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96|回復: 3
|
敕修百丈清规1、关于住持的仪规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敕修百丈清规·白话文]敕修百丈清规 1、关于住持的仪规
1、关于住持的仪规
译文
佛教传入中国四百年後,达磨祖师来到中国,创立了禅宗。师徒相传,经过八代,传到百丈怀海禅师。这期间禅僧们只注重「道」的授受,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组织系统,有的在岩穴中栖身,有的寄住在律寺中,尚未确立称为「住持」的寺院负责人。百丈禅师认为禅宗已经发展得很盛,上自皇帝、宰相和王公大人,下至儒道百家,都服膺禅门、虚心问道,禅徒的人众也已相当庞大,若不把禅门领袖提高到尊崇的地位,就不可能做到师法尊严。有鉴於此,他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首次把自己的老师奉为住持,并且尊称为长老,就像天竺古代给予舍利弗、须菩提尊称那样,是因为他们年纪大、道德高之故。又建造了宽广的僧堂,让他的徒众居住:设立两套寺职使其分管寺中各种事务,这样一来,有关的制度就条理分明、相当完善了。
在劳动作务方面,百丈也主动参加,与徒众同甘共苦。他常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哪谈得上仓库充盈,凡事皆由仆役服侍照顾呢!正是因为如此,早先自住持至各种寺职,皆由徒众推举, 然後由官府任命,尽管如此,还有不少人极力推辞,不愿应聘到职。後来则发展演变成用钱财贿买,或巧取豪夺,把僧职看成奇货可居。若是用人不当,造成一寺废荡:而且拉帮结派,遗祸於後,致使流毒几十年,不可收拾。但是往往传出这些人死後受恶报、惨不忍闻的消息,能不使人畏惧并引以为戒吗?
原典
佛教入中国四百年而达磨①至。又八传而至百丈②,唯以道相授受,或岩居穴处,或寄律寺,未有住持③之名。百丈以禅宗产盛,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 皆向风问道,有徒实蕃,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如天竺之称舍利弗④、须菩提⑤,以齿德俱尊也。作广堂以居其众,设两序⑥以分其职,而制度粲然矣。
至於作务,犹与众均其劳。常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乌有庾廪之富、舆仆之安哉!故始由众所推,既而命之官,而犹辞聘不赴者。後则贵鬻豪夺,视若奇货然。苟非其人,一寺废荡;又遗党於後,至数十年,蔓不可图。而往往传其冥报之惨,有不忍闻者,可不戒且惧乎!
注释
①达磨:全称菩提达磨(Bodhidharma),意译道法。其中「磨」又译作「摩」。南天竺(今印度南部)僧人,南朝宋末(一说梁武帝时)自海路至广州,辗转至此魏,在洛阳、嵩山等地游历并传授禅学,提倡「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後得慧可传付衣、法。後世禅宗尊他为「西天」禅宗第二十八祖,「东土」禅宗初祖。唐代宗所赐谥「圆觉禅师」。
②百丈:(公元七二0——八一四年)唐代禅宗僧人。俗姓王,福州长乐(今福建省福州市)人。系著名禅僧马祖道一的门徒,後在新吴(今江西省奉新县)百丈山弘法,世称「百丈禅师」,简称「百丈」。他制定《禅门规式》,使禅院从律寺中独立出来;又实行「普请」法,使禅僧积极参加生产劳动,走「农禅结合」的道路,从而实现了禅宗的巨大改革。由於他的努力,禅宗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得到巨大发展;他所制定的清规,也被後世长期沿用。唐穆宗时赐谥他为「大智禅师」。
③住持:原意是「久住护持佛法」。我国南北朝时起一些寺院开始把它作为寺院主管僧职的名称,到唐代「住持」作为寺院的最高僧职已在广大地区的寺院中行用,唐中叶百丈怀海改革教规後「住持」成为领导一方禅宗丛林的最高僧职,并逐渐制度化。本书认为在百丈之前未有住持之名,不确。
④舍利弗:(Sariputra),舍利弗多罗的略称。旧译「奢利弗」、「富多罗」、「奢利补怛罗」等,或意译「(“秋—鸟”)露子」、「秋露子」等。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系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持戒多闻、敏捷智慧、善讲佛法,号称「智慧第一」。
⑤须菩提:(Subhuti), 亦译「须浮帝」、「须扶提」、「苏部底」等, 意译「善现」、「善见」、「善吉」、「空生」等。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人,属婆罗门种姓。也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以论证「诸法性空」著称,号为「解空第一」
⑥两序:怀海改革禅宗规制後禅寺执事僧的总称,又称「两班」。其意取法朝廷官职分文武两班,在住持之下设东序、西序两班。西序管宗教事务,选学德兼优者担任,称头首,有首座、书记、知藏、知客、知浴、知殿六职;东序管日常庶务,选精通世事者担任,称知事,也有都寺、监寺、副寺、维那、典座、直岁六职。
解说
禅宗的历史,有的远绍南北朝时菩提达磨的来华,有的认为应从唐代弘忍开东山法门、特别是惠能创顿悟禅法算起。但是作为一个宗派,禅宗是继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等宗派之後在唐初形成的,这是学术界公认的看法。
从唐初禅宗自成宗派,到唐中叶怀海禅师在江西新吴百丈山弘法,禅宗的发展还受到很大的限制,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当时禅僧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寺院,禅徒的独特行事方式与旧有佛律、教规的矛盾冲突也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也就是说还没有出现一部适应禅宗发展需要的禅门规式。
怀海大师总结了禅宗成立以来的实践经验,并根据发展的迫切需要,大胆地进行了教规改革,自创了《禅门规式》,迅速被天下禅林接受遵行,被称为《百丈清规》。《百丈清规》
的流行极大的促进了禅宗的发展壮大。但随著禅宗成为佛教的主流,禅林受社会风习的影响,内部也产生了种种腐败的不良的现象。特别是作为丛林领袖的住持一职,有的人竟把它看成有利可图的肥缺而进行争夺,既居其位以後,又以权谋私利,因而滋生种种弊端,污损了禅林清誉,影响了禅宗的健康发展。
於是僧俗两界的有识之士,都希望禅林恢复《百丈清规》的严谨制度和优良传统,因此而有了元代的这部《勅修百丈清规》的编制和刊行。也因此这部书中一再将《百丈清规》
时的旧制与元代现实社会中禅林存在的问题作比较,希望能引起僧徒的警戒和改正。这裏引的一段原典,是该书第五章<住持章>的前言,述说了怀海大师制定《百丈清规》的缘起,特别强调了当时住持的重要作用和严於律己的精神,批评了後世某些住持的错误做法及其严重後果,贯穿著作者借褒扬《清规》以整顿禅林的思想。
住持日常行事的规则
上堂
译文
凡是初一、十五,必须举行上堂仪式,侍者於头一天晚上向住持禀告:「明天早晨是祝圣的日子,要上堂。」第二天早晨再一次禀告,并吩咐客头行者挂出上堂牌,通知僧众。吃罢早饭,不敲通常要敲的三声下堂钟。等到堂上铺好住持演讲经法的座位,堂司行者就向首座报告,一一敲响各间僧寮的寮前板,僧众齐集僧堂坐下。方丈行者向住持报告,接著向侍者报告,擂响法鼓。两序执事僧领著僧众依次走到住持座前向住持作揖问安,然後分两列整齐站立。侍者请住持离座,升上法座,拈香遥向皇帝祝寿:然後两足交叉置於左右股上趺坐,启发学众,阐扬禅理。
若有客人在座,那就在讲说中一并敍谢。若要讲的事项多,事先要预备一份提要,为的是怕有遗忘,让侍者据提要加以提醒。若有邻近各寺院的住持及有名望的外寺退休住持在场,就在法座右首设置座位,请其入座:如果是现任职官前来听讲,则在法座对面设座。(官客若懂得禅门礼节,尊重佛法,则不应就座。)初一、十五之外,平常逢五逢十的「五参日」上堂,仪式简单一些,两序执事僧到住持座前见过礼,迳自归班站立:住持登法座後不必拈香。(其余行事依照前式)若是特地为德高望重的名僧来访而上堂,或是为了导引他人升座而上堂说法,以及应施主之请而上堂,都可以随宜行事,不受法定时间的限制。
原典
住持日用
上堂
凡旦望①,侍者②隔宿禀住持云:「来晨祝圣,上堂③。」次早再禀,分付客头行者④挂上堂牌报众。粥罢,不鸣下堂⑤钟三下,俟铺法座⑥毕,堂司⑦行者覆首座⑧,鸣众寮前板,大众⑨坐堂⑩。方丈⑾行者覆住持,次覆侍者,鸣鼓。两序领僧行至座前问讯⑿,分班对立。侍者请住持出,登座,拈香祝寿;趺坐⒀,开发学者,激扬此道。
若有客,并敍谢。多则具目子⒁,恐有遗忘,侍者提起。或有诸山⒂住持、名德⒃、西堂⒄,座右设位;官客⒅,对座设位。(知礼、尊法则不坐也。)五参上堂⒆,两序至座下,径归班立;住持登座,不拈香。(余如前式)若尊宿⒇相访,特为上堂;或引座(21)举扬(22),施主请升座,不拘时也。
注释
①旦望:农历每月初一日称朔日,又称旦;十五日为望。旦望即农历初一、十五,又称朔望。
②侍者:佛教僧职。一般指为寺院住持服务的职事僧。根据具体任务之别,又分为烧香侍者、书状侍者、请客侍者、衣鉢侍者、汤药侍者等职。
③上堂:佛教仪式。有二种,一为上法堂讲演经法,分为旦望上堂、五参上堂、九参上堂、谢秉拂上堂、谢都寺上堂、出队上堂、出产上堂等;一为上僧堂吃粥饭。此处指前一种情况。
④行者:此指在佛教寺院服杂役而尚未剃发出家者。客头行者是禅寺中属於知客寮受知客领导的行者。
⑤下堂:此处专指早晨饭毕下僧堂。
⑥法座:禅林寺院演讲经法的座位,又称须弥座。
⑦堂司:禅林中维那寮的别号。维那管僧堂事务,故将其居室称为堂司,又因而以堂司代指维那。属於堂司而受维那使令的行者称堂司行者。
⑧首座:取「居席之首端,处众僧之上」之义而名,有三种情况:㈠为僧官,由朝廷封授,如「三教首座」、「讲经讲论首座」等;㈡为寺院三纲之一,又称「上座」;㈢为禅林西序六头首之一,其职责详见後文<两序章>。此处指第三种情况。
⑨大众:梵语Mahasamgha 的意译。在佛经中一般指佛以外的一切贤圣;在禅林中一般指住持、两序以外的一切僧众。
⑩坐堂:指坐僧堂。
⑾方丈:禅寺中住持的住所。佛经称菩萨维摩诘的卧室一丈见方,而容量无限。怀海制定清规时比附此说,将住持所处之室称为「方丈」,又称「丈室」、「函丈」、「正堂」、「堂头」等。转而又以「方丈」代指住持。
⑿问讯:佛教礼节。合掌作揖,口问安否,称为问讯。
⒀趺坐:又称「跏坐」,全称「结跏趺坐」。佛教坐法,有「全跏」和「半踟」两种。前者两足交叉置於左右股上;後者单以右足压在左股上,或单以左足压在右股上。
⒁目子:将有关事项分条开列的清单或提要。
⒂诸山:此处指各寺院而言。
⒃名德:名声大、德行高的比丘。
⒄西堂:禅林中称他山退隐之长老来住本寺者为西堂,以西是客位,与本寺前任住持之称为东堂相对而言。
⒅官客:有官职的信徒、香客。
⒆五参上堂:禅林中每月五日、十日、二十日、二十五日必须参见住持听其开示说法,与旦望之上堂合计,恰是每五日一参,故曰五参。每逢五参日之上堂为五参上堂。
⒇尊宿:佛教中对年长德高僧人的尊称。「尊」指德高,「宿」指年长。
(21)引座:禅林中称导引他人升座说法,并向听条作介绍为引座。
(22)举扬:举,提出、提起的意思;扬,闱发佛教教义。合起来指提出公案,加以阐扬。
晚参
译文
凡是聚集僧众演说经法,启发後学,都称为「参」。古人教育徒众,规定他们早晚都要前来谘询讨论、,无时无刻不钻研和阐扬佛理,所以每晚必参,具体时间定在午後三至五时。
发展演变至今天,丛林中的「坐参」,还是在初一、十五及逢五逢十的「五参日」举行。之所以叫做「坐参」,是因为住持升座,大众将听法时, 都坐於僧堂。
若因住持有事而免除晚参,则由堂司行者把住持的旨意传达给首座後,敲僧堂钟三下,叫做「放参钟」。若遇住持入院,或做官的施主入山,或受人特别请求,或为死者开示说法,或逢禅林四大节日,则将晚参时间推迟到黄昏钟鸣之後,叫做「小参」。其做法比较灵活,可以按世俗礼节行事,即通常所谓「家教」。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不敲放参钟,因为「小参」毕竟还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晚参。
原典
晚参
凡集众开示,皆谓之「参」。古人匡徒,使之朝夕咨扣,无时而不激扬此道,故每晚必参,则在晡时。至今,丛林①坐参,犹旦望五参。升座将听法时,大众坐堂也。
若住持至晚不参,则堂司行者禀命住持,覆首座,鸣僧堂钟三下,谓放参钟也。如住持入院,或官员檀越②入山,或受人特请,或为亡者开示,或四节腊③,则移于昏钟鸣,而谓之小参④。可以叙世礼,曰家教孜者是也。然亦不鸣放参钟,谓犹有参也。
注释
①丛林:僧俗和合聚居一处,犹如树木丛集为林,故名丛林。又特指禅宗寺院,因为「禅」有功德丛林的含义。
②檀越:梵文Danapati 的意译,又译作「施主」,音译为「陀那钵底」。指向寺院或僧侣施舍财物、饮食的世俗信徒。
③四节腊:即怀海规定的禅林四大节日,㈠是结夏,为安居开始的农历四月十六日;㈡是解夏,为安居结束的农历七月十五日;㈢是冬至;㈣是大年初一。
④小参:禅林中不定期听师说法称为小参,因为其规则较定期的「大参」简单,又称「家教」。
小参
译文
小参的场所不限,主要视僧众多少而定。有时在寝堂举行,有时则在法堂。具体做法是,等到小参日的午後,侍者禀告住持说:「今晚小参。」接著令客头行者挂出小参牌通告僧众。当晚不敲放参钟。黄昏钟鸣时,行者回覆住持,擂鼓一通,大众齐集,两序执事僧归位站好,住持登上法座(做法与五参上堂相同),将本次要讲解的佛法大意扼要述说一遍,有关的敍谢事宜也一一如仪,然後举出一则佛家典故作为结束。如逢四大节日,就说:「请头首代我为大众说法。」及至讲说有关礼仪时,对何者应该讲究,何者可以免除,尽量做到详略得体,以使大众周知为度。住持下座,客头行者高声招呼:「方丈和尚请西堂、两班、单寮、耆旧、蒙堂、侍者、禅客,现在就到寝堂献汤。」库司预先备好汤水、叶子送上方丈室。
原典
小参小参初无定所,看众多少。或就寝堂,或就法堂。至日午後,侍者覆住持云:「今晚小参。」令客头行者报众,挂小参牌。当晚不鸣放参钟。昏钟鸣时,行者覆住持,鸣鼓一通,众集,两序归位,住持登座,(与五参上堂同)提纲叙谢,委曲详尽,然後举古结座①。如四节说:「请头首秉拂②。」及讲免礼仪,详略使众通知。下座,客头行者喝请云: 「方丈和尚请西堂、两班、单寮③、耆旧④、蒙堂⑤、侍者、禅客,即今就寝堂献汤。」库司⑥预备汤果,送上方丈。
注释
①结座:禅师上堂说法,未了用一则佛家典故,或举一首偈语作为结束,称为「结座」。
②秉拂:「拂」指拂除尘埃的器具。禅师说法时常手执「拂尘」。禅林中首座、东藏主、书记等头首有资格代住持秉拂子上法座开示大众,故称这些执事僧代住持说法为「秉拂」,又用「秉拂」代称这些头首。
③单寮:单寮是僧舍中的单身房。退职的头首、知事,居於西堂的名德,以及现任的首座都可以居住单身专寮,故用「单寮」代称这些住在单身房的首座、名德和退职头首、知事。
④耆旧:指年腊高、资格老的人。
⑤蒙堂:禅林把两序退职者的安息处称为蒙堂,因而又称退职执事僧为蒙堂。
⑥库司:禅林中到寺的办事处所。到寺又称库头,故将其办事处所称为库司。
告香
译文
每年夏安居前,要举行烧香仪式。新到寺院,不久刚归入僧堂的人,推举一名熟悉礼仪者为参头,与维那商量妥当,率领众人到侍司禀报说:「新挂搭的兄弟,想求方丈和尚行告香礼、为大众说法,麻烦侍者代我们禀报一声。」侍者答道:「且容我找机会报告和尚,一有消息就通知你们。」如果住持答应,就通报堂司,排出告香图(图式见後) 。根据人众多少,作几行排列,分为东西两边,面向法座站立。站队的前後顺序依各人戒腊多少而定,大家预先列队演习礼仪。堂司行者向每个人徵收一份钱,作买香大小三片及买纸画图的费用,先交给参头收存。
到了告香的那一天,侍者让客头行者先在寝堂或法堂铺设屏风和椅子。要有香几三只、烛台三对,在椅子前互相间隔著排成一排,另外铺设一张小拜席。堂司行者预先一一通知有关僧众,并挂出告香牌。侍者事先写好一张小榜文,贴在法堂柱上,内容为: 「奉堂头和尚慈旨,名德、西堂、首座,都不必参加告香仪式。侍司某谨启。」到了那一天,吃罢早粥,诸僧寮各鸣板三下。大家到齐了,按图上标明的位置站好, 各自准备好了小香盒和坐具。参头同维那、侍者进内请出住持。参头回归自己位置,与大众一起向住持作揖问安,然後上前一步说:「请和尚趺坐。」住持就座。副参把大香一片递给参头,再次与大众向住持作揖问安,然後插香,各各展开坐具,伏在坐具上行三拜大礼,礼毕,收好坐具,又一次作揖问安。参头上前走到椅子旁,作揖问安,禀告道:「我们为著生死是人世间的大事,而死期转瞬即到,伏望和尚慈悲怜悯我们,开导启发我们认识超脱生死、悟入佛道的因由和条件。」住持只提起禅林旧事三则,用以启迪僧众。参头就这三则旧事的寓意谈了自己的看法,随即归位,作揖问安,插香一片,仍旧同众人就位,叉手而立。接著,东西两列各有三人出班。东边第一、第二人,过东边香炉前,第三人过中间香炉前。西边第一、第二人,过西边香炉前,第三人过中间炉前。两两炷香,互相作揖问安, 然後东边三人过东,西边三人过西,按次序相跟著如前而进,慢慢地走到自己队列,接在队尾而立。两边排头的三人,又像刚才第一组的三人一样,三三叉手出班, 合掌归位。等到各各炷香完毕,大家都转回原来的位置,一齐向住持拜三拜,不收坐具。参头进前说:「我们承蒙和尚慈悲,悉心开导启发,下情不胜感激之至。」说完回到自己位置,与大众一起向住持拜三拜,上前致词说:「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共同祝愿堂头和尚生活如意,多福多寿!」回到位置上,与大众拜了三拜,收起坐具。行者鸣鼓五下,两班执事僧转身有秩序地立在法座前。参头站在西序执事僧队列下首。各位告香人也都转身,东向的转西,西向的转东,依照自己的位置面对面地站立。
勤旧、蒙堂等退职执事僧和已告过香的僧人,站在诸人後面。
普说仪式结束,大家仍然齐向法座而立。参头插香,与众人对住持拜三拜。如果住持说免礼,则把坐具往地上碰一碰权当叩头仪式,上前致词道:「我们前生有幸,承蒙和尚慈悲启发诱导,下情不胜感激之至。」随後大家在互相作揖问安声中退场。
事後,参头带领僧众,到法堂西侧感谢维那和侍者,以坐具触地象徵叩头礼拜。接著大众感谢参头,也是象徵性地以坐具触地一拜。请客侍者已经预先根据各人的戒腊高低备好了请帖,铺好了桌子,摆上了笔砚,请大家喝茶、签名,并请首座光临作陪。用完斋,大家退下,鸣鼓,各就各位站好。两侍者行礼(仪式与常特为茶相同)。当晚,方丈请参头、维那、侍者晚餐,仍由首座作陪。次日早上请参头喝茶;半上午,请参头、维那、侍者用点心。
如果全寺僧众都参加告香仪式,则以首座为参头。在那种场合下,请参头喝茶时就由西堂老宿作陪。另外,住持入寺就职後,有关的人事安排和见面礼节进行完毕,库司备好香火,首座率领合寺僧众,恳请为大众告香,然後举行新任住持初次登座说法的典礼。(古时规矩,未曾参加告香仪式者,不许入师室参学问道。)
原典
各香
每夏①前告香②。新归堂者,推参头③一人,维那④和会⑤定,同众诣侍司⑥禀云:「新挂搭⑦兄弟,欲求和尚告香、普说⑧,敢烦侍者咨禀。」答云:「容为後覆,却当相报。」如住持允从,即报堂司,出告香图(式见後)。量众多少,列作几行,分东西两边,面向法座而立。依戒⑨排列,预集众习仪。堂司行者率众钱买香,大小三片,及纸、作图之费,付参头收。
至日,侍者令客头⑩於寝堂或法堂铺设罘罳⑾、椅子。须用香几三只、烛台三对,当椅前一字间列, 外设小拜席。堂司行者预逐一报众,挂告香牌。侍者预出小榜,贴法堂柱上,云:「奉堂头和街⑿慈旨:名德、西堂、首座,并免告香。侍司某谨白。」至日,粥罢,诸寮各鸣板三下。众集,依图位立,各备小香合、坐具。参头同维那、侍者入请住持出。参头归位,同众问讯,进前云:「请和尚趺坐。」住持就坐。副参递大香一片与参头,同众问讯,揷香,各大展三拜⒀,收坐具,复同问讯。参头进椅侧问讯,禀云:「某等为生死事大,无常⒁迅速,伏望和尚慈悲,开示因缘。」
住持举话⒂三则,随下语⒃,归位、问讯,揷香一片,复同众就位,叉手而立。东西各三人出班。东第一第二人,过东炉前;第三人过中炉前。西第一第二人,过西炉前;第三人过中炉前。两两炷香问讯。然後东三人过东,西三人过西,以次如前而进,徐行各巡接班尾。三三叉手出班,合掌归位。俟各炷香毕,次第趱至元位,同众三拜,不收坐具。参头进云:「某等蒙和尚慈悲开允,下情不胜感激之至。」复位,同众三拜,进云:「即日时令谨时,共惟堂头和尚尊候起居万福。」复位,同众三拜,收坐具。行者鸣鼓五下,两序转身序立座前。参头立西序下。其告香人东西转身,依位对立。勤旧⒄、蒙堂、已告香者立于後。
普说竟,仍齐向法座立。参头揷香,同众三拜。免则触礼⒅,进云:「某等宿生⒆庆幸,获蒙和尚慈悲开示,下情不胜感激之至。」普同问讯而退。
参头领众,法堂下间⒇谢维那、侍者,触礼一拜。次大众谢参头,触礼一拜。请客侍者预依戒次具茶状,备卓袱、笔砚。;告香罢,列法堂下问请茶。各佥名,请首座光伴(21)。斋退,鸣鼓,众归位立。两侍者行礼。(与常特为茶同)当晚,方丈请参头、维那、侍者药石(22),首座光伴。次早,请参头茶;半斋(23),请参头、维那、侍者点七。
