历经几春秋,地狱方才一昼夜。
魂魄虽归鬼界,尸体仍卧棺中,或过三天五天,或当六月七月,腐烂则生虫流血,臭秽则熏天熏地,肿胀不堪入目,丑恶实在可怕。匆忙付诸一堆野火,命断送埋万里荒山。往日爱俏佳人,转眼化为灰烬。今日荒凉白骨,变作泥堆。从前种种恩爱,到此一切成空。自古英雄,如今何在? 泪雨洒时空寂寂,悲风动处冷飕飕。夜深而鬼哭神号,日久而鸦餐鸟啄。荒草畔漫留碑石,绿杨中空挂纸钱。到头来,人人都免不了这样的下场,到这里怎么还不醒悟!
大家都要明白这个道理,及早回头。一翻身跳出迷津,弹指间裂开爱网。不要在鬼窟里找出路,要知道蒲团上有真人[24]。我佛悲悯,垂慈拯救,欲令众生横出三界[25],特开净土一门。四十八愿[26]宏大深远,深入人心而接纳一切众生。十万亿佛土似乎遥远,仗佛力只在须臾间。托身于莲胎之中,享用自然的衣食。栖息于清净的国度,免除六道的轮回。是男是女都能修,若智若愚都有份。只要能回光返照,便知本体原无。如果不能学道参禅,也应持斋念佛。真能一心不乱,管教你七日成功。变六贼为六神通[27],离八苦为八自在[28]。《净土文》中的真言实语可以证明。《往生传》中的灵异事迹并非虚构。对众为大众宣扬,回家为一家解说。使处处齐知觉悟,教人人尽免沉沦。上助诸佛转*轮,下拔众生离苦海。佛言不信,何言可信! 人道不修,他道难修。莫等一日换了皮,纵有千佛难救你! 火急精进,时不待人。各人都应马上去办理这件大事,不要让此生空过。
明朝有个名叫庄严的人,他深通佛理,平常除了衣食所需,其余全部布施给穷人。他曾填词《满庭芳》一首:“六十余年,片时春梦,觉来刚熟黄粱(《枕中记》说,卢生在梦中享受荣华富贵。及醒,主人蒸的黄粱还没有熟。)。浮华幻影,有甚好风光。冷眼轻轻觑破,急翻身、蹬断丝缰(绳索)。儿孙戏,从他扮演,何必看终场。青山茅一把,残生活计,别作商量。但随缘消遣,洗钵焚香。先送心归极乐,恣逍遥,宝树清凉。堪悲也!回头望处,业海正茫茫。”
《净土晨钟》记载钱孝直说,自古以来都把三界中的生死轮回,比喻成牢狱。只要未曾了脱生死,都是三界牢狱中的囚犯。今天看见身陷监牢的人,呼天救命,无不哀怜他的愚痴,嗤笑他不知早日求生。我也认为囚犯求生是太晚了,然而比起我们这些人,还算是早的了。死囚秋季问斩,一年之中也不过那一天,而这一天的前后,天天都可以作准备。而我们在三界狱中,月月可能死,日日可能死。无论老少贵贱,好人恶人,都可能死。若不早作准备,姑且等待那一刻。万一就在此时,勾符到来,刽子手当面,手忙脚乱,你用什么去抵挡? 袁中郎说:“众生处于五浊恶世[29],正如囚犯在牢狱之中。”因为凡入狱的都是罪人,生于人天道的,也都是业报分段之身[30]。然而罪人入狱,无不时时刻刻希求出离,因为他知道铁网墙外,还有一个大安乐世界。如今众生以烦恼为本家,以生死为乐园,不知道大铁围山[31]就是我的铁网围墙,三界法场外,各自有家乡乐土。诸佛慈悲怜悯,为众生分别净土、秽土[32],指出回家路途。又大建舍宅来安顿他们。简直就是往来于监狱的门口,为出狱的犯人修治道路,并长时间在狱外等候,为他们修饰旅馆。如此大恩,何身可报! 经上说:“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33]。”大事,就是生死大事。诸佛既不惜垂手救拔,众生仍死而不悟,实可悲哀!
从前有一僧人探访俗时故友,劝他生死事大,及早念佛。这位故友惋谢,并说因为还有三件事未了,现在还不能念佛。僧问缘故,他说,双亲的灵柩还没有安葬,儿女们男婚女嫁的事也还没有办完。僧人走后不久,这位友人忽然死去。僧人前来吊唁,作了一首诗说:“吾友名为张祖留,劝他念佛说三头(三件事)。可怜阎老无分晓,未了三头便去勾。”此文虽浅,大可醒世!
钱孝直又说,从贫贱人的角度看待富贵人,见他盛气凌人,不胜垂涎羡慕,然而当事之人,未必真正快乐。假如君主喜怒无常,侍奉这样的君主就不胜忧虑。同朝的大臣各怀异志,所忧虑的就是他们的想法。因贪恋官位而患得患失,一旦有了权力就排斥异己,拉帮结伙。位愈高则责任愈重,宠愈隆则嫉妒愈多。事情一旦败露,即使想做一个平民百姓也不可能了。富家翁手拿筹码算帐,竭尽一生心力,聚敛财物遗留给子孙,然而百年兴衰,实属难以预料,也许死后财物全归别人。由此可见,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 完全是苦呀! 因为富贵胜过贫贱的,都不是要紧的事情,例如食物是用来充饥的,衣服是用来御寒的,如果要求衣服华美,食物精细,这些对身心,又有什么要紧呢? 其他类推可知。而最关利害的,是老! 是病! 是死! 一个人只身来到世界,犹如孤注,只能一掷。到了油尽灯灭的时候,卿相乃至平民百姓,都无人可以代替,都是同一结局。想到这里,不由人不当下心灰意冷!
明朝天启初年,北京正阳门,由一个老军人看守,他鳏居无儿女,心中无一事牵挂,每日焚香诵《金刚经》。宰相韩爌常常乘坐大轿,腰缠玉带,身着蟒袍,前呼后拥,经过这里。听到他的诵经声感叹道:“我的事难做,他的事易为,而我没有他这样的福报啊!”老军人七十三岁去世,六月天气,尸体没有异味,连苍蝇也不飞集,大家都感到惊异。冒起宗说:“人生一世不受官位束缚,身得自由。眼前无累,就是人间仙福。更何况修行最上乘出世正因,哪里是火宅[34]中的大富贵人能比得上的呢?”
易行门
已知身在迷途,必定想求出离。当知入道有多个门径,只有念佛求生净土是易行道。而净土的路途也很多,又只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最为易行。因为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愿度尽一切众生。阿弥陀佛与我们这个世界特别有缘,威神力又极大,所以摄取无遗。人若能信向,至心持名,无不蒙佛接引。所谓仗佛力加持的修行方法,与那些专靠自力的人,其难易,岂止天地之别! 因此我辑录了这篇《易行门》。
《龙舒净土文》讲,《净土传》说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二位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在这个娑婆世界,呼唤接引众生上大愿船,送往西方。如果肯去,没有不得往生的。由此可见,佛与菩萨,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没有能力出离,所以自以大誓愿威神之力,招引众生往生净土。好比驾船人招引行人登船,送到对岸一样。人只怕没有真信切愿,若真心想去,虽有罪恶,也没有不得往生的。因为信愿,就在于一念呀!比如人活着的时候,心想去哪里,身体就随着去哪里,心念想停住,身也随即停止,这个身体常随着念转。然而也有心念想去,而身被牵挂的。身体败坏时,就只剩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如果这一念在净土,则必定生净土。更何况还有佛与菩萨,接引行者往生呢!
《往生传》中记载,张抗是翰林学士,规定自己念《大悲咒》十万遍,发愿求生净土。一天生病卧床,至心称念佛号。他忽然对家人说:“西方净土,就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在莲花上,翁儿在花地金沙上礼拜、玩耍。”过了很久,念佛而逝。翁儿是张抗的孙子,先已亡故。因为极乐世界,是我心中的净土,若以里程计算,有十万亿佛土,而心则没有远近。所以《楞严经》说,临命终时,身体的余温尚未散尽,而一生的善业恶业,顿现眼前。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兼修福修慧,及与净土信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宋朝丞相郑清之说,今天学佛者修习的,不过是禅[35]、教[36]、律[37]三者而已。究竟圆顿没有比得上禅宗的,但若不是上根利器、心领意解的人,免不了导致顽空断灭之失。研究三乘没有比得上教下的,如果不是得鱼忘筌[38],因指见月的人,免不了受钻故纸堆的讥诮。护善断恶没有比得上律宗的,如果不是身心清净、表里如一的人,免不了自受缠缚之苦。总起来看,论其所入,则禅、教、律。归根结蒂,则是戒、定、慧。不通过禅、教、律,而得到戒、定、慧的,只有净土一门。
开始念佛时,口念佛心想佛,诸恶莫作,岂不是戒? 一心系念净境,幻尘俱灭,岂不是定? 虽然是在念佛,其实什么也没有念,心中湛然明净,岂不是慧? 人能放下万缘,一心向往西方,那么不用棒喝,便能一下子得到开悟。不阅大藏经典,而得正法眼[39]。不持四威仪[40],而得到大自在。不垢不净,无缚无脱,当时即是。什么叫戒、定、慧? 什么是禅、教、律? 我的心和佛的心,完全没有差别,这是修净土的最高境界。八功德水[41],金莲花台[42],又何必怀疑呢?
莲池大师说:“大藏经所说明的,不过是戒、定、慧而已。念佛就是戒、定、慧,何必非要逐字逐句阅读大藏经呢? 光阴迅速,命不坚久,愿大众以修净业为急务!”
莲池大师说,所谓径路修行,路小而捷就称为“径”。“小”是比喻念一句佛号极简易,“捷”是比喻念佛成功之迅速。善导大师有偈说:“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所以说,通过其他的法门学道,称为“竖出三界”。念佛往生,称为“横出三界”。比如虫子在竹中,竖出要节节打通,很难。横出则可在短时间内,从旁咬破得出。其他法门比起念佛一法,则念佛要快速多了!
念佛又有多门,如“实相念佛[43]”等四种,乃至“万行”[44]、“回向[45]”等。实相之佛,虽说人人本来具有,然而众生业障深重,能解能悟的人极少。下面的几种方法也有一些弊病,例如,“观像”[46]:一旦没有了像,也就什么都没有了,因而形成间断。“观想”[47]:人们的心很粗糙而境界却非常精细,妙观很不容易形成。“万行”:则所作繁多,重处偏坠。只有持名一法,简要直捷。只要能念念相续,就得往生,即是古人所说的“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样虽然不追求实相,而与实相契合!所以念佛是修行径路,而持名念佛又是径路中的径路。
桐江法师说,成佛有横竖二出。竖出,如声闻修四谛[48],缘觉修十二因缘[49],菩萨修六度万行[50],这涉及到境位的问题。这就像科考及第,须要有真才实学。又如像一次一次地晋升官职,要有政绩才行。横出,即是通过念佛求生净土。这如同先辈立下三大功,后世子孙可以继承官爵,这是由于祖上的力量,而不问这个人的学业的有无。又如官员们蒙皇恩全部升迁,这是由于国王的力量,而不论任职时的功绩怎样。横竖二者相比,其难易的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莲宗宝鉴》说,娑婆浊世,众苦聚集而修道难成。净土乐邦,众善聚集而位登不退[51]。称念佛名号的人,诸佛护念而往生。发菩提心的人,弥陀光照而增进。菩萨、罗汉,是往生者的同伴。水鸟宝树[52],全都念佛。耳际常闻妙法,心中顿绝贪嗔。快乐无穷,寿量无极。一旦往生净土,永不退转。哪像人道和天道中,触目所见,无非是些不快畅的事情;在那不可靠的权乘路上,善根少有圆满的时候。所以三乘人[53],历经阿僧衹劫[54],而功行难成。而念佛法门,于弹指间即得往生净土。初学者的根机浅薄,如果不仰仗他力,难以进修。我佛愿深,凡是有缘的人,统统摄受接纳。使用其他的法门学道,好比蚂蚁上高山;净土往生,恰似风帆行于顺水。弥陀接引,直趣菩提。众圣提携,高超三界。上品即登佛果,下品所生犹胜天宫。普仅信奉弥陀,不要怀疑!大家一起修行,不要退转!
