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3|回復: 0
|
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前 言 净公上人
学佛确实是一件很殊胜的事情,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果真正明了这两句话,你就会将学佛当作是人生第一件大事。
中国古圣先贤教人立志为先——志在圣贤;其教育目的是要我们立志作圣贤。贤是善人、好人,圣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恢复自性本具的大智大觉,这是教,即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唯有智、觉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我们要立志作佛菩萨,做一个大智大觉的好人。
圣贤教诲不外解门与行门。佛法以「智」为解门,「觉」为行门。行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即「六和敬」。我们与一切人、一切物圆融相处,这就是将圣贤教诲落实在生活当中。解行相应,才能契入佛法。行门对于初学者,极为重要,如果不能真正在行门下功夫,或是解行脱节,就不得其门而入。
古圣先贤的教诲称为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净业三福是佛法教学的起点:「孝养父母」是孝道;「奉事师长」是师道;「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师道与孝道的落实,合起来就是《十善业道经》和《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学佛要从十善做起,先学作善人,生活得自在,没有忧虑、烦恼与牵挂。天天生活在爱与感恩的世界里,对于世出世间一切人,一切事物,没有怨恨与对立,没有分别和执着,这是何等的幸福!
佛法说「心性、虚空、法界一如,色身、国土、众生不二」,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因此,爱人就是爱自己,怨恨人就是跟自己过不去。觉悟的人常生欢喜心,决定没有怨恨、敌对。我们以佛菩萨的教诲为标准,努力修学才能开发自性。如果能像诸佛菩萨那样慈悲、平等,就能广泛的爱护、怜悯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离苦得乐,这就是积功累德。
我在澳洲净宗学院创立时,提出净宗教学的宗旨:「一、品学兼优。二、解行相应。三、道德圆备。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如果能以此宗旨为人处世,且能百分之百的落实,你就是佛菩萨。从哪里做起?我列了六个科目:儒学的《弟子规》、《了凡四训》、道家的《感应篇》和佛家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净宗同学修行守则》。
《弟子规》要落实,这是做人的基础。《了凡四训》是讲因果,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定律;种善因一定得善果,种不善的因一定有灾难。佛说「境随心转」,天灾人祸是外境,根源是在自己的起心动念。《感应篇》是《了凡四训》的修行纲目,教我们辨明善、恶。改运要远离一切恶,勤修一切善。袁了凡先生即是依照《感应篇》修学而改变命运的。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一部很重要的启蒙经典,虽然是小乘经,却是大乘入门的基础。本经与《太上感应篇》、《佛说十善业道经》的性质相同,都很注重孝道与师道的落实,是《佛说十善业道经》的补充教材。《净宗同学修行守则》要能熟背,常记于心,依教奉行,这些都是好人的标准。以此基础,认真修学,将自己的种种污染——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五欲六尘洗刷干净,你就得大自在,得真解脱,智慧德能自然现前,远离一切灾难。
一、学佛为何有吉有凶?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谐偶者。云何不等同耶。愿天中天普为说之。
「白」是下对上的敬词。阿难向世尊请教了两个问题: 一、有人学佛得到富贵、事事如意的果报。 二、有人学佛反而失去原有的富贵,诸事不称心。
同样学佛,果报为何不同?阿难是代替我们发问的,他自己绝对没有这个疑惑。众生有疑说不出来,阿难尊者大慈大悲知道我们的疑惑,请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解释。
「事佛」就是学佛,学习佛陀的教诲。学是效法,佛如何做,我 也学着如何做;学包含信、解、行、证四个层次。说我信了;信而不解,还是没信。信解行证四而一,信包含解行证,信才充实;没有解行证,信是虚幻的,是假信、迷信,不是正信。正信,一定解行相应;把所信的、所解的完全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做到之后求证:信得没错、解得没错、行得没错,改变了自己以往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行,这是证。解一定具足信行证;证一定具足信解行;信解行证若少一个就有欠缺不圆满。「事佛」一定要将信解行证落实,才是真正学佛。
现在很多人学佛,正如李老师所说:『哪里是学佛!是玩弄、消遣佛法。』佛教你『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做到了没有?《无量寿经》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口业,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做到了才是学佛。做不到,天天念、天天讲,就是消遣、玩弄佛法,就有罪过!
学佛的果报不一样,有人学佛「得富贵谐偶」,「富」是物质生活不缺乏,包括聪明、长寿;「贵」是有德行、有修养,在社会上为大众所尊敬。这是好的果报,如何能得到?佛教你修因。世间人享受的财富是从哪里来的?一是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另一种是今世所修。
《了凡四训》里的袁了凡先生是我们的模范。云谷禅师教他修学的方法,他依教奉行,所得到的财富、智慧、寿命都超过命中所有。命中有的是前世修的,他懂得如何去修学,所以现世修,现世就得果报。
「谐偶」是汉朝人的普通话,就是事事称心如意;「谐」是和谐,「偶」是如意。有人学佛得的果报恰恰相反,「衰耗不谐偶者」,「衰」是身分地位衰落;「耗」是财物没有了,贫穷下贱;「不谐偶」是样样都不顺心、不称意。为何同样学佛,果报「不等同」?「愿天中天普为说之」。「天中天」是阿难对佛的尊称,是赞叹佛为天人中的天人,天人导师,为诸天所共同尊敬、事奉。
佛讲「天」有五种。
一、『名天』,名是名字,有名无实。中国人称皇帝为天子,日本称天皇,这都属于名字天,并不是真的天,表尊敬。
二、『生天』,佛法讲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你修积善福,来世会生天上。因为修大福德的人,世间没有如此大的福报,所以要到天上去享受。夜摩、兜率、他化自在天,还需要修定和清净心。定能伏烦恼,但不能断烦恼;定功到一定的程度,就能把烦恼转变成智慧。老实说烦恼是不会断的,烦恼断了,智慧也断了。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这是初伏烦恼;念到『事一心不乱』,是真正伏烦恼,使烦恼不起现行;到『理一心不乱』就可以化烦恼成智慧。烦恼转变成智慧,才能出十法界。生天,要自己的心行与天人相应才行。
三、『净天』,指四禅天里的『五不还天』。四禅天很特殊,是凡圣同居土,一共有九天。有三种是修一般的禅定去往生,另一种称『无想天』,是修无想定的人往生的处所。另外有『五天』是修学佛法往生的,八十一品思惑断了前六品,是小乘三果圣人阿那含居住的地方。三果不再到欲界来,所以称不还天;不像初果还要到欲界,经历七次往返才能证阿罗汉果。五不还天也称作『净居天』。《释迦牟尼佛传》记载,世尊示现成道后,无人启请说法,他老人家准备入涅盘,离开这个世间,净居天人看到了,立刻变成人形,请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
四、『义天』,能信解大乘佛法心性的义理,但是也通小乘。所以小乘四果罗汉、大乘菩萨都尊称为义天。
五、『第一义天』,是指彻悟心性的如来果位。此地讲的「天中天」,就是指第一义天,这是对佛的敬称。
「普为说之」,为何学佛得的果报不一样?愿佛慈悲,为我等说出其中的道理。
一、学佛得吉祥
⑴、受戒专信.精进不退
下文是释迦牟尼佛的答复,经文有三段。先答学佛得善报之由;次答学佛得不善报之因;后诫学佛应破除迷信及错误的执着。
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
「有人奉佛」。学佛首要条件是亲近明师。儒与佛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师承。《华严经》云:『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勿生疲懈,勿生厌足,都应随顺,弗见过失。时善财童子一心忆念,依善知识,事善知识,敬善知识,于善知识起慈母想,于善知识起慈父想,得闻法已,欢喜踊跃……。』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求学无不重视师承。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国治天下平!
