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32|回復: 10
|
净公上人讲解诚敬谦集锦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讲解诚敬谦集锦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一卷
前言
尊敬的净公上人说过:“今天,现在的人接受西方教育,中国传统教育丢掉了,传统教育的根就是孝道。不学《弟子规》,不要孝顺父母,中国文化的根毁掉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会跟著消失。历史上,地球上出现四个古文明,三个都消灭了,唯独中国还存在。中国在我们这一代如果救不起来,肯定会消灭,这是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遇到头一桩大事。我们能够把佛法救住了,传统文化救住了,那是无量无边的功德,会让这个世界往后出现千年盛世,肯定的。”“一切要从教育著手,要从教育上下手。”当今,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灭绝危险。所以急需延续、拯救中华文化。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说“仁者爱人”, 又讲「仁者无敌」,一个仁慈的人他心里没有冤家对头。佛家说对人要慈悲。佛法是教育,是佛陀的教育!尊敬的净公上人说:“我们展开《六祖坛经》,这是我们中国人,惠能大师,它里面的内容跟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典一样,也是不增不减,也是达到究竟圆满,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就妙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一定对它有诚敬,深信不疑,完全接受。以这个为标准,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行为,这就叫三藏经典。三藏是经、律、论。经论是修正我们思想见解的标准,戒律是修正我们日常生活行为的一个标准,这些标准都是从自性流露。不但每部经是圆满的,克实而论,句句圆满,字字圆满,每个字里头有无量义,我们在贤首国师这篇文章里面就会看到。”“演【今言肤者,谓所见甚浅也。】莲池大师取这个比喻,自己谦虚,说自己的见解很浅。我们念念《疏钞》,莲池大师见解到底浅不浅?他要是浅见,那我们就太惭愧了。他还能做到「肌肤」,我们连边都没摸到!这是值得警惕的。大师的谦虚恭敬,也值得我们学习。道业能不能成就,关键在师承,这一点希望诸位同修要特别注意。自古以来,没有师承而成就是决定不可能的。师承决定不能勉强,这是缘分。我们求学能不能成就,一定要问自己:我对这个老师有几分恭敬心?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刚才《演义》里这一段公案,四个人所得的不同,决定不是达摩祖师教化不一样、不平等,而是四个人对老师恭敬心不一样,一分恭敬得一分,二分恭敬得二分,十分恭敬得十分。所以,我们到哪里找老师?找什么人?找你心里面对他最恭敬、最景仰的人,你去拜这个人做老师,你有圆满的收获。如果你对这个老师不恭敬,这个老师学问道德再好,你跟他一辈子,什么也得不到。到你将来有成就了,你要到外面弘法利生。譬如六祖,六祖大师的学生在他会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他往往叫他到外面去弘化一方,到哪里去呢?哪个地方是他弘法的道场?换句话说,什么地方与他有缘?要看那个地方的人对他有几成恭敬。假如有两个地方,一个地方也满恭敬,一个地方更恭敬一点,凡是众生对他有真正恭敬心,有个十分恭敬心,他的因缘决定在那边,他不是有分别心。这就是讲:道从恭敬当中得来的。”“【尔时知足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知足天众而说颂言。】这是说偈的仪式,每一段都有这个仪式,我们读得太多,读多了千万不要厌烦,一看这个,这还有什么讲头的,翻过去就算了。要知道每一段前面讲这个是提醒我们,我们的毛病就犯在此地。研教、听经不能开悟,念佛功夫不能成片,毛病都出在这个地方。我们是粗心大意,没有一丝毫诚意,没有一丝毫恭敬,你怎么会得到?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是诚敬的教学。『承佛威力』,这是谦敬;绝不以为是自己的,自己有能力,自己有智慧,这个观念错了。纵然是自己有,也要谦虚,尤其是教初学,自己要做出谦虚,给初学人做个榜样。现在人不懂得谦虚,都以为自己很聪明,自己很有能力,自己发明的,自己创造的。诸佛菩萨,你查遍《大藏经》,决定没有这种字样。连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都不说是自己说的。《华严经》的注解,你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在玄义里面,佛说法跟孔老夫子一个态度,「述而不作」,不是自己的创作,他所说的是古佛所讲的,「我所讲的不过是转述古佛所说而已」,你看看谦虚到这个程度。孔老夫子也是这个态度,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创作,所讲的都是古圣先贤所说的;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都是过去古佛所说的,谦虚!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有感于此,笔者敬集净公上人讲演中关于“诚敬 谦”的文字于一编,以飨读者。
惭愧佛弟子:妙音
2018年5月26日
...贤的东西他相信,他爱好。而他自己一生,这个话不是谦虚的话,说的是真的,“述而不作”,述是叙述前人的教诲,就是此地讲的,往是往古,“往诰旧章”。他对这个能相信,为什么?圣人留下来的,你不能怀疑。圣人的东西跟我们凡夫不一样,凡夫是从我们意识心里面流出来的,我们有研究,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断,我们有研究、我们有发明。为什么圣贤人到孔子那时候就没有了?孔子也是圣人,他知道,为什么?圣人所证的是圆满的。你说一个圆,你能不能在上面加一点东西?你能不能在圆里面减少一点东西?它那个做到是不增不减,加一点是多余的,少一点它就不圆。所以从心性里面流出来的,不增不减。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展开《六祖坛经》,这是我们中国人,惠能大师,它里面的内容跟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典一样,也是不增不减,也是达到究竟圆满,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就妙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一定对它有诚敬,深信不疑,完全接受。以这个为标准,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行为,这就叫三藏经典。三藏是经、律、论。经论是修正我们思想见解的标准,戒律是修正我们日常生活行为的一个标准,这些标准都是从自性流露。不但每部经是圆满的,克实而论,句句圆满,字字圆满,每个字里头有无量义,我们在贤首国师这篇文章里面就会看到。
‘备’是圆满的具备,‘三藏’是圆满的,‘玄文’,玄妙不可思议。‘凭五乘之妙旨’,你看五乘佛法,贤首国师就提出来了。在一般佛法里面所讲的,二乘、三乘,大乘、小乘、一佛乘,民国年间太虚大师提出五乘佛法。五乘,加哪两乘?加人乘跟天乘,现在有流行的人间佛法。其实说二、说三、说五,世尊在《法华经》上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给你讲真话。一乘是什么?一乘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于是我们晓得,佛法里面任何一宗、任何一派,终极的目标都是明...(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集) 2008/11/16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03》)
...汝得我髓。】
把祖位传给他了,他没说一句话,比前面更高了。他体会的是最彻底最圆满,为什么?真正所得到的,他心清净,一念不生。前面他还起一念,这个一念不生。真正的般若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他不开口、不动念,达摩祖师给他印证,他得到佛法的精髓,所以把祖位传给他。
演【今言肤者,谓所见甚浅也。】
莲池大师取这个比喻,自己谦虚,说自己的见解很浅。我们念念《疏钞》,莲池大师见解到底浅不浅?他要是浅见,那我们就太惭愧了。他还能做到「肌肤」,我们连边都没摸到!这是值得警惕的。大师的谦虚恭敬,也值得我们学习。
道业能不能成就,关键在师承,这一点希望诸位同修要特别注意。自古以来,没有师承而成就是决定不可能的。师承决定不能勉强,这是缘分。我们求学能不能成就,一定要问自己:我对这个老师有几分恭敬心?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
刚才《演义》里这一段公案,四个人所得的不同,决定不是达摩祖师教化不一样、不平等,而是四个人对老师恭敬心不一样,一分恭敬得一分,二分恭敬得二分,十分恭敬得十分。所以,我们到哪里找老师?找什么人?找你心里面对他最恭敬、最景仰的人,你去拜这个人做老师,你有圆满的收获。如果你对这个老师不恭敬,这个老师学问道德再好,你跟他一辈子,什么也得不到。
到你将来有成就了,你要到外面弘法利生。譬如六祖,六祖大师的学生在他会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他往往叫他到外面去弘化一方,到哪里去呢?哪个地方是他弘法的道场?换句话说,什么地方与他有缘?要看那个地方的人对他有几成恭敬。假如有两个地方,一个地方也满恭敬,一个地方更恭敬一点,凡是众生对他有真正恭敬心,有个十分恭敬心,他的因缘决定在那边,他不是有分别心。这就是讲:道从恭敬当中得来的。绝对不是这个老师...(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四十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41》)
...轮回,你还要受多少磨难。这些磨难,说老实话,叫冤枉受的。可以现在就去,可以不再受磨难,这个关键就是我们随顺佛陀的教诲,还是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就这一念之差。随顺我们自己烦恼习气,那就慢慢来,长劫轮回;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我们这一生就成就,当生成就的佛法,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天王他所修证的法门因果都通,在他是果地上的,在我们是因地上的修学。这一段长行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我们再看偈颂:
【尔时知足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知足天众而说颂言。】
这是说偈的仪式,每一段都有这个仪式,我们读得太多,读多了千万不要厌烦,一看这个,这还有什么讲头的,翻过去就算了。要知道每一段前面讲这个是提醒我们,我们的毛病就犯在此地。研教、听经不能开悟,念佛功夫不能成片,毛病都出在这个地方。我们是粗心大意,没有一丝毫诚意,没有一丝毫恭敬,你怎么会得到?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是诚敬的教学。『承佛威力』,这是谦敬;绝不以为是自己的,自己有能力,自己有智慧,这个观念错了。纵然是自己有,也要谦虚,尤其是教初学,自己要做出谦虚,给初学人做个榜样。现在人不懂得谦虚,都以为自己很聪明,自己很有能力,自己发明的,自己创造的。诸佛菩萨,你查遍《大藏经》,决定没有这种字样。连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都不说是自己说的。《华严经》的注解,你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在玄义里面,佛说法跟孔老夫子一个态度,「述而不作」,不是自己的创作,他所说的是古佛所讲的,「我所讲的不过是转述古佛所说而已」,你看看谦虚到这个程度。孔老夫子也是这个态度,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创作,所讲的都是古圣先贤所说的;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都是过去古佛所说的,谦虚!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菩萨说偈赞佛,陈述自己的心得报告,「承佛威力」,这是佛力加持,我们有什么能力?谦虚到这个程度,一丝毫贡高我慢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五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65》)
...的是古佛所讲的,「我所讲的不过是转述古佛所说而已」,你看看谦虚到这个程度。孔老夫子也是这个态度,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创作,所讲的都是古圣先贤所说的;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都是过去古佛所说的,谦虚!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菩萨说偈赞佛,陈述自己的心得报告,「承佛威力」,这是佛力加持,我们有什么能力?谦虚到这个程度,一丝毫贡高我慢的念头都没有。我们今天上台,展开经典能讲到一点道理,佛力加持,承佛威力。诸位在这里听讲,听到有一点心得,听到有一点欢喜,不是自己有能力、自己有智慧、自己有善根,承佛威力。处处要学谦虚,处处要学谦让,我们在佛法里才真正学到东西。绝不可以有一点点自尊自大,傲慢的念头,这个念头是障碍、是烦恼,障碍你智慧,你不会开悟。所以经展开你看不懂,给你讲你听不懂,听把意思听错了,什么原因?傲慢、自大。所以障碍在自己一边,不在外面。记住印光大师的话,学诚敬,诚敬是入道之门。
下面这一句表现得更好,『普观一切知足天众』。这上面是对佛,下对一切众生。上面是对佛的尊敬,下面对一切众生的尊敬,显示出「生佛平等」。他看佛,这个佛说本师释迦牟尼佛行,说一切诸佛也行,本师的教诲,一切诸佛威神的加持,这都是真的。「普观一切知足天众」,这是他们这个族群,大族群。诸位要晓得,一尊佛的化土,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知足天,知足天不是一个,诸位同修都知道它是欲界天。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一个大千世界里面四禅天只有一个,一个四禅天,三禅天有一千个,四禅是天顶。佛家讲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通常是这样讲法。三千大千世界,单位世界的天顶是初禅,小千世界的天顶是二禅,中千世界的天顶是三禅,大千世界的天顶是四禅,所以四禅一个。你想想看,三禅就一千个,二禅一千乘一千,百万个,初禅再乘一千;欲界天是在初禅下面,你就晓得知足天有多少个?弥勒菩...(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五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65》)
...还是有寿命,福报还是享得尽,福报享尽了,寿命到了,还要轮回,还要堕落,诸位想想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所以世出世间圣贤都教导我们,我们行善做好事是我们的本分,应该要做的。既是本分,既是应当要做的,就没有骄傲可言。
什么是「慢」?慢是欺负人,仗著自己的成就,轻视别人,瞧不起别人;或者是自己有地位、有财富、有超过别人的长处。所以憍跟慢常常连在一起,「慢」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放逸」就是放荡;换句话说,随顺自己烦恼习气的行为。这句话,实实在在说,就是轮回的根本。「业惑缠覆」是轮回的因,「憍慢放逸」是轮回的缘,因缘结合就现轮回的果报。清凉注解里有两句话说得很好,「慢能长沦生死」,憍慢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憍慢很不容易断掉,不知不觉就起现行,我们现在一般人常讲「某人脾气很大」,脾气很大是什么?轮回的业因。所以我们看佛菩萨,我们看世间圣贤,处事待人接物谦虚、诚敬,我们想学圣贤、想学佛菩萨,怎么学都学不像,原因就在此地,不晓得从哪里学起。
我劝同学们念《了凡四训》,了凡先生自行化他,实在讲,他把「谦敬」放在第一位。他看人,文字里面举了很多例子,虽然多半指的是读书人去考取功名,他看人,这个人这一次去赶考能不能考中,他的判断几乎都是百分之百。他从什么地方去观察,做为判断的依据?观察这个人的诚敬、谦虚。如果这个人处事待人诚恳、谦敬,这个人去考试一定会考中,几乎都被他说中。他观察人,不但有理论上的依据,也有事实上的证验。佛菩萨更是教导我们,那是深入一层,憍慢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我们要想永脱轮回,这个烦恼非断不可。怎么断法?学恭敬,学谦虚。
《华严》的教学,大家都知道,当机是法身大士;换句话说,它是高等的教学,不是初级、中级的。《华严经》里面所讲的无量法门,以普贤菩萨十愿做为总纲领、总结论。普贤,名号的意思已经具足了,普是平等,没有分别,这才能普;十法界一切众生一律平等看待,这才叫普贤。如果有高下之心:我是人,你是畜生,畜生怎么能跟人比?诸位想想看,憍慢不就露出来了?这个心就不清净,就不平等,那不是普贤心;普贤心是圆满的菩提心,超过大乘菩萨。普贤菩萨确确实实是将十法界一切众生,不但是有情众生,连无情的众生都包括在其中,真正是「过去父母,未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二卷) 香港九龙 档名:12-17-0172》)
...又会深一层,又会扩展一层,你的行为就愈能够深化一层,这样的解帮助行,行帮助解,从初发心到如来地。这是章嘉大师从前教我「看破、放下」,看破是解门,放下是行门,解行相资,就是互相帮助,能到如来地。解一分行一分,解两分行两分,一定要把所学到的、所理解的,统统落实、统统做到,这是做学生的态度。老师的学生很多,也就是我们的同学很多,老师为什么对我们这样关怀?绝对不是老师偏心,老师对於学生观察入微,哪个肯学、哪个不肯学,了如指掌。对於肯学的,要帮助他成就,要多关怀。不能成就的,那就随喜功德;讲经说法,你喜欢来听也不拒绝,你不来听也不勉强,所谓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恒顺众生。可是真正好学的,要鼓励他、要帮助他、要成就他。这不仅是佛菩萨教学,世间圣贤教学也是这么一个原则。所以老师决定没有偏爱,老师的心地清净,老师的心地平等,充满了智慧。
我们要学古圣先贤的诚敬,要学他们的谦敬、谦虚,要把根本烦恼断掉。清凉又说,「放逸,众惑之本」。佛在此地,在一切烦恼里面,特别举这两样。放逸是什么?我们现在的话讲「随便」。用心不专,用力不勤,随随便便,马马虎虎,认为自己可以就行了,这样的心态决定不能成就。不但在佛法修学你不能成就,世间的事业你也不能成就。世间事业要想成就,不可以放逸,决定要认真。我们在新加坡看到李木源居士,他做事情认真负责,他为佛法,他为众生,他没有为自己,不眠不休。他心里没有别的事情,只有佛法,只有护持佛法。现在全心全力策划著弥陀村,日夜都在想这些事情,念念当中希望培养人才,续佛慧命,对於来学的学生,照顾无微不至,彻底的牺牲自己,成就别人,没有丝毫放逸这个念头,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我们今天受这样的人照顾,如果道业没有成就,就是个罪人,就有罪。我们说道业不能成就,没有人照顾,那情有可原,没有护法,你虽然...(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二卷) 香港九龙 档名:12-17-0172》)
...力,普观一切鸠盘茶众,而说颂言。】
这个说偈仪每一段都相同,我们念了几十遍,应当有相当深刻的印象。世尊何以这么多次的宣说?结集经的这些菩萨们,为什么也像佛陀一样无数次的重复?这里面必有深义,实在讲都是对治我们众生毛病而来的。众生最严重的毛病就是不知道尊重别人,所以无论是世法、佛法的修学都不能成就。世间法的修学生天,佛法的修学是作佛、作菩萨,你没有办法达到,第一个因素是什么?大不敬。普贤十愿里面,第一条教给我们「礼敬诸佛」,你就知道这个用意之深。我们要不学恭敬,就什么成就都没有。
普贤菩萨是教法身大士的,孔老夫子是教我们世间人的,你看看《礼记》,《礼记》大家没读过,最近我们将《礼记菁华录》印出来了,你们每一个同学都拿到一册,你去翻翻第一面第一行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所以世出世间圣贤功夫就在一个「敬」字,敬人、敬事、敬物,毋不敬。果然有诚敬之心哪有毁谤?哪有嫉妒?你怎么会造业?你之所以有一身的罪业,都是从这个根来的。所以我们每读这一节经文,无限的感慨,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学敬?内有诚敬,表现在外面自然就有礼节,不学就会了,性德自然流露。我们在此地,你看鸠盘茶王,当然这个地方我们晓得是诸佛如来化现的,你看他表现的,表现是教我们,为我们做榜样,为我们做个好样子。
『承佛威力』,这是敬上,决不敢自以为是,释迦牟尼佛为大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也不敢说自己有智慧、有能力,能够教化众生,而是「承佛威力」。今佛承古佛的威力,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他一生没有说过一个字,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古佛所说的,你看多谦虚!从这个地方教我们礼敬法。自以为是的是凡夫,篡夺别人以为是自己的,那是魔鬼,那个不是人,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我们看看古时候,学生的作品拿到老师那里请老师印证,老师印证这个作品就是老师的,这懂得吗?这东西明明是我做的,为什么是他的?他印证的,流通出去他负因果责任。虽然这个东西是我做的,我不负因果责任,他负因果责任,现在人哪里懂得?样样据为己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六九卷) 2000/2/27 香港 档名:12-17-0269》)
...方三世一切法界,众生有感,佛菩萨就现身,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为众生说法,普度众生,普度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意义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破迷开悟,提升一切众生智觉,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示现,意义就在此地。所以我们要学习跟佛菩萨一样,帮助一切众生,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弘法利生,续佛慧命,於是我们人生的价值、意义、目标全都明显的显示出来了。完全能做到,我们这一生是圆满成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三二卷) 2001/7/1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432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空神偈颂:
【尔时净光普照主空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空神众,而说颂言。】
这一行经文,是说偈的仪式,意思跟前面所说的相同。最重要的是提醒我们谦德,人总要懂得谦虚,要知道恭敬,佛法从恭敬当中求。印光大师讲得很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第一首:
【如来广大目,清净如虚空,普见诸众生,一切悉明了。】
这是净光普照主空神他的赞颂。从赞颂文意上来看,我们知道这是如来的化身,否则的话不可能有这么殊胜。「普见诸众生,一切悉明了」,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第一句是讲『如来广大目』,就是通常经上讲的十眼圆明。『清净如虚空』,「虚空」说它做清净,就是它不染污,它能容一切法,《楞严经》上所讲的「不碍万象发挥」,但是它决定不染万象。用「虚空」来比方真心,佛在经上常说,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也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虚空的意思,这就是真正的清净,我们的心确确实实本来无一物。现在有没有一物?说实在的话,还是无一物,不过一些迷失自性的众生,误以为有一物。就像佛在《楞严经》上比喻的云彩,云彩在虚空当中,虚空里头有没有云彩?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所以佛法跟我们讲事实真相...(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三二卷) 2001/7/1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432》)
...劝,不需要勉励,自自然然的事情。再进一步,帮助他们提升超凡入圣,希望生到天堂,必定可以满愿;希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必定能帮助你满愿,这样才真正提升自己的境界。遍虚空法界,记住,下手处要懂得修大福德、修大智慧,「大福光智生菩萨摩诃萨」的教诲,我们才能真正落实。好,这一段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一六卷) 2001/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16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同生众,异名菩萨偈颂:
【尔时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菩萨众庄严海已,即说颂言。】
这一段是说偈仪,意思跟前面所讲的没有两样,这是经中一再的提示我们,要修谦德,要谦虚,要礼敬。菩萨即使是在等觉位教化众生,做种种示现、说法,都承蒙诸佛如来加持,所以必定有『承佛威力』这一句。对於一切菩萨众,一定是具足诚敬,真诚的恭敬,所以也必定有『普观一切菩萨众庄严海』。这个境界都是遍虚空法界,所以用「海」来形容。第一首:
【诸波罗蜜及诸地,广大难思悉圆满,无量众生尽调伏,一切佛土皆严净。】
向下这十首偈,与十普菩萨性质相同。他们所修的虽然是一个法门,但是一定融通一切法门,所以在偈颂里面就不会结归到哪一个人,像前面十普菩萨一样。因此,在这里就很明显的看出华严境界。前面我们曾经说过「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长行里面这属於行布,偈颂里面就是圆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这些地方非常明显的显示出来,我们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在这个当中学习。
海月光菩萨,所修的法门是「出生菩萨诸地诸波罗蜜教化众生,庄严佛土」,在偈颂里面都很明显的显示出来。『诸波罗蜜』在《华严》是将六波罗蜜展开,说成十波罗蜜。波罗蜜这个名词是梵语,含的意思也很多,在古时候翻经的把...(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一六卷) 2001/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16》)
...了有不如法的地方,请大家来指教。这个心要真诚,不是表面敷衍的话。人家看你表面敷衍,看出你的毛病也不会跟你说,为什么?没有诚意接受批评、接受指导,你自己怎么会有进步?
我很少看到讲经的法师真诚接受别人指导而真正能够感激,我一个都没见到过。我们在学经的时候,老师教导,别人指导我们,无论他说的是对、说的是不对,我们都要礼谢。在家居士,我们恭恭敬敬的问讯礼谢;是出家人,我们顶礼礼谢。他批评有错误也要礼谢,为什么?你要不礼谢的话,以后没有人愿意批评你、来指导你。这个对自己进步有很大帮助,不能自以为是。
学,不容易!求学能真正有收获,关键在谦敬,谦虚、恭敬。不是真正的谦虚、真正的恭敬,你学不到东西,别人在旁边笑话你,不会真正帮助你。我们在旁边观察,哪一种人将来能有成就,哪一种人不能成就,都能看得出来。你从哪里看?印光大师讲的标准就很好,绝对标准,他的诚敬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他有诚敬,这个人有成就;没有诚敬,这个人肯定不能成就。从一些小地方看,微细的地方、平常不太注意的地方,你从这些地方看到,非常清楚,非常明显。
现代佛法教学,教如是,学亦复如是,比往昔难得太多。过去方老师、章嘉大师、李老师教我,跟我今天在教人,难度至少增长一百倍,真不容易!我们真正是付出了爱心、真诚,怎么样?学习的人不领你的情,没有放在心上,没有放在眼里。所以过去演培法师讲得好,他老人家住世的时候,在新加坡,我有时间就去看他,老友了。那是个讲经的法师,说到现代社会伦理道德没有了,佛门的伦理道德也没有了,所以他讲得很好,今天绝对没有师徒的名义。从前师徒如父子,师生如父子,他有伦理,现在没有了。所以演培法师讲得很好,今天师徒能够成为一个朋友就不错了,这话说得正确。我们仔细观察,今天许许多多地方师徒是冤家,真的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几个是真心来学道的?多半是懵懵懂懂在混日子的,这样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四二卷) 2002/6/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742》)
...见到维摩居士,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跟见到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你从这个地方去看,你去体会,维摩是老师的地位,释迦牟尼也是老师的地位,尊师重道。
所以他只要是在老师的地位,不论他是出家在家,不论他是男子是女人,第一大。尤其是他在升座说法或者讲经,那是代佛,我们出家人在这个场合当中,我们行什么礼节?行弟子礼。我们现在是三拜,没有右绕了,从前有右绕。他升座讲经,代佛说法,我们在这个道场要顶礼三拜,然后退下来坐在一旁听经,这是古礼。如果没有拜法,拜老师是尊师重道,你没有去拜,你在旁边听经,在从前讲「盗法」。所以以前法师升座很麻烦,每一个听众都到前面拜三拜,你就晓得那要耽误多少时间!所以讲经之前,讲经的仪规很长,那么长的仪规,就是让你去拜,有足够的时间给你。现在这个礼节没有了。所以现在人学经教的,成就都不如从前人,为什么?恭敬心少了。这正是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从前的听众,说老实话,总有个六、七、八、九成的诚敬心,他得利益不一样。现在的听众,充其量一两分的诚敬,所以他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这里面都不离因果,我们自己要想学东西,要想学得有成就,要学古人,不能学今人。学今人这种态度,你就是学个三十年、五十年都不会有成就。为什么?你决定不可能做到烦恼轻、智慧长。反过来,你所学到的是增长烦恼、增长习气、增长贡高我慢。什么都不懂,还谦虚,还能尊敬人;学了一点之后,自己认为很了不起,目中无人,谁都不放在眼里。所以从前李老师讲,不读书没有学问的时候还很正常,书念得多了,学位拿到了,眼睛慢慢长,长到头顶上去了。在家里连父母都瞧不起了,他拿到博士学位,父母没有。瞧不起从前的老师,他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没有拿到博士学位,连老师也瞧不起了。真有这种人!这种人实在讲不少,怎么能够做到「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不但是一切人要恭敬,真的是恭敬供养,普贤法。普贤法里不是布施,是供养,它有圆满的诚敬心,所以它不叫布施,叫供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四五卷) 2002/06/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745》)
...。现在的听众,充其量一两分的诚敬,所以他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这里面都不离因果,我们自己要想学东西,要想学得有成就,要学古人,不能学今人。学今人这种态度,你就是学个三十年、五十年都不会有成就。为什么?你决定不可能做到烦恼轻、智慧长。反过来,你所学到的是增长烦恼、增长习气、增长贡高我慢。什么都不懂,还谦虚,还能尊敬人;学了一点之后,自己认为很了不起,目中无人,谁都不放在眼里。所以从前李老师讲,不读书没有学问的时候还很正常,书念得多了,学位拿到了,眼睛慢慢长,长到头顶上去了。在家里连父母都瞧不起了,他拿到博士学位,父母没有。瞧不起从前的老师,他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没有拿到博士学位,连老师也瞧不起了。真有这种人!这种人实在讲不少,怎么能够做到「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不但是一切人要恭敬,真的是恭敬供养,普贤法。普贤法里不是布施,是供养,它有圆满的诚敬心,所以它不叫布施,叫供养,「广修供养」。不但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对事,整齐清洁是礼敬,零乱肮脏是大不敬。我们在经教里头明了,十愿后后胜於前前,也就是说后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你明白这个意思,第一条做不到,后面没有一条你能做到。十波罗蜜亦复如是,布施做不到,持戒以后你统统做不到了。就好像上楼一样,十层楼,布施是第一层,礼敬是第一层;你没有第一层,你怎么能上第二层?没有第二层,你怎么能上第三层?第一层是基础。布施的精神是放下,是舍己为人。前面讲过「为利众生修胜行」,不是为利自己。为自己马虎一点无所谓,甚至於有一些过失我自作自受,与别人不相干;为别人就不行了,大乘、小乘差别在此地。小乘是顾自己兼顾别人,大乘是顾别人不顾自己,所以大乘可贵,大乘才真正令人赞叹。
我们今天修的是什么乘?说老实话,一乘也不成。利益众生是挂在嘴皮上的,没...(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四五卷) 2002/06/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745》)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二卷
...?布在「洄漩」当中,就是「漩澓」。这是什么意思?不难懂,你每天认真努力在学习,不断的重复在学习,那是你的感受,我们一般人讲法喜充满、智慧增长,你的智慧、你的德行不知不觉都在向上提升,就像「香藏氛氲布在中」一样,在你不断重复学习当中,这一句是自受用。要用《论语》上的话来说,「学而时习之」,「一切妙宝同洄澓」是学而时习之,「香藏氛氲布在中」是「不亦悦乎」。你们诸位仔细看,我们用《论语》这一句来解释这两句,你就能体会到。古人讲读书乐,你要不读书,这个乐你体会不到。这个乐养人,无比殊胜的养分!养心,养德,养智慧,哪有不养身的道理?
这种修养,下面一句显露在外面,『发焰流芬普周遍』,焰是光,「发焰」就是放光。你的身真放光,放智慧光明。一看你这个人,「你这个人有智慧!」放道德之光,这个人有道、有德。用普贤菩萨十愿来讲,你放礼敬之光,对一切众生谦虚有礼,内心诚敬,那是光。布施供养是光,忏悔随喜是光,请转珐輪、请佛住世,没有一样不是在放光!「发焰流芬」,芬是你的性德自自然然流露,周遍法界!为什么?起心动念与性德圆满的相应。性德是什么?在儒家讲,伦常八德是性德。五伦五常,八德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还有一个说法,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都行!都是性德。性德就在你这个形象上,你统统做到了,一切时一切处,你一点造作都没有,自自然然在表演,放光!
在佛法里头,我们今天提出来修行的科目,这五个科目放光。净业三福、六和敬是光,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是佛光,佛光普照!只要你能够做到依教奉行,佛在经典上常常嘱咐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是放光。受持放光,读诵放光,为人演说那个光就更大,大放光明!如果演说,你这个心量很大,用什么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心量多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放的光明等虚空法界,这是光明...(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一0卷) 2002/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810》)
...的事情,还要干昧自己良心的事情,那有什么法子?这个就是什么?疑的烦恼,这个痴,痴、疑,这个烦恼非常严重,他不觉悟,他对圣教怀疑。他说他是佛弟子,说他是佛教徒,假的,不是真的。他天天求佛菩萨保佑,他所求的不是佛菩萨,是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萨,帮助他造罪业,加持他造罪业。那妖魔鬼怪为什么加持?送他到地狱。妖魔鬼怪最后那一著是要送你的命,是要叫你在地狱永不翻身,那个时候你才知道妖魔鬼怪的厉害,现在他给你甜头吃,他叫你消灭正法。
所以消灭正法的人不是外人,是佛门的四众弟子,这四众弟子都是魔子魔孙。佛与魔一念之差,一念觉,魔成佛;一念迷,你永远落在魔道,这个我们不能不晓得。所以一般人知道贪瞋痴是三毒烦恼,傲慢,也叫骄慢,怀疑圣教,往往疏忽了,没有详细说明。骄慢是把圣道完全排斥掉,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学业、道业要成就,我说了四个字,印光大师说两个字「诚敬」,入道之门。我说四个字,诚敬,还要加上谦虚忍让,谦让,我加了两个字「诚敬谦让」,我们才能入门。现在人是太不谦虚了,不肯让人,处处争。让是对付争的,谦是对於你那个傲慢。果然有诚敬谦让,你具足这个条件,你才真正有资格成为佛的学生,佛弟子。
无论在家出家,印光大师常常劝念佛人把「死」字贴在额头上。他老人家自己的关房,苏州灵岩山寺,我去参观过,关房里头的一个小佛堂,有一尊不太高的阿弥陀佛的塑像,背后他老人家写了个大字,「死」。印光大师也是做这个表演,做这个示现教我们,人想到死(我就要死了),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可是今天的众生,死他也不怕,也吓不倒他,还是敢作恶。所以我在这个死上面要加一个,「地狱苦,死堕地狱」,来警策我们自己。你要是这一生学不好,你的来生决定死堕地狱。你说为什么我讲得这么肯定?因为你是佛弟子,你没有好好的修,你破坏了佛的形象,就是这一条罪,你想想该不该堕地狱?
你没有表现一个好的样子给社会大众看,让社会大众一看,佛门弟子就是这个样子的。他骂你,你无所谓,他骂了整个佛教,他骂了所有的佛菩萨。他为什么要这样...(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一二卷) 2002/1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912》)
...学院的多元文化论坛,许多当地的朋友们来参加。昨天讨论的就是日本科学家研究水这桩事情,有个录相带他们看了,听说很高兴。你们看了就晓得,里头有一个例子,同样是一句话,语气、心态不一样,水结晶感应不相同。这个话是平常,很平常,日常生活当中:你去做吧。很温柔的一句话。另外一个态度是板著面孔:你去做吧!这是命令口气,反应结晶不一样。温柔的语气,对方感谢。命令的口气,他也要做,心里头不服,效果不相同。命令人家做,人家是勉强去做,不一定服你。但是你的态度非常柔和,他会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强迫命令顶多敷衍一下就算了。心态、效果都不一样。
这种命令、强制是烦恼习气现行,温柔、关心、爱护是你性德的流露,不一样。一个完全是烦恼,一个已经是随顺性德了,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但是与性德靠近。所以这种实验提供我们很好的学习参考,我们要牢牢记住。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为什么不用诚敬,为什么不用谦虚,为什么不用忍让,跟一切众生结善缘?总而言之一句话,不会善用佛陀教诲,病根都是自己的贡高我慢。过分的看高了自己,看低了别人。
你看释迦牟尼佛每一天出去托钵,有的时候遇到贫穷下贱的乞丐。我们在经上看到的,释迦牟尼佛对他是很恭敬的态度,没有轻视他,一丝毫傲慢习气没有,这是我们应当学的。佛为什么对他那么恭敬?佛知道那个人有佛性,那个人的佛性跟一切诸佛如来的佛性无二无别。他今天沦落到这种程度,是迷失了自性,造成的这么一个现象。但是迷不是真的,总有一天他会回头。现在他在迷的时候,我轻慢他、瞧不起他,等到他将来以后成佛,我们遇到的时候,这时怎么办?
这些事实真相佛菩萨清楚,所以佛菩萨永远不敢轻慢一个众生。佛菩萨这个缘结得好,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得到九法界众生的拥护。一切众生对他生欢喜心,你们想想这个福报多大!这个福报从...(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八九卷) 2003/4/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89》)
...讲稿写好之后,至少要改三遍你才上台。头一遍,你写好之后,内部演练,在我们课堂教室里面,你上台对我们同学、老师(这不对外的)先讲一遍。讲完之后同学批评,同学批评完了之后,老师讲评,你要改讲稿,改完之后,回去重新誊正,要重新抄。这样这程序完成之后,这就正式上讲台对听众讲经,讲完之后回到教室,同学老师再给你做一次批评,你那个讲稿还得要修订一次,提升你、帮助你进步,你再准备下面一堂课。用这种方法,要接受批评,勇於改进,你才能学得出来。所以在这地方学谦虚恭敬,时时处处低头请教。
学讲经怎么学出来?讲台上讲的,学生!来做学习报告!台下的听众是老师、是监学,要用这种心态,恭敬心你才能生得起来,谦虚的心能生得起来。千万不能说以为我是法师,我上台讲经,你们都是听众信徒,这贡高我慢起来了。贡高我慢把你的智慧障碍住了,你的经教在这一生肯定不通,没有感应!感应,记住从诚敬里头来的,诚敬是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诚敬是宝!上能感通诸佛如来,下能够感通一切鬼神,那一切大众就更不必说了,都在其中。所以各人根性不一样,不能够依别人的例子,那是很危险的方法,在这样状况之下,所以不能离开老师。
有疑一定要向老师请教,如果有怀疑,你去请教别人而不请教老师,这是错误。为什么?这里有师承关系。老师是直接指导你的人,你不去求他指导你,去求外人指导你,你要晓得两个人是两个想法,是两个看法,是两种修学法,就会把你的思路,把你的学习搞乱了,这一乱就糟了。这是在现代学习真正障碍是最严重的一个环节,你不能成功就是你老师太多了,古时候不是这样的。我非常幸运,我还能够遇到师承,我以后恐怕没有了。为什么?学生不听话了。这老师跟学生要合作,老师要真肯教,学生要真肯学,这里头一点委曲虚伪不能有。所以学生找老师不容易,所谓可遇不可求。老师找学生更不容易,到哪里去找一个百分之百信顺的学生,学生对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七三卷) 2003/8/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073》)
...括临时来挂单的,他对每个人谦虚恭敬,他的和合表演出来了,真的做出来,自自然然的流露出来,为什么?心里面和合。他有一个和合的根,有一个和合的本,所以展现在枝叶,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与人和,与事和,与一切万物和,没有不和。我们读《坛经》要懂这个事实真相,要学习!
特别是在佛门道场,我们念三皈依的时候,「皈依僧,众中尊」,这句话你懂不懂?众是团体,佛说:人是过社会生活的有情众生,过社会生活的有情众生就是过团体生活的,他不是单独生活。夫妻两个人结合成这个家庭,和合,这是和合最小的单位。然后你再上面有父母,下面有儿女生活在一起,我们中国人讲的三代同堂,社会生活。社会生活里头最重要是和合。六和敬,那个「敬」的意思是双关语,第一个是自己对人、对事、对物恭敬;另外一个意思,诸佛菩萨尊敬你,天地鬼神尊敬你,一切大众也尊敬你,所以这个敬是双关语,必须自己具足诚敬,具足和合,先从本身做起,然后才感应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才知道和合的重要。
佛门团体为什么叫众中尊?众是刚才讲的是团体,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尊敬的,就是这个意思,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赞叹的,为什么?他这个团体和睦,这个团体真正做到了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所以这个团体是模范的团体,一切团体都要向它学习,这叫僧团。我们在这个僧团里头,我跟人对立,我不跟人和,我喜欢这个人跟他和,我讨厌那个人跟他不和,你知道你犯什么过失?你犯的过失叫破和合僧,你破坏僧团。破坏僧团,什么样的结果?你去看《戒经》,你去看《地藏菩萨本愿经》,你去看《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你去看,果报在阿鼻地狱。
所以进入一个僧团,首先要把自己内心摆平,决定不能有矛盾,决定不能有对立,你就被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你要有矛盾,你要有跟人事对立,果报你自己要承受。所以进入一个僧团,...(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二九卷) 2003/1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29》)
...即使是恶人、不善人,如果我们自己真的是纯净纯善,必定能感化他。我们不能感化他,我们自己不善!不善如何能感化不善?如果我们修上善,决定能感化不善。所以,人不能不谦虚,不能不和敬,佛教我们「六和敬」,和要落实在尊敬,尊敬就决定不能够怠慢。现在麻烦在哪里?我们对佛菩萨都不敬,对人更谈不上了。所以要从「敬佛」下手,做功夫。殿堂里面供奉著佛像,不论是彩画、泥塑、木雕,只要有佛像、菩萨像在那里,就如同真的佛菩萨在那边,我们跟佛菩萨坐在一起不能随便。
这个道理不难懂,如果我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在这里面有国家元首在,我们的衣著、言谈举止自自然然就肃敬,对他恭敬,不敢轻慢,不敢随便,这一点我见过。所以,我在讲经的时候也常常谈到,我很感慨,我们对佛菩萨的恭敬心不如对国家的领导人。就是对国家领导人这一分恭敬心对待佛菩萨,我们的学佛就有成就了,这正是印光大师常讲的,一分诚敬一分成就,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利益。我们今天的问题是没有诚敬心,对佛菩萨都没有诚敬心,何况对人?那还有什么成就?《华严经》上讲「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是未来佛,我们对待一切众生没有尊敬心,所以念佛不能往生。念佛往生的人,对待一切人都要看作是佛菩萨,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你才会相应。一切法从诚敬当中求!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三九卷) 2003/11/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39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六段,东南方饶益世界,苦灭道圣谛第八句看起:
【或名能调伏。】
这个名称世尊在教学当中常用,所以「道」真的是『能调伏』,我们学道,成果就要在这个地方看。「调」是调顺七情五欲,「伏」是伏我们的贪瞋痴慢,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方面有没有进步,就看到我们修学功夫的浅深。外面境界有诱惑,里面的烦恼,里应外合,这个事情就麻烦了。你的妄想、杂念不知不觉就现前,必然触动你贪瞋痴慢,贪瞋痴慢一出来,造业!外面七情五欲的诱惑,这是迷,迷惑!里面起贪瞋痴慢,就造业了。所以,外面要用「智」来调顺,里面要用「定」来降伏。
《金刚经》,须菩提跟世尊这一问一答,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云何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三八卷) 2003/11/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38》)
...所讲的轮回。轮回的根是什么?我们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才懂得『不流转』的意思,才知道「不流转」的殊胜。轮回是一桩非常辛苦的事情!世尊把六道比喻作苦海,真苦,迷惑、造业、感果,感果就是受报应。惑、业、苦,永远不间断,起惑造业,造业受报,受报又起惑,这就是流转的根,永远不间断。佛要帮助我们不要再干这个傻事,六道轮回是傻事,愚痴人干的。聪明有智慧的人,哪里会干这个事情!
佛怎样帮助我们?从根上讲,就是破迷开悟,断惑证真,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就为这桩事情。这桩事情,《法华经》上称之为「大事因缘」,真的是大事,除这个之外,就是小事一桩,古人所谓鸡毛蒜皮,不值得一道的。破迷,这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众生迷得太久了,尤其是最近这一个世纪,年轻人完全没有接受圣贤的教诲,自以为是,这怎么行?狂妄自大,不知道尊重别人。今天早晨,我还跟几个同学在谈,做人要谦虚、要诚敬。什么叫自尊?自尊不是狂妄、不是骄傲、不是自大。狂妄、自大、骄慢,那真正是自己自卑心里面反应出来的。他的结果,让社会一般人见到了更是轻视他,这哪里是自尊?什么是自尊?尊重别人就是自尊。我尊重别人,别人尊重我;我爱护别人,别人爱护我;我帮助别人,别人帮助我,这个人才叫做自尊、自爱、自助。走到哪个地方都有人欢迎你,都有人尊重你,都有人帮助你。
世出世间圣贤教人,这是头一门课程。你看看普贤菩萨十愿,第一愿「礼敬诸佛」,一切众生是未来佛!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是佛在经上常讲的。我们如果以对父母的尊重,尊重一切众生;对佛菩萨的尊敬,尊敬一切众生,这叫学佛,这是佛教导我们的。即使自己杀父之仇,仇敌,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个仇一定要报,那是世间法。可是圣人有教导你,如果这个人他现在是作官,你能不能报?不能。为什么?作官是为人民服务,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四0卷) 2003/11/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40》)
...德能、无量相好,所以他有能力随类化身,有能力分身。分多少身?跟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相等,真叫神通广大。中国人看小说,看《西游记》,孙悟空比如来佛差远了,真的差远了。七十二变算什么?身上的毫毛统统都能够变小孙悟空,身上一身毫毛有数量,佛的化身、分身没有数量的,而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不但现有情身,而且现无情身。所以,到这个地步,救济一切众生才叫圆满,不到这个程度,不能叫圆满。这是大菩萨的修行法,修因证果。
我们今天在此地学经教,当然最重要的是我现前生活环境,修学环境,现前这个程度,我读了这个经应该怎样学习,经没有白读,我们现前要得受用。所以首先第一个要救自己,自己一身都是病,最严重的三毒烦恼,贪、瞋、痴。尤其是愚痴,愚痴是没有能力辨别真假,在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没有能力辨别真假。你不读佛经怎么会知道?读了佛经还是没有能力辨别,那是你不用心,你诚敬不够,实在讲,讲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性是真,相是假,你有能力辨别吗?诚敬是真,虚伪是假;清净是真,染污是假;平等是真,傲慢是假。
你看看世出世间圣人,连谚语都常常说,谦虚的人有福,没有听说傲慢的人有福。傲慢的人也有,跟福差不多很像,「祸」,傲慢的人有祸。你看祸跟福中国文字很像,这就是教你祸、福在一念间,你一念正,祸变成福,一念邪,福变成祸。你懂吗?觉悟是真的,迷惑是假的;慈悲是真的,自私自利是假的。你要有能力辨别真假,要有能力辨别邪正,要有能力辨别是非,要有能力辨别利害,这叫有一点小智慧,你不愚痴。愚痴就是没有能力辨别,往往把是看作非,把非看作是,颠倒!这一颠倒,祸害就临头,自己完全不知不觉,真正可怜。所以,今天最要紧的,第一个是救自己,自己没有得救,你怎么能救别人,哪有这个道理!
一个人要想真正救自己,不能不认真反省,改过自新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功过格」。你看看,古人用这个方法的很多很多,民国初年还有不少大德...(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七七集) 2003/12/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77》)
...阻。不通,不通就是你有匿疵,你有病,你有很严重的病。表现在事相上,最明显的,你不会做人,你不能跟人相处,你狂妄自大,你不懂得谦虚、恭敬,所以你触处成障。没有人帮助你,没有人照顾你,年轻还无所谓,还不觉得苦,年老你就苦了,年老体力衰了,没有气力去做了。我年轻的时候很勤快,爱干净。我居住的房间确确实实一尘不染,整整齐齐,现在我做不到了,我没有体力去收拾、去整理。你现在看到我书桌上堆的这些东西,我自己看到就感触很深,跟从前不一样了。从前我读书,书念完,我都收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现在就放在这里,不管它了。说明什么?说明体力衰了,渐渐老了。
我年轻的时候,韩馆长见到,我认识韩馆长我四十多岁,大概到六十岁的时候我都很干净,很整齐。随随便便是最近,大概也有十年,至少有十几年,不像从前那么样认真,愈来愈随便了。老人可以,年轻人不可以,生活要有规律,表示什么?诚敬。人家诚敬看什么?就看你生活这些细节、小节,看你对人对事谦敬、负责的态度。从这些方方面面来观察,肯定你这个人值不值得交往,值不值得帮助你。
再看第二句,『或名世间』。「世」,它的本意是讲的时间,你看看这个字,中国文字是有意义的,这个字是三个十,中国人称三十年是一世。这三十年是过去十年,现在十年,未来十年,三十年称一世,代表时间。「间」代表空间,有时候称为世界,你看经上讲的娑婆世界,界跟间是一个意思,都是代表空间的。所以,世间、世界用现在话来说,就是时空。九法界的众生都不能够离开时空,到一真法界,时空就没有了。为什么?你要想到时空从哪里来的?时空不是真的,《百法明门论》里头,把时间、空间(它的名词叫时分、方分,方向的方,方分就是空间,时分就是时间)这两法是列在不相应行法里头。所谓不相应行法,就是现在人所讲的抽象概念,不是事实。佛法了不起,它就晓得这东西是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七八集) 2003/1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78》)
...一个善念,一切都善,没有一法不善;你起一个恶念,没有一法不恶。
为什么要起不善的念头?为什么要起恶念?为什么要起邪念?你也许会说,我不想起它偏偏起来,造反,这是烦恼习气,你做不了主。你得找人帮助你,要求救於人,求谁?求佛菩萨,佛菩萨在哪里?经论就是佛菩萨。古大德常常讲,读经、听教要无数次的重复,你才能得利益,遍数少了不得利益。有一些人学佛,听经听一遍,第二遍的时候,有法师讲这个经,不听,「这个我早就听过了」,这种人没有成就,为什么?他真的听懂,真的听开悟,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1-5-23 13:17:14
|
只看該作者
他听不听?他还听。他为什么要听?要给初学的人做个好样子,所谓是做影响众。让那个初学的人到那里一看,看到这个讲堂,某某人坐在那里,这个人有学问、有道德、有修持的,他都在听,大概这个法师讲得不错,值得听,影响众。他来是帮助听众建立信心,帮助听众引起对於求法,对於老师(这个法师)生起尊敬之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他坐在那里干这个,你说他要不要听?一定要听。那个不愿意去听,决定不会有成就,他自己不能成就,他也不会帮助别人成就。
凡是自己成就的人,一定是非常热心帮助别人成就;如果没有那番热情帮助别人成就,他自己肯定没有成就。这些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统统能看得出来。可以欺瞒世间无知之人,不能够欺瞒有道德的人。我们世间人常讲,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你骗不了他。你有时候欺骗他,他装糊涂,不跟你计较,不是真的糊涂。那样的人太多,这样的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太多。这些人懂得难得糊涂,这些人懂得吃亏是福。他所表现的,对一切人,对不如他的人谦虚恭敬,他的谦虚恭敬不是虚伪的,真实的。这种人一生行道履德,他的脚步步踏实,踏在道德上。我们从大乘佛法来讲,道就是法性,随顺法性就是德。法性是纯净纯善,法性是无尽的净善。再看下面第九句:
【或名广博。】
「无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八三卷) 2003/1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83》)
...,不可思议!你契入你就明了了。这才是真正幸福美满,人生最高的享受。再看下面第八句:
【或名和合道。】
菩萨所修究竟圆满的和合,世尊教导我们「六和敬」。六和敬是『和合道』的总纲领。今年新年快到了,有同学来找我给贺年卡上提几个字。我们得想想现前社会缺什么,需要什么,我们布施供养做为新年礼物,这才真正有意义;说那些空洞的客气话没有意思,那种礼物不能用的,好看而已。我们要送实用的礼物,这实用的礼物是什么?「真,诚,谦,敬」。我们看到和合道,「和」今天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把这四个字改了,「诚,敬,谦,和」。这是我今年送给大家的礼物,希望在这一年当中,我们修学什么?修学诚,诚诚恳恳;修敬,能够敬爱一切众生;能够谦,谦虚;能够和合。无论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你一定会有成就,你一定会达到如你愿望的圆满,这就是中国人常讲的吉祥如意。
吉祥如意是果,因就是诚敬谦和。希望我们在今年一定要把这四个字落实。用这四个字建立共识,就是六和里头头一条「见和同解」。我这个讲法都是适合於现前大众同修的境界,我们初学,我们是凡夫,我们接受诸佛菩萨、圣贤的教诲,在许许多多德目当中,我们抓这四个,这四个就在这一年当中,希望能把它做到圆满,至少要叫自己感到很满意。我们不往深处讲,深处都在《华严经》里面。
「戒和同修」,什么是戒?净业三福是戒,戒是教诫,六和敬是戒,戒定慧三学也是戒,菩萨六波罗蜜、普贤十大愿王、四摄法统统是戒。广义的戒就是佛陀的教诫,佛陀教诫是无量无边。我们也抓住这几条,希望以这几条的标准我们认真努力把它落实,不要再多,多的时候做不到,多反而乱。所以净宗同学,我们只选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怎样落实?用四摄法落实。四摄法,这是佛教导弟子重要的与一切众生相处的指导原则。你跟人相处,跟一切物相处,你要懂得布施。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八五卷) 2003/12/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85》)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三卷
...所以转变、相续、循环永远不中断,不空是讲这三个现象,因果这三个现象不空。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会收敛,自然会谨慎。这是凡夫位上,我们讲修行,真正修行修什么?就修这个。真正修行,这不仅是佛教,所有一切宗教修什么?忏悔,改过自新,就修这个。所以我常常勉励同学,这话不知道讲多少遍,可是怎样?真能听得进去的人很少,太少太少,一万个人当中难得有一个。纵然跟在我身边听了十几年的都没懂,我怎么知道他没懂?他没有做到;他要做到了,他真懂,懂了一定会做到,做不到,没听懂。儒佛、一切古今中外的圣贤教我们,最高的原理原则都一样,真诚、仁爱。我们有没有做到?没做到,没做到就是你没懂。
这一次我跟印尼国家宗教访问团去访问梵谛冈,我送教宗四个字,诚、爱、谦、和,我送他四个字;真诚、博爱、谦虚、和睦。这四个字我常讲,但是我讲的这里头没有爱,我讲的是诚敬谦和。因为爱,教宗常常讲爱,所以我把敬换成爱,送他这四个字,做个匾额送给他。这四个字重要!佛这样教我们,菩萨、祖师大德统统都是这样教我们,我们有没有做到?诚,真诚,决定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欺骗别人,这个人肯定自己欺骗自己,自欺而后就欺人。不欺骗自己的,决定不会欺骗别人,世出世间一切法从这里修起。我们还有事情不敢告诉人,隐瞒别人,这就是自欺欺人。这种心态你学佛,你就是天天听我讲经,你还是不得其门而入。你有没有学到东西?没学到,如果你聪明伶俐,你所学到的是语言,义理你完全不懂,你没有契入。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一分诚敬,你读或者来听,你能够契入一分;十分诚敬,你能够契入十分;换句话说,你能得十分受用。你没诚敬,当然不得受用。
所以在我们到图文巴之后,在这三年当中,我是多少次的提醒同学们,我们这一生当中要想真正有成就,从哪里里学起?从《弟子规》。千万不要把这小册子看轻了,那你就是完全不认识。这个小册子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根本,好像我们盖一栋大楼一样,《弟子规》是什么?是里面的骨架。你没有这个骨架,什么都搞不成功,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学术都是这骨架里面的装饰,这是基本的结构,头一句就是孝亲尊师。
佛陀教我们修学的基本「净业三福」,佛讲得很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以我们在澳洲建立净宗学院,我们的修学总纲领就是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为人演说」。这是我们的总纲领,千经万论不离这个架构。你再想想,这个架构一般人不太容易理解,要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六九卷) 2004/05/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69》)
...解门、研教,能够有十个小时念佛。一天有十四个小时天天不间断,长年这样下去,这个道场是世界上的模范道场、第一道场,那就是『永作照明是其行』。这个行念去声,念ㄏㄥˋ当动词用,不当名词用。这是印光大师教导我们的,我们要认真去体会、认真去奉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首的然灯照明。
在现前的社会障缘很多,我想诸位同学都能够深深体会到。所以怎样能成就,是我们每位同修最关心的事情。印光大师告诉我们,这桩事情过去向他请教的人很多,修学成就有没有秘诀?祖师说得好,佛法是至真至诚,正大光明,决定没有秘密。如果是秘密传授,印祖说那决定是邪教,只有邪教才鬼鬼祟祟秘密传授,佛法里没有。即使是密宗,密是深密不是秘密,也是大公无私的来传授,哪有秘密!最后问的人多了,他一想是有秘密,他说这个秘密,是他老人家自己说他自己修学的心得,告诉我们「诚敬」这两个字,真诚恭敬。这两个字真真实实是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极妙的秘诀。你要问他秘诀,他说出这两个字,超凡入圣,了脱生死,一生成办,极妙的秘诀。又嘱咐我们,诚敬两个字,非但是学佛稳当成功的秘诀,也是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你要想有成就,都要用这两个字做根本,世出世法你只要抓住诚敬,无往不利。老人说得真好,《文钞》里头说的遍数很多,给我们印象很深。
我们想想在今天「诚敬」两个字不容易做到,在净宗里面讲信愿行,真信切愿。修净土的人很多,几个人真信?几个人有切愿?真信切愿要真诚,没有诚敬,你就没有真信切愿,真信切愿一定流露出诚敬。真诚恭敬,你心里头没有一个妄念,你心里面决定没有一切夹杂。我们一般说你还有自私自利,你还有名闻利养,你还贪图世间五欲六尘享受,你还有贪瞋痴慢,诚跟敬都没有了;如果有真诚恭敬,这些东西一定都没有。你就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去检点我自己有没有诚敬。真正有诚敬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决定是自卑而尊人,自己谦卑尊重别人。有诚敬的人,决定爱护一切众生,决定能为一切众生舍己利他,绝对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决定不可能,连这种意念都不会有,诚敬两个字做到。
所以在今天这个世间,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同参道友是真不容易,印祖给我们讲小道场二十个人,不得了,二十个人就是二十尊佛。现在在修,修因,将来果报往生二十尊佛,还得了!到哪里去找?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一生当中,想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真正有诚敬,具足戒定慧,具足信愿行,叫可遇不可求,偶尔因缘聚会遇到了;遇不到,到哪里去找?找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一卷) 2004/7/29 香港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1》)
...这两个字,真诚恭敬。这两个字真真实实是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极妙的秘诀。你要问他秘诀,他说出这两个字,超凡入圣,了脱生死,一生成办,极妙的秘诀。又嘱咐我们,诚敬两个字,非但是学佛稳当成功的秘诀,也是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你要想有成就,都要用这两个字做根本,世出世法你只要抓住诚敬,无往不利。老人说得真好,《文钞》里头说的遍数很多,给我们印象很深。
我们想想在今天「诚敬」两个字不容易做到,在净宗里面讲信愿行,真信切愿。修净土的人很多,几个人真信?几个人有切愿?真信切愿要真诚,没有诚敬,你就没有真信切愿,真信切愿一定流露出诚敬。真诚恭敬,你心里头没有一个妄念,你心里面决定没有一切夹杂。我们一般说你还有自私自利,你还有名闻利养,你还贪图世间五欲六尘享受,你还有贪瞋痴慢,诚跟敬都没有了;如果有真诚恭敬,这些东西一定都没有。你就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去检点我自己有没有诚敬。真正有诚敬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决定是自卑而尊人,自己谦卑尊重别人。有诚敬的人,决定爱护一切众生,决定能为一切众生舍己利他,绝对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决定不可能,连这种意念都不会有,诚敬两个字做到。
所以在今天这个世间,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同参道友是真不容易,印祖给我们讲小道场二十个人,不得了,二十个人就是二十尊佛。现在在修,修因,将来果报往生二十尊佛,还得了!到哪里去找?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一生当中,想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真正有诚敬,具足戒定慧,具足信愿行,叫可遇不可求,偶尔因缘聚会遇到了;遇不到,到哪里去找?找不到。所以这二十个人就很困难。我们在经验当中,几十年的经验,我们看到别人道场不和,没有六和敬,我们自己道场也不和。我们小道场图文巴净宗学院,常住出家人不到二十人,大概只有十五个人,一个人一个心,一个人一种见解,一个人一种想法,十五个人就十五个心,十五种看法,十五种想法,怎么能和得起来?见和同解没有,见和同解是根本,是六和敬的根、六和敬的体;戒和同修勉强,表面上好像有,实际上没有;只有身同住,口有诤,不是口无诤,意不同悦,利同均勉强做到了。是不是和合僧团?不是!
