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48|回復: 0
|
<藏要>中的法句经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 诚信友善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藏要>中的法句经
法句经卷上
尊者法救撰
吴天竺沙门维祇难等译
(一)无常品第一<(二)二十有一章>
(三)无常品者.寤欲昏乱荣命难保惟道是真。
睡眠解寤 宜欢喜思 听我所说 操集佛言。
所行非常 谓兴衰法 夫生辄死 此灭为乐.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坏 人命亦然。
如河驶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还。
(四)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犹然 亦养命去.
千百非一 族姓男女 贮聚财产 无不衰丧.
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寿之消尽 (五)如[荣-木+巾][雨/井]水。
注:
(一) 晋本秦本品名次第同.宋本有为品第一.此品至言语品.巴本皆缺.
(二) 原刻此注列于次行.与序文合作一段.今依丽刻改正.以下各品均同.
(三) 各本皆无此序.疑是译人所加.以下各品均同.
(四) 巴本第一三五颂.入刀杖品.
(五) 原作[荣-木+水]穽今依丽刻及可洪音义二十二改.
常者皆尽 高者亦堕 合会有离 生者有死。
(一)众生相克 以丧其命 随行所堕 自受殃福。
老见苦痛 死则意去 乐家缚狱 贪世不断。
咄嗟老至 色变作耄 少时如意 老见蹈藉.
虽寿百岁 亦死过去 为老所压 病条至际.
是日已过 命则随减 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
(二)老则色衰 所病自坏 形败腐朽 命终(三)自然.
是身何用 恒漏臭处 为病所困 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 非法是增 不见闻变 寿命无常.
(四)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为死所迫 无亲可怙。
昼夜慢惰 老不止淫 有财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蔽 为自侵欺。
注:
(一) 秦本此颂连上颂为一章.
(二) 巴本第一四八颂.入老耄品.
(三) 晋本作其.
(四) 巴本第二八八颂.入道品.
(一)非空非海中 非人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 脱之不受死.
是务是吾作 当作令致是 人为此躁扰 履践老死忧.
(二)知此能自净 如是见生尽 比丘厌魔兵 从生死得度。
(三)教学品第二<二十有九章>
教学品者.导以所行.释己愚暗.得见道明。
咄起何为寐 螉螺蜯蠹类 隐蔽以不净 迷惑计为身.
焉有被斫疮 心而婴疾痛 遘于众厄难 而反为用眠.
(四)思而不放逸 为仁学仁迹 从是无有忧 常念自灭意.
正见学务增 是为世间明 所生福千倍 终不堕恶道。
莫学小道 以信邪见 莫习放荡 令增欲意。
善修法行 学诵莫犯 行道无忧 世世常安.
敏学摄身 常慎思言 是到不死 行灭得安。
注:
(一) 巴本第一二八颂.入恶行品.
(二) 秦本首二句云.是故习禅定.生尽无热恼.
(三) 晋本品第同.又别开护戒品.仍次第二.余本缺.
(四) 秦本此章入放逸品.
非务勿学 是发宜行 已知可念 则漏得灭。
见法利身 夫到善方 知利建行 是谓贤明。
起觉义者 学灭以固 着灭自恣 损而不兴。
是向以强 是学得中 从是解义 宜忆念行。
(一)学先断母 率君二臣 废诸营从 是上道人。
(二)学无朋类 不得善友 宁独守善 不与愚偕.
乐戒学行 奚用伴为 独善无忧 如空野象。
戒闻俱善 二者孰贤 方戒称闻 宜谛学行。
学先护戒 关闭必固 施而无受 力行勿卧。
若人寿百岁 邪学志不善 不如生一(三)日 精进受正法。
若人寿百岁 奉火修异术 不如须臾敬 事戒者福胜。
能行说之可 不能勿空语 虚伪无诚信 智者所屏弃。
注:
(一) 南本第二九五颂.入广衍品.又秦本梵志品有此一章.文云.先去其母.王及二臣.尽胜境界.是谓梵志.
(二) 秦本次二章入忿怒品.
(三) 原刻作月今依丽刻改.
(一)学当先求解 观察别是非 受谛(二)应诲彼 慧然不复惑。
被发学邪道 草衣内贪浊 [目*((业-一)/冡)][目*((业-一)/冡)]不识真 如聋听五音。
觉能舍三恶 以药消众毒 健夫度生死 如蛇脱故皮。
(三)学而多闻 持戒不失 (四)两世见誉 所愿者得.
学而寡闻 持戒不完 两世受痛 丧其本愿.
夫学有二 常亲多闻 安谛解义 虽困不邪。
稊稗害禾 多欲妨学 耘除众恶 成收必多。
虑而后言 辞不强梁 法说义说 言而莫违。
善学无犯 畏法晓[誋-己+巳] 见微知着 诫无后患。
远舍罪福 务成梵行 终身自摄 是名善学。
(五)多闻品第三<十有九章>
多闻品者.亦劝(六)闻学.积闻成圣.自致正觉。
注:
(一) 巴本第一五八颂.入爱身品.
(二) 原刻作能.今依丽刻及巴本改.
(三) 秦本此下别开护戒品.秦本次二章入闻品.
(四) 原刻作满.今依丽刻及秦本改.次颂同.
(五) 晋本品第同.秦本闻品第二十三.宋本多闻品第二十二.
(六) 原刻作文.今依丽刻改.
多闻能持固 奉法而垣墙 精进难(一)踰毁 从是戒慧成.
多闻令志明 已明智慧增 智则博解义 见义行法安.
多闻能除忧 能以定为欢 善说甘露法 自致得泥洹.
闻为知法律 解疑亦见正 从闻舍非法 行到不死处。
为能师(二)现道 解疑令学明 亦兴清净本 能奉持法藏。
能摄为解义 解则义不穿 受法猗法者 从是疾得安。
(三)若多少有闻 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执烛 照彼不自明。
(四)夫求爵位财 尊贵升天福 辩决世间悍 斯闻为第一。
帝王聘礼闻 天上天亦然 闻为第一藏 最富膐力强。
智者为闻屈 好道者亦乐 王者尽心事 虽释梵亦然。
仙人尚敬闻 况贵巨富人 是以慧为贵 可礼无过是。
事日为明故 事父为恩故 事君以力故 闻故事道人.
