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66|回復: 7
|
净公上人讲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卍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讲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能够在凤凰卫视的摄影棚跟大家见面,来谈谈《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我在二十六岁,刚刚接触佛法,第一本念的书;它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这部书,我对它非常爱好,也常常读诵,也讲过不少遍。过去所讲的跟现在所讲的,当然在境界上有些不同,但是往年所讲的依旧可以做参考。···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一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此讲录出自净公上人专集文字讲堂)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能够在凤凰卫视的摄影棚跟大家见面,来谈谈《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我在二十六岁,刚刚接触佛法,第一本念的书;它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这部书,我对它非常爱好,也常常读诵,也讲过不少遍。过去所讲的跟现在所讲的,当然在境界上有些不同,但是往年所讲的依旧可以做参考。
了凡先生姓袁,他的名字叫黄,红黄蓝白黑的黄,字坤仪,他是当时江南吴江县人。他生于明世宗(世宗是明朝第十二代的皇帝)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这样子,诸位就比较有清晰的概念,距离我们现在有五百多年。《了凡四训》后面附有一篇文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也是一篇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门功课。俞净意生于嘉靖四年,大了凡先生十岁。他们曾经在丁丑年,就是了凡先生第二次去考进士,那一年他是四十三岁,俞净意先生五十三岁,他们两个同科。俞净意考取,了凡先生没有考取。了凡先生一直到丙戌年,他五十二岁才考取进士。我们从他一生传记里面来观察,改过自新也是相当辛苦的事情,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早年,前二十年很辛苦;到了晚年,功夫成熟了,断恶修善是愈来愈容易。我们来看本文:
【余童年丧父】
“余”是了凡先生自称。“童年”,童子的时候。根据‘立命之学’来看,我们晓得,他丧父决定是在十五岁之前。怎么知道?因为他遇到孔先生那一年是十五岁,所以决定是在十五岁之前。
【老母命弃举业学医】
“举业”,就是读书求取功名。他的母亲告诉他,不必去念书求取功名,劝他学医。
【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
学医有好处,可以养活自己,也可以救济一些病苦之人。
【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如果你真的把医学学好了,将来能成为名医,这是你父亲对你的一个愿望。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以后,“后”是他十五岁那一年,公元一五四九年。他在慈云寺遇到一个老人,“修髯伟貌”,修髯是胡须很长,相貌非常魁梧。“飘飘若仙”,不像是凡人的样子。他看到之后,对他非常礼敬。由此可知,了凡先生从小家教好,虽然年纪轻轻十五岁,处事待人接物就很懂规矩,这才能讨人欢喜,逗人喜爱。
【语余曰】
这个老人告诉他。
【子仕路中人也】
这个老人好像是会看相的,一看到,你是个作官的命。
【明年即进学】
“进学”,就是明年你就会考取秀才。
【何不读书】
为什么不读书?你到处在外面游荡,为什么不读书?
【余告以故】
他就把他母亲教导他,不要念书,去学医。他在外面游荡,可能是在采药。因为十五岁学医,那一定是学徒;或者跟著大夫,或者跟药店里面作学徒,这都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所以他把缘故告诉道长。
【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向老人请教贵姓,从哪里来的?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
这老人告诉他,他姓孔,他是云南人。
【得邵子皇极数正传】
邵康节的《皇极数正传》,现在《四库全书》里头还收著有。我曾经去翻了一翻,实在说看不懂,完全是属于高等的数学。这个书里头不但是可以讲一个人的命运,讲国家的命运,讲世界的命运,完全是从《易经》卦数里面来断定。
【数该传汝】
从定数上来讲,我应该传给你。这个老者第一次跟他见面,怎么知道能传给他?这里头就有大学问。这一种学问,跟佛门宗门教下祖师大德传道,非常类似。
【余引之归】
了凡先生就引导这个老人回家,看他的母亲,告诉他的母亲。
【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
母亲说:好好招待他。试验试验他算得灵不灵?结果一试验,他算得果然灵。
【余遂起读书之念】
从这个地方,他对老者给他推算,他有信心了,这样又生起读书的念头。
【谋之表兄沈称】
跟他的表兄商量。
【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他的表兄把他送到郁海谷先生那里,郁海谷在那里教私塾,“开馆”就是教私塾,他把他送到那里去寄学。了凡先生就拜郁海谷先生为老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
孔先生替他推算,他说:你明年到县里面去考秀才,县考是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提学是省考。那个时候考秀才要通过这三关。
【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明年去考,明年是十六岁。十六岁去考的时候,果然考取了,而且名数完全相合。可见得孔先生算命的功夫很不错,相当高明,他不是江湖术士,他是个真正有实学的数术专家,中国也讲命理专家。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
【复为卜终身休咎】
既然这样灵验,请老先生算算一生的流年,吉凶祸福。
【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
“廪”,也是秀才里面一个等级,相当于我们现在讲公费学生。廪是廪米,它的名额是有一定的,必须要有缺,出缺。秀才里面考试名次最高的,再递补上去,补禀。
【某年当贡】
贡生比廪生又要高一等,都还是秀才。秀才里头分很多等级,以贡生为最高,廪生为其次。
【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
你当了贡生之后,某年,贡生就有资格入太学去读书。所以那个时候入太学,太学就是国家办的大学。古时候只有一个,叫国子监。太学都是设在首都,设在京城。明朝时候有两个国子监,这什么原因?明太祖建国的时候定都在南京,所以南京有国子监。以后到成祖,成祖迁都到北京,所以北京也有个国子监。明朝国家办的大学就变成两个,这个常识我们要懂。贡生以上,才有资格到国子监去读书。这是贡后某一年,你会当选四川一位县长,“大尹”是县长。
【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
你在任三年半,你就要告老还乡。为什么?
【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
算得这么准确。
【当终于正寝】
你寿终正寝,你的寿命到了。
【惜无子】
你命里头没有儿子。
【余备录而谨记之】
“备录”,一桩一桩的,他所讲的统统把它记起来。这是他一生的流年。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悬”就是他算定的。以后每一年读书考试,名次全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丝毫不差。这里面有个插曲。
【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
就是他当廪生,他领的国家给他的米粮,配给他的米粮,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公费生。他要领多少米粮?要领九十一石五斗,他就出贡。换句话说,他从廪生就升到贡生。
【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算命是给他算,九十一石五斗他才能出贡,但是他领廪米七十多石的时候,这个时候屠宗师,“宗师”就是当时的提学,管一省教育,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教育厅长,他就批准补贡生。补贡生,那就是出贡。他心里就疑惑,为什么这个不对?这个算的就不对。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
屠宗师批准补贡,文件上去了,被署印,“署印”是代理,代理的这位杨先生把它驳回来,不准他补贡。
【直至丁卯年】
丁卯年是明穆宗隆庆元年,了凡先生三十三岁。诸位想想,他十六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三岁才当上贡生。十几年,这么长的时间。直到丁卯年。
【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
这个时候督学,就是主持教学的长官殷秋溟先生。他在闲暇之中,把从前这些秀才,他们那些考试卷,没有考中的这些考试卷,重新拿来看看。突然之间,看到了凡先生他的考卷写得非常好,所以就感叹说:这五篇,他做的这五篇文章,就等于五篇奏议。他的见解、文字都好,可以比得上大臣对于皇帝的奏议。
【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
“博”是说他见闻广博,他的学识很丰富;“洽”是说他对于理论了解得很透彻;“淹”是说他的文义透彻;功夫一“贯”。这样的文章,很难得看到。他说:不能让这样一个有学问、有德行、有能力的人,老于窗下,一辈子当穷秀才。
【遂依县申文准贡】
再给他申请去补贡,这一次批准了。
【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孔先生算得一点也没错,确确实实他的廪生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他才能出贡。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他到这个时候,完全肯定,相信一个人有命运。命运迟早都有时候,强求不得的,于是他的心定下来,妄念没有了,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所以我说,这种人叫标准凡夫。我们作凡夫都不标准,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到处妄求,求不到的。命里有的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妄求,哪里求得到?
【贡入燕都】
做了贡生,到燕都,到北京。到北京,当然也许想看看那一边的国家大学。我想他一定是去两个大学都了解一下,选择到底在哪里读书,这是我们能够想像到的。
【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为什么?一生都是命,想什么都是枉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实在说,他是被命运所拘,无可奈何。我们看了凡这个情形,也值得同情,也值得可怜。
【己巳归】
第二年从北京回到南方。
【游南雍】
这个时候了凡先生三十五岁。“南雍”就是南京的国子监。可见得他调查,搞清楚了,他选择南京的大学,想到这个学校去念书。
【未入监】
还没有上学,在没有上学之前。
【先访云谷会禅师】
没有上学之前,听说栖霞山,栖霞山在南京,现在南京有个栖霞寺,他到栖霞山去访问云谷禅师。“云谷”是大师的号,他的法名叫做‘法会’,所以此地称他‘会禅师’,这是尊称他。云谷禅师是当时佛门的一位大德、一位高僧。这个时候云谷禅师已经是六十九岁,了凡先生三十五岁,云谷大了凡三十四岁。了凡三十五岁去见他,这也是头一次遇见。
我们在后面传记里面看到,云谷禅师的行谊,他的道风,他是一个真正开悟的人。虽然很年轻的时候出家,出家的时候也跟现在一样,做一些经忏佛事。但是那个时候经忏佛事,跟我们现在性质完全不一样。后来他觉悟到,出家干这些事情,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我不是为这个而出家的,这个出家就等于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已’,所以生死事大。十九岁他就去参学,寻师访道,以后他确实成就了。开悟之后,他在寺院里面韬光养晦,专做苦行,别人不愿意做的苦工他做。以后有一些地方上的名士、官员发现他,这是一个真正有道的高僧,所以就帮助他,希望把栖霞山的道场恢复。他老人家无意于名闻利养,他介绍另一位法师去作住持、方丈。道场复兴之后,他在山后面很隐密的一个地方,建了一个小的修行地方,这个地方叫做‘天开岩’。人迹罕至,他一个人在那边苦修。我想,了凡先生去访问,必定是在这个所在;天开岩,一定在这个所在,因为法师已经六十九岁。法师是七十五岁圆寂的,也就是一五七五年,这一年了凡先生四十一岁。所以了凡先生跟他见面,与大师圆寂这个时间并不很长,只有七年。我们想想,他一定是住在栖霞山天开岩。
大师平常接众,不管哪个人去访问他,他总是丢一个蒲团,叫你坐在那里,叫你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一句话都不说。一天不讲一句话,都在定中。了凡先生去参访他,大概也不例外。
【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跟了凡先生,他们坐在禅堂里面,三天三夜一句话没说。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
特别是修行人,修行人为什么不能成就?妄念太多了,妄想、分别、执著太多,这个心定不下来。
【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你很奇怪!你在这里坐了三天,我“不见起一妄念”,没有看到你起一个妄念。这什么缘故?云谷禅师好奇!平常很少说话,遇到了凡先生,跟他说了这么一大堆的话,不容易,这也是特别的缘分。我们要懂得这里面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确确实实有时节因缘。他遇到了云谷禅师,这才开始转变命运,‘立命之学’是云谷禅师传授给他的。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我早年念到这一句,我想了凡先生这个时候是标准凡夫。也不错,一生按照命运去过日子,到五十三岁寿终正寝;一生没有大过失,来生肯定不堕三恶道,标准凡夫。他的命运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这个话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也不例外。凡人只要你有念头,你就不能没有数;也就是说,你就不能没有定命,只要你有妄念在。如果没有妄念,你就超越命运。了凡先生虽然能够改造命运,他只能改变,他不能超越。
云谷禅师了不起,为什么没有把高一层的,超越命运这个方法教导他?这也是要观机授教,看看了凡先生的本质,他的天赋。这些有道德的高僧,都有能力观机,看你是上根,还是中根、下根,应机说法。所以一切众生遇到这些高人,没有不得利益的。我们看看了凡先生,他是中人的根性,他不是上根,他是中根。对中根,当然不能够说上法;说上法,他不能接受。所以说法,契机比什么都重要。法不契机,等于是闲言语,这是佛经上说的。闲言语,用现在的话来说,废话,白说了。所以必须要契机契理。
我们要深深相信,任何一个人都有命运、都有一个定数,只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换句话说,你在这一生当中,你必定是盲目摸索。了凡先生他被人算定,他清楚;他这一生,他所行的方向、目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只是照著命运走就是。我们可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所以在茫茫大海当中盲目在摸索。如果随顺烦恼,摸索当中还会造许许多多罪业,这些罪业损我们的福报,减我们的寿命;一般讲折寿,折损我们的寿命。这种情形在今天社会,可以说比比皆是。如果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他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但是心地善良,没有非非之想,存心、行事都能守规矩,不做伤天害理之事,不做损人利己之事;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必定替自己增福,替自己增寿,不知不觉当中得福报。
但是现在我们的社会大环境不好,这是古今中外,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人是凡夫,不可能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不善,我们天天被不善影响;换句话说,我们造不善业的机会就多了,而且不知不觉在造孽。这个事情很可怕!我往年求学的时候,李老师给我讲了一故事,不是给我一个人说,上课给我们同学们一起讲的。他讲到,从前古时候,有一个地方发生了一个逆伦的命案,儿子杀父亲。这个事情在从前不得了,这是大事情。这个事情上报给皇帝,当然这个儿子处死刑,皇帝下了命令,这个地方的县长撤职查办。县长犯了什么过失?这个地方是你统治的区域,是你教化的地区,你怎么教化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你教育失败,县长撤职,巡抚记过,巡抚是当时的省长。这种行政处分还其次,朝廷下命令,那个时候县都有城墙,把城墙拆掉一个角;皇帝下命令,城墙拆掉一个角。这什么意思?你们这个县,出了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是你们全县人的耻辱。
现在我们在报纸、杂志上,常常看到杀父亲、杀母亲,太多了。古时候的教学跟现在的教育一对比,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古时候社会能安定,长治久安,人民确确实实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再回过头来看看今天,无论是富贵或是贫贱,有亿万财富的人,他活得幸福不幸福?没有幸福;他快乐不快乐?他没有快乐。他生活得很可怜,说个不好听的话,不是过著人的生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有没去想过?这里头都有定数。定数,我们每天起心动念、语言造作,都有加减乘除。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大概距离你的命数不会超越太多,一般算命看相都能算得很准确。如果我们的恶念善念、善行恶行,幅度很大的话,你有大善或者是有大恶,就把你的定数改变了。如果你有大善,你命中不好,它会变好;如果你造的是大恶,你命里头本来很好,会变坏。
凡人在所不免,尤其是在现代的社会。现代社会,没有一样不在诱惑人,人心怎么能够定得下来?所以今天修道,今天做学问,不容易成就。能在这个时代,学业、道业有成,都是相当的善根福德因缘;如果没有相当的善根福德,都不可能。你有善根,你能够明理;你有福德,你才不动心。面对所有一切诱惑,不会起心动念,这是真功夫,这是真的福德。
古时候古大德,学校是教学的场所,佛门是修行的场所,为什么要选择在山林人迹罕至之处?实在讲,它的目的无非就是避开社会的诱惑,让我们的心容易定下来而已。现在难了,我学佛讲经,虽然这么多年,佛教许许多多的道场,我都没有去过。在中国,我只去过九华山、去过峨嵋山。而现在这些道场,公路开上去了,游客很方便,以前很不方便。我小时候,我是安徽人,我的老家在庐江,距离九华山不算太远,但是从前朝山要走三天,现在汽车三个小时。从前要走三天,真的要有诚意。还有人三步一拜,大概要走七天到十天,从我们家乡很虔诚的拜到九华山。选择这些地方,无非是交通不方便,游人不方便,不喜欢人家到这儿来,我们这个环境宁静,不要被人破坏。现在开上马路,寺庙里都装上电视,完了,这个染污已经到家里来了。现在修道难了,太难太难了!
我在国外这么多年,一直到今年,我们才选择澳洲图文巴的小城,山上,山城。这个小城,人口只有八万。而且这个地方的人非常保守,在现在讲是很难得的做学问、修道的一个好环境。不能选择在都市,都市诱惑力量太强,没有定力决定不能成就。花花世界,你怎么修行?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听那边的同修们告诉我:虚云老和尚曾经到香港,香港同修要挽留老和尚定居在香港,老和尚说:这个地方花花世界,不适合修行。所以住了没几天,就回到中国去。为什么?诱惑力量太大,名利心太重,不是一个修行的处所。
如果要像是了凡先生这种心态,那行。他已经知道自己命运,算定了,打妄想也是枉然,他心定下来了。这一说明,云谷禅师就哈哈大笑。
【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我本来以为你是一个英雄豪杰。什么叫豪杰?一般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这个人就是英雄、就是豪杰。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了凡先生能做到。再一问什么原因?命被人算定,打妄想也枉然,这样才不打妄想。这是凡夫,这是一个标准凡夫。我们要知道,从这个地方要真正省悟过来,看看云谷禅师怎样开导他,怎样教化他,怎样把他这些错误的观念扭转过来,这是真实的学问。
了凡先生能接受,是他的善根。佛家讲善根,是能够明了。能够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这是他的福德。有善根、有福德,又遇到这样好的善知识开导他,这是因缘。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具足,他成就了。他能够把他的命运改变,道理在此地。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二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讲到了凡先生拜访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对坐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云谷禅师很好奇,问他:这是什么缘故?了凡先生说他自己的命运被孔先生算定,二十年当中丝毫没有差误,他想起心动念也是都是枉然,因此把这个心定下来。云谷禅师这才告诉他:你这一生当中,会被命运拘束住,是因为你还是有妄念,不能算是功夫,只可以说是个标准的凡夫。了凡先生听了之后,反过来向禅师请教。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这一段话里面,有很深的意思在其中。了凡先生问:人既然有命运,这个命运可以能够逃避吗?提出这么一个疑问出来。禅师告诉他,“命是由我作,福是自己求”。这两句话里面有很大的学问,首先我们要明了,六道凡夫都逃不出命数。命数从哪里来的?古圣先贤、诸佛菩萨他们是过来人,他们对于这个事实真相彻底明了,丝毫没有错误,这是我们要信得过的。如果用现代科学家他们的说法,那就是空间是无限维次的,如同他们所讲的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在理论上说,空间是无限度数。我们生在人道,只是生活在三度空间里面,四度空间以上维次的众生,我们就不知道。
今天科学家告诉我们,确确实实有十一度空间存在,但是如何突破空间维次,现在科学家还在那里研究。空间维次突破了,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说的,你知道过去、未来。过去造的是什么因,现在得的是什么果报,这一生造的是什么因,来世是什么样的果报,不就都清楚了吗?这不是推算,比孔先生高明多了。孔先生是从数学,《易经》是一部数学,从数理上推断的,推断得相当正确,但是不敢讲完全正确。因为推断只要有丝毫的差误,结果就完全不相同。但是如果能够突破空间维次,那是决定正确,丝毫没有错误。为什么?过去、现在、未来是你亲眼所见的。
这些事情,实在说还不难。在古印度婆罗门教、瑜伽、数论这些大师们,他们都有这个能力。所以六道轮回这个说法,不是佛教的,而是古婆罗门教的,就是现在所说的印度教。他们的历史,现在在世界上,公认它有八千五百年的历史,比佛教早得很多。这些人都修禅定,佛经里面所讲的四禅八定,因此六道之内的空间维次,他们几乎完全突破了,所以六道里面的状况,他说得很清楚。但是他只知其当然,而未知其所以然。六道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他就不知道了。因此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他为的是什么?为了这些人有能力观察到这些境界,但是对于这些境界还有许许多多疑惑不能够解除。释迦牟尼佛出现到世间,就是为了这桩事情。所谓是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这样把释迦牟尼佛感应到这个世间,为我们说明这些现象的所以然。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特别是在《华严经》上。不仅是六道,六道之外,还有四圣法界,还有一真法界,这都是归纳起来说的。如果细说,那不是言语能说得尽的。就像科学家所说的,空间是无限维次,跟佛在经典所说的话完全相应。
这么多不同维次的空间怎么发生的?佛告诉我们,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变现出来。我们冷静的去思惟、去观察,众生的妄想无量无边,前念灭了,后念就生,一天不知道起多少个妄念,不知道有多少的分别执著,这样造成不同维次的空间,造成不同的现象。佛在经上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用现在话就是宇宙人生的现象,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就像我们今天在萤光幕上,萤光幕上现的相,这是心,心现的;这个相它能活动,它在那里产生变化,这个变化是识变的。识就是分别、执著、妄想,这个东西它能把现象改变,变得非常的复杂。这是佛一语把宇宙人生现象的根源,给我们说出来。
所以云谷禅师才讲,‘命由我作’,不是别人做的,与别人毫不相关。自己身外的境界是一个幻境,《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这种现象佛给我们说,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就如同作梦一样,你不能说没有梦中境界,梦中境界确实存在,但是你不能说它有。为什么?它是虚幻的,确确实实了不可得。如果我们细心的去思惟观察,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的确是一场梦。我们晚上睡著了,人家把你的身体抬走,你都不知道,由此可知,身不是我。
西方的哲学家很聪明,他知道这身不是我,于是他提出一个理论,‘我思故我在’。那就是承认什么?物质的身体不是我,虚幻的;但是能够思惟、能够想像的,这个是我。这是比一般人要高出一等,是不是真相?不是的。我思是妄想,不是事实真相。所以佛法比他的境界就更高,连我思也放下,彻法底源,恢复到真心,恢复到本性,然后才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相在佛教里头有个名词,叫一真法界,或者叫真如,或者叫第一义谛,名词术语佛用得很多。佛在教学,为什么要说这么多的名词?这里头有个用意,就是教我们明了事实真相,不要执著名词。执著名词,又产生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属于教学的方法,教学的艺术。
我们既然起了妄想、分别、执著,今天想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心里想‘我也很想’,问题是什么?断不掉,妄念还是一个接著一个,这就是我们的功夫不能成就。我们虽然在经教里面明白了,深信不疑,这在佛法讲,我们只是解悟,我们没有证得,没有契入真实的境界。要证悟才有用,解悟没有用处,不能解决问题。因此解悟之后要修行,要把这些理论、把这些方法,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个样子才能解决问题。于是这才说,六道里面的众生,这是妄想、分别、执著比较重的,‘命由我作’。
我们这一生穷通富贵,这是命。这个命是有定数的,定数从哪里来?自己造作的。佛家讲因果通三世,人决定是有过去世、有未来世。佛讲到究竟处,他讲时间讲刹那。刹那,这个时间很短暂。我们今天讲时间单位,最小的讲秒,佛家讲刹那。刹那怎么个计算法?佛用弹指,一弹指有六十个刹那。一弹指不到一秒,我们如果弹得快,一秒钟我可以弹四次。一弹指是一秒钟的四分之一,一弹指有六十个刹那,就是四分之一秒的六十分之一,才叫一刹那。一刹那里面,有九百个生灭。就是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一刹那当中有九百念头生灭。这太微细,我们一般人觉察不到,我们常讲粗心大意。什么人能够观察得到?入定。定就是清净心,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伏住。相当深度的禅定,这个生灭现象见到了。那是大功夫,云谷禅师恐怕还没有见到。大乘佛法里面讲,能够见到刹那生灭的头数,大乘圆教八地菩萨。八地叫不动地,跟如来的果位非常接近。八地上面是九地、十地、等觉,那就是佛的果位,非常接近,这才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
我们今天讲念头,是粗念,太粗太粗的念头。我们动一个善念,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果报是福。我们动一个恶念,恶念是利益自己,所谓是利己损人,这个念头在佛法叫恶念。恶念,果报是凶,果报是灾祸。所以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是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果报,也可以说是言语造作的现象,这就所以说是‘命由我作’。真正明白人、通达人,肯定这个说法,肯定这个事实,他在这一生当中,无论遭遇的是什么样横逆不善的环境,他决不会怨天,决不会尤人。他不会怪别人,反过头来他怪自己,‘我自己造作的不善,所以才受这种苦报’。明了之后,福要自己去求。怎么求法?改过迁善。
我在年轻的时候,早年,我的父亲过世也很早,我二十一岁,我父亲过世。我们生活正好遇到中国跟日本的战争,受过八年战争的苦难,学业没有完成。那个期间我们是流亡学生,完全跟家庭脱离。国家对我们算是相当不错,成立了许多国立中学,收容我们这一批流亡学生。学校是我们的家,老师是我们的父母,同学是我们的兄弟姊妹,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对于学校、对同学、对老师,那一份真诚的亲爱,现在人没有法子想像。我们是患难当中生活的朋友,彼此互相照顾,过的生活非常清苦。我父亲过世,家庭里头一无所有。
我流亡到台湾,在台湾工作了七、八年,看看自己没有前途。我的老师章嘉大师,为我选择这一个行业,他劝我出家,劝我弘扬佛法。我想了很久,他老人家的指示很正确,我就听从他的教诲,选择这一个行业。我跟他三年,他给我奠定了基础。以后我辞去了职务,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在台中住了十年。所以在佛法上,我是接受两个老师十三年的教诲;但是在世间学历上,我只是初中毕业。而后这一生,福自己求。我明白了,我觉悟了,所以从二十六岁学佛以后,我就小心谨慎,依教奉行。
年轻时候,也有一些看相算命的给我算过命,这是我们中国人老风俗。年幼的时候,我母亲给我算过命;在台湾,也遇到不少这些高人,算我过不了四十五岁。我的命比了凡还苦,寿命比他还短,他还活到五十三,我四十五岁就没有了。所以在那个时候学佛,我就把我的寿命算到四十五岁;四十五岁以后,没有了。四十五岁这个期间当中,自己一定要有一个成就。这个成就,就是决定要能够往生净土,我把目标定在这里,自己要有个打算。可是到四十五岁那一年,果然我害了一场病,病了一个月。我也不看医生、也不吃药,因为我自己明白,医生可以医病,不能医命;命到了,你找医生有什么用处?所以就关起门来念佛,求生净土。每天有几个学生替我做一点东西送给我吃,吃稀饭、酱菜。一个月之后,身体慢慢就好了。我是一生都没有生过病。病好了之后,我们还继续从事于讲经弘法的工作。到晚年,愈来愈顺利。
记得有一年,我在善导寺遇到甘珠活佛,那也是我的老朋友,他是章嘉大师的学生,大概差不多大我二十岁。遇到时候,他告诉我,他说:净公上人,你过来。我们也是很难得见一次面,非常欢喜。他说:你现在命运完全转了。我说:怎么回事?他说:从前我们都在背后说你。我说:说什么?说:你这个人,人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我说:这些可以当我面说,不要背后说;我说:我很清楚。他说:你现在这些年弘扬佛法,完全转过来了;不但你有福报,而且你很长寿。我很感慨的是,到第二年,甘珠活佛就过世了。这是藏传佛教里面,一位很难得的大德,是一个真正的善知识,规规矩矩的出家人。现在在这个社会里头,能找到这样规规矩矩的出家人,确实不多见。我在香港遇到一位,就是圣一法师,大屿山宝林寺的。我对他非常尊重,非常的敬仰。听说这两年,身体也不太好。他对于中国佛教贡献很大。
所以命可以改。改命的方法,就是觉悟之后再不造恶。起心动念,要为别人想,要为社会想,要为众生想,不要为自己想。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了凡先生做了十几年,感应才现前。我自己差不多做了三十年,感应才明显的我自己能觉察得到。我学成之后出来讲经说法,二十年才有一个小道场,就是景美的‘华藏图书馆’。我弘法二十年,才有这么一个地方;又过了五年,这才有一个‘佛陀教育基金会’;再过五年,在世界上许许多多地方,我们建立‘净宗道场’。所以到晚年,确实甘珠活佛讲的话应验了,愈来愈顺利,心地愈来愈清净,愈来愈没有替自己想。我今天活在这个世间,为别人活,不为我自己,自己没有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早就放下了。印光大师晚年常说,我一无所有,我也不怕死。我现在差不多也入了他的境界,自己一无所有,真的也不怕死。死对我来讲,是一桩欢喜的事情、高兴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死了到哪里去。生从哪里来,死从哪里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叫‘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了凡先生改命运改得很辛苦,往后读这个文,我会提醒诸位。我自己这一生改的时候,我很幸运,我比他改得顺利。这个原因是因为我始终没有离开老师,老师常常在身边督促、指导,这个得利益太大了。我跟章嘉大师三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十三年的时间在老师的身边,这个得利益太大了,耳提面命。那个时候毕竟是年轻,是很用功,但是没有达到古人所讲的标准。我自己是用功努力,充其量给自己打分数也不过六十分,才及格而已。现在,大概可以能够到八、九十分。所以效验愈来愈明显。
这一桩事情,古大德常讲,要‘真干’!我集合自己五十年的心得,写了二十个字。人家问我:法师,你怎么修的?你怎么教人?我都在这二十个字当中。‘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是存心。无论是顺境、逆境,无论是善缘、恶缘;佛家讲缘是对人事,人事环境是用缘来说,物质环境是讲境界,顺境、逆境是讲物质环境,善缘、恶缘是讲人事环境。我们必须在这些境缘当中磨炼自己,一定要以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别人用虚妄心对我,没有关系,那是他,与我不相干;甚至于他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与我都不相干。我们自己要一味真诚待人,这个样子转祸为福,转得快,灾消福来。
处事待人接物要用清净心,清净就是一尘不染,顺境绝不起贪恋的心,恶境绝不起嗔恚心,永远保持自己心地的清净平等,自然就生智慧。爱护一切众生的心油然而生,这叫慈悲心。慈悲心,两、三年有效验。过去我读印光法师的传记,印光大师早年住的寮房,房间里面有蚊虫、有苍蝇、有跳蚤,这些东西干扰。他的侍者,就是照顾他的人,想把这些东西清除,赶出去。大师说:不必,有它们在,显示我自己修行的德行不够,不能够感动它们,不要赶它们走。到七十岁以后,他的房间去找这些东西,一个都找不到。果然这些东西搬家了,在佛法的术语叫‘迁单’,它搬走了。印光大师七十岁以后,我现在也七十岁以后,这两年来,我很欢喜有了效果。我居住的这些房子,也有这些蚂蚁、蟑螂,常常会看见,这两年当中逐渐逐渐少了。
我在图文巴买了一个小地方,已经有一年八个月,刚刚买下来的时候,蚂蚁非常多,蟑螂、小虫很多。山上住了两位同修,我告诉她,决定不杀生,对于它们要以清净心、恭敬心来对待;不但不可以伤害这些小蚂蚁,连害它的念头都要断绝。看到它们,我们合掌‘蚂蚁菩萨、蟑螂菩萨’,我们要这个心对待它。告诉它,我们生活环境不一样,房子里面是我的生活环境,房子外面是你们生活环境,希望我们和睦相处,互不干扰,互助合作,常常这样的心对待它、劝勉它。这一年半以来,我再看看蚂蚁少了百分之九十,现在还有,很少,不像从前成群结队。我告诉大众,我们再努力两年,大概完全就没有。用真诚的爱心,对这些小动物。
不仅对这些小动物,对植物也不例外。我们花园里面种了很多花、很多树木,还有蔬菜,在山上我们自己种蔬菜,我们也是用爱心对待它、爱心照顾它,花开得特别美、开得香,这些小树、蔬菜长得特别好。我们不要用化肥,不要用农药,完全没有,是以爱心来照顾。有感应,连树木花草都有感应,这使我们想到,古时候传说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连石头都有感应。我现在还没有这个效应,现在我相处的只是到植物,植物跟我有感应,石头还没有。生公的功夫比我还高一等,我还达不到他的功夫。
这都是跟诸位说明,‘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我这一生当中,五十年学佛所体验到的,命运完全转过来。虽不敢说得大自在、大圆满,但是自在、圆满是接近了,有信心可以得到。
下面文字上说,“诗书所称,的为明训”。古圣先贤著作里面所说的,的的确确、明明白白的教训,我们要相信。“我教典中说”,‘我’是云谷禅师,他是出家人,‘我教’,那就是佛教。佛教经典里面讲:“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我们凡夫不能无求,我早年学佛,心里也是有希求。章嘉大师看出来了,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他老人家教我求的方法。袁了凡是云谷禅师传他求的方法,我求的方法是章嘉大师传授给我的,言语比云谷简单,非常有效果。他告诉我:你在真心祈求的时候,没有感应,求的时候没有感应,这是什么原因?你自己有业障。障碍不在佛法那一边,不在外面,障碍在自己本身,本身有业障。只要把业障除掉,感应就现前,有求必应。我就问他,向老师请教,我说:业障怎么除掉?他跟我说:忏悔。‘忏除业障’,普贤菩萨在《华严经》里头说的。然后教给我,怎么忏除?绝对不是去拜梁皇忏、拜水忏,不是搞这个。所以我遇到这个老师,真的是个好老师。他说:佛法不在形式,要在实质。什么叫实质?后不再做。譬如,我们起了不好的念头,说了不好的话,做了不好的事情,现在知道这是罪过,这是错了,从此以后,我不再错了,这叫做真正忏悔,这样才能消除业障。假如你在佛菩萨面前念经、念咒,以为忏悔了,念完之后再造,造了以后再去念,这个没有用处,这是完全错了。
我的老师跟我讲实话,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譬如讲到戒律,他非常重视戒律,我跟他三年,他提到戒律的重要,总提了几十遍,我的印象最深。怎样持戒?他告诉我,不必到哪个地方求法师受戒,他说:用不著,他说:那个没用处。我说:那要怎么做?学一条,做到一条,这一条你持了。譬如,不杀生,你真正能做到,对于一切生物绝对没有杀害的念头,你这一条戒就圆满,不一定要去受戒。到戒坛受了戒,受了戒你做不到,你就全破了、全犯了,罪上不是加罪?老师教导我是这个方法,学一条做一条,做到了,那就是真正受持。所以我学佛,得力于这些大善知识的教诲。
在前年,我遇到新加坡纳丹总统,我们在一起吃饭,纳丹总统告诉我,他是印度教徒。他说:我最佩服佛教,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我听了,听呆了,这个话几十年前章嘉大师跟我讲的,这几十年当中,我就没有听人讲过这个话。我听纳丹总统讲,这内行人,这个人不简单,所以我对他也非常尊重。
我们要懂得究竟怎么个求法,真正消除业障,有求必应。但是业障习气重,这个不怕,我们需要耐心、需要时间来消除。了凡先生用几十年的时间,我也用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时间,你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不行。不是说断就断,哪有那么容易!毛病习气自己一定要克服,常常提醒自己。所以古人重视读诵,非常有道理。我自己这一生能成就,我知道,我得力于讲台。我四十多年没有离开讲台,天天在讲经,天天劝别人,天天劝自己,别人有没有得到利益我不知道,我自己真的得利益。这就是佛法常说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薰修,怎么能成就?我们的毛病习气是无量劫薰习而成的,都是长时薰得的。现在我们要把坏的习气、恶的习气舍掉,要学古圣先贤,要学诸佛菩萨,还是要时间。所以如果没有相当长的时间,要有决心、有毅力,断除自己习气,这才能圆满成就。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三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讲到有求必应,云谷禅师特别加强语气说,妄语是佛门大戒,诸佛菩萨怎么会欺骗人?这些话都是帮助了凡增进信心。了凡先生听了之后。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了凡进一步向云谷禅师请教:孟子曾经说过,‘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这是我可以求得的;功名富贵,身外之物,如何能够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这一段话非常重要。云谷禅师毕竟是老修行,了凡跟他见面,了凡先生三十五岁,云谷禅师这个时候六十九岁,而且是一个真正修行得道之人。我们中国俗话称得道,真正开悟、真正契入佛菩萨境界的人。所以孟子的话没有错,你错解了。孟子话哪个地方没错,你错解在什么地方?此地没有多说。我在上一堂所讲的,诸位要是能够细心去体会,云谷禅师这两句话,你自然就明白了。
下面他举禅宗六祖的话来说,这是在《坛经》上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指我们的心地,祸福吉凶都是念头变现出来的,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们求感应,求感应从哪里求?从真心里面去求。所以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你要懂得求的道理,你要懂得求的方法,如理如法哪有求不到的?世出世间最难的是成佛,成佛尚且可以求得,何况世间功名富贵?那简直就是鸡毛蒜皮,算不了什么,哪有求不到的道理!
我们今天求,最重要的是通。什么叫通?通就是贯通空间维次;我这样说,现代人比较容易理解。用什么方法来贯通?用真诚心。什么叫诚?什么叫真?真就是没有妄,不是虚妄,一丝毫的虚妄都没有。什么叫诚?清朝晚年,曾国藩先生说得好,他的《读书笔记》给‘诚’这个字下一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定义下得非常正确。佛法里面讲,一个妄念都没有,这叫真诚。真诚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真心本性里头变出来的,你把真心本性找到了,哪有不得的道理?
这些理、事,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里面讲得太多太多了,稍稍涉猎大乘都知道释迦牟尼佛这些教诲。什么人得受用?依教奉行的人就得受用、就得利益。如果你读经,你只会读,不了解经里面的道理,不了解它的意思,不能把这些道理方法落实到自己生活行为上,你得不到利益,你还是不通。不通,虽有求,不会得感应的。
我往年,提起这个事情,大概是三十年前,我在台北西门町‘法华寺’讲《地藏经》。我记得,我那时候讲经,广钦法师还来听过一次,他坐在下面蒲团上。有一天,我讲经下来,有一位法师住在基隆,听到我讲感应的事情,他来问我:法师,你讲的感应靠不住。我说:怎么靠不住?他说:我天天向佛菩萨求一个电冰箱,求了三年都还求不到。我听了就笑一笑,我说:法师,你那个道场住多少人?他说:就是我一个人住。我说:你一个住,没有要一个电冰箱的必要,所以你求不到。
我说:我这些年当中,有求必应。他问我求什么?我说:我要讲经,我需要参考资料。那个时候在台湾,找这些经书典籍相当不容易,很难得有人给我介绍香港的智开法师,我跟智开法师没有见过面,以为他是个老法师,每一次写信我都恭恭敬敬称‘老法师’;以后见了面,才知道我们两个同年。智开法师对我帮助很多,凡是我所要的书籍,他尽量给我搜集,搜集寄到台湾给我,我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还他,没有钱就欠著,这对我的帮助太大太大了。几乎我开的单子,所要的这些东西都是些古籍,他都替我找到。其中只有一部时间最长,半年,《中观论疏》。这一部书,他六个月之后才寄给我,很不容易找到。
我跟这个法师说:我有求必应,我求的是求道,是我所需要的;你求电冰箱,你没有需要。出家人在物质生活上应当清苦,不应当奢华,你的那个求不如法,我的求如法。如法如理,真的是有求必应。所以我对于老师的教诲,经典里面所说,深信不疑。‘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八个字,就是有求必应的理论与方法。
求在我,不独道德仁义可以得到,身外之物,功名富贵也能得到;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我们应当要发心求善,不要求恶,这个样子才好。下面文说: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大师这些开示,句句话都非常重要。我们想求,不论是求内在的德行,或者求外在的资生之具,就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如果你不反躬内省;这个求是反躬,回头,佛家常讲‘回头是岸’,你要向内心里面去反省。向内求,你能求得到。如果你不能够反省,不能够充实你的德行,只是向外面攀缘,你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道’就是你求的方法,你求的理论。譬如,像现在我们在许多资讯里面看到、书店里面看到,世间有些商业钜子他们成功,写出他们自己奋斗成功努力的经验教训,提供一般人做参考。你用他们这些理论方法去求,你要是求得,得到了,那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没有,你还是得不到。为什么?你不是向真心里头求,你不是向心性里面去求。这种求法,必然是‘内外双失,故无益’。我们看到今天社会,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这一段是大师提醒了我们。
下面这一段,要讨论改造命运的方法,文也有几小段。头一段是讲你一定知道自己过失,确实反省,把这个根源找到。譬如,他命里面没有儿子,没有儿子是什么原因;寿命短,寿命短是什么原因。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
云谷禅师问了凡:孔道长算你的命,你这一生的流年怎么样?