《云栖事略》记载,云栖大师邻家有一老婆婆,日念佛名数千声。问她原因,老婆婆说:“我已经去世的丈夫,平时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身体没有病苦,与人拱手而别。因此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云栖大师从此专心净土,并书写“生死事大”四个字置于案头,作为对自己的警策。
《西方公据》中说:各位善人,世间有千条万条路,为什么只教人念佛呢?这是由于人的念头,关系重大。牵魂引魄,造命生身,无不由此一念。念善上天堂,念恶下地狱。一念直则生为人,一念横则沦为畜生。什么是饿鬼?只因贪念不知足呀!念魔还成魔,念佛便成佛。要想免除六道,除非只念佛。若还不念佛,一失人身,万劫难再得。所以释迦如来,教人念佛。远公大师,教人念佛。如果念佛不能了生死,佛祖怎么会误人!凡是念佛不能成佛的,其过错不在佛。口念心不念,虽然念了也和没念一样。纵然你念了一生,也当不了至心念一声。“念”字从“心”,并不从“口”。念佛时要从心而起,声音从口而出。心中的佛,口中的佛,两者都不可偏废。
千佛万佛,为什么只念阿弥陀佛? 因他老人家发过四十八大愿,誓愿度尽十方众生。这四十八大愿中,有一愿说:“若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能称念我阿弥陀佛名号,而不生我国者,誓不成佛。”西方净土的殊胜妙境详细记载在《阿弥陀经》上,所以名叫西方极乐世界。唉!人间富贵,百岁成空。天上繁华,千年便尽。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有无量的寿命,而往生的方法,又是只念句阿弥陀佛。世间既有这样极便宜的好事,却不肯干,还要到哪里去踏破铁鞋而寻求无上道呢?从今而后,急须发下誓愿:“若我不念佛,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则变成鬼而永堕北阴丰都地狱。”罢了,罢了,三藏十二部,让与别人悟。八万四千门,让与别人行。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外,不用一字。各自去打扫净室一间,供佛像一尊。每日烧清香一炉,换净水一杯,夜来上明灯一盏。不论纸画木雕,如同真佛一样。早晚参拜,必诚必敬。一串数珠不离手,一句弥陀不离口。高声念,低声念,六字念,四字念,紧念,慢念,朗念,默念,合掌念,跪膝念,面佛念,朝西念,敲鱼念,掐珠念,行道念,礼拜念,独自念,同众念,在家念,在外念,闲也念,忙也念,行也念,住也念,坐也念,卧也念,连梦中也念,这才是真念佛。念得心酸泪下,念得火灭灰寒。念得神号鬼哭。念得天喜地欢。地狱在后,莲池在前。那时纵有千万人阻挡我不念,也不可能了。
善导和尚立专杂二修。杂修,就是以散漫心修各种善业,回向净土。专修,就是身须专礼阿弥陀佛,不掺杂其他礼拜。口须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不念其他名号,不读诵其他经咒。意须专想阿弥陀佛,不修其他观想。专修的,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往生,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往生。如果是杂修的,一百个人或得一二人往生,一千个人或得三五人往生。
汉月禅师说,求生净土,法门最广,单取“紧要无渗漏”的方法最好。所以说持经不如持咒,持咒不如作观,作观不如持名,持六字“南无阿弥陀佛”不如持四字“阿弥陀佛”。这是由于持名简易,容易成功的原故。然而持名一法,拨珠课诵,又觉浮泛。虽念而宽,不能成就。必须是竭尽全部心力,四字洪名,一句追一句,一声顶一声。若念一日甚至七日,念到虚空粉碎,五蕴[55]冰消,称为一心不乱。到此便是净业已成,往生指日可待了。
《云栖法汇》中说,有人问:“经中只说执持名号,似乎只念四字。而如今都念六字,究竟是念四字为好,还是念六字为好?大师您又是用哪一种念法呢?”云栖大师回答说:“自己念四字,随同大众念六字。”
析疑门
有人听说念佛是易行法门,往往产生怀疑而不肯修,就是修行已久的人,也可能中途动摇、疑情日起。这样或前功尽弃,或趋向外道。因疑而误,流弊无穷。往生净土,原本不是立即就能成佛,所依仗的是常不离佛,永不退转,最后必定成佛而后已,这是一种极为稳妥的事情。《智者十疑论》、《天如或问》、《云栖四十八问答》不怕反复辩论,阐述得极明白极透彻。此门只采撷往圣前贤的问难杂说,汇成一篇,以断其疑。我辑录了这篇《析疑门》。
慧觉玉禅师说,有人讲:“净土法门是圣人的权巧方便法,以此接引顿根,教化普通根器的人,如果能一超直入如来境地,又何必借用他力呢?”回答说:佛住世时的文殊、普贤,佛灭度后的马鸣、龙树,我国的智者、智觉,都发愿往生净土,难道他们都是顿根吗? 释迦佛在《大宝积经》中,劝父亲净饭王,并七万释迦族人,都生净土,莫非这些人都是普通根器的人吗? 这些圣贤,是不是都不如今天的“利根胜器”呢? 况且如果以净土法门为权,又以什么为实呢? 以前孙莘老对此也有怀疑,因与杨次公、王敏中辩论,这才消除了疑虑。
按普贤菩萨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文殊菩萨偈也是这样说的。马鸣尊者著《起信论》,此书的末后,劝人求生净土。龙树尊者著《毗婆沙论》,也有称赞弥陀偈。《宝积经》记载,释迦佛说:“父王,如今应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常勤精进,一定得成佛。”这时父王与七万释迦族人,听说此法,
信解欢喜,悟无生忍[56]。
王龙舒说,有人怀疑问:“人在这个世界念佛,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为何会生出莲花一朵?”我告诉他说,这不难理解,譬如一面大明镜,凡是东西来到明镜前,都会现出影像,明镜何尝有心呢?这是很明白很自然的事情。西方阿弥陀佛国土,清净明洁,自会照见十方世界,就好比在明镜前看见自己的面像一样。所以在这个世界念佛,西方七宝池中,自然生起莲花一朵,这就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或者还有怀疑者问:“念往生真言的人,阿弥陀佛常在他的头顶,护佑此人。如果无量世界,有无量众生,都念往生真言,阿弥陀佛一个人,怎么能一一遍住其顶呢?” 回答说,这也很自然。譬如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但它能普遍影现于一切水中,岂不是很自然的事吗?或者又有疑问说:“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菩萨圣众前来迎接。如果十方世界,有无量众生精进念佛,如何都能知道其往生日期而去迎接呢?”答,这也很自然呀,譬如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但能普照无量境界,岂不自然吗?更何况佛的大威神力,不止同日月一样呢!如此看来,阿弥陀佛遍住其顶,遍知归期,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净土决疑》序中说,阿弥陀佛光明,如同大圆月,月光遍照十方。如果水清而且静,月亮就全体映现水中。月亮并不是因为喜欢水清静而赶来的。如果水混浊而且动荡,则月无定光。也不是月亮嫌弃水混浊动荡而离去的。对水来说,有清浊动静,而对月来说没有取舍去来。所以优昙大师说:“变化之体即是真实,因而没有去来的差别。从真体流出变化,因而示现有往还的不同。不来而来,就好像水中现月一样顿时呈现。不见而见,则犹如行云一样忽然出现”。
王龙舒说,人们突然听说西方极乐净土的殊胜景象,多数不相信。这并不奇怪,因为凡夫都局限于眼前所看见的,对于肉眼看不见的,也就不能相信了。岂不知佛把妄语列为大戒之一,严励戒人打妄语,他自己当然绝对不会以妄语骗人。世上的人,凡是说假话的,不是由于利害得失,就是因为避免祸患。佛无求于世,哪有什么利害得失? 佛看生死如同刀砍虚空,又有什么祸害要避免呢? 所以佛是没有必要说假话骗人的。再说世间人品在中等以上的,都不肯说假话,怕丧失德行,何况至高尊贵的佛啊! 佛言可信,不用怀疑! 况且自古至今,修净土法门的人,感应很多,尤其不可不信呀!
李卓吾说:“当时释迦牟尼佛金口称赞,说有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国土,专门接引念佛众生。以此来看,是有极乐国土呢?还是没有极乐国土?如果说没有西方极乐国土,那阿弥陀佛就是假名,莲花就是假相,接引众生就是假话,互相欺骗,佛一定造弥天大罪,也会即时败露,怎么还能引起万亿聪明豪杰、僧俗男女,共同生起信向呢?何必还要问我有没有真实存在的极乐国土呢?”
王龙舒说,或有人讲:“人念佛名,一直念诵,这好比呼叫一个人的名字,如果不停地呼喊他,这个人一定会发怒。所以说一直称念佛名,未必就是善。”回答说,其实不然,众生自无始以来,口业过恶,积如高山大海。多多称念佛名,以荡涤自己的罪业,还怕念得不够,怎么可以同呼叫凡夫的名字相比呢?何况诸佛自开设此念佛法门,用以引导扶持众生善其口业,再渐渐善其身业。因此,说一直称念佛名未必是为善的人,这是世俗的说法,不是诸佛引导扶持众生的言论。
王龙舒先生说:“我曾在镇江,听见卖虾的人喊卖虾。叫喊卖虾一声,就知道他三业都恶。为什么?肩挑虾担,身业恶;心想卖虾,意业恶;口中叫喊卖虾,口业恶。三业皆恶,这就是佛所说的地狱中人呀!若是口念佛名,口业善。口念佛时,又能心想佛像,意业善。端正其身,手提数珠,身业善。常能善其身口意三业,以修净土,必定上品往生。”
莲池大师讲,有人说:“既是唯心净土,就不可能在十万亿佛土外,还有一个极乐净土。”大师说,这种唯心净土的说法,原是出自佛经上的话,是真实不错的。但是援引而作为依据的人,错会了意思。即心即境,并无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也无境外之心。既然境全是心,何必一定执着心而排斥境呢? 若排除境而说心,你是没有理解什么是心呀! 或是又说:“临终所看见的净土,都是自心,所以没有净土。”大师说,你不想想古今念佛往生的人,临命终时,圣众前来迎接,以及天乐异香幢幡楼阁等,如果仅你一个人独自所见,可以说是自心,然而事实是当时大众全都看见听见。有听到天乐隐隐向西而去的,有异香满室多日不散的。为何天乐不向其他方向,单向西方而去? 人已亡故,此香还在。难道还认为没有西方净土吗? 圆照本禅师,在他未去世前,就有人看见他的名字写在西方净土的莲花之上,难道别人的心,成了圆照本禅师的心了吗? 又试问,你临命终地狱相现前的,不是心吗? 回答:“是心。”这个人堕地狱了吗? 答:“堕地狱了。”那么既然堕入地狱,说明地狱确实存在,极乐净土就不存在吗? 心现地狱的人,堕入真实存在的地狱。心现净土的人,难道不往生真实存在的净土吗?
宋朝圆照本禅师,驻锡慧林,平时密修净业。当时雷峰才法师,神游净土,看见一座宫殿殊胜伟丽。问旁人,回答说:“这是等待净慈本禅师的。”还有资福曦公到慧林,曦公向禅师顶礼并供养金钱后离去。人问其故,曦公回答说:“我在定中看见金莲花,说这是专等慧林本公的。其他莲花无数,说是等待受度的人,还有枯萎的莲花,说是修行退堕的人。”后来圆照本禅师,临终安坐而逝。
《天如净土或问》说,人都以为修行净业只在死后才有用处,而对眼前目下,没有利益。回答说,这是由于你的见识不广,怎么没有看见经中说,受持佛名的人,现世当获十种殊胜利益:一、常得诸天神隐形守护。二、常得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四、一切恶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龙毒药悉不能中。五、水火冤贼,刀箭牢狱,横死枉生,悉皆不受。六、先所作业,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七、夜梦正直,或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八、心常欢喜,所作吉利。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欢喜礼拜。十、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持金莲花,接引往生西方净土。以上十种利益,是佛经上具体记载的,是佛金口所宣。念佛对现生或是来世,都有大利益,所以说世出世间的殊胜法门都不如念佛。只应精进,不要怀疑。
《龙舒净土文》中,有讲述现世念佛感应一卷。有念佛驱走鬼的,如陈企。有念佛脱难的,如邵希文。有念佛睡得很安稳的,如刘仲慧。有念佛房屋倒塌没有被压死的,如失明妇人。有念佛疟疾很快就好的,如李子清。有念佛眼睛复明的,如阮嫂。有念佛治好经久难治的病,如梁氏女。有念佛治病得痊愈的,如秀州僧人。有念佛孙儿免难的,如乡下老者。有看见杀生念佛得福报的,如郑邻。由此推论,念佛的殊胜利益,哪里仅仅这十种呀!
慈照宗主《净土十门》告诫说,念佛人临命终时,如果有三种怀疑,就不得往生净土。一、怀疑我这一生所作恶业极重,修行的时间很短,恐怕不得往生。二、怀疑我虽念阿弥陀佛,但还有心愿未了,以及贪嗔痴爱未息灭,恐怕不得往生。三、怀疑我虽念弥陀,临命终时,担心阿弥陀佛不来迎接。如果有这三种疑虑,因怀疑而形成障碍,失掉正念,是不得往生的。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深信佛经明旨,不要生疑心。佛经上说:“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上至一心不乱,下至十念成功,统统接引往生九品莲,永远脱离五浊恶世。假使能心心不昧、念念无差,则疑情永断,决定可得往生了。
无为县的杨次公说,满载柴草的车着火可以扑灭,装在船上的石头不会沉水。现世杀生,现世受报的人,没有超过张馗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他至心念佛十声,超生净土。死后入地狱的人,没有比雄俊更快的了,他因念佛而死而复生证得妙因。世人的罪过,不过如此。担心自己不能往生的人,又何必自暴自弃呢!
陈瓒,明代进士,一意修持净业。一客人说:“你没有听说大鉴禅师谈论“唯心”吗?为什么还要厌弃秽土而欣乐净土呢?”陈瓒回答说:“唯心净土的说法,出自大鉴禅师,而不是从大鉴禅师才开始有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早就说过了,只是担心人用不清净的心求生净土,并不是说土无垢净呀! 况且极乐国土之所以快乐,不单是花池珠阁、鸟音风树等。我庆幸自己将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被无量光,经无数佛,证无生忍,成无上道,济无边众,这才是真快乐呀!客人以客之禅乐垢土,我以我之禅乐净土,您就不用指责我了!”
