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62|回復: 1
|
净公上人关于密教的讲记敬摘点滴2023618190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密教的讲记敬摘点滴
...五力,你就必须要知道「三十七道品」,前面还有「四念处」。念处我们有没有?念处是智慧,也是我们讲的看破。四念处是教给我们四种正确的观念。我们今天修行,同修们常讲功夫不得力,你的根基没有扎稳,你功夫当然不得力。不得力是什么?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没看破。佛教给我们从哪里学起?从四念处学起。
四念处第一个「观身不净」,这是初步入门。就是让我们对这个身见虽然不能断掉,这个执着要减轻,那就有进步了;从观身不净这个方法减轻我执。身虽然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少不了它,佛家常讲「借假修真」,我们要借这个假身修真性,没有这个假东西还不行。所以它有用,你尽量去用它,不碍事,不能执着它。这是我过去讲经常讲的,我们在这个世间一切万物,我们要使用权,不要所有权;使用权有用,所有权就是执着,不必要我所有,我有得用就好了。这个讲堂,我们在此地讲经,我们坐在这里,我们有使用权,所有权是居士林的,不是我们的。对这个身体也是一样,不要执着这个身体是我,不要过分的去爱护它,过分的去照顾它,错了。我要利用它、要使用它,我绝不执着它,然后舍身受身你就自在了。所以佛教给我们的法子好,教你常常观察「观身不净」,这不是个干净的东西,不是一个好东西,你那么珍惜它,那么爱护它干什么?错了。
第二教我们「观受是苦」,受是什么?享受。在新加坡人都有福,这是福地,世界上许许多多地方人在受苦受难,这个地方人衣食丰足。你仔细想想,你天天享受的,你是乐还是苦?不错,很快乐,你不知道真苦。为什么?因为你三餐饭吃得很饱,饭菜都吃得很可口,很乐;一天不叫你吃饭,饿得苦,苦就来了。由此可知,三餐饭是药,是救苦的,你少一顿就苦了,少两顿更苦了,你才知道你的享受是苦。你为什么没有感觉到苦?是因为到时候你就吃药,把那个苦伏下去,你就没有感觉到苦了。一次药吃迟了时候,苦就现前,你还不觉悟!世间的享受只有苦没有乐,所以跟你讲,苦是真的,乐是假的。怎么说?乐会变成苦,乐就是假的;苦不会变成乐,所以苦是真的。以吃饭来说,你吃一碗很快乐,吃到好吃的,吃二碗也很快乐,连着叫你吃十碗、二十碗你就苦了,乐不就马上就变成苦了。肚子饿很苦,饿一天苦,饿两天更苦,饿上十天、二十天,只有一直苦下去,绝对不会说饿到一个时候会乐了,没这个事情。乐是假的,苦是真的,你自己要好好的去想,佛讲的话一点都不错,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心是什么?念头,念头七上八下。所以世间人往来,你明白觉悟了,虚情假意,哪有真的?给你说真心,怎么对你好,怎么爱你,过两天就变了,心里马上就变掉了。所以你要明了,听佛的话觉悟了,他说好,笑一笑,假的,不是真的;他说不好,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反复无常,这都是讲的事实真相,这是凡夫。诸佛菩萨他们的心是真常,叫「常住真心」,那是永远不会变的;凡夫迷惑颠倒,哪里会不变?千变万化。自己对自己都做不了主,对别人哪有保障?怎么可靠?第四佛教给我们「观法无我」,我是什么?主宰。《华严经》上讲过八种我,在此地就不要再啰嗦了,这里面八种最主要的意思就是主宰。一切万物都做不了主,都是在变化的;人、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一切万法没有自体,一切万法都不能常住,这就叫无我。佛是教给我们这四种基本的观念,你要能常常对于人生宇宙常作如是观,你就开智慧了;这我们讲是你看破了。
看破之后就能放下,放下是什么?「四正勤」,「四如意足」。足是什么?满足,知足常乐。佛给我们示现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生活所需三衣一钵,养这个身体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知足。四如意足四条合起来讲,就是知足常乐。这当中有「四正勤」,四正勤是教给我们,这一生当中处世待人的态度、处世待人的原则。「正」是正确,「勤」是勤奋,四种正当,应当勤奋去做的,一个是断恶,一个是修善。佛教给我们,已经造的恶要赶快断,没有造的恶决定不要去造,这两条是断恶;已经在修的善,这个善要增长,还没有学的善要赶紧发心,这两条是修善;所以四正勤合起来讲是断恶修善。我们今天得人身,在这个人间过这几十年,几十年的日子应该怎么过法?佛指点我们的原则,「断恶修善」。而世尊也示现这个榜样给我们看,我们在佛陀传记里面看到,《大藏经》里面有《释迦方志》,有《释迦谱》,古人写的,这是释迦牟尼佛最古老的传记。他一生示现给我们看,确确实实前面这十二条他做到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他真做到了。我们要想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想功夫得力,你也要把这三科十二句做到,你修行有根、有基础了,你的功夫才会得力。从这个基础上提升才是五根、五力,五根、五力是建在这个基础上的。
我们在《阿弥陀经》上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学人;也就是说,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些人,还修什么?经上讲,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前面四条没有说,前面四条不用了,他都有了,基础都有了;到西方极乐世界,根、力、菩提分、八正道还要继续再修。「三十七道品」,天台智者大师讲得好,一般人都把它看成这是小乘教义,这个看法是错误的,三十七道品是通大、小乘,这是佛法里面的根本法,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统统要修,共同科目,我们要认识清楚。智者大师把「三十七品」以藏、通、别、圆四教的方式来讲解,我们这才恍然大悟,才看出「三十七品」是佛家的圆满珐輪,包括一切法在其中,它是佛法的总纲领。
现在我们回到经文里面讲,「念慧力」就是五力。五力第一个是「信」,先有根,而后这个根才产生力量。我们要问,我们的信有没有根?今天听到念佛好,明天再听到一个人参禅好,你的心就动摇了,后天又听到一个人念咒好,又想去念咒去了。你的信没有根,像浮萍一样在水上漂,随波逐流,没根,这个信怎么行?这样的信心一事无成。他为什么信没有根?前面三科的基础没有做好,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这个基础没有打好,信没根。如果前面这十二句你都做到,你的信就有根,为什么?认识清楚。一切法事理因果都能明了,知道断恶修善,知道知足常乐,你的心是定的,所以你的信才有根,根在增长。怎么增长?亲近善知识,亲近善友,读诵大乘。每天研究讨论,理愈研愈明白,于是你的信就有力量,决定不会动摇。