所以,前几天从广东中山来的戴居士,你们大家都看到,我细心观察至少有四个以上的鬼神附他身上。他来看我,告诉我佛像没那么漂亮;看我们这边的佛像,没那么漂亮,佛菩萨天天都在哭!我们听了他的话,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一卷) 2004/7/29 香港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1》)
...大师这种称赞,是不是太过分?我对演公讲,我说一点都不过分,注得太好了,印祖赞也是赞到恰到好处,太难得了,我们不能不知道。现在大家都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对於这个注解这样赞叹,那蕅益大师是什么人?怎么会注得这么好?理事真的都达到登峰造极,究竟圆满,太难得了。蕅益大师他没有暴露身分,没人知道。那我们从大势至菩萨的赞叹推想,他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不然的话,那个注解写不出来。
在那个时代,应该是在清朝初年,蕅益大师往生了,有一位高丽(就是现在韩国)的出家人他看到这个注解,五体投地,他发愿要流通,自己恭恭敬敬的写一个本子做为刻版所用。以前刻板是先写字,他写这个《要解》,连经文、连注解,在写一个字之前拜三拜。这是个书桌,他在这里写经、写注解,对这个法宝念十二声佛号,拜三拜,绕写字台三匝,每一个字都是这样。你说那个诚敬到极处!所以他有感应。经典捧在手上真的是宝,哪里像现在人这种轻慢心,他怎么会得利益?经书随便乱丢,随便乱放,一点恭敬心都没有。所以看看古人对经书那么样的尊重,就跟佛在眼前一样。现在我们用比喻,没有法子比喻,为什么?今天就是真的佛在面前,恭敬心也生不起来,傲慢自大,不肯谦虚委屈,他怎么能得利益。
所以印祖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今天的毛病就是没有真诚恭敬心,所以修学几十年不得益。我想印祖说得应该不错,你有一分诚敬心,你就会得一分利益;你有二分诚敬心,你就能得二分利益。诚敬,真的因是过去生中的善根,也算是福德;缘,要这一生当中从小要有人教你,没有人教不行。诸位想想,在古时候缘好,因总是过去生中培的,在我相信我们大家今人不输给古人,缘就输给古人。缘,古时候古人是从小父母教、长辈教、老师教。所以古人真的对下一代都爱护,这个小孩我不是他的父母,我也不是他的师长,我比他年岁大,看到小孩犯了过失,都会劝导他,而且自己做出样子给他看,这是最好的劝告。老师,父母,他的哥哥、姊姊,都有教导他的责任。缘好,从小他就学怎样正心诚意,怎样恭敬尊敬。今天人的尊敬是嘴皮上的,毫无诚意,古人是心口一如,表里是一致的,所以他有成就。
清凉注解上说,我们现在在人道,「漂至人天」,六道轮回,我们很有幸今天到人道,人道是三善道。佛在一切经教里面告诉我们,在三善道的时间不长,短暂。只要没有脱离六道,佛常常讲三恶道是故乡,三善道是出来观光旅游,观光旅游...(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二卷) 2004/7/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2》)
...耶里面这些恶业种子都报尽了,报就是消,消尽了,你才能脱离。我们每个人阿赖耶里头含藏种子是过去多生多劫累积的,佛说如果这些业习种子要是有相的话,哪怕那个相像芥子一样,每个业习种子像芥子一样,我们无量劫到今天所造的业,虚空都容纳不下。你说有多少?那么你想出来,你说多难!善业不能说没有,我们造作的真的是有善有恶,善恶混杂。恶业多,恶缘多,所以感恶报的机会容易;善因少,善缘也少,遇到善的因缘不多。所以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日」。这就是形容我们这一生,在六道里头能够遇到因缘得人身,不但得人身,而且闻到佛法;得人身闻佛法,特别是闻到净土法门,真的是希有难逢。为什么?这一个机缘能够帮助你在这一生永脱轮回,你说这个机缘多么殊胜、多么难得!
你在这一生真的要了生死出三界,永脱六道轮回,真正能在这一生永脱,你只抓住二个字「诚敬」,至诚恭敬的心对三宝、对一切众生。我常讲一切众生对我不诚没有关系,为什么?他不想到极乐世界去,他不想离开六道轮回,这是他的事情,我一定要诚要敬。为什么?我不想再搞六道,不想再搞轮回,我就想在这一生当中到极乐世界去,追随阿弥陀佛。那我们要问,诚敬怎么修法?到底什么才叫做诚敬?真诚到极处,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只有极乐世界;除了阿弥陀佛,除了极乐世界,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是真诚。所以我常常讲,你还有自私自利,你还有是非人我,你还有贪瞋痴慢,你还有患得患失,你的心不诚,丝毫诚意都没有。敬是从诚生出来的,心到至诚,那个敬自然就流露。心诚敬,外面就有礼敬,所谓是「诚於中而形於外」,自自然然表现在外面,表现在外面就是对别人恭敬。谦虚恭敬,事事都能够忍让,念念当中你都修圆满功德,这是会修的,一切时、一切处都修圆满功德,圆满功德是从诚敬里头修的。
世尊在《楞严经》里面教导我们,譬如现在这个世间灾难很多,有许多严重的旱灾、水灾、地震,我们遇到了,诚心诚意出钱出力去帮助他们。有一些人担忧,我这个钱捐出去,是不是被别人吃掉了,恐怕灾民拿不到。有没有这个事情?有,在这个时代很平常。於是算了,我不捐了。每个人都这样想法的时候,那个灾民肯定不晓得死多少人。似乎是有理,把自己修圆满功德的机会丢掉了。我们真诚心去救人,决不要去想经手人是不善的人,那么你自己到灾区去;你自己不能到灾区去,就得经过他们、通过他们。你的心真诚,你的功德圆满;你的心有怀疑,你的功德打对折,打折扣。记住佛在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想它圆满它就圆满,你心里想它缺陷它就缺陷,你想善它就善,你想罪它就是罪,这个道理大乘经上讲得太多太多!
佛眼看一切众生,看我们这个世间众生,看畜生、看地狱、看饿鬼,平等的。为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二卷) 2004/7/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2》)
...清楚吗?果上才能转,我们在因上用功夫。因上,「善」这一字就是你不用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善,认真仔细,所以这个字是个关键的字。我们学佛,说实在的话,学了这么久,这么多年,要用菩萨这里的话说,不善学。听经不善听,看经不善看,所以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我们没有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原因在此地,这不能不知道。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也很好,他说得非常具体,「初句劝听,远离贡高轻慢怯弱三种杂染,方名善听」。马鸣菩萨给我们说的是总的指导原则,离分别执著,看看此地,这个很具体了。贡高是傲慢,这个得不到利益,为什么?真正得利益要虚心,你才得利益,谦受益,谦虚,自以为是就得不到利益。第二种是轻慢,慢也是骄慢,轻是轻视,没有把这桩事情看重,贡高是自以为是。对於道学轻慢,对於经教轻慢,对於老师轻慢,你还能有什么成就?正是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说了很多遍,「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高、慢都没有诚敬,这是不得利益的原因,我们不能不知道。
第三个是怯弱,这是自卑。总觉得自己不行,自己无论在程度、在各个方面差太远了,这样深的经典我哪有资格来学习?正是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讲的信心,这个人没有信心,不能自信;对佛菩萨很恭敬,自己觉得这么大的法,不敢当。还有一等人,都是好人,都非常难得,觉得自己一生造作许多的罪业,不敢见佛,在寺院里面大殿,大殿上的佛像不敢看。实在讲这种是很好的人,他有惭愧心,他在佛像面前觉得自己罪业深重,不敢见佛,不敢看佛,这个也错误;贡高我慢是错误,过分的自卑也是错误。诸位想想,这些是不是统统是分别执著?这是学佛不能得益的重要因素。
那我们有没有?肯定是有,有自己怎么样?不知道。怎么晓得肯定有?我们的真诚心,我们的清净心,我们的恭敬心,我们的精进心,不到位。你从这个地方细心去观察、去检点,发现自己确实有贡高、有轻慢、...(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0七卷) 2005/7/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07》)
...得愈深愈透彻,行得愈坚定、愈深刻。所以佛在经教里头教导学生要深解义趣,深解义趣一定要自己悟入,那是真的。你要是看别人的注解,那不是真的,那是别人的悟处,不是我自己的悟处。但是别人的悟处可以给我做参考,可以给我做勉励。一定要知道是他的不是我的,我必须自己有悟处,然后跟他的来比较、来对照,就像朋友在一起交换心得。这个好,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切磋琢磨,现在人讲的研究讨论,让老师、让朋友来给我作印证,我所悟的有没有错误。是正确的,方向正确、目标正确,悟入浅深不一样,所以不能够自满,自己以为很了不起,那你就到此为止,不能再进步了,要虚怀若谷。像走路一样,十个站才达到目的地,我现在才到第一站、才到第二站,前面还很远,不能把第一站当作目的地,第二站当作目的地,那你就永远不能达到目的地。
换句话说,永远要谦虚,永远要恭敬,这才是修学的好态度。正是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永远十分诚敬,到最后达到目的地了,目的地是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个时候怎么样?这个时候更谦虚。你看看诸佛如来就知道了,诸佛如来多么谦虚,你看看这些诸大菩萨,诸大菩萨多么谦虚。不要说大菩萨,在我们《华严经》你看看初住的菩萨,初住实在讲是法身大士,在一般讲是属於摩诃萨,多谦虚。古大德所说「谦受益,满招损」,这两句话我们要永远的记住。谦受益,一定要谦虚,无论对什么人,谦虚决定得好处,如果说是满就傲慢,决定得不到真实的利益。今天时间到了,这一章经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四卷) 2005/7/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4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七正行甚深,末后这段是李长者的《合论》。我们看论文,「第七尔时已下六行经,是文殊问法首,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断一切烦恼,何故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三卷) 2005/7/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3》)
...办法。佛知道财从哪里来的,不从外头来的,还是从你心性里面来。你心体里头就是自性,本来具有无量的财宝,不是从外头来的。所以佛法叫内学,一切要反求诸己,自己有。没有见性,这个东西都不能起作用,都有障碍,不能起作用。不能作用的时候怎么办?还是有办法,只要跟自性相应,财宝就出来。所以佛讲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看看现在世间人哪一个不希望有财富、又聪明智慧、又健康长寿?他不晓得到哪里求。所求的方法全错了,所以他得来的统统是反效果,苦不堪言!你到佛门是快快乐乐,智慧天天增长,财富也天天增长,众妙之门。世出世间法在一个知,佛就是教这个,教你真正知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决定不是假的。
末后这句话,「若能虚己而会,便契佛境」,这句话很重要,这是勉励我们好好的学习。学习怎么样?态度要虚心,要谦虚、要恭敬,印光大师讲得很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要用诚敬心修,要用清净心修,要用平等心修,要用正觉心、慈悲心来修,没有一样得不到的。世间法刚才说过了,出世间法我们希求的这一生当中,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每天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供养是修福,听佛讲经说法是开智慧,这还得了!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要到极乐世界才圆满,这个世间不行,怎么搞都不圆满。好,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五卷) 2005/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5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萨偈颂第九首看起:
【非业非烦恼。无物无住处。无照无所行。平等行世间。】
这首偈是「答证」,前面问的「何等是佛境界证」,证就是证大涅盘,我们看清凉大师的《疏钞》。「九、答证问。即证大涅盘,三德圆也。非业系故,解脱也。非烦恼者,转烦恼即菩提,是般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三卷) 2005/10/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3》)
...的地方去拜访。看到孔德成先生送他一幅字,镶成镜框摆在房间里面,题款是「雪庐大和尚」,雪庐是李老师的别号。他们尊称李老师是大和尚,他也不是出家人,但是他真的是大和尚。在台中建莲社,台中莲社是他老人家创建的,领导大众讲经、念佛,正法道场,称他和尚,名实相符。可是他自己很谦虚,自己不敢称,别人尊敬,这样称呼他,这是内行人。所以,在家人弘法利生称法师,这是正确的,可以这样称法。可是一般世俗的习惯称老居士,这样更谦虚。这些都是属於佛学常识,学佛的人必须要知道。
蕅益大师一生自称菩萨戒沙弥,他为什么这么称法?菩萨戒他做得到,比丘戒他也做得到,为什么要去退?给我们后人看!人的一生在这世间一定要名实相符,不要搞假名,不要搞虚名,那就错了。最重要的意思是教诲我们后人,谦虚是德行,世出世法的德行、学问都是从谦敬里面成就的。愈是有修行的人、愈是有学问的人愈谦虚,待人诚敬,决定没有傲慢。你看《论语》里面,孔子说了一句话,他用了个比喻说,假设有这么一个人。「其人之才」,他有才华像周公一样,周公是圣人,孔子心目当中最羡慕的。夫子一生修行,就是以周公为榜样,很想学周公。他说这个人之才就像周公之才之美,有这样的才华,「使骄且吝」。可是这个人怎么样?傲慢、吝啬,夫子说,「其余则不足观也」,其他就不必说了,是假的,不是真的。
如果真的有才有德,这个人肯定是谦虚,绝对不会傲慢,决定不会吝啬,夫子看人,这是所谓经验之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你有这样的标准,你接触大众就不会错认人。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表面跟内里不相应;表面修饰、做作,让你看到是很值得尊敬的人,背面不是的。找一个表里一如的人很不容易,那是什么?真正有修养,真正有德行。真正有修养、有德行的人,我也亲近过几位,没有一天不读经的,没有一天不反省改过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二卷) 2006/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2 》)
...夫,六道凡夫,等於说把法身里面一个细胞,身上的一个细胞,认为这个东西是自己,真正的法身忘掉了。哪一天觉悟到整个宇宙是自己,所以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们在前面都念过,「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大乘教里头这些话很多。
所以,高级的佛法讲无依,初入门要有依,三皈依,我们要依佛、依法、依僧。佛,这要记住,佛是自性觉,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清净。外面三宝叫住持三宝,形相的。这个形相代表个意思,你从外表的形相要回归到意义,你就得受用。所以,看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觉,提醒我们。没有这个像,凡夫业障很重,非常健忘,常常忘掉,提不起来,佛像帮助我们提起。佛像代表性德,菩萨像代表修德,性修不二。佛像是代表自性本具,菩萨像虽然本具,现在被迷失了,现在怎么样把它找回来,这叫修德。譬如像地藏菩萨,他代表孝亲尊师,代表孝道。你看到他,你就要孝顺父母,要尊敬老师,要以诚敬谦和对一切众生。这就是地藏法门,你学会了,让他天天提醒你。
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见到这个像,你的慈悲心就引出来。慈悲心是性德,孝顺心也是性德,用这个形像把自己的性德引发出来。哪里是迷信?文殊菩萨代表理智,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造罪业。看到文殊菩萨的像,就要想到我要理智,不要用感情。普贤菩萨代表实践,真干。菩萨的像表这个意思,一点迷信都没有。所以他是教学的一种艺术,要用现在教育界里面的术语,就是教具,教学的工具。
这是用艺术的方法,让学生欢喜爱好,而在当中真正学到,这是教学的高等艺术。你看看几千年前佛教完全运用上,现在人不知道,以为这是迷信,以为这是偶像。实实在在讲,佛法这些表法的义趣,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没有读经。表法里头讲得最完善的是《华严经》,我们在前面讲了很多。佛是让你在一切时、一切处,眼见、耳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三卷) 2006/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3》)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四卷
...他同样的错误,我也有这个错误,赶紧把它改正过来。这就是孔子所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道理在此地,自己真能得受用。不是《华严经》善财参学,善财参学是弘法利生,不一样!我们这样的参学,还是成就自己。
可是现在这个世间,无论是在家、出家,他的修持、他的言论,可不可以批评?不可以,这个要知道。批评,他能接受,他能改过,行,但是太少了;世间人贡高傲慢的习气,是与生俱来的烦恼,这要承认。佛法里面讲,你看贪瞋痴,下面就是慢;儒家教学,你看《礼记》一展开,第一篇「傲不可长」。夫子承认,人有没有傲慢?有,希望你傲慢不要再增长,世间法。佛法,傲慢一定要断掉,为什么?你不是想出三界吗?你不是想往生西方吗?有傲慢心不能往生。
所以我勉励同学,我写了四个字,「诚」,真诚、诚实;「敬」,对人、对事、对物要恭敬,真诚恭敬;「谦」,谦虚;「和」,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诚敬谦和」,谦是对治傲慢的,要谦虚,不可以傲慢。要尊重别人,自己总是要自卑、卑下,这样才好,你才能得利益。可是这不容易学到的,也是要从小。小时候好教,父母教,老师教,懂得谦虚,懂得礼让,肯让别人,知道放下。我三年跟章嘉大师,他就是教我看破、放下,一生得受用,这样的人真不多。
客气你要听得出来,人家说「请你指教,批评指教」,客气话。你真的批评、指教他,他面孔马上就变色,就晓得很难接受,所以不批评,不指责。可是自己一定要回光返照,别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自己不容易发现自己过失。看到别人有过失,立刻能够回光返照,想想自己有没有?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对自己就很有受用。我们对做错事情的人,要有一分感激之心,为什么?他提醒我们,我要不看到他的样子,不听到他的样子,我自己不知道反省,有过不知道改过。幸亏我听到、我看到,我自己反省,改过自新,所以对别...(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五卷) 2006/1/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5》)
...再增长,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就是弟子规的向上提升,给学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佛法里面讲三善根,不贪、不瞋、不痴,在十善业道里头。於一切顺境不生贪爱,於一切逆境恶缘不生瞋恚,无论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现前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绝不痴迷,这就是不痴。不贪、不瞋、不痴,三善根。我们今天这三善根怎么想建立都建立不起来,原因在哪里?没有弟子规的基础,没有世法里面孝亲尊师的基础,问题出在这个地方。我们跟一个老师学习,奉事师长你真能做到吗?做不到,对老师教诲的总是有疑虑(有怀疑、有顾虑),信心不足。即使在学习当中,还是自己的知见摆在第一,老师讲的一些地方跟自己知见相应的点头,与自己想的、做的不一样的地方摇头。老师的教诫做不到,这怎么能成就?一个老师教几十个学生,学生各个成就不一样。老师在一个讲堂、一个教室教,为什么每个人成就不相同?得益不相同?那就是对老师的诚敬程度上有差别。印光大师讲得很好,一分诚敬就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老师讲的不相信,不能依教奉行,你要想得到胜妙功德,那谈何容易!
这个地方讲的「其心谦下,长佛善根」,你要想到用什么方法才能够落实?对我们来讲最现实的、最有效的就是落实弟子规、落实十善业,这是入门,这样才能入门,入门之后还要不断的向上提升,不断的增长。再往上,弟子规、十善业道再向上去,三皈、五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净行品、普贤十愿,步步高升。你真的要想向上提升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就是这里讲的其心谦下,你才能成就,不谦虚、不好学就没有办法成就。有些人看到别人学得很好,也很难得,他也欢喜赞叹,但是自己就是不行,很想跟别人一样,就学不到,原因在哪里?不谦虚,跟人的时候不能放下自己的身段,境界永远不能向上提升,他不知道原因在哪里。自己有了过失不肯向人道歉,不承认自己过失,心里知道,清清楚楚,所谓是面子拉不下来,这种人很多,你只留意一看,...(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五卷) 2006/3/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5》)
...恭敬心当中得到。相信老师,对老师没有怀疑,老师的指导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他才能成就,你要不依教奉行,你怎么会成就?这个话说得容易,大家听得也非常耳熟,真正做到的有几个人?
我们自己这一生过来人,做过学生。我们在李老师的会下,他老人家办了一个经学班,培养弘法讲经的人才。这个班开了两年,二十几个学生,时间虽然是不长,他用的方法是过去私塾的教学法。二十多个同学程度不齐,就一般来说,有读过大学还没有毕业的(我们二十多个同学,有一、二个念过大学没有毕业),有念高中的,有念初中的,差不多有一半是小学毕业的,所以老师的教学是采取一对一的教学。这二十个人当中有有成就的、有没有成就的;有有成就就不能再向上提升,向上提升的有几位,不多。细心去观察,好学、谦卑是决定性的因素,凡是谦卑的、好学的他就有成就,他就不断向上提升。
老师这两年办的那是个基础,果然谦虚、诚敬、好学,在这个基础上你就不断向上提升。好像农夫种植一样,种子种在田地里面,因缘具足,它可以从树苗长成小树,长成大树,开花结果。这个缘就是刚才讲的真诚、谦卑、好学。没有这三个字,时间不久,十年、二十年就淘汰掉了,为什么?禁不起外界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他又迷了,又堕落了,占大多数;能够不迷的,就是小树苗长成大树,很少。我们在李老师一会里面看到,然后再想想,世尊当年在世,他老人家那一会,再看看历代祖师大德自行化他的一会(我们这个一会说一生,这一会),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历代祖师大德里面,一生培养真正成就人数最多的,是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四十三个人,四十三个明心见性。十个宗里面,找不到第二个老师一生当中成就这么多人,找不到。希有的因缘,老师好,学生也好,能大师所遇到的是根熟的众生,如果不是根熟的,跟他也没有用。他老人家道场,跟他所修学的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五卷) 2006/3/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5》)
...人成就有限,在一生当中顶多只能学一点佛法的常识,经教的皮毛,不能够深入,善根很难增长。
这个话我也常说。好学,好学一定是谦下,一定是尊师,对於佛相信,对於经典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对於老师相信。文殊菩萨教善财,这些经文早年我们都在此地讲过,我们没有道场,以前是租街坊福利会,是选讲《四十华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是给我们做示范、做榜样。善财童子他的老师就是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会下成就根本智,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悟了以后这就毕业,现在人讲毕业,古时候人讲出师,可以离开老师出去参学。所以参学是有条件的,不是随随便便的。文殊菩萨教他要用什么样的心态亲近善知识?最重要的,不见善知识之过,这是文殊菩萨特别重视的。为什么?你跟一个老师学,你要常常看老师的过失,你对老师的信心就没有,受害是自己。因为你在老师那里求学,你能得多少,是你对老师的诚敬心,「一分诚敬,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十分利益」。你对老师诚敬的心降低了,你所得的利益也下降,这个损失是自己不是别人。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好,老师他接触的面很广,学生在旁边看到的,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老师在与大众接触应对当中随机应变。你看多了、听多了,你不懂得老师的意思,只著重在迹象,怎么老师说话矛盾?你就产生疑惑。这不但在佛法里,世法也一样,你看《论语》,孔子的学生问「孝」,好几个人问,而孔子答覆都不一样。应机施教!最后讲到权实难分,老师有很多是善巧方便,通权达变,应付不同的根性,千变万化,你要懂得。如果有疑惑可以问,老师一定会给你解释。我们都遇到过这个事情,看到李老师接待大众,我们有疑惑,等人走了之后向他老人家请教,他给我们解释为什么用这些方法来教,都有道理的。我们初学看不出来,也不知道老师的用心,久了之后才知道,无论怎么样做法,都是利益众生。所以他们的一个原则,决定让来的人得利益,不能让他空跑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五卷) 2006/3/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5》)
...,居无定所,所以家的观念没有;道场这个观念也没有,没道场。我学佛以释迦牟尼佛为榜样,向他老人家学习,他老人家一生居无定所,河边树下,带著一群弟子,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我能体会到这种生活的乐趣。身心都没有负担,都没有压力,佛家讲的自在。
行在大道上,『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谄」是谄曲、谄媚,我们一般讲的巴结。对於有权势的人、有财富的人、有势力的人,其目的总是想占一点便宜,我们一般人说沾一点光,一种讨好的心、求助的心,这个心都不善。纵然你修行得不错,这个心断掉了,可是有意无意之间还有习气,习气难断,都形成了障碍,障道的因缘。诳妄,古今中外常常见到,一般的现象是自以为是,纵然是理输了也不服人,这属於诳妄。我们现在一般人常讲的面子放不下,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承认。这个病可不浅,障什么?障道、障学,道业、学业都不能成就。道业、学业要靠什么?虚心,诚敬、谦虚、卑下才能成就学业,才能成就道业。
我们在《了凡四训》里面看到,你看了凡先生很多次参加考试,他并不是一帆风顺,考举人、考进士;好像考进士考了三次,第三次才考中,举人好像也有两次。一同去参考的这些朋友,他看的倒很准确,他就能断定这一科(就是这一次),我们同伴当中哪几个一定会考中。他判断的真的一点都不错,开榜的时候果然跟他所说的一样。人家就问他,你从哪里看出来?看到这个同学谦虚,看到这个同学温和,对人有礼貌,心平气和,没有浮躁的习气,这个人一定会考中。
在我们佛法里面讲,心平气和是属於定,小定就有小慧,大定就有大慧,定生慧,他怎么会不中?定是福报,真正有福的人心清净,心平气和;心里面浮躁,说话态度不饶人,这个人没福。了凡先生早年就犯这个过失,所以屡次去考都考不取,被云谷禅师好好的教训一番他才觉悟。他想想自己确实没有福报,确实不像做官...(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六卷) 2006/3/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6》)
...乐,礼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用很多方法、手段来吸收信徒,这个不谦卑。尤其是「我这个道好,比你还高」,这个话怎么能说得出口?愈是德行高的人愈谦卑。你们看看释迦牟尼佛,有没有一丝毫傲慢心?有没有丝毫是赞叹自己、贬低别人?没有的。我们在《华严经》最后,这是很好的示范,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都非常客气、非常谦虚,「我所懂得的很少,知道不多,不如那些善知识,到我这儿参学,我所学的、所修的都告诉你了,再往上去」,他给你介绍「你就到某某地方去参访某某大善知识」。没有一个是自赞毁他,没有,自赞毁他是菩萨戒里面的重戒。
我们要问,佛菩萨这样的大德大能,慈悲教化,如何让这些人知道?知道什么?知道自己来学。所以学,诸位要知道是要来求学的,古人说得好,「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你来,到老师这里来学,这是表示你的虔诚恭敬。道学用什么方法你才能得到?无非是「诚敬」两个字,你内有真诚,外有恭敬,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老师都谦虚,怎么敢做人的老师?不敢。你来学,欢迎,我们都是同学,欢迎你一起来,我们志同道合,一起来学习。同学,不敢自以为是老师。
我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大我三十九岁,我们在世间法是祖父辈,都非常谦虚,都不说「我教你」。他怎么说?「我只能帮助你五年」,不说「我可以教你五年」,谦虚、客气!这是什么?这真正叫德行,这是给我们做榜样,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将来纵然是学成了,不可以贡高我慢,不可以自以为是,处处要谦虚。一定要知道,人中高人很多,怎么能轻慢?就是对於一个没有学术的人都不可以轻慢。你看六祖在《坛经》里面讲的,他跟张别驾说得很好,不能轻慢初学,不能轻慢没有念过书的人,往往是「下下人而有上上智」。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你明白这个道理,就不敢轻慢初学。
这都是佛、菩萨、古圣先贤现身说法,给我们做出榜样,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七三卷) 2006/6/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73》)
...就变善了;教他恶,他就变恶了。我们想想,还有会教他恶的吗?有,真有。在古时候,中国传统之中,大概是不会教人作恶的,都是教人存善心、行善行,不会教他作恶的。如果没有人教,他自然就染上恶的习惯、不善的习惯,这个事情很多。可是在现代的教育,确实我们已经看到教儿童不善。譬如幼儿园,父母就教他竞争,要争取第一名,要争取超过你的别的同学,这就是不善的教育。从小养起争,往后麻烦就大了。不知道中国在过去,从小教什么?教让,处处都是讲求让,没有争的。让是性德,争是烦恼,这个东西不是性德。所以竞争、斗争,自性里头本来没有。
中国讲的五伦八德,自性里头本有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为什么会没有了?你就是染上恶习气,把性德蒙蔽了。不是没有,也不是真失掉,只是在迷惑颠倒,它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就是什么?不知道孝顺,不知道尊重,我们常常讲的「诚敬谦和」这四个字都没有了,这四个字是性德。真诚失掉了,虚伪。他自己有没有感觉到他虚伪?他不知道,甚至自己以为自己很真诚、很老实。这什么原因?标准失掉了。我们听到几位老师,教《弟子规》的老师,告诉我,确实有些人自己以为对父母很好,觉得自己很孝顺;听了《弟子规》之后受了感动,才知道自己不孝。那是什么?知道圣人的标准。圣人的标准不是他定的,自性本来如是。他不知道法性的标准,他都是以自己烦恼习气做标准,所以他的标准是大幅度的降低,自以为是。我们说过失,过失是不好学,好学之人他会不断的把标准提升。
正如同这个经上所讲的,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换句话说,每个阶级标准都不相同。而标准最显著的、最明显的是十信位,初信跟二信不一样,二信跟三信不一样。我们现在讲到此地,这是十信心满,信位到最高的境界了。十信圆满就是初住,初住是发心住,所以菩提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八八卷) 2006/7/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88》)
...是功夫,是你真正修行,什么叫真正修行?持戒,有功。持戒的功夫不错,后头就有得,得的是什么?清净心,清净心是定。所以,持戒有功就得定,修定有功就开智慧。修因叫功,它的结果叫德,有因有果,这是我们学佛同学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佛在大经上常常教我们,因戒得定,持戒是因,得定是果。我们今天看到确实有些持戒很严的人,一般人很赞叹他,持戒得好,他没得定。那是什么原因?他变成福德,他不是功德。为什么得不了定?他心里面分别执著没有舍掉,自己持戒很严,看到别人不持戒的,他就要生气,他就要批评,显示自己戒律持得好。诸位想想,他是真持戒还是假持戒?
真正持戒,六祖在《坛经》上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持戒!还见到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就错了!把持戒变成福德,持戒得不到定,得不到清净心;不见世间过,清净心就现前。凡是修功的人,我们想他肯定落实了四个字,我们常讲的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虚、和睦,这是个真正修功的人,有功夫。不见他人过,只见自己过,自己天天改过自新,不见他人过。他人犯的过失,修行人用什么眼光看?他是我的老师,他做出样子来给我看,让我反省,我有没有他的过失,如果有,赶快改;没有,记住,不能犯这样的过失。修行人心目当中,那是我的老师,故意做那个样子给我看,让我觉悟。他哪有过失?他没有过失,他在唱戏、他在表演,真正修行人是用这种心目来看人,来看事。所以前面讲的顺违皆顺,无有一法不善,无有一法不妙,这里称为胜妙,殊胜的微妙。
然后才晓得天下人,六道众生,没有过失。谁有过失?过失在我一个人。那些全都是我的老师,表现顺法性的,叫我学,应该要这样做,在我面前表演;违背法性的,让我警觉,这些东西我不能做。一个老师教我正面的,一个老师教我负面的,这叫妙,这叫胜。善财童子在《华严经》上,大家看到了,证得究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九三卷) 2006/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93》)
...《华严》上讲十信位,初信位普贤菩萨、二信位的普贤菩萨、三信位的普贤菩萨,到十信位的、十住位的、十行位的、十回向位的、十地位的、等觉位的,他统统都叫做普贤菩萨。这些人这一系列的全都修普贤行,就是说他修行的纲领决定离不开十大愿王。他修什么?修礼敬、修称赞、修供养、修忏悔,这是十愿前面的四愿,前面四愿是根本,是最初方便。我们想想,我们对父母、对尊长有没有恭敬心?有没有礼貌?这两个字没有,不是修的普贤行!我很少看见。
我接触的人很多,表面上看到有礼貌,拿点东西,写几个字来问我,一看没有礼貌,为什么?字迹潦草。跟我们不一样!我这一代以前亲近老师,有问题写出来向老师请教,我们的字都是恭恭敬敬用毛笔写的。老师一看,写得这么规矩,这么恭敬,老师就发心教你;如果字迹很潦草的话,一点恭敬心都没有,老师教不教你?不教你。为什么?教你你接受不了。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一点诚敬心都没有,老师教你叫白教了,怎么可能?所以,现在看人写字是一片潦草,就看到他心浮气躁,他不是法器,没有恭敬心。再观察他,带著傲慢的习气,不知道谦虚,你细心看他言谈举止就知道了。他能接受多少?不能接受,那就是大众听经就可以了,种善根。真正要想学,古今中外没有一个是例外,从恭敬中学。你对你父母不孝,你对你的师长不敬,不能教,教了是白教,没用处。
一个人在一生,很少一个人一生只听一个老师的,很少!启蒙是听一个老师,在一个老师会下成就根本智,这古人的标准,现在我们不谈,标准降下来了。我的老师对我,标准就是大幅度的下降,降到什么?你有能力能够辨别真妄,哪是真的、哪是假的,你有能力辨别。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善恶,可以了,行了,就是说你可以毕业了。毕业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可以听别人讲的,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可以接触众多的修行大德,不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九四卷) 2006/7/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94》)
...果遇到重大不善的缘也会退心。
谛闲老和尚曾经跟大家讲过一个故事,这是他自己徒弟的事情,早年跟他出家的。这个徒弟喜欢参禅,谛老和尚是学教的,天台宗的传人,老法师非常开明,并不限定出家的徒弟都要跟他学教,所以你学禅他也不反对,而且还送你到禅宗道场,镇江的金山寺,在当时是中国禅宗最盛行的一个道场。刚刚去,当然是禅堂里面的初学,清众,学得很不错,也很用功。这十几年之后,居然在金山寺当上首座和尚,这地位很高了。丛林里面的首座就如同大学里面的教务长一样,管教学的,地位仅次於方丈。地位高,徒众也多了,尤其是在家皈依的,供养也多了,所以福报现前是不是好事情?未必是好事。早年那种谦虚卑下的心态没有了,变成什么?傲慢心生起来。
诸位要晓得,不但是佛门,儒家都说「学问深时意气平」。什么叫学问?什么叫功夫?真正有功夫的人,真正有学问的人,表现在外面的态度决定是「诚敬谦和」这四个字,真诚、恭敬、谦虚、和睦,决定是如此。我们在典籍里面看到,孔夫子、孟夫子待人接物,确实这四个字做到了。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世尊、佛菩萨也做到了。你再看看祖师大德们,谛闲老和尚做到了,他这个徒弟没有做到。
徒弟地位一高,福报现前,傲慢就起来。傲慢起来了,护法神就走了。护法神不讲人情的,主要看你有没有道;你有道,他真护持你,你道心要是退了,烦恼现前,这贡高我慢是烦恼现前,护法神离开了。这一离开之后,冤亲债主就找上门来了。冤亲债主时时刻刻在他周边找他麻烦,因为他有护法神,所以冤亲债主沾不到边,没有办法害他。护法神走了,冤亲债主贴身,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鬼神附身,冤亲债主找上门来。所以这个首座和尚,真是叫无缘无故的跳水自杀。金山寺在长江里面一个小岛上,四面是大江,跳水,被人救起来,过几天又跳水,又被人救起来。这寺庙里的方丈和尚就著急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0二卷) 2006/8/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02》)
...160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昨天讲到清凉《钞》文里面「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讲到这个地方。经书,在这些地方特别对我们初学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不能不多说几句,与我们这一生当中的修学关系非常重大。初发心难,每个人发心实在讲都不一样,尤其是华严会上,非常值得人仰慕。仰慕是凡夫,我们今天最麻烦的就是烦恼习气太重,很想放下,但是放不下。你要问学佛从哪里学起?我们具体来说,决定要从弟子规学起,从《感应篇》学起,从十善业学起。这么一说,很多人不甘心,不甘心就是烦恼,不甘心就入不了门,你说这个事情难不难?难不在外面,实在讲在自己,与外面境界毫不相关。
从事相上来讲,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做人学起。你对人有没有真正慈悲心?我有,那是你的标准不是佛的标准。佛的标准至少做到四个字,我们常讲的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虚、和睦。我学佛五十五年,用这四个字做标准来观察人,我一个都还没见到,你才晓得难。六和敬你能做到吗?佛说,这个世间只要有四个人修六和敬,那就是一个僧团,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四个人住在这个地区,这个地区不遭灾难。两个人都处不好,都闹意见,到哪里去找四个人?我也很留意,五十五年没有见到。小道场两个人住都常常吵架,意见不合,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难!为什么?放不下自己。真正说穿了,作祟的就是自私自利,还有「我」就不行。
我们这里讲退转,老修行人都退。你看看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21-5-23 13:18:30
|
只看該作者
深山里面修行二、三十年,定功很深,一下山接触大众,妄想分别执著又起来了,所以那一种定功是伏烦恼,没有断,石头压草。一入到城市接触大众,今天的社会是花花世界,诱惑的力量比古时候超过一百倍都不止,到什么地方能找到这样定功的人?所以学佛非常不容易,能不能成...(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0三卷) 2006/8/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03》)
...给我们「礼敬诸佛」。诸佛的诸字包括万事万物,《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情众生,无情是我们今天讲的植物跟矿物,包括自然现象。为什么?它是法相,法相就是法身,芸芸众生都包括在其中,没有一个是例外的,怎么能不尊重?这个道理要懂。
永远一个敬人之心,爱人之心,这是佛心,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佛心,佛是觉的意思,菩提心是觉悟的心。不爱人,瞋恚人,那是迷失菩提心,迷失本性,才犯这种错误,真正觉悟的人怎么会这个样子?真正觉悟,整个大宇宙跟自己是一体,还有什么分别?还有什么执著?有分别,有执著,不是一体。本来是一体,怎么说都是一体,你一定要分别,一定要执著,那叫迷惑颠倒,为什么?这不是事实,与事实真相相违背,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你要真正明了之后,佛菩萨我们没见过,真正修行,世间人讲有修养、有德行的人,我们见过。你细细在旁边观察他处事待人接物,诚敬谦和,我在章嘉大师身上见到,我在李老师身上见到。方老师虽然是我的启蒙老师,我跟他的时间比较短,有没有诚敬谦和的德?有,但是章嘉大师跟李老师诚敬谦和就非常明显,这是什么?这是修养的功夫。方老师到晚年不一样。我跟他学的时候,他才四十多岁(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他四十多岁);我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那时候六十五岁;我亲近李老师的时候,李老师是六十九岁,年岁愈大,功力愈纯。你从这地方去看,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现在人常讲的磁场,跟这些老人在一起,那个磁场、那种气分叫你非常安静,我们一般人讲安全感,在他的气分里面感觉到非常安全、非常的温和,这是德。
广是广大的意思,是讲作用。悲心,大慈大悲,广济含识。含识是讲有情众生,广是没有条件的,就是大慈大悲那个大的意思,慈悲就是济,帮助人家没有任何条件。我们学习就学这个,众生有苦难,全心全力的帮助。这个人他曾经毁谤我,曾经侮辱我,曾经陷害我,他需要帮助的时候要不要帮助他?不但要帮助他,在排列顺序他还排在最优先,为什么?我们晓得,这就是慈悲教化,做出榜样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0五卷) 2006/8/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05》)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五卷
...有这三个根。这三个根是讲的人性,人性本善,人性本净。所以纯净纯善是你的本性,你本来是这个样子的。只要有人教,有人提倡,一唤,他就省悟过来,真快,出乎人意料之外。所以唤醒的人是我们中心这批老师。这批老师自己本身百分之百落实,你要做到;你不做到,你就不能教人。你教人,人家一问你,你没有做到,谁还相信你?所以你自己要做到,处事待人接物,你自然就懂得规矩了。
你看,你们来找我,你们的心态,你们的举止,我一看就清楚了,没有学过。你说你学了,学了是你天天在背,你天天在听讲;你会讲,你会背,你会写,你没有做到!这个根本的东西,不是叫你背的,不是叫你讲的,是要求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统统做到。只要你做到,人家跟你一接触,对你就生起尊敬的心;你没有做到,你会背、你会写、你会讲,讲得天花乱坠,别人还是瞧不起你,要做到!
基本的精神,四个字,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虚、和睦,这四个字是精神。三家,儒家的读书人、修道人、学佛人,哪一个处世待人不是真诚、恭敬、谦虚、和睦?所以这个统统在四摄法里面表演出来,才真正能成就众生无量无边的利益。这个利益就是我们讲的家和万事兴,一直到族群跟族群的和睦,国家跟国家的和睦,达到最后宇宙的和谐。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四卷) 2006/10/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4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明十地位第六段看起。第六段就是讲远行地,这一段前面没讲完,我们接著看最后一首偈,最后的四句:
【若能成就四摄法。则与众生无限利。若与众生无限利。则具最胜智方便。】
我们看这一首。「四摄法」非常重要,不但大乘菩萨一定要依教奉行,乃至於权教、小乘、人天...(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三卷) 2006/10/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43》)
...已经不在了,这些老人,《菩萨戒经》里面所说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们要以孝养父母的心来对这些老人。非常难得,我听了很喜欢。
这是说佛现前的意思,你不要以为「我一尊佛都没看到」,你真正明了之后,你的周围没有一个不是佛。觉了,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迷了,释迦如来、弥陀如来在你面前,你也把他看成凡夫,这就说明什么?境随心转。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里讲得多清楚、多明白,「弥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弥陀;此方即是净土,净土即是此方」,你看讲得多清楚。实在说只是迷悟上的差别,一悟就是佛境界现前,迷了,佛境界就变成众生境界,差别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总是要记住,既然是出家,一定要以佛为师,要向佛学习。最重要的,学佛之行是戒律,学佛之德那是定慧,戒定慧三学。定慧是德,戒律是行,有行愿才能够感化众生。现在这个事情非常的重要,处世待人的态度一定要做到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虚、和睦。有这样的德行你就会得到诸佛护念,你会得到护法善神的拥护,真正是天人师范,这就对了。这是我们现前也能够学九地菩萨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再看下面这句:
【若一切佛现其前。则了神通深密用。】
『了』是明了,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解了诸佛深密之法」,就是明了的意思,对於十方三世诸佛如来深密之法你都明白,你都能够懂得。诸佛深密之法是什么?我们如何能够理解?其实诸佛深密之法不出《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深密之法,真的是深,为什么?每个字、每一句义理深广无限。随著我们自己的境界我们能看多少,程度深的人看得深,程度浅的人看得浅,没有程度的人看不懂。很多会念,念得很好,什么意思不知道、不懂,就跟念咒一样。我们确实明了,自古以来很多不认识字,会念...(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七卷) 2006/10/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47》)
...报庄严土,那里面的住众各个都晓得。为什么?他都见性了,对於整个法界众生他都通达明了,圆融无碍。但是十法界里面的众生,他心不虚,所以他就不能通达,还有障碍。而障碍最严重的是六道,六道里面最严重的是三途。人天比较聪明,好教;三途业障很重,很难教。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根,根利、根钝,三途的根就很钝,人天根就比较利,都有烦恼,都有业障。
业障的浅深对我们修学影响很大,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真正的功课,要认真去做的,摆在面前第一门功课就是消业障。有业障,「虚」就没有了。虚是讲什么?讲心。「通」是讲它的作用,就不通了。业障在哪里消?也就是我们的学习、我们的功课怎么做?在生活上做,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去学习,学习谦虚,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教导我们,真诚、清净、谦虚。
我们在最近这些年来跟国际上许多宗教朋友往来,我常常用四个字送给他们,我们大家共同勉励,这四个字就是「诚敬谦和」。希望我们做到真诚,没有虚伪;恭敬,没有傲慢;谦虚,没有自大;和睦,互相学习,互助合作。慢慢的我们都能够觉悟,都能够明了,遍法界虚空界都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是事实真相。为什么我们不能明了?坚固的执著所谓是门户之见。自尊自大,轻慢别人,造成对立,造成矛盾,甚至造成冲突,这些都毫无意义,完全错了。所以任何宗教的典籍,我们用诚敬谦和这四个字统统都能找到,这四个字是所有宗教里面共同的理念、共同的德行。所以我们说,不同的放在一边,慢慢我们再去研究,所同的我们应当要把它发扬光大,认真努力来学习。
所以在世间做学问、出世间修道,最重要的是心要虚。《易经》里面讲「满招损,谦受益」,谦虚的人得益处。自己满,自以为是,你就不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够接受别人的教诲,那你什么都得不到。人要能够常存谦虚,真的受益,为什么?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如果不认真的学习,这个东西淘汰不掉,一定要认真学习才能够淘汰得掉。认真学习到哪里学?除了自己之外,个个都是老师。在大乘菩萨戒里面,《菩萨戒经》,佛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们对待一切众生都把他看成是我们的父母,佛讲他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要常常存这个心,你天天都在进步,天天福慧增长,学无止境,成就你自己圆满的智慧德行。哪一个人,不管他...(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五二卷) 2006/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52》)
...念头,你的盗心没断。
「不邪淫」,不邪淫专门是对男女来说,这个意思比较狭义,不像前面两条,前面两条那个境界太大,要做到不起心、不动念。《戒经》里面常常教我们,看到年岁比我们大的,中国古礼也是这样说,大概大我二十岁以上的做父母想,男子是我的父亲,女子是我的母亲;长我十年的要把他当作大哥来看待,大姊来看待;年龄差不多的是兄弟姐妹;比我小的,小了十几、二十岁,应当是子女想,一家人。要和睦相处,要相亲相爱,这就对了。
在大乘教里面,佛的教诲善巧到极处,但都是真话,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无论看到男女老幼,在大乘心目当中,尊敬心生起来,为什么?他是佛,年岁再小,他也是佛,再老他还是佛。我们对佛怎么尊重,对人就怎么尊重,这个就高了。能够把他想成这是我们父母、兄弟姐妹、儿女,人天道的标准;能够看成是诸佛菩萨,这是佛道、菩萨道。先从人天,处处总是有个恭敬心,诚敬,诚敬谦和,性德,本善,所以总是要真诚、要礼敬。你看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对一切众生要礼敬。先从最低级的,慢慢的再向上提升。
第四个「不妄语」,这一条很难守,可是你一定要做到,你不做到,你不善。妄语是骗人,我们现在讲不诚实,存心骗人。真的有些有德行的人、有学问的人,骗不了他,他完全知道,所以那个人好人,虽然知道你骗他,他也不说破,这是德行。早年,我那个时候大概四十多岁,三十多年前,道安老法师在世的时候,那是个老好人。他办一个大专佛学讲座,找我去做总主讲,我们合作大概有三年的时间,一直到他过世,他七十岁过世,我那个时候才四十多岁,他对我非常爱护。这个人爱人才,真难得,又肯提拔人才,真正善知识,佛门像这种人不多。有些信徒骗他,骗钱,自己经营什么公司,请老和尚去做董事长,老和尚很欢喜;问他要钱,那就送钱,所以他...(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七一卷) 2006/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71》)
...解,而且更难得的,互相学习,真正成为一家人。今年十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十个宗教手牵手在大会堂上为世界和平祈祷,这个在全世界是第一次。宗教团结走向了联合国的大会堂,过去没有过。让大家看到,真叫刮目相看,原来宗教是这样的团结,这样的和睦。所以今年,新年快到了,新加坡的宗教们有举行温馨晚宴,也邀请我,一月二号,我去参加。四摄法!