【余以实告】
了凡老老实实向云谷禅师报告。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你回过头来自己想想,你应不应该得科第?这讲功名。你应不应该有儿子?一定要向内反省。
【余追省良久。】
他听了云谷禅师的话,想了很久。
【曰:不应也。】
说:不应该。了凡是个读书人、是个聪明人,他想一想,想出了不少的理由。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了凡一回头、一反省,就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这个难得。所以平常很少说话的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是不太跟人说话的,有的时候一天一句话都不说,他能跟了凡说这么多的话,不容易。这也是古人所谓,真正遇到知己,才说了这么多话。了凡一想,我不应该。为什么?“科第中人”,就是官场当中的人物,都有福相。他说:我自己福太薄,没有福,怎么能够去考中科第?再加上他缺点很多,他不能够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基”是基础,从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福德,他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下面说,他“不耐烦剧”,就是太繁琐的事情,他不愿意做。又“不能容人”,心胸狭小,容不了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盖’就是遮盖别人,把别人压下去,现在人讲喜欢出锋头,喜欢压别人。“直心直行”,直心直行在此地,意思是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并不是古圣先贤经教里面讲的直心直行。《维摩经》里面讲‘直心是道场’,那个直心直行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是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毛病习气。“轻言妄谈”,说话不通过大脑,随随便便妄说的。像这些都是“薄福之相”,他自己了解;‘我这么一大堆的毛病,天天在造业,当然没有办法考中功名’。在古时候,科第都是讲参加国家的考试,取得学位,我们现在人讲学位。在从前也是三个学位: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我们现在学校里面称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这是说明他不应该考取功名的原因,他没有福。然后接著再说,他也不应该有儿子。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
先说两句成语。地,我们看到地很肮脏,肮脏它会长很多东西,土地肥沃。水清就没有鱼。
【余好洁】
他有洁癖。
【宜无子者一】
好洁,变成了洁癖,这怎么能有儿子?这是第一个,没有儿子,不应该生子的原因。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和气非常重要,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上下能相和睦,这个国家哪有不强盛的道理?如果不和,那就是衰败的预兆现前。所以和,比什么都重要。他没有和气,常常喜欢发脾气。换句话说,这就是我们讲的贡高我慢、狂妄自大,没有把别人看在眼睛里头。了凡是这么一个人,所以想想这不应该生儿子。第三: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这是第三条,不应该有儿子。“爱”,慈爱是生生之本。他没有爱心,心地很残忍。“忍”是残忍,残忍是不育之根。他说:我对自己的名节非常爱惜,因为爱惜自己的名节,就不能够舍己救人。这是不应该生子的第三个原因。接著他说: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
他喜欢说话,喜欢发牢骚,喜欢讽刺人,现在讲喜欢挖苦人,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叫别人下不了台,也就是喜欢捉弄别人。这是不应该有儿子第四个因素。
【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喜饮,欢喜喝酒。常常喝醉,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8 12:53:23
|
只看該作者
伤害自己的精神体力。这也是不应该生子的因素。
【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
喜欢彻夜长坐,晚上不睡觉,不知道保养元神,这些都不应该有儿子。纵然生育,那个儿子也短命。
【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反省反省自己的毛病,实在是太多了。
说到‘彻夜长坐’,佛家有‘不倒单’,用打坐代替睡眠。我讲这个话有毛病,你们要会听得懂。打坐在定中是清醒的,不是睡眠;如果用打坐代替睡眠,不如躺著睡得舒服,坐著睡多难过,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我初学佛的时候非常羡慕,人能学到不倒单多好,连床铺都不要了,生活愈简单愈自在。我曾经向李老师报告过,我说:我学这个好不好?因为我在台中学日中一食,我有五年的时间每天吃一餐饭,早晚都不吃,精神体力都很好,老师也很欢喜、很赞叹。因为老师本人日中一食,他大概是有四、五十年了,我在台中学他。我进一步想学不倒单,学打坐。老师笑一笑,躺著睡比坐著睡舒服。以后我就算了,我就不再学了。为什么?他已经把我看准了,我没有办法入定,不过是坐在那里睡觉而已。如果坐在那里睡觉,那就错了,不如躺著睡觉。我们也确确实实看到,有些不倒单的,我仔细观察,他是坐在那里睡觉,坐在那里打呼,睡觉了,所以他不是入定;不是像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他真的是入定,他不是睡觉。
真正大修行人,自私自利的念头断掉了,对于世间五欲六尘确确实实不动心,这个时候他的心境空明,他没有阴气,所以常在定中。智慧光明,念念在增长。睡眠这个现象,他断掉了。睡眠是可以断的,要功夫,要心地清净,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可以不要睡眠。因为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欲界有,色界跟无色界都没有。由此可知,这个东西是可以断的。但是你的烦恼习气没有断,你要是勉强坐在那里睡觉,对你的身体决定有害,这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我们必须要知道。所以在修行场合当中,千万不要好面子、好强、好胜,自己做不到,勉强去做,到最后把自己身体毁坏掉了,这是愚痴的事情。
了凡先生这样一反省之后。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这段话是至理名言,我们要细心去玩味。云谷教了凡,他说:岂独是考功名而已!世间大富大贵之人,家里有千万财产的人,定是千金人物;换句话说,他要有这个福分才行。他过去生中没有修福,他怎么能够得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厚,这一生中得大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薄,他就得小福报。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没有修福,应该饿死的,也是过去造的罪业深重。这个报应是自己作自己受,与老天爷、与鬼神、与佛菩萨毫无关系。所以末后他说,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换句话说,老天爷对于一切众生确实是公平的。此地这个老天爷,实在讲就是自然的果报,确确实实没有加丝毫成见、没有加丝毫意思在里头。下面,这是告诉他积功德的重要。他举例说: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这是云谷禅师藉著一般人的知见,劝了凡先生要积功累德。“百世之德”,在我们中国古时候的古圣先王,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禹王。夏、商、周,夏享国四百年,商享国六百年,周享国八百年;这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祖宗有德。周朝能享国那么久,文王、武王、周公,他们所累积的功德,百世之德;定有百世子孙保之,这就世俗眼光来说。不在王位的,中国的孔子,孔子是教学,以大公无私,真诚爱心,有教无类,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积的功德大。我们今天看到,当代的子孙,大概是传了七十多代,不但在中国受到国人的尊敬,孔德成先生到美国去,在旧金山受到美国当地社会人士的尊重。大家一听说,孔老夫子的后代,特别对待他礼遇。是说的这桩事情。
“十世之德”,像中国历朝的帝王。我们今天讲到了凡先生,他是明朝人。明朝太祖以及他的先人,累积的大功大德,所以能传十七代,能够享国二百七十多年。我们再看看世间人,一般富贵人家,传三代的、传二代的,现在这个社会已经不多,但是还能见到。一代就完了,甚至于自己晚年还保不住;中年的时候发达,晚年的时候破产,我们常常看到。这是什么情况?“德至薄”。他没有积功累德,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自私自利;纵然做一点好事,也不舍弃名闻利养。他做好事,没有条件的好事他不做。他做的这些好事,在社会上做一点慈善事业,他必须要有代价,要以得到大众的褒奖、政府的奖励,他才肯干;他为这个干的,不是真心。这是假善,不是真善。这是德至薄。
举出这些例子来给他说,然后教他,针对自己缺点,彻底改过自新,你就有救了。
【汝今既知非】
你今天既然晓得你的过失。
【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
改造命运,从哪里改起?从自己的习气、过失下手。你自己想想,你现在已经说了这么多,你很清楚,为什么考不取功名?你把你考不取功名的这些过失统统改过来。为什么你没有儿子?现在你一反省,你也知道,你要把这些过错统统改正过来,“尽情改刷”,刷是刷新,改是改正。然后教他要修善。
【务要积德】
务必要,一定要积德。过去你做的缺德的事情太多了,贡高我慢,常常以自己的才智去压别人,处处好强、好胜,不能容人,这都是缺德,要改过来。
【务要包荒】
“包荒”是拓开心量。你的心量太狭小,要能包容一切。佛菩萨之所以伟大,就是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今天还跟朋友们谈起,我讲到澳洲的土著,他们自称为‘真人’,生活在沙漠旷野,政府提供他们的房屋,他们不住,把房子拿去当作储藏室,他每天晚上还是愿意睡在旷野大地上。有道理!他的心胸多么开阔。我的朋友告诉我,他说:确实,蒙古人、西藏人,青海、新疆人,这些游牧民族,他们住在旷野,他的歌声豪放,心胸开阔。我们现在人很可怜,住在公寓,鸽子笼里头,那个心量多小!怎么能跟人家相比?一定要拓开心量,拓开心量的人有福。
【务要和爱】
一定要和爱,了凡先生缺乏和气、缺乏爱心,一定要修养。
【务要惜精神】
喜欢喝酒,喜欢熬夜,这都是不知道爱惜自己的精神,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云谷禅师提出这几个重点教他,改毛病,要认真去修学,修善积德。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以前已经过去,不要再去想它。
【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这话说得好。人只要能够改过自新,就能够超越命数,命数拘他不住。在佛法里面,佛常常劝学生们要发愿。佛家的发愿,就跟世俗人讲的立志,是同样一个意思。但是佛教人发愿,为众生服务。如果想要为众生服务,你要有服务的能力;换句话说,你要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你才有条件为社会、为大众服务。因此,你这个心一发之后,你就要去修养你那些条件。修养品德,你一定要把自己烦恼习气改掉;成就学问,成就德行,你一定要修善,积功累德;你才有能力如愿以偿。我帮助这个社会,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如果本身不具备这些条件,你发的这个愿是空愿,是永远不能兑现的虚愿,假的愿,不是真的。如果发的愿是虚假,那就有罪。什么罪?欺骗佛菩萨,欺骗众生。所以虚假的愿有罪,没有功德。
佛教弟子们,最普通的愿叫‘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度’用现在的话说,帮助、协助。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要发心去帮助他,去协助他们,帮助他们离苦得乐,帮助他们破迷开悟,我本身要有能力才行。末后接著三条,第一个断烦恼,第二个学法门,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学法门成就自己的学问;然后成佛道,圆满自己的功德。你这个愿就是真实,就不是虚假的。如果这个愿力很强、很大,超过了业力,那就是佛门讲的‘乘愿再来’,你的命运一百八十度的转过来了。愿力大于业力,就成功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四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云谷禅师教导了凡先生要改过自新,这就是所说的义理之身。今天我们接著看: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血肉之身”,是我们现在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因为没有办法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因此都落在数里头,所以用术数能够推断你的一生吉凶祸福。如果人要想超越命数,要从心理上做一个改变,把从前不善的观念、行为都能够改正过来,与义理相应,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在佛法里面讲愿力。血肉之身是业力,业力变现的。如果我们的愿力大过业力,在佛法里面就叫做乘愿再来。这里面我们必须要了解,那就是血肉之身没有离开自私自利,义理之身是大公无私,不再为自己的利益著想。生在这个世间,这个身体是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服务造福的一个工具,跟自己的业力完全脱离关系,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这个身就称为乘愿再来。众生有福,这个身在这个世间就会常住,众生没有福报,这个身自然就舍离;换句话说,佛家常讲的了生死、出三界,就是这个意思。下面他引古书作证: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
这是假设的。这是天然的灾害,“犹可违”是可以避免。我们今天讲自然的灾害,是可以避免的,是可以挽回的,这个道理很深。
【自作孽,不可活。】
那是无可挽回,无可避免。这个话的意思很深,自然灾害为什么说可以避免?现在人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不多了。圣人告诉我们,佛菩萨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是随著人心来转。如果这个社会人心善良、淳朴,我们居住的环境它就转好,所谓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不仅仅是人为的灾害是人造的,自然的灾害也人造的。在佛法里面讲,一个是共业,一个是别业。共业是大家共同来造作的,这就变成自然灾害。个人所造作的,那就变成个人的吉凶祸福。所以个人自己造孽,这是无法避免的。社会大众共同造的业,我有办法避免,我有办法挽回。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的真相。又引《诗经》两句话说: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这两句话,“永言”就是常说,古圣先贤常说;“配命”,意思就是说与上天的心相应,人心同天心。天是什么心?天到底在哪里?这不是一个有形的,实在讲是个无形的,是个抽象的,所谓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心是爱心,无私的爱心;天心是公平的爱心,平等的爱心。如果我们自己能够修养,把自己的心愿提升到大公无私,平等的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就是‘永言配命’的意思。当然,福在其中;不求,福报也现前。这个意思诸位细细去想。下面云谷禅师说: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
天作之孽,这是你过去生中造的,你造的不善业,所以你这一生当中没有功名的分,你也不会有儿子。这是你过去生中所造的,可以避免,可以挽回。怎么样挽回?
【汝今扩充德性】
我改过自新。
【力行善事,多积阴德。】
什么叫“阴德”?做好事不要让人知道,这叫阴德。阴德报得厚。做一点点好事,人家都知道,像现在的新闻媒体来表扬、来赞叹,把你向社会广大群众去介绍,这也是福,这个福立刻就报掉,很可惜!所以真正做好事的人,不要让人知道。如果做好事,一定要有媒体介绍,要报章上能够看到,这不是真的好事。你这个心还没有离开名闻利养,你不是真心,你这个善是假善、是伪善,不是真善。真善,何必让人知道?媒体来报导,应当尽量避免,这样才好。古时候,真正大德大能的人,所谓是韬光养晦,隐居在深山里头,没有人知道,于是他的德愈积愈厚。到机缘成熟的时候,被人发现,他能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这里面含藏著许许多多的学问,这些我们都要深思,我们都要会学。
【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自己造的福,自己当然都受到。接著大师又引用《易经》上的话说: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引用这两句话,让了凡先生加强信心。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这个话说得好。如果说命运是一定的,不能改变,《易经》这一句话就讲不通。换句话说,《易经》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命运这桩事情活活泼泼。我们每天起心动念,善念就增福,福就加了一分,恶念就减了一分。每天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是加减乘除,天天都有加减乘除。为什么世间人命运都被人算定?他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没有离开他的中线太远,所以就算得很准。如果加减乘除幅度很大,他命运就不准了。前面所说,大善之人命运拘束不住他,大恶之人命运也拘束不住他,那就是加减乘除的幅度大。他有大善,祸会变成福,他有大恶,福会变成祸,道理在此地。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这些书,了凡先生平常念得很熟;念得很熟,意思不能说不懂,但是了解得不够深。换句话说,读那些古圣先贤的书,自己没有办法用在生活上,无法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所以他的命运一丝毫不能够更改。云谷禅师这一提示,他明白了。了凡先生说: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云谷禅师这一番话,把了凡先生点醒了。命运确实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变,一定要懂得自求多福。我们学佛,有很多人问我,他说:法师,你为什么要学佛?我的答覆很简单:我学佛的目的很单纯,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从果报上说;从因上说,提升自己的德行。积功累德是修因,因好,果当然殊胜。业因果报,到你自己能够觉察出来的时候,你就非常欢喜,佛家常讲‘常生欢喜心’。这一生都生活在欢喜当中,这个多快乐!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妄想、没有执著、没有烦恼,这叫得大自在。经论里头常讲‘常生欢喜心’,一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这是多么幸福!我是为了这个才学佛的。其实,这是早年老师教导的。我在学佛之前爱好哲学,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他告诉我:佛学是哲学里头的精华,哲学里头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这句话打动了,所以认真学习。我出家,剃头之后再去看他老人家,他非常欢喜。他说:你的路走对了,我跟你说说,没想到你真干。所以确确实实得到老师的指引,我也像了凡先生一样,‘余信其言,拜而受教’。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章嘉大师替我奠定根基,李炳南老居士用十年的时间把我培养起来。一生得到受用,得到快乐,得到自在。
了凡先生明白了,觉悟了,下面真干。
【因将往日之罪】
过去所做的种种罪恶的事情,种种过错。
【佛前尽情发露】
“发露”,一丝毫隐瞒都没有,完全说出来。
【为疏一通】
“疏”是文章。就是自己下定决心要改过自新,写一篇文章,求佛菩萨为我做证明,用意在此地。
【先求登科】
他命里头没有功名,先求。“登科”,先求考中举人。他命里头只有秀才,秀才到最高的只是贡生,所以他没有科第;用现在的话说,他没有学位。
【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就真正开始断恶修善,发了这样的大心,这个很难得。云谷禅师看到,当然欢喜,汝子可教。虽然这个时候袁了凡先生已经三十五岁,能够真正回头,断恶向善。
在明朝那个时候,‘功过格’很流行。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许许多多的有成就的伟人,都曾经用功过格这个方法,来检点自己的过失。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了凡先生,真的,他是凡夫,他是初学,而且根性不是上根利智,可以说是中下根性的人,所以云谷禅师就用‘功过格’来帮助他。功过格,现在在台湾、在香港,也都有流通,都可以能够找得到,我们过去也曾经翻印过。每天登记,每天做的好事,自己记下来。每天做的过失,反省过失,过失也要记下来。善恶对比,我这一天到底是善多还是恶多?开头做的时候,一定善恶混杂,可能是恶多过于善,自己的警觉就提高。天天认真努力去改,希望改到有一天,功过格一打开是纯善无恶,你就成功了。这是教他从事上去改,这个方法不是一个高明的方法,但是对普通人来讲是非常有效果的方法。
又教他持‘准提咒’。佛法里面,参禅、持咒、念佛,方法虽然不同,目标、功效完全是一样的,收心。一般人不可能没有妄念,只有佛菩萨、大修行人没有妄念,妄念对我们的伤害非常之大,我们要知道。妄念,不但破坏我们的清净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也产生不良的效果。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而且吃得很简单、吃得很少,我们现在人想‘这营养怎么够’?我们不明白道理,真正道理搞清楚,恍然大悟,原来营养是我们体能的补充。
身体就像一个机器一样,这个机器二十四小时都在运作,睡觉的时候也没有停止,心脏还是在跳动,脉搏在跳动,血液在循环;需要有能量,饮食是能量的补充,像汽车一样要加油。但是车我们懂得,有耗油的车,有省油的车。我们身体也一样,身体对于能量的消耗,有耗能量的,有省能量的。能量到底消耗到哪里去?现在我们真搞清楚,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这才明了,为什么修行人一天吃一餐可以?他心清净,他妄念少,他消耗能量就少,身体健康。凡夫妄想多、杂念多,每天补充三次还不够,还要吃消夜、吃点心,一天到晚都在补充,他消耗得太多。消耗太多,于身体决定有不良的影响。所以你要想保持身体的健康,要减少妄念。妄念减少了,你的饮食自然就减少。最健康的身体是不要饮食,为什么?饮食再少,也没有办法完全做到没有污染。没有饮食,那就决定没有污染,你的身体才真正健康。所以多吃东西不是好事情,多吃东西,脏的东西不能排尽,你身体器官的污染机会比别人多;在现在讲,你生病的机会多。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个话一点都不错。
教人念咒,念咒就是修清净心。人决定有杂念,你把念头集中在咒上,你的杂念就没有,用一个念头取代一切妄念,道理在此地;效果非常显著。所以你用参究的方法行,用念咒的方法行,用念佛的方法也行,方法很多很多,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道太多太多了,你可以选择用一、两种,帮助你摄心,帮助你把妄想打掉。心地清净,智慧就现前,真心就现前。这是一种修行的手段与方法。云谷禅师教他念准提咒,又告诉他说: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
画符念咒的专家常说:你不会画符,被鬼神笑。鬼神不但跟你开玩笑,有时候还让你受不了。这里头有秘传。
【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
画符、念咒、念佛,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方法形式不一样,它的原理、目的完全相同,都是要用真心;就是你一个妄念都没有,这个符就灵。
【执笔书符】
我们拿起笔来画符。
【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
你要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放下,一念不生。
【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画符,那个符灵不灵,你去看画符的人。所以平常要练习,练得很熟。我们从小的时候,那是作小学生也喜欢画符,天天在练,但是我们不懂这个原理。如果在画符里面还有个妄念,这符就不灵。一定是这一道符,从一点下去,一道符画完,没有一个妄念,心是清净的,这个符就灵。由此可知,念咒亦复如是。念的咒,这里头不能夹杂一个妄念;夹杂一个妄念,这个咒就不灵。由此可知,念神咒不容易,咒愈长愈难念。愈长,时间长很不容易没有杂念。所以佛家常讲,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为什么?经比咒长,不打妄想难;咒也相当长,里头不打妄想也不容易;佛号短,‘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里头不夹杂一个妄念,这一句佛号就灵。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这个佛号就不灵。所以这些方法都是摄心的,都是帮助我们达到清净心。清净心是真心,心里头有妄念,这个心叫妄心。妄心有生灭,真心不生不灭,真心里头没有念,所以它没有生灭。如何能够把生灭断掉,恢复到不生不灭?这是佛家修学功夫最高的目标,到不生不灭。这个道理,难得云谷禅师为我们说出来。他下面说: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感格”就是求感应。于心性求感应,于上天求感应,都要用真诚心,所谓‘诚则灵,不诚无物’。又说:
【孟子论立命之学】
立命之学,最早是孟子说的。
【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孟子这个话说得高明。“夭”是短命,“寿”是长寿。短命跟长寿是一不是二,这个话一般人听不懂。短命跟长寿差别太大了,怎么是一不是二?我们因为看到是二,看到是差别太大,我们用什么心去看?分别心去看,执著心去看,所以把它看成二。如果你的心不动,你的心里头一个念头都没有,长寿跟短命确实是一不是二。为什么?没有分别。有分别,才有二、三。没有分别,哪有二、三?
什么人不分别?圣人没有分别心,佛陀没有分别心,菩萨没有分别心。凡夫有分别心,所以把世间一切法都变成对立,大跟小对立,长跟短对立,善跟恶对立,真跟妄对立,全部都变成对立。这个对立就是科学家所讲的相对论,生活在相对的世间,这是虚妄的世间,《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这不是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叫‘一真’,那就是说这里头决定没有相对,这才是真的。有相对,不是真的。六道里面是相对的,十法界里头还是相对的,到一真法界相对的就没有了。我们讲,相对没有,是不是有绝对?绝对也没有。绝对跟相对两个互相建立的,相对没有,绝对也没有了。这个境界,佛经里面讲‘不可思议’。‘思’是思惟,你不能思,一思你就错了。‘议’是议论、说,也不能说,说就错了;‘开口便错,动念皆乖’。那是真实的一真法界,那是真平等。
孟子说这些话,不简单。他要不契入这个境界,他说不出来。所以孔孟虽然跟佛法没有接触到,要用佛法的标准来看孔子、孟子,他们也是大菩萨,也不是普通人。他们的言论,他们的观察,在佛法里面讲,大乘圆教七地菩萨以上的境界。
【细分之】
那就是把它推广。
【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
“丰”是丰收,农夫今年丰收,收成好。“歉”是收成不好。收成多,丰富,今年可以过得富足。今年欠收,日子就过得很贫困。如果你能够懂得‘丰歉不贰’,那就是贫富不二,你就能立贫富之命。
【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
“穷”是处在困境,办什么事情都艰难困苦,不能成就。“通”是通达,想做事情助缘很多,非常顺利。你要不懂这个道理,你就不能立贵贱之命。我们要问:世间有没有贫富?有。有没有贵贱?有。怎么样立命?贫者安于贫,富者安于富,贵者安于贵,贱者安于贱,各得其所,这叫立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是真正知天命。所以这世间永远是太平,社会决定不可能有动乱。为什么?知命。这是学问,这是实学,真真实实的学问。接著说:
【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生死这个现象,在六道里面都有。可不可怕?不可怕。生死非常正常,只要你把这里头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你会不会贪生怕死?不会。生跟死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通达的人,对于舍身受身,像生死这桩事情,就像我们一个人脱衣服、换衣服一样。我们把衣服比喻做身体,这个衣服穿的时间久了,脏了、破了,我自然把它脱掉。脱掉,这个身就不要了;再换一件衣服,就换一个身。所以生死,舍身受身就像换衣服一样。在这里面,我们必须要注意到,这个衣服愈换愈漂亮,好!如果愈换愈差,那就不好了。如果一个人作恶多端,他这个身体舍掉,来生再得个身体,比这个身体差。畜生身,饿鬼身,地狱身,这个身相比我们是愈来愈不好看。如果这个人一生行善,好善积德,他这个身舍掉之后,他来生生天,天身比我们这个身庄严多了。他得菩萨身,得佛身,愈来愈庄严。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懂得这个道理,你才真正肯断恶修善。断恶修善,虽然是利益别人,利人才是真正利己,这是真理。损人决定害己,世间人常讲‘损人利己’,这个话说得有弊病,损人决定害己。你利己是眼前得一点小利益,可是几十年之后,你死了之后,你变饿鬼、畜生、地狱,那真正叫害了自己,害惨了自己,到那个时候你后悔莫及。所以损人的事情决定不能做,真正聪明人、明白人,决定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
文人,从事于文化教育事业的人,我们今天看到,许多出版的东西,有很多人送书、送东西给我看,我第一个要看版权页,版权页上写‘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本书我不看。我为什么不看?因为我想他写不出什么好东西。因为他的心很自私,他没有利益大众的意愿,我不愿意浪费我的时间、精神,所以我不看他的。后面要印的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这个书我会仔细从头看到尾。为什么?他的心量大,他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是善人,他的东西一定可以读。所以我读东西跟一般人不一样。我自己的,像这些年来,讲经的录像带、录音带数量很多,估计总有几千种,书籍也有不少,我完全没有版权,欢迎翻印,欢迎流通。人家能够流通,翻印我的,我很感激,他总算看得起我。他要看不起我,他为什么花那么多钱去干这个事情?我又何必要限制别人,不可以翻印、不可以流通,那我们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意愿永远达不到。所以我们完全没有版权,而且欢迎别人拷贝翻印流通。
因此对于生死这桩事情,参透了,看透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贪生怕死的念头没有了。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方式死亡,都会欢欢喜喜、高高兴兴。为什么?知道这个身舍掉之后,马上就换一个比现在这个身更好、更殊胜。我有信心,有把握。
【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该”是包括。只要能把这一关参透,所有一切相对的境界里面,你都能得自在。一切顺逆,顺境、逆境,人事环境里面善缘、恶缘,都包括在其中。包括在其中是什么?不二,我们要入这个境界。我们在一生当中,免不了遭遇到有些人对我们好,照顾我们,这有恩惠;有些人对我们不满,恶意毁谤、陷害、侮辱都有。我们用什么心对待他?用感恩的心对待。对我好的人,我感激他,他对我许多帮助;对我不好的人,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也非常感激。感激他什么?消我的业障,成就我的德行。也就是说,他用这个手段来对待我,看看我的心平不平静,我还有没有嗔恚心?如果我还有一念嗔恚,还有一念报复,我是凡夫,我的功夫没有进步。他这样一对我,等于说一考验,我及格了。我对他没有恶意、没有报复念头,不但没有报复念头,我感激他,我感恩他。
我的小佛堂,我们这些怨亲债主对我很不好的人,我都给他供长生牌位,天天诵经拜佛给他祝福,不一样。你怎么样陷害我,我还是祝福你,我把你看作佛菩萨没有两样。你为什么对我不好?你对我了解不够。所以一切出自于误会,何必要计较?计较,那是我的过失。我不计较,我感恩,我尊敬,你有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我帮助,我会全心全力来帮助你。这是做人的道理,必须参透‘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是佛家说的,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孟子这些话来看,儒家也契入不二法门,儒佛是一不是二。然后我们再仔细观察,世间许许多多宗教的典籍,在我心目当中全是不二法门。所以我学佛,我进入其他宗教的教堂,我礼拜,我恭敬,有许多人见到觉得奇怪。我说:一点都不奇怪,一切众神是一不是二。好,今天我们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五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云谷禅师接著说: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这一段话是讲到修身。孟子所说“修身以俟之”这句话,是说自己要时时刻刻修养德行,乃至于“积德祈天之事”。‘修’是修正的意思,这是属于存养功夫,‘身’有过失、有恶的行为,必须要把它永远断掉。‘俟’是等待,所谓‘水到渠成’。这里面最忌讳的是不可以有一丝毫侥幸之心、非分之想,也不能让心里面的念头乱起乱动,“将迎”就是念头的起灭,都要把它断绝,“皆当斩绝”,这是真正的功夫。果然到这个地位,那就完全恢复性德,这个境界在佛门里面讲,这是大菩萨的境界。“即此便是实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孟子说得很好:‘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是什么?妄想、杂念、分别、执著,能够把这些东西断掉,这是真正的学问,这是完全能够恢复到自性,恢复到本心。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这是有求必应、有求必得真实的原理。原理真实,我们一定要有信心。真正肯依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哪有求不到的?世出世间法无一求不得的。下文又说: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这个道理,诚则灵矣,诚则明矣。我们是凡夫,凡夫没有能做到无心—就是无念,凡夫都有念。如何把这个念头控制住?如何把这个念头消灭掉?那就要用方法。云谷禅师教了凡是用持咒的方法。有人读了这本书,听了我讲的这些话,回过头来问我:‘法师,我们要不要念准提咒?还是继续念阿弥陀佛?’问这个话的人还不少,由此可知,学习不善用心,你没有听懂意思。前面不是跟你讲过吗?画符、参禅、念咒、念佛异曲同工,方法、手段不一样,目的、原理完全相同;他念准提咒,我们念阿弥陀佛。
但是底下这几句话要记住,这是共同的原则。“无记无数”,这要看什么样的人,中上根性的人用这个方法行,中下根性的人最好是记数。所以我们用念珠,念珠做什么?记数。一天一定要记多少数,这个样子能够把妄念消除,功夫能够做到精进而不懈怠,这是初步功夫。诸位要记住,用上几年之后,妄念少了,心地逐渐清净了,你就不要记数了。为什么?记数还是分心。这是在初学时候不得已的一个方法—记数,一天一定要念几万声佛号,念五万声、念十万声,这是初步功夫。功夫纯熟不记数,就是不分这个心了,佛号一句一句接著念下去,无记无数。这个样子,你的心念念在佛号里头,妄念自然就不生了。所以,念佛的功夫贵在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功夫纯熟,到“持中不持,不持中持”,这就是念跟不念合成一,念跟不念是一不是二,你就入了不二法门,你的功夫就念到家了。所以我们用念佛、念咒都是一样,功夫有很多层次,自己一定要晓得。我们今天决定要用‘记数’,记数是最低的功夫,从记数提升到‘无记无数’,再提升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那是第三个境界。诸位明白这个道理,这个“灵验”你自己会得到。灵验的原理是‘诚则灵’,灵是讲感应;‘诚则明’,明是讲智慧现前。
云谷禅师教导他的,到这里告一个段落。下面就是讲了凡先生他修持的经历,如何将大师这一番开示完全落实在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是真功夫,值得我们学习。
【余初号学海】
我们从他的‘号’也能够看出了凡之为人。他喜欢读书,好学,但是习气很重。‘学海’,这个口气很大,很明显的,我们能够觉察得出贡高我慢,他确实是这样的人。
【是日改号了凡】
从这一天起,接受云谷禅师教诲之后,他就改号“了凡”。他把他的号改了,不用‘学海’两个字,改作‘了凡’;‘了’是明了、了脱,‘凡’是凡夫。
【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今天明白了,知道命运可以改造,‘数’是可以能够突破的,不愿意再作凡夫,一心要想超越,所以把号改成‘了凡’。
【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这个是修持功夫才得力的现象。我们自己要常常勘验自己,要认真反省:‘我今天这一天有没有空过?’如果自己功夫不得力,这一天空过了。古时候谚语常讲,光阴非常宝贵,‘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一去不复回。真正成功的人,无论是世法是佛法,没有不爱惜光阴的,没有不珍惜光阴的,天天求精进,一天都不能够空过,这种人决定有成就。了凡从这个时候才算是认真用功了。每天依照功过格做反省的功夫,所以每天战战兢兢。于是觉得跟从前不一样,从前每天过日子是“悠悠放任”过去的,没有留意到,现在感觉到自己有战战兢兢的功夫,有一点不同的气象;时时刻刻能提醒自己,唯恐自己起恶念、说错话、做错事情,他有这个警惕的念头了。
“常恐得罪天地鬼神”。这些跟我们生活在不同维次的空间,高维次的能够看到低维次的,低维次的见不到高维次。譬如我们看到蚂蚁、小的爬虫,它们生活的空间是二度空间,我们生活在三度空间,我们了解它,它不了解我们。同样道理,生活在四度空间、五度空间,是我们今天讲的天地鬼神。有人问我:‘天地鬼神真有吗?’我也不跟他讲真有、假有,我跟他讲,因为他们现在学科学,他相信科学,‘科学家说的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就是中国古人、佛经里面讲的天地鬼神。他生活的空间维次比我们高,他知道我们,我们不知道他们。’所以,真的有,不是假的有。这些人,只要我们心地真诚、清净,我们也能突破空间的界限,跟他往来、跟他沟通,不是做不到。
我们在三度空间,跟四度空间、五度空间打交道往来不是难事,更高维次空间的,那就不容易了。正如同我们是一个平民百姓,我们跟一个乡长、里长打交道很容易,常常见面;如果我们跟部长、跟总统打交道就难了。为什么?他太高了,我们不容易见到他。跟这个道理一样。所以,四度、五度空间跟我们近,就好像我们的乡长、邻长一样,容易接近。像天神,天神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那个高了,我们跟他往来就不容易,那要更深的定功,普通的定功是做不到的,经上常讲‘甚深禅定’。在如来果地上,确确实实达到一念不生,清净到极处,于是无量无边的空间维次全部都突破了。所以他的生活空间就大了,太大了;虚空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一句话是实话,决不是赞叹,决不是夸大,实实在在的。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有这个能力,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佛说统统有。一切众生个个都有这个能力,你现在没有这个能力,是因为你现在有障碍。什么障碍?妄想、分别、执著,这个障碍你自己。你只要能把这些东西放下,你的智慧现前,你的能力现前;也就是你有能力突破各种不同维次空间,天地鬼神你都跟他往来,都跟他见到了。我们今天虽然没有能力,心还是动乱的,没有能力突破,但是要知道,天地鬼神看得到我们。我们起心动念要想到他们在我们的身边,于是恶念自然不敢起来,恶的行为自然会舍弃,达到断恶修善、改过自新的效果。下面举例子,‘遇到有人憎恨我、讨厌我,有人毁谤我’,在从前了凡先生遇到,是绝不甘心饶过人的,他决定有报复;现在他懂得了,不报复,心平了,能够“恬然容受”,心量慢慢拓开了,可以包容,这是修持功夫得力了。
【到明年】
诸位要记住,他是三十五岁遇到云谷禅师的,“明年”就是三十六岁。到明年。
【礼部考科举】
“科举”,这是礼部的考试。
【孔先生算该第三】
他参加这次考试,孔先生给他算命,他应该考第三名。
【忽考第一】
这就是他修持功夫改变了他的命运,他考第一名。
【其言不验】
孔先生给他算的命,头一次不应验。
【而秋闱中式矣】
同一年秋天,这是去考举人,他中了举人。考中举人,他命里没有的,这是改造命运效果非常明显的应验。诸位记住,一年!大凡改过自新,总是开头那个心勇猛,我们佛门也常讲,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化云烟,就没有了。这是人的通病。了凡先生第一年可以说是很勇猛精进,以后也退步了。虽然退步,他的警觉心常常提醒,还是很努力,进步得很缓慢,不如头一年,头一年进步快速,往后进步缓慢。后面他有反省,这是他难得的地方。
【然行义未纯】
他自己反省:我断恶修善做得不纯,夹杂太多了。
【检身多误】
检讨自己的行为,过误很多。
【或见善而行之不勇】
知道是应当要认真努力去做的,可是做得不够,没有尽心。
【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这是他自己的反省。早年修行,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正常的,每一个修行人都必须经历的。不要灰心,不要害怕,不可以退转,缓慢当中也要求进步就好。总是在进,进得不多,只要进就好。诸位要晓得,不进则退,那就可怕了。不可以说,‘我今天没有进步,但是也没有退步’,实际上你已经退了。
【自己巳岁发愿】
‘己巳’是三十五岁,就是遇到云谷大师之后,他就发愿断恶修善。
【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发愿做三千桩善事,整整十年,三十五岁到四十五岁,三千桩善事才完成。由此可知,三千善事是多么难行。但是,他天天是在做;十年,三千六百天,平均算起来,他一天还做不到一桩善事,好在他天天在做。我们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希望我们能够比他更勇猛,至少一天做一桩善事,能够做两、三桩,那就更好了,天天不要间断,我们的效果决定超过了凡先生。下面接著说: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这是叙述,他前面三千桩善事求功名,他考取了举人,应验了,但是用了十年时间,接著再许愿行三千桩善事求儿子。很难得,他是四十六岁的时候,庚辰是四十六岁,回来之后,请性空、慧空这些出家法师在东塔禅堂回向,十年把三千桩善事做成功了。回向之后,他又求生子的这个愿望,也‘许行三千桩善事’。这个效验也很快,到第二年,辛巳是第二年,了凡先生四十七岁生第一个儿子天启。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
因为断恶修善有这么好的效果,信心就增长,行善就愈恳切。换句话说,断恶修善是愈来愈顺利,效验愈来愈显著。他每天修持还是用功过格,记在功过格里面。“汝母不能书”,这是说他的太太,太太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做一件好事,她就用鹅毛管沾著朱砂,朱砂是红色的,在日历上印一个圈,这一天做了一桩好事,用这个方法来记。下面则举例:
【或施食贫人】
这是好事情。看到贫苦的人,自己布施一点饮食给他。
【或买放生命】
“放生”是机缘,不要特意去买。每天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很活泼的这些动物,买了之后它确实可以能活得下去,你就买;如果看它这个样子,买下去放生它也不能活,那你就不必买。所以,每天遇到的时候就随便买一点,买了之后就放生。像这样的好事。
【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
可见得他做得很勤,很认真去做。
【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
癸未年,了凡先生四十九岁,于前面庚辰发愿到癸未四年。前面三千桩善事十年完成,第二次发愿做三千桩善事四年就完成,可见得是愈做愈顺利。
【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
他做得很如法,也很认真,按照规矩去做。这三千善事做好了,请法师这一次在家里面回向,诵经回向。
【九月十三日】
这是同年九月十三日。
【复起求中进士愿】
他的口味也愈来愈高了,这是希望“中进士”,‘进士’在古时候是学位里面最高的。
【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
‘丙戌’,又过了四年,许这个愿四年之后,果然登第,考中进士。这一年了凡先生五十二岁。
【授宝坻知县】
中了进士之后,朝廷就分发他到宝坻县去当知县。他在宝坻任职的期间有七年,就是一五八六年到一五九二年,这七年他作宝坻知县。上任之后,他说: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了凡先生做得确实不错,很认真,很如法。做了知县之后,他就准备一个本子,这个本子是空格的,题名叫‘治心篇’,对治心里头的恶念。每天早晨起来坐堂,‘坐堂’就是现在讲的上班,办公的时候,他的随从就把这个本子带去,交给办公室里的人员,伺候他的这些人,把它放在办公桌上,他每天所做的善恶,全部都记下来。晚上在庭院里面设一个案桌,仿效赵阅道。赵阅道是宋朝时候人,宋仁宗的时候他作御史,为人公正无私,所以当时称他作‘铁面御史’。他每天晚上都在庭院当中摆香案,向上帝祈祷,把自己一天所做的善恶都写成疏文,好像报告上帝一样。由此可知,这个人的大公无私,绝不隐讳自己的过失。也用这个方法断恶修善,天天如此,这个很难得。换句话说,如果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不敢向上天说的事情,他决定不敢做。不但不敢做,念头都不可以生。因此,他到晚年,断恶修善的效果愈来愈殊胜。他说: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这是讲天启的母亲,就是他太太,看到在这个县衙里面,‘县衙’相当于现在所讲的县政府,在县政府里面没有什么善事可做。从前在家里面常常跟街坊邻里走动,做善事容易;现在做了官,知县的夫人走到哪个地方都有人接待,换句话说,没有机会给你做善事。于是她很忧愁、很忧虑:‘你现在许做一万桩善事,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得完?’这是提醒了凡先生,了凡先生听了这个话也很懊恼。他有感应: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这是感应,心真诚就有感应。他晚上睡觉梦到一个神人,梦到一个天神,他就向天神说:我许做一万桩善事,恐怕很难满愿。这个神人告诉他:你的善愿已经圆满了,就是减粮这一桩事情,“万行俱完”,你就圆满了。天神提醒他。确实有这桩事情,他下面说:
【盖宝坻之田】
这就是田租。
【每亩二分三厘七毫】
他觉得这个田赋太重,他做了县长之后,把这个田赋减轻了。
【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
确实有这桩事情。这是他作县长的时候做过这桩事情,梦中天神知道了。
【心颇惊疑】
这个事情,天神怎么会晓得!告诉他:就这一桩事情,你一万桩善事已经圆满了。
【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知,且问此事宜信否?】
五台山的幻余禅师,他们相识多年,到宝坻跟他见了面。他就把梦中的事情向幻余禅师请教,并且问天神讲的话可不可以相信。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
这是依据经典理论来说的。为什么?“善心真切”,真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今天讲做三千桩善事、一万桩善事、十万桩善事,都是从分别执著里头变现的境界,你还是有范围的。如果是真心去做,真心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极小的善也遍虚空法界。很少人懂这个道理。所以菩萨极微细的善,那个小善他能变得无量无边,变成大善。世间人往往像了凡先生,许一万桩善事,做得那么辛苦,小善。为什么?你没有脱离妄想分别执著。换句话说,有妄想分别执著,他行的善有量,有限量;如果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他修的善极小的善都没有限量,变成无量无边。所以说“一行可当万善”,这是对他讲的。其实‘一行’是无量无边的大善,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拓开心量非常重要。我们在世间做的善事大小与自己心量有关系。心量愈大,小行变成大善;心量要是非常狭小,大行变成小善。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这两句从理上讲的,然后从事上说:
【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你这一善,万善就圆满了。你能够减收田赋,你这一县的人,农民都受惠。你这一县不只一万个农夫,何况农夫他还有家口,他家里头还有父母、妻子、儿女,统统都受惠。你这一桩事情,所以说公门好修福。从前的人为什么要希求科第?为什么要希望去作官?作官容易修善。像平民,要想修一万桩善事多么艰难。你这个县长,就一桩事情,你万善就圆满了,公门好修善。反过来,你要作恶也容易。如果你嫌这个田租太少了,我还要加重一点,多收一点税。好了,你这一念就造成了万恶。道理在此地,善恶就在这一念之间。
在古时候,只有作官的人有这个地位、有这个权势,他容易,为恶、为善都方便、都容易。现在这个时代不一样,现在这个时代修大善、造大恶,在许许多多行业里头都能做得到。而最容易做到的,无过于现在所讲的娱乐界、影剧界、传播公司,操作的这个权,超过帝王,超过国家的领袖。尤其是现在的卫星传播、网路传播,如果我们传播是正面的、善行的,能够启发众生、广大的群众,让他能够觉悟,让他能够知道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这一个小时的播出,超过袁了凡先生的万善。如果我们播映的节目是负面的,教导人杀盗淫妄,你这一个小时的罪过,就是阿鼻地狱。由此可知,现在的人不必去求功名,不必要去做大官、掌大权,不必!哪一个行业里面断恶修善都比过去方便太多了。这是我们要懂得。现代的科技发达,在这一方面可以提供我们一些方便,但是这个方便有正面、有负面,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吉凶祸福确实是在我们一念之间。这个事情说清楚、说明白了,了凡先生也非常高兴。
【吾即捐俸银】
捐他的薪俸。
【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斋僧”就是请出家人吃饭,供斋。这是好事情,请一万个出家人来接受他的供养,以这个福来做回向。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
孔先生给他算命,他的寿命只到五十三岁,五十三岁这一年他要死了。
【余未尝祈寿】
他并没有特别的求寿命、求长寿,他没求。
【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五十三岁这一年,他平平安安的度过,他没有求寿命,今年他已经六十九岁。这个时候已经从宝坻知县退休了,退下来了。从这一句我们就懂得,这四篇文章是六十九岁时候写的,教导他的儿子天启。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
这是引用《书经》里面说,‘天道难信’,为什么?‘以其命之不常’,也就是说,定数是会变的,不是恒常的。又说“惟命不于常”,天命无常,修德为要。这些话都是真实话,决定不是妄语。
【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他对于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于是要接受圣人的教诲,自己要知道改造命运,要知道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个人是英雄豪杰。决定不能跟一般凡人一样,一生听命运的主宰,那就大错特错了。尤其不能造作罪业,造作罪业损自己的福,折自己的寿,这是愚痴到极处。纵然你是大富大贵,你的富贵可以久享,因为你造作不善,你的福折了,寿也折了,这是世间很愚痴的人。因此,人不能不受教育,尤其不能不受圣贤的教育,唯有受圣贤教育才能够明理,才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境界。今天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六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上一次讲到了凡先生,孔先生算他五十三岁有灾难,这一年他平安的度过了。对他儿子讲,总结:凡是祸福自己求的,这是圣贤人的教诲;如果讲祸福是命中注定的,这是一般世俗之论,是不可靠的。接著告诉他的儿子:
【汝之命未知若何】
你的命不知道究竟如何?