注:
(一) 原刻作喻.今依丽刻及晋本改.
(二) 原刻作思.今依丽刻改.晋本作见.义通.
(三) 晋本此章在后欲知智在说下.
(四) 巴本第一七八颂.入世间品.
人为命事医 欲胜依豪强 法在智慧处 福行世世明.
察友在为谋 别伴在急时 观妻在房乐 欲知智在说.
闻能今世利 妻子昆弟友 亦致后世福 积闻成圣智.
是能散忧恚 亦除不祥衰 欲得安隐吉 当事多闻者。
斫创无过忧 射箭无过愚 是壮莫能拔 唯从多闻除.
盲从是得眼 闇者从得烛 示导世间人 如目将无目.
是故可舍痴 离慢豪富乐 务学事闻者 是名积聚德。
(一)笃信品第四<十有八章>
笃信品者.立道之根.果于见正.行不回顾。
信惭戒意财 是法雅(二)士誉 斯道明智说 如是升天世.
愚不修天行 亦不誉布施 信施助善者 从是到彼安.
信者真人长 念法所住安 近者意得上 智寿寿中贤.
注:
(一) 晋本品第同.秦本信品第十一.宋本正信品第十.
(二) 原刻作意.今依丽刻及秦本改.
(一)信能得道 法致灭度 从闻得智 (二)所到有明.
信能度渊 摄为舩师 精进除苦 慧到彼岸.
士有信行 为圣所誉 乐无为者 一切缚解.
信之与戒 慧意能行 健夫度恚 从是脱渊.
信使戒(三)诚 亦(四)受智慧 在在能行 处处见养。
比方世(五)利 慧信为明 是财上宝 家产非常.
欲见诸真 乐听讲法 能舍悭垢 此之为信.
信能渡河 其福难夺 能禁止盗 野沙门乐。
无信不习 好剥正言 如拙取水 掘泉扬泥.
贤夫习智 乐仰清流 如善取水 思(六)令不扰.
信不染他 唯贤与(七)人 可好则学 非好则远。
信为我舆 莫知我载 如大象调 自调最胜。
注:
(一) 晋本此章次在后文一切缚解下.
(二) 秦本此句云一切缚得解.
(三) 秦本作成.谓成就也. (四) 秦本作寿.谓寿不中夭.
(五) 原刻作别.今依丽刻及秦本改.
(六) 秦本作冷.
(七) 秦本作仁.
信财戒财 惭愧亦财 闻财施财 慧为七财.
从信守戒 常净观法 慧而利行 奉教不忘.
生有此财 不问男女 终己不贫 贤者识真。
(一)戒慎品第五<十有六章>
戒慎品者.授与善道.禁制(二)邪非.后无所悔也。
人而常清 奉律至终 净修善行 如是戒成。
慧人护戒 福致三宝 名闻得利 后上天乐.
常见法处 护戒为明 得成真见 辈中吉祥.
持戒者安 令身无恼 夜卧恬淡 寤则常欢。
修戒布施 作福为福 从是适彼 常到安处。
何终为善 何善安止 何为人宝 何盗不取.
戒终老安 戒善安止 慧为人宝 福盗不取。
注:
(一) 晋本品第同.秦本戒品第七.宋本正信品第十.
(二) 此字依丽刻加.
比丘立戒 守摄诸根 食知自节 悟意令应.
以戒降心 守意正定 内学上观 无忘正智.
明哲守戒 内思正智 行道如应 自清除苦。
蠲除诸垢 尽慢勿生 终身求法 勿暂离圣.
戒定慧解 是当善惟 都已离垢 无祸除有.
着解则度 余不复生 越诸魔界 如日清明.
狂惑自恣 (一)己常外避 戒定慧行 求满勿离。
持戒清净 心不自恣 正智已解 不覩邪部。
是往吉处 为无上道 亦舍非道 离诸魔界。
(二)惟念品第六<十有二章>
惟念品者.守微之始.内思安般.必解道纪。
出息入息念 具满谛思惟 从初竟通利 (三)安如佛所说.
注:
(一) 秦本作比丘.
(二) 晋本品第同.秦本惟念品第十六.宋本忆念品第十五.道安安般注序云.安般居十念之一.于五根则念根也.故撰法句者属惟念品也.
(三) 秦本作案.
是则照世间 如云解月现 起止学思惟 坐卧不废忘.
比丘立是念 前利后则好 始得终必胜 誓不覩生死.
若现身所念 六更以为最 比丘常一心 便自知泥洹.
已有是诸念 自身常建行 若其不如是 终不得意行.
是随本行者 如是度爱劳 若能悟意念 (一)知解一心乐
应时等行法 是度(二)生死恼。
比丘悟意行 当令应是念 诸欲生死弃 为能作苦际。
常当听微妙 自觉悟其意 能觉者为贤 终始无所会.
以觉意能应 日夜务学行 当解甘露要 令诸漏得尽。
(三)夫人得善利 乃来自归佛 是故当昼夜 常念佛法众.
已知自觉意 是为佛弟子 常当昼夜念 佛与法及僧.
念身念非常 念戒布施德 (四)空不愿无相 昼夜当念是。
注:
(一) 秦本作解脱.
(二) 秦本作老死地.
(三) 秦本此颂广为三章.次颂同.
(四) 秦本此句云.念天安般死.
(一)慈仁品第七<十有九章>
慈仁品者.是谓大仁.圣人所履.德普无量。
为(二)仁不杀 常能摄身 是处不死 所适无患.
不杀为仁 慎言守心 是处不死 所适无(三)患。
彼乱已整 守以慈仁 见怒能忍 是为梵行.
至诚安徐 口无麤言 不瞋彼所 是谓梵行。
垂拱无为 不害众生 无所娆恼 是应梵行.
常以慈哀 净如佛教 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
少欲好学 不惑于利 仁而不犯 世上所称。
仁寿无犯 不兴变快 人为诤扰 慧以嘿安。
普爱贤友 哀加众生 常行慈心 所适者安。
仁儒不邪 安止无忧 上天卫之 智者乐慈。
注:
(一) 晋本品第同.秦本学品第八.宋本善行品第七.
