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73|回復: 1
|
2010年1月新加坡弘法大会—学祖宗智慧
[複製鏈接]
|
|
敬摘自《中华德育蔡礼旭、胡小林、刘素云等老师圣贤教育传统文化演讲》
2010年1月新加坡弘法大会—学祖宗智慧,改人生命运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10/1/1 新加坡博览中心第二大厅 档名:55-019-0001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贵宾,诸位长辈,诸位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午安。今天很荣幸能在我们新加坡跟诸位长辈朋友们,一起来交流学习我们古圣先贤祖宗的教诲。确实我们是很有福气的人,我们的祖宗,他们的文化智慧绵延了五千年不衰。所以师长老人家常说,福气在于能听圣人的话、能听善知识的劝谏,这是最有福的人。而我们的祖宗文化,就像五千年的长者,在指引着我们,在庇荫着我们。所以我们能受教了,那就站着五千年的智慧,来看我们的人生,来经营我们的家庭。所以《弟子规》当中讲到「闻誉恐,闻过欣」,我们跟经典、跟祖宗教诲一对照,不对的地方马上能改过来,「直谅士,渐相亲」,经典里面的圣贤,就到生活当中来指导我们。所以我们一个谦卑受教的态度,站上五千年的智慧,我们又以身教来给下一代、给社会做榜样,那我们的下一代也能够站上去,能够有这么好的福报。
刚刚我们姚师兄在介绍末学这几年在大陆,还有一些华人地方,分享传统文化的情况。实在讲,听了诚惶诚恐,而更体会到,确实人生就是不断的受到无数的恩德、信任、栽培。我们回向偈常常念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其实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众生恩,他们栽培我们,都是希望我们成就德行智慧,都是希望这个社会更好。所以,其实下济三途苦,就是最实质的上报四重恩,对圣贤、对师长、对佛菩萨最好的回报,因为众生欢喜,诸佛菩萨就欢喜。而我们这一生能够听闻佛法、听闻祖宗教诲,能产生欢喜心,那绝对离不开我们父母从小的家教,培植了我们的善根,所以一遇到了,欢喜去学习。所以父母不只养育了我们的身体,同时教育了我们的人格,能听闻圣教,父母的恩是绝对关键的因素。而我们这一生没有遇到师长的教诲,确实人生的方向,对于是非、善恶、邪正都判断不清楚。所以有时候想想,假如没有遇到师父老人家的教诲,这人生不知道会变什么样子?有时候想起来都冒冷汗。我们这一生的慧命是佛菩萨、是师父老人家成就的,所以我们也期许自己「以师志为己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大陆拍的一部片子叫「暖春」?有看过的请举手,好,请放下。好,没看过的一定要看,不然会后悔,这个片子拍得非常好。小花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被一个老人(一个老先生)把她领来抚养,这个老先生他非常重道义,他看到一个孩子这么小没人要,他良心过不去,好好照顾她。而其中因为这老先生是至诚的爱护这个孩子,所以这个有感应,这个孩子也念念想着要报爷爷的恩。所以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片中,这个小花去学校念书,都是念第一名;而且她念第一名,不是自己高兴,不是去跟人家攀比,你看我比你了不起,不是。她考了一百分,考了第一名,赶紧用最快的速度跑回家里,要把成绩拿给爷爷看。然后邻居就问了,妳这么着急干什么?小花讲「我最喜欢看到爷爷笑。」她觉得爷爷笑就是她最欣慰的事情。
所以诸位同修、大德,我们最希望看到谁笑?我们最希望看到师父老人家欢喜的笑,我们最希望看到众生离苦得乐的笑,所以师长恩难报。我们自己得到了正法的教诲,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大众都能够沾法益。所以,师长对我们的法身慧命是再造之恩,我们这一生应该奉行师长的教诲,让社会大众看到我们,都觉得这是佛陀的好弟子,这是净公上人的好弟子。所以师长恩成就了我们的道业、我们的成长,我们在大陆,假如没有师长的信任、指导,更重要的是师长的威德护佑。其实我们在大陆推展传统文化,不断在给我们支持、鼓励、照顾的,绝大部分都是师父老人家的学生,所以没有师长的威德,事实上,我们在世界各地要做事情是相当不容易。所以说到这里,众生恩也是难报的。
而我自己实在讲,没有什么能力跟才华,我的成长过程当中,好像没有当过班长,然后考试名列前茅跟我好像没有什么感应。我记得我的成绩都是在中等左右,所以只要讲到比赛、拿奖好像跟我是绝缘的。那大家想,一个人读书没有名列前茅,有没有信心?他可能信心就不容易建立起来。所以我常常还得问人,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然后朋友就说,你要听真的还是假的?因为听真话,有时候心脏要比较有力才行。没有信心,做什么事都做不好。我记忆当中真的还有参加过比赛,大学的时候参加过大一辩论比赛。大家看得出来我参加过辩论比赛吗?为什么我去参加?因为学长找不到人,所以我的机会就是找不到人的时候才轮到我。而且我那个时候还没学《弟子规》,所以不知道《弟子规》当中说「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个不是我们的能力,你不能硬着头皮去参加,会把人家的事给搞砸了。所以我们人生选择缘分,不是说我发心就去做。发心,我们还要衡量德行,衡量我们的能力,然后量力而为,循序渐进,这可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到时候事情没办好,我们难过,对方也难过,因为毕竟我们是善的发心。所以发心之外,要提升德行,提升我们服务大众的能力,然后衡量这个缘分成不成熟,我们再走这一段缘分。而这个缘分成不成熟,那当然包含对方团体里面的认知是不是正知正见,然后是不是符合法律、符合国家的政策,这些方方面面衡量,这个缘成熟,这叫随缘。缘分成熟叫随缘,缘分不成熟硬要做就变攀缘。攀缘了,自己很累,对方也很累。缘成熟了,往往能够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可是假如缘分具足了,我们不去做,那可能就丧失了一个好因缘。甚至于做到一半,明明是自己不够尽力,还给自己一个台阶下说随缘、随缘,这个随缘最后就变随便,明明可以做好,我们自己没有以身作则,或者没有好好检讨不妥的地方,就推给缘分不具足,这个就变随便。所以缘分也要走到中道,要尽力,但是也不攀缘。