从信你才会肯精进,这个「进」是精进,特别注意「精」字,精是纯而不杂、一门深入,这叫精进;不能学太多,不能学太杂。四弘誓愿里头告诉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那怎么叫我们学一门?这个一门跟那个无量是一个意思,一点都没有矛盾。怎么说?祖师大德告诉我们,一经通一切经就通了。一切经不是无量法门吗?你一个法门通了,所有一切法门都通了,这叫「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经怎样才叫学通?是不是这个经都会背了叫通了?不是的。是不是这个经的道理都懂了才叫通了?也不是的。怎么叫通?每一部经都有教、理、行、果,佛家里面讲四经。文字是教;文字里面含的道理那是理,理是真理、是真如自性;这里头又有修行的方法,那是行经;教、理、行融合成一就叫证,这样你才算是通了。别说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一切经是从一个理里面说出来的,通常讲教理。
我过去跟李老师学教的时候,老师在上第一堂课就教我,你要学教理,那个时候我还不十分懂得。他跟我讲,如果你从教理上下手,将来一切经都贯通了,省事。如其不能,你要是没有这个能力,就退而求其次,你着重教义;义也是理,但是义理范围小,通一宗的,不能通全部,能通一宗,这是属于义理,这他老人家当初教给我的方法。你能从这上着眼,学东西快。不是说学一部经就会讲一部经,照老师那个方法去描,那个不行!怎么描也描不过录音机。录音机一个字都不漏,我们怎么描也描不过它;怎么跟老师学也学不像录相带,这里头有方法。但是无论是从教理或者从义理,也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心要细,心要专,心要清净,还要热爱佛法,你要具备这几个条件才行;这几个条件不具足,不行,义理也办不到。换句话说,还是要前面念处、正勤、四如意足,还是要有这个基础,没这个基础,难!所以我讲「三十七道品」前面这三科,我跟古人讲法不一样。古人讲的不好懂,我把「四念处」讲作看破,大家好懂;我将「四如意足」讲作放下,大家也好懂,这样子你才真正能得受用。我自己学佛,实在讲得力于章嘉大师,那是刚刚开始学佛,他老人家教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所以以后我到李老师那个地方去学教,比较上得力。是因为前面第一个老师,给我奠的基础正确,所以懂得精进、一门深入。
世尊所说的一切经,在理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任何一部经,你全心全力在这上用功,你要懂得无论哪一部经展开,都有「教理行果」四分。我们怎样学习?「信解行证」。信教、解理、修行、证果,你这一部经通了。这一部经通了,就一切经通了,一切经只要一接触、一看、一听就懂了,所以很容易。如果诸位怀疑,说这可能吗?许多同修们都看过《坛经》,唐朝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的。惠能大师不认识字,所以不是他写的,是他讲的,他的学生给他记录的。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他学教的时间很短,一生当中学教,大概在我们想象当中,顶多两、三个小时不得了!他一生当中学教,顶多两、三个小时。半夜五祖忍和尚把他叫到房间,跟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后头就不要讲了。诸位要晓得,他那两个小时是真了不起,五祖跟他讲的是《金刚经》的教理行果,惠能在听讲的时候,两、三个小时就信解行证;两个人都了不得,一个会说,一个会听,哪里像我们这里,讲这么多年还不能证果。能大师一证之后他什么都通了,他在逃难的时候,第一个遇到无尽藏比丘尼,这个比丘尼一生受持《大涅盘经》;《大涅盘经》的分量相当多,有二种译本,一个译本是三十六卷,一个是四十卷,分量都相当多。虽然读诵,天天读,不解其义。能大师逃难碰到了,这个比丘尼把《大涅盘经》念给惠能听,惠能大师听了之后,就给她讲解这里头的意思,无尽藏比丘尼也开悟了。这个经他没学过,他一听就懂,这就是说明一经通一切经通是事实。
所以这个通,是从这一部经里头明心见性,见性才叫通,不见性不叫通。见性之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了。为什么?世出世间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见性就是见到心性,见到识性,所以世出世间法一接触就全通了。法达禅师到曹溪去见六祖,向他老人家请教,见面当然是礼拜了。六祖看出来了,他礼拜的时候头没有着地...(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讲记)
...所谓,你做的事情是可以帮助正法久住,是可以利益一切众生,你这一退转佛法衰了,众生没福,要遭难,岂不是因为几个少数人毁谤侮辱,把你的大事害了?所以要坚忍,不在乎。一个人受人批评到什么时候?盖棺论定。你还没死!你还没死,换句话说,人家一切评论都是打问号,不可靠,等你死了以后再说。你现在所做的恶未必是恶,你行的善也未必是善,一定要看到往后的结果。如果你所做的眼前是恶,但是到后来能够利益众生,那你这个恶是大善,浅见无知的人见不到。他造的罪业小,他个人受报;如果你不能够忍耐而退心,一切众生受害,你要知道一切众生受害,对于侮辱你的人、毁谤你的人,他的罪就重,他就堕阿鼻地狱;你能够忍耐,不理会他,依旧去做,他造的罪业轻,你也救了他。你没有受他影响,你还是照做,还是正法久住,还是利益众生,他那个毁谤造的罪业小,那就轻;真正要影响,你要退转,他造的罪业极重,要堕阿鼻地狱。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他在造罪业,我们希望他罪业轻一点,将来受报轻一点,不要报得太重,这是对他的慈悲怜悯,他哪里晓得?他愚痴蒙昧,他不知道。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发菩提心的人,那个心慈悲到极处。这些道理你要不天天读经,不天天听经,你怎么会觉悟,你怎么会明白。真正爱护你的人,帮助你的人,你把他当作冤家对头,你虽然把他当作冤家对头,人家还是真心爱护你,还是真心帮助你,绝不因为你不认识,绝不因为你还要侮辱加害于他,他对你爱心就减少一分,没有。如果他要是真的,那个爱心、帮助的心减少一分,他就没有忍辱波罗蜜,他菩萨行里头就缺了一条,就不圆满了。
