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13|回復: 7
|
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複製鏈接]
|
|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行由品第一)
宣化上人主讲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七日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行由品第一
‘六祖法宝坛经’是此部经的名字,这部经叫‘六祖法宝坛’,是经的别名。‘经’:是经的通名。佛经立题以七种来分别,即是单人、单法、单喻、人法、人喻、法喻、人法喻。如佛说阿弥陀经是单人立题。因佛和阿弥陀是人,是人修行成佛的。人就是佛,佛就是人,故中国写‘佛’字有个人字在旁边。单法立题如般若经、涅槃经。涅槃是法——涅者不生,槃者不灭。单喻立题如佛说梵网经,若能严持戒律就会生出光明,如大梵天网罗幢的宝珠。若犯戒、破戒、知法犯法,则有所漏,漏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去,绝无人情可讲。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人喻立题像如来师子吼即是,如来是人,师子吼是喻,佛说法像师子吼一样。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人法喻具足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个比喻。
但这部‘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的经,不是印度的经,故在七种立题外又多一种。六祖是人,法宝是法,坛是处所,所以这部经是人法处立题,不能照七种立题来讲述。
六祖这个祖师不容易做,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要杀他,连他的徒弟(志彻)也要杀他。故大师得到法后,到猎人队中避难十六年。甚至在南华寺建立法坛之后,仍有外道公然要杀他,故大师跑到山上藏到石头里打坐,这块六祖大师的避难石,至今仍可在南华寺看到。
六祖大师是从何处得来六祖的名衔呢?这须从菩提达摩谈起。‘菩提’是觉,‘达摩’是法。菩提达摩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祖师,但为何他不在印度作祖师而跑到中国来呢?因佛在以前授记,说到第二十八代时,大乘佛法将会传到震旦(中国)来,故菩提达摩从印度坐船到中国。但当时中国的佛法,似有似无,因为当时的佛法,只做表面工作,如诵经、研究经典、讲经等,连拜忏都没有,当时一般学者皆将佛法当做学问来研究讨论。
经典上所说的道理,应该照著修行。但在中国的南北朝没有人真正修行打坐,因为怕吃苦。现在美国也是同样的情形,坐一会,腿痛了就将腿伸开,摇摇晃晃,把脚摩擦一下。人就是人嘛!都怕吃苦。
在达摩祖师未来中国前,他派了两个徒弟——佛驮及耶舍,到中国传顿教法门,即禅宗。谁知他们到了中国,却受了很大的气,所有的和尚都不理睬他们。
后来到了庐山,遇到慧远大师,他专讲念佛法门。慧远大师问:‘你们两位是印度和尚,传的是什么法,怎么没有人理你们呢?’
佛驮及耶舍大概只会说很少的中国话,就伸出手说:‘看!拳做手,手做拳,这快不快?’远公大师说:‘很快。’又说:‘菩提烦恼也就这么快。’远公大师当下就开悟了,原来菩提烦恼没有分别,菩提即是烦恼,烦恼即是菩提!慧远大师明白这个道理后,很恭敬地供养佛驮及耶舍。但没多久,这两位印度和尚就在同一天往生了。他们的坟墓至今还在庐山。
达摩祖师看中国大乘根性成熟了,于是不怕路程遥远及辛劳,将大乘佛法带到中国来。但当时因语言不通,中国人叫他‘摩罗刹’。小孩子一见这留长胡子的菩提达摩,就很害怕的跑了,人则以为这印度人是来抓小孩的,因此叫小孩子不要接近他。
达摩祖师后来到南京听神光法师讲经,看到天华乱坠,地涌金莲,这种殊胜的境界。这种境界只有开五眼六通的人才能看到。讲完经后就问法请法,达摩祖师问:‘法师!你在这里做什么?’神光说:‘我在这儿讲经。’达摩问:‘你讲经做什么?’神光答:‘我讲经叫人了生死。’达摩说:‘生死如何了?你讲的经,黑的是字,白的是纸,你用什么教人了生死?’神光被问得无话可答,故老羞成怒,大发脾气。虽然神光法师讲经,讲得天华乱坠,但仍一样发脾气。故我刚才说当时佛法似有似无。神光发了脾气,拿起他的铁制武器念珠。(法师一发脾气是不得了,像洪水,像山崩地裂)说:‘你现在居然谤法!’朝著达摩脸上就打。达摩虽然会武术,但没防备神光这么厉害,说不过就动武,结果被打掉了两颗牙齿。据说,圣人的牙若被打掉,吐在那里,就会大旱三年。达摩心想:‘三年不下雨,那要饿死多少人?我来是为度众生的,不是来杀众生的。’于是把两颗牙吞到肚里,一言不发,回头就走。
因为他是出家人,且是祖师,故忍辱的功夫修到家了。在路途中,遇到一只鹦鹉被关在笼子里。这鸟比神光聪明,因为它认识菩提达摩是位祖师,故说:‘西来意,西来意,请您教我出笼计。’达摩来到中国,还没有遇到知音,但这鹦鹉却是知音。听到鹦鹉这样请教他,达摩就很高兴传授给它一个秘密妙诀说:‘出笼计,出笼计,两腿伸直,两眼闭,这便是你出笼计。’
鹦鹉明白出樊笼方法之后,便说:‘现在我明白了,谢谢您的指教。’鹦鹉见到它的主人,从远方回来,乃使出方便法,等待主人亲近它。每天主人回来都要与他心爱的小鸟玩一玩,以消愁解闷,现在一看小鸟躺在那儿不动了,很是著急,于是打开笼门,将小鸟捧在手里。咿!还是热呼呼的,因它是装死,故暖气还在。主人将手一打开,鹦鹉就飞了!出笼计果然灵验。
我们现在还在笼子里,不要以为自己是自由的,愿意吃就吃,愿意喝酒就喝酒,不守规矩就是自由。这简直太胡闹了,这是误解自由。真正的自由,是生死自由,愿意就飞到天上,或钻到地里,你若有这本事,才算真正自由。
本来讲六祖坛经,我讲得不好,可是敢讲。有的人讲得好,但不敢讲,等我这讲不好的先讲一次,以后讲得好的人跟著来讲。将来你开智慧后,就可讲得比我好。讲得好的是从讲不好学来的。
神光法师把印度来的黑脸和尚打掉两颗牙,看见印度和尚没反击他,便以为是胜利了。可是不久无常鬼戴著高帽子来了,对他说:‘法师!你今天寿命尽了,阎罗王派我来请你去。’神光一听,说:‘我也要死吗?我讲经讲得天华乱坠,地涌金莲,还不能了生死,那这世界到底有没有人能了生死?’无常鬼说:‘有。就是方才被你打掉两颗牙的黑睑和尚,阎罗王不但管不了他,还要天天向他叩头顶礼呢!’神光说:‘鬼大哥!你先等一等可不可以?请代我跟阎罗王讲一讲,给我一段时间,让我去学他了生死的法门。’无常鬼说:‘你若真有诚意,也未尝不可通融。’神光一听,高兴得不得了,连鞋也忘了穿,赤足就追达摩,在路上就看到刚才得到达摩帮助的鹦鹉,对他说得救的经过。他想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要装死,装活死人。达摩也不理他,他就在后头跟,一跟就跟到洛阳熊耳山(河南嵩山少林寺)。达摩在那儿面壁打坐,坐了九年,神光也跪足九年。以前我讲此公案时,有一个十一岁的小孩听了很高兴,就问神光跪了九年有没有吃饭?我回答:在九年若不吃饭,怎可活著呢?就是达摩吃饭,他也吃饭,达摩打坐,他就跪著,可是在书上没有记载。当达摩面壁九年期间,有很多人皈依,礼拜他做师父。
神光跪了九年,有一天下大雪,雪下得埋到腰身。达摩说:‘下这么大的雪,你跪在这里做什么?’神光说:‘我要了生死,以前我讲经不能了生死,现请祖师传授我了生死的法门。’达摩说:‘你看天下的是什么?’神光说:‘是雪。’‘雪是什么颜色的?’‘白色的。’达摩说:‘你等著什么时候天下红雪,那时我就传法给你。若不下红雪,你就不要期望。你这么一个恶和尚,用念珠把我的牙打掉两颗,我不向你报仇,已经很慈悲了,怎会传法给你?’乃出此难题来考验神光,而神光把此文章作成了,他一看墙上有一把修道人的戒刀,预备犯戒时,宁可把自己头割下来,也不犯此戒体。神光乃把刀拿下,一刀将臂斩断,血流满地,将白雪染成红雪,福至心灵,于是他捧红雪来到达摩面前说:‘祖师您看!真是红雪了。’这本来就是预料之中,只为要考验他的真心,达摩必须出这个试题o故达摩很高兴地说:‘我到中国到底没有白来,还遇到你这样真心求法修道的人,把自己胳臂都不要而来求法,果真有一点诚心。’故传给他以心印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当达摩讲完之后,神光便生出分别心来,说:‘我断下来的臂好痛,我的心很痛,请祖师替我安心。’达摩说:‘把你的心拿来给我,我才能帮你将心安好。’神光便去找自己的心,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觅心了不可得。神光说:‘我找不著。’达摩祖师说:‘我已安汝心竟。’也就是我给你安好了。神光当下豁然大悟。故他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神光不明赶达摩,熊耳山前跪九载,只求一点躲阎罗。’——万法归一,但一归于何处呢?神光不懂‘合’字的义理,所以去追赶达摩祖师,在熊耳山跪了九年,只求达摩祖师指点他如何了生脱死躲避阎罗王。
神光由达摩传法后,改名为‘慧可’,即智慧足够了,善根可以了。慧可大师问达摩祖师说:‘大师在印度有没有传法的徒弟呢?印度传法是否也把衣钵袈裟作凭据呢?’达摩祖师说:‘没有,在印度我传法是不用衣钵袈裟作表信,因为印度人心很直率,修行得道就说得道,有人证明他开悟得道就可以了。若未经证明,他自己不会说我已得道、证果,我已证阿罗汉,或我又是菩萨了。中国人不同,中国大乘根性者是多,可是打妄语的人也多,修道未成道业,就自吹说成了;没证果也自说已证果,所以要用衣钵袈裟来证明。故现我传你衣钵袈裟,你要好好保存。’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曾经被人下毒六次,因为当时北魏有两位法师想害他,一位名叫菩提流支,一位名叫光统律师,他们最嫉妒达摩,所以做了些斋菜,内掺些剧毒来供养达摩祖师,达摩知饭里有毒,但还是照吃。吃后,叫人拿盘子来,吐出一堆蛇来,原来毒药变成蛇了!菩提流支看毒不死达摩,不知是怎么一回事,故第二次下加倍的毒药。达摩又吃了,吃后坐在一块大石头将毒药呕出去,其力量之大将石头都爆破了。以后连续四次下毒,都毒不死达摩。
有一天达摩祖师对慧可大师说:‘我来中国,是度中国有大乘根性的众生,现我传法已经有人,我要圆寂了。’达摩祖师死后,用棺材装起来埋到坟里。可是在这同时,北魏有一使臣叫宋云,在葱岭一带路上碰见达摩祖师。达摩拿著一只鞋子对宋云说:‘你国家有事,因为你的国王今天死了,赶快回去。’宋云问:‘大师,您到那儿去?’达摩说:‘我回印度去。’又问:‘大师,您传法给谁了?’达摩答:‘在中国四十年后可是也。’后宋云回到北魏与人谈起此事,大家都不信他所说的话,于是众人将达摩的坟打开一看,棺材里什么都没有,只剩一只鞋。究竟达摩祖师去那里了?以后也没人知道,恐怕现在来到美国也不一定,因为他能够改头换面,千变万化,故没有人认识他。当他来中国时他说他一百五十岁,但走时还是一百五十岁,历史上也无法考据。
达摩预备圆寂时,说:‘我来中国传法给三个人,慧可大师得到我的髓,道育禅师得到我的骨头,道济比丘尼(即总持比丘尼)得到我的肉。’道济比丘尼会背诵法华经,故死后从口里生出一朵青莲花来。因为达摩祖师将他的身体都分给别人了,所以在美国你们找不著他的。
二祖慧可大师,俗姓姬名神光,北齐时代人,当他降生时,他的父母见金甲神人——护法韦陀菩萨,大放光明,来保护这位祖师出世,故他名叫神光。此位祖师天性聪慧,记忆力强,所谓‘目下十行字,耳听百人音’——并非一看就看十行,而是普通人看一行的时间,他可看十行,就是这么迅速;一百个人同时讲话,他都可听得清楚,分别能力很强。
可是这位祖师脾气最大,讲话不投机,就想打人。在四十岁以前,连讲经说法都带薯一串铁念珠去行侠仗义。所以见到达摩祖师,乃用念珠打他,结果跪了九年,又将自己的臂斩断一只。你想想,如果没有一股脾气,怎舍得将自己臂一刀斩断,也不觉痛,得法之后才觉得痛。此乃是因为他有脾气,若没有脾气,就是斩断了也不会痛的。痛就是有烦恼。
这位祖师在四十岁时遇到菩提达摩,得法之后,就隐遁了四十年,因为当时菩提流支和光统律师这一党,专与达摩祖师的弟子作对,甚至见到就想要杀。菩提达摩都被他们用毒药毒死,又何况他的徒弟呢!慧可大师因接受他师父的教导,故隐遁起来,躲避这些人再来为难。等到慧可大师八十岁时,他开始弘扬佛法,大兴教化。遂遇到三祖僧璨大师,付法之后,吩咐他好好保护衣钵作为证据,并应隐遁,以避免人们之嫉妒及迫害。
慧可大师在这时候假装疯癫,但见到有缘的众生,他就予以度化。虽然他假作神经病,但因为与众生有缘,所以有很多人相信他。可是菩提流支的党徒,还是嫉妒障碍,就去官府那儿诬告慧可大师,说他是个妖怪,迷惑众人来崇拜他。当时皇帝就相信,便下了一道圣旨f命令当地官府,将慧可大师捉起来审问他说:‘你到底是人,还是妖怪?’慧可大师答说:‘我是妖怪。’审判官一听他这样讲,知道他是受了冤枉,说:‘你讲清楚,你到底是个什么?’慧可大师说:‘我真的是个妖怪。’因国法是不许妖怪惑世的,于是就奏明皇帝,将他问斩,即斩首示众。这世界有没有真理啊!他身为第二代祖师,而官府说他是妖精。
慧可大师就落泪告诉他的徒众说:‘我应该受此果报的。’二祖的脾气很大,他什么也不怕,若他怕死,那他也不会承认他是个妖怪。他感到悲伤的是佛法于他在世时,还未能广被了解。他说佛法到第四祖时,将会落到名相上,有名有相,便著于名相。
哭后,就对刽子手说:‘你来杀吧!’刽子手拿刀朝箸头颅就砍,但没有血出,只流出像牛奶似的白浆。你说这未免太神化了,你信就信,不信就算了,这没有理由可讲的。你信,我可以用简单道理来解释。这是人修行到了纯阳体时,他身体所有的血都会变成白色。你说不信,当然你不信啦!你要信,你也成了第二代祖师了。
执行官一见这种情形,就具实奏明皇帝说:‘这人真是妖怪,我把他杀了,但没有血流出,只流牛奶似的白浆,但死去的面目和活时一样,这证明真是妖怪。’但皇帝知道他错杀了圣人,因为在印度第二十四祖师子比丘,被人砍了头,不流血只流白浆。这是证明人体纯阳无阴,因为无漏,没有无明,阴都变成阳了。
有人说:‘法师!方才您讲慧可大师的脾气很大,怎会没有无明呢?’要明白,慧可大师的脾气是大忍、大勇、大智、大慧的脾气,并不像你我那爆炸似的脾气,一下子就爆了。你要听明白,脾气和脾气各不相同。智慧的脾气,就能认出因果循环,故不会违背一切的道理。
皇帝知慧可大师是真正的肉身菩萨,就生出大忏悔心来说:‘有一位真菩萨在我们国家里,朕不加以保护,反而将他杀了。’于是下令文武大臣全都皈依二祖。虽然他死了,仍收了这么一些徒弟。
隋朝时三祖僧璨祖师,没有人知其身世、姓名。当他见二祖时,全身长了很多疮,像大麻疯一样。二祖问他说:‘你从何处来?来这儿做什么啊?’僧璨答:‘我来皈依和尚,学习佛法。’二祖说:‘你病得这个样子,这样不清净,怎么
可以学佛法呢?’三祖本来就很聪明,但他比二祖更聪明。他说:‘我是个有病的人,而您是一位和尚,但我们的心又有什么分别呢?’二祖一听,知此人有些来历,便说:‘不要讲,不要讲,我知道了。’于是,就把法传给他,并嘱咐他隐藏起来,以避菩提流支余党的杀害,又说:‘且不要让旁人知道我已传法给你了。’所以三祖僧璨法师也学二祖一样假装疯癫,默默地到各处教化众生。时逢北周武帝消灭破坏佛法,故他跑到山中隐居了十多年。山上本来有很多豺狼虎豹,但他一开始住山时,那些动物都搬家了。
传法给四祖道信禅师后,三祖就设千僧斋。斋毕,对大众说:‘你们认为结双跏趺坐死是最好的,现在我给你们看看一个特别死的样子。我的生死自由,不受时间的限制。’说完之后,左手攀著树枝,把脚跷起来,就奄然圆寂。他死时多大岁数,什么地方人,身世如何?都没有人知道。
有人听了骇怕的想:‘第一位祖师菩提达摩,被人毒死,第二位祖师被人杀害,第三位祖师抓著树枝就死去。我不要做祖师,太危险了。’你就想做也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因你怕死嘛!做祖师的就要不怕死,拿死和生一样而没有分别,所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游戏人间,教化众生。’这才能做祖师。你这么胆小,有所恐惧,连祖师的徒弟都做不成呢!祖师都是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不怕生的。你不怕死就可做祖师。现在谁不怕死,我就封他做祖师。
四祖道信禅师,很小就跟僧璨祖师出家学习佛法,六十年长坐不卧,眼睛常闭著用功办道。此非睡觉,可是一睁眼,一般人就吓得像地震似的,为什么呢?谁也不知道。但他就有这种威德。
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六四四年),太宗派使臣请他到皇宫供养,拜他为师父。若是现在的法师,就是皇帝不请,也要去见他,攀缘一下,更何况来礼请呢?但四祖拒绝了,托辞说:‘我年纪太老了,走路也走不动啦!我因年老多病,故不能到京城去。’
使臣回覆皇帝后,皇帝说:‘回去告诉他,无论他多么老,皇帝仍要请他到宫里供养。’使臣只得回四祖处说:‘皇帝说无论你多么老,我们仍要用轿子把大师抬去宫中供养。’古时没有飞机,不像现在交通这么方便。四祖答:‘不行!我真的太老了,若你一定要我去,就把我这脑袋斩下拿去,但我的心始终是不去的。’使臣无计可施,只好据实报告皇帝说:‘这和尚真是特别古怪,也太不近人情了,他说就是将头砍了,心也不来见皇帝。’皇帝说:‘好!你就去把他的头给我拿来。’于是用一盒子装上一把刀交给使臣说:‘拿此刀,将他头斩来。’但临走时皇帝又对使臣说:‘无论如何,你不能伤害这和尚。’使臣明白后,又回到四祖处,说:‘老和尚!您到底去不去?若不去,这把刀就是用来斩您的头,拿您的头去见皇帝。’道信祖师说:‘好啊!我的头能见到皇帝,那是我一生的光荣,你现就来斩我的头吧!’使臣拿起刀,比画一下四祖的头。但见他果然把头伸过来了,便赶快把刀放回盒子里。道信禅师闭著眼等他斩头,但久不见动静。
于是道信禅师就发脾气,咆吼道:‘喂!你怎不斩啊!’情形跟二祖差不多的。使臣说:‘皇上吩咐我只是这么讲一讲,但不能伤害和尚您。’道信听后哈哈大笑说:‘你现知道世界上真有不怕死的人了!’