若大众均预告香,则首座为参头。其特为茶,请西堂光伴。住持入院後,人事定,库司备香,首座领众恳请为众告香,然後开堂(24)(。(古法:未预告香,不许入室(25)。)
注释
①夏:夏安居的简称,又称安居,雨安居。在古印度,佛教规定雨期的三个月(约为五月至八月)僧尼不得外出,认为外出易伤草木小虫,应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中国佛教继承了这一礼俗,而将安居期定在农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夏安居还有「夏坐」、「坐夏」等简称。
②告香:一种仪式,与烧香相同。
③参头:禅林僧职之一。指定一名熟悉礼仪的僧人,负责指导四方来学者礼乐规矩,并率参学者参加告香普说仪式,这样的僧人称为参头,其助手称为副参,候补者称为望参。
④维那:此处指禅寺中东序六知事之一,主要掌管僧众威仪、进退纲纪之职责。
⑤和会:调和协商、斟酌取舍的意思。
⑥侍司:禅林中侍者办事的处所。
⑦挂搭:僧人投他寺寄寓的意思。又称挂褡、挂单、挂锡、挂鉢。
⑧普说:即禅宗之说法,而仪式比较简单,不炷祝者,不搭法衣。
⑨戒:此处指戒腊,也称法腊、夏腊、法岁,简称腊。腊,原指年末的祭名,佛教用来表示僧侣受具足戒後的年数,以每年夏安居结束的七月十五日为戒腊结束之日,十六日之後为新岁。
⑩客头:即客头行者。
⑾罘罳:一指树於门外之屏风,一指交疏透孔的窗棂。
⑿堂头和尚:堂头是方丈的别名,所以又用堂头和尚作住持的别名。
⒀大展三拜:展开坐具,在坐具上行三拜礼。
⒁无常: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不能久住,都处於生灭成坏之中,故称无常。世俗因此把无常作为鬼的代称。此处无常迅速句似有死期很快就要到来之意。
⒂举话:提起禅林旧事作为说法的开端。参见第一节「上堂」注(22)。
⒃下语:作老师的发下教训学人之语。在「公案」或偈颂之后发表呈露自己见解的话,也叫下语。
⒄勤旧:指禅寺中已退职的知事、侍者等旧执事僧。曾经为众执勤,故曰勤;现已退职,故曰旧。
⒅触礼:把坐具触到地上表示叩头的仪式。又作略拜、即礼、速礼。指摺叠坐具置於地而行叩拜之礼。
⒆宿生:犹如宿世,即前世。
⒇下间:禅林规定,入堂己身之左为下间。具体而言,法堂、方丈西、僧堂南、库司北都是下间。相反的方位为上间。
(21)光伴:贵人陪伴,以为光荣,故日光伴。
(22)药石:又名药食。禅林隐语,暗指晚间之粥。佛律规定过午不食,而药石有治病功用,禅僧晚间进食,说是用来治疗饿渴病,故称晚间粥为药石。
(23)半斋:指早粥与午斋之间的点心。
(24)开堂:为宗门长老新任住持,初次登座说法而举行的仪式。
(25)入室:禅门中久参弟子入师室参学问道谓之入室,借喻为获得师父之真传精义。
普说
译文
普说就是住持为众说法。内中又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大众为告香而请住持普说,那就据告香时所设的座位而坐;有的是应檀越的特别请求而普说,也有住持主动为众说法进行启发诱导的情况,则登法座坐。凡是遇有普说,侍者就让客头行者挂普说牌通告僧众,并布置好寝堂或法堂。吃罢早粥,行者回覆住持,缓缓地击鼓五下。侍者先出来,等到僧众都到齐了,进去请住持出来,升座说法,礼节与小参相同。
原典
普说有大众告香而请者,就据所设位坐;有檀越特请者,有住持为众开示者,则登法座。凡普说时,侍者令客头行者挂普说牌报众,铺设寝堂或法堂。粥罢,行者覆住持,缓击鼓五下。侍者出,候众集,请住持出,据坐普说,与小参礼同。
入室
译文
所谓入室,就是当老师的检查督察学徒,对其未加留意的问题予以策问,对其虚骄和好高骛远之心予以敲打,对其片面偏执的看法予以批判,就像在炉鼎裏冶炼黄金,务使铅汞杂质尽去;又如玉工治玉,只存真玉,似玉的石子再美,也尽行淘汰。不分昼夜,不择处所,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因此之故,从前僧人小香盒总带在身上,只要一听到三声鼓响,即迅速赶到师父身边听取教诲。(如今规定逢三逢八之日为入室之时,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做法而已。)每逢住持要训诲学徒时,早饭前,侍者令客头行者在僧堂前及诸寮舍挂起入室牌,寝堂裏供起达磨像,像前排列香烛,敷设拜席,室内秉烛装香,拜席铺设在左侧。吃罢早粥,离开僧堂,客头行者即缓缓击鼓三下,住持至达磨像前点上香,同侍者一起对像三拜,回寝堂端坐。侍者前来作揖请安,转向左侧侍立;行者也前来作揖请安,转向右侧侍立。首座等执事僧率领僧众,至达磨像前各点香三拜,相跟著来到住持寝堂前。後到的人按次序烧香、展坐具礼拜,接在队列後站立,要秩序井然,不许争先恐後。侍者烧香问安,出外礼请首座入内。进门时先迈左脚,并用左手上香,进前作揖请安,走到禅椅右侧立,听住持援引古事开始训诲。对於住持提出的公案或偈语,既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不表示看法,随意而定。听完训话,转至禅椅左侧作揖请安,退一步以坐具触地表示拜谢,举左脚出门,请下一人入内。一出一入,互相问好致意,接连不断。
如果首座是名山大寺的退职住持,或者是知名的高僧大德,入室来烧香,住持应当下座,揖让送出。遇到住持升堂对大众讲话的场合,具有上述两种身分的首座特免听讲,这也是近代以来互相沿袭的礼节。若是古代有德之僧,当其对众说法时,哪怕是佛祖来听,他也会高据法座照说不误,以维护说法的庄严神圣,怎肯讲究世俗虚礼?这事如何处理,就看为人师者的器度识见如何了。)只由後堂首座领众主持入室事宜。暂到寺院尚未挂搭的僧人也都应当入室。侍者在众人之後入室听取教诲。事毕後炷香展坐具行三拜大礼。行者插香三拜住持,再出至达磨像前,炷香展坐具行三拜大礼而退。
原典
入室
入室者,乃师家勘辨学子,策其未至,檮其虚亢,攻其偏重,如烹金炉,铅汞不存;玉人治玉,碔肤尽废。不拘昏晓,不择处所,无时而行之。故昔时纳子,小香合常随身,但闻三下鼓鸣,即趋入室。(今时以三八入室者,备故事也。)
遇开室①时,粥前,侍者令客头行者僧堂前、诸寮挂入室牌,寝堂设达磨像,前列香烛、拜席,敷设室内,秉烛装香,拜席设左侧。粥罢下堂,客头即缓击鼓三下。住持至达磨前炷香,同侍者三拜,入据室坐;侍者问讯,班左立。
行者问讯,班右立。头首领众,达磨前各炷香三拜,联接而至室前。後至者依次炷香展拜,接排而立,次第相趱,不许搀先乱序。侍者烧香问讯,出外揖首座入。入先左足,仍以左手上香。进前问讯,至禅椅右侧立,听举话。或下语,或不下语,随意。过禅椅左问讯,退步,触礼一拜,举左足出,揖次人人。一出一入,相向问讯,联接不绝。若首座是大方西堂,或名德,入烧香,住持当下座,揖让送出。遇升堂白众, 特免,(此亦近代循袭之仪。若古德,当机②佛祖不让,宁讲世礼?顾师家何如耳。)只後堂③领众。暂到④皆当入室。侍者居众後入室。毕,炷香大展三拜。行者揷香三拜住持,复出达磨前炷香,大展三拜而退。
注释
①开室:老师开室使众入参。
②当机:佛祖说法,密切结合众生的气质、特点而使之得益,称为当机,後来即用「当机」指对众说法。
③後堂:後堂首座的简称。禅林区分僧堂为前堂、後堂,分管後堂者曰後堂首座。
④暂到:游方到寺,尚未挂搭的僧人。
念诵
译文
《古规》规定: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八、十八、二十八为念诵日期。如今只有初八、十八、二十八三日为念诵日。办法是堂司先依照僧众的戒腊次序画出图样(图式见後)。
至念诵之日,僧堂前洒扫乾净。午後,堂司行者通知大众,挂出念诵牌。至晚参前,检查僧堂及诸殿堂香烛完备,回覆住持及两序执事僧。先敲响方丈板、照堂板,接著巡廊鸣板。住持从寝堂出来,缓缓敲响大板三下,大众齐集,按图式站好。暂到寺院尚未挂搭的僧人站在侍者下首。侍者随著住持到祖堂、土地堂、大殿烧香、礼拜、鸣大钟。两序执事僧先集中在僧堂外,等大板敲响,才站到图式规定的位置上。住持走进僧堂,供头行者鸣堂前钟七下。在圣僧前烧香,侍者捧香盒,书状侍者直接回归己位,请客侍者即往两序执事僧处作揖问安、请用汤水并巡察检点过失:然後请东序执事僧回归己位。
住持出到堂外,站在正中处烧香。侍者跟著出来,站在自己应站的位置上。维那先离开原位到门首,面向住持站立,合掌念诵。若逢初八、十八,诵词为:「皇风永扇,蒂道遐昌:佛日增辉, *轮常转:伽蓝、土地,护法护人;十方檀那,增福增慧:为如上缘,念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大家跟著默念。至每一节末尾的押韵字,声调拖得又高又长,则堂前轻轻敲钟一声相应和。念毕,又重复一声。
逢二十八日,诵词为:「敬白大众:如来大师湼盘谢世,至今大元重纪至元元年,已有二千二百八十四载。我们每过去一天,生命就减少一天,就好像缺水之鱼,挣扎在泥涂中,这样的生活,有何乐趣?所以我们大家应当勇猛勤奋地修善断恶,就像救拔头被火烧的苦难那样重视和要紧。要想到死期不远,千万不能放松。伽蓝、土地,护法护人:十方檀那,增福增慧;为如上缘,念清净法身十号」。念毕,回归原位,住持入堂。紧接著前堂首座入,其次是有名望的高僧大德及已退职居於西堂的住持入堂,退归圣僧牌位前站好。西序头首领著众僧,每三人一组,至圣僧像前请安行礼,再转身到住持前请安行礼,然後双手合十,顺左转绕堂一周,归至图式所示的位置上站立。刚到寺院尚未挂搭的僧人与侍者随众人入,只绕堂半周,转至圣僧像後面, 侍者面向後门而立,暂到的僧人面向侍者而立。
再其次是东序知事僧入堂,至圣僧像前问安行礼,转身至住持前问安行礼,双手合十,绕堂一周而出。暂到寺院的僧人跟著侍者随後而出。至此,堂司行者到首座前禀报,并传话说:「放参。」即从圣僧像後转出堂。供头行者鸣堂前钟三下。大家互相合掌致敬, 各自散开,回归自己寮舍。(住持出堂,两序执事僧随著跟到堂前,感谢住持招待汤菓,住持拦住,请他们免礼。逢二十八那天参加汤会,寝堂打响板,侍者烧香, 礼节与常式相同。喝完汤再请吃晚饭。古法则是:三个逢八日都有汤。初八、十八两日不请晚饭,这两日也不坐参,当日晚上仍旧坐禅,与常式相同。)
原典
念诵
《古规》: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八、十八、二十八。今止行初八、十八、二十八。堂司依戒次写图。(式见後)至日,僧堂前洒扫。午後,堂司行者报众,挂念诵牌。至参前,检点僧堂及诸殿堂香烛完备,覆住持、两序。先鸣方丈板、照堂①板,次巡廊鸣板。住持出,缓鸣大板三下,众集,依图立定。暂到於侍者下肩立。侍者随住持到祖堂②、土地堂③、大殿烧香、礼拜、鸣大钟。两序预集堂外,大板鸣,方归图位。住持入堂,供头④鸣堂前钟七下。圣僧⑤前烧香侍者捧香合,书状侍者径归位。请客侍者即往西序问讯、请汤、巡过⑥;次请柬序就归位。
住持出堂外,中立烧香。侍者随出,归位。维那先离位至门首,向住持立,合掌念诵。上八、中八云:「皇风永扇,帝道遐昌;佛日培辉,*轮常转;伽蓝⑦、土地,护法护人;十方檀那⑧,增福增慧。为如上缘,念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⑨」云云。大众默念。每一号,堂前轻应钟一声。念毕,叠一声。
下八云:「白大众:如来大师入般湼盘,至今大元重纪至元元午⑩,已得二千二百八十四载。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众等当勤精进⑾,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伽蓝、土地,护法护人;十方檀那,增福增慧。为如上缘,念清净法身十号」云云。毕,归位,住持入堂。前堂首座⑿入,次名德、西堂揷入,归圣僧板头立。头首领众,三人一引,圣僧前问讯,转身住持前问讯,合掌巡堂,顺左肩转,依图位立。暂到、侍者随众人,只巡半堂,至圣佾後,侍者向後门立,暂到向侍者立。
次知事入堂,圣僧前问讯,转身住持前问讯,合掌巡堂出。暂到接侍者後随出。堂司行者往首座前覆云:「放参⒀。」从圣僧後转出堂。供头鸣堂前钟三下。众普同和南⒁,各出全单而散。(住持出,两序随出,至堂前谢汤,住持止之。下八赴汤,寝堂鸣板,侍者烧香,行礼如常式。汤罢药石。古法:三八皆有汤。上八、中八则免药石,其日不坐参。至晚,坐禅如常式。)
注释
①照堂:在禅林僧堂之后,为首座指导、启发众僧之处。因为连在僧堂后,光线较暗,特地建得比较高敞,故名照堂。
②祖堂:禅寺中安置初祖达磨之堂名,又称祖师堂。一般也在祖堂安放历代祖师牌位。
③土地堂:寺院中安放土地神及护法神之堂,设於佛殿之东边。
④供头:即供头行者。粥饭时,负盛饭端菜送茶果之责。
⑤圣僧:禅林僧堂中央所安之像称为圣僧。但这像的对象并不固定,大乘寺一般是安文殊,小乘寺一般是安侨陈如或宾头卢;也可以安大、小乘寺通用的大迦叶或须菩提。
⑥巡过:巡回督察,点检过失。
⑦伽蓝:伽蓝神之简称。护卫伽蓝(即寺院)之神。佛经称有十八种神守护伽蓝,但元明以後寺院多以汉将关羽为伽蓝神。
⑧檀那:即檀越。又译作陀那。
⑨毗卢遮那佛:佛名,Vairocana 的译音,又译作毘卢舍那、毘卢折那等。一般解释为如来佛法身(即真身)的尊称。
⑩至元元年:至元,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至元元年为公元一二七九年。
⑾精进:又称为勤,一种勇猛修善断恶的精神状态。
⑿前堂首座:简称为前堂。禅林中分管僧堂之前堂的首座。
⒀放参:禅林术语。住持有事故或临时祈祷放免晚参,即免去晚间坐禅,称为放参。
⒁和南:Vandana 的音译,又译作婆南、伴谈、盘谈等。意译为稽首、敬礼,做法是相见时合掌致敬。
巡寮
译文
《古规》规定:住持至僧寮巡视,检点过失,慰问病僧,僧堂前必须挂巡寮牌通告僧众,各僧寮排设座位,准备好香火、茶汤侍候。住持一到,鸣板集合僧众於门外,列队欢迎,作揖问安,然後随住持入寮。寮主烧香,与大家一起再次对住持作揖请安,归坐。住持询问年老者知病僧的情况、予以慰问关心,接著检查了解僧寮中有什么欠缺、困难,再寒暄几句便起身。这时僧众应当展开坐具,拜谢住持光临看望,住持说免礼,那就作揖请安,相送出门。
若是初一、十五按惯例巡行,则不挂巡寮牌。如今只有在四大节日报答佛恩才实行巡寮,平时没有这样的行事了。居住持之位能复古规者,应当恢复经常巡寮的做法。
原典
巡寮
《古规》:住持巡寮①,僧堂前挂巡寮牌报众,各寮设位,备香、茶汤伺候。
住持至,鸣板,集众於门外排立、问讯,随住持入寮。寮主②烧香,同众问讯而坐。住持询问老病,点检寮舍缺乏,叙话而起。众当展坐具临访,免则问讯相送。
或旦望巡行,则不挂牌。今惟以四节报礼为巡寮,余日不讲。能复古者当行之。
注释
①巡寮:住持至僧堂巡视,检点僧众是否遵守教规,兼及看望病僧,令少年僧人见识佛家威仪,称为巡寮。
②寮主:办事之职称,又称直寮。属於侍者类,辅佐寮元,负责守护寮内众僧衣物,一般由寮内僧众轮流担任。
肃众
译文
《大藏经》中记载道:宋代翰林学士杨亿,推究百丈大师制定清规的本意,大略说:「倘若有人剃须发,著僧衣,混在清众当中,假冒为僧,却喧挠滋事,即当由维那检举,抽下他挂搭在僧寮的衣鉢,驱逐出寺院,永远不准返回,这是为了保持一寺僧众的安定纯洁。
倘若僧人犯了戒规,就用拄杖打他,召集寺僧当众烧掉他的衣鉢道具,从偏门赶走他,这是为了让大众知道犯戒是一种羞耻的事。仔细体会这一条清规,它有四种好处:一、不损害僧众的纯洁,使人产生对佛法的恭敬之心: 二、不破坏僧侣的形象,维护了佛祖的制度:三、不打扰官府,省却了打官司的麻烦:四、家丑不外扬,维护了宗门的荣誉。」这样看来,百丈大师创立规制,对佛律作了认真细致的取舍,各种戒条务求成为普天下的轨范:兼采驱逐出寺院的重律与忏悔反省的轻罚,都是为了达到僧众纪律严明、团结友爱的目的。
所以我大元朝的历代皇帝,都告诫僧徒,严格遵守佛制,除了触犯刑律的重罪,必须由有关官司处治外,凡僧人内部的冲突以及其他触犯禁戒的事,都应当按《清规》加以治罚。例如品质恶劣、行事放纵,侵吞寺院集体财物或盗窃私人钱物等,都应由寺院内部按寺制来解决,不要让家丑外扬。因为僧侣都姓释,用世俗的情况来比照,都是同宗亲属,正应恪守祖规,随事惩诫,重则集众罚杖或驱逐出山门,轻则罚钱、罚香、罚油,并布告周知:如果关系到钱物则责令其照价赔偿,力求做到公平合理,使其自责诲过。《古规·绳颂》写道:「盗窃财物、互相争闘,贪酒好色、玷污僧众,这样的败类必须立即逐出僧团,若加容纳收留,定会成为害群之马。」又说:「犯了重罪,要焚毁其衣鉢,这样做必须集众执行。
用藤条鞭打,驱逐从偏门而出,用意是使其知耻。」南宋时大慧禅师宗杲住持宁波阿育王寺时,在堂司贴出一张告示道:「僧侣互相争闘,就是执迷和痴儍的表现,这样的僧侣决不是好僧。不管你有理无理,都一起赶出寺院。」有人认为,有理而遭开除驱逐,怕未必恰当。其实僧侣应当忍辱,若自以为有理便与人争辩不息,正是执迷不悟的表现,故此双方一同驱逐,旨在使互相争闘的现象不能萌芽发生。
原典
肃众
《大藏经》内载,宋翰林学士杨亿①,推原百丈立规之意,略曰:「或有假号窃形,混於清众,别致喧挠之事,即当维那检举,抽下本位挂搭,摈②令出院者,贵安清众也。或彼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众烧衣鉢道具,遗逐偏门而出者,示耻辱也。详此一条,制有四益:一、不污清众,生恭敬故;二、不毁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扰公门,省狱讼故;四、不泄於外,护宗纲故。」然百丈创规,折衷佛律,五篇七聚③,弘范④二界⑤,梵檀⑥摈治,自咨⑦举过,以肃其众。
国朝累圣,戒饬僧徒,严遵佛制,除刑名重罪,例属有司外,若僧人自相干犯,当以《清规》律之。若诤闘犯分,若污行纵逸,若侵渔常住⑧,若私窃钱物,宜从家训,毋扬外丑。盖悉称释氏,准俗同亲,恪守祖规,随事惩戒,重则集众捶摈,轻则罚钱、罚香、罚油而榜示之;如关系钱物,则责状追陪,惟平惟允,使自悔艾。《古规·绳颂》云:「盗财并闘诤,酒色污僧伦,速遣离清众,容留即败群。」又云:「犯重⑨焚衣鉢⑩,应当集众人。山藤聊示耻,驱摈出偏门。」大惠禅师⑾住育王⑿时,榜示堂司:「僧争无明⒀,决非好僧。有理无理,并皆出院。」或议有理而亦摈,疑若未当。盖僧当忍辱,若执有理而争者,即是无明,故同摈之,息诤於未萌也。
注释
①杨亿:北宋著名学者,建州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县)人,生於公元九七四年,卒於公元一0 二0 年。
宋真宗时任翰林学士,作有<古清规序>。
②摈:又称摈治,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共有三等:㈠摈出,对犯有过失而程度较轻的比丘,从本处驱逐出去,待其忏悔才准许回来;㈡默摈,一切人不与之交谈;㈢灭摈,对犯有重罪而不忏悔者,予以除名,驱出本处,永久不准回还。文中之「摈」属於摈出。
③五篇七聚:对佛律的一种归类概括称法。僧尼具足戒戒条各分为八段、七段後,又分属为「五篇」:波罗夷、僧残、波逸提、提舍尼、突吉罗;五篇与篇外诸戒条又统括为七类,称为「七聚」:波罗夷、僧残、偷兰遮、堕、提舍尼、恶作、恶说。
④弘范:作世间的轨范。
⑤三界:佛教概念,把世俗世界划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为具有食欲、淫欲的众生所居;色界为已离食、淫二欲的众生所居,但仍离不开物质;无色界为无形色来生所居。
⑥梵檀:应为梵坛,即默摈。
⑦自恣:佛教的一种忏悔仪式,在夏安居结束後一日,即农历七月十六日,使僧众列举自己的过错对其他僧众忏悔;又译作「随意」,意思是随他人之意列举自己的过失。
⑧常住:取法无生灭变迁之义,把寺院和僧侣的财物称为常住物,简称常住。有四种常住物,一为寺院不动产及仆畜等重要财产,称为常住常住;一为日日供僧的常食,十方僧众皆可分享,称为十方常住;一为僧尼私人财物,称为现前现前;一为亡僧遗留的财物,可以分给十方僧众,称为十方现前。文中所指应为前两种情况。
⑨犯重:犯了戒律规定的重罪。小乘戒有四种重罪,大乘戒有十种重罪。
⑩衣鉢:本指袈裟与铁钵,是僧侣私物中最重要者。转义为僧侣私有财帛的总称。
⑾大惠禅师:应为大慧禅师,名宗呆,字昙晦,号妙喜。南宋高宗、孝宗时勅住杭州径山寺,度化甚众。卒後赐谥普觉,又改谥大慧。有语录三十卷,收入《大藏经》。
⑿育王:阿育王寺的简称,在今浙江宁波。
⒀无明:意思为痴,对诸事理执迷不悟。
训童行
译文
凡是初一、十五等五参的日子,上堂仪式结束後,参头行者命喝食行者通知各有关部门,在行者寮舍前挂出训童行的告示布告周知。黄昏的钟一响,行者寮舍前鸣板三下集合众人。行者先上佛殿、次到祖堂、僧堂、前堂寮自我报道说:某人前来伺候,然後才到寝堂排立。参头入方丈室请住持出来,到寝堂就坐。参头上前插香毕,退回自己位置,慢慢喝一声:「参!」(意思就是我在这裏伺候。)众人一齐低声说「不审。」(「不审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否?」的略语)一齐向住持拜三拜,低头屏息、惠心致志地倾听教诲。事毕,又三拜。
参头大声说:「珍重!」众人一齐低声重复一遍,作揖请安罢,退出寝堂。
如果住持临时有事,则由喝食行者传话,先高声说:「奉方丈慈旨,晚参。」众人说:「不审。」喝食行者接著拉长声音说:「放参。」众人说:「珍重!」一齐作揖行礼而退。