【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
即使你命中有富贵荣华,但是自己要常常当作不得意的想法。
【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
就是做事情很顺利,还是当作不称心的想法。
【即眼前足食,常作贫寠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这些教他儿子要学谦虚。《易经》里面说的,六爻皆吉只有一个‘谦’卦。《书经》里面说得更好,‘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好的环境也好,不好的环境也好,都要谦虚,万万不可以傲慢。这一段话意义非常深刻。然后教他: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这六个‘思’就是‘想’,你要常常这样想法,这六条确实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正思惟’。人不能没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这六条是标准。第一个,要常常想到光大祖宗之德,这一条是根本。我们的祖宗是谁?我们民族的祖宗,历史上所记载的,从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是我们民族的祖宗。我们每一个家庭的祖宗,都是承袭古圣先贤道统而来的;这一句话,要用现代话来说,要常常想到发扬光大中华文化。这个文化历史非常悠久,这个文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大自然、人与天地鬼神都应当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要常常想念著,如何把祖宗之德落实在现代社会生活当中,能够利益现前的社会大众。
“近思盖父母之愆”,这是说到近处。中国古圣先贤常常教导我们:‘家丑不可外扬’。为什么?家里面有一些不善的事情,这也是难免的,如果常常说给外人听,外面人对你这个家庭自然就轻视,甚至于引起他不善的企图,来破坏你家庭和睦,谚语所谓‘祸从口出’。家庭如是,社会也如此。今天社会为什么会这样的混乱?这个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们细细思惟,我们违背古圣先贤的教诲。古人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眼前吃了大亏!‘老人言’是什么?老人教给我们对社会、对人群应当‘隐恶扬善’。看到别人不善的地方不说,绝不宣扬,也不把它放在心上;看到别人的好处,我们应当要赞扬。这种作法,使不善之人会感觉到自己惭愧,‘我做恶事,人家都能够包容,都能原谅我;我做一点小小的善事,人家表扬我、赞叹我’。能够激发大众的廉耻心,激发大众的惭愧心,这个社会才会有安定,世界才会有和平。
现在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在中国、在外国,看到的恰恰相反。现在这个社会是隐善扬恶,恶的事情特别加以报导,善的事情往往提都不提。这种作法,让行善的人灰心,对那作恶的人是莫大的鼓励;社会动乱、世局不安,其来有自。这是讲到家庭,父母、兄弟有过失都要遮盖。一味的遮盖,也是错误的,必须要劝导,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8 12:54:09
|
只看該作者
劝导父母、兄弟改恶向善。这个劝导只是在家里头,决不是在有外人在的这个场合当中;只要有外人在,我们决定是隐恶扬善。记住古人的教诲,这样做就对了。
“上思报国之恩”,要常常想到报恩。佛教导学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佛弟子天天念这个回向偈,虽然口念,但是没有落实。所以我常说,不能把佛的教诲落实,我们用什么回向?只是口头上回向,没有实质的德行做回向,这是自欺欺人,这是错误的。‘四重恩’:第一个是父母之恩,第二个是老师之恩,第三个是国家之恩,第四个是众生之恩。我们生活在世间,衣食住行都要仰赖大众,人不能脱离人群独立生活。人与人之间都有恩德,我们要常常怀念。怎么报答?奉献自己的智慧,奉献自己的德能,为国家、为社会服务,这就是具体报恩的行为。
“下思造家之福”,这就是儒家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造家之福’,这是齐家,家里头要整整齐齐。整齐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伦理’,伦理是一种天然的秩序。我们知道,社会有秩序,这个社会安定;国家有秩序,国家强盛;家庭有秩序,这个家庭一定兴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这是齐家天然的秩序,决不是孔老夫子制定的、古圣先贤制定的,那就错了。人家制定的,我为什么要跟著别人走,一般人讲‘被人家牵著鼻子走’?不是!孔老夫子绝不牵人鼻子走,释迦牟尼佛也绝不为难人,他们所说的是自然之道。用佛家术语来说,就是自性里头,你的真心、你的本性本具的德能,本有的秩序,是天然的,是自然的,决不是人为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才真正肯随顺圣贤的教诲。他之所以称为大圣大贤,原因在哪里?他并不是教我们永远听他的教诲,不是的。听他教诲是初学的一个阶段,到你学到一定的程度,你的境界提升了,‘原来跟他一样!’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当作佛’,他们是平等的。《圆觉》、《华严》里面说得更透彻,它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比‘应当成佛’更要亲切!所以佛法是平等的;儒家讲的,也是平等的;道家讲的,还是平等的。古今中外大圣大贤所垂训的教诲,无一不是清净平等的,这个道理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深入,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下面两句,“外思济人之急”,对外要常常想到众生苦难的人多,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常常想到一些苦难之人,我们如何去帮助他。自己在生活方面一定要懂得节俭,‘我能够省一块钱,我就能够多帮助别人一块钱;我在一天生活当中能够省两块钱,我就能帮助别人两块钱’,要有这个心,要有这个愿。遇到别人有困难、有急需的时候,就应当全心全力去援助。
“内思闲己之邪”,对自己、对内,‘闲’是防范,就是一定要懂得防范邪知邪见。特别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大家都崇尚民主自由开放,这是世界潮流,无可厚非。过去,说这个话大概也有十年前了,我到新加坡讲经,那个时候我还没有长住新加坡,每年去一次,在那边讲一个月。演培法师,这是我的老朋友,有一天请我吃饭,问我,他说:‘净公上人,你是赞成君主独裁,还是赞成民主?’我说:‘我赞成君主。’他说:‘你落伍了。’我说:‘我并不落伍。’他问我为什么。我说:‘君主时代,皇帝,你说他有私心也可以,我们就不辩这个,有私心也好,他希望他的子子孙孙都作皇帝,一代一代传下去,因此,他对于继承人的教育就非常严格。这是好事情。如果他的继承人,要是把事情做错了,人民起义反抗,他的政权就被推翻了。所以我们在中国历史上看到,开国的帝王培养继承人是用最大的心血,去礼聘国家最优秀的人才,这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辅导太子,希望将来成为一个圣王、贤王。他有责任在,他想得长久。民主政治不负责任,他在位,选上了,三、四年,下台,他就没事了,他想得没有这么长远。所以古时候帝王常常想自己的过失,如何改过自新,如何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很可爱!我读了这些书,非常尊敬。所以我一生赞成君主专制,我不赞成民主。
中国的革命,我非常佩服孙中山先生,他的思想确实是集东西方的精华。他虽然推翻了专制,他主张一党专政,这就是结合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他知道君主的长处,也知道君主的缺点,他懂得西方民主的优点,也知道民主的缺点,所以想出来一党专政,这是非常高明的一个见解。因为过去皇帝是一家人,政权是在一个家族,这是君主制度的一个缺点。一党专政,这个党就不是一个家族了,集合全国的精华,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组成一个政党来管理这个国家;党内就有民主,专制就负责任。
负责任里头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提倡正知正见,防范邪知邪见。一定要提倡伦理道德的教育,才能够防范邪知邪见;如果没有正知正见,邪知邪见决定不能防范。今天全世界许许多多地方,邪知邪见充斥社会,这个不得了,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灾祸的根源。我最近这三年住在新加坡,我对新加坡政府很佩服,他们对于人民是个负责任的政府。我最初到新加坡讲经,受严格的监督。我们去讲的经本要报备,所讲的内容也要报备,经过审查,他许可了,我们才能够开讲。听说我们讲经的时候,每一堂课政府都有便衣人员在监听。如果说的是邪知邪见,破坏社会的团结,破坏种族的团结,造谣生事,立刻就禁止。这好事情!现在一般讲民主的,‘这个言论不自由,出版不自由。’诸位要晓得,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决定造成社会动乱,那就是邪知邪见没有人防范。中国这个民族能够绵延到今天,还没有被灭亡,我觉得这是历代帝王保护人民的正知正见,这个功德大!‘防范邪知邪见在社会上流行’,这一点现在能见到的人愈来愈少了。所以我分析给演培法师听,演培法师听到最后,也不得不点头。这里提出六个思惟的纲领,这是正知正见的思惟。下面了凡先生接著说: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这个话对我们来讲,比什么都重要!佛门里面常常讲‘开悟’,有人问我:‘什么叫开悟?’我告诉他:‘你知道你自己的过失,你就开悟了。你能把你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这叫真修行。’“务要”是务必要,非要不可。天天去检点、去反省,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学佛的同学们最重要的是早晚功课,早晚功课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不著重形式。早课的用意在提醒自己,希望这一天处事待人接物,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诲,早课用意在此地。晚课是反省,反省我今天一天对人、对事、对物,有哪些做的是对的、正确的,有哪些是做错?晚课是反省。做对了的,明天继续要保持,做错了的,明天一定要改正,这个早晚课做得就有功德了。决不是敲著木鱼念著经,念给佛菩萨听,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跟自己的思想、言行毫不相关,这样做早晚课,不但没有功德,造罪业!造什么罪业?佛菩萨又不在面前,你顶多塑一个像或者画一个像;对著塑像、画像,你都忍心早晨去骗它一次,晚上又骗它一次,你这个心太残忍了,这是莫大的罪过。今天学佛的人多,真正懂得佛法道理的人不多。特别希望同修们,要懂得早晚课之精神、意义所在,就是此地讲的“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天不知道过失,你就“安于自是”,自以为是,这是大病。一天没有过可改,你就没有办法进步。不能进步,换句话说,你决定退步。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
了凡先生后面这几句话感叹!不是没有聪明俊秀之才,有!
【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这是给我们提出警告。为什么这些人道德不能够天天在增长?德业为什么不能够天天在扩张?都是“因循”两个字害了。‘因循’是什么意思?就是现在讲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没有认真努力。在德学功业上,没有认真努力去做。最后: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这是这一篇最后的结论。特别强调云谷禅师教导他立命的学说,这种学说精纯到极处,“至精”,“至邃”,‘邃’是深,深到了极处;“至真、至正”,‘真’是决定没有虚妄,‘正’是决定没有丝毫的邪僻。他自己一生努力的修学,改造了命运。命里没有功名,他得功名;命里没有儿女,他得了儿子;命中只有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四岁,多活了二十一年。这是足以证明,云谷禅师的教诲正确没有错误。
了凡先生这几篇文字,原来是教训自己子孙后裔的。他的后代也不错,知道这些宝贵的理论与方法,他不自私,他公诸大众,希望社会大众都能明了立命之学,都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我们这一个地区、这一个国家,乃至于扩展到这一个世界,人人都能够依照这个教诲来修学,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全世界的人民幸福。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他们的心量,他们的德行。这一篇就介绍到此地。
接著我们看第二篇。第二篇就是‘改过之法’,第三篇是‘积善之方’,这两篇是重点、是重心。要用佛经的方法来说,第一篇是‘序品’,是序文,第二、第三篇是‘正宗’,最后一篇称为‘流通’。我们用三分来看这四篇文章,文章的旨趣大致上就明了。‘立命之学’懂得了、明白了,从哪里下手?一定要从改过下手。人既不是生来就是圣人,怎么能没有过失?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这个意思是说,有了过失不怕改,要有勇气改过,要有决心、要有毅力来改过。所以,他把改过的这些道理、方法,教训他的儿子,小小过失都要改。我们一般人,因循、得过且过,疏忽了小过失。小小的恶念没有把它看重,于是小过失养成大过失,小的恶念慢慢养成大的恶念,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现在我们来看正文。第一段是讲‘改过之因’。避祸纳福是人之常情,可是吉凶祸福决定有预兆,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文章一开端,了凡引用古人的记载: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春秋时代,孔子就生在这个时候,这个时候还是周朝。周朝到了晚年,王室衰弱,许多诸侯对于周天子大多都是阳奉阴违,各自都有私心扩展自己的势力,所以春秋是一个动乱的社会。孔子生在这个时代,也是感慨万千!那个时候的诸大夫们,“大夫”是国君、诸侯的助手,大概像现在政治组织里面部长、总理,都属于大夫这一个阶层的人物。他们见人多了,学识、经验丰富,看到这个人的举止,听听这个人的言语,“亿而谈其祸福”,‘亿’是猜想,想到他将来的吉凶祸福,都能够说得很灵验。这些事情在《左传》、《国语》,《左传》、《国语》都是左丘明的著述,“诸记”,像《公羊传》、《谷梁传》,许许多多的记载,我们都可以明确的看到。这就是说明,吉凶祸福它有预兆。文接著说: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人心里头存的善恶念头,你所造的善恶业行,瞒不了人。你能够欺瞒愚人,你瞒不了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种人你瞒不过他,他真的是一眼看穿你的肺腑。现在世间还是有这种人,我一生当中就遇到好几位。我这三个老师都非常难得,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他们都有这个能力。接触大众,有时候偶尔也谈谈,‘某人命很薄,没有福、没有寿’,‘某人心地纯厚,积功累德,将来必有福报’。他们也能够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对于福薄的这些人都生怜悯心,教他改过修善,创造命运。我年轻的时候,就是属于没有福报、短命,属于这一类的。我肯学,肯听老师的话,所以老师特别的怜悯我,教我改造命运,自求多福。所以这些预兆都非常的明显。“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心里头起心动念自然表现在外面,就是言语动作。怎么个看法?这里提出一个原则:
【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这是观察人两个原则:你看到这个人心地善良、厚道,待人忠厚,处处能替别人著想,这个人将来有福。如果他是相反的,心胸狭窄,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的利益,做出事情损人利己,对于自己没有好处的他决定不做,对人很刻薄,这些人没有福报。纵然他眼前有福报,眼前有福报那是他命中的福,命中福不小;因为他存的心不善,行为不善,他的福已经折了,折了还有余福。由此可知,他要是存好心、行好事,他的福报一生享不尽,他的余福一定子子孙孙都享受到。这是事实真相。
【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世俗人没有这个学问,没有这个常识,眼光就像被东西遮住,我们现在人讲‘白内障’,白翳障住眼睛,你什么都看不见了,说祸福没有一定,而且没有办法预测,这是世俗人的看法。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他不是这个看法,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接著说:
【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这是说明祸福可以先知的,可以预测得相当准确的。我们能不能得到这个能力?答案是肯定的。在此地第一句话他就说出来了,“至诚合天”,我们要想有这种能力,只要把这四个字做到就行了。我们以真诚起心动念,合乎自然的法则,‘天’就是自然法则,不加丝毫意思在里面。丝毫意思,就是我们常讲的妄想、分别,绝不加丝毫妄想、分别在里面,我们也有这个能力了。心地真诚、清净、平等,这个能力现前了。
一个人福报快要现前,你看他,“观其善而必先知之”,你能够看得出,他的心善、言善、行善,对人厚道,我们就能够推想到他的福报快到了。如果他的思想言行不善,我们就晓得,他的灾难愈来愈近。这是小。大,观察这个社会,观察一个家庭,观察一个团体,乃至于观察国家、世界,没有不准确的。这里面有道理在,有学问在,决不是妄言。我们自己要晓得自己这一生当中,特别是将来的吉凶祸福,应当从这个地方反省,从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如果纯善,自己可以肯定灾消福来。如果自己的心不善、言不善,言是花言巧语欺骗众生,行为不善,自己要警惕,祸患灾难必定是一天一天接近。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到国家、到世界,无不如是。下面是讲‘改过之基础’。
【今欲获福而远祸】
这就是趋吉避凶。
【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这两句话非常重要!所以这两篇,‘改过之法’、‘积善之方’,排列的顺序就从这儿来的。我们没有谈行善积德之前,先要讲改过。为什么?过如果不改,改得不彻底,改得不干净,虽然修善,善里面夹杂著恶,善也不纯,善的功就不能够显著。因此,改过是积善的先决条件。今天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七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了凡四训》第二篇‘改过之法’,我们从第二段看起: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说到改过,了凡先生提出三点:第一个就是羞耻心。所谓‘知耻近乎勇’,‘勇’是勇于改过自新,所以他在此地第一句话说,“但改过者”。改过的方法,第一“要发羞耻心”。人能够知耻,他决定不会起一个妄心,动一个恶念。应当常常想到古时候这些大圣大贤,我们都同样是人;佛在经典里面也常常跟我们说,我们跟诸佛如来原来都是同样作凡夫。为什么他能够成佛、成菩萨,成圣、成贤,我为什么不能?以这个标准来观察,我们这个羞耻的心就发出来了。他们确实是百世可师。孔老夫子传到现在二千五百多年,释迦牟尼佛传到今天将近三千年,为什么这个世间不分国家、不分种族,甚至于不分宗教,流传到今天,这世间人还有许许多多人尊敬他,接受他的教诲向他学习?这叫‘大丈夫’。他能做得到,我为什么做不到?人能常常有这个思惟,必定能够发愤自强。
接著说,这是说我们自己的毛病。“我何以一身瓦裂”,瓦裂,就像一个陶器破碎了,一文不值!我们的病是“耽染尘情”,‘耽’是过分的快乐,‘染’是染污;世间人耽染在七情五欲当中,而不知道这个情欲不是真的。这里面有乐,没错,圣人也不反对,但是你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换句话说,得不偿失。这个代价之大,如果不是佛在经教里面跟我们详细说出来,我们怎么想都想不到。我们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这个代价就是六道生死轮回。如果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才知道可怕,世出世间没有比这桩事情更可怕。由此可知,圣贤人在这个世间,也不能离开七情五欲,但是对于情欲他淡薄,他的行为合礼合法。‘礼’一定是有节度的;换句话说,它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不及是不合礼,过分了同样也是不合礼。所以礼讲‘节’,节是节度。在古圣先贤教育里面,家庭结婚生子,夫妇相敬如宾,他都是有节度的,绝对不是纵情耽染,决不是这样的,跟现在社会不一样!所以他家庭和睦,家庭有秩序。这一句放在前面,用意非常之深,把我们凡夫的病根说出来了。凡夫何以不能成圣,病根就在此地。
现在,我们讲到最粗浅的地方。人欢喜七情五欲的享受,但是人更爱惜自己的生命。到了要舍的时候,大概七情五欲也可以能舍,不愿意舍自己的身命,而且还希望自己要长寿,这都是人之常情。你要使自己长寿,你就要在生活各个方面,你要懂得节制。古人说的话没错,‘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你要远离灾祸,言语不能不谨慎,态度不能不谨慎;你要想身体健康,你的饮食起居不能不谨慎。今天许许多多人希求健康长寿,他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中年以后身体就衰弱了。不懂得养生之道!
我接触佛法,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我接触半年,我明白了素食的好处,对身体健康的好处,我就决心吃长素。我学佛半年吃长素,二十六岁,整整吃了五十年。当时,我的一些长官、同学、朋友都说我迷了,劝我不要这样做:‘年纪轻轻,学佛是可以,佛教很多事情不能做!’而我告诉他们:‘我知道佛教太晚了。古时候许许多多人十几岁就明了、就接触,我到二十六岁才听到,太迟了!’可是到了晚年,五、六十岁的时候,这些朋友们看到我,从前那个态度完全改变了,见到我都说:‘你的路走对了。’现在再过二十几年看到我,一个个都羡慕!
头一个羡慕是什么?羡慕我的相貌改变了,我的体质改变了。我今年七十五岁,我没有生过病,我身体很健康。去年,澳洲政府给我永久居留,按照规定要去做身体检查。检查完之后,医生告诉我:‘法师,您来检查是多余的。’我说:‘多余也要检查。’这是什么?这是在修学佛法里面得来的第一个好处,大家都能看得见的。我今天的体力,大概跟三、四十岁的人还可以比赛。他问我:‘您到底吃些什么东西?用什么营养品?’我说:‘所有一概营养品,我一点都不沾的。’为什么?那个东西都有副作用。生活愈简单愈好,青菜、豆腐。我喝水,饮料我不喝。饮料里面,实在讲,现在人讲卫生,饮料并不卫生,里面有很多化学的东西在里头。连茶叶、茶,除非在应酬的场合,人家准备了茶水,我们对人尊敬,我们也喝茶。我自己不喝茶,我自己喝水。吃得很少,决定不吃零食。我每天读书的时间多,晚上大概都到十二点钟才睡眠,第二天差不多早晨六点多钟起来。没有事情,中午吃过午饭之后休息一会儿,有事情可以不必休息,精神饱满,工作正常,你能说素食没有营养吗?我可以给你做证明。许许多多出家人,身体都很好,也吃得肥肥胖胖的,他没有吃肉!
健康真正的因素,是心地清净,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其次,是饮食起居如法。有秩序,有节制,决定不沾染五欲六尘,你的心才会清净;一定要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嗔痴慢。心地清净,这是健康的真因;一切随缘而不攀缘,这是健康的外缘。有真因,有外缘,健康的果报自然就现前。‘耽染尘情’,‘尘’就是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个东西一定要有节制。如果没有节制,纵情放逸,后果就不堪设想,你一定把你的身体糟蹋掉了。
“私行不义”,‘不义’就是不应该做的。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一定要想到:我应不应该做?说话,要想到:这个话我应不应该说?真正讲求修养的人他懂得,他很谨慎。私行不义,“谓人不知”,以为别人不知,错了。古人说:‘若欲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掩藏再密,终有败露的一天,哪会有人不知的事情?
“傲然无愧”,‘傲’是傲慢,‘无愧’是没有惭愧心;‘惭’就是良心的责备,‘愧’是舆论的制裁。外面人来批评你,你不在乎,‘无愧’就是不在乎,我们今天讲‘脸皮厚’。这样的行为,“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这一句话,我们要细心去观察。‘禽兽’是三恶道,它的意思是:你必定沦于三恶道,你自己还不觉察。佛在经上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失掉人身,来生再得人身这个比例很小,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够得人身。得人身的条件是什么?不仅是佛法,中国古圣先贤都跟我们说过,就像佛经里面讲的五戒十善,儒家讲的是伦常道德、五伦十义,你都能够做得没有欠缺,来生一定得人身。我们这一生能得人身,是过去生中我们的五戒十善修得还不错,这一生得的这个果报。但是这一生当中,我们有没有再去做?那就要问自己了。
“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这个意思就是说,那些圣贤人原本跟我是一样的,他们今天作圣、作贤,作菩萨、作佛,生天了;而我们今天思想、见解、言行都不善,我们的前途将来是饿鬼、地狱、畜生,果报相差悬殊太大了。我们看他们,那真是可羞可耻!有人问我:‘法师,您为什么学佛?’我的答覆很简单:‘学佛就是学圣人,学做一个明白人。’唯有明白,才能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现前过诸佛菩萨的生活,将来入诸佛菩萨的境界,我们学佛真正的目标在此地。这个身体现在还在,还没有离开,我们要把这个身体当作工具,多替社会、众生做一些好事;现在人讲,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为众生服务,这身体是个工具。在《了凡四训》里面来讲,就是改过修善、积功累德,为大众做个榜样。做榜样不能没有工具,这就是个好工具,而与自己毫不相关,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此改过之要机。”儒家讲‘知耻近乎勇’,你要能够得到,你就能够成圣、成贤;你要是失掉,不知耻,你就会沦落到禽兽、饿鬼、地狱。‘知耻’是改过重要的一个诀窍,我们不能不注意。有一年我在美国休士顿讲经,遇到一位同修,他在那一边学校里面担任教授。我们吃饭的时候,他就跟我谈到这个问题:‘今天的社会动乱不安,要从什么地方来帮助大众回头?’他想到一个问题,就提到‘知耻’这两个字。他说:‘现在人之所以敢造恶业,带来社会的动乱不安,追究其根本的因素,就是不知耻。所以今天必须要提倡知耻。’我听了之后,我同意他的说法。他那个时候就想出来,他说:‘我们组成一个知耻学社。’我说:‘很好,你去拟定章程,我会响应。’以后,我离开了美国,这个事情大概也就淡漠下去了。所以,任何一桩好事,一定要有热心的人士去推动。能够在社会上寻找对于传统道德伦理还有概念的人、听到还能生欢喜心的人,把这些人集合起来,成立一个社团,我们自己认真努力修学,大力的来推动、弘扬,是一桩好事情。这个教授姓蔡,蔡居士。
我们再看第二条:
【第二、要发畏心。】
知“畏”,知道畏惧,才能够生诚敬之心。
【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
‘畏’是怕、害怕,这里面也含著有恭敬的意思,‘畏’跟‘敬’常常连起来用,‘敬畏’。过去,弟子对于父母、尊长,学生对于老师,都有敬畏之心,又敬爱又害怕。如果没有畏心,又不知耻,诸位想想,他还有什么样的坏事做不出来?今天这个社会,知耻的人少了,敬畏的人也少了,原因在哪里?原因在没有好好的教导。人不是圣贤,不是佛菩萨再来的,所以,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方法,确实是中国的古圣先贤。在《礼记·学记》里面,我们读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再看看中国的历史,自古以来,一个政权的建立,一个朝代的形成,不出五年,国家一定是制礼作乐,教化人民这一个工作就完成了。所以,改朝换代的乱世时间很短,很快就恢复秩序了。唯独在我们这一代,这一代的人很可怜、很苦!满清灭亡之后一直到今天,礼乐都没有制作。礼乐没有颁布,这个时代将来在历史上就称为‘乱世’,这是在中国历史上动乱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人民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无所适从。
过去我在台湾,有人问我。在台湾一般民间,父母过世了,儿女丧礼穿的孝服,有人披麻带孝,有人穿黑色中山装,同修们看了问我,他说:‘这个合不合礼?’我说:‘中华民国建国到今天,没有颁布礼乐。他披麻带孝,他是用清朝的礼;他穿黑色衣服,是用外国人的礼。’我点点头:‘都可以用。因为国家没有礼了,人家用什么都能行得通。’没有礼了,跟过去不一样。过去帝王时代,礼乐是非常重视的。穿衣服不能随便穿,你是什么身分穿什么样的服装,士农工商都有分别,人家一看到,知道你是从事哪一个行业,你在社会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地位比你低的,对你一定要尊重,便于行礼。现在没有了。现在你看看台湾,总统跟老百姓都穿中山装,在一块不能分别,没有礼了,天下大乱,社会秩序没有了,这在从前是绝对不行的。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我们向往古时候那种社会,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现代的现实,虽然别人不讲了,我们心里头要明白。
天地鬼神有没有?肯定是有的。有,在哪里?我们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身体接触不到;不能说我们接触不到,他就不存在,接触不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不可以说他不存在。何况鬼神的这些感应,不但在中国历史上记载得很多,就是在现代,我们也常常在资讯、报章杂志里面看到一些报导。那些报导当然都是事实,可是依然有许许多多人不相信。这个也难怪,如果不是亲自经历的,别人讲的都不相信。到哪一天你有这个福分、你有这个缘分,鬼神被你见到了,你才相信。
我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几岁。朱镜宙老居士,这是对我非常爱护的一位长者,他的故事很多,都是他亲身经历的,常常讲给我听,我们也很喜欢听故事,因为这些故事是他亲身经历,真的不是假的,他不是编故事来骗我们。我们问他老人家学佛的因缘。因为他是学财经的,在抗战期间,他是四川的税务局长,管财税的。抗战胜利之后,他是浙江人,他做浙江省财政厅长。抗战之前,他曾经在苏州做过一个银行的总经理。我向他请教学佛的因缘,他告诉我,他说学佛因缘是在抗战期间。他住在重庆。他有一天晚上跟几个朋友打麻将,这是常事情,常常夜晚两点多钟才散会。散会,各人就回家了。那个时候虽然他的地位那么高,依旧没有交通工具,回去还是走路。不像现在,都有车了,那个时候走路。而且路灯很暗,这个现在人都很难体会,像我这个年龄的人说起来,你都能够知道。路灯,很远才有一个电线杆,而且路灯那个灯泡大概是四十烛光的,挂得很高,很远的距离,真的是若有若无。深夜回去之后,他走回去要走很远,大概要走四、五十分钟才能够走到家。他在路上走,他前面有个人,也是那个时候走同一条路,在他前面,他也没注意到。走了差不多将近半个小时,他忽然想到,看到前面是个女人,他就想到:‘一个女子单身,怎么会半夜这个时候出来?’他这一想,他说自己寒毛直竖,仔细看看前面这个人,她有上身没有下身,这就吓呆了,这一惊吓,前面这个人不见了,就没有了。他跟这个人在一起走,走了半个小时,绝对不是眼花,他真的看到鬼了。他说从这一天起,他才真的相信佛。
学佛之后,他对那个鬼非常感激。如果不是亲自遇到的,他说他一生永远都不会相信。他的岳父是章太炎,在中国学术界很有地位的。他的岳父是个虔诚佛教徒,故事也很多,常常讲给他听,他听了半信半疑。一直到自己亲身遇到这个事情,他才相信了。这个事情真有,他的故事很多。如果我要讲,得花好几个小时,非常有趣味,决定不是虚妄的。
我自己虽然这一生没有见过鬼,可是我曾经真正遇到过像《聊斋》小说里头讲的狐狸精。大概是我在十五、六岁的时候,我确确实实遇到过狐狸精,所以我相信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遇到的这个狐狸精,已经变成人形,但是是男的不是女的,很多人见过,在湖南衡山。抗战胜利之后,我回到家乡,我家乡有个亲戚遇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我们家乡出米,收的稻米都运到芜湖、南京那边去卖。我这个亲戚,他有一船米,是用麻布袋包好装在帆船上。在装船的时候,看到有一只黄鼠狼从跳板进到船上去了。船上工人于是就找,找了很久都找不到。找不到,大家以为是眼睛看花了,就算了。这一船米运到南京,运到南京之后,在下货的时候,忽然之间麻布包里头的米一粒都没有了,一船的米不见了。大家晓得,这是黄鼠狼作怪。看到那个东西是真的不是假的,一船米没有了。所以在南京逗留几天,只好回家。回家之后,他的米在他的米仓里头。不知道是怎样得罪黄鼠狼,黄鼠狼给他开个玩笑。没有损失,但是一船米它把它搬回家去,这是个真正的事实。所以,世间之大无奇不有,不能说自己没有亲自见到就不相信,我们亲自见到的事情太少了。这些事情在香港也很多,在中国大陆是更多,在外国也很多。我遇到的人多,因为讲经听众多,常常他们将他自身亲身遇到的事情讲给我听。所以,天地鬼神难欺,我们欺骗人容易,欺骗天地鬼神太难太难了。
“吾虽过在隐微”,我们的过失非常隐密、非常微细,人觉察不到,但是“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鉴’是镜子,就像镜子照得清清楚楚,照到了。“重则降之百殃”,如果你造的恶业重,你一定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灾难;“轻则损其现福”,轻,你现前的福报折损了。你要是懂得这个道理,你要是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怎么不害怕?再看下文:
【不惟是也】
不但如此。
【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
前面讲天地鬼神看我们看得清楚,这一段讲我们现前居住的环境,所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尤其是现代都市社会,人口稠密,我们一举一动都有许许多多人看到。我们掩藏得再密,“文之甚巧”,‘文’是文饰,你遮饰得再巧妙,你的“肺肝早露,终难自欺”。前面跟诸位说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他一看就清楚。被人家看破,一文不值。想到这些地方,又怎么不害怕?“懔懔”是恐惧、害怕的样子。这就是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本著良心、天良,要畏惧舆论的制裁。我们造善,不愿意别人知道。我们造的恶,我们希望人都知道;别人指责,我们的恶就报了,这是好事情。他所指出来的,我真的有错,我要接受,我要悔改;他指出来的,我没有这个过失,我也很欢喜。我被冤枉了,被冤枉那是消灾、消业障最殊胜的方法。
所以,不论别人指责是不是事实,我们都要存感恩的心。古人讲得好:‘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别人对我们的批评,特别是恶意的批评,我有,赶紧改过自新,没有,我要更加勉励,决定不犯这样的过失,成就自己的德行。所以,一个真正懂得修养的人,真正懂得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的人,跟一般人确实不一样。而自己念念当中,都想别人的好处,绝不把别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里,那是最不值得的事情。为什么?我们的心纯善,把别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上,把自己的善心破坏掉了,你说这个多冤枉?我们看社会上这样的愚痴人不在少数。别人赞叹我们、恭惟我们,我们也要冷静去思惟,‘他恭惟我的、赞叹我的,我有没有这个实德?我是不是真的做了这个好事?’纵然是真的有,我们要谦虚,我们格外要努力。如果他赞叹是言过其实,我们要生惭愧心,一定要向他道歉,‘我没有这么多的好处,你说得太过分了。我自己应当努力勉励自己,希望不辜负你的赞叹’。这样的修养自己,自己的德行才能成就。果报上,凶灾才能够免除,善福才能够降临,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要明了,要认真努力的去修学,要有耻心,要认真努力。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八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讲到‘改过之基’,谈到要发知耻心,其次要发畏惧心。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但是要畏惧天地鬼神的鉴察,同时也要畏惧一般社会舆论的指责。今天我们继续看下文: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
这是改过自新的理论依据。人只要还有一口气,一生当中造作再大的罪恶,都能够悔改。
【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
这是举出证据来跟我们说明。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很多,只要我们细心去观察,你就可以看得到。为什么一生造作极大的罪业,真正忏悔,这个业障就能消除,道理在哪里?实在说,这个理太深太深了,不是凡夫能够理解的。不但凡夫不能理解,佛在经上讲,二乘圣者、权教菩萨都没有法子理解。为什么?这个涉及到虚空法界宇宙的来源、生命的起源、众生的起源,涉及到这些大道理,佛在《楞严经》上讲得很透彻、很明白。所以,古时候的中国人赞叹《楞严经》,说它是‘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我相信这两句话,许多同修都听说过。《楞严经》上讲得明白,佛告诉我们,虚空法界国土众生原本是一体的。因此,极大的罪恶,只要回头,所谓‘回头是岸’。这个道理底下就说到:
【谓一念猛厉】
“猛厉”两个字非常重要。
【足以涤百年之恶也。】
下面举个例子跟我们说:
【譬如千年幽谷】
我们在现在旅游当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岩洞、钟乳石洞,那就是“千年幽谷”。
【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
我们点一盏灯进去,千年的黑暗就破除了。
【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过失就像黑暗一样,只要一盏灯就能把它照破。这盏灯比喻智慧、比喻觉醒,真正觉悟了,过去所作所为是错误的,一念觉,一念真智慧现前,罪就消了。但是,这一念觉,这一念智慧,非常难得、非常可贵。为什么?因为我们迷在情欲里面时间太久了,无量劫来就迷在情欲里头。生命是永恒的,生命不是短暂的是永恒的。我们的身命很短暂,我们的精神长存;在佛家讲,我们有法身慧命,那是永恒的。所以,无量劫来生死轮回,迷失了本性,于是盲目无知的执著这个身是自己,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这才造成这一生当中事事不如意,造成这一生当中许许多多的苦难。我们要想趋吉避凶,首先就要知道改过。改过,了凡先生把他自己的经验在这个地方详细为我们说出来,特别提醒我们,只要一口气还在,只要肯改,再大的过失都能够消除。接著他说:
【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
“尘世”是凡间。不但我们这个身命无常,国土也是无常。佛在《八大人觉经》一开端就告诉我们:‘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两句话是真实的警告,世间无常的,刹那刹那在变化,我们这个身体很容易失掉。人身难得而易失,一口气不来,这一生的身命就结束了。这个时候,你想改也没有办法,“欲改无由矣”。
【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
这就世俗而论,你造作恶业造得太多,你的恶名流传到后世,后世人听到你这个名称就生厌恶之心。像在中国历史上,我们一般人从小念书都读过,宋朝的秦桧,这一生作恶多端,千百年来留下的骂名,他的儿孙再孝,也没有办法帮助他洗涤,这是一个例子。
【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这怎么不可怕?世间留的骂名,是一桩非常不荣誉的事情。现在人常说‘荣誉是人的第二生命’,大家把荣誉看得这么重。其实这个还在其次,最严重的是来世的果报。恶业造得太多了,所谓‘十恶五逆罪’,佛在经上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这个罪业是堕阿鼻地狱。说到地狱,那是非常恐怖的。佛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说得很清楚,造作极重的罪业,感得地狱的苦报。地狱从哪里来的?往年我初学佛的时候,朱镜宙老居士跟我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真的。是他的岳父章太炎先生,那个时候住在北京,他曾经有一段时间被东岳大帝请去作判官。这就讲到有鬼神,真的有!东岳大帝在中国的山东省泰山,他管辖的区域有五、六个省分,管辖范围很大。这个地区里面的人生死、吉凶祸福,他都在掌理。判官的地位很高,相当于秘书长,他请章太炎先生去担任这个工作。章太炎先生说,晚上小鬼就来了,抬著轿子,那个时候没有车,抬著轿子请他上轿,他就上班了。第二天早晨天才亮的时候,他就下班,就把他送回来。他日夜都不休息,白天在我们人间办公、上班,晚上要到鬼道里上班。
他也常常把他在鬼道里头夜间所见所闻,跟一些朋友们叙说。有一次,他就讲到,他问东岳大帝(阎罗王比东岳大帝还要高一级),他讲:‘地狱的刑罚,有一种叫炮烙’,炮烙是把铁柱烧红,使罪人抱著这个柱子。章太炎说:‘这个刑罚太残酷,希望东岳大帝能够大发慈悲心,把这个刑罚废除。’东岳大帝听了这个话,点点头,也没有说。他说:‘你先去参观一下,你到刑场里面看一看。’于是东岳大帝就派两个小鬼带他去参观现场,他就去了。去到那边之后,小鬼就告诉他,他说:‘这就是现场,你看。’他看不见,于是才恍然大悟,原来地狱里面的刑罚不是阎罗王设的;不是他设立的,他就不能废除。这个刑罚从哪里来的?是你那个恶业里头变现出来的。就跟人作恶梦一样,自作自受,不是别人做出来给你受的。他恍然大悟,以后再不提了,他才晓得佛经里面讲的道理真实。
所有一切境界,欢乐的境界、痛苦的境界,无一不是自心变现的,这就是佛在《华严经》上所讲的,一切法,包括天堂、地狱,‘唯心所现,为识所变’。心,是你自己的真心;识就是妄心,依妄心造作善恶业。你的心善、你的行善,现出来境界自然是至善美满;你的心恶、念头恶、行为恶,现出来境界自然是灾难。所以,天堂是自己心变现的,地狱也是自己心变现的,我们现前这个生活环境,还是自心变现的。
可是有人就说:‘我的心怎么会变现这个境界?’这的确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什么是心?心在哪里?心像什么样子?这在佛教是大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换句话说,你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这叫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在《楞严经》上,所以说‘开智慧的《楞严》’,没有错!《楞严经》一开端,释迦牟尼佛就跟阿难尊者讨论真心、妄心,心在什么地方,心是什么样子,心有什么作用;那个经文就太长,经有十卷讨论这些东西。所以禅宗讲:‘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这一句话的意思,一个人真正把心搞清楚、搞明白,世出世间所有法你都通达无碍了。这是真的。
所以,一切唯心造,一切法唯识所变。因此,我们不能不害怕。地狱境界现前了,佛菩萨虽然大慈大悲,能不能度你?如果你执迷不悟,地藏王菩萨再慈悲,也帮不上忙。佛菩萨确实常住地狱,帮助这些苦难众生,苦口婆心的教化。受教的人一定要觉悟,一定要能信、能解、能行,他才有机会脱离地狱的苦报,然后一个层次一个层次不断向上提升。所以佛的恩德是第一大,超过父母。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一生一世,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是生生世世,永远不相舍离,我们造作再严重的罪恶,他也不会舍离我们。这一点实在讲太伟大了,是我们应当向他学习的。再看下文:
【第三、须发勇心。】
勇猛精进,改过自新。说到改过,了凡先生提出三心,这三心我们必须要记住。第一个是知耻心,人不能不知耻;第二个是敬畏心;第三个是勇猛心。你要是能具足这三种心,改过就不难了。他说:
【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
“因循”就是得过且过、马马虎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认真,你的过失就很难改了。“退缩”就是退转。这就是人为什么不能改过,多少人想改过而改不过来,就是‘因循退缩’这四个字障碍住了。
【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
这就是勇猛心的样子。什么叫‘勇猛’?要振作起来,绝不怀疑,立刻就改。不要说这过失‘等待明天、等待明年吧!’那你永远没有办法改过。立刻就要改,当下就要改。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小的过失,就像刺在我们肉里,赶快要把它剔除。这是我们有经验的。大的过失,就像毒蛇咬了我们的指头,这个时候立刻就要把指头斩断;如果不斩断,蛇毒攻心,人就要死亡。这个时候,决定没有犹豫,当机立断,“无丝毫凝滞”。这是“风雷之所以为益”,‘风雷’是《易经》里面的卦,取它的现象,风吹雷动;春天的现象,万物生长,所以它有益,‘风雷益’。在此地形容当机立断、勇猛改过的这种相状。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改过必须具备这三种心,然后有过你才能够改。底下两句话是比喻,譬如春冰,春天的冰遇到太阳,太阳出来,冰就融化了。把‘冰’比喻作‘恶业’,把‘太阳’比喻作‘勇猛’;勇猛改过,你这个过失自然就消除了。
【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这是说到三种效果不同,有人从事上改,有人从理上改,有人从心上改。但是诸位要知道,都必须要具足前面讲的三心。没有三心,无论从哪一方面都没有法子下手,都得不到效果。下面再分别跟我们说,先讲从事上改的。
【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这是先讲从‘事’改。从事改难,这是一种强制的行为。一味把它制止,这个的确是有限度的,它有个饱和点,改得不彻底。举这一个例子,譬如从前杀生,现在你发心持戒。你去受戒,受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你发心持戒,这五条戒都是断除自己这五种习气;习气太深,要断掉非常困难。你现在就不杀了,你这‘不杀’能支持到多久?从前喜欢发脾气、喜欢骂人,现在戒除,不发脾气了。举这个例,这都是从事上改的,这是一种强制的行为,很困难。
“病根终在”,为什么?贪嗔痴慢是病根,这个东西没有办法断除,所以境界现前,它又会起现行。有一些人善根深厚的,还能够强制得住。善根薄弱的,往往遇到大的逆境,他就没有办法控制;小的逆境他行,能控制得住,大的就不能。下面说“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廓然之道’就是彻底拔除的意思,没有办法彻底拔除。这是从事上改的。所以我们了解,学佛的人很多,都有善心,都想改过,大家发心去受戒,受了戒之后又做不到。我遇到不少人:‘法师,我受了戒,现在都做不到,又犯戒,又破戒,怎么办?’这个事是难!