四祖俗姓司马,出家法名道信,是当时有名望的宗族。从小出家修道,在世七十二岁,六十年拹不著席,有不可思议成就的境界。有次他在山上修道时,有土匪围城达一百多天,城内粮物及食水都绝罄,大师见此情形,就到城内教所有官民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念了没多久,群贼退散,井亦涌出水,这是一种感应的境界。
此时,他用佛眼观察,见湖北破头山有一股紫气紫云,围绕笼罩,这些紫云是极祥瑞的示现,于是他便搬到这山上来住,并将其名改为‘双峰山’。
他教化刚强难化的众生,令他们改恶向善,可是他们偏要改善向恶,不听教化。四祖很耐心用各种权巧方便的法门,使他们弃邪归正。在他弘扬佛法四十多年内,所教化的众生如稻麻竹苇,度生无数。
有一天四祖告诉他的弟子们说:‘你们要给我造一塔,我要走了。’当塔造好了,在唐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一年)闰九月二十四日,四祖无疾奄然而化。他的徒弟就把他装到石头做的塔里。本来这塔用铁锁锁著,过了一年,门居然自动开了。徒众见四祖在里边仍端然正坐,栩栩如生,但肉都是干的。五祖弘忍大师见其相好,非常高兴,于是用漆布把他的身体贴上金,保护其真身直到现在。
唐朝五祖弘忍大师,俗姓周,黄梅人(黄梅县在今湖北省,双峰山属黄梅县),七岁出家,拜四祖为师,十三岁受具足戒。为人木讷沉厚,虽然同辈屡欺负轻慢他,他亦处之泰然。白天随众做事,什么工作都做;晚上打坐,摄持身心,口不讲一切是非,跟随四祖三十年学习佛法。五祖身高八呎,相貌奇特。他住在双峰山东边的凭茂山上,故当时称其为‘东山法门’。有一次见一群土匪围湖北城,阻断所有的交通路线。五祖从东山下来到城中,当土匪见到他时,骇怕得不得了。因为他们所见的不只是祖师,而是一金甲金刚王菩萨,手持宝器,威德显赫,光明晃晃。群贼撤退,而城遂被解围。
大师如何能指挥这些金刚王菩萨呢?因五祖有修行,且能诵楞严咒,在楞严经上说,若一心诵持楞严咒,则八万四千金刚藏菩萨会在各种危难中保护你。
在唐高宗时,皇帝屡次诏请大师到宫内供养,但均为大师所辞拒。最后皇帝
赐以各种珍贵的药材和礼物以为供养。
唐咸亨五年(公元六七四年),五祖告诉弟子们说:‘给我建一塔,我要走了。’在第二个月十四日他问:‘塔准备好了吗?’弟子们说造好了。大师说:‘这么多年来,我教化众生,度化有缘者,且付法予惠能六祖。现在你们有十人应成法嗣,到处建立道场,护持佛教发扬光大,教化众生。
这十大弟子即是神秀、智诜、慧藏、玄约、老安、法如、智德、义方、惠能、刘主簿等。五祖将这十位送到不同的地方去教化众生。
不久,五祖安坐而入涅槃。他七十四年间,广开教法,学徒千万,传衣钵给惠能大师。
以上是略述西天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携法东来,为中国禅宗初祖。继后代代一脉单传,秉承释迦牟尼佛正法眼藏,直至六祖惠能大师的事迹。
‘六祖法宝坛经略序’,此乃六祖入室弟子法海禅师所撰,记逾六祖的生平事迹。
大师名惠能。父卢氏。讳行滔。母李氏。诞师于唐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二月八日子时。时毫光腾空。异香满室。黎明。有二异僧造谒。谓师之父曰。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言毕而出。不知所之。师不饮乳。夜遇神人灌以甘露。
大师名惠能,父名卢行滔,母李氏。师生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戊戌岁二月八日子时,生时毫光腾空,像佛顶放光,异香满室。在第二天黎明时分,有两位异僧来访卢府说:‘你昨晚生下的孩儿与佛法有缘,故特地来为他命名,以上惠下能作他的名字。’他的父亲问:‘为什么叫惠能呢?’僧答:‘惠是以佛法惠施众生,能是表示能弘扬佛法。’说罢就不知去向。惠能出生后,并不吃母乳,却能日日长大。据说有神人每晚灌以甘露。
既长。年二十有四。闻经悟道。往黄梅求印可。
一次,惠能在卖柴时,听人读诵‘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当下即悟。现在很多人都听过金刚经了,但并没有人开悟。在西方,我希望有人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明白义理而开悟。
大师开悟后,他并没有到处说:‘看!我开悟了。’他不像现在有些人,只懂些佛法的皮毛,就到处宣说自己开悟。古来的人,即使他已经开悟,也不敢卤莽的说他开悟了,何况那些根本未开悟的,更不应到处宣扬,自吹自擂。若是开悟了,必须找一位明眼善知识来证明。这就是六祖去黄梅求五祖印证的原因。
古来悟者,从不自己印证自己,不像现在的人,未悟说悟,打大妄语。要知悟与未悟是有天渊之别,怎可真伪不辨,鱼目混珠,笼统瞎谈?
还有现在一般无知识的年轻人,吃麻醉药后,就醉醺醺的,丧失本知。这时,惑世的魔王,伪作善知识而给他们证明说:‘是的,你已达到空的境界,然而你不能住在虚空里,要回到我这里来。我有住宅和房子,有很舒适的旅舍。’年轻人听后就拜魔王为师。根本这些恶知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真还是假,所谓师徒同惑,以盲引盲。
所以我们必须用经典来作证明。经典并没有说那个愚人在虚空里设置旅舍。即使现在的火箭能飞到月球,但空中楼阁还是不能建立的。像这种幼椎的言论岂能成立呢?
现在我们很忙,早上每个人四点就起来念经。我们在地球上忙著造房子,但不能在虚空里造。为什么?因我们是住在地面上的,所以房子也要在地面上建筑。我们把这身体忘了,而来造金刚之身,这个身体就像我们的房子,总有一天会坏的。现在从早到晚我们忙著在铸造、提炼,到最后就能修行得到金刚不坏之身。成就了不坏金刚身后,就可以随心所欲而到虚空去,上而至天,下而至地,或到龙宫都可以。不需要护照或行程就可到达,到处飞行自在,但首先你必须要修这不坏之身,始达这种境界。
五祖器之。付衣法。令嗣祖位。时龙朔元年辛酉岁也。南归隐遁一十六年。
六祖离开黄梅后,并没有一个安全的地方居住。因为神秀的徒弟及异教徒要迫害他,故大师避难,在猎人队伍中住了十六年。在这期间,并没有人知道他是六祖,他一方面用功修行禅定,同时为猎人守护网罗的工作。若见网中的鸟兽,都尽力设法予以放生。这时他有充分的时间来修行,圆满他的功夫而不被打扰。
若你真正修行,一切都很顺利。一旦发心修行,那么、魔障就从四面八方而来,且各种想像不到的现象都会发生。
与猎人相处的十六年中,六祖随遇而安。这是最聪明的隐遁——不求名、不求利、不到处占便宜,而真正用功修行。
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曰。会印宗法师。诘论玄奥。印宗悟契师旨。
他们论来论去,提出各人对义理的看法。谁问谁呢?是印宗法师问六祖大师。六祖已解决是旛动还是风动的诤论,指出是仁者你的心动。印宗法师很惊讶听到一个在家人能说出这种奥妙的道理,即下法座而延请六祖到他房内一谈。他问:‘你从何处来?你叫什么名字?’印宗法师知这位在家人是五祖的入室弟子,传法衣钵之人。他即时顶礼六祖,后征求询问经书中奥妙的义理,讨论风动旛动。直至他与六祖论后,印宗大师才了解到禅宗的义理。
是月十五曰。普会四众。为师薙发。二月八曰。集诸名德。授具足戒。西京智光律师为授戒师。
在正月十五日,印宗法师集会四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来为大师举行剃度仪礼,使显现出家相而成比丘。
人出家有各种不同的理由。有些人因衣食难谋,见出家后有人供养,有得吃有得穿,所以为此而出家。有些人出家是因为年老又没有子女照顾,他们想:‘我出家后,收一年轻的徒弟,他会像儿子一样照顾我。’有些人因为做了土匪,或因为是逃犯,出家剃发后,可避免政府抓到了会砍他们的头。有些是很小就被送到庙里出家。因这些理由而出家的人,是否能真正用功修行那是很难说的。
有些人因迷信,但还有信心。好像有些父母因孩子病重,他们就想:‘这孩子也许会因病而死,应该把他送到庙里当和尚。’由于迷信,父母乃送他们的小孩到庙里。
‘迷信’者尚有希望,但‘信迷’即是专信邪知邪见,随著不正确的思想转变,真是所谓‘迷中迷’。有些人是‘迷且不信’,在他们的迷中不相信任何事。有些是‘信而不迷’,这些人是用真心来学佛法,直到明白而不迷了。像这些人出家,是否能真正用功修道,也是不一定的,也许有百分之一或二会修学佛法。然而,若你下定决心要开悟,以了生脱死,那么出家后就能认真用功修道。
有些人是出世间的家:即出三界的家——欲界、色界、无色界。出此三界后就无欲、无色的执著,因为他们无所执著,视三界如空华,所以说出三界的束缚,出三界的家。有些人是出烦恼的家,若你不断烦恼而出家,那是不能得道的,所以一定要去除烦恼。
六祖则是一特殊的例子,不适宜以上所讲的理由。因他已得到自在,出不出家没有什么差别。他作居士时,已经在行菩萨道,而不像一般的在家人。
在二月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日,这天集聚十方所有的高僧大德——中国的法师和印度法师来为六祖授具足戒。印宗法师请西京智光律师为六祖的授戒师。智光律师持戒严谨,在行、住、坐、卧具足四大威仪。凡律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乎律仪,不可随便。故在楞严经上说:‘严净毗尼,宏范三界。’
苏州慧静律师为羯磨。荆州通应律师为教授。中天耆多罗律师为说戒。西国蜜多三藏为证戒。
羯磨是梵语,意为办事,为授戒时之办事人。羯磨要确实所行的一切均合乎戒法,合乎释迦牟尼佛所设的规矩。所作若不合乎佛法,则不为羯磨所接受。
在授戒时,授戒师问羯磨三次说:‘可授戒予此人吗?’每一次羯磨均要答:‘可。’在戒坛上,羯磨和教授坐在左边,授戒师坐在右边,其余七位证戒师坐在两旁——一共是三位教授师和七位证戒师。他们代表十方诸佛来讲法及授戒。所以出家受戒是非常重要的。
‘教授’,即传授经典。耆多罗是梵语意为‘功德华’。蜜多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故称其为三藏法师。所有的戒神都来保护这位有才智的法师,在其一生中有很多神异的事迹,‘蜜多’意为兴盛、茂盛。
其戒坛。乃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创建。立碑日。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
求那跋陀罗,意谓功德贤。这位法师在光孝寺,建一法坛,坛上竖一石碑,且作预言说:‘后世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具足戒。’
又梁天监元年。智药三藏自西竺国航海而来。将彼土菩提树一株。植此坛畔。亦预志日。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真传佛心印之法主也。
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五○二年),印度智药三藏法师航海来,看到这法坛与石碑,将从印度带来的菩提树枝栽植在这坛边,并立碑预志说:‘一百七十年后有肉身菩萨在这菩提树下,开演上乘佛法,直指心地见性法门而成就佛道。’菩提树在各处都可生长,在中国现有很多这种树。
昔释迦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将诸佛心印传给摩诃迦叶尊者。祖师是传佛心印者,而法师是讲经说法。
智药大师不坏的肉身现仍保存在离南华寺五里的月华寺里。寺里管理人已出家,不招待访客,所以人若要去参观,要自备食物。当我住在南华寺时,曾去见智药大师的肉身无损,保持得很完整。
师至是祝发受戒。及与四众开示罩传之法旨。
六祖薙发受具足戒后,即为四众讲经说法,传授不二法门——乃从释迦牟尼佛代代相传的心印法门。
一如昔谶。次年春。师辞众归宝林。印宗与缁白。送者千余人。直至曹溪。
次年春天,六祖辞众而回宝林。黑袍(缁)为出家众之服,那时在家人穿白袍(白),故云缁白千余人送大师直至曹溪。有些人并未到过曹溪就说到过,他们伪传所谓曹溪法门和禅宗秘传。末法时期就是这个现象:假佛教徒和冒牌货,举目皆是。
时荆州通应律师。与学者数百人。依师而住。师至曹溪宝林。观堂宇湫隘。不足容众。欲广之。遂谒里人陈亚仙曰。老僧欲就檀越。求坐具地。得不。
当时荆川通应律师知道六祖是传佛心印的法主,就带领他的徒弟来跟大师学法。当大师到曹溪后,见其讲堂窄小,不能容纳那么多人,想予以扩大,就去拜访当地地主陈亚仙说:‘老僧想向施主化一坐具之地,可不可以呢?’
仙曰。和尚坐具几许阔。祖出坐具示之。亚仙唯然。师以坐具一展。尽罩曹溪四境。四天王现身。坐镇四方。
大师拿出他的坐具给陈亚仙看。他说:‘若你只要那么大的地,是可以的。’但当大师长开坐具时,不但整个南华寺,连他们所站十里地之内都被罩住了。时四大天王现身,坐镇四方,故有这种奇妙的境界出现。
今寺境有天王岭。因玆而名。仙曰。知和尚法力广大。但吾高祖坟墓。并坐于此。他曰造塔。幸望存留。余愿尽舍。永为宝坊。然此地乃生龙白象来脉。只可平天。不可平地。寺后营建。一依其言。师游境内。山水胜处。辄憩止。
今寺境中有天王岭,就是因此得名。仙说:知道您和尚法力广大,但是我高祖的坟墓都坐落在此,将来建塔时,希望留下来,其余上地全都捐献出来,永远做宝坊。
此地的龙脉很盛,山又像白象形,是一个‘宝所’,即是建立道场的好地方。地势高处,建筑物就应该建得低一点。地势低处,建筑物则可以建得高一点,使屋顶彼此均平。但不要把地平了,因为若铲凿山石,恐怕伤了山之脉气,破坏其风水,损害灵气。
六祖经常在境内游览,见到风景好的地方,就停下来休息。
遂成兰若十三所。今日花果院。隶籍寺门。其宝林道场。亦先是西国智药三藏。自南海经曹溪口。掬水而饮。香美。异之。谓其徒曰。此水与西天之水无别。溪源上必有胜地。堪为兰若。随流至源上。四顾山水回环。峰峦奇秀。叹曰。宛如西天宝林山也。
为什么围绕南华寺的地区叫宝林呢?宝林意即无上法宝在此演化,而依法修行的人如林木那么多。印度智药大师在曹溪掬溪水饮时,觉其甘美和印度某处一样,他知道泉源上面必有胜地,可以建庙。在黄昏时抵达宝林山,环顾四周,山清水秀,乃赞叹说:‘这山真像天竺宝林山,应为它取名叫宝林道场!’智药三藏并非单独一人,很多徒弟跟著他一起。他乃对他们说:‘此泉源处为一胜地,可以建立庙宇。’庙宇叫兰若是梵文,意为寂静处,是修行之清净地。此地清澈碧绿的山水璟绕,风景秀丽,为修行之胜地。
乃谓曹侯村居民曰。可于此山建一梵刹。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演化。得道者如林。宜号宝林。时韶州牧侯敬中。以其言具表闻奏。上可其读。赐额为宝林。遂成梵宫。盖始于梁天监三年也。
这村叫曹侯,是三国时代曹操的后裔。智药大师预言一百七十年之后,‘无上法宝’即是六祖,在宝林驻锡及教化众生。出家僧众及在家人在此地开悟者,其数如林木那么多,所以此地名叫‘宝林’。这个时侯,韶州长官侯敬中,将智药大师的预言奏明于朝廷,梁武帝乃赐额为宝林,于天监三年(公元五○四年)建筑此庙,即今南华寺。
寺殿前有潭一所。龙常出没其间。触挠林木。一日。现形甚巨。波浪汹涌。云雾阴翳。徒众皆惧。师叱之曰。你只能现大身。不能现小身。若为神龙。当能变化。以小现大。以大现小也。
这龙身巨大,故只见其身而不能见潭,它在水面飞舞,到处弄得波浪激溅,把波浪翻高有十呎、二十呎,甚至三十呎那么高,很是洋洋得意,自以为是。徒众们皆恐惧,说:‘真不可思议,这龙真想要伤害我们!’六祖叱骂这龙说:‘若你真有神通,就能自有变无,自无变有,你应该可遂心如意,从大身化为小身,从小身化为大身,无所障碍。’
其龙忽没。俄顷复现小身。跃出潭面。师展钵试之。曰。你且不敢入老僧钵盂里。龙乃游扬至前。师以钵舀之。龙不能动。师持钵归堂上。与龙说法。
当六祖以激将法使龙化小身后,忽地龙不见了,但顷刻间一条小龙跳跃飞舞著于水面出现。六祖见说:‘你现在化为小身了,但你不敢跳进我的钵里来。’
这龙在水里游来游去,游到六祖面前。六祖不等它跳到钵里,马上就把它从水里掏出。在东北我的家乡,未有人住之前,可以‘棒打獐子瓢掏鱼,野鸡落在饭锅里。’当时东北的物质是那么丰富的。
龙遂蜕骨而去。其骨长可七寸。首尾角足皆具。留传寺门。师后以土石堙其潭。今殿前右侧。有铁塔处是也。
六祖大师持盛龙的钵,返回法堂,为龙说法。龙闻法往生,脱骨而去。留下遗骨,长有七寸。头尾角足皆具足,留传寺门,大师将此潭填平,在大殿的右边,尚有铁塔,那就是潭的所在处。
在法海禅师的序文里,说潭在左侧,实际上它是在右侧。在六袓坛经注里,丁福保他没有到过南华寺,当然不知潭的方位了。按照六祖在殿里坐的位置而定,潭是在右侧的。
行由品第一
此经中第一品,是六祖大师对其徒众略述他的生平。‘行’即指六祖的生平,‘由’是指他依据什么来修行。‘行由’,是指其源处,是从何开始。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舆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剌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每部经都要具足六成就,即是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正法开演时要具备这六种成就。法会一定要有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徒众即符合这个条件。宝林山是说法的地方,故具足处成就。六祖大师是位法师,深悟了解经义,故具足主成就。‘时’,具足时成就。‘同时作礼’,具足信成就。‘愿闻法要’,具足闻成就。
这时,韦璩和他的僚属们入宝林山请大师出来弘扬佛法。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大师对大众说:‘有善根及智慧的各位知识们!菩提自性是本来觉悟清净的,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要用这个真心,可以直截了当成佛,不要用你那妄想的心。’接著大师用他本来的名字,自称‘惠能’而说:‘诸位听著!现我将告诉你惠能如何得法的经过。’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惠能的父亲,本籍是范阳(河北省),后因事故,彼降迁到岭南(广东省)。因为父亲对子女管教很严,所以尊称为‘严父’,可是母亲通常以爱心来照顾子女,故尊称为‘慈母’。
‘惠’,意即以法惠施众生。‘能’,即能做佛事。六祖俗家姓卢。六祖的父亲被贬谪到岭南——在唐时是属边疆荒凉之地。其父本来是官员,因犯罪而被流放到岭南。
惠能的生活很不幸,他的父亲在他三、五岁时便去世,而遗下孤苦的他和守寡的母亲,故只好迁移到南海,尝尽各种艰辛及贫乏。为了维持生存,惠能只有入山砍柴,挑回到城市去卖,以此微薄的收入,买米给他母亲和自己吃。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还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因六祖家贫,他没受过教育,所以不识字。那时在中国上学要缴学费的。虽然他不识字,可是天性聪颖,一听到经文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即悟,而了解以前所不明白的境界。现在很多人听过此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有谁开悟了呢?有人说:‘喔!我悟了!’我问你,你开了什么悟?什么悟没开?要问问你自己。
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崭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
五祖住在东禅寺,教化徒众有一千多人。当时中国人学佛兴盛热忱,所以有一千多人共同在一山学习佛法。
现在(一九六九年)美国那里有千人共同来学佛法呢?在这么大的国家竟然没有。但也许以后会有万人来学佛法这也说不定。这要看看我的徒弟,你们如何用功。大部份美国人都很聪明,但有些人聪明过份了,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每天从早到晚只会吃迷幻药,因为只有依靠药物,他们才会得到某些微异的境界,这些人一再地试用这些毒药,直至发觉药物也无功效了。他们心想:‘我已吃药物很久了,但我仍未开悟。’当他们了解吃药物是错时,也许会回头而求真理吧!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我现在教你们佛法,所以你们将来会讲法而教化众生,故不要随便,要认真学习而不迷惑,这样很多人就会跟著来学习了。你们现在学习六祖坛经,应知在那里学的。当别人问你说:‘你在那里学的佛法?’你可以回答说:‘我们在法界佛教总会的佛教讲堂学的。’这就像此段经文的意思一样。
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你们要清楚这里所说的‘大师’是指五祖而非六祖。当惠能听说有千余人共同学习佛法的圣地,他非常兴奋,便迫不及待的问这客人说:‘我该怎么办呢?我真想去那里学佛。当我听你念金刚经时,我明白它的义理。我要去求法,但我有一位年迈的母亲,乏人照顾,我应怎么处理呢?’