(二) 原刻作人.今依丽刻及晋本改.
(三) 晋本次接垂拱无为二章.
昼夜念慈 心无克伐 不害众生 是行无仇。
不慈则杀 违戒言妄 愚不施与 不观众生。
酒致失志 为放逸行 后堕恶道 无修不真。
履仁行慈 博爱济众 有十一誉 福常随身.
卧安觉安 不见恶梦 天护人爱 不毒不兵.
水火不丧 在所得利 死升梵天 是为十一。
若念慈心 无量不废 生死渐薄 得利度世。
仁无乱志 慈最可行 愍伤众生 此福无量。
假令尽寿命 勤事天下人 象马以祠天 不如行一慈。
(一)言语品第八<十有二章>
言语品者.所以戒口.发说谈论.当用道理。
恶言骂詈 憍陵蔑人 兴起是行 疾怨滋生.
注:
(一)晋本品第同.秦本诽谤品第九.宋本语言品第八.
逊言顺辞 尊敬于人 弃给忍恶 疾怨自灭.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斩身 由其恶言.
诤为少利 如掩失财 从彼致诤 令意向恶.
誉恶恶所誉 是二俱为恶 好以口(一)快鬬 是后皆无安.
无道堕恶道 自增地狱苦 远愚修忍意 念谛则无犯。
从善得解脱 为恶不得解 善解者为贤 是为脱恶(二)恼.
解自挹损恶 不躁言得中 义说如法说 是言柔软甘。
是以言语者 必使己无患 亦不克众人 是为能善言.
言使意投可 亦令得欢喜 不使至恶意 出言众悉可.
至诚甘露说 如法而无过 谛如义如法 是为近道立.
说如佛言者 是吉得灭度 为能作法际 是谓言中上。
(三)双要品第九<二十有二章>
注:
(一) 秦本作会.
(二) 秦本此章末有二句云.圣贤解不然.如彼愚得解.
(三) 晋本品第同.秦本双要品第三十.宋本相应品第二十九.巴本双品第一.
双要品者.两两相明.善恶有对.举义不单。
(一)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恶 卽言卽行
罪苦自追 车轹于辙.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卽言卽行
福乐自追 如影随形。
(二)随乱意行 拘愚入冥 自大无法 何解善言.
随正意行 开解清明 不为妬嫉 愍达善言。
愠于怨者 未尝无怨 不愠自除 是道可宗.
不好责彼 务自省身 如有知此 永灭无患。
行见(三)身净 不摄诸根 饮食不节 慢(四)堕怯弱
为邪所制 如风靡草. 观身不净 能摄诸根 食知节度 常乐精进
注:
(一) 秦本此二章入心意品.
(二) 巴本缺次二章.
(三) 原刻作行.今依丽刻改.
(四) 原刻作随.今依丽刻改.
不为邪动 如风大山。
不吐毒态 欲心驰骋 未能自调 不应法衣.
能吐毒态 戒意安静 降心已调 此应法衣。
以真为伪 以伪为真 是为邪计 不得真利.
知真为真 见伪知伪 是为正计 必得真(一)利。
(二)盖屋不密 天雨则漏 意不惟行 淫泆为穿.
盖屋善密 雨则不漏 摄意惟行 淫泆不生。
(三)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渐迷习非 不觉成恶.
贤夫染人 如附香熏 进智习善 行成洁芳。
造忧后忧 行恶两忧 (四)彼忧惟惧 见罪心(五)懅.
造喜后喜 行善两喜 彼喜惟欢 见福心安.
今悔后悔 为恶两悔 厥为自殃 受罪热恼.
注:
(一) 晋本次有二章云.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观诸世间.无生不终.欲离生死.当行道真.
(二) 秦本此二章入心意品.
(三) 巴本缺次二章.
(四) 原刻作后.今依丽刻及晋本改.
(五) 晋本次接今后悔章.
今欢后欢 为善两欢 厥为自佑 受福悦豫。
巧言多求 放荡无戒 怀淫怒痴 不惟止观
聚如羣牛 非佛弟子.
时言少求 行道如法 除淫怒痴 觉正意解
见对不起 是佛弟子。
(一)放逸品第十<有二十章>
放逸品者.引律戒情.防邪捡失.以道劝贤。
戒为甘露道 放逸为死径 不贪则不死 失道为自丧.
慧智守道胜 终不为放逸 不贪致欢喜 从是得道乐.
常当惟念道 自强守正行 健者得度世 吉祥无有上.
正念常兴起 行净恶易灭 自制以法寿 不犯善名增。
发行不放逸 约己自调心 慧能作锭明 不返冥渊中。
注:
(一)晋本品第同.秦本无放逸品第四.放逸品第五.宋本放逸品第四.巴本不放逸品第三.
愚人意难解 贪乱好诤讼 上智当重慎 护斯为宝尊。
莫贪莫好诤 亦莫嗜欲乐 思心不放逸 可以获大安。
放逸如自禁 能(一)却之为贤 已升智慧阁 去危为卽安
明智观于愚 譬如山与地。
(二)居乱而身正 彼为独觉悟 是力过师子 弃恶为大智。
睡眠重若山 痴冥为所蔽 安卧不计苦 是以常受胎。
不为时自恣 能制漏得尽 自恣魔得便 如师子搏鹿。
能不自恣者 是为戒比丘 彼思正净者 常当自护心。
比丘谨慎(三)乐 放逸多忧愆 变诤小致大 积恶入火焚.
守戒福致善 犯戒有惧心 能断三界漏 此乃近泥洹。
(四)若前放逸 后能自禁 是照世间 念定其宜.
过失为恶 追覆以善 是照世间 念善其宜。
注:
(一) 原刻作觉.今依丽刻及巴本改.
(二) 巴本缺次四章.
(三) 晋本作戒.谨慎戒犹言不放逸.与巴本合.
(四) 巴本缺次六章.
(一)少壮舍家 盛修佛教 是照世间 如月云消.
人前为恶 后止不犯 是照世间 如月云消.
生不施恼 死时不戚 是见道悍 应中勿忧.