我童年的时候念过几个月的私塾。老师是清朝末年的老秀才,在祠堂里开馆教学,有十几个不同年龄的学生同堂,每人学的科目不一样,都个别教学。祠堂有一个大殿,中央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父亲带着礼物,把我送到那里念书,进入祠堂时先向孔子的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礼。拜完孔子,再请老师上座,父亲在前我在后,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之礼,然后送上敬师礼物。我看到父亲对老师如此尊重,老师讲的话就如同圣旨一样;老师接受家长隆重的礼节,他要不认真好好地教,他对不起家长,尊师重道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只有尊师重道,学业才有根基;如果学生眼中没有老师,老师再好,即使是古佛再来,也学不到东西。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目无尊长,诸佛如来教你都没用。
「奉」是奉行佛陀的教诲。世尊在入灭之前,留『四依法』给后人奉行。第一『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佛所讲的经典。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佛的教化才传到中国来;在印度一千年中,有假借佛的名义伪造经典是在所难免。但印度的高僧大德与中国到印度去求学的高僧,他们有智慧,在典籍里慎重地选择。《大藏经》里有《疑似部》,『疑』是怀疑,『似』是相似;不知是否为佛所说?所以学佛,一定要用考证精确的本子。本经是后汉安世高翻译的,确实是从印度传来,没有错误。我们为何要这样慎重?佛是彻底觉悟的人,是妄想分别执着断尽的人,他所说的全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纯真无妄。依靠佛的经典,就是依靠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别人讲的虽然不错,但他的烦恼没有断尽,还掺杂着不善;他不是纯善,不是真纯的智慧,不能依靠。这是为何要依法不依人的道理。
依法不依人讲到什么程度?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说得很清楚:『不能迷信名师。』他虽然有名,但是他讲的是否符合佛法,要拿经典来较量、核对。若与经典相同,我们相信他;若是违背经典,就不能听。纵使是阿罗汉、菩萨来说法,与经上讲的不一样,也不能听,这是依法不依人。佛来了决定是佛佛道同,后佛与前佛讲的一定是一样的,否则必定是假佛,是魔冒充的。
二、『依义不依语』。如果是真佛,证得的境界一样,讲出来当然是一样。譬如两个到美国旅游的人,回来报告美国的情况,他们所讲的话不会一样,但意思一定相同,这就是依义不依语。语言多说少说、深说浅说、长说短说没关系,意思决定一样。明了此理,对经典翻译的疑惑就化解了。一部经传到中国,往往有很多人翻译,像《无量寿经》,我们知道的就有十二种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大藏经》里就收录了六种译本。一个原本,每个人翻译的文字不一样,甚至于序、正、流通三分起止的地方也有不同,但意义是一样的。
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何谓了义?何谓不了义?古大德说:能帮助你在今生成佛的经典是了义;只能帮助你证阿罗汉、菩萨果位的经典是不了义。我们连初信位的菩萨都不是,所以了义与不了义,只能降低水平。降到能帮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这就是了义;帮助我们来生得人天福报,这是不了义。能适合我们的程度和修学环境,使我们现前真正得利益,这是了义;得不到利益,就是不了义。
如果学这部经典,连转恶为善的目标都达不到,那是白学了。若学了一点佛法,再去骗取名闻利养,这是破坏佛教形象、破和合僧,果报在阿鼻地狱。我常讲:我们即使去讨饭,也不能造此罪业。为什么?你做乞丐讨饭,人家布施给你不求回报;你自己如果身心清净没有贪求,绝不堕三恶道。今生虽然做乞丐,以善心对待人,来生会有福报的。
乞丐也能修福:知道自己前世没有造善因,这一世贫穷下贱,他虽然行乞,不偷、不抢、不占人便宜,以恭敬心待人,这就是德行,就是修福。在外面行乞,随时随地都能做好事;譬如看见路上不干净,就清理一下。乞丐也能修功德,做了好事不着相就是功德,因此不可以轻视他们。
许多菩萨示现乞丐身。如虚云老和尚三步一拜朝五台山,他在路上病倒了,遇到一个乞丐照顾他,后来才知道那个乞丐是文殊菩萨化身的。我们在菩提道上也常会遇到乞丐来帮忙,那都是佛菩萨化身。
四、『依智不依识』。智是理智,识是感情;要用理智,不能依感情,依感情没有不堕落、不坏事的。亲近善知识学道,一定要依理智而不是感情。
学佛要「从明师受戒」,「明」不是名气大,知名度高;是明白,明心见性、修行证果,对于世法佛法确实通达明了。「明师」是指对一切法确实圆满通达无碍,品学皆优,有修有证的老师。学习佛法,要亲近这样的善知识,才不会走错路。
在佛法里,明师达到最高峰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其次是诸大菩萨。如果遇不到这样的老师,只好求对佛法有正信、正解、正行的善知识。他信解行证虽不圆满,但能有解有行,解行相应,亲近他就不会有错误。至于有解而行得不够彻底的老师也很难得。
天台智者大师说:『有解无行,国之师也。』可以跟他学;只学他『解』的部分,不学他『行』的部分。有解又能行,『国之宝也』。有解的人决定是有好的师承,是受老师长时期的熏习。他为何不能行?烦恼习气太重了,浅显的他能做到,境界深一层的做不到。唯有明达世出世法的好老师,才不会指错方向,把我们带入歧途。尤其是初学,若是不遇明师,不免存有先入为主的成见,纵然日后再遇到真善知识,也不容易尽弃成见。所以初发心学佛的第一大事,就在慎重选择老师。
佛在此地教我们,学佛第一个条件是『师承』,没有师承,闭门造车不可靠。因为我们是凡夫,以凡夫知见猜测佛经的经义,决定产生错误,所以师承非常重要。