所以我那个时候答应去参加辩论比赛,就是攀缘,因为我口才本来就不好。你们好像都不大相信,看大家表情,不相信我以前口才不好,是真的,连现在也很差。因为我们是听了师长的教诲,师长说要「至诚感通」,所以要跟人分享的时候,要祈请诸佛菩萨、古圣先贤、老祖宗加持,那就会有力量来跟大众真诚的分享。而那个时候答应了,去参加辩论比赛,结果规定十五分钟讲完才能下台,假如讲到一半还是不能下台,必须站在台上。结果我讲了七、八分钟就没词了,后面还有七、八分钟,没办法,就站在台上看着底下坐了很多人,然后我就从右边点头点到左边,就这样。总不能没表情,就傻笑一下,所以我傻笑是大学一年级开始练的。这是我参加比赛,没有能力的情况是这样。后来我念师范学院,又参加了一次比赛,八百公尺接力,看得出来吗?跑两百公尺,得了第三名,因为只有三队参加。所以我那时候拿着奖牌,不知道是要高兴,还是要难过?所以一直以来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
后来到了海口,算是第一站,那个时候人生地不熟,也怪容易紧张的。刚开始来听传统文化的人不多,十来个人,所以一看到有人来就高兴得不得了。虽然师父、老师们指导,纵使台下没有半个人,你对着桌椅、板凳都要讲,最好能讲到那个桌椅、板凳跳起来,说「还过得去,还过得去」,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这功夫就很了得。话是这么说,还是有期待能有人进来听。所以记得有一次,有一个老太太进来听,坐在后面,我们还是紧张。结果这个老太太从头笑到尾,笑容很灿烂,我们就看着她讲,就特别有灵感。后来两个小时结束了,就赶紧下台要去谢谢这个老太太。结果我走过去,握着这个老太太的手,谢谢您今天来支持我们这些年轻人,我跟她讲了好几句,她脸上没什么表情,旁边的人说她不懂普通话。所以我们很惊讶,这个老人不懂普通话怎么来听,听了两个小时?后来了解到,这些老人看到这个社会短短几十年,社会风气变成这个样子,他们非常的着急,跟自己家的事一样的着急,哪怕他家里有了孝子贤孙,他都要来支持弘扬伦理道德教育。所以她来了,就坐在那里,就对我们笑两个小时,来支持我们。所以我们的成长,都是所有这些长者、朋友们的信任支持,才能够一点一滴提升起来。所以人才华高、能力高,伴随着一定是父母、师长,还有众人、朋友们的信任支持,所以应该愈活愈在感恩的世界里。还有包含国家恩,我们走过的华人地区,当地的政府都非常认同老祖宗的教诲,伦理道德教育,所以没有这些国家的认同护佑,我们要在那里分享、推广,也是不容易的。所以确确实实佛法就是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我们时时心怀着「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来随分随力的做这个事情。
而我们一谈到学,学习,其实我们在这个年代,大家学习的时间都很长,包含光是我们念小学、中学,念大学加起来,包含幼儿园,都有十七年以上的时间;假如还念研究所、念博士,那学习的时间就更长了。但是我们要冷静一点,学习的目的、目标是什么?假如目标不对了,那所有的努力可能背道而驰。所以这个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心态要对,尤其我们长期熏习佛法,师长常教诲到,「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个因地就像一颗心,学习的心态不对了,这个种子就是错的,结果当然不会好。所以我曾经在大学也跟这些同学们交流到,请教他们,他们是小学的时候德行好,还是读大学的时候德行好?他们挺老实的,马上说小学的时候。那我们想想,小学到大学多读了十几年的书,结果反而德行退步了,那家庭、社会国家花的钱,可要冷静。要怎么样教才能变成德行是随着年龄成长不断攀升,这个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才对。所以这个时代,我们必须很冷静,努力会有结果,可是不一定会有好结果。大家冷静思考,我们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哪一个时代的父母花最多的时间教育他的孩子?是我们这一个时代,我们花最多时间。而这五千年来,哪一代人教的德行最差?好像是我们这个时代。花最多的时间,却得到最不好的结果,这个不划算。我们得冷静,应该讲努力对了方向,得到的应该是更好的结果。所以老祖宗常常教诲我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君子指有德行的人,他有了德的本,他这一生的学业可以成就。这个君子,他也可以指一家之长,一个团体之首,一个国家的领导,都属于君子这个部分。所以父母有没有务本?有没有找到家道的本?这个家道就能兴。一个团体、一个老师,他有找到本,这个班级、这个团队就能兴旺起来。一个国家领导者,他能抓到治理国家的根本,这个国家就要兴旺起来。但是假如没有找到本,那就本末倒置,舍本逐末,那要有好的结果就不容易了。所以我们努力一定要方向正确,一定要找到根本。
比方我们在经典当中常常读到,「读书志在圣贤」,圣贤就是目标,这目标是正确的。而圣贤他不是高不可攀的,什么是圣贤?在家是好父亲、好母亲、好儿子、好女儿、好婆婆、好公公、好媳妇、好丈夫,这个就是圣贤。圣贤就是能敦伦尽分,演什么像什么,所以每个人在每一天都能做圣贤,都能力行经典的教诲,所以读书志在圣贤。可是我感觉到,我们在这个时代成长,读书志在考试,读书志在考高分,读书志在赚钱,读书志在拿到高学历。并不是志在赚钱不好,志在高学历不好,而是高学历、钱、分数都是梦。大家感受看看,有没有一个人因为高学历,他家庭美满、人生成功?那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可是社会告诉我们,高学历高离婚率。假如他只有看到学历,而忽略了人生最重要的本是孝道、是德行,他没有了德行的根,高学历跟高收入,对他来讲很可能是祸,而不是福。所以我们摆在眼前,很多的人很快就致富,可是他没有德行的根,财色名食睡一来,兵败如山倒。所以好像俗话有一句话说,「男人没钱就不会变坏,有钱就容易变坏」,这句话经典有没有?男人有德行,有钱也不会变坏,所以德才是宝藏,而不是有多少钱才是宝藏。所以人生的本末先后,我们要能够分清楚,这就需要我们祖宗智慧的领导。
