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74|回復: 12
|
佛说三归诸经集录卍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
|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说三归诸经集录
前言
尊敬的净公上人说过:“今天,现在的人接受西方教育,中国传统教育丢掉了,传统教育的根就是孝道。不学《弟子规》,不要孝顺父母,中国文化的根毁掉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会跟著消失。历史上,地球上出现四个古文明,三个都消灭了,唯独中国还存在。中国在我们这一代如果救不起来,肯定会消灭,这是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遇到头一桩大事。我们能够把佛法救住了,传统文化救住了,那是无量无边的功德,会让这个世界往后出现千年盛世,肯定的。”“一切要从教育著手,要从教育上下手。”当今,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灭绝危险。所以急需延续、拯救中华文化。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说“仁者爱人”, 又讲「仁者无敌」,一个仁慈的人他心里没有冤家对头。佛家说对人要慈悲。佛法是教育,是佛陀的教育!人天导师佛陀在观经中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又说:“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尊敬的净公上人说:“三福这三条,佛说是一切诸佛净业正因,换句话说,无论你修学那一个科系,这三条叫作“共同科目”;无量法门里面,这三条是大家必修的课程,非常重要。像盖房子一样,无论你盖的是那一种样式,这是打基础打地基,一定要很稳固、很坚牢,这个大厦你才能建成,所以这三条我们要特别重视。”“《观经》一开始就教我们打基础,修三种福,第一种「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要真正做到,念没用处的。第二种「受持三皈」,三皈是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要真正做到;「具足众戒」,众戒,我们在家,实在讲现在出家也一样,五戒守好就可以了,五戒也是具足戒;「不犯威仪」,威仪是礼节,我们守礼。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总共三种净业十一句。这十一句要统统把它做到,要不能统统做到,你将来往生都有障碍。如果你条条统统做到,我敢说你必定预知时至,你临走的时候一定没有病苦,为什么?你有福。这三种福是大福报!福报修成了,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多住几年,不碍事,多住几年干什么?劝进行者,就是为这个理由。”“戒里面最根本的是什么戒?给诸位说不是五戒,也不是杀、盗、淫、妄这四个根本戒,根本戒是三皈戒,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五戒、十戒,大小乘所有戒律,都是修三皈戒的,所以三皈戒为修行的根本,是修行最高的原理原则。「皈依佛」,佛是觉的意思,觉悟,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样样都觉悟,觉而不迷,这叫做「皈依佛」。「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见解不是邪知见,是正知正见,正而不邪。「皈依僧」,僧是清净的意思,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是净而不染。这三条叫做三皈戒,这是佛法修行的大根大本。五戒修的是觉正净,十戒还是修的觉正净,一切大小乘戒律统统修的是觉正净。”有感于此,笔者敬集乾隆大藏经中关于“三归”、“三自归”的文字于一编,以飨读者。
惭愧佛弟子:妙音
2017年10月4日
...请如来转大法轮。久住于世莫般涅槃。时天帝释。复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修三乘道所有善根。云何回向一切智智。佛告天帝。善男子。若有众生欲求菩提修三乘道。所有善根愿回向者。当于昼夜六时殷重至心作如是说。我从无始生死以来。于三宝所。修行成就所有善根。乃至施与傍生一搏之食。或以善言和解诤讼。或受三归及诸学处。或复忏悔劝请随喜所有善根。我今作意。悉皆摄取。回施一切众生无悔吝心。是解脱分善根所摄。如佛世尊之所知见。不可称量无碍清净。如是所有功德善根。悉以回施一切众生。不住相心不舍相心。我亦如是功德善根。悉以回施一切众生。愿皆获得如意之手。撝空出宝满众生愿。富乐无尽。智慧无穷。妙法辩才悉皆无滞。共诸众生同证阿耨多罗...(第0122部~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
...子。若复有人于此金光明微妙经典众经之王灭业障品。受持读诵。忆念不忘。为他广说。所获功德。于前所说供养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校量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住正行中。劝请十方一切诸佛。转无上法轮。皆为诸佛欢喜赞叹。善男子。如我所说。一切施中。法施为胜。是故善男子。于三宝所。设诸供养。不可为比。劝受三归。持一切戒。无有毁犯。三业不空。不可为比。一切世界一切众生。随力随能随所愿乐。于三乘中。劝发菩提心。不可为比。于三世中。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皆得无碍。速令成就无量功德。不可为比。三世刹土一切众生。令无障碍得三菩提。不可为比。三世刹土一切众生。劝令速出四恶道苦。不可为比。三世刹土。一切众生。劝令除灭极重恶业。不可为比。...(第0122部~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
...菩提。修行声闻缘觉大乘之道。若有众生未得修行功德善根。云何悉以回向为一切智智。
佛言。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行声闻缘觉大乘之道。若有众生未得修行。一日一夜一心一意口自说言。我从无始生死以来。所有善根皆已成就。于三宝所若于他所。乃至畜生人非人等。乃至升撮以施一切。兼以善言和解斗诤。三归学戒。一切功德善根。皆由忏悔而得。皆由随喜而得。皆由劝请而得。是诸善根安置一处。摄受同时合集称量。皆以回施一切众生。永已舍施更无夺心。解脱不摄由如诸佛世尊知者见者不可思量。无碍无垢佛智慧故。如是一切功德善根。悉以回施一切众生。不住相心不舍相心。我亦如是。功德善根悉以回施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皆得宝手。破空出宝满众生愿。...(第0126部~合部金光明经八卷)
...多不。甚多世尊。佛言。善男子。是金光明微妙经典众经之王业障灭品。汝当受持读诵忆念不忘为他广说。如前功德善根。于后所得功德聚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住正行中。劝请十方佛土正觉世尊转无上法轮。皆令如来欢喜赞叹。善男子。如我所说一切施中法施为胜。是故善男子。于三宝所所设供养不可为比。受持三归一切诸戒不可为比。三宝不空不可为比。一切世界三世三宝。劝请久住不可为比。三世一切世界。于无量劫劝请如来说深正法不可为比。一切世界一切众生。随力随能随心。于三乘中劝发菩提心不可为比。三世一切世界众生。皆令无碍速得成就功德满足不可为比。三世一切世界所有众生。劝令无碍得三菩提不可为比。三世一切世界众生。劝令出四恶道不可为...(第0126部~合部金光明经八卷)
...悉住声闻神通乘行菩提之心所有福德。文殊师利。若复更有若善男子若善女人。令一众生得住如来神通乘行菩提之心。此福胜彼过阿僧祇。文殊师利。若善男子若善女人。能以天衣天百味食。于日日中施与十方一切世界微尘等数一切众生。如是乃至恒河沙劫。常如是施所有福德。文殊师利。若复更有若善男子若善女人。惟以一食于一日中。一时施与一优婆塞信入三归受持五戒于佛法中清净心者。此福胜彼过阿僧祇。文殊师利。若善男子若善女人。能以天衣天百味食。于日日中施与十方一切世界微尘等数诸优婆塞信入三归受持五戒于佛法中信清净者。如是乃至恒河沙劫。常如是施所有福德。文殊师利。若复更有若善男子若善女人。惟以一食于一日中。一时施与八辈僧中最初一人。此福胜彼过阿僧祇。文殊师利。若善男子若善女人。能以天衣天百味食。于日日中施与十方一切世界微尘等数八辈僧中初第一人。如是乃至恒河沙劫。常如是施所有福德。文殊师利。若复更有若善男子若...(第0128部~不必定入定入印经一卷)
...一太子,名曰不眴,终竟三月供养如来及比丘僧,奉诸所安一如圣王。时转轮王日至佛所,瞻睹尊颜及比丘僧听受妙法。善男子,尔时大臣宝海梵志,周遍到于阎浮提内男子、女人、童男、童女一切人所,乞求所须。尔时,梵志先要施主:‘汝今若能归依三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然后乃当受汝所施。’时阎浮提一切众生,其中乃至无有一人不从梵志受三归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既令诸人受教诫已,即便受其所施之物。尔时,梵志令百千亿无量众生住三福处,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太子不眴供养如来及比丘僧竟三月已,所奉哒嚫,八万四千金龙头璎,唯无圣王金轮、白象、绀马、玉女、藏臣、主兵、摩尼宝珠;其余所有金轮、象、马、妙好火珠、童男童女、七宝衣树、七宝华聚、种种宝盖、微...(第0138部~悲华经十卷)
...偈言:
“‘善心慈悲, 导师可起,
诸佛世尊, 咸称赞汝,
能断坚牢, 诸烦恼结,
当来成善, 净智慧藏。’
“善男子,尔时离怖恼菩萨闻是偈已,心大欢喜,即起合掌,前礼佛足,去佛不远复坐听法。
“善男子,尔时宝海梵志有三亿弟子,在园门外一处而坐,教余众生受三归依,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善男子,尔时梵志劝诸弟子作如是言:‘汝等今者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取佛世界。今于佛前,如心所求,便可说之。’是三亿人中有一人名曰树提,作如是言:‘尊者,云何菩提?云何助菩提法?云何菩萨修行菩提?云何系念得于菩提?’尔时,其师报言:‘摩纳,如汝所问菩提者,即是菩萨之所修集四无尽藏。...(第0138部~悲华经十卷)
...善法;若学声闻、缘觉、大乘,以愿力故欲来生我世界,既来生已,复取一切诸不善业粗朴弊恶,其心喜求强梁难调,专以四倒贪著悭吝。如是等众生八万四千异性乱心,我当为其各各异性,广说八万四千法聚。世尊,若有众生学无上大乘,我当为其具足广说六波罗蜜,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若有众生学声闻乘未种善根,愿求诸佛以为其师,我当安止于三归依,然后劝令住六波罗蜜。若有众生喜为杀害,我当安止于不杀中。若有众生专行恶贪,我当安住于不盗中。若有众生非法邪淫,我当安止不邪淫中。若有众生各各故作诽谤妄语,我当安止不妄语中。若有众生乐为狂痴,我当安止不饮酒中。若有众生犯此五事,我当令受优婆塞五戒。若有众生于诸善法不生喜乐,我当令其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若有众生少于善...(第0138部~悲华经十卷)
...为意相琉璃宝珠。其明焰盛,从金刚际出于世间,上至阿迦尼吒天,雨种种华,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波利质多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有净光明大如车轮,百叶千叶,或百千叶,或百千华,其光遍照。复有好香微妙常敷,观者无厌。其明焰盛不可称计,微妙之香无量无边,纯雨如是无量诸华。当其雨时,复出种种微妙音声,佛声、法声、比丘僧声、三归依声、优婆塞戒声、成就八戒声、出家十戒声、布施声、持戒声、清净梵行具大戒声、佐助众事声、读经声、禅思惟声、观不净声、念出入息声、非想非非想声、有想无想声、识处声、空处声、八胜处声、十一切入声、定慧声、空声、无相声、无作声、十二因缘声、具足声闻藏声、学缘觉声、具足大乘六波罗蜜声,于其华中出如是等声。色界诸天皆悉闻之,...(第0138部~悲华经十卷)
...阇维其身收取舍利,起七宝塔高五由旬,纵广正等满一由旬,于七日中复以种种无量无边华、香、妓乐、宝幢、幡盖而供养之。尔时复令无量无边众生,安止住于三乘法中。
“善男子,大悲菩萨过七日已,与八万四千人俱共出家,剃除须发,著染袈裟,于宝藏佛般涅槃后,随顺等心炽然正法满十千岁。复令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安止住于三乘法中,及三归依、五戒、八斋、沙弥十戒,次第具足大僧净行。复更劝化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安止住于神通方便四无量行,令观五阴犹如怨贼,观于诸入如空聚落,观有为法从因缘生,劝化众生令得知见,观一切法如镜中像、如热时炎、如水中月,于诸法中皆知无我无生无灭,第一寂静微妙涅槃。复令无量无边众生,安止住于八圣道中。作如是等大利益已,即便命终。寻...(第0138部~悲华经十卷)
...者何?若于末世、像法出家,不能成就护持戒聚,离圣七财。以不护戒,没于生死污泥之中,堕三恶道,不能得生天上人中。以是因缘,我等不能出家修道。’善男子,我复重问:‘卿等何以不发无上道心?’六子答言:‘若能与我阎浮提者,然后我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我闻是已心生欢喜,作是思惟:‘我今已化阎浮提人,安置三归,受八戒斋,住于三乘。我今当分此阎浮提以为六分与此六子,令其得发无上道心,然后我当出家修道。’思惟是已如其所念,分阎浮提即为六分,赐与诸子寻便出家。尔时,六王各相违戾,不相承顺,互相抄掠,攻伐斗诤,缚束枷锁。尔时,一切阎浮提内,苗稼不登,人民饥饿,水雨不时,诸树枯悴,不生华实,药草不生,人民、禽兽及诸飞鸟悉皆饥饿,...(第0138部~悲华经十卷)
...讯释迦牟尼世尊,起居轻利,气力安不?”
时,二菩萨即白佛言:“世尊,我见彼佛一切世界大众云集,在地虚空充满侧塞,其间无有空缺之处。若我等往,当住何处?”
时,佛告言:“诸善男子,莫作是语,言彼世界无止住处!所以者何?彼所住处宽博无边。彼佛所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以本愿故悲心广大,乃令无量诸众生类入于佛法受三归依,然后为说三乘之法,复说三戒示三脱门,复拔无量无边众生于三恶道,安止令住三善道中。
“善男子,又一时中,释迦如来成无上道,未久之间为欲调伏诸众生故,在毗陀山因台娑罗窟,七日七夜结跏趺坐,三昧正受入解脱乐。佛身尔时遍满是窟,间无空处乃至四寸。过七日已,十方世界有十二那由他菩萨摩诃萨,至娑婆世界住其山边,欲见...(第0138部~悲华经十卷)
...法门诸愿满足故。念天是法门起广大心故。慈是法门超映一切诸福事业故。悲是法门增上不害故。喜是法门离一切忧恼故。舍是法门自离五欲及教他离故。无常是法门息诸贪爱故。苦是法门愿求永断故。无我是法门不着我故。寂灭是法门不令贪爱增长故。惭是法门内清净故。愧是法门外清净故。谛是法门不诳人天故。实是法门不自欺诳故。法行是法门依于法故。三归是法门超三恶趣故。知所作是法门已立善根不令失坏故。解所作是法门不因他悟故。自知是法门不自矜高故。知众生是法门不轻毁他故。知法是法门随法修行故。知时是法门无痴暗见故。破坏憍慢是法门智慧满足故。无障碍心是法门防护自他故。不恨是法门由不悔故。胜解是法门无疑滞故。不净观是法门断诸欲觉故。不嗔是法门断恚觉故。无痴是法门破坏无...(第0155-01部~方广大庄严经十二卷(第一卷~第六卷))
... 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163部
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东晋西域三藏帛尸梨蜜多罗译
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卷第一
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卷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卷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与千二百五十比丘菩萨万人。天龙八部悉来在会。咸然一心叉手听法。于是异道有鹿头梵志。来到佛所稽首作礼。胡跪合掌白佛言。久闻瞿昙名声远振。今欲舍置异学。受三自归并五戒法。佛言善哉善哉梵志。汝能舍置余道归命我者。当自悔过生死之罪。其劫无量不可称计。梵...(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惟愿世尊施我法戒。终身奉行不敢毁缺。佛言是为如来至真等正觉三世诸佛说是戒法。佛言梵志谛听谛受心持念之。又言梵志尽形寿归命诸佛无上尊。尽形寿归命法离欲尊。尽形寿归命僧众中尊。佛言梵志以三自归竟。是为真正弟子。不为邪恶之所忓娆。
佛言梵志汝能一心受三自归已。我当为汝及十方人。敕天帝释所遣诸鬼神。以护男子女人辈受三归者。梵志因问佛言。何等是也愿欲闻之。开化十方诸受归者。佛言如是灌顶善神。今当为汝略说三十六。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不罗婆(此言善光主疾病)。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婆呵娑(此言善明主头痛)。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婆逻波(此言善力主寒热)。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栴陀罗(此言善月主腹满)。...(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娑和逻(此言善至主百怪)。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波利那(此言善藏主嫉妒)。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周陀那(此言善音主咒咀)。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韦陀罗(此言善妙主厌祷)。
佛语梵志。是为三十六部神王。此诸善神凡有万亿恒河沙鬼神。以为眷属阴相番代。以护男子女人等辈受三归者。当书神王名字带在身上。行来出入无所畏也。辟除邪恶消灭不善。梵志言诺唯唯天中天。梵志又白佛言。世尊以赐三自归法。天帝遣善神三十六大王护助我身。已蒙世尊哀愍救度。今更顶礼请受法戒。佛言善哉梵志汝当净身口意。恳恻至心敬受法戒。
佛言十方三世如来至真等正觉。皆由三归五戒得之。佛言梵志尽形寿。不杀生不教他杀。是戒能持不。若能持有五神王随逐护汝身。不令邪神恶鬼之所得便。
梵志尽形寿。不盗他人财宝不教他行盗。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善神王随逐护汝身。梵志尽形寿不邪淫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随逐护汝身。众魔皆不得便。梵志尽形寿。不妄言绮语两舌斗乱。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善神王随逐护汝身。梵志尽形寿不邪淫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随逐护汝身。众魔皆不得便。梵志尽形寿。不妄言绮语两舌斗乱。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随逐护汝身。梵志尽形寿。不饮谷酒甘蔗酒葡萄酒能放逸酒。如是等酒皆不得饮。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善神王随逐护汝身。
佛语梵志。是为三归五戒法也。汝善持之勿有毁犯。说已。梵志因白佛言。世尊说言若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卫护人身在人左右。守于宫宅门户之上。使万事吉祥。惟愿世尊为我说之。佛言梵志我今略演。敕天帝释使四天王。遣诸善神营护汝身。如是章句善神名字。二十五王其名如是。
神名蔡刍毗愈他尼主护人身辟除邪恶。
神名输多利输陀尼主护...(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家亦不能害。若行来出入有小魔鬼亦不得近。带佩此神王名者夜无恶梦。县官盗贼水火灾怪。怨家闇谋口舌斗乱。自然欢喜两作和解。俱生慈心恶意悉灭。[(魅-未+夭)-ㄙ]魅魍魉邪忤薜荔。外道符咒厌祷之者。树木精魅百虫精魅。鸟狩精魅溪谷精魅。门中鬼神户中鬼神。井窖鬼神洿池鬼神。厕溷中鬼一切诸鬼神。皆不得留住某甲身中。若男子女人。带此三归五戒善神名字者。某甲入山陵溪谷。旷路抄贼自然不现。师子虎狼罴熊之属。悉自藏缩不害人也。
佛告梵志。昔迦罗柰大国有婆罗门子名曰执持。富贵大姓不奉三宝。事九十五种之道以求福祐。久久之后闻其国中。有贤善长者辈尽奉佛法圣僧化导。皆得富贵长寿安隐。又能度脱生老病死受法无穷。今世后世不入三恶道中。执持长者作是念言。不...(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始得信解。佛法大慈普济天下。我今欲舍余道归命于佛。唯愿天尊哀愍我等。使得法戒为清信士。佛言汝善思量之。人能止恶为善者。何忧不得安隐富贵。寿命延长解脱众难者乎。执持白佛言。今我以所事非真故归命于佛耳。唯愿哀愍去我浊秽之行。受佛清净决言。
佛语执持长者。汝审能尔者可礼敬三宝。执持长者即便胡跪合掌礼佛。于是与世尊授三归。受三归已当有三十六善神王。随逐护汝身。佛复告言善男子汝能远恶。求善知识世之希有。我当更授汝五戒之法。佛言第一不杀第二不盗第三不邪淫第四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第五不饮酒。长者执持已受三归及五戒竟。佛语长者。汝能持是归戒。游行之处可无所畏。戒神二十五归神三十六。常随护汝。外诸恶魔无敢当汝者。长者从佛受归戒竟。佛为说法。欢喜信解礼佛而去。于是已后长者执持到他国中。见人杀生盗人财物。见好色女贪爱恋之。见人好恶便论说之。见人饮酒便欲追之。心意如是无一时定。便自念言。悔从佛受三归五戒重誓之法。作如是念。我当还佛...(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妄言绮语第五不饮酒。长者执持已受三归及五戒竟。佛语长者。汝能持是归戒。游行之处可无所畏。戒神二十五归神三十六。常随护汝。外诸恶魔无敢当汝者。长者从佛受归戒竟。佛为说法。欢喜信解礼佛而去。于是已后长者执持到他国中。见人杀生盗人财物。见好色女贪爱恋之。见人好恶便论说之。见人饮酒便欲追之。心意如是无一时定。便自念言。悔从佛受三归五戒重誓之法。作如是念。我当还佛三归五戒之法。即诣佛所而白佛言。前受三归五戒之法。多所禁制不得复从本意所作。今自思惟欲罢。不能事佛可尔以不。何以故佛法尊重非凡类所及。可得还法戒不乎。佛默然不应。言犹未绝口中便有自然鬼神。持铁椎拍长者头。复有鬼神解脱其衣裳。复有鬼神以铁钩。就其口中曳取其舌。复有淫女鬼神以刀割其阴。复有鬼神洋铜灌其口。前后左右有诸鬼神。竞来分裂取其血肉而啖食之。长者执持恐怖战...(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见如是哀而念之。因问长者汝今当复云何。长者口噤不能复言。但得举手自抟而已。从佛求哀悔恶归善。佛便以威神救度长者。诸鬼神王见佛世尊以威神力救度长者。各各住立一面。长者于是小得苏息。便起叩头前白佛言。我身中有是五贼。牵我入三恶道中。坐欲作罪违负所受。愿佛哀我受我忏悔。佛言汝。自心口所为当咎于谁长者白佛我从今日改往修来。奉受三归及五戒法。持月六斋年三长斋。烧香散华悬杂幡盖供事三宝。从今以去不敢复犯破归戒法。佛言如汝今所言者是为大善。如汝眼所见身所更。自作自得非天授与。
佛语长者汝今受是三归五戒。莫复如前受归戒法也。破是归戒名为再犯。若三犯者为五官所得便。辅王小臣都录监伺五帝使者之所得便。收神录命皆依本罪。是故我说是言。令清信士女劝受归戒。归有三十六鬼神之王随逐护助。戒有二十五神。营护左右门户之上辟除凶恶。六天之上天帝所遣归戒之神。凡有亿亿恒沙之数。诸鬼神王番代拥护不令衰耗。诸天欢喜皆言善哉当共护之。如是...(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番代拥护不令衰耗。诸天欢喜皆言善哉当共护之。如是持戒若完具者。十方现在无量诸佛菩萨罗汉皆共称誉。是清信士女临其终时。佛皆分身而往迎之。不使持戒男子女人堕恶道中。若戒羸者当益作福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然灯烧香散杂色华。悬缯幡盖歌咏赞叹恭敬礼拜。益持斋戒亦得过度。若不能如上修行如是功德。复持戒不完向诸邪道觅求福祐。三归五戒亿亿恒沙诸鬼神王各各离之。恶鬼数来而娆近之。因哀致病耗乱其家。起诸病痛遂致丧亡。财物不聚所向不偶。死复还堕地狱之中。虽戒具足不持六斋。犹华树无果妇人不产。种谷不滋治生无利。折耗失本吏无衣帻。不持斋戒无利如是。佛言长者。人犯所受破是归戒。凡为天上二百七十神王之所得便。更非外魔之所得便。此鬼神视人善恶。若持禁戒不毁...(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持禁戒不毁犯者。开人心意示人善恶。人若不善便为作害疏记善恶奏上大王。大王执持随罪轻重。尽其寿命如法苦治不令有怨。使破戒者甘心受之。佛告梵志。长者执持舍彼异道。于我法中受持归戒。心不安定而复破犯。遂为鬼神之所得便受诸苦痛。今自悔责求哀忏谢。改更修善作诸福德。灭诸恶法今皆得道。合家大小宗族之中。见长者执持罪福报应。悉从我受三归五戒。坚持不犯皆得法眼净。我今于此会中。广说长者宿命因缘明验罪福。示于后世广宣流布使得闻知。
佛语梵志若有清信士清信女。若为邪神恶鬼所得便者。若横为县官所罗。盗贼剥夺。遇大疾病厄难之日。当洗浴身体。男子着单衣白帢女当素衣。澡漱口齿。七日七夜长斋菜食。敷好高座悬缯幡盖。香汁洒地烧栴檀香。一日七转赞咏此灌顶大...(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流布使得闻知。
佛语梵志若有清信士清信女。若为邪神恶鬼所得便者。若横为县官所罗。盗贼剥夺。遇大疾病厄难之日。当洗浴身体。男子着单衣白帢女当素衣。澡漱口齿。七日七夜长斋菜食。敷好高座悬缯幡盖。香汁洒地烧栴檀香。一日七转赞咏此灌顶大章句。如是妙典至真秘藏。消灭一切无量灾变。梵志白佛言。天中天已能为我及十方众生。说三归五戒鬼神名竟。若男子女人欲受者当云何授与。佛言若人欲受先礼十方佛。长跪叉手作如是言。我弟子某甲尽形寿受三归五戒。诸佛菩萨真人圣众哀念我等。梵志又问受归戒有差别不。佛言无差别。若人受者先当列三归五戒之法。然后以神王名字着归戒下。以好素帛书持此神王名字。带持而行。当烧香礼敬十方佛。当取月八日七日持斋。若欲行来常着身上。若着顶上若着胸前。若恶魔相逢无不除却。若男子女人着此三归五戒善神名字时。若入神祠是诸邪神皆惊起为其人作礼。何以故此人带持诸佛所说三归五戒神名字故。佛语梵志。此归戒鬼神名字至尊至重。诸佛护念汝好宣行...(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人欲受先礼十方佛。长跪叉手作如是言。我弟子某甲尽形寿受三归五戒。诸佛菩萨真人圣众哀念我等。梵志又问受归戒有差别不。佛言无差别。若人受者先当列三归五戒之法。然后以神王名字着归戒下。以好素帛书持此神王名字。带持而行。当烧香礼敬十方佛。当取月八日七日持斋。若欲行来常着身上。若着顶上若着胸前。若恶魔相逢无不除却。若男子女人着此三归五戒善神名字时。若入神祠是诸邪神皆惊起为其人作礼。何以故此人带持诸佛所说三归五戒神名字故。佛语梵志。此归戒鬼神名字至尊至重。诸佛护念汝好宣行之。佛说如是。阿难从坐而起前白佛言。演说此法当何名之。佛告阿难是经名为灌顶章句归戒带佩经。佛说是已。四众人民天龙八部一切鬼神。皆大欢喜作礼奉行。
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卷第二
灌顶七万二千神王护比丘咒经卷第二
闻如是。一时世尊游于罗阅只梵志丘...(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间。故言为善者多不大为恶。此玄妙神典释梵四王护世善神山川龙王摄持经文十二部咒灌顶章句。七宝之函盛持神文。内着岩石室窟之中。未来末世当有比丘学头陀者。游行山间觅好禅室。遇得此经开而看之。礼敬合掌顶受。宣传远近各使闻知。此大章句经文既出少有受者。多行诽谤不肯信受。
佛告阿难。末世之中虽有清信士清信女。于我法中奉受三归及五戒法。不解苦空四大非我。恒着我想颠倒分别起诸邪见。到疾厄之日为横所恼。便向诸异道邪见师所。召诸邪妖魍魉鬼神。杀众生命欲求长生。愚痴之人信邪倒见。为邪师所误死入地狱备受诸痛。哀哉可伤甚可怜愍。是故吾今为其演说灌顶章句十二部要藏。拔除邪恶令得长生。佛复告阿难。我有广大之言深妙之语。浅近之化教未及者。末世之中诸比丘辈...(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时。我等所在游行心无怖懅。今闻此印经举声称怨。呜呼痛哉何故尔乎。我本昔时取众生精气。以为饮食害于人民。而今不能娆于人也。沙门福德威神如是。我等相将俱到其所作如是言。我久闻瞿昙名声高远。今者又闻章句封印大神咒经。我伏我信敬礼佛足长跪叉手。我今归命于天中天。愿为弟子乞受戒法。佛言善哉善哉。汝先世有福值遇见我。时佛便授阿利陀三归五戒之法为清信女。阿利陀已受戒。作礼白佛言。我等官属七百鬼神护四辈弟子。在所国土城邑聚落。奉法之处我当佐助。令无伺求得其便也。阿利陀复白佛言。我等鬼神官属七百。常以精气血肉为食。今日归命于佛世尊。既授戒法不杀物命。唯愿天尊敕诸弟子。法食之时惠施少少饭食之余。阿利陀说此语已。世尊许可。便于佛前得须陀洹道。佛告阿难吾去...(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得叙
父母行不善 子孙多死亡
最后生一儿 复为人所伤
孤独无依怙 泣涕痛心肠
渐渐不吉利 寻复遇祸殃
子有好心行 奉法悉具足
君主相护念 视之如珠玉
正念皆如此 梵释相营卫
是语皆谓可 顺从心所欲
此人勤精进 持戒又具足
三归五戒神 乃有三十六
常随共拥护 所愿无毁辱
但当修善行 死不入地狱
回邪奉正法 无不获善报
寿命亦延长 财物不虚耗
世世蒙其福 吉利自然到
色力常鲜洁 吐气亦清妙
虽欲信正觉 无有坚固本
奄忽遭祸横 心中生退转
邪师之所欺 ...(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以种种众具,供养恭敬彼药师琉璃光如来者,一切恶梦、恶相、不吉祥事皆悉隐没。或有水怖、火怖、刀怖、毒怖、悬崄之怖,恶象、师子、虎、狼、熊罴、毒蛇、恶蝎、蜈蚣、蚰蜒如是等怖,忆念供养彼如来者,一切怖畏皆得解脱。若他国侵扰、贼盗反乱如是等怖,亦应念彼如来恭敬尊重。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乃至尽形受三归依,不事余天,或持五戒,或持十戒,或持菩萨一百四戒,或复出家受持比丘二百五十戒,若比丘尼受持五百戒,于随所受中毁犯禁戒畏堕恶道,若能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决定不受三恶道报。或有女人临当产时受于极苦,若能称名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速得解脱,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见者欢喜,利根聪明,安隐少病,无有非人...(第0166部~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
...。一一王子请佛及僧。三月供养一切所须。世尊默然受王子请。尔时离诤王。知佛受诸子请已。头面礼足及比丘僧。右绕三匝辞退还宫。彼时诸王子中。第一王子名曰不眴。于三月中。供养世尊及比丘僧。如离诤王。王子间日一来奉觐世尊及比丘僧。听微妙法。善男子。时国大师婆罗门。是宝藏如来父名曰海济。遍阎浮提男女大小而从乞求。未便即受先令施主受三归依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后受施。阎浮提内一切老少有智。海济婆罗门。无不受其施。劝以三归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如是劝多亿那由他百千众生。令修三福地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眴王子于三月中如是供养世尊及比丘僧。如离诤王。竟三月已。唯除城郭自然轮自然象自然马自然摩尼宝。玉女宝主藏宝圣道宝。除是已。以八万四千金轮。八万四千象。八万四千马。尽回施佛。略说。日明珠婇女童子如意之树。华聚衣盖璎珞车乘床座。及承足机卧...(第0176部~大乘大悲分陀利经八卷)
...于彼过数众生得三昧忍辱陀罗尼。于此阎浮提人间安詶罗城王之住处阎披罗园。诸天为佛及僧。以天庄严已。彼生是念。我等宜应往观奉觐宝藏如来应供正遍知敬瞻圣众。于如来所听受正法。当于尔时。无数亿那由他百千男女长幼。日往见世尊恭敬亲近并比丘僧。周遍观园。彼园有二万七宝门。一一门侧敷五百宝床。五百童子各坐其上。来入园者。彼诸童子诲以三归依佛法圣众。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令住其中。然后乃听入园。见佛及僧恭敬亲近周遍观园。善男子。尔时国大师海济婆罗门。于七年中劝过数诸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住其中。过数龙阿修罗夜叉罗刹鸠槃茶乾闼婆饥鬼毗舍遮及地狱过数人。尽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住其中。过数众生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住其中。彼七年将欲尽时。海济婆...(第0176部~大乘大悲分陀利经八卷)
...其有众生闻是香气。四大调和众病皆愈。善男子。如无恐畏童真五体礼宝藏如来足。应时一切佛土雨青莲华。众生闻香彼一切四大调和众病皆愈。宝藏如来言。
起习大悲善调心 多妙世尊皆敬汝
谄结悭结如能断 当得净妙智慧藏
三亿少童子受记品第十四
善男子。时海济婆罗门三亿弟子。谓在园门坐。有人来为我三归劝以菩提者。善男子。尔时海济婆罗门告诸弟子言。汝等童子。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各随所欲而取佛土。在如来前随意发愿。其弟子中。有一童子名曰月忍。彼白师言。是道云何。当积何德修何行作何念而得菩提。大师告曰。童子。菩萨具四无量藏得逮菩提。何谓为四。具无尽福藏。具无尽智藏。具无尽慧藏。具无尽一切佛法藏。是名具足四无尽藏...(第0176部~大乘大悲分陀利经八卷)
...世界中众生造无间者。乃至犯根罪。心意燋枯。有求声闻乘。有求辟支佛乘。有求无上大乘者。以随愿故生我佛土。集不善根粗犷乐恶。刚强倒见不摄意志。我当为彼八万四千心行乱意众生。广说八万四千部法。其中众生求无上大乘者。我当为彼广说六波罗蜜法。广说檀波罗蜜。乃至广说般若波罗蜜。其中众生有求声闻辟支佛乘。未种善根求度世者。我当令彼住三归依。后乃令住波罗蜜。喜杀生者令住不杀。贪重者令住不盗。染着非法者令住不邪淫。妄语相说者令住不妄语。乐昏浊者令住不饮酒。其有众生有此五病者。我当令彼断是五患住优婆塞戒。有众生不乐善法者。我当令彼一日一夜住圣八分戒。其有少乐善根者。我当令彼来近我法出家十戒得住梵行。其有众生乐求善法者。我当令彼于善法中得受具足尽住梵行。...(第0176部~大乘大悲分陀利经八卷)
...令从彼上乃至阿迦尼吒际住。雨种种花。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波利质多罗伽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芦遮摩那花。陀罗花。摩诃阿陀罗花。无垢轮花。百叶花。千叶花。百千叶花。普光花。普香花。善乐花。萨哆花。芦遮那花。乐限月光花。明月花。无量色花。无量香花。无量光花。令雨如是等大花雨。令彼诸花出种种柔软声。所谓佛声法声僧声。三归依声。优婆塞戒声。圣八分戒声。出家十戒声。施声戒声。具足梵行声。劝化声。诵声习声。禅定思惟九观声。不净声。阿那波那念声。非想处声。无所有处声。无量识处声。无量空处声。胜处声。一切处声。止观声。空无相声。缘起声。令出具足声。闻藏声。令出具足辟支佛乘藏声。具说大乘六波罗蜜。令彼诸花出如是声。令色界诸天闻如是声。各自识念...(第0176部~大乘大悲分陀利经八卷)
...香幢盖幡麾及余杂宝而供养之。以种种阇维讫。以舍利起七宝塔。高五由旬纵广半由旬。于七日中以无量阿僧祇音乐华鬘末香涂香幢盖幡麾及余杂宝供养已。又即于彼化无量阿僧祇众生令住三乘。彼竟七日后与八万四千人俱共出家。剃除须发而被法服。正法坚固皆如法已。宝藏如来般涅槃后。护持正法兴显道化满十千岁。其中劝化无量阿僧祇众生令住三乘。有住三归依。有住优婆塞戒。有住沙弥戒。有具修比丘梵行令住其中。彼令多亿那由他百千众生得善神通修住梵行。令知阴如怨入如空聚。又令得知因缘生诸有为知见。现一切法无我。如影野马。如水中月。现无生无灭。无续永灭静寂惔怕。极妙灭尽真实涅槃。令其知之住八圣道已。时彼大悲大沙门即便命终已。众生云集如是供养舍利。犹如供养转轮圣王舍利也。尔...(第0176部~大乘大悲分陀利经八卷)
...。汝等何求不发菩提心不肯出家耶。彼言。我不能出家。所以者何。于像法弊恶时有出家者。不能具持戒身。彼当乏七财恒处生死渊。彼当复失人天功德有不具持佛禁戒者。长在三涂。是故我等不能出家我复问言。汝等何故不发菩提心。彼言。若能以一切阎浮提与我等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闻语已。甚大欢喜而自思惟我已令一切阎浮提人住三归依劝八圣分斋。又劝三乘。我今应分此阎浮提为六分。持与六子劝以菩提。我宜出家具修梵行。寻如所思分一切阎浮提。而作六分与诸子等。我即出家具修梵行。彼阎浮提六王不相和顺。斗诤怨嫉疫气流行。兴兵交战各不自宁。普令阎浮提极大饥馑。天不降雨五谷不成。树木不生华叶果实。及诸草药亦复不生。人民鸟兽饥渴身然苦逼难堪。我即思惟今正是时...(第0176部~大乘大悲分陀利经八卷)
...无垢德明王如来告二菩萨言。汝等善男子。可至娑诃世界如我辞曰。敬问释迦牟尼如来少病少恼安乐住不。彼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等见彼一切娑诃佛土地上虚空皆悉充塞。乃至无有容一人处。我等何住。时无垢德明王如来答言。善男子等。莫作是说。娑诃佛土无有住处。彼释迦牟尼如来处所极广。具不可思议佛之功德。彼如来以本愿故。怜愍仪法所容甚广。说三归依三乘。说种种戒。现三脱门。于三恶趣拔济众生。为度众生于中石山帝眼夜叉宫。住婆罗窟一结跏趺坐。七日无诤受解脱喜乐。其如来身满婆罗窟。乃无四指空处如来之身所不遍者。竟七日时于十方有十二那由他菩萨摩诃萨。至彼娑诃世界住彼山前。咸欲奉见恭敬亲近释迦牟尼如来。又欲听法。善男子。时释迦牟尼如来。为彼大众即现神通。令娑罗窟极大...(第0176部~大乘大悲分陀利经八卷)
...除忧恼踊上广闻娑罗王如来。告彼二菩萨言。汝等善男子。往彼娑诃世界以我辞曰。敬问释迦牟尼如来少病少恼安乐住不。彼白佛言。世尊。我等见彼娑诃佛刹地及虚空悉皆充满。乃至无有容一人处。我等何住。彼如来言。善男子。莫作是说。娑诃佛土无可住处。善男子。彼释迦牟尼佛如来容受宽博。具不可思议佛功德。彼如来以本愿故。怜愍仪法所容甚广。说三归依三乘说法。说三种戒现三脱门。于三恶趣拔济众生置三善道。善男子。彼释迦牟尼如来成佛未久。于时为众生于中石山帝眼夜叉宫娑罗窟一结加趺坐。七日无诤受解脱喜乐。彼如来身满娑罗窟。其窟中无四指空处如来之身所不满者。竟七日时。于十方十二那由他菩萨摩诃萨。至彼娑诃世界住彼山前。奉见恭敬释迦牟尼如来。乃至以此四法彼释迦牟尼佛胜诸...(第0176部~大乘大悲分陀利经八卷)
...佛所。又见妙华遍布街道。时长者子寻路欲往。始发足时。释提桓因即遮前路当道而立。作如是言。汝长者子。欲往见佛获大善利佛亦愍汝。我当与汝俱诣佛所。时长者子即共帝释往至佛所到佛所已。时天帝释即以衣裓曼陀罗华。与长者子教令散佛。时长者子受天华已。发欢喜心以散佛上。头面作礼右绕三匝。于一面立而白佛言。我今至心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归依已作如是言。以此善根种种功德。愿于来世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白佛言。世尊。此金色女众所知识。我为欲乐与彼财宝。将向林所共相娱乐。至彼林中枕我膝卧。奄忽而死卒便烂坏臭秽可畏。所将眷属悉舍我去无有见者。恐阿阇世王知此女死。谓我杀害横加刑戮。是故我今生大怖畏。尔时佛告长者子言。汝莫忧怖。我当施汝一切无畏。汝长者子。...(第0181部~大庄严法门经二卷)
...在于莲花座坐。尔时世尊如师子王。安庠顾视观察十方。观十方已。告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萨摩诃萨言。善丈夫。如来诸地甚深难知。不可得底难可觉了。出过一切文辞言说。何以故。善丈夫。声闻辟支佛等诸地尚不可说。何况菩萨诸地一切如来佛地名也。时海妙深持菩萨白佛言。世尊。声闻诸地为有几多。佛言。善丈夫。声闻之地凡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受三归地。二者信地。三者信法地。四者内凡夫地。五者学信戒地。六者八人地。七者须陀洹地。八者斯陀含地。九者阿那含地。十者阿罗汉地。善丈夫。是名十种声闻之地。海妙深持菩萨复问佛言。世尊。辟支佛地复有几许。佛言善丈夫。辟支佛地有其十种。何等为十。一者昔行具足地。二者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三者觉了四圣谛地。四者甚深利智地。五者八圣...(第0191部~佛说大乘同性经二卷)
...神力故令诸罗刹皆见己身被五系缚。十面铁网齐来拥逼。逃窜无所复不得住。诸罗刹众战栗惊怖。作如是念。我等今者当于何去归投于谁谁能救护。尔时彼佛会中有持明仙王。名妙深定德积威光。与毗毗产罗刹少童先为亲友。时持明仙谓少童曰。天人大师无边德法具足圆满。三界最尊众生之宝大悲普救。佛薄伽梵知友。可与部众速归依佛及归依法并比丘僧。具足三归发菩提心诸缚自解。时持明仙作是语已。佛神力故罗刹少童与其部众。合掌同声唱如是言。南无南摩无边妙德庄严身尊无上大悲三藐三佛陀。我等今者先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比丘僧。我等归三归已住于三归。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语时罗刹少童及罗刹众身诸系缚咸得解散。从空中下至大悲生智帜幢王佛所。右绕三匝齐礼佛足。忏谢佛已俱还本处。龙王。汝勿怀疑。今此毗毗产主即是往昔罗刹少童名毗毗产者。毗毗产主所将部属。即是往昔罗刹少童罗刹之众。少童亲友妙深定德积威光持明仙王。即是海胜持深游戏智神通菩萨摩诃萨也。说是语时三千大千世...(第0192部~佛说证契大乘经二卷)
...来地
诸菩萨众偈请佛已。右绕三匝顶礼双足。各各退坐莲华之座。尔时世尊师子嚬伸周顾十方。告海胜持深游戏智神通菩萨摩诃萨言。正士。如来地义最上深妙。难识难入难悟非言语境。出过一切音声辩说。所以者何。声闻独觉之地尚不可说。况菩萨地如来地而得言说。海胜持深游戏智神通菩萨白佛言。世尊。声闻地有几。佛言。声闻地有十。谓住三归行地。随信行地。随法行地。善凡夫地。学戒地。第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世尊。独觉地有几。佛言。独觉地有十。谓众善资地。自觉深缘起地。觉四圣谛地。胜深利智地。八圣支道地。知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证灭地。六通性地。入微妙地。习气薄地。世尊。菩萨地有几。佛言。菩萨地有十。谓欢喜地。无垢地。明地。焰地...(第0192部~佛说证契大乘经二卷)
...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阿难,汝当受持,广为...(第0194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
...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264部
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一卷
隋北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译
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老阿难比丘。在兰若处独坐思惟。作如是念。诸善男子及善女人。若能受持三归依处。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得几所功德。生是念已。长老阿难。日初出时于其住处。即从坐起齐整衣裳。安详而出往诣佛所。到佛所已顶礼佛足。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我于向者在空闲处。如是思惟。若善男子及善女人。能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得几所功德。我实未解。惟愿如来分别演说。令...(第0264部~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一卷)
...喻所能知及。阿难。若复有人能受持式叉摩那戒。又复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百千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何况受持比丘尼戒。依波罗提木叉如说修行。况复有人尽形受持大比丘戒。依波罗提木叉戒。如说修行不缺不犯无有秽浊。清净梵行得无量无边功德。胜前百倍千倍万倍百千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尔时长老阿难。闻佛说此三归依处。乃至尽寿。护大比丘波罗提木叉。功德无量叹未曾有。白佛言。甚奇世尊。是经微妙不可思议明甚深义。功德广大难可校量。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阿难。此经名为希有希有经。汝当奉持。所以者何。是经中说希有之法。所演胜法一切世间难闻。故名希有。佛说是经已。长老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0264部~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一卷)
...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265部
佛说最无比经一卷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佛说最无比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其无量大苾刍众无量菩萨天人等俱。
尔时尊者阿难在空闲处独坐思惟。生如是念。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净信心受三归依。作如是言。今我某名归依于佛两足中尊。归依于法离欲中尊。归依于僧诸众中尊。如是归依得几许福。作是念已。日初出时于本住处。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安详而出往如来所。到已顶礼世尊双足。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惟我向者。在空闲处独坐思惟。作如是念。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净信心受三归依。作如是言。今我某名。归依于佛两足中尊。归依于法离欲中尊。归依于僧诸众中尊。如是归依得几所福。我未能了。惟愿世尊哀愍为说令诸众生得正智觉。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善哉善哉。汝真妙慧能善思惟。能善请问如来斯义。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阿难白佛。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汝今当知...(第0265部~佛说最无比经一卷)
...其遗骨起窣堵波高广严丽。皆以种种涂香末香薰香花鬘上妙幡盖宝幢音乐灯烛光明。赞叹供养。汝意云何。由是因缘。彼所生福宁为多不。阿难白佛。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净信心作如是言。今我某名。归依于佛两足中尊。归依于法离欲中尊。归依于僧诸众中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获福无量。阿难当知。如前所说供养福德。比此三归所生福德。于百分中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且置此方南赡部洲。于此东方毗提诃洲。纵广周匝八千踰缮那。形如半月人面亦尔。假使于中合为一段。或甘蔗林。或芦苇林。或竹林等。或复稻田胡麻田等。侧塞充满无有间隙。如是假使遍彼东方毗提诃洲。一来...(第0265部~佛说最无比经一卷)
...遗骨起窣堵波高广严丽。皆以种种涂香末香薰香花鬘上妙幡盖宝幢音乐灯烛光明。赞叹供养。汝意云何。由是因缘。彼所生福宁为多不。阿难白佛。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净信心作如是言。今我某名。归依于佛两足中尊。归依于法离欲中尊。归依于僧诸众中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所说供养福德。比此三归所生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且置东方毗提诃洲。于此西方瞿陀尼洲。纵广周匝九千踰缮那。形如日轮人面亦尔。假使于中合为一段。或甘蔗林。或芦苇林。或竹林等。或复稻田胡麻田等。侧塞充满无有间隙。如是假使遍彼西方瞿陀尼洲不还果...(第0265部~佛说最无比经一卷)
...遗骨起窣堵波高广严丽。皆以种种涂香末香薰香华鬘上妙幡盖宝幢音乐灯烛光明。赞叹供养。汝意云何。由是因缘。彼所生福宁为多不。阿难白佛。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净信心作如是言。今我某名。归依于佛两足中尊。归依于法离欲中尊。归依于僧诸众中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所说供养福德。比此三归所生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尔时世尊复告阿难。且置西方瞿陀尼洲。于此北方大俱卢洲。纵广周匝十千踰缮那。地形四方人面亦尔。假使于中合为一段。或甘蔗林。或芦苇林。或竹林等。或复稻田胡麻田等。侧塞充满无有间隙。如是假使遍彼北方大俱卢洲阿罗汉人。诸漏已...(第0265部~佛说最无比经一卷)
...骨。起窣堵波高广严丽。皆以种种涂香末香薰香花鬘上妙幡盖宝幢音乐灯烛光明。赞叹供养。汝意云何。由是因缘。彼所生福宁为多不。阿难白佛。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净信心作如是言。今我某名。归依于佛两足中尊。归依于法离欲中尊。归依于僧诸众中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所说供养福德。比此三归所生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尔时世尊复告阿难。且置北方大俱卢洲。总四大洲有铁轮山周匝围绕。一日一月之所照临。假使于中所有一切诸山大海。悉皆除屏合为一段。或甘蔗林。或芦苇林。或竹林等。或复稻田胡麻田等。侧塞充满无有间隙。如是假使遍轮围中。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4 15:55:55
|
只看該作者
诸独觉人...(第0265部~佛说最无比经一卷)
...涅槃后。起窣堵波高广严丽。皆以种种涂香末香薰香花鬘上妙幡盖宝幢音乐灯烛光明赞叹供养。汝意云何。由是因缘。彼所生福宁为多不。阿难白佛。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净信心作如是言。今我某名。归依于佛两足中尊。归依于法离欲中尊。归依于僧诸众中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所说供养福德。比此三归所生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且置如是一四大洲一日一月所照临处。乘此复有小千世界。有铁轮山周匝围绕。其中具有千日千月。千四大海。千苏迷卢大宝山王。千七金山轮围山等。千赡部洲。千毗提诃。千瞿陀尼。千俱卢洲。千四天王天。...(第0265部~佛说最无比经一卷)
...鬘上妙幡盖宝幢音乐灯烛光明赞叹供养。其福尚多无量无边不可称计。况满三千大千世界。诸佛如来应正等觉。经二万岁如前供养。所生福德而可弥多。无量无边不可称计。佛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净信心作如是言。今我某名。归依于佛两足中尊。归依于法离欲中尊。归依于僧诸众中尊。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所说供养福德。比此三归所生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乃至复能一弹指顷受持十善。由是因缘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所说惟受三归所生福德。比此兼修一弹指顷十善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乃至复能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所说。一弹指顷十善福德。比一日一夜八戒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第0265部~佛说最无比经一卷)
...获福转胜。阿难当知。如前福德比此福德。复于百分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于百千分数分算分计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
尔时世尊复告阿难。若善男子或善女人。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尽未来际受持菩萨三聚净戒无缺无犯。所获福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不可比喻。最胜最尊。最上最妙。尔时尊者阿难。闻佛所说。受持三归乃至菩萨三聚净戒。所获福德无量无边。欢喜踊跃叹未曾有。而白佛言。甚奇世尊。如是法门最胜希有不可思议。明甚深义功德广大。难可挍量。其名何等。我当奉持。佛告阿难。今此法门名最为比。挍量种种真实功德。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此经中说最无比法。一切世间甚难闻故。
时薄伽梵说是经已。尊者阿难大苾刍众。无量菩萨及...(第0265部~佛说最无比经一卷)
...脱龙王。有意龙王。极木叉龙王。甘跋罗龙王。阿说迦龙王。[醫-酉+言]罗迷罗龙王。頞齿罗龙王。大善现龙王。拥护龙王。钵利枳都龙王。好面龙王。出生龙王。健陀罗龙王。师子龙王。达罗弥罗龙王。一首龙王。三首龙王。多首龙王。
如是等一百八十大龙王。而为上首及余龙辈。于此大地或时震响。或放光明或时降雨成熟谷稼。时来见佛受三归依并受学处。除金翅鸟怖除火沙怖及王事怖。常持大地住大宝宫寿命长远。有大威势富贵自在。大朋大属能摧怨敌。有大神力具大光明。形色圆满名称周遍。天阿苏罗共斗战时现大威力。彼诸龙王所有子孙。兄弟军将大臣杂使。皆亦以孔雀咒王。守护于我并诸眷属寿命百年。然我眷属若身清净若触不净。若迷醉不迷醉。行住坐卧睡觉去来愿皆拥护或为天龙。...(第0302部~佛说大孔雀咒王经三卷)
...王、智慧龙王、极解脱龙王、毛緂马胜二龙王、[醫-酉+言]罗迷罗二龙王。难陀跋难陀二龙王阿齿罗龙王大善现龙王。遍黑龙王。遍虫龙王妙面龙王镜面龙王。承迎龙王巘驮啰龙王师子洲龙王达弭拏龙王。二黑龙王。二白龙王。二小白龙王。
如是等诸大龙王而为上首。及种类眷属于此大地。或时震响或放光明。或降甘雨成熟苗稼。已曾见如来受三归依并受学处。夺金翅鸟怖离火沙怖免王役怖。常持大地住大宝宫寿命长远。有大势力富贵自在。无量眷属具足神通。能摧怨敌有大光明。形色圆满名称周遍。天与修罗共战之时。助威神力令天得胜。彼诸龙王所有子孙兄弟军将大臣杂使。皆亦以此佛母大孔雀明王真言。守护于我(某甲)并诸眷属。令离忧苦寿命百年。我及眷属若清净若不清净。若迷醉若放逸...(第0303部~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三卷)
...之劳)二龙王。倚陀弭逃二龙王。难土波难陀二龙王。蔼[?/(冗-几+豕)](昌尔反)多龙王。摩诃修陀里沙那龙王。波陀罗柯龙王。师子龙王。阿陀里沙那木珂龙王。波里架多龙王。修木珂龙王。陀罗尼陀龙王。雨黑龙王。雨白龙王。青白龙王。雨小白龙王。
此诸龙王及诸龙王。于此地上或时作声。或时放光或时降雨或时熟稻。其常见佛受三归五戒。解脱金翅鸟怖畏。解脱热沙怖畏。解脱王事怖畏。常持于地住大宝宫。寿命长久有大神通力。富贵自在与诸眷属。常除怨嫉名誉远流。与天阿修罗战。彼诸龙王及儿孙兄弟大臣军主使吏群众。以此大孔雀王咒。愿常拥护令我安隐。若残食不残食若醉不醉。行住坐卧睡觉去来。若从于王寇乱荒饿非时节死。大地震动师子虎狼。一切怖畏皆得安隐。从天龙...(第0304部~佛说孔雀王咒经二卷)
...。一切菩萨敬礼解脱三昧耶真言三遍。日日三时。坛西门外光焰真言烧设火食。四门坛中诵奋怒王真言三遍。广大明王央俱舍真言三遍。母陀罗尼真言三遍。溥遍心印真言一百八遍。不思议观陀罗尼真言七遍。悉地王真言三遍。一切菩萨敬礼解脱三昧耶真言三遍。至十四日以酥乳酪龙脑香。相和食之。发大悲心。以诸有情为菩提种。誓度一切无余有情。命受法者三归忏罪发菩提心。香熏变手。谓得如来大悲妙色。涂香掌中谓得如来戒定慧香。授与香华献诸圣尊。谓得如来三十二相。观视灯明谓得如来智慧光明。加持优昙钵罗木阿说他木。本末端直。授受法者面东面北嚼已掷之。嚼头向方应是彼部。立者最祥教慰云言。观念诸佛求胜境界。引入西门加持散华。合掌礼拜长跪而坐。奋怒王真言持印灌顶。香水灌顶礼拜供养...(第0313-02部~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三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在界处受众剧苦。皆得解脱上生天上。若以纸素竹帛。书写此根本莲华顶陀罗尼真言等。置于塔上幢上。所有二足四足多足无足。胎卵湿化一切有情。谓塔影映身者。或见触者。皆得除灭一切罪障。舍是身已等生天上。若加持螺诣高望处大吹声者。四生众生闻螺声者。灭诸重罪。舍受身已等生天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先受菩萨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五戒十戒八戒三归依戒。闻螺声者当舍身已。直往西方极乐国土莲华化生住不退地。若加持白栴檀香城邑中烧。令诸有情闻香气者。皆得除灭种种罪障。若烧此香熏身服者。亦得除诸嫉妒垢障。为人所见欢喜致敬。若熏身熏衣如法贯带。面向日天一诵莲华顶陀罗尼真言。一呼日天者。日天祐护。若加持安悉香白栴檀香。大自在天前一诵莲华顶陀罗尼真言。一呼大自在天烧者。...(第0313-02部~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三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散。恒令国土一切丰稔。若有苾刍苾刍尼族姓男族姓女。正行正业正戒精进修持之者。我倍守护身负荷担。加与真实一切大愿。若有众生造诸恶业。我誓遮止逼令修善。与诸愿满。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告大可畏笑大药叉将然顶言。善哉善哉应如是作利益世间。一切众生得大安乐。汝常护持此真言者。大可畏笑大药叉将然顶至诚谛听。我今为汝授三归戒。授如来大秘密曼拏罗印三昧耶。并授一切种族曼拏罗印三昧耶。
尔时大可畏笑大药叉将然顶并及眷属。合掌恭敬五轮着地。顶礼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已。欢喜受教便得安隐。
尔时释迦牟尼如来。告观世音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功德海善哉慈悲者。能以最胜大三昧耶。安置大可畏笑大药叉将然顶身及眷属。汝今已得十方一切诸佛大三...(第0313-03部~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三十卷(第二十一卷~第三十卷))
...安置曼茶罗中,面向西。若无本尊,有诸佛像舍利及大乘经典供养亦得。磨白檀香塗作八角曼茶罗,犹如满月或似八叶莲华,即以新净供具金、银、熟铜、商佉贝、玉石、瓷木等器,盛诸饮食及好香华、灯明、遏伽香水,随力所有布置供养。
若苾刍、苾刍尼,先持戒行,初入道场,复须忏悔,更自誓发愿受戒。若在家菩萨,初入亦须自誓,随力发愿受三归、五戒,或常持八戒。若常三时念诵,即于道场西南向东,至心合掌,五体著地,敬礼十方诸佛菩萨,虔诚运想遍虚空界。便右膝著地,合掌至心,忏悔自无始已来身口意罪:“今对诸佛菩萨前,弟子某甲发露忏悔。乃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菩萨,福智圆满种种功德,我今随喜。”即结跏或半跏安心定坐,除一切妄想,观六道众生无始以来生死海中轮...(第0341部~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一卷)
...子种种诸物。随其所须尽给施之。又见弥勒赞叹诸佛恭敬供养。或为医王疗治众病。失正路者示以正道。或为大船师导至宝洲。或为马王荷负众生令离鬼难。或为论师造诸经论。或为转轮王十善化世。或见孝顺父母近善知识不违其教。或见声闻缘觉菩萨如来形色教化众生。或为法师赞叹佛法。禅思诵念兴诸福业。造立塔庙诸妙形像。以香华鬘恭敬供养。或教众生三归五戒八斋十善。出家学道闻法受持。正念思惟住菩提心。又见弥勒于无量劫行六波罗蜜化众生事。又见弥勒无量劫中诸善知识。尔时弥勒菩萨。告善财言。善来童子。汝见楼观诸大菩萨不可思议自在力不。唯然已见。譬如有人梦中睹见山林河池大海须弥诸天宫殿四天下中一切像类。见如是已欢喜无量。尔时善财亦复如是。以大菩萨威神力故。远离虚妄。见三...(第0083-06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第五十一卷~第六十卷))
...方等。而作是言。我于今日发菩提心。以此功德普度一切。作是语已。复更顶礼一切诸佛及诸菩萨。思方等义。一日乃至三七日。若出家在家。不须和上。不用诸师。不白羯磨。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力故。普贤菩萨劝发行故。是十方诸佛正法眼目。因由是法。自然成就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佛如来从此法生。于大乘经得受记别。是故智者。若声闻毁破三归。及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及诸威仪。愚痴不善恶邪心故。多犯诸戒及威仪法。若欲除灭令无过患。还为比丘具沙门法。当勤修读方等经典。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当知此人。于念念顷。一切罪垢永尽无余。是名具足沙门法式具诸威仪。应受人天一切供养。若优婆塞。犯诸威仪作不善事。不善事者。所...(第0390部~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
...十二头陀。坚持禁戒如人护眼。因是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时空泽中有一猕猴。至罗汉所。见于罗汉坐禅入定。即取罗汉坐具披作袈裟。如沙门法偏袒右肩。手擎香炉绕比丘行。时彼比丘从禅定觉。见此猕猴有好善心。即为弹指告猕猴言。法子。汝今应发无上道心。猕猴闻说欢喜踊跃。五体投地敬礼比丘。起复采花散比丘上。尔时比丘。即为猕猴说三归依告言。法子。汝今随学三世佛法。应当求请受三归依及以五戒。尔时猕猴即起合掌白言。大德。忆念我今欲归依佛法僧。比丘告言。汝当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第二第三亦如是说。次当忏悔。告猕猴言。汝于前身无量劫来。贪欲嗔恚愚痴邪见。嫉妒憍慢诽谤破戒。作诸恶事满足十恶。作五逆罪谤方等经。淫比丘尼。偷僧祇物。作众重罪无量无边。我今生分已尽不...(第0410部~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一卷)
...饮融铜啖热铁丸。经八万四千岁从饿鬼出。五百身中恒为牛身。又五百身生骆驼中。又五百身生于猪中。又五百身生于狗中。又五百身生猕猴中。缘前供养持戒比丘。结誓要重今复遇我。沐浴清化得生天上。持戒比丘即我身是。放逸比丘即汝身是。
尔时猕猴天子闻此语已心惊毛竖。忏悔前罪即还天上。佛告大王。彼猕猴者。虽是畜生。一见罗汉受持三归及以五戒。缘斯功德超越千劫极重恶业。得生天上。值遇一生补处菩萨。从是以后值佛无数。净修梵行具六波罗蜜。住首楞严三昧住不退地。于最后身次弥勒后。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王名宝光。国土清净如忉利天。生彼国土诸众生等。皆行十善具戒无缺。佛号师子月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若有众生闻彼佛名。...(第0410部~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一卷)
...得斗诤。夫斗诤者岂为入法。是畜生事。而诸畜生痴恚乱心。故求斗诤共相抵触。或相啮蹋。更相伺便。互相杀害。即是地狱众生恶法。汝诸众生勿学地狱。勿习畜生造诸恶业。汝等皆应归依如来归依法僧。尽形不杀受持五戒。我摄受汝。以我摄故。令汝今身常受安乐。舍此身已则生天上。如是菩萨。知诸众生舍诸恶事。各相慈爱无复恶心。在佛塔前。即便授与三归五戒。教导皆令断恶生善。如是菩萨。以能和合众生善根业因缘故。成就如是网缦等相。摩那婆。是为如来手足网缦善根因缘。我已说竟。
复次摩那婆。如来指爪直长纤密无有疏减。成就因缘我今当说。汝等一心莫念他事。摩那婆。若有菩萨摩诃萨所在诸方。或独坐思惟。或与众谈论以无余念心常欢喜。如是菩萨。凡处世间随何等类。即能同彼...(第0418-01部~大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身是也。汝于前世供养沙门礼诸佛故。从是已来恒值诸佛。佛告父王。佛人中宝祐利处多。若闻名者。礼拜供养获大重报。何况系念思佛正颜。
优婆塞众中见佛世尊如黑象脚者。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我生此国。我国王子出家成佛。阿私陀仙见三十二相。即为我说。地天太子成佛无疑。我闻是语归依于佛。从是以来恒随佛后。受三归依。受持八斋。受五戒法。然我罪咎。但闻佛声不见佛形。每见佛时如黑象脚。何酷之甚。说是语已。举手推胸号泣躄地。是时如来以梵音声。犹如慈父安慰其子。告诸优婆塞言。法子还坐。佛当为汝除断疑悔灭诸障碍。说是语已。告诸优婆塞。汝等先世无量劫时。于阎浮提各作国王。王领诸国快得自在。有诸沙门为利养故。为汝邪说不顺佛教。法说非法。...(第0426部~观佛三昧海经十卷)
...。诸沙门等高谈大语。自言有道无一效验。圣王出世弘利处多。令我老弊如玉女宝。作是语已五体投地礼于圣王。时典藏臣宣王优令扬十善法。女闻十善心大欢喜。即作是念。圣王所说义无不善。为王作礼悔过自责心即调伏。时罗睺罗还复本身。老母举头见千二百五十比丘。即作此言。佛法清净不舍众生。如我弊恶犹尚化度。作是语已求受五戒。时罗睺罗。为说三归受五戒法。母闻此法未举头顷成须陀洹。地神欢喜从地踊出告须达言。善哉长者。裂邪见网。如来出世正为此耳。
时罗睺罗将此老母诣只陀林。到已见佛身相紫金。欢喜合掌为佛作礼。忏悔前罪求佛出家。佛告罗睺。汝将此母诣憍昙弥。未至中间罗睺为说苦空非常无我等法。老母闻已头发自落成比丘尼。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身升虚空作十八变。...(第0426部~观佛三昧海经十卷)
...思惟必自得见。佛告阿难。佛灭度后佛诸弟子。知佛如来下忉利天及见佛像。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如是观者名为正观。若异观者名为邪观。
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七
观四威仪品第六之余
佛告阿难。云何如来至旷野泽伏鬼大将。我从舍卫只陀精舍。放金色光照舍卫城令作金色。舍卫国内有一长者名曰财德。长者有子年始三岁。父教其子令受三归。散脂鬼神饥火所逼。入舍卫城接取婴儿。尔时婴儿称南无佛。以称佛故鬼王口噤不能得食。但眼出火以怖婴儿。婴儿见鬼形状丑恶胸有三面。脐有二面两膝二面。面如象面狗牙上出。眼复出火火皆下流。童子惊怖称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尔时世尊。天耳远闻独将阿难足步虚空。阿难在后从佛不及。佛以神力化作宝华。其华光明接取阿难。阿难坐华见阎浮提...(第0426部~观佛三昧海经十卷)
...大众食是食已。自然得入念佛三昧。见十方佛身量无边。复闻说法微妙音声。其音纯赞念佛念法念比丘僧。亦有广说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助菩提法。闻是语已倍更欢喜。绕佛千匝。
尔时国王请佛入城。龙王怒曰。汝夺我利吾灭汝国。佛告大王。檀越先归佛自知时。尔时国王。为佛作礼逡巡而退。尔时龙王及罗刹女。五体投地求佛授戒。佛即如法为说三归五戒之法。龙王闻已心大欢喜。龙王眷属百千诸龙。从池而出为佛作礼。如来应时随龙音类为其说法。闻法欢喜。佛敕目连为其受戒。
尔时目连入如意定。即自化身作百千亿金翅鸟王。一一鸟王足蹑五龙住在虚空。时诸小龙而作是言。佛敕和上为我受戒。和上云何作恐怖像。目连告曰。汝于多劫不恐怖中横生怖想。于无嗔恚生嗔恚想。于无害所...(第0426部~观佛三昧海经十卷)
...告文殊。速说勿疑。文殊师利告诸大众。对尊者阿难。阿难当知。我念过去无量数劫。复倍是数不可思算阿僧祇劫。彼世有佛名宝威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佛出时众生弊恶与今无异。彼佛世尊亦长丈六身紫金色。说三乘法如释迦文。尔时彼国有大长者。名一切施。长者有子名曰戒护。在母胎时母信敬故。豫为其子受三归依。子既生已年至八岁。父母请佛于家供养。童子见佛安行徐步足下生华有大光明。见已欢喜为佛作礼。礼已谛观目不暂舍。一见佛已即能除却百万亿那由他劫生死之罪。从是已后。恒得值遇百亿那由他恒河沙佛。于诸佛所殖众德本。是诸世尊皆说如是观佛三昧。亦赞白毫大人相光。劝多众生忏悔系念。过是已后复得值佛。名摩尼光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第0426部~观佛三昧海经十卷)
...灭众罪。复有佛出名栴檀海如来应供正遍知。如是百万佛皆同一字名栴檀海。是诸世尊。以胸德字卍字印光化度众生。时彼童子亲侍诸佛间无空缺。礼拜供养合掌观佛。观佛功德因缘力故。复得值遇百万阿僧祇佛。彼诸世尊亦以身色化度众生从是已后即得百千亿念佛三昧。得百万阿僧祇旋陀罗尼。既得此已诸佛现前说无相法。须臾之间得首楞严三昧。时彼童子受三归依。一礼佛故谛观佛相心无疲厌。由此因缘值无数佛。何况系念具足思惟观佛色身。时彼童子岂异人乎。今我身是。
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乃于昔时一礼佛故。得值尔许无数诸佛。何况未来我诸弟子勤观佛者。佛敕阿难。汝持文殊师利语。遍告大众及未来世众生。若能礼拜者。若能念佛者。若能观佛者。当知此人与文殊...(第0426部~观佛三昧海经十卷)
...深生恭敬供养之想。白言。大德阿难。愿不有虑。如来秘教当尽奉行。假使丧失身命终不退失。如来即当宣说微妙八敬之法。难可毁犯。
尔时憍昙弥母人。即以大悲熏修其心。普为未来一切女人重白佛言。世尊若当未来恶世之中。有善女人信乐爱敬于佛法者。唯愿听许得蒙其例。佛言善哉。若有女人护持佛法。渐次修学戒施多闻及诸善法。在家出家三归五戒乃至具戒。及诸度脱诸助道法。皆悉听许恣意修习。亦得是三种果报。人天泥洹。时憍昙弥闻是说已心生欢喜而白佛言。世尊。若是果报正是佛恩。佛言。莫作是说。如来终不有恩于诸众生。如来终不于诸众生而计有恩。计有恩者则破如来平等之心。憍昙弥。当知如来于诸众生计有恩无恩者无有平等。何以故。若有众生毁害于佛如来不嗔。若有众生以栴...(第0427部~大方便佛报恩经七卷)
...头面礼大憍陈如足。次第至优波离前。俯仰而立合掌而已。尔时如来即为难陀而说偈言。
难陀当应知 汝莫忧贫穷
亦不失富贵 出家法应尔
难陀。闻佛示教利喜种种说法。心生欢喜即正衣服。头面礼优波离足。应时天地六种震动。身心柔软逮得己利所作已办。佛告优波离。汝速师子吼于三宝四谛在家出家七众差别。所谓三归五戒乃至一切戒。利益众生戒。净烦恼戒。调御威仪戒。禅戒。无漏戒。兴隆三宝。时优波离白佛言。世尊。如来以威神力引接将护。我乃少能所咨问耳。
云何名三宝。佛法及众僧。三宝若无性。云何分别说法僧差别名。归依三宝者。云何而奉行。三归若一者不应说言三。若说三归者。云何七众名。尔时优波离白佛言。世尊。何所归依名归依佛。尔时如来一一称解。答曰。
佛陀者觉。觉了一切法相故。复次一切众生长眠三界。佛道眼既开自觉觉彼。故名为觉。佛于一切法。能一切得一切说。问曰。佛云何一切说。为应时适会随宜说耶。为当部党相从说耶。答曰。佛随物适时说一切法。后诸弟子结集法藏。以类撰之。佛或时为...(第0427部~大方便佛报恩经七卷)
...初。毗耶离者。或有国以王为名。或以地为称。或以城为号。此国以龙为目。迦兰陀聚落者。以鸟名之。又云。聚落主名须提那者。父母求请神祇得。故名求得。富贵者。富有二种。一众生类。二非众生。非众生者。多有金银七宝仓库财帛田畴舍宅。众生类者。奴婢仆使象马牛羊村落封邑。故名富也。贵者或为封主。或有美德。人所宗敬。故言贵也。自归三宝受三归法。
问曰。三归以何为性。有论者言。三归是教无教性。受三归时。胡跪合掌。口说三归。是名身口教也。若纯重心有身口无教。是谓教无教。又云。三归是三业性。身口意业也。又云。三归是善五阴。以众生善五阴为三归。以三宝为所归。所归以救护为义。譬如有人有罪于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求无畏者。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罪。归向三宝以求救护。若诚心三宝更无异向。不违佛教。魔王邪恶无如之何。昔有一鸽。为鹰所逐。入舍利弗影战惧不解。移入佛影泰然无怖。大海可移此鸽无动。所以尔者。佛有大慈大悲。舍利弗...(第0427部~大方便佛报恩经七卷)
...萨行。舍利弗六十劫中修习苦行。以是因缘。鸽入舍利弗影犹有怖畏。入佛影中而无怖也。问曰。若归三宝能除罪过息怖畏者。提婆达多亦归依三宝。以信出家受具足戒。而犯三逆堕阿鼻狱。答曰。夫救护者救可救者。提婆达多罪恶深大兼是定业。是故难救。问曰。若有大罪佛不能救。若无罪者不须佛救。云何三宝能有救护。答曰。提婆达多归依三宝。心不真实三归不满。常求利养名闻。自号一切智人。与佛争竞。以是因缘。三宝虽有大力不能救也。如阿阇世王。虽有逆罪应入阿鼻狱。以诚心向佛故。灭阿鼻罪入黑绳地狱。如人中重罪七日都尽。是谓三宝救护力也。问曰。若提婆达多罪不可救者。有经云若人归佛者不堕三恶道。是义云何。答曰。提婆达多以归三宝故。虽入阿鼻受苦轻微。亦时得暂息。又如人在山林旷...(第0427部~大方便佛报恩经七卷)
...。法宝是梵行果。僧是梵行。法宝是梵行果。以因果而言。佛是因。法宝是果。僧是因。法宝是果。以道果而言佛是道。法宝是果。僧是道。法宝是果。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问曰。佛若以法为师者。于三宝中何不以法为初。答曰。法虽是佛师。而法非佛不弘。所谓道由人弘。是故佛在初。
尔时优波离复白佛言。世尊。若受三归戒时。先称法宝后称佛者成三归不。答曰。无所晓知说不次第者。自不得罪。得成三归。若有所解故倒说者。得罪亦不成三归。问曰。若称佛及法不称僧者成三归不。若称法僧不称佛者成三归不。若称佛僧不称法宝成三归不。答曰。不成三归。问曰。若不受三归得五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八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十戒不。若不白四羯磨得具戒不。答曰。一切不得。若受五戒。先受三归。三归既竟乃得五戒。所以说五戒名者。欲使前人识戒名字。如白四羯磨竟已便得具戒。所以说四依四堕十三僧残者。但为知故说。又言。受三归竟说不杀戒尔时得戒。所以说一戒得五戒者。若能持一戒五尽能持。又以五戒势分相着故。兼以本意誓受五戒故。又言。受五戒竟然后得戒。于...(第0427部~大方便佛报恩经七卷)
...宝后称佛者成三归不。答曰。无所晓知说不次第者。自不得罪。得成三归。若有所解故倒说者。得罪亦不成三归。问曰。若称佛及法不称僧者成三归不。若称法僧不称佛者成三归不。若称佛僧不称法宝成三归不。答曰。不成三归。问曰。若不受三归得五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八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十戒不。若不白四羯磨得具戒不。答曰。一切不得。若受五戒。先受三归。三归既竟乃得五戒。所以说五戒名者。欲使前人识戒名字。如白四羯磨竟已便得具戒。所以说四依四堕十三僧残者。但为知故说。又言。受三归竟说不杀戒尔时得戒。所以说一戒得五戒者。若能持一戒五尽能持。又以五戒势分相着故。兼以本意誓受五戒故。又言。受五戒竟然后得戒。于诸说中受三归已得五戒者。此是正义。如白四羯磨法。若受八戒。若受十戒。如五戒说。若先受三归作优婆塞后若受五戒。若受八戒。若受十戒。更须三归不。答不受三归一切得戒。以先受三归故。若先不受三归直白羯磨得戒不。答受五戒八戒十戒。但受三归即便得戒。若受具戒要以白四羯磨而得具戒。不以三归。凡具戒者功德深重。不以多缘多力。无由致之。是故三归十僧...(第0427部~大方便佛报恩经七卷)
...。所以说五戒名者。欲使前人识戒名字。如白四羯磨竟已便得具戒。所以说四依四堕十三僧残者。但为知故说。又言。受三归竟说不杀戒尔时得戒。所以说一戒得五戒者。若能持一戒五尽能持。又以五戒势分相着故。兼以本意誓受五戒故。又言。受五戒竟然后得戒。于诸说中受三归已得五戒者。此是正义。如白四羯磨法。若受八戒。若受十戒。如五戒说。若先受三归作优婆塞后若受五戒。若受八戒。若受十戒。更须三归不。答不受三归一切得戒。以先受三归故。若先不受三归直白羯磨得戒不。答受五戒八戒十戒。但受三归即便得戒。若受具戒要以白四羯磨而得具戒。不以三归。凡具戒者功德深重。不以多缘多力。无由致之。是故三归十僧白四羯磨而后得也。五戒八戒十戒。功德力少。是故若受三归即便得戒。不须多缘多力受具戒已。何以但说四堕十三僧残不说余篇耶。此二篇戒最是重者。一戒若犯永不起二。虽起难起。若波利婆沙摩那埵二十众中而后出罪。若难持而能持者。余篇易持戒不须说也。是故但说二篇不说余篇。问曰。是波罗提木叉戒是无漏戒。是禅戒不。答曰。非无漏戒亦非禅戒。此波罗提木叉戒。若佛在世则有此戒。佛不在世则无此戒。禅...(第0427部~大方便佛报恩经七卷)
...十戒。受十戒时亦成就二戒五戒十戒。受十戒已次受具戒。受具戒时成就三种戒。五戒十戒具戒。七种受中唯白四羯磨戒次第三时得。余六种受戒但一时得。无三时次第也。若一时得三种戒。若欲舍时。若言我是沙弥非比丘即失具戒。二种戒在。五戒十戒。若言我是优婆塞非沙弥。即失十戒。余五戒在。若言在家出家一切尽舍我是归依优婆塞。三种一时尽失不失三归。若次第得三种戒舍法次第。如一时得戒中说。若先优婆塞出家受十戒舍五戒不。答曰。不舍。但失名失次第。不失戒也。失优婆塞名。得沙弥名。失白衣次第。得出家次第。若沙弥受具戒时。失十戒五戒不。答曰。不失。但失名失次第。不失戒也。失沙弥名。得比丘名。失沙弥次第。得比丘次第。终始常是戒。而随时名。譬如树叶春夏则青。秋时则黄。冬...(第0427部~大方便佛报恩经七卷)
...佛事唯有郁单越无有佛法。亦不得戒。以福报障故。并愚痴故。不受圣法。有四种人。一男二女三黄门四二根。四种人中。唯男女得戒。二种人不得戒。黄门二根。如男女中。若杀父母阿罗汉。出佛身血。坏法轮僧。污比丘尼。贼住越济人断善根。如是人等尽不得戒。大而观之。受染佛法者。盖不足言。若天若龙鬼神。若郁单越。若不男二根。种种罪人。尽得受三归也。问曰。三世诸佛得戒等不。答曰。不等。凡得戒者。于众生类非众生类上得戒。而一佛出世度无数阿僧祇众生入无余泥洹。而后佛出世。于此众生尽不得戒。如是诸佛。先后得戒各各不等。如迦叶佛。度无数阿僧祇众生入无余泥洹。而迦叶佛于此众生尽皆得戒。释迦文佛。于此众生尽不得戒。一切诸佛有三事等。一积行等。二法身等。三度众生等。一切...(第0427部~大方便佛报恩经七卷)
...设在人天中今者不杀。而受生展转有堕羊中理。是故于一切众生尽得恶戒。十二恶律仪亦如是。十二恶律仪者。一者屠儿。二者魁脍。三者养猪。四者养鸡。五者捕鱼。六者猎师。七者网鸟。八者捕蟒。九者咒龙。十者狱吏。十一者作贼。十二者王家常差捕贼。是为十二恶律仪人。养蚕业等谓皆不离恶律仪。恶律仪戒有三时舍。死者欲爱尽时。受律仪戒时。如受三归时。初始一说即舍恶戒。第二第三说时。即得善戒。人作恶戒时。何时舍善戒得恶戒耶。答曰。一说言我作屠儿。即舍善戒。第二第三说我作屠儿。即得恶戒。又云。随何时舍善戒即得恶戒。若善戒人未自誓作屠儿。但以贪利共屠儿作杀害事。尔时名犯善戒。求舍善戒求得恶戒。必自誓作屠儿而得恶戒。若受恶戒自誓便得不从他受。若欲受一日二日乃至十日...(第0427部~大方便佛报恩经七卷)
...快乐国 不如我界苦
汝说法甚易 我说法甚难
初说九十六 二说九十四
三说九十二 我初说十二
二说二十四 三说三十六
汝所三说人 是吾先所化
汝父梵摩净 将八万四千
非我先所化 是汝所开度
九十六亿人 受我五戒者
九十四亿人 受持三归者
九十二亿人 一称南无佛
初说千比丘 二十四亿天
三三十六亿 所度诸众生
汝乐我勤苦 汝怠我清进
当佛说此偈时。苦行众生七十二亿。即于座上不动。得不起法忍。
想无想品第六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今此座中无有异类。纯一生补处。今当说识想受。无识无想无受...(第0429部~菩萨处胎经五卷)
...愚惑。不知佛弟子神力巍巍如是。我等先祖信奉如来。闻佛有戒不取他物。今天王释。将我眷属尽填天宫。非佛弟子所行法则。帝释闻之怅然不乐。须伦此语。证我犯不与取戒。我宁当奉禁不犯偷盗。即还诸女。尔时阿须伦王。即以最所敬女奉天帝释。天帝释。即以美甘露与须伦。须伦与天和合共修行善。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不香花脂粉非时不食。奉持如来三归依法。吾昔所行无数生中作转轮圣王。无数生中作天帝释。无数生中作梵天王。奉持贤圣八关斋法度难救厄。设四天下满中火焰譬如劫烧。一心归命称如来名。持八关斋法投身入火焰不能烧。若满中水水不能溺。八关斋者诸佛父母。
紧陀罗品第三十
尔时座中有菩萨名曰信解脱。过去无央数阿僧祇劫为紧陀罗王。须弥山北过琉璃山。琉璃...(第0429部~菩萨处胎经五卷)
...作婆罗门
宿世恶业缘 来从索子食
即施恣所欲 或复自食身
如是一阐提 恶行得满足
是故佛世尊 无上处希有
极下处希有 所谓一阐提
邪定是阐提 正定是如来
住地诸菩萨 及声闻缘觉
尔时世尊向央掘魔罗。而说偈言。
汝来央掘魔 出家受三归
尔时央掘魔罗。以偈答言。
此乘是大乘 说名无碍智
一乘一归依 佛第一义依
佛法是一义 如来妙法身
僧者说如来 如来即是僧
法及比丘僧 二是方便依
如来非方便 是第一义依
是故我今日 归依于如来
于诸归依中 如来真实依
...(第0430部~央掘魔罗经四卷)
...乘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世尊云何已般涅槃复般涅槃耶。佛告迦叶。声闻以声闻般涅槃。而般涅槃非为究竟。辟支佛以辟支佛般涅槃。而般涅槃亦非究竟。乃至得一切种功德。一切种智大乘般涅槃。然后究竟无异究竟。
迦叶白佛言。世尊。此义云何。佛告迦叶。譬如从乳出酪。酪出生酥。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醐。凡夫邪见如初生乳。乳血共杂。受三归者犹如纯乳。随信行等。及初发心菩萨。住解行地。犹如成酪。七种学人及七地住菩萨。犹如生酥。意生身阿罗汉辟支佛得自在力。及九住十住菩萨犹如熟酥。如来应供等正觉。犹如醍醐。
迦叶白佛言。世尊。如来云何说有三乘。佛告迦叶。譬如导师。勇猛雄杰。将诸亲属及余人众。从其所住欲至他方。经由旷野崄难恶道。作是思惟。此众疲乏...(第0436部~大法鼓经二卷)
...然闭塞万神不行故名闭。此五戒神名。
杀戒有五神 波吒罗 摩那斯 婆睺那 呼奴吒 颇罗吒。
盗戒五神 法善 佛奴 僧喜 广额 慈善。
淫戒五神 贞洁 无欲 净洁 无染 荡涤。
欺戒五神 美音 实语 质直 直答 和合语。
酒戒五神 清素 不醉 不乱 无失 护戒。
三归九神名 归佛有三神 波摩斯那 陀摩婆罗 那陀摩流支。
归法三神 法宝 呵啧 辩慧。
归僧三神 僧宝 护众 安隐。
护僧伽蓝神斯有十八人各各有别名 一名美音 二名梵音 三名天鼓 四名巧妙 五名叹美 六名广妙 七名雷音 八名师子音 九名妙美 十名梵响 十一名人音 十二名佛奴 十三名叹德 十...(第0443部~七佛所说神咒经四卷)
...即呼守宅诸神。来到佛所而告之言。自今已后是诸神鬼。不得妄作恐动。令某等不安恒怀忧怖。吾当使大力鬼神。碎灭汝身令如微尘。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吾涅槃后五百岁中。众生垢重邪见转炽 魔道竞兴妖魅妄作。窥人门户各伺人便。觅人长短为作不祥种种留难。当尔之时是诸弟子。应当一心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斋戒清净奉持三归五戒十善八关斋戒。日夕六时礼拜忏悔勤心精进。请清净僧设安宅斋。烧众名香然灯续明。露出中庭读是经典。某等安居立宅已来。建立南庌北堂东西之厢。碓磨仓库井窖门墙。园林池沼六畜之栏。或复移房动土穿凿非时。或犯触伏龙腾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六甲禁忌十二时神门庭户陌井窖精露。堂上户中溷边之神。我今持诸佛神力菩萨威光般若波罗蜜力。...(第0474部~佛说安宅神咒经一卷)
...寸。四面周匝遍皆竖画金刚杵。杵头相拄。遍于一一杵上。画大火焰。其第四院界当阔四寸。四面亦画七宝界道。外第五院界当阔六寸。四面周匝皆遍竖画金刚杵。杵头相拄。亦遍一一杵上画大火焰。其内外院地。皆涂青地。其坛四面内外两门南。皆侧开一门。当令咒者出入行动。如是画坛或于绢上或细布上。可其肘量如法图画。其匠每日清洁洗浴着新净衣。受三归戒以白芥子调和彩色。依法图彩。诵一切顶轮王心咒咒诸彩色。及咒香花饮食香水余供养物等。持布献之。若图画已则以一切顶轮王根本心印咒。摧碎顶轮王印咒。各咒印白芥子一七遍。于内外院右转散洒。结坛四方四维大界已。复可坛上安一大宝彩伞盖。其内第三院外四角头。准前法用竖竿系绳。唯以诸佛菩萨幡诸妙彩花铃带珠佩等。四面悬列间错庄严。...(第0528部~一字佛顶轮王经六卷)
...遍十方六道四生一切病恼有情一切地狱受苦有情处。出和雅音称赞三宝。随闻随得离诸地狱种种苦受。满众生愿。病苦有情香云入体。除去一切身心病恼。如是供养于诸念诵亦常作之。顶礼诸佛一切菩萨。绕坛行道合掌赞叹。发大弘愿辞佛却出坛外。其受法人诸根端好性复纯正发菩提心。香汤净浴着新净衣。如法皆与发露忏悔过现身业口业意业五逆十恶诸罪。授三归戒问言。汝等决定能学诸佛一字顶轮王秘密法藏。不生疑惑。是受法人等一时答言。我今某甲誓当至学一切诸佛甚深法藏。决定诚信不生疑戚(如是三问三答)
是时阿阇梨诵一切顶轮王心咒。把线随受法人数结于咒索。一咒一结满四十九结。系受法人右臂之上。一一如是女系于左。又以摧碎顶轮王咒咒白芥子。一咒一打受法人顶。满三七下或一...(第0528部~一字佛顶轮王经六卷)
...不畏魔烦恼, 修集大慈悲,
不念害众生, 其得大智光。
能坏诸疑心, 解了甚深义,
知真实方便, 修四无碍智。
乐观十二缘, 众生之所因,
知无作受者, 能修大光法。
能知诸佛法, 行世出世行,
能到十方土, 了知人天业。
修集无上智, 说三归一乘,
修集八正道, 为坏三世法。
于有漏无漏, 如实而知之,
能利益人天, 令断有漏法。
不谬为无为, 真实而知之,
寂静光无暗, 不著有为相。
知结入出缘, 知众心性净,
若有大乘定, 即知如是法,
乐住无漏流, 了四沙门果。
...(第0057-01部~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教化无量无边众生,令生断见。若不见闻,得大利益。’
“时,华目比丘闻无量人生大邪见,即作是念:‘我若不能调伏如是邪见众生,云何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华目比丘即便往请香功德佛,与无量比丘僧,周遍国土城邑聚落处处说法,所谓远离恶法,修进善法,或说大乘,或缘觉乘及声闻乘,或沙门果,或比丘戒,或优婆塞戒,或说三归,或复演说转女身法,或说宝幢陀罗尼门,或说十善。说是法时,破除无量众生疑网,生于善心,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令无量众生来至佛所。唯除一人,善行大臣向彼华目,发恶誓愿:‘汝若未来成无上道,我当于汝成佛国土而作恶魔,诣菩提树作大恐怖。若成佛已,当坏汝法。若我于汝生信心者,汝便当与我受记莂。’
“诸善男子,尔...(第0057-02部~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如是等事,不能为是母子作恶;乃至生已,乳哺饮食长养大时,不能作恶令其心浊;乃至梦中亦复如是,常行十善乐施乐戒,于三恶道心生怖畏。世尊,有何咒药能办是事?’时,无量佛即时施我净陀罗尼,以是持力令我于往无量世中,调伏无量无数众生,劝之令行六波罗蜜。我于无量无数世中,常念何处有是妊身诸女人等,防遮恶鬼乃至恶药。是故我往先教三归,教三归已,一切恶众及诸毒药无能加害。是儿生已常得善心,智慧具足,身体无缺,若游行时常为无量善神拥护,面貌端正众生乐见,乐修慈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处在寂静乐修禅定,近善知识,具足智慧坏诸苦恼,一切天鬼乐为供养,厌离生死甘乐涅槃。若发无上菩提之心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发辟支佛心即得辟支佛道,若发声闻心即得如实忍,是诸...(第0057-03部~大方等大集经三十卷(第二十一卷~第三十卷))
...此陀罗尼,今虽欲往娑婆世界而怀怖畏。何以故?我亲从佛闻彼佛世界五浊炽盛,彼诸众生众苦逼迫,贪欲、瞋恚、愚痴、邪见、贪著女色,于须臾间能成阿鼻地狱恶业,以是义故我甚怖畏。”
尔时,智德峰王佛告炎德藏菩萨言:“善男子,汝飞于彼娑婆世界四天下中,二十一日化作金翅鸟王,令彼大海六十四万亿诸龙见汝形故皆生怖畏,以是因缘受三归依,乃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
炎德藏菩萨言:“如是,世尊,实如圣说。”
尔时,智德峰王佛复告炎德藏菩萨言:“善男子,汝往于彼娑婆世界四天下中亢旱之处,于七日中化作象头马头大龙王身,令旧住龙心生怖畏,不安本处悉腾虚空,七日之中澍大甘雨耶?”