「受戒」,此地不是指受三皈五戒,是接受老师的教诫;包括戒律在其中,但意思比戒律广。「戒」的含义是学问融会于身心生活之中。学问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学问,这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是理事圆融的修学。「戒」通『诫』,接受明师的教诫,才会有成就。学佛要跟一位通达事理,有修有证,具足悲愿辩才的好老师,接受他的教导,依教奉行,才会有成就。
「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中国古代皇帝至尊,平民百姓见了必须行君臣之礼,只有老师例外。皇帝跟老师见面时行宾主之礼,他不敢把老师看作是他的臣民。平时皇帝坐的位子在北方是上位,南方是下位。对待老师,皇帝要离开上位,坐到东面主人位,老师坐在西面客人位,以宾主之礼对待。这是皇帝自己做表率,教天下人尊师重道,让全国臣民有依归,社会秩序赖以维持,达到社会安定,国家繁荣、兴旺的目的。
求学,第一要对老师生敬重之心——尊师重道。师道就是人道,就是佛道。老师的教诲,经典的理论,修行的方法,都要做到「专信不犯」。一心无疑,称「专信」;不违教训,称「不犯」,这是最好的修学态度。民国初年唐大圆居士说:『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无相无分别。次求后得智,能分别一切法。亦如中国往日教蒙童读经,先但句读,后乃开讲,自然开悟,是为东方文化一贯之思想。学佛亦应熟诵应读之经论,不求甚解,即为求根本智;及熟能生巧,由闻发思修慧,是为后得智。以是比较东、西,东方不急求解,是培养根本智,而发达后得智;西方初学,即求甚解,是破坏根本智,而失后得智之用。』古人得大成就的根基在此,现代教学一味效仿西方,难怪很少得成就。
「专信不犯」是求学入道的不二法门。「专」是专精、专一,跟一个老师学,接受一家之言,不能亲近两个老师。两个老师两种思想、两种教法,你无所适从。三个老师三岔路口,四个老师十字街头;你究竟走哪一条路?跟定一个老师,这是师承。 我早年亲近方东美先生。老师专教我一个人,一门功课——专信不犯。以后接触佛法,我亲近章嘉大师,也是专听他一个人的。三年后,章嘉大师圆寂了,我到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十年专听一个人的,心定了,智慧自然就开了,涉猎其它典籍,一看就懂。展开经典字字句句无量义,到这时真的法喜充满。这种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教你修戒、修定、修慧。确确实实一门深入,思想不乱,精神意志集中,这才能有一点悟处。没有悟处,你学的是佛学常识。常识很丰富,没有智慧,真假、邪正、是非没有能力辨别,信心常会动摇,这是现代人修行失败的原因所在。
跟一个老师要跟到出师(现代人讲毕业),就是老师认定你有辨别真假邪正、是非善恶的能力,可以离开老师去参学。如果没有辨别是非邪正的能力,就不能离开老师。 我劝净宗同学,你们找谁作老师?找阿弥陀佛最可靠。跟阿弥陀佛学什么?《无量寿经》。专学这部经,专念这部经,念久了意思就会明白。古人常讲『书读千遍,其义自现』。一千遍念下来,你心定了,由定生智慧,经的意思自然就现前。晚近学佛,无论在家、出家,不能成就的原因就是学得太杂、太乱了;心不专一,信不专一,就坏在此地。
善知识可遇不可求,有缘亲近善知识很不容易,遇到之后一定要「专信不犯」。对善知识要有坚定的信心,善知识的教诲决定不能违犯,才会有成就;阳奉阴违肯定不能成就。
《华严经》讲:『勿生疲懈,勿生厌足,皆应随顺,弗见过失。』亲近善知识不能懒惰、懈怠,也不能得少为足,否则不能成就。学一两样就觉得很满足,这不是法器。学无止境,从初发心到无上道,无量劫中精进不懈,随顺善知识的教诲,他怎么教,我怎么学,永远无厌足。善知识对学生负责,一定帮助学生尽早大彻大悟。他的法能传下去,后继有人,这是做老师的真实功德,是好老师、善知识。
现代高科技的发明为教学传法带来了便利,通过电视、网络传播,在远方有真正的学人,有接受大法的学人,这很值得安慰。能「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那个人就是传人,不一定在面前,不一定认识、见面。
『弗见过失』,不能见老师的过失;见老师的过失,「专信」就没有了,跟老师的法缘就断掉了,这个损失太大了!做学生的对老师要有坚定的信心,纵然看到老师有不善之处,也没有怀疑。甚至有人造谣诽谤老师,也不要放在心里。因为信心一动摇,缘就毁掉了。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好榜样,当时造谣生事诽谤释迦牟尼佛的人很多,外有六师外道,内有六群比丘,还有提婆达多带头;若受他们影响,信心丧失,道就修不成了。我们亲近善知识,对他不满的人,在我们面前恶意批评,我们怎么办?不要理他,也不要放在心上。遇到一个善知识是百千万劫难逢的,这是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关系一生成败,所以不能动摇。
真善知识我们不晓得他的本迹因缘,说不定是诸佛菩萨化身来做种种示现,度不同根性的众生。我们肉眼凡夫怎么可以任意批评?别人可以批评,做学生的人不能批评。我对老师「专信不犯」。我的心专、心清净,绝对不受外面境界影响,才会生智慧。外面一点小小风浪,我们的心就动摇了,就生烦恼,不但不能帮助别人,还把自己的道心、道业毁掉了。「专信不犯」的修学态度,老师做不到学生做到了,学生的成就会超过老师,这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将来不能超越老师,老师的教学就没有多大成就,所以老师总是希望学生超过自己。
「精进奉行」,「精」是纯而不杂,「进」是进步,不退转。依教奉行,把善知识的教诲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勇猛向前,天天求进步。
佛法的教材——经典,是超越时空的教科书,是永远不变的原理原则。因为是永恒不变,才能大用无方。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代的注疏中证实。同一部经,在其不变的真理中,必有其时代性的解释。时代不同,需求亦异,而经典能作种种契合时代的解说,利益不同时代的众生;这就是不变根本智,而以后得智随顺众生种种缘,得到利生的大用。这是日日新的精进,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所能做到的。所以佛的教学,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尖端!