通常讲忍辱,第一个就是人为的加害,能忍;第二种是自然的灾害,也能忍;第三种是修法。修法里面包括世出世间法,无论做什么一种事业都很艰难,都不是容易,你没有耐心,你怎么能成就?世出世间的事情哪有一帆风顺?这个要知道。谚语里头常讲「不如意事常八九」,又说「好事多磨」,好事哪有那么容易做?你要没有耐心、没有智慧,很容易就退转,很容易就被魔障碍住。所以真正好事,谁做?诸佛菩萨来做,菩萨有智慧,菩萨有定功,菩萨有耐心,勇猛精进,绝不退转。普贤行愿里面十愿,每愿末后总结:「无有疲厌」,那是勇猛精进之相,那是忍辱波罗蜜的成就,哪有退转的道理!为什么会不退转?因为他念念有那么多苦难的众生,要等待着得度。你一退转,这些苦难众生没人帮助他、没人救他,所以想到这一点,自己就不敢退转,什么样的冤屈也得要忍受,什么样的加害也要忍受,这样才显示出你慈悲,你的伟大。
世尊在金刚般若会上,虽然菩萨行的六个纲领都讲得很多、很清楚,可是布施跟忍辱这两样讲得最多,原因在哪里?布施能修大福报,忍辱能成就大福报。如果你只晓得布施,不能忍辱,你所修的福报一面修一面就漏掉,很难成就,所以布施得忍辱,才能成就。譬如你很会赚钱,但是你也很会花钱,你赚得很多、花得很多,到最后还是穷光蛋一个,你不能忍耐。肯布施、肯赚钱的人,还能够忍耐、能够节俭,他才能成为大富;这就是修的福多,享用很少,这就是能忍,这才能累积,才能够享受大福报。所以我们一定要发心,一定要明理,然后认真的修学。往昔我们不懂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总是有贪心,对于世法、佛法都有贪心,总是吝啬,自己有的不肯施与别人;现在晓得这是障碍,障碍自己明心见性,障碍自己念佛往生,甚至于障碍自己研究经教的法慧。你研究经教为什么不开智慧?你有障碍。你把这个障碍舍掉,你读经会开智慧,你听讲会开悟,为什么?没障碍;你才能够修行证果,道理在此地。所以悭贪是第一重关,第一个大障碍,一定要突破。持戒,再突破第二重障碍。第二重障碍就是念念自私自利,念念损人利己,这就是恶业。今天社会,哪一个人不说自己的利益,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保护自己的利益,一定损害别人的利益,恶业就从这儿来的。持戒的目的,样样如理如法,绝不再造恶业。这样忍辱,你才真正能积功累德,才由小的成就,逐渐逐渐发展为大成就,乃至于功德圆满。
这是菩萨行的六个项目,我们才讲了三个,下面还有精进、禅定、般若;这个慧就是般若。这两句话就是四弘誓愿里面的学法门、断烦恼,学六度这是学法门,这六度的效果是破烦恼,布施破悭贪,持戒破恶业,忍辱破瞋恚,精进破懈怠,禅定破散乱,般若破愚痴。从所破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从方法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两句四弘誓愿含着两愿在里头。底下『未度有情令得度』,这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末后一句:『已度之者使成佛』,这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句圆圆满满具足四弘誓愿。今天时间到了,只讲了一句。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三十九集) 1999/1/2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39
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面,经文的第六行,我们将经文念一段,对对地方。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从这一段看起。这一首偈,上一次我们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只讲了一句:『常行布施及戒忍』;今天我们接着看第二句:『精进定慧六波罗』。「精进」,是菩萨唯一善根。佛经上面所讲的善根,我们要特别注意,无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无一不是从断恶修善入门。如果我们不能断一切恶,不能修一切善,这一生无论你怎样修学,你到最后还是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你怎么样去巴结佛菩萨,讨好佛菩萨,没用处的。这个道理与事实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佛帮助一切众生决定不是感情,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记住、要明了。佛帮助我们是讲道理,是理性,佛对一切众生的加持就是开示,为我们讲经说法,为我们做种种的示范,我们看到听到一定要行证,行证是佛菩萨对我们帮不上的忙。
前几天,茗山老法师在此地讲了十天《楞严经》,这部经有许多同修都很熟悉。在楞严会上我们也看到,佛菩萨给我们做示范,给我们表演,阿难尊者就扮演这个角色。他跟佛的关系,跟别人不一样,他不是普通的学生,他跟释迦牟尼佛是堂兄弟,他们堂兄弟总共八个人,释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最小的小弟。他自己以为,佛是他的大哥,又这么喜欢他、疼爱他;你们这些人要认真修行,不修行不能得度,我没关系,将来到时候老大哥会帮忙,提携一把。心里就存着这个不正确的观念,遇到摩登伽女之难,遭难这才晓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怎么样?这种事情大哥帮不上忙,才恍然大悟不修行不行。别人勤苦修行,阿难也得要勤苦修行,这是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
修行从哪里修起?断恶修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从这儿做起。你就晓得世间人作恶,恶的根源在哪里?佛教人修善,善的根本在哪里?这就讲到善根。善有根,恶也有根,恶的根是什么?贪瞋痴,叫三毒烦恼。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今天起心动念起了贪心、起了贪爱,立刻就要觉悟,这是一切恶的根源。这个念头一动起来,这是恶的根发作,它在起作用,非常非常可怕,无量无边的罪恶,都是从这个根生的。古德有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要觉悟得快,这个根现在在发动,立刻要把它止住,制止住,这叫修行。果然能够控制得住,这叫功夫。功夫得力,你能够把烦恼控制住,这就功夫得力。烦恼控制不住,依旧起现行,依旧造业,功夫不得力。
世间三善根就是无贪、无瞋、无痴,可见得恶的根反过来就叫善根。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见色闻声,贪瞋痴的念头才一动,马上要把它降伏住。《金刚经》上所说的:「云何降伏其心?」那个心就是三毒烦恼,你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因为三毒烦恼根太深、面太广,无量劫来养成这个祸患,一时想把它除掉,除不掉的,根深蒂固,哪有那么容易除掉?唯一的办法是提高警觉,它一发作立刻就将它控制住。用什么方法控制?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方法无量无边,这些方法干什么?无非是控制烦恼。我们今天学的是念佛法门,我们用一句佛号来控制它,念头才一动,「阿弥陀佛」,伏住了。第一念是贪瞋痴,第二念就换成阿弥陀佛,你得有这种方法,这样念佛功夫才得力,才能够念得相应。这是讲世间的善根、恶根。