炎德藏菩萨言:“世尊,实如圣说。”
...(第0058部~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十卷)
... 三界天人龙中尊, 能去众生浊垢恼。
施戒忍辱及精进, 成就真实平等心,
解脱诸龙施安乐, 忆念往昔誓愿力。
慈悲久修众业行, 坚固胜彼诸众生,
如是备受众苦辛, 不忘彼龙诸所恼。
种种流转得越度, 出过生死海彼岸,
自身解脱济群生, 智水洗龙使清净。” 三归济龙品第十二之一
尔时,空中自然而雨种种香华、种种宝衣、种种音乐、种种歌舞充满虚空,一切天、龙、夜叉、罗刹及阿修罗悉皆恭敬。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菩萨、声闻,左右围绕前后随从,从须弥顶蹈龙身桥,下佉罗坻圣人住处,梵天所敷宝师子座,坐于彼座。时,虚空中一切天、龙、夜叉、罗刹,并阿修罗、紧那罗等各设供养...(第0058部~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十卷)
... 佛言:“华面,莫更狐疑,时彼裴多富沙人王,于三月中以种种资生供养尸弃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众故今得此报,受娑伽罗大龙王身犹如天乐,三十一劫不生三恶,常生天人受如是报。彼亦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因缘故,来此龙中愿欲得生。”
说是语时,一切诸龙皆大懊恼悔往先咎,悉于佛前至心供养。
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卷第十 三归济龙品第十二之二
尔时,众中有一盲龙,名曰颇罗机梨奢,举声大哭作如是言:“大圣世尊,愿救济我!愿救济我!诸佛慈悲怜愍一切,我今身中受大苦恼,日夜常为种种诸虫、小蛇、虾蟆之所唼食,居热水中无暂时乐。”
佛言:“梨奢,汝过去世于佛法中曾为比丘,毁破禁戒,内怀欺诈,外现种种善相威仪,广贪眷属弟子众多,名...(第0058部~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十卷)
...种种备受辛苦。恶业未尽,生此龙中常受苦恼,热水烂身,热风吹体,热沙、热土、热粪、热灰,食入口中变成铜汁或作铁丸,于一切时所食之物,入口口焦,入咽咽烂,入腹腹燃,直过堕地遍体穿穴,受如是苦不可堪忍。惟愿如来慈哀救济!”
佛告诸龙:“此之恶业与盗佛物等无差别,比丘逆业其罪如半,然此罪报受未尽故难可得脱。汝等今当尽受三归,一心修善,以此缘故,于贤劫中值最后佛名曰楼至,于彼佛世罪得除灭。”
时,诸龙等闻是语已,皆悉至心,尽其形寿各受三归。
时,彼众中有盲龙女,口中膖烂,满诸杂虫状如屎尿,乃至秽恶犹若妇人,根中不净臊臭难看,种种噬食脓血流出,一切身分常为蚊虻诸恶毒蝇之所唼食,身体臭处难可见闻。尔时,世尊以大悲心,见彼龙妇眼盲困苦,如是问言:“妹何缘故得此恶身?于过去世曾为何业?”
龙妇答言:“世尊,我今此身众苦逼迫无暂时停,设复欲言而不...(第0058部~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十卷)
...”时彼龙妇说此语已,作如是言:“大悲世尊,愿救济我!愿救济我!”
尔时,世尊以手掬水,告龙女言:“此水名为瞋陀留脂药和,我今诚实发言语汝:我于往昔为救鸽故弃舍身命,终不疑念起悭惜心,此言若实,令汝恶患悉皆除差。”
时,佛世尊以口含水,洒彼盲龙妇女之身,一切恶患臭处皆差。既得差已,作是说言:“我今于佛乞受三归。”是时,世尊即为龙女授三归依。
时,彼众中复有一龙,种种臭恶一切诸虫满其口中,及咽喉内脓血流出,有见闻者皆悉舍去。时,佛见已即便问言:“善男子,汝于过去作何恶业受如是报?”彼龙张口,于其口内出种种虫,脓血流溢犹如热火,虽复张口竟不能言,即还闭口。
尔时,世尊即为彼龙而说偈言:
“汝以过去盗因缘, 轻戏圣人受是报,
...(第0058部~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十卷)
...语时,彼龙腋下小龙即出。
时,此二龙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久近离此龙身解脱殃罪?”
佛告龙言:“此业大重,次五无间。何以故?若有四方常住僧物,或现前僧物,笃信檀越重心施物,或华或果、或树或园、饮食资生、床褥敷具、疾病汤药一切所须,私自费用或持出外,乞与知识亲里白衣,此罪重于阿鼻地狱所受果报。是故汝等可受三归,归三宝已乃可得住于冷水中。”如是三称三受,身即安隐得入水中。
尔时,世尊即为诸龙而说偈言:
“宁以利刀自割身, 支节身分肌肤肉,
所有信心舍施物, 俗人食者实为难。
宁吞大赤热铁丸, 而使口中光焰出,
所有众僧饮食具, 不应于外私自用。
宁以大火若须弥, ...(第0058部~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十卷)
... 宁以自手挑两眼, 捐弃投之掷于地,
其有习行善法者, 不应怀忿瞋心视。
宁以热铁鍱其身, 东西起动行坐卧,
不应瞋忿心妒嫉, 而著众僧净施衣。
宁饮灰汁碱卤水, 热沸烁口犹如火,
不应怀贪毒恶心, 服食众僧净施药。”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一万四千诸龙众等悉受三归,所有过去、现在业报,诸苦恼中而得解脱,深信三宝其心不退。复有八十亿诸龙众等,亦于三宝起归敬心。
尔时,世尊告憍陈如:“汝观此等诸恶众生自诳其心,或以怖畏贫穷因缘,或于恶道生于恐畏修行善法,或作比丘所得种种资生之具,皆是信心檀越所施,而是众生或自食啖,或与他人或共众人,盗窃隐藏私处自用,如是业故堕三恶道久受...(第0058部~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十卷)
...所心不乐者,悉生欢喜恭敬供养。”
时佛神力,令魔波旬于自宫内即得安住,自然得闻此陀罗尼;闻此咒已,即于佛所生欢喜心,得大信心;得信心已啼泣雨泪,集诸眷属作如是言:“汝等一切谛听!谛听!我今于此大牟尼处,得大忍心不动如山。彼牟尼尊慈悲满足,放大光明照一切龙、一切天人、一切修罗,我亦在彼于牟尼所兴造诸恶,今欲忏悔受三归依。汝若曾于佛边作恶,今可忏悔受三归依。我今共汝俱往见佛,礼拜供养至心听法,断烦恼魔入清净道,离于怖畏到涅槃城。”
时,魔波旬与其眷属八十亿众,前后围绕往至佛所,到已接足顶礼世尊,说如是偈:
“佛两足尊世中胜, 自得寂灭亦教他,
忍辱精进愍众生, 我等愚痴兴恶意。
不知过去诸业行, 惟佛世尊能了知,
苞藏国...(第0058部~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十卷)
...地界加作金刚,尚不能动乃至一尘,况能多也!魔王复以瞋怒之力,向阿修罗所住之方,放口嘘气成黑气云,令其城邑宫殿阴闇,使诸阿修罗重复迷惑不能去来。尔时,世尊即复变其所吹气云,令作种种天妙华云,尔时于彼四阿修罗城邑宫殿,复雨种种天华之雨。其华雨中演出百千微妙法门,所谓佛声、法声、僧声,檀那波罗蜜声乃至般若波罗蜜声,三善行声、三归依声、三律仪声、三不护声、三依止声、三种菩提声、三乘声、三修声、三种善根声、越度三界声、三受声、三解脱声、三示现声、四念处声、四正勤声、四如意足声、四不坏信声、四禅声、四梵住声、四摄声、四无碍智声、四无色定三摩跋提声、四圣谛声、五根声、五力声、五支三昧声、五解脱入声、显示六根声、六和敬声、六念声、六通声、七圣财声、...(第0059部~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十卷)
...于世!’时,毗舍浮佛以弗沙耶若头陀功德故赞言:‘善哉!善哉!大婆罗门,汝今以此苦行威仪,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故,于未来世第三十一大贤劫中,人寿百岁于彼成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正遍知,声震于世。汝当尔时,与此八弟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弥勒,彼弗沙耶若婆罗门,足满千年不坐不卧,经七日夜限食一揣;满千年已,令彼八弟安住三归,受持五戒,及发无上菩提之心。善男子,是弗沙耶若化其八弟,及余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等诸婆罗门、长者、居士、男子女人、童男童女皆成熟已,即于毗舍浮如来法中出家学道。尔时所有解说经论及诸外典,诵持不忘为人解说,然后至闲林中,与第一义谛禅波罗蜜相应而住经五万年。于彼时中,成熟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天、龙、夜叉、阿修罗、伽...(第0059部~大方等大集月藏经十卷)
...究竟见谛人等,如是名为是根本罪,亦无间罪。此于我法毗奈耶中,应速驱摈。
“何等名为是根本罪,非无间罪?谓我法中,先已出家受具戒者,故思杀害他异生人,下至方便与人毒药,堕其胎藏,如是名为是根本罪,非无间罪。此人不应与僧共住,诸有给施四方僧物,亦不应令于中受用。
“何等名为是无间罪,非根本罪?谓若有人,或受三归,或受五戒,或受十戒,于五无间随造一种,如是名为是无间罪,非根本罪。如是之人,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师便得罪,彼应驱摈令出我法。
“何等名为非根本罪,亦非无间罪?谓若有人,或受三归,或受五戒,于佛法僧而生疑心,或归外道以为师导,或执种种若少若多吉凶之相祠祭鬼神;若复有人,于诸如来所说正法,或声闻乘相应正法,或独觉乘相应正法,或是大乘相应正法,诽谤遮止,自不信受,令他厌背,障碍他人读诵书写,下至留难一颂正法,如是名为非根本罪,亦非无间,而生极重大罪恶业,近无间罪。如是之人,若未忏悔,除灭如是大罪恶...(第0060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
...耶、阿毗达摩,或劝读诵除佛所说顺解脱论,令其成熟。若诸有情,不乐布施,劝令惠舍种种珍财,令其成熟。若诸有情,暴恶不仁,劝令修学四种梵住。若诸有情,心多忿恚,劝令修忍。若诸有情,心多懈怠,劝修精进。若诸有情,心多散乱,劝修静虑。若诸有情,具足恶慧,为说正法,谓以记说,教诫方便,令其成熟。若诸有情,不敬三宝,具无依行,劝受三归,令敬三宝;或劝受学近事律义,或劝受学近住律仪,令其成熟。或劝修习种种工巧技术业处,令其成熟。如是等菩萨摩诃萨种种世间巧方便智,过殑伽沙菩萨摩诃萨以是一切书论、工巧、伎术业处,加行、精进巧方便智,摧伏一切外道异学,如是名为菩萨世间善巧方便。此巧方便,共诸声闻、独觉乘等,亦作一切佛法依因,亦是善巧诸行依处,亦是善巧任...(第0060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
...住十善业道,依声闻乘发心不退。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尽寿安住十善业道,依独觉乘发心不退。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尽寿安住十善业道,依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复退转。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得世正见,由此正见,除灭一切往恶趣因、烦恼恶业,增长一切向善趣因、正愿善业。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皆受三归,安住近事、近住、净戒,乐供养佛,乐听闻法,乐奉事僧,昼夜精勤,曾无懈废。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佛所说,远离一切邪趣、邪归、恶意、恶业,于佛法中得决定信,弃舍家法,清净出家。
尔时,世尊告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吾今持此地藏十轮大记法门,付嘱汝手,汝当受持,广令流布。若诸众生,于此法门,有能读诵,思惟其...(第0060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佉罗堤耶山牟尼仙所住之处,与大比丘众俱,无量无数声闻大众,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不可称计,说月藏讫。
尔时,南方有大香云雨大香雨、大华云雨大华雨、无量璎珞云雨种种璎珞雨、大衣云雨大衣雨。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4 15:56:42
|
只看該作者
于佉罗堤耶山牟尼仙所住处,是诸大雨皆悉遍满,大阴云雨而雨香华、衣服、璎珞,亦说种种无量法音,如是次第乃至广说三归声、持戒声、忍辱声、精进声、禅定声、具足智慧声、降伏四魔声、名称普闻遍满三界声、念定总持声、空无相无愿声、离欲声、色如聚沫声、受如水泡声、想如热炎声、行如芭蕉声、识如幻声、无常苦空无我之声、惭愧声、念处声、慈悲喜舍声、证诸法声、涅槃声、无窟宅声、三乘声、转法轮声、成熟众生声、度三恶道声、六波罗蜜声、善巧方便乃至具足...(第0061部~佛说大方广十轮经八卷)
...千世界诸水聚 此刹若见若不闻
我内彼水一指间 于诸众生无损减
我于初夜天眼观 何等众生心疑惑
求其善根及诸法 欲以神力为决除
我于如是生念时 不离本坐亦无往
已为宣说正道法 令彼得闻破心疑
我于如是说法时 令万四千住圣法
三万诸人护禁戒 六万正信受三归
我复念彼初夜时 所出神通甚微妙
观过北方三万界 见一佛刹名伏怨
彼佛界中诸众生 独有一人深疑惑
我时不起现彼说 令彼各谓己独闻
阿难我智正若此 如是神通佛自知
众生若有疑惑者 但当决定请世尊
我今坐斯莲华上 见一世尊般涅槃
彼佛处火就阇...(第0068部~佛说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经十卷)
...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优钵罗大沙门作是念已。即白月光明香胜如来言。我于今者为众生故发大勇猛行大慈悲。便与无量百千众生。前后围绕往彼边地。城邑聚落空山崄处。为诸众生宣说正法。若彼众生堕恶见者。我今当遮令入正见。乃至教其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有愿求辟支佛乘。或求声闻乘。或安立圣果。或令出家。或劝受持优婆塞戒。或八斋戒。或三归行。或为安立一切女人。具丈夫形断女根业。说此宝星陀罗尼咒。乃至无量百千万亿众生。于如来边曾生疑倒。如是一切着恶见者。我当遮断令其发露。作是教已。悉令安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于月光明香胜佛所。俱共出家净修梵行。男子。鸠摩罗臣先作是愿。彼大沙门能说幻法。破我徒众诱我眷属。汝未来世当得佛时。我还于彼作种种魔事。所谓始处...(第0080部~宝星陀罗尼经八卷)
...今以此妙法。殷勤付嘱汝等手中。如此十方无量世界。过数过量诸佛世尊。及诸菩萨摩诃萨等普来集者。以此金刚法等因缘法心建立一切法摧碎陀罗尼印句门记法门。拥护佛土并诸地味众生所居者。诸过恶消灭故。成熟众生故。一切不善业尽无余故。三宝种久住故。乃至一切佛事成就故。是故汝等受持拥护我妙正法。能令善根福行增长。若温诵教示为他说。授趣三归依优婆塞护住净梵行。诸善根等福行增长。若修初禅福行增长。乃至修灭受想定。若须陀洹果。乃至佛菩提果福行善根。如是等相皆得增长。现在所作乃至未来当作然妙法灯。能令一切福行增长。是故付嘱汝等手中。如来所觉妙法令炽然故。劝发汝等福德增长。是故付嘱汝等手中。若未来世于此法门。乃至书写经卷安置家中。以法力故。一切恶业悉当灭尽。...(第0080部~宝星陀罗尼经八卷)
...色衣,令诸人、天、阿修罗等生塔想故而受持之;解脱而染,非欲染衣,寂静所宜,非结所宜;著此染衣,不起诸恶,修诸善业;不为好故著染服衣,知圣道已我如是作,于一念顷不持染结。长者,是名出家菩萨十事功德持著身衣。
“复次,长者,出家菩萨见十事故,尽其形寿不舍乞食。何等十?我今自活,不由他活;若有众生施我食者,要令安住于三归处然后受食;若不施食,于是众生生大悲心,为彼众生勤行精进,令是众生所作办已后食其食;又我不违佛所教敕,为植满足根本因故,依降伏慢积集无见顶因缘故,不为女人、丈夫、男女共和合故平等乞食;于诸众生生平等心,集一切智庄严具故。长者,出家菩萨见此十利,尽寿不舍于乞食法。若有至心敬信来请,尔时应去;若有请者不至心请,观有自利...(第0020-09部~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第八十一卷~第九十卷))
...更无说一乘道,三乘众者有恐怖故,归依如来求出修学;有所作故,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二依非究竟依,是有限依。若诸有情,如来调伏归依如来,得法津润,由信乐心,归依于法及比丘僧——是二归依,由法津润信入归依。如来者,非法津润信入归依。言如来者是真实依,此二归依以真实义,即名究竟归依如来。何以故?如来不异此二归依,是故如来即三归依。何以故?说一乘道,如来最胜具四无畏,正师子吼。若诸如来,随彼所欲而以方便,说于二乘即是大乘。以第一义无有二乘,二乘者同入一乘,一乘者即胜义乘。
“世尊,声闻、独觉初证圣谛,非以一智断诸住地,亦非一智证四遍知诸功德等,亦非以法能善了知此四法义。世尊,于出世智,无有四智渐至渐缘。世尊,出世间智无渐至法,如金...(第0020-12部~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第一百一十卷~第一百二十卷))
...归依。何以故?说一乘道法得究竟法身,于上更无说一乘法身,三乘众者有恐怖归依如来,求出修学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二依非究竟依,是有限依。若有众生如来调伏,归依如来得法津泽,生信乐心归依法僧,是二归依。非此二归依,是归依如来。归依第一义者,是归依如来。此二归依第一义,是究竟归依如来。何以故?无异如来,无异二归依,如来即三归依。何以故?说一乘道,如来四无畏成就师子吼说。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即是大乘无有三乘。三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第一义乘。
“世尊,声闻、缘觉初观圣谛以一智断诸住地,以一智四断知功德作证,亦善知此四法义。世尊,无有出世间上上智。四智渐至及四缘渐至,无渐至法是出世间上上智。世尊,金刚喻者是第一义智。世尊,非声...(第0055部~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卷)
...知,若我弟子声闻之人,已离三垢证得初果所知境界,诸余大天、天中天等一切不知,非汝大仙之所能知,乃至不能知其少分!”
如是说已,毗耶娑仙,心即思惟如是念曰:“生死诳我。”如是念已,礼如来足,白言:“世尊,我今老弊破坏之身,无有忆念不能得果,不能荷负菩提重担。我于今者归依世尊,归依于法、离三有僧。我从今日乃至命尽受三归依!并弟子众,一切如是。唯愿世尊,善为我说,令我眷属大获善利!世尊乃是一切智日除烦恼闇。唯愿世尊,说此本性,众生本性,退生天中。”
佛言:“大仙,今正是时,我为汝说。大仙当知,若人以花香鬘而施,心乐修行信心相应,命终得生鬘庄严天。又复大仙,人欲死时身有善香,是花熏香。又欲死时,上见花网有种种色以散彼人。尔时...(第0056部~毗耶娑问经二卷)
...。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若毁正戒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佛戒。木皮谷纸绢素竹帛亦应悉书持。常以七宝无价香花一切杂宝。为箱囊盛经律卷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一切城邑舍宅。见一切众生。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应心念口言。汝是畜生发菩提心。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是菩萨若不教化众生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行教化起大悲心。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说法。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花供养。四众听者下坐。如孝顺父母敬顺...(第1082部~佛说梵网经二卷)
...僧若听者。智者复应作如是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僧已和合听汝受持优婆塞戒。是戒即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若有成就如是戒者。当得须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若破是戒命终当堕三恶道中。善男子。优婆塞戒。不可思议。何以故。受是戒已虽受五欲。而不能障须陀洹果至阿那含果。是故名为不可思议。汝能怜愍诸众生故受是戒不。若言能受。尔时智者次应为说三归依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受三归已名优婆塞。尔时智者复应语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如来正觉说优婆塞戒。或有一分。或有半分。或有无分。或有多分。或有满分。若优婆塞受三归已。不受五戒名优婆塞。若受三归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归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归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无分。若受三归受持三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归受持五戒。是名满分。汝今欲作一分优婆塞作满分耶。若随意说。尔时智者当随意授。既授戒已。复作是言。优婆塞者有六重法。善男子。优婆塞受持戒已虽为天女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优婆塞戒。虽为...(第1083部~优婆塞戒经七卷)
...慧。不贪着财复有二事。一观无常。二不自在。善男子。施主若能如是观察如是行施。当知是人能具足行檀波罗蜜。是故我先说。有布施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是布施。有亦布施亦波罗蜜有非布施非波罗蜜。善男子。智有三种。一者能舍外物。二者舍内外物。三者施内外已兼化众生。云何教化。见贫穷者先当语言。汝能归依于三宝不。受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归及以斋戒。后则施物。若言不能。复应语言。若不能者。汝能随我说一切法。无常无我涅槃寂灭不。若言能者。复当教之。教已便施。若言我今能说二事。唯不能说诸法无我。复应语言。汝若不能说诸法无我。能说诸法是无性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若能如是先教后施。名大施主。善男子。若能如是教化众生及诸怨亲无所选择。名大施主。善男子。智者若...(第1083部~优婆塞戒经七卷)
...。复施剃刀漉水囊等。针缕衣纳纸笔墨等。若不能常随斋日施。若见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若见有苦亡失财物父母丧没。当以财给善语说法慰喻劝谏。善说烦恼福德二果。善男子。若能修集如是施者。名净施主。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为净施主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为净施主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净三归品第二十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说有来乞者。当先教令受三归依然后施者。何因缘故受三归依。云何名为三归依也。善男子。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如汝所问云何三归依者。善男子。谓佛法僧。佛者。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脱法者。即是坏烦恼因真实解脱。僧者。禀受破烦恼因得正解脱。或有说言。若如是者即是一归。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分别者。如来出已则有分别。是故应当别归依佛。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有受者佛弟子众能禀受故。是故应当别归依僧。正道解脱是名为法。无师独觉是...(第1083部~优婆塞戒经七卷)
...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脱法者。即是坏烦恼因真实解脱。僧者。禀受破烦恼因得正解脱。或有说言。若如是者即是一归。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分别者。如来出已则有分别。是故应当别归依佛。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有受者佛弟子众能禀受故。是故应当别归依僧。正道解脱是名为法。无师独觉是名为佛。能如法受是名为僧。若无三归云何说有四不坏信。得三归者。或有具足或不具足。云何具足。所谓归佛法僧。不具足者。所谓如来归依于法。善男子。得三归者无不具足。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戒。善男子。如佛缘觉声闻各异。是故三宝不得不异。云何为异。发心时异。庄严时异。得道时异。性分各异。是故为异。何因缘故说佛即法。能解是法故名为佛。受分别说故名为僧。若有说言佛入僧数。是义不然。何以故。佛若入僧则无三宝及三归依四不坏信。善男子。菩萨法异佛法亦异菩萨二种。一者后身。二者修道...(第1083部~优婆塞戒经七卷)
...。云何具足。所谓归佛法僧。不具足者。所谓如来归依于法。善男子。得三归者无不具足。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戒。善男子。如佛缘觉声闻各异。是故三宝不得不异。云何为异。发心时异。庄严时异。得道时异。性分各异。是故为异。何因缘故说佛即法。能解是法故名为佛。受分别说故名为僧。若有说言佛入僧数。是义不然。何以故。佛若入僧则无三宝及三归依四不坏信。善男子。菩萨法异佛法亦异菩萨二种。一者后身。二者修道。归依后身名归依法。归依修道名归依僧。观有为法多诸罪过。独处修行得甘露味。故名为佛。一切无漏无为法界。故名为法。受持禁戒读诵解说十二部经。故名为僧。若有问言。如来灭已归依佛者。是何归依。善男子。如是归依名为归依。过去诸佛无学之法。如我先教提谓长者。汝当...(第1083部~优婆塞戒经七卷)
...世为诸弟子立诸要制。佛虽过去有犯之者亦获罪报。归过去佛亦复如是。犹如如来临涅槃时。一切人天为涅槃故多设供养。尔时如来未入涅槃犹故在世。悬受未来世供养事。归过去佛亦复如是。譬如有人父母在远。是人或时嗔骂得罪。或时恭敬赞叹得福。归过去佛亦复如是。是故我说。我若在世及涅槃后所设供养。施者受福等无差别。善男子。若男若女若能三说三归依者。名优婆塞名优婆夷。一切诸佛虽归依法。法由佛说故得显现。是故先应归依于佛。净身口意至心念佛。念已即离怖畏苦恼。是故应当先归依佛。智者深观如来智慧解脱最胜。能说解脱及解脱因。能说无上寂静之处。能竭生死苦恼大海。威仪庠序三业寂静。是故应当先归依佛。智者深观生死之法是大苦聚。无上正道能永断之。生死之法渴爱饥馑。无上甘...(第1083部~优婆塞戒经七卷)
...先说善来比丘。是竟未得归依三宝。而其戒律悉得具足。或有说言。若不具受则不得戒。八戒斋法亦复如是。是义不然。何以故。若不具受不得戒者。求有优婆塞云何得戒。实是得戒。但不具足八戒斋法。若不具受虽不名斋。可得名善。善男子。若能净洁身口意业受优婆塞戒。是名五阴。云何五阴。不受邪见不说邪见。信受正见说于正见修行正法。是名五阴。受三归已造作痴业。受外道法自在天语。以是因缘失于三归。若人质直心无悭贪。常修惭愧少欲知足。是人不久得寂静身。若有造作种种杂业。为受乐故修于善事如市易法。其心不能怜愍众生。如是之人不得三归。若人为护舍宅身命祠祀诸神。是人不名失归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归依法。若闻诸天有曾见佛功德胜已。礼拜供养是人不失归依之法。或时礼拜自在天王。应如礼拜世间诸王长者贵人耆旧有德。如是之人亦复不失归依之法。虽复礼拜所说邪法慎无受之。供养天时当起慈心。为护身命财物国土人民恐怖。所说邪见何故不受。智者应观外道所说。云一切物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若是自在之所作者。我今何故修是善业。或说投渊赴火自饿...(第1083部~优婆塞戒经七卷)
...故。得受安乐。非年宿也。善男子。阿阇世王提婆达多。皆由造恶业因缘故。堕于地狱。非因年宿得是报也。郁头蓝弗邪见因缘。未来当堕大地狱中。善男子。一切善法欲为根本。是欲因缘得三菩提及解脱果。入出家法破大恶业及诸有业。能受持戒亲近诸佛。能一切舍施于乞者。能作定性坏恶果报。灭大恶罪得决定聚。离于三障善能修集坏烦恼道。是欲因缘能受三归。因三归已即能受戒。既受戒已行见修道过于声闻。若有畏于师子虎狼恶兽等类。归依于佛尚得解脱。况发善心求出世者不得解脱。阿那邠坻教告家内。在胎之子悉受归依。是胎中子实不成就。何以故。是法要当口自宣说。虽不成就亦能护之。善男子。诸外道说。一切世间皆是自在天之所作。亦复说言。未来之世过百劫已当有幻出。所言幻者即是佛也。若自在天能作佛者...(第1083部~优婆塞戒经七卷)
...若无常者云何得名为解脱也。如婆罗门子还得寿命。是故不得名自在天。是三种天亦不得一。何以故。阿周那人毗纽大天为作解脱。以是义故。亦不得一。若言解脱是无常者。当知即幻非佛名幻。若能了了正见真我。是名解脱。复有说言。见微尘者是名解脱。复有说言。见性异我异是名解脱。是义不然。何以故。若能修道见四真谛。是人乃得见性见我。若人能受三归依者。是人乃能真见四谛。是三归依乃是一切无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净三归依是不为难。在家修净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八戒斋品第二十一
善生言。世尊。若有人能受三归斋戒。是人当得何等果报。善男子。若人能受三归依者。当知是人所得福报不可穷尽。善男子。迦陵伽国有七宝藏名宾伽罗。其国人民大小男女。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车乘象马驼驴。担负持去犹不能尽。若有至心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出胜彼藏所有宝物。善男子。毗提呵国有七宝藏名半陆迦。其国人民男女大小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车乘象马驼驴。担负持去犹不能尽。若有至心受三归斋。是人所...(第1083部~优婆塞戒经七卷)
...依是不为难。在家修净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八戒斋品第二十一
善生言。世尊。若有人能受三归斋戒。是人当得何等果报。善男子。若人能受三归依者。当知是人所得福报不可穷尽。善男子。迦陵伽国有七宝藏名宾伽罗。其国人民大小男女。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车乘象马驼驴。担负持去犹不能尽。若有至心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出胜彼藏所有宝物。善男子。毗提呵国有七宝藏名半陆迦。其国人民男女大小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车乘象马驼驴。担负持去犹不能尽。若有至心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出胜彼藏所有宝物。善男子。波罗奈国有七宝藏名曰蠰佉。其国人民男女大小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车乘象马驼驴。担负持去亦不能尽。若有至心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出胜彼藏所有宝物。善男子。乾陀罗国有七宝藏名伊罗钵多。其国人民男女大小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车乘象马驼驴。担负持去亦不能尽。若有至心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胜出彼藏所有宝物。善男子。若有从他三受三归三受八戒。是名得具一日一夜优婆塞斋。明相出时是时则失。是故不得佛像边受。要当从人根本清净。受已清...(第1083部~优婆塞戒经七卷)
...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出胜彼藏所有宝物。善男子。波罗奈国有七宝藏名曰蠰佉。其国人民男女大小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车乘象马驼驴。担负持去亦不能尽。若有至心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出胜彼藏所有宝物。善男子。乾陀罗国有七宝藏名伊罗钵多。其国人民男女大小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车乘象马驼驴。担负持去亦不能尽。若有至心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胜出彼藏所有宝物。善男子。若有从他三受三归三受八戒。是名得具一日一夜优婆塞斋。明相出时是时则失。是故不得佛像边受。要当从人根本清净。受已清净庄严清净。觉观清净念心清净求报清净。是名三归清净斋法。善男子。若能如是清净归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罪悉皆消灭。如是戒者不得一时二人并受。何以故。若一时中二人共受。何因缘故。一人毁犯一人坚持。是戒力故后世生时不能造恶。受已作罪复不永失。若先遣信欲刑戮人。信迟未至。其人寻后发心受斋。当受斋时信至即杀虽复一时。以戒力故不得杀罪。若诸贵人常敕作恶。若欲受斋先当敕语...(第1083部~优婆塞戒经七卷)
...善男子。是八戒斋。即是庄严无上菩提之璎珞也。如是斋者。既是易作而能获得无量功德。若有易作而不作者。是名放逸。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能教众生净八戒斋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教他清净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优婆塞戒经卷第六
五戒品第二十二
善生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归依。何等之人不得三归。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谛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则得三归。若人至心信不可败。亲近三宝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则得三归。优婆塞戒亦复如是。若能观是优婆塞戒。多有无量功德果报。能坏无量弊恶之法。众生无边受苦亦尔。难得人身虽得人身难具诸根。虽具诸根难得信心。虽得信心难遇善友。虽遇善友难得自在。虽得自在诸法无常。我今若造恶业。因是恶业获得二世身心恶报。以是因缘身口意恶即是我怨。设三业恶不得恶报。现在之恶亦不应作。是三恶业现在能生弊恶色等死时...(第1083部~优婆塞戒经七卷)
...。若能观是优婆塞戒。多有无量功德果报。能坏无量弊恶之法。众生无边受苦亦尔。难得人身虽得人身难具诸根。虽具诸根难得信心。虽得信心难遇善友。虽遇善友难得自在。虽得自在诸法无常。我今若造恶业。因是恶业获得二世身心恶报。以是因缘身口意恶即是我怨。设三业恶不得恶报。现在之恶亦不应作。是三恶业现在能生弊恶色等死时生悔。以是因缘我受三归及八斋法。远离一切恶不善业。智者当观戒有二种。一者世戒。二第一义戒。若不依于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如彩色无胶。是故我先归依三宝然后受戒。若终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谓优婆塞戒八戒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坏先诸恶业。受三归戒则能坏之。虽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势故。俱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不受戒。已受戒者犯则罪重。不受戒者犯则罪轻。何以故。毁佛语故。罪有二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是二种罪复有轻重。或有人能重罪作轻。轻罪作重。如鸯掘魔受于世戒。伊罗钵龙受于义戒。鸯掘魔罗破于性重不得重罪。伊罗钵龙坏于遮制而得重罪。是故有人重罪作轻...(第1083部~优婆塞戒经七卷)
...。能令寂静度于彼岸。能作解脱不选时节。我为是法故受持戒。我若不能先受小制。云何能得受大制耶。破小制已增五有苦。若至心持增无上乐。我受身来所以未得证解脱者。实由不从过去无量诸佛如来受禁戒故。我今受戒未来定当值遇恒河沙等诸佛。深观是已生大怜愍至心受戒。受已坚持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利益无量诸众生故。善男子。若在家若出家。若三归若八斋若五戒。若具足若不具足。若一日一夜若一时一念。若尽形寿至心受持。当知是人得大福德。善男子。若受戒已修三善业。多闻布施修定修善供养三宝。是则名为庄严菩提。若受戒已能读如来十二部经。是名无上大法之藏。勤加精进欲得具足尸波罗蜜。如是戒者。今世受已后虽不受成无作戒。善男子。有戒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戒。有戒有波罗蜜。有...(第1083部~优婆塞戒经七卷)
...恩。以善加人为怜愍故。受持禁戒。既受持已善发大愿。愿诸众生悉得净戒。当知是人则能具足尸波罗蜜。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具尸波罗蜜是不为难。在家具足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业品第二十四
善生言。世尊。诸佛如来未出世时。菩萨摩诃萨以何为戒。善男子。佛未出世是时无有三归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是十善法。除佛无能分别说者。过去佛说流转至今。无有漏失智者受行。善男子。众生不能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过去不能亲近咨承佛故。善男子。一切众生皆有杂心。杂心因缘有杂烦恼。杂烦恼故造作杂业。杂业因缘受于杂有。杂有因缘受于杂身。善男子。一切众生得杂身已见于杂色。见杂色已生恶思惟。是恶思惟名...(第1083部~优婆塞戒经七卷)
...男子,不应说言如来身者是灭法也。善男子,如是灭法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善男子,汝今不应思量如来何处住、何处行、何处见、何处乐。善男子,如是之义,亦非汝等之所知及,诸佛法身种种方便不可思议。
“复次,善男子,应当修习佛、法及僧而作常想。是三法者,无有异想,无无常想,无变异想。若于三法修异想者,当知是辈清净三归则无依处,所有禁戒皆不具足,终不能证声闻、缘觉、菩提之果。若能于是不可思议修常想者,则有归处。善男子,譬如因树则有树影;如来亦尔,有常法故则有归依,非是无常。若言如来是无常者,如来则非诸天世人所归依处。”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譬如闇中,有树无影。”
“迦叶,汝不应言有树无影,但非肉眼之所见耳。善...(第0109-01部~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有归依,非是无常。若言如来是无常者,如来则非诸天世人所归依处。”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譬如闇中,有树无影。”
“迦叶,汝不应言有树无影,但非肉眼之所见耳。善男子,如来亦尔,其性常住是不变异,无智慧眼不能得见,如彼闇中不见树影。凡夫之人,于佛灭后说言如来是无常法,亦复如是。若言如来异法、僧者,则不能成三归依处,如汝父母,各各异故,故使无常。”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我从今始,当以佛、法、众僧三事常住,启悟父母乃至七世皆令奉持。甚奇!世尊,我今当学如来、法、僧不可思议;既自学已,亦当为人广说是义。若有诸人不能信受,当知是辈久修无常,如是之人,我当为其而作霜雹。”
尔时,佛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第0109-01部~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爱。譬如有人,爱心希望释提桓因、大梵天王、自在天王;解脱不尔,若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无爱无疑。无爱无疑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若言解脱有爱疑者,无有是处。
“又解脱者,断诸有贪,断一切相、一切系缚、一切烦恼、一切生死、一切因缘、一切果报。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涅槃。一切众生怖畏生死诸烦恼故,故受三归。譬如群鹿,怖畏猎师,既得免离,若得一跳则喻一归,如是三跳则喻三归,以三跳故得受安乐;众生亦尔,怖畏四魔恶猎师故受三归依,三归依故则得安乐。受安乐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无尽,无尽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决定,决定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涅槃、佛性、决定、如来是一义者,云何说言有三归依?”
佛告迦叶:“善男子,一切众生怖畏生死故求三归,以三归故则知佛性、决定、涅槃。...(第0109-01部~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若得一跳则喻一归,如是三跳则喻三归,以三跳故得受安乐;众生亦尔,怖畏四魔恶猎师故受三归依,三归依故则得安乐。受安乐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无尽,无尽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决定,决定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涅槃、佛性、决定、如来是一义者,云何说言有三归依?”
佛告迦叶:“善男子,一切众生怖畏生死故求三归,以三归故则知佛性、决定、涅槃。善男子,有法名一义异,有法名义俱异。名一义异者,佛常、法常、比丘僧常,涅槃、虚空皆亦是常,是名名一义异。名义俱异者,佛名为觉,法名不觉,僧名和合,涅槃名解脱,虚空名非善,亦名无碍,是为名义俱异。
“善男子,三归依者亦复如是,名义俱异,云何为一?是故我告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弥,莫供养我,当供养僧。若供养僧,则得具足供养三归。’摩诃波阇波提即答我言:‘众僧之中,无佛无法,云何说言供养众僧则得具足供养三归?’我复告言:‘汝随我语,则供养佛;为解脱故,即供养法;众僧受者,则供养僧。’善男子,是故三归不得为一。善男子,如来或时说一为三...(第0109-01部~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有法名一义异,有法名义俱异。名一义异者,佛常、法常、比丘僧常,涅槃、虚空皆亦是常,是名名一义异。名义俱异者,佛名为觉,法名不觉,僧名和合,涅槃名解脱,虚空名非善,亦名无碍,是为名义俱异。
“善男子,三归依者亦复如是,名义俱异,云何为一?是故我告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弥,莫供养我,当供养僧。若供养僧,则得具足供养三归。’摩诃波阇波提即答我言:‘众僧之中,无佛无法,云何说言供养众僧则得具足供养三归?’我复告言:‘汝随我语,则供养佛;为解脱故,即供养法;众僧受者,则供养僧。’善男子,是故三归不得为一。善男子,如来或时说一为三、说三为一,如是之义,诸佛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
迦叶复言:“如佛所说,毕竟安乐名涅槃者,是义云何?夫涅槃者,舍身舍智。若舍身智,谁当受乐?”
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食已心闷,出外欲吐。既得吐已,而复回还,同伴问之:‘汝今所患,竟为差不?而复来还。’答言:‘已...(第0109-01部~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
方等亦如是,智者为甘露,
愚不知佛性,服之则成毒。
声闻及缘觉,大乘为甘露,
犹如诸味中,乳最为第一。
如是勤精进,依因于大乘,
得至于涅槃,成人中象王。
众生知佛性,犹如迦叶等,
无上甘露味,不生亦不死。
迦叶汝今当,善分别三归,
如是三归性,则是我之性。
若能谛观察,我性有佛性,
当知如是人,得入秘密藏,
知我及我所,是人已出世。
佛法三宝性,无上第一尊,
如我所说偈,其性义如是。
尔时,迦叶复说偈言:
“我今都不知,归依三宝处,
云何当归趣,无上无所畏?
不知三...(第0109-01部~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 诸佛之境界。
三宝平等相,常有大智性,
我性及佛性,无二无差别。
是道佛所赞,正进安止处,
亦名正遍见,故为佛所称。
我亦趣善逝,所赞无上道,
是最为甘露,诸有所无有。”
尔时,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汝今不应如诸声闻凡夫之人分别三宝,于此大乘无有三归分别之相。所以者何?于佛性中即有法、僧,为欲化度声闻凡夫,故分别说三归异相。善男子,若欲随顺世间法者,则应分别有三归依。
“善男子,菩萨应作如是思惟:‘我今此身归依于佛。若即此身得成佛道,既成佛已,不当恭敬礼拜供养于诸世尊。何以故?诸佛平等,等为众生作归依故。若欲尊重法身舍利,便应礼敬诸佛塔庙。所以者何?为欲化度诸众生故,亦令众生于我身中起塔庙想礼拜供养,如是众生以我法身为归依处。一切众生皆依非真邪伪之法,我当次第为说真法。...(第0109-01部~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我今此身归依于佛。若即此身得成佛道,既成佛已,不当恭敬礼拜供养于诸世尊。何以故?诸佛平等,等为众生作归依故。若欲尊重法身舍利,便应礼敬诸佛塔庙。所以者何?为欲化度诸众生故,亦令众生于我身中起塔庙想礼拜供养,如是众生以我法身为归依处。一切众生皆依非真邪伪之法,我当次第为说真法。又有归依非真僧者,我当为作依真僧处。若有分别三归依者,我当为作一归依处,无三差别,于生盲众为作眼目,复当为诸声闻、缘觉作真归处。’善男子,如是菩萨为无量恶诸众生等及诸智者而作佛事。
“善男子,譬如有人临阵战时,即生心念:‘我于是中最为第一,一切兵众悉依恃我。’亦如王子如是思惟:‘我当调伏其余王子,绍继大王霸王之业而得自在,令诸王子悉见归依。’是故不应生下...(第0109-01部~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之业而得自在,令诸王子悉见归依。’是故不应生下劣心。如王、王子,大臣亦尔。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作是思惟:‘云何三事与我一体?’善男子,我示三事,即是涅槃。如来者名无上士,譬如人身,头最为上,非余支节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为尊上,非法、僧也。为欲化度诸世间故,种种示现差别之相,如彼梯橙。是故汝今不应受持如凡愚人所知三归差别之相。汝于大乘,猛利决断,应如刚刀。”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知故问,非为不知。我为菩萨大勇猛者,问于无垢清净行处,欲令如来为诸菩萨广宣分别奇特之事,称扬大乘方等经典。如来大悲今已善说,我亦如是安住其中所说菩萨清净行处,即是宣说《大涅槃经》。世尊,我今亦当广为众生显扬如是如来秘藏,亦当证知真三归处。若有众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经》,其人则能自然了达三归依处。何以故?如来秘藏有佛性故。其有宣说是经典者,皆言身中尽有佛性。如是之人则不远求三归依处。何以故?于未来世,我身即当成就三宝,是故声闻、缘觉之人及余众生,皆依于我,恭敬礼拜。”
“善男子,以是义故,应当正学大乘经典。”
迦叶复言:“佛性如是不可思...(第0109-01部~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知故问,非为不知。我为菩萨大勇猛者,问于无垢清净行处,欲令如来为诸菩萨广宣分别奇特之事,称扬大乘方等经典。如来大悲今已善说,我亦如是安住其中所说菩萨清净行处,即是宣说《大涅槃经》。世尊,我今亦当广为众生显扬如是如来秘藏,亦当证知真三归处。若有众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经》,其人则能自然了达三归依处。何以故?如来秘藏有佛性故。其有宣说是经典者,皆言身中尽有佛性。如是之人则不远求三归依处。何以故?于未来世,我身即当成就三宝,是故声闻、缘觉之人及余众生,皆依于我,恭敬礼拜。”
“善男子,以是义故,应当正学大乘经典。”
迦叶复言:“佛性如是不可思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亦不可思议。”
尔时,佛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成就深利智慧,我今当更善为汝说入如来藏。
...(第0109-01部~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尔,常伺众生而欲杀之,唯不能杀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菩萨摩诃萨。何以故?以是菩萨不放逸故。
“复次,迦叶,譬如卒降金刚瀑雨,悉坏药木、诸树山林、土沙瓦石、金银琉璃一切之物,唯不能坏金刚真宝。善男子,金刚死雨亦复如是,悉能破坏一切众生,唯除金刚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
“复次,迦叶,如金翅鸟,能啖诸龙,唯不能啖受三归者。善男子,死金翅鸟亦复如是,能啖一切无量众生,唯除菩萨住三定者。何谓三定?空无相愿。
“复次,迦叶,如摩罗毒蛇,凡所触螫,虽有良咒、上妙好药,无如之何,唯阿竭多星咒,能令除愈。善男子,死毒所螫亦复如是,一切医方,无如之何,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咒。
“复次,迦叶,譬如有人,为王所瞋,其人若能以软...(第0109-02部~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心数。’
“善男子,我或时说唯有一有,或说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至二十五。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五有,或言六有。
“善男子,我往一时住迦毗罗卫尼拘陀林时,释摩男来至我所,作如是言:‘云何名为优婆塞也?’我即为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诸根完具,受三归依,是则名为优婆塞也。’释摩男言:‘世尊,云何名为一分优婆塞?’我言:‘摩男,若受三归及受一戒,是名一分优婆塞也。’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优婆塞戒不具受得。’
“善男子,我于一时住恒河边。尔时,迦旃延来至我所,作如是言:‘世尊,我教众生令受斋法,或一日、或一夜、或一时、或一念,如是之人成斋不耶?’我言:‘比丘,是人得善,不名得斋。’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八...(第0109-04部~大般涅槃经四十卷(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善男子,不应说言如来身者是灭法也。善男子,如来灭法是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善男子,汝今不应思量如来何处住、何处行、何处见、何处乐。善男子,如是之义亦非汝等之所知及,诸佛法身种种方便不可思议。
“复次,善男子,应当修习佛、法及僧而作常想。是三法者,无有异想,无无常想,无变异想。若于三法修异想者,当知是辈清净三归则无依处,所有禁戒皆不具足,终不能证声闻、缘觉、菩提之果。若能于是不可思议修常想者,则有归处。善男子,譬如因树则有树影;如来亦尔,有常法故则有归依,非是无常。若言如来是无常者,如来则非诸天世人所归依处。”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譬如闇中,有树无影。”
“迦叶,汝不应言有树无影,但非肉眼之所见耳。善...(第0110-01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一卷~第九卷))
...有归依,非是无常。若言如来是无常者,如来则非诸天世人所归依处。”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譬如闇中,有树无影。”
“迦叶,汝不应言有树无影,但非肉眼之所见耳。善男子,如来亦尔,其性常住是不变异,无智慧眼不能得见,如彼闇中不见树形。凡夫之人于佛灭后,说言如来是无常法,亦复如是。若言如来异法、僧者,则不能成三归依处,如汝父母,各各异故,故使无常。”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我从今始当以佛、法、众僧三事常住,启悟父母乃至七世皆令奉持。甚奇!世尊,我今当学如来法僧不可思议,既自学已,亦当为人广说是义。若有诸人不能信受,当知是辈久修无常,如是等人,我当为其而作霜雹。”
尔时,佛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汝今善...(第0110-01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一卷~第九卷))
...爱。譬如有人,爱心希望释提桓因、大梵天王、自在天王;解脱不尔,若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无爱无疑。无爱无疑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若言解脱有爱疑者,无有是处。
“又解脱者,断诸有贪,断一切相、一切系缚、一切烦恼、一切生死、一切因缘、一切果报。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涅槃。一切众生怖畏生死诸烦恼故,故受三归。譬如群鹿,怖畏猎师,既得免离,若得一跳则喻一归,如是三跳则喻三归,以三跳故得受安乐;众生亦尔,怖畏四魔恶猎师故受三归依,三归依故则得安乐。受安乐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无尽,无尽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决定,决定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涅槃、佛性、决定、如来是一义者,云何说言有三归依?”
佛告迦叶:“善男子,一切众生怖畏生死故求三归,以三归故则知佛性、决定、涅槃。...(第0110-01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一卷~第九卷))
...,若得一跳则喻一归,如是三跳则喻三归,以三跳故得受安乐;众生亦尔,怖畏四魔恶猎师故受三归依,三归依故则得安乐。受安乐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无尽,无尽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决定,决定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涅槃、佛性、决定、如来是一义者,云何说言有三归依?”
佛告迦叶:“善男子,一切众生怖畏生死故求三归,以三归故则知佛性、决定、涅槃。善男子,有法名一义异,有法名义俱异。名一义异者,佛常、法常、比丘僧常,涅槃虚空皆亦是常,是名名一义异。名义俱异者,佛名为觉,法名不觉,僧名和合,涅槃名解脱,虚空名非善,亦名无碍,是为名义俱异。
“善男子,三归依者亦复如是,名义俱异,云何为一?是故我告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弥,莫供养我,当供养僧。若供养僧,则得具足供养三归。’摩诃波阇波提即答我言:‘众僧之中,无佛无法,云何说言供养众僧则得具足供养三归?’我复告言:‘汝随我语,则供养佛;为解脱故,即供养法;众僧受者,则供养僧。’善男子,是故三归不得为一。善男子,如来或时说一为三...(第0110-01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一卷~第九卷))
...子,有法名一义异,有法名义俱异。名一义异者,佛常、法常、比丘僧常,涅槃虚空皆亦是常,是名名一义异。名义俱异者,佛名为觉,法名不觉,僧名和合,涅槃名解脱,虚空名非善,亦名无碍,是为名义俱异。
“善男子,三归依者亦复如是,名义俱异,云何为一?是故我告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弥,莫供养我,当供养僧。若供养僧,则得具足供养三归。’摩诃波阇波提即答我言:‘众僧之中,无佛无法,云何说言供养众僧则得具足供养三归?’我复告言:‘汝随我语,则供养佛;为解脱故,即供养法;众僧受者,则供养僧。’善男子,是故三归不得为一。善男子,如来或时说一为三、说三为一,如是之义,诸佛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
迦叶复言:“如佛所说,毕竟安乐名涅槃者,是义云何?夫涅槃者,舍身舍智。若舍身智,谁当受乐?”
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食已心闷,出外欲吐。既得吐已,而复回还,同伴问之:‘汝今所患,竟为差不?而复来还。’答言:‘已...(第0110-01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一卷~第九卷))
...亦如是, 智者为甘露,
愚不知佛性, 服之则成毒。
声闻及缘觉, 大乘为甘露,
犹如诸味中, 乳最为第一。
如是勤进者, 依因于大乘,
得至于涅槃, 成人中象王。
众生知佛性, 犹如迦叶等,
无上甘露味, 不生亦不死。
迦叶汝今当, 善分别三归,
如是三归性, 则是我之性。
若能谛观察, 我性有佛性,
当知如是人, 得入秘密藏,
知我及我所, 是人已出世。
佛法三宝性, 无上第一尊。
如我所说偈, 其性义如是。”
尔时,迦叶复说偈言:
“我今都不知, 归依三宝处,
云何当归趣, 无上无所畏?...(第0110-01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一卷~第九卷))
...。
三宝平等相, 常有大智性,
我性及佛性, 无二无差别。
是道佛所赞, 正进安止处,
亦名正遍见, 故为佛所称。
我亦趣善逝, 所赞无上道,
是最为甘露, 诸有所无有。”
尔时,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汝今不应如诸声闻凡夫之人分别三宝,于此大乘无有三归分别之相。所以者何?于佛性中即有法、僧。为欲化度声闻凡夫,故分别说三宝异相。善男子,若欲随顺世间法者,则应分别有三归依。
“善男子,菩萨应作如是思惟:‘我今此身归依于佛。若即此身得成佛道,既成佛已,不当恭敬礼拜供养于诸世尊。何以故?诸佛平等,等为众生作归依故。若欲尊重法身舍利,便应礼敬诸佛塔庙。所以者何?为欲化度诸众生故,亦令众生于我身中起塔庙想礼拜供养,如是众生以我法身为归依处。一切众生皆依非真邪伪之法,我当次第为说真法。...(第0110-01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一卷~第九卷))
...我今此身归依于佛。若即此身得成佛道,既成佛已,不当恭敬礼拜供养于诸世尊。何以故?诸佛平等,等为众生作归依故。若欲尊重法身舍利,便应礼敬诸佛塔庙。所以者何?为欲化度诸众生故,亦令众生于我身中起塔庙想礼拜供养,如是众生以我法身为归依处。一切众生皆依非真邪伪之法,我当次第为说真法。又有归依非真僧者,我当为作依真僧处。若有分别三归依者,我当为作一归依处,无三差别。于生盲众为作眼目,复当为诸声闻、缘觉作真归处。’善男子,如是菩萨为无量恶诸众生等及诸智者而作佛事。
“善男子,譬如有人临阵战时即生心念:‘我于是中最为第一,一切兵众悉依恃我。’亦如大子如是思惟:‘我当调伏其余王子,绍继大王帝王之业而得自在,令诸王子悉见归依。’是故不应生下劣...(第0110-01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一卷~第九卷))
...业而得自在,令诸王子悉见归依。’是故不应生下劣心。如王、王子,大臣亦尔。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作是思惟:‘云何三事与我一体?’善男子,我示三事,即是涅槃。如来者名无上士,譬如人身,头最为上,非余支节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为尊上,非法、僧也。为欲化度诸世间故,种种示现差别之相,如彼梯橙。是故汝今不应受持如凡愚人所知三归差别之相,汝于大乘,猛利决断,应如刚刀。”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知故问,非为不知。我为菩萨大勇猛者,问于无垢清净行处,欲令如来为诸菩萨广宣分别奇特之事,称扬大乘方等经典。如来大悲今已善说,我亦如是安住其中所说菩萨清净行处,即是宣说《大涅槃经》。世尊,我今亦当广为众生显扬如是如来秘藏,亦当证知真三归处。若有众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经》,其人则能自然了达三归依处。何以故?如来秘藏有佛性故。其有宣说是经典者,皆言身中尽有佛性,如是之人则不远求三归依处。何以故?于未来世,我身即当成就三宝。是故声闻、缘觉之人及余众生,皆依于我,恭敬礼拜。
“善男子,以是义故,应当正学大乘经典。”
迦叶复言:“佛性如是不可思议...(第0110-01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一卷~第九卷))
...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我知故问,非为不知。我为菩萨大勇猛者,问于无垢清净行处,欲令如来为诸菩萨广宣分别奇特之事,称扬大乘方等经典。如来大悲今已善说,我亦如是安住其中所说菩萨清净行处,即是宣说《大涅槃经》。世尊,我今亦当广为众生显扬如是如来秘藏,亦当证知真三归处。若有众生能信如是《大涅槃经》,其人则能自然了达三归依处。何以故?如来秘藏有佛性故。其有宣说是经典者,皆言身中尽有佛性,如是之人则不远求三归依处。何以故?于未来世,我身即当成就三宝。是故声闻、缘觉之人及余众生,皆依于我,恭敬礼拜。
“善男子,以是义故,应当正学大乘经典。”
迦叶复言:“佛性如是不可思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亦不可思议。”
尔时,佛赞迦叶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成就深利智慧,我今当更善为汝说入如来藏。
...(第0110-01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一卷~第九卷))
...尔,常伺众生而欲杀之,唯不能杀住于大乘大般涅槃菩萨摩诃萨。何以故?以是菩萨不放逸故。
“复次,迦叶,譬如卒降金刚瀑雨,悉坏药木、诸树山林、土沙瓦石、金银琉璃一切之物,唯不能坏金刚真宝。善男子,金刚死雨亦复如是,悉能破坏一切众生,唯除金刚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
“复次,迦叶,如金翅鸟,能啖诸龙,唯不能啖受三归者。善男子,死金翅鸟亦复如是,能啖一切无量众生,唯除菩萨住三定者。何谓三定?空无相愿。
“复次,迦叶,如摩罗毒蛇,凡有所螫,虽有良咒、上妙好药,无如之何,唯阿竭多星咒能令除愈。善男子,死毒所螫亦复如是,一切医方无如之何,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咒。
“复次,迦叶,譬如有人,为王所瞋,其人若能以软善语...(第0110-02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十卷~第十八卷))
...,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心数。’
“善男子,我或时说唯有一有,或说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至二十五,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有五有,或言六有。
“善男子,我往一时住迦毗罗卫尼拘陀林,时释摩男来至我所,作如是言:‘云何名为优婆塞也?’我即为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诸根完具,受三归依,是则名为优婆塞也。’释摩男言:‘世尊,云何名为一分优婆塞?’我言:‘若受三归及受一戒,是名一分优婆塞也。’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优婆塞戒不具受得。’
“善男子,我于一时住恒河边。尔时,迦旃延来至我所,作如是言:‘世尊,我教众生令受斋法,或一日、或一夜、或一时、或一念,如是之人成斋不耶?’我言:‘比丘,是人得善,不名得斋。’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八...(第0110-04部~南本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第二十八卷~第三十六卷))
... 有财行布施,此名为中乐;
身口意业净,智慧乐多闻,
此则为上乐,慧者之所行。
汝等从今日,乃至尽形寿,
长幼互相教,行此中上法。”
大般涅槃经卷中
尔时,弗波育帝等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从今以中上法,互相开导。”
于是,弗波育帝等五百人,即于佛前,受三归依并及五戒。弗波育帝等重白佛言:“唯愿世尊,及比丘僧,明受我供。”
于时,如来默然许之。弗波育帝等知佛许已,即从座起,与其来众,礼佛而退。还到其舍,通夕办好香美饮食。既至明日,食时将到,遣信白言:“唯愿世尊,自知其时。”于是如来与比丘僧,前后围绕,往诣其舍,次第而坐。
弗波育帝见佛及僧悉安坐已,便起...(第0114部~大般涅槃经三卷)
...,亦不入定,端寂坐禅,故不闻耳。’是时彼人闻佛此语,深生奇特叹未曾有,心自念言:‘坐禅乃有如此之力。’我即为其种种说法,既闻法已,于诸法中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时弗迦娑闻佛此言,生希有心,而白佛言:“本见我师坐禅之时,五十车过而不闻知,谓为奇特。今者如来说此二事,百千万倍不可为比,如来禅力不可思议。”即便从佛受三归依。如来为说种种妙法,其闻法已,心开意悟,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即语侍人:“汝可取我金色劫贝二张持来,我欲上佛。”侍人奉敕,即取将来。
时弗迦娑手执劫贝,长跪佛前而作是言:“我今以此奉上世尊,唯愿哀愍,即赐纳受。”
尔时,世尊答弗迦娑:“我今为汝受取一张,可以一张施于阿难。所以者何?阿难日夜亲侍我侧,且...(第0114部~大般涅槃经三卷)
...此是解脱,此是常生。是诸众生邪惑所覆,不识解脱,不识常住,习诸异见不得出要,远离真谛律仪行处,不知如来是常住法;如愚野人不得牛乳五种时味,自谓食酥,而实不得五种味中一种味也。但著世俗梵天造化,言是常、是众生、是解脱,因求梵天修少梵行离邪淫故,孝养父母故,少得生天自然乐食,如彼野人食其坏乳。善男子,世俗梵行供养父母,不知三归,当知此果岂有常也?供养父母、不邪淫等,可得如佛所化。无常糠糩世俗法耳!唯有如来常住不灭。是故,善男子,当作方便离诸狐疑,勤思如来是常住法。
“复次,善男子,是时野人畜彼乳牛,会遇转轮圣王出兴于世。转轮王法应有乳牛,王德力故令彼野人舍牛,余行牛自然往转轮圣王主藏臣所,主宝藏臣知此乳牛必出五时精味之乳,定是圣...(第0116部~佛说大般泥洹经六卷)
...处受乐云何,以何答乎?但非声闻、缘觉、菩萨境界所及,唯是如来境界行处。又善男子,如来身者,方之于彼倍复难知,非诸声闻、缘觉、菩萨境界所及。如来为何处住、云何现,如来不可思议方便身,非汝境界。善男子,汝于我所但作是念:‘如来常住,法、僧亦然。此三事者非无常法,常住不变,清凉真实,离诸恼患。’若不尔者,彼善男子、善女人清净三归悉不成就。应如是修不可思议常住之法。善男子,譬如有此树者必有此影,若无彼树亦无彼影。若不见树而言见影,无有是处。如是既有如来,必为一切常作大树,覆护众生为众生依。若使如来是无常者,不名应供为诸天人作最上依。”
迦叶白佛言:“云何,世尊,夜闇冥中,树影现耶?”
佛言:“有影既有。其树云何无影?但非肉眼...(第0116部~佛说大般泥洹经六卷)
...最上依。”
迦叶白佛言:“云何,世尊,夜闇冥中,树影现耶?”
佛言:“有影既有。其树云何无影?但非肉眼所能见耳!是故当知,既有如来则为常住,非变易法,非磨灭法。如彼树影,闇冥之中,肉眼不见;佛泥洹已常住不变,肉眼不见亦复如是,而彼妄想于如来所作无常念。若善男子,汝等父母及所尊重,于佛法僧作非常想者,悉于三归皆不清净。汝今当以三法常住而劝教之,令于三法得成菩萨三归之名。”
迦叶白佛:“唯然,世尊,我从今日始当以佛、法、僧三法常住,启悟父母乃至七世,皆令奉持常住之法。奇哉!世尊,三法常住,我当受学,广为人说。若彼不受此真妙教,当知是等无常惑者,然我当日日三时为说令其亲近。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4 15:57:29
|
只看該作者
”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护持正法应当如是,亦常修习不害慈心。彼不害果,便得菩萨长寿无极...(第0116部~佛说大般泥洹经六卷)
...。
“其解脱者即是如来,无贪灭尽。一切有求贪欲永尽,脱诸习著是名为灭。其灭尽者即是解脱。
“其解脱者即是如来,泥洹快乐。其泥洹者,譬如群鹿遇诸猎师危怖殆死,逃走山野值仙人窟,便得苏息安隐快乐。苏息快乐是名泥洹,其泥洹者非为尽灭,于一切有、无量生死、颠倒烦恼、怨家解脱,方便逃避得入正法仙人窟宅,牟尼止处第三归依,苏息快乐无量众生。苏息快乐名为泥洹,非为尽灭。若诸众生得三归依名为泥洹,岂况如来一切种智,永舍此身而非泥洹安隐快乐?入泥洹者,如人迷醉,有人来问:‘为安乐不?’彼醉解已答言:‘安乐。’如是众生于无数劫迷醉生死二十五有,得正觉时泥洹快乐,安隐常住不动解脱,非为灭尽。
“其解脱者即是如来。”
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不生不起即是解脱,是如来耶?”
佛...(第0116部~佛说大般泥洹经六卷)
...疑网。”
迦叶菩萨复说偈言:
“为优婆塞法, 归依于佛者,
一切诸天神, 不生归依想。
为优婆塞法, 归依于法者,
不以害生法, 而为非法祠。
为优婆塞法, 归依于僧者,
不于众邪道, 请求良福田。
是故归三宝, 除俗三非法,
此三归法者, 亦是如来说。
我昔由此法, 今得安隐处,
汝等亦当行, 终归至我所。
如是平等路, 汝等随行者,
疾得免众苦, 轮回生死惑。
如来之性者, 亦从世尊说,
我及诸众生, 同此如来性。
诸佛随顺道, 我等悉由之,
乃至诸魔天, 亦有...(第0116部~佛说大般泥洹经六卷)
... 迦叶菩萨复说偈言:
“知此真实义, 而问于如来,
欲显发菩萨, 勇猛离垢故。
善哉世尊说, 菩萨之所行,
大乘深利智, 如练金刚慧。
善哉世尊说, 安立诸菩萨,
如来善显示, 我今亦当然。
一切众生类, 悉应自观察,
自身如来藏, 皆是三归依。
一切众生类, 信受此经者,
若已离烦恼, 及诸未离欲,
皆当归自身, 如来微妙藏,
唯是正归依, 无二亦无三。
所以然者何? 世尊广分别,
各各自身有, 如来微妙藏,
以知此义故, 不复归于三。
我已为一切, 世间真实依,
...(第0116部~佛说大般泥洹经六卷)
...萨欲得十方诸佛世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及诸菩萨摩诃萨众共所称赞,应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一发心即能遍至十方各如殑伽沙界,供养诸佛利乐有情,应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一发声即能遍满十方各如殑伽沙界,赞叹诸佛教诲有情,应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一念顷安立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一切有情,皆令习学十善业道,受三归依护持禁戒,应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一念顷安立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一切有情,皆令习学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获五神通,应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一念顷安立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一切有情,令住大乘修菩萨行不毁余乘,应学般若波罗蜜多。若菩萨摩诃萨欲绍佛种令不断绝,护菩萨家令不退转,严净佛土令速成办,应学般...(第0001-0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第一卷~第十卷))
...,乃至无上正等菩提亦不穷尽,当学般若波罗蜜多;欲得十方诸佛世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及诸菩萨共所称赞,当学般若波罗蜜多;欲一发心即能遍至十方各如殑伽沙界,供养诸佛利乐有情,当学般若波罗蜜多;欲一发声即能遍满十方各如殑伽沙界,赞叹诸佛教诲有情,当学般若波罗蜜多;欲一念顷安立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一切有情,皆令习学十善业道,受三归依护持禁戒,修四静虑及四无量、四无色定,获五神通,当学般若波罗蜜多;欲一念顷安立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一切有情,令住大乘修菩萨行不毁余乘,当学般若波罗蜜多;欲绍佛种令不断绝,护菩萨家令不退转,严净佛土令速成办,当学般若波罗蜜多。
“复次,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欲安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第0001-41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第四百一卷~第四百一十卷))
...时不能摄受菩萨净戒波罗蜜多,尔时尔时远离所求一切智智;若时若时远离所求一切智智,尔时尔时行于非处;若时若时行于非处,尔时尔时犯菩萨戒。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虽复出家受持净戒,而不回向无上菩提,是诸菩萨定不成就菩萨净戒;若诸菩萨定不成就菩萨净戒,是诸菩萨但有虚名都无实义,应知彼类不名菩萨。若诸菩萨虽处居家,而受三归深信三宝,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诸菩萨虽复受用五欲乐具,而于菩萨所行净戒波罗蜜多常不远离,亦名真实持净戒者,亦名安住菩萨净戒。若诸菩萨住菩萨戒,是诸菩萨常不远离菩萨净戒波罗蜜多;若诸菩萨常不远离菩萨净戒波罗蜜多,是诸菩萨常不远离一切智智。若诸菩萨虽多发起五欲相应非理作意,而起一念无上菩提相应之心即能摧灭。如多积集迦遮...(第0001-59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第五百八十一卷~第五百九十卷))
...,当知彼住非定地心。”
尔时,满慈子白佛言:“世尊,齐何应知菩萨心定?”
尔时,佛告满慈子言:“若诸菩萨摩诃萨众随见彼彼诸有情时,便作是念:‘我当精勤修菩萨行,证得无上正等觉时,决定当令彼有情类入无余依般涅槃界,或证无上正等菩提。’齐此应知菩萨心定。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劝有情类受持三归,彼诸有情住三归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回向趣求一切智智,齐此应知菩萨心定。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劝有情类受持五戒,彼诸有情住五戒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回向趣求一切智智,齐此应知菩萨心定。
“又,满慈子,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劝有情类受持八戒,彼诸有情住八戒已,即持如是所集善根,回向趣求一切智智,齐此应知菩萨心定。 ...(第0001-60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第五百九十一卷~第六百卷))
...益,同事。云何菩萨以布施摄取众生?须菩提,菩萨以二种施摄取众生——财施、法施。何等财施摄取众生?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金银、琉璃、玻瓈、真珠、珂贝、珊瑚等诸宝物,或以饮食、衣服、卧具、房舍、灯烛、华香、璎珞、若男、若女、若牛羊象马车乘、若以己身给施众生,语众生言:‘汝等若有所须各来取之,如取己物莫得疑难。’是菩萨施已,教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或教受五戒,或教一日戒,或教初禅乃至教非有想非无想定,或教慈悲喜舍,或教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或教不净观,或教安那般那观或相或触,或教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第0003-03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第二十一卷~第三十卷))
...十二品、十一切入、八除入、八解脱、三慧、十六谛、四谛、四三二一品观,得九十忍,一切功德皆成就。
复有万万亿九梵,三净、三光、三梵、五喜乐天、天定、功德定、味、常乐神通——十八生处功德皆成就。
复有亿亿六欲诸天子,十善果报神通功德皆成就。
复有十六大国王,各各有一万、二万乃至十万眷属,五戒、十善、三归功德,清信行具足。
复有五道一切众生。
复有他方不可量众。
复有变十方净土现百亿高座,化百亿须弥宝华,各各座前华上,复有无量化佛,有无量菩萨、比丘、八部大众,各各坐宝莲华,华上皆有无量国土,一一国土佛及大众如今无异,一一国土中一一佛及大众,各各说般若波罗蜜。
他方大众及化众,此三界中...(第0014部~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二卷)
...,依尸罗波罗蜜得至佛道。以是故,虽说尸罗报无咎。
问曰:白衣居家,唯此五戒,更有余法耶?
答曰:有一日戒,六斋日持,功德无量;若十二月一日至十五日,受持此戒,其福最多。
问曰:云何受一日戒?
答曰:受一日戒法,长跪合掌,应如是言:“我某甲今一日一夜,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二、如是三归依。“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如是二、如是三归依竟。“我某甲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贪欲、瞋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诚心忏悔。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受行八戒。是则布萨,此言善宿。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盗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亦如是;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一...(第1163-01部~大智度论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2)
...见:知见、断见。二具足:义具足、语具足。二法:少欲、知足。二法:易养、易满。二法:法随、法行。二智:尽智、无生智。如是等无量二法门。
复次,知三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三性:断性、离性、灭性。三修:戒修、定修、慧修。三菩提:佛菩提、辟支迦佛菩提、声闻菩提(更不复学智满足之名也)。三乘:佛乘、辟支迦佛乘、声闻乘。三归依:佛、法、僧。三住:梵住、天住、圣住。三增上:自增上、他增上、法增上。诸佛三不护:身业不护、口业不护、意业不护。三福处:施、戒、善心。三器杖:闻器杖、离欲器杖、慧器杖。三轮:变化轮、示他心轮、教化轮。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如是等无量三法门。复知四法: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圣谛、四圣种、...(第1163-01部~大智度论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2)
...三乘涅槃之道,常闭在三界狱,永无出期;若世有佛,众生得出三界牢狱。譬如二国之间,无日之处,是中众生从冥中生,从冥中死。若佛生时,光明暂照,各各相见;乃见日月所照众生,知彼为大福,我等有罪。如是或时佛以光明遍照诸佛国,无佛国众生见佛光明,则大欢喜,念言:“我等黑闇,彼为大明。”
复次,有佛之国,众生知有罪福,人受三归、五戒、八斋及出家五众等,种种甚深禅定、智慧、四沙门果、有余涅槃等,如是种种善法。以是因缘故,佛国为贵。若佛国众生虽不见佛,值遇经法,修善持戒,布施、礼敬等,种涅槃因缘,乃至畜生皆能种福德因缘;若无佛之国,乃至天人不能修善。以是故,菩萨生愿,欲使佛世界不断。
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一 释初品中十八空
【经...(第1163-02部~大智度论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稿草自至。菩萨得财物报时,离悭贪心,随众生意布施,须食与食等。
问曰:是菩萨布施时,先施何等人?
答曰:是菩萨虽因众生起大悲心,而菩萨布施,必先供养诸佛、大菩萨、辟支佛、阿罗汉及诸圣人。若无圣人,次第施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离欲人。若无此人,施一切出家佛弟子。若无是人,次施持五戒、行十善道,及持一日戒、三归。若无此人,次施中人非正非邪者。若无此人,次施五逆恶人,及诸畜生;不可不与,菩萨以施摄一切众生故。有人言:“应先布施五逆罪人断善根者,贫穷、老病、下贱、乞丐者,乃至畜生。譬如慈母多有众子,先念羸病,给其所须;又如菩萨为饿虎欲食子故,以身施之。”
问曰:如是种种,应先施何者?