所以「德者本也」,财富、外在的才华是为德所用,它是属于末,而不是根本。而我们很冷静来看,整个我们读书十几年,对德行的教育部分,家庭也好,学校也好,着力不够。所以,我遇到一位教育部的人员,他说到这个时代,幼儿园学小学的课程,小学学初中的课程,初中学高中的课程,高中学大学的课程,大学学幼儿园的课程,这个人生忽略掉的东西总要回来补,不补不行。可是假如等到他二十几岁再来补的时候,就很不容易补了,为什么?「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德行教育愈早愈好。所以人算不如天算,我们的老祖宗几千年前在《易经》里面,六十四卦其中一卦蒙卦,就告诉我们「蒙以养正」,孩子从小扎德行的根基,这是人世间最神圣的事业、功业,「圣功也」。所以所有的圣贤都是透过父母教育,尤其母亲的教育,有好女子才会有好圣贤人,从小就把他教好,「三岁看大,六岁看老」。所以我们在小的时候,只着重他的知识技能,却没有好好的成就他的善良、成就他的孝心、成就他的德行,那很可能就出现大学还要回来学幼儿园的课程。
确实,我曾经了解到一所很知名的大学,他有三条校规,第一,「考试不要作弊」。这是幼儿园就要学的,但是说实在的,现在读大学的人,几个人做得到?所以上一次我们在网络当中看到一段话,「考试不作弊,明年当学弟」;下联说「宁可没人格,不可不及格」。大家注意看,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在不知不觉当中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看羞耻心,刚刚这个大学生讲的这两句话,是把人格跟考试及格摆在天平上,而且是及格比较重要,还是人格比较重要?及格比较重要,所以羞耻心不断在往下堕。以前的人是要留住人格,哪怕有杀身之祸,他都不违背人格。可是我们现在就因为一个分数,就能够把人格给卖出去,所以羞耻心是一个人成圣贤还是沦为禽兽的关键德行。以前的人以不孝为耻,现在人孝顺,旁边的人还笑他,你怎么这么傻,多为自己想一下!价值观不断的在被误导。包含以前的人是诚信一生,绝不讲谎话,绝不骗人。现在是以你能骗得了人,觉得你很有本事。包含廉洁、勤俭,现在都被人家笑。
台湾有一位,几十年前一个官员,非常的清廉,公家派给他的车子,只有出公务的时候他才坐;而家里公家配的电话,也只有处理公事才打,假如是私事,他会到巷口去打公共电话。私事绝不搭公家的车出去,都是坐公交车出去,非常廉洁。但是到他儿子那一代,这个古圣先贤教诲开始没有传了,反而儿子笑爸爸太古板了。所以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不学以后,人生的价值标准会堕落得非常的快。而我们当父母的,我们当老师的、当长辈的,有责任要教下一代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这么一讲,妈妈说父之过,不干我的事。这个我们要依意义,父母都有责任。「教不严,师之惰」,所以我们教小学的,这个都有责任。而这个师,包含你是长辈、你是领导者,都应该扮演君亲师的角色才对。所以事实上,我们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面对种种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不好的社会现象,我们是第一个要反思的。怎么说?这一个重刑犯,他来自家庭,他来自学校,假如家庭、学校有好好教育他,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包含医生没有医德,老师没有师德,这些人他也是从家庭、小学走出来的,从学校走出来的。所以社会的任何一个现象,都值得我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宗教教育来反思。
所以师长也常常提醒我们,《无量寿经》里面有一句话,「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假如我们父母、长辈不懂,下一代他就没有学到。可是我们上一代他也没学,所以假如我们说,我没有学到伦理道德,找爸爸去。结果找到爸爸,爸爸说你爷爷也没有教我,找爷爷去。结果去找爷爷,爷爷说你曾祖父也没教我,找曾祖父去,那可能就找不到人了。所以我们这个传统文化,丧失民族自信心,断了好几代。所以我们有幸接触到了,从我们开始做起,不责怪任何的人。所以师长说,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从我家开始来做起。所以刚刚跟大家讲,一个名校大学的校规,第一个是考试不要作弊。第二个是「脚踏车请放好」,脚踏车乱放。说实在的,一个大学生假如在家里的房间乱七八糟,你说他到大学去就能把脚踏车摆好,那也不可能,所以解决问题都跟家庭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古代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十来岁,家里很乱,结果有一个叔叔到他们家,小朋友家里这么乱,你怎么不整理?这个小朋友说,我的手是拿来扫天下的,不是拿来扫地的。大家有没有感觉,现在年轻人谈起话来,雄心万丈,可是连倒杯水给人家喝,都不知道怎么做。所以这个叔叔就跟他讲,你连一个家都不能扫,你还能扫天下?
