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2|回復: 2
|
弘扬《群书治要》振兴中华文化
[複製鏈接]
|
|
敬摘自《中华德育蔡礼旭、胡小林、刘素云等老师圣贤教育传统文化演讲》
弘扬《群书治要》振兴中华文化—《群书治要360》齐家治国之智慧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集) 2013/4/23 香港国际博览馆HALL2 檔名:55-074-0004
尊敬的王会长贤伉俪,尊敬的诸位老师、诸位贵宾、诸位长辈、诸位兄弟姐妹们,还有网络前的兄弟姐妹们,大家晚上好!
下午我们听了萧老师的课程,我们能感受到《群书治要》的教诲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真正力行了,这个经句会展现在我们的人生。《孝经》当中讲,「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萧老师他是二0一0年才知道有《群书治要》这套书,事隔两年多的时间,大家可以感受到他契入《群书治要》这些教诲的程度。我们可以感觉到他在读这一套圣典,真的就像文天祥先生说的,「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他的喜悦处处神交古人,所有这些圣贤人都是他的好老师,都是他的良师益友。而关键在于他学习的心,是以孝顺所有中华民族列祖列宗、古圣先贤的孝心,是以怀抱着、挂念着我们中华民族所有的兄弟姐妹的一种胸怀,包含世界的所有的同胞的胸怀,以这样孝悌之心来读这一本书。所以孝悌之至,他能用两年多的时间,这一套书能这么样的深入,能够理解得这么透彻。
这一次我们大会也非常用心,都给大家发了我们萧老师写的一本书,《群书治要心得》,还有我们刘教授的《品读群书治要》。这些老师确实都是用孝悌之心真正感通古圣先贤,感通列祖列宗。所以从他们的行持,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信心,我们对师长的教诲有信心。他们真正做到听话、真干,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有这么高的一个提升、成就。所以确确实实学贵立志,人志向一立,真正这一生不为别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至诚一发,您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列祖列宗的独生子,时时都受到三教圣人祖宗的庇荫,你智慧会开得非常快。
我们在《德育故事》里面都看到,不识字的人每天拜五经,拜到最后看得懂字,能够理解古圣先贤的教诲,那都是诚心感通。所以这些经典的教诲都可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人生的剧本,只要我们深信,进而老老实实学一句,实实在在的去落实一句,这个解行一相应,自己的烦恼轻,智慧决定增长。就像我们昨天跟大家交流到,我们从事教育工作很重要的要首先自我教育,能够调伏自己的习气,调伏自己的贪念,从格物、从修身做起。
昨天我们已经谈到「戒贪」,还有「勤俭」的部分,今天我们一开始从第三个修身的大重点,就是「惩忿」,在我们《群书治要360》第七页第十一句,这句提到,就是有关「惩忿」,就是要把坏脾气改掉。我们冷静想一想,发脾气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发脾气对别人有没有好处?冷静想想对自己没好处,发了脾气暴怒伤肝。而且「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所受的功德全部烧掉了;「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人的脾气一起来,没有思考能力了,就随着情绪骂人打人,或者就乱做决策,铁定会坏事,所以对自己身体、心理没有好处。而且假如一个人脾气大,他们家气氛会很恐怖。所谓怒是猛虎,欲是深渊,脾气大的人,他的家跟他的团体,一定给人家很大的压力。所以这个坏处我们能体会得到,就懂得要节制瞋怒的心。
那我们要对治这个瞋怒,就像大夫治病一样,得先把病因找到,才能对症下药。大家有没有去思考过,为什么自己脾气大?为什么我们自身脾气会大?一般因为贪念,贪不到了脾气就来了,求不到了情绪就来了,这是由贪引起瞋。人家不顺自己的意思脾气就上来了,不顺己意,这个也都属于贪。还有假如我们好面子,也很容易发脾气,不欢喜了,这个面子拉不下来,恼羞成怒,这个都可能是发脾气的原因所在。再来,假如我们常常对人有成见,也容易发脾气,叫借题发挥。所以常常借题发挥,是因为我们心里都放着人家的不好,对人家有成见,一有机会就骂人。假如心上都是放一切人的好,「恩欲报,怨欲忘」,对人没有成见,真诚不容易发脾气。再来,假如我们傲慢,也很容易发脾气,指责别人,都觉得别人太差了,不如我们。所以这些心态都有可能让我们脾气发起来。
那这一句经句就给了我们对治脾气的方法,比方这一句经句讲,「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做为领导者、做为君主的圣人,他时时以人民的利益考虑,时时以自己团体、自己家庭考虑,不因为自己的好恶产生的怒气伤害了天下的公益,伤害了国家的利益。同时假如是在家庭当中,能够时时冷静,自己发脾气就会影响家庭气氛,甚至于会把坏脾气影响下一代。所以真正有责任感的领导者跟父母,他会期许自己时时都给孩子、给下面的人做好样子,这个就是以公、以天下为度。我们常常听师长讲,所有当长辈父母的人都有这个态度,只要在孩子面前,一定要给孩子好的影响。这句话告诉我们,假如我们没有这种心态,我们是没有资格当人家的长辈、当人家的领导。所以这些叮咛,其实都是让我们能够真正尽到本分,一个修道之人要从敦伦尽分开始。假如我们这种责任心愈强,就愈能伏得住自己的习气,因为念念为团体跟孩子着想。
有一个老先生,他已经九十岁了,他们结婚六十多年。有一天又是他的结婚纪念日,晚辈就很好奇,因为长期观察这个长辈,他们夫妻一辈子没有发过脾气,没有红过脸。所以这晚辈很可贵,懂得请教,就问到这个老人家,怎么样才能夫妻好合六十多年,这么恩爱?这个老人家就讲,我们夫妻结婚那一天就有约定好了,一定要给孩子好的榜样,所以只要有脾气上来了,就要警觉性,不能给孩子不好的影响,赶紧自己先走出去,这个气才不会发起来。讲到这里,当然听的人觉得,这夫妻很理智,话都讲在前头,这样好,大家都有心理的很好的建设。