菩萨善根只有一个,因为菩萨决定修三善根,世法三善根他没有问题,菩萨当然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都断了,无明也破了一品,证得清净法身,所以说世间的善根他已经圆满。以后什么是他的善根?佛说「精进」,精进是菩萨唯一善根。精进这两个字的意思,也是无尽的深广;进是进步,进而不退。我们这部经,古德判教这部经是属于圆顿大乘,比《华严》还殊胜。隋唐的大德认为《华严》、《法华》,只不过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把这部经看得多么重要,这部经多么殊胜。我们晓得这个经的标准是法身大士,但是这个经特别,因为它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因此精进的范围格外的广大。
圆顿法必须破一品无明,才证得三不退,进这个字有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可是在我们这个经上讲,不仅仅是证三不退,是圆证三不退,这个「圆」字那就不可思议,圆是圆满。在《华严经》上我们看到,圆教初住菩萨就证三不退,但是不圆,什么人才能称为圆证三不退?严格的说,等觉菩萨才可以说是圆证;如果把标准放宽一点,那就是经中常讲的阿惟越致菩萨。这是经上常讲,三经当中都说,而且说过多次,这算是可以说他是圆证三不退。阿惟越致,古大德给我们说明,七地以上;换句话说,地位最低是七地菩萨,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觉算十一地,这些位次才能算圆证三不退,这就不是一桩容易事情,可见得比《华严》所讲的殊胜太多了。
怎样算是精进?精这个字是精纯,纯而不杂才算是精。精进是菩萨修学里面,很重要的一个科目。佛为一切众生说种种法门、说无量法门,并不是叫你全部都要学习,你要是这么想、这么看,那你就错了。佛的要求是叫你在一切法门里面选择一门,精进修学,精的意思在此地。一门深入,长时间的熏修,就叫做精进。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华严》自始至终,处处都显示精进修学的效果,我们现在才介绍出席的大众,没有正式讲到经文,参与这个法会大众,现在给我们说出,他们都是由一个法门证入解脱。证入解脱是什么意思?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解脱,解是解开烦恼,见思烦恼解开,现在的新名词叫解放,见思烦恼解放,脱离六道轮回,解脱;尘沙烦恼解放,无明破一分,你就脱离十法界,这是解脱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中国民俗里头一般所讲的证果,他证的是什么果?佛果,他成佛了。
圆教初住菩...(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讲记)
...看他的生活多么简单,一分一厘他都节俭,佛教给我们惜福,教给我们积功累德,他真的做到。他不是说的,他真做到,口说有什么用处?必须要把它落实。眼前众人看到他的生活非常清苦,他自己感受无比的快乐,前途一片光明,将来决定生极乐世界,真有把握到极乐世界去作佛了。现在虽然没去,我看到他已经在作佛了,他所做的都是佛做的事情。
普贤菩萨告诉我们,一切供养当中,财供养不如法供养。但是世间人重视财,他有贪心。所以财供养是手段,法供养是目的。佛菩萨教化众生、利益众生,众生不认识佛菩萨,众生不知道佛菩萨真实利益,那佛菩萨也得随顺众生,「恒顺众生」,先用财布施给你;佛家所谓「先以利欲牵」,来接引、牵引你,「后令入佛智」,后令入佛智是法布施。所以财布施是手段,最后法布施是目的,给你真实的利益,给你无尽的利益,然后你才知道佛菩萨慈悲到极处,你才真正知道佛菩萨恩德之大,永远报答不尽。
财布施,诸位都知道,佛告诉我们一切世间众生,不仅仅是我们地球这个世间,十方三世无量无边世界一切众生,哪一个不想财富?哪一个人不想自己有智慧?哪一个人不想健康长寿?这是一切众生都在希求的;学佛的同修希求,其它宗教徒也希求。你能不能求得到?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这里面有理论、有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没有求不到,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求作佛都能求到,何况世间这些名闻利养,在佛家看这鸡毛蒜皮,轻而易举,哪有求不到?你必须晓得理论与方法。理论是因果的道理,你得财富、得聪明、得健康长寿,那是果报,果必有因,你要修因,你才能得到果报。财富的因是什么?是财布施,这个世间人不懂。你有财布施给别人,愈布施你得的财富愈多。我们看到这个世间有很多发大财的人,决不是他幸运,决不是他聪明,决不是他用手段,不是的;前生种的因殊胜,他这一生不管经营什么事业,他都会发财,他命里头有财。命里有财,前生种的因,要懂这个道理。
那我们前生没种因,怎么办?现在种来得及,现种,现种也能现收;不种要想收,没这道理。我今天在报纸上看看新闻的标题,里头有一条,现在经济不景气,窃盗、绑架案件多了。你去偷盗也是你命里头有的,命里没有偷都偷不到;我们命里没有去偷,还没有偷到,就被警察抓去坐牢了。你偷到的东西,依旧是命里有的,那你何必去偷?佛家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是真理,这个话不是假话。我们要想自己得财富,你要修财布施;你要想得聪明智慧,你要修法布施;你要想健康长寿,你一定要修无畏布施。
我二十六岁学佛,这个道理章嘉大师传授给我的,我对于老师非常尊敬,依教奉行。我前世没有修财布施,所以这一生生活非常艰苦。前一世这三种布施,大概只修了法布施,所以我还有聪明智慧,我没有福报,我也没有寿命。过去多少人给我看相算命,连韩馆长都替我去算过命,她拿到我的八字给人算命,算了之后人家就很奇怪,问馆长,他说:这个人还在吗?那个时候大概,我差不多是将近五十岁的时候,可见这个算命不错,算得还相当准。他问她这个人还在?她说:这个人在。算命摇摇头,奇怪!这个人为什么还在?结果这个算命问:他做什么事情的?她说:他出家的。出家,另当别论。换句话说,要不出家,四十五岁准死无疑。