断浊黑法 学惟清白 度渊不反 弃猗行止
不复染乐 欲断无忧。
(二)心意品第十一<十有二章>
心意品者.说意精神虽空无形.造作无竭。
意使作狗 难护难禁 慧正其本 其明乃大。
(三)轻躁难持 唯欲是从 制意为善 自调则宁。
意微难见 随欲而行 慧常自护 能守卽安。
(四)独行远逝 寝藏无形 损意近道 魔系乃解。
心无住息 亦不知法 迷于世事 无有正智。
注:
(一) 秦本此下四章入杂品.
(二) 晋本品第同.秦本心意品第三十二.宋本护心品第三十.巴本心品第三.
(三) 秦本译此颂云.轻难护持.为欲所居.降心为善.以降便安.
(四) 秦本梵志品有此章.末二句云.难降能降.是谓梵志.
念无适止 不绝无边 福能遏恶 观者为贤。
佛说心法 虽微非真 当觉逸意 莫随放心。
见法最安 所愿得成 慧护微意 断苦因缘。
有身不久 皆当归土 形坏神去 寄住何贪.
心豫造处 往来无端 念多邪僻 自为招患.
是意自造 非父母为 可勉向正 为福勿回.
藏六如龟 防意如城 慧与魔战 胜则无患。
(一)华香品第十二<十有七章>
华香品者.明学当行.因华见实.使伪反真。
孰能择地 舍鉴取天 谁说法句 如择善华.
(二)学者择地 舍鉴取天 善说法句 能采德华.
知世坏喻 幻法忽有 断魔华敷 不覩(三)生死.
注:
(一) 晋本品第同.秦本华品第十九.宋本华喻品第十八. 巴本华品第四.
(二) 原刻作觉.今依丽刻改.
(三) 晋本作死生.勘秦本巴本应作死王.今写刻倒讹也.次颂末句同.
见身如沫 幻法自然 断魔华敷 不覩生死。
身病则痿 若华零落 死命来至 如水湍聚。
贪欲无厌 消散人念 邪致之财 为自侵欺。
如蜂集华 不娆色香 但取味去 仁入聚然。
不务观彼 作与不作 常自省身 知正不正。
如可意华 色好无香 吾语如是 不行无得.
如可意华 色美且香 吾语有行 必得其福。
多作宝华 结(一)步摇绮 广积德者 所生转好.
(二)琦草芳华 不逆风熏 近道敷开 德人(三)逼香.
栴檀多香 青莲芳华 虽曰是真 不如戒香.
华香气微 不可谓真 持戒之香 到天殊胜.
戒具成就 行无放逸 定意度脱 长离魔道。
注:
(一) 原刻作[王*步]瑶.今依丽刻及晋本改.
(二) 秦本此下四章入戒品.
(三) 晋本秦本均作徧.
如作田沟 近于大道 中生莲华 香洁可意.
有生死然 凡夫处边 慧者乐出 为佛弟子。
(一)闇愚品第十三<(二)二十有一章>
闇愚品者.将以开[目*((业-一)/冡)].故陈其然.欲使窥明。
(三)不寐夜长 疲倦道长 愚生死长 莫知正法。
痴意常冥 逝如流川 在一行疆 独而无偶。
(四)愚人着数 忧戚久长 与愚居苦 于我由怨。
有子有财 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 何有子财.
(五)暑当止此 寒当止此 愚多预虑 莫知来变.
愚[目*((业-一)/冡)]愚极 自谓我智 愚而胜智 是谓极愚。
(六)顽闇近智 如瓢斟味 虽久狎习 犹不知法.
开达近智 如舌尝味 虽须臾习 卽解道要.
注:
(一) 晋本品第同.巴本愚品第五.余本缺.
(二) 依巴本末二章皆六句实止二十章.
(三) 秦本此章入无常品.
(四) 巴本缺此章.
(五) 巴本第二八六颂.入道品.秦本次下三章均入无常品.
(六) 秦本此下二章入广衍品.
愚人施行 为身招患 快心作恶 自致重殃.
行为不善 退见悔悋 致涕流面 报由宿习。
行为德善 进覩欢喜 应来受福 喜笑玩习。
过罪未熟 愚以恬惔 至其熟时 自受大罪。
(一)愚所望处 不谓适苦 临堕危地 乃知不善.
(二)愚惷作恶 不能自解 殃追自焚 罪成炽然。
(三)愚好美食 日月滋甚 于十六分 未一思法。
愚生念虑 至终无利 自招刀杖 报有印章。
观处知其愚 不施而广求 所堕无道智 往往有恶行。
远道近欲者 为食在学名 贪倚家居故 多取供异姓。
学莫堕三望 莫作家沙门 贪家违圣教 为后自匮乏
此行与愚同 但令欲慢增。
注:
(一) 巴本缺此章.又晋本此下二章次序互倒.
(二) 巴本第一三六颂.入刀杖品.
(三) 秦本此章入广衍品.译文云.从月至其月.愚者用搏食.彼不信于佛.十六不获一.
利求之愿异 求道意亦异 是以有识者 出为佛弟子
弃爱舍世习 终不堕生死。
(一)明哲品第十四<十有七章>
明哲品者.学念行者.修福进道.法为明镜。
深观善恶 心知畏忌 畏而不犯 终吉无忧。
故世有福 (二)念思绍行 善致其愿 福禄转胜。
(三)信善作福 积行不厌 信知阴德 久而必彰。
常避无义 不亲愚人 思从贤友 狎附上士。
喜法卧安 心悦意清 圣人演法 慧常乐行。
仁人智者 斋戒奉道 如星中月 照明世间。
(四)弓工调角 水人调船 巧匠调木 智者调身.
譬如厚石 风不能移 智者意重 毁誉不倾.
注:
(一) 晋本品第同.巴本贤品第六余本缺.
(二) 原刻作愚.今依丽刻改.次下不亲愚人句同.
(三) 巴本缺此章.
(四) 秦本此章入水品.
(一)譬如深渊 澄静清明 慧人闻道 心净欢然。
大人(二)体无欲 在所昭然明 虽或遭苦乐 不高现其智.
大贤无世事 不愿子财国 常守戒慧道 不贪邪富贵.