接着,这老先生笑得很开心,说我告诉你,这六十多年来都是我先走出去的。我们听了也觉得会心一笑。但是细细想想,当这个丈夫,每一次太太有情绪上来,他自己赶紧就先走出去,这样就吵不起来,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当这个先生走出去了,太太马上就感觉到,每一次两个人可能要出现摩擦的时候,先生马上都先想到当时候的承诺,就走出去了,怎么每一次要动怒的都是我?所以这个就对她的先生更加的佩服了。所以人应该是用德行感动另一半,感动身边的人,不是用强势、用很苛刻的言语把人家压下去。其实那个不是赢,那反而是输得很惨。其实他走出去以后,反而是赢得太太更加的佩服他,这先生走出去了。
当然走出去也不能出去太久,你走得太久,太太又胡思乱想,是不是想不开?您看这个设身处地很细腻,要感受到对方的心,差不多十五分钟就应该要回来了。这个十五分钟以后走回来,那太太觉得不好意思了,女子都是比较含蓄的,赶紧泡一杯热茶端到先生面前,不好意思看先生,然后就放下来。先生要会欣赏,这都是女人的美。先生不会欣赏,那还看着太太端过来了,还对着太太说,妳看,又是妳先发脾气了。那太太一听,不欢喜了,有什么了不起,那一杯热茶拿起来,「唰」就往你脸上倒。所以这个叫什么?这叫自讨苦吃。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老祖宗很有智慧,那个成语都有高度的人生智慧,自讨苦吃、自作自受、自掘坟墓、自甘堕落、自取其辱、咎由自取,开悟了没有?原来什么事都是自己的问题。转个态度,自立自强、自求多福,福报跟智慧也是自己,握在自己的手上。
所以这先生能感受到太太的这一分心,不好意思来,还端杯茶来给他示好,他就感觉到太太不好意思了。这个时候要给人家台阶下,不能给人家难堪。马上转移话题,太太,好久没回去看我岳父岳母了,今天下午刚好有空,赶紧买好吃的给岳父大人、岳母大人送去。你太太本来很不好意思、很含蓄,突然听你这么讲,很感动!你不只不跟她计较,还都想到她的父母。请问大家会感动多久?大家鼓掌代表大家很有经验,你们家常常都有这样的好戏可以上演。所以夫妻时时能够互相这样子体谅,互相这样子真诚相待,每天都是好日子。坦白讲,舌头跟牙齿很亲,每天都在一起,会不会咬到?会。所以夫妻相处也要善巧,也要有智慧,因为夫妻假如吵起来,确实家庭气氛就不好了。我自己谈这个夫妻相处都是理论,我们任老是真实实践的模范夫妻。确实看到我们任老贤伉俪,可以感觉到那种真正是夫妻同心、荣辱与共。
我有一个长辈,他就有分享到他们夫妻经营之道,他说夫妻都是因为恩爱而结合,谁是结婚当天,出嫁了,心里想,好啊!终于让我等到这一天了,我非搞得他鸡犬不宁不可。没有人是这样走上婚姻的,都是为了给彼此真正幸福的人生。所以他们夫妻就约好了,你看我们谈恋爱这么恩爱,现在结了婚,要让这种美好维持,更发扬光大,所以我们绝不愿意吵架。所以我们约好,真正看到对方的不对,不要马上发作,把它写下来。然后我们固定两个礼拜约会一次。今天实在快要生气了,哪件事太过分了,好,写下来。因为我们约好了,一个月约会两次,只能在约会那一天才可以批评对方。所以就这样写呀写呀把它写下来,好,赶快等那一天。两个礼拜到了,太太穿得非常有气质,等着去约会。然后这个先生看着自己记的东西想一想,这一点好像我也有点错,划掉;今天太太穿得这么庄严,这一句也不要骂她了,划掉;好像这件事也不是只有她错,我也有点错,划掉。你看在那个这么好的气氛之下,全部划光了。而且坦白讲,那气是假的,三天前发的脾气现在在哪里?真的东西不会变,会变的都是假的了。不要认假为真,真心才是亘古不变的。所有会变的这些坏脾气、傲慢都是假的,都是虚妄的,你不把它当真,它就障碍不了你了。所以这个都是要「慎于始」,要约定好,大家都有这个共识,就能经营好整个家庭夫妻的关系。
在对治这个脾气,我曾经听我们刘余莉教授,她整理得非常好,她说对治脾气要修忍辱,这个忍可以分几个方面。第一,「力忍」,就是你真的要发脾气了,实在忍不住了,我上个厕所,这个力忍压下去了。很重要!你真的忍不住了,到时候发了脾气,三年的交情,一句话讲得太狠,可能从此都不相见。「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所以这个一开始要力忍。第二个,「忘忍」。宰相肚里能撑船,算了、算了,不要计较,度量愈大不吃亏,心量大,智能增长,福报也增长。所以其实人生决定没有吃亏的事情,你转个念,修福又修慧,度量大。
第三,「反忍」。其实人常常因为一些事情摩擦,就是觉得都是对方错,所以那个情绪会愈来愈上来。而《朱子治家格言》提醒我们,「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我有没有错?「须平心暗想」,这个情绪就下来了。比方有一次,我们同仁借了一只录音笔,借这只录音笔借得比较紧急,那负责的同仁就借给他了。结果借给他以后,他也忘记还,那个负责人就很生气,「他这么紧急,我为他好,借给他了,他还不拿来还,气死我了」。不只自己气,在单位里面大骂。大家冷静想想,伤了自己的身,又把团体搞得气氛很僵硬,是吧!每个人都感觉不敢笑,都走出去了,火药味很重。但是我们冷静想一想,自己有没有错?自己可以怎么做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因为他这么一骂,到时候发现是哪个人借的,那个人跟他就很难相处了,大家都看他的过失了,这样不好。假如他马上想,假如那个时候我给他登记一下,就不会造成这个结果了。
所以任何情况都能够反忍的人,他一定在每一件事情当中提升他做事的智慧、细腻度。而他那一分帮助别人的心,对方感受得更深。明明他是给我方便,而我没有还给他,他不只没有指责我,反而还反省他自己。其实一个人错了以后他是有良知的,你愈不骂他,你还反省自己,他愈惭愧。你发了脾气,反而他只记得,脾气很大,他可能就想不起来你当初为他想的心,他也感觉不到你的修养。所以这个反忍很重要。
第四,「观忍」。人往往很容易执着在对方讲的一句话,对方的一个行为,然后自己就气了三年、五年,他怎么可以对我讲这种话?他怎么做这种事情?而我们想一想,一个人会讲这个恶劣的话,假如是真的他修养不好,那是家庭、整个学校没有把圣教教给他。所以坦白讲,会让我们生气的人都是可怜的人。你换个角度想,你这个观照就从发怒的心转成悲悯的心,假如是真的他错了。像我遇到一个学生转学,小学就转到第四间学校了。后来一了解,他父亲根本游手好闲,他的母亲是泰国人,早就已经离开了,他没有父母的关爱。像面对这样的孩子,当老师的气不气得起来?气不起来。所以人看事情要看来龙去脉,不要执着在他讲的一句话,那是他错。