出家人实在讲也保不住。跟我同时出家、同时受戒,我们师兄弟有三个人,明演法师、法融法师,可能诸位都不熟悉,我们三个人同年,而且三个人都短命,看相算命说,我们三个人都过不了四十五岁。所以四十五岁那一年,大概二、三月法融过世走了,五月间明演走了,七月间我生病,我一想我也跑不掉了。自己知道,我们都不错。明演法师走的时候,他是自己走到荣民总医院去挂急诊,进急诊室半个小时他就走了;所以他没有病苦,自己乘公共汽车,到急诊室去挂号,进入急诊室半个小时就走了。这都是修行,还算是有一点功夫。我那一年,正是在夏安居的时候,在基隆大觉寺,大觉寺的老和尚请我去讲《楞严经》。《楞严经》很长,十卷我讲完第三卷,得了一个重感冒,病了一个月。我一生都不生病,那个时候一想,得病的时候一想时间到了,前面两个走了,这大概是我了。我想到既然要死了,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我懂这个道理,所以我就念佛求往生。我也不看医生,也不吃药,每一天煮点稀饭咸菜,那时韩馆长照顾我,等着往生。这样子搞了一个月,慢慢身体恢复过来,好了。好了以后,一直都没有生病。
这一次生这个病,想想什么原因?我占据了你们同学的时间,所以《华严经》不讲了,这个时间让出来,给你们同学在此地练习讲经,我的《华严经》搬到净宗学会,八楼小教室里去讲。因为我们讲经,主要的目的是要制作录像带,将来供给广播电台使用。我这个念头一发,我的病就好了,没事了,什么都没有了;想一想很有道理,我占据你们的时间。凡事都有个因果,因果是真理、是定律,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三种布施都修,这三种果报都现前。我本身给诸位是现身说法,我没有求寿命,我也没有求福报。出家之后,我剃了头就教佛学院,就从事于弘法利生的工作,四十年没有间断过。什么都不求,可是福报自自然然现前。
有一年台北举行仁王护国法会,我讲《仁王经》讲二十天。法会当中遇到甘珠活佛,这是藏传密教的一位大德,跟我也是很好的老朋友。见了面之后,他告诉我;他的年龄比我大,大概大我十几岁的样子;法师,你过来。我说:有什么事情?佛爷!他说:你这些年讲经说法的功德很大,你本来没有福报,你以后福报很大,不但福报很大,寿命很长;本来你短命,他说:我们在背后都说你。我说:这些事情,你不说我也晓得,我也明白,我也知道。福报很大,寿命很长,我没有求福,也没有求寿命。中国谚语所讲「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活在世间一天,为佛法工作一天。我这个态度跟李木源居士完全相同,活一天为佛法、为众生服务一天,决定没有自己,所以自己清净自在。为自己很累,为别人不累;事情做成功了大家有福,做不成功大家没福,那有什么法子?自己决定没有得失这个念头,你就会生活得很自在。
这是在佛法当中,接受老师教诲,所得到的真实利益。我入佛门是听老师一句话,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学习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他这一句话打动的,我很想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既然有,那我应当要学习,我不会错过这个因缘。四十七年的修学,我真的得到了,所以我对于老师始终感恩之心。我们的教室、讲堂,我们都供老师的遗像;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哪个道场,我老师的照片一定供在讲堂里面、佛堂里面,时时刻刻与老师共在。所以一生生活在感恩、报恩、幸福之中,无比的自在快乐;没有得失,没有忧虑,没有牵挂。
李居士知道我,他认识我相当深刻,总是想方法把我留在新加坡,他知道留我不容易,稍稍有一点不如法,我马上就走了。如果这个地方一切如法,我有责任要帮助他,我全心全力协助他;他要是做得不如法,我就离开了,没有什么人情。绝对不是说,他这个地方物质条件优厚,我会在这里多住几天,没这个事;再优厚的物质条件,也留不住我。这个地方真正在办道,真正在修行,真正在用功学习,我一定住这个地方;我有使命感,我有责任感,要协助大众。如果大家是来玩票的,不是认真修行,我住在这个地方毫无意义。我讲经四十年,今年七十三岁,也应该退休了,我也很想找一个很幽静的环境,自己去进修。这一次到澳洲,在澳洲原始森林里面住了三天,我很喜欢,如果在那个地方建个小茅篷进修,你说那多自在!与世完全隔绝。这是我一生向往居住的一个环境,我念念不忘,如果没有弘法的缘分,我就会退休,我到那个地方去享受大自然。那么这儿有同学们认真要修学,认真要修行,我只有舍弃自己,自己的受用,怎么样辛苦我也要帮助大家。我的理念、我的作风,李居士知道得很清楚。
在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法供养里面,普贤菩萨给我们说了几条,这几条都是纲领。第一个所谓「如说修行供养」,我们有没有做到?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要做的,我们统统做到,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不会违犯,这叫「如说修行供养」。我常常劝导大家,也告诉大家,佛所说的经典,实际上就是佛所讲的话,我们后人尊称它为经典。为什么?他所讲的是真理,永恒不变。古大德尊称佛所说的叫它做妙法,它到底妙在哪里?古德给我们说明,这个话不是随便说的,佛所讲的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是圆满的,这就妙了。所谓圆满,这里头具有四个意思,佛法讲四分,四个意思,教、理、行、果。
我这一次在澳洲,给世界宗教和平组织里面,这一些各个宗教的领导人,也做一个概略的介绍,说明佛法的内容,这妙法。我们如果讲教理行果,他听不懂,所以我就改变一个方式来介绍。佛经字字句句包含四个意思:第一个意思真诚的教诲,第二真实的道理,第三是至善的行为,第四最高的享受。我把「教理行果」用这四句话来说明,他们听得懂,听了都点头。字字句句都具足这四个意思,所以称之为宝,称之为妙法。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第一个对于佛陀真诚的教诲,我们要信仰,深信不疑;第二对于佛所讲的道理,要透彻的理解;第三佛所说的至善的行为,我们要真正做到;第四最高的享受,我们才真正得到。你能够得到最高的享受,就是我们佛家讲的证果,你修行证果了,证果就是在生活上的受用。
这个介绍,他能听得懂,他们也能接受,听到也非常欢喜。可是我们要记住,我们说到他欢喜,还要叫他更欢喜,更欢喜是怎么说法?佛经如是,你们的经典又何尝不如是?他们就很开心了。佛经句句是妙法,你们那个经典句句也是妙法。我称他们都是菩萨,我出大门的时候,遇到一个基督教徒,是一个基督教的代表,对我非常礼敬,给我拉手,他说:法师,你称我作菩萨,我们称你是神;立刻就有回敬。所以我们必须要尊重别人,我们好,别人也好。在佛法里面,实实在在讲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法法皆第一,人人皆第一,事事皆第一,找不到第二,这才叫平等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平等法界,才真正能够落实多元文化,共存共荣,和睦相处。它的效果,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每个人都能够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我期望全世界,所有宗教师、所有传教师,应当要尽的责任,应当有这样的使命感。你成为一个宗教师、传教师,你的使命救度一切苦难众生。这种人,在佛法里面讲就是菩萨,所以我称他作菩萨,名实相副。