因为菩萨是不求名的,故六祖并没有说大菩萨在此时来帮他忙。经文只简单说因宿昔因缘,有一客施惠能纹银十两,这真是一个大的供养。因为他一天砍柴到市上卖,只值几个铜板,即使惠能在千日卖柴所积聚的钱,也比不上这些银子那么多。
他便拿这些银子来安顿好他母亲的衣服和粮食。也许这人告诉他说:‘你虽穷,但仍要学佛法。现在我来帮助你。’乃施予他这笔金钱,方便他能去求法。这供养的功德是很大的,将来这人一定是一位肉身菩萨。现在在这里也许也有人这样做,自己想一想:‘我是否有做积德的事呢?’若你不记得,那没有关系,不需要打这种的妄想。
这人敦促他说:‘你有这么大的信心,一听经文就开悟了解义理。快!赶快去黄梅见五祖,那确实将会对你有用的。不要迟了,马上就去吧!’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六祖立刻回去将他母亲的生活安顿好,就辞别了。不出三十余日,他便抵达双峰山东禅寺。在旅途中他没有打妄想,只一路赶程,故不知不觉来到黄梅,后礼拜五祖。那时六祖大师才二十四岁。
五祖问:‘你是从那里来的,来此地要求得什么?’惠能答说:‘弟子是从岭南新州来的,我什么都不求,只求作佛(觉悟)。其他的都不重要。’
五祖说:‘你是岭南人,并且又是獦獠,怎能作佛呢?’‘獦’,是一种鼻子很短,与狗相似的小兽。‘獠’,是未开化的蛮夷。这是指这种人不明理,未开化,是属于畜类的人。
六祖马上回答说:‘人虽有南北的分别,但佛性是常住不灭,是没有南北的分别的,虽獦獠身与和肖的身份不同,可是佛性又有什么差别呢?’
因为他身旁徒众聚在左右,五祖就止住不说了。他只简单告诉六祖说:‘好,你已来了,赶快跟随大众去做事。’
惠能启禀五祖说:‘我自心常生智慧,这智慧是从自性生出来的,不离此即是福田。我不知和尚要我做些什么样的工作呢?’(福田是指在佛法僧三宝前所做的各种功德。又僧人穿的袈裟,缝成一条一条的,象征福田。若恭敬供养三宝,即是种下功德之根的地方,以后定会成熟而结福果的。)
五祖听惠能这样说后即言:‘这獦獠根性锐利。’(根是指一个人听、信、解、受、持佛法的能力。众生根性有真、俗、中的分别。)五祖警告惠能要谨慎,不要再继续讲了。他说:‘你不必多说了,到后院槽厂去。’
在后院有一个行人便教惠能如何如何做。每当人到一新环境时,常会被人欺侮。这个徒弟还没出家,他就不客气地吩咐惠能说:‘你每天要去砍柴,用来烧火煮饭,这是一把斧头,一定要砍些干木来。还有,每天你必须用脚踏舂米碓。’
如此过了八个多月,某日,五祖见惠能在打谷场上工作,便对他说:‘我想你的智慧和见地是可用的,但是担心有人会嫉妒你而起害你之心,所以故意不和你说那么多话,你明白我的苦心吗?’惠能回答说:‘我明白,所以我不敢走进前殿法堂和师父讲话,以免别人注意到我的行为,或师父慈悲的对待我。’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有一天五祖大师唤所有的徒众集合起来,对他们说:‘世人最重要的事即是生死,无论你曾如何地荣华富贵,仍免不了死。应知生如何生法,死如何死法,若对生死不了解,那么这一生可说是糊涂而来糊涂而去。你们这些修行人,每天只知求人天的福报,而不知修慧,不想办法了脱生死,总在生死苦海里转来转去。若自己的本性迷昧了,尽求福报,怎可救你自己生死的问题呢?’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象身挂璎珞,也就是迷昧自性,修福是救不了你自己的。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你们每个人去观察自己真正的智慧,要在自己本心找出般若之性,即真正的智慧。现在去作一首偈颂(‘偈’是梵语,译为颂,颂是四字、四句或五、六、七、八字不定。),拿来给我看,若你明白真正智慧的大意,我就授衣钵及传法给你,为第六代的祖师。
你们快点作来给我看,不要拖延。若用思量分别心来作,那是没有用的,因明心见性,见到佛性的人,说完后便即刻明白。你若能这样才有用处,好像拿把刀到两军阵前,也能即刻见到自性,是同一个道理。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余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大众得到五祖吩附后,乃退回各人的寮房,大家互相地说:‘我们大家不必搜索枯肠作偈颂了,因为那是白费功夫的。’相信说这话的是神秀一派人,准备将来请神秀作第六代祖师。这一派人也许是他的徒弟、兄弟或有亲戚关系的人。
‘且我们也没什么学问,作出来也不会上选的,神秀首座和尚仅次于方丈和尚,他是我们的教授师,给我们讲经说法,他的学问好、道德高,一定是他得到祖位。我们即使费心作颂也是很粗陋,只是白费心思罢了。’所以其他人听到这话,皆打消作偈颂的念头。若大家都作,恐怕有人会将神秀上座的祖位抢去了。
众人听神秀徒众这样传言,就一起说:‘我们以后要依靠他吃饭、穿衣、住和修行——这即是依止师。我们何必自找麻烦来作偈颂呢?’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缉法。大难大难。
在这时神秀心想:‘唉!大家所以不作偈颂的原因,是因为我是他们的教授师父,按理来说我应该作偈,他们大家都那么客气而等著我来作呢!’神秀自己也知逍没有人来和他抢祖师的位子,所以不管作得好不好,都没有人和他争的。
‘我要作一首偈颂呈给和尚,假使我不作的话,和尚如何能知我对佛法的见地、深浅的程度,和是否有智慧呢?可是,我苦呈偈的用意,是为向五祖求法,那是好的。但若是为做第六代祖师,这想法就不对了。’
‘如果为了要做祖师而作偈,这和凡夫世俗人心理一样,来夺取圣位,又有什么分别呢?可是我若不作偈颂,那怎么办呢?我始终也得不到法,五祖也不会传给我,因为他已经这样宣布,定要呈一首偈才能得法。唉!这事情实在太难了!’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
这时一般人都没有贪心,不想做祖师了,而让位给神秀,可是神秀自己也不知如何作偈颂,所以他说:‘大难,大难。’
在五祖住的堂前,有经行走廊三间,在墙上本想请供奉卢珍来画楞伽经的变相,及五位祖师的血脉图,五祖想画这些图,使流传到世界上供养。
供奉是当时的官职名,无论人有什么技能及所长,可到皇家去做。供奉的名字叫卢珍,身为一处士,他会画画。卢珍因技艺好,故他任当时的供奉官职。
‘楞伽经’的楞伽,是锡兰的一个山名,意谓‘不可往’,因这个城是在南海摩罗山顶,没有神通的人到不了此地。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此地说法时,是用神通到这山顶上,为这些有神通的人说法。‘变相’即是神妙不可思议变化的样子。五祖血脉图,即是初祖达摩到五祖弘忍大师,这接连不断,像体内流通血脉的一个图。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污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此时神秀的学生都没有贪心了,可是他自己却放不下,总想作第六代祖师。本来他说做祖师是不对的,但他却不能停止这种思想,放不下这个作祖师的欲望。
把偈作好,很多次想呈给和尚。可是每次走到五祖堂前,心中恍惚,紧张到几乎要发狂了,说:‘怎么办呢?我所作的偈颂可不可以呢?’所以就心情恍惚,认不清楚,似是而非,自己产生了很多问题,急得金身流汗。想呈又不敢,这像赌钱似的,若输,就没祖师可作了,这样来回经过四天。这是很苦的,所以作祖师不容易,这四天他眼都没闭过,整天坐立不安,睡也睡不著,吃也不香,只因惦著是否可以合格通过作祖师的关?
神秀到过五祖堂前十三次,但还是不敢呈偈。不像现在我给你们考试,一下子就写完交巷,因为这是没有那么重要的缘故。若能考上就作祖师,我想你们的手也会颤抖而写不出来了。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
这时神秀大师头脑冷静了,他想:‘嗨!不要那么著急,要有点定力,不如我将偈写在三间走廊墙上,让五祖他自己看见。假使他称赞这偈颂作得好,那我就出来向五祖叩头礼拜,说这是我作的。若他批评说这偈作得不好,根本没有用,那就枉费我在山中住那么多年,受人恭敬礼拜。我简直一点都没有道德修行啊!’
在三更时,即深夜十二时左右,神秀便偷偷地躲开众人,自己拿箸小蜡烛。因为如果灯太亮,旁人就能看见。乃将偈写在南边走廊墙壁上,把心里所见的道理都写出来。
偈曰。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维。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神秀写完了偈颂,就赶快两步并成一步静悄悄地回到自己寮房,神不知鬼不觉的。神秀又想:‘当五祖明天看到偈颂时,如果欢喜,那就表示我和佛的心印妙法有缘,就有这个命运可作祖师。若五祖说这偈不好,这是我没有开悟,宿世孽障太重了,而使我不能得以心印心的妙法。唉!五祖他的境界真是不可思议,不能测度他的意思和用心啊!’
因为他没有把握,故神秀还在紧张中,在房子里,坐也不舒服,立也不安乐,这样一直熬到天亮。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五祖大师早知神秀仍未开悟,还没真正了悟自性。
在天亮时,五祖叫卢供奉在南廊壁上画楞伽经的变相和五祖血脉图,忽然间看到墙上的偈颂,就对卢供奉说:‘你现在不用画了,把这首偈颂留在这儿已妙不可言,劳你那么远来而没有画画。金刚经上说“凡所有一切有形有相,都是虚妄不真实的。”现留下这偈颂,给大家诵持。如果世人能依照这偈去修,可免堕三恶道;依这偈的道理去修,能得大利盍。’
于是就吩咐门下所有弟子燃香礼拜叩头,念诵这首偈颂,说:‘你们能依照这偈去修行,就可见性。’大众照五祖的吩咐恭谨地读后, |
|
|
|
|
|
|
|
沙發
樓主 |
發表於 2017-9-15 08:12:35
|
只看該作者
皆异口同声地称赞说:‘这个真好!这个真好!’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神秀三更天写偈颂,五袓也是三更时叫神秀到他的禅房里,问道:‘这偈颂是不是你作的呢?’
神秀恭敬回答:‘实实在在是我作的,我不敢妄自贪心求第六代祖师位,希望和尚慈悲,看弟子能有多少智慧呢?’
五祖当下对神秀说:‘你作的这首偈颂,还没有见到真如本性,你还是个门外汉呢!像你这般的见解,想修行而得无上菩提,是得不到的。’
所谓‘无上菩提’,必须要当下认识自己的本心,明心见性。要知自性是不生不灭的,在一切时中,知一切法都是圆融无碍,没有一点滞塞不通的地方。你要是一样真了,则样样都真了,万境都到如如不动的境界上。这如如不动的心,才是真实的。你若能有这样的见地,这才是无上菩提的本性。
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人行坐不乐。
五袓大师对神秀开示‘菩提自性’是不能用攀缘心、妄想心而求得的。所以他告诉神秀说:‘你在一两天之内再想一想,重作一首偈颂,拿来给我看。你作的偈颂若是明心见性,得到本体、开悟见性,入到佛法门里边来,不作门外汉,那我就将衣钵传授给你。’
神秀向五袓顶礼而退出。又经过很多天,还是没作成偈颂。在这时心中焦虑,恍恍惚惚,精神和思想都不稳定,就像在梦中似的,行住坐卧都不安宁。你看他想作袓师的欲望多大,第一次没有考上,而自己又不能再作偈颂,恐怕自杀都有份的。
复两曰。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今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又过两天,有一童子从惠能舂米的房子走过,边走边唱:‘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童子为什么要唱呢?因他想得到证悟,不堕落三恶道,又想见性的缘故。
惠能一听到这首偈颂,便知这偈根本没有见到自己的本性,虽然没有人教授过他,但他却早就明白大意了。
于是他就问这童子:‘你念的是什么偈颂啊?’
童子就说:‘你这个獦獠,你不知道五祖大师说过吗?世人生死事情重大,因五袓欲传付他的衣钵给门人,故今所有徒众作偈给五袓看,若开悟得到明心见性的意旨,他就传授衣钵给此人,做为第六代袓师。今首席教授师神秀在南廊壁上写出一首无相的偈颂,五袓大师令所有的人都读诵。你这个獦獠真没有善根,到现在过了这么多天还不知道呢?你真没有用,只可做些苦工舂米罢了。这么好的机会,不要错过,现在让我来教你,使你也可开悟见性,依这法修,来生就不这么苦,也不需要舂米了。你若诵此偈,来生也不会做牛做马,堕落到畜生、饿鬼、地狱道去。最低限度能做大富贵的人,得大利益。’这童子的心还不错呢!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童子就说:‘你注意听著,我来教你。“身是菩提树”——记得没有?“心如明镜台”,记得不要忘了。“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要记得清楚才有感应呢!’
六祖大师听这童子对他这么好,就说:‘上人’,这上人是师父的别名,一般出家人叫师父为上人,言其在我的上边的意思。
‘我在这里舂米已八个多月了,还没有到过前边的走廊,请上人您带我到偈的前边叩头礼拜好吗?’
这童子心想,让我行一行菩萨道来帮獦獠的忙,于是乃带他到偈前礼拜,说:‘快点叩头!叩得愈多愈好,叩响头更有功德。’这童子一面是真的,一面也是开玩笑。
惠能说:‘惠能我真苦恼啊,真没用,我一个字都不认识。请上人为我读诵。’
在这时有一位在江州作别驾官的居士,叫张日用,便高声念这首偈颂。
惠能听完后,就说:‘我也有一首偈颂,请别驾张居士帮我写到墙壁上。’张居士睁大眼睛,带著轻视的态度,瞧瞧六祖说:‘你一个字也不认识,你怎么会作偈?这事情太稀有了。’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本来惠能不想说话,但不说就没有人帮他写,所以说了:‘你想学最上的菩提觉道,就不应该轻慢初学佛法的人。往往最愚痴的人,却有最上的智慧。’所谓大智若愚——有大智慧的人像没有智慧一样,你问他什么他都不知道,像现在我问我的徒弟,他们都答不知道,这是学了大智若愚的精神。以前他们刚来时都说:‘我知道所有一切事。’有一次我遇到一个人,他也是这么说。我说:‘你怎会所有都知道呢?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每次吃饭吃多少粒米?你知不知道?’他说:‘我没数过。’我说:‘没数过就是不知道。’
惠能继续说:‘那些在下面做苦工的人,也有像最高贵地位人的智慧。相反地最高尚的人,有时候也会埋没了智慧。怎样埋没了呢?即是被欲念压住。假使你轻慢人,这就有无量无边的罪过,你懂吗?别驾!’
别驾说:‘好了!好了!你说得很有道理。你说你的偈颂,我帮你写好了。不要讲些闲话。但我先对你说明,你若是得法时,要先来度我,因为是我帮你写的,否则没有人会知道。不要忘了这句话!’
惠能的偈颂是这样说: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写完这偈颂之后,所有寺里的和尚、居士们,都发出惊讶的赞声而互相说:‘奇怪得很!他也会作偈颂,真不可以貌取人而欺负他是个獦獠。他到这个地方也没有多久,莫非他就是位肉身菩萨?’也许当时有罗汉在旁,故意向大家说,提醒大家认清这位肉身菩萨,这是一个理由,另一是有人以此来讽刺讥笑,因为还不知他所作的偈颂到底是对不对。
大家这样的一嚷,五祖大师也从禅房里走出来,说:‘你们在这里吵什么?’众人答:‘舂米的獦獠竟也会作偈颂!’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五祖见众人惊怪,恐怕有人来暗杀惠能。由这一句话,就证明当时勾心斗角的情形多么厉害。神秀的党徒已经把持了所有势力,要不然五袓怎会害怕有人要来伤害惠能呢?
五祖遂用鞋底将偈擦了说:‘这也没有见性,他讲得不对。’你们听到这地方,有人想:五袓也打妄语?头一个偈颂,他告訢大家诵后可不堕三恶道,能得大利益,能见性,根本诵它也没有大利益,也没有可不堕落三恶道的意思。五祖这样讲后,神秀就出来承认这是他作的偈。现在惠能作的是见性偈颂,但五袓反而对大家说是没有见性。这是不是打妄语呢?这叫方便法、权法,不是打妄语。因为他为了要保护惠能,使佛法传留久远,不想有人来伤害六袓,故说出这种方便的话。
大众听五祖说仍未见性,就相信不疑,因为大家也不知那个偈才对。那个偈说‘菩提有树’,这个偈说‘菩提无树’;那个说‘明镜是台’,这个说‘明镜非台’。真的莫衷一是,没有人明白。就因没有人开悟,所以对著开悟的偈颂也不认识。就像写博士论文,必须要得到博士学位的人来审核,只得硕士学位的人是不认识的。开悟和没开悟亦是如此。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第二天,五祖避开大家的耳目,暗中进入舂米房去,见到惠能腰上系著一块石头很费力地在舂米,就对他说:‘求道的人,为法而不顾惜身命,是应当这样的。’六袓为法,腰上系块石头舂米给大家吃,这叫行菩萨道,这叫忘人无我。他本会想:‘我为什么要舂米给你们吃?你们什么也不做,一天到晚除睡觉就打坐。我在这儿舂米太辛苦,不做了。’反而他这样想:‘你们有什么工作,让我来做好了。’像我的一位徒弟,忙得饭也顾不得吃,我真欢喜这样的徒弟,但不是个个能如此。
应该为法忘躯而不怕辛苦——六袓大师不知有多少天没人叫他吃饭而他自己也忘了,所以力量都没有了。要在腰上系一块石头,使身体重一些,用脚踩碓就不需费那么大的力量。为什么他用石头来帮忙?恐怕因为几天没吃饭了,故力量不足。我是这样猜想,你不要执著说一定是这样,或一定不是这样。妙就是这不执著。
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这段在六祖坛经是很重要的。五祖问惠能说:‘米熟了没有?’意即你把米舂好没有?另一涵意即是:你的功夫有没有成就?你用功是否上路了?为何说‘米’呢?因米是一粒粒圆形的,像自性摩尼宝珠。意即你的性光圆满否?自心的心光圆满否?自身的身光圆满否?