再来我们想一想,一个人对你讲很狠的话,换另外一个角度讲,是我们逼他逼到他讲这么狠的话,有没有道理?对,这个因缘是互相的影响。一个人讲恶劣的话,他不认识你他会跟你讲恶劣的话吗?一定是彼此互动的过程当中,我们做很多事已经造成他的不谅解,已经造成他的痛苦,慢慢积、慢慢积、慢慢积,才逼到他讲狠话。所以人决定要能观察到整个事情发展的过程,你会慢慢从这个过程当中知道,原来我也有很多的错误,你就气不起来了。
再来,第五个,「喜忍」,忍到会很高兴。我们昨天讲了,「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你没有过错,人家还骂你,那他是送福报给你,那他是让你练忍辱的机会,是不是?他是老师给我出考卷,看看我有没有提升。过关了,很高兴。所以诸位长辈、兄弟姐妹们,这一生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老师,都是监考老师,都来给我们发考卷的。你有没有看过有一个人去考大学联考,那监考老师发考卷发下去,结果他写不出,然后跑到前面去揍那个监考老师,有没有看过这样的情况?没有,考试考不好是自己的事情,怎么可以打监考老师?是不是?所以每个人都是监考老师,都是老师,我们要欢欢喜喜,他是来帮助我们的,堪验我们的功夫,恭恭敬敬面对他,真正提升,不发脾气了,境界就上去了。所以面对考验能欢喜接受。
这个布袋和尚做得很好,布袋和尚有一句说,「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人家给你吐口水吐在脸上,他是监考老师,生不生气?你不生气你就过关了,随它自干了。而且布袋和尚很厉害,他有学过物理学,他说「我也省力气」,因为那个手臂抬起来要消耗卡路里。「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他正在气头上,所以你随顺他就好了,他也没烦恼。可是当他冷静下来,他也会觉得自己太过分了,可是你却不跟他计较。不只不跟他计较,而且去哪里玩,还把当地的名产买过来请他吃。那一次、二次、三次,这个本来不好的关系不就化解掉了吗?人生冤家宜解不易结。而且你不跟他计较,还一直关心他,平等的爱护他,你送其它的同仁什么,同样送给他。几次以后他感动了,他会开始调查,这个人修养这么好,到底是什么原因他才有这么好的德行?原来常常都参加我们圣贤教育学会办的讲座。你就把圣教供养给他,成为他们家里的家教、家道,那你是功德无量。这是喜忍。
第六个,「慈忍」。就像那一天跟大家谈到的,那个媳妇时时都为她的婆婆着想,生怕婆婆生气会伤了身体。所以处处为对方着想,这个是慈忍,都没想自己,你脾气发不起来。我很生气,有我才会生气;没有这个我,都为对方想,气就出不来了。这个是听我们刘余莉教授讲到这个六忍,学到的很好的对治瞋恨的方法,跟大家分享。
接着我们看修身第四个重点,「迁善」,还有接着是「改过」。我们看到这十二句,「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教诲,事实上我们真正落实一句,真正人生的幸福马上就到来。大家用心去感觉一下,与他人相处,三人,我、善人、恶人三个人,在与人相处当中,他人的一言一行必定有我们可以学习效法的地方。其实有善人、有恶人,我们都可以学习,包含一个人他也有优点、有缺点。他的优点,我们向他学习;他的缺点,我们反省,更要进一步帮助他改过,因为那也是我们的道义,所谓「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他好的优点向他学习。第一个,人要没有嫉妒心,才会处处看到人家的好,进而去学习,所以要先放下嫉妒。假如我们看到人家好,那个感觉酸酸的,那要赶紧观察,这是严重的烦恼。为什么?感觉酸酸的,你还不把它调伏,它会慢慢慢慢升级到会去批评人家,会去毁谤人家,见不得人家好。那这个人假如是很受人家尊重的人,你一批评他,让人家对他丧失信心,不跟他学圣教,那这个就断人慧命。所以这个嫉妒心造的罪业是相当相当大,决定要随喜人家的功德,称赞人家的优点才好。
而我们再冷静想一想,我们最佩服的是师长,是我们身边的善知识,那他们身上的优点我们真的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吗?今天回去我们把我们最尊敬的师长、最尊敬的善知识的优点写下来,然后看看自己真正效法了哪些优点,这个才是真干、真落实了。所以假如我们不这样去常常观照,常常去要求自己,有可能我们跟这个善知识十年,他身上的一个优点我们还没有学到,这样就太可惜了。那跟着有德行的善知识学习,又不肯真正把他的优点学到落实,这是把自己的福报都花光了。能有这么好的缘是福报,但你不去下功夫,那就折福了。因为不效法,变成什么?阳奉阴违,讲了之后都不做。那这样是什么?那这样是耗损了善知识的体力。他这样照顾我们,这样引导我们,苦口婆心,那需要很大的精神跟体力,那我们还不真正依教奉行,这个是折福的。所以面对每一个缘分,福报都有加减乘除。所以人在福中一定要知福,不能浪费了殊胜的因缘。所以看到这个择其善者而从之,真的要实实在在问自己效法了多少、真干了多少。
接着第二句,其不善者而改之,对于看到别人的缺点,看到恶人的恶行,要反过来反省自己,我有没有同样的错?他也在提醒我,也在教育我,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而事实上,见不善者而改之也不容易,一般都是见不善者而生气、而批评,有时候还气到睡不着觉。曾经有一个同修,他也确实是很想提升自己,他皱着眉头跟师长讲,师长,我真的想落实「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可是还是受不了,遇到境界都还是脑子里一直转他的过失。师长就说了,那你真想放下这个烦恼吗?这同修表示,真的,师父,您讲,我真想干,真想放下。好,你真想,我才告诉你。接着师长讲,你从今天开始看到任何人的过失,你就告诉自己,都是我的错。比方说这个人不给老人让座,你在那里很生气,那老人七、八十岁了,还不懂得让座。那你转个念,都是我的错,因为我还没做到好去感动他,假如我做好了,一定能够感动得了他。