有一个硕士的毕业生,从小到大只会读书,生活能力也没有学。结果那一天爸爸妈妈都出去,没人服务他,他想到要喝水,自己烧了一壶开水,结果因为没有做这些事,警觉性也比较差,这个水滚了以后,他都没有去注意到,滚水喷出来就把火焰给熄灭掉,结果刚好是冬天,瓦斯就外泄,这个二十几岁的硕士生,就这样生命就结束了。所以真的我们的教育应该要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有看到一个学习成绩,不然他的人生,可能会在事业当中、家庭当中出现问题,因为他没有具备德行跟生活能力。所以我们当父母的教育孩子,不能只看眼前分数,还要看到他一生的幸福,应该具备哪些做人做事的重要态度、重要德行。所以刚刚提到第二个校规,是车要摆好。第三个校规是「公共场合请勿大声喧哗」。所以我们冷静看,其实这一些德行,应该从小要养成习惯。所以我们一直在强调「君子务本」,一定要找到根本。
而我常常跟家长沟通的时候,家长也说,蔡老师,你说德行很重要,我们都很认同,可是成绩也很重要。大家说成绩重不重要?其实成绩重要是表面的,应该是说面子更重要,成绩考不好,我没面子。所以我幸好是被我父母生到,为什么?因为我从小成绩不好,我父母没有那种攀比。我记得我那时候成绩考不好,听到爸爸的摩托车声到了,我赶紧到楼梯口等爸爸,然后一看到爸爸,就跟父亲讲,「爸,考不好。」结果我爸就说,「加油,加油,下次考好。」我这个石头就掉下来了,因为我考不好已经很难过了,父亲再骂我,那我就更难过了。而且我的得失心特别重,我记得有一次我考九十八分,英文,哭了两个小时,因为差两分一百。大家想想,一个人考九十八分哭两个小时,您觉得他以后会不会幸福?这么患得患失会幸福吗?他假如当了经理,他又想当副总;他当了副总,他又想当总经理;他有了BMW,他又要BENZ,所以不就都在得失心当中,不管他拥有什么,只要他有得失心,他就不会幸福。所以「知足常乐」,知足才能让人幸福,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幸福,应该是去掉他的得失,让他形成知足、感恩的人生态度,这才幸福。
所以我记得我大学联考,紧张,得失心紧张到睡不着觉。然后我姑姑知道我睡不着,拿了两颗镇定剂给我吃,还准备两颗,怕一颗不够。结果吃了第一颗睡不着,十二点多再吃第二颗,还是一夜未眠。后来隔天,因为自己很紧张,全家人出动陪我考试,全体总动员,爸爸妈妈、两个姐姐一起去。到了考场,遇到我同学的妈妈,她就说「礼旭,你真有福气,两个妹妹陪你来考试。」两个姊姊变妹妹,大家知道?原因是我看起来太苍老了,闽南话说「太操老」,为什么老?忧能使人老。所以都活在那种得失当中,那不可能不苍老的。结果进去考试,名字写好了,开始作答,没多久,突然感觉两颗镇定剂满有效。所以人考试,除了努力以外,你还要有福气。有福气的人,平常成绩平平,一遇到考试,就有超水平的表现。有一些人平常成绩都不错,一遇到大考就失常,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福报;有好的学历,那也是福禄。所以后来才知道,因为自己跟人攀比,心胸狭隘,所以没有福,考试考不顺利。所以人学习还是非常重要的,有学习了才知道,福气是「量大福大」,心量才是福报的根源,心胸愈小,折福了。我记得我那时候读书,看到别人考试考得比我们差,很高兴,这叫幸灾乐祸。自己心里高兴还不过瘾,还拿着考得比人家好的考卷,走到人家面前晃两下,「我都不怎么读书,不小心就考得比你还高。」所以「口为祸福之门」,讲的都是刻薄的话,都让人难堪的话,福气一点一滴就折掉了,考试不顺利。
我出去工作,两年差不多换了十个工作,怎么做都做不久。我爸爸跟我开玩笑,你那个名片可以去开展览。后来很幸运遇到师父老人家教诲,知道要改心,要扩宽心量,量大福大,最好能「心包太虚」,转一下心念,以前嫉妒人家好,现在欣赏人家好。其实,说实在的,嫉妒人家快乐,还是欣赏人家快乐?当然是欣赏。而且一欣赏,自己又学到人家的优点,所以《弟子规》当中告诉我们,「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其实我们现在在这个时代,学圣贤教诲,首先要先放下一个功利心。我们都想要快一点快一点,而事实上,想求快,很多时候看得不深远,想求快了,就很容易做表面给人家看,所以孔子才教诲我们,「欲速则不达」。不能要求立竿见影,因为一个快的心,他很浮躁,人一浮躁,感受不到圣贤人的智慧。所以修学,首先要把浮躁的气要调伏下来。有一个年轻人扛着一篮橘子,要到一个县城去卖,结果他第一次去,他不清楚自己这样的速度,能不能赶在城门关的时候能进城。结果刚好他遇到了一位从县城出来的长者,看起来是当地人,他赶紧趋向前去问这个老者,「老人家,请问我这样子走过去,能不能在天黑关城门以前进去?」结果这个老者等了一下,看了看他,接着就跟他讲,「年轻人,你慢慢走就赶得上了。」这个老者离开了,年轻人想了一下,他说我快步走都怕赶不上了,你还叫我慢慢走。他不相信,接着还是照常很快步的往前走,结果走到一半,因为走得太匆忙了,他的橘子散落在一地。所以后来又很慌张的把这些橘子统统捡回来,才又赶紧赶路,结果就在快到城门的时候,城门关起来了。所以老者他有经验,他看得很远,所以他叫我们慢慢走,心不能浮躁。
可是我们现在什么都要快,连学习古圣先贤教诲都要快一点立竿见影。而学习古圣先贤教诲,道德智能是在这一颗心,心急于求成了,就不在道中。所以有一次我到一所大城市去,当地的朋友就说,我们住在这里什么都快,走路也快,甚至于你不走,后面的人都推着你走;吃饭也快,但是只有一件事很慢,就是死的时候很慢。这个事情严重了,好死好超生,提升上去了,假如死得慢、死得痛苦,那堕三恶道的机率就很高了。所以我们快快快,到底快到哪一道去?而且人生一直在那里快,在那里汲汲追求,哪一样带得走?所以「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什么东西也带不走,连身体都带不走。师父讲的,你睡得很熟,人家把身体给你抬走,你都不知道。连身体都带不走,还有什么带得走?所以人生不能贪着、不能染着,而是珍惜所有亲朋好友的缘分,成就他们的智慧德行,这才是珍惜了所有这一生的缘分。所以有智慧的人,留留得下来的,带带得走的,留不下来的,过眼烟云,随缘就好了。那什么留得下来?德行、智慧留得下来。所以孔子离我们二千五百多年,他的家族现在已经八十代,家道二千五百多年不衰,因为他的德行在他的后代当中,不断的承传,不断的效法学习。甚至于宋朝的范公,范仲淹先生,我们曾经遇到范公的后代,一提起范公,他们都非常的敬佩。而他们的心中都留下了一个人生的价值观,人生的态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后代心胸就这么宽广,怎么可能后代会没有福报?