陈瓒,万历年中,官至刑部侍郎。后卧病在床,念佛更为虔诚。根据当时制度规定,京师大臣三品以上的,在盛夏,皇上赐冰解暑。陈瓒家里的人,把冰块放置在他的床前,众人看见冰中涌现出七级宝塔,上面的栏杆曲折相连,窗格玲珑精致。不久,冰块渐渐消融,塔影渐渐变小。一会儿,陈瓒气尽,塔影也消失了。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
中卷
立愿法
决定门
有信而无愿,信就虚浮。即或有愿,但认为此生修行已晚,功效难以达到,只求来生转世为人,出家修行。这种想法不是说不好,殊不知今世所造恶业,能保证来世必定生为人吗?就是能保住人身,还能仍然听闻到佛法吗?一蹉百蹉,后悔莫及!因此必须拼着这一生,咬紧牙关,非往生极乐国土不可!非在此生往生不可!这样发愿,才可以说是发决定愿。愿既坚决,功夫自然精进。有志者,事竟成,难道是假话吗?因此我编辑了这《决定门》。
五代时期的永明延寿禅师说,“九品”是经文上所说的,自有高低的不同。往生上品还是下品,则由二心来决定。一是定心,如果修习极乐世界中的定观,得上品往生。二是专心,只要持念佛名,众善资助熏习,回向发愿往生,得下品往生。不管是哪一种,都必须把一生的全部心血投入进去,尽此报身,精进修行。坐卧之间,面常朝向西方,当行道礼敬之际、念佛发愿之时,诚心诚意地祈求,再无其他杂念。就像一个人在牢狱受刑,如长时关押监牢。又如怨贼追赶,水火所逼。一心求救,愿出苦海。速证无生,广度有情。绍隆三宝,誓报四恩[57]。如此恳切至诚,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3-12-21 22:12:08
|
只看該作者
必定工夫不会白费。如果言行不相符,信心不足,无念念相续之心,有屡屡间断之意,像这样懈怠懒散,临终虽想求往生,但被业障所牵,恐难遇到善知识[58]。临终四大分解时,正念就提不起来。什么原因? 而今是因,临终是果。因一定要实在,果才不会落空。声音明朗,回声才会清楚。身子要直,影子才会端正呀!
蕅益大师讲,“九品”的意思是说,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的人,就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散乱渐渐减少的人,就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不散乱的人,就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的人,即是中三品往生。念到事一心不乱,先断“见思惑”[59]、“尘沙惑”,也能够伏断“无明惑”的人,即是上三品往生。以上总不外乎定专二心。
元朝优昙大师说,真信修行的人,真的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就要专志一念,持一句阿弥陀佛。只此一念,就是我的本师。只此一念,就是化生佛。只此一念,就是破地狱的猛将。只此一念,就是斩群邪的宝剑。只此一念,就是顿开黑暗的明灯。只此一念,就是渡苦海的大船。只此一念,就是医治生死的良方。只此一念,就是出三界的径路。只此一念,就是本性弥陀。只此一念,直达唯心净土。只要记得这一句阿弥陀佛在念,不要忘失。念念常现前,念念不离心。无事也这样念,有事也这样念。安乐也这样念,病苦也这样念。生也这样念,死也这样念。如此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再去问人家怎样找到回家的归途呢?
苏东坡说:“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风中鼓橐[60]。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
优昙大师又说,凡是修净土的人,都必须立场鲜明地与生死对抗,不是说了就算了。应当考虑到无常迅速,时间是不会等待我们的,必须把念佛当作一件大事来做才行。如果是半进半退,似信似疑,到底能顶得什么事?如何才出得轮回?如果能深信不疑,就得从今天开始,发大勇猛精进心,不要问懂得还是不懂得,见性还是不见性,只要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像靠着一座大须弥山一样,摇撼不动。专一心意,或参念、观念、忆念、十念,或默念、专念、系念、礼念,念念在兹,常忆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过,念佛不离心。日日时时,不要放舍。绵绵密密,像母鸡抱蛋那样,常使暖气相接,这就是净念相继。假使再加上智慧观照,就知道净土就是自心,这才是上智人的修行功夫。这样把得定、做得主、靠得稳,纵然遇到苦乐逆顺境界现前,也只是念阿弥陀佛。没有一念改变心,没有一念退惰心,没有一念妄想心。直到生命的尽头,永不变心,决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真能这样用功,那么多生多劫的无明、生死业障,自然会消失。尘劳习漏,也自然会清净了。将来亲见弥陀,不离本念。功行圆满,愿力资助。临命终时,必定能生到上品。
淮阳晓山和尚的《修念佛箴》说:“示汝诸有情,可以整心趣。弃却贪、嗔、痴,大家秉智慧。冷眼挂眉间,看破红尘事。积金玉如山,难买三寸气。眷属与恩亲,暂如傀儡戏。生前一聚首,死后谁能替。终有散场时,有甚风流致。静里细思量,一场无滋味,何不早休心,念佛修三昧[61]。”
优昙大师又说,今天的人皈依佛法,或者是因为病苦而发心,或者是为了报答亲恩而举念,或者是为了求得保佑家庭平安,或者因为惧怕罪报而持斋。这些人虽然具有信心,但却没有行愿。极少有能为自己的生死大事而发愿念佛、求生净土的,这与经中的本意不相符合。修行弟子,应当一念回光返照自心,修习出世间法,愿离娑婆世界,而求生净土。正如一个人久居他乡,思念回归故里一样。求生净土,在于愿力坚强。《华严经》云:“是人临命终时,一切诸根,悉皆散坏。惟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本来是为了了脱生死。莲池大师常写“生死事大”四个字,置于案头自策。在临命终时,大师对弟子说:“老实念佛,莫换题目。”
蕅益大师说,念佛法门,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是深信力行为要罢了。可惜现在的人,把念佛看成是浅近的事情,说这是愚夫愚妇的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持也就不得力。终日悠悠,净功难成。最可贵的,在于信得及、守得稳,一直念下去。或者一昼夜念十万声,或五万、三万声,以绝对不缺为准则。尽这一生,誓不改变。这样用功,如果不能往生净土的话,三世诸佛,就成为诳语者了。一旦往生净土后,就永远不会再退转。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再起贪、嗔、痴,就是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较人我是非,就是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有间断夹杂,就是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再起妄想攀缘,就是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其它歧路所迷惑,就是大智慧。要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也没有什么别的方法。最初下手,必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并且要规定课程,决不减缺。久久纯熟,就会不念而自念。然后记数也行,不记数也行。如果开始就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那都是由于信不深、行不力。这些都是生死岸边的事,到了临命终时,决定用不着。
优昙大师说:“念佛人要知道六度万行,不出一心。人能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就能成就念佛三昧。在一念之中,与理相应,诸法现前。六度万行,全都具足。”
莲池大师说,或有人问:“今天看见世间念佛的人多,而能往生西方成佛的人少,这是为什么?”这里有三个原因:一、口虽念佛,而心怀不善,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然念佛,就要依照佛的教导行持,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忠信,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德方便,要慈悲惠济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平民。只要有不好的念头生起来,就着力念佛,一定要念退这不好的心。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二、口虽念佛,心中却胡思乱想,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念佛的时候,按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好像自己在西方净土面对弥陀,不敢散乱。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三、口虽念佛,而心中只愿求来生富贵,或者认为我是凡夫,西方没有我的份,只图来世不失人身就满足了。这不符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却自己不愿意往生,因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是念佛的人,都要决心求往生,不要怀疑。况且即使像天宫那样的富贵,福报享尽,也还是要堕落的。何况人间富贵,能有多少时间呢?如果说你是凡夫,西方无份。但圣贤都是凡夫做的,怎么知道你不能生西方呢?这样可以发广大心,立坚定志。誓愿往生,见佛闻法,得无上果,广度众生。这样才是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得成佛。
苏东坡是五祖山[62]住持戒禅师的后身,经常随身携带着阿弥陀佛的圣像,说这是往生西方的证据。然而听说此公病重时,人们对他谈到西方。他却说:“西方不是没有,只是这时用不上力。”修净土的人,必须具备三种心,所谓深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能做到三心齐备,就是临终十念,也没有不得力的。至于说用不上力,是三心未具,难以保证往生。
广度门
发了一定要往生西方净土大愿的人,既要自利,也要利他。如果还不能自度,就想要先去度人,往往会由于力量不足,致使自己与他人一起沉沦。这种想法固然不大恰当。但如果只求自度,而不去度化他人,即落入二乘[63]的浅见之中,尤其不符合佛的慈悲度人之心。力量虽未充足,但慈悲利人的心不能不俱备。这与儒家所说的自新新民、己立立人,都是同一道理。因此我辑录了下面的《广度门》。
《龙舒净土文》说,我阐发这个关于净土的道理,是想劝一切看见的听到的人,共同发起广大之心,以佛的心为心,使人人都生净土。如果只顾自己修行,就是声闻之徒,称为小乘,好像乘小车的人,只能自利而已。如果能广泛劝化他人修行,称为大乘菩萨。好像乘大车的人,人我兼利,这样所获得的福报无量,最后可以达到佛的境地。劝人修善道,称为法布施[64],而劝人修净土法门,是最大的法布施。对于超出轮回,就不是其他法布施所能相比的了。因而他的福报,不可穷尽。大慈菩萨说:“能劝二人修,相当于自己精进修行。劝至十余人,福德已无量。如劝百与千,名为真菩萨。又能过万数,就是阿弥陀。”由此可见,修行西方净土的人,怎么不发广大心,使人人共知此殊胜法门,以积无量福报呢?
文彦博历任宋朝的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早年皈依佛法,晚年修行愈加精进,专念阿弥陀佛。他发愿说:“愿我常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识[65]。”他举办了十万人念佛法会,求生净土。当时许多士大夫,都听从他的度化。文彦博享年九十二岁而终。
《龙舒净土文》又说,受饥饿之苦的人,送给他食物,受寒冷之苦的人,送给他衣服,这已经是很大的恩惠了。更何况他正沉沦在六道的苦海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啊!。假如我给他指示净土法门,使他直接了脱生死轮回,享受无穷无极的寿命快乐,这种恩惠,难道能够说得完吗! 为什么? 因为一旦往生到西方净土,就再也没有轮回,也永不退转,直到成佛为止。往生净土的人,虽然还没有立即成佛,但这是成佛的阶梯。所以能劝一人修净土,就是成就一个众生成佛。这个众生之所以成够成佛,都是从我劝他念佛开始的。这个福报之大,不是胜过以恒河沙等身来布施吗?
汶州有两个小沙弥,二人志同道合,共修念佛法门。过了五年,年龄稍大的一个往生了。他到了西方极乐净土,面见了阿弥陀佛。他对佛说:“还有一个小沙弥,与我同修净土,他也可以得到往生吗?”阿弥陀佛说:“由于他劝你,你才发心念佛。现在你可以回去,精勤修习净业。三年后,你们二人一起同来此土。”三年后,这二位小沙弥,看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从西方而来。一时,大地震动,天花飞舞,二人一同往生净土。
优昙大师说,学佛有多种门。大慈大悲是菩萨的正道,是利益别人的重要行为。劝人修习净土是净业成就的殊胜之因。佛经说:“若人以四天下七宝[66],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因为财布施,是救济人这一世的贫穷。食物布施,是救济人一天的生命。法布施,却是使人出离生死轮回,其功德怎么可以比拟呢?财布施好比是一盏灯,只照亮一室;法布施则好比太阳,遍照大千世界。自己念佛,而吝惜佛法不劝他人修行的人,将会多生累劫沉沦于黑暗的地狱之中。如果自己念佛,又能够劝化他人共同念佛修行,此人这一生就是阿弥陀佛。广布慈云,互相劝勉。推此悲愿,普结净缘。拔沉溺之爱河,出轮回之苦海。齐登乐土,共报佛恩。
宋朝的冯楫在他的《发愿文》中说:“我布施经书,这是一件事,但却具备了两种布施。用钱印制经书,是财布施。因为经书宏扬佛法,又是法布施。财布施得天上人间的福德果报,法布施得世间聪明智慧的果报。但应当知道这二种福报,都是轮回的业因、苦报的根本。我今发愿,愿将这二种福报回向,临命终时,庄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普与众生,都得成佛。”
优昙大师又讲,佛说:“自己尚未得度,先欲度人的是菩萨发心。自觉已圆满,又来觉他的人,是如来应世。”《莲宗祖训》说:“创立净土一门,行解相应,自利利人,化物无边。诲人不倦,称为导师。”《维摩诘经》说:“自疾不能救,如何救他疾?”《地狱报应经》说:“自己不清净,教人清净,无有是处。”《智度论》说:“譬如有二个人,各有亲属,被水所淹。一人性情急躁,当即下水救助,因为没有正确的营救方法,自己与亲属,一起被淹死。另一人赶紧找船只,乘船去救助,结果是彼此获救。”念佛法门,必须自修自行。一一修持,一一成就。既能自利,然后利人。这是乘阿弥陀佛的大愿力船,救济苦海中的沉溺人。其功德怎么可以称量啊!