四摄法第二是「爱语」。爱语不是甜言蜜语,爱语是真诚的关怀,真诚的劝告,这是爱语。爱护自己跟爱护别人没有两样,爱自己多一点,爱别人少一点,错了;颠倒过来就好了,爱自己少一点,爱别人多一点。这样才真正能够做到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关怀、互助合作,以宗教的力量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么一个大的方向、大的目标,所有宗教联合起来,我们共同努力,这是每个宗教创教人的本愿。宗教教学的宗旨确实是「仁慈博爱,诚敬谦和」,我用这八个字把世界上所有宗教教学的宗旨说出来了。不管你信仰哪个宗教,你要不离这个原则,「仁慈博爱,诚敬谦和」,宗教里面决定不会有矛盾发生,决定不会有冲突发生。宗教是和平的,宗教是博爱的,《无量寿经》上有「博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也是以这个为宗旨,孔孟讲仁义。
四摄法第三个「利行」。行是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动,我们的造作,决定是有利益的。利益谁?利益对方,利益大众,利益社会,利益一切人类,再扩大,利益一切众生。大乘教里面讲九法界众生,常常讲的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个心量多大!你要知道,这个心量才是自己的真心,你自己的心量本来就是这么大。现在怎么样?现在你迷了,迷了之后,你的心量变得很小,变得不能容忍,这是错误的。心量小,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还要小,就变成六道;再小,就变成三途。所以,三途是小心量变现出来的,一真法界是本性所现的。十法界就很小了,迷失自性才变成十法界,六道又更小,三途就小到极处了。如果我们连一个人都不能包容,将来到哪里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八八卷) 2006/12/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88》)
...是十善业道,慈悲、智慧,接著说「大般若光明云」。智慧跟般若是一个意思,这两个名词连在一起意义就不一样。智慧是讲的权智,善巧方便,而般若是讲的实智,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是什么?真实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起作用的时候叫般若。所以《大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智慧不起作用的时候,并不是没有,它有,起作用是无所不知。
这个说很难讲,也不好懂,我们还用古人的比喻,镜子。你看镜子在照的时候,照得很清楚,一样东西都没有漏掉,这时候叫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没有失掉。起作用是什么?如果有人来问,他就能解答,这是一个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包括你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都包括在里面,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待人接物也好,你都做得非常恰当,这叫智慧,这叫智慧起用。用在生活里、用在工作里面,你的工作做得比别人好,用在待人接物,你跟大众相处,确实做到今天所讲的诚敬谦和。别人看出你的心真诚,你的心清净,你的态度谦虚,你待人和睦,这是什么?这是般若智慧表现在外面。所以,大般若是智慧之体,大智慧是般若的起用,体用不二。这是从两个角度上来说明。
体决定是清净的,有丝毫的染污你作用就有偏差,作用的偏差就叫造业,所以般若重要。大乘教里面佛菩萨教导我们六波罗蜜,前面五条是事,就是我们此地讲的智慧,大智慧光明云,后面一条是理,有事有理。你看前面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那是事。禅定就是清净心,就是平等心,般若就是你心地光明,遍照法界,没有一桩事情你不是通达明了的。用在哪里?用在前面,用在布施、用在持戒、用在忍辱、用在精进、还用在禅定。六桩事,一就是六,六就是一。这是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
底下接著说「大三昧光明云」,三昧是梵语,就梵语的意思来讲,三昧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印度话的三,就是中国意思的正,你看...(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九七卷) 2007/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97》)
...是地狱,贪心是饿鬼,愚痴是畜生。我们今天把贪瞋痴放下了,专想阿弥陀佛,他怎么会不现前?所以念佛功德无比殊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每天读经,研究经教,这是念法;日常生活当中跟一切人都和睦相处,我们常讲的,跟人和睦、跟事和睦、跟万物和睦,就是念僧,这叫三宝。这把一切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无量法门总的纲领原则都在念三宝之中。我们每天这几个小时在学习念法,最重要的是要把念佛、念法落实在生活上,就是与一切人和睦相处。把心量拓开,恢复自己本有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自己本来的心量,没有一样不包容的。现在你不能包容,不能包容是迷失了自性,我们产生错误了。
『及示发心功德行』,「示」是示现,做出样子来给人看,发什么心?发四弘誓愿的心。度众生的心怎么发法?简单的说,第一个,你要欢欢喜喜、诚诚恳恳包容接纳众生。像弥勒菩萨示现的一样,布袋和尚示现的一样,欢喜接纳。要学诚敬谦和,在在处处自己要谦卑,要学自己谦卑,要学习尊重别人,学习关怀别人、照顾别人、帮助别人,这就是度众生的相。这几条里面的内涵广大没有边际,最重要的帮助是帮助他学佛,为什么?帮助学佛才叫真实功德。那你要先做出学佛的好样子,让他看到之后很羡慕,他也想学佛,你就接引很多众生。所以自己要学不好,那你就没有办法帮助别人,一定要自己做得很好。
学佛的人没有一天不欢喜,没有一刻不快乐,这点就能够影响很多人。学佛的人心地清净,态度和谐,人人都愿意亲近你,这才叫度众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一切万物接触当中,学断烦恼。怎么学法?顺境不贪爱,逆境没有瞋恚,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要常常提起观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愚痴,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断贪瞋痴。断贪瞋痴就是放下,放下贪瞋痴。只要贪瞋痴放得下,戒定慧是自然往上提升,提升到像阿罗汉、菩萨们一样,定共戒、道共戒,你心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六一卷) 2007/6/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61》)
...开悟的那个时候,是他自证的境界现前,绝对不是五祖有什么方法能帮助他开悟。五祖要有方法帮助开悟,他学生很多,应该很多学生都帮助他开悟,为什么只有惠能一个人,自悟。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才不会怪老师,老师没有偏心,都是自修、自悟、自证。后来这些祖师大德,你自悟之后你去找他,他给你做证明,没有错,你确实是体会到佛境界,你真的是放下了,你才能见到。要不是真的把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惠能大师那二十个字说不出来;他那二十个字说出来,也正是忍和尚所证的境界。再给你说明白,这五句话是一切诸佛如来大彻大悟的境界,所以说佛佛道同,没有两样。我们今天信佛要信他这个五句话,我们的自性是清净的,现在被染污了,染污不是真的,染污是假的,是虚妄错误的抽象概念,应当放下。放下从哪里放起?你看《弟子规》里面叫你哪些不能做的,你从那放下。
学习圣教基本的条件是谦虚、恭敬,印祖讲得好,「诚敬」两个字,真诚、恭敬。真诚也不好讲,我就讲谦虚,谦虚、恭敬你能学到东西;你觉得我比别人高,人家都不如我,你什么都学不到,这是最糟糕的。首先要学到我不如人,哪个人都有长处,都有比我强的地方,我都应该向他学习,这种人很容易成就。你看在近代念佛往生的人,多半都是没有知识,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他们念了几年佛预知时至,站著往生,那是什么?谦虚。就是他有个自卑感,不如人,他处处得利益;自以为很了不起的人,这很糟糕,学一生没有成就。为什么?傲慢,贡高傲慢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你有这个东西在,你还会有什么成就?一生只是在佛法里面结个法缘而已。
中国老祖宗教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是事情遇到困难了,遭遇困难,困难不在外面,决定在自己。只有在自己身上才能解决,一切毁谤、羞辱来了,立刻反省我有没有做错事?有做错事,我感谢他们提醒,我改过自新。我没有做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0卷) 2007/6/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0》)
...你什么都学不到,这是最糟糕的。首先要学到我不如人,哪个人都有长处,都有比我强的地方,我都应该向他学习,这种人很容易成就。你看在近代念佛往生的人,多半都是没有知识,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他们念了几年佛预知时至,站著往生,那是什么?谦虚。就是他有个自卑感,不如人,他处处得利益;自以为很了不起的人,这很糟糕,学一生没有成就。为什么?傲慢,贡高傲慢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你有这个东西在,你还会有什么成就?一生只是在佛法里面结个法缘而已。
中国老祖宗教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是事情遇到困难了,遭遇困难,困难不在外面,决定在自己。只有在自己身上才能解决,一切毁谤、羞辱来了,立刻反省我有没有做错事?有做错事,我感谢他们提醒,我改过自新。我没有做错事,实在没有,受这种屈辱那是消业障。为什么?我这一生没有做过,前生宿世可能做过,业障就消了。你永远保持谦虚、诚敬、接受,消业障,总是有个感恩的心,而没有怨恨、没有报复,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没有这个境界,你怎么晓得你现在在哪个层次?这就是考试。像中学考试、大学考试、博士班考试,通过这个考试才晓得自己到第几层,怎么不是好事情!所以说「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没有一桩事情不是好事。
所以宗门祖师常常教导学人,「你会么」!这个话意思很深,你要是会,一生成佛,不会,那就到无量劫了。所以会,无师智就很容易现前,不会就太难了!学,跟诸位说,学不到,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学了十二年没用,最后放下,放下就管用,这个示现意义太大了。惠能大师给我们示现不学,那我们要搞这些东西干什么?不要学,放下就是。惠能我们学不了他,学释迦牟尼佛,我们学,学了之后怎么样?学了之后晓得放下,不能执著。执著你永远在那个地方;换句话说,你的障碍、业障永远在。放下,业障就没有了,为什么不肯放...(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0卷) 2007/6/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0》)
...,是我自己在这里做学习报告。我眼睛里面看到所有台下坐的这些同修们,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监学,你们来看看我有没有进步,我讲的有没有过失、有没有错误,我是这么一个态度。这个态度好,不至於让自己变成狂妄、变成傲慢,一生守住「我是学生,我是学人」。为什么?我们看到自古至今,在讲经教学这种方式上,淘汰下来的人太多了。
到讲得不错,修得不错,大众,我们佛门讲四众,对你的赞叹、对你恭敬、对你供养,这一下就搞迷惑了,自己真的以为成佛了,不知不觉贡高我慢、贪瞋痴慢的习气统统现前,自己不知道。我这个方法,李老师教给我的,如何防止?就是一生始终抱著我是佛门的小学生,我没什么了不起,真的,我们比起阿罗汉差太远了,跟菩萨比天壤之别,比起一般没有修的人稍微好一点,你值得什么骄傲!再扪心自问:有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有没有能力有把握往生?不要说是出世间圣人,世间圣人的那种诚敬谦和,我们有没有学到?我们读书,读尧王的故事,读舜王的故事,读文王、周公、孔子,你看看他们一生为人的谦虚恭敬,做事情的谨慎小心、认真负责,我们有没有学会?真的没有学会。学会的是什么?学会傲慢,学会自以为是,学会看别人都不是,都以为自己很行,错了。
今天我们再往下面看,下面第四「法性融通故。法性融通,故如性之事,亦有可融通之理」。法性确实是圆融,通就是没有障碍,法性是一,不是二。法相是法性变现的,法性融通,那法相哪有不融通的道理!什么是法相?如性之事就是法相。相如其性,性如其事,性相一如,所以佛经一开头「如是我闻」,如是两个字什么意思?性相一如,性就是相,相就是性,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不能分,性相是一体。明心见性,性在哪里?随便法相,哪个地方不是性!法法皆是,所谓左右逢源、头头是道,无有一法不是,这见性了。见性之后,它自然融通,所以它亦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九一卷) 2008/1/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91》)
...是古时候的话,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坚守原则,就是这个意思,他不会轻易被外面环境动摇。这个坚守原则是什么?圣贤人的教诲,在佛法里面讲,依法不依人,他坚守原则。第二个是「弱於受谏」,这个弱是容易,受谏是听别人劝告,什么人劝他,他都欢喜接受;批评他,他乐意接受,劝导他,他乐意接受,从来不反驳。批评他错误了,错误了他也笑咪咪的接受,他也不反对。这个难,很不容易。在中国古谚语里面讲,这种人有大福报,福在受谏,听别人劝告。如果自己说一篇大道理来拒绝,这个人没福。第三个「怵於待禄」,用现在的话来说,怕做官,为什么?做官可不容易,做官要肩负三个责任,君亲师。你是领导,你把人民领导到哪里去,你是带头的,带路的,第二个你是人民的父母,第三个你是人民的老师,君亲师。这个责任太大!做不好是罪过,做好是应该的,所以他怕。第四个「慎於持身」,用现在的话来说,洁身自爱,表现於外面是诚敬谦和,与一切大众和睦相处。非常不容易,这是我们应当学的。颜回不是普通人,夫子那么样看重他,他不幸年轻的时候就过世,这是什么?这是缘分,不能说他住世的时间短,或者他有什么业障,不是的,他是来示现的,就是来教化众生的。像在舞台上表演,他担任这个角色,他就演这个,演完他就下台。演得好,演得逼真,你真看懂你就学到了。
第五尊佛「水月佛」,清凉注解里面给我们说,「饶益安乐一切众生,如水普润」。水滋润大地,滋润一切众生。这个世间,我们说这个地球上,无论是动物、植物,如果没有水,都不能生存,水太重要了。水润泽一切众生是无条件的,它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著,决定没有厚此薄彼,真正是大慈大悲,所以佛的德号里面有水月佛。第六「解脱月佛」,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闻十种法,心定不动,故得解脱」。这十种法就本经来说就是十住法,就是这一品经,你能够心定不动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一八卷) 2008/2/15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18》)
...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出世艰难困苦,到现在可以说心想事成,这是这一生修的,这五十七年,不算太长,真的是一百八十度的转过来,长时期跟我的人你们亲眼看到。我造作的罪业比你们重,过去生中造的罪业我不知道,我年轻的时候,十几岁,喜欢打猎。抗战期间当中,我们家的伙食还很不错,每天都出去打猎,好像是功课一样。杀生太多,果报很严重,一直到七十多岁,我还有皮肤过敏的病,每年到季节交接的时候全身痒,长红的疹子,样子很恐怖。这个现象到去年就没有了,年年都有的,去年没有。我觉得身体比从前愈来愈好了,那是什么?我知道,业障病!业障没有消除,我们的功夫还不够,不到。努力,再努力,功夫到了,业障就没有了。
现在我们对於这些理论方法知道得很清楚,现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它落实,百分之百的落实。所以我们对人、对事、对一切万物谦敬。这些年来我们提出四个字,在国际会议上赠送一些朋友们,「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让、和睦,待人接物,这是悟;不知道谦虚,不知道礼敬,那就是迷。所以头一个要学谦,对治贡高我慢的习气。要知道贡高我慢习气人人都有,与生俱来,这不是学的。从前李老师给我讲,讲经的时候也跟大众常讲,举个比喻,讨饭的乞丐,你仔细观察,他贡高我慢。贫,真无立锥之地,贱,没有地位,沦落到乞丐了还有什么地位?贫贱到极处了,你看他在路边,坐在地下,求人家布施个一文、二文,有钱人从他面前过了,他还哼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你看他那个样子,言语傲慢,他还瞧不起人。
学佛之后,我们知道,傲慢在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生生世世,真的是与生俱来,它不是学的。这个四大烦恼,第一个是我见,执著身是自己,这是大烦恼。这是什么?这就是轮回心,你只要有这个执著,你就永远出不了六道轮回。我爱、我痴、我慢。你想想看,四大烦恼常相随,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四九卷) 2008/4/20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49》)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六卷
...。这首偈我们就学到此地。再看最后一首:
【胜慧先已说。如来所悟法。我等从彼闻。能知佛真性。】
你看看,佛菩萨是多么的谦虚,多么的可爱,这要学习。我们学习障碍重重,这也是个很大的障碍,不知道谦虚。明明是自己悟到的,也推给别人不说自己。『胜慧』是前面排列第三位,他先说的,说出如来修行证果的方法,我是从他那里听到的,从他那里学到的。学的也真有成绩,『能知佛真性』,这是他自己入佛境界了。这十位菩萨,每位提出他自己修学报告之后,都是说我的成就是承蒙前一位菩萨的教诲。这首偈它的精神,就是教导我们念念不忘老师的恩德,尊师重道。佛法是师道,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人不能够尽孝,他就不会尊师,这一定道理。所以净业三福,第一条里面就跟我们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是佛法修学的根。怎么样才能成就?在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诚」,内里面有真诚,外面才有恭敬。诚敬是入德之门,成就大德、大智、大能的基础。
什么是诚?诚是清净心。清朝末年曾国藩先生他给诚下了个定义,说得很好,他说「一念不生谓之诚」,这个话讲得好,有一念就不诚。所以诚是什么?诚是真心,真心没有念头,起了一念就不诚。我们常常听到说「我诚心诚意」,你想他是不是诚心诚意?他还有诚心诚意念头起来,他不诚!他起念头了,一念不生才是诚,起念头就不诚。所以在佛法里,什么人做到诚?法身菩萨。我们《华严》里面讲的初住以上,他们的无明烦恼破了,也就是说妄想断了,妄想就是起心动念,他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动念,初住以上他用真心,不用妄心。十法界里面的众生还是用妄心,就是用阿赖耶识。不过四圣法界接近真诚,不是真的真诚,接近,就相似,天台大师把他们这些人称为相似即佛。起心动念放下之后,那就不是相似,天台大师说分证即佛,为什么说分证?他没有圆满。为什么没有圆满...(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七0卷) 2008/6/2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70》)
...是帮助我们破疑生信,只要疑惑破掉,信心生起来,修行证果快!佛法,尤其是大乘法,章嘉大师讲得好,知难行易。知是破疑生信,这个难,太难了;行是转境界,在一念之间,一念转过来就成圣。我们的修学,决定不能够舍弃三个根,你真懂得了,你才会知道,最上乘的佛法跟最下乘的不二。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你看看他们的生活,他们待人接物,与《弟子规》把它对照一下,哪一句他没做到?字字句句落实了,圆满的落实了,为什么?性德,性德自然流露。我们从这个路子去精进,这就是行一乘道,还在大乘之上。一乘没有疑惑,大乘还有疑惑。这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五小段,「第五东北方精进慧菩萨」,我们把经文念一段:
【尔时。精进慧菩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这是一段长行,这个长行跟偈颂,一头一尾都是显示菩萨的《弟子规》,你看看他们的规矩,他们的礼节,看出他们的谦虚、诚敬,你在这里看出来。『尔时』,是前面第四位,生贵住的菩萨功德慧他的报告完了。接著是第五位,具足方便住的菩萨,就是精进慧,东北方代表方便具足住。前面生贵都是比喻,他的境界跟佛果地上相应,也就是障碍愈来愈少,已经接通了,跟佛的气分接通了,能够明显感到佛的磁场加持,所以说是入如来种。这个时候再向上提升,自利利他,自利利他一定要善巧方便,所以说是方便具足,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没有一定的现相。说法也如是,应当用什么方法来教,就用什么方法,活的,没有一样是呆板的,圆融无碍,这是真的智慧。落实在业用之中,业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活动,这是真实智慧。所以称为精进,真精进,这里面著重在自行化他。
『承佛威力』,这菩萨谦虚,不是我有能力来报告这些事情,这是承蒙佛力加持。『观察十方』,好,十方是什么?听众,同时也得到十方大众的加持。你看这意思多好,真叫一个不漏,上...(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七0卷) 2008/6/2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70》)
...我们不可以轻慢任何一个人,也许你瞧不起的这个人,看到不如意的那个人,那个人就是佛菩萨再来的。
於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懂得尊重别人,要懂得感恩,认真的依照经典里面的道理、方法好好修行,把自己错误的行为都给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你看像经文上教导我们的,要学谦虚,自己有智慧、有能力,还谦虚我这个智慧能力是佛菩萨加持的,不是我自己的,「承佛威力」。古时候跟现在不一样,古时候的学生,菩萨是佛的学生,自己纵然是有创造、有发明,他把这个智慧能力都推给他的老师,老师教导我的。菩萨说这是佛的威神加持,如果没有佛威神加持,我哪有这种智慧能力!谦敬、谦虚,尊重老师。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更要把它做出来,为什么?现在这个社会大家对老师已经不尊重了。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这个人於世出世间法都得不到真传。为什么?印光大师说得好,我们在世出世间求学,印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尊师重道!对老师的尊敬就是对你所学的道业的尊敬,你重视道,你才会敬老师。老师要找个传道的人、传法的人,他找谁?就看学生诚敬心有多少,他就教多少。为什么?他没有诚敬心,他就有傲慢、嫉妒、贪欲,这是三重障,你教他没用,他听不进去,他听不懂,那你叫白费力气。他有诚敬心,他能吸收,他是法器,他听得懂,他能理解,他能依教奉行。所以老师教他教多少?看他诚敬心有几分,这个人有十分诚敬心,老师只教九分,那老师对不起学生。这个人有三分诚敬心,老师教三分就行了,不必教四分,教四分,那一分是多余的,他不能吸收。老师对待学生传教就依这个标准。
这种求学的态度是自然的,不是勉强的,不是装出来的,自自然然的。师生相处,老师会看得出来,学生对老师毫无恭敬心,老师怎么教法?听说现在有些学校,学生跟老师打分数,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这个老师下个学期学校就不再续聘他,他就得失业了。那老师怎么办?只好巴结学生,让学生欢喜,他下个学期还能在这里教书。这是教学的悲哀,这个悲哀是真的,而且非常严重,为什么?下一代没有人才,真正好老师不能教,老师都改行,不再教书,你说这个问题多严重。我们想到这个问题,感触非常深,因为我这个年龄,我小时候第一天上学校,那是私塾,乡下私塾。进学校的时候,我父亲带著我,还带了礼物送给老师的。进学校,新的学生进来,私塾学生不多,大概只有二、三十个人的样子,一个老师教二、三十个人。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一五卷) 2008/12/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15》)
...,「上禀尊力故」,禀是禀承,尊是诸佛菩萨,威神加持。「右手者,法慧所说顺理机故」,佛法尚右,一切都是右转,顺著右手转。我们一下台的时候这边是右手,从这边转,我们现在讲顺时钟,佛法尚右,这表什么?随顺性德。违反性德就错了,随顺性德就对。所以前面我们也跟诸位,讲中国老祖宗所传的放在心上好,那是什么?那是人天法,孝悌忠信,我讲从我心做起,这话重要。我们把孝悌忠信放在心里头,把礼义廉耻表现在我们身上,像我们身上穿的衣,穿的什么?礼义廉耻。我们的行为呢?仁爱和平,仁爱和平从我行做起,这个好!心里面是孝悌忠信,身的表相是礼义廉耻,我们的行为造作是仁爱和平,这是我们中国老祖宗传给我们,这是性德。我们能这样子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是随顺性德,跟佛菩萨所教的没有两样。不但佛如是,我们现在接触许多宗教,读了许多宗教的经典,跟这十二个字统统都相应。我也用四个字把它总结,「诚敬谦和」,这做人的准则,要真诚、要礼敬、要谦让、要和平。诸佛菩萨、东西方一切的圣贤都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我们能记住、能奉行,那就是禀尊如来的神力,就是随顺机宜。这个右手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这个意思。
「诸佛随顺法慧说故」,这最后一句话把加的意思讲出来,是为什么?随顺法慧,这是法身如来随顺一切依正法故,法身如来是我们的自性。你看看,法界无量无边的众生,心行差别也是无量无边,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说过。随顺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地方讲由法慧来代表,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所以直到读了这段经文,知道我们发真实心就能得诸佛菩萨威神加持,我们做事情才能够顺利,才能够圆满。我们做事情有时候不顺利、不圆满,我们一定要反求诸己,什么原因?我们的诚意不够,我们的心里头还有很多不善在障碍,不是没有原因,不是外面的障碍,是自己内心不圆满,所以才有外面的障碍。总要记...(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五六卷) 2009/11/8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56》)
...是现在人的过失。深入再深入,愈深入之后才知道古人这些方法妙极,高明极了。首先培养我们德行的提升,无论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先决的条件就是谦虚、恭敬,如果没有谦敬的心,你什么都学不到。这让我们立刻就想到,孔夫子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也」,孔子这句话是说得非常正确,一个人有才华,才华像谁?像周公,周公是圣人,是孔子心目当中最崇拜的一个人。他说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一样,可是他傲慢还吝啬,这个吝啬是什么?他不肯轻易传给别人,也就是说他有嫉妒。为什么?怕别人将来在他之上,教给别人自己总得留一手,有,历朝历代都有这种人。夫子说如果是这样的人,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则其余就不必谈,不是真正的圣贤,假的!
因此我们修学头一个要学什么?学谦敬,谦虚、恭敬。以后看到《印光大师文钞》,完全明白,印祖说我们求学、求道,要用什么心态求?诚敬,真诚、恭敬。真诚就是菩提心,恭敬是什么?尊师重道。对你所学的要尊敬,你所学的经教、你所学的法门,你要用诚敬心学,你跟的老师,你对他要存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一点都不假。我读《印光大师文钞》,那一年是三十岁,我离开工作,到埔里跟忏云法师住茅蓬。在茅蓬里面,忏云法师教我的功课,是每天拜佛拜八百拜,早晨起来拜三百拜,中午午餐之后两百拜,晚上拜三百拜,每天拜八百拜。我在茅蓬住了五个半月,拜了十几万拜,把自己傲慢的习气拜掉。他教我看书,看《弥陀经》注解,《阿弥陀经》,莲池大师的注解、蕅益大师的注解、幽溪大师的注解,这三本注解是《弥陀经》注解里头的权威,要我细细的看,把科判画成表解。这个表解画成之后,我真佩服得五体投地,才晓得古人所讲的好文章一个字加不得,一个字减不得。你加了一个字,废的,可以把它删掉;你要少一个字它断掉,它上下接不上。我才懂得什么叫好文章,这是通过科判的学习。这三种注解的科判我都把它画出来,写得很工整,送给忏云法师。在《文钞》里面学到「诚敬」这个态度,所以以后离开茅蓬去亲近李老师,那...(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0卷) 2009/11/12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0》)
...样吗?为什么?你出家破坏出家形象,这一条罪就非常重,一定要讲清楚。
道场是修道的、行道的、传道的,现在有没有?怎么个修学、传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不就表演给我们看了吗?每天讲经教学,一天没有缺过。老人家圆寂之后,他的这些学生们,从记忆当中把老师的教诲,用文字记录下来传承后世,这就是经典。怎么记录法?当时同学当中记忆力最好的、理解力最好的,阿难尊者。所以就请阿难升座,把释迦牟尼佛讲的经,你过去听的,重复讲一遍给我们大家听,五百阿罗汉作证。在现场听,看阿难有没有讲错,大家都同意,说他讲得不错,佛是这么说的,记录下来就成为经典,取信於后人,所以结集非常谨严。阿难升座复讲,这个办法就一直流传下来,流传到现代。所以我们佛门讲经的法师,是怎么学会的?复讲,我还是学复讲。可是现在不是,现在佛学院不用这个方法。可是我觉得复讲好,复讲的好处太多,复讲里头确实具足诚敬、具足谦虚、具足尊师重道,这是德行的根本,没有这种德行,什么都假的,你学到的东西不踏实。所以佛家教学,真是叫面面都顾到,不是单方面的。德是学之本,没有德你那个学是假的不是真的,德的核心,德的最基础的东西就是孝亲尊师。佛法也是依这个为基础,中国传统圣人教诲它也是依这个为基础。所以佛教到中国来,马上被中国人欢迎,为什么?我们站在一个立足点,孝亲尊师。所以佛法当年的传播,也是这些学生们四面八方都传,你看到现在唯独在中国,真的是生根、茁壮、开花、结果,成就超过印度。什么原因?跟中国祖祖相传的这个根是一个根,孝亲尊师。你看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看这四句讲得多好!我们学习就要从这四句下手,修养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学问。修养德行是孝亲,成就学问是尊师重道。
我们看现在的寺庙,最近台南的同修,大家想建立一个道场,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0卷) 2009/11/12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0》)
...不再去了。这是个什么学校?学校送我博士学位,送我教授的聘书,我拿到手上难为情!这个博士、教授教出这么样的学生来,丢尽了人!
五十年前,方东美先生就告诉我,那个时候我想到学校旁听他的课,我恭恭敬敬写一封信给他,还写了一篇文章送给他看,毛笔工楷。一个星期,他找我到他家里面谈,见面就直截了当告诉我,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我这一听是凉水浇头,老师完全拒绝了,很难过。方先生就看出来了,他安慰我,他说:这样好了,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小时课。这是我意想不到的,现在懂得了,为什么这么说?大概他所教的学生,也没有碰到一个像我那么谦诚恭敬,毛笔工工整整写给他的信,大概没有过,所以他不忍心。我们也没有缴学费,一分钱没缴给他。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去上两个小时课,学生就我一个人。
到以后我们学佛明白了,诚敬,哪个老师不想把自己东西传给后人?就是传人,那要真正找到有条件。什么条件?就是「诚敬」两个字。所以我找章嘉大师、李老师,都是那样的爱护,认真的教诲,没有别的,就是诚敬。人家看的,不是有什么神通看到你过去,不是的。看到你的言谈举止是不是真的想学,真想学,他就真教你;不是真的,没有那种诚意,顶多说好吧,你到学校去听课就好,不可能再单独找时间来给你,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没有别的,真诚恭敬。
问:末后一个问题,古德云,极乐世界一心所现,弥陀教主本性所成。请问这个「世界」在哪里?「教主」怎样做?
答:这个世界也是一心所现,这个世界的教主还是本性所成。前面两句懂了,你一切都懂,你可不能把这个世界当真,当真就错了。《般若经》上讲得很透彻,「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给你讲真话,《心经》讲到最后,「无智亦无得」。这个问题慢慢去学习,《华严经》最近讲的这个问题就讲得很多。
下面是香港同学提问,有三个问题。
问:我与先生于今年初结婚,感情一直很好。但这两个月我因有事回大陆,回家后,先生的脾气变得很暴躁,...(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四十六) (共一集) 2006/8/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35-01 》)
...家人穿这个衣实在讲都不应该,为什么?好好一块布匹要把它剪碎,再把它缝起来,这已经就失去了意义,这是糟蹋,这多事,人家是没有。但是我们最好还是避免正色,这是正常的。
但是为什么中国有些法师穿红色的,镶的金色边,甚至于每个格子里面还绣有佛像?这是从前帝王尊重佛教,对于被封为国师的,皇上常常要送礼物,就送这件衣。那个颜色是皇上做的要送给他的,是一种礼物,也表示一种尊重,是这么个意思。这个我们要懂得,在重大典礼里面可以用。在过去,通常一个法会只有一个住持和尚他穿红色的,其他的没有。过去多半都是帝王所赐的,所谓赐袈裟,自己不做。皇上赐的,那是要接受,这是国家的等于是奖励、褒扬。像一般人受勋一样,勋章一样,它有这个意思。我们自己要懂得,不是国家重大典礼的时候我们不用。平常还是遵照戒律里面规定的,这样子好,这样比较如法。自己也要低调一点,总是有好处,养自己的诚敬谦和,处处谦虚,处处低调,这好。
问:第九,道场收了很多放生的钱,虽然每个月都放生,但每次收的放生费用都有盈余。四年来累积了几万块钱,由道场负责人保管。有两位居士常劝告负责人,应将每次这些费用全部放生用完,但负责人却不予理会。请问负责人这样如法吗?
答:那要看他的态度,我们不好批评人家。你要问我,我会把这个钱拿去印《护生画集》,劝人不杀生,劝人素食,用来做这个很好。实在讲,现在放生也有很多的麻烦,为什么?造成环境污染,鼓励人去抓这些小动物。你不放生,他没有生意,卖不掉他就不抓了;因为你放生,他大量去抓,这不是放生,反而是害生,这个要知道。多印、多宣传这些《护生画集》,这个好,提倡素食,这功德就很大了。
问:反对会长这样做的两位居士是否背负因果?
答:这都不是大问题,各人因果,各人负责。
问:底下一个问题,请问珐輪功是...(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六) (共一集) 2006/1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56-01 》)
...的老师,凡是在学校教学的这些老师,没有一个不尊敬,你才能如法。我常常说,在国际上劝这些从事于和平工作的人,和平从哪做起?从你内心。我们内心一定要放弃、要放下对一切人的对立,对一切事的对立,对一切万物的对立;有这个念头,你就没有办法做和平工作。换句话说,你有这个念头,你就不能契入佛法,为什么?你还有对立的念头。对立在佛法里面叫边见,见惑里头的边见。你有身见、有边见,换句话说,《华严经》讲的初住菩萨你没有分,小乘里头须陀洹你没有分。这个讲是一年级。你怎么学你都在门外,你入不了门!不是佛不慈悲,没有办法。
这桩事情老师帮不上忙,老师要能帮上忙的话,老师慈悲,早就帮我们的忙,佛也帮我们的忙,没有法子。自己的业障要自己消,要知道任何人不能代替。佛经上讲「父子上山,各自努力」,父子都不能代替,没有人能代替,一定要懂得自己消业障。消业障,我们平常讲四个字,「诚敬谦和」,真诚、清净、谦虚、和睦,对待任何人你都保持这个态度。真诚,决定没有虚妄,你还用虚伪的心对待人、欺骗人,错了,你怎么能够欺骗你的自性?这个要知道。所以《华严》好!《华严经》把整个宇宙的方方面面统统都讲到。
这次像这种讲法很难得,不容易,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任何人,无论在哪个地方,在哪个处所,我们现在是用网路、用卫星,你在电视机前面,在网际网路前面学习。会用功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就。有些鬼神告诉我,我常常跟鬼神接触,鬼神告诉我,他说:净公上人,你身边一个学生都没有,你有学生,在电视机前面,你还没有见过面。我相信,我非常相信,可能不只五十个人,但是姓甚名谁都不知道,肯定有。
问:下面说是否一定要到庐江学习,才有可能具备因缘作您的学生?
答:如果你真的具足这个条件,到庐江去教一年修福,好,你有实际上教学的经验。因为我们五十个人学习,...(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八) (共一集) 2006/12/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63-01 》)
...经法师,迷信仙道之人特别多,崇拜神通名利,没有机缘正确认知佛法,请问应如何引领他们学习佛法?
答:我们的老祖宗告诉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懂这个道理,你就能帮助别人。要从自己本身做起,你自己修得很好,学得很好,你就影响别人。自己没有修,自己也没有修养,希望别人能转回头,那永远是个梦想,做不到的。什么都要从自己本身去开始,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别人。
问:因受到一些不庄严的道场和僧人的影响,感到迷茫,不能精进,请师父开示。
答:这个情形在现在社会里面好像是愈来愈多,遇到一个真正善知识,古人常讲那是缘分,这种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真正求善知识,我们做学生的人求老师不容易,老师告诉我,老师要一生找一个真正好学生更难,他到哪里去找?由此可知,这都是宿世的缘分,过去生中有缘,这一生才遇到,三宝加持做增上缘,遇到了。遇到之后,成败的关键就在「诚敬」这两个字。印光大师讲得很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对老师要真诚、对老师要恭敬,为什么?真诚、恭敬才能接受,老师讲的你会依教奉行。所以真诚心的显示就是在如教修行,你对老师愈真诚,老师讲的话真的就跟圣旨一样,你会很努力把它做到,这叫真诚。如果老师讲的话不愿意去做,阳奉阴违,那就是一点诚意都没有。没有诚意的人,不但他得不到利益,老师讲的实际上他没听懂,真的听不懂。所以世出世法的学习都在诚敬,印祖讲的这两个字讲得太好了,真的是关键。
尤其是在末法时期,善知识愈来愈少。真正善知识他不肯承认自己是善知识,「我学的东西很少,不值得你们学习」,一下都推出去。如果那个人说我很行,我什么都会,什么都通,你跟我学,这个靠不住。善知识真的是非常谦虚。我跟李老师,李老师跟我说过多少次,他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后就教不了了。谦虚!教不了我怎么办?找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不在了,《文钞》在。你天天读《文钞》,依教奉行,你就是印光大师的学生。这是真正善知识的教学,也算是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
现在如果我们不认识善知识,我们找不到善知识,怎么办?找古人,古人跟我们最近的是印光大师。我们想学《弥陀经》,蕅益大师的《要解》好,专门学《要解》,就是依蕅益大师为老师;专门学《疏钞》,那就是依莲池大师为老师,决定成就,跟在老师面前没有两样。真的是依教奉行,读...(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六十) (共一集) 2007/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68-01 》)
...些众生一类一类的要请他们回归本位,恭敬的对他们问讯,请这些众生回归本位就可以了。所以送的时候比请简单多了。
问:底下一个问题,家中有两部电视轮流播放,一台播放《地藏经》,一台播放《十善业道经》,是否也需要启请、恭送?
答:需要,总是人与人往来有礼貌,人跟天地鬼神往来也要有礼貌,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21-5-23 13:19:54
|
只看該作者
在这个地方学自己的平等心、真诚心。对天地鬼神都如此,通常我们对待一切众生,当然更应当要谦虚、要尊重、要有礼。
问:下面一个问题,听说念佛堂最好分礼佛、念佛和打坐三个区域。请问应如何安排?佛七全日流程应如何安排?
答:这些都有念佛的仪规。看你佛堂大小,共修的同修有多少人,怎么个分配,这里头只有一些原则,细节每个道场都不一样,各道场有各道场的规矩。总而言之,现在学佛我们记住一个总原则,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没有什么关系,实质就是真诚、恭敬。印祖告诉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真诚的恭敬非常重要。
念佛最忌讳的是怀疑、夹杂、间断,你看《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告诉我们,他说得很白,很容易懂,念佛最重要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实际上渊源都是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所说的,《圆通章》所讲的念佛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放下万缘,让心恢复到清净,一心称念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什么叫净念?不怀疑、不夹杂,这个念就是清净的,就是净念。我们半信半疑,念佛的时候还有妄念,所以念佛的时候,你如果在家里面的话,最好能把电话都拔掉,把门铃也关住。不能够有闲杂的来打闲岔,会把你的功夫破坏掉,你就不能得到净念,所以净念一定要懂得这些措施。念佛堂里面要有护法,护法什么?念佛堂外面周边要有人巡查,如果有人接近念佛堂,都要请他离开,不要干扰。走路脚步要轻,说话要小声,不要干扰念佛堂的念佛。所以外面要有人护持,...(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七十) (共一集) 2007/6/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92-01 》)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七卷
...善的同修,重新建立真实信心?
答:这个话我们在讲席里头讲了很多,从自己做起,自己做出样子来给人看,人家才能生信心;做不出好榜样来,你讲人家不相信,你骗我,你自己没有做到,所以一切从自心做起,我们称从我心做起,就能帮助许许多多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或者是没成熟将要成熟的人,真的帮助他了。他看到你这个的形象,他真干。所以这是佛法叫重实践。信解行证,重在行证,我们有行、有证给人看,这才能度众生。特别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讲科学,科学讲证据。学佛,吃素有什么好处?身体健康,我八十多岁了,跟他相比确实相貌比他好看,身体比他健康,他相信了。你要是没有个样子给他看,他不相信。走的时候很自在,不生病,你看站着走的、坐着走的,这相信了。所以现在人相信证据,就是你得做出样子给人看;样子不好,人家更不相信。
这在中国,不但是佛法,儒释道都不例外。外表头一个样子就是诚敬,真诚的恭敬,《弟子规》上教你对人九十度鞠躬礼,对长辈是如此,对晚辈也是如此。晚辈何必这样?晚辈是教他。我在台中李老师就是表演给我们看的,他在他老人家办大专佛学讲座的时候,学生都从外地到台中来,都是年轻人,他是祖父辈的人。可是对待这些学生,他还是九十度鞠躬礼,我们在旁边看。到后来看明白了,教这些年轻人。怎么教?自己做样子。自己不做出样子,你教人家,人家不相信你;自己做出样子不说话,人家感动。学谦卑,学尊重别人。年轻人到莲社、到慈光图书馆,我们工作人员少,工作人员泡壼茶放在这里,老师自己端着这个茶杯给人添茶,给学生添茶。因为现在学生不会,年轻人不会,要这样方法来教,这叫大慈大悲。这样有道德、有学问的老人他都这么做,他就学会了,他回家去会给他父母添茶,会给他父母鞠躬,会对他长辈有礼貌,教要从自己做起。中国古话有一句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希望别...(净公上人学佛答问《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九十五) (共一集) 2008/5/2 华严讲堂 档名:21-448-01 》)
...
【无量有情为所缘故。】
这就解释前面那个缘境,缘的意思。缘是指『有情』的众生,无量的众生『为所缘』。我们用心,所谓是待人接物,这个「人」,从诸佛菩萨到地狱众生都是有情众生,都是我们所缘的,所以要用清淨心、平等心来看待。
今天下午,日常法师回来,来看我。告诉我,台中南普陀寺的佛学院,现在有四十多个学生,统统是男众。我听了非常的欢喜,我告诉他,今天全世界弘法利生的人太少了。这两位法师广化跟日常领导这个佛学院,对于将来佛法所负的使命非常之重,负有很大的使命。真正能把佛法再中兴、再恢复起来,我特别提醒他,第一个要把心量拓开,要能容忍。不但对于佛法裡面所不同的法门要容忍,就是对于妖魔鬼怪也要容忍,才能够复兴佛法,才能够救这个苦难的世界。如果你不能容忍,修得再好也没有用处。何况佛法绝对平等,愈是心清淨,愈是心平等,处事待人接物,那诚敬之心自然就生得起来。
我今天处事待人,恭敬心生不起来。为什麽生不起来?心不清淨、心不平等。心真正清淨平等,这四无量心自然流露。为什麽?四无量心是你的性德,不是修德。不要修的,你本性本来如此。今天你性德透不出来,是因为你有障碍。障碍除掉之后,确实普贤菩萨礼敬诸佛,你自然做到了。礼敬诸佛是平等的礼敬,诸佛在哪裡?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你会对一切众生,决定没有一念分别执着之心,平等礼敬,自己谦虚。这是《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五十三位法身大士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什麽榜样?就是性德流露出来的榜样,也就是心地恢复到清淨平等的样子。那个样子不是装出来的,不是做作出来的,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对自己决定谦虚,对别人决定恭敬。
从这一点,也能够测验我们自己修学的功夫。如果我们学得一年比一年谦虚,一年比一年卑下,一年比一年恭敬别人,你学佛决定是有...(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三十六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36》)
...是在畅怀法师图书馆,他们听了几天,听了很欢喜,邀我到新加坡去。新加坡我没去过,他们三个人一定要拉我去,好!到新加坡去走走,看看那边的缘分。去了之后,遇到演培法师,演培法师我们认识很久了,我们的交情也不错。演培法师请我到他的讲堂,跟他的信徒讲开示结结法缘。我就把过去修学这个经历向大众介绍,勉励大众要跟演培法师学习,跟一个老师,走一个道场,不要搞乱了,你才能学成功。李老师给我三个条件;我讲完了之后,演培法师在客厅里面招待我饮茶,告诉我他在年轻的时候,在谛闲法师会下,谛老法师对他也是这三个条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三个条件不是李炳南的专利,是中国自古以来祖祖相传,这叫师承,我们这才真正明白了。
老师看上你这个学生,你还可教,不是我们程度好,不是我们学识丰富,是什么原因?老实,肯听话,就这么个条件。真肯听话,真正对老师尊敬,他从这里看出来,看出你的诚敬。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对老师有真诚恭敬心。这是被选中了,自己都不知道,到新加坡,演培法师这一说,我们这才恍然大悟。非常可惜,演培法师当时不听话,他要听话,那他的成就就不得了。演公告诉我,他在谛闲老和尚那个地方住了一年,以后听说太虚大师在厦门南普陀办佛学院,他偷偷的溜掉了,去厦门念佛学院。他要是不离开谛闲老法师,他决定也是天台宗的一代祖师。非常可惜,他说他偷偷的溜掉了,开小差跑了,他告诉我这么一段故事。虽然他这一生很勤奋、很努力,但是如果是不离开谛老,他会开悟,他会证果,那个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这是讲,我劝同修们,「勤求一切正法,心无疲厌」,亲近一个善知识。可是今天到哪去找善知识?找不到!我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我认为他是善知识,他自己不以为他是善知识,他很谦虚、很客气的告诉我,他说:我只能教你五年。以后怎么办?以后你跟印光法师学。印光法师早已圆寂,...(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九) (第二集) 香港九龙 档名:12-27-02》)
...汝得我髓。】
把祖位传给他了,他没说一句话,比前面更高了。他体会的是最彻底最圆满,为什么?真正所得到的,他心清净,一念不生。前面他还起一念,这个一念不生。真正的般若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他不开口、不动念,达摩祖师给他印证,他得到佛法的精髓,所以把祖位传给他。
演【今言肤者,谓所见甚浅也。】
莲池大师取这个比喻,自己谦虚,说自己的见解很浅。我们念念《疏钞》,莲池大师见解到底浅不浅?他要是浅见,那我们就太惭愧了。他还能做到「肌肤」,我们连边都没摸到!这是值得警惕的。大师的谦虚恭敬,也值得我们学习。
道业能不能成就,关键在师承,这一点希望诸位同修要特别注意。自古以来,没有师承而成就是决定不可能的。师承决定不能勉强,这是缘分。我们求学能不能成就,一定要问自己:我对这个老师有几分恭敬心?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
刚才《演义》里这一段公案,四个人所得的不同,决定不是达摩祖师教化不一样、不平等,而是四个人对老师恭敬心不一样,一分恭敬得一分,二分恭敬得二分,十分恭敬得十分。所以,我们到哪里找老师?找什么人?找你心里面对他最恭敬、最景仰的人,你去拜这个人做老师,你有圆满的收获。如果你对这个老师不恭敬,这个老师学问道德再好,你跟他一辈子,什么也得不到。
到你将来有成就了,你要到外面弘法利生。譬如六祖,六祖大师的学生在他会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他往往叫他到外面去弘化一方,到哪里去呢?哪个地方是他弘法的道场?换句话说,什么地方与他有缘?要看那个地方的人对他有几成恭敬。假如有两个地方,一个地方也满恭敬,一个地方更恭敬一点,凡是众生对他有真正恭敬心,有个十分恭敬心,他的因缘决定在那边,他不是有分别心。这就是讲:道从恭敬当中得来的。绝对不是这个老师...(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四十一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41》)
...语。文字是言语的符号,把言语写成了书本,这是经书。不能执着言语相,就不能执着文字相,执着就错了。第二个不执着名字相,名词术语,像一切相、一切法,这都是名字相。给你说实相,给你讲分别,给你讲妄想,给你讲执着,这都是名字相。名字相是假设的,让你从这个里面去体会,你一执着就错了,执着就是病,不执着它是药。所以决定不能执着。第三个条件是不可以心缘,心缘是不能自己想它什么意思,想它什么意思是你自己意思。
开经偈上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你对如来真实义一无所解,你所解释的全是自己意思。你读《华严经》是你自己的《华严经》,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华严经》。你读《无量寿经》,是你自己的《无量寿经》,也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所以,愿解如来真实义多难?怎样才能得解?自己没有意思,就解了。自己有意思,把如来的意思堵住、障碍住了。这是学佛真正难处,真的不容易。所以自己要个诚敬,什么叫诚?没有意见叫诚。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头将诚下了个定义,下得好,我相信他读过佛书,他讲的跟佛法一样,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不诚是你有念头,你有你的看法,你有你的想法,你有你的说法,不诚。诚是什么?诚是统统没有,全盘接受。
行吗?释迦牟尼佛没说错吗?我们就起了疑惑,疑是一切不善的根源,怀疑。我生活在这世界上,我处事待人接物我能不怀疑吗?如果你不怀疑你就生智慧,一怀疑就生烦恼。不怀疑你的心是清净的,清净心生智慧;怀疑,你的心是波动的,波动的心把智慧破坏了。人家骗我怎么样?随他骗吧,是假的,不是真的,何必认真!人家伤害我?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身体不是自己。凡夫念念是为自己身着想,唯恐自己吃了亏、上了当,受人害,唯恐这些。所以不敢用真心,不敢不怀疑,这就是彻底的失败。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真诚、恭敬、谦虚,对别人赞叹,他一点都没吃亏。所...(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十七集) 2011/10/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17 》)
...是了不起的一桩大事。那个时代的人多半都属于禅,再有一部分属于贤首跟天台。你看纯圆、全圆,对于知识分子有很大诱惑的力量。这三样,禅、贤首、天台都难,一生不容易成就。什么叫成就?证得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叫成就,小乘初果;也就是说,五十一个位次的菩萨,你已经入门了,你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这叫成就。一生如果得不到,那你没成就,没有成就肯定随业流转,这都是事实,随业流转是三途六道。所以叫难行道!莲池大师用《华严》来注解小本《弥陀经》,就是《弥陀经疏钞》,里面引用《华严》引用得最多,来解释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说明净宗是属于圆教,大家就喜欢学了。这是老人的苦心,是老人的深意,用十门开启,就是《疏钞》用十门开启,用《华严经》的方式;蕅益大师的《要解》是采取天台的方式,五重玄义,都把净宗法门提升到跟《华严》、《法华》平等。其目的是希望初学对于净宗能生起诚敬心,不敢轻视、不敢怠慢,他才能得到净宗真实的利益。
「可见莲池大师亦判《阿弥陀经》为圆顿之教,此则中日诸大德之所同也」。因为日本那些高僧大德,回到日本之后建立日本的净土宗,其中开山的祖师全都是善导大师的学生,在唐朝跟善导大师学的。尊善导为日本净土宗第一代祖师,他们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第一代是善导大师。「所异者,或崇之为圆中之圆」,这是尊崇,称《无量寿经》圆中之圆。或者谦虚一点,称它作「分属于圆」,这是谦虚。「此盖机缘之异,而善巧不同耳」。那到底是圆中之圆还是分属圆教?各人根器不一样。古大德所谓的「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如果他是圆顿根性,一遇到这个法门,那就是全圆全顿;他不是这样的根机,那就是分圆,差异在这个地方,所以善巧不同。善巧不同不是从教理说的,不是从理论,不是从方法,而是机缘有异,从这个地方说的。「莲池本怀与善导、蕅益暨日本诸大德...(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一集) 2011/11/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41 》)
...贤、弥勒是平等的,不是普通的菩萨,在家的等觉菩萨。这个表法的意味深!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在家的人多,在家的人成就不亚于出家人,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不晓得这个道理,所以出家人往往很容易生傲慢心,不知道谦虚。佛陀在世,当时示现的就是二尊佛,释迦牟尼代表出家佛,维摩居士代表在家佛,地位平等,没有高下。释迦派遣舍利弗、目犍连到维摩居士那里去听他讲经说法,舍利弗、目犍连见到居士的礼节跟见佛一样,顶礼三拜,右绕三匝,同样的礼节我们要看清楚。舍利弗、目犍连是出家人,四果阿罗汉,见到居士为什么这么恭敬?居士是佛,居士在讲堂里面是主讲,代佛说法。出家菩萨代佛说法,在家菩萨也代佛说法,对于说法的人恭敬是平等的,不能有分别。
佛法是师道,师道里面老师第一大。在居士这个道场,维摩是老师,出家的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见到他,都要像对释迦牟尼佛一样。印光大师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如果觉得我是出家人,你是在家居士,见到我应该要磕头顶礼,他是磕头顶礼,他修福,我们怎么样?我们折福,我们的道德、我们的修持都不如人家。他是恭敬心,我们是傲慢心,他成就了,到极乐世界作佛去了;我们也成就了,到地狱去受罪去、去消罪业去了,各有各的成就。佛没有欺骗我们,佛说得清清楚楚,理事都讲得清楚,而且都演出来给我们看。我们自己误会了,想错了、做错了,最后还埋怨佛菩萨没有讲清楚,你说你罪过大不大?所以真正成就,华严会上善财童子给我们做榜样,绝不可以轻视任何一个众生。怎么看待他?统统是诸佛菩萨、统统是我的善知识,都是我的老师。他们的种种表现全都在表法,问题是我们会不会看,有没有看懂。真看懂就开悟了,看不懂就迷惑了,关键全在自己会不会。为什么有的人会,有的人不会?真诚恭敬心的人会,贡高傲慢的人不会,道理就在此地。
而贡高傲慢的习气人人...(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六十二集) 2011/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62 》)
...德回向给我,跟我自己修行没有两样。这不就是把回向的事实讲清楚了吗?可是人家说的什么?回向的时候一定专注,专注到极处,感应道交,他真能收到。我们晓得,阿弥陀佛的心清净,阿弥陀佛专注,他对于每一个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加持他,让他们都能得到阿惟越致菩萨的待遇。我们就相信这个话是真的,这不是假的。他的四十八愿用五劫时间去修行,愿愿都兑现了,这个专注加持你就产生力量,你真的就享受到阿惟越致的待遇。法身菩萨的智慧,法身菩萨的道力,法身菩萨的神通,你统统具足,不是你自己修成的,佛力加持给你的。
那我们对佛要不要有感恩的心?对这个法门要不要感恩的心?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所说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我们就用现前这种心态行吗?所以我们学这个东西这一生不能成就,不怪阿弥陀佛,我们的用心不相应。心里头还有自私自利,还有名闻利养,还有贡高我慢,对佛菩萨那种诚敬心生不起来,你就什么都得不到。印祖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我们有没有一分?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读《坛经》,跟大家谈神秀跟惠能,神秀跟五祖忍和尚多少年?二、三十年,那么长的时间。已经把神秀提升到寺院里面首座的地位,经常代替老和尚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所以,每一个人都认为老和尚传法一定传给神秀。没想到来了个惠能,老和尚居然传法给惠能,没有传给神秀。神秀毕竟有修养,没有白学,他没有傲慢、没有嫉妒,而且自己认真去反省,认为老和尚传给他是对的。我是怎么说法?神秀对老和尚有一百分的诚敬,他得一百分的利益。惠能大师对老和尚有一万分的诚敬,他得的是万分利益。虽然时间短,只八个月的时间,跟老和尚只见几次面,那种真诚恭敬没人能比。不但对老和尚,他对每一个人都那么样的诚敬。当然这个与他出身有关系,农村里头出来的,不认识字,没有知识,所以见到任何人他都觉得别人在他之上。真诚的谦卑,他自性里头真实的智慧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他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家里头清贫,一天不卖柴一天就没有生活,靠苦力养他的老母亲。年轻,二十三、四岁,五祖传衣钵他那一年二十四岁。所以你看得衣钵,五祖告诉他,你就是禅宗第六代祖。他还要到猎人队里去躲十五年,不是短时间,这十五年没人知道他,哪里知道他是个祖师?猎人队里头干什么?当伙夫,给猎人烧饭,做厨房,干这个活。猎人每天打猎带回来的,他看到这个小动物受的伤是轻伤,不很严重,还能够活命的,他都把牠放掉;实在伤得太重了,没办法。猎人吃肉,他吃肉边菜。一十五年这个风波才平了,就是嫉妒障碍大家淡忘了,十五年了,没人提了,他才离开猎人队。
在现在的广州光孝寺,遇到法师讲经,他坐在末后在听经,印宗...(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五集) 2011/12/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85 》)
...信,它真的是事实。这是给我们非常大的鼓舞,让我们坚定信心赶快回头,别等中阴,中阴不可靠。佛事里头能不能把佛菩萨请来,完全是真诚,感应道交,一分诚敬一分感应,十分诚敬十分感应。
今天学佛,今天学传统文化,最大的一个问题,最难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诚敬心不够,我们没有诚敬心,都是半信半疑。这什么造成的?可以说近代历史造成的。中国人疏忽老祖宗的教诲至少两百年,就不能怪自己。《无量寿经》上讲得很好,「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后头「殊无怪也」,佛菩萨原谅我们。我们不知道,我们父母不知道,我们祖父母不知道,再往上去,曾祖父母可能也不知道,大概到高祖父母才知道一点。我们受科学的冲击影响很大,因为科学跟传统文化、跟佛法恰恰相反。科学入门最重要的是你要怀疑,从怀疑才能发现问题,然后去研究解决问题,所以它第一个是怀疑。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跟大乘佛法头一个是诚敬,你看恰恰相反。所以用科学态度来学佛法,那是知识、佛学,佛法里头真实利益他得不到,用的心不一样。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没有教人怀疑的。所以中国人不会怀疑哪个人是坏人,祖宗没有这种教法,告诉你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外国人的教育,人不见得是好人,一定要提防,一定要叫他拿出证据来证明他是好人,他没有做过坏事,这跟中国人完全相反。所以中国这些东西,现在尽管提倡,效果不会很大,没有一分诚敬心,他决定得不到,他所学的是知识、是佛学,他不是学佛。
我在讲经教学的时候,常常用惠能大师、神秀大师做比喻。神秀跟五祖二、三十年,五祖门下的大弟子,经常代五祖说法,代五祖教学,教初学的。人家认为五祖传法肯定传给他,没有想到他传给惠能。什么原因?我说了个简单的,神秀对五祖有百分的信心、诚敬心,他得百分利益;惠能对五祖有万分诚敬心,他得的是万分利益,不一样!虽然惠能在道场只住了八个月,人家万分诚敬。你看那种谦虚恭敬,对任何一个人,他是平等的,他不是造作的。他对佛的恭敬、对五祖的恭敬、对于道场上任何一个人的恭敬,他是平等的恭敬,这个不得了!他没有高下。所以五祖遇到这样的人,你说这个法该不该传给他?传给他。印光大师一生常常提到,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你能够得多少利益,不在你学东西多少,在你诚敬心。至诚恭敬,一句话他开悟了。为什么这些话讲给别人听不开悟?没有诚敬,道理在此地。诚敬是真心,不是妄心。凡夫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是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用的是这个心。分别心、执着心,不是用真心,用真心你就能见到佛。佛在哪里?佛遍法界虚空界,你有万分诚敬,都见到了,人人都是佛,万物都是佛。为什么?见性了,从相上见到性,性是佛。到万分诚敬的时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六集) 2011/12/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86 》)
...来学佛法,那是知识、佛学,佛法里头真实利益他得不到,用的心不一样。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没有教人怀疑的。所以中国人不会怀疑哪个人是坏人,祖宗没有这种教法,告诉你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外国人的教育,人不见得是好人,一定要提防,一定要叫他拿出证据来证明他是好人,他没有做过坏事,这跟中国人完全相反。所以中国这些东西,现在尽管提倡,效果不会很大,没有一分诚敬心,他决定得不到,他所学的是知识、是佛学,他不是学佛。
我在讲经教学的时候,常常用惠能大师、神秀大师做比喻。神秀跟五祖二、三十年,五祖门下的大弟子,经常代五祖说法,代五祖教学,教初学的。人家认为五祖传法肯定传给他,没有想到他传给惠能。什么原因?我说了个简单的,神秀对五祖有百分的信心、诚敬心,他得百分利益;惠能对五祖有万分诚敬心,他得的是万分利益,不一样!虽然惠能在道场只住了八个月,人家万分诚敬。你看那种谦虚恭敬,对任何一个人,他是平等的,他不是造作的。他对佛的恭敬、对五祖的恭敬、对于道场上任何一个人的恭敬,他是平等的恭敬,这个不得了!他没有高下。所以五祖遇到这样的人,你说这个法该不该传给他?传给他。印光大师一生常常提到,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你能够得多少利益,不在你学东西多少,在你诚敬心。至诚恭敬,一句话他开悟了。为什么这些话讲给别人听不开悟?没有诚敬,道理在此地。诚敬是真心,不是妄心。凡夫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是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用的是这个心。分别心、执着心,不是用真心,用真心你就能见到佛。佛在哪里?佛遍法界虚空界,你有万分诚敬,都见到了,人人都是佛,万物都是佛。为什么?见性了,从相上见到性,性是佛。到万分诚敬的时候,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你都见佛了!
所以与会的这些大众都不是凡人!你看你能够见佛,在佛法会里听经,这是多大的福报,几个人能得到?不容易!在佛的现场听经,无比殊胜的福报!这个善根福德因缘多生多世修成的。所以他们虽然住三空,真的是一尘不染。住三空,我们简单的说,就是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真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住大三空三昧。这是什么人?法身菩萨。但是他能达幻网,他对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完全了解,一点都不迷惑。看到这些众生在这里头,这像个迷网一样,迷宫,迷在里头,想出来出不来,他进入迷宫,帮助这些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帮助这些人,为他们现身,为他们说法。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示现八相成道,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住了八十年,从出生到入灭,八十年。为我们表演,舍弃荣华富贵,表演给我们看,你们要争取,他不要了。你们要求...(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六集) 2011/12/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86 》)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八卷
...讲的都是这个意思,这不能不懂。我们把顺序搞颠倒,障碍就产生了。善学的,佛道是正道;学错了,佛道也是邪道。
我在早年学经,那时候刚刚到台中,同学很多。有一天大家我们在讨论佛法,我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佛法能度人,也能害人」。我们有几个同学听了不服,佛法怎么会害人?他们去找李老师。老师说是!没错,佛法能救人,佛法能害人,学错了就害人。佛法是药,药对症了,救了我们的命,治好我们病。吃错了药,药都是治病的,但它不治你这个病,你吃了这个药,不但病没有治好,加重了,甚至于吃死了,那不就害你吗?佛法就是这样的。所以学佛,佛就常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聪明智慧他不会理解的。为什么?烦恼没断,烦恼没断,常常把佛法解错了。佛法没有过失,你解错了、你用错了,那就要命了。因此,学佛不能没有老师,不能没有好的同参道友,这个对你帮助太大了。自己修学,除了把诚敬谦和做到,然后专心念佛,一门深入,行!诚敬心或是德行,真诚、恭敬、谦虚、和睦,一门深入,可以;没有这种德行的话,一门深入也不行。所以得具足条件。
通途法门都是信解行证,这是一般通途的方法。第一个你要真信,一点怀疑都不能有;第二个要理解,正确的理解;然后起行,知道怎么个修法。四弘誓愿是总纲领,头一个发心。发心是动力,我学佛、我学经教、我断烦恼、我学法门、我成佛道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誓愿度,我都是为这个,不为自己,这就对了。要是为自己,自己这个概念就是魔障,它就障道。决定不能为自己,要把自己放下,我放下、我所放下。境缘没关系,自己心清净,一丝毫都不染着,就对了,没有牵挂、没有烦恼,没有东西能扰乱。这是说障道无所畏。
「如佛言,我说障法」,障碍修学的方法,说这些东西,「故得安隐,得无所畏,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能转珐輪;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九集) 2011/12/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89 》)
...这是人人都欢喜的。能够叫大众听到了都生欢喜心,这你成功了。
下面是眼「绀青色」,这是往古,就是过去生生世世常以慈眼看人,这点重要。无论在什么时候,特别是在逆境,恶缘、逆境我们如果用慈眼看人,会远离很多灾害,纵然恶人想害你,也不忍心下手。谦虚、恭敬、慈悲,这个都要从内心里头做出来,真正爱别人。为什么?这经上讲得很好,众生跟我是一体,我怎么能不爱他!怎么能不关怀他!他有困难怎么可以不帮助!跟我无亲无故,但是是一体。无亲无故是世间人所看的,佛不是这么看法,佛看一切众生比一家人还亲。我们不学佛就成不了佛,成佛一定要学佛。
第二十四说如来的眼好,相好,像蛾眉月一样,「如月初生」,这是过去世「无粗暴志心性和顺故」。这个要养,没有粗暴就心平气和。我们讲心浮气躁,这是现在年轻人通病。心浮气躁障碍学习,特别是圣贤之道,圣贤之道没办法学。圣贤之道要从诚敬当中得来,与老师关系不大,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学生真正诚敬,老师差一点没有问题,你学习的成就会超过老师,老师欢喜,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老师最欢喜的。唐宋官员所戴的帽子称为进贤冠,古人做官的帽子前面低,后头高出一截,前面代表自己,后头代表后人,希望后人都高过我,社会才有进步,人民才有幸福;如果说是后人都不如我,那就悲哀了。方方面面都希望后人超过我们这一代,这心地多厚道,能够时时刻刻为后人着想,这是圣人,不仅为当代,为来世、为千年万世着想。然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圣人这些典籍,他们是为千年万世着想,他不是为一世。我们现在人没想到,反而对他们留下来的这些智慧、这些典籍轻视了,我们没为后世着想。
《周礼》我一直没有念过这部书,方东美先生叫我读,我对这没兴趣。他告诉我,周公作的,周公是圣人,孔老夫子心目当中最佩服的人。《周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周朝的宪法,治国平天下的一部宝典。方老师告诉我,周家如...(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四二集) 2012/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42 》)
...当凡夫。要愿意做白痴,他真的是白痴,你问他,什么他都知道;你不问他,他什么都不知道。不问他的时候他无知,般若无知,你问他就什么都知道,无所不知。为什么?智起作用,不问他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就是大涅槃的境界,清净寂灭,那是自性本来的样子,梵语叫涅槃,自性本来的样子。
起作用外头有缘,问,或者是有疑,自性有感叫感应,众生有感自性有应,这感应,应的时候无所不知,决定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他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讲得圆圆满满,帮助你开悟,他的示现跟他的说法微妙到极处,我们凡夫不知道。实际上他现身,现而无现,无现而现,这是不思议的境界。他给我们说法,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你不能说他有说,你也不能说他无说,你要是用不起心不动念去接受的话,你全懂了。他是从自性里头自然流露的,我们用分别执着心去接受,接受过来的是知识不是智慧。我们如果也用不起心不动念,一心诚敬来接受,那是智慧。这个智慧教你什么?教你开悟。悟有层次不一样,对方没有,这一定要知道,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有多少诚敬,有多少谦虚恭敬,你能够得多少,你有十分就得十分,你有二十分就得二十分,你有一百分就得一百分。与对方示现说法毫不相干,统统是自性在起用。
凡夫是识心在起用,阿赖耶识。凡是识心所得到的统统是知识。但是这个知识,包括四圣法界都是知识,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为什么?他们全是用阿赖耶,他用得正,恭敬心很多、谦敬的心很多,所以他得的也多。他有智慧,那个智慧不能跟佛菩萨比;跟我们世间人比,人间天上,人间天上的智慧比不上他。他要跟佛菩萨比,他是假的,他不是真的,所以天台大师说他是相似即佛,他不是真的,相似。相似能做得那么好,就是他太听话了。我们常讲的老实、听话、真干,他做到了。他做到什么?他着相。他着相不是像我们,我们着相很粗、很明显,他着相是非常微细。粗相他不执着,断掉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没断,他还是着相,着的是微细相。为什么执着微...(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四集) 2012/1/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54 》)
...,导归极乐,究竟菩提,故云广施功德宝也」,『广施功德宝』是在极乐世界。「众指九界众生,包括菩萨、缘觉、声闻与六道一切众生。开者,开佛知见,亦常云开示」。所以开示这两个字意义很深,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但是现在一般都是请法师开示,请大德、居士开示,这是过分的尊重。就像称人「大师」一样,大师不能随便称的,大师只有对佛称大师,菩萨没有称大师的,菩萨称大士,没称大师的。这些一般佛教里面的礼节我们要懂,现在都不懂,没人讲求了。
开示,至少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才有资格开示,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大众看到、听到了,他会入佛知见,悟佛知见,他会悟,他会入,悟是明白,入是契入、证得。开示是老师的事情,悟入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没有能力悟入,老师就用不着开示,开示白费力气。但是有一个学生能够悟入都要开示,那其他的人是旁听,真正得受用是悟入。怎样才能悟入?那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诚敬,一分诚敬就得一分利益、就悟入一分,十分诚敬你悟入十分。今天最困难的,诚敬心没有了,到哪里去找有诚敬心的人?所以这桩事情自古以来,常说的可遇不可求,总是师生有缘分,在这个时候遇到了,师资道合,这才能成就。
我们看《坛经》,记载着惠能大师一生的行谊。在黄梅住了八个月,跟五祖也只是几面之缘,八个月并不常见,只见过几次面。我们在《坛经》里头仔细的观察,能大师谦卑、诚敬,谦卑诚敬到极处,不敢轻慢任何一个人,对人、对事都做到了诚敬。对事的诚敬认真负责,分配给他的工作努力去做。个子小,身体重量不够,找几块大石头绑在身上,舂米需要力气,显示出他认真负责,总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我曾经说过,神秀大师对五祖百分恭敬,他得百分利益;惠能大师对忍和尚万分恭敬,他就得万分利益,不一样。一般大众大概是二、三十分,大概只有这样子。忍和尚天天讲开示,天天说法,大众得的利益不多,全在听众!对于惠能这个人,老和尚要开特别法门,跟他一个人说。所以半夜三更召见他,一说就开悟了,真的明心见性,衣钵就传给他了,立他为禅宗第六代祖,神秀没得到。神秀是个聪明人,看到六祖把衣钵传给惠能,他很服气,他不是不服气,很服气,觉得什么?惠能大师真的比他高,有悟性,这不如他。惠能在那个时候没作偈子,只是把神秀的偈子改了,改了确实比他的好,比他的高明,服了。但是一般人不服,一般人这就是情执,大概都认为老和尚糊涂了,怎么把衣钵给那么一个人,...(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六十六页第三行,「直心敬事」,这是科题,请看经文: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这段经文不长,但是意思很深。我们看黄念老的注解。『恭敬三宝,奉事师长』,「自谦曰恭,尊人之德」,这就是敬,这「恭敬」两个字。《法华经嘉祥疏》第二卷有解释,「谦逊畏难为恭」,这恭的意思,「推其智德」这是敬的意思。「三宝者,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之教法」,这叫法宝。「随其教法而修业者」,这是僧宝。「至于佛灭度后,住于世间者,称为住持三宝。木佛画像,佛宝也。三藏之文句,法宝也。剃发染衣者,僧宝也」。「所以名宝者」,据《宝性论》有六个意思,我们就看到此地。
恭敬,佛弟子必须要修的,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一再的教导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现在的问题,诚敬的心没有了,换句话说,再好的老师教导我们,我们都得不到东西,为什么?没有诚敬心。为什么没有诚敬心?我们对父母没有孝顺心,诚敬是从孝心里面生出来的。这是今天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换句话说,世间出世间圣贤的教诲,它统统都是要用诚敬这把钥匙才能打开。今天孝道没有了,人不懂得孝顺父母,怎么会知道尊敬师长?
