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321|回復: 7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8-9-19 18:53: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240.枢密吴居厚居士悟道因缘
  枢密吴居厚居士,圆通道旻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敦老,洪州(今江西南昌)人。进士及第,历任武安节度推官、户部侍郎、龙图阁学士、尚书右丞、资政殿学士等职。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卒,世寿七十九岁。
  吴居厚归钟陵的时候,曾拜谒过庐山圆通道旻禅师。
  他告诉道旻禅师:“某往赴省试(又称会试,由尚书省举行的考试),过此(途经庐山圆通寺),过赵州关,因问前住讷老(指圆通居讷禅师):‘透关底事如何?’讷曰:‘且去做官。’今不觉五十余年。”
  道旻禅师便问:“曾明得透关底事么?”
  吴居士道:“八次经过,常存此念,然未甚脱洒在(我八次经过圆通寺赵州关,心里一直存着透关之念,可是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做到很洒脱自在)。”
  道旻禅师于是将一把扇子递给吴居士,说道:“请使扇。”
  吴居士接过后,便挥动着扇子。
  道旻禅师问道:“有甚不脱洒处?”
  吴居士一听,忽然有省,便道:“便请末后句?”
  道旻禅师于是挥扇两下。
  吴居士道:“亲切,亲切。”
  道旻禅师道:“吉獠(liao)舌头三千里。”
241.谏议彭汝霖居士悟道因缘 242.中丞卢航居士悟道因缘  243.左司都贶居士悟道因缘  244.径山智策禅师悟道因缘
  245.白云守端禅师悟道因缘  246.比部孙居士悟道因缘   247.五祖法演禅师悟道因缘  248.提刑郭祥正居士悟道因缘
  249.圆悟克勤禅师悟道因缘  250.太平慧懃禅师悟道因缘
241.谏议彭汝霖居士悟道因缘
  谏议彭汝霖居士,圆通道旻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岩老,汝砺之弟。曾被曾布荐为秘书丞、谏议大夫等职。曾布失势之后,汝霖居士亦被贬知泰州。后以显谟阁待制的身份而卒。
  汝霖居士曾把自己手写的《观音经》赠给庐山圆通道旻禅师。
  圆通禅师拈起《观音经》,问:“这个是《观音经》,那个是谏议经?”
  汝霖居士道:“此是某亲写。”
  圆通禅师道:“写底是字,那(哪)个是经?”
  [此处所问的“经”,非关语言文字,乃指实相、自性、本来面目]
  汝霖居士笑道:“却了不得(即了不可得)也。”
  圆通禅师道:“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自性虽了不可得,要且不离日用。]
  汝霖居士道:“人人有分。”
  圆通禅师道:“莫谤经好!”
  汝霖居士便问:“如何即是?”
  圆通禅师遂举经示之。
  汝霖居士便拊掌大笑云:“嗄(a,表示惊讶)!”
  圆通禅师道:“又道了不得!”
  汝霖居士便礼拜。

242.中丞卢航居士悟道因缘
  中丞卢航居士,圆通道旻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
  一日,卢航居士与圆通道旻禅师正围着火炉烤火。
  卢航居士问:“诸家因缘,不劳拈出。直截一句,请师指示。”
  圆通禅师便拱手作礼,并厉声道:“看火!”
  卢航居士一听,急忙拨动衣服,以为着火了。就在这个时候,他忽然大悟,于是欣然礼谢道:“灼然!佛法无多子。”
  圆通禅师又喝道:“放下著!”
  卢航居士连声应:“喏,喏”。
  卢航居士在烤火的时候问直截之旨,心已不在当下。不在当下又如何体取直截之旨?“看火”二字,有千钧之力,将卢居士飘忽的思绪嘎然截断,拉回到当下。惊慌之中,发生了什么?依旧是暖烘烘的火炉!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的场景肯定不少,我们能否抓住,除了功夫之外,还要看我们的见地和信心是否到位。到位了,才真正敢说原来佛法无多子。若有丝毫的不到位,则难逃种种奇思妙想。

243.左司都贶居士悟道因缘
  左司都贶(kuang)居士,圆通道旻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
  一日,都贶居士问圆通禅师:“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当如何凑泊?”
  圆通禅师道:“全身入火聚。”
  都贶居士又问:“毕竟如何晓会?”
  圆通禅师道:“蓦直去。”
  [世人遇境,不免分别,所以总是曲曲折折,粘粘糊糊的,不是被左边绊住了,就是被右边挂住了,最难得的是潇洒地蓦直去。真要做到蓦直去,须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始得。]
  都贶居士不明其旨,便沉吟。
  [一沉吟即是拐弯抹角,与蓦直去已是背道而驰。]
  圆通禅师道:“可更吃茶么?”
  都贶居士道:“不必。”
  [如响应声,真正是蓦直去!]
  圆通禅师于是便趁机点拨道:“何不恁么会?”
  都贶居士忽然契旨,欣喜道:“元来太近!”
  圆通禅师便道:“十万八千。”
  [明眼宗师接人,不会留一丝一毫的把柄给学人的。随说随扫,所谓不立一法,要在解粘去缚。]
  都贶居士于是口占一偈:
  “不可思议,是大火聚。
   便恁么去,不离当处。”
   圆通禅师听了,便道:“咦!犹有这个在。”
   [这一句真是试金石,心中若有半点疑滞,即脚不点地。]
   都贶居士道:“乞师再垂指示。”
   圆通禅师道:“便恁么去,铛是铁铸。”
   [铛是铁铸,还疑什么!]
   都贶居士于是便向圆通禅师顿首礼谢。


244.径山智策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府径山涂毒智策禅师,云岩天游典牛禅师之法嗣,俗姓陈,天台人。涂毒禅师幼年时依护国寺僧楚光禅师落发。受具足戒后,十九岁投国清寺,礼谒寂室慧光禅师(慧林怀深禅师之法嗣),洒然有所省悟。
  后又前往明州(今浙江宁波)万寿寺参礼大圆和尚(即潭州大沩大圆智禅师)。
  大圆和尚问:“甚处来?”
  涂毒禅师道:“天台来。”
  大圆和尚又问:“见智者大师么?”
  涂毒禅师道:“即今亦不少。”
  大圆和尚进一步追问道:“因甚在汝脚跟下?”
  涂毒和尚道:“当面蹉过。”
  大圆和尚道:“上人不耘而秀,不扶而直。”
  在大圆和尚座下呆了一段时间之后,一日,涂毒禅师准备辞别大圆和尚,去其他的地方参学。临行时,大圆和尚把涂毒禅师送至山门口,拊着他的背说:“宝所在近,此城非实。”
  [人人都怀着无价宝,此宝就在当人的一念心性中,不用再向外驰求。人的肉体是无常的,终将归于朽灭,而此宝却恒常不失。这里的“此城”喻五蕴之身。]
  涂毒禅师听了,便点头称是。
  离开大圆和尚后,涂毒禅师打算前往豫章礼谒典牛和尚(即天游禅师)。途经江西云居山的时候,被大风雪所阻,于是涂毒禅师便在云居山坐参了四十二天。
  一天中午,涂毒禅师正在用功,忽然听到寺院里板声(丛林中上殿、坐禅、过堂、出坡等,均击板为令)铿然而响,当即便豁然大悟。
  不久,涂毒禅师便来到云岩典牛和尚座下。
  一日,涂毒禅师随众参请,刚一跨进丈室之门,典牛和尚便单独指着涂毒禅师,问道:“甚处见神见鬼来?”
  涂毒禅师道:“云居闻版(板)声来。”
  典牛和尚问:“是甚么?”
  涂毒禅师道:“打破虚空,全无柄靶。”
  典牛和尚道:“向上事未在。”
  涂毒禅师便道:“东家暗坐,西家厮骂。”
  典牛和尚这才点头印可,说道:“崭然超出佛祖。他日起家,一麟足矣。”
  涂毒禅师后住临安府径山开法接众。
  涂毒禅师曾上堂为众举“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然后提唱道:“虽然恁么,正是捕得老鼠,打破油瓮。怀禅师道:你眼在甚么处?虽则识破释迦老子,争奈拈□舐指。若是涂毒即不然——
       色见声求也不妨,百华影里绣鸳鸯。
       自从识得金针后,一任风吹满袖香。”
  [修禅宗的人,当细心领会这一段开示。若排斥声色,而欲于声色之外寻找一个所谓超越的“如来”,即早已不是如来矣。如来虽不即色声,然亦不离色声。]
  涂毒禅师将示寂,升座与大众道别,并嘱咐门人写一篇祭文来祭奠他。于是座下弟子为他念诵祭文,涂毒禅师危坐倾听,至“尚飨”一句时,不禁莞尔一笑。过了两天,涂毒禅师便沐浴更衣,集众说偈云:
“四大既分飞,烟云任意归。
  秋天霜夜月,万里转光辉。”
  说完便泊然而逝。后塔全身于东岗之麓。

245.白云守端禅师悟道因缘
   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怀宁县)白云守端禅师,杨歧方会禅师之法嗣,俗姓葛,衡阳人。守端禅师幼时即事翰墨,长大后依茶陵郁禅出家。后往杨歧方会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杨歧和忽然问守端禅师:“受业师为谁?”
  守端禅师道:“茶陵郁和尚。”
  杨歧和尚道:“吾闻伊过桥遭攧(dian,跌、摔)有省,作偈甚奇,能记否?”
  守端禅师于是诵茶陵郁山主悟道偈云: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杨歧和尚一听,便笑,然后站起身来就走。
  守端禅师对杨歧和尚这神秘的一笑感到非常惊愕和迷惑,通宵没有入睡。
  第二天黎明,守端禅师便直趋丈室,咨问此事。
  当时正值岁暮,当地民间盛行殴傩(nuo,中国古代民间,每年腊月都要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
  杨歧和尚问守端禅师:“汝见昨日打殴傩者么?”
  守端禅师道:“见。”
  杨歧和尚道:“汝一筹(相当于“一等”,必定、相必)不及渠(演傩戏的人)。”
  守端禅师惊诧地问道:“意旨如何?”
  杨歧和尚道:“渠爱人笑,汝怕人笑。”
  守端禅师一听,言下大悟。
  守端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杨歧和尚会下,执侍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离开。后游庐山,经圆通居讷禅师的举荐,住持承天寺,一时声名籍甚。次后又移住法华龙门、兴化海会等道场。守端禅师每至一处,皆学众如云。
  守端禅师接人,虽然不似德山、临济那么峻烈,但是其平实的机语中,却如铁壁一般,全无你商量的余地。请看他的几则上堂法语——
  1、上堂:“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大众,眼在鼻上,脚在肚下,且道宝在甚么处?”良久云:“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上堂:“古者道,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圆通则不然,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3、上堂:“忌口自然诸病减,多情未免有时劳。贫居动便成违顺,落得清闲一味高。虽然如是,莫谓无心云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4、开堂示众云:“昔日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世尊道,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摩诃大迦叶,次第流传,无令断绝。至于今日,大众,若是正法眼藏,释迦老子自无分,将个甚么分付?将个甚么流传?何谓如此?况诸人分上,各各自有正法眼藏。每日起来,是是非非,分南分北,种种施为,尽是正法眼藏之光影。此眼开时,乾坤大地,日月星辰,森罗万象,只在面前,不见有毫□之相。此眼未开时,尽在诸人眼睛里。今日已开者,不在此限。有未开者,山僧不惜手,为诸人开此正法眼藏看!”乃举手,竖两指曰:“看!看!若见得去,事同一家。若也未然,山僧不免重说偈言:
    诸人法眼藏,千圣莫能当。
    为君通一线,光辉满大唐。
    须弥走入海,六月降严霜。
    法华(守端禅师自指)虽恁道,无句得商量。
  大众,既满口道了,为甚么却无句得商量?”喝一喝曰:“分身两处看。”
  5、上堂:“释迦老子有四弘誓愿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法华亦有四弘誓愿: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
  6、上堂:“古人留下一言半句,未透时撞著铁壁相似,忽然一日觑得透后,方知自己便是铁壁。如今作么生透?”复曰:“铁壁,铁壁。”
  此外,守端禅师另有颂云:
  “他人住处我不住,他人行处我不行。
   不是为人难共聚,大都缁素要分明。”
  以上所选的这些法语,都颇值得人细细回味。
  守端禅师圆寂于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春秋四十八岁。

246.比部孙居士悟道因缘
  比部(官名)孙居士,杨歧方会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
  一日,杨歧方会禅师来访,正好赶上他在处理公事。
  孙居士问:“某为王事(国事、政务)所牵(牵绊),何由免离(解脱)?”
  杨歧禅师指着案头,问道:“委悉(洞彻、看破)得么?”
  孙居士道:“望师点破。”
  杨歧禅师道:“此是比部弘愿深广,利济群生。”
  孙居士很惊诧,便问:“未审如何?”
  杨歧禅师于是以偈示曰:
  “应现宰官身,广弘悲愿深。
  为人重指处,棒下血淋淋。”
  孙居士一听,言下有省。
  初学佛的人,或学还不到位的人,一般都很容易将佛法与世法对立起来。孙居士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杨歧禅师的开示非常透辟和圆融。若真发心利他,悲深愿重,虽身处官场,“棒下淋淋”,亦是菩萨的救度行为。慈悲的表现不是单一的,它是全方位的。

247.五祖法演禅师悟道因缘
  蕲州五祖法演禅师,白云守端禅师之法嗣,俗姓邓,绵州(今四川绵阳)人。法演禅师三十五岁时出家受具足戒,后往成都,游历讲肆,学习《唯识》、《百法》等论。唯识学中有一疑团,曾经在西天竺引起外道对佛教的责难——
  唯识学派认为,菩萨入见道位时,智与理冥,境与神会,不分能证、所证。当时,西天竺有一外道曾就此观点,诘难比丘僧团:“既不分能证、所证,却以何为证?”当时因为没有人能应对此诘难,故比丘僧团遭到了外道的羞辱和贬损:寺院不让鸣钟击鼓,比丘们被勒令反披袈裟。后来玄奘大师来到天竺,有力地回应了外道的这一诘难,解决了这一理论上的疑团。玄奘大师的回答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为玄奘大师击败了外道的问难,因此僧团的形象很快得到了恢复。
  听了这一段历史因缘之后,法演禅师产生了疑问:“冷暖则可知矣,作么生是自知底事?”于是便向讲经的法师请教:“不知自知之理如何?”讲经法师无法解决他的疑问,便诱导他说:“汝欲明此,当往南方,扣传佛心宗(禅宗)者。”
  于是,法演禅师便负笈出关,游方参学,凡见尊宿,无不以此疑问请益。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参学,但是,他心中的疑团并没有得到解决。后来,法演禅师投东京慧林院圆照宗本禅师座下。在宗本禅师的点拨下,法演禅师对绝大多数禅宗大德的悟道因缘,都能够领会其中的奥旨,但是,对于下面这则公案,却怎么也参不透——
  有僧问兴化存奖禅师:“四方八面来时如何?”
  兴化禅师道:“打中间底。”
  那僧一听便作礼。
  兴化禅师道:“我昨日赴个村斋,中途遇一阵卒(同“猝”、“骤”)风暴雨,却向古庙里避得过。”
  法演禅师曾就此公案向宗本禅师请益。
  宗本禅师道:“此是临济下因缘,须是问他家儿孙始得。”
  于是,法演禅师便辞别宗本禅师,前往礼谒浮山法远和尚,向他请益这则公案的奥义。
  法远和尚道:“我有个譬喻,说似你。你一似(完全像)个三家村里卖柴汉子,把个匾担向十字街头,立地问人,中书堂今日商量甚么事?”
  法演禅师一听,自忖道:“若如此,大故(大事,此指悟道)未在。”因此他心里不免懊丧。
  在法远和尚座下呆了一段时间之后,一日,法远和尚告诉法演禅师道:“吾老矣,恐虚度子光明,可往依白云。此老虽后生,吾未识面,但见其颂临济三顿棒话,有过人处。必能了子大事。”
  法演禅师一听,便潸然泪下,于是礼辞法远和尚,前往白云守端禅师座下。
  初礼白云禅师,法演禅师便向他请益有关僧问南泉摩尼珠的公案。该公案是这样的——
  终南山云际师祖禅师,初参南泉普院和尚,问:“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如何是藏?”南泉和尚道:“与汝往来者是。”师祖禅师道:“不往来者如何?”南泉和尚道:“亦是。”师祖禅师又问:“如何是珠?”南泉和尚召师祖,师祖应诺。南泉和尚道:“去!汝不会我语。”师祖从此信入。
  法演禅师刚举完这则公案,便遭到白云禅师的大声呵叱。于是,法演禅师便当下大悟,随即向白云禅师呈投机偈云: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白云禅师看后,遂予印可,并命令他掌管磨事(丛林中,一般都专门设有磨院,碾磨谷物)。
  为了进一步钳锤法演禅师,一天,白云禅师来到磨院,告诉法演禅师:“有数禅客自庐山来,皆有悟入处。教伊说,亦说得有来由。举因缘问伊,亦明得。教伊下语,亦下得。只是未在。”
  法演禅师大为疑惑,私自计度道:“既悟了,说亦说得,明亦明得。如何却未在?”  
  于是,法演禅师便一心参究,精勤用功。数日后,忽然大悟,遂将从前当作宝贝来珍惜的种种知见、境界,一时全部放下。他一路身心踊跃,奔跑着来见白云禅师。
  白云禅师一见他,便手舞足蹈。法演禅师于是一笑而已。
  法演禅师后来告诉人说:“吾因兹出一身白汗,便明得下载清风。”
  后来有一天,白云禅师示众云:“古人道,如镜铸像,像成后,镜在甚么处?”
  当时,在场的徒众都下转语,但均不契白云禅师之意。
  白云禅师于是问法演禅师。
  法演禅师便走到白云禅师的跟前,向他问讯,说道:“也不较多。”
  白云禅师一听,便笑道:“须是道者始得。”
  说完,便命法演禅师与他一起分座接众。
  法演禅师出世后,初住舒州四面山,次迁白云山海会寺,晚年住蕲州黄梅东山禅寺(故称五祖法演),前后开法四十余年。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示寂,春秋八十岁。座下最著名的弟子有佛果克勤、佛鉴慧懃、佛眼清远等三人,时称“三佛”。

248.提刑郭祥正居士悟道因缘
  提刑郭祥正居士,白云守端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功甫,号净公上人居士,太平州当涂(今安徽境内)人。郭祥正居士少有诗名,中进士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为保信军节度判官,后受王安石排挤,以中殿丞致仕(隐退),出为汀州通判。不久又弃官隐居青山,其居所名“醉吟庵”。祥正居士少时即志乐泉石,不羡纷华。辞官后,他便一心投入宗门,参究生死大事。
  北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杨歧方会禅师的法嗣白云守端禅师住庐山归宗寺,祥正居士即往参心要。后白云禅师移住舒州白云海会寺,祥正居士亦从而请益,往来甚密。
  一日,祥正居士礼谒白云禅师,正好赶上白云禅师上堂。
  白云禅师示众道:“夜来枕上作得个山颂,谢功甫(郭祥正居士之字)大儒,庐山二十年之旧,今日远访白云之勤。当须举与大众,请已(以)后分明举似诸方。此颂岂唯谢功甫大儒,直要与天下有鼻孔衲僧脱著肉汗衫。莫言不道!”接着便说颂曰:
  “上大人,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
  祥正居士闻后,心中忽然生起大疑情来,耿耿于怀,透脱不得,亦放下不得。
  经过几天的参究,一日,祥正居士偶然听到有一小儿背诵这道偈颂,忽然有省。于是他便作书报告白云禅师,白云禅师遂作偈答曰:
  “藏身不用缩头,敛迹何须收脚?
   金乌半夜辽天,玉兔赶他不著。”
  为了进一步勘验郭祥正居士,一日,祥正居士来参,白云禅师问道:“牛醇(同“驯”)乎?”
  [古人把观心做功夫比作牧牛。牛驯服了,表示功夫上路。]
  祥正居士道:“醇矣。”
  白云禅师一听,便厉声呵斥。
  祥正居士不觉起身拱立。
  白云禅师便道:“醇乎醇乎,南泉、大沩无异此也。”
  [南泉、沩山二禅师都曾提到,百年之后,要化作一头水牯牛。]
  从此以后,祥正居士再不疑滞。
  郭祥正居士悟道后,即开始游方参学,先后礼谒过五祖法演、佛印了元等大德。
  在云居,祥正居士曾请佛印禅师升座说法。
  祥正居士拈香云:
  “觉地相逢一何早,鹘臭布衫今脱了。
   要识云居一句玄,珍重后园驴吃草。”
  说完此偈,便召大众云:“此一瓣香,熏天炙地去也。”
  佛印禅师一听,便道:“今日不著便,被这汉当面涂湖。”
  说完,拈拄杖便打,并说偈道:
  “谢公千里来相访,共话东山竹径深。
   借与一龙骑出洞,若逢天旱便为霖。”
  说完偈,佛印禅师便掷杖下座。
  祥正居士于是便礼拜。
  佛印禅师问道:“收得龙么?”
  祥正居士道:“已在这里。”
  佛印禅师又问道:“作么生骑?”
  祥正居士便摆手作舞而行。
  佛印禅师于是拊掌赞叹道:“只有这汉,犹较些子。”
  郭祥正居士生前著有《醉吟庵诗文》(又称《青山集》)三十卷。

249.圆悟克勤禅师悟道因缘
  成都府昭觉寺圆悟克勤佛果禅师,五祖法演禅师之法嗣,俗姓骆,彭州(今四川境内)人。其祖上世代以儒为业。克勤禅师儿时记忆力极好,日记千言。一日,克勤禅师偶游妙寂寺,见到佛书,读之再三,如获旧物,怅然不已,谓同伴曰:“予殆过去沙门也。”于是便立志出家,依寺僧自省法师落发,后又从文照法师学习讲说,从敏行法师学习《首楞严经》,不知疲倦。
  一次,克勤禅师得了重病,病得快要死了,痛苦不已。回想起平生所学,在病死到来之际,一点都帮不上忙,克勤禅师感叹道:“诸佛涅盘正路不在文句中,吾欲以声求色见,宜其无以死也!”于是病好之后,克勤禅师便放弃了过去那种沉溺于文字知见的做法,离开了妙寂寺,往参宗门大德。
  克勤禅师首先来到黄檗真觉惟胜禅师座下。惟胜禅师是黄龙慧南禅师之法嗣。一日,惟胜禅师创臂出血,告诉克勤禅师道:“此曹溪一滴也。”克勤禅师一听,惊诧不已,良久才说:“道固如是乎?”
  于是,克勤禅师便徒步出蜀,遍参禅德。他先后礼谒了玉泉皓、金銮信、大沩□、黄龙心、东林总等大德,都被他们视为法器。晦堂禅师曾告诉他说:“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
  克勤禅师最后投五祖法演禅师座下。克勤禅师因为博通经教,加上参过不少禅门宿德,因此他有很重的豪辩之习气。为了将克勤禅师煅造为一代法将,法演禅师对克勤禅师要求非常严格,决不徇一丝一毫的人情。凡克勤禅师所尽机用,法演禅师皆不认可。
  一日,克勤禅师入室请益,没谈上几句,又与法演禅师争辩起来。法演禅师很不高兴,便说道:“是可以敌生死乎?他日涅盘堂孤灯独照时(指死亡来临时)自验看!”
  克勤禅师被逼的无路可走,生大懊恼,居然出言不逊,抱怨法演禅师“强移换人”,然后忿然而去。
  法演禅师也不阻拦,只是说:“待你著一顿热打时,方思量我在。”
  克勤禅师离开五祖后,来到金山,不久便染上了严重的伤寒,身体困顿无力。克勤禅师试图用平日所学,来应对眼前这场疾病,可是一点都不得力。这时,他才想起临走时五祖法演禅师对他所说的话,于是心中发誓道:“我病稍间(稍微好一点),即归五祖。”
  克勤禅师病愈后,果然重新回到了五祖。法演禅师一见,非常高兴,于是令他入住侍者寮。
  半个月之后,适逢部使者陈氏解印还蜀,前来五祖礼谒问道。
  法演禅师道:“提刑少年,曾读小艳诗否?有两句颇相近。‘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部使者一听,惘然莫测,唯应“喏喏”。
  法演禅师道:“且子细。”
  当时,克勤禅师正侍立于侧,听到这两句诗,恍然有省。
  部使者走后,克勤禅师问法演禅师:“闻和尚举小艳诗,提刑会否?”
  法演禅师道:“他只认得声。”
  克勤禅师问道:“只要檀郎认得声。他既认得声,为甚么却不是?”
  法演禅师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ni,呢)!”
  克勤禅师忽然大悟,连忙走出丈室,这时,正好看见一只鸡飞上栏杆,鼓翅而鸣。克勤禅师自言自语道:“此岂不是声?”
  于是克勤禅师便袖里笼着香,重新入丈室,向法演禅师报告他刚才所得,呈偈曰:
  “金鸭香销锦锈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法演禅师一听,知道他已经彻悟,非常高兴,说道:“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诣,吾助汝喜。”
  法演禅师于是遍告山中修行的大德们说:“我侍者参得禅也。”
  从此以后,克勤禅师被推为上座,与五祖座下其他两位得法弟子佛鉴慧懃、佛眼清远,并称三佛。
  一天,克勤、慧懃、清远三人陪侍法演禅师,夜话于山间凉亭之上。回来时,灯已经灭了,四面漆黑一团。
  法演禅师吩咐三人道:“各人下一转语。”
  慧懃禅师道:“彩凤舞丹霄。”
  清远禅师道:“铁蛇横古路。”
  克勤禅师道:“看脚下。”
  法演禅师听了这三人所下的转语,说道:“灭吾宗者,乃克勤尔!”
  可见,克勤禅师的作略迥异乎两位师兄。“看脚下”这三字,虽平实而最有力量。日用中若能如此用功,即步步踏着实处。
  因为门庭日渐兴盛,法演禅师后来命众又新建了一座东厨,厨房当庭有一棵大树,长得非常茂盛,但是对厨房有所妨碍。当时克勤禅师负责寺务。法演禅师事先嘱咐道:“树子纵碍不可伐。”可是后来克勤禅师还是让人把那棵树砍掉了。法演禅师非常震怒,举着拄杖追打克勤禅师,克勤禅师连忙逃避。
  就在跑的过程中,他突然猛醒:“此临济用处耳!”
  于是便停下,接过法演禅师手中的拄杖,说道:“老贼,我识得你也。”
  法演禅师一听,哈哈大笑。从此便与克勤禅师分座接众。
  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克勤禅师辞别五祖,回蜀看望老母。五祖山诸长老相谓曰:“道西行矣!”
  克勤禅师回到成都后,四众迓拜。后应成都帅翰林郭公知章之邀请,开法于六祖山,继而移住昭觉寺。政和年间(1111-1118),克勤禅师辞去住持之职,复出峡南游于荆楚。
  在荆南,克勤禅师拜访了大居士张商英(无尽)。张商英是兜率从悦禅师之得法弟子,堪称饱参之士,以道学自居,眼界颇高,诸方禅德,少有被他推许的。克勤禅师见张商英居士之后,遂与他剧谈华严要旨。
  克勤禅师道:“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莫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虽极则,终是无风匝匝之波。”
  张商英听了。不觉移榻近前。
  克勤禅师讲完这段话之后,便问:“到此,与祖师西来意是同是别?”
  张商英道:“同矣!”
  克勤禅师道:“且得(可是)没交涉!”
  张商英被克勤禅师否定之后,面带愠色。
  克勤禅师并不在意,继续点拨道:“不见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毫过患,犹是转句,直得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彼德山临济岂非全提乎?”
  张商英这才心悦诚服,连连点头称是。
  第二天,克勤禅师又跟张商英谈起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等四法界。当谈到理事无碍法界时,克勤禅师便问:“此可说禅乎?”
  张商英道:“正好说禅。”
  克勤禅师笑道:“不然,正是法界量里在(还是落在理事等名相差别中),盖法界量未灭。若到事事无碍法界,法界量灭,始好说禅。如何是佛,干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真净偈曰:
  ‘事事无碍,如意自在。
   手把猪头,口诵净戒。
   趁出淫房,未还酒债。
   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张商英听完这一段开示,如醍醐灌顶,赞叹道:“美哉之论,岂易得闻乎!”
  于是便向克勤禅师执以师礼,并请克勤禅师留居夹山碧岩。
  不久克勤禅师又迁湘西之道林。后蒙太保枢密邓子常之奏请,得赐紫服及佛果禅师之号。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 ),在宰相李纲的奏请下,克勤禅师又奉敕住持镇江金山寺。
  在金山寺,高宗皇帝曾诏见克勤禅师,请问佛法。
  克勤禅师道:“陛下以孝心理天下,西竺法以一心统万殊,真俗虽异,一心初无间然(没有差别)。”
  高宗听了,非常高兴,遂赐圆觉悟禅师之号。
  晚年,克勤禅师又回四川成都昭觉寺,绍兴五年(1135)示寂,春秋七十三岁。谥真觉禅师。
  克勤禅师悟门广大,说法辩博,纵横无碍,听者往往感动而至于泣下者。生前有《碧岩录》传世,开一代之禅风。现举其上堂法语数则——
  1、上堂:“通身是眼见不及,通身是耳闻不彻,通身是口说不著,通身是心鉴不出。直饶尽大地明得,无丝毫透漏,犹在半途。据令全提,且道如何展演?域中日月纵横挂,一亘晴空万古春。”
  2、上堂:“山头鼓浪,井底扬尘。眼听似震雷霆,耳观如张锦锈。三百六十骨节,一一现无边妙身;八万四千毛端,头头彰宝王刹海。不是神通妙用,亦非法尔如然。苟能千眼顺顿开,直是十方坐断。且超然独脱一句,作么生道?试玉须经火,求珠不离泥。”
  3、上堂:“本来无形段,那复有唇觜(嘴)。特地广称扬,替他说道理。且道他是阿谁?”
  4、上堂:“十五日已前,千牛拽不回。十五日已后,俊鹘趁不及。正当十五日,天平地平,同明同暗,大千沙界不出当处,可以含吐十虚。进一步,超越不可说香水海;退一步,坐断千里万里白云。不进不退,莫道阇黎,老僧也无开口处。”
  5、上堂:“有句无句,超宗越格。如藤倚树,银山铁壁。及至树倒藤枯,多少人失却鼻孔。直饶收拾得来,已是千里万里。只如未有恁么消息时如何,还透得么?风暖鸟声碎,日高华影重。”
  以上每一则法语,对于我们的分别思维来说,无一不是铜墙铁壁。面对四山相逼,我们的出路在什么地方?
  实际上,若透过了,我们就是铜墙铁壁,我们就在十字街头。

250.太平慧懃禅师悟道因缘
  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怀宁)太平慧懃佛鉴禅师,五祖法演禅师之法嗣,俗姓汪,本郡(亦说铜城)人。慧懃禅师少时从广教圆深禅师出家,试经得度。
  一日,偶然听人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慧懃禅师于是品味再三,恍然有省。不久,慧懃禅师便辞别剃度师,游方参学,遍访名宿。后投五祖法演禅师座下,虽参学有年,却一无所得。慧懃禅师经常抱怨法演禅师不为他印证,心怀愤恚,后与圆悟克勤禅师相继离去。
  圆悟禅师离开五祖之后,在金山曾身染重病,悔过之后,又重新回到五祖座下,并很快大彻大悟,而慧懃禅师则继续游方。一日,慧懃禅师忽然回到五祖,告诉圆悟禅师,他想去别的地方。圆悟禅师便劝阻他,希望他继续留在五祖挂搭。
  圆悟禅师道:“某与兄相别始于月余,比旧相见时如何?”
  慧懃禅师道:“我所疑者,此也。”
  圆悟禅师于是将自己的悟道经过告诉了慧懃禅师。
  慧懃禅师于是便打消了游方的念头,下参堂用功。
  一天,法演禅师举赵州家风之公案——
  有僧问赵州和尚:“如何是和尚家风。”赵州和尚道:“老僧耳聋,高声问将来。”那僧便再问。赵州和尚道:“你问我家风,我却识你家风了也。”
  慧懃禅师一听,豁然有省,平昔疑滞,顿然冰消。
  慧懃禅师道:“乞和尚指示极则。”
  法演禅师道:“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慧懃禅师于是展具礼拜。法演禅师遂令他充当书记,主管翰墨。
  一日,慧懃禅师同圆悟禅师交谈。圆悟禅师举“东寺问仰山镇海明珠”之公案——
  仰山慧寂禅师来参,东寺如会禅师问:“汝是甚处人?”仰山禅师道:“广南人。”东寺禅师道:“我闻广南有镇海明珠,是否?”仰山禅师道:“是。”东寺禅师道:“此珠如何?”仰山禅师道:“黑月即隐,白月即现。”东寺禅师道:“还将得来也无?”仰山禅师道:“将得来!”东寺禅师道:“何不呈似老僧?”仰山禅师于是叉手近前道:“昨到沩山,亦被索此珠,直得无言以对,无理可伸。”东寺禅师道:“真师子儿,善能哮吼。”
  当举至“无理可伸”这一句的时候,圆悟禅师便问慧懃禅师:“既云收得,逮索此珠,(云何)又道无言可对,无理可伸?”
  慧懃禅师一时被问得无言以对。到第二天,他才想出一转语,告诉圆悟禅师道:“东寺只索一颗珠,仰山当下倾出一栲栳(喻无用之物)。”
  圆悟禅师一听,当即表示赞同,并且怂恿他说:“老兄更宜亲近老和尚去。”
  在圆悟禅师的鼓励下,过了两天,慧懃禅师便入室请益,还未开口,却劈面遭到法演禅师的一顿诟骂。慧懃禅师只好羞惭而退,回到寮房倒头就睡,心中对法演禅师生起了恨意。
  圆悟禅师密知慧懃禅师的心理,便前往其住处扣门。
  慧懃禅师问:“谁?”
  圆悟禅师道:“我。”
  慧懃禅师于是开门。
  圆悟禅师问:“你见老和尚如何?”
  慧懃禅师抱怨道:“我本不去,被你赚累,我遭这老汉诟骂。”
  圆悟禅师一听,便哈哈大笑。问道:“你记得前日下底语么?”
  慧懃禅师道:“是甚么语?”
  圆悟禅师道:“你又道东寺只索一颗珠,仰山倾出一栲栳。”
  慧懃禅师当下便释然。于是与圆悟禅师一起去见法演禅师。
  法演禅师一见,急忙道:“勤兄,且喜大事了毕。”
  第二年,法演禅师便命慧懃禅师充当首座和尚。
  当时正好赶上太平灵源惟清禅师移赴黄龙主法,太平法席一度空虚,无人继任。后经灵源禅师向舒州太守孙鼎臣举荐,慧懃禅师遂应命前往太平,住持接众。在他住持的八年期间,门庭兴盛,法道大播。
  政和初年(1111),慧懃禅师奉诏移住东都智海寺,五年后又居蒋山。蒙枢密邓公子常上奏,得赐紫衣及佛鉴禅师之号。
  慧懃禅师接众时,室中常备六只木骰子,骰子的每一面均写上“么”字。凡僧入室请益,即掷之曰:“会么?”无论来者回答还是不回答,通常都被打出丈室。
  政和七年(1117)九月八日,慧懃禅师将示寂,上堂云:“祖师心印,状似铁牛之机,去即印住,住即印破。直饶不去不住,亦未是衲僧行履处。且作么生是衲僧行履处?待十月前后,为诸人注破。”
  至十月八日,慧懃禅师即沐浴更衣,端坐作数书,以别故旧,然后停笔而化。
251.龙门清远禅师悟道因缘  252.开福道宁禅师悟道因缘  253.大随元静禅师悟道因缘  254.无为宗泰禅师悟道因缘
  255.五祖表自禅师悟道因缘  256.法閦上座悟道因缘    257.金陵俞道婆悟道因缘   258.大慧宗杲禅师悟道因缘 
  259.虎丘绍隆禅师悟道因缘  260.育王端裕禅师悟道因缘
251.龙门清远禅师悟道因缘
  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怀宁)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五祖法演禅师之法嗣,俗姓李,临邛(今四川邛崃)人。清远禅师少时严正寡言,十四出家受具足戒,并究习毗尼(戒律)之学。一日,清远禅师《法华经》,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一句时,产生了大疑问。他手持经书,请问讲经师,讲经师未能给他满意的回答。清远禅师感叹道:“义学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
  于是他便放弃了纯粹的义学研究,卷衣南游,来到舒州太平法演禅师(也就是五祖法演,当时他在太平接众,后移住蕲州五祖)座下。
  一天,清远禅师正在庐州化缘,不巧天正大雨,因为路滑,他不小心跌倒在地上。就在他感到非常烦懑之间,忽然听到附近有两个人正在吵架,相互诟骂,旁边有人劝架道:“你犹自烦恼在。”清远禅师一听,言下有省。
  清远禅师化缘完毕,一回到寺院,便向法演禅师请益。令他大惑不解的是,他每有所问,法演禅师总是说:“我不如你,你自会得好。”或者说:“我不会,我不如你。”
  法演禅师的回答令清远禅师愈发狐疑。于是他便向首座元礼禅师咨决。元礼禅师用手拧着清远禅师的耳朵,绕围着大香炉转了数匝,一边走一边说:“你自会得好。”
  清远禅师很不高兴,说道:“有冀开发,乃尔相戏耶(我本希望能从你这儿得到开示,意想不到你如此戏弄我)?
  元礼禅师道:“你他后悟去,方知今日曲折(善巧开示)耳。”
  后来,法演禅师从太平移住海会。当时海会寺还是一个破庙,有待重建。清远禅师对这种频频迁居创寺的做法不能理解。他感慨道:“吾持钵方归,复参随住一荒院,安能究决己事耶?”于是便呈偈向法演禅师告辞,然后来到蒋山参加坐夏(夏季安居)。
  在蒋山,清远禅师偶然与灵源惟清禅师相会,相谈甚欢,日渐友善。谈话间,清远禅师道:“比(近来)见都下(京城)一尊宿语名,似有缘。”
  灵源禅师道:“演公(法演禅师)天下第一等宗师,何故舍而事远游?所谓有缘者,盖知解之师与公初心相应耳!”
  [“所谓有缘者,盖知解之师与公初心相应耳”,这一句话真是一语中的!而今天下学道者,有几个不作这种见解!喜听顺言,不喜逆语。顺则谓有缘,不顺则谓无缘。悲夫!]  
  清远禅师于是听从灵源禅师的劝勉,径直来到海会寺,应法演禅师之命,充当典谒(知客,负责接待宾客)。
  后来,一个冬日的寒夜里,清远禅师拥炉孤坐,就在他拿木棍拨炉灰的时候,见一火如豆,恍然自喜,说道:“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于是便急忙起身,翻阅《传灯录》,当他读至破灶堕这一公案时,忽然大悟,遂作偈曰:
  “刀刀林鸟啼,被衣终夜坐。
   拨火悟平生,穷神归破堕。
   事皎人自迷,曲淡谁能和?
   念之永不忘,门开少人过。”
  [破灶堕之公案是这样的——嵩岳破灶堕和尚,不称名氏,言行叵测。隐居嵩山,山坞有庙甚灵。殿中唯安一灶,远近祭祀不辍,烹杀物命甚多。师一日领侍僧入庙,以杖敲灶三下曰:“咄!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灶乃倾破堕落。须臾,有一人青衣峨冠,设拜师前。师曰:“是甚么人?”曰:“我本此庙灶神,受久业报。今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处,生在天中,特来致谢。”师曰:“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强言。”神再礼而没。少顷,侍僧问曰:“某等久侍和尚,不蒙示晦。灶神得甚么径旨(简捷之法门),便得生天。”师曰:“我只向伊道是泥瓦合成,别也无道理为伊。”侍僧无言。师曰:“会么?”僧曰:“不会。”师曰:“本有之性,为甚么不会?”侍僧等乃礼拜。师曰:“堕也!堕也!破也!破也!”]
  当时,圆悟克勤禅师亦在法演禅师座下,看了清远禅师的悟道偈后,他想看一看清远禅师是否真的透彻,于是来到他的寮房,举“青林般土(亦作搬柴)”之公案来勘验他。
  青林搬柴之公案是这样的——
  青林师虔禅师,……众请住青林,后迁洞山。凡有新到,先令般(搬)柴三转,然后参堂。有一僧不肯,问师曰:“三转内即不问,三转外如何?”师曰:“铁轮天子寰中旨。”僧无对。师便打,趁出。
  圆悟禅师举完此公案,便问:“(此公案)古今无人出得,你如何会?”
  清远禅师道:“也有甚难!”
  圆悟禅师便进一步问道:“只如他道,铁轮天子寰中旨,意作么生?”
  清远禅师道:“我帝释宫中放赦书。”
  圆悟禅师这才确信清远禅师已经开悟,于是便从他的寮房中退出,告诉他人说:“且喜远兄便有活人句也。”
  清远禅师悟道后,即隐居于四面大中庵。他虽然机辩峻捷,人莫敢当其锋,但是静默内守,韬光养晦,不自以为得。后应舒州太守王公涣之之邀请,开法于崇宁万寿寺。不久引退,移住龙门山。在龙门山,清远禅师开法十二余年,道望四振,学者云集。此后,清远禅师又迁住和州褒禅山,蒙枢密邓公洵武上奏,得赐紫衣及佛眼禅师之号。清远禅师晚年退居蒋山东堂,远近求法亲近者不计其数。
  北宋宣和二年(1120)冬至的前一天,清远禅师整衣趺坐,向大众辞行,云:“诸方老宿临终必留偈辞世。世可辞耶?且将安往?”说完便合掌,怡然而化。春秋五十四岁。

252.开福道宁禅师悟道因缘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开福道宁禅师,五祖法演禅师之法嗣,俗姓汪,歙溪(治所在今安徽歙县)人。道宁禅师成年后即在寺院修道,先在崇果寺充当浴头(负责澡堂事务)。
  一日,道宁禅师准备洗脚,在洗脚的间隙,他偶然读诵《金刚经》,当他读至“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这一句时,忽然身心双忘,不经意将脚垂入沸水中。就在脚被烫的那一刹那,他突然发明了心地,见到了自己的本性。
  不久,他便来到蒋山,依雪窦老良禅师落发。两年后,他又离开蒋山,遍历丛林,广参名宿。末后他来到白莲,听五祖法演禅师在小参时,为大众举忠国师古佛净瓶、赵州狗子无佛性等公案,顿彻法源,并得到法演禅师的印可。
  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道宁禅师应潭帅席公震之邀请,住开福接众,一时衲子云集。
  道宁禅师曾有示众法语去:“秋日耀长空,秋江浸虚碧。伤嗟门外人,处处寻弥勒。蓦路忽抬头,相逢不相识。诸禅德,既是相逢,为甚么却不相识?剪尽霜前竹,临溪不化龙。”
  修行最忌离开当下一念,向外求玄觅妙。佛就在我们的心中,日用应缘处即是。所谓“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这是神宗最基本的教法。
  再看他的另外两则上堂法语:
  1、上堂:“遍界不曾藏,通身无影像。相逢莫讶太愚痴,旷劫至今无伎俩。无伎俩,少人知。大抵还他肌骨好,何须临镜画峨眉?”
  2、上堂:“摩谒正令,未免崎岖。少室垂慈,早伤风骨。腰囊挈锡,孤(辜)负平生。炼行灰心,递相钝置。争似春雨晴,春山青,白云三片四片,黄鸟一声两声。千眼大悲看不足,王维虽巧画难成。直饶便恁么,犹自涉途程。且不涉途程一句作么生道?人从汴州来,不得东京信。”
  这两则法语,其主旨与前面所举示众法语是一样的,都强调自性虽无形无相,却本自具足,所谓“遍界不曾藏,通身无影像”。见闻觉知处,语默动止处,花开花谢、云卷云舒处,无不见自性在放光动地。一切现成,说一个修字,已是多余。虽然如是,“人从汴州来,不得东京信”,却也是众生的现实。

253.大随元静禅师悟道因缘
  彭州(今四川彭县)大随南堂元静禅师(后名道兴),五祖法演禅师之法嗣,俗姓赵,四川阆中玉山大儒赵公约仲之子。元静禅师十岁时曾得重病,他的母亲祈祷佛菩萨保佑他病好,后感得异梦,于是便让他出家,从成都大慈宝生院宗裔禅师落发,北宋元祐三年(1088),试经得度。后留住讲肆,学习经论有年。既而南下参礼永安恩禅师,后在临济三顿棒这一公案上,发明了心地。
  此后,元静禅师虽遍历丛林,访诸名宿,但是没有碰到真正让他称心如意的。后听说五祖法演禅师机峰峻捷,元静禅师心中颇不服气,遂起抑制之心,于是前往五祖法演禅师座下。
  初见元静禅师,法演禅师便道:“我此间不比诸方,凡于室中,不要汝进前退后,竖指擎拳,绕禅床作女人拜,提起坐具,千般伎俩。只要你一言下谛当(恰当、契旨),便是汝见处。”
  元静禅师一听,茫然无措,平昔所学以及种种口舌之谈,到此时一点也用不上,只好退出,留在法演禅师座下,虚心地参学了三载。
  一日,元静禅师入室请益。 
  元静禅师先大讲一通之后,法演禅师道:“子所下语,已得十分,试更与我说看。”
  于是,元静禅师便对所下转语,详细地加以剖析陈述。
  法演禅师听完之后,说道:“说亦说得十分,更与我断看。”
  于是,元静禅师便随法演禅师所问,一一加以决判。
  这时,法演禅师便道:“好即好,只是未曾得老僧说话在。斋后可来祖师塔所,与汝一一按过(勘验、审查)始得。”
  斋后,元静禅师果然奉命来到祖师塔所。法演禅师于是便举“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睦州担板汉,南泉斩猫儿,赵州狗子无佛性有佛性”等公案,来勘验他。元静禅师皆一一酬对,了无凝滞。
  接着,法演禅师又举“子胡利踪之狗”的公案。
  该公案的具体内容是:衢州子湖岩利踪禅师,于南泉普愿禅师座下悟道之后,前往衢州马蹄山,结茅宴居。唐开元二年,邑人翁迁贵将山下的子湖岩献给利踪禅师,创立禅院。利踪禅师于门下立一牌子,上面写道:“子湖有一只狗,上取人头,中取人心,下取人足。拟议即丧身失命。”当时,临济禅师座下有二僧,前来参利踪禅师。他们刚一揭开门帘,利踪禅师便喝道:“看狗!”就在二僧惊顾环视之际,利踪禅师回方丈寮去了。
  法演禅师举完此公案,元静禅师便陈述了自己的见解。
  法演禅师突然转过身来,告诉他说:“不是!”
  元静禅师很惊诧,便问:“不是却如何?”
  法演禅师道:“此不是,则和前面皆不是。”
  元静禅师被法演禅师这样一顿否定,心里早已没有谱了,便祈请道:“望和尚慈悲指示。”
  法演禅师道:“看他道,子胡有一狗,上取人头,中取人腰,下取人脚。入门者好看。才见僧入门,便道:看狗。向子胡道看狗处下一转语,教子胡结舌,老僧钤(qian)口(锁住嘴巴,不得说话),便是你了当处。”
  经过一夜的参究,第二天,元静禅师便入丈室,私下里向法演禅师陈述了自己的见处。
  法演禅师笑道:“不道你不是千了百当底人,此语只似先师(指白云守端禅师)下底语。”
  元静禅师道:“某何人,得似端和尚!”
  法演禅师道:“不然。老僧虽承嗣也,谓他语拙,盖只用远录公(指浮山法远禅师)手段接人故也。如老僧共远录公,便与百丈、黄檗、南泉、赵州辈把手共行,才见语拙即不堪。”
  元静禅师对法演禅师的评判很以为不然,于便曳杖渡江,准备他往。适逢江水暴涨,元静禅师不得不重新留下。这样,在五祖座下,元静禅师又住了两年。最后终于得到了法演禅师的印可。
  一日,元静禅师与法演禅师商略古今大德悟道因缘,法演禅师握着元静禅师的手说:“得汝说须是吾举,得汝举须是吾说。而今而后,佛祖秘要,诸方关键,无逃子掌矣。”
  元静禅师彻悟后,最初住五祖山之南堂,开法接众,一时名冠寰海。后又应成都帅席公旦之邀请,开法于嘉祐,不久又移居昭觉、能仁及大随等诸大道场。
  元静禅师的开示,相对于法演禅师来说,要显得平易得多。兹举数则如次——
  1、上堂,问答已,元静禅师道:“有祖已来,时人错会,只将言句以为禅道。殊不知道本无体,因体而得名。道本无名,因名而立号。只如适来上座,才恁么出来,便恁么归众。且道具眼不具眼?若道具眼,才恁么出来,眼在甚么处?若道不具眼,争合便恁么去?诸仁者,于此见得倜傥分明,则知二祖礼拜,依位而立,真得其髓。只这些子是三世诸佛命根,六代祖师命脉,天下老和尚安身立命处。虽然如是,须是亲到始得。”
  2、上堂:“自己田园任运耕,祖宗基业力须争。悟须千圣头边坐,用向三涂底下行。”
  3、问:“莲花未出水时如何?”师(元静禅师)曰:“好。”曰:“如水后如何?”师曰:“好。”曰:“如何是莲华?”师曰:“好。”僧礼拜。师曰:“与他三个好,万事一时休。”
  4、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师曰:“吃粥吃饭,莫教放在脑后。”曰:“终日吃时未尝吃。”师曰:“负心衲子,不识好恶。”
  5、问:“如何是山里禅?”师曰:“庭前嫩竹先生笋,涧下古松长老枝。”曰:“如何是市里禅?”师曰:“六街钟鼓韵冬冬,即处铺金世界中。”曰:“如何是村里禅?”师曰:“贼盗消亡蚕麦熟,讴歌鼓舞乐升平。”
  这数则法语都颇有滋味。象“与他三个好,万事一时休”,“吃粥吃饭,莫教放在脑后”,“悟须千圣头边坐,用向三涂底下行”,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拿来就用。
  元静禅师示寂于南宋绍兴乙卯(1135)年七月。