往昔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一座城市里的人难以度化。佛说,此城中的人与目连有缘,于是叫目连前去度化。目连一去,这座城市中的人果然全都听从他的教化。弟子问佛是什么原因,佛告诉大家说:“若干世以前,目连曾经是一个樵夫。打柴时,惊起一窝蜂子,目连于是发善愿说,‘我得道后,要尽度这群蜂子!’如今这一城人,就是当时的那群蜂子的后身。因为目连当时发过善愿,所以与他们有缘。”由此可见,我们不仅仅要劝一切人类修习净土,就是对一切禽兽蜎飞蠕动之类,见了都应当念阿弥陀佛几声,并发愿要尽度它们。如能这样做,则善念纯熟,定当上品上生了!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
下卷
励行法
精持门
信向既已笃诚,愿力既已坚定,如果没有真实行持并且努力的功夫,那么信就是空信,愿就是空愿。空话没有用处,怎么能侥幸获得成功呢?凡是要成就一件大事,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取得成功,更何况是修出世法呢!如今不要你万行全修,只修这个至简至易的持名径路,若还不竭心尽力,怎么可以呢?持名念佛的人,必须念从心起,不能只在口头上念。平时妄念纷飞,不能觉察,但手一提数珠,这才觉得此心难以制伏。我自己根钝障深,向来用强制方法,手掐数珠,心随着手,不使一珠空过,恐怕才能稍有把握。于是我采撷往昔圣贤警语,铭之于座右,以收摄妄心,以助反省警惕,所以辑录了下面的这篇《精持门》。
《西方确指》中,觉明妙行菩萨说,凡是修净土的人,最忌夹杂。什么是夹杂?就是又诵经,又持咒,又做法会,还要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还说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这就是夹杂。既然夹杂,心就不专一。心不专一,见佛往生就难了。岂不白费了事,一生空过了吗?今后其余的事情一概都不要做,只牢牢地执持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祈求往生净土。日久自会成功,这才不会错过。有偈说:“阿弥陀一句,万法之总持。心与声相依,念兹复在兹。感应不思议,莲开七宝池。”又有偈曰:“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蕅益大师说,念佛的人,切忌今天张三,明天李四。遇到教下人[67],就想遍读经论 ,寻章摘句;遇到宗门人[68],又想参禅问答;遇到持律人[69],又想学习怎样搭衣用钵。这样就头头不了,帐帐不清。《普济慈航》说:“凡修净土的人,除念佛外,只诵净土真言[70],超度一切众生,往生西方就可以了,其余的与净土不相干。”
《西方确指》又说,修行净业的人,行住坐卧,饮食起居,都应当朝向西方,这样随机感应容易成就。室内只供一尊佛,一只香炉,一部经,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不得放置多余的东西。把庭院打扫干净,使经行[71]没有障碍。要使此心一丝不挂,万虑俱空,空空洞洞,不知道有这个身体,也不知道有这个世界,也不知道我今天所作的是修行之事。这样,就能与道日亲,与世日远,可以趋向于净业。这都是由于你在生时抛舍得干净,念头上不存一点牵挂。死期到来,洒洒落落,不作顾恋身家子孙的世俗之态,这难道不是大丈夫的举动吗?
法光禅师是宗门大德,德清师前来请求他开示,禅师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要离去心[72]、意[73]、识[74],参出圣凡路就成。”德清师就到憨山去并居住在那里了。一天,吃完粥后经行,偶尔立定,突然看不见了身心世界,只见一大光明圆满无边,山河大地,影现其中。等他觉悟,再寻找身心,完全找不到了。他的开示众生的偈说:“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德清师从此明明白白地度日,一切声色之事都不妨碍他,所知所见一下子全都空去了。他常用修西方净土的法要开示世人。
《西方确指》又说,有人问:“念佛不能一心,应当用什么方法?”觉明妙行菩萨说,你只要息灭杂念,定下心来,缓缓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久而久之,自会得到诸念澄清,心境寂照,证入念佛三味。然而平时必须多多念佛,从千至万,心不间断,这样根器最易纯熟。如果勉强使之一心,最终也得不到一心。
张光纬《念佛说》中讲,经上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我现在作了一个方便法,把自己的心看成是一个清净的宝瓶,佛名如同一粒谷子。一字一句,就好像把谷子投入瓶中,贯珠而下。谷既然投之不尽,瓶也就永远不满。而且不将一粒谷抛向瓶外,心想这个净宝瓶的直径还不到一寸,但其中含藏了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微尘数那么多的佛。我也与他们俱会一处,游乐安闲,这才是我的安身立命之处。
莲池大师说,《阿弥陀经》讲:“如果有人念阿弥陀佛,其人临命终时,必定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观无量寿佛经》也说:“念佛的人,生到极乐国土,莲花分为上中下九品。”因为这一念佛法门,不论男女僧俗,不论贵贱贤愚,只要一心不乱,随其功行大小,都可以九品往生。因此可以知道,世间没有哪一个人不能念佛 。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有托 ,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断绝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体健康,正好念佛。若人有病,无常将至,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阴不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悠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繁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笨,别无技能,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 ,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世人,火速念佛。九品往生,花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方知自心,本来是佛。
有一个不知名字的僧人,居住在湖广黄州。他专持阿弥陀佛名号,随他所见都念阿弥陀佛。明朝崇祯年间,张献忠进攻黄州,此僧坐在城墙上,夜里高声唱阿弥陀佛,军士将他捆绑投到城下。谁知过了一会儿他又上城唱佛。就这样,从东城投下,他便从西城上来;从南城投下,他便从北城上来。军士这才知道他不是寻常之人,都恭敬地向他作礼。一天他看见一只鸡,就高声唱佛,鸡也随声而唱。端午节看见游船的人,他大哭道:“众生以苦为乐,就是这样啊!”弟子钱生,恳请开示修行之要,他说:“一心念阿弥陀佛!”
莲池大师又说,念佛有默念,有高声念,有金刚念。然高声念又觉得太费力,默念又容易昏沉,这时可用金刚念,那就是绵绵密密,声音从唇齿间轻微出来,但又不可执定。如果觉得费力,不妨默念,觉昏沉时,也不妨高声念。如今的念佛人,只是手打木鱼,随口叫喊,所以得不到利益。必须句句出口入耳,声声唤醒自心。比如一个人正在熟睡,另一个人叫喊他:“某某,某某!”他立刻就醒了。所以念佛最能摄心。
空谷大师说,念佛一门,是修行的捷径。紧念慢念,高声低声,都没有拘束障碍,只要能使身心清净淡泊,默念不忘,静闹闲忙,都是一样念而无差别。如果有一天,忽然触境遇缘,打着转身一句,才知寂光净土,没有离开此处;阿弥陀佛,没有超越自心。优昙和尚叫人提问“念佛的是谁?”或问“哪个是我本性弥陀?”说是摄心念佛、参究念佛。如今不必使用这个方法,只是平常念去。
莲池大师又说,学佛的人,不一定讲究庄严的仪表,重要的是在于真实修行。因此,作为在家居士,不必一定要穿僧衣海青[75],带发修行的人,可以穿平常服装念佛,不必一定要敲木鱼击鼓磬。好静的人,可以安坐寂静念佛,不一定成群结队做法会。怕事的人,可以闭门念佛,不一定要进寺院听经。识字的人,可以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76],不如现在作福念佛。许愿保平安,不如悔过自新念佛。阅读外道书籍,不如一字不识念佛。自己无知,而对人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简而言之,凡是端正自心,灭除恶念,这样念佛,称为善人。收摄心念,除去散乱,这样念佛,称为贤人。明悟心性,断除惑业,这样念佛,称为圣人。
莲池大师说,我出家后,到处参访,当时遍融法师门庭非常兴盛,我到京城参拜求教,膝跪前行,再三请求开示。遍融师说:“你可要守本分,不要去贪名逐利,不要去攀缘。应当因果分明,一心念佛。”我恭敬受教而出,同去的人大笑道:“就这几句话,哪个说不出?千里迢迢而来,还以为有什么高深奥妙的地方,原来一钱不值!”我说:“这才真正看见他的好处。我们渴仰钦慕,远道而来,他却不谈玄说妙,凌驾于我们之上,只是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的、切近精实的功夫,叮咛开示。所以这就是他的好处。”我至今老实遵守,不曾放任忘失。
大师又说,我从前在寺院的炼磨场中,一次方丈对大家说:“中元日(七月十五)要作盂兰斋[77]。”我以为要设供吧,然而没有设供,只是念佛三天而已。又听说以前有一院主被官府逮捕,堂中第一座,召集众僧救护,大家以为要持诵经咒,也只是高声念佛而已。这二件事,完全出乎常情之外,有大人作略,真可效法!
优昙大师《莲宗宝鉴》上讲到,“离相念佛无住法门”。慈照宗主说,“离相念佛三昧”,是指上根利智的人,领悟了这一深理,就能时常运用虚空平等之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 。经上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从这里出发,念念弥陀出世,处处极乐现前。能如此,离相则无相,无相则无住。无住则入佛的境界,这才是无上真正大菩萨道。
《金刚经》讲:“应如是生清净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清净体中,空空荡荡,晃晃朗朗,一无所有,一切无住。《心要诀》说:“冥心本乎无住,无住心体,圆融不测。”《净名经》说:“一切法以无住为本。”安住无为,名之为住。住无方所,故名无住。无住之心,是为真心。”
空观[78]念佛三昧无念法门
关于空观念佛三昧,智者大师开示三止、三观之法。先空、次假、次中。如今要想使修行人返妄归真,先观一切法是假,乃至四大、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尽十方世界山河大地,全无一物,了知一切事物皆虚妄不实,才能懂得什么叫做真实。修这个法门的人,先要摄心静坐,把世间一切虚妄不真实的境界,全都扫除干净,一切放下,只观于空。连空也要空去而不可得,如此则立即进入到如来的宝明空海之中。性觉真空,就是如来藏[79]。
《璎珞经》讲:“世间的人之所以不能成道而了脱生死,都因为妄念成为他们轮回的种子的缘故。”佛教以无念为宗,如果见一切法,心中不受染污,也不执著,这就叫无念。无念之念,就是正念。圭峰法师说:“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的奥妙,就在这里。 古代的高僧大德说:“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也徒然。”
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
慧远祖师的《禅经序》说:“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禅智者,寂照之谓也。”念佛的人,要想参禅见性,只依照这个方法,要在静室正身端坐,扫除缘累,斩断情尘。外不著境,内不住定,回光一照,内外俱寂。然后密密举念南无阿弥陀佛三五声,豁然明悟,亲见本性弥陀。内外身心,一时透脱。尽乾坤大地,全是西方。万象森罗,无非自己。静无遗照,动不离寂。得生上品,称为实报庄严土。
永明禅师四料简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在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与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莲池大师说:“参禅的主要目的在于见性开悟,专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为了能够往生净土。念佛人见性开悟,正是上品上生的事情。如果说经中专说执持名号,没有参究的说法,但要是存此废彼就不可以了,因为念佛人既已见性,怎么还担心不得往生呢?”