我这个年龄,小时候生长在农村,我们家乡的农村实在说是沾了明清桐城派的光。桐城这个学派在明清两代很有地位、很有声望,这是个读书出名的地方。所以,农村的小孩都有读书的机会,这是沾桐城派的光。那个时候的学校是叫私塾,私塾是家族的子弟学校。我小的时候,这个农村里面还是大家庭,几代同堂没有分家的,所以那个家很大,一个村庄就是一家人。这个村庄,王庄,全是姓王的这一家,那个人家是李庄,李家,那个村庄是一家,大家庭。这个现在没有了,八年抗战之后,我说我们中国人最大的损失,就是把我们的家粉碎了,再看不见了。中国的这个家与我们这个国、这个族关系非常大。也许有同学听说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上讲的,四书,这里头提到家,不是现在的家,是从前那种家庭。那种家庭要能够整齐,家能够整齐就...(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五集) 2012/3/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5 》)
...忘。在中国古礼,师长的儿女就跟自己亲兄弟一样,一生都要照顾。所以从前老师为什么那么认真教学生?他认真教学生,学生将来有出息、有发达,他的家,一家有人照顾,他没有后顾之忧。自己家的孩子不争气没有关系,学生好就行,自己的家属儿孙有人照顾,这是道义。「又密宗以恭敬上师为根本戒」。密宗里头有这条戒,称自己的上师为本师;显宗称和尚,就是亲教师。「又谓一切供养功德中,供养上师最为胜」,这是密宗的。你修一切供养功德,供养上师是第一,因为你的法身慧命是上师给你的,你能不感恩吗?「可见奉事师长,实为修行要务」。这里头还有很深的意思在里头,我们能学到多少,跟老师学到多少,与你对老师的恭敬心成正比例。你对老师十分恭敬,你就学到十分;你对老师只有两分恭敬,你只能学到两分;你对老师没有恭敬心,你什么都学不到,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古今中外,完全相同。所以印光大师教导人学习,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心,你什么利益都得不到。一点都不错,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得。遇到好的善知识,没有诚敬心还是枉然。
诸位想想,方东美先生一生教学,学生有多少!有多少个学生有成就的?同样一个老师教学,同样一个课程,为什么学生成就不一样?给诸位说,恭敬心不一样。我曾经讲《坛经》提到六祖惠能大师跟神秀大师,神秀在五祖身边很多年,他的地位已经提升到五祖的助教了。多少人到黄梅去参学,五祖都交给神秀去教。所以五祖想传位,传衣钵,一般人都认为是神秀,都不怀疑。这凭空冒出一个惠能,衣钵传给他,没有一个人不感到意外,这怎么回事情?我一个简单的解释,神秀对五祖百分恭敬,所以他在同学当中比别人高。惠能对五祖是万分恭敬,百分跟万分不能比,所以衣钵传给他。怎么晓得惠能对祖师万分恭敬?惠能做到了毋不敬,没有一个人他不恭敬的,自己谦卑,恭敬别人,无论哪个人,在他心目当中都是佛菩萨。这一点确实神秀没做到。明白这个道理,这个疑惑就解除了,纯在恭敬心,万分恭敬得万分利益,所以衣...(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二八集) 2012/3/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28 》)
...」,就修这个。觉而不迷,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样样都明了。为什么?你又看、也听、也接触,样样明了。样样明了是智慧,如如不动,大定,不放在心上那是自性本定,那是自性清净心,绝不受染污。善恶二边都不放,记住,永远保持你的清净心,你就会见性。你看六祖头一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因为清净心里头你装了很多垃圾在里头,你见到的也放在里头,听到的也放在里头,接触到的也放在里头,把里面变成垃圾堆了,全都染污了,错就错在这里。
所以修,就是这么个修法,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为什么修平等心?遍法界虚空界跟我是一体,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在哲学里面讲本体是一个,现象千差万别,十法界依正庄严,体一个,自性。所以一切法是平等的。平等当中不能有傲慢,傲慢不平等,也不能有自卑,但是礼貌上要表现出谦卑。这是什么?这是教人,给别人做个好样子,你那是在表演,舞台表演,教别人。诚敬谦和这是个良好的心态,一定要懂得,一定要好好去教导这些众生,他们不知道。教,一定是身教,这个要记住。我们做出来给人看,这叫真教。像释迦牟尼、祖师大德个个都如是,表演出来,我们也要这样做。
一定要有善巧方便,我们今天教孝,怎么教法?我们这样的年龄,父母、老师都不在了,我们念念不忘。所以我们的教室、我们的摄影棚供养老师的神位、老师的照片,这就是教孝、教敬,孝亲尊师,念念不忘。这是我们做出来给人看。教忠,忠什么意思?我们的心正直,不偏不邪。中国人忠这个写法,心要摆在当中,这心态。对待别人,特别是现代这个时代,我们把祖宗的教诲疏忽了,丢掉了两百年。今天人做错事情不能责怪他,责怪他就过分了。佛在这个经上讲的态度好,说是「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是孔子的恕道,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今天最重要的是教,教一定从本身做起,我把我自己做好...(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三集) 2012/4/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83 》)
...,常照光就是常寂光,决定没有中断的。弥陀佛光遍照法界,十方一切诸佛所放之光都照法界,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受?这是我们自己的业障太重了,我们的业把他那个磁场障碍到了,我们只能感受自己的业力,享受不到佛光。我们业力从哪里起来的?心从贪瞋痴慢疑起来的,情绪是怨恨恼怒烦,造作在杀盗淫妄。学佛的人好,杀盗淫妄事上戒除了,习气还在,习气没断,所以被这些恶业还有善业混杂在一起,让我们对于佛的慈悲光明产生严重的隔阂,我们享受不到。佛光能透一切物质现象,星球那么大,它能透过,就是没有办法透过业力。这就是佛经上常说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个力量是平等的。佛,是佛光。心,心本来就有光,前面讲的常照光,那就是心。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常照光,生不起来。佛照给我们,是启发我们,希望用这个光把我们自性光明带出来。但是你要接受才行,你不接受就没办法了。他为什么不能接受?对于佛法没有诚敬心,真诚恭敬就接收到了。
所以现在讲复兴传统文化,很多人都在讲,这个观念带起来了。以前没人讲,现在讲的人很多,能不能恢复?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能恢复,不是那么简单,没有那么快。很多人问我,要多久?我告诉大家,我们丢掉两百年,把它恢复起来,至少也要两百年。你可别着急,想一下就恢复,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对古圣先贤老祖宗尊重的心没有。如果人人都有个七、八分那种诚敬心,那恢复就很快,可能我们这一生能看见,没有,现在对老祖宗有一、二分恭敬心的就不多了,全都是怀疑。怀疑从哪里学来的?从科学学来的。四百年的科学,偏重在物质,偏重在物理。物理,科学家提出来,第一个怀疑,从怀疑里面去发现这个问题,然后在问题上研究,追找答案,搜索真相,就发现东西了。所以用在物理可以,用在心理不可以。心法怎么能怀疑?色法可以怀疑,心法不能怀疑。圣贤之道是心法,不是物质,只有诚敬能看到、能接触到。所以印光法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我曾经讲,惠能大师得法,我看就是诚敬不一样。神秀大师跟五祖不少年,已经成为五祖的助教,多少人到黄梅去礼拜,看五祖,绝大多数的人,五祖都是叫他接待,由他解决问题,他解决不了再来找他,担任助教。所以每个人心里都认为,五祖将来传法一定传给神秀,好像人心里头都是这么想,他定了。怎么会传给惠能?传给惠能这桩事情,人不服气。可是神秀这人还是不错,他服,别人不服,他服,他自己确确实实感觉定力、智慧不如惠能。所以我的看法是,我说神秀对五祖有百分之百的诚敬,他得百分利益,可是惠能对五祖有万分诚敬,他得的是万分利益,这就不一样。何以见得?惠能大师在黄梅八个月,《坛经》上有记载。你看他对人的谦虚恭敬,对任何一个人都那么真诚谦虚恭敬,一般人做不到。尤其是一个快要明心见性的人,丝毫傲慢找不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八集) 2012/4/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88 》)
...现在讲复兴传统文化,很多人都在讲,这个观念带起来了。以前没人讲,现在讲的人很多,能不能恢复?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能恢复,不是那么简单,没有那么快。很多人问我,要多久?我告诉大家,我们丢掉两百年,把它恢复起来,至少也要两百年。你可别着急,想一下就恢复,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对古圣先贤老祖宗尊重的心没有。如果人人都有个七、八分那种诚敬心,那恢复就很快,可能我们这一生能看见,没有,现在对老祖宗有一、二分恭敬心的就不多了,全都是怀疑。怀疑从哪里学来的?从科学学来的。四百年的科学,偏重在物质,偏重在物理。物理,科学家提出来,第一个怀疑,从怀疑里面去发现这个问题,然后在问题上研究,追找答案,搜索真相,就发现东西了。所以用在物理可以,用在心理不可以。心法怎么能怀疑?色法可以怀疑,心法不能怀疑。圣贤之道是心法,不是物质,只有诚敬能看到、能接触到。所以印光法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我曾经讲,惠能大师得法,我看就是诚敬不一样。神秀大师跟五祖不少年,已经成为五祖的助教,多少人到黄梅去礼拜,看五祖,绝大多数的人,五祖都是叫他接待,由他解决问题,他解决不了再来找他,担任助教。所以每个人心里都认为,五祖将来传法一定传给神秀,好像人心里头都是这么想,他定了。怎么会传给惠能?传给惠能这桩事情,人不服气。可是神秀这人还是不错,他服,别人不服,他服,他自己确确实实感觉定力、智慧不如惠能。所以我的看法是,我说神秀对五祖有百分之百的诚敬,他得百分利益,可是惠能对五祖有万分诚敬,他得的是万分利益,这就不一样。何以见得?惠能大师在黄梅八个月,《坛经》上有记载。你看他对人的谦虚恭敬,对任何一个人都那么真诚谦虚恭敬,一般人做不到。尤其是一个快要明心见性的人,丝毫傲慢找不到。
五祖下令,叫每个人都可以作一首偈来给我看看,平等的。神秀那首偈写出来之后,揣摩了二、三天,不敢送。最后怎么办?想出个方法,写在墙壁上,如果老和尚看到赞叹,我就出来说,是我作的;如果老和尚说不行,那就算了,我也不讲话。犹豫不决,惠能没有这个心态。这个偈子大家看到了,每一个人都在念,传诵。惠能在碓房听到了,他心里很清楚,一听到,没见性。所以他要去看看写偈子这个墙壁,要到那里去礼拜,别人带他去。拜完之后,他说他也有一首偈,其他人都呆了,他怎么会作偈子?当时,也是有个居土,是个做官的,在场,惠能不会写字,请他代写。这个人也同意了,看看你作什么偈子。他把神秀偈子...(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八集) 2012/4/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88 》)
...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李老师很谦虚,告诉我,我只能教你五年,老师谦虚、客气。我就问老师,那五年之后我跟谁学?我给你介绍个老师。什么人?印光大师,因为他不在世了,早就过世了,印光大师是他的老师,《文钞》在。到第二天他就把《印光大师文钞》四本就给我,叫我多看,这是一个真正出家人,要向他学习。那个时候《文钞》只有正集跟续集,正集两册,续集两册,四册。现在有全集,内容非常丰富,但是最重要的前面这两集。学古人。我现在劝人,真正修净土,真正发心修净土,我给你介绍个老师。哪一个老师?阿弥陀佛,《无量寿经》。你就依照《无量寿经》学,你就依照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学。这个注解是集注,读这个注解,等于你读了八十三部经论,读了一百一十位祖师大德的开示,都在这里头,一点都不假。现前我们是凡夫,我们找不到好老师,我们也不认识人,也没有人给我们介绍。只要发真诚心,印光大师说的诚敬,一分诚敬,你真的会得一分;十分诚敬,你真的会得十分;百分诚敬,你一定会得百分,至诚恭敬。我们依无量寿佛为老师,我们大家都是同学,老师是无量寿佛、无量光佛。
他解释不可思议,可以补充莲池大师的,说得非常好。第一个,「横超三界,不俟断惑」,这个不可思议,他讲得太好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别的法门怎么出去?竖的,一步一步向上提升。从我们人道提升到天道,到四王天,四王天再提升到忉利天,忉利天再升级,升到夜摩天。欲界六层天,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四层天,一共二十八层天,这样上去,像爬楼梯一样,从顶上出去,超越六道轮回。这个不需要,这个时间太长太麻烦了,从人道就溜出去了,叫横出,不要这么麻烦。净宗叫横超,不是竖出,横超,从人道直捷就到极乐世界去了,省事。前面莲池大师讲七天就成功,多省事。这个竖超要多少年?无量劫!所以不要断烦恼,烦恼不要断,业障不要消,这个太不可思议了!为什么?念佛,念这句佛号,声声断烦恼、声声...(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九一集) 2012/4/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91 》)
...教育服务。宰相底下的六部,教育部摆在第一,礼部,礼部尚书就是现在的教育部长,它摆在第一。宰相有事,不能视事,礼部尚书代理。所以一切为教育,社会安定,天下太平。
现在不是,现在教育排到后面去,把经济摆在第一,把贸易摆在第一。这个东西人之必争,制造竞争,竞争升级就是斗争,斗争再升级就是战争,这走死路,不是走活路。教育摆在第一,从小就教忍让、谦让,最后到最高的境界,礼让,一路让到底,不可能产生斗争的现象,没有这个现象。今天的社会能不能再恢复到从前那样的安定和平?可以,还得把老祖宗的东西找回来。为什么?老祖宗的东西是智慧,它不是知识,智慧永恒不变,万古常新。孝顺父母是真理,尊敬师长是真理,是真实心中作,孝亲尊师,真实心中作,它不是虚妄的。现在人由于没有人教,不懂得孝顺,不懂得尊敬,老师没有方法教了,真正想学的人没地方学了。印光大师一生当中常常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圣贤之学就会断绝。继承圣贤之道全在诚敬两个字。我们看看,自古至今,圣贤的承传,能够接受的就是诚敬,不是别的。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在少林寺面壁九年,遇到一个有诚敬心的人,慧可。慧可知道达摩是真正大修行人,大成就者,自己修行不能够契入境界,想到那里去请教。正好冬天,达摩祖师在打坐,不敢惊动他,在门外站着。外面下雪,雪下到把他的膝盖淹住了,我们就晓得他站了多久,雪到了膝盖。达摩祖师看到了。当然,见老师要供养,拿什么供养?那个时候出家人带着有戒刀,拿到戒刀把自己的手臂砍下来,供养达摩祖师。达摩祖师看到这个,你这又何必?你有什么事情来找我?为什么站在这个地方,雪下了这么久,你不走?你见到我,把手臂砍下来供养我,到底为什么?他说我心不安,求你老人家替我安心。达摩就伸出手来,你把你的心拿来,我替你安。现在很多做达摩祖师的像,都是一只手伸出来的,就是这个意思,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
至诚感通!人真诚到极处, |
|
|
|
|
|
|
|
5#
樓主 |
發表於 2021-5-23 13:21:21
|
只看該作者
不一样。他听达摩祖师这一句话,点醒他,回光返照,找心,心不安,心在哪里?找了半天,回答了一句,我觅心了不可得,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三六集) 2012/5/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36 》)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九卷
...,五十年前的事情。所以,这个二是二种资粮,就是两个条件,智慧圆满、福德圆满,这就叫成佛了。换句话说,菩萨福德智慧有,还没有圆满。这第一个,修因。
第二,「长时修。经三大劫阿僧只耶,修无倦故」,这是长时间修行。三大阿僧只劫,我们知道三大阿僧只劫对谁说的?对法身菩萨说的,我们现在修学都不算,都不在内。什么时候开始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从那一天起开始算。三大阿僧只劫,无始无明的习气才断干净,这法身菩萨。你说学佛不容易!一般讲凡夫修成佛要无量劫,这个话很有道理。第三种,「无间修。精勤勇猛,刹那刹那,修无废故」,也就是说修学没有中断过。这统统讲的是法身菩萨。我们六道凡夫寿命短促,纵然一生精勤,寿命到了,来生再得个人身,至少耽误十几年,这中断了,不能够相续不断。所以这是法身菩萨。
第四,「尊重修。恭敬所学,无所顾惜,修无慢故」。这就是印光大师常讲的诚敬心,真诚恭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没有圆满的恭敬,真诚恭敬,这个没有办法,他学不到,佛菩萨来教你,你也很难受益。最后修无慢故,没有傲慢心。这个骄慢,严重烦恼。初学佛的人都还很谦虚,能有一点点佛法了,或者讲经教学了,别人这一赞叹,傲慢心生起来,就退转、就堕落了。所以修学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太少了,什么原因?懈怠、堕落,我们讲淘汰掉了。淘汰里头第一个因素就是傲慢。这个傲慢他知不知道?有的人知道,有的人还不知道,没有觉得他傲慢。古人从小有很好的扎根教育,有基础,懂得孝亲尊师,所以学东西容易成就。现在太难了!佛菩萨来教,很不容易折伏他的烦恼习气。这是今天学佛困难的地方,我们都必须要知道。
第二个,「果圆德」。前面说因,有四种,果也有四种。第一种「智圆德」,第二种「断圆德」,第三种「威势圆德」,第四种「色身圆德」,有这四种,下面有解释。「智圆德有四种」,第一个是「无师智」...(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七集) 2012/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7 》)
...的效果不可思议,超过孔子在世的时候所有的学生。你看,后人尊称孔子为至圣,尊称孟子为亚圣,说孔孟,他不说别的,都承认孟子是孔子的传人。老师不在世了。
这给我们开了一条路子,我们今天要真学,没有好老师,学古人。我跟李老师的时候,李老师很谦虚,告诉我,我只能教你五年。那五年之后?他说我给你介绍一个老师。谁?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不在世了。印光大师的《文钞》在。那个时候没有全书,一般流通的只有《印光大师文钞》正续两编,一共四册。老师隔了几天就把《印光大师文钞》这四册书送给我了,告诉我,你跟他学绝对不会有过失,学古人。学《华严》,我们跟清凉大师学,认真的学《疏钞》;学《无量寿经》,我们今天认真的学习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也就是他老人家给我们搜集的这些资料,决定没有过失。
这是在今天的环境之下,好老师真找不到了。真有好老师,他不教你,为什么?心浮气躁,没有诚敬。圣学,只有真诚恭敬才能得到利益,印光大师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有几分诚敬心你得几分,没有诚敬心,佛菩萨来教你,你都得不到利益。同样一个老师,教很多学生,有有成就的,有没有成就的。你细心去观察,有成就的有诚敬心,他有多大的诚敬心,他就有多大成就;他没有诚敬心,他就不会有成就。这一点我们必须要知道。不是老师不教,不是老师不慈悲,老师哪有不教人的?做老师的人一生,唯一的一个希望就希望有传人,让他一生所修、所学不至于中断掉,没有传人就断了。所以,中国古人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如果没有传人,对老师对不起,不孝,老师传到我就断绝了,后头就没有了,总要有传人。可是这个传人可遇不可求,到哪去找去?偶尔遇到了,遇到这个人什么?这个人有真诚心,真想学,那就应当全心全力帮助他、成就他,让这个法脉永远传下去,不至于中断。没有传人,那没有办法,怎么办?古人说写书。我眼前没有传人,希望将来后世有人看到我的书的,他就像孟子一样,他能够相信、能够认真学习,他能成就。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留下来这些经典,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今天找不到老师,但是佛的经典在世间,依照经典来学习就可以。所以我们受持《无量寿经》,以什么人为...(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七九集) 2012/6/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79 》)
...,全部都是讲经。像现在不是讲经这种法会,古时候没有。古时候的佛事,称佛事、称法会,全是讲经教学,诸佛菩萨乐此不疲,讲完之后,大家提问题,来解答。《楞严经》几乎从头到尾都是答问,佛提出问题,菩萨来答,菩萨提出问题,佛来解答。所以说开智慧的《楞严》。佛菩萨能「随其机宜」,就是恒顺众生,「善巧说法,故能契机」,听的人喜欢听,深经浅说,大家容易懂;浅的经深说,让听众不敢轻视,这都是属于善巧、属于契机。
『所言诚谛,深入义味』。「诚谛」非常重要,谛是实实在在的意思,这真实,诚恳、真实。诚恳真实,不仅仅是用在讲经教学上,平时,永远就是这么一个心,诚恳真实心,用这个心生活,用这种心工作。佛菩萨的工作就是教学,佛完全是教学,菩萨还上求下化,跟佛学习教化众生,这是菩萨事业,菩萨没有别的事。用心一定要用诚谛。现在人学佛很难成就,原因就是没有诚谛的心。印光大师所说的诚敬,跟这是一个意思,一分诚敬心,你得到一分,十分诚敬心,你得到的十分。
我在前面曾经用《坛经》做例子,五祖忍和尚为什么不将衣钵传给神秀?神秀有一百分诚谛的心,跟五祖多年,当时的地位是五祖的助教。五祖出名了,到他道场来参学,每一天络绎不绝,每一天吃饭的超过一千人。所以去参访五祖的人,先见神秀,神秀那里能解决,就不要再麻烦老和尚了;神秀不能解决的,再找老和尚。为什么不传法给他?我说,他有一百分的诚谛,可是惠能有万分诚谛,那衣钵当然交给惠能,不一样。你看看惠能大师,我们在《坛经》上看到的,他处事待人接物非常谦卑,对任何一个人都非常恭敬,这个难得,不容易。做事情认真负责。舂米,他个子小,他身体轻,那个碓很重,没有办法,找个大石头绑在身上,增加重量。这都看到什么?他认真,认真负责,不偷懒。点点滴滴,你从《坛经》里面去看,这个人真诚,真诚到极处。
「明根本智」,根本智是无知,就是我们经题上的「清净平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八八集) 2012/6/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88 》)
...,彻底放下!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就是真正爱自己,把真我找回来了。找回真我,这个人就叫成佛,成佛是什么意思?把真我找回来了。
下面说『雪山』,「雪山,即大雪山。南瞻部洲,此山特高,冬夏积雪,故名雪山」。佛经上讲的南瞻部洲,就是指地球。雪山在哪里?地球上最高的山喜马拉雅山,终年积雪。这个山在北印度,释迦牟尼佛降生在尼泊尔,就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面,这个山北面是西藏。所以印度人、西藏人都把它称为大雪山。「雪山洁白」,干净,终年积雪,一点染污都没有,用它来比喻「戒德」、比喻「定净」,持戒的人一丝毫染污都没有。持戒的人自己修得不错,不能感化别人,甚至于别人见他,跟他距离远一点,那个人是持戒的人,对不持戒的人瞧不起。这是什么?有戒没有慧。有戒、有慧就不如此。惠能大师具足戒定慧,我们在《坛经》里面仔细去观察,惠能大师之为人非常谦虚,对任何一个人都从内心里流出那种诚敬。所以别人尊重他、喜欢他,一丝毫傲慢都没有。
我们再从《阿含经》去看释迦牟尼佛,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对一切众生恭敬、谦虚。世出世间法最严重的障碍就是傲慢,孔子在《论语》里头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已」,就一笔勾消了,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怎么?真的就是谦虚、就是恭敬,那是真的。如果自己戒行修得很不错,眼睛长在头顶上,瞧不起一切人,批评这个没有持戒、那个又犯戒。诸位想想,他已经在破和合僧,破和合僧这个罪在哪里?在无间地狱。那还不如不持戒,不持戒他还不会破和合僧,持戒惹这个麻烦来,造这么重的罪业。这就是有戒没有定慧,常常轻慢这些人,不可以,他的清净心现不起来,平等心现不起来。清净心现起来是阿罗汉,平等心是菩萨。我们细心去观察,他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还要到处批评,他的心根本就不清净。他这个戒是外表、样子,有外表的形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九九集) 2012/6/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399 》)
...比我们老实,比我们听话。纵然不认真、不好好的学,还贪图名闻利养,他不毁谤,他口里头还赞叹,自己做不到,他还劝别人,这就是比我们这一代殊胜的地方。他们那一代,如果再往上面去比,再六十年前,他又赶不上那一代。为什么?那一代真修的人多,那一代对于名闻利养贪恋的念头少,谦虚的多,傲慢的少。这一代一代往上看,我们跟别人差距很大。
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我跟诸位做报告,如果在一百年前,我这种程度方先生不要,不够格。中国世出世法都从真诚恭敬心中学,真诚恭敬心不够。我跟诸位报告,讲的是真话,我对于佛经、对于传统文化、对于老师的恭敬心,顶多是三十分,不及格。两百年前的人至少六、七十分,那才及格,老师才教你,三十分不教你。为什么我有这么一点点老师就教我?因为看现前的社会,他们学校这些学生,能够有三分恭敬心就不错了,那我这三十分超过他们十倍。现在这又过了六十年,一分诚敬心都没有了。全学外国人,上课的时候学生把两只腿架在桌上,躺在那里听课,电影上你们都可以看到,一点恭敬心都没有。以前哪有这种道理!你坐的姿势不正,老师都不讲话,现在做不到了。所以有个十分、二十分的恭敬心不错了,老师就把你当宝贝。原因是什么?没人教了。我们一定要相信,人性本善,没人教,他到哪里去学?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不能不明了。
我们想想自己要怎么个学法?恭敬心、真诚心从哪里生出来?有一个方法,祖师说的,我们要相信,「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会把恭敬心念出来,会把真诚心念出来。为什么?真诚恭敬是自性里本有的,是性德,并没有失掉,只是现在有障碍。障碍是烦恼、业障,业障就是造作种种不善,这是习性,习性障碍了本性。我们发菩提心,菩提心最简单的说法,蕅益大师,「我真相信,我真求生净土」,这两个真就是真心,蕅益大师告诉我们,这就是无上菩提心。用这个心去...(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一集) 2012/7/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21 》)
...,没有办法具体说出来。下面,李贽《观音问.答自信》里头有这么几句话,「又谓之色里胶青,盖谓之曰胶青,则又是色;谓之曰色,则又是胶青。胶青与色,合而为一,不可取也」。就同水中盐味一个意思,盐跟水融成一体,盐在水中,水在盐中,确实是有,你分辨不出来,取这个意思。
人有没有气质?有,特别是读圣贤书跟不读圣贤书。气质从哪来?其实是意念上,我们用哲学的话说,对人生的看法、对宇宙的看法不相同。学佛的人对人生的看法透彻,所以他心地很淡然、平淡,表现的态度智慧、柔和。那个没有学佛的人,没有接触过圣贤教育的人,他的气质粗、鲁,很明显能看出来。这我们一般讲习气,佛对于这个说得很清楚、很透彻,见思烦恼的习气很明显。这个人接受圣贤教育的熏陶,确确实实傲慢习气没有了,对人对事谦恭谨慎,谦虚、恭敬、谨慎。有时候还有一点习气露出来,是不他心里有?没有,这叫习气。心里头是一片诚敬,习气,过去长时间不善习气的薰习,偶尔会跑出来。菩萨修行,法身菩萨确实不起心、不动念了,但是起心动念的习气控制不住,有时偶然就发显。怎么办?要长时间,很长时间,养成一个新的于性德、自性的习惯,那个不好的习惯自然就没有了,这叫长时薰修。
《心王铭》后头这几句话,我们从头念好了,一气念下去。「水中盐味,色里胶清,决定是有,不见其形」,水里头看不到盐,色里头看不到胶清,但是它决定是有。「心王亦尔」,心王,这个地方是指的自性、真心,它在哪里?「身内居停」,它在我们身上。「面门出入」,在眼它叫见,在耳它叫闻,在鼻它叫嗅,在舌它叫尝,在身它叫触,在意它叫知,这些就是它的出入,它起作用。「应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这是《心王铭》里面几句话。「其中决定是有四字,道破诸佛密藏。盖谓人之心王」,心王,在凡夫讲阿赖耶,八心王,阿赖耶是最主要的,「决定是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二九集) 2012/7/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29 》)
...菩萨,中等的是声闻,最下面的是善男子、善女人,标准都高。最下面的是受持三皈、五戒、十善,这最下面的,往上提一层那就是声闻、缘觉,声闻、缘觉上面是菩萨,大善,声闻、缘觉是中善,受过三皈五戒的小善。佛以十善治天下,佛以六度十愿教菩萨,上中下三等人都必须要修六和敬。所以佛法基本上是个和敬,内里面要和,和睦相处;外面是恭恭敬敬,自己谦虚,尊敬别人,佛能治国。今天佛教已经变成宗教,宗教做不到。所以宗教要回归到教育,天下才能大治,才能真正有永久的和平。所以在这点,我们要认真学习、要努力。今天教化众生是非常非常的艰难,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困难很多倍。为什么?一百年前你讲佛教大家相信,有怀疑的,怀疑的少,相信的多。今天你给人讲佛教,几乎是百分之百的怀疑,你到外面去调查一下,你问一百个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相信?这个困难。圣贤教育要从恭敬当中才能学到,印光大师常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佛菩萨来教,你也得不到。现在人都怀疑,哪来的诚敬心?唯一的一个方法我们把它做到,他真看到,他相信。他要没有看到,他怎么会相信?
今天早晨这朋友打来的电话,他们那也是个朋友,真的,夜晚开车看到那里人很多,就开进去了。进去之后看到每家门户都关着,只有一家开着门,有人招呼他,请他进去,他不敢进去。转了四、五个钟点转不出来,人迷惑颠倒。最后想的什么?走回头路,想走出这个村子,开了一、二个小时才转出来,转出来之后人慢慢清醒了,一夜没有睡觉。到了第二天早晨,究竟怎么回事情?觉得不对,白天回去再去看看,走原路看一片坟地,才知道昨天晚上开车遇到鬼了。从前不相信,不相信佛教,不相信鬼神,这下自己真碰到,相信了。看到这个朋友学佛的,家里佛堂供的佛像,赶紧磕头,从来没有磕过头的,赶紧磕头了,这人还是有善根,真的回头。这个朋友就劝他,到念佛堂去念佛。一夜的折腾脸上发黑,阴气很重。
所以我们读这个经文,真正要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五二集) 2012/7/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52 》)
...就得力了,这决定得生。
蕅益大师这个话说得好,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心既是佛,六根自然悉皆是佛」。所以我们要相信,净宗的理论就是《观经》上讲的八个字,「是心是佛」,这是你本来是佛,现在念佛,「是心作佛」。我本来是佛,现在我要作佛,哪有不成功的道理!这给我们带来圆满的自信心。「故云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自端者,一声佛号,六根自然端正」。别想怎么个端正法,一句佛号自然端正了。「自然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善者,是心是佛」,这是真善、本善。念佛的心与本善相应,这真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全在这一句佛号,里头没有夹杂、没有妄念、没有怀疑,圆满的相应。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弃欲止恶」,非常重要。
【勿随嗜欲。不犯诸恶。】
这一品的末后「重复劝勉」,佛慈悲,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劝导我们,「应弃欲止恶,安和专诚」。我们这些年来提倡的诚敬谦和,这四德,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待人接物,要真诚、要恭敬、要谦虚、要和睦。我们把这四个字做到,这是标准的善男子、善女人,处事待人接物没有虚伪、没有欺骗、没有贡高我慢,谦虚恭敬、和睦相处。这个睦是亲爱的意思,比和谐更好。『嗜』是嗜好,「爱好与贪求」。『欲』是欲望,「《大乘义章七》曰:染爱尘境,名之为欲」。尘是什么?「色声香味触」,这叫五尘,眼见的是色,耳闻的是声,鼻嗅的是香,舌尝的是味,身体接触的是触。这五种境界是我们五根起作用所对的对象。为什么叫它做尘?尘是染污,桌子一天不擦就有灰尘,三天不擦就不好用了,一定天天去把尘土擦掉。
这五样东西叫它做尘,它能够把我们眼耳鼻舌身染污了。怎么染污?你看,「此五者能起人之贪欲」,喜欢看的贪恋不舍,不喜欢看的讨厌,要把它赶走,这都叫染污,你的心不平、不清净了。真心是清净平等的,清净没有染污,远离五尘...(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八0集) 2012/8/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80 》)
...你问他什么道理,不知道。所以,他能够站着往生,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谛闲老法师称赞他,当今天下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识,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名山宝刹的方丈住持也没有一个人能跟你比。不是别人讲的,谛闲老和尚讲的,谛老说这话包括他自己在内。锅漏匠为什么会成功?就是能自谦,心眼未开,仰推如来,一向伏信,伏是顺服。
「如是等人,随其行品,往生彼国,不在边地」。就看你自谦的程度,你谦到什么样子,自谦到什么样子,你对如来的佩服、敬仰达到什么程度。如来给你讲的话,你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服从,一丝毫折扣都不打?你能这样去做,你的成就不但往生,我们相信往生的品位是在实报土上三辈往生,不得了!这种人往生,品位八地以上。为什么他能爬得这么高的品位?他自己很谦虚,不是他自己要的,自然。这里讲随其行品,随着他修行的这种品德,自然达到这个品位。这就是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常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这种人心眼未开,愚痴,什么都不懂,但是他对阿弥陀佛、对释迦牟尼佛,乃至于对一切众生,他都是百分诚敬、千分诚敬、万分诚敬。那就是印老的话了,万分诚敬他就得万分利益。所以,他往生实报土上上品往生,就是这个道理,不是没有道理。
人要谦虚、人要恭敬,人要把世间看破,把自我看破。我在哪里?真有我,不是假的,遍法界虚空界就是我。我现在迷了真我,我学佛求生净土,主要的目的是把真我找到,就是为这么一桩事情。真我、假我是一个我。但是必须自己要能回归自性,要回归常寂光,然后起用,起作用,那是无往而不自在。我们发了愿,要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你真正能做得到。没有回去,能力有限。我们也是无始劫到今天,迷惑颠倒,造业受报,这些东西困扰我们,让我们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
我们再接着看下面,「生彼边地者,别是一类,非九品摄」,他是另一类,另一类是这一类人有疑惑而没有断。比那些阿公阿婆不一样,阿公阿婆他没有疑惑,什么都不懂,他什么都不疑惑,他也不想懂,你给他讲他不爱听。他心里头就一句阿弥陀佛,老老实实,除阿弥陀佛之外,...(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一七集) 2012/9/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17 》)
...也不必喜欢,没有也没有懊恼,心永远是平静的,这叫功夫,这才叫正常,这才叫最高的享受。所以最高享受与贫富贵贱毫不相干。
「无疑者,于第一义而不动」,没有疑惑。为什么没有疑惑?他样样清楚、样样明了,他没有疑惑。在我们今天,最重要是对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疑惑。我们对这个老师,老师是释迦牟尼佛、是阿弥陀佛,决定不能有疑惑。如果有疑惑,你就大错了,你这一生学佛白学了。为什么?你不能往生。大乘经上说,疑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所以我发现贪瞋痴慢疑,其实三毒就是贪瞋痴,慢跟疑都在里头,为什么把它拈出来?疑是愚痴的核心,不疑就不愚痴。傲慢是瞋恚的核心,不要小看傲慢,有傲慢的人决定有瞋恚,有疑惑的人决定是愚痴。不疑,智慧会现前;不慢,德行会现前。头一个是谦德,对人对事对物,自己谦虚,恭敬心生起来,这是德。谦敬是自性的性德,没有障碍,自然流露出来。圣人教导我们学谦、学敬,诚敬谦和,圣人教我们,教我们什么?去烦恼,诚去妄,敬去慢,谦去怀疑,是去烦恼的方法,和是温和。诚敬谦和是性德,中国古人讲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都是性德。一个正常的人,这个德自然流出来,觉悟的人,就是明理的人,自自然然流出来,本能。迷了的人,流出来是相反的,流出来的是贪瞋痴慢疑,这是性德的反面,流出这个东西,这叫烦恼。它永远障碍自性,自性不能现前,这些东西起作用,就是造业,业里头有善恶,这就是六道轮回的因。
「心不住相。《大疏》曰:言心不住相者,离凡夫烦恼境界」。这一句话是总说,凡夫烦恼的境界,自私自利是的,名闻利养是的,五欲七情是的,贪瞋痴慢是的,这都是凡夫烦恼境界。「若有少法当情,皆名住相」,住相就是着相。怎么着相?心里头有,心里有就着相。「乃至菩提涅盘,尚不取着,何况世间梦幻境界」。心地清净的人,连菩提涅盘都不执著,心里头都把它清掉。为什么?心里头一尘不染,真信。这个大难大难,说得容易,做不到。阿弥陀佛慈悲,让我们执著自性的德号,南无阿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四八集) 2012/10/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548 》)
...轮回,你还要受多少磨难。这些磨难,说老实话,叫冤枉受的。可以现在就去,可以不再受磨难,这个关键就是我们随顺佛陀的教诲,还是随顺自己烦恼习气,就这一念之差。随顺我们自己烦恼习气,那就慢慢来,长劫轮回;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我们这一生就成就,当生成就的佛法,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天王他所修证的法门因果都通,在他是果地上的,在我们是因地上的修学。这一段长行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我们再看偈颂:
【尔时知足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知足天众而说颂言。】
这是说偈的仪式,每一段都有这个仪式,我们读得太多,读多了千万不要厌烦,一看这个,这还有什么讲头的,翻过去就算了。要知道每一段前面讲这个是提醒我们,我们的毛病就犯在此地。研教、听经不能开悟,念佛功夫不能成片,毛病都出在这个地方。我们是粗心大意,没有一丝毫诚意,没有一丝毫恭敬,你怎么会得到?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是诚敬的教学。『承佛威力』,这是谦敬;绝不以为是自己的,自己有能力,自己有智慧,这个观念错了。纵然是自己有,也要谦虚,尤其是教初学,自己要做出谦虚,给初学人做个榜样。现在人不懂得谦虚,都以为自己很聪明,自己很有能力,自己发明的,自己创造的。诸佛菩萨,你查遍《大藏经》,决定没有这种字样。连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都不说是自己说的。《华严经》的注解,你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在玄义里面,佛说法跟孔老夫子一个态度,「述而不作」,不是自己的创作,他所说的是古佛所讲的,「我所讲的不过是转述古佛所说而已」,你看看谦虚到这个程度。孔老夫子也是这个态度,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创作,所讲的都是古圣先贤所说的;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都是过去古佛所说的,谦虚!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菩萨说偈赞佛,陈述自己的心得报告,「承佛威力」,这是佛力加持,我们有什么能力?谦虚到这个程度,一丝毫贡高我慢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五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65》)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一〇卷
...的是古佛所讲的,「我所讲的不过是转述古佛所说而已」,你看看谦虚到这个程度。孔老夫子也是这个态度,述而不作,一生没有创作,所讲的都是古圣先贤所说的;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都是过去古佛所说的,谦虚!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菩萨说偈赞佛,陈述自己的心得报告,「承佛威力」,这是佛力加持,我们有什么能力?谦虚到这个程度,一丝毫贡高我慢的念头都没有。我们今天上台,展开经典能讲到一点道理,佛力加持,承佛威力。诸位在这里听讲,听到有一点心得,听到有一点欢喜,不是自己有能力、自己有智慧、自己有善根,承佛威力。处处要学谦虚,处处要学谦让,我们在佛法里才真正学到东西。绝不可以有一点点自尊自大,傲慢的念头,这个念头是障碍、是烦恼,障碍你智慧,你不会开悟。所以经展开你看不懂,给你讲你听不懂,听把意思听错了,什么原因?傲慢、自大。所以障碍在自己一边,不在外面。记住印光大师的话,学诚敬,诚敬是入道之门。
下面这一句表现得更好,『普观一切知足天众』。这上面是对佛,下对一切众生。上面是对佛的尊敬,下面对一切众生的尊敬,显示出「生佛平等」。他看佛,这个佛说本师释迦牟尼佛行,说一切诸佛也行,本师的教诲,一切诸佛威神的加持,这都是真的。「普观一切知足天众」,这是他们这个族群,大族群。诸位要晓得,一尊佛的化土,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知足天,知足天不是一个,诸位同修都知道它是欲界天。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一个大千世界里面四禅天只有一个,一个四禅天,三禅天有一千个,四禅是天顶。佛家讲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通常是这样讲法。三千大千世界,单位世界的天顶是初禅,小千世界的天顶是二禅,中千世界的天顶是三禅,大千世界的天顶是四禅,所以四禅一个。你想想看,三禅就一千个,二禅一千乘一千,百万个,初禅再乘一千;欲界天是在初禅下面,你就晓得知足天有多少个?弥勒菩...(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五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65》)
...还是有寿命,福报还是享得尽,福报享尽了,寿命到了,还要轮回,还要堕落,诸位想想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所以世出世间圣贤都教导我们,我们行善做好事是我们的本分,应该要做的。既是本分,既是应当要做的,就没有骄傲可言。
什么是「慢」?慢是欺负人,仗著自己的成就,轻视别人,瞧不起别人;或者是自己有地位、有财富、有超过别人的长处。所以憍跟慢常常连在一起,「慢」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放逸」就是放荡;换句话说,随顺自己烦恼习气的行为。这句话,实实在在说,就是轮回的根本。「业惑缠覆」是轮回的因,「憍慢放逸」是轮回的缘,因缘结合就现轮回的果报。清凉注解里有两句话说得很好,「慢能长沦生死」,憍慢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憍慢很不容易断掉,不知不觉就起现行,我们现在一般人常讲「某人脾气很大」,脾气很大是什么?轮回的业因。所以我们看佛菩萨,我们看世间圣贤,处事待人接物谦虚、诚敬,我们想学圣贤、想学佛菩萨,怎么学都学不像,原因就在此地,不晓得从哪里学起。
我劝同学们念《了凡四训》,了凡先生自行化他,实在讲,他把「谦敬」放在第一位。他看人,文字里面举了很多例子,虽然多半指的是读书人去考取功名,他看人,这个人这一次去赶考能不能考中,他的判断几乎都是百分之百。他从什么地方去观察,做为判断的依据?观察这个人的诚敬、谦虚。如果这个人处事待人诚恳、谦敬,这个人去考试一定会考中,几乎都被他说中。他观察人,不但有理论上的依据,也有事实上的证验。佛菩萨更是教导我们,那是深入一层,憍慢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我们要想永脱轮回,这个烦恼非断不可。怎么断法?学恭敬,学谦虚。
《华严》的教学,大家都知道,当机是法身大士;换句话说,它是高等的教学,不是初级、中级的。《华严经》里面所讲的无量法门,以普贤菩萨十愿做为总纲领、总结论。普贤,名号的意思已经具足了,普是平等,没有分别,这才能普;十法界一切众生一律平等看待,这才叫普贤。如果有高下之心:我是人,你是畜生,畜生怎么能跟人比?诸位想想看,憍慢不就露出来了?这个心就不清净,就不平等,那不是普贤心;普贤心是圆满的菩提心,超过大乘菩萨。普贤菩萨确确实实是将十法界一切众生,不但是有情众生,连无情的众生都包括在其中,真正是「过去父母,未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二卷) 香港九龙 档名:12-17-0172》)
...又会深一层,又会扩展一层,你的行为就愈能够深化一层,这样的解帮助行,行帮助解,从初发心到如来地。这是章嘉大师从前教我「看破、放下」,看破是解门,放下是行门,解行相资,就是互相帮助,能到如来地。解一分行一分,解两分行两分,一定要把所学到的、所理解的,统统落实、统统做到,这是做学生的态度。老师的学生很多,也就是我们的同学很多,老师为什么对我们这样关怀?绝对不是老师偏心,老师对於学生观察入微,哪个肯学、哪个不肯学,了如指掌。对於肯学的,要帮助他成就,要多关怀。不能成就的,那就随喜功德;讲经说法,你喜欢来听也不拒绝,你不来听也不勉强,所谓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恒顺众生。可是真正好学的,要鼓励他、要帮助他、要成就他。这不仅是佛菩萨教学,世间圣贤教学也是这么一个原则。所以老师决定没有偏爱,老师的心地清净,老师的心地平等,充满了智慧。
我们要学古圣先贤的诚敬,要学他们的谦敬、谦虚,要把根本烦恼断掉。清凉又说,「放逸,众惑之本」。佛在此地,在一切烦恼里面,特别举这两样。放逸是什么?我们现在的话讲「随便」。用心不专,用力不勤,随随便便,马马虎虎,认为自己可以就行了,这样的心态决定不能成就。不但在佛法修学你不能成就,世间的事业你也不能成就。世间事业要想成就,不可以放逸,决定要认真。我们在新加坡看到李木源居士,他做事情认真负责,他为佛法,他为众生,他没有为自己,不眠不休。他心里没有别的事情,只有佛法,只有护持佛法。现在全心全力策划著弥陀村,日夜都在想这些事情,念念当中希望培养人才,续佛慧命,对於来学的学生,照顾无微不至,彻底的牺牲自己,成就别人,没有丝毫放逸这个念头,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我们今天受这样的人照顾,如果道业没有成就,就是个罪人,就有罪。我们说道业不能成就,没有人照顾,那情有可原,没有护法,你虽然...(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二卷) 香港九龙 档名:12-17-0172》)
...力,普观一切鸠盘茶众,而说颂言。】
这个说偈仪每一段都相同,我们念了几十遍,应当有相当深刻的印象。世尊何以这么多次的宣说?结集经的这些菩萨们,为什么也像佛陀一样无数次的重复?这里面必有深义,实在讲都是对治我们众生毛病而来的。众生最严重的毛病就是不知道尊重别人,所以无论是世法、佛法的修学都不能成就。世间法的修学生天,佛法的修学是作佛、作菩萨,你没有办法达到,第一个因素是什么?大不敬。普贤十愿里面,第一条教给我们「礼敬诸佛」,你就知道这个用意之深。我们要不学恭敬,就什么成就都没有。
普贤菩萨是教法身大士的,孔老夫子是教我们世间人的,你看看《礼记》,《礼记》大家没读过,最近我们将《礼记菁华录》印出来了,你们每一个同学都拿到一册,你去翻翻第一面第一行第一句:「曲礼曰,毋不敬」。所以世出世间圣贤功夫就在一个「敬」字,敬人、敬事、敬物,毋不敬。果然有诚敬之心哪有毁谤?哪有嫉妒?你怎么会造业?你之所以有一身的罪业,都是从这个根来的。所以我们每读这一节经文,无限的感慨,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学敬?内有诚敬,表现在外面自然就有礼节,不学就会了,性德自然流露。我们在此地,你看鸠盘茶王,当然这个地方我们晓得是诸佛如来化现的,你看他表现的,表现是教我们,为我们做榜样,为我们做个好样子。
『承佛威力』,这是敬上,决不敢自以为是,释迦牟尼佛为大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也不敢说自己有智慧、有能力,能够教化众生,而是「承佛威力」。今佛承古佛的威力,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他一生没有说过一个字,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古佛所说的,你看多谦虚!从这个地方教我们礼敬法。自以为是的是凡夫,篡夺别人以为是自己的,那是魔鬼,那个不是人,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我们看看古时候,学生的作品拿到老师那里请老师印证,老师印证这个作品就是老师的,这懂得吗?这东西明明是我做的,为什么是他的?他印证的,流通出去他负因果责任。虽然这个东西是我做的,我不负因果责任,他负因果责任,现在人哪里懂得?样样据为己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六九卷) 2000/2/27 香港 档名:12-17-0269》)
...方三世一切法界,众生有感,佛菩萨就现身,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为众生说法,普度众生,普度里头最重要的一个意义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破迷开悟,提升一切众生智觉,诸佛菩萨为一切众生示现,意义就在此地。所以我们要学习跟佛菩萨一样,帮助一切众生,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弘法利生,续佛慧命,於是我们人生的价值、意义、目标全都明显的显示出来了。完全能做到,我们这一生是圆满成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三二卷) 2001/7/1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432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空神偈颂:
【尔时净光普照主空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空神众,而说颂言。】
这一行经文,是说偈的仪式,意思跟前面所说的相同。最重要的是提醒我们谦德,人总要懂得谦虚,要知道恭敬,佛法从恭敬当中求。印光大师讲得很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第一首:
【如来广大目,清净如虚空,普见诸众生,一切悉明了。】
这是净光普照主空神他的赞颂。从赞颂文意上来看,我们知道这是如来的化身,否则的话不可能有这么殊胜。「普见诸众生,一切悉明了」,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第一句是讲『如来广大目』,就是通常经上讲的十眼圆明。『清净如虚空』,「虚空」说它做清净,就是它不染污,它能容一切法,《楞严经》上所讲的「不碍万象发挥」,但是它决定不染万象。用「虚空」来比方真心,佛在经上常说,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也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就是虚空的意思,这就是真正的清净,我们的心确确实实本来无一物。现在有没有一物?说实在的话,还是无一物,不过一些迷失自性的众生,误以为有一物。就像佛在《楞严经》上比喻的云彩,云彩在虚空当中,虚空里头有没有云彩?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所以佛法跟我们讲事实真相...(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三二卷) 2001/7/1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432》)
...劝,不需要勉励,自自然然的事情。再进一步,帮助他们提升超凡入圣,希望生到天堂,必定可以满愿;希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必定能帮助你满愿,这样才真正提升自己的境界。遍虚空法界,记住,下手处要懂得修大福德、修大智慧,「大福光智生菩萨摩诃萨」的教诲,我们才能真正落实。好,这一段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一六卷) 2001/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16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同生众,异名菩萨偈颂:
【尔时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菩萨众庄严海已,即说颂言。】
这一段是说偈仪,意思跟前面所讲的没有两样,这是经中一再的提示我们,要修谦德,要谦虚,要礼敬。菩萨即使是在等觉位教化众生,做种种示现、说法,都承蒙诸佛如来加持,所以必定有『承佛威力』这一句。对於一切菩萨众,一定是具足诚敬,真诚的恭敬,所以也必定有『普观一切菩萨众庄严海』。这个境界都是遍虚空法界,所以用「海」来形容。第一首:
【诸波罗蜜及诸地,广大难思悉圆满,无量众生尽调伏,一切佛土皆严净。】
向下这十首偈,与十普菩萨性质相同。他们所修的虽然是一个法门,但是一定融通一切法门,所以在偈颂里面就不会结归到哪一个人,像前面十普菩萨一样。因此,在这里就很明显的看出华严境界。前面我们曾经说过「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长行里面这属於行布,偈颂里面就是圆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在这些地方非常明显的显示出来,我们要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在这个当中学习。
海月光菩萨,所修的法门是「出生菩萨诸地诸波罗蜜教化众生,庄严佛土」,在偈颂里面都很明显的显示出来。『诸波罗蜜』在《华严》是将六波罗蜜展开,说成十波罗蜜。波罗蜜这个名词是梵语,含的意思也很多,在古时候翻经的把...(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一六卷) 2001/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16》)
...了有不如法的地方,请大家来指教。这个心要真诚,不是表面敷衍的话。人家看你表面敷衍,看出你的毛病也不会跟你说,为什么?没有诚意接受批评、接受指导,你自己怎么会有进步?
我很少看到讲经的法师真诚接受别人指导而真正能够感激,我一个都没见到过。我们在学经的时候,老师教导,别人指导我们,无论他说的是对、说的是不对,我们都要礼谢。在家居士,我们恭恭敬敬的问讯礼谢;是出家人,我们顶礼礼谢。他批评有错误也要礼谢,为什么?你要不礼谢的话,以后没有人愿意批评你、来指导你。这个对自己进步有很大帮助,不能自以为是。
学,不容易!求学能真正有收获,关键在谦敬,谦虚、恭敬。不是真正的谦虚、真正的恭敬,你学不到东西,别人在旁边笑话你,不会真正帮助你。我们在旁边观察,哪一种人将来能有成就,哪一种人不能成就,都能看得出来。你从哪里看?印光大师讲的标准就很好,绝对标准,他的诚敬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他有诚敬,这个人有成就;没有诚敬,这个人肯定不能成就。从一些小地方看,微细的地方、平常不太注意的地方,你从这些地方看到,非常清楚,非常明显。
现代佛法教学,教如是,学亦复如是,比往昔难得太多。过去方老师、章嘉大师、李老师教我,跟我今天在教人,难度至少增长一百倍,真不容易!我们真正是付出了爱心、真诚,怎么样?学习的人不领你的情,没有放在心上,没有放在眼里。所以过去演培法师讲得好,他老人家住世的时候,在新加坡,我有时间就去看他,老友了。那是个讲经的法师,说到现代社会伦理道德没有了,佛门的伦理道德也没有了,所以他讲得很好,今天绝对没有师徒的名义。从前师徒如父子,师生如父子,他有伦理,现在没有了。所以演培法师讲得很好,今天师徒能够成为一个朋友就不错了,这话说得正确。我们仔细观察,今天许许多多地方师徒是冤家,真的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几个是真心来学道的?多半是懵懵懂懂在混日子的,这样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四二卷) 2002/6/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742》)
...见到维摩居士,顶礼三拜,右绕三匝,跟见到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你从这个地方去看,你去体会,维摩是老师的地位,释迦牟尼也是老师的地位,尊师重道。
所以他只要是在老师的地位,不论他是出家在家,不论他是男子是女人,第一大。尤其是他在升座说法或者讲经,那是代佛,我们出家人在这个场合当中,我们行什么礼节?行弟子礼。我们现在是三拜,没有右绕了,从前有右绕。他升座讲经,代佛说法,我们在这个道场要顶礼三拜,然后退下来坐在一旁听经,这是古礼。如果没有拜法,拜老师是尊师重道,你没有去拜,你在旁边听经,在从前讲「盗法」。所以以前法师升座很麻烦,每一个听众都到前面拜三拜,你就晓得那要耽误多少时间!所以讲经之前,讲经的仪规很长,那么长的仪规,就是让你去拜,有足够的时间给你。现在这个礼节没有了。所以现在人学经教的,成就都不如从前人,为什么?恭敬心少了。这正是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从前的听众,说老实话,总有个六、七、八、九成的诚敬心,他得利益不一样。现在的听众,充其量一两分的诚敬,所以他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这里面都不离因果,我们自己要想学东西,要想学得有成就,要学古人,不能学今人。学今人这种态度,你就是学个三十年、五十年都不会有成就。为什么?你决定不可能做到烦恼轻、智慧长。反过来,你所学到的是增长烦恼、增长习气、增长贡高我慢。什么都不懂,还谦虚,还能尊敬人;学了一点之后,自己认为很了不起,目中无人,谁都不放在眼里。所以从前李老师讲,不读书没有学问的时候还很正常,书念得多了,学位拿到了,眼睛慢慢长,长到头顶上去了。在家里连父母都瞧不起了,他拿到博士学位,父母没有。瞧不起从前的老师,他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没有拿到博士学位,连老师也瞧不起了。真有这种人!这种人实在讲不少,怎么能够做到「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不但是一切人要恭敬,真的是恭敬供养,普贤法。普贤法里不是布施,是供养,它有圆满的诚敬心,所以它不叫布施,叫供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四五卷) 2002/06/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745》)
...。现在的听众,充其量一两分的诚敬,所以他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这里面都不离因果,我们自己要想学东西,要想学得有成就,要学古人,不能学今人。学今人这种态度,你就是学个三十年、五十年都不会有成就。为什么?你决定不可能做到烦恼轻、智慧长。反过来,你所学到的是增长烦恼、增长习气、增长贡高我慢。什么都不懂,还谦虚,还能尊敬人;学了一点之后,自己认为很了不起,目中无人,谁都不放在眼里。所以从前李老师讲,不读书没有学问的时候还很正常,书念得多了,学位拿到了,眼睛慢慢长,长到头顶上去了。在家里连父母都瞧不起了,他拿到博士学位,父母没有。瞧不起从前的老师,他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没有拿到博士学位,连老师也瞧不起了。真有这种人!这种人实在讲不少,怎么能够做到「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不但是一切人要恭敬,真的是恭敬供养,普贤法。普贤法里不是布施,是供养,它有圆满的诚敬心,所以它不叫布施,叫供养,「广修供养」。不但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对事,整齐清洁是礼敬,零乱肮脏是大不敬。我们在经教里头明了,十愿后后胜於前前,也就是说后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你明白这个意思,第一条做不到,后面没有一条你能做到。十波罗蜜亦复如是,布施做不到,持戒以后你统统做不到了。就好像上楼一样,十层楼,布施是第一层,礼敬是第一层;你没有第一层,你怎么能上第二层?没有第二层,你怎么能上第三层?第一层是基础。布施的精神是放下,是舍己为人。前面讲过「为利众生修胜行」,不是为利自己。为自己马虎一点无所谓,甚至於有一些过失我自作自受,与别人不相干;为别人就不行了,大乘、小乘差别在此地。小乘是顾自己兼顾别人,大乘是顾别人不顾自己,所以大乘可贵,大乘才真正令人赞叹。
我们今天修的是什么乘?说老实话,一乘也不成。利益众生是挂在嘴皮上的,没...(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四五卷) 2002/06/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745》)
...?布在「洄漩」当中,就是「漩澓」。这是什么意思?不难懂,你每天认真努力在学习,不断的重复在学习,那是你的感受,我们一般人讲法喜充满、智慧增长,你的智慧、你的德行不知不觉都在向上提升,就像「香藏氛氲布在中」一样,在你不断重复学习当中,这一句是自受用。要用《论语》上的话来说,「学而时习之」,「一切妙宝同洄澓」是学而时习之,「香藏氛氲布在中」是「不亦悦乎」。你们诸位仔细看,我们用《论语》这一句来解释这两句,你就能体会到。古人讲读书乐,你要不读书,这个乐你体会不到。这个乐养人,无比殊胜的养分!养心,养德,养智慧,哪有不养身的道理?