原典
训童行①
凡旦望五参,②令喝食行者③报各局务,行堂④前挂牌报众。昏钟鸣,行堂前鸣板三下集众。行者先佛殿、次祖堂、僧堂前、前堂寮喝参,方上寝堂排立。参头入方丈请住持出,就坐。参头进前揷香,退身归位,缓声喝云:「参!」众低声同云:「不审⑤。」齐礼三拜,屏息拱听规诲毕,又三拜。参头喝云:「珍重!」众齐低声和,问讯而退。
如住持他缘⑥,则喝食行者喝云:「奉方丈慈旨,晚参。」众云:「不审。」次长声喝云:「放参。」众云:「珍重!」齐问讯退。
注释
①童行:禅寺中年少未获剃度的儿童。
②参头行者:受参头使令的行者。
③喝贪行者:简称喝食。大众食斋粥时,在食堂南面侍立、依次报斋名的童行。
④行堂:行者住的寮舍。又名选僧堂,因为要从行者中选择一部分人剃度为僧。
⑤不审:僧侣相见问候的话。若是卑问尊,应说「不审少病少恼,起居轻利不?」若是上慰下,应说「不审无病恼,乞食易得,往处无恶体,水陆无细虫不?」後人一律省称为「不审」。
⑥他缘:佛教术语,意思为有别的事。
为行者普说
译文
参头事先到侍者办事寮插香礼拜,请侍者代向住持提出为行者说法的请求。如果住持答应请求,参头就敲响行者寮前的响板,集众到寝堂排队等候。参头随侍者入内把住持请出来,坐上座位。参头与众人一起向住持作揖请安,然後上前插香,旋即退回原位,慢慢喝道:「不审。」众人低声应和一遍,随即一齐向住持拜九拜。参头上前说:「我们早就想获得和尚的教诲,伏望慈悲,为我们讲解佛法,指示因缘。」说完转身,作揖请安而退。
第二天,行者寮挂出普说牌通告众人,并排好住持座位和香几、烛台。参头通知大众,并请两序执事僧前来排班侍立。副参头率领众人,在门口恭迎两序执事僧入堂。参头、堂主一起到侍者办事寮,同请住持莅临行者寮舍。住持到来,大家一齐迎入堂,升座而座。侍者作揖请安,站立一旁:接著两序执事僧上前作揖请安,礼毕,侍者烧香,请住持说法。参头领众行者侍立如雁阵,插香,齐喝一声「参」,拜三拜, 退下分列东、西序执事僧之後,侍立如雁阵,恭听开导启示。住持讲说完毕,参头领众行者如前排立,拜三拜,即出列门口,列队侍立右边,作揖恭送住持和两序执事僧。然後跟随至住持寝堂,插大香一片,拜九拜,退出来。紧接著到侍者办事寮,插香,拜三拜:参头、副参又同往两序执事僧前,一一拜谢。
原典
为行者普说
参头预诣侍司,揷香礼拜,禀侍者咨覆住持。如允所请,参头即鸣行堂前板,集众排立寝堂。参头随侍者入,请住持出,据坐。参头同众问讯,进前揷香,退身归位,缓声喝云:「不审。」众低声和毕,同礼九拜。参头进云:「某等久思和尚示诲,伏望慈悲,开示因缘。」转身问讯而退。
次日,行堂挂普说牌报众,设座、香几、烛台。参头报众,请两序立班。
副参领众,门迎两序人堂。参头、堂主①诣侍司,同请住持下行堂。众迎入,据坐。侍者问讯,侧立;两序问讯毕,侍者烧香请法。参头领众雁立,揷香,喝参,三拜,退分东西宁後雁立,拱听开示。毕,参头领众如前排立,三拜,即出门外,右立,揖送住持、两序。然後随至寝堂,扫大香一片,九拜而退。
次诣侍司,揷香,三拜;参头、副参同往两序前,一一拜谢。
注释
①堂主:禅林中主管延寿堂、罗汉堂、水陆堂等堂室的主事人俱可称为堂主。但一般是指延寿堂(即安置重病僧人之堂)主。文中则应指行堂堂主。
受法衣
译文
专使前来递送作为传法信物的金栏衣——即法衣,先拜访知客,说明来意,再同知客一起拜访侍者,烦他禀告方丈。住持可以当即接见,也可以安排在第二天早上接见。
接见前,侍者先令客头行者报告并请两序执事僧前来。专使按常礼插香,寺方予以招待。专使谢过茶,再插香,先後两次作展坐具礼拜之状,住持请他免礼,则改用坐具触地致意,说道:「我的师父请您继承大法,有法衣作为信物,专此奉上。」用垫著衬布的盘子托著法衣信物呈献,然後入座。两序执事僧作陪,喝完茶,献汤水,喝完汤,两序执事僧一同送出安顿住下。侍者陪他到各寮舍与大家相见。
改天上堂,法座左边另设一个住持座位。专使展开坐具行三拜大礼,捧著法衣递上去。
住持接过法衣,应郑重地说几句富有法理的话,然後披上法衣,升上法座。
如果传法给住持的上一代法师已去世,应在法堂右半边设灵几。住持下座後致祭,大众念经,做法有如遗书送达之时,见後文。
原典
受法衣①
专使送法衣至,先相看知客②通意,同上侍司,烦通覆方丈。或即相接,或在来早。
侍者预令客头报请两序至。专使揷香,如常礼。相看谢茶毕,再揷香两层三礼③,免则触礼,词云:「某人和尚法衣表信,专此奉上。」以杵袱托呈法衣信物,然後入座。两序光伴,茶罢献汤,汤罢两序同送安下。侍者引巡寮。
别日上堂,法座左边设住持位。专使大展三拜,捧衣递上。住持接衣,有法语。披衣升座。
或嗣法师已迁化,法堂右间设灵几。下座致祭、讽经,如遗书至之礼,见後。
注释
①法衣:出家者的衣服,有一定的制度,应法而作,故称法衣,或称袈裟。但在禅林中,特称代表传法信物的金栏衣为法衣,只在说法时才披此衣。
②知客:负责接待来客,亦称典客、典宾。属两序六头首之一。
③两展三礼:禅林中拜见师父或尊长的礼节。具体做法是:首先作要展开坐具跪拜的姿态,师家加以阻止,乃作折坐具的姿势,鞠躬叙事情,是为一展。然後又作一次展坐具的表示,又被阻止,再一次作折势,叙寒暖,是为两展。最後手持坐具触地三拜,即完成了两展三拜的礼仪。
迎侍尊宿
译文
若有德高望重的老和尚来访,必须先挂出接待尊宿的牌子,鸣钟集众,至门口迎接。
若是尊宿主张从简行事,那就不先通知,悄悄入寺。住持一定得在寝堂排好香烛相接,并且令人鸣僧堂钟致敬。客头行者报请首座率领众僧,揷香、作揖、请安。礼毕,众僧退下,两序执事僧及住在寺中的退职旧执事僧陪坐。烧香、吃茶毕, 侍者才来揷香礼拜。紧接著尊宿带来的侍者、行者、人仆、轿夫参拜。方丈管事人及参头领众行者、人仆、轮番分批参拜侍者。然後又烧香并供应汤水。用罢汤水, 两序执事僧和退职旧执事一起送尊宿至客房歇息。
其后客头行者吩咐备好轿,尊宿由住持陪著到各僧寮看望僧众,报礼侍者随从侍候。如果来客地位稍低,只是一般友邻寺院的住持,则由侍者陪同到各僧寮走动。
当晚住持招待来访的尊宿。请客侍者准备好请柬,到客房揷香,拜请尊宿参加特地为他而设的汤会,禀告道:「方丈拜请和尚今晚光临寝堂献汤,伏望慈悲赏光。」说完,呈上请柬。(样式见後文)喝完汤,客头行者又禀告道:「请和尚就座吃个便饭。」寝堂张挂了帐幕,贴出图示著各人座次的照牌,并设特别陪伴之位。
至时,鸣鼓行礼,让坐、请烧香、劝用汤:用罢汤後入席吃饭,都与一般特为礼相同,一一如仪。客头行者又到客房邀请说:「方丈请和尚今晚用汤菓。」照旧请两序执事僧作陪。
吃完,侍者禀告尊宿道:「明早住持上堂致谢。」第二天早晨请尊宿用汤,侍者烧香,行者作揖请安,仆从往来答应著听候使唤。住持陪伴尊宿吃粥。粥罢,请茶。然后侍者两次稟请上堂,法座右边设尊宿位,半午时分,又请用点心。
如果来访的尊宿名气特别大、地位特别高,则首座和各位头首稟告住持,烦住持劝请他为大众演讲法义要点。住持先到客房陈述僧众意愿。如蒙允准,则由首座写好邀请书,两序执事僧率大众同到客房,揷香拜请。接著请住持担任导引升座并作介绍的「引座」,同时分头通知全体僧众,挂出告示牌。法座前分左右排好座位。
至时,鸣响法鼓。住持陪尊宿同下法堂,立於法座前。住持先上座作简要的介绍和说明,做法与通常上堂说法相同。讲完下座,两序执事僧前来向尊宿作揖行礼、请安问好。尊宿则到住持前作揖问好。然後站到法堂中间,与大众互相作揖问好。随後登座,侍者和两序执事僧出列作揖请安,住持也上前作揖请安。等到说法完毕,从法座下来,列住持位前作揖问好,又与大众互相作揖问好。住持、两序执事僧和大众随尊宿回客房,揷香拜谢。请客侍者备好一份状子请尊宿接受特别的招待,寺院加以宴请并赠送一份礼物,方丈又以私人名义另加一份礼物。具体礼仪与通常的特别招待相同。
若是来访的尊宿是相邻寺院的住持,与本寺住持属於同辈人,接待的礼节可以简略一些,只要适中得体即可。若是来客与住持是同门眷属,又是长辈,先行友邻寺院住持相见的礼节,再送至客房,请客人当中坐下,住持揷香礼拜, 再行同门眷属相见之礼,请至方丈室裏坐,应当让客人坐中位。迎送的礼节同前。献汤时住持亲自行礼,客人坚决推辞不敢当,那就改为侍者对客人行礼。若是本寺住持的传法弟子前来办事,或者是法侄来访,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8-3-26 16:59:50
|
只看該作者
都应亲自至方丈谒见住持「住持即令鸣僧堂钟集合僧众,司仪请住持居中坐,客人行弟子、法侄相见之礼,接著再行相邻寺院住持相见之礼。接送礼节同前,但招待汤水时不备请帖,请客侍者炷香陈请的礼节,又要根据侍者与来客年岁和僧龄的高低临时作些调整。(请用汤、请出席招待会、请升座等各有状式,见後。)
请汤状式
当寺住持比丘某右某辄以今晚就寝堂
点汤特为,伏望尊慈特垂降重。谨状
年月日(具位)状
请管待状式
当寺住持比丘某右某辄以来日就寝堂
聊备水饭,伏望尊慈特垂降重。谨状
年月日(具位)状
请升座状式
当寺首座比丘某右某辄以来日拜请
举扬宗旨、开示後学,伏望尊慈俯垂
开允。谨状
年月日(具位)状
封面格式
可漏子状请某处堂头和尚禅师(具位)
谨封
原典
迎侍尊宿
尊宿相访,须预挂接尊宿牌,鸣钟集众门迎。彼若尚简,则潜入寺。住持必于寝堂具香烛相接,仍令鸣僧堂钟。客头报首座领众扫香问讯毕,众迟,两序、勤旧就暗坐。烧香吃茶罢,侍者方揷香礼拜。带行侍者①、行者、人仆、轿从参拜。方丈执局②及参头领众行者、人仆、轿番以次参拜侍者。复烧香、点汤③。汤罢,两序、勤旧同送客位④。
客头令备轿,住持同引巡寮,报礼侍者随侍。若以下诸山,则侍者引巡寮。
请客侍者具状诣客位揷香拜请特为汤,禀云: 「方丈拜请和尚今晚就寝堂特为献汤,伏望慈悲降重。」禀讫,呈状。(式见後)毕,客头覆云:「请和尚汤罢就座药石。」寝堂钉挂帐幕,排照牌⑤,设特为光伴位。
至时,鸣鼓行礼,揖坐、揖香、劝汤;汤罢药石,并同常特为礼。客头诣客位请云:「方丈请和尚今晚汤果。」仍请两序光伴。侍者覆:「来早上堂致谢。」次早请汤,侍者烧香,行者问讯,仆从声诺。住持相陪吃粥。粥罢,请茶。侍者再禀上堂,座右设位,半斋点心。
如大尊宿,则首座、众头首禀住持,劝请为众开示法要⑥。住持先到客位陈意。若允,首座具状,两序、大众同诣客位揷香拜请。次请住持引座,报众、挂牌。法座前左右排位。
至时,鸣鼓。住持同下法堂,位前立。住持先引座,与常上堂同。下座,两序诣尊宿前问讯。尊宿往住持前问讯。归中,普问讯⑦。登座,侍者、两序出班问讯, 住持问讯。说法毕,下座,住持前问讯,普与大众问讯。住持、两序、大众随诣客位,揷香拜谢。请客侍者具状请特为管待,山门⑧置食、备(“左贝右亲”)⑨, 方丈备贴(“左贝右亲”)⑩。行礼与常特为同。
若诸山平交,斟酌中礼可也。若法眷⑾尊长至,先讲诸山相见礼,送客位,请居中座,住持揷香礼拜,讲法眷礼,方丈内坐,当让中位。迎送如前礼。献汤恭行礼,客力辞,侍者行礼。若嗣法⑿办事,法妷⒀相访,当躬至方丈。住持即令鸣僧堂钟集众,人事⒁ 先请住持中坐,行弟子、法眷礼,次讲诸山礼。
接送同前,但特为汤管待不具状,请客侍者炷香陈请又看年腊⒂高低,临时通变。(请汤、请管待、请升座,各有状式,见後。)
当寺住持比丘某右某辄以今晚就寝堂
点汤特为,伏望尊慈特垂降重。谨状
年月日具位状
当寺住持比丘某右某辄以来日就寝堂
聊备水饭,伏望尊慈特垂降重。谨状
年月日具位状
当寺首座比丘某右某辄以来日拜请
举扬宗旨、开示後学,伏望尊慈俯垂
开允。谨状
年月日具位状
可漏子⒃ 状请某处堂头和尚禅师具位
谨封
注释
①行侍者:应是尊宿随行的侍者。
②执局:应是方丈直接领导的处理寺务的机构。
③点汤:禅林仪式,指供应汤水,如米汤、七香汤等。
④客位:宾客及新参者的休息室。
⑤照牌:牌上图示众僧之座次,使人一目了然的牌子。
⑥法要:法义的要点、关键。
⑦普问讯:即普同问讯,与大众同时互相问讯。
⑧山门:寺院之外门,又用以借指寺院整体。
⑨(“左贝右亲”):「达(“左贝右亲”)」、「檀榇」等的简称,指布施之物,包括施主施僧的财物(财施)和僧人向施主说法(法施)两种形式。
⑩贴(“左贝右亲”):对於有特殊贡献者增加施物,称为贴(“左贝右亲”)。
⑾法眷:禅林中称同修道者为法中眷属,简称法眷。
⑿嗣法:指弟子对其师父传授之佛法的继承。隋唐以降,师父在传授佛法的同时,也把寺产传给其看中的继承人。这种嗣法弟子简称为「嗣法」,或称「法嗣」。
⒀法妷:妷同侄。佛教仿照世俗宗法制度,把同师学道者称为师兄弟,师兄弟的弟子即法侄。
⒁人事:此指来访的嗣法、法眷;下文之人事则指赠送的礼物。
⒂年腊:年为年龄,腊为戒腊。年腊即年龄和戒腊。
⒃可漏子:又单云「可漏」,封固的意思。可漏指卵壳,借指书状封入筒中,如幼虫容身壳内,极为平安牢固。《百丈清规》於诸状式中创「可漏子」一式,後世遂用於祭文、疏文中。
施主请升座斋僧
译文
施主到来,知客出面接待,引至方丈,献茶汤,送至歇宿处安顿好。如果是当官有地位的大施主到来,应当鸣钟集众,出门迎接,送至歇宿处安顿好。施主俟安顿妥当,却请主管的知事僧商议,一起上方丈室,炷香拜请住持升座。
到了预定的那天,在法堂铺设法座,座前设施主座位,挂上堂牌通告僧众,鸣鼓集众。
知客同施主上方丈室请住持,必须准备手炉、灯盏、幡帜、铙钹,按照规定的仪式将住持迎至法座前,登座结跏趺坐。施主在法座前向住持礼拜毕,知客作揖把他引入座位听说法。
(施主只可接受揖请礼,但必须站著听法,若真的坐著听法,那就是不尊重佛法的表现。)住持讲完下座,施主再次拜谢。
如果要设素食供给僧众,必须与主管僧人议定所需费用。维那开列出一寺僧众数目,预备布施的财物按数平均分发。礼堂内设施主位,施主与住持对坐著用罢素斋,主管知事僧陪施主在僧堂前站一会儿,等首座领僧众出堂致谢:接著住持、知事到客房来致谢。
如果有的施主捎钱来设素食供给僧众,住持就将此事交付有关知事僧全盘负责。
主事僧应当把全部的钱用来营办供食和布施,切不可将此项钱款移用到别项事情上,应记取犯互用罪者因果报应、历历在目的教训。
原典
施主请升座斋僧
施主到门,知客接见,引上方丈,献茶汤,送安下处。若官贵大施主,当鸣钟集众门迎,送安下处。定,施主却请知事商议,同上方丈,炷香拜请升座。
至日,铺设法座,座前设施主位,挂上堂牌报众,鸣鼓集众。知客同施主上方丈请住持,须备手炉、灯幡、铙钹,如仪迎至座前,登座跌坐。施主座前设拜,知客揖引入位听法。(但受礼,坐则慢法①也。)下座,拜谢。
若斋僧②,须与知事议定斋料用费。维那具僧行数目,(“左贝右亲”)资随数均俵③。僧堂内设施主位,与住持分手斋毕,知事陪施主僧堂前少立,待首座领众出堂致谢;次住持、知事到客位谢。
或有寄钱斋僧,住持责付知事。须当尽数营办供(“左贝右亲”),慎勿互用④,当思因果历然。
注释
①慢法:傲慢无礼,对佛法不尊重。
②斋僧:设素食供给僧众。
③俵:即俵散,意思是把各人应得之物按人分给。
④互用:即互用罪,互相滥用三宝物之罪过。佛律对寺院财物的使用有极严格的规定,例如指定供养佛像的财物移用为供养僧人,或用於制办法物;指定造释迦佛的财物移用於造弥陀佛,都是违律的,都算是犯了互用罪。
受传法弟子请吃斋点
译文
如果本寺住持的传法弟子到寺来请吃饭,令随行的知事僧到库司商量营办,计算出需用钱物多少,如数送交库司。头天晚上先到侍者处说明来意,烦通报给住持, 至方丈室揷香展坐具礼拜,若是住持执意免礼,则改为以坐具触地致礼,恳请道:「明天早晨,我们在僧堂准备了一点简单的饭菜,伏望师父慈悲,屈驾光临。」同时令客头行者请两序执事僧在单寮和诸寮挂出请吃饭牌子。
到了那一天,僧堂中住持座位被装饰一新,桌上铺了罩巾,安放著盛布施钱物的器具。库司灶上的响板响时,大众就往僧堂走来。斋主随住持入僧堂,作揖让坐,转身至圣僧像前烧香,又叉手到住持跟前作揖请安,转身从圣僧像後出来。住持伸手请这位斋主坐,其位置安排在知客板头。行者喊一声:「请大家各自将挂搭单上的鉢盂取下。」待行者将饭食一一分盛给大家,斋主起身,烧香、取出布施钱物,向住持作揖问安,一边把布施钱物一一分发给众人。这时厨房才敲响斋板,厨子出来给大家添饭。
吃完饭,大众收好鉢盂退出,住持导引斋主烧香,斋主到住持前作揖请安,从圣僧像後走出,至炉前与众工役问好。
钟声响时,招待大家喝茶。为每人斟过茶,斋主至住持前劝用茶,再次从圣僧像後转出,到住持前,展开坐具说道:「今天一点薄礼,不成敬意。辱蒙屈尊光临, 下情不胜感激之至。」二次展坐具问寒问暖,又三次用坐具触地表示拜谢,然後送住持出门,再回到僧堂烧香,到南边与北边问好作礼,以感谢诸前辈、执事光临作陪:接著又回到僧堂中央,向大家作揖问好,敲钟收拾盘盏:最後到方丈室再次感谢住持光临。住持随即到客房对传法弟子的盛情招待表示谢意。
如果是邻近各寺院住持来寺请吃饭,等斋饭办妥,斋主请住持同赴僧堂,作揖恭请住持入坐。住持应当请斋主免礼,作揖请斋主归位。斋主等到行者为大家盛好了饭菜,起身烧香,到住持前作揖请安,拿出布施钱物,分发给众人:再为光临作陪的贵客烧香,回到自己席位陪大家吃饭。饭後的茶礼要不要,可视情况斟酌决定。
原典
受嗣法人煎点①
若法嗣到寺煎点,令带行知事②到库司会计营办,合用钱物送纳。隔宿先到侍司咨禀通覆,诣方丈揷香展拜,免则触礼,请云:「来晨就云堂③具菲供,伏望慈悲,特垂降重。」令客头请两序,单寮、诸寮挂煎点牌。
至日,僧堂住持位严设敷陈,及卓袱衬币之具。火板④鸣,大众赴堂。煎点人随住持入堂,揖坐,转身圣僧前烧香,叉手往住持前问讯,转圣倌後出。
住持引手揖煎点人坐,位居知客板头。行者喝云:「请大众下鉢⑤。」行食⑥遍,煎点人起,烧香、下(“左贝右亲”),问讯住持及行众(“左贝右亲”)。厨方方鸣斋板, 就行饭。
饭讫,众收鉢退,住持卓煎点人烧香,往住持前问讯,从圣僧後出,炉前问讯。
鸣钟,行茶遍,往住持前劝茶,复从圣僧後出,进住持前,展坐具云:「此日薄礼层渎。特辱降重,下情不胜感激之至。」二层寒温,触礼三拜,送住持出,煎点人复归堂烧香,上、下间问讯,以谢光伴;复中问讯,鸣钟收盏;次诣方丈谢降重。住持随到客位致谢。
若诸山煎点,候斋办,请住持同赴堂,揖住持坐。住持当免行礼,揖煎点人归位。待行食遍,起烧香,往住持前问讯,下(“左贝右亲”),俵众人(“左贝右亲”);烧光伴香,归位伴食。茶礼讲否,随宜斟酌。
注释
①煎点:煎茶点心,转义为进茶之前的点心。
②带行知事:住持出门随行的知事。
③云堂:僧堂的别名。形容僧众聚集如云,故名。
④火板:挂於库司灶上之板,饭熟时饭头敲板三下,火头即灭火,故名火板。
⑤下鉢:禅僧集体吃饭时,开厨前云板响,或闻行者吆喝,一齐将悬在挂搭单上方的钵盂放下。
⑥行食:行是施与,食是食物。行者将饭食一一分与僧众,谓之行食。
住持得法老师的遗书送到
译文
专使带著遗书到寺(礼仪详见下文(遗书篇)),在方丈室拆开遗书,两序执事僧先安慰住持。
祭礼在法堂中进行。灵几设在法堂中央,住持至座前拈香,说一通法语,哀悼并拜三拜:上汤,再三拜。献上饭食,再供上布施财物,鸣鼓,按「特为」礼仪行事:拜三拜,上茶,鸣鼓三下,退座,收起坐具。
维那念诵《楞严经》中的咒语,以其功德转施给已故老法师(做法与住持的得法老师逝世纪念日相同)。现任两序执事僧、退职闲居的执事僧、游方来寺的禅徒、住持的同乡、与住持同修道的僧徒、住持的弟子及各办事人都有祭礼。这些人设祭时,住持立於灵几左侧(若是有友邻寺院住持、客居本寺的外寺退位住持,以及法中眷属是已故得法本师的同辈人,他们上祭时住持与专使必须答拜,辈份不及上述诸人者来祭则下答拜)。祭毕,念诵《干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咒语, 将此功德转施给已故老法师,大家念道:「刚才诵经的功德,奉为某寺某号大和尚增高品位,十方三世一切佛。」祭事完毕,首座领著众僧徒又安慰住持道:「法门不幸,尊师大和尚竟已作古。我们後学失去一位可依赖的导师,不胜悲悼。尚望和尚忍痛节哀,为弘扬佛道而努力。」
原典
嗣法师①遗书至
专使持书到寺(礼仪详见下<遗书篇>),方丈开书,两序先慰住持。
法堂中间设祭,座前拈香,有法语②,举哀三拜;上汤,复三拜。进食,下(“左贝右亲”) ,鸣鼓,讲特为礼;三拜,上茶,鸣鼓三下,退座,收坐具。
维那举「楞严咒」③回向④(与嗣法师忌同)。两序、四寮⑤、江湖⑥、乡人⑦、法眷、小师⑧、办事皆有祭。住持居灵几之左(如有诸山及座下西堂、法眷与师为行辈者,上祭则住持同专使答拜,以下则不答拜)。祭毕,讽「大悲咒」⑨回向云:「上来讽经功德,奉为某寺某号大和尚增崇品位,十方三世⑩一切佛」云云。
首座领众慰住持云:「法门不幸,令师和尚迁化。後学失依,不胜悲悼。尚冀堪忍,力行此道。」
注释
①嗣法师:禅林中称传授法统给自己的和尚为嗣法师。
②法语:说正法之言语。
③楞严咒:又称佛顶咒,《楞严经》所说之神咒,有四百二十七句,其中最末之八句为心咒。
④回向:将自己所修之功德回转趣向於所期往的目标。如希望将自己所修的功德施给别人,称为回向於众生;如希望自己的功德使自己和他人俱成佛果,称为回向於佛道。
⑤四寮:此处之四寮为蒙堂的别名,因为古有四名僧曾居蒙堂,後人慕之,遂将蒙堂称为四寮。四寮又可概指首座、维那、知客、侍者,见後文<亡僧章>。
⑥江湖:有两种解释。一说江西、湖南为禅宗极盛之地,因此而泛指禅徒为江湖。一说江湖为隐逸之士所处,因此,那些住在名山大刹而不干世事的高僧聚集一处时,亦称江湖众。文中所指似是後者。
⑦乡人:故乡之人。
⑧小师:有两义,一为受具足戒尚未满十年的僧人;一为弟子,相对於师父而言。
⑨大悲咒: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身咒、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心陀罗尼。亦即说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内证功德之根本咒。此咒出自於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全文计有八十四句,诵出咒能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又诵此咒一百零八遍者, 则一切烦恼罪障,乃至五逆等重罪,悉皆消弭,而得身口意之清净。