254.无为宗泰禅师悟道因缘
  汉州(今四川广汉县)无为宗泰禅师,五祖法演禅师之法嗣,涪(fu )城(今四川涪陵)人。宗泰禅师出家后不久,即孤身出游方,遍参丛席。后投五祖法演禅师座下。
  一天,五祖告香日(大众燃香,礼请师家说法开示),法演禅师升座说法,举“赵州洗钵盂”之公案,让大众参究。该公案的具体内容是——
  有僧问赵州和尚:“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赵州和尚道:“吃粥了也未?”那僧回答道:“吃粥了也。”赵州和尚道:“洗钵盂去。”那僧忽然省悟。
  宗泰禅师被法演禅师许可入室参请之后,一日,法演禅师重举此公案问宗泰禅师:“你道赵州向伊道甚么,这僧便悟去?”
  宗泰禅师道:“洗钵盂去聻(ni,呢)!”
  法演禅师道:“你只知路上事,不知路上滋味。”
  宗泰禅师非常惊讶,便问:“既知路上事,路上有甚滋味?”
  法演禅师道:“你不知邪?”
  过了一会儿,法演禅师又问:“你曾游浙否?”
  宗泰禅师道:“未也。”
  法演禅师道:“你未悟在。”
  宗泰禅师听了,心里一片茫然。
  就这样,宗泰禅师在法演禅师座下参学了五年,可是仍然未能契旨。
  后来有一天,法演禅师升堂说法,环顾大众,说道:“八十翁翁辊(gun,滚动)绣毬。”说完,便下座。
  宗泰禅师一听,便欣然从大众中走出,说道:“和尚试辊一辊看。”
  法演禅师于是以手作打鼓势,并操着四川腔,唱起绵州巴歌云:
  “豆子山,打瓦鼓。杨平山,撒白雨。
   白雨下,取龙女。织得绢,二丈五。
   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宗泰禅师一听,豁然大悟,于是连忙掩住法演禅师的嘴说:“只消唱到这里。”
  法演禅师便哈哈大笑,回方丈寮去了。
  宗泰禅师悟道后,即还西蜀,应四众邀请,于无为开法接众,后又移住正法。
  宗泰禅师曾上堂云:“此一大事因缘,自从世尊拈华,迦叶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分付摩诃大迦叶。以后灯灯相续,祖祖相传,迄至于今,绵绵不坠,直得遍地生华,故号涅盘妙心,亦曰本心,亦曰本性,亦曰本来面目,亦曰第一义谛,亦曰烁迦罗眼,亦曰摩诃大般若。在男曰男,在女曰女。汝等诸人,但自悟去,这般尽是闲言语。”说完便拈起拂子道:“会了唤作禅,未悟果然难。难!难!目前隔个须弥山。悟了易。易!易!信口道来无不是。”
  这段法语,把禅宗最基本的精神传达出来了,关键是看吾人能否承担。可是,毕竟承担个什么?承担亦不得,不承担亦不失。虽然如是,境界却是两般。

255.五祖表自禅师悟道因缘
  蕲州(今湖北蕲春)五祖表自禅师,五祖法演禅师之法嗣,怀安(今河北境内)人。出家后,即游方参学,后投五祖法演禅师座下,虽参学时久,却未有省悟。
  当时圆悟克勤禅师亦在五祖门下,为首座和尚,道眼已明。表自禅师于是向他请益。
  圆悟禅师道:“兄有疑处,试语我。”
  表自禅师便举道:“德山小参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
  圆悟禅师道:“礼拜著,我作得你师。举话尚不会?”
  表自禅师于是作礼。作礼完毕,圆悟禅师便令他重新举德山小参不答话这则公案。
  于是,表自禅师便重新举道:“德山小参小答话。”
  话还未说完,圆悟禅师便掩住他的嘴,说道:“但恁么看。”
  但是,表自禅师对圆悟禅师的说法不以为然。出来之后,他故意高声说道:“屈!屈!岂有公案只教人看一句底道理?”
  当时,有一位僧人听见了,便对表自禅师说道:“兄不可如此说,首座须有方便。”
  于是,表自禅师便自回寮房,放下万缘,静坐体究,十天之后,终于疑情顿释。
  表自禅师欢喜踊跃,首先来到圆悟禅师持的住处,礼谢圆悟禅师。圆悟禅师道:“兄始知吾不汝欺。”
  然后又来到方丈寮,法演禅师微笑着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表自禅师的证悟日臻玄奥。
  法演禅师圆寂后,地方太守根据他的遗言,将表自禅师迎请为五祖住持,嗣承法演禅师之法席。
  表自禅师继席后,门庭更加兴盛,四方衲子,往参不绝。
  表自禅师曾在侍者寮的门口,贴上告示云:“东山有三句,若人道得,即挂搭。”
  一时衲子皆望风披靡。
  忽一日,有一僧携坐具,径造丈室,谓表自禅师道:“某甲道不得,只要挂搭。”
  表自禅师一听,大喜,便呼维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8-9-19 18:54:15 | 只看該作者
将那僧安排在明窗之下。

256.法閦上座悟道因缘
  法閦(chu)上座,五祖法演禅师之法嗣,出家后,久依法演禅师座下参学,却未有所得。
  一日,法閦上座入室请益。法演禅师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
  法閦上座道:“法閦即不然。”
  法演禅师以手指着他,连忙道:“住!住!法閦即不然,作么生?”
  法閦上座终于言下大悟。
  法閦上座悟道后,深得禅宗平实之旨。关于这一点,可从下面的这则因缘中略见一斑——
  一日,法閦上座至东林宣密度禅师席下,手里拿着一枝鲜花,绕度禅师的禅床一匝,然后背手把花插在香炉中,问道:“和尚且道,意作么生?”
  度禅师屡屡下转语,皆不契旨。
  两个月之后,度禅师便请法閦上座,解释一下他当时插花的原因。
  法閦上座道:“某只将华(花)插香炉中,和尚自疑,有甚么事来?”
  参禅学佛最难得的是一颗平实之心。未悟之前,一般人都会怀有一颗求玄求妙的有所得心,这种有所得心就表现在,对日用应缘处即是自性之妙用这一点,信不及,便承担不及。法閦上座的那句“某只将华插香炉中,和尚自疑,有甚么事来”,难道还不足以醒人迷梦么?真是“万法闲闲,唯人自闹”。

257.金陵俞道婆悟道因缘
  金陵俞道婆,琅邪永起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金陵人。俞道婆以专卖油餈(ci,亦作“糍”,将糯米煮熟后捣成饼,然后用油炸,谓之油餈)为生。平时,她常随信众入寺向琅邪永起禅师参学。琅邪永起禅师是白云守端禅师之法嗣。琅邪禅师教她参究临济禅师“无位真人”个话头。
  关于“无位真人”之话头,临济禅师语录中是这样记载的——
  (临济禅师)上堂云:“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把住云:“道!道!”其僧拟议。师托开云:“无位真人是什知乾屎橛!”便归方丈。
  俞道婆于是谨遵师旨,一心参究。
  一日,俞道婆正在街上卖油餈。忽然一个乞丐在唱《莲华乐》云:
  “不因柳毅传书信,何缘得到洞庭湖?”
  俞道婆一听,便当下大悟,兴奋得将手中装油餈的盘子扔在地上。
  她的丈夫站在一旁,斜着眼看着她,呵斥道:“你颠(发疯)邪?”
  俞道婆打了他一巴掌,说道:“非汝境界!”
  说完,便飞快地跑到山寺,礼拜琅邪禅师。琅邪禅师远远地看到她来了,知道她已经契悟,便问:“那个是无位真人?”
  俞道婆应声答道:“有一无位人,六臂三头努力嗔。一擘华山分两路,万年流水不知春。”
  琅邪禅师遂予印可。
  从此以后,俞道婆便声名大著。
  俞道婆悟道后,经常与往来禅客进行机锋竞辩。凡有僧至其门口,她便道:“儿,儿。”如果来僧拟议,俞道婆便立即掩门不出。
  此事后来传到佛灯守珣(xun)禅师的耳朵里,于是守珣禅师便前来勘验。
  俞道婆见守珣禅师来了,一如从前所作。
  守珣禅师反问道:“爷在甚么处?”
  俞道婆便转身拜露柱。
  守珣禅师于是一脚将她踏倒在地,说道:“将谓有多少奇特!”
  说完,便走出门外。
  俞道婆快捷地从地上爬起来,喊道:“儿!儿!来,惜(怜念、舍不得)你则个(则个,句末语气助词,无义,相当于“着”、“者”)!”
  守珣禅师便径直往前走,竟不回顾。
  后来,安首座亦来到俞道婆的门口。
  俞道婆问:“甚处来?”
  安首座道:“德山。”
  俞道婆道:“德山泰乃老婆儿子。”
  安首座道:“婆是甚人儿子?”
  俞道婆道:“被上座一问,直得立地放尿。”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讲:“十方诸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显然,在这则因缘中,“儿”是指尚未找到本来面目、背家浪走的苦恼众生,与“儿”相对的“爷”或者“甚人”,是指能生万法的自性。]
  俞道婆曾经就“马祖不安”之公案作颂曰:
  “日面月面,虚空闪电。
   虽然截断天下衲僧舌头,
   分明只道得一半。”
  [马祖不安之公案的具体内容是——
  马祖道一禅师于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门山,于林中经行,见洞壑平坦,谓侍者曰:“吾之朽质,当于来月归兹地矣。”言讫而回。既而示疾,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师曰:“日面佛,月面佛。”]
  从俞道婆所作之颂及应对大德之勘验的作派来看,她虽是一个在家女众,却大有“临机不让师”的丈夫气概。

258.大慧宗杲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府径山宗杲大慧普觉禅师,昭觉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奚,宣城(今安徽境内)人。宗杲禅师天生英气勃勃,十二岁入乡校读书。一天,宗杲禅师因与同窗戏闹,本想拿砚台投击对方,不小心却误中教书先生的帽子,将帽子弄脏了。先生大怒,让他赔钱,并将他赶回家。这件事情激发了宗杲禅师出家的愿望,他说:“大丈夫读世间书,曷若究出世法?”
  于是他便只身前往东山慧云院,从慧齐禅师出家。十七岁那年,宗杲禅师终于落发得度,并受了具足戒。此后,他遍阅诸家语录,尤其喜欢云门、睦州之语。一次,宗杲禅师偶然翻阅古云门录,心中忽然生起一种恍若旧习的感觉。在阅读五家语录的时候,宗杲禅师产生了一个疑问,就是“元(原)初只是一个达磨,何以有许多门庭耶?”带着这个疑问,宗杲禅师前往宣州,投广教绍珵(cheng)禅师座下请益。绍珵禅师是兴教坦禅师之法嗣,琅邪慧觉禅师之法孙。宗杲禅师此前曾经参究过雪窦重显禅师的拈古、颂古及古德悟道之因缘,因此,经绍珵禅师之指点,宗杲禅师很快便能洞达先德之微旨。绍珵禅师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叹为“再来人也”。
  不久,宗杲禅师便辞别绍珵禅师,四方游学。他先后参礼过大阳山元首座、洞山微和尚、大沩慕□禅师、开先智珣禅师等大德,终于通达了曹洞宗旨,最后又辗转来到宝峰湛堂文准禅师座下。湛堂文准是真净克文禅师之法嗣。文准禅师一见宗杲禅师,知其不凡,便让他充当自己的侍者。
  一日,文准禅师为他指示入道捷径,宗杲禅师横机竞辩,口若悬河,连文准禅师亦不肯相让。于是文准禅师便呵斥他道:“汝曾未悟,病在意识领解,则为所知障!”
  不久,文准禅师示疾。宗杲禅师问道:“某甲向后当见谁人?”
  文准禅师道:“有个勤巴子(克勤禅师是四川人,故称勤巴子),我不识渠,汝可见之,当能办子事。若了不下,便可修行,看一大藏经,后身出来参禅,决是个善知识也。”
  文准禅师圆寂后,宗杲禅师便谨遵师嘱,前往东京(开封)天宁寺参礼圆悟克勤禅师。
  一日,克勤禅师升堂,举云门文偃禅师“东山水上行”之公案——
  有僧问云门禅师:“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禅师道:“东山水上行。”
  克勤禅师举完此公案,便令宗杲禅师下一转语。宗杲禅师苦苦参究了一年的时间,一共下了四十九个转语,均不契旨。
  后来有一天,克勤禅师应邀赴一达官之府宅,升座说法,宗杲禅师亦随同前往。克勤禅师又举“东山水上行”之公案——
  “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云门云:‘东山水上行。’若是天宁(克勤禅师自指)即不然。若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只向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宗杲禅师一听,忽然前后际断,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宗杲禅师于是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克勤禅师。
  克勤禅师道:“未也,子虽有得矣,而大法未明。”
  一日,宗杲禅师又入室请益。
  克勤禅师告诉他说:“也不易,你得到这田地(指“前后际断,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这一空境),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信有这个道理。”
  宗杲禅师对克勤禅师的话未能真正理会,故得少为足,还为自己辩解道:“某甲只据如今得处,已是快活,更不能理会得也。”
  [真学禅者,此处大须注意!克勤禅师真不愧明眼人。若当初不为宗杲禅师辩明,几乎断送一代大师乃至千百人的慧命。传禅者、修道者、修道者于此可不慎乎!]
  尽管如此,克勤禅师还是不肯给他印可,而是令他居择木堂(不入朝士止息之处),为不□务侍者(住在侍者寮,却不掌理侍者之职,主要负责陪同士大夫入室请益或者谈话)。他的职责就是每天陪同士大夫入室谈话数次。
  克勤禅师经常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这一话头勘问宗杲禅师,可是宗杲禅师每次刚要开口应答,克勤禅师马上打断他说:“不是!不是!”这样经过了半年。
  一日,克勤禅师陪诸官客用餐,宗杲禅师亦在场。宗杲禅师当时心心念念还在公案上面,手里虽握着筷子,却忘了下口。
  克勤禅师见他这副专注的样子,便笑道:“这汉参黄杨木禅却倒缩去!”
  宗杲禅师道:“和尚,这个道理恰似狗看热油铛相似,要舔又舔不得,要舍又舍不得。”
  克勤禅师道:“你喻得极好,只这个便是金刚圈、栗棘蓬也。”
  宗杲禅师虽苦苦参究,但是,还是不能下一个令克勤禅师满意的转语。因此,无奈之下,他只好问克勤禅师:“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这话,不知五祖道甚么?”
  克勤禅师笑而不答。
  宗杲禅师于是央求道:“和尚当时不可独自问,须对大众前问,如今说又何妨?”
  克勤禅师不得已,才说:“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忽遇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
  宗杲禅师一听,言下大悟,心中所有的疑团当下释然。他欣喜地说道:“我会也!”
  克勤禅师道:“只恐你又透这公案未得。”于是便连举数则公案勘验他,宗杲禅师皆能酬对无滞。
  克勤禅师于是拊掌称善,说道:“始知吾不汝欺。”
  宗杲禅师彻悟后,克勤禅师于是著《临济正宗记》,交付给宗杲禅师,并令他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文案。不久,又令他分坐接众。
  宗杲禅师禅师在室中常举竹篦问僧曰:“唤作竹篦则触(冒犯第一义谛),不唤作竹篦则背(违背世间常理)。不得下语,不得无语,速道!速道!
  若不是明眼衲僧,几乎很难出他这一圈套。因此,宗杲禅师出世后,很快名重丛林,声振京师,为僧俗二众所敬仰。后蒙右丞相吕公舜徒上奏,得赐紫衣和佛日禅师之号。
  当时,适逢北方的女真族向南宋发动侵略战争,女真将帅从汉地挑选了十几位德高望重的禅僧,准备带回女真。宗杲禅师也在其列,但是他后来幸而脱免。为了避难,宗杲禅师曾来到虎丘度夏。
  一日,宗杲禅师因阅读《华严经》至“菩萨登第七地,证无生法忍”这一句时,忽然洞晓了先前向湛堂文准禅师所请问的关于殃崛摩罗持钵至产妇家这一公案的奥旨。殃崛摩罗持钵至产妇家这一公案的具体内容是——
  殃崛摩罗尊者因持钵至一长者门,其家妇人正值产难,子母未分。长者曰:“瞿昙弟子,汝为至圣,当有何法能免难?”殃崛摩罗语长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问世尊,却来相报。”及返,具事白佛。佛告殃崛摩罗:“汝速去报,言我自从贤圣法来,未曾杀生。”殃崛摩罗奉佛语,疾往告之。其妇得闻,当时分娩。
  不久,圆悟克勤禅师奉诏住云居山,宗杲禅师于是前往探望。在到达云居山的第二天,克勤禅师便请他充当首座和尚。当时克勤禅师座下龙象辈出,而克勤禅师却久久不肯选出首座和尚,等到宗杲禅师一来,却把首座之位立即分配给他。对此,座下大众颇有不平之心。那年冬天,宗杲禅师奉命秉拂说法,昭觉元禅师从大众中走出,问难道:“眉间挂剑时如何?”
  宗杲禅师道:“血溅梵天。”
  克勤禅师当时亦在座下,看到这种情形,便用手势止住法战,说道:“住!住!问得极好,答得更奇!”
  元禅师不得已便归众。从此,丛林大众无不敬服宗杲禅师。
  在云居山,克勤禅师常常和宗杲禅师论及当时丛林中的弊病,说道:“近来诸方,尽成窠窟。五祖下我与佛鉴(太平慧懃)、佛眼(龙门清远)三人结社参禅,如今早见漏豆(老迈昏花,此指毛病、弊端)出来。佛鉴下有一种,作狗子叫、鹁鸠鸣,取笑人。佛眼下有一种,觑灯笼露柱,指东画西,如眼见鬼一般。我这里且无此两般病痛。”
  宗杲禅师道:“大好无病痛!”
  克勤禅师很惊诧,便问:“何谓也?”
  宗杲禅师道:“击石火、闪电光,引得无限人弄业识,举了便会了,岂不是佛大窠窟?!”
  克勤禅师一听,不觉吐舌,说道:“休管他,休管他,我只以契悟为期,若不契悟,断定不放过。”
  宗杲禅师道:“说契证即得,第(伹)恐后来只恁么传将下去,举了便会了,硬主张击石火闪电光,业识茫茫,未有了日。
  克勤禅师深以为然。
  [克勤禅师与宗杲禅师的这段对话,果然有先见之明。克勤、宗杲二师出世接人时,以铁面无私著称,从不拿佛法做人情,决不轻易印可人。许多衲僧在别的禅师那儿得到印证,到他们这儿却过不了关。虽然如是,他们还是扭转不了宗门下所出现的这三种禅病。诚可浩叹!]
  后来,克勤禅师回到四川,宗杲禅师则留在云居山,在山后古云门旧址上,重新结庵而居,一时学者云集。不久,宗杲禅师又前往福建,于福州长乐洋屿卓庵接众。当时他的手下学者才五十三人,但是在宗杲禅师的指导下,五十天之内,就有十三人开悟。这种情形,在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克勤禅师在四川传法的时候,与右丞张浚相友善。他曾经嘱咐张浚道:“杲首座真得法髓,苟不出,则无支临济宗者!”
  [知子者莫如父,知弟子者莫如师。克勤禅师慧眼识人,宗杲禅师禅师不负师恩。此二人实为禅门双碧。参禅入门者,讲得最详细的,莫如宗杲;修行途中对种种歧路审察谛当者,莫如克勤。得此二人之教法,禅修路上可放心前行矣。]
  张浚后回朝中,遂于高宗绍兴七年(1137),邀请宗杲禅师住持临安径山能仁禅院。宗杲禅师到后,特创千僧大阁以安众,座下弟子二千余人。一时法席大盛,冠绝天下。
  南宋当朝的士大夫中,有不少人与宗杲禅师禅师关系甚切,执弟子礼,如右相汤思退、参政李炳、礼部侍郎张九成、内翰汪藻、给事中冯楫等人,在宗杲禅师的点拨下,均得以悟明心性。当时张九成与秦桧有隙,秦桧以为宗杲禅师是张九成的同党,故在政治斗争中,宗杲禅师亦受到牵连。绍兴十一年(1141)五月,宗杲禅师被革除僧藉,责令屏居衡州(今湖南衡阳)。在那里,宗杲禅师虽苦屈十余年,但是他的心态却恬然自得。就在此间,宗杲禅师集先德之语,撰成《正法眼藏》一书。此书在中国禅宗史上极有影响。绍兴二十一年(1151),宗杲禅师又迁居梅州(今广东梅县),在那里住了五年。梅州虽瘴疠寂寞之地,但是,衲僧裹粮从宗杲禅师学道者却未曾间断。
  绍兴二十六年,(1156),宗杲禅师被恢复僧藉,重新召回径山。五年后,退居明月堂。在此期间,普安郡王(后即位为孝宗皇帝)与宗杲禅师相友善。宗杲禅师曾献偈云:
  “大根大器大力量,荷担大事不寻常。
   一毛头上通消息,遍界明明不覆藏。”
  普安王非常高兴,并请宗杲禅师说法。隆兴元年(1163),普安王即位后,特赐宗杲禅师大慧禅师之号。
  同年八月九日,宗杲禅师示疾,次日应侍僧了贤禅师之请,书遗偈云:
  “生也只恁知,死也只恁么。
   有偈与无偈,是什么热大。”
  (“热大”,唐宋禅宗典藉中经常出现。是什么热大,犹言是什么玩意儿、是什么东西。)
  写完,便掷笔而化。春秋七十五岁。
  孝宗皇帝闻师迁化,曾叹息作偈赞曰:
  “生灭不灭,常住不住。
   圆觉空明,随物现处。”
  朝中士大夫们前来致祭者亦纷至沓来。
  宗杲禅师圆寂后,其门人特地建塔,将他的全身安置于明月堂之侧。孝宗皇帝特诏改明月堂为妙喜庵(故禅宗典籍中,有时又称宗杲禅师为“妙喜”),谥师号曰普觉,并于淳熙初年(1174),刻其全录八十卷,入藏流行。宗杲禅师圆寂后所得到的礼遇之重,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是很少见的。
  宗杲禅师继其师圆悟克勤禅师之后,将参话头这一禅门的特殊修证方法,进一步完善化和普及化,将临济宗的法运又推向一个高潮。他的很多开示对后代禅人参学来说,极富指导价值。
  
259.虎丘绍隆禅师悟道因缘
  平江府(今江苏苏州)虎丘绍隆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和州含山(今安徽境内)人。绍隆禅师九岁辞亲出家,居佛慧院,六年以后才落发得度,并受具足戒。五年后,绍隆禅师开始游方参学,初礼长芦崇信禅师,得其大略。
  在此期间,绍隆禅师从一行脚僧那儿偶然看到圆悟克勤禅师的语录,便借来一读,抚几长叹云:“想酢(zuo)生液,虽未浇肠沃胃,要且使人庆快。第(只)恨未聆謦欬(qing kai)耳。”于是便前往宝峰参礼湛堂文准禅师,次居黄龙叩请死心禅师,最后终于投到圆悟克勤禅师座下。
  一日,绍隆禅师入室参礼克勤禅师。
  克勤禅师问:“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说完便举起拳头问绍隆禅师:“还见么?”
  绍隆禅师道:“见。”
  克勤禅师道:“头上安头。”
  绍隆禅师一听,当下脱然契证,便礼拜。
  克勤禅师大声叱问:“见个甚么?”
  绍隆禅师道:“竹密不妨流水过。”
  克勤禅师遂予印可。
  绍隆禅师悟道后,克勤禅师上他管理藏经。
  有人曾经问克勤禅师:“隆藏主柔易(柔和平易)若此,何能为哉!”
  克勤禅师道:“瞌睡虎耳。”
  绍隆禅师后归故里,住城西开圣寺接众。建炎年间,金兵南下,绍隆禅师避难,结庐于铜峰之下。后应郡守李光之邀请,居彰教,开法接众,次迁虎丘。一时道声显著。
  绍隆禅师接众,颇得克勤禅师三寸软舌逼拶之妙用。请欣赏他的三则上堂法语——
  1.上堂:“凡有展托(展示陈述),尽落今时。不展不托,堕坑落堑。直饶风吹不入,水洒不著,捡点将来,自救不了。岂不见道,直似寒潭月影,静夜钟声,随扣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拈拄杖,划一划云:“划断古人多年葛藤,点头石不觉拊掌大笑。且道笑个甚么?脑后见腮,莫与往来。”
  2.上堂:“目前无法,万象林然。意在目前,突出难辨。不是目前法,触处逢渠,非耳目之所到,不离见闻觉知。虽然如是,也须踏著他向上关捩子始得。所以道,罗笼不肯住,呼唤不回头,佛祖不安排,至今无处所。如是则不劳敛念,楼阁门开;寸步不移,无底篮子盛将归。”
  3.上堂:“百鸟不来春又喧,凭栏溢目水连天。无心还似今宵月,照见三千与大千。”
  自性无形无相,不可拟思言说,状如铁牛,把捉不得。虽然如是,若不得其活用,亦是堕坑落堑,犹在生死岸头,算不得自在解脱。活用在何处?在万象森然处,在见闻觉知处。然而要在无心方可契入。
  绍隆禅师示寂于绍兴丙辰年(1136)。

260.育王端裕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府(今浙江龙泉县)育王山佛智端裕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吴越王之后裔。其六世祖因守会稽,故而在那里定居下来。端裕禅师幼时聪颖,眉目渊秀。十四岁辞亲,于大善寺当沙弥,十八岁得度并受具足戒。后投净慈一禅师座下参学(此处的净慈一禅师就是净慈师一禅师吗?若是,则《五灯会元》之记载有误,因为同书净慈师一禅师章中,又云净慈师一禅师是端裕禅师之法嗣。待考)。
  一日,端裕禅师在寺院里经行,偶然听见一位僧人击打着露柱道:“你何不说禅?”
  端裕禅师一听,豁然彻省。
  于是,他便辞别净慈一禅师,开始游方参学。端裕禅师先后礼谒过龙门远、甘露卓、泐潭祥等大德,皆以颖迈而被器重。最后于钟阜投圆悟克勤禅师座下。
  一日,克勤禅师问:“谁知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即今是灭不灭?”
  端裕禅师道:“请和尚合取口好。”
  克勤禅师道:“此犹未出常情。”
  端裕禅师正要开口应对,克勤禅师拈起拄杖便打。
  在这出其不意的一击之下,端裕禅师心中所有的疑情顿然消散。
  端裕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克勤禅师座下,执侍克勤禅师。后随克勤禅师居于宁寺,充当书记。不久克勤禅师命他分座接众。从此以后,端裕禅师道声蔼著。
  克勤禅师回蜀后,端裕禅师先后住持过丹霞、虎丘、径山西华、建康保宁、苏城万寿、闽中贤沙、寿山西禅、杭州灵隐等道场,末后住庆元府育王山。端裕禅师圆寂于南宋绍兴庚午年(1150)。谥大悟禅师。
261.护国景元禅师悟道因缘  262.灵隐慧远禅师悟道因缘  263.华藏安民禅师悟道因缘  264.昭觉道元禅师悟道因缘
  265.中竺中仁禅师悟道因缘  266.象耳袁觉禅师悟道因缘  267.华严祖觉禅师悟道因缘  268.张栻居士悟道因缘
  269.枢密徐俯居士悟道因缘  270.郡王赵令衿居士悟道因缘
261.护国景元禅师悟道因缘
  台州护国此庵景元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张,永嘉楠溪人。景元禅师十八岁依灵山希拱禅师出家,受具足戒后,专门学习天台教义三年。后放弃经教,投钟阜礼谒圆悟克勤禅师。
  一天,有一位僧人在读死心禅师(黄龙悟新)小参法语云:“既迷须得个悟,既悟须识悟中迷、迷中悟。迷悟双忘,却从无迷悟处建立一切法。”景元禅师正好从旁边经过,一听,疑情大起,于是便急忙向佛殿走去。当他用双手托开大殿的门扉时,门发出一声吱呀的响声,景元禅师当下豁然大悟。
  景元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克勤禅师身边,充当侍者。在克勤禅师的不断钳锤下,景元禅师机辩逸发,人莫敢当。克勤禅师曾称他为“聱(ao)头元侍者”,并自题其肖像,交付给景元禅师,其词曰:
  “生平只说聱头禅,撞著聱头如铁壁。
   脱却罗笼截脚跟,大地撮来墨漆黑。
   晚年转复没刀刀,奋金刚椎碎窠窟。
   他时要识圆悟面,一为渠侬并拈出。”
  “聱头”,又称“聱叟”,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倔老头”,坚持原则,认死理,不听取意见,富有乖忤之精神。克勤禅师平生对来参者要求极严格,不轻易印可人,决不拿佛法当人情。故自称“聱头”。
  克勤禅师回四川后,景元禅师独自回到浙东一带,混迹人群,和光同尘,不求闻达。
  后来,括苍太守耿延禧向克勤禅师问道,在阅读克勤禅师语录的时候,偶然看到克勤禅师送给景元禅师的那首题像,因而得以了解景元禅师的为人,于是想邀请景元禅师前住南明山开法。为了找到景元禅师,太守遣使者四处打听,花了很长的时间,终于在台州报恩寺的大众寮中找到了景元禅师。不得已,景元禅师便受命出世弘法。当时报恩寺的方丈古公和灵源禅师的高足,听了景元禅师的开示和提唱,都深感惊诧。
  在南明住山期间,曾有僧问:“三圣(镇州三圣慧然禅师)道:我逢人即出,出则不为人。意旨如何?”景元禅师道:“八十翁翁嚼生铁。”那僧又问:“兴化(魏府兴化存奖禅师)道:我逢人则不出,出即便为人。又作么生?”景元禅师道:“须弥顶上浪翻空。”
  又有僧问:“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是甚么物?”景元禅师道:“无孔铁锤。”那僧一听,便道:“天人群生类,皆承此恩力也。”景元禅师道:“莫妄想。”
  “我逢人即出,出则不为人”、“我逢人则不出,出即便为人”,此二公之语,与《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概是同一归趣,所谓随缘应化而不生应化之想。景元禅师的禅风可从以上两则接人之因缘中略见一斑。

262.灵隐慧远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府灵隐慧远佛海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彭,眉山(今四川境内)金流镇人。慧远禅师十三岁从药师院宗辩禅师出家为僧,后前往成都大慈寺听习经论,四年后又放弃所习,投峨嵋灵岩寺徽禅师(浮山法真禅师之法嗣)座下参学。
  一日斋罢,慧远禅师见徽禅师于庭院间经行,遂上前问道:“文殊为七佛祖师,未审什么人为文殊之师?”
  徽禅师道:“金沙溪畔马郎妇。”
  慧远禅师一听,茫然不明其旨。
  时赵铁拂为徽禅师之侍者。慧远禅师经常亲近他,并得到了他两年多的提携和诱导,但是他最终还是一无所得。
  后来有一天,慧远禅师独自在室中静坐,偶然听见窗外有一位僧人独行独语道:“假四大以为盖覆,缘六尘而生心。忽遇六尘顿消,唤什么作心?”
  慧远禅师忽然有省。于是便起身告诉首座和尚,首座和尚遂予印可。又上方丈寮告诉徽禅师,徽禅师亦给予印可。
  第二天,慧远禅师便告别徽禅师,辞行前往他方参学。大众都劝他留下,慧远禅师坚决不肯,他说:“吾师以为可,可我终未释然也。”
  [慧远禅师真学道法器!自心未释然,虽经印可,亦终不肯自欺,更不沾沾自喜。若非真正学道人,心中稍有名利,即被他赚矣!]
  当时正好赶上圆悟克勤禅师回四川,重新住持成都昭觉寺。慧远禅师即前往参礼。克勤禅师见他辞旨峭硬,知是法器,因此非常器重他。
  一日,克勤禅师为众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之公案——
  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
  马祖道:“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慧远禅师一听,忽然顿悟,倒仆在地,大众以为他中风了,将他扶起。
  慧远禅师道:“吾梦觉矣!”
  到了晚上小参,慧远禅师从大众中走出,问道:“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
  [慧远禅师的意思是,证得空性之后,下一步该如何修行?]
  克勤禅师道:“七珍八宝一时拿。”
  [七珍八宝喻无边妙用。若住于空境,即是死水不藏龙,还须依体起用,自在随缘接物,方是活物。若不起用,如同遭贼,七珍八宝被人盗走,没有两样。]
  慧远禅师道:“争奈贼不入谨家之门!”
  克勤禅师便道:“机不离位,堕在毒海。”
  [宗门中有“机不离位,堕在毒海。”
  [宗门中有“机守位”、“机转位”之说。机,指机用,位,指见道。机守位,意指尚执着于悟道之相,没有离开迷悟二边,不能活用。机转位,意指超越于迷悟二边,不住生死,亦不住涅盘,归无所得,无住无相,活泼自在。机不离位,就是机守位,意思是说,尚执着于悟道之相,没有真正透脱,故云堕在毒海。]
  慧远禅师于是随声大喝。
  克勤禅师便用拄杖敲着禅床,说道:“吃得棒也未?”
  慧远禅师又大喝一声。
  克勤禅师于是连喝两声。
  慧远禅师便礼拜。
  克勤禅师见他已彻,大喜,遂予印可。
  从此以后,慧远禅师机锋竞发,无有滞碍。
  圆悟克勤禅师圆寂后,慧远禅师叹息道:“哲人云亡,继之者谁乎?”于是便顺江东下,先后住持扬州之龙蟠、婺州(今浙江金华)之普济、衢州之定业等大刹,后补灵隐住持之位。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慧远禅师奉召入禁中问法,并得赐佛海禅师之号,此后还多次奉诏入宫,大弘禅道。
  淳熙二年(1175)秋天,慧远禅师事先辞众云:“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闹处莫出头,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向你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
  对慧远禅师的这一预言,一时座下弟子和朝中士大夫们都争相喧传,心里都将信将疑。第二年(1176)正月十五日凌晨,慧远禅师奉诏入宫主持祝圣法会,并升座说法。一切如过去没有什么两样。为了表达对慧远禅师的敬仰,孝宗皇帝亲自遣使者侍候慧远禅师的日常起居。那天斋罢,侍者入方丈寮看望慧远禅师,见其门窗紧闭,便从窗子的缝隙中往里看,只见慧远禅师生前收养的那只黑猿(因为此猿极驯服,善知人意,慧远禅师便让它穿衣服,称之为“猿行者”),手持一卷书,立于床前。侍者于是从后门进入丈室,掀开帐子一看,慧远禅师已迁化多时。再把猿行者手中的书接过一看,上面写着辞世偈,云:
  “拗折秤锤,掀翻露布。
   突出机先,鸦飞不度。”
  慧远禅师圆寂时,春秋七十四岁。

263.华藏安民禅师悟道因缘
  建康府华藏密印安民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朱,嘉定府(今四川乐山县)人。安民禅师出家后专攻经论,一度于成都宣讲《首楞严经》,为义学僧众所归仰。当时,圆悟克勤禅师正住持昭觉寺,安民禅师与其座下弟子胜禅师为好朋友。因此,安民禅师得以有机会参礼克勤禅师。
  一日小参的时候,圆悟禅师举“国师三唤侍者”之公案以及赵州和尚对此公案的拈题——
  南阳慧忠国师一日唤侍者,侍者应喏。
  慧忠禅师如是三召,侍者三应。
  慧忠国师道:“将谓吾孤负汝,却是汝孤负吾?”
  后来,有僧就此公案请问赵州和尚:“国师唤侍者,意作么生?”
  赵州和尚道:“如人暗里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
  举完之后,圆悟禅师便问:“那(哪)里是文彩已彰处?”
  [自性虽无形无相,无可描摹拟议,但是吾人的举手投足、日用应缘处,无不是自性在现行起用,一切都是它已彰的文彩,除此之外,何处更觅它文彩?]  
  安民禅师一听,心中忽然生起大的疑情。于是便告香(学者焚香,请师家升座说法之仪式)入室请益。
  圆悟禅师问:“座主讲何经?”
  安民禅师道:“《楞严》。”
  圆悟禅师道:“《楞严》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毕竟心在甚么处?”
  [“八还”义见《首楞严经》卷二,八还,即从八个方面推究、还源事物的生起因缘。大意是,身处堂中,所见之明还日轮,暗还黑月,通还户牖,雍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勃还尘,清明还霁。八还的意思是说,一切有为法,均由因缘而起,一一事物皆可推其生因,唯有能现生一切万法的妙明真心本身是找不到生因的,它是法尔如是的,属无为法的范畴。]
  安民禅师便从文字知解的角度,作了种种详细的解说。可是圆悟禅师皆不认可。
  安民禅师于是再次向圆悟禅师请益。
  圆悟禅师便令他“于一切处作文彩已彰会”。
  [圆悟禅师的意思是让他把日用中的一切均当作自性的妙用来会。]
  后来有一次,安民禅师在圆悟禅师身边,偶然听见有一位僧人向圆悟禅师请益十玄谈,那僧刚举“问君心印作何颜”这一句时,圆悟禅师厉声说道:“文彩已彰!”
  安民禅师一听,言下有省,于是请求圆悟禅师印证。圆悟禅师便示以色钳锤。安民禅师此时有所省悟,但是未彻,心中尚有疑滞,故被问得茫然不知所措。
  一日,安民禅师又入室参礼圆悟禅师。
  安民禅师道:“和尚休举话,待某说看。”
  圆悟禅师便答应了。
  安民禅师道:“寻常拈槌竖拂,岂不是经中道,‘一切世界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
  [参禅贵直指。安民禅师又落在语言文字知见之中。纵然答得再圆满,于己何益?!]
  圆悟禅师笑道:“你元(原)来在这里作活计!”
  安民禅师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说道:“下喝敲床时,岂不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圆悟禅师道:“你岂不见经中道,‘妙性圆明,离诸名相’?”
  安民禅师一听,终于言下释然。
  圆悟禅师后离四川,前往夹山传法。安民禅师便终止了自己的讲经活动,陪侍圆悟禅师前往。
  一日夜参,圆悟禅师为众人举“古帆未挂”之公案,该公案的具体内容是——
  有僧问岩头全奯禅师:“古帆未挂时如何?”岩头禅师道:“小鱼吞大鱼。”又有僧一如前问,岩头禅师道:“后园驴吃草。”
  后来有很多禅师,皆借用“古帆未挂时如何”这一话头来接引和勘验学众。  
  安民禅师听了这一公案,心中狐疑,未能契旨,于是请求圆悟禅师为他开示。
  圆悟禅师道:“你问我。”
  安民禅师便问:“古帆未挂时如何?”
  圆悟禅师道:“庭前柏树子。”
  安民禅师终于豁然大悟。他欣喜地告诉圆悟禅师道:“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
  圆悟禅师知道他这次是真正地彻悟了,便笑道:“奈这汉何!”遂予印可,不久,又令安民禅师分座说法。
  圆悟禅师曾说偈赞叹道:
  “休夸四分罢楞严,按下云头彻底参。
   莫学亮公亲马祖,还如德峤访龙潭。
   七年往返游昭觉,三载翱翔上碧岩。
   今日烦充第一座,百华丛里现优昙。”
  亮公指西山亮座主,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参见“西山亮座主悟道因缘”。德峤指德山宣鉴禅师,龙潭崇信禅师之法嗣,参见“德山宣鉴禅师悟道因缘”。
  安民禅师悟道后,曾礼偈过蒋山慧懃佛鉴禅师。
  佛鉴想勘验一下安民禅师的悟境,便问:“佛果(圆悟克勤禅师)有不曾乱为人说底句,曾与你说么?”
  安民禅师道:“合取狗口!”
  佛鉴禅师于是大声叫道:“不是这个道理!”
  安民禅师道:“无人夺你盐茶袋,叫作甚么!”
  佛鉴禅师道:“佛果若不为你为,我为你说。”
  安民禅师道:“和尚疑时,退院别参去!”
  [佛鉴禅师再三设圈套,均被安民禅师识破。若不是心中已达不疑之地,决不能达此境界。]
  佛鉴一听,便呵呵大笑。
  安民禅师后出世,开法于保宁,不久又迁华藏,末后又住中峰。
  曾有上堂法语云:“众卖华兮独卖松,青青颜色不如红。算来终不与时合,归去来兮翠蔼中。可笑古人恁么道,大似逃峰赴壑,避溺投火。争如随分,到尺八五分镢头边,讨一个半个。虽然如是,保宁半个也不要。何故?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
  其中,“逃峰赴壑,避溺投火”、“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两句,颇值得我们品味。

264.昭觉道元禅师悟道因缘
  成都府昭觉彻庵道元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邓,绵州(今四川绵阳)人。道元禅师自幼于降寂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即游方参学。初礼大别道禅师座下。
  一日,道元禅师因看廓然无圣之语,忽然失笑道:“达磨元(原)来这里!”
  [“廓然无圣”是达磨祖师酬答梁武帝之语——普通八年(527)十月一日,达磨祖师至金陵,见梁武帝。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
  道元禅师于是把自己的领悟告诉了大别道禅师,道禅师遂予以肯定和赞叹。
  后来,道元禅师又前往参礼佛鉴慧懃、佛眼清远二位禅师,皆蒙赏识。最后,道元禅师又来到金山,投圆悟克勤禅师座下。他把自己的领悟告诉了克勤禅师,可是克勤禅师却不予印可。
  克勤禅师奉诏住持云居山的时候,道元禅师亦随而从之。道元禅师对宗门之旨虽然早有信人,但是蕴积在胸中的疑滞尚未完全脱落,因此,在克勤禅师身边,他仍然朝夕请益不倦。
  一日,有僧前来参问克勤禅师,克勤禅师便问:“生死到来时如何?”
  那僧道:“香台子笑和尚。”
  克勤禅师于是转过身来问道元禅师:“汝作么生?”
  道元禅师道:“草贼大败。”
  克勤禅师进一步问:“有人问你时如何?”
  道元禅师正要开口作答,克勤禅师进逼道:“草贼大败!”
  道元禅师终于彻悟。
  克勤禅师于是用拳头打他。道元禅师便指着自己的手掌(古人多用“指掌”表示事理浅近,易明易办),哈哈大笑。
  克勤禅师道:“汝见甚么便如此?”
  道元禅师道:“毒拳未报,永劫不忘!”
  克勤禅师晚年回到成都,住持昭觉寺,道元禅师奉命充当首座和尚。克勤禅师圆寂后,道元禅师便继任其法席。

265.中竺中仁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府中天竺□(同“拗”,ao)堂中仁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洛阳人。中仁禅师少年时投东京奉先院出家,北宋徽宗宣和初年(1119)落发得度,受具足戒后,一度往来于三藏译经场所,专攻经论。但是,他对于宗门之事,却未曾信人。
  当时,圆悟克勤禅师居于宁寺接众。
  一天凌晨,中仁禅师入天宁寺礼谒圆悟禅师,正好赶上圆悟禅师为众入室请益。中仁禅师一见圆悟禅师的威德,便生敬服之心,于是大胆地走到圆悟禅师的跟前礼问。
  圆悟禅师道:“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速道!速道!”
  中仁禅师正要开口论对,圆悟禅师照着他的嘴一拳打过来,顿时一颗牙齿被打掉了,落在地上。中仁禅师当即豁然大悟。
  中仁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天宁,向圆悟禅师请益,从此师资道合,请问无间。后开法于大觉寺,不久迁住中天竺,末后又移住灵峰。
  南宋孝宗淳熙甲午年(1174)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日,中仁禅师奉诏入禁中升座说法。孝宗皇帝举“不与万法为侣”之公案,请中仁禅师拈提(对古人现成公案,进行评点发挥,以启发学人)。中仁禅师拈提罢,作偈颂云:
  “秤锤搦(nuo,按、握)出油,闲言长语休。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中仁禅师接众时,比较洒脱自由,常以闺阁中事,以逗学人之机。请看他的两则上堂法语——
  上堂:“九十春光已过半,养花天气正融和。海棠枝上莺声好,道与时流见得么?然虽如是,且透声透色一句作么生道?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
  上堂,举狗子无佛性话,乃曰:“二八佳人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可怜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
  修行最关键的,就是要能够透声透色,不为声色所迷。避开声色,潜入山林,作为修行的一个阶段,固然不可缺少,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到声色中来淬火,以显示其金刚之性。“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于此极尽欢乐之地,能否透得过?若透不过,说一千道一万,也只是知见。

266.象耳袁觉禅师悟道因缘
  眉州(今四川境内)象耳山袁觉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袁,本郡人。少时袁觉师于传灯寺出家,后试经得度。其本名圆觉,因郡守在填写祠牒(即度牒,官府发给出家人的身份证明。清乾隆以前,出家人必取得祠部颁发的正式度牒,方可出家为僧,否则即是非法)的时候,将“圆”字误写作“袁”字,故而将错就错,名为袁觉。当时郡守疑心袁觉禅师会不高兴,便戏之曰:“一字名可乎?”袁觉禅师笑道:“一字已多。”他的回答令郡守非常诧异。
  袁觉禅师受具足戒后,即离开四川,前往荆楚一带游方,遍参有道尊宿。后来到大沩山,依佛性禅师参学。
  有一天,袁觉禅师入室请益,向佛性禅师陈述了自己的见处。
  佛性禅师听罢,便道:“汝忒煞远在(你离见道还差得很远呢)。”
  佛性禅师虽然这样说,但是知道袁觉禅师是一个法器,因此便把他留在座下,充当侍者,负责接待宾客。
  此后,袁觉禅师每次陪侍佛性禅师的时候,佛性禅师必举《法华经》中“开示悟入”这四个字,令袁觉禅师下转语,并且说道:“直待我竖点头时,汝方是也。”
  [开示悟入,即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的略称。]
  袁觉禅师虽然下了很多转语,但是,均不契佛性禅师之意。
  一天,袁觉禅师偶然因为处理一件事情未能尽职,被暂时赶出山门,以示禁制。
  在受禁制期间,袁觉禅师无有依靠,于是便寄居在当地的一位居士家。
  一日,袁觉禅师便诵《法华经》。当他诵至“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这一句时,豁然有省。
  禁制结束后,袁觉禅师便回山看望佛性禅师。
  佛性禅师遂予印可。
  当时,圆悟克勤禅师再度得旨,住持云居山。袁觉禅师于是前往其座下,把自己的证悟所得,告诉了圆悟禅师,并希望能得到他的印证。
  圆悟禅师听完之后,便大声呵斥道:“本是净地,屙屎作么?”
  袁觉禅师终于疑情顿释,彻悟宗旨。后随圆悟禅师回到四川。
  南宋绍兴丁巳年(1137),袁觉禅师应郡守之邀请,住持眉州象耳山,将那里的道场修葺一新。
  袁觉禅师曾经告诉诸禅客说:“东坡云‘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山谷云:‘惠崇烟雨芦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傍人谓是丹青。’此禅髓也。”又云:“我敲床竖拂时,释迦、老子、孔夫子都齐立在下风。”
  其接人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267.华严祖觉禅师悟道因缘
  眉州(今四川眉山)中岩华严祖觉禅师,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俗姓杨,嘉州(今四川乐山县)人。祖觉禅师自幼聪慧非常,大凡书史,过目成诵。但是对佛教因为不了解而心怀恶见。他曾经著书立说,排斥佛教,但很快恶境现前。他感到非常恐怖,于是便悔过出家,投慧目能禅师座下。
  出家不久,他的双膝上生起了毒疽,疼痛无比,无人能医,走路时离不开竹杖,这样折腾了五年之久。一天,祖觉禅师因书《华严合论》完毕,当天晚上便感得异梦。第二天早晨,他扔下手杖就可以走路了。从此以后,他便坚持天天读诵《华严经》。一次,祖觉禅师诵至《现相品》“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这一偈语时,忽然领悟了华严宗旨,从此声名大振。祖觉禅师正式落发、取得僧籍之后,当地府帅便请他到千部堂开讲《华严经》。在讲经的时候,祖觉禅师词辩宏放,听众无不叹服。
  一日,祖觉禅师正在讲经,适逢南堂元静禅师从千部堂经过。听了祖觉禅师的讲经之后,元静禅师谓祖觉禅师道:“观公讲说,独步西南,惜未解离文字相耳。倘问到方外,即今之周金刚也。”
  [周金刚就是当年的德山宣鉴禅师,俗姓周,四川人,在参礼龙潭崇信禅师悟道之前,一直以讲经为业,精通《金刚经》,故人称周金刚。]
  于是,祖觉禅师便欣然罢讲,泛舟出蜀游方,后投钟阜圆悟克勤禅师府下参学。
  一日,祖觉禅师入室请益。圆悟禅师遂为他举罗山道闲禅师的一则接众法语——
  罗山道:“有言时,踞虎头,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无言时,觌露机锋,如同电拂。”
  举完此公案,圆悟禅师便问祖觉禅师:“作么生会?”
  祖觉禅师被问得无言以对。
  退出丈室后,祖觉禅师便发奋用功,夙夜参究,终于豁然有省,遂作偈呈圆悟禅师,偈云:
  “家住孤峰顶,长年半掩门。
   自嗟身已老,活计付儿孙。”
  圆悟禅师见其偈后,知道祖觉禅师已悟明心性,遂予印可;但是其心中的疑滞犹未剥尽,尚须进一步钳锤。
  第二天祖觉禅师再次入室请益,圆悟禅师便问:“昨日公案作么生?”
  祖觉禅师正想开口应对,圆悟禅师便大声喝道:“佛法不是这个道理!”
  祖觉禅师一听,茫然不知所以,只好继续留在圆悟禅师身边,又参学了五年,可是其结果仍然是一无所得,因此他心里感到非常迷闷。
  祖觉禅师后来离开圆悟禅师,一度来到庐山栖贤寺。
  一日,他阅读浮山法远禅师的《削执论》,至“若道悟有亲疏,岂有旃檀林中却生臭草”一语时,豁然契悟。
  于是他便作偈,寄呈圆悟禅师,偈云:
  “出林依旧入蓬蒿,天网恢恢不可逃。
   谁信业缘无避处?归来不怕语声高。”
  圆悟禅师一览其偈,大喜,持以示众云:“觉华严彻矣!”
  祖觉禅师出世后,住眉州中岩,开法化众。一时法席大盛。