这种修养,下面一句显露在外面,『发焰流芬普周遍』,焰是光,「发焰」就是放光。你的身真放光,放智慧光明。一看你这个人,「你这个人有智慧!」放道德之光,这个人有道、有德。用普贤菩萨十愿来讲,你放礼敬之光,对一切众生谦虚有礼,内心诚敬,那是光。布施供养是光,忏悔随喜是光,请转珐輪、请佛住世,没有一样不是在放光!「发焰流芬」,芬是你的性德自自然然流露,周遍法界!为什么?起心动念与性德圆满的相应。性德是什么?在儒家讲,伦常八德是性德。五伦五常,八德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还有一个说法,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都行!都是性德。性德就在你这个形象上,你统统做到了,一切时一切处,你一点造作都没有,自自然然在表演,放光!
在佛法里头,我们今天提出来修行的科目,这五个科目放光。净业三福、六和敬是光,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是佛光,佛光普照!只要你能够做到依教奉行,佛在经典上常常嘱咐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就是放光。受持放光,读诵放光,为人演说那个光就更大,大放光明!如果演说,你这个心量很大,用什么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心量多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放的光明等虚空法界,这是光明...(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一0卷) 2002/8/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810》)
...的事情,还要干昧自己良心的事情,那有什么法子?这个就是什么?疑的烦恼,这个痴,痴、疑,这个烦恼非常严重,他不觉悟,他对圣教怀疑。他说他是佛弟子,说他是佛教徒,假的,不是真的。他天天求佛菩萨保佑,他所求的不是佛菩萨,是妖魔鬼怪。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萨,帮助他造罪业,加持他造罪业。那妖魔鬼怪为什么加持?送他到地狱。妖魔鬼怪最后那一著是要送你的命,是要叫你在地狱永不翻身,那个时候你才知道妖魔鬼怪的厉害,现在他给你甜头吃,他叫你消灭正法。
所以消灭正法的人不是外人,是佛门的四众弟子,这四众弟子都是魔子魔孙。佛与魔一念之差,一念觉,魔成佛;一念迷,你永远落在魔道,这个我们不能不晓得。所以一般人知道贪瞋痴是三毒烦恼,傲慢,也叫骄慢,怀疑圣教,往往疏忽了,没有详细说明。骄慢是把圣道完全排斥掉,贡高我慢,自以为是。学业、道业要成就,我说了四个字,印光大师说两个字「诚敬」,入道之门。我说四个字,诚敬,还要加上谦虚忍让,谦让,我加了两个字「诚敬谦让」,我们才能入门。现在人是太不谦虚了,不肯让人,处处争。让是对付争的,谦是对於你那个傲慢。果然有诚敬谦让,你具足这个条件,你才真正有资格成为佛的学生,佛弟子。
无论在家出家,印光大师常常劝念佛人把「死」字贴在额头上。他老人家自己的关房,苏州灵岩山寺,我去参观过,关房里头的一个小佛堂,有一尊不太高的阿弥陀佛的塑像,背后他老人家写了个大字,「死」。印光大师也是做这个表演,做这个示现教我们,人想到死(我就要死了),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可是今天的众生,死他也不怕,也吓不倒他,还是敢作恶。所以我在这个死上面要加一个,「地狱苦,死堕地狱」,来警策我们自己。你要是这一生学不好,你的来生决定死堕地狱。你说为什么我讲得这么肯定?因为你是佛弟子,你没有好好的修,你破坏了佛的形象,就是这一条罪,你想想该不该堕地狱?
你没有表现一个好的样子给社会大众看,让社会大众一看,佛门弟子就是这个样子的。他骂你,你无所谓,他骂了整个佛教,他骂了所有的佛菩萨。他为什么要这样...(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一二卷) 2002/12/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912》)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一一卷
...学院的多元文化论坛,许多当地的朋友们来参加。昨天讨论的就是日本科学家研究水这桩事情,有个录相带他们看了,听说很高兴。你们看了就晓得,里头有一个例子,同样是一句话,语气、心态不一样,水结晶感应不相同。这个话是平常,很平常,日常生活当中:你去做吧。很温柔的一句话。另外一个态度是板著面孔:你去做吧!这是命令口气,反应结晶不一样。温柔的语气,对方感谢。命令的口气,他也要做,心里头不服,效果不相同。命令人家做,人家是勉强去做,不一定服你。但是你的态度非常柔和,他会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强迫命令顶多敷衍一下就算了。心态、效果都不一样。
这种命令、强制是烦恼习气现行,温柔、关心、爱护是你性德的流露,不一样。一个完全是烦恼,一个已经是随顺性德了,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但是与性德靠近。所以这种实验提供我们很好的学习参考,我们要牢牢记住。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为什么不用诚敬,为什么不用谦虚,为什么不用忍让,跟一切众生结善缘?总而言之一句话,不会善用佛陀教诲,病根都是自己的贡高我慢。过分的看高了自己,看低了别人。
你看释迦牟尼佛每一天出去托钵,有的时候遇到贫穷下贱的乞丐。我们在经上看到的,释迦牟尼佛对他是很恭敬的态度,没有轻视他,一丝毫傲慢习气没有,这是我们应当学的。佛为什么对他那么恭敬?佛知道那个人有佛性,那个人的佛性跟一切诸佛如来的佛性无二无别。他今天沦落到这种程度,是迷失了自性,造成的这么一个现象。但是迷不是真的,总有一天他会回头。现在他在迷的时候,我轻慢他、瞧不起他,等到他将来以后成佛,我们遇到的时候,这时怎么办?
这些事实真相佛菩萨清楚,所以佛菩萨永远不敢轻慢一个众生。佛菩萨这个缘结得好,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得到九法界众生的拥护。一切众生对他生欢喜心,你们想想这个福报多大!这个福报从...(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八九卷) 2003/4/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89》)
...讲稿写好之后,至少要改三遍你才上台。头一遍,你写好之后,内部演练,在我们课堂教室里面,你上台对我们同学、老师(这不对外的)先讲一遍。讲完之后同学批评,同学批评完了之后,老师讲评,你要改讲稿,改完之后,回去重新誊正,要重新抄。这样这程序完成之后,这就正式上讲台对听众讲经,讲完之后回到教室,同学老师再给你做一次批评,你那个讲稿还得要修订一次,提升你、帮助你进步,你再准备下面一堂课。用这种方法,要接受批评,勇於改进,你才能学得出来。所以在这地方学谦虚恭敬,时时处处低头请教。
学讲经怎么学出来?讲台上讲的,学生!来做学习报告!台下的听众是老师、是监学,要用这种心态,恭敬心你才能生得起来, |
|
|
|
|
|
|
|
6#
樓主 |
發表於 2021-5-23 13:22:52
|
只看該作者
谦虚的心能生得起来。千万不能说以为我是法师,我上台讲经,你们都是听众信徒,这贡高我慢起来了。贡高我慢把你的智慧障碍住了,你的经教在这一生肯定不通,没有感应!感应,记住从诚敬里头来的,诚敬是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诚敬是宝!上能感通诸佛如来,下能够感通一切鬼神,那一切大众就更不必说了,都在其中。所以各人根性不一样,不能够依别人的例子,那是很危险的方法,在这样状况之下,所以不能离开老师。
有疑一定要向老师请教,如果有怀疑,你去请教别人而不请教老师,这是错误。为什么?这里有师承关系。老师是直接指导你的人,你不去求他指导你,去求外人指导你,你要晓得两个人是两个想法,是两个看法,是两种修学法,就会把你的思路,把你的学习搞乱了,这一乱就糟了。这是在现代学习真正障碍是最严重的一个环节,你不能成功就是你老师太多了,古时候不是这样的。我非常幸运,我还能够遇到师承,我以后恐怕没有了。为什么?学生不听话了。这老师跟学生要合作,老师要真肯教,学生要真肯学,这里头一点委曲虚伪不能有。所以学生找老师不容易,所谓可遇不可求。老师找学生更不容易,到哪里去找一个百分之百信顺的学生,学生对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七三卷) 2003/8/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073》)
...括临时来挂单的,他对每个人谦虚恭敬,他的和合表演出来了,真的做出来,自自然然的流露出来,为什么?心里面和合。他有一个和合的根,有一个和合的本,所以展现在枝叶,就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与人和,与事和,与一切万物和,没有不和。我们读《坛经》要懂这个事实真相,要学习!
特别是在佛门道场,我们念三皈依的时候,「皈依僧,众中尊」,这句话你懂不懂?众是团体,佛说:人是过社会生活的有情众生,过社会生活的有情众生就是过团体生活的,他不是单独生活。夫妻两个人结合成这个家庭,和合,这是和合最小的单位。然后你再上面有父母,下面有儿女生活在一起,我们中国人讲的三代同堂,社会生活。社会生活里头最重要是和合。六和敬,那个「敬」的意思是双关语,第一个是自己对人、对事、对物恭敬;另外一个意思,诸佛菩萨尊敬你,天地鬼神尊敬你,一切大众也尊敬你,所以这个敬是双关语,必须自己具足诚敬,具足和合,先从本身做起,然后才感应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才知道和合的重要。
佛门团体为什么叫众中尊?众是刚才讲的是团体,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尊敬的,就是这个意思,所有团体里面最值得赞叹的,为什么?他这个团体和睦,这个团体真正做到了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所以这个团体是模范的团体,一切团体都要向它学习,这叫僧团。我们在这个僧团里头,我跟人对立,我不跟人和,我喜欢这个人跟他和,我讨厌那个人跟他不和,你知道你犯什么过失?你犯的过失叫破和合僧,你破坏僧团。破坏僧团,什么样的结果?你去看《戒经》,你去看《地藏菩萨本愿经》,你去看《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你去看,果报在阿鼻地狱。
所以进入一个僧团,首先要把自己内心摆平,决定不能有矛盾,决定不能有对立,你就被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你要有矛盾,你要有跟人事对立,果报你自己要承受。所以进入一个僧团,...(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二九卷) 2003/1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29》)
...即使是恶人、不善人,如果我们自己真的是纯净纯善,必定能感化他。我们不能感化他,我们自己不善!不善如何能感化不善?如果我们修上善,决定能感化不善。所以,人不能不谦虚,不能不和敬,佛教我们「六和敬」,和要落实在尊敬,尊敬就决定不能够怠慢。现在麻烦在哪里?我们对佛菩萨都不敬,对人更谈不上了。所以要从「敬佛」下手,做功夫。殿堂里面供奉著佛像,不论是彩画、泥塑、木雕,只要有佛像、菩萨像在那里,就如同真的佛菩萨在那边,我们跟佛菩萨坐在一起不能随便。
这个道理不难懂,如果我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在这里面有国家元首在,我们的衣著、言谈举止自自然然就肃敬,对他恭敬,不敢轻慢,不敢随便,这一点我见过。所以,我在讲经的时候也常常谈到,我很感慨,我们对佛菩萨的恭敬心不如对国家的领导人。就是对国家领导人这一分恭敬心对待佛菩萨,我们的学佛就有成就了,这正是印光大师常讲的,一分诚敬一分成就,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利益。我们今天的问题是没有诚敬心,对佛菩萨都没有诚敬心,何况对人?那还有什么成就?《华严经》上讲「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是未来佛,我们对待一切众生没有尊敬心,所以念佛不能往生。念佛往生的人,对待一切人都要看作是佛菩萨,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你才会相应。一切法从诚敬当中求!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三九卷) 2003/11/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39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第六段,东南方饶益世界,苦灭道圣谛第八句看起:
【或名能调伏。】
这个名称世尊在教学当中常用,所以「道」真的是『能调伏』,我们学道,成果就要在这个地方看。「调」是调顺七情五欲,「伏」是伏我们的贪瞋痴慢,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方面有没有进步,就看到我们修学功夫的浅深。外面境界有诱惑,里面的烦恼,里应外合,这个事情就麻烦了。你的妄想、杂念不知不觉就现前,必然触动你贪瞋痴慢,贪瞋痴慢一出来,造业!外面七情五欲的诱惑,这是迷,迷惑!里面起贪瞋痴慢,就造业了。所以,外面要用「智」来调顺,里面要用「定」来降伏。
《金刚经》,须菩提跟世尊这一问一答,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云何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三八卷) 2003/11/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38》)
...所讲的轮回。轮回的根是什么?我们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才懂得『不流转』的意思,才知道「不流转」的殊胜。轮回是一桩非常辛苦的事情!世尊把六道比喻作苦海,真苦,迷惑、造业、感果,感果就是受报应。惑、业、苦,永远不间断,起惑造业,造业受报,受报又起惑,这就是流转的根,永远不间断。佛要帮助我们不要再干这个傻事,六道轮回是傻事,愚痴人干的。聪明有智慧的人,哪里会干这个事情!
佛怎样帮助我们?从根上讲,就是破迷开悟,断惑证真,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就为这桩事情。这桩事情,《法华经》上称之为「大事因缘」,真的是大事,除这个之外,就是小事一桩,古人所谓鸡毛蒜皮,不值得一道的。破迷,这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众生迷得太久了,尤其是最近这一个世纪,年轻人完全没有接受圣贤的教诲,自以为是,这怎么行?狂妄自大,不知道尊重别人。今天早晨,我还跟几个同学在谈,做人要谦虚、要诚敬。什么叫自尊?自尊不是狂妄、不是骄傲、不是自大。狂妄、自大、骄慢,那真正是自己自卑心里面反应出来的。他的结果,让社会一般人见到了更是轻视他,这哪里是自尊?什么是自尊?尊重别人就是自尊。我尊重别人,别人尊重我;我爱护别人,别人爱护我;我帮助别人,别人帮助我,这个人才叫做自尊、自爱、自助。走到哪个地方都有人欢迎你,都有人尊重你,都有人帮助你。
世出世间圣贤教人,这是头一门课程。你看看普贤菩萨十愿,第一愿「礼敬诸佛」,一切众生是未来佛!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是佛在经上常讲的。我们如果以对父母的尊重,尊重一切众生;对佛菩萨的尊敬,尊敬一切众生,这叫学佛,这是佛教导我们的。即使自己杀父之仇,仇敌,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个仇一定要报,那是世间法。可是圣人有教导你,如果这个人他现在是作官,你能不能报?不能。为什么?作官是为人民服务,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四0卷) 2003/11/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40》)
...德能、无量相好,所以他有能力随类化身,有能力分身。分多少身?跟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相等,真叫神通广大。中国人看小说,看《西游记》,孙悟空比如来佛差远了,真的差远了。七十二变算什么?身上的毫毛统统都能够变小孙悟空,身上一身毫毛有数量,佛的化身、分身没有数量的,而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不但现有情身,而且现无情身。所以,到这个地步,救济一切众生才叫圆满,不到这个程度,不能叫圆满。这是大菩萨的修行法,修因证果。
我们今天在此地学经教,当然最重要的是我现前生活环境,修学环境,现前这个程度,我读了这个经应该怎样学习,经没有白读,我们现前要得受用。所以首先第一个要救自己,自己一身都是病,最严重的三毒烦恼,贪、瞋、痴。尤其是愚痴,愚痴是没有能力辨别真假,在世出世间一切人事物,没有能力辨别真假。你不读佛经怎么会知道?读了佛经还是没有能力辨别,那是你不用心,你诚敬不够,实在讲,讲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性是真,相是假,你有能力辨别吗?诚敬是真,虚伪是假;清净是真,染污是假;平等是真,傲慢是假。
你看看世出世间圣人,连谚语都常常说,谦虚的人有福,没有听说傲慢的人有福。傲慢的人也有,跟福差不多很像,「祸」,傲慢的人有祸。你看祸跟福中国文字很像,这就是教你祸、福在一念间,你一念正,祸变成福,一念邪,福变成祸。你懂吗?觉悟是真的,迷惑是假的;慈悲是真的,自私自利是假的。你要有能力辨别真假,要有能力辨别邪正,要有能力辨别是非,要有能力辨别利害,这叫有一点小智慧,你不愚痴。愚痴就是没有能力辨别,往往把是看作非,把非看作是,颠倒!这一颠倒,祸害就临头,自己完全不知不觉,真正可怜。所以,今天最要紧的,第一个是救自己,自己没有得救,你怎么能救别人,哪有这个道理!
一个人要想真正救自己,不能不认真反省,改过自新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功过格」。你看看,古人用这个方法的很多很多,民国初年还有不少大德...(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七七集) 2003/12/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77》)
...阻。不通,不通就是你有匿疵,你有病,你有很严重的病。表现在事相上,最明显的,你不会做人,你不能跟人相处,你狂妄自大,你不懂得谦虚、恭敬,所以你触处成障。没有人帮助你,没有人照顾你,年轻还无所谓,还不觉得苦,年老你就苦了,年老体力衰了,没有气力去做了。我年轻的时候很勤快,爱干净。我居住的房间确确实实一尘不染,整整齐齐,现在我做不到了,我没有体力去收拾、去整理。你现在看到我书桌上堆的这些东西,我自己看到就感触很深,跟从前不一样了。从前我读书,书念完,我都收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现在就放在这里,不管它了。说明什么?说明体力衰了,渐渐老了。
我年轻的时候,韩馆长见到,我认识韩馆长我四十多岁,大概到六十岁的时候我都很干净,很整齐。随随便便是最近,大概也有十年,至少有十几年,不像从前那么样认真,愈来愈随便了。老人可以,年轻人不可以,生活要有规律,表示什么?诚敬。人家诚敬看什么?就看你生活这些细节、小节,看你对人对事谦敬、负责的态度。从这些方方面面来观察,肯定你这个人值不值得交往,值不值得帮助你。
再看第二句,『或名世间』。「世」,它的本意是讲的时间,你看看这个字,中国文字是有意义的,这个字是三个十,中国人称三十年是一世。这三十年是过去十年,现在十年,未来十年,三十年称一世,代表时间。「间」代表空间,有时候称为世界,你看经上讲的娑婆世界,界跟间是一个意思,都是代表空间的。所以,世间、世界用现在话来说,就是时空。九法界的众生都不能够离开时空,到一真法界,时空就没有了。为什么?你要想到时空从哪里来的?时空不是真的,《百法明门论》里头,把时间、空间(它的名词叫时分、方分,方向的方,方分就是空间,时分就是时间)这两法是列在不相应行法里头。所谓不相应行法,就是现在人所讲的抽象概念,不是事实。佛法了不起,它就晓得这东西是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七八集) 2003/1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78》)
...一个善念,一切都善,没有一法不善;你起一个恶念,没有一法不恶。
为什么要起不善的念头?为什么要起恶念?为什么要起邪念?你也许会说,我不想起它偏偏起来,造反,这是烦恼习气,你做不了主。你得找人帮助你,要求救於人,求谁?求佛菩萨,佛菩萨在哪里?经论就是佛菩萨。古大德常常讲,读经、听教要无数次的重复,你才能得利益,遍数少了不得利益。有一些人学佛,听经听一遍,第二遍的时候,有法师讲这个经,不听,「这个我早就听过了」,这种人没有成就,为什么?他真的听懂,真的听开悟,他听不听?他还听。他为什么要听?要给初学的人做个好样子,所谓是做影响众。让那个初学的人到那里一看,看到这个讲堂,某某人坐在那里,这个人有学问、有道德、有修持的,他都在听,大概这个法师讲得不错,值得听,影响众。他来是帮助听众建立信心,帮助听众引起对於求法,对於老师(这个法师)生起尊敬之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他坐在那里干这个,你说他要不要听?一定要听。那个不愿意去听,决定不会有成就,他自己不能成就,他也不会帮助别人成就。
凡是自己成就的人,一定是非常热心帮助别人成就;如果没有那番热情帮助别人成就,他自己肯定没有成就。这些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统统能看得出来。可以欺瞒世间无知之人,不能够欺瞒有道德的人。我们世间人常讲,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你骗不了他。你有时候欺骗他,他装糊涂,不跟你计较,不是真的糊涂。那样的人太多,这样的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太多。这些人懂得难得糊涂,这些人懂得吃亏是福。他所表现的,对一切人,对不如他的人谦虚恭敬,他的谦虚恭敬不是虚伪的,真实的。这种人一生行道履德,他的脚步步踏实,踏在道德上。我们从大乘佛法来讲,道就是法性,随顺法性就是德。法性是纯净纯善,法性是无尽的净善。再看下面第九句:
【或名广博。】
「无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八三卷) 2003/1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83》)
...,不可思议!你契入你就明了了。这才是真正幸福美满,人生最高的享受。再看下面第八句:
【或名和合道。】
菩萨所修究竟圆满的和合,世尊教导我们「六和敬」。六和敬是『和合道』的总纲领。今年新年快到了,有同学来找我给贺年卡上提几个字。我们得想想现前社会缺什么,需要什么,我们布施供养做为新年礼物,这才真正有意义;说那些空洞的客气话没有意思,那种礼物不能用的,好看而已。我们要送实用的礼物,这实用的礼物是什么?「真,诚,谦,敬」。我们看到和合道,「和」今天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把这四个字改了,「诚,敬,谦,和」。这是我今年送给大家的礼物,希望在这一年当中,我们修学什么?修学诚,诚诚恳恳;修敬,能够敬爱一切众生;能够谦,谦虚;能够和合。无论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你一定会有成就,你一定会达到如你愿望的圆满,这就是中国人常讲的吉祥如意。
吉祥如意是果,因就是诚敬谦和。希望我们在今年一定要把这四个字落实。用这四个字建立共识,就是六和里头头一条「见和同解」。我这个讲法都是适合於现前大众同修的境界,我们初学,我们是凡夫,我们接受诸佛菩萨、圣贤的教诲,在许许多多德目当中,我们抓这四个,这四个就在这一年当中,希望能把它做到圆满,至少要叫自己感到很满意。我们不往深处讲,深处都在《华严经》里面。
「戒和同修」,什么是戒?净业三福是戒,戒是教诫,六和敬是戒,戒定慧三学也是戒,菩萨六波罗蜜、普贤十大愿王、四摄法统统是戒。广义的戒就是佛陀的教诫,佛陀教诫是无量无边。我们也抓住这几条,希望以这几条的标准我们认真努力把它落实,不要再多,多的时候做不到,多反而乱。所以净宗同学,我们只选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怎样落实?用四摄法落实。四摄法,这是佛教导弟子重要的与一切众生相处的指导原则。你跟人相处,跟一切物相处,你要懂得布施。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八五卷) 2003/12/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85》)
...所以转变、相续、循环永远不中断,不空是讲这三个现象,因果这三个现象不空。
你明白这个道理,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然会收敛,自然会谨慎。这是凡夫位上,我们讲修行,真正修行修什么?就修这个。真正修行,这不仅是佛教,所有一切宗教修什么?忏悔,改过自新,就修这个。所以我常常勉励同学,这话不知道讲多少遍,可是怎样?真能听得进去的人很少,太少太少,一万个人当中难得有一个。纵然跟在我身边听了十几年的都没懂,我怎么知道他没懂?他没有做到;他要做到了,他真懂,懂了一定会做到,做不到,没听懂。儒佛、一切古今中外的圣贤教我们,最高的原理原则都一样,真诚、仁爱。我们有没有做到?没做到,没做到就是你没懂。
这一次我跟印尼国家宗教访问团去访问梵谛冈,我送教宗四个字,诚、爱、谦、和,我送他四个字;真诚、博爱、谦虚、和睦。这四个字我常讲,但是我讲的这里头没有爱,我讲的是诚敬谦和。因为爱,教宗常常讲爱,所以我把敬换成爱,送他这四个字,做个匾额送给他。这四个字重要!佛这样教我们,菩萨、祖师大德统统都是这样教我们,我们有没有做到?诚,真诚,决定不欺骗自己,不欺骗别人。欺骗别人,这个人肯定自己欺骗自己,自欺而后就欺人。不欺骗自己的,决定不会欺骗别人,世出世间一切法从这里修起。我们还有事情不敢告诉人,隐瞒别人,这就是自欺欺人。这种心态你学佛,你就是天天听我讲经,你还是不得其门而入。你有没有学到东西?没学到,如果你聪明伶俐,你所学到的是语言,义理你完全不懂,你没有契入。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一分诚敬,你读或者来听,你能够契入一分;十分诚敬,你能够契入十分;换句话说,你能得十分受用。你没诚敬,当然不得受用。
所以在我们到图文巴之后,在这三年当中,我是多少次的提醒同学们,我们这一生当中要想真正有成就,从哪里里学起?从《弟子规》。千万不要把这小册子看轻了,那你就是完全不认识。这个小册子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根本,好像我们盖一栋大楼一样,《弟子规》是什么?是里面的骨架。你没有这个骨架,什么都搞不成功,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学术都是这骨架里面的装饰,这是基本的结构,头一句就是孝亲尊师。
佛陀教我们修学的基本「净业三福」,佛讲得很好,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以我们在澳洲建立净宗学院,我们的修学总纲领就是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为人演说」。这是我们的总纲领,千经万论不离这个架构。你再想想,这个架构一般人不太容易理解,要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六九卷) 2004/05/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69》)
...解门、研教,能够有十个小时念佛。一天有十四个小时天天不间断,长年这样下去,这个道场是世界上的模范道场、第一道场,那就是『永作照明是其行』。这个行念去声,念ㄏㄥˋ当动词用,不当名词用。这是印光大师教导我们的,我们要认真去体会、认真去奉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首的然灯照明。
在现前的社会障缘很多,我想诸位同学都能够深深体会到。所以怎样能成就,是我们每位同修最关心的事情。印光大师告诉我们,这桩事情过去向他请教的人很多,修学成就有没有秘诀?祖师说得好,佛法是至真至诚,正大光明,决定没有秘密。如果是秘密传授,印祖说那决定是邪教,只有邪教才鬼鬼祟祟秘密传授,佛法里没有。即使是密宗,密是深密不是秘密,也是大公无私的来传授,哪有秘密!最后问的人多了,他一想是有秘密,他说这个秘密,是他老人家自己说他自己修学的心得,告诉我们「诚敬」这两个字,真诚恭敬。这两个字真真实实是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极妙的秘诀。你要问他秘诀,他说出这两个字,超凡入圣,了脱生死,一生成办,极妙的秘诀。又嘱咐我们,诚敬两个字,非但是学佛稳当成功的秘诀,也是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你要想有成就,都要用这两个字做根本,世出世法你只要抓住诚敬,无往不利。老人说得真好,《文钞》里头说的遍数很多,给我们印象很深。
我们想想在今天「诚敬」两个字不容易做到,在净宗里面讲信愿行,真信切愿。修净土的人很多,几个人真信?几个人有切愿?真信切愿要真诚,没有诚敬,你就没有真信切愿,真信切愿一定流露出诚敬。真诚恭敬,你心里头没有一个妄念,你心里面决定没有一切夹杂。我们一般说你还有自私自利,你还有名闻利养,你还贪图世间五欲六尘享受,你还有贪瞋痴慢,诚跟敬都没有了;如果有真诚恭敬,这些东西一定都没有。你就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去检点我自己有没有诚敬。真正有诚敬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决定是自卑而尊人,自己谦卑尊重别人。有诚敬的人,决定爱护一切众生,决定能为一切众生舍己利他,绝对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决定不可能,连这种意念都不会有,诚敬两个字做到。
所以在今天这个世间,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同参道友是真不容易,印祖给我们讲小道场二十个人,不得了,二十个人就是二十尊佛。现在在修,修因,将来果报往生二十尊佛,还得了!到哪里去找?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一生当中,想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真正有诚敬,具足戒定慧,具足信愿行,叫可遇不可求,偶尔因缘聚会遇到了;遇不到,到哪里去找?找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一卷) 2004/7/29 香港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1》)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一二卷
...这两个字,真诚恭敬。这两个字真真实实是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极妙的秘诀。你要问他秘诀,他说出这两个字,超凡入圣,了脱生死,一生成办,极妙的秘诀。又嘱咐我们,诚敬两个字,非但是学佛稳当成功的秘诀,也是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你要想有成就,都要用这两个字做根本,世出世法你只要抓住诚敬,无往不利。老人说得真好,《文钞》里头说的遍数很多,给我们印象很深。
我们想想在今天「诚敬」两个字不容易做到,在净宗里面讲信愿行,真信切愿。修净土的人很多,几个人真信?几个人有切愿?真信切愿要真诚,没有诚敬,你就没有真信切愿,真信切愿一定流露出诚敬。真诚恭敬,你心里头没有一个妄念,你心里面决定没有一切夹杂。我们一般说你还有自私自利,你还有名闻利养,你还贪图世间五欲六尘享受,你还有贪瞋痴慢,诚跟敬都没有了;如果有真诚恭敬,这些东西一定都没有。你就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去检点我自己有没有诚敬。真正有诚敬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决定是自卑而尊人,自己谦卑尊重别人。有诚敬的人,决定爱护一切众生,决定能为一切众生舍己利他,绝对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决定不可能,连这种意念都不会有,诚敬两个字做到。
所以在今天这个世间,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同参道友是真不容易,印祖给我们讲小道场二十个人,不得了,二十个人就是二十尊佛。现在在修,修因,将来果报往生二十尊佛,还得了!到哪里去找?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一生当中,想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真正有诚敬,具足戒定慧,具足信愿行,叫可遇不可求,偶尔因缘聚会遇到了;遇不到,到哪里去找?找不到。所以这二十个人就很困难。我们在经验当中,几十年的经验,我们看到别人道场不和,没有六和敬,我们自己道场也不和。我们小道场图文巴净宗学院,常住出家人不到二十人,大概只有十五个人,一个人一个心,一个人一种见解,一个人一种想法,十五个人就十五个心,十五种看法,十五种想法,怎么能和得起来?见和同解没有,见和同解是根本,是六和敬的根、六和敬的体;戒和同修勉强,表面上好像有,实际上没有;只有身同住,口有诤,不是口无诤,意不同悦,利同均勉强做到了。是不是和合僧团?不是!
所以,前几天从广东中山来的戴居士,你们大家都看到,我细心观察至少有四个以上的鬼神附他身上。他来看我,告诉我佛像没那么漂亮;看我们这边的佛像,没那么漂亮,佛菩萨天天都在哭!我们听了他的话,真的不是假的。我们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一卷) 2004/7/29 香港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1》)
...大师这种称赞,是不是太过分?我对演公讲,我说一点都不过分,注得太好了,印祖赞也是赞到恰到好处,太难得了,我们不能不知道。现在大家都晓得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对於这个注解这样赞叹,那蕅益大师是什么人?怎么会注得这么好?理事真的都达到登峰造极,究竟圆满,太难得了。蕅益大师他没有暴露身分,没人知道。那我们从大势至菩萨的赞叹推想,他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不然的话,那个注解写不出来。
在那个时代,应该是在清朝初年,蕅益大师往生了,有一位高丽(就是现在韩国)的出家人他看到这个注解,五体投地,他发愿要流通,自己恭恭敬敬的写一个本子做为刻版所用。以前刻板是先写字,他写这个《要解》,连经文、连注解,在写一个字之前拜三拜。这是个书桌,他在这里写经、写注解,对这个法宝念十二声佛号,拜三拜,绕写字台三匝,每一个字都是这样。你说那个诚敬到极处!所以他有感应。经典捧在手上真的是宝,哪里像现在人这种轻慢心,他怎么会得利益?经书随便乱丢,随便乱放,一点恭敬心都没有。所以看看古人对经书那么样的尊重,就跟佛在眼前一样。现在我们用比喻,没有法子比喻,为什么?今天就是真的佛在面前,恭敬心也生不起来,傲慢自大,不肯谦虚委屈,他怎么能得利益。
所以印祖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今天的毛病就是没有真诚恭敬心,所以修学几十年不得益。我想印祖说得应该不错,你有一分诚敬心,你就会得一分利益;你有二分诚敬心,你就能得二分利益。诚敬,真的因是过去生中的善根,也算是福德;缘,要这一生当中从小要有人教你,没有人教不行。诸位想想,在古时候缘好,因总是过去生中培的,在我相信我们大家今人不输给古人,缘就输给古人。缘,古时候古人是从小父母教、长辈教、老师教。所以古人真的对下一代都爱护,这个小孩我不是他的父母,我也不是他的师长,我比他年岁大,看到小孩犯了过失,都会劝导他,而且自己做出样子给他看,这是最好的劝告。老师,父母,他的哥哥、姊姊,都有教导他的责任。缘好,从小他就学怎样正心诚意,怎样恭敬尊敬。今天人的尊敬是嘴皮上的,毫无诚意,古人是心口一如,表里是一致的,所以他有成就。
清凉注解上说,我们现在在人道,「漂至人天」,六道轮回,我们很有幸今天到人道,人道是三善道。佛在一切经教里面告诉我们,在三善道的时间不长,短暂。只要没有脱离六道,佛常常讲三恶道是故乡,三善道是出来观光旅游,观光旅游...(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二卷) 2004/7/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2》)
...耶里面这些恶业种子都报尽了,报就是消,消尽了,你才能脱离。我们每个人阿赖耶里头含藏种子是过去多生多劫累积的,佛说如果这些业习种子要是有相的话,哪怕那个相像芥子一样,每个业习种子像芥子一样,我们无量劫到今天所造的业,虚空都容纳不下。你说有多少?那么你想出来,你说多难!善业不能说没有,我们造作的真的是有善有恶,善恶混杂。恶业多,恶缘多,所以感恶报的机会容易;善因少,善缘也少,遇到善的因缘不多。所以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日」。这就是形容我们这一生,在六道里头能够遇到因缘得人身,不但得人身,而且闻到佛法;得人身闻佛法,特别是闻到净土法门,真的是希有难逢。为什么?这一个机缘能够帮助你在这一生永脱轮回,你说这个机缘多么殊胜、多么难得!
你在这一生真的要了生死出三界,永脱六道轮回,真正能在这一生永脱,你只抓住二个字「诚敬」,至诚恭敬的心对三宝、对一切众生。我常讲一切众生对我不诚没有关系,为什么?他不想到极乐世界去,他不想离开六道轮回,这是他的事情,我一定要诚要敬。为什么?我不想再搞六道,不想再搞轮回,我就想在这一生当中到极乐世界去,追随阿弥陀佛。那我们要问,诚敬怎么修法?到底什么才叫做诚敬?真诚到极处,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只有极乐世界;除了阿弥陀佛,除了极乐世界,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是真诚。所以我常常讲,你还有自私自利,你还有是非人我,你还有贪瞋痴慢,你还有患得患失,你的心不诚,丝毫诚意都没有。敬是从诚生出来的,心到至诚,那个敬自然就流露。心诚敬,外面就有礼敬,所谓是「诚於中而形於外」,自自然然表现在外面,表现在外面就是对别人恭敬。谦虚恭敬,事事都能够忍让,念念当中你都修圆满功德,这是会修的,一切时、一切处都修圆满功德,圆满功德是从诚敬里头修的。
世尊在《楞严经》里面教导我们,譬如现在这个世间灾难很多,有许多严重的旱灾、水灾、地震,我们遇到了,诚心诚意出钱出力去帮助他们。有一些人担忧,我这个钱捐出去,是不是被别人吃掉了,恐怕灾民拿不到。有没有这个事情?有,在这个时代很平常。於是算了,我不捐了。每个人都这样想法的时候,那个灾民肯定不晓得死多少人。似乎是有理,把自己修圆满功德的机会丢掉了。我们真诚心去救人,决不要去想经手人是不善的人,那么你自己到灾区去;你自己不能到灾区去,就得经过他们、通过他们。你的心真诚,你的功德圆满;你的心有怀疑,你的功德打对折,打折扣。记住佛在经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想它圆满它就圆满,你心里想它缺陷它就缺陷,你想善它就善,你想罪它就是罪,这个道理大乘经上讲得太多太多!
佛眼看一切众生,看我们这个世间众生,看畜生、看地狱、看饿鬼,平等的。为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二卷) 2004/7/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2》)
...清楚吗?果上才能转,我们在因上用功夫。因上,「善」这一字就是你不用分别,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善,认真仔细,所以这个字是个关键的字。我们学佛,说实在的话,学了这么久,这么多年,要用菩萨这里的话说,不善学。听经不善听,看经不善看,所以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我们没有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原因在此地,这不能不知道。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也很好,他说得非常具体,「初句劝听,远离贡高轻慢怯弱三种杂染,方名善听」。马鸣菩萨给我们说的是总的指导原则,离分别执著,看看此地,这个很具体了。贡高是傲慢,这个得不到利益,为什么?真正得利益要虚心,你才得利益,谦受益,谦虚,自以为是就得不到利益。第二种是轻慢,慢也是骄慢,轻是轻视,没有把这桩事情看重,贡高是自以为是。对於道学轻慢,对於经教轻慢,对於老师轻慢,你还能有什么成就?正是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说了很多遍,「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高、慢都没有诚敬,这是不得利益的原因,我们不能不知道。
第三个是怯弱,这是自卑。总觉得自己不行,自己无论在程度、在各个方面差太远了,这样深的经典我哪有资格来学习?正是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讲的信心,这个人没有信心,不能自信;对佛菩萨很恭敬,自己觉得这么大的法,不敢当。还有一等人,都是好人,都非常难得,觉得自己一生造作许多的罪业,不敢见佛,在寺院里面大殿,大殿上的佛像不敢看。实在讲这种是很好的人,他有惭愧心,他在佛像面前觉得自己罪业深重,不敢见佛,不敢看佛,这个也错误;贡高我慢是错误,过分的自卑也是错误。诸位想想,这些是不是统统是分别执著?这是学佛不能得益的重要因素。
那我们有没有?肯定是有,有自己怎么样?不知道。怎么晓得肯定有?我们的真诚心,我们的清净心,我们的恭敬心,我们的精进心,不到位。你从这个地方细心去观察、去检点,发现自己确实有贡高、有轻慢、...(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0七卷) 2005/7/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07》)
...得愈深愈透彻,行得愈坚定、愈深刻。所以佛在经教里头教导学生要深解义趣,深解义趣一定要自己悟入,那是真的。你要是看别人的注解,那不是真的,那是别人的悟处,不是我自己的悟处。但是别人的悟处可以给我做参考,可以给我做勉励。一定要知道是他的不是我的,我必须自己有悟处,然后跟他的来比较、来对照,就像朋友在一起交换心得。这个好,这就是中国人所谓的切磋琢磨,现在人讲的研究讨论,让老师、让朋友来给我作印证,我所悟的有没有错误。是正确的,方向正确、目标正确,悟入浅深不一样,所以不能够自满,自己以为很了不起,那你就到此为止,不能再进步了,要虚怀若谷。像走路一样,十个站才达到目的地,我现在才到第一站、才到第二站,前面还很远,不能把第一站当作目的地,第二站当作目的地,那你就永远不能达到目的地。
换句话说,永远要谦虚,永远要恭敬,这才是修学的好态度。正是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永远十分诚敬,到最后达到目的地了,目的地是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个时候怎么样?这个时候更谦虚。你看看诸佛如来就知道了,诸佛如来多么谦虚,你看看这些诸大菩萨,诸大菩萨多么谦虚。不要说大菩萨,在我们《华严经》你看看初住的菩萨,初住实在讲是法身大士,在一般讲是属於摩诃萨,多谦虚。古大德所说「谦受益,满招损」,这两句话我们要永远的记住。谦受益,一定要谦虚,无论对什么人,谦虚决定得好处,如果说是满就傲慢,决定得不到真实的利益。今天时间到了,这一章经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四卷) 2005/7/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4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七正行甚深,末后这段是李长者的《合论》。我们看论文,「第七尔时已下六行经,是文殊问法首,如佛所说,若有众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断一切烦恼,何故有受持正法而不断者」...(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三卷) 2005/7/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3》)
...办法。佛知道财从哪里来的,不从外头来的,还是从你心性里面来。你心体里头就是自性,本来具有无量的财宝,不是从外头来的。所以佛法叫内学,一切要反求诸己,自己有。没有见性,这个东西都不能起作用,都有障碍,不能起作用。不能作用的时候怎么办?还是有办法,只要跟自性相应,财宝就出来。所以佛讲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看看现在世间人哪一个不希望有财富、又聪明智慧、又健康长寿?他不晓得到哪里求。所求的方法全错了,所以他得来的统统是反效果,苦不堪言!你到佛门是快快乐乐,智慧天天增长,财富也天天增长,众妙之门。世出世间法在一个知,佛就是教这个,教你真正知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决定不是假的。
末后这句话,「若能虚己而会,便契佛境」,这句话很重要,这是勉励我们好好的学习。学习怎么样?态度要虚心,要谦虚、要恭敬,印光大师讲得很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要用诚敬心修,要用清净心修,要用平等心修,要用正觉心、慈悲心来修,没有一样得不到的。世间法刚才说过了,出世间法我们希求的这一生当中,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每天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供养是修福,听佛讲经说法是开智慧,这还得了!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要到极乐世界才圆满,这个世间不行,怎么搞都不圆满。好,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五卷) 2005/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5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萨偈颂第九首看起:
【非业非烦恼。无物无住处。无照无所行。平等行世间。】
这首偈是「答证」,前面问的「何等是佛境界证」,证就是证大涅盘,我们看清凉大师的《疏钞》。「九、答证问。即证大涅盘,三德圆也。非业系故,解脱也。非烦恼者,转烦恼即菩提,是般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三卷) 2005/10/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3》)
...的地方去拜访。看到孔德成先生送他一幅字,镶成镜框摆在房间里面,题款是「雪庐大和尚」,雪庐是李老师的别号。他们尊称李老师是大和尚,他也不是出家人,但是他真的是大和尚。在台中建莲社,台中莲社是他老人家创建的,领导大众讲经、念佛,正法道场,称他和尚,名实相符。可是他自己很谦虚,自己不敢称,别人尊敬,这样称呼他,这是内行人。所以,在家人弘法利生称法师,这是正确的,可以这样称法。可是一般世俗的习惯称老居士,这样更谦虚。这些都是属於佛学常识,学佛的人必须要知道。
蕅益大师一生自称菩萨戒沙弥,他为什么这么称法?菩萨戒他做得到,比丘戒他也做得到,为什么要去退?给我们后人看!人的一生在这世间一定要名实相符,不要搞假名,不要搞虚名,那就错了。最重要的意思是教诲我们后人,谦虚是德行,世出世法的德行、学问都是从谦敬里面成就的。愈是有修行的人、愈是有学问的人愈谦虚,待人诚敬,决定没有傲慢。你看《论语》里面,孔子说了一句话,他用了个比喻说,假设有这么一个人。「其人之才」,他有才华像周公一样,周公是圣人,孔子心目当中最羡慕的。夫子一生修行,就是以周公为榜样,很想学周公。他说这个人之才就像周公之才之美,有这样的才华,「使骄且吝」。可是这个人怎么样?傲慢、吝啬,夫子说,「其余则不足观也」,其他就不必说了,是假的,不是真的。
如果真的有才有德,这个人肯定是谦虚,绝对不会傲慢,决定不会吝啬,夫子看人,这是所谓经验之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你有这样的标准,你接触大众就不会错认人。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表面跟内里不相应;表面修饰、做作,让你看到是很值得尊敬的人,背面不是的。找一个表里一如的人很不容易,那是什么?真正有修养,真正有德行。真正有修养、有德行的人,我也亲近过几位,没有一天不读经的,没有一天不反省改过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二卷) 2006/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2 》)
...夫,六道凡夫,等於说把法身里面一个细胞,身上的一个细胞,认为这个东西是自己,真正的法身忘掉了。哪一天觉悟到整个宇宙是自己,所以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们在前面都念过,「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大乘教里头这些话很多。
所以,高级的佛法讲无依,初入门要有依,三皈依,我们要依佛、依法、依僧。佛,这要记住,佛是自性觉,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清净。外面三宝叫住持三宝,形相的。这个形相代表个意思,你从外表的形相要回归到意义,你就得受用。所以,看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觉,提醒我们。没有这个像,凡夫业障很重,非常健忘,常常忘掉,提不起来,佛像帮助我们提起。佛像代表性德,菩萨像代表修德,性修不二。佛像是代表自性本具,菩萨像虽然本具,现在被迷失了,现在怎么样把它找回来,这叫修德。譬如像地藏菩萨,他代表孝亲尊师,代表孝道。你看到他,你就要孝顺父母,要尊敬老师,要以诚敬谦和对一切众生。这就是地藏法门,你学会了,让他天天提醒你。
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见到这个像,你的慈悲心就引出来。慈悲心是性德,孝顺心也是性德,用这个形像把自己的性德引发出来。哪里是迷信?文殊菩萨代表理智,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造罪业。看到文殊菩萨的像,就要想到我要理智,不要用感情。普贤菩萨代表实践,真干。菩萨的像表这个意思,一点迷信都没有。所以他是教学的一种艺术,要用现在教育界里面的术语,就是教具,教学的工具。
这是用艺术的方法,让学生欢喜爱好,而在当中真正学到,这是教学的高等艺术。你看看几千年前佛教完全运用上,现在人不知道,以为这是迷信,以为这是偶像。实实在在讲,佛法这些表法的义趣,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没有读经。表法里头讲得最完善的是《华严经》,我们在前面讲了很多。佛是让你在一切时、一切处,眼见、耳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三卷) 2006/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3》)
...他同样的错误,我也有这个错误,赶紧把它改正过来。这就是孔子所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道理在此地,自己真能得受用。不是《华严经》善财参学,善财参学是弘法利生,不一样!我们这样的参学,还是成就自己。
可是现在这个世间,无论是在家、出家,他的修持、他的言论,可不可以批评?不可以,这个要知道。批评,他能接受,他能改过,行,但是太少了;世间人贡高傲慢的习气,是与生俱来的烦恼,这要承认。佛法里面讲,你看贪瞋痴,下面就是慢;儒家教学,你看《礼记》一展开,第一篇「傲不可长」。夫子承认,人有没有傲慢?有,希望你傲慢不要再增长,世间法。佛法,傲慢一定要断掉,为什么?你不是想出三界吗?你不是想往生西方吗?有傲慢心不能往生。
所以我勉励同学,我写了四个字,「诚」,真诚、诚实;「敬」,对人、对事、对物要恭敬,真诚恭敬;「谦」,谦虚;「和」,与一切众生和睦相处。「诚敬谦和」,谦是对治傲慢的,要谦虚,不可以傲慢。要尊重别人,自己总是要自卑、卑下,这样才好,你才能得利益。可是这不容易学到的,也是要从小。小时候好教,父母教,老师教,懂得谦虚,懂得礼让,肯让别人,知道放下。我三年跟章嘉大师,他就是教我看破、放下,一生得受用,这样的人真不多。
客气你要听得出来,人家说「请你指教,批评指教」,客气话。你真的批评、指教他,他面孔马上就变色,就晓得很难接受,所以不批评,不指责。可是自己一定要回光返照,别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自己不容易发现自己过失。看到别人有过失,立刻能够回光返照,想想自己有没有?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对自己就很有受用。我们对做错事情的人,要有一分感激之心,为什么?他提醒我们,我要不看到他的样子,不听到他的样子,我自己不知道反省,有过不知道改过。幸亏我听到、我看到,我自己反省,改过自新,所以对别...(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五卷) 2006/1/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5》)
...再增长,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就是弟子规的向上提升,给学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佛法里面讲三善根,不贪、不瞋、不痴,在十善业道里头。於一切顺境不生贪爱,於一切逆境恶缘不生瞋恚,无论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现前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绝不痴迷,这就是不痴。不贪、不瞋、不痴,三善根。我们今天这三善根怎么想建立都建立不起来,原因在哪里?没有弟子规的基础,没有世法里面孝亲尊师的基础,问题出在这个地方。我们跟一个老师学习,奉事师长你真能做到吗?做不到,对老师教诲的总是有疑虑(有怀疑、有顾虑),信心不足。即使在学习当中,还是自己的知见摆在第一,老师讲的一些地方跟自己知见相应的点头,与自己想的、做的不一样的地方摇头。老师的教诫做不到,这怎么能成就?一个老师教几十个学生,学生各个成就不一样。老师在一个讲堂、一个教室教,为什么每个人成就不相同?得益不相同?那就是对老师的诚敬程度上有差别。印光大师讲得很好,一分诚敬就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老师讲的不相信,不能依教奉行,你要想得到胜妙功德,那谈何容易!
这个地方讲的「其心谦下,长佛善根」,你要想到用什么方法才能够落实?对我们来讲最现实的、最有效的就是落实弟子规、落实十善业,这是入门,这样才能入门,入门之后还要不断的向上提升,不断的增长。再往上,弟子规、十善业道再向上去,三皈、五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净行品、普贤十愿,步步高升。你真的要想向上提升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就是这里讲的其心谦下,你才能成就,不谦虚、不好学就没有办法成就。有些人看到别人学得很好,也很难得,他也欢喜赞叹,但是自己就是不行,很想跟别人一样,就学不到,原因在哪里?不谦虚,跟人的时候不能放下自己的身段,境界永远不能向上提升,他不知道原因在哪里。自己有了过失不肯向人道歉,不承认自己过失,心里知道,清清楚楚,所谓是面子拉不下来,这种人很多,你只留意一看,...(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五卷) 2006/3/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5》)
...恭敬心当中得到。相信老师,对老师没有怀疑,老师的指导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他才能成就,你要不依教奉行,你怎么会成就?这个话说得容易,大家听得也非常耳熟,真正做到的有几个人?