其次,了凡教给我们从‘理’上改,理论,这个功夫比前面要提升了一层。
【善改过者】
“善”是‘会’,会改过的人。
【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譬如我们要想不杀生,不杀生的‘事’,我并没有断,还没有断,先要去了解为什么不杀生,要把这个道理搞清楚。
【如过在杀生】
我们有杀生这个过失。
【即思曰】
“思”,要常常想。
【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
我们在从前,没有人教导我们,我们疏忽了,从来没有想起这桩事情;到我们接受圣贤教诲之后,我们听到这些教训,常常放在心上。确实,‘上天有好生之德’,所有的动物,哪有不爱惜自己生命的道理?连蚊虫蚂蚁都贪生怕死,我们要想杀它来养自己,我们的心能安吗?如果反过来说,人家杀我们去养他,我们能甘心情愿吗?常常想这个道理。
【且彼之杀也】
你再想想动物被屠杀那个时候的状况。
【既受屠割,复入鼎镬。】
“鼎镬”就是放在锅里面去煮。
【种种痛苦,彻入骨髓。】
我们如果设身处地来想想,如果这个动物是我,我被人杀了,然后被人去煮,被人吃了。
【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
我们常常想这个。我在二十六岁遇到这本书,读了之后,我是非常受感动。所以我从开始接触,大概是六个月之后,我就素食。我常常想到‘不忍心吃众生肉’,想想这个状况,太可怕了。再想想果报,尤其是寒心。
早年,我的家父在世,他是个职业军人。抗战期间,我们家里面枪枝就很多。那个时候,我还记得很清楚,长、短枪我们家里大概有八枝。他喜欢打猎,我们小的时候跟著父亲去打猎,天天有野味打回来吃。可是,抗战胜利之后,他死的那个状况,就跟《地藏经》上讲的完全相同。他疯狂,看到山,他就往山上跑,就跟野兽一样,样子完全像野兽;看到水,他就往水底下钻。佛在经典上讲杀生的果报,我亲自看到的。想到我父亲生病到死亡那个状况,我非常恐惧!我自己也打了三年猎,也杀了不少生,所以想到这些情形,读这些书,我再也不敢了。我从二十六岁开始吃长素、放生,赎过,过去杀生的罪过太重了。所以我学佛之后,我只做三桩事情:印经,跟印光大师学的;放生,消除我杀生的罪业;布施医药,看到有很多人生病很苦,穷人没有能力买医药,我每个月捐一点钱布施医药。我就做三桩事情,很简单,很单纯。
这个地方文字讲得好,“己之养也”,这是讲我们一般的日常生活习惯;“珍膏罗列”,就是你的菜肴很丰富。你有没有想到,“食过即空”?我们贪图美味,为谁来贪图?我们杀生吃肉,为谁?能够辨别滋味的舌头。舌头不过三寸长而已,到喉咙底下就不知道味道了;为了满足这个三寸舌头,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不值得!这个道理,这个事实,我们有没有认真去想过?
如果说素食没有营养,素食妨碍健康,我可以跟大家做证明,我素食到今年整整五十年,我一生当中没有生过病,确实是健康长寿。我的体力不衰,健康状况能够长久的保持,什么原因?素食。实在讲,我对于养生这一桩事情非常含糊,没有讲求,真的是不懂得。唯一在身体上遗憾的,就是牙齿不好。我的牙齿没有掉,都是好牙齿,就是牙齿还不够标准。什么原因?不懂得保护牙齿。我到前年,有一个同修带我看一个牙医,替我洗牙。洗牙的医生跟我讲:‘法师,您的牙齿很不错,保持得很好。这是您得力于素食。七十多岁,别人牙齿都比不上您。’他教我保护牙齿:‘每一次吃完东西之后,一定要漱口、要刷牙,不要用牙膏。牙膏只要早晨跟晚上用两次。平常多漱口、多刷牙。’我这个不懂。我在过去,只是早晨刷一次牙,晚上都不刷牙,所以对牙齿没有照顾好。如果我要早遇到这个医生,年轻的时候我就懂得保护牙齿,我现在的牙齿大概会跟二、三十岁人一样。所以这医生告诉我,要好好的保护牙齿。我这已经算是很好了,不够好。现在我懂得了,我每一次吃东西之后,我立刻就刷牙、漱口。牙缝里决定不能有东西存在,那是很容易带细菌的。牙齿好,我们的消化系统就好,人就不会生病。
素食对于健康大有好处,特别是中年以后。中年以后不知道在饮食上摄生,对于你晚年身体健康会有很大影响。这是从饮食起居,我们一般讲‘卫生’。世间人都懂得讲求卫生,可是还有重要的,大家疏忽了,那是什么?卫性。‘性’是好的性情,它会影响生理。所以伊斯兰教(回教)他们的饮食有很多规矩,有很多东西他们都不吃的。我曾经研究他们的教义,为什么不吃?原来那些动物性情不好。凡是性情不好的动物、植物,他都不吃。为什么?怕影响自己的性情。他懂得卫性,保护一个好的情绪,我们今天讲‘情绪’,这就比一般人高明。以后,我读佛经,佛更高明,佛讲三条,除了讲求卫生、卫性,还讲求卫心,保护自己的慈悲心,保护自己善良的心。所以,不食一切众生肉,这个有道理在。佛家确实通情达理,我们一般人讲的,它的教学合情、合理、合法,它并不是一成不变,它是活活泼泼的,我们要懂得这些道理。
在素食蔬菜里面,佛法拣别五种蔬菜不吃,这五种叫‘五荤菜’。诸位想想看,‘荤’是草字头,荤不是肉,肉叫‘辛’;佛家叫‘荤辛’,这个要戒除的。肉类是属于‘辛’。‘荤’是指五种,这五种菜:葱是一种,大蒜、小蒜(荞头)、韭菜、洋葱,这五种东西不吃。为什么不吃?这五种东西生吃刺激生理,容易发脾气,因为这个原因,防止你少发脾气、少动肝火,所以戒除。熟吃,这个东西能够产生荷尔蒙,容易引起性冲动,是这么个原因,不是别的。但是,如果用这些东西做香料,配在菜里面,这个可以。为什么?它不起作用。所以,一定要懂得佛家这些戒律真正用意之所在。
佛家在戒律里面戒酒,五戒里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说了,酒本身没有过失,酒醉了,怕你干杀、盗、淫、妄。所以酒是防止的,本身没有过失,这个我们要懂得。但是在做菜里面用料酒,这个没关系。这个料酒,你就想到,它不会醉。佛家制定这些法,通情达理,尤其是酒这一条戒开缘很多,‘开缘’就是开戒不是犯戒,在某一种时期可以饮酒。戒经里面讲,七十岁以上身体健康状况差,血液循环缓慢,每一餐饭都可以饮一杯酒。为什么?帮助血液循环,当药用。中药里面,有很多是用酒做药引,统统都许可用。所以它不是说什么都不能用的。现在有很多人持戒,对于这些小小戒持得很严,重要的戒就马虎了,这个错误,完全搞错了!所以,这些事情要是不能仔细去辨别,人就会死在戒条之下,那就什么都行不通了。有人说,‘戒条是杀人的’,那是他错会了意思,死在戒条里;确确实实是一般人所说的,他不知道佛家的戒律活活泼泼。戒律有开、遮、持、犯,一定要懂得它的精神,懂得佛为什么制这一条戒,这一条戒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如何运用,什么情况之下怎样运用,活活泼泼。你才晓得,戒律是大自由,戒律是大自在,断恶行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自然就会选择素食,欢喜素食。
养心,要养清净心,要养真诚心,要养平等心,要养慈悲心。你懂得养心,懂得养性,又懂得养生—养卫生,你的身体当然健康,你怎么会生病?新加坡有个许哲居士,她今年一百零二岁,她常说:‘我们要长寿,我们不要老,我们不要病’。一百零二岁了,每天还照顾许许多多穷苦的病人,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一百零二岁,除了头发白之外,牙齿只掉一个,我再就看不出她的毛病了。健康、活泼,跟年轻人一样。所以在新加坡,大家都知道‘一百零二岁的年轻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效法的。
【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
何必杀其他的动物来损自己的福报?这是决定错误的思想、行为。今天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九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接著看下面这一段文:
【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依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8 12:55:36
|
只看該作者
不能下咽者矣。】
这一段话说得非常之好!我们要常常想到,这一切动物有血、有气;“血气之属”,都是讲的动物。动物都有灵知,都有知觉。“既有灵知,皆我一体。”我们知道物质是有限界的,灵知没有界限,没有界限这才知道是一体。所以佛说:虚空法界是我们心的现相,跟我们的心是一体;也就是心显现出来的样子,就是虚空法界。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众生、国土,包括现在所讲的自然现象。凡夫粗心大意,很难觉察到虚空法界跟自己是一体。正因为它本来是一体,所以一切众生彼此之间都有感应。感应的灵敏程度,与众生的清净心、染污心,可以说成一个正比例;心愈清净,感应的灵敏度愈强。所以在佛与大菩萨他们的境界当中,整个虚空法界所有一切众生跟他都起感应道交的作用;就如同他的接收器非常灵敏,极微弱的波动,他都能够收得到。而我们凡夫接收能力差,实在我们接收能力原本是相同的,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他的接收器保持的非常完整,跟新的一样。我们这个接收器不知道保管,染污了许许多多尘垢,脏乱不堪,所以接收的能力差了。只有大的波动我们能够觉察到,微细的波动完全接收不到,就像这个比喻相似。如果我们自己能够真正做修养的功夫,所谓修养功夫,就是把我们心地的秽垢洗刷清除掉,恢复到我们的本能,那我们接收的能力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虚空法界,过去、未来,所有极其微弱波动的现象,我们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个接收的工具不需要机械,不需要肉体。诸位要晓得,接收能力不是肉体;灵知。灵知有没有相?我们一般人讲,灵知没有相,佛在经上也这么说。这个说法是对凡夫说的,凡夫能够理解,就他的程度、就他的常识来说,不是佛菩萨自己所说的。佛菩萨自己他们在一块说:灵知有相。这个色,色就是色相,这个色相叫无表色;换句话说,我们的眼、耳、鼻、舌,乃至于意,都没有办法感受得到,所以这说无色。其实,无色还是有色,我们见不到这个色,佛菩萨能见得到。这个话很难懂,举比喻来说,譬如人都会作梦,我问你:‘梦中有没有色相?’我们细细去想一想,不能说没有色相。为什么?我梦醒之后,回忆梦里头境界清清楚楚,我梦到哪些人物、梦到他在做些什么事情、梦到那些生活环境的状况,就像真的一样,怎么会没有色相?既然有色相,你在作梦,旁边的这个人为什么看不到?于是我们就能体会到佛讲无色界,无色界就像梦中的境界、定中的境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别人觉察不到。别的人跟我们在一起,无论他是醒著,或者是一同睡著,他没有办法进入到我的梦中,他见不到我梦中境界,道理就是这样。如果是有功夫的人,也就是说心地清净的人,清净到一定的程度,你作梦他在旁边能看见。我们在传记、小说里头看到,那些话是真的,不是假的。
大家读书,也许都读过传奇小说《黄粱梦》。这个老道是个修行人,有定功。他在那个地方闭目打坐,这个秀才在旁边打瞌睡,在作梦。梦醒之后,这个老道跟他说:‘你梦中做了什么事情,什么事情’,他全都知道;怎么知道?他看见了。梦中那个境界是心变现的,他看到了。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色有粗的色,有显色,很明显的,有极微细的色,我们凡夫无法见到,无法体会到,这样我们才能够信得过佛菩萨甚深禅定。他那个清净心,清净的纯度,我们无法想像得到。在他那个境界里头,一切众生极其微细的念头,极其微细的现象,他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知道灵知跟我是一体。灵知既然是一体,色相也是一体。
“纵不能躬修至德”,我自己不能把自己的道德水平修到究竟圆满,为什么?道德真正到这个程度,这些小动物对你都尊敬,对你都爱护。“亲我”,就是爱护。决不会来干扰我,我们要有德行去感化他们。印光大师七十岁之后,房间里的一些小动物都没有了,蚊虫、蚂蚁、蟑螂、跳蚤,一个都找不到,七十岁的道德修养达到这个水平。这些小动物对大师都敬仰,都来保护他,怎么会来干扰他?我们见到了,我们听说到了,自己也要加功修德。我们今天自己修得还不够,为什么?自己居住环境里面还有这些小动物。不过自己也有体验,也能证明古人所讲的是事实,因为自己断恶修善,心地一天比一天善良,一天比一天诚恳,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慈悲。我们很认真、很努力在做,从什么地方看?从居住环境的小动物上看。它来骚扰我们少了,数量少了,次数少了,这是我们自己很值得安慰的,自己的善德在进步,但是还不够。为什么?没断绝。但是自己有信心,二、三年之后,大概我们居住环境这些小动物可以断绝。我们决没有心想把它赶走,当然更没有杀害的念头,我们爱护动物。我们每天读经、念佛,修积功德也都回向给它们。我们把它们看成自己的兄弟姊妹。我们照顾它,它也会照顾我们,都有明显的感应。我们尊重它,它也尊重我们,我们敬爱它,它也敬爱我们。
不仅是动物,连植物、树木花草都有感应。我们爱护它、照顾它,它长得美,花开得好,开得香,它的回报来供养我们。我们种的菜,种的花果,需要的时候,我们要去采来吃,那是什么?那是它甘心情愿来供养。我们对它真的有爱心,现在我们发现,外国人常讲的植物喜欢音乐,确实是如此。所以我们的菜园播放音乐,这音乐是给这些植物供养它们的。现在我们播放音乐,我们改播放佛号,改播放讲经,它们也会听。我在图文巴山上,我们自己种的有丝瓜,大概种的也不少,悟谦法师照顾它们。有一天晚上丝瓜托梦给他,说丝瓜长得太大、太老了,你还不来采。到第二天,他果然去找,找到一个很大的丝瓜,真的已经太老了,采下来之后只能留著做种子。丝瓜会托梦给他,叫他去采,已经太老了。植物都有灵性,何况是动物?
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一定要生在爱的世界里面,要生在感恩的世界里面,要生在互助合作的世界里面,这个人生多美!真、善、美、慧,不是口号,我们可以做得到,我们能够契入这个境界,又何乐而不为之?为什么天天杀害生命来养活自己?这些动物,它不是甘心情愿来给你吃的,你杀害它,它恨你,你跟它结冤仇,这个冤仇生生世世没完没了。佛在经上常常提醒我们:吃它半斤,来世要还它八两;人死为羊,羊死为人,生生世世互相酬偿。这桩事情多可怕!这是愚痴到了极处。所以一个人修行,在菩提道上障碍很多。这障碍从哪里来的?都是无量劫来,以及这一生当中,跟这些有情、无情结下许许多多的冤仇、怨恨,造成许许多多障碍。我们今天有幸,读到圣贤书,闻到圣贤的教诲,幸亏还有一点善根福德,听了、读了,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老老实实认真努力去做,才证明古人的教诲真实不虚。佛教导人‘信、解、行、证’,最后一定要证实,事实真相于是大白。所以我们常常能想到这桩事情,特别是在饮食的时候,你能够想到,你就不忍心吃众生肉,这是一定的道理。接著了凡先生又说: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
这个真的要看得开。你为什么会发脾气?当然看到别人把事情做错了,得罪于我,我才会发脾气。人为什么把事情做错?为什么会得罪我?要多想一想。这个人毁谤我、侮辱我、伤害我,我要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他对我不了解,对我有误会,我们彼此之间没有良好的管道沟通,所以才有这样的现象。这个事情不能怪他,我自己也有不是处。纵然自己没有不是处,过失都在他那一边,与我又有何干?佛在《无量寿经》上说得好,特别是我们处现代的社会,看到许多人为非作歹,使我们自己有时候确确实实好像不能忍受,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些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佛说这个话多温和!这些人,他的父母、他的长辈不懂得仁义道德,没有好好的教导他,所以他才犯过,才做一些违背法纪的事情。我们看到了、听到了,应当原谅他,不能够责怪他。这样的心多平和,这个心量多伟大!我们应当要学习。不可以责怪他。即使教导他,他还犯过失,我们也要回头反省,‘我教导的不够好,我教得不够圆满,我教导他,他为什么还做不到?’不要把过失都推给别人,应当回过头来自己好好想想。
譬如,现在有很多作父母的遇到我,‘法师,现在儿女不听话了。’有很多作老师的来告诉我:‘法师,现在学生不听管教。’我的回答,我说:你的子女、学生没有过失,你没有教好,你怎么能怪他?不错!现在社会的大环境非常恶劣,邪知邪见,导致邪行充斥在世间,年轻人哪有不受薰染的道理?这是现在年轻人难教的一个外在因素。可是这外在的因素,我们如何用内在的真诚去克服,古人讲得不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再细想一想,连这些小动物、蚊虫、蚂蚁都能感动,花草树木也能感动,人岂不能感动吗?不能感动,是我们的精诚没有达到。如果我们自己能够这样的反省,那就好了,一定会把自己的德行向上提升。唯有提升自己的道德,才能感化现代这些年轻人。我们自己没有清高的道德,一味去责怪年轻人,去惩罚年轻人,这不是办法。教育这个手段,惩罚不是一个最好的手段,最好的手段是感化,是要自己用真诚爱心,清净平等的爱心去感化一切众生。佛菩萨对于畜生、饿鬼、地狱都能够感化他,都能够引导他回头是岸,何况世间有情众生?我们应当想想,要怪自己的功夫、德行不够,决定不能怪别人还没有接受感化。这样才能成就自己,成就他人。佛在经上说:‘未能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这句话说得好。所以你要想度化别人,必须成就自己的德能,唯有自己的德能,才能感化别人,才能够度化众生。佛在经教上说得这样的圆满,这样的究竟,我们读诵经典的人不能疏忽。我们不能成就,实实在在,了凡先生在这里所说的‘因循’、‘粗心大意’。进一步这又教给我们:
【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
这些都是我刚才所说的。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凡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这个人决不是英雄豪杰。称赞他是英雄豪杰,那只是称赞而已,有名无实。真正的英雄豪杰,决没有自以为是。我们称佛为大英雄,寺院供养佛像的大殿,称为‘大雄宝殿’,我们称他是大英雄。佛有没有自以为是?没有。佛跟众生讲经说法,他说了,他自己没有说一句话。没有说一句,说了四十九年,这是什么缘故?他所说的都不是自己的。是谁的?古佛所说的。孔老夫子一生教学,也说他没有他自己意思,他一生只是‘述而不作’,所说的都是古圣先王的教诲。你看,这么样的谦虚!绝不自以为是,绝不加自己的意思在里头,这是真正的英雄豪杰。
“亦无尤人之学问”,‘尤’是怨恨的意思。圣贤人的学问,决不会引发一个人自私自利,决不会引起一个人贪嗔痴慢,决不会教你去害别人利益自己,圣贤的学问没有这些。一个从‘人’上说,一个从‘学’上说。回过头来,我们反省自己:“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所以我们要回过头来反省,我们自己确确实实道德没有修,我们的真诚不够,所以我们的感化达不到。
【吾悉以自反】
这些东西,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所以要想帮助社会,帮助别人,帮助社会安定和平,帮助一切众生幸福美满,从哪里做起?从自己修德做起。你自己没有真正的德学,如何能感化众生?自己还有一丝毫自私自利、名闻利养念头还没有放下,如何能感动众生?如何能行菩萨道?这些话句句都是真话,都是实话。所以,我们想帮助这个世间减少灾患,现在大家都知道,世间有不少人都相信,古老预言所说的,我听很多同修从欧洲回来,欧洲人都非常尊敬、相信十六世纪预言家诺查丹玛斯。他们都把他当作圣人来看待,他的预言是讲我们这个世纪有大灾难,基督教《圣经》里面讲世界末日,伊斯兰《古兰经》里面也讲世界末日,大概都是在这个阶段当中。我们这些书看了,这些话听了,也忧虑不安!我们自己如何能在这个灾难里面幸免,如何能够帮助世人度过这个难关,有没有可能?我们今天读了《了凡四训》,答案是肯定的,可能。我们自己修养道德,自己就超越了;佛家里所说的,‘共业里头有不共业’,我们自己可以超越。我们自己有能力超越,那就要帮助广大苦难众生。如何帮助他们?一定要以德行、要以学问去感化他,让他觉悟,让他明了,让他忏悔,也能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个灾难可以化解。纵然不能完全化解,可以把灾难程度减轻,把灾难的时间缩短,这个效果就是很大的功德。我们应当认真努力去做。怎样修养自己的德行,这个书里头举的例子很多,我们细心去体会,反覆的推敲。他底下又举了一个例子:
【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这一条,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遇到,我们能不能做到?别人恶意的毁谤我,我听了之后,能不能一丝毫怨恨的心都不起?这是功夫。
有人造谣生事在外面毁谤我,有同修来告诉我:‘某人说你的坏话,毁谤你’,他一开口,我就制止他,不要再说下去了。他感觉到非常惊讶!他说:‘为什么?’我告诉他:‘我希望我的心,对那个人永远保持最好的印象,我不希望他的不善、种种的言行放在我的心里,我不希望。’我永远记人家的好处,记人家的善处,我的眼睛看天下,都是善人,都是好人。决不把别人的不善放在我心上,把我的心变成不善,这个损失就太大太大了。那个说我坏话的人,破坏我的人,从前对我很好,我永远感他的恩,戴他的德。以后种种不善,那是别有因素,这个因素里面多半都是误会。他为什么从前对我好,现在对我不好?从前我对他有好处,现在好像我对他没有好处。从利害上,心理、态度、言行改变了。这个改变我清楚,我过去对他好,现在对他更好,是他不了解。为什么?他的心目当中只是名闻利养的利害。我今天已经提升了一步,我今天完全讲的是德行,在道德上向上提升,名利上我放下了。我对他的好,他不了解,他产生误会,我应当要原谅他。说原谅他,我的心胸已经很小了,已经是错了,完全没有这回事情。这个事情,他在别的地方可以发生,在我心目当中永远没有发生过。我们这才能回归到自然,回归到天性。
许哲居士为什么一百零二岁还这么年轻,还这么健康?一生不生病,还能为社会苦难众生服务。她为一些老人服务,其实那些老人比她小得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她一百多岁的人还替他们服务。什么原因?心地里头不夹杂丝毫不善的念头。决定不许可有丝毫不善的东西跑在我的心里面去,我得要防范。我这个心里只容纳一切众生的善心、善行、善德,这才是修养自己的道德。所以我们遇到人家毁谤、侮辱、陷害,我感激。为什么?从这个境界里面,来勘验自己功夫究竟到什么程度。如果我还有一念厌恶的心,有一念不高兴,自己要立刻回过头来忏悔,我的德行不够,为什么禁不起考验。所以决定是‘欢喜受赐,何怒之有?’人家这样对我,我用这个态度对他,慢慢传到对方去,对方会感激,会回头是岸。我救了自己,也救了别人。如果我一听到别人毁谤,我就发怒,我就存报复的心,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自害害他。这个道理不难懂,这个事情利害得失也不是很难明了的。多想想,多思惟,我们就能够自救救人、自度度他,这又何乐而不为之?
所以,一个人在世间,希望一生当中都能保持著真诚心,都能够永远保持著爱心,爱一切众生。人爱我,我爱他不难;人恨我,我爱他,这才叫真正功夫,真正的德行,真正的学问。造五逆十恶罪业的众生,我还是真诚、平等的爱他,因为我知道他有佛性,《三字经》第一句说:‘人之初,性本善。’我知道他的性本善,他的真心、他的真性是本善,我尊敬他,我爱他。他染上一些不良习气,那不是真的,那个可以改的。所以只要一念回头,他就是善人,恢复到他本来。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了凡先生接著说:
【又闻谤而不怒】
若无其事。
【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
我从年轻的时候学到了,我懂得,我明了。好像是在去年,悟道法师把台湾一些报纸、杂志传真给我,写了一封信给我。这都是台湾一些出家人,指著我的名字毁谤我、侮辱我。说我提倡《无量寿经》会集本,是很大的罪过,误导许许多多念佛人,长篇累牍的文章写在那里。悟道法师要找一批同学,要写文章来反驳。我立刻打电话告诉他:‘随他去骂,一句话都不要说。’为什么?他骂累了就不骂了。与我不相干!他写文章随他写,他总会有写累的一天,我们一丝毫反应都没有。悟道师忍著气,好!听话,我们就不理他。现在不就没有了吗?这个骂人要知道,两个人愈骂愈起劲;如果一个人骂,一个人不吭气,到最后他骂累了,他自然就不骂了。这个人坐在这里很舒服,在这里做什么?在听唱歌。哪个人高,哪个人低?旁观的人说:‘某人有修养,某人风度很差。’由人批评,我们何必说一句话?何况骂人好累,发脾气对身体的伤害非常严重,发一次脾气,许哲居士讲:‘三天都不能恢复。’你为什么要发脾气?他骂你,你很难过;他骂别人,你为什么不难过?他骂我‘净公上人’,净公上人是假名,很多人都可以叫净公上人,我何必要接受?人家骂你,你就接受,你傻,你愚痴!你听了,像他骂别人一样,与我不相干,心平气和。这个冤就化解,对我误会也化解了,不要去理他。打架,也是如此。两个人愈打愈起劲;如果一个人打,一个人不还手,那个打的人打几下,他就下不了台,再打,人家不还手,不打自己又难看。这个方法对于喜欢打架的人很有效果,我都用过。我在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些朋友发脾气了,他打我,我不还手,他把我推倒,我就倒在地下不起来。旁边人看到,他在那里很难看下不了台,要打,打不下手,不打,好像也没有办法收回,我这招很高明。所以不要跟人争,一定要保持好的友谊,这种过失、错误,希望把这个时间缩短,友谊要恒久、要常久。这是做人的道理。帮助自己,成就别人。所以,一切谗言自己会消失,不必我们去辩驳,愈辩愈黑,不能辩驳,自然的化解了,这个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十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接著看下面的文字:
【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
这一桩事情,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常遇到,我们自己一定要提高警觉,万万不可被境界所转,这样我们的损失就大了。一次发脾气,不论时间长短,即使是一分钟这么短,我们的心理、生理上的伤害,需要三天的时间才能够恢复平静。诸位想想:如果是每天都发一顿脾气,对你的健康损失太大了,这是非常不值得的。“闻谤”,别人毁谤我们,这是在所不免的,我们与大众相处,实实在在没有方法令一切大众对我们的言行都感到满意,不但我们凡夫做不到,就是连释迦牟尼佛他也做不到。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常常找麻烦的、毁谤侮辱的,甚至于陷害的,有提婆达多,内部僧团里面有六群比丘找麻烦,外面有六师外道;这都是世尊当年在世给我们做了好榜样。他对于这些毁谤、陷害,怎么处理?用不动心,用真诚、平等、慈悲来处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所以,如果我们听到别人毁谤还会发脾气,甚至于极力为自己辩护,这是自寻烦恼。所以了凡先生在此地举了一个比喻,“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实在没有这个必要。
“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因此,我们要是希望自己一生生活得幸福美满,你就要记住‘如何能在一生当中不发脾气’,这是修养功夫到家了。发脾气,刚才说了,对自己身心有害,给对方也有害,彼此都有害,两方面都没有好处。如果我们能够忍受,能够以不动心来处理,我们自己得利益。得什么利益?定慧增长。一个人一生当中的福德,是从定慧当中来的,定慧增长就是福德增长,定慧是因,福德是果。于对方也有利益,我们没有怨恨心,没有报复心,不跟他结冤仇,所以自他两利,这是菩萨道,是菩萨学,我们应当努力来学习。当然,初学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自己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要克服自己的困难,逐渐逐渐就会趋向自然。最初是极力的忍耐,若干年后就趋于自然。这是举两个例子来说。
【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种种的过失,种种的恶行,总得要想想道理,把这个理想通。
【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你只要把道理搞通达、搞明白,过失自然就消失了。这是改过第二个方法,这个方法比前面殊胜多了。再看了凡先生讲的第三个方法: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
这是大道理,这是究竟的道理。人的过失太多了,说之不尽!过失不必说是你造作,起心动念过失就已经形成。试问问:我们一天当中,从早到晚起了多少个妄念,多少个自私自利的念头,多少个损人利己的念头?这些过患都是唯心所造,你心里在起心动念。所以佛法的修行,修行的枢纽就是禅定。诸位千万不要错会意思,佛法里面修禅定只有禅宗,你就搞错了。只要是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许许多多的宗派,无量无边的法门,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总而言之,都是修禅定。所以禅定是佛家修行,不论哪个法门共同的原则,只是修禅定的方法不相同。譬如说,密宗用持咒的方法修禅定;净土宗是以念阿弥陀佛的方法修禅定,这持名的方法,也有用观想的方法,也有用观像的方法;在教下有读诵经典的方法,有用持戒的方法。方法多了,没有一个方法不是修禅定,如果不是修禅定,那就不是佛法,这一个事实我们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如果真的得定了,什么叫‘定’?心在一切境界里面,顺境、逆境,善缘、恶缘,这个善缘、恶缘是佛教的名词,是对人事环境来说的。善缘就是跟很多善人在一起,恶缘是与很多造恶的人在一起;人事环境。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只要自己不起心、不动念,那就叫禅定。
所以,“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哪里来的过失?起心动念就是过失,只要我们在一切境界里头,对人、对事、对物去练,练不动心,练著不起心动念。在所有方法里面,实实在在讲,念佛的方法最好、最方便、最容易。为什么?这个念头才动,立刻‘阿弥陀佛’,用这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打下去,念佛用意在此地。如果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那你就全错了。念佛无非是用这句佛号把妄念打掉;也就是说,用一个念头取代一切妄念。念头不会不起的,如果你要是念头不起,那你就是圣人,你不是凡人。凡人面对外面境界,哪有不起念头的道理?所以古大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要觉悟得快,觉悟得快就是要把这个念头制止。净土宗的方法,就是用一句佛号把它换过来,念头才起来,不要管这个念头是善、是恶,立刻用这句阿弥陀佛取而代之,让心里面只有这一念,不容许第二念,这叫念佛,这叫功夫。久而久之,念头自然不起,你就功夫得力;如果念头还会起,你的功夫不得力。像天天念书,很用功念书,考试都不及格,你拿不到成绩。所以学佛人、修行人;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我们今天采取持名念佛这个办法,用这个办法在一切时、一切处保持著我们的清净心;换句话说,保持我们不做恶业。下面举几个例子:
【学者】
“学者”就是学佛的人,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释迦牟尼佛现在虽然不在了,他的经典还留在世间,我们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来学习,那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
【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
“货”,就是物质享受。
【好怒,种种诸过。】
这些事情,凡人在所不免。这种境界现前,我们这个贪心起来,贪色、贪名、贪享受,嗔恚心起来了发脾气,贪嗔痴现前了,这就是过失,这就叫造业。这个时候怎么办?才有这个念头,马上换成阿弥陀佛;把这个好色的念头打掉了,好名的念头打掉了,贪图享受的念头打掉了,发脾气的念头也打掉了,念佛的功德在此地。用其他的方法当然也可以,但是念佛的方法最方便、最简单,也最有效果。我们在佛门里面许许多多的宗派法门,我也略略的涉猎,最后,我还是选择这个法门。这个法门简单容易,也非常有效果;就是把这个妄想、念头,一句佛号取而代之,把它换过来,逐渐逐渐的妄念就少了。
这些境界现前,练到你如如不动了。不是说眼睛不看,耳朵不听,不接触,不是的;我眼也看,耳也听,一样接触,接触不动心。在这个世间六根接触境界,就如同看电影、看电视一样,这些境界,佛在般若经上讲得很好,‘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佛教给我们从理上来观,从理上来观,从心上来改,非常有效。‘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不必要一桩一桩去想,一桩一桩去改,那个多麻烦、多费事!
【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这话说得好!只要我们自己把握住、保持住,“一心为善”。怎样叫‘为善’?念念都为了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利益国家,一心为善。决不要想利益自己,诸位要知道,如果夹杂著一个念头利益自己,你的善就不纯,善里头有夹杂,夹杂著不善,这个道理要懂。自己的心纯善,自己的行为当然纯善,要做到纯善,决定不能有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我们才能够成就。“正念现前”,正念是对邪念说的,邪念就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行为。这一种错误,对社会是有伤害,对自己是非常不利的。你伤害社会、伤害别人,将来果报在三途,眼前纵然得一点小利益,往后所受的果报,如果拿来比较一下,你就晓得,得不偿失!你得到的太少了,你付出的代价太大太大了,不值得!所以时时保持著正念,纯正之念就是前面讲的‘吾心不动’,外面境界了了分明,这是正念。
修正念,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现在一般家庭里面都有电视,从小孩到大人,大概在家庭里面看电视的时间最多。看电视能不能修行?能。我过去就教不少人,把《金刚经》的四句偈写下来,贴在电视萤光幕旁边,这四句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用这句偈子来看电视,那就是修行。电视画面,你看得清清楚楚,电视的音响,你也听得清清楚楚,你在这里面学什么?学如如不动。不要被他转了,他演个欢乐的镜头,他笑,你也跟他笑,他哭你也跟他哭,你就完了。你自己做不了主,你被他转了。修行人怎么样?我不被他转,我转他,你就成功了。《楞严经》上讲:‘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境界现前,你不被他所转,你就能转他。转他,你就能够教导他,你就能够改变他,帮助他改邪归正。如果你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定力,没有这个智慧,你自己都保不住自己,你怎么能转别人?你明了,看电视是修行,是修戒定慧。然后你就晓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无处不是菩萨学处,无处不成就无上道;问题就是你会不会。
禅宗大德,我们过去在语录里面常常看到,他们测验学生,常常问学生:你‘会么!’这两个字的意思深广无尽,如果你要是真会了,点点滴滴都是佛法,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才是真正成就;这也是《华严经》上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宗门跟教下用的术语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你们想想看:宗门讲的‘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教下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不是一个意思吗?法门虽然不同,方法不一样,殊途同归。在这个地方,我们果然明白了,我们对于所有宗派,所有法门,都要以恭敬心来对待,没有高下。绝不可以说,我念佛的很高,你那个不如我,这个错了!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平等,你已经迷了,你没有觉悟。真正觉悟的人,平等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是对的,这是决定正确的。所以‘一心为善,正念现前’,要紧!
假如,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在的国家,每一个人都能够一心为善,正念现前,这个社会上哪里会有邪教?哪里会有邪知邪见?自然就消失无踪了。古德常说:‘破邪显正’,我们今天把这句话反过来说,显正,邪就不能存在。社会上为什么有这么多邪知邪见?因为没有正知正见的教学,于是邪知见一出来,大家好奇,就向它学习,盲从!谚语所谓:‘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如果正法能提倡,人民他会辨别,他会比较,两个摆在面前一比较,他就认识了,他自然就会选择了。今天邪教在整个世界,充斥在社会上。什么原因?在这个时代里头没有人提倡正法。儒家,‘打倒孔家店’,儒家是正法,是教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教人‘五伦八德’,正法,不要了。佛法是正法,佛法教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现在大家认为佛法是迷信,破除迷信,打倒迷信,这里头产生了很大的误会。佛不迷信,佛的口号是‘破迷开悟’,把破迷开悟当作迷信打倒了,那什么叫不迷信?那一定是邪法是不迷信,邪教是不迷信,当然社会上一窝蜂都去学邪教去了。这个地方,我们要多想一想。怎样能够‘显正破邪’,这在今天全世界许许多多国家地区都用得上。再看下文,下文从比喻上说:
【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
这两句是比喻。把“太阳”比作正法。把“魍魉”比作邪法,‘魍魉’是妖怪。光天化日之下妖怪自然不能存在,这个道理是相同的。后面了凡先生做出结论:
【此精一之真传也】
“精”是精纯;“一”是唯一、独一。自古以来圣圣相传,这是真传。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
这是从根本改,这样改才能改得究竟,才能改得彻底。
【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这再用比喻说。譬如,我们砍树,这树有毒,不是个好树,我们要把它连根拔除。从根上去把它斩断,不必要枝枝叶叶,寻枝摘叶多麻烦!根拔掉就好了,枝叶自然就枯萎了。这是说改过,前面讲的从理上改,就像伐树,从树干上下手。从事上改,就好像从树叶上下手,这个很麻烦,很不容易。从心改,就是从根下手,这个容易,而且是真正做到究竟。再看底下这段文,总结:
【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
我们学佛用功,也要抓到纲领,抓到纲领从根本上起修就不难。我们今天讲到佛法,佛法的经典那么多,古人形容‘浩如烟海’。从印度流传到中国来的经卷,最早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今年公元二千零一年,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而实际上,佛法由私人流传到中国来的,那个时间还要早,可能会早到二、三百年。正式由国家派使节去迎请、聘请的,这是汉明帝永平十年,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经典不断的流入中国,大概最晚的是在南宋。南宋中国翻译、刻印的《大藏经》完成,总共有七千多卷,现在再加上中国古时候这些祖师大德的著作,都收藏在这一部丛书里面,现在中文《大藏经》总共有三万多卷之多。如果我们要想学佛,这么多的典籍,都要去看,都要去研究,都要去学习,那就是寻枝摘叶,这多麻烦!这要到哪一年,我们才能入门?所以,会学的人,从根本学,这就重要了。
我学佛五十年了,我讲经也讲了四十二年。我在这一生当中总结佛法的精髓二十个字,我们存心,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我们用什么心?佛在经教里面教给我们,用‘真诚心’,‘真’决定没有假,‘诚’则不虚,用真诚心;用‘清净心’,清净决定没有污染;用‘平等心’,平等就没有高下;用‘正觉心’,决定没有迷惑;用‘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慈悲心里头没有自私自利。我们要用这五种心,这五种心就是大乘佛法里面讲的‘大菩提心’。如果用大菩提心来讲,很多人不好懂,照经典里面注解讲,也很难懂,我这样说法,大家就很容易理解;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佛心!佛是用这个心对人对事对物。佛的行为是什么?行为,我也用十个字;‘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个念佛,佛是觉的意思;就是念念觉而不迷,念念正而不邪,念念净而不染,那就叫念佛;念自性佛。这个修行,抓住这个纲领修行就容易了。果然能够契入境界,佛家所有经典摆在你面前,你不会感觉到困难,你都能够通达、学习。所以,世出世间法,都要知道根本,都要抓住它的精要、它的纲领。
这样我们就明了,大概总是最上的是从根本修,“治心”,效果是“当下清净”。哪有那么多麻烦事情?“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这个心才动,立刻就觉察到;一觉察到,这个念头就息。这是古德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你要觉得快,不要叫恶念相续;恶念才起来,第二个念头就是正念,这是最好的方法。
【苟未能然】
假如你做不到,最上的做不到,那就不得已而采取中间的,不得已而求其次;次是什么?明理。
【须明理以遣之】
道理清楚了,道理明白了,自然把恶念、邪思离开了。
【又未能然】
这个也办不到。办不到,怎么样?