268.张栻居士悟道因缘
  张栻居士,东林道颜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敬夫,号南轩,丞相张浚之子。张栻居士颖悟夙成,自幼就受到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的薰陶,曾作《希颜录》,以古圣贤自期。成人后,张栻居士得其父张浚之荫蔽,官拜直密阁。张浚既没,张栻因为上疏议论时事,主张修身务学、畏天恤民、抑侥幸、屏谗谀,而遭权臣忌恨,一度退职隐居。后蒙孝宗之悯念,任直宝文阁、秘阁修撰等职。
  张栻居士在任期间,曾经参访过东林道颜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张栻居士问道颜禅师:“见即便见,拟思即差,又作么生?”
  道颜禅师道:“还同不知有。”
  张栻居士又问:“正当知有时如何?”
  [宗门中,常把已明心见性的人,称之为“知有的人”。知有的人同样闻声见色,只是他不分别计度而已。]
  道颜禅师道:“闻声见色只如常。”
  张栻居士一听,豁然有省,遂作偈曰: 
  “闻声见色只如常,熟察精粗理自障。
   脱似虚空藏碧落,曾无少剩一毫芒。”
  道颜禅师于是点头印可。 
  张栻居士临终前,曾示疾,有人前来求教,张栻居士道:“蝉脱人欲之私,春融天理之妙。”言讫而逝。

269.枢密徐俯居士悟道因缘
  枢密徐俯居士,圆悟克勤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师川,号东湖居士,洪州分宁人。其父徐禧,字德川,博游周览,知古今事变,后授镇安军节度使推官、给事中、龙图阁直学士等职。
  徐俯居士少时怀才负气,七岁能诗,颇为其舅父黄山谷所重。在随侍父亲龙图徐禧外出就任期间,徐俯居士得以有机会经常礼谒法昌倚遇和灵源惟清二位禅师。三人常常语论终日。那时,徐俯居士尚未入佛门,故听了两位禅师的言论,茫然无知。后因目睹法昌倚遇禅师临终时,预知时至,在笑谈之间自在迁化,徐俯居士深感诧异,原来生死是可以自主的,从此以后,他便开始笃信佛教。
  徐俯居士成年后,适逢西夏人入侵,父亲徐禧不幸战死沙场。因为其父是为国捐躯的,故朝中为体恤其后,特授徐俯居士通直郎之职,后又荐为右谏议大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等职。父亲之死,给徐俯居士的打击很大。为报罔极之恩,徐俯居士特地邀请灵源惟清禅师来到他守孝的地方说法。
  那天,灵源禅师登座说法完毕,最后问道:“诸仁者,只如龙图(徐禧)平日读万卷书,如水传器,涓滴不遗。且道寻常著在甚么处?而今舍识之后,这著万卷书底,又却向甚么处著?”
  徐俯居士一听,言下大悟,说道:“吾无憾矣!”
  灵源禅师便下座,问道:“学士适来见个甚么,便恁么道?”
  徐俯居士道:“若有所见,则钝置和尚去也(如果我回答说有所见,则埋没了和尚,显得和尚鲁钝无智)。”
  灵源禅师便道:“恁么则老僧不如。”
  徐俯居士道:“和尚是何心行?”
  灵源和尚便哈哈大笑。
  靖康初年(1126),徐俯居士被迁为尚书外郎。此间他经常与朝士同志(同朝为官、爱好禅修的朋友)寄宿于天宁寺择木堂,力参圆悟克勤禅师。圆悟禅师亦喜其见地超迈。
  一日,徐俯居士至书记寮,指着圆悟克勤禅师的顶相(此指肖像),说道:“这老汉脚跟犹未点地在。”
  圆悟禅师倾斜着头,说道:“瓮里何曾走却鳖!”
  徐俯居士说道:“且喜老汉脚跟点地。”
  圆悟禅师道:“莫谤他好!”
  徐俯居士于是礼拜而去。
  徐俯居士卒于绍兴十年(1140),有诗集六卷行世。

270.郡王赵令衿居士悟道因缘
  郡王赵令衿(jin)居士,圆悟克勤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表之,号越然居士。赵令衿在南康(今江西境内)任职期间,为事简洁,政通人员,经常与禅僧交游。他把自己的堂室称之为摩诘丈室。
  当时,正值圆悟克勤禅师居瓯阜弘法。赵令衿居士于是在政事之余,欣然前往请益,愿受炉锤。开始,圆悟禅师不肯开示法要,但是赵令衿居士一再固请,不得已,圆悟禅师便道:“此事要得相应,直须是死一回始得。”
  赵令衿居士一听,当下便默然有契,后来他作疏呈圆悟禅师,其疏略云:
  “家贫遭劫,谁知尽底不存。
   空屋无人,几度贼来亦打。”
  圆悟禅师见其疏后,知道他已明悟心性,遂印可,并嘱咐他要好好护念。
  绍兴庚申年(1140)冬天,赵令衿居士与同僚道友汪内翰藻、李参政邴、曾侍郎开等人,前往径山,礼谒大慧宗杲禅师。大慧宗杲禅师是圆悟克勤禅师的高足,一代宗师。
  大慧禅师听说他们到了,便令僧击鼓入室。
  赵令衿居士到后,便袖中笼香,欣然入室请益。
  大慧禅师一见他,便问:“赵州洗钵盂话,居士作么生会?”
  [赵州洗钵盂之公案的具体内容是——
  有僧问赵州和尚:“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赵州和尚便问:“吃粥了也未?”那僧道“吃粥了也。”赵州和尚道:“洗钵盂去。”那僧忽然省悟。]
  赵令衿居士反问道:“讨甚么碗?”说完便拂袖而出。
  大慧禅师连忙站起来,一把揪住他,追问道:“古人向这里悟去,你因甚么却不悟?”
  赵令衿居士正要开口拟对,大慧禅师道:“讨甚么碗?”
  赵令衿居士便道:“还这老汉始得。”
271.侍郎李弥逊居士悟道因缘 272.成都范县君悟道因缘   273.文殊心道禅师悟道因缘  274.何山守珣禅师悟道因缘
  275.祥符清海禅师悟道因缘  276.龙翔士珪禅师悟道因缘  277.云居善悟禅师悟道因缘  278.黄龙法忠禅师悟道因缘
  279.白杨法顺禅师悟道因缘  280.云居法如禅师悟道因缘
271.侍郎李弥逊居士悟道因缘
  侍朗李弥逊居士,圆悟克勤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似之,号普现居士,苏州吴县人。弥逊居士少时极聪颖,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十八岁中乡举。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登进士第。政和四年(1114),官拜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校书郎、起居郎等职,后因议论时事,被贬为庐山知县。从此他便隐居八年,一心向佛。此间,他经常入室参礼圆悟克勤禅师。
  一日,弥逊居士早朝罢回府,骑马行至天津桥上。突然马纵身一跃,他心里一惊,忽然有省,通身汗流。于是他便直趋天宁寺,找圆悟禅师印证。适逢圆悟禅师正要出门,远远地望见弥逊居士来了,便唤道:“居士且喜大事了毕。”
  弥逊居士大声说道:“和尚眼花作甚么?”
  圆悟禅师便大喝一声,弥逊居士亦大喝。
  从此以后,弥逊居士机锋迅捷,每次与圆悟禅师论对,当机不让。
  宣和末年(1125),弥逊居士知冀州,因抗击金人有功,于靖康元年,被钦宗召为卫尉少卿。靖康二年,又迁为江东通判,知建康郡事,并与李纲联手,平定了建康牙校周德之叛乱。嗣后,被迁为淮南运副。弥逊居士因为论事鲠切,刚直不阿,为奸党所忌,尤其是他坚决抗金的主张,触犯了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的利益,不得已,他只好辞官归田,隐居福建连江西山,筑庵自居,屏绝人事。
  绍兴十九年,(1150),弥逊居士临终示微恙,沐浴毕,跏趺而坐,作偈曰:
  “谩说从来牧护,今日分明呈露。
   虚空拶倒须弥,说甚向上一路。”
  写完,便掷笔而逝。弥逊居士生前有奏议三卷、外制三卷、议古三卷、诗十卷等传世。

272.成都范县君悟道因缘
  成都府范县君(县君,古代妇女之封号),圆悟克勤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生平不详。范县君很早就寡居,一心向佛,坚持习禅,常坐不卧。
  后闻圆悟克勤禅师住持成都昭觉寺,于是便前往礼拜,请求圆悟禅师为她开示入道因缘。圆悟禅师于是教她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
  范县君于是依教参究,可是久无所契,心里非常着急。
  一日,范县君又来到昭觉寺,哭着央告圆悟禅师道:“和尚有何方便,令某易会。”
  圆悟禅师道:“却有个方便。”于是便教她只看“是个甚么?”
  范县君回家后,依教奉行,在日常起居处、举手投足处,专看“是个甚么?”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豁然有省。她惊喜地说道:“元(原)来恁么地近那!”
  范县君的悟道经验,很值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借鉴。在日常生活中,看“是个甚么?”这实际上就是六祖所说的“学道常于自性观”。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起心动念,都是自性的妙用。如果我们在自己的一举一动、起心动念的当下,回光反照,问一声“是个甚么?”,此时,我们就已经与自性打照面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樓主| 發表於 2018-9-19 18:55:17 | 只看該作者
更不需要向外求玄求妙了。
  
273.文殊心道禅师悟道因缘
  常德府(今湖南常德)文殊心道禅师,太平慧懃禅师之法嗣,俗姓徐,眉州(今四川眉县)人。心道禅师三十岁出家得度,后往成都学习唯识宗思想,自以为达到了极致。
  一日,同舍的一位道友诘问他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今目前万象摐(chuang)然(众多、纷错),心识安在?”
  心道禅师被问得茫然不知应对。
  于是,心道禅师便出关游学,周流江淮,后抵舒州太平佛鉴慧懃禅师座下请益。
  一日,佛鉴禅师夜参,举赵州柏树子公案——
  雪窦重显禅师一日与一禅客谈论赵州宗旨。禅客说道,法眼禅师曾经在金陵偶然遇到赵州和尚的侍者觉铁嘴,便问:“赵州柏树子因缘记得否?”觉铁嘴道:“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法眼禅师一听,便拊掌叹道:“真自师子窟中来。”禅客讲完此公案,便问重显禅师,觉铁嘴说赵州没有说过柏树子的话,而法眼禅师却肯定了他,法眼禅师的意旨究竟是什么?重显禅师道,宗门抑扬,那有规辙?当时以苦行著称的韩大伯亦在旁边,当他听到重显禅师的答话后,便偷偷地笑着走开了。重显禅师送走禅客后,回头便责备韩大伯道:“我偶客语,尔乃敢慢笑,笑何事?”韩大伯道:“笑知客智眼未正,择法不明。”重显禅师道:“岂有说乎?”韩大伯以偈答曰:
  “一兔横身当古道,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
  重显禅师一听,感到非常惊诧,于是便与韩大伯结为友。
  当佛鉴禅师举至“觉铁嘴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这一句话时,心道禅师忽然生起大的疑情来。
  于是他便就此疑情,日夜参究。
  提撕既久,一天黄昏,心道禅师豁然大悟。于是他便直趋丈室,拟向佛鉴禅师陈述自己之所悟。佛鉴禅师见他来了,便闭门不出。
  心道禅师在窗外喊道:“和尚莫谩(哄骗)某甲。”
  佛鉴禅师道:“十方无壁落(界限、限制),何不入门来?”
  心道禅师便用拳头击破窗纸。
  佛鉴禅师于是开门出来,一把揪住他,威逼道:“道!道!”
  心道禅师便用两手捧着佛鉴禅师的头,作出口啐(唾)状,然后走开。
  后来,心道禅师作偈,呈佛鉴禅师云:
  “赵州有个柏树话,禅客相传遍天下。
   多是摘叶与寻枝,不能直向根源会。
   觉公说道无此语,正是恶言当面骂。
   禅人若具通方眼,好向此中辨真假。”
  佛鉴禅师览其偈,对心道禅师大加赞赏,并给予印可,后又命他分座接众。
  心道禅师悟道后,一度应襄州太守之邀请,开法于天宁寺,不久又移居大别文殊寺。
  北宋宣和改元(1119),徽宗皇帝听信道士林灵素排佛之建议,下诏改僧号为德士,并令僧尼一律加戴冠巾。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心道禅师抱着随缘应化的乐观态度。曾上堂示众云:
  “祖意西来事,今朝特地新。昔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鹤氅披银褐,头包蕉叶巾。林泉无事客,两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毗卢遮那,顶戴宝冠,为显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鹤氅,且要俯顺时宜。一人既尔,众人亦然。大家成立丛林,喜得群仙聚会。共酌迷仙酎(zhou,醇酒),同唱步虚词。或看灵宝度人经,或说长生不死药。琴弹月下,指端发太古之音。棋布轩前,妙著出神机之外。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只如不进不退一句,又作么生道?直饶羽化三清路。终是轮回一幻身。”
  宣和二年(1120)九月,皇帝又下诏恢复僧制。心道禅师又上堂云:“不挂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颇相宜。一年半内闲思想,大底兴衰各有时。我佛如来预谶(预言)法之有难,教中明载,无不委知(详细明白)。较量年代,正在于兹。魔得其便,惑乱正宗。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删削经文。饶钹停音,钵盂添足。多般矫诈,欺罔圣君。赖我皇帝陛下,圣德圣明,不忘付嘱,不废其教,特赐宸章,颁行天下。仍许僧尼,重新披削。实谓寒灰再焰,枯木重荣。不离俗形而作僧形,不出魔界而入佛界。重鸣法鼓,再整颓纲。迷仙酎变为甘露琼浆,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放下银木简,拈起尼师坛(坐具、坐衣、随坐衣)。昨朝稽首擎拳(道教中问讯之礼节),今日和南(问讯、预礼)不审。只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敢问大众,旧时人是一个,是两个?”良久曰:“秋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春,心道禅师预知命终,遂升座辞众,举临济入灭嘱三圣之因缘——
  咸通八年(867)丁亥四月十日,临济禅师将示灭,说传法偈云:“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也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然后,谓众道:“吾灭后,不得灭却正法眼藏。”时三圣慧然禅师出云:“争敢灭却和尚正法眼藏?”临济禅师便问:“已(以)后有人问,你向他道甚么?”三圣禅师便喝。临济禅师道:“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言讫,端坐而逝。
  心道禅师举完此公案,便说偈云:
  “正法眼藏瞎驴灭,临济何曾有是说?
   今古时人皆妄传,不信但看后三月。”
  后同年闰三月,钟相叛乱,到处烧杀掠抢。心道禅师的弟子们都劝他南逃避乱,心道禅师道:“学道所以了生死,何避之有!”
  不久,贼兵冲进寺院。心道禅师道:“速见杀,以快汝心!”
  贼兵于是举长矛杀之。一时血皆变成白乳。贼兵一见,生大恐怖,于是拿来席子将心道禅师尸体盖上,逃走了。

274.何山守珣禅师悟道因缘
  安吉州(今浙江安吉)何山佛灯守珣(xun)禅师,佛鉴慧懃禅师之法嗣,俗姓施,本郡人。出家后,一度参礼庐山开先行瑛广鉴禅师,未能契旨。
  于是又改投太平佛鉴慧懃禅师座下,随众参请。过了很久,守珣禅师仍然邈无所入。于是,他便将自己的被子封存起来,发誓道:“此生若不彻去,誓不展此!”
  从此,守珣禅师坚持夜不倒单(不睡觉),白天打坐,晚上经行或站立,其用功之精勤与恳切,如丧考妣,如履薄冰。这样过七七四十九天。
  一日,佛鉴珣禅师忽然上堂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守珣禅师一听,豁然顿悟。于是欢喜踊跃,往见佛鉴禅师。
  佛鉴禅师一见他,便道:“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
  为了勘验他,佛鉴禅师问道:“灵云道: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处?”
  守珣禅师道:“莫道灵云不疑,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
  佛鉴禅师又问:“贤沙(即玄沙师备)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那(哪)里是他未彻处?”
  守珣禅师道:“深知和尚老婆心切。”
  佛鉴禅师遂予印可。
  守珣禅师于是礼拜,并呈偈云:
  “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佛鉴禅师看过之后,便嘱咐他要好好护持。当天晚上,佛鉴禅师厉声告诉大众说:“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
  圆悟克勤禅师后听说此事,怀疑守珣禅师还未真正开悟,便告诉佛鉴禅师道:“我须勘过始得。”于是派人将守珣禅师召来。
  一日,圆悟禅师与守珣禅师一同游山,偶然来到一水潭边,圆悟禅师忽然将守珣禅师推入水中,急忙问道:“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守珣禅师道:“潭深鱼聚。”
  圆悟禅师又问:“见后如何?”
  守珣禅师道:“树高招风。”
  圆悟禅师进一步追问:“见与未见时如何?”
  守珣禅师道:“伸脚在缩脚里。”
  圆悟禅师此时方信守珣禅师已经大悟,于是便大加称赞。
  佛鉴禅师后移居蒋山,守珣禅师亦随而前往,并受命分座说法。
  守珣禅师出世后,首住庐陵之禾山,不久又退职隐居故里,后应道俗之迎请,居天圣寺,末后又住持天宁。
  守珣禅师曾上堂为众举婆子烧庵之公案——
  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凡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婆子令女子抱定庵主,试问:“正恁么时如何?”庵主云:“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送饭毕,回来把其经过告诉了婆子。婆子道:“我二十年只供养得个俗汉!”于是将庵主驱出庵外,放火将庵烧却。
  守珣禅师举完此公案,谓众道:“大凡扶宗立教,须是其人。你看他婆子,虽是个女人,宛有丈夫作。二十年簁(shi)油费酱,固是可知。一日向百尺竿头做个失落,直得用尽生平腕头气力。自非个俗汉知机,洎乎巧尽拙出。然虽如是,诸人要会么?雪后始知松柏操,事难方见丈夫心。”
  守珣禅师另有一则上堂法语,也很精彩,言语虽短,却堪作我们参禅悟道的指南:
  “如来禅,祖师道,切忌将心外边讨。从门所得即非珍,特地埋藏衣里宝。禅家流,须及早,拨动祖师关捩,抖擞多年布袄。是非毁誉付之空,竖阔横长浑恰好。君不见寒山老,终日嬉嬉,长年把扫。人问其中事若何?入荒田不拣,信手拈来草。参!”
  守珣禅师住山期间,经常告诉弟子们说:“先师只年五十九,吾年五十六矣,来日无多。”绍兴甲寅(1134)年,守珣禅师退出天宁法席,告诉其在家弟子双槐居士郑续云:“十月八日是佛鉴忌,则吾时至矣。”并乞还鄣南。十月四日,郑续居士便派他的弟弟道如禅师前往问讯。
  守珣禅师道:“汝来正其时也。先一日不著便,后一日蹉过了。吾虽与佛鉴同条生,终不同条死。明早可为我寻一只小船子来。”
  道如禅师问:“要长者,要高者?”
  守珣禅师道:“高五尺许。”
  三天之后,守珣禅师便令僧鸣钟集众,端坐如平时。侍者请求他留下遗偈,守珣禅师道:“不曾作得。”言讫而逝。

275.祥符清海禅师悟道因缘
  吉州大中禅符清海禅师,太平佛鉴慧懃禅师之法嗣,生平未详。出家后,栖心宗门,遍参禅德,后投佛鉴禅师座下请益。
  一日,清海禅师入室参礼佛鉴禅师。佛鉴禅师问:“三世诸佛,一口吞尽,何处更有众生可教化?此理如何?”
  清海禅师正要开口答话,佛鉴禅师便大声喝叱。
  清海禅师忽然契旨,遂术偈呈佛鉴禅师云:
  “实际从来不受尘,个中无旧亦无新。
   青山况是吾家物,不用寻家别问津。”
  佛鉴禅师览其偈后,遂嘱咐道:“放下著。”
  清海禅师于是礼拜而出。后于吉州大中祥符寺开法化众。

276.龙翔士珪禅师悟道因缘
  温州龙翔竹庵士珪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史,成都人。实依大慈宗雅禅师出家,醉心于《首楞严经》,五年后,始辞师南游,遍礼尊宿。后投龙门清远佛眼禅师座下参学。
  初礼龙门,士珪禅师即以平时参学所得,告诉佛眼禅师。佛眼禅师道:“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于是便留他在自己座下,充当堂司(维那)。
  一日,士珪禅师侍立次,问佛眼禅师:“绝对待时如何?”
  佛眼禅师道:“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
  士珪禅师一听,茫然不知其旨。
  到了晚上,佛眼禅师来到堂司寮。
  士珪禅师又重新请问白天提出的那个问题。
  佛眼禅师道:“闲言语。”
  士珪禅师终于言下大悟。
  北宗徽宗政和末年(1118),士珪禅师于和州天宁寺出世传法。绍兴初年(1131),士珪禅师又奉诏,开法于雁荡山能仁寺。
  当时真歇清了禅师居江心寺,听说士珪禅师将至彼处弘法,恐其法缘未熟,信众不服,于是特地过江,亲自将士珪禅师迎进丈室,大展九拜,以此诱导温州一带的信众。从此以后,当地信众无不翕然归敬士珪禅师。
  士珪禅师刚到能仁寺,还未来得及依律治寺,其座下有一僧徒,因害怕士珪禅师行规法而处罚他,于是在一天深夜里,放火将能仁寺烧成一片瓦砾。士珪禅师并没有气馁,于是自己动手,就树结庵,仍然坚持升座,为众说法。
  士珪禅师道:“爱闲不打鼓山鼓,投老来看雁荡山。杰阁危楼浑不见,溪边茆屋两三间。还有共相出手者么?”说完,喝一喝,便下座。
  听法的檀越信施,被士珪禅师弘法利生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并力营建,不久,能仁寺复成宝坊。 
  士珪禅师因为精通《楞严》,有深厚的经教基础,所以他接众的时候,或直指,或曲示,一般都比较平实、自在。现举其上堂法语三则,从中,读者可以一探其禅风——
  1.上堂:“万年一念,一念万年。和衣泥里辊(gun,滚动),洗脚上床眠。历劫来事,只在如今。大海波涛涌,小人方寸深。”拈起拄杖曰:“汝等诸人,未得个入头,须得个入头。既得个入头,须有出身一路始得。大众,且作么生是出身一路?”良久曰:“雪压难摧涧底松,风吹不动天边月。”卓拄杖,下座。
  2.上堂:“明明无悟,有法即迷。诸人向这里立不得,诸人向这里住不得。若立则危,若住则瞎。直须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机。此三者既明,一切处不须管带(同“管待”,照顾),自然现前,不须照顾,自然明白。虽然如是,更须知有向上事。久雨不晴。咄!”
  3.上堂:“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落华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华。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喝一喝曰:“三十年后,莫道能仁教坏人家男女。”
  其最后一则上堂法语,显然是从《楞严经》中化出。
  士珪禅师圆寂于南宋绍兴丙寅年(1146)七月。

277.云居善悟禅师悟道因缘
  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云居高庵善悟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李,洋州(今陕西洋县)人。善悟禅师少有夙慧,十一岁即辞亲出家,试经得度,后依慧林若冲禅师座下。
  一日,若冲禅师举梁武帝问达磨之因缘——
  普通八年(527)十月一日,达磨祖师至金陵,见梁武帝。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计),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
  善悟禅师听了若冲禅师的提举,如获旧物,脱口说道:“我既廓然,何圣之有?”
  若冲禅师感到很惊异,知道他是个法器,于是便鼓励他南游参学。
  善悟禅师后投龙门清远佛眼禅师座下,并蒙授记。
  一日,有一位僧人的脚被蛇伤了。大众都在围观。
  佛眼禅师问:“既是龙门,为甚么却被蛇咬?”
  善悟禅师当即应答道:“果然现大人相。”
  佛眼禅师一听,非常高兴,从此更加器重他。
  此事后来传到成都昭觉寺,圆悟克勤禅师听说后,不禁赞叹道:“龙门有此僧耶?东山法道未寂寥尔!”
  善悟禅师后住江西云居山,开法化众。
  曾有上堂法语云:“少林面壁,怀藏东土西天。欧阜升堂,充塞四维上下。致使山巍巍而砥掌平,水昏昏而常自清。华非艳而结空界,风不摇而片叶零。人无法而得咨问,佛无心而更可成。野蔬淡饭延时日,任运随缘道自灵。毕竟如何?日午打三更。”
  日午打三更是个什么境界?非言语所诠,非思维所拟。

278.黄龙法忠禅师悟道因缘
  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黄龙牧庵法忠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姚,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法忠禅师少时即出家,十九岁试经得度,一度专习天台教法,已悟一心三观之旨,但是尚未能泯绝能观所观之迹。
  于是,他便放弃义学,遍历禅席,后投龙门清远佛眼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法忠禅师看见流水推动着水磨在旋转,于是发明心要,当即述偈云:
  “转大法轮,目前包裹。
   更问如何,水推石磨。”
  法忠禅师后将此偈呈给佛眼禅师。
  佛眼禅师见后,便问:“其中事作么生?”
  法忠禅师道:“涧下水长流。”
  佛眼禅师为了进一步勘验他,便道:‘我有末后一句,待分付汝。“
  法忠禅师一听,便掩耳而出。
  佛眼禅师遂予印可。
  法忠禅师后至庐山,在同安的一棵大枯树中,绝食清坐。
  北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湘潭一带大旱,当地老百姓想尽种种办法祷雨,皆不应验。
  一日,法忠禅师跳进一个龙潭里,大呼道:“业畜!当雨一尺。”
  话刚说完,大雨随至。
  法忠禅师后移居南岳,经常跨虎出游,当地儒释信众皆望尘而拜。
  法忠禅师住山后,曾有僧问:“如何是佛?”
  法忠禅师道:“莫向外边觅。”
  那僧又问:“如何是心?”
  法忠禅师道:“莫向外边寻。”
  那僧问:“如何是道?”
  法忠禅师道:“莫向外边讨。”
  那僧又问:“如何是禅?”
  法忠禅师道:“莫向外边传。”
  那僧再问:“毕竟如何?”
  法忠禅师道:“静处萨婆诃。”
  六祖讲,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无论是佛、是法、是禅,还是实相,均不离当人现前一念心性。因此切忌向外寻觅。法忠禅师对来僧的开示,其要旨莫非此乎?
  再看法忠禅师的另外两则上堂法语——
  上堂:“今朝正月半,有事为君断。切忌两眼睛,被他灯火换。”
  上堂:“我有一句子,不借诸圣口,不动自己舌。非声气呼吸,非情识分别。假使净名杜口于毗耶,释迦掩室于摩竭,大似掩耳偷铃,未免天机漏泄。直饶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若向牧庵门下检点将来,只得一橛。千种言,万般说,只要教君自家歇。一任大地虚空,七凹八凸。”
  按传统习俗,江南各地,正月十五都要闹花灯。法忠禅师以此为话题,告诫弟子们,修行的最关键处,就是要透得过声色,于六根六尘中,作得主,“切忌两眼睛,被他灯火换。”
  那么,怎样才能作得主呢?“千种言,万般说,只要教君自家歇”,说一千道一万,只在一个“歇”字,也就是放下。果能放下,“一任大地虚空,七凹八凸,于我又有何碍哉!

279.白杨法顺禅师悟道因缘
  抚州(今江西抚州)白杨法顺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文,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出家后,依止佛眼禅师。
  一日,佛眼禅师为众普说,举傅大士《心王铭》中诗句:“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法顺禅师一听,言下有省。后观宝藏迅转,顿明大法。于是便直趋丈室,向佛眼禅师作礼,并呈偈曰:
  “顶有异峰云冉冉,源无别派不泠泠。
   游山未到山穷处,终被青山碍眼睛。”
  佛眼禅师览其后,微笑着,予以印可。
  法顺禅师悟道后,住抚州白杨,出世传法。他生前留下了不少既透彻到位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上堂法语,现举数则于次——
  上堂:“好事堆堆叠叠来,不须造作与安排。落林黄叶水推去,横谷白云风卷回。寒雁一声情念断,霜钟才动我山摧。白杨更有过人处,尽夜寒炉拨死灰。忽有个衲僧出来道,长老少卖弄,得恁么穷乞相。山僧只向他道,却被你道著。”
  上堂:“我手何似佛手?天上南星北斗。我脚何似驴脚?往事都来忘却。人人尽有生缘,个个足方顶圆。大愚滩头立处,孤月影射深湾。会不得,见还难,一曲渔歌过远滩。”
  上堂:“鸡啼晓月,狗吠枯桩。只可默会,难入思量。看不见处,动地放光。说不到处,天地玄黄。抚城尺六状纸,元(原)来出在清江。大众,分明话出人难见,昨夜三更月到窗。”
  法顺禅师另有示众法语云:“染缘易就,道业难成。不了目前,万缘差别。只见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树。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为众一似为已,彼此事办。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法顺禅师一生律身清苦,出入唯杖笠独行。临终,曾示疾,告诉徒众云:
  “久病未尝推木枕,人来多是问如何。山僧据问随缘对,窗外黄鹂口更多。只如七尺之躯处受病?众中具眼者,试为山僧指出病源。”
  座下徒众皆下转语,均不契其意。
  法顺禅师于是拊掌一下,作呕吐声,说道:“好个木枕子!”
  说完便迁化。

280.云居法如禅师悟道因缘
  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云居法如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胡,丹丘人。法如禅师初依护国瑞禅师落发,受具足戒后,一度遍参江浙一带诸宗匠。后至龙门,投清远佛眼禅师座下。
  初礼龙门,法如禅师便把平日所证,告诉了佛眼禅师。
  佛眼禅师道:“此皆学解,非究竟事。欲了生死,当求妙悟。”
  法如禅师一听,惊诧不已,由是谛信宗门中事。
  一日,佛眼禅师命法如禅师负责香积(厨房)之事。法如禅师担心这样会干扰自己的修行,于是以自己道业未办为由,坚决推辞。
  佛眼禅师勉励他道:“姑就职其中,大有人为汝说法。”
  不得已,法如禅师只好从命。
  一日凌晨,法如禅师起床后,打开厨房之门,准备做饭。
  他抬头往前一看,正好望见供在斋堂里的圣僧像,当即便豁然契悟。
  于是,法如禅师欢喜踊跃,直趋丈室,告诉佛眼禅师。
  佛眼禅师便问:“这里还见圣僧么?”
  法如禅师一听,便上前问讯,叉手而立。
  佛眼禅师笑道:“向汝道,大有人为汝说法。”
  法如禅师悟道后,即前往江西云居山弘化。
  曾有上堂法语云:“一法若有,毗卢堕在凡夫。万法若无,普贤失其境界。向这里有无俱遣,得失两亡,直得十方诸佛不见。诸人且道,十二时中向甚么处安身立命?披蓑侧立千峰外,引水浇蔬五老前。”
  又云:“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云居又且不然,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掷下拄杖云:“大众也须识取。”
281.道场明辩禅师悟道因缘  282.世奇首座悟道因缘     283.给事冯楫居士悟道因缘  284.石头自回禅师悟道因缘
  285.护圣居静禅师悟道因缘  286. 尚书莫将居士悟道因缘  287.龙图王萧居士悟道因缘  288.教忠弥光禅师悟道因缘
  289.西禅鼎需禅师悟道因缘  290.开善道谦禅师悟道因缘
281.道场明辩禅师悟道因缘
  安吉州(今浙江安吉)道场正堂明辩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俞,本郡人。明辩幼时从报本蕴禅师出家,受具足戒后,即开始游方参学,访诸名宿。后至西京少林寺,一日,闻僧举佛眼禅师以古诗发明罽宾王斩师子尊者之因缘,诗云:
  “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一声羌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罽宾王斩师子尊者的因缘是这样的——师子尊者传法给婆舍斯多之后,独留罽宾。时罽宾国有外道二人:一名摩目多,二名都落遮,学诸幻法,欲共谋乱。于是他们伪装成释子(比丘)的形象,潜入王宫,淫乱宫女。他们说:“不成即罪归佛子。”事发之后,众人皆以为此妖邪之行乃出家人所为。罽宾王大怒,说道:“吾素归心三宝,何乃构害,一至于斯!”于是下令破毁伽蓝,祛除释众。又亲自持剑,至师子尊者所,问道:“师得蕴空否?”师子尊者道:“已得蕴空。”罽宾王又问:“离生死否?”师子尊者道:“已离生死。”罽宾王道:“既离生死,可施我头。”师子尊者道:“身非我有,何吝于头!”罽宾王于是挥剑,砍掉师子尊者的脑袋。顿时白乳高涌数尺。罽宾王当即右臂亦堕于地,后七日而终。]
  明辩禅师一听此诗,默然有契,后直趋龙门,投清远佛眼禅师座下,把自己参学所得告诉了佛眼禅师,并请求入室。
  佛眼禅师道:“从上祖师方册(典籍)因缘,许你会得。”说完,忽然举起拳头,问明辩禅师:“这个因何唤作拳?”
  明辩禅师正要开口应对,佛眼禅师便用拳头筑他嘴,说道:“不得作道理!”
  在这突然的一击之下,明辩禅师当下顿去知见,得明心性。
  明辩禅师后出世,住浙江安吉道场寺接众。
  曾上堂云:“华开陇上,柳绽堤边。黄莺调叔夜之琴,芳草入谢公之句。何必闻声悟道,见色明心?非唯水上觅沤,已是眼中著屑。”说完,便擘开胸曰:“汝等当观吾紫磨金色之身,今日则有,明日则无。大似无风起浪,全不知羞。且道今日事作么生?好个迷逢达磨,不知谁解承当?”
  [自性人人本自具足,说个修证已是多余,祖师们称之为“头上安头”、“骑驴觅驴”。到家之后,方知以往种种有心修为,尽是“水上觅沤”,“眼中著屑”,“无风起浪”。虽然如是,不经过有心修为,又焉能至此一无所得的境界呢!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始知休。]
  明辩禅师临终前曾登座说法辞众。他先拈拄杖,于左边卓一下,云:“三十二相无此相。”又于右边卓一下,云:“八十种好无此好。僧繇一笔画成,志公露出草蒿。”又于中间卓一下,顾视大众云:“莫懊恼,直下承当休更讨。”说完便下座,归方丈,结跏趺坐,俨然而逝。
  [经典中常讲,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么,我们的自性佛,落在这三十二相中的哪一相,八十种好中的哪一好呢?明辩禅师讲,“三十二相无此相”,“八十种好无此好”;同时又讲,“僧繇一笔画成,志公露出草蒿”。众人敢承担吗?如果说敢,请问如何承担?]

282.世奇首座悟道因缘
  世奇首座,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成都人。出家后,一度遍参师席,后到龙门,投清远佛眼禅师座下。 
  一天,世奇首座正在寮房中独自静坐,迷迷糊糊间便睡着了,忽然听见窗外群蛙齐鸣,误以为净发板响(寺院每月定时剃头,以击板声为号),于是连忙下座,直趋剃发的地方。这时,有人告诉他说:“蛙鸣,非版(板)也。”
  世奇首座一听,恍然省。于是来到方丈室,向佛眼禅师剖露心迹。
  佛眼禅师道:“岂不见罗睺罗?”
  世奇禅师未等佛眼禅师说完,连忙阻止道:“和尚不必举,待去自看。”
  退出丈室后,世奇首座便精勤参究,不久即豁然有省,遂占偈云:
  “梦中闻版(板)响,觉后虾蟆啼。
   虾蟆与版(板)响,山岳一时齐。”
  佛眼禅师见其偈后,遂予印可。
  世奇首座悟道后,并没有得少为足,而是更加精进用功。在佛眼禅师的提携下,其修证境界日臻玄奥。
  后来,佛眼禅师命他分座接众,世奇首座一再推辞不受,说道:“此非细事也。如金针刺眼,毫发若差,睛则破矣。愿生生居学地,而自锻炼。”
  佛眼禅师于是作偈赞叹道:
  “有道只因频退步,谦和元自惯回光。
   不知已在青云上,犹更将身入众藏。”
  世奇首座晚年的时候,因学者一再邀请他出世接众,不得已,便升座说法。临终前,曾说偈云:
  “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诸法同。
   诸法我心无别体,只在而今一念中。
   且道是那(哪)一念?”
  大众一时惘措。
  于是,世奇首座便喝一喝,奄然迁化。

283.给事冯楫居士悟道因缘
  给事冯楫居士,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济川,四川遂宁人,号不动居士。冯楫居士青年时即信仰佛法,一度遍礼尊宿,后居龙门,从佛眼清远禅师参学。
  一日,冯楫居士陪同佛眼禅师于法堂上经行,忽然有一童子从堂外经过,吟唱道:“万象之中独露身。”
  佛眼禅师于是拊着冯楫居士的后背,说道:“好聻(ni,呢)。”
  冯楫居士于是言下有省。
  南宋高宗绍兴丁巳年(1137),冯楫居士官拜给事中。适逢大慧宗杲禅师于明庆寺开堂说法,冯楫居士遂前往恭听。
  宗杲禅师下座后,冯楫居士挽着他的手说:“和尚每言于士大夫前,曰:‘此生决不作这虫豸’,今日因甚却纳败缺(露出把柄或破绽)?”
  宗杲禅师道:“尽大地是个杲上座,你向甚处见他?”
  冯楫居士正要开口拟对,宗杲禅师便打了他一巴掌。
  冯楫居士道:“是我招得。”
  当时冯楫居士的同僚们也在场,看见冯楫居士挨了巴掌,都大惊失色。
  冯楫居士却哈哈大笑道:“长老与楫,佛法相见。”
  第二年,冯楫居士要求到径山参加坐夏,得到了宗杲禅师的同意。冯楫居士将其所居之室,起名曰“不动轩”。
  一日,宗杲禅师升座说法,为大众提举当年药山禅师参石头和尚之公案——
  药山惟俨禅师问石头希迁和尚:“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承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慈悲示诲”。
  石头和尚道:“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你作么生?”
  药山禅师一听,茫然不知所措。
  石头和尚便道:“子缘不在此,可往江西见马大师去。”
  药山禅师于是来到马祖道一禅师座下,亦如前问。
  马祖回答道:“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教伊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教伊扬眉瞬目者不是。
  药山禅师一听,言下大悟。
  宗杲禅师将此公案拈举完毕,便下座。冯楫居士亦跟随着他来到方丈寮。
  冯楫居士道:“适来和尚所举底因缘,某理会得了。”
  宗杲禅师便问:“你如何会?”
  冯楫居士道:“恁么也不得苏嚧娑婆诃,不恁么也不得悉唎娑婆诃,不恁么也不得悉唎娑婆诃。恁么不恁么,总不得苏嚧悉唎娑婆诃。”
  宗杲禅师一听,遂作偈给予印可,偈云:
  “梵语唐言,打成一块。
   咄哉俗人,得此三昧。”
  冯楫居士悟道之后,继续精进用功。每至一处,政事之余,他仍然坚持禅修不倦。尝题诗自咏道:
  “公事之余喜坐禅,少曾将胁到床眠。
   虽然现出宰官相,长老之名四海传。”
  除修禅之外,冯楫居士还兼修净土,曾作弥陀忏仪。在泸州为官的时候,冯楫居士曾率道俗二众组成“系念会”,以西方为归。南宋建炎以来,金人入侵日紧,兵事频繁,许多名刹毁于战火,藏经残损尤烈。为了保护经典,冯楫居士曾多次捐出俸钱,印制藏经,共一百二十八藏,并作发愿文云:
  “我今发愿……临命终时,庄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华为胎,托质其中,见佛闻法,悟无生忍,登不退阶,入菩萨位。”
  冯楫居士晚年移官邛(qiong)州(今四川邛崃)。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秋(1154 ),冯楫居士感到来日无多,遂上表乞归隐居。临终前,他预知时至,提前遍告亲友,并安排好后事。
  临走的那一天,他自著僧衣僧履,升踞高座,告诫诸官吏及道俗信众,各宜向道,扶持教门,建立法幢。吩咐完毕,便拈拄杖按膝,欲蜕然迁化。
  这时,其同僚漕使上前请道:“安抚(冯居士的官职)去住如此自由,何不留一颂以表罕闻?”
  冯楫居士于是又重新睁开眼睛,索笔书云:
  “初三十一,中九下七。
   老人言尽,龟哥眼赤。”
  写完,便掷笔长往。

284.石头自回禅师悟道因缘
  合州(今四川合江)钓鱼台石头自回禅师,大随元静禅师之法嗣,本郡人。自回禅师的祖上世代为石匠。自回禅师虽不识字,但是自幼志慕空宗,记忆力极好。他曾经请人为他口授《法华经》,很快就能背诵。后辞别双亲,投大随无静禅师出家,日常以扫洒为务。
  后来,寺院搞修建,需要石料。于是大随禅师便令他于悬崖上凿取石材。自回禅师一边凿石,一边口诵《法华》。他用功如此精勤,只要他手不离锤凿,诵经亦不辍口。
  一日,大随禅师前往探视,见他这个样子,便告诉他说:“今日硿(kong)磕(石头碰击声),明日硿磕,死生到来,作甚折合(抵挡)?”
  自回禅师一听,非常惊愕,于是放下手中的锤凿,向大随禅师礼拜,并请求大随禅师为他开示究竟法门。
  于是大随禅师带他回方丈寮,令他暂时放下诵经,一心专看赵州勘婆子之公案。该公案的具体内容是——
  有一僧人游五台,途中问一婆子:“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子道:“蓦直去。”其僧便去,婆子便在身后道:“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后有僧将此事告诉了赵州和尚,赵州和尚道:“待我去勘过。”第二天,赵州和尚便去问那婆子:“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子道:“蓦直去。”赵州和尚于是便走。那婆子在身后又道:“好个师僧又恁么去。”赵州和尚回到观音院,告诉那位僧人说:“台山婆子为汝勘破了也。”
  自回禅师于是依教参究,念念不离此公案。
  这样用功既久,一日凿石,碰到一块石头非常坚硬,自回禅师于是用力一锤,只见火星一闪。就在这个当下,自回禅师忽然大彻。
  于是他欢喜踊跃,跑到方丈寮,礼拜大随禅师,并呈颂曰:
  “用尽工夫,浑无巴鼻。
   火光迸散,元在这里。”
  大随禅师一听,非常高兴,说道:“子彻也。”
  自回禅师于是又就赵州勘婆子之公案,呈颂云:
  “三军不动旗闪烁,老婆正是魔王脚。
   赵州无柄铁扫帚,扫荡烟尘空索索。”
  大随禅师阅后,遂予印可,并授给他僧服。
  自回禅师悟道后,因为是石匠出身,故大众都称他为:“回石头”。后出世于合州钓鱼台,开法接众。
  自回禅师曾有上堂法语云:“参禅学道,大似井底叫渴相似,殊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且如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动转施为,是甚么人使作?眼见耳闻,何处不是路头?若识得路头,便是大解脱路。方知老汉与你证明,山河大地与你证明。所以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般门。诸仁者,大凡有一物当途,要见一物之根源。一物无处,要见一物之根源。见得根源,源无所源。所源既非,何处不圆?诸禅德,你看老汉有甚么胜你处,诸人有甚么不如老汉处?还会么?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这段法语,把禅宗的心法讲得极为透彻,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修禅,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指南。
  一个目不识丁的石匠,能作出如此精当的开示,只能说明一点:他的智慧是从自性中流出的。

285.护圣居静禅师悟道因缘
  潼川府(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护圣愚丘居静禅师,大随元静禅师之法嗣,俗姓杨,成都人。居静禅师十四岁出家,礼白马安慧禅师为师。后听说大随南堂元静禅师有道望,遂往依其座下参学。
  一日,大随禅师举香严“枯木里龙吟”之话头——
  有僧问香严和尚:“如何是道?”香严和尚道:“枯木里龙吟。”那僧又问:“如何是道中人?”香严和尚道:“髑髅里眼睛。”
  大随禅师举此公案,诘问居静禅师。经过几个回合的住返酬诘,居静禅师终于言下大悟。
  为了进一步勘验居静禅师,一日,大随禅师问:“莫守寒岩异草青,坐却白云宗不妙。汝作么生?”
  居静禅师道:“且须挥剑。若不挥剑,渔父栖巢。”
  大随禅师一听,惊诧道:“这小厮儿!”
  居静禅师于是礼拜而去。  
  居静禅师悟道后,即前往东岩住山,生活极为贫苦。居静禅师曾在一则上堂法语中提到了这种生活:
  “月生一,东岩乍住增愁寂。
   红尘世路有多端,米面食储无颗粒。
   崖为伴,泉为匹,飒飒清风来入室。
   山王土地暗中忙,云版钟鱼偷泪滴。
   世人莫道守空岩,亦有东篱打西壁。”
  在接众时,居静禅师常常提及“十门”,要求学人各自印证,他说:
  “参学至要,不出先南堂(大随元静禅师)道:最初句及末后句,透得过者,一生事毕。倘或未然,更与你分作十门,各各印证自心,还得稳当也未?一、须信有教外别传。二、须知有教外别传。三、须会无情说法与有情说法无二。四、须见性如观掌中之物,了了分明,一一田地稳密。五、须具择法眼。六、须行鸟道玄路。七、须文武兼济。八、需摧邪显正。九、须大机大用。十、须向异类中行。凡欲绍隆法种,须尽此纲要,方坐得这曲录(刻木屈曲貎)床子(禅床),受得天下人礼拜,敢与佛祖为师。若不到恁么田地,只一向虚头,他时异日,阎老子未放你在。”
  后来,有一位学人分别就这十门,一一作颂,呈给居静禅师。居静禅师以颂答曰:
  “十门纲要掌中施,机会来时自有为。
   作者不须排位次,大都首末是根基。”
  末法时代,去圣日遥,明眼人难遇,在这种情况下,修禅者要避免走弯路,非常不容易。居静禅师提出的这“十门”,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可靠的参照标准。

286. 尚书莫将居士悟道因缘
  尚书莫将居士,大随元静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少虚。其祖上世住豫章分宁。后因外出做官,移居西蜀。
  莫尚书曾礼谒大随南堂元静禅师,咨决心要。元静禅师于是教他在日常生活中,向一切处提撕“是个什么?”
  一日,上厕所,一股臭气迎面扑来,莫尚书急忙以手掩鼻。就在这个时候,他豁然有省。后作偈呈元静禅师,偈云:
  “从来姿韵爱风流,几笑时人向外求。
   万别千差无觅处,得来元在鼻尖头。”
  元静禅师见后,遂以偈酬答,偈云:
  “一法才通法法周,纵横妙用更何求?
   青蛇出匣魔军伏,碧眼胡僧笑点头。”
  古人参禅悟道,或从视觉发机,或从听觉悟发机,此处,莫尚书悟道,很奇特,是从嗅觉发机的。《楞严经》中讲七处征心,实际上,六根六尘,无一处不可以入道。关键是,学人的见地是否到位,功夫是否到位。若到位了,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无不可成为发机开悟的因缘。
  那么,如何才算见地到位呢?还是让我们来重新温习一下自回禅师的一则上堂法语吧:
  “参禅学道,大似井底叫渴相似,殊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且如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动转施为,是甚么人使作?眼见耳闻,何处不是路头?若识得路头,便是大解脱路。”
  学者若能于这则法语信得及、领会得及,何愁修禅找不到门路?