答曰:一切众生皆是菩萨福...(第1163-05部~大智度论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萨以布施摄众生?须菩提,菩萨以二种施摄取众生:财施、法施。
“何等财施摄取众生?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金银、琉璃、玻璃、真珠、珂贝、珊瑚等诸宝物,或以饮食、衣服、卧具、房舍、灯烛、香华、缨络,若男、若女,若牛羊象马、车乘,若以己身给施众生。语众生言:‘汝等若有所须,各来取之,如取己物,莫得疑难!’是菩萨施已,教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或教受五戒,或教一日戒;或教初禅,乃至教非有想非无想定;或教慈悲喜舍;或教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或教不净观,或教安那般那观,或相、或触;或教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第1163-05部~大智度论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依。当知复有四种正行。一诸根不掉。二受学学处。三悲愍有情。四应时时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受归依者获四功德。一获广大福。二获大欢喜。三获三摩地。四获大清净。复获四德。一大护圆满。二于一切种邪信解障。皆得轻微或永灭尽。三得入聪睿正行正至善士众中。所谓大师同梵行者。四为于圣教净信诸天欢喜爱念。谓彼天众心生欢喜唱如是言。我等成就三归依故。从彼处没来生此间。是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归依。亦当来我众同分中。
复次由六种相。佛法僧宝差别应知。一由相故。二由业故。三信解故。四修行故。五随念故。六生福故。
云何相故三宝差别。谓自然觉悟相。是佛宝。觉悟果相。是法宝。随他所教正修行想是僧宝。
云何业故三宝差别。谓转正教业。是佛宝。...(第1164-04部~瑜伽师地论一百卷(第六十一卷~第八十卷)-001)
...胜义谛性不可安立。由内自所证故。为欲随顺引生彼智。依俗安立。非安立真实者。谓一切法真如实性。
证得理趣者。略有四种。一一切有情业报证得。二声闻乘证得。三独觉乘证得。四大乘证得。
一切有情业报证得者。谓一切有情造作净不净业。依自业故于五趣流转中。感种种异熟。受种种异熟。
声闻乘证得者。谓初受三归乃至依止。闻庄严故得五证得。一地证得。二智证得。三净证得。四果证得。五功德证得。地证得者。谓得三地。一见地。二修地。三究竟地。智证得者。谓得九智。一法智。二种类智。三苦智。四集智。五灭智。六道智。七此后所得俗智。八尽智。九无生智。净证得者。谓四证净果。证得者。谓四沙门果。功德证得者。谓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第1171部~显扬圣教论二十卷-001)
...法随法行。复有四种正行。应知。一善摄诸根令不掉动。二受正学处。三悲愍众生。四时时如法供养三宝。问归趣三宝有何利益。答有四种利益。一得广大功德。二得广大欢喜。三得胜等持。四得善清净。复有四种利益。一大护具足。二一切邪解障碍渐得微薄遍尽灭没。三得入聪慧正至善人众中。所谓大师同梵行众。四为信圣教诸天之所爱乐。彼诸天等若见有受三归趣者。生大欢喜展转相告。我等往昔皆由成就三归趣故。从彼命终来生此间。是善男子等今亦成就此三归趣多住不舍。不久当来为我等伴。
差别者。谓由六种因故三宝差别应知。一由相故。二由业故。三由信解故。四由行故。五由随念故。六由生福故。由相故。差别者。自证觉相是佛宝。证觉果相是法宝。由随他教正修行相是僧宝。由业故差别者。转正说业是佛宝。烦恼苦断所缘境业是法宝。增勤勇业是僧宝。由信解故差别者。谓于佛宝应亲近敬事。...(第1171部~显扬圣教论二十卷-001)
...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心薄。又与白衣从事。利养垢染发起爱恚悭嫉烦恼。惟心思惟力。而自抑制心志。弱者或不自制。或乃致死。或得死等诸恼苦患贪着五欲舍戒还俗故名为死。或能反戒多起重罪。是名死等诸恼苦患。以是因缘故。于出家者称叹法施。于在家者称叹财施。如是广说在家菩萨所行财施。余诸善行今当说之。发心菩萨先应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从三归所得功德。皆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
归依佛法僧 菩萨所应知
菩萨应当如实善解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问曰。云何名为归依佛。答曰。
不舍菩提心 不坏所受法
不舍大悲心 不贪乐余乘
如是则名为 如实归依佛
菩提心者。发心求佛不休不息不舍是心。不坏所受...(第1174部~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五卷)
...若多有者必更不见此阎浮提。必当命终。尔时比丘即放令去。以被打故身体疼痛久而得起。即求出家。有人问言。汝先作贼造诸恶行。以何事故出家修道。答彼人言。我亦观察佛法之利然后出家。我于今日遇善知识。以杖打我三下。唯有少许命在不绝。如来世尊实一切智者。若教弟子四归依者我命即绝。佛或远见斯事教出比丘打贼三下。使我不死。是故世尊唯说三归不说四归。佛愍我故说三归依不说四归。即说偈言。
决定一切智 以怜愍我故
是以说三归 不说有第四
为于三有故 而说三归依
若当第四者 我则无归依
我今可怜愍 身命于彼尽
我见佛世尊 远睹如斯事
生于未曾有 是故舍贼心
有因粗事解 或因细事悟
粗者悟粗事 细者解细事
由我心粗故 因粗事解悟
我解斯事故 是以求出家
大庄严论经卷第七
(四一)
...(第1176部~大庄严经论十五卷)
...得亲近 如此之圣众
由彼嗔忿故 令我得是法
外相似恶友 实是善知识
恩过于父母 及以诸亲戚
由此婆罗门 诸僧至我家
降注于甘雨 善芽悉得生
法雨甚润泽 洒我心埃尘
埃尘既不起 得见真实法
是故世间说 因怨得财贿
自惟得大利 即受三归依
于彼婆罗门 大设诸肴膳
(七四)
复次若人精诚以财布施。如华获财业。以知是事应至心施。我昔曾闻。罽宾国人夫妇共在草敷上卧。于天欲明善思觉生。作是思惟。此国中人无量百千。皆悉修福供养众僧。我等贫穷值此宝渚不持少宝。至后世者我等衰苦则为无穷。我今无福将来苦长。作是念已。悲吟叹息。展转哀泣泪...(第1176部~大庄严经论十五卷)
...一切众生。三界烦恼九十八使所污。第二声闻缘觉六波罗蜜。计有烦恼可断佛果可得。是故为烦恼所污。十地菩萨。行通达大智故。不为烦恼所污。第四大菩萨望果。亦为烦恼所污。今者涅槃非是因果所得。是故不为所污。第五四谛教乃至般若波罗蜜法华。亦名烦恼所污。今者涅槃理。无流动无得失无起灭。是故不为所污。如医疗众病不为病所污。如来出世始从三归五戒。乃至菩萨戒弹指低头。以渐教化治众生病。知烦恼故不为病所污。众生不知烦恼故。恒为病所污。第二次第教。亦名治众生病。第三名力教神通变化身一切降伏。亦名治众生病。第四今时说涅槃治前别教患。亦名疗众病。云何名患。一切众生未发心名患。见丈六发心。又解非丈六使发心。涅槃平等照令使发心故。名疗众病。
生死大海中。...(第1199部~大般涅槃经论一卷)
...皮。迦叶问。如来出世生死。今说入涅槃道。我不生不死。如蛇脱故皮不生灭。次第丈六所说是生死法。今者说涅槃不灭。前次第教此教无理。如蛇脱故皮。无利无功德。今者涅槃无生无灭亦不破教。第二一切众生。乃至言说不言说。有形类悉有空名。唯涅槃是真实理。
云何观三宝。犹如天意树。三宝名轨则。如来出世示现有三宝。由有三宝故。受三归得五戒。亦得弹指。亦得随意所修随意所得。如来亦名如意三宝。亦名如来如意众生如意。云何众生如意。随意受三归五戒。乃至菩萨悉得果报故。名众生如意。如来如意者。随众生根感故名如意。今言涅槃如意者。一切苦乐善恶。无不是理故名如意。故言观三宝犹如天意树。喻他化自在天有一树。能随诸天意所得故。名如意树。诸天行行久故感得此树。三宝亦如是。众生行行久故。感得丈六故名三宝犹如天意树。
三乘若无性。云何而得说三乘者。非如来说一法。...(第1199部~大般涅槃经论一卷)
...二戒应二种忏。何故黄门及不能男。不得出家受具足戒。此黄门等若作比丘能作女罪。作比丘尼摩触身故能作男罪。此二种处不堪住故。不得出家受具足戒。以此黄门及不能男。多烦恼故烦恼障故。不能发此正思惟力。依于此力数数思惟。精勤修习清净梵行。何况能得过人圣法。是故不得出家受戒。何以故。难得善人生于是处不可分别。何故黄门及不能男。乃受三归及于五戒。亦不得名称优婆塞优婆夷者。亲近比丘及比丘尼。名优婆塞及优婆夷。此黄门等善摄诸根。若比丘比丘尼等亦不可得常相亲近。比丘比丘尼独处屏覆不得亲近。及按摩等皆不得。如优婆塞等亲近比丘故不得称名优婆塞。此黄门等若善持戒得福皆同。何者非戒非戒离前所说戒及非戒。随所造作善不善业。从身口意以此一切可知非戒及非非戒。以是禁...(第1229部~决定藏论三卷)
...现调御师弟子于诸佛如来所说法中如实修行不相违义故。偈言依弟子故。为从他闻声闻人故偈言为小乘故。为信供养第一圣众福田人故。偈言信僧供养故。以是义故。说立僧宝。偈言是故说僧宝故。是名略说依三种义。为六种人故。诸佛如来说此三宝。偈言依能调所证弟子为三乘信三供养等是故说三宝故。又为可化众生令次第入。以是义故。依于世谛示现明说立三归依。此明何义。偈言。
可舍及虚妄 无物及怖畏
二种法及僧 非究竟归依
此偈明何义。法有二种。何等为二。一所说法。二所证法。所说法者。谓如来说修多罗等名字章句身所摄故。彼所说法证道时灭如舍船筏。偈言可舍故。所证法者。复有二种。谓依因果二种差别。以依何法证何法故。此明何义。所谓有道有为相...(第1230部~究竟一乘宝性论五卷)
...十八不共法。能遍至一切佛国。得一切诸佛不坏法身。遍满一切法界。一切身口意业相。皆悉除灭。得无为寂灭处。登如来地。有二因缘。一于一切世间显现色身。悉以本愿无作业力。二以众生分别想异。是故能作种种色像。皆悉应之。是名如来无碍法身。问曰。如经中说。从初出家。能住佛法。名为法身。答曰。此事不然。汝若以是名为法身。唯法无佛。则无三归。若欲令具三归依者。始从初地。乃至十地在净居天。成于正觉。自在应化名为法身。具足三宝。问曰。若以如是名法身者。虚诳无实。何以故。如来具足功德舍兜率天。降阎浮提生于王宫。于后边身。得成菩提。云何而言于净居天。得成佛道名为法身耶。答曰。非阎浮提成佛。十地功德非欲界法。况于阎浮提得成正觉。我先不言。八住菩萨。尽一切结漏。能作千世界梵王。九...(第1237部~入大乘论二卷)
...不但以白四羯磨故。而受具足戒。如比尼毗婆沙中说有十种受具足戒。菩萨有种种受戒。何等为十。如佛自言善来比丘。自然已得受具足戒。如摩诃迦叶。自誓因缘受具足戒。如憍陈如。见谛故受具足戒。如波阇波提比丘尼。以八法受具足戒。如达摩提那比丘尼。遣使受具足戒。如须陀尼耶沙弥。论义受具足戒。如耶舍比丘等。善来受具足戒。如拔陀罗波楞伽。三归受具足戒。如边地第五律师受具足戒。中国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是以菩萨常受具足戒未曾舍离。问曰。若被法服菩萨得礼白衣菩萨不。答曰。菩萨方便具足五通。随顺众生一切形相。而同其服。亦随一切众生。入于诸趣。同其状类。大菩萨等。随众生业报。变化受身如尊者拘摩罗陀所说偈言。
诸趣悉变化 唯除净居天
随业种种转 ...(第1237部~入大乘论二卷)
... 第0801部~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获免恶道经一卷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第0801部
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获免恶道经一卷
宋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三藏传教大师法天奉诏译
佛说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如是我闻三归获免恶道经一卷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第0801部
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获免恶道经一卷
宋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三藏传教大师法天奉诏译
佛说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俱。是时有一天子。名嗟袜曩法。天报将尽。唯余七日。而乃先现五衰之相。身无威德。垢秽旋生。头上花鬘。咸悉萎萃。诸身分中。臭气而出。两腋之下。悉皆汗流。时嗟袜曩法。由是之故。不乐本座。宛转于地。悲哀啼泣。而作是言。苦哉苦哉。曼那吉尔池。苦哉苦哉...(第0801部~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获免恶道经一卷)
...而受猪身。天主。既受彼身。于多年中。食啖粪秽。我观此苦。是故愁忧。
尔时帝释天主。闻是语已。心甚悲愍。告嗟袜曩法天子言。贤者。汝可诚心归命三宝。应作是言。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时彼嗟袜曩法天子。以死怖故。畏傍生故。白帝释言。憍尸迦。我今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时彼天子。受三归已心不间断。以至命终。诸天之法。下智有见。不能观上。时帝释天主。观彼天子。生于何处。为生南阎浮提王舍大城受猪身耶。为不受猪身。尽彼天眼。观之不见。又观傍生鬼界。亦复不见。又观娑诃世界人间。亦复不见。乃至四大王众天。及忉利天。尽彼观察。都不能见。
尔时帝释天主。既不见已。心生疑虑。于是帝释往祇树林。诣世尊所...(第0801部~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获免恶道经一卷)
...袜曩法。而告我言。我今寿命。唯余七日。命终之后。堕阎浮提。生王舍城。而受猪身。于多年中以诸粪秽而为食啖。我闻此说。心极悲愍。乃告之言。今汝贤者。欲脱斯苦。当归命三宝。作如是言。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时嗟袜曩法。以死怖故。畏傍生故。而白我言。我今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时嗟袜曩法。受三归竟。而后命终。世尊。我今不知。彼嗟袜曩法。托生何处。
尔时世尊。以正遍知。告帝释言。憍尸迦。今嗟袜曩法天子。已生睹史多天。受五欲乐。尔时帝释天主。闻佛语已。欢喜踊跃。心意快然。诸根圆满。即于佛前。说伽陀曰。
若归依于佛 彼不堕恶道
弃舍人身已 当获得天身
若归依于法 彼不堕...(第0801部~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获免恶道经一卷)
...得应器同来奉上。唯愿世尊。哀愍纳受。作是语已。颙听佛旨。
尔时世尊复自思惟。今此四王各献一钵。我若受一三天不喜。我若受三一天生恼。我今等受四天之钵。既受钵已又复思惟。用唯一器四钵孰先。即以神力合四为一。四器虽合楞际叠存。于是世尊为利生故。即持此钵于布萨婆梨迦处受所施食。既纳受已。即谓布萨婆梨迦曰。我今为汝演说三归。汝当谛受。时布萨婆梨迦奉教而住。
世尊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未来僧伽。此是三归。尽汝形寿不得违悔。时布萨婆梨迦白佛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未来僧伽。尽此形寿不敢违悔。
尔时世尊谓布萨婆梨迦曰。随喜布施感果不虚。汝自舍施定获快乐。所求福报依愿皆得。亦复当证最上寂静。布萨婆梨迦。若行布施所作福利。人天及魔不能迷惑。乃至禅定智慧。若能尽行能竭苦源。见前证圣。是时布萨婆梨迦闻是说已。心意快然欢...(第0854部~众许摩诃帝经十三卷)
...恩爱淡薄。若见其子作沙门相必无忧苦。乃发问言。俱梨迦。汝何因缘来至于此。俱梨迦长者具以上事告于世尊。佛呼苾刍耶舍即出。是时长者见耶舍出作沙门形。复知漏尽证无学果。乃作是言。我子快哉。初能自利又能利他。使我得闻殊妙之法。远离尘垢法眼清净。皆由我子获斯妙利。于是俱梨迦复白佛言。我今住家愿佛垂戒。佛言。善哉善哉。我今为汝受于三归。汝当谛受。
佛言。俱梨迦。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伽。汝尽形寿不得违悔。俱梨迦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伽。佛言。俱梨迦。汝今于吾受得三归依竟。当为世间第一优婆塞。尔时俱梨迦蒙佛为说种种之法。乃得远尘离垢法眼清净。又蒙与受三自归已。心意泰然欢喜无量。即白佛言。我于来日就自居舍备斋供养。唯愿世尊及圣众等慈悲愍念同赐降赴。佛即默然。时俱梨迦知佛受请欢喜踊跃。旋绕三匝礼佛而退。彼俱梨迦既请佛已。速至家中告彼妻子男女并诸眷属。彼耶舍夜出渡嚩[口*邏]迦河。投佛出...(第0854部~众许摩诃帝经十三卷)
...。汝等知否。如是世尊广为分别时。耶舍母及乳母等皆已宿植善本。今遇世尊为说妙法。如洁白衣染成众色。随其所染皆得鲜妙。耶舍母等亦复如是。世尊乃至广为演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法。耶舍母等不起于座得法眼净。断除贪爱离诸疑惑。而于诸法知见无碍。即从座起住立佛前白言。世尊。五蕴三毒苦空无我无常之法。我已实知。
尔时世尊即为受其三归。受三归竟欢喜踊跃礼谢于佛。而又白言。食时已至。佛即默然。于是长者及耶舍母。悉持所办上妙香美种种饮食。自手奉上佛及圣众。佛与圣众食毕澡盥清净已竟。是时长者及耶舍母。即于佛前各坐卑座请佛说法。佛即化利令心欢喜。时俱梨迦长者与耶舍母等。复白佛言。我有少疑欲伸启问。愿佛开说断我等疑。今我子耶舍。当有何因而获是果。乃于家中忽发此心会遇...(第0854部~众许摩诃帝经十三卷)
...大慈哀愍听许。舍利弗即与摄受度为沙门。后修梵行断尽烦恼。虽居三界而离贪毒。其心平等由如虚空。观金如土而无别异。于后修习得三明六通。证阿罗汉果。乃得帝释诸天而来供养。时大众惊怪目注心凝。异口同声赞舍利弗。是论义师无人能敌。犹如牛王处于众群。一切瞻仰无有厌足。时舍利弗知众心意及其种性。即为广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法。是会大众有发三归心者。有发声闻菩提心者。有发辟支菩提心者。有发无上菩提心者。亦有出家证得须陀洹果。有证斯陀含果。有证阿那含果。有证阿罗汉果。论义毕已会众皆散。诸外道中有执性者。以其论义不胜辱于屈伏。潜共计议欲谋不轨。可投长者请作工人。或得便时杀彼尊者。设计已定。白长者言。汝已断我一切利养。今者无所归趣。却愿相愍收作工人。或察卑心且...(第0854部~众许摩诃帝经十三卷)
...饭王迨于释众。乃至人天有七十六千人。又证须陀洹果世尊复诣噜呬怛迦林。亦有无量天人释众眷属人民士庶随佛听法。世尊同前广演四谛。甘露饭王及释众等。乃至人天有七十五千人。证须陀洹果。余有证斯陀含果者。有证阿那含果者。有证阿罗汉果者。有发声闻菩提心者。有发辟支菩提心者。有发无上菩提心者。亦有出家断诸烦恼后证阿罗汉果者。乃至有发三归心者。时提婆达多既见世尊现于神变及说妙法。自无所证乃生妒心。发不善言谓释众曰。一切盲人乐斯幻化。此幻化事一切能作。有一释众名钵啰摩拏野。告提婆达多言。汝勿于世尊大丈夫所发如是恶言。提婆达多寻便默然。时净饭王起心思惟。昔者天人阿修罗为世间供养。今佛出世真是世间恭敬供养。有释童子说偈赞佛曰。
释种大仙大丈夫 ...(第0854部~众许摩诃帝经十三卷)
...法。意业清净离不净法。有三种剑。谓闻剑思剑修剑。有三种最上。谓定最上慧最上解脱最上。有三种界法。谓正断离欲寂灭。复有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有三种无学明。谓过去宿命明。未来天眼明。现在漏尽明。有三种无为法。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有三种菩提。谓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有三种无学智。谓尽智无生智正见智。三宝三归三最上智。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四信心法。四解脱句。有四种善法。谓第一义善。自性善。发起善。相应善。四种修法。四种智法。四圣谛法。四禅定。四轮藏。四法四依止。谓亲近善友。听闻正法。系念思惟。如理修行。复有四缘。谓因缘。等无间缘。增上缘。所缘缘。四加行位。谓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有四种道。谓方便道。无间道。解脱道。最...(第0916部~佛说法身经一卷)
...惑。如是证已。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顶礼而白佛言。世尊。我得解脱我得解脱。从于今日尽其寿命。归佛法僧。持优婆塞戒。
尔时帝释天主即于佛前。回语五髻乾闼婆王子言。汝今于我快生善利及益多人。由汝前来以彼妙乐供养佛故。遂令我等闻法得果。待我还宫。满汝所愿。
尔时帝释天主复告忉利天众言。仁者。汝等当作梵音。三归于佛。于意云何。今佛世尊已得梵住寂静涅槃。是时天众随于帝释绕佛三匝。即以头面礼佛双足。住于佛前。异口同声。乃作梵音。三归佛曰。
那谟那莫(一)萨多萨昧婆誐嚩帝(二)怛他(引)誐多(引)野(三)阿啰诃帝(引)三藐三没驮野(四)
帝释天主与彼天众。三复归依佛已。及彼五髻乾闼婆王子等。隐于会中回还天界。
尔时娑婆界主大梵天王。过是日已至于夜分。来诣佛所。身光晃耀。照帝释岩。到佛前已。礼佛双足。却坐一面。合掌顶礼。...(第0919部~佛说帝释所问经一卷)
...
元天竺唧[口*捺]铭得哩连得啰磨宁及僧真智等译
佛说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
敬礼一切最妙上师。
夫欲修习白伞盖佛母者。寂静室内。于软稳毡上坐已。然发愿云。为六道一切有情。于轮回中令得解脱故。愿我成究竟正觉。而发愿已。面前空中想白伞盖佛会。彼等处以真实心念三归依已。佛会消融为光。融入自身自身成光。然后念莎末斡咒。想一切皆空。于其空中华月轮上。想白色唵字。唵字放光。其光复回。字种变成白伞金柄。柄上严唵字。其字放光复回。字种变成白伞盖佛母。一面二臂具三目。金刚跏趺而坐。右手作无怖畏印。左手执白伞当胸。严饰种种璎珞。身色洁白如雪山上日光明照。具喜悦相显无自性。应观如镜中像然。...(第1011部~佛说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一卷)
...甘露军吒利印。
以二手相叉作拳。竖二中指相着如针。以头指附中指第三节。屈二大指入掌成印。
以真言及印加持拥护讫。令弟子自发菩提心愿。愿云我今为一切有情。起不退心行菩萨行。若我成佛誓度一切有情咸登佛果。其阿阇梨复为弟子发大悲心。与弟子说于菩萨不退地法。令弟子志求。次为弟子说佛所得功德。如是说已然后与受三归竟。令弟子入三昧以线作结。诵金刚羯磨真言而作拥护真言曰。
唵(引)嚩日啰(二合引)蜜里(二合)多摩贺(引)尾里也(二合)钵啰(二合)底誐里(二合)恨拏(二合)娑嚩(二合)[牟*含]。
作拥护已。令弟子直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
又复结金刚羯磨印。用右手大小指相捻。直舒余指成印。...(第1013部~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五卷)
...藐三菩提不复退转。
又复结金刚羯磨印。用右手大小指相捻。直舒余指成印。以此印复作拥护及与真言同用。真言曰。
唵(引)阿蜜里(二合)帝洛叉洛叉摩(引)吽[口*發]吒。
诵此真言。以前印印弟子心上臂上颈上顶上而为拥护。又于十四日早辰食时。亦如是坐已。复与洒净令涂香已。手执白花作金刚合掌。复与受三归并五戒法已令安坐。然后阿阇梨自结毗卢印入无相定。想一切庄严之具。头冠璎珞种种而自庄严已。便想自身为毗卢遮那如来。放青赤黄白绿等光明普照一切。复于彼毗卢遮那佛右边。想莲花如摩尼相。其莲花上有宝生如来。其如来身如日色。亦放光明照于弟子。其光至弟子左耳上住。复想不空成就如来。于弟子左耳中出现大风轮。吹弟子身破坏。复变成火...(第1013部~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五卷)
...梨诵此真言三遍已。于曼拏罗地中间。以涂香作圆相曼拏罗。作此曼拏罗时。当诵大轮明王真言然后请召诸佛贤圣。献大种种殊妙供养。祈求诸佛而作欢喜。时阿阇梨出曼拏罗外于十方出生。然后弟子经宿入于曼拏罗中。依法作拥护以香水灌顶。复用涂香涂于心中。想已心中羯磨杵。右手系拥护线。与齿木揩牙。地铺吉祥草。加持已安座而坐。时阿阇梨与弟子受三归依。忏悔罪障回向发愿。乃至弟子以身命布施发大菩提心。即说三归伽陀曰。
我今归敬于三宝 我佛旷劫超三有
妙法能除烦恼根 获成圣众离欲尊
我昔所作诸罪业 今对三宝至诚忏
回施功德利群生 誓愿求证菩提果
时受法弟子诵此伽陀满三遍已。阿阇梨复为弟子。随力随意开导说法。令彼至诚发大菩提心。然后如前依法。作于供养发送贤圣。
时弟...(第1017部~佛说瑜伽大教王经五卷)
...开导说法。令彼至诚发大菩提心。然后如前依法。作于供养发送贤圣。
时弟子于曼拏罗地右胁而卧。于其梦中必见境像。第二日阿阇梨用鲜净五色线絣曼拏罗。时阿阇梨观想其线。即真法界性遍照自性王如来。即一切如来藏。法界清净故离诸尘垢能净众生界。所用五色粉即五如来。观想已。阿阇梨先下粉。然后令弟子同作第一结界地。第二与弟子受三归。第三令弟子入曼拏罗。第四作发送法。其曼拏罗有三品法。上品千肘量。中品五百肘。下品五肘乃至二肘一肘。其相四方作四门四楼。中心作八辐轮安置遍照如来。东方安阿閦佛南方安宝生佛。西方安无量寿佛。北方安不空成就佛。复次于轮四隅安四亲近菩萨。东北隅安佛眼菩萨。东南隅安摩摩枳菩萨。西南隅安白衣菩萨。西北隅安多罗菩萨。复次于第二...(第1017部~佛说瑜伽大教王经五卷)
...菩萨皆生奇特。其有供养无量佛。得至彼人手一切天世摄受。若至彼人手无沮坏。若得此者成就不思议功德。
印契品第二
尔时金刚手菩萨。无量俱胝持明众围绕。往诣世尊头面礼足。白佛言。世尊大有持明者。于佛教真言行修行彼不具方便不善知仪则。为彼有情利益由此方便速得成就。唯愿世尊演说佛顶真言教。佛告执金刚。持明者先当受三归发菩提心。清净澡浴大悲愍念一切有情。于寂静处应结契印。亲承禀而受。若异此结者。诸魅及毗那夜迦而作障难死堕地狱。不灌顶者不发菩提心者。彼人前不应结此等印。先应结三部心印。四顶互内结合。其二轮并竖。前附着指。是名一切如来心印。
即前印左轮屈入掌中。右轮如前竖。是名莲花部心。
即前莲花部心印。右轮屈入...(第1018部~一字奇特佛顶经三卷)
...难调者随意欲现。身意迅疾一切天梵天等不能沮坏。无疑。周围一由旬身光照耀。得神通境智寿命一大劫。无量百千持明以为眷属。有大威德。于天阿修罗斗战得无能胜。往于帝释帝释与半座。菩萨与位齐等。承事无量诸佛。心不于欲倾倒无量佛世界。乃至随次第得菩萨地。
又法复说余最胜成就法。作先事法。已见曼茶罗。从师得灌顶持八戒。成就三归菩提心作成就。于虚空室或山旷野或牛栏。其处有种种土水。离臭秽烂泥。于他前成就处。深掘齐膝去瓦砾炭石等。以一字顶轮心真言加持水。于彼等处洒。则取余香土填满其处。作缘起藏窣堵波安像。于彼前夜澡浴着新净衣。以涂香花烧香作启请。一切辟除等用一字轮心。诵三十洛叉。满已用三铁作金刚杵。其匠令受八戒。作千三波多护摩已。于黑月八日...(第1018部~一字奇特佛顶经三卷)
...除佛光明及住不思议解脱三摩地菩萨。余光悉不照耀。何以故加持故。时大忿怒王右绕释迦牟尼佛。白世尊言大精进示教令。我作何为依如来教住。佛告大忿怒。汝往于行一切佛菩萨加行者。作利益安乐。令获得不退转菩萨地故。令入一切如来教。安立如来教故。为修一切佛菩萨行。入大乘。调伏恶有情暴怒难调罪心者。坏佛法难调障毗那夜迦。以如是身形令受三归依故。令一切难调于无上正等菩提发心故。于一切世界作佛事。当成众生利益安乐。得无上解脱道故。时大忿怒王为众生利益故。变化大忿怒王。此三千大千世界以吽声。遍满一切如来所说成就真言。作一切佛菩萨行。以一切如来加持。复说此真言。
娜谟三漫多勃驮南阿钵罗(二合)底呵多舍娑那南唵吽尔拏哩致(上)吒吽吽发娑嚩(二合)诃...(第1018部~一字奇特佛顶经三卷)
...书论工巧皆能知。乃至坐菩提场。世尊说是经已。彼大菩萨摩诃萨及声闻。一切天龙药叉乾闼婆阿修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彼一切集会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依忉利天宫所说经译)
我今说无比力超胜世间出世间真言上上。一切佛顶王佛顶轮王念诵仪则。行者先当清净。于净处安本尊像。面西稽首礼。受三归舍身说罪受戒。发菩提心随喜劝请发愿回向已。应结佛部三昧耶印。四顶互内交。二轮并合竖。前附于盖。是名一切如来心印真言曰。
唵(引一)迩那匿(而翼切二)
次结莲华三昧耶印。即前印。左轮屈入掌中。右轮如前竖。是名莲华部心印真言曰。
唵(引一)阿噜力(二)
次结金刚部三昧耶印。即前莲...(第1018部~一字奇特佛顶经三卷)
...。应供正遍知印可。一切诸菩萨印可。
证学法品第十二
尔时世尊知无尽法界已。除遣一切诸障。复诰金刚手菩萨言。金刚手若善男子善女人苾刍苾刍尼。若欲修习佛顶不思议印三摩地。彼苾刍住苾刍律仪。殷勤而护持。苾刍尼住苾刍尼律仪。坞波塞迦住坞婆塞迦律仪。坞波斯迦住坞波斯迦律仪。若是彼善男子修真言行者。彼先应入曼茶罗授三归依发菩提心。应成就十善业道如说修真言行极善作意。亲近承事善友。常修六念。应观法界如虚空自性。应善修习入般若波罗蜜境界。于此观行不欺诳不放逸。善应随三世佛菩萨行行。住于阿兰若。不顾恋一切身命。三时善应授三归菩提心律仪戒。所闻甚深佛法忆持修行。善修四摄。于如来窣睹波前。常涂曼荼罗。于真言仪轨常精进。作窣睹波身口专精修行。不怒不躁不掉举。口不多语不杂乱语不欺诳他。于诸有情常行恭敬爱乐心。善知如来密意之说。我略说。修行者常怀勇猛大精进意。安立一切有情于佛菩萨道。若修佛顶王真言行者。若修余真言行者。应如所说功德。善应修行成就。如...(第1019部~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五卷)
...夜叉罗刹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如是等众皆来集会围绕世尊。此大祥瑞我未曾见。世尊今者欲说何法。为说秘密曼拏罗法。为说三昧之法。世尊今正是时愿广宣说。
尔时世尊受毗沙门天王请已。而即告言。天王我见世间一切众生。于昼夜中有大惊怖。盖为无量大恶夜叉罗刹。伺求其便而作侵害。天王彼等大恶夜叉罗刹。今归依我于我教中。受三归依及受戒法。于诸有情不复侵害。
尔时世尊如是。安慰毗沙门天王已。即入调伏夜叉炽盛普光三摩地。于其定中身放大光。其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大恶夜叉。罗刹毗舍左部多。及诸恶龙乃至宿曜等。佛光照已悉皆警觉。其光回还绕佛三匝入于佛顶。复从面门出七色光入那拏天顶。时那拏天光入顶已。即现大身如须弥山。面忿怒相复大...(第1033部~佛说最上秘密那拏天经三卷)
...修罗等 俱白大明王
云何行精进 种种而承事
恭敬供养等 而得大欢喜
方便为开演 断除我等疑
尔时大忿怒 焰鬘得迦王
如是闻彼语 告天修罗等
汝各具威德 归依佛法僧
三宝胜功德 信顺如来敕
利益诸众生 我止大恶形
化为妙善相 已受三归者
当发菩提心 我有根本教
大明成就法 七字十字等
如是成法句 一切诸天人
及彼阿苏啰 汝等当受持
所愿皆成满 此焰鬘得迦
忿怒根本教 我亲所说时
大地皆震动 江海悉沸腾
一切诸天人 夜叉啰叉娑
及以必舍佐 身心俱颤掉
...(第1035部~佛说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三卷)
...舍浮如来羯句忖那如来。羯诺迦牟尼如来迦叶波如来。今我释迦如来亦皆宣说。善哉宝藏神。汝今谛听善思念之。我为利益天上人间一切有情增长善根。说于往昔求法之事。我于过去无数劫中。常往山中采柴为活。忽于一日于其山野见一病比丘。欲采于柴无力可为。我自生悲愍心而施彼柴。燃火造食供养看承。经一日间而彼比丘。身获安乐心甚欢喜。即为于我受三归五戒令发菩提心。然后说此曼拏罗秘密三昧仪轨。时我得是真言王。一心观想依法受持。而能成就圣宝藏神一切胜利之事。作护摩三遍复作水护摩。然后献阏伽一日三时。专心读诵楞伽经。如前作于观想日日求法。成就八种眷属恒自拥护。复书真言戴于颈上。得宝藏神拥护。若有人诵此真言一洛叉。或二洛叉或三洛叉。于舍利塔前安置幢幡受持斋戒。为诸夜...(第1041部~佛说宝藏神大明曼拏罗仪轨经二卷)
...视唱如是言。大部多主我今说乌枢瑟摩秘密曼荼罗法。若暂闻者一切事业皆悉成就。不有非时夭横。但诸恶事皆不及身。毗那夜迦伺不得便。一切众生之所爱敬。一切怨敌常皆远离。一切密言皆得成验。诸金刚法任运当成。一切不祥即得解脱。一切吉庆常当加护。若持此明满十千遍。即同登坛具足灌顶。如遇明师之所传授。次复当陈乌枢瑟摩曼荼罗相。先应具受三归八戒。发菩提心慈慧悲愍。其立坛地应当择处。若于山间或在庄居。或于旷野或在寒林。或在净室或河岸侧。或独树下或闲宅祠宇。如法治地建曼荼罗。三肘四肘或复八肘亦十六肘。若降伏法三肘三角。作若寂灾法四肘或八肘。若增益法及为国王十六肘作。用黑月八日。或黑月十四日。以心密言加持清水用洒其地。又以紫檀摩一圆坛。布以祥草上散赤迦啰尼...(第1043部~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三卷)
...金*敖]形。引手向前掌向如来也)
次左画大威力乌刍瑟么明王。大忿怒形。目赤色通身靘黑色。举体焰起而有四臂。右上手执剑。次下罥索。左上打车棒。下三股叉。器仗上并焰起。如来右金刚部母么么鸡。多发美貌通身靘色。胡跪合掌恭敬白佛。部母右行者。胡跪两手执香炉供养。其绁勿经打污。无毛发者。勿用臭色及有命之色。其画匠每日受三归八戒。长斋具大善心新衣清洁(行者亦尔勿离其傍。速成为上。后有画像亦准此也)
复次于此像前。面东诵根本密言。乞食禁语兀如枯木。当印制底。如是相续满六十万。遂即登山建立前秘密曼茶罗。持剑作大坛。用阿伽嚧(沉香也)充柴。郁金华和白檀香烧之昼夜。成持明仙之首得一切悉地。有大威力寿齐日月。命终生阿拏迦啰典宫。 ...(第1043部~金刚恐怖集会方广轨仪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三卷)
...作殊胜利益事。当于未来末法时。用此护持佛法。拥护国王及国界。令诸有情皆得安乐。此法门应须拣择法器。净信三宝者。住菩提心深愍有情者。孝顺父母忠敬国王。尊重和上阿阇梨。诸根圆备深信真言法。现世成就无疑者。深生渴仰勤求此法。不惜身命者。阿阇梨若见如是等人殷勤求请。则令办曼茶罗资具。则为建立如前所说曼荼罗。令弟子清净斋戒。授与三归菩提心戒。引入曼茶罗。掷花着佛菩萨及那罗延金翅鸟王诸天等。是人堪为法器。应合得闻。合受此法。若掷花不着圣众。于此法亦无成就分。既得着已。则于此坛前以根本真言。加持香水三遍。作是誓言。受此法后。辄不得向未入曼茶罗者说。于阿阇梨不应轻慢背恩。若能今生不趣此誓。悉地现前。来生当得生大圣文殊宫中。若漏泄背恩。则必夭寿多招灾...(第1049部~文殊师利菩萨根本大教王经金翅鸟王品一卷)
...世间手菩萨。深清净菩萨妙积菩萨。多积菩萨摩尼宝积菩萨。宝象菩萨普象菩萨。香象菩萨妙行菩萨。清净行菩萨世间行菩萨。速行菩萨无边行菩萨。无边称菩萨妙称菩萨。无垢称菩萨行称菩萨。离垢称菩萨称菩萨。称尊菩萨无尊为尊菩萨。世尊菩萨普尊菩萨。慈菩萨无边慈菩萨。平等慈菩萨慈氏菩萨。妙眼慈菩萨无量慈菩萨。三世慈菩萨真实菩萨。三宝慈菩萨三归慈菩萨。三乘慈菩萨变化菩萨。妙意殊菩萨妙法自在菩萨。无性自在菩萨普遍自在菩萨。世间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妙观自在菩萨胜观自在菩萨。世间菩萨尊妙尊菩萨。鼓音吼菩萨清净自在菩萨。心自在菩萨圣众菩萨。妙相菩萨胜尊菩萨。名称菩萨日光菩萨。光天菩萨善自在菩萨。善菩萨深善菩萨。无边吉祥菩萨普遍吉祥菩萨。世吉祥菩萨虚空菩萨。虚空自...(第1051-01部~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二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于诸世间是天中天最上佛日。名一切法自性智真如际最上仪轨。凡所行人宜应谛受。若欲画者先当以正心专注。求最上白氎匀细新好鲜白无垢。凡蚕丝所织皆不得用。其[疊*毛]阔一肘长二肘。若无当用树皮无虫蚀者。所求画人必须长者清净之士。不得酬价所索便与。起首画日。须就三长月吉祥之日。画人当先沐浴清净着鲜洁衣。内外相应淳善专注。仍与受三归五戒然后起首。先画本尊佛相。身如金色圆光周遍。坐于大宝山大宝龛中。广博相称。而用真珠杂宝璎珞宝鬘庄严。周遍内外众宝严饰。于佛顶上独画伞盖。以众宝庄严。盖上画二飞仙持盖。于佛右边画于行人。其宝山根下周回四面画大海水。山从海出。像前周遍。画曩誐枳娑罗花奔曩誐花。嚩俱罗花喻体迦花。摩罗迦花俱苏摩花。必哩焰虞花俱噜嚩花。印...(第1051-02部~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二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是从。老婢闻之喜不自已。王以珠宝令其照面。端正如愿唯增愧幸。即作是念。诸沙门辈自云有道。矜驰言论一无效验。圣王出世利物宏广。令我衰容为玉女宝。五体投地虔伸礼谢。时主藏臣宣王教令。修十善法调伏其心。是时尊者乃复本身。老女开悟。见诸大众悲泣而言。佛法清净不舍众生。如我弊恶犹尚见度。悔过自责。忏涤前咎。求受五戒。时彼尊者为说三归及五戒法。老女领解心安泰然。未举头顷证须陀洹果。地神涌出告须达言。善哉长者。裂邪见网。如来出世正为此耳。时罗睺罗。将此老母诣只陀林。到已见佛欢喜作礼忏悔发露。愿依佛教而得出家。佛敕往诣憍昙弥所。精进修习未尝懈废。如好白氎易为染色。应时证得阿罗汉道。
佛为病比丘灌顶获安缘起第十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第1305部~菩萨本生鬘论十六卷)
...取舍由己。生类缠缚恣行非法。进止屈伸哀求忏谢。无因迁变倏忽而有。意地不生荒榛草芥。清净因缘无非护念。卒暴灾祥圣力能止。清净处所患难不生。相续善根菩萨化谕。不坏相貌报力之功。自在力用诤讼止息。了知施行殊胜之因。根本清净自性使然。菩提萨埵苦言导化。恐畏无因真实果报。须仗因力了知报应。还同影响学位修行。身体无缚人趣行门。五戒三归希求边际。最上因行现行顺后。不定四种现在受报。前生布施四种义利。如次前说彼缚边际。云何能弃有情修行。梵静止息善净因缘。唯修施戒菩萨教诲。如是天趣有力无怖。是大有情兴显之处。无倒修习真实之行。云何寂静弃尘劳义。胜义不生颠倒之行。人中王者福力如天。语言教令四方依禀。制度之法严峻无遏。胜义殊妙圆满了知。善中不害以悲为体。...(第1305部~菩萨本生鬘论十六卷)
...四名游戏林。是诸天等。一一住处。广千由旬。住大海上。彼天寿命。阎浮提中五十岁。为一日一夜。如是寿命。满五百岁。亦有中夭。
复次比丘。知业果报。观彼地天。游戏受乐。作何等业。生于何地。彼以闻慧。观须弥山侧所住诸天。若人修善。以清净心。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十指手顷。不生余心。彼人命终。生须弥埵白摩尼天。以其净心。受三归故。获威德身。光明庄严。受乐自在。所受快乐。十六分中。转轮王乐。不及其一。其地有河。名曰欲流。真珠为沙。以布其底。以何力故。峻崖二天心所忆念。从河而出。种种美饮。复有珠河。名曰真珠。珊瑚宝流。天众玉女。种种众宝。从河而流。所谓毗琉璃。碎金刚珠。天尼罗珠。天大青珠。天赤真珠。天车磲宝。及余种种众宝庄严。随念即得。复有...(第0675-03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二十一卷~第三十卷))
...多有众树。赤枝青叶。青枝赤叶。复有众树。其叶杂色。青黄绿色杂色。众蜂以为庄严。心常悦乐。出妙音声。受善业报。游戏受乐。种种众宝。庄严山峰。或严平顶有五山峰。何等为五。一名杂种。二名种种流泉。三名众鸟音。四名香熏。五名常果。如是等山。七宝庄严。此诸地天游戏喜乐。恣意自娱。天众玉女。以为围绕。歌舞戏笑。五欲恣情。心意悦乐。三归功德。乃至尽报。于未来世。得至涅槃。若生人中。财物具足。常得欢喜。受第一乐。好习伎乐。财物具足。以余业故。
复次比丘。观天世间。 |
|
|
|
|
|
|
|
5#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4 15:58:17
|
只看該作者
见鬘持天。第二住处。名曰峻崖。以何业故。而生彼处。即以闻慧。见此众生于河津济。造立桥船。或以善心。以船渡于持戒之人。以持戒人故。兼渡余人。不作众恶。是人命终。生于善道。住峻崖处。...(第0675-03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二十一卷~第三十卷))
...调世间 不以非法教
顺法常安乐 违法受苦恼
行法则安乐 修智亦如是
不侵不妄语 常受于安乐
若世间功德 出世间功德
此一切功德 天王悉具足
怖者为作归 苦者示善道
天王持世间 天人阿修罗
天王最殊胜 离诸不善法
洗除三恶垢 受于三归法
如实知三业 行胜三菩提
虽生放逸地 不乐于放逸
天王持世间 法行离怨敌
尔时众分之地诸天子等。胜智慧等。赞天王时。尔时释迦提婆因陀罗。观诸天众。善言慰喻。告诸天曰。诸天子。莫行放逸。若放逸者。则无利益。时诸天子赞帝释已。与天帝释。乘于虚空向众分地。帝释为首。诸天随从。往诣...(第0675-04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优婆夷。四众受戒。彼如是人。可有几种别别受戒。彼优婆塞。略有四种。何等四种。一一分行。二半分行。三数数行。四一切行。一分行者。唯持一戒。半分行者。谓取三戒。行于三戒。数数行者。不常受戒。一切行者。受持五戒。
又复更有四种持戒。何等为四。一希持戒。二半持戒。三悔持戒。四合持戒。彼优婆塞。于学句海。次第渐取。初取三归。作优婆塞。彼人修心。复于久时。善观察已。取一学句。于彼学句。坚持不缺不穿不孔。
何者不缺。何者不穿。何者不孔。彼不缺者。乃至命尽。受持不舍。不起一念破戒之心。于他作者。心不随喜。遮他人作。或令他人安住法中故名不缺。彼不穿者。如彼所受一学句戒。乃于后时。舍彼学句。次于后时。复更摄取。数舍数取。如是名穿。彼...(第0675-05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四十一卷~第五十卷))
...竟安乐。我云何行。
尔时天王。告诸天曰。有佛世尊。具一切智。解脱之师。一切诸过。皆悉解脱。一切功德。皆悉具足。于一切众生中。最为殊胜。若能归依。则能断除汝等苦恼佛无放逸。汝当归依。能救汝等无量无边生死怖畏。
尔时天众。闻天王教。一切胡跪。及诸天女。生敬重心。摄伏诸根。于佛世尊。生敬重心。合掌顶礼。受三归依。一切天众。以诚实心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以善净心。毁呰放逸。诚心悔过。以见化天。有无量种衰恼灭坏。不能堪忍。无量苦恼。
尔时天主牟修楼陀。见诸天众心生厌离。复为化现无量神通。于须臾间。能示一身。以为千身。于千身中。现百千身。于须臾间。于一形相现于无量种种形相。于须臾间飞升虚空。种种妙宝严饰其身。种种形服...(第0675-06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五十一卷~第六十卷))
...逸行
难知不可遮 常有大势力
是大力死军 世间不觉知
非是斗战力 无方能舍离
众生放逸故 不觉死怨至
死使有二种 遍行于世间
谓老病衰坏 愚痴不觉知
如是死王阎罗王伺命。说此偈颂。呵责天众。百返千返。加诸苦恼。时实天众。见衰恼已。得离一切放逸之心。受三归依。时夜摩天王。知诸天众心已调伏。复示变化。令实天众。心得厌离。是等化王。所著天冠。一切欲具。皆从天王牟修楼陀。身中而出。共诸婇女。随顺供养。如前所说。上色具足。复为衰老之所毁坏。发白面皱。遍身脉现。柱杖而行。羸瘦憔悴。一切诸业。皆不能作。依他而行。为诸愚人轻弄戏笑。上气不乐。诸根变熟。一切力尽。众所轻贱。行步数倒...(第0675-06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五十一卷~第六十卷))
...苦观。是法明门。断一切愿故。
无我观。是法明门。不染着我故。
寂定观。是法明门。不扰乱心意故。
惭愧。是法明门。内心寂定故。
羞耻。是法明门。外恶灭故。
实。是法明门。不诳天人故。
真。是法明门。不诳自身故。
法行。是法明门。随顺法行故。
三归。是法明门。净三恶道故。
知恩。是法明门。不舍善根故。
报恩。是法明门。不欺负他故。
不自欺。是法明门。不自誉故。
为众生。是法明门。不毁呰他故。
为法。是法明门。如法而行故。
知时。是法明门。不轻言说故。
摄我慢。是法明门。智慧满足故。
...(第0676-01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一卷~第十卷))
...尊。拘那含牟尼世尊。迦叶世尊。今日世尊。善哉知时。怜愍我故。少时住此。所以者何。我已将此宫殿。布施过去三佛。今日世尊。第四为我受此宫殿。即名四佛受我宫殿具足功德。尔时世尊。即受迦罗龙王宫殿。受已入中。加趺而坐。复经七日。一定不起。受解脱乐。尔时世尊。过七日已。正念正知。从三昧起。告彼迦罗大龙王言。汝龙王来从我边。受佛等三归并及五戒。汝当长夜受大安乐。时迦罗龙即白佛言。谨随佛教。心不敢违。如世尊敕。时迦罗龙。闻佛语已。合掌向佛。即从佛受三自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复受五戒。于世间中。最初而得优婆塞名。于畜生中。再说三归。受三归已。所谓即是迦罗龙王。
尔时复更有一龙王。名目真邻陀。向于佛所。到佛所已。顶礼佛足。却住一面。住一面已。是时龙王即白佛言。世尊。我此宫殿。往昔过去。已曾布施一切诸佛。受已而住。所谓拘楼孙世尊。拘那含牟尼世尊。迦叶世尊。善哉世尊。今亦为我受此宫殿。我得四佛三藐三佛陀受此宫殿。我获善利。
尔时世尊。从彼...(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
知足寂定最安乐 知足观诸法甚深
安乐不恼于世间 亦复不杀害众类
若得世间安乐者 远离一切诸欲贪
舍于我慢自矜高 此乐最为胜妙乐
人间所有诸欲乐 若能尽舍爱悉无
彼乐此乐等校量 十六分中不及一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目真邻陀龙王言。汝大龙王。来受三归并受五戒。汝当长夜得安乐故。时真邻陀即白佛言。如世尊教。不敢有违。其真邻陀。闻佛教已。即从佛受三自归依及受五戒。
尔时彼处有牧羊子。当于世尊为菩萨时。在彼苦行六年之中。以向世尊。净心供养。恭敬尊重。复将乳汁。以奉世尊。兼复别折尼拘陀枝。为作荫凉。时彼树枝。即成大树。然其羊子。随此多少信心福业善根因缘。命终...(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故。
尔时世尊。为欲怜愍彼天子故。受于往昔羊子所种尼拘陀树。受已树下加趺而坐。一坐便经七日不动。以解脱住。受安乐故。
尔时世尊。以过于彼七日之后。正念正知。从三昧起。告天子言。汝天子来。可从我边受三自归并及五戒。汝当长夜得安乐故。而彼天子。受三自归及五戒已。时彼世间。最初天中。成优婆塞。以佛再过说于三归。谓羊子身布施于树及乳等故。得成天身。
佛本行集经卷第三十二 二商奉食品第三十五之二
尔时世尊。从羊子种树林起已。安庠渐至一树林下。彼树林名差梨尼迦(隋言出乳汁林)。到彼林已。结加趺坐。经于七日。为欲受彼解脱乐故。尔时世尊。经七日后。正念正知。从三昧起。如是世尊。经七七日。以三昧力。相续而住。然彼善...(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迦(前代译称提谓波利此盖婆罗门楚夏耶未知孰是斯经二商主名非深失)。二商主边。受于麨酪蜜和之搏。慈愍故受。如法而食。食已即告彼二商主及诸人言。汝商主等。来从我受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复受五戒。当令汝等长夜安乐获大善利。其二商主。及诸眷属。闻佛语已。即共白言。如佛圣教。我等不违。即便共受三自归依。彼二商主。于人世间。最初而得三归五戒优婆塞名。所谓帝梨富娑二商主等。尔时世尊以二商主生随喜故。而说偈言。
所施色味具足圆 受已方便离烦恼
其中杂和多种物 是故名为麨酪浆
啖讫身体润泽光 面色辉花容貌显
气力充实而得益 除饥渴恼心获安
如是浆施佛世尊 令诸梵行得饱满
我今所受已食足 是二...(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最初新出微妙甘美。我今将来。奉上世尊。若佛知时。为我纳受此呵梨勒。受当食啖。慈愍我故。世尊食此呵梨勒后。腹内有病。即得除愈。
尔时世尊。即便纳取彼呵梨勒。为彼药神。生慈愍故。受已即告彼药神言。来汝药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当受五戒。汝当长夜得作大利多得安乐。彼药神闻佛此言已。即白佛言。善哉世尊。我不违佛。即受三归并及五戒。当于彼时。一切药神诸女天中。以再过受三自归依并及五戒。最初为首作优婆夷。所谓大药神围绕彼所居山女天药神。
尔时世尊。从彼药神女天。受其所奉呵梨勒果即便啖食。食已取核。于彼地方。即便种彼呵梨勒核。以佛威神自在力故。即日即生。即成根茎。枝条大树。即出叶花。果实成熟。世尊腹内病即除愈。不复患苦。 ...(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光明。于夜半时。往诣佛所。其光遍照。彼林树间。到佛所已。顶礼佛足。却住一面。彼玉女天即白佛言。善哉世尊。取我所施粪扫之衣。随意所用。慈愍我故。而世尊受彼粪扫衣。为玉女天。生慈愍故。如来受已。告彼天言。来玉女天。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复受五戒。汝当长夜得大利益得大安乐。彼玉女天。闻佛语已。即白佛言。如世尊教。我不敢违。即受三归并及五戒。时玉女天。见世尊受其粪扫衣。以是因缘。心大欢喜。踊跃无量。遍满其体。不能自胜。彼玉女天。顶礼佛足。围三匝已。即从彼处。没身不现。
尔时世尊。发如是心。我今将此粪扫之衣。何处而洗。发是心已。帝释天王。为如来故。去林不远。化出一河。其水清净。无有秽浊。帝释天王。于河岸边。更复化作三片大石。其第一石。...(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
尔时世尊。过彼七日。于晨朝时。着衣持钵。诣难提迦村主之家。到彼家已。却在一边。嘿然立住。为求食故。其村主女。既见世尊在门一边嘿然立住欲乞求食。见已即从世尊。手内擎取于钵。将至家里。以好种种百味饮食。满置其中。出奉世尊。而作是言。唯愿世尊。受我此食。慈愍我故。世尊受纳善生村主女人食已。即告女言。来汝善生。受三归依并及五戒。汝当长夜得大利益得大安乐。其善生女。闻佛语已。白言。世尊。如世尊教。我不敢违。即受三归并及五戒。是时善生。最初人间。再受三归及受五戒作优婆夷。所谓善生村主之女。是时世尊。从善生女受食。食已在彼菩提树下而坐。受解脱乐。复经七日。
尔时世尊。过七日已。正念正知。从三昧起。于晨朝时。着衣持钵。安庠渐至斯耶那耶婆罗门家。到已住在其门一边。嘿然求食。其斯耶那耶。既见世尊在门外立嘿然求食。见已即从世尊。乞钵执已。将入自家。以好种种百味饮食。种...(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正念正知。从三昧起。于晨朝时。着衣持钵。安庠渐至斯耶那耶婆罗门家。到已住在其门一边。嘿然求食。其斯耶那耶。既见世尊在门外立嘿然求食。见已即从世尊。乞钵执已。将入自家。以好种种百味饮食。种种羹臛。满和钵中。持将奉佛。复白佛言。唯愿世尊。受我此食。慈愍我故。而世尊从斯耶那耶婆罗门边。受得食已。即告彼言。来婆罗门。乃至应受三归五戒。彼婆罗门。闻佛言已。如佛所教。而受三归乃至五戒。是时世尊。从斯耶那耶婆罗门所。得饭食已。受持渐渐安庠行。至曼他那塔(隋言搅酪木塔)。食讫。如法[僉*殳]衣。还向菩提树下。加趺而坐。经于七日。乃至受于解脱之乐。
尔时世尊。过七日已。正念正知。从三昧起。于晨朝时。着衣持钵。渐渐行诣斯耶那耶亲里眷属四姊妹边。四姊妹者。一名婆罗(隋言力)。二名摩低婆罗(...(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三名嵩陀梨(隋言端正女)。四名钳(姜严反)婆迦梨(隋言瓦师)。到彼等家。在一面立。嘿然而住。为乞食故。其四姊妹。既见世尊嘿然立住。见已即从世尊。乞钵入家。盛取百味饮食。色妙具足。种种羹臛。满置钵中。持以奉佛。复作是言。唯愿世尊。受我此食。慈愍我等。时世尊受彼四姊妹百种饮食。为慈愍故。受已即告彼姊妹言。来汝姊妹。从我受持三归五戒。汝等当得长夜利益安隐乐故。彼四姊妹。闻佛语已。即白佛言。如世尊教。我等不违。即便共受三归五戒。是时世尊。从彼姊妹。受布施已。安庠渐到曼他那塔。到已随意如法饱食。还向菩提树下而坐。受解脱乐。经一七日。
尔时世尊。七日已过。正念正知。从三昧起。于晨朝时。着衣持钵。安庠渐至羊子所种尼拘陀树。未至树边。从菩提树其间半路。见有一个放牛妇人。搅酪出酥。尔时世尊。渐至于彼牧牛妇所。到已去彼妇人不远。嘿然而立。...(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着衣持钵。安庠渐至羊子所种尼拘陀树。未至树边。从菩提树其间半路。见有一个放牛妇人。搅酪出酥。尔时世尊。渐至于彼牧牛妇所。到已去彼妇人不远。嘿然而立。为求食故。时彼妇人。既见世尊去其不远嘿然立住。见已即从世尊乞钵。满中盛酪。以奉世尊。而白佛言。大圣尊者。受我此酪。为慈愍故。是时世尊。从彼妇边。受得酪已。告彼妇言。来姊汝受三归五戒。必当长夜大得利益获安乐故。是时妇人。随佛教受三归五戒。是时世尊。随意饱食。洗钵讫已。渐至羊子前所种莳尼拘陀树其下而坐。受解脱乐。经一七日。尔时世尊。过彼七日。正念正见。从三昧起。是时忽有谄曲求过一婆罗门。来诣佛所。到已共佛慰喻问讯。说种种语。却住一面。而白佛言。瞿昙沙门。云何名为婆罗门也。婆罗门者。作何法用。凡有几法。如来知已。即出如是师子吼音。而说偈言。
...(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次第方便。如应说法所谓行檀。及结使法悉皆灭已。如实证知。譬如净衣易受染色。如是如是。时彼长者即于彼坐。远离尘垢。如实证知。于诸法中。得法眼净。渡烦恼海。越诸鄣碍。无复疑心。到无畏处。不从他闻。于世尊边。得闻法教。受佛归依。受法归依。受僧归依。并受五戒。
尔时人间彼大长者。最在初首。为优婆塞。人身之中。以三白成三归依者。谓耶输陀善男子父。其耶输陀善男子父于说法时。如是证见。如是观行。得于道迹。见漏皆尽。一切法中。心得解脱。
尔时世尊。作如是念。其耶输陀善男子父。闻法见知。如实漏尽。心得解脱。不应在家受诸五欲。如昔在家。我今还可摄于神通。尔时世尊。即摄神通。摄神通已。耶输陀父即于彼坐。得见其子。见已而告耶输陀言。子耶...(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诸可灭法。一切知已。皆悉灭尽。如实证知。譬如净衣无有垢腻。随所染入。而受其色。如是如是。彼等眷属。坐于彼座。远离尘垢。所有垢法。皆悉灭已。如实证知。彼等妇人。既见诸法。得证深入。到诸法边。渡烦恼圹。得无疑畏。不从他人说法听证。世尊教中。得知见已。归依佛法。及归依僧。即受五戒。
尔时世间。当于是日。最初人中。三归受戒。先得成为优婆夷者。所谓长老耶输陀母。并及长老耶输陀妇。所有一切诸眷属等。
尔时善觉大富长者。既闻世尊为其眷属如应说法。闻已欢喜。即起办食。长者及妻。并其新妇。自手将好种种美食。奉供养佛及耶输陀。所谓舐[口*束]咋啖[口*專]唼。其所施食。悉皆充足。恣意饱食。
尔时长老耶输陀父善觉长者妇及新...(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出家受具戒者。汝当与其出家受具。复告比丘。若彼来欲出家之时。汝等应须作如是事。先当为其剃除须发。既剃落已。即教令着袈裟色衣。其着衣时。齐整服饰。偏袒右臂。教在众前。右膝着地。教令顶礼诸比丘足。礼已还起。在比丘前跪坐。教令合十指掌。作如是语。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汝等比丘。从今已后。依我敕教。若有人来求欲出家。受戒三归。即得具足。
尔时世尊还在于彼波罗奈城鹿苑坐夏。告诸比丘作如是言。汝诸比丘。若当知我已得解脱。应于一切诸天人中汝等行行。为令多人得利益故。为令多人得安乐故。为世间求当来利益及安乐故。若欲行至他方聚落。独自得去不须二人。又复比丘。汝等若至他方聚落。为于多人生怜愍故。摄受彼故。当为说法初中后善。其义微妙。具足...(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已。各相谓言。如此师者堪此弟子。如是弟子堪如是师。而世尊为彼等诸人。作于微妙善巧密教言说法义。
尔时彼诸一切人中。或闻如来说此妙法。或有发心求出家者。或有得于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或复有为未来世作声闻乘中种子因缘。或复有为未来世作缘觉乘中种子因缘。或复有为未来世作菩萨乘中种子因缘。其中或有受三归依及五戒者。
尔时世尊发遣天主帝释去已。乞食时至。着衣持钵。独自而行。欲乞于食。渐渐到彼大兵将村。入彼邑已。即诣兵将婆罗门家。到其家已。即便进入于其门内。铺座而坐。尔时兵将大婆罗门有于二女。一名难陀。二名波罗。时彼二女出向佛边。到佛所已。顶礼佛足。却住一面。
尔时世尊知于彼等心行所趣结使已薄。知...(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已。即诣兵将婆罗门家。到其家已。即便进入于其门内。铺座而坐。尔时兵将大婆罗门有于二女。一名难陀。二名波罗。时彼二女出向佛边。到佛所已。顶礼佛足。却住一面。
尔时世尊知于彼等心行所趣结使已薄。知于诸界。知诸入已。说四谛法。如是说已。时彼二女闻佛说法。破二十重诸见之山。即时得证须陀洹果。彼等女见法实相已。随佛乞受三归五戒。既得戒已。即从佛手取于钵器。将好色香美味具足。种种饮食。满盛钵中。以用奉佛。尔时世尊受彼食已。从村而出。尔时提婆大婆罗门。从他转闻彼大沙门来至于此。闻已即作如是思念。我昔曾请彼大沙门。许施饮食。我今薄财贫贱困乏。当作何计。而彼提婆大婆罗门。闻此言已。速疾而还。向自己家。到自家已。语于其妻。作如是言。昔大沙门。...(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大沙门。受我明日更奉施食。世尊默然还受其请。是时提婆见佛默然受其请已。从坐而起。绕佛三匝。辞退而还。至自家已。城内街巷。一切悉有五熟而卖。如上所说。乃至施食饭佛以后。共妻二人。在于佛前。铺座而坐。欲听法故。佛知彼等心行体性。诸使薄少。为说四等诸法相门。彼等闻已。却二十重我见之山。即便证得须陀洹果。彼等既见法实相已。即受三归。奉持五戒。
尔时世尊从坐起已。随意而行。于后一时。诸比丘等。心疑各念。共相问言。彼之提婆大婆罗门并及妻等。先作何业。而造业已。得是果报。至如来边。证诸圣法。复作何业。今世贫穷。还卒大富。时诸比丘如是语已。即诣佛所。到佛所已。即咨问言。善哉世尊。彼之提婆大婆罗门并及妻等。昔作何业。而造业已。得此果报。复至...(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婆罗门。亦有过业。亦有现业。何等名为过去之业。诸比丘知。我念往昔。此贤劫中。是时众生。寿二万岁。有佛出世。号曰迦叶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十号具足。时迦叶佛已转法轮。度生死岸。竖立法幢。满昔誓愿。成最丈夫。开化众生。无量千亿住于善道。还居在此波罗奈城昔圣处所鹿野苑中。
尔时还彼波罗奈城。有于一人。从佛边受三归五戒。而其生中不行布施。命终之时。心发是愿。迦叶如来所授于彼菩萨记别。名曰护明。言是菩萨。于当来世。众生百年寿命之中。得成佛者。号释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愿我值遇于彼世尊以是因缘。汝等当知。尔时彼受三归五戒不行布施优婆塞者。今此提婆婆罗门是。其于彼时受此三归。护持五戒。为优婆塞。命终乞愿。愿值于我。以是因缘。今得值我。复以彼时不行布施。今得贫报。此是过去所造作业。
比丘当知。何者名为现在世业。我昔六年苦行之时。而彼提婆随宜将食。布施于我。我今得成无上菩提其复请我。至于己家。布施我食。以是因缘。得现世报是故汝等诸比丘辈。应当须向佛法僧边。生于恭敬希有之心。当得如是...(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最胜。殊妙第一。
时婆伽婆多他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此世彼世。若天若魔。梵沙门等。及婆罗门。诸天人境。以神通智皆悉证知。而彼世尊。为世说法。辞义巧妙。初中后善。悉令具足清净梵行。
尔时世尊。知诸众生堪受化者即教化之。宜建立者教令建立。随其住处便得成就。应受三归授三归法。应受五戒授与五戒。应受八关斋戒之法。即授八关斋戒之法。应受十善授十善法。应出家者令得出家。应受具戒授具足戒。如是次第。展转渐进。至迦毗罗婆苏都城园林而住。
尔时世尊。至迦毗罗婆苏都城。住尼拘陀树林园内。而以偈说游历国土胜妙之事。
释种如来大师子 瞿昙最胜威德者
往觐城邑及聚落 悉有广...(第0676-06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五十一卷~第六十卷))
...所欲。而为宣说佛土因缘十六观等。犹如西方无量寿国。一一具说。令病者心乐生佛土。为说法已。复教谛观。随何方国。佛身相好。观相好已。复教请佛及诸菩萨。而作是言。稽首如来应正等觉。并诸菩萨摩诃萨。愿哀愍我。拔济饶益。我今奉请为灭众罪。复将弟子。随佛菩萨。生佛国土。第二第三。亦如是说。既教请已。复令病人称彼佛名。十念成就。与受三归。广大忏悔忏悔毕已。复为病人。受菩萨戒。若病人困不能言者。余人代受。及忏悔等。除不至心。然亦罪灭。得菩萨戒。既受戒已。扶彼病人。北首而卧。面向西方。开目闭目。谛想于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乃至十方诸佛亦复如是。又为其说四谛因果十二因缘。无明老死。苦空等观。若临命终。看病余人。但为称佛。声声莫绝。然称佛名。随病者心称其...(第0723部~佛说无常经一卷)
...足。礼佛足已。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即告无垢优婆夷言。汝优婆夷。不放逸行懈怠心不。优婆夷言。我不懈怠。不放逸行。
佛告无垢优婆夷言。汝常云何不懈怠耶。又汝云何不放逸行。无垢优婆夷白佛言。世尊。我常早起扫佛塔地。扫已涂治四厢四处。清净涂已。散华烧香。如是供养。然后入房。既入房已。次复入禅。修四梵行。不离三归。受持五戒。常恒如是。我不懈怠。不放逸行。无垢优婆夷作是语已。复白佛言。世尊。我今未知扫佛塔地所有善根得何福报。四厢涂治。所有善根得何福报。散华烧香。供养佛塔。所有善根得何福报。禅四梵行。三归五戒。所有善根得何福报。唯愿世尊为我解说。佛告无垢优婆夷言。扫佛塔地。得五福报。何等为五。一者自心清净。他人见已生清净心。二者为他所爱。三者天心欢喜。四者集端正业。五者命终生于善道天中。无垢当知。扫佛塔地。福报如是。
无垢当知。若人信佛。作圆轮形。涂佛塔地。散花烧香。如是供养。我说彼人身坏命终。生弗婆提。富乐...(第0765部~无垢优婆夷问经一卷)
...比丘。驰散避去。共相谓言。释迦弟子。污我等园。僧护比丘。从仙人借树。寄止一宿。明当早去。仙人众中。第一上座。有大慈悲。敕诸小仙。借沙门树。僧护比丘。即得一树。于其树下。敷尼师檀。加趺而坐。于初夜中。伏灭五盖。中夜眠息。后夜端坐。高声作呗。时诸仙人。闻作呗声。悟解性空。证不还果。见法欢喜。诣沙门所。头面作礼。请祈沙门。受三归依。于佛法中求欲出家。尔时僧护比丘。即度仙人。如法出家。教修禅法。不久得定。证罗汉果。如栴檀栴檀围绕。得道比丘贤圣为众。尔时僧护比丘。与诸弟子俱。共诣舍卫国中只桓精舍。到于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尔时世尊。慰劳诸比丘。汝等行路。不疲苦耶。乞食易得不。尔时僧护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行路不大疲苦。乞食易得。不生劳勤。得见...(第0776部~佛说因缘僧护经一卷)
...令贾客等生渴仰故。复次现在过去虽有余僧。而佛欲显未来世中自有弟子。故作是说。复次经说亦言。即显亦有余佛弟子令彼归依。恐彼谓无未来僧宝故佛为说令亦归依。问何趣何处有此归依。答归依有二种。一与律仪俱。二不与律仪俱。与律仪俱者。唯在人趣三洲非余。不与律仪俱者通余趣处。问若不受归依而受律仪。彼得律仪不。有说不得。以受律仪者必依三归。以三归为门得律仪故。有说亦得。谓若不知三归律仪受之先后。或复忘误。不受三归者受得律仪。而授者得罪。若有憍慢不受三归但受律仪。彼必不得。问为要自起语表受归依者乃得归依。为他语表受归依者亦得归依。有作是说。要自语表受归依者乃得归依。问若尔契经所说当云何通。谓薄伽梵临涅槃时。阿难白佛。拘尸城中有诸力士及其眷属。皆共归依佛法僧宝。有作是说。佛神力故临涅槃时。寄他语表受三归者亦得归依。余时不得。要须自受。有余师说。尊者阿难先入拘尸城。为诸力...(第1256-02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律仪受之先后。或复忘误。不受三归者受得律仪。而授者得罪。若有憍慢不受三归但受律仪。彼必不得。问为要自起语表受归依者乃得归依。为他语表受归依者亦得归依。有作是说。要自语表受归依者乃得归依。问若尔契经所说当云何通。谓薄伽梵临涅槃时。阿难白佛。拘尸城中有诸力士及其眷属。皆共归依佛法僧宝。有作是说。佛神力故临涅槃时。寄他语表受三归者亦得归依。余时不得。要须自受。有余师说。尊者阿难先入拘尸城。为诸力士等受三归已。后方白佛。欲显世尊临般涅槃犹有无量受化弟子。故作是说。非由今时。阿师白佛。方得归依。复有说者。由他语表受三归者亦得归依。如迦尸迦女及余哑者等。寄他语表得归依故。
问有在母胎。或婴孩位。母等为受三归律仪。彼为得不。答彼无心故。虽俱不得然应为受。令彼后时顺修善故。谓彼长大若毁三宝。或造恶业。他便责言。汝在胎中或婴孩位。先既已受三归律仪。如何今时。轻毁三宝造诸恶业。彼闻惭愧。敬重三宝离诸恶业。复更受持。有此益故先应为受复次为令天神拥护彼。故母等为受三归律仪。谓为受已信敬三宝。诸天善神必拥护彼。不令横死不遭病难。问彼前...(第1256-02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世尊临般涅槃犹有无量受化弟子。故作是说。非由今时。阿师白佛。方得归依。复有说者。由他语表受三归者亦得归依。如迦尸迦女及余哑者等。寄他语表得归依故。
问有在母胎。或婴孩位。母等为受三归律仪。彼为得不。答彼无心故。虽俱不得然应为受。令彼后时顺修善故。谓彼长大若毁三宝。或造恶业。他便责言。汝在胎中或婴孩位。先既已受三归律仪。如何今时。轻毁三宝造诸恶业。彼闻惭愧。敬重三宝离诸恶业。复更受持。有此益故先应为受复次为令天神拥护彼。故母等为受三归律仪。谓为受已信敬三宝。诸天善神必拥护彼。不令横死不遭病难。问彼前生中修何善业。今在母腹或婴孩位。他便为受三归律仪。答彼前生中。恒乐赞叹三归净戒。亦劝无量百千有情。归依三宝及受净戒。或复施他受持三归律仪资具。令身获得如是善利。如契经说。归依佛者。不堕恶趣生天人中。受诸快乐。问现见世间归依佛者。亦堕恶趣或受众苦。何故世尊作如是说。答若增上心不顾身命。归依佛者得此善利。不说一切故不相违。有余师说。此依已得证净者说。不说一切。问佛依法生。法胜于佛。何故先说归依佛...(第1256-02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快乐。问现见世间归依佛者。亦堕恶趣或受众苦。何故世尊作如是说。答若增上心不顾身命。归依佛者得此善利。不说一切故不相违。有余师说。此依已得证净者说。不说一切。问佛依法生。法胜于佛。何故先说归依佛耶。答佛为教主。若佛不说法不显现。故先归佛。复次如有病者。先访良医。次求妙药。后觅看者。佛如良医。法如妙药。僧如善巧看服药人。故三归依如是次第。
杂蕴第一中无惭愧纳息第五之一
云何无惭。云何无愧。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次应广释。问何故作此论。答为广分别契经义故。谓契经说。无惭无愧。虽作是说而不广办。云何无惭云何无愧。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别者今应广分别之。复次为令疑者得决定故。谓此二法展转相似。世间有情。见无惭者言是无愧...(第1256-02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佛所到已顶礼世尊双足退坐一面而白佛言。为有现见沙门果不。佛言亦有。王问云何。世尊告曰。我今问王。应随意答。若王给侍或诸僮仆不自在者。有时见王升高台殿设五伎乐与诸眷属欢娱嬉戏。彼既见已作是念言。我亦是人如何不尔。然王宿世多修福业。故于今生受斯胜报。我于今者应修胜业亦当如王众所钦羡。作是念已便舍家法。剃除须发被服袈裟。受持三归及清净戒。于十业道能断能修。王余使人于外见已。寻还启白具陈上事。请王追取如本驱策。王闻其言如所请不。王言不也。若有此人我应往见礼敬供养。如彼本时供事于我。我于今者而供事之尽其形寿。施与衣服饮食医药房舍卧具。及诸资缘令无匮乏。佛告王曰。如此之事岂非现见沙门果耶。王白佛言。诚如圣教。问诸沙门果实唯有四。何故此经复说第五...(第1256-04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第六十一卷~第八十卷)-001)
...处名亦无有失。有譬喻故。如十八界。体虽皆法。而但于一立法界名。又如十智虽皆缘法。而但于一立法智名。又如七觉支。虽皆能择法。而但于一立择法觉支名。又如六随念。虽皆缘法。而但于一立法随念名。又如四念住。虽皆缘法。而但于一立法念住名。又如四证净虽皆缘法。而但于一立法证净名。又如四无碍解虽皆缘法。而但于一立法无碍解名。又如三宝三归虽体皆法。而但于一立法宝法归名。此亦如是虽十二处体皆是法。而但于一立法处名亦无有失。复次法处有一名。余处有二名。一名者谓共名。以十二处皆是法故。二名者谓共不共名。共名如前。不共名者谓眼处等。欲令易了显不共名。法处更无不共名故但显共名。故名法处。复次生有为法生相。唯在此处摄故独名法处。复次四有为相是一切法印封幖帜。简...(第1256-04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第六十一卷~第八十卷)-001)
...有造作故次说行。识如食者能了别境故后说识。复次依界地故说五先后。谓欲界中有诸妙欲色相显了故先说色。诸静虑中有喜乐等受相显了故次说受。前三无色取空等相想显了故次说想。有顶地中思最为胜行相显了故次说行。色等四种即四识住。识是能依故最后说问五蕴有为皆应名行。何缘于一独立行名。答如十八界虽皆是法。而但于一立法界名。广说乃至三宝三归虽皆是法而但立一法宝法归。如是五蕴虽皆是行。而但于一立行蕴名亦无有过。复次行蕴有一名。余蕴有二名。一名者。谓共名。谓五种蕴皆是行故。二名者谓共不共名。共名如前。不共名者。谓余四蕴欲令易了显不共名。行蕴更无不共名故。但显共名故名行蕴。复次生一切行生相唯在此蕴摄故独名行蕴。复次四有为相是一切行印封幖帜。简别有为异无为故...(第1256-04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第六十一卷~第八十卷)-001)
...我来见佛非自心愿。但不能违亲友制约。阿难以手牵卢遮臂。前诣佛所而白佛言。卢遮力士不信三宝。唯愿世尊为说法要。佛作是念。此爱行人贪着五欲。若为说法卒未能解。佛愍彼故为现神通。化作一坑尸粪充满臭烟熢[火*孛]猛火洞然。其中出声。卢遮力士。若不信佛听受法者。彼命终已定生此中。卢遮见闻身心战惧。便归投佛。佛为说法。心生信已即受三归。时世皆言。卢遮力士佛慈荫故令信三宝。此中慈荫谓现神通。现爱事者。曾闻佛住弥絺罗邑大自在天庵罗林内。有梵志妇名婆斯搋。丧失六子心遂狂乱。追念子故露形驰走。遇来入此庵罗林中。遥见世尊多百千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狂者见佛法尔便醒。彼既羞惭曲躬而坐。尔时佛告尊者阿难。汝可取衣与梵志妇。吾欲为彼说正法要。阿难受教取衣与之。...(第1256-05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说名为智。谓证知义。及了知义。证知义者。谓证知苦乃至证知道故名智。了知义者。谓了知自相续了知他相续故名智。
已总说诸智所以一一所以今当说。问何故名法智。答智体是法故名法智。问若尔余智亦体是法。何故不名法智耶。答虽一切智体皆是法。而但于一立法智名如十八界。十二处。七觉支。六随念。四念住。四证净。四无碍解。三宝。三归。皆体是法而但于一建立法名。此亦如是故不应责。复次法智但有一名。谓共名。余智有二名。谓共不共名。为简别故说不共名。复次初觉知法故名法智。后觉知法故名类智。复次若初得法证净相应智故名法智。此后所得故名类智。复次于现见法。得现量智故名法智。此后所得故名类智。复次欲界多有非法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等相应烦恼。若智是彼近对治...(第1256-06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第一百一卷~第一百二十卷)-001)
...得饮。故遮罪中独制饮酒。有作是说。饮酒能令智慧衰退。如说长者智慧衰退。是第六失故遮罪中独制饮酒。有余师说。圣者经生必不饮酒。虽婴孩位养母以指。强渧口中不自在故而无有失。才有识别设遇强缘。为护身命亦终不饮。故遮罪。中独立酒戒。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二十四
业蕴第四中表无表纳息第四之三
问颇有唯受三归成近事不。为有律仪缺减成近事不。若言有者。契经所说文句差别岂非无义。如说我某甲归佛法僧。愿尊忆持。我是近事我从今日乃至命终。护生归净。亦应说有律仪缺减勤策苾刍等。若无者。即前契经文句差别宁非无义。何故安立一分少分多分满分近事耶。健驮罗国诸论师言。唯受三归及律仪缺减悉成近事。问若唯受三归成近事者。契经文句宁非无义。经说近事受律仪时。于戒师前作如是说。我某甲归佛法僧。愿尊忆持我是近事。我从今者乃至命终。于其中间护生归净。答彼由此表但得三归。名为近事而未得律仪。后说学处方得律仪。然彼文句非为无义。由后自誓令前三归得坚牢故。若不护生归非净故。问若缺减律仪成近事者。便为善顺一分等言。所以者何。若受一名一分。受...(第1256-07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第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四十卷))
...乃至命终。护生归净。亦应说有律仪缺减勤策苾刍等。若无者。即前契经文句差别宁非无义。何故安立一分少分多分满分近事耶。健驮罗国诸论师言。唯受三归及律仪缺减悉成近事。问若唯受三归成近事者。契经文句宁非无义。经说近事受律仪时。于戒师前作如是说。我某甲归佛法僧。愿尊忆持我是近事。我从今者乃至命终。于其中间护生归净。答彼由此表但得三归。名为近事而未得律仪。后说学处方得律仪。然彼文句非为无义。由后自誓令前三归得坚牢故。若不护生归非净故。问若缺减律仪成近事者。便为善顺一分等言。所以者何。若受一名一分。受二名少分。受三受四名多分。具受五名满分故。云何不有律仪缺减勤策苾刍等耶。答佛观所化机宜不同。授与律仪亦不一种。如诸近事不乐舍家为摄引故。佛随其意于五学处多少受得。故彼律仪有缺减受。苾刍勤策意乐舍家。为安立故制具律仪。具受乃得故...(第1256-07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第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四十卷))
...等言。所以者何。若受一名一分。受二名少分。受三受四名多分。具受五名满分故。云何不有律仪缺减勤策苾刍等耶。答佛观所化机宜不同。授与律仪亦不一种。如诸近事不乐舍家为摄引故。佛随其意于五学处多少受得。故彼律仪有缺减受。苾刍勤策意乐舍家。为安立故制具律仪。具受乃得故彼律仪无缺减受。以是世尊内眷属故。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言。无有唯受三归及缺减律仪名为近事。问若尔契经宁非无义。如说我某甲归佛法僧。乃至广说。答彼由此表既得三归。亦得律仪故成近事。问此唯自誓离于杀生。云何由此具得五种。答由此自誓离杀为依。五种律仪亦俱时得。五学处中彼为胜故。以受戒者为不损生。于损生中杀为上首。故以离杀为五所依。又护生言非唯离杀。谓不损恼一切有情。彼自誓言我从今者乃至命尽。于诸有情不害其命。不盗其物。不侵其妻。不行虚诳。为护前四。亦不饮酒。故护生言非唯离杀。然有...(第1256-07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第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四十卷))
...生事故。由此自誓方得律仪。故彼契经非为无义。问若唯自誓便得律仪。何故复说五种学处。答虽由自誓已得律仪。而未了知彼差别相。欲令知故说五学处。故彼所说皆非无义。问若尔何故说有一分等邬波索迦耶。答此说持位非说受位。谓于五中持一不持四名一分。持二不持三名少分。持三持四名多分。具持五名满分。尊者僧伽筏苏分同前二师说。彼说无有唯受三归便成近事。然有缺减五种律仪亦成近事。谓彼将受近事戒时。先与戒师共详审议。如是学处我能受持。如是学处我不能受。既详议已归佛法僧。自誓要期得尔所戒随先详议能受少多。今得律仪其数亦尔。由此故说近事律仪名详议戒。非勤策等戒得有此名。如是说者。无但三归即成近事。亦无缺减近事律仪。成近事者如无缺减。勤策等律仪名勤策等彼亦如是。
问诸有但受近事律仪。不受三归得律仪不。有说不得。以受三归与此律仪。为门为依为加行故。有说不定谓若不知先受三归后方受戒。信戒师故便受律仪。彼得律仪戒师得罪若彼解了先受三归。后受律仪是正仪式。但憍慢故不受三归。作如是言且应受戒。何用归信佛...(第1256-07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第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四十卷))
...事。谓彼将受近事戒时。先与戒师共详审议。如是学处我能受持。如是学处我不能受。既详议已归佛法僧。自誓要期得尔所戒随先详议能受少多。今得律仪其数亦尔。由此故说近事律仪名详议戒。非勤策等戒得有此名。如是说者。无但三归即成近事。亦无缺减近事律仪。成近事者如无缺减。勤策等律仪名勤策等彼亦如是。
问诸有但受近事律仪。不受三归得律仪不。有说不得。以受三归与此律仪。为门为依为加行故。有说不定谓若不知先受三归后方受戒。信戒师故便受律仪。彼得律仪戒师得罪若彼解了先受三归。后受律仪是正仪式。但憍慢故不受三归。作如是言且应受戒。何用归信佛法僧。为彼慢缠心虽受不得。问若先不受近事律仪。便受勤策律仪。得勤策律仪不。有说不得。以近事律仪与此律仪为门为依为加行故。有说不定。若不了知先受近事律仪。后方受勤策律仪。信戒师故受此律仪。彼得律仪戒师得罪。若彼解了先受近事律仪。后受勤策律仪是正仪式。但憍慢故不欲受学近事律仪。作如是言何用受此...(第1256-07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第一百二十一卷~第一百四十卷))
...法。于夜中分而般涅槃。
如说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此拘尸城中有如是如是力士。并男女大小僮仆作使亲友眷属一切。归依世尊及法并苾刍僧。受诸学处乃至广说。问别解脱律仪由自表得。云何彼力士等所受戒由他表得耶。答佛神力故谓戒皆由自表而得。然佛临涅槃时以佛威力令力士等戒亦由他表而得。有说。尊者阿难先曾入拘尸城已授诸力士等三归学处。今但白佛令知欲显诸力士等是佛真实弟子。及显如来于最后位犹能摄受诸新学辈。是故世尊弟子具足非如外道至临终时弟子离散。有说。别解脱律仪亦更有余从他表得。如半迦尸女等虽自表不大明了而由他表力故亦得别解脱律仪。
如说佛告苾刍。从今以往及我灭度后不应辄度外道出家与受具戒。唯除释种及事火多发外道。若有释种作外道...(第1256-10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第一百八十一卷~第二百卷))
...法已为意所知。今为意所知。当为意所知。广说如界处。问曰。十二入体性是法。何故说一入名法。非余入耶。答曰。虽十二入体性是法。然法入应名为法。所以者何。如十八界。虽体性是法。独法界名法。如十智虽体性是法。独法智名法。七觉支虽体性是法。择法觉支名法。六念念法名法。四念处法念处名法。四不坏净。于法不坏名法。四无碍法。无碍名法。三归三宝法。归法宝名法。复次余入有二名。此唯有一名。复次余入是不共名。此入是共名。以共为名。复次能生一切诸法。生在彼中故名法入。复次一切诸法印封相。生老无常。在彼中故名法入。复次以名显明诸法。名在彼中故名法入。复次诸法来处。说名法入。如风来处名为风孔。彼亦如是。复次能解空法。在彼中故名法入。
问曰。若然者。能...(第1257-03部~阿毗昙毗婆沙论八十二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001)
...曰。如受非色。不住方所。云何施设有粗细耶。答曰。以所行故。如世人言。我手受苦乐。头足身诸分等。皆受苦乐。如是等。说色受亦尔。想转细于受。次受说想。行转细于想。次想说行。识最细在后说。问曰。如五阴是作想作是行阴。世尊何故一阴说名行阴余不说耶。答曰。虽五阴尽是作相。而行阴得名行。如十八界。虽体尽是法。而法界得名法。乃至三宝三归。虽体是法。而法宝法归。得名为法。如是五阴虽体是行。而行得名。复次此阴有一名。余阴有二名。复次此阴是共名。余阴是共不共名。以不共名说。复次以能生一切诸法生在彼中故名行阴。复次一切诸法印封相。生老无常。在彼中故名行阴。复次以名显明诸法名在彼中故名行阴。复次能解空法在彼中故名行阴。问曰。若然者。能计我法。亦在彼中。可言...(第1257-03部~阿毗昙毗婆沙论八十二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001)
...智。一以决定。二以适可。知苦乃至知道名决定。自适适他意故名适可。
已总说诸智。所以今当一一分别说。所以者何。何故名法智。答曰。体是法故名法智。问曰。余智体亦是法。何故不名法智耶。答曰。余智虽体是法。而法智是法。如十八界虽体是法。十二入体亦是法。七觉支体亦是法。四念处体亦是法。四不坏净体亦是法。四无碍体亦是法。三归三宝体亦是法。而法界法入择法觉支念法法念处法不坏净法无碍法归法宝法。而名为法。如是十智体。虽是法而法智名法。复次法智有一名。余智有二名。法智是共名。余智是共不共名。以不共名说。复次以初知法故名法智。后知法故名比智。复次彼智相应。初得信法名法智。后得信法名比智。复次于法中现见故名法智。次现后生故名比智。复次欲界多诸非...(第1257-04部~阿毗昙毗婆沙论八十二卷(第六十一卷~第八十二卷)-001)
...如是。若依无色定。得未曾得。于佛不坏净现在前时。现在一谓信佛。未来四若起曾得者现在前。现在一未来无。
问曰。云何立不坏净。为以自体。为以所缘。若以自体者。应有二种。谓信及戒。若以所缘者。应有三种。谓佛法僧。所以者何。戒无所缘故。答曰。应作是说。以自体亦以所缘。自体者是戒。所缘者是信。如自体所缘。自体三宝。自体三归。说亦如是。此是不坏净体性。乃至广说。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不坏。不坏净是何义。答曰。种种观解种种筹量得故名不坏净。复次不可破故名不坏净。若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及余世间。无有能如法破者。故名不坏净。复次此信不可断。故名不坏净。无有沙门婆罗门能如法断者。广说如上。尊者瞿沙说曰。若于佛法。不种种观解。不种种...(第1257-04部~阿毗昙毗婆沙论八十二卷(第六十一卷~第八十二卷)-001)
...能寻求是道义故即此正见。复能随顺正思惟等故名为支。所余七支望俱生法能随顺故说名为支。非能寻求不名为道。实义如是。若就假名。余七皆能长养正见。故思惟等亦得道名。见名道支亦不违理。是则一切亦道亦支。余随所应皆如是说。由此类释斋戒八支。经主于中何凭说过。为唯近事得受近住。为余亦有受近住耶。颂曰。
近住余亦有 不受三归无
论曰。诸有未受近事律仪。一昼夜中归依三宝。说三归已受近住戒。彼亦受得近住律仪。异此则无除不知者。由意乐力亦发律仪。岂不三归即成近事。如契经说佛告大名。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归佛法僧。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斋是名曰邬波索迦。此不相违受三归位未成近事。所以者何。要发律仪成近事故。于何时发近事律仪。颂曰。
称近事发戒 说如苾刍等
论曰。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尔时乃发近事律仪。称近事等言方发律仪故。以经复说我从今者乃至命终护生言故。若离称号但受三归成近事者。自称我是近事等言便为无用。依何义故说护生言。别解...(第1258-02部~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2)
...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斋是名曰邬波索迦。此不相违受三归位未成近事。所以者何。要发律仪成近事故。于何时发近事律仪。颂曰。
称近事发戒 说如苾刍等
论曰。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尔时乃发近事律仪。称近事等言方发律仪故。以经复说我从今者乃至命终护生言故。若离称号但受三归成近事者。自称我是近事等言便为无用。依何义故说护生言。别解律仪护生得故。然有别诵言舍生者。此言意说舍杀生等。略去杀等但说舍生。彼虽已得近事律仪。为令了知所应学处故。复为说离杀生等五种戒相。令识坚持如得苾刍具足戒已。说重学处令识坚持勤策亦然。此亦应尔。是故近事必具律仪。非受三归即成近事。颂曰。
若皆具律仪 何言一分等
约能持故说
论曰。经部于前所说义理心不生喜。复设是难若诸近事皆具律仪。何缘世尊言有四种。一能学一分。二能学少分。三能学多分。四能学满分。岂不由此且已证成。非唯三归即成近事。谓若别有但受三归即成近事。如是近事非前所说四种所收。应更说有第五近事。此于学...(第1258-02部~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2)
...。令识坚持如得苾刍具足戒已。说重学处令识坚持勤策亦然。此亦应尔。是故近事必具律仪。非受三归即成近事。颂曰。
若皆具律仪 何言一分等
约能持故说
论曰。经部于前所说义理心不生喜。复设是难若诸近事皆具律仪。何缘世尊言有四种。一能学一分。二能学少分。三能学多分。四能学满分。岂不由此且已证成。非唯三归即成近事。谓若别有但受三归即成近事。如是近事非前所说四种所收。应更说有第五近事。此于学处全无所学。亦应说为一近事故。佛观近事非离律仪。故契经中唯说四种。虽诸近事皆具律仪。然约能持故说四种。谓虽具受五支律仪。而后遇缘或便毁缺。其中或有于诸学处能持一分。乃至或有具持五支故作是说。能持先所受故说能学言。不尔应言受一分等。故此四种但据能持。经主此中作如...(第1258-02部~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2)
...非敬天因。若谓如王亦不应理。世间依属法应尔故。非诸近事系属天神。自是邪徒相率归附。世间君主众所依投。非出家人皆应致敬。是故近事不应敬礼一切天神。理极成立。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三十八
辩业品第四之六
诸有归依佛法僧者。为归何等。颂曰。
归依成佛僧 无学二种法
及涅槃择灭 是说具三归
论曰。如本论言归依佛者为归何法。谓若诸法妙有现有。由想等想施设言说名为佛陀归此能成佛。无学法言谓若者即是总标当所说义。言诸法者即是显示无我增言。妙有言显妙有性合。现有即明现可得义。或妙德合。故名妙有。现有即显是所知性。想者谓名言等。想者即是能显共立能诠标举。能诠故名施设。何故标举次则答言。由此能成无倒言...(第1258-02部~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2)
...作是说。此中经主作如是说。此言凶勃凶勃者何谓。于世尊了义所说以别义释令成不了。与多烦恼者为犯重罪缘。宁知此言是了义说。由律自释有四苾刍。一名相苾刍。二自称苾刍。三乞丐苾刍。四破戒苾刍。此义中言非苾刍者。谓非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苾刍。非此苾刍先是胜义。后由犯重成非苾刍。故知此言是了义说。岂唯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苾刍。有犯重罪非由三归三说。受具足戒苾刍亦犯重罪。何理遮此三归得戒。令不犯重成非苾刍。设许此言是了义说。唯白四羯磨受具戒者。若有犯重罪成非苾刍。由此苾刍于生圣法无苾刍用名非苾刍。非舍律仪失苾刍号。故广论者作是判言。依胜义苾刍密意作是说此为善说。以犯重人无生圣道苾刍用故。非由执此是了义言。能遮我宗决判意趣。若异此者复有何缘同犯尸罗。于中则有失戒不失戒苾刍非苾刍故。离对法宗无令生喜。...(第1258-02部~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2)
...。况受新奇曾未受者。故一切种皆应舍离。若有能持依时食者。以能遮止恒时食故。便忆自受近住律仪。能于世间深生厌离。若非时食二事俱无。数食能令心纵逸故。由此大义故具受三。于此八中离非时食是斋亦斋支。所余七支是斋支非斋。如正见是道亦道支。余七支是道支非道。为唯近事得受近住。为余亦有受近住耶。颂曰。
近住余亦有 不受三归无
论曰。诸有未受近事律仪。一昼夜中归依三宝。说三归已受近住戒。彼亦受得近住律仪。异此则无。除不知者。由意乐力亦发律仪。岂不三归则成近事。如契经说。佛告大名。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归佛法僧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齐是名曰邬波索迦。此不相违受三归位未成近事。所以者何。要发律仪成近事故。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二十
辩业品第五之三
于何时发近事律仪。颂曰。
称近事发戒 说如苾刍等
论曰。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尔时乃发近事律仪。称近事等言。方发律仪故。以经复说我从今者。乃至命终护生言故。若离称...(第1259-01部~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四十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1)
...近事。所以者何。要发律仪成近事故。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二十
辩业品第五之三
于何时发近事律仪。颂曰。
称近事发戒 说如苾刍等
论曰。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尔时乃发近事律仪。称近事等言。方发律仪故。以经复说我从今者。乃至命终护生言故。若离称号但受三归成近事者。自称我是近事等言。便为无用。依何义故说护生言。别解律仪护生得故。或为救护自生命缘。亦不毁犯如来禁戒。诸异生类将受律仪。亦有如斯坚固意乐。乃至为救自生命缘。终不亏违所受学处。如斯誓受世现可得。然有别诵。言舍生者。此言意说。舍杀生等。略去杀等。但说舍生。彼虽已得近事律仪。为令了知所应学处。故复为说离杀生等五种...(第1259-01部~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四十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1)
...缘。亦不毁犯如来禁戒。诸异生类将受律仪。亦有如斯坚固意乐。乃至为救自生命缘。终不亏违所受学处。如斯誓受世现可得。然有别诵。言舍生者。此言意说。舍杀生等。略去杀等。但说舍生。彼虽已得近事律仪。为令了知所应学处。故复为说离杀生等五种戒相。令识坚持。如得苾刍具足戒已。说重学处令识坚持。勤策亦然。此亦应尔是故近事必具律仪。非受三归即成近事。颂曰。 |
|
|
|
|
|
|
|
6#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4 15:59:03
|
只看該作者
若皆具律仪 何言一分等
约能持故说
论曰。此中憎嫉对法义者。心不生喜复设是难。若诸近事皆具律仪。何缘世尊言有四种。一能学一分。二能学少分。三能学多分。四能学满分。岂不由此且已证成。非唯三归即成近事。谓若别有但受三归即成近事。如是近事非前所说。四种所收应更说有第五近事。此于学处全无所学。亦应说为一近事故。佛观近事非离律仪。故契经中唯说四种。虽诸近事皆具律仪。然约能持故说四种。谓虽具受五支律仪。而后遇缘或便毁缺。其中或有于诸学处能持一分。乃至或有具持五支。故作是说。能持先所受。故说能学言。不尔应言受一分等。故此四种但据能持。然经主言...(第1259-01部~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四十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1)
...同布剌拏等诸外道见。非佛法宗一切律仪品类等不品类非等有三品故。下中上别随何故成。颂曰。
下中上随心
论曰。八众所受别解脱律仪。随受心力成上中下品。由如是理。诸阿罗汉或有成就下品律仪。然诸异生或成上品。诸有归依佛法僧者。为归何等。颂曰。
归依成佛僧 无学二种法
及涅槃择灭 是说具三归
论曰。如本论言。归依佛者为归何法。谓若诸法妙有现有。由想等想施设言说。名为佛陀。归此能成佛无学法。言谓若者。即是总摽。当所说义言诸法者。即是显示无我增言。妙有言显妙有性合。现有即明现可得义。或妙德合故名妙有。现有即显是所知性。想等想等是名差别。觉一切法一切种相不藉他教。故名佛陀。或此圆成智等众德自然开觉...(第1259-01部~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四十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1)
...是斋亦斋支。所余七支是斋支非斋。如正见是道亦道支。余七支是道支非道。择法觉是觉亦觉支。余六支是觉支非觉。三摩地是静虑亦静虑支。所余支是静虑支非静虑。如是所说不应正理。不可正见等即正见等支。若谓前生正见等为后生正见等支。则初刹那圣道等应不具有八支等。为唯近事得受近住。为余亦有受近住耶。颂曰。
近住余亦有 不受三归无
论曰。诸有未受近事律仪。一昼夜中归依三宝。说三归已受近住戒。彼亦受得近住律仪。异此则无。除不知者。如契经说。佛告大名。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归佛法僧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齐是名曰邬波索迦。为但受三归即成近事。外国诸师说。唯此即成。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言。离近事律仪则非近事。若尔应与此经相违。此不相违。已发戒故。何时发戒。颂曰。
称近事发戒 说如苾刍等
论曰。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尔时即发近事律仪。称近事等言便发律仪故。以经复说我从今时乃至命终舍生言故。此经意说舍杀生...(第1260部~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001)
...受律仪支量定尔。由佛教力施设故然。若尔何缘不许由佛教力施设虽阙律仪。而名近事非苾刍等。迦湿弥罗国毗婆沙师。不许阙律仪得成近事。此近事等一切律仪。由何得成下中上品。颂曰。
下中上随心
论曰。八众所受别解脱律仪。皆随受心有下中上品。由如是理诸阿罗汉或有成就下品律仪。然诸异生或成上品。为有但受近事律仪不受三归成近事不。不成近事除有不知。诸有归依佛法僧者。为归何等。颂曰。
归依成佛僧 无学二种法
及涅槃择灭 是说具三归
论曰。归依佛者。谓但归依能成佛无学法。由彼胜故身得佛名。或由得彼法佛能觉一切。何等名为佛无学法。谓尽智等及彼随行。非色等身。前后等故。为归一佛。一切佛耶。理实应言归一切佛。以诸佛道相无异故。归依僧者。谓通归依诸能成僧学无学法。由得彼故僧成八种补特伽罗。不可破故。为归一佛僧。一切佛僧耶。理实通归一切佛僧。以诸...(第1260部~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001)
...为十。一由自然得大戒。如佛婆伽婆及独觉。二由入正定聚得大戒。如憍陈如等五比丘。得苦法智忍时。三由呼善来比丘得大戒。如耶舍等。四由信受大师得大戒。如摩诃迦叶。五由答问难得大戒。如须陀夷。六由信受八尊法得大戒。如大瞿耽弥。七由遣使得大戒。如达摩陈那比丘尼。八由能持毗那耶为第五。于边地国得大戒。九由十部于中国得大戒。十由三说三归得大戒。如六十贤部共集受戒。是诸人波罗提木叉护。非定随有教。此波罗提木叉护。若欲受几时应受。偈曰。随有命善受。正护或日夜。释曰。七部所持波罗提木叉护。随有命应受。优波婆娑护。一日一夜受时决定。如此护时边有二。种谓寿命边。日夜边。于日夜重说。故成半月护。何法名时。此名显有为法义。于四洲是光位说名曰。闇位说名夜。此义可...(第1262部~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001)
...法说名分。譬如车分及四分军五分散。应知八分优波婆娑亦尔。毗婆娑师说。离非时食。是优波婆娑。亦是优波婆娑分。譬如正见是圣道亦是圣道分。择法觉分是觉亦是觉分。三摩提是定亦是定分。宿旧诸师说。不可立正见等为彼分。若前生正见等。于后生成分。初刹那生圣道不应成八分。为唯优婆塞有优波婆娑护。为余人亦有。亦有。偈曰。余人有布萨。若无三归无。释曰。若人非优婆塞。于一日夜中。归依佛法僧已。后受优波婆娑护。此人则得此护。异此则不得。除不知。经中说。佛言摩诃那摩。若人在家白衣丈夫。与男根相应。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亦说此言。愿大德忆持。我今是优婆塞摩诃那摩。唯由此量。此人成优婆塞。为由受三归即成优婆塞。为不尔。外国诸师说非。罽宾国师说。离五戒则不成优婆塞。若尔经中说云何。此中无相违。由此言五戒发故。是故偈曰。由称优婆塞护。释曰。由信受自称名。是优婆塞。此人则发优婆塞护。是时信受已自称言。大德忆持。我是优婆塞。从今时随有命我离命。离夺命等事。由除中间语故。但言离命。已得戒人。为令识可持非可持故。后为说戒。偈...(第1262部~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001)
...塞等护分量。决定云何。随大师分别所立。分别决判立优婆塞等异。汝亦应许。由随大师分别所立。何以故。若未有护。如世尊安立优婆塞安立沙弥比丘。则不如此。罽宾国师。不许此义。一切护偈曰。下中上如意。释曰。八部所持护。有下中上品。云何得成。由求受故。意有差别。若作如此执。阿罗汉波罗提木叉护。应最下劣。凡夫应最上品。若唯受护。不受三归。得成优婆塞不。不得。除无知。若人归依佛法僧。此人归依何法。偈曰。能成佛僧法。无学及二种。归依及涅槃。归依佛法僧。释曰。若人归依佛。必归依能成佛无学诸法。何者能成法。由彼法胜故此身说为佛。或由得彼法。于一切觉中。有胜能故。说此人为佛。此法何相。尽智等共伴类。色身前后无差别故。若归依佛。为归依一佛。为归依一切佛。若依...(第1262部~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001)
...生表圣 成无表非表
定生得定地 彼圣得道生
别解脱律仪 得由他教等
别解脱律仪 尽寿或昼夜
恶戒无昼夜 谓非如善受
近住于晨旦 下座从师受
随教说具支 离严饰昼夜
戒不逸禁支 四一三如次
为防诸性罪 失念及憍逸
近住余亦有 不受三归无
称近事发戒 说如苾刍等
若皆具律仪 何言一分等
谓约能持说 下中上随心
归依成佛僧 无学二种法
及涅槃择灭 是说具三归
邪行最可诃 易离得不作
得律仪如誓 非总于相续
以开虚诳语 便越诸学处
遮中唯离酒 为护余律仪
从一切二现 得欲界律仪
从根本恒时 得静虑无漏
律从诸有情 支因说不定
不律从一切 有情支非因
诸得不律仪 由作及誓受
得所...(第1263部~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二卷)
...想。白净法及法果我以为德想。是一切此三中摄。今当相续显示。问已说福根无恶。何等为福。答福者施戒修数数处善胜谓之福。亦扬去人恶。谓之福。是三种施戒修。如所说。
问已说福施戒修。何等为施答为已他摄故。舍财时俱思愿及无教是三种施。问此云何。答施者法无畏财。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三说施。法施者说经出于世间。无畏施者。八种三归为首。如世尊说。归佛为无量众生施无畏。不结恨无恶法。众亦如是。问如三归亦杀生。云何施为无畏首。答不说一切众生。但如此邪见为痴。杀生盗他财作众恶。是三归者所不作。已得正见故。若三归无正见者。则非三归。是故施无量众生无畏为首。无咎财施者。饮食为首。摄他故施。供养等以香华为首。自为故。或复俱故。是己他俱德故得大果。此中施净。应广分别。如所说。
譬树用其根 时复用于枝
或有二俱用 是事世之常
如是方便成 是施得大果
有从因缘净 俱功德亦然
问云何戒。答戒者身口二摄他不...(第1264部~三法度论三卷)
...