又者,米用水煮成饭,这才叫熟,意谓你修道成功了吗?你在这里舂米修禅,禅的功夫如何?这里头有很多的意思。六祖大师当然明白五祖的心意,因为过来人是明白过来人所说的话。
六祖大师说:‘我功夫已成就很久了,只欠筛(见思惑未除)。’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五祖用拐杖敲石碓三下,遂离去。杖即出家人年老行路所执,就像虚老所说:‘才得一藤活似龙,半敲风雨半敲空。’这条藤,活似龙的模样,因其形状弯曲,故曰似龙。半敲风雨半敲空——用拐杖来敲风敲雨,这真是无事找事。像我的徒弟那么忙,就无暇去敲风雨或敲空了。
惠能明白五祖的意思,要他晚间三更天十二点时去。这击碓三下是无言说法,像禅堂跑香敲两下木鱼是‘行香’,叫你醒醒。敲一下是止静。敲三下叫你关照话头,好自用功。
为何五祖将拄杖放在后边,倒背手而去呢?其意是叫六祖从后门进来,不让别人看见。要不然怎会说惠能即会祖意呢?这就是心心相印的道理。
等到三更天,六祖一进五祖房时,五祖就问:‘你来做什么?’六祖答:‘今天祖师要我三更天来嘛!’五祖问说:‘是吗?我是叫你三更天来吗?怎么我忘了呢!你为何从后门来?怎不从前门来?’六祖说:‘是您要我从后门来的。’五祖听后哈哈大笑说:‘你是不错的,你是很有意思的。’你若问我怎知这事,我就要问你怎不知这事。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五祖见六祖进门后,因怕别人看到或听见,就把门关上。但那时的窗户不是玻璃而是用纸糊的,五祖就用袈裟杷两个人的头包在一起,在里头为六祖讲金刚经,不像现在我为你们公开地讲。他是秘密地讲金刚经和如何修成金刚不坏身。当六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便豁然大悟,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六祖大师说还‘欠筛在’,意谓虽然他已知用功的方法,但‘见思’的烦恼还未清除净尽。并且虽他的功夫已到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境界,但还未经明眼善知识的证明、印证。五祖听六祖说还欠筛在,就准备为他印证其功夫。
因为我当时有雷达,故录下了五祖和六祖之间的谈话(这是唐朝的录音机,不是现在的录音机)。其对话如下:
五祖问:‘你想要成佛吗?’
六祖答:‘是的,我是想要成佛,我不想做其他的事情,唯求成佛。’
五祖说:‘你想成佛先要断无明,无明就是生出见思烦恼。你想断见思的烦恼,先要断无明,无明就是某件事情发生,你不懂不明白。好像人的生死就由情爱而来,你想要没有情爱就先要破无明。无明一破,见惑和思惑就没有了。无明是生死的根本,想断无明了生死,就是金刚经上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什么?无所住于情爱,断欲去爱,才会了生死。’
六祖听后豁然开悟,洞彻本来面目说:‘喔!就是这么一回事,这没有什么困难啊!很容易的!’所以开悟了。
修行学习佛法,首先要把‘应无所住’的心生出来,不住于情,不住于爱。若住到情爱上就是无明,也就是生死。不住于情,不住于爱,不住于有,不住于空,这就是中道。不离有,不离空,也不是在情爱外再找一部份,而是将情爱转变成真正般若智慧——这即是觉,否则即是迷。迷和觉只是一转身的功失,所谓‘回头转面’;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即此是也。
你若是恣情纵欲,随著情爱愈跑愈远,就会愈迷。若能回头,即是涅槃,也就是彼岸。若不回头,就会愈迷愈远,愈迷愈深。但虽深远,若能一转身,这就是顿悟。顿悟就是觉,而觉就是佛。
你也许想:‘我成佛就没有工作做了,仅坐在那里等著人给我烧香叩头,那没什么意思。’那你可再来做众生啊!和众生做朋友度众生成佛。成佛虽说没有意思,但他已断除烦恼没有忧愁。
昨天讲个鬼,说他不愿意做人:‘我今做鬼三千秋,也无烦恼也无忧,生公叫我为人去,只恐为人不到头。’鬼虽没有烦恼和忧愁,但他属阴,仅在晚间出现。而佛是属阳,像太阳光。你自己作决定,是要做鬼或做佛。若愿意做鬼,有情爱就不要紧。若想做佛,就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大师此时豁然大悟,大悟是彻始彻终,明白深般若的智慧,故知心生万法,万法唯心,一切万法原是自性所现。
于是惠能就禀告五祖说:‘我真没想到,自性本是不垢不净,本来就是清净。’
这‘清净’是对‘不清净’而言的。此清净是本体的样子,因它没有其他名称可代表,故用‘清净’来代表。这个‘清净’和先从染污而后清净不同;这个清净是本来就清净。
惠能又说:‘我真想不到,自己的本性原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众生有所执著才有生有灭,若无所执著,生灭又从何生出呢?又灭到什么地方去呢?生灭就没有了。
惠能又说:‘我真想不到,自性原是无欠无余的,也不多一点,也不少一点。’在佛的份上没有添多一点点,在众生份上也没有减少一点点,但因众生自己不认识,背觉合尘,所以本有的家珍不认识,乃舍本逐末,追求一切物质的享受,追求一切虚妄的快乐,追求一切假名假利。真是太笨太愚痴了,我现在才知道本性具足一切。
惠能又说:‘一切的众生颠颠倒倒,没有定力,可是所有众生自性,都是不动不摇,平等无分。’
惠能又说:‘我真想不到,万法原是从自性生出来的。以前我都想不到,可是现在竟然证得这种妙理,这真妙不可言!’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五祖大师听六祖这样一讲,便知道六祖已经开悟而认识本来面目,已知自己的鼻孔是冲下还是冲上,已知胳臂冲下,指时是倒还是正。昨晚我问你们各位:‘到底当这手向下指是倒,向上指是正?还是手向下指是正,向上指是倒?’没有人知道这个道理,根本上没有一个正或一个倒。六祖大师对这些问题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五祖大师亦知道他已明白这些道理,故在袈裟里就对惠能说:‘若不认识自己的本心,学法是没有益处的。’
有句话这样的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你若把心认识了,大地的尘土都变成黄金,七宝庄严。你说:‘我看不是如此啊!’当然啦!因你没认识本心嘛!好像戴红色的眼镜,看人就是红色。戴绿色眼镜,看一切则是绿色。因你没有认识这个心,所以看大地都是土。就因你心里的尘土太多了——即是妄想杂念。若没有妄想杂念,这世界也就没有尘土了。
若认识自己的本心是个什么样子,看见自己本性是什么颜色,是青黄赤白黑呢?还是长短方圆?说有一个样子,这是比喻,根本没有一个样子,但要认识它才知道,若不认识是不能乱讲的。
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就是大丈夫,天上的导师,人间的导师,也就是佛了。我们现在若能认识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那就是佛。因众生本来是佛,佛也本来是众生,所以我们都有成佛的机会。若未识本心,见自本性,那还要多多地研究佛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 无性亦无生
在半夜三更天,六祖大师得五祖传授以心印心的妙法,在内无心知,外无人知,乃至鬼神也不知道。就把顿教法门和衣钵(袈裟及乞食的钵)传给六祖,说:‘你现在就是第六代祖师。’
学佛法是要认真、脚踏实地去学习,不是学口头禅,只学会讲经、说法,花言巧辩。说没有真也没有假,这才是中道了义;学口头禅,一点实在的功失也没有,或者总想争第一,嫉妒障碍,那就得不到作第六代祖师。好像神秀的党徒,把他捧得高高的,以为第六代祖师定能到手,所以预备他的心腹党徒各处探消息。若五祖大师把衣钵传给某一个人,先把他杀了。却不知五祖是个明眼的善知识,知他有这一种心,故秘密传法给六祖。为何传法给六祖惠能呢?因为他是实实在在地行菩萨道,舂米给大家吃,帮大家用功办道修行。像我们这里在厨房里做事的人,就是行菩萨道,做很好的饭给大家吃。可是我吃了,也不知是好还是不好,因为我没时间研究吃的问题。行菩萨道,就是在任何场合来帮助人,不要障碍人,所谓:‘君子有成人之美。’像现在有几个人要出家,我问是否有人反对?结果没有人反对。这就是成人之美,不反对人出家,谁出家我都赞成。为什么我反对呢?因我怕麻烦,所以反对,若我收些不好的徒弟,连我都没面子。
惠能在晚间没人知晓的情形下,很容易地得到六祖位,所以没有人反对。五祖也不问:‘你们大家是赞成还是反对?’这只要五祖许可就行了。
五祖训诲惠能说:‘你要好好保护衣钵,这是由释迦牟尼佛一代代相传下来的。你到世间要广度一切有情的众生,而将佛法流布至尽未来际,无令断绝啊!’当五祖说这句‘无令断绝’时,我相信五祖大师很悲哀担心,恐怕要哭了。为什么我知道呢?因为二祖临被杀时,他曾说:‘到第四代时,楞伽经都变成名相了,没有人懂。’现在五祖大师说‘无令断绝’,必定有无穷的感慨而说:‘你要小心!要注意!不要马马虎虎,不当一回事。这是特别重要,不要让它断绝了。现在为你说一首偈颂:
‘有情来下种’:情就是慈悲,因为我有一种慈悲心的感情来种下种子,就是我把佛法传授给你。
‘因地果还生’:因为我传法给你,好像将种子种到地下,那么果就会生出来。
‘无情亦无种’:若没人传法给你,那也就没有菩提的种子。
‘无性亦无生’:没有性也就没有生了。
这是一种讲法,另一讲法如下:
‘有情来下种’:‘情’就是一种感情或情爱,因为有情爱才种下种子,好像这一班学佛法的人,不是亲戚就是朋友,亲戚就有亲戚的情感,朋友就有朋友的情感。因有一点情感,故大家一起来学佛法。‘因地果还生’:因有这种情感,故种下菩提种子,但先要有地,有个地方才会结果,生出菩提的果。‘无情亦无种’:如果谁也不知有这个道场,那就没有人来学佛法了。‘无性亦无生’:若没有佛性,那就不会成佛了。
这偈颂有很多讲法,只要合乎法,怎样讲都可以的。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五祖又说:‘往昔初祖达摩大师,初次到中国的前三五年时,人们都不恭敬他,反把他叫作摩罗刹,没人认识他是位祖师,所以才传授这衣钵作为证据。’
衣钵只是一种表信而已,其实佛法是要以心传心,令他自己觉悟,自己证得。自古以来所有诸佛所传的就是本体——即自性,历来祖师相传的都是本心。衣是争的开始,有了衣大家就互相斗争,争这衣而作祖师。甚至有的偷了这衣而作假的祖师。像神秀就想从五祖处抢祖衣,要五祖传法给他。若将法传与他人就予杀害。此衣在四祖时被偷过三次,五祖时又被偷三次,但都没偷成,这是菩萨感应所致。在六祖时曾被偷六次,但后被武则天(唐时,女皇帝)硬给拿去,以后下落不明。
五祖继续说:‘衣钵是争端的开始,只传到你为止,以后不要再传下去了。如果要传此衣钵,恐怕命就像一根丝线吊著百斤石头,随时有折断的危险。你赶快离开此地,因我怕有人会加害于你。’
惠能启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惠能向五祖问:‘我向什么地方去呢?’五祖说:‘到了怀集赊(今广西梧州)就可以歇止,若到四会县(今广东新会)就隐藏起来。’惠能在三更天得到五祖传授的衣钵后又问:‘我本是南方广东人,素不熟悉此地蜿蜒山路,我如何出得江口呢?’五祖安慰他道:‘你不需忧愁,让我亲身送你去吧!’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五祖把六祖送到九江浔阳驿的地方。‘驿’即古来传达书信的站。五祖吩咐说:‘你快上船!’就拿起摆船的橹使船开行。惠能说:‘师父!请您坐著,应该由我来摇橹。’五祖说:‘应该我来渡你才对。’惠能答说:‘是的,在未悟到自性,本体迷失的时候,应由师父指示修道用功,务使开悟。’这包括不怕腿痛及辛苦。六祖天天舂米出任何人都辛苦。六祖大师舂米坠腰石,现还在湖北凭茂山东山禅寺保存著,上面刻著「惠能卢居士舂米的坠腰石’几个字。
‘可是一旦我开悟后,就应自己度自己。虽然同样是称为“度”,但师父度徒弟和徒弟度师父,其用途是不同的。惠能我生在边地下贱的地方,讲的话语音不正,没人听得懂,承蒙师父传我心印妙法,现我已得到开悟,故应自己度自己。’这是五祖和六祖打的机锋,五祖:‘合是吾渡汝。’六祖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何谓‘自性自度’呢?如当你还未会诵楞严咒前,要人来教你诵,但会诵之后就要自己督策自己诵,而非要别人来勉强你诵。当还未明白诵经时,就要一位师父教你念经;当明白后就要自己念,而不需要师父问你:‘你今天是否有诵经?’好像现有人要学天台山智者大师拜楞严经、法华经而开悟的伟行,故天天晚间拜法华经,这也叫自性自度。
还有将烦恼变菩提,是要你自己将所学到的方法躬行实践,而转烦恼成菩提。当有人找你麻烦,要视其如镜花水月,如幻如化,如梦如露,如是思惟后烦恼就没有了。遇到境界若能看破放下,就叫‘自性自度’。
还有譬如你有抽烟喝酒的毛病,听师父开示后知其对修道有大障碍而能戒之。好像我有一个徒弟说要试试看,结果戒了,这一断也叫‘自性自度’。若能断就是开悟,未断仍是迷,是否开悟决定在你。若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即是自性自度。
在未明白佛法前不妨做糊涂事,但在明白佛法之后,切记不要再做糊涂颠倒事。再做则是佛教的罪人,将来一定堕地狱,因为你知法犯法,罪加三等。故说‘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旁人是不能代替你所造的杀业、盗业、淫业、妄言、喝酒的罪业。凡造什么业将来就受什么果报,丝毫不爽的。
‘自性自度’含义深远。意即要断疑悔,除自性粪。若自性粪未能除尽,就不是自性自度。何谓‘自性的粪’?即你的颠倒妄想、无明烦恼,有漏的习气毛病。
以前我在他处亦讲解此段经文,曾说:‘你造罪业,你堕地狱;我造罪业,我堕地狱;他造罪业,他堕地狱。’当时有人很反对说:‘根本没这回事,地狱在何处?从来就没见过,即使有地狱,我也要试试看。’我答道:‘你试试看,你不需要试,就会堕地狱;试试便堕。’为什么呢?你见那些堕地狱的,都是试试看而堕进去的。所以直到现在,想出来也不可能。故奉劝那些想试的人,取消这种念头吧!
那些人会自性自度呢?人人均可自性自度,但要有智慧的人才可以。愚痴的人不仅不会自性自度,即使教他也不会听,有如教狗不要咬人,虽然打它,但一见人还是咬,就因它那愚痴性作怪。猫捉老鼠,虽教它要戒杀放生,但因恶习难改如旧。教老鼠不要偷东西,但到时还是偷东西吃。偷抽香烟、偷喝酒,这些都是不肯改恶习的人所做。真正明理的人,不做糊涂事;真正糊涂人也不做明白事。
‘自性自度’,意仍要自己去除自己的毛病。师父不能天天看著你,步步跟随你,使你不做错事。以上是很简明的解释,若往详细来说,尽未来际也说不完。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五祖说:‘不错不错,此真契合我心意。以后佛法将由你发扬光大。你离别我三年后,因我传法有人,我将进入涅槃。你现好好向前努力精进,向南方去吧!你要韬光晦迹,养精蓄锐,将来则战无不胜、攻无不取,但是去后不要急著弘扬佛法,因佛法是从难中兴起的,愈难愈好。’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乃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六祖大师辞违五祖后(辞违即不能在五祖前亲承供养),就向南行,从凭茂山过九江向广东来,经两个多月,来到大庾岭(江西大庾县南和广东南雄县的分界处)。
五祖回去后,几天不上堂为众人说法,大家都起了疑心,而到方丈室问:‘方丈和尚,您没有病吧?没有生烦恼吧?’五祖答:‘病是没有,但我的衣钵已向南传去了,你们大家可散去,我这儿没有佛法,我要退休了。’
众问:‘谁得到衣钵?传给谁呢?’五祖答说:‘被最有能力和本领的人得到了。’大家就知道是六祖惠能得此衣法。因当时有些人并不是很愚痴的,像其中有一名叫法如师(五祖十大弟子之一,五祖嘱十大弟子各据一方而为法主)。他一听说能者得之,就明白而说:‘就是那广东獦獠卢惠能居士,他得到了,这真奇怪!’众人听后就反对说:‘不行不行,怎可传法给他,我们跟随您那么久,怎不传法给我们?大概五祖脑筋不太灵敏了。我们大家从后追,去抢回衣钵!’于是,就有数百人来追赶六祖,想抢回衣钵,由此可见其势力之大。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慥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毕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这时,在百人中,有一位和尚,俗姓陈名叫惠明,在家时曾做到四品将军,性情粗躁,一点学识也没有,一开口就骂人,若不听就动手打。此人力大,几百斤的石头可一拳打碎,因为他有此本领,故做到四品将军。他生禀特异——‘飞毛腿’,一天可跑二百里路,而普通人一天最多只可走一百里路。
他一心一意要抢回衣钵,心想谁力量大就是谁的。他尤其走得快,走在众人前头,眼看就要追到惠能了。
惠能见这大老粗跑来,当时他心里也有些恐慌。虽然他已得法,但因刚修法,还没有很大的神通,故犹有些恐惧。于是惠能就将衣钵放到石头上,自己对著虚空说:‘这衣钵只是一种征信、证据,怎可用武力来争夺呢?’于是惠能就隐藏到草丛中,不使人见。惠明既到,虽见衣钵,但却拿不动。为何他拿不动呢?这是默默中有护法善神、天龙八部在这儿护衣钵,故他虽有大力,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时,惠明就喊道:‘修行有道的人,我是为佛法而来,并不是要来夺衣钵啊!’因他拿不动衣钵,故如此说;若拿得动,早就拿跑了。且醒悟此衣钵非由力可夺,故想向六祖求法。
为何说惠明不是真为法来,而是为衣钵而来?因为若他真为法来,就不会先去抢衣钵,而会先说:‘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你认为我这样讲合不合逻辑?
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
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经惠明这样一讲,六祖就从草丛中走出,坐在一块盘石上。这时惠明叩头顶礼(虽然出家人不向在家人顶礼,可是这是特殊因缘,所以例外)说:‘我希望行者为我说法。’六祖大师就对他说:‘你既为求法而非为抢夺衣钵而来,就要把一切攀缘心停止,什么都不要想,一念不生。好!我现为你说明。’说完这话,就默然等著。此时六祖大师不生一念,惠明也不生一念,彼此都屏息诸缘,连鬼神都不知他们在做什么,所以说‘良久’,大概过了五分钟。六祖大师见惠明没有打妄想,将攀缘心放下,什么都空了。
六祖大师就说:‘你不想善,不想恶的时候,正在这个时候,谁是惠明上座本来的真面目?本来的样子?’就问这个‘谁’字,所以以后禅宗都参‘念佛是谁?’
这里所用‘那个’是俗字眼,意即是‘谁’。为何用‘上座’呢?因为六祖大师还是个居士,所以称惠明为上座。
听到这样的开示,惠明就豁然开悟了。
惠明虽开悟了,已经回头转面,认识自己本来的真面目,但他还不知足,贪心还这么大。这些人去追六祖大师,都是贪心作怪,贪要作第六代祖师。而惠明大师是贪中之贪,他已开悟了,还觉不够,像有些东西没有得到似的,故再问:‘您方才对我讲的密语密意,这些重要的话,和重要的意思之外,还有比这个再妙的吗?’