所以一定要记住,「如说修行」。这个「说」,佛说的,佛所讲的我们完全做到,这就是供养。不仅仅是供养诸佛如来,是供养我们的自性,供养一切众生,你要...(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讲记)
...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42
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面第八行:
【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这两句经文在全经里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古今许多大德,在言论注疏之中常常引用,意思无尽的深广。尤其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我们读这两句经文,如同世尊在我们眼前耳提面命,感触非常的深刻。经文讲法很多,古大德把这个「圣」看作地上菩萨,这个意思也很明显,如果更深一层、更广一层,这个圣就是佛菩萨,佛菩萨就包含着一切众生。大乘经上常说「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华严》、《圆觉》说得更透彻,「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由此可知,我们供养一切众生,又何尝不是供养恒沙圣?为什么不如坚勇求正觉?诸位要知道,只修供养你得的是福报,你供养再多诸佛菩萨,你的福报也不过是在天上而已,欲界天、色界天享天福。因此单单供养,这个不究竟,所以不如坚勇求正觉,坚是坚定信愿行,尤其是信心。佛法无论哪一个宗派,无论哪一个法门,都是成无上道。何以不能成就?我们的信心不坚定,信心会动摇,因此修行人多,成就的人少。哪些人成就?信愿坚定,始终不移;也就是说始终不变,那个人一生决定有成就。
信心为什么会退?为什么会变?这里头总不外两类的原因。第一类是自己无量劫来,修积的善根福德因缘薄,不厚,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对于教理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学佛,佛的教义没有深刻的了解;世尊在金刚般若会上教我们「深解义趣」,我们对于佛法的义趣解得不够深。于是有这两种原因,就禁不起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烦恼习气随着增长,道心消失掉了。这是自古以来,多少修行人不能成就,因素在此地。所以我们要想成就,第一要坚定信心,坚定信心实在是难,不是那么容易一桩事情。自己往昔善根福德因缘薄一点,也还不怕,如果我们这一生当中遇到的缘殊胜,可以补足善根福德因缘之不足。
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头讲得好,他说「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我们晓得,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这个话就是阿弥陀佛亲自为我们讲的,遇缘不同。纵然遇到殊胜因缘,如果善根福德没有也不行,总得要有,有还不足,可以弥补;如果没有,也不能成就。这个例子很显然,我本身就是一个活的例子。我在年轻的时候,我闻佛法很晚,二十六岁才闻到佛法;我自己总感觉得太迟了,缘不足,二十六岁才听到佛法。我亲近方东美先生,方先生学生很多;我跟章嘉大师学佛,章嘉大师的弟子也很多。大师圆寂之后,我承蒙朱镜宙老居士的介绍,认识李炳南老师。我跟李老师的时候,李老师的学生就有二十万人。这么多的学生当中,为什么出不来?善根福德因缘少;他不是没有,有,他也遇到了,少。少,跟着好老师,还没有办法补足,就这么个原因。
我们今天在新加坡这一会,缘具足,缘殊胜。能不能成就?就在诸位同修的善根福德。如果诸位同修真正具有少许善根福德,在这样殊胜的法缘当中,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就。现在我们的《华严经》,改在净宗学会报恩堂里面来讲,每天上午十点讲到十一点半,天天讲。诸位可以在家里面收看网络,我们每一天每一座都同时上网。现在的计算机非常方便,我们讲经美国在听,我们时间一改,美国那边打电话来非常欢迎。我们白天早晨十点钟开讲,在美国是晚上八点钟,他们看正好,八点看到九点半,所以打电话来高兴得不得了。澳洲在收看,香港那边也在收看,这是我知道的。我不知道的想必还很多。诸位在家里面,可以装上计算机收看网络,你天天都看到。
初学佛法,读诵、听闻比什么都重要。为什么?帮助你坚定信心,帮助你坚定愿心,你求正觉才靠得住。你若不能深解义趣,你会懈怠,你会退转。你要晓得一懈怠、一退转,你就要觉悟自己善根福德不够,对于经义了解不够透彻;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不会退转,深解义趣的人也不会退转,这两种人决定成就。大家都晓得,这个世界有灾难,肯定有灾难。怎样救自己?不如坚勇求正觉;怎样帮助众生?不如坚勇求正觉,真正是自利利他,真正是本经前面所讲的「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的落实,这一句就落实了。由此可知,一定要信心坚定,绝不动摇。要记住善导大师的教诲,无论什么人来给你讲,讲的跟本经法门不相应,我们统统拒绝,统统不接受。善导大师说,即使是释迦牟尼佛再来、十方诸佛再来跟你讲,讲的跟此经不相应也不听。为什么?那不是真佛,是假佛。如果是真佛,佛佛道同,一切诸佛所说决定跟释迦牟尼佛讲的相应,那是真佛,这善导大师苦口婆心教导我们的。
最怕我们是道听涂说,听听这个法师、那个大德再说说,对这个法门、对这个经典来批评,你心里马上怀疑,马上动摇。或者是接触五欲六尘,自己贪瞋烦恼起现行,名利心起现行,退转了,堕落了。这个事情太多太多,在在处处我们都见到,保持坚勇不退多难!「勇」是勇猛精进,决心求正觉。此地这个正觉,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决定可以求得到,决定能成就,只有一门,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这一门最可靠、最稳当、最快速。其它法门当然也不错,怕的是我们根性不具足,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的条件不具足。为什么?决定要断烦恼,要断见思、要断尘沙、要破无明,这实在太难了,确实不是现代人能做得到的。