「不失所受」,能「精进奉行」老师的教诫,自然对于学问道业,日有长进而不致于退失。善知识的教导,决定不违背经论的教诲。经论是我们的依靠,经论深,我们不能够彻底明了,请善知识指导,离开善知识就太难了。
总之,「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这是世尊对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开示。我们只要具备了,就是法器,就有资格、有条件接受大法的承传。
⑵、礼拜供养.斋戒不厌
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然灯。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
这是讲修学,要将老师的教诫落实,如果不能落实,就得不到利益。求学修道能不能成就,就在善根、福德、因缘;最重要的是善根、福德,当然因缘也不能少。「从明师受戒」,这是因缘;只有因缘,还是不能成就。何谓善根、福德?善根是接触佛法能相信;福德是身体力行。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就是好学,一刻都不放松地学习,才能成功。
「形像鲜明」,「鲜明」是说整洁;供养的佛像要庄严、鲜明,要时常保持整洁,这是修习诚敬之道。供养佛像不是迷信,不是拜偶像,而是佛陀教学艺术化的表现。无论是泥塑、木雕、金属铸造的,还是彩画的,一定要干净,不能被灰尘污染,这是表示我们对佛像的恭敬。
供佛像的重要意义有两个:
一、『报恩』。知恩报恩是做人的道理,忘恩负义必定堕三途。世间恩德最大的是老师,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才能觉悟。老师的恩德超过父母;父母对我们养育之恩很大,老师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恩德更大!
二、『见贤思齐』。佛是由凡夫修成的,供养佛像是提醒自己,要向佛学习,学佛的存心,与佛同心同愿。无论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样样向佛学习。所以供养佛像是提醒自己:我对别人是不是大慈大悲?对自己是不是清净平等?这样供养佛像利益无量无边。如果把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天天烧香、磕头,还是得不到利益!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佛菩萨形像是教学用的,礼敬佛菩萨,用意在见贤思齐、庄敬自强。
佛教表法是高度艺术化的教学,它有很深的教育内涵。譬如正规的佛教道场,一进山门首先是天王殿,殿中央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造的是宋朝布袋和尚的形像。他代表什么?笑面迎人,代表欢喜心;肚皮很大,代表能包容,量大福大。旁边的四大天王是护法;护谁的法?护自己。怎么护?懂得表法的意思你就得护持了。
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他的意义就是『负责尽职』。每个人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得圆圆满满,使社会安定繁荣,这就是尽职责。护国首先要护自己的德行、学问。天王手上的琵琶也是表法的,代表中道(儒家讲中庸)。琵琶的弦松了弹不响,紧了会断,一定要调整适中。这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取中道,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如果把他当神明膜拜,就是迷信。
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是进步;增长什么?道德、智能、才艺、生活水平都要增长。天王手上的剑代表智慧,唯有智慧才能斩断情执。
西方『广目天王』,广目是代表多看;要细心、冷静的观察这个世间。他一手持龙(或蛇),代表多变。告诉我们人情事理变化多端,你要看清楚。另一手持珠;珠表什么?在变化多端中,仍有一个不变的真理,要掌握这个不变的原则,你才能控制变化的境界,否则在这动乱的社会,会无所适从。
北方『多闻天王』,他代表做学问,读万卷书;广目天王代表行万里路。多闻天王手上拿的是伞盖,伞表环保。伞盖是防止污染的,最重要的是防止心地的污染。所以他提醒我们要保护清净心,不能被境界污染了。
明白四大天王表法所含的道理,如果都能做到;行道有得于心、有得于身,你就是护持自己的法了。所以佛教是了不起的教育,在几千年前就采用高度形象艺术的方法来教学。
佛菩萨名号也是表法的,如释迦牟尼,释迦义为『能仁』,表仁慈;牟尼义为『寂默』,表清净寂静。地藏菩萨义为大地资源宝藏,引申为性修的根本——孝道,代表修德中的百善孝为先。其它如文殊表智能,观音表大悲,弥勒表大慈忍让,普贤表性德修德广大……。在佛法教学中,使学者眼见佛像,耳闻名号,都兴起见贤思齐的向上之志——依其形像塑造自己真善美慧的高尚品格。释迦是启教的本师,菩萨是我们前期的学长,供养形像正是教人见贤思齐、学诚修敬、返本报始。哪里是迷信?