而我们留在我们现在孩子,以至于后代子孙的心中,是什么样的榜样?所以什么时候我们在影响后代子孙?随时随地。我们家三个孩子,我两个姊姊,出来工作以后,我母亲就常说,你们三个孩子这么省干什么?怎么比我们还省?结果我们姊弟就说,我们家节俭的掌门人是奶奶,跟奶奶学的。而我们自己在小的时候,看到奶奶那个卫生纸一张分二次、三次用,那个时候看了都觉得不舒服,那么省干什么?赚钱就是要花的!这个价值观不对。但是后来遇到圣贤的教诲,马上那个态度就提起来,所以奶奶以前是走到哪,电灯就关到哪,现在自己长大了,走到哪,很自然那个动作潜移默化,也关到哪里,所以家里的长辈给孩子的影响,那是无时无刻。甚至于说实在的,连在胎中都在影响,因为那个时候孩子跟母亲是同体,母亲的思想观念,孩子都可以感觉得到。
有一个孩子他在胎中的时候,妈妈喜欢打麻将,怀孕的时候还打麻将,不过她还看了一些书,说要胎教,所以把好的音乐,绑着一个录音带,然后给孩子听,说孩子,好好做胎教,听这个古典音乐,然后她打她的麻将。所以人不找到根本,很多努力没什么价值。根本在心,德行是心地功夫,根本在身教。结果这个孩子出生以后,半夜不睡觉,除非听到麻将的声音,他才入睡,养成习惯。学《弟子规》的孩子,有的在胎中就听,就听佛经,然后一放经典读诵,三分钟、五分钟就安详的睡着了。所以现代人都说不要输在起跑点上,胎教就是起跑点,他从小的德行根基是最重要的起跑点。甚至于最早的起跑点是父母、祖宗积的德,积好的德就感应来好子孙,孔子有德,二千五百多年的后代,一个败家子都没有,这都是圣德所感。
我们现在一不小心,可能孩子就不听话、就忤逆了,那跟我们的德有关。所以以前的人懂,以前的人找对象的时候,要先调查他祖宗八代,最少也要调查这个女子的母亲修养好不好。所以闽南话告诉我们,「选田要选好田底,娶妻要看好娘酹」。所以娶太太要先看看她家里的德行、妈妈的德行怎么样;在大陆也有说,「娶妻要看丈母娘,买牛要买尾巴长」,这个都是宝贵的经验。我们现在娶妻要看有没有钱,娶妻要看漂不漂亮,你看本跟末,本末倒置的现象,现在呈现在很多人的思想观念跟社会现象当中。所以为什么老祖宗强调智慧?就是要把本一定要找到才行。所以孔子的外公要嫁女儿的时候,先调查孔家历代祖先都是圣贤人,他的后代一定会出圣人,就把女儿嫁给了孔子的父亲。所以大家除了感谢孔子的教诲以外,更要感谢他外公的智慧,没有外公,可能也没有孔子,所以大家要以掌声感谢孔子的外公。我们佛家常讲「众缘和合」,没有这些因素,没有孔子外公的智慧,那也出不了孔子。所以我们了解到,就像印光大师讲「求子三要」,要有一个圣贤的子孙,三个条件,第一个就是要积德,就能感来好子孙;第二个是胎教;还有第三,就是父母长辈,从他小时候给他所有的风范、教育。
其实我们刚刚讲到,学习的心态非常重要,心态不对了,学习的效果不见得好。我们一翻开《弟子规》,看到弟子两个字,弟子指的是谁?我们可能第一个念头,孩子学的。那麻烦了,我们大人一学《弟子规》,从爸爸就变警察了,从妈妈也变警察了,就盯着孩子,你这个没做《弟子规》,你那个没做《弟子规》。然后孩子学得就很痛苦,很讨厌《弟子规》,因为一看到《弟子规》,就想到父母一大堆要求。所以应该是先要求自己,而不是先要求别人。我们有时候遇到一些家长,看到我,就赶紧把他两个孩子拉过来,然后说「蔡老师,敬礼!敬礼!把头给压下去了。」我在想,佛门说「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假如没有处理好,我就跟这两个孩子结冤仇了。而我们修行,心应该要柔软,哪有说把孩子头这样压下去的,那心都是控制,都不道法自然。勉强的事情一定会有副作用,什么副作用?你勉强他的,你不在的时候,他就不做了,这个叫阳奉阴违。因为我们也没有道法自然,太强迫、太强求,揠苗助长,效果不一定好。结果他压完头以后,紧接着就开始说,我这个儿子哪里不好,就把他两个孩子的缺点全部讲一遍给我听,然后我愈听愈沉重。他讲完以后就说,「蔡老师,你马上给我教教他们。」大家想,我现在教好不好?他铁定说,「蔡老师给我记住。」所以当下说,「这个孩子不错,挺好的、挺乖的,你看他对我挺恭敬的。」先称赞一下孩子,然后赶快把孩子支开。孩子也有他的自尊,你在人前这样批评他,他很难受的。所以我们的心为什么变得不柔软?因为我们有功利,因为我们急于求成,因为我们那个控制的欲望愈来愈强。所以这个心态一起来,孩子会很有压力。
其实我们能不能回到当初小孩子学走路的时候,那个时候才几个月,一岁左右,这个父母有没有说,孩子一岁的时候对着孩子讲,你以后考试都要给我一百分,少一分打一下,不会这样吧,那个时候对孩子没有要求,只有信任。孩子学走路了,全心全意信任孩子,这个父母站在前面,孩子,你一定可以的,来,跨出你人生的第一步。有没有哪一个小孩学走路,第一步就踏成功的?您家的孩子踏第一步成功的举手,那个可能是圣人再来的。都没有。请教大家,你的孩子跌了几次以后,才跨出稳健的第一步,记不记得?不记得。有没有他跨到第一百步的时候,你对着孩子说,孩子,我不信任你了,你走不成了。有没有父亲说,孩子,你已经跌了一百次了,我只给你接下来五十次机会,你五十次走不好,别走了,脚会受伤,我买个轮椅给你坐。你看你有要求了,那个孩子开始走路会发抖,因为他有压力。人有压力的时候,他的潜力发挥不出来,他的压力愈来愈大,愈来愈大。所以大家注意,现在小孩子读书,小学就有人自杀,大学、研究所那就更多了。这是变成什么?我们父母没有能感受到孩子的心,都被我们的要求、我们的面子问题,都被我们的控制欲望给障住了,孩子已经痛苦到不想活了,我们感觉不到,我们只专注到他的分数而已。所以「欲令智迷」,人有欲望的时候,很可能会让我们看不清身边最亲的人内心的状况,忽略了他们的感受。而我们的本能跟孩子是连心,父母跟子女是连心,我们要恢复这个本能,恢复这个天性才对。所以我们的教育就是恢复明德,恢复本善。