别说这些,就说密教的法门,黄念祖老居士他是密宗的金刚上师,诺那活佛的传人。他非常坦率的跟大家说,「这个时代修学密法成就已经没有人了」,这是他讲的,「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所以他接触许许多多修密的同学,他劝他加持《无量寿经》,加持《弥陀要解》,加持《普贤菩萨行愿品》,他叫他加持这三种;换句话说,密不成就,这个成就。夏莲居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师徒真是苦口婆心,跟永明延寿大师用的方法几乎完全相同。永明延寿那个时代,参禅的人很多,他看得很清楚,不会成就的,所以提出禅净双修,「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这个意思是什么?禅那边,看到你不能成就,你加这一分净土,这个地方能成就。他不是鼓励我们搞禅净双修,不是的,他是对修禅人说的。人先入为主,有面子问题,舍不得放下。所以祖师用这个方法善巧方便,你再加个净,更好!他就会接受,面子也够了,也能下得了台。夏老、黄念老也是如此,学密的人也是有面子问题,用这种方法来帮助他,来成就他。如果是老实念佛人,那就决定成就;这是十方一切诸佛在本经的赞叹,我们都读过,佛哪有妄语的?句句都是真诚的教诲,我们要相信,要把这一桩事情,当作我们这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桩大事来办。一切时、一切处,念念与佛相应,与阿弥陀佛相应。
再跟诸位说,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真正供养恒沙圣,这是如教修行供养。我们舍弃一切的享受,舍弃一切的富贵,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念佛上,都用在读经上,也是代众生消灾免难。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上面讲了很多遍,这是真正自利利他的行为,凡夫不认识,诸佛如来赞叹,龙天善神看到你恭敬护持。所以我们在此地,弥陀村还没有着手筹备的时候,我们就先开念佛堂,把这桩大事落实。换句话说,化解世间一切众生劫难的修学,这是眼前最迫切的一桩大事情,急着要快做。我们念念当中,这个念是愿,愿一切众生也能和我们一样,一生当中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
单有这个愿,愿不落实是个虚愿。愿如何落实?落实一定要修行,自行化他。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我们把这个殊胜法门介绍给别人。介绍给别人也要懂得观机,机有三类,佛法里面常讲的上根、中根、下根。这个说法很难懂,哪个人上根?哪个人下根?下根还不错,还有没根的;没根,你送给他,他不要,那就是没根的。所以我们与人结缘,没有根的给他种善根,也不能放弃。如何给他种善根?他看到三宝的样子,所谓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那是音声,三宝的音声;三宝的形相,一历眼根也是永为道种。诸位要是了解这个事实,了解这个道理,你就晓得出家这个形象,就修很大的福报。你到马路上走一下,走一圈,多少人看到了,一看到,这是佛,这佛教徒,和尚、出家人,他阿赖耶识就落这个印象,佛种就种下。这是在家同修做不到的。
在家同修要怎么作法?你要上街去,手上挂一串念珠,人家一看,阿弥陀佛!也行。你要有标志拿出去,这是给一切众生种佛种,没根的人给他种种子,我们要真有心去做。你们有不少同修到这边来听经,参加法会,自己开车来,我们这儿阿弥陀佛贴纸很多,贴上,前后都贴,你的车开到哪里,人家一看都给人种佛种了,都是属于法供养。下根之人听到欢喜,能合掌恭敬,他不来听经,他不来念佛,下根。中根的人,他听了之后,他晓得之后,他会来听经,也会来念佛。上根人他要听到之后,他一生就依靠这个法门,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成佛,那是上根人。中根人未必这一生能往生,上根人是决定得生净土。我们平常要懂得观机,要懂得帮助一切大众,我们坚勇求正觉,也不忘供养恒沙圣。以坚勇求正觉为主,供养恒沙圣与一切众生广结法缘,缘殊胜。佛在经上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由此可知,结缘是多么重要。特别是出家人,出家人接受信徒的供养,供养拿去干什么?一定去结法缘,这是真实功德。这个供养,自己要拿去享受,那就坏了,那就是佛门谚语讲,「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所以一定要懂得广结法缘,一切为众生、为佛法。
我们也看过世间不少的老人院,我们在澳洲参观很多退休村,每一家的老人公寓,我对于这个很留意,看得很多。大家有时候谈起来,有人说安老院是无希望工程,没希望了,他到那里是等死。物质生活照顾到了,精神生活空虚,所以我们要办弥陀村。我们现在接触外面宗教多了,许许多多的宗教都办有老人院,都办有孤儿院,我们要鼓励他、帮助他,老人院是有希望的工程,有大希望。佛家的养老院,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般宗教的养老院,那些人将来都想升天堂,享天福,怎么会没希望?这希望从哪里来?希望从宗教教育。你养老,养他们,天天要给他们上课。一定要有宗教师,每一天跟他们讲经说法,领导他们修行,每个宗教都有它修行的方式,这样都能达到宗教希求的目标。升天、往生,不堕三恶道,不再到人间受苦,他怎么没有希望?充满了希望。
如果这个养老院,没有人讲经说法,没有人领导修行,那的确是有问题。我们看老人,不是在胡思乱想,就是痴痴呆呆;痴痴呆呆是落在无明,胡思乱想佛家讲掉举,这两种现象都不好,都是三恶道的因。所以我们帮助老人院是充满希望、充满光明的工程,决不是一般人讲的无希望工程。老年帮助他成就,帮助他来生比这一生更幸福、更美满。孤儿院更要帮助他,成就他的德行、技能...(净公上人大乘无量寿经讲记)
...,更难!很不容易。今天我们在此地看到,法藏好学生,世间自在王如来好老师,师资道合,所以有这样殊胜的成就。这是我们应当要明白,如果遇到这个机缘,要知道珍惜。我们怎么知道他是个好学生?具足三慧,『若我得闻』,下面『思惟修习』,闻思修三慧。真正能将老师教导的,受持读诵,依教奉行,他真干。
「闻思修」三慧,在此地略为给诸位同修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千万不要发生误会。譬如,我们在此地讲经,这两个小时你在这里闻,你听到了。听了之后,是不是再回去,去多想一想,研究研究?这思惟。想明白了,我们再去照做,这修行。要是这个搞法,你也是菩萨了,三慧是菩萨修的,声闻、缘觉都做不到,我们这样子去解闻思修,就全都搞错了。闻思修叫三慧:闻慧、思慧、修慧,慧是什么?慧是戒定慧之慧,才知道菩萨修的,跟我们初学的不一样。小乘修戒定慧,大乘菩萨修三慧;大乘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持戒,得定,开慧,慧开了之后,才有闻思修这三个意思,慧里面具足这三个意思。