此地‘密语密意’应当‘妙’讲,不能当秘密讲。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
六祖大师答说:‘我给你说出来的就不是秘密,不是最妙了。你若能回光返照,则妙法都在你那儿,而不在我这里。’惠明叹道:‘我在黄梅这么多年,实实在在还未省悟认识自己的真面目。现蒙行者的指示,就像人饮水,是冷是热,唯有自己知道。现在行者您是我惠明的师父了。’
六祖大师说:‘你要是这样想的话,那么我就替黄梅五祖传法给你。我们同拜五祖为师父,而作师兄弟。你好好保护佛法,莫令断绝。’
惠明又问:‘惠明今后向何处去呢?’六祖大师说:‘到了袁州就住下,到了蒙山就居留。’这时惠明就向六祖叩头顶礼,拜辞而回。
其后惠明没有即刻动身,过三年后才到蒙山去住。在此地他遇到一个鬼,其生前是个秀才,故死后还尽作诗。他对惠明唱一首诗说:
寂寂荒郊梦亦长,古今成败懒尺量。
野草鲜花捻多少,苦雨酸风几断肠。
夜余萤光同出入,五更鸡唱影形藏。
悔不当初修心地,至此青山泪两行。
惠明听后就为他说法,让他超度脱生去了。所以化蒙山,就是超度鬼魂的。
(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陟崔嵬。竟无踪迹。当别道寻之。趁众咸以为然。惠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
惠明回到岭下,对正在追赶的百人说:‘我曾到山顶上看过了,找不到他的踪迹,他不是从这条路跑的,应当从其他道路追去。’这些人一听飞毛腿说没看见,就信以为真。其实惠明大师是打大妄语,为何他打妄语呢?因他自己已得法,他为保护佛法和六祖安全,故打此大妄语。惠明后改名为道明,因六祖叫惠能,他不想和六祖大师同一个字,避讳‘惠’字,故易名。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六祖大师后至曹溪南华寺,神秀仍不死心,派其心腹党徒,来杀害六祖。为了避难,六祖乃到四会此地与猎人住在一起,因那些和尚怎也想不到一个修道信佛的人会与打猎的人在一起生活,所以各处找也寻不得。这样经过十五年的岁月。(有的说十六年,这是包括他逃跑那一年在内,实际他与猎人在一起是十五年。)十五年来就时常向猎人们说法。
猎人常派六祖大师做守网的工作,他一见活的走兽或飞禽,都尽力设法放生。到每天吃饭时,他将在山上找的野菜放到肉锅里煮。或有人问他为何这样做,他答说:‘我只吃些肉边的菜,我不吃肉。’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旛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旛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旛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有一天六祖大师想起:‘此时当宜弘法,我不可终日隐遁。’于是离开四会而至广州的法性寺,正逢印宗法师开讲涅槃经。讲经时,有风吹动旛旗而左右摆动。这时有一僧说:‘这是风在动。’另一僧说:‘这是旛在动。’两人争执不已,六祖告诉他们说:‘仁者是你的心动啊!若你心不动,风不动,旛也不动了。’当时听众听他这一讲,觉得非常玄妙,真是一语惊四座。
印宗法师就请六祖大师到上座,请他开示经中奥妙的道理。但见六祖大师所讲的虽很简单,然理论正确,不光由文字解说。于是印宗法师非常佩服地说:‘老修行人,您一定不是个平常人。我久闻黄梅的衣钵向南传来了,是不是就是您这一位老修行?六祖大师答说:‘我不敢当。’印宗法师一听他就是继承五祖衣钵的传人,就向六祖大师叩头顶礼。要求六祖将五祖所传的衣钵出示给大众看看。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印宗问说:‘黄梅五祖大师传给您衣钵时,是如何传授指点您呢?’六祖大师答说:‘倒没有什么指授,不过单谈论见性,并不谈论禅定和解脱这种法。’
印宗法师又问:‘为何不谈论禅定和解脱的道理呢?’六祖大师答说:‘因禅定和解脱是两种法,不是佛法。佛法不是二种法,只有一种法,所以叫不二法。’
印宗法师又问:‘什么是佛法的不二之法?’六祖大师说:‘法师您宣讲涅槃经,若您能见佛性,明心见性,这就是佛法不二之法。就像高贵德王菩萨向佛请问:‘如果有人犯杀、盗、淫、妄此四重禁——四根本罪,不通忏悔,且又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五逆罪,还有信不具的阐提(即是没有信心),这些人是否应当断善根佛性呢?’佛答:‘善根是有两种,一种是常,一种是无常。可是佛性并没有常和无常之分,所以不断,这就称之为不二法门。其次,五戒十善这是善,五逆十恶这是恶,但佛性并没有善恶的分别,这就称为不二法门。’
蕴是色受想行识,界是十八界,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凡夫见五蕴和十八界是两个,但有智慧的人了达其性本空无二,没有分别可言。如此无二的真性,就是佛性。’
印宗法师听了六祖大师说法后,得未曾有至心欢喜,合掌恭敬地说:‘我印宗讲经,就像砖头瓦块似的,可是仁者您啊!讲经就像真金那么的真和可贵。’此时印宗法师在光孝寺为六祖大师落发,且愿拜六祖大师为师父。
六祖大师随后在光孝寺中的一棵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六祖大师说:‘我在黄梅凭茂山得法后,受尽种种的艰辛苦楚,各处避难,命像悬丝那样的危险。现在很庆幸能与韦璩刺史和各官僚、僧人、比丘、比丘尼、老道、居士聚会一堂,这都是我们多生多劫缘份促成的,也是在往昔生生世世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才能听闻如上所说顿教的法门,和我得法的因缘。
佛教是以前佛、菩萨所传留下来,不是我惠能自己的智慧。你们若愿听以前佛所说的教理,则先要清净其心。听法之后,各自将怀疑除去,好像和听佛、菩萨所讲的一样。’
大家听了六祖的指示,都很欢喜叩头而退。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般若品第二)
宣化上人主讲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七日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般若品第二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是梵语,华语则译为智慧。有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般若具足三种意思,因其多含,故尊重不翻。讲般若的因缘,是应大众的要求。
第二天,韦刺史请求多听些佛法,故六祖大师就升法座法堂,宣示大众说:‘你们大家现将心念清净,不要打妄想,要一心听法,先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接著大师又说:善知识!觉道的智慧,世人本都具足,在佛不多一点,在众生不少一点。但因执著(迷即不觉悟,不觉悟就是执著),所以不能自己明白。故要凭借明眼善知识,因他已深入一切诸法实相,故能指示导引,使你明心见性。你应当知道,无论是愚蠢的人,或有智慧的人,其佛性是没有分别的。就因有迷有悟的不一样,所以才有愚人和智慧的人。我现在为你们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你们每个人都得自己本有的智慧。现在专心一意倾听,我为你们说法。
善知识,世间上的人天天口里念‘般若般若’,而不认识本性般若,本有的智慧。就像一天到晚念食谱,但是不会饱腹。口诵般若(般若就是空),尽作口头禅,不去实行,即使经一万个大劫还是不能见本有的般若,这对你始终是没有益处。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华语意为智慧。摩诃是大,般若是智慧,波罗蜜是到彼岸。此法需要你心里真能放下看破,什么都空了才生效,不是在口念。若只口念般若,而心理不照般若智慧去做,若还有无明,就是心里不实行,那就像虚妄幻化,像露水,像电光石火似的,毕竟无有是处。
口念心行般若,表里一如去实行,就能见到自性,就是佛,因为自己本性就是佛。自性是真佛,若离开自性,就没有佛了。所以佛教里讲‘人人皆堪作佛’,只要你修行,即修行自性,回光返照,反求诸己,不向外驰求,定会成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什么叫摩诃呢?摩诃翻译为大。什么是大呢?人的心量广大如虚空,就像心想到月球去,就发明火箭。所以说心无边际、无限度,故没有方圆或大或小。心就是无形,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心量也没有青黄赤白黑等颜色的表现,也没有上和下,长和短。自性本无嗔无喜,它是中道的;也没有是或非,若有是有非,就不是你的真心了。没有善心所或恶心所。(所以六祖大师对惠明开示说:‘不思善,不思恶’)心也没有头或尾。诸佛刹土和虚空是一样的。我们人本有的妙性是空的,没有一个法可得,所谓‘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悟彻本来体,一通一切通。’自性真空就像我上边所说的道理一样。
善知识,不要听到我说空,就执著空。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不执著于空。你假使说一切空,心空身也空,世界也空了,此时静坐在那地方,就会落到无记空。无记空就像死了似的,什么也不知道,虽是活人,一坐就像死了似的。我们修道,是真空里有妙有,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要什么都知道,还要什么都不知道,明明了了,清清楚楚,就像‘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的道理。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世界虚空能包罗万有,种种色色一切相貌均能包容——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水泉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一概兼容并蓄。虚空不会说:‘你这恶人我要撵走你,你这善人我欢迎你赶快到虚空里来。’虚空没有这种的分别。它能包容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及妙高山,均在其中。一般人的自性就像虚空一样,包罗万有。
善知识,自己的本性能包含万法,这也是‘大’。万法均在人自性中包含著,应该对一切人,无论是好或坏,均没有欢喜或憎恶的分别。我常对你们说,不好的人终究有好的一天,希望他能觉悟而改过。我有很多不听教的徒弟,教他向南走,他却偏向北边跑;虽不听话,我都用耐心慢慢等著,因为我知道将来他终会有一天听话的。
一切善恶均在自性里包容著,故不取亦不舍,也不染著善恶的境界。染著也就是取舍。心量等如虚空,所以叫‘大’,这就叫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迷人但知口说,而不实行。有智慧的人就真正躬行实践,而不作口头禅的把戏。又迷人空心静坐,什么也不想,就说这就是‘大’了。这一等人落于顽空,不可与之交谈,因他是邪知邪见,而非正知正见,故不要理会他。
大师又说:‘各位都是很有智慧的人!心量的广大是周遍法界,而法界是无所不包。心的用是了了分明,如镜子照物,物来则照,物去则空;它的应用便知一切,知一切即是一,一即是一切,它知自性能生万法,万法返归自性。自性是去来自由,心的本体是没有滞塞不通。没有不通就是明了一切,而不愚痴,这就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一切般若都是从自性而生,并非从外而来,莫向外驰求,故不要错用你的心意,这就叫做自己会用真心了。一样若真了,则样样都真。心量是广大的事情,它不走小路的。
六祖大师恐怕人著到空上,故又说:‘你不要整天说空!空!般若!般若!而心里不修此般若行。这就像普通老百姓自封为国王一样。这种人始终是得不到自性的,也不是我的徒弟,因不听教。教他不要著空,他偏要著空;教他不要著有,他偏要著有;教他不要有淫欲心,他仍不断淫欲心。他说:“没关系,慢慢来。”这种人不是我的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去常愚。常白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究竟什么叫‘般若’呢?‘般若’是梵语,在唐朝中国话就叫智慧。在所有的地方,任何时候,念念明明了了,念念不迷,念念没有无明,常用智慧处理一切事,这就是修智慧行门。你若一念愚痴,般若就断绝。这断绝是个比喻,并非真正的智慧断绝了,因为真正智慧是不生不灭,那怎会断绝呢?意谓在愚痴时,般若不现前。若是不迷不愚痴,这时就般若生。例如人说喝酒抽烟是不好的,吃迷魂药是不应该的,但你不相信,这就叫般若绝。有智慧的人怎会这样呢?若有人告诉你喝酒抽烟、吃毒药是不好的,就赶快改,这就是般若生。愚痴的人,就是明知不对,但还要试一试。
世间的人都愚痴得不得了,不只一个人,而是多数人都愚痴,他自己不知般若,往往口里说智慧,而心常做愚痴事。这就是不该做的,而他去做了。他常自己说我修行智慧,念念说空,就是般若。在般若有二十种的空门,要空一切。可是他不知真正的空,虽经教懂一点,咒会持几句,经会念几句,但自己毛病仍不改,这就是口头禅。天天说空,而不知改自己毛病。真空是要把无明、毛病习气完全空了,要把你不明白,尽做糊涂事的行为都空了。
般若是没有形相,它无长短方圆,或青黄赤白黑。心生智慧而没有无明,智慧是明明了了,能知是法非法。你若是能有这样的见解,这就是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波罗蜜’是印度语,中国话就叫‘到彼岸’。若解释明白就是离开生、离开灭,没有生灭了。何谓‘彼岸’?它是对此岸而说的,此岸就是生死,彼岸是涅槃。在生死涅槃中间经过些什么呢?经过烦恼的大海。烦恼似海,因有烦恼,故有生死。若断烦恼,那么,生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若无烦恼,有生死也就没有生死了。我们为何在这里受生死?就因有烦恼。为何有烦恼,就因有无明。但何谓无明呢?就是你不明白的事,若你知道,你有所明白了,此即是般若。
若著到境上,就有生灭。涅槃像水,本无波浪,但风一来就有波浪。风即无明,波浪就是烦恼。若不著境就像水无波浪,没有波浪就绝生死;我们应该在此地用功夫。你说我心里有很多杂念,那杂念就是波浪。若没有波浪,生灭就了了。生灭没有,生死也就了了。有生灭就名此岸。离开境界就无生灭,就像水常运行不息,‘通流’即智慧光明遍照,这就叫彼岸,所以叫波罗蜜。
这一段经文很有用,你若能用些功夫研究明白,一生可受用无穷。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迷人只知用口念,当口念时,心里却有妄念和不正当的念。若念念依照般若
而行,即不做愚痴事,这就是依照自己真性丢修行。能明白这种法,这就是般若法。般若就是不愚痴,不做糊涂事。糊涂事有很多很多,本不应做的而你去做了,最要紧的就是淫欲心。本不应该做,但糊涂来了,不但般若忘了,波罗蜜也忘了;而任性去行,恣情纵欲。但人就是欢喜做糊涂事,而不愿修般若法。不行愚痴事就是般若行。你不修般若行,那就是凡夫;若修行般若行——即断欲去爱,自身就和佛一样。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凡夫就是佛,而佛是从凡夫修成的。因佛以前修般若法,故成佛。而我们为何还是凡夫?就因不修般若法,不修般若行,故性流为情,情变为欲,终不能自拔。若能将欲归回性上,不摇不动,不被无明所转,这就是佛了。烦恼就是菩提,若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菩提。有人就说:‘那就不要除烦恼,干脆留著它!’若留著,则烦恼仍旧是烦恼。你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来实验一下——如何实验呢?就是返本还原。譬如手心和手背,手心是烦恼,手背是菩提,只要翻过来便是,没有多也没有少,就差这么一点点——一把它翻过来,那烦恼就变为菩提。我常说:
‘烦恼菩提冰是水,生死涅槃法即空。’你若明白,则人法皆空,若不明白就仍有法执。
前念愚痴就是凡夫,后念智慧、闻悟了就是佛。前念著到境上就是烦恼。如你说此地是三藩市,它和纽约不一样,其实它们都是大城市,是没有差别。若你说三藩市不下雪,纽约下雪,那只是你的分别心作怪。若你没有那么多分别心,就没有那么多烦恼了。所以说前念著到境界上就是烦恼,后念离开境界就是菩提。如分别三藩市和纽约不同,不同就有烦恼。若知三藩市和纽约都是空的,分别它做什么?不分别即是菩提。
讲是很容易的,实际上要不生分别却是另一回事。这种境界若能了解,则没有家也没有国了,既然什么都没有,这就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叫‘应无所住而生其身’。你可现身到住何地方而无挂碍,你看这妙不妙?这地方就是菩提,你何必叹气呢?若你可以这样,就这样;若不能就慢慢来。所谓:‘性定魔伏朝朝乐,妄念不起处处安’。若你性定了,没有那么多妄想,那一天都是快乐的。妄念不起, |
|
|
|
|
|
|
|
板凳
樓主 |
發表於 2017-9-15 08:15:02
|
只看該作者
则何处都是安乐。为何你觉不安乐?就因有妄念,若无妄念则到处都是极乐世界。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大师又说:‘各位善知识,你们自性里都有无量的智慧,摩诃般若波罗蜜这种法,是你自性本具,不需向外驰求,这种法是最尊最高上最第一。自性般若智慧是不著住的,也没有往也没有来,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诸佛都是从这最尊最高最第一的法生出。你应用你的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若用小智慧则打不破色、受、想,行、识。若不能看空这五蕴烦恼,那就不能断尘劳,所以欲想有真正般若,就须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心经上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你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还要多时呢!少的时候就照不破五蕴皆空而除烦恼尘劳。你若能这样修行必定可成佛道。要将贪嗔痴变为戒定慧,就看你变不变。一变就是般若,不变就属愚痴。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善知识,我这个法门,从一种的般若而出无量般若,从一种般若生出八万四千的智慧。为什么要有八万四千的智慧呢?因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将尘劳变过来就是般若。若将尘劳变了,则智慧现前,可是般若智慧是不离自性的。你明白这种法,就是无所念,无所回忆,也不著住,故没有一切诳妄了。用你自己的真如自性,以智慧来观照一切法,不用识心、分别心来观察,不取不舍,这就是见性成佛道。
若你想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得到法的滋润和般若妙定,就应修行般若行,念金刚经。六祖大师是从金刚经开悟的,故主张所有人念金刚经。应执持而诵念,不要忘了。若能念金刚经,就可以见性。
念经须不打妄想,不生种种杂念。以前有个人天天念金刚经,有天作梦,梦见一个鬼请他念经超度他,就像我们现在七月十五来超度过去生中的父母。这人问鬼说要念多少经?鬼说:‘只念一卷经就可以了。’此人第二天就开始念,正念到一半,他的仆人送来一杯茶,他就这么一摆手心里说不要,而继续念经。晚上这鬼又来说:‘你答应为我念经,只念一半,还有一半没有念。’
此人答说:‘我明明是为你念了一卷经。’
鬼说:‘你是念一卷经,但你念至中间有“不要”两个字,所以后边经的功德都不要,没有了。’
此人一想,我是不要茶,不是不要经。但因经上加上‘不要’两个字,鬼神就以为他不要功德。大概经的功德被鬼神抢去了。后来此人说好!我再为你念一卷经。当天晚上,这鬼很欢喜向他叩头顶礼,谢谢他帮忙念经。
所以你们念金刚经不要掺杂‘不要’两个字。‘须菩提,须菩提,不要’,那须菩提就跑了。念金刚经是非常有感应的,能够见性。
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
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你们应当知道此金刚经功德是没有数量和边际。在经中赞叹金刚经的殊胜功德是很清楚的,我现不用完全说。此金刚经是最上乘的法门,是为大智慧人说,是为具上根人说的。善根浅薄小智等人听闻此经,心里不信而说:‘念经有什么好处?你不吃饭看可不可以活著?’为什么他不信呢?就像天龙在阎浮提降雨,因为雨水多,城廓村落皆浸在大水里,就像草叶漂流一样。假设雨水落在大海里,却是不增不减。大海代表大根大器的人,他一闻此法就知是自性本趣,就生出信心。小根小智者就像小草似的,一下大雨反将其淹死了,因为他不相信大乘法。
若大乘人,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即开悟,而知般若本是自性所具。且他常用自己的智慧予以观照,故不一定要认识很多字,才能认识般若的智慧。譬如雨水,不是从天上有的,而是龙能兴云降雨,而使一切众生、草木、有情无情,都受到雨水的滋润而繁衍,一切小川溪流均流入大海而合成一体。众生般若之智也就像天雨下到大海一样。海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本性的智慧,无论下多少雨,它是不增不减的。所以说:‘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唯智可度。’若没有智慧也不容易到这浩瀚大海的。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入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根浅薄的人,听闻这种以心印心,直指人心成佛的顿教法门,就像根性小的草和花木,若遇大雨而自倒露根不能生长。本来雨是帮助草木增长的,可惜因其根浅,不堪受用。而善根薄弱的人也就像这情形一样。
本来愚痴人和大智人的般若智慧是没有分别,只因一个会用,一个不会用罢了。为什么小根小智的人听闻佛法而不开悟呢?就因他邪见无明深重,不生信心,障碍了圣道。就像太阳被乌云所遮盖著,风吹不散,故阳光不现。太阳光就是你自性的般若,乌云就是你所有的邪见和烦恼。
般若的智慧也没有大小的分别,就因众生习气深,造业重,故迷了。若习气没有那么深,所造的业没有那么重,就会悟了。迷人心外求法,向外驰求,而不知自性般若本具自性佛,向外找佛,所以愈找愈远。没有明白自己的本性,这就是小根的人。
若能闻顿教而即刻开悟,不执著,不向外驰求,自性自悟,自己明白自性的般若,在自己心里常起正知正见,有了真正的智慧,就不起烦恼;没有烦恼,自然就没有尘劳,这就是见性,因它不被烦恼尘劳所转。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修般若行,应不住内、不住外,内无身心,外无世界。但亦非顽空,而是内不著身心,外不著世界。你能内外不著,就能来去自由,知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来’可以说回来,回来到你的身心;‘去’是去到法界。虽有来有去,但你不要执著这个来去,所以叫自由。若你执著「来去’,这就不自由,有所挂碍了。来去自由,也可说你的心来去自由,你的性来去自由,也可说是生死自由。我愿意活就活,我愿意死才死,这才是自由。如果我不愿意活著就不活著,这不是自杀,因自己知道自己怎样死法,坐在那里如入禅定,就这样走了,这不自由吗?若不自由就走不了。三祖为何手抓著树枝就圆寂而入涅槃呢?就因他生死自由,这就是来去自由。如果我愿意活著就永远不死,愿意死即刻就死去,来去在谈笑之间,就可往生。
就像道生法师,一般人都反对他讲涅槃经主张阐提也有佛性。当时人人皆以为这是错误的,众人都默摈他。故他发愿说:‘如果我讲经契合佛法、佛心的话,将来我在法座上说法而往生。如果讲得不合佛心,此愿不会满的。’于是他在虎丘山为石头讲经,而它们也点头,接受他所讲的道理是正确的。所谓‘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以后正当他讲经讲得非常奥妙时,就在法座上往生了,你说这妙不妙?