287.龙图王萧居士悟道因缘
  龙图王萧居士,大随元静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观复。
  王萧居士曾一度居昭觉寺,参加禅坐。一日,闻开静板响(丛林集体坐禅,以板为号,有止静、开静之分,开静表示禅坐结束),豁然有省。
  后来,王萧居士请问南堂元静禅师:“某有个见处,才被人问,却开口不得。未审过在甚处?”
  元静禅师道:“过在有个见处。”
  说完,元静禅师便反问道:“朝旆(pei,对王萧居士的尊称)几时到任?”
  王萧居士道:“去年八月四日。”
  元静禅师又问:“自(开始)按察(巡查部下之工作),几时离衙?”
  王萧居士道:“前月二十。”
  元静禅师于是哈哈大笑道:“为甚么道开口不得?”
  王萧居士一听,便当下契悟。
  王萧居士对元静禅师所提出的问题,一一听得分明,亦答得分明,个中是什么在起作用?
  如此亲切,竟然不敢承担!这就叫作井底叫渴!元静禅师的一句“为甚么道开口不得”,真是恰到好处,从此王萧居士彻底摆脱了饥渴之苦。

288.教忠弥光禅师悟道因缘
  泉州教忠晦庵弥光禅师,径山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俗姓李,福建人。弥光禅师儿时清净肃穆,寡言少笑,一听到梵呗(佛教唱赞或音乐)的声音,就欣喜踊跃。十五岁依幽岩文慧禅师落发。出家后,有一段时间,他还象在家时一样,喜欢阅读世间群书。一日,弥光禅师悚然自警道:“既剃发染衣,当期悟彻。岂醉于俗典邪?”于是出岭北上,游方参学。
  弥光禅师初投江西云居,礼谒圆悟克勤禅师,后又往参黄檗祥、高庵悟禅师。弥光禅师与这几位禅师的机语皆相符契。后准楚盗起,弥光禅师又重新回到福建,礼谒佛心禅师(上封本才)。当时,大慧宗杲禅师正在广东梅州屏居。弥光禅师听说后,遂前往投礼参学。
  一日,宗杲禅师问弥光禅师:“汝在佛心处所得者,试举一二看。”
  弥光禅师于是举佛心禅师上堂拈普化之公案云:“佛心即不然,总不恁么来时如何?劈脊便打,从教遍界分身。”
  [普化禅师的公案是:盘山和尚圆寂后,普化禅师乃于北地行化。每日游行,或城市,或冢间,摇着一铃铎,唱云:“明头来,明头打。暗头来,暗头打。四方八面来,旋风打。虚空来,连架打。”一日,临济禅师令僧捉住普化禅师,问道:“不恁么来时如何?”普化禅师一把将那僧托开,说道:“来日大悲院里有斋。”]
  宗杲禅师便问:“汝意如何?”
  弥光禅师道:“某不肯他后头下个注脚。”
  宗杲禅师道:“此正是以病为法。”
  弥光禅师当时很自负,对宗杲禅师的话并相信和认可。
  宗杲禅师于是道:“汝但揣摩看。”
  弥光禅师仍旧不以为然。
  过十多天,一日,弥光禅师忽然想起海印信禅师之拈题——“雷声浩大,雨点全无”——恍然有省,便当即直趋丈室,告诉宗杲禅师。
  宗杲禅师于是举道者见琅邪以及玄沙未彻语(参见“清凉慧洪禅师悟道因缘”章)这两则公案,勘问弥光禅师。
  弥光禅师从知见上作了一番回答。
  宗杲禅师听了,便笑道:“虽进得一步,只是不著所在。如人斫树,根下一刀,则命根断矣。汝向枝上斫,其能断命根乎?今诸方浩浩说禅者,见处总如此,何益于事?其杨歧正传,三四人而已。”
  弥光禅师一听,遂面露愠色而去。
  第二天,宗杲禅师见到弥光禅师,又问:“汝还疑否?”
  弥光禅师道:“无可疑者。”
  宗杲禅师于是问道:“只如古人相见,未开口时已知虚实,或闻其语,便识浅深。此理如何?”
  弥光禅师一听,悚然汗下,茫然不知所归。
  于是,宗杲禅师便教他参究“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这个话头。
  后来有一天,宗杲禅师造访云门庵,弥光禅师亦陪侍前往。
  途中,弥光禅师问道:“某到这里,不能得彻,病在甚处?”
  宗杲禅师道:“汝病最癖,世医拱手。何也?别人死了活不得,汝今活了未曾死。要到大安乐田地,须是死一回始得。”
  弥光禅师一听,疑情愈深,如鲠在胸,放下也不得,不放下也不得。
  于是,弥光禅师改日入室向宗杲禅师请益。
  宗杲禅师一见他,便问:“吃粥了也,洗钵盂了也?去却药忌,道将一句来。”
  弥光禅师道:“裂破。”
  宗杲禅师道于是震威喝道:“你又说禅也!”
  在这猛烈的一喝之下,弥光禅师终于豁然大悟。
  宗杲禅师于是鸣鼓告诉大众云:
  “龟毛拈得笑咍(hai)咍,一击万重关锁开。
   庆快平生在今日,孰云千里赚吾来?”
  弥光禅师亦作颂呈宗杲禅师,颂云:
  “一拶当机怒雷吼,惊起须弥藏北斗。
   洪波浩渺浪滔天,拈得鼻孔失却口。”
  弥光禅师后于泉州开法化众。
  弥光禅师的悟道因缘中,宗杲禅师有两句话特别值得后世学禅者注意:
  一是“如人斫树,根下一刀,则命根断矣。汝向枝上斫,其能断命根乎?今诸方浩浩说禅者,见处总如此,何益干事?”
  二是:“别人死了活不得,汝今活了未曾死。要到大安乐田地,须是死一回始得”
  无论是断命根,还是大死一回,从教下讲,就是要断除俱生我执和俱生法执,以究竟证得空性。

289.西禅鼎需禅师悟道因缘
  福州西禅懒庵鼎需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俗姓林,本郡人。鼎需禅师幼时即中进士,声名大振。二十五岁时,因读《遗教经》,恍然有出世志,惊呼道:“几为儒冠误!”
  于是他决定离家修道,但是母亲不同意,并为他定下了娶亲的日子。鼎需禅师坚决拒绝娶亲,说道:“夭桃红杏,一时分付春风。翠竹黄花,此去永为道伴。”母亲没有办法,只好听许。于是鼎需禅师便往依保寿乐禅师落发。受具足戒后,鼎需禅师开始游方参学,一锡江湖,遍参名宿。后又归到故里隐修,结庵于羌峰绝顶,足不下山者三年。后应上封佛心本才禅师之邀请,出山,于大乘充当首座,经常诘问来参者“即心即佛”之公案。
  当时,大慧宗杲禅师结庵于洋屿,名曰妙喜。鼎需禅师的朋友弥光禅师就在宗杲禅师座下,得悟心性。弥光禅师写信告诉鼎需禅师说:“庵主(指宗杲禅师)手段,与诸方别。可来少款(逗留),如何?”
  鼎西禅师很自负,自认为已经是饱参之士,用不着再参礼,因此没有接受弥光禅师的建议。弥光禅师怕他错过悟道的机会,于是设计,邀请鼎需禅师前来赴斋。鼎需禅师终于来到了妙喜庵。
  鼎需禅师来到妙喜庵的时候,正赶上宗杲禅师为诸徒众入室讲法。鼎需禅师于是随喜请益。
  宗杲禅师当时正好为大众举马祖即心即佛之公案(鼎需禅师自己也一直用这个公案来诘问学者)——
  有僧问马祖:“如何是佛?”马祖道:“即心是佛。”
  举完此公案,宗杲禅师接着便问大众:“作么生(大众如何理会这个公案)?”
  鼎需禅师于是从大众中走出,下了一转语。
  宗杲禅师一听,便大声诟骂道:“你见解如此,敢妄为人师耶?”
  鼎需禅师开始不服,还为自己辩解。于是宗杲禅师便鸣鼓集众,在普说(普集大众说法)的过程中,将鼎需禅师的平生珍重得力处,一一斥为邪解。
  鼎需禅师于是泪流满面,不敢仰视,心里默想道:“我之所得,既为所排,西来不传之旨,岂止此耶?”
  于是他便决定留下来,拜宗杲禅师为师。
  一日,宗杲禅师问他:“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时如何?”
  鼎需禅师正想开口应答,宗杲禅师拿起竹篦,照他的背脊,连打三下。
  鼎需禅师终于豁然大悟,厉声喊道:“和尚已多了也!”
  宗杲禅师又打了他一下。
  这时,鼎需禅师便礼拜。
  宗杲禅师笑道:“今日方知吾不汝欺也。”说完,便作偈给予印可,偈云:
  “顶门竖亚摩醯眼,肘后斜悬夺命符。
   瞎却眼,卸却符,赵州东壁挂葫芦。”
  从此以后,鼎需禅师声名四布,喧动丛林。
  鼎需禅师悟道后,住福州西禅寺,开法接众。
  曾有上堂法语云:“懒翁懒中懒,最懒懒说禅。亦不重自己,亦不重先贤。又谁管你地,又谁管你天。物外翛(xiao)然无个事,日上三竿犹更眠。”

290.开善道谦禅师悟道因缘
  建宁府(又称建州,治所在今福建建瓯)开善道谦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本郡人。道谦禅师出家后,即游方参学。曾前往京师,依圆悟克勤禅师,无有省发。后依大慧宗杲禅师,居泉南。宗杲禅师后来移居径山,开法接众,道谦禅师亦随往而执侍。
  一日,宗杲禅师令道谦禅师前往长沙给紫岩居士张公送信。道谦禅师很不愿意去,心想:“我参禅二十年,无入头处。更作此行,决定荒废。”
  他的友人宗元禅师听说之后,叱责他道:“不可在路便参禅不得也,去,吾与汝俱往。”
  道谦禅师不得已,只好前往长沙。
  在途中,道谦禅师流着眼泪,告诉宗元禅师说:“我一生参禅,殊无得力处。今又途路奔波,如何得相应去?”
  [这一句话,道出天下很多学人的共同心病:喜静不喜动,执着于寺院里的用功形式,在世俗的生活中提不起工夫。从宗门的角度看,这仍然是一种二边执著。真正的禅是不分时间、地点和场合的。象六祖所说,“抡刀上阵亦得”。]
  宗元禅师道:“你但将诸方参得底,悟得底,圆悟(克勤)、妙喜(宗杲)为你说得底,都不要理会。途中可替底事,我尽替你。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须自家支当(承当、应付)。”
  道谦禅师便问:“五件者何事,愿闻其要。”
  宗元禅师道:“著衣吃饭,屙屎放尿,驼(同“驮”,背负)个死尸路上行。”
  [这一段开示真是高妙!说其高妙,仔细一想,亦不过是一句大实话而已。宗下所讲的本分事本来就是如此平淡,并不像有些人所宣扬的那样玄之又玄。]
  道谦禅师一听,言下领旨,高兴得不觉手舞足蹈。
  宗元禅师道:“你此回方可通书。宜前进,吾先归矣。”
  于是宗元禅师当即回到径山,道谦禅师则继续前往长沙,半年才回来。
  宗杲禅师一见道谦禅师,大喜,说道:“建州子,你这回别(与以往不同)也。”
  道谦禅师后回建州开善寺,弘法化众。
  道谦禅师曾一则上堂法语中,提出了“四路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道谦禅师的禅关之险,虽无棒喝之威,却有杀人不见血之妙用:
  “壁立千仞,三世诸佛,措足无门。是则是,太杀不近人情。放一线道,十方刹海,放光动地。是则是,争奈和泥合水。须知通一线道处壁立千仞,壁立千仞处通一线道。横拈倒用,正按傍提,电激雷奔,崖颓石裂。是则是,犹落化门。到这里壁立千仞也没交涉,通一线道也没交涉,不近人情、和泥合水总没交涉。只这没交涉,也则没交涉。是则是,又无佛法道理。若也出得这四路头,管取乾坤独步。且独步一句作么生道?莫怪从前多意气,他家曾踏上头关。”
291.育王德禅师悟道因缘   292.玉泉昙懿禅师悟道因缘  293.荐福悟本禅师悟道因缘  294.育王遵璞禅师悟道因缘
  295.能仁祖元禅师悟道因缘  296.近礼侍者悟道因缘    297.资寿尼妙总禅师悟道因缘 298.侍郎张九成居士悟道因缘
  299.参政李邴居士悟道因缘  300.提刑吴伟明居士悟道因缘
291.育王德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府(治所在今浙江龙泉县)育王佛照德光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俗姓彭,临江军(治所在今江西清江县)人。德光出生之时,其祖父叹道:“吾家世积德,乃生此儿,必光吾门。”于是给他取名德光。德光禅师九岁的时候,家乡遭寇贼骚扰,于是随父母避难于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途中父母不幸双亡,于是便由伯父抚养。
  德光禅师二十一岁的时候,一天,忽然听见有人诵《金刚经》,悄然有省,遂生出世之志。不久,便依本郡东山光化禅寺足庵普吉禅师落发出家。
  一日,德光禅师入室参礼。
  普吉禅师便问:“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甚么?”
  德光禅师茫然无对,于是心中便生起大的疑情来。
  他回到寮房后,左思左想,也想不出一个合适的答案来,以至通宵未曾合眼。
  第二天早晨,德光禅师又来到丈室请益。
  他央求普吉禅师:“昨日蒙和尚垂问,既不是心,又不是佛,又不是物,毕竟是甚么?望和尚慈悲指示。”
  普吉禅师一听,便震威一喝:“这沙弥,更要我与你下注脚在?”
  说完,便拈起木棒,照德光禅师的背脊就打,将他打出丈室。
  德光禅师于是恍然有省。当时,德光禅师才二十三岁。
  后来,德光禅师又先后礼谒了月庵果、应庵华、百丈震等诸禅德,但是,他的心中还是存有疑情,终不敢自肯。
  当时,适逢大慧宗杲禅师移居育王,开法接众,四海英才,争相参礼。德光禅师于是亦前往请益。
  一日,德光禅师入室参礼宗杲禅师。
  宗杲禅师问:“僧问赵州:如何是赵州?州云: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你作么生会?”
  德光禅师道:“大小赵州坐在屎窖里。”
  宗杲禅师便问:“你什么处见赵州?”
  德光禅师道:“莫瞌睡。”
  宗杲禅师于是打了他一竹篦子,说道:“只恁么做功夫?”
  德光禅师道:“莫掩彩(掩饰)。”
  宗杲禅师于是唤侍者问:“这僧名什么?”
  德光禅师道:“不得名。”
  宗杲禅师道:“你看这漆桶乱做!”
  德光禅师道:“未为分外。”
  另一日,德光禅师又入室参学。
  大慧禅师便问:“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
  德光禅师正要开口拟对,大慧禅师拈起拄杖便打。
  在这突如其来的棒击之下,德光禅师终于豁然大悟,从前所得及心中种种疑滞,顿然瓦解冰消。
  后,宗杲禅师说偈,予以印可,并以其顶相(肖像)相赠,偈云:
  “有德必有光,其光无间隔。
   名实要相称,非青黄赤白。”
  德光禅师后出世,一度往育王、灵隐接众。在灵隐期间,南宋孝宗皇帝曾召请德光禅师入禁问道。
  帝曰:“这里正要与长老忘怀论道。”
  德光禅师道:“陛下日应万机,直须向一切处著眼看,是什么道理?”
  帝曰:“天下事来即应之。”
  德光禅师道:“可谓明镜当台,物来斯照。”
  帝曰:“步步踏着实地。”
  德光禅师道:“直须恁么始得。”
  德光禅师与孝宗皇帝的这一段对话,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指导。
  现举其上堂法语三则,以便读者更好地体会德光禅师当年的悟处——
  上堂:“临济三遭痛棒,大遇言下知归。兴化于大觉棒头,明得黄檗意旨。若作棒会,入地狱如箭射;若不作棒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地板
 樓主| 發表於 2018-9-19 18:56:35 | 只看該作者
入地狱如箭射。众中商量,尽道赤心片片,恩大难酬。总是识情卜度,未出阴界。且如临济悟去,是得黄檗力,是得大愚力?若也见得,许你顶门眼正,肘后符灵。其或未然,鸿福更为诸人通个消息。丈夫气宇冲牛斗,一踏鸿门两扇开。”
  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且道是甚么?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
  上堂:“闻声悟道,落二落三。见色明心,错七错八。生机一路,犹在半途。且道透金刚圈、吞栗棘蓬底是甚么人?披蓑侧立千峰外,引水浇蔬五老前。”
  德光禅师圆寂于南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三月,春秋八十三岁。有辞世偈云:
  “八十三年,弥天罪过。
   末后殷勤,尽情说破。”

292.玉泉昙懿禅师悟道因缘
  福州玉泉昙懿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出家后,久依圆悟克勤禅师参学,自谓已达不疑之地。南宋绍兴初年(1131),昙懿禅师出世于兴化祥云,一时法席颇盛。
  后来,大慧宗杲禅师来福建弘化。宗杲禅师知道他所见尚未谛当,于是写信给他,让他前来。昙懿禅师却迟迟不应。
  于是,宗杲禅师便在小参的时候,对昙懿禅师的种种见处加以痛斥,并张榜告诸四众。
  昙懿禅师不得已,只好在结夏期间,破例(佛制戒律,结夏期间是不许外出的)前来礼谒宗杲禅师。
  宗杲禅师于是仔细地勘验了昙懿禅师的证悟,说道:“汝恁么见解,敢嗣圆悟老人邪?”
  昙懿禅师一听,感到非常惭愧,于是便辞掉了所住持的寺院,一心亲近宗杲禅师。
  一日,昙懿禅师入室参礼。
  宗杲禅师问:“我要个不会禅底做国师。”
  昙懿禅师道:“我做得国师去也。”
  宗杲禅师于是大喝一声,将他赶出丈室。
  过了一段时间,宗杲禅师告诉昙懿禅师说:“香严悟处不在击竹边,俱胝得处不在指头上。”
  昙懿禅师一听,终于顿明宗旨。
  宗杲禅师这才给予印可。
  昙懿禅师后出世,住玉泉接众。
  其间,昙懿禅师曾前往南泉小溪,看望宗杲禅师。宗杲禅师特地升座说法,举云门示众之公案——
  一日,云门文偃禅师拈拄杖示众云:“凡夫实谓之有,二乘析谓之无,缘觉谓之幻有,菩萨当体即空。衲僧见拄杖子但唤作拄杖子,行但行,坐但坐,总不得动著。”
  举完此公案,宗杲禅师便提唱道:“我不似云门老人,将虚空剜窟。”说到这里,宗杲禅师蓦地拈起拄杖云:“拄杖子不属有,不属无,不属幻,不属空。”然后卓一下拄杖,继续说道:“凡夫、二乘、缘觉、菩萨,尽向这里,各随根性,悉得受用。唯于衲僧分上,为害为冤,要行不得行,要坐不得坐。进一步,则被拄杖子迷却路头;退一步,则被拄杖子穿却鼻孔。即今莫有不甘底么?试出来与拄杖子相见。如无,来年更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正恁么时合作么生?”说完,宗杲禅师便下座,请昙懿禅师为众拈提。
  昙懿禅师于是登座,先向宗杲禅师致谢,然后提举前面的公案,说道:“适来堂头和尚恁么批判,大似困鱼止泺(po,同“泊”),病鸟栖芦。若是玉泉(昙懿禅师自指)则不然。”说到这里,昙懿禅师便拈起拄杖道:“拄杖子能有、能无、能幻、能空,凡夫、二乘、缘觉、菩萨,”昙懿禅师卓一下拄杖,继续说道:“向这里百杂碎。唯于衲僧分上,如龙得水,似虎靠山。要行便行,要坐便坐。进一步则乾坤震动,退一步则草偃风行。且道不进不退一句作么生道?”良久,又道:“闲持经卷倚松立,笑问客从何处来?”
  从昙懿禅师的这段提唱来看,大有“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让师”的气魄。实际上,师资二人,并不矛盾:一个即体,即体则官不容针,一个即用,即用则私通车马,体用如如,方便即是究竟。

293.荐福悟本禅师悟道因缘
  饶州(治所在今江西波阳)荐福悟本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江州(今江西九江)人。出家后,投礼江西云门大慧宗杲禅师座下,后又执侍宗杲禅师至泉南小溪。当时,宗杲禅师座下英俊毕集,受其印可者甚多。而悟本禅师虽是久参,却一无所得。悟本禅师想到自己是宗杲禅师的侍者,每日不离宗杲禅师左右,反倒没有开悟,心里很不平衡,心想一定是宗杲禅师放弃了他,因此他想离开宗杲禅师,前往其它的地方参学。
  宗杲禅师知道了悟本禅师的心思,便告诉他说:“汝但专意参究,如有所得,不待开口,吾已识也。”
  一日,有一位小沙弥,听说悟本禅师经常入室参请,却未能契旨,便故意刺激他说:“本侍者参禅许多年,逐日只道得个不会。”
  悟本禅师一听,便骂道:“这小鬼!你未生时,我已三度霍山庙里退牙了。好教你知!”
  从此以后,悟本禅师便更加发奋用功,一心参究赵州狗子无佛性之公案,昼夜专举一个“无”字,反复提撕。
  一天晚上,悟本禅师在大殿里用功,专参“无”字,三更的时候,实在太困了,便倚靠着梁柱昏寐,不知不觉中,他口中念出一个“无”字。就在这个时候,他忽然大悟。
  三天后,宗杲禅师从郡城回来,悟本禅师便直趋丈室,想把自己参悟之事告诉宗杲禅师。他的脚刚一跨进门,还未来得及开口,宗杲禅师便笑道:“本胡子这回方是彻头也!”
  悟本禅师悟道后,一度于饶州荐福开法接众。
  曾有上堂法语云:“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须菩提唱无说而显道,释梵绝视听而雨华。大众,这一队不唧溜(不聪明、不灵利)汉,无端将祖父田园,私地结契,各据四至界分,方圆长短,一时花擘(bo,分脏耗费)了也。致令后代儿孙,千载之下,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卓锥之地。博山(悟本禅师自指)当时若见,十字路头,掘个无底深坑,唤来一时埋却,免见递相钝置(免得后人代代相误)。何谓如此?不见道,家肥生孝子,国霸有谋臣。”
  佛经中有“筏喻”和“指月”之说,筏子本是用来渡江的,过了江之后,筏子应该扔掉,指头是用来指月的,被指示的人应该看月亮,而不应该看指头。佛法本是为人解粘去缚、去人执著的,可是,学佛的人却往往会因此而对佛法产生执著。执著的对象虽然不同,执著的本质却是一样的,都会让人忘记自己本来面目。所以,悟本禅师要“掘个无底深坑,唤来一时埋却”。
  
294.育王遵璞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府(今浙江龙泉县)育王大圆遵璞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福州人。遵璞禅师幼时曾经随同玉泉昙懿禅师,投圆悟克勤禅师座下问道。数载之后,遵璞禅师便回到故里,辅佐昙懿禅师于莆中祥云接众。
  南宋绍兴甲寅(1134),大慧宗杲禅师居洋屿开法。遵璞禅师于是前往礼谒。
  一日,遵璞禅师入室参学,宗杲遵璞禅师举三圣、兴化两位禅师的一则公案——
  三圣慧然禅师上堂云:“我逢人即出,出则不为人。”兴化存奖禅师听说此语后,便道:“我逢人即不出,出则便为人。”
  宗杲禅师举完此公案,便问遵璞禅师:“你道这两个老汉,还有出身处也无?”
  遵璞禅师一听,便朝宗杲禅师的膝头上打了一拳。
  宗杲禅师道:“只你这一拳,为三圣出气,为兴化出气?速道!速道!”
  遵璞禅师正要开口拟议,宗杲禅师拈起拄杖便打,并说道:“你第一不得忘了这一棒。”
  后来有一天,遵璞禅师于室中执侍宗杲禅师。这时,有一僧人入室请益。
  宗杲禅师问那僧:“德山见僧入门便棒,临济见僧入门便喝,雪峰见僧入门便道‘是甚么?’睦州见僧便道‘现成公案,放你三十棒。’你道这四个老汉,还有为人处也无?”
  那僧道:“有。”
  宗杲禅师道:“ 箚(zha)!”
  那僧正要开口拟议,宗杲禅师便大喝一声。
  站在一旁的遵璞禅师一听,言下契旨。
  宗杲禅师于是欣然为之印可。

295.能仁祖元禅师悟道因缘
  温州雁山能仁枯木祖元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俗姓林,七闽(福建)人。祖元禅师出家后不久,即游方参学。初礼雪峰预禅师,后又依佛心本才禅师,皆已契机。
  当时大慧宗杲禅师正于江西云门庵开法接众。祖元禅师于是前往礼谒。
  一天晚上,祖元禅师陪宗杲禅师夜坐。这时,有一位僧人进来剔灯,一时灯花迸射。祖元禅师一见,便当下豁然彻证。于是作偈呈宗杲禅师云:
  “剔起灯来是火,历劫无明照破。
   归堂撞见圣僧,几乎当面蹉过。
   不蹉过是甚么?十五年前奇特,
   依前只是这个。”
  宗杲禅师看了祖元禅师的悟道偈后,亦作偈相赠,并印可,云:
  “万仞崖头解放身,起来依旧却惺惺。
   饥餐渴饮浑无事,那论昔人非昔人。”
  南宋绍兴己巳(1149)年春,祖元禅师应信众邀请,住持温州能仁寺。
  祖元禅师曾上堂提唱赵州和尚的一则公案,云:
  “有佛处不得住——踏著秤锤硬似铁。无佛处急走过——脚下深草三尺。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错举——北斗挂须弥。恁么则不去也——棒头挑日月。摘杨花,摘杨花——眼里瞳人著绣鞋。”说完便卓拄杖下座。
  [赵州和尚的原公案是——僧辞,师(赵州)曰:“甚处去?”曰:“诸方学佛法去。”师竖起拂子曰:“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错举。”曰:“与么则不去也。”师曰:“摘杨花,摘杨花。”]
  这则公案非常有名。历代有不少禅宗大德对此作过提唱。祖元禅师的提唱可谓别具一格。读者若想从祖元禅师的提唱中得点什么妙法,或者作道理来会,将永无你出头之日。下面这则上堂法语,亦是如此:
  “雁山枯木实头禅,不在尖新语句边。
   背手忽然摸得著,长鲸吞月浪滔天。”

296.近礼侍者悟道因缘
  近礼侍者,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三山(福州)人。出家后,久侍大慧宗杲禅师。近礼侍者曾经一度专门参究竹篦之话头。其具体内容是:“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速道!速道!”
  近礼侍者参了很久,可是仍然不得其门而入。
  一日,近礼侍者入室参请,请求宗杲禅师为他说破。
  宗杲禅师道“你是福州人,我说个喻向你:“如将名品荔枝,和皮壳一时剥了,以手送在你口里,只是你不解吞。”
  近礼侍者一听,豁然有省,不觉失笑,说道:“和尚,吞却即祸事。”
  宗杲禅师事后又勘问近礼侍者:“前日吞了底荔枝,只是你不知滋味。”
  近礼侍者道:“若知滋味,转见祸事。”
  宗杲禅师一听,大喜,遂予印可。

297.资寿尼妙总禅师悟道因缘
  平江府(今浙江龙泉县)资寿尼无著妙总禅师,大慧宗杲禅师之法嗣,丞相苏颂之孙女。妙总禅师三十岁厌世出家,一度参礼诸老,已入正信。后来到径山,参加结夏安居。
  一日,大慧宗杲禅师升堂说法,举药山初参石头后见马祖之因缘——
  药山惟俨禅师首造石头(希迁禅师)之室,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石头和尚道:“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药山禅师一听,茫然莫测。石头和尚便道:“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于是药山禅师禀命前往礼谒马祖道一禅师。初礼马祖,药山禅师便伸前问。马祖道:“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者不是。子作么生?”药山禅师当即言下契悟,便礼拜。马祖道:“你见甚么道理便礼拜?”药山禅师道:“某甲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马祖道:“汝既如是,善自护持。”
  宗杲禅师举完此公案,妙总禅师终于豁然大悟。
  当时冯楫居士亦在场听法。宗杲禅师下座后,冯楫居士便随宗杲禅师来至方丈。
  冯楫居士道:“某理会得和尚适来所举公案。”
  宗杲禅师道:“居士如何?”
  冯楫居士道:“恁么也不得苏嚧悉哩娑婆诃,不恁么也不得悉哩娑婆诃。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嚧悉哩娑婆诃。”
  宗杲禅师后来把冯楫居士的这句话告诉了妙总禅师。
  妙总禅师道:“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曰,却是庄子注郭象。”
  宗杲禅师见妙总禅师出语不凡,于是又举岩头婆子之公案勘验她。
  该公案的具体内容是:岩头全奯禅师于鄂州岩头一湖边摆渡,一日,有一婆婆抱着一个孩儿来到河边。那婆婆见岩头和尚划船过来了,便问:“呈桡舞棹即不问,且道婆手中儿甚处得来?”岩头和尚一听,便举桡就打。那婆婆道:“婆将怀中七子,六个不遇知音,只这一个,也不消得。”说完,便将怀中的孩子,抛向水中。
  妙总禅师于是作偈答道:
  “一叶扁舟泛渺茫,呈桡舞棹别宫商。
   云山海月都抛却,赢得庄周蝶梦长。”
  宗杲禅师听了,一句话也没有说,便走开了。
  宗杲禅师后来向冯楫居士说起妙总禅师的这一偈子,冯楫居士怀疑妙总禅师所悟尚未透彻,因此想寻找机会勘验一下。
  一日,冯楫居士乘船路过无锡,偶然遇见了妙总禅师,于是便邀她至舟中。
  冯楫居士问:“婆生七子,六个不遇知音。只这一个,也不消得,便弃水中。大慧老师言道人理会得(大慧禅师说你已经理会得)。且如何会?”
  妙总禅师道:“已上供通(招供,陈述),并是(全是、都是)诣实(如实、属实)。”
  冯楫居士一听,大为惊叹。
  一次,结夏期间,妙总禅师又来到径山,入室参礼宗杲禅师。
  宗杲禅师问:“古人不出方丈(佛制戒律,结夏安居期间,出家人不许外出化缘或行脚),为甚么却去庄上吃油餈(ci)?”
  妙总禅师道:“和尚放妙总过,妙总方敢通个消息。”
  宗杲禅师道:“我放你过,你试道看。”
  妙总禅师道:“妙总亦放和尚过。”
  宗杲禅师道:“争奈油餈何!”
  妙总禅师于是大喝一声,便出方丈。
  宗杲禅师遂予印可。妙总禅师从此便声闻四方。
  南宋隆兴元年(1163),妙总禅师应郡守张孝祥之邀请,住资寿寺,开法接众。

298.侍郎张九成居士悟道因缘
  侍郎张九成居士,大慧宗杲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子韶,号横浦,自号无垢居士,钱塘人。张九成未及第时,曾听客人谈起杨文公、吕微仲诸名儒,所造精妙,皆由禅学而至,因此,对宗门之事非常仰慕。
  一日,张九成居士前往净慈,礼谒宝印楚明禅师,请问入道之要。
  楚明禅师是大通善本禅师之法嗣。
  楚明禅师开示他道:“此事唯念念不舍,久久纯熟,时节到来,自然证入。”并举赵州和尚柏树子公案,令他参究。
  九成居士于是依教参究,时时提撕,过了很久,却仍然无所省悟。
  后来,九成居士便辞别楚明禅师,前往礼谒善权清禅师。
  九成居士问:“此事人人有分,个个圆成,是否?”
  清禅师道:“然。”
  九成居士道:“为甚么某无个入处?”
  清禅师于是从袖中拿出数珠,示之道:“此是谁底?”
  九成居士左思右想,仍然不能应对。
  清禅师于是又将数珠放入袖中,说道:“是汝底,则拈取去。才涉思惟,即不是汝底。”
  九成居士一听,惊诧不已。
  不久,九成居士留居苏氏馆。
  一天傍晚,九成居士上厕所,因思恻隐之心乃仁之端,突然闻见一阵蛙鸣,当即便释然契旨,并自举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不觉大笑,汗下如雨,遂作偈曰:
  “春天月夜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
   正恁么时谁会得?岭头脚痛有玄沙。”
  第二天,九成居士便礼谒法印一禅师,二人机语颇为相契。
  后逢祖上忌日,九成居士便前往明静庵供僧。
  庵主惟尚禅师一见九成居士,便展手。九成居士于是大喝一声。惟尚禅师便照着九成居士的脸颊批了一巴掌。九成居士于是急步向前就走。
  惟尚禅师道:“张学录(九成居士的官职)何得谤大般若?”
  九成居士道:“某见处只如此,和尚又作么生?”
  惟尚禅师于是举“马祖升堂,百丈卷席”之公案,诘问他。
  [该公案是这样的:百丈怀海禅师因野鸭子之事被马祖道一禅师拽痛鼻子,第二天,马祖升堂,大众才集,百丈便从大众中走出,卷却马祖的座席。马祖便下座,归方丈。百丈亦随而从之。马祖问:“我适来未曾说话,汝为甚便卷却席?”百丈道:“昨日被和尚扭得鼻头痛。”马祖又问:“汝昨日向甚处留心?”百丈道:“鼻头今日又不痛也。”马祖道:“汝深明昨日事。”百丈于是作礼而退。]
  惟尚禅师尚未将此公案举完,九成居士便一下子将桌子掀翻。
  惟尚禅师大呼道:“张学录杀人!”
  九成居士于是一跃而起,问旁边的侍僧道:“汝又作么生?”
  侍僧茫然不知所措。
  于是,九成居士便打侍僧,并回头看着惟尚禅师说:“祖祢(祖先)不了,殃及儿孙。”
  惟尚禅师一听,便哈哈大笑。
  九成居士于是献偈曰:
  “卷席因缘也大奇,诸方闻举尽攒眉。
   台盘趯倒人星散,直汉从来不受欺。”
  惟尚禅师亦以偈酬答云:
  “从来高价不饶伊,百战场中奋两眉。
   夺角冲关君会也,丛林谁敢更相欺?”
  南宋绍兴癸丑年(1133),九成居士复往东庵礼谒惟尚禅师。
  惟尚禅师道:“浮山圆鉴(法远)云,饶你入得汾阳(善昭)室,始到浮山门,亦未见老僧在。公作么生?”
  九成居士没有正面回答,却叱问侍僧:“何不祇对?”
  侍僧被弄得茫然不知所措。
  于是九成居士打了侍僧一掌,说道:“虾蟆窟里,果没蛟龙。”
  绍兴七年秋(1137),大慧宗杲禅师住持径山,开法接众,学者云集。
  时九成居士为礼部侍郎。一日,九成居士偶尔阅读宗杲禅师语要,拊几感叹道:“是知宗门有人,恨不一见”。
  当时,宗杲禅师应邀在天竺讲法。九成居士于是前往天竺礼谒,三往不值。后来终于见面了,九成居士却只是寒喧而已,并未深谈。但是宗杲禅师对他却产生了注意。
  不久九成居士因奉祠还归故里,途经径山,与给事冯楫居士等人,在宗杲禅师的丈室里议论“格物”之义。
  谈话间,宗杲禅师问九成居士:“公只知有格物,而不知有物格。”
  九成居士茫然莫测。宗杲禅师便大笑。
  九成居士于是问道:“师能开谕乎?”
  宗杲禅师道:“不见小说载:唐人有与安禄山谋叛者,其人先为阆守,有画像在焉。明皇幸蜀,见之怒,令侍臣以剑击其像首。时阆守居陕西,首忽堕地。”
  九成居士一听,顿悟深旨。后于不动轩的墙壁上题偈曰:
  “子韶格物,妙喜物格。
   欲识一贯,两个五百。”
  过了一会儿,九成居士又问:“前辈既得后,何故复理会四料拣(简)?”
  宗杲禅师道:“公之所见,便可入佛,不可入魔。岂可不从料拣中去耶?”
  九成居士于是举克符禅师问临济禅师之因缘——
  一日,克符上座(涿州纸衣和尚)初问临济:“如何是夺人不夺境?”临济道:“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克符又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临济道:“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克符问:“如何是人境俱夺?”临济道:“并汾绝信,独处一方。”克符又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临济道:“王登宝殿,野老讴歌。”克符禅师终于言下领旨。
  当九成居士举至“人境两俱夺”这一句时,不觉欣然而笑。
  宗杲禅师道:“余则不然。”
  九成居士一听,非常诧异,便问:“师意如何?”
  宗杲禅师道:“打破蔡州城,杀却吴元济。”
  九成居士终于豁然大悟,从此便得大自在,并自号无垢居士。
  宗杲禅师于是给予印可。
  九成居士后守邵阳,不久,其父仙逝,遂归故里守服。这期间,九成居士多次往径山,朝礼斋僧,并请宗杲禅师说法。
  当时,金人入侵甚急,边事吃紧。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当权,主战派遭到排挤。秦桧妒恨九成居士,于是以谤讪朝政的罪名,将九成居士谪迁至南安军,同时还剥夺了宗杲禅师的僧籍。宗杲禅师不得已,只好屏居衡州。
  在南安,九成居士寄居于横浦僧舍,终日闭门谢客,以经自娱,自号横浦居士。在谪居期间,一度贼寇侵扰邻境。其好友劝他远避。九成居士道:“吾谪此邦,死分也,何避为?”
  十四年以后,秦桧死,九成居士终于重新得到起用,并奉旨知守温州。宗杲禅师亦恢复僧籍。师徒相见于新淦(gan,今江西境内),剧谈宗要,如鱼得水,竟未尝丝毫谈及往昔遭迫害之事。学道之人视世事如浮云若此!
  《五灯会元》中,还特地记载了九成居士此间劝导他的外甥宪礼拜宗杲禅师之事。于氏《心传录》中记云——
  宪自岭下陪侍其舅舅九成居士回到江西新淦,因与大慧宗杲禅师相会,九成居士于是令宪亦前往拜访宗杲禅师。
  宪曰:“素(一向)不拜僧。”
  九成居士道:“汝姑扣(拜访)之。”
  宪于是奉命礼谒宗杲禅师。
  初见宗杲禅师,宪便举子思《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请教宗杲禅师。
  宗杲禅师道:“凡人既不知本命元辰下落处,又要牵好人入火坑,如何圣贤与打头一著不凿破?”
  宪曰:“吾师能为圣贤凿破否?”
  宗杲禅师道:“天命之谓性,便是清净法身。率性之谓道,便是圆满报身。修道之谓教,便是千百亿化身。  
  宪回去后,便把宗杲禅师的话转告了九成居士。
  九成居士叹道:“子拜何辞!”
  南宗绍兴戊寅年(1157),宗杲禅师重新回到径山,开法接众。当时九成居士寄居庆善院。
  一日,宗杲禅师前来看望九成居士。
  九成居士道:“某每于梦中必诵《语》、《孟》,何如?”
  宗杲禅师于是引用《圆觉经》中的话回答道:“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九成居士一听,非常高兴,说道:“非老师莫闻此论也。”
  九成居士一心向佛,凡有钱财,不是用来斋僧,就是用来济困,从不为子孙考虑。九成居士闲居期间,经常效法华严善知识,每天斋供僧众。他还曾斋供十六大天,结果感得瑞相:诸供茶杯悉变为乳。为此事,九成居士曾书偈云:
  “稽首十方佛法僧,稽首一切护法天。
   我今供养三宝天,如海一滴牛一毛。
   有何妙术能感格?试借意识为汝说。
   我心与佛天无异,一尘才起大地隔。
   倘或尘销觉圆净,是故佛天来降临。
   我欲供佛佛即现,我欲供天天亦现。
   佛子若或生狐疑,试问此乳何处来?
   狐疑即尘尘即疑,终与佛天不相似。
   我今为汝扫狐疑,如汤沃雪火销冰。
   汝今微有疑与惑,鹞子便到新罗国。”
  九成居士临终前数日,风痹发作,痛苦异常。其家人围着他流泪不止。九成居士道:“吾平生履践,今日愈觉有力,何乃为儿女呫呫涕泣耶?”
  九成居士于归寂于绍兴二十九年(1160),春秋六十八岁。九成居士之禅学,造诣极深,融合了儒家思想。生前著有《孟子说》、《无垢录》、《横浦心传》等著作近五十卷。
  
299.参政李邴居士悟道因缘
  参政李邴居士,大慧宗杲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汉老,济州任城县(今山东济宁)人,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中进士,先后任起居舍人、给事中、翰林学士等职。高宗即位后,先后又拜兵部侍郎、尚书左丞、参知政事等职。后归老泉州,闲居十七余年,醉心祖道,专修默照禅。
  李邴居士后来听说大慧宗杲禅师将默照禅斥为邪禅,既感到疑惑,同时又感到愤怒。当时宗杲禅师住在泉南长乐庵接众。于是他便前往参礼。
  一日,宗杲禅师升座示众(为大众开示法要),先举赵州和尚庭前柏树子公案,然后提唱道:“庭前柏树子,今日重新举。打破赵州关,特地寻言语。敢问大众:既是打破赵州关,为甚么却特地寻言语?”良久,宗杲禅师便自下转语道:“当初只道茆长短,烧了方知地不平。”
  李邴居士听了,当下便契悟,于是礼谢宗杲禅师,说道:“无老师后语,几蹉过!”
  李邴居士悟道后,还经常写信,向宗杲禅师求咨决,如有书云:
  “某近扣筹室(丈室),承击发蒙滞,忽有省入。顾惟根识暗钝,平生学解尽落情见,一取一舍,如衣坏絮,行草棘中,适自缠绕。今一笑顿释所疑,欣幸可量!非大宗匠,委曲垂慈,何以致此?自到城中,著衣吃饭,抱子弄孙,色色仍旧。既无拘执之情,亦不作奇特之想。其余夙习旧障,亦稍轻微。临行叮咛之语,不敢忘也。重念始得入门,而大法未明,应机接物,触事未能无碍,更望有以提诲,使卒有所至,庶无玷于法席矣!”
  又书曰:“某比蒙诲答,备悉深旨。某自验者三:一、事无逆顺,随缘即应,不留胸中。二、宿习浓厚,不加排遗,自尔轻微。三、古人公案,旧所茫然,时复瞥地(暂见,刹那有省)。此非自昧者。前书大法未明之语,盖恐得少为足,当广而充之,岂别求胜解耶?净胜现流,理则不无,敢不铭佩!”
  为了表达对宗杲禅师的感念,李邴居士曾经请人画了一幅宗杲禅师的肖像,终身供奉。李邴居士后卒于泉州,春秋六十二岁。有《草堂集》一百卷行世。
  
300.提刑吴伟明居士悟道因缘
  提刑吴伟明居士,大慧宗杲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元昭,邵武人。曾久参真州长芦真歇清了禅师,得自受用三昧,并自以为达到了极致。
  当时大慧宗杲禅师开法于洋屿庵,道誉远播,学者云集。伟明居士于是前往礼谒大慧宗杲禅师,并随众入室参请。
  一次,大慧宗杲禅师举狗子无佛性之公案勘问伟明居士。
  伟明居士正要开口拟答,宗杲禅师拿起竹篦便打。
  可是伟明居士仍然不契其旨。
  于是他便决定留在宗杲禅师的座下,继续咨参。
  一日,伟明居士又随众入室请益。
  酬答之间,伟明居士尽文字口舌之快。
  宗杲禅师道:“不须呈伎俩,直须啐地折、嚗地断,方敌得生死。若中呈伎俩,有甚(什么)了期?”
  不得已,伟明居士只好辞别宗杲禅师举,往参他方。
  途经延平的时候,伟明居士倏然大悟,平生疑滞悉皆荡尽。
  于是他欢喜踊跃,连书数颂,皆室中所问,寄呈宗杲禅师。其一云: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通身一具金销骨。
   赵州亲见老南泉。
   解道镇州出萝卜。”
  [镇州出罗卜,见《赵州语录》。有僧问赵州和尚:“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赵州和尚道:“镇州出大萝卜头。”]
  宗杲禅师见其颂,大喜,遂说偈予以印证,偈云:
  “通身一具金锁骨,堪与人天为轨则。
   要识临济小厮儿,便是当年白拈贼。”
301.秦国夫人计氏悟道因缘 302.净慈师一禅师悟道因缘 303.慧通清旦禅师悟道因缘 304.灵岩仲安禅师悟道因缘
  305.国清行机禅师悟道因缘 306.日本觉阿上人悟道因缘 307.内翰曾开居士悟道因缘 308.知府葛郯居士悟道因缘
  309.径山宝印禅师悟道因缘 310.楚安慧方禅师悟道因缘
301.秦国夫人计氏悟道因缘
  秦国夫人计氏法真,大慧宗杲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计氏夫人法真,自丈夫去世、寡居以来,便开始学佛,屏去纷华,常年蔬食,修习布施等有为法。她的儿子魏公亦游心祖道,并从大慧宗杲禅师参学。
  一日,大慧宗杲禅师派道谦禅师前来问候她的儿子魏公。魏公便挽留道谦禅师小住数日,为他的母亲说法。道谦禅师于是向法真开示参禅之道。
  法真请问道谦禅师:“径山和尚寻常如何为人?”
  道谦禅师道:“和尚只教人看狗子无佛性及竹篦子话,只是不得下语,不得思量,不得向举起处会,不得向开口处承当。狗子还有佛性也无?无。只恁么教人看。”
  法真一听,当下便生起谛信,并发心要依教奉行。
  当天晚上,法真便静坐,力究狗子无佛性之公案。至夜静更深之时,忽尔洞然无滞。
  过了几天,道谦禅师辞归。法真遂亲书入道概略,并作偈数首,让道谦禅师捎给大慧宗杲禅师。其中有一颂,云:
  “逐日看经文,如逢旧识人。
   莫言频有碍,一举一回新。”

302.净慈师一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府净慈水庵师一禅师,雪峰慧昭禅师之法嗣,俗姓马,婺(wu)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人。师一禅师十六岁出家,受具足戒后,一度行脚,遍历禅席。后投雪峰慧照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慧照禅师举“藏身无迹”之话头诘问师一禅师。
  [藏身无迹的话头出自船子和尚度化夹山禅师之因缘。船子和尚付法给夹山禅师之后,咐嘱夹山禅师道:“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于三十年在药山,只明斯事。汝今既得,他后莫往城隍聚落,但向深山里,钁头边,觅取一个半接续,无令断绝。”]
  师一禅师一时无言以对,只好回到寮房用功参究。一连参了数日,终于豁然大悟,遂作偈呈慧照禅师,偈云:
  “藏身无迹更无藏,脱体无依便厮当。
   古镜不劳还正照,淡烟和露湿秋光。”
  慧照禅师见其悟道偈后,便勘验他道:“毕竟那里是藏身无迹处?”
  师一禅师道:“嘎(a,表反诘、惊讶)!”
  慧照禅师又问:“无踪迹处因甚么莫藏身?”
  师一禅师道:“石虎吞却木羊儿。”
  慧照禅师一听,便对他大加肯定。
  师一禅师悟道后,便往临安府净慈寺开法接众。曾有上堂法语云:“圆悟师翁道:参禅参到无参处,参到无参始彻头。水庵则不然,参禅参到无参处,参到无参未彻头。若也欲穷千里目,直须更上一层楼。”
  [按,《五灯会元》记净慈师一禅师为育王端裕禅师之法嗣,而同书育王端裕禅师章中,又记端裕禅师曾师事净慈一禅师。按古人的习惯,把“净慈师一禅师”简称“净慈一禅师”是经常的事。若如此,则错乱一至如此!从师一禅师的上堂法语看,他是圆悟克勤禅师的法孙应是没有问题的。这样一来,说端裕禅师曾师事净慈一禅师必是误记。那么,此处的雪峰慧照是谁?按古人喜欢用地名指代人名的习惯,莫非就是育王端裕禅师?端裕禅师一生住持道场很多,但他的传记中却未见雪峰慧照之记载。故不能定论,待考。]
  