摄心念佛三昧调息[80]法门
《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不念一切,只念一佛,即得三昧”。初机修习,总免不了昏沉、散乱这二种病。《人天宝鉴》说,凡是修习禅定,应进入静室,正身端坐,数出入息,从一至十,从十至百、 至千万。便感到此身兀然不动,此心寂然不起,与虚空相同。不须禁止,自然就会得到光明彻悟。如今摄心念佛,要想速成三昧,数息最为重要。凡要准备坐时,先观想自己的身体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不使间断。乃至深入禅定,出入息和念佛都忘掉。这时自己的身心,与虚空相同。久久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然现前,即是唯心净土。
唐代飞锡大师说,世上用水晶、菩提、木梙(音患)当数珠的多,而我则以出入息当作念珠。称念佛名号,依照出入息。行住坐卧,常用此珠。即使睡觉,也带着佛念去睡,醒来立即继续念佛,这样做必然会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梦既不断,念佛三昧就修成了。面见弥陀,亲蒙授记,就万无一失了。
一相念佛三昧专念法门
《大般若经》云,佛告诉曼殊师利[81]说:“菩萨能正修行一相庄严三昧,速证菩提。修这个法门的人,应当远离喧闹繁杂,不要思想众相,专心系念于一位如来。审取名字,善想仪容,就是普观三世一切诸佛,就会得到诸佛的一切智慧。”《天台十疑论》云:“众生的根机愚钝、浊乱的人多。如果不专心系念一尊佛,心必散乱,三昧难以修成,所以专门教他念阿弥陀佛,就是一相三昧。”
《弥陀疏钞》讲,有的人说:“佛佛都可以念,为什么不能随便念哪一尊佛,而一定要念阿弥陀佛呢?”这是你不知道阿弥陀佛与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的原故。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人人都喜欢念,即使是恶人,有时也不觉失声念佛。人逢喜事,会不自觉地念佛。人遇恶事,以及灾难等尤其会不自觉地念佛。如果使之自然念佛,就专念阿弥陀佛,即得三昧。
憨山大师说,佛为了救度娑婆世界这些苦恼众生,专说西方极乐净土法门。只要专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国,有《弥陀经》一卷,经中所说的,都是极乐国土的真实境界。其修行方法,只以念佛为主。每天清晨早起礼佛,即诵《弥陀经》一卷,或《金刚经》一卷。接着手持数珠,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或三五千声,或一万声。念完后面对佛前回向,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国土。这是早课,晚课也同样,以此作为定课,不可减少。每天除早晚功课外,于十二时中,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放在心中,牢牢记住,念念不忘,心心不昧。一切世事俗务都不思想,只把一句佛号,当作自家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就是饮食起居,行住坐卧中,这一声佛号,也要时时现前。如果遇到顺逆喜怒烦恼境界,心神不安的时候,就把这一声佛号,提起一压,就能看到烦恼当下消灭。因为人的念念烦恼,就是生死根本,现在以念佛消灭烦恼,便可了得生死,再没有别的方法。如果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就能在睡梦中作得主;若在睡梦中作得主,就能在病苦中作得主;若在病苦中作得主,那么临命终中时,就能了了分明,就知道去处了。这件事并不难,只要了生死的心切就是了,因为方法很简单,仅仅靠定一声佛号,不再向其他方面去寻思,直接念下去,久久纯熟,自然得大安乐自在,得大欢喜受用。
白居易《念佛偈》说:“余年七十二,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 ?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张光纬《念佛说》写道,石南和尚有偈说:“念佛切莫贪多念,且念一百心不乱 。九十九声心念差,捋转念珠多不算。如是一百百至千,从千至万如珠贯。箭射不入刀不侵,百万魔军皆退窜。”我以往念佛,也只是囫囵念过。今天才知必须字字从心里出,还字字入心里去。要念佛的时候,先要闭目端坐,凝神定虑。不可有杂乱心、急躁心、昏惰心,开口出声,务必要使声从心发,心藉口传。息调声和,不快不慢。字字分明,句句相续。分开则一字可作一句读,连贯则百千句如同一句。绵绵密密,从一声至千万声,从一刻到十二时,无断无续,不缺不漏。久久纯熟,花开见佛。
吕祖[82]有偈说:“念佛虔诚便是丹,念珠百八转循环。念成舍利超生死,念结菩提了圣凡。念意不随流水去,念心常伴白云间。念开妙窍通灵慧,念偈今留与汝参。”
明代径山觉浪道盛禅师的《念佛直指图说》:
常寂光 一心不乱 南无阿弥陀佛
灵光独耀 五蕴皆空 是心作佛
迴脱根尘 六根非有 是心是佛
体露真常 一心不乱 离心无佛
即如如佛 佛土现成 念心念佛
觉浪道盛禅师说,佛法之要,没有超过参禅的。念佛、持咒、修观、持戒,这些都属于修福。其中念佛三昧,最为尊贵特殊,因为人只有一心,既然此心全提心佛,那么一切妄念、杂念全摄归到不乱的正念中去了。无始以来的业识种子,全融化为独露的真心。正因为全提心佛,万法都皈依它,不用借助于其他方法,自然就会立即超脱。这一法门自从慧远大师开宗,结社于庐山,如十八高贤辈,各有感应。至于临终见佛,圣境现前,而得往生的人,无法计算。他们都是一生办成,不等来世再修。所以我特创立这一图表,以阐明马祖“即心是佛”的宗旨。
圆信法师说,一心不乱的意思,就是只用一句佛名,极力追顶。猛之又猛,情识一断,则过去的事,思量不来。未来的事,卜度不着。现在境,心识不挠。三心断绝,称为前后际断。 眼前如大圆镜中所映现的森罗万象,并无一物可得。身心荡然,好像行云的去来。这种光景,称为一心不乱。到此也无心可乱了。现今目前,就是极乐世界。山光水声,无不是佛法。所以临命终时,就没有痛苦了。
石雨方禅师说,念佛有多种,有渐,有顿。有顿中渐,有渐中顿。所说的渐,如像现今人随口念佛,虽不知观相,也不识西方,日后直到善恶业报尽时,这一句随口弥陀,也用得着。如果是顿念的人,直接持名,或者一日,或者七日,念得一心不乱,这样不仅死后往生,即在此时,就可以看到阿弥陀佛全身显现。更有要认识“念佛是谁”的人,随念随追,追到无可追处,忽然撞着,这就是顿中渐。如果是渐中顿,那就不管你西方东土,也不管你净念散念,只要一句念得着,就是好手。所谓“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莲池大师说,我见到新学的后生,才把一句佛放在心头,越发觉得闲思妄想,沸腾起来,于是就说念佛不能摄心。他不知道万念纷飞的时候,正是做功夫的时节,应该提起正念,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功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况且你之所以能够觉察到妄念重,多亏这一句佛号,如果不在念佛时,纵然妄念如潮翻涌,刹那不停,自己又怎能觉察到呢?照此虽散乱心念佛,必得久归纯一。
兼观门
古德说众生的心念杂乱,观想难以修成,所以只劝专持佛名号。观想法可以分成事、理二门。理观是非常细微的,如所谓一心三观,玄妙精微,但这不是初发心的凡夫所能很快成就的。事观的功夫,于十六观中,随便取其一观,时时观想,专注不移。心境空澄,持诵就会更为得力。平时观想既熟 ,临到命终,境就现前。这是骑马拄拐杖稳上加稳的方法,不可不兼修。因此我辑录了这篇《兼观门》。
《龙舒净土文》说,斋戒净洁后,清心静虑,面向西方安坐,闭目默然。观想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坐在西方七宝池中大莲花上。佛身高丈六,两眉中间向上有白毫一条,八棱中空,右旋转五遭,光明照耀金色面与金色身。其次停心注想于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杂念。应当无论闭眼睁眼,全都看得清清楚楚,都是要做到念念不忘。如此久久,念心纯熟,自然感应,得见佛的全身。这个方法最好,因为身想佛时,此身就是佛,此法又超过口念了,命终后必然上品上生。唐代的启芳、圆果二人修观想法,仅五个月,自己就觉得身到净土,见佛闻法。
唐朝的启芳、圆果二法师,住在蓝田县的悟真寺。在一结夏[83]期中,念阿弥陀佛,昼夜观念不断。这样过了五个月,在观想中,觉得自身已到七宝莲池,看见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坐在二朵大莲花上,还有千万朵莲花充满七宝莲池。阿弥陀佛从西而来,坐在一朵最大的莲花上面,光明照耀。启芳、圆果向佛顶礼问道:“阎浮提[84]众生,依经念佛,能得生此国土吗?”阿弥陀佛说:“不要怀疑,一定得生我的国土!”又听到释迦世尊,与文殊菩萨讲《法华经》。讲台前有三道金宝台阶,第一道都是在家人,第二道僧俗各半,第三道全是僧人,说这都是念佛人往生到这里来的。启芳、圆果出定后,对他们的徒弟说了上面定中的所见所闻。
宋代遵式《往生坐禅观法》说,要修往生观法的人,应在一张绳床向西而坐,自己想我所修的,应当于生极乐世界。便想自己已生在极乐,在莲花中结跏趺坐[85],作花合想,作花开想。当花开的时候,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作眼目开想,看见佛菩萨及国土想。就在佛前坐听妙法,及听一切音声,说的都是自己所喜欢听的法门。作此观想时,必须坚固,使心不散。心中所想清清楚楚,如同亲眼所见,经久方起。又直接观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身,坐在莲花上面,专心想着阿弥陀佛的眉间白毫一相,其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面有八棱。白毫中间是空的,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净明澈,显映着佛的金容。作此观想时,停心注想,坚固不移。如镜中面像,如水中月影。心想寂静,即能成就念佛三昧。
幽溪大师说,凡在行住坐卧时,就一心称佛名号。凡是趺坐蒲团时,就心心作观。经行累了就趺坐观佛,坐久了就经行而称佛名。如果于四威仪中,修之而无间断,那么往生西方就是必然的了。
憨山大师说,一心持名,固然是正行,又必须助以观想,就更加稳妥严密。其方法就在念佛时,心中时时静静地观想,想眼前生起一朵大莲花,不论青黄赤白,形状如车轮一样大。观想莲花的形状清楚分明,观想自身坐在花中的须台之上,端然不动,想佛的光明来照耀自己的身体。作此观想时,不论行住坐卧,也不计算岁月日时,只要观境分明,开眼合眼,了了不昧。乃至梦中也见阿弥陀佛 与观音、势至同坐花中接引。一念之间,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住不退地,永不再来受生死轮回之苦了。
明代僧人性专,在一天的十二时中只诵《法华经》,行深禅定。曾于空中见西方宝池,呈琉璃色,深广无际。他将此境告诉妙峰师,妙峰师说:“这是观行初成之相,不要生执着,是好的境界。”性专从此把这件事深深的藏在心中而不告诉他人。
明朝的唐宜之说,我自己认为近年来禅律讲经期间,所宣讲宏扬的,独独对净土观想法门,放弃不讲。世间人口里念佛的不少,而往生净土的人不多,这是由于不修观想法门的原故。因为往生的人,心能去,口不能去。假如修观的人,穿衣吃饭,常在观想之中。或神游极乐世界的莲海之中,在莲花中礼佛;或坐在那里瞻仰阿弥陀佛的金容,光辉四映;或面睹弥陀身弥满虚空;或静见净土中的伴侣,同临八功德水。净想既成,往生何须等待!
唐宜之,名叫唐时,专修佛观。他路过南京长干寺,礼塔念佛时,看见塔顶放出白光,佛为他现相,像黄金一样颜色。一天他在禅堂,推开窗户,忽然看见大海之中涌出一座山,佛坐在上面,光芒四射。一时,墙壁林木,全都空无所见。这是他的精诚所感如此。
张次民说,念佛的方法,须兼作观想。闭目向西,端坐默想,神与形离,直接朝着西方而去。 渐渐看见树林以及许多水鸟、金绳界道、栏楯交罗。依次前行,七宝池殊胜的莲花、香台、楼阁、种种景物,都在眼前。如来非常庄严地现身丈六金身,观音侍左,势至侍右,放眉间光,垂手接引。我和大海一样众多的菩萨,一同被包容在光芒之中,随着佛的接引而上,礼足悲恳。此时忽然看见佛的金手摩顶,甘露洒身。我的心一下子便十分开阔,获大安稳。慢慢神回,好像出定一样。于极乐世界中,日游一遍。往生路熟,到时不迷。我愿把这件事情告诉给各位念佛的人,必须知道要用心去念佛,不能只在口头上念。入得这个法门时,离佛就不远了。
顾原,号宝幢居士,精修禅观。憨山清公,一天到栖霞寺,望见一道人,闲闲如野鹤,等走到跟前,其人眼都不眨一下,仿佛另一个世界的人。后来清公进入殿门,礼舍利塔。瞻拜了很久,塔顶忽然现出五色光,赭如宝幢。清公感到很奇异,问云谷,云谷禅师说:“这是宝幢,在作西方观呢!”不久以后,宝幢示现轻微小病,说:“我坐在莲花中已经半月多了,看见阿弥陀佛的法身,遍虚空世界全都是金色。阿弥陀佛看见我微笑,而且提挈我,又用袈裟覆盖我,我决定往生西方了!”
《阿弥陀经疏钞》说,修净土的人,如果在礼佛时,应当想自己的身体在莲花中顶礼,佛在莲花中受我礼敬。如果在念佛时,应当想自己的身体在莲花中结跏趺坐,佛在莲花中接引我,然后一心持名。从前有二僧人作莲花开合想,于是得到往生。更何况又加上一心持名,能不往生吗? 专门进行观想的人,用少些时间持名;专门进行持名的人,用少些时间观想,这也是各人随分随力的意思。
楚地的石琦禅师,专志修净业,房中放置一张小床,每日趺坐默观大莲花出现,其花茎叶,充满法界。有一尊如来,相好端严,坐在上面。眉间白毫放出光明,其光所照楼台池沼,行树栏楯,众宝交错;水鸟天乐,都演说苦空无我的佛法。并看见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佛的左右。像大海那样多的清净众生,都得到了不退转的地位。禅师从定而起,空空不可得矣。他著有《怀净土诗》百首流行于世。
断爱门
修持观想功夫的,未尝不是勤勤恳恳的人。但是由于世缘未能割断,恩爱和情感牵缠, 于是妄念纷飞。有所好恶,这当然是因为爱,而忿恨忧患恐惧,也是由爱所生。人的心不能纯正,就是这个原因。纵然平时看得破,而事到临头也难免不动心,以致净功不能成就,实在可惜。修行人必须有坚忍的毅力,砍断爱绳,时时省察,由强制而达到自然。其实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因此我辑录了这篇《断爱门》。
觉明妙行菩萨说,有人问:“学佛的人怎样才能离开尘欲而断绝障碍?” 菩萨回答说,我现在由小而推到大,由外而推向内,你们要很好的理解它的含义。比如有人在这里无故抢夺你一文钱,你动怒气没有? 回答说:“一文钱虽然微少,但被他抢夺,所以气愤。”又有人无故送给你一文钱,你生喜悦心没有? 答:“一文虽少,但见他给我,所以喜欢。”另有一人却回答说:“一文钱很微小,得到又何必欢喜?被夺也不值得嗔恨。” 菩萨说,你能这样想,说明你的心清净已久了,但为什么到如今还沉沦在污垢之中呢?你们应当知道,学佛人如果看见有或者看见无,处处都是执着,念念都是贪心。要想断贪念,先从一文钱的送给与被抢夺,作弃舍想。当作这些东西都不是我的来看,那么被抢夺也不生愤恨心,送给也不起欢喜心。这样甚至一百一千一万的钱,更甚至亿亿万的钱,甚至身肉骨髓,甚至妻子财产,乃至过去现在未来心、意、识,乃至生死业报、菩提涅槃[86],一切都像这一文钱的送给与被抢夺来看侍,自然习气消亡,障缘永灭。渐渐恢复清净,成就道品。你们依此修行,不要自己因忧虑而成障碍。又说,你们不是担心身缠世俗的纷扰、念头不得清净吗?我有一个方法,你只要发个远离娑婆、求生净土的大愿,用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的心,去换掉劳碌奔波名利的心,就能脱离尘劳而到达觉路了。
宋代僧人法一、宗杲,二人从东都[87]避乱渡江,各人随身带着一顶斗笠。宗杲的斗笠中藏有金钗,时常查看。法一从旁已经观察清楚,他趁宗杲离开斗笠出去方便时,急忙找到金钗并扔进了江中。宗杲回来,发现金钗没有了,虽不敢说,但脸色却变了。法一大声呵叱道:“我与你共同修学了生死的大事,怎么还念念不忘这种东西? 刚才我已经替你投于江流之中了!”宗杲展开坐具,向法一作礼道谢,就继续赶路。
幽溪大师在《净土法语》中讲,杨次民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世界只要还有一分爱不淡薄,临命终时就被这爱所牵缠,何况更多的爱呀! 极乐净土只要还有一念不归于一,临命终时就被此念所转,何况更多的念头呢! 这里所说的爱,包括自己的父母妻子、兄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学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宇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等等,只要还有一样东西放不下,就是爱。只要还有一念不消除,就是爱。有一爱存于心,意念就不能归一。有一念不归于一,就不得往生。问 :“要减轻爱有方法吗?”答:“淡薄爱没有比万念归一更重要的了。”问:“万念归一有方法吗? ”答:“万念归一没有比看轻爱更重要的了。想要看轻爱,不如杜绝名利尘境。众境皆空,万缘都灭。万缘都灭,念头归一,自然成功;念头归一既然成功,那么爱缘全都尽了。”问:“杜绝尘境有方法吗?”答:“杜绝尘境的人应知万法本来没有,有是由于情欲的原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万法空而本性现,本性现而情念自然熄灭。所以要想杜绝尘境,不如体究物空。既知万物本空,情欲自然断绝;情绝则爱不生,而唯心现,念归一就成功了。”《圆觉经》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功效之快速相应,正如击鼓就能听到声音一样啊!