供养佛像一定要有座席,有供养的处所。家中有佛堂,供在佛堂;没有佛堂,客厅也可以供佛。佛像要供在上方;何谓上方?就是从任何一个门进入,最先看到的位子就是上方。如果进出的人看不到佛像,这就错误了。除了方位,供具也要鲜明、整洁,充分显示它的光彩。庄严的道场,令自己生欢喜心,也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形像」是身形仪表。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心里有什么,会清楚、明白地表现在外。譬如我们有颗真诚心,别人一接触,这个人很真诚;心清净,别人一接触,这个人心地清净、慈悲;有的人心胸险恶,人家一接触,就觉得这个人有杀气。无论是善是恶,都很自然的表现出来,想要瞒别人很难,只能蒙蔽愚痴的人;有学问、有道德、有经验的人是瞒不过的。所以学佛要从内在做起,自然就有鲜明的仪表。
佛陀教育是高度艺术化的教学。供养佛菩萨的形像,是要求我们反观自身,依照此模式把自己塑造得像一尊佛、一尊菩萨,达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境界,这是真学佛。
没有接触佛法的人,迷惑颠倒,不知道此生到世间来做什么?方向迷失了,很可悲!佛说:『人生酬业。』这是从无尽悲悯的心里说出来的。酬偿业报真是无奈!我们很幸运,此生遇到佛法,毕竟是有善根,又有缘分。能不能成就?关键在自己。能深信不疑、有坚定的愿力,就可以达到今生做人的目标——转凡成圣。
学佛堕落的人也很多。什么原因?对佛法没有真懂。佛法确实是『知难行易』,一般人认为知易行难,那就错了。知得不够彻底,不够深度,不是真知,那是误解!譬如佛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几个人能警觉到?贪财、好色、好名、好吃、贪睡总是断不了,想不堕三恶道太难了!真正聪明人听懂佛说的话,自然就断掉了。为什么?不想堕地狱。
为什么要念佛?《华严经》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十善业道经》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能把这两句话体会透彻,就知道为什么要念佛。摆在我们面前有十条路(十法界),想到哪个法界去,就念那个法界。为什么?从心想生!『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若想作佛,念佛就成佛;念菩萨就成菩萨;念罗汉就成罗汉;念贪就变饿鬼;念痴就变畜生。
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颠倒错乱没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这是愚痴;愚痴堕畜生道。面临外境,心里不高兴,愤愤不平,嫉妒障碍,这是地狱道。所以心里有贪瞋痴,就是念贪瞋痴,起心动念都在造三恶道的业因。天天想、天天做,因缘具足时果报就现前,哪能不堕三恶道?
释迦牟尼佛为何要示现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为我们做榜样:离开五欲绝不堕三恶道;离开六尘超越六道,不再轮回。佛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还要为我们做出样子来,这是慈悲到了极处,这个恩有多大!我们要把世尊的恩德放在心上,并学习佛的存心、生活方式、处事待人接物,一切向佛陀学习。保持「形像鲜明」,大众与我们接触,他才能生欢喜心、恭敬心,才愿意亲近佛法。
「朝暮礼拜」是修身,狭义地说就是做早晚课。定课非常重要,我在净宗学会成立之后,编了《净宗朝暮课本》。早课念《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用意是每天早晨提醒我们要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如果以为功课是念给阿弥陀佛听的,就用错了心。功课是念给自己听的,要记住从早到晚依教奉行,不敢违背。晚课是忏悔,改过自新。晚课的经文选择《无量寿经》第三十二品到第三十七品。这段经文是讲五戒十善、持戒念佛。晚课用意在认真反省——佛教我们应当做的,做到了没有?不可以做的,是否有违背?我们这样做早晚课,才有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如果没有功德,念回向偈,是自欺欺人。朝暮两堂功课要落实在每天的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都不可以违背。学佛要老实修行,如果早晚课诵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功夫自然不得力。修了十几二十年,丝毫没有进步,起心动念还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依旧是个凡夫。
「朝暮礼拜」广义地说,是从朝至暮,念念保持真诚恭敬之心。早晚要不要拜佛?拜佛很重要。拜佛真正的意义是把对佛的恭敬心,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用在对待一切人事物上。功夫用在起心动念之处,念念不忘,这是行道。《无量寿经》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十善业道经》讲『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这是善护意业。意清净,身、语哪有不清净的道理?
会修行的人从根本修,根本就是修心。使自己的心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永远保持纯净、纯善,决定『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是真正会用功。
「恭敬然灯,净施所安」,恭敬燃灯,表存心诚敬。灯象征光明、智慧,对自己而言是破迷开悟;对一切众生而言,是以诚敬心奉献、服务,燃烧自己,温暖、照亮别人。
释迦牟尼佛一生,所示现的身分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每天为大家上课八小时,四十九年精进不懈,不收学费,无私的奉献他的精神、体力、智慧,而自己的生活却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就是「然灯」的意思。
我们今天发愿帮助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虽然能力达不到,但念念存此愿心就是圆满的。至于心愿的落实,都在缘,缘就是机会。遇到机会,我们就尽心尽力的去服务、帮助众生;勉为其难去做,这是真心没发出来。帮助众生也有先后顺序,这不是分别、执着;迫切需要帮助的苦难众生我们先帮助,还过得去的众生,可以缓一步。 帮助一切众生,最究竟、最圆满的是帮助他破迷开悟。因为一切苦难都是从迷而生,破迷是拔除苦难的根源。究竟圆满的快乐是从觉悟而生的,所以帮助他觉悟,认识、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解决问题,才是真正地帮助。要落实这一件大事,必须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读诵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演是表演给人看,众生看到,有所感悟,必然向你请教,你再为他细说。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不舍这个念头,就是「恭敬然灯」。
「恭敬」是性德。明心见性的人从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就是恭敬;恭敬不是学来的,法尔如是。所以可以自我省察,看看自己对于一切人事物,有没有自自然然的恭敬心?如果有;那就恭喜你!你虽然没有见性,但距离见性已经不远了。为什么?性德的气氛你已经有了。
佛法自始至终重在实践、力行,它不是学术研究;谁能相信、奉行,谁就得利益。利益表现在你生活快乐,容光焕发、行为端庄、身体康健、人人尊敬;对人诚恳关怀、和蔼可亲,对事认真负责,这就是修心的成果——形像鲜明。
「净施所安」,「净施」就是以清净心,恭恭敬敬的修布施。为一切众生服务,只有付出,不求回报,这是大乘佛法所说的『离相布施』。净施的功德,能破贪瞋痴迷,能断一切恶行,利乐大众。因为自己真能放下,断除迷障,理事明达,所以身心自在。「净施」是正修行;「所安」是修正行为后所获得的真实受用。佛弟子一定要修布施,布施的目的是断悭贪心,先从身外之物能舍、能放下做起。但是布施时心要清净,没有希求。若存着『舍一得万报』的心态,这种布施有目的、有企图、不清净。「净施」则双方都心安理得,布施的人快乐,接受布施的人也心安,因为不需要回报,心里没有压力、负担。所以帮助人不求回报,让人家身心安稳最重要,这是真实功德。
人一生的福报、财富是因财布施得来的,愈施愈多,绝对不是竞争就能发财,没有这个道理!贪吝决定不能发财。悭贪的人用种种手段夺取的财物,仍然是他命中所有的。命里没有,任何方法都得不到。命里有的,无论用什么方法,财源都会来,这是前世修财布施的果报。把这些道理参透了,就懂得生财之道。聪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报,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的果报。不修因,怎能得果报?