如世尊说有三想,谓断想离想灭想。云何断想?
答:除爱结余结断诸想解,名断想。
云何离想?
答:爱结断诸想解,名离想。
云何灭想?
答:诸余顺结法断诸想解,名灭想。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二 杂蕴第一中爱敬纳息第四
爱养敬力灭 涅槃蕴究竟
取遍知三归 此章愿具说
云何爱?
答:诸爱等爱,喜等喜,乐等乐,是谓爱。
云何敬?
答:诸有敬有敬性,有自在有自在性,于自在者,有怖畏转,是谓敬。
云何爱敬?
答:如有一类,于佛法僧,亲教轨范,及余随一有智尊重同梵行者,爱乐心悦,恭敬而住,若于是处,有爱及敬是谓爱敬。
...(第1268部~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卷-001)
... 得三品律仪
受别解脱戒当知从他教者。别解脱律仪从他教得。若众若人若法。众者。谓白四羯磨受具足。人者。谓善来。法者。谓佛及五比丘等。又问乐。谓须陀耶律毗婆沙说十种受具足。所谓自起。谓佛超升离生。谓五比丘善来。谓耶舍等师受。谓摩诃迦叶问乐者谓须陀耶受重法。谓摩诃波阇波提遣使。谓法与律师第五人。谓边地十众。谓中国三归三说。问何等种得律仪。答随心下中上得三品律仪。若下心受别解脱戒。彼得下戒。下心果故。若极方便行善。乃至离色无色界欲。种三乘种子。众生种类相续。彼犹下品随转。若中心受戒得中律仪。若极方便行善。若不舍戒作诸恶行。彼犹中品随转。若增上心受戒得上律仪。乃至种类相续。犹增上随转。或有年少比丘得增上律仪。虽复阿罗汉犹成就下戒。...(第1280部~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
...诸比丘年少端正。出家未久修善功德。于深法中娱乐顺教。诸根柔和颜色晖晖。皮体软细乐静知足。如野鹿象。尽形寿清净修梵行知足。如野鹿象。其义云何。答曰。坐禅讽经而不顺从不着事务。是谓知足。随法乞求亦不染着。是谓如野鹿象。
又世尊言。我见调达无有毫厘之善。我不记之。调达入地狱更历劫数不可疗救。所以然者。如调达入骨彻髓三归命佛。当言彼调达此非善法耶。或作是说。此非善法。此亦非归命三尊。嗔恚盛故说此语。设当入地狱者。如所说。若归命佛者。彼不堕恶趣。设当实者。若不向三恶趣。如所说。调达入地狱经历一劫。是故彼调达无有善法。或作是说。调达亦有善法。犹不能拔调达还。是故彼不可疗救。调达有三不倩罪。复次彼有顶法调达。由此方便故曰有善法。
...(第1282部~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十五卷)
...我!’
“时,城息门而有一天,从王舍城至竹林迦兰哆园,光明普照,来语我言:‘长者莫怖!长者莫怖!所以者何?我本前世是汝朋友,名密器,年少极相爱念。长者,我本昔时往诣尊者大目揵连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尊者大目揵连为我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我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赐三自归,见授五戒。长者,我因三归,受持五戒,身坏命终,生四天王天,住此城息门中。长者速去!长者速去!去实胜住。’彼天劝我而说颂曰:
“‘得马百臣女,车百满珍宝,
往诣佛一步,不当十六分。
白象百最上,金银鞍勒被,
往诣佛一步,不当十六分。
女百色端正,璎珞华严身,
往诣佛一步,...(第0538-01部~中阿含经六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佛,最尊无有上;
次复承事法,无欲无所著;
敬奉贤圣众,最是良福田;
彼人第一智,受福最在前。
若在天人中,处众为正导,
亦得最妙座,自然食甘露。
身著七宝衣,为人之所敬,
戒具最完全,诸根不缺漏。
亦获智慧海,渐至涅槃界,
有此三归者,趣道亦不难。”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三福之业。云何为三?施为福业,平等为福业,思惟为福业。
“彼云何名施为福业?若有一人,开心布施沙门、婆罗门、极贫穷者、孤独者、无所趣向者,须食与食,须浆给浆,衣...(第0539-02部~增壹阿含经五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归法、归比丘僧,尽其寿命,为优婆塞。世尊,譬如士夫欲求灯明,取其马尾,以为灯炷,欲吹令燃,终不得明,徒自疲劳,灯竟不燃。我亦如是,欲求明智,于诸愚痴尼揵子所,愚痴习近,愚痴和合,愚痴奉事,徒自劳苦,不得明智。是故我今重归依佛、归法、归僧。从今以去,于彼尼揵愚痴不善不辩者所,少信、少敬、少爱、少念,于今远离。是故,我今第三归佛、归法、归僧,乃至尽寿,为优婆塞,自净其心。”
时,刀师氏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间有三种调马。何等为三种?有马捷疾具足、色不具足、形体不具足,有马色具足、捷疾具足、形体不具足,有马捷疾具足、色具足、形体具足...(第0540-04部~杂阿含经五十卷(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央瞿利摩罗得阿罗汉,觉解脱喜乐,即说偈言:
“本受不害名,而中多杀害,
今得见谛名,永离于伤杀。
身行不杀害,口意俱亦然,
当知真不杀,不迫于众生。
洗手常血色,名央瞿摩罗,
浚流之所漂,三归制令息。
归依三宝已,出家得具足,
成就于三明,佛教作已作。
调牛以捶杖,伏象以铁钩,
不以刀捶杖,正度调天人。
利刀以水石,直箭以煴火,
治材以斧斤,自调以黠慧。
人前行放逸,随后能自敛,
是则照世间,如云解月现。
人前放逸...(第0540-04部~杂阿含经五十卷(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 尔时,世尊作是念:“恶魔波旬欲作娆乱。”即说偈言:
“我已脱一切,人天诸绳索,
已知汝波旬,即自消灭去!”
时,魔波旬作是念:“沙门瞿昙已知我心。”内怀忧戚,即没不现。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释氏石主释氏聚落。
时,石主释氏聚落多人疫死。处处人民,若男若女,从四方来受持三归。其诸病人,若男若女,若大若小,皆因来者自称名字:“我某甲等,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举村举邑,皆悉如是。尔时,世尊勤为声闻说法。时,诸信心归三宝者,斯则皆生人、天道中。
时,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门瞿昙住于释氏石主释氏聚落,勤为四众说法。我今当往,为作留难。”化作年少,往住佛前,而说偈言:
“何为...(第0540-04部~杂阿含经五十卷(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不从我面前闻说,复不缘自见知:‘若有诸人于我舍命终者,皆生天上。’汝今何由能作如是甚深妙说,作一向受,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而作是言:‘有人于我舍命终者,皆生天上’?”
长者白佛:“无有比丘大德神力而来告我,如上广说,乃至悉皆生天。世尊,然我有众生主怀妊之时,我即教彼,为其子故,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及其生已,复教三归;及生知见,复教持戒。设复婢使、下贱客人怀妊及生,亦如是教。若人卖奴婢者,我辄往彼语言:‘贤者,我欲买人。汝当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受持禁戒。’随我教者,辄授五戒,然后随价而买;不随我教,则所不取。若复止客,若佣作人,亦复先要受三归五戒,然后受之。若复有来求为弟子,若复乞贷举息,我悉要以三归五戒,然后受之。又复我舍供养佛及比丘僧时,称父母名,兄弟、妻子、宗亲、知识、国王、大臣、诸天、龙、神,若存若亡,沙门、婆罗门、内外眷属、下至仆使,皆称其名,而为咒愿。又从世尊闻称名咒愿因缘,皆得生天,或因园田布施、或因房舍、或因床卧具、或因常施、或施行路,下至一抟施与众生,此诸因缘,皆生天上。”
佛言:“善哉!...(第0540-05部~杂阿含经五十卷(第四十一卷~第五十卷))
...何起?
意念诸觉想,为从何所起?
犹如新生儿,依倚于乳母。”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爱生自身长,如尼拘律树,
展转相拘引,如藤绵丛林。
若知彼所因,当令鬼觉悟,
度生死海流,不复重增有。”
尔时,针毛鬼闻世尊说偈,心得欢喜,向佛悔过,受持三归。
佛说此经已,针毛鬼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卷第五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时,有优婆夷子,受八支斋,寻即犯戒,即为鬼神所持。
尔时,优婆夷即说偈言:
“十四十五日,及月分八日,
神通瑞应月,八支善正受,
受持于斋戒,不...(第0540-05部~杂阿含经五十卷(第四十一卷~第五十卷))
...,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秽污,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演布清净。尔时,世尊知婆罗门心已调柔、清净、无垢,堪受道教,如诸佛常法,说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时,婆罗门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如净洁白叠易为受染;沸伽罗娑罗婆罗门亦复如是,见法得法,决定道果,不信余道,得无所畏,即白佛言:“我今再三归依佛、法及比丘僧,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惟愿世尊及诸大众哀愍我故,受七日请!”尔时,世尊默然许之。时,婆罗门即于七日中,种种供养佛及大众。尔时,世尊过七日已,游行人间。
佛去未久,沸伽罗娑罗婆罗门遇病命终。时诸比丘闻此婆罗门于七日中供养佛已,便取命终,各自念:“此命终,...(第0541-02部~佛说长阿含经二十二卷(第十二卷~第二十二卷))
...瞿昙为沸伽罗婆罗婆罗门礼敬供养,亦为梵婆罗门、多利遮婆罗门、锯齿婆罗门、首迦摩纳都耶子所见供养;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
“又沙门瞿昙为诸声闻弟子之所宗奉,礼敬供养,亦为诸天、余鬼神众之所恭敬,释种、俱利、冥宁、跋祇、末罗、酥摩皆悉宗奉;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授波斯匿王及瓶沙王受三归五戒;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授沸伽罗婆罗婆罗门等三归五戒;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弟子受三自归五戒,诸天、释种、俱利等,皆受三归五戒;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
“又沙门瞿昙游行之时,为一切人恭敬供养;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所至城郭聚落,为人供养;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非人、鬼神不敢触娆;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其处人民皆见光明,闻天乐音;成就此...(第0541-02部~佛说长阿含经二十二卷(第十二卷~第二十二卷))
...不应来。又沙门瞿昙为沸伽罗婆罗婆罗门礼敬供养,亦为梵婆罗门、多利遮婆罗门、种德婆罗门、首伽摩纳兜耶子恭敬供养;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
“又沙门瞿昙为诸声闻弟子之所宗奉礼敬供养,亦为诸天及诸鬼神之所恭敬,释种、俱梨、冥宁、跋祇、末罗、苏摩皆悉宗奉;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波斯匿王及瓶沙王受三归五戒;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沸伽罗婆罗婆罗门等受三归五戒,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弟子受三归五戒,诸天、释种、俱梨等,受三归五戒;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
“又沙门瞿昙所游行处,为一切人恭敬供养;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所至城郭村邑,无不倾动,恭敬供养;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非人、鬼神不敢触娆;成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其处人民皆见光明,闻天乐音;成此法者,我...(第0541-02部~佛说长阿含经二十二卷(第十二卷~第二十二卷))
... 又问:“为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并供养众僧使不断绝,及为招提僧起僧房堂阁,为此福最胜,复有胜者耶?”
佛言:“有。”
又问:“何者是?”
佛言:“若为三种祭祀十六祀具,供养众僧使不断绝,及为招提僧起僧房堂阁,不如起欢喜心,口自发言:‘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此福最胜。”
又问:“齐此三归,得大果报耶?复有胜者?”
佛言:“有。”
又问:‘何者是?”
佛言:“若以欢喜心受行五戒,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此福最胜。”
又问:“齐此三祀至于五戒,得大果报耶?复有胜者?”
佛言:“有。”
又问:“何者是?”
佛言:“若能以慈心念一切众生...(第0541-02部~佛说长阿含经二十二卷(第十二卷~第二十二卷))
...生天之论,欲为大患,上漏为碍,出要为上,分布显示诸清净行。尔时,世尊观彼婆罗门志意柔软,阴盖轻微,易可调伏,如诸佛常法,为说苦圣谛,分别显示,说集圣谛、集灭圣谛、出要圣谛。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如净洁白叠易为受染;檀头婆罗门亦复如是,见法得法,获果定住,不由他信,得无所畏,而白佛言:“我今重再三归依佛、法、圣众,愿佛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重白佛言:“惟愿世尊更受我七日请!”尔时,世尊默然受之。时,婆罗门即于七日中,手自斟酌,供佛及僧。过七日已,世尊游行人间。
佛去未久,时究罗檀头婆罗门得病命终。时,众多比丘闻究罗檀头供养佛七日,佛去未久,得...(第0541-02部~佛说长阿含经二十二卷(第十二卷~第二十二卷))
...今再三悔过!我为狂愚痴冥无识,我父摩竭瓶沙王以法治化,无有偏枉,而我迷于五欲,实害父王。惟愿世尊加哀慈愍,受我悔过!”
佛告王曰:“汝愚冥无识,迷于五欲,乃害父王。今于贤圣法中能悔过者,即自饶益。吾今愍汝,受汝悔过。”
时,王礼佛足已,取一小座于佛前坐。佛为说法,示教利喜。王闻佛教已,又白佛言:“我今再三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惟愿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自今已后,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
尔时,世尊为阿阇世王说法,示教利喜已,从座起而去。
尔时,阿阇世王及寿命童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三分布吒婆楼经第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第0541-02部~佛说长阿含经二十二卷(第十二卷~第二十二卷))
... 云何生便
知捉于乳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爱从以我生 如尼拘陀树
欲爱随所著 亦如摩楼多
缠缚尼拘树 夜叉应当知
若知其根本 必能舍弃离
如彼根本者 能度生死海
度于有驶流 更不受后有
时箭毛夜叉闻佛所说。心开意解欢喜踊跃。即受三归。
(二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优婆夷有一男儿。受持八戒于戒有缺。以犯戒故鬼着而狂。时优婆夷。即说偈言。
十四十五日 及以月八日
如来神足月 清净持八戒
修行不缺减 鬼神不扰乱
我从罗汉所 得闻如是事
时有夜叉。而说偈言。...(第0542-02部~别译杂阿含经二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 第0601部~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一卷
小乘阿含部?第0601部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一卷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为阿那邠邸长者说过去久远有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一卷
小乘阿含部?第0601部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一卷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为阿那邠邸长者说过去久远有梵志名毗罗摩。饶财多宝若布施时。用八万四千金钵盛满碎银。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碎金。复以八万四千金银澡罐。复以八万四千牛。皆以金银覆角。复以八万四千玉女庄严具足。复以八万四千卧具众彩自覆。复以八万四千衣裳。复以八万四千象马。皆以金银...(第0601部~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一卷)
...布施时。用八万四千金钵盛满碎银。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碎金。复以八万四千金银澡罐。复以八万四千牛。皆以金银覆角。复以八万四千玉女庄严具足。复以八万四千卧具众彩自覆。复以八万四千衣裳。复以八万四千象马。皆以金银鞍勒。复以八万四千房舍布施。复于四城门中布施。随其所欲皆悉与之。复以一房舍施招提僧。如上施福不如受三自归。所以然者。受三归者。施一切众生无畏。是故归佛法僧。其福不可计量也。如上布施及受三归福复不如受五戒福。受五戒者。功德满具其福胜也。如上布施及受三归五戒福。复不如弹指顷慈念众生福也。如上布施及受三归五戒慈念众生福。复不如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福。所以然者。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福。能令行者灭生死苦。终成佛道故其福最胜也。尔时长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0601部~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一卷)
...如琵琶。四眼两口。举面放光。以手击擽两腋下及余身分。口中唱言。埠惕埠惕。如旋火轮。似掣电光。或起或灭。令于行者心不安所。若见此者。当急治之。治之法者。教此行人。埠惕来时。一心闭眼。阴而骂之。而作是言。我今识汝。知汝是此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腊吉支。汝为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若出家人。应诵戒序。若在家人。应诵三归五戒八戒。鬼便却行匍匐而去。尔时阿难。闻此语已。白佛言。世尊。今此长者子比丘。因世尊说。治埠惕鬼。以免诸恶。不为鬼魅之所缚着。后世比丘。佛涅槃后。过千岁已。欲教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数息静处。念定安般。若诸鬼神。为乱道故。化作鼠形。或黑或赤。掊行者心。搔行者脚。两手两耳。无处不至。或作鸟声。或作鬼吟。或复窃语。...(第0643部~治禅病秘要法经二卷)
...。断三毒根。将来当获三坚法报。聪明智慧。笃信佛法。在在所生。正见不昧。现世之中。父母妻子。亲戚眷属。皆悉炽盛。无诸灾怪不吉祥事。门族之中。若有命过堕恶道者。当令以今所施之福还生人天。不起邪见。增进功德。常得奉近。诸佛如来。得闻妙说。见谛得证。所愿具足。
尔时世尊。咒愿讫己。即便受食。食既毕竟。澡漱洗钵即授商人三归。一归依佛。二归依法。三归依将来僧。授三归竟。因与之别。而便前行威仪庠序步若鹅王。路逢外道。名优波伽。既见如来相好庄严。诸根寂定。叹为奇特。即说偈言。
世间诸众生 皆为三毒缚
诸根又轻躁 驰荡于外境
而今见仁者 诸根极寂静
必到解脱地 决定无有疑
仁者所学师 其姓字何等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第0662部~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
...即于其夕。而入石室。结加趺坐。而入三昧。尔时恶龙。毒心转盛。举体烟出。世尊即入火光三昧。龙见是已。火焰冲天。焚烧石室。迦叶弟子。先见此火。而还白师。彼年少沙门。聪明端严。今为龙火之所烧害。迦叶惊起。见彼龙火。心怀悲伤。即敕弟子。以水浇之。水不能灭。火更炽盛。石室融尽。尔时世尊。身心不动。容颜怡然。降彼恶龙。使无复毒。授三归依。置于钵中。至天明已。迦叶师徒。俱往佛所。年少沙门。龙火猛烈。将无为此之所伤耶。沙门借室。我昨所以不相与者。正为此耳。佛言。我内清净。终不为彼外灾所害。彼毒龙者。今在钵中。即便举钵。以示迦叶。迦叶师徒。见于沙门。处火不烧。降伏恶龙。置于钵中。叹未曾有。语弟子言。年少沙门。虽复神通。然故不如我道真也。尔时世尊。语迦...(第0662部~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
...炎炎。成六铢之香盖。森森剑树。为三会之龙华。岌岌刀山。作五天之鹫岭。铜汁铜柱。化甘露之法幢。铁磨铁丸。作摩尼之宝座。牛头狱卒。持三善而证三身。债主冤家。解十缠而离十恶。多生父母。从兹而入圣超凡。一切众生。自此而获安获乐。修习道友。随喜檀那。悟本性之弥陀。了唯心之净土。普同法界。遍及有情。俱沐良缘。齐成佛道者矣。
三归依赞
志心信礼佛陀耶两足尊。三觉圆万德具。天人调御师(哑吽)凡圣大慈父。从真界腾应质。悲化。普竖穷三际时横遍十方处。震法雷鸣法鼓。广演权实教(哑吽)大开方便路若归依能消灭地狱苦。
志心信礼达摩耶离欲尊。宝藏收玉函轴。结集于西域(哑吽)翻译传东土。祖师弘贤哲判成章疏。三乘分顿渐五教定宗趣。鬼神钦龙...(第1460部~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一卷)
...佛法渐灭。佛法灭后人寿转短。乃至五岁。五岁之时粳米酥油皆悉化灭。人民极恶捉草木则变成刀杖共相伤割。其中有福者逃避入山。恶人相杀尽已还复来出。共相谓言。昔人寿极长。但为恶甚作非法故。我等寿命遂尔短促。乃至五岁。我今共行诸善起慈悲心修行信义。如是各行信义。展转寿倍乃至八万岁弥勒出世初转法轮时。先度释迦遗法中弟子。出家人及受三归五戒八斋法供养三宝者。第二第三次度有缘者。法显尔时欲写此经。其人云。此无经本我心口诵耳。
法显住此国二年。更求得弥沙塞律藏本。得长阿含杂阿含。复得一部杂藏。此悉汉土所无者。得此梵本已即载商人大舶上可有二百余人。后系一小舶海行艰崄。以备大舶毁坏。得好信风东下。三日便值大风舶漏水入。商人欲趣小舶。小舶上人恐人...(第1463部~法显传一卷)
...别善人。饭食布施。断三毒根。将来当获三坚法报。聪明智慧。笃信佛法。在在所生。正见不昧。现世之中。父母妻子。亲戚眷属。皆悉炽盛。无诸灾怪不吉祥事。门族之中。若有命过。堕恶道者。当令以今所施之福。还生人天不起邪见。增进功德。常得奉近诸佛如来。得闻妙说。见谛得证。所愿具足。尔时世尊咒愿讫已。即便受食食既毕竟。澡漱洗钵即授商人三归。一归依佛。二归依法。三归依当来僧。授三归竟。因与之别。瑞应本起云。佛定意七日不动不摇。树神念佛新得道快。坐已七日未有献食者。我当求人令献佛食。时有五百贾人。从山一面过。车牛皆踬碍不行。中有两大人。一名提谓。二名波利。怖还与众人俱。诣树神请福。神现光像言。今世有佛在此优留国界尼连禅水边。未有献食者。汝曹幸先能有善意。必获大福。贾人闻佛名。皆喜言佛必独大尊。天神...(第1464部~释迦谱十卷)
...者便自随意。佛言善哉。即于其夕而入石室。结跏趺坐而入三昧。尔时恶龙。毒心转盛举体烟出。世尊即入火光三昧。龙见是已。火焰冲天焚烧石室。迦叶弟子。先见此火而还白师。彼年少沙门聪明端严。今为龙火之所烧害。迦叶惊起见彼龙火。心怀悲伤。即敕弟子。以水浇之水不能灭。火更炽盛石室融尽。尔时世尊。身心不动容颜怡然。降彼恶龙使无复毒。授三归依置于钵中。至天明已。迦叶师徒俱往佛所。年少沙门龙火猛烈。将无为此之所伤也。沙门借室。我昨所以不相与者正为此耳。佛言。我内清净。终不为彼外灾所害。彼毒龙者今在钵中。即便举钵以示迦叶。迦叶师徒。见于沙门处火不烧。降伏恶龙置于钵中。叹未曾有。语弟子言。年少沙门虽复神通。然故不如我道真也。
尔时世尊语迦叶言。我...(第1464部~释迦谱十卷)
...像一躯高丈六。即于山龛石室供养。此山及像今并存焉。
祐案。画像源始出自觉制。于是金石香彩铸刻遂滋。皆所以摹影相好。仿佛尊仪。及优填所造其神力所化乎。
释迦留影在石室记第二十六(出观佛三昧经)
尔时国王请佛入城。龙王怒曰。汝夺我利吾灭汝国。佛告大王。王先归国。佛自知时。于是佛即为龙王及罗刹女。说三归五戒心大欢喜。龙王眷属百千诸龙。更从池出。佛令目连与受戒法。尔时龙王白佛言。唯愿如来常住此间。佛若不在。我发恶心无由成道。唯愿留神殷勤三请。常住于此。时梵天王及百千诸梵复来劝请。愿为一切诸众生故。莫独偏为一龙住此。佛即微笑口出光明。无量化佛及菩萨以为侍从。龙王于其池中。出七宝台奉上如来。唯愿天尊受我此台。佛言。不须...(第1464部~释迦谱十卷)
...庄严菩提获得三乘。阿难为请云。憍昙弥乳哺养育如来色身得至成佛。佛言若听女人法当渐灭。阿难又请。过去诸佛具四部众。而今独不具也。佛告阿难。憍昙弥。爱乐佛法发大精进。清净修习八敬之法者。听入佛法。我得出家。大悲熏修。普为未来一切女人。重白佛言。未来善女。信乐爱敬如来法者。唯愿听许。佛言。若有女人。护持佛法渐次修学。戒施多闻三归五戒。乃至具戒。诸助道法。亦悉听。常当至心念阿难恩。供养恭敬。昼夜六时。令心不忘(出报恩经第五卷)
佛奴车匿马揵陟前世缘愿第十四
舍利弗白佛言。车匿前世有何功德乃将菩萨入山得佛。佛言。车匿不但今世有是功德。我昔为菩萨时。在尸诃遍羸国。须檀摩提王闻世间人或有作道上天或作祠祀上天。王常欲上天不知方便。国...(第1465-01部~经律异相五十卷(第一卷~第二十五卷)-001)
...陀即唤王名。帝须汝来。王闻唤已。而便念言。今此国中谁敢唤我名者。此何等人。着赤衣服割截而成。唤我名字。生狐疑心。此是何等。为是人乎。为是鬼神耶。摩哂陀答言。沙门释种法子。为哀愍王。从阎浮利地。故来到此耳。尔时天爱帝须王。与阿育王以有书信。遥作知识贡致珍宝。更相报答。法师乃曰。我有三宝以献于王。非彼天爱世间匹也。即为王说三归依法。王受三归为优婆塞。复以释法报。示天爱帝须王。于猎场中。即复思忆。阿育王书有释种子。即投弓箭熟相问讯。法师为说经并受三归。即便遣摩哂陀。唤沙弥修摩那。今应说法。汝可唱转法轮。修摩那言。我今当唱令声何至。答言。使声满师子国。时修摩那即入第四禅。从禅定起唱转法轮。师子国民俱闻之。虚空诸神天悉会。三唱已竟。摩哂陀便为说法。天人无数皆得道迹(出善见律毗婆沙第二卷)
分那先为下贱善知方宜遇佛得道第十二
有那利国近南海边。其中人民采...(第1465-01部~经律异相五十卷(第一卷~第二十五卷)-001)
...。头发自堕即成沙门。字曰重姓。佛为说法。得尽诸苦成阿罗汉。佛言。过去久远有佛世尊。号毗婆尸。集诸大众为说妙法。时有长者来至会中。闻说大法施戒之福。生信敬心。受三自归及不杀戒。复以一钱布施彼佛。世世受福财宝无乏。长者子者今重姓比丘是也。由其施佛一钱。九十一劫恒富钱财。至于今世二家父母供给所须。受不杀戒堕水鱼吞不能令死。受三归故得阿罗汉(出贤愚经第五卷)
二十耳亿精进大过第二
佛在占波国雷声池侧。尊者二十耳亿在一静处。自修法本不舍头陀。昼夜经行。行处脚迹如血流溢。恒自克励。而欲漏心不得解脱。是时二十耳亿便作是念。苦行精进我为第一。我今漏心不得解脱。又我家业多财饶宝。宜可舍服还作白衣。持财广施。佛心知之便至彼处。佛语二十耳...(第1465-01部~经律异相五十卷(第一卷~第二十五卷)-001)
...高谈大语。自言有道无一效验。圣王出世弘利处多。令我老弊如玉女宝。作是语已五体投地礼于圣王。时典藏臣。宣王优令。开十善法。女闻十善心大欢喜。即作是言。圣王所说。义无不善。为王作礼悔过自责。心既调伏。时罗睺罗还复本身。老母举头。见千二百五十比丘。即作此言佛法清净不舍众生。如我弊恶犹尚化度。作是语已。求受五戒。时罗睺罗。为说三归受五戒法。母闻此法。未举头顷成须陀洹。时罗睺罗。将此老母诣只陀林。到已见佛。欢喜合掌作礼忏悔。求佛出家。佛告罗睺汝将此母诣憍昙弥。未至中间。罗睺罗。为说苦空非常无我等法。老母闻已。头发自落成比丘尼。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波斯匿王。末利夫人。心大欢喜白言。世尊。如此老母。宿有何罪。复何福庆。得罗汉道。佛告。大王。过去劫时...(第1465-01部~经律异相五十卷(第一卷~第二十五卷)-002)
...施佛僧。作是施已。白佛言。世尊。我国多事。有诸不及今我悔过。唯愿如来久住此园。复当令我数得礼敬。王诸子等复各请佛僧。终竟三月。如来默然。善男子。时王千子。第一太子名曰不眴。终竟三月。供养如王。唯无轮等七宝。大臣宝海梵志。遍阎浮提告一切男女。有所求乞者。先归依三宝发菩提心。然后当受汝之所施。时阎浮提。无有一人不从梵志。受三归依发菩提心。便受所施之物。时诸王子皆各发心。或愿忉利天王。或求梵王。或求魔王。或求转轮圣王。或愿大富。或求声闻。各各向佛及僧悔过。转轮圣王。因过去布施故复求今住(出悲华经第二卷又出寂意菩萨问五浊经)
坚固金轮王失轮出家第九
过去世时。王名坚固。有四种兵。为转轮王。摄御天下。以法为治。与七宝俱人间四妙...(第1465-01部~经律异相五十卷(第一卷~第二十五卷)-002)
...嫉第八
过去有王。名曰禁寐。生一女儿。着自然金花鬘。号曰摩梨尼。王召国内同日生女五百人。以充给使。摩梨尼年大。供养五百婆罗门日日不替。时迦叶佛住一园中。常出游行至佛住园。御者不入。女问。我无园不入何故避此。答曰。此园但有秃头沙门。名曰迦叶。不宜见之。是故不入。女曰。可入。见佛金色心大欢喜。头面作礼佛说妙法得受三归五戒致敬而去。女自追念。婆罗门非良福田。不应受施。回以供佛。时婆罗门闻摩梨尼作迦叶弟子。更以上馔而供养之。心生嫉妒。禁寐已夜。得十一种梦。旦集群臣自觉所梦。臣令问相婆罗门。婆罗门曰。此梦不祥。或当失国或能丧命。王曰。可免乎。相师答曰。须种种牛羊象马。并王女摩梨尼。及五百眷属。却后七日于四衢道中杀以祠天。此灾可灭。王...(第1465-02部~经律异相五十卷(第二十六卷~第五十卷)-001)
...而供养之。心生嫉妒。禁寐已夜。得十一种梦。旦集群臣自觉所梦。臣令问相婆罗门。婆罗门曰。此梦不祥。或当失国或能丧命。王曰。可免乎。相师答曰。须种种牛羊象马。并王女摩梨尼。及五百眷属。却后七日于四衢道中杀以祠天。此灾可灭。王闻敕令。即办呼摩梨尼以事语之。六日之内随意所欲。答曰。甚不惜死。愿第一日与城中男女共至迦叶佛所。皆受三归五戒。王即听之。愿第二日与王众臣共往佛所。愿第三日与诸王子共往佛所。愿第四日与诸王女共诣佛所。愿第五日与王夫人婇女共至佛所。愿第六日与王共至佛所。王悉听许。及与众人往至佛所。佛为说法得果。皆受三归五戒。王向迦叶佛说十一梦。佛言。此梦所为未来非现在也。梦小树生花者。当来有佛名释迦文。时世之人年始二十头生白发已生儿子。梦犊子耕者十岁儿领家事。父母不得自在。梦三釜并煮饭边釜各跳相入不堕中央者。富者更相惠施贫者不得。梦见骆驼两头食草者。群臣既食王禄复取民物。梦见马母饮驹乳者。时母嫁女反从求食。梦见金钵于虚空中行者。雨泽...(第1465-02部~经律异相五十卷(第二十六卷~第五十卷)-001)
...不敢当之。主人语言。欲奉持五戒。因从客受三自归五戒。一心精进不敢懈怠。问佛在处可得见不。客曰。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主人一心到彼经历一亭。中有一女。正是啖人鬼妇。行路迥远时日逼暮。从女寄宿。女即报言。慎勿留此。宜急前去。男子问曰。用何等故将有意乎。女人报言。吾已语卿用复问为。男子自念。前舍卫国人完佛四戒我神尚为畏之。我已受三归五戒。心不懈怠。何畏惧乎。遂自留宿。时啖人鬼见护戒威神去亭四十里。一宿不归。明日进见鬼所啖人骨骸狼藉。心怖而悔退。自思惟。我在本国衣食足用。空为此人所化。言佛在舍卫国。未睹奇妙乃见骸骨纵横。不如携此女人将归本土共居如故。即时回还。因从女人复求留宿。女人谓男子。何复还耶。答曰。行计不成故回还耳。复寄一宿。女言卿死矣。...(第1465-02部~经律异相五十卷(第二十六卷~第五十卷)-001)
...归。明日进见鬼所啖人骨骸狼藉。心怖而悔退。自思惟。我在本国衣食足用。空为此人所化。言佛在舍卫国。未睹奇妙乃见骸骨纵横。不如携此女人将归本土共居如故。即时回还。因从女人复求留宿。女人谓男子。何复还耶。答曰。行计不成故回还耳。复寄一宿。女言卿死矣。吾夫是啖人鬼。方来不久。卿急去此。男子不信遂止不去。便迷惑淫意复生。不复信佛三归五戒。天神即去鬼得来还。女人恐鬼食此男子。藏之瓮中。鬼闻人气谓妇言。尔得肉耶。吾欲瞰之。妇言。我不行何从得肉。妇问鬼。卿昨何以不归。鬼言。坐汝所为而舍宿尊客。令吾被逐。瓮中男子踰益恐怖。不复识三自归。妇言。何以不得肉乎。鬼言。正为汝舍佛弟子。天神逐我出四十里外。露宿震怖于今不安故不得肉。妇因问夫。佛戒云何。鬼言。我...(第1465-02部~经律异相五十卷(第二十六卷~第五十卷)-001)
...。卿昨何以不归。鬼言。坐汝所为而舍宿尊客。令吾被逐。瓮中男子踰益恐怖。不复识三自归。妇言。何以不得肉乎。鬼言。正为汝舍佛弟子。天神逐我出四十里外。露宿震怖于今不安故不得肉。妇因问夫。佛戒云何。鬼言。我大饥极急以肉来不须问此。此是无上正真之戒。非吾所敢说也。妇言。为说之。我当与卿肉。鬼类贪残食欲食无止。妇迫问之。因便为说三归五戒。鬼初说一戒时妇辄受之。至第五戒心执口诵。男子于瓮中识五戒随受之。天帝释知此二人心自归佛。即遣善神五十人拥护两人。鬼遂走去。到明日。妇问男子。怖乎。答曰大怖。蒙仁者恩。心悟识佛。妇言男子。昨何以回还。答曰。吾见新久死人骸骨纵横恐畏故还耳。妇言。骨是吾所弃者也。吾本良家之女。为鬼所略取吾作妻。悲穷无计。今蒙仁恩。...(第1465-02部~经律异相五十卷(第二十六卷~第五十卷)-001)
...宫殿。见婆私呵女数千万众。不见阿须轮。将诸女众归诣忉利宫。时诸阿须轮等求哀归命。向释提桓因言。我等愚惑不识佛弟子神力巍巍。我等先祖信奉如来。闻佛有戒不取他物。今天王释将我眷属尽填天宫。非佛弟子之所应行。帝释闻之怅然不乐。我宁当奉禁不犯偷盗。即还诸女。时阿须轮王以最可爱女奉上帝释。帝释即以甘露为报。须轮与天和好。共持如来三归八戒(出胎经及出譬喻经下卷)
阿修罗先身厌为水漂愿得长大形五。
阿修罗前世时。曾为贫人。居近河边常渡河担薪。时河水深流复驶疾。此人数为水所漂。既亡所持。身又没溺。随流殆死得出。时有辟支佛。作沙门形诣舍乞食。贫人欢喜即施饭食。食讫掷钵空中飞轩而去。贫人见之因以发愿。愿我后生身形长大。一切深水无过膝...(第1465-02部~经律异相五十卷(第二十六卷~第五十卷)-002)
...五十由旬(楼炭经略同)树东有卵生龙宫卵生金翅鸟宫。树南有胎生龙宫胎生金翅鸟宫。树西有湿生龙宫湿生金翅鸟宫。树北有化生龙宫化生金翅鸟宫。各各纵广六千由旬。庄饰如上。若卵生金翅鸟飞下海中以翅搏水。水即两披深二百由旬。取卵生龙随意而食之(华严经云。此鸟食龙。所扇之风若入眼人眼失明故不来人间)胎湿化亦复如是(涅槃经云唯不能食受三归者)有化生龙子三斋日受斋八禁。时金翅鸟欲取食之。衔上须弥山北大铁树上。高十六万里。求觅其尾了不可得。鸟闻亦受五戒(出长阿含经第十九卷。又出增一阿含第十五卷。大智论华严经。亦见也)
正音王死相二。
金翅鸟王。名曰正音。于众羽族快乐自在。于阎浮提日食一龙王及五百小龙。于四天下更食。一日数亦如上。周而...(第1465-02部~经律异相五十卷(第二十六卷~第五十卷)-002)
...与众共坐。众起不起。众共观之。坚如木石牵持不动。或谓已死。后三日起。起后如常。众方异之。始悟法相深相领照矣。其如此类前后非一。相年逮桑榆操行弥笃。年九十余。元嘉末卒也。
东青园寺业首尼传三十
业首。本姓张。彭城人也。风仪峻整戒行清白。深解大乘善构妙理。弥好禅诵造次无怠。宋高祖武皇帝雅相敬异。文帝少时从受三归。住永安寺供施相续。元嘉二年王景深母范氏。以王坦之故祠堂地施首。起立寺舍。名曰青园。斋肃徒众甚有风规。潘贵妃叹曰。首尼弘振佛法甚可敬重。以元嘉十五年。为首更广寺。西创立佛殿。复拓寺北造立僧房。赈给所须寺业兴立。众二百人法事不绝。春秋稍高仰者弥盛。累以耆艾自陈众咸不许。年九十。大明六年而卒。时又有净哀宝英法林。并以立...(第1467部~比丘尼传四卷)
...智。于是专志禅那。闻昙摩蜜多道王京邑。乃拂衣过江止于灵曜寺。精勤咨受曲尽深奥。时群劫入山。审端坐不动。贼乃脱衣以施之。又说法训勖。劫贼惭愧流汗作礼而去。灵鹫寺慧高从之受禅业。乃请审还寺。别立禅房。清河张振后又请居栖玄寺。文惠文宣并加敬事。傅琰萧赤斧皆咨戒训。王敬则入房觅审。正见入禅。因弹指而出。曰圣道人。即奉米千斛请受三归。永明八年卒。春秋七十有五。有僧谦超志法达慧胜并业禅。亦各有异迹。
释昙超。姓张。清河人。形长八尺容止可观。蔬食布衣一中而已。初止上都龙华寺。元嘉末南游始兴遍观山水。独宿树下虎兕不伤。大明中还都。至齐太祖即位。被敕往辽东弘赞禅道。停彼二年大行法化。建元末还京。俄又适钱塘之灵苑山。每一入禅累日不起。后时忽闻...(第1468部~高僧传十六卷)
...凿麓山下为塼侵壤龙室。群龙共忿作三百日不雨。今已一百余日井池枯涸田种永罢。法师既道德通神。欲仰屈前行。必能感致润泽苍生。功有归也。超曰。兴云降雨本是檀越之力。贫道何所能乎。神曰。弟子部曲止能兴云不能降雨。是故相请耳。遂许之。神倏忽而去。超乃南行经五日至赤亭山。遥为龙咒愿说法。至夜群龙悉化作人。来诣超礼拜。超更说法。因乞三归。自称是龙。超请其降雨。乃相看无言。其夜又与超梦云。本因忿立誓。法师既导之以善。辄不敢违命明日晡时当降雨。超明旦即往临泉寺。遣人告县令。办船于江中。转海龙王经。县令即请僧浮船石首。转经裁竟。遂降大雨。高下皆足。岁以获收。超以永明十卒年。春秋七十有四。
释慧明。姓康。康居人。祖世避地于东吴。明少出家止章安东...(第1468部~高僧传十六卷)
...
释法进。或曰道进。或曰法迎。姓唐。凉州张掖人。幼而精苦习诵。有超迈之德。为沮渠蒙逊所重。逊卒子景环为胡寇所破。问进曰。今欲转略高昌为可克不。进曰必捷。但忧灾饿耳。回军即定。后三年景环卒。弟安周续立。是岁饥荒死者无限。周既事进。进屡从求乞以赈贫饿。国蓄稍竭。进不复求。乃净洗浴取刀盐。至深穷窟饿人所聚之处。次第授以三归。便挂衣钵着树。投身饿者前云。施汝共食。众虽饥困犹义不忍受。进即自割肉和盐以啖之。两股肉尽心闷不能自割。因语饿人云。汝取我皮肉犹足数日。若王使来必当将去。但取藏之。饿者悲悼无能取者。须臾弟子来至。王人复看。举国奔赴号叫相属。因舆之还宫。周敕以三百斛麦以施饿者。别发仓廪以赈贫民。至明晨乃绝。出城北阇维之。烟炎冲天七日...(第1468部~高僧传十六卷)
...河之辩。动连环之辞。碧鸡誉于汉臣。白马称于傲吏。以今方古彼复何人。所以仰请法师为普光寺主。兼知纪国寺上座事。又闻。若独善之心有限。则济物之理不弘。彼我之意未忘。则他自之情不坦。且普光纪国俱是道场。旧住新居有何差别。法师来状云。鱼鹿易处。失燥湿之宜。斯乃意在谦虚。假称珍怪。昔闻。流水长者。遂能救十千之鱼。旷野猎师。岂得害三归之鹿。但使筌蹄不用。则言象自忘。净又谢曰。重蒙令旨。恩渥载隆。追深悚怍。但慧净学惭照雪解愧传灯。滥叨荣幸坐致非望。复蒙垂兹神翰。播斯弘诱。文丽辰象调谐金石。加以恩兼道俗泽总存亡。奖进高深譬超山海。循环百遍悲喜交怀。徒知铭感。岂陈萤露。频烦曲降。顾己多惭。谨以谢闻。用增怵惕。登又下令。与普光寺众曰。盖闻正法没于西域。...(第1469部~续高僧传三十一卷-001)
...耳。后不委其终。
释灵璨。怀州人。远公之门人也。禀志淳直宽柔著称。游学相邺研蕴正理。深明十地涅槃。备经讲授。随远入关。十数之一也。住大兴善。后为远公去世。众侣无依。开皇十七年。下敕补为众主。于净影寺传扬故业。积经年稔。仁寿兴塔。降敕令送舍利于怀州之长寿寺。初建塔将下。感一雄雉集于函上。载飞载止。曾无惊惧。与受三归。便近人驯扰似如听受。回头鼓舞欣跃自娱。覆勘其形实非雉也。身具五采羽毛希世。以状奏闻。敕勘瑞图。云彩鸾也。璨令寺僧执之放于北山。飞鸟群迎鸣唳而去。又感异迹。三十余步直来塔所。不见还踪。及四月八日。将入石函。又放光明。旋环隐没。道俗崩踊无不发心。仁寿末年。又敕送于泽州古贤谷景净寺起塔。即远公之生地也。初至州治。半月之...(第1469部~续高僧传三十一卷-001)
...将从无故却退。王惭而返。夜感恶梦。后更再往。马退如故。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初至寺侧。但睹一谷猛火洞燃。良久伫望。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水灭堂现。以事相询。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王不敢进。聪乃以手按头着地。闭其两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礼。因告境内。多弊虎灾请求救援。聪即入定。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便与受三归戒。敕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布系诸虎颈。满七日已当来于此。王至期日设斋。众集诸虎亦至。便与食解布。遂尔无害。其日将王临白马泉。内有白龟。就聪手中取食。谓王曰。此是雄龙。又临灵泉。有五色鲤亦就手食。云此雌龙。王与群吏嗟赏其事大施而旋。有凶党左右数十人。夜来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见大人倚立禅室。傍有松树止至其...(第1469部~续高僧传三十一卷-002)
...金光明经。进受具后下杨都。于帝释寺听昙瑗律师讲十诵。淹于五载斋镜持犯。仍入摄山栖霞寺。从凤禅师所学观息想。味此情空究检因缘。乘持念慧频蒙印指。传芳畅业。远承申息之国山名雾露岩洞幽深川香水美。遂命楫西浮鋿声林薮。终焉之志结此山焉。声问光彻被于周壤。天子遵贤待德下车问道。召至京师亲奉清诲。乃敕公卿近臣妃后外戚。咸受十善因奉三归。天和五年以葬母东归。敕使为安州三藏。绥理四众备尽六和。在任之日经始寿山梵云二寺。南望楚水东指隋城。度轨程功轮奂成美。僧玮德播江淮。帝王隆重。爰有别敕。于王城之内起天宝寺用以居之。既被征召身范僧伦。纳衣坏味任报资给。静缘洁操齐志林朝。以建德二年九月十日遘疾。少时终于所住。春秋六十有一。门人恸感士女惊奔。即以三年二月...(第1469部~续高僧传三十一卷-002)
...应。姓王氏。东越会稽人。生自孩孺性度沉默。随住缘想幽思难移。弱冠出家。事沙门昙崇。学宗禅业。见于别传。时值周初定门初辟。奉法履行。亘道相趋。应于门学殊为称首。后逢周祸避迹终南。饭衣松萝潜形六载。专修念慧用祛夙罪。精厉所及法门弥净。心用攸厝妄境斯澄。屡感虎狼蹲踞庐侧。或入门内似有相因。应素体生缘。又闲禅病。对犹家犬。为受三归。自尔驯狎更繁其类。隋开入度。还事崇公。 |
|
|
|
|
|
|
|
7#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4 15:59:52
|
只看該作者
定业既深偏蒙印可。徒众五百并委维持。教授奖擢允开众望。开皇十二年。有敕令搜简三学业长者。海内通化崇于禅府。选得二十五人。其中行解高者。应为其长。敕城内别置五众。各使一人晓夜教习。应领徒三百。于实际寺相续传业。四事供养并出有司。声闻惟远。下敕赐帛三百段。仍用造经一藏。亲躬受持。...(第1469部~续高僧传三十一卷-002)
...其戒范者数越千人。常听之徒众不盈百。兼乐灭觉观。亟留幽谷。动踰宵景方寻顾步。加复蔬食弊衣华无布口。有济芳美者。便随给贫病。知足之富岂得过焉。末居于寺舍。屏迹山林。不交荣世。安苦立行。人以为忧。而禅不改其乐也。以大通元年卒于山寺。春秋七十矣。
释慧光。姓杨氏。定州卢人也。年十三随父入洛。四月八日往佛陀禅师所从受三归。陀异其眼光外射如焰。深惟必有奇操也。苦邀留之且令诵经。光执卷览文曾若昔习。旁通博义穷诸幽理。兼以剧谈谲诡态新奇。变动物情时谈逸口。至夏末度而出家。所习经诰便为人说。辞既清靡理亦高华。时人号之圣沙弥也。因获利养受而还施。师为掌之寻用复尽。佛陀曰。此诚大士之行也。便纵而不禁。咨请教诫敬而异之。然其雅量弘方不拘小节。赞...(第1469部~续高僧传三十一卷-002)
...都维那。于时官府急切不许客住。诸寺无停者咸来。即安抚。寺主曰。依官制不许。何得停之。兴曰。官不许容针。私容车马。寺主岂不闻耶。寺主大怒曰。年少不用我语。兴曰。此三宝也。敬则见善。嫌则感恶。寺主愤恚还房。眼看袈裟不见。又往三门王家会。受饭谓言。是血食。人喻之竟不食。返寺向兴忏悔。寻终行兰若。时鬼来恼乱。兴出绳床。鬼退为受三归已。为礼佛名。鬼亦随礼。贞观中。青城戴令。来慕欲与兴同房宿。夜中眠惊走出房外云。见一赤衣僧。执杖打背云何因在此宿。以火照背。如三指大。隐轸赤色。因求悔过。兴遇疾甚。闻室中音乐声。自念。我所求者本在佛果。不愿人天。所愿不虚诸有魔乱自应消灭。言已声灭。自此便差。常礼千佛日别一遍。永徽三年。玄奘法师送舍利令供养。兴获已于...(第1469部~续高僧传三十一卷-002)
...逃避。须臾信报。相已终卒。树枯钟噎。表其迁化之晨也。此寺去青城四百余里。而潜运之感。殆非人谋。梁初又有道香僧朗。并有神异。其迹略同。志公之类矣。
释僧林。吴人。深有德素。行能动物。梁大同中。上蜀至潼州。城西北百四十里有豆圌山上有神祠。土民敬之。每往祭谒。林往居之禅默累日。忽有大蟒萦绳床前。举头如揖让者。林为授三归。受已便去。因尔安怗卒无灾异。其山北涪水之阳。素来无猿。自林栖托已来。便有两头依林而住。有初见者云度水来。及后林出山门。猿还洄度。如此非一。年月淹久孚乳产生。乃有数十。有时送林至龙门口。伫望而返。后往赤水岩故寺中。屋宇并摧止有丛林。便即露坐。有虎蹲于林前。低目视林。乃为说法。良久便去。尔后孤游雄悍不避恶狩。常行仁济...(第1469部~续高僧传三十一卷-003)
...放神光。密迹之兴弘护。其相大矣。具在前闻。至如贞观五年梁州安养寺慧光师弟子母氏。贫窭内无袒衣。来入子房取故袈裟。作之而着。与诸邻母同聚言笑。忽觉脚热。渐上至腰。须臾雷震掷邻母百步之外。土泥两耳闷绝经日方得醒悟。所用衣者遂被震死。火烧焦踡题其背曰。由用法衣不如法也。其子收殡又再震出。乃露骸林下方终销散。是知受持法服。惠及三归之龙。信不虚矣。近有山居僧。在深岩宿。以衣障前。感异神来形极可畏。伸臂内探欲取宿者。畏触袈裟碍不得入。遂得免脱。如是众相不可具纪。如上下诸例中。
释慧达。姓王。家于襄阳。幼年在道。缮修成务。或登山临水。或邑落游行。但据形胜之所。皆厝心寺宇。或补缉残废。为释门之所宅也。后居天台之瀑布寺。修禅系业。又北游武当...(第1469部~续高僧传三十一卷-003)
...乃考盘是卜束钵深栖。建置戒坛招集律行。若夫秦衡上士燕代高僧。数若稻麻算同竹苇。伏膺请益蹑屩担簦。宴坐不出几三十载。开元二十四年。帝亲注金刚般若经。诏颁天下普令宣讲。都督河南元彦冲躬。请俨重光圣日。遂阐扬幽赞允合天心。令盲者见日月之光。聋者闻雷霆之响。俨之演畅盖有力焉。夫乐小法者迷自我而为病。通大方者懵开空之法道。若夫会三归一触理冥事。自优波离已下犹或病诸。而俨纲纪小乘演畅大法。晤佛境之非有识魔界之为空。故能使涅槃将生死一如烦恼与菩提齐致。发心而登佛地非我而谁。白黑归依当仁不让。昔僧护法师常居石城宴坐青壁。仰其中峰如有佛像。愿造十丈以图兜率。良愿未谐护公长逝。梁武皇帝诏僧祐律师驰传经理。规模刻划意匠才施。俄而山冢崒崩全身坐现。合高百余...(第1470部~宋高僧传三十卷-001)
...涉于阗已西至葱岭之墟入大伽蓝。其中比丘皆不测之僧也。问漏攸往之意。未有奇节。而诣天竺。僧曰。旧记无名未可辄去。此有毒龙池可往教化。如其有验方利涉也。漏依请登池岸。唯见一胡床。乃据而坐。至夜将艾。霆雷交作。其怪物吐气。蓬勃种种变现眩曜无恒。漏瞑目不摇。譬如建木挺拔。岂微风可能倾动邪。持久乃有巨蛇骧首于膝上。漏悲悯之极为受三归而去。复作老人形来致谢曰。蒙师度脱义无久居。吾三日后舍鳞介苦依。得生胜处。此去南有磐石。是弟子舍形之所。亦望闲预相寻遗骸可矣。后见长伟而夭矫僵于石上欤。寺僧咸默许之。又曰。必须愿往天竺者。此有观音圣像。祷无虚应可祈告之。得吉祥兆可去勿疑。漏乃立于像前入于禅定。如是度四十九日。身婴虚肿略无倾倚。旋有鼠儿犹弹丸许。咋左...(第1470部~宋高僧传三十卷-002)
...无好智。君王无好勇。智之过生乎患祸所遵正当仁义为本。今因修释训始见斯行之行发誓念履行欲卑高同其美。且取解脱之喻。不得不小失存。其大至于形外之间。自不足及言。真俗之教其致一耳。取之者未达。故横起异同。君云。积叶栖信便是言行相舛。岂有奉亲一毁一敬而云大孝。未之前闻。夫仁人之行。非残害加其美。廉洁之操。不籍贪窃成其德。如此则三归五戒。岂一念而可舍。十善八正宁瞥想之可贵。未见轻其本而能重其末。所谓本既倾矣。而后枝叶从之。今云。二途离异何得相顺此言故是见其浅近之谈耳。君非不睹经律所辩。何为偏志一方埋没通路。夫士未常离俗施训。即世之教可以知之。若云斯法空成诡妄更增疑惑。应当毁灭就即因而言。闺门孝悌者。连乡接党竟有几人。今可得以无其多絓诸训诰。经...(第1472部~弘明集十四卷)
...室浮图。或言佛陀。声相转也。译云净觉。言灭秽成明道为圣悟也。凡其经旨。大抵言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有过去当今未来。历三世识神常不灭也。凡为善恶必有报应。渐积胜业陶冶粗鄙。经无数劫藻练神明。乃致无生而得佛道也。其间阶次心行等级非一。皆缘浅以至深。藉微而为着。率在于积仁顺蠲嗜欲。习虚静而成通照也。故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谓之三归。若君子之三异也。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信智同。云奉持之则生天人胜处。亏犯则坠鬼畜诸苦。又善恶生处凡有六道焉。
诸服其道者。则剃落须发释累辞家。结师资遵律度相与和居。治心修净行乞以自给。谓之沙门。或曰桑门。亦声相近也。其根业各差。谓之三乘。声闻缘觉及以大乘。取其可乘运以至道为名也。上根者...(第1473部~广弘明集三十卷-001)
...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法一切贤圣僧。弟子蒙三宝福祐为苍生君父。思与一切民庶共逮菩提。今欲分布舍利诸州起塔。欲使普修善业同登妙果。为弟子及皇后皇太子广诸王子孙等内外官人一切法界幽显生灵三涂八难。忏悔行道。奉请十方常住诸佛十二部经甚深法藏诸尊菩萨一切贤圣。愿起慈悲受弟子等请。降赴道场证明弟子为一切众生发露忏悔。于是如法礼拜悉受三归。沙门又称。菩萨戒佛弟子皇帝某。普为一切众生发露无始已来所作十种恶业。自作教他见作随喜。是罪因缘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间短寿多病。卑贱贫穷邪见谄曲。烦恼妄想未能自寤。今蒙如来慈光照及。于彼众罪。方始觉知。深心惭愧怖畏无已。于三宝前发露忏悔。承佛慧日愿悉消除。自从今身乃至成佛。愿不更作此等诸罪。大众既闻是言。甚悲甚...(第1473部~广弘明集三十卷-002)
...道而辟正津。弘一乘而扬七众。世称笔海。时号智山。或通梦于独尊。谥天王之嘉称。或冥授于经呗。传神度之英。规其德难详辄从盖阙。以齐永明八年。感梦东方普光世界天王如来树立净住净行法门。因其开衍。言净住者。即布萨之翻名。布萨天言。净住人语。或云增进。亦称长养通道及俗俱禀修行。所谓净身口意。如戒而住。故曰净住也。子者绍继为义。以三归七众制御情尘善根增长绍续佛种。故曰净住子也。言净行法门者。以诸业净所以化行于世。了诸法门。故有性相差别。始于怀铅终于绝笔。凡经七旬两帙都了。遂开筵广第盛集英髦。躬处元座谈叙宗致。十众云合。若赴华阴之墟。四部激扬。同谒灵山之会。咸曰。闻所未闻。清心倾耳。故江表通德体道乘权。综而习之用开灵府。陈平随统被及关河。传度不亏...(第1473部~广弘明集三十卷-003)
...惭愧帝王。恒以十善化导天下。故国安宁五谷丰熟。所以百姓安家复业。出家之人泰然安乐任其禅诵。而今懈惰。深是可耻。
第七惭愧檀越。出家所怀解脱为本。形骸资待衣食为先。所以诸俗为道兴福。供给资缘故隆正业。而或不全失于敬重。亦可深愧。
第八惭愧良友。知识化导见佛因缘。令具梵行大经昌示。而我闻谏反以为仇。背逆三归礼向神俗。迷着善导故违正诲。深可为愧。
第九惭愧所化诸人。由我无德久不种缘。致使开悟莫能津济。故令听者徒枉功夫。纵闻杂善不获纯净内心自疚。深可惭愧。
第十惭愧天龙神鬼护法冥只。我本发心誓度一切。故诸天龙拥护无恼。而我[保/言]缺情志不恒。惟知负恩但增惭愧。
惭愧门颂。
神膏施惟重...(第1473部~广弘明集三十卷-003)
...劝奖于他。我今自加课励。凡论课励要。必托境行因。若心志浮荡。则进趣无寄。然托境行因。戒为其始。可谓入圣之初门。出俗之正路。如乖此训。永处三涂人天长绝。是以经云。譬如大地长生万物。戒亦如是。能生众生人天华果。故经云。若无此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良以三涂苦报罪障所缠。人天胜果堪为道器。欲感胜果非戒不生。是以圣人先明此教。然三归五品戒法两科。七众小学要以三归为宗。一乘大教必崇三聚为本。并如经律具显。规猷卓尔宪章行业。明逾鉴镜。今粗举其大致。用光恒俗。所以发戒之原须依三宝者。盖由佛法僧宝天人所尊。归依生信必能出有。若归邪神反增苦趣。故经说云。归佛清信士。不归诸天神。故须先定邪正方识逆顺。经云。信为道元功德之母。智是解脱出有之因。诚至言也。若无此信。心志浮虚归戒不得。是以发足...(第1473部~广弘明集三十卷-003)
...必崇三聚为本。并如经律具显。规猷卓尔宪章行业。明逾鉴镜。今粗举其大致。用光恒俗。所以发戒之原须依三宝者。盖由佛法僧宝天人所尊。归依生信必能出有。若归邪神反增苦趣。故经说云。归佛清信士。不归诸天神。故须先定邪正方识逆顺。经云。信为道元功德之母。智是解脱出有之因。诚至言也。若无此信。心志浮虚归戒不得。是以发足立信为先。何谓三归。谓佛法僧。此三可重故名为宝。何谓为佛。自觉觉彼无师大智五分法身也。何谓为法。能轨能正灭谛涅槃清净无相也。何谓为僧。能和和众无学功德自他灭处也。何谓为归。可凭可向也。何谓为宝。能招利乐正心依仗。近获人天远登无学。此则三宝区别之门。若论极教。理惟一统。照无不周。照周等觉。谓之佛宝体无非法。谓之法宝。至德常和。谓之僧宝...(第1473部~广弘明集三十卷-003)
...清净无相也。何谓为僧。能和和众无学功德自他灭处也。何谓为归。可凭可向也。何谓为宝。能招利乐正心依仗。近获人天远登无学。此则三宝区别之门。若论极教。理惟一统。照无不周。照周等觉。谓之佛宝体无非法。谓之法宝。至德常和。谓之僧宝。此乃体一义三同性三宝。众生解悟信知佛性。离此生死招兴利乐。是故一切无不归凭。
第一翻邪三归 第二五戒三归。
第三八戒三归 第四十戒。
第五具戒 第六十善戒。
第七大菩萨戒。
此之七戒所防过境。近约大千世界之内一切六根六大。并是戒境。广如常说。
戒门颂。
金山严宝仞。琼畹烈瑶荑。墙狐议不窟。檐燕岂能栖。净花庄思序。慧沼盥身倪。六群傥未一。七众固恒齐。端仪有直影。正道无倾蹊。维宫超以悟。襄野竟何...(第1473部~广弘明集三十卷-003)
...