我们在团体当中,任何人的错,你都说又是我做得不够好,才不能够感动他,只要我的真诚心、德行真的到了,一定可以感动他。那所有人的错全部变成鞭策自己向上的动力。而真的,人真的这么反思自己,真的都从自己下手,必然他的德行一定可以感动对方。比方我们舜王就是最好的榜样,舜王的父母都要杀害他,他的兄弟也要害死他。这样的人生际遇,我想已经是达到最恶劣了。可是舜王都觉得不是他们的错,是自己的错。然后用自己的真诚感动了一家,感动了全国。所以,师长这段话我们真的体会到了,他做错什么,我就把对的做给他看。世间人不孝,我做至孝给他看;世间人不忠,我尽忠职守;世间人不廉洁,我一定时时都爱护公物给他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可以感动对方。真的领纳了,你从此不再见人家的过,你的烦恼就放下来,身心愈来愈轻安。
还有一种情况是什么?是别人的错造成自己内心的伤害,常常想起来都很痛苦。刚好最近我们听到几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在求学的过程,遇到老师收礼物。结果他们家比较不懂这个规矩,那老师对他的态度就比较恶劣,最后他吓得转学了。事实上我们在听到这些情况,我们觉得最可怜的是这个老师,因为他为了小小的利益,他辜负了他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这一个角色。而且「德有伤,贻亲羞」,他这么做是把整个老师的形象给破坏掉,这样的罪业是非常非常的严重。所以坦白讲,你能从这样子去看任何的人,所有世间的恶人,你决定是可怜他,你不可能对他生气。因为他的灵性是在堕落,他有可能不回头会变万劫不复。人能常常这样去看,你要有前后眼,你能看得到这整个事物长期的发展,所有的恶人都变成可怜的人,不值得我们去跟他对立冲突,反而你应该怜悯他。
而当我看到这一个年轻人在讲到他求学的叙述,我还看到他在发抖,显然老师的这个行为造成他内心怎么样?很大的一种恐惧感。那我们佛家有一句话叫「转烦恼为菩提」,转危机为转机,化悲愤为力量。所以诸位长辈、诸位兄弟姐妹们,可能你这一辈子最痛苦的、最难放下来的伤害,你一念之间可能转成你人生最大的向上动力。怎么转?我告诉这个同学,这是你人生的一个机缘,他在教育你,教育你以后要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老师,让你的孩子都感受到满满的爱,平等的慈悲,这个就是这个老师给你的教导。你一转,那不是伤害,那变成一个动力。因为他也在教我们,正的是教,反的也是教。而且那个反的之后,你那个使命感会非常的强。
而且你一定要记得这个老师曾经的好,所有的怨要放下,不然我们《弟子规》的根扎不下去。你不只不能记这个老师的不好,你每一年回家,教师节拿礼物去送给他。然后你现在弘扬圣教的事都给这个老师做报告,一次、二次、三次,人的心都是肉做的,你一定可以感动这个老师,甚至于可以把他重新教育爱唤醒。有一句俗话叫「浪子回头金不换」,他当事人真正认知到自己的不对,他的羞耻心一起来,那个力量会非常大。所以,不管善缘、恶缘,统统是缘,人与人当中没有缘,还不能成就、帮助得了对方,我们面对所有的缘,都「恩欲报,怨欲忘」,都是抱着怎么去成就对方的心,那真的就是不见世间的过了。那诸位长辈、兄弟姐妹们,大家现在心里还有伤吗?还有痛吗?摸着心脏感受感受,还是已经全部转成菩提了,转成大慈大悲了。所以真的,每一句经句你真干,那受用无穷。一个人每一天都奉行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他一天就智慧、德行就有很大的提升了。
接着我们看,要迁善改过,就是佛门讲的不愚痴、不贪,我们刚刚讲的瞋忿,就不瞋。迁善改过,能分辨是非善恶,这是不愚痴了。十三句讲到的,「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可能我们还没成圣贤以前就无过了,都还是会犯错。那犯错不可耻,可耻的变成什么?错了不肯改,那就是谓过矣,那就变成没有羞耻心,甚至于变明知故犯,这样就确确实实是糟蹋了自己。而过要能改,首先要真正认知到自己有过,叫知过。知道了,还要发自内心的反省忏悔,悔过。有时候我们觉得我知道我有过,但是那个知的深度不够,没有透到自己的内心。觉得我那个过伤害了父母,伤害了好多人,他们都这么爱护我,我没有回报还伤害他们,那个悔过的力量就出来了。所以知过要知道内心深处,那个悔才出得来,悔过了就真正下定决心,就可以把它改过来。
而知过的人要不自欺才有办法。我们有时候学习传统文化,一般假如认真听经,三年、五年口才都会变得不错,道理也都挺会讲,这个时候要谨防什么?因为我们道理懂得多了,有时候别人提醒我们的错,我们反而会用道理把它解释,这个变成什么?合法掩护自己的非法,这个时候就不可能承认过了。所以这个要知过,不真正不自欺,达不到知过。所以我们夏莲老说的,学道之人「须打破自欺一关,始有商量处」,这个自欺不突破,谈不上修行。比方我们常常讲,「我是为他好」,这句话是对的,可是我们在为对方的时候,我们的控制、我们的强势,自己有没有观察到?明明自己控制、强势已经起来了,别人提醒我们,我们还不承认,我都是为他好。那就以这个我为他好的合法掩护了自己的强势、控制的习气,那就不能承认自己了。这是对人。
对事,常常事情进行到一半,师长说,「随缘随缘」,这随缘很好用,自己做到一半不肯承担了,不肯突破了,不肯咬紧牙关了,还有一句,随缘随缘,很好用。其实我们冷静想一想,虽然我们修学很多年,很可能我们从小的习性都还没改掉一个,很可能我们的性格统统还是没有变。真正的功夫在放下个性,放下本来的坏习惯,这个才是功夫。你纵使学了十年、二十年,没有放下,那还是记问之学而已。所以我们要了解什么叫随缘。这个缘分是八分,我要做到八分。缘分是八分,我只做到五分,那叫不负责任,不肯承担;缘分只有八分,我硬要做到十分,那叫攀缘。所以这个时候要非常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心态,才能看到自己是常常遇到事第一个念头就是退缩,都是不肯去主动的找解决的方法。
那个退缩里面有怀疑自己,那个退缩里面含有贪顺境,一有不如意就不肯往前走了,你可能在每一个念头当中都有贪瞋痴慢疑在里面。你比方说,这个人你看不顺眼,又要跟他共事,你就很不愿意,然后就说随缘,不要做了。那是考验你能不能包容别人。所以应该人生每一个当下的境界都是圣贤佛菩萨给我们最好的安排、考验。我们常常听师长讲,每一次听到师长讲,好,你发心了,你的一切交给佛菩萨安排。师长笑得很开心,我们也笑得很开心,真的都觉得一切都是佛菩萨安排的吗?那假如是,为什么不敢安住当下历事炼心?干嘛还有这么多借口、这么多逃避?