你说:‘法师!现你讲的正合我意,我就是不愿执著,不想守规矩。你这儿要人守规矩,就是执著。’你这样想又错了,所谓除执著,是要你除执著心,除去不对的事。可是,对的事就不能不执著。就好像,守规矩才能成佛,故说:‘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合乎道要不执著,合乎道者就要持诵不忘。持诵就是执著,像诵金刚经、修行等。
若说我执著,我有些小毛病总不想改,也不要旁人知,这便是执著。若说我这些小毛病就是旁人知道我也不管,别人规劝时也不理,这不是无执著,而是邪知邪见。若有这种邪知邪见,愈修离佛法就愈远。
你能离开执著,就可通达无碍,无所障碍了。能如是修行,就与金刚经道理契合,般若智慧现前,否则就不合般若妙理。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修多罗’是梵语,译为华语是‘经’。经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因契理契机,故说契经。所有一切经典及诸文字,大乘小乘,十二部经(即长行、重颂、授记、孤起、无问自说、因缘、比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皆因人才有这些经典,如果没有人,这些经典就都没有用了。它是因智慧性才能建立这一切的法。世界上所有麻烦的事,都是因人而生。若没有人,什么麻烦事也就没有。因有麻烦的事生,故有教你免除麻烦的法生。人有八万四千尘劳,故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人。若无一切人,何用一切法?’所有一切经书,都是为人说的。如果没有人,一切经书也就用不著了。因为人中有愚痴的和有智慧的,愚痴的人,就像小孩子一样;有智慧的人就像大人一样。小孩子有不懂的事一定要问大人,大人就给小孩子解说缘由。当小孩子忽然间悟解心开,明白这一切的事,那就和有智慧人没有什么分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若不了悟,虽然是佛也是众生。若在一念那么短暂的时间明白豁然开悟,众生就是佛。这也就是觉者佛也,迷者众生。一念觉一念佛,念念觉念念佛。一念迷一念是众生,念念迷念念是众生。何谓觉悟呢?即觉悟情、欲是戕害身体和令你愚痴的重要问题所在。一念欲心就一念愚,念念欲心就念念愚痴,所谓‘业尽情空是真佛,业重情迷是众生。’没有旁的,就是把染污的念头放下。染污的念就是欲念,说得更清楚,就是淫欲的念。若是身去实行这淫欲的念,就是身业不清净。若口里尽讲绮语,这是口业不清净。若心里总想不清净的淫欲,这是意业不清净。若能身口意都不毁犯,就离成佛不远。一般人背觉合尘,合什么尘?就是合这不清净染污的尘。你若一落到这种情欲上,就有染污。若离开情欲,染污才能离开。所以背尘就合觉,背觉就合尘。你若染污就不得清净,不得清净就不能成佛。欲想清净就不要染污,一染污就是众生,这很清楚的道理。但还要有些助缘来使你清净,最要紧就是不要有自私心,一有自私心就不清净。若能一切不为个人打箅,就会清净,因你没有贪心、嗔心、痴心、我见,这就是悟。故说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有人问:‘所有的人都是佛?’不错,但要悟了才算。若是不悟,就像前边经文说一个普通老百姓,自称国王,若被真的国王知道了,就会把他抓丢关在监狱,因为这人谣言惑众,想要造反,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所以才知道万法原是从心中生出来的,那为何不在自心里头修行呢?自心只要去除染污念,去尘,就可立刻见到真如自性。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菩萨戒经上说:本来自性是清净没有染污的,你若能知道自己的心而见到自己的性,谁都可以成佛。你见到自性你成佛,我见到自性我成佛,他见到自性他成佛,这是最平等的。
净名经就是维摩经,经上说:‘忽然间豁达开悟,识自本心,便识得本来面目了。’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六祖大师又说:‘各位都是有善知识的人,听我说这种法,你们是否都开悟了呢?我从五祖忍和尚处,一听到顿悟法门,就即时开悟。’
‘我,是一个没有知识生长于偏僻地区的獦獠,曾遇五祖弘忍大师。’因六祖是五祖的徒弟,故不能直接称师父的名字,故说忍和尚。这位和尚受了很多气,为要传法而受座下人的压迫,他们都要他传法给神秀。你看一个做和尚连传法的自由都没有,要受人控制,这是不是受气呢?故忍和尚忍了很久,后来来了一个獦獠,五祖心想:‘我要传法给这獦獠,一个不识字的人,而不管你们这些人!’这也是一股气,故三更半夜传法给六祖。
而六祖也是一个知音者,他一听法就开悟了。五祖传法给六祖,并非赌气而传给这不识字的獦獠,而是因为这不识字的人是最聪明。他一听就开悟了而启说:‘原来自性是清净的,自性是光明的,自性是不动摇的,原来自性是这么妙啊!’五祖一听就认可而传他法了。
六祖对大众说:‘我才将这顿教法门流传广布,令所有学道者顿悟菩提,即时觉悟本心,见自本性。’
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
你若自己不能开悟,就须寻访明眼的大善知识,因为他是个过来人,所谓:‘欲知山前路,须问过来人。’若不问过来人,反问道于盲,那愈走就愈离谱了。
访大善知识,解释最上乘佛法,指示正路。这明眼大善知识,你和他必有大因缘才能遇著。所谓善知识,是化导一切众生,使其明自本性,见自本心者。所有一切善法,因善知识才能生出。一切善根也是由善知识栽培、灌溉、成就的,像你遇到善知识,天天为你说法教化你,这都是增长你的善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诸佛,和十二部经,在人自性中本来都具足,不是向外求来的。可是你若不能明白,就要访善知识指示你本来清净自性的妙体,这样你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性。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若能自己明白,就不必假借而向外驰求。若以前一向执著仰仗外边善知识的指示才能得解脱,这是不对的。应该要自性自悟,发掘自己本具的般若。什么缘故呢?因自性有真正的善知识,这也是你真正的智慧,能自己明白。你若自己生出邪迷来,邪就是不正,迷就是不明白。譬如,你不明白它是不正的,如一些不良的嗜好:赌钱的就有赌钱的邪迷,抽烟的就有抽烟的邪迷,好色的就有好色的邪迷,好喝酒的就有好喝酒的邪迷。这种邪迷不要以为它不要紧,就因不要紧,所以就愈迷愈深,小迷后演变成大迷,由大迷再认为不要紧,就变成老迷,老迷再认为不要紧,就变成死迷,到死还不明白!这是最可怜,就因最初一念邪迷导致而成的。
妄念就是不真不实在的念头,虚妄不实在,尽打妄想。颠倒就是明知这事不对却偏要做,且狡辩说它对。你所好的虽不合法但仍任性做去,这是颠倒。不但你自己这样做,且还要影响他人学你的坏榜样,这是颠倒。想学佛法的人,一定要不颠倒不邪迷,才能有所成就。虽有良师善友教化你,你若不听,那么他也没有办法。善知识不像警察看你不守法,就把你抓到监狱里。善知识是没有监狱的。你若不听教,他总希望你慢慢改过向善。但是对听话的众生,善知识也不生欢喜心;对不听教的众生,善知识也不恼怒他,只是心里有些凄凄然不太欢喜。
若你在自性里生出真实的般若智慧(正就是不邪,真就是不妄)。用般若的智慧剑斩断一切的邪迷妄念、颠倒,在很短的时间,所有的妄念都消灭,就像雪经过太阳一晒就溶化。若你认识自己真实的本性,一悟就到佛地。若不识,一迷就到鬼地去。一悟就是用智慧剑将邪迷斩断而明白了,所谓‘觉者佛也,迷者众生。’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你用本有的智慧观照,则内心身外世界有如琉璃筒一样,里边可以见到外面,外面可以见到里面,这就是‘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境界。虽无身心无世界,而世界身心宛然;虽宛然而不执著,这叫识自本心。本来自性身心是内外明彻,若识本心,就得到解脱,即是不执著尘劳妄想。若得到解脕,这就是自性般若的定。定就是无念,无意就是戒,无念就是定,再没有妄想妄念这就是慧。无意、无念、无妄就是戒定慧,当戒定慧现前,贪嗔痴就没有了。
什么叫无念呢?就是心不染著一切法,即是法空了。既然法都空了,那你为何仍要执著习气毛病呢?习气毛病不去,光说不染著法,那你叫一个什么不染著呢?法尚且没有,何况习气毛病?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那些习气毛病不放下,那你到底学些什么佛法?这是自欺欺人。学佛法的人,就是要去除毛病,若只光会说几句,一点用都没有,也是最愚痴的行为。
无念就是不染著,就是正念,就是般若三昧。
这种般若三昧——定,可以运用来遍照一切处,但不执著到一切处,犹如虚空一样。就是心里无所染著,使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出六根门头——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中,无染无杂。不使六识随六尘境界转,所谓‘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你若不明白,就要勤修佛法。来去自由,通用无滞,此时千变万化,万化千变,应用无穷,而无所滞碍,这就是般若的定,又叫自在解脱,又叫无念行。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假设你说我坐在此处,什么也不想,使念断了。但你犹有这‘当令念绝’一这一念,又变成法缚。不但不能得到解脱,反被法绑住,这叫边见,落于二边,又不是中道了。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你明白无念法,并非叫你像死灰枯木一样。无念,就是要你有定力,没有邪念,而常存正念。若悟者,则所有一切法都明白了。你明白无念法,就可明白诸佛境界。若还未明白,就不可说你悟了无念法。不要像某某人,连五重玄义、七种立题都不明了,就冒冒失失各处去讲经,骗那些不懂佛法的人。若只照英文翻译本念,这谁都会念;但我不会念,因我不懂英文。讲经应将经义剖析,贯彻通达——每字、每句、每章、每篇的宗旨和义理,都要能解释得圆融无碍。
若能明白无念法,就可到佛的地位。来金山圣寺听经的,都是人来听经,而不是蚂蚁。虽人不多,但都是要学佛法,而不是像蚂蚁要找蜜糖似的。这儿是找苦头吃,而非找蜜糖吃。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六祖大师为何成祖师呢?就因他不轻未学。他在五祖大师处时,一般人都看不起他是个乡下人,且又不识字。六祖处处受人轻慢,所以他知道受人轻慢的痛苦。故他对于善知识或非善知识者,统称为善知识。
他说:以后得到我这法的人,若能将这顿教法门,与同样见地、同一追求真理大道的同行人,互相发愿来受持这种法,就像供养十方佛那样诚心,能终身而不退转,那一定会成圣果的。传这个法,须像释迦牟尼佛传迦叶祖师,后传阿难,乃至天竺廿八祖菩提达摩(中国初祖)、二袓、三祖乃至到六祖。必要像这样代代默默相傅分付这个心印法门,不可以将正法藏起来不传,反传些邪法。
假设对见解不同、修行不同者,或者是外道,就不可传此心印法。因为这会损及先列祖师,且将来也没有好处,因为怕愚人不明白这微妙无上的真道而诽谤这顿教法门,则百千万劫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
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闇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逍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 闇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是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趸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善知识,我有一无相偈颂,你们大家都应该念诵,无论是在家人、出家人都可依这偈颂去修行。如果不自己去实行,躬行实践,脚踏实地去修行,单记得我所说的偈颂,那是没有用的。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说通,就是明白讲经说法。心通就是宗通,宗门禅宗,所讲的是心地法门。你明白讲经说法,也明白参禅修道,这种境界,就像太阳在虚空一样,无所著住,而光明遍照。我所传的法门,就是要你能明心见性。你明心就无难事,见性就不知愁。明白本来的面目,才是明白佛法。这种法门是专讲出世的道理,而破除旁门左道外道的宗旨。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本来法也没有顿和渐的分别,可是对迷人就要教他渐修的法门,对智慧的人就可教他顿法。所以迷人就慢一点,根性利者就开悟快些。
什么叫顿教呢?我今对你们讲一点真话。真话不能讲多,讲少许你且不信,何况讲多呢?你更不信了。因为人不欢喜听真话真道理,也不欢喜真真实实的去修行,所以我没有法子为你们讲真法。我要等机会,好像今天机会到了,因讲到这首偈颂,道理就被揭晓了。
什么叫顿法?顿就是叫你断。断什么?断淫欲心。你能做得到了?你不相信吧!这一点,就是关键。要顿断无明,无明也就是淫欲心。断得了否?断不了你就不想听真法。你若能断,就得到顿教法门。渐是慢慢的,若断不了,不能放得下,这就变成渐了。聪明的人,我给你一点指示,你就断了。愚痴的人,还舍不得,放不下,说他不相信这是顿教。所以平常我不讲。你若相信,早就成佛了。就因为你不相信,所以到现在还拖泥带水在六道轮回里转。你愿意转就去转,谁也不能勉强你的。
迷和悟只是早晚的问题,你现在不断,将来成佛是一定要断的。你现在不想成佛,所以也就不想断。这个顿法就是见性门。你若能断淫欲心,就可明心见性。愚痴人不要对他讲,他不能明白的,即使你为他讲,他也不会相信的。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闇宅中,,常须生慧日’:
道理讲起来有千般、万般那么多。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这种烦恼、无明的。若合到根本的理上就是一个理,就是这个顿法,叫你顿断无明,而显法性。烦恼就像在黑暗的屋子里一样。你若有智慧,就像在光明太阳下照耀似的。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邪来,就是淫欲心来了,烦恼自然就生出。不要以为那是快乐,那正是烦恼的根本。正就是般若智慧,无明破了,烦恼就除去了。当邪正都没有,这就是无余涅槃。这里说的是邪正俱不用。有人说邪由它邪,正由它正,不管它吧!不管,那你仍在暗宅里。邪正俱不用——这是说已超过去了,已经是过来人,故邪的也没有,正的也不存。为何有正?就因邪才显正。为何有邪?就因有正才显邪。当邪正都没有了,这就是清净彻底的无余涅槃。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菩提觉性莫向外寻,因般若智慧自性本具。你一起心动念,就是妄念。本来清净无余涅槃是没有一切念,它是无意、无念、无妄的。无意就是戒具足,无念是定具足,无妄是慧具足,所以净心就在妄里,就像冰里就含水,水里也有冰的成分。但常修行正法,就会离开三障——业障、报障、烦恼障。业障即所造的业障碍著你。报障即你的身体受果报而障碍。烦恼障即所有的烦恼障碍住你。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世界人若想要修道的话,什么法门都可以成就道业,若你真正明白正法,则行住坐卧都可以修行,首先你要先见自己的过错,不要尽看人家的不对,好像照相镜子尽向外照,而不能自己回光返照。不应尽看人家的毛病,而不问问自己是否守五戒或起各种邪念妄心。若能常见自己过,就与道相应,而不违背道了。
这偈颂若常记得,则终身受用不尽。六祖大师说得太好了,又简单又明白,人人都容易了解。若能会意则对修道特别有帮助的。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色即是有形有相。就在有形有相的色里边,你若能明白、了悟,能断欲去爱而不著住到色相上,这自然就有道,不需要离开道而另外去找道。你若认识,而不被其所迷,这就是‘不相妨恼’。你若离开道而另外去找道,这又是头上安头。所谓‘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见到事而醒悟这事,这就叫出世,若见到这事,而生见惑,这就叫堕落。
得道,你在修什么道呢?即是从早到晚,所做所行都合法,不做邪鄙的事,这就是修道。你若离开日用而另外去找个道,那你始终也找不到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波波就是辛苦的意思,你辛辛苦苦一辈子,到老就后悔。这时自忖:‘唉!我把光阴都白白空过了,而惹得满怀懊悔。若我不喝那么多酒,怎会愚痴到这种地步呢?若我一生不赌钱,那怎会穷得这个样子!我这一生,若有人告诉我,说我也可以修行嘛!那么大概还不会到现在的境地。但因没遇到善知识,即使遇到也不认识。’即使善知识教你,你也当耳边风,不改自己的毛病习气。所以到头还自懊,自己后悔不已。
你想见真正的道,就要修行正当的,不要存邪,不要尽见人家的过错,尽给他人泼冷水,嫉妒障碍,就怕别人比自己好。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你若自己没有道心,不修道,尽做些黑暗见不得人的事,那就不是道。假使是真正的修道人,是不见世间人所有的过错。有的人说现在末法时代太坏了,已没有佛法,即使修行也不会证果。为什么你不证果呢?法本无末,是没有邪没有正的。你要是行持正法,就是正法时代。你要是不见世间过,看一切人都是佛,那你就是佛了。你要是看一切众生是魔,那你也就是魔了。所以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若见他人非’,就是见他人的不对。‘自非却是左’,若知道他人有过错,那你自己也就错了。你看佛:他看谁有过错了?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你不要跟著别人做错事,你若看他的‘非’,那你就自己参加一份而合股,你也就错了。他错了你不要错,你不要见他的错,而要存大慈大悲的心,对任何人都要有慈悲心,怜悯众生而发愿度之成佛。好像以前有一嬉皮,虽然他全身魔气,但他还拜佛,所以去年他说:我对他很有忍耐心。但今年我有两个徒弟就不能忍了,将他赶跑。本来我不同意这种情形,但既将他赶跑,也就算了。其实不应看他的过错,应用慈悲心对待他。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若将自己不对的心去除,那么烦恼就没有了。
憎爱不关心:憎就是讨厌。爱憎都是一种情。修道人要真正用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发愿度众生成佛,若众生不成佛我也不成佛。好像有人皈依,皈依之后要守规矩。信佛的人要和以前不一样,不然的话,人家会说:他信佛后仍是老样子。这样使旁人都不信佛。所以我发愿,凡皈依我的人,若不成佛,我就在这儿等著他成佛后,我才成佛。因我没有旁的办法,只有发愿等著你成佛。你们皈依之后,要快点修行,不要尽叫我等著。我等得时间太久,我也讨厌了,那时我就不等,算了。
长伸两脚卧:伸长两只脚睡觉,这正合懒人的口味。但这句不是教人去睡觉,这句是表示自由,表示一种无拘无束,无挂无碍,这才能远离颠倒,而得究竟涅槃。不要看六祖坛经‘长伸两脚卧’,就躺著睡觉去。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你要是想教化众生,自己就需要有方便权巧的法门,对什么众生就要说什么法,而不执著,不要令众生听法后生出疑惑心,这就是自己会运用自己的自性,而自己光明智慧的性现前。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什么叫佛法呢?佛法也就是世间法,世出世法也就是佛法。世间法是一般的法,而佛法是在世间而出世间的法,所以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一切的般若智慧。若离开世间去找菩提,这就好像要兔子生出犄角一样,到何处去找呢?是没有的。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你有正见,这就叫出世法。正见就是觉悟你的淫欲心应该把它断了;邪见就是认为可随顺欲念令其发展。这种邪知邪见淫欲心就叫世间法。当邪正都扫除净尽,此时菩提性宛然现前,而不需另外去找一个菩提性。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我现在所说的偈颂是顿悟的法门,是成佛的法门,这一段偈颂亦可名大法船。它能运载一切众生,从生死的此岸经烦恼中流而到涅槃的彼岸。你若是迷惑不明白,那要经很长的时间才能开悟;但若你能顿悟,将所有欲念都放下,那么,刹那间就开悟而真正认识了。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巍南有佛出世。
六祖大师又说:‘我现在在大梵寺里讲说顿教的法门,我亦发愿,愿法界众生,在讲这偈颂时,一起见性成佛。’当时韦刺史和官僚、道士、俗人等,听闻六祖大师说此无相颂后,均一一反省悔悟,并同时向六祖大师顶礼谢法,欢喜赞叹说:‘太好了!太好了!真想不到在此岭南獦獠的地方,竟有生佛出世!’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疑问品第三)
宣化上人主讲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七日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疑问品第三
一日韦刺吏。为师设大会斋。
第三章是疑问品,这是因为韦刺史对于达摩祖师说梁武帝没有功德,而产生疑问,故来请问六祖大师。
有一天韦刺史为六祖大师设大会斋,邀请所有的和尚、居士、道士、学者、官僚和一般善信来吃斋。做官的欢喜吃肉,但因韦刺史崇信佛法,故劝所有的人来吃斋。‘大’表示有很多人来参加,在中国有千僧斋,请一千个和尚来吃斋,千人中一定有个阿罗汉,所以供千僧斋就是供阿罗汉。但那个是阿罗汉?没有人知道,因为你若知道就只供阿罗汉而不供千僧了。我想这里不只千僧斋,也许万人斋都有。
此斋是给六祖大师请客,因六祖大师是出家人,不能请人来吃斋。在家人应供养出家人,而非由出家人供养在家人。前几天有香港来的居士,临走时我告诉她说:‘做居士的要供养三宝,不是要三宝来供养你。你做居士在佛教道场里,要发心来供养,而不可在道场里混混饭吃。做居士要护持三宝,而非叫三宝来护持居士。’她听后说:‘我这一生中,都没听过善知识对我说如此恳切的话,这真是给我一当头棒喝,我回去后一定要和以前不一样。’
韦刺史是六祖大师的皈依弟子,因他想要很多人来认识、信仰他的师父,所以以请客的方式邀大家来吃斋,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食色性也,人都欢喜吃好东西,吃得甜甜的忘不了后就要听听经。当人们初次来时不是为法而是为吃,吃过斋后再听法,发现法的味道比斋的味道更佳,故再也不跑了。
因韦刺史知人心如此,所以他为师设大会斋。他不是为他自己而说:看看我这居士供养三宝,而想出风头。那方式也许像现在竞选总统筹款一样;五百元一客,说:我们要修南华寺,故请吃斋化缘布施而修庙。因这大会斋一定是为造庙而请的,所以他才问梁武帝造寺度僧有什么功德的问题。
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斋毕,韦刺史恭敬地请六祖大师升法座,他代表一般老百姓来请法。他很恭敬严肃郑重其事而启问:‘弟子我听闻和尚说法,真不可思议。现在我心中有些小疑问,请大师大发慈悲,特地为我解说。’
六祖大师说:‘好啊!你有什么疑难的间题可即询问,我定为你解说。’
‘公’是写六祖坛经者,因尊敬韦刺史是位大官,所以叫公,中文此公字是最恭敬人的。当我的徒弟到台湾受戒时,见到老资格的比丘都尊称为‘公’。你‘公’一声他就很高兴,若不如此,他就觉得新戒都不恭敬他。
韦刺史问:‘和尚您所说的法,是不是和达摩大师所说的道理一样呢?’