众生以愚惑故。多怀嫉妒增上之心。是以见人行善则兴恶想。摧毁破坏不令成就。然彼前人未必损行。而此嫉者妄增恼热。增长惑业生死不绝。是以圣人调心制意。行此随喜。亦复劝诸众生。如说奉行。
十方一切众。所有微细善。仁义及礼智。孝养谦恭德。慈和及爱敬。廉贞清洁行。若有如是善。我今悉随喜。离欲在家人。奉修如来戒。三归五八戒。十善菩萨戒。清净诸律仪。离恶名声者。如是诸功德。我今悉随喜。饭僧施法衣。浴除烦恼垢。救摄诸贫穷。饥寒穷塞者。疾病艰危苦。施药悲怜业。如是等功德。我今悉随喜。旷路作好井。桥船度人物。园林池花果。施佛并供僧。渴乏除热恼。其福实无量。如是等功德。我今悉随喜。造经流法教。燃灯发慧明。习诵及转读。决了诸义趣。若复为人...(第1473部~广弘明集三十卷-003)
...。窃以前佛后佛种种因缘。已说当说各各方便。莫非真语悉为妙法。理无二极趣必同归。但因业因心。禀万类之识。随见随着。异群生之相。品分有浅深。觉悟有迟速。法雨一味得之者参差。法雷一音闻之者差别。是以小乘顿教由此各名。声闻菩萨因斯分路。至如鹿苑初说羊车小乘灰断涅槃分段解脱。以诸佛之善巧。会众庶之根机。是曰半字。未称三点。及夫会三归一反本还源。说大乘经名无量义。灭化城于中路。驾宝车于四衢。带里明珠隐而还现。髻中真宝于焉始得出宝塔于虚空。踊菩萨于大地。现希有事证微妙法。最胜最尊难逢难值。弟子以因地凡夫属符负荷。方欲宪章古昔用拯黎庶。窃以羲皇结网深失大慈。成汤解罗犹非法善。扬旌丹水异道树而降魔。执玉涂山。非宝坊之大集。所以凭心七觉系念四勤。住菩萨...(第1473部~广弘明集三十卷-003)
...此咒卒得重病。闷绝不自觉。以罗差染缕。烧黑坚沉水香诵咒百八遍。结一缕结系病人。身还得惺寤。
陀罗尼杂集卷第六
除肿陀罗尼二首。
治热病陀罗尼一首。
治百病诸毒陀罗尼一首。
佛说咒作三衣并受持咒二首。
佛说咒应器锡杖坐具三首。
五戒神名二十五。
三归神名有九。
护僧伽蓝神有十八人。
观世音说烧华应现得愿陀罗尼一首。
观世音说散华供养应没陀罗尼一首。
观世音说灭罪得愿陀罗尼一首。
观世音说除一切眼痛陀罗尼一首。
观世音说能令诸根不具足者具足陀罗尼一首。
观世音说治热病陀罗尼一首。
观...(第1474部~陀罗尼杂集十卷)
...座者疾成无上正真之道。
五戒神名
杀戒五神 波吒罗 摩那斯 婆睺那 呼奴吒 颇罗吒。
盗戒五神 法善 佛奴 僧喜 广额 慈善。
淫戒五神 贞洁 无欲 净洁 无染 荡涤。
欺戒五神 美音 实语 质直 直答 和合语。
酒戒五神 清素 不醉 不乱 无失 护戒。
三归神名
归佛三神 陀摩斯那 陀摩婆罗那 陀摩流支。
归法三神 法宝 呵啧 辩意。
归僧三神 僧宝 护众 安隐。
护僧伽蓝神斯有十八人各各有别名
美音 梵音 天鼓 巧妙 叹美 摩妙 震音 师子音 妙叹 梵响 人音 佛奴 叹德 广目 妙眼 彻视 遍观 照卑。
律兜是...(第1474部~陀罗尼杂集十卷)
...有利钝浊轻土根亦有利钝。以土对根故成四句。三五浊轻重。身形至卑小即众生浊。时节粗险即劫浊。余三名显。净土不尔者。如大本疏问云。既言五浊何者是五清。答准例邪正三毒。邪是五浊。正是五清。他方净土无邪三毒。则五障轻也。二何故下明能感二行。言福德者。即三种福也。如观无量寿佛经云。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种业三世诸佛净土正因。彼疏云。初业共凡夫。第二共二乘。第三是大乘不共之业。彼经云。欲生极乐国者。当修三福。故今云。多修福德不多修福。为二土行。就此福而论也。二若秽下别示秽土二根二。初示乘戒四句二。初立句相戒论十戒。唯取不缺不破不穿不杂。此之四种前三事戒后...(第1482部~观音义疏记三卷)
...色初门第一。
五阴初门第二。
十二入初门第三。
十八界初门第四。
十六知见初门第五。
见爱二烦恼初门第六。
三毒初门第七。
五盖初门第八。
十烦恼初门第九(亦名十使)
九十八使初门第十。
十恶初门第十一。
十善初门第十二。
三归初门第十三。
五戒初门第十四。
四禅初门第十五。
四无量心初门第十六。
四无色定初门第十七(亦名四空定)
六妙门初门第十八。
十六特胜初门第十九。
通明观初门第二十(亦名通明禅)
名色初门第一
一名 二色。
今辨法界初门。先从名色而始...(第1483部~法界次第初门三卷)
...即是止善。止前绮侧乖理之恶语行。善者当行有义语饶益之善。
八不贪欲 即是止善。止前引取无厌之恶行。善者当行不净观。观诸六尘皆欺诳不净之观行善。
九不嗔恚 即是止善。止前忿怒之恶行。善者当行慈忍之善。
十不邪见 即是止善。止前拨正因果僻信邪心之恶行。善者当行正信归心正道生智慧之善心。
三归戒初门第十三
一归佛 二归法 三归僧。
次十善而辨三归者。如来未兴于世。尔时已有十善之化。是为世间旧善。岂有三宝之可归。大圣初成正觉。方因提谓长者。开授三归之戒。翻邪归正。以为入圣之根本。三乘行者。归宗进行。此为初首也。三归之用。正破三邪。济三涂。接三乘。出三有。佛法以此三归为本。通发一切戒品及诸出世善法。岂同十善之旧法耶。问曰。十二门禅亦是旧法。今何故不三归前说。答曰。若依说教时节实如所问。但今欲次论修行戒定之次。则不得尔。今次三归之下。备出诸戒科目。并同此意。
一归依佛 佛陀秦言觉者。自觉觉他。故名为佛。归者以反还为义。反邪师还事正师。故名归。依者凭也。凭心灵觉。得出三涂及三...(第1483部~法界次第初门三卷)
... 次十善而辨三归者。如来未兴于世。尔时已有十善之化。是为世间旧善。岂有三宝之可归。大圣初成正觉。方因提谓长者。开授三归之戒。翻邪归正。以为入圣之根本。三乘行者。归宗进行。此为初首也。三归之用。正破三邪。济三涂。接三乘。出三有。佛法以此三归为本。通发一切戒品及诸出世善法。岂同十善之旧法耶。问曰。十二门禅亦是旧法。今何故不三归前说。答曰。若依说教时节实如所问。但今欲次论修行戒定之次。则不得尔。今次三归之下。备出诸戒科目。并同此意。
一归依佛 佛陀秦言觉者。自觉觉他。故名为佛。归者以反还为义。反邪师还事正师。故名归。依者凭也。凭心灵觉。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也。故经云。归依于佛者。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外天神也。
二归依法 达磨秦言法。法云可轨。大圣所说。若教若理。可为心轨。故言法也。归者反邪法还修正法。故...(第1483部~法界次第初门三卷)
...归者以反还为义。反邪师还事正师。故名归。依者凭也。凭心灵觉。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也。故经云。归依于佛者。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外天神也。
二归依法 达磨秦言法。法云可轨。大圣所说。若教若理。可为心轨。故言法也。归者反邪法还修正法。故名归。依者凭佛所说。法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法者。永离于杀害。
三归依僧 僧伽秦言众。众名和合。出家三乘行者。心与佛所说事理法合。故名为僧。归者反九十五种邪行之侣。归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故名归。依者凭心出家三乘正行伴。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僧者。永不复更归依其余诸外道也。
五戒初门第十四
一不杀生戒 二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 ...(第1483部~法界次第初门三卷)
... 僧伽秦言众。众名和合。出家三乘行者。心与佛所说事理法合。故名为僧。归者反九十五种邪行之侣。归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故名归。依者凭心出家三乘正行伴。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僧者。永不复更归依其余诸外道也。
五戒初门第十四
一不杀生戒 二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
次三归而辨五戒者。大智度论云。念佛如医王。念法如服药。念僧如瞻病人。念戒如药禁忌。今所以次三归而明诸戒品。意在此也。故佛为提谓等在家弟子。受三归已。即授五戒。为优婆塞。若在家佛弟子。破此五戒则非清信士女。故经云。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则违五星。在地则违五岳。在方则违五帝。在身则违五藏。如是等世间违犯无量。若约出世。犯五戒者。则破五分法身一切佛法。所以者何。五戒是一切大小乘尸罗根本。若犯五戒。则不得更受大小乘戒也。若能坚持。即是五大施也。此五通名戒者。...(第1483部~法界次第初门三卷)
...此五心者。是时随有所施。因中说果。亦名事究竟。亦名到彼岸。亦名度无极也。是以菩萨所行布施者。名为行檀波罗蜜。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檀波罗蜜。具足成就。
二尸罗波罗蜜 尸罗。秦言好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尸罗略说。有二种。一者在家尸罗。二者出家尸罗。在家尸罗者。所谓三归五戒八斋戒也。二出家尸罗。所谓出家。沙弥沙弥尼十戒。式叉摩那尼六法戒。大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律行。若菩萨十重四十八轻。则通在家出家共戒也。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持如是等戒。皆名尸罗。波罗蜜者。翻名如前。若菩萨住二种尸罗中。能具足修行。五种心者。是时尸罗名波罗蜜。何等为五。一知尸罗实相。罪不可得。而好行...(第1483部~法界次第初门三卷)
... 今略举此十意。以明修止观者。此是初心学坐之急要。若能善取其意而修习之。可以安心免难。发定生解证于无漏之圣果也。
具缘第一
夫发心起行欲修止观者。要先外具五缘。第一持戒清净。如经中说。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应持戒清净。然有三种行人。持戒不同。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时不造五逆。后遇良师教受三归五戒为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弥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从受戒来清净护持无所毁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当知是人修行止观必证佛法。犹如净衣易受染色。二者若人受得戒已。虽不犯重。于诸轻戒多所毁损。为修定故即能如法忏悔。亦名持戒清净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腻若能浣净染亦可着。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坚心护持轻重诸戒。多所毁犯。...(第1484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二卷)
...者若见常用此时来。即知其兽精。说其名字诃责即当谢灭。二者堆剔鬼。亦作种种恼触行人。或如虫蝎缘人头面。钻刺熠熠或击枥人两腋下。或乍抱持于人。或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异相非一。来恼行人。应即觉知一心闭目阴而骂之作是言。我今识汝汝是阎浮提中食火臭香。偷腊吉支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若出家人应诵戒本。若在家人应诵三归五戒等。鬼便却行匍匐而去。如是若作种种留难恼人相貌。及余断除之法。并如禅经中广说。三者魔恼。是魔多化作三种五尘境界。相来破善心。一作违情事则可畏五尘令人恐惧。二作顺情事则可爱五尘令人心着。三非违非顺事。则平等五尘动乱行者。是故魔名杀者。亦名华箭。亦名五箭。射人五情故。名色中作种种境界。惑乱行人。作顺情境者。或作父母...(第1484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二卷)
...能说之人为圆。弘圆教遍逗法界之机。机虽不同不可令能秉法人随机而遍。例如佛于一乘分别说三。岂可令佛便是声闻缘觉耶。又付嘱云。若人深信解者为说此经。若不信者于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既奉佛旨圆逗万机。种种不同只是流通圆教。又问。能说人圆于教亦圆。行人机异此人禀何教耶。若禀偏教与鹿苑人同若禀圆教机亦应。一答昔鹿苑佛未发本显迹。不会三归一。人法未圆。所禀方便不得称圆。今经已开显权实。虽是种种身本迹不思议一。虽说种种法为开圆道。于义无咎。
问。上文云正直舍方便。此中那言以方便。
答。上正显实故言其舍。此中论用故言示现。体用不思议一也。
...(第1485部~观音玄义二卷)
...念处行道。依波罗提木叉住木叉有二。一旧二客旧又二。一邪。二正。正谓十善。邪谓鸡狗牛马等(云云)。定有二。一旧二客。旧又二。一正二邪。正谓三四十二。邪谓邪禅鬼定等(云云)。慧有二。一旧二客。旧又二。一正。二邪。正谓识因识果。邪谓拨无因果。三种旧邪堕三恶道。佛弃而不用。三种旧正升三善道。佛会而取之。更说三种客法。客戒者。谓三归五戒。二百五十等。客定者。谓九想八背等。客慧者。谓四谛智也。佛之遗嘱以戒为师。师训七支。弟子奉行莫令污染。仁让贞信和雅真正。战战兢兢动静和谐。故言以戒为师也。依木叉住者。木叉名保得解脱。若依木叉住者。保脱世间热恼。所谓居家逼迫。牢狱热恼妻子榔档。系缚热恼。财业产货怨贼热恼。王难逼迫水火热恼。若依木叉保脱如此热恼也。...(第1487部~四念处四卷)
...人说顿。或为彼人说渐。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故言秘密教。第四不定教者。亦由前四味中。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则如来不思议力。能令众生于渐说中得顿益。于顿说中得渐益。如是得益不同。故言不定教也。然秘密不定二教。教下义理只是藏通别圆。化仪四教齐此。次说法华开前顿渐会入非顿非渐。故言开权显实。又言废权立实。又言会三归一。言权实者。名通今昔。义意不同。谓法华已前权实不同。大小相隔。如华严时。一权一实(圆实别权)各不相即。大不纳小故。小虽在座如聋若哑。是故所说法门虽广大圆满。摄机不尽。不畅如来出世本怀。所以者何。初顿部有一粗(别教)一妙(圆教)一妙则与法华无二无别。若是一粗。须待法华开会废了。方始称妙。次鹿苑但粗无妙(藏教)次方等...(第1488部~天台四教仪一卷)
...昧各各第一。共辅法王更度未度重熟已熟。于方等座席。闻菩萨不可思议功德。耻小慕大。耻小则呜呼自责。失于如来无量知见。慕大则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如转酪为生苏。次闻般若摩诃衍门。初历色心终于种智。含挟小大出内取与。或共或别或偏或圆。奉命领知而无希取。虽未顿舍已渐通泰。如转生苏为熟苏。次闻法华会天性。定父子授记莂。付大乘废三归一。如余四味同一醍醐。不令一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法王法臣大事出世巧用方便。初用半字法。破二十五有之繁芿。成四枯双树利益众生。次用半满法。破二乘之独善。成菩萨之广大。成四荣双树利益圣人。后用常住满字。破二边之前后。成非枯非荣佛秘密藏究竟利益。主将之功毕。大誓之愿满。故身子目连于法华而息化。圣主赎命斯亦不...(第1491部~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十卷-001)
...何意不列。答此义今当辩。夫诸道升沈由戒有持毁。见佛不见佛。由乘有缓急。然持戒有粗细。故报有优劣。持乘有小大。见佛有权实。且略判戒乘各为三品。依涅槃一句开为四句。释之其义则显。一戒乘俱急。二戒缓乘急。三戒急乘缓。四戒乘俱缓。若通论戒乘。一切善法。一切观慧。皆得称戒。亦皆是乘人天五乘即是其义。道共等戒悉是通意也。今就别判。三归五戒十善八斋出家律仪。乃至定共能防身口。遮恶道果得人天报者。名之为戒。若闻经生解。观智推寻四谛十二缘六度生灭无生灭等。智能破烦恼。运出三界者。名之为乘。故大品云。有相之善不动不出。无相之善能动能出。即此义也。若戒乘俱急者。持下品戒。戒急报在人中。持小乘乘急。以人中身。于三藏教时见佛闻法。持中乘乘急。以人报身。于通教...(第1491部~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十卷-001)
...法华。法华后即入涅槃。此分明定答他土之问也。从六十小下。第三时节同者如下文云五十小劫谓如半日即是同也。从日月灯明下。第四唱灭同者。昔说法华即唱入灭。亦如迦叶佛(云云)。今佛说宝塔品中。明如来不久当入涅槃。化道已足唱灭事齐也。时有菩萨下。第五授记同者。昔授德藏菩萨记。今经授声闻记。岂得是同。昔事已成故言授菩萨记。然正是会三归一。声闻得记也。若说昔授声闻记者。佛从定起更何所论。文殊巧谭故不发迹耳。若说授菩萨记诸经皆尔。执教者未惊也(云云)。从佛授记已下。第六通经同文为五。一时节即佛灭后也。二出其人即妙光也。三久近即八十小劫也。四所化之众。即八子八百也。五结会古今。即求名妙德等也。就所化之人又为二。初八子行成久已得佛。八百之一方成今住补处...(第1491部~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十卷-001)
...答。此等应以如来灭度后弘经人受益也。
问。身子初周为四众三根请。譬周为中下请。云何言佛各为三根人三周说法耶。
答。此语不便请则普请说亦普说。但上根智利闻法得悟。中根处中闻譬得悟。下根居下闻三得悟。汝当随义云何随语(云云)
问。宿世是过去事法。譬是当现事不。
答。经无文义推应尔。引三归一。三望一。一则是当。举事为譬。譬即是现。准后望前应如所问。
问。旧以五浊障大。四句料拣如前说。有人断见与无明合共为障。指法华论云无烦恼人有染慢不知一乘法身常住者是也。若博地不执涅槃。而不闻法者。即是无明独为障。若尔为当三周闻法已破无明。为当未闻法破无明。若闻法已破。则无明非是障。若未闻法而能破无明者。都...(第1491部~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十卷-001)
...五味乳味两意。一亦断亦不断。亦索亦不索。二非断非不断。非索非不索。酪味一意不断不索。生酥备四意。熟酥但三意。醍醐一意。宏纲大统其义如此。于一一句一一意。复各四句。谓障除机动。障未除机动。障亦除亦未除机动。障非除非不除机动。斯宗不见执一非三深可悲愍。世人执车数不同。说车体不同。或言初说三车。后会二归一。或言初说有三。后会三归一。或言初说有四。后会三归一。所以出经勿信人语。此文引昔佛为声闻说应四谛法。为缘觉人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菩萨人说应六波罗蜜法。今佛说三数亦如此。华严第八云。下劣厌没者。为示声闻道。根钝乐因缘。为说缘觉道。根利有慈悲。为说菩萨道。无上乐大事。说无量佛法。三十六又云。三解脱法出声闻乘。无诤法出缘觉乘。六度四摄出大乘。知一切法出佛乘。又第九地说声闻乘相...(第1491部~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十卷-001)
...出生苏。内合从修多罗出方等经。第三味也。次明长者自知将死不久下。譬方等心相体信入出无难已后委以家业。使其领教为大菩萨说摩诃般若。既领知众物贯统法门。心明口辩弥益慕乐。但恨住小非是己分。脱更开许岂不乐哉。于是心渐通泰成就大志。如似生苏出于熟苏。是从方等出摩诃般若。第四味也。次临欲终时而命其子者。此譬般若之后判天性定父子会三归一付财与记说法华之教。开佛知见示真实相菩萨疑除声闻作佛悉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如从熟苏出于醍醐。是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即第五味也。四大弟子深得佛意。探领一化五味之教。始终次第其文出此也。领家业文为二。一相体信。二命领业。就体信复二。先明体信。二犹居本位。今初相者是互相信也。谓于三藏中得涅槃价此既不虚。今为菩萨说此大乘...(第1491部~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十卷-001)
...三行半颂合远。后我等从佛闻下。第三三行颂合请答(云云)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九下
释寿量品
先出异解。睿师序云。寿无量劫未足以明其久。分身无数不足以异其体。然则寿量定其非数。分身明其不异。普贤显其无成。多宝明其不灭耳。河西道朗云。明法身真化不异存没理一。多宝现明法身常存。寿量明与太虚齐量。道场观云。会三归一乘之始也。灭影澄神乘之终也。灭影谓息迹。澄神则明本。故迹无常而本常也。注者云。非存亡之数曰寿。出修夭之限称量。法身非形年所摄。使大士修践极之照。不以伽耶为成佛百年为期颐也。竺道生云。其色身佛者。应现而有无有实形。既形不实岂有寿哉。然则万形同致古今为一。古亦今也今亦古也。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若有时不有。有处不在者。于...(第1491部~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十卷-002)
...实有量而言量。如八十唱灭是也。品文具有此义。岂可是一而非三耶。问若寿量明常。与涅槃何异。今反质之。法华一乘与胜鬘一乘何异(云云)。若分别答者。法华略明常。涅槃广明常。胜鬘为一明一。法华会三明一(云云)。问近成是方便。远成是真实者。华严寂灭道场。大经超前九劫皆成方便。若尔法华开远竟。常不轻那更近。当知法华已复方便。若尔会三归一竟。亦应不会三归一。若尔开三显一诸佛道同。开近显远亦诸佛道同。若尔诸佛皆尔。非独释迦。若独释迦前诸义坏。答云是我方便诸佛亦然。又诸菩萨闻寿量发愿。愿我于未来说寿亦如是。此即诸佛道同。亦不偏言一近一远。故知寄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显法身常住。有始有终有近有远。论其应迹。用此义望诸经。对缘虽异终不异也。既了众经诸师不可师也。
问。义...(第1491部~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十卷-002)
...意。从足入去并经文也。各表记其当界。所以他经授作佛记。皆兼诸界。唯此法华专表佛记。言当界者。但明诸界各有死此生彼及大小果位。以下表下等部属方等。故对多缘。而今经等者。定起必收收必肉髻。略耳者。以至佛从定起必须收光。以所表事办须敛众心令入一实。是故合有收光。但是文略。又解下次收放意。可见。亦是一途非究尽故耳。以现在正令会三归一为正。未来当得为旁。若文六下约教中。先正释。次明光表。表中先破旧者。旧明虽横照一万八千。土至尼吒皆此土瑞。今意不然。放光一瑞义通二土。言由人者。不能全破。次旧下旧解但约一方表满不满。若照下破也。既许实照十方。何得独以东方而为所表。有人云。眉者。放光处也。眉者。媚也。若人无眉则无媚也。所言放者。一者不制唯照大千。二...(第1492部~法华文句记十卷-001)
...行人若闻付法藏。则识宗元。大觉世尊积劫行满涉六年以伏见举一指而降魔。始鹿苑。中鹫头。后鹤林。法付大迦叶。迦叶八分舍利结集三藏。法付阿难。阿难河中入风三昧四派其身。法付商那和修。修手两甘露现五百法门。法付鞠多。多在俗得三果。受戒得四果。法付提迦多。多登坛得初果。三羯磨得四果。法付弥遮迦。迦付佛驮难提。提付佛驮蜜多。多授王三归降伏算者。法付胁比丘。比丘出胎发白手放光取经。法付富那奢。奢论胜马鸣。剃发为弟子。鸣造赖吒和罗妓。妓音演无常苦空。闻者悟道。法付毗罗。罗造无我论。论所向处邪见消灭。法付龙树。树生生身龙成法身。法付提婆。婆凿天眼施万肉眼。法付罗睺罗。罗识鬼名书降伏外道。法付僧佉难提。提说偈试罗汉。法付僧佉耶奢。奢游海见城说偈。法付鸠...(第1493部~摩诃止观十卷-001)
...此释。若不作此释。三藏不说大乘常住。声闻那得具声闻道具禁戒耶。若作此释。道共戒无失弥益其美。又举例释者。如大品云。淫欲障生梵天何况菩提。为生梵天须断欲。欲得菩提断二边欲。欲名虽同其意则异。此义亦尔。欲入真谛。须知无为常不变易。欲入实相亦知常住一相不变。知常语同大小则异。故三藏止观不知圆实不违经。胜鬘云。若不知常住。所有三归皆不成就。此云何通。远寻根本三乘初业不愚于法。若取四念处闻慧为初者。此初知真谛常住。不起六十二见。以无倚着心贤圣成就。此释同前意也。若古昔为初业者。先发菩提心早知常住。畏怖生死退大取小。法才王子及涅槃中退转菩萨。从初已来归依一体三宝熏修戒善。有受法无舍法。心无尽故戒亦无尽。一切戒善为此所熏。譬如大地冥益树木。树木萌...(第1493部~摩诃止观十卷-001)
...道。无著。智所赞。自在。随定。具足。此十通用性戒为根本。大论云。性戒者是尸罗身口等八种。谓身三口四更加不饮酒。是净命防意地。又云。十善是尸罗。佛不出世世常有之。故名旧戒。佛不出世凡夫亦修八禅。故名旧定。外道邪见六十二等旧医乳药名为旧慧。常途云。无客定无漏导八禅耳。今难此语。亦应无漏导十善也。戒慧既有客法。定何独无。今用三归五戒二百五十。为客戒。根本十种得戒人者。如佛自言善来比丘。自然已得具足戒。如摩诃迦叶自誓因缘得具足戒。如憍陈如见谛故受具足戒。如波阇波提比丘尼。以八敬法受具足戒。如达磨提那比丘尼遣信受具足戒。如须陀耶沙弥论义受具足戒。如耶舍比丘等善来受具足戒。如跋陀罗波楞伽加三归受具足戒。如边地第五律师受具足戒。中国十人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客戒人也。根本净禅观练熏。修为客定。四谛慧为客慧。佛出方有也。性戒者。莫问受与不受犯即是罪。受与不受持即是善。若受戒持生福。犯获罪。不受无福。不受犯无罪。如伐草害畜罪。同。对首忏。二罪俱灭。大论解云。违无作罪同灭耳而偿命犹在。故知受得之戒与性戒有异也。故四分问...(第1493部~摩诃止观十卷-001)
...死人。小乘无忏法。若依大乘许其忏悔。如上四种三昧中说下当更明。次理观小僻不当谛者。此人执心若薄。不苟封滞。但用正观心破其见着。惭愧有羞低头自责。策心正辙罪障可消。能发止观也。见若重者还于观心中修忏。下当说也。若犯事中重罪。依四种三昧则有忏法。普贤观云。端坐念实相是名第一忏。妙胜定云。四重五逆。若除禅定余无能救。方等云。三归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如是忏悔若不还生无有是处。请观音云。破梵行人作十恶业。荡除粪秽还得清净。故知大乘许悔斯罪。罪从重缘生还从重心忏悔。可得相治。无殷重心徒忏无益。障若不灭止观不明。若人现起重罪。苦到忏悔则易除灭。何以故。如迷路近故。过去重障必难回转迷深远故。若欲忏悔二世重障行四种三昧者。当识顺流十心明知过失。当运逆...(第1493部~摩诃止观十卷-001)
...法。息诸缘念名止。缘此思假名观。大悲本愿大精进力。诸佛威加豁然开解。得法眼见。道种智知。分别思假病相分明云云上见思重数虽烦。知之何妨。如五部律不填人胸对缘行事能自正正他。学此诸句即行即用。自行化他随意无碍。
○二入假识药者。病相无量药亦无量。略言为三。一世间法药。二出世间法药。三出世间上上法药。大品有三种法施三归五戒十善道四禅无量心等。名世间法施。二出世间法施。三出世间上上法施。可知云云释论云。何惠用世间法施。譬如王子从高堕下。父王爱念积以缯绵于地接之。令免苦痛。众生亦尔。应堕三途。圣人愍念以世善法权接引之令免恶趣。然施法药凡愚本自不知。皆是圣人托迹同凡。出无佛世诱诲童蒙。大经云。一切世间外道经书皆是佛说。非外道说。光明云...(第1493部~摩诃止观十卷-001)
...礼。但为发落不可加冠。法衣不可加带。无冠无带拜伏失仪。如愚管窥。依旧为允。谨议。
长安县尉崔道默等议状一首
窃惟。在三之礼罔极于君亲。不二之门独遗于资事。岂不以真俗两隔孔释双分。临之宠辱既不惊。受之发肤则已毁。玄冕与缁裳诡饰。振锡与锵金殊义。足使弱丧知归行迷识反。今若降其尘外之迹。婴其俗中之事。一乘紊典三归弛法。尚其道而黩其仪。挹其流而汩其本。义非稽古。宋不足征。求之愚衷。有所未陜。且道之为道。玄之又玄。众妙所归。启 圣辞属。入关之业。可大而不可小。居河之训。可尊而不可卑。隆缠 睿想方弘损益。冒进刍词伏增战汗。谨议。
沛王府长史皇甫公义文学陈至德等议状一首
臣闻。三教同归渐顿虽别。俱为助化咸称劝善。宣...(第1494部~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六卷)
...四总结云云。复有亿亿下。二列欲界。文四。今初明数。六欲诸天子者。二明处。此六天中有小五欲。从初四天。至他化自在为六也。十善等者。三叹德也。十善是因。生天是果报也。功德皆成者四结也。复有十六下。第四列人众。文四。一数二众三德四结。今初。云十六国王者。举国数以标人也。各各有下。第二明众也。五戒下。三叹德也。德有三。一戒二善三归。清信行具足者。四结。四信成就故云清信也。复有五道下。第二总列。前别中但明天人。今则通明五道。修罗等或鬼或畜故但云五道也。又六道中天人先有。三恶之内或有或无。此经无缘故总云五也。此土众竟。复有他方下。二列他方众。他处异见云云。复有变下。三列化众。文三。今初明不思议力能变净土。净土者。非寂光之净。且现华台实报等净相也...(第1499部~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
...道。十一他方。十二化众是也。坐九劫座者。结座。劫者级也。级者层也。其会下。结众广狭也。问。诸经列众或有或无何耶。答。若说报生三界。由善恶业力。见佛不见佛由有缘无缘。即有生天受乐至不闻经。乃至地狱烧燃而来听法。今以大经之义。试为断之。大经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缓。总相明之。乘即戒也。今约别说。乘戒二殊。即以三归五戒十善八戒二百五十五百戒等。名之为戒。念诵修行禅智施进等。名之曰乘。然戒与乘各有三品。乘有小中大。戒有上中下。若乘戒俱急者。又有三品。如持上品戒急。生无色界天。下品乘急。以无色天身闻佛说声闻法。中品乘急。闻说因缘。上品乘急。闻说中道等。若持中品戒急。生色界天。下乘急。闻说四谛。中乘急。闻说因缘。上乘急。闻说六度。...(第1499部~仁王护国般若经疏五卷)
...从报彰名。法宝但名无量四谛。既非无作。故从多数受河沙名。禀法之僧虽纯菩萨。且非发心便成正觉。故四十一位分于贤圣。此之三宝。佛是僧果。僧是佛因。法是因果。所修所证实僧成佛。佛现权僧。永异阶梯高下不改。然从别相未是同体。言同体者。三宝一体。此体觉了名佛。此体不觉名法。此体和合名僧。迷悟因果其体不分。一人一念无不具足。故华严三归以体解大道为佛。深入经藏为法。统理大众为僧。三虽在果而是一体。三宝若此方与三德无二无别。是金光明所譬三宝也。三简三涅槃。般涅槃那翻为安乐。故凡圣大小皆有涅槃。若世人适意亦是涅槃。若外道不知非想非非想定十种细想。及无想天第六心心数法。暂尔不行。故皆计为永寂涅槃。若染欲心伏名方便涅槃。若二乘菩萨论得未得。是三藏涅槃。若...(第1501部~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六卷)
...报无差对至叵避。王虽应死而获道迹。夫人幽絷。即是现净土之缘。有此多缘所以致笑也。阿那含者。第三不还果也。去此不远者。安乐国土去此十万亿佛刹。一一刹恒沙世界。何言不远。解云。以佛力故欲见即见。又光中现土显于佛顶。一念能缘言不远也。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敬上接下慈心行也。修十善业是其止行。身除三邪口离四过。意断三恶也。第二三归者。佛法僧也。在家戒亦即是十戒。具足诸戒者。道俗备受。微细不犯。威仪者。三千悉皆不缺也。第三发菩提心。是愿起意趣向。名为发心。菩提是道。佛果圆通。说为菩提。读诵大乘明修解也。行能运通说之为乘。余二不及是言大也。佛告韦提。此三种业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是叹辞也。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谛听令生闻慧。善思思慧念之修慧。烦恼贼者。...(第1502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
...。其二种见皆由感应。虽远而近。然若心性不具尘刹。则佛无应现之理。生无感见之功。故此经谈是心是佛。观迷此意则非妙宗。三第一下。正示往生因二。初正示三。初共凡夫业。此经正被顿修之机。虽修佛行。父母师长岂不孝事。轮王十戒岂不止行。但能修之心。一一称性。何妨所修慈孝之善。共于凡夫。二第二下。共二乘业。圆顿行者岂违小乘出家之式。三归众戒威仪等事。但受持之心合于一体。依于毕竟而所行之法共于二乘。三第三下。大乘不共业。依无作境起无缘誓。名发菩提心。实相不二而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终理一。信此因果方名为深。读诵大乘修三智解。运圆乘行。以此解行教其行者名为劝进。此三种业得前前者不得后后。得后后者必得前前。故今行人能修前二。前二不能修于大乘。故云余...(第1503部~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六卷)
...。是以悉云无漏。何故得免二边漏失。正以中道之法非二边所摄故。云非有漏非无漏也。此之二说。语异而意同故无乖失。若任理性而论。则一切皆名非有漏非无漏法。故大品经云。色无缚无脱乃至一切种智无缚无脱。理既无缚无脱。称理之行。岂不同名无缚无脱。无缚无脱者。即是非有漏非无漏之异名也。问曰。分别定慧为四句可尔。戒复云何。答曰。从十善三归五戒八斋戒沙弥十戒。大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亦得作四句分别其义(云云)。今不具释。问曰。上第四明禅诠次。及下第七辨修证中。皆先明有漏。次亦有漏亦无漏。次无漏。次非有漏非无漏。今分别四句法。何故异于前后乃以三为二也。答曰。前后皆约修行入证以为诠次。今欲简别法心之相事。须约言句为便。亦以诸经论中说四句皆尔故...(第1504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卷)
...三意。一明有戒无戒。二明持犯。三明忏悔。第一明有戒无戒者。出家受得禁戒故。名有戒即为三意。一明发戒机缘不同凡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自然得戒即佛是其人。无师自发。二自誓得戒即迦叶。是本辟支根性。值佛出世堕声闻数中。其答佛言。佛是我师。我是佛弟子。作是言已即便发戒。三见谛得戒即拘邻五人。佛为转四谛法轮。即悟初果因而发戒。四者三归得戒。于时未有羯磨。闻佛三说即发戒品。以其根利故。五八敬得戒。即佛姨母。佛意不欲度女人出家。姨母苦求佛。令遥授八敬。即发具戒。六者论议得戒。即须陀耶沙弥与佛论义。佛问其无常等义。事事能答。后佛问汝家在何处。答佛言。三界皆空世尊。云何乃问我家处。佛语阿难。将还僧中。为受具戒。于时年始七岁。七者善来得戒。道机时熟佛呼善...(第1504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卷)
...媚即散。余十一时形相。类此可知。二埠惕鬼者。亦作种种。恼乱行人。或如虫。缘人头面。钻刺慑慑。或击擽人两掖下。或乍抱持于人。或复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异相非一。来恼行人者。应即觉知。一心闭眼。阴而骂之作是言。我今识汝。汝是此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腊吉支。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若出家人。应诵戒序。若在家人。应诵三归五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等。鬼便却行匍匐而去。如是作种种留难相貌。及除却之法。并如禅经中广说。三魔罗恼乱者。是魔多作三种相。来破行人。一作违情事。即是作可畏五尘。二作顺情事。即是作可爱五尘令人心着。三作非违非顺事。即是作平品五尘动乱行者。是故魔名杀者。复名华箭。亦并名五箭。射五情故。一情中有三种境。对情而恼行者。五情...(第1504部~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十卷)
...云。我等非佛子不念此遗嘱。乘缓内无道戒缓堕三途。此偈去有四行半。正明上法律等三师及四众。不顺佛教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戒住之过倒令佛法灭坏三宝颓毁也。涅槃经云。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于乘缓者乃名为缓。然大乘戒即是乘戒急即是乘急也。何以故。此戒能动能出故。中道大乘此乘即是戒。何以故。此乘即能防非止恶故。乘急即戒急也。今但取三归五戒十戒等戒。不动不出为戒取。能动能出念处之观为乘。共为四句。然戒急得天人身。戒缓得四趣身。乘急能得道。乘缓不得道。初一句者乘急戒缓。乘急故得道。戒缓故堕三涂。今经中明四趣身受道。即其义也。二戒急乘缓。戒急得人天身。乘缓不得道。今有人天身不得道。即其事也。三乘急戒急。今明有人天身得道即其事也。四乘缓戒缓今明三涂身而...(第1505部~观心论疏五卷)
...蹬耳。一阙则妨事。一持戒者。经论出处甚多。且依释论有十种戒。谓不缺不破不穿不杂随道无著智所赞自在随定具足。此十通用性戒为根本。大论云。性戒者。是尸罗身口等八种。谓身三口四。更加不饮酒。是净命防意地。又云。十善是尸罗。佛不出世世常有之。故名旧戒。佛不出世。凡夫亦修八门禅。故名旧定。外道邪见六十二等旧医。乳药名为旧慧。今用三归五戒二百五十为客戒。根本净禅观练熏修为客定。四谛慧为客慧。佛出方有也。性戒者。莫问受与不受。犯即是罪。受与不受持即是善。若受戒持生福犯获罪。不受无福不受犯无罪。如伐草害畜罪同对首忏。二罪俱灭。定共戒无作者。与定俱发。有人言。入定时有。出定时无。有人言。无作依定。定在不失。定退即谢也。道共无作者。此无作依道。道无失故...(第1505部~观心论疏五卷)
...。不净治贪。因缘治痴。数息治觉观(云云)
释流水品
文云。一能流水。二能与水。与水者与安乐水也。一世安乐。二出世安乐。世安乐者。如象负水济彼枯鱼是也。出世安乐者。如发誓言。于未来世当施法食与菩提记是也。流水者。流除苦恼水也。一果报苦恼。二业因苦恼。流除果报苦恼。如治诸病人救彼渴鱼是也。流除业因苦恼者。授三归说十二因缘。赞佛十号是也。请父求方欲成流水之义。从王借象欲成与水之义。既有二能。那单以流水题品。文中既彰与水之义。题品须安流水之名。不烦于文二义双显。出经者之巧为若此也。长者者。如法华疏中十种长者义也。字者持水之子故言子也。此文是断疑中第三结缘之近由。近由又二。一弄引二正近由。弄引又二。一行恩布德。二国人称美。并如...(第1506部~金光明经文句六卷)
...二义二。初别释二义二。初释与水。二释流水。初则大慈与乐次则大悲拔苦。初又二。初列二水二释二水。今此一类世乐且在果报之益。出世唯明一实之益。若论此时结净国缘。合遍人天及以四教。二释流水二。初列二水。流除者。流去其水即是除义。二流除下释二水。言业因者。于果报外九益皆能除于业因。今十号等乃以能除显于所除。十二因缘经称甚深验。三归十号皆是圆说谶。本虽无三归之文。最胜经有真谛所译。必亦有之授法之仪阙之不可。二请父下双成二义。二既有下单示题二。初问。二文中下答。经文与题二名互显。巧不过此也。二释长者子。法华疏中具十种德。名长者。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子者下亦如王子公子也。故经云。持水大长者家中后生一子。名曰流水。二此...(第1507部~金光明经文句记六卷)
...有名。六入谓名色增长成六入根。触谓六根对外为尘所触。受谓触生三受苦乐平平。爱谓迷三受故于乐染着。取谓爱染缠绵四方求索。有谓由取造业须有来报。生谓有业既熟未来阴兴。老死等谓生须变灭悲恼萦缠。此十二支或约三世。或约二世。或约一念。虽三不同。皆以十二而对三道。即事而理。一一究竟清净自在。不纵不横而高而广。如是观者得佛菩提。略三归者。义已具也。盖三宝三德体本不异。既称南无宝胜。十号岂非归命果上三德。复说甚深十二因缘。乃是心依因中三德。迷悟极际三德无差。一体义备。三皆具足。常乐我净真是归依三宝义究竟成。当知谶师意趣深妙。四鱼生天报恩四。初鱼报生天。凡初生天以自业力有三种念。一自知从其处死。二自知今此处生。三自知先作何业得来生天。既知曩事故下酬...(第1507部~金光明经文句记六卷)
...。堪能发彼敬心。方可从受。不尔得罪也。次论法缘。道俗共用方法不同。略出六种。一梵网本。二地持本。三高昌本。四璎珞本。五新撰本。六制旨本。优婆塞戒经偏受在家。普贤观受戒法。身似高位人自譬受法。今不具列。梵网受法。 |
|
|
|
|
|
|
|
8#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4 16:00:39
|
只看該作者
是卢舍那佛为妙海王子受戒法。释迦从舍那所受诵。次转与逸多菩萨。如是二十余菩萨。次第相付什师传来。出律藏品。先受三归云。我某甲。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归依常住佛。归依常住法。归依常住僧(三说)。次三结已(三说)。次悔十不善业(更起三拜)。次赞叹受约敕谛听(三说)。直说十重相。问能持不(次第答能)。然后结撮赞叹发愿。余所未解问或师(便散)。后文言。欲受戒者。应香火请一师至佛前受。师应问。能忍十事不。割肉饴鹰。投身饿虎等(恐性地已上...(第1508部~菩萨戒义疏二卷)
...佛。归依常住法。归依常住僧(三说)。次三结已(三说)。次悔十不善业(更起三拜)。次赞叹受约敕谛听(三说)。直说十重相。问能持不(次第答能)。然后结撮赞叹发愿。余所未解问或师(便散)。后文言。欲受戒者。应香火请一师至佛前受。师应问。能忍十事不。割肉饴鹰。投身饿虎等(恐性地已上方能此制)。亦云。十里内无师。许佛像前自譬受。三归忏悔说十重。如前无异。出口为别耳。二地持经。相传是弥勒说。原本是灯明佛说。莲华菩萨受持。次第三十余菩萨传化。后有伊波勒菩萨。应迹托化传来此土。然地持是昙无谶所译。疑谶即是伊波勒。第四戒品出受戒法。若菩萨发无上菩提愿已。于同法菩萨已发愿者。有智有力善义能诵能持。于此人所。先礼足已作是言。我某甲。从大德乞受菩萨戒。大德...(第1508部~菩萨戒义疏二卷)
...。又元嘉末有玄畅法师。从魏国度在荆嘱之门。宣授菩萨戒法大略相似。不无小异。故别有畅法师本。此出昙无谶而小广地持。恐谶誓愿发起人情有此重复也。四璎珞经受菩萨戒法。前礼三世三宝(三说)。次受四不坏信。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归依戒(三说)。次忏悔十恶五逆等(三说)。次说十重戒。犯者失四十二贤圣法。问能持不(答能)。然后结撮三归。重腾前十重戒赞叹发愿言。受菩萨戒者。超度四魔越三界苦。生生不失常随行人。乃至成佛。若不受戒不名有识。畜生无异。常离三宝海。非菩萨。是邪见外道。不近人情劝化人受戒功德。胜造八万四千宝塔。有戒犯者胜无戒不犯。若真佛菩萨前受者。名上品戒。若佛灭后千里内无法师。从佛菩萨像前自誓受者。名下品戒。五新撰本者。是近代诸师所集。...(第1508部~菩萨戒义疏二卷)
...名下品戒。五新撰本者。是近代诸师所集。凡十八科。第一师初入道场礼佛。在佛边就座坐。第二弟子入道场礼佛胡跪。第三师请三宝。第四令起心念三宝如在目前。第五忏悔十不善业。第六请诸圣作师。第七请现前师。第八师赞叹弟子能发胜心。第九正乞是戒。第十教发菩萨心。第十一问遮法(有十五问)。第十二想念得戒。第十三发戒时立誓。第十四受菩萨三归(以此三归发戒十五文缺)。第十六结竟。第十七师还坐劝学。第十八说十重相结撮赞叹作礼便去。六制旨受戒法。备有在家出家方法。文广不列也。此经题名梵网。上卷文言。佛观大梵天王因陀罗网。千重文彩不相障阂。为说。无量世界犹如网目。一一世界各各不同。诸佛教门亦复如是。庄严梵身无所障阂。从譬立名。总喻一部所证参差不同如梵王网也。品名菩萨心地者...(第1508部~菩萨戒义疏二卷)
...缘经)
右三经同本异译 琉璃王经一卷 晋世竺法护别译 鸯崛髻经一卷(一名指髻经) 晋世竺法护别译 移山经一卷(一名力士移山经) 晋世竺法护别译 三摩竭经一卷(一名须摩提女经一名难国王经一名忿和檀王经) 吴世竺律炎译 大爱道般泥洹经一卷(一名佛母般泥洹经) 宋世沮渠安阳侯于杨州译 须达经一卷(一名长者须达经一名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南齐永明年求那毗地译 行七行现报经一卷(出第三十卷) 阿难同学经一卷(出第三十八卷) 增一阿含经一卷 群牛譬经一卷 国王不离先尼十梦经一卷(一名国王十梦经) 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坌身经一卷(一名波斯匿王丧母经) 施食获五福报经一卷(一名五福德经一名施色力经) 四未曾有法经一卷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一卷...(第1512部~众经目录五卷)
...抄经一卷。
右一经别出善臂菩萨经 宝鬘品抄经一卷。
右一经别出宝网经 阿难惑经一卷。
右一经出人本欲生经 抄宝积经一卷。
右一经出宝积经 合首楞严经八卷。
右一经出首楞严经 合维摩经五卷。
右一经出维摩经 过去五十三佛名经一卷。
右一经出药王药上经 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一卷 龙王结愿五龙神咒经一卷 五龙咒经一卷 大将军神咒经一卷。
右四经出大灌顶经。
大乘别生抄
一百一十七部一百三十七卷 本行六波罗蜜经一卷 阿难见水光瑞经一卷 等入法严经一卷(一名法严经) 慈仁问八十种好经一卷 菩萨诸苦行经一卷 佛印三昧经一卷 菩萨善戒毗尼藏经一卷 佛说...(第1512部~众经目录五卷)
...一卷 咒土经一卷 药咒经一卷 毒咒经一卷 血气神咒经一卷(一名取血气) 咒时气经一卷 咒小儿经一卷 咒龋齿经一卷(一名咒虫齿一名咒齿) 咒龋齿经一卷(异本) 咒牙痛经一卷 咒牙痛经一卷(异本) 咒眼痛经一卷 咒眼痛经一卷(异本) 咒贼经一卷(一云除辟贼害咒) 咒贼经一卷(异本) 卒逢贼结带咒经一卷 七佛安宅神咒经一卷 三归五戒神王名经一卷 佛说诸大地狱果报经一卷。
小乘出别生
三百五十二部三百五十二卷 善时鹅王经一卷。
右一经出正法念经 舍卫城人丧子发狂经一卷(一名梵志丧女经) 调达入地狱事经一卷 飞鸟喻经一卷 三十三天园观经一卷 四人出现世间经一卷 婆罗门避死经一卷 毗罗斯那居士五欲娱乐经一卷 波斯匿王诣...(第1512部~众经目录五卷)
...) 一切行不恒安经一卷(出三十四卷) 长寿童子病见世尊经一卷(出三十七卷) 婆罗门问佛布施得福缘经一卷(出三十七卷) 十法成就恶业入地狱经一卷(出三十七卷) 佛见牧牛者示道经一卷(出三十八卷) 比丘浴遇天子放光经一卷(出三十八卷) 魔作不净色欲娆乱经一卷(出三十九卷) 尊者瞿低迦独一思惟经一卷(出三十九卷) 人民疾疫受三归经一卷(出三十九卷) 仙人说阿修罗王归化经一卷(出三十九卷) 天于修罗欲战斗经一卷(出四十卷) 天帝释受戒经一卷(出四十卷) 逗遮婆罗门论议出家经一卷(出四十二卷) 二老男女见佛出家得道经一卷(出四十二卷) 河中草龟经一卷(出四十二卷) 佛说四蛇经一卷(一名四虺喻经出四十三卷) 恒水流澍经一卷(一名浮木譬喻经出四十...(第1512部~众经目录五卷)
...地经一卷 方等决经一卷 赞七佛偈经一卷 阿弥陀佛偈一卷 后出阿弥陀佛偈一卷 迦旃延偈经一卷(一名迦旃延说法没尽偈百二十章) 杂华经一卷 五百偈经一卷 三乘经一卷 菩萨戒经八卷 北凉沮渠蒙逊世沙门昙无谶于姑臧译 佛悔过经一卷 晋世沙门竺法护译 菩萨戒优婆塞戒坛文一卷 北凉世昙无谶与惠嵩等译 菩萨悔过法一卷 晋世竺法护译 三归及优婆塞二十二戒一卷(重翻阙本) 宋元嘉年僧伽跋摩共宝云于长干寺译 菩萨戒本一卷 后秦弘始年罗什译 菩萨戒本一卷(异本) 北凉世昙无谶本与惠嵩等译 菩萨斋法一卷(一名持斋一名法斋) 菩萨斋法一卷(一名贤首菩萨戒) 晋世竺法护译 阿惟越致菩萨戒经一卷 菩萨波罗提木叉一卷 菩萨受斋经一卷 颰陀悔过经一卷 在家律仪一卷 ...(第1512部~众经目录五卷)
...名一卷 十方佛名功德经一卷 现在十方佛名一卷 千五百佛名一卷 千佛名一卷 现在千佛名一卷 过去千佛名一卷 当来星宿劫千佛名一卷 南方佛名经一卷 贤劫五百佛名一卷 五百七十佛名一卷 百七十佛名一卷 同号佛名一卷 菩萨名二卷 诸经菩萨名二卷 六菩萨名亦当诵持经一卷。
右二十一经。是诸经所出。既未见经本。且附斯录 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一卷 龙王结愿五龙神咒经一卷 五龙咒经一卷 大将军神咒经一卷。
右四经出大灌顶经 杂咒集十卷 九十五种道杂类神咒经二卷 摩呵神咒经一卷 大总持神咒经一卷 思益咒经一卷 十方佛神咒经一卷 七佛所结麻油述咒经一卷(异本) 七佛神咒经一卷(结缕者异本) 降魔神咒经一卷 华积陀罗尼神咒经一卷 威德...(第1513部~众经目录七卷)
...一卷 咒土经一卷 药咒经一卷 毒咒经一卷 血气神咒经一卷(一云取血气) 咒时气经一卷 咒小儿经一卷 咒龋齿经一卷(一云咒虫齿一云咒齿) 咒牙痛经一卷 咒牙痛经一卷(异本) 咒龋齿经一卷(异本) 咒眼痛经一卷 咒眼痛经一卷(异本) 咒贼经一卷(一云除辟贼害咒) 咒贼经一卷(异本) 卒逢贼结带咒经一卷 七佛安宅神咒经一卷 三归五戒神王名经一卷。
右六十二经。并是诸经所出。既未见本。且附斯录。
前二百二十一经。并是后人随自意好。于大本内。抄出别行。或持偈句。便为卷部。缘此趣末岁广。妖滥日繁。今宜摄入以敦根本。
众经疑惑五
合二十部二十九卷 仁王经二卷(别录称此经是竺法护译经首又题云是罗什撰集佛语今案此经...(第1513部~众经目录七卷)
...卷(后汉安世高别译) 流离王经一卷(晋世竺法护别译) 鸯崛髻经一卷(一名指髻经)(晋世竺法护别译) 移山经一卷(一名力士移山经)(晋世竺法护别译) 三摩竭经一卷(一名须摩提女经一名难国王经一名忿和檀王经)(吴世竺律头炎译) 太爱道般泥洹经一卷(一名佛母般泥洹经)(宋世沮渠安阳侯于杨州译) 须达经一卷(一名长者须达经一名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南齐永明年求那毗地译) 行七行现报经一卷(出第三十卷) 阿难同学经一卷(出第三十八卷) 增一阿含经一卷 群牛譬经一卷 国王不离先尼十梦经一卷(一名国王十梦经) 波斯匿王太后崩尘土坌身经一卷(一名波斯匿王丧母经) 施食获五福报经一卷(一名五福德经一名施色力经) 四未曾有法经一卷 阿那邠邸化七子经...(第1513部~众经目录七卷)
...安经一卷(出第三十四卷) 长寿童子病见世尊经一卷(出第三十七卷) 婆罗门问佛布施得福经一卷(出第三十七卷) 十法成就恶业入地狱经一卷(出第三十七卷) 佛见牧牛者示道经一卷(出第三十八卷) 比丘浴遇天子放光经一卷(出第三十八卷) 魔作不净色欲娆乱经一卷(出第三十九卷) 尊者瞿低迦独一思惟经一卷(出第三十九卷) 人民疾疫受三归经一卷(出第三十九卷) 仙人说阿修罗王归化经一卷(出第三十九卷) 天于修罗欲战斗经一卷(出第四十卷) 天帝释受戒经一卷(出第四十卷) 逗遮婆罗门论义出家经一卷(出第四十二卷) 二老男女见佛出家得道经一卷(出第四十二卷) 河中草龟经一卷(出第四十三卷) 佛说四蛇经一卷(一名四虺喻经出第四十三卷) 恒水流澍经一卷(一名...(第1513部~众经目录七卷)
...世代人名) 宝梁经二卷(晋世沙门道龚译) 佛悔过经一卷(晋世沙门竺法护译) 菩萨悔过法经一卷(晋世竺法护译) 文殊师利悔过经一卷(一名文殊师利五体悔过经)(晋世竺法护译) 舍利弗悔过经一卷(一名悔过经)(晋世竺法护译) 优婆塞戒经十卷(是在家菩萨戒)(北凉世昙无谶与慧嵩等译) 菩萨戒优婆塞戒坛文一卷(北凉世昙无谶译) 三归及优婆塞二十二戒一卷(一名优婆塞)(宋元嘉年沙门求那跋摩译)
右一十二律并是众律一译定本。
众律异译二
合七部七卷 菩萨戒本一卷(后秦弘始年罗什译) 菩萨戒本一卷(北凉世昙无谶与惠嵩等译)
右二戒经同本异译 菩萨斋法一卷(一名正斋一名持斋)(晋世竺法护译) 菩萨斋法一卷(一名贤首...(第1513部~众经目录七卷)
...初所召中亦有数类名叹结。初二恒数也。非世所知故以恒量之。优婆塞下次类也。舍利弗毗昙云。离欲男女。正法华云。清信士女。大哀经云。勋士勋女。或云。善宿男女。虽有多种通名在家二众。若别说者形虽在俗元未婚娶常随如来。为二众者此是离欲二众。若曾婚娶今持五戒永断俗法则于佛法有功名曰勋士。若俗法不亏而持五戒加复八斋名善宿男女。复次直三归者名无分优婆塞。若一若二名少分。若三若四名多分。若具持五名满分。经言具足即是满分。又具持五戒近求人天即无分。兼畏生死。若志求涅槃是少分。若为众生是多分。若知戒是法界摄一切法专为佛道是满分。威仪具足者有威仪恒与礼俱。恒与戒俱。恒与无常俱。恒与慈悲俱。恒与实相俱。恒在首楞严定能种种示现。遍十界像。举足下足皆具佛法。淫舍...(第1514部~大般涅槃经疏十八卷-001)
...云。四十即四禅。八年即八定。六卷云。四十八年。冶城云。八禅中各有六行厌下苦粗障攀上胜妙出合四十八。依天台止观中四见为根本。一见三假一假四句一见十二句四见合四十八句。即是邪法四十八年。三共入见王者是化缘同然外道实无观机之智邪化先出故言是同。次是时客医为王说去。即是后异又为二。初少异后顿异。初文云。医方者如为提谓说五戒文鳞三归技艺者即是神通。如瑞应中明。治国疗病者三归翻邪入正。譬如治国。五戒治五恶譬之疗病。又归戒者皆能翻邪治恶。时王闻已即是归正驱令出国即是舍邪从是。时客医去即是顿异。又二。先观机顿异。次设教顿异。初观机中有问有答。实非显灼二往复也。初求愿者唯观一初教之机也。次王即答者根缘冥对右臂身分者右手动便譬初教中无常苦。便余身分者譬后机教并皆随顺此。即已有大机意也。又解右臂譬我...(第1514部~大般涅槃经疏十八卷-001)
...断习。别教因断多分果断一分。圆教从因至果皆称佛智皆非断非不断。不断而断断即不断。断一切有去。是去理外生死出生无漏善法。即是就理内涅槃。断塞诸道者断有所得诸道。若我无我四句皆除。不除我见者不除理内之我。今明断一切有即是破假。出生无漏即是入空。断塞诸道即是双非二边。不除我见即是入中。名为解脱。此义比诸师明哲自见之。三从三跳三归去是总结解脱。又二。一总结二论义。总结者三跳免怖结上无创疣。三归结上解脱处。即一而三是横广。即三而一是竖深。结上其性广博。他解畏猎师故三跳。怖魔外故三归。初跳喻归僧。离蜡者犹近第二跳喻归法。第三跳喻归佛。方得安隐故下文中怖鸽入舍利弗影战怖未安。又逐三宝次第。初跳喻归佛。次跳喻归法。第三跳喻归僧。具归三宝乃得无畏。有人云前是别体三归。后方是一体三归。今云不尔只于此中即是一体三归。时众未了迦叶更问而重显之。迦叶白佛若涅槃佛性下举三事论义。一问三归。二问无作乐。三问不生不灭...(第1514部~大般涅槃经疏十八卷-001)
...解脱。又二。一总结二论义。总结者三跳免怖结上无创疣。三归结上解脱处。即一而三是横广。即三而一是竖深。结上其性广博。他解畏猎师故三跳。怖魔外故三归。初跳喻归僧。离蜡者犹近第二跳喻归法。第三跳喻归佛。方得安隐故下文中怖鸽入舍利弗影战怖未安。又逐三宝次第。初跳喻归佛。次跳喻归法。第三跳喻归僧。具归三宝乃得无畏。有人云前是别体三归。后方是一体三归。今云不尔只于此中即是一体三归。时众未了迦叶更问而重显之。迦叶白佛若涅槃佛性下举三事论义。一问三归。二问无作乐。三问不生不灭。百句既广略举三问。私云于解脱后设此三问。信此三问摄万法门。初问三归者。既言解脱如来涅槃唯是一法只应一体一归而已。云何言三即是举三难一。佛答为四。一以体妙故应三。二名义科简故应三。三引证故应三。四自在故应三。初体妙故应三。若解脱涅槃定是一体不得三者则非妙非宝不可归依。即三而一即一而三乃是妙宝是可归依。文云。怖畏生死故求三归。以三归故知涅槃一即其义也。次名义科简者。解脱如来及以涅槃同皆是...(第1514部~大般涅槃经疏十八卷-001)
...。百句既广略举三问。私云于解脱后设此三问。信此三问摄万法门。初问三归者。既言解脱如来涅槃唯是一法只应一体一归而已。云何言三即是举三难一。佛答为四。一以体妙故应三。二名义科简故应三。三引证故应三。四自在故应三。初体妙故应三。若解脱涅槃定是一体不得三者则非妙非宝不可归依。即三而一即一而三乃是妙宝是可归依。文云。怖畏生死故求三归。以三归故知涅槃一即其义也。次名义科简者。解脱如来及以涅槃同皆是常。所以名同其义则异。从同故一从异故三。名一义异尚得为三。名义俱异何得不三。三引证应三者。昔别体僧上尚具三宝况一体佛上而不具三。四自在不定故应三者。昔为破邪说一为三三不乖一。今为破别说三为一一不乖三。如此三一乃是诸佛境界非下所知。迦叶复言去问无作乐。问为二。初领旨...(第1514部~大般涅槃经疏十八卷-001)
...离为多有。即人四天十七。二即因果善恶。三即三界。四即四生。五即五道。六即六道。七即七识处。河西云。色无色足五道为七。八即八福。河西云。色无色足六道为八福。此不应然。三涂云何是福。九即九众生。居二十五有等。河西云。九即八禅及欲界。我往一时下。第十六争论五戒八戒具受不具受。萨婆多具受乃得。成论不具亦得。如优婆塞戒经云。直受三归未受一戒。即名无分优婆塞。如是二分多分满分。又人师解云。并受五但持一二名一二分(云云)。文为二。先明五戒不具。次明八戒具。但是互出。我于经中下。第十七明犯重失不失。四卷毗昙有犯重舍即是失。故毗昙云。调御戒律仪有五时舍。一邪见增。二法灭尽。三命根断。四犯重禁。五罢道时。若杂心毗昙更增损之。但是薉戒除法、灭尽及犯重禁并...(第1514部~大般涅槃经疏十八卷-002)
...云。树之榛栗。传云。榛栗枣羞。说文云。榛以梓实如小栗。梵志言绝焰去时下。第四重申明不因薪炭。佛即破之明因风而至。瞿昙若人舍身下。第五复出彼难。明两身中间谁为因缘。佛即答言。终以烦恼而为其缘言有因缘。身即是命命即是身。此据一期果报。一业所得有因缘故。身异命异者。据色心连持谓之为命。五阴名身。其义异也。梵志言唯愿为我下。第三归伏又有三番。此初请说。次佛答又二。先答次牒。计之亦名印述世尊我已知已下。第二领解。次佛重征。次世尊火即烦恼下。第三委陈已解。经五日已得罗汉果者说其证果。赊促机悟早晚。外道众中复有富那下。第五外道。彼之所执即是边见。虽有其执恐有屈滞不敢述之。故且举问。就文有二。初论义。后归伏。此初论义自有四番。此即初番举六十二见问。...(第1514部~大般涅槃经疏十八卷-002)
...取从无明爱起即是枝末。所以名新。无前诸失。上云。无明为父贪爱为母。若尊敬此死入无间。又云。生死本际凡有二种无明与爱此岂非故。今约三世现在望过去无明。是故。未来望现在爱即是故。与观师同又不失三世。文云。我今已得正法净眼。或法眼净此应无异。特是左右之异。十五日后得罗汉者。悟有早晚。犊子梵志下。第七外道文为三。一缘起二论义。三归伏。亦以默然为缘起者。不得例前表其儒雅。是故徐详待三方答。犊子言下二是论义。此无自执但咨正义故因佛默。先问默意。次佛思。默意乃开问端。次犊子言下正论义。既无自执但问正义。于中二。先问法。次问人。初问法中二。先问。次佛答。答中又二。先许。次正答三种十种。于中先双释。次双结。于释中云解脱欲者。此是无贪善根。次问能修善断...(第1514部~大般涅槃经疏十八卷-003)
...修习先访其人。若有高例我亦随修。此中但问出家。二众兼得。四众。断一切有者。此明罗汉即出家二众。得阿那含者。即问在家二众。度疑彼岸者。少分称得度。此中再明优婆塞者。有离欲者有妻子者。文云。受五欲乐而心无疑网者。是佛皆答非一二三乃至五百者何。如大品明大数五千分。然诸经中多明五百弟子。此是数方之言。从世尊我于今者乐说譬下。第三归伏。于中五。先请述。次佛许。三述己。四请出家。佛令四月试。优婆塞经明必四月。言四月者只是。一时。根性不同复不一种。闻不一种即求出家。五佛听出家。出家后修行得益。言二法者。或言止观。或定慧。奢摩舍摩轻重音异。报佛恩者。依法修行是报佛恩。纳衣梵志下。第八外道。此亦出家外道常服此纳。因衣名人。此间亦有麻襦。杯度之流。文为...(第1514部~大般涅槃经疏十八卷-003)
...宝名即便合口。四谛名者。贤愚经中。闻四谛名鹦鹉生天。空理名者。真境无名无所不名。故闻此空名。即便悟道成圣断惑。胜行名者。大品言。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又请观音明六字章句。即六妙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鬼神名者。一者善神王名。二者恶神王名。佛告阿难是娑罗林外下。第四兼化须跋。文为三。一缘起。二论义。三归伏。初缘起又三。一告阿难。二阿难奉命。三相随而来。初文须跋陀罗此有二翻。一云好贤。二云善贤。虽得五通未舍憍慢者。慢是散心之惑。既得上定应伏下惑。而言未舍憍慢者。数论两解。若依数义。慢从他使背上而起。彼既得非想定。即缘彼地而起慢也。故言未舍憍慢。若依论解。慢是散心烦恼此实已伏。非想一地犹有慢在。且慢本自高。而彼得下定...(第1514部~大般涅槃经疏十八卷-003)
...如来重破。汝虽言调心。而犹有计非想处而为涅槃。涅槃无想汝自计之。岂是调心。前断三界思惟烦恼。是除粗想。而复计有涅槃。是存细想。其中云汝师郁头蓝弗后退非想定作飞狸身。所以然者。此外道本欲界身得非想定。为众鸟所闹乃发誓愿。愿作飞狸残害鱼鸟。后时退定遂受此身。然其得定以为涅槃。生大邪见后堕无间是受恶身。世尊云何能断诸有下。第三归伏。文为三。一请说无想之法。二时众得益。三须跋悟道。私谓。此悟道文少应如后分。此下请说无想之法又二。先请。次答。答文自二。初略后广。此初略说实想者。若从境为名应言实相。若从智为名即云实想。想是智名。相是境名。须跋言云何下。第二更请广说。于中先请。次佛答。答中文云。随所灭处名真实想者。此有二义。一者以真实智断诸烦恼。...(第1514部~大般涅槃经疏十八卷-003)
...二疏缘起。经缘起者。有双卷六卷大本。双卷明八十入灭不辨常住。盖小缘所感三藏教也。六卷与大本皆明常住。俱是大缘所感。同座异闻。例如大小品耳。又云小本是法显于天竺钞。初分翻为六卷。大本上帙是道猛赍来。斯乃广略二文耳。世犹惑焉。若是异闻那忽问词答旨两本皆同。若是钞者只应存略那忽前后。大本则如来说偷狗。六卷迦叶问偷狗。大本偈说三归。六卷长行说三归。解云问词答旨所同处少不同处多。昔钞梵文尚无前后。秦人翻译逐意奚互。于二义无妨也。昔道猛亡身天竺唯赍五品还。谓寿命。金刚身。名字功德。如来性。大众问等品。到西凉州值沮渠蒙逊割据陇后自号玄始。其号三年请昙无罗谶。共猛译五品得二十卷。逊恨文义不圆。再遣使外国。更得八品。谓病行。圣行。梵行。婴儿行。德王。师子吼。迦叶。陈如等...(第1515部~大般涅槃经玄义二卷)
...也。竺法护于晋太康元年译。上帙为光赞。罗什又重译为十卷。名小品。是知小品亦是抄其前分。若然者。则次说为是。以六卷但尽菩萨品故。斯乃广略者。六卷则略抄前段。大本则广有后文。世犹惑焉者。或云异闻或谓广略难可准定。故人尚疑如来说。偷狗等者。示其前后不同也。如来说则在后。迦叶问则在前。偷谓盗贼。以喻见魔。狗喻爱魔。如四依品。说三归在如来性品。秦人弥译者六卷。东晋所翻大本。北凉所翻俱非秦代。而言秦人者。但姚秦翻译最盛。故义学之家相承而用。[打-丁+奚]互者。[打-丁+奚]胡计切。换也。或作系奚者。俱误。昔道猛等者。按译经图纪及僧传并云昙无谶。以玄始元年岁次壬子至姑臧。赍涅槃前分十卷。止于俗舍。逊闻谶名厚遇请译。遂以玄始三年岁次甲寅起首。至玄始...(第1516部~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四卷)
...至。虽复圣德殷勤恩存救免。而身命是资。理难顿夺。寔宜导之以渐稍启其源。故燧人改火变腥为熟。腥熟既变。盖佛教之萌兆也。君子曰。沈侯学综玄儒理兼孔释。匪斯人子奚有斯论乎。所以尔者。太昊本应声大士。仲尼即儒童菩萨。先游兹土权行渐化。愍济五浊宣布五常。而吾子未访所闻。今粗为陈其本。何者。佛初成道。近接下凡。爰开小教。因尸利而说三归。因末伽而说五戒。为迦王而说十善。为长者而说六斋。此四者何耶。三归劝其舍邪。五戒防其行恶。十善使其招贵。六斋令其得乐。释名云。归向也。戒止也。善嘉也。斋肃也。言三归者。教其归向三尊防止五欲。备延嘉贶肃敬容仪。则冥只欣萃征庆允洽者矣。一曰不杀。二谓不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为五戒也。戒者。禁也。勒也。勒身口如马着辔。禁情欲如猴带锁。智度论云。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恐怖中戒为守护。死闇冥中戒为明灯。三恶道中戒为桥梁。生死海中戒为大船也。夫不杀者。如负天蹐地之属。圆首方足之俦。水...(第1517部~辨正论十卷)
...道乃至涅槃不说一字。如楞伽说。又涅槃经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菩萨具足多闻等。六或有众生。于此世中三乘根性定者。见佛从初即说三乘教法。乃至涅槃更无余说。如上密迹力士经及大品经说者是。七或有众生。于此世中三乘根不定故。堪进入同教一乘者。即见自所得三乘之法皆依一乘无尽教起。是彼方便阿含施设。是故诸有所修。皆回向一乘。如会三归一等。又如上所引三乘与一乘同时说者等。八或有众生。于此世中三乘根不定故。堪可进入别教一乘者。即知彼三乘等法。本来不异别教一乘。何以故。为彼所目故。更无异事故。如法华经同教说者是。九或有众生。于此世中具有普贤机者。即见如来从初成道乃至涅槃一切佛法普于初时第二七日海印定中。自在演说无尽具足主伴无穷因陀罗网微细境界。本末...(第1518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四卷)
...师。谓自在天等。故立佛宝。二为翻外道邪论等。故立法宝。三为翻外道邪众等。故立僧宝。故涅槃经云。归依于佛者。是真优婆塞。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天神。归依于法者。则离于杀害终不更归依外道诸典籍。归依于僧者。不求诸外道等。二为除病。谓须良医并药及看病人。故诸病悉愈。三宝亦尔故不增减。三为出怖。如经云。若得一跳即譬一归。若得三跳即譬三归。是故三宝慈悲救众生生死苦。是故三跳得出怖也。四为生缘念故。为令众生念佛求一切智。故立佛宝。为令念法求证真如。故立法宝。为令念僧求入圣众数。故立僧宝。故杂心论云。为开众生佛法僧念故说三宝也。五约三义故立三宝。一调御师。二调御师法。三调御师弟子。故宝性论云。问曰。依何等义故立三宝。答曰。偈言依调御师所证弟子故也。六约...(第1519部~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
...终教说。或以离言真法为法宝。如此经云云。当知此约顿教显耳。若依一乘。约有十法。谓理事教义因果人法解行。皆就轨范义说。具足主伴无尽因陀罗网等。如此经说此据别教言。若摄方便。前诸教法并在其中。余可准知。僧宝体者。小乘中若依毗昙宗。僧有二种。一应供僧。上尽诸佛下极至于凡夫沙弥通是僧。是故檀越僧次请一不拣上下。悉得供僧之福。二三归僧。唯取声闻人中四果四向以为僧。以凡僧无圣德不可归。故不取也。缘觉出世无和合众不成僧。菩萨单一不成僧。佛是佛宝亦非僧。又声闻中。唯无漏宝功德为僧宝体。有漏非可重故非宝也。又依彼宗僧又有二。一第一义僧。谓出家四果圣人。二等僧。谓凡夫僧。圣中有三。一生身。即报五阴。二等智。有漏戒定等。即方便善五阴。三无漏五阴。前二相从...(第1519部~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
...。犯菩萨戒等。此约三乘终教说。或通归二无漏。此有二义。一如前愚法亦是可归。以诸趣寂皆究竟故。诸不定性必回心故。余宝准之。此约始教说。二此大乘中自有二无漏故。又亦自有三乘法故。故说通二非摄愚法。此通始终渐教说也。四舍相归真门。谓自宗中唯同相三宝究竟安隐故令归依。余非究竟故佛劝舍。是故涅槃经云。汝今不应如诸声闻凡夫之人分别三归。何以故。于佛性中即有法僧。为欲化度声闻凡夫故。分别说三归异相。又云。若于三宝修异相者。当知是章清净三归即无依处。此等经意。劝舍别归同。当知此约终教。及顿教说也。或亦通收皆可宝重。悉为佛依故。此约三乘教说。五舍末归本门。唯一乘中十二宝具足主伴穷于法界。尽三世间摄一切法。是真归处。余随物机亏盈不定。或亦通收。以本末圆融无二相故。摄方便故。同一法界故。是故乃至人天所得亦在其中。余义准之。
第七业用优劣者。三三宝中别...(第1519部~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
...一望于多。有有体无体故。能摄他同己。废己同他。无有障碍。多望于一有无体有体。亦能废己同他摄他同己。亦无障碍。亦同他己亦同己他。非同他己非同己他。二句无碍圆融自在。思之可见。相即义竟。三体用双融有无门者有六句。一以体无不用故。举体全用即唯用而无体。但有相入无相即故。二以。用无不体故全用归体。唯体而无用。但有相即无相入也。三归体之用不碍其用。全用之体不失其体。是故体用不碍双存。即亦入亦即。无有障碍镕融自在。四全用之体体泯。全体之用用亡。是则体用交彻形夺两非。即入同源圆融一味。五合前四句。同一缘起无碍俱存。六泯前五句绝待离言。应可去情如理思。摄缘起异体门竟。
二诸缘互应门者。谓众缘之中以于一缘应多缘故。各与彼多全为其一。是故此一...(第1519部~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
...足一切功德者。何故要须威仪等戒行耶。答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久被尘累。而有粗秽之垢。若人唯念宝性。不以种种磨治。终不得净真如之法体性空净。久被无明烦恼垢染。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持戒定慧种种熏修。终无净时。准此义故理须持戒也。问出家五众。超然出俗可具威仪。在家之流。身缠俗网宁无愆犯。答出家之辈自有严科。在家之俦通持五戒。夫三归五戒者。盖是出苦海之津梁。趣涅槃之根本。作毗尼之渐次。为七众之崇基。万善藉此而生。寔佛法之平地。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当知。戒为定体。慧为定用。三学圆备即证菩提。四分律云。第一持戒不毁犯。比丘威仪自端严。怨家之人不能近。若不如法即被诃。依此义理故。云威仪住持有则德。三者。柔和质直摄生德。谓大智照真名为质直。大悲...(第1520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一卷)
...有隋褫运戎马生郊。灾起四凶毒流百姓。慧灯既隐法雨将收。赖我大唐。上应乾心下协黎愿。补天以丽三象。纽地以安五岳。生民蒙再造之恩。释门荷中兴之赐。方欣六兹五常四彼三皇。反淳朴之风。行无为之化。窃见傅奕所上诽毁之事。在司既不施行。奕乃公然远近流布。人间酒席竞为戏谈。有累清风寔秽华俗。长物邪见损国福田。理不可也。伏惟殿下。往藉三归久资十善。赴苍生之望。膺大宝之期。道协隆平德光副后。发洊雷之响则蛰户俱开。启明离之晖则幽衢并镜。赫矣允矣。难得名矣。固以汉光重世周卜永年。复能降意福门回情胜境。津梁在念墙堑为心。伏愿折邪见幢然正法炬。像化攸寄深幸兹乎。不住愤懑惄焉之志。谨上破邪论二卷。尘黩威严。伏增悚息。谨启。
武德五年正月二十七日济法寺...(第1524部~破邪论二卷)
...然自失也魏书云。蔡愔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立像。明帝令画工图写像形。置于清凉台及显节陵上。经文缄于兰台石室。愔之还也。以白马负经而来汉。因立白马寺于洛阳雍门西。其经旨不抵言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有过去当今未来三世也。其修道阶次心行等级非一。皆缘浅以至深。藉微以为着。率在于积仁顺蠲嗜欲。习虚静而成通照也。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受三归也。三归如君子之三畏。又有五戒。断杀盗淫妄语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云奉持之则生人天胜处。离鬼畜诸苦。言善恶之处凡有六道。在其防心正身口断妄语。总谓之十善道也。能具此者。近获天报远得菩提四月八日夜从母右胁而生。当周昭鲁庄之世。姿相超异者三十二种。天降嘉瑞以应之。亦三十二。佛既去世。弟子等以香木焚身。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其色红白...(第1524部~破邪论二卷)
...卷 异信异欲经一卷 向邪违法经一卷 说法难值经一卷 增一阿含经一卷(出增一阿含) 积木烧燃经一卷(与树经大同小异) 恒水流澍经一卷 邪业自活法经一卷(出生经) 栴檀涂塔经一卷 眼色相系经一卷 处中行道经一卷(出杂阿含) 无始本际经一卷 往古造行经一卷 舍诸世务经一卷 众生未然三界经一卷 有众生三世作恶经一卷 人民疾疫受三归经一卷(出阿含) 信人者生五种过患经一卷 四大色身生厌离经一卷 以金贡太山赎罪经一卷(世注入疑录)
右一百三十二部。合一百四十二卷。惠帝世。沙门释法炬出。初炬共法立同出。立死后。炬又自出。多出大部。与立所出每相参合。广略异耳。僧祐录全不载。既见旧别诸录。依取继之。庶知有据以考正伪焉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二卷(...(第1528部~大唐内典录十卷)
... 比丘尼十戒经 受十善戒法 沙弥尼戒经 贤者五福经 贤者五戒经(或云贤者威仪经) 优婆塞五戒经 优婆塞威仪经 波若得经 观世楼炭经 本行六波罗蜜经 定意三昧经 般舟三昧念佛章经 庾伽三磨斯经(隋言修行略一名达磨多罗法一名摩多罗菩萨撰禅法要集) 禅定方便次第法经 禅要呵欲经 七万三千神王护比丘咒经 十二万神王护比丘咒经 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 百结神王护身咒经 宫宅神王守镇左右咒经 冢墓因缘四方神咒经 伏魔封印大神咒经 摩尼罗亶大神咒经 召五方龙王摄疫毒神咒经(自七万三千神王已下至此并有灌顶字今总为大灌顶经) 梵天神策经 普广经(右二卷并药师合成一部合前为灌顶经凡十二卷) 七佛所结麻油术咒(异本出) 七佛神咒(有结缕法异出本) 陀罗尼章...(第1528部~大唐内典录十卷)
...大神咒经 召五方龙王摄疫毒神咒经(自七万三千神王已下至此并有灌顶字今总为大灌顶经) 梵天神策经 普广经(右二卷并药师合成一部合前为灌顶经凡十二卷) 七佛所结麻油术咒(异本出) 七佛神咒(有结缕法异出本) 陀罗尼章句经 摩尼罗亶神王咒按摩经(或无王字) 五龙咒毒经 龋齿咒经(或云咒龋齿或云咒齿) 七佛安宅神咒经 安宅经 三归五戒神王名一卷(道安法护经目有神咒三卷此神王名既入中即非失译)
右五十三经。合五十七卷。并是僧祐三藏集记新录失译见有经本者。八百四十六部。合八百九十五卷。已外散入诸代世录。所余附此为晋下失源。
大唐内典录卷第三下
前后二秦传译佛经录第六
自晋氏失御天下分崩。匈奴焚雒伊瀍泾渭。非曰常京。...(第1528部~大唐内典录十卷)
...寺第二出与谶翻八卷小异见祖录及高僧传后弟子定林寺更出二品成三十卷) 杂阿毗昙心十三卷(初伊叶波罗出至择品停及续译都讫见高僧传) 四分尼羯磨(元嘉八年祗桓寺出第二译与魏昙帝出同见高僧传别录宝唱录) 优婆塞五戒略论(元嘉八年只桓寺出亦云五戒相亦云五戒略论见高僧传及宝唱录) 善信二十二戒(亦云离欲优婆塞优婆夷具行二十二戒亦云三归优婆塞戒见高僧传) 沙弥威仪 经律分异记。
右七部。合三十八卷。罽宾国三藏法师求那跋摩。宋言功德铠。元嘉年来达于建业。文帝引见劳问殷勤。因问。持斋不杀。迫以身殉物不获从志。摩答以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帝乃抚几叹之。事在僧传。乃敕住只桓。供给隆厚。译前经论或有布花座下来鲜更荣。摩后终于只桓。预作遗偈三十六行云...(第1528部~大唐内典录十卷)
... 西晋竺法护于长安青门译 鸯崛髻经(五纸一名指髻经)
西晋竺法护译 力士移山经(五纸一名移山经)
西晋竺法护译 三摩竭经(八纸一名须摩提女经一名难国王经一名恕和檀王经)
吴时竺律头炎译 大爱道般泥洹经(四纸一名佛母般泥洹经)
宋时沮渠安阳侯于杨都译 须达经(三纸一名长者须达经一名三归五戒慈心厌德经)
南齐永明年求那毗地于杨都译 行七行现报经(一纸出第三十卷) 阿难同学经(四纸出第三十八卷) 增一阿含经(三纸) 群牛譬经(二纸) 国王不犁先尼十梦经(五纸一名国王七梦经) 波斯匿母崩土坌身经(五纸一名波斯匿王丧母经) 施食获五福报经(二纸一名福德经一名施色力经) 四未曾有法经(二纸) 阿...(第1528部~大唐内典录十卷)
...身佛尽本习(释慧远什答) 佛成佛时断何累(王稚远什答)
右续法论第五帙(解脱集一卷) 法华经后序(释僧睿) 妙法莲华经序(释慧远) 妙法莲华经宗要序(释惠观) 与竺道生书(刘遗民) 法华经论 辩三乘论(支道林) 无三乘统论(释慧远) 问释道安三乘并书(竺法汰) 问三乘一乘(什答) 问得三乘(王稚远什师答) 问三归(王稚远什师答) 问辟支佛(王稚远什师答) 四阿含慕抄序 长阿含经序(僧肇) 三法度经序(释慧远) 正诬论 了本生死经注序 法句经序 明佛论(宗少文) 譬道论(孙兴公) 坐右铭(支道林) 道学诫(支道林) 切悟章(支道林) 支道林答谢长遐书 离识观(颜延年) 张景胤与从弟景玄书(论西方并答) 奉法要(郄嘉宾) 七众...(第1528部~大唐内典录十卷)
...往往间起可略而言。
信度河侧千余里。陂泽间有数百千户。于此宅居。其性刚烈唯杀是务。牧牛自活无所系命。若男若女无贵无贱。剃须发服袈裟。像类苾刍而行俗事。专执小见非斥大乘。闻诸先志曰。昔此地民庶安忍但事凶残。时有罗汉愍其颠坠。为化彼故乘虚而来。现大神通示希有事。令众信受渐导言教。诸人敬悦愿奉指诲。罗汉知众心顺为授三归。息其凶暴悉断生杀。剃发染衣恭行法教。年代浸远世易时移。守善既亏余风不殄。虽服法衣尝无戒善。子孙奕世习以成俗。从此东行九百余里。渡信度河东岸至茂罗三部卢国(西印度境)
茂罗三部卢国。周四千余里。国大都城周三十余里。居人殷盛家室富饶。役属磔迦国。土田良沃气序调顺。风俗质直好学尚德。多事天神少信佛法。伽蓝十余...(第1530部~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二
起阿耆尼国终羯若鞠阇国。
从此西行至阿耆尼国阿父师泉。泉在道南沙崖。崖高数丈。水自半而出。相传云。旧有商侣数百在涂水尽。至此困乏不知所为。时众中有一僧。不裹行资依众乞活。众议曰。是僧事佛。是故我曹供养。虽涉万里无所赍携。今我等熬然竟不忧念。宜共白之。僧曰。汝等欲得水者。宜各礼佛受三归五戒。我为汝等登崖作水。众既危困咸从其命。受戒讫。僧教曰。吾上崖后汝等当唤阿父师为我下水。任须多少言之。其去少时众人如教而请。须臾水下充足。大众无不欢荷。师竟不来。众人上观已寂灭矣。大小悲号。依西域法焚之。于坐处聚甎石为塔。塔今犹在。水亦不绝。行旅往来随众多少。下有细粗。若无人时津液而已。法师与众宿于泉侧。明发又经...(第1531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
...意。发言呜噎酸感。傍人侍臣及僧无不哽泣。观蒸蒸之情。亦今之舜也。言讫升殿东阁。令少詹事张行成宣恩宥降京畿见禁囚徒。然后剃发观斋。及赐王公已下束帛讫。屏人下阁礼佛。与妃等巡历廊宇。至法师房。制五言诗帖于户曰。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法轮含日转。花盖接云飞。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幡虹遥合彩。空外迥分晖。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观讫还宫。是时缁素欢欣更相庆慰。莫不歌玄风重盛遗法再隆。近古以来未曾有也。其日。
敕追法师还北阙。二十三年夏四月驾幸翠微宫。 皇太子及法师并陪从。既至处分之外。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及西域先圣遗芳故迹。皆引经詶对。 帝深信纳。数攘袂叹曰。朕共师相逢晚。不得广兴佛事。 帝发京时。虽少违和。而神威睿虑无减平...(第1531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
...久矣。玄奘今日申后酉前。于显庆殿庭帷内见有一雀背羽俱丹。腹足咸赤。从南飞来入帐。止于御座徘徊踊跃。貌甚从容。见是异禽。乃谓之曰。皇后在孕。未遂分诞。玄奘深怀忧惧。愿乞平安。若如所祈。为陈喜相。雀乃回旋。蹀足示平安之仪。了然解人意。玄奘深心欢喜。举手唤之。又徐徐相向。乃至逼之不惧。抚之不惊。左右之人。咸悉共见。玄奘因为受三归。报其雅意。未及执捉。从其徘徊。遂复飞去。伏惟皇帝皇后。德通神明。恩加兆庶。礼和乐洽。仁深义远。故使羽族呈祥。神禽效质。显子孙之茂。彰八百之隆。既为曩代之休符。亦是当今之灵贶。玄奘轻生有幸。肇属嘉祥。喜抃之深。不敢缄默。略疏梗概。谨以奏闻。若其羽翼之威仪。阳精之淳伟。历代之稽古。出见之方表。所不知也。谨言。表进已顷...(第1531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
...成康之隆。未至于此。是故卿云纷郁。江海无波。日域遵风。龙乡沐化。荡荡乎。巍巍乎。难得而备言矣。既而道格穹苍。明神降福。令月嘉晨。皇子载诞。天枝广茂。琼萼增敷。率土怀生。莫不庆赖。在于玄奘。特百恒情。岂直喜圣后之平安。实亦欣如来之有嗣。伏愿不违前。
敕。即听出家。移人王之胤。为法王之子。披着法服。制立法名。授以三归。列于僧数。绍隆像化。阐播玄风。再秀禅林。重晖觉苑。追净眼之茂迹。践月盖之高踪。断二种缠。成无等觉。色身微妙。譬彼山王。焰网庄严。过于日月。然后荫慈云于大千之境。扬慧炬于百亿之洲。振法鼓而挫天魔。麾胜幡而摧外道。接沈流于倒海。扑燎火于邪山。竭烦恼之深河。碎无明之巨[穀-禾+卵]。为天人师。作调御士。唯愿先庙先灵。藉...(第1531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
...孙祉而升彼岸。
皇帝皇后。因子福而享万春。永握灵图。常临九域。子能如此。方名大孝。始曰荣亲。所以释迦弃国而务菩提。盖为此也。岂得以东平琐琐之善。陈思庸庸之才。并日而论优劣。同年而议深浅矣。谨即严衣棒钵。以望善来之宾。拂座清涂。用伫逾城之驾。不胜庆慰翘颙之至。谨奉表以闻。轻触。
宸威。追深战越。当即受三归服袈裟。虽保养育。所居常近于法师。十二月五日满月。敕为佛光王度七人。仍请法师为王剃发。法师进表谢曰。沙门玄奘言。昨奉恩旨。令玄奘为佛光王剃发。并敕度七人。所剃之发。则王之烦恼落也。所度之僧。则王之侍卫具也。是用震动波旬之殿。踊跃净居之怀弘愿既宣景福弥盛。岂谓庸贱之手。得效伎于天肤。凡庶之人。蒙入道于嘉会。上下欣抃。...(第1531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
...卵生龙宫。卵生金翅鸟宫。树南有胎生龙宫。胎生金翅鸟宫。树西有湿生龙宫。湿生金翅鸟宫。树北有化生龙宫。化生金翅鸟宫。各各纵广六千由旬。庄饰如上。若卵生金翅鸟飞下海中。以翅搏水水即两披。深二百由旬。取卵生龙随意而食之(华严经云。此鸟食龙所扇之风。风若入人眼人眼则失明故不来人间恐损人眼也)胎湿化等亦复如是(涅槃经云唯不能食受三归者)有化龙子。于六斋日受斋八禁。时金翅鸟欲取食之。衔上须弥山北大铁树上。高十六万里。求觅其尾了不可得。鸟闻亦受五戒。又观佛三昧经云。金翅鸟王。名曰正音。于众羽族快乐自在。于阎浮提日食一龙王及五百小龙。于四天下更食。日日数亦如上。周而复始。经八千岁死相既现。诸龙吐毒不能得食。饥逼慞惶求不得安。至金刚山。从金刚山直下。...(第1532-01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1)
...。酸楚铁墙。纵广八万由旬。爆声震骇臭烟蓬勃。如鱼在[金*敖]脂血焦然。间无暂乐触缘皆苦。动转不得缠缚甚严。东西交过上下通彻。此间劫烧徙寄他方。他方劫尽还归此处。如是展转经无量劫。愿令修福悉皆忏悔。当愿镬汤清净变作华池。炉炭氛氲化成香盖。危昂剑树即是琼林。蓊郁刀山真如鹫岭。铜柱变色永竖法幢。铁网改形方开净土。牛头掷刃更受三归。狱卒弃鞭还持五戒。怨家和解。宁有带忿之容。债主喜欢。人无含嗔之色。亡头失首之客。藉此完全。粉骨麋筋之士。因兹平复也。
会名部第二
问曰。云何名地狱耶。答曰。依立世阿毗昙论云。梵名泥犁耶。以无戏乐故。又无喜乐故。又无行出故。又无福德故。又因不除离恶业故。故于中生。复说。此道于欲界中最为下劣。名曰非道...(第1532-01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1)
...一切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然日光不作是意。我当先照大山乃至后照大地。由山有高下故照有前后。如来亦尔。平等普救。然机有利钝感佛前后。见闻不同大小有异。
依弥沙塞律云。佛得道七日受解脱乐。有五百乘车载石蜜外国兴生。路由树过。车主兄弟二人。离谓波利。创奉蜜麨。四王奉钵。佛受之已为说三归。又更七日文鳞龙王。奉非人食。后过七日斯那奉食。姊妹四人受三归依。复过七日梵王来请转法轮。又普曜经云。时梵王与六万八千梵王眷属来诣佛所。稽首足下请转法轮。佛受请已。言我宿命在波罗柰供养六百亿佛。应在此转法轮。由观树七日以报其恩。故未说法。
又智度论云。佛成道已不即说法。于五十七日。今捡括机缘然后说法。初七日思大乘法化。第七七日用于小乘以拟众生。
又菩萨璎珞经云...(第1532-01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2)
...德比丘。为护法因缘生不动国。又维摩经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等。或说二行而生净土。如梁摄论云。出世善法者。无分别智及后得智所生善根。为出世善法名因。或用定慧为乘。或说三行而生净土。如涅槃经云。思惟三三昧空无作无相而生净土。又观经云。令未来一切凡夫生极乐国。当修三业。一孝养父母事师不杀修十善业。二受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是三事是名净业。或说四行而生净土。如维摩经云。行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或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谓布施爱语利益同事。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或说五行而生净土。如净土论云。一者礼拜。二者赞叹。三者作愿。四者观察...(第1532-01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2)
...会。起千尺之尊仪。摸万仞之道树。设供上林鳞集大众。于是四部欣跃虔诚弘化。每岁良辰三会无缺。自齐代驭历法缘增广。文宣德教弥纶斯业。从此已来大会罕集行者希简。设有修学安心无法。今录诸经依之修行。冀通八正则芬列于紫宫。化流十善则晖焕于兜率。功被下生泽均初会也。
受戒部第二
述曰。若是居家白衣未受戒者。先受翻邪三归。日别六时随时便受。显归三宝。自誓不回必得上生。若出家五众已受得戒。但依修行。不须别受。若无戒行追空念善。亦不得生。故智度论云。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三说)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如是三说)又处胎经。佛告弥勒偈云。
汝所三会人 是吾先所化
九十六亿人 受吾五戒...(第1532-01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2)
...时便受。显归三宝。自誓不回必得上生。若出家五众已受得戒。但依修行。不须别受。若无戒行追空念善。亦不得生。故智度论云。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三说)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如是三说)又处胎经。佛告弥勒偈云。
汝所三会人 是吾先所化
九十六亿人 受吾五戒者
次是三归人 九十二亿者
一称南无佛 皆得成佛道
述曰。广明三归功力。具如敬福论三卷说。既受得三归。次须受十善戒法。若不行十善。定不得上生。应具修威仪。至一出家人前诫勖己心至诚忏悔。然后受云。我某甲尽形寿。于一切有情上下不简凡圣不起杀心。乃至第十。我某甲尽形寿。于一切有情上下不简凡圣不起邪见(如是三说)
我某甲尽形寿。于一切有情上下不简凡圣不起杀心竟。乃至第十我某甲尽形寿。于一切有情上下不简凡圣不起邪见竟...(第1532-01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2)
...提。佛言。一切勇。乃往过去无数阿僧祇劫有佛世尊。号曰宝德。我时作摩纳之子。此会众生住佛智慧者。往昔之时悉在鹿中。我时发愿。如是诸鹿我皆令住佛智慧中。时鹿闻已寻皆发愿得如是。一切勇。此会大众因彼善根当得阿耨菩提。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修善。以清净心归佛法僧。十拍手顷不生余心。命终生白摩尼天。五欲恣情心意悦乐。三归功德乃至报尽。于未来世得至涅槃。又无上处经云。佛告比丘。有三无上处。一佛无上处。二法无上处。三僧无上处。若诸众生两足四足无足多足。若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来于中说无上处。若有众生。于无上处起信向心者。于天人中得无上果报。
大诚部第三
如出生菩提心经云。尔时迦叶婆罗门白佛言。世尊。发菩提心...(第1532-02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 依度人经云。既着袈裟已礼佛行道。道俗从后绕三匝已。复自说偈生庆荷意云。
遇哉值佛者 何人谁不喜
福愿与时会 我今获法利
行道匝已。又礼大众及二师竟。然后在下行坐受六亲拜。荷出家离俗意心怀欢喜。父母诸亲皆为作礼。悦其道意。应中前剃发最好令及得斋。依毗尼母论云。剃发着袈裟已。然后和尚为受三归五戒等(自外法用不可具述。临时斟酌生善弥胜)
引证部第四
如杂宝藏经云。昔有一妇女。端正殊妙。于外道法中出家修道。时人问言。颜貌如是应当在俗。何故出家。女人答言。如我今日非不端正。但以小来厌恶淫欲。今故出家我在家时。以端正故早蒙处分。早生男儿。儿遂长大端正无比。转觉羸损如似病者。我即问儿病之由状。儿...(第1532-02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灭后有诸比丘。于山泽中修行佛法。坚持禁戒如人护眼。因是即得阿罗汉。时空泽中有一猕猴至罗汉所。见于罗汉坐禅入定。即取罗汉座具被作袈裟。如沙门法。偏袒右肩。手擎香炉绕比丘行。时彼比丘从定觉已。见此猕猴有好善心。即为弹指告猕猴言。法子。汝今应发无上道心。猕猴闻说欢喜踊跃。五体投地敬礼比丘。起复采华散比丘上。尔时比丘即为猕猴说三归依。尔时猕猴即起合掌白言。大德。我今欲归依佛法僧。比丘为受三归已。次当忏悔具说罪业。我得罗汉能除众生无量重罪。如是殷勤三为忏已告猕猴言。法子。汝今清净。是名菩萨。汝今尽形受五戒已求阿耨菩提。尔时猕猴依教受已发愿已竟。踊跃欢喜。走上高山缘树坠死。由受五戒破畜生业。即生兜率天上值一生补处菩萨。为说无上道心。即持天华下空泽中供养罗汉。罗汉见已即便微笑。告言。天王。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终不...(第1532-02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满十八隔具受诸苦。寿命一劫。劫尽更生。如是经历诸大地狱满八万四千劫。从地狱出堕饿鬼中。吞饮镕铜经八万四千岁。从饿鬼出复堕牛猪狗猴中。各五百身。缘前供养持戒比丘结誓要重。今复遇我得生天上。持戒比丘即我身是。放逸比丘即汝身是。猕猴天子闻此语已心惊毛竖。忏悔前罪即还天上。
佛告大王。彼猕猴者。虽是畜生。一见罗汉受持三归及以五戒。缘前功德超越千劫极重恶业。得生天上值遇一生补处菩萨。从是已后值佛无数。净修梵行具六波罗蜜。住不退地。于最后身次弥勒后当成阿耨菩提。佛号师子月如来。
佛告大王。欲知彼国师子月佛者。今此会中婆须蜜多比丘是也。王闻此语。即起合掌遍体流汗。悲泣雨泪悔过自责。向婆须蜜多。头面着地接足为礼忏悔前罪。
...(第1532-02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施一阿那含。虽与阿那含。不如施与阿罗汉。百须陀洹虽与百斯陀含。不如施与一阿那含。虽与百阿那含。不如施与一阿罗汉。虽与百阿罗汉。不如施与一辟支佛。虽与百辟支佛。不如施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此得福多。彼居士作如是施与。阎浮提凡夫人。至百辟支佛作房舍以施招提僧。得福增多。虽与招提僧。不如以清净意作三自归佛法僧受其戒此得福多。虽受三归受戒。不如于一众生行于慈悲至[(殼-一)/牛]牛顷此得福多。虽于一切众生分别行慈下至[(殼-一)/牛]牛顷。谓不如一切行无常苦空无我思惟念者。下至一弹指顷。此得福多。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梵福。云何为四。若有信人未曾起偷婆处(塔是也)于中能起偷婆者。是初受梵天之福。若有信人能补治故寺者。是谓第二受梵...(第1532-02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2)