【须随事以禁之】
那就只好在枝枝叶叶上下功夫。这个三层,实在讲就是佛家讲的三种不同根性。上根的人,从根本下手,从起心动念处,断一切恶;中等根性的人,用‘明理以遣之’;下根之人,那只有‘随事以禁之’。所以,佛为这些下根人,制定了许许多多戒条。这些戒条,诸位同学一定要晓得,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三千年前古印度那个社会上的生活规范。在时间上,我们差距三千年;在地理环境,我们这边是中国,那边是印度;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然后你研究戒律才真正会有心得。要不要根据那个戒律一条一条去做?不必要。为什么?许多生活方式跟我们现在完全不同。这个要知道,要懂得它的精神之所在,要学它的精神,事相上应当要用现代的生活方式,不能去学三千年前古印度生活方式,那就错了!释迦牟尼佛看到也笑坏了,你怎么这么笨。所以佛法,即使是戒条,条条都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的。但是根本戒,那是超越时空,超越时间、超越空间,一切时、一切处,那都是准则,这不能改变。这个根本戒是什么?五戒。只有五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确实不管在什么时代、不管在哪一个地区,都行得通。这五条是超越时空,必须要遵守的。其他的戒条很多很多,一定要看适不适合我们现前这个时代。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应该如何来修订;不违背它的精神,但是在事相上一定要加以修正。
第一次在中国,大规模做修订的工作是唐朝。唐朝在佛法里面来说,有人说,佛法在唐朝起了一个革命的运动,也可以这个说法;那就是中国的丛林制度,兴起了。‘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他们两位大师提倡共修、依众靠众。这两个人他们是师兄弟,是禅宗第八代的祖师,两位都是第八代,照一般讲法,是惠能大师的徒孙。建丛林,就是把佛法的教学、修行制度化,正式的制度化。丛林就像现在的大学一样,组织很严密。丛林的主席就是方丈,如同学校的校长;丛林的首座和尚,相当于一个学校的教务长;丛林的维那和尚,相当于训导长;丛林的监院,相当于总务长。名称不一样,跟现在学校的领导执事,他们的工作分配完全相同。所以丛林里面教务、训导、总务,它是学校。正规的立学校来教学,来帮助大家共同做改过修善的功夫,这叫做修行。修行,总而言之就是改过修善而已。现在有很多人误会,认为修行一定要吃长素,一定要天天敲著木鱼念经,那个完全想错了,那是形式。形式可以改变,精神、原理原则不能改变。
现在有许多同修常常来见我,他们在各个地方去修建寺庙。我不赞成。为什么?寺庙是两千年以前那个时代,或者是满清之前还可以能讲得过去。现代是民主自由开放的社会,总不能叫人再回到专制时代去,这不可能的事情!现在道场应当怎样建立?要建立学校的方式。佛教原本就是教育,还要回归到教学上去,所以建学校不要建寺庙,这样才好。如果讲弘扬佛法,弘扬佛法最好的道场、最理想的道场,那就是现代的卫星、电视传播。我们在摄影棚里面讲经说法,利用卫星传播,全世界都能收听得到,你说这个效果多大!用这个方法弘法利生,把佛法的教学送到每一个人家庭里面去。把佛法的修学,这些理论、方法,利用科学技术传递给每一个想学佛的人。这是正确的,不要再盖寺庙,盖寺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十一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著再看下面的文章: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这是学习的态度,也非常重要。上根人虽然是从心上改起,从起心动念处改起,决定不能疏忽事相上。不能说‘我心很清净,戒条可以不必遵守了’,这是错误的。错在哪里?即使你有真功夫,你的功夫并不真实。为什么?你有真功夫的人,一定有真慈悲;你有真慈悲,你一定会做出榜样、做出模范给人看。这是利他,自利利他。所以这是对的、正确的,就是上根人必定要时时刻刻照顾下根人。我们对于世尊所制定的戒条,条条要遵守。戒条引伸,是国家的法律,我们一定遵守;持戒,广义的讲法,就是守法。在大乘戒经里面,佛说得就很清楚、就很明白。《梵网经》里面跟我们讲,菩萨一定要遵守‘不谤国主’,国主是现在讲国家领导人,决定不能够毁谤;《璎珞菩萨戒经》里面讲‘不漏国税’,自古以来中国、外国,国民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不能偷税,像这些都是属于持戒。国家的宪法、法令规章,这是有形的;无形的,我们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都要遵守。在现代这个社会,由于交通便捷,资讯发达,我们常常有机会到国外去旅游。到人家的国家,他们的法律跟中国不一样,他们的风俗习惯跟中国不一样,入境随俗。到人家国家里头,一定遵守别人的法令规章,遵守别人的风俗习惯,都在持戒里头。
所以戒律里面所包含的广大无边,我们都要懂得。如果“执下而昧上”,执著在这些法令规章,‘我样样都遵守’,但是不明理,也不懂得从心上去改过,这样改法就很笨拙,这不是个聪明办法。但是,也是好办法。能够这样遵守,总是过失比较少;过失是不能避免,过失可以减少很多。所以,他跟我们讲,改过要有三种心,也有三种不同的功夫,这个说得很清楚、很明白。
下面这一段是讲‘改过效验’。过改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境界现前;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什么样的效果,什么样的成绩。请看这篇文字: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
“顾”,这个字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但是’的意思。但是、但凡发愿改过,需要有帮助。“明”,明显的。需要“良朋提醒”,要有真正好朋友,时时刻刻提醒你。为什么?凡夫健忘,一转眼忘掉了。诸位想想,如果有一个人在你面前,是你的好朋友,常常提醒你,你嫌不嫌他啰嗦?真的,确实会嫌他啰嗦,会嫌他繁琐。所以,佛教的教学,我们不能不佩服释迦牟尼佛的聪明智慧。他用什么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现在学校里教的‘教学工具’,他用名号,他用艺术,时时刻刻提醒你。
名号,譬如‘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这个不是他自己的名号。他自己的本名,经典上记载叫‘悉达多’。但是他习惯用这个名号,这个名号是提醒我们。但是古时候古人翻经,翻‘释迦牟尼佛’完全用梵文音译,没有把它的意思翻出来;我们现代人听到这个名号迷惑了,不懂得什么意思。古人懂得,古时候讲经的人多,教学的人多。因为一般寺院全是学校,出家的法师就是老师,他天天在里面自己研究,对大众讲学、教学,寺院是学校,所以大家懂得。
‘释迦’,它的意思是‘仁慈’。我们待人接物缺乏仁慈,常常想到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都起这种念头,干这种事情,这错误了。所以,佛他用这个名号‘释迦’,听到这个名称,‘我待人要仁慈,要能够舍己为人’。‘牟尼’两个字的意思是‘清净’。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仁慈,用这个名号常常提醒自己。我们自己念这个名号提醒自己,听到别人念这个名号也提醒自己。自己家里面有一个小佛堂,或者有一个客厅,客厅里面我们供一尊佛像,把佛的名字写在两旁边,像对联一样,这是你们大家在寺院看到的‘幢幡’,这幡上写的都是佛菩萨名号。什么用处?提醒我们自己。佛教里头用这个方法。
佛像、菩萨像,也是提醒我们的,让我们一看就晓得它代表什么意思。释迦牟尼佛代表仁慈、清净。在中国供奉观世音菩萨最多,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用现在的话讲,是无条件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众生有苦有难,无条件、全心全力去帮助他,这是观世音菩萨。看到观世音菩萨像,就想到:‘我对一切众生要慈悲,无条件的,也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帮助一切众生。’观世音菩萨是谁?观世音菩萨就是我。提醒我,用这一尊像、用这个名号提醒我:‘我要效法观世音菩萨,我要学作观世音菩萨’,是这个意思。所以供奉佛像功德很大,功德大在哪里?就大在此地,常常提醒你。
供奉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代表孝,孝亲。‘地’是大地,‘藏’是宝藏。我们人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不能离开大地,我们的衣食住行都要靠大地来供养。地上,无论是生长的,我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五谷杂粮,这是地生的宝藏;地下埋藏的资源就非常之多,金银珠宝,提供我们生活之所需。佛用这个‘地’,代表我们的‘心地’;‘藏’,我们心地真心里面有无量的智慧,有无量的能力-德就是能力,有无量的相好,需要我们去开采。用什么方法开采?用‘孝亲尊师’,就是孝道跟师道。《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讲孝道跟师道,用这个来开采。所以我们看到地藏菩萨像,听到地藏菩萨名号,我们就要懂得‘孝亲尊师’,它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文殊菩萨提醒我智慧,要求智慧。普贤菩萨提醒我,要落实在生活上;像释迦的仁慈、清净,观音的慈悲,地藏的孝敬,文殊的智慧,统统要落实在我们自己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里面,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那就叫‘普贤’。佛家教学,你说妙不妙!所以,佛教里面所有佛菩萨的形像,所有这些神明的形像,统统是教学、表法的,绝对不是迷信,绝对不可以把它当作神明来供奉,那你就大错特错。用这种方法来提醒我们!若一个人在旁边天天提醒我们,我们会厌烦他、会讨厌他,甚至于会恨他。用这种艺术品摆在你面前,可以欣赏,又可以提醒,你说多好!
上一次我访问凤凰卫视,见到常先生,他的办公室里面摆了许多弥勒菩萨像。我看看,他有点像弥勒菩萨,肚子大大的,胖胖的。弥勒菩萨代表的是‘欢喜心’,佛家常讲的‘平等、慈悲’,生平等心,呈喜悦相。我们处事待人接物,心要平,色要端庄、要欢喜。这是教我们怎样跟大众相处,全是表法的。我们出家人名号都不例外。我出家,师父给我起了个名字叫‘净公上人’,我很欢喜。人家一提到这个名字,我就想:‘我有没有清净?我有没有放下?’放下就空了。提出这个名号,我就想想:‘我有没有做到?有没有名符其实?’如果名跟实不相符合,我们要生惭愧心,我们对不起这个名字。所以,佛的名号无量无边,代表我们真心本性里面的性德无量无边;菩萨名号无量无边,代表我们的修德。性德,我们在凡夫,我们迷了自性,所以性德不显,要靠修德。修德有功,性德就现前,是这么个意思。
佛教不单单是名字、艺术上的造像是表法的,所有一切设施,没有一样不是表法的,连建筑都不例外。你们要是注意看,你们到佛教寺院,你看供奉释迦牟尼佛这个殿,叫‘大雄宝殿’,你看它的建筑,外面看是两层,里面是一层,都是提醒我们。外面两层教给我们要随俗,‘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内里头要平等,内里头不能有两样;外面可以不平等,里面决定要平等。外面平等了,这个社会秩序就破坏了。外面一定有尊卑,有父子、有兄弟、有长幼,它有秩序,不能把这个秩序破坏。外表两层代表社会秩序,决定要遵守,里面决定要平等。意思多好!
供具都是表法的。我们在佛前面烧一炷香,香代表什么?香赞里头,‘戒定真香’,真香不是你燃的这个香,看到那个香就要知道:‘我要修戒、要修定、要修慧’,戒定慧是我自性真心里头的香,教你闻到这个香、看到这个香,想到‘我要修戒定慧,我要断贪嗔痴’,没有一样不是提醒的。佛前面的供具,最重要的,最简单的,是要供一杯水。其他的供具、香花统统没有,香不烧都没有关系,水一定供一杯。水代表什么?水代表心。看到这杯水,‘我的心是不是像水一样干净、一尘不染?是不是像水这样平等?’水平。所以水代表清净、平等,取这个意思。那个水不是给佛喝的,是给我看的,给大家看的,看到这一杯水,‘我的心要清净、要平等’,用这些方法来提醒我们。没有一样不是苦口婆心想一些方法来教我们,我们然后才体会到佛对我们恩德之大、设想之周到,不能不佩服得五体投地。哪里有迷信!诸位要记住,佛前面的那个水不能供茶,茶有颜色,那个不干净,那就代表心里头有污染,所以要供清水。那个清水是用自来水还是用开水,这无所谓,只要那个水干净,里面没有肮脏的东西在,那就行了,你懂得它的意义是表法;也就是‘明须良朋提醒’。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一刻不提醒,我们就会迷了,就会做错事情,就糊涂了。所以佛门教学的设施,真正了不起。我们到二十世纪之后半叶,二次大战之后,我们才常常听到艺术,连打仗都讲求艺术,有‘艺术化’的口号。我们想到,佛在几千年前教学,就进入艺术,用艺术的方法来教导。
“幽须鬼神证明”,‘鬼神证明’就是感应。感应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我在这一生亲身体验的,同修们他们的感应跟我讲的,这就太丰富了。佛法的修学,就是学做个好人、学做一个明白人,还是要有善根、福德、因缘。你要不具足这三个条件,你这一生没有缘遇到,所谓是没有机会遇到;你有这个机会遇到,证明你过去生中有善根、福德、因缘。
我往年住在美国的时候,在达拉斯我们那个佛教会有一个会长蔡文雄居士,他告诉我学佛的因缘。他们长住在外国,华侨,对这个不相信。那一年他的父亲过世,他到台湾来奔丧,送他的父亲。他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在床前,他看到有一尊佛像,这一尊佛像在窗户里面,那个窗户就好像是佛龛一样,佛像在当中。他说他至少看了十五分钟,这么长的时间,决定不是看错。给他印象很深,他感到非常惊讶!他问别人,别人看不见。他学佛的信心,从这个地方开始,这是佛来度他。以后他做生意,赚的钱有的时候逛古董店,他喜欢买古董。在古董店看到一尊佛像,是石头雕的,这一尊佛像他一看,就是他父亲走的那一天现在窗口的那一尊佛像,他立刻就买回去。那是在中国买的,买了之后,带到美国。最先供在家里,以后把这个事情告诉我,我去看。我看了也很欢喜,我劝他把这一尊佛像供在道场,因为他是这个道场的会长-达拉斯佛教会,现在这尊佛像还供在那个道场。这是他讲出他学佛的因缘,‘幽须鬼神证明’。
他又告诉我一桩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他说有一次他跟几个朋友在旧金山;他是在旧金山之外有个小城,回去,回到旧金山。开车,路走错了,走到一个小镇,确确实实这个小镇在他这一生当中从来没去过的。车接近小镇的时候,他突然感觉到这个小镇很熟,是他住过,他能够立刻就记起来,这里头道路的状况、里面建筑的状况,跟同车的人讲。然后他们这个车就进去,跟他所说的完全一样。他非常惊讶,这一桩事情,多年以来,他得不到答案。遇到我的时候,他问我:‘法师,这到底是什么缘故?’我说:‘从这个地方看,大概你前生住在这个城市里头。你前生住在这个城市里面,而且住的时间相当长,否则的话,你不可能知道这个小城里面的状况。’他一想,有道理。很可能他前生是在旧金山作矿工,大概是中国人作矿工,生活在这个地方,死在这个地方。还算不错,没做什么坏事,这一生又得人身,生意还做得不错,又能够学佛。前世的业因证实。
像这一类的事情,我遇到的太多太多了,我自己本身也有好多次。到外国一个地区,从来没有去过的,一去突然感觉到这个地方面熟,这个环境不生疏。如果没有前世,这怎么讲都讲不通。你说突然之间灵感,为什么不其他地方有这个灵感,一定要在这个地方?由此可知,人决定有过去生。既有过去生,肯定有来生,因果通三世。所以,这是需要鬼神来帮助我们。
“一心忏悔,昼夜不懈”,这是做功夫。‘忏悔’就是改过。我们念念都有过失,一不觉就迷了,迷了就是过失。所以,一定要时时刻刻提醒,昼夜都不能够间断。所以有人问我:‘我们在家里头,卧室里头可不可以供佛像?’有些法师说:‘卧室里头供佛像,那是大不敬!’这个话说得只对一半,不能全对。怎么说对一半?你不是修行人,你不肯认真去改过自新,你把佛像供在卧房里面,是不敬,这是错误的。如果你是真正修行人,昼夜不间断想要人提醒我,在卧房里头没有佛像,就会忘掉了,就迷失了。我可不可以供?应该供。所以对真修行人来讲,敬不敬事小,提醒我觉悟事大。我真正觉悟,就是恭敬;我迷惑了,就是大不敬。这个事情,总得要通情达理。要是执著在那个教条上,讲不通,你只能对一半,你不能完全对。所以,对一个真正下定决心改过自新,要效法佛菩萨、学习佛菩萨,什么地方都可以供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总得要知道。问题是我们是不是真干?是不是真学?下面,这是讲克期取证。
【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
经一七-七天,经过七天,或者二七-十四天,乃至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
【必有效验】
我真的能够锲而不舍,就有感应。哪些感应?下面他举了几个例子来跟我们说。我们的业障消了、罪过消了,它有预兆,有好的预兆。这底下举了几个例子:
【或觉心神恬旷】
在从前,心里总是不开心,总是郁闷不乐,现在心胸开阔,常常欢喜,这就不一样。这是感应,这是效果。
【或觉智慧顿开】
从前处事待人接物总觉得自己很糊涂,糊里糊涂,没有智慧。现在经过这一段断恶改过,这一段修持之后,觉得自己现在有智慧,处事待人接物不迷惑了,有智慧,很清楚、很明白,这都是效果。
【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
“冗沓”是事务繁忙。从前事务繁忙,自己感觉得很累、很疲倦,提不起精神,处处有障碍。现在经过这样修持之后,断恶改过之后,处理这些繁杂事情跟从前不一样,觉得一切都很顺利,再烦的事、再忙的事,都感觉有头绪、有条理,轻而易举,不觉得繁杂,也不会厌倦。
【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
这是很不容易的功夫。冤家对头,在从前是看到他就讨厌他、就恨他,总要骂他几句。现在看到这些冤家对头,不但不会骂他,欢喜,还跟他行礼,以善心、以礼节来对待。这都是好的吉兆,这是在人事上说的。
下面,这是讲你在梦中的境界,跟从前不一样了。没有修行之前常做恶梦,这个我自己有经验。我在学佛之前恶梦很多,常常在梦中惊醒。学佛之后,头十年还有恶梦,十年之后,恶梦没有了。这都是好的预兆, |
|
|
|
|
|
|
|
5#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8 12:56:27
|
只看該作者
都是好的感应。
【或梦吐黑物】
梦中吐出黑色的东西。“黑”是脏的东西,这是举例。
【或梦往圣先贤】
我是因为常常讲经,所以梦过不少次佛菩萨讲经,我参加讲经的法会。
【提携接引】
佛菩萨在梦中跟你说法,帮助你,教导你,这是一类。下面又一类:
【或梦飞步太虚】
这个梦好。作梦的时候飞起来了,在空中飞行,腾云驾雾。
【或梦幢幡宝盖】
梦到天宫,梦到佛国,这都是非常好的胜事。
【种种胜事】
殊胜之事。这些预兆:
【皆过消罪灭之象也。】
才会有这个现象。我们的罪业,纵然没有完全消除,消除了一部分,这些现象现前。这些好的现象现前,千万要记住:
【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最怕就是这个。所以,种种瑞相现前,对于一个真正用功的人,见如不见,不必跟别人说,不必炫耀自己的成就,那就完全错了。应当要记住佛在经上讲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放在心上,自己依旧要一心忏悔,依旧要昼夜无间,我们的功夫才会进步。如果有这些境界现前,自己以为了不得,自己以为比别人高,贡高我慢的心生起来了,不但不能提升,你立刻往下堕落,这是错误,这是严重的错误。
“画而不进”,画是终止,在这个地方,‘画’是不再往前进了,这就可惜了。所以,这些殊胜的境界现前,若无其事。纵然觉得自己智慧开了,还当作未开想,这个好,我们才能够进步。了凡先生说了这么一大段,下面才举例子,举古人改过的例子,勉励他的儿子。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
蘧伯玉是春秋时代卫国的大夫,他改过自新很有效果,在历史上留给后人做典范。这个人也是圣贤之人,二十岁,很年轻,他就知道改过自新、断恶修善的重要,就非常认真努力去做。
【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
虽然天天在改,认真努力在改,改了一年,觉得过去这一年改得不彻底,改得不究竟。
【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
这样子年复一年。
【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
到自己五十岁,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过去四十九年所做的,还是错了。
【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值得我们效法。一个人最大的过失是什么?不知道自己过失,这是最大的过失。因为你不知道自己过失,你就不会有心去改过。没有改过的念头,这个过失的累积,由小过累积就成大过,由大过累积成为巨过,后来的果报不堪设想。许许多多的凡夫,为什么死后堕三恶道?原由就在此地,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不知道改过。由此可知,了凡先生在前面所讲的,‘明须良朋提醒’,这一桩事情重要!你到哪里找到这么一个好的朋友肯提醒你?说老实话,父母都做不到。父母果然天天提醒你,你一定会怨恨父母,会觉得父母唠叨、父母太繁琐了。
所以,佛菩萨想的方法好,妙极了!用种种方法表法提醒你。而表法的意义要懂。譬如我在前面讲的‘供水’,佛前面供这一杯水,你一看就晓得,‘我的心要像水一样清净,要像水一样平等,永远保持清净、平等’。离开佛堂就忘掉了吗?谁提醒你?你要知道,只要见到水,你就想到。我们平常喝水,倒一杯水在这里,马上就提醒自己。到外面作客,人家招待,最简单的,也是一杯茶水;见到水,就要想到:‘我们的心要清净、要平等’。如果你是‘只是佛堂的那一杯水是表法,其他的不是’,那你什么都学不到,你就未免太笨拙,你是过分的分别执著。
譬如燃香,你晓得这个香是代表‘戒定慧’。我们在任何场所当中闻到气味,都要想到戒定慧。香是提醒鼻根的,不管什么样味道,都用一个‘香’字代表;只要有气味,闻到有气味,就要想到戒定慧。然后你才明了,虚空法界哪个地方不是菩萨学处?哪个地方不是用功道场?一切时、一切处,原来都是道场。道场不是在寺院庵堂,处处皆是!
我们在佛前面供花、供果。花代表‘因’,花开得好,因好;因好,果一定好。果是代表‘果’,花代表‘因’。善因得善果,恶因就会结恶果,它表这个意思。佛前面供花果,我们懂这个意思;什么时候看到花,都要懂得我要修好因。无论在什么时候,乃至于看到人家穿一件衣服,衣服上绣的花,看到这个花,我要知道修好因。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果实,我们希求的是好的果报,好的果报一定要修好因。这不都是佛家的教学吗?都是如来的教诲吗?哪里要说一句话!尽虚空遍法界,你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嗅到、舌尝到的,身体接触到的,哪一法不是佛法?原来,处处皆是佛法。所以,佛家常讲‘佛法无边’!这句话意思你懂了吗?所以你要会学!你要是会学,一切时、一切处决定不迷。为什么?它都在表法,都在提醒你,你怎么会迷?不会的人才迷,执著的人才迷。执著一定是在佛堂供的那是表法,离开佛堂之外,就不懂得什么叫表法。这个学,学得太笨拙了。孔老夫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夫子就不教了,太笨了;告诉你一样,只能懂一样,你不能够触类旁通。佛法是教你一样,你懂得了,一切都懂得了,样样都通了,这是佛法。所以佛法教学,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
功夫上来讲,蘧伯玉是最好的一个典范,我们要向他学习。这一条决定不能疏忽!了凡到晚年也学,学蘧伯玉。这是功夫有相当根底了,才知道勇猛精进的重要性,要加速度把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功效愈来愈显著,在日常生活愈来愈快乐,事业愈来愈顺利,确确实实做到灾消福来,一点都不假。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十二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下面的文字: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
文到这个地方,从举比喻之后,这才正说。我们身为凡夫,过失、恶业太多太多了。“猬集”是比喻,就像刺猬这个刺一样,聚集在一起。“而回思往事”,我们想想过去,常常好像“不见有其过者”,没有觉察到自己有什么过错。所以,我们一般人常常讲‘我没有什么大错’、‘我没有什么过失’,这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也常常有这个感觉。这是么原因?心太粗了。心眼昏聩,见不到自己的过失。所以,蘧伯玉实在讲是我们很好的一个榜样。下面这一段文跟我们说,恶业也有征兆: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
在佛法里面讲,业障深重。业障过重,他一定有不好的预兆。
【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
我们仔细去观察我们周边那些人物,有时候我们能发现。这个人没有记性、糊涂、昏庸,跟他说什么事情,很快他就忘掉了。
【或无事而常烦恼】
这些事情,我们自己想一想,自己有没有?没有事情的时候,没有人招惹的时候,自生烦恼,只要冷静观察就能发现。
【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
这就是怕见正人君子。见到正人君子,自己好像很难为情。这种现象,实在说还都是有救。为什么?他还有惭愧心。
【或闻正论而不乐】
听到人家讲正经话不喜欢。为什么?自己作恶多端养成了恶习气。听到正论跟自己所作所为完全相反,很不乐意接受。
【或施惠而人反怨】
我们布施,以礼物送给人,人家还埋怨。在他不得不接受的情况之下,譬如说他挨冻、挨饿,饥寒交迫的时候,我们送一点衣服、食物给他,他当然接受,接受之后他不感激,他还怨恨你。这种情形有,在现在这个世间常常遇到,这都是恶业深重的征兆,我们要多想想。
【或夜梦颠倒】
晚上做恶梦。做恶梦绝对不是个好预兆,自己一定要警觉到过恶很重,所以夜晚才做恶梦。
【甚则妄言失志】
这就是精神提不起来,语无伦次。
【皆作孽之相也】
这是略举几个例子,这都是不好的相。
【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如果我们自己反省,像上面所举的例子,自己有个一条、两条,我们就要警觉到,过失、恶业一定相当严重了。要警觉到,赶快回头,立即奋发,“舍旧图新”,就是要改过自新。“幸勿自误”,这一句话是勉励我们,希望你千万不要耽误了自己。这个事情,一定要自己奋发,别人帮不上忙。改过之法就讲到此地。
下面第三篇是‘积善之方’。文字一开端,了凡先生引用《易经》上的两句话,为我们说明: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这两句话可以以历史来作证。自古以来,凡是过于憨厚、积善的人家,他的后代往往会发达。纵然没有大的发达,也能够保住平安过日,不至于招惹一些凶灾。这是在历史上能看到,在我们现前也能够观察得到,只要我们细心留意去观察。换句话说,如果是相反的,这个人家过去的先人,以及他的本身积恶,欺负别人,尽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这个人家必定不能够久享富贵;纵然现前他是大富大贵。所以,有一些人看到这个现象:‘这个人家里无恶不作,为什么还大富大贵?’这是他不明了道理,这是他们家过去生中,或者是他本人、他的前辈过去生中修的福大。佛家讲‘修福不修慧’,因为他没有智慧,这一生当中他才造作恶业,造作恶业必定折福。譬如,他过去生中修的福有亿万财富,这一生当中虽然发财,心术不善,处处欺压别人,做一些损人利己之事,他的福报折了,千万财富变成了百万财富,损失太多太多了;可是他还有百万财富,比起一般人,他还是富有得多。因果通三世!他这一生这个余福享尽,他的罪报就现前。有些人他的果报在来生,有些人在这一生晚年就没落、破产了。什么原因?积恶之家,他的报应是这样的。人要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一定要懂得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对自己个人,对自己家庭,对自己的宗族,决定有大利益。下面了凡先生举个例子:
【昔】
“昔”是过去世。
【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
就是颜氏要将他的女儿许配给叔梁纥。
【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
“历叙”就是向上一代一代去叙说叔梁纥的祖宗,都是积德。这个人家是积善之家。
【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
“逆”是预料,预料他们家的将来子孙一定有兴旺的。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所以孔子的外公(外祖父)就预料他家里将来一定会兴旺,他把他的女儿许配给叔梁纥,以后就生了孔子。他怎么看的?看到孔子的祖先代代都积善,所以他们家里会出大圣人。这是一桩事情,讲积善的。第二桩:
【孔子称舜之大孝】
中国人讲孝道,首先要推尊大舜。这个人是尽孝的模范,我们在历史传记里面读到,一定要向他学习。他的父亲在他太太死了之后,也就是舜的母亲(生母),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以后也生了一个小孩。继母对待他非常不好,他父亲受了继母的影响,父亲、继母、继母生的弟弟,这一家四口三个人以恶念对待他,几次要置他于死地。这个家庭环境太恶劣了,可是舜能够孝顺,他心目当中,没有看到父母、兄弟对他不好,他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好,让父亲不喜欢、继母不喜欢、弟弟不喜欢,天天改过自新。这样过了几年之后,才把他全家感化了。这叫大孝,这是真正的孝顺。舜一切顺从,顺从里面有高度的智慧,佛家讲‘善巧方便’,他能够避免家人对他的伤害,能够保全他的生命,依旧以真诚心、爱心奉侍父母兄弟。这是一般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他做到了。所以孔子称赞他:
【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
孔子的外祖父以及孔夫子赞叹大舜,这些都是至理名言。
【试以往事征之】
再以过去这些积善之家,你看看他后人的发达,历史上有记载。眼前这个社会上,我们也能够看得到。下面他举了十个例子。第一位:
【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
我们先看这一段。杨荣,官做到少师,少师在古代是帝王的老师。帝王老师有太师、少师,大多数少师是太子的老师。皇帝的老师称太师,太子的老师多半称为少师。所以,老师的称呼有太师、太傅、太保。杨少师杨荣,“建宁人”,建宁是现在福建建瓯。我在这个地方住过六年,杨荣家里我去过,是一个很大的三进的四合院。现在好像是改成建瓯市了。他们的先祖,世世代代都是“以济渡为生”,就是摆渡船的,从事于这个行业。由此可知,生活也过得非常艰苦。
这是遇到了下雨。久雨,河水涨了。这一条河好像是闽江的上游,这一条河一直流到从福州出海。涨水淹没了乡村民居,也淹死了很多人,溺死者顺流而下。当然,划船的人很多。一般人划著船都去捞取货物,不顾淹在水里的人,都去捞取财物。唯独杨荣的先人,就是他的祖父、曾祖父,只有救人,对于水里面漂浮的那些财物,一丝毫都不取,只有救人!乡里的人看到他们的作为,都说他愚痴,‘救人有什么用?许许多多人家财物漂流在水上,你捞到就是你的’。他们不要财物,完全救人,这是积德。
【逮少师父生,家渐裕。】
杨荣的父亲出生的时候,他们家里环境渐渐富裕。
【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之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这是以杨荣这一桩事情来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他的曾祖、祖父虽然贫穷,到他父亲逐渐家庭环境就好转了。这个时候有一个道长,这里记载是“神人化为道长”,我们就说‘有一位道长’,告诉他的父亲:‘你的祖父有阴功。’祖父就是杨荣的曾祖父,‘曾经救过很多人命,有阴功,子孙一定会贵显。’“宜葬某地”,指示他,这是我们中国人讲的风水,有一块风水很好的地,可以葬在那地方。杨荣的父亲,就把他的祖父葬在道人指的这个处所,就是现在所说的“白兔坟”。
“后生少师”,以后杨荣出世了。“弱冠登第”,‘弱冠’是二十岁,二十岁就考取进士,官一直做到三公,少师是属于三公之一。皇帝对他非常感激,追封他的曾祖、他的祖父、他的父亲“如其官”。他的官位是少师,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追封为‘少师’。“子孙贵盛”,一直到今。这个‘今’是了凡先生在世的时候,是那个时代,就是明朝的时候,他们家里头还是很多的贤人,代代都有贤人,祖宗之积德。第二位:
【鄞人杨自惩】
“鄞”是现在的浙江宁波,古时候称为鄞县。有一位杨自惩先生。
【初为县吏】
在县衙当一个书办,好像现在的书记官、文书官一类的。
【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这是他的德行,心地仁厚,推己及人。“守法公平”,决定不受人家的贿赂。
【时县宰严肃】
“时”是当时,这个县官非常严肃。
【偶挞一囚】
偶然之间,鞭打一个囚犯。
【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
这个囚犯触怒了县官,县官毒打他一顿,打得遍身血流,这个怒还没有消。
【杨跪而宽解之】
杨自惩跪在地下帮这个囚犯求情。
【宰曰】
这个县官就讲:
【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
他在帮他求情。县官说:这个囚犯做的坏事太多,“不由人不怒”,县官说出他发怒的理由。
【自惩叩首曰】
杨自惩叩首向他报告。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
杨自惩说得很好!“上失其道”,这句话很不容易说出来,从这个地方看,他的确是存心仁厚,不怕自己丢掉差事,他讲真话。‘上’是指朝廷。现在朝廷本身有过失,人民对朝廷信心丧失。由此可知,百姓犯法,过在哪里?过在没有人教导他。谁负责教导?儒家教学,地方官员—县市长,知县古时候称‘父母官’,你是这个地方人民的父母,你是人民的老师,你是人民的领导,儒家讲‘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那个‘之’是人民。地方上的首长是人民的领导、是人民的父母、是人民的老师,你的子弟为非作歹,你没有把他教好。这个‘上失其道’里面的含义很广。
杨自惩真是有胆识,平素这个人有德行、有胆识,敢说真话:你在审问,审问得其情,他真的是做了很多坏事,应该要判重刑,你要怜悯他,不能生欢喜心,“喜且不可,而况怒乎”,你怎么能够发怒?县官也不错,听了杨自惩的话,把发怒的情绪也就降温了,不再发怒了。
【家甚贫】
杨自惩家里贫寒。
【馈遗一无所取】
当然,他能够帮助这些苦难的人,特别是这些囚犯,他有怜悯心,常常帮助他们。人家当然有一些送礼来托人情的,他“一无所取”,大公无私,凭著自己良心办事,绝不受贿赂。
【遇囚人乏粮】
有的时候,囚犯囚粮缺乏的时候。
【常多方以济之】
他天天想方法来帮助他,到一些能够行善的人家,向他们捐助,来帮助这些囚犯,让他们能够吃饱。
【一日】
有一天。
【有新囚数人待哺】
新来的囚犯,有几个人没有得吃。
【家又缺米】
他家里米不多。
【给囚则家人无食】
把家里的米给囚犯,自己家里的人没饭吃。
【自顾则囚人堪悯】
想想,囚犯非常可怜。
【与其妇商之】
跟他太太商量。
【妇曰:囚从何来。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
他太太问:‘这个囚犯从哪里来?’‘是从杭州来的。一路上忍著饥寒,脸色都很难看,面黄肌瘦。’
【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
把自己的米分一半给囚犯,自己家里煮稀饭吃。
【后生二子】
以后杨自惩生了两个儿子。
【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
这是果报,自己积善积德,儿孙就贵显。两个儿子官做到南北吏部侍郎。“侍郎”,这个地位就是现在的副部长。“吏部”,那个时候不称部长,称‘尚书’,尚书是部长,侍郎是副部长。
【长孙为刑部侍郎。】
“刑部”就是现在的法务部、司法部,也是做到次长。
【次孙为四川廉宪】
“廉宪”也是古时候官职的名称,以后在明朝称为按察司,一般也称为钦差大臣。
【又俱为名臣】
在当时都是很有名的贤德大臣。
【今楚亭、德政】
历史著述上不详细。“今”,是了凡先生同时代的。楚亭、德政这两个人。
【亦其裔也】
也是他的后代,杨自惩的后代。这是在县衙里做一个小书办。由此可知,积功累德,不论我们自己现前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在社会上是什么样的地位,从事什么样的行业,都可以做。机会太多太多了,只要存心利益社会、利益人民,就是积功累德。做好事,不求果报,这个功德就更大;不求果报,必定有更殊胜的果报。积的善大,积的善多,自己本身就感受到果报。像了凡先生就是个例子,与了凡同时代的俞净意先生也是个例子,晚年就享受果报,果报一直绵延到他的子孙,代代不绝。第三个例子:
【昔正统间】
“正统”是明朝英宗的年号。
【邓茂七倡乱于福建】
“邓茂七”是当时的一个盗匪,强盗、土匪,他在福建这个地区作乱。
【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
英宗皇帝用鄞县的张楷带兵南征,把这个乱平定,把邓茂七抓到,但是还有些余党。
【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
土匪的头是被捉到,但是下面还有余党。所以朝廷又委派“布政司谢都事”,‘布政司’相当于现在省长,都事是布政司下面的一个官,派谢都事搜杀东路的贼党,就是平定还有一些小股的。
【谢求贼中党附册籍】
这个谢都事很难得,先想方法把贼党的名册找到。
【凡不附贼者】
贼党里头,这个名册上没有名字的,密授以白布小旗。
【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
这是统兵的将领,他懂得积德,不冤枉人,不滥杀人。所以,他用心去搜集匪党的名册。不是真正附属于匪党的,不可以冤枉人。官兵进城来搜查,他教这些跟贼党没有关系的人,给他一个小的白旗,让官兵进城,‘你把这个旗子插在门口’,禁止官兵骚扰。这样子“全活万人”,这是他所积下的功德。
在中国历史上,自古以来,做将军、大将军的人,能够保全后裔的很少。什么原因?杀伤太多,所以后代都不好。在中国武将里面,后人好的人确确实实不多,在历史上真的可以数得出来。这些做将军的人都是爱惜人命,绝不妄杀,军队纪律非常的森严,这才能保全到后代。
【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这是讲谢都事后人的果报。他的儿子谢迁中状元,官做到宰相。“宰辅”是宰相。孙子丕也中“探花”,‘探花’是进士第三名。这都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历史证验。又告诉我们,莆田有个林家: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
这是讲莆田,也是在福建。他的“先世有老母好善”,这是他先世祖母好善,常常做粉团施人,布施一些穷人。每天都是这样作法,一生都不疲倦,天天用这个来布施。有人来向她要,统统给,毫无倦厌,每天布施。
做好事,量力而为。善待别人,自己决定有好报,不要怕吃亏,不要怕上当。谚语常说‘吃亏是福’,所以我常常想,我没有这个机缘,如果我要有这个机会,我愿意开个餐厅,开餐厅免费供应大家。现在我们在新加坡居士林,我把我的想法告诉李木源居士,李木源居士这三年真的做了。每天供斋,免费的。平均每天到居士林来吃饭的有一千多人,星期假日三、四千人。这是好事!
居士林是不是被人吃垮?没有,愈吃愈兴旺。人丁旺,那么多人来吃饭!从开办到现在,跟诸位说,没有买过米,没有买过油,也没有买过菜,而且吃不完。原因在哪里?大家晓得居士林做这桩好事,天天有人送米,有人送油,有人送菜。送得太多,吃不完。吃不完怎么办?我们把多余的这些米、菜,送给养老院,送给孤儿院。所以,新加坡许多宗教的养老院、孤儿院都接受我们的赠送。好事!应该要做。今天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十三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著介绍莆田林氏,这是第四个例子,好善积德的果报。莆田林家早年有一位老祖母,好善好施,常做粉团布施给穷人。长年累月,她都不疲不厌,欢欢喜喜,救济穷苦的人。
【一仙化为道人】
有一个仙人,化为道人。仙化道人,我们不必去猜疑他,我们只看到是‘有一个穷道人’。
【每旦索食六七团】
他每天也到这个地方来索取六、七团,他每天都来。
【母日日与之】
这个老母天天给他。他要的多,别人要一个、两个,他每天都要六、七个。
【终三年如一日】
这样每天去要,要了三年,这个老太太都欢欢喜喜的给他。
【乃知其诚也】
这个知道老太太布施救人是出自于真诚。
【因谓之曰】
这一天道长就跟老太太说,他说:
【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
我吃了你三年,每天吃六、七个粉团,我吃了三年,我以什么来报答你?他说:
【府后有一地,葬之。】
你家里有一块宝地,他说:‘将来死后葬在那个地方。’
【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
将来你的子孙作官的人数,就像一升芝麻那么多。诚心救人!