明代周廷璋,生于正德、嘉靖年间。他为人淳朴,治理家业从不计较,只要有就布施给穷人。别人同他说话,他总是笑。或有人戏弄他,甚至辱骂他,他也是笑笑而已。每天清晨他必诵《金刚经》、《弥陀经》、《观音经》各一卷。他说:“我在日常生活中 ,杜绝贪爱而已。”八十七岁,命将终时,对家人说:“观音菩萨对我说,断绝荤腥五天,就可以往生西方净土。”于是每天只吃蔬菜和粥,如期诵经而逝。
憨山大师说,念佛求生净土,原是要了生死这件大事,但怎样得了生死?什么是生死根本?古人说:“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由此可知爱就是生死的根本。既然不知道生死的根本,那么念佛尽管在念,生死根仍旧在增长。这样念佛,念到临命终时,就会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才知道念佛全不得力,后悔已经晚了!“所以奉劝念佛人,先要知道爱是生死的根本,现在念佛 ,念念要断掉这爱根。如眼中所见的儿女子孙、家业财产,没有一样不爱的,简直如同全身在火坑中一样。而这一声佛号,果真能断得了这爱吗?如果断不了这爱,那又怎样了得生死?所以奉劝念佛人,第一要在生死根本上,念念斩断。那么念念就是出生死的时候了!
太史蒋超,记得自己前世曾是峨嵋山的僧人,多次梦见自己到前世居住的寺前小溪洗脚。他笃信并特别爱好佛教经典,一心一意修习台宗[88]。虽然早年登科第,却怀有出世之念。后来他告假回到江南,立即就去峨嵋山,在他示寂的时候。他写的偈颂说:“翛然[89]猿鹤自来亲,老衲无端堕业尘。妄向镬汤求避热,哪从大海去翻身。功名傀儡场中物,妻子骷髅队里人。只有君亲无报答,生生常自祝能仁。”
周克复《净土晨钟》说:“佛把贪、嗔、痴列为三毒。贪毒存在于心里,而表现在身体上,就是偷盗。而在五欲中,色欲最为有害。”《圆觉经》说:“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楞严经》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又说:“汝以淫心,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轮转三途[90],必不能出。”此经首借淫字立言,直接从众生根本无明上,首拈立案。然后向道有机,实在是如来的顶门针法。
蒋十八,海盐人。中年就与妻子同志修行,断除爱欲。一天,各烧香唱佛名号,并各书写一首偈颂后去世。蒋十八的偈颂是:“这个幻身,四大合成。今日分散,各归其根。诸幻既灭,灰飞烟绝。如空中风,如碧天月。既无障碍,又能皎洁。一切永断,无有言说。四十年来,脱离嗜欲。惟阐大乘,朝诵暮读。今朝撒手西归,自有现成果足。”其妻的偈颂说:“看过莲经万八千,平生香火有因缘。西方自是吾归路,风月同乘般若船[91]。”
周克复在《净土晨钟》中又写道,《四十二章经》记载,佛说:“一定不要看女人,也不要同她们说话。如果是非说不可的,应当端正身心,这样想:我身为出家人,处于五浊恶世,应当像莲花一样,不被污泥所染。见到年老的,如同自己的母亲;见到年长的,如同自己的姐姐;见到年少的,如同自己的妹妹;见到年幼的,如同自己的女儿。如此就能生起度脱心,恶念自然熄灭。”按:这段经文,实在是释迦佛最精典的教诲,不仅只是出家人应该如此呀!
祖通禅师,幼年入社学读书,因见云水道人,雪白的头发,长长的眉毛,脸色红润如孩童。他与祖通禅师的老师议论养生之术,谈到文字之学时说道:“古时造字的人,都很有智慧,都懂得道理,譬如“窛”(现为“寇”)字从“完”从“女”之意。说人本来完好坚固,由于体上不知谨守,反而引贼入寇。自家抢劫家中宝物的人,没有超过女人的,所以会意缺守,在“完”字上加个“女”便成为“寇”字。”师一听此语,胆战心惊。以后躲避女色就如同躲避毒蛇一样。后来逃到鹊山剃度出家,从此心安志定,惟以生死是念,皈依净土。
饬终门
平日积功累德,去爱绝非,本来是为最后临终作预备的。如果到了最后临终的时侯,忽然又怕死犹疑,心中惑乱,岂不大负最初的心愿!此时必须竭力把持,抛弃一切牵挂,正念分明,才知道去向。所以功行固然在平时,而吃紧尤其在最后呀!因此我辑录了这一篇《饬终门》。
善导和尚说,一切人临命终时都不能怕死,要常想到这一生的苦难太多了,如果能远离这些苦难,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享受无穷的快乐,那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就好比脱下又脏又破的旧衣,换上珍贵华美的新服一样,对原来的破衣烂裳,哪个还会去留恋它呢?所以只要生病,就应想到无常迅速,一心等死。并且叮嘱家里的人,以及前来看望问候的人,凡是到我跟前的,都不要去说那些闲言杂语,也不要用好听的话安慰,希望早日恢复健康等,因为这些都相当于不结果实的虚花,没有益处。如果病人的病情沉重,生命将终,亲属也不能流泪哭泣、叹气懊悔,以免惑乱他的心神。应当齐声念佛,助他往生。等气断了很久以后,再哭泣也不晚。但如果认识到人死是回归,能不哭泣,尤其明白道理。更何况是往生净土,离苦得乐,一定不要哭泣,以免扰乱死者心神。我又见过许多世间人,平常念佛礼忏,发愿求生西方,到病来了却怕死,都不说往生的事了。直到气断命尽,神识投入冥界,这才十念鸣钟。恰如贼走了才关门,还有什么用处!生死事大,必须自家努力才行。如果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来代替你呢?要认真去思考这件事啊!
明代戈以安,拜云栖大师为师。此人事亲至孝,好修阴德。到了晚年,奉佛更为虔诚。后来预知归期,家人来看他,都十分悲伤。戈以安说:“有生必有死,有什么可悲伤的!我正把我的心神专注于净土,面见弥陀,你们不要用情爱扰乱我的正念!”于是唱佛而去世。又有朱元正,每日诵《法华经》。他将要去世前,预先告戒家人说:“我临走时不要让妇女在跟前,等过了两三个时辰再叫她们来,来也不要哭。”后来家属赶到,都哭泣。朱元正又睁开眼睛摇摇头,示意妇女们回去。待她们走完后,这才闭上了眼睛。
《龙舒净土文》说,有人问:“下品下生的人,在他临命终时,地狱形相已现,能至心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就变地狱形相为莲花,也能生净土,这是为什么?”回答说:“阿弥陀佛慈悲至深,威力极大,所以能如此。譬如铁石虽重,依仗舟船的力量,可以渡江;一根针虽然很轻,如果不依仗舟船,就不能过江。人在生时虽犯有重罪,但依仗佛力的人,可以往生净土。反之,虽然罪恶轻,由于不依仗佛力,也得不到往生。这好比平生作恶的人,一但招安,转眼就成为良民。仗佛力而消罪恶的人,也是这样。又如虮虱,万死万生也不能走上一里路,如果附在人身上,一千里路也可以到。仗佛力而生净土的人,也是这样。”有人说:“人一生作恶,杀害众生,危害人民,临死念佛,也得往生。那么他所杀害、所危害的众生,怀着冤枉、仇恨的心,什么时候能得到化解呢?”答:“凡是生净土的人,得道之后,都会度脱一切冤亲。这不是比冤冤相报、彼此永无出期更好吗?”
唐代张善和以杀牛为职业,临终时看见数十头牛来索命。张善和赶紧叫妻去请僧人念佛。僧人开示道:“经上说,若有众生,作不善业,应堕恶道。至心十念阿弥陀佛者,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张善和说:“地狱到!快取香炉来!”他用左手拿火,右手拈香,向西高声念佛。还不到十声,突然说:“阿弥陀佛来迎接了!已经赐给我宝座。”说完,气尽而终。
《天如或问》说,人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可以带业往生。那么我现在先做世间事,等到临终再念佛可以吗?回答说:“苦啊,苦啊!逆恶凡夫,临终念佛,这是他过去生中就有善根,所以能遇到善知识而得念佛。这种侥幸,一万个人中也没有一个”。《群疑论》说,有十种人,临终不能念佛:一、善知识未必相逢,没有劝念佛的人。二、业苦缠身,无暇念佛。三、中风失去语言能力。四、疯颠狂乱,精神不正常。五、遭水火之灾。六、遇虎狼。七、恶友破坏信心。八、昏迷致死。九、阵亡。十、坠高崖。这十种情况,只要遭遇到一种,就不能念佛。即使没有这些恶缘,是正常病死,也不免风刀解体,四大分离 ,痛苦逼迫,恐惧惊惶,不能念佛。即或无病而死,世缘未了,扰乱胸怀。又加妻号子哭,百般煎忧,不能念佛。即便未死之前,忍疼忍苦,叫唤呻吟,更加医药、祈祷,杂念纷飞,不能念佛。就是未病之前,只因年纪老大,衰相现前,老态龙钟,愁叹忧恼,不能念佛。即使未老以前,遇到世俗的事情牵挂于心中,狂心未歇,胡思乱想,业识茫茫,不能念佛。即或清闲自在,有志修行,稍对世间的事情看不破,放不下,境界现前,随着境缘颠倒,不能念佛。你看老的时侯,病的时侯,少壮清闲的日子,稍有一事挂心,已经就不能念佛了,更何况是临终的时候!况且世事如梦,哪一件代替得了生死?天堂未开,地狱先成。生死大事未明,都成痛苦的根本。眼光落地受苦的时侯,才知道平日的所作所为,都是堕入枷锁镬汤地狱的原因。失去人身,万劫难复。铁石心肠的汉子听了,也应落泪,竟然容许他临终念佛吗?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真像石火电光,一眨眼就过去了。应该趁现在未老未病之前,抖擞精神,把世间事看得淡些,得一日光景,就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功夫,就修一时净业 。随它临命终时,好死歹死,我的路费已经预备好了,我的前程已经稳稳当当有把握了!如果不这样精进修行,将来后悔莫及!
王龙舒说,譬如有人来到大城市中,必定先找好住处,再去办事。到了日落天黑 ,就有投宿的地方了。先找好住处,就是修净土的意思。日落天黑,就是死期到来的时候。有投宿之地,就是莲花中化生,不堕恶道的意思。他又说,有白昼必然会有黑夜,一定要为黑夜作准备;有暑热必然有寒冷,一定要为寒冷作准备; 有生必有死,一定要为死作准备。什么是给夜晚作准备?灯烛床褥。什么是为寒冷作准备?棉被冬衣、柴火木炭。什么是给死作准备?就是修福慧、生净土。
优昙大师说,修净土的人,随时都要想到世间一切无常,有成必有坏,有生必有死。 如果不是亲闻佛法,那么舍身受身,轮转三界,四生六道,没有解脱的一天。我今生有缘,得闻正法,得修净业 ,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23-12-21 22:13:24
|
只看該作者
唯佛是念。舍此报身,当生净土;入彼莲胎,受诸快乐。永远脱离生死,不再受六道轮回。这是大丈夫平生的大事。才患疾病,更要精进念佛。坦荡身心,不要生疑虑。直须朝着西方正坐,专想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及无数化佛,现在面前。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不断。对世间的一切事务,不得思念,不得贪恋。若是妄念起来,就赶紧念佛名号,在念念中除灭罪障。 就凭这一念,就决定往生净土。
明朝袁宗道的儿子袁登,12岁时,腹中长包块,将要命终。他对叔叔袁宏道说:“我要死了,叔父用什么救我!”宏道说:“你要念阿弥陀佛,就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五浊恶世,不值得留恋! ”袁登于是合掌念阿弥陀佛,大家眷属也同声助念。不一会儿,袁登微笑说:“看见一朵莲花颜色微红。”一会儿又说:“莲花渐渐大起来,光色鲜明无比。”不久又说:“佛来了!相好光明,充满一室。”过了一会儿,呼吸急促。袁宏道说:“你只念‘佛’字就可以了。” 袁登念佛数声,合掌而逝。
莲池大师说,生死有命,人在病中,应当生大解脱想,任其死生,不要起恐怖。 再说,过去如梦幻,现在如梦幻,未来如梦幻。所有一切全都放下,只提正念,一心念佛罢了。大师又在信中对王大琸说:“身体有病,应该将身外事,以及这个身体的四肢百骸,全体放下,使之空无一物。如果是必不可停的事情,也要暂时停下,待以后处理。如果妄想炽盛不能克制,应当念佛数声将这个妄念压制下去。世间的荣华富贵,不过是片刻之间;灾难苦恼,也不过是片刻之间。况且万般都是前缘,不是人力所能为。尽情放下,一心念佛。至嘱!”