(三)智人(四)知动摇 譬如沙中树 朋友志未强 随色染其素。
世皆(五)没渊 (六)尠克度岸 如或有人 欲度必奔。
诚贪道者 (七)览受正教 此近彼岸 脱死为上。
断五阴法 静思智慧 不反入渊 弃倚其明。
抑制情欲 绝乐无为 能自拯济 使意为慧。
学取正智 意惟正道 一心受谛 不起为乐
漏尽习除 是得度世。
(八)罗汉品第十五<有十章>
罗汉品者.(九)言真人性脱欲无着.心不渝变。
注:
(一) 秦本此章入水品.
(二) 原刻作礼.今依丽刻及晋本改.
(三) 巴本缺此章.
(四) 原刻作智.今依丽刻及晋本改.
(五) 原刻作度.今依丽刻改.
(六) 原刻作解.今依丽刻改.
(七) 原刻作贤.今依丽刻改.
(八) 晋本品第同.秦本水品第十八.宋本水喻品第十七.巴本罗汉品第七.
(九) 此字依丽刻加.
去离忧患 脱于一切 缚结已解 冷而无煗。
心净得念 无所贪乐 已度痴渊 如(一)鴈弃池。
量腹而食 无所藏积 心空无想 度众行地
如空中鸟 远逝无碍。
世间习尽 不复仰食 虚心无患 已致脱处
譬如飞鸟 暂下辄逝。
制根从正 如马调御 舍憍慢习 为天所敬。
不怒如地 不动如山 真人无垢 生死世绝。
心已休息 言行亦止 从正解脱 寂然归灭.
弃欲无着 缺三界障 望意已绝 是谓上人.
在聚在野 平地高岸 应真所过 莫不蒙佑.
彼乐空闲 众人不能 快哉无(二)望 无所欲求。
注:
(一) 巴本作鹅.
(二) 原刻作淫.今依丽刻及巴本改.
(一)述千品第十六<十有六章>
述千品者.示学者径多而不要不如约明。
虽诵千言 句义不正 不如一要 闻可灭意.
虽诵千章 不义何益 不如一义 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二)千千为敌 一夫胜之 未若自胜 为战中上。
自胜最贤 故曰人雄 护意调身 自损至终。
虽曰尊天 神魔梵释 皆莫能胜 自胜之人。
月千反祠 终身不辍 不如须臾 一心念法
一念道福 胜彼终身.
虽终百岁 奉事火祠 不如须臾 供养三尊
一供养福 胜彼百千。
注:
(一) 晋本品第同.秦本广衍品第二十五.宋本广说品第二十四.巴本千品第八.
(二) 秦本此章入我品.
祭神以求福 从后观其报 四分未望一 不如礼贤者.
能善行礼节 常敬长老者 四福自然增 色力寿而安。
若人寿百岁 远正不持戒 不如生一日 守戒正意禅.
若人寿百岁 邪伪无有智 不如生一日 一心学正智。
若人寿百岁 懈怠不精进 不如生一日 勉力行精进.
若人寿百岁 不知成败事 不如生一日 见微知所忌。
若人寿百岁 不见甘露道 不如生一日 服行甘露味.
若人寿百岁 不知大道义 不如生一日 学惟佛法要。
(一)恶行品第十七<(二)二十有二章>
恶行品者.感切恶人动有罪报.不得无患。
见善不从 反随恶心 求福不正 反乐邪淫。
(三)凡人为恶 不能自觉 愚痴快意 令后郁毒。
注:
(一) 晋本品第同.秦本恶行品第二十九.宋本罪障品第二十八.巴本恶行品第九.
(二) 巴本十三章.
(三) 巴本缺此章.
凶人行虐 沉渐数数 快欲为人 罪报自然.
吉人行德 相随积增 甘心为之 福应自然。
妖孼见福 其恶未熟 至其恶熟 自受罪酷.
祯祥见祸 其善未熟 至其善熟 必受其福。
(一)击人得击 行怨得怨 骂人得骂 施怒得怒。
世人无闻 不知正法 生此寿少 何宜为恶。
(二)莫轻小恶 以为无殃 水滴虽微 渐盈大器
凡罪充满 从小积成.
莫轻小善 以为无福 水滴虽微 渐盈大器
凡福充满 从纤纤积。
(三)夫士为行 好之与恶 各自为身 终不败亡.
好取之士 自以为可 没取彼者 人亦没之.
注:
(一) 巴本缺次二章.
(二) 秦本次二章入水品.
(三) 巴本次二章合为第七十一颂.入愚品.又秦本次五章入行品.
(一)恶不卽时 如构牛乳 罪在阴伺 如灰覆火.
戏笑为恶 已作身行 号泣受报 随行罪至.
作恶不起 如兵所截 牵往乃知 已堕恶行
后受苦报 如前所习。
如毒摩疮 船入洄澓 恶行流愆 靡不伤克。
如恶诬罔人 清白犹不污 愚殃反自及 如尘逆风坌。
(二)过失犯非恶 能追悔为善 是明照世间 如日无云曀。
大士以所行 然后身自见 为善则得善 为恶则得恶。
(三)有识堕胞胎 恶者入地狱 行善上升天 无为得泥洹。
(四)非空非海中 非隠山石间 莫能于此处 避免宿恶殃.
(五)众生有苦恼 不得免老死 唯有仁智者 不念人非恶。
(六)刀杖品第十八<十有四章>
注:
(一) 巴本缺次四章.
(二) 巴本缺次二章.
(三) 秦本此章入无常品.
(四) 秦本此二章入行品.
(五) 巴本缺此章.
(六) 晋本品第同.巴本刀杖品第十.余本缺.
刀杖品者.教习慈仁.无行刀杖贼害众生。
(一)一切皆惧死 莫不畏杖痛 恕己可为譬 勿杀勿行杖。
能常安羣生 不加诸楚毒 现世不逢害 后世长安隐。
不当麤言 言当畏报 恶往祸来 刀杖归躯。
出言以善 如叩众磬 身无议论 度世则易。
驱杖良善 妄谗无罪 其殃十倍 灾(二)迅无救.
生受酷痛 形体毁析 自然恼病 失意恍惚.
人所诬枉 或县官厄 财产耗尽 亲戚离别.