⑩三世:又称三际。即过去、现在、未来。泛指一切时间。
解说
这一节对於住持的职责、义务、权威及其教导、启发僧众的时间、形式、特点作了详尽的阐述:对於住持日常主要的对外交往,如接受法衣,招待到访的禅林前辈,主持施主斋僧仪式,接受嗣法弟子馈赠食物,处理得法老师逝世噩耗传来时的祭奠事宜等,也作了详尽的介绍。从而凸现出住持在禅林中的领袖地位,说明住持个人的道德和学识,以及他是否称职地履行职责,对於禅林的兴衰具有多么巨大的影响。
古代曾把寺院的三个最重要的职务——上座、寺主和都维那——称为「三纲」,意思说他们的作用犹如一张渔网上的纲绳一样,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自从怀海实行教规改革之後,禅林中的住持基本集中了古代「三纲」的主要职能和权威,他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由於住持位高权重,他的所作所为对禅林兴衰的影响至巨,所以方丈是否得人,就成为禅林中头等重要的大事。自古以来对於这个问题作过许多探讨,到了现代, 对於住持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及选任住持的程序渐渐有了趋於一致的认识。一般认为,担任住持的人必须具备领袖气质,还须具备行政经验,精通戒律,熟悉经藏, 最好还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有高度的服务精神。选任住持应不限於某一寺院和某一地区,应从全国佛教界广泛取材,通过协商,选择道德学问俱优的人出掌丛林。现代佛学界的泰斗如太虚、淡虚、虚云、圆瑛等大师,就是根据上述的精神和方式多次出掌多处禅林方丈席位的。他们都为佛教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可惜这样的大师在佛门毕竟是太少了,尸位素餐之辈比比皆是。如何培养人才遂成当今佛门的第一要务。
迎请新住持的仪式
发专使
译文
凡遇十方寺院住持一职空缺,必须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等到按有关程序确定出新住持人选,库司便备好茶点邀请两序执事僧和已退职的旧执事人员开会,商议派专使迎接新住持事宜。撰拟致新住持的信函(分别有头首、知事、勤旧、蒙堂、前资、僧众署名的各种信函)、制定疏文(有一山徒众劝请新住持就职的「山门疏」,还有由各友邻寺院及由各隐逸高僧署名的敦请疏文)、茶汤榜(由专使署名)等文件由书记负责完成。如寺中没有专职的书记,则临时选定几位有文化的僧人分别负责完成。榜文要用绢素书写。专使的人选,可以是东序知事中资格高的人,可以是已退职的知事、侍者等旧执事僧,可以是寄住本寺的他山退隐长老,也可以是首座等现职的西序头首。如果专使不是现职的知事僧,则应派一位现职知事僧同去,负责财务并充顾问。要预先准备一册「须知」,列明本寺所有的田产、物业, 以及迎接的仪从。
一切准备妥当以後,寺方设宴款待专使及其一应随从人员。到了起程那一天,专使一行到各僧寮与大家话别。这时应敲响僧堂钟集合大众,欢送出山门。山门下搭起帐篷,帐篷裏排设座位,举行请专使一行用茶汤的礼仪,请两序执事僧和勤旧人员光临作陪。若是担任专使的是资格高的东序知事僧,则由资格较低的知事僧行礼:若是由西序头首或退任的知事、侍者等旧执事僧任专使,则由资格高的知事僧行礼。其程序是:作揖让坐、烧香、作揖请专使烧香,各自归复原位,陪伴专使喝茶:再度起身烧香、揖请专使烧香,又各自回复原位,陪伴专使吃汤,然後收起盘盏。专使起身致谢,上轿起程。
原典
请新住持
发专使
凡十方寺院①住持虚席,必闻於所司。伺公命下,库司会两序、勤旧茶,议发专使。修书(头首、知事、勤旧、蒙堂、前资②、僧众)、制疏(山门、诸山、江湖)、茶汤榜(专使署名),请书记③为之。如缺书记,择能文字者分为之。用绢素写榜。所请专使,或上首知事,或勤旧,或西堂、首座,或以次头首充之。若非知事充专使,亦须以下知事一人同去,掌财议事。具须知一册,该写本寺应有田产、物业及迎接仪从。
一切毕备,山门管待专使一行人从。至起程日,诣诸寮相别。呜僧堂钟集众门送。三门④下钉挂帐设,向裹设位,讲茶汤礼,请两序、勤旧光伴。如上首知事去,则下首知事行礼;如头首、勤旧去,则上首知事行礼:揖坐、烧香、揖香、归位,相伴吃茶;再起烧香、揖香、归位、相伴吃汤,收盏。专使起谢,上轿。
注释
①十方寺院:又称十方刹。指住持退位後,不限於由原寺徒弟继位,而是可於诸方禅寺中选有德行者继位的寺院。
②前资:禅林中曾三次担任副寺以下东序知事职务的僧人,退休後称前资。
③书记:西序六头首之一,职掌书写。
④三门:亦作「山门」。指寺院的大门。有的中间立一大门,左右配以小门,有的只在门栈中间加立二柱。这种三门的形式象徵著教义中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现任住持被聘请任另一寺院住持的做法
译文
迎请新住持的专使到达住持现时所在的寺院,先会见知客,知客陪专使一同到库司,给予接待,并安排好住处。接著专使拜见西序头首及各寮舍的僧人,再到侍者处详细说明来意。侍者代为禀报住持,等待住持作出决定。如果住持答应所请,便可安排举行接受新职的仪式。具体仪式是:在方丈室布置好桌子,铺上桌布,把疏、帖安放在桌上。然後报请两序执事僧至,入寝堂请出住持。专使上前向住持作揖问安,请住持结跏跌坐。见面礼毕,住持当中而立,专使上香,展坐具行三拜大礼,进前说:「我受敞寺的派遣,虔诚地请您屈尊俯就敞寺住持之职,有幸谒见您,下情不胜感激之至!」说完又拜三拜,再致词道:「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共同祝愿新任堂头和尚生活如意,多福多寿!」再拜三拜,起身收好坐具。
专使行礼时,住持各答一拜,答词是:「我才德寡薄,叨蒙信任,承担如此重大的使命,只怕不能胜任,有玷贵寺的门风。加之专使辛勤远来,更使我感激不尽。」专使呈上带来的文疏、信函,住持接过放在几案上,打开看过,让侍者揖请专使入座(专使在住持对面座位就坐,客居寺中的他山退任住持暂且在下一位坐,如此让位是用以表示对远来客人的尊重)。
大家用完茶,侍者同两序执事僧把专使送回客房。
这时堂司行者敲响僧堂钟,僧众齐集方丈室向住持道贺。库司预备了香烛,首座和知事僧各揷香展拜。第一拜致词道:「堂头和尚的升迁,也是全寺院的莫大光荣。喜讯传来,整个丛林欢声雷动,我们都不胜高兴之至!」第二拜致词道:「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共同祝愿新任命的某寺堂头大和尚生活如意,多福多寿!」各以坐具触地三次代表三拜之礼。住持答一拜,致词说:「我自度才疏学浅,偶然被选中担任某寺住持,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蒙诸位殷勤称贺,不胜惭愧。」
贺客散後,知客引领专使到各寮舍一一相见问好。然後将带来的「本寺须知」和仪从杂物清单一一呈纳给住持。当晚寺方设特别汤水和晚餐招待专使,夜间再次招待汤叶,都请两序执事僧和退任的旧寺职人员光临作陪。有关的这些庶务都由库司负责安排。
原典
当代①住持受请
专使到彼寺,先见知客,同到库司,接送安下。次见头首及诸寮,诣侍司详禀来历。侍者通覆住持,候可否。如允请,然後令铺设桌袱,安疏帖。报两序至,入请住持出。专使问讯(请趺坐)。住持中立,专使揷香,大展三拜,进前云:「某蒙山门使令,攀屈尊严,得奉慈颜,下情不胜感激之至!」又三拜,词云:「即日时令谨时,共惟新命②堂头大和尚尊候起居万福。」复三拜,收坐具。住持各答一拜,词云:「叨膺请命,有玷宗风③。且厪远来,不胜多感。」专使呈疏帖、书问。住持接置几上,开书、疏看过。侍者揖坐(专使於住持对面坐。西堂权趱下一位,以让远客)。吃茶毕,同两序送客位。
堂司行者鸣僧堂钟,大众诣方丈作贺。库司备香,首座、知事务揷香。初展词云:「法门多幸,伏审荣迁,欢动丛林,下情不胜喜跃之至!」再展云:「即日时令谨时,共惟新命某处堂上大和尚尊候起居万福。」触礼三拜。住持答一拜,词云:「自揆疎谬,偶膺此选,过厪称贺,不胜多愧。」众散,知客引专使巡寮毕,次第呈纳本寺须知、仪从什物。当晚,特为汤、药石,至夜汤果,皆请两序、勤旧光伴。库司排办。
注释
①当代:即现任的意思。
②新命:新受命为住持尚未到任视事者。
③宗风:某一寺院或某一宗派特殊的门风。
新受命的住持升座
译文
新受命的住持於接受使命的第二天,於原寺院举行升座仪式。侍者吩咐行者,预先在法座下陈设几案,排列专使携来的疏、帖,并铺设座位。专使预先禀告维那选定宣读疏帖的人员。至时,侍者回覆住持後,鸣鼓集众一如平常上堂仪式。住持出来,至其位置站立,上香,并示意请专使烧香、呈疏、帖。每呈一件疏文,专使都要烧香後再递上。住持逐一接过,各有相应的法语,然後由宣读人宣读。
宣读完毕,专使再次上香,两度作出将要展坐具礼拜的表示,实际则根据住持的意思,或者免礼,或者以坐具触地代行叩拜礼。礼毕,退下,导请住持升上法座而坐,简要致词并对重要来宾致谢後,仪式便告结束。
原典
受请升座
受请已,次日升座。侍者分付行者,预於法座下右边排列疏帖,设位。专使预禀维那请宣疏帖人。侍者覆住持,鸣鼓,如常上堂式。住持出,至位立,进香,卓专使烧香、呈疏帖。每呈一疏,则专使烧香递上。住持逐一拈,各有法语。
宣毕,专使仍炷香,两层三拜,或触礼,或免,在住持意。退,卓住持登座,提纲叙谢,结座。
专使特地为新任住持设斋点
译文
专使先与新受命的住持商议,定下斋点和布施钱物数量多少才合适得体,给两序执事僧、已退任的旧寺职人员、住持的乡亲、同修道的眷属及有关办事人员额外增加的布施物共需多少费用,然後把所需费用一总送到库司交付清楚,委托库司全权代办。
到了那一天,专使到方丈室揷香拜请,初展坐具行礼道:「今天中午在僧堂特地准备了一些简单的斋点,希望您大发慈悲,屈尊光临,私心诚惶诚恐,不胜企盼期待之至。」再展坐具行礼,又道:「今天天气还好,我们共同祝愿新受命的堂头大和尚多加保重,多福多寿!」说完以坐具触地代行三拜礼。住持以一拜作为回礼。
两序执事僧和住单寮的有身分的僧人们,率领方丈室的客头行者,会同专使带来的行者,到各寮舍一一禀请,挂出设斋点的牌子通知僧众。僧堂内布置一新,主席位赫然显目,西堂位置旁特设了专使位。茶汤榜(即今之菜谱)张挂在僧堂大门两侧。
至用斋的时候,专使站在僧堂前迎候住持入堂,作揖问安,并引住持至主席位,作揖让坐。再回到僧堂中间,向大家问好作揖,请大家就座入席。随即到圣僧塑像前烧香,又先後到僧堂南北两个半间及堂外烧香。完了回到堂内,到住持面前、南北两半间及外堂作揖问安,又回到中间向大家作揖问安。至此才开始动箸用餐。待行者将斋点分到每位来客鉢中後,专使又起身烧香,然後先给住持送上布施的钱物,再给大众分发布施钱物。完成这道程序後,专使回到自己位置,陪伴大家用斋。
等到端出折水,擂鼓一通,专使再起身烧香,像刚才一样行礼一遍。行者给大家倒茶,等给大家都倒过了茶,撤出茶瓶,专使复起身如前向各位作揖问安,并且收起住持的茶盏,进前行礼。第一次展坐具致敬道:「我草草准备了一点素餐,承蒙大和尚慈悲光临,下情不胜感激之至。」第二次展坐具致敬,讲些问候寒温的话,以坐具触地三次代表三拜,便先送住持离席休息,再回到僧堂烧香,展坐具行三拜大礼,在堂内、堂外巡行一周,又回到内堂,站在中间向大家作揖问安,各自收起茶盏,鸣鼓三声,退席回寮。
席散後,专使随即上方丈室向住持致谢,其次到库司致谢筹办斋会之劳,再回到方丈室请住持晚上来吃晚饭及夜间的汤菓点心,同时都请两序执事僧和退任的旧寺职员光临作陪。
原典
专使特为新命煎点
专使先与新命议定斋(“左贝右亲”)轻重合宜,两序、勤旧、乡人、法眷、办事贴(“左贝右亲”)、斋料等费,专使亲送纳库司置办。
至日,专使诣方丈揷香拜请,初层云:「今辰午刻,就云堂特为煎点。伏望慈悲降重,下情不胜战汗之至。」再拜云:「即日时令谨时,共惟新命堂头大和尚尊候起居万福。」触礼三拜。住持答一拜。
两序、单寮系方丈客头,同专使行者一一诣寮禀请挂煎点牌报众。於僧堂内铺设主席,西堂板头排专使位。茶汤榜张於堂外两侧。至斋时,专使僧堂前伺候住持入堂,问讯,归位,揖坐;归中问讯,揖众坐。圣僧前烧香,次上、下间,次堂外烧香。
仍归堂内、住持前、上、下间及外堂问讯。仍归中问讯。行食遍,烧香,下住持(“左贝右亲”),次行大众(“左贝右亲”)。毕,归位,伴斋。
俟折水出,鸣鼓,专使再起烧香,行礼同前。行茶遍,瓶出,如前问讯,收住持盏。
专使行礼,初展云:「某聊备蔬饭,伏蒙慈悲降重,下情不胜感激之至。」二展叙寒温,触礼三拜,送住持出。再归堂烧香,大展三拜,巡堂一匝并堂外,复归内堂,中间问讯。收盏,鸣鼓三下,退座①。
专使随上方丈致谢,次诣库司谢办斋,再诣方丈请住持至晚药石,至夜汤果。皆请两序勤旧光伴。
注释
①退座:法会、佛事等仪式结束後,离开会所回归寮舍,称为退座。
寺方招待新受命的住持及专使
译文
有关管事人在库司集会商议招待新受命住持及专使事宜,招待之礼节及赠送礼物都按常规行事。事前一天,东序选一位资格高的知事僧到新受命住持前揷香拜请, 接著到客堂禀请专使,并派库司客头行者邀请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寺职人员光临作陪。要特别注意赠予的钱财必须符合礼节,不可过於省俭、显出轻蔑之意。仪式过程中言词和行礼,都与通常的特为礼相同。
仪式在住持寝堂进行。中间布置了住持高座,其右侧附设专使座位,两序执事僧的位置像通常那样分列左右,退任旧执事的位置设在住持的对面,侍者位在知事位的下首。对於大老远前来迎接住持的仆从,除了要加以款待外,还要给予一定的酬劳。
有不少地方,因为平时僧众对住持有宿怨,所以藉著住持转任外寺的机会,大发牢骚,漫骂吵闹,传至官员和世俗百姓耳中。往往因为一人的无知,而坏了一寺的名声。寺中老成长辈,以及寺院的外护、左邻右舍有威望的长者应预先多加教育劝导,使其自重自爱,不要无理取闹。另一方面,作住持的也应对自己的言行多加观照,尽量多做好事,使得人走後一寺僧众还会不断思念感激自己。
原典
山门管待新命并专使库司会议,管待供(“左贝右亲”)如仪。上首知事①隔日诣新命前揷香拜请,次诣客位禀请专使,令库司客头请两序、勤旧光伴。币(“左贝右亲”)当如礼,不可轻蔑。词语、行礼并与特为礼同。
寝堂中敷住持高座,专使附位于右,两序如常列左右,勤旧对面位,侍者知事下位。远接仆从管待外,当支犒劳。
所至住持多因迁赴他山,借行怀其宿愤,动致唇吻,传之官员、士庶。因一人无知,而使一寺蒙其恶名。老成耆宿、外护②、邻峰③当戒戢之。然为住持者,凡事留遗爱可也。
注释
①上首知事:知事中因地位较高而排班在前者。
②外护:给予寺院以物质援助,使寺僧能安心修道者,不论在僧在俗,都称为该寺的外护。
③邻峰:邻居中有地位有影响的人。
新受命的住持告别僧众、上堂行茶汤礼
译文
到了离寺起程那天,专使到各僧寮话别。新受命的住持上法堂升法座感谢两序执事僧、退任的旧寺职人员及全体僧众。下座後,击鼓三下,面向法座而立,与大家互致以坐具三触地的礼节後,从西廊而出。这时大钟和各种法器齐鸣,大众一起送出山门,仆从们在山门外排队侍候。
山门口已经预先张挂了帐幕,帐中布置了朝内摆设的高座。向外也排列了一应座位,首座代理主持寺务,暂居主位,客居在寺的外寺退任住持与本寺退任执事僧分列左右作陪,东西两序执事僧分两边相向而坐。一位老资格的知事僧出而行礼,揖请新命住持和众人入座,又揖请众人烧香,归位,用茶。茶毕收起茶盏,再起身烧香,揖请大家烧香、归位,用汤。
用完汤,新命住持起身致谢,上轿。两序执事僧和退任的执事也备好了轿准备远送,新命住持应当竭力加以劝阻。此时应鸣大钟致敬,直到住持的轿子去远了,钟声才停止。
原典
新命辞众,上堂、茶汤
至起离日,专使诣诸寮别,新命上堂致谢两序、勤旧、大众。下座,鸣鼓三下,向法座立,普与大众触礼三拜,从西廊出。鸣大钟、诸法器,大众门送。
行仆门外排立。
山门首预钉挂帐设,中敷高座向内。首座向外摄居主位,西堂、勤旧分手光伴,东西序两边朝坐。上首知事行礼,揖坐,揖香,归位,点茶。收盏,再起烧香,揖香,归位,点汤。汤罢,起谢,上轿。两序、勤旧备轿远送,住持当力免之。鸣大钟,住持渐远,方止。
西堂、头首被请担任住持
译文
如果是客居本寺的外寺退任住持(即西堂)或西序头首如首座、书记等被推举担任某寺住持,其聘请仪式如下。专使来到寺中,先拜见知客,同到侍者办事处说明来意,由侍者引见方丈,揷香,展坐具礼拜,问过寒温喝过茶,被送到客堂安顿下。接著,专使到各僧寮,和大家见过礼,请侍者一起到方丈室,向住持禀报说: 「某寺现在请某人出任住持。」住持将这一消息通知两序执事僧和退职的旧执事,请他们带专使一起同到受请人僧寮,把有关的疏帖和书信一一摆出来,专使揷香行礼,做法与现任住持被请为某寺住持的仪式相同。
如果被请的人推辞不肯接受新职,大家要多方劝请。被请人答应之後,住持应请新受命的住持及两序、勤旧喝茶,然後送被请为住持者搬到客堂去住。接著依次进行如下仪式:新受命为住持的人接受祝贺:到各僧寮看望大家,互赠礼物:晚上寺方请新受命者及专使用特地准备的汤点、吃晚饭,夜间又请用汤叶,每次都请两序执事僧光临作陪。
原典
西堂、头首受请
专使到寺,先见知客,同到侍司,引见方丈,揷香展拜,相看茶罢,送客位。次诣诸寮,人事毕,禀侍者,同诣方丈,咨禀云:「某寺今请某人住持。」住持报两序、勤旧,同往受请人寮中,敷陈疏帖、书问,专使揷香行礼,与请当代同。
如不允,众为劝请。受请後,住持请新命及两序、勤旧茶,送新命归客位。
次第受贺、巡寮、人事。晚请新命、专使特为汤、药石、汤菜,两序光伴。
受请为住持者升座仪式(受请者本是名僧大德退隐本寺为西堂,或是前堂首座才举行)
译文
专使应当在头一天晚上怀著香,到方丈室行触坐具三拜礼,提出要求说:「拜请和尚,明天为新受命的敞寺住持行导引升座礼。」第二天吃罢早粥,就把法堂布置起来:在法座右边排列桌椅,桌上安放有关疏帖,座左则设住持椅子。鸣鼓齐集僧众,住持来到法堂升座,行事与五参仪式相同。然後派请客侍者请新受命的某寺住持进法堂,结跏趺座,住持作简短讲话,赞扬新受命者为了佛法大计,出山承担重任,又劝请新受命者阐发一段佛法精义,满足大家敬仰爱慕之心。至於新受命者是否在此场合结合禅林旧事阐扬佛法,倒不必拘泥。
住持下座後,归座左面向外站。专使同知客、侍者到新受命者面前,作揖问安。礼毕,新受命者到住持前作揖问安,接著与两序执事僧和广大僧众互相作揖问好。如果新受命者是本寺住持的传法弟子,住持要趁此机会付给法衣,同时赠给几句蕴含佛法深义的话。新受命者郑重地把法衣披上身,上前请住持升法座结跏趺坐,展开坐具行三拜大礼,不收坐具,致词道:「弟子早蒙恩师教导陶铸,只是长进不大,深感有愧於宗门。现因彼寺殷勤来请,无法推辞法门的公意,只得离师赴任。下情不胜惶恐之至。」又拜三拜,再致词说:「今天天气很合时令,我们共同祝愿堂上本师大和尚注意饮食起居,多福多寿!」说完又在坐具上拜三拜,才收起坐具,上前作揖问安。住持答礼,说道:「你前途无量,是佛门的希望所在。
如今身膺重任,所谓当仁不让,对你来说,的确当得起这句话。希望兢兢业业,克尽职守。」新受命者退回法座右侧站立。专使把疏帖一一递上,彼此都要说几句切合身分又富含法理的话。
如果新受命者并非本寺住持的传法弟子,下座後,可以当即就走到法座前与住持作揖问好,接著与, 两序执事僧和大众互相作揖问好,然後直接回到法座右侧,拈起法衣,再拈起疏帖,都要说一番含法理的话。事前,专使已先禀告维那请妥了宣读疏帖的人,至此一一宣读完毕,指著法座,讲一番含法理的话。新受命者登上法座,向专使询问一些话,再对众人发表一番简短的讲话,对住持和有关人员一一道谢,便结束升座仪式。下座后,新受命者到住持前行两展三拜的礼节。第一次展坐具后鞠躬致词道:「托和尚的幅,我侥幸被选为某寺住持,有玷宗门高风。蒙和尚一片美意,促成此事,下情不胜感激之至。」住持回答道:「阁下的当选,天心,下合公论,不但我们一寺感到喜庆,整个佛门也因此增加了光荣,下情不胜欢欣之至。」新受命者第二次展坐具後敍寒温道:「今天节气正合时令,我们共祝堂头和尚注意起居,珍摄法体,多福多寿!」是否要再行以坐具触地象徵三拜的礼仪,按住持的意思而定。
接著,新受命为住持者与两序执事僧和众僧人们互相作揖问好。知客、侍者引领新受命者到各僧寮看望大家并一一致谢。如果新受命者是本寺住持的传法弟子,下座後先到住持前展坐具行三拜大礼,退下来後与大众作揖问好,然後巡寮致谢,行事与前述相同。
如果是次一等的头首和两堂被选为新命住持,在他受请之後应实行什么礼仪,临时由本寺住持斟酌决定。
原典
受请人升座(名德西堂、前堂首座方举行此)
专使当隔宿怀香诣方丈触礼三拜,词云:「拜请和尚来日为新命和尚引座。」次日,粥罢,法座右边排列椅桌,桌上安疏帖,座左亦设住持椅子。鸣鼓集众,住持出升座,与五参礼同。令请客侍者请新命趺坐,褒美新命为法而出,劝请举扬,慰众渴仰。举话有无不拘。
下座,住持归座左,向外而立。专使同知客、侍者往新命前问讯毕,新命出住持前问讯,次与两序、大众问讯。若新命是嗣法弟子,住持付法衣,有法语。披衣了,进前请住持趺坐,大展三拜,不收坐具,进词云:「早蒙陶铸,仰愧先宗。
来请既勤,难逃公命。下情无任惶惧之至。」又三拜,进词云:「即日时令谨时,共惟堂上本师大和尚尊候起居多福。」又三拜,收坐具,进前问讯。住持答云:「斯道所寄,一彩九鼎。不忝当仁,惟冀保任。」却归座右立。专使度疏帖,各有法语。