303.慧通清旦禅师悟道因缘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慧通清旦禅师,大沩法泰禅师之法嗣,俗姓严,蓬州(今四川蓬安)人。清旦禅师出家受戒后,即出关游方,遍礼禅席。
  后至德山,正赶上法泰禅师上堂。法泰禅师举赵州勘婆子之公案——
  有僧游五台,问一婆子曰:“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曰:“蓦直去。”僧便去。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后有僧举似赵州,赵州曰:“待我去勘过。”明日,赵州便去问:“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曰:“蓦直去。”赵州便去。婆曰:“好个师僧又恁么去。”赵州归院,谓僧曰:“台山婆子为汝勘破了也。”
  法泰禅师举完此公案,便问“赵州云:台山婆子已为汝勘破了也。且道意在甚么处?”良久,又自下转语道:“就地撮将黄叶去,入山推出白云来。”
  清旦禅师一听,心中所有疑情当下释然。
  第二天,清旦禅师便入室请益。
  法泰禅师勘问道:“前百丈不落因果,因甚么堕野狐?后百丈不昧因果,因甚么脱野狐?”
  清旦禅师道:“好与一坑埋却!”
  法泰禅师一听,非常高兴,遂予印可。
  清旦禅师悟道后,即前往潭州传法。
  曾有上堂法语云:“说佛说祖,正如好肉剜疮。举古举今,犹若残羹馊饭。一闻便悟,已落第二头。一举便行,早是不著便。须知个事(指自性),如天普盖,似地普擎。师子游行,不求伴侣。壮士展臂,不借他力。佛祖拈掇不起,衲僧愿见无门。迷悟双忘,圣凡路绝。且道从上诸圣以何法示人?”说到这里,便大喝一声道:“莫妄想。”
  自性人人具足,超越二边,绝诸对待,不从他得,亦不从悟得,说迷说悟,说凡说圣,都是末边的事。虽然说凡圣也是一种妄想,然必须亲自到这地步,始能坚信不疑。
  
304.灵岩仲安禅师悟道因缘
  澧州(今湖南澧县)灵岩仲安禅师,大沩法泰禅师之法嗣,幼年时出家为僧,长大后遍游讲肆,学习经论。仲安禅师后中止义学,来到蒋山,投圆悟克勤禅师座下。当时,佛性法泰禅师为首座和尚。仲安禅师于是向他请益,很快便契旨。
  佛性法泰禅师后开法于德山,仲安禅师亦随而前往。
  一日,法泰禅师派仲安禅师前往钟阜送信。
  圆悟禅师一见仲安禅师,便问:“千里驰来,不辱宗风。公案现成,如何通信?”
  仲安禅师道:“觌面相呈,更无回互(更不需借助其它因缘来表现)。”
  圆悟禅师便追问道:“此是德山底,那(哪)个是上座底?”
  仲安禅师道:“岂有第二人?”
  圆悟禅师道:“背后底聻(ni,呢)!”
  仲安禅师于是将书信交给圆悟禅师。
  圆悟禅师笑道:“作家禅客,天然有在。”
  仲安禅师道:“付与蒋山(这句话留给你自己吧)。”
  接着,仲安禅师又来到僧堂前,捧着书信,向首座和尚问讯。
  首座和尚便问:“玄沙白纸,此自何来?”
  仲安禅师道:“久默斯要,不务速说。今日拜呈,幸希一览。”
  首座和尚于是大喝一声。
  仲安禅师道:“作家首座!”
  首座和尚于是又大喝一声。
  仲安禅师便举起书信打首座和尚。
  首座和尚正要开口拟议,仲安禅师道:“未明三八九,不免自沈吟。”
  接着又打一下,说道:“接。”
  当时,圆悟禅师与佛眼清远禅师正好看见了这一幕。
  圆悟禅师道:“打我首座死了也!”
  佛眼禅师便问:“官马厮踢,有甚凭据?”
  仲安禅师听见了,便道:“说甚官马厮踢,正是龙象蹴踏。”
  于是,圆悟禅师便唤仲安禅师至跟前,问道:“我五百人首座,你为甚么打他?”
  仲安禅师道:“和尚也须吃一顿始得。”
  圆悟禅师一听,看着佛眼禅师,吐了吐舌。
  佛眼禅师为了进一步勘验仲安禅师,却道:“未在。”接着,看了一眼仲安禅师,问道:“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意作么生?”
  仲安禅师便鞠躬,说道:“所供(招供)并是诣实(属实)。”
  佛眼禅师一听,这才点头认可,笑道:“元(原)来是屋里人。”
  此后,仲安禅师又前往五祖,向表自和尚通法眷书。
  表自和尚见了仲安禅师,便问:“书里说个甚么?”
  仲安禅师道:“文彩已彰。”
  表自和尚进一步追问道:“比竟说个甚么?”
  仲安禅师道:“当阳挥宝剑。”
  表自和尚便道:“近前来,这里不识几个字。”
  仲安禅师道:“莫诈败。”
  表自和尚于是回头看着侍者,问道“是那里僧?”
  侍者道:“此上座向曾在和尚会下去。”
  表自和尚道:“怪得恁么滑头。”
  仲安禅师便道:“被和尚钝置来。”
  [钝置,意思是使对方露出破绽,显得不聪明、不灵利。]
  表自和尚于是将书信放在香炉上熏了一熏,念道:“南无三曼多没陀南。”
  仲安禅师走上前,弹了一下指头。
  表自和尚这才打开书信。
  仲安禅师送完信,准备回德山法泰禅师那儿。佛果(克勤)、佛眼(法远)二禅师于是便作偈相送。
  仲安禅师后应信众之邀请,住持澧州灵岩,出世化众。
  曾有上堂法语云:“参禅不究渊源,触途尽为留得,所以守其静默,澄寂虚闲,堕在毒海。以弱胜强,自是非他,立人我量,见处偏枯,遂致优劣不分,照不构用,用不离窠。此乃学处不玄,尽为流俗。到这里,须知有杀中透脱,活处藏机。佛不可知,祖莫能测。所以古人道,有时先照后用,且要共你商量。有时先用后照,你须是个汉始得。有时照用同时,你又作么生抵当?有时照用不同时,你又向甚么处凑泊?还知么?穿杨箭与惊人句,不是临时学得来。”
  这段法语,对于修禅的人来说,大须仔细。它有助于学人树立正见,免落歧途。
  
305.国清行机禅师悟道因缘
  台州国清简堂行机禅师,护国景元禅师之法嗣,俗姓杨,本郡人。行机禅师风姿挺异,才压群儒。二十五岁那年,始弃妻别子,出家学道。落发后,一度游方参学,遍历禅席。后投护国此庵景元禅师座下,参学既久,密有契证。
  行机禅师见道后不久,即辞景元禅师,前往莞山隐修,以期大彻大悟。他曾经告诉人说:“某犹未稳在,岂以住山乐吾事邪?”
  在住山期间,他孤身一人,以林泉为友,刀耕火种,时间长达十七年之久。他曾经作过一首偈子,描述了他的山居生活,云:
  “地炉无火客囊空,雪似杨花落岁穷。
   拾得断麻穿坏衲,不知身在寂寥中。”
  从这首偈子中,我们可以想见行机禅师的生活是何等的清苦和寂寥。
  一日,行机禅师于山间经行,正碰上山民砍树,树倒地有声。他当即然大悟,平昔碍得膺之物,顿然冰消瓦解。
  不久,行机禅师便应信众邀请,前往江州,住持圆通寺。
  行机禅师接众虽然比较平和,但是他的法语却如利刃,决不容许学人有一丝一毫的粘滞。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两则法语——
  上堂:“单明自己,乐是苦因。趣向宗乘,地狱劫住。五日一参,三八普说,自扬家丑。更若问理问事,问心问性,克由叵耐(可恶)。若是英灵汉,窥藩不入,据鼎不尝,便于未有生佛已前转得身,却于今时大官路上捷行阔步,终不向老鼠窟、草窠里头出头没。若也根性陋劣,要去有滋味处咬嚼,遇著义学阿师,递相锢鏴(lu),直饶说得云兴雨现,也是虾蟆化龙,下梢依旧,吃泥吃土,堪作甚么?”
  示众云:“观色即空成大智,故不住生死。观空即色成大悲,故不证涅盘。生死不住,涅盘不证,汉地不收,秦地不管,且道在甚么处安身立命?莫是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么?莫是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么?若恁么,总是髑髅前敲磕。须知过量人自有过量用,且作么是过量用?北斗藏身虽有语,出群消息少人知。”

306.日本觉阿上人悟道因缘
  觉阿上人,灵隐慧远佛海禅师之法嗣,日本人,俗姓滕。觉阿上人十四岁出家得度,并受具戒,一度学习大小乘经论,颇有声名。觉阿上人二十九岁那年,听来中国做生意的日本商人回去讲,中国大宋王朝,禅宗非常兴盛。觉阿上人非常兴奋,于是同他的法弟金庆一起,乘商船航海来到中国,投灵隐慧远佛海禅师座下。觉阿上人认识汉字,但是不会发音,因此当慧远禅师问他从何而来时,他就通过书写来回答。
  觉阿上人写道:“我国无禅宗,唯讲五宗经论,国主无姓氏,号金轮王。以嘉应改元,舍位出家,名行真,年四十四。王了七岁,令受位,今已五载。度僧无进纳,而讲义高者赐之。某等仰服圣朝远公禅师之名,特诣丈室礼拜,愿传心印,以度迷津。且如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离相离言,假言显之。禅师如何开示?”
  慧远禅师道:“众生虚妄见,见佛见世界。”
  觉阿上人写道:“无明因何而有?”
  慧远禅师拈拄杖便打。
  于是,觉阿上人便请慧远禅师升座决疑。
  第二年秋天,觉阿上人便辞别慧远禅师,游学金陵。
  一日,觉阿上人抵达长芦江岸,忽然闻鼓声而大悟,终于明白了慧远禅师垂示之旨趣。于是他当即赶回灵隐寺,述偈五首,呈慧远禅师,然后辞归海东。其偈云:
  1.航海来探教外传,要离知见脱蹄筌。
   诸方参遍草鞋破,水在澄潭月在天。
  2.扫尽葛藤与知见,信手拈来全体现。
   脑后圆光彻太虚,千机万机一时转。
  3.妙处如何说向人,倒地便起自分明。
   蓦然踏著故田地,倒裹襆(pu,包袱、巾帕)头孤路行。
  4.求真灭妄元非妙,即妄明真都是错。
   堪笑灵山老古锥,当阳抛下破木杓。
  5.竖拳下喝少卖弄,说是说非入泥水。
   截断千差休指注,一声归笛啰啰哩。”
  慧远禅师见其悟道偈后,遂点头称善,并书偈赠行。
  觉阿上人回日本后,住睿山寺,还未来得及通嗣法书,慧远禅师就已经入寂了。

307.内翰曾开居士悟道因缘
  内翰曾开居士,灵隐慧远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天游。曾开居士少时勤奋好学,善属文章。曾经一度从学于游酢(zuo),日诵《论语》,凡是遇到语义不解者,即反求诸心,每有意会,则欣然忘食。及第后,官至国子司业、起居中书二舍人。北宋钦宗时,又迁为显谟待制。南宋高宗建炎初年,知潭洲兼湖南安抚使。后因功提升为刑部侍郎,不久又改任为礼部侍郎。后因与秦桧不和,被革职。一直到秦桧死后,才被重新起用,任秘阁修撰。
  一日,曾开居士与赵令衿居士结伴参礼慧远禅师。
  曾开居士问:“如何是善知识?”
  慧远禅师道:“灯笼露柱,猫儿狗子。”
  曾开居士又问:“为甚么赞即欢喜,毁即烦恼?”
  慧远禅师道:“侍郎曾见善知识否?”
  曾开居士道:“某三十年参问,何言不见?”
  慧远居士道:“向欢喜处见,烦恼处见?”
  曾开居士正要开口拟对,慧远禅师突然震声一喝。
  曾开居士又想开口说话,慧远禅师便道:“开口底不是。”
  曾开居士一听,茫然无对。
  这时,慧远禅师召呼道:“侍郎向甚么处去也!”
  曾开居士终于猛然省悟,遂点头说偈,偈云:
  “咄哉瞎驴,丛林妖孽。
   震地一声,天机漏泄。
   有人更问意如何,
   粘起拂子劈口截。”
  慧远禅师一听,便道:“也只得一橛。”

308.知府葛郯居士悟道因缘
  知府葛郯(tan)居士,灵隐慧远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谦问,号信斋。葛郯居士少时即中进士,并倾心于宗门之事,玩意禅悦。
  葛郯居士曾经参访过无庵法全禅师(育王端裕禅师之法嗣),并请求他开示入道指南。法全禅师于是令他参究“即心即佛”之话头。葛郯居士遂依奉行,但是久参而无所契入。
  于是,葛郯居士又入室请益,问道:“师有何方便,使某得入?”
  法全禅师道:“居士太无厌生!”
  不久,慧远佛海禅师来居剑池。葛郯居士于是前往亲近,从之游学。
  一日,葛郯居士举无庵法全禅师所示之悟,请慧远禅师为众普说。
  慧远禅师于是作偈发挥道:
  “即心即佛眉拖地,非心非佛双眼横。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葛郯居士在慧远禅师座下留连了十多天之后,便返回府第去了。
  一日,葛郯居士举“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这个话头,刚一举完,便豁然省悟。他心里非常高兴,遂作颂曰:
  “非心非佛亦非物,五凤楼前山突兀。
   艳阳影里倒翻身,野狐跳入金毛窟。”
  无庵法全禅师见其悟道偈后,遂点头认可,同时派人书其颂,送呈慧远佛海禅师。
  慧远禅师回书报曰:“此事非纸笔可既(尽),居士能过(过其门而顺路进见)我,当有所闻矣。”
  于是,葛郯居士又重新来到虎丘。
  慧远禅师迎出丈室,说道:“居士见处,止(只)可入佛境界。入魔境界,犹未得在。”
  葛郯居士无言以对,遂加礼不已。
  慧远禅师正色道“何不道金毛跳入野狐窟?”
  葛郯居士一听,终于大彻。
  葛郯居士曾经问诸禅人:“夫妇二人相打,通(通令,传讯)儿子作证。且道证父即是,证母即是?”
  或庵师体禅师下转语道:“小出大遇(犹小往大来,以小本获得大利)。”
  淳熙六年(1179),葛郯居士改守临川。淳熙八年(1181)染疾。临终前的一天晚上,葛郯居士索笔书偈云:
  “大洋海里打鼓,须弥山上闻钟。
   业镜忽然扑破,翻身透出虚空。”
  书偈毕,复召集僚属,训示道:“生之与死,如昼与夜,无足怪者。若以道论,安得生死?若作生死会,则去道远矣。”
  说完,便端坐而化。

309.径山宝印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府径山别峰宝印禅师,华藏安民禅师之法嗣,俗姓李,嘉州(今四川乐山县)人。宝印禅师自幼勤奋好学,通六经,厌俗务。后从德山清素禅师落发。受具足戒后,一度游于讲肆,听习《华严》、《起信》等大乘经论。
  当时,密印安民禅师正说法于中峰道场。安民禅师是圆悟克勤禅师之法嗣。于是宝印禅师便投其座下参学。
  一日,安民禅师举——
  有僧问岩头全奯禅师:“起灭不停时如何?”
  岩头禅师叱道:“是谁起灭?”
  宝印禅师一听,豁然有省,从此以后,便机锋竞发。
  当时正好赶上圆悟克勤禅师回成都昭觉寺。安民禅师听说后,遂遣宝印禅师前往探望。宝印禅师因此得便随众入室请益。
  一见宝印禅师,圆悟禅师便问:“从上诸圣,以何接人?”
  宝印禅师便竖起拳头。
  圆悟禅师道:“此是老僧用底,作么生是从上诸圣用底?”
  宝印禅师于是挥舞着拳头,圆悟禅师亦举拳相交,大笑而止。
  圆悟禅师赞叹道:“是子他日必类我师。”
  于是,宝印禅师便在昭觉寺留住了三年。
  在这期间,安民禅师一直在中峰弘法。后来他邀请宝印禅师回中峰,充当首座和尚,但被宝印禅师婉言谢绝了。安民禅师很失望,说道:“我以法得人,人不我传,尚何以说法?”因此想放弃中峰僧众,前往他方隐修。中峰之僧众都非常惶恐,于是便前往昭觉寺恳请宝印禅师回中峰,圆悟禅师亦劝他。不得已,他只好回中峰首众。从此以后,中峰道望日隆,学者争相归凑。
  在中峰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宝印禅师开始出关南游,先后礼谒过佛性泰(大沩法泰)、月庵果(月庵善果)、草堂清(草堂善清)等诸禅德。末后至径山,参礼大慧宗杲禅师。
  宗杲禅师问:“甚处来?”
  宝印禅师道:“西川。”
  宗杲禅师道:“未出剑门关,与汝三十棒了也。”
  宝印禅师道:“不合起动和尚。”
  宗杲禅师一听,很欣喜,于是令徒众收拾房间,请他居住。
  宗杲禅师南迁之后,宝印禅师即还西川,先后住持过临邛之凤凰、广汉之崇庆、武信之东禅、成都之龙华、眉山之中峰等道场。此后,又一度重新出关游方,住持过保宁、金山、雪窦、径山等大刹。
  曾有上堂法语云:“将心除妄妄难除,即妄明心道转迂。桶底趯穿无忌讳,等闲一步一芙蕖。”
  宝印禅师住径山期间,曾奉诏入禁,在选德殿,与孝宗皇帝谈论佛法。孝宗皇帝著有《圆觉经》疏,请宝印禅师作序刊行。宝印禅师当时已是年迈之人,厌弃住持之位,于是乞求庵居,得到孝宗皇帝的许可。后于光宗绍熙元年(1190)十二月圆寂。

310.楚安慧方禅师悟道因缘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楚安慧方禅师,文殊心道禅师之法嗣,俗姓许,本郡人。慧方禅师出家后,投大别文殊心道禅师座下参学。后逢北宋徽宗排佛,所居寺院被改为神霄宫。不得已,慧方禅师便离开大别,乘商船顺江而下。
  途径湘南的时候,一日,慧方禅师坐在船上听见岸上有人操乡音,厉声叫道:“叫那!”慧方禅师于是豁 然有省,即说偈曰:
  “沔水江心唤一声,此时方得契平生。
   多年相别重相见,千圣同归一路行。”
  慧方禅师住山后,曾有上堂法语云:“临老方称住持,全无些子玄机。开口十字九乖,问东便乃答西。如斯出世,讨甚玄微?有时拈三放两,有时就令而施。虽然如是,同道方知。且道知底事作么生?直须打翻鼻孔始得。”
  慧方禅师讲,自己年老方当住持,接人方面全无些玄机,只以本分事、平常心相见。虽然如是,“开口十字九乖,问东便乃答西”,“有时拈三放两,有时令就而施”
311.文殊思业禅师悟道因缘 312.待制潘良贵居士悟道因缘 313.云居德昇禅师悟道因缘 314.狼山慧温禅师悟道因缘
  315.中际善能禅师悟道因缘 316.云居自圆禅师悟道因缘  317.长芦守仁禅师悟道因缘 318.普安印肃禅师悟道因缘 
  319.信庵唯禋禅师悟道因缘 320.净慈昙密禅师悟道因缘
311.文殊思业禅师悟道因缘
  常德府(今湖南常德)文殊思业禅师,文殊心道禅师之法嗣。其祖上世以屠宰为业。思业禅师未出家前,也是一个屠夫。
  一日,他正在杀猪,就在尖刀刺进猪颈、猪血向外喷涌的时候,他忽然洞彻心源,于是便放弃屠宰,出家为比丘,并作偈云:
  “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萨面。
   菩萨与夜叉,不隔一条线。”
  思业禅师出家后,投文殊心道禅师座下参学。
  心道禅师初次见他,便问:“你正杀猪时见个甚么,便乃剃头行脚?”
  思业禅师便作鼓刀势。
  心道禅师于是大声喝道:“这屠儿参堂去!”
  思业禅师便依教下参堂用功。不久即大彻。
  思业禅师后来继承了心道禅师的法席。
  住持文殊期间,思业禅师曾上堂举“赵州勘婆子”之公案,并提唱云:
  “勘破婆子,面青眼黑。
   赵州老汉,瞒我不得。”
  从这一提唱中,可以见出思业禅师的悟境。

312.待制潘良贵居士悟道因缘
  待制潘良贵居士,何山佛灯守珣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义荣,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北宋徽宗靖康元年,因直言上谏,被同僚指为“狂率”,而遭贬。南宋高宗在位时,被召为左司谏,复以龙图阁身份知严州,后又为中书舍人、徽猷阁待制。末后因李光坐罪,受牵连而被降职。
  潘居士四十岁才开始栖心祖道,每至丛林,必随众参扣。
  后投佛灯守珣禅师座下请益。潘居士虽用功较久,却未能契旨,心里非常着急。
  一日,潘居士向佛灯禅师诉苦道:“某只欲死去时如何?”
  佛灯禅师道:“好个封皮(佛教把人的肉体比作封皮或臭皮囊),且留著使用,而今不了不当,后去忽被他换却封皮,卒无整理处。”
  [佛灯禅师的意国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是个封皮,却要好好留着,把它当作修道的工具来使用。一旦失去了人身,轮回到其它的道上,再想修行解脱,那就难了。]
  潘居士于是举南泉斩猫之公案,向佛灯禅师请益:“某看此甚久,终未透彻。告和尚慈悲。”
  [该公案的内容是:一日,南泉普愿禅师看见东西两堂僧人为争夺一只猫儿,吵吵嚷嚷的,南泉禅师便走上前,告诉大众道:“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南泉禅师于是将猫儿斩了。晚上,赵州和尚从外面回来,南泉禅师便把白天斩猫之事告诉了赵州和尚,并请他下一转语。赵州和尚于是脱掉鞋子,把它安放在头上,走出丈室。南泉禅师道:“子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佛灯禅师道:“你只管理会别人家猫儿,不知走却自家狗子!”
  潘居士言下如醉方醒。
  佛灯禅师于是又叮嘱他道:“不易,公进此一步,更须知有向上事始得。如今士大夫说禅说道,只依著义理,便快活。大率似将钱买油餈,吃了便不饥。其余便道是瞒地,亦可笑也。”
  潘居士遂连连称是,后用功益发精勤。

313.云居德昇禅师悟道因缘
  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云居顽庵德昇禅师,龙翔士珪禅师之法嗣,俗姓何,汉州(今四川广汉)人。德昇禅师二十岁出家得度,受具足戒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专门习讲经论。
  后又放弃讲习,投礼文殊心道禅师座下,请问佛法心要。
  文殊心道禅师示偈云:
  “契丹打破波斯寨,夺得宝珠村里卖。
   十字街头穷乞儿,腰间挂个风流袋。”
  德昇禅师正要开口拟对,文殊心道禅师却道:“莫错。”
  不得已,德昇禅师只好退下,专精参究,三年后方得契旨。
  此后,德昇禅师礼过佛性禅师(大沩法泰禅师),因为机缘不契,不久即离开,后又前往福建鼓山,礼觐竹庵士珪禅师。
  初礼士珪禅师,德昇禅师便问:“国师不跨石门句,意旨如何?”
  [国师不跨石门之话头出自福州鼓山神晏兴圣国师之接众法语——
  一日,有僧问兴圣国师:“如何是省要处?”兴圣国师道:“汝还耻么?”兴圣国师接着开示道:“今为诸仁者,刺头入他诸圣化门里,抖擞不出。所以向诸人道,教排不到,祖不西来,三世诸佛不能唱,十二分教载不起。凡圣摄不得,古今传不得。忽尔是个汉,未通个消息,向他恁么道,被他蓦口掴。还怪得他么?虽然如此,也不得乱掴。鼓山寻常道,更有一人不跨石门,须有不跨石门句。作么生是不跨石门句?鼓山自住三十余年,五湖四海来者向高山顶上看山玩水,未见一人快利,通个消息。如今还有人通得也未?若通得亦不昧诸兄弟;若无,不如散去。珍重!”兴圣国师遂作偈曰:
  “直下犹难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8-9-19 18:57:39 | 只看該作者
寻言转更赊。
   若论佛与祖,特地隔天涯。”]
  竹庵士珪禅师应声喝道:“闲言语。”
  德昇禅师一听,言下大悟。
  德昇禅师后出世,住江西云居开法。

314.狼山慧温禅师悟道因缘
  通州(今江苏南通)狼山萝庵慧温禅师,龙翔竹庵士珪禅师之法嗣,俗姓郑,福州人。
  慧温禅师出家后,即遍参诸老,后投东林竹庵士珪禅师座下参学。不久,竹庵禅师辞去住持之职,移居福建乾元。慧温禅师于是又前往礼谒高庵善悟、南华知昺(bing)、草堂善清等大德,皆蒙赏识。
  竹庵禅师迁居福建乾元之后,一日,慧温禅师前往探望。竹庵禅师问:“情生智隔,想变体殊。不用停囚长智(不用佇立思考),道将一句来。”
  慧温禅师一听,言下释然,遂述偈曰:
  “拶出通身是口,何妨骂雨诃风?
   昨夜前村猛虎,咬杀南山大虫。”
  竹庵禅师闻其偈语,遂予印可。
  温慧禅师后出世,住江苏狼山接众。
  曾有上堂法语云:“释迦老子,四十九年,坐筹帷幄。弥勒大士,九十一劫,带水拖泥。凡情圣量,不能铲除。理照觉知,犹存露布。佛意祖意,如将鱼目作明珠。大乘小乘,似认橘皮为猛火。诸人须是豁开胸襟宝藏,运出自己家珍,向十字街头普施贫乏。众中忽有个灵利汉出来道:美食不中饱人吃。山僧只向他道:幽州犹自可,最苦是新罗。”
  “豁开胸襟宝藏,运出自己家珍,向十字街头普施贫乏”,这是禅宗行者的一个共同愿望。如何豁开胸中宝藏,关键是要息二边之见,做到凡圣情尽,能所双亡,不立一法,亦不废一法。虽然如是说,若是过来人,这一切,包括佛言祖语,也是多余的。何以故?美食不中饱人吃。一个吃饱了的人,再精美的食物,对他来说,也是多余的。

315.中际善能禅师悟道因缘
  福州中际善能禅师,云居善悟禅师之法嗣,严陵(治所在今浙江建德)人。善能禅师出家后,一直往来于龙门清远和云居善悟二位禅师座下,参学有五年,却未有所证。云居善悟是龙门清远禅师的弟子。
  一日,善能禅师来到云居,正好赶上普请(全寺大众一起参加劳动)。于是善能禅师便随众择菜。
  忽然高庵善悟禅师拈起一只猫儿,掷到善能禅师的怀中。
  善能禅师正想开口拟议,却被高庵禅师拦胸一脚踏倒。
  就在这个当下,善能禅师终于大事洞明。
  善能禅师后于福州中际,出世接众。曾有上堂法语云:“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不可以一朝风月昧却万古古长空,不可以万古长空不明一朝风月。且如何是一朝风月?人皆畏炎热,我爱夏日长。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会与不会,切忌承当。”
  在宗门里,“万古长空”常常用来比喻自性之体,“一朝风月”比喻自性之用。修禅的人,既忌滞于用而昧于体,同时也忌滞于体而昧于用。前者叫做背家浪走,后者叫做死水不藏龙。两者都是病。“人皆畏炎热,我爱夏日长”、“会与不会,切忌承当”,此二语,修婵的人大须仔细。若能体会个中滋味,参禅能事毕矣!

316.云居自圆禅师悟道因缘
  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云居普云自圆禅师,云居善悟禅师之法嗣,俗姓雍,绵州(今四川绵阳)人。自圆禅师十九岁出家,试经得度,一度游历讲肆,听习经论。五年后,自圆禅师放弃了讲习,出关南下,遍参诸山大德。后投礼龙门清远禅师座下。当时,高庵善悟禅师亦在龙门座下。
  一日,自圆禅师于廊庑间,看见有人正在绘胡人之画像,恍然有省。
  当天晚上,自圆禅师便把自己之所悟,告诉了高庵善悟禅师。
  高庵禅师于是为他举法眼禅师的一首偈语:
  “头戴貂鼠帽,腰悬羊角锥。
   语不令人会,须得人译之。”
  说完,便用火箸夹出一块火炭,示之曰:“我为汝译了也。”
  自圆禅师一听,便当下顿明大法,遂呈偈曰:
  “外国言音不可穷,起云亭下一时通。
   口门广大无边际,吞尽杨歧栗棘蓬。”
  高庵禅师圆寂后,自圆禅师遂于云居继其师席。

317.长芦守仁禅师悟道因缘
  真州(今江苏仪征)长芦且庵守仁禅师,乌巨雪堂道行禅师之法嗣,越州(今浙江绍兴)上虞人。守仁禅师出家后,一度游方参学,后投乌巨雪堂道行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雪堂禅师为大众作开示,说道:“今之兄弟做工夫,正如习射,先安其足,后习其法。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说到这里,忽然大喝一声:“只今箭发也,看!看!”
  守仁禅师一听,不觉倒身,作避箭势。
  就在这个当下,守仁禅师豁然大悟。
  雪堂禅师于是给予印可。
  守仁禅师后于真州长芦,出世化众。
  守仁禅师曾经就台山婆子之公案(即赵州勘婆子),作颂云:
  “开个灯心皂角铺,日求升合度朝昏。
   只因风雨连绵久,本利一空愁倚门。”
  另外,守仁禅师曾上堂云:“百千三昧,无量妙门,今日且庵不惜穷性命,只做一句子说与诸人。”说到这里,便卓拄杖,下座。
  守仁禅师要将百千三味、无量义门,“只做一句子说与诸人”。请问,如何是这一句子?守仁禅师作了回答,还是没有作回答?

318.普安印肃禅师悟道因缘
  袁州慈化普安印肃禅师,黄龙法忠禅师之法嗣,俗姓徐,宜春人。其母黄氏,生他时,梦见祥光烛天,莲生道路,眼前阡陌纵横。印肃禅师少时曾梦见一异僧点其胸曰:“汝他日当省。”醒来之后,印肃禅师便把梦中之事告诉了母亲,母亲撩开他的胸衣一看,他的胸口上果然长出一个红点如含桃。印肃禅师禅师十五岁投寿隆贤禅师出家。贤禅师教他持诵《法华经》,印肃禅师却说:“诸佛玄旨,贵悟于心,数墨循行,何益于道?”贤禅师一听,大为诧异。于是先让他在座下服勤七载,然后才给他剃度。印肃禅师受具足戒之后,即前往沩山,礼谒黄龙牧庵法忠禅师。  

  一日,印肃禅师问牧庵禅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牧庵禅师便竖起拂子示之。
  印肃禅师一见,恍然有省。
  印肃禅师虽然后来应慈化之邀请,乘愿出世,济物利生,但是他并不得少为足。他明白他的所证尚不究竟。因此,他一直坚持精进用功,胁不至席者十二余年。
  后来有一天,印肃禅师阅读《华严合论》。当他读至“达本忘情,知心体合”这一句时,印肃禅师豁然大悟,于是作偈曰:
  “捏不成团拨不开,何须南岳又天台。
   六根门首无人用,惹得胡僧特地来。”
  不久有一异僧,自称道存,从四川冒雪前来印肃禅师的住所。
  印肃禅师一见,便道:“此吾不请友也。”
  于是二人相互征诘,棒喝交驰,心心密契。
  那僧于是赞叹道:“师再来人也。大兴吾道,非师而谁?”
  说完便在雪地上书偈而别。
  从此以后,印肃禅师便屡有神迹,不可具计。
  曾有人问印肃禅师:“修何行业而得此异迹?”
  印肃禅师于是当空画一画,说道:“会么?”
  对曰:“不会。”
  印肃禅师便道:“止!止!不须说。”
  印肃禅师自题像赞云:
  “苍天!苍天!
   悟无生法,谈不说禅。
   开两片皮,括地谈天。
   如何是佛,十万八千。”
  印肃禅师示寂于南孝宗乾道五年(1169)七月。生前有语录四卷传世,其中的释谈章,被谱成了曲子,作为梵呗,流传于丛林,世称“普安呪”。
  印肃禅师临终有遗偈云:
  “乍雨乍晴宝象明,东西南北乱云横。
   失珠无限人遭劫,幻应权机汝为清。”

319.信庵唯禋禅师悟道因缘
  吉州青信庵唯禋(yin)禅师,教忠弥光禅师之法嗣,俗姓李,福州长乐人。唯禋禅师十一岁辞亲,离开福建,投旴(xu)江禅悦广禅师座下为童子。五年以后,始得出家落发。
  一日,广禅师以佛国惟白禅师五十三知识颂,传授给诸维那师。当时,唯禋禅师亦侍立在旁。当他听到止住林“有时要见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这一句时,便当下会得宗要。广禅师很诧异,知道他根机大利,于是劝他回福建,往参佛心本才、东禅思岳、西禅鼎需等禅德。
  后来,唯禋禅师又前往龟山,投教忠晦庵弥光禅师座下参学。
  一天深夜,唯禋禅师起来方便。就在他黑暗中摸索净巾(专门洗手用的)的时候,他恍然大悟。第二天黎明,唯禋禅师一起床,便直趋方丈,向教忠禅师通报了自己的证悟,并说偈云:
  “业识茫茫,本无所据。
   昨日三更,回头一觑。
   一段灵光,本来独露。”
  教忠禅师一听,不觉解颜笑,遂予印可。
  于是,唯禋禅师又出福建,前往东林荐福,礼谒□庵道颜禅师。
  在□庵道颜禅师座下,唯禋禅师每次入室请益,皆应对敏捷,了无疑滞。为了勘验唯禋禅师,一日,□庵禅师厉声说道:“者(这)福州子,被人教坏了也!”
  □庵禅师的座一下大众无不惊骇。
  唯禋禅师听了,拂袖便走。
  后又前往梅阳,参礼大慧宗杲禅师。
  宗杲禅师一见他,便问:“如何是佛?”
  唯禋禅师道:“觌面相逢,更无别法。”
  宗杲禅师又问:“如何保任?”
  唯禋禅师道:“饥来吃饭,困来打眠。”
  后来,宗杲禅师恢复僧籍,复归径山,唯禋禅师亦随而从之。
  一日,宗杲禅师问:“许多人入室,几人道得着,几人道不着?”
  唯禋禅师道:“唯禋只管看。”
  宗杲禅师忽然伸出手问:“我手何似佛手?”
  唯禋禅师道:“天寒,且请和尚通袖(把手笼在袖子里)。”
  宗杲禅师一听,便打了他一竹篦,说道:“且道,是赏你?罚你?”
  唯禋禅师于是作颂十多则,以发挥佛祖机缘,呈宗杲禅师。
  其中有一首,是颂世尊初生时的,颂云:
  “撞出头来早自错,那堪开口更称尊。
   当时若解深藏舌,免得闲愁到子孙。”
  宗杲禅师一听,不觉击节称善。
  唯禋禅师后示寂于南宋光宗皇帝绍熙三年(1192)五月,有遗世偈云:
  “末后一句,觌面分付。
   拟议思量,世谛流布。”

320.净慈昙密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府净慈混源昙密禅师,教忠晦庵弥光禅师之法嗣,俗姓卢,天台人。昙密禅师少时依资福道荣禅师出家,十六岁受具足戒,一度研习天台教义。后放弃义学,前往径山参礼大慧宗杲禅师。此外,他还礼谒过台州万年雪巢法一禅师和护国此庵景元禅师。后来,他又入福建,留住东禅、西禅二道场多时,却无所省发。
  不得已,昙密禅师又投泉州教忠晦庵弥光禅师座下。弥光禅师于是让他当悦众师。
  一日,弥光禅师为他举香严击竹悟道因缘,昙密禅师一听,终于豁然大悟。
  [香严击竹因缘——
  一日,智闲禅师正在芟除草木,不经意间,他抛起一块瓦砾,恰好打在竹子上,发了一声清脆的响声,他忽然大悟。于是他便急忙回到室内,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叹道:“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并作颂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参见“香严智闲禅师悟道因缘”一节。]
  昙密禅师于是述偈呈弥光禅师。
  为了勘验昙密禅师,弥光禅师遂举“贤(玄)沙未彻语”,来诘问他。昙密禅师皆能应对无滞。
  [玄沙未彻语是这样的——福州灵云志勤禅师,初在沩山灵祐禅师座下,因见桃华而悟道,遂作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沩山禅师览偈后,遂勘其所悟。志勤禅师所答,皆一一符契宗旨。沩山禅师于是给予印可,并嘱咐道:“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后有一位僧人将此事告诉了玄沙师备禅师,玄沙禅师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众人皆疑此语。因为沩山禅师是一代宗师,他是不随便印可人的。他既印可志勤禅师,志勤禅师必定是开悟无疑。但是玄沙禅师却不肯。从此以后,玄沙禅师的这句话,便成为宗门大德用来勘验学人的一个重要话头。]
  弥光禅师于是赞叹道:“子方可见妙喜。”
  妙喜指大慧宗杲禅师,因为他曾经住在妙喜庵,故名。
  昙密禅师悟道后,即秉师命,前往梅阳,服勤大慧宗杲禅师四载。后住临安净慈接众。
321.净慈彦充禅师悟道因缘 322.智者真慈禅师悟道因缘 323.徽州简上座信悟道因缘 324.剑门安分庵主悟道因缘 
  325.天童咸杰禅师悟道因缘 326.侍朗李浩居士悟道因缘 327.华藏有权禅师悟道因缘 328.天童如净禅师悟道因缘 
  329.笑翁妙堪禅师悟道因缘 330.瑞岩景蒙禅师悟道因缘
321.净慈彦充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府净慈肯堂彦充禅师,东林□庵道颜禅师之法嗣,俗姓盛,於潜(今浙江临安县境内)人。彦充禅师幼时依明空院义堪禅师出家。受具足戒后,彦充禅师即游方参学,先后礼谒过大愚宏智、正堂大圆等禅师。
  后来偶然听到一位行脚僧人传东林□庵道颜禅师的示众法语——“我此间别无玄妙,只有木札羹,铁钉板,任汝咬嚼。”彦充禅师一听,心中暗自高兴,于是便径往东林,礼谒□庵禅师,并向他陈述了自己的参学所得。
  □庵禅师听了,便道:“据汝见处,正坐在鉴觉中。”
  彦充禅师一听,心中忽然生起疑情来,而且这疑情越来越深厚,以至将他从前所得的种种知见一时扫荡净尽。
  一日,彦充禅师不经意间听到一位僧人举南泉法语——“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中相似”,便当下默然有省,欣喜道:“打草只要惊蛇。”
  第二天,彦充禅师便入室请益。
  □庵禅师问他:“那(哪)里是岩头密启其意处?”
  彦充禅师道:“今日捉败这老贼!”
  □庵禅师道:“达磨大师性命在汝手里。”
  彦充禅师正要开口拟对,忽然被□庵禅师拦胸就是一拳。
  彦充禅师终于豁然大悟,汗流浃背,并点头自言自语道:“临济道‘黄檗佛法无多子’,岂虚语邪?”
  于是作偈颂,呈□庵禅师:
  “为人须为彻,杀人须见血。
   德山与岩头,万里一条铁。”
  [为人须为彻,字面的意思是帮助人要帮助到底。宗师出世接人,贵在要让学人得正法眼藏,究竟开悟和解脱,决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拿佛法做人情。接引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让学人大死一回,而且要死透,若命根不断,有半点偷心,即不能脱离生死轮回。所以说,杀人须刀刀见血。德山和岩头这两位大德,之所以门下法将如云,就是因为他们在接引学人时,彻底绞杀了学人的一切偷心、有所得心和知缘解虑心。学人面对他们的机锋,如蚊子叮铁牛一般。那是真正的万里一条铁,无你下口处。]
  □庵禅师一听,遂点头认可。
  彦充禅师悟道后,住临安府净慈寺,开法化众。
  彦充禅师一日上堂举——
  雪峰示众云:“尽大地是个解脱门,因甚把手拽不入?”
  举完之后,彦充禅师便提倡道:“大小雪峰话作两橛,既尽大地是个解脱门,用拽作么?”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虽然如是,奈何百姓日用而不知!尽大地都是解脱门,奈何众生画地为牢而不解脱!这就好比鱼儿生活在水中,却四处询问什么是水一样。

322.智者真慈禅师悟道因缘
  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智者元庵真慈禅师,东林□庵道颜禅师之法嗣,俗姓李,潼川(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人。真慈禅师初依成都正法禅师出家,受具足戒后,一度游于讲肆,听习《圆觉经》。
  一日,讲师讲至“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毕竟无体,实同幻化”这一句经文时,真慈禅师忽然言下有省,遂作颂曰:
  “一颗明珠,在我这里。
   拨著动著,放光动地。”
  后来真慈禅师便将此偈呈给讲师。讲师一看,茫然无所知晓。
  于是真慈禅师便回到正法禅师那儿,将偈语呈给他看。
  正法禅师于是举狗子无佛性之公案,来诘问他。
  真慈禅师道:“虽百千万亿公案,不出此颂也。”
  正法禅师一听,以为真慈禅师狂妄不逊,于是大声叱责,将他赶出山门。
  真慈禅师于是出关南游。后投庐山圆通寺。当时江州东林□庵道颜禅师为本寺西堂(他寺退职之住持,客居于本寺者)。
  一日,□庵道颜禅师为众入室说法,举云门祖师接众之因缘——
  有僧问云门和尚:“拨尘见佛时如何?”云门和尚道:“佛亦是尘。”
  □庵禅师刚一举完,真慈禅师便应声大喝,并以手指胸道:“佛亦是尘。”
  接着,真慈禅师又作颂曰:
  “拨尘见佛,佛亦是尘。
   问了答了,直下翻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又颂尘尘三昧云:
  “钵里饭,桶里水,别宝昆仑坐潭底。
   一尘尘上走须弥,明眼波斯笑弹指。
   笑弹指,珊瑚枝上清风起。”
  □庵禅师一听,知道真慈禅师真正悟了,遂予印可。
  真慈禅师后出世于婺州金华接众。

323.徽州简上座信悟道因缘
  徽州简上座,东林□庵道颜禅师之法嗣。初参大慧宗杲禅师于径山。当时,□庵道颜禅师亦在宗杲禅师座下为首座和尚。
  一日,简上座入室参礼道颜禅师。
  道颜禅师问:“一二三四五六七,明眼衲僧数不出。你试数看。”
  简上座便大喝一声。
  道颜禅师道:“七六五四三二一,你又作么生?”
  简上座正要开口拟对,道颜禅师便将他打出室外,并说道:“你且莫乱道。”
  简上座终于言下有省,遂呈偈曰:
  “你且莫乱道,皮毛卓竖寒。
   只知梅子熟,不觉鼻头酸。”
  道颜禅师一听,遂予印可。
  简上座曾就赵州和尚狗子无佛性公案,作颂曰:
  “赵州老汉,浑无面目。
   言下乖宗,神号鬼哭。”
324.剑门安分庵主悟道因缘
  南剑州剑门(今四川剑阁)安分庵主,西禅懒庵鼎需禅师之法嗣。安分禅师少时与木庵安永禅师(住福州鼓山)一起肄业于安国院,后往依西禅懒庵鼎需禅师参学。
  在懒庵禅师座下,安分禅师虽参学既久,却未有深证,于是便辞别懒庵禅师,前往径山,参礼大慧宗杲禅师。
  一日,安分禅师行次于江干。就在他抬头观看宫阙的时候,只听得街司对街上的行人大声喝道:“侍郎来!”
  安分禅师被这突然的一喝,当下心行处灭,豁然大悟,遂作偈曰:
  “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
   肝胆此时俱裂破,一声江上侍郎来。”
  于是他便放弃参礼径山的计划,又重新折回西禅寺。
  懒庵禅师知道安分禅师已经悟道,于是便出丈室迎接,并付以僧伽梨衣(表法之用)。
  此后,安分禅师便云游四方,行踪无定。后回四川,于剑门卓庵而居,一时化被岭表,学者归凑。
  安分禅师才思敏捷,生前曾作偈颂千余首,盛行于世。

325.天童咸杰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府(治所在今浙江龙泉)天童密庵咸杰禅师,天童应庵昙华禅师之法嗣,俗姓郑,郑州人。其母生他的时候,曾梦见有一位庐山老僧入其家舍。咸杰禅师自幼出家,聪颖沉静。长大后,不惮辛苦,游方参学,遍历禅席。后来到衢州明果,投应庵昙华禅师座下。
  应庵禅师接人,一向以孤硬难入著称。咸杰禅师自从来到他的门下,每有所问,屡遭呵斥。
  一日,应庵禅师问:“如何是正法眼?”
  咸杰禅师脱口回答道:“破沙盆。”
  应庵禅师一听,遂点头称是。
  不久,咸杰禅师便辞师回福州省亲。应庵禅师遂作偈送之,偈曰:
  “大彻投机句,当阳廓顶门。
   相从今四载,征诘洞无痕。
   虽未付钵袋,气宇吞乾坤。
   却把正法眼,唤作破沙盆。
   此行将省觐,切忌便跺跟。
   吾有末后句,待归要汝遵。”
  “跺跟”,即以脚跟蹬地,意思是停下来。切忌便跺跟,就是说切忌执著、住在上面,得少为足,更须放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咸杰禅师出世后,先住衢州乌巨,次迁祥符、蒋山、华藏、径山、灵隐等道场,晚年又移居太白。
  一日,咸杰禅师上堂,举了这样一则公案——
  金峰和尚示众云:“老僧二十年前,有老婆心。二十年后,无老婆心。”时有僧问:“如何是和尚二十年前有老婆心?”峰云:“问凡答凡,问圣答圣。”曰:“如何是二十年后无老婆心?”峰云:“问凡不答凡,问圣不答圣。”
  举完之后,咸杰禅师便提唱道:“乌巨(咸杰禅师自指)当时若见,但冷笑两声。这老汉忽若瞥地(刹那有省),自然不堕圣凡窠臼。”
  咸杰禅师另有一则上堂法语云:“尽乾坤大地,唤作一句子,但枷带锁;不唤作一句子,业识茫茫。两头俱透脱,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达磨一宗,扫土而尽。所以云门大师道,尽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不见一法,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全提底时节。大小云门,剑去久矣,方乃刻舟。”
  咸杰禅师的最后这则法语,虽然无临济、德山棒喝之威猛,却有四山相逼之妙用。请问,在这密不透风处,如何脱得身?