父母跟孩子那种天性,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我姊姊那时候刚生孩子,小外甥在我们家,他妈妈坐月子,他在我们家待了几个月。结果每一次他哭了,就肚子饿哭了,本来我跟我姊姊、我母亲在吃饭,我姊一下就跳起来了。我母亲跟我都觉得什么事?孩子哭了。很奇怪,孩子哭,我都慢半拍,他妈妈都在第一时间就知道了。然后孩子学讲话,牙牙学语,讲了一大堆,我一句都没听懂,然后他妈妈每句都听懂,还做翻译,一句一句翻译给我们听。你说那个是言语在听,还是心在听?那言语我也听到了,怎么听不懂?所以这个是天性。父母就是用这种天性去鼓励孩子,孩子在这种完全的信任当中,他学会走路了,学会很多生活的能力。而孩子对父母的孝也是天性,你看父母,他不对了处罚他了,他不只没有任何责怪,还往父母的怀里钻。而一个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对父母的那一分天性的爱,终身保持。保持着赤子之心,这个人太快乐了,而且他一定又能够把对父母的孝心,延伸到对一切人的爱心。我们在二十四孝看到,多少的孝子随时都能感觉到父母的心,像曾子孝顺的榜样。以前这些长者厚道,他的朋友来找曾子,曾子的母亲看朋友都是走了几天,甚至上把月的路程才到家里来,还让朋友等,老母亲于心不忍,可是曾子又上山去砍柴了。所以情急之下,咬了一下手指,曾子马上感觉心里不舒服,赶紧赶回家看到母亲,跪下来,母亲,家里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曾子的母亲马上很欣慰,没什么事,朋友来了,不要让人家多等。终身保持这个孝心。我们看看,我们现在母亲咬得手指流血了,我们有没有感觉?读德育故事就是效法圣贤人,感觉到我们跟他们的差距非常远,所以德行比于这些圣贤人,人就「知耻近乎勇」,提起勇气效法他们;欲望要跟下阶层的比,那我们就知足了,我们也没有比人家差。所以天性保持,而这个天性的爱,最能让人他的潜力不断发挥出来。所以纵使孩子现在已经十五、十六岁了,我们还能回到孩子学走路那个时候,父母信任他、鼓励他的那个心境,我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也能感觉得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刚刚跟大家讲到的,连学习古圣先贤教诲都不能急,急于求成。我们刚刚念到,「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学,是要内化成我们的存心,而不是只是学到这个文字而已。所以《弟子规》把学习谈得很清楚,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今天我们学到「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我们假如没有马上领受,变成我们的心态,那就有可能长浮华,就觉得我学过了,而且很容易拿着学的东西去要求别人,那就变成往外去学习、往外去要求。我们佛法、圣贤教诲是内学,应该是往内要求自己。所以这个态度不对,先要求别人,那就变成走到哪里,可能人家都害怕。亲朋好友看我们远远走过来了,「那个学《弟子规》的来了」;然后我们一坐下,人家说「对不起,我要上厕所」。因为我们学一句,就好像背了一把剑,学两句,背两把,还没学,还没背剑,还挺谦卑的,结果学了不少句,看到人家没做到,见人就砍,宝剑出鞘,所以学到最后,我们可能变成瘟神,变成H1N1,走到哪里人家都怕。
所以孔子告诉我们,「正己而不求于人」,正己是先要求自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个经教,我是当机者,是讲给我听的,不是去要求别人,这个心态转对了,学习效果就会好。因为我们有一些课程结束,一些朋友都会走上来,这一节课我太太最需要听了,这一节课我先生最需要听了、我儿子最需要听了。所以所有的人都需要听,就一个人不需要听了,谁不需要听?自己不需要听。所以我们走在修学的路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这些障碍往往是我们自己的心态不对造成的障碍。人家为什么反对?因为我们学了以后,没有让人家如沐春风,学了以后让人家生很多烦恼,到头来,人家当然不支持。所以《弟子规》,弟子两个字不是指孩子,《弟子规》是家规,是五千年家教集大成。而家规最重要的是父母做给孩子看,这是身教,这是整个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境教。
这一个道理,刚好有一次在马来西亚吉达洲,我们参与五天的课程,遇到了孔老夫子的后代。我们遇到这么难得的因缘,赶紧要给她挖宝,因为她的家教,那是很宝贵的文化资产。我们交流的过程,这位女士她就说到,她前几个月才第一次读《弟子规》,可是当她读《弟子规》的每一句,她的脑海里都浮现了她小时候家庭里面的种种情景。比方她读到「父母呼,应勿缓」,她想到了爸爸、伯伯、叔叔,奶奶一叫,他们马上就过去,母亲,有什么事吗?有什么需要吗?一读到「冬则温,夏则凊」,她脑海里就浮现,爸爸、长辈端着洗脸水,请奶奶起床梳洗;冬天到了,帮爷爷奶奶温被子,那些情境她都回想起来。包含「置冠服,有定位」,包含「兄道友,弟道恭」,这些句子都活起来了。所以我们那时候感觉到,这位女士她以前没读过《弟子规》,但是实质上她学过《弟子规》没有?她已经内化成为她的习惯,那是家教。所以必然父母是好弟子,父母本身是孔子的好弟子,是他爷爷奶奶的好弟子,他是孝子了,他才能教给他的孩子是孝子,所以变成「教儿教女先教己」。我们当父母的先是好弟子,才有可能教出好弟子,先是孝子,才有可能教出孝子。包含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我们是被人家喊老师,可是我们读《弟子规》,我们也是圣贤人的弟子,而且我们必须是一个好学生,我们才有可能把学习、好学教给我们的小孩,那些孩子们。所以我们自己不是一个好学生,哪怕是拿着经书,又怎么把经书的精神教给这些同学们?所以「知所先后」,我们必须学好了,才能把这个家道传下去。
而《弟子规》每一句,这佛门讲的「心行一如」,我们不能只做那个行为,必须从真心里面流露出来,不然孩子很敏感,他会觉得是做样子,一切都要从真实心中做,不能应付的。有一个父亲,他刚好听了课以后,他心里想,要让我的孩子孝顺,我首先得孝顺我父亲才行,因为上行下效。所以隔天他就去跟他爸爸说到,爸,我现在带儿子学《弟子规》,《弟子规》里面有一句叫「出必告,反必面」,所以今天我带孩子出去读书,会给您问安,然后我们再出门。这个爸爸心里想,儿子三十多年了,终于有点开窍了。所以我们的父母都在等我们有德行,他们才心安。后来带着孩子真的给老人家鞠完躬,走出门去了,走了几步路,这个孩子突然停下来对他爸说,「爸,你刚刚是要做给我看的。」孩子很敏感,你做真的还是做假的,他都知道。包含「置冠服,有定位」,我们往往可能客人要来了,赶紧整理好。客人一走进来,你们家这么整齐。我们心里面偷笑。但是我们冷静看,请问孩子学到什么?孩子学到什么时候要整理?客人来的时候再整理;什么时候听话?老师来的时候再听话;什么时候认真工作?老板来的时候再认真工作。一个心态会从小一直延伸到他对人、对事物的态度。