当然,确实要知过、悔过、改过不容易。从一个历史典故,明朝的俞都先生,我们熟悉的俞净意公。他修了一辈子,成立文昌社,到四十七岁的时候穷困潦倒。孩子,五个孩子,男孩,四个去世了,一个失踪了,四个女孩去世了只剩一个,所以这样很凄惨。他就向上天写疏文,我都是力行善事,为什么我的人生是这样的结果?其实有时候我们遇到一些障难的时候,很难不怨天尤人,很难生起所有都应该是自己要负完全的责任。这个态度假如没有能保持,很可能就要怨天尤人,一怨天尤人又造罪业了。所以当时候他写疏文,给上帝讲。刚好他对灶神爷非常恭敬,就灶神爷来给他点化。结果灶神爷点化他,说到他「意恶太重」,看起来一言一行好像在做善事,但是念头里面,邪念、妄念太多。「专务虚名」,做每件善事其实都是要博得别人的美名。所以这个过过在哪?过不在言行,而在他的意念。所以改过要从哪里下手?从起心动念处下手,不然会学成伪君子。
「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写的都是抱怨的话,「渎陈上帝」,你根本就没有尊重上帝的教诲,根本就不尊重上帝,还给他抱怨这么多。结果这个俞公听完以后不承认,他说天地之间很多的神明在记录每个人所做的善恶,我这么多年来怎么可能一个善都没有?所以他还解释。接着灶王爷讲了,上帝这么多年来都派好多的天神来巡视,没发现你有一件善事,反而发现你的贪念、嫉妒念、淫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怨,常常都是充满着整个心胸。你逃难都来不及了,你还敢求福?因为分析得太仔细了,所以俞都先生就跪下来忏悔了,他就懂得知过了,认错了。
可是他要改也不容易,他前面很用功,浮浮沉沉,进进退退,最后发一个勇猛心,在观世音菩萨像前磕头磕到流血。然后说,愿自己的善念永存,善力精进,自己的道业可以不断的提升上来,倘有一丝一毫自我的宽恕、自我的懈怠,永堕地狱。他发这样的猛心,我假如再随顺我的邪念,我就堕地狱。一个人下这样的决心,必得圣贤老祖先的护佑。后来,他三年的时间就把整个命改掉了。所以改过为立命之基,改习气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基础,习气一改,命运一定改。所以三年之后他就考上进士了,而且他那个失踪的孩子还找回来。本来他的太太因为死去这么多孩子哭到眼睛瞎了,最后找回那个儿子,用舌头帮母亲舔眼睛眼病,最后眼睛也恢复了。这个都是真实改过、改造命运的例子,值得我们效法学习。
古人在改过方面真的是很值得我们佩服。有一位读书人叫杨翥,这个读书人确实把「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做得非常彻底。他的宽以待人在历史当中的记载,比方他隔壁盖房子,把那个屋顶都盖到他们的屋檐上,下雨的时候都淋到他们家上面去了。家里的人就不高兴,就来跟他讲,说他们太过分了,怎么可以把房子都盖到我们的屋顶上?他笑一笑,没关系,下雨天少,晴天多。隔壁又有邻居生小孩,他的宽以待人到什么程度?隔壁家生小孩,他把自己每一天要去上班的驴车,把那条驴卖掉,因为驴有时会喊叫,他就怕吓到人家的初生的婴儿。所以把驴子卖掉,自己走路上班。这么厚道!又有一次,他们家的祖坟被小孩玩耍,给他祖坟的墓碑给推到了,大家想一想,假如我们一听到说墓碑被推到了,当场可能情绪控制不住了。结果这个杨翥赶紧了解了之后,去看这个农家的小孩,看看他有没有压伤了,有没有受伤了?没有受伤,太好了!然后交代他的父母,要好好照顾孩子,不要让他有什么意外,只字不提自己祖坟的墓碑被推倒。所以这宽以待人的仁厚。
可是对自己严以律己,只要察觉自己有过了,痛改。到什么程度?作梦,有一天作梦,梦到自己在梦中去摘人家两颗李子吃,醒过来以后,他就忏悔自己,就是我平常义利的道理没有分清楚,人知义的话,怎么可能去偷摘人家的李子?所以他醒过来以后,好几天没有吃饭,惩罚自己,从念头当中都这么下改过的功夫。我们看了这个榜样,以后我们梦中有邪念,或者平常有邪念,都应该到圣贤、佛菩萨面前要忏悔,这样会不断提醒自己,慢慢这些不好的念头就会减少。
接着我们看,我们身修了,进一步要齐家,家齐。第十一页谈的是「敦亲」,怎么样和睦家庭,这第十九句就谈到敦亲的部分。我们先念一下,「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也。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则大化忾于天下」。当然因为我们这一句是编在「君道」,一个国君他能这样去齐家,也给所有天下的家庭做榜样。
我们看到夏商周这些古圣先王都非常恭敬他的妻子,这一句就能洗刷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误解,都觉得我们传统文化好像不尊重女性,这严重的错误。这是孔子讲的话。必定尊敬女人,必定尊敬他的妻子,是非常有道理的,盖有道焉。为什么?妻也者,亲之主也,妻子她是家庭主妇,她的身分、她的职责对整个家庭是最重要的。你们有没有听过家庭主夫?没听过!只有家庭主妇。最重要的是哪些事情?祭祀祖宗。古代祭祀祖宗,「参差荇菜,左右采之」,那是媳妇去采的。因为这个媳妇是贤良,她采了去祭祀祖宗,祖宗在天之灵非常的欢喜,因为一个好太太旺三代。不好的太太败三代?不对,大家要记住,要有科学发展观的观察,叫一败涂地,就爬不起来了。所以婚姻是大事,对家族、对整个社会是最重要的事情。祭祀祖宗,孝顺公婆,孝顺家里的长辈,还有教育儿子,大家想一想,这三件事是不是最重要的?所以叫亲之主也。
我们冷静想一想,这一个时代父母疼爱孩子,不是不疼,可是照顾不够,所以我们下一代的素质落得很快。我当时候在学校教书,在我眼前呈现的不是一代不如一代,是一年不如一年,那素质降得太快了,他的家庭教育的基础太薄弱。我们想一想,孩子三岁看八十,七岁看终身。在孩子最重要的胎教,在胎当中秉承母亲的正气,母亲能效法太任,目不视恶色,眼睛不看不好的;耳不听淫声,听的都是中正之乐;口不出傲言,言语都非常柔顺,没有情绪化的言语,这怀胎十月当中,秉承母亲的正气。接着生出来,又不离母亲的怀抱身旁,时时看着母亲的行谊,他一辈子德行的根就扎下去了。
可是现在母亲假如出去工作了,就没有人照顾孩子,这么认真的去照顾孩子。结果你看我们台湾,现在很多孩子交给谁?可能交给印度尼西亚的请来的佣人,可能是菲律宾的,可能是泰国的。那请问大家,这些人能教得比母亲好吗?不可能。那下一代都教不好了,那我们赚那么多钱干什么?不是让他去败掉吗?所以古人他通达这些道理,他知道一个家庭里面有两个最重要的工作,一个就是教育下一代,一个是承担起家里的经济。所以男主外、女主内。今天这个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经营家庭的原理原则。而整个社会,现在女人很大的部分都出来工作了。当然很多女子不容易,她出来工作承担经济以外,她还是尽心尽力教孩子,这个孩子还是教得好,但不是每一个女子都能够办到这样的程度。全世界的女人假如都不照顾自己下一代,所以全世界现在的犯罪率非常的严重,青少年犯罪率很严重,所以全世界都面临下一代没教好的问题。
而经文里面有一段话非常重要,在「礼乐」篇,应该今天李老师也有提到,男女有别,然后才能夫妇有义。跟大家分享,当你突然想不到你要讲的那句话,你一定要稳下来,不要紧张,要相信自己,它就慢慢定下来就会出来。就好像你要去银行领钱,忘记密码几号,你愈紧张愈领不出来,你只要马上静下心来,就可以领出来了。其实老祖宗这些话真的是通达人性,现在的人真大胆,都觉得自己的想法对,然后很可能那些说法理念误导了很多的人的人生抉择。所以其实坦白讲,一个人假如真正知道不要造口业,要怎么不造口业?每句话要跟经典相应才不造口业,不然每一天都造不少口业。
我们看男女有别,然后夫妇有义,为什么?它别在它的职责,所以先生他承担起经济,太太承担起相夫教子,又孝顺公婆。大家想一想,这个女子她会很自然的感恩有先生这个天,让这个家生活没有后顾之忧,不用担心经济;先生打从内心感谢他的太太,就是有了我的太太,我不用担心父母,我不用担心孩子跟家庭,我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全心全意的把我的事业做好。彼此感恩才有夫妇有义!现在不分工,全部要出去赚钱,结果回到家大眼瞪小眼,你赚钱我也赚钱,干嘛叫我去洗碗,干嘛叫我去煮饭,那每天就这样抬杠就好了,然后孩子谁教?对!