真歇禅师的偈说:“访旧论怀实可伤,经年独卧涅槃堂。门无过客窗无纸,炉有寒灰席有霜。病后始知身是苦,健时都为别人忙。老僧自有安闲法,八苦[92]交煎总不妨。”这首偈伤感身世的浮脆,了知梦幻的生灭。指出情妄的缘由,开示此道的真相。五十六字,包罗无遗,真是人们的最好的镜鉴呀!
《净土晨钟》说,净土资粮的预办,都知道要靠平时。但不知要办大事。最重要的是,在到时候的那一瞬间的作为。生前悠闲懒散,到此时不能拖延。生前迷惑,到这时不能糊涂。生前富贵荣华,到这时不能依仗。从前走错了路,到这时再也不能徘徊不定。此时只有方寸灵明在起作用,清醒则立即现出莲台,迷惑则六道三途有份。秽土、净土顷刻分路,险极!险极!究竟要把握的要诀,不外“一心正念”四个字。宋代的儒家说:“平时功夫,正在这里用得着。”就是这个意思。话虽然这样说,但不在平时预先作安排,而想侥幸地在临终的片刻之间念佛往生,片面理解恶人十念往生的说法,因而平日放松自己而不修行,恐怕经上所说的这番话,也是如来万不得已垂手接引众生的苦心,并不是将西方作为这种人的护身符呀!况且人之常情,无不好胜而不愿自处卑劣,为什么单单在这件大事上,而甘心以下劣自居呢?也太可怜悯了!
从前正阳帝君、钟离祖师,看见人临命终时,神昏气断,不知道往哪里去。在一片黑暗中,随风飘忽,看见光亮就投奔而去,因此沉沦六道,痛苦无了期。于是著《归空真诀》,说明六道的光亮,都不能投奔。教人在将死去时,回光内照,存神泥丸。坚持一念,愿归五岳名山。自然从心所愿,不受三途恶道之苦。又曾验证许多往事,每见病人垂危之际,有因恩怨未了、萦怀于心的人,一时眼光落地,神随识而去,竟然得到如念投生,报复不爽。甚至念头嗔毒而变成蛇蝎,念头正直而成为神明,所记载的感应事迹,不胜枚举。这是因为善气属阳,阳主升,念善的人上升天堂。恶气属阴,阴主降,念恶的人下降地狱。其关键都是由自心所造而已。
一个人当他未曾学道的时候,平时就缺乏镇定的心,正当撒手人间,在恩爱难以割舍的时侯,谁说没有百魔俱集?万念纷飞、黑风巨浪之中,慧舟在哪里? 此时他能从容不迫地谋划于心吗?自从释迦如来,教人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慧远、永明、龙舒、云栖等诸公相继而起,教人修净土法门,已经很齐备了。而最切要的开示,就是在临终坚持一念,求生极乐,即得感佛来迎,西归莲界。所以三世诸佛,同声称赞净土法门为出世间法中第一捷径。可惜世间人知道这个法门的太少,而知道平时必须念佛功纯,临终才能正念不迷的人就更少了。于是不得不大声疾呼:愿人人在四大分散时,都能一心不乱,佛力加被,同登觉岸!
永觉元贤禅师说,净业的功夫,虽然积累于平时,而临终最后一念,最为要紧。因为生净土或生秽土,入圣入凡,只有这一念为之转移。我常见念佛的人,平时都说求生净土,而到了临命终时,多数人失去正念。或贪生怕死,留恋这个皮囊;或眼看妻儿,难舍难分;或系念家中财产,放舍不下;或因境遇不顺,含恨而死;或因病苦逼迫,饮痛而去。既然失去正念,只有随它沉沦、堕落。我现在奉劝修行人,到此时此刻只要深信经中所说,坚固正念,万事放下,念着佛号等待生命的结束。唉!生死事大,顷刻已是来生。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能不畏惧吗?
《净土圣贤录》记载:杨媪[93],五十多岁,中风得病,僵卧在床,日夜呻吟。有一位旅亭师路过她家的门口,她的儿子请师父进去看看母亲的病。杨媪皱着眉头,忧愁而痛苦地说:“病太重,师父有好方法吗?”旅亭师说:“病从身起,身是假合。你能舍身,病自然就好了。” 杨媪问:“如何舍身?”旅亭师说:“你只要把身心放下,一心西向,系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能治一切众生的病,只要能至诚念佛,阿弥陀佛自然会来救你。只怕你念佛不能恳切罢了!” 旅亭师走后,杨媪就执持佛名,默观西方,日益恳切至诚。过了五个月,一天,她对儿子说:“ 佛来了,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她的儿子延请了十八位僧人,共唱佛名。杨媪起身端坐,面向西方而逝世。
助行门
既然知道念佛,凡起心行事,如果有丝毫与佛相违背,要想得往生,犹如南辕北辙。由此看来,助行不可不讲。助行以戒杀为首。我以前有刻有《同生录》一书,关于戒杀放生的言论和事实都记载得非常详细。现在只补充其所未完备部分,以及一切应修的众行,作为往生的助缘,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于是辑录这篇《助行门》。
王龙舒说,全持斋戒,又礼佛念佛,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94],以此回向,愿生西方,必然上品上生。所说斋,就是不吃肉、不饮酒、不淫欲、不吃五辛。所说戒,就是杀生、偷盗、邪淫,是身三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是口四业;贪欲、嗔恨、邪见,是意三业,不做这十种事情,就总称为十戒。如果这十戒都能够持而不犯,称为十善;要是犯而不持,称为十恶。如果能全持十戒,就生天上;要是持前四戒,加上不饮酒,称为五戒。能守好这五戒,常不失人身。如果是修净土的人,就不在此限了,如果能全持十戒,加上功德的资助,一定是上品上生。要是只持五戒而修净土,也可以中品上生,或上品下生。如果不能持五戒,难道也不能戒杀吗?杀生是五戒中的首戒,称为大恶。不杀生得长寿报,杀生则得短命报。如果只守好不杀生这一戒,以修净业,往生的品位就已经不在下品了。
明朝的袁宏道,字中郎,万历年间为稽勋司郎中。后因病辞职回家,他是在寺院中去世的。他的哥哥袁宗道、弟弟袁中道,都修学禅宗。一天袁中道功课完毕,入定,看见有二童子引导他向西而行。见到哥哥袁宏道,宏道说:“我已经居住在净土中了。净土中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解悟与持戒并重的人,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持戒严谨,往生最为稳当;如果虽有解悟而无戒行,多被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95]去了,我亲眼看见的很多。弟弟,你的般若智慧很深,然而戒力和定力都很少。因为只是悟理不能产生戒和定,而只是狂慧,仍然会归于五浊恶世。你如果不能受持全部戒,至少应遵守龙树尊者的《六斋法》,其中戒杀尤其重要。没有日举屠刀、口贪滋味的人,能够往生净土的呀!”
王龙舒又说,斋僧、供佛、烧香、献花、悬幢、建塔、念佛、礼忏,这种种对三宝的供养,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也可以。或行世间的各种利益方便善事,比如作为子女的孝养父母,作为弟弟而恭敬兄长,若是女人就应当遵守闺范,孝敬父母公婆,教育儿女而尽自己的天职。宗族要相敬相亲,以至乡里亲戚也都要仁慈忠厚。以至奉事君王就要赤心为国,当官就要慈悲爱护人民。或者爱惜孤儿,救济寡妇,或救济贫穷,或劝人行善,或阻止人作恶。这一切善事,随分随力去做,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也可以。或者世间一切利益,不论大小多少,比如拿一文钱给人,一杯水给人,也必默念说:“将此善缘,回向愿生西方。”经常使这一念不断,念念在心,必定上品往生。
大观年间,有一个人在街市上遇见已经去世的父亲,他请求父亲留下一句话作为教训。父亲说:“学葛繁。”这个人问道:“葛繁是什么人?”父亲回答说:“是一个世间上的人。”后来这人访问得知,葛繁是镇江太守,于是前往求见。他恭敬地问葛繁,积了什么阴德,幽冥为什么这样敬重于您?太守说:“我开始每天做一件利人的事情,以后每天做两件利人的事,再后来每天做三件利人的事,这样四十年来没有一日停止。”这人请问道:“怎样才能够利人?”葛指房间的脚踏子说:“如像此物放得不正,就会绊别人的脚,我把它摆端正,也就是一件利人的事了。又如有人干渴,给他一杯水喝,也是利人的事呀。只要遇到什么有利的事,就做什么有利的事,上自宰相,下至乞丐,一切人都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在于持久不间断就行了!”这个人礼拜而退。葛繁兼修净业,以此回向求往生,后有僧人神游净土,看见葛繁也在那里。
元朝优昙大师说,卵生、胎生、湿生、化生[96],以及飞禽、走兽、昆虫、鱼类,都是未来的诸佛呀!它们也都贪生怕死,和人没有两样。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何必堆积肉山、烟熏炮烙;贪口腹的欲望,满足美味的需求而随意杀害它们呢!你哪里知道,杀害它们的性命,就是出佛身血呀!造杀害的重罪,也就断绝了自己慈悲的心性,生前的福寿,已经悄悄地损耗完了。死后沉沦苦海,一一偿还命债,毫厘不差。修净业的人,应当知道自己的心就是佛的心,将来才能踏上佛的国土。
从前有人说,良辰美景,人逢之而欢喜,动物遇到而心悲。人在此时,骨肉团圆 ,美味罗列。而动物在此时,母子离散,魂飞魄散。所以节日多杀生,最为残忍。请看杀一只鸡而众鸡皆叫,宰一头猪而群猪不食。想到这些,虽有佳肴在前,也黯然神伤了。古人有这样的话说:“欲知世上刀兵劫,试听屠门夜半声。”这句话真是悲哀痛切啊!
优昙大师又说,要想成就菩提道,慈悲心是根本。修净业的人,救济动物最重要。看见飞禽走兽、水族游鱼类,或撒罗网,或关笼槛;穿腮反翼,捆足倒挂。这些动物面临热汤烈火,将要置于刀砧之上,它们忧悲恐惧,害怕惊惶。仰望天空而魂飞魄散,回想所居的林泉而心惊胆战。这些动物虽然知道必死无疑,但还希望有一条活路,因此它们左顾右盼,哀叫求救。希望看见的人大发慈悲,拿钱买命,怜悯救护。一但获救,就为它们打开牢笼,松绑解缚,并举行烧香念佛发愿的法事。随后或是放生于江河水池,或放生于山野树林,这都是佛法教化众生而表现出的大慈悲心。这样的救济善事,上自人类,下至虫蚁,力所能及,无不放生。并将这些殊胜利益,回向求生西方,普愿众生,同成佛道。
智朗《念佛放生说》说:“要想成全自己的仁慈功德,莫过于放生。要想出离六道苦海,莫过于念佛。”如今立一个放生的方法:放一竹器,每天事务空闲,念佛数声。每天投一文钱,一年所积三百六十文。 这也不费很多钱,不用很多力,什么人不可以做?只是贵在长久坚持,终身不倦。在这一年中,不论什么时侯,做了放生的事,并统计其放生的地方,及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放生若干,希望永无疾病灾难,又能健康长寿。再加上执持佛名,誓不改变。这样做而不得往生,三世诸佛,就成为诳语者了。有这样一首偈说:“放生念佛两重难,只贵自己心地坚。永祖(永明大师)传灯辉不夜,愿提正念摄人天。”
明朝莲池大师说,念佛的人不可以杀生。念佛是以慈悲为本,如果不戒杀,修行的功效就减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历劫以来,我们同它互为眷属,今天杀它来养我,于心何忍!我奉劝念佛的人,每下筷时,常常这样想,自然就能断荤,早日成就净业。即使不能坚持长素,若能坚持每月六斋,也能得往生,要是杀生那是断断不可以的!
云栖六斋、月斋图说:
六斋:指农历每月的六天。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如遇月小,二十八、二十九日也可以。
月斋:指农历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这三个月持斋。如不能三月持斋,必须三月戒杀。
《净土文》说,念佛的人如果能不吃肉最好,要是一时还不能断,暂且吃三净肉[97],而且要慢慢减少。饮食如果要求口味,可以去掉一餐,比如原来两餐都吃肉,可以改一餐为吃素。人生福寿是有数的,这样做可以延长福寿。如果早餐能吃素,好处特别多,一省业缘,二可清净,三不妨碍善业,四到晚餐吃荤的时侯,不至于厌此而欲彼。如果认为吃素困难,可用吃荤的花费用于素食,这样既容易做也能持久。如果不知畏惧,贪图口头滋味,死后轮回六道苦海,就没有出头的一天了!有这样的话说:“世上欲无刀兵劫,须是众生不食肉。”此言不能不使人畏惧!