...寺。持斋布施。
大唐贞观五年。梁州安养寺慧光法师弟子。母氏家贫内无小衣。来入子房取故袈裟。作之而着。与诸邻母同聚言笑。忽觉脚热。渐上至腰。须臾雷震霹雳。掷邻母百步之外。土泥两耳。闷绝经日方得醒寤。所用衣母遂被震死火烧燋踡。题其背曰。由用法衣不如法也。其子收殡之。又再震出。乃露骸林下。方终销散。是知受持法服福利三归之龙。信不虚矣。近有山居僧在深岩宿。以衣障前。感异神来。形极可畏。申臂内探欲取宿者。畏触袈裟碍不得入。 |
|
|
|
|
|
|
|
9#
樓主 |
發表於 2018-1-14 16:01:28
|
只看該作者
遂得免脱(右此二验出唐高僧传)
西明寺道宣律师。干封二年仲春二月住持。感应因缘具在第十卷初。时有四天王臣子。白宣律师曰。如来临涅槃三月未至前。命文殊师利。汝往戒坛所呜钟。召四方菩萨并及比丘天龙八部等。使集...(第1532-02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2)
...或以亲旧问讯因缘。或复来去听法因缘往还寺舍。有信心人供养僧故。舍施华果种种饮食。比丘得已回施于我。我得便食。彼业因缘于地狱中经无量劫。大猛火中。或烧或煮。或饮洋铜。或吞铁丸。从地狱出堕畜生中。舍畜生身生饿鬼中。如是种种备受辛苦恶业未尽。生此龙中常受苦恼。佛告诸龙。此之恶业与盗佛物等无差别。比五逆业其罪如半。汝等今当尽受三归一心修善。以此缘故于贤劫中值最后佛。名曰楼至。于彼佛世罪得除灭。时诸龙等闻是语已。皆悉至心尽其形寿各受三归。
时彼众中有盲龙女。口中膖烂满诸杂虫。状如屎尿。乃至秽恶。犹若妇人根中不净臊臭难看。种种啖食脓血流出。一切身分常为蚊虻诸恶毒蝇之所唼食。身体臭处难可见闻。尔时世尊以大悲心见彼龙妇眼盲困苦如是。问言。妹何缘故得此恶身。于过去世曾为何业。龙妇答言。世尊。我今此身众苦逼迫无暂时得停。设复欲言而不能说。我念过去三十...(第1532-03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001)
...人等。闻此声已一切悉往竞取食之。说是真实谛信语时。彼龙腋下小龙即出。时此二龙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久近离此龙身解脱殃罪。佛告龙言。此业大重次五无间。何以故。若有四方常住僧物。或现前僧物。笃信檀越重心施物。或华果树园饮食资生床褥敷具疾病汤药。一切所须私自费用。或持出外乞与知识亲里白衣。此罪重于阿鼻地狱所受果报。是故汝等可受三归。归三宝已乃可得往于冷水中。如是三称三受。身即安隐得入水中。尔时世尊。即为诸龙。而说偈言。
宁以利刀自割身 肢节身分肌肤肉
所有信心舍施物 俗人食者实为难
宁吞大赤热铁丸 而使口中光焰出
所有众僧饮食具 不应于外私自用
宁以大火若须弥 以手捉持而自食
其有...(第1532-03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001)
... 发起一念嗔恚心
宁以自手挑两眼 捐弃投之掷于地
其有习行善法者 不应怀忿嗔心视
宁以热铁鍱其身 东西起动行坐卧
不应嗔忿心妒嫉 而着众僧净施衣
宁饮灰汁碱卤水 热沸烁口犹如火
不应怀贪毒恶心 服食众僧净施药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一万四千诸龙众等悉受三归。所有过去现在业报诸苦恼中。而得解脱。深信三宝其心不退。复有八十亿诸龙众等。亦于三宝起归敬心。
又大集经云。或作比丘所得种种资生之具。皆是信心檀越所施。而是众生。或自食啖或与他人。或共众人盗窃隐藏私处自用。如是业故。堕三恶道久受勤苦。复有众生贫穷下贱不得自在。是故出家望得富饶解脱安乐。既出家已懈怠懒堕。不...(第1532-03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001)
...更中复户外叩掌。便复骂之。云答君勿骂我。我是善神非前后来者。陶御史见遣报君。庇之云我不识陶御史鬼云陶敬玄君。昔与之周旋。庇之云吾与之在京日伏事衡阳又不尝作御史。云陶今处福地。作天上御史前后相侵。是沈公所为此廨本是沈宅来看宅。聊复语掷狡狯。忿君攘却太过乃至骂詈命婢使无礼向之复令祭酒上章苦罪状之事彻天曹。沈今上天言。君是佛三归弟子那不从佛家请福。乃使祭酒上章自今唯愿专意奉法。不须与恶鬼当相困。庇之请诸尼读经。仍斋讫经一宿。后复闻户外御史相闻白胡承见沈相讼甚苦。如其所言。君颇无理。若能归诚正觉习经持戒则群邪屏绝。依依曩情故相白也。
宋泰始中有张乙者。被鞭疮痛不歇。人教之烧死人骨末以传之。雇同房小儿登岗取一髑髅。烧以傅疮。其夜户内...(第1532-03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001)
...白二父母请求出家。父母心爱不能距逆。即便听许。即往佛所求索入道。佛即听之。赞言善来。头须自堕即成沙门。字曰重姓。佛为说法得尽诸苦。即于座上成阿罗汉。阿难白佛。不审世尊。此重姓比丘。本造何行种何善根。而今生世堕水鱼吞而故不死。佛告阿难。汝且听之。吾当为说。过去久远有佛世尊号毗婆尸。集诸大众为说妙法。时有长者来至会中。闻受三归受不杀戒。复以一钱布施彼佛。由是之故世世受福无有乏短。佛告阿难。尔时长者今重姓比丘是也。由施一钱九十一劫常富钱财。至于今世二家供给。受不杀戒故堕水鱼吞不死。受二自归故今值我世得阿罗汉道。又佛说长者子懊恼三处经云。尔时舍卫城有大富长者。财宝无数家无亲子。恐终后没官。夫妇祷祠归命三宝。精勤不懈便得怀躯。妇人黠者有五事应...(第1532-03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001)
...为博。侵坏龙室。群龙共忿作三百日不雨。今已一百余日。井池枯涸田种永罢。法师既道德通神。欲仰屈前行。必能感致润泽苍生。功有归也。超曰。兴云降雨本是檀越之力。贫道何所能乎。神曰。弟子。部曲止能兴云不能降雨。是故相请耳。遂许之。神修然而去。超乃南行。经五百至赤亭山。遥为龙咒愿说法。至夜群龙悉化作人。来诣超礼拜。超更说法。因乞三归。自称是龙。超请其降雨。乃相看无言。其夜又与超梦云。本因忿立誓。法师既导之以善。辄不敢违命。明日晡时必当降雨。超明旦即往临泉寺。遣人告县令。办船于江中。转海龙王经。县令即请僧浮船石首。转经才竟。遂云降大雨。高下皆足。岁以获收。超以永明十年卒。春秋七十有四(右五人出梁高僧传)
梁安国寺在秣陵县都乡同下里。以...(第1532-04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六十一卷~第八十卷)-001)
...无量阿僧祇大劫。尔时此土名无尘弥楼厌。彼大劫百岁世人莲华香如来像法中。我为阎浮提轮王。名曰无胜。我及千子并发菩提。俱共出家。于莲华香如来法中具修梵行。唯有六子不欲出家不发菩提。我数教语。何不出家。六子即报王言。我不能出家。王复问言。汝等何不发菩提心。彼言。若能以一切阎浮提与我等者。当发菩提。我闻甚喜已。令一切阎浮提人住三归八斋。又劝三乘。分此阎浮提以为六分。持与六子劝以菩提。我即出家具修梵行。彼六王子不相和顺。兴兵交战各不自宁。令阎浮提极大饥馑。天不降雨。五谷不成。草木不生。我即思惟。今正是时。应以身施。血肉充足舍林而去。往诣中国上障水山上立大誓愿。时阿须罗宫皆悉大动。弥楼倾摇海水波涌。天及诸神皆悉悲泣。我时即从山上便自投身。以本愿...(第1532-04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六十一卷~第八十卷)-001)
...于金印。而冥期弗爽雅报斯臻。故知因果业行皎然如日。且大悲之化。救苦为端。弘誓之心。济生为本。但五部名族。皆以列鼎相夸。三市逸仁。莫不鼓刀成务。群生何罪。枉见刑残。含识无[保/言]。横逢俎醢致使怨魂不断苦报相酬。今劝仁者。同修慈行。所有危怖并存放舍。纵彼飞沈随其饮啄。当使紫鳞頳尾并相望于江湖。锦臆翠毛等。逍遥于云汉。或听三归而寤道。何异瞽龙。闻四谛而生天。更同鹦鸟。共立长寿之基。同招常命之果也。
引证部第二
如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令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见世人...(第1532-04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六十一卷~第八十卷)-001)
...长者自看。若知友同师者。语言。此中有虫。当漉水用。
又十诵律有二比丘。未曾见佛。从北远道共往舍卫奉见世尊。道中渴乏值有虫水。破戒者言。可共饮之。持戒者言。水中有虫何可得饮。破戒者言。我若不饮必当渴死。不得见佛。便饮而去。持戒者慎护戒故不饮。遂渴乏死。即生三十三天身得具足。先到佛所头面礼足。佛为说法得法眼净。受三归毕还归天上。时饮水者后到佛所。佛为四众说法。即披衣示金色身。汝痴人欲看我肉身。何为不如持戒者。先见我法身智慧之身。佛言。从今已去。比丘若行二十里外。无漉水囊犯罪。若自无同意伴有者听去。
又有征行军人。有比丘尼教化行人。人皆弓头安漉囊。持用滤水。官人闻奏国王。王闻嗔之。皆欲杀却。汝小虫尚畏不杀。况见贼肯害之...(第1532-04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六十一卷~第八十卷)-001)
... 宋高昌有释法进。或曰道进。姓唐。凉州张掖人。幼而精苦习读。有超迈之德。为沮渠蒙逊所重。逊卒于景环为胡寇所破。问进曰。今欲转掠高昌。为可克不。进曰必捷。但忧灾饿耳。回军即定。后三年景环卒。弟安周续立。是岁荒饿。死者无限。周既事进。进屡从求乞。以赈贫饿。国蓄稍竭。进不复求。乃净洗浴取刀盐。至深穷窟饿人所聚之处。次第授以三归。便挂衣钵着树。投身饿者前云。施汝共食众虽饥困犹义不忍受。进即自割肉柱鉴以啖之。两股肉尽心闷不能自割。因语饿人云。汝取我皮肉犹足数日。若王使来必当将去。但取藏之。饿者悲悼无能取者。须臾弟子来至。王人复到。举国奔赴号噭相属。因轝之还宫。周敕以三百斛麦以施饥者。别发仓廪以赈贫民。至明晨乃绝。出城北阇维之。烟焰冲天七日乃...(第1532-04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六十一卷~第八十卷)-001)
...众僧。是名不盗。
又僧祇律云。若见遗衣物者。当唱令之。无主者悬着高显处令人见。若言是我物。应问言。汝物何处失。答相应者与。若无识者。应停至三月已。若塔园中得者。即作塔用。僧园中得者。四方僧用。若贵价物者。谓金银璎珞不得露现。唱令得宝。人应审谛。数看有何相貌然后举之。人来认时相应者与。对众多人与。不得屏处还教受三归。语言。佛不制戒者。汝眼看不得。若无人来认者。停至三年。如前处当界用之。若治塔得宝藏者。即作塔用。僧地亦然。故成实论云。伏藏取用无罪。佛在世时。给孤长者是圣人。亦取此物。故知无罪。又自然得物不名劫盗。又僧祇律云。人聚落中有遗落物。不得取。与比丘者得。即是施主。聚落中风吹衣不得。作粪扫想取。若旷路无人处得取。又五分律...(第1532-04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六十一卷~第八十卷)-002)
...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
唐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一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二
施度量境部篇六
述曰。谓能施之人行有智愚。若智人行施要观前人。有益便施。无益不施。故优婆塞戒经云。若见贫穷者先语言。汝能归依三宝受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归及斋戒。后则与施物。若言不能。后语言。能随我语念一切法无常无我涅槃寂灭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如其无财教余有财令作是施。若其愚人贪着财物。不知无常人物属他。恋着悭惜。菩萨见此无益之物。即令急施。废修道业。故大庄严论云。若物能令起恼则不应畜。纵令宝玩要必有离。如蜂作蜜他得自不得。财宝亦如是。
又地持论云。若...(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故却退。王惭而返。夜感恶梦。后更再往。马退如故。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初至寺侧。但睹一谷猛火洞然。良久伫望。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时水灭堂现。以事相询。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王不敢进聪乃以手按头着地。闭其两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礼。因告境内多弊虎灾。请聪救援。聪即入定。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便与受三归戒。敕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布系诸虎颈。满七日已当来于此。王至期日设斋众集。诸虎亦至。便与饮食解布。遂尔无害。其日将王临白马泉。内有白龟。就聪手中取食。谓王曰。此是雄龙。又临灵泉。有五色鲤鱼。亦就手食。云此是雌龙。王与群吏嗟赏其事。大施而旋。有凶左右数十壮人。夜来欲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见大人倚立禅室。...(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不言。或行不轻通礼七众。或节俭衣食四分之一。如斯苦行其相寔繁。或生常辍想专固西方。口诵弥陀终于命尽。以贞观十一年二月二十六日。合掌称佛。卒于会昌。春秋六十矣。尸送南山鸱鸣堆。弟子等收骸起塔树碑会昌。侍中于志宁为文(右此一验出唐高僧传)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七
受戒篇第八十七(此有七部)
述意部 劝持部 三归部 五戒部 八戒部 十善部 三聚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拔苦与乐。必须崇戒。经喻多种。且述三五。能涉远路。喻之脚足。胜持一切。喻之大地。生长万物。喻之时雨。善疗众病。喻之良医。能消饥渴。喻之甘露。接济沉溺。喻之桥梁。运度大海。喻之浮囊。照除昏暗。喻之灯光。防非止恶。喻之戒善。归趣解脱...(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心自思惟。我若实对甚可惭愧。若言沙弥毁辱我者。则谤良善当堕地狱。受罪无极。不应欺诳。即以实答。具述前缘。父闻女言。心无惊惧。即告女言。一切诸法皆悉无常。汝莫忧惧。即入房内见沙弥身。血皆污赤如旃檀。即前作礼赞言。善哉护持佛戒能舍身命。载死沙弥至平坦地。积众香木阇毗供养。王即请师广为大众说微妙法一切见闻皆发道心。
三归部第三(此有六部)
述意部 功能部 神卫部 归意部 受法部 得失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宝应化随机感益。一音演说各得类解。故论云。归依佛者。谓一切智五分法身也。归依法者。谓灭谛涅槃也。归依僧者。谓诸贤圣学无学功德自他身尽处也。即自他惑灭所无之处。故云尽处也。故般若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机感益。一音演说各得类解。故论云。归依佛者。谓一切智五分法身也。归依法者。谓灭谛涅槃也。归依僧者。谓诸贤圣学无学功德自他身尽处也。即自他惑灭所无之处。故云尽处也。故般若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无为即无漏之别因也。由此三宝常住于世。不为世法之所陵慢。以称宝也。如世珍宝为生所重。今此三宝为诸群生三乘七众之所归仰。故名三归也。
功能部第二
如希有校量功德经云。尔时长老阿难向佛而作是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得几所功德我实未解。唯愿如来分别演说。令诸众生得正知见。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假使满阎浮提须陀洹人。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满一百年。持于世间一切所有娱乐...(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受八戒斋已。如说修行。所得功德胜前福德千倍万倍百千万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若能受持五戒。尽其形寿。如说修行。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亿倍。非算数譬喻所能知及。若复有人受沙弥戒沙弥尼戒。复胜于前。若复有人受式叉摩那戒。复胜于前。若复有人受比丘尼大戒。复胜于前。若复有人尽形寿受大比丘戒。修行不缺。复胜于前。阿难闻说三归依处乃至尽寿获大功德。叹未曾有。是经微妙不可思议。明甚深义。功德广大。难可挍量。是故佛言。名为希有希有经。汝当奉行。又善生经云。若人受三自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归者其福过彼。不可胜计。
又校量功德经云。四大洲中满二乘果。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唯三宝胜故。若起谤毁获罪无边。以善恶例同故。耆域调达俱出佛血。由心善恶。致同劫寿。苦乐有异。
又杂阿含经云。与须达令受三归终生天上。有怀妊者为其胎子。受三...(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宝藏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归者其福过彼。不可胜计。
又校量功德经云。四大洲中满二乘果。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唯三宝胜故。若起谤毁获罪无边。以善恶例同故。耆域调达俱出佛血。由心善恶。致同劫寿。苦乐有异。
又杂阿含经云。与须达令受三归终生天上。有怀妊者为其胎子。受三自归。生已后有知见。复教三归。设有奴婢客人怀妊生子。亦如是教。若买奴婢能受三归。及以五戒。然后买之。不能不买。乃至乞贷举息要受三归。然后与之。若有施三宝物者。从世尊闻。称名咒愿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来。有无上知见。审知方便皆得生天。故知三归功力最大。不得不受。又法句喻经云。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胎。自知福尽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于是驰往佛所。稽首作礼。伏地志心三自归命佛法圣众。未起之间其神忽出。便至陶家驴母腹中作子。时驴自解走瓦坏间破坏坏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即还入故身中。五德还备复为天帝。佛三昧觉。...(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辈类于道边戏。时佛弟子舍利弗目连。适过儿傍。儿言。我和南。舍利弗等惊怪小儿。能礼比丘。儿言。道人不识我耶。佛于天上为母说经。我时为天当下作猪。从佛受教自归得人。汝岂不知耶。比丘即禅亦寻知之。即为咒愿。因请佛及僧供养毕讫。佛为说法。父母及儿内外眷属。应时皆得阿惟越致。自归之福也。
神卫部第三
依七佛经云。三归有九神卫护行者。其九是何。
归佛有三神 一名陀摩斯那 二名陀摩婆罗那 三名陀摩流支 归法有三神 一名法宝 二名呵责 三名辩意 归僧有三神 一名僧宝 二名护众 三名安隐。
又依灌顶经云。佛在舍卫国与大众说法。于是异道有一鹿头梵志。来到佛所稽首作礼。胡跪合掌白佛言。久闻瞿昙。名声远振。令欲舍置异学受...(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所稽首作礼。胡跪合掌白佛言。久闻瞿昙。名声远振。令欲舍置异学受三自归并五戒法。佛言。善哉善哉。梵志。汝能舍置余道归命我者。当自悔过。生死之罪。其劫无量。不可称计。梵志言诺。受教即净身口意。复作是言。唯愿世尊。施我法戒。终身奉行。不敢毁缺。佛告梵志。汝能一心更三自归已。我当为汝及十方人。敕天帝释所遣诸鬼神。以护男子女辈受三归者。梵志因问佛言。何等是耶。愿欲闻之。开化十方诸受归者。佛言。如是灌顶善神。今当为汝略说三十六。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不罗婆(汉言善光)主疾病。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婆诃娑(汉言善明)主头痛。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娑逻波(汉言善力)主寒热。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旃陀罗(汉言善...(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遣神。名弥栗头婆和逻(汉言善至)主百怪。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波利那(汉言善藏)主嫉妒。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周陀那(汉言善音)主咒诅。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韦陀罗(汉言善妙)主厌祷。
佛语梵志。是为三十六部神王。此诸善神。凡有万亿河沙鬼神。以为眷属。阴相番代。以护男子女人等辈受三归者。当书神王名字带在身上行来出入。无所畏也。辟除邪恶消灭不善。梵志言诺。唯天中天。
归意部第四
如优婆塞戒经云。长者善生言。如佛先说。有来乞者。当先教令受三归依。然后施者何耶。云何名为三归。佛言。善男子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如汝所问。云何三归者。谓佛法僧。佛者。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脱。法者。即是坏烦恼因真实解脱。僧者。禀受破烦恼因得正解脱。或有说言。若如是者。即是一归。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分别者。如来出已则有分别。是故应当别归依佛。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有持者。如来出已则有持者。是故应当别归依法。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有...(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归。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分别者。如来出已则有分别。是故应当别归依佛。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有持者。如来出已则有持者。是故应当别归依法。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有受者。如来出已则有受者。佛弟子众能禀受故。是故应当别归依僧。正道解脱。是名为法。无师独觉。是名为佛。能如法受。是名为僧。若无三归。云何说有四不坏信。
又萨婆多论问。云何为归。云何为趣。答曰。归者是灭谛道谛少分。趣者是口语。复有说。趣者能起口语心是也。复有说。信可此法。是名为趣。问曰。归者为归色身。为归法身耶。答曰。归法身。若尔何故坏色身犯逆。答曰。色身是法身器故害得逆。问归依佛者。为独归一佛。为通三世佛耶。答曰。诸佛同一法身故须通...(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是名为趣。问曰。归者为归色身。为归法身耶。答曰。归法身。若尔何故坏色身犯逆。答曰。色身是法身器故害得逆。问归依佛者。为独归一佛。为通三世佛耶。答曰。诸佛同一法身故须通归。不独归释迦佛。虽指一佛为境。发言之时理须通归。余二法僧理亦通归。问曰。佛法境界尘沙无量。何故但说三种不增不减耶。答曰。若废三从境。境别尘沙。若废境从三三归摄尽。则该通法界。
又大庄严经论云。我昔曾闻。有一比丘。常被盗贼。一日之中坚闭门户。贼复来至扣门而唤。比丘答言。我见汝时极大惊怖。汝可内手于彼窗中。当与汝物。贼即内手置于窗中。比丘以绳系之于柱。比丘执杖开门打之一下已。语言。归依佛。贼以畏故即便随语归依于佛。复打二下。语言。归依法。贼畏死故复言归依法。第三...(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言。归依僧。贼时畏故复言归依僧即自思惟。今此道人有几归依。若多有者必不见放。身体疲痛即求出家。有人问言。汝先作贼造诸恶行。以何事故出家修道。答彼人言。我亦观察佛法之利。然后出家。我于本日遇善知识。以杖打我三下唯有少许命在不绝。如来世尊实一切智。若教弟子四归依者。我命即绝。佛远见斯事。故教比丘打贼三下。使我不死。是故唯说三归不说四归。
受法部第五
依毗尼母论。三归有五种。一翻邪。二五戒。三八戒。四十戒。五大戒(五八十戒三归下依受文自别。大戒三归者。佛初度人未秉羯磨已前有受三归得戒者。有善来得戒者。今此宗中但明信邪日久今创易心归正佛今先受三归后始忏悔。是名翻邪三归。故智度论云。先始三归后始忏悔。若久来信佛不须先受三归。但依五戒八戒三归。先忏悔已。后受三归。然后说戒相)依智度论。正欲受时具修威仪。至一出家人前。戒师为说善恶两法。令识邪正生其欣厌开托心神。然后为授云。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初三归依竟即发善法。次三结已。唯有身口无教属己。故萨婆多论云。若...(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归。
受法部第五
依毗尼母论。三归有五种。一翻邪。二五戒。三八戒。四十戒。五大戒(五八十戒三归下依受文自别。大戒三归者。佛初度人未秉羯磨已前有受三归得戒者。有善来得戒者。今此宗中但明信邪日久今创易心归正佛今先受三归后始忏悔。是名翻邪三归。故智度论云。先始三归后始忏悔。若久来信佛不须先受三归。但依五戒八戒三归。先忏悔已。后受三归。然后说戒相)依智度论。正欲受时具修威仪。至一出家人前。戒师为说善恶两法。令识邪正生其欣厌开托心神。然后为授云。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初三归依竟即发善法。次三结已。唯有身口无教属己。故萨婆多论云。若淳重心受具教无教。若轻慢心受但有其教。无其无教(言教无教者。犹是作无作戒也)
得失部第六
如萨婆多论。问他人为求受归趣者。是人为得不。答或有得不得者。如迦尸女哑不能言。余人为受者得。自若能言。不得归戒也。又依大集经云。妊身女人恐胎不安。先受三归已...(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初三归依竟即发善法。次三结已。唯有身口无教属己。故萨婆多论云。若淳重心受具教无教。若轻慢心受但有其教。无其无教(言教无教者。犹是作无作戒也)
得失部第六
如萨婆多论。问他人为求受归趣者。是人为得不。答或有得不得者。如迦尸女哑不能言。余人为受者得。自若能言。不得归戒也。又依大集经云。妊身女人恐胎不安。先受三归已儿无加害。乃至生后身心具足。善神拥护。问曰。总别云何。答曰。二种皆得。故善见论云。受有两种。一别受言。我某甲归依佛。归依佛竟(法僧亦尔)二总受者。如前受者是也。若师教言归依佛。弟子答言。不正云归依弗。若师言佛。弟子言弗不得成。若师及弟子言俱不正者。不成三归。若师教言归依佛。弟子答尔。或言不出口。或逐师语不具。又不称己名字。并不成归。或中边二国。言音不同。不相领解者不成。若指事教解者得成。如似夷人好乐杀生戒。师手执其刀用拟畜生。汝自今已去更不得如此杀。汝能持不。胡夷颔头。答言。好亦得成受戒。
问曰。先后云何。答曰。如萨婆多论云。若弟子先称法后称佛。不成三归。以三...(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不成三归。若师教言归依佛。弟子答尔。或言不出口。或逐师语不具。又不称己名字。并不成归。或中边二国。言音不同。不相领解者不成。若指事教解者得成。如似夷人好乐杀生戒。师手执其刀用拟畜生。汝自今已去更不得如此杀。汝能持不。胡夷颔头。答言。好亦得成受戒。
问曰。先后云何。答曰。如萨婆多论云。若弟子先称法后称佛。不成三归。以三宝位差别故。若愚痴无所晓知。不是恶心说不次者。自不得罪。亦成三归。若先知解故倒说者得罪。亦不成三归。问曰。对趣云何。答曰。如萨婆多论云。趣通五道皆得三归。除重地狱。自外山间树下空野海边轻系地狱。皆得成归。无受戒法。又成实论问曰。余道众生得戒律仪不。答曰。经说诸龙亦得受一日戒。故知得有。又善见论云。龙神等得受三归五戒不。答曰。如萨婆多论说。龙畜等以业报无所知晓。故不成受。除经中说得受八斋。但增其善。不得斋也。又如四分律说龙得三归者。如贾人兄弟等但得翻邪三归无其戒也。虽律...(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对趣云何。答曰。如萨婆多论云。趣通五道皆得三归。除重地狱。自外山间树下空野海边轻系地狱。皆得成归。无受戒法。又成实论问曰。余道众生得戒律仪不。答曰。经说诸龙亦得受一日戒。故知得有。又善见论云。龙神等得受三归五戒不。答曰。如萨婆多论说。龙畜等以业报无所知晓。故不成受。除经中说得受八斋。但增其善。不得斋也。又如四分律说龙得三归者。如贾人兄弟等但得翻邪三归无其戒也。虽律中龙神得受三归者。此并知解人语。识其意趣。方与受戒。自外愚痴猪羊蠡蛤等。并不发归。
问曰。渐顿云何。答曰。如依萨婆多论。渐顿俱不得。
问曰。若尔何故经论云有一语二语优婆塞等。答曰。此是制前。制后不得。问得从一二三人各受一归。答曰。不得。
问曰。得一年二年受不。答曰。随日多少受皆得也。
法苑珠林卷第...(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非杀发菩提心人耶。汝不盗现前僧物耶。汝不两舌恶口成于恶人耶。汝不于母女姊妹作非法耶。汝不于大众作妄语乎。若言无者。复应语言。善男子。此戒甚难。能为沙弥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乃至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则能获得如是等戒无量利益。若有毁破如是戒者。则于无量无边世中处三恶道受大苦恼。汝今欲得无量利益。能志心受不。若言能者。次教受三归。复应问言。此戒甚难。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汝能如是志心归依于三宝不。若言能者。应令满六月日亲近承事出家智者。智者复应志心观其身四种威仪。若知是人能如教作。过六月已和合众僧。满二十人作白羯磨云。大德僧听。是某甲今于僧中乞受优婆塞戒已。...(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众。汝能如是志心归依于三宝不。若言能者。应令满六月日亲近承事出家智者。智者复应志心观其身四种威仪。若知是人能如教作。过六月已和合众僧。满二十人作白羯磨云。大德僧听。是某甲今于僧中乞受优婆塞戒已。六月中净四威仪。志心受持净庄严地。是人丈夫具男子身。若僧听者。僧皆默然。不听者说(一说便得。若非信邪。旧来正信者。不须受此翻邪三归六月试。直问遮难教令忏悔。已即与授五戒八戒三归便得。不同此也)
受法部第三
若欲受戒具修威仪。对一出家五众人前受。故智度论云。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依归僧(三说)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我是释迦牟尼佛优婆(塞夷)证知我。我某甲从今日尽寿归依。戒师应言。汝优婆塞听是。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知人见人。为优婆塞说五戒如是。汝...(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邪淫。是事若能当言能。四尽形寿不妄语。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形寿不应妄语。是事若能当言能。五尽形寿不饮酒。是优婆塞戒。是中尽形寿不应饮酒。是事若能当言能。既说相已。又应语言。是优婆塞五戒尽受持。当供养三宝勤修福德。远求佛道近证人天。岁三长月六斋若能持者。并须为之。若受一戒者。文中应除五之一字。直云我为不杀戒优婆塞。余文如前三归依。第三遍已即发五戒。后时三结。直付嘱之。
故萨婆多论。问曰。若不受三归得五戒不。答不得。要先受三归。后方得戒(下受八戒亦同此法)
戒相部第四
若萨婆多论。问曰。五戒中几是实戒。答曰。前四是实。后一是遮。所以同结者。以是放逸根本能犯四戒。如迦叶佛时。有优婆塞。由饮酒故淫他妻盗他鸡杀。他人来问。时答言不作。便犯妄语。亦能造四逆。唯不能破僧若受不杀戒。乃至一切有形蠢动皆不得加害。及食杂肉荤辛等。皆不得犯。...(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香无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饮者。皆不犯。若依四分律。病比丘等余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者不犯。颠狂心乱病恼不觉知者亦不犯。
得失部第五
问曰。渐顿云何。答曰。皆得。故成实论。问云。有人言。五戒具受。此事云何。答曰。随受多少皆得戒律仪。但取要为五。故优婆塞戒经云。或有一分。或有少分。或有无分。或有多分。或有满分。若受三归已不受五戒名优婆塞。若受三归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归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归已。受持一戒。若破一戒。是名无分。若受三归受持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归受持五戒。是名满分。汝今欲受何分。尔时智者当随意授。又智度论云。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一分行。若受二戒三戒。是名少分行。若受四戒。是名多分行。若受五戒。是名满分行。断淫者。受五戒已。于戒师前。更作誓言。我今于自(妇夫)不复行淫。是名五戒。增一阿含经亦云。一分二分得受。问曰。既得渐受。可从五师各得受一不...(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夫人第二第三重向佛受亦得。
问曰。长短者得五三十日限分受不。答曰。依成实论。亦得多日。尽其终受。故十诵律。或昼或夜。受五戒亦获少善。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智者当观戒有二种。一世戒。二第一义戒。若不依于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如彩色无胶。是故我先归依三宝。然后受戒。夫世戒者。不能坏先诸恶业。受三归戒则能坏之。虽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势故。如俱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者不受戒。已受者犯则罪重。不受者犯则罪轻。何以故。毁佛语故。罪有二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是二种罪复有轻有重。或有人能重罪作轻轻罪作重。如鸯掘魔受于世戒伊罗钵龙受于义戒。鸯掘魔破于性重。不得重罪。伊罗钵龙坏于遮制。而得重罪。是故不应以戒...(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蛊道家亦不能害。若行来出入有小魔鬼。亦不得近。带佩此神王名著身。夜无恶梦。悬官盗贼水火灾怪怨家闇谋口舌斗乱。自然欢喜。两作和解。俱生慈心。恶意悉灭。妖魅魍魉邪忤薛荔外道符咒厌祷之者。树木精魅。百虫精魅。鸟兽精魅。溪谷精魅。门中鬼神。户中鬼神。井窖鬼神。洿池鬼神。厕溷中鬼神。一切诸鬼神。皆不得留住某甲身中。若男子女人带此三归五戒善神名字者。某甲入山陵溪谷旷路抄贼自然不现。师子虎狼熊罴蛇蚖悉自缩藏不害人也。
八戒部第五(此别六部)
述意部 会名部 功能部 得失部 受法部 戒相部。
述意部第一
夫戒定慧品。造化宏图。众圣式遵。万灵攸重。余以戒律宗要。定慧归承。如有乖张。明心莫显。是故大悲赴难。立行法以检之。...(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 晋沙门法安 晋沙门昙邕 宋沙门法度 梁沙门智顺 隋沙门净业 隋沙门灵干 唐居士张法义 唐居士夏侯均。
齐上统师传云。汉明初感摩腾法兰唯有二人初来至此。不得受具。但与道俗。剃发被服缦条。唯受五戒十戒而已。伏惟。如来出世八年始兴羯磨。震旦在白木条东二万七千里。开持律五人得授大戒。自后至汉第十桓帝。一百余年内犹用三归五戒十戒。迭相传授。桓帝已后北天竺国有五西僧。来到汉地。与大僧受具足戒。一名支法领。二名支谦。三名竺法护。四名竺道生。五名支娄谶。其时大律未有。支法领口诵出戒本一卷羯磨本一卷。在此流行。今时名旧羯磨。后到魏皇初三年。昙摩迦罗又译出戒律。后至元孝文世。有光律师。验旧羯磨及以戒本。文有加减多少不足。依大律本次第删集。现...(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弥勒世尊得不来报。即便入定向兜率天。具问前事。弥勒答曰。僧尼并得戒讫。仍请灵验。弥勒即取金华云若边地僧尼得戒。愿金华入罗汉手掌。不得莫入。发愿既讫。将华按手。其华入掌中。高一尺影现。弥勒语曰。汝到振旦比丘所。亦当如我此法。罗汉下来。如弥勒法。以华按比丘手。即入掌中。高一尺影现。瑞应既征。其时即有远方道俗。来相钦仰。求受三归五戒。乃有无数。即号为华手比丘。当去之时有一十八人。自余慕住西国。或有冒涉流沙风寒命过。唯有华手比丘独还汉地。当本去日有迦毗罗神现身。语华手曰。道路悬远多诸崄难。弟子送师至彼来往清吉。未到之间。魏文帝殿前有金华空中现。文帝问太史曰。有何双怪。太史答曰。西域正法欲来到此。不盈一月。华手比丘掌中金华来到此土。初至之日空...(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即出言语恭敬已竟因问之曰。卿有何功德。吾所事神。畏子而走。客具说佛功德。主人言。吾欲奉持五戒。因从客受三自归五戒。一心精进不敢懈怠。因问佛处。答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主人一心到彼。经历一亭中。有一女人端正。是啖人鬼。妇行路迥远。时日逼暮。从女寄宿。女即报言。慎勿留此宜急前去。男子自念。前舍卫国人具佛四戒。我神尚畏。我已受三归五戒。心不懈怠。何畏惧乎。遂自留宿。时啖人鬼见护戒威神。去亭四十里一宿不归。明日进见鬼所啖人骨体狼藉。心怖而悔退自思惟。不如携此女人将归本土共居如故。即回还。因从女人复求留宿。女人谓男子曰。何须回耶。答曰。行计不成。故回还耳。复寄一宿。女言。卿死矣。吾夫是啖人之鬼。方来不久。卿宜急去。此男子不信。还止不去。更迷惑淫...(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畏惧乎。遂自留宿。时啖人鬼见护戒威神。去亭四十里一宿不归。明日进见鬼所啖人骨体狼藉。心怖而悔退自思惟。不如携此女人将归本土共居如故。即回还。因从女人复求留宿。女人谓男子曰。何须回耶。答曰。行计不成。故回还耳。复寄一宿。女言。卿死矣。吾夫是啖人之鬼。方来不久。卿宜急去。此男子不信。还止不去。更迷惑淫意。复生不信。不复信佛三归五戒。天神即去。鬼得来还。女人恐畏食此男子。藏之瓮中。鬼闻人气谓妇言。尔得肉耶。吾欲啖之。妇言。我不行何从得肉。妇问鬼言。卿昨何以不归鬼言。坐汝所为而舍宿尊客。令吾被逐。瓮中男子逾益恐怖。妇言。何以不得肉乎。鬼言。只为汝舍佛弟子。天神逐我出四十里外。露宿震怖。于今不安。故不得肉。妇因问夫。佛戒云何。鬼言。大饥极急。...(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啖之。妇言。我不行何从得肉。妇问鬼言。卿昨何以不归鬼言。坐汝所为而舍宿尊客。令吾被逐。瓮中男子逾益恐怖。妇言。何以不得肉乎。鬼言。只为汝舍佛弟子。天神逐我出四十里外。露宿震怖。于今不安。故不得肉。妇因问夫。佛戒云何。鬼言。大饥极急。以肉将来。不须问此。此是无上正真之戒。吾不敢说耶。妇言。但为我说之。我当与卿肉。鬼因为说三归五戒。鬼初一说戒时。妇辄受之。至第五戒。心执口诵。男子于瓮中识五戒。随受之。天帝释知此二人心自归依佛。即选善神五十人拥护两人。鬼遂走去。到明日妇问男子。汝怖乎。答曰。大怖蒙仁者恩。心寤识佛。妇言。男子何以回还。答曰。吾见新旧死人骸骨纵横。恐畏故还耳。妇言。骨是吾所弃者。吾本良家之女。为鬼所掠。吾来作妻。悲穷无诉。今...(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名曰执持。富贵大姓。不奉三宝。事九十五种之道。以求福祐。久久之后。闻其国中有贤长者辈。尽奉佛法僧化导。皆得富贵受安隐乐。能度脱生老病死。受法无穷。今世后世不入三恶道中。执持长者作是念言。不如舍置余道奉敬三宝。即便诣佛。头面着地。为佛作礼。白佛言。今我所事非真。故归命于佛耳。当哀愍我故去浊秽之行受佛清净法言。于是世尊为受三归五戒法竟。作礼而去。于是以后。长者执持到他国中。见人杀生盗人财物。见好色女贪爱恋之。见人好恶便论道之。见饮酒者便欲追之。心意如是无一时定。便自念言。悔从佛受三归五戒重誓之法。作如是念。我当归佛三归五戒之法。即诣佛所而白佛言。前受三归五戒之法多所禁制。不得复从本意所作念。自思惟欲罢。不能事佛可尔与不。何以故。佛法尊重非凡类所事。当可还法戒乎。佛默然不应。言已未绝。口中便有自然鬼神。持铁椎拍长者头。复有鬼神解脱其衣裳。复有鬼神。以铁钩就其口中曳取其舌。有淫女鬼神。以刀掬割其阴。又有鬼神。烊铜沃其口中。前后左右诸鬼神竞。来分裂取其血啖食之。长者执持恐怖...(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念之。因问长者。汝今当复云何。长者口噤不能复言。但得举手自搏而已。从佛求哀悔恶归善。佛便以威神救度长者。诸鬼神王。见佛世尊以威神力救度长者。各各住立一面。长者于是小得苏息。便起叩头。前白佛言。我身中有是五贼。牵我入三恶道中。坐欲作罪违负所受。愿佛哀我受我忏悔。佛言。汝自心口所为。当咎于谁。长者白佛。我从今日改往修来。奉三归及五戒法。持自六斋奉三长斋。烧香散华悬幡盖供事三宝。从今以去不敢复犯破归戒法。佛言。如此言者。是为大善。汝今受是三归五戒。莫复如前受戒法也。破是归戒名为再犯。若三犯者。为五官所得。便辅王小臣都录监司五帝使者之所得。便收神录命皆依本罪。是故我说是言。劝受归戒者。鬼神护助。诸天欢喜。十方无量诸佛菩萨罗汉皆共称叹。是清信士女。论其终时。佛皆分身而往迎之。不使持戒男女人堕恶道中。若戒羸者当益作福。
颂曰。
茫茫恍惚 夙...(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哉。圣力乃尔。王子即是拘那罗王。于今塔犹存焉。
又佛本行经云。尔时世尊乞食时至。着衣持钵独自而行。欲乞于食。渐渐到彼大兵将村。入彼邑已。即诣兵将婆罗门家。到其家已。即便进入于其门内。铺座而坐。尔时兵将大婆罗门。有于二女。一名难陀。二名波罗。时彼二女出向佛边。到佛所已顶礼佛足。却住一面。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果。乞受三归五戒已。即取佛钵将好香美饮食。满盛钵中以用奉佛。尔时世尊受彼食已。从村而出。尔时提婆大婆罗门。从他转闻彼大沙门来至于此。闻已即作思念。我昔曾请彼大沙门许施饮食。我今贫煎。当作何计。妻报夫提婆言。乞听可说。未审尔不。我忆往昔年少之时。兵将大婆罗门。曾弄于我。欲求世事。我时不听。彼暂指触。而今圣夫将我与彼行于世事。从其...(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断。汝莫作疑。安隐而食。
尔时提婆作如是念。以施大沙门食生大功德。心生欢喜。踊跃无量。遍满其体。复诣佛边。重请佛至家饭。佛以后夫妻二人铺座听法。佛知彼等心行体性诸使薄少。为说四谛得须陀洹果。时诸比丘即咨问言。彼之提婆及妻等。昔作何业得此果报。复至佛边得诸圣法。更造何业先贫后富。一旦如是。佛告比丘。昔迦叶佛所受三归五戒。而不行布施者。今提婆是。然命终乞愿。愿值于我。以是因缘今得值我。以不行布施今得贫报。随将食布施于我得现世报。以是因缘。汝诸比丘辈等。应常须向佛法僧边生于恭敬希有之心犹如提婆。身现受福。以悭贪不肯布施。今受贫贱困苦之患。
颂曰。
有义便合 无义便离 离卦非吉
合象成规 有功可赏...(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百仙人游止林间。仙人见僧护比丘驰散避去。共相谓言。释迦弟子污我等园。僧护比丘从仙人借树。寄止一宿。明当早去。仙人众中第一上座。大有慈悲。敕诸小仙。借沙门树。僧护即得一树。于其树下敷尼师檀。跏趺而坐。于初夜中伏灭五盖。中夜眠息。后夜端坐。高声作呗。时诸仙人闻作呗声。寤解性空证不还果。见法欢喜。诣沙门所头面作礼。请祈沙门受三归依。于佛法中求欲出家。尔时僧护即度仙人。如法出家教修禅法。不久得定证罗汉果。如旃檀林自相围绕。得道比丘贤圣为众。
尔时僧护比丘与诸弟子。共诣只桓精舍。到于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尔时世尊慰劳诸比丘。汝等行路不疲苦耶。乞食易得不。尔时僧护白佛言。我等行路不大疲苦。乞食易得不生劳苦。得见世尊。尔时世尊为大众...(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人是官师甚被敬礼。当苦告之。还内良久遣人出云。门前四层寺官所起也。僧达常以平旦入寺礼拜。宜就求哀。清往其寺见一沙门。语曰。汝是我前七生时弟子。已经七世受福。迷着世乐忘失本业。背正就邪当受大罪。今可改悔。和尚明出当相佐助。清还先舆中夜寒齽冻。至晓门开僧达果出至寺。清便随逐稽颡。僧达云。汝当革心为善归命佛法归命比丘僧。受此三归可得不横死。受持勤者。亦不经苦难。清便奉受。又见昨所遇沙门。长跪请曰。此人僧中宿世弟子。忘失正法方将受苦。先缘所追今得归命。愿垂慈愍。答曰。先是福人当易扶济耳。便还向朱门。俄遣人出云。李参军可去。敬时亦出与清一青竹枝。令闭眼骑之。清如其语。忽然至家。家中啼哭及乡亲塞堂。欲入不得。会买材还。家人及客。赴监视之。唯尸在...(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2)
...诸天着净妙五欲。是心则狂惑故不能行。色界天等深着禅定味。故不能行。无色界天无形故。故不能行。以兜率天上常有一生补处菩萨。彼中诸天常闻说般若。五欲虽多法力胜故。是故说二处胜。若从他佛国来生此间斯则转胜也。
又处胎经佛告弥勒偈云。
汝所三会人 是吾先所化
九十六亿人 受吾五戒者
次是三归人 九十二亿者
一称南无佛 皆得成佛道
又处处经云。佛言。弥勒不来下有四因缘。一有时福应彼间。二是此间人粗无能受经者。三功德未满。四世间有能说经者故。弥勒不下。若当来下。余有五十亿七千六十万岁。弥勒时人。眼皆见四千里。由本十种因缘德。一不掩人眼明。二不损人眼。三不覆人眼。四不藏人善。五不视杀。...(第1533部~诸经要集二十卷-001)
...度人经云。既着袈裟已礼佛。行道道俗从后绕三匝已。复自说偈。生庆荷意云。
遇哉值佛者 何人谁不喜
福愿与时会 我今获法利
行道匝已。又礼大众及二师竟。然后在下行坐。受六亲拜荷。出家离俗意心怀欢喜。父母诸亲皆为作礼。悦其道意。应中前剃发最好。令及得斋。依毗尼母论云。剃发着袈裟已。然后和上为受三归五戒等(自外法用不可具述临时斟酌生善弥胜)
引证缘第四
如杂宝藏经云。昔有一妇女端正殊妙。于外道法中出家修道。时人问言。颜貌如是应当在俗。何故出家。女人答言。如我今日非不端正。但以小来厌恶淫欲。今故出家。我在家时。以端正故早蒙处分。早生男儿。儿遂长大端正无比。转觉羸损如似病者。我即问儿病之由状。儿不...(第1533部~诸经要集二十卷-001)
...金印。而冥期弗爽。雅报斯臻。故知因果业行。皎然如日。且大悲之化。救苦为端。弘誓之心。济生为本。但五都名族。皆以迾鼎相夸。三辅逸仁。莫不鼓刀成务。群生何罪抂见形残。含识无愆。横逢俎醯。致使怨魂不断苦报相酬。今劝仁者。同修慈行。所有危怖。并存放舍。纵彼飞沈。随其饮啄。当使紫鳞頳尾。并相望于江湖。锦臆翠毛。等逍遥于云汉。或听三归而悟道。何异瞽龙。闻四谛而生天。更同鹦鸟。共立长寿之基。同招常命之果也。
兴害缘第二
如涅槃经云。有十六恶律仪。何等十六。一者为利餧养羔羊肥已转卖。二者为利买已屠杀。三者为利餧养猪豚肥已转卖。四者为利买已屠杀。五者为利餧养牛犊肥已转卖。六者为利买已屠杀。七者为利养鸡令肥。肥已转卖。八者为利买已屠杀。...(第1533部~诸经要集二十卷-001)
...。答云。长者自看。若知友同师者。语言此中有虫当漉水用。又十诵律。有二比丘。未曾见佛。从北远道。共往舍卫奉见世尊。道中渴乏。值有虫水。破戒者言。可共饮之。持戒者言。水中有虫何可得饮。破戒者言。我若不饮。必当渴死不得见佛。便饮而去。持戒者慎护戒故不饮。遂渴乏死。即生三十三天。身得具足。先到佛所头面礼足。佛为说法得法眼净。受三归毕还归天上。时饮水者后到佛所。佛为四众说法。即披衣示金色身。汝痴人欲看我肉身。何为不如持戒者。先见我法身智慧之身。佛言从今已去。比丘若行二十里外。无漉水囊犯罪。若自无同意伴有者听去。
又有征行军人。有比丘尼教化行人。人皆弓头安漉囊。持用滤水。官人闻奏国王。王闻嗔之。皆欲杀却。汝小虫尚畏不杀。况见贼肯害之。...(第1533部~诸经要集二十卷-001)
...亲旧问讯因缘。或复来去听法因缘。往还寺舍。有信心人供养僧故。舍施华果种种饮食。比丘得已回施于我。我得便食。彼业因缘。于地狱中经无量劫。大猛火中或烧或煮。或饮洋铜或吞铁丸。从地狱出堕畜生中。舍畜生身生饿鬼中。如是种种备受辛苦。恶业未尽生此龙中。常受苦恼。佛告诸龙。此之恶业。与盗佛物等无差别。此五逆业其罪如半。汝等今当尽受三归一心修善。以此缘故。于贤劫中。值最后佛名曰楼至。于彼佛世罪得除灭。时诸龙等闻是语已。皆悉至心。尽其形寿各受三归时彼众中有盲龙女。口中胮烂满诸杂虫。状如屎尿。乃至秽恶。犹若妇人根中不净臊臭难看。种种啖食。脓血流出。一切身分。常为蚊虻诸恶毒蝇之所唼食。身体臭处不可见闻。尔时世尊以大悲心。见彼龙妇眼盲困苦如是。问言妹何缘故。得此恶身。于过去世曾为何业。龙妇答言。世尊。我今此身众苦逼迫无暂时得停。设复欲言而不能说。我念过去。三十六亿于...(第1533部~诸经要集二十卷-001)
...已。一切悉往竞取食之。说是真实谛信语时。彼龙腋下小龙即出。时此二龙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久近离此龙身解脱殃罪。佛告龙言。此业大重次五无间。何以故。若有四方常住僧物。或现前僧物。笃信檀越重心施物。或华果树园。饮食资生。床褥敷具。疾病汤药。一切所须。私自费用。或持出外。乞与知识亲里白衣。此罪重于阿鼻地狱所受果报。是故汝等可受三归。归三宝已。乃可得往于冷水中。如是三称三受。身即安隐得入水中。尔时世尊即为诸龙。而说偈言。
宁以利刀自割身 支节身分肌肤肉
所有信心舍施物 俗人食者实为难
宁吞大赤热铁丸 而使口中光焰出
所有众僧饮食具 不应于外私自用
宁以大火若须弥 以手捉持而自食
其有...(第1533部~诸经要集二十卷-001)
...发起一念嗔恚心
宁以自手挑两眼 捐弃投之掷于地
其有习行善法者 不应怀忿嗔心视
宁以热铁鍱其身 东西起动行坐卧
不应嗔忿心妒嫉 而着众僧净施衣
宁饮灰汁碱卤水 热沸烁口犹如火
不应怀贪恚恶心 服食众僧净施药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一万四千诸龙众。皆悉受三归。所有过去现在业服。诸苦恼中而得解脱。深信三宝其心不退。复有八十亿诸龙众等。亦于三宝起归敬心。
又大集经云。或作比丘。所得种种资生之具。皆是信心檀越所施。而是众生或自食啖。或与他人。或共众人。盗窃隐藏私处自用。如是业故堕三恶道。久受勤苦。复有众生。贫穷下贱不得自在。是故出家。望得富饶解脱安乐。既出家已。懈...(第1533部~诸经要集二十卷-001)
...解无行。如人有目无足不能远涉。若唯行无解。如人有足无目不能见道。又唯解无行。譬同狂华不结子实。若唯行无解譬同子实不依华发。是故要须解行双行方成佛果也。
量施缘第五
述曰。谓能施之人。行有智愚。若智人行施。要观前人。有益便施。无益不施。故优婆塞戒经云。若见贫穷者先语言。汝能归依三宝受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归及斋戒。后则与施物。若言不能。复语言。能随我语。念一切法无常无我涅槃寂灭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如其无财。教余有财令作是施。若其愚人。贪着财物不知无常。人物属他恋着悭惜。菩萨见此无益之物。即令急施。废修道业故。大庄严论云。若物能令起恼则不应畜。纵令宝玩要必有离。如蜂作蜜。他得自不得。财宝亦如是。又所施之财有是有非。...(第1533部~诸经要集二十卷-001)
...佛法众僧。是名不盗。又僧祇律云。若见遗衣物者。当唱令人认之。无主认者。悬着高显处令人见。若言是我物。应问言。汝物何处失。答相应者与。若无识者应停。至三月已。若塔园中得者。即作塔用。僧园中得者四方僧用。若贵价物者。谓金银璎珞。不得露现唱令。得宝人应审谛数看有何相貌。然后举之。来认时相应者与。对众多人与问。不得屏处还。教受三归。语言。佛不制戒者。汝眼看不得。若无人来认者。停至三年如前处。当界用之。若治塔得宝藏者。即作塔用。僧地亦然。故成实论云。伏藏取用无罪。佛在世时。给孤长者。是圣人亦取此物。故知无罪。又自然得物不名劫盗。又僧祇律云。入聚落中。有遗落物。不得取。与比丘者即是施主。聚落中风吹衣。不得作粪扫想取。若旷路无人处得取。又五分律云...(第1533部~诸经要集二十卷-002)
...戒。方称圣修。若无前七。而唯第八。获福固其少焉。意在防余七过。不但饿腹而已)。忠恕在人克勤于己。作无罪事以奉官输。斯亦佳也(无罪。谓是兴易。由其不损众生。西国时俗。皆以商人为贵。不重农夫。 |
|
|
|
|
|
|
|
由其耕垦多伤物命。又养蚕屠杀深是苦因。每一年中损害巨亿。行之自久。不以为非。未来生中。受苦无极。不为此业名为无罪也)至如俗徒蠢蠢不识三归。尽寿遑遑宁持一戒。不解涅槃是寂灭。岂悟生死是轮回。镇为罪业斯其下也。
三十六亡财僧现
凡有欲分亡苾刍物。律具广文。此备时须但略疏出。先问负债嘱授及看病人。依法商量勿令乖理。余残之物准事应知。
嗢拖南曰。
田宅店卧具 铜铁及诸皮
剃刀等瓶衣 诸竿并杂畜
饮食及...(第1537部~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
...离经 异信异欲经 佛为比丘说三法经 叶喻多少经 佛为比丘说极深险难处经 佛为诸比丘说莫思惟世间经(或云莫思惟世间思惟经) 众生身秽经 眼色相系经 比丘于色厌离经 舍诸世务经 婴儿喻经 转轮圣王七宝现世间经 向邪违法经 田夫喻经 信人者生五种过患经 少多制戒经 无始本际经 罗汉遇瓶沙王经 尊者瞿低迦独一思惟经 人民疾疫受三归经 恒水流澍经(或作流树) 灰河经(一名尘灰河譬喻经录中二名别载误也) 波斯匿王祖母命终经 铸金喻经 木杵喻经 金师精舍尊者病经 群羊喻经 处中行道经 波斯匿王女命过诣佛经 比丘问佛名经 优婆塞命终经(普施下三十五经并出杂阿含) 比丘分卫经 和难经 邪业自活经 比丘各言志经 和难释经 比丘疾病经 无惧经 毒草喻经 ...(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南方佛名经 灭罪得福佛名经 比丘诸禁律经 摩诃僧祇律比丘要集优波离问佛经 沙弥威仪比丘尼十戒经 受十善戒经 沙弥尼戒经 贤者五戒经 优婆塞威仪经 波若得经 观世楼炭经 般舟三昧念佛章经 庾伽三摩斯经 禅要诃欲经 七佛所结麻油述咒五龙咒毒经龋齿咒七佛安宅神咒安宅咒(已上二十九部一十九卷后汉失译录中已有此中复载故知重也) 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 七万二千神王护比丘咒经 十二万神王护比丘尼咒经 百结神王护身咒经 宫宅神王守镇左右经 冢墓因缘四方神咒经 伏魔封印大神咒经 魔尼罗亶大神咒经 召五方龙摄疫毒神咒经 梵天神策经 普广经(已上一十一部一十一卷并是尸梨蜜所译大灌顶经从第一卷至第十一) 遗教三昧经二卷(或云遗教三昧法律经西晋法炬译伪录中亦...(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或云遗教三昧法律经西晋法炬译伪录中亦有) 阿那含经二卷(宋智严译伪录亦有) 未曾有因缘经二卷(或直云未曾有经已曾再译一存一阙) 禅定方便次第法经(后汉安世高译) 七佛神咒(吴支谦译) 贤者五福经(西晋白法祖译) 摩尼罗亶神王咒案摩经(或无王字竺昙无兰译) 本行六波罗蜜经(宋求那跋陀罗译) 优婆塞五戒经(宋沮渠京声译) 三归五戒经神王名经(抄灌顶经) 定意三昧经(出十住断结经)
已下新附此录 决定毗尼经一卷(一名破坏一切心识初出与宝积优波离会同本异译祐云众录并云于炖煌出不显译人传云晋世出未详何帝时) 弥勒来时经一卷(第三出与罗什弥勒下生经等同本见法上录) 稻芉经一卷(与了本生死经等同本) 造立形像福报经一卷(与作佛形像经同本...(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菩萨本行经三卷 七佛所说神咒经四卷(初卷云七佛十一菩萨说大陀罗尼神咒经) 萨罗国经一卷(或云萨罗国王经) 般泥洹经二卷(或直云泥洹经亦云大般泥洹经是长阿含初分游行经异译诸藏中一卷者唯是上卷欠下卷也) 缘本致经一卷(出中阿含第十卷异译) 古来世时经一卷(出中阿含第十三卷异译) 梵志计水净经一卷(出中阿含第二十三卷异译)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一卷(出中阿含第三十九卷异译) 箭喻经一卷(出中阿含第六十卷异译) 食施获五福报经一卷(一名施色力经一名福德经出增一阿含第二十四卷异译) 满愿子经一卷(僧祐失译录中有晋言故移编此出杂阿含第十三卷异译) 摩邓女解形中六事经一卷(第五出与摩登伽含头谏经等同本) 饿鬼报应经一卷(第三出一名目连说地狱饿鬼...(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或云沙弥威仪经见长房录) 四分比丘尼羯磨法一卷(祐云昙无德羯磨亦云杂羯磨元嘉八年于祇洹寺出见僧祐宝唱二录及高僧传等亦直云四分羯磨) 优婆塞五戒相经一卷(一名优婆塞五戒略论元嘉八年于祇洹寺出第一译见僧祐宝唱二录及高僧传)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一卷(见唐旧录) 善信二十二戒一卷(亦云离欲优婆塞优婆夷具行二十二戒文亦云三归优婆塞戒祐云三归及优婆塞二十二戒或云优婆塞戒见高僧传及僧祐录) 经律分异记一卷(见长房录)
右一十部一十八卷(龙树说法要偈上八部一十六卷见在善信二十二戒下二部二卷阙本)
沙门求那跋摩。宋言功德铠。本刹利种。累世为王治在罽宾国。祖父呵梨跋陀(此云师子贤)以刚直被徙。父僧伽阿难(此云众喜)因潜隐山泽。跋摩年十四便机见俊...(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有不稳便处即随事润色。若须学士任量追两三人。冬十一月中宫在难。归依三宝请垂加祐。法师启曰。圣体必安和无苦。然所怀者是男。平安之后愿听出家。当蒙敕许。其月一日皇后施纳袈裟一领妙胜前者并时服玩百有余件。五日有敕令报法师。皇后分难已讫。端正奇特神光满院自庭烛天。朕欢喜无已内外舞跃。必不违所许愿法师护念。遂号为佛光王。当即受三归被袈裟服。十二月五日满月。敕为佛光王度七人。仍请法师为王剃发。其佛光王即中宗孝和皇帝初生之瑞号也。创登皇极敕为法师。于两京各置一佛光寺并度人居之。其东都佛光寺即法师之故宅也。复内出画影装之宝舆。送慈恩寺翻译堂中。追谥法师称大遍觉。显庆二年春二月驾幸洛阳宫。法师与佛光王驾前而发。并翻经僧五人陪从弟子各一事事公给。既到...(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1)
...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第一译) 如来智印经一卷(一名诸佛法身)
僧祐录中失译经(今附宋录第二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
上六经十卷同帙 大灌顶经十二卷(一帙或无大字录云九卷未详)
东晋西域三藏帛尸梨密多罗译(单重合译)
右卷别各是一经具列如左。
(第一卷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第二卷灌顶七万二千神王护比丘咒经第三卷灌顶十二万神王护比丘尼咒经第四卷灌顶百结神王护身咒经第五卷灌顶宫宅神王守镇左右咒经第六卷灌顶冢墓因缘四方神咒经第七卷灌顶伏魔封印大神咒经第八卷灌顶摩尼禀大神咒经第九卷灌顶召五方龙摄疫毒神咒经第十卷灌顶梵天神策经第十一卷) 灌顶隋愿往生十方净土经(或云普广品第十一...(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卷。
西晋沙门支法度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三十三卷。与善生经同本异译 数经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三十五卷。与算数目犍连经同本异译 梵志頞罗延问种尊经一卷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拾遗编入)
右出中阿含经第三十七卷。与阿摄和经同本异译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一卷 失译今附东晋录(拾遗编入) 须达经一卷(一名须达长者经)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右二经同本异译。出中阿含经第三十九卷。与须达哆经同本(其慈心厌德经文句稍略或有题云出增一阿含十二者非也) 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一卷。
僧祐录中失译经(今附宋录拾遗编入) ...(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单本) 菩萨忏悔法一卷(房录云异出本)
西晋清信士聂道真译(单本) 离欲优婆塞优婆夷戒文一卷(亦云具行二十二戒文)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单本) 菩萨戒坛文一卷(亦云优婆塞戒坛文)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单本) 善信二十二戒一卷(亦云离欲优婆塞优婆夷具行二十二戒文亦名三归优婆塞戒)
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单本) 菩萨受戒法经一卷(祐录无经字房云异出本)
后汉失译 受菩萨戒次第十法一卷。
后汉失译 菩萨忏悔法一卷。
后汉失译 初发意菩萨常昼夜六时行五事一卷。
后汉失译 阿惟越致菩萨戒经一卷(旧录无菩萨字)
魏吴失译。
...(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楞伽阿跋多罗经一卷(僧祐录云楞伽阿跋多罗宝一切佛语断肉章经一卷或云楞伽抄经)
右一经出入楞伽经断肉品(勘文出四卷楞伽第四卷) 人弘法经一卷 善得婆罗门求舍利经一卷 善得婆罗门问提婆达经一卷 大云密藏菩萨问大海三昧经一卷 大云密藏菩萨请雨经一卷 四百三昧名经一卷。
人弘法经下六部六卷并出大方等大云经 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一卷 三归五戒神王名经一卷(亦云三归五戒三十六善神王名经陈朝大乘寺等录云抄灌顶经新编上) 龙王结愿五龙神咒经一卷 五龙咒经一卷 大将军神咒经一卷 随愿往生经一卷(亦云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亦云普广菩萨经新编上) 药师琉璃光经一卷(亦云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新编上)
三归五戒带佩下七部七卷并出大灌顶经 无吾我经一卷 三幼童经一卷(或作幻童非也) 往古造行经一卷 举钵经一卷 心本净经一卷 溥首童真经一卷(或作普首)
无吾我经下六部六卷并出普超三昧经 布施度无极经一卷(出第一卷) 菩萨为鱼王经一卷(出第一卷) 干夷王经一卷(出第一卷) 仙叹经一卷(出第一卷) 波耶王经一卷(出第二...(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三十七卷) 十法成就恶业入地狱经一卷(出第三十七卷) 蛇行法经一卷(出第三十七卷) 罗汉遇瓶沙王经一卷(祐录云抄阿含陈录云抄杂含出第三十八卷新编上) 佛见牧牛者示道经一卷(出第三十八卷) 比丘浴遇天子放光经一卷(出第三十八卷) 魔作不净色欲娆乱经一卷(出第三十九卷) 尊者瞿低迦独一思惟经一卷(出第三十九卷) 人民疾疫受三归经一卷(出第三十九卷) 仙人说阿修罗王归化经一卷(出第三十九卷) 魔化年少诣佛说偈经一卷(出第三十九卷) 寿命促经一卷(出第三十九卷) 天于阿修罗欲战斗经一卷(出第四十卷) 天帝释受戒经一卷(出第四十卷) 比丘问佛释提桓因因缘经一卷(出第四十卷) 四天王案行世间经一卷(出第四十卷) 帝释礼三宝供养经一卷(或无供养字...(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弟子死复生经一卷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佛母般泥洹经一卷 宋沙门释慧蕳译 起世因本经十卷 隋三藏达摩笈多译 苦阴经一卷 失译 阿鸠留经一卷 失译 兜调经一卷 失译 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一卷 失译 玉耶女经一卷 失译 孝子经一卷 失译 鬼子母经一卷 失译 梵摩难国王经一卷 失译 梵志计水净经一卷 失译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一卷 失译 箭喻经一卷 失译 满愿子经一卷 失译 出家功德经一卷 失译 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一卷 失译 邪见经一卷 失译。
已上小乘经五十九部拾遗编入 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 梁沙门释明徽集出 四分杂羯磨一卷(以结戒场为首) 东魏三藏康僧铠译 犯戒报应轻重经一卷 后汉三藏安世高译 沙弥尼...(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2)
...(一云魔王入目连兰腹经一名弊魔试目连经八纸) 失译在汉录 弊魔试目连经一卷(一名魔娆乱经五纸)
上三十经三十卷同帙 赖吒和罗经一卷(一名罗汉赖吒利罗经十一纸)
右二经吴支谦译 善生子经一卷(四纸) 西晋支法度译 数经一卷(四纸) 西晋释法炬译 梵志頞罗延问种尊经一卷(或云頞罗延七纸) 东晋昙无兰译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一卷(一纸) 失译今附东晋录 须达经一卷(亦云须达长者经四纸)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佛为黄竹园老婆罗门说学经一卷(四纸) 失译今附宋录 梵摩喻经一卷(九纸) 吴支谦译 尊上经一卷(四纸) 西晋竺法护译 鹦鹉经一卷(亦云兜调经或作凶字者误也九纸) 宋求那跋陀罗译 兜调经一卷(四纸) 失译附西晋录...(第1538部~开元释教录二十卷-003)
...一名魔王入目揵兰腹经亦云弊魔试目连经) 失译在汉录 弊魔试目连经一卷(一名魔娆乱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上三十经三十卷同帙计一百三十五纸 [止] 赖吒和罗经一卷(一名罗汉赖吒和罗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善生子经一卷 西晋沙门支法度译 数经一卷 西晋沙门法炬译 梵志頞罗延问种尊经一卷 东晋沙门竺昙无兰译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一卷 失译今附东晋录 须达经一卷(一名须达长者经)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佛为黄竺园老婆罗门说学经一卷 僧祐录失译今附宋录 梵魔喻经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尊上经一卷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鹦鹉经一卷(亦名兜调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兜调经一卷 僧祐录云安公失译经今附西晋录 意经一卷 西晋三...(第1539部~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
...启蒙之士后学无疑也。
第一小乘善来得阿罗汉果。
第二小乘一生得阿罗汉果。
第三小乘三生得阿罗汉果。
第四小乘六十劫得阿罗汉果。
第五缘觉四生得缘觉果。
第六缘觉迟经百劫得缘觉果。
第七依权教菩萨成佛定经三僧祇劫得成佛果。
第八依法华经实教会三归一令龙女一刹那际成佛。破三乘经于多劫方始成佛。
第九华严经说兜率天子三生得十地果。
第十善财童子一生成佛。如上所说。皆是三乘及一乘圣教。依根约器所说各各。依诸圣教自有和会。今欲广引诸义文句烦多。根有万端依根教别。今以略分十种大意得果延促不同。意令知权向实不滞虚乘入真实门速成佛道。如龙女。破三乘之...(第1545-01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四十九卷(第一卷~第二十五卷)-001)
...性厌离生死。此是译经者误也。应云一切众生性自离生死故。修第三禅。悉能息灭一切众生众苦热恼。修第四禅者。此一乘菩萨。从初发心乘如来菩提心根本智乘。修大悲行处生死海。观达众生根本源底同一如来菩提体用智海。便常以法界智日。常于不达迷暗之夜。为一切众生解诸迷暗。不同前三乘别求自己清净乐果而实未曾而得究竟一切乐果。是故说法华经会三归一。来归此法故。已下所有利众生之行门。如经具明。此是持上上十善戒。以菩提体为戒体。以居菩提场内夜神表之。以菩提心成大慈悲为戒体。十回向以舡师为戒体。十行中释天童子。以工巧诸技术以为戒体。十住中海云比丘。观十二缘生法自体清净以为戒体。于此第二地中。以菩提场内普德净光夜神以为戒体。此明菩提中智处于世间修慈悲门。以为戒体...(第1545-02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四十九卷(第二十六卷~第四十九卷)-002)
...戒也;“无念为宗”者,尊大定也;“无住为本”者,尊大慧也。夫戒、定、慧者,三乘之达道也。夫妙心者,戒定慧之大资也。以一妙心而统乎三法,故曰大也。“无相戒”者,戒其必正觉也。“四弘愿”者,愿度,度苦也;愿断,断集也;愿学,学道也;愿成,成寂灭也。灭无所灭,故无所不断也。道无所道,故无所不度也。“无相忏”者,忏非所忏也。“三归戒”者,归其一也。一也者,三宝之所以出也。说“摩诃般若”者,谓其心之至中也。般若也者,圣人之方便也,圣人之大智也,固能寂之、明之、权之、实之。天下以其寂,可以泯众恶也;天下以其明,可以集众善也;天下以其权,可以大有为也;天下以其实,可以大无为也。至矣哉!般若也。圣人之道,非夫般若不明也,不成也。天下之务,非夫般若不...(第1547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卷)
...必顾乎迹,谓之大乘也。乘也者,圣人之喻道也;用也者,圣人之起教也。
夫圣人之道,莫至乎心;圣人之教,莫至乎修;调神入道,莫至乎一相;止观轨善成德,莫至乎一行三昧。资一切戒,莫至乎无相;正一切定,莫至乎无念;通一切智,莫至乎无住;生善灭恶,莫至乎无相戒;笃道推德,莫至乎四弘愿;善观过,莫至乎无相忏;正所趣,莫至乎三归戒;正大体裁大用,莫至乎大般若;发大信,务大道,莫至乎大志;天下之穷理尽性,莫至乎默传;欲心无过,莫善乎不谤。定慧为始,道之基也;一行三昧,德之端也;无念之宗,解脱之谓也;无住之本,般若之谓也;无相之体,法身之谓也;无相戒,戒之最也;四弘愿,愿之极也;无相忏,忏之至也;三归戒,真所归也;摩诃智慧,圣见之大范也。为上上根人说,直说也。默传,传之至也;戒谤,戒之当也。
夫妙心者,非修所成也,非证所明也。本成也,本明也。以迷明者复明,所以证也;以背成者复成,所以修也;以非修而修之,故曰正修也;以非明而明之,故曰正证也。至人暗然不见其威仪,而成德为行蔼如也;至人颓然若无所持,而道显于天下...(第1547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卷)
...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
“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第1547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卷)
...,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口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第1547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卷)
...。我皆随喜。福德能令见者生喜。是故我喜)。回向(无始来时乃至今日尽未来际一毫之善。及以忏悔劝请随喜。皆同法界与诸众生共成佛道)。发愿(大体须存灭罪除障开显法门满四弘誓。余者皆须顺于菩提)。行道(欲行时更须正立想。此道场犹如法界。十方三宝畟塞虚空。以次回身旋绕法座想十方三宝心性寂灭。影现十方经声如响。心想如梦梵声亦然)。三归(一一各想三处三宝与顶礼俱运。初文虽即直云十方。意亦兼于三处。若从忏悔已下凡云礼三宝者。皆须一一别起三想。头三叩地。一十方三宝。二法华经中一切三宝。三普贤大师。对此三处求忏悔等。又凡散华皆于言前散华之时。想三宝及普贤上想已。次宣忏悔等词。至后文中云。散华等者心指前所散之华。若焚香者送法座炉。亦应想身各送炉。遍至十方...(第1550部~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一卷)
...人闻说此法各证道果)
初宣小教(三转四谛)
次演空宗。由是向室罗筏城祇园等处。八部般若次第兴焉(室罗筏城。即舍卫国城也。祗园者。即祗树给孤独也。八部般若者。大品般若。中品般若放光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金刚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般若也。八部般若多以破有归空。故曰空宗)
后居鹫岭演妙法华。会三归一舍权从实(鹫岭名。其山形似鹫鸟。故曰鹫岭。岩玲珑可容万人。佛于此中多说妙法。先因鹿苑说有。而尽皆执有次演八部般若。以说空而咸皆执空。后于鹫岭演妙法华。会三归一者。会三乘归于一乘。舍权从实者。乃从浅至深。舍小而归大也)
及于普光明殿。菩提道场。欲色诸天。逝林等处。圆音极唱演大华严(此经有三部。上部十三千大千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品。中部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部十万偈颂。四十八品。今所传者。三十九品。共四万五千颂。在唐外有九品。未就此下部经也。此经七处谈...(第1559部~折疑论五卷)
...非。此教诠于戒学。三阿毗达磨。此云对法。法谓涅槃四谛。对谓对向对观。其能对者。即是妙慧。此教诠于慧学。然经是化教。开诱化导也。律是制教。制约行业也。论则推征。解释经律之意也。今此盂兰盆据其名题。即化教摄。属于经藏。据其义意亦制教摄。属于律藏。五乘者。乘以运载为名。五谓人天声闻缘觉菩萨。此五力有大小。载有远近。一人乘。谓三归五戒。运载众生越于三涂生于人道。其犹小艇才过溪涧。二天乘。谓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运载众生越于四洲达于上界。犹如小船越小江河三声闻乘。谓四谛法门。四缘觉乘。谓十二因缘法门。皆能运载众生越于三界。到有余无余涅槃。成阿罗汉及辟支佛。皆如大船越大江河。五菩萨乘。谓悲智六度法门。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第1564部~盂兰盆经疏一卷)
...罪皆得消灭。身心清净惑障蠲除。福智庄严净因增长。自他行愿速得圆成。愿诸如来常在说法。所有功德起随喜心。回向菩提证常乐果。命终之日正念现前。面奉弥陀及诸圣众。一刹那顷生莲华中。普愿众生俱成佛道(忏悔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妙法莲华经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旋竟三归依如常)
...(第1580部~礼法华经仪式一卷)
...所得。亦知此身影现十方。充满法界无不普现。围绕诸佛三宝称云)
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娑罗王佛 南无过去七佛 南无十方诸佛 南无炽盛光陀罗尼 南无总持王菩萨 南无金刚手菩萨 南无曼殊室利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三称已诵炽盛光经供养三宝然后三归依)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竟方共坐食此是初日法余时但除召请一日乃至七日昼夜准此)
第六释疑 疑者曰。斯经作法。专以持咒为主。近孤山法师。于请观音记中。不许梵诵。故令华音...(第1582部~炽盛光道场念诵仪一卷)
...二年)
第十三祖迦毗摩罗者。华氏国人也。初为外道有徒三千通诸异论。后于马鸣尊者得法领徒至西印度。彼有太子。名云自在。仰尊者名请于宫中供养尊者曰。如来有教沙门不得亲近国王大臣权势之家。太子曰。今我国城之北有大山焉。山中有一石窟。师可禅寂于此否。尊者曰诺。即入彼山行数里逢一大蟒。尊者直进不顾。遂盘绕师身。师因与受三归依。蟒听讫而去。尊者将至石窟。复有一老人素服而出合掌问讯。尊者曰。汝何所止。答曰。我昔尝为比丘多乐寂静。有初学比丘数来请益。而我烦于应答起嗔恨想。命终堕为蟒身。住是窟中今已千载。适遇尊者。获闻戒法故来谢耳。尊者问曰。此山更有何人居止。曰北去十里有大树荫覆五百大龙。其树王名龙树。常为龙众说法。我亦听受耳。尊者遂与徒众...(第1584部~景德传灯录三十卷-001)
...之义不亏。普贤以行严理。根本之门靡废。本末一际。凡圣同源。不坏俗而标真。不离真而立俗。具智眼而不没生死。运悲心而不滞涅槃。以三界之有。为菩提之用。处烦恼之海。通涅槃之津。夫万善是菩萨入圣之资粮。众行乃诸佛助道之阶渐。若有目而无足。岂到清凉之池。得实而忘权。奚升自在之域。是以方便般若。常相辅翼。真空妙有。恒共成持。法华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大品一切无二。众行咸归种智。故华严经云。第七远行地。当修十种方便慧殊胜道。所谓虽善修空无相无愿三昧。而慈悲不舍众生。虽得诸佛平等法。而乐常供养佛。虽入观空智门。而勤集福德。虽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虽毕竟寂灭诸烦恼焰。而能为一切众生起灭贪嗔痴烦恼焰。虽知诸法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自...(第1590部~万善同归集六卷)
...义。一切愿行成就义。
又璨大师问可大师曰。但见和尚。即知是僧。未审何者是佛。云何为法。
答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若有不信如上所引祖佛诚言。一体三宝归依自心之旨。不唯后果永堕泥犁。亦乃现受人间华报。如大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善男子。汝今不应如诸声闻凡夫人分别三宝。于此大乘。无有三归分别之相。所以者何。于佛性中。即有法僧。为欲化度声闻凡夫故。分别说三归异相。又云。若有不识三宝常存。以是因缘唇口干燋。如人口爽。不知甜苦辛醋咸淡六味差别。一切众生。愚痴无智。不识三宝是长存法。是故名为唇口干燋。复次善男子。若有众生。不知如来是常住者。当知是人则为生盲。若知如来是常住者。如是之人。虽有肉眼。我说是等名为天眼。又若决定直心信伏。入宗镜中。于刹那间念念见一心三宝。常现世间。或障...(第1595-02部~宗镜录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爱。譬如有人爱心希望。释提桓因。大梵天王。自在天王。解脱不尔。若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无爱无疑。无爱无疑。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若言解脱有爱疑者。无有是处。又解脱者。断诸有贪。断一切相。一切系缚。一切烦恼。一切生死。一切因缘。一切果报。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涅槃。一切众生。怖畏生死诸烦恼故。故受三归。譬如群鹿怖畏猎师。既得免离。若得一趒则喻一归。如是三趒则喻三归。以三趒故。得受安乐。众生亦尔。怖畏四魔恶猎师故。受三归依。二归依故。则得安乐。受安乐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无尽。无尽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决定。决定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曰。上来一百句解脱。文现不繁。更释大意。只明一心真性解脱。以实慧解脱显此真性。然后成方便慧解脱。故能自觉觉他。名之为佛。即是平等法身天真之佛。所以经云...(第1595-02部~宗镜录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1)
...识说之而不穷。善财酌之而不竭。文殊体之而寂寂。普贤证之以重重。何者。以文殊是自心如理之体。体常湛然。以普贤是自心如量之用。用周法界。所以宝性论明。有二种修行。一如实修行。了如理一味。二。遍满修行。备知一心有恒沙法界。是以悟此真如无尽之心。成得普贤无尽之行。亦云梵行已立己事已办。如不了此而妄有所修。非唯不具普贤行门。乃至三归五戒等一切修进之门。悉不成就。以不达本故。所以法华经云。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以自他所隔。但为爱见之心。未达一乘。岂成同体之行。又云。此经难持。若暂持者。我则欢喜。诸佛亦然。如是之人。诸佛所叹。是则勇猛。是则精进。是名持戒。行头陀者。则为疾得无上佛道。故知见性修行。性周万行。如华...(第1595-02部~宗镜录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2)
...而不入一也。多持一依亦然。五异体相即义。诸缘相望。全体形夺。有有体无体义。是故一缘是能起能成。故有体。多缘是所起所成。故无体。由一有体。必不得与多有体俱。多无体。必不得与一无体俱。是故无有不多之一。无有不一之多。六。体用双融义。一以体无不用。故举体全用。即有相入。无相即义。二用无不体。故举用全体。即唯有相即。无相入义。三归体之用不碍用。全用之体不失体。无碍双存。亦即亦入。自在俱现。四全用之体体泯。全体之用用亡。非即非入。圆融一味。五合前四句。同一缘起。无碍双存。六泯前五句。绝待离言。冥同性海。此上三门。于初异体门中显义理竟。七同体相入义。谓前一缘所有多一。与彼一缘体无别故。名为同体。又由此一缘应多缘故。先明相入。谓一缘有力能持多一。...(第1595-04部~宗镜录一百卷(第六十一卷~第八十卷)-001)
...。四不妄语。覆实言虚。诳他欺自。端心质直。所说诚实。五不饮酒。昏神乱性。酒毒颇甚。增长愚痴。故令绝饮。原佛五戒本化人伦。与儒五常其义不异。不杀即仁。不盗即义。不淫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即智。故梵摩喻经曰。为清信士。守仁不杀。知足不盗。贞洁不淫。执信不欺。尽孝不醉。当以意解。勿执名别。又四分律。明受五戒。分四种异。但受三归。名无分优婆塞。或受一戒。名少分优婆塞。受二三四。名多分优婆塞。具受五戒。名满分优婆塞。其如五戒全缺。则人间之路。终不复生。以此五戒是大小乘尸罗根本故。经云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违五星。在地违五岳。在方违五帝。在身违五藏。故佛成道。未转法轮。先为提谓。授五戒法。号曰人乘。居五乘首。由兹五戒。超出三涂。取...(第1599部~翻译名义集二十卷-001)
...未入寂定不回心。入寂已去彼不说故。故不相违。又教有了非了。别如佛性论辨。故不可怪。又涅槃经中。言佛性有无。皆不解我意者。明佛性法离有离无。随言执取。是不解意。非谓说有一分无性。佛性论云。是故佛性决定是有。离有离无。此之谓也。是故一切众生皆此所为。余经论皆准此释。
第五能诠教体者。略作四门。一随相门。二唯识门。三归性门。四无碍门。初中有四句。一或唯以名句文为性。以声是依非正体故。唯识论云。若名句等不异声者。法词无碍。境应无别。二或唯以音声为性。名句文等声上屈曲。假立无体故。杂集论云。成所引声。谓诸圣说。三或具前二事。方为其性。维摩经云。有以音声语言文字为佛事。又十地论中说者以二事说。听者以二事闻。谓声名等也。问大乘中声表善恶...(第1600部~大乘起信论疏五卷)
...经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此之谓也。于此四句中。别取前三通小乘。具斯四说为大乘。又此四句合为一教。互有无碍。是大乘教也。二唯识门者。谓说者识现为增上缘。令闻者识文义相现。下论云。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又摄论名为言说识。又闻者识上聚集现等。是故一切声名句等。皆是自心之所显现。下论云。唯依心现不离真如。三归性门者。此识无体唯是真如。下论云。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准此而知。四无碍门者。谓于前三门。心境理事。同一缘起。混融无碍。交彻相摄。圆明自在。不相障碍。以为教体。以一心法有二门故。皆各总摄一切法故。思以准...(第1600部~大乘起信论疏五卷)
...诵大乘般若及治魔咒默念诵之。埠场鬼者。或如虫蝎缘人头面钻刺[病-丙+習][病-丙+習]。或复击擽人两腋下。乍抱持于人。或言说音声諠闹。及作诸兽之形。异相非一。来恼行者。则应闭目一心阴而骂之。作如是言。我今识汝。汝是此阎浮提中食大火嗅香偷腊吉支。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若出家人应诵戒律。若在家者应诵菩萨戒本。若诵三归五戒等。鬼便却行匍匐而出也。精媚神者。谓十二时狩。能变作种种形色。或作少男女相。或作老宿之形及可畏身相等。非一众多恼乱行者。其欲恼人。各当本时来。若其多于寅时来者。必是虎凶等。若多于卯时来者。必是兔鹿等。乃至多于丑时来者。必是牛类等。行者恒用此时则知其狩精媚。说其名字诃责。即当除灭。此等皆如禅经中及顗禅师止观中广说...(第1600部~大乘起信论疏五卷)
...所言大者。名之为常。二者遍义。谓横该十方。十方穷之无有边涯。涅槃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包含者。以论云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又经云。心精遍圆含裹十方等。体若不遍宁曰包含。若不包含岂名为大。由是包含是大之义也。运载等者。然乘有五种。谓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虽则皆有运载之功总名为乘。且义有大小而载有近远。人乘者谓三归五戒。运载众生越于三涂。生于人间。其犹小船才过溪涧。天乘者。谓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运载众生越于四洲。达于上界。如以次船渡小江河声闻乘者。谓四谛法门。缘觉乘者。谓十二因缘法门。皆能运载众生越于三界。到有余无余涅槃。成阿罗汉及辟支佛。皆如大船越大江河。菩萨乘者。谓悲智六度法门。运载众生总越三界二乘之境。到无上菩提大般涅...(第1601部~起信论疏笔削记十五卷-001)
...。或作鼠形。或作马声。或作鬼吟。或复窃语。种种恼乱令行人发狂。佛言。此鬼是拘那含牟尼佛时有一比丘。垂向初果。犯邪命故为众摈出。嗔恚命终。自誓为鬼恼乱四众。堆惕者。以口云也。腊吉支者。禅经云。此起尸鬼也。言偷者。或是此鬼爱偷死尸故。或是连下梵语。且两存之。非谓因偷夏腊也。故经云。诸腊吉支手捉铁棒等。戒律即声闻戒诸部律文。三归五戒可知。
少男女等者。即顺情境。谓作父母兄弟诸佛形像等。可畏身者。或为虎狼师子罗刹之形。种种可畏之像。来怖行人。如嵬禅师所见。或无头师见之。曰善哉。汝无头痛之患。或无腹五藏等。皆以言戏之。又见年少女人。师曰。贫道身如枯木。心若死灰。无以革囊见试。此鬼即时飞空而反。仍有偈云。大海可竭须弥可倾。彼上人者秉志...(第1601部~起信论疏笔削记十五卷-002)
...放眉间光。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诸佛国土皆于中现。时韦提希见已。白佛言。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惟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佛告韦提希。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我今广为汝说。亦令未来凡夫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正因。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孝养父母
念佛乃诸法之要。孝养为百行之先。孝心即是佛心。孝行无非佛行。欲得道同诸佛。先须孝养二亲。故赜禅师云。孝之一字众妙之门。佛语以孝为宗。佛经以孝为戒。言中不昧口出戒光。直下分明...(第1606部~庐山莲宗宝鉴十卷)
...求人天福报。缘觉声闻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法发菩提心。愿与现生父母及多生父母。法界众生一切怨亲。同生净土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三说此心时时要发日日常然。所以善财一生证果。龙女八岁成佛。地狱发心顿超十地。沙弥发意已越二乘。可谓一气回元运恩沾万物深。
受持戒法
既发菩提心应修菩萨行。初受三归。次持五戒。渐修十种善法圆满三聚律仪。根熟则全持根生则分受。年有三善。月有六斋。如或五戒难行且除酒肉二味。十重易犯且持不杀一门。轻尘积岳坠露添流。一适下崖终归大海。故涅槃经云。佛在世日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梵网经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所以龙无犯杀之心。狼有持斋之意。比丘苦节至于系草。...(第1606部~庐山莲宗宝鉴十卷)
...