我们自己这一生过来人,做过学生。我们在李老师的会下,他老人家办了一个经学班,培养弘法讲经的人才。这个班开了两年,二十几个学生,时间虽然是不长,他用的方法是过去私塾的教学法。二十多个同学程度不齐,就一般来说,有读过大学还没有毕业的(我们二十多个同学,有一、二个念过大学没有毕业),有念高中的,有念初中的,差不多有一半是小学毕业的,所以老师的教学是采取一对一的教学。这二十个人当中有有成就的、有没有成就的;有有成就就不能再向上提升,向上提升的有几位,不多。细心去观察,好学、谦卑是决定性的因素,凡是谦卑的、好学的他就有成就,他就不断向上提升。
老师这两年办的那是个基础,果然谦虚、诚敬、好学,在这个基础上你就不断向上提升。好像农夫种植一样,种子种在田地里面,因缘具足,它可以从树苗长成小树,长成大树,开花结果。这个缘就是刚才讲的真诚、谦卑、好学。没有这三个字,时间不久,十年、二十年就淘汰掉了,为什么?禁不起外界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他又迷了,又堕落了,占大多数;能够不迷的,就是小树苗长成大树,很少。我们在李老师一会里面看到,然后再想想,世尊当年在世,他老人家那一会,再看看历代祖师大德自行化他的一会(我们这个一会说一生,这一会),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历代祖师大德里面,一生培养真正成就人数最多的,是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四十三个人,四十三个明心见性。十个宗里面,找不到第二个老师一生当中成就这么多人,找不到。希有的因缘,老师好,学生也好,能大师所遇到的是根熟的众生,如果不是根熟的,跟他也没有用。他老人家道场,跟他所修学的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五卷) 2006/3/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5》)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一三卷
...人成就有限,在一生当中顶多只能学一点佛法的常识,经教的皮毛,不能够深入,善根很难增长。
这个话我也常说。好学,好学一定是谦下,一定是尊师,对於佛相信,对於经典相信,一点怀疑都没有,对於老师相信。文殊菩萨教善财,这些经文早年我们都在此地讲过,我们没有道场,以前是租街坊福利会,是选讲《四十华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是给我们做示范、做榜样。善财童子他的老师就是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会下成就根本智,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悟了以后这就毕业,现在人讲毕业,古时候人讲出师,可以离开老师出去参学。所以参学是有条件的,不是随随便便的。文殊菩萨教他要用什么样的心态亲近善知识?最重要的,不见善知识之过,这是文殊菩萨特别重视的。为什么?你跟一个老师学,你要常常看老师的过失,你对老师的信心就没有,受害是自己。因为你在老师那里求学,你能得多少,是你对老师的诚敬心,「一分诚敬,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十分利益」。你对老师诚敬的心降低了,你所得的利益也下降,这个损失是自己不是别人。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好,老师他接触的面很广,学生在旁边看到的,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老师在与大众接触应对当中随机应变。你看多了、听多了,你不懂得老师的意思,只著重在迹象,怎么老师说话矛盾?你就产生疑惑。这不但在佛法里,世法也一样,你看《论语》,孔子的学生问「孝」,好几个人问,而孔子答覆都不一样。应机施教!最后讲到权实难分,老师有很多是善巧方便,通权达变,应付不同的根性,千变万化,你要懂得。如果有疑惑可以问,老师一定会给你解释。我们都遇到过这个事情,看到李老师接待大众,我们有疑惑,等人走了之后向他老人家请教,他给我们解释为什么用这些方法来教,都有道理的。我们初学看不出来,也不知道老师的用心,久了之后才知道,无论怎么样做法,都是利益众生。所以他们的一个原则,决定让来的人得利益,不能让他空跑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五卷) 2006/3/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5》)
...,居无定所,所以家的观念没有;道场这个观念也没有,没道场。我学佛以释迦牟尼佛为榜样,向他老人家学习,他老人家一生居无定所,河边树下,带著一群弟子,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我能体会到这种生活的乐趣。身心都没有负担,都没有压力,佛家讲的自在。
行在大道上,『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谄」是谄曲、谄媚,我们一般讲的巴结。对於有权势的人、有财富的人、有势力的人,其目的总是想占一点便宜,我们一般人说沾一点光,一种讨好的心、求助的心,这个心都不善。纵然你修行得不错,这个心断掉了,可是有意无意之间还有习气,习气难断,都形成了障碍,障道的因缘。诳妄,古今中外常常见到,一般的现象是自以为是,纵然是理输了也不服人,这属於诳妄。我们现在一般人常讲的面子放不下,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承认。这个病可不浅,障什么?障道、障学,道业、学业都不能成就。道业、学业要靠什么?虚心,诚敬、谦虚、卑下才能成就学业,才能成就道业。
我们在《了凡四训》里面看到,你看了凡先生很多次参加考试,他并不是一帆风顺,考举人、考进士;好像考进士考了三次,第三次才考中,举人好像也有两次。一同去参考的这些朋友,他看的倒很准确,他就能断定这一科(就是这一次),我们同伴当中哪几个一定会考中。他判断的真的一点都不错,开榜的时候果然跟他所说的一样。人家就问他, |
|
|
|
|
|
|
|
7#
樓主 |
發表於 2021-5-23 13:24:30
|
只看該作者
你从哪里看出来?看到这个同学谦虚,看到这个同学温和,对人有礼貌,心平气和,没有浮躁的习气,这个人一定会考中。
在我们佛法里面讲,心平气和是属於定,小定就有小慧,大定就有大慧,定生慧,他怎么会不中?定是福报,真正有福的人心清净,心平气和;心里面浮躁,说话态度不饶人,这个人没福。了凡先生早年就犯这个过失,所以屡次去考都考不取,被云谷禅师好好的教训一番他才觉悟。他想想自己确实没有福报,确实不像做官...(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六卷) 2006/3/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6》)
...乐,礼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用很多方法、手段来吸收信徒,这个不谦卑。尤其是「我这个道好,比你还高」,这个话怎么能说得出口?愈是德行高的人愈谦卑。你们看看释迦牟尼佛,有没有一丝毫傲慢心?有没有丝毫是赞叹自己、贬低别人?没有的。我们在《华严经》最后,这是很好的示范,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都非常客气、非常谦虚,「我所懂得的很少,知道不多,不如那些善知识,到我这儿参学,我所学的、所修的都告诉你了,再往上去」,他给你介绍「你就到某某地方去参访某某大善知识」。没有一个是自赞毁他,没有,自赞毁他是菩萨戒里面的重戒。
我们要问,佛菩萨这样的大德大能,慈悲教化,如何让这些人知道?知道什么?知道自己来学。所以学,诸位要知道是要来求学的,古人说得好,「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你来,到老师这里来学,这是表示你的虔诚恭敬。道学用什么方法你才能得到?无非是「诚敬」两个字,你内有真诚,外有恭敬,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老师都谦虚,怎么敢做人的老师?不敢。你来学,欢迎,我们都是同学,欢迎你一起来,我们志同道合,一起来学习。同学,不敢自以为是老师。
我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大我三十九岁,我们在世间法是祖父辈,都非常谦虚,都不说「我教你」。他怎么说?「我只能帮助你五年」,不说「我可以教你五年」,谦虚、客气!这是什么?这真正叫德行,这是给我们做榜样,让我们这些年轻人将来纵然是学成了,不可以贡高我慢,不可以自以为是,处处要谦虚。一定要知道,人中高人很多,怎么能轻慢?就是对於一个没有学术的人都不可以轻慢。你看六祖在《坛经》里面讲的,他跟张别驾说得很好,不能轻慢初学,不能轻慢没有念过书的人,往往是「下下人而有上上智」。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你明白这个道理,就不敢轻慢初学。
这都是佛、菩萨、古圣先贤现身说法,给我们做出榜样,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七三卷) 2006/6/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73》)
...就变善了;教他恶,他就变恶了。我们想想,还有会教他恶的吗?有,真有。在古时候,中国传统之中,大概是不会教人作恶的,都是教人存善心、行善行,不会教他作恶的。如果没有人教,他自然就染上恶的习惯、不善的习惯,这个事情很多。可是在现代的教育,确实我们已经看到教儿童不善。譬如幼儿园,父母就教他竞争,要争取第一名,要争取超过你的别的同学,这就是不善的教育。从小养起争,往后麻烦就大了。不知道中国在过去,从小教什么?教让,处处都是讲求让,没有争的。让是性德,争是烦恼,这个东西不是性德。所以竞争、斗争,自性里头本来没有。
中国讲的五伦八德,自性里头本有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性德,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为什么会没有了?你就是染上恶习气,把性德蒙蔽了。不是没有,也不是真失掉,只是在迷惑颠倒,它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就是什么?不知道孝顺,不知道尊重,我们常常讲的「诚敬谦和」这四个字都没有了,这四个字是性德。真诚失掉了,虚伪。他自己有没有感觉到他虚伪?他不知道,甚至自己以为自己很真诚、很老实。这什么原因?标准失掉了。我们听到几位老师,教《弟子规》的老师,告诉我,确实有些人自己以为对父母很好,觉得自己很孝顺;听了《弟子规》之后受了感动,才知道自己不孝。那是什么?知道圣人的标准。圣人的标准不是他定的,自性本来如是。他不知道法性的标准,他都是以自己烦恼习气做标准,所以他的标准是大幅度的降低,自以为是。我们说过失,过失是不好学,好学之人他会不断的把标准提升。
正如同这个经上所讲的,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换句话说,每个阶级标准都不相同。而标准最显著的、最明显的是十信位,初信跟二信不一样,二信跟三信不一样。我们现在讲到此地,这是十信心满,信位到最高的境界了。十信圆满就是初住,初住是发心住,所以菩提心一发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八八卷) 2006/7/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88》)
...是功夫,是你真正修行,什么叫真正修行?持戒,有功。持戒的功夫不错,后头就有得,得的是什么?清净心,清净心是定。所以,持戒有功就得定,修定有功就开智慧。修因叫功,它的结果叫德,有因有果,这是我们学佛同学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佛在大经上常常教我们,因戒得定,持戒是因,得定是果。我们今天看到确实有些持戒很严的人,一般人很赞叹他,持戒得好,他没得定。那是什么原因?他变成福德,他不是功德。为什么得不了定?他心里面分别执著没有舍掉,自己持戒很严,看到别人不持戒的,他就要生气,他就要批评,显示自己戒律持得好。诸位想想,他是真持戒还是假持戒?
真正持戒,六祖在《坛经》上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持戒!还见到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就错了!把持戒变成福德,持戒得不到定,得不到清净心;不见世间过,清净心就现前。凡是修功的人,我们想他肯定落实了四个字,我们常讲的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虚、和睦,这是个真正修功的人,有功夫。不见他人过,只见自己过,自己天天改过自新,不见他人过。他人犯的过失,修行人用什么眼光看?他是我的老师,他做出样子来给我看,让我反省,我有没有他的过失,如果有,赶快改;没有,记住,不能犯这样的过失。修行人心目当中,那是我的老师,故意做那个样子给我看,让我觉悟。他哪有过失?他没有过失,他在唱戏、他在表演,真正修行人是用这种心目来看人,来看事。所以前面讲的顺违皆顺,无有一法不善,无有一法不妙,这里称为胜妙,殊胜的微妙。
然后才晓得天下人,六道众生,没有过失。谁有过失?过失在我一个人。那些全都是我的老师,表现顺法性的,叫我学,应该要这样做,在我面前表演;违背法性的,让我警觉,这些东西我不能做。一个老师教我正面的,一个老师教我负面的,这叫妙,这叫胜。善财童子在《华严经》上,大家看到了,证得究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九三卷) 2006/7/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93》)
...《华严》上讲十信位,初信位普贤菩萨、二信位的普贤菩萨、三信位的普贤菩萨,到十信位的、十住位的、十行位的、十回向位的、十地位的、等觉位的,他统统都叫做普贤菩萨。这些人这一系列的全都修普贤行,就是说他修行的纲领决定离不开十大愿王。他修什么?修礼敬、修称赞、修供养、修忏悔,这是十愿前面的四愿,前面四愿是根本,是最初方便。我们想想,我们对父母、对尊长有没有恭敬心?有没有礼貌?这两个字没有,不是修的普贤行!我很少看见。
我接触的人很多,表面上看到有礼貌,拿点东西,写几个字来问我,一看没有礼貌,为什么?字迹潦草。跟我们不一样!我这一代以前亲近老师,有问题写出来向老师请教,我们的字都是恭恭敬敬用毛笔写的。老师一看,写得这么规矩,这么恭敬,老师就发心教你;如果字迹很潦草的话,一点恭敬心都没有,老师教不教你?不教你。为什么?教你你接受不了。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一点诚敬心都没有,老师教你叫白教了,怎么可能?所以,现在看人写字是一片潦草,就看到他心浮气躁,他不是法器,没有恭敬心。再观察他,带著傲慢的习气,不知道谦虚,你细心看他言谈举止就知道了。他能接受多少?不能接受,那就是大众听经就可以了,种善根。真正要想学,古今中外没有一个是例外,从恭敬中学。你对你父母不孝,你对你的师长不敬,不能教,教了是白教,没用处。
一个人在一生,很少一个人一生只听一个老师的,很少!启蒙是听一个老师,在一个老师会下成就根本智,这古人的标准,现在我们不谈,标准降下来了。我的老师对我,标准就是大幅度的下降,降到什么?你有能力能够辨别真妄,哪是真的、哪是假的,你有能力辨别。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善恶,可以了,行了,就是说你可以毕业了。毕业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可以听别人讲的,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可以接触众多的修行大德,不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九四卷) 2006/7/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94》)
...果遇到重大不善的缘也会退心。
谛闲老和尚曾经跟大家讲过一个故事,这是他自己徒弟的事情,早年跟他出家的。这个徒弟喜欢参禅,谛老和尚是学教的,天台宗的传人,老法师非常开明,并不限定出家的徒弟都要跟他学教,所以你学禅他也不反对,而且还送你到禅宗道场,镇江的金山寺,在当时是中国禅宗最盛行的一个道场。刚刚去,当然是禅堂里面的初学,清众,学得很不错,也很用功。这十几年之后,居然在金山寺当上首座和尚,这地位很高了。丛林里面的首座就如同大学里面的教务长一样,管教学的,地位仅次於方丈。地位高,徒众也多了,尤其是在家皈依的,供养也多了,所以福报现前是不是好事情?未必是好事。早年那种谦虚卑下的心态没有了,变成什么?傲慢心生起来。
诸位要晓得,不但是佛门,儒家都说「学问深时意气平」。什么叫学问?什么叫功夫?真正有功夫的人,真正有学问的人,表现在外面的态度决定是「诚敬谦和」这四个字,真诚、恭敬、谦虚、和睦,决定是如此。我们在典籍里面看到,孔夫子、孟夫子待人接物,确实这四个字做到了。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世尊、佛菩萨也做到了。你再看看祖师大德们,谛闲老和尚做到了,他这个徒弟没有做到。
徒弟地位一高,福报现前,傲慢就起来。傲慢起来了,护法神就走了。护法神不讲人情的,主要看你有没有道;你有道,他真护持你,你道心要是退了,烦恼现前,这贡高我慢是烦恼现前,护法神离开了。这一离开之后,冤亲债主就找上门来了。冤亲债主时时刻刻在他周边找他麻烦,因为他有护法神,所以冤亲债主沾不到边,没有办法害他。护法神走了,冤亲债主贴身,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鬼神附身,冤亲债主找上门来。所以这个首座和尚,真是叫无缘无故的跳水自杀。金山寺在长江里面一个小岛上,四面是大江,跳水,被人救起来,过几天又跳水,又被人救起来。这寺庙里的方丈和尚就著急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0二卷) 2006/8/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02》)
...160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昨天讲到清凉《钞》文里面「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讲到这个地方。经书,在这些地方特别对我们初学非常重要,所以我们不能不多说几句,与我们这一生当中的修学关系非常重大。初发心难,每个人发心实在讲都不一样,尤其是华严会上,非常值得人仰慕。仰慕是凡夫,我们今天最麻烦的就是烦恼习气太重,很想放下,但是放不下。你要问学佛从哪里学起?我们具体来说,决定要从弟子规学起,从《感应篇》学起,从十善业学起。这么一说,很多人不甘心,不甘心就是烦恼,不甘心就入不了门,你说这个事情难不难?难不在外面,实在讲在自己,与外面境界毫不相关。
从事相上来讲,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做人学起。你对人有没有真正慈悲心?我有,那是你的标准不是佛的标准。佛的标准至少做到四个字,我们常讲的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虚、和睦。我学佛五十五年,用这四个字做标准来观察人,我一个都还没见到,你才晓得难。六和敬你能做到吗?佛说,这个世间只要有四个人修六和敬,那就是一个僧团,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四个人住在这个地区,这个地区不遭灾难。两个人都处不好,都闹意见,到哪里去找四个人?我也很留意,五十五年没有见到。小道场两个人住都常常吵架,意见不合,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难!为什么?放不下自己。真正说穿了,作祟的就是自私自利,还有「我」就不行。
我们这里讲退转,老修行人都退。你看看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深山里面修行二、三十年,定功很深,一下山接触大众,妄想分别执著又起来了,所以那一种定功是伏烦恼,没有断,石头压草。一入到城市接触大众,今天的社会是花花世界,诱惑的力量比古时候超过一百倍都不止,到什么地方能找到这样定功的人?所以学佛非常不容易,能不能成...(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0三卷) 2006/8/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03》)
...给我们「礼敬诸佛」。诸佛的诸字包括万事万物,《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情众生,无情是我们今天讲的植物跟矿物,包括自然现象。为什么?它是法相,法相就是法身,芸芸众生都包括在其中,没有一个是例外的,怎么能不尊重?这个道理要懂。
永远一个敬人之心,爱人之心,这是佛心,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佛心,佛是觉的意思,菩提心是觉悟的心。不爱人,瞋恚人,那是迷失菩提心,迷失本性,才犯这种错误,真正觉悟的人怎么会这个样子?真正觉悟,整个大宇宙跟自己是一体,还有什么分别?还有什么执著?有分别,有执著,不是一体。本来是一体,怎么说都是一体,你一定要分别,一定要执著,那叫迷惑颠倒,为什么?这不是事实,与事实真相相违背,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你要真正明了之后,佛菩萨我们没见过,真正修行,世间人讲有修养、有德行的人,我们见过。你细细在旁边观察他处事待人接物,诚敬谦和,我在章嘉大师身上见到,我在李老师身上见到。方老师虽然是我的启蒙老师,我跟他的时间比较短,有没有诚敬谦和的德?有,但是章嘉大师跟李老师诚敬谦和就非常明显,这是什么?这是修养的功夫。方老师到晚年不一样。我跟他学的时候,他才四十多岁(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他四十多岁);我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那时候六十五岁;我亲近李老师的时候,李老师是六十九岁,年岁愈大,功力愈纯。你从这地方去看,细心去观察、细心去体会,现在人常讲的磁场,跟这些老人在一起,那个磁场、那种气分叫你非常安静,我们一般人讲安全感,在他的气分里面感觉到非常安全、非常的温和,这是德。
广是广大的意思,是讲作用。悲心,大慈大悲,广济含识。含识是讲有情众生,广是没有条件的,就是大慈大悲那个大的意思,慈悲就是济,帮助人家没有任何条件。我们学习就学这个,众生有苦难,全心全力的帮助。这个人他曾经毁谤我,曾经侮辱我,曾经陷害我,他需要帮助的时候要不要帮助他?不但要帮助他,在排列顺序他还排在最优先,为什么?我们晓得,这就是慈悲教化,做出榜样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0五卷) 2006/8/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05》)
...有这三个根。这三个根是讲的人性,人性本善,人性本净。所以纯净纯善是你的本性,你本来是这个样子的。只要有人教,有人提倡,一唤,他就省悟过来,真快,出乎人意料之外。所以唤醒的人是我们中心这批老师。这批老师自己本身百分之百落实,你要做到;你不做到,你就不能教人。你教人,人家一问你,你没有做到,谁还相信你?所以你自己要做到,处事待人接物,你自然就懂得规矩了。
你看,你们来找我,你们的心态,你们的举止,我一看就清楚了,没有学过。你说你学了,学了是你天天在背,你天天在听讲;你会讲,你会背,你会写,你没有做到!这个根本的东西,不是叫你背的,不是叫你讲的,是要求你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统统做到。只要你做到,人家跟你一接触,对你就生起尊敬的心;你没有做到,你会背、你会写、你会讲,讲得天花乱坠,别人还是瞧不起你,要做到!
基本的精神,四个字,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虚、和睦,这四个字是精神。三家,儒家的读书人、修道人、学佛人,哪一个处世待人不是真诚、恭敬、谦虚、和睦?所以这个统统在四摄法里面表演出来,才真正能成就众生无量无边的利益。这个利益就是我们讲的家和万事兴,一直到族群跟族群的和睦,国家跟国家的和睦,达到最后宇宙的和谐。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四卷) 2006/10/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4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明十地位第六段看起。第六段就是讲远行地,这一段前面没讲完,我们接著看最后一首偈,最后的四句:
【若能成就四摄法。则与众生无限利。若与众生无限利。则具最胜智方便。】
我们看这一首。「四摄法」非常重要,不但大乘菩萨一定要依教奉行,乃至於权教、小乘、人天...(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三卷) 2006/10/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43》)
...已经不在了,这些老人,《菩萨戒经》里面所说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们要以孝养父母的心来对这些老人。非常难得,我听了很喜欢。
这是说佛现前的意思,你不要以为「我一尊佛都没看到」,你真正明了之后,你的周围没有一个不是佛。觉了,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迷了,释迦如来、弥陀如来在你面前,你也把他看成凡夫,这就说明什么?境随心转。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里讲得多清楚、多明白,「弥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弥陀;此方即是净土,净土即是此方」,你看讲得多清楚。实在说只是迷悟上的差别,一悟就是佛境界现前,迷了,佛境界就变成众生境界,差别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总是要记住,既然是出家,一定要以佛为师,要向佛学习。最重要的,学佛之行是戒律,学佛之德那是定慧,戒定慧三学。定慧是德,戒律是行,有行愿才能够感化众生。现在这个事情非常的重要,处世待人的态度一定要做到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虚、和睦。有这样的德行你就会得到诸佛护念,你会得到护法善神的拥护,真正是天人师范,这就对了。这是我们现前也能够学九地菩萨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再看下面这句:
【若一切佛现其前。则了神通深密用。】
『了』是明了,清凉大师注解里面讲「解了诸佛深密之法」,就是明了的意思,对於十方三世诸佛如来深密之法你都明白,你都能够懂得。诸佛深密之法是什么?我们如何能够理解?其实诸佛深密之法不出《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深密之法,真的是深,为什么?每个字、每一句义理深广无限。随著我们自己的境界我们能看多少,程度深的人看得深,程度浅的人看得浅,没有程度的人看不懂。很多会念,念得很好,什么意思不知道、不懂,就跟念咒一样。我们确实明了,自古以来很多不认识字,会念...(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七卷) 2006/10/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47》)
...报庄严土,那里面的住众各个都晓得。为什么?他都见性了,对於整个法界众生他都通达明了,圆融无碍。但是十法界里面的众生,他心不虚,所以他就不能通达,还有障碍。而障碍最严重的是六道,六道里面最严重的是三途。人天比较聪明,好教;三途业障很重,很难教。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根,根利、根钝,三途的根就很钝,人天根就比较利,都有烦恼,都有业障。
业障的浅深对我们修学影响很大,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真正的功课,要认真去做的,摆在面前第一门功课就是消业障。有业障,「虚」就没有了。虚是讲什么?讲心。「通」是讲它的作用,就不通了。业障在哪里消?也就是我们的学习、我们的功课怎么做?在生活上做,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去学习,学习谦虚,世出世间的圣人都教导我们,真诚、清净、谦虚。
我们在最近这些年来跟国际上许多宗教朋友往来,我常常用四个字送给他们,我们大家共同勉励,这四个字就是「诚敬谦和」。希望我们做到真诚,没有虚伪;恭敬,没有傲慢;谦虚,没有自大;和睦,互相学习,互助合作。慢慢的我们都能够觉悟,都能够明了,遍法界虚空界都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是事实真相。为什么我们不能明了?坚固的执著所谓是门户之见。自尊自大,轻慢别人,造成对立,造成矛盾,甚至造成冲突,这些都毫无意义,完全错了。所以任何宗教的典籍,我们用诚敬谦和这四个字统统都能找到,这四个字是所有宗教里面共同的理念、共同的德行。所以我们说,不同的放在一边,慢慢我们再去研究,所同的我们应当要把它发扬光大,认真努力来学习。
所以在世间做学问、出世间修道,最重要的是心要虚。《易经》里面讲「满招损,谦受益」,谦虚的人得益处。自己满,自以为是,你就不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够接受别人的教诲,那你什么都得不到。人要能够常存谦虚,真的受益,为什么?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如果不认真的学习,这个东西淘汰不掉,一定要认真学习才能够淘汰得掉。认真学习到哪里学?除了自己之外,个个都是老师。在大乘菩萨戒里面,《菩萨戒经》,佛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们对待一切众生都把他看成是我们的父母,佛讲他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要常常存这个心,你天天都在进步,天天福慧增长,学无止境,成就你自己圆满的智慧德行。哪一个人,不管他...(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五二卷) 2006/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52》)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一四卷
...念头,你的盗心没断。
「不邪淫」,不邪淫专门是对男女来说,这个意思比较狭义,不像前面两条,前面两条那个境界太大,要做到不起心、不动念。《戒经》里面常常教我们,看到年岁比我们大的,中国古礼也是这样说,大概大我二十岁以上的做父母想,男子是我的父亲,女子是我的母亲;长我十年的要把他当作大哥来看待,大姊来看待;年龄差不多的是兄弟姐妹;比我小的,小了十几、二十岁,应当是子女想,一家人。要和睦相处,要相亲相爱,这就对了。
在大乘教里面,佛的教诲善巧到极处,但都是真话,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无论看到男女老幼,在大乘心目当中,尊敬心生起来,为什么?他是佛,年岁再小,他也是佛,再老他还是佛。我们对佛怎么尊重,对人就怎么尊重,这个就高了。能够把他想成这是我们父母、兄弟姐妹、儿女,人天道的标准;能够看成是诸佛菩萨,这是佛道、菩萨道。先从人天,处处总是有个恭敬心,诚敬,诚敬谦和,性德,本善,所以总是要真诚、要礼敬。你看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对一切众生要礼敬。先从最低级的,慢慢的再向上提升。
第四个「不妄语」,这一条很难守,可是你一定要做到,你不做到,你不善。妄语是骗人,我们现在讲不诚实,存心骗人。真的有些有德行的人、有学问的人,骗不了他,他完全知道,所以那个人好人,虽然知道你骗他,他也不说破,这是德行。早年,我那个时候大概四十多岁,三十多年前,道安老法师在世的时候,那是个老好人。他办一个大专佛学讲座,找我去做总主讲,我们合作大概有三年的时间,一直到他过世,他七十岁过世,我那个时候才四十多岁,他对我非常爱护。这个人爱人才,真难得,又肯提拔人才,真正善知识,佛门像这种人不多。有些信徒骗他,骗钱,自己经营什么公司,请老和尚去做董事长,老和尚很欢喜;问他要钱,那就送钱,所以他...(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七一卷) 2006/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71》)
...解,而且更难得的,互相学习,真正成为一家人。今年十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十个宗教手牵手在大会堂上为世界和平祈祷,这个在全世界是第一次。宗教团结走向了联合国的大会堂,过去没有过。让大家看到,真叫刮目相看,原来宗教是这样的团结,这样的和睦。所以今年,新年快到了,新加坡的宗教们有举行温馨晚宴,也邀请我,一月二号,我去参加。四摄法!
四摄法第二是「爱语」。爱语不是甜言蜜语,爱语是真诚的关怀,真诚的劝告,这是爱语。爱护自己跟爱护别人没有两样,爱自己多一点,爱别人少一点,错了;颠倒过来就好了,爱自己少一点,爱别人多一点。这样才真正能够做到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关怀、互助合作,以宗教的力量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这么一个大的方向、大的目标,所有宗教联合起来,我们共同努力,这是每个宗教创教人的本愿。宗教教学的宗旨确实是「仁慈博爱,诚敬谦和」,我用这八个字把世界上所有宗教教学的宗旨说出来了。不管你信仰哪个宗教,你要不离这个原则,「仁慈博爱,诚敬谦和」,宗教里面决定不会有矛盾发生,决定不会有冲突发生。宗教是和平的,宗教是博爱的,《无量寿经》上有「博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也是以这个为宗旨,孔孟讲仁义。
四摄法第三个「利行」。行是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动,我们的造作,决定是有利益的。利益谁?利益对方,利益大众,利益社会,利益一切人类,再扩大,利益一切众生。大乘教里面讲九法界众生,常常讲的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个心量多大!你要知道,这个心量才是自己的真心,你自己的心量本来就是这么大。现在怎么样?现在你迷了,迷了之后,你的心量变得很小,变得不能容忍,这是错误的。心量小,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还要小,就变成六道;再小,就变成三途。所以,三途是小心量变现出来的,一真法界是本性所现的。十法界就很小了,迷失自性才变成十法界,六道又更小,三途就小到极处了。如果我们连一个人都不能包容,将来到哪里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八八卷) 2006/12/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88》)
...是十善业道,慈悲、智慧,接著说「大般若光明云」。智慧跟般若是一个意思,这两个名词连在一起意义就不一样。智慧是讲的权智,善巧方便,而般若是讲的实智,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是什么?真实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不起作用的时候叫般若。所以《大般若经》上讲「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智慧不起作用的时候,并不是没有,它有,起作用是无所不知。
这个说很难讲,也不好懂,我们还用古人的比喻,镜子。你看镜子在照的时候,照得很清楚,一样东西都没有漏掉,这时候叫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没有失掉。起作用是什么?如果有人来问,他就能解答,这是一个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包括你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都包括在里面,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待人接物也好,你都做得非常恰当,这叫智慧,这叫智慧起用。用在生活里、用在工作里面,你的工作做得比别人好,用在待人接物,你跟大众相处,确实做到今天所讲的诚敬谦和。别人看出你的心真诚,你的心清净,你的态度谦虚,你待人和睦,这是什么?这是般若智慧表现在外面。所以,大般若是智慧之体,大智慧是般若的起用,体用不二。这是从两个角度上来说明。
体决定是清净的,有丝毫的染污你作用就有偏差,作用的偏差就叫造业,所以般若重要。大乘教里面佛菩萨教导我们六波罗蜜,前面五条是事,就是我们此地讲的智慧,大智慧光明云,后面一条是理,有事有理。你看前面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那是事。禅定就是清净心,就是平等心,般若就是你心地光明,遍照法界,没有一桩事情你不是通达明了的。用在哪里?用在前面,用在布施、用在持戒、用在忍辱、用在精进、还用在禅定。六桩事,一就是六,六就是一。这是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
底下接著说「大三昧光明云」,三昧是梵语,就梵语的意思来讲,三昧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印度话的三,就是中国意思的正,你看...(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九七卷) 2007/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97》)
...是地狱,贪心是饿鬼,愚痴是畜生。我们今天把贪瞋痴放下了,专想阿弥陀佛,他怎么会不现前?所以念佛功德无比殊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每天读经,研究经教,这是念法;日常生活当中跟一切人都和睦相处,我们常讲的,跟人和睦、跟事和睦、跟万物和睦,就是念僧,这叫三宝。这把一切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无量法门总的纲领原则都在念三宝之中。我们每天这几个小时在学习念法,最重要的是要把念佛、念法落实在生活上,就是与一切人和睦相处。把心量拓开,恢复自己本有的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自己本来的心量,没有一样不包容的。现在你不能包容,不能包容是迷失了自性,我们产生错误了。
『及示发心功德行』,「示」是示现,做出样子来给人看,发什么心?发四弘誓愿的心。度众生的心怎么发法?简单的说,第一个,你要欢欢喜喜、诚诚恳恳包容接纳众生。像弥勒菩萨示现的一样,布袋和尚示现的一样,欢喜接纳。要学诚敬谦和,在在处处自己要谦卑,要学自己谦卑,要学习尊重别人,学习关怀别人、照顾别人、帮助别人,这就是度众生的相。这几条里面的内涵广大没有边际,最重要的帮助是帮助他学佛,为什么?帮助学佛才叫真实功德。那你要先做出学佛的好样子,让他看到之后很羡慕,他也想学佛,你就接引很多众生。所以自己要学不好,那你就没有办法帮助别人,一定要自己做得很好。
学佛的人没有一天不欢喜,没有一刻不快乐,这点就能够影响很多人。学佛的人心地清净,态度和谐,人人都愿意亲近你,这才叫度众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一切万物接触当中,学断烦恼。怎么学法?顺境不贪爱,逆境没有瞋恚,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要常常提起观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愚痴,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断贪瞋痴。断贪瞋痴就是放下,放下贪瞋痴。只要贪瞋痴放得下,戒定慧是自然往上提升,提升到像阿罗汉、菩萨们一样,定共戒、道共戒,你心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六一卷) 2007/6/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61》)
...开悟的那个时候,是他自证的境界现前,绝对不是五祖有什么方法能帮助他开悟。五祖要有方法帮助开悟,他学生很多,应该很多学生都帮助他开悟,为什么只有惠能一个人,自悟。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才不会怪老师,老师没有偏心,都是自修、自悟、自证。后来这些祖师大德,你自悟之后你去找他,他给你做证明,没有错,你确实是体会到佛境界,你真的是放下了,你才能见到。要不是真的把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惠能大师那二十个字说不出来;他那二十个字说出来,也正是忍和尚所证的境界。再给你说明白,这五句话是一切诸佛如来大彻大悟的境界,所以说佛佛道同,没有两样。我们今天信佛要信他这个五句话,我们的自性是清净的,现在被染污了,染污不是真的,染污是假的,是虚妄错误的抽象概念,应当放下。放下从哪里放起?你看《弟子规》里面叫你哪些不能做的,你从那放下。
学习圣教基本的条件是谦虚、恭敬,印祖讲得好,「诚敬」两个字,真诚、恭敬。真诚也不好讲,我就讲谦虚,谦虚、恭敬你能学到东西;你觉得我比别人高,人家都不如我,你什么都学不到,这是最糟糕的。首先要学到我不如人,哪个人都有长处,都有比我强的地方,我都应该向他学习,这种人很容易成就。你看在近代念佛往生的人,多半都是没有知识,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他们念了几年佛预知时至,站著往生,那是什么?谦虚。就是他有个自卑感,不如人,他处处得利益;自以为很了不起的人,这很糟糕,学一生没有成就。为什么?傲慢,贡高傲慢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你有这个东西在,你还会有什么成就?一生只是在佛法里面结个法缘而已。
中国老祖宗教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是事情遇到困难了,遭遇困难,困难不在外面,决定在自己。只有在自己身上才能解决,一切毁谤、羞辱来了,立刻反省我有没有做错事?有做错事,我感谢他们提醒,我改过自新。我没有做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0卷) 2007/6/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0》)
...你什么都学不到,这是最糟糕的。首先要学到我不如人,哪个人都有长处,都有比我强的地方,我都应该向他学习,这种人很容易成就。你看在近代念佛往生的人,多半都是没有知识,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他们念了几年佛预知时至,站著往生,那是什么?谦虚。就是他有个自卑感,不如人,他处处得利益;自以为很了不起的人,这很糟糕,学一生没有成就。为什么?傲慢,贡高傲慢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你有这个东西在,你还会有什么成就?一生只是在佛法里面结个法缘而已。
中国老祖宗教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是事情遇到困难了,遭遇困难,困难不在外面,决定在自己。只有在自己身上才能解决,一切毁谤、羞辱来了,立刻反省我有没有做错事?有做错事,我感谢他们提醒,我改过自新。我没有做错事,实在没有,受这种屈辱那是消业障。为什么?我这一生没有做过,前生宿世可能做过,业障就消了。你永远保持谦虚、诚敬、接受,消业障,总是有个感恩的心,而没有怨恨、没有报复,自己境界不断向上提升。没有这个境界,你怎么晓得你现在在哪个层次?这就是考试。像中学考试、大学考试、博士班考试,通过这个考试才晓得自己到第几层,怎么不是好事情!所以说「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没有一桩事情不是好事。
所以宗门祖师常常教导学人,「你会么」!这个话意思很深,你要是会,一生成佛,不会,那就到无量劫了。所以会,无师智就很容易现前,不会就太难了!学,跟诸位说,学不到,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学了十二年没用,最后放下,放下就管用,这个示现意义太大了。惠能大师给我们示现不学,那我们要搞这些东西干什么?不要学,放下就是。惠能我们学不了他,学释迦牟尼佛,我们学,学了之后怎么样?学了之后晓得放下,不能执著。执著你永远在那个地方;换句话说,你的障碍、业障永远在。放下,业障就没有了,为什么不肯放...(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七0卷) 2007/6/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70》)
...,是我自己在这里做学习报告。我眼睛里面看到所有台下坐的这些同修们,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我的监学,你们来看看我有没有进步,我讲的有没有过失、有没有错误,我是这么一个态度。这个态度好,不至於让自己变成狂妄、变成傲慢,一生守住「我是学生,我是学人」。为什么?我们看到自古至今,在讲经教学这种方式上,淘汰下来的人太多了。
到讲得不错,修得不错,大众,我们佛门讲四众,对你的赞叹、对你恭敬、对你供养,这一下就搞迷惑了,自己真的以为成佛了,不知不觉贡高我慢、贪瞋痴慢的习气统统现前,自己不知道。我这个方法,李老师教给我的,如何防止?就是一生始终抱著我是佛门的小学生,我没什么了不起,真的,我们比起阿罗汉差太远了,跟菩萨比天壤之别,比起一般没有修的人稍微好一点,你值得什么骄傲!再扪心自问:有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有没有能力有把握往生?不要说是出世间圣人,世间圣人的那种诚敬谦和,我们有没有学到?我们读书,读尧王的故事,读舜王的故事,读文王、周公、孔子,你看看他们一生为人的谦虚恭敬,做事情的谨慎小心、认真负责,我们有没有学会?真的没有学会。学会的是什么?学会傲慢,学会自以为是,学会看别人都不是,都以为自己很行,错了。
今天我们再往下面看,下面第四「法性融通故。法性融通,故如性之事,亦有可融通之理」。法性确实是圆融,通就是没有障碍,法性是一,不是二。法相是法性变现的,法性融通,那法相哪有不融通的道理!什么是法相?如性之事就是法相。相如其性,性如其事,性相一如,所以佛经一开头「如是我闻」,如是两个字什么意思?性相一如,性就是相,相就是性,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不能分,性相是一体。明心见性,性在哪里?随便法相,哪个地方不是性!法法皆是,所谓左右逢源、头头是道,无有一法不是,这见性了。见性之后,它自然融通,所以它亦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九一卷) 2008/1/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91》)
...是古时候的话,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坚守原则,就是这个意思,他不会轻易被外面环境动摇。这个坚守原则是什么?圣贤人的教诲,在佛法里面讲,依法不依人,他坚守原则。第二个是「弱於受谏」,这个弱是容易,受谏是听别人劝告,什么人劝他,他都欢喜接受;批评他,他乐意接受,劝导他,他乐意接受,从来不反驳。批评他错误了,错误了他也笑咪咪的接受,他也不反对。这个难,很不容易。在中国古谚语里面讲,这种人有大福报,福在受谏,听别人劝告。如果自己说一篇大道理来拒绝,这个人没福。第三个「怵於待禄」,用现在的话来说,怕做官,为什么?做官可不容易,做官要肩负三个责任,君亲师。你是领导,你把人民领导到哪里去,你是带头的,带路的,第二个你是人民的父母,第三个你是人民的老师,君亲师。这个责任太大!做不好是罪过,做好是应该的,所以他怕。第四个「慎於持身」,用现在的话来说,洁身自爱,表现於外面是诚敬谦和,与一切大众和睦相处。非常不容易,这是我们应当学的。颜回不是普通人,夫子那么样看重他,他不幸年轻的时候就过世,这是什么?这是缘分,不能说他住世的时间短,或者他有什么业障,不是的,他是来示现的,就是来教化众生的。像在舞台上表演,他担任这个角色,他就演这个,演完他就下台。演得好,演得逼真,你真看懂你就学到了。
第五尊佛「水月佛」,清凉注解里面给我们说,「饶益安乐一切众生,如水普润」。水滋润大地,滋润一切众生。这个世间,我们说这个地球上,无论是动物、植物,如果没有水,都不能生存,水太重要了。水润泽一切众生是无条件的,它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著,决定没有厚此薄彼,真正是大慈大悲,所以佛的德号里面有水月佛。第六「解脱月佛」,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闻十种法,心定不动,故得解脱」。这十种法就本经来说就是十住法,就是这一品经,你能够心定不动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一八卷) 2008/2/15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18》)
...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出世艰难困苦,到现在可以说心想事成,这是这一生修的,这五十七年,不算太长,真的是一百八十度的转过来,长时期跟我的人你们亲眼看到。我造作的罪业比你们重,过去生中造的罪业我不知道,我年轻的时候,十几岁,喜欢打猎。抗战期间当中,我们家的伙食还很不错,每天都出去打猎,好像是功课一样。杀生太多,果报很严重,一直到七十多岁,我还有皮肤过敏的病,每年到季节交接的时候全身痒,长红的疹子,样子很恐怖。这个现象到去年就没有了,年年都有的,去年没有。我觉得身体比从前愈来愈好了,那是什么?我知道,业障病!业障没有消除,我们的功夫还不够,不到。努力,再努力,功夫到了,业障就没有了。
现在我们对於这些理论方法知道得很清楚,现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它落实,百分之百的落实。所以我们对人、对事、对一切万物谦敬。这些年来我们提出四个字,在国际会议上赠送一些朋友们,「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让、和睦,待人接物,这是悟;不知道谦虚,不知道礼敬,那就是迷。所以头一个要学谦,对治贡高我慢的习气。要知道贡高我慢习气人人都有,与生俱来,这不是学的。从前李老师给我讲,讲经的时候也跟大众常讲,举个比喻,讨饭的乞丐,你仔细观察,他贡高我慢。贫,真无立锥之地,贱,没有地位,沦落到乞丐了还有什么地位?贫贱到极处了,你看他在路边,坐在地下,求人家布施个一文、二文,有钱人从他面前过了,他还哼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你看他那个样子,言语傲慢,他还瞧不起人。
学佛之后,我们知道,傲慢在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生生世世,真的是与生俱来,它不是学的。这个四大烦恼,第一个是我见,执著身是自己,这是大烦恼。这是什么?这就是轮回心,你只要有这个执著,你就永远出不了六道轮回。我爱、我痴、我慢。你想想看,四大烦恼常相随,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四九卷) 2008/4/20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49》)
...。这首偈我们就学到此地。再看最后一首:
【胜慧先已说。如来所悟法。我等从彼闻。能知佛真性。】
你看看,佛菩萨是多么的谦虚,多么的可爱,这要学习。我们学习障碍重重,这也是个很大的障碍,不知道谦虚。明明是自己悟到的,也推给别人不说自己。『胜慧』是前面排列第三位,他先说的,说出如来修行证果的方法,我是从他那里听到的,从他那里学到的。学的也真有成绩,『能知佛真性』,这是他自己入佛境界了。这十位菩萨,每位提出他自己修学报告之后,都是说我的成就是承蒙前一位菩萨的教诲。这首偈它的精神,就是教导我们念念不忘老师的恩德,尊师重道。佛法是师道,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人不能够尽孝,他就不会尊师,这一定道理。所以净业三福,第一条里面就跟我们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是佛法修学的根。怎么样才能成就?在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诚」,内里面有真诚,外面才有恭敬。诚敬是入德之门,成就大德、大智、大能的基础。
什么是诚?诚是清净心。清朝末年曾国藩先生他给诚下了个定义,说得很好,他说「一念不生谓之诚」,这个话讲得好,有一念就不诚。所以诚是什么?诚是真心,真心没有念头,起了一念就不诚。我们常常听到说「我诚心诚意」,你想他是不是诚心诚意?他还有诚心诚意念头起来,他不诚!他起念头了,一念不生才是诚,起念头就不诚。所以在佛法里,什么人做到诚?法身菩萨。我们《华严》里面讲的初住以上,他们的无明烦恼破了,也就是说妄想断了,妄想就是起心动念,他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动念,初住以上他用真心,不用妄心。十法界里面的众生还是用妄心,就是用阿赖耶识。不过四圣法界接近真诚,不是真的真诚,接近,就相似,天台大师把他们这些人称为相似即佛。起心动念放下之后,那就不是相似,天台大师说分证即佛,为什么说分证?他没有圆满。为什么没有圆满...(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七0卷) 2008/6/2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70》)
...是帮助我们破疑生信,只要疑惑破掉,信心生起来,修行证果快!佛法,尤其是大乘法,章嘉大师讲得好,知难行易。知是破疑生信,这个难,太难了;行是转境界,在一念之间,一念转过来就成圣。我们的修学,决定不能够舍弃三个根,你真懂得了,你才会知道,最上乘的佛法跟最下乘的不二。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你看看他们的生活,他们待人接物,与《弟子规》把它对照一下,哪一句他没做到?字字句句落实了,圆满的落实了,为什么?性德,性德自然流露。我们从这个路子去精进,这就是行一乘道,还在大乘之上。一乘没有疑惑,大乘还有疑惑。这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五小段,「第五东北方精进慧菩萨」,我们把经文念一段:
【尔时。精进慧菩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这是一段长行,这个长行跟偈颂,一头一尾都是显示菩萨的《弟子规》,你看看他们的规矩,他们的礼节,看出他们的谦虚、诚敬,你在这里看出来。『尔时』,是前面第四位,生贵住的菩萨功德慧他的报告完了。接著是第五位,具足方便住的菩萨,就是精进慧,东北方代表方便具足住。前面生贵都是比喻,他的境界跟佛果地上相应,也就是障碍愈来愈少,已经接通了,跟佛的气分接通了,能够明显感到佛的磁场加持,所以说是入如来种。这个时候再向上提升,自利利他,自利利他一定要善巧方便,所以说是方便具足,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没有一定的现相。说法也如是,应当用什么方法来教,就用什么方法,活的,没有一样是呆板的,圆融无碍,这是真的智慧。落实在业用之中,业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活动,这是真实智慧。所以称为精进,真精进,这里面著重在自行化他。
『承佛威力』,这菩萨谦虚,不是我有能力来报告这些事情,这是承蒙佛力加持。『观察十方』,好,十方是什么?听众,同时也得到十方大众的加持。你看这意思多好,真叫一个不漏,上...(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七0卷) 2008/6/2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70》)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一五卷
...我们不可以轻慢任何一个人,也许你瞧不起的这个人,看到不如意的那个人,那个人就是佛菩萨再来的。
於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懂得尊重别人,要懂得感恩,认真的依照经典里面的道理、方法好好修行,把自己错误的行为都给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你看像经文上教导我们的,要学谦虚,自己有智慧、有能力,还谦虚我这个智慧能力是佛菩萨加持的,不是我自己的,「承佛威力」。古时候跟现在不一样,古时候的学生,菩萨是佛的学生,自己纵然是有创造、有发明,他把这个智慧能力都推给他的老师,老师教导我的。菩萨说这是佛的威神加持,如果没有佛威神加持,我哪有这种智慧能力!谦敬、谦虚,尊重老师。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更要把它做出来,为什么?现在这个社会大家对老师已经不尊重了。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这个人於世出世间法都得不到真传。为什么?印光大师说得好,我们在世出世间求学,印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尊师重道!对老师的尊敬就是对你所学的道业的尊敬,你重视道,你才会敬老师。老师要找个传道的人、传法的人,他找谁?就看学生诚敬心有多少,他就教多少。为什么?他没有诚敬心,他就有傲慢、嫉妒、贪欲,这是三重障,你教他没用,他听不进去,他听不懂,那你叫白费力气。他有诚敬心,他能吸收,他是法器,他听得懂,他能理解,他能依教奉行。所以老师教他教多少?看他诚敬心有几分,这个人有十分诚敬心,老师只教九分,那老师对不起学生。这个人有三分诚敬心,老师教三分就行了,不必教四分,教四分,那一分是多余的,他不能吸收。老师对待学生传教就依这个标准。
这种求学的态度是自然的,不是勉强的,不是装出来的,自自然然的。师生相处,老师会看得出来,学生对老师毫无恭敬心,老师怎么教法?听说现在有些学校,学生跟老师打分数,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这个老师下个学期学校就不再续聘他,他就得失业了。那老师怎么办?只好巴结学生,让学生欢喜,他下个学期还能在这里教书。这是教学的悲哀,这个悲哀是真的,而且非常严重,为什么?下一代没有人才,真正好老师不能教,老师都改行,不再教书,你说这个问题多严重。我们想到这个问题,感触非常深,因为我这个年龄,我小时候第一天上学校,那是私塾,乡下私塾。进学校的时候,我父亲带著我,还带了礼物送给老师的。进学校,新的学生进来,私塾学生不多,大概只有二、三十个人的样子,一个老师教二、三十个人。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一五卷) 2008/12/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15》)
...,「上禀尊力故」,禀是禀承,尊是诸佛菩萨,威神加持。「右手者,法慧所说顺理机故」,佛法尚右,一切都是右转,顺著右手转。我们一下台的时候这边是右手,从这边转,我们现在讲顺时钟,佛法尚右,这表什么?随顺性德。违反性德就错了,随顺性德就对。所以前面我们也跟诸位,讲中国老祖宗所传的放在心上好,那是什么?那是人天法,孝悌忠信,我讲从我心做起,这话重要。我们把孝悌忠信放在心里头,把礼义廉耻表现在我们身上,像我们身上穿的衣,穿的什么?礼义廉耻。我们的行为呢?仁爱和平,仁爱和平从我行做起,这个好!心里面是孝悌忠信,身的表相是礼义廉耻,我们的行为造作是仁爱和平,这是我们中国老祖宗传给我们,这是性德。我们能这样子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是随顺性德,跟佛菩萨所教的没有两样。不但佛如是,我们现在接触许多宗教,读了许多宗教的经典,跟这十二个字统统都相应。我也用四个字把它总结,「诚敬谦和」,这做人的准则,要真诚、要礼敬、要谦让、要和平。诸佛菩萨、东西方一切的圣贤都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我们能记住、能奉行,那就是禀尊如来的神力,就是随顺机宜。这个右手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这个意思。
「诸佛随顺法慧说故」,这最后一句话把加的意思讲出来,是为什么?随顺法慧,这是法身如来随顺一切依正法故,法身如来是我们的自性。你看看,法界无量无边的众生,心行差别也是无量无边,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说过。随顺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地方讲由法慧来代表,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所以直到读了这段经文,知道我们发真实心就能得诸佛菩萨威神加持,我们做事情才能够顺利,才能够圆满。我们做事情有时候不顺利、不圆满,我们一定要反求诸己,什么原因?我们的诚意不够,我们的心里头还有很多不善在障碍,不是没有原因,不是外面的障碍,是自己内心不圆满,所以才有外面的障碍。总要记...(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五六卷) 2009/11/8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56》)
...是现在人的过失。深入再深入,愈深入之后才知道古人这些方法妙极,高明极了。首先培养我们德行的提升,无论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先决的条件就是谦虚、恭敬,如果没有谦敬的心,你什么都学不到。这让我们立刻就想到,孔夫子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也」,孔子这句话是说得非常正确,一个人有才华,才华像谁?像周公,周公是圣人,是孔子心目当中最崇拜的一个人。他说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的才华像周公一样,可是他傲慢还吝啬,这个吝啬是什么?他不肯轻易传给别人,也就是说他有嫉妒。为什么?怕别人将来在他之上,教给别人自己总得留一手,有,历朝历代都有这种人。夫子说如果是这样的人,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则其余就不必谈,不是真正的圣贤,假的!
因此我们修学头一个要学什么?学谦敬,谦虚、恭敬。以后看到《印光大师文钞》,完全明白, |
|
|
|
|
|
|
|
8#
樓主 |
發表於 2021-5-23 13:26:20
|
只看該作者
印祖说我们求学、求道,要用什么心态求?诚敬,真诚、恭敬。真诚就是菩提心,恭敬是什么?尊师重道。对你所学的要尊敬,你所学的经教、你所学的法门,你要用诚敬心学,你跟的老师,你对他要存诚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一点都不假。我读《印光大师文钞》,那一年是三十岁,我离开工作,到埔里跟忏云法师住茅蓬。在茅蓬里面,忏云法师教我的功课,是每天拜佛拜八百拜,早晨起来拜三百拜,中午午餐之后两百拜,晚上拜三百拜,每天拜八百拜。我在茅蓬住了五个半月,拜了十几万拜,把自己傲慢的习气拜掉。他教我看书,看《弥陀经》注解,《阿弥陀经》,莲池大师的注解、蕅益大师的注解、幽溪大师的注解,这三本注解是《弥陀经》注解里头的权威,要我细细的看,把科判画成表解。这个表解画成之后,我真佩服得五体投地,才晓得古人所讲的好文章一个字加不得,一个字减不得。你加了一个字,废的,可以把它删掉;你要少一个字它断掉,它上下接不上。我才懂得什么叫好文章,这是通过科判的学习。这三种注解的科判我都把它画出来,写得很工整,送给忏云法师。在《文钞》里面学到「诚敬」这个态度,所以以后离开茅蓬去亲近李老师,那...(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0卷) 2009/11/12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0》)
...样吗?为什么?你出家破坏出家形象,这一条罪就非常重,一定要讲清楚。
道场是修道的、行道的、传道的,现在有没有?怎么个修学、传道?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不就表演给我们看了吗?每天讲经教学,一天没有缺过。老人家圆寂之后,他的这些学生们,从记忆当中把老师的教诲,用文字记录下来传承后世,这就是经典。怎么记录法?当时同学当中记忆力最好的、理解力最好的,阿难尊者。所以就请阿难升座,把释迦牟尼佛讲的经,你过去听的,重复讲一遍给我们大家听,五百阿罗汉作证。在现场听,看阿难有没有讲错,大家都同意,说他讲得不错,佛是这么说的,记录下来就成为经典,取信於后人,所以结集非常谨严。阿难升座复讲,这个办法就一直流传下来,流传到现代。所以我们佛门讲经的法师,是怎么学会的?复讲,我还是学复讲。可是现在不是,现在佛学院不用这个方法。可是我觉得复讲好,复讲的好处太多,复讲里头确实具足诚敬、具足谦虚、具足尊师重道,这是德行的根本,没有这种德行,什么都假的,你学到的东西不踏实。所以佛家教学,真是叫面面都顾到,不是单方面的。德是学之本,没有德你那个学是假的不是真的,德的核心,德的最基础的东西就是孝亲尊师。佛法也是依这个为基础,中国传统圣人教诲它也是依这个为基础。所以佛教到中国来,马上被中国人欢迎,为什么?我们站在一个立足点,孝亲尊师。所以佛法当年的传播,也是这些学生们四面八方都传,你看到现在唯独在中国,真的是生根、茁壮、开花、结果,成就超过印度。什么原因?跟中国祖祖相传的这个根是一个根,孝亲尊师。你看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看这四句讲得多好!我们学习就要从这四句下手,修养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学问。修养德行是孝亲,成就学问是尊师重道。
我们看现在的寺庙,最近台南的同修,大家想建立一个道场,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六0卷) 2009/11/12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60》)
...不再去了。这是个什么学校?学校送我博士学位,送我教授的聘书,我拿到手上难为情!这个博士、教授教出这么样的学生来,丢尽了人!
五十年前,方东美先生就告诉我,那个时候我想到学校旁听他的课,我恭恭敬敬写一封信给他,还写了一篇文章送给他看,毛笔工楷。一个星期,他找我到他家里面谈,见面就直截了当告诉我,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你要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我这一听是凉水浇头,老师完全拒绝了,很难过。方先生就看出来了,他安慰我,他说:这样好了,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小时课。这是我意想不到的,现在懂得了,为什么这么说?大概他所教的学生,也没有碰到一个像我那么谦诚恭敬,毛笔工工整整写给他的信,大概没有过,所以他不忍心。我们也没有缴学费,一分钱没缴给他。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去上两个小时课,学生就我一个人。
到以后我们学佛明白了,诚敬,哪个老师不想把自己东西传给后人?就是传人,那要真正找到有条件。什么条件?就是「诚敬」两个字。所以我找章嘉大师、李老师,都是那样的爱护,认真的教诲,没有别的,就是诚敬。人家看的,不是有什么神通看到你过去,不是的。看到你的言谈举止是不是真的想学,真想学,他就真教你;不是真的,没有那种诚意,顶多说好吧,你到学校去听课就好,不可能再单独找时间来给你,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没有别的,真诚恭敬。
问:末后一个问题,古德云,极乐世界一心所现,弥陀教主本性所成。请问这个「世界」在哪里?「教主」怎样做?
答:这个世界也是一心所现,这个世界的教主还是本性所成。前面两句懂了,你一切都懂,你可不能把这个世界当真,当真就错了。《般若经》上讲得很透彻,「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给你讲真话,《心经》讲到最后,「无智亦无得」。这个问题慢慢去学习,《华严经》最近讲的这个问题就讲得很多。
下面是香港同学提问,有三个问题。
问:我与先生于今年初结婚,感情一直很好。但这两个月我因有事回大陆,回家后,先生的脾气变得很暴躁,...(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四十六) (共一集) 2006/8/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35-01 》)
...家人穿这个衣实在讲都不应该,为什么?好好一块布匹要把它剪碎,再把它缝起来,这已经就失去了意义,这是糟蹋,这多事,人家是没有。但是我们最好还是避免正色,这是正常的。
但是为什么中国有些法师穿红色的,镶的金色边,甚至于每个格子里面还绣有佛像?这是从前帝王尊重佛教,对于被封为国师的,皇上常常要送礼物,就送这件衣。那个颜色是皇上做的要送给他的,是一种礼物,也表示一种尊重,是这么个意思。这个我们要懂得,在重大典礼里面可以用。在过去,通常一个法会只有一个住持和尚他穿红色的,其他的没有。过去多半都是帝王所赐的,所谓赐袈裟,自己不做。皇上赐的,那是要接受,这是国家的等于是奖励、褒扬。像一般人受勋一样,勋章一样,它有这个意思。我们自己要懂得,不是国家重大典礼的时候我们不用。平常还是遵照戒律里面规定的,这样子好,这样比较如法。自己也要低调一点,总是有好处,养自己的诚敬谦和,处处谦虚,处处低调,这好。
问:第九,道场收了很多放生的钱,虽然每个月都放生,但每次收的放生费用都有盈余。四年来累积了几万块钱,由道场负责人保管。有两位居士常劝告负责人,应将每次这些费用全部放生用完,但负责人却不予理会。请问负责人这样如法吗?
答:那要看他的态度,我们不好批评人家。你要问我,我会把这个钱拿去印《护生画集》,劝人不杀生,劝人素食,用来做这个很好。实在讲,现在放生也有很多的麻烦,为什么?造成环境污染,鼓励人去抓这些小动物。你不放生,他没有生意,卖不掉他就不抓了;因为你放生,他大量去抓,这不是放生,反而是害生,这个要知道。多印、多宣传这些《护生画集》,这个好,提倡素食,这功德就很大了。
问:反对会长这样做的两位居士是否背负因果?
答:这都不是大问题,各人因果,各人负责。
问:底下一个问题,请问珐輪功是...(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六) (共一集) 2006/1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56-01 》)
...的老师,凡是在学校教学的这些老师,没有一个不尊敬,你才能如法。我常常说,在国际上劝这些从事于和平工作的人,和平从哪做起?从你内心。我们内心一定要放弃、要放下对一切人的对立,对一切事的对立,对一切万物的对立;有这个念头,你就没有办法做和平工作。换句话说,你有这个念头,你就不能契入佛法,为什么?你还有对立的念头。对立在佛法里面叫边见,见惑里头的边见。你有身见、有边见,换句话说,《华严经》讲的初住菩萨你没有分,小乘里头须陀洹你没有分。这个讲是一年级。你怎么学你都在门外,你入不了门!不是佛不慈悲,没有办法。
这桩事情老师帮不上忙,老师要能帮上忙的话,老师慈悲,早就帮我们的忙,佛也帮我们的忙,没有法子。自己的业障要自己消,要知道任何人不能代替。佛经上讲「父子上山,各自努力」,父子都不能代替,没有人能代替,一定要懂得自己消业障。消业障,我们平常讲四个字,「诚敬谦和」,真诚、清净、谦虚、和睦,对待任何人你都保持这个态度。真诚,决定没有虚妄,你还用虚伪的心对待人、欺骗人,错了,你怎么能够欺骗你的自性?这个要知道。所以《华严》好!《华严经》把整个宇宙的方方面面统统都讲到。
这次像这种讲法很难得,不容易,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任何人,无论在哪个地方,在哪个处所,我们现在是用网路、用卫星,你在电视机前面,在网际网路前面学习。会用功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就。有些鬼神告诉我,我常常跟鬼神接触,鬼神告诉我,他说:净公上人,你身边一个学生都没有,你有学生,在电视机前面,你还没有见过面。我相信,我非常相信,可能不只五十个人,但是姓甚名谁都不知道,肯定有。
问:下面说是否一定要到庐江学习,才有可能具备因缘作您的学生?
答:如果你真的具足这个条件,到庐江去教一年修福,好,你有实际上教学的经验。因为我们五十个人学习,...(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八) (共一集) 2006/12/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63-01 》)
...经法师,迷信仙道之人特别多,崇拜神通名利,没有机缘正确认知佛法,请问应如何引领他们学习佛法?