那接下来我们要来算一笔人生的帐,其实人生随时要把天平拿出来,才能懂得取舍,取舍是智慧。我的姐姐她选择辞掉公务人员的工作,然后专心做家庭主妇。后来我就开始观察家庭主妇,第一,她自己照顾孩子,孩子健康比较能够掌握,吃母奶,然后又很关心这些孩子的整个成长。请问大家,假如孩子没照顾好,身体不好,请问你能花多少钱买回来?我遇到很多人身体很好,都是母亲是家庭主妇,给他们照顾得非常好,那个强壮的体魄是孩子一辈子的本钱。来,你赚多少钱可以跟我换孩子的健康?
再来,第二个,孩子感觉到母亲浓浓的爱,他一辈子人格都是健康。像我们成长过程当中,我母亲虽然有工作,她是小学老师,所以我们下课了,妈妈也回来了,都会闻到妈妈煮得很香的红豆汤、绿豆汤。我们从小成长是觉得是被满满的爱护着,所以内心没有匮乏。所以人生对任何人我们不想去要求对方,因为我们已经不匮乏了。可是一个人成长过程假如缺乏爱,他会非常渴望一定要要到别人对他的尊重,要到别人对他的爱,所以他会很苦,他求不得他就会很苦。甚至于因为她觉得自己内心有匮乏,她要赶紧去嫁人,找一个人来爱她。所以很多人很早婚,很可能就是没得到家里的爱,要赶紧要去找爱。问题是她又不知道怎么判断什么样的人才有真爱,是吧?因为她又没学《弟子规》,她也没学《群书治要》。健康的人格就是因为有真爱的陪伴,真的,现在的人十个里面你要找到一个有自信的人都不容易,因为他没有感觉到爱,他没有信心。请问大家,你们要用多少钱跟我换健康的人格?对,这个天平你看,妈妈在家,孩子有好的健康、好的人格。
再来,今天妈妈不煮饭,三餐在外面吃,要花多少钱?你们开悟了没有?我跟大家讲一个现象,三、五十年前,爸爸一个人赚钱,生了六个孩子、八个孩子,省吃俭用,一份薪水,还买两栋房子。现在才一个孩子,夫妻一起赚,然后还负债。有没有发现?所以能不能剩钱,不是两个人赚是关键,是节不节俭才是关键。所以我们都被很多似是而非的说法给误导了,你看每天吃饭那个全部都要花钱。再来现在孩子补习要多少钱?假如妈妈留在家里陪伴孩子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你一辈子都不用担心他,不用花补习费,又省了一大笔钱。
再来,不行,我继续讲下去就要下课了,我再讲一个就好,太多好处,点点点,你们自己想。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妳煮的都是非常好的这个菜肴,家里的人,先生也好,孩子也好,都想赶快回到这个温暖的家。我们成长的过程都会觉得,只要放假了,大学放假了,想回家,吃妈妈这个菜都有妈妈的味道。而今天妈妈不煮了,孩子出去吃,先生也出去吃,现代大都市里面诱惑很多,先生吃饭不小心会不会踩到地雷,是不是?会不会遇到诱惑?到时候夫妻感情都破裂,请问你们拿多少钱跟我买夫妻的恩爱?买不到!
所以男女有别,然后发展夫妇有义。我们在汤池有一个老太太,她跟她先生很恩爱。有一天,她年轻的时候,家里有十口人,煮了九颗鸡蛋。大家吃饭的时候,母亲很自然的就分给所有的人,自己没有。这个先生看了之后很心疼,马上把自己的鸡蛋夹到太太的碗里,妳照顾家里太辛苦了,给妳吃。那太太又夹回来,你工作太辛苦了,你吃。两个人在那里好几回合,夹来夹去。这个故事谁告诉我们的?他的三儿子。她有三个儿子,两个已经结婚了,两个媳妇都说要跟婆婆学夫妻相处。她这个三儿子还没有结婚,给我们叙述到小时候他父母之间的这个情景,结果夹来夹去,最后那个鸡蛋掉地上去了。她的小儿子讲到这里,眼泪流下来。我说这个小儿子不用教他夫妻相处,他父母的这种恩爱的场景深深印在他的心里,他已经会夫妻相处了。
所以夫妇有义,夫妇都是情义、道义,给孩子做身教,然后就父子有亲。夫妇之间都是吵闹,都是互相计较,孩子怎么可能跟父母亲?孩子每一天都想着父母是不是又要吵了,又要打架了,又要暴风雨了,他吓都吓坏了,怎么会父子有亲?所以我也遇到一些同仁都说,小时候父母常吵架,常常都是自己棉被盖上流眼泪,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太伤心了!然后早上一醒过来都要战战兢兢,看看暴风雨过去没有?所以你说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孩子怎么可能会健康?
那这一点,我父母从来没有吵过架,我母亲只要我父亲声音稍微拉高了,她头就低下来了。所以女人能化家里面所有的这些情绪,女人柔顺如水,那个内功很强的。也因为这样,父亲特别尊重母亲,甚至于是我的爷爷奶奶,包含我的叔叔、姑姑都很尊重我母亲。因为我母亲嫁到我们家,嫁过来隔天,我爸爸就去读大学了。然后我妈妈的薪水就充公了,就整个家用了。然后早上就要起来做饭,而且还要教书,那时候学生又六十几个人了。后来又生了三个孩子,还要常常下了课,还要回来,用下课时间跑回来哺乳。有时候累到,下课了,趴下去就昏过去了。然后都是被学生摇醒的,老师,上课了,上课了。睡不醒!这个故事是我爷爷告诉我的。所以我非常感激爷爷奶奶。我们不记得父母的恩德,爷爷奶奶都告诉我们。所以教育是合力,整个影响孩子所有的长辈、老师统统要配合好,把每个人对他的恩时时提醒他,他心中都是充满感恩,这个孩子健康,以后的人生就是知恩报恩。
所以我们看这些经句通达人性,夫妇有义,然后就父子有亲;父子有亲,然后才君臣有正。他连父母都不尊重,他出社会怎么可能尊重领导?所以夫妇的榜样直接维系着整个天下的安定。所以古人对这些伦常的发展洞察得非常清楚。
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孩子是整个我们祖宗血脉的延续,敢不敬与?孩子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承先启后把这个家道好好传下去,对得起祖宗。然后也是一分道义,来成就孩子一生的幸福。我们要把孩子教好,言教、身教、敬教,我们都要下功夫。《弟子规》在哪?在我的家庭的每一个细节当中。「长者立,幼勿坐」,我们家每天都发生;「置冠服,有定位」,我们家每天都发生,都是这样,孩子就潜移默化,受这个整个家庭的环境影响。再来身教,就处处以身作则。还有一个是言教,你能抓住每个机会教育去提醒孩子,引导孩子。所以这个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
比方,唐太宗先生很好的榜样,在贞观十八年,他带着他的孩子,带着太子,在吃饭的时候,他就问孩子,「你知道饭吗?」孩子说不知道。请问诸位当父母的兄弟姐妹们,你们有问过孩子,「你知道饭怎么来的吗?」有的请举手。好,谢谢。《朱子治家格言》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包含今天早上李老师有讲,跟人家一起吃饭,这个手肘不能打得太开,这个都是抓住机会提醒孩子处处替人着想。他问自己孩子,「你知道饭吗?」孩子不知道,马上引导他,都是农夫的血汗才有这些粮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您看早上吃饭问,从饭让他惜福。