舍宅所有 灾火焚烧 死入地狱 如是为十。
虽裸剪发 被服草衣 沐浴踞石 奈疑结何.
不伐杀烧 亦不求胜 仁爱天下 所适无(三)怨。
世傥有人 能知惭愧 是名诱进 如策良马
注:
(一) 秦本此章入念品.
(二) 原刻作迂.今依丽刻改.晋本作卒.
(三) 原刻作患.今依丽刻改.
如策善马 进道能远。
人有信戒 定意精进 受道慧成 便灭众苦。
自严(一)以修法 减损受净行 杖不加羣生 是沙门道人。
无害于天下 终身不遇害 常念于一切 孰能以为怨。
(二)老耄品第十九<十有四章>
老耄品者.诲人勤力.不与命竞.老悔何益。
(三)何喜何笑 念常炽然 深蔽幽冥 (四)如不求(五)定.
见身形范 (六)倚以为安 多想致病 岂知不真.
老则色衰 病无光泽 皮缓肌缩 死命近促.
身死神徙 如御弃车 肉消骨散 身何可怙。
身为如城 骨干肉涂 生至老死 但藏恚慢。
老如形变 喻如故车 法能除苦 宜以力学。
注:
(一) 原刻次二字互倒.今依丽刻改.
(二) 晋本品第同.巴本老品第十一.余本缺.
(三) 秦本此章入无常品.
(四) 晋本作不如.
(五) 秦本作锭.
(六) 原刻作已.今依丽刻及晋本改.
人之无闻 老若特牛 但长肌肥 无有福慧。
生死无聊 往来艰难 意倚贪身 生苦无端。
慧以见苦 是故弃身 灭意断行 爱尽无生。
(一)不修梵行 又不富财 老如白鹭 守伺空池.
旣不守戒 又不积财 老羸气竭 思故何逮.
(二)老如秋叶 何秽(三)鉴录 命疾脱至 (四)亦用后悔。
命欲日夜尽 及时可勤力 世间谛非常 莫惑堕冥中.
当学燃意灯 自练求智慧 离垢勿染污 执烛观地道。
(五)爱身品第二十<十有(六)三章>
爱身品者.所以劝学.终有益己灭罪兴福。
自爱身者 慎护所守 希望欲解 学正不寐.
身为第一 常自勉学 利乃诲人 不倦则智.
注:
(一) 晋本此上有二颂半云.昼夜慢惰.老不止淫.有财不施.不受佛言.有此四蔽为自侵欺.咄嗟老至.色变作耄.少时如意.老见蹈践.又秦本此章入水品.
(二) 巴本缺次三章.
(三) 晋本作褴缕.
(四) 原刻作乏.今依丽刻改.
(五) 晋本品第同.秦本我品第二十四.宋本己身品第二十三.巴本自己品第十二.
(六) 原刻作四.今依丽刻改.
学先自正 (一)然后正人 调身入慧 必迁为上.
身不能利 安能利人 心调体正 何愿不(二)至.
本我所造 后我自受 为恶自更 如钢钻珠。
人不持戒 滋蔓如藤 逞情极欲 恶行日增。
(三)恶行危身 愚以为易 善最安身 愚以为难。
如真人教 以道法身 愚者病之 见而为恶
行恶得恶 如种苦种.
恶自受罪 善自受福 亦各须熟 彼不自(四)代
习善得善 亦如种甜。
自利利人 益而不费 欲知利身 戒闻为最。
如有自爱 欲生天上 敬乐闻法 当念佛教。
凡用必豫虑 勿以损所务 如是意日修 事务不失时。
注:
(一) 原刻作后如.今依丽刻及秦本改.晋本作如后.
(二) 原刻作正.今依丽刻及晋本改.
(三) 秦本此颂广为二章.入恶行品.
(四) 原刻作伐.今依丽刻及晋本改.
(一)夫治事之士 能至终成利 真见身应行 如是得所欲。
(二)世俗品第二十一<十有四章>
世俗品者.说世幻梦.当舍浮华勉修道用。
(三)如车行道 舍平大涂 从邪径败 生折轴忧.
离法如是 从非法增 愚守至死 亦有折患。
顺行正道 勿随邪业 行法卧安 世世无患。
(四)万物为泡 意如野马 居世若幻 奈何乐此。
若能断此 伐其树根 日夜如是 必至于定。
一施如信 如乐之人 或从恼意 以饭食众
此辈日夜 不得定意。
世俗无眼 莫见道真 如少见明 当养善意。
(五)如鴈将羣 避罗高翔 明人(六)导世 度脱邪众。
注:
(一) 巴本缺此章.
(二) 晋本品第同.巴本世间品第十三.仅有三颂文同.余本缺此品.
(三) 秦本此二章入放逸品.
(四) 原刻作百.今依丽刻改.
(五) 巴本第一七五颂.又如字原刻作为.今依丽刻改.
(六) 原刻作道.今依丽刻改.
世皆有死 三界无安 诸天虽乐 福尽亦丧。
观诸世间 无生不终 欲离生死 当行道真。
(一)痴覆天下 贪令不见 邪疑却道 苦愚行是。
(二)一法脱过 谓妄语人 不免后世 靡恶不更。
虽多积珍宝 崇高至于天 如是满世间 不如见道迹.
不善像如善 爱如似无爱 以苦为乐像 狂夫为所(三)致。
注:
(一) 巴本第一七四颂.
(二) 巴本第一七六颂. (三) 晋本作灭.
法句经卷上法句经卷下
尊者法救撰
吴天竺沙门维祇难等译
(一)述佛品第二十二<二十有一章>
述佛品者.道佛神德无不利度明为世则。
己胜不受恶 一切胜世间 叡智廓无疆 开[目*((业-一)/冡)](二)令入道。
决网无罣碍 爱尽无所积 佛意深无极 未践迹令践。
勇健立一心 出家日夜灭 根断无欲意 学正念清明。
(三)见谛诤无秽 已渡五道渊 佛出照世间 为除众忧苦.