【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这个话是真的。我过去在福建建瓯住过六年,一直到抗战时期,他们家里头代代还有贤人。她的后代依照道长指点,把她葬在那个地方。果然,葬下去第一代,她的后人就有九个中进士,所以在福建有这么一句话,‘无林不开榜’。每当科举的时候,考试中举人、中进士的,林家人最多。这是他们的祖宗,这个老太太诚心布施救人,终年不疲不倦。“累代”是世世代代。“簪缨”,这是讲从前作官戴的帽子。帽子上面的带子叫缨,系帽的带子叫‘缨’,这边插发的是‘簪’。这都是说明官做得很大。这个家族非常的兴旺,无不是得力于祖宗积德。子孙继续不断行善积德,保持家风,代代不坠。
在中国这个例子有很多,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我们在古文里面读的《义田记》,知道范仲淹先生从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积功累德,不疲不厌。所以,民国初年印光大师赞叹,中国祖宗积的大德,后世子孙代代都受到他的福荫,有三个人。第一个是孔子,二千五百多年家道不衰,世世代代的帝王对孔夫子都尊敬。今天,在民国时代,孔子的后裔在国外都受到外国人的尊敬,夫子的余福。第二位就是讲范仲淹,到民国初年,八百年不衰。这是宋朝时候人。第三位,他讲的是叶状元,清朝初年一直到清末,三百年不衰。印光大师举这三个人,祖宗积的德厚。再看下面第五位:
【冯琢庵太史之父】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
【为邑庠生】
“邑”是县。在县学校,‘庠’是学校,也算是公立的,县立的学校作学生的时候。“庠生”,一般讲秀才。
【隆冬早起赴学】
冬天早起,到学堂里面去。
【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
他在路上看到有一个人,倒在雪堆里头。他去摸摸他,还没死,但是已经快冻僵了。
【遂解己绵裘衣之】
他自己穿的是绵的或者是皮的衣服,这个外衣,他赶紧脱下来,把他包起来。
【且扶归救苏】
把这个人扶到家里来,把他救活了。这是救人一命,佛家常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这个话意味深长。一般人只知道建寺庙,“浮图”是宝塔,“七级”就是七层的宝塔,建这个功德很大。现在又作兴造大佛像,大概造大佛像比造宝塔的功德更大了。我想了又想古人这一句话,救人一命胜造一百米的佛菩萨像,不只七级浮图。你造那么大的佛菩萨像有什么用处?今天这个世间苦难的人太多,多少人在饥饿的边缘上,没有吃、没有穿,生病没有医药,多么可怜!建一个大佛像、建一个宝塔需要花多少钱,你把这些钱拿去救济这些灾民、这些在饥饿边缘的人,我相信你这个功德无量无边。救人一命果报都不可思议,得这么大的福,你要是能够救千万人的生命,我相信你的后代作官兴旺,就跟前面老道所讲的,人数也是一升芝麻那么多。为什么不做?我们要多想想。什么是真实的功德,什么是假的功德,这里头有一个标准。凡是真正令一切苦难众生得到好处、得到利益的,这个功德是真实的;如果令一切众生得不到实质上的利益,这功德是假的。
所以我很不赞成造这些大佛像。有人说,这个大佛像坐在这个地方,这一方人都得平安了。未必,这是属于迷信。一方得福,一方平安,要靠什么?靠教化,要靠改变人心。现在这个世间人心,全世界几乎都不例外,自私自利天天在增长,贪嗔痴慢天天在增长,这是灾祸的根源。造一个大佛像就能把它镇住,哪有这个道理!能够化解劫难,要提倡教育;佛教的教育。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慈悲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教导大家舍弃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贪嗔痴慢,无条件的牺牲奉献,去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一切苦难人民,佛是教我们这些。我们明白了,真正肯依教奉行,我们自己得度了,也真正能够造福社会、造福人群,这是佛陀的教诲。
假如说造宝塔、造佛像功德真有那么大,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什么不去造大佛像?为什么不去造大宝塔?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他老人家在世,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除了讲经说法教学之外,他没做别的事。他也没有去打过什么水陆法会,也没有拜过什么忏,甚至于现在讲的打个佛七、打个禅七,我们在经书里都找不到。这是后人搞的,佛菩萨没有搞这个事情。我们学佛,一定要向佛菩萨学习。佛菩萨在哪里?经典。我们一定要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来修学,效法佛菩萨,学习佛菩萨,这才是真正的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我们在此地看到冯琢庵救人一命,他得的感应:
【梦神告之曰】
这是晚上作梦,梦到一个天神告诉他:
【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
这就讲到轮回。“韩琦”是宋朝时候人,英宗、神宗时候,他做过十年宰相,也做过元帅,是一个文武全才了不起的伟人,在历史上我们读到他,深得当代、后世人的尊敬。在那个时候,他跟范仲淹齐名,两个人都是出将入相。冯琢庵的父亲做这桩好事情,这个神人说:‘我派遣韩琦做你的儿子。’
【及生琢庵,遂名琦。】
琢庵是他的字,他的名字叫琦。他父亲取这个字,就是梦中有这么一回事情。果然,他的官做到太史,太史就是从前的翰林。再看下面举第六个例子:
【台州应尚书】
浙江省台州有一位应尚书,“尚书”就是现在讲的部长,官做到部长。
【壮年习业于山中】
“习业”是读书;在山中读书。从前读书人多半都寄住在寺院,寺院确实提供给读书人最好的学习场所。古时候学校没有那么多,一个县通常只有一个学校—县学,所以读书的环境很难找得到。除了寺庙之外,那就是大户人家。富贵人家家里面有藏一些图书,请老师在家里面教自己的子弟,这称为私塾。那个藏书的数量都不会太多,所以大规模的藏书都在寺院的藏经楼,藏经楼就像我们现在所讲的图书馆。寺院的藏经楼不仅仅是收藏佛书,在中国,儒家的、道家的、诸子百家,几乎全部都收藏。出家人真正在做学问,真正在修养自己身心、德行,所以他们都是非常好的老师。从前念书人,秀才,一般都愿意到寺庙亲近出家人,寺庙有丰富的藏书,如果有不了解的地方,都可以向出家人请教。而出家人教导他们都是义务的,这是佛家所修积的功德,所积的善行。但是现代佛教寺院已经变质了,完全跟古时候不一样。古时候是个教学的场所,现在变成经忏的场所,跟鬼打交道的场所,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他习业在山中;山中,一定是住在寺庙里面。
【夜鬼啸集】
晚上这些地方鬼很多。
【往往惊人,公不惧也。】
旷野之处,这些妖与鬼确确实实是有。胆小的人都不敢住,应先生有胆量、心地正直,不怕这些邪魔鬼怪。所以他不怕,他依旧在山中读书。
【一夕闻鬼云】
有一天晚上,听到鬼在讲话。
【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
这是鬼在谈话,他说某一个人家,这个妇女因为她的丈夫离开家乡很久都没有回来,大概她的公婆以为他的儿子死了,逼著这个媳妇去改嫁;媳妇不愿意,所以她就起了个念头,明天到这个地方来上吊自杀。所以这个鬼,我们就晓得,吊死鬼。吊死鬼要找替身,他要找不到替身,他就没有办法去投胎。这是佛法里头说得少,道教里面讲得多,对这个事情说得很多。凡是横死的、自杀的,都要找替身。所以自杀很痛苦,这个事情万万做不得!道家跟我们说,自杀的人每七天他要重复表演一次,所以非常苦。上吊,每七天他要去吊一次,什么时候找到替身,他什么时候才能脱身;跳楼死的,每七天他要跳一次。你说这个可怜不可怜?所以人再怎么不得已,都不可以有自杀的念头,这是决定错误的行为,万万不可!当你找到替身,你投胎,还是随业流转,苦不堪言!这个吊死鬼也很难得,明天有人来上吊,他可以找到替身,他可以去投胎了。“吾得代矣”,他得代替了。
【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
应尚书听到鬼在这里说话,他心里面就有了主意。明天一早回去,赶紧把田卖掉,卖了几亩田,得四两银子,再写一封信,伪造他的儿子写一封家信,连这四两银子,赶紧送到这个家庭。这个家里头,他的父母一看到:‘儿子有书信回来了,没死。’
【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
这笔迹不对,就怀疑。
【继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
应尚书救了一个人的命。这一对公婆看到有人寄信回来,又寄了银子回来,虽然这个信笔迹不对,但是想了,银子是真的。总不能说无缘无故人家把银子送给你,想想一定儿子平安无事,所以就不再逼著媳妇改嫁。救了媳妇一命,应尚书救了这一命。不但救了一命,而且成就这一对夫妇,保全而不至于分离。所以他的儿子以后果然回来了。应先生做了一桩阴德,他做这个事情没有人知道。这个事情做了之后:
【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
本来他找到替身了,哪里晓得被这个秀才破坏了,这个秀才指的是应先生,被他破坏了。
【旁一鬼曰:尔何不祸之?】
旁边有个鬼,他说:‘你为什么不去害他?’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
这个吊死鬼就说:‘上帝知道这个人心很好,已经命他作阴德尚书。我怎么能再害他?’
【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应大犹听到鬼在这里谈话,自己更加勉励,知道这一桩事情做对了。上帝命他作阴德尚书,他自己哪里晓得?换句话说,他将来就有做部长的命,这是鬼把这个消息透给他。所以,他就更加努力断恶修善。所以这个善天天增加,德天天加厚。
【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
这都是知道回头是岸,知道怎样去做好事。荒年,饥荒的时候,他捐谷去赈灾、去救人。遇到亲戚有急事,他总是“委曲”,‘委曲’是委曲自己,帮助别人,解决别人的困难。遭遇到横逆,别人侮辱他、毁谤他,遇到这些事情,他能够反躬自责,这是学大禹,绝不怪罪别人。我自己做得不够好,不能令人生欢喜心,过失不在人,在自己,自己才能够修善,才能够增长自己的德行。所以这些横逆都能够“怡然顺受”,‘怡然’是欢欢喜喜,逆来顺受。这都是积善积德的事实,他自己以后做了尚书,做到部长。
【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他的后人,“登科第”是考中进士,很多!后代好。第七个例子,徐凤竹的事情:
【常熟】
这是江苏省常熟县,有一位徐凤竹先生。
【徐凤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贫乏。】
这是一个善人,他的家庭相当富有。偶然碰到荒年,或是旱灾、或是水灾,收成不好,他就先把他自己应收的这些田租完全捐掉。从前富贵人家,中国自古有一观念置恒产,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不动产。不动产是比较可靠,但是现在人有这个观念的人不多。古时候有钱都买地、买山,这叫恒产。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灾难,他的田地总是在,他的产业不会毁掉。不像现在,现在工商业非常脆弱,一遇到一个经济灾难的时候,就损失非常惨重。从前古人这个观点,我们想想还是正确的。
我去年在马来西亚,住在李金友居士的山庄,李居士还是有中国传统的观念,他到处去买地。他告诉我,他不存钱,决定不把钱放在银行,他说:‘钱放在银行是个傻事情。我的钱放在银行,让它去赚钱,我只得一点小小的利息。’他不干这事情。我说:‘你怎么做?’他说:‘我买土地,到处买土地。’所以在吉隆坡,他开了一个六星级的旅馆,那个土地面积是三千个acre。外国人一个英亩,等于中国六亩地;三千英亩,三六—一万八千,中国亩是一万八千亩,这么大的一块地。他在古晋买了一个山,面积多大?五千个acre,五六就三万,中国亩是三万亩。都很大,整理得非常之好。他告诉我,他在澳洲也买了几块地。我说:‘多大?’他说:‘大的差不多跟新加坡一样大。’我说:‘你怎么经营?’他说:‘现在还没有开发。’这一次我去的时候,他告诉我,这一块大地总共是八万英亩。八万乘六,这个没有法子想像!这是一块最大的,还有两块比较小的,是一万个acre。有一块最小的,那个地方风景非常之美,他准备优先开发,有两千多个acre。所以我听了很欢喜,我说:‘你到澳洲去开发,我去看看。’所以中国古人买山、买地置恒产,这是很正确的一个概念。
你有这么多土地,一定是租给农民去耕种。农民没有土地,他向地主租地,每年耕种纳租;在收成里面,收的稻谷分一部分给地主,地主收租。徐凤竹的父亲是个地主,他遇到荒年,他就把收租,或者是减免,或者是统统捐出去,来提倡救灾。“又分谷以赈贫乏”,自己家里面的仓库稻米,他把它拿出来再拯救这些贫穷的人,常常做这些好事。
【夜闻鬼唱于门曰】
曾经听到夜晚鬼在他门口在唱,唱的什么?
【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连夜不断。】
鬼在门口叫。徐家秀才,那个时候就是徐凤竹,徐凤竹是秀才。就是说,他的父亲做这些好事,果报他会得到,他去考试,一定会中举人。
【是岁,凤竹果举于乡。】
凤竹果然在这一年考试中了举人。
【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
他的父亲听到鬼唱歌,果然儿子中了举人,真的有了效应,所以他行善格外的努力。“益”,益是增长;格外努力去做善事,孳孳不息。“修桥修路”,这是举几个例子,利益方便行人。“斋僧接众”,‘斋僧’是请出家人吃饭;‘接众’是接济大众。
在这里既然讲到‘斋僧’,斋僧的利益在哪里?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明朝时候、清朝时候,这个风气盛行;现在中国、外国,还是很盛行。在家居士以财物供僧,希求修福。而接受供养的这些出家人,要为他说法;换句话说,要教导他。在家人对出家人是财布施,出家人对在家人是法布施,斋僧是求法的。我们在《楞严经》上看到,释迦牟尼佛接受国王大臣的供斋,惯例用完斋之后决定要讲经说法,这一天释迦牟尼佛接受供斋之后没有说法,起身就走了。这些斋主跟著释迦牟尼佛不放,‘您没有给我说法,我跟著您’。原来释迦牟尼佛要去办事,办什么事?阿难尊者遭难,先去救他。楞严法会是这个因缘起来的,那些供斋的人都参与了楞严法会。这是斋僧真实功德,真实的好处。这些出家人有道德、有学问、有修养,是社会大众的导师,用现在的话来说,多元文化的教师;他们真正做到彻底的牺牲奉献,为求学问、为教化众生,奉献了一生。
‘接众’,是碰到有困难的人,接是接济,他贫乏,或者是失业,他缺少吃的、缺少穿的、缺少用的,凤竹的父亲,他们家里有财富,只要遇到,都乐意去帮助。“凡有利益,无不尽心”,只要是有利益于社会的、有利益于大众的事情,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命中有财富,应当这样作人就对了。财富决不是供给一个人享受的,决不是供给一家人享受的。你命中有财富,你就要知道,你有使命、你有职责帮助世间一切穷苦之人,你的财富生生世世享受不尽!财从哪里来的?财从布施来的,愈施愈多。他这样做,后来又听到鬼在他门口唱歌,唱的是:
【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督堂。】
那个官愈做愈大。
【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巡抚”,就是现在说的省长,做到浙江的省长。可见得,先人积功累德,果报无比的殊胜。我们想,他的儿孙都享这么大的福报,那他自己?自己福报一定更大。但是他自己已经不在世,自己的果报在来生。凡是这样积功累德的人,他要是在世间,他来世那个福报就不可思议;如果来世不在人间,决定在天上享天福。他的子孙后代所享的福,这叫余福,诸位一定要懂这个意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那是余福给儿孙,自己的福报比儿孙所享受的一定要超过很多倍,我们要懂这个道理。善不能不修、不能不积,积善必定有好的果报。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十四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接著看这段文字,这是第八个例子:
【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十余人。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
我们看这一段。“嘉兴”在浙江省。从了凡居士所举的这些例子,大多数都是浙江这个地区一些掌故。由此可知,举比喻这个原则,一定要在最近的地方,听起来大家都知道,这才有公信力。而在时代,是愈接近愈好。“屠康僖”,他在刑部里面作官,“主事”是当时的官职的职称。他有一次晚上睡在监狱里面,跟囚犯们在一起,细细的去打听这些囚犯的情状。于是乎知道囚犯当中有不少人是冤枉的,被人诬告的。屠先生他并不自以为功,他把这些情形秘密的写在纸上,送给他的堂官。堂官是他的上司,也就是刑部尚书,刑部尚书就是现在讲的部长。
“后朝审”,过几天,再重新审问这些囚犯;堂官摘录屠康僖公一些案情,来讯问这些囚犯,囚犯没有不服的。这样开释冤枉的,大概有十几个人。“一时”,当时这个事情传了出去。“辇下”,‘辇’是皇帝坐的车子,‘辇下’意思就是说首都、京城,皇帝所在之处。“辇下咸颂尚书之明”,大家都对刑部尚书的公正廉明无不加以赞叹。屠先生又想到一桩事情,下面说:
【公复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
这是他上的建议,给尚书的建议。他说:在京城这个地方,还有这么多冤枉的人。京城以外,在全国里面,民众多了,哪里没有冤枉的?想必冤枉人很多。“宜”是应该,应该五年派一位减刑官,对于这些案件重新来核实平反。这是好事情。
【尚书为奏】
他的长官,刑部尚书同意他这个意见,把这个意见奏给皇帝。
【允其议】
皇帝同意。
【时公亦差减刑之列】
屠康僖公也被派遣为减刑官之一,这是平反许许多多冤枉的人。
【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
这是感应。自己能够修德积善,上合天心,上帝无不爱护一切众生,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你的作法、你的建议与天心非常相应。你命中没有儿子,现在:
【上帝赐汝三子】
他并没有求儿子。没有求儿子,得到这个感应。
【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峻,皆显官。】
这是善因善果。这个文里面“衣紫腰金”,这是讲穿紫的官服,系金的腰带,这是高官。我们知道,古时候的礼服,皇族穿的是黄色的龙袍,那只限于皇族;文武百官,文官里面‘紫袍’是爵位最高的,大概都是尚书以上的,部长以上的官服才是紫色的。这是一个例子。下面,第九个例子是包凭。这个人资助修缮寺庙,也得感应: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
我们看这一段。“嘉兴人包凭”,这里连他的字“信之”都写出来了。由此可知,包凭跟了凡先生相当熟悉。包凭的父亲做过池州太守,“太守”比知县高一级,跟知府是同等的官,池州是在安徽贵池县。他生了七个儿子,包凭最小;大概他是儿女多,所以这个小孩就入赘平湖袁氏,跟袁了凡是一家人,入赘到他们家。“与吾父往来甚厚”,了凡先生的父亲跟包凭常常往来,这是好朋友的关系。这个人“博学高才”,但是“累举不第”,每一次去考试,都没有考取。于是“留心二氏之学”,‘二氏’就是佛跟道,他去学佛、去学道去了。
【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凭曰:但得圣像无恙,无虽裸裎何伤?】
我们看这一段。有一天,他到外面去游玩,游泖湖。偶然在一个村庄的寺院里面,看到观音像。大概这个时候下雨,寺庙里面房屋漏雨,观音菩萨像被淋湿了。他看到很难过,就“解橐中”,‘橐’是钱包,把钱包打开看看里面,还有十两银子,“十金”就是有十两银子。统统拿出来了,交给寺院里面出家人,请他把房屋修好,菩萨不要淋到雨露。这出家人告诉他,修屋顶工程很大,十两银子太少了,恐怕没有办法完工。他带著他的仆人随从,旅游总带了一些行囊、带了一些衣服,这里面有四匹松布,箱子里面,“箧”打开来看看,还有七件衣服。这个衣服都是新的衣服,没有穿过的。里面有一些比较贵重的,“纻褶”,是麻的、麻制的衣服;‘褶’是袷衣,有单衣、有袷衣,都是新置的。他的仆人就说:‘算了!何必要捐献这么多!’包凭就说:‘只要圣像无恙’,能把屋顶修好,观音菩萨像不要再淋到雨,‘我纵然是赤身露体,也无所谓。’这是一片真诚!
【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
出家人听到他这个谈话,非常感动!他说:‘布施银两以及这些衣服、布,这个不是难事,这一点真心太难了。’
【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包凭等到庙里屋顶修好,就拉著他父亲一起去看,晚上也住在这个寺庙里面,包凭晚上梦到伽蓝神。“伽蓝”是护法神,护法神来感谢他,他说:‘你的儿子会享世禄,得到福报。’果然以后他的儿子汴、孙子柽芳,都“登第”,‘登第’是指中进士的学位,“作显官”。这是子孙贵显之报。这是修缮寺院道场、造佛像的功德很大。佛在《大藏经》里面,有一部经叫《造像功德经》。现在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地方造大的佛像,中国现在兴起了,外国也有。我在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他们去年就造了一尊三十多公尺高的观世音菩萨立像。我们要问:造像到底有没有功德?看到包凭这个故事就晓得,造像确确实实有功德。但是,功德必须要具足条件。如果只造佛菩萨形像,没有弘法利生,一般人看到佛像,容易生迷信。这个像造在那边,不但没有利益,反而让许多众生造罪业,这就错了。所以,弘法利生非常重要!一个道场,一定要讲经,一定要修行,所谓是解门、行门,‘解行相应’,这个重要。
解门里面,中国的宗派很多,属于哪一个宗派的道场,一定要依据这个宗派的经典来修学;这些经典要读诵,要研究,要讲解透彻,落实到自己生活上,这才具足了功德。佛像,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是表法的意思,佛家用这种方式,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一般群众,见到观世音菩萨像,就知道‘我要发慈悲心,要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的慈悲,帮助世间一切苦难众生’,这个像的功德就大了。如果不晓得这个道理,把佛像当作神明来看待,到那里去烧香、膜拜,求福、求寿、求儿女、求升官发财,那叫迷信,那就错了。我说到此地,同学们应该能体会得到。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怎样学佛,怎样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行门里面,也各个不相同。像天台,他修止观;禅宗里面,他参话头,或是用观心;密宗里面,用持咒;我们净土宗里面,用持名念佛。选定一门,功夫不能间断,都能够得到清净心,都能够成就戒定慧,这是道场真实的功德利益。再看下面第十个例子:
【嘉善支立之父】
这也是浙江嘉善人。他姓“支”,单名叫“立”。他的父亲:
【为刑房吏】
在衙门里面管刑事案件的。
【有囚无辜陷重辟】
他知道有个囚犯,确实是冤枉的,被判了重刑,可能是判了死刑。
【意哀之】
他的心里明了,非常同情他。
【欲求其生】
他帮助他,脱他的罪。这个囚犯知道支立的父亲这一番好意,来替他辩护。
【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
囚犯跟他妻子商量,他说:‘支公有意思帮助我,来脱离我的刑责。我很惭愧,无以报答。’这是救命之恩,他说:‘明天你可以请他下乡’,大概他们是乡下人,而且跟她商量,要她‘以身事之’。他说:‘或者支公会更用心,这样子我可以能够生还。’
【其妻泣而听命】
这个太太也非常贤良,果然就照这样做。
【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
这个囚犯的太太自己出来劝酒,把她丈夫的意思告诉支公,支公听了之后不接受。虽不接受,还是全心全力把他这个案子平反过来了。
【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
这是很难的一桩事情,他能做到大公无私,用真诚心来平反冤狱。这个囚犯夫妇来叩谢的时候,他说:
【今无子】
你今天没有儿子,这么大年岁还没有儿子。
【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
他说:‘我有个女儿,女儿也长大了。我送给先生作妾,希望将来给你生几个儿子。这个在礼上是能讲得通的。’
【支为备礼而纳之】
支先生同意、接受了。
【生立】
以后就生支立。这是支立父亲做这样的善事。
【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登第。】
后世的子孙逐渐逐渐发达了。支立“弱冠中魁”,二十岁考中进士,官做到“翰林孔目”,翰林院的书记官。“支立生高”,这是支先生的孙子,“高生禄”,这是几代了。这几代“皆贡为学博”,这个学位前面讲过,贡生;“学博”是州、县学校里面的教官。“禄生大纶,登第”,这是中进士。都有这许多显著的果报,地区大概都是在浙江嘉兴不远的地方。由此可知,了凡先生当时提出这些人,大家都知道、都很熟悉,足以为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后面的文字是总结: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
都是做好事。我们读了之后想一想,都是利益别人的事情,全心全力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今天我们的心量更要拓开,念念要想到利益全世界。我们哪有这么大的能耐,能够利益全世界?纵然是小小的善事,我们有一个愿望,希望给全世界的人做一个好样子,这就是利益世界。事,无论大小,但看你用心,所以谚语常说‘量大福大’。如果我们心量大,一点点的小善,都变成无量无边的善德;如果心量小,做的善事再多,福报也不太大。由此可知,心转境界是真的。下面,了凡先生进一步再教训他的儿子,告诉他什么是‘善’,这很重要!必须有能力辨别。请看原文:
【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
一口气说了八对。
【皆当深辨】
都应当辨别,应当清楚。
【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现在这个世间有许多人都在修善,佛门里面人更多。学佛多年,行善多年,没有好的果报,于是怀疑:佛法不灵。转过头来去学其他的法门、去学其他的宗教,那你就能够得到好的果报吗?未必。为什么会有这个情况发生?就是对于这个‘善’,到底是真是假、是邪是正、是偏是圆不知道,自以为是善;经过这些有智慧德行的人跟我们一分析,原来是罪业。我们要想修善积德,首先得把这些事情搞清楚,现在我们一桩一桩的来研究。底下是第一段‘真假’:
【何谓真假】
这个必须要辨别。他举例子说:
【昔有儒生数辈】
“儒生”是念书的学生。
【谒中峰和尚】
“中峰和尚”,元朝时候人,这是一代高僧,他的著述很多。我们净宗学会成立,有时候也不免随俗, |
|
|
|
|
|
|
|
6#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8 12:57:20
|
只看該作者
做超度的法会。我们的超度,跟一般寺院做的不一样,我们只采取一个方法,多半是在佛七圆满之后的一天,我们做一堂《三时系念》的佛事。《三时系念》这个佛事仪规就是中峰和尚做的,他的作品。这个佛事冥阳两利。这些年来,我们在中国、在外国普遍的宣扬,所以净宗同修对中峰和尚不会生疏。
【问曰】
这是有一些念书人向中峰和尚请教。
【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佛家跟道家都常讲,‘善恶报应,如影随形’。
【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佛这个说法靠不住!为什么看到这个人作善,他的子孙不发达?这个人作恶,他的家道非常兴隆?现前社会上这些事情有,我们不但听说过,我们也亲眼见过。中峰和尚怎么跟他解释?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中峰禅师这个话说得非常之深,一般人不懂。我们是凡夫,凡夫这种情染没有洗涤干净,我们的法眼、慧眼没有开,所以常常把事情看错、看颠倒了,把善看作恶,把恶看作善。有这个事吗?真有!所以,你不感到自己是非颠倒,反而去责怪天的报应不公平,你是罪上加罪。
【众曰】
这些学生们讲:
【善恶何致相反】
我们为什么把善恶看颠倒了?
【中峰令试言其状】
老和尚有智慧,老和尚有教学的手段,不必解释,教他们自己说一说,‘你们讲,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讲给我听听。’
【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有个学生就讲:‘骂人、打人,这是恶;恭敬人、礼敬人,这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
你说的话未必。
【一人谓】
又有一个学生说:
【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
许多学生各人说各人对善恶的看法,中峰禅师全不同意。可见得这些年轻人知识浅薄,看问题只看表面,没有深究,往往把问题看错了。
【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
中峰禅师把他们的看法否定了。这些学生就向中峰禅师请教: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这把善恶的标准定出来了。你起心动念、言语作为是利益别人的,是利益社会的,是利益大众的,这是善;如果是自私自利的,那是恶。
【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
你对这个人有利益,你打他、骂他,善!父母教训儿女,有时候打、有时候骂,为什么?为小孩好,那不是恶,那是善。学生不守规矩,老师处罚他,在过去有体罚,现在学校好像没有了。我念书的时候受过体罚,老师打手心、罚跪,我们都遇到过。这不是恶,这是善。
【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如果是为了自私自利,恭敬人、礼敬人,那是巴结,那是恶,那不是善。这是中峰禅师教导这一帮年轻人。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
真善、假善一定要搞清楚。决定没有私心,决定没有自利,起心动念、言语作为都是利益社会、利益大众,今天讲是利益世界。利人,大公无私,公是真的,这个善是真的。利己,那你是私心;私心,这个善是假的,不是真的。
【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
这再进一步说。如果你这个发心,是从你真心里面发出来,利益大众的,这是真的。如果看到别人做,我们也去模仿,“袭迹”是模仿,这是假的,不是从你真心里头生出来的。为善最重要的是真心。我们前面读的十个例子,这十个人修善,后面都有好的果报,什么原因?真心;只知道帮助别人,绝不求一点自私自利。真假要从这里辨别。
【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自己要细心去考察。“无为而为”,就是我们所做的这个善事,不露痕迹,不需要让人知道,你做的这个善事是真的,这叫阴德。如果是“有为而为”,你是有企图、是有目的,你才做这桩善事,这个善事是假的。这些地方都要自己认真好好的去省察。第二是‘端曲’:
【何谓端曲】
了凡先生说:
【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
这一段说:什么叫端,什么叫曲。现在的人,看到谨慎、不倔强的人,都称他‘这是善人’,社会上都很尊重他。可是,古时候的圣贤,他宁愿欣赏这个人有志气、肯进取,或者是安分守己不肯乱来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他才有胆识,他才真正能够为群众服务,为国家担当大任。如果这个乡里的人,虽然很谨慎,虽然是个好人,个性非常柔弱,随波逐流,没有志气,没有担当,这样的人夫子称为‘乡愿’,以为‘德之贼’。德之贼,他不是一个好榜样,人人都学他,那就坏了。所以,世间人对于善人、恶人的标准跟圣人恰恰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谬’是错误。圣人怎么样取舍?圣人是个明白人,有学问、有德行、有经验的人,他们能够辨别善人、恶人。底下几句话说得好:
【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
这是讲到天地鬼神,他们的见解跟圣贤人相同,与世俗人的看法确确实实不一样。鬼神如何“福善祸淫”?前面举的这些例子,我们都能够观察得到。我们要问:鬼神是不是有权将祸福降临于人?没有。这个要懂得,鬼神并没有权。就好像我们这个世间人,有人行了善事,有人做了恶事。执法的人员,那些刑警来加刑罚给你,是不是他有权加?不是,是因为你犯了罪,他才拿手镣、脚铐来铐你。你不犯罪,他不敢侵犯你。天地鬼神就像刑警一样,是因为你自己造作的善与不善,所以他来嘉奖你,他来惩罚你,这个奖励、惩罚都是自作自受,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十五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著看下面的文字:
【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这一段告诉我们‘端’跟‘曲’的辨别。我们发心要想修善,发心要想积德,决定不能被耳目所欺骗;眼睛喜欢看、耳朵喜欢听,要是随顺这种贪心,我们就错了。必须从起心动念隐微之处,将自己的心洗得干干净净;换句话说,决不能让邪恶的念头,污染了清净心。佛经里常说,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教我们修学的纲领,佛讲‘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跟这个地方讲的意思完全相同,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心完全清净。全是济世救人的心,这就叫直,里面决定不夹杂一丝毫的委曲;这个‘委曲’就是自私自利。底下举的例子好,如果有一点点讨好世俗的心,那就曲,就不直。‘端’是端直。佛家所谓‘直心是道场’,了凡先生在此地用端,端就是直,端心就是直心。端的反面是‘曲’,你心里还有一点讨好世俗的心,这个错了。
全是爱人的心,‘爱人’就是佛家讲的大慈大悲,这个爱里面没有情,如果有感情就错了,这个爱是清净的爱心、平等的爱心、真诚的爱心,这是端。如果这里面还有丝毫怨恨不平,这些地方非常微细,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勘验:我对人、对事、对物,还有没有讨厌的?还有没有不喜欢、厌倦的?如果还有这些念头,我们发的心是曲,这个心不是端,就是不是直心。菩提心的心体是直心。《起信论》里面讲‘直心、深心、大悲心’,这叫菩提心。‘菩提’是觉悟的意思,真正觉悟的人,他的心是直心。自受用是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那个善,前面讲过,什么叫好善?念念利益别人,念念利益众生,这是善;如果里面掺杂著自利的念头,这就不善。这个标准要不能搞得很清楚、很明白,真的,古人所讲的,你自以为是修善,殊不知在造业!所以你修行多少年,你都没有办法改变命运,你都得不到好的成绩,毛病究竟发生在哪里,自己不知道。
所以,《了凡四训》是一本好书,仔细去读,读了之后,细心去揣摩,认真去反省,于是自己就明白了,知道怎样修善、怎样积德。全是恭敬别人的心。这两、三年来,我们提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不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只有一个爱心,一个感恩的心,这是端。假如掺杂丝毫玩弄世人的心,那就是曲。这些地方应当细细的去辨别。下面跟我们讲:什么叫‘阴阳’。
【何谓阴阳】
善有‘阴善’、有‘阳善’。
【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
你现在修,现在已经把福就享尽了。
【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这一段说得好!阳善跟阴善好懂,比前面‘端曲’容易懂得多了。‘阳’是完全显露出来,你做的好事人人都知道,报纸上表扬你,电视节目也在传播、在赞扬你,你所做的这些好事,全都报掉了。‘阴善’,你做的善事没有人知道,自己也不会告诉任何一个人,这个好,这叫阴德,积阴德。“阴德天报之”,你将来得的果报厚,得的果报殊胜,得的果报长远。如果是“阳善”,人家赞叹、赞扬你,恭敬你,这也是果报,这都报掉了。我们今天一般社会上讲‘知名度高’,提起来没有人不知道的,这也是福,这都报掉了。实在讲,不是一个好事情。
可是古人有所谓‘实至名归’,你真有实德,自然有人赞叹。你藏得再隐密,总会有一天被人发现;被人发现,人家就会赞扬。譬如近代的印光大师,印光大师一生修善积德,积阴德,没有人知道他。到他老人家七十岁的时候,有几位居士,徐蔚如这些人;民国初年的大居士们,都是有学问、有道德。他们去朝普陀山,在普陀山藏经楼遇到印光法师,觉得印光法师的风度、言谈跟一般出家人不一样,于是常常亲近他,常常向他请教,才知道这个老法师真的有德行。他们回到上海,写了不少文章,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于是印光大师的大名就这样传出来了。这不是印光大师委托他的,是他们这些人真正见到这样一位高僧大德,普遍向广大群众介绍,这叫‘实至名归’。这个名不是虚名,真有实德,我们要明了。
了凡先生接著说,“名者造物所忌”,天地鬼神都忌讳,所以‘名’不是好事情,出名不是好事情。“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这在历史上我们看到,现在这个社会上,你仔细去观察,现世报!知名度很高的人,他没有实德,往往他遇到意想不到的灾害。在世间享盛名、最容易出名的是哪些人?在中国、在外国,大家都晓得,电影明星最容易出名。他出名,那也是福报;如果他没有实德,确实往往遇到意想不到的灾难。我们看到中国、外国这些大明星,有名的明星,真正能得善终的人不多。了凡先生这句话有应验。不仅是影剧界,任何一个行业里面,如果没有真实的德行,他知名度愈高,潜伏著意想不到灾害的机会也愈多,这个我们要知道。
“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这个人没有过失,是个善人、是个好人,行善积德,而被别人侮辱,被别人误会,恶名广布。大家提到这个人,都骂他几句,这倒是个好事情。好在哪里?他的罪障报掉了;每个人看到他,瞪他一眼,骂他几句,这也是果报,把他无始劫以来的罪障都报掉了。“子孙往往骤发”,他的儿孙往往忽然之间发达了,也有少数自己晚年福报现前了。“阴阳之际微矣哉”,阴德、阳德的果报非常微妙!不能不加以辨别,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应该怎么作法,自己就明白了。下面第四段说:
【何谓是非】
善有“是”、有“非”。先生举历史上的一个例子。
【鲁国之法】
鲁国是春秋时代孔老夫子的故乡。
【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
这是鲁国的法律。鲁国的人,有的时候穷困,被人家卖到别的国家去作奴婢。有人能把这些人赎回来,鲁国政府有奖金给他。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赎人,赎人回来之后,不接受政府的奖金。孔子听到了,责备他。“赐”,是子贡的名字。“失之”,你错了!错在什么地方?下面就说:
【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孔老夫子教训说:‘你为什么错了?圣贤人做事情,他有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决定可以移风易俗;换句话说,帮助社会改良不好的风俗。这个事情可以做,能够教化百姓,给百姓做榜样。’现在我们在各地讲经,标这个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所学的,必定能够为社会大众做表率,我们应当要学;不能为社会大众做表率的,我们不学,我们不浪费那个时间,不浪费这个精力。换句话说,一定是利益社会的、利益众生的,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学习。能够为社会大众做榜样、做模范的,这个事情我们要做。‘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不足为世人做榜样,所以孔老夫子责备他。“非独适己之行也”;不能随自己的爱好,‘我喜欢怎么做’,不可以,你要顾全社会大众。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
他就讲到现前鲁国这个社会,富贵的人家少,贫穷人家多。
【受金则为不廉】
子贡赎人,接受政府的奖赏,好像自己不廉洁了,这种影响太大了。
【何以相赎乎】
还有谁敢去做赎人的事情?这是被子贡破坏了。换句话说,要懂得圣人的意思,子贡赎人一定欢欢喜喜接受政府的奖励,鼓励社会大众有钱的人,把自己国家人民在外面作奴婢的都赎回来,这才是好事情。你今天赎人不接受奖金,以为自己很廉洁,接受奖金就不廉洁,对于自己来说是说得过去,但是对于整个社会风俗来说,你错了。
【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这个诸侯是别的国家的诸侯。还有谁去赎人?由此可知,圣人的是非标准,跟一般人是非标准不相同。下面又举一个例子: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这是孔老夫子的眼光。子路也是孔夫子的学生,他看到一个人掉到水里面,快淹死了,他下去把他救起来。这个人对他非常感激,送一头牛去谢谢他,子路接受了;子路没有拒绝,接受了。孔老夫子听到了很欢喜,孔老夫子说:‘自今之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在水里面去救那些快淹死的人了。’为什么?接受人家的报酬。这两桩事情: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
这是值得赞叹。
【子路之受牛为劣】
这是比不上子贡。可是:
【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
孔子他的看法跟我们不一样,赞叹子路。“由”是子路的名字,“赐”是子贡的名字。他赞叹子路,责备子贡。
【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这三句话非常重要!我们要牢牢的记住。我们行善,这个善的影响,面要广,时间要长,这个善就‘是’,这是大善。如果影响的面很小,影响的时间很短,这是小善,在这一段里面讲,‘非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流弊’用今天讲,就是影响。“不论一时而论久远”,决不在一时,它影响的时间长。“不论一身而论天下”,得的利益不是我一身,而是叫天下人受益,这个善就‘是’。
【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
子贡的例子就是这个。他现行做的善,好像是善事,但是他留下不好的影响,这个影响会阻碍许多人去赎人回国;你阻碍别人,你不就害了人吗?所以这是似善而实非善。这个理深,能够见到的人不多,圣人见到。
【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子路就是如此。子路救了一个人,人家送他一头牛,他就接受了。好像是不善,但是他能影响别人,使其他的人听到子路这种行为,他看到别人掉水里,也会很勇敢的下去救人。这看起来好像不善,实在它是善。
【然此就一节论之耳】
这是举这一桩事情来说。
【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是非的事情太多了,我们都要懂得。什么叫做‘义’?什么是‘不义’?我们都要有能力去辨别。什么是‘礼’?什么是‘信’?什么是‘真正的慈悲’?在这个里面,譬如说有一个人做坏事、做恶事,决定要惩罚他,决不能够宽恕他;有人宽恕了这个罪人,这个事情算不算是义?你一定要观察这个人。假如这个人做错事情被宽恕,这个坏人他反而胆子更大,他将来会做更多的坏事,使许许多多人受害,你这个宽恕是错误;如果你要是警诫他、惩罚他,他以后不敢作奸犯科,这是真正的义。这一种叫“非义之义”。“礼”是人人有的,但是要有分寸。用礼貌待人是礼;如果过分去恭惟、去赞叹,这个人渐渐傲慢起来了,那就叫“非礼”。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不能不谨慎,不能不细心。
信用很要紧,也要看状况。如果顾全小信,这是信,因为顾全小信却失了大信,那就错了。圣人顾全大信,有的时候可以能够放弃小信,这就叫“非信之信”。“慈”是慈爱,慈爱不能过分,过分往往变成不仁慈;“非慈之慈”。这些都是说你本来是好的,你用得不恰当。义是好的,你用错了;礼是好的,你也用错了;信用是好的,你也错用了;慈悲是好的,你也错用了。佛家常讲‘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慈悲、方便是佛家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佛门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怎么会慈悲变成祸害,方便变成下流?用得不恰当,非慈之慈,非方便之方便,用错了。第五段讲‘偏正’: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吕文懿公,文懿是谥号,他的名字叫原,吕原,号叫逢源,他是浙江秀水县人,生在明朝英宗正统年间,做过宰相。这个人非常之好,是个好人,是个忠厚的长者。他罢相回乡的时候,“初辞相位”,这是告老还乡,辞职之后归故里,还乡的时候。虽然辞去宰相的职务,他老人家的德行、事业,“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就是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如同仰慕泰山北斗一样,这两个是形容词。
有一次他遇到一个乡人,同乡的人,酒喝醉了,骂他。“吕公不动”,听了酒醉的人骂他,他不动心,告诉他的随从:‘他醉了,不要跟他计较,不理他’,“闭门谢之”。过了一年,这个人犯了死刑,被关到监狱里。吕老先生听到这桩事情开始后悔,他就说:‘假使去年他酒醉骂我的时候,我要是把他送到官府去治他的罪,这种小的惩罚,使他能生起戒心,他就不至于做出更大的坏事。’他说:‘当时我只是想存心于厚道,没有想到这样反而养成他的过恶,以至于此。’这桩事情是善心做了恶事。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
再讲一个相反的。
【如某家大富】
有这么一个大富人家。
【值岁荒】
遇到荒年。
【穷民白昼抢粟于市。】
“粟”是粮食、稻米。荒年,穷人白天抢粮食。这个大富人家,他家里有粮,穷人到他家来抢粮。
【告之县,县不理。】
这个富人向县府告状,县官没有理会。
【穷民愈肆】
这些穷民来抢劫的,愈放肆了。
【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
这个富人逼得没有办法,自己在家里头私设刑堂,把这些抢劫的人抓来审判,惩罚他,这样把抢劫平定了。不然的话,这就变成暴民,会把社会治安扰乱了。这是举一个例子,他是以恶心做了一桩好事情。
【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
这大家都知道。
【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如果对于这些道理、事实真相了解不够透彻,往往我们自以为是善事,未必是真善,所以行善讲求可多了。底下一段说:
【何谓半满】
你行善,善的功德是不是圆满的?还是只有一半?