接着出门坐马车,他又问儿子,「你知道马吗?」儿子说不知道。他马上引导孩子,马,你要爱护牠,你假如把牠使用得让牠过劳了,牠可能会逃走,你要善待牠。这个在我们《群书治要》当中都有。一百八十八页三百一十四句,「鸟穷则噣」,鸟被逼到困境,牠会用嘴巴来反抗;「兽穷则攫」,兽被逼到困境,用爪来夺取;「人穷则诈」,你把人逼到没路可以走,他可能就变得要用欺骗的手段;「马穷则逸」,马被逼到困境,就要逃奔。所以「自古及今」,从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就是你逼迫底下的臣民到走投无路,可能这个君王就非常危险。其实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要善待一切的生命,你善待他,他也会回报你,这个就是时时要存一个仁慈的心。
接着,刚好他们又坐上舟,坐在船上,太宗又问儿子了,「你知道舟吗?」儿子说不知道。接着太宗就讲了一百八十页三百零五句,「君者舟也」,你一个国家领导人像舟,「民者水也」,老百姓就像水,「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你爱护老百姓,老百姓非常拥护你;你虐待老百姓,很可能他们活不下去,就可能要闹革命了。其实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是全世界最善良的老百姓,今天我们萧老师也讲到。而且这句话,我还曾经听我们云南省的一位官员宁处长,他是亲身感受。我们云南省对于整个传统文化的弘扬非常的尽心,政府的力度很大。从二00九年、二0一0年、二0一一年,每一年都办道德论坛。结果这个宁处长就说了,他们办了这个道德论坛,老百姓支持到什么程度?都提着钱去找他,这样的课一定要继续办,我们全力支持政府。所以他说,我们中国老百姓是全世界最善良的老百姓。这是他当官亲身体验的。
所以太宗讲这句话提醒自己的儿子,以后要当君王,「君以此思危,则危可知矣」。从这样去提醒自己,要战战兢兢爱护老百姓,就不可能有危险了。接着又遇到了树,唐太宗又问儿子,「你知道树吗?」儿子说不知道。接着太宗就引导孩子了,「木从绳则正」,这个木头能够用绳墨一弹,就可以切出直的木;「人受谏则圣」,人能接受别人的劝谏,接受经典的教诲,慢慢的他就可以契入圣贤的境界。所以看到树木能教育,看到船、看到马、看到饭都可以教育。那请问诸位长辈、兄弟姐妹们,什么时候可以教育孩子?随时随地,你信手拈来。你真正每一天好好的读《群书治要》,可能每天发生了哪件事,你说,来,爸给你讲,春秋时代有一个人叫晏子。又发生了哪一件事,战国时代,有一个人叫齐威王。你孩子,你这么下功夫,孩子跟你太亲了,是吧!常常都,「爸、爸,来、来,赶快,赶快给我讲个故事,我还可以去跟同学分享」。所以当父母的人也要培养自己的魅力,让孩子非常想要亲近你。
接下来这一段就提醒到,君子确确实实时时「毋不敬」,对人对事对物保持恭敬。而这个恭敬以恭敬自己为最大,自重而后人重,自敬而后人敬。甚至于你自重自敬,都能感别人甚至上天的一种护佑。「天助自助者,天救自救者,天弃自弃者」,自己放弃自己,老天也都很难帮我们。所以人要自重自爱,尤其「身也者,亲之支也」,我们的身体是父母血脉的延续,不尊重自己的身体就是不念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那就会伤到自己的父母。为什么?因为「伤其亲,是伤其本也」,父母是我们的本,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没有祖先就没有我们。所以「伤其本,则支从而亡」,这个本伤了,树木的本伤了,枝叶可能就都活不下去了。所以我们这个孝道的本缺了,这个家道就铁定要毁掉了。所以《孝经》提醒我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尊重自己的身体,还有尊重自己的德行。你伤了身,父母担心;伤了德,父母更痛苦。所以尊重自己的身体跟德行。
再来尊重太太、尊重儿子,把他教育好。这个三者,是君王他齐家要做,百姓也同样需要这么做。所以他做好了,就成为百姓的榜样。所以「身以及身」,领导者爱护自己的身体、德行,进而老百姓看了效法。「子以及子」,君王认认真真教育下一代,老百姓看了也效法,子以其子。再来「妃以及妃」,非常爱护,感太太帮这个家族传宗接代、孝顺父母、教育孩子的恩德,所以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可以大化忾于天下」,把这三件事都成为老百姓的榜样,那深远的教化就能推广到全天下去。这个是「敦亲」跟大家交流到的例子。
接着修身当中「反身」,反省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看十六页第二十七句,经句上讲到,这是《论语》的句子,而事实上是《尚书》汤王讲的话,「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朕是君王自己的自称,我本身有罪,请上天不要牵连万方的人民,不要牵连我的子民;万方有罪,所有人民的罪,罪在朕躬,都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把他们教育好,不能怪他们。
太宗真正契入这个境界,我们从《贞观政要》这本书当中看到,贞观二年发生严重的蝗灾,蝗虫过境。结果太宗亲自去看灾情,他看到这整个谷物被吃得非常严重,他就说到,百姓以粮食为命,你们这样吃下去了,百姓怎么活?今天有这样的灾害,是我没有德行,不能把这个灾给百姓,你们把这个灾应该降在我的身上。百姓有过,在我一个人。结果当下太宗就把一只蝗虫拿起来就要吞下去,旁边的臣子马上阻止,皇上你这样吃下去,得病了怎么办?太宗说,我就是要把整个灾降临我的身上,我还怕得什么病?就真的把牠吞下去了。结果这一分至诚的反省、忏悔,那个蝗灾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突然就消失掉了,就化解掉了。所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唐朝真实的例子。
其实离我们最近的清朝都是这样,清朝的历史是记载着最清楚的。康熙皇帝他们当时也发生很严重的旱灾,好多省都没有下雨。他们都秉承着圣人的教诲,「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自己写自己的罪过,昭告上天,到天坛去忏悔,而且都是前几天就斋戒沐浴。结果忏悔完,本来是晴空万里,等他的疏文念完,慢慢的云就聚过来,当他回到宫里,雨就下下来了。所以老祖宗的教诲是什么?「天人合一」,人心跟整个大自然是一,分不开的。他是一国之君,他有这样的反省,天下的臣民都受他的感动,都懂得反省自己,人心就因为他的以身作则转得特别快。根本是人心转,灾难自然就转。这个是清朝的例子。而且他进宫下雨之后,纷纷各省八百里加急都传来,各省也都下雨了。
而这个教诲用在我们管理上,真的很重要。因为我们冷静下来,一个领导者假如我们不反省,出事了还指责底下的人,那慢慢是非就多了,慢慢大家的士气都会大打折扣。甚至于有时候责备过头了,付出很多的人,好的我们没有赞叹,还骂人,人家心都寒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这个人和,往往领导者的一个态度就有天壤之别。