若非法嗣,即出座前与住持问讯,次与两序、大众问讯,径归座右,拈衣、拈疏帖,有法语。专使先禀维那请宣疏帖人,宣毕,指座,有法语。登座, 垂语问答,提纲叙谢,结座。下座,到住持前两展三礼。初展,词云:「叨膺请命,有玷宗风。仰蒙玉成,下情不胜感激之至。」住持答云:「喜庆人天之请,荣增佛日之光。下情不胜欣忭之至。」再展,云:「即日时令谨时,共惟堂头和尚尊候起居多福。」触礼三拜,或讲或免,随住特意。
次与两序、大众问讯。知客、侍者引巡寮致谢。如嗣法者,下座先至住持前大展三拜,退与大众问讯,然後巡谢,同前。
如以次头首、西堂,临时又在住持斟酌讲行。
专使特地为新命住持设斋点宴请全寺
译文
专使先到新受命住持前,议定方丈为新命住持引导升座的谢仪、给僧众的布施物、给宣读疏帖人、两序执事僧、退职旧执事、退隐在本寺的名僧大德、新命的乡亲、同一师门的眷属等额外增加的布施钱物之数额。至期,早晨吃完粥,专使怀揣著香到方丈,行坐具触地礼拜请道:「今天中午,特地为新命和尚在僧堂准备了素餐,恳请您屈尊光临。」又到新受命住持前拜请,礼节同前述一样。方丈客头行者同专使的行者请各僧寮都挂出设斋点的告示牌。僧堂内作了一番布置:在住持座席对面设新受命住持的位置,堂外知客的位置旁设专使位,茶点汤菜的清单张挂在堂外大门两旁。
至进斋时分,专使回覆新受命住持,到僧堂前等候住持同入堂,作揖问安。专使随即入堂,先作揖请住持入座,再作揖请新受命的住持入座。其後烧香行礼的行事都与现任住持受请的情况相同。再接下来是上菜用餐、分发布施钱物。待喝过茶,先收下新受命住持的茶盏,专使上前,行两层坐具三以坐具触地之礼,送新受命住持从後门而出。接著到住持前,也行两层坐具三以坐具触地之礼,送住持从前门而出。然後仍回到堂中烧香,展坐具三次下拜,绕堂一周後走到外堂,又回到堂中向大家作揖问好,便一起收起茶盏,击鼓三下,退席。当晚请吃汤叶和晚饭,仍由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作陪,与现任住持受请的情况相同。
原典
专使特为受请人煎点
专使诣新命前,议定方丈引座(“左贝右亲”)资、众(“左贝右亲”)、宣疏贴人及两序、勤旧、江湖、乡人、法眷等贴(“左贝右亲”)。至日,粥罢,专使怀香诣方丈,触礼拜请云:「今辰午刻,就云堂备蔬饭持为新命和尚,伏望慈悲,俯垂降重。」复诣新命前拜请,同前礼。方丈客头同专使行者请诸寮各挂煎点牌。於僧堂内住持对面设新命位,堂外知客板头设专使位,其茶汤榜张於堂外两傍。
至斋时,覆新命,到僧堂前俟住持同入堂问讯。专使随入堂,先揖住持归位,次揖新命归位。烧香行礼并同前。下食、行(“左贝右亲”)、茶毕,先放新命盏。专使进前,两展三礼,送新命出後门。专使入住持前两展三礼,送住持出前门。复归堂,炷香,大展三拜。巡堂一匝并外堂,归中问讯,收盏,鸣鼓三下,退座。当晚汤菓、药石,光伴同前。
寺方招待受请人及专使
译文
仪式在住持寝堂进行。堂中布置好住持的主位,新受命者的位置设在主位对面中间,其左旁设专使位,两序执事僧和退位旧寺职人员作陪,位置分列左右。分发布施物及其他各种礼节与现任住持受请的情况相同。
原典
山门管待受请人井专使
就寝堂敷设住持主位,新命对面中位,左设专使位,两序、勤旧光伴左右位。下(“左贝右亲”) 、行礼同前。
受请人告别僧众升座行茶汤礼
译文
受请人派使者同专使先到方丈室禀报,借法座举行上堂仪式,即此与僧众告别。法座不加铺设,左侧设住持位。仪式开始时,击鼓召集僧众。住持来到法堂,归位坐下。受请人径直到住持前作揖问安,接著双手合十向大众致意。然后就升法座。简要地谈谈对佛法的认识,讲完便下座。先与住持告别,行坐具触地三次之礼;接著面向法座而立,与大众告别,大家一起以坐具三次触地互相致意。告别仪式後行茶汤礼。山门门口向裏排列座位,主位设在最中间,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光临作陪。由地位高的知事僧行礼,有关做法与现任住持受请的情况相同。喝完茶汤,鸣响大钟送行。
若是一般的西堂、头首受请,则不举行上堂告别大众的仪式。其做法是,受请者临行时,先同专使上方丈室,揷香,行以坐具触地象徵三拜之礼,当面辞行:接著到各僧寮与僧众一一话别。山门口行茶汤礼,做法与前述相同。
原典
受请人辞众、升座、茶汤
受请人令侍者同专使预诣方丈,禀借法座上堂辞众。座不敷设,左设住持位。鸣鼓集众,住持出,归位。受请人径往住持前问讯,次与大众和南。升座,举扬毕, 下座。先辞住持,触礼三拜;次向法座立,辞众,普同触礼三拜。门首向裏,中设特位,讲茶汤。两序、勤旧光伴。上首知事行礼,与当代同。呜大钟送。
以次西堂、头首,则无辞众上堂。临行,先同专使上方丈,揷香、触礼三拜,禀辞;次巡寮辞别。山门首茶汤礼,同前。
解脱
这一节详细阐述聘任新住持的各种礼节和仪式。聘方主要是如何选择专使,专使到了被聘任者寺中有那些行事,应遵守那些礼节。被聘方则有好几种可能的情况: 有的是某寺现任住持受聘为另一寺院的住持:有的是已经退休寄住某寺的长老被聘为另一寺院的住持,为此他必须重新出山为佛门服务:有的是某寺的高级执事人员被聘为另一寺院的住持,对於这些人来说,这是一种升职的殊荣,就其与原寺院住持的关系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住持的传法弟子,一种并无法统关系。
上述各种情况,各有各的礼仪,其间虽然因各当事人身分有贵贱尊卑之分,而体现在礼仪上有繁简和隆重与否之别,但总的来说其行事都是相当隆重讲究的。这种状况,一来显示出住持职位的尊崇,二来表明禅林生活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从注重内心的修证、不太重视外在的形式的时期,进入到十分注重禅林的制度、禅林内部的上下关系和寺际关系的时期。据说早在宋代,禅林礼乐之盛已经远胜於儒家。有一天理学大师程颢经过定林寺,参观了该寺斋堂的仪规,喟然叹道:「三代礼乐,尽在是矣!」说明禅林重礼乐、重形式之风宋代已盛,元代只是在宋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而已。
禅林对於仪规的重视有它合理的一面,可以约束僧徒的行止,协调寺院的活动,提高办事效率,同时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佛教的威信。但是如果把仪规定得过详过细,演变为繁文缛节,也会有很大的消极作用,一来减少了僧侣坐禅、读经的时间,不利於僧人提高宗教修养,二来加重了住持的负担,使其整日忙於琐细礼节,无暇不断钻研佛教,从而影响其从高处大处领导寺院既坚持教理,又适应社会的能力。
这消极的一面使得有些高僧不愿出任住持。原典中「西堂、头首受请」一节,提到有的人不愿受请,要「众为劝请」,就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反映。类似的现象至今仍有,甚至更加严重。据一份调查报告指出,现代中国佛教界要找到一位合适的方丈人选极为困难。事实上,大多数受访者对方丈一职的态度,与大学教授对系主任一职的看法相近。正如天宁寺方丈所说:「高尚的人不愿当方丈。他宁愿修行。」仅此一端,就可说明禅林的繁文缛节是必须改革的。
另一方面,住持的崇高权位,对於追名逐利之徒来说,又是令人垂涎不已的。所以结党营私谋取住持之位者有之,把十方寺院慢慢变为子孙庙或半子孙庙,把住持职位在本派内部私相传受者亦有之。从这一角度来看,本节阐述的不限於在本寺、本派范围内选择继任住持, 而是从所有禅林中选择继任住持的作法,具有重大进步意义,是必须不断加以强调和坚持的。
住持入院的仪式
入院
译文
古人质朴,住持入院的行事很简单。一般是住持自己腰挎包袱,头戴笠子,走到寺院山门前,摘下笠子入门,先上香,有一番法语:再到僧堂前解下包袱,让旁人走开,自己默坐独处一会儿,洗脚,取法衣,披搭在身,入僧堂上香,至圣僧像前展开坐具行三跪拜大礼。随从人员和前来参拜者与住持同拜圣僧像。办理好住寺手续後,到佛殿烧香,有一番法语,展坐具跪拜三次:接著先後到土地堂、祖堂进香,也各有一番法语。然後入方丈室,坐下来,又讲一段法语。以後才逐一举行开堂、祝圣仪式。
如今情况不同了。得知新受命的住持即将入院,必须根据他原住处距本寺路程远近,采取不同的迎接办法。路程近的话,由首座率领全寺僧众前往迎接。若是路程远,则由两序执事僧和退位旧执事为代表往迎。专使应当预先估计情况,禀告住持,先行发出书面指示,请僧众不必前来远迎。还有,在路近的情况下,寺方应当备办汤果,送往住持原住处招待住持,由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作陪。
选定日期入院,有关事务由库司一一操办。前一天晚上挂出迎接新住持的告示牌通报周知。至期,敲响大钟和各种法器,大众到山门外迎接,由远至近站成两排,行者、仆从另站一队。新受命住持到达山门,上香,说一段法语:到达佛殿,又上香,说一段法语,展开坐具拜三拜。接著敲响僧堂钟,大众各就自己用斋的位置立定。新受命住持步入僧堂,上香,随行人一同展坐具行三拜礼。维那到新住持面前作揖问安,并引新住持巡堂一周。随行人员先离开僧堂,两序执事僧送新住持至其用斋的位置,以坐具触地作三拜的表示。
随後分别到土地堂、祖堂烧香,各有法语。最後入方丈室,坐於住持位上,侍者上前,进香、作揖问安,站在一旁,等候住持讲一段法语。完了行者捧上笔、砚:知事僧用垫著衬布的木盘子托著寺印,捧著呈献给新住持,同时呈上一份呈寺印的文状(样式如後)。新住持接过印盒,查看封条後,交给知事让他启封。验完寺印,在文状上签字画押,署明日期,再在状上盖上寺印。知事收起文状,替住持掌管钱帛的侍者收起寺印,再扶住持起身。
这时全体知事上前排成一列, 由资格高的一位揷香,行两展三礼的礼节。第一次展坐具後说:「兹蒙和尚来主持法席,本寺增光不少,我们不胜欢欣雀跃之至!」第二次展坐具後说:「今天天气正合时令,我们共同祝愿新受命的堂头大和尚生活如意,健康多福。」说完以坐具三次触地,以示礼拜。
接下来是各友邻寺院的长老及西序头首、退任旧执事上前揷香,简略地表示祝贺。完了客头行者高声通知道:「请各友邻寺院长老、两序执事僧、退任旧执事就座献汤。「喝完汤,请有官职的客人及友邻寺院长老点心。
如果原任住持迁调他寺尚未赴任,或者是卸任後退隐在本寺,新任住持在入据方丈室就任前应举行交代仪式。新任住持受完简略的祝贺,应敲响僧堂钟,亲自带领全体僧众送前任住持回其僧寮,新、旧两位住持各以坐具触地,互相一拜:接著首座、大众上前祝贺,行者、仆从也都应当前来参拜。
当寺库司比丘某甲
呈寺寺印一颗
印状右谨申纳
新命堂头大和尚伏候慈旨年月日具位状
原典
入院
古人腰包顶笠,到山门首下笠,入门、炷香,有法语;就僧堂前解包,屏处、濯足、取衣、披搭,入堂炷香,圣僧前大展三拜。参随人员同拜。挂搭已,到佛殿拈香,有法语,大展三拜;次土地堂、祖堂炷香,各有法语。入方丈,据室,有法语。次第开堂、祝圣①。
今时新命到来,当看安下处近远,近则首座领众往迎,远则两序、勤旧而已。专使预当计禀住持,必先发批免众远迎。若安下处近,当办汤果,两序、勤旧光伴。
择日入院②,库司一一排办。隔宿挂接住持牌报众。至时,鸣大钟、诸法器,大众门迎,由远至近两行排立,行仆立大众外。新命到门,炷香举法语;至佛殿,炷香举法语,大展三拜。鸣僧堂钟,大众先归鉢位③立定。新命入堂炷香,参随人同展三拜。维那当面问讯,引巡堂一匝。参随人先出,两序送新命归鉢位,触礼三拜。
次至土地堂、祖堂炷香,各有法语。入方丈,据室,侍者进前,炷香问讯,侧立。侯举法语毕,行者进卓笔砚;知事具状(式见後)、备杵袱④,捧呈寺印⑤。新命看封,付知事开封。新命视篆⑥讫,就状上先佥押,次题日子,使印於上。知事收状,衣鉢侍者⑦收印,退卓住持起身。知事全班进列,上首揷香,两展三礼。初展词云:「兹蒙和尚光据法筵,下情不胜喜跃之至!」再展词云:「即日时令谨时,共惟新命堂头大和尚尊候起居多福。」触礼三拜。
诸山及头首、勤旧进前揷香。草贺⑧毕,客头行者喝云:「请诸山、两班、勤旧就座献汤。」汤罢,请官客、诸山点心。
若前代住持⑨别迁未赴,或退居东堂⑩,未据室前讲交代礼。新命受草贺了,鸣僧堂钟,领众躬送前代归寮,对触礼⑾一拜,次首座、大众作贺,行仆皆当参拜。
当寺库司比丘某甲
呈寺寺印一颗
印状右谨申纳
新命堂头大和街伏候慈旨年月日具位状
注释
①祝圣:僧人在寺庙为本朝历代皇帝焚香祈祷祝福。此事在元代为盛,因为元代禅林认为朝廷待佛教之恩特别大,僧徒必须尽心报恩。
②入院:此指新任住持入寺就职。
③鉢位:在禅林僧堂中僧众吃饭用餐的座位。
④柈袱:同「盘袱」。即本盘和盖在盘上的垫布。
⑤寺印:寺院的印鉴,由住持掌握,但住持也不能私用。
⑥视篆:即验看寺印。印文用的是篆体字,故云。
⑦衣鉢侍者:为住持掌管钱帛的侍者。
⑧草贺:筒略的祝贺。
⑨前代住持:简称「前代」。已经卸任的上一任住持。
⑩东堂:本寺前任住持退任後留居寺中,其住处称为「东堂」,又称「束庵」。
⑾对触礼:面面相对,互相以坐具触地行礼。
山门请新任住持斋饭
译文
资格高的知事僧,等新住持入方丈室正式就任,并将有关的应酬事项处理完之後,用木盘垫布托著炉烛,并备妥一份斋状(样式见後),怀揣著香到方丈室请住持赴斋,行两展三礼礼节。第一次展坐具後说:「中午在僧堂准备了一点简单的饭菜,欢迎住持就任,恳望您屈尊光临,私衷不胜惶恐之至。」第二次展坐具後讲些问候寒暖的话,然後三次以坐具触地表示礼拜。住持以坐具触地一次作答。知事呈上斋状,方丈客头行者收下。库司客头行者铺设好僧堂内住持的座位。具体的礼节和仪式,与特为管待的情况相同。
当寺库司比丘某甲右某甲取午刻就
斋云堂备蔬饭只迎伏望尊慈特垂降重
状年月日具位某甲状
可漏子状请新命云云尊座前具位谨封
原典
山门请新命斋
上首知事候据室後,人事稍毕,备柈袱、炉烛,具状(式见後)怀香诣方丈请斋,两展三礼。初展云:「午刻就云堂备蔬饭只迎,伏望尊慈特垂降重,下情不胜战汗之至。」再展叙寒温,触礼三拜。住持答一拜。知事呈状,方丈客头收,库司客头铺设僧堂内住持位,行礼与特为管待同。
当寺库司比丘某甲右某甲取午刻就
斋云堂备蔬饭只迎伏望尊慈特垂降重
状年月日具位某甲状
可漏子状请新命云云尊座前具位谨封
开堂祝寿
译文
古代的开堂仪式非常郑重,一般是根据朝廷的旨意,由朝廷特派官员敦请,或者由中央有关部院派使者,或郡县官携带币帛前来礼请,到某一特别指定的寺院,或者就在本寺举行。开堂时官府特地拨给钱财和物资设斋:各有关官员分别都有请开堂的疏文,还开出了斋会茶点和饭菜的清单,这在许多名人的文集中都可以见到。
近来的开堂,多半是各寺自行决定。一般是结合新住持入院,或者为皇帝祝寿而举行。
开堂时,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8-3-26 17:00:38
|
只看該作者
侍者吩咐行者铺设法座,挂出上堂牌通知全体僧众,同时逐一列出参加开堂仪式的官员和各友邻寺院来宾的名单,预先呈报住持过目。法座左边排设桌子,铺上桌布,上面放置香炉、腊烛以及排列有关的疏帖。预先商量好由维那宣读公文,首座宣读一寺僧众敦请住持开堂的「山门疏」,资格轻一点的一位头首或友邻寺院来宾、隐逸本寺的高僧、名僧宣读其他疏文。同时预请一位友邻寺院来宾担任敲木槌司仪之职。法座前面排设官员的座位,这些座位正好与住持位相对。
临开堂前,侍者回覆方丈,敲响法鼓,僧众齐集法堂。侍者同专使请出住持。由铙钹、旗旛、彩花和灯笼组成的仪仗导引住持进法堂,站在住持位置前。如果住持在接受任职时尚未举行受法衣的仪式,此时还要讲一番法语,正式把法衣披在身上。完了专使上前,揷香行礼,初展坐具说:「今天承蒙和尚前来主持法席,使山门增光,下情不胜感激之至。」第二次展坐具时讲些问寒问暖的话,然後以坐具触地三次表示礼拜。住持以坐具触地一次作为答礼。
接下来便是宣读文书和烧香祝愿等仪式。先呈官府文书,住持讲一段法语,接过交付维那对众宣读:接著「山门疏」、各友邻寺院来宾及客居本寺隐逸高僧的疏文一一递上,住持各有法语,分别交人宣读。若是现任官员请开堂,其疏文由本人亲自捧著递给住持,住持也有法语。宣读完毕,指著法座,又讲一段法语。
住持登上法座,抽出几炷香,点著火鞠躬烧香,为当朝皇帝祝福:接著又一一烧香鞠躬,先後为帝师、尚书省和宣政院的官员,以及本郡本县的文武官僚祝福,都由侍者逐一将香递上。惟有为传法老师祝福的香,住持从自己怀中取出,点燃後亲自揷进香炉中,提起衣襟结跏趺坐,虔心默祝。然後侍者烧香,住持下座向大家作揖问好,两序执事僧也出列向住持作揖问好。礼毕,侍者再次登座,烧香并作揖问好,礼仪与旦望上堂的情况相同。
各友邻寺院住持送新命住持入院者,这时也出列向新住持作揖问好。住持应当命侍者请与会的官员就座。其後友邻寺院住持当中一位地位高的人出来敲木槌司仪。先敲木槌一下说:「新住持是佛门龙象,他来主持本寺法筵,我们大家应该仔细聆听他对佛法的高明见解。」住持遂即席阐发一番佛理,并回答众人的提问,以及对有关人员表示感谢。接著官员和各友邻寺院住持出面说:「今天开堂,主要是为了祝福当朝皇帝,不敢喧宾夺主,用过多的时间讨论佛理或陈述其他事情。」专使、两序执事僧、退任旧执事都略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就算了,详情在下节「小参」当中交代。於是说些场面上的话就结束上堂仪式。敲槌司仪的人又敲一下木槌,说道:「我们仔细聆听佛祖的妙法,原来佛祖妙法就像刚才住持宣讲的那样。」住持下座後,先接受在场官员的祝贺。官员贺毕,由知事僧接送到客堂安歇。而客头行者则端上香炉、腊烛,一字儿排列在法座前面。专使揷香,行两展三礼。完了堂司行者高声喊道:「各友邻寺院住持进献礼物。」继而又高声喊道:「住在本寺的他山退隐住持进献礼物。」行两展三礼,又高声喊道:「东序知事僧进献礼物。」再次两展三礼,喊道:「首座和僧众们进献礼物。」这时诸多已退职的头首、知事、侍者及其他有资格居住单身僧房的老僧们一齐上前揷香,与大众一起行两展三礼礼节:礼毕退下,田庄、库房、庵塔的管事人以及住持的同一师门眷属、乡亲,还有暂来寺院的游方僧人,又作一批上前行两展三礼祝贺。
贺毕,住持坐在法座上,侍者和弟子们上前揷香,展开坐具行三跪拜大礼。随後方丈办事处的行者揷香礼拜,其次参头领众行者揷香礼拜,再其次轮值厅堂的仆役及轿夫、庄客、工头等各种人役参拜。
都拜完了,住持立即到客堂对官员和各友邻寺院住持表示感谢,然後巡行各僧寮看望僧众。各僧寮应当陈设香案、炉烛、座位, 穿著整齐地侍立在寮外,恭候住持到来。住持一到,寮主先站在门前下首,把住持迎入,请结跏趺坐,上前揷香致敬。住持也揷香答礼。讲一些嘘寒问暖的话,僧众们表示了谢意,便把住持送出寮。退职的头首、知事和其他住单寮的僧人们都排列在门前下首,与各寮寮主同迎同送住持。
原典
开堂祝寿
古之开堂,朝命下,或差官敦请,或部使者①或郡县遣币礼请,就某寺或本寺,官给钱料设斋开堂。各官自有请疏及茶汤榜,见诸名公文集。
近来开堂,多是各寺自备。至时入院,侍者分付行者铺设法座,报众挂上堂牌。具写官员、诸山名目,预呈住持。於座左设位,铺卓袱、炉烛,排列疏帖。预先和会维那宣公文,首座宣山门疏,以次头首或诸山、江湖、名胜②宣其余疏,及预请诸山一人白椎③。座前对面排官员位。
侍者覆方丈,鸣鼓,众集。侍者同专使入请住持出,铙钹、旛花、挑灯迎引至法堂位前立。如受请时未拈衣,当举法语,披衣。毕,专使进前,揷香行礼。初展云:「即日伏蒙和尚光据法筵,下情不胜感激之至。」再展叙寒温,毕,触礼三拜。住持答一拜。
先呈公文,举法语毕,接付维那宣白;次山门、诸山、江湖疏一一递上,有法语,分送宣读。若见任官请开堂;有疏,亲自捧递,有法语。宣毕,指法座,有法语。
登座,拈香祝圣;次拈帝师④、省、院台宪⑤、郡、县文武官僚香,侍者逐一度香。惟法嗣香住持怀中拈出,自揷炉中,敛衣趺坐。侍者烧香,下座问讯;两序出班问讯。毕,侍者再登座烧香问讯。礼与旦望上堂同。
诸山住持送入院者,亦出问讯。住持当令侍者请官员坐。诸山上首出白椎。
鸣椎一下云:「法筵龙象⑥,众当观第一义。」住持垂语问答,提纲叙谢。官员、诸山云:「此日开堂,端为祝圣,不敢多词叙陈。」专使、两序、勤旧略提过,详在「小参」时。叙陈结座。白椎人复鸣椎一下,白云:「谛观法王⑦法,法王法如是。」下座,先受官员作贺毕,知事接送客位。客头行者即进炉烛,一字排列座前。专使揷香,两展三礼。毕,堂司行者喝云:「诸山人事。」次喝云:「西堂人事。」展礼喝云:「知事人事。」两展三礼,又喝云:「首座、大众人事。」勤旧、蒙堂、前资、诸寮齐揷香,同大众两展三礼。毕,庄库、庵塔、法眷、乡人、暂列展贺。毕,据坐,侍者、小师大展三拜。次执局行者揷香礼拜,次参头领众行者揷香礼拜,次直厅⑧、轿番、庄甲、作头、老郎、人仆参拜。
毕,住持即往客位致谢官员、诸山,次第巡寮。诸寮当陈香几、炉烛、坐位,各具威仪於寮外。伺住持至,寮主先於门前下首立,迎人,请趺坐、揷香。
住持答香,略叙寒温,致谢、送出。蒙堂、前资、众寮皆列门外下首,同迎同送。
注释
①部使者:元代由宣政院及各行省的行宣政院掌管佛教,但尚书省礼部也负责部分僧道事务。部使者应指礼部派出的使者,也可泛指宣政院、行宣政院派来的使者。
②名胜:意义不详。可能与「名德」意思相近。
③白椎:开堂仪式之一。开堂时由一位闇熟礼仪的尊宿敲木槌一下,使喧闹声停息,发话请住持说法,称为「白椎」;住持说法结束後,又敲木槌一下,宣布说法完满成功,称为「结椎」。执行「白椎」、「结椎」任务的僧人也称「白椎」。
④帝师:元代最高僧官,掌管全国佛教,兼管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皇帝尊其为师,登基前须先就帝师受戒。
⑤省、院台宪:即尚书省和宣政院的长官。