【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这是举《易经》上两句话,善跟恶都是靠积,报应才会现前。
【书曰:商罪贯盈。】
这是《书经》上一句话,商朝末年造的罪孽太多,所以武王起义灭了殷商。底下用比喻来说明:
【如贮物于器】
储藏东西在器皿里头。
【勤而积之,则满。】
我们很勤快,常常累积,它就满了。
【懈而不积,则不满。】
“懈”是懈怠;不常常去积存,它就不会满。
【此一说也】
这是讲‘半善’、‘满善’的一种说法,这个说法要知道,那就是勤而积,你的善是圆满的。如果你懈怠,偶尔遇到,行一点善,并不是把心放在利益一切众生上,你做的这个善只有半善,不能够做到圆满,这是一个说法。下面又有一个说法,他举一个例子:
【昔有某氏女入寺】
这是说从前有一户人家的女子到寺庙里。
【欲施而无财,只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
这是个贫女,身上只有两文钱,她把这两文钱都拿出来捐献给寺庙里。寺庙的住持,“主席”就是住持和尚,亲自来给她诵经忏悔。
【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
过了几年,这个女孩子被选到宫廷里面做了嫔妃,享受人间的富贵。她带“数千金入寺舍之”,这次到庙里面,大概也是来还愿的;年轻的时候在这个庙里面,常常到庙里烧香许愿,这一生果然富贵了,再到庙里面来烧香,带了许许多多的财物来布施。
【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这个住持和尚不亲自给她回向,叫他的徒弟代表给她回向就可以了。
【因问曰】
这个女孩子就问:
【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
她说:我从前年轻的时候到这里来,我布施两文钱,师父亲自为我忏悔。
【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
今天我到这个地方来,带了几千两银两来供养,老师父您不给我回向,为的是什么?
【曰】
老和尚说:
【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
从前你到庙里来烧香拜佛供养两文钱,你的心真诚,我不亲自给你忏悔,不能报你的德。今天你带的供养虽然丰厚,你的心不像从前那样的真切。
【令人代忏足矣】
我让我的徒弟代表给你忏悔就可以了。这里面我们要细细想想。
【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这个善,心真,布施虽少,你得的善福是圆满的。心不诚,她做了嫔妃,我们俗话讲做了娘娘,免不了带著富贵贡高傲慢的习气,你的德就损掉了;这个时候来拜佛,前呼后拥,不可一世,实际上你修的福才半善而已。下面了凡先生又举了一个故事:
【钟离授丹于吕祖】
汉钟离,八仙之一,他要度吕洞宾,教给吕洞宾:
【点铁为金,可以济世。】
你要想救济穷苦的人需要钱,他有一套法术能够‘点铁成金’。
【吕问曰:终变否】
吕洞宾就问:我把这个铁变成金,会不会还原,这个金又变成铁?
【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
汉钟离说:五百年之后,还会还原。吕洞宾就说:
【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
我不干这个事情,我不需要。
【曰】
汉钟离就说:
【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
他讲‘半’跟‘满’举了三个例子,三种说法。所以,我们自己要想一想,我们修善积德,到底我们的善,是满善还是半善?我们现前得的果报,是圆满的还是有欠缺的?‘半’就是欠缺,这个事情不能不知道。学佛的人一般本质都好,心都好,非常可惜,他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见识,所以在理论、方法上有了偏差,往往修善,得的果报不圆满,道理都在此地。我们不读这些书,你怎么能想得到?希望我们念了之后,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一生所作所为,应该得什么样的果报。好,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十六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著再看半满最后的一段:
【又为善而心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著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半、满’说到这一段文,才算是究竟。但是,这桩事情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由此可知,我们讲半、讲满,半满还是有等级的,不能够一概而论。如果用此地这个标准,前面所说的满都是半,都不是真正的圆满,到三轮体空才是真正圆满。‘三轮体空’谁能做到?法身菩萨才能做到;不但六道众生做不到,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也做不到。为什么?人不能无心。换句话说,他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标准就不适用;什么时候把妄想分别执著断尽,就是这个标准。所以这个标准是法身菩萨的标准,我们要知道。知道了有好处,什么好处?行善不会自以为满足,有这个好处。无论积多大的功德,自己心里面总是以为还不够多,还是很少,这就好。不会自以为满足,你才肯认真努力发愤的去修善。这个道理你明白了,才知道诸佛菩萨他们的善行念念圆满;无论他修的善事是大、是小,无一不圆满。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妄心,他用的是真心,用的是本性,真心本性是圆满的。所以,用真心本性行事,无一而不圆满,道理在此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要发愿作佛。
我们现在把这个文简单解释一下。“为善而心不著善”,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都是圆满的,都是满善。如果“心著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你要是著相修善,就是一生勤奋勉励积修,还是半善而已。什么原因?你的善心里头夹杂;心里头有执著就是夹杂,夹杂著不善。所以你的善功不纯,只得个半善而已。下面举例来说明。“譬如以财济人”,修财布施,应当要“内不见己”,我修财布施之后,不执著有我;‘我能施,我用多少财物来布施’,他执著有个‘我’在,这个心就不真、不纯了。“外不见人”,我布施的那个人,也不要放在心上;‘我能布施,他接受我布施’,你永远不会忘记,这就是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把你纯善的心破坏了。还要“中不见所施之物”,你布施多少钱财,不要去计较。常常行布施,常常有‘我布施,某个人接受我布施,我布施了多少财物’,这样的心行布施,布施一辈子还是个半善。
应该怎样才是‘满善’?新加坡有个许哲居士,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她。我们去访问她,做成录像的光碟,现在随著我们一般光碟流通到全世界。她今年一百零二岁,一生修布施,她的布施是满善。她布施的财物不多,天天干,没有一天休息。她得满善的果报,大家看见的,非常羡慕:一百零二岁,身体健康,一点毛病都没有。我仔细观察,她就掉一个牙齿,她的体能状况跟三、四十岁的人一样。所以她常说:‘我们要长寿,我们不要老,我们不要病。’她一生没有生过病,活到一百零二岁,精神饱满,天天为一些老人、病人服务,那个服务就是布施。外财布施、内财布施,她真的做到‘三轮体空’。她不知道有自己,她也不会把别人,布施那个人、受她恩惠的人放在心上,她没有,她心地空空洞洞、干干净净。也没有想到:‘我今天做多少事情,做多少好事’,没有这个念头,她真正做到三轮体空。所以她的果报殊胜,没有人能跟她相比,心地真诚清净慈悲,就像《坛经》上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在新加坡这三年,我举出许哲居士做例子,现身说法,你们相信不相信?你们是不是很羡慕?羡慕就要学!我们舍要舍得干净,有很多人不明这个道理,不明事理真相,不敢舍,认为什么?‘我都布施掉了、舍了,明天我怎么办?谁肯布施我?’所以,他念念不忘‘我’,他就不敢真的放下;放下是放下,放下一半,那一半是永远没有办法放下。因此,他修的善只有半善,不能达到满善;他的果报只能得到一半,不能达到圆满。这个事不能不认真去想想。如果你对这个道理了解不够透彻,你行善不彻底,要想希求圆满的果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佛在一切经论里头常常开导我们,一个人一生的财富从哪来的?你得财富是果报,果必有因。财富的因是什么?财布施,愈施愈多。不会说‘我布施,我把财布施出去之后,后面没有收获的’,这个不可能。你布施是种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得多,你一定收获得多,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愈是肯施财的人,这个人愈发财,他的财源滚滚不断而来。但是你的心要真;我不是为祈求发财才想布施。我要是求发财而行布施,这是因地不真。会不会发财?会发,不多,比你布施出去多一点点。为什么?加一点利息。如果没有为发财念头而财施的,那个财就不得了,财就太多太多了。这个财来了,你一定拿这个财不是自己享受,你一定拿这个财去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你这个功德、果报愈来愈殊胜。你的果报决不在人间,人间没有这么大福,果报在天上,果报在华藏世界,果报在极乐世界。所以,你要懂得,你要会做。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财富、聪明、健康长寿都是果报,你要不懂得的修因,因要不纯,因要不正,你怎么能得到这些果报?
我们在许许多多同修当中,这些话我们不能够勉强劝人;勉强劝人,人家还以为我有企图。我劝他财布施,‘这个法师贪财,他动脑筋想要我的钱’,不能说!只有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多说一些,让他听到自己觉悟。我不要人的钱,我如果说是用心机把你的钱骗来了,没有错,你是修了布施,你会得福,我可要遭难了。我欺骗人、造作罪业,我要堕落的,我怎么会干这种事情?我劝导你,我比你做得干净,所以我得的果报比你圆满。财圆满,这个圆满不是说我有很多的财富,不是的,我每天生活不缺乏,这就是圆满。你有万亿财产,你每天也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也不过如此而已。我一分钱没有,我每天三餐不缺,我每天晚上睡得很好,跟你没有什么差别,要懂得这个道理。这个福就是‘满’;身体健康长寿,没有病苦,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这是真正的满福。
我接触佛法、修学佛法,今年整整五十年了。这五十年当中,我得到老师的教诲,让我破迷起信,接著依教奉行。当初初接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修学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真的得到了。老师没有欺骗我,我非常感激。我这一生如果没有遇到这个法门,我自己知道,这一生会过得非常痛苦,也活不到今天;寿命不必去计较,长与短是一样的事情,苦乐的差别太大了,死后那一个果报差别,那就难以想像了。所以遇到佛法,带给我这一生的幸福美满,带给我来世的,我相信决定超过这一生许多倍的福分。所以这个道理要懂,事实真相要了解。
“三轮体空”重要,做再多的善事都不要放在心上。别人偶尔提起,心里想想,是有这么回事情;没人提起,忘得干干净净,这就对了。它基本的道理就是“一心清净”。我们修净土宗,净土主要修学的就是这一句;《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这是净宗学人修学主要的目标。‘一心’是真心,一心里面没有界限,所以是等虚空遍法界,你的丝毫之善跟你的心量一样大。所以,“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斗米不多,一斗米的布施种无量无边的福报。为什么?你是一心清净布施,你是不著相的布施,这个福报就这么大。人能够到不著相,就是菩萨,就不是凡人;《金刚经》上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人是菩萨。如果这个人著相,经上讲:‘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与非菩萨的差别,《金刚经》这个标准太好了。你心里还有我、还有人、还有是非,你是凡夫,你不是菩萨;你心里头没有我、也没有人、也没有众生、也没有寿者;寿者是时间的观念,过去、现在、未来,统统都没有了。这种分别执著都没有了,这个人是菩萨。这个人一斗米的布施,福报是无量无边,一文钱的布施可以“消千劫之罪”。
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境界愈高修福愈容易。要想提高境界,必须从断恶下手,恶要断得干净。一般人是在这用功夫,但是依旧是不干不净;他是断了,断得不干净,因此果报不殊胜。许哲断得干净,所以果报殊胜、果报圆满。末后这几句话说,“倘此心未忘”,就是没有忘我,也没有忘他,也没有忘掉你做的这些好事;“虽黄金万镒”,这是讲你布施钱财之多;“福不满也”,你是半福,你不是满福。“此又一说也”,对于‘半’跟‘满’了凡先生讲得很多,我们要知道修圆满的福报。接著再跟我们讲:
【何谓大小】
什么是大的福?什么是小福?
【昔卫仲达为馆职】
“卫仲达”,好像是宋朝时候人,他的故事在中国古人著作里引用得很多。由此可知,他确确实实是事实,他不是一个虚构的。“馆职”是在翰林院任职,大概职位也不是太高。
【被摄至冥司】
这一句话是说,他被小鬼带到阴曹地府里面去了。
【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
这是被鬼抓去了。“主者”是阎罗王。阎罗王,“吏”是判官,叫判官把卫仲达的善恶簿子;你作恶、作善,阴间都有记录,等于说都有档案在,把他的档案调出来看看。
【比至】
他拿来了。
【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
卫仲达一生造的恶,恶的档案摆满了一地,都是造恶的;善的,善的只有一卷,太少了。
【仅如箸而已】
如箸,就像我们吃饭的筷子那么样的细,卷成一卷。阎罗王看到这个样子:‘好,拿秤来称一称。’
【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
这一称之下,那个摆满一房间的作恶的簿子反而轻;他这一卷行善的很少很少,就像一张纸卷起来一样,反而重。
【仲达曰】
卫仲达说:
【某年未四十】
他不到四十岁。
【安得过恶如是多乎】
我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过恶?
【曰】
阎罗王就说:
【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问轴中所书何事?】
你一生造的恶太多太多了。起个恶念,阴间就已经把善恶簿子里头,那个恶的本子上记上一笔,不等待你犯;你要是犯了,是大恶,你念头才一动,是小恶。大小恶的本子摆满一地,所以才有这么多,起心动念不能不谨慎。他就又问,他说:‘善的那一卷里头,那是什么东西?你记载的是什么?’阎罗王就讲:
【曰:朝廷尝兴大工】
朝廷想做一个大的工程。
【修三山石桥】
这是在福州城里面有三座山,注解里头有,九仙山、闽山、越王山,所以称为“三山”,在三山这里要修一个石桥。
【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
你曾经上疏建议给皇帝,不要兴这个工程,劳民伤财,因为这个工程不是必要的,不是必须要修的,可以不必。
【仲达曰】
仲达就说:
【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
我是有这么一个建议,但是朝廷并没有接纳,三山石桥还是照做,我这篇奏稿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吗?阎罗王告诉他:
【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
这个地方我们要多想想,因为他这一念,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人民。政府要做这个工程,这个钱是老百姓纳的税,是多少人民辛辛苦苦的血汗钱,朝廷在可以不用的时候,把它用掉了,这个钱用得不当。所以他来谏诤,他这个心是为人民著想的,这个善就大了。如果朝廷采纳,你的善就更大;虽然没有采纳,你的心已经是为国为民,这个善大。这底下总结: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茍在一身,虽多亦小。】
如果你只顾著你自己个人、你家庭的利益,你做得再多、做得再大,也是小善。这个道理,还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境随心转’。所以,我们存心一定要为众生;你为众生境界愈广大,你善的力量愈大。我念念为这个深圳市,这个善就很大。深圳市居民有四百多万,我今天在报纸上看到的;如果包括到这边来做生意不是定居的这些旅游的人,人口达到七百万。我们的存心念念为七百万人的福利著想,这个善大。如果你要是为整个广东省著想,为全国著想,为全世界著想,那这个善就更大了。但是,如果要比法身菩萨,我们这么大的善,为整个世界人著想的善,还是半还不是满。为什么?法身大士起心动念是尽虚空遍法界,不是为一个世界,不是为一个星系。我们讲太阳系、银河系,不是的,那还小,法身菩萨起心动念是为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人家点滴之善都不可思议,都无量无边。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一定要懂得,怎样去学古圣先贤、诸佛菩萨修积大善。末后这一段讲到‘难易’:
【何谓难易】
说到这一条,了凡先生先引用儒家讲存养的功夫。
【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
先要从难的下手,容易的自然就都做到了。所以他说,古时候儒家讲求克己的功夫。“克己”,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要从哪里做起?要从难克服的地方克将去。譬如我们一般人,有人贪财、爱财,有人好色、贪色,有人好名、贪名,每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怎样克服自己的习气、毛病?自己习气哪一条最重,譬如我对财看得最重,贪财这个念头、烦恼习气最重,我要从这一条下手,其他的都容易了。
“夫子论为仁”,孔老夫子讲到‘为仁’,也说到“先难”;换句话说,如何能做到仁,也必须从难的地方下功夫。难在哪里?难在你要想做一个仁人,必须要把自私自利克服掉。自私自利,难!有自私自利,仁就没有了。‘仁’这个字,这个文字是个符号,你看看这个符号是什么样子:它一边是个‘人’,一边是个‘二’,这是会意,教我们从这个符号体会这个意思,要做到自他不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意思;想到别人立刻就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立刻就想到别人,这叫做仁。佛法里面讲‘自他不二’,自他是一不是二;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有私心、有自私自利,‘仁’这个字就没有了。菩萨称为‘仁者’,在佛法经论里面,佛常常称菩萨称仁者,仁者是菩萨,没有自私自利。前面跟诸位举过例子,《金刚经》上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种人是仁者,这个标准高。所以夫子说‘先难’,克服自己自私自利这个念头难,要从这里下手;在佛法讲无我,要从‘无我相’这个地方下手。下面,了凡先生举几个例子,当然这几个例子还没有达到夫子论仁的标准,这个标准太高了,那是圣人的标准,是佛菩萨的标准,不是凡人。现在把这个放下,我们先来看看凡人。
【必如江西舒翁】
江西有个舒老先生。
【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
这是有一对夫妇很贫穷,大概欠了国家的税收,没有办法完纳税收。遇到舒老先生。舒老先生也不容易,他是个教书的,大概是个教私塾的,两年得到学生一点束修,就是一点供养,不多。遇到这些苦难的人,没有办法缴付罚款,我们以罚款来说,他统统把它代偿,保全这一对夫妇,这个不容易!在有钱的人,做这个事情不难;没有钱,两年辛辛苦苦教书的收入,都帮助别人。第二个故事:
【与邯郸张翁】
邯郸张老先生。
【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
他也是遇到这一家可怜的人,把十年的积蓄统统拿出来帮助人完赎银,成全这一家人。
【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
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
这是一个邻居,看到他年老无子,把他的女儿送给他作妾,女儿很年轻,他不忍心,把她送还。
【此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
做好事容易。
【易而不为,是为自暴。】
自暴自弃,把积善积德修福的机会错过了,他不肯干;在他干,太容易了。
【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难能可贵。举的例子都是非常贫穷,在社会上没有财富、没有地位,看到别人有急难,他能够不顾一切,把他的全部财富拿出来去帮助别人,解决别人的困苦,这难能可贵!所以,他们的果报也厚。但是我们要明了,他当时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只是知道帮助解决别人的苦难,没有想到自己的果报;如果想到自己的果报,可能他就不干了。所以这八段文字我们读了,我们自己一定要晓得,‘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这十六个字必须克服。这十六个字不能克服,我们这一生断恶,恶断得不干净。修善,善修得不圆满,总是一些小善、半善。果报虽然在来世,因为只有大善、满善才能改变自己的业报,像了凡先生他做的,他改变了命运。有很多人修善积德,依旧被命运所转,改不了命运,原因在此地;他断恶断得不干净,修善修得不圆满,道理在此地。如果再学佛,学佛的目的是要开悟,是要求明心见性,是要求往生净土,这十六个字如果不把它克服,这十六个字就造成严重的障碍;不仅是明心见性被它障碍了,大彻大悟也被它障碍了,不仅如是,连我们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被它障碍了,我们不能不知。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明白了。今天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十七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接著请看‘积善之方’最后的一段: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
这是了凡先生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知道随缘尽力的去行善。哪些是善事?他举了十个例子。
【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这十条我们读了以后仔细想一想,确实有必要。而这十条在现前社会里面,可以说是严重的缺乏。所以社会的动乱不安,人心人心惶惶,确实是有道理的。这十条对我们的帮助很大,了凡先生往下是一条一条为我们说明。先说‘与人为善’:
【何谓与人为善】
这是举古时候的一个例子。
【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
这是说舜王,大舜在年轻的时候。“雷泽”是湖的名字,在山东。在湖边,当然打鱼的人很多;“渔者”就是打鱼的人。这些人年轻力壮,都选择好的地方去捕鱼。但是老弱就没有办法跟他们争,只好到急流浅滩之处;这是很不好的地方,也很不容易捞获。舜看到之后,生了怜悯之心,这是年轻人欺负老弱,对不起老年人。他怎么办?他也去捕鱼。他也去,以身作则,做一个榜样给人看。
【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
他这个方法好!看到人在捕鱼的时候互相争执,相争不让,他一句话都不说,不说他们的过失;偶尔见有互相谦让的,他就大加赞扬。
【期年】
过了一年。
【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
过了一年之后,由于舜的感化,大家彼此都能够互相相让。
【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舜确实有大智慧。他为什么不用言教来开导大众,而以身体力行,给大家做一个榜样?这其中的道理我们要多想想,言教不如身教;你教人家做,你自己做不到,没有人相信。尤其在今天的社会,一般大众贪嗔痴慢的习气,染污得比古人不知道要多十倍、百倍都不止。在那个时候,我们可以讲,民风还相当淳朴,舜这种方法一年就能够收到效果。我们今天要效法大舜的精神,要采取大舜的方法‘以身作则’,一年收不到效果;至少得十年,如果十年能收到效果,那就非常的幸运;十年收不到效果,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持之以恒,必定能够感化众生。这是以舜的悲心、以舜的善巧方便做一个例子。下面说:
【吾辈处末世】
“末世”是佛法里面讲的‘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我们在经典上看到是一万二千年:第一个一千年叫正法时期;第二个一千年叫像法时期,像法,相似,已经变质了;往后一万年都称为末法时期,现在末法已经过了一千年。了凡先生是明朝人,明朝已经是在末法时代,这个时候人心逐渐逐渐薄了,没有从前那么样淳厚;这是特别提出来,我们这一辈现在处在末世。
【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这是了凡先生劝导我们,在末世千万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盖过别人。别人有不善的事情,做不善事情的人在现在的社会太多太多了,我们自己虽然行善,决不可以用善来跟他做比较、做较量,不可以。别人能力不及我,不可以把自己的能力去为难别人。
我们这个道场有一位悟千法师,这个人能力很强。过去韩馆长在世的时候常常跟我说,悟千一个人可以做五个人的事情,但是就是不能处人,跟什么人都处不好。我也帮助她找了几处地方,都住不好,不能跟人相处。最后,我把她送到图文巴山上,让她去那边照顾这个小地方。我把她的名字改了;馆长替她取名‘悟千’,大千世界的‘千’,那个‘千’的形状像一把宝剑,处处刺伤人,所以我想这个名字不好,我把她改成谦虚的‘谦’,让她学谦虚、学忍让。她在山上住了一年多,不错,确实天天反省,最后她明白了,她知道她为什么跟别人处不好。就是她做事的速度太快,认真负责,看别人都看不惯,这就是以自己的多能而困人,所以别人都不喜欢她。这一回头,大家都欢喜她,都赞叹她,都愿意和她相处。人贵自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里,把自己的毛病改过来就好了,那才真正是一个善人。
【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
这是教我们平常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自己有才智,一定要收敛。要懂得收敛,有才要常作无才之想,这是真的。我们纵然有才智,比起古圣先贤,我们差远了,根本就配不上,这一点小才智算得了什么?现代人稍稍有一点能力,就感觉到‘值得骄傲’,这个错了,这一‘值得骄傲’,自己的德行全都毁掉了,这是很大的过失;一定要收敛,要虚怀若谷。见别人的过失一定要包容、要掩盖,所谓是‘隐恶扬善’。古人的教训是真理,我们这样对人,“一则令其可改”,让他慢慢觉悟、慢慢的回头,给他改过的机会;一则叫他知道有所顾忌,他作恶别人不是不知道,别人知道而不说他、而包容他,容易使他生惭愧心,不敢放纵。这是我们处世对人良好的态度。
【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
这是随缘度众的秘诀。人家有很小的长处、有很小的善行,我们见到了,可以舍去自己的立场,全心全力去帮助他。我的善行比他还要大,比他做得还要好,我暂时放下随顺他,让他生欢喜心,帮助他、成就他,这才是真正的与人为善。
【且为艳称而广述之】
“艳称”是美称、赞叹,使他善能够日增。
【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
什么叫“为物立则”?我们如果说‘人’,人的范围有限;‘物’,物可以包括人。我们今天讲‘动物’,动物可以包括人;但是讲‘人’,不包括动物。所以‘物’的意思比‘人’的意思广泛得太多。不但是为一切人做一个模范,‘则’就是模范、就是榜样,做一个好样子,要为一切众生做好样子。‘一切众生’,范围就包括得广了。
【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我们今天要改过,讲修善、讲积善,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要从拓开心量做起。起心动念不要为自己,为天下、为世界,为社会、为众生,决没有自己的念头,这个人就称之为“大人”,这是真正的“天下为公”。第二段讲:
【何谓爱敬存心】
这一条非常重要!我们现前的社会,实在说就是缺乏爱心。现代人几乎已经把什么叫爱心忘掉了,这个不得了。佛法里面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就是爱心。今年是二00一年,过年的时候我们在新加坡,照过去的例子,我们举办千禧年的温馨晚会。我就想到:今年的晚会,我送大家什么礼物?想到今天社会普遍没有爱心,我就写了一个‘爱’字,复印了两万张,向全世界送爱心。原本的这一张,赠送给新加坡的总理吴作栋先生,普遍的向全世界送爱心。有同修把这个字到处去赠送,我听了很欢喜。我自己知道送了三位总统,新加坡的纳丹总统,印度尼西亚的瓦西德总统送他了,美国的小布希总统也送了他一张。处处送爱心,提醒大家爱心重要。唯有真诚的爱护别人、爱护一切众生,我们这个世界才能够安定,才能和平,人民才能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看底下的文字:
【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
这个世间什么叫君子?什么叫小人?如果就形相上来看,很难看得出来。
【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
如果从存心上来讲,君子跟小人完全不同。形相上很难辨别,存心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黑与白一样,绝不混杂。
【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存心不一样。
【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
这个我们要知道,大圣大贤、诸佛菩萨,跟我们一般人有什么两样?如果就形迹、日常生活工作上来看,实在讲没有两样;唯在存心不同。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他们所存的是爱敬之心,真诚的爱敬,平等的爱敬,佛菩萨的爱心是遍虚空法界。下面文说:
【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
谁能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人间“万品不齐”?这是习染不同,习性不一样。习性从哪里来的?无量劫善恶心行变现出来的。佛法叫‘业力’,业力不一样,所以才有贤愚不肖。但是要知道,这些人跟我们是一体,“皆吾同胞”。这个事情如果不是大圣人教导我们,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到。孔子在《易·系辞传》里面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又告诉我们:‘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这些话都是跟我们说明万物的来源,生命的来源,以及族类的来源,这是儒家讲的。道家也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说法言词不一样,意思相同。佛家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你看看儒、释、道三家所说的,讲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万物品类不齐的差别怎么形成的,这些话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学佛这么多年,把佛菩萨圣贤的教诲,我归纳也写成两句:‘心性幻化虚空法界’,虚空法界从哪里来的?心性幻化的,《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根身影现国土众生’,我们这个身体,国土—今天所说的宇宙之间的星球,以及一切众生,跟我们根身是一不是二。所以心性虚空法界一如, |
|
|
|
|
|
|
|
7#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8 12:58:43
|
只看該作者
色身、国土、众生不二。因此爱敬万品,是真正的自爱。‘自爱’这两个字,今天有几个人懂得?人要自爱,要自爱就要爱一切众生,所以真正体会到“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这一句话重要!
【孰非当敬爱者】
哪一个不是我们敬爱的对象?
【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
我们从这些地方去体会圣贤的大道。能够“爱敬众人”,了凡先生说,就是“爱敬圣贤”,就是爱敬佛菩萨;我说得更亲切,就是‘自爱’。能通圣贤之志,‘通’是明了、通达明了,“能通众人之志”,就能“通圣贤之志”。‘众人之志’是什么?都希望得到圆满幸福的生活。不论是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确确实实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哪一个人不希望自己过得幸福美满?圣贤之志亦复如是。大圣大贤他们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这个世界这些人各得其所。古圣先贤,我们看佛菩萨的教诲,再仔细观察世间所有宗教的经典,我涉猎得很多,他们所崇奉的神圣、创教的教主,无一不是希求帮助这个世间众生,都能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但这一生得利益,来生更得殊胜的利益。一般宗教来生生天堂,佛教劝人生极乐世界,这是圣贤之志。
【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这个话说得好。圣贤之志要我们去推动,要我们去实行,我们一定要懂得“合爱合敬”。合谁?合诸佛菩萨的爱敬,合古圣先贤的爱敬,合各个宗教神明的爱敬,来做“安一世之人”。现前这个世间的人,我们全心全力帮助他,这就是为圣贤而安民哉。这些年我跟世界上许许多多宗教领袖接触,我与他们交谈。‘神爱世人’,这是宗教里头常说的,神在哪里?神怎么爱世人?今天世间人这么苦,细心去想一想,这句话太空洞了、太抽象了。我们要反省,神怎么爱世人?我是宗教徒,我接受神之爱,神爱我,我要把神对我的爱,从我心里面再拓开去爱世人,我代表神爱世人,神爱世人才能落实;我要不发心代表神来爱世人,神爱世人永远是空洞的,永远是个抽象的名词。他们听我这个说法,也点头。
我说佛的大慈大悲,佛的大慈大悲在哪里?释迦牟尼佛离开我们这个世间,已经三千年了。你要说他老人家当年在世间大慈大悲,我们还能讲得通;他不在世了,这个大慈大悲在哪里?所以佛的学生、佛的弟子,我们接受了佛的慈悲;我们怎么接受?从经典里面接受的。每天读经,研究经教,依教奉行,我们得到佛的慈悲加护,加持保护。我们得到了,应当从自己的内心,把佛的慈悲心变成自己的慈悲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落实佛菩萨的大慈大悲。要我们去做!我们见到观世音菩萨,绝对不是恳求观音菩萨慈悲我,这不可能的。泥塑、木雕、彩画的菩萨像,他怎么能保佑你?所谓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我们要发扬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心行,见到观音菩萨想到‘我就是观音菩萨,我学习观音菩萨,我效法观音菩萨’,是这个意思。这是佛法教学的正理,要懂得。我不作观音菩萨,造一个观音菩萨像以为那就是的,大错特错!
所以此地讲的这十种善,爱敬存心是根本,没有爱敬存心,其余九条都做不到;九条你去做,都是假善,都不是真善。前面了凡先生跟我们讲了八条,你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是曲不是直,你是半不是满,你是小不是大。所以关键在存心,存心一定是无私无我,真诚平等的敬爱一切众生。诸佛菩萨大圣大贤的大道,我们就得到真传了,真传就是真诚的爱心。第三段:
【何谓成人之美】
他先举个例子说。
【玉之在石】
“玉”,世间人都非常宝贵它;中国人爱玉,外国人爱钻石。钻石跟玉没有开采的时候:
【抵掷则瓦砾】
那是一个顽石,跟砖头瓦块没有两样,一文不值。
【追琢则圭璋】
经过琢磨,它就变成宝物。“圭璋”是玉器,人人喜爱。
【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
我们看到一个人做一桩善事,这个善事可取,看到这个人很有志向,禀赋还很好,谦虚、恭敬,能够接受别人的教诲,这种人就是人才。我们要认识人才,要爱才、要惜才,要成就人才,这是善事里面最大的善事,积功累德里头最大的功德,我们要懂。这个人的志向可取,禀赋可取,我们都要帮助他。“诱掖”是帮助他,奖励他,扶持他。
【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之成立而后已。】
善人在这个社会生存很不容易!为什么?善人必定跟不善人对立。不是善人愿意跟不善人对立,不是的;善人能够包容不善人,不善人不能包容善人,所以不善人跟善人对立。这一对立,当然免不了有误会、有毁谤,甚至于陷害,让这个善人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这个很可悲!我们知道、发现有这些事情,“为白其诬”,我们要想方法帮助他,甚至于代替他被谤的这些事实,减轻别人对他的毁谤,古人叫分谤,“分其谤”。这是志士仁人才能做得到,普通人做不到,务必要使他在社会上能够安身立足,能够发扬光大他的善业而后已;“而后已”,我们才算是尽心尽力。接著为我们说: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
这种情形,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我听到有一些同修告诉我,现在学校里面的学生,常常欺负新来的同学、欺负不同族类的同学,都是犯这个毛病,心量窄小。譬如说,如果发现这个同学确实有德行、有智慧,也挺能干的;他被人排斥,我们应该要帮助他。同学当中有一等明白的人,我们一般讲打抱不平的这些同学,起来仗义而行,来替他分担这些毁谤,分担别人对他的压力,让他安心在学校里读书求学,完成学业,这是一个例子。下面说:
【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
也确实如此。真正有大智的人,往往不修边幅,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比较随便,在这些场合当中,容易受到别人指责。指责的人,所谓是‘鸡蛋里面挑骨头’;你没有过失,人家还造你谣言,有一些形迹不端,就被人抓著把柄借题发挥,来毁谤你、侮辱你、伤害你。这些事情,自古以来我们都常常看到,常常听到。
【故善事常易败】
你想做一桩好事,好事多磨,障碍你的人很多。我们在新加坡,希望建一个弥陀村照顾这些年老的人,让这些人每天有机会听经,有机会念佛。三、四年当中到处找地方,最后都被人破坏了,真的是好事常易败。
【而善人常得谤】
好人常常遭遇人毁谤。我一生就在毁谤里面长成的,几十年来没有离开别人毁谤。虽然我对于毁谤的人我都很尊敬他,我绝不加以辩白,因为他并没有妨害我每天讲经说法;一般同修听到这些毁谤的,他不来听了,那是他的事情。我这个道场‘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所以各有因缘,这一段我深深体会。好,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十八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著看‘积善之方’这一段的文字。‘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这两句我们读到有非常深刻的感触。
【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这种情形只有靠仁人长者,他们出面来纠正这些邪恶的错误,教导他们改邪归正,保护、帮助善人,使他成立,这个功德是最大的。下面第四段: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
什么叫做“劝人为善”?了凡先生说,一个人生在这个世间,怎么会没有良心?‘良心’实在就是《三字经》一开端说‘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就是天理良心。可是“世路役役”,‘役役’就是忙忙碌碌,形容这个世间,“最易没溺”,特别是现代的社会,诱惑的力量太大了,人本有的天良被这些诱惑、迷惑。
早年我在台湾的时候,有一次在方东美先生家里,遇到有几位教育部的官员,他们向方老师请教‘如何复兴中国文化’的问题,谈得很多,我也在旁听。其中有一位先生提到另外一个问题:‘美国在今天世界上是最强大的国家。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再强的国家,也会有灭亡的一天。中国周朝八百年,它也亡了;西方罗马一千年,也灭亡。’他们就问:‘美国将来灭亡,第一个因素是什么?’方先生非常严肃,沉默了大概有五分钟,说了两个字:‘电视。’他说美国将来亡国的原因,第一个因素是电视。电视是个工具,没有善恶,怎么会叫国家亡国?电视里面播的内容是什么?全是杀盗淫妄。无论是大人、小孩,每天面对著这个画面,这是‘最易没溺’,受这种污染太严重了。所以方老师讲:‘美国亡国不是亡在国外的因缘,没有人家会侵略它、会去打它,而是自己灭亡的。’当时他也提了一个警告:‘台湾千万要注意,如果电视要不好好的把关,走向美国这种自由开放,台湾将来的社会不可收拾。’似乎都被他老人家说中了。现在除了电视之外还有网路,这个不得了!
再看底下的文:“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我们跟人家相处,要存仁慈的心,要存爱心,时时刻刻要帮助别人,提醒别人,让他破迷开悟,回头是岸。“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他正在做大梦,我们想方设法,希望他醒过来。
【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
“溥”是广播。譬如这个人久陷在烦恼,这是今天社会好像很普遍,我们怎么样给他一副清凉剂,这个恩惠是最大的。
【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迹,然对症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韩愈”,唐朝时候人。在那个时候当面劝人,这是以言词;要广泛的劝导社会大众,只有著书这才能做得到。所以,“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迹”而不同,可是一定要懂得“对症发药”,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现代这个社会害的是什么病?善人就好比是个良医,你一定要懂得病症的根源、如何来治疗,这个功德就大了。“失言”是不当说的,你说出来了,这叫‘失言’;“失人”是你不当教导的,你来教导他。譬如说,许许多多讲经的法师,我听说过,我也听他们讲过,他们所讲的都是唐宋古大德的注解,这个讲给人听,这是‘失人’。他们这些人是现代人,他们得的那些病跟唐宋时代的人病不一样;拿唐宋那个药方给现在人吃,没有效果。这是说经的人‘失言’;对象,那就是‘失人’。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达,不用著书也行。著书在今天,效果好像并不是很大;今天效果最大的,无过于卫星电视传播、网际网路传播,这个效果大。所以,我们不能不懂,不能不善于运用这些高科技的传播,用这个东西来劝世间一切大众。可以不必再印书,我们将这些画面、将这些讲解制成光碟,广泛的流通,利益大众,这是好事情!下面一段: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痌瘝之在身,速为解救。】
人生在世间,患难颠沛是很难避免的,特别是生活在现代这个时代。我们每天从报章资讯里面得到的消息,灾难一年比一年频繁,一次比一次严重,这些都是非常凶恶的预兆,不是好事情!前年,美国同修寄一份资料给我,是美国国家统计的数字,每天青少年犯罪率达到六千九百万件,这是报案的,没有报案的还不知道。我曾经就这桩事情,向大洛杉矶地区总检查长请教,我说:‘这事情是不是真的?’他说:‘是真的。’我说:‘现在情形怎么样?’他说:‘现在还在增长,还没有办法把它止住。’这有两年了,我猜想现在美国青少年犯罪率一定超过七千万件,每一天!你说怎么得了!这个多可怕!真的“如痌瘝之在身”,‘痌瘝’是毒疮,人身上生了毒疮,你就晓得多痛苦。如何来帮他解救?这是举例来说。
【或以一言伸其屈抑】
这个人有冤枉,我们帮助他,能够发一言替他伸冤。
【或以多方济其颠连】
颠沛流离,苦!我们多方面想办法救济帮助他。
【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恩惠不在大,救急要紧。人有急难,如即时雨,赶快要去帮助他。当前的急难,我想想,最大的急难,最严重的急难,无过于思想的危机,这个危机已经普遍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我们很安静仔细听听周边人讲话,他讲些什么?从他讲话当中,我们就体会到他想些什么,他说的是什么,他做的是什么。行为种种过恶都是从不良的思想产生的,所以思想危机才是根本!为什么产生这个危机?圣贤道德的教诲完全失掉了,没有人提倡了。教化众生,教化全世界的众生,最有效果的就是卫星电视跟网路传播。我们看看电视的内容是什么、网路里的内容是什么,就知道了。电视、网路是没有道德、没有仁义的教学,只有杀盗淫妄,只有争名夺利,教人怎么去竞争,怎么去斗争,到最后怎样去战争。发展到战争,那就是全世界的毁灭。所以今天整个趋向是如此,这是人间的大难。唯有志士仁人,能够挽救世界劫运的是哪些人?是今天有权力操纵传播工具的人,他有能力毁灭这个世界,他也有能力挽救世界。到底这个世界是走向毁灭,还是走向挽救?就在他们一念之间。底下一段:
【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
“一邑”是一个城市。
【凡有利益,最宜兴建。】
这是在古时候,明朝那个时候,那种社会状况之下。
【或开渠导水】
开河流引导的水利工程。
【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我们从过去人他们对社会做这些福利的工作,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提倡社会福利事业,应当努力去做,要看现前社会的需求。在今天,社会间最大的大利是伦理道德的教学。这个事情说难也不难,在过去的时代,那的确是困难。如果社会演变成今天这个现象,真的,诸佛菩萨神仙都救不了,无能为力。今天谁有力来挽救?我刚才说过,有权力操纵卫视、网路,这些人有权力,他要是运用他的权力,每天能够用一、两个小时提倡仁义道德,提倡神圣的教诲,我相信这个世界不到一年、半年,风气就改变了。为什么?人都有良心,可惜没有人唤醒;只要有人唤醒,常常在这里讲,他们的良心会发现。良心发现,回头是岸,这是现前最大的利益,没有比这个利益更大了。第七段: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
“释门”是讲佛门。佛门讲‘菩萨行’,方法、手段无量无边,但是总归起来,不外乎“布施”,所以菩萨行六个守则,头一条就是布施。什么叫布施?‘布施’就是舍,舍己为人。
【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
这不是普通人,“达者”,‘达’是通达,谁是达者?在佛家讲,法身菩萨才真正是达者。为什么?他真的完全舍掉了,这些话讲的是事实不是虚构的,可是在凡夫做不到。凡夫能够舍财,能舍身外之物,就不错了;要让他内外俱舍,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这办不到。
【茍非能然】
如果做不到,六道凡夫做不到。
【先从财上布施】
我们先从这里下手。
【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袪除执吝。】
所以,佛教人修行从哪里下手?从布施。我学佛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章嘉大师,我第一句话向他请教,我说:‘我知道佛法好,我很想学。有没有方法叫我很快的契入?’章嘉大师告诉我:‘有,看破、放下。’我接著向他请教:‘从哪里下手?’他跟我说:‘布施。’劝我学布施。我就真听话,回去就真干。所以老师很喜欢我,他教我东西我真做。做了果然有效应。所以,先从财布施。这个效应是什么?把我们一向悭贪的心减轻了。断,当然是不容易的,减轻了,就是贪心、吝啬不像从前那么严重。对外又可以帮助别人,这是布施恩惠。所以,初做的时候勉强,到后来就做成自然了。布施勉强,我自己的经验,十年!前十年都很勉强,十年之后慢慢就成了习惯。到现在,几乎连痕迹都没有了,所以心地清净;把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都布施掉了。再看下面第八段:
【何谓护持正法】
我们说到这里,尤其现在在中国,这一条重要!中国的社会,现在被一些邪知邪见、邪教扰乱得使大家困惑不堪。如何能破除邪知邪见?如何能够制止邪教?唯有护持正法。古人所谓‘破邪显正’,破邪是目的,如何达到破邪的目的?显正就对了。显正才能破邪,如果正不能显,邪就决定不能破!