(四)得生人道难 生寿亦难得 世间有佛难 佛法难得闻。
(五)我旣无师保 亦独无伴侣 积一行得佛 自然通圣道。
船师能渡水 精进为桥梁 人以种姓系 度者为健雄。
注:
(一) 晋本品第同.秦本如来品第二十二.宋本如来品第二十一.巴本佛品第十四.
(二) 秦本云我为胜.
(三) 巴本第一九五颂.次在后.
(四) 巴本第一八二颂.
(五) 晋本此上有一颂云.八正觉自得.无离无所染.爱尽破欲纲.自然无师受.巴本缺次三章.
坏恶度为佛 止地为梵志 除馑为学法 断种为弟子。
(一)观行忍第一 佛说泥洹最 舍罪作沙门 无娆害于彼。
(二)不娆亦不恼 如戒一切持 少食舍身贪 有行幽隐处
意谛以有黠 是能奉佛教。
(三)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四)佛为尊贵 断漏无淫 (五)诸释中雄 一羣从心。
快哉福报 所愿皆成 敏于上寂 自致泥洹。
或多自归 山川树神 庙立图像 祭祀求福。
自归如是 非吉非上 彼不能来 度我众苦。
如有自归 佛法圣众 道德四谛 必见正慧。
生死极苦 从谛得度 度世八道 斯除众苦。
自归三尊 最吉最上 唯独有是 度一切苦。
注:
(一) 巴本第一八四颂.
(二) 巴本第一八五颂.
(三) 秦本此章入恶行品.
(四) 巴本缺次二章.又秦本此句云.我为世尊.
(五) 秦本此句云.诸天世人.
士如中正 志道不悭 利哉斯人 自归佛者。
明人难值 亦不比有 其所生处 族亲蒙庆。
(一)诸佛兴快 (二)说经道快 众聚和快 和则常安。
(三)安宁品第二十三<十有四章>
安宁品者.差次安危去恶卽善快而不堕。
我生已安 不愠于怨 众人有怨 我行无怨.
我生已安 不病于病 众人有病 我行无病.
我生已安 不戚于忧 众人有忧 我行无忧.
我生已安 清净无为 以乐为食 如光音天.
(四)我生已安 澹泊无事 弥薪团火 安能烧我。
胜则生怨 负则自鄙 去胜负心 无诤自安。
热无过淫 毒无过怒 苦无过身 乐无过灭.
注:
(一) 秦本此章入乐品.
(二) 秦本此二句云.说法堪受乐.众僧和亦乐.
(三) 晋本品第同.秦本乐品第三十一.巴本安乐品第十五.宋本缺.
(四) 巴本缺此章.
(一)无乐小乐 小辩小慧 观求大者 乃获大安.
我为世尊 长解无忧 正度三有 独降众魔。
(二)见圣人快 得依附快 得离愚人 为善独快。
守正道快 巧说法快 与世无诤 戒具常快。
(三)依贤居快 如亲亲会 (四)近仁智者 多闻高远。
寿命鲜少 而弃世多 学当取要 令至老安。
(五)诸欲得甘露 弃欲灭谛快 欲度生死苦 当服甘露味。
(六)好喜品第二十四<十有二章>
好喜品者.禁人多喜能不贪欲则无忧患。
违道则自顺 顺道则自违 舍义取所好 是为顺爱欲。
不当趣所爱 亦莫有不爱 爱之不见忧 不爱见亦忧。
是以莫造(七)爱 爱憎恶所由 已除给缚者 无忧无所憎。
注:
(一) 巴本缺次二章.
(二) 秦本此颂云.得覩诸圣乐.同会亦复乐.不与愚从事.毕故永以乐.
(三) 巴本缺此半颂.
(四) 巴本此二句连下为第二O七颂.
(五) 巴本第二O四颂.在前出.
(六) 晋本品第同.秦本念品第六.宋本爱乐品第五.巴本爱品第十六.
(七) 秦本作念.此章末句云无念无不念.
(一)爱喜生忧 爱喜生畏 无所爱喜 何忧何畏.
好乐生忧 好乐生畏 无所好乐 何忧何畏.
贪欲生忧 贪欲生畏 解无贪欲 何忧何畏.
贪法戒成 至诚(二)知惭 行身近道 为众所爱.
欲态不出 思正乃语 心无贪爱 必截流渡。
譬人久行 从远吉还 亲厚普安 归来喜欢。
好行福者 从此到彼 自受福祚 如亲来喜.
(三)起从圣教 禁制不善 近道见爱 离道莫亲.
近与不近 所往者异 近道升天 不近堕狱。
(四)忿怒品第二十五<二十有六章>
忿怒品者.见瞋恚害宽弘慈柔天佑人爱。
(五)忿怒不见法 忿怒不知道 能除忿怒者 福喜常随身。
注:
(一) 秦本此二章又重出于无常品.又爱字秦本皆作念.
(二) 原刻作如.今依丽刻及晋本改.
(三) 巴本缺次二章.
(四) 晋本品第同.秦本忿怒品第十五.又恚品第二十一.宋本瞋恚品第二十.巴本忿怒品第十七.
(五) 巴本缺次二章.
贪淫不见法 痴愚意亦然 除淫去痴者 其福第一尊。
恚能自制 如止奔车 是为善御 弃冥入明。
忍辱胜(一)恚 善胜不善 胜者能施 至诚胜欺。
不欺不怒 意不多求 如是三事 死则上天。
常自摄身 慈心不杀 是生天上 到彼无忧。
(二)意常觉悟 明暮勤学 漏尽意解 可致泥洹。
(三)人相谤毁 自古至今 旣毁多言 又毁讷讱
亦毁中和 世无不毁。
欲意非圣 不能(四)制中 一毁一誉 但为利名。
明智所誉 唯称是贤 慧人守戒 无所讥谤。
如罗汉净 莫而诬谤 诸人咨嗟 梵释所称。
(五)常守慎身 以护瞋恚 除身恶行 进修德行.
注:
(一) 秦本作怨.
(二) 秦本此章入戒品.
(三) 秦本此章入诽谤品.
(四) 晋本作折.
(五) 秦本次三章入学品.
常守慎言 以护瞋恚 除口恶言 诵习法言.
常守慎心 以护瞋恚 除意恶念 思惟念道。
节身慎言 守摄其心 舍恚行道 忍辱最强。
(一)舍恚离慢 避诸爱贪 不著名色 无为灭苦.