(壬辰) 第十三祖迦毗摩罗。华氏国人也。初为外道有徒三千通诸异论。后于马鸣尊者得法。领徒至西印度。彼有太子名云自在。仰尊者名请于宫中供养。祖曰。如来有教。沙门不得亲近国王大臣权势之家。太子曰。今我国城之北有大山焉。山中有一石窟。师可禅寂于此否。祖曰诺。即入彼山。行数里逢一大蟒。祖直进不顾。遂盘绕祖身。祖因与受三归依。蟒听讫而去。祖将至石窟。复有一老人。素服而出。合掌问讯。祖曰。汝何所止。答曰。我昔尝为比丘多乐寂静。有初学比丘数来请益。而我烦于应答起嗔恨想。命终堕为蟒身。住是窟中。今已千载。适遇尊者获闻戒法。故来谢耳。祖问曰。此山更有何人居止。曰北去十里有大树荫。覆五百大龙。其树王名龙树。常为龙众说法。我亦听受耳。尊者遂与徒...(第1613-01部~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第一卷~第十八卷)-001)
...或言佛陀。声相转也。译云净觉。言灭秽明道为圣悟也。
凡其经旨。大抵言生生之类。皆因行业而起。有过去当今未来三世。神识常不灭也。凡为善恶必有报应。多积胜业陶冶粗鄙。经无数形藻练神明。乃至无生而得佛道。其闲阶次心行等级非一。皆缘浅以至深。藉微而为着。率在于积仁顺蠲缘欲。习虚静而成通照也。故其始修心则依佛法僧。谓之三归。若君子之三畏也。又有五戒。去杀盗淫妄言饮酒。大意与仁义礼智信同。奉持则生天人胜处亏犯则堕鬼畜诸苦。又善恶生处。凡有六道焉。
诸服其道者。则剃落发须释累辞家。结师资遵律度。相与和居治心修净。行乞以自给。谓之沙门。或曰桑门。亦声相近也。其根业各差。谓之三乘。声闻缘觉及以大乘。取其可乘运以至道为名也。上根者以...(第1613-01部~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第一卷~第十八卷)-001)
...。是故定之与慧俱空法中。入此门者为明门。行此路者为超路。非夫行深般若者。孰能证于此乎。驸马都尉荥阳郑万钧深艺之士也。学有传僻书成草圣。乃挥洒手翰镌刻心经。树圣善之宝坊。启未来之华业。佛以无依相而说。法本不生。我以无得心而传。今则无灭。道存文字意齐天壤。国老张说闻而嘉焉。赞扬佛事题之乐石。又制法池院二法堂赞并序曰。法池西三归院二法堂。兹院长老初上禅师所造也。禅师姓彭氏名知。至性笃孝执亲之丧七日不食。微言密行志道探玄。究易老庄太一之旨。善正书。擅钟王品格。其点画婉秀毫缕必见。如折槁荷磨文石。筋理洒飒固非人力之所致也。中朝名士山薮高尚法流开胜远近慕焉。及晚年专意于禅颂。平生事业脱若遗尘矣。常叹帝王父母许我出家。雨露生成恩惟一揆。依如来教创...(第1613-01部~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第一卷~第十八卷)-002)
...至性笃孝执亲之丧七日不食。微言密行志道探玄。究易老庄太一之旨。善正书。擅钟王品格。其点画婉秀毫缕必见。如折槁荷磨文石。筋理洒飒固非人力之所致也。中朝名士山薮高尚法流开胜远近慕焉。及晚年专意于禅颂。平生事业脱若遗尘矣。常叹帝王父母许我出家。雨露生成恩惟一揆。依如来教创是功德。万一乎献福二宫潜祐七祖。将与一切咸登道场。于是三归堂以长安元年辛丑子月望日癸卯立。善法堂以开元元年癸丑丑月望日戊辰建。禅师母弟仁婉弟子启疑及沙弥令哲。左右斯业实有力焉。而作赞曰。敬告诸佛子。一心清净观。欲求正真道。当从信根入。是佛虚空相。是法微妙光。定慧不相离。是僧和合义。人空法亦空。二空亦复空。住心三空宝。是名三归处。至哉初上人。建立善法堂。彩翠三世佛。庄严清净眼。能运无碍心。普入于一切。见若不染色。知若不取识。是名真实见。亦名解脱知。佛观离生灭。诸法等如是。
⊙(壬申) 是岁定五服制。盖出自古。至天后请母三年。及卢氏驳议有异。开元五年卢履冰上言。众议纷然。自是卿士之家。孝服有异。今二十年萧嵩等改修五礼。敕下依行。五服...(第1613-01部~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第一卷~第十八卷)-002)
...。道既弃世。将二十纪。朝经乃届。皇明昭贲。亿兆摸拜。凡今后学。入佛境界。于取非取。谁缚谁解。万有千岁。此法无坏。
⊙(壬子) 鲁郡公颜真卿。撰抚州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曰。如来以身口意业难调伏也。净尸罗以息其内。行住坐卧四威仪摄善心也。明布萨以昭其外。故曰。波罗提木叉是汝之师。则憍陈如之善来。迦叶波之尚法。诸声闻三归约众。十四年以八敬度尼羯磨相承。其致一也。汉灵帝建宁元年。有北天竺五叶门支法领等。始于长安译出四分戒本兼羯磨。与大僧受戒。至曹魏有天竺十尼自远而来为尼受具。后秦姚兴弘始十一年。有梵僧佛陀耶舍。释出四分律本。而关中先行僧祇。江南盛行十诵。至元魏法聪律师。始阐四分之宗。聪传道覆。覆传惠光。光传云晖愿。愿传隐乐洪云。云传...(第1613-01部~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第一卷~第十八卷)-002)
...先生。母金源王氏。祖世奉佛不仕。师生于金之泰和壬戌十二月望。人品恢伟童幼神悟。七岁亲授以孝经开宗明义章。乃曰。开者何宗。明者何义。亲惊异。知非尘劳中人。携见傅戒颜公。颜欲观其根气。授以草庵歌。至坏与不坏主元在。师问曰。主在何处。颜曰。何主也。师曰。离坏不坏者。曰此客也。师曰。主聻颜。吟吟而已。乃得礼中观沼公为师。八岁受三归五八十善戒法。师方十一蒙豫王恩赐纳具。有洪彦上座。问师曰。子今受大戒了。缘何作小僧。师曰。缘僧小故。戒说大也。试问上座戒老耶小耶。曰我身则老。语未终师大声曰。休生分别。一日上座教僧去师背上拍一下。待回首乃竖指示之。僧如教拍师背。师便竖一指。僧回举似上座。座奇之。师年十二。中观听师参问诲之曰。汝所欲者文字语言耳。向去...(第1613-02部~佛祖历代通载三十六卷(第十九卷~第三十六卷)-002)
...云(毁形守志节。割爱辞所亲。出家弘圣道。誓度一切人)三举大众同声和。沙弥就礼三拜。仍胡跪合掌。本师持袈裟。亦有垂示法语。付袈裟置沙弥顶上。复举偈云(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披奉如来戒。广度诸众生)三举众亦同声和毕。沙弥披袈裟。礼本师三拜。礼圣僧三拜。礼戒师三拜。胡跪合掌。戒师云。善男子。法如大海渐入渐深。汝既出家当先受三归五戒。方得近事大僧。次受沙弥十戒。乃可同僧利养。事在专诚。不得慢易。我今为汝召请三宝。证明佛事。秉炉云 一心奉请 无边佛宝 海藏经文十地三贤 五果四向 同垂感降 共作证明 三请讫。乃云。善男子。欲求归戒。先当忏涤愆瑕。如人浣衣然后加色。汝今至诚随我忏悔。举云(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口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第1614部~百丈清规八卷)
...邃在北弟子在南。如又有讲说声。又闻有奇香之气。于是道俗共传神异。至夏竟神施白马一匹白羊五头绢九十匹。咒愿毕。于是而绝登师。
僧登师者。止匡庐大林寺。通诵法华昼夜不息。一日忽见空中有一银殿渐下于房忽变成金殿。师遂入殿坐起经行。如是三载。远迩四众严持香华从师乞戒。登曰。白日喧杂心多散乱。当于清夜受之。至夜正说戒相三归依。时师之口吻放光明遍照大众。众见光明竞拜喧哄。师即不语。光便收敛。师云。本欲受戒那得见光喧哄。光现但是受戒祥瑞。未是得戒正缘。今更从初。大众默然。师又说法还复放光。众又喧哄因而且止。明日再来。师即辞别归山。所现金殿还复如故。一日忽谓门人曰。今登金殿不复回也。即于是日倏然超化。
宝通
僧宝通。梵行精...(第1624部~神僧传九卷)
...至齐太祖即位。被敕往辽东弘赞禅道。停彼二年大行法化。建元末还京。俄又适钱唐灵隐山。一定累日。忽见一人来礼曰。弟子居在七里滩。以富阳县人凿麓山下侵坏龙室。群龙共忿。誓三百日不雨。今已百日田地枯涸。欲屈道德前行必能感致甘雨。润泽苍生功有归也。超许之。神乃去。超南行五日至赤城山。为龙咒愿。至夜群龙化作人来礼拜。超更说法。因乞三归。自称是龙。超请其降雨。乃相看无言。其夜与超梦云。本因忿立誓。师既导之以善。不敢违命。明日晡当降雨。至期沾足岁以。大熟以永。明十年卒。春秋七十有四。
法度
释法度。黄龙人也。南齐初游于金陵。高士齐郡名僧绍。隐居琅邪之摄山。挹度清真待以师友。及亡舍所居山为栖霞寺。先是有道士欲以寺地为观。住者辄死。后为...(第1624部~神僧传九卷)
...通取肉揾盐以进于景。问曰好否。景曰太碱。通曰不碱则烂。及景死数日众以盐五石置腹。中送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屠脍羹食皆。尽后竟不知所去。
僧林
释僧林。吴人。深有德素行能动物。梁大同中上蜀。至潼州城西北百四十里有豆图山。上有神祠。土民敬之。每往祭谒。林往居之。禅默累日。忽有大蟒。萦绳床前。举头如揖让者。林为授三归。受已便去。自尔安帖卒无灾异。其山北涪水之阳素来无猿。自林栖托已来便有两头。依林而住。有初见者云度水来。及后林出山门。猿还泅渡。如此非一。年月淹久孚乳产生。乃有数十。有时送林至龙门口。伫望而返。后住赤水岩故寺中。屋宇并摧止有丛林。便即露坐。有虎蹲于林前低目视林。乃为说法。良久便去。尔后孤游雄悍不避恶兽。常行仁济感化...(第1624部~神僧传九卷)
...诸军而往运石以填江。三日水遂不流。横之以铁锁。武陵王纪果遣蜀兵来度峡口。势蹙进退不可。王綝与法和经略一战而殄之。军次白帝谓人曰。诸葛孔明可谓为名将。吾自见之。此城旁有其埋弩箭镞一斛许。因插表令掘之如其言。又尝至襄阳城北大树下。画地方二尺。令弟子掘之得一龟长尺半。以杖叩之曰。汝欲出不能得已数百岁。不逢我者岂见天日乎。为授三归龟乃入草。初八叠山多恶疾人。法和为采药疗之。不过三服皆差。即求为弟子。山中多毒虫猛兽。法和授其禁戒不复噬螫(音栻)所泊江湖必于峰侧结表云。此处放生。渔者皆无所得。才或少获。辄有大风雷。船人惧而放之。风雨乃定。晚虽将兵犹禁诸军渔捕。有窃违者中夜猛兽必来欲噬之。或亡其船缆。有小弟子戏截蛇头。来诣法和。法和曰汝何意杀因指...(第1624部~神僧传九卷)
...骑将从无故却退。王惭而返。夜感恶梦。后更再往马退如故。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初至寺侧但睹一谷猛火洞然。良久伫望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水灭堂现。以事相询。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王不敢进。聪乃以手按头着地。闭其两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礼。因告境内多被虎灾请求救援。聪即入定。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便与受三归戒。敕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布故衣系诸虎颈。满七日已当来于此。王至期日设斋众集。诸虎亦至。便与食解布。遂尔无害。其日将王临白马泉。内有白龟就聪手中取食。谓王曰。此是雄龙。又临灵泉有五色鲤。亦就手食。云此雌龙。王与群吏嗟赏其事。大施而旋。有凶党左右数十人。夜来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见大人倚立禅室。傍有松树。...(第1624部~神僧传九卷)
...岳寺。与弟子百余人方讲华严经。沙弥亦在听位。忽闻寺外山谷中若风雨声。和尚遂招此沙弥。令于己背后立。须臾见一大蛇长七八丈。大四五围。直入寺来努目张口。左右皆欲奔走。和尚戒之不令动。蛇渐至讲堂升阶睥睨若有所求。和尚以锡杖止之云住。蛇欲至座遂俯首闭目。和尚戒之。以锡杖扣其首曰。既明所业。今当回向三宝。令诸僧齐声为之念佛。与受三归五戒。此蛇宛转而去。时亡僧弟子已有登会者。和尚召谓曰。此蛇汝之师也。修行累年合证果位。为临终之时惜一钵故怒此沙弥。遂作一蟒蛇。适此来者欲杀此沙弥。更若杀之当堕大地狱无出期也。赖吾止之与受禁戒。今当舍此身矣。汝往寻之。弟子受命而出。蛇行所过草木开靡如车路焉。行十四五里至深谷间。此蛇自以其首叩石而死矣。归白和尚。和尚曰...(第1624部~神僧传九卷)
...于中华。欲游五竺礼佛八塔。既渡沙漠涉于阗已西。至葱岭入大伽蓝。其中比丘皆不测之僧也。问漏攸往之意。未有奇节。而诣天竺。僧曰。旧记无名未可辄去。此有毒龙池可往教化。如其有验方利涉也。漏依请登池岸。唯见一胡床。乃据而坐。至夜将艾雷电交作。其怪物吐气。蓬勃种种变现眩曜无恒。漏瞑目不摇动。久之乃有巨蛇骧首于膝上。漏悲闵之极为受三归而去。复作老人形来致谢曰。蒙师度脱义无久居。吾三日后舍鳞介苦。依得生胜处。此去南有盘石。是弟子舍形之所。亦望间预相寻遗骸可矣。漏默许之。又曰。必须愿往天竺者。此有观音圣像。祷无虚应可祈告之。得吉祥兆可去勿疑。漏乃立于像前入于禅定。如是度四十九日。身婴虚肿略无倾倚。旋有鼠儿犹弹丸许。咋左胫溃黄色薄脓可累斗而愈。漏限满...(第1624部~神僧传九卷)
...。没在烦恼自不能度。安能度人。是故不应远离诸佛。譬如婴儿不离其母。行道不离粮食。热时不离凉风。寒时不欲离火。度水不离好船。病苦不离良医。是故菩萨常不离佛。何以故。父母亲友人天王等。不能益我度诸苦海。唯佛世尊令我出苦。是故常念不离诸佛。又如善生经云。若人受三自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归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又校量功德经云。四有洲中满二乘果。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三宝胜故。
列示三宝名相
归敬仪云。然三宝为敬谒之尊。是以明其相状行者云。归命常住法身。所谓如来成就十力四无所畏。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念处等。...(第1625部~缁门警训十卷)
...诸群生三乘七众之所归仰。故云正归。若无专信杂事邪神。虽受归戒不得圣法。故经云。归依于佛者真名清信士。终不妄归依其余诸天神。斯何故耶。以真三宝性相常住。堪为物依。自余天帝身心苦恼。有为有漏无力无能。自救无暇。何能救物。唯出世宝有力能持。言归依者。如凭王力得无侵害。今凭正宝威福无涯故。使神龙免金翅之诛。信士超夜叉之难。五种三归皆归此宝。或即名之同相三宝。由理通三世义尽十方。常住三宝此为至极。经云。若人得闻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堕恶趣。斯何故耶。以知法佛本性常故。一时闻解熏本识心。业种既成净信无失。况能立愿归依奉为师范。固当累劫清胜义无陷没。如经有人受三归依。弥勒初会解脱生死。此乃出苦海之律梁。入佛法之阶位。
住持三宝
住持三宝者。人能弘道万载之所流慈。道假人弘三法于斯开位。遂使代代兴树处处传弘。匪假僧扬佛法潜没。至如汉武崇盛初闻佛名。既绝僧传。开绪斯竭及显宗开法远访身毒。致有迦竺来仪演布声教。开物成务发信归心。实假敷说之劳。诚资相状之力。名僧宝也。所说...(第1625部~缁门警训十卷)
...系着床脚。比丘出外。捉杖考打。唱言。一下当归依佛。痛不可言。良久乃稣。种种呵责。复更考打。第二下者当归依法。倍复疼痛。垂欲命终。良久乃稣。转更呵责。第三下者当归依僧。贼作念言。今者考我。彻于心骨。痛不可言。若不伏首。授我四归。必定交死。作是念已。即便引伏。比丘解放。走诣佛所。高声唱言。今者世尊。实大慈悲。敕诸比丘。授我三归。脱不得死。若受四归。必死无疑。无所归仰。尔时世尊。知彼贼人心以调伏。即为说法。心开意解。得须陀洹果。求索出家。佛即告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便成沙门。精勤修习。得阿罗汉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诸天世人。所见敬仰。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撰集百缘经卷第四
出生菩萨品第四 (三一)莲华王...(第1317部~撰集百缘经十卷)
...鬼子母。周遍天下。七日之中。推求不得。愁忧懊恼。传闻他言。云佛世尊。有一切智。即至佛所。问儿所在。时佛答言。汝有万子。唯失一子。何故苦恼愁忧。而推觅耶。世间人民。或有一子。或五三子。而汝杀害。鬼子母白佛言。我今若得嫔伽罗者。终更不杀世人之子。佛即使鬼子母见嫔伽罗。在于钵下。尽其神力。不能得取。还求于佛。佛言。汝今若能受三归五戒。尽寿不杀。当还汝子。鬼子母即如佛敕。受于三归及以五戒。受持已讫。即还其子。佛言汝好持戒。汝是迦叶佛时。羯腻王第七小女。大作功德。以不持戒故。受是鬼形。
天祀主缘第一百七
昔日有一婆罗门。事摩室天。昼夜奉事。天即问言。汝求何等。婆罗门言。我今求作此天祀主。天言。彼有群牛。汝问最在前行者。即如天语。往问彼牛。汝今何以为苦为乐。牛即答言。极为大苦。刺刺...(第1322部~杂宝藏经八卷)
...形身损瘦。四者腋下汗出。五者蝇来着身。六者尘土坌衣。七者自然去离本座。自知福尽下生世间贫穷家与疥癞母猪作子。愁忧不乐。更有一天人来问。汝何以不乐。答曰。吾寿将终。下生为疥癞母猪作子。是故愁耳。彼天曰。释迦文佛在忉利天宫为母说法当往归依。及比丘僧。可得免苦。便往诣佛所志心归命。七日之后寿尽。来生世间大长者家。母妊娠后恒闻三归声。至十月满乃生堕地。长跪叉手归命佛法僧。其母惊谓是不祥。便欲杀之。思惟言。长者之子不可便尔。罪我不少。即往白长者具说此意。长者言。人生居世不知归命三尊。而生此儿。才生已知三尊。将是神人。好养之勿怪也。此儿之福才聪特异。父母爱重。至年五岁与同辈道边戏。时舍利弗目连过前为作礼。舍利弗曰。未见小儿作礼如此。儿白道人。 |
|
|
|
|
|
|
|
不...(第1359部~众经撰杂譬喻经二卷)
...知识大不乐。自念曰。人缓时出入行来。饮食不相舍离。云何有急。便尔相弃耶。岂是厚乎。便去欲入山。复有一善知识往过之。其人便开门藏之言。卿与我虽疏。当送卿着安隐处。便以车载珍宝。自往送到他国。当与彼王诸长者所在相闻。为作宫室。安着田宅财宝。供给与已舍还。佛尔时见此人便引为喻。犯罪者。喻人精神。亲友者。喻四大身。善知识者。喻三归五戒。喻人将养四大。饮食肴膳四事无乏。无常对至当堕恶趣。求其藏避须臾反闭门不前。后遇善知识。知识将至他国安着所须供给无乏喻布施持戒至身死时。福力所引送到天上。七宝宫殿服天宝衣。天百味食自然至极乐无量。是以人生世勿食自养。当割减作福。如养四大身岂有所益。知者应行之。
(三四)
佛般涅槃后百岁。有国王事...(第1359部~众经撰杂譬喻经二卷)
...心成佛。亦非后心。前后中间相续心故。而能成佛。何以故。刹那刹那菩提心故。而成佛道。若修行菩萨布施不着我相人相受者相。心无所求无悭吝心。如是布施。纵施少分等施无量。则是修行菩萨。具足檀波罗蜜行。
复次修行菩萨若恒念如来圆满威神。显扬圣德。则是菩萨甚深戒行。若菩萨渐减佛说戒相则亏。若修行菩萨顺世法故。虽受五欲心念三归。是故愿我成等正觉救度众生。此则已住持戒波罗蜜行。修行菩萨如是智慧念心不犯不名犯戒。若修行菩萨于亿劫中。虽持十善戒行。若乐声闻阿罗汉果。当知则是增上缠犯亏于大乘。是为修行菩萨持戒波罗蜜行。复次若修行菩萨发广大心见诸众生。禁闭牢狱枷锁杻械栲楚鞭挞。斩其头项割截手足耳鼻身分。尔时菩萨念言。愿我代彼普受诸苦。令一切众生皆...(第1373部~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三卷)
...说。
常能作福。德所行施(八字也)众生之命。命速乎驰(八字也)若簁消恶。作行之数(八字也)是故福德。如斯说喻(八字也名首卢首卢三十二字偈也)
问已说福德施戒分别是何施名。答己身他受自财。施念俱去所更施。是三行施。法食无畏(修妒路)法施食施。无畏施。是三说施也。是法施世间出世间章说。是法施无畏施。八行三归命去五戒。世尊说归佛去。无量众生。无畏无妒无恚无杀。余者如是。问若归去见有杀虫。何法无畏护。答我不说一切众生以邪见痴杀虫。作他财恶。作是三归去。不有世间等见。得若归去无。世间等见是不归去。是故无量吉食施。名食为首。种种他施与塔为首(种种象)香为首(种种供也)己身受(二受己与他也)或二受。是故二功德具足大果报。是施净。如是我先师言。根财作有。或念或二作有。或义作世间吉是方便净。施少有大果。有因缘净。少俱功德得。问是戒何法。答戒身口他受不坏他坏增(修妒路)戒名...(第1374部~四阿含暮抄解二卷)
...
求学相应门 舍身命及财
无厌倦吝惜 族姓具诸根
多闻护正法 爱乐六度行
愍念诸有情 常被大誓甲
尽度无边界 一切有情类
令疾证菩提 阿阇黎若见
如是法器人 方便而劝诱
先当为演说 微妙菩萨道
善巧般若理 速疾菩提路
然与授三归 令发菩提心
次授与三世 无碍三种戒
菩萨之律仪 方引入轮坛
授与本所尊 持明诸灌顶
应示曼茶罗 告令三昧耶
从今至成佛 勿舍菩提心
恭敬阿阇梨 等同一切佛
犹若执金刚 于诸同学处
深敬不轻慢 从师受金刚
及受金刚磬 为求悉...(第1406部~甘露军茶利菩萨供养念诵成就仪轨一卷)
...时华散于坛上。行者先须澡浴着新净衣。次入道场对尊像前。五轮投地发殷重心。顶礼一切如来及诸菩萨。即结跏趺坐。观想诸佛如在目前。然后至诚忏一切罪。作如是言。我某甲自从无始已来。轮回生死乃至今日。所造众罪无量无边。不自觉知自作教他见作随喜。我今忏悔不复更造。唯愿诸佛慈悲摄受。令我罪障速得消灭(如是三说)
复应自誓受三归依戒。作如是言。诸佛菩萨哀愍护我。我某甲始从今日。乃至当坐菩提道场。归依如来无上三身。归依方广大乘法藏。归依僧伽诸菩萨众(如是三说)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从今已往乃至成佛。更不归余二乘外道。唯愿诸佛慈悲摄受。
次应舍身供养。应作是言。诸佛菩萨愿哀愍故。摄受于我。从今已往乃至成佛。我常...(第1408部~圣观自在菩萨心真言瑜伽观行仪轨一卷)
...轮王念诵仪轨一卷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一字佛顶轮王念诵仪轨
我今依忉利天宫会释迦牟尼如来所说无比力超胜世间出世间真言上上一切佛顶主宰一字顶轮王念诵仪则。修行者先当入此顶轮王大曼荼罗。得阿阇梨灌顶印可。方受此法。须善明解。然后于清净处安本尊像。面西稽首礼。受三归舍身说罪受戒发菩提心随喜劝请发愿回向已。
应结佛部三昧耶印。以二手内相叉。双并。竖二大拇指。即成。是名一切如来心印真言曰。
唵迩那迩(入声呼)
次结莲华部三昧耶印。准前佛部心印。屈左大拇指入掌。右大指准前直竖即成。是名莲华部心印真言曰。
唵阿嚧力。
次结金刚部三昧耶...(第1427部~一字佛顶轮王念诵仪轨一卷)
...成就 又法欲得寿命长远者。取骨屡草嫩苗。揾苏蜜酪护摩七夜。夜别诵真言一千八遍。一遍一掷火中则长寿。
又法欲得所为所作随意成就者。每月月生五日二十日。涂拭道场散华。种种饮食乳糜酪饭。及诸果子阏伽香水。烧沉香薰陆以用供养。先供养一切如来文殊师利菩萨普贤等一切菩萨。然后供养我诃利帝母。何以故。我本药叉女。如来授与我三归五戒菩提心律仪戒。对诸十地菩萨故。是先供养诸佛菩萨。供养已。对此像前诵一万遍。所求事业皆得满足。
诃利帝母念诵法。
爱子心真言曰。
唵知(上)尾知(上)[寧*頁]娑嚩(二合引)诃。
印合掌屈二大拇指入掌中。诵心真言供养讫。于顶上放二大拇指即散去。请召发遣皆放此印。以白檀香。横...(第1442部~诃利帝母真言法一卷)
... 平等如虚空 我悉皆忏悔
誓不敢覆藏 从今忏已后
永断不复作 乃至成正觉
终更不违犯 唯愿十方佛
一切菩萨众 哀愍加护我
令我罪障灭 是故至心礼
忏悔灭罪真言曰。
唵萨嚩跛波捺贺(引)曩嚩曰啰(二合)野(引)娑嚩(二合引)贺(引)
次当受三归依。
弟子某甲等 从今日以往
归依诸如来 五智三身佛
归依金刚乘 自性真如法
归依不退转 大悲菩萨僧
归依三宝竟 终不更归依
自利邪见道 我今至心礼
三归依真言曰。
唵步(引)欠。
次应受菩提心戒。
弟子某甲等 一切佛菩萨
从今日以往 乃至成正觉
誓发菩提心
有情无边誓愿度 福智无边誓愿集。
佛法无边誓愿学 如来无边誓愿事。
无上菩提誓愿成。
今所发觉心 远离诸性相
蕴界...(第1447部~受菩提心戒仪一卷)
...人具戒行者心无秽浊内外清洁。凡人犹瓦石。具戒高行者。若明月珠也。瓦石满四天下。犹不如真珠一矣。又如维蓝布施之多。逮于具戒众多之施。不如饭沟港一。沟港百不如频来一。频来百不如不还一。不还百不如饭应真一人。又如维蓝前施及饭诸贤圣。不如孝事其亲。孝者尽其心无外私。百世孝亲。不如饭一辟支佛。辟支佛百不如饭一佛。佛百不如立一刹守三自归。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尽仁不杀。守清不盗。执贞不犯他妻。奉信不欺。孝顺不醉。持五戒。月六斋。其福巍巍。胜维蓝布施万种名物。及饭贤圣。甚为难算矣。持戒不如等心慈育众生。其福无尽也。虽为菜糜草席。执三自归。怀四等心。具持五戒。山海可秤量。斯福难筹算也。佛告四姓。欲知维蓝者我身是。四姓闻经。心大欢喜。作礼而去。
(一八)
昔者菩萨身为鹿王。厥体高大。身毛五色。蹄角奇雅。众鹿伏从数千为群。国王出猎。群鹿分散。投岩堕坑。荡树贯棘。摧破死伤所杀不少。鹿王睹之哽噎曰。吾为众长。宜当明虑择地而游。苟为美草而翔于斯。...(第0139部~六度集经八卷)
...宁舍身不去真也。王今悖误。尔无从焉。廉者以闻。王知行真。即欣而请之。执手升殿曰。卿真可谓佛弟子者矣。拜为国相。委任治政。舍佛清化之畴者。复其赋役。于是国境莫尚为善。佛告诸沙门。时国王者弥勒是也。清信士者吾身是也。菩萨执志度无极行持戒如是。
(二八)
昔者菩萨。身为象王。其心弘远。照知有佛有法有比丘僧。常三自归。每以普慈拯济众生。誓愿得佛当度一切。从五百象。时有两妻。象王于水中得一莲华。厥色甚妙。以惠嫡妻。嫡妻得华。欣怿曰。冰寒尤甚。何缘有斯华乎。小妻贪嫉。恚而誓曰。会以重毒鸩杀汝矣。结气而殒。魂灵感化为四姓女。颜华绝人。智意流通。博识古今。仰观天文。明时盛衰。王闻若兹。娉为夫人。至即陈治国之政义合忠臣。王悦而敬之。每...(第0139部~六度集经八卷)
...。夫好杀者不仁。好取者不清。吾前世为好取之秽。今获其殃。处困陋之贫。为子赁客。今又犯之。种无量之罪。非佛弟子矣。吾宁守道贫贱而死。不为无道富贵而生也。货主曰善哉。唯佛教真。菩萨执志度无极行持戒如是。
(三三)
昔者菩萨。处世贫困。为商人赁。入海采利。船住不行。商人巨细靡不恐惧。请祷神祇。上下赒拯。贫人唯三自归。守戒不犯。悔过自责。日夜各三。慈心誓愿。十方众生莫有恐怖。如吾今日也。吾后得佛当度斯类矣。乃至七日船不移迈。海神讹与货主梦曰。汝弃贫人吾与汝去。货主得梦。怆然悼之。私密言议。贫人微察具照所以。曰无以吾一人之体丧众命也。货主作[竺-二+稗]给其糇量。下着[竺-二+稗]上。推[竺-二+稗]远之。大鱼覆船尽吞商人。贫...(第0139部~六度集经八卷)
...慈心誓愿。十方众生莫有恐怖。如吾今日也。吾后得佛当度斯类矣。乃至七日船不移迈。海神讹与货主梦曰。汝弃贫人吾与汝去。货主得梦。怆然悼之。私密言议。贫人微察具照所以。曰无以吾一人之体丧众命也。货主作[竺-二+稗]给其糇量。下着[竺-二+稗]上。推[竺-二+稗]远之。大鱼覆船尽吞商人。贫人随风。得岸还其本土。九族欣怿。贫人以三自归五戒十善。奉斋忏悔慈向众生。故得是福。贫人者我身是也。菩萨执志度无极行持戒如是。
(三四)
昔者菩萨。守戒隐居。不慕时荣。依荫四姓为其守墓。若有丧葬。辄展力助。丧主感焉。以宝惠之。所获多少。辄还四姓。四姓曰。子展力致此宝。胡为相还。道士曰。吾守君野。彼葬君地。大义论之。宝即君有也。四姓叹曰善哉。古...(第0139部~六度集经八卷)
...睹天日。愿终斯身给众所乏。以微报重万不赛一。道士曰。吾为国王国大民多。宫宝婇女诸国为上愿即响应何求不得。吾以国为怨窟。以色声香味华服邪念。为六剑截吾身。六箭射吾体。由斯六邪轮转受苦。三涂酷烈难忍难堪。吾甚厌之。捐国为沙门。愿获如来无所著正真道最正觉道法御天人师。开化群生令还本元。岂但汝等三人而已乎。各还旧居见汝所亲。令三自归无违佛教矣。猎者曰。处世有年。虽睹儒士积德为善。岂有若佛弟子恕己济众。隐处而不扬名者乎。若道士有之。愿至吾家乞微供养。乌曰。吾名钵。道士有难。愿呼吾名吾当驰诣。蛇曰。吾名苌。若道士有患。愿呼吾名必来报恩。辞毕各退。他日道士之猎者舍。猎者遥见其来。告妻曰。彼不祥之人来。吾敕汝为馔。徐徐设之。彼过日中即不食矣。妻睹道...(第0139部~六度集经八卷)
...佛于娑婆世界说法甚难。佛言。如是如是。彼佛说法实为甚难。时二菩萨白佛言。我等今者获大善利不生彼国。佛言。善男子。莫作是言。应速悔过。时二菩萨白佛言。世尊。我闻彼国说法甚难。乃无一念乐生彼国。何故悔过。佛言。速舍此语。应当悔过。所以者何。若于此土二十亿百千那由他劫种诸善根。不如彼佛世界。以一食顷。说诸波罗蜜。教一众生。受三自归。奉持五戒。远离声闻心。如是菩萨所行甚难。何况以出家正法发菩提心而作饶益。如是菩萨倍为甚难功德无量。所以者何。娑婆世界多秽恶故。时二菩萨白佛言。娑婆世界有何秽恶。佛告美音妙音。娑婆世界秽恶之事。以我神口尽汝寿量说不可尽。所以者何。彼土众生烦恼厚重。多行贪欲嗔恚愚痴。无量无边诸不善法。我以佛智乃能具知。
...(第0154部~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四卷)
...三藏帛尸梨蜜多罗译
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卷第一
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卷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与千二百五十比丘菩萨万人。天龙八部悉来在会。咸然一心叉手听法。于是异道有鹿头梵志。来到佛所稽首作礼。胡跪合掌白佛言。久闻瞿昙名声远振。今欲舍置异学。受三自归并五戒法。佛言善哉善哉梵志。汝能舍置余道归命我者。当自悔过生死之罪。其劫无量不可称计。梵志言诺受教。即净身口意复作是念。惟愿世尊施我法戒。终身奉行不敢毁缺。佛言是为如来至真等正觉三世诸佛说是戒法。佛言梵志谛听谛受心持念之。又言梵志尽形寿归命诸佛无上尊。尽形寿归命法离欲尊。尽形寿归命僧众中尊。佛言梵志以三自归竟。是为真正弟子。不为邪恶之所忓娆。
佛言梵志汝能一心受三自归已。我当为汝及十方人。敕天帝释所遣诸鬼神。以护男子女人辈受三归者。梵志因问佛言。何等是也愿欲闻之。开化十方诸受归者。佛言如是灌顶善神。今当为汝略说三十六。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不罗婆(此言善光主疾病)。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婆呵娑...(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悔过生死之罪。其劫无量不可称计。梵志言诺受教。即净身口意复作是念。惟愿世尊施我法戒。终身奉行不敢毁缺。佛言是为如来至真等正觉三世诸佛说是戒法。佛言梵志谛听谛受心持念之。又言梵志尽形寿归命诸佛无上尊。尽形寿归命法离欲尊。尽形寿归命僧众中尊。佛言梵志以三自归竟。是为真正弟子。不为邪恶之所忓娆。
佛言梵志汝能一心受三自归已。我当为汝及十方人。敕天帝释所遣诸鬼神。以护男子女人辈受三归者。梵志因问佛言。何等是也愿欲闻之。开化十方诸受归者。佛言如是灌顶善神。今当为汝略说三十六。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不罗婆(此言善光主疾病)。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婆呵娑(此言善明主头痛)。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婆逻波(此言善力主...(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周陀那(此言善音主咒咀)。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韦陀罗(此言善妙主厌祷)。
佛语梵志。是为三十六部神王。此诸善神凡有万亿恒河沙鬼神。以为眷属阴相番代。以护男子女人等辈受三归者。当书神王名字带在身上。行来出入无所畏也。辟除邪恶消灭不善。梵志言诺唯唯天中天。梵志又白佛言。世尊以赐三自归法。天帝遣善神三十六大王护助我身。已蒙世尊哀愍救度。今更顶礼请受法戒。佛言善哉梵志汝当净身口意。恳恻至心敬受法戒。
佛言十方三世如来至真等正觉。皆由三归五戒得之。佛言梵志尽形寿。不杀生不教他杀。是戒能持不。若能持有五神王随逐护汝身。不令邪神恶鬼之所得便。
梵志尽形寿。不盗他人财宝不教他行盗。是...(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已默然而住。于是天帝知佛所念。从坐而起如人屈申臂顷。来至佛所稽首佛足。作礼毕已长跪叉手。前请佛言惟愿世尊愍济众生。为说无上灌顶章句大神王名字。守护万姓故。使得安隐离诸危厄度于邪恶。使诸魔鬼不得作害。结愿神名常在左右。为人防恶使毒不行。所请如是惟愿演之。佛告天帝释善哉善哉谛听谛受。吾今为汝而演说之。令诸世间一切众生。有受三自归者。尽带持此百大神王名。以护人身辟除邪恶。使万毒不行百姓安宁。若干亿神恒沙数鬼皆不得留住。带神名者身中有鬼神在其身中不去者。四天王当遣使者。持金刚杵碎头作七分。
天帝释白佛言。世尊所称誉者其法微妙。惟愿演说化于未闻。佛语天帝此灌顶章句结愿咒经。甚深微妙不可妄说。诸佛世尊不妄宣授度与人也。今我出世值于五恶...(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持斋戒。是七神王常在左右。为人作福德拥护佐人。四面恶鬼无敢近者。舍宅应以好色土腊而印门户上。好函盛之伞盖覆上。诸神营卫恶魔退散。佛告天帝释。我今为诸众生演此相印。略说少耳。天帝释闻佛演说文头娄欢喜无量稽首佛足。长跪白佛言。我今欲承佛威神。敕四天王并其神名字。为文头娄法劝佐。世尊唯愿许可。佛言听汝演说。天帝释即便前礼佛足三自归命。归命已讫语四众言。今佛世尊听我演说四王名字。以护四辈诸弟子众。舍宅四方攘灾却祸。逐诸邪鬼远于界内。既已听说今我演之。
东方天王名提多罗吒。主诸灾横水火变怪。以神王名厌之吉。
西方天王名毗留波叉。主诸逆贼怨家偷盗。以神王名厌之吉。
南方天王名毗留离。主诸五温疲劳疫气恶毒斗诤口舌。以...(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也。是故吾今劝诸四辈。礼事琉璃光佛至真等正觉。
佛告文殊我但为汝。略说药师琉璃光佛礼敬功德。若使我广说是琉璃光佛无量功德。与一切人求心中所愿者。从一劫至一劫故无不周遍。其世间人若有着床痿黄困笃恶病。连年累月不差者。闻我说是药师琉璃光佛名字之时。横病之厄无不除愈。唯宿殃不请耳。
佛告文殊若男子女人。受三自归若五戒若十戒。若善信菩萨二十四戒。若沙门二百五十戒。若比丘尼五百戒若菩萨戒。若破是诸戒。若能至心一忏悔者。复闻我说药师琉璃光佛。终不堕三恶道中必得解脱。若人愚痴不受父母师友教诲。不信佛不信经戒不信圣僧。应堕三恶道中者。亡失人种受畜生身。闻我说是琉璃光佛善愿功德者即得解脱。
佛告文殊世有恶人。虽受佛禁戒触...(第0163部~佛说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
...想。膖胀之想。食不消想。脓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此十想者。皆是过去释迦文佛。与汝等说。令得尽有漏心得解脱。若此众中。释迦文佛弟子。过去时修于梵行。来至我所。或复于释迦文佛所。供养三宝。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弹指之顷修于善本。来至此间。或于释迦文佛所。行四等心。来至此者。或于释迦文佛所。受持五戒三自归法。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起神寺庙。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补治故寺。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受八关斋法。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香华供养。来至此者。或复于彼闻法悲泣堕泪。来至我所。或复于释迦文佛所。专意听受法。来至我所。或复尽形寿善修梵行。来至我所。或复有书写读诵。来至我所。或复承事供养。来至我所者。...(第0204部~佛说观弥勒菩萨下生经 (一卷)
...行而获致之。说是经时。给孤独氏居士五百长者。皆发无上正真道意。有数千人远尘离垢诸法眼生。箜篌乐器不鼓自鸣。飞鸟走兽相和悲声。当是之时。莫不欢喜自归佛者。
居士复问。初学道者始以何志。佛言。先习五戒自归于三。何谓五戒。一曰慈心恩仁不杀。二曰清廉节用不盗。三者贞良鲜洁不染。四曰笃信性和不欺。五曰要达志明不乱。何谓三自归。一曰归佛无上正真。二曰归法以自御心。三曰归众圣众之中所受广大。犹如大海靡所不包。复有四法。一曰道迹。二曰往还。三曰不还。四曰无著。缘觉至佛无上大道。得天人身皆由之生。次行四等四恩四辩六度无极大慈大哀得成大道。前知无穷却睹无极。教训十方何智不逮。阿难问曰。此经何名。云何奉行。佛言名曰解俗家。业三品之财出家修道无上...(第0411部~演道俗业经一卷)
...住其人前。当现汝身。是人若见汝身。汝当教行如是实法。问言当云何行耶。答恒伽言若欲行时。七日长斋日三时洗浴着净洁衣。座佛形像作五色盖。诵此章句百二十遍绕百二十匝。如是作已却坐思惟。思惟讫已复更诵此章句。如是七日。尔时恒伽即问上首当用何日。善男子要用月八日十五日行此法。时若众生犯五逆罪。身有白癞若不除差无有是处。若优婆塞犯三自归至于六重。若不还生无有是处。若菩萨二十四戒沙弥十戒。式叉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如是诸戒若犯一一诸戒当一心忏悔。若不还生无有是处除不至心。复次善男子尔时上首。广为恒伽说二十四重戒名。若有菩萨。饥饿众生来诣其所求饮食卧具。不随意者名犯第一重戒。若有菩萨淫欲无度不择禽兽者。是名犯第二重戒。若有菩萨见有比丘畜于妻子随...(第0417部~大方等陀罗尼经四卷)
...身所依故。若害色身则得逆罪。不以色身是佛故得逆罪。归依法者。何所归依名归依法。答曰。归依语回转断欲无欲尽处涅槃。是名归依法。问曰。为归依自身尽处他身尽处。答曰。归自身尽处他身尽处。是名归依法。若归依僧何所归依。答曰。归依语回转良祐福田声闻学无学功德。是名归依僧。为归俗谛僧。为第一义谛僧。若归第一义谛僧者。佛与提谓波利受三自归。不应言未来有僧汝应归依。第一义谛僧常在世间。答曰。以俗谛僧是第一义谛僧所依故。言未来有僧汝应归依。又欲尊重俗谛僧故作如是说。佛自说一切诸众中佛众第一。譬如从乳出酪从酪出酥从酥出醍醐。醍醐于中最胜最妙。佛弟子众亦复如是。若有众僧集在是中。四向四得无上福田。于一切九十六种众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是故言未来有僧汝应归...(第0427部~大方便佛报恩经七卷)
...德。不如起塔僧房精舍。衣被床卧饭食供养。过去当来今现在。四方众僧沙门道士给其所须。计其功德过前所作功德者。上虽起塔僧房精舍。施辟支佛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并前比蓝阎浮提人。所作布施福德。不如施佛一人。功德甚多不可复计。虽供养佛起塔僧房精舍。及辟支佛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并前比蓝阎浮提人。所施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之中受三自归八关斋。若持五戒所得功德踰过于前所施福德。百千万倍不可为喻。复以持戒之福。并合集前一切施佛功德及辟支佛四道之等。合前比蓝阎浮提人所施福德。不如坐禅慈念众生经一食之顷。所得功德踰过于前百千万倍。踰前比蓝阎浮提人所作布施。及施四道辟支佛。起塔僧伽蓝上至施佛。持戒坐禅慈念众生。合集其德。不如闻法执在心怀。思惟四谛非常苦...(第0428部~菩萨本行经三卷)
...不退转 兴显佛法众
汝今受八斋 化汝眷属等
奉禁无所犯 必得生善处
我宫在海水 亦以七宝成
摩尼颇梨珠 明月珠金银
可随我到彼 观看修佛事
复益善根本 滋润悉周遍
尔时金翅鸟闻龙子所说。受八关斋法口自发言。自今以后尽形寿不杀。如诸佛教金翅鸟眷属。受三自归已。即从龙子到海宫殿。彼宫殿中有七宝塔。诸佛所说诸法深藏。别有七宝函满中佛经。十二因缘总持三昧。见彼龙子及诸龙女。香花供养礼拜承事。犹如天上难檀婆那罗金殿无异。龙子语金翅鸟。我受龙身劫寿未尽。未曾杀生娆乱水性。尔时龙子复与金翅鸟。而说颂曰。
杀是不善行 减寿命中夭
身如朝露虫 见光则命终 ...(第0429部~菩萨处胎经五卷)
...空观无我。复次无畏。菩萨摩诃萨。以无边涯智拔济众生。正使极远在恒沙表。一一沙者尽为恒沙如是计算周而复始。如是遍满八方上下。亦游虚空无量境界。要济众生不令堕落。不自称叹通慧果报。是谓菩萨摩诃萨十无我法。一生补处胎分尽者。乃应是行尔时座上色欲天子。十九垓众即得顶忍。复有无数诸天世人。逮得空观尽信之行。诸阅叉龙鬼。信向三尊受三自归。佛复告族姓子。尔时菩萨在金机上。国王居士天龙鬼神十方菩萨。各各兴敬欲浴菩萨。时有菩萨名曰月精。于众菩萨最为上首。摄持威仪法服安详。即从座起长跪叉手。以偈赞曰。
尊今无碍形 不染三界尘
洗以八解汤 世水安可堪
心垢尽清明 内外无障碍
江海河泉源 斯浴非久净
昔在琉...(第0441-01部~菩萨璎珞经二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尽一日月所照之处。四天下中无不赖。此陀罗尼力。能使四海涌沸。须弥山崩碎如微尘。及十宝山四大海水江河淮济入一毛孔。四天下中悉能为之。若诸国土疫病劫起。其王尔时应当精进。七日七夜受持八戒。应当净心六时行道。为万民故调伏其心。敕其境内一切人民。以慈悲心劝令行善。其王尔时于宫殿内。然百千灯以救民命。请召十方诸大菩萨梵释四天王。三自归依叩头求哀。十方诸佛大菩萨众释梵四天王诸来大士救我民命。如是三说如是说已。当诵此陀罗尼三七二十一遍。诵此陀罗尼已。王与群臣夫人婇女。默然而坐禅思一心。我大梵天王。尔时当与梵众释众四天大王诸大龙王八部鬼神。饮其毒气悉得消除。王于尔时于禅思中。得见我身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四天大王。以见我故倍复精进。以精进故其国土境。旧住...(第0443部~七佛所说神咒经四卷)
...悲愿力。于无量众生界。如其本性而演说法。秘密主无大乘宿习。未曾思惟真言乘行。彼不能少分。见闻欢喜信受。又金刚萨埵。若彼有情。昔于大乘真言乘道无量门进趣。已曾修行。为彼等故。限此造立名数。彼阿阇梨亦当以大悲心立如是誓愿。为度无余众生界故。应当取彼无量众生。作菩提种子因缘。
持真言行者 如是摄受已
命彼三自归 令说悔先罪
奉涂香华等 供养诸圣尊
应授彼三世 无障碍智戒
次当授齿木 若优昙钵罗
或阿说他等 结护而作净
香华以庄严 端直顺本末
东面或北面 嚼已而掷之
当知彼众生 成器非器相
三结修多罗 次系等持臂
如是受弟子 远离...(第0526部~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
...光焰。以诸璎珞庄严。手持朅伽。或置彼印。或置字句。所谓伊字(长声)
真言者宴坐 安住于法界
我即法界性 而住菩提心
向于帝释方 结金刚慧印
次作金刚事 殷勤修供养
现诸佛救世 三昧耶印等
念一切方所 三转持真言
依法召弟子 向坛而作净
授彼三自归 住胜菩提心
当为诸弟子 结法界性印
次结法轮印 一心同彼体
缯帛覆面门 而起悲愍心
令作不空手 圆满菩提故
耳语而告彼 无上正等戒
次当为彼结 正等三昧印
授彼开敷花 令发菩提意
随其所至处 而教于学人
作如是要誓 一切...(第0526部~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
...善业,诽谤三宝趣三恶道。
“善男子,彼佛刹中如是众生,闻此智慧依止授记陀罗尼,至心一听者,彼诸众生生厌离心度三恶道。复有众生曾修信根乃至慧根,亦曾修习六波罗蜜,不乐流转净修梵行,若得闻此陀罗尼已,增益寿命身少病苦,智慧增益,资财无损,长善根海,增善知识,乃至增益一切善业皆悉成就,成就正见,具足十善,种三善根,乐三自归,乐起诸愿,乐阿兰若光显三宝,复能于此智慧依止大授记陀罗尼,至心听受专精修习,读诵受持乃至七日七夜忆念不舍,成就如是无量功德。除五无间、诽谤正法、毁呰贤圣、犯四重禁,如是众生堕于恶趣,于彼命终而来生此娑婆世界,以彼业气习未尽故,于未来世应受恶报。由得闻此智慧依止大授记陀罗尼,于现在身虽不能得胜妙果报,以陀罗尼力故...(第0058部~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十卷)
...三昧
奉敬诸经法 常当乐于道
心无有谄伪 弃舍悭妒意
有学是三昧 常当行恭敬
舍自大放逸 奉事比丘僧
颰陀和菩萨白佛。若有优婆夷。求摩诃衍三拔致。闻是三昧已欲学守者。当行何等法学守是三昧。佛告颰陀和。若优婆夷。求摩诃衍三拔致。闻是三昧已欲学守者。当持五戒自归于三。何等为三自归于佛归命于法。归命于比丘僧。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示吉良日。不得调戏。不得慢恣。不得有贪心。优婆夷常当念布施。欢乐欲闻经。力多学问优婆夷常当敬重于善师。心常不倦不懈。若比丘比丘尼过者。常以坐席宾主饮食待之。佛尔时颂偈言。
若有优婆夷 诵是三昧者
当从佛法教 奉五戒完具
守是三昧...(第0069部~般舟三昧经三卷)
...可称人民之众。于是无言菩萨即如其象。三昧正受而现瑞应。令诸声闻及众菩萨天龙鬼神揵沓和阿须伦伽留罗真陀罗摩睺勒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众会。各于右掌化生莲华大如车轮。其色若干微妙鲜好。其香难量见者心欢。彼莲华上则有自然诸化菩萨。结加趺坐。三十二相庄严其身。无言菩萨见大神足。稽首世尊重自归命其莲华上诸坐菩萨。叉手卑身。亦三自归。无言菩萨。口适宣此稽首归命。应时自然恒边沙等诸佛世界六反震动。大音普闻。天于空中叹若雷震。则雨众华。箜篌乐器不鼓自鸣。无言菩萨承佛威神。大愿所致踊在空中。去地四丈九尺。大菩萨众亦复如是。无言大士而于中。与菩萨异口同音。以偈赞佛。
无形而现形 亦不住于色
欲以开化众 现身而有教
佛者...(第0077部~无言童子经二卷)
...五百诸华氏,慕会议语。
阿难报诸尊者:“佛夜半当灭度,所欲施作,当勉时为,无从后悔。欲面从佛得开解者,宜及时行。”
众人皆惊,而悲叹言:“何其大驶,佛取泥洹!何其大疾,世间眼灭!”哀恸之声闻于宫中。王遣太子并诸华氏,各将家属俱诣双树,到白阿难,欲前礼问。
阿难入启:“太子阿晨与诸豪姓家属,俱来受三自归,不远是夜。”佛请入,即皆前稽首毕,一面坐。
太子言:“佛身灭度,何其太疾!”