「不违道禁」重在「不违」,「道」是说理,「禁」是说事。就是我们不违背佛陀的教诲;在事上禁止的行为,也绝不违犯,一定遵守。譬如十善业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佛弟子心之所思,身之所行,绝不违背佛陀的禁戒,做一个依道理行事的善人。
佛所讲的道理,并不是佛发明创造的学说,是随顺真心的天然之道——法尔如是,自自然然本来如此。佛在《般若经》讲,他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法,谁要是说佛说法,就是谤佛。那四十九年说的是什么?就是佛所讲的没有一句、一字是自己的意思,说的完全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故称『无说』。本来就是这个道理,说与不说还是这个道理,永恒不变。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他们没有创造发明,只是在修行功夫进入甚深禅定之后,发现原来是这样,所以他不是创意。
我们凡夫若能随顺自性、真心,也能过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一样的生活,得大自在、真安乐。自在安乐是永恒的,超越时间、空间,超越顺境、逆境,完全不受外缘干扰。这是人生真正的目的。
「斋戒不厌,心中欣欣」,「斋戒」是物质生活;「欣欣」是精神生活。物质与精神生活都得到幸福快乐。「斋戒不厌」是功夫,「斋」是心地清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保持清净心,学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最健康的生活。佛教导我们生活的方式就是「斋戒」,这也是诸佛菩萨的生活。清净心中,本具无量福慧,我们因妄想习气太多,未能证得,这是奇耻大辱。
现代人不知道怎样过日子,饮食起居都反常,所以身体在有意无意间被糟蹋了。食物吃下去要靠器官消化,如果吃太多,器官工作量大,身体负担过重,本来可以用一、两百年,五、六十年就衰老了,因此要懂得节制。生理与心理是一体的两面,分不开的;饮食对于养生之道有很大帮助,对于心的清净、平等、慈悲也有很大的影响。
「斋」是过午(中)不食,与吃荤、吃素没关系。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僧团日中一食称「斋」。佛教弟子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对身体健康有帮助——身心清净,省一餐饭省好多事情。对于口腹之欲要小心谨慎,饮食愈简单愈好,绝不能过饱,这样就不容易生病。有些人错解日中一食的意义,把三餐的量一顿吃掉,严重地伤害身体健康。
饮食起居最重要的是心理上的问题。佛说:『一切唯心造。』你只要有妄念,能量就大量消耗,你不吃就不够。所以要过正常的生活,必须先把观念改过来,减少妄想。我常提示同学们,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能将这十六个字放下,能量的消耗就大大的减少。佛告诉我们,阿罗汉七天吃一餐,辟支佛半个月吃一餐,因为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心清净到极处。
「斋」在形式上着重过中不食,但它的精义在清净心——斋心!
佛教我们要学「戒」,戒是禁止的意思;止息一切妄念、习气、烦恼,恢复本有的清净德用。「斋戒」二字,是『忏除业障』、『降伏其心』;业障除尽,心极平等、清净、慈悲,就是成佛。因此,「斋戒」的修法,不能以时日计算,一定要『不疲不厌』,持之以恒。
出家弟子,「斋戒」要天天奉行。在家弟子,有家庭、事业,要想断妄想分别执着难,所以在家弟子一个月「斋戒」六天——六斋日。现代的人心放逸,妄想太多,心收不住,怎么办?最好一个星期念一天佛,也不必二十四小时,就用谛闲老和尚的方法,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一个星期修一天清净心、清净身,过一天佛菩萨的生活。这样修法,两三年下来,会有很大的受用——身心健康,远离烦恼疾病。 「不厌」有不退转的意思;唯有不疲不厌才能有始有终。许多修斋戒的人,有始无终,做几天就懈怠、厌倦了,所以收不到好效果。如果每星期修一次,半年、一年就能看到效果——欢喜心现前。「心中欣欣」,法喜充满,你就会永远保持。生活虽简单朴实,但身心愉快,精神体力充沛,那种快乐不是一般感官之乐所能比的!
⑶、现世吉祥.后证佛果
常为诸天善神拥护。所向谐偶。百事增倍。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后必得道。
一个具有良好学习态度的佛弟子,一个真正的好人,恶鬼、罗剎不会伤害他,诸佛会护念他,天龙善神保佑他,大众也会尊敬他。
往昔在美国有一位甘贵穗居士,修持功夫不错,她在旧金山的住所是一间鬼屋。她说每天晚上大概将近十二点的时候,这个鬼就出现。出现之时气味非常难闻,青面獠牙非常难看,是她的冤家债主,想靠近她,要她的命。大概只剩三、四呎的距离,她就拚命念阿弥陀佛,鬼就站在那里不动。一直念到天亮,鬼就走了。她说不念佛,鬼就靠近,这一句阿弥陀佛把鬼止住在那个地方。夜夜如是,不是一天而已,她真有胆量!
我说:『妳为何不搬家?』
她说:『这样也好!逼着我用功念佛,要不是鬼在我面前,我可能把念佛忘掉了。』善用境界,很不容易!