326.侍朗李浩居士悟道因缘
  侍郎李浩居士,天童应庵昙华禅师之法嗣,字德远,号正信,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李浩居士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及进士第,官拜光禄寺丞,慨然以时事为己任,忠愤激烈,切斥时弊,每为执政者所忌,多次遭贬。
  李浩居士幼时即好阅读《首楞严经》,如游旧国,志而不忘。在任期间,李浩居士曾前往衢州明果,投应庵昙华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李浩居士入室参礼应庵昙华禅师。
  应庵禅师用指尖敲击着他的胸脯,问道:“侍郎死后,向甚么处去?”
  李浩居士一听,骇然汗下。
  应庵禅师于是将他喝出丈室。
  李浩居士退出后,遂发奋参究,昼夜不息,不到十天的功夫,即趋堂奥。后作偈,寄给他的同参严康朝云:
  “门有孙膑铺,家存甘贽妻。
   夜眠还早起,谁悟复谁迷?”
  应庵禅师见其悟道偈后,遂称善印可。
  当时有一位卖胭脂的小贩,亦久参应庵禅师,自以为是饱参之士,颇为自负。
  李浩居士听说后,遂作偈赠之曰:
  “不涂红粉自风流,往往禅徒到此休。
   透过古今圈绻(quan)后,却来这里吃拳头。”
  李浩居士归寂于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秋六十一岁。

327.华藏有权禅师悟道因缘
  常州(今江苏常州)华藏伊庵有权禅师,道场无庵法全禅师之法嗣,俗姓祁,临安(今浙江杭州)昌化人。有权禅师十四岁出家得度。十八岁前往灵隐,投礼佛智端裕禅师座下参学。当时无庵法全禅师为首座和尚。
  一日,有权禅师入室请益。
  无庵法全禅师举“从无住本,建一切法”这句话,来诘问他。
  有权禅师于是精勤参究,久而有省,答曰:“暗里穿针,耳中出气。”
  无庵禅师一听,便点头称是,并密付心印。
  有权禅师见道后,用功更加精进。一天晚上,有权禅师通宵禅坐参究,早上过堂(寺院早中用斋,称过堂)的时候,负责给大众盛粥的僧人走到跟前,有权禅师因为心心念念在话头上,竟忘了展钵。邻座的僧人于是轻轻用手碰了他一下,有权禅师当即豁然大悟,遂作偈曰:
  “黑漆昆仑把钓竿,古帆高挂下惊湍。
   芦花影里弄明月,引得盲龟上钓船。”
  后来,佛智端裕禅师为了勘验他,问道:“心包太虚,量廓沙界时如何?”
  有权禅师道:“大海不宿死尸。”
  佛智禅师一听,便抚摸着他的禅座,说道:“此子他日当据此座,呵佛骂祖去在!”
  从此以后,有权禅师便埋藏头角,韬光养晦,后游历湖湘江浙,遍参禅席,达数十年之久,曾礼谒过归宗应庵昙华禅师和径山大慧宗杲禅师。
  无庵法全禅师住持道场之法席后,有权禅师应邀前往分座说法。
  现举其上堂法语两则,读者可以从中一探其禅风——
  上堂:“今朝结却布袋口,明眼衲僧莫乱走。心行灭处解翻身,喷嚏也成师子吼。旃檀林,任驰骤。剔起眉毛顶上生,剜肉成疮露家丑。”
  上堂:“禅禅!无党无偏,迷时千里隔,悟在口皮边。所以僧问石头:如何是禅?头云:砖。又僧问睦州:如何是禅?州云:猛火著油煎。又僧问首山:如何是禅?山云:猢狲上树尾连颠。大众,道无横径,立处孤危。此三大老,行生前活路,用劫外灵机。若以衲僧正眼点将来,不无优劣。一人如张良入阵,一人如项羽用兵,一人如孔明料敌。若人辨白得,可与佛祖齐肩。虽然如是,忽有个衲僧出来道:“长老话作两橛也。适来道:道无横径,无党无偏,而今又却分许多优劣。且作么生祇对(应答)?还委悉么?把手上山齐著力,咽喉出气自家知。”
  有权禅师圆寂于南宋孝宗淳熙庚子年(1180)秋天。
 

328.天童如净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府(今浙江龙泉县)天童长翁如净禅师,雪窦智鉴禅师之法嗣,俗姓俞,明州(今浙江宁波)苇江人。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出生。如净禅师少时出家,一度勤习经论。十九岁开始游方,后投雪窦山足庵智鉴禅师座下参学。雪窦智鉴禅师是青原系长芦清了禅师之法孙。
  如净禅师初礼智鉴,智鉴禅师便问:“汝名什么?”
  如净禅师道:“如净。”
  智鉴禅师便问道:“不曾染污,净个什么?”
  如净禅师无言以对。
  一日,如净禅师入室,请求智鉴禅师:“愿乞某充净头。”
  [净头就是丛林里专门负责打扫厕所卫生的出家人。]
  智鉴禅师便道:“不曾染污,净个什么?若得道,许汝净头。”
  如净禅师又无言以对。
  数月之后,智鉴禅师把如净禅师召入室内,问道:“前来一拶(za),道得也未(数月之前给你的一逼拶,你现在能下一转语出得身吗)?”
  如净禅师正要开口拟对,智鉴禅师便大声呵叱道:“出!”
  就这样,经过数番激扬,一日,如净禅师忽然进入丈室,兴奋地告诉智鉴禅师道:“某甲道得。”
  智鉴禅师道:“纵脱臼窠,即落便宜,如何道得?”
  如净禅师正要进语,智鉴禅师劈面便打。
  如净禅师终于豁然有省,连声叫道:“某甲道得!某甲道得!”
  智鉴禅师于是点头微笑,便当即请他充当净头。
  如净禅师后来又承智鉴禅师之教,参赵州庭前柏树子公案,不久即大悟,并呈偈曰:
  “西来祖意庭前柏,鼻孔寥寥对眼睛。
   落地枯枝才蹦跳,松萝亮鬲(li,炊具或瓦瓶)笑掀腾。”
  智鉴禅师览偈后,遂予印可。
  如净禅师得法后不久,即辞师游方,遍参禅席,达二十余年。后出世,先后住持过建康清凉寺、台州瑞岩净土寺、临安南山净慈报恩光孝禅寺、明州定海瑞岩寺、天童景德寺等大刹。
  如净禅师一生六坐道场,却很少有对徒众讲到自己的秉承、法脉。因此,有人特地请问此事。如净禅师道“待我涅盘堂拈出。”
  后来,如净禅师临终时,果然于涅盘堂中拈香云:“如净行脚四十余年,首到乳峰,失脚落在陷阱,此香今不免拈出,钝置我前住雪窦足庵大和尚(即智鉴禅师)。”
  并书辞世偈云:
  “六十六年,罪犯弥天。
   打个蹦跳,活陷黄泉。
   咦,从来生死不相干。”
  写完,便掷笔而逝。时唯南宋理宗皇帝绍定元年(1128)。

329.笑翁妙堪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府(今浙江龙泉)育王笑翁妙堪禅师,天童无用净全禅师之法嗣,俗姓毛,慈溪人。妙堪禅师广额平顶,骨气清豪,少时从野庵道钦禅师出家受业,以广记多闻著称。后栖心禅宗,一度行脚,先后参礼过息庵达观禅师、灵隐松源禅师等人,了无发明。后又改投天童无用净全禅师座下参学。
  初礼净全禅师,净全禅师便问:“行脚僧?游山僧?”
  妙堪禅师道:“行脚僧。”
  净全禅师又问:“如何是行脚事?”
  妙堪禅师一听,提起座具就打。
  净全禅师道:“此僧敢来这里捋虎须!”
  于是,便令他下参堂用功。
  妙堪禅师留下来之后,经常入室亲近净全禅师。净全禅师每次都举赵州狗子无佛性之话头来启发他,可是他总是茫然无对。
  一日,净全禅师又问狗子无佛性公案。
  妙堪禅师正要开口拟对,净全禅师突然拿起竹篦,照他的嘴就戳。
  妙堪禅师终于豁然大悟,遂应声呈偈云:
  “大涂毒鼓,轰天震地。
   转脑回头,横尸万里。”
  净全禅师一听,知道他已经开悟,遂予印可,并令他充当烧香侍者(又称侍香,方丈和尚五位侍者之一,陪侍住持上堂、小参、普说等法事活动)。
  妙堪禅师出世后,先后应邀住持过妙胜、灵隐、大慈、瑞岩、天童、育王等名刹。
  在妙堪禅师住持净慈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为解决国库不足,荆湖总臣想出一个敛财的花招,上奏皇上,下令天下僧道购买紫衣、师号,凡是拥有紫衣、师号的人可以当住持,没有紫衣师号的人,即便你有修有证,也没有资格主法。这一诏令下达之后,即遭到佛教界高僧大德的一致反对。
  妙堪禅师道:“若是,则千金之子,皆可主法,我道殆矣!”
  于是他凭借自己的影响,连连上奏皇帝及当权者,终于使这一计划得以破产,保证了佛教的健康发展。
  妙堪禅师住持育王寺的时候,曾有上堂法语云:“膏雨及时,江山如洗。幽鸟语乔林,残红随流水。可怜盲聋瘖痖人,不识此方真教体。”
  这一法语,非常值得我们学禅的人仔细体会。
  妙堪禅师七十二岁示寂。临终时有辞世偈云:
  “业镜高悬,七十二年。
   一槌击碎,大道坦然。”

330.瑞岩景蒙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府(今浙江龙泉县)瑞岩景蒙禅师,万年心闻昙贲禅师之法嗣,俗姓邵,温州平阳人。景蒙禅师十三岁落发。一度学习天台教法。后因领悟到名相之学不足以了大事,遂放弃义学,往参育王佛智端裕禅师。
  初礼育王,端裕禅师便问景蒙禅师乡里何处。
  景蒙禅师道:“永嘉。”
  端裕禅师又问:“还识永嘉大师否?”
  景蒙禅师还未来得及开口应答,端裕禅师早已照着他的脸颊批了一巴掌,将他赶出丈室。
  景蒙禅师不明其理,寝食不安,心里一直想着这件事。这样,过了一个多月。后来有一天,景蒙禅师听到钟声,忽然大悟。
  于是他兴奋地跑进丈室,向端裕禅师报告了他的证悟。
  端裕禅师又象先前一样问他:“还识永嘉否?”
  景蒙禅师道:“即日恭惟和尚尊体起居万福。”
  端裕禅师便问道:“如何是向上事?”
  景蒙禅师正要拟对,又被端裕禅师打出丈室。
  第二天,景蒙禅师又入室请益。
  端裕禅师正准备发问,景蒙禅师大声说道:“老汉今日败阙(露出破绽、被人抓住把柄)也!”说完便拍手而出。
  端裕禅师于是赞叹道:“俊哉!”
  景蒙禅师悟道后不久,即归故里探望母亲。
  后往龙翔,礼谒昙贲禅师。昙贲禅师是庆元育王介谌禅师之法嗣,天宁长灵守卓禅师之法孙。
  昙贲禅师一见景蒙禅师,便非常器重。
  昙贲禅师问:“言无展事,话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只如言诠不及处,如何通个消息?”
  景蒙禅师于是用左手画了一个圆相。昙贲禅师便拈拂子打了的左手。景蒙禅师于是又在自己的手掌上画,并双手托给昙贲禅师看,昙贲禅师于是又用拂子在他的手掌心画了一画。
  景蒙禅师便礼拜。
  昙贲禅师于是哈哈大笑,说道:“三十年拣苗,今日得此乌喙!”
  [乌喙,即乌头,一种有毒的植物。]
  景蒙禅师从此便殷勤执侍昙贲禅师,并得以穷尽宗门奥旨。
331.雪庵从瑾禅师悟道因缘 332.破庵祖先禅师悟道因缘 333.松源崇岳禅师悟道因缘 334.万庵致柔禅师悟道因缘 
  335.学士张镃居士悟道因缘 336.龙济宗鍪禅师悟道因缘 337.偃溪广闻禅师悟道因缘 338.淮海原肇禅师悟道因缘 
  339.大慈慧洪禅师悟道因缘 340.无门慧开禅师悟道因缘
331.雪庵从瑾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府(今浙江龙泉县)天童雪庵从瑾禅师,万年心闻昙贲禅师之法嗣,俗姓郑,永嘉楠溪人。从瑾禅师少时礼普安院子回禅师落发,后投瑞岩心闻昙贲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从瑾禅师入室请益。昙贲禅师举“红炉片雪”之话头诘问他。
  从瑾禅师正想开口答话,昙贲禅师便大喝一声。
  从瑾禅师恍然有省。于是便留在昙贲禅师身边,执侍三年。
  从瑾禅师后来到福建,参礼西禅佛智端裕禅师。
  佛智禅师问:“甚处来?”
  从瑾禅师道:“四明。”
  佛智禅师又问:“曾见憨布袋么?”
  从瑾禅师便大喝一声。
  佛智禅师于是举起拳头就打。
  从瑾禅师连忙接住拳头,说道:“和尚不得草草(草率)。” 
  佛智禅师道:“瞎汉!过者(这)边立。”
  后昙贲禅师移住江心。从瑾禅师于是离开福建,回江心看望昙贲禅师。昙贲禅师便令他充当维那。  
  一日,昙贲禅师问从瑾禅师:“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如何是一喝分宾主?”
  从瑾禅师便大喝一声。
  昙贲禅师道:“者(这)一喝是宾主?”
  从瑾禅师道:“宾则始终宾,主则始终主。”
  昙贲禅师一听,便笑道:“汝又眼花了!”
  从瑾禅师于是又呈偈曰:
  “一喝分宾主,依然又眼花。
   倒翻筋斗去,踏杀死虾蟆。”
  昙贲禅师这才给予印可。
  从瑾禅师后于于童出世化众。
  曾有僧举倩女离魂之话头问从瑾禅师。
  [倩女离魂之话头参见本书“慧林怀深禅师悟道因缘”章]
  从瑾禅师以偈答曰:
  “南枝向暖北枝寒,何事春风有两般?
   凭杖高楼莫吹笛,大家留取倚栏杆。”
  从瑾禅师圆寂于南宋宁宗皇帝庆元六年(1200)七月,春秋八十四岁。

332.破庵祖先禅师悟道因缘 
  夔州卧龙破庵祖先禅师,天童咸杰禅师之法嗣,俗姓王,四川广安人。祖先禅师少时从罗汉院德祥禅师受业。后听说随庵守缘禅师住成都昭觉寺接众,于是前往参礼。因机语相契,守缘禅师便令他留在昭觉,负责管理寺院香火。
  一日,祖先禅师从方丈门前经过。
  守缘禅师问:“有人么?”
  祖先禅师道:“无人。”
  祖先禅师话还未说完,守缘禅师早已一拳劈胸打过来,说道:“你聻(ni,呢)?”
  祖先禅师在这出其不意的一拳之下,忽然有省。
  不久,祖先禅师出蜀游方,依澧州德山子涓禅师落发受具。后又来到苏州万寿寺。
  一天雪夜,祖先禅师正在打坐,想到自己行脚已经好几年了,可是至今仍然未能彻悟,心里闷得发慌。就在这个时候,钟声响了。祖先禅师赶忙起座,来到后架,抬头之际,他不经意间看到“照堂”二字,忽然疑情顿释。
  后来,祖先禅师又来到双林,礼谒净慈水庵师一禅师。
  水庵禅师一见他,便诘问道:“师子尊者被罽宾王斩却头且置(且不谈它),你道西天胡子为什么无鬚?”
  祖先禅师道:“非双林不举此话。”
  水庵禅师道:“作家禅客。”
  祖先禅师道:“心不负人,面无惭色。”
  水庵禅师一听,便用手将祖先禅师托开。
  祖先禅师道:“勘破了也!”
  等到水庵禅师谢职之后,祖先禅师又往参密庵咸杰禅师。咸杰禅师于是让他充当知客(负责接待客人、信众)。
  一日,咸杰禅师正在为一位僧人举“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之公案。祖先禅师当时恰好也在场。他一听,便言下豁然大悟。
  第二天,祖先禅师在寮房前遇到了咸杰禅师。
  咸杰禅师问他:“总不得作伎俩,试露个消息来。”
  祖先禅师应声道:“方丈里有客。”
  咸杰禅师一听,便哈哈大笑。
  咸杰禅师后来移居蒋山,祖先禅师亦随师前往,执侍五载,殷勤不怠,尽得宗旨。  
  祖先禅师后出世化众,先后住持过夔州卧龙、径山灵隐、常州荐福、真州灵岩、苏州秀峰穹窿、湖州资福等名山大刹。
  祖先禅师在住持灵隐期间,一日,有一位修道者前来请益:“胡孙子捉不住,愿垂开示。”
  [佛门中,经常用“胡孙子”来比喻众生攀缘狂乱的心。胡孙子捉不住,意思是说,妄想攀缘的心难以调伏。]
  祖先禅师道:“用捉他作什么?如风吹水,自然成纹。”
  初学佛的人,都感到这颗心,象猴子一样,七下八下,难以调伏。祖先禅师的开悟告诉我们,面对狂乱的心,我们无须去跟它们作斗争,只要看着它们就行了。因为妄想心也是自性的表现,幻生幻灭,决非实有。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分别取舍。祖先禅师的这一开示与赵州和尚的“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有异曲同工之妙。
  祖先禅师圆寂于南宋宁宗皇帝嘉定四年(1121),春秋七十六岁。临终有辞世偈云:
  “末后一句,已成忉怛。
   写出人前,千错万错。”
  [忉怛,啰嗦、唠叨。]
  
333.松源崇岳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灵隐松源崇岳禅师,天童咸杰禅师之法肆,俗姓吴,处州(治所在今浙江丽水县)龙泉人。崇岳禅师自幼卓荦不凡,有出世志。二十二岁即弃家游方参学。初礼径山大慧宗杲禅师。一天,崇岳禅师听见大慧宗杲禅师升座时夸赞天童应庵昙华禅师“为人捷径”,于是便当天晚上离开径山,星夜兼程,迫不及待地赶往天童。
  在应庵禅师座下,崇岳禅师用功精勤,朝夕咨请,颇得应庵禅师的器重。
  一天深夜,崇丘禅师自举赵州和尚狗子无佛性之话头,参究了一会,忽然有省。
  于是他当即便下座,来到丈室,参礼应庵禅师。
  应庵禅师问:“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汝作么生?”
  崇岳禅师道:“钝置和尚(如果我有所回答,则埋没了和尚,显得和尚鲁钝无智)。”
  应庵禅师于是厉声一喝。
  崇岳禅师当下恍然有省,便礼拜。
  应庵禅师一见,大喜,认为崇岳禅师是个法器,遂劝他落发。
  南宋孝宗隆兴初年(1163),崇岳禅师于临安白莲精舍落发得度。此后,他继续四处参礼耆宿,但是很少遇到机缘相契者。
  后来,崇岳禅师便入福建,礼谒鼓山木庵安永禅师。但是没有住多久,崇岳禅师便想辞行,欲往他方请益。
  临别那一天,安永禅师特地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之公案来诘问他。
  [该公案,见于“疏山匡仁禅师悟道因缘”章——匡仁禅师听说福州大沩安和尚曾示众云“有句无句,如藤倚树”,于是便特地入岭,投大沩安和尚座下。刚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大沩安和尚在泥墙壁。匡仁禅师便走上前问道:“承闻和尚道,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是否?”大沩安和尚道:“是。”国仁禅师道:“忽遇树倒藤枯,句归何处?”大沩和尚便放下手中的泥盘,呵呵大笑,回方丈寮去了。]
  崇岳禅师回答道:“破裂。”
  安永禅师一听,便叹道:“琅邪道好一堆烂柴聻(ni,呢)!”
  崇岳禅师不服,便道:“矢上加尖。”
  安永禅师道:“吾兄下语,老僧不能过。其如未在,他日拂柄在手,为人不得,验人不得。”
  崇岳禅师于是辩解道:“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固难矣。验人者,打向面前过,不待开口,已知渠骨髓,何难之有?”
  无奈之下,安永禅师只好举手道:“明明向道开口不在舌头上,后当自知。”
  崇岳禅师于是离开了鼓山,一年以后,他又来到衢州,参见密庵咸杰禅师。
  初与咸杰禅师相见,一问一答,崇岳禅师皆能应对如流,可是咸杰禅师只是微笑而已,未置可否。崇岳禅师这时心里开始变得不踏实起来。
  为了契入究竟之旨,崇岳禅师于是倍加精勤用功,以至于废寝忘食。
  咸杰禅师后移居蒋山、华藏、径山等道场,崇岳禅师皆随而从之。
  一日,咸杰禅师为众入室说法,问一僧人:“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什么?”
  当时,崇岳禅师正侍立在旁,一听此语,当下豁然大悟,欣喜道:“今日方会木庵和尚道开口不在舌头上也。”
  从此以后,崇岳禅师机辩纵横,人莫敢当。
  崇岳禅师出世后,先后住持过平江之澄照、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饶州之荐福、明州之香山、平江之虎丘等道场。尤其是他住持灵隐期间,法席隆盛一时,得法者甚众。
  南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崇岳禅师示微疾,特垂二语,以勘验后世学人,此二语是:
  1.有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
  2.开口不在舌头上。
  说完,便作辞世偈云:
  “来无所来,去无所去。
   瞥转玄关,佛祖罔措。”
  然后,跏趺而逝。春秋七十一岁。
  崇岳禅师圆寂后,陆放翁(游)为他的舍利塔撰写了铭文。

334.万庵致柔禅师悟道因缘
  太平隐静万庵致柔禅师,天童咸杰禅师之法嗣,俗姓陈,潮州人。其祖上世代奉佛。妙喜庵大慧宗杲禅师南迁的时候,曾路过潮洲,被致柔禅师的祖父陈暹请到家中供斋,恭敬有加。其母亲黄氏在怀他之前,曾梦见异僧入室,因而有孕。致柔禅师隆生后,其父母发誓,等他长大之后,一定让他出家,绝不以俗务缠累他。因此致柔禅师很小的时候就出家了。致柔禅师受完具足戒后,即前往蒋山,投密庵咸杰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致柔禅师入室请益。
  咸杰禅师便问:“释迦、弥勒犹太是他奴,且道他是阿谁?”
  致柔禅师道:“无地头汉。”
  [无地头汉,即贫无卓锥之地的穷汉。宗门中常用它来比喻自性无相无住,超越对待。]
  咸杰禅师道:“千闻不如一见。”
  致柔禅师于是打了咸杰禅师一拳。
  咸杰禅师便捉住致柔禅师的拳头,厉声喝道:“者(这)小鬼子,见个什么,胡打乱打?”
  致柔禅师道:“更要吃一拳在!”
  咸杰禅师于是向致柔禅师连挥两拳,说道:“打者(这)无地头汉!”
  就在这个当下,致柔禅师豁然大悟。
  致柔禅师后住太平隐静,出世接众。
  致柔禅师曾上堂,举东山和尚偈颂——
  “空门有路人皆到,到者方知旨趣长。
   心地不生闲草木,自然身放白毫光。”
  举完之后,说道:“东山只解无中觅有,不解有里觅无。隐静(致柔禅师自指)则不然——
  空门有路人皆到,到者方知碍处通。
  石上栽花还结果,到头元不假春风。”
  
335.学士张镃居士悟道因缘
  学士张镃居士,天童密庵咸杰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功甫,别号约斋,杭州人。官至密阁学士。
  张镃居士曾参礼天童密庵咸杰禅师。咸杰禅师便教他参赵州狗子无佛性之公案。他于是依教参究,过了很久,一日闻钟声,忽有省发,自觉心意如太虚空,了无隔碍,遂作颂曰:
  “钟一声,耳根塞。赤肉团边去个贼。
   有人问我解何宗,舜若多神面门黑。”
  [舜若多,梵语音译,意为“空性”。舜若多神,即虚空之神,又指无色界天。]
  张镃居士晚年退休之后,极尽游观之乐。曾谓同道云:“昔贤云。‘不为俗情所染,方能说法度人’。盖光明藏中,孰非游戏?若心常清净,离诸取著,于有差别境界中,而能常入无差别之定,则淫房酒肆,遍厉道场,鼓乐音声,皆读《般若》。倘情生智隔,逐境移源,则如鸟之黏黐(nian li,粘鸟儿用的木胶),动伤躯命,又乌有所谓说法度人者?”
  张镃居士后来还把自己的宅第舍为寺院,名慧云,并请破庵祖先禅师开山说法。

336.龙济宗鍪禅师悟道因缘
  吉安龙济友云宗鍪(mou)禅师,灵隐妙峰之善禅师之法嗣,俗姓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宗鍪禅师幼时喜好跏趺坐,十二岁出家,十九岁落发受戒,二十二岁开始游方参学,投灵隐妙峰之善禅师座下。
  有一年的佛涅盘日,妙峰禅师上堂拈拄杖云:“释迦老子来也,诸人还见么?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
  妙峰禅师接着又放下拄杖,说道:“见你诸人不会,入涅盘去也。”
  [《金刚经》讲,“不可以身相见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妙峰禅师的这段上堂法语,正是对上述经文的活用。]
  宗鍪禅师一听,言下豁然大悟。
  宗鍪禅师悟道后不久,即辞别妙峰禅师,到吉水旁边的东山佛顶隐修。那儿曾经是修山主的故址。在那里,宗鍪禅师长年影不出山,过着木食涧饮的生活。
  在隐居期间,宗鍪禅师曾题诗云:
  “山僧有分住烟萝,无米无钱莫管他。
   水似琉璃山似玉,眼前尽有许来多。”
  妙峰禅师后来以法衣、竹篦及自题肖像诗,寄赠给宗鍪禅师,诗云:
  “妙峰孤顶草离离,横按竹篦三尺铁。
   只许佛顶龙济知,父子不传真秘诀。”
  宗鍪禅师圆寂于元世祖至元丁亥(1287)年,临终前有辞世偈云:
  “一灯在望,更无言说。
   大地平沉,虚空迸裂。”
  
337.偃溪广闻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净慈偃溪广闻禅师,临安径山如琰(yan)禅师之法嗣,俗姓林,候官(今福建福州)人。其祖上世代以儒为业。广闻禅师疏眉秀目,丰颐聪颖,少时从其叔父智隆禅师于宛陵光孝寺出家,十八岁落发得度。受戒后不久,广闻禅师开始游方参学,先后礼谒过铁牛印、少室睦、无际派等禅德。
  广闻禅师后投天童如琰禅师座下请益。虽有所悟,然自知脚跟未稳,故一直跟随着如琰禅师。如琰禅师后来移住径山,广闻禅师亦往参学。
  一天晚上,广闻禅师于檐间打座。半夜三更的时候,广闻禅师拖着鞋,准备入室,忽然绊了一跤,如梦方醒。
  第二天早晨,广闻禅师来到方丈室,向如琰禅师通报了自己的证悟。
  如琰禅师于是举赵州和尚钵盂之公案来勘验他。
  广闻禅师正想开口拟对,如琰禅师急忙举起拳头止住了他。
  就在这个时候,广闻禅师恍然大悟,心中所有的疑情顿然冰消瓦解。
  广闻禅师悟道后,先后住持过香山、万寿、雪窦、育王、净慈、灵隐、径山等名山大刹。广闻禅师每至一处,极力兴利除弊,广容徒众,一时道化大行。
  曾有上堂法语云:“十字街头石幢子,无你遮处,一声江上侍郎来,无你回避处。衲僧家早出暮入,脚前脚后,也须仔细。忽然筑着磕着,净慈拄杖别有吩咐。”

338.淮海原肇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径山淮海原肇禅师,径山如琰禅师之法嗣,俗姓潘,通州(今江苏南通)静海人。原肇禅师十九岁出家受戒,后投径山如琰禅师座下参学。
  初礼径山,如琰禅师便问:“汝何处人?”
  原肇禅师道:“淮东。”
  如琰禅师又问:“泗州大圣为什么在扬州出现?”
  原肇禅师道:“今日又在杭州撞着。”
  如琰禅师道:“且喜(只可惜)没交涉。”
  原肇禅师便道:“自远趋风。”
  如琰禅师见原肇禅师非常机敏,知是法器,想好好地钳锤一下他,因此故意不让他下参堂。
  此后,每次原肇禅师前来请益,如琰禅师便问:“下一转语来”。
  原肇禅师只要一伫思拟对,如琰禅师大喝一声,将他赶出丈室。
  如是者再三,原肇禅师终于有省,后呈偈颂给如琰禅师,其最末一句云:“空教回首望长安”。
  如琰禅师览其偈后,便问:“者(这)里是什么所在?”
  原肇禅师道:“谢和尚挂搭。”
  [挂搭,又称挂单,参学僧人,每到一处丛林,均可以寄居一段时间,随众请益。]
  如琰禅师一听,知道原肇禅师已悟,于是收他为入室弟子,并令他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文案。
  [按丛林的规矩,入室弟子必须是已经明心见性的人。没有见性,不得称入室弟子。]
  如琰禅师圆寂后,原肇禅师一度住持净慈、灵隐等道场,末后又回到径山,重振师席,将径山道场修复一新。一时衲子云集,其气象之盛,不减如琰禅师当年。

339.大慈慧洪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今浙江龙泉)大慈芝岩慧洪禅师,径山如琰禅师之法嗣,俗姓朱,越州新昌人。慧洪禅师的母亲生他的时候,曾梦见前石佛高禅师进入卧室,醒来之后,慧洪禅师即落地。慧洪禅师十六岁从石佛净因禅师落发出家,后投径山如琰禅师座下参学。
  初礼径山,如琰禅师便问:“汝何处人?”
  慧洪禅师道:“越州。”
  如琰禅师又问:“近离甚么处?”
  慧洪禅师道:“净慈。”
  如琰禅师道:“如何是行脚事?”
  慧洪禅师正要开口应对,如琰禅师正色道:“汝前来(刚才)答我,一一分晓。问着行脚事,则茫然,为何所碍?”
  慧洪禅师道:“今日来见和尚。”
  如琰禅师便道:“念汝新到,参堂去。”
  慧洪禅师于是奉命下参堂,精进修行。
  不久,如琰禅师移住天童,慧洪禅师亦前往随参。
  一日,慧洪禅师入室请益。如琰禅师遂举“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之话头勘问他。
  慧洪禅师道:“毒龙行处草不生。”
  如琰禅师道:“且喜没交涉。”
  [自性为万法之体,无形无相,一切言语名相都无法比拟,犹如毒龙,所行之处,百草不生。虽然如是,若从用上看,万法均收摄于其中,无一法不是它的现行。所以,只抓住个“不是”犹落两边。故如琰禅师道:“且喜没交涉。”]
  慧洪禅师又道:“入水见长人。”
  如琰禅师于是大喝一声。
  慧洪禅师悟道后,初应忠献之邀请,住崇报寺,后又移住石佛寺。
  曾有上堂法语云:“红尘堆里四经秋,验尽诸方盌脱丘(同“碗脱”,谓诸碗皆人同一个模子所出,个个如此。丘,小土山或墓塚。盌脱丘,比喻形象颇为相似的出家人)。忽地船头轻拨转,却来屋里贩扬州。襕衫翻着,曲唱还乡。坐断千差,壁立万仞。直得韶光溢目,故园桃李争妍,瑞气腾然,本地风光显现。若也顿开千眼,何妨把手同归。其或未然,善财一去无消息,楼阁门开竟日闲。‘
  慧洪禅师临终时,有辞世偈云:
  “六十三年前,六十三年后。
   腊月火烧山,虚空俱出丑。”

340.无门慧开禅师悟道因缘
  隆兴(今江西南昌)黄龙无门慧开禅师,万寿月林师观禅师之法嗣,俗姓梁,杭州梁渚人。慧开禅师出家后,投万寿月林师观座下参学。
  师观曾教他看赵州狗子无佛性之“无”字话头。慧开禅师于是依教用功,苦苦参究了六年,可是仍然迥无所入。
  于是慧开禅师便奋志发誓道:“若去睡眠,烂却我身!”
  从此以后,慧开禅师便夜不倒单,昼夜六时,精勤不息。有时实在是太困顿了,他就在廓下经行,或者用头去磕碰露柱,以此来驱赶睡魔。
  后来有一天,慧开禅师在法座边用功,忽然响起斋鼓的声音,他终于豁然大悟,遂作偈曰:
  “青天白日一声雷,大地群生眼豁开。
   万象森罗齐稽首,须弥蹦跳舞三台。”
  第二天,慧开禅师便入室向师观禅师通报了自己的证悟。
  悟观禅师连忙截住道:“何处见神见鬼了也?”
  慧开禅师便大喝一声。
  师观禅师亦大喝一声。
  慧开禅师于是再大喝一声。
  师观禅师终于点头印可。
  从此以后,慧开禅师机用大发,慧辩无碍。
  南宋理宗淳佑六年(1246),慧开禅师奉旨开法于护国仁皇寺。
  由于慧开禅师的平生悟处是从无字得手的,所以,他出世后,大弘“无”字法门,称之为“无门关”。
  慧开禅师在《无门关》一书中,收录了四十八则著名公案,其中第一则就是赵州和尚的狗子无佛性公案——
  “赵州和尚因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无门曰: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透得过者,非但亲见赵州,便可与历代祖师把手共行,眉毛厮结,同一眼见,同一耳闻,岂不庆快!莫有要透关底么?但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从前恶知恶觉。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蓦然打发,惊天动地,如夺得关将军大刀入手,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于是生死岸头得大自在,向六道四生中游戏三昧。且作么生提撕?尽平生气力,举个‘无’字。若不间断,好似法烛,一点便着。颂曰:狗子佛性,全提正令。才涉有无,丧身失命。”
  另外,慧开禅师还有一些上堂法语,也非常精彩,颇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上堂:“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古人恁么道,黄龙(慧开禅师自指)即不然,若人识得心,大地尽是土。”
  上堂:“是非长短耳边风,切莫于中觅异同。要得八风吹不动,放教心地等闲空。慈受老人只解顺水张帆,不能逆风把舵。黄龙又且不然。是非都去了,是非里荐取。何故聻(呢)?几度黑风大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8-9-19 18:58:48 | 只看該作者
未曾闻道钓舟倾。”
  慧开禅师晚年,倦于槌拂,于西湖边卓庵隐居。虽然如是,前来参学者犹众。
341.黄山正因禅师悟道因缘 342.普照一辨禅师悟道因缘 343.无准师范禅师悟道因缘 344.天目文礼禅师悟道因缘 
  345.大歇仲谦禅师悟道因缘 346.痴绝道冲禅师悟道因缘 347.元叟行端禅师悟道因缘 348.云居自闲禅师悟道因缘 
  349.一山了万禅师悟道因缘 350.云峰妙高禅师悟道因缘
341.黄山正因禅师悟道因缘
  徽州(今安徽歙县)黄山正因禅师,育王笑翁妙堪(亦说育王从廓)禅师之法嗣,俗姓俞,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正因禅师生于南宋嘉定六年(1213)。出生时,紫胞琼质,状况莲花托足。童年时,即有神异,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凡事不学自解。正因禅师十五岁曾得重病,后从叔父守常禅师于殊胜寺出家。出家后,正因禅师修学勤苦,曾经连续三年,胁不至席。
  当时,笑翁妙堪禅师正在育王开法接众,一时道誉倾动丛林。正因禅师心向往之,于是前往参学。
  笑翁禅师一见正因禅师,知是法器,想好好地钳锤他,所以先是假装拒绝,不让他入室请益,而是令他坐下板,这样过了一个多月。
  一天晚上,正因禅师正在打座。忽然一声惊天动地的霹雳响起,正因禅师当下便大悟,通身汗流,庆快如脱壳,情不自禁地抚掌大笑道:“如是如是。”
  正因禅师于是急忙下座,入室礼拜笑翁禅师。笑翁禅师遂予印可,并令他执侍左右。从此以后,正因禅师便自号“霹雳”。
  正因禅师出世后,初住徽州黄山祥符寺。后因父亲病故,母亲孤苦无依,正因禅师遂回家,将母接入寺中,以孝养终其天年。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曾请正因禅师入禁说法。因机语相契,世祖大悦,遂授予他圆明通应之号。
  正因禅师住山期间,经常率领其弟子开展救济灾民的工作,深得广大民众的爱戴。

342.普照一辨禅师悟道因缘
  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益都)普照一辨禅师,襄州鹿门自觉禅师之法嗣。一辨禅师出家后,精究内典,贯通宗乘,后投襄州鹿门自觉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一辨禅师入室参礼自觉禅师,问道:“如何是尽乾坤是学人一只眼?”
  自觉禅师道:“汝被一卷经遮却也!”
  一辨禅师正要开口拟对,自觉禅师连忙摇手道:“不快漆桶去!”
  一辨禅师终于言下有省。
  一辨别禅师最初开法于青州普照,后移住于东都万寿。一时,燕秦齐晋之间的参学之士,咸归门下。
  一辨禅师在青州开法的时候,曾设百问,来勘验学者。其中有一问是“二边纯莫立,中道不须安。且道什么处相见,得个端的?”另有一问是“声前荐得,落在今时,句后承当,迷头认影。作么生是空劫已前自己?”这些问题,都具有帮助学人解粘去缚的功效,值得学人参考。
  此外,一辨禅师还就浮山法远禅师示投子义青禅师十六题,作了十六首偈颂,这些偈颂亦能帮助学人树立禅宗的正知见——
  一识自宗。问答休将句偈酬,到头佛祖一齐收。九年面壁已多事,立雪神光亦强求。
  二死中活。今时及尽更何亲,云锁幽岩冻琐津。堪羡岭头增意气,雪中独绽一枝香。
  三活中死。合头相似喜人情,水月空花镜象荣。荒径客迷芳草渡,拟将石火当天明。
  四不落死活。到头採汲不需施,运水搬柴自合时。燕语未归帘幕静,晚莺啼处绿杨垂。
  五背舍。三峰华岳总平治,雪压寒林折冻枝。一念不一全体现,纤毫才动落阶墀。
  六不背舍。路阔岩高碧涧流,山花开遍接云楼。雨余何处金莺啭,不顾春残语未休。
  七活人剑。耳听无妨眼见闻,南山下雨北山云。动容举止方圆异,大赏将军不语勋。
  八杀人刀。凛凛霜风刮地生,千山冰雪路难行。未萌已落威音际,才拟玄微落阱坑。
  九平尝。春来幽谷水泠泠,策杖优游傍钓汀。好是太平无事客,汩罗未必独惺惺。
  十利道拔生。少室灵山事宛然,不曾谈说不安禅。回光一句超今古,大丈夫儿谁后先?
  十一言无过失。默时似说说时无,迷悟刚令与道疏。莫谓人根有利钝,粗言细语不关渠。
  十二透脱。雪后风和晓霁天,莺吟花笑柳含烟。凤楼不宿桃源客,半夜穿靴入市廛。
  十三透脱不透脱。劈箭机锋著眼看,当阳趁妙哂傍观。云横谷口迷巢鸟,雪拥柴门去路寒。
  十四称扬。寒潭不与月为期,万古松声韵不移。眼听耳观如会得,方知佛祖密传持。
  十五降句。当台明镜影难藏,露柱灯笼自举扬。千圣不曾留半偈,少林已是不相当。
  十六方入圆。携琴玉女夜归时,凤转丹霄入紫薇。香雾喷花烟霭重,汀洲渔棹月依稀。
  除了十六颂之外,一辨禅师还有五位颂、宾主颂。此处不录。

343.无准师范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径山无准师范禅师,夔州卧龙破庵祖先禅师之法嗣,俗姓雍,四川梓潼人。师范禅师幼时极聪颖,九岁出家,经书过目成诵,尤其喜好宗门语要。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师范禅师得受具足戒,准备南游参学。适逢母亲病笃,师范禅师不得不回家省亲,割股疗救。第二年,始至成都,于正法寺参加坐夏(夏季安居修行)。
  当时正法寺,有一位老宿,名尧首座,是瞎堂慧远禅师之法嗣。师范禅师于是向他请益坐禅之法。
  尧首座道:“禅是何物?坐底是谁?”
  师范禅师一听,疑情大起,于是昼夜参究尧首座所说的这句话。
  后来有一天晚上,师范禅师上厕所的时候,刚一提起这个话头,便恍然有省。
  第二年(绍熙七年),师范禅师便来到镇江之金山,投退庵道奇禅师座下参学。道奇禅师是别峰宝印禅师之法嗣。
  初礼金山,道奇禅师便问:“远来何为?”
  师范禅师道:“究明己事。”
  道奇禅师又问:“生死到来时如何?”
  师范禅师道:“渠无生死。”
  道奇禅师一听,便喝道:“参堂去。”
  过了一段时间,师范禅师又前往宁波育王山,参礼佛照得光禅师。当时师范禅师才二十岁,因为贫穷,无钱剃发,被人称为“乌头子”。
  初礼育王,德光禅师便问:“何处人?”
  师范禅师道:“剑州。”
  德光禅师又问:“带得剑来么?”
  师范禅师一听,便大喝一声。
  德光禅师笑道:“者(这)乌头子也乱做!”
  在德光禅师座下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师范禅师又前往灵隐。当时,破庵祖先禅师为首座和尚。破庵祖先禅师是密庵咸杰禅师之法嗣。
  一日斋罢,师范禅师陪同祖先禅师游观石笋庵。
  庵中道者向祖先禅师请益道:“胡孙子捉不住,愿垂开示。”
  祖先禅师道:“用捉他作甚么?如风吹水,自然成纹。”
  师范禅师当时侍立在旁,一闻此语,豁然大悟。
  师范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祖先禅师身边,朝夕执侍请益,穷尽宗门奥旨。
  祖先禅师圆寂后,师范禅师先后住持过四明之梨洲、明州之清凉、嵩山之少林以及雪窦、径山、育王等道场。在径山,师范禅师居住了二十年,一时海众云腾,信施丰积。其寺虽两度遭火,但是在师范禅师的感召下,旋复旋兴,为东南法席之首。师范禅师为人风神闲雅,襟度宽广,生活素朴,深为丛林禅德一致推重。
  师范禅师平生接人,特别强调大休大歇。他说,学道“须得一到大休大歇大安乐地,方为究竟。”又云:“学道无过两种病,若不滞在澄澄湛湛中,便在纷纷扰扰处。猛烈汉痛与摆拨,腾身一掷,透过那边,非但彼我、声色、能听俱亡,求生死朕兆了不可得,方谓之大林、大歇、大安乐、绝学无为闲道人也。”
  南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师范禅师于径山明月池上筑室自居,名曰“退耕。”同年三月初一,师范禅师升堂示众云:“山僧既老且病,无力得与诸人东语西话,今日勉强出来,将从前所说不到底,尽情向诸人面前抖擞去也。”说完便起身抖动着衣服,问道:“是多少?”然后归方丈。
  三月十五日,师范禅师将示寂,言笑自若如平时,后应弟子之请,执笔书辞世偈云:
  “来时空索索,去也赤条条。
   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
  写完,便掷笔而化。
 
344.天目文礼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治所在今浙江龙泉)天童灭翁天目文礼禅师,灵隐松源崇岳禅师之法嗣,俗姓阮,杭州临安人。文礼禅师六岁时,有一天,提着篮子,随母亲上山采摘桑叶,忽然心里生起一个疑问来:“携之者谁耶(提篮子的是谁)?”他久思不得其解。于是便问他的母亲,母亲告诉他,这个问题只有出家人才能解答。从此以后,文礼禅师便有了出家的想法。十六岁时,文礼禅师从本地真相寺智月禅师落发。受戒后,即投育王山佛照禅师座下参学。 
  初礼育王,德光禅师便问:“恁么来者,那(哪)个是汝主人公?”
  [这与六祖在大庾岭上开示惠明禅师的话,颇为相似。]
  文礼禅师一听,便豁然领旨。
  为了勘验文礼禅师,后来有一天,德光禅师问:“是风动,是幡动,老僧如何?”
  文礼禅师道:“物见主,眼卓竖。”
  德光禅师又问:“不是风动,不是幡动,甚处见祖师?”
  文礼禅师道:“揭却脑盖。”
  德光禅师一听,遂点头称可,并令他留在座下,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文案。
  过了很久,文礼禅师便回到浙西,于上天竺听习天台一心三观之教义。
  一天,文礼禅师无意间听到一位行脚僧人谈起崇岳禅师接众的一段因缘。当时,松源崇岳禅师正在饶州荐福寺开法接众。该因缘是这样的——
  崇岳禅师曾室中问僧:“不是风动,不是幡动。”那僧正要开口拟对,崇岳禅师便拈起拄杖,将他赶出丈室。
  文礼禅师一听到此因缘,当下顿忘知解。于是他便前往荐福,礼谒崇岳禅师。不久即蒙崇岳禅师印可,并尽得其旨。
  文礼禅师应浙翁如琰禅师之邀请,于径山分座接众。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121),又应张镃居士之请,移住临安慧云。不久又住净慈。
  文礼禅师精通周易。当时象朱熹、陆九渊等一批大儒,都热衷于阐扬道学。文礼禅师与他们一起交游,向他们直示禅宗心法。朱熹曾向文礼禅师请益“毋不敬”之义,文礼禅师便叉手示之。杨慈湖曾问文礼禅师“不欺之力”,文礼禅师以偈答之曰:
  “此力分明在不欺,不欺能有几人知。
   要明象兔全提句,看取升阶正笏时。”
  文礼禅师临示寂时,告诉侍者说:“谁与我造个无缝塔?”
  [宗门中,经常用“无缝塔”来比喻自性。自性不可言说,不可描画,针扎不进,如同一座没有缝隙的宝塔。]
  侍者问:“请师塔样(请师父画一张无缝塔的图样)。”
  文礼禅师默然良久,说道:“尽力画不出。”
  说完,便怡然而逝。春秋八十四岁。

345.大歇仲谦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治所在今浙江龙泉)雪窦大歇仲谦禅师,灵隐松源崇岳禅师之法嗣,俗姓应,义乌人。仲谦禅师幼时极聪慧,有一天,他不经意间看到傅大士的《心王铭》,爱不释手,遂生起强烈的出家之愿望。父母不得已,只好听许。
  仲谦禅师落发后,即投庆元天童息庵达观禅师座下参学。达观禅师对他很器重,但是他知道仲谦禅师儒者习气很重,好在知见中打滚,于是便故意贬抑他,说道:“汝儒者习气不除,焉能学道!要到大休大歇田地,如木偶人去。”
  经过达观禅师的猛厉激发,仲谦禅师于是更加奋励,精进无怠。后来有一天打坐时,忽然有省。于是以“大歇”自称。
  不久,仲谦禅师又前往临安,参礼灵隐松源崇岳禅师。
  一日,仲谦禅师入室请益。崇岳禅师于是举秘魔擎叉之公案来诘问他。该公案的具体内容是——
  五台山秘魔和尚,常持一木叉,每见僧来礼拜,即叉其颈,问道:“那(哪)个魔魅教汝出家?那(哪)个魔魅教汝行脚?道得也叉下死,道不得也叉下死。速道!速道!学徒鲜有对者。
  仲谦禅师一听,当即言下大悟。
  后出世于雪窦,开法化众。

346.痴绝道冲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径山痴绝道冲禅师,饶州荐福曹源道生禅师之法嗣,俗姓荀,武信长江(今四川境内)人。他的母亲郭氏,曾梦见自己在山间一棵木瓜树下经过,只见上面硕果累累,遂取而食之。后来有位原梦(通过梦境预测吉凶)的先生告诉她说:“当生奇士。”不久,果然生了道冲禅师。道冲禅师虽然生得上长下短,但是资禀过人。少时曾应进士第,不中,遂栖心佛典,有出世志。后于梓州妙应院落发出家,不久即前往成都,游历讲肆,听习经论,颇有声名。
  南宋光宗绍熙壬子(1192)年,道冲禅师只身出关游学,徜徉于荆楚间。当时,松源崇岳禅师住饶州荐福,开法接众。道冲禅师于是前往参礼。不凑巧的是,当时正赶上饥饿之年,寺院粮食有限,不能接受更多的人留住参学。不得已,道冲禅师只好改投曹源道生禅师座下。当时曹源禅师以云居山首座的身分开法于妙果。
  在曹源禅师座下,道冲禅师奉命充当烧香侍者(侍香)。曹源禅师知道他是法器,因此对他格外严格。道冲禅师每次入室请益,曹源禅师动不动就施以老拳痛棒,毫不留情,根本不容他拟思。经过这样长期的剥夺,道冲禅师先前通过学习经论得来的、自己一度引以为自豪的种种知见,被扫荡得干干净净。但是,此时道冲禅师并没有真正领会曹源禅师的一片苦心。他还是想着有机会去参礼松源崇岳禅师。
  后来,松源禅师移住杭州灵隐。道冲禅师终于得便前往礼谒。道冲禅师曾作偈辞别曹源禅师,其中有这样两句:“尚余穷相一双手,要向诸方痒处爬。”
  由于松源禅师门庭高峻,道冲禅师于其座下,虽勤苦参学了八个月,却仍然不得其门而入。每次入室,道冲禅师嗫嚅着想说话,但都被松源禅师喝住了,根本不容他拟对。道冲禅师因此而非常苦恼。他没有想到,松源禅师对待他的手段,也跟曹源禅师一样——屡屡呵斥他,根本不让他开口说话。
  有一天,有人把道冲禅师的苦恼通报了松源禅师。松源禅师道:“我已八宇打开,自是他当面蹉过(我已经把四面八方的门都打开了,是他自己当面错过,不知道进入)。”
  道冲禅师听到此语之后,当下口耳等六根俱丧,身心脱落。此时道冲禅师才省悟到,当初执侍曹源禅师时,曹源禅师的种种嘻戏怒骂,皆是接引他的善巧方便。为了报答曹源禅师的恩德,道冲禅师悟道后不久,即重新回到曹源禅师座下,执侍左右,一直到曹源禅师圆寂后才离开。
  道冲禅师出世后,先后住持过秀州光孝、金陵蒋山、福州鼓山等道场,末后又移住临安径山。道冲禅师晚年好书法,精于小楷,士大夫乐与交游。临终时,徒众请他说偈,道冲禅师笑道:“末后一句,无可商量,只要个人直下承当。”说完便寂然而逝。
  道冲禅师为人“诚实无伪,表里如一,待人恕而律己严,应世圆而领众肃。住山三十年,所至以激扬宗风为己任,以道法未得其传为己忧,平居简淡沉嘿,若不能言;及坐筹室(丈室)勘验衲子,机锋一触,犹雷奔电掣,海立江翻,皆茫然莫知凑泊。誓不轻以词色假人,重误来学。”