答:我们的老祖宗告诉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懂这个道理,你就能帮助别人。要从自己本身做起,你自己修得很好,学得很好,你就影响别人。自己没有修,自己也没有修养,希望别人能转回头,那永远是个梦想,做不到的。什么都要从自己本身去开始,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别人。
问:因受到一些不庄严的道场和僧人的影响,感到迷茫,不能精进,请师父开示。
答:这个情形在现在社会里面好像是愈来愈多,遇到一个真正善知识,古人常讲那是缘分,这种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真正求善知识,我们做学生的人求老师不容易,老师告诉我,老师要一生找一个真正好学生更难,他到哪里去找?由此可知,这都是宿世的缘分,过去生中有缘,这一生才遇到,三宝加持做增上缘,遇到了。遇到之后,成败的关键就在「诚敬」这两个字。印光大师讲得很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你对老师要真诚、对老师要恭敬,为什么?真诚、恭敬才能接受,老师讲的你会依教奉行。所以真诚心的显示就是在如教修行,你对老师愈真诚,老师讲的话真的就跟圣旨一样,你会很努力把它做到,这叫真诚。如果老师讲的话不愿意去做,阳奉阴违,那就是一点诚意都没有。没有诚意的人,不但他得不到利益,老师讲的实际上他没听懂,真的听不懂。所以世出世法的学习都在诚敬,印祖讲的这两个字讲得太好了,真的是关键。
尤其是在末法时期,善知识愈来愈少。真正善知识他不肯承认自己是善知识,「我学的东西很少,不值得你们学习」,一下都推出去。如果那个人说我很行,我什么都会,什么都通,你跟我学,这个靠不住。善知识真的是非常谦虚。我跟李老师,李老师跟我说过多少次,他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后就教不了了。谦虚!教不了我怎么办?找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不在了,《文钞》在。你天天读《文钞》,依教奉行,你就是印光大师的学生。这是真正善知识的教学,也算是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
现在如果我们不认识善知识,我们找不到善知识,怎么办?找古人,古人跟我们最近的是印光大师。我们想学《弥陀经》,蕅益大师的《要解》好,专门学《要解》,就是依蕅益大师为老师;专门学《疏钞》,那就是依莲池大师为老师,决定成就,跟在老师面前没有两样。真的是依教奉行,读...(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六十) (共一集) 2007/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68-01 》)
...些众生一类一类的要请他们回归本位,恭敬的对他们问讯,请这些众生回归本位就可以了。所以送的时候比请简单多了。
问:底下一个问题,家中有两部电视轮流播放,一台播放《地藏经》,一台播放《十善业道经》,是否也需要启请、恭送?
答:需要,总是人与人往来有礼貌,人跟天地鬼神往来也要有礼貌,在这个地方学自己的平等心、真诚心。对天地鬼神都如此,通常我们对待一切众生,当然更应当要谦虚、要尊重、要有礼。
问:下面一个问题,听说念佛堂最好分礼佛、念佛和打坐三个区域。请问应如何安排?佛七全日流程应如何安排?
答:这些都有念佛的仪规。看你佛堂大小,共修的同修有多少人,怎么个分配,这里头只有一些原则,细节每个道场都不一样,各道场有各道场的规矩。总而言之,现在学佛我们记住一个总原则,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没有什么关系,实质就是真诚、恭敬。印祖告诉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真诚的恭敬非常重要。
念佛最忌讳的是怀疑、夹杂、间断,你看《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告诉我们,他说得很白,很容易懂,念佛最重要的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实际上渊源都是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所说的,《圆通章》所讲的念佛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放下万缘,让心恢复到清净,一心称念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什么叫净念?不怀疑、不夹杂,这个念就是清净的,就是净念。我们半信半疑,念佛的时候还有妄念,所以念佛的时候,你如果在家里面的话,最好能把电话都拔掉,把门铃也关住。不能够有闲杂的来打闲岔,会把你的功夫破坏掉,你就不能得到净念,所以净念一定要懂得这些措施。念佛堂里面要有护法,护法什么?念佛堂外面周边要有人巡查,如果有人接近念佛堂,都要请他离开,不要干扰。走路脚步要轻,说话要小声,不要干扰念佛堂的念佛。所以外面要有人护持,...(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七十) (共一集) 2007/6/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1-392-01 》)
...善的同修,重新建立真实信心?
答:这个话我们在讲席里头讲了很多,从自己做起,自己做出样子来给人看,人家才能生信心;做不出好榜样来,你讲人家不相信,你骗我,你自己没有做到,所以一切从自心做起,我们称从我心做起,就能帮助许许多多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或者是没成熟将要成熟的人,真的帮助他了。他看到你这个的形象,他真干。所以这是佛法叫重实践。信解行证,重在行证,我们有行、有证给人看,这才能度众生。特别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讲科学,科学讲证据。学佛,吃素有什么好处?身体健康,我八十多岁了,跟他相比确实相貌比他好看,身体比他健康,他相信了。你要是没有个样子给他看,他不相信。走的时候很自在,不生病,你看站着走的、坐着走的,这相信了。所以现在人相信证据,就是你得做出样子给人看;样子不好,人家更不相信。
这在中国,不但是佛法,儒释道都不例外。外表头一个样子就是诚敬,真诚的恭敬,《弟子规》上教你对人九十度鞠躬礼,对长辈是如此,对晚辈也是如此。晚辈何必这样?晚辈是教他。我在台中李老师就是表演给我们看的,他在他老人家办大专佛学讲座的时候,学生都从外地到台中来,都是年轻人,他是祖父辈的人。可是对待这些学生,他还是九十度鞠躬礼,我们在旁边看。到后来看明白了,教这些年轻人。怎么教?自己做样子。自己不做出样子,你教人家,人家不相信你;自己做出样子不说话,人家感动。学谦卑,学尊重别人。年轻人到莲社、到慈光图书馆,我们工作人员少,工作人员泡壼茶放在这里,老师自己端着这个茶杯给人添茶,给学生添茶。因为现在学生不会,年轻人不会,要这样方法来教,这叫大慈大悲。这样有道德、有学问的老人他都这么做,他就学会了,他回家去会给他父母添茶,会给他父母鞠躬,会对他长辈有礼貌,教要从自己做起。中国古话有一句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希望别...(净公上人学佛答问110集《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九十五) (共一集) 2008/5/2 华严讲堂 档名:21-448-01 》)
...空界一切诸佛如来,感动了诸天天人,感动了我们无量劫以来的老祖宗,这还得了!这样的殊胜没有言语可以表达,是真的,不是假的,只有契入境界,古人所谓冷暖自知,说不出来。喝一杯水,这水是温的还是烫的,没人能说出来,为什么?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最好的方法,你喝一口,冷暖自知,你就很明白。你很明白,你也说不出来,因为你的标准也不是别人的标准。
但是说一个法门,要与这个法门相应的,得大成就者,他修这个法门成就了,跟他相应那就方便多了。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我们念阿弥陀佛就得阿弥陀佛威神加持,我们学这部经就容易懂、就容易契入,就这么个道理。佛要讲这部经,或者我们发心为大众来讲一部这个经,你怎么样?你要念阿弥陀佛,得阿弥陀佛加持。你看释迦牟尼佛讲这个经,放光现瑞,念阿弥陀佛加持,他才能讲得这么好。如果不得佛加持不行,这一定要知道,要谦虚,要恭敬。印祖讲得好,「一分诚敬」,就是真诚恭敬,「得一分利益」,你听到、读到能入一分;你有十分真诚恭敬,你能得十分;你要是有万分真诚恭敬,你就得万分。你能得多少,完全看你的真诚恭敬心有多少分,一点都不错。没有真诚恭敬,阿弥陀佛来给你讲,你也听不懂,你也不得利益。
我们知道在现前这个时代,讲这部经人不多,听这部经,真正听懂的人也不多。什么原因?现在人喜欢怀疑,现代人不老实,总要在经文里头挑出一点毛病出来,鸡蛋里头去挑骨头,他有这么一个反常的心理,所以愿解如来真实义就难了。他不知道一切众生跟佛本来是一体,同心同德、同愿同行,他不知道,所以得益就不多。最大的利益他得什么?阿赖耶识里头有一个阿弥陀佛的种子,有一个净土极乐世界的种子。这个种子是金刚种子,永远不灭,来生后世再遇到,他会欢喜这个法门,得佛力加持,他要是真正信愿持名,他就成就了。我们今天遇到这个法门欢喜、接受、不怀疑、...(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二七集)》)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一六卷
...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六十六页第三行,科题,「直心敬事」。请看经文: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这一段经文,接著前面「慈和劝进」,第二段「直心敬事」,说的是我们求学的态度。经文不多,意思很深很广。我们要怎样学佛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佛法的利益是开发性德,所学的、所得的一切都是自性本自具足,不是从外来的,要怎样才能契入,这三句经文非常重要。第一个,『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印光大师常常教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就是虚伪谄曲的反面,没有真诚,没有恭敬,佛来教你、菩萨来教你都没有用,你所能听到的,顶多只是一些常识而已,皮毛的常识,对於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不能开发,为什么?你有障碍。虚伪,假的,谄媚、委曲,这种观念、心态都不能学佛。所以这些经文我们要重视。从哪里入门?「恭敬三宝,奉事师长」。如果对师长有怀疑,最好你就不要跟他,为什么?你跟他不但得不到利益,还要造罪业。对师长轻视,对师长没有信心,甚至於还有批评,乃至於恶意批评,这个罪业重,结罪很麻烦。真正好的善知识,你要去障碍他,你自己不信倒也罢了,你会影响别人,影响别人对这个老师产生怀疑,失去信心,这就是断人法身慧命,这个因果责任你要承当。杀人身命罪不大,断人慧命这个罪可大了,《戒经》里面说得清楚。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恭敬三宝,奉事师长』,「自谦曰恭」,恭的意思,自己谦虚,自己真诚,这都是恭。「尊...(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二三三集)》)
...仁民爱物,推己及人」,这个胸襟多么广大,成就圆满的功德。所以纵然一时迷惑,短时间有灾难,毕竟能够恢复。
讲到半满,实在讲都是在存心,这个批注里面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个信徒上庙里面去烧香,供养两文钱。两文,现在人不懂了,什么叫两文?在清朝末年,十文钱才是一分,十分才是一角,你就晓得,两文钱是很少的。这是一个我们能够想象得到,家境非常清寒,但是她布施供养的心真诚,所以寺院里面住持老和尚亲自给她消灾。到后来这个女施主发达了,再到寺庙里面来烧香还愿,这一次是供养千金,带来很大的供养,老和尚只派了一个出家人给她消灾。佛事做完之后,她就问老和尚,她说,「我过去布施两文钱,你老人家亲自替我消灾;现在我供养这么多,你为什么随便派个出家人,好像来敷衍我?」老和尚就说,「过去妳布施的虽然少,妳的心真诚,我不亲自给妳消灾,对不起妳。今天妳布施供养虽然多,妳心地的诚敬不如往年,这随便一个出家人给妳消灾就够了。」半满,我们在这里看到,不在供养钱多少,不在这个,在心地的真诚。这个说法好,不是有钱、有力量的就能修大功德,修圆满功德,贫贱人就没有机会修。明白这个道理,贫贱人往往能修圆满的功德,而富贵人往往修积的只是一半的功德。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通达事实真相,富贵人不会生生世世都富贵,贫贱人也不会生生世世都贫贱,贫贱人来生得富贵,富贵人来生转贫贱。你问问,这是什么个道理?这一段所说的就是。在一个平常现象里面,富贵人多骄慢,贫贱人多半谦虚恭敬,哪里晓得谦敬是德,骄慢把福折了。所以怎么修也只是一半,得不到圆满。
他还举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吕洞宾的故事,也值得我们深深反省的。这是道教的,八仙之一,吕洞宾在早年遇到锺离,那也是八仙之一。锺离教吕洞宾一个法术,点铁成金,你要布施救济一些穷苦人,你有这本事就方便了。吕...(净公上人1999年太上感应篇讲记全195集《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三集) 1999/6/2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33》)
...界虚空界,贤首国师在《还源观》上讲的,每个念头都「出生无尽」,每个念头都「含容空有」,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种心念才叫大乘菩萨。「随缘妙用」那是最高的原则,「威仪有则」是现前要做的榜样,不是为我,为整个社会做好榜样,凡是不好的样子决定不能做。起心动念自己想想我这个念头行不行,如果整个社会都像我这个念头,这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要想想。如果是自私自利,如果是贪瞋痴慢,那还得了吗?这世界会毁掉。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迷惑!觉悟就不会了。觉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做最好的样子,给社会大众做榜样。那就一定要把《弟子规》做到,《感应篇》做到,《十善业》做到,把《沙弥律仪》做到,这是最基本的。这些东西都能做到,这是好样子。
我们对一切苦难众生的祝福,那不是口号,真正能够实现。处事待人接物,佛教我们的态度,「柔和质直」。无论对什么人,言语要柔和,态度要诚敬,质直是真诚恭敬,自己要学谦卑有礼,要肯定世间没有坏人,这个心非常重要,这个心就是同体大悲心。那个人造五逆十恶罪是一时迷惑,不是真心,是他那个妄心、不善的习气所造成。他的真心本善,他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他的真心,没有发出来,被烦恼习气盖覆住了;只要把障碍去掉,他本善的真心就现前,他是佛心,他是佛性,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不能不知道的。你真正明白了,你就没有冤亲债主,冤亲债主全变成佛菩萨,虽然他还没能变得出来,可是在我心里已经变了。你说我们的心多舒畅,我们的心多美好。经上一再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那我们所受用的环境多美好,与别人有没有关系?没关系。如果有关系,那诸佛如来的环境就不好。为什么?诸佛如来永远住实报土,跟我们在一起,他还是住实报土,决定不会受十法界六道的干扰,这才叫得大自在,这才叫证大神通。所以他具足无量神通方便来教化众生。
...(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十二集) 2010/5/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032》)
...不了佛?成不了佛,是我们自己业障太重。业障里头最重的、最难突破的,贪、瞋、痴、慢、疑,我们得认真的去反省自己有没有,如果这五个字统统都有,八万四千法门肯定没分,净宗法门也不能往生。为什么?有这五种烦恼,你的信愿行不坚实。有没有?好像有,若有若无,你敌不过烦恼习气。从什么地方去观察?从生活当中、从工作待人接物,你细心去观察,他没放下。我们用经典的标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这是首先要断的,断掉证须陀洹果,在《华严经》上的阶位是初信位的菩萨。那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严重的身见?执着这个身是自己,不是自他不二,自他决定是二,哪有不二的!这一关破不了,后面全都破不了,这是第一个关口;第二个关口,对立;第三个关口,成见,执着自己的见解是对的,自己一定比别人高明,一点谦虚恭敬的意思都没有,这怎么办!
印光大师告诉我们,你要学佛,佛用什么东西学习?用恭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什么叫诚?诚是清净心。一念不生那叫诚,那个念是邪念,一念不生这是诚。诚是真诚心,真诚心流露出来的自然就是敬,敬人、敬事、敬物。这个敬一般讲是认真负责。对人,首先晓得人跟人的关系,为什么?知道关系,晓得这个诚怎么做法;父子的关系要尽孝,君臣的关系要尽忠,朋友的关系要尽信,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孝。孝用在父子关系,叫父慈子孝;用在君臣关系,君仁臣忠,你就懂得怎样去做了。关系是道,随顺道的行为那就是德,叫道德。你不了解关系,现在人真不了解,这不是假的,你不能怪他,从小没人教,长大已经养成习惯不容易改。古人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是习性,不是本性,习性难移,不能怪他。世尊在这个经上非常慈悲的教诫我们,所有做错事情都不可以责怪,一定要知道,他的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没教他。他父母没教他、祖父母没教他,曾祖父母也没教他,我们往上溯至少四代。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十六集) 2010/5/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036》)
...三千条,你就出六道轮回,到四圣法界去了;如果再不断向上扩展,扩展到八万条,你就成佛。怎么落实?落实《弟子规》就是落实十善业,你们拿去比对比对,《弟子规》里面讲一百一十三桩事情,你看哪一条属于布施,哪一条是持戒,哪一条是忍辱,你去把它核对一下,全在里面。《太上感应篇》字字句句也在里面,一而三,三而一。十善业道是总纲领,《弟子规》是细行,细行里面的纲领,教我们什么?教我们谦卑,教我们对人要尊重、要有礼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这次访问梵蒂冈,跟天主教的教皇见面,他们的红衣主教有二、三十个人,这都是天主教的领导人。他们见主教头点点,应该多少度?大概五度,他们头点点大概五度,不容易。我们中国老祖宗,《弟子规》里面规的是磬折,九十度。你们想想,五度的礼跟九十度的礼,别人要是对待我,我是怎么感想法?社会要祥和,没有礼怎么和得起来?礼是什么?礼是表我们的诚敬,真诚恭敬要做出来。所以我们这个小团体人数也不多,六和敬从哪里学起?理论上见和同解,一定要肯定《华严》大经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都有这个认知。《华严经》上给我们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所以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我们是同一体,这一体叫什么?这一体叫清净法身。佛证得,我们有没有?有,我们没有离开清净法身。我们迷了,不肯认同,佛菩萨觉悟了,他完全认同是一体,一体多亲切。佛菩萨跟我是一体,我现在这么苦,他怎么不来帮助我?因为你有业障,业障必须在这个环境里头,把那个业障才能消掉,消掉之后佛菩萨帮助你得乐。你有业障,现在佛菩萨再保佑你升官发财,你造的罪业更重,将来堕的地狱愈深,佛菩萨有智慧不忍心来帮忙。什么人来帮忙?魔王波旬来帮忙,他就是叫你增长你的欲望,增长你的贪瞋痴,死了之后到阿鼻地狱去受罪去,他在那里看这把戏。小乘里面有降魔,大乘...(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十三集) 2010/6/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53》)
...法事心不诚,那就打折扣,效果就减少。可是佛菩萨非常慈悲,佛菩萨在道场协助,道场几百人参加,我们肉眼凡夫,里头有没有佛菩萨?肯定有,总有几个。这几个人诚心诚意,甚至于主法和尚都没有诚意,旁边跟着做的人有几个诚心诚意,这个法会成功了。这什么?这是佛菩萨在加持。讲经法会也如是,听众里头真正有几个佛菩萨,他在做影响众,他在加持这个道场,加持大家,真有,不是假的。从这个地方我们才真正明了诸佛菩萨无尽的慈悲,我们感恩不尽。
可是今天请法师讲经是愈来愈困难,为什么?学习经教的人愈来愈少。为什么经忏佛事那么多人,学习经教,学习经教没人请他讲经,这个路子衰了。我们学佛,明白人,懂得的人,我们要发心请转珐輪。有力量,第一等的好事,培养法师。真正遇到有发心的年轻人,首先一年的时间把四个根扎下来,这是根本,没有这四个根就可以说你肯定学不出来,为什么?没有诚意,没有诚敬心。印祖讲得好,「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完全在四个根,从四个根里面去看你有几分的诚敬,然后知道你会有几分的成就,没有诚敬就没有成就。愈是有成就的人心地愈真诚,态度愈谦虚,对人愈恭敬,我们中国古人讲的,「学问深时意气平」,决定没有心浮气躁,心浮气躁那是一点功夫都没有。
所以找到一个真正发心的人不容易!过去李老师跟我讲过,很感叹的说,哪一个老师不希望有传人?到哪去找?学生找老师难,老师找学生更难,到哪里去找?这个事情可遇不可求。可是真正发心要学,自己在家里能学得成功,不必找人,在家学孟子,出家学蕅益大师。他们在一生当中没找到真正善知识,怎么办?依古人做善知识。孟子学孔子,孔子已经不在世了,孟子读孔子的书,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遇到疑难之处,去找孔子的学生,那个时候孔子还有不少学生在世,他向他们请教。他学出来了,学成功了,超过孔子当年在身边所有的学生,你看后世提起儒家,孔孟,不提别人,这就说明孟子学成功了。中国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至圣是第一名,亚圣是第二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三0集) 2010/9/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30》)
...所以我在光盘听她解答问题,听众三、四百人跟她提问,二、三个小时的时间解答,讲得很圆满,那是智慧,智慧辩才,那不是容易事情。听经要这样听法。读经跟这是一个意思,读经等于说听古人的,古人讲的,书本。听出味道出来了欲罢不能,法味!古人所说的,世味哪有法味浓!你一接触,无论是听、无论是看,欢喜心现前就欲罢不能。胡小林给我们做报告,他说他现在每天在读经,十二个小时,忘掉了,连吃饭喝水、上洗手间都忘掉了。专注,法喜充满!他告诉我们,他每天是早晨八点半开始到晚上八点半,十二个小时。这一句做到了,得上一句也做到,两句。「思惟义」,这个思惟不是心缘相,一听意思就明白,一看就懂得,这叫思惟义。末后一句话很重要,「如说修行」。你把你所懂得的,明白了,都落实在生活上,你的生活幸福美满;落实在工作上,你的工作愉快,轻松顺利;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你肯定不知不觉已经落实诚敬谦和,真的美满幸福的人生。世间儒的法都能得到,不知不觉你所表现的,就是说你把圣贤这些德目统统都表现出来、都做到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长时间的熏修就成功了,这叫丈夫,这是丈夫的标准。
「又《会疏》曰:谓具大丈夫力用」,大丈夫是法身菩萨,也就是中国人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在儒家讲圣人。丈夫是贤人,加上个大,圣人;在佛法里面加上个大是佛陀,没有这个大是菩萨。大丈夫的力用,力是十力、四无所畏。「而说种种诸法,调伏制御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盘」,他有这个能力,这一个调、一个御。他给你讲经说法,说的这些道理,你听了之后能信、能解,法喜充满,这是他的教学。明了之后,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你自然就不会违背性德,这是御;就是你能够控制,你能够驾御你自己。这不是说别人,驾御我们自己行为,不会超越轨范。要是用《还源观》上的四德来...(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六一集) 2010/10/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61》)
...「高才勇哲。才,能也,智也」,就是说法藏比丘才能智慧。「哲,明知也」,都是赞叹他的智慧。「《嘉祥疏》曰:称逸群之能,故曰高才」,这个逸群,就是我们一般讲超越群伦,伦是同类,同学当中出类拔萃,这最高的,像我们一个班里面考试第一名,称之为逸群之能,所以称他作高才。「能自胜胜他,故称为勇」,这里头最重要的是自胜,一般人不能成就,就是没有克己的功夫。自胜,中国人叫克己,克服自己懒惰、骄慢、放逸,这都是烦恼,不能精进,意志不能集中,这烦恼习气。他能克服他的烦恼习气,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放下万缘,一心专注,他能做到这个,世出世间法,如果能做到这八个字,没有不成就的,都会有超人的成就,要一心专注。凡是不能成就的,成绩平平,没有很好的成绩拿出来,都是放逸,都是不能做到专注,不能够做到一心,这是一桩很难能的事情,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能做到,他表现在外面肯定是我们常常想的「诚敬谦和」,这个人真诚、恭敬、谦虚、和睦,为什么?表现在外面就是这样的,内里面有实德,真实的德能,外面表现出来一定是这个样子。
你看《了凡四训》里面所说的,了凡先生每一次上京赶考,跟这些同学们结伴一起旅行,他在路上看到哪个同学表现的态度谦虚、恭敬、和睦,他就肯定这个人这次一定会考中。到发榜果然,好像他所预料的都没有一个是失败的,都被他料中了。这是什么?德行,内有实德,外面才会谦虚。还有一点点傲慢,我们说得不好听的人家叫缺德,他的德有欠缺,他不圆满,所以这种人往往去赶考他失败了,他没考取。这个《了凡四训》也有例子,去骂主考官,我的文章写得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录取?这里头有大道理在。古人讲的话一点都不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你一定会找到。你去参加考试没考取,肯定问题不在别人,在自己,真正反省,改过自新,这下一次就没有问题,就会考中。
...(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六四集) 2010/10/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64》)
...起,《华严经》里没有布施,都是供养。为什么?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那我们对释迦牟尼佛供养,对阿弥陀佛供养,对毘卢遮那佛供养,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说是用布施还是用供养?全是供养!所以前面经文说「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统统是供养。这就是说完全用一个真诚恭诚的心来做,你所修这个得福多少、开智慧的大小是从你的心,你的心愈真诚修福愈大,开智慧也愈高,道理在此地。
如果没有真诚恭敬心,圣人来教你,你都得不到利益。《书经》里面讲得好,不是《易经》,是《书经》上说的,「满招损,谦受益」。这个道理是真的,这个杯子,这里面是满的,它就不能再盛东西,再倒下去就漫掉了。这杯子是空的,它就能得利益,人家供养的东西全部都接收了。所以无论是世出世间法,学习第一个就是谦,谦虚你才得益,恭敬谦虚才得益。所以印光大师非常慈悲教导我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我们的心态,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的利益。同一个老师上课,几十个学生,学生得益各个不一样,有人受益多,有人受益很浅,道理在哪里?对老师的恭敬心,对你所学功课的恭敬心,这敬业!老师没有偏心,都是真诚在那里教学,学生得益不一样。哪个学生真的得益,老师知不知道?知道,很清楚。为什么?看他言行举止毕恭毕敬,认真学习,这学生肯定得到了。
汉朝时候有个小故事,郑康成的故事,郑玄,这是汉朝的大儒,他的老师也非常了不起,马融。马融不但是学术好,官也做得很大,相当于现在正部级的地位。他教学,这是富贵人家,家里面养的有女乐,就是一些女孩子在唱歌的,他就很喜欢歌舞,连上课的时候还要让这些孩子们在后面唱歌,他在那里欣赏。他用个布幕拉起来,在这边上课,在幕后面她们是弹琴奏乐唱歌。你想想看那些学生,哪一个不想到幕后看一下,只有一个学生三年,那个心专注,从来没有在布幕看过一眼。马融知道,这三年...(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七七集) 2010/10/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77》)
...是在地狱、是在饿鬼、是在畜生,佛菩萨都会应,有感就来应。这个时候见到佛,闻到佛法,他这一念觉就往生,是这么个道理。那些人修行的功夫绝不在我们之下,若不是这样善根深厚,哪有那么容易?人道、天道遇到佛法都不容易往生,何况是三恶道!我们能够从这些地方去体会、去理解,就能断疑生信,就能对于造恶的众生也能起恭敬心,这一点很重要,不可以嫌弃他,说不定他将来往生成佛在我之先。甚至于我们看到一个蚊虫、一个蚂蚁,别看牠现在是小动物,畜生里面是低级的,畜生道,说不定牠将来成佛在我之前,我还要靠牠来度我,这都是真话,都是大有可能。
诸菩萨们决定不敢轻视一个众生,成佛那就更不例外,成佛是平等心,我们在这一愿里面看到了。佛对于一切众生都平等,像《华严经》上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哪有分别?所以,谁对一切众生最恭敬?成佛。成佛,那种自性里面的性德圆满流露,真诚的诚敬谦和这四个字百分之百的圆满显示出来了,如来地上才圆满。等觉菩萨跟妙觉位比还差一等,到妙觉才究竟圆满。于是我们就能想到,我们的修学为什么这么难?不平等。我们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我们的心不清净、心不平等,所以他就是迷而不觉,这就难了。
这一愿里面告诉我们,极乐世界的众生,这众生多了。我们这个地球上人口七十多亿,不多,极乐世界的人口没法子计算,只可以用无量无边、无数无尽来说。极乐世界能装得下吗?这些都是我们打妄想。极乐世界是个大学,每天入学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从十方世界去往生的,哪些人去往生?九法界的众生,从十方世界每天往生的人多少!但是你要知道,它每天毕业的人数也不得了,也不晓得有多少。毕业是什么果位?妙觉位,回归常寂光,等觉没有,等觉还住在极乐世界。住在极乐世界的人,我们知道,实际上来讲,我们讲皆是阿惟越致菩萨。以《华严》教义来说,从...(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九九集) 2010/11/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199》)
...无量无边身,每一个佛剎每一尊佛陀的前面你都去参学,你都去供养,供养是修福。你一定听佛说法,佛是老师,一定在讲经说法,听法开智慧,所以这一个举止是福慧双修。
我们世间,现在交通方便,像隋唐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水路算是最方便的,帆船;陆地上最快速的是马车,跟现在交通不能相比。所以这些名山宝剎,高僧大德善友参访很辛苦,很长的时间。在这个典籍里面记载的,中国这些典籍记载,「赵州和尚八十犹行脚」,还是很精进到处去参学,为什么?没开悟,开悟就不必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菩萨说老实话都开悟了,实报土的菩萨全是开悟了。开悟之后这些活动也没有终止下来,还是不断的去参学,这意味着什么?只有一桩事情,为那些还没有开悟的人做影响众。别人看到了,你看那么多等觉菩萨都天天出去参学,那下面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能不出去参学吗?同时在这个行动里面,显示出性德里面所讲的「诚敬谦和」,至诚恭敬、谦虚和睦显示出来,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把我们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引发出来。也是我们世间人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给世间大众做好榜样,诸佛如来给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菩萨、二乘、天人,还包括六道里面一切众生情与无情做好榜样,我们自己就不会懈怠了。方东美先生所说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里头有最高的享受,这里头有法喜充满,这里面确实是常生欢喜心,大乘佛法完全表现在这种活动当中。
下面讲,「周遍巡历者,表所游之国至广也」,他参学的范围非常之广。「供养诸佛,表所兴之事至繁也」,这个繁当作多,真的是无量无边。「而悉于一念之顷,圆满成就者」,需要多少时间?一念,一念之间圆满成就,「备显极乐国土之事事无碍,一多相即,延促同时」。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是诸法实相,这是真相,备显极乐国土事事无碍,是四种无碍里...(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0四集) 2010/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04》)
...,我修这个法门比较容易。对不同的法门要尊重,你要是毁谤,那你就谤佛、谤法、谤僧,毁谤三宝是阿鼻地狱的罪过,这不能不知道。毁谤别人就是贡高我慢,我慢心是生烦恼,不是生智慧。所以学佛一定学谦虚,菩萨六波罗蜜里面教给我们持戒、忍辱,菩萨戒里面,自赞毁他在《瑜伽戒本》里面是重罪,自己赞叹自己,毁谤别人,重罪。所以我们看《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是修念佛法门,对于五十三位善知识所修学的不是净宗法门,你看他多恭敬、多么感恩,这是正确的,这是教给我们的,都是佛说的,佛说这么多方法度不同根性的众生,哪里会有错。善财是一个行菩萨道修行人的好榜样,我们应当向他学习,自己谦虚,礼敬别人,赞叹别人,这就对了。古德也常说,「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佛门四众弟子都能互相赞叹,佛法就兴旺起来,和谐了,家和万事兴。你自己家里不和,肯定衰败,外面也没人瞧得起你。所以「诚敬谦和」这四个字非常重要。
下面说,「如经言: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此地的发心是发菩提心,就事上来说,四弘誓愿不分宗派、不分法门,普遍都发这个心。那是不是真发了?那另当别论,佛菩萨对初学的人的要求是要真发,这个心就是立定了方向、立定了目标,前面三个是方向,最后一个佛道誓愿成那是目标。断烦恼是断德,学法门是智德,度众生是恩德,这三德成就了最后目标,佛道无上誓愿成。确实有慈悲心恳切的人,自己没度,先度别人,菩萨里头有个代表,地藏菩萨就是这种例子,真的舍己为人,这非常非常难得,《华严经》讲法身菩萨四净德,最后一条代众生苦。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断德跟智德,断德是德行,智德是智慧,没有德能、没有智慧,怎么度众生?有智慧没有德能,不行;有德能没有智慧,也不行。
「此心果报虽是菩提」,菩提就是成佛,...(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一七集) 2010/12/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217》)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一七卷
...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这三种忍是三种定,本经后面有详细说明。这是真正如经教所说,这是阿弥陀佛的果报,应化之所显现。
所以世尊常常告诉我们,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无量功德之所成就,从极乐世界这些宝树无尽的功德,我们相信佛这句话,佛说的没错。这也就是说明,为什么在极乐世界修行容易成就,为什么我们这个世界修行这么困难?这就是环境不一样。我们这个世界修行,环境全是染污,全是负面的,违背性德的,杀盗淫妄、两舌、绮语、恶口、贪瞋痴慢,我们住的是这个环境。现在我们细心观察,我们这个世间的树木花草、这些动植物,跟古书里所记载的,产生很大的变化。如果我们从这个地方留意,我们的警觉心会提高。果木的种类,它年年结果实,吃起来味道不一样,水果没有从前那么香甜,没有那种味道。现在的蔬菜,蔬菜也没有像从前的蔬菜那么鲜美,变了。为什么会变?人心变了。从前人心地忠厚诚敬,古人不但对人诚敬,对花草树木、对山川大地没有不恭敬的。佛法也不例外,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举出四十多种神灵,有山神,有树神,有花神,有草木神,有海神、江神、河神,小溪,小溪也有龙王,打一口井,井也有龙王,居住这个房子里面,有守护神、有门神、有灶神。从这些典籍,我们就能想到古人真的是「毋不敬」,没有一样他不恭敬。我们恭敬它,它也尊重我们,我们在这块大地有缘分在这一生当中我们遇到,我们能相亲相爱,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共同的修行,那环境就不一样。
我们的菜园种的有丝瓜,这是悟谦师告诉我的,前些年有个丝瓜托梦给她,要求她去摘,它说它太老了,你们都没去采它,托梦给她。第二天她去看,果然找到了。找到什么?真的老了,不能吃,所以就留了做种。你看菜园里面的瓜它会托梦给你,你能说它没有灵性吗?我们的菜园不用农药、不用化肥,我们种的菜划的有个区域,专门供养小虫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四五集) 2011/1/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45》)
...候去帮助他,这个属于内财。身外之物,那叫外财。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功德。
《了凡四训》,云谷禅师教了凡先生,他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确有其事。他说有个农村里面的女孩子,家境非常贫穷,到寺院里面来拜佛,身上只有两文钱,很少。恭恭敬敬的供佛,这两文钱拿出来供佛,老和尚亲自给她回向,给她祝福。以后这个小女孩做了王妃,再到这个庙里面来,带了一千两黄金来供养,老和尚叫他的徒弟给她回向。她就很气,她说我曾经小时候到这边来,我两文钱的布施,老和尚你亲自给我做回向。今天我带这么多钱来,你怎么叫你的徒弟给我回向?老和尚告诉她,妳年轻时候那个两文钱妳真诚心,我不给妳回向我对不起妳。今天妳富贵了,身分地位不一样了,妳虽然带着一千两黄金来供佛,可是妳的心跟从前不一样,妳有傲慢的习气,我让我的徒弟给妳回向就可以了。这说明布施不在布施的东西的多少,在你真诚,印祖的话,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妳小时候年轻,布施的钱虽然很少,但是那个真诚心可贵,今天妳没有那种诚意了,所以一千两黄金的功德比不上两文。这是非常发人深省的故事,绝不在施物多少,两文是圆满功德,千金,她现在不止千金,拿千金在她算不了什么,在当时两文是她全部的财产,所以她的功德是圆满的。老天爷公平,不是穷人就不能修福,穷人这一生真诚修的福,比富贵人修的福大得多了。我们想想云谷禅师的话很有道理,所以要发真诚心,要发恭敬心,要发谦卑心,自己处事待人接物要谦卑。对一切人事物都要尊重、都要恭敬,这个人福报就很大,虽然现在不怎么样,了凡先生眼目当中,这人后福无穷,他将来会发达。
贪瞋痴的念头,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都是恶业,贪而无厌,恨之入骨,这都是造极重的罪业。造业决定有果报,果报在三途,贪心堕饿鬼,瞋恚堕地狱,愚痴堕畜生,所以贪瞋痴是三恶道第一个业因。佛教人「勤修戒...(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八一集) 2011/2/1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81》)
...认为这是真的,这是实实在在有的。「空于圣实」,佛法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经》上讲,「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是以这个为真实。所以世间跟出世间这个谛理完全不相同,都是被大家所公认的。「是二皆实」,一个是世间肯定它是实在的,一个是出世间。
下面有个解释,「意谓」,意思是说,「凡俗以有为实,圣智以空为实。故有与空皆是实,故立二谛。顺凡俗迷情之法,曰俗谛,或世谛。」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跟大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根据什么道理来讲?就是二谛,根据二谛来说法。根据世谛,那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根据世谛讲的是小乘,小乘讲什么?讲伦理,讲道德,讲因果。佛教化众生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净业三福,这个三条总共十一句,这是最高指导原则。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世谛,完全是就事论事。世出世间法大根大本就在真诚恭敬,印光大师常讲,一分诚敬,你能学到一分利益;二分诚敬,你就能学到二分;十分诚敬,你就学到十分。如果没有真诚心、没有恭敬心,老师是圣贤,老师是佛菩萨,你什么都学不到,这真的不是假的。
现在讲学问,确实是有问题。现在讲知识,我们可以说这个世界知识很发达,学问没听说。学问属于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太少了,可遇不可求。真实智慧,肯定是老实人、真诚人,对人恭敬,对自己谦虚,肯定是这样的人。在他日常生活当中所表现的伦理,中国人讲的五伦,他做到了,五常、四维、八德,统统落实在他生活当中,这种人是有学问的人、有智慧的人,很少见。有人说现在这个世界是知识爆炸的世界,这话讲得有道理。知识跟智能是不相同的两桩事情,智慧是从清净心得到的,而知识,这我们前面讲的虚妄心,不是真诚,现在人讲心浮气躁,其实心浮气躁成就很有限。科学家他也专心,他不是心浮气躁,他有相当的定功,不受外面境界影响,他才能够有研究、有发明。这些研究发明不是属于智能,是属于知识...(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八三集) 2011/2/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83》)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全是古佛所说的,他没有在古佛所说经上多加一个字。比孔老夫子的态度还要严格,孔老夫子只是说述而不作,释迦牟尼佛:我没有在古佛经典上多加一个字。我们能相信吗?年轻的时候不相信,现在相信,为什么?现在明白了,佛佛道同,你成佛了,你的智能德能跟其它的佛平等的,相同的。佛教导人要学谦虚,要学礼让,不要争,我们既然完全相同的,那全是你说的,全是古佛说的。今佛如古佛之再来,所以他把一生修积的功德全推给古人,这是我们应当学的。六道众生那种傲慢、那种嫉妒心,是根本烦恼。圣贤佛菩萨示现的这个,是教我们断烦恼的方法,你看他心多清净,他多自在,确实做到一尘不染, |
|
|
|
|
|
|
|
9#
樓主 |
發表於 2021-5-23 13:28:24
|
只看該作者
清净本然。
「依真谛之胜义」,这个胜是殊胜,「植众德之根本」,众德在我们中国传统教学当中,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是众德。所有一切世出世间德行的根本,就是真诚,就是恭敬,这诚敬两个字是德本。什么叫诚?曾国藩先生说得好,他在读书笔记里面给诚下了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定义跟大乘法里面讲的是一样的,不起心、不动念,这是诚、这是真,真诚的意思。起心动念就不真、就不诚,为什么?妄心出来了。起心动念,阿赖耶出现了,阿赖耶是妄心不是真心,这个宇宙、这个世界千变万化是阿赖耶造的。转八识成四智,不用阿赖耶,阿赖耶没有了,完全是真心,那是什么世界?那是华藏,那是密严,那是极乐世界。由此可知,极乐世界是真诚心现出来的,我们的心都是真诚,这个地球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就是密严,境随心转。我们的心如果果然是真诚,丝毫虚伪没有了,这个身就是佛身,恭喜你,你就成佛了。人人可以成佛,人人本来都是佛,《华严经》上佛说的。
「故曰:依真谛门,植众德本。《金刚经》曰: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这讲的是四相,它省掉一个...(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八四集) 2011/2/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284》)
...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为什么?前面读过,毕竟平等,万法一如。你要对这两句话真正懂得,你就恍然大悟,一样通了,一切都通了,就怕你不通,只要一通,肯定一切都通了,世出世间法全通。这八个字妙绝了,真正把诸法实相简简单单一句话说出来了。
我们再看下面第五尊佛,「智慧光佛」。「净影曰:于法善照,名智慧光。憬兴曰: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垢心,故智慧。」祖师注得多好!于法善照,关键就是那个善字,这是智慧光。那个善就是中国古大德所说的人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是究竟美好,找不到丝毫缺陷的,这称为善。佛门说「善哉善哉」,太好了、太好了。中国古人说本性本善,所以《三字经》把这个做为开头,「人之初,性本善」。于法善照,智慧。光是从佛无痴善根心生起,这个光里头充满究竟圆满的善意,充满光明,充满慈悲,充满怜悯。我们这些年常讲四个字提醒同学,我们要做到诚敬谦和,真诚、清净、谦虚、和睦,才能帮助这个世界恢复安定,帮助这个地球恢复健康,地球生病了,病得很严重。
「又昙师赞云:佛光能破无明闇,故佛又号智慧光」。「后两者,均以破除无明而名智慧。」无明是什么?贪瞋痴里面的痴,无明就痴,愚痴。智慧能帮助他破除无明,帮助他觉悟。智慧从哪来的?这个一定要知道,我们多读经典能不能开智慧?给诸位说不能。释迦牟尼佛聪明好学,十九岁离开家庭,他的家族是帝王、国王,离开这种优裕的贵族生活,出去做苦行僧,十九岁,参学十二年到三十岁,印度所有的宗教、学派,这些长老大德,他都见过,都跟他们学习过。而且古印度宗教跟学派都非常重视禅定的修学,佛经上讲的四禅八定,不是佛教的,古婆罗门教他们传下来的。释迦牟尼佛当然非常认真学习,四禅八定得到了。禅定能突破六道里面的时空维次,空间维次突破了,所以整个六道,上到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四八集) 2011/3/2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48》)
...?当然。为什么?你是个佛门弟子,佛门弟子从孝道奠定基础;你不能尽孝,你的修功就有欠缺,就不圆满,根本上的欠缺这个障碍很大。「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做一个好榜样给人看,让社会大众知道学佛的人是好人,学佛不错,社会大众赞叹佛法,你对于正法久住、接引众生你尽了一分力量。如果你不做,让社会大众看到什么样子?学佛的人都是自私自利,世间应该做的一些好事、善行都不肯做,这个自私自利的心态不能往生,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三福不能不做,第一福里头,孝亲尊师怎么做法?《弟子规》,慈心不杀是《感应篇》,再《十善业》,三个根不能不知道,这是基础。
六和,做不到六和你就是破六和,破六和的罪是无间地狱的罪,破和合僧。要修六和,家庭和睦,社会和睦,国家和睦,世界和睦,对于一切人事物统统要和睦。我们这些年常常劝导大家,用简简单单四个字,「诚敬谦和」,处事待人接物真诚、恭敬、谦虚、和睦,落实六和敬。落实三学,三学是我们求学的准绳,决定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我们念佛人万缘放下,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是戒,真照这样做,做个几年你就得定,念佛三昧现前了。三昧得到,我相信善根厚的,二、三年开悟;善根薄的,我相信七年、八年也会开悟。末后两个科目就是六度跟普贤十愿,念念与它相应,念念不违背,你是真正的弥陀弟子,因为极乐世界是普贤世界。你看这个经第二品「德遵普贤」,说明在极乐世界的人咸共遵修普贤之德。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世界,也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世界。用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心专念,把这五个科目都完成,圆满的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不可思议!这个念佛怎么个念法,我们不能不知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五一集) 2011/3/3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五0集) 2011/3/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50》)
...向他请教,我说美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研究所,是不是统统教竞争?他说是!我说竞争再提升是什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都没想过,竞争升级就斗争,斗争升级就战争。现在的战争是核武、生化,那就是整个人类的毁灭,这个教育是死路一条,太可怕了。东方的教育,以中国跟印度做代表,东方的教育不是用竞争,是用让,小朋友从小教他忍让;再大一点的时候教他谦让,知道谦虚让别人;长大之后礼让,没有争,他没有竞争。所以也就没有斗争,也就没有战争。中国这个历史上几千年来,和平盛世是从无争才造成的现象。我说忍让、礼让那是一条活路,大家都欢喜,人心是清净的、是定的、是善良的、是和睦的。竞争太可怕,一定是你死我活这还得了吗?人人都竞争,这社会怎么能太平?
所以我参加了两次,以后学校聘请我做他们的教授。我化解这个问题,用中国古老的这些方法、这些理念,也就是个哲学基础,「诚敬、谦和」,用真诚心待人接物,用恭敬、谦虚、和睦来化解斗争。这个国际上从家庭到国家,国与国天天都在搞对立、搞斗争,如何化解这个问题,是他们研究的核心,消弭冲突,而冲突的根源他们不知道。我提醒他们,冲突的根源是在家庭,你看看今天世界各地离婚率多少,为什么离婚?夫妻冲突。夫妻冲突肯定衍生出来父子冲突、兄弟冲突,你的家庭冲突、跟邻里乡党冲突,你在社会上工作跟别人利益的冲突,这名利上的冲突,扩展到族群、扩展到国家与国家,是这么来的。我跟他们交谈的,他们也是闻所未闻,从来没有向这方面想过。化解国际冲突要从家庭做起,你才能够有能力把这个问题解决。解决这个问题要智能,知识做不到,智能能办到,这个问题要不解决,社会永远不会有安定。今天整个世界受了西方这种教育的影响,就是竞争,太可怕了,竞争的理念会毁灭世界,别小看它,这是大错!跟中国传统教学,是真正一百八十度的反方...(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五八集) 2011/4/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58》)
...个忍在此地当作认可、同意、认知,有这些意思在里头。理不懂,他真信了,解不透,他不要解了,他就发愿求生,真往生了,这怎么回事情?这就是得忍之利,他有一个重要的信心,肯定佛菩萨不欺骗我,我虽然不懂,佛菩萨教我一定是好的,有这个信心他就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对于这些道理他清楚、他明白,像我们现前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什么?解悟,六十年的学习功不唐捐,我明白了,我了解,烦恼习气放不下,我们往生生哪里去?方便有余土。为什么?你懂得道理,这就把你提升了。如果你真能做到,真能把起心动念都放下,你就直接生到实报土。不了解,不懂得,我真干,我就相信阿弥陀佛,相信阿弥陀佛不骗人,相信阿弥陀佛句句话是真实,全心全力去奉行,到西方极乐世界,很快你就到实报土去了。为什么?一点障碍都没有。在凡圣同居土听阿弥陀佛讲经教学,听个三天、五天、七天,你就到实报土去了。为什么?你有十分诚敬,你得十分利益。
我们今天有几个人对阿弥陀佛有诚敬的心,至诚恭敬?实在讲没有。身心带着无量无边的烦恼习气,没有能力突破,天天听,听不懂。古人用的一个方法,长时熏修。这个缘稀有难逢,你到哪一个道场天天能听经闻法?古时候有,在中国,佛教从初传到中国来,道场天天讲经、天天教学,跟学校一样。到唐、宋还保持象样子,元、明慢慢就衰了。为什么会衰?人的根性烦恼多了,烦恼多,正念就少,放逸多,恭敬就减少,表面见面客气,谦虚客气,真诚恭敬没有。现在连一点表面客气都没有了,这是传统文化跟佛法要再兴起来难处在此地。什么人能复兴?只有靠再来人。众生还有那么一点福气,想学、想求好,没人教;有这个念头好,这就是感,佛菩萨来应,佛菩萨到人间来教你。如果我们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祈求,就是没有感,那佛菩萨就没应,他就不来了。感应这个道理是真的,感应的事不是虚假的,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有应。
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预言灾难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六一集) 2011/4/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61》)
...有报恩的念头?这个知恩是什么?父母对他的好处,老师对他的好处,社会对他的好处,国家对他的好处,众生对他的好处,他都不知道。上报四重恩,他对四重恩一无所知,只是口里头念念,不知道他对我什么恩,不知道。这个三毒烦恼里头愚痴覆盖,他虽然不贪不瞋,他痴!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与性德相违背的,自己错了,还引起社会对佛法的误会,对传统文化的误会,也就是对圣贤的误会、对祖宗的误会,这个罪过就重了。细细去读戒经你就明白了,弘赞大师对戒经的批注《戒律全书》,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他注得很详细,你细看就明白了。
现在怕的是时间太迫切,学习只有抓纲领,想详细研究,时间没有了,来不及了。如果真的像预言所说,二0一二年十二月灾难爆发,我们哪有时间去学习?只有一个方法,老实念佛,放下万缘,求生净土。在这个里面学真诚、学恭敬,我们就有救,学谦虚。我们提倡所提这四个字「诚敬谦和」,这四个字能做到,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真诚、恭敬、谦虚,与一切大众和睦相处,只说四个字,说多了做不到。什么叫真诚?这个很重要。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给「诚」下了个定义,什么叫诚?他也是佛门弟子,他说「一念不生是谓诚」。什么叫诚?一念不生是诚。一念不生是什么?清净心,清净心是诚心、是真诚。从清净心里面生起的慈悲、生起的敬意,用这点真诚恭敬学世出世间法都有大成就。真诚到极处,那是佛经上的话,不可思议的成就。这话都是真的。自古以来,世出世间老师教学生,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是平等的,但是老师对学生的教学是不平等的。爱心平等,教学为什么不平等?学生根性不一样。根性深厚,他接受的能力强,多教他;根性下劣,接受的能力差,你就少教一点,教多他接受不了。老师对学生教学不同,原因在此地,老师没有私心,没有对哪个学生偏爱,没有,平等的。学生当中,哪个学生有成就,...(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六一集) 2011/4/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61》)
...受、快乐。
底下有简单的说明。「慈无量心,能与乐之心也」,对一切众生帮助他们得乐,帮助他们快乐。真正的快乐不是物质的享受,也不是精神生活的享受,那是世间之乐,那是无常的。那个乐不能永远执持,乐要断了,苦就来了,所以佛说,乐为坏苦。佛菩萨给我们的乐是什么?帮助我们开悟,觉悟,觉悟是真乐,对于宇宙人生真相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那真乐!孔子乐,无论在什么地方你看到他,他都很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他乐什么?他乐道,天天读圣贤书,天天接近圣贤。颜回是孔子弟子当中物质生活最艰苦的,用现在的话说,他连三餐饭都有问题。可是孔子弟子当中,只有他最快乐,别人都比不上他。他乐什么?孔老夫子所讲的他真听懂了,完全听懂、听明白了。孔子赞叹学生当中这第一个人,可惜短命,三十几岁就走了。我们现在知道、明白了,为什么他能够接受、他能够契入境界?我们相信,他「诚敬」这两个字做到,所有同学都比不上。对圣贤的诚敬、对圣贤教诲的诚敬、对老师的诚敬,他得到了。颜回对待一切人、一切事恭敬真诚,认真负责,谦虚卑下,用佛法讲,贪瞋痴慢疑他全都断掉了,对于圣贤的教诲他怎么会不契入?所以,他的乐是圣贤之乐,与物质、精神不相干。物质、精神之乐都是世俗之乐,他得圣贤之乐。在佛法里面,大乘佛菩萨之乐比孔颜又要高出很多,不能比!有人说,不止一个人说,我听好几个人说,孔子在忉利天,老子比孔子更高。老子说过,「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他说我最大的忧患是我有身体,要没有身体多好。如果从这个境界上来看,老子应该是生在无色界天,没有身体。无色界四层,就是四空天,在哪一层不知道。所以他有这个意思。
六道轮回是自己心里变现出来的,不想要这个身体是正确的,绝对正确。这个身体不是好东西,严重的累赘,有这个身体不知道做多少业,真叫冤枉!没这个身体多自在。没有这个身体,自然就有五通,所以天人有五通,鬼神有五通,为什么?他没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七一集) 2011/4/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371》)
...分它浮现一分,减两分它浮现两分。所以同样一部经,我学佛六十年了,前面三十年也是天天读、天天讲,没发现;后三十年再讲这个经,讲出很多意思,前头没讲到的。那是什么?我们做了几分!这几分就有这么多的效果,信心十足,一年比一年放下得多,这个经的意思一年比一年丰富。天天读它都没发现,现在再读的时候遍遍新,遍遍不一样,经典里面的义理深广无际,为什么?它是自性。自性真的,古人所说的两句话来形容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广无外,其小无内。从小的来说,今天量子力学家讲的那套东西,我们懂,一点不陌生;研究宏观宇宙的这些物理学家,他的报告我们也懂,丝毫都不陌生。为什么?佛在经上常讲,我们常常读到,他那些发现就是我们的常识,我们所了解的比他还清楚。
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你要想能成就,世间圣贤、出世间的佛菩萨,你要得到他一点真东西,没有「孝亲尊师」做不到,没有「诚敬谦和」做不到。孝亲尊师是真因,诚敬谦和是缘,有这个因缘,看佛的经、看儒道的典籍,你才能解它的真实义,那就是果。我们现在要找这个传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人、儒释道的传人要找谁?要找孝亲尊师的人,孝亲尊师还要加诚敬谦和。没有诚敬谦和,他没有缘,有因没有缘依旧不解如来真实义,这真信多难!李老师跟我讲清楚、讲明白,我才恍然大悟,回头想想,真的,我们的信心那叫露水道心,禁不起考验。顺境、善缘、逆境、恶缘摆在面前能不动心吗?这就考试,小小的风就受不了,怎么可能有成就?对于经教以为不错了,自己都能上台讲得天花乱坠,其实怎么样?没懂,所讲的不是如来真实义,是自己的意思。造不造罪孽?造罪孽。人家外面听的是什么?听你自己意思,以为这就是如来所说的真实义,对如来产生怀疑,你不叫造罪业吗?现在人都自以为是,不能接受人的劝告。我跟李老师十年,老师很有智慧,个性很强的人、成见很深的人,老师都随顺,什么都好,不跟你结冤仇,绝不劝你,为什么?你回不了头。真正能接受、能听话、能真干的,老师有打、有骂,他教人很严,我们同学在一起看到了,老师骂人、老师打人。
所以他上课,周围要派人把守,不能让人靠...(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0八集) 2011/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08》)
...
四土三辈九品,善导大师说「总在遇缘不同」,这句话说得太好了,缘操纵在自己,不操纵在别人身上。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在日常生活当中要练功夫。练什么功夫?练放下,放下分别,放下执着,从这下功夫。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连习气也要放下。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很难,很难要做,为什么?将来临命终时走得潇洒,走得自在,一点障碍都没有。放不下,才有冤亲债主惹麻烦,障碍你;真正放下了,冤亲债主找不到你。冤亲债主找,不是找你的身,他找你什么?找你的灵。你有妄想分别执着,你就有灵魂;妄想分别执着没有,灵魂也没有了,冤亲债主到哪里去找?找不到你了。灵魂没有了,你变成什么?你变成灵性。灵性,冤亲债主找不到,他找不到性,因为冤亲债主也是假的,他不是真的,假的只能缘假的,缘不到真,你就明白这个道理了。所以做假的不行,做假的麻烦很大,咱们一定要真干。要学,特别在这个时代,学诚敬谦和。真诚,真诚就是真心,用真心处事待人接物,别人用虚情假意,没关系,我用真诚心待人。为什么?我要到极乐世界去,到极乐世界不用真诚心是去不了的。别人用虚情假意对我,他搞六道轮回,他不想到极乐世界去。我们也要用虚情假意,那就麻烦大了,我们到最后还是搞六道轮回,这一次的缘分又错过了。总要把握住,这个缘得来不容易,百千万劫来一次,这一次错过了,又要搞百千万劫。那个百千万劫是六道轮回。
所以圣众来迎接,不能说是自,也不能说是他,也可以说自说他。自己感,自性应,感应道交,这个是属于自然现象,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妙觉果位的诸佛如来,他没有形相,他住常寂光,常寂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所以我们有感,我们是有心,他来应是无心的,他没有起心动念,自然就来应,这是我们自性的本能,是诸佛菩萨的大愿。他有愿,愿是缘,本能是因,我们的感也是缘,因缘聚会...(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0九集) 2011/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09》)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一八卷
...这个多,这才一四天下;法供养为最,你一生当中能够听一次经,这个福报就不得了。为什么?阿赖耶种这个善根,你这一生遇到缘,你会永远脱离六道轮回,你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这个利益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不能比。为什么?明心见性,你得到的是遍法界虚空界,三千大千世界七宝那对你是太渺小了,这给你说真话。请一个出家人,清净比丘他一定给你说法,所以你得的利益超过得满四天下宝,要超过多少倍都不止!