大师答曰:‘是啊!我是讲达摩大师以心印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
韦刺史说:‘弟子闻达摩祖师最初从广州到南京,度化梁武帝时,武帝问:“我一生兴建寺庙度很多和尚出家,(那时皇帝最欢迎人出家,所有饮食住处他都供养,且皇帝恭敬你向你叩头,你看这有多好啊!)且又以国财布施穷人,供僧打斋供众,我这有什么功德呢?”’
你要知道梁武帝他是什么都要做第一,所以当他见到达摩祖师时,他不求了生脱死之法,而要达摩祖师赞叹他给他戴高帽子。他唯恐祖师不知他的功德——造寺度僧、布施设斋,于是他就自我介绍,说我在此地彼地造很多庙,所有庙里住著很多和尚,他们都是我一手成就而出家的,且我又广大布施供僧。我这个皇帝和他人不同,我这个皇帝是专做好事、做功德的。你看我有什么功德呢?你看,他不是想求法了生死,而是要炫耀自己的功德。好像某某大护法,到处对人说:‘你们知道我吗?我是护持佛教最有力量的,我所有钱都供养三宝了。’其实他去玩女人的钱比供养三宝多出几千万倍,但那却不讲,而只说他供养三宝,连玩女人的钱也都说供养三宝。唉!你说这颠倒不颠倒?这是真的,有人去花天酒地用了多少钱他不讲,但若只供养一块钱给三宝就到处宣扬。这些人必是梁武帝的徒弟,以为做功德后将来可以做皇帝。
达摩祖师听梁武帝这样地自我陶醉、自我介绍、自我炫耀功德、自我卖广告。但因达摩祖师是位圣人,他怎会说些拍马屁的话呢!若是普通人一听皇帝这样讲,就忙答说你有功德啊!你的功德是举世无双的。但达摩是位祖师,他怎会有这种恶意奉承的邪心?所以就说:‘没有功德,实实在在没有功德。’韦刺史说:‘弟子我不明白这道理,乞请上人为我解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六祖大师答说:‘是实实在在没有功德,你不要怀疑祖师所说的话。武帝心里不正当,他只知沽名钓誉,他不知有正法。所谓造寺度僧、布施设斋,这是种福田,不可以将福说是功德。功德是属于法身这方面,故修福并不是功德。’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六祖大师又说:‘什么是功呢?见性就是功,见你本来的自性,见你本有的光明妙性。当你有了功夫,就可以见性。譬如坐禅,初而勉强,久而自然,刚打坐时觉得腿痛腰酸,但当你将腿痛降服战胜,至腿不痛时这就是有功,腿仍痛时就没有功。什么叫见性呢?即见你本来的面目,但这要你自己寻找,我不能告诉你。我若告诉你了,这仍是从外边得来的。要你自性自悟才可,可是这要由善知识来印证你是否见性,而不能自封自是国王、菩萨。像以前来的嬉皮,吃毒药把脑袋弄昏了,便说自己是菩萨,这简直就是魔鬼。
平等就没有自私心,一切都平等,无私无偏,对任何人也不自私,而是平等待一切众生,大公无私。你能大公无私,这就有德行。你若念念能不滞塞,不执著,那么就能常见本性。就像六祖大师所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也就是真实的妙用,这就是功德。你不在自身找反向外驰求,说你造了很多庙,度了很多和尚,布施很多贫众,供养三宝僧人,这都是向外驰求。外边的是福,而不是功德,当自己功德圆满,就可像佛一样。
你内边心里头谦下不自满,这就是功,而不是说你看我比任何人都好,你看我有多大本领,你看我比任何人都精通佛法。若不能谦下,就没有功。故我们对任何人讲话都要和气些,不要像木头棒子似的,一句话就将人的头给打破了,这一句话比拿铁棍子打人还厉害,若能谦下就没有这不客气的情形发生。
你内心要谦下,看别人都比我好,不要自满,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好像一杯茶,倒满了还倒那就会向外流,那是没有用的,这叫满招损。谦受益,谦就是客气,那你就能得到利益。不是说你看我是最大、最第一、最聪明的。佛法不怕你不明白,就怕你不行,不明白不要紧,但不实行那是没有用的,故外行于礼是德。
自性可建立一切万法,一切万法都是由我自性建立的,这就是功。你自己心的本体离开妄念邪念,这就是德。你常回光返照,见自性常生般若的智慧,这就是功。你用般若智慧应用无方,变化无穷,且无所染著,不做不清净的事,这便是德。因法身是由功德所成就的。你有功德法身也就有成就,假使你想建立功德和法身,就要依我所说的道理去做,这才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若想修功德的人,心里要不轻慢人。不论人或是畜生,只要是众生,就要不轻慢,像常不轻菩萨见到人就向人叩头,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所以他自己也成佛了。常不轻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这是他在过去生中所行的菩萨道。
且要普遍恭敬一切众生。心若常轻慢人,嫉妒旁人,怕旁人比我好,怕旁人比我聪明。吾我不断,将自己看得很大,像前边所讲的,你看我多大,现在是没有皇帝做,若有的话那一定是我的,你们都没有份,因为我比你们都聪明,我可以支配你们,你们不能支配我,故总有个‘吾、我’存在。吾我不断,不是有个吾,就是有个我,这两个自己总是放不下,那就没有功了,就因你太自满的缘故。
且你自己也不真实去修行,故自性就虚妄不实。自己本来都不实在,到底自己是个真的或假的都不知道,这就叫自性虚妄。不实就是自己不相信自己,像我叫你不要喝酒,你怎么又喝了呢?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而搞出一些毛病来,这就叫自性虚妄。自己不认识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因你没有德行,缺德之故。为什么缺德呢?就因吾我自大,把自己看得太大了,甚至把自己比作佛,好像某某人说某某法师是开悟的,但我和他是一样的。他自己不说他开悟,却说某某法师开悟,而他和道开悟的法师是一样。那就是自我介绍说我开悟了,这就是吾我自大,绝对没有功德的。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会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善知识,什么是功呢?即你念念存著正念且不间断,念念修行不停止,久而久之就有功了,所谓初而勉强,久而自然。你心里能常行平等率直,而没有一切委曲相,这就是德。你自己修自己的自性,即是在未见性之前就要自己修性。修性即是不生烦恼,谁打你就当撞到墙一样,谁骂你就当他在唱歌,或认为他在说外国语,像人仰天而唾还反唾在自己脸上。他骂你,你不当一回事,那就等于他自己骂自己一样的。你说若打我,我身痛那怎可不还报呢?这就像在晚间没有灯而一头撞在墙上,那你是否对墙打几搴呢?若打几拳反把你的手弄得更痛。你要是不理它,就像弥勒菩萨所说的: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在我面上,凭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你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这多妙!可是不容易做到,这妙中宝不是随便可得到的。
自修性就是不发脾气,自修身就是不做坏事,没有欲心、贪心、嗔心、痴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是修身,也就是德。
善知识,功德是从你自己本身去找,而非向外驰求,不是布施供养三宝便说你有功德了。那没有功德,而只有福。所以福德和功德是有分别的。福德是由你造福业而将来受福报,而功德是你直下承当,当时就得到好处。武帝不懂真正的道理,而非我达摩祖师不讲道理说实无功德。当时达摩祖师本想救度梁武帝,但因武帝自视太大,以为自己是位皇帝,已有无量的功德。菩提达摩想破他这种执著,就说他没有功德。武帝一听就不欢喜,而不睬达摩祖师。即使达摩祖师再讲什么法,他也不听,所以达摩祖师就走了。果然过了一段时期,梁武帝被饿死了。若说他有功德,那怎会饿死呢?本来达摩祖师想挽救不叫他饿死,令他生觉悟的心,可惜梁武帝的吾我太大了,所以达摩祖师也不能救他。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刺史韦璩又问:弟子我常见出家人和在家人,念无量光佛、无量寿佛,他们都发愿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我现请大和尚说一说,能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呢?我愿大和尚为我破此疑惑。
韦刺史他请问这个问题,并非他自己真正不明白,而是因有一般人对这法门不明了,他们以修念佛法门而来毁谤禅宗,说他们吃饱了就坐在那里,那到底是在用什么功呢?无非是用懒功罢了,不如念念南无阿弥陀佛而能生西方极乐世界好些,念佛的人就这样毁谤坐禅的人。
而坐禅的人就反击说: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在没有阿弥陀佛时,人又念那一个佛呢?
就这样念佛与参禅互相毁谤攻击,而使人不知那一个是正确的。因这种关系,故韦刺史请问六祖大师。
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干。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舍卫国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丰德,因人有五欲财宝之丰故名。它具足财、色、名、食、睡五欲,且人有多闻解脱之德,多闻即读书很多且不执著。
在丰德城中,佛说经文能引度教化众生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经文说得很明白,说极乐世界去此不远。若照有形相里数说有十万八千。本来弥陀经上说过十万亿佛土而非十万八千,不过六祖大师因对治当时人的偏见,所以说十万八千。十万亿佛土不止十万八千里,而是很多很多。若往自性上说就是十恶八邪,十恶即是身三恶——杀生、偷盗、邪淫;意三恶——贪心、嗔心、痴心(邪见);口占四恶,是最坏的,即绮语——说不清净、污浊的话,专谈男女的问题;妄言——讲大话、撒谎;恶口——即是骂人;两舌——专门挑拨离间、搬弄是非。
八邪就是八正道的反面,即是邪语、邪见、邪思惟、邪业、邪命、邪精进(又叫邪方便)、邪念、邪定。十恶八邪就是十万八千里路。说西方极乐世界远是为普通下根的人说的。说十恶八邪离我们自性不远,这是为有智慧人说的。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人有两种,这并不是指白种人和黄种人,而是指有智慧的人和愚痴的人。可是法没有两种法,无论是有智慧或愚痴的人,都修这种法,故说法无两般。
迷和悟是不同的,但见解有迟有速。迷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有智慧开悟的人就自净其心,所以说当心里清净那就是极乐世界。你若明白了,那极乐世界当下就是,并非十万佛土那么远。若你不明白,那就不知有多少亿佛土那么远,所以说:
‘迷时千卷少,悟后一字多。’
迷时又研究这个经典那个经典,但也不明了,若真正觉悟了,不要说研究一切经典,甚至一个字都是多余的。但这要真明白才算,而不能冒充明白,说我不用看经念佛,其实那是懒虫在作怪。有某人对我说:‘我从前看了很多书,那都错了,我现在什么书也不看。’言下表示他已成佛,故什么都不需要了——这简直是愚痴到极点!根本什么都不明白而冒充明白,就像‘凉水泡茶,硬冲’,用凉水来冲茶那根本冲不开的。所以啊!世界上奇奇怪怪的人多得很。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这段文六祖大师所说的意思是:无论你是在东方或在西方,必须要不造罪业。你若要造业,则那一方也不可以往生,会生到饿鬼方、畜生方、地狱方去。所以你若修念佛而想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要修善。就是修禅宗也要修善,不修善不做功德是不能成就你的道行。
使君!六祖大师叫韦刺史,说东方人只要心里清净,即没有杂念、自私心、自利心、嫉妒障碍心、贪心、嗔心、痴心,若没有一切的邪念,这就是无罪。
虽然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如果他心里不净,也是有罪的。但这是个比喻,大家不要认为六祖大师说西方人若心不净亦有愆。要知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跟我们这娑婆世界的人不同,他们根本不需要自净其心,因他心本来就是净,而没有贪、嗔、痴,没有三恶道,所以此段只是个比喻,不要以六祖坛经为据,说西方人心也不净,要知西方人心没有净也没有不净的分别。
六祖大师又作一譬喻说:你要是执著东方人一定要念佛求生西方,那么,西方人造罪念佛,又求生到那个国家呢?这只是个比喻,根本西方人不会造罪业,不过六祖大师为要破人的执著,就故意这样讲。如果你在东方念佛,想生西方,就先要没有罪。你要是有罪,那不只西方,那一方也到不了。你在的那个方向就是地狱。所以六祖大师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难道去极乐世界?所以啊!不要这么执著。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干。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凡夫俗子不知修自性,不知自己先自净其心就是净土,于是发愿要生东方,要生西方。但开悟的人无论在何处都是一样的,他是随遇而安,在什么地方也没有分别。所以佛常说随所住处恒安乐。
使君你啊!若心地没有不善的地方,而只存善心,那西方离此不远。你要是尽怀不善的心,常做不善的事,就是念佛想往生也到不了的。
今劝善知识,要先去除十恶不做,就是行十万里路。后除八邪,就是过八千里路。你若念念见自本性,常行事公平正直,那么,到西方极乐就如一弹指那么短的时间,便会看到阿弥陀佛。
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使君!你做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你看人就不敢做十善,说我一做善就会有魔障,但他反而不怕做恶会有魔障,因为恶就是魔做的,所以也不怕做恶。唉!人就是那么颠倒!
你若不断十恶的心,则你浑身都是罪业,从头到脚每根汗毛都带著一大堆罪业,那你怎可到西方呢?那个佛会来迎接你呢?你做善事,即使不求生西方也会生的。你若不做善事,而想求生西方,那也生不了。因为你有罪业将你绑著,虽说带业往生,只是这样讲罢了,还需要你自净其心才可以。所以说那个佛会接你这个尽造罪的罪人呢?
你若明白自性无生的顿法,那你就会很快看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若不悟自心,又不做善事,面光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路程就遥远得很,没有法子到得了。
我惠能(六祖大师自称)说我和诸位在刹那间,将西方移到这个地方来,使每个人都能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们愿不愿见呢?大家一听说可见到西方极乐世界,都生出贪心来,于是就叩头顶礼说:若在此处可见,那我们何必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我们现愿和尚您大发慈悲,使西方极乐世界现出来,给我们大家看一看。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六祖大师说要将西方极乐世界搬到眼前,我昨天也答应将西方极乐世界搬到佛教讲堂来,但搬要费很多手续和麻烦,故现在我们就地取材,不要搬了,而将我们本身变为极乐世界就最好了!