佛报言:“吾本已说,世间非真,无可乐者。凡人贪寿,思恋五欲,惑而无利,但增生死,更苦无量。今我为佛,以得自然无欲,于此又宜自勉。天下智者,常愿见佛,乐闻经法。已有是意,当务立信、立戒、布施、多闻、广学智慧。建此五志以离...(第0115部~佛说方等泥洹经二卷)
...固善知识想。等心众生不吝要法。如所闻者为人演说。诸所闻法得其趣味。于诸五欲戏乐事中生无常想。于妻子所生地狱想。于资生物所生疲苦想。于产业事生忧恼想。于诸所求破善根想。于居家中生牢狱想。亲族知识生狱卒想。日夜思量得何利想。于不牢身得牢身想。于不坚财生坚财想。复次。
在家法五戒 心应坚牢住
在家菩萨以三自归行上诸功德应坚住五戒。五戒是总在家之法。应离杀心慈愍众生。知自止足不贪他物。乃至一草非与不取。离于邪淫厌恶房内。防远外色目不邪视。常观恶露生厌离想。了知五欲究竟皆苦。若念妻欲亦应除舍。常观不净心怀怖畏。结使所逼离欲不着。常知世间为苦无我应发是愿。我于何时心中当得不生欲想。况复身行远离妄语。乐行实语不欺于人。心口相...(第1174部~十住毗婆沙论卷第十五卷)
...。皆由我子获斯妙利。于是俱梨迦复白佛言。我今住家愿佛垂戒。佛言。善哉善哉。我今为汝受于三归。汝当谛受。
佛言。俱梨迦。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伽。汝尽形寿不得违悔。俱梨迦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伽。佛言。俱梨迦。汝今于吾受得三归依竟。当为世间第一优婆塞。尔时俱梨迦蒙佛为说种种之法。乃得远尘离垢法眼清净。又蒙与受三自归已。心意泰然欢喜无量。即白佛言。我于来日就自居舍备斋供养。唯愿世尊及圣众等慈悲愍念同赐降赴。佛即默然。时俱梨迦知佛受请欢喜踊跃。旋绕三匝礼佛而退。彼俱梨迦既请佛已。速至家中告彼妻子男女并诸眷属。彼耶舍夜出渡嚩[口*邏]迦河。投佛出家已作沙门。兼已得证阿罗汉果。我寻耶舍亦到于彼。便蒙世尊为我说法。获离尘垢得法眼净。...(第0854部~众许摩诃帝经十三卷)
...。心意泰然欢喜无量。即白佛言。我于来日就自居舍备斋供养。唯愿世尊及圣众等慈悲愍念同赐降赴。佛即默然。时俱梨迦知佛受请欢喜踊跃。旋绕三匝礼佛而退。彼俱梨迦既请佛已。速至家中告彼妻子男女并诸眷属。彼耶舍夜出渡嚩[口*邏]迦河。投佛出家已作沙门。兼已得证阿罗汉果。我寻耶舍亦到于彼。便蒙世尊为我说法。获离尘垢得法眼净。又为我受三自归法。我已请佛来日供养。佛与圣众必来降赴。汝诸眷属今当为我速净舍宅香水洒地无令尘坌。及速备办种种饮食乃至香花供养之具。汝等专至亦获大利。既至来朝明相现已。家内营办一一皆毕。俱梨迦长者即于庭际执炉焚香。遥白世尊。饮食已办愿佛垂降。
尔时世尊即告拘抳。诸罗汉等可共往赴俱梨迦请。又告耶舍曰。汝归本家形服非旧。母...(第0854部~众许摩诃帝经十三卷)
...语已。深心惭悔谓迦叶言。尊者。我从初闻日月喻时早已信伏。但为欲闻尊者智慧辩才故。以是言激引宣说。唯愿尊者。察我诚心知我信伏。誓愿归依迦叶尊者。迦叶报言。勿归依我。我归依处谓佛法僧。汝当归依。王复告言。依尊者教归佛法僧受近事戒。从今已去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复不饮酒。终于身命持佛净戒。
尔时大王受化导已。诚心向佛受三自归。永奉五戒。与婆罗门长者等。欢喜踊跃礼拜而退。
...(第0899部~大正句王经二卷)
...五日说戒时。文殊师利正衣服。以头脑着佛足。起长跪白佛言。若有初发意菩萨。于道于俗当用何等功德。以开化一切众生。使各得成其功德。唯佛当以沤和拘舍罗。为我曹分别说之。
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若所问甚深甚深。多所过度多所安隐。若谛听谛受。吾当为若具说其要。各自以意施行之。诸在会者。及文殊师利皆言受教。佛言。当先三自归三尊。当言某。自归佛自归法自归比丘僧。自归菩萨。自归摩诃萨。自归文殊师利菩萨。自归摩诃般若波罗蜜。
某身作恶口言恶意念恶。不知故作后不复作。菩萨道十万劫常行四等心。某从十万劫以来。身作恶口言恶意念恶。不知故作后不复作。某先世时不行菩萨道。今这行菩萨道以弃恶故。从今以往昼夜作善不敢复犯诸恶。波蓝质兜波。初...(第1077部~佛说菩萨内戒经一卷)
...地已。观迦留波陀天(此言象迹天)所住之地。有几种地。自作善业。受乐果报。彼以闻慧。见迦留天。有十种地。何等为十。一名行莲华。二名胜蜂。三名妙声。四名香乐。五名风行。六名鬘喜。七名普观。八名常欢喜。九名爱香。十名均头。是为迦留足天。十种住处。各各异业。生于天中。彼以闻慧。见此众生。持戒善业。以熏其心。归佛法僧。称南无佛。三自归命。以此善业。毕至涅槃。其善不尽。是人命终。生迦留足天。行莲华地。受五欲乐。爱着欲味。目视不眴。身如日光。爱乐彼地。一切莲华。如白象色。庄严其地。华常开敷。一一莲华。香气普熏一百由旬。胜余一切众华之香。种种色蜂。毗琉璃色。出种种音。人中种种伎乐音声。百千分中不及其一。何以故。天欲天音。人不能闻。所以者何。非人境界...(第0675-03部~正法念处经七十卷(第二十一卷~第三十卷))
...第四为我受此宫殿。即名四佛受我宫殿具足功德。尔时世尊。即受迦罗龙王宫殿。受已入中。加趺而坐。复经七日。一定不起。受解脱乐。尔时世尊。过七日已。正念正知。从三昧起。告彼迦罗大龙王言。汝龙王来从我边。受佛等三归并及五戒。汝当长夜受大安乐。时迦罗龙即白佛言。谨随佛教。心不敢违。如世尊敕。时迦罗龙。闻佛语已。合掌向佛。即从佛受三自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复受五戒。于世间中。最初而得优婆塞名。于畜生中。再说三归。受三归已。所谓即是迦罗龙王。
尔时复更有一龙王。名目真邻陀。向于佛所。到佛所已。顶礼佛足。却住一面。住一面已。是时龙王即白佛言。世尊。我此宫殿。往昔过去。已曾布施一切诸佛。受已而住。所谓拘楼孙世尊。拘那含牟尼世尊。迦叶世尊...(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若得世间安乐者 远离一切诸欲贪
舍于我慢自矜高 此乐最为胜妙乐
人间所有诸欲乐 若能尽舍爱悉无
彼乐此乐等校量 十六分中不及一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目真邻陀龙王言。汝大龙王。来受三归并受五戒。汝当长夜得安乐故。时真邻陀即白佛言。如世尊教。不敢有违。其真邻陀。闻佛教已。即从佛受三自归依及受五戒。
尔时彼处有牧羊子。当于世尊为菩萨时。在彼苦行六年之中。以向世尊。净心供养。恭敬尊重。复将乳汁。以奉世尊。兼复别折尼拘陀枝。为作荫凉。时彼树枝。即成大树。然其羊子。随此多少信心福业善根因缘。命终已后。即得生于三十三天。便成大德威力天子。神通自在。时彼天子。生天上已。作是思惟。今此果报。本因何...(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诣向佛所。到于彼已。顶礼佛足。却住一面。时彼天子即白佛言。善哉世尊。唯愿为我。受于彼树。随意安乐。怜愍我故。
尔时世尊。为欲怜愍彼天子故。受于往昔羊子所种尼拘陀树。受已树下加趺而坐。一坐便经七日不动。以解脱住。受安乐故。
尔时世尊。以过于彼七日之后。正念正知。从三昧起。告天子言。汝天子来。可从我边受三自归并及五戒。汝当长夜得安乐故。而彼天子。受三自归及五戒已。时彼世间。最初天中。成优婆塞。以佛再过说于三归。谓羊子身布施于树及乳等故。得成天身。
佛本行集经卷第三十二 二商奉食品第三十五之二
尔时世尊。从羊子种树林起已。安庠渐至一树林下。彼树林名差梨尼迦(隋言出乳汁林)。到彼林已。结加趺坐。经于七日。为欲受彼解脱乐故。尔时世尊。经七日后。正念正知。从三...(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新净洁天施钵内。从彼北天帝梨富娑并跋梨迦(前代译称提谓波利此盖婆罗门楚夏耶未知孰是斯经二商主名非深失)。二商主边。受于麨酪蜜和之搏。慈愍故受。如法而食。食已即告彼二商主及诸人言。汝商主等。来从我受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复受五戒。当令汝等长夜安乐获大善利。其二商主。及诸眷属。闻佛语已。即共白言。如佛圣教。我等不违。即便共受三自归依。彼二商主。于人世间。最初而得三归五戒优婆塞名。所谓帝梨富娑二商主等。尔时世尊以二商主生随喜故。而说偈言。
所施色味具足圆 受已方便离烦恼
其中杂和多种物 是故名为麨酪浆
啖讫身体润泽光 面色辉花容貌显
气力充实而得益 除饥渴恼心获安
如是浆施佛世尊 令诸梵行...(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我纳受此呵梨勒。受当食啖。慈愍我故。世尊食此呵梨勒后。腹内有病。即得除愈。
尔时世尊。即便纳取彼呵梨勒。为彼药神。生慈愍故。受已即告彼药神言。来汝药神。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当受五戒。汝当长夜得作大利多得安乐。彼药神闻佛此言已。即白佛言。善哉世尊。我不违佛。即受三归并及五戒。当于彼时。一切药神诸女天中。以再过受三自归依并及五戒。最初为首作优婆夷。所谓大药神围绕彼所居山女天药神。
尔时世尊。从彼药神女天。受其所奉呵梨勒果即便啖食。食已取核。于彼地方。即便种彼呵梨勒核。以佛威神自在力故。即日即生。即成根茎。枝条大树。即出叶花。果实成熟。世尊腹内病即除愈。不复患苦。
梵天劝请品第三十六之一
尔时世尊。从彼...(第0676-04部~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夫正妇贞。九族和睦仆使顺从。润泽远被含血受恩。十方诸佛天龙鬼神。有道之君。忠平之臣。黎庶万姓无不敬爱。祐而安之。数有颠倒之政。[佞-二+〦]嬖之辅。凶儿妖妇。千邪万怪。无如已何。于是二亲处世常安。寿终魂灵往生天上。诸佛共会得闻法言。获道度世长与苦别。
佛告诸沙门。睹世无孝唯斯为孝耳能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无以[薜/女]妻远贤不亲。女情多欲好色无倦。违孝杀亲。国政荒乱。万民流亡。本志惠施。礼式自捡。软心祟仁。烝烝进德。潜意寂寞。学志睿达。名动诸天。明齐贤者。自秽妻聚。惑志女色。荒迷于欲。妖蛊姿态其变万端。薄智之夫。浅见之士。睹其如...(第0698部~孝子经一卷)
...我知意大身口小。佛语大王。今云何解意大身口小。王答曰。设欲行事。先心发念。然后身口行之。是故知意大身口小。佛言。善哉善哉。大王。善解此事。常当学此。意大身口小。说是法时。众中八十比丘。漏尽意解。二百比丘。得阿那含道。四百比丘。得斯陀含道。八百比丘。得须陀洹道。八万天与人皆得法眼净。十万人及非人。皆受五戒。二十万鬼神。受三自归。于是世尊。说宿缘偈言。
尽胜如来时 我比丘多欢
毁谤于无胜 堕于地狱久
以是残因缘 多舌童女来
在于大众中 前立谤毁我
宿对终不灭 亦不着虚空
当护三因缘 莫犯身口意
今我成佛道 得为三界将
阿耨大泉中 自说先世缘
佛语...(第0729部~佛说兴起行经二卷)
...佛道 得为三界将
阿耨大泉中 自说先世缘
佛语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已尽。诸善普具。诸天人神鬼干沓和阿须伦迦楼罗甄陀罗摩休勒。一切众生。皆欲度之。我犹不免宿对。况复愚冥未得道者。舍利弗。当学护身三口四意三。舍利弗。当学如是。佛说如来先世因缘时。万一千天子。得须陀洹道。八千龙。皆受五戒。五千夜叉。受三自归。阿耨大龙王叉手白佛。世尊。于我泉上。受我供养。说宿命因缘法。使我将来成佛时。莫有如此因缘。使我众恶皆尽。作真净如来。佛语阿耨大龙王。汝欲得如是愿者。当极护身口意。不令犯者。可得如上所愿。众恶消尽。作真净如来。阿耨大龙王。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以天栴檀香散佛及五百罗汉上。佛于是为诸天龙神。说安慰法。何谓安慰法。行布...(第0729部~佛说兴起行经二卷)
...终后魂灵升天即下报之。人中畜生鬼神太山。更相克贼。皆由宿命。非空生也。身三口四意三无恶。愚者恣之。不孝其亲。敬奉鬼妖。淫乱酒悖。就下贱之浊。以致危身灭族之祸。死入太山汤火之酷。长不获人身。去佛远正不乐沙门之清戒。常与愚会。斯谓乐危亡之祸。不自爱者也。王曰。善善唯佛教诫。愿闻自爱。其则云何。
佛言。自爱之法。先三自归。以法养亲。慈爱人物。悲愍愚惑。见正喜进。平等普护。安济众生。施斯四恩。布施穷乏。众生无怨。诸天祐育众横不加。牢狱利剑诸毒消歇。亲安族兴。生无灾患死得上天。常与明会。斯谓自爱者也。王曰。善哉。唯佛教诫。诚高行贤者。清贞守真。秽利邪乐不以染心。口四不言。三凶远身。危命全行诸佛所珍。亲安族兴终得上天常得福会。斯谓自爱...(第0746部~佛说自爱经一卷)
...弘大慈普济。佛天上天下人中之尊。无不安隐者。我今欲舍置所事外道归命于佛。愿佛哀我。当受教诫。佛言。若今所言大善。熟自思之。而止恶为善者。何忧不得安隐。耶祇白佛言。今以我所事非真故。归命于佛。当哀愍我曹去浊秽之行。受佛清净决言。若审尔者大善。耶祇便前受五戒。一不杀生。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五不饮酒。三自归已。起绕佛三匝。持斋七日而去。自是之后。行到他国。见人杀生射猎。盗人财物。耶祇便欲随之。见好色女人。心意贪之。见人是不是。便论道之。见人饮酒醉乱。便欲追之。心不安定。更欲悔之自念。我不能事是佛法。终当还佛五戒。即诣佛所。叩头白佛言。我前从佛受五戒。多所禁害。不得从我本意。今自思惟欲罢。不能事佛。佛法尊重。非我所能...(第0766部~佛说耶祇经一卷)
...。问曰。如一切十二入尽是法性。何以故说一法入。答曰。如是虽一切十二入是法性。但有一法处所。如十八界虽是法性。但有一法界处所。十智虽是法性。但有一法智处所。七觉意虽是法性。但有一择法觉意处所。六思念虽是法性。但有一念法处所。四意止虽是法性。但有一法意止处所。四辩虽是法性。但有一法辩处所。四信虽是法性。但有一信法处所。三宝三自归虽是法性。但有一法宝一法归处所。如是十二入虽是法性。但有一法入处所。或曰。法入者是一名。余入者有二名。法入者同名。余入者同不同名。彼说不同名。或曰。谓彼法常入不异生老无常不坏。谓灭尽涅槃彼入法入中。是故说一法入。或曰。谓一切有为法封印想。谓三有为相。彼入法入中。是故说一法入。或曰。谓一切有为法说显现诵习。谓名彼入...(第1272部~鞞婆沙论十八卷-001)
...说已。当说别行。问曰。如一切十智法性。何以故说一法智。答曰。十智虽是法性但事故说一法智。知十八界虽是法性但事故说一法界。如十二入虽是法性但事故说一法入。如七觉意虽是法性但事故说一择法觉意。如六思念虽是法性但事故说一法念。如四信虽是法性但事故说一信法。如四意止虽是法性但事故说一法意止。如四辩虽是法性但事故说一法辩。如三宝三自归虽是法性但事故说一法宝法归。如是虽有十智是法性但事故说一法智。或曰。此法智者。一名余者二名。法智者同名余者同不同名。是故说一法智非余。或曰。谓法智始觉法。如法故说法智。谓后觉如法。是未知智。是说未知智。或曰。谓法智初得无坏信。是故说法智。谓后得无坏信。是未知智。或曰。谓法智。除欲界多非法相结。如恚愤不语依高害谄诳...(第1272部~鞞婆沙论十八卷-002)
...一法之与四法其理味不异故也。一法亦断结。四法亦断结。俱至涅槃。殊途同归耳。都结二十一演为三十六。数虽盈缩俱为是结。凡事有百一舒。复为八万四千。是以一法之与千万。同是至道之径耳。犹师子杀象之杀兔同是一死耳。以其理趣不异故。便从一法始。无放逸者一法之宗也。或问曰。戒应在前。先当持戒然后念三尊。或曰。此为新学者。先念三尊。即三自归。运意在佛法众以次受戒。以是言之。戒应第四息念后。解云。闲静身苦念者。谓观身三十六物不净恶露。以自觉悟。可以成道。何以明之。昔有比丘。作阿练若行乞食。逢一长者女从乞食。比丘女人俱端正。女见比丘便起欲想。比丘见女亦起欲意。意动手掉。投饭于钵错注于地。女自怪笑。比丘见女齿白。即自觉悟曰。女人口中钝是骨耳。如佛语。人身...(第1283部~分别功德论三卷)
...,得大果报,得大名誉,得大功德。
“复次,周那,有信族姓男、族姓女,闻如来、如来弟子欲从彼至此,闻已欢喜,极怀踊跃。周那,是谓第二出世间福,得大福佑,得大果报,得大名誉,得大功德。
“复次,周那,有信族姓男、族姓女,闻如来、如来弟子已从彼至此,闻已欢喜,极怀踊跃,以清净心躬往奉见,礼敬供养,既供养已,受三自归于佛、法及比丘众,而受禁戒。周那,是谓第七出世间福,得大福佑,得大果报,得大名誉,得大功德。
“周那,信族姓男、族姓女若得此七世间之福及更有七出世间福者,其福不可数,有尔所福,尔所福果,尔所福报,唯不可限、不可量、不可得大福之数。周那,譬如从阎浮洲有五河流:一曰、恒伽,二曰、摇尤那,三曰、舍劳浮,四曰、阿...(第0538-01部~中阿含经六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犹如有人养不良马,望得其利,徒自疲劳而不获利。世尊,我亦如是,彼愚痴尼乾不善晓了,不能解知,不识良田而不自审,长夜奉敬供养礼事,望得其利,唐苦无益。世尊,我今再自归佛、法及比丘众,惟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世尊,我本无知,于愚痴尼乾有信有敬,从今日断。所以者何?欺诳我故。世尊,我今三自归佛、法及比丘众,惟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佛说如是,释惒破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业相应品度经第三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度处异姓、异名、异宗、异说,谓有慧者善受、极持而为他说,然不获利。云何为三...(第0538-01部~中阿含经六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尽。世尊,犹如有人养不良马,望得其利,徒自疲劳而不获利。世尊,我亦如是。彼愚痴尼乾不善晓了,不能自知,不识良田而不自审,长夜奉敬,供养礼事,望得其利,唐苦无益。世尊,我今再自归佛、法及比丘众,惟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世尊,我本无知,于愚痴尼乾有信有敬,从今日断。所以者何?欺诳我故。世尊,我今三自归佛、法及比丘众,惟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佛说如是,师子大臣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业相应品尼乾经第九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释羇瘦,在天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尼乾等如是见、如是说,谓:‘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业因苦行灭,不造新者,则诸业...(第0538-01部~中阿含经六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身毛竖:‘莫令人、非人来触娆我!’
“时,城息门而有一天,从王舍城至竹林迦兰哆园,光明普照,来语我言:‘长者莫怖!长者莫怖!所以者何?我本前世是汝朋友,名密器,年少极相爱念。长者,我本昔时往诣尊者大目揵连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尊者大目揵连为我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我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赐三自归,见授五戒。长者,我因三归,受持五戒,身坏命终,生四天王天,住此城息门中。长者速去!长者速去!去实胜住。’彼天劝我而说颂曰:
“‘得马百臣女,车百满珍宝,
往诣佛一步,不当十六分。
白象百最上,金银鞍勒被,
往诣佛一步,不当十六分。
女百色端正,璎珞华严身...(第0538-01部~中阿含经六十卷(第一卷~第十卷))
...,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谓如诸佛所说正要,世尊便为彼说苦、集、灭、道。优婆离居士即于坐中见四圣谛苦、集、灭、道,犹如白素易染为色,如是优婆离居士即于坐中见四圣谛苦、集、灭、道。
于是,优婆离居士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更无余尊,不复从他,无有犹豫,已住果证,于世尊法得无所畏;即从座起,为佛作礼:“世尊,我今三自归佛、法及比丘众,惟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于是,优婆离居士闻佛所说,善受善持,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归,敕守门者:“汝等当知,我今则为世尊弟子,从今日始,诸尼揵来,莫听入门,唯听世尊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入。若尼揵来者,当语彼言:‘尊者,优婆离居士今受佛化,化作弟子...(第0538-04部~中阿含经六十卷(第三十一卷~第四十卷))
...于尔时,彼实无智安著智处,实无智祠,又无智食,实无智,奉事如智慧人。世尊,我从今日,诸比丘众及世尊弟子,此实有智,安著智慧处,实有智祠,又有智食,实有智,奉事智慧人也。
“世尊,我今再自归佛、法及比丘众,惟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世尊,我本所信敬重外道沙门、梵志者,从今日断。世尊,我今三自归佛、法及比丘众,惟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佛说如是,晡利多居士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六 晡利多品罗摩经第三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于东园鹿子母堂。
尔时,世尊则于晡时从宴坐起,堂上来下,告尊者阿难:“我今共汝至阿夷罗婆提...(第0538-06部~中阿含经六十卷(第五十一卷~第六十卷))
...”
世尊告曰:“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说之。诸比丘,此二法由爱兴,由爱生,由爱成,由爱起;当学除其爱,不令使生。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二 三宝品第二十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自归之德。 |
|
|
|
|
|
|
|
云何为三?所谓归佛第一之德,归法第二之德,归僧第三之德。
“彼云何名为归佛之德?诸有众生,二足、四足、众多足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至尼维先天上,如来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如是,诸有众生,二足、四足、众多足者,...(第0539-02部~增壹阿含经五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天众,增益阿须伦众。
“设复众生有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持八关斋。尔时,太子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往白四天王:‘大王当知: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是时,四天王闻此语已,甚怀喜悦,即往诣释提桓因所,以此因缘具白天帝:‘圣王当知:今此世间多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诸尊长,受三自归,慈心谏诤,诚信不欺。’时,天帝、四王及三十三天皆怀欢喜,不能自胜,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
“比丘当知:十五日说戒之时,四天王躬自来下,案行天下,伺察人民,何等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好喜布施,持八关斋如来斋法?设无众生孝顺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尊长者,时四天王便怀愁悒,惨然不悦,往至帝释所...(第0539-02部~增壹阿含经五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布施,皆用金银校饰。复以八万四千匹马布施,皆用金银鞍勒自覆。复以八万四千车布施,作如是大施。复以八万四千房舍布施,于四城门中布施,须食与食,须衣与衣,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皆悉与之。
“长者当知:彼毗罗摩虽作是布施,不如作一房舍,持用布施招提僧,此福不可计量。正使彼作如是施,及作房舍持用施招提僧,不如受三自归佛、法、圣众,此福不可称计。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又受三自归,虽有此福,犹不如受持五戒。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受三自归,受持五戒,虽有此福,故不如弹指之顷,慈愍众生,此福功德不可称计。
“正使彼人作如是施,作僧房舍,受三自归,奉持五戒,及弹指之顷,慈愍众生,虽有此福,故不如须臾之间,起于世间不可乐想,此福功德不可称量。然彼所作功德,我尽证明:作僧房舍,我亦知此福;受三自归,我亦知此福;受持五戒,我亦知此福;弹指之顷,慈愍众生,我亦知此福。须臾之间,起于世间不可乐想,我亦知此福。
“尔时,彼婆罗门作如是大施者,岂是异人乎?莫作是观...(第0539-02部~增壹阿含经五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虽有此福,犹不如受持五戒。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受三自归,受持五戒,虽有此福,故不如弹指之顷,慈愍众生,此福功德不可称计。
“正使彼人作如是施,作僧房舍,受三自归,奉持五戒,及弹指之顷,慈愍众生,虽有此福,故不如须臾之间,起于世间不可乐想,此福功德不可称量。然彼所作功德,我尽证明:作僧房舍,我亦知此福;受三自归,我亦知此福;受持五戒,我亦知此福;弹指之顷,慈愍众生,我亦知此福。须臾之间,起于世间不可乐想,我亦知此福。
“尔时,彼婆罗门作如是大施者,岂是异人乎?莫作是观也。所以然者?尔时施主者,即我身是也。长者当知:过去久远所作功德,信心不断,不起著想。是故,长者,若欲布施之时,若多、若少,若好、若丑,欢喜惠施,...(第0539-02部~增壹阿含经五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善法有益,此可亲近。夫清信士之法,限戒有五,其中能持一戒、二戒、三戒、四戒,乃至五戒,皆当持之。当再三问能持者使持之;若清信士犯一戒已,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若复清信士奉持一戒,生善处天上,何况二、三、四、五?”是时,彼人从佛受教已,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彼人去不远,是时世尊告诸比丘:“自今已后,听授优婆塞五戒及三自归。若比丘欲授清信士、女戒时,教使露臂、叉手合掌,教称姓名,归佛、法、众;再三教称姓名,归佛、法、众;复更自称:‘我今已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如释迦文佛最初五百贾客受三自归,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若持一戒,余封四戒;若受二戒,余封三戒;若受三戒,余封二戒;若受四戒,余封一戒;若受五戒,当具足持之。”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日月有四重翳,使不得放光明。何等为四?一者、云也...(第0539-02部~增壹阿含经五十卷(第十一卷~第二十卷))
...不可乐想。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此十想者,皆是过去释迦文佛与汝等说,令得尽有漏、心得解脱。若复此众中释迦文佛弟子,过去时修于梵行,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奉持其法,来至我所;或复于释迦文佛所,供养三宝,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弹指之顷,修于善本,来至此间;或于释迦文佛所,行四等心,来至此者;或于释迦文佛所,受持五戒、三自归,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起神寺庙,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补治故寺,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受八关斋法,来至我所;或于释迦文佛所,香华供养,来至此者;或复于彼闻佛法,悲泣堕泪,来至我所;或复于释迦文佛,专意听法,来至我所;复尽形寿善修梵行,来至我所;或复书读讽诵,来至我所者;承事供养,来至我所者。’
...(第0539-05部~增壹阿含经五十卷(第四十一卷~第五十卷))
...大众围绕说法,婆四吒婆罗门尼遥见世尊,见已,即得本心,惭愧羞耻,敛身蹲坐。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取汝郁多罗僧与彼婆四吒婆罗门尼,令著听法。”
尊者阿难即受佛教,取衣令著。时,婆罗门尼得衣著已,至于佛前,稽首礼佛,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为其说法,示教照喜已,如佛常法,说法次第,乃至信心清净,受三自归,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彼婆四吒优婆夷于后时,第七子忽复命终,彼优婆夷都不啼哭忧悲恼苦。时,婆四吒优婆夷夫说偈而告婆四吒优婆夷言:
“先诸子命终,念子生忧苦,
昼夜不饮食,乃至发狂乱。
今丧第七子,而不生忧苦?”
婆四吒优婆夷即复说偈答其夫言:
...(第0540-05部~杂阿含经五十卷(第四十一卷~第五十卷))
...
“又沙门瞿昙为诸声闻弟子之所宗奉,礼敬供养,亦为诸天、余鬼神众之所恭敬,释种、俱利、冥宁、跋祇、末罗、酥摩皆悉宗奉;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授波斯匿王及瓶沙王受三归五戒;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授沸伽罗婆罗婆罗门等三归五戒;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弟子受三自归五戒,诸天、释种、俱利等,皆受三归五戒;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
“又沙门瞿昙游行之时,为一切人恭敬供养;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所至城郭聚落,为人供养;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所至之处,非人、鬼神不敢触娆;成就此法者,我应诣彼,彼不应来此。又沙门瞿昙所至...(第0541-02部~佛说长阿含经二十二卷(第十二卷~第二十二卷))
...
小乘阿含部?第0552部
中本起经二卷
后汉三藏法师西域昙果共康孟详译
中本起经卷上(次名四部僧始起出长阿含)
转法轮品第一
阿难曰。吾昔从佛闻如是。一时佛在摩竭提界善胜道场元吉树下。德力降魔。觉慧神静。三达无碍。度二贾客。提谓波利。授三自归。然许五戒。为清信士。已惟昔先佛。名曰定光。拜吾佛名。汝于来世九十一劫。当得作佛。字释迦文。号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众祐。度人如我今也。吾从是来。修治本心。六度无极。积功累行。四等不倦。高行殊异。忍苦无量。功报无遗。大愿果成。
世尊念曰。吾本发心。誓为群生梵释请法。甘露当开。...(第0552部~中本起经二卷)
...戒
世间危崄 乐少苦多
当自忧身 不宜懈怠
务断贪欲 致畏之习
生老病死 忧哭之痛
恩爱别离 一切皆苦
是故圣人 求无为道
费迦沙意解。起礼佛足。垂泪言曰。念我先祖。皆无有知佛者。愿佛愍伤。我有昆弟妻子诸家。今欲将来使受佛法。佛言可。即皆来礼佛足。受三自归。与阿颰等。俱持五戒。后费迦沙。以其命终。弟子问佛。是师死者。趣何道乎。佛言。已得第三不还。生十九天阿那含中。当于彼般泥洹。阿颰等五百人。欲作沙门。佛言。各自归家。善持五戒。意志已固。乃可舍罪。佛说经已。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第0588部~佛说梵志阿颰经一卷)
...名毗罗摩。饶财多宝若布施时。用八万四千金钵盛满碎银。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碎金。复以八万四千金银澡罐。复以八万四千牛。皆以金银覆角。复以八万四千玉女庄严具足。复以八万四千卧具众彩自覆。复以八万四千衣裳。复以八万四千象马。皆以金银鞍勒。复以八万四千房舍布施。复于四城门中布施。随其所欲皆悉与之。复以一房舍施招提僧。如上施福不如受三自归。所以然者。受三归者。施一切众生无畏。是故归佛法僧。其福不可计量也。如上布施及受三归福复不如受五戒福。受五戒者。功德满具其福胜也。如上布施及受三归五戒福。复不如弹指顷慈念众生福也。如上布施及受三归五戒慈念众生福。复不如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福。所以然者。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福。能令行者灭生死苦。终成佛道故其福最胜也。尔...(第0601部~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一卷)
...作如是施与阎浮提凡夫人至百阿罗汉。不如施一辟支佛得福多。谓居士虽鞞蓝大富婆罗门作如是施。施与阎浮提凡夫人至百辟支佛。不如施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此得福多。谓居士鞞蓝大富婆罗门作如是施。施与阎浮提凡夫人至百辟支佛。作房舍以施与招提僧者得福多。谓居士鞞蓝大富婆罗门作如是施。施与阎浮提凡夫人。至作房舍已施与招提僧。不如以清净意作三自归佛法及比丘僧受其戒此得福多。谓居士鞞蓝大富婆罗门作如是大施。施与阎浮提凡夫人至以清净行三自归佛法及比丘僧受其戒。不如于一切众生行于慈至[(殼-一)/牛]牛顷此得福多。谓居士鞞蓝大富婆罗门作如是施与阎浮提凡夫人。至谓于一切众生分别行慈。下至[(殼-一)/牛]牛顷。谓一切行无常苦空无我。思惟念者下至弹指顷此得福多。汝居士作如是念。彼居士鞞蓝大富婆罗门异耶。莫作是念我即是。彼名鞞蓝大富婆罗门。如是居士。自住于饶益...(第0602部~佛说须达经一卷)
...。多逢灾横水火日惊。万分之后魂神受形。死入地狱饿鬼畜生。其身矬短咽如针钉。身卧铁床数千万劫。受罪毕讫还生恶家。贫穷裸露无丝无麻。孜孜急急共相鞭挝。从生至死无有荣华。作善得善作恶自遮。善恶如此非是虚也。佛语玉耶。此是七辈妇。汝用何行。玉耶流泪前白佛言。我本愚痴不顺夫尊。自今已后当如婢妇。尽我命寿不敢憍慢。即前长跪求受十戒三自归命。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佚。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恶口。七不绮语。八不嫉妒。九不嗔恚。十者信善得善。是名十戒。此优婆夷所行。佛说经竟。及诸弟子皆各欲还。给孤独长者眷属欢喜礼佛而退。玉耶长跪重白佛言。我本愚痴憍慢夫婿。今蒙世尊化导。我等令心开解。佛语玉耶。自今已后拥护汝家。玉耶言诺。受佛言教...(第0637部~玉耶女经一卷)
...。莫饮酒。皆悉莫犯。彼子作是语。我不堪任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莫杀亦不与取他淫妄语饮酒。皆不堪任。阿那邠邸长者言。我当赐汝千两金。汝等。可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改莫杀生不与取他淫妄语饮酒。皆悉改之。尔时七子已得千两金。便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改不杀生不盗不他淫不妄语不饮酒。时阿那邠邸长者。与彼七子各赐千两金。已授三自归受五戒。便往园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时阿那邠邸白世尊言。我于此间有七子无笃信意。亦无欢喜心于佛法众。不自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亦不改杀生。不改盗。不改他淫。不改妄语。不改饮酒。世尊。时七子各各赐千两金。便使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而授五戒。云何世尊。彼七子颇有福善诸功德。使后有所获不。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第0645部~阿那邠邸化七子经一卷)
...。养育众生。如视赤子。承事诸佛。积德无量。累劫勤苦。不忘其功也。今悉得之。善自颂曰。
作福之报快 众愿皆得成
速疾入众寂 皆得至泥洹
今觉佛极贵 弃淫净无漏
一切能将导 从者必欢喜
是时佛在摩竭提界善胜道场贝多树下。德力降魔。觉慧神静。三达无碍。度二贾客。提谓波利。授三自归。及与五戒。为清信士。念昔锭光别我为佛。汝后百劫。当得作佛。名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度脱众生。如我今也。吾从是来。建立弘誓。奉行六度四等四恩三十七品。善权随时。一切诸法。积累不倦。高行殊异。忍苦无量。功报不遗。大愿果成。佛说经已。一切众会。皆大欢喜。为佛作礼而去。 ...(第0660部~修行本起经二卷)
... 时四天王。即遥知佛当用钵。如人屈申臂顷。俱到頞那山上。如意所念。石中自然出四钵。香净洁无秽。四天王各取一钵。还共上佛。愿哀贾人。令得大福。方有铁钵。后弟子当用食。佛念取一钵不快余三意。便悉受四钵。累置左手中。右手按之。合成一钵。令四际现。佛受麨蜜。告诸贾人。汝当归命于佛。归命于法。方有比丘众。当预自归。即皆受教。各三自归。佛起于异处食毕。咒愿贾人言。今所布施。欲使食者。得充气力。当令施家。世世得愿。得色得力。得瞻得喜。安快无病。终保年寿。诸邪恶鬼。不得娆近。以有善意。立德本固。诸善鬼神。常当拥护。开示道地。得利谐偶。不使迍蹇。无复艰患。人有正见。以信喜敬。洁净不悔。施道德者。福德益大。所随转胜。吉无不利。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神...(第0661部~太子瑞应本起经二卷)
...处 思道其福快
昔所愿欲闻 今以悉知快
不为彼所娆 能安众生快
度世三毒灭 得佛泥洹快
生世得睹佛 闻受经法快
得与辟支佛 真人会亦快
不与愚从事 得离恶人快
有黠别真伪 知信正道快
佛告龙王。汝当复自归于佛。自归于法。自归于比丘僧。即受三自归。诸畜生中。是龙为先见佛。佛以神足。移坐石室。自念本愿。欲度众生。思惟生死本。从十二因缘法起。法起故便有生死。若法灭者生死乃尽。作是故自得是。不作是是便息。一切众生。意为精神。窈窈冥冥。恍忽无形。自起识想。随行受身。身无常主。神无常形。神心变化。躁浊难清。自生自灭。未曾休息。一念去。一念来。若水中泡。一滴灭一复兴...(第0661部~太子瑞应本起经二卷)
...空无我。尔时如来。既已知其见于道迹。恩爱渐薄。而问之言。汝何因缘。而来至此。其即答言。我有一子。名曰耶舍。昨夜之中。忽失所在。今旦推求。见其宝屐在恒河侧。追寻足迹。故来至此。尔时世尊。摄其神力。其父即便得见耶舍。心大欢喜。语耶舍言。善哉善哉。汝为此事真实快也。既能自度。又能度他。汝今在此故。令我来得见道迹。即于佛前。受三自归。于是阎浮提中。唯此长者。为优婆塞。最初获得供养三宝。
尔时又有耶舍朋类五十长者子。闻佛出世。又闻耶舍于佛法中出家修道。各自念言。世间今者有无上尊。长者子耶舍。聪慧辩了。才艺兼人。乃能舍其豪族。弃五欲乐。毁形守志。而为沙门。我等今者复何顾恋不出家耶。作是念已。共诣佛所。未至之间。遥见如来。相好殊特。光明...(第0662部~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
...处 思道其福快
昔所愿欲闻 今已悉知快
不为彼所娆 能安众生快
度世三毒灭 得佛泥洹快
生世得睹佛 闻受经法快
得与辟支佛 真人会亦快
不与愚从事 得离恶人快
有黠别真伪 知信正道快
佛告龙王。汝当复自归于佛。自归于法。自归于比丘僧。即受三自归。诸畜生中。是龙为先见佛。
尔时世尊。即复前往波罗柰国。至憍陈如摩诃那摩跋波阿舍婆阇跋陀罗阇所止住处。时彼五人遥见佛来。共相谓言。沙门瞿昙弃舍苦行而还。退受饮食之乐。无复道心。今既来此。我等不须起迎之也。亦勿作礼敬。问所须为敷坐处。若欲坐者自随其意。作此语竟而各默然。尔时世尊既来至已。五人不觉各从座起。...(第1464部~释迦谱十卷)
...想行识。实是无常苦空无我。尔时如来。既已知其见于道迹。恩爱渐薄而问之言。汝何因缘而来至此。其即答言。我有一子名曰耶舍。昨夜之中忽失所在。今旦推求。见其宝屐在恒河侧。追寻之迹故来至此。尔时世尊摄其神力。其父即便得见耶舍。心大欢喜语耶舍言。善哉善哉。汝为此事真实快也。既能自度又能度他。汝今在此。故令我来得见道迹。即于佛前受三自归。于是阎浮提中。唯此长者为优婆塞。最初获得供养三宝。尔时又有耶舍朋类。五十长者子。闻佛出世。又闻耶舍于佛法中。出家修道。各自念言。世间今者有无上尊。长者子耶舍。聪慧辩了才艺兼人。乃能舍其豪族。弃五欲乐。毁形守志而为沙门。我等今者。复何顾恋不出家也。作是念已共诣佛所。未至之间遥见如来。相好殊特光明赫奕。心大欢喜举体...(第1464部~释迦谱十卷)
...有七种瑞。一者项中光灭。二者头上华萎。三者面色变。四者衣上有尘。五者腋下汗出。六者身形变。七者离本坐。即自思惟。寿终之后下生鸠夷那竭国疥癞母猪腹中作豚。甚豫愁苦不知当作何计。有天语言。今佛在此为母说经。唯佛能脱卿之罪耳。即到佛所稽首作礼未及发问。佛告天子。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为忧愁。天具白佛。佛言。欲离豚身当诵三自归。如是日三。天从佛教晨夜自归。却后七日天即寿尽。下生维耶离国作长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归。始生堕地亦跪自归。其母勉身又无恶露。母傍侍婢怖而弃走。母亦深怪。堕地即语。谓之荧惑意欲杀之。退自念言。我少儿子。若杀此儿父必罪我。徐白长者杀之不晚。母即收儿往白长者。产男堕地便长跪叉手自归三宝。阖门怪之谓之荧惑。父言。止止。此儿非凡人。世人百岁不晓自归三尊。况初堕地而能称南无佛。好养视之慎无轻慢。儿遂长大年向七岁。与...(第1465-01部~经律异相五十卷(第一卷~第二十五卷)-001)
...无有乏短。儿白二父母。我生已来遭罗艰苦。堕水鱼吞垂死得济。今我志意欲得出家。唯愿父母当见听许。时二父母心爱此儿。不能拒逆。即便听许。往至佛所。求欲入道。佛言。善来。头发自堕即成沙门。字曰重姓。佛为说法。得尽诸苦成阿罗汉。佛言。过去久远有佛世尊。号毗婆尸。集诸大众为说妙法。时有长者来至会中。闻说大法施戒之福。生信敬心。受三自归及不杀戒。复以一钱布施彼佛。世世受福财宝无乏。长者子者今重姓比丘是也。由其施佛一钱。九十一劫恒富钱财。至于今世二家父母供给所须。受不杀戒堕水鱼吞不能令死。受三归故得阿罗汉(出贤愚经第五卷)
二十耳亿精进大过第二
佛在占波国雷声池侧。尊者二十耳亿在一静处。自修法本不舍头陀。昼夜经行。行处脚迹如血流溢...(第1465-01部~经律异相五十卷(第一卷~第二十五卷)-001)
...痴无目。为人婢使。尔时和上即我身是。时阿阇梨者罗睺罗是。王子比丘此老母是(出观佛三昧经第六卷)
婆四吒母丧子发狂闻法得道第十
有婆四吒婆罗门。母有六子。相续命终念子发狂。裸形被发随路而走。遥见世尊即得本心。惭愧羞耻敛身蹲坐。佛告阿难。取汝郁多罗僧与着听法。阿难与衣着。至佛前稽首礼佛。佛为说法示教利喜。受三自归成优婆夷。欢喜而去。其第七子后时命终。都不啼哭。持夫以偈问言。
诸子先命终 汝念生忧恼
昼夜不饮食 乃至发狂乱
今丧第七子 而独不生忧
妇言。
儿孙无量数 因缘和合生 长夜迁过去 我与君亦然 彼所生处处 更互相残食 若知生要者 何足复为忧 我已识出离 ...(第1465-01部~经律异相五十卷(第一卷~第二十五卷)-002)
...将拔汝。即下长绳或衔或持。遂获全命。俱时谢曰。吾等蒙道士仁惠无量。得睹天日。愿终斯身给众所乏。道士曰。吾为国王。国大民多宫宝婇女诸国为上。愿即响应何求不得。吾以国为怨六尘为六剑。常截吾身。六箭射吾体。因此六邪。转受三涂。酷烈难忍吾甚厌之。故捐国为沙门。愿获佛道开化群生令还本元。岂但汝等三命而已乎。各还旧居见汝所亲。令受三自归无违佛教。猎者曰。我处世有年尝睹善人。无有若佛弟子者。恕己济众隐不扬名。若道士有乏愿至吾家乞微供养。乌曰。吾名钵。道士有难愿呼吾名。吾当驰诣。蛇曰。吾名长。若道士有患。愿呼吾名必来报恩。辞毕各退。他日道士之猎者舍。猎者遥见其来。告妻曰。彼不祥之人来。吾敕汝。为馔徐设之。彼过日中不食。妻睹道士。觐而作色诡留设食虚谈...(第1465-02部~经律异相五十卷(第二十六卷~第五十卷)-001)
...尽来求食。当与不耶。答曰当与。福田难遭。若来求者是为值遇。妇言。向四斗米吾尽用施矣。夫大欢喜。余有饭汁公姥共饮之。须臾彷徉。诸室珍宝仓库谷帛。自然实满。如往时富也。须达踊跃。知佛愍念。更请佛及僧供养尽空。佛为说法皆得道迹(出杂譬喻经下卷)
最胜魔娆不移第七
最胜长者闻说妙法。即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受三自归为优婆塞。尽形寿不杀。佛去不久。弊魔波旬化作佛像及相好。来至长者家。长者念曰。如来向出还其何速。伪佛告曰。吾谓长者高才博智分别讥趣。谛念长者。愚惑无智。吾向所说四谛者实非真谛。斯是颠倒。外道所习。长者即自觉知。即报之曰。止止勿语。吾得慧眼住牢固地。正使汝化作亿千万身。吾不退转。何以萤火之光与日竞明。佃家灰埠欲比须...(第1465-02部~经律异相五十卷(第二十六卷~第五十卷)-001)
...皆背正向邪酒荒女色。驰骋田猎樗蒲博弈。去明即暝日成狂愚。父愍悼之。慈恻诲喻指示祸福无日不尔。子独不移放荡日甚。父乃以苗草衣之以豆麦食之。穷而悔焉。父言。尔为不善现世获殃甚困如此。岂况地狱烧煮之痛谁当济尔。子叩头曰。邪友所导狂惑习之。由猪处溷不知其臭。自今束身奉戴三尊。父曰大善。汝若洗心奉佛五戒终身不犯。岁与汝五千万金。三自归三千万。子对曰。唯既奉尊教。即令洗浴将至佛所。稽首受戒退归修德。清洁其志周穷济乏。惠逮众生国儒称德。名齐古贤(出教子经)
须檀子贪财杀弟第十七
昔罗阅只城。有长者。名曰须檀。大富多财。子名须摩提。其父命终。弟名修耶舍摩提。设计不与弟分。念当杀之。兄语弟言。共诣耆阇崛山上有所论说。即执弟手上至绝崖。...(第1465-02部~经律异相五十卷(第二十六卷~第五十卷)-001)
...惭愧鬼不能害第六
昔有清信士。始受戒时精进少双。后年衰老违远贤众。独处山岨志更陵迟。荒于田园忘佛废法。更成凡夫。其山中有梵志道士。渴欲求饮。田家事遑无与之者。梵志有怨遂尔恨去。梵志能起死人并使鬼神。即召杀鬼敕之曰。彼人辱我尔往杀之。山中有罗汉知之往至田家。田家见沙门欣然稽页。为设一食。沙门曰。汝今日夕早燃灯勤三自归诵守口摄意偈。慈念众生可长安隐。沙门去后主人如教。通晓念佛诵戒不废。杀鬼至晓伺其微便欲以杀之。睹彼慈心无缘杀焉。鬼神之法人令己杀己使欲杀。但彼有不可杀之德。法当还杀便已。杀者鬼乃恚欲害梵志。罗汉以威神蔽之。令鬼不见。田家悟道。梵志得活。鬼遂不获杀生之罪。田家一时受三自归。念佛不懈。全一门之命(出堕落优婆塞经又出十卷譬喻经第五卷)
清信士临亡夫妻相爱生为妇鼻中虫第七
有清信士。持戒精进不懈。有一沙门已弃重担。生死永尽逮得神通。与共亲友。时清信士卒得困疾。医药不治妇大悲苦。谓其夫言。共为夫妇卿独受苦。以何方便分病令轻。设卿无常我何所依。儿子孤单复何恃怙。夫闻益怀爱恋。大命...(第1465-02部~经律异相五十卷(第二十六卷~第五十卷)-001)
...。施设皆办。鬼神诣门。见舍卫国人在主人舍。便奔走而去。主人追呼。既已顾下。委去何为。神曰。卿舍尊客吾焉得前。重复惊走。主人思惟。吾宅之中无有异人。正有此人耳。即出言语恭设已竟。因问之曰。卿有何功德吾所事神畏子而走。客具说佛功德五戒十善。实犯酒戒为亲所逐。尚余四戒故为天神所护。卿神不敢当之。主人语言。欲奉持五戒。因从客受三自归五戒。一心精进不敢懈怠。问佛在处可得见不。客曰。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主人一心到彼经历一亭。中有一女。正是啖人鬼妇。行路迥远时日逼暮。从女寄宿。女即报言。慎勿留此。宜急前去。男子问曰。用何等故将有意乎。女人报言。吾已语卿用复问为。男子自念。前舍卫国人完佛四戒我神尚为畏之。我已受三归五戒。心不懈怠。何畏惧乎。遂自留宿。...(第1465-02部~经律异相五十卷(第二十六卷~第五十卷)-001)
...。答曰。行计不成故回还耳。复寄一宿。女言卿死矣。吾夫是啖人鬼。方来不久。卿急去此。男子不信遂止不去。便迷惑淫意复生。不复信佛三归五戒。天神即去鬼得来还。女人恐鬼食此男子。藏之瓮中。鬼闻人气谓妇言。尔得肉耶。吾欲瞰之。妇言。我不行何从得肉。妇问鬼。卿昨何以不归。鬼言。坐汝所为而舍宿尊客。令吾被逐。瓮中男子踰益恐怖。不复识三自归。妇言。何以不得肉乎。鬼言。正为汝舍佛弟子。天神逐我出四十里外。露宿震怖于今不安故不得肉。妇因问夫。佛戒云何。鬼言。我大饥极急以肉来不须问此。此是无上正真之戒。非吾所敢说也。妇言。为说之。我当与卿肉。鬼类贪残食欲食无止。妇迫问之。因便为说三归五戒。鬼初说一戒时妇辄受之。至第五戒心执口诵。男子于瓮中识五戒随受之。天...(第1465-02部~经律异相五十卷(第二十六卷~第五十卷)-001)
...。奇相妙证独得怀抱。人见而问之。皆答云。罪无轻重一时发露。忏悔恳恻以昼系夜。贵贱崇敬供施不断。年八十一。梁天监四年卒。葬于白板山也。
东青园寺净贤尼传五十七
净贤。本姓弘。永世人也。住青园东寺。有干局才能而好修禅定。博穷经律言必典正。虽不讲说精究旨要。宋文皇帝善之。湘东王或龆龀之年眠好惊魇。敕从净贤尼受三自归。悸寐即愈。帝益相善。厚崇供施内外亲赏。及明帝即位。礼待益隆资给弥重。建斋设讲相继不绝。当时名士莫不宗敬。后总寺任十有余载。年七十五。梁天监四年而卒。复有惠高宝颙。皆知名。慧高坐禅诵经勤营众务。宝颙讲法华经明于观行。
竹园寺净渊尼传五十八
净渊。本姓时。钜鹿人也。幼有成人之智五六岁时尝聚沙为塔刻木...(第1467部~比丘尼传四卷)
...。凡夫求圣人之道。昔郑子产称曰。大贤尚不能收失。为申徒嘉所讥。况今末法比丘。宁能收失。若不收失必起恶心。寺之三官何以堪命。国有典刑。愿敕在所依罪治戮。幸可不乱圣听。盛虽老病远慕榜木。敢以陈闻。伏纸流汗。谨启。
弘明集卷第十三
郗嘉宾奉法要 颜延之庭诰二章 王该日月烛。
奉法要(郗中书)
三自归者。归佛归十二部经归比丘僧。过去见在当来三世十方佛。三世十方经法。三世十方僧。每礼拜忏悔。皆当至心归命。并慈念一切众生。愿令悉得度脱。外国音称南无。汉曰归命。佛者汉音曰觉。僧者汉音曰众。五戒一者不杀。不得教人杀。常当坚持尽形寿。二者不盗。不得教人盗。常当坚持尽形寿。三者不淫。不得教人淫。常当坚持尽形寿。四者不欺。...(第1472部~弘明集十四卷)
...力。尽一日月所照之处。四天下中无不蒙赖。此陀罗尼力能使四海踊沸。须弥山碎如微尘。及七宝山四大海水江河淮济入一毛孔。四天下中悉能为之。若诸国土疫病劫起。其王尔时应当精进。七日七夜受持八戒。应当净心六时行道。为万民故。调伏其心敕其境内。一切人民以慈悲劝令行十善。其王尔时于宫殿内。燃百千灯以救民命。请召十方诸大菩萨梵释四天。三自归依叩头求哀。十方诸佛大菩萨众。释梵四天王诸来大士救我民命。如是三说。如是说已。当诵此陀罗尼三七二十一遍。诵此陀罗尼已。王与群臣夫人婇女。默然而坐禅思一心。我大梵天王。尔时当与梵众释众四天大王。诸大龙王八部鬼神。饮其毒气悉得消除。王于尔时于禅思中。得见我身大梵天王释提桓因四天大王。已见我故倍复精进。已精进故。其国土...(第1474部~陀罗尼杂集十卷)
...说竟作礼复言)
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阂。和南圣众(作礼)
第九重明诵经方法。
行者即于前行道中。称诸佛菩萨名字竟。一心正念诵法华经。但诵有二种人。一具足诵。二不具足诵。具足诵者。行者先已诵妙经一部通利令入道场。可从第一而诵一品二品。或至一卷。行道欲竟即止诵经。如前称诸佛菩萨名。三自归依竟。还本坐处。若意犹未欲坐禅。更端坐诵经。亦得多少随心斟酌。但四时坐禅不得全废。事须久坐。若人本不习坐。但欲诵经忏悔。当于行坐之中久诵经疲极可暂敛念。消息竟便即诵经。亦不乖行法故云不入三昧。但诵持故见上妙色。二不具足诵者。所谓行者本未曾诵法华经。今为行三昧故。当诵安乐行一品。极令通利。若旋绕时。诵此品若一遍二三...(第1477部~法华三昧忏仪一卷)
...一行颂刀杖难。七或囚下颂幽执难。八咒诅下加颂咒诅难。还着本人者。凡咒毒药。乃用鬼法欲害于人。前人邪念方受其害。若能正念还着本人。如譬喻经中。有清信士初持五戒。后时衰老多有废忘。尔时山中有渴梵志。从其乞饮。田家事忙不暇。看之遂恨而去。梵志能起尸使鬼。召得杀鬼。敕曰。彼辱我往杀之。山中有罗汉。知往诣田家语言。汝今夜早然灯勤三自归。口诵守口身莫犯偈。慈念众生可得安隐。主人如教通晓念佛诵戒。鬼至晓求其微尤。无能得害。鬼神之法人令其杀。即便欲杀但彼有不可杀之德。法当却杀其使鬼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罗汉蔽之令鬼不见。田家悟道梵志得活。辅行引此云。正是观音经中还着于本人之文。九或遇下追颂罗刹难。十若恶下加颂恶兽难。十一蚖蛇下加颂蛇蝎难。十二云雷下...(第1482部~观音义疏记三卷)
...是对治。故增一云。寿命等是第一义。昔施呵梨勒者。过去毗婆尸佛时。以呵梨勒施一头痛比丘。自是已来而常无病。言持一戒四戒庄严者。少分优婆塞受时俱五期心多少。增一云。佛语优迦尼。夫食者长善灭恶可以食之。若长恶灭善则不可食。持戒破戒亦复如是。多毁犯下云云者。应分别之。如云。若破一戒当堕地狱。若持一戒得生人中。再三问能持不者。令三自归。故持一戒得名少分。乃至满分。报恩第六。五戒不许五种贩卖。一畜生直卖者得。二弓箭。三沽酒。四压油。五五大染色。罽宾已来麻中无虫处听。流沙诸国染多杀生。秦地染青亦多杀虫。前四皆云不贩者得。藏中有一卷五戒经。分为五品。甚是持五戒者所要。塔犹有是力者二义。一者舍利之力。二者护塔神力。本迹中大寂定者。秖是大般涅槃。长寿去...(第1492部~法华文句记十卷-001)
...云。昔忉利天宫有一天。寿命垂尽有七种瑞现。一项中光灭。二头上华萎。三面色变。四衣上有尘。五腋下汗出。六身形瘦。七离本座。即自思惟。寿终之后下生鸠夷那竭国疥癞母猪腹中作豚。甚预愁苦不知何计。余天语言。今佛在此为众说法。唯佛能脱卿之罪耳。即到佛所稽首作礼未及发问。佛知告曰。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为忧愁。得离豚身常诵三自归。如是三日却后七日天即寿尽下生维耶离国。作长者家子。在母胞胎日三自归。始生堕地亦跪自归。其母免身又无恶露。母傍侍婢怖而弃走。母亦深怪。谓之荧惑意欲杀之。父知贵子令好养之。年向七岁与其辈类于道边戏。遇舍利目连。儿前作礼。众圣惊怪。具说天上事。此儿请佛到家。佛为说经。儿及父母内外亲属皆得阿惟越致。此云不退(依经天有多种。具如前三界篇中三十二门说。今对六道略述四门)
感应缘(略引六验...(第1532-01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1)
... 修道七万劫
以针刺树叶 犯戒作龙身
我宫在海水 亦以七宝成
摩尼玻[王*(黎-(暴-(日/共))+(恭-共))]珠 明月珠金银
可随我到彼 观看修佛事
复益善根本 慈润悉周遍
尔时鸟闻龙子所说。受八关斋法。口自发言。从今以后尽形寿不杀生如诸佛教。金翅鸟眷属受三自归已。即从龙子到海宫殿。彼有七宝塔。诸佛所说诸法深藏。别有七宝函满中佛经。见诸供养犹如天上。龙子语鸟。我受龙身劫寿未尽。未曾杀生娆触水性。时龙子龙女心开意解。寿终之后。皆当得生阿弥陀佛国。
苦乐部第九
如经说云。如有福龙。依报快乐具足。妻妾伎女衣服饮食象马七珍无不备有。优乐自在过逾于人。乃至六欲天中...(第1532-01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一卷~第二十卷)-001)
...如施与一斯陀含。虽与斯陀含。不如施一阿那含。虽与阿那含。不如施与阿罗汉。百须陀洹虽与百斯陀含。不如施与一阿那含。虽与百阿那含。不如施与一阿罗汉。虽与百阿罗汉。不如施与一辟支佛。虽与百辟支佛。不如施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此得福多。彼居士作如是施与。阎浮提凡夫人。至百辟支佛作房舍以施招提僧。得福增多。虽与招提僧。不如以清净意作三自归佛法僧受其戒此得福多。虽受三归受戒。不如于一众生行于慈悲至[(殼-一)/牛]牛顷此得福多。虽于一切众生分别行慈下至[(殼-一)/牛]牛顷。谓不如一切行无常苦空无我思惟念者。下至一弹指顷。此得福多。又增一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梵福。云何为四。若有信人未曾起偷婆处(塔是也)于中能起偷婆者。是初受梵天之福。若...(第1532-02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二十一卷~第四十卷)-002)
...福报。不如施一阿那含人。施百阿那含并前福报。不如施一阿罗汉。施百阿罗汉并前功德。不如施一辟支佛。施百辟支佛百阿罗汉百阿那含百斯陀含百须陀洹。及施阎浮提人所得功德。不如起塔僧坊精舍衣食等供养过去来今四方众僧给其所须。计其功德过前所作功德。将前所作福德。不如施佛一人。功德甚多不可复计。虽供养佛并前施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之中受三自归八关斋若持五戒。所得功德逾过于前。百千万倍不可为喻。复以持戒之福。并合集前一切功德。不如坐禅慈念众生经一食顷。所得功德逾过于前百千万倍。复合前功德。不如闻法执在心怀思惟四谛。比前功德最尊第一无有过上。于是须达闻法踊跃。身心清净得阿那含道。
十地部第三
如金刚三昧不坏不灭。经云。佛告弥勒菩萨。我今为...(第1532-03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001)
...大今佛说乃知心意为大身口为小。以是故身口二事系于意钉。如多舌女欲谤毁佛先心思念当以系杅起腹在大众中说是谤事。故知意大身口小也。佛言。善哉善哉。大王。善解此事。常当学此意大身口小事。说是法时。八千比丘漏尽意解。二百比丘得阿那含道。四百比丘得斯陀含道。八百比丘得须陀洹道。八万天人得法眼净。十万人及非人皆受五戒。二十万鬼神受三自归。
又生经云。尔时世尊。与千二百五十人俱。入舍卫城欲诣波斯匿王宫受请。时有比丘尼。名曰暴志。以木盔系腹似如怀妊。因牵佛衣。君为我夫。从得有娠。不给衣食。此事云何。时诸大众天人释梵四王诸天鬼神及国人民莫不惊惶。佛为一切三界之尊。其心清净过于摩尼。智慧之明超于日月。独步三世无能逮者。喻如虚空不可污染。佛心过...(第1532-03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002)
...。何有佛道难得。以是恶言故。临成佛时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米大豆小豆。虽受辛苦于法无益。舍利弗。我六年苦行者偿先缘对。毕已然后得佛。佛语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恶已尽。诸天人神一切众生皆欲度之。我犹不免宿对。况复愚冥未得道者。舍利弗。当护身三口四意三。当学如是。佛说先世因缘时。万一千天子得须陀洹道。八千龙等皆受五戒。五千夜叉受三自归。佛说是已。舍利弗及五百罗汉。阿耨大龙王八部鬼神。欢喜受行。
颂曰。
惟斯上哲 滥被谋枉 清浊难分
善人恶网 幽显冥知 真伪鉴朗
自观业对 如空影响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
咒术篇第六十八(此有七部)
述意部 忏悔部 弥陀部 弥勒部 观音部 灭罪部 杂咒...(第1532-03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002)
...刀如火。以忍灭之。能令皆尽。能忍嗔恚。是名为忍。若有善人能修行善。应作是念。忍者如宝应善护之。但诸众生善恶现别。愚人凌骂他过为胜。智人下默以为第一。愚人因起小诤遂成大怨。若己得胜他怨转深。若自理屈反加忧苦。若能慎言不说人短。纵他骂我皆是往业非为横报。
又六度集经云。昔者菩萨身为象王。其心弘远。照知有佛法僧。常三自归。每以普慈拯济众生。誓愿得佛当度一切。从五百象。时有两妻。象王于水中得一莲华。厥色甚妙。以惠嫡妻。嫡妻得华欣怿曰。冰寒尤甚。何缘有斯华乎。小妻贪嫉恚而誓曰。会以重毒鸩杀汝矣。结气而殒魂。灵感化为四姓女。颜华绝人。智意流通。博识古今。仰观天文。明时盛衰。王闻若兹。娉为夫人。至即陈治国之政。义合忠臣。王悦而敬之。每言...(第1532-04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六十一卷~第八十卷)-002)
...倍亿倍。非算数譬喻所能知及。若复有人受沙弥戒沙弥尼戒。复胜于前。若复有人受式叉摩那戒。复胜于前。若复有人受比丘尼大戒。复胜于前。若复有人尽形寿受大比丘戒。修行不缺。复胜于前。阿难闻说三归依处乃至尽寿获大功德。叹未曾有。是经微妙不可思议。明甚深义。功德广大。难可挍量。是故佛言。名为希有希有经。汝当奉行。又善生经云。若人受三自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归者其福过彼。不可胜计。
又校量功德经云。四大洲中满二乘果。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唯三宝胜故。若起谤毁获罪无边。以善恶例同故。耆域调达俱出佛血。由心善恶。致同劫寿。苦乐有异。 ...(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归者其福过彼。不可胜计。
又校量功德经云。四大洲中满二乘果。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唯三宝胜故。若起谤毁获罪无边。以善恶例同故。耆域调达俱出佛血。由心善恶。致同劫寿。苦乐有异。
又杂阿含经云。与须达令受三归终生天上。有怀妊者为其胎子。受三自归。生已后有知见。复教三归。设有奴婢客人怀妊生子。亦如是教。若买奴婢能受三归。及以五戒。然后买之。不能不买。乃至乞贷举息要受三归。然后与之。若有施三宝物者。从世尊闻。称名咒愿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来。有无上知见。审知方便皆得生天。故知三归功力最大。不得不受。又法句喻经云。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然后买之。不能不买。乃至乞贷举息要受三归。然后与之。若有施三宝物者。从世尊闻。称名咒愿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来。有无上知见。审知方便皆得生天。故知三归功力最大。不得不受。又法句喻经云。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胎。自知福尽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于是驰往佛所。稽首作礼。伏地志心三自归命佛法圣众。未起之间其神忽出。便至陶家驴母腹中作子。时驴自解走瓦坏间破坏坏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即还入故身中。五德还备复为天帝。佛三昧觉。赞言。善哉天帝。能于殒命之际归命三尊。罪对已毕不更勤苦。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所行非常 谓兴衰法 夫生辄死
此灭为乐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寿终之后。当弃天乐下生拘夷那竭国受疥癞母猪复中作子。甚预愁忧不知何计得免此罪。有天语言。今佛在此为母说经。佛为三世一切之救。唯佛能脱卿之重罪。何不往归。即到佛所稽首作礼。未及发问。佛告天子。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为忧愁。天白佛言。虽知天福不可得久。恨离此座当为母猪。以是为毒。人趣受身不敢为恐也。佛言。欲脱猪身当三自归言。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如是日三。天从佛教晨夜自归。于后七日天命寿尽。来至维耶离国作长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归。始生堕地。亦跪自归。其母娩身又无恶露。母傍侍婢怖而弃走。母亦深怪儿堕地语。谓之荧惑。意欲杀之。退自念言。我少子息。若杀此儿父必罪我。即具白长者所由。父言。止止。此儿非凡人。生百岁尚不晓归。况儿堕地能自称佛。好养视之无令轻慢。儿遂长大。七岁与其辈类于道边戏。时佛弟子舍利弗目连。适过儿傍。儿言。我和南。舍利弗等惊怪小儿。...(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三归有九神卫护行者。其九是何。
归佛有三神 一名陀摩斯那 二名陀摩婆罗那 三名陀摩流支 归法有三神 一名法宝 二名呵责 三名辩意 归僧有三神 一名僧宝 二名护众 三名安隐。
又依灌顶经云。佛在舍卫国与大众说法。于是异道有一鹿头梵志。来到佛所稽首作礼。胡跪合掌白佛言。久闻瞿昙。名声远振。令欲舍置异学受三自归并五戒法。佛言。善哉善哉。梵志。汝能舍置余道归命我者。当自悔过。生死之罪。其劫无量。不可称计。梵志言诺。受教即净身口意。复作是言。唯愿世尊。施我法戒。终身奉行。不敢毁缺。佛告梵志。汝能一心更三自归已。我当为汝及十方人。敕天帝释所遣诸鬼神。以护男子女辈受三归者。梵志因问佛言。何等是耶。愿欲闻之。开化十方诸受归者。佛言。如是灌顶善神。今当为汝略说三十六。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不罗婆(汉言善光)主疾病。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婆诃娑(汉言善明)主头痛。
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娑逻波(汉言善...(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苦甚久。今欲福汝使得饶富。主人欣然入园见物。负辇归舍。辞谢受恩。明日设食请。鬼神诣门见舍卫国人在主人舍。便奔走而去。主人追呼。既已顾下走去何为。神曰。卿舍尊客。吾焉得前。重复惊走。主人思惟。吾舍之中无有异人。正有此人。即出言语恭敬已竟因问之曰。卿有何功德。吾所事神。畏子而走。客具说佛功德。主人言。吾欲奉持五戒。因从客受三自归五戒。一心精进不敢懈怠。因问佛处。答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主人一心到彼。经历一亭中。有一女人端正。是啖人鬼。妇行路迥远。时日逼暮。从女寄宿。女即报言。慎勿留此宜急前去。男子自念。前舍卫国人具佛四戒。我神尚畏。我已受三归五戒。心不懈怠。何畏惧乎。遂自留宿。时啖人鬼见护戒威神。去亭四十里一宿不归。明日进见鬼所啖人骨体狼藉...(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璎珞等。如是等龙所有势力。尽现向莎伽陀皆不能胜即失威力光明。莎伽陀知龙力尽不能复动。即变作细身。从龙两耳入从两眼出已从鼻入。从鼻入已从口中出。在龙头上。往来经行。不伤龙身。尔时龙见如是事已。心即大惊怖毛竖。合掌向莎伽陀言。我归依汝。莎伽陀答言。汝莫归依我。当归依我师佛。龙答言。我从今归依三宝。知我尽形作佛优婆塞。是龙受三自归作佛弟子已。更不复作如先匈恶事。诸人及鸟兽皆得到所。秋谷不伤。名声流布诸国。皆知长老莎伽陀。能降伏恶龙折伏令善。因莎伽陀名声流布。诸人皆作食传争请之。是中有一贫女人。信敬请得莎伽陀。是女为办酥乳糜食之。女人作念思惟。是沙门啖是酥乳糜。或当冷发。便取似水色酒持与莎伽陀。莎伽陀不看便饮。饮已为说法。便去过向寺中。尔时...(第1532-05部~法苑珠林一百卷(第八十一卷~第一百卷)-001)
...。以忍灭之能令皆尽。能忍嗔恚。是名为忍。若有善女人。能修行善。应作是念。忍者如实应善护之。但诸众生。善恶现别。愚人凌骂过他为胜。智人下默以为第一。愚人因起小诤遂成大怨。若己得胜他怨转深。若自理屈反加忧苦。若能慎言不说人短。纵他骂我皆是往业。非为横报。
又六度集经云。昔者菩萨身为象王。其心弘远。照知有佛法僧。常三自归。每以普慈拯济众生。誓愿得佛当度一切。从五百象。时有两妻。象王于水中得一莲花。厥色甚妙。以惠适妻。适妻得华。欣怿曰。冰寒尤甚何缘有斯华乎。小妻贪嫉。而誓曰。会以重毒鸩杀汝矣。结气而殒。魂灵感化。为四姓女。颜华绝人。智意流通博识古今。仰观天文明时盛衰。王闻若兹。娉为夫人。至即陈化治国之政。义合忠臣。王悦而敬之。每言...(第1533部~诸经要集二十卷-002)
...珞等。如是等。龙所有势力尽现。向莎伽陀。皆不能胜即失威力光明。莎伽陀知龙力尽不能复动。即变作细身。从龙两耳入从两眼出。两眼出已从鼻入。从口中出。在龙头上。往来经行不伤龙身。尔时龙见如是事已。心即大惊怖毛竖。合掌向莎伽陀言。我归依汝。莎伽陀答言。汝莫归依我。当归依我师佛。龙答言。我从今归依三宝。知我尽形作佛优婆塞。是龙受三自归。作佛弟子已。更不复作如先凶恶事。诸人及鸟兽皆得到所。秋谷不伤。名声流布。诸国皆知长老莎伽陀能降恶龙。折伏令善。因莎伽陀名声流布。诸人皆作食。传争请之。是中有一贫女人。信敬请得莎伽陀。是女为办苏乳糜食之。女人念思惟。是沙门啖是苏乳糜。或当冷发。便取似水色酒。持与莎伽陀。莎伽陀不看便取。饮已为说法便去。过向寺中。尔...(第1533部~诸经要集二十卷-002)
...众。手执华台接引于我。一刹那顷生在佛前。具菩萨道广度众生同成种智(忏悔发愿已。归命礼阿弥陀佛及一切三宝应具三说。若时促及事迫一说亦得。次旋绕法或三匝或七匝。乃至多匝。口称云)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摩诃萨(或三或七或多。如是称念。随意所欲不拘遍数。次至佛前三自归。唱云)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
次至别座诵经(诵弥陀经或十六观经。若都不诵得经文。即一心称阿弥陀佛名。量时而止。或更回向结撮亦得)
第二十念门者。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第1575部~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一卷)
... 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无量寿佛 南无过去七佛 南无十方诸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
(或七称或三称当随意。补助仪云。欲行道时更须正立。想此道场犹如法界。十方三宝畟塞虚空。以次回身旋绕法座。十方三宝心性寂灭。影现十方心想如梦。梵声如响勿令心散。旋竟三自归依)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说竟作礼复言)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说竟作礼复言)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和南圣众(作礼)
第十诵经
百录云。令一人登高座。唱诵请观音经(法华三昧云。夫诵经之法。当使文句分明音声辩了。不宽不急。系缘...(第1576部~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一卷)
...界。十方三宝畟塞虚空。以次回身旋绕法座。十方三宝心性寂灭。影现十方心想如梦。梵声如响勿令心散。口唱云)
南无十方佛 南无十方法 南无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千光王静住佛 南无广大圆满无阂大悲心大陀罗尼 南无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总持王菩萨(或三称或七称。旋绕已还至像前。三自归)
自归佛依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阂和南圣众。
十观行 行者礼忏讫应出道场。别于一处身就绳床。依经修观。经说此咒结益才讫。大梵天王请曰。惟愿大士。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相状。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第1579部~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
...。今依止三宝常乐亲近故。大智论云。若菩萨未入法位。远离诸佛坏诸善根。没在烦恼自不能度。安能度人。是故不应远离诸佛。譬如婴儿不离其母。行道不离粮食。热时不离凉风。寒时不欲离火。度水不离好船。病苦不离良医。是故菩萨常不离佛。何以故。父母亲友人天王等。不能益我度诸苦海。唯佛世尊令我出苦。是故常念不离诸佛。又如善生经云。若人受三自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受三归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又校量功德经云。四有洲中满二乘果。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三宝胜故。
列示三宝名相
归敬仪云。然三宝为敬谒之尊。是以明其相状行者云。归命常住法身。...(第1625部~缁门警训十卷)
...绕。至彼长者家。各次第坐。长者躬自行水清净饭食。供养饮食已讫。行清净水取一小床。在如来前坐欲得闻法。尔时世尊以权方便。渐与长者说微妙法。论讲如来深奥之藏。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行淫为秽浊。如是说法不可思议。尔时长者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长者自察得法见法。分别诸法。得无所畏。即从坐起礼世尊足。我今于如来受三自归。归命佛法僧。自今已后听为优婆塞。尽形寿不复杀生。尔时世尊欲呵难陀长者。而说此偈。
愚者丧财货 亦非自为己
愚者贪财货 自没沟为狱
如是贪无利 当知从痴生
愚为此害贤 首领分于地
愚者丧财货者。所谓丧者已尽已灭更无有余。是故说曰丧财货也。愚者无智无所觉了。或贮聚...(第1314部~出曜经二十卷-001)
...复作化人如梵志子梵志见已意即开悟稻田我子今故存在。横自劳苦在外驰走心意还定不复狂惑。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如来见彼坐定。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四谛真如。尽为彼梵志一一说之。逆顺三昧空无想愿一一分别。使彼梵志曤然大悟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彼已得法成法无虚妄法无狐疑法自处如来众无所畏法。即从座起礼如来足。自今已始受三自归。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尽形寿不复杀生。是故说曰。念喜已离便舍狂惑心意还正皆由佛力。不遇佛者则不成办。
夫人怀愁忧 世苦无数端
斯由念恩爱 无念则无畏
夫人怀愁忧者。众生之类昼夜愁忧相对号哭。或时失性遂致狂惑皆由恩爱恋慕所致。是故说曰。夫人怀愁忧也。世苦无数端者。衣不盖形食不充口...(第1314部~出曜经二十卷-001)
...何为疑
最胜长者闻如来说偈。内怀惭愧即出白氎跪受咒愿。尔时世尊渐与说微妙之法。讲论妙行。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漏为大患。长者闻已。即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得法获法法法成就分别诸法。于如来法逮无所畏。即从坐起头面礼足前白佛言。自今已始愿为优婆塞尽形寿不杀。如来默而可之。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受三自归命已。如来即从坐起而去。佛去不久。弊魔波旬化作佛形像。来至长者家。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圆光七尺。长者见已内自念曰。如来向出还其何速。敬意如见佛而为礼之。不审如来有何教诫。伪佛告曰。吾谓长者高才博智分别机趣。谛念长者愚惑无智。吾向所说四谛者实非真谛。斯是颠倒外道所习。长者寻觉知为诈伪。即报之曰。止止勿语。...(第1314部~出曜经二十卷-001)
...闻法轮也。转为哀众生者。最初与五人说法。及与八万天人。反覆说四谛真如法。 |
|
|
|
|
|
|
|
本所未闻本所未见。亦非沙门婆罗门释梵诸天魔若魔天所能转者。是故说转为哀众生也。于是奉事者。诸天世人所见恭敬。处阎浮利地流化教授。从六天已下皆蒙济度。问曰。何以故但与天人说法。不与余处说耶。答曰。诸天及人得成道果越次取证。众知自在除就八关斋法。除鬼神三自归。犹如畜兽佉频阇罗鸟勤精梵行。昔有三兽处在深山。一者象。二者猕猴。三者佉频阇罗鸟。象语二兽。我等三兽不相敬待。各无礼节。今当推让。谁应耆旧推为上首。时有大树高而且广。荫五百车。猕猴自陈。吾昔食其栽。象言。吾食其树。猕猴言。应推我为年耆。象即举猕猴负于脊上。佉频阇罗鸟复自陈曰。吾昔游雪山北食甘美果。于此大便处即生此...(第1314部~出曜经二十卷-001)
...必然不疑。多诸恐畏终已无安。若处人间多诸危害。欲自防护复无善助。住则畏死去则畏贼。是故说当知是过养为大畏也。寡取无忧比丘释意者。或有族姓男女执信牢固。捐舍妻息出家学道。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到时持钵广福众生。得食粗细咒愿施家。缘是蒙祐尽得度脱。然少于知识。不广周旋。捷疾辩才应适无方。复为天龙鬼神八部之众所见尊待。来听正法受三自归。无数鬼神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是故说寡取无忧比丘释意也。
非食命不济 孰能不揣食
夫立食为先 知是不宜嫉
非食命不济者。一切众生有形之类。依食得全其命。或有贪着饮食。以其贪故伤害众生数千万众。复有众生心无悭吝。于诸饮食不大殷勤。所以然者皆由起八大人念。饮食知足取支形命。是故说非食命不...(第1314部~出曜经二十卷-001)
...丘。须发自落。即成沙门。字曰重姓。佛为说法。得尽诸苦。即于座上。成阿罗汉。阿难白佛。不审世尊。此重姓比丘。本造何行。种何善根。而今生世。堕水鱼吞。而故不死。佛告阿难。汝且听之。吾当为说。过去久远。有佛世尊。号毗婆尸。集诸大众。为说妙法。时有长者。来至会中。闻其如来广说大法布施之福持戒之福。闻已欢喜。信心猛烈。即从彼佛受三自归。受不杀戒。复以一钱布施彼佛由是之故。世世受福。财宝自恣。无有乏短。佛告阿难。欲知尔时长者子者。今重姓比丘是也。由其尔时施佛一钱。九十一劫。恒富钱财。至于今世。二家父母。供给所须。受不杀戒故。堕大水鱼吞不死。受三自归故。今值我世沐浴清化。得罗汉道。尔时阿难。及与大众。闻佛所说。遵修善行。敬重佛教欢喜信受。顶戴奉行。
散檀宁缘品第二十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与诸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国中。有五百乞儿。常依如来。随逐众僧。乞丐自活。经历年岁。厌心内发。而作是言。我等诸人。虽蒙僧福得延余命...(第1315部~贤愚因缘经十三卷-001)
...至。着衣持钵入城乞食。时有长者。见彼比丘威仪庠序。心生信敬。即入舍内。取一张氎。施彼比丘。还诣冢间。值彼贼人。见是比丘持[疊*毛]来至。便从索取。比丘即与。明日更来。复从索[袖-由+(旃-方)]。次复持与。于第三日。比丘乞食。来至房内。复从索钵。时彼比丘作是念言。唯此一钵。当用乞食救济性命。彼贼复索无有厌足。今当设计授三自归。治彼贼人令使不来。作是念已。即语贼言。待我须臾。止息小停。当与汝钵。贼闻是语。即便坐待。比丘取绳。张施罥索。安置向内。语彼贼言。我今疲极不能故起。汝自伸手。内着向中。我授汝钵。贼闻是语。寻即申手内着向中。比丘挽索罥其手得。系着床脚。比丘出外。捉杖考打。唱言。一下当归依佛。痛不可言。良久乃稣。种种呵责。复更考打。...(第1317部~撰集百缘经十卷)
...当为汝分别解说。乃往过去无量世时。波罗奈国。有一愚人。常好作贼。邪淫欺诳。伺官捉得。系缚诣王。王问罪状。如上首实。寻敕令杀。当尔之时。我为其子。受性慈仁调顺贤柔。举国闻知。天为父故。向彼国王。请救父命。如是至三。王不能违。放令不杀得随意去。佛告诸比丘。欲知彼时作贼人者。今天子父是。尔时儿者。今天子是。由于一时迦叶佛所受三自归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佛说是天子缘时。有得须陀洹者。乃至发于无上菩提心者。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三)采华供养佛得生天缘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城中。豪富长者。皆共聚集。诣泉水上。作唱伎乐。而自娱乐。为娑罗花会。时彼会中。遣于一人。诣林树间。采娑罗花。作诸花鬘。时采花人。还来会...(第1317部~撰集百缘经十卷)
...。天文地理靡不综练。含忿毒心竞来云集。时彼大王于正殿上。严办供具罗布茵褥。烧香散花庄丽明净。佛陀蜜多即升法座。共诸外道建无方论。浅智之者一言即屈。其多聪辩再便辞尽。王见诸人理皆穷匮。躬与蜜多自共议论。始起言端亦寻摧屈。佛陀蜜多即作是念。我与王论不应显胜。而语之言。此义深浅王自解了。尔时彼王即知其屈。回改邪心敬信正法。受三自归为佛弟子。于自国土弘宣道化。时此国中有一尼干。邪见炽盛毁谤正法。辩慧聪达善能数算。佛陀蜜多欲化彼故。往为弟子就受斯术。不久习学皆悉通了。彼尼干子。出大恶声骂辱于佛。佛陀蜜多语尼干子。莫出斯言。令汝获罪。此报必当堕大地狱。尼干子言。汝岂能知如此之事。蜜多答曰。若不见信汝可算之。既算已后自当证知。时彼尼干便自推算。寻...(第1333部~付法藏因缘经六卷)
...法句譬喻经卷第一
无常品第一
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胞胎。何谓五德。一者身上光灭。二者头上华萎。三者不乐本坐。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尘土著身。以此五事自知福尽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于是奔驰往到佛所。时佛在耆阇崛山石室中。坐禅入普济三昧。天帝见佛稽首作礼伏地。至心三自归命佛法圣众。未起之间其命忽出。便至陶家驴母腹中作子。时驴自解走瓦坏间破坏坏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即还入故身中。五德还备复为天帝。佛三昧觉赞言。善哉天帝。能于殒命之际。归命三尊罪对已毕不更勤苦。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所行非常 谓兴衰法 夫生辄死
此灭为乐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第1346部~法句譬喻经四卷)
...大。何谓施多得福多者。若有贤者觉世无常。好心出财起立塔寺精舍果园。供养三尊衣服履屣床榻厨膳。斯福如五河流入于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断。是为施多其报转多。譬如农家地有厚薄所得不同。尔时蓝达长者座中会人。见佛变化闻说法言皆大欢喜。诸天人神皆得须陀洹道。五千梵志皆作沙门得应真道。主人蓝达居家大小。皆受五戒亦得道迹。国王大臣皆受三自归。为优婆塞亦得法眼。
昔佛在舍卫精舍教化时。罗阅只国有一人。为人凶愚不孝父母。轻侮良善不敬长老。居门衰耗常不如意。便行事火欲求福祐。事火之法。日适欲没燃大火聚。向之跪拜或至夜半火灭乃止。如是三年不得其福。更事日月。事日月法昼以日出夜以月明向日月拜。没乃休止。如是三年复不得福。转复事天烧香跪拜。奉上甘美香...(第1346部~法句譬喻经四卷)
...女乐。更当下生于拘夷那竭国疥癞母猪腹中作子。甚预愁忧不知当作。何等方便得免此罪。有天语言。今佛在此为母说经。佛为三世一切之救。唯佛能脱卿之罪耳。即到佛所稽首作礼。未及发问。佛告天子。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为忧愁。天白佛言。虽知天福不可得久。恨离此座当为疥癞母猪作豚。以是为毒。趣受他身不敢为恐也。佛言。欲离豚身。当三自归言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如是日三。天从佛教晨夜自归。却后七日天即寿尽。来下生于维耶离国。作长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归。始生堕地亦跪自归。其母娩娠又无恶露。母旁侍婢怖而弃走。母亦深怪。儿堕地语。谓之荧惑。意欲杀之。退自念言。我少子怪。若杀此儿父必罪我。徐白长者。杀之不晚。母即收儿。往白长者言。产生一男。甫初堕地长跪叉手自归三尊。阖门怪之谓为荧惑。父言。止止。此儿非凡。人生在世行年百岁。或八九十。每尚不晓自归三尊。况儿堕地能称南无佛。...(第1352部~旧杂譬喻经二卷)
...实
恩爱离苦 怨憎会苦 尽当捐舍
修行慈仁 月光夫人 婇女之众
六十余人 闻法见谛 初见道迹
得法眼净 七生七死 尽于苦原
复有勇猛 十千开士 得频来道
无复畏难 三千夫人 诸垢秽尽
皆得道果 安处无为 复有百千
诸豪尊贵 受三自归 师宗法益
尊者善念 将诸比丘 上天导引
复道而去 到精舍已 终讫说法
飞在虚空 作十八变 坐卧自由
各舍形寿 入泥洹界 无复生老
...(第1360部~阿育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一卷)
...还佛所。后时蛊道母还召鬼神而责数。汝等不能转瞿昙弟子使惑。何因推我着火坑中。鬼神答曰。吾昔与波旬合八十亿众。诣贝多罗树欲坏菩萨。菩萨以手指地。其手纤长合鞔。掌内外握千辐轮威神无量。八十亿众皆颠倒堕不得复形。今复申来趣。吾等实迮怖。是以散走不当住也。我等鬼神自常仪。若行中人不中便自害想亦久知何所责吾。蛊道母乃知佛为尊。即三自归得须陀洹道。
(二七)
昔者海边有树木。数十里中有猕猴五百余头。时海水上有聚沫。高数十丈像如雪山。随潮而来住于岸边。诸猕猴见。自相与语。吾等上是山头。东西游戏不亦乐乎。时一猕猴便上头径下没水底。众猕猴见怪久不出。谓沫山中快乐无极。是以不来。皆竞踊跳入沫聚中。一时溺死。佛借以为喻。海者谓生死海也。沫...(第1361部~杂譬喻经二卷)
...况能动身。化彼雷雹霹雳及以大雨。作钵头摩花拘物头花分陀利华优钵罗花。龙复雨剑轮刀槊种种器仗。摩田提复化作七宝。复雨大树复雨大石山。摩田提化彼树山为饮食衣被。复注大雨七日七夜。尊者接雨着大海中。又口中出火欲烧尊者。尊者变火为真珠。彼复化作数千龙身。尊者化作数千金翅鸟。龙见金翅鸟恐怖走来至尊者所问言。尊者欲何所为。答言可受三自归。龙复问言欲作何事。尊者答言与我此处。龙言不与。尊者复语龙言。佛临涅槃时记此国当作安隐坐禅之处。龙问言是佛所记耶。答言是佛所记。龙问言欲得几许地。答言欲得一坐处。摩田提即时现身满罽宾国跏趺而坐。龙问言用尔许地为。答言我今有诸伴党。即复问言有几伴党。答言有五百罗汉。龙言若减一人还归我土。尊者入定观于佛法随几时住世。...(第1452部~阿育王传五卷)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