「所向谐偶,百事增倍」,「所向谐偶」是心行之所向,无论做什么事,都能称心如意没有障碍;「百事增倍」是指做任何事业,都有日新月异的进展。更深的意思是:作佛的真实弟子,福慧会不断地增长。这是不是佛菩萨在保佑加持?可以这样说,但不能迷信。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护念是平等清净的,关键在自己能够接受多少,做到多少。
佛陀对我们的教诲有三:
一、教我们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如果人与人能相处得好,人为的灾害(如战争)就没有了。
二、教我们人与自然环境如何和睦相处。人如果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相处得好,天灾就没有了。假如破坏地球生态,就会造成许许多多自然灾害。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懂得珍惜资源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人类要自己检讨,不能怪自然环境,更不能说与自己无关。
三、教我们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要处好。
这三种关系要是处好,天下就太平,才是真正幸福。否则『灾难倍增』,生活就苦了。
人有过去世、未来世,不是只有这一生;有智慧者要懂得为将来、为来生打算。此生时间短暂,纵然活一百岁,也是电光石火,剎那之间就过去了,受点苦、吃一点亏算什么?如果享福而不修福,来生到三途受苦,就是胡涂人。
「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天龙鬼神」,是佛法讲的护法神,「众人」是世间大众。这是说四王天、八部护法鬼神,必然会敬护他,同时现前的大众也会敬仰师法。「后必得道」,是指将来必定成佛。
有同修问:『成佛要修行多久?』这要问你自己。如果你会、你肯,一念之间就能转凡成圣;你不会、不肯,无量劫又无量劫,遥遥无期。佛与我们凡夫的差别是用心不同。佛心清净、纯善;我们的心污浊、不善。把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些不净不善放下,恢复到纯净纯善,你就成佛了。《法华经》讲龙女八岁成佛。由此可知,此事不难,难在我们放不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如果真放下了,立刻就成佛。为何放不下?愚痴、迷惑、颠倒,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谓有是幻有。若能悟此真相,不再分别、执着,心地就清净了;一尘不染,就能成佛道,得大自在。
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如理如法地学佛才「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不能依教奉行,是名字位弟子,不是真弟子。
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周边国家回教徒很多,他们对华侨都不信任,沟通办事确实困难。但我跟他们接触,他们却翘起大拇指:『净公上人是好人!』我们以真诚心待人,以善心与之相感,把他们的本善引发出来。尊重他们的文化、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惯,自然就得到他们的尊重与欢迎。如果说佛法是正法,他们都是外道,当然麻烦就来了。
中国人讲和平,大家要和睦相处,必须平等待人,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不平等,就没有和平。怎样做到平等待人?自己要谦卑,尊重别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希望别人对我好,我先对他好。别人对我怀疑,我对他不怀疑。回教徒不会念佛经,我念他们的《古兰经》,了解他们的仪规,主动去帮助他们,自然相处得很好。
天主教、基督教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做济贫医病的工作,我知道了,立刻就帮助他们。他们说还需要一辆救护车,我就答应再送一辆救护车。我对其他宗教慈善事业的帮助,有些佛教徒不理解,认为我用他们供养的钱送给外道。为何这样分别、计较?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一家人,谁做好事,我们都应当全心全力地支持。 以上是学佛得善报的道理,下面经文,佛陀为我们解说学佛得不善果的五种原因。
二、学佛得凶衰
⑴、不遇明师.不解经戒
有人事佛。不值善师。不见经教。受戒而已。
没有遇到好老师,这是学佛不如法,得不到善报的第一种原因。
「有人事佛」,指学佛还会遇到凶灾的人,是因为「不值善师」;他没有遇到好老师、善知识。即使是出家受了戒,也是有名无实。《楞严经》卷六讲,末劫一切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又说末法之中,魔、鬼、妖、邪,炽盛世间,广行贪淫,杀生食肉,『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炫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佛陀又很感慨的说:『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由此可知,学佛遇不到好老师,学问、道德都无法建立。因此,初学最要紧的,无过于『亲近善师』。
善师可遇不可求,遇不到好老师,找古人,学一家之言。往昔李炳南老居士介绍我以印光大师为师。印祖生于清末民初,距离我们近,他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化身再来的。他说的话、指的路决定正确。如何跟他学?请一套《印光大师全集》回家,天天读,天天学,没有得到念佛三昧、没有开悟之前,绝对不看别的书。不但其它经典不可以看,所有一切书籍都不看,电视、广播、报纸都要远离,只读《印光大师文钞》,一定会有成就。我们用清净心来熏习佛法,把污染放下,培养自己心行纯净纯善,往生极乐世界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不见经教」,是说一生没有遇到经教。有些人虽然遇到经教,不能理解如来真实义,纵然每天念经,也等于是不见经教。解义好比认路,受戒好比走路;不认识路,没有方向怎么走法?佛教是大圣大贤的教育,不等同于一般世间教学。我们接受这种教育,最重要的修学态度是彻底放弃自己的成见、承认错误,完全接受佛菩萨的教导才有救。如果还掺杂自己的意思,那是夹杂不善,修学的效果全被抵消了。
「受戒而已」,是说仅有三皈五戒、具足戒、菩萨戒的形式,而于戒体、戒法、戒行、戒相、开遮持犯,一无所知,有名无实。
今天世界为何这样的动乱?症结究竟出在哪里?因为师承、圣贤教育废除了,才会遭此大难。我们是极少数有幸闻到佛法的人,怀着慈悲心,想帮助世间,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力虽不足,尽力而为,《楞严经》说这也是圆满功德。
挽救社会,要从根本做起。根就是教育——家庭、学校、社会和宗教教育。从前这四种教育都是圣贤教诲,人人遵从,现在都被摒弃了,所以家不成家,国不成国;社会哪有不动乱,人民哪有不受苦的!