「第六、悬缯然灯,散华烧香。缯,帛之总名」,就是丝织品,我们今天中国人讲丝绸。缯,凡是丝绸,总名称称之为缯。「悬缯者,以缯造彩幡悬挂于佛殿」,就是幡幢宝盖这一类的供养佛,悬挂在佛殿上。「《百缘经》云」,这是引经上一段话,「佛在世时,有婆多迦,过去曾作一长幡悬毘婆尸佛塔上。从是以来,九十一劫,常有大幡覆荫其上,受福快乐。然后出家,得阿罗汉」。这什么道理?就是印祖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他对佛非常诚敬。要知道在古时候这个丝绸是非常名贵,不容易得到的,这些绫罗绸缎服饰的材料,他能用这个造一个长幡悬挂在毘婆尸佛塔上,让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那个地方佛塔,就会想到毘婆尸佛。让多少人种善根,让多少人阿赖耶识种下佛的种子,他这个功德是从这里来的。古时候道场里面做佛事,也就是有活动悬挂幢幡,一般的活动是悬幡,讲经教学是挂幢,幢是圆形的。平常收起来挂在大殿上,活动的时候是挂在旗杆上,就是信号,告诉四方大众:我今天道场有讲经。人家看到,喜欢听经他就来了。其它的活动挂幡,悬幡。幡是扁的,幢是圆形的,它是信号。
佛不许去拉信徒,不可以,但是可以把我们的活动告诉大家,他自己愿意来就很好,不要去劝他来,更不可以去拉他来,一定要他自动。自动是什么?他有诚心,他能得利益,你拉他来是勉强,这是佛门的老规矩,不拉信徒的。为什么?佛谦虚,不敢为人师,招生还得了吗?招生是我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一一集) 2011/5/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11》)
...听。他告诉我,他说「现在的学校,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六十年前),你到学校去旁听,你会大失所望。」我听了这句话,就是凉水浇头,希望完全没有了,所以当然表情就很沮丧、很难过。我们这样坐了大概五、六分钟,坐了五、六分钟他老人家又说,「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这是作梦都不敢想的,在他家里的小客厅、小圆桌,一个老师、一个学生,我跟他学哲学概论是这么学来的。
以后,他的学生很多,大概这种教学只有我一个。所以方老师很多成就的学生,包括香港新亚书院的院长唐君毅,也是方老师的学生,听到之后对我才另眼相看。他说「方老师的眼睛长在头顶上,谁都没看中,他能看中你,单独教你,你一定有长处。」实在讲我什么长处都没有,真正讲长处就是对老师的恭敬,这是从小父母教的,沾这一点光。我跟章嘉大师、跟李老师,跟李老师的时间长,十年,都是一点诚敬心。没有诚敬,什么也学不到,大概就是我跟一般学生比,我比他们诚敬心要多几分,就靠这个。这六十年过了,我的经历当中,我就非常肯定印光大师的话,「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印祖只讲到这里。我后头加了几句,一百分的诚敬得一百分利益,千分诚敬得千分利益,万分诚敬你就得万分利益,一点都不错,没有真诚恭敬什么都得不到。真诚恭敬要培养,从哪里培养?培养自己的谦虚,谦虚还不够,应该讲谦卑,谦卑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就。你们去看看《了凡四训》,你看了凡先生他对于一些读书人上京去赶考,他的判断哪个人可以考取,哪个人考不取,都被他料中,他会看相吗?不会。他看什么?就看这个读书人的言行举止,如果真正表现谦虚的,这个人决定考中,他的标准就这么一点点。
《四训》里头讲得清楚,他劝他的儿子要学谦卑,谦卑的人一定诚敬,诚敬的人一定能够契入心性。有一丝毫骄慢就考不中,《了凡四训》也举了一个反的例子,有个人去赶考,自己非常自负,他文章写得好,他对一些同学也瞧不起。他去考没考中,心里很不服,大骂这个考试官没有眼睛,这么好的文章为什么不取?他在那里发作大骂的时候,旁边有个老道在旁边笑笑,笑他。他就很生气,就对这老道,「你为什么笑我?」他说:我笑你,你的文章大概不怎么太好。「你没有看过我文章,你怎么知道?」我看你发这个脾气,就知道你写不出好文章。这个读书人难得,一听之后,老道讲的话有道理,所以马上就谦恭,就在老道面前忏悔,老道就教他,以后他真改过自新,三年之后再去考,考中了。了凡先生看人没有别的本事,他不是一个命相家,他就看人有没有诚敬,言行举止是不是端庄、是不是老成、是不是恭敬,从这里看,连世间法成败的关键都在此地,又何况是佛法?要紧,不是不要紧。
所以这个在心,依...(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二0集) 2011/5/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20》)
...的言行举止,如果真正表现谦虚的,这个人决定考中,他的标准就这么一点点。
《四训》里头讲得清楚,他劝他的儿子要学谦卑,谦卑的人一定诚敬,诚敬的人一定能够契入心性。有一丝毫骄慢就考不中,《了凡四训》也举了一个反的例子,有个人去赶考,自己非常自负,他文章写得好,他对一些同学也瞧不起。他去考没考中,心里很不服,大骂这个考试官没有眼睛,这么好的文章为什么不取?他在那里发作大骂的时候,旁边有个老道在旁边笑笑,笑他。他就很生气,就对这老道,「你为什么笑我?」他说:我笑你,你的文章大概不怎么太好。「你没有看过我文章,你怎么知道?」我看你发这个脾气,就知道你写不出好文章。这个读书人难得,一听之后,老道讲的话有道理,所以马上就谦恭,就在老道面前忏悔,老道就教他,以后他真改过自新,三年之后再去考,考中了。了凡先生看人没有别的本事,他不是一个命相家,他就看人有没有诚敬,言行举止是不是端庄、是不是老成、是不是恭敬,从这里看,连世间法成败的关键都在此地,又何况是佛法?要紧,不是不要紧。
所以这个在心,依妄心不行,依实相,实相是真心,依真心就能成就,世出世间法一样的,没有例外的。今天社会这么乱,灾难这么多,原因在哪里?全都用妄心,没有用真心的。念佛都是用妄心,他怎么会有成就?用真心的人多了,社会就没问题了。为什么过去社会那么美好?过去社会有人教,我在前面讲过,中国这些教育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中国人最重视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中国五千年长治久安的基础、根本,这个做得好,所以帝王真的垂拱而治,天下太平。距离我们最近的朝代,满清,你看看满清入关,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十三年,乾隆六十年,后面也可以把嘉庆带着,将近两百年太平盛世,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怎么来的?家庭教育好。皇帝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好的都颁奖,送...(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二0集) 2011/5/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20》)
...是富贵人家,达官贵人,老和尚招待他们。这些人说,老法师,你的经讲得真好,可惜我们都听不懂。老和尚很得意,「我讲的经,你们要都听懂了那还值钱吗?」你看那个对答很妙,听了真妙。讲的经没听懂就等于白讲了。听懂那叫契机,他没听懂,你理没讲错,你不契机。契理不契机,那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废话;契机不契理,那叫鬼话,妖魔鬼怪讲的,那不是佛讲的。我这个讲的你很好懂,现在人一听就明白。一个是讲鬼话,一个叫废话,不浪费时间吗?理没有讲错,言语大家都能听得懂,这个才管用,才能叫大众得利益。所以,言辞辨了,易了声重要。
「三、调和声,大小得中(闻者和融,自然会于中道之理)」。这一句不容易,确实只有明心见性这些大修行人有这种功夫,普通人做不到。音调和雅,音量得中,让听众他能体会到所谓是弦外之音。说的人要有功夫,听的人也要有程度,没有这种程度,听的人,还是印光大师所讲的诚敬,心浮气躁的人,佛来讲都没用处。没有恭敬心的、对圣教有怀疑的,那都非常困难,他本身有严重的障碍。第四个,「柔软声,其声柔软(闻者喜悦,舍刚强意,自然入律)」。这个我们世间人可以能做到,跟上面合起来,柔和音。《还源观》上教导我们,处事接物待人要柔和质直,质直就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真心,态度要柔和,我们一般讲平易近人。对待人平等,自己真正能够谦卑,能够尊重别人,与别人很容易相处。这是处世待人基本的态度,菩萨统统具足。
第五,「不误声」,误是误失,就是错误,言语没有错失,「闻者各得正见,离九十五种外道之邪非」,这九十五种外道邪非到后面会讲到。《华严经》跟《般若经》讲九十六种外道,那一种从哪里来的?那一种是佛教里面的阿罗汉。你看,大乘里面把阿罗汉算作外道,第九十六种外道。为什么?那是佛法,但是是小乘佛法。如果执着小乘,不再进取了,就叫他做外道...(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四一集) 2011/6/7 日本冈山净宗学会 档名:02-039-0441》)
...无时无处不是严重的污染、诱惑,你有能力抵抗吗?你没有能力一定被它同化去了,你就堕落。所以今天佛法的修学太难太难了!我们用古时候这三个条件,李老师对我,我还能接受,一般人不接受,你提出这个条件的时候,掉头而去,比你高明的人很多,我何必来受你的约束。现在这一条,上一代对我还能行得通,我用这一套就没有人了,不可能了,我们也不敢用这一条。祖祖相传,传法基本的条件就这三条。
你看演培法师就没有遵守,他离开观宗寺,背叛了老师,他老师是谛闲法师,不得了的人!他是偷跑掉的。跑到哪里去?跑到南普陀,太虚法师在那里办佛学院,他到那里去了,跟太虚法师去了。太虚法师是新派,新思潮,谛闲法师是非常守旧,那是老古板。所以演培法师一生可惜了,他要是遵守谛老和尚的教诫,那他是天台宗的传人。这人很聪明,一生教学,著作等身,他的全集有一百多册。知识,不是智能,智慧是从厚德、从诚敬感恩里面生出来的。没有诚敬、没有谦德、没有孝敬,你所学到的是知识,跟智能是两桩事。还有这个傲慢,现在人不懂,古时候读书人都懂,你再高、再好,只要有一点傲慢,你就完蛋了,孔老夫子说的。孔老夫子举个例子,假如这个人他的德行才华像周公一样,「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矣」。你这个人态度骄慢、很小气,其它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这句话在《论语》里头。所以无论你怎么高的德行、怎么高的名位,只要有一点点骄慢,就完了,别去理他,他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你也不必说破他,说破他跟他结冤仇,不值得,他不会饶恕你的。所以对他怎么?敬而远之,这些都是修学上的基本态度。怎么样我们才闻法乐受行?这五个字太重要了。闻法真正有乐受行,成功了,真得法益,你的法没有白学。这个地方是讲十方菩萨到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说法,听了法喜充满,完全接受,依教奉行。
下面念老这个话讲得很清楚,解释得很明...(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四五集) 2011/6/9 日本冈山净宗学会 档名:02-039-0445》)
...心上,单提一念,只提起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是四个字,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就行了,就成功,不容许有杂念渗透进去。你念佛,里面有杂念,把你的功夫破坏,所以念了很多年,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有妄念夹杂在里头。念佛功夫真正得力,不在乎念的多少,每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不多,念十声佛号不少。关键在哪里?关键用真心,没有一个不往生。用妄心不行,用妄心不能往生。妄心是什么心?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七情五欲、贪瞋痴慢,妄心。每天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统统都是用妄心,念佛也是用妄心,所以只能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结个法缘,在这一生当中不起作用,不起作用就是不能往生。这一生我们要往生,真正求往生,那你用真心,别用妄心。心真则一切真,心真就一切正,关键在心。生活用真心,快乐!工作用真心,待人接物样样都用真心。古大德跟我们提出四个字,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奉行,念念不违背,这四个字,诚敬谦和。诚是真诚,敬是恭敬,用真诚心,用恭敬的态度,谦虚、和睦。这四个字是真心,决定不是假的,妄心做不出来,真心则自然流露,我们不能不知道。用真心去想佛,用真心去念佛,一句、十句功德不可思议。
「《智度论》曰:为实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着,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这《智度论》上说的,说得好。为什么求慧眼?为实相。实相是什么?一切法的真相,实是真实。慧眼能见实相,没有慧眼见不到实相。所以菩萨想明心见性,没有慧眼怎么行?慧眼就是真实智慧,你才见到诸法实相。得到慧眼,你就不见众生。这个可以给我们真正修学求慧眼的一个验证,你还见到有众生,就说明你没有得慧眼。慧眼现前怎么样?所有一切众生统统是菩萨。你还看到有众生,没有看到菩萨,你没见到。如果你得佛眼,你看一切众生皆是佛。所以你自己在哪个阶层自己清楚。什么时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六四集) 2011/6/23 台湾高雄 档名:02-039-0464》)
...佛,你真成佛了。为什么?境随心转,心是阿弥陀佛,外头所有境界全是阿弥陀佛。
心是善心,外面境界没有一样不善;心是恶心,外头境界没有一样不恶。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道理大乘经教讲得很多,特别是《华严经》,这不能不记住。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自然就落实了,普贤十愿跟大乘菩萨的愿有什么不一样?用心不一样。普贤菩萨的用心,心就是阿弥陀佛,就是我常讲的,把阿弥陀佛放心上,心是阿弥陀佛,那就是普贤菩萨。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本经第二品「德遵普贤」,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修什么?修普贤行。普贤行的总纲领就是十大愿王,头一个礼敬诸佛,一切众生全是佛,只有我一个是凡夫,这叫普贤菩萨。其实,你心目当中一切众生都是佛,你自己已经成佛了。为什么还说唯我一人是凡夫?这就是接引众生的,教化众生的,真正成佛就降到最低下去。你看把六道众生、恶道众生都提升,你们都是佛,诚敬谦和真落实了。这个接引众生,身行言教,我做出来给你看。让你看清楚、听明白了,你细心去体会,你才能解如来真实义。做出来给别人看,实际上就是《还源观》的四德「威仪有则」,那是度众生的。
「转相拯济是利他行,是即释尊开示之第二点。拯者,救也。谓辗转救度于他身,是即众生无量誓愿度也。发此自觉觉他之大心,念佛名号,才契本经之宗」。本经的宗是什么?就是宗旨,就是下面这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本经的宗旨。「既发大心,则应以至诚之心,积累善本,以求得本愿之妙果。」这桩事情,释迦牟尼佛表演给我们看了。世尊以真诚心,四十九年的表演,表演什么?这四个字说得非常好,『积累善本』。自己开悟之后没有自己了,遍法界虚空界是自己,别人不知道,他自己清楚,菩萨不知道,一切诸佛如来清楚。为什么?入佛的境界了,佛的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个境界就叫...(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一七集) 2011/7/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17》)
...常,常道抛弃掉了,社会变成什么?妖兴,妖魔鬼怪全出来了,人反常,妖魔鬼怪出现。古人说的那个话,看看我们现前的社会,不就是这样的吗?几千年前就说得那么清楚。
今天社会出问题,许许多多志士仁人都在着急,寻求化解的方法,恢复正常的方法,我也遇到不少人。我们很冷静、很细心去观察,今天的社会灾难真正的源头只有一个,我们把祖宗的教诲疏忽了。不但是疏忽,可以说遗弃,把它丢掉不要它,现在出事了。那要怎么解决?怎么挽回?还得乖乖的真正忏悔,把老祖宗东西请回来问题就解决。在中国老祖宗教给我们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就把这个东西找回来,中国的社会就恢复到太平盛世。在大乘佛法里面,只要把三皈五戒十善找回来,问题就解决。几个人真正的觉悟?几个人真正回头?几个人能够有诚意、有恭敬心,来对待古圣先王、佛菩萨的教诲?我们想想,早年在我们年轻的时代,亲近一位长者表现出来的诚敬,比古人是比不上,比今人那要强得很多。我们的态度谦虚,真诚恭敬,言语简洁,写的文字规规矩矩,一笔一画没有潦草的。古时候的人看什么?看人心端正、诚实、恭敬,他看这个,字写的好坏没有关系,一笔一画整整齐齐,这叫敬。我们诸位细细看印光老法师的字,他不是个书法家,你细心看他的字,他的字一笔一画很恭敬,这比书法家还可贵,为什么?他真心流露。书法家是艺术品,字虽然好看,但是用真诚恭敬比不上印光法师。印光法师字虽然不是好看的,跟书法家不能比,可是他的精神,书法家比不上。从他文字里头看出他教别人诚敬,他自己做到了,一笔一画绝不茍且。
我们在现在人当中,我每天人家写给我东西很多,没有一个是一笔一画恭恭敬敬写来的。古时候你要参加考试,考试官看到你的卷子写得潦草不看,就不要你了。他头一个是看这个,就看你有没有诚敬,没有诚敬,再好的文章也不取你。为什么?你的才或者行,你的德没有,取人第一个是取德,才是在第二,你头一关就过不去。所以现在人不会写字,这没有关系,像印光法师那样,一笔一画整整齐齐、恭恭敬敬,那就是第一等的。世出世间法都从恭敬当中求得,没有恭敬心,你命里有这个财、有富贵,但是你的富贵享不久。命里没有深厚的积德,往往一生都保不住,享受几年,晚年身败名裂,那就福太薄。不知道惜福,有福的时候尽量去享,享完就没有了,晚年可怜。世尊一生教人惜福,他自己做给人看,用现在的话说,决定不浪费,我们在经典上,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的行谊。「所受之种种殃罚」,殃是祸,罚是罪,都在我们身体上,都在我们心念上,这人活在世间多可怜、多苦。佛菩萨虽然大慈大悲,这种罪孽自作自受,没有人能够代替。
接着下举「尊贵」等,如经上所说『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从哪来的?『皆由...(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二0集) 2011/8/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20》)
...人,不管是非对错,他错、我对,不管这些,统统要以真诚心来对待,这个结才能解得开。如果回避,不好意思,自己晓得错也不敢承认,面子问题。那好了,面子问题将来你就到三恶道去受罪,为什么堕三恶道?面子放不下,这亏吃大了。这些冤亲债主他放不下,我们放下,他没有放下,我们每天给他回向,我们在佛前给他供长生牌位,我们能尽心做到的统统做到,这就对了。见面我们一定很客气,谦虚、恭敬,不管他什么态度,我们表达自己的诚意,这叫修行。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观念,叫真修行。每天拜一千拜,念十部《无量寿经》,念一万声佛号,不管用,你心不清净,心里还有怨恨、还有不平、还有烦恼习气,这怎么行?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什么叫实质?内心的清净、平等、真诚、恭敬,这实质。果然诚于中必定就形于外,不懂礼节,他也是很恭恭敬敬,他没有学过,因为他内心真的诚敬自然表现在外面。经上讲善恶因、祸福果,追命所生,这跟着你;将来果报,或在乐处,这三善道,或入苦毒就三恶道,全都在眼前。佛在经上提醒我们,让我们细心观察,统统在眼前,看清楚、看明白了,回光反照,想想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叫修行。
以下正明盗恶。『见善憎谤,不思慕及』。看到别人的好处,嫉妒心生起来,傲慢心生起来,憎恨、毁谤。不是不知道那个事情好、人好,知道,他做得比我好,我不如他,我不服气: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就恶意毁谤。所以「见人之善,无敬慕之心反生憎恶,妄加诽谤,如是之人则无善念与善行」。「胸怀之中,常是侵夺之心」。悕望「唯思损人利己」,故云『悕望他利,用自供给』。起心动念都是这样的,没有想到别人。我这个一生来到世间确实是很可怜,一点福报都没有,只有一点点这些善念,我一生不嫉妒人。我看到人家比我好,我赞叹、我欢喜,我的想法跟...(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二四集) 2011/8/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24》)
...堕畜生再还债,你夺取别人的得要还,畜生道多半都是还债的。在古时候变牛、变马去还债服劳役,债要是没有还完,来生变畜生还要还,继续还,还完了才能离开畜生道。再到人间来,债已经还的差不多,都还清了再得人身,但是得人身是什么?带着有三恶道的习气,很浓的三恶道习气,三恶道习气是什么?贪瞋痴的习气。所以得人身很容易犯过失,犯过失又堕落了,真是苦不堪言。你犯的是轻是重,你将来受的罪,这都是总在遇缘不同。这句话里面的含义很深,总在遇缘不同,我们希望多遇善缘,不要遇恶缘,我们现在就不跟人结恶缘,专跟人结善缘,我们将来善缘多、恶缘少。现在要是常常跟人结恶缘,你能不遇到恶缘吗?一遇到恶缘,所谓旧病就复发,这个旧病是前世的罪业,无始的习气就发作,不知不觉就造重业,造的时候不知道,等堕到三恶道受苦,知道,来不及了。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冤家宜解不宜结」,待人要厚道,待人要诚敬,自己要谦虚,古圣先贤、诸佛菩萨都是这样教导我们,慈悲到极处。我们学佛的这些弟子体会不到佛菩萨的意思,甚至于还嫌佛菩萨啰嗦:这些事情还用你说,我都知道。其实都知道,是都做不到,做不到就是不是真的知道,真知道他全做到。后面这些句子确实要多念,不义之财,得来容易,任性挥霍,顷刻消散,重复盗取,于是神明克识,终入恶道。言语不多,把这桩事情讲尽了。
其实不义之财还是命里有的,命里没有财,不义也得不到财。这个读《了凡四训》就都明白了,这何苦来?为什么用这种不善的手段?任性挥霍就是在造罪业。夺取别人的财物,严重的令他家破人亡,而自己得来这不义之取任意挥霍,这造罪业造太重了。顷刻消散,这种现象最明显是在赌场,一晚上输了几百万、几千万,乃至于几亿万,真的是顷刻就消散,消散怎么样?重复盗取,后头有报应,报应不好。有鬼神在旁边看着你,你的起心动念统统有记录...(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二四集) 2011/8/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24》)
...于佛菩萨的教诲,就造成严重的障碍。为什么?在中国这一块大地,一般讲五千年的历史,我常说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文字没有发明之前,可能还不止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没有文字,不能说没有文化,没有文字,不能说没有德行。中国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至少有一万多年的历史,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对于伦常道德的教育深信不疑,没有人怀疑的。只有现在学了科学这些逻辑产生怀疑,我为什么要孝顺父母?我为什么要尊重师长?我为什么要爱人?问题都来了。圣贤教诲现在还管用吗?现在是什么时代,佛菩萨这一套还值得学习吗?全都怀疑了。这一怀疑就不能接受,孔子、孟子来教,释迦牟尼佛来教,都不行了。
所以经典上讲得很好,「佛度有缘人」。什么叫有缘人?真正能信的人,真正能理解的人,这叫有缘人。能信太难太难了,特别是这个法门,难信之法。能解,人不虚心,你怎么能解?印光大师说得很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这就是说,对古圣先贤的教诲,要什么态度去接受?真诚恭敬。现在到哪里去找一个真诚恭敬的人?找不到,人都自以为是,不知道尊重别人,不晓得谦虚,不晓得恭敬,从心里到外表都没有一丝毫恭敬、没有一丝毫真诚,所以起心动念都是不善。什么叫不善?违背了伦理道德。拿中国自古以来最重要的五常,常是永恒不变,基本的道德五个字:仁义礼智信,这就是五戒。仁,不杀生;义,不偷盗;礼,不邪淫;智,不饮酒;信,不妄语,这就是五戒。那时候佛教没到中国来,我们中国老祖宗定这五个字,跟佛的五戒、根本戒完全相同。今天世界上的人,我们自己反省反省,这五个字我有没有?仁是爱,仁者爱人,我有没有爱人的念头?喜欢的就爱他,不喜欢就不爱他,对他有意见、有怨恨的,不但不爱他还恨他,这个字没有。义是循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合情合理合法,我们能做到吗?所以不仁、不义、无礼、无智、无信,这...(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二七集) 2011/8/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27》)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一九卷
...,学佛的人知道没死,死去是什么?身体,身体不是我,灵魂是我。死去之后换一个身体,这个血肉之躯不要了,有一个灵体。这个灵有迷有悟,迷的时候我们中国人习惯称它为灵魂,佛教里头也有称它为中阴,它具足色受想行识。它要是觉悟,就不称它作灵魂,称它作灵性,不生不灭。要不断向上提升,灵体比肉体好多了,肉体很麻烦,灵体自由自在。
所以这些我们常常学、常常听,将来灾难现前的时候,自己什么?自己心是定的,不慌不乱、不惊不怖,这个好。这个身体丢掉,自己能做主,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所以这正念重要。念天他就生天,念阿弥陀佛他就生极乐世界,这比什么都重要。释迦牟尼佛劝我们求生净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也劝我们求生净土,净土的好处,净土的利益,十方如来说不尽,我们要感激。虽然我们一心一意要求生净土,我们要把这个信息告诉大家,诚诚恳恳、老老实实做出榜样出来。佛菩萨的榜样,「诚敬谦和」,这四个字可以包括尽了,真诚恭敬,没有一丝毫骄慢,谦虚和睦。宗教里面所谓传福音,这叫真正的福音,把佛在经教里头,特别是这部经,这部经是救苦救难。我们没有很长的时间去研究这些大经大论,这一部就够了。这一部经里头特别是批注,批注里头包括大经大论的精华,读这一部经就等于读了一百九十三部。所以这个本子是什么?大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的精华本,真难得,这个经读了就是一切经都读到。你把它能读清楚、读明白,搞懂了,你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点都不错。所以经上讲的这些,这是状况,我们都要把它消除,没有忧思,没有不安。
这一句后头还有说,『当入其中』,「《会疏》云:茕茕者,单独貌,独生独死故。忪忪者,心动也,惊惶貌。轮回无间也。其中者,五道之中。」五道不说阿修罗,天、人、饿鬼...(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三六集) 2011/8/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36》)
...世世都遵守,敬祖。现在人怎么样?轻慢圣贤,不敬祖宗,狂妄自大,认为自己的能力超过祖宗太多了,祖宗还有什么值得尊敬的?圣贤都是骗人的。这种概念在妄心里头根深蒂固,所以现在人不好教。许许多多家长见到我,都跟我讲小孩不好教,小孩是真不好教吗?如果说老实话,是你不会教,不是不好教。你怎么不会教?你没有做到。你去想想,你怎么对你的父母?你听父母教诲吗?你不听父母教诲,你儿子会听你的吗?一报还一报,这因果报应。
从前做老人的不一样,做老人不管有没有读过书,这是我们家乡的风俗习惯,读不读书不重要,懂得做人重要。从小,父母就给你做榜样、做模范,你看他是怎么处事待人接物,你天天看,自然就学会了。最根本的是什么东西?就是一个诚、一个敬,里面真诚,外面恭敬。《礼记》第一篇「曲礼」,第一句话「毋不敬」,一切恭敬。人从小学会了,这一生、这一辈子对待一切人事物都是一个诚敬,里面诚,外头敬,他学会了,这是个根本。现在人没有,现在人傲慢自大,对一切人丝毫谦虚都没有,自以为是。这个世界怎么可能有安定和平?这个地球怎么会没有灾难?这是今天教学最严重的一个问题,没有诚敬不能教,学生听不进去,你教是白费工夫,他不得受用。印祖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他没有诚敬,你苦口婆心去教他,他得不到利益。时间长了还嫌你啰嗦,说些无用的话,不切实际的话,他这么批评你。你教他诚敬,他反过来问你,现在社会上谁诚敬?诚敬的人吃亏,诚敬的人被人欺负。
他认为什么是对的?认为斗争是对的,自私自利是对的,损人利己是对的。这些概念从小就教,从幼儿园就教,教竞争,你要赢人,不能输给别人。从小孩就要拼命去争,争一辈子,最后到阿鼻地狱去了。这是斗争最后的结果,最后的果报是阿鼻地狱。忍让吃亏,中国古人常说,吃亏是福,处处忍让,不与人争,他最后的归宿是天堂,不一样。古人讲的「吃亏是福」,这个话讲得非常正确,吃亏的人到天堂,不肯吃亏的人到地狱。不肯吃亏的人,现前所得到的小福报、小甜头,享受的时间很短。吃亏的人现在很苦,受苦的时间不长,将来到天堂享福的时间长。这都是事实,但是现在人不相信,说这是迷信、这是封建时代骗人的东西。
所以圣贤的教学,佛菩萨的教学,这个现实的难关不容易冲破。所以真正有志好学之士,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耐心,别人不肯做,我们自己做,我们要坚持。无论在怎样困难险阻的环...(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三七集) 2011/8/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37》)
...不专,你的心力分散,你的时间也分散,你所得的东西有限,多半都得一些皮毛知识,你得不到三昧,更得不到智慧。你要想得三昧,三昧是清净心、是平等心。智慧是从定中发生的,所以清净心生智慧,平等心生智慧。没有智慧,你所学的是常识,我们用现代人的话说,是知识,你的知识很丰富,你没有智慧。知识解决问题有局限,而且往往有后遗症,智慧没有,智慧解决问题是圆融的。所以智能跟知识是两桩事情,我们在经教里头要求智能,求知识就错了。
所以,专精行道,「若就本经,则劝一向专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动作」是行动,「瞻视」是看,「徐」是缓,故『动作瞻视,安定徐为』。这是必须要学的,学什么?学稳重、学安详、学镇定,要把现在的那种心浮气躁要把它洗干净。人要表现的是心浮气躁,你就知道,他再勤奋、再精进、再努力,他所学到的东西都是皮毛常识,真正的内容他得不到。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那个利益是真的。世出世间圣学都要用真诚心去学习,我们学其它宗教经典也是一个道理。我跟许多人谈到学习的问题,我跟马哈迪长老说我读《古兰经》。他问我,你是不是读中文的翻译本?我说是的,我有好多版本,我读《古兰经》,我说我是最虔诚的穆斯林。他看着我。我要不是最虔诚的穆斯林,我体会不到经里面的奥义。他点头。我们读《古兰经》要是把它看做那是回教的,这里头有个界限,你所读到的是皮毛常识,你怎么能了解它?我说我读《新旧约》,我是最虔诚的基督徒。印祖说的,一分诚敬你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得十分利益,你有百分诚敬你就得百分利益。所以我们读的,我也曾经讲过,我讲过《古兰经》,他们听了很欢喜,觉得我讲的不比阿訇差。我讲的《玫瑰经》在天主教已经流传开,光盘已经到处都有了。你不是真正虔诚,你怎么能知道它的意思?
我们带头来学习,我们学习他们的经典,他们也会学佛的经典。但是他们学佛的经典,可能也学一点皮毛常识。什么原因?诚敬心做主的,他有真正的诚敬心。我们翻开《圣经》,用对阿弥陀佛的真诚、对释迦牟尼佛的真诚来对耶稣,来看耶稣、来看摩西,我们能看经典里头有真东西。我们翻开《古兰》,就是对诸佛菩萨那种诚敬来对穆罕默德。世出世间一切法离不开一个诚,人要能把这个东西掌握住,你决定有成就。真诚的人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浮躁的人没有真诚,离经叛道的人没有真诚,自以为是的人没有真诚。真诚的代表,孔子算是不错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把真诚表露出来了。述而不作是谦虚恭敬,...(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三八集) 2011/8/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38》)
...其它宗教经典也是一个道理。我跟许多人谈到学习的问题,我跟马哈迪长老说我读《古兰经》。他问我,你是不是读中文的翻译本?我说是的,我有好多版本,我读《古兰经》,我说我是最虔诚的穆斯林。他看着我。我要不是最虔诚的穆斯林,我体会不到经里面的奥义。他点头。我们读《古兰经》要是把它看做那是回教的,这里头有个界限,你所读到的是皮毛常识, |
|
|
|
|
|
|
|
你怎么能了解它?我说我读《新旧约》,我是最虔诚的基督徒。印祖说的,一分诚敬你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得十分利益,你有百分诚敬你就得百分利益。所以我们读的,我也曾经讲过,我讲过《古兰经》,他们听了很欢喜,觉得我讲的不比阿訇差。我讲的《玫瑰经》在天主教已经流传开,光盘已经到处都有了。你不是真正虔诚,你怎么能知道它的意思?
我们带头来学习,我们学习他们的经典,他们也会学佛的经典。但是他们学佛的经典,可能也学一点皮毛常识。什么原因?诚敬心做主的,他有真正的诚敬心。我们翻开《圣经》,用对阿弥陀佛的真诚、对释迦牟尼佛的真诚来对耶稣,来看耶稣、来看摩西,我们能看经典里头有真东西。我们翻开《古兰》,就是对诸佛菩萨那种诚敬来对穆罕默德。世出世间一切法离不开一个诚,人要能把这个东西掌握住,你决定有成就。真诚的人心是定的,心是清净的,浮躁的人没有真诚,离经叛道的人没有真诚,自以为是的人没有真诚。真诚的代表,孔子算是不错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把真诚表露出来了。述而不作是谦虚恭敬,谦德。《了凡四训》里讲谦德讲得非常之多,「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说的。自以为是,这是满招损,人家看到你的态度,对你敬而远之。
你谦虚恭敬真得到利益,为什么?别人真教你,真劝导你。自己许多过失自己不知道,谁肯跟你讲?没有人。在古时候真正说你过失的只有三个人,你的父亲、母亲,你的老师,这三个人。朋友不敢说,说什么你不接受,这交情就断绝了。朋友之间相处要知道察言观色,口里说,很谦虚恭敬,请你指教,你要马上去批评他的时候,你看他颜色就变了,脸就红了,就不能再说了,话题马上要转开,否则的话...(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三八集) 2011/8/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38》)
...界,恶就断尽了。为什么?永远不会再作恶,善就圆满了。你生到极乐世界去之后,往后决定无论是自利、是利他,都是圆满的善行。到极乐世界才能做得到,不到极乐世界做不到,在这个娑婆世界那更不必说了。
「再者,当时会众亲见,不但见者获益,更为后世闻者证信」。我们对这个经要相信,佛菩萨哪有打妄语的道理!当时在会的人见到,佛把这个信息跟我们分享,我们相不相信?不是亲眼所见的,是看到当时与会人员大家都看见的,我们要相信。要相信释迦牟尼佛是真语者、是如语者、是不妄语者、不诳语者,我们对佛要信得过。什么人能信?自己会打妄语的人不会相信,自己不妄语才相信佛不妄语,所以这个信的人就不多。现在修学佛经的人、学古圣先贤的人,我们从佛经这个原理原则来做标准,你就会发现开经偈上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样的人真的是凤毛麟角,找不到了。你要问为什么?印光大师答复得很简单,「诚敬」二字有没有?他有一分诚敬,他解一分如来真实义;有十分诚敬,他解十分如来真实义。你有几分?如果一分都没有,你天天听,听上一百年不解如来真实义,你对于经教还是有很多问题,关键在此地。为什么诚敬那么重要?给诸位说,诚敬是真心,诚是真实不虚,敬是谦恭没有傲慢。你看看,没有诚敬的是什么人?虚情假意、贡高我慢。这样的人佛来跟他说,孔子来跟他说,没用,真的得不到利益。
我们自己是个过来人,亲自体会到的。我们在初学,换句话说,真的一分、二分的诚敬,这个诚敬功夫很薄,但是怎么样?能入门了。入门之后,我们那个诚敬心随着年月年年增长,学了差不多三十年后,才可以说真相信了。我在学佛讲经三十年之前(讲经五十三年),三十年之前我讲经的时候,还不是很相信,是不怀疑,信心不坚定,以前有怀疑、有问题。三十年之后没有怀疑,可以说佛法里面讲信佛、信净土,这个信字有了,理解也有了,不坚固。四十年之后坚定了,坚定不移不容易,要这么长的时间,天天不离开经本。如果离开经本,完了,我们看到很多年轻时候学得不错,到最后都变质了,什么原因?经本丢掉了。念不行,念是修根本智,但是真正用读经的方法修根本智的,我这一生还没有见到一个。每天诵经求福报的,这个我见到很多,每天为什么东西?求福、求升官发财这些人多,你说求根本智的一个也没见到。读诵原本就是求根本智的,现在用这个方法去求人天福报,所以他不是真的。傲慢的习气很多人自己不知道,别人有没有人敢说他?没有。我跟李老师十年,这方面学到不少,老师告诉...(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四四集) 2011/8/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44》)
...是普通人,他很有智慧,他真懂了这个意思。所以就建议他到黄梅去参学,五祖忍和尚那里去参学,去跟他学去。
那么他辛苦,他家里有母亲一个人,他要走了,母亲生活怎么办?这个人姓张,这个张先生很了不起,拿十两银子给他做安家费,还有佛门这些同参道友,大家帮忙照顾他妈妈,他就放心到黄梅去了。见了五祖之后,五祖把他分配到碓房里面去破柴、舂米,干他的本行,那是做苦工,现在讲在寺庙里面做义工,做了八个月。寺院里面有讲堂,一天没去过;有禅堂,一支香也没坐过,每天在寺院里面舂米破柴,这是他的工作,寺院人口多。最后五祖传法传给他了。五祖有个大弟子神秀大师,这非常有名,跟祖师年代很久,每个人自自然然会想到五祖将来传法肯定传给神秀的,怎么会轮到惠能?什么都不会,什么也没学过,怎么会轮到他?以后真的传给他了。这个故事我们不在此地讲,讲了耽误很多时间,很多同修都熟悉。我就讲诚敬,神秀大师对于忍和尚,就是五祖,有百分的诚敬,他得百分利益;惠能对五祖是万分诚敬,他得的是万分利益,不能比。这个与学习多久、认识字不认识字不相干。印光大师这话说得好,全在诚敬。
我们今天如果有万分诚敬来对待《无量寿经》,来对待阿弥陀佛、对待净宗法门,你决定是上上品往生。我说这个话有根据的,什么根据?善导大师讲的,净土「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这不就等于说人人都有分吗?你要遇到像六祖这样的缘分,那你不就是上上品往生吗?不是普通上上品,实报土上上品往生,那就成佛了。由此可知,我们这一生的成就,决定的关键还是在诚敬。疑是大障碍,大乘经教里面佛讲得很清楚,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所以研究经教的目的在哪里?断疑生信。如果你没有疑惑就不必去研究经教,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研究经教要浪费那么长的时间,浪费那么多的精神,因为你有疑,有疑就一定要研究,疑根不能不拔除。不拔除,纵然念佛往生也是生到边地,四土三辈九品都没有沾上,你这个问题多严重!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个怀疑?主要就是不知道心性不可思议,不知道。我们用妄心,妄想分别执着用成习惯了,完全不知道真心,不知道真心的功德。
回过头我们看看惠能大师,人家老实,老实人了不起,老实是什么?他没有怀疑,他没有妄念,他没有分别执着,在一切人的面前他谦虚、对人恭敬。为什么?他什么都不会,没念过书,觉得别人都比我强,所以他恭敬心出来了,诚敬心。我们诚敬心为什么出不来?我觉得我还不错,不如我的人很多,麻烦就出来了。你去问惠能大师,哪一个...(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五0集) 2011/8/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50》)
...生吗?不是普通上上品,实报土上上品往生,那就成佛了。由此可知,我们这一生的成就,决定的关键还是在诚敬。疑是大障碍,大乘经教里面佛讲得很清楚,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所以研究经教的目的在哪里?断疑生信。如果你没有疑惑就不必去研究经教,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研究经教要浪费那么长的时间,浪费那么多的精神,因为你有疑,有疑就一定要研究,疑根不能不拔除。不拔除,纵然念佛往生也是生到边地,四土三辈九品都没有沾上,你这个问题多严重!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个怀疑?主要就是不知道心性不可思议,不知道。我们用妄心,妄想分别执着用成习惯了,完全不知道真心,不知道真心的功德。
回过头我们看看惠能大师,人家老实,老实人了不起,老实是什么?他没有怀疑,他没有妄念,他没有分别执着,在一切人的面前他谦虚、对人恭敬。为什么?他什么都不会,没念过书,觉得别人都比我强,所以他恭敬心出来了,诚敬心。我们诚敬心为什么出不来?我觉得我还不错,不如我的人很多,麻烦就出来了。你去问惠能大师,哪一个不如他?他会告诉你,人人都是佛菩萨,只有我一个是凡夫,我什么都不会。他讲的话是骗人的?不是的,句句都是老实话,他讲的话就是佛陀教我们的,他学会了,我们没学会。佛教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学会了,他不认识字,他知道这个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学会了,不敢轻视一个人。这一点我们比不上他,所以他是非常容易回归自性。
五祖传法,半夜三更召见他,在方丈室里面跟他讲《金刚经》,我们相信讲大意,决定没有经本,经本,惠能不认识字,他用不着。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彻悟,就契入,入了佛的境界,很感叹的说了五句话。那个五句话就是他的论文,就是他的报告。「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真的见性了。「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生灭就是他已经契入般涅盘,大乘讲的...(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五0集) 2011/8/2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50》)
...这四种智很清楚、了解,他不疑惑。法身菩萨以下的不行,以下的是什么?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佛都不行,没见性,没有见性的人对佛菩萨只有仰信。真正相信他,他已经开悟,他已经见性了,那还会有错吗?我们凭这个建立信心,对他一点没有怀疑,认真向他学习。而且佛法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你想见性,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这三样东西放下,你就见性了。佛不骗人,并不是说明心见性是他的专利,别人做不到,佛没有这个说法,佛说人人都可以做到,讲得真清楚、真明白。放下执着,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你就证阿罗汉果,你就超越六道轮回;再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你就见性,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没有了,你就入一真法界,就是实报庄严土,你自自然然就到那个境界去了。好像你睡觉醒过来了,又回到现实的境界,现实的境界是实报土。我们今天在六道,十法界是梦,六道是梦中之梦。
只要我们对佛菩萨有诚敬的心,我们跟佛菩萨就有缘,佛度有缘人,只要我们有诚敬,我们就有缘。我们对于经典上再深奥的东西不怀疑,我相信。什么时候破疑?到极乐世界之后肯定破疑,就真信了。这个世界我们见不了性,也就是说我们的分别执着、起心动念真放不下。放不下没有关系,净宗有一个方法帮助我们往生,烦恼习气不放下,行!带着可以去,那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可以做得到。一切处、一切时,一定要提醒心里头念佛,口里头不念没有关系,心里头真有阿弥陀佛,念念不舍,这样的人肯定往生。这就是底下讲如其有人,指我们这类人,虽然没有明了、没有了解前面所讲的四种智慧,但是能够自谦、谦虚,能够恭敬。我们自己心眼未开,我们没见道,智慧没有开,仰推如来。佛与法身菩萨他们放下了,他们明心见性了,他们所说决定不是妄语,我不懂也得要相信。这样一向伏信,把自己的疑惑暂时放下,我相信。这样的人发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随其行品,修行品类也有差别,往生彼国,不在边...(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五四集) 2011/8/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54》)
...的、流露出来的,你要用真心去听,用真心去体会,这才行。用妄心、用怀疑心、用批评的心,你一样都得不到,今天圣学推广之难就难在此地。因为现在人都学会了,都成习惯了,听了之后一定要批评,一定要怀疑,听完之后一定有很多问题问出来,养成习惯,从小就这么学的,学校、家庭都这么教的。这种修学的态度、方式,用在现前科技的时代行,这个方法没有问题。用在圣教、用在佛菩萨典籍里头,不行,完全不能契入,会把这些典籍都当作现代的学术来看待,它是智能变成知识,不得受用。经上讲的这个,横出三界,圆登四土,一生补佛,究竟寂光,对你毫不相干。所以一定要能生信心,要相信自己。
『亦不贡高』,「明信佛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在大乘教里,心就是真心,自性;佛,这是已经修成,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众生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也包括我们在内。这三样没有差别,是平等的,贡高就没有了,谦虚、诚敬自然就生出来。但是这个贡高的习气很难断,人人都有,从哪里来的?与生俱来,最初一念不觉的时候就有它。大乘经教里所谓「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大烦恼就有它一个。第一个我见,执着阿赖耶见分里面的一分,以为是我,这是见分的一分。我们一般人讲灵魂,就这么回事情,他迷了。执着阿赖耶相分一分,身体,这是我身。阿赖耶像大海一样,广大没有边际,执着这一分认为是我,认为是我的身,这叫我见。跟着我见来的,同时有的,我爱、我痴、我慢。傲慢是瞋恚里的一分,所以贪瞋痴跟着一起来了。我爱是贪,我痴是愚痴,胡涂了,迷了;我慢就是傲慢,傲慢跟瞋恚,所以贪瞋痴就起来,这叫根本烦恼,与生俱来。哪个没有?什么都有,连花草树木都有,微尘都有。这在八识里面叫末那识,末那是染污,严重染污,染污的根源叫染污意。这个东西要是转过来,转过来就叫平等性智。所以有染污意,哪有平等!染污意转过来,平等性就...(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六六集) 2011/8/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66》)
...这四大烦恼就有它一个。第一个我见,执着阿赖耶见分里面的一分,以为是我,这是见分的一分。我们一般人讲灵魂,就这么回事情,他迷了。执着阿赖耶相分一分,身体,这是我身。阿赖耶像大海一样,广大没有边际,执着这一分认为是我,认为是我的身,这叫我见。跟着我见来的,同时有的,我爱、我痴、我慢。傲慢是瞋恚里的一分,所以贪瞋痴跟着一起来了。我爱是贪,我痴是愚痴,胡涂了,迷了;我慢就是傲慢,傲慢跟瞋恚,所以贪瞋痴就起来,这叫根本烦恼,与生俱来。哪个没有?什么都有,连花草树木都有,微尘都有。这在八识里面叫末那识,末那是染污,严重染污,染污的根源叫染污意。这个东西要是转过来,转过来就叫平等性智。所以有染污意,哪有平等!染污意转过来,平等性就现前。转第六意识是清净心,转末那识是平等心,平等比清净还要难。所以我们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性现前。对待小动物、对待山河大地都有一分诚敬,不敢轻慢;对这些小动物、花草树木、山河大地,要有敬意。中国传统教育里,《礼记》你看看,你掀开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没有一样是不尊敬的,懂得一切尊敬。佛门里面忏仪,这些仪规是祖师大德编的,头一句话「一心恭敬,一心顶礼」,第一句话都是说这个。没有诚敬,它就不相应。所以这个亦不贡高,诚敬心生起来了,知道佛的智慧,佛的智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一切众生皆有。知道心佛众生是一体,傲慢心没有了,诚敬谦和自然就现前。
底下一句,『成就善根』,「如《小经》」,《小经》就是《阿弥陀经》,「六朝石刻本云:以称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这句话重要,都是劝我们要念佛,称名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四句经文,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以称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六朝,南北朝的时代,留下一块碑文,这个碑文上面刻的是《阿弥陀经》,有这几个字,这几个字现在经本里没有。所以有很多人怀疑,是不是以后这个经传的时候,抄写的时候,把这一句漏掉?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阿弥陀经》会集本里,把六朝石刻漏掉的二十一个字都补进去,这个难得!因为这里讲得太清楚,《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善根福德因缘不够是不能往生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怎么修?这提供我们,称名故,你只要肯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你就决定...(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六六集) 2011/8/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66》)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二〇卷
...人就是我的善知识。
「故知此知识二字,为知心识形之义,故善知识亦称善友。相识相知导我于善之人,称为善友」。《华严经》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对五十三位善知识都称为善友。确实相识相知,引导我于善。善中之善,无与伦比之善是什么?是西方极乐世界。今天阿弥陀佛、释迦世尊引导我们到极乐世界,这是无比的大善,我们要是认识这两个人,这两个人是我们的大善知识,是我们真正的善友,我们要亲近他。他在哪里?读诵经典就是亲近他,分享学习心得就是亲近他。古人有所谓「祭神如神在」,这个心多善!我们展开经卷,面对经文,就像阿弥陀佛在我面前跟我说这些话,释迦佛在面前为我介绍。要用这样的心去读诵、去受持,你才真正得到利益。
现代这一代的年轻人,比过去有很大的差距,这个过去要指一个世纪,我们都比不上。一个世纪之前的念书人,读书人,真的有君子之风,风范还在,认真努力,有那分诚敬的意思。这一百年之内,这种心态逐渐就淡薄,愈来愈少了,在我这个年龄的就不多了。我能遇到三位善知识,他们热心来教我,我很感激,很多人为我庆幸,说我的运气好。我也曾经冷静思考,这什么原因?还是印光大师讲的诚敬,我还有那么一点点诚敬。换句话说,别的同学连我这一点点诚敬都没有。我这一点诚敬在一百年前,善知识是不会理我的。为什么?不够,只有一、二分诚敬,不够。可是在现在已经没有诚敬,那一分、二分也很可贵,也不容易,所以他就不舍弃我。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人应当要谦虚,不要跟现在人比。跟现在人比,好像我觉得很了不起,跟古人一比就比下来,差远了,你的贡高我慢就消掉,你的谦诚恭敬心就生起来。我们现在这几分恭敬心算什么!所以展开经卷看不透。
古人说的,我们自己也知道,经典里头字字句句含无量义。无量义我们能看到多少?你要是瞧不起释迦牟尼佛,瞧不起孔子,那是封建时代,落后时代,你要这样说他们。他们对于这些经典字字句句真的是无量义,我们今天甚至于一个正确的意思都没有看到,所看到的全是偏的,全是邪的。为什么?我们的心邪,我们的心偏,偏心看偏的,邪心看邪的,没有正念,所以正的东西你一点没看到。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心要是正,你态度也正了,你的行为也正了。你有几分正,都表现在外头,瞒不住的。瞒那些无知的人,他不知道,真正有学问,有道行...(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七四集) 2011/9/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74》)
...佛了。所以《弥陀经》上讲往生极乐世界,「若一日」,一日能不能做到?能。为什么我们念了这么多年还不能?没有信、没有愿,一天念十万声,念一辈子也不能往生,信不坚固,不是真信,不是真愿。真愿,死心塌地,就这么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不再有其它的念头,那叫真信、真愿。还有这么多的妄念、妄想,这不是,这只是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结个法缘,这一生去不了。真正去的人样子不一样,真正念佛往生那个人和霭可亲,自己非常谦卑,对人十分恭敬。你问他什么?他都是阿弥陀佛,他除了阿弥陀佛之外,他什么都不知道。我们要看到这种人,决定往生,千万不能小看他,他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真正的弟子,他这一生决定得生。心里还有杂念、心里还有妄想,往往美其名来我做的是弘法利生,我宣扬的是净宗大法,实际上他是障道,魔外障蔽圣道,自己不晓得,如果不是深入经藏怎么会知道?深入经藏还得要虚心,不虚心、不谦虚、没有诚敬,还是学不到,天天听也听不懂。所以佛有这个能力,因为他的烦恼习气断尽了。
所以末后这一条,能尽诸苦,离苦得乐,到究竟圆满。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这是别人做不到的。是为说尽苦道无所畏,必须烦恼断尽,苦就灭了。惠能大师报告里头没有苦,告诉我们,你的真心是清净的,没有丝毫污染。换句话说,苦是从染污来的,没有污染就没有苦,就离苦得乐。第二句告诉你,不生不灭。第三句告诉你,本自具足,不需要向外求,自性里头一切圆满。第四句话很重要,你一定要把心定下来,心本来是定的,心里乱那不是本性,是妄心,不是真心。最后告诉你能生万法,妙就妙在此地。上面介绍这四无所畏是佛的无所畏,菩萨也有,佛我们只听听而已,我们做不到,学不到,菩萨可以。我们下一堂再介绍菩萨的四无所畏。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八三集) 2011/9/7 香港佛陀教育...(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八二集) 2011/9/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582》)
...教,要用自己虔诚、谦卑、学生的立场来看这些大圣大贤的教诲,向他们学习,这就对了。这样才能够『远离愚迷,安住不动』,这个不动是讲我们的立场,我们做学生,我们是凡夫。中国人自古以来,讲德行里头最重要就是谦卑,实际上其它宗教也不例外。佛门课诵仪规里面常常念到「一心顶礼」、「一心恭敬」,这是谦卑。天主教的《玫瑰经》,是他们早晚课诵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我学习的这个本子一共十五段,第一段就是学习圣母玛利亚的谦卑,摆在第一段。就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看第一愿「礼敬诸佛」。诸佛是谁?一切众生,《华严经》上说得很明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怎么能不恭敬?礼敬诸佛就是礼敬性德,尊重自性,这个不能不知道。我们如果离开大圣大贤,用傲慢的这种态度,用我们自己的知见,我们拿他们的东西来比较,拿他们的东西来批判,这样的心态,圣贤的教诲你是决定不得其门而入。为什么?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心,你天天念诵、天天学习都得不到利益。你得利益多少,完全在你的诚敬心,这个话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说了很多遍,不是一遍。《文钞》是别人把它纂集成功的,印光大师当年在世,他是陕西人,陕西的乡音很重,所以他讲经别人听不懂,老人很慈悲,一生用文字弘法。当时许多这些学者们提出一些问题向老人请教,老人用书信的方法回答。所以《文钞》里面你所看到的,书信占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是他写的文章,写的序文,序跋这一类的。常常劝导人,学古圣先贤的东西、学宗教教育一定要用诚敬心,因为它是道,道一定要悟,悟一定要真诚、清净,这个心不是真诚、清净、平等,你没有办法悟入。悟入的条件就是这三句,真诚、清净、平等,你才能悟入。
所以现前,我们看到多少年轻人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好学,他真干,为什么他不能悟入?给诸位说,就是带着那一点傲慢的习气,障碍了他。那个傲慢习气是病毒,严重的病毒,它让你开不了智慧,它让你接触圣教你都把意思解错,曲解如来真实义,错解如来真实义。所以你自己得不到利益,刚才我讲过的,身心健康你得不到。你看很多我们佛门的同修,你不能说他不用功,他每天课诵是真用功,真干,为什么身体不好?有人问过我,为什么那么用功的人他身体不好,还多病?我回答他,也都是祖师大德的教诲,他为什么不得受用?他心不清净。傲慢的习气有时候自己不知道,这真的不是假的。「我没有傲慢,我很谦虚!」自己不知道,自己不承认,几个人承认自己傲慢?你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一0二卷) 2010/2/7 华严讲堂 档名:12-017-2102》)
...都是比喻,这两句是比喻。『须弥』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山,什么力量能动须弥山?可以说没有力量能动须弥山。但是业力能动,可见得业力之大。大海跟这山也一样的,也是没有力量能动它,业力行。业力是『能敌须弥,能深巨海』。下面这一句才是正说,『能障圣道』,「障」是障碍,「圣道」是成佛之道,在小乘人讲,就是四果阿罗汉道;大乘人讲,菩萨道、佛道。
我们先不要说那些,为什么?说那些,我们这一生都做不到的,大小乘我们都做不到。我们只讲念佛,这是我们现在修学这个法门。这个业力,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得一心不乱?业力。为什么不能够功夫成片?业力。业力障碍了,这是我们一定要觉悟的。修行,其实就是修正恶业、改过迁善而已。佛号念得再多,如果我们的心行没有改变,那个没有用处。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提醒自己一个警觉,你要想到,觉心就是佛心,佛不迷。觉心的相是什么?觉心的相是谦诚,诚敬之相,没有妄念。有了妄念就不诚、不敬,那是凡夫心、妄心,真心里头没有妄念。念这一声阿弥陀佛,心里就不许有妄念,这个佛号与清净心、与真心相应,所以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他才能消业障。口里虽然念的阿弥陀佛,还是想东想西,妄念还是继续不断,那业障没消得了。佛号要能消业障,是一定要能提起自己的警觉,业障就消了。这个佛号要提不起自己警觉,这业障是消不掉的。所以要晓得这是我们自己一生当中第一大事,其他一切的事情得过且过,不必过分的认真、过分的去计较。得到,也不值得欢喜;失掉,也不值得悲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唯有清净心最重要,念念叫自己心地清净。这是真正修行,这是真正消自己的业障,要在此地认真去下功夫。我们再看末后一段,这是结劝。
【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净公上人1985年10月美国达拉斯地藏经讲义《地藏经 (第十八集) 1985/10 美国达拉斯 档名:14-009-0018》)
...【勿随嗜欲。不犯诸恶。】
念老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品末」,这一品最后,「重重诲勉」这一品里头,第三十六品,这到最后的一段,再劝我们,勉励我们,「应弃欲止恶,安和专诚」。这几句话,我们在这里深深体会到,佛陀的慈悲关怀爱护,不厌其烦的来教导我们、来提醒我们,希望我们这一生当中有殊胜的成就。末后这一段是许许多多同修,无论是在家出家,一生的修行到最后不能成就,什么原因?欲没放下。欲是通常讲的五欲,注解里头有,「色声香味触」,这是五欲。为什么不能成就?都是败在这两句话里头,他随顺爱欲,他还是违背十善,造作跟十恶相应。我们想成就,这八个字要把它写在小纸上,贴到书桌上,每天时时刻刻能看到,这个话释迦牟尼佛说的,阿弥陀佛说的,一切诸佛如来都如是说,我们怎么可以疏忽!
经文八个字,注解说,「重复劝勉,应弃欲止恶」,我们就用这四个字做为科题。「安和专诚」,诚敬谦和,这是成功的秘诀。我们要想成就,无论在家出家,学佛就是要学这两个字,诚、敬。诚敬都包括在安和专诚,通常我们讲诚敬谦和,意思是一样的。学佛从这个地方扎根,从这个地方开始,就是用心要真诚,言语举动要安和。说到安,今天的社会几个人安住了心性?问题出现的都是心不安,行不和,所以修行一辈子几十年,到最后依然是六道轮回。有些人不知道反省,不知道自己过失,反而怪佛菩萨不灵,佛菩萨没有保佑他。我们想想,佛菩萨有没有保佑我们?有。什么时候?时时刻刻,没一刻停止。用什么保佑?用经文保佑,经典摆在你身边,带在身上,你没有去读它;读了之后没有落实,读经不是读给佛听的,不是读给老师听的,读书千遍不是这个读法,一定要知道。读一千遍是一千遍的提醒,读三千遍是三千遍的提醒,是这个意思,一定要言行一致。听其言要观其行,讲得不错,讲得很好,他有没有做到?他没有做到,就不要怪他了,他不会成就的;他要真能做到,决定有成就。
这个里头,『欲』,五欲;『恶』,十恶,真的是把修行核心掌握住了。我们最...(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回)(第四三二集)》)
净公上人讲诚敬谦集第二〇卷完
净公上人讲解诚敬谦集锦
净公上人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净公上人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学习《弟子规》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传统文化老师讲座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國學治要 http://www.amtb.cn/pdf/EB35-06-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一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2-02.pdf
群書治要360第二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3-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三冊 http://www.amtb.cn/pdf/EB35-18-01.pdf
群書治要360第四冊 http://www.amtb.cn/pdf/HZ35-015-01.pdf
《群書治要360》中英對照版本 http://www.amtb.cn/pdf/EB50-01-01.pdf
學佛日誦 http://www.amtb.cn/pdf/CH25-12-01.pdf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難字注音】 http://www.amtb.cn/pdf/CH02-06-03.pdf
電子書_免费高速下载|百度网盘-分享无限制 https://pan.baidu.com/share/link ... B%E5%AD%90%E6%9B%B8
從FTP站台下載 ftp://ftpa.amtb.cn/ ftp://ftp8.amtb.cn/ ftp://ftp2.amtb.cn/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