【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
这是把“正法”的好处略略的说了四点。‘正法’,佛菩萨教诲是正法,儒家的教诲是正法,道家的教诲是正法,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宗教也是正法,它们在这个世界流传千百年。印度教流传到今天,世间人公认它有八千五百年的历史;犹太教,有四千年的历史;拜火教,好像也有人写小说里头叫‘明教’,我们一般也称它作‘拜火教’,它差不多有三千五百多年;都比佛教早。佛教,依中国历史的记载,今年三千零二十几年,现在外国人承认的是二千五百多年。再往下来推,天主教、基督教,我们今天用的西历二00一年,西元就是基督教跟天主教的。回教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锡克教也有六、七百年历史,最短的巴哈伊教也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我们仔细看看,历史愈悠久,它的法愈正。传了这么多年,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人还是把它当作真理,向它学习,依教奉行,这是正法。如果没有这些正法,怎么能够“参赞天地”?‘参’是参与,‘赞’是帮助;就是今天讲的大自然,我们怎么能够参赞这些大自然?何以能够“裁成万物”,帮助一切万物?这些都是说物质文明。下面这两句,那是讲精神文明。“何以脱尘离缚”,超凡入圣,这是精神生活;“何以经世出世”,经营世出世法。
【故凡见圣贤庙貌】
庙宇是圣贤弘法利生的场所,我们见到了,见到道场,见到圣贤的造像。
【经书典籍】
这个我们称为‘法宝’。
【皆当敬重而修饬之】
我们要尊敬它,要重视它,有损坏要赶快把它修理。
【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这是我们应该去做的。综合这个地方一点意思,第一个,我们决定要尊重道德。道,是人生应当走的堂堂正正的一条大道。什么是‘大道’?我们今天讲的‘秩序’。社会的秩序,家庭的秩序,宇宙之间,我们晓得,太空当中许许多多星球,我们行星绕著太阳有秩序,它不乱来,太阳绕著银河系有秩序,这是自然的秩序-天道。人道跟天道要能合一。‘人道’是什么?儒家讲的‘伦常’。伦常是人道跟天道合一,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有秩序,一点都不乱。人与人的关系有秩序,它不乱,天下太平,社会安定。如果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我们的道就失掉了;道失掉了,社会就动乱,天下就不太平。圣人的教诲,教我们这些道理。如果我们能够把人与人的关系处好,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处好,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处好;‘参赞天地,裁成万物’,就是把这些关系处好。关系处好了,那就是圣贤。圣贤教学的场所,圣贤教学的典籍,我们一定要尊重。我们要懂得尊重道德,要崇尚善行,要行仁义,要重视古圣先贤的教育,要重视正法的教育。末后讲“尤当勉励”,特别是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第九段:
【何谓敬重尊长】
这是讲伦理。
【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
我们中国人常讲‘忠孝传家’,我们的德行表现在哪里?表现在尊重尊长。我们家里父兄是我们的尊长,要尊重;国家的领导人,一定要尊重。佛在《梵网经》,这是大乘菩萨戒经,里面教导我们:第一条‘不作国贼’,决定不能做伤害国家社会的事情;第二条‘不谤国主’,国家领导人决定不能毁谤。《璎珞菩萨戒经》里面,教给我们‘不漏国税’,人民有纳税的义务,决不可以偷税、漏税;‘不犯国制’,国制是国家的法律,国家的法律决定不违犯。你看看这四条多么重要,这四条做到了就是敬重尊长,敬重社会,敬重国家。
【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
现在家庭已经不教这些,所以儿童不懂得这些道理。许许多多人说:‘儿女不听话,不听管教。’你没有教,你怎么能管教?不但你没有教,你的父母也没教你。所以《无量寿经》上佛说得好,‘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句话虽然讲得很柔和,我们听了很难过、很痛心。教儿女,从哪里教起?古时候从《弟子规》教起,从洒扫应对教起,现在谁懂得?台湾还有几位志士仁人在提倡读经,让这些中小学的学生念中国的古书,很难得,很难得!希望这个提倡能有效果。我们今天在澳洲建立个小道场,要求所有的出家人学《弟子规》,把这个定作我们第一个课程。要背、要能讲、要能做到,从学做人做起。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成佛?了凡先生这些话,全在《弟子规》里头。
【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
“君”,就是现在我们所讲的‘领导’,无论你在哪个单位,单位领导人就是‘君’。我们做一桩事情,千万不要以为领导人不知道,可以私下胡作妄为,那就错了。
【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
如果我们惩罚一个人,千万不要认为领导人不知道,我可以任意去欺负人、欺压人,你就错了。
【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教我们谨慎从事,这些地方最关阴德。你做好事别人不知道,这是积阴德。你的领导不知道,你在那个地方作威作福,这是损你的阴德。这个事情做不得,果报可畏!再看末后这一段:
【何谓爱惜物命】
这是培育仁慈心。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
“恻隐”是怜悯心、同情心,人之为人,实在讲就在这一点。
【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
无非是增益我们的恻隐之心,这就是仁者,这就是积德。
【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
《周礼》是周公定的。“孟春”是正月。正月要祭祀的话,祭祀都是用些动物杀生来祭神明,不要用母的。为什么?这是它生育的时候,要怜悯它。
【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儒家讲的。佛家虽然没有禁止肉食,但是佛劝人要吃‘三净肉’。什么叫‘三净肉’?‘不见杀’,杀的时候,你没有看到;‘不闻杀’,杀的时候,你没有听到声音;‘不为我杀’,这个不是为我杀的;都是保全‘恻隐之心’而已。佛教传到中国,一直到梁武帝,梁武帝读《楞伽经》,真的是大动恻隐之心,他把肉食断掉了。诸位要晓得,佛教吃素,不吃肉,素食是中国梁武帝提倡的,这个不是佛教本来的教义。梁武帝是佛门的护法,他以国王之尊提倡素食,形成了素食运动。当时出家人统统响应,一直传到现在,在家居士也响应,这是一桩好事情。素食对于健康决定有好处,尤其是现在的肉食,现在肉食含的病菌非常多,非常严重,‘病从口入’。
如果你们要以为素食不健康,肉食才是健康的,我可以给你做证明。我素食吃了五十年,我一生没生过病,怎么能说素食不健康?新加坡许哲居士今年一百零二岁,她是胎里素,她一出世就不能吃荤辛的,吃荤辛她就要吐。她素食一百零二年,身体健康,一点毛病都没有,所以在新加坡大家都知道‘一百零二岁的年轻人’。怎么能说素食不健康?都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在作祟。下面说:
【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
这个比释迦牟尼佛加了一条,加了一条就是‘自养者’。
【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这是好事情。所以我们要想养成健康的身体,不能不注意这条。末后,了凡先生做了一个总结: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
常常想到这个,我们心里面很难过,为了生活,没有办法不杀生。知道这个道理,慈悲心恳切的人他不穿丝织品。为什么?看到伤心。一件绸缎,多少生命在里头,怎么能忍心?穿皮的衣服,都是杀生,取它的皮毛,不忍心!耕地、种植,地上许许多多的小虫都死了,我们才得一点粮食。我最近在雪梨参观一个农场,是出家人开办的,他们把蔬菜种在塑胶的篮子里面,我就问他:‘为什么不种在地上?’‘种在地上,耕地会杀死很多小虫。我们种在篮子里面,费的工程大很多,但是不杀生。’我听了很受感动,很难得,这个值得提倡。他还是用土栽,不过把土放在塑胶篮子里头,大的篮子,避免杀生。
【故暴殄之孽】
我们吃东西不爱惜,饭菜吃剩就丢弃,这个造孽,这个罪很重!
【当与杀生等】
这个罪业跟杀生没有两样。
【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
我们总要懂得防范。
【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善行无穷,不能殚述。】
说之不尽。
【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得可备矣。】
了凡先生在此地举出这十个例子,希望我们从十个例子去类推,认真努力去修学,自然善行就可以圆备。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十九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了凡四训》第四篇‘谦德之效’。前面都是讲到改过积善,能够改过积善当然很好,但是人在社会上,不能不与广大的群众交往,因此做人最重要的是谦虚;如果涉及到傲慢,依旧是很难行得通的。了凡先生把‘谦德’放在四篇文章的最后,就像佛经里面的流通分一样,意义非常重大。请看本文: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这是《易经》里面的几句话。
【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
我们看《易经》六十四卦,每一爻都是吉利而没有凶相的,唯独谦卦,只有这一卦。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这两句是《书经》里面所说的。
【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这后面了凡先生说,他很多次跟同学们一起去参加考试,常常见到贫寒的学生们将要发达,也就是他将要考中的时候,之前他有预兆,一定是非常谦虚。所以处事待人接物,最重要的是虚怀若谷,能够接纳别人,能够成就别人。
《易经》上这四句话,我们简单的说一说。“亏”是亏损,“盈”是自满,“天道”也就是自自然然的道理。凡是自满的人,总是会遇到一些吃亏的地方,亏欠的地方。能够谦虚的人一定能够得到利益,这是天道。“地道变盈而流谦”,‘地’是宽广,‘变’是变动,‘流’是聚集在一处的意思。像流水,水总是会流到低洼的地方,不会流到高的地方,所以‘变盈而流谦’。像水,高的地方是满、自满,贡高我慢,得不到利益,得不到滋润,滋润总是在低洼的地方。“鬼神害盈”,对于自满的人、傲慢的人,鬼神总是要找他麻烦,给他开开玩笑,而对于谦虚的人,鬼神尊敬,鬼神帮助。人道又何尝例外!“人道恶盈而好谦”,对于自满的人、自大的人、傲慢的人,人们总是讨厌他,对谦虚的人总是欢喜他。所以谦之一卦,惟有吉利而无凶灾,这是做人重要的原则。下面了凡先生举了五个人来做例子,我们从这个地方观察,他眼光确实不错,观察得非常准确。第一个例子:
【辛未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费曰:何以见之?予曰:惟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及开榜,丁果中式。】
这一年,了凡先生三十七岁,他去考进士,跟同伴一共十个人,嘉善县一共十个人。十个人当中他看出来了,“丁敬宇”,敬宇是他的字,他的名字叫丁宾,这个人在十个人当中年岁最轻,“年最少”,非常谦虚。了凡就告诉另外一个同伴,也是参加考试的费锦坡,跟他讲,他说:‘丁敬宇今年一定会考中,中进士。’费就说:‘何以见得?’了凡先生说:“惟谦受福”。这一句就是从《易经》里头下的定论。“兄看十人中”,你看我们十个人当中,有哪一个像丁敬宇这样谦虚的?“恂恂款款”,是讲的信用、忠厚、诚实。“不敢先人”,总是居人之后,这个难得,不敢为人先。“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对于每一个人都能恭敬顺承;换句话说,在大众之中他不坚持成见,能够随顺别人,这个难得!“有受侮不答”,他受别人侮辱,他没有一句话说。“闻谤不辩”,听到别人毁谤他,他不辩白。丁敬宇都做到了,他一个人能够如此,天地鬼神都会保佑他,哪有不中的道理?及开榜,果然中了。了凡先生没中,了凡考进士考了三次,前面两次都没中,这是头一次。他三十七岁这一年去考试,没有考中。第二位他举的冯开之,这一年了凡先生四十三岁。
【丁丑在京】
丁丑年是公元一五七七年,我们用公元来计算,我们的概念比较清楚。这一年他又去考进士,这是第二次去考,第一次是三十七岁,第二次是四十三岁,第二次去考。
【与冯开之同处】
这也是跟他同时去考试的冯开之,也是浙江人,是他们的同乡。
【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
他年轻时候的习气全都没有了,冯开之这一次参加考试中了状元,就是进士的第一名。
【李霁岩,直谅益友,时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
当时有一位李霁岩先生,这是很直爽的一个朋友,见到别人的过失,他要当面批评。见到冯开之也是毫不客气批评他,可是冯开之“平怀顺受”,心里听到之后非常平静,完全接受。“未尝有一言相报”,‘相报’就是辩白,没有一句话来辩白,别人所指责的完全承受。
【予告之曰】
我跟冯先生讲。
【福有福始,祸有祸先。】
祸福都有预兆,‘始’跟‘先’当预兆讲。
【此心果谦】
他这谦虚不是装的,是真的,出自于真诚心。这样谦虚的人:
【天必相之】
“相”是襄助,老天爷也会襄助他。
【兄今年决第矣】
他就判断:你今年一定考取。
【已而果然】
不但他考取,他是第一名被录取,以后官做到翰林院的编修。这是第二次了凡先生参加进士的考试,遇到同乡的冯先生。第三个例子:
【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
“童年”,没有满二十岁,二十岁叫‘弱冠’,十九岁以下叫‘童年’。可见这个人相当聪明,他童年的时候就中举人,考取举人。以后考进士就没有办法,考了许多次都没有考取。
【其父为嘉善三尹】
他的父亲是嘉善县的三尹。三尹就是县里面它的地位是在第三级。通常我们叫大尹,大尹是县长,大概要照现在的说法,二尹应当是秘书长、主任秘书,三尹大概是科长,这县政府的组织。
【随之任】
他随著他的父亲到嘉善来就职,他父亲相当于县政府的科长。
【慕钱明吾】
钱明吾是当时的一位学者,很有学问、德行的一位老先生。
【而执文见之】
他自己做了文章,把自己的文章带去给钱先生看。
【明吾悉抹其文】
钱先生把他的文章大幅度的批改,许多地方都把它划掉了。
【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
通常文人的习气,总是自己的文章好,别人改动自己文章,心里总是不服。可是赵裕峰不一样,钱先生改了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一点怒容,而且真正是心服,心服口服,确实能够改正。
【明年,遂登第。】
到第二年,他再参加进士考试,他考中了。谦虚重要!第四位是夏建所:
【壬辰岁,予入觐,晤夏建所。】
这一年是了凡先生五十八岁,入觐是见皇帝,在京城遇到夏建所。
【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
非常谦虚,真正做到自卑而尊人。
【归而告友人曰】
他回来告诉他的朋友们说。
【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
壬辰年遇到夏建所,他观察非常准确。“凡天将发斯人也”,这个话就是说,这个人将要发达之前,福报还没有现前,智慧已经透出来了。智慧透出来之后,“则浮者自实”,‘浮’是轻浮,他自自然然就老实了,放肆的自自然然他就收敛了。“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这是老天爷启发他,他智慧开了。这一次考试开榜的时候,果然中式。第五位是张畏岩,这是反面的一个例子: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
书念得好,文章写得好,在现在讲学术界里他有相当的声誉,大家都非常赞叹他。
【甲午,南京乡试。】
“乡试”是考举人,张畏岩是个秀才,考举人。
【寓一寺中】
住在一个寺庙里。
【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
考试完了之后,揭晓的时候,他没考中。没考中他就骂考试官:‘我的文章写得这么好,为什么没有被录取?’心里非常不平。
【时有一道者,在旁微笑。】
“道者”是一位道长。道长在旁边听他在那里大骂试官,在那里不平,埋怨!这个道长在旁边笑。
【张遽移怒道者】
张畏岩骂考试官,道者在旁边讥笑,他就转过来骂这个老道。
【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
道者就讲:相公,你的文章一定不好。
【张益怒曰】
张脾气就更大了。
【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
你没有看到我的文章,你怎么晓得不好?
【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这道长讲得有道理。作文一定要心气和平,心平气和才能写得出好文章。现在听你骂考试官,你的心非常不平,你的文章怎么能写得好?张畏岩也算是很难得,他听了道长的话,说得很有道理。
【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
他就把怒息下来,反过来向道长请教。这个难得,不容易!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
这个道长跟张畏岩讲:考试能不能考中,那是命。命里头要是不该中,你文章作得再好,都没用处。所以古时候考试,没有不重视阴功,上是祖宗积德,下是自己要有阴功,积阴德,积些善事不为人知道,鬼神在当中默默的保佑,你参加考试中的机会就很多。所以道者就告诉他:你必须自己做个转变。就如同了凡先生遇云谷大师一样。
【张曰】
张畏岩讲:
【既是命,如何转变?】
既然命里头不该考中,我怎么个转变法?
【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道者讲,造命虽然是天,可是‘立命者我’,他这个意思跟云谷禅师的说法完全相同。劝他“力行善事,广积阴德”,有求必应!
【张曰:我贫士,何能为?】
我是一个贫寒的读书人,你叫我去做善事,我没有力量。纵然心里想做,所谓是力达不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教他修善积德的方法。善事阴功都是由心造,要常常存一个善心,常常存帮助别人的心,这就无量功德。这就举现前的例子,谦虚这一节,不要花钱,你可以做得到的;你为什么不自己反省,你去骂考官?这就是你的过失。
【张由此折节自持】
张畏岩从此之后,把傲慢的习气慢慢都改掉。
【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真老老实实断恶修善,天天做反省的功夫,所以他的善德天天有进步。
【丁酉,梦至一高房,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旁人,曰:此今科试录。】
丁酉年,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他自己到了一个很高大的房子里。这高大的房子一定是政府办事的机构,不是平民的住宅,建得很高大。他在这里面看到一本名册,名册里面有许多格子缺了。他很好奇,问旁人:‘这是什么东西?’别人告诉他,这是今年考试录取的名册。
【问:何多缺名?】
他就问:‘为什么名册里好多空格缺名的?’这个人说:
【曰: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
每三年等于说重新审查一次。
【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
原本名册有名的,这三年当中他要是积德,他没有过失,他的名字才保全。
【如前所缺】
你看到这里面空格的。
【皆系旧该中式】
他原本应该在这一次考中的。
【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
因为这三年当中他造作恶业,名字除掉了。
【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
你这三年来。
【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
他说:你这三年来,你能够折节自持,每天修善积德,或者可能补这一个缺,希望你自爱。
【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这一次参加考试,这就是丁酉年参加考试,果然被他考中,考中第一百零五名。改过确实有效验。
下面是第二段,这是总结:‘虚心屈己,受福之基’。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
我们人如何跟天地鬼神相处?现在这个世间,一般人不相信,不相信有鬼神,对鬼神这个事情完全置之不理。鬼神有没有?鬼神有。鬼神照不照顾你?不再照顾了,鬼神虽有,也远离了。人不信佛菩萨,不信天地鬼神,天地鬼神只好站在一旁冷静的观察,看你造作罪业,看你受恶报。什么时候你回头了,你回心转意了,知道忏悔了,天地鬼神还是来照顾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鬼神也不例外。
【趋吉避凶,断然由我。】
自己一定要造因,这一点鬼神没法子帮助我们。
【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
这几句话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存善心,一定要制止自己不正当的行为,天地鬼神是善良的,我们造作不善就得罪于他。我们修善积德,这就跟天地鬼神同心同好,同样的嗜好。“虚心屈己”,‘屈’是要折节,要委曲自己,我们常讲委曲求全,这样天地鬼神自自然然就加持你。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对什么人,自己能够迁就一点,委曲一点,好!这才是“受福之基”,‘基’是基础。
【彼气盈者,必非远器。】
这个人气势凌人,贡高我慢,这个人的前途不会远大。“必非远器”,‘器’就是度量,度量有大小;这个人的度量不大,度量不大成就也不大。
【纵发亦无受用】
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就算发达了,也不会长久享受到福报。
【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
这是说稍稍有见识的人,必定不忍心把自己的度量搞得那么狭小,自己远离自己的福报。可是今天在社会上,我们看到这一类的人不在少数。
【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这一句话很重要。何况一个人能谦虚,他就能接受别人的教诲。你要是自满贡高,谁肯教你?你能够虚怀若谷,那些有德行、有学问的长者见到你,都欢喜教你,都欢喜帮助你,都欢喜成就你,你“取善无穷”!尤其是“修业者”,读书人、做学问的人,“所必不可少者也”。再看下文: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
这是了凡先生举古人的话来说。有志求功名,有求必应,孟夫子说的,必定得功名;有志于富贵,必定得富贵。这里面,求之要有道。我为什么要求功名?功名,诸位要知道,这是古时候考取举人、考取进士,目的是在作官。作官的目的,是在为人民服务;换句话说,是希望找到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机会,目的在此地,决定不是利益自己。如果为自己的富贵荣华,那你求之就不是道。你命里头有功名、有富贵,是前世所修的。这一生当中命里头没有功名、没有富贵,我求功名、求富贵,不是为自己求;为自己求,求不到的。为什么人求?为社会求,为众生求。希望我求的这个职位,能够为人民服务。这个心,这个愿,天地鬼神都赞赏,所以天地鬼神会帮助你。
古时候读书跟现在读书,确实不一样。现在读书人念大学、念研究所,你问他为什么来读书、来念这个学位,都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名闻利养,为自己五欲六尘享受,这跟从前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读这个书,天地鬼神还有没有?我告诉同学们,肯定有。就如同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社会恶人虽然很多,但是善人还是有。善人就好比是天地鬼神,恶人就好比是妖魔鬼怪,现代这个社会,妖魔鬼怪是不少。佛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讲这个末法时期,也就是讲现在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师指的就是妖魔鬼怪。妖魔鬼怪跟佛菩萨不同的地方在哪里?诸佛菩萨教人正法,教人断恶修善;妖魔鬼怪教人邪法,教人增长贪嗔痴慢;他教的东西不一样。那我们想想,现在这些世间人,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去信仰邪教,接受邪法?很简单,他教给你贪嗔痴慢,教给你享受五欲六尘,教给你可以不择手段,那正中我怀,自然就跟著去了。所以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恶的力量充斥社会。正法,正法只有隐藏起来,正法希望不被邪法完全灭绝,那只有用低姿态来求生存,这就是所谓‘法弱魔强’。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在这个环境当中,我们一心向善,自然得诸佛菩萨、善神的保佑。不要看到现在社会的现象,处处让我们灰心。如果我们真的灰心消极了,不仅是不利于自己,自己不能够奋发向上,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既不能提升,必定堕落。我们也对不起古圣先贤,对不起历代祖师大德的正法承传,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即使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还要立志,我们还要向上,我们要做出一个好榜样来给别人看。艰难、困扰是决定有的,这个力量肯定是大的,我们要能突破。当外面邪魔力量十分强大的时候,我们要知道退避。古大德的方法是隐居,躲到深山隐居,与他们决定不产生利害的冲突,正法还是可以绵延下去。古来的大德遇到这种灾难,往往是隐居在深山,教一、两个学生,法脉永远不断。到众生有福的时候,这些传人传到后代,决定开花结果。譬如禅宗就是很好的例子,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传法,没有人认识他,跟梁武帝见了面,言谈之间不能得梁武帝的欢心,梁武帝不护持他,他只有到少林寺去面壁,一生传一个人,慧可。慧可一生也传一个人,传僧灿。只要传一个人就行,这个法就不会断掉。到了第六代,惠能大师缘成熟了,五祖忍和尚把这个法传给惠能,惠能居然在一生当中传了四十多个人,而且把禅宗传遍了中国。这在佛法讲‘时节因缘’,因缘不成熟不能勉强,勉强决定反受其害不得其利。我们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二十卷)
净公上人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谦德之效’最后这一段,我们先把文念下来: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
求取功名富贵的用意,前面已经跟诸位说过了,大概都不外乎寻求一个为众生服务的机会。在今天的社会,可以说在本质上跟从前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要找一个为社会、为众生服务的机会非常之多,无需要求取功名,也能够达到为一切众生兴建大利,每一个行业几乎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工商业里面,我们现在看到的许许多多跨国的公司,这些企业家们,可以说古时候功名与富贵,他们都是兼而有之,这是过去生中修积的大福德因缘,才有这样殊胜的果报。
佛经里面常常跟我们说,要福慧双修,果报才真实。如果是修慧不修福,换句话说,虽有聪明智慧,物质生活还过得很辛苦;假如是修福不修慧,造业的机会就特别多,这一生福报享尽了,来生到哪里去。生在现代社会,受到现代的教育,一般人都把天地鬼神看作迷信。自己得富贵之后,往往无所顾忌,纵情享受,不知不觉当中,就造了许许多多罪业,他知不知道?他知道,损人利己。尤其像这些大的企业家们,今天整个世界的金融,操纵在他们的手上。股票、汇率,他们想涨就涨,想跌就跌,做这些不正当的游戏。这两年,亚洲产生的金融风暴,许多国家几乎破产。这个国家的人民,侥幸得来的财富固然有,但是老老实实以自己血汗挣来的钱很多很多,一个金融风暴之下,一生的辛苦都被人家拿去了。这个造的业重!这个业太重了,伤害多少人生命财产。这里头怎么会牵涉到生命?许多在金融风暴之下,财产一旦贬值,贬的幅度太大,他的打击受不了,自杀的、跳楼的,我们常常听到。现在在这个世间,还有许多同修告诉我,自杀的人太多了,老年的人厌世自杀,感觉得这个社会没有前途、没有希望;年轻人不得意的时候也自杀。甚至于现在到中小学生,我们也常常听到自杀的,什么原因自杀?考试不及格,分数不如人,你说这成什么世界!
所以,如果是个有良心的人,是个受过圣贤教诲的人,一定要发心来挽救这个劫运,不要让这个劫运真的被预言家所说中,那实在是人类最大的不幸。这个事情细细想来,难!是真难!可是再难也要做,不能不做,古人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才是仁人志士。佛家说,圆满的智慧,善巧方便,今天人讲高度的智慧,灵活的手腕,灵活的手腕就是佛家所说的善巧方便,帮助这个社会。从哪里帮助起?这是我们现前重要的课题,我们仔细观察,现在众生病在哪里?病在迷失了自己,迷而不觉,因为迷,迷失了自性,迷失了良心,良心是真心;妄心用事,这妄心就是讲的感情用事,真心是理智。人失掉理智,感情用事,这还得了吗?因此才会变成邪而不正,染而不净,心里头是污染的,不是清净的,这是病根之所在。挽救之道,就像儒佛所说的,要教他,今天挽救之道不是别的,是教育,是教学。那也许有人说,现代的教育很发达,城市乡村学校林立,比古时候不知道要超过多少。这个话从形式上来讲没错,如果就实质而论,现在没有教育。学校虽然多,学校的内容是什么?我们有没有仔细去想一想,有没有冷静的去观察?
究竟什么叫教育?中国古大德对这个‘教’,他有个定义,什么叫做‘教’?先觉觉后觉,叫做教;先知觉后知,叫做教;先知先觉就叫做圣人,在佛家就称之为佛菩萨。他们先知先觉,我们不知不觉,他来教导我们,我们也觉悟了,也知道了,我们则是后知后觉。如果没有这些人教导我们,我们怎么会觉悟?圣贤人的教学内容,可以分几个方面来说:第一,他教学的内容是教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佛家般若经上所说的‘诸法实相’,这四个字用现代的话来说,诸法就是整个宇宙人生,实相就是真相。哪里有迷信?哪有不是处?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真相果然明白了,人生是我们本人,宇宙是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今天对本人迷了,不知道自己,不认识自己,禅宗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我们不知道!我们对我们生活环境也是迷而不觉,所以才胡作妄为,破坏了自然生态,破坏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你为什么会破坏?你迷,你不知道事实真相。古人给我们叙说的,宇宙之间,其大无外,里面的状况非常复杂,佛家讲十法界,十法界是大分,概略的把它分为十大类,细分无量无边,我们对它一无所知。无知还罢了,还完全加以否认,说这是迷信,那就是了凡先生所说的,我们自以为是,贡高我慢,没有丝毫谦虚,连接受教育的机缘都断掉了。即使有圣贤来,即使有佛菩萨来,也不会给你说一句话。为什么?你听不进去,你不能接受,这还得了吗?
但是我们在这半个世纪里面,也走了许许多多的国家地区,我们接触,当然多数都是中国侨民跟东南亚这些小国家的侨民,我们相聚在一起,总是亚洲人,总是黄皮肤的人。这些人纵然在这一生当中,没有受过古圣先贤的教诲,他的上一代,再上一代,曾经接受过;换句话说,他还有这些种子习气,我们把儒释道三家的教义,略略提出来跟大家探讨,都能生欢喜心,这在佛法里面叫‘善根发现’。不仅是在中国人的分上,现在有许许多多的西方人,我们在美国遇到,在澳洲遇到更多,我们跟他讲伦理道德,跟他讲圣贤教诲,都能欢喜接受。于是我们就肯定了。
孔孟的教学,是不是孔子的学说?现在人都说,‘这是孔子的学说’,‘这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一套’,这个观念错误!孔子所说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都是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人,我怎么能相信?我怎么能接受?我为什么受他影响?自以为聪明,自视甚高。其实他想错了、看错了;孔老夫子自己说,他一生没有创造,现在人讲创作,孔老夫子没有创作,夫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他一生没有创作,他所说的都是古圣先贤的教诲,不是自己的。释迦牟尼佛为大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也不是自己的,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创作,他说的东西从哪里来?古佛所说的。那我们要问,古圣先贤是谁?古佛是谁?追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的心性,自己的真心。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话讲得好!一切众生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就具足跟一切诸佛圣贤一样的智慧、一样的能力、一样的相好、一样的福报,所以佛看众生是平等的,佛看众生是尊敬的;我们轻视佛菩萨,佛菩萨不轻视我们,他知道我们跟他没有两样,只是现在迷失了真心、迷失了自性,变成这个样子。我们会有清醒的一天,醒过来跟他就无二无别。我们今天变成这个样子,佛说得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的病,就病在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这个东西害了我们,使我们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
这才真正知道,大圣大贤、诸佛菩萨他们的智慧、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教诲,是从真心里流出来的。决定没有加丝毫意思在,意思就是妄心;不加丝毫意思,就完全没有妄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我说了十个字形容我们的真心本性,从这里流出来的。所以圣贤的教诲、佛菩萨的经教,都是自己真心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别人的,不是从外头来的。如果你能够体会到这一层,你自自然然欢喜接受,为什么?它不是别人的东西。我念儒书,不是孔子的,是我自己心性里面的;我读佛经,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是我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经典,跟释迦牟尼佛所说无二无别,我就情愿去接受,这是事实真相。
今天我们要讲兴大利,种大福,要在哪里种?如果对于现实社会里头,种种状况你都能够了然,都能够明白,你就晓得,救人无过于消除他的错误知见。怎样帮助众生,放弃错误的想法、看法,学习圣贤人他们正确的观念。由此可知,这个事情是教育,所以中国在古代,《礼记》里面所说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领导全国的人民,什么最重要?教育最重要。同样一个道理,年轻人成家了,结婚生子成家了,家庭什么最重要?教学为先。所以,家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大根大本,做父母不容易!家庭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从母亲怀孕那天开始,知道自己怀孕了, |
|
|
|
|
|
|
|
8#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8 12:59:32
|
只看該作者
就要教你的小孩,怎么教?我的心要正,我的行要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因为母亲起心动念、身体动作行为,都影响胎儿。今天讲父母爱子女,你要不能这样照顾,你不爱你的子女,你的子女将来出世长大不听话,你自己要负责任,你没有把他教好。所以,从胎教开始。小孩生下来之后,他的眼睛一张开,他就能看到外面,我们要给什么给他看?要给纯正之法给他看,决不能让他去接触邪恶,邪恶的画面不能让他看到,邪恶的音声不能让他听到,从小培养他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这是父母对儿女真正的爱护。
五、六岁要教导他读书,要教导他学礼,学礼就是有规矩,这是中国古代的小学,我们今天说实在话,非常可怜、可悲,我们没有受过这个教育,所以看到古书上的记载,我们非常羡慕。古人从小教起,那个印象非常深刻,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习惯,一生他都不会改变。六、七岁教他做人的一些规矩,这有一本小册子《弟子规》,这个小册子里面所说的一些原理原则,一生他都奉行,他都不会违犯,这是幼教,现在讲幼儿教育。古时候七岁上学,上学是上私塾,私塾的老师负责教学生,接受正式的教育。《弟子规》是学前教育,没有这个基础,不能接受正规教育。正规教育,老师教什么?教孝,教忠,教孝悌忠信,这是老师的事情。父母教儿女,尊师重道。怎么个教法?光是口头说不行,印象不够深刻,要自己做给学生看,父母要做给儿女看。
我大概是七、八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在家乡,一个亲戚的祠堂里面,有一位老先生在那里教私塾,学生有二、三十个人,我的父亲送我去上学,预先跟老师约好,上学这一天带我去拜老师。父亲带了礼物,这是束修,供养老师的礼物,到这个祠堂的大殿,当中供奉著一个很大的牌位,‘大成至圣先师神位’,那是孔老夫子牌位,先向孔老夫子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礼,我父亲在前面,我跟在后面,跟在后面拜。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座,老师坐在孔子牌位的旁边,我的父亲在前面,我在后面,再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老师坐在那里不动,坐在那里受礼。我们做学生看到,我的父亲对老师行三跪九叩首,你想想看,我们做学生的,敢不听老师话吗?敢不尊重老师吗?我父亲对老师这么尊重,我当然要尊重,尊师重道,是父亲教的。老师接受家长这样隆重的大礼,他要不认真教导学生,他怎么对得起人家的父母?受这么大的礼,接受供养,供养多少倒无所谓,人家家长这样真诚,把子女托付给你,你要不能好好的教,你有罪过!
尊师重道是怎么样教的?父亲教的。父亲不在,一定是家里面的长辈,代表父亲教导你尊师重道。所以我们对老师的尊重,对老师的恩德,活到这么大的年纪,念念不忘!为什么会念念不忘?小时候父亲教的。在私塾里面,老师教导我们,他也是以身作则,教给我们生活教育,洒扫应对、穿衣吃饭,老师教的。老师做榜样,学生跟老师生活在一起。行有余力,这才学文。行有余力,行是什么?生活教育。都做得不错了,都很有规矩了,走路有走路的样子,站立有站立的样子,对人懂得礼节,对长辈应该如何,对平辈应该如何,你都懂得,从小养成习惯。然后再教学文,文是什么?识字。都是念古书,这些古书,老师只教句逗,只教你念。从前我们那个时候念的书,还没有标点符号,上书的时候,学生要拿著自己课本,老师拿著朱砂笔,给我们把句子圈出来,句逗。教我们念,就是字念得正确,不能念错;句子念得清楚,不能够念破句,那就错了。只教句逗,只教识字。
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我记得我那个时候,同学们年岁大的,有十六、七岁的,大我很多;小的,大概七、八岁,我们是很小的。每个人念的课本不一样,有念古文的,有念《四书》的,我记得我那个时候念的是《幼学琼林》,那是属于一般常识,现在来讲是常识课本;有念《千家诗》,有念《百家姓》。老师只教句逗,不讲书里头的意思,不讲解的。到什么时候讲解?年岁大了,像我们同学当中,有一些年岁大的,十六、七岁的,他们念古文、念《左传》,老师给他们讲解。这是在我那个时代。大概比我小个两岁的人,这个机会就没有了,以后就变成学校。乡下也办短期学校,私塾就没有了,我也没有再听说了。中国古时候的教育,好!扎根教育,根深蒂固。我在这个时代,这几十年当中,没有受到环境的污染,靠小时候那一年的教育,时间不长。以后社会就动乱,军阀的战争,对日本人的抗战;中日抗战的时候,我十一岁。
我们现在回想起来,那种扎根的教育多么重要!老师教导我们,全都是圣贤的教诲,这些书虽然念了,不知其义、不解其义,可是年龄大了之后,对于这些书,还是非常爱好。自己多读、多研究、多向人请教,逐渐逐渐能懂得这些意思,懂得的愈多愈欢喜。再观察今天社会的病态,多多少少能看得出一点根由。今天社会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们今天怎样帮助自己?怎样帮助社会大众?所以在今天还是一句老话,无过于提倡伦理、因果、大乘的教学。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我没这么大的智慧,这是印光老法师说的。我肯定老法师这个说法,我赞扬老法师这个说法。
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如果没有伦理、没有因果、没有大乘,这个社会动乱很难平息,很难恢复秩序。不仅印光大师有这个智慧、有这个见识,我听一些朋友告诉我,七十年代就是一九七0年前后,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有一次欧洲有一个国际会议,特地请他去讲演,他去了。他在讲演当中,提出了一个警告:解决二十一世纪世界的纷争、世界上的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这是英国人说出来的。他这一次讲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效果。那个时候我在台湾,台湾天主教突然提倡祭祖,我感觉到非常惊讶!过去基督教、天主教不准人祭祖,都把祖宗牌位拿去烧掉,怎么他们提倡祭祖?我大惑不解,到处打听。以后赵默林居士告诉我,他说于斌枢机主教从欧洲参加这个会议回来,大概是听到汤恩比这个讲演。不但他感动了,教廷感动了,天主教的教廷,就是他们的教皇,那个时候下了一个命令,让全世界的天主教神职人员,主动要找佛教对话。所以天主教跟佛教关系逐渐逐渐接近,这是一个根源。我在台湾,天主教的神学院请我去教书,与汤恩比这个讲演有关系。
更难得的,最近这三年,英国那边同修告诉我,英国的教育部,下令他们的小学、中学、大学课本里面,都有佛教的内容;我们中国还没有,他们已经在读佛教的经典了,学校正规的课程。隔了一年,前年,澳洲澳大利亚的政府也规定学生要读佛经,他们把佛经翻成了英文。这个教科书,我在澳洲,澳洲同修送了我两册,那个本子都很厚。现在外国人认真学佛,认真研究中国儒家的东西。他学这个干什么?挽救世道人心。所以我现在还有意思到英国去访问,看看英国对于伦理、大乘的教学,我们不能不注意。
现在我们看看末后这两行文字:
【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
因为我们谦虚、方便,才能接受别人的教诲。英国人谦虚,澳大利亚人谦虚,能够接受孔孟的学说,能够接受大乘经教。
【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
开头不见得是有真心。
【不过一时意兴耳】
一时高兴,参加去考一考。
【兴到则求,兴阑则止。】
兴趣来了就求,兴趣不来就算了。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
孟子有这么两句话,这两句话是对齐国大王说的。齐国大王喜欢音乐,但是他是个人喜欢音乐,如果能够与民同乐,那齐国就会兴旺起来。
【予于科名亦然】
我对于科名,求取科名的心也是这样的。也像孟子所说的,一定要落实、推广到积德行善,要尽心尽力去做。得到这个功名,得到这个地位,像他得到这个县长,有这个机会为民众服务。只要存这种心,行这样的事,命运与福报都可以由自己做主宰了。好,《了凡四训》我们就讲到此地。谢谢大家收看。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