347.元叟行端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径山元叟行端禅师,径山藏叟善珍禅师之法嗣,俗姓何,台州临海人。祖上世代以儒为业。其母王氏(亦说陈氏),书香出身,博通五经,于南宋理宗皇帝宝祐三年(1255)生行端禅师。行端禅师生而秀拔,自幼即不茹荤腥,有出世志。刚满六岁,母亲便教他诵《论语》和《孟子》。行端禅师虽然能咿咿成诵,但是他的情趣看得出,他不想汩没于世儒章句之学。行端禅师的叔父有茂上人,出家为僧后,住余杭化城院,有一年回故里省亲,行端禅师即趁此机会,从之落发,当时他才十二岁。
  行端禅师器识渊邃,夙负大志,以道自任,一切文字不由师授,自然成诵,并且经常宴坐思维,竟至于废寝忘食。行端禅师十八岁受具足戒,之后,便投径山藏叟善珍禅师座下参学。善珍禅师是灵隐妙峰之善禅师之法嗣,育王佛照德光禅师之法孙。
  初礼径山,善珍禅师便问:“汝是甚处人?”
  行端禅师道:“台州。”
  善珍禅师于是大喝一声,行端禅师便展开坐具。
  善珍禅师又喝一声,行端禅师便收起坐具。
  善珍禅师于是道:“放汝三十棒,参堂去!”
  行端禅师终于言下顿悟。
  一日,行端禅师侍立次,善珍禅师道:“吾泉南无僧。”
  [善珍禅师是福建泉州南安人,故有斯语。]
  行端禅师道:“和尚聻(ni,呢)?”
  善珍禅师拈起拄杖便打。
  行端禅师接住拄杖道:“莫道无僧好!”
  善珍禅师于是点头印可,并让他住进侍者寮。
  当时,善珍禅师座下徒众近千人,除了行端禅师外,无一人能契其机者。
  善珍禅师圆寂后,行端禅师一度徜徉于西湖山水之间,自称“寒拾里人”,即寒山拾得的家乡人。
  后至仰山,参礼雪岩祖钦禅师。
  初至雪岩,祖钦禅师便问:“驾发何处?”
  行端禅师道:“两浙。”
  祖钦禅师又问:“因甚语音不同?”
  行端禅师道:“合取狗口!”
  祖钦禅师道:“獭径桥高,集云峰峻,未识阇黎在。”
  行端禅师于是拍手道:“鸭吞螺蛳,眼睛突出。”
  祖钦禅师笑着回顾侍者,吩咐道:“点好茶来。”
  行端禅师道:“也不消得。”
  于是行端禅师便留在祖钦禅师座下,祖钦禅师亦以上礼待之。
  三年后,祖钦禅师圆寂,行端禅师又回到浙右,为径山首座。当时是元朝成宗大德初年(1297)。
  大德四年(1300),行端禅师于湖州翔凤山资福寺开法接众,一时学徒奔凑,声振京师。大德七年(1303),元成宗特赐行端禅师慧文正辩之号。后又移住杭州万寿、灵隐二寺。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行端禅师奉宣政院之命,又回径山,补住持之缺。其座下人才之盛,不亚于当年大慧宗杲禅师,其中最有名者当堆楚石梵琦、梦堂昙噩等人。
  行端禅师平时接人,多呵叱怒骂,不从人情,然道俗于其呵骂中得旨者甚多。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他总是默默而行,从来不张扬。故其德望极高,为朝廷所推服。虽然帝王频施宠敬,人皆以为荣,而行端禅师却平淡视之。宋濂在《元叟行端禅师语录》序中,是这样描述行端禅师的为人——
  “公平顶古貌,眼光铄人,颔下数髯,磔(zhe)立懔然,雪后孤松。坐则挺峙,行不旋顾,英风逼人,凛如也。所过之处,众方欢哗如雷,闻履声,辄曰‘端书记来矣’,噤默如无人。宾友相从,未尝谈人间细事,舍大法不发一言。秉性坚凝,确乎不可拔。自为大僧至化灭(自受戒以来,一直到圆寂),无一夕脱衣而寝。”
  大元顺宗至正元年(1341)八月,行端禅师将示寂,问侍者:“呼之曾已休,吸之尚未舍。寄语诸苦源,来者不来者。如何是来者不来者?”
  侍者茫然无对。
  行端禅师于是默然良久,说道:“后五日看。”
  果然五天以后,行端禅师便沐浴更衣,书偈别众云:
  “本无生灭,焉有去来。
   冰河发焰,铁树花开。”
  写完,便掷笔,垂一足而化。
  关于生死的问题,行端禅师曾示众云:“全体是个解脱大海,全体是个涅盘妙心。无起灭可求,无生死可出。百骸溃散,卓而独存;四大分离,湛然常寂。正与么时,身里出门即不问,门里出身作么生?毗卢顶上从来往,安乐邦中任去留。”
  
348.云居自闲禅师悟道因缘
  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双林云居自闲禅师,净慈东叟仲款禅师之法嗣,俗姓叶,括苍人,乌巨道行禅师的第九世孙。自闲禅师少时即出家,初参灵隐荆叟如珏禅师,后投净慈东叟仲款禅师座下,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方案。
  一天,自闲禅师奉命撰写佛成道疏。当他写至“发见精于午夜”这一句时,东叟禅师走过来,看了一眼以后,说道:“何不道泯见精于午夜”?
  自闲禅师一听,不觉两股颤栗,汗如雨下,如同蒙在头上的席子一下子被揭开了,顿时庆快无比,当下便彻见了东叟禅师平昔垂手接人之处。
  自闲禅师后出世于双林。大元皇庆壬子年(1312)十月,自闲禅师就在与客人笑语之间,忽命侍者取笔,书偈而逝。

349.一山了万禅师悟道因缘
  温州江心一山了万禅师,净慈东叟仲款禅师之法嗣,俗姓金,临川人。了万禅师天生瘦小体弱,少时读书作文,颇有声名。后出家。落发的那一天,了万禅师的俗家中,出现了户枢上长出灵芝之瑞相。受具足戒后,了万禅师开始游方参学。后于南屏,偶然碰上东叟禅师。于是他便留在东叟禅师座下,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文案。
  一日,了万禅师于乡间行走,偶然碰到一座神祠(民间供奉鬼神的小庙)。突然一阵风来,将祠前化纸炉中的纸灰旋起,了万禅师忽然身心脱落,忘其所证。
  于是他急忙回到寺中,向东叟禅师汇报了自己证悟之事。
  东叟禅师于是举公案数则,来勘验他,了万禅师皆一一应对无滞。
  东叟禅师遂予印可。
  了万禅师出世后,先后住寒岩、疏山、江心、东溪等道场,最后圆寂于大元皇庆元年(1312)。
 
350.云峰妙高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今浙江龙泉县)径山云峰妙高禅师,净慈偃溪广闻禅师之法嗣,福州长溪人。祖上世以儒为业。其母阮氏生他时,梦见池上有婴儿,合掌坐莲花中,于是便伸手把那孩子抱在怀中,醒来之后,妙高禅师即落地。因此父母给他起名梦池。妙高禅师神彩秀彻,少时嗜书勤学,醉心内典,有出家志。父母不能夺其志,遂听许出家,从吴中梦泽禅师受具足戒。之后,妙高禅师开始游方参学,先后礼谒过痴绝道冲(荐福道生禅师之法嗣,天童咸杰禅师之法孙)、无准师范(破庵祖先禅师之法嗣)等禅德,最后投偃溪广闻禅师座下。广闻禅师是径山浙翁如琰禅师之法嗣,佛照德光禅师之法孙。
  初礼偃溪,妙高禅师即与广闻禅师机语相契。广闻禅师于是许他入室请益,令他充当藏司,负责管理藏经。
  一日,广闻禅师示众云:“譬如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甚尾巴过不得?”
  妙高禅师一听,豁然大悟,欣喜踊跃,说道:“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
  广闻禅师遂予印可。
  妙高禅师出世后,一度住南兴(今广东肇庆)之大庐、江阴(今江苏江阴)之劝忠等道场,后奉朝命移住蒋山十三年,座下徒众五百余人。
  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军渡江,南宋王朝如大厦之将倾,蒋山道场亦遭受兵难。元兵手挥利刃,威胁妙高禅师,要他交出金银财宝。妙高引颈就刃,说道:“欲杀即杀,吾头非汝砺刀石”。其言辞镇定,神情自若,了无怖畏,令元兵大受感动。元兵于是便叩首离去。后来元兵首领伯颜特地上山礼谒妙高禅师,并布施寺院一百头牛,斋粮五百石。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380),妙高禅师又移住径山。当时径山道场刚遭火劫。妙高禅师到后,遂率众戮力兴建,不久即恢复旧观。可是刚修好不久,第二年春天,寺院再一次在火劫中化为灰烬。一时全寺僧众无不惊骇。
  妙高禅师喟然长叹道:“吾宿生负此山,吾偿之,勿忧。忧诸人不解狗子无佛性耳。”妙高禅师的意思是说,寺院烧了,他不担忧,可以重建;他担忧的是大众这一生修行不能开悟。
  于是妙高禅师又率众竭力营造,到至元二十九年(1392),才将寺院彻底修复完毕。在修复寺院期间,妙高禅师并没有放松对大众的钳锤和接引,每天还是坚持晨夕唱道。因此,那个时候,尽管生活很艰苦,但是前来参学的人仍然络绎不绝。
  元朝早期,在中国佛教史上,禅教的关系一度比较紧张。大都(今北京)一带不少教下沙门,肆意攻击和诽谤禅宗,并且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的信任。而禅门里的一些大德,忌于皇上之威,都缩颈沉默,不敢出来抗争。妙高禅师知道此事后,感叹道:“此宗门大事,吾当忍事以争之!”于是邀一两个同伴,来到大都。至元二十五年(1288),世祖召集江淮一带的教下大德,同妙高禅师等人论对。
  世祖问:“禅以何为宗?”
  妙高禅师道:“禅也者,净智妙圆,体本空寂。”说完又解释道:“非见闻觉知之所可知,非思虑分别之所能解。”
  世祖不解其意,于是妙高禅师又进一步作了比较详细的解说。
  之后,以弘教著称的仙林法师开始对妙高禅师进行问难,妙高禅师皆一一答之。
  最后妙高禅师总结道:“夫禅之与教,本一体也。禅乃佛之心,教乃佛之语,因佛语而见佛心。譬之百川异流,同归于海,到海则无异味。又如我万万岁皇帝,坐镇江山,天下一统,四夷四蛮,随方而至,必从顺成门外而入,到得黄金殿上,亲睹黄金面皮,方谓到家。若是教家只依语言文字,未达玄旨,犹是顺成门外人。又如禅家,未得彻证,未得顿悟,亦在顺成门外,谓之到家,亦未可也。”
  以仙林法师为首的教下之徒,被驳得理屈辞穷。从此以后,教禅之争也就平息下来了。
  至元三十年(1293),有人请妙高禅师讲一讲生平行履,妙高禅师笑道:“衲被蒙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说完,便奄然迁化。春秋七十五岁。
351.悦堂祖訚禅师悟道因缘 352.了庵智悟禅师悟道因缘 353.放牛余居士悟道因缘  354.皖山正凝禅师悟道因缘 
  355.大明僧宝禅师悟道因缘 356.雪岩祖钦禅师悟道因缘 357.断桥妙伦禅师悟道因缘 358.别山祖智禅师悟道因缘 
  359.西岩了慧禅师悟道因缘 360.天琦本瑞禅师悟道因缘
351.悦堂祖訚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灵隐悦堂祖訚(yin)禅师,婺州双林石朋禅师之法嗣,俗姓周,南康(今江西境内)人。祖訚禅师十三岁辞亲落发。
  一日,祖訚禅师在室中阅读《华严经》,至“惟一坚密身,一切尘中现”这一句时,忽然有省。于是前往蒋山参礼别山智禅师。
  初礼蒋山,别山智禅师便问:“近离何处?”
  祖訚禅师道:“江西。”
  别山智禅师又问:“马大师安乐否?”
  [马大师拽马祖道一禅师,其道场在江西。此处所问,意思是说,你见到了自性吗?你的心安稳了吗?]
  祖訚禅师便叉手进前,说道:“起居和尚万福。”
  别山智禅师于是留他在座下参学,并让他住进了侍者寮,这样祖訚禅师就有了更多的机会亲近别山智禅师。
  不久,祖訚禅师又前往杭州净慈寺,参拜断桥妙伦禅师。
  妙伦禅师问:“临济三遭黄檗痛棒,是否?”
  祖訚禅师道:“是。”
  妙伦禅师又问:“因甚么大愚肋下筑三拳?”
  [参见本书“临济禅师悟道因缘”章。]
  祖訚禅师道:“得人一牛,还人一马。”
  妙伦禅师遂点头称许。
  妙伦禅师圆寂后,双林石朋禅师补其住持之缺。
  一日,祖訚禅师入室请益。
  石朋禅师遂举赵州和尚庭前柏树子之公案诘问他。
  祖訚禅师正要开口拟对,石朋禅师突然大声喝道:“何不道黄鹤楼前鹦鹉洲”
  祖訚禅师一听,便言下顿悟。
  于是石朋禅师便给予印可,并令他充当烧香侍者。
  大元成宗贞元初年(1295),祖訚禅师奉诏入禁中说法,成宗皇帝大悦,遂赐通慧禅师之号及金襕法衣。
  大德九年(1306),祖訚禅师出世于灵隐,说法化众。
  一日,有一僧新到。祖訚禅师问:“何处来?”
  那僧道:“闽中。”
  祖訚禅师又问:“彼处如何住持?”
  那僧道:“饥即吃饭,困即打眠。”
  祖訚禅师道:“错”。
  那僧僧便问:“未审和尚此间如何住持?”
  祖訚禅师一听,便拂袖归方丈。
  祖訚禅师在灵隐寺住了四载。后示疾,说偈辞众云:
  “缘会而来,缘散而去。
   撞倒须弥,虚空独露。”
  说毕,便跏趺而逝。

352.了庵智悟禅师悟道因缘
  绍兴大庆尼了庵智悟禅师,福州雪峰信禅师之法嗣,俗姓王,福州人。智悟禅师自幼孤苦,有出世志,十一岁辞母出家。
  一日,智悟禅师诵《维摩诘经》。当她诵至“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这一句时,豁然顿悟。
  于是她便前往雪峰信禅师座下参学。
  雪峰信禅师一见她,便问:“上座什么处去?”
  智悟禅师道:“不住南台江边。”
  雪峰信禅师继续追问道:“毕竟住在什么处?”
  [六祖讲,禅宗以无住为本。雪峰信禅师的问话,既可从世谛上理解,你住在哪里,也可从宗门下来理解,你的心安住在何处。若从世谛上来答,即违第一义,若从第一义上来回答,即违世谛。因此,如果不能跳出二边,怎么回答都是不对的。]
  智悟禅师不明其旨,拂袖便行。
  雪峰信禅师便呵叱道:“走作什么!合吃山僧手中棒。”
  智悟禅师一听,便面热汗下。
  第二天,智悟禅师又入室向雪峰信禅师请益。
  智悟禅师问:“某甲昨日祇对和尚,有什么过?”
  雪峰信禅师一听,便厉声喝道:“更来者(这)里觅过在!”
  智悟禅师终于释然大悟,说道:“月明照见夜行人。”
  [此处的“月明”是双关语,既指自然界的月亮,又指自性的智慧之月。]
  雪峰信禅师便侧目看着旁边的侍僧,说道:“看渠根器不凡”。说完,便作偈予以印可。偈中有这样两句:
  “相逢若问其中事,风搅螺江浪拍天。”
  智悟禅师后住绍兴大庆,开法化众。
  曾有上堂法语云:“大阳门下,日日三秋,明月堂前,时时九夏。古人恁么道,未免坐在者(这)里。大庆(智悟禅师自指)即不然,山转疑无路,溪回别有村。”又云:“柳絮飘风,杏华沐雨。好个生机,快须荐取。”说完,便拈起拂子击禅床道:“咄!三十年后不得错举。”

353.放牛余居士悟道因缘
  放牛余居士,黄龙无门慧开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余居士很早就栖心宗门,一直跟从无门慧开禅师参学。
  在慧开禅师座下,余居士每有所问,总是被慧开禅师劈面截住,说道:“不是不是!”余居士被弄得茫然不知所措。
  一日,余居士向同参好友臭庵宗禅师请教。
  余居士问宗禅师:“吾师甚么见解,敢对人天颠倒是非?”
  宗禅师道:“我在无门座下,无法可得,无道可传,只得两个字。”
  余居士便问:“两字如何?”
  宗禅师道:“不是!不是!”
  余居士终于契悟到慧开禅师平昔接人用力之处。
  后来有一天,安吉州有位沈道婆,听说余居士悟道了,便特地前来参访。
  沈道婆问:“是非关有几句?”
  余居士道:“有四句。”
  沈道婆又问:“四句作么举?”
  余居士道:“第一句,有是有非则不可。第二句,无是无非又不可。第三句,是是非非也不可。第四句,非是是非亦不可。若离得此四句,始见本地风光。”
  沈道婆便问:“我离得否?”
  余居士道:“汝离不得。”
  沈道婆道:“人人有分,我何离不得?”
  余居士道:“嫁鸡逐鸡飞,嫁狗随狗走。”
  [余居士这句“嫁鸡逐鸡飞,嫁狗随狗走”真是妙绝!自性虽说离四句始得,实为无所得,本自具足故,片刻也不曾离。请问,日用随缘处,嫁鸡嫁狗处,何处离得?若离得,即是死水不藏龙,虽得其体,而未能致其妙用。]
  沈道婆又问:“如何是本地风光?”
  余居士道:“月儿弯弯照九州,几人喜欢几人愁。”
  沈道婆道:“不问这个本地风光。”  
  余居士道:“问那个本地风光?”
  沈道婆道:“无男女相底。”
  余居士道:“既无男女相,问甚是非关?”
  沈道婆又问:“别有向上事也无?”
  余居士道:“有”
  沈道婆又问:“如何是向上事?”
  余居士道:“马蝗(水蛭)丁(叮)住鹭鸶脚,你上天时我上天。”
  学禅的人很容易不知不觉地落入两边。余居士与沈道婆的这段酬答,正是针对此而解粘去缚的。因此,它颇值得学禅者玩味。

354.皖山正凝禅师悟道因缘
  福州鼓山皖山正凝禅师,兴化囊山孤峰德秀禅师之法嗣,龙舒太湖人。正凝禅师出家后,一度游方参学,后前往福建,投孤峰德秀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正凝禅师入室请益。德秀禅师举赵州狗子无佛性之公案诘问他。正凝禅师当时不能应答。退出丈室之后,便发奋用功,日夜参究。
  半年后,正凝禅师终于有所省悟。遂作颂呈德秀禅师,颂云:
  “赵州道无,箭不虚发。
   筑着磕着,全活全杀。”
  德秀禅师览颂后,笑道:“你也得(也可以),只是未在。”
  后来又有一天,正凝禅师又入室请益。
  德秀禅师便举德山禅师见龙潭崇信禅师之公案——
  德山禅师在龙潭山脚下,被卖烧饼的婆子问得哑口无言之后(参见本书“德山宣鉴禅师悟道因缘”章),便直接上山,来到龙潭崇信禅师的道场。德山禅师来到法堂,说道:“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龙潭禅师听说了,便欠身道:“子亲到龙潭。”德山禅师默然无语,于是决定留在那里。一天晚上,德山禅师侍立次,龙潭禅师道:“更深(夜深了),何不下去?”德山禅师于是向龙潭禅师道别,走出丈室。不久,他又回来了,说道:“外面黑。”龙潭禅师于是点上纸烛,递给德山禅师。德山禅师刚要伸手接,龙潭禅师又将纸烛吹灭了。德山禅师当下豁然大悟,于是礼拜。龙潭禅师问:“子见个甚么?”德山禅师道:“从今去向,更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
  举完此公案,德秀禅师便问:“那(哪)里是德山亲到处?”
  正凝禅师突然用手掩住德秀禅师的嘴,脱口说颂道:
  “潭不见,龙不现,全身已在空王殿。
   梦回勿听晓莺啼,春风落尽桃花片。”
  德秀禅师一听,遂印可道:“汝今日方知泗洲大圣不在扬州出现。善自护持。”并令他充当烧香侍者(侍香)。
  正凝禅师悟道后,又在德秀禅师座下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应太傅贾平章魏国公之邀请,开法于福州鼓山。
  上堂云:“入院方三日,追陪人事忙。灯笼与露柱,密密细商量。且道商量个什么?”说到这里,正凝禅师便拍禅床道,“昨夜碧天风浪静,一轮明月照螺江。”又云“六月旦,夏已中。荷花开水面,荔子映山红。无位真人处处相逢,拟议云山千万重。”
  无位真人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佛性,它在在处处、时时刻刻都与我们在一起,但是,如果我们想用分别思维去拟议把捉,则相去十万八千里!
  正凝禅师圆寂时,春秋八十四岁,有辞世偈云:
  “八十四年,一梦相似。
   梦破还空,也无些事。”

355.大明僧宝禅师悟道因缘
  磁州(今河北境内)大明僧宝禅师,青州普照一辨禅师之法嗣。僧宝禅师出家后,即投青州普照一辨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僧宝禅师入室参礼一辨禅师,问道:“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
  一辨禅师道:“昨日有人恁么问,被打出去也。”
  僧宝禅师道:“今日又如何?”
  一辨禅师道:“你得恁么不识痛痒!”
  僧宝禅师便礼拜。
  一辨禅师道:“可惜许,棒折也。”
  僧宝禅师一听,身上汗如雨下,忽然猛省。
  僧宝禅师后住磁州大明寺,开法接众。
  一日,上堂,有僧问:“如何是转功就位?”
  [功就是用,位就是体。功位的关系,也就是体用的关系。]
  僧宝禅师道:“用尽铁锄头,放下卧清风”。
  那僧又问:“如何是转位就功?”
  僧宝禅师道:“不居无影谷,曳杖入烟村。”
  [无影谷喻体,不居无影谷,就是不沉空滞寂,曳杖入烟村喻用。]
  那僧问:“如何是功位齐彰?”
  僧宝禅师道:“掌上擎日月,运照自无私。”
  那僧又问:“如何是功位俱隐?”
  僧宝禅师道:“石人同木女,相邀入海中。”
  关于见性之事,僧宝禅师曾经在一次上堂的时候,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若论此事,如人作针线,针针相似。忽见人来,不觉失却针,只见线。这边寻也不见,那边寻也不见。却自曰:‘近处尚不见,远处那里得来?’多时寻不得,心烦不好,昏闷打睡,拽衣就枕。方枕时,蓦然一箚(zha),曰:‘原来只在这里!”
  参禅用功开悟,其过程与这个比喻颇为相似。用功须针针相续,打成一片。等到功夫成熟了,一个外在的因缘,将能所用的一时打却,那个时候,如处虚空,无处把捉,心大不安,不敢承担。这时一念回光,发现自己的脚原本就踏在地上,始信从前功夫皆是错用。虽然如是,若不经过一番苦寻,又如何信得此语!

356.雪岩祖钦禅师悟道因缘
  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仰山雪岩祖钦禅师,径山无准师范禅师之法嗣,福建漳州人(亦作婺州人)。祖钦禅师五岁出家,十六岁落发受戒。
  祖钦禅师从十八岁开始游方参学,矢志要究明生死大事,先后参礼过双林远、妙峰善、石田薰等大德。
  在双林远禅师座下,祖钦禅师曾终日随众在僧堂中打坐,从朝至暮,足不出户,摄心不怠。即使是入寮休息,或去后架方便,祖钦禅师均袖手当胸,徐来徐往,眼前所视不过三尺,更不左顾右盼。当时,祖钦禅师是按曹洞宗的用功方法,看狗子无佛性之话头:就是杂识杂念生起的时候,向鼻尖头轻轻举一个“无”字,只要念头一消,便一切都放下,只是单纯默默地坐着。这种用功方法,只要坚持,久久纯熟,自然契悟。但是它要求用功必须绵密,容易让人犯困,一般人不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功夫,难以得手。所以,大多学人难以继承此法。祖钦禅师当时依此法而行,经常得定,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祖钦禅师曾谈到自己当时的用功感受说:“我当时忽于念头起处,打一个返照,于返观处,这一念子当下冰冷,直是澄澄湛湛,不动不摇,坐一日只如一弹指顷,都不闻钟鼓之声,过了午斋,连放参都不知道。”
  虽然祖钦禅师在双林座下用功精勤,但是后来,昏沉散乱越来越重,以至于完全陷入一种困顿之中,无法自拔。后来听说天目灭翁文礼禅师住净慈寺接众,遂前往请益。天目文礼禅师是灵隐崇岳禅师之法嗣,天童咸杰禅师之法孙。
  初礼天目,文礼和尚便问祖钦禅师平时如何做功夫。祖钦禅师于是将上述曹洞宗用功方法从头至尾,详细说了一遍。
  文礼禅师未置可否,只是说:“你岂不见,临济三度问黄檗佛法的大意,三遭痛棒,末后向大愚肋下筑三拳,道元来黄檗佛法无多子。汝但恁么看。”
  祖钦禅师当时对文礼和尚的开示很不满意,认为药不对症。因为,他认为自己当时在用功过程中所遇到最大毛病就是昏沉散乱。于是他心里对文礼禅师产生了轻慢之心,私下认为,你这老和尚不会做功夫,只是学会一些伶俐禅。按丛林规矩,寻常入室参学请益,最后都要焚香,向住持和尚行礼拜,以示感谢。但是,祖钦禅师自从产生了轻慢之心后,入室请益,既不烧香也不拜佛。更不按文礼禅师的教导用功,只是依旧按原来的方法,我行我素,坚持坐禅。
  当时,从漳州、泉州来了七位兄弟,他们也喜欢坐禅。于是,祖钦禅师便与他们结伴,住在净慈寺的禅堂里,天天以会禅为务。另外还有一位修上座,也是漳州人,他每天只是独行独坐。在住禅堂的两年期间,祖钦禅师一行,一直坚持夜不展单,胁不至席。尤其是那位修上座,神秘得很,他终日坐在蒲团上,象个铁橛子似的,走路时,挺起脊梁,两臂双垂,双眼微开,见人不答话,亦如铁橛子相似。祖钦禅师当时特别想亲近修上座。可是修上座每次见祖钦禅师从东边来,他便从西边去。因此两年间,竟没有机会交谈。
  因为没有找到对治昏沉散乱的有效方法,祖钦禅师用功用到后来,昏困不已,“日里也似夜里,夜里也似日里,行时也似坐时,坐时也似行时,只是一个昏沉散乱,辊作一团,如一块烂泥相似,要一须臾净洁不可得。”祖钦禅师非常痛苦,心里想到,“我办道,又不得入手,身上衣裳又破碎也,皮肉又消烁也”,不禁泪如雨下,顿生回家之念。
  幸好不久,祖钦禅师在走廓上碰到了修上座。看到修上座,闲闲然,怡然自得,祖钦禅师知道他已有所证,非常羡慕。于是便上前问道:“去年要与你说话些个,你只管回避我,如何?”
  修上座道:“尊兄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更与你说话在?”说完,他便问起祖钦禅师如何做功夫。
  祖钦于是又从头至尾详细地说了一遍,然后说道:“我如今只是被个昏沉散乱,打并不去。”
  修上座一听,便说道:“有甚么难!自是你不猛烈,须是高著蒲团,竖起脊梁,教他节节相拄,尽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孔,并作一个无字,与么提起,更记甚么昏沉散乱来?”
  祖钦禅师于是依教而行,找了一个厚蒲团放在禅座下,竖起脊梁,透顶透底,尽三百六十骨节,一一提起,犹如一人与万人交战。这样越提越得力,越来越清醒。忽然有一天身心俱忘,只觉得眼前如一片银山铁壁相似,清凉庆快无比。从此坐也如是,行也如是,一连三昼夜,目不交睫,却精神饱满。
  第三天午后,祖钦禅师在三门附近经行,又碰到了修上座。
  修上座便问:“在这里做什么?”
  祖钦禅师道:“办道。”
  修上座又问:“你唤什么作道?”
  祖钦禅师被问得无言以对,只好闷闷地准备回禅堂用功。
  他刚一翻身上蒲团,眼前豁然一开,如天崩地陷一般。当时那种感觉,“呈似人不得,说似人不得,非世间一切相可以喻之。”
  祖钦禅师于是欢喜踊跃,走出禅堂,想找个人分享一下自己的欢乐。恰好碰到修上座。
  修上座一见祖钦禅师,便合掌贺喜道:“且喜!且喜!”
  于是祖钦禅师便与修上座携手走出寺院,在寺前的柳堤上转了一圈。祖钦禅师后来谈到了他当时的感觉,“俯仰天地间,森罗万象,眼耳见闻,向来所厌所弃之物,与无明烦恼,昏沉散乱,元(原)来尽自妙明真性中流出”。
  后来,祖钦禅师又前往径山,参无准师范禅师。
  一日,寺院正在铸一口大钟。师范禅师令祖钦禅师下一转语。祖钦禅师于是呈偈云:
  “通身只是一张口,百炼炉中辊出来。
   断送夕阳归去后,又催明月上楼台。”
  师范禅师览其偈,遂许可祖钦禅师入室请益,并令他住进侍者寮。
  奇怪的是,在师范禅师座下,祖钦禅师每次入室,碰到师范禅师举起衲僧巴鼻、佛祖爪牙之话头,便觉得以前所得,一点都不得力,出身不得,更无下口处。不得已,他只好翻开佛经和祖语,希望能从中捡出一两句合适的话来,以解决心中的疑团。可是结果一无所获。于是他发誓一定要究明此事。
  经过长达十年的参究,一天,祖钦禅师于佛殿前经行。就在他放下一切,无拘无束地东思西忖的时候,忽然看到一株古柏,虬曲着伸向大殿,一下子便将心中的疑团打碎了,平生所证种种境界一时放下,如同一个在暗室中呆久了的人,一下子走到太阳底下。此时他才真正明白师范禅师的立地处和为人处。
  祖钦禅师悟道后,先后住持过潭洲(治所在今湖南长沙)龙兴、湘西(湖南湘潭)道林、处州(浙江境内)佛日、台州护圣及湖州光孝等道场。末后,于南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住持袁州(江西境内)仰山寺。一时法席大盛,被丛林人士称之为“法窟第一”。元世祖听说了祖钦禅师的道誉之后,对祖钦禅师亦尊礼有加。  
  祖钦禅师曾有上堂法语云:“纯清绝点,正是真常流注。打破镜来,未免一场狼藉。不若遇饭吃饭,遇茶吃茶,晓来独立空庭外,闲对寒梅几树花。”又云:“个事本成现,觅则不可见。白珪本无瑕,琢磨乃成玷。执之以实法,空中生闪电。视之似等闲,脚下添红线。若是学道人,好好看方便。作么生?莫看仙人手中扇。”
  祖钦禅师圆寂于大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春秋七十余岁。临终前,祖钦禅师将竹篦拂尘及法脉,一并授记于高峰原妙禅师,并作偈云:
  “上大今已无人,雪岩可知礼也。
   虚名塞破乾坤,分付原妙侍者。”

357.断桥妙伦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净慈断桥妙伦禅师,径山无准师范禅师之法嗣,俗姓徐,台州黄岩人。妙伦禅师十八岁投永嘉广慈院出家,后礼瑞岩谷源道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谷源道禅师举洞山麻三斤之公案——
  有僧问洞山守初禅师:“如何是佛?”洞山禅师道:“麻三斤。”
  妙伦禅师闻后,疑情大作,却又找不到入处。
  于是他便辞别谷源道禅师,游方参学,遍叩禅席,可是机语皆不相契。
  渐渐地,妙伦禅师对参禅这一法感到有些绝望。他自言自语道:“吾口讷耳聩,何能究此?不若务实修行。”
  于是他便放弃参究,改为日以诵经为业。后来有一天,妙伦禅师于云居山见山堂,阅读《楞枷经》。当他读至“蚊虫蝼蚁,无有言说而能办事”这一句时,顿然有省。
  不久,妙伦禅师便前往径山,参无准师范禅师,希望能得到他的印证。
  初礼径山,师范禅师便问:“从何处来?”
  妙伦禅师道:“天台。”
  师范禅师又问:“还见石桥么?”
  妙伦禅师道:“我一脚踏断也。”
  从此以后,丛林中人士皆称妙伦禅师为“断桥伦公”。
  为了勘验妙伦禅师,师范禅师一日举赵州狗子无佛性之公案——
  有僧问赵州和尚:“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和尚道:“无。”那僧又问:“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甚么却无?”赵州和尚道:“为伊有业识在。”
  举完此公案,师范禅师便以“狗子因何有业识”这一问题,诘问妙伦禅师,令他下一转语。
  妙伦禅师于是连下了三十个转语,均不契旨。
  无奈之下,他只好哀请师范禅师为他方便开示。
  师范禅师于是为妙伦禅师举真净和尚的一首偈颂云:
  “言有业识在,谁云竟不深。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妙伦禅师闻偈,悚然良久。
  就在这个时候,寺院里的板声突然响起,妙伦禅师通身汗下,终于大悟。
  妙伦禅师后出世,住临安净慈寺。
  妙伦禅师说法简直,具格外机,唯上智者得之,而劣器者不能凑泊。
  妙伦禅师在接众的时候,曾举过慈明禅师的这样一则公案——
  慈明禅师常于室中安一盆水,盆上横一柄剑,剑上安一双草鞋,凡有僧来,慈明禅师便指示诘问。来僧若拟议,慈明禅师便拈拄杖打出。
  举完此公案,妙伦禅师便作颂云:
  “百花丛里跃鞭过,俊逸风流有许多。
   未第儒生偷眼觑,满怀无奈旧愁何。”
  慈明禅师的这则公案,向以高峻著称。道眼未明者,读了这则公案,自然是“满怀无奈旧愁何”。这怪不得别人,只因自己拟议心未断,偷心未死。
  妙伦禅师另有一则上堂法语,云:“荆山有玉,获得者不在荆山。赤水有珠,拾得乾不在赤水。衲僧有无位真人,证得者出入不在面门。”说到这里,妙伦禅师蓦地拈起拄杖,横按着,说道:“会么?幽州江口石人蹲。”
  临济禅师曾讲,“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既是从面门出入,为什么妙伦禅师却道,证得者出入不在面门?
  妙伦禅师临终前,魏国公曾遣使送药前来,妙伦禅师没有接受。魏国公于是又派人问妙伦禅师:“师生天台,因甚死净慈?”妙伦禅师回答说:“日出东方夜落西”,说完便坐化。

358.别山祖智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治所在今浙江龙泉)天童别山祖智禅师,径山无准师范禅师之法嗣,俗姓杨,四川顺庆人。祖智禅师十四岁出家得度,一度学习经论。
  一日,祖智禅师偶然听见一位僧人诵《华严经》,至“弥勒楼开,入已还闭”这一句时,恍然如大梦方醒。于是便出关游学,后投雪窦无准师范禅师座下参学。
  师范禅师知道祖智禅师是个可堪造就的法器,但是他的知见习气很重,加上在江湖上行脚,沾染上了一些虚头不实的东西。对于一个修道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师范禅师想好好地钳锤他,因此对他的要求也就显得格外的苛严。只要他言行稍有差池,师范禅师便大声痛斥,经常是棒喝齐下。
  祖智禅师每次入室请益,凡有酬答,只要一涉及拟思、知解(分别思维),便立即遭到师范禅师的无情呵斥。天长日久,祖智禅师竟不敢开口拟对。经过这样严格的逼拶,祖智禅师的种种知解和虚头不实的伎俩,终于荡然无存。
  祖智禅师悟道后,曾经感慨道:“吾平生伎俩,皆死法也。今见此翁,始行活路。”
  师范禅师移居径山之后,祖智禅师亦奉师命前往分座说法。
  当时天童刚遭火劫,急需重建。祖智禅师于是应州帅之邀请,携一囊一钵,前往天童,结茅而居。在祖智禅师威德的感召之下,不出三年的时间,天童道场便恢复了旧观。
  祖智禅师圆寂前,曾有示众偈云:
  “云淡月华新,木脱山露骨。
   有天有地来,几个眼睛活。”

359.西岩了慧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治所在今浙江龙泉)天童西岩了慧禅师,径山无准师范禅师之法嗣,俗姓罗,蓬州(今四川蓬安)人。了慧禅师夙根深厚,稚幼之时,每与群儿戏,必集沙为佛塔。长大后,即辞亲出家。后出关,投无准师范禅师座下参学。
  初礼无准师范禅师,了慧禅师便自陈来历。
  师范禅师听后,便呵斥道:“熟睡去!”
  了慧禅师退出后,遂立志精勤用功,晨昏不怠。
  因为了慧禅师举止得体,聪颖灵活,善于言谈,不久,师范禅师便令他充当不□务侍者(丛林中侍者的一种,住在侍者寮,但不负普通侍者的职责,主要任务是接待上层来访人士,陪他们谈话或入室参礼)。
  一日,师范禅师对了慧禅师道:“觑不透处,只在鼻尖头,道不著处,不离唇皮上,讨之则千里万里。”
  [师范禅师的这句话,跟临济禅师的下面这段开示,意趣完全相同:“道流!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心既无,随处解脱。山僧与么说。意在什么处?只为道流一切驰求心不能歇”。“你若欲得生死去住脱著自由,即今识取听法底人,无形无相,无根无本,无住处,活泼泼地。应是万种施设,用处只是无处。所以觅著转远,求之转乖,号之为秘密”。道就在我们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若向外驰求,转求转远,若放下驰求心,一念回光,当下即是。]
  了慧禅师一听,恍然有省,便大声道:“将谓有多少(我以为佛法有多少,原来无多子)!”
  了慧禅师悟道后,继续留在师范禅师座下。后师范禅师移住育王,了慧禅师亦随往执侍,朝夕请益不倦,尽得其旨。后来,师范禅师又移住径山,了慧禅师亦奉命分座说法。从此以后,了慧禅师声动丛林,前来参请者络绎不绝。后开法于天童西岩定慧寺。
  了慧禅师曾于灵隐画廊壁上,题诗云:
  “幸是十方无壁落,谁将五色画虚空。
   善财眼里生华翳,去却一重又一重。
  道不属修,若言修得,即落生灭。若言不修,又同凡夫。这里最关键处,是要树立正见。何谓正见?永嘉大师云:“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然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光泡虚出没。”有了这样的正见,始知生死涅盘,等同空花,修而不修,不修而修。了慧禅师这首诗的意旨,莫非如此?
  
360.天琦本瑞禅师悟道因缘 
  竟陵荆门天琦本瑞禅师,杭州东明宝峰智瑄禅师之法嗣,俗姓江,江西南昌钟陵人。本瑞禅师幼时随父经商颖州,二十岁时,忽念色身色无常,遂弃家远游,投荆门无说能禅师座下落发。无说能禅师令他看“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话头。天琦禅师遂依教参究,却无所得。
  于是天琦禅师便辞别无说能禅师,投佛照禅师座下。在那里,他有幸遇到道翼首座(亦说昱首座)。道翼首座对他的道业非常关心,苦口婆心,百般提携,甚至不许他说话,不许他眨眼。
  一日,有人在廊下讲话,天琦禅师情不自禁地竖起耳朵倾听。
  道翼禅师于是走过来,抡拳就打。
  天琦禅师道:“吾不曾磕睡。”
  道翼首座道:“你不曾瞌睡,耳听那(哪)里?”
  又有一天,有两位僧人在量尺寸裁衣服,天琦禅师从旁边经过,不经意瞟了一眼。
  这时道翼禅师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来,抡拳便打,说道:“你那眼也不得停住,话头焉然得著实?”
  经过道翼禅师这样的昼夜逼拶,天琦禅师修行更加精进,功夫也日趋纯熟。
  一天,天琦禅师陪同高邮局全首座前往襄阳。途中偶然听见有一位妇女在唤猪。
  全首座道:
  “阿娘墙里唤哪哪,途中师僧会也么。
   拶破这些关捩子,娘娘依旧是婆婆。”
  天琦禅师一听,惊诧不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8-9-19 19:00:12 | 只看該作者
通身汗流。
  为了早日证道,天琦禅师过着近似苦行僧般的生自活,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衣着。他连续五年冬天不曾穿过棉袄,也没有内衣,一年四季就穿着一领破衲,褴褛不堪。
  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修,一天,天琦禅师偶然翻阅祖师语录,就在他提撕沉吟之际,忽生疑情:“疑是阿谁?举处是何人?”这疑情越来越重,于是,他便终日只看“是谁”二字,心心念念,昼夜一如。忽然间,他发现,山河大地和自己的身体突然不见了,犹如虚空。
  不久,天琦禅师便开始游方参学,请求诸方尊宿为他抉择。
  在山东静东晖禅师座下,一天,天琦禅师得了痢疾,非常厉害。静东晖禅师勉励他道:“病中功夫,切不可放过!”于是为他举大慧宗杲禅师患背疽之因缘——
  昔大慧宗杲禅师在径山患背疮,疼痛无比,昼夜叫唤。有僧问:“和尚还有不痛底么?”大慧禅师道:“有。”那僧便问:“作么生是不痛底?”大慧禅师道:“痛杀人!痛杀人!”
  天琦禅师一听,豁然有省。
  病愈之后,天琦禅师即前往蜀中,参礼楚山绍琦禅师。  
  行脚途中,一天,天琦禅师偶然听到山鹿的鸣叫,当下便会得“日用之中无有不是底道理”。
  礼拜了楚山禅师,天琦禅师问道:“某甲闲时看来,了然明白,及至临机,因何茫然?”
  楚山禅师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天琦禅师于是便留在楚山禅师座下。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天琦禅师又前往金陵行脚。
  一日,天琦禅师正在途中行走,忽然如梦初觉,从前参学所得,涣然冰消。于是他便当即前往南京高峰,礼谒宝峰智瑄禅师,请求印证。
  智瑄禅师一见天琦禅师,便问:“甚处来?”
  天琦禅师道:“北京。”
  智瑄禅师又问:“只在北京,为复别有去处?”
  天琦禅师道:“随方潇洒。”
  智瑄禅师道:“曾到四川么?”
  天琦禅师道:“曾到。”
  智瑄禅师道:“四川境界与此间如何?”
  天琦禅师道:“江山虽异,云月一般。”
  智瑄禅师于是举起拳头,问道:“四川还有者(这)个么?”
  天琦禅师道:“无。”
  智瑄禅师道:“因甚却无?”
  天琦禅师道:“非我境界。”
  智瑄禅师道:“如何是汝境界?”
  天琦禅师道:“诸佛不能识,谁敢强安名?”
  智瑄禅师道:“汝岂不是著空?”
  天琦禅师道:“终不向鬼窟里作活计。”
  智瑄禅师道:“西天九十六种外道,汝是第一。”
  天琦禅师一听,便拂袖而去。
  智瑄禅师一见天琦禅师脚跟已稳,不受人瞒,非常高兴,于是授予他法衣和拂子,并说偈云:
  “济山棒喝如轻触,杀活从兹手眼亲。
   圣解凡情俱坐断,昙花犹放一枝新。”
  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功夫,天琦禅师曾结合自己的参学体会,作过一段极为精彩的开示。此开示堪作我们后代禅人用功的指南——
  “祖师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更无别法。若向者(这)里知个落处,定也有分,慧也有分,宗也有分,教也有分,佛法世法无可无不可。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甚或不然,定也不是,慧也不是,宗也不是,教也不是。盖为不识本心,名为狂妄。经云:‘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诸佛诸祖,惟传一心,不传别法。汝等不达本心,便向外求,于妄心中,妄起功用,所谓‘如邀空华,欲结空果,纵经尘劫,只名有为’。须知见性成佛,性乃不是见他人之性,佛乃不是成他人之佛,决定是汝诸人本有之性,与十方法界,秋毫不昧,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但向二六时中,一一之处,回光返照,看是阿谁?不得执定只在一处,须是于一切处,大起疑情,将高就下,将错就错,一丝一毫,毋令放过。行时便看者(这)行底是谁?住时便看者住底是谁?坐时便看坐底是谁?卧时便看者卧底是谁?见色时便看者见底是谁?闻声时便看者闻底是谁?觉一触时便看者觉底是谁?知一法时便看者知底是谁?乃至语默动静,回头转脑,屙屎放尿,著衣吃饭,迎宾待客,周旋往返,一一返看,昼夜无疲。倘若一念忘了,便看者忘了底是谁?妄想起时,便看者妄想底是谁?你道不会,只者不会底又是谁?现今疑虑,你看者疑虑底又是阿谁?如是看来看去,不妨头头独露,法法全彰,万境不能侵,诸缘不能入,得失是非都无缝隙,法法全彰,万境不能侵,诸缘不能入,得失是非都无缝隙,明暗色空了无彼此。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尽圣尽凡,都卢(全部、都)只是一个谁字,更无别念。上下无路,进退无门,山穷水尽,悄消见绝,豁然爆地一声,方知非假他求。不是一番寒彻骨,争(怎)得梅花扑鼻香。”
361.佛光道悟禅师悟道因缘 362.横川如珙禅师悟道因缘 363.觉庵梦真禅师悟道因缘 364.性原慧朗禅师悟道因缘 
  365.楚石梵琦禅师悟道因缘 366.愚庵智及禅师悟道因缘 367.行中至仁禅师悟道因缘 368.复原福报禅师悟道因缘 
  369.古鼎祖铭禅师悟道因缘 370.竹泉法林禅师悟道因缘
361.佛光道悟禅师悟道因缘
  佛光道悟禅师,白云海禅师之法嗣,俗姓寇,陕右兰州人。道悟禅师生而有齿,十六岁就出世志。父母先是不同意,后因为他绝食数日,不得已,乃听许落发。
  两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道悟禅师从临洮(今甘肃临洮)回到弯子店投宿。半夜梦见一梵僧将他唤醒,刚一醒来,恰好听见旅店附近的马在嘶鸣,道悟禅师当即豁然大悟。
  第二天早晨,道悟禅师喜不自胜地往家里走。他一边走一边唱道:
  “见也罗,见也罗,遍虚空,只一个“。
  回到家中,他告诉母亲说:“我拾得一物。”
  他的母亲于是在他的行囊中翻来复去地寻找,也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东西,便问:“是何物?”
  道悟禅师道:“我自无始以来不见了底物。”
  他的母亲听不明白他的意思。
  过了几天,道悟禅师便辞别母亲,外出游方。乡里有人送他,临别时,请他作颂,道悟禅师欣然应允,其中有“水流须到海,鹤出白云头”两句,暗示了他今后的去向。
  后来,道悟禅师来到熊耳山,是然遇到白云海禅师。在此之前,有人问白云海禅师:“何不择法嗣?”白云海禅师遂以颂答之,其中有“芝兰秀发,独出西秦”二句,暗示了道悟禅师禅师的到来。
  道悟禅师来的前一天晚上,寺院大众都听到空中有个声音说:“来日接郭相公。”第二天黎明,白云海禅师便招呼大众,列队持香花,到山门口迎接“我关西弟子”。大众都很疑惑,老和尚什么时候暗中收了个关西弟子。白云海禅师解释道:“寺乃唐郭子仪建,今渠自来住持也。”
  寺众刚在门口迎立不久,道悟禅师果然到了。白云海禅师遂与之言论,一语便相契。白云海禅师于是将衣钵交付给道悟禅师。
  在道悟禅师来之前,这个寺院附近,有一个土匪窝,他们经常出来杀人越货。有一天,一位长得非常剽悍的杀人贼故意假装前来告急,以转移众人的视线。道悟禅师识破他的诡计,便招呼僧众将那贼捉住。道悟禅师道:“即汝是贼。”说完便审讯,然后率领僧众直扑其巢穴,将所有的土匪一网打尽。土匪们都跪拜乞命。道悟禅师于是给他们开示佛法,教诲了一番,又将他们全部释放。从此以后,这一带民风日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达数十年之久。
  从这件事中,人们更加相信道悟禅师就是唐朝大将汾阳王郭子仪转世。
  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1184),白云海禅师圆寂,道悟禅师遂出世开堂说法,先后住持过郑州之普照、三乡之竹阁等道场。
  道悟禅师经常穿白衣服,骑着牛,横着笛,游于洛川。人莫测其深浅。他曾经告诉人说:“道我是凡,向圣位里去。道我是圣,向凡位里去。道我不是圣不是凡,才向毗卢顶上有些行履处。”
  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道悟禅师结夏于临洮大势寺。应大众邀请,他准备开讲《圆觉经》。道悟禅师升座后,垂示大众道:“此席(这次讲法)只讲得一半去。”
  五月二十六日早晨,道悟禅师一切如平常。洗漱毕,他突然呼唤侍者道:“我病也,寻药去。”
  侍者便应命而出,脚还未跨出门,道悟禅师便结吉祥卧而去。当时丈室的上空,有五色祥云如宝盖,中有红光如日。
  道悟禅师圆寂时,春秋五十三岁。

362.横川如珙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治所在今浙江龙泉)育王横川如珙禅师,天童灭翁文礼禅师之法嗣,永嘉林处士之季子,字子璞,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壬午年(1222)。如珙禅师孩提时即孤洁不群,不食荤腥,其父林处士担心他在世间养不大,于是,十五岁的时候,便让他跟从已经出家的叔父正则禅师落发。受具足戒后,如珙禅师即游方参学。先礼灵隐石田薰禅师,不久又改从径山痴绝道冲禅师。虽参学有年,而无所入,疑滞犹在。后听说文礼禅师开法于天目,门庭兴盛,遂投其座下请益。
  文礼禅师初见如珙禅师,知是法器,便同意他入室请益。
  一日,文礼禅师举“南山筀(gui)笋、东海乌贼”之话头,诘问如珙禅师。
  如珙禅师正要开口拟对,文礼禅师举拳便打。
  如珙禅师终于豁然有省。
  如珙禅师悟道后,奉旨前往育王,开法接众。
  曾上堂云:“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若一念无疑,地不能碍;若一念无爱,水不能溺;若一念无嗔,火不能烧;若一念无喜,风不能飘。如此即是无依道人。佛从无依生,若悟无依,佛亦无得。”
  如珙禅师临终前两年,曾预先询问大众云:“病叟今年六十六,死日将至。火化好?土化好?”
  西堂唯庵师道:“山前有片荒地。”
  如珙禅师于是令众叠石为塔,并自撰墓铭云:
  “天生一穴,藏吾枯骨。
   骨朽成土,土能生物。
   结个葫芦,挂赵州壁。
   永脱轮回,超三世佛。”
  至元二十六年(1289)三月,如珙禅师如期迁化。春秋六十八岁。生前著有三会语录行世。