⑥龙象:梵语Naga,译为「龙」,又译为「象」,合称「龙象」,指修行勇猛,有最大力气的一位罗汉。
转义为对有大德行、大影响的僧侣的敬称。
⑦法王:指如来。
⑧直厅:禅寺中轮值厅堂的役作人。
为建造本寺的施主升座
译文
知事僧必须在头一天晚上回覆住持。第二天早晨,侍者命客头行者挂出上堂牌通知僧众。库司派人把祠堂打扫整洁,供养物要准备得丰富齐全。吃罢早粥,住持特地上堂升座,先把事情的目的意义陈述明白接著就说法。下座后率领僧众到祠堂礼拜,揷香、点茶汤上供。
最後维那念诵一段经文,将此功德转施给建造本寺的施主。
原典
为建寺檀越升座
知事须隔宿覆住持。次早,侍者令客头挂上堂牌报众。库司差人严设祠堂①供养②。粥罢,特为上堂。陈白事意毕,说法,下座。集众诣祠堂,炷香,点茶汤上供。维那举经回向。
注释
①祠堂:禅寺中特设的供养建寺檀越祖宗的庙堂。
②供养:指供在祠堂神主前的香花、灯烛、饮食、资财等物。
留请两序执事僧
译文
两序执事僧等到招待专使过後,相约齐到方丈室,口头提出辞职意向。住持不可立即就批准其辞职。而应让侍者命客头行者准备汤水,携带木盘、垫布和香炉腊烛,并亲自领著侍者分别到库司及两序执事居住的各僧寮,慰勉挽留。住持来到时,客头行者预先报告,执事们出来迎接住持入寮,对等坐下。侍者烧香、点汤招待执事僧,把尽力挽留的礼节做得十分完满。
倘若求职的人很多,两序执事的位置容纳不下所有旧人员,对於住持和旧执事人员来说,也都还要有耐心把事情处理妥善。一方面,住持不可急於辞退旧人员:另一方面,旧执事人员也要宽心等到住持比较空闲时,再提出辞退要求。
原典
留请两序两序伺管待专使毕,约诣方丈,咨禀告退。住持未可遽从。侍者令客头行者备汤、具柈袱、炉烛,住持带侍者诣库司、诸寮勉留。客头先报,迎住持入,分手坐。侍者烧香、点汤,尽礼勤留。
若职过满,亦须宽耐,候住持稍暇,再禀辞退。
住持为答谢友朋、参见官府等事而离寺归寺的规矩
译文
住持入院时,若有官员、施主及友邻寺院住持相送入院,对这些人理应回访表示答谢:另外对於本郡、本县官府,也应该加以参见。在这些情况下,住持离寺、归寺,都有一定的规矩。
如果寺院地处山林,住持出远门,要让行者传话给库司、首座、维那,请他们在住持外出期间共同协商代理寺务。如果出门时间久了,有关知事僧打听到住持归期,命堂司挂出接和尚牌通知僧众,敲钟齐集山门外迎接。住持事先让人传话免除这些礼节。自己回寺後即刻就到佛殿、土地堂烧香。然後首座带领僧众至方丈室作揖问安。僧众退出後,住持留下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请喝汤,喝完才散去。其後是方丈办事处的行者前来揷香礼拜:再其次是参头领众行者来礼拜。都礼拜完了,住持必须到各僧寮看望僧众,以示答谢。
如果寺院就在城裏,或者在城郊,早出晚归,随时都可以来来去去,那就不必讲究外出的规矩。有时住持秘密回到方丈室,两序执事和退任旧执事都应当到方丈室问候起居。过去无准和尚住持径山寺的时候,经常出外化缘,每到吃斋粥时,就直接回到僧堂伴僧众吃饭。
吃完饭,方丈客头行者等到圣僧侍者敲响下堂槌、僧众就要离座出去的时候,高声喊道:「大家请稍待,方丈和尚要巡堂问候大家。」於是住持起身烧香,在僧堂裏绕行一周後出堂而去。
这时方丈客头行者又高声喊道:「和尚传话,大众不必前来相访。」话虽如此,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还应当到方丈室向住持问好请安。
原典
报谢①出入
凡官员、檀越、诸山相送入院者,礼应报谢;郡、县官府亦合参见。
如居山林,远出,令行者传语库司、首座、维那和会。出久则知事探伺归期,令堂司挂接和尚牌报众,鸣钟门迎。住持先令传语免之,即往佛殿、土地堂烧香。首座领众至方丈问讯。众退,留两序、勤旧献汤而散。侍者、方丈执局行者揷香礼拜,次参头领众行者礼拜。毕,住持须巡寮报礼。
若在城、附郭,朝暮出入无时,不必讲行。或密回方丈,两序、勤旧皆当诣方丈问起居。无准和尚②住径山③日,化缘多出入。每阚斋粥时,径归僧堂伴众。食毕,方丈客头候圣僧侍者鸣下堂椎,大众将下地,喝云:「大众少立,方丈和尚巡堂。」住持烧香,巡堂一匝出堂。又喝云:「和尚传语,大众不须访及。」两序、勤旧亦当诣方丈问讯。
注释
①报谢:报恩谢德。文中指答谢。
②无准和尚:宋代著名禅僧,名师范,号无准,诠号佛鉴。
③径山:佛教名山,位於浙江余杭县西北。文中指建立在径山上的径山寺。宋代此寺禅风大盛。
交割砧基簿和什物
译文
住持入院就职後,必须备茶请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开会,详细询问一寺的庶务。对登载田亩地段四至的砧基簿和各种契书、什物,要逐一盘点核对,交割清楚。还要派人计算财物粮食,做到簿书分明。为了防止有人弄奸作弊,所以对这些庶务一定要格外详细审慎。
原典
交割砧基①、什物
入院後,须会两序、勤旧茶,详细询问山门事务。砧基、契书、什物逐一点对交割。计算财谷,簿书分明,关防作弊,务在详审。
注释
①砧基:指砧基簿,是登载田亩基址的簿书。
解脱这一节具载新住持到任的礼节和初视事时应该处理的事务。
新住持就任礼节,自古至今有一个由简朴到奢繁的趋势。文中讲的古人自挎腰包,头戴竹笠步行上任,礼仪十分简朴的情况,应是唐代和宋初的事,但至南宋,住持的行事已很讲究威仪,至本书成书的元初,住持上任视事已形成了一整套繁缛的礼节。到了近现代,著名僧人的就任方丈升座仪式,更是隆重非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习俗和时代风气对於佛教的浸润和影响。作者特地揭出古代的简朴作风与当时的排场讲究形成对照,暗寓著希望恢复古代好传统的意思。
新住持就职之後首先处理的重大事务是开堂和祝寿。开堂是向全寺僧众说法,祝寿是祝当朝皇帝、帝师、尚书省和宣政院长官,以及本郡本县文武官僚福寿绵长。两者当中,说法徒具形式,祝寿倒是郑重其事。原典中有一段话说:「此日开堂,端为祝圣,不敢多词敍陈。」就充分说明了开堂与祝寿的轻重关系。这种状况,反映出元代佛教对於世俗政权的依赖程度,也就是国家对於佛教的控制程度。
回顾中国佛教的历史,自古就有妥善处理好政教关系以谋取教团顺利发展的传统。东晋佛门领袖道安就曾说过:「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他自身就树立了与帝王良好关系的榜样。但自魏晋至隋唐,教团的独立性一贯是很强的。那时的许多高僧大德,都有在官贵面前不卑不亢的高尚品德,备受後人景仰。
新住持就任伊始优先处理的事务,还有为建造本寺的檀越升座,拜访诸山长老、参见官府、决定寺院执事的去留、交割寺产簿书等项。这些事情,一多半是与寺院的生存、发展攸关的俗务,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因为佛教虽然认为四大皆空,追求超脱尘缘、六根清净,却不能不正视现实,为谋求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不能不建立好与官府、友邻、檀越的关系,不能不十分重视寺院经济的管理。所以这一节的内容,是很有助於人们加深认识禅林生活的特点的。
禅林中有土地堂、有檀越的祠堂,则说明了禅宗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如何重视中国本土的民间信仰和尊祖敬宗传统。正由於禅宗尊重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并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吸收融汇进自己的体系,它才能够在中国的土壤中深深扎根,慢慢地自身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住持卸位的有关规定
译文
如果住持年老有病,或者身体疲倦、精力不济,或者上下关系处理得不好,应该自觉退位。退位卸位时应把寺院的公有财产交代清楚。对於寺院的不动产及仆畜等贵重财物,以及日常供给僧众的食物,要造明细账册移交:方丈室的什物则请专人来当面点对交割,同时列成清单,一式两份,住持、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都要在清单上签名画押,盖上寺印,住持和库司各收一本以备查验,并公推一人看守方丈室。
到正式退位那一天,住持上法堂举行简单的升座仪式,对方方面面表示感谢,就此与大众辞别。下座後擂鼓三通退出。如果卸位後仍留本寺,那就退居东堂。继任住持必须给予优礼,时常加以关照慰问。
往昔宋理宗以灵隐寺的菜园为他姓阎的妃子建一座寺院,住持痴绝冲公即日就辞职离寺,只戴一顶竹笠,背一个腰包,游方到庐山去。皇帝派使者去挽留他,他坚决不肯回转。
像他这样不屈服於政治权势,保持出家人卓然独立的人格,高风亮节,为後世树立了千古典范。如今有谁能继承他的风范呢?
原典
退院①
住持如年老有疾,或心力疲倦,或缘不顺,自宜知退。常住钱物,须要簿书分明;方丈什物,点对交割,具单目一样两本,住持、两序、勤旧众押,用寺记印,住持库司各收一本为照。公请一人看守方丈。
至退日,上堂叙谢辞众,下座挝鼓三下而退。若留本寺,居东堂。相继住持者须当尽礼温存。
宋理宗②以灵隐寺③菜园为阎妃建寺,住山④痴绝冲公⑤即日退院,躬荷包笠往游庐山。遣使留之不回。高风千古,孰能继之?
注释
①退院:从住持职位上退下来。
②宋理宗:南宋皇帝,姓赵名昀,公元一二二四年——一二六四年在位。
③灵隐寺:佛教名寺。位於浙江杭州灵隐山麓。又称云林禅寺。始建於东晋咸和元年(公元三二六年),历代曾多次重修。五代吴越时达到极盛,为当时我国东南最大禅寺。
④住山:住持的别称。
⑤痴绝冲公:南宋著名禅僧,俗姓荀,法名道冲,别号痴绝。历主名寺,精通书法,卒於宋理宗宝庆三年(公元一二二七年)。
解说
这一节讲的是住持自动辞职的制度,说明了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辞职,卸任时应办理什么手续,卸任后的地位和待遇怎样。
住持由公举任职,不能正常执行职责时自动退职,这一套制度反映了禅林生活民主化的性质,突出了禅林制度以佛法为重的特点。这套制度继承了印度传来的直接民主传统,但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的大氛围下,它的贯彻执行并非都是顺利的。常常遇到住持贪恋权位不肯引退的情况,所以书中举出南宋著名禅僧道冲视权位如浮云,保持出家人卓然独立的高尚品格,希望禅林以他为榜样。
但也有另一种情况,即住持力求卸任,却因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而被迫留任,甚至一留再留。这一方面说明了禅林中高级领导人才的难得,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住持工作的艰辛,许多高僧大德只是为了佛法大业才勉为其难地出任住持,从他们的愿望来说,倒希望无官无职专心修行。也就是说,一般人以为住持可以坐享权力和奢华的观念,是不正确的。
处理住持后事的仪规
译文
住持自己感到病势越来越沈重,便要预先安排後事。先请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前来点对、封存私人的财物,封好就留在方丈室,派一名厚道持重的行者或仆役看守,等待日後估价拍卖。如果要把一部份财物先行散施,那就要尽量做到公平合理,不要搞得恩怨不均,种下日後僧众互相争执攻击的祸根。如果私人财物不多, 那么丧事一定要尽量节俭简单,要先交待徒弟不可在自己死後披麻带孝、放声恸哭。委托首座主持自己的丧事,一切佛事都省掉,只须念诵一番《仁王经》中的无常偈,说明人生无常,死生不足为奇即可。其做法与为一般的亡僧送终相同,不破费集体财产,不给僧众多添麻烦。
但倘若住持对於寺院有大功劳,僧众们感念他的恩德:或者住持的私蓄非常丰厚,那么对他的丧事就不能办得过於简单,一应礼节、仪式都要遵行。如果住持留有遗书给平日相熟要好的官员、施主、各友邻寺院的住持或自己同门师兄弟,应当立即派人分别递送。
一般遗嘱的样式如左:
某寺住持某某人,在世缘分已了,不日与众永诀。留下一些随身衣物钱财,都是平日裏施主施舍所剩,不是寺院集体财物。烦请两序执事僧登记造册,并拨出一部分恳请某人为我主行丧事,其余的散施给众僧为我诵经、行丧。请一定要量力而行,不可大操大办,侵用了寺院集体钱物。
希望体察我的意愿,请一一转告周知。年月日住山某某(签名画押)
遗书的样式有三种。给尊宿的如左:
我早年有幸得与您交游,本愿永远追随您,继承并发扬您的德行,无奈合离都是天意,我的缘份浅薄,浮生即将结束。临终之际,祈请您多加珍重,祝您长寿!特此拜祷,书不尽言。
给邻山邻寺住持的如左:
我叨为一寺住持,无所建树,每每借重贵高邻的帮助,感激不尽。如今我的世缘已尽,就像一场大梦,到了要结束的时候。临终不能与您当面道别,只有寄上一份心意。希望佛日光辉永照,贵寺宗风更弘扬。并望好自珍重。
给师兄弟的如左:
我滥竽充数,叨为住持,有愧同门的师兄弟。近来疾病缠身,因循度日,不久就要成为别一世界之人。敬奉手书一纸,权且代我表达面别之意。先师的崇高德行,全靠我们大家努力奉行,发扬光大。道不尽的思念之心,惟有祈请多加珍重!
信封的样式如左:
书拜
某人(称呼)某寺比丘某谨封
原典
迁化①
示疾②觉沈重,预请两序、勤旧点对、封收衣鉢行李③,就留方丈,差公谨行仆看守,以俟估唱④。或有标拨俵散物件,须要平允,毋令恩怨不均,致后争竞。若衣鉢微薄,务从俭筒,遗戒小师不得披麻恸哭。请首座主丧,一切佛事并免,但举无常偈⑤,同亡僧津送,毋费常住,毋劳大众。
若住持有功山门,寺众念其遗爱;或衣鉢稍丰,当如仪讲行丧礼。有官员、檀越、诸山、法眷遗书,即当遣送。
遗嘱
某寺住持某,世缘⑥报谢,风烛不停,所有随身衣鉢,檀信施利,非常住物,烦两序抄剳,端请某人主行丧事,余俵众僧看经、行丧,毋致繁多,侵用常住。幸察此意,伏希悉及年月日住山某押
遗书之式
早忝游从,奈合离之有数;继承尊宿推挽,遂绳勉于微缘。电露我空,云山益渺,敢祈保护,以寿斯文,拜祷不备。
住山无补,每依邻壁之光⑦梦境邻封元空,幸谢世缘之幻。莫谐和面别,惟切心驰,冀佛日以流辉,俾宗风而益振。伏惟珍重
叨滥住山,有媿同门之友;因循抱疾,将为毕世之人。敬奉手书,法眷聊伸面别。光昭先师之令德,道在吾属之力行。
无任倾勤,伏惟珍重
书拜
可漏子某人(称呼),某寺比丘某谨封
注释
①迁化:死的异名。佛教认为僧侣死亡乃是迁移到另一处去化度众生。
②示疾:患病的意思。
③衣鉢行李:意思与衣钵相同,也是财帛的代称。
④估唱:把亡僧的遗物处理给现前众,先当众定价,称为「估衣」;接著喊价让众僧认买,称为「唱衣」,合称「估唱」。
⑤无常偈:即《仁王经》中的四非常偈。共四节,每节二偈,分别阐明无常、苦、空、无我的意义,基本精神是说明人生无常。
⑥世缘:在人世间的因缘,借指生命。
⑦邻壁之光:汉匡衡好读书,而家贫无烛,凿壁借邻家之光而读。此处活用这一典故,表示常常得到邻山、邻寺长老的帮助。
遗体入殓棺椁的做法
译文
住持一逝世,侍者就命客头行者到僧堂通报僧众,敲一下木槌,说道:「堂头和尚传话给大家:风火相逼,来不及与大家当面诀别。」说完又敲一下木槌。接著到各僧寮报告住持逝世的消息。堂司行者敲响僧堂大钟,集合僧众到方丈室吊唁慰问。然後首座同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们商议,发讣告(样式见後)给各友邻寺院,发信请人前来主持丧事。主丧人必须是友邻寺院的名僧大德、老成持重的高僧,或者是住持师兄弟中年腊高的前辈,也可以就由本寺首座担任。如果住持有遗嘱,必须一一遵行。在故住持的弟子、侍者和亲随人中推举出几人安排为住持洗浴、著衣、理发,并把遗体殓入棺材,住持的遗偈贴在棺材左边。
维那带领住持的弟子们烧香,请首座安排遗体入殓的佛事。棺材安放在寝堂,前面排列炉烛、几筵供养。到时候敲僧堂钟集众。做完佛事,维那出列念诵道:「我们深深感到,佛和菩萨的权巧方便广大无边,他们显示出来用以教化人类的活动弥漫於自然和社会;而觉悟了的心灵无所不通,能够体悟到佛祖的深奥思想。我们的堂头和尚就是一个彻底觉悟的人,他的智慧就像皎洁的月亮,光芒万丈:他的慈悲心肠,则能惠及一切有生之物,成为普天下的典范。然而他现在已经回归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再也不能瞻仰到他的慈颜。因此把他的弟子和受过他的教导的人们集合起来,赞扬佛菩萨的神圣名号,为了以上的因缘,念如来的法身毘卢遮那佛」。又举出「大悲咒」来念诵,以此功德转施给故世的住持,说道:「我们把上面念诵和诵经的功德,回向给堂头和尚,希望他进入无生无灭的涅槃境界,往生到万德庄严的极乐净土。愿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的佛、菩萨保佑。」进而又讽诵「楞严咒」,表示转施的意愿说:「以上讽经的功德,回向给堂头和尚,用以提高他的品位,愿一切佛、菩萨保佑。」
当晚又召集僧众念诵,维那说道:「敬告大众,堂头和尚已经圆寂了,大家失去了依靠,都要想到人生无常,要兢兢业业,不可放纵自己,贪图安逸。为了上述的因缘,念如来的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转施功德的说法同前。早、晚二次供奉粥饭, 早、中、晚三次供奉茶汤。每次上供时,大众念经,维那表达转施功德的意愿和对象,也都同前述一样。
近来风气很坏,有些僧人谋求担任庄田或库房的管事,不能如愿,有的人竟转而盗窃寺院集体财物。住持对此秉公处理,该摈斥的摈斥,该处罚的处罚。恶徒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对住持怀恨在心。一听说住持过世,仿佛出了口气,肆无忌惮地恶言咒骂死者,甚至敲打棺材,抢夺衣物,逞其凶横。遇有此种情况,主丧人、老前辈、各友邻寺院的住持、施主、官员、士庶信徒和一切曾经向已故住持学习请教的人,都应该挺身而出,保护住持,制止恶徒肇事。谁没有一死?怎能够在人死後横加无理?何况本是死者座下参学的徒众!对胆敢如此逞凶的人,一定要严加摈斥惩治。倘若主丧人、执事僧能够预先告诫可能肇事的人,及早使其认识错误,打消肇事念头,把事故消灭在尚未萌芽之时,那就更能保全寺院的好名声。
讣告样式
某寺治丧委员会主任比丘某某人,谨此讣告:敞寺山门不幸,堂头和尚於本月某日逝世。谨状。
年月日某寺治丧委员会比丘某状
封面样式
讣告
某处堂头和尚禅师(具职衔)谨封
原典
入龛
初示寂①,侍者即令客头行者下僧堂报众,鸣椎一下,白云:「堂头和尚传语大众,风火相逼,不及面达。」又鸣椎一下。次报诸寮。堂司行者鸣僧堂钟,集众上方丈。吊慰罢,首座同两序、勤旧商议,发讣状(式见後)报诸山,发书请入主丧。须诸山名德、邻封老成,或法眷尊长,或只本寺首座。如有遗命,遵行。举请小师、侍者、亲随人安排洗浴、著衣、净发,入龛。遗偈贴龛左。
维那领小师炷香请首座入龛佛事安排,寝堂置宠,炉烛、几筵供养。至时,鸣僧堂钟集众。举佛事已,维那出念诵云:「切以冥权②妙密,示化迹於人天;至性圆明,契玄机於佛祖。恭惟堂头和尚,曒然智月,光收万顷之波;允矣悲心,式副十方之感。瞻颜无地,披志有归,是集真徒,赞扬圣号,为如上缘,念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云云。举「大悲咒」,回向云:「上来念诵、讽经功德,奉为堂头和尚无生③报地④,妙极庄严,十方三世云云。再举「楞严咒」回向云:「讽经功德,奉为堂头和尚增崇品位,十方三世。」云云。
当夜集众念诵,云:「白大众:堂头和尚已归真寂,众失所依。但念无常,惧勿放逸。为如上缘,念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云云。回向同前。二时⑤上粥饭,三时⑥上茶汤。大众讽经,现职维那回向,同前。
近时风俗薄恶,僧辈求充庄库执事不得,或盗窃常住。住持依公摈罸,恶徒不责己过,惟怀愤恨。一闻迁化,若快其志,恶言骂詈,甚至椎击棺龛,抢夺衣物,逞其凶横。主丧、耆宿、诸山、檀越、官贵、士庶、参学、交游,当为外护。人谁无死?况是座下参徒!犯者必摈逐惩治。主丧、执事若能预申戒饬,早令悛格,化恶於未萌,尤全外观之美。
某寺丧司比丘某右某山门不幸堂头
和街今月某日遽尔归真⑦谨以讣闻谨状
状年月日某寺丧司比丘某状
式可漏子
讣告
某处堂头和尚禅师具位谨封
注释
①示寂:佛家对死亡的委婉说法。
②冥权:佛、菩萨在冥冥中施加於人的权巧方便。
③无生:与「涅槃」、「实相」、「法性」等词同义。佛家认为一切现象之生灭变化,都是世间众生虚妄分别所致,其本质是无生无灭的。
④报地:即「报土」,是一种万德庄严的净土。
⑤二时:指朝、夕二段时间。
⑥三时:指早晨、日中、黄昏三段时间。
⑦归真:归於真寂,也是佛家对死的婉转说法。
请主丧人
译文
主丧人到寺,敲响大钟集合僧众至山门外迎接,直至灵柩前烧香。首座和大众上前作揖问安。大众随即退下,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把主丧人送到客堂,揷香、用两展三礼的形式致敬。然後主丧人坐主位,首座对面作陪,坐定之後,大家又起身烧香,烧罢各就原位入座,献茶。住持的弟子们随即罗列主丧人前,展开坐具行三跪拜大礼。接著方丈办事处行者和参头率领众行者一一上前揷香礼拜。再後是方丈的仆从上前参拜。都见完了礼,又献汤,主丧人把两序执事僧送出。库司准备了点心招待主丧人,由两序执事僧作陪。其後主丧人一一到各僧寮看望僧众。