举个例子,松下幸之助,他是在企业界封他经营之神。有一次他的一个工厂烧掉了,发现这个厂长不在。结果他一了解,那个厂长的母亲病了一段时间,所以他心急了,又跑去医院看母亲,就出了意外,厂子烧掉了。当然他就自己觉得自己闯了大祸了,可能工作都要丢掉。松下幸之助把他找来,跟他讲,你母亲病得这么重,我都没有关心到,是我的不对,你先安心陪伴母亲。然后不只没有把他辞退,把他调到另外一个工作,不怪他。在这样的情况,自己这么大的损失,还是反省自己。其实我们冷静想一想,这个工厂烧掉了还能回来吗?回不来。可是松下幸之助在这样的情况不只没有指责,他还在这件事情当中查自己的不足。我假如先了解到他的母亲这样,把他都安排好,可能这个事情就不会发生了。而我相信这个员工这一辈子一定死心塌地跟着他。再来,这个事情传到他整个企业里,军心大振,这样的领导者一辈子跟着他都值了,那是钱买不回来的。
我们有时候都看到这个有相的物质跟金钱,没看到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在整个日本企业界有一个管理叫丰田式的管理。而其实丰田式管理,你要进门去的时候,就有一个故事是,有一群我们中国的企业家跑到美国要去学管理,结果飞到那里,这个美国公司就说了,我们是跟日本丰田学的,他们又坐飞机飞到日本去。结果到了丰田还没进门,看到丰田门口写的一行字,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就坐着飞机回中国来了。真的,我们去跟日本人学,日本人会觉得,你们有没有脑袋有问题,我们是跟你们的祖宗学的,你们还跑来?我们有一个朋友,他是幼儿园的园长,他跑到日本去学幼儿教学。他那个教授骂他,我们都是跟你老祖宗学的,你还跑来这里学。
这个丰田的管理它真的就是这个,「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比方他们的精神,今天一个员工在他的工作上出现问题,他第一个思考,我们所设计出来的工作流程妥不妥当?第一个思考。第二,流程妥当了,我们教导他有没有教到他会?还是事实上没有教扎实,他才会出这个错,就是员工的职前训练够不够?这个非常重要。我们也曾经听,在一个公益的活动里面,听到有领导者在骂,义工怎么这个做不好,那个做不好?其实我们要冷静,第一个,他们无私来奉献很不容易;第二,很可能是我们整个职前这些做事的这些训练是我们没有做到位,我们没有很有章法去进行,才让他们对这些东西不够熟悉。所以不能反求诸己,只会让事情更恶化,反而会打击很多人的信心。因为人一指责别人,别人的付出跟好都看不到了。所以掌握情绪才能掌握未来,不然事情会愈搞愈糟。第二个,职前训练够了没有?
假如职前的训练也做扎实了,他还是犯错,想一想他最近有没有身体不舒服,才影响他的工作状态?身体也没有不舒服,那他家里亲人有没有出状况让他最近心神不宁,担心很多家里严重的事情?这些都要考虑。假如这些他的情况都考虑完,确实都没有问题,他还是犯错了,那就好好珍惜这个机会来教育他,让他下一次不会再犯这个错。自始至终反省,然后尽自己的力量,没有指责那个员工。所以这些精神就是体现了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再来,我们看这个十八页第三十句,这一句孟子的话也让我们在反身、反省,很好的提醒。孟子告诉齐宣王,「君之视臣如手足」,君王看待臣属就像自己的手足,有感有应,「则臣之视君如腹心」,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3-2-18 15:12:50
|
只看該作者
那臣属看待君王就像自己的心腹一样了。「君之视臣如犬马」,君主看待臣子底下的人像犬马一样使唤,「则臣之视君如国人」,那下面的人看国君也像路人一样而已。「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君王看待底下的人像草芥、尘土,很轻视他们,那臣属看待君王就如同仇敌一般。
所以面对任何一件事,或任何一个人的态度、情况,我们都要反省,那都是我们心的反射。依报随着正报转,所有一切的境缘都离不开我们的心,而这一点的反思才是修行。因为人只要不能回到自己所遇到的事是自己的错,他的精神就会落在看别人的错跟指责别人的错。那他所遇到的事情决定会愈来愈恶化,不可能愈来愈好。所以人要转境,一定从心上转,不管这件事情谁有任何的错,统统放下,先想自己有什么错,这叫忏悔。人一忏悔,深深忏悔,甚至于会忏悔到有一种感受,别人的错跟我也有关系,可能我之前哪一些话没讲到位,哪一些照顾不到位,或者哪一些行为让人家信心丧失,才会呈现这个结果。我们往往看到果相的时候,这个人不信任我,看到这个果相,我也付出很多,他怎么可以不信任我?又在要求了。所以这心念是觉是迷,真的要时时观照得到才行。
就像王凤仪老先生讲,「不要道,不要情」,这个不容易。不要道是什么?不要别人行道,不要求别人行道,只要求自己有没有尽到自己的本分。那不要情就是,你所有的付出都是道义的,不求回报的。只要有那个求对方回报的心,那其实我们都是有目的的付出了,那别人没有给我们应当的回馈,我们就报怨了,我以前对他这么好,他现在怎么可以冷落我。所以能够真正,第一个完全先看自己的过在哪,再来还想别人的错跟自己有什么关系。真的一个领导者这么一想,没有一件事不是自己的问题。这个时候真的体会到,他那个忏会忏得非常的深,他的真心真诚会出来,当他去给相关的人员道歉的时候,能够感动对方。而不只忏悔自己,还感恩对方的付出。人家的错放下,只想对方的好。又忏悔自己,又感恩对方,然后又发更大的心愿去承担责任,忏悔、感恩、发愿,这样的心境一定可以感动对方转这个因缘。所以当我们觉得很有瓶颈的时候,提醒自己三部曲,忏悔、感恩,进而发愿。虽然有错,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不要气馁,发更大的心来承担。
那我们时间也差不多了,刚好是讲到这个反身。那说到反身,确实修学传统文化这个过程,自己还有非常非常多的不足,所以常常想到,自己还是给祖宗蒙羞、给师长蒙羞了。所以自己也不气馁,带罪立功,期许自己能够好好忏悔、感恩、进而发更大的愿。那最后,对祖先忏悔,同时也要歌颂自己的祖先,最后以一曲,一首「中华民族颂」,我们共同来缅怀我们的先祖。因为好像不唱唱歌不行了,我有一次在桃园孔庙讲课的时候,有一个朋友跑上来,「你今天一定要唱歌,我从很远的地方来的」,我差点就改行了。谢谢!
青海的草原,一眼看不完,喜马拉雅山,峰峰相连到天边。古圣和先贤,在这里建家园,风吹雨打中,耸立五千年。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禁得起考验,只要黄河长江的水不断。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千秋万世,直到永远。
好,谢谢大家!这几天的课有很多讲得不妥、不到位的地方,还请诸位长辈、兄弟姐妹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23-2-18 15:13:50
|
只看該作者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