⑵、昏愦犯戒.无敬嫉贤
示有戒名。愦塞不信。违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犹豫。亦无经像恭恪之心。既不烧香然灯礼拜。恒怀狐疑。瞋恚骂詈。恶口嫉贤。
昏愦、犯戒、无敬、詈嫉,这是不得善报的第二种原因。世尊仅举几个学佛造作罪业的例子,实际上我们违背经教的行为太多了,所以常得凶灾的果报是必然的。
「示」是表现。受了三皈五戒,甚至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空有戒名。对于戒行、戒相、戒法不懂,如何能受持、落实?出家人最大的功德是什么?形象好,让人看到对佛教有好的评论,你就是在修福,在积功累德。学佛人不论在家出家,容貌、体质样样都好,言行举止也要做社会大众的模范。在家为在家大众做榜样,出家为出家大众做榜样;不能随自己的意思,要随佛陀的教诲,才是真正佛弟子。
三皈最重要的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从迷、邪、染回头,依觉、正、净。章嘉大师说:『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对大众的,实质是对自己的。受三皈五戒,重在落实,否则就是「示有戒名,愦塞不信」,有受戒之名,无受戒之实。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愦塞不信」。「愦」是胡涂、不觉悟;「塞」是闭塞不通。对于佛说的道理不通达;对于佛的行持不明了,心里闭塞,这就是「愦塞不信」。没有信心,必无所成,唯有信心才能成就道业。
「违犯戒律」,是说行为完全违背佛的教诲;「戒律」是佛的生活规范。佛一生示现学不厌、教不倦。教人是教学相长,师资道合时,老师帮助学生开悟,学生帮助老师提升境界。讲经、教学的时间愈长,天天认真学习,帮助别人学习,不知不觉智能开了、烦恼少了。
「乍信乍不信,心意犹豫」,不少人怀疑佛讲的是否真实?连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受恶报,也半信半疑。虽然嘴巴也讲因果报应,但心里时信时不信。为何犹豫不定?因为对经教的理论不清楚;对于佛制戒的因缘、持戒的利益都不了解。如果清楚明白,自然就欢喜奉行。
佛法分『教、理、行、果』四大类,戒律是行法,是我们生活的规范,必须要遵守。现代人学佛缺少伦理道德的根基,所以我们才特别强调修学《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以及《净宗同学修行守则》,这些都属于行经。日常生活中能落实,是名副其实的佛弟子;做不到,就不是佛弟子。
「亦无经像恭恪之心」,对佛经、佛像没有敬意;这是轻慢圣贤,不重视道学的表现。学佛皈依三宝,佛菩萨形像,代表佛宝,经典是法宝。不恭敬三宝,如何学佛? 「既不烧香然灯礼拜」。我们用仪式来表达诚敬之意,但仪式并不重要,在环境不许可时,可以不拘泥。譬如我们在电视台讲演,后面没有佛像,也没有烧香燃灯是可以的。如果在自己道场,一定要供佛像,但最要紧的是要把经典的道理讲透彻。供佛是透过供具表达报恩的心愿。香、灯是燃起自心的诚信和智慧光明。「烧香」是代表信香、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一炷香燃起,就想到佛教修行的总纲领:戒定慧三学。「然灯」代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表舍己为人,为众生服务的意思。
现前很多在家同修居住的公寓房子都不大、不高,「烧香、然灯」很容易造成污染。为了表达我们的诚敬,烧一炷香即可,不要烧太多。为了公共安全,尽量避免点蜡烛,若要点灯,可在佛前用两盏电灯代替。如果环境不许可时,可以不烧香、不燃灯,佛前供养鲜花、水即可。水是一定要供养的,它不会造成污染。水代表清净心、平等心,我们用心要像水一样干净、平等。供水最好是用透明的玻璃杯,因为透明的杯子,一尘不染,这样表法的意思圆满具足。
「礼拜」是一种很重要的修行方法,是修恭敬心,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的落实。也许有同修问,为何要天天拜佛?拜佛的用意很深,是教我们将对佛菩萨的诚敬心,用在生活之中——对人、对事、对物要像对佛一样尊敬。对事认真负责,把事情办好,这是敬事。桌椅板凳,摆得整齐,擦得干净,这是敬物。见到佛会礼拜,见到人却瞪眼睛,这是学佛与生活脱节了,大错特错!
「礼拜」也是很好的健身运动。经行、礼拜是身动心静,动静两方都照顾到,是非常殊胜的养生之道;它不限年龄、性别、贫富贵贱。总之,「礼拜」是教我们一切恭敬。如果不能如此存心行事,修正心行,纵然天天烧香、燃灯、礼拜,也等于无。
「恒怀狐疑」,佛菩萨究竟有没有、灵不灵,常存怀疑,似信非信。「狐疑」的范围很广,总的原因是老师没有尽到责任讲清楚,没有教好学生让他明白。学生也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才有资格接受圣贤大法。
「骂詈、恶口、嫉贤」都是「瞋恚」的表现;对别人伤害不大,对自己的伤害太大了。小小不如意就发脾气,『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无量无边的障碍都起来了。「瞋恚」是堕地狱的业因。佛教导我们处逆境、遇恶人要冷静,心平气和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化解对方的瞋心。自己不可以动瞋恚的念头,动一次念头就造一个地狱的业因,累积起来非常可怕!「恶口」是说话粗鲁。现代社会,人的疑心重,你好意对他,他怀疑你,恶意相向,我们不能怪他。《无量寿经》讲:『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长辈没教好,他不懂仁义道德,我们应该原谅他,要是责怪他,自己就错了。
「嫉贤」是嫉妒心重,这是瞋恚的外在表现。有嫉妒心,就会障碍、阻止人行好事;果报是你想做好事时,也会有人障碍你。「恶口嫉贤」会堕地狱,果报很惨,一定要警惕。圣人教导我们,要成人之美。我们应当把心量拓开,看到别人的善行善事,如果尽心尽力去赞助,自己所得的利益与他相等。若是嫉妒、障碍,他的福德不会减损,自己的罪过反会加重,这个道理要懂。
⑶、不斋杀生.亵渎经典
又不六斋。杀生趣手。不敬佛经。持着弊箧。衣服不净之中。或着妻子床上不净之处。或持挂壁。无有座席恭敬之心。与世间凡书无异。
不斋杀生、亵渎经典,这是学佛不得善报的第三种原因。
「斋」的目的是修清净心,斋心与佛心相应。佛用什么方法修清净心?日中一食;日中一食叫做斋。「六斋」是世尊教导在家弟子净化身心的一种修学方法。在家人有家庭、事业,不能专心修道,佛劝他们一个月修六天。这六天是:『农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逢小月就加上二十八。选择这六天,是因为这几天多半有天神到人间来巡察。我们在这几天修斋戒,培养清净光明的心地,做修心养性的功夫,意义特别殊胜。
现代人生活方式跟从前不一样,如何修六斋日?我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就是利用周末休假这两天来修『八关斋戒』,一个月修六天。八关斋戒着重在『斋』,但也不能忽视『戒』。修清净、平等、慈悲心是『斋』的意思;修十善业道是『戒』的意思。 清净心与我们的生活、饮食起居确实有关系。生理会影响心理,特别是影响情绪。真正有功夫的人不受影响,还能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我们没有这个功夫,佛就教导我们,在斋戒当日断掉晚餐,中午过后只喝水。若吃了有渣滓、会沉淀的东西,斋就破了。有许多人持八关斋,晚上还喝牛奶、豆浆,这是不可以的。初学者,体质不能适应,勉强可以用,但一定要有决心做到清净。
「杀生趣手」,是指由于贪欲、瞋恚、愚痴等烦恼,而亲自动手或者吩咐别人杀生。佛陀在世,因为托钵,没有禁止出家人吃肉,人家供养什么就吃什么,但吃肉决定遵守三净肉的三个条件:『一、没有亲眼见杀。二、没有听到畜生被杀时凄惨的叫声。三、绝对不是为我而杀。』不论自己动手杀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