凡是充当主丧的人,必须是老成持重久享大名的人。例如两宋之际的名僧圆悟禅师,被聘请主持潭州开福寺道宁禅师的丧事,深孚众望。後来接任住持的月庵善果禅师,就是以此机缘成为圆悟禅师的嗣法弟子的。如此佳话,可以作为妙选主丧人的千古范例。
原典
请主丧①
主丧人至,鸣大钟集众门迎,至龛②前炷香。首座、大众问讯。众散,两序、勤旧送客位,揷香展礼②主丧人居主位,首座分手座定,躬起烧香,复位献茶。小师即列前揷香,大展三拜。方丈执局及参头领众行者相次揷香礼拜後,方丈仆从参拜。罢,献汤,送两序出。库司备点心,两序光伴。次第巡寮。
凡主丧者,须老成名德,如圆悟④为开福宁和尚⑤主丧,按月庵果公⑥以嗣其法,可为标格。
注释
①主丧:主持丧事之人。
②龛:此指装尸体的棺椁。
③展礼:即两展三礼。
④圆悟:两宋之际著名禅师,俗姓骆,字无著,彭州(今四川彭县)人。受到宋徽宗、宋高宗的礼重,历主名寺,赐号圆悟。绍兴五年(公元一一三五年)卒,寿七十三。谥真觉禅师。著有《碧岩集》百卷。
⑤开福宁和尚:即开福寺道宁禅师。俗姓汪,歙溪(今安徽歙县)人。宋大观年间(公元一一0 七——一一一0 年)住持潭州开福寺。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卒,寿六十一。
⑥月庵果公:即月庵善果禅师。俗姓余,信州(今江西上饶)人。参开福宁和尚得法,於宋宣和年间出主上封,迁道吾,律众严明,处已简约,得人之盛,冠於诸方。
绍兴年间入闽,王黄檗,居之十年,後辞归大泻。於绍兴二十二年(公元一一五二年)示寂,寿七十四。
聘请治丧委员会的办事入
译文
主丧人到各僧寮巡视探望过後,两序执事僧、退任旧执事人员以及住持的弟子们随即到客房,呈上住持的私蓄帐册、遗文等物,大家一边喝茶,一边商议聘请治丧办事人(包括书记、维那、知客、管肖像的侍者),并商议各项佛事的做法。(顺序表附後)各项佛事主持人一一议请。其中举哀和小参二事由主丧人办理,不必另请。
预先分发孝服(各人孝服的轻重见後文)。如果没有现成的布绢,可按价折成现钱分发给大家,由各人自办。主丧人必须和首座计算住持遗留的衣物钱财总数有多少,区分成三份。一份作为治丧所需孝服、念经、灯烛的费用,一份转归寺院集体财产,作为改善僧众伙食的费用,一份分发给全体僧众念诵经文的报酬,以及作清理住持遗物造册上帐的费用。
主丧人居心要公正,不可徇私。随身带来的僧人不可干预治丧人员的工作。每天进行的讽经、分发布施物、上供茶汤祭奠等事项,应在两序执事僧或退任旧执事僧中各聘请一人掌管财物,意在杜绝流言蜚语。圣僧侍者管帐,治丧委员会共同派定库子、客头行者、茶头行者等相应的管事人役,并请治丧维那共同商议,治丧知客接待外客。丧事中何时需用何种人役,一一排定,列表公布。
原典
请丧司职事
主丧人巡寮罢,两序、勤旧、小师随到客位,呈衣鉢簿、遗墨等物,会茶,议请丧司职事(书记、维那、知客、侍真侍者①),并一切佛事(资次见後)以次议请。除举哀、小参二佛事系主丧人为之。
分孝服(轻重见後),如无布绢,随宜折钱俵之。主丧人须与首座计会所遗衣鉢多少,默作三分。一分准丧司孝服、讽经、灯烛之费,一分归常住赔贴②供养,一分俵大众看经并佛事板帐③等用。主丧人须存公正,不可徇私。带行僧行不得干预执役。每日讽经、俵(“左贝右亲”)、奠茶汤,不拘两序、勤旧,各请一人掌财,庶绝浮议。圣僧侍者把帐,丧司公差库子、客头、茶头④一行人管办事,请现职维那同议,见职知客接外客。丧司合干人仆排单揭示。
注释
①侍真侍者:「真」即肖像。侍真侍者即照管已故住持肖像的侍者,简称为「侍真」。住持肖像办完丧事後藏於祖塔,侍真侍者一般即由塔主充任。
②陪贴:在本饭本菜之外增加的供应物。
③板帐:又作「板账」。住持病重时,由监院预集有关知事、头首将病者移居东堂,并将病者所有随身财物抄录成清单,称为板帐。
④茶头:禅林中负责煎茶的僧人。
孝服
译文
侍者、小师:穿麻布直裰:两序执事僧:穿苎布直裰:主丧人及故住持的师兄:穿生布直裰:退任旧执事、办事人员、故住持的乡亲、师弟及各友邻寺院的住持: 用生绢制成的白带围腰:施主:用生绢巾制成的白带围腰:方丈行者:裹麻布头巾、穿麻布直裰:众行者:裹苎布头巾:方丈仆役和工头:裹麻布头布、穿麻布衫; 庄田佃客和各种工人、仆役:裹麻布头巾。
原典
孝服侍者、小师:麻布裰;两序:苎布裰;主丧及法眷尊长:生布裰;勤旧、办事、乡人、法眷、诸山:生绢腰帛①;檀越:生绢巾腰帛;方丈行者:麻布巾裰;众行者:苎布巾;方丈人仆、作头:麻布巾衫;甲干、庄客、诸仆:麻布巾。
注释
①腰帛:又称「腰白」,即丧中用白带围腰。
佛事名称和顺序
译文
入棺栘棺锁棺法堂挂遗像举哀奠茶汤灵前小参奠茶汤起棺山门口肖像亭挂遗像奠茶汤秉炬安遗骨提衣起骨入塔入祖堂全身入塔撒土(如果住持遗产很多,可增加每日奠茶汤、转棺、转骨等佛事。)
原典
入龛① 移龛② 锁龛③ 法堂挂真举哀④ 奠茶汤封灵小参奠茶汤起龛⑤ 山门首真亭⑥挂真奠茶汤秉炬⑦ 安骨⑧ 提衣⑨ 起骨入塔入祖堂全身入塔⑩ 撒土(如衣鉢丰厚,每日奠茶汤,添转龛、转骨等佛事。)
①入龛:俗称入棺。为死者洗过澡,盛入棺中,随後做入龛佛事。
②移龛:入棺三日後,将棺移到法堂。随即在法堂读经,称为「移龛佛事」。
③锁龛:又称「盖棺」。做完移龛佛事,用锁锁住棺盖的仪式。
④举哀:禅林丧葬仪式中,做完佛事後,大众一同「哀哀哀」号哭三声,称为举哀佛事。
⑤起龛:抬棺出山门首称为起龛。在此之前烧香、念经,称为起龛佛事。
⑥真亭:禅林中悬挂亡故尊宿肖像的小亭子。其制度为四柱四宇,四周张设薄纱,前檐挂一横匾写「真亭」二字。肖像前安一牌位,有的还写有赞词。遗体送去火化时,此亭排在龛前被扛著前行。
⑦秉炬:遗体火化前的一种仪式,数人举著木炬涂红做成的火炬模型,作点火焚遗体的样子,一边说著寓含禅理的话,称为秉炬佛事。
⑧安骨:火葬後,收拾骨厌安置於寝堂。此佛事被称为「安骨佛事」,又作「安位」。
⑨提衣:同唱衣。
⑩全身入塔:遗体完整地葬入塔中。
移棺
译文
遗体入棺三日之後盖上棺盖,同时把法堂布置起来,东半部挂帏幕、设牀座、放衣架,各种日用器具按死者生前习惯放置。中间安置法座,法座上悬挂遗像,安放灵牌,牌前几案上陈列丰富的祭品,并用生绢纬幕遮住,准备让人上祭。西半部安置棺椁,用麻布纬幕遮挡,棺前陈列几案,案上摆设炉瓶、素花,焚香燃烛保持不断。早晚二次上茶汤、粥饭供养,念经。另外还要备好灯笼、铙钹、香花、旗旛。时间一到,敲响僧堂钟集合僧众,请大家做栘棺佛事。做完後就栘棺入法堂,请大家做锁棺佛事。
移龛
入龛三日揜龛,铺设法堂。上间挂帏幞,设牀座、椸架①,动用器具陈列如事生之礼。中间法座上挂真,安位牌②,广列祭筵,用生绢帏幞,以备上祭。
下间置龛,用麻布帏帧,前列几案、炉瓶、素花,香烛不绝。二时上茶汤、粥饭供养,讽经。仍备挑灯、铙钹、花旛。鸣僧堂钟集众,请移龛佛事。罢,移龛下法堂,请锁龛佛事。
注释
①槌架:即衣架。
②位牌:即灵牌,又称神牌、神板、主牌等,记死者之职位、姓名。
挂遗像、举哀、奠茶汤
译文
移棺至法堂并盖好棺後,请做挂遗像佛事。做完之後,如果有住持亲笔写的遗言,就由侍者捧著呈献给主丧人及首座、大众,说道:「堂头和尚临终遗言,谨呈首座和大众。」主丧人亲手接过,递给首座。首座把它拿到香炉上熏一会儿,交给维那对众朗读一遍後,治丧事务所的行者把它贴在法堂中间上手的布幕上。於是主丧人宣布:「堂头和尚归天了,理应举哀。」做完举哀佛事,主丧人放声大哭三声,大家跟著一起号哭,住持的弟子们列於幕下哀泣。
随後进行奠茶汤佛事。住持的弟子们排列在遗像前礼拜。做完回到幕下,主丧人向遗像烧香礼拜,两序执事僧、退任旧执事及僧众相跟著向遗像烧香礼拜,住持的弟子们列在遗像左侧答拜。之後主丧人在幕下向住持的弟子们表示吊唁和慰问,弟子们即此向主丧人拜三拜致谢。主丧人随後又向两序执事僧和大众表示慰问说:「法门不幸,堂头和尚过早离开了人世,还望大家努力把後事做好。」首座答道:「还要仰仗您多出主意。」两序执事僧和僧众也慰问住持的弟子们,说:「山门不幸,和尚归天了。希望你们节哀,把後事办好。」住持的弟子们晚上守在灵柩帏幕前,治丧事务所排出祭奠次序(见後文),贴在法堂西半部的幕上。祭文都由治丧事务所的书记撰写。每天可以上祭二次,也可以上祭三次,随宜而定。因为施主们和各友邻寺院的住持们来赴丧,时间有先有後,祭奠次数和时间也要因之而变化。若有住持的师兄弟和徒弟到门,知客加以接待後,立即报告治丧事务所,随即送给孝服,然後上祭。所有赠送来资助治丧的财物,丧事办完有剩的部分应当归入寺院集体财产中,作为犒赏各友寺,属院住持随从人员的补助。
丧事临结束时,治丧事务所召集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将已经清点入帐的住持遗产,扫除遗嘱决定要留要送的部分外,估定各物的新旧、长短、价值高低,以免唱衣拍卖时心中无数,临时再行评估,闹得意见纷纷。
原典
挂真、举哀,奠茶汤
移龛就法堂,锁龛已,请挂真佛事。毕,如有亲书遗言,侍者捧呈主丧人及首座、大众云:「堂头和尚临终遗言,呈似首座、大众。」主丧人躬接,递与首座,以所书香炉上熏,授维那读过,丧司行者贴法堂中间上手幙上。主丧白云:「堂头和尚归寂,理合举哀。」举佛事罢,举哀三声,大众同哭,小师列幕下哀泣。
举奠茶汤佛事,小师列真前礼拜。归幙下,主丧炷香礼真,两序、勤旧、大众以次炷香礼真,小师真左答拜。主丧人幕下吊慰小师,随礼主丧人三拜。
次慰两序、大众云:「法门不幸,堂头和尚遽戢化权,敢冀大众力为维持後事。」首座答云:「尚赖和尚力赐主张。」两序、大众慰小师云:「山门不幸,和尚归真,且望节哀,以终大事。」
小师夜守龛帏,丧司列排祭次(见後)贴法堂下间幕上。凡祭文,皆丧司书记为之。每日或两次、三次上祭,无拘。盖檀越、诸山来有先後,随时。若法眷、门人上祭到门,知客接已,即报丧司,随送孝服,然後上祭。所有赙仪①,用余当归常住,补犒诸山人从友费。
丧司集两序、勤旧,将抄剳衣鉢议从遗嘱留送外,估定新旧、短长、价值高下,庶免唱衣临时纷纭。
注释
①赙仪:赠送给丧家的财物。
对灵小参、奠茶汤、念诵、致祭
译文
治丧事务所的维那会同住持的弟子们,怀裏揣著香,到客堂拜请主丧人在遗体火化前一天晚上,在灵柩前举行对灵位小参仪式。事先在灵前摆放了法座。等到黄昏钟响后,击鼓集众。两序执事僧在座下作揖问安(跟平常小参情况相同)。主丧人派遣带来的侍者烧香。
如果末带侍者来,则用本寺的圣僧侍者代替。
小参下座後,住持弟子们罗拜致谢。首座领僧众在棺前上香。大家归位站定後,请上茶汤祭奠。佛事做完後,山门维那念诵道:「敬告大众,堂头和尚已经进入『湼盘』的境界。
这一天一过,生命也就灭亡了,就好像缺水的鱼儿,又有什么乐趣?大家应常常思念及此,要勤勉地努力进修,那急切的心情应该像救脱头被火烧的苦难一样。只要一想到无常将至,就决不该放纵逸乐。我们十分赞赏大家能够肃穆地立於棺幕前,为了使故住持增高品位,诵祷一切德望崇高者的大名。还要仰仗大家念如来的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接著又念「大悲咒」,念完後表达转施功德的意愿说:「以上念诵和讽经的功德,回向给新圆寂的堂头和尚,希望不忘誓愿之力,再转世为高僧大德,发挥慈悲救度的巨大威力,将尚未觉悟的众生引度到超脱生死境界的诸佛之地。为此再劳大众念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此後山门知客讽念「楞严咒」,也表达转施功德的意向说:「以上讽经的功德,回向给新圆寂的堂头和尚,愿他在遗体火化的前夜,增高品位。十方三世一切佛。」
接下来有关人员依次一一上祭。最後讽诵「大悲咒」,转施功德的说法同前。等行者、仆从参拜、讽经完了後,治丧事务处的行者高声喊道:「请首座、大众就座用汤果。」吃毕,大众散去了,住持的弟子们和方丈行者、仆从整夜守灵。
原典
对灵小参、奠茶汤、念诵,致祭
丧司维那同小师怀香诣客位,拜请主丧人大夜①对灵小参。预设座,候昏钟鸣,呜鼓集众。两序座下问讯(如常式)。主丧人用带行侍者烧香,无则圣僧侍者代之。
小参下座,小师罗拜致谢,首座领众龛前上香。立定,请奠茶汤。佛事毕,山门维邪念诵云:「白大众,堂头和街入般涅槃②。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 斯有何乐?众等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惧勿放逸。恭裹大众,肃诣龛帏,诵持万德洪名,奉为增崇品位。仰凭大众,念清净法身见毘遮那佛。」云云。举「大悲咒一毕,回向云:「上来念诵讽经功德,奉为新示寂堂头和尚,伏望不忘愿力,再现昙花③,棹慈航④於生死逝波,接群迷⑤於菩提彼岸⑥。
再劳大众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云云。毕,山门知客举「楞严咒」:「上来讽经功德,奉为新示寂堂头和尚大夜之次,增崇品位,十方三世一切。」云云。
次第一一上祭。末举「大悲咒」,(回向同前)行仆参拜、讽经毕,丧司行者喝云:「请首座、大众就座汤果。」众散,小师、方丈行仆终夜守灵。
注释
①大夜:遗体火化之前夜。
②入般涅槃:又译为「入灭」,即死亡。
③再现昙花:昙花世称三千年一开花,又传说值佛出世才开花。此句以昙花暗喻圆寂的住持,祝愿他再转世为高僧大德。
④慈航:慈悲之船,为佛、菩萨救人脱离苦海之用。
⑤群迷:尚未觉悟仍处在迷惑中的众生。
⑥彼岸:梵语Para 的译名。佛家把生死境界看成此岸,把究了真俗之源,即进入诸佛地看成彼岸。
上祭的顺序
译文
知事头首主丧西堂勤旧蒙堂江湖前资老宿众寮办事旧侍者乡人师兄弟诸庵塔管事人住持弟子住持的徒孙方丈行者六知事办事处行者行者寮和方丈人仆轿夫老郎庄甲烧火工役修造局各种工头
原典
祭次知事头首主丧西堂勤旧蒙堂江湖前资老宿众寮办事旧侍者乡人法眷诸庵塔小师师孙方丈行者六局行者行堂方丈人仆轿番老郎庄甲火客① 修造局诸色作头
注释
①火客:亦称火伴、火佃,禅林中掌烧火之工役。
出丧挂遗像、奠茶汤
译文
库司和治丧事务处互相配合,指挥准备丧仪中应用的香亭、遗像亭、幢幡、演唱梵音歌咏的乐队、棺前伞椅、汤炉、灯笼、竹篦、主丈、拂子、香盒、法衣等物。出丧时住持的弟子们跟随在棺後,敲响大钟和各种法器送丧。
抬起棺材时,念诵道:「金棺自动举起,围绕著拘尸大城:幡旆迎风飘摇,那是送赴火化的盛礼。仰仗大众,称念诸佛、菩萨的大名,藉以表示对故住持难舍难分的感情,同时帮助故住持的灵魂顺利到达清净庄严的诸佛之地。请念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如果不用火化,而是将遗体全身葬於塔中,则说:「赴塔婆之盛礼。」)治丧事务处的维那进前烧香,引住持的弟子拜请举行起棺佛事。
棺至山门口,请祭奠遗像亭、挂遗像、奠茶汤,都有佛事。两序执事僧排列於门旁,等到棺材出了山门,本寺维那面向寺内、合掌站在门中间,讽念「往生咒」,或者宣念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势至菩萨、大海众菩萨这四圣的名号,大众跟著一起念。主丧人率众人两两相对分别从左右两边而出,一面把雪柳散施给大家。行进时应齐步并行,要表现出悲伤沈重的心情,不能够挨肩擦背、交头接耳。都寺负责监督出丧仪式的进行,治丧事务处的维那、知客及圣僧侍者分发出丧的布施物。
原典
出丧挂真、奠茶汤
库司、丧司相关提调丧仪香亭①、真亭、幢幡、咀乐②、龛前伞椅、汤炉、挑灯、竹篦、主丈、拂子、香盒、法衣等物。小师随龛後。鸣大钟、诸法器送丧。
起龛,念诵云:「金棺自举,遶拘尸③之大城;幢旆摇空,赴茶毘④之盛礼。
仰凭大众,称念洪名,用表攀违,上资觉路,念清净法身尾毘遮那佛。」云云。
(若全身入塔,则云:「赴难提⑤之盛礼。」)丧司维那进,烧香,引小师拜请起龛佛事。
龛至山门首,请奠亭、挂真、奠茶汤,俱有佛事。两序、大众门列,俟龛出已,山门维那向内合掌中立,举「往生咒」或「四圣⑥号」大众齐念。主丧领众两两分出左右,俵散雪柳。齐步并行,毋得挨肩交语,各怀悲感。都寺⑦押丧,丧司维那、知客、圣僧侍者俵行丧(“左贝右亲”) 。
注释
①香亭:放置香炉之小亭,形制有如真亭,但匾上写「香亭」二字,内安大香炉。尊宿丧仪赴坛场时,香亭在真亭之前。
②咀乐:演唱梵音歌咏的乐队。
③拘尸:拘尸那揭罗的简称,城名,是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地。
④茶毘:梵文Jhapita 的音译,又译作「阇毗」、「阇维」等,意为焚烧、火葬。
⑤难提:梵语塔婆之别名,意译为方坟,有灭恶的含义。
⑥四圣:禅林以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势至菩萨、大海众菩萨为四圣。
⑦都寺:禅林中东序六知事之首,全称都监寺。位在监寺之上,为诸监寺的总管。又称都总,或都守。
遗体火化
译文
送丧队伍到了作为火化场所的湼盘台,治丧维那等到都寺上完了香、茶,进前烧香,引住持的弟子们拜请举行举火佛事。本寺维那念诵道:「今天,有新圆寂的堂头和尚,在人世的缘分已了,回归到真寂清净的涅槃境界。灵棺绕遍了拘尸城,性火自燃於这一日。仰赖大众,用念诵的功德,帮助觉悟的灵魂奔向涅槃境界。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连念十遍,大众跟著念十逼。又道:「上面称扬圣号,虔诚地促成火化仪式。故堂头和尚继承本宗的精髓,对於禅学奥义的掌握已接近佛祖的水平:在实际应用方面和尚启发了广大後学,他的慈悲胸怀真可包容天地之大。如今把一副虚幻不实的骸骨,投到火光之中去实现诸行和合的定境。谨以三杯清茶、一炉香烟祭奠。我们一定虔诚奉行您的教导,礼敬和团结一切信佛的徒众。」又讽诵「大悲咒」,表示转施功德的意愿说:「以上念诵、讽经的功德, 回向给堂头和尚,愿他在遗骸火化之际,增高品位。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保佑。」寺内知客讽诵「楞严咒」,也像维那一样表达了转施功德的意向。接著由住持的乡亲讽诵经文,大众与其一同讽念。
上述各程序完成後,首座带领大众回寺吃斋。住持的弟子、乡亲和师兄弟留下守候火化,收拾骨灰。僧众们吃完斋饭,敲响僧堂钟齐集僧众,仍旧出动全副仪从迎骨灰回住持寝堂安奉,并举行安骨佛事,在寝堂挂遗像供养、念经。此後早晚二次上供粥饭,早中晚三次上供茶汤,每隔十天半月由大众前来念经一次,直到灵骨入塔为止。
原典
茶毗
丧至涅槃台①,丧司维那俟都寺上香、茶了,进前烧香,引小师拜请秉炬佛事。山门维那念诵云:「是日则有新示寂堂头和尚化绿②既毕,遽返真常③。
灵棺遍遶於拘尸,性火④自焚於此日。仰凭大众,资助觉灵⑤。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十念,众和毕,「上来称扬圣号,恭赞化仪体格先宗,峻机不容於佛祖;用开後学,悲心仍摄於人天。收幻化之百骸,入火光之三昧⑥。茶倾三奠,香蓻一炉,顶戴奉行,和南圣众。」举「大悲咒」回向云:「上来念诵、讽经功德,奉为堂头和尚茶毗之次,增崇品位,十方三世一切。」云云。山门知客举「楞严咒」,回向同前。次乡人举经,大众同讽。
毕,首座领众归寺赴斋。小师、乡人、法眷守化收骨。斋罢,鸣僧堂钟集众,仍备仪从迎骨回寝堂安奉。请安骨佛事,挂真供养、讽经。二时上粥饭,三时上茶汤。或十日、半月大众讽经。灵骨入塔则止。
注释
①涅槃台:僧侣火化时盛放遗体之台。
②化缘:此处指在人世教化之因缘,即生命。
③真常:真实常在之法,即涅槃境界,也就是死亡。
④性火:指体现在一切事物之上的普遍物质现象。与之相对的是「事火」,即地、水、火、风四种具体物质现象。
⑤觉灵:指觉悟不迷之灵魂。
⑦三味:梵语Samadhi 的译音,意思为「定」,即禅定摄心而达到诸行和合。
遗体完整葬入塔内的做法
译文
棺椁送至舍利塔处,都寺上完香、茶,治丧维那上前烧香,引住持弟子拜请举行人塔佛事。其後寺内维那念诵道:「我们深切体会到,禅僧打坐取双跏趺坐的形式,是继承佛陀在灵惊山说法的老传统:以达磨祖师手提一只鞋子西归作为禅宗创始的标志,是要说明禅宗的性质就是由祖师在少林寺面壁时确定下来的。禅机时隐时显,大法有始有终。还要仰仗大家,帮助觉悟的灵魂顺利归向西天。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连续念了十遍,又道:上面十次称扬圣号,是为了帮助堂头和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愿佛法无边无际,佛的慈悲心肠惠及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都指示不生不灭的原因,使处在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道轮回中的众生都明白世间万事万物皆无独立永恒的实在自体的道理。
谨用三杯清茶、一炉香烟祭奠。虔诚地奉行佛的指示,敬重和团结一切信佛的徒众。」接下来讽诵的经文及其顺序,都与遗体火化时的情况相同,只是表示转施功德的说法为:「以此功德回向给堂头和尚,使他入塔婆的盛礼增添一点光彩。」等到墓坑都盖好了,请做撒土佛事,然後迎遗像回寝堂供养。
在寝堂裏,主丧人烧香礼拜遗像,接著友邻寺院住持、两序执事僧、一般僧人、住持弟子先後礼拜遗像。都礼拜完了,住持的弟子们揷香,向主丧人展坐具行三拜大礼表示感谢。
其次两序执事僧和一般僧众感谢主丧人。致谢词是:「山门不幸,先堂头和尚圆寂,承蒙鼎力主持後事,感谢不尽。」主丧人答道:「还要感谢你们大力协助配合,才使得办理後事未出秕漏。」然後主丧人率同全体治丧办事人员一一到各僧寮致谢,随後住持弟子也到各僧寮一一致谢。寺院维那送住持的现职侍者和照管遗像的侍者回到一般僧众的寮舍安顿。