363.觉庵梦真禅师悟道因缘
  平江(今苏州市)承天觉庵梦真禅师,宁波雪窦大歇仲谦禅师之法嗣,宣州(今安徽宣城)人。梦真禅师八岁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从二十岁起开始行脚。他虽然参访了不少尊容,但是心中的疑团却仍然未能了决。
  后因仰慕无准师范禅师的道风,梦真禅师于是前往径山礼谒。
  奇怪的是,梦真禅师每次入室参礼师范禅师的时候,总是害怕得要命,身体不停地发抖,连想要参问的话头也想不起来。
  这样经过了好多次,可是这个毛病老也改不了,后来,梦真禅师干脆放弃请益,昼夜不断地坚持坐禅。
  后来有一天,梦真禅师正在廊下经行,忽然听到火板(从林,表示用斋之信号)敲响了,终于有省。他心里暗自高兴,于是匆匆忙忙赶到丈室。
  师范禅师一见,便问:“你是吃粥吃饭僧?参禅学道僧?”
  梦真禅师大声回答道:“吃粥吃饭僧!”
  师范禅师道:“更须吃饱始得。”
  梦真禅师道:“谢和尚供养。”
  于是,师范禅师便教他看赵州和尚狗子无佛性之公案。
  梦真禅师于是依教参究,可是久无所入。
  后来,他辞别了师范禅师,前往雪窦,参礼大歇仲谦禅师。
  初礼雪窦,大歇禅师便问:“作么生是生死底事?”
  梦真禅师道:“眉毛安眼上。”
  大歇禅师又问:“眉毛因甚安眼上?”
  梦真禅师道:“说著令人转不堪。”
  大歇禅师又问:“汝甚处来?”
  梦真禅师道:“径山来。”
  大歇禅师问:“火后事作么生?”
  [在此之前,径山发生过火劫。故有此问。但是这一问的用意却是直指心性。]
  梦真禅师道:“五峰依旧插天高。”
  大歇禅师又问:“那事还曾坏么?”
  [宗门中,常用“那事”、“那边”,指代自性。]
  梦真禅师于是叉手走上前,说道:“幸喜不曾动着。”
  大歇禅师于是同意梦真禅师挂搭,入参堂有功。
  梦真禅师此时虽有所入,但是他自知脚跟未稳,心中犹有疑滞,经常闹哄哄的。因此他用功更加精进。
  一天深夜,梦真禅师正在禅堂里打坐。不经意间,他抬头看了一下供在佛前的琉璃灯,豁然大悟。从前所昨,一时冰消瓦解。
  第二天早晨,他一起来,便直奔丈室,向大歇禅师通报了夜间所悟。
  大歇禅师于是举“如何是佛?三脚驴子弄蹄行”这一话头,勘验他。
  大歇禅师话还未说完,梦真禅师便应声答道:“一任蹦跳。”
  大歇禅师又问:“甚处与杨歧相见?”
  梦真禅师道:“当面蹉过。”
  大歇禅师一听,便微笑点头印可。
  梦真禅师后出世,住承天寺接众。
  梦真禅师曾上堂云:“将心学佛,摄入魔宫。拟心参禅,堕在阴界。直饶嫌佛不肯做,被拄杖子穿过髑髅。若恁么看来,直是无用心处。”说到这里,便卓拄杖云:“携取诗书归旧院,野花啼鸟一般春。”

364.性原慧朗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灵隐性原慧朗禅师,径山元叟行端禅师之法嗣,别号幻隐,俗姓项,台州黄岩人。慧朗禅师七岁时曾患疽疾(肿块性毒疮),快要死了,父母把他放在床上。忽然间他不见了,父母到处找,终于在别的地方找到了他。父母问他怎么来的,慧朗禅师回答说,刚才在梦中,有四个童子,把他抬到这作儿来。明眼人知道,这是天神对慧朗禅师的护佑。果然,慧朗禅师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长大以后,慧朗禅师越来越不喜欢世俗的生活,于是前往温州之宝冠东山鲁禅师座下出家。受具足戒后,慧朗禅师便开始游方参学。他首先来到仙居紫箨(tuo)山参礼竺元道禅师,请问佛法心要。因无所省发,于是又前往径山,礼谒元叟行端禅师。
  初礼径山,元叟禅师便问:“东岭来?西岭来?”
  慧朗禅师指着脚上的草鞋说:“者(这)这是三文钱买得。”
  元叟禅师道:“未在,更道!”
  慧朗禅师道:“某甲只恁么来,未审和尚作么生?”
  元叟禅师道:“念汝远来,放汝三十棒!”
  慧朗禅师一听,言下有省。于是便下参堂用功。
  在元叟禅师的指点下,慧朗禅师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参学,终于尽得其旨。
  慧朗禅师道:“才涉思惟,皆为剩法。”
  元叟禅师知道慧朗禅师已经彻悟,遂予印可,并令他充当藏头,负责管理藏经。
  慧朗禅师后出世于五峰,不久移住金峨。明洪武五年(1372),慧朗禅师奉诏,与季潭禅师一同入京。后季潭禅师奉旨住天界寺,请慧朗禅师为首座和尚。洪武十一年(1378),慧朗禅师又移住灵隐。在短短的时间内,慧朗禅师就将灵隐寺修复一新。一时宗风大振,学众云集。
  慧朗禅师曾上堂云:“涅盘生死,等是空华。佛及众生,皆为剩语。诸人到这里作么生会?”说到这里,慧朗禅师便拍禅床,默然良久,最后说道:“但见落花随水去,不知流出洞中春。”
  慧朗禅师的禅风以高峻莫测著称,这在明代的高僧中是不多见的。现举其室中垂语两则——
  “昨夜莲花峰,被蜉游食却半边,你因甚么不知?”
  “冷泉亭吞却壑雷亭即不问,南高峰与北高峰斗额,是第几机?”
  面对这样的机语,慧朗禅师座下自然没有人能够契入。
  洪武十九年(1386)夏天,灵隐寺遭火劫,有人诬告是慧朗禅师派人所为。官府要逮捕他。座下弟子劝他早作计策,慧朗禅师不仅不理睬,反而怡然前往有司。有司还未来得及审讯,慧朗禅师便于廊庑下说偈,端坐而逝。春秋六十九岁。

365.楚石梵琦禅师悟道因缘
  嘉兴天宁楚石梵琦禅师,径山无叟行端禅师之法嗣,俗姓朱,明州象山人。其母张氏梦见红日堕怀,遂生梵琦禅师。梵琦禅师在襁褓中时,曾有异僧来家中化斋,摸着梵琦禅师的头顶说:“此佛日也,他日必当振扬佛法。”父母因此给他取小字昙曜。梵琦禅师四岁时父母双亡,由亲戚抚养。七岁时即灵慧大发,读书一目十行,远近之人皆称之为神童。梵琦禅师九岁离俗,于天宁永祚寺出家,跟随讷翁谟禅师学习经论。不久便前往湖州崇恩寺,依晋翁询禅师。晋翁询禅师是梵琦禅师俗家时的族叔,与魏公赵孟頫(fu)往来甚密。赵孟頫一见梵琦禅师,非常器重,遂出钱为他买了僧牒。梵琦禅师因此得以正式剃度,十六岁,于杭州昭庆寺受了具足戒。
  后来,晋翁询禅师移住道场寺,梵琦禅师亦随而前往,先是充当侍者,不久又负责管理藏经阁。
  一日,梵琦禅师阅读《楞严经》。当他读到“缘见因明,暗成无见”这一句时,恍然有省。从此以后,梵琦禅师遍览群书,其义自晓,文句自通,不假师授。
  梵琦禅师出家后,由于一直与经论打交道,没有受过本色钳锤,因此他自知滞于名相,未能尽去缠缚,这样下去是不可能获得解脱的。于是他便暂时放弃经论的学习,前往径山,参礼元叟行端禅师。
  初礼元叟禅师,梵琦禅师便问:“言发非声,色前非物,其意如何?”
  元叟禅师反问道:“言发非声,色前非物,速道!速道!”
  梵琦禅师正拟思欲答,元叟禅师突然震威一喝。
  梵琦禅师惊愕得连连后退,从此以后,群疑迭出,胸中如置巨石,昼夜不得安稳。
  当时正好赶上元英宗诏选衲僧进京,粉黄金为泥,书写大藏经。梵琦禅师因为字写得好,又有名望,亦在被选之列。梵琦禅师于是辞别元叟禅师,前往燕京,住在万宝坊。万宝坊离崇天门很近。
  一天晚上,梵琦禅师睡起,准备写经,忽闻西城楼鼓震动,豁然大悟,汗如雨下,拊几大笑道:“径山鼻孔,今日人吾手矣!”遂作偈曰:
  “崇天门外鼓腾腾,蓦劄虚空就地崩。
   拾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
  梵琦禅师开悟的那一年,正好是大元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当时梵琦禅师才二十九岁。
  同年,梵琦禅师南归,重上径山。元叟禅师一见梵琦禅师气象充盛,便笑道:“西来密意,喜子得之矣!”于是让梵琦禅师充当首座和尚。凡往来参叩者,多令梵琦禅师抉择。
  元泰定元年(1324)冬天,梵琦禅师奉宣政院之命,于海盐福臻寺出世,接元叟行端禅师之法。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梵琦禅师又移住天宁永祚寺,在那里,他建了一座高达二百四十余尺的七级浮图。此后,梵琦禅师还先后住持过杭州凤山大报国寺,及嘉兴本觉寺、光孝寺、报恩寺。晚年,梵琦禅师隐居于天宁永祚寺西斋,自号西斋主人。
  大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诏令江南大德,于蒋山为阵亡将士设追荐大法会。梵琦禅师奉命升座说法。帝大悦。第二年三月,朱元璋再诏梵琦禅师于蒋山说法,并赠内府白金。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以鬼神之理幽微难测,召十六位精通三藏的大德进京咨问。梵琦禅师与梦堂噩禅师亦在被选之列。在京城,梵琦禅师依据经论,将朱元璋所提之问,一一剖析详答,写成书稿。
  书稿刚一写完,梵琦禅师便示寂。梵琦禅师沐浴更衣毕,跏趺而坐,书偈云:
  “真性圆明,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西方日出。”
  写完之后,梵琦禅师便告诉梦堂禅师道:“师兄,我去也。”
  梦堂禅师问:“何处去?”
  梵琦禅师道:“西方去。”
  梦堂禅师道:“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
  梵琦禅师于是震威胁一喝而逝。当时是洪武三年(1370)七月。春秋七十五岁。
  梵琦禅师生前著述甚多,有《六会语录》、《净土诗》、《北游集》、《凤山集》、《西斋集》、《和天台三圣诗》、《永明山居诗》等。
  梵琦禅师认为,参禅之要,重在离分别,忘知解,死却偷心——
  “只如坐禅,须是了却自己偷心始得。若不了却自己偷心,空坐何益?且阿那个是偷心?便是一切不了,念起念灭,总是偷心。死得偷心,便与佛祖不别。”
  另外,梵琦禅师虽从禅宗入道,最终却以净土为归。这一点是当时佛教界的一个总的趋势。梵琦禅师的净土诗写得很好,现录数首供读者品尝——
  (1)遥指家乡落日边,一条归路直如弦。
    空中韵奏般般乐,水上华开朵朵莲。
    杂树枝茎成百宝,群居服食胜诸天。
    吾师明愿当垂接,不枉翘勤五十年。
  (2)一寸光阴一雨金,劝君念佛早回心。
    直饶凤阁龙楼贵,难得鸡皮鹤发侵。
    鼎内香烟初未彻,空中法驾已遥临。
    尘尘刹刹虽清净,独有弥陀愿力深。
  
366.愚庵智及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径山愚庵以中智及禅师,径山元叟行端禅师之法嗣,俗姓顾,苏州吴县人。智及禅师自幼于穹窿海云院出家,落发受戒后,有一段时间专听贤首宗的法师讲华严法界观。还没有讲完,智及禅师便笑道:“一真法界,圆同太虚。但涉言词,即成剩法。纵获天雨宝华,于我奚益哉!”
  于是离开讲席,前往建业,礼谒笑隐禅师。笑隐禅师文章道德俱佳,倾动当时。智及禅师在其座下不久,即微露文采,于是附近的人都交相延誉。智及禅师也颇感受用。
  一日,同参东屿禅师前来看望智及禅师,看见智及禅师终日沉溺于吟诗作赋、沾沾自得的样子,便呵斥道:“子才若此,不思荷担正法,乃甘作骚坛奴隶乎?无尽灯偈中所谓‘黄叶飘飘者’,不知作何见解?”
  智及禅师被这一问,舌噤不能答,心中生大惭愧,于是重新回到海云院。从此以后,他的心中就象塞了块石头似的,不得安稳。为了扫荡心中的疑滞,智及禅师于是发心参究,昼夜不息,目不交睫。这样苦苦地用功了一个多月。
  一日,智及禅师正在经行,突然一阵秋风乍起,树叶潇潇地落满了庭院。他终于豁然有省。
  于是他立即起程,前往径山,请求元叟行端禅师为他印证。元叟禅师于是将法衣传给了他。
  智及禅师后应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穆儿的邀请,前往杭州径山开法。
  一日,智及禅师入园,正好赶上典座师(丛林里,专门负责厨房伙食的出家人)在收割南瓜。那圆圆的南瓜活象一个个脑袋。
  智及禅师便问:“割得几个祖师头?”
  典座禅师道:“三十个。”
  智及禅师又问:“那(哪)个皮下有血?”
  典座禅师惊恐道:“和尚何得重重相戏?”
  智及禅师听了,叹了一口气,说道:“好心不得好报!”
  智及禅师住持径山期间,附近有一位无赖男子,名叫瞿范,每天到寺院里来大吃大喝。有一天,执事僧讥笑他,瞿范嗔心大起,便告官府,诬陷智及禅师犯了闇昧之事。在衙部,智及禅师泰然自若。衙使认为他目中无人,不高兴,于是给他定了罪。智及禅师也不分辩,亦无丝毫愠色,怡然受之。一年后,浙江行省丞相下来观察,得知智及禅师受了冤屈,遂给他平了反,并重新请他回径山住持。
  归院之日,智及禅师拿着丞相给他的信札,升座说道:“前佛性命,后佛纪纲,总在者(这)里,凛然如朽索之驭六马,危乎犹一发之引千钧,若非大丞相赤手提持 全肩荷担,何处更有今日?诸人还委悉(明白)么?车不横推,理无曲断。”
  升座酬唱完毕,智及禅师说偈道:
  “去日应须偿宿债,回时宿债本来空。
   山上鲤鱼打崩跳,一国之师展笑容。”
  智及禅师圆寂于明洪武戊午年(1378)。

367.行中至仁禅师悟道因缘
  苏州万寿行中至仁禅师,径山元叟行端禅师之法嗣,俗姓吴,番(bo)阳人。其父吴仲华为江州(今江西九州)广文(官名)。至仁禅师五岁时,从江州报恩寺真牧纯禅师受业,七岁落发得度。受具足戒后,至仁禅师便前往径山,投元叟行端禅师座下参学。
  初礼径山,元叟禅师看着至仁禅师,开怀一笑。
  至仁禅师茫然不知所措,怔在那里,手中的坐具掉在地上。
  元叟禅师便呵道:“参堂去!”
  至仁禅师遂遵命,下参堂,昼夜用功,目不交睫。
  一日,元叟禅师偶然见到至仁禅师,便问:“何处人?”
  至仁禅师道:“番阳人。”
  元叟禅师又问:“番阳湖阔多少?”
  至仁禅师便伸长手,作丈量的姿势。
  元叟禅师连声道:“不是!不是!”
  至仁禅师道“合取臭口!”
  元叟禅师笑了,于是令他充当侍者,不久又让他当书记,负责寺院文案。
  元叟禅师曾告诉众人道:“仁书记虎而翼也!”
  至仁禅师出世后,住苏州万寿寺。
  曾有上堂法语云:“禅性无生,离生禅想。禅性无住,离住禅寂。五台山上云蒸饭,佛殿阶前狗尿天。刹竿头上煎锤子,三个胡狲夜簸钱。”
  大明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至仁禅师将示寂。其同参如愚仲禅师前来问候,说道:“师行矣,诸子在旁,盍(何不)赐一言,为末后训乎?”
  至仁禅师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
  如愚仲禅师又道:“与师缔交五十秋矣,此别,直诣净土相见。”  
  至仁禅师厉声道:“尽大千界是个净土,何处不相见?”
  说完,至仁禅师默然良久,然后索笔书偈而逝。

368.复原福报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径山复原福报禅师,径山元叟行端禅师之法嗣,俗性方,台州宁海人。福报禅师少时秉父母之命,前往杭州梁渚崇福院出家。当时石湖美禅师住持净慈寺,门庭兴盛。福报禅师遂投其座下,落发受戒,并深得石湖美禅师的器重。
  福报禅师因为己事未明,心中不安,后听说元叟行端禅师门庭高峻,于是前往径山参礼。
  初礼径山,元叟禅师便问:“近离甚处?”
  福报禅师道:“净慈。”
  元叟禅师又问:“来作什么?”
  福报禅师道:“久慕道风,特来礼拜。”
  元叟禅师于是问道:“赵州见南泉作么生?”
  [赵州见南泉之公案:赵州和尚参礼南泉禅师,正赶上南泉禅师在休息。南泉禅师问:“近离甚处?”赵州和尚道:“瑞像院。”南泉禅师又问:“还见瑞像么?”赵州和尚道:“不见瑞像,只见卧如来。”南泉禅师于是坐起来,问道:“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赵州和尚道:“有主沙弥。”南泉禅师便问:“那(哪)个是你主?”赵州和尚于是走上前,向南泉禅师鞠躬问讯道:“仲冬严寒,伏惟和尚尊候万福。”南泉禅师一听,便非常器重赵州和尚,并允许他入室请益。]
  福报禅师回答道:“头顶天,脚踏地。”  
  元叟禅师又问:“见后如何?”
  福报禅师道:“饥来吃饭,困来打眠。”
  元叟禅师一听,想看看福报禅师脚跟是否真的站稳了,便故意试探道:“何处学得者(这)虚头来?”
  福报禅师道:“今日亲见和尚。”
  [宗门中,常用“亲见和尚”、“亲见祖师”等说法,表示见性或亲证本来面目。]  
  元叟禅师遂点头称是。
  大明洪武初年,福报禅师奉诏入禁,应对佛法,馆于天界寺,帝大悦。三年后,复还径山,开法接众。
  曾有上堂法语云:“一叶落,天下秋。一尘起,大地收。谁谓北郁单越,不是南赡部州,刚自骑牛更觅牛。”
  一日,福报禅师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他的侍者以为他快要死了,便请他作偈。福报禅师呵斥道:“吾世尚有三年!”
  三年后,福报禅师果然迁化。临终时,福报禅师拍手叫道:“阿呵呵,大众,是什么?看取!”
  说完,便奄然而逝。

369.古鼎祖铭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径山古鼎铭禅师,径山元叟行端禅师之法嗣,俗姓应,奉化人。祖铭禅师幼时不食荤腥,颖悟持重,年稍长,勤奋好学,通百家之书,尤好佛典。十八岁时,因为厌离世俗生活,往从金峨锡禅师学习出世法,二十五岁落发得度。受具足戒后,祖铭禅师即开始游方参学。他拜访过江浙一带很多大德,但是未能契入宗门之旨。
  当时,元叟行端禅师在杭州灵隐寺当住持,法席兴盛。祖铭禅师于是前往参礼。
  一日,祖铭禅师入室,向元叟禅师请教黄龙见慈明之因缘。
  [该因缘是——一天晚上,晚参结束之后,慧南禅师入室,向慈明禅师(石霜楚圆)请益。慧南禅师道:“慧南以暗短,望道未见,此闻夜参,如迷行得指南之车。然唯大慈,更旋法施,使尽余疑。”慈明禅师道:“书记领徒游方,名闻丛林,借使有疑,不以衰陋鄙弃,可坐而商略,顾(岂、难道)不可哉!”于是便令侍者搬来禅床,请慧南禅师坐。慧南禅师被慈明禅师的诚恳所感动,惶恐不安,坚辞不肯坐,并再三哀请慈明禅师为他开示。慈明禅师道:“公学云门禅,必善其旨。如云放洞山三顿棒,是有吃棒分、无吃棒分?”慧南禅师道:“有吃棒分。”慈明禅师一听,便板起面孔,说道:“从朝至暮,鹊噪鸦鸣,皆应吃棒。”慧南禅师当即瞠目结舌,连连后退。慈明禅师道:“吾始疑不堪汝师,今可矣!”说完,慈明禅师便端坐不动,慧南禅师于是焚香作礼。慧南禅师礼毕,慈明禅师又问:“脱(倘或、或许)汝会云门意旨,则赵州尝言‘台山婆子,被我堪破,’且那里是他勘破婆子处?”慧南禅师被问得无言以对,汗下如雨。第二天,慧南禅师又入室请益。才隔一夜,慈明禅师象变了一个人似的,一见慧南禅师,便指着他的鼻子,诟骂不已。慧南禅师大惑不解,说道:“骂岂慈悲法施邪?”慈明禅师道:“你作骂会那!”慧南禅师一听,言下大悟。后作颂,呈给慈明禅师,颂曰:“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有来由。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慈明禅师一看,知道慧南禅师这次真正彻悟了,遂点头印可。]
  元叟禅师便问:“只如赵州道‘台山婆子被我勘破’,慈明笑曰‘是骂耶’,你道二老汉用处,是同是别?”
  祖铭禅师道:“一对无孔铁锤!”
  元叟禅师又问:“黄龙直下悟去又如何?”
  祖铭禅师道:“也是病眼见空华。”
  元叟禅师于是连声说道:“不是!不是!”
  祖铭禅师正要开口辩答,元叟禅师忽然大喝一声。
  祖铭禅师当下便豁然大悟。
  从此以后,祖铭禅师道誉日隆,与之交游者皆雅望之士。虽然如是,祖铭禅师却更加谦抑自持,待人平实,深为僧俗二众所敬爱。后来,有很多丛林都争相邀请驻锡,祖铭禅师皆一一婉言谢绝。一直到大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祖铭禅师五十四岁时,才离开径山,出世弘法。
  祖铭禅师先后住持过昌国之隆教、浙江之普陀、中天竺等道场。一直到大元至正七年(1347),祖铭禅师才重新回到径山,住持法席。一时门庭大盛,天下衲子,不惮步险,前来参礼。于是,朝廷特赐祖铭禅师“慧性文敏宏学普济禅师”之号。
  大元至正戊戌(1365)年,祖铭禅师将示寂,作偈辞世云:
  “生死纯真,太虚纯满。
   七十九年,摇篮绳断。”
  写完,便掷笔而逝。春秋七十九岁。

370.竹泉法林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灵隐竹泉了幻法林禅师,径山元叟行端禅师之法嗣,俗姓黄,台州宁海人。法林禅师少时依太虚同禅师出家。因看睦州(睦州陈尊宿,黄檗希运禅师之法嗣)语录有省,于是前往中竺礼谒元叟行端禅师,请求印证。
  元叟禅师问:“何处来?”
  法林禅师道:“天台。”
  元叟禅师又问:“曾见寒山、拾得么?”
  法林禅师于是叉手向前,说道:“今日亲见和尚。”
  元叟禅师便喝道:“脱空谩语汉,参堂去!”
  [脱空的意思就是脚不点地,悬在空中,没有着落,引申为不老实,弄虚作假,未证言证。谩语,就是说慌。话头禅盛行了一段时间后,一些伶俐汉,不去真参实证,光学一些虚头,背一些祖师的机锋转语,冒充饱参之士,到处诳人自诳。若不是明眼宗师,仅凭他一言半语,很容易被他唬住。这种大的氛围下,真正明眼宗师在印可学人方面,自然是慎之又慎,决不敢马虎。元叟禅师的“脱空谩语汉”这一喝,真是慈悲之至!]
  法林禅师于是谨遵师旨,老老实实地下参堂用功,不敢丝毫懈怠。
  一日,法林禅师正在读经。
  元叟禅师忽然走过来,问道:“看经那?”
  法林禅师道:“是。”
  元叟禅师又问:“将甚么看?”
  法林禅师道:“将眼看。”
  元叟禅师便举起拳头,说道“何不道将者(这)个看?”
  法林禅师反问道:“放下拳头,将什么看?”
  [“将什么看”或者“将什么闻”,从世俗的角度看,自然是将眼看,将耳闻。因为世俗人完全被六根所系,一点也作不得主。但是,从宗下直指心性的角度来看,这种回答却隔了一层。瞎子、聋子、睡着时,看还是不看,听还是不听?况且,身心脱落,六根互用,手也可以看可以听,眼也可以闻可以嗅,那么,在这些情况下,究竟是什么在看在闻?]
  元叟禅师一听,便微笑着点了点头。
  法林禅师后应东屿禅师之邀请,于净慈寺分座接众。其说法大有古德之风,浮山竺原禅师听了法林禅师的开示之后,曾赞叹道:“五百众中居上首,妙解堪作人天师”。
  在净慈,法林禅师后住蒙堂(丛林中,执事等退职之后静养之地)静修,足不出户者九年。此后又应行省丞相脱欢公之邀请,出世住持万寿寺,不久又移住中竺、灵隐。最后退居灵隐了幻庵,终其天年。
  法林禅师曾有上堂法语云:“拨尘见佛,谁知佛亦是尘。罕逢穿耳者,多见刻舟人。”
  [异域沙门有穿耳之习惯,后用穿耳客专指菩提达摩祖师。宗门中也用穿耳客指代能当下透过声色等六尘、悟见本性的伶俐衲僧。与穿耳客相对的就是刻舟人,指代离开本分、逐色寻志、全然不知反照的痴迷外走汉。]
  法林禅师圆寂于大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4)。临终前,法林禅师曾集众,讲述了自己平生行脚之事,并告诫大众道:“佛法下衰,无甚于今。宜各努力!”说完,便索笔书偈云:
  “七十二年,虚空钉橛。
   末后一句,不说不说。”
  然后掷笔而化。
371.笑隐大欣禅师悟道因缘 372.梅屋念常禅师悟道因缘 373.佛岩天伦禅师悟道因缘 374.澱山德异禅师悟道因缘 
  375.海云印简禅师悟道因缘 376.玉山师体禅师悟道因缘 377.虚明教亨禅师悟道因缘 378.高峰原妙禅师悟道因缘 
  379.铁牛持定禅师悟道因缘 380.东屿德海禅师悟道因缘
371.笑隐大欣禅师悟道因缘
  金陵集庆龙翔笑隐大欣(xin)禅师,径山佛智晦机元熙照禅师之法嗣,俗姓陈,九江义门(今江西境内)人。笑隐禅师少时从本郡水陆院出家,十七岁上庐山开先寺礼谒一山万禅师,蒙其指点,前往百尺山,投佛智晦机元熙禅师座下参学。晦机元熙禅师是育王物初大观禅师之法嗣,而育王大观禅师又是佛照德光禅师之法孙。
  元熙禅师一见笑隐禅师,知是法器,因此对他很器重,令他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文案,并不时地举古德悟道公案,来诘问和钳锤他。
  一日,元熙禅师举黄龙慧南禅师得法因缘,问笑隐禅师:“黄龙既得旨于泐潭,领徒游方,及见聪明,气索(意然索然)汗下,过在什么处?”
  [黄龙慧南禅师得法因缘,参见本书“黄龙慧南禅师悟道因缘”章。]
  笑隐禅师大声应道:“千年桃核里,觅甚旧时仁!”
  又一日,元熙禅师举百丈野狐禅公案,诘问笑隐禅师:“不落因果便堕野狐身,不昧因果便脱野狐身。且道利害在什么处?”
  笑隐禅师正要开口拟对,元熙禅师突然震威一喝。
  在这突如其来的一喝之下,笑隐禅师平生之疑滞,当下涣然冰消。
  大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笑隐禅师开始于湖州乌回出世接众,后迁住杭州报国寺、中天竺等道场。大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文宗以金陵潜邸为大龙翔集庆寺,求四方名德为开山第一祖。笑隐禅师蒙上天竺佛海澄禅师之举荐,首膺其选,得赐“广智全悟大禅师”之号。第二年便奉诏入禁,于奎章阁对论宗旨。文宗大悦,遂赐貂裘金衲衣。顺帝及位后,诏令百丈山东阳德辉禅师重编《禅林清规》,命笑隐禅师参与校正,刊定为九章,从此天下丛林,皆取法于此。
  大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笑隐禅师临终示疾,嘱咐徒众将两代皇帝所赐金币,用来修建万佛阁,以报国恩。然后书偈跏趺而逝。春秋六十一岁。
  笑隐禅师生前有《禅林清规》、《四会语录》、《蒲室集》等著作行世。

372.梅屋念常禅师悟道因缘
  嘉兴祥符梅屋念常禅师,径山佛智晦机元熙禅师之法嗣,俗姓黄,华亭人。念常禅师十二岁出家,十四岁落发受戒。当时,佛智晦机元熙禅师刚好从江西百丈山,迁住杭州净慈寺,开法接众。念常禅师于是前往投其座下参学。
  一日,晦机禅师上堂,举太原孚上座闻鼓角声悟道之因缘——
  太原孚上座,初在扬州光孝寺讲《涅盘经》。有一位行脚的禅者为大雪所阻,亦随往听讲。当孚上座讲到三因佛性、三德法身,大讲特讲法身妙理的时候,禅者不禁失笑。孚上座讲法之后,请禅者吃茶,说道:‘某甲素志狭劣,依文解义,适蒙见笑,且望见教。“禅者道:“实笑座主不识法身。”孚上座问:“如此解说,何处不是?”禅者道:“请座主更说一遍。”孚上座道:“法身之理,犹若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禅者道:“不道座主说不是,只是说得法身量边事,实未识法身在。”孚上座道:“既然如是,禅德当为我说。”禅者道:“座主还信否?”孚上座道:“焉敢不信?”禅者道:“若如是,座主辍讲旬日,于室内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时放却。”孚上座于是依禅者所教,万缘放下,罢讲静坐,胁不至席。从初夜至五更,闻鼓角声,忽然契悟。孚上座一时身心踊跃,便下座去扣禅者之门。禅者问:“阿谁?”孚上座道:“某甲。”禅者呵斥道:“教汝传持大教,代佛说法,夜来为甚么醉酒卧街?”孚上座道:“禅德自来讲经,将生身父母鼻孔扭捏,从今已去,更不敢如是。”禅者道:“且去,来日相见。”从此以后,孚上座不再讲经,而是行游四方,遍参禅德,一时名闻宇内。
  举完此公案,晦机禅师遂作颂云:
  “琴生入沧海,太史游名山。
   从此扬州城外路,令严不许早开关。”
  [琴生,即琴高,战国时赵人,修得长生之术,曾入涿水取龙子,乘赤鲤而出,后复入水中。]
  念常禅师一听,豁然有省。
  第二天一大早,念常禅师便直奔丈室,向晦机禅师通报自己之证悟。晦机禅师便举古德接众之公案勘验他,念常禅师皆一一应对无滞。晦机禅师于是给予印可,并令他充当书记,负责寺院文案。
  晦机禅师后来迁住径山,念常禅师亦随而前往,居后堂板头。念常禅师修行精进,戒行清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一众之表率。后出世住祥符寺。
  生前著有《佛祖通载》二十卷行世。
  
373.佛岩天伦禅师悟道因缘
  宁波佛岩仲方天伦禅师,径山佛智晦机元熙禅师之法嗣,俗姓张,象山人。天伦禅师少时即落发出家,后投净慈佛智晦机元熙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天伦禅师入室请益,脚刚跨进门,晦机禅师便道:“湖山蔼蔼,湖水漾漾,浸烂你鼻孔,塞破你眼睛。因甚不知?”
  天伦禅师道:“通身无影象,步步绝形踪。”
  晦机禅师进一步逼拶道:“未在,更道(你说的还不到位,再下一转语)!”
  天伦禅师便佛袖而出。
  后来,晦机禅师令天伦禅师住进侍者寮,并让他掌管藏经阁。
  天伦禅师害怕事务繁杂,影响修行,便感叹道:“世降道衰,人根浮薄。宿师硕德,具大智慧,犹不为学者信服,无他,盖表里不纯故也。”
  从此以后,天伦禅师愈发想潜踪匿迹,韬光养晦,厌于抛头露面。后听说吴兴桃花坞偏僻幽静,人迹罕至,于是便前往结茆而居,自耕自食。
  一天,天伦禅师正在浇灌园子。突然变了,乌云滚滚,山色惨淡,狂风大作,树木摧折,忽然一声霹雳,山摇地晃,接着大雨倾盆。就在这一声霹雳中,天伦禅师豁然大悟,平生疑滞顿然消散。遂作颂云:
  “大奇大奇也大奇,
   掇转虚空颠倒骑。
   蟭螟吞却五须弥!
  曩(先前)于南屏室中,屡叩老和尚,终不肯为我说。使当时说破,安有今日耶?”
  天伦禅师后出世于宁波佛岩,晚年卓庵于凤台之西。
  天伦禅师临终前,曾谓净觉昙禅师道:“欲以后事相浼(mei,拜托),今日何日?”
  净觉禅师道:“二十九日。”
  天伦禅师道:“月穷日(一月的最后一天)不宜去。明日五月一,吾行矣!”
  第二天早晨,天伦禅师将门人召到跟前,殷勤咐嘱一番之后,遂举手作别,端坐而逝。

374.澱山德异禅师悟道因缘
  松江(今江苏淞江)澱(dian)山德异禅师,福州皖山正凝禅师之法嗣,俗姓卢,高安(今江西境内)人。德异禅师出家受戒后不久,即开始游方参学。后来到临安,礼谒径山虚舟普度禅师。
  虚舟禅师问:“雪覆千山,为甚么孤峰不白?”
  德异禅师道:“别是一乾坤。”
  虚舟禅师一听,知是法器,大为赞赏,便劝他前往福州,参皖山正凝禅师。
  德异禅师于是依教前往福州,投正凝禅师座下。
  一日,德异禅师入室请益。正凝禅师问:“光明寂照遍河沙,岂不是张拙秀才语?”
  [正凝禅师岂能不知“光明寂照遍河沙”这句诗是张拙秀才写的,但是作为一个机语来问,意在直探学人的本性。“光明寂照遍河沙”是张拙秀才的语,那么,你的语是什么呢?]
  德异禅师正要开口拟答,正凝禅师突然震威一喝。德异禅师便当下释然。
  后来有一天,正凝禅师又举“卧云深处不朝天”之话头,勘验德异禅师。
  德异禅师道:“邦有道则见。”
  [邦有道则见(现),无道则泛于海。表面上看,这一回答与儒家的观点颇为相似。实际上,正凝禅师之所以问和德异禅师之所答,皆是从本分上而言的,隐显体用皆圆融无碍,不落二边。]
  正凝禅师一听,便大加赞赏。
  德异禅师后出世于澱山。
  曾有上堂法语云:“昨日十四,今日十五。灵利衲僧,吞却佛祖。从(纵)教谢三郎,月下自摇橹,阿呵呵,莫莽卤。甜瓜彻蒂甜,苦瓜连根苦。”
  [一切都是现成的,当下承担便是,更莫疑神疑鬼。可是要真正做到不疑,须大死一回始得。]

375.海云印简禅师悟道因缘
  北京庆寿海云印简禅师,大庆寿中和璋禅师之法嗣,俗姓宋,山西岚谷宁远人,生于金国和壬戌年(即南宋宁宗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
  印简单禅师生而有神悟,七岁时,他的父亲教他诵读《孝经》开宗明义章,印简禅师突然问道:“开者何宗,明者何主?”他的父亲一听,非常惊诧,心里明白他决不是尘世中人,于是便带他去拜见传戒颜禅师。
  传戒颜禅师观其根性,便教给他石头和尚的《草庵歌》。
  [《草庵歌》的具体内容是——
  吾结草庵无宝贝,饭了从容图睡快。
  成进初见茆草新,破后还将茆草盖。
  住庵人,镇常在,不属中间与内外。
  世人住处我不住,世人爱处我不爱。
  庵虽小,含法界,方丈老人相体解。
  上乘菩萨信无疑,中下闻之必生怪。
  问此庵,坏不坏,坏与不坏主元在。
  不居南北与东西,基址坚牢以为最。
  青松下,明窗内,玉殿朱楼未为对。
  衲被蒙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
  住此庵,休作解,谁夸铺席图人买。  
  回光返照便归来,廓达灵根非向背。
  遇祖师,亲训诲,结草为庵莫生退。
  百年抛弃任纵横,摆手便行且无罪。
  千种言,万般解,只要教君长不昧。
  欲识庵中不死人,岂离而今这皮袋。]
  当教至“坏与不坏主元在”这一句时,印简禅师便问颜禅师:“主在什么处?”
  颜禅师道:“什么主?”
  印简禅师道:“离坏与不坏者。”
  颜禅师道:“此正是客也。”
  印简禅师道:“主聻(呢)?”
  颜禅师沉吟良久,没有吭声。
  不久,印简禅师便从中观沼禅师受业,八岁落发,十一岁受具足戒。
  一日,印简禅师陪侍沼禅师经行。
  沼禅师问:“法灯禅师(即清凉泰钦禅师)道,看他家事忙,且道承谁力。汝作么生?”
  印简禅师于是拉着沼禅师的手,用力一拽。
  沼禅师道:“者(这)野狐精!”
  印简禅师便“诺诺”。
  沼禅师于是喝道:“更须别参始得!”
  印简禅师便回寮中,用功参究。
  一日,印简禅师又入室外请益,几次下转语,皆不契旨。
  沼禅师于是开示他道:“汝所欲,文字语言耳!向去(从今以后)皆止之,唯身心若槁木死灰,今时及尽,用功纯熟,悟解真实,大死一场,休有余气。到那时节,瞥然自肯,方与吾相见。”
  印简禅师于是依教,开始习定。
  印简禅师十八岁时,元太祖成吉思汗率军攻陷了宁远城和岚城。一时,寺院四众害怕元军屠城,都纷纷逃散。唯有印简禅师独自留下,执侍沼禅师。
  沼禅师道:“吾迫桑榆(我已经是垂暮之人),汝方富有春秋,今此玉石俱焚,奚益?子可以去矣!”
  印简禅师不忍,哭泣道“因果无差,生死有命,安可离师而求脱免乎?纵或得脱,亦非人子之心也。”
  沼禅师知道他求道之心诚忍,便告诉他说:“了向去朔漠,有大因缘。吾与子俱北渡矣。”
  第二天,守城金兵投降,元军入城,大肆屠戮。
  元元史天泽见印简禅师气宇非凡,心无惧意,便问:“尔是何人?”
  印简禅师道:“我沙门也。”
  史天泽又问:“食肉否?”
  印简禅师道:“何肉?”
  史天泽道:“人肉。”
  印简禅师道:“人非兽也,虎豹尚不相食,况人乎?”
  史天泽道:“今日兵及之下,尔亦能不伤乎?”
  [今日大兵所及,你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不受伤害吗?史天泽故意要挟印简禅师,看他是否害怕。]
  印简禅师道:“必仗其外护者。”
  史天泽一听,非常高兴。
  这时,另一位元将李七哥也凑上前,问印简禅师:“尔既为僧,禅耶?教耶?”
  印简禅师道:“禅教乃僧之羽翼也,如国之用人,必须文武兼济。”
  李七哥道:“然则必也从何而住?”
  印简禅师道:“二俱不住。”
  李七哥道:“尔何人也?”
  印简禅师道:“佛师。”说完又补充道:“吾亲教中观(指沼禅师)亦在于此。”
  史天泽、李七哥二位将领,见印简禅师年龄虽小,心里却无所畏惧,应对非凡,于是便相邀前往见印简禅师的师父中观沼禅师。
  沼禅师诲语谆谆,令二将非常欢喜。二将赞叹道:“果然有是父有是子也!”于是二将礼沼禅师为师,并与印简师结为金石之交。
  沼、简师徒二人后得到元太祖成吉思汗的恩重,并奉诏住持兴安香泉院。太祖后来又赐沼禅师“中观慈云正觉大禅师”之号、印简禅师“寂照英悟大师”之号,并以官给奉养。
  沼禅师和印简禅师后北渡朔漠,来到赤城。当时印简禅师才十九岁。同年,沼禅师圆寂。临终前,沼禅师作偈赠给印简禅师,偈云:
  “七十三年如掣电,临行为君通一线。
   泥牛飞过海东来,天上人间寻不见。”
  沼禅师作完偈,便无疾而终。
  荼毗后,印简禅师收好师父沼禅师的顶骨舍利,并化缘建塔供养。塔修好之后,印简禅师又乞食守塔,以尽师徒之谊。
  在守塔的时候,一天晚上,印简禅师忽然听见空中有人喊他的名字,他当即瞥然有省,于是便迁入三峰道院,接着空中的那个声间又告诉他说:“大事将成,毋滞于此。”
  于是第二天黎明,印简禅师便策杖南行,前往燕京。途中经过松铺的时候,忽然天下大雨。印简禅师便缩在一处悬崖底下避雨。
  就在他用石头击火的时候(古人没有火柴,用燧石敲击取火),印简禅师豁然大悟。他用手摸着自己的面门,欣喜地说道:“今日始知眉横鼻直。信道(真正确信)天下老和尚不寐语!”
  到了燕京之后,印简禅师便前往大庆寿寺参礼中和璋禅师。璋禅师是容庵海禅师之法嗣,五祖法演禅师的第六世孙。此前的一天晚上,璋禅师曾梦见一异僧,策杖而来,径趋丈室踞坐。第二天,璋禅师便通知知客师道:“今日但有僧过,当令来见老僧。”到了傍晚,印简禅师果然来到大庆寿寺。
  璋禅师一见印简禅师,便笑道:“此夜来所梦者。”
  印简禅师便问:“某甲不来而来,作么生相见?”
  璋禅师道:“参须实参,悟须实悟。莫打野榸(zhai,枯木根)!”
  印简禅师道:“某甲因击火迸散,乃知眉横鼻直。”
  璋禅师道:“吾此处别(我这里与你所见不一样)。”
  印简禅师道:“如何表信?”
  璋禅师道:“牙是一口骨,耳是两片皮。”
  印简禅师道:“将谓别有!”
  璋禅师道:“错!”
  印简禅师大喝一声:“草贼大败!”
  璋禅师于是起身便走。
  第二天,璋禅师又举:“临济两堂首座齐下喝,僧问:‘还有宾主也无?’济曰:‘宾主历然。’汝作么生会?”
  印简禅师道:“打破秦时境,磨尖上古锥。龙飞霄汉外,何劳更下槌!”
  璋禅师道:“途路之乐,终未到家。”
  印简禅师又道:“精灵千载野狐魅,看破如今不值钱。”
  璋禅师道:“如是如是。”
  印简禅师便佛袖而出。
  璋禅师后令印简禅师充当书记,不久,又为之印可,付以法衣。
  璋禅师道:“汝今已到大安乐地,宜善护持。吾有如来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密付于汝,毋令湮没。”遂作偈云:
  “天地同根无异殊,家山何处不逢渠。
   吾今付与空王印,万法光辉总一如。”
  印简禅师悟道后,曾应王臣之请,两度奉诏住大庆寿寺。元世祖忽必烈曾向印简禅师请问过佛法,并从之受菩萨戒。此后诸帝,对印简禅师亦皆礼遇甚厚。
  在此期间,印简禅师利用自己的道望和地位,做了许多保护佛教、维护汉文化的善举。比如他曾经劝忽必烈“宜求天下大贤硕儒,问以古今治乱兴亡之事”。当忽必烈问到受了菩萨戒之后如何修行时,印简禅师开示道:“信心难生,善根难发。今已发生,务须护持,专一不忘。不见三宝有过,恒念百姓不安。善抚绥,明赏罚。执政无私,任贤纳谏。一切时中常行方便。皆佛法也。”
  印简禅师圆寂于宪宗七年(1257),春秋五十七岁,谥圆明大师。

376.玉山师体禅师悟道因缘
  太原玉山师体禅师,磁州(今河北磁县)大明僧宝禅师之法嗣。出家后,一度游方,后投大明僧宝禅师座下,为侍者。
  一日,师体禅师偶然来到出生台(丛林中,专为鸟雀施饭食之处),见有鸟雀在那儿觅食,于是将手伸过去,把手中的食物施舍给它们。可是,那些鸟雀见有一只手伸过来,都纷纷飞走了。
  这时,大明宝禅师在师体禅师的背上打了一掌。
  师体禅师一惊,猛回头。
  大明宝禅师问道:“还是雀子孤负(同“辜负”)你,你孤负我?”
  师体禅师一时茫然不知所措。
  大明宝禅师道:“自可怜生,却乃互相孤负去!”
  师体禅师一听,豁然有省。于是继续留在大明宝禅师座下,执侍十载。
  在这十年间,师体禅师默然用功,丝毫不显山露水,也不见他入室请益。
  后来有一天早晨,师体禅师突然告诉大众,他要撤单离开此道场。大众都颇为惊诧、疑惑。
  于是有僧人问大明宝禅师:“侍者何往?”
  大明宝禅师道:“诸方来,诸方去,何介意哉!”
  那僧又问:“参学何似?”
  大明宝禅师道:“道有参学,裁他头角。道无参学,减他威光。”
  这时大众才明白,师体禅师原来已经得到了大明宝禅师的印记。
  师体禅师悟道后,并没有急于出世弘法,而是长时间隐居在太原西山。末后才应地方长官的邀请,住持玉山,创建禅席。
  师体禅师曾经发明曹洞宗旨云:
  “既有尊贵之位,须明尊贵底人。须知尊贵底人,不处尊贵之位,方明尊贵不落阶级。”
  玉山师体禅师另有偏正五位颂行世。此不复录。

377.虚明教亨禅师悟道因缘
  燕京庆寿虚明教亨禅师,郑州普照宝禅师之法嗣,俗姓王,济州(今山东济宁)任城人。教亨禅师出生前,汴京慈济寺有一位僧人,名福安,曾来教亨的家任城,山居隐修有年,后于芒山村头倚树而化。教亨禅师的母亲生他时,曾梦见此僧求宿。醒后,教亨禅师便出生。此事传开后,原来与福安禅师同住一室的道友,特地前来看望。那位道友见了教亨禅师便问:“安公无恙?”教亨禅师看着那位道友,熟视良久,然后伸指而笑。
  教亨禅师七岁出家,十五岁受具足戒。之后,开始游方参学。后听说郑州普照宝禅师法席兴盛,于是前往投其座下,朝夕请益。教亨禅师虽用功精勤,参学有年,却无所入。
  一天,教亨禅师与另外一位僧人,一同前往睢阳办事。途中寄宿于赵渡,然后骑马前行。在马上,“得得”的马蹄声,使教亨禅师想起“古德闻击板之声而省”的因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8-9-19 19:01:27 | 只看該作者
疑情顿起。于是他一边骑马,一边情不自禁地参究着这个公案,不知不觉便到了黄河渡口。教亨禅师如此专注,竟忘了下马。
  同行的僧人提醒他说:“师兄,此河津也!”
  就在这个时候,教亨禅师豁然大悟。
  于是他连忙翻身下马,悲喜交集,涕泣滂沱,向师父普照宝禅师所原方向礼拜。
  办事完毕,教亨禅师回到寺院,首先向普照宝禅师通报了自己途中所悟。
  普照禅师听了他的汇报,便道:“如僵卧人似欲转动。”
  接着,普照宝禅师便举“日面佛,月面佛”之公案来勘验教亨禅师。
  [日面佛月面佛公案,参见本书“马祖道一禅师悟道因缘”章。马祖道一禅师于贞元四年正月中,登建昌石门山,于林中经行,见洞壑平坦,谓侍者曰:‘吾之朽质,当于来月归兹地矣。”言讫而回。既而示疾,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马祖道:“日面佛,月面佛。”二月一日沐浴,跏趺人灭。]
  教亨禅师一听,便笑道:“儿时已见得也。”
  普照宝禅师道:“我只教人参诸方掉下底禅。但再参去!”
  不得已,教亨禅师只好遵命,下参堂继续用功。
  一日,教亨禅师正在打坐,忽然板声响起。教亨禅师终于豁然亲证宗门的旨,遂作颂呈普照宝禅师,颂云:
  “日面月面,星流电转。
   若更迟疑,面门著箭。咄!”
  普照宝禅师遂予印可道:“吾瞒汝不得也!”
  教亨禅师悟道后,先后住持过五个道场,还一度回到济州普照寺驻锡。其丈室后面的山上,丛树蓊郁,其中有一棵树,有一丈多高,群鸦依次于上面筑巢,上下一共有十二层,状如浮屠。见者皆祝贺教亨禅师道:“和尚佛法将大振矣!”
  后不久,果然朝中来旨,宣教亨禅师前往燕京,住持庆寿寺。一时,门庭兴盛,北方衲子争相请益。
  教亨禅师后圆寂于大金宣宗兴定三年(1219)。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從慈法師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25 02:38 , Processed in 0.27518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