(二)起而解怒 淫生自禁 舍(三)不明健 斯皆得安.
瞋断卧安 恚灭淫忧 怒为毒本 软意梵志
(四)言善得誉 断为无患.
同志相近 详为作恶 后别余恚 火自烧恼。
不知惭愧 无戒有怒 为怒所牵 (五)不厌有务.
有力近兵 无力近软 夫忍为上 宜常忍羸.
举众轻之 有力者忍 夫忍为上 宜常忍羸.
(六)自我与彼 大畏有三 如知彼作 宜灭己中.
注:
(一) 巴本第二二一颂入次品.又秦本此章次句云.超度诸结使.末句云.除有何有哉.
(二) 以下巴本缺.
(三) 秦本作无明根.
(四) 秦本此二句云.贤圣能悉除.断彼善眠睡.
(五) 秦本此句云如冥失明.
(六) 秦本此二章云.自我与彼人.大畏不可救.如知彼瞋恚.宜灭己中瑕.二俱行其义.我与彼亦然.如知彼瞋恚.宜灭己中瑕.
俱两行义 我为彼教 如知彼作 宜灭己中.
(一)善智胜愚 麤言恶说 欲常胜者 于言宜默。
夫为恶者 怒有怒报 怒不报怒 胜彼鬬负。
(二)尘垢品第二十六<十有九章>
尘垢品者.公别清浊学当洁白无行污辱。
生无善行 死堕恶道 往疾无间 到无资用。
当求智慧 以然意定 去垢勿污 可离苦形。
慧人以渐 安徐精进 洗除心垢 如工炼金。
(三)恶生于心 还自坏形 如铁生垢 反食其身。
不诵为言垢 不勤为家垢 不严为色垢 放逸为事垢.
悭为惠施垢 不善为行垢 今世亦后世 恶法为常垢。
垢中之垢 莫甚于痴 学当舍恶 比丘无垢。
注:
(一) 秦本此句云.若愚胜智.
(二) 晋本品第同.巴本尘垢品第十八.余本缺.
(三) 秦本此章入行品.
苟生无耻 如鸟长喙 强颜耐辱 名曰秽生。
廉耻虽苦 义取清白 避辱不妄 名曰洁生。
愚人好杀 信无诚实 不与而取 好犯人妇。
逞心犯戒 迷惑于酒 斯人世世 自掘身本。
人如觉是 不当念恶 愚近非法 久自烧没。
若信布施 欲扬名誉 贪人虚饰 非入净定。
一切断欲 截意根源 昼夜守一 必入定意。
着欲为尘 从染尘漏 不染不行 净而离愚。
见彼自侵 常内自省 行漏自欺 漏尽无垢。
火莫热于淫 捷莫疑于怒 网莫密于痴 爱流駃于河。
(一)虚空无辙迹 沙门无外意 众人尽乐恶 唯佛净无秽。
虚空无辙迹 沙门无外意 世间皆无常 佛无我所有。
注:
(一)巴本缺次二章.
(一)奉持品第二十七〈十有七章〉
奉持品者.解说道义法贵德行不用贪侈。
好经道者 不竞于利 有利无利 无欲不惑。
常愍好学 正心以行 权怀宝慧 是谓为道.
所谓智者 不必辩言 无恐无惧 守善为(二)智.
奉持法者 不以多言 虽素少闻 身依法行
守道不忘 可谓奉法.
(三)所谓长老 不必年耆 形熟发白 惷愚而已.
谓怀谛法 (四)顺调慈仁 明逹清洁 是为长老.
所谓端正 非色如华 悭嫉虚饰 言行有违.
谓能舍恶 根原已断 慧而无恚 是谓端正.
(五)所谓沙门 非必除发 妄语贪取 有欲如凡.
注:
(一) 晋本品第同.秦本沙门品第十二.宋本同品第十一.巴本奉持品第十九.
(二) 晋本次接所谓长老章.
(三) 秦本次二章入沙门品.第二章首二句云.谓舍罪福.净修梵行.
(四) 原刻作损.今依丽刻及晋本改.
(五) 秦本次二章入沙门品.
(一)谓能止恶 恢廓弘道 息心灭意 是为沙门.
所谓比丘 非时乞食 邪行望彼 称名而已.
谓舍罪福 净修梵行 慧能破恶 是为比丘.
所谓仁明 非口不言 用心不净 外顺而已.
谓心无为 内行清虚 此彼寂灭 是为仁明.
所谓有道 非救一物 普济天下 无害为(二)道。
戒众不言 我行多诚 得定意者 要由闭损。
意解求安 莫习凡夫 使给未尽 莫能得脱。
(三)道行品第二十八<二十有八章>
道行品者.旨说大要度脱之道此为极妙。
八直最上道 四谛为法迹 (四)不淫行之尊 施灯必得明。
是道(五)无复畏 见净乃度世 此能坏魔兵 力行灭邪苦。
注:
(一) 秦本此句在章末云.麤结不兴.
(二) 秦本次有一颂半云.奉持法者.不以多言.虽素少闻.身依法行.守道不忘.是为奉法.
(三) 晋本品第同.秦本道品第十三.宋本正道品第十二.巴本道品第二十.
(四) 秦本末二句云.是道名无为以锭灭爱冥.又有一章云.道为八直妙.圣谛四句上.无欲法之最.明眼二足尊.
(五) 秦本云无有余.
我已开正道 为大现异明 已闻当自行 行乃解邪缚。
(一)生死非常苦 能观见为慧 欲离一切苦 行道一切除。
生死非常空 能观见为慧 欲离一切苦 但当勤行道。
起时当卽起 莫如愚覆渊 与堕与瞻聚 计疲不进道。
念应念则正 念不应则邪 慧而不起邪 思正道乃成。
慎言守意正 身不善不行 如是三行除 佛说是得道。
断树无伐(二)本 根在犹复生 除根乃无树 比丘得泥洹。
不能断树 亲戚相恋 贪意自缚 如犊慕乳。
能断意本 生死无疆 是为近道 疾得泥洹。
(三)贪淫致老 瞋恚致病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