此後每天早中晚三次为遗像上供茶汤,并集众诵经。直到将住持牌位迎入祖堂为止。另有一种做法是等到新住持到来,才将故住持牌位移入祖堂,并结合做一次入祖堂佛事。
原典
全身入塔
龛至塔所,都寺上香、茶毕,丧司维那进烧香,引小师拜请入塔佛事。毕,山门维邪念诵云:「切以双趺示相,绍灵惊之遗规,只履显宗①,表少林之垂范。
全机隐显,盛法始终。仰凭大众,资助觉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十念毕,上来称扬十念,资助往生②,惟愿慧镜无边,慈云广布,四生③界内,示不生不灭之因;六趣④道中,说无我无人⑤之法。茶倾三奠,香蓻一炉,顶戴奉行,和南圣众。」其举经讽诵次第,并与涅槃台同。但回向则云:(入塔之次)候掩圹一切毕备,然後请撒土佛事,迎真回寝堂供养。
主丧炷香礼真,次诸山、两序、大众、小师礼真。毕,小师揷香大展三拜谢主丧。次两序、大众谢主丧。词云:「山门不幸,先堂头和尚示寂,极荷主盟後事。」主丧答云:「仰荷匡扶,得无旷败。」主丧同丧司一行人巡寮致谢。次小师巡寮拜谢。山门维那送现职侍者、侍真侍者归众寮。
每日三时上茶汤,集众讽经。俟迎牌位入祖堂则止。或待新住持至方入祖堂,有佛事。
注释
①只履显宗:传说被中国禅宗奉为初祖的达磨大师,逝世後二年有人於葱岭见其手提一只鞋子往西天而去。发其坟墓,唯见空棺中仅存一只鞋子。由这一故事,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18-3-26 17:01:27
|
只看該作者
後人遂以「只履西归」或「只履」代指达磨禅宗的教规。
②往生:指灵魂去到并化生於极乐净土。
③四生:佛经认为六道众生有四种形态,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四生概括了一切生命形态。
④六趣:佛教认为众生根据其生前善恶行为有五种轮回转生的趋向,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称为「五趣」,有的佛经认为还要加上一种阿修罗,即「不端正」、「非天」,合称为「六趣」。
⑤无我无人:佛教认为世界一切事物皆无独立的实在自体。其中「人无我」是说人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
对僧众唱价拍卖住持遗物
译文
到了规定的时间,在僧堂裏或法堂的东、西两半部设大众座位,中间面向裏边横放一张长桌,摆上笔、砚和大磬。敲僧堂钟召集大众。首座和主丧人相对坐在主席两旁,两序执事僧和僧众们一个挨一个往两边坐下去。治丧维那、知客、圣僧侍者面对著主丧人的座位坐。维那出面说:「留下衣物作为信任的标志,这是列代祖宗定下的规炬:秉持佛法破除悭吝,这是我们应遵循的先辈贤达们的好榜样。现在估价唱卖住持遗物,正是为了说明万事万物变幻无常。就此烦请大众念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
说毕,开笼搬出住持私蓄的衣物,按号排列在长桌上。请做唱衣佛事,做完後维那击磬一下,说道:「大家知道,唱卖衣物的办法,都要遵守一定的规矩,要照顾到每件衣物的新旧、短长。我一边报价,一边敲磬,大家分别认购。磬声一断,就算成交,不得翻悔。谨此说明。」如果袈裟很多,可以增加按遗嘱留存的份额。唱卖过程中,按顺序把衣物一一递给维那,维那一一掂量报价。治丧职事人员贵在按公心主持。维那定价打磬,行者前後左右瞻望,报出决定购买者的名字;知客把名字写上条子,侍者按名单发给凭据。唱卖完毕,结算好总的价款,主丧人在单据上签字,认购者交款取衣物。有关人员不得讲人情减价, 主丧人应严格监督指导此事的顺利进行。
近来常用拈阄的办法处理唱衣,是减少争吵的好办法。具体做法是用小纸片按千字文的顺序书写字号,每一号分作三段把字写在上面,再盖上印章防止假冒,有多少人就写多少号,写完与治丧职事人员封定。至唱卖时,将字号呈请主丧人和两序执事僧验看,由首座开封。知客分发号纸,堂司行者捧著盘子跟随著侍者,侍者把每人分到的号纸剪取一半放在盘裏。都剪完了,把盘放到首座身旁,把盘内的纸片抖匀,放一盆水在其下。维那一一取衣物报价之後,首座临时叫过一名童子,命他信手拈取盘中的半阄,递给首座,打开看明白是哪一字号,告诉堂司行者让他高声喊出这一个字。众人各自拆开自己手中的半阄,与所喊字号相同的人就起身答应。倘若此人不愿认购此号衣物则不应。连喊三次不应,首座把这半阄投进水盆,再命童子拈取另一半阄, 如前再喊字号。若有人起身答应,堂司行者就走过去收取他的半阄,到首座处核对无误,报给维那,宣布道:「某件衣物已决定由某人购买。」打磬一下,知客写上名单,侍者发给凭据,供头行者将此凭据递给那位中号的人,衣物仍旧收入箱笼。
按顺序一一唱完,维那打磬一下,表示转施功德的意愿说:「上面唱衣、念诵的功德,回向给圆寂的堂头和尚,愿他增高品位。十方三世一切佛保佑!」散会之後,各自照价拿凭据取衣物。若有人三日之内没来取衣,三日後寺方按价出卖,单独另做一份账。唱衣的古法在<大众章> 另作说明。
原典
唱衣至期,僧堂前或法堂上、下间设大众座位,中间向裹横安长桌,置笔砚、大磐其上。鸣僧堂钟集众。首座与主丧分手,两序、大众次第而坐。丧司维那、知客、圣僧侍者向主丧位坐。维那念诵云:「留衣表信,乃列祖之垂规;以法破悭,禀先达之遗范。今兹佑唱,用表无常。即凭大众念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云云。
毕,开笼出衣鉢,依号排席上。请提衣佛事毕,维那鸣磐一下,白云:「夫唱衣之法,盖禀常规,新旧、短长,自宜照顾。磬声断後,不得翻悔。谨白。」若法衣多,添留遗嘱。次第呈衣,维那拈唱,丧司合干人贵在公心主行。维那定价打磬,行者瞻顾前後,唱定名字;知客写名上单,侍者依名发标。唱衣毕,结定钞数,主丧余单,交钞取衣。不得徇私减价,主丧力主其事。
今多作阄拈,甚息喧争。其法用小片纸以千字文次第书字号,每一号作三段写於上,仍用印记关防,量众多少,与丧司合干人封定。至期,呈过主丧、两序,首座开封,知客分俵,堂司行者捧盘随侍者,侍者剪取其牛置盘内。毕,以盘置首座侧,安水盆於下,抖匀。维那拈衣唱价讫,首座临时呼一童行,信手拈盘中半阄,递与首座,开看字号分晓,说与堂司行者喝某字号。众人各開所执半阄,字号同者即应。如不愿唱此号衣物则不应。三唱不应,首座以半阄投水盆中,再令撮起半阄,复唱。起应者堂司行者往收半号,到首座处对同,报与维那,称云:「某物唱与某人。」鸣磬一下,知客上单,侍者发标,供头行者递与唱得人,衣物仍旧入笼。
次第唱毕,维那鸣磬一下,回向云:「上来唱衣念诵功德,奉为示寂堂头和尚增崇品位。十方三世。」云云。众散,各自照价持标取衣。三日後不取者依价出卖,造单帐。唱衣古法见<大众章>。
估责衣物的收支帐式样
译文
堂头和尚圆寂,谨具衣物估唱钞数收支於後:
一收钞若干(系某件唱到)
一收钞若干(系某项收到)
一支钞若干(系某项用度)
一支钞若干(系某项支使)逐一列写
已上共收钞若干
共支钞若干
除支外现管钞若干(充作逢七斋会为死者修功德时僧人们的开支及购买经书的费用)
右具如前。
年月日治丧事务处行者某具
呈管帐执事、两序负责丧事的执事僧(各签名、画押)
原典
单式
堂头和尚示寂,谨具衣物估唱钞数收支於後:
一收钞若干(系某件唱到)
一收钞若干(系某项收到);
一支钞若干(系某项用度)
一支钞若干(系某项支使)逐一列写
已上共收钞若干
共支钞若干
除支外现管钞若干(准斋七①追修②僧行经资用)
右具如前。
年月日丧司行者某具
呈把帐执事人、两序典丧各书名余押
注释
①斋七:人死後每七日举行一次斋会,来超度亡灵,至第七个七日为止。这些斋会称为斋七。
②追修:为死者修功德。
灵骨入塔
译文
入塔的前一天晚上准备仪从,入塔那天敲钟集众,都寺上过香,请做起骨佛事。灵骨送到墓塔,请做入塔佛事。有关讽诵经文及表示转施功德的说法,都与遗体全身葬入墓塔的情况相同。迎遗像归寝堂供养及感谢主丧人的礼节也与遗体完整葬入墓塔的情况相同。
原典
灵骨入塔
至期,隔宿准备仪从,正日鸣钟集众。都寺上毕香,请起骨佛事;送至塔所,请入塔佛事。其举经讽诵、回向并与全身入塔语同。迎真归寝堂供养及谢主丧人等礼并司。
递送遗书
译文
办完丧事,主丧人请侍者、办事人充当专使,分头给各友邻寺院住持、住持的师兄弟、寺院的长期施主、往来密切的官员递送遗书。其中对德高望重的前辈老禅师,必须用富有见解而又得体的话回答其训示,所以要特别挑选能干的人当专使。
使者到了对方寺院,首先到知客寮相见。知客引见,侍者寮要预备铺著垫布的木盘盛遗书、遗物。侍者到方丈室通报,住持应当即出来接见,命人请两序执事僧前来同开遗书。
专使上前作揖问安道:「请和尚结跏趺坐。」如果住持下问到一些有关佛法的情况,使者必须回话表明自己的见解,并揷香行两展三礼的礼节。如果住持阻止,则改以坐具触地行礼,像平常看望的礼节那样。烧香、吃茶过後,等两序执事僧到来,专使起身,炉前谢过请茶的盛情,再揷大香一片,行两展三礼禀报说:「某处和尚某月某日圆寂,有给贵处的遗书、遗物,特派我专程赶来递送。」随即呈上书、物。住持道:「法门衰落,不胜哀感!」两序执事僧进前作揖问安,首座与住持相对坐於主位,专使在住持对面退一位坐。大家喝完茶起身,住持说:「法门不幸,某处和尚圆寂,不胜哀感。」行者准备了剪纸的剪子,用盘托著遗书、遗物,侍者取遗书递给住持,住持接了拿到香炉上熏一会儿,交侍者送给维那。行者用剪子开了封,维那当众宣读过後,侍者作揖请专使上住持对面位坐。退休客居在寺的外寺住持暂且向下退一位坐让客)侍者烧香、点汤,送专使归下杨处安歇。住持先来问好致意,接著侍者、两序执事僧也来问好致意。知客则陪同专使到各僧寮看望大家。先到库司,然後依次到头首寮、单寮、蒙堂四寮。侍者又来告请去用特地为专使准备的汤点。
用完汤又请吃晚饭,晚间还用一次汤果。如果是著名大寺来送遗书,由两序执事僧作陪:次一等寺院来送遗书,则由两序执事僧中排班靠前的维那或侍者作陪。
祭文请书记去撰写,方丈祭文有的由住持自己撰写。隐居在寺的高僧、故住持的师兄弟、办事人员都应该备香致祭。侍者一一协助办理有关的上祭事宜。
第二天早上,方丈请专使用茶。法堂西半部设灵几排祭。侍者将要上堂的事回覆住持,行者挂出上堂牌通知僧众,法座之下安排了铺了桌布的桌子,陈放遗书、遗物,法座左边排设住持座位。鼓声响後僧众都到齐了,住持来到法座下,站在自己座位前面。鼓声停後进香,示意知客引专使到住持前行礼、揷香。初次展坐具後说:「为了遗书的事,多有麻烦尊慈,内心不胜惶恐之至。」第二次展坐具後说:「今天天气正合节气,祝愿堂头和尚珍重起居,多福多寿。」以坐具触地代行三拜礼,呈上遗书。住持接过信,在香炉上熏一熏,交付侍者递给维那宣读。专使向住持作揖问好後,退归知客下首而立。
这时住持举行升法座仪式。下座後到灵几前炷香,点汤上祭:点茶展坐具下拜。专使在法座右侧答拜。维那出列揖请住持烧香,侍者捧香盒。两序执事僧随後上香,完了住持、两序执事僧展坐具礼拜。维那宣读祭文,住持再次展坐具礼拜,专使答拜。大众讽诵「楞严咒」,转施功德的说法是:「上面讽经的功德,回向给某处和尚,愿他增高品位。十方三世一切佛!」两序执事僧、四寮、江湖、办事、故住持的乡亲都分别致祭。专使一一答拜。此後故住持的师兄弟、弟子和其他人致祭,专使不答拜。都祭完了,为故住持讽诵「大悲咒」,专使到灵几前行两展三礼,感谢住持。住持拦阻则以坐具触地之礼代替。接著到各僧寮致谢。
然後寺方款待专使,请两序执事僧作陪。
如果故住持以前曾住持本寺,一并入祖堂,讽经之後,就便迎牌位到祖堂。住持拈香安放牌位,要说一番寓含禅理的话。牌位安好後,专使当即拜谢住持。如果已故住持兼任本寺的现任住持,其遗骨入祖堂的仪式,先在寝堂安置遗骨,讽经三日,等新住持到任後才入祖堂。
若是故住持以前曾任本寺住持,临终并无遗书、遗物给本寺现任住持,其门徒自行安排遗骨入祖堂的情况,具体做法是:初到寺见侍者,引见住持,揷香展坐具礼拜,送上见面礼,烧香、吃茶过後,起身说明来意,寺方派人把来客送到下杨处安歇。
接著到头首、库司、单寮、蒙堂等各处看望,选定日子准备供物、分发布施物,到法堂祭灵、讽经。然後送牌位入祖堂,住持说一番寓含禅理的话,礼仪与前述迎牌入祖堂的情况相同。
原典
下遗书
丧事毕,主丧请侍者、办事人充专使,分路驰送诸山、法眷、檀越、官员遗书。唯尊宿相见下语,须择能事人充专使。
至彼寺,首到客司相见。知客引见,侍司预备柈袱盛书物。侍者诣方丈通覆,住持当即相接,令请两序同开书。专使进前问讯云:「请和尚趺坐。」若住持垂语, 须下语,揷香展礼。住持免则触礼,如常相看。烧香吃茶罢,待两序至,专使起,炉前谢茶,再揷大香一片,展礼禀云:「某处和尚某月某日归寂,遗书、遗物令某驰送。」即呈书、物。住持云:「法门衰落,不胜哀感。」两序进,问讯,首座分手就坐。专使住持对面退一位坐。茶罢起身,住持白云:「法门不幸,某处和尚归寂,不胜哀感。」行者备书剪,托书物,侍者度书与住持,按就炉上熏,付侍者送与维那。行者度剪开缄,宣读已,侍者揖专使上住持对面位坐。西堂权趱向下位坐让客)侍者烧香、点汤,送专使归安下处。先住持问讯,次侍者、两序问讯,知客引巡寮。先库司,次头首寮、单寮、蒙堂四寮。侍者禀请特为汤。汤罢药石,至晚汤果。大方遗书至,两序光伴;以次两序上首维那、侍者光伴。
请书记作祭文,方丈祭文或住持自作。江湖、法眷、办事皆当备香致祭。
侍者一一提点。
次早,方丈请茶。法堂下间设灵几排祭,侍者覆上堂,行者报众挂上堂牌,座下备卓袱盛书、物,座左排住持位。鸣鼓众集,住持出法座下位前立。鼓绝进香,卓知客引专使住持前行礼、揷香,初层云:「辄持遗墨,仰渎尊慈,下情不胜惶恐之至。」再展云:「即日时令谨时,恭维堂头和尚尊候起居多福。」触礼三拜,呈遗书。住持接书,炉上熏,付侍者递维那宣读。专使问讯住持毕,归知客班後立。
住持升座。下座诣灵几前炷香,点汤上祭;点茶展拜。专使座右还拜。维那出班揖住持烧香,侍者捧香盒。两序上香毕,住持、两序展拜。维那宣祭文,住持复展拜,专使答拜。举「楞严咒」回向云:「上来讽经功德,奉为某处和尚增崇品位。十方三世。」云云。两序、四寮、江湖、办事、乡人皆致祭。专使答拜。以下法眷、小师、办事,专使不答拜。毕,举「大悲咒」回向。专使出灵前两展三礼,谢住持。免则触礼。次巡寮致谢。然後山门管待专使,请两序光伴。
若前住持本寺,一并入祖堂讽经了,就便迎牌到祖堂。住持拈香安牌,有法语。安已,专使即拜谢住持。若当代,入祖堂,寝堂安骨,讽经三日,待新住持入祖堂。
或无遗书、遗物与当代住持,其徒自为人祖堂者,初到寺见侍者,引见住持,揷香展拜,相看烧香、吃茶,起身禀意毕,送安下处。次到头首、库司、单寮、蒙堂诸处相看,拟日办供、俵(“左贝右亲”),法堂致祭、讽经。牌入祖堂,住持有法语,礼与前同。
招待主丧人和治丧委员会的办事人员
译文
丧事办理完毕,寺方应当准备茶点及供养财物招待主丧人和治丧委员会的办事人员。
(“左贝右亲”)礼的多寡,按他们的职务高下,一一如仪供养。茶汤时,仍请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作陪。首座代理主持寺务,暂居主位,坐在方丈座,其余僧众照著贴有各人座次的照牌就座,并由都寺行礼致谢,感谢大众连日来的辛劳。具体的礼节与仪式与通常的特为礼情况相同。茶汤结束时,敲响大钟,集合全寺僧众到山门口恭送主丧人等一行离去。
原典
管待主丧及丧司执事人
山门当备供(“左贝右亲”),高下一一如仪,仍请两序、勤旧光伴。首座摄居主席,就方丈座。排照牌,都寺行礼,与常特为同。茶毕,鸣钟集众,门送主丧人。
解说
生与死的问题,是佛教想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佛教徒认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尽管想要超脱尘缘,了断生死,却毕竟不能摆脱死亡即「无常」的到来,也不免要为身後事有所安排。本节所述住持的後事安排,便集中反映了佛教丛林中的身後观,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传统的灵魂观念、家族制度对於佛教的巨大影响。
佛教身後观的特点是人死後有六道轮回…说,必须通过做法事帮助死者灵魂在四十九天内转生到善道,不然死者灵魂很可能陷於地狱、饿鬼等极其悲惨恐怖的恶道。
中国传统的灵魂观的特点是死者魂灵具有福佑子孙或为非作恶的力量,必须定期为亡灵供献食物,使它不致沦为无所栖止的孤魂,使它在饱享供物的满足中发揷福佑子孙的力量。
住持的後事安排, 中把仿佛事与祭奠、供养结合在一起,实际上就是佛教固有的身後观与中国传统的身後观的结合。此外,从某些佛事的念诵内容中一再提到「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也显示元朝时禅宗与净土宗的紧密结合。
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影响在处理住持後事活动中的表现,可从住持的弟子、法眷、徒孙在处理後事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根据与住持法缘的远近来安排孝服轻重看出。在丧事过程中,住持的嗣法弟子、法眷、徒孙,就像世俗人家死者的子孙兄弟一样,充当了最重要的角色:嗣法弟子的孝服也是最重的,然後按与住持法缘的亲近程度递降。凡此都说明禅林融合世俗伦理制度结成了一个个法缘网络组织,然後又讲究亲疏、贵贱各各阶层的礼法制度,制定了充满有章法原则的禅林仪规。为故住持治丧的仪规,不过是禅林各种仪规中最能突显亲亲贵贵原则的仪规之一。
在这一节的内容中,对於财物分发的重视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病重之时,住持预先要请执事僧人点对封收个人遗留的财物:在遗嘱中又要交待自己对遗物的处理意见:丧事办得隆重与否,程度上要视死者遗产多少而定:最後还有唱卖衣物一项,成为丧事後期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此等等,足以说明个人财产在禅林生活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照理说,佛律告诫僧人不得私蓄金宝钱财, 提倡一衣一鉢,刻苦修行。但随著寺院经济的发展,源於印度古代社会的这些律条和传统,基本上不起作用,僧人或有拥有财富的观念和行为,也不是没有的。这个问题早已引起教内教外有识之士的重视。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也是现代僧团管理和佛教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协商推举新住持的办法
议举住持
译文
两序执事僧和退任旧执事在库司一道喝茶,商议推举和迎请新住持的大事,同时也请隐居在寺的高僧、名德和广大僧众都发表意见,共同推选。充当住持的人必须有鲜明的本宗观点,道德完美、年腊较高,作风廉洁,威望能够服众;还必须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受到各友邻寺院拥护。经过反覆协商推举,选出符合上述各种条件的人,然後写成文书,由大家签名之後向有关主管部门保举申请。
如果住持选得好,其学问道德受人尊重,寺院也会因此增光。此事关系如此重大,当退任旧执事和现任知事僧的必须出以公心,不可因为同乡或师兄弟的关系互相阿附,不看才德,只重贿赂,以致於拉帮结党,互相争夺。一座寺院的衰落废毁,都是由此引起的。对待此事,大家千万要慎重,千万要慎重啊!
原典
议举住持
两序、勤旧就库司会茶,议请补处住持①,仍请江湖、名胜、大众公同选举。须择宗眼②明白、德劭年高、行止廉洁、堪服众望者,又当合诸山舆论,然後列名余状,保申所司请之。
若住持得人,法道尊重,寺门有光。为勤旧、知事者不可以乡人、法眷阿党傅会,不择才德,唯从贿赂,致有树党徇私、互相搀夺。寺院废荡,职此之由。切宜慎之!切宜慎之!
注释
①补处住持:前住持亡故,新推举一位住持补其处。
②宗眼:亦称「正法眼」,指代表本宗派基本思想的观点。
解说
禅林中能把决定住持的大事,交由寺中各个层次的僧众协商推举,的确是佛教民主传统的重要表现。这一民主传统,源於印度早期佛教的民主制度,同时又融进了中国社会尊重老者和智者的美德,主要反映在退任旧执事及隐居在本寺的高僧、名德在决策过程中往往能发挥重大的作用。而普通僧众也都有一份发言权,甚至与寺院关系密切的在家信徒也被徵询意见。就这一点来说,怀海创规时强调的寺众平等精神是被继承下来了的。
但这种平等精神已被削弱,民主传统也遭到破坏,这从原典中告诫现任和退任执事不可阿党傅会,树党徇私的内容即可看出。在现代佛教界,也可举出不少实例说明禅林民主推举住持的传统受破坏的情况。有些十方丛林转化为子孙庙或「十方丛林子孙庙」,就是丛林民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寺院的管理权完全落到某个剃度家手中所致。剃度家就是由一位剃度师及受其剃度的弟子组成的法缘家族。禅林各堂口的事权由一个剃度家掌握,住持职位也由这一剃度家世代把持,十方丛林就蜕化为子孙庙,或名义上的丛林实质上的子孙庙,即所谓「十方丛林子孙庙」。
要保持丛林长期兴盛,就要坚持丛林的十方性质,就要坚持和完善推举住持制度。议举住持的意义如此重大,人们不可等闲视之。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