闻是什么?闻表接触,耳听是闻,眼见也叫闻,舌尝也叫闻,身接触都叫闻,用一个字做代表。为什么不用「见」做代表?文殊菩萨在楞严会里面告诉我们,「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娑婆世界众生,六根耳根最利,所以用这个字做代表,用闻思修,不用见思修,是这个意思,它代表接触。思是什么?思代表明了,一接触就明了。接触之后,还想一想才明了,已经堕落在第六意识里面去了,不能思。所以思在此地代表明了,接触就明了。明了当然就不迷,不迷就叫修。所以诸位要晓得,闻思修是同时的,没有先后次第,没有时间的间隔,所以叫慧,就是戒定慧那个慧。菩萨修三慧,三慧在哪里修?在布施修,在持戒修,在忍辱修,在精进修,在禅定修,在般若修。所以三慧落实在六波罗蜜,日常生活六个纲领,落实在这里,这是同修们必须要搞清楚的。法藏在此地不是凡夫,从这一句我们就晓得,他戒定慧成就了。这是世间自在王佛会下的高足、好学生、好弟子,他有这样的成就。
末后这一句,『誓满所愿』。他发大誓愿,只要老师教导他,他能够听闻之后,一定能够实践他的愿望。他的愿望,就是后面所讲的广求、选择。这说明极乐世界不是凭空造的,不是随着自己意思造的,而是集一切诸佛剎土优良的大成,舍弃一切诸佛剎土粗恶的境界,选择精美精华的来建造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殊胜是从这儿来的,这是他的愿望。我们继续再看底下,这是「佛为宣演」,是佛给他开示。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
这两句话是观机,观机说法。如果不是这类根机,给他说了,没用处。佛对于这个学生,知道他『高明』,「高」是说他有德行,「明」是讲他有智慧,这是学生接受老师教导基本的条件。有智能,没有德行,善知识不会教你的;有德行,没有智能,善知识还是很乐意来教你,德行在第一。孔老夫子教学,也是把德行放在第一。夫子四个科目,第一个是德行,第二是言语。我们听了不能不谨慎,「口为祸福之门」,诸位同修学《内典讲座之研究》,这里面举了很多例子,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家庭的兴旺,国家的兴衰,言语是关键。所以夫子在德行之下,就是教你怎么说话,你要会说话。第三才教政事,政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教给你谋生的一些技术,我们现在讲技能的教育,技术能力的教育。你学了之后,你将来在社会上有一技之长,有谋生的能力,有服务社会的能力。最后才是文学,提高你精神的生活,这是像诗词歌赋这一类的,这一类摆在最后。佛家的教学,也是把德行、智慧摆在第一,言语在本经里面尤其重视。世尊在本经教给我们修行,必须要遵守三种净业,把「善护口业」放在第一条,这个意思岂不是跟孔老夫子完全相同吗?把「善护身业」、「善护意业」摆在后面,口最容易造业。
『志愿深广』,尤其难得。你有德行、有智慧、有学问,你没有志愿、没有慈悲,那也枉然!你只能自利,不能利他。所以一定要有大慈悲心,这个志愿就是大慈大悲,念念为法界一切众生去想。不仅是大慈悲,清净的大慈悲,平等的大慈悲,难得!「深广」,法藏他要普度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平等一起证得阿弥陀佛实报庄严土,你说这个多希有!这样的学生到哪里去找?诸佛如来生生世世教化一切众生,也难得遇到这么一个学生。所以这一句是观机,科判里面讲「知机」。下面再为他说法,应他所求。
【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
法藏请法要求,世尊为他「广演诸佛无量妙剎」。佛果然为他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二百一十亿」不是数字,如果要说是数字,这个数字不大。《弥陀经》上告诉我们,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娑婆世界,十万亿个佛国土。十万亿跟二百一十亿比,这数字太小了,诸位要知道,此地这个数字是表法的。如果我们以《华严经》上所说的,《大智度论》上所讲的,这是代表圆满。佛法里面用数字代表圆满,常常讲的七,七代表圆满。所以《弥陀经》上讲的七,不是数字,是表圆满。《华严经》上用十表圆满,一到十是表圆满,它不是数字。
在本经我们前面看到,本经经文虽然不多,这一部经的教义圆满具足一切义理。所以在这个经里面,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这些教义无不具足。前面我们读到「贤护等十六正士」,十六表圆满,密宗里面常用十六表圆满。二百一十亿是七的大圆满,三个七是二十一,二百一十亿就是二十一的大圆满,密宗里头也常用二十一代表圆满。所以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就是前面法藏所希求的诸佛无量妙剎;佛没有打折扣,他要求的是无量佛剎,佛只给他讲二百一十亿,那不是打了大折扣?怎么能满足学生的愿望?自古以来,老师教导学生,观察学生的根性,根性里头还有一个重要的,看他的诚意;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法藏今天有十分诚敬,如果世间自在王只跟他讲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对不起他。如果二百一十亿是个数字的话,那只一分诚敬,人家十分诚敬,你跟他说一分法,你怎么对得起他?如果他只有一分诚敬,佛跟他说法不会说两分。为什么?两分他容不下,他只有这么个量。世尊的示现随机应量,你需要多少给你多少,你能接受多少给你多少。所以这是代表大圆满,就是前面讲的无量的意思。
佛给他说些什么?说这一切诸佛剎土里面的『功德、严净、广大、圆满』,这是举出四个例子做一个代表。「功」,是你修学的功夫,你修学的功夫大,你所得的果报也大,你修学的功夫深,你得的果报也深。所以功德,这个德字跟得失的得一个意思,功是因,德是果报。功德跟福德不一样,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譬如持戒,持戒有功,定就得到,定就是德。持戒要没有功,你不能得定,但是持戒是福,严持禁戒你得福报,你不能得禅定。得禅定,持戒就有功。所以戒律持得再严,不能得定,你持戒没有功,没功夫。为什么没有功夫?你的烦恼还常常起现行,定能伏烦恼,能断烦恼。
为什么持戒不能得定,没有功夫?犯了一个很大的错失过错,「常见世间过」,你持戒就没有功夫了。不但没有功夫,而且还有麻烦,为什么?瞧不起别人,自己以为自己戒行很高超,一般修行人都不如,都比不上,这是增长贡高我慢。如果这种修行法,果报就不好了,怎么?阿修罗里头受报。阿修罗有福,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3-6-18 19:02:03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