下载本页面的Word原稿 (方法:在左边的蓝色文字上点击鼠标右键,选择"目标另存为";请不要直接点击左边的文字!)
--------------------------------------------------------------------------------
注释(点击注释前面的编号可以返回到正文相关位置)
[1]张师诚号兰渚。张当时任福建巡抚,张公平生奉佛甚谨,曾辑《径中径又径》一书,劝策行人,专修净业。
[2]秉节指任地方行政长官。闽,福建省简称。
[3]见《法音》1997年第7期,陈星桥著:《佛门弟子――林则徐》
[4]上海佛学书局再版时,系放大影印。
[5]见1997年6月18日《扬子晚报》
[6]凌青原名林墨卿,为林公第五代孙。30年代参加革命时更名。见1997年7月11日《四川省政协报》
[7]见《印光法师嘉言录续编》第六页。
[8] 娑婆:梵语译音,意思是“堪忍”(即能够忍受的意思),“娑婆世界”即堪忍世界,也就是我们众生所处的这个世界。这是因为这个世界的众生都能够忍受十恶三毒以及各种烦恼而不愿意出离,故名堪忍世界。
[9] 极乐世界: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国土名,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中,只有快乐而没有任何痛苦,故称“极乐世界”。
[10] 大限:指死亡的时候。
[11] 无常:这里指死期。
[12] 古德:指过去年代的有德行的高僧。
[13] 拔舌地狱:地狱之一,造作口业的人死后将堕落在这个地狱中。
[14] 净土花开:指极乐世界中的众生所居住的莲花开放,亲自见到阿弥陀佛。
[15] 估唱:即“估衣唱衣”的简称。指僧人去世以后,要把他的遗物分给其他僧人时,预先估算价值,叫做“估衣”。估算之后,在大众面前公开竞售,叫做“唱衣”。所出售的财物作为这个僧人的丧葬费用。
[16] 四生:指众生的四种生命的方式,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九有:又叫“九有情居”,或“九众生居”,指三界中众生所居住的九个地方。它们是:(一)欲界之人与六天、(二)初禅天、(三)二禅天、(四)三禅天、(五)四禅天中之无想天、(六)空处、(七)识处、(八)无所有处、(九)非想非非想处。
[17] 四大: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包括人的身体,都是由四大合和形成的。例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四大假合”的意思是,人的身体不过是四大暂时组合而形成的,其中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我”,一旦四大分离,人体也就不复存在了。
,
[18] 六尘:“尘”,有染污的意思,“六尘”就是六种能够染污众生的六根,从而覆蔽众生真如佛性的外境。“六尘”包括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众生之所以迷而不悟,其原因就在于把四大假合的身体当成自己真实的身体,而把六尘这种心识所现的影相当成自己的真心,所以《圆觉经》说:“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由此妄有,轮转生死。”
[19]六根:指人们认识外境的六种门户,指包括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20] 阿鼻地狱:地狱之一,又译为“无间地狱”,造极重罪的人死后将堕落到这里,遭受没有间断的痛苦。
[21] 指人死的时後,地、水、火、风四大分离的情景。
[22] 业风:业力之风。这里用风来比喻众生生前所作的善恶业力。善业之风,吹众生到善处享受快乐;恶业之风,吹众生到恶处遭受痛苦。
[23] 罗刹:恶鬼的总名,男的叫罗刹娑,女的叫罗刹私,有的在空中飞行,有的在地下行走,喜欢食人的血肉。这里指地狱中的恶鬼。
[24] 真人:指已经证悟到真理,脱离了六道轮回的人。
[25] 三界:指凡夫生死往来的三种境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色界是没有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都属于色界。无色界中的众生没有色相,只是将心识住于深妙禅定之中,属于色界的有四空天。由于三界都是凡夫流转生死的境界,所以佛教修行的根本,是以出离三界为目的。
[26] 四十八愿:指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所发的四十八个大愿,见《无量寿经》。
[27] 六贼: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由于六尘能够使人追逐外境,并执著外境,以为真实,从而遮蔽真如本性,使众生得不到解脱,因此称为“六贼”。六神通:指三乘圣者所得到的六种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28] 八苦:指人世间的八种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八自在:又叫“八大自在我”,即具有八大自在的真我,它们是:能示一身为多身、示一尘身满大千界、大身轻举远到、现无量类常居一土、诸根互用、得一切法如无法想、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
[29] 五浊恶世:即众苦充满的娑婆世界。“五浊”指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
[30] 分段之身: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都有段别,所以称其生死名为分段生死,其身形称为分段之身。
[31] 大铁围山:围绕一世界的铁山称为铁围山,有大小之分。围绕大千世界的,称为大铁围山。
[32] 净土:指诸佛所示现的清净国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诸佛的净土之一。秽土:污秽的国土,即凡夫所居住的娑婆世界。
[33] 这几句话出自《法华经·方便品》。原文是:“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34]火宅:着了火的房屋,比喻三界内众生的的痛苦和不安。《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35] 禅:“禅那”的简称,可意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这里指禅宗,即是以禅那为宗的宗派。因禅宗偏重于修心,以心传心,直传佛祖的心印,故又名佛心宗。
[36] 教:本指佛陀一代所说的教法以及菩萨所教导的种种真理。这里指中国除了禅宗和律宗之外的各个宗派。
[37] 律:戒律。这里指专门修持戒律的宗派,以唐代南山道宣为初祖。
[38] 得鱼忘筌:这几句话出自《庄子》。《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筌(音“全”),捕鱼用的竹器。“得鱼忘筌”的意思是,渔人使用筌来捕鱼,一旦捕到了鱼,便会忘掉了筌。比喻学佛者通过佛教典籍中的文字来修习佛道,一旦悟到了道,便不应当再执着于佛典中的具体的文字。
[39] 正法眼:指佛所具有的能够彻见正法之眼。佛的正法眼,深广而万德含藏,所以称作“藏”,即正法眼藏,这是禅宗用来称其教外别传的心印。
[40] 四威仪:指行、住、坐、卧四个方面应当具备的姿势。
[41] 八功德水:具极乐世界中有八种好处的水。(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除患,(八)增益。上述的八功德水,充满于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和须弥山与七金山之间的内海中。
[42] 金莲花台:金色的莲花台,这里指极乐世界中上品往生的行者所乘坐的莲花台。《观无量寿经》说:“行者临于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持金莲花,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
[43] 实相念佛:四种念佛之一,所谓实相,即指如来法身,众生佛性,这与万法虚妄的形相不同,故称实相。念实相佛,即是念十方诸佛法身,亦即念我心中,本源自性天真佛。
[44] 万行:指所有的行为或修行。
[45] 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向”就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回转趣向于他处。回向约可分为三类: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46] 观像:四种念佛之一,指在心中观念阿弥陀佛化身的形像。
[47] 观想:四种念佛之一,指在心中观念阿弥陀佛真身的形像。
[48] 声闻:指闻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人。四谛:又称四圣谛、四真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49] 缘觉:又名独觉,或辟支佛。遇上佛出世的时候,听佛说十二因缘的道理而悟道的人,因此名为缘觉;若生于无佛之世,观诸法生灭因缘而自行悟道者,名为独觉。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50] 菩萨:梵语译音“菩提萨埵”的简称,意译为“觉有情”(“有情”又译为“众生”),即觉悟了的有情,也即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圣人。六度万行:略则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广则万行,而六度包括了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
[51] 不退:又音译为阿毗跋致。指功德善根,不断增进而没有退失或者退转的情况。
[52] 水鸟宝树:这里指西方极乐世界中的八功德水,以及种种奇妙杂色之鸟、七宝行树,它们无不在念佛。
[53] 三乘人:指修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人。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劫间,修六度万行,更于百劫间,值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
[54] 阿僧祗劫:即无数劫(“劫”是计算非常久远的时间单位的名称),指非常非常久远的时间。
[55] 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是行为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这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56] 无生忍:把心安住于不生不灭的道理上。忍就是把心安住于道理而不动的意思。
[57] 四恩:指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
[58] 善知识:指信解佛法,具有正确的见解,学问又渊博的人。
[59] 见思惑:天台宗所立三惑,即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思惑是凡夫的惑,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即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即是。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过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则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无明惑是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此三惑中见思为粗,尘沙属于中等,无明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
[60] 橐:音tuó,一种口袋。
[61] 三昧:又译为“三摩提”,或“三摩地”,意译为“正定”,指远离各种邪见散乱,摄心一处,专注一境的意思。
[62] 五祖山:又作冯茂山,俗称东山。该山位于湖北省黄梅县的东北。禅宗五祖弘忍住在此山,阐扬禅风,五祖入寂后,其弟子神秀等人葬其遗骸于此山,故名。
[63] 二乘:指声闻乘和缘觉乘。二乘之人能破除我执,却不能破除法执,只求自我解脱而不愿意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故称之为“浅见”。
[64] 法布施:三种布施之一,即“法施”,指为众生演说佛法,使之最终能够出离苦海,得到解脱。另外的两种布施是“财布施”和“无畏施”。
[65] 含识:即众生。
[66] 四天下:指须弥山东南西北的四大洲。七宝:七种十分珍贵的宝物。关于七宝,诸经所说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为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法华经》所说为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为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 “四天下七宝”即是四大洲的一切十分珍贵的宝物。
[67] 教下人:这里指除了禅宗和律宗之外的各个宗派的修行者。
[68] 宗门人:指修习禅宗的人。
[69] 持律人:指修习律宗的人。
[70] 真言:音译作“陀罗尼”,咒的意思。
[71] 经行:在一定的地方绕圈子,其目的在于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或睡眠。
[72] 心:这里指人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声识、意识等六种认识功能。
[73] 意:这里指第七末那识。“末那”的意思是“思量”,它恒审思量,将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执著为我。
[74] 识:这里指第八阿赖耶识,它在一切时间都受到前七识的熏习,使之成为种子,并执持种子。内变根身,作为众生的依报,外变器界,作为众生所依的器世间。
[75] 海青:中国佛教中的出家人和在家人礼佛时所穿的衣服。其所以称为“海青”,是取大海之浩瀚深广,能容万物,而大海颜色青蓝洁净。
[76] 寄库来生:指人死安葬时将钱埋在土中,说把钱寄存于阴间的府库,从而可以免除亡人的罪恶。这是汉魏以来的民间习俗。王龙舒说:“我遍读经藏,都没有阴间寄库的说法。奉劝世人,将寄库的费用,作西方资粮,一心求生西方,必然得到往生。如果不这样,而为阴府寄库,则志在阴府,死后必然入阴府。”
[77] 盂兰斋:“盂兰盆斋”的略称。根据《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亡故了的宗亲的法会叫盂兰盆会,在此会中的斋食供养就叫“盂兰盆斋”。
[78] 空观:观诸法皆空的道理。一切诸法,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法,无有自性,空寂无相。
[79] 如来藏:指于一切众生的烦恼身中,所隐藏的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
[80] 息:呼吸,“调息”就是调整呼吸,这是为了对治散乱。
[81] 曼殊师利:即文殊菩萨的另一译名。
[82] 吕祖:指吕洞宾。
[83] 结夏:即结夏安居,又称坐夏,或坐腊。每年夏季四月十六日开始,七月十五日结束,共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只从事于坐禅和修习佛法。
[84] 阎浮提:又译为赡部洲,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娑婆世界。
[85] 结跏趺座:“结”,盘结。“跏趺”音jiāfū。“跏趺座”,坐法之一,即右足置于左腿上,左足置于右腿上的盘足坐法。在各种坐法中,此种坐法,最为安稳,不易产生疲劳。
[86] 菩提:“觉悟”的意思。涅槃:指灭绝了一切烦恼,可意译作“寂灭”、“无生”。
[87] 东都:指北宋的首都汴京,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88] 台宗:指天台宗。隋朝智者大师所建立,因居天台上,所以命名为天台宗。此宗以《法华经》、《涅槃经》、《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等为主,明一心三观的妙理。
[89] 翛然:“翛”音xiāo,自由自在的意思。
[90] 三途:即“三恶道”,指血途、刀途、火途。血途即畜生道,因为畜生常处于被宰杀,或者互相吞食之处;刀途即饿鬼道,因为饿鬼常处饥饿,或者处于刀剑棍杖逼迫之处;火途即地狱道,因为地狱中的众生常处寒冰,或者猛火烧煎之处。
[91] 般若:音bōrĕ,意译为“智慧”。“般若船”,这里将般若比譬为能度生死大海,载众生到自由解脱的彼岸的舟船。
[92]八苦:指众生轮回六道时所受的八种痛苦,为四谛中苦谛的主要内容。八苦包括: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
[93] 媪:音ăo,“老妇人”的意思,“杨媪”就是一个姓杨的老太太。
[94] 第一义:无上甚深的妙理,即至高无上的真理。
[95] 八部鬼神众:又称“天龙八部”或“八部众”,包括:天、龙、夜叉、阿修罗、迦楼罗、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伽。“八部众”中,以天、龙二众为上首,故称“天龙八部”。
[96]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又称“四生”。卵生指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鸟类等;胎生指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湿生指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等,化生是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地狱及劫初的人类等。
[97] 三净肉:三种清净的肉,即一、不见,我眼不见它被杀时的情景;二、不闻,我耳不听见它被杀时哀叫的声音;三、不疑,它之死不疑是为我而杀者。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
径中径又径征义译注
嗡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