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孩子阳奉阴违?我们这些长者得冷静,我们自己有没有阳奉阴违,做表面功夫?我自己在教育界看到,我们也是很捏把汗,上面要来检查了,赶紧赶一大堆资料出来,那个printer在那两天,唰唰唰,不知道印了多少数据,那一罐都不少钱。然后检查完了,这些官员回去了,收起来,从此这些东西也不知道在哪里。所以检查要检查什么?检查最真实的状况,平常怎么样,上面来检查就是这个样子,真实!不然我们都是在应付,都是在做假,那哪有可能说我们的下一代不做假的道理。所以吉林松花江中学,王琦老师,他教书非常认真,现在很多的人去看他教学,连招呼都没打,直接就突然出现在他的教室。他假如不是做出真实的状况,很可能人家一看,就说那跟实际情况不一样,他平常心去做事情。所以真的,我们时时慎独的功夫,绝对不做表面的样子。刚刚我们提到的,我们当父母、当老师、当领导的,看到弟子两个字,首先我们是好学生、好儿子、好孩子,而且首先我们是好的下属,我们才会是一个好的领导。假如我自己本身对于领导者都不恭敬了,那我下面的人有可能恭敬我吗?所以我们凡事找到根本,教育的根本是身教,是以身作则。
我们刚刚提到的,德是本,成绩、才华是末,但是在现在这个社会,大家还是对这个很看重。但是我们冷静想想,我们今天专注孩子的成绩,他能好多久?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盯着他,他能好多久?这是我们值得要思考的问题。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天孩子这一次考得好了,他下一次能好吗?我们了解到很多家长,孩子考一百分,就给他钱,不知道我们现在新加坡考一百分,行情是多少?所以我们不明白教育的根本在长他的善心,救他的过失。今天他考好了,那是他的本分,结果我们还要给他奖赏,那他考试就是为了赚钱,而且考好了,他就主动还来给你要钱。然后一年级考一百分,你给他二十块,上了二年级,他绑个白布条抗议加薪,你的钱得再多一点才行。为什么?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它会加大,所以长的是欲望的心。大家想想,他会变成欲望才能让他努力,改天假如遇到了比钱还要诱惑他的东西的时候,请问他读不读书?所以我们看现在,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现象,我们刚刚讲的,读书读到压力太大,我们长了他善了吗?应该让他平常心面对成绩。所以那个时候我父亲对成绩,他很平常心。我那个时候大学联考考不好,我在那流眼泪,哭!结果我爸爸一上楼来,笑着说,我还以为什么大不了,再考一次就好了,别哭了,别哭了。结果我爸爸讲得很轻松,害我也哭不出来了,把我的得失心慢慢调伏了。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父亲把这个教育的,一个人读书的动机给我们唤醒,读书的习惯给我们养成。什么是读书的动力?有羞耻心、有责任心、有孝心。希望父母能安心,成绩好,让父母欢喜;然后对家有责任心,你好好学,以后要光宗耀祖。所以我们冷静来看,上一代的人,他启发了孝心。
我父亲那一代读书不用人家催,不只不用人家催,父母是催他们去睡觉,不要读书了。我记得我叔叔他们回忆,那个时候读得比较晚了,爷爷要去睡觉了,跑到孩子们读书的地方;都去睡觉了,别读了。孝顺,顺着父母,统统躺平。结果等确定我爷爷睡着了,全部再起来读书。因为他的学习动力已经形成,就是孝道,就是赶紧读好书,让父母早一点有好日子过。而且他这个努力的动力,不止好成绩,当他完成学业踏到社会,他的事业不让父母操心,做得让父母安心。他成家立业了,他成立家庭,夫妻好合,绝不让父母再为他的家庭再操一分心。所以他这个学习的动力、向上的动力,从读书一直延伸到他整个家庭事业,到他一生。所以人生的动力是要能延续一辈子的,这是抓到根本,孝道。所以大家以后买引擎,一定要买孝心牌的引擎,这个可以跑一辈子。我们现在看看,我们现在孩子考一百分就给他钱的这个引擎,能维持多久?维持不了多久,他会跟你讨价还价。所以我们看到小孩子压力很大,我们应该形成让他读书的好习惯,他不是压出来的,他是水到渠成,不断提升的。而且他已经读书习惯养成了,他也觉得到时间就去读书。
有一个校长,他的孩子到了一所中学读书,校长他的名望也很高,在教育界。结果他的孩子刚调入这个班,这个班的成绩特别好。他的孩子要面对考试,就来跟爸爸讲,爸爸,你觉得我这次考试应该考第几名?我们听孩子的话,要不只听到他的言语,还要听到他的心。孩子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他的压力已经很大了。结果这个校长,他父亲怎么讲?他说孩子,我觉得你应该考最后一名。大家讲不讲得出来?当然这个不要勉强。这个父亲他为什么这么讲?他体恤到这个孩子的压力。然后接着父亲跟他讲,因为他很吃惊,爸,你为什么觉得我要考最后一名?他父亲说到,你刚到这个班级,整个环境你不熟悉,课业你还没有赶上,这个老师讲课你可能还不习惯,所以你考最后一名是很正常的。孩子一听完,这个压力、得失就消除掉,后来也考得不错。但是很重要的,这个父亲把好学完全表演给他孩子看,跟孩子一起读书,有时候孩子去睡觉了,他继续读书,还准备隔天给学生上课的资料。他的儿子回想到,有时候去睡觉,半夜起来上厕所,还看到他父亲兢兢业业在那里准备。父亲的尽职,父亲的用功、好学,父亲他教学也有他的本分,都表演给孩子看。孩子也学到好学,学到读书也是我的本分。后来他的孩子的成绩就不断的攀升,最后也是全班第一名,这个成绩得来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所以大自然也在教诲我们,所有的果实要成熟的时候摘下来,不成熟,你硬要摘下来,强摘的瓜不好吃,不甜。所以有言教、有身教,有整个我们家道的境教,孩子变好是很自然的,不要强迫。不然你看压压压,现在小学、中学、大学自杀的孩子愈来愈多,当一个孩子跳下来的时候,很可能他的亲戚朋友这一生见不到光明了,一想到他就只有伤痛而已。所以我们看到孩子他成绩名列前茅,可是往往成绩都排在前面的人,他输不起,他一考不好,心里素质提不起来,转不过去,很可能就会做出傻事出来。所以得要看到孩子是健康面对他的成绩。包含假如他学习到最后,学习很痛苦,比方很多大学考完,一考完试才出考场,就把那个书包从三楼、四楼就丢下来了,我们长者看到这个情景还笑一笑。其实我们看一个孩子,他读了十几年书,最后是把书从这么高丢下来,你看他多痛苦学习。虽然他进了大学,很可能他从此以后不想看书,很可能把他教育的心给扼杀掉了,那我们逼的那十几年,意义又有多大?
所以真正大学毕业,认认真真看几本书的人不多了,可是确是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因为他要面对往后的家庭、事业,还有很多处事做人的智慧。所以老祖宗告诉我们,教育长善,时时要看到孩子的心,是长了功利的心,还是长了善心?这个我们不能不清楚。所以刚刚提到的,假如孩子是为了钱,他才努力,改天假如是网络游戏更吸引他了,他就不读书了,甚至于他没有一种责任感,离开父母的监督,像脱疆的野马一样,染上很多恶习。所以我记得有大学生说,大学的英文叫universty,他们把它翻成「由你玩四年」,叫universty。所以那黄金四年,假如都去玩乐,就麻烦了。而真的,财色名食睡,还有很多玩乐,包含赌博、游戏,都会让这些大学生、年轻人「玩物丧志,玩人丧德」。你看现在他没有德行的基础,面对这些诱惑挡不了。而且,我们说钱债好还,情债难还,年轻人玩弄人家的感情,那个折福非常非常的严重。所以很可能他这大学四年不懂得修德的时候,往往四年的岁月很可能折尽半生的福分,都说不定。女色比较吸引他,书就不读了。我们曾经看到情人节,有一个地区推出情人餐,价格从二百九十九块到三千九百九十九块,结果去吃(这个是在大陆)的人当中超过一半是在校的学生。他们的钱从哪里来?而这绝大部分的孩子是从农村来的,他的父母赚的都是血汗钱,那一顿吃下去了,很可能父母当月一半的薪水就走了。可是他在吃的时候不会觉得痛,没感觉,因为他人生的动力是欲望,不是孝道,不是知恩报恩,因为我们从小就是用钱在吸引他。所以不看到孩子的心,我们真的很难确定,我们有没有把孩子教好。
所以我们得要冷静思考,我们的孩子上大学会认真读书吗?会不染上这些习性吗?假如我们思考了,我们得赶紧把他们的德扎好根。再来,我们的孩子出去工作了,他能够尽忠职守吗?他能够恭敬领导者吗?现在很多孩子没有责任心,大学毕业了,也不出去找工作,在家里还是玩电动玩具。结果还得父母费了很大的劲帮他找到工作,然后去拜托他,儿子,这个工作去做一下吧。然后这个儿子说,好,给你面子,去做一下。一个礼拜以后回来,给父母讲,我把老板fire掉了。你说假如孩子没有恭敬、没有一种事业的责任,那我们要帮他操心操到什么时候?可是以前,我们上一辈而已,这些都不用操心。所以找到根本太重要了,本立而道生。所以我们学祖宗的智慧,就是祖宗在经营他的人生、他的家庭事业的时候,他都能把根本找到,所以他的家业、事业可以长长久久。可是现在急功好利了,舍本逐末了,家道,以前说富不过三代,现在我们冷静看,很多一代都过不了,所以家道愈来愈短。事业,现在的企业,假如也是重视先追求金钱,没有先以服务为目的,没有以德为本,那现在企业的寿命也是愈来愈短。
我们曾经到一所银行跟大众做交流,刚好我们要讲课之前,有问到在座的这些朋友们,说你们的人生觉得幸不幸福?结果底下有一个男士就说了,他说老师,你现在下课,我们就幸福了。结果我们听到一个人讲幸福,很难得,现在要看到每天笑得很灿烂的人不容易,赶紧把麦克风递到这位男士的面前,您刚刚讲到幸福两个字,你一定有幸福的经验,可不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结果他想了一会,摇摇头说好像没想到。接着我们问到这些朋友们,你有把握不得癌症的请举手。怎么都没人举手?好,这第一个问题。人生假如不健康,自己痛苦,还会拖累整个家庭。怎么样把身体照顾好,我们学过没有?我们这一生学了不少东西,可是往往跟我们的人生生活、事业,有时候用得上的不多。比方说,大家有没有用微积分去买过菜?没有。有没有用化学式做过生意?都比较少。所以我们应该多学一些对我们一生很关键的智能、知识。每一个人都知道健康很重要,可是我们花多少时间了解养生?最近我们听了大陆彭鑫医师,彭鑫博士给我们谈养生,非常值得听。养生的根本也离不开道德,离不开遵守自然法则。所以一个人要孝顺父母,首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把身体养好,父母少为我们的身体操心。
第二个问题,您有把握不离婚的请举手,夫妻一起来的赶快举,不然回去吵架了,我不负责任。我们有一次在山东问这个问题,没有人举手,结果有一个小女孩陪她妈妈来,吓得半死,妈,妳赶快举手。你看父母和不和谐,直接影响孩子人格的健不健康,父母不和,他每天提心吊胆。所以夫妻要和乐,家庭事业才能顺,可是我们又花多少时间学习如何经营夫妇关系、经营家庭幸福?第三个问题,有把握把下一代教好的,请举手。这三个问题对我们的人生幸福与否都是关键。而且我们当父母、老师的,要问得更深。我们的孩子、学生以后你有没有把握他不离婚?有没有把握他以后不得癌症?有没有把握他们也能把孩子教好?我们这样思考了,我们教孩子、教学生的格局就不一样,就看得更深远了。而我们现在要很冷静,我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到底跟谁走?要跟五千年的智慧,还是跟功利主义、跟急功近利?所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现在社会、家庭,甚至每一个人的内心中,现在都有很多的冲突,很多乱象出现。所以我们看到得癌症、得慢性病、得忧郁症的人很多,包含离婚的、外遇的。所以现在这些,包含现在十三、四岁就怀孕的,种种这些社会乱象,都出现在经济高度开发的国家;但是这些经济高度开发的国家,都说我们是最发达的,最成功的。其实不然,那个发展急于求到经济的高度成长,反而精神生活忽略掉了,整个社会是不平衡的,扭曲了。有钱的人很有钱,但是出现很多乞丐,贫富不均。有钱的人瞧不起没钱的人,没钱的人谄媚有钱的人,那个心都生病了。所以我们希望的是平衡的社会,真正内心喜悦的家庭,喜悦的人生,我们就要走五千年智慧的这条路。真正找到最重要的,社会幸福安定靠的是德,靠的是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哲学跟科学的教育。好,我们找到路了,就不怕路远。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好,谢谢大家。有讲得不妥的地方,还请诸位法师,诸位长者、大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嗡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21-3-29 18:37:00
|
只看該作者
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