六祖大师说:各位,在你自己色身就是极乐世界。你心净则佛土净,佛土净就是快乐。心净就是没有一切的染污法,即使在染污上也会变成清净,而不被染污法所转,故说自己的色身是城。
‘外有五门,内有意门’:五门是指眼耳鼻舌身。内有意门,内有意念,它有开有合,意念有时想,有时又不想。人心就譬如地,就是极乐世界的黄金为地,性就是国王,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住在自心里边,当性明白了,你知自性是存在的,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这也就等于王在这里一样。当性去了,王也就没有。你能明心见性,这就是弥陀现前。当自性在身上时,身心也就存在;若当自性走了,身心也就坏了。要知佛是向自性里修,自心是佛,自性是佛,要在自性上用功夫,那才能成佛,而莫向身外驰求。自性就是佛性,佛性也就是自性,自性和佛性是无二无别的,所以你若想成佛就必须在自性里用功夫,就是自净其意,自净其心,要将所有的习气毛病去除,若不除自己的十恶八邪和毛病,而想成佛无有是处, |
|
|
|
|
|
|
|
地板
樓主 |
發表於 2017-9-15 08:17:30
|
只看該作者
故说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昔。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人我是须弥。贪欲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你不明白自己的自性,迷失了自性,忘了你的自性,这就是众生。若自性觉悟,觉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断恶修善,这就是佛。能行慈悲法、存慈悲心,这就是学观音菩萨。有次我的徒弟对我说:‘慈悲对我来讲是很新奇的,以前我不知道这慈悲的意思。’我想不但是我的徒弟不明白,很多其他的西方人对慈悲都很生疏的。为什么呢?因他们不讲慈悲,所以就对面不认识观世音菩萨。若想要认识观世音善萨,就要去行慈悲法,因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慈悲能给他人快乐,这个乐是真正的快乐,而非世间的娱乐如赌钱、看跑马、跳舞等。能真正觉悟再不做糊涂事,这才是真正的快乐,所谓:断无明显法性即是。
什么叫大势至菩萨呢?就是喜舍,欢喜布施。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四无量心,你若能慈悲喜舍,这就是学大势至菩萨。
你能自净其意,自净其心,返本还原到如来藏性,见本妙明心,真明觉性,这就是释迦牟尼佛,也就是能仁寂然。
若你能以公平正直,没有一点偏私,对任何人都是大慈平等,这就是阿弥陀佛的行为。这都是比喻,你不要以为平直就是阿弥陀佛。不要生出执著来,听经闻法就怕有执箸,不要说我听法师说平直就是阿弥陀佛,那你把弥陀佛形容得太没价值了。你能心里平直这就是阿弥陀佛的行为。你说这是六祖讲的,这有什么不可信的呢?六祖几时讲的,我怎没听见呢?
‘人我是须弥’:有人有我这就有须弥山。人有人的相,我有我的相;人有人的架子,我有我的架子。这架子有须弥山那么高。须弥翻译为妙高,妙高不知它有多高,因它太妙了,所以人贡高我慢就是须弥。在前边的平直和这里的须弥都是比喻。这是叫你在自性上就见阿弥陀佛,在自性上就见一切的毛病。
‘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你有邪心就如大海水,你有烦恼就是海水里生出波浪。小波浪就很平静没有声音,大波浪冲起有十几丈高,能将大轮船卷到海底去。就像人烦恼大了,能将智慧光明遮盖,所以我们要小心点,不要生烦恼。
‘毒害是恶龙’:有了波浪就会发生危险,这就是毒害。毒害就是恶龙,所以龙宫的恶龙要请客时,就卷起一大波浪,将船上所有人都请到龙宫去赴宴喝龙酒。
‘虚妄是鬼神’:一般人说:‘我不信有鬼,我不信有神,因我看不见。’根本不要看见,因它就是虚妄的嘛!你看它做什么?即使看见也是虚妄的。鬼是不能用手抓,你见到好像有个形像,而用手一抓它是的确在那儿,因它只是一个影,是虚妄的,而不是实在的。
我告诉你们如何看鬼看神,鬼是黑色、黑影子,因它属阴之故。神是白色的,属阳。你看时是有那形像,但视之可见,取之不可得,故它们是虚妄的。
‘尘劳是鱼鳖’:尘劳在我们自性就是鱼鳖虾蟹。我对你们讲经讲这么久都没告诉你们说贪嗔是地狱,这不是说贪嗔是地狱,而是说当你有贪心有嗔心就一定会下地狱,因现已种了下地狱的种子——贪心嗔心,那将来一定会下地狱的。
‘愚痴是畜生’:我常对你们讲经说那人像猪似的愚痴。有人说猪很聪明,说它知道除吃东西、睡觉外什么也不做,说它什么也不做就是聪明。所以有人要学猪,一天到晚吃完了就睡,睡完了就吃,到时候就给人宰杀而被人吃。
所以说愚痴就是畜生,你想畜生的一生有何意义呢?但虽没意义它也愿意活著,如杀猪时它就吱吱哇哇的叫说:‘我不愿意死啊!’它虽这样哀求,但因人不懂它的言语,故不明白。若你能懂它的语言,就会生出慈悲心来不杀它。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销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各位善知识,你若能常行十善道,那你就可到天堂去。能除去人见我见,那须弥山也会崩倒。去除邪知邪见的心,那海水也会干竭。当没有烦恼时,波浪也消灭了。我前边曾讲过,那小波浪就是人心里一念一念微细的念头。你不觉得它有波浪,但实际上它是存在的。而大波浪就是烦恼,小波浪是那微细的无明,在你心里就是水波浪,就是前念已灭,后念又至。你若要没有波浪就要去除无明。一有无明就有贪嗔痴此三毒。为何你有贪心呢?就因无明支使你。它说:‘我要这样东西,赶快给我弄来’,那贪心就为它找来,财和色亦是如此。若它得不到,就发脾气,像我有一位徒弟说:‘我想什么就要有什么,为什么我没有?’这都因无明作怪,就发起脾气而生波浪了。小波浪还不要紧,当生大波浪时,龙王就要开宴会请你作客了。
毒害心忘了,不害人,那内心鱼龙就没有了。因为龙会喷毒气,人一中此毒就会死的。
自己心地上就是觉性如来,放大光明生出大智慧,则外照六门清净——眼见色不为色尘所转,耳听声不为声尘所转,鼻嗅香不被香尘所转,舌尝味不为味尘所转,身觉触不被触尘所转,意缘法不为法尘所转。当六根门头都清净了,就能破六欲诸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其实六欲诸天就是你的眼耳鼻舌声意。当六根都清净时,六欲诸天就破了,因六欲诸天的种子和因,就在眼耳鼻舌声意里。眼欢喜美色,就生到天上,因天女很美丽。耳听声,想我若生到天上就可天天听音乐,那比人间的吉他、小提琴、大提琴都悦耳。当你的耳不被声尘所转时,就将六欲天破了,乃至于鼻、舌、身、意都是一样的。
有人问:‘当六欲天破了,那地球会不会坏呢?’
答曰:‘连虚空都没有了,怎会有地球呢?’
又问:‘那我在什么地方啊!’
答曰:‘在虚空里最好啦!不必回来了。’
自性回光返照,叫你觉察、觉悟、觉性如来,则三毒——贪嗔痴消灭,那地狱所有一切的罪业都消灭。如何消灭呢?因你没有三毒,没有无明,则一切罪障同时消除,此时就悟得罪性本空。但这先要破无明才会空的。内里光明外边也光明,内外无障碍,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是没有三恶道,没有一切的障碍。现在你能内外明彻,三毒消灭,三障销除,这就是极乐世界。所以我头先说不必费手续,当下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但你若不这样修行,那怎能到彼岸呢?离得这么远,就是坐火箭到月球都要好几天才到,更何况西方极乐世界要经十万亿佛土,那比月球远上百千万万倍都不止呢!怎么去呢?最主要是自净其心。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大众听六祖大师这样一说,大家都知道原来自己的身体而自己不会用,自己没有认识自己本身就是极乐世界。这时大家都见性了,于是一起叩头顶礼,且赞叹地说:真是好得很啊!真是从来没有听到这么妙的佛法,这真是不可思议。大家就说:‘我们普遍发愿,愿法界众生,谁听到这个法,就同时开悟,同时证果。’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六祖大师又说:‘各位善知识,若想修行,在家也可以,不一定要在寺里。’为什么六祖大师要这样说呢?他是现身说法,他原来在没有出家前,与猎人住了十五年,在此期间他都用功修行,所以他说不由在寺。
在家人能修行,就如同东方人有善心。出家而不修行,就如西方人心恶。这里都是比喻,不要以为西方人心恶。你但自净其心,这就是自性的净土。
韦刺史又问:‘在家人怎样修行呢?我愿和尚您教授我。’
大师说:‘我现与你们大家说一无相颂,你们就照这方法去修行,那就和我常常住在一起没有分别。假如你不照这偈颂去修行,即使出家剃去须发,那于道又有什么益处呢?故说:道是行的,不行何用道?德是做的,不做那有德?必须要依照方法去修行,才会得到益处。’
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本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心平何劳持戒’:平就是没有贪嗔痴。为何你要持戒,就因有贪嗔痴三毒。若能守持戒律,就不被三毒所害。若心平了,就是心里没有波浪,没有波浪就是没有无明。没有无明,那又何必辛辛苦苦持戒律呢?
‘行直何用修禅’:行为能公平正直,这就是禅,禅也就是叫你除去一切毛病习气。所以有的人说心平何劳持戒,我就不持戒了,但你心到底有没有平呢?他不管心有没有平,就先要不持戒,你要心平了才可不持戒,若心没平怎可不持戒呢?如果骗人说我心平了,但做起事来最不公道,又自私又自利又小气又嫉妒障碍,这种人心怎会平呢?
‘恩则孝养父母’:谈到报恩就要孝养父母,因父母生育之恩如山高海深,所以要尽孝道来供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如父母爱子女,这就是慈悲怜悯,这就属于义。
‘让则尊卑和睦’:互相谦让则尊卑和睦,把尊卑都看得很平等,和和睦睦,则没有争执纠纷发生。
‘忍则众恶无喧’:忍就是不要在背后说人的坏话或人的私处,不要专门去破坏人,嫉妒障碍人,乱造谣言破坏人的清修和名誉。人应隐恶扬善,不应隐善扬恶,这样则一切和平安宁。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古来中国取火是在木头里钻而取火,钻木取火和淤泥生莲,这是说你不一定要出家,若能将欲心断了,在家也一样是可以有成就的。若有人来劝导你,指出你的错处,这是你的善知识。像你有疾病,所吃的药虽非常苦,但对你的病却是有所助益的。故说‘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像做师父的就常挑徒弟的过错:‘你不要懒惰!不要贪睡!’这在一般人就说:为何时常管著我呢?尤其是美国人,自由惯了,不愿听人的指挥,总是唯我独尊,说:‘不论我好不好,我就不要听人家的,我只要听自己,即使我是个木头不懂事,我也要听我自己的,我要独立。’我知道这是美国人的思想,不愿意听逆耳的话。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你若能改过,就必生智慧,若不改过这就是愚痴。你若一味护短,有了毛病,总怕人说,且为自己作辩护律师,即使别人指出你的毛病了,还不承认,这种徒弟我见得太多了,他以为可以来骗我呢?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日常所行所做要常饶益众生,要对人有所助益,不要尽对自己有好处。要知成佛不是说我布施多少万块钱,买个佛来做,这要你自己修行才可。而菩提觉性、觉道,是向内心去找,你怎可向外去找玄妙呢?你若听我的话依教修行,那天堂就在眼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六祖大师又说:‘各位善知识,你们切记切记,总要依偈来修行,各人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能明心见性,才能直成佛道。这个法是谁也不能替代谁,谁也不能等著谁。你要知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你要自己去用功,大家现各回家自己用功去、修行去、自净其心去。我现回曹溪南华寺。你们大家若有什么疑问,可以快来询问。’
这时韦刺史官僚、善男信女,个个都开悟,信受奉行。你不要管他们如何开悟,你也要想办法开悟才算。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定慧品第四)
宣化上人主讲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七日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定慧品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闇。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定是由戒而生,由定才能发慧,所以戒定慧是三无漏学。能持戒也可得到无漏,能修定也可得到无漏,能发慧也可得到无漏。故想要得定,先要持戒。如何做呢?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六祖大师开示一切众生说:各位善知识,我这个顿教法门,是以定慧为根本为基础的。你们各位既然是善知识,就不要执迷不信,不要执著说定慧是分别二个的。要知定慧是一体,定就是慧,慧就是定,虽有两个名相,但它本体是一个而不是两个。怎样讲呢?定是慧的本体,而慧是定的运用。由定能发出智慧来。在智慧现前之时,定就在智慧里包著。在禅定之时慧就在定里。所以若能认识这个道理——定慧一体,但用途各殊,这就是定慧平等,定慧同体。
各位修道的人,不要说先要有定才发出智慧,或是先要有智慧才发出定力,而说定慧有所分别。心若存此种见解,就会以为定慧是两个的。若嘴里尽说好话,
但内却心存不善,尽是嫉妒人、障碍人,贡高我慢、邪知邪见、贪嗔痴——像这样定慧,只是空谈。
若内心和口里所说的都是善,内外一样,表里一致,心口如一,这就是定慧均等。要自己明白而自己去修行,这不是在口头上讲争论的话,叫旁人知道我有修行,或者自卖广告,叫旁人知我名誉最好。
若争先后,说一定要先定后慧,或先慧后定,凡是争论这种道理,就是愚痴的凡夫,所谓:‘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不能得三昧,就无定,那也就无慧了。
若胜负之心没有断,就会时存著我执和法执。若我执、法执不断,就不能离开四相。因有个我执,就有个人执,有个人执,就有众生执,有个众生执就会生出寿者执来。不能离开这四种执箸,就生出四相来了。
善知识,定慧好像什么样子呢?现举一比喻:定慧就好像灯和光。有灯就有光,有光就有灯,没有灯就没有光,没有光也就没有灯,灯和光虽说是两种,其实是一体的。灯是光的本体,而光是灯的用,灯有什么用呢?即是有光。名字虽然有二个,但它的本体则是一个,定慧这种佛法也和灯光是同样的道理。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六祖大师对大众说:一行三昧就是在所有地方,行是直心,住也是直心,坐也是直心,卧也是直心。所有言行动作,在一切时一切处,时时行直心,不用弯曲心。就像维摩经上说:‘直心就是道场,直心就是极乐世界的净土。’切记不要口里说直,但在行为上却谄媚人,怎样叫谄媚人呢?就是看到人有钱,讲话就扬起头来,阿谀的笑箸说:‘你来了,我真欢迎你。’其实他心里只是欢迎这个钱,而非欢迎这个人。曲就是心不直,弯弯曲曲。口里说要直心,要一行三昧,但行为却不正直。
要行直心是道场,你要用直心来处理一切事,对一切法不要生出执著来。迷人、愚痴的人著住到法相,生出法执,执著一行三昧,他说:‘我常坐著不动,也不打妄想,这就是一行三昧,这就是定了。’若是这样来解释的话,就是没有知觉性,和草木是一样。这种解法完全错了,而且是障道的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谁摩诘诃。
什么叫道呢?道应该通达无碍,州流不息的,为什么把它滞塞停止了呢?你将心停止而变成槁木死灰,那是没有什么用的。所以当心无所著住时,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著于空,不著于有,不著于法。当著到法上就著到有,著到空上就落于空妄了。所以要没有法执空执和我执,这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当无所住时,道才是流通。心若执著到法上,说我常坐不动,这就如作茧自缚,自己将自己绑上,把自己弄得不自由了。若说常坐不动是一行三昧,这就像舍利弗在林中打坐不动,却被维摩居士诃斥他一顿说:‘你这样坐著有什么用啊?像死人似的,不是真正入定。’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有人教人打坐,看自己的心,观静是个什么样子,不动不起,从此处便有功夫了。迷人不懂这个道理,说坐在此处不动,就会有功夫,有禅了,随著生出执著而成了一种颠狂。像以前有很多人到这地方来,自称说开悟了。唉!也不知道他怎么开悟,而他自己却相信已开悟,这就是便执成颠。像这一类的人多得很呢!且辗转传授,你给我印证说这样就是开悟,他也给你印证说这样就是开悟,其实这是大错而特错了。你看,在中国唐代时佛教里就有这些口头禅、假祖师,难怪美国现有很多这一类的人。话说回来,有这一班冒充开悟的,将来就有真开悟者,因为冒充开悟的是给真开悟的作先锋。因本来人人都不知什么叫开悟,现有人冒充自称说开悟了,就去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是怎样子。忽然间来个真正开悟的,人家却不相信了,以为真开悟和冒充开悟是一样。你们现在修行想要开悟,将来也会受到这些冒牌的影响。若是让我说,即使开悟了也不要说开悟,这是最好的方法。
在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真真假,假假真。你真的旁人说你是假的,你假的旁人却说你是真的,所以啊!你也不要说真也不要说假,让他自己去认识。
未开悟的人自称说已开悟,而你已经开悟了却说自己没开悟,那就和没有开悟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因开悟的人不用自我介绍,说我开悟了,我和某人已开悟的是一样的,表示我也是开悟。不必这样,因开悟和不开悟是一样没有分别,不要挂著假名。开悟你是个人,不开悟你也是个人,开悟和未开悟均可成佛,只是早晚时间的问题,所以不要挂这个招牌,让大家认识你。没有人认识是最好,这是直心是道场。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六祖大师又对大家讲法,开示说:‘各位善知识!本来真正的佛教,没有顿法和渐法的区别,不过人的根性有聪明有愚痴。迷人是一点一点修成的,而开悟的人是顿断一切的尘劳,顿断一切的妄想,顿断一切的习气毛病,他自己认识自己的本心,自见本性。明心见性到成功时,是没有分别的,所以假立出一个顿教渐教,这只不过是假名而已。’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继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我所传的顿教法门,从释迦牟尼佛到现在,是以无所念为宗,无相为本体,无住为基础。什么叫无相呢?就是在相上而离开这个相。无念就是在念上不著住念。无住就是人的本性。在这世间上不论是善、恶、好、丑,乃至于有冤有仇,或有亲戚的关系,或是因言语说话刺激而彼此引起攻击,互相欺骗和争夺,应将这些问题都当作空的而没有执著,不要想报仇或伤害他人。念念之中,不再去追想过去的事。若你总是回想前念,现在的念和未来的念,念念相续如水波浪,这就是自己用绳子把自己给绑上,将自己拴在一个地方,而得不到自由。你若在一切法上,念念不执著,这就是没有束缚,就是以无所住为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外边离开一切诸相,这就叫‘无相’。能离开一切诸相,这就是法本体清净的妙体,所以这就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在任何的境界上,心里也不染著,这就叫‘无念’。在自己清净念上,常能离开一切境,不在境上生出种种的心,回忆种种的境界。假使你认为百物都不想,一切念都除尽,这对不对呢?这又错了,所以说:‘著相头头错,无为又落空’。这怎么办呢?在这个地方是很难办的,若你能办到,这就是无念。
一念断了没有了,岂不就死了?因没有念就是死了。可是,在这地方死了,又到旁的地方托生去,这是大错特错的想法。想要修道的人,在这处要特别注意思索。假使不识法的真义,自己错了还可以,若叫其他人跟著你错,那就不可原谅。你自己愚痴,不但没有认识自己的心性,且反过来毁谤佛经说佛经讲错了。正因为世人愚蠢无知,所以古德要立‘无念’作为学佛的宗旨。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为什么要立‘无念’为宗呢?就因为有一种人,口里说自己见性,自己开悟了,这种愚痴的人,在境界上生出种种的念,在念上又生出种种的邪见,所以一切的尘劳妄想,都从此生出来。其实,自己的清净本源,妙明觉性,本来一个法也没有,它是清净湛圆、妙明真心,本来无一物的。假设有所得的话,则妄说祸福而诈骗人的钱财,这种都是尘劳邪见。所以此法门要立无念为宗旨。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姒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现我再为你们讲无念、无相、无住。你若能无念也就无相,能无相也就无住了。无念也就无生,无相也就无灭,无住——本来就没有生灭,也没有是也没有非。无念、无相、无住也就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男、无女。念就是个邪念,当邪念都没有了那怎会有男女,这个沬真是妙。若无相,根本没有个我相,那谁又生出淫欲心呢?淫欲心就是念,没有个‘念’也就没有淫欲心,没有淫欲心就没有我相,就根本无所著住了。当没有所执著时,你说这是不是真正的自由呢?是不是得到解脱呢?所以无相、无念、无住,也就是无动、无静、无是、无非、无男、无女、无善、无恶,这真是妙到极点!你要往深的去研究,就可受用无穷。
六祖大师又说:各位善知识,我讲这个‘无’,是没有什么呢?这个‘念’,是念什么东西啊?‘无’就是没有两个相,不但没有两个相,连一个相也没有,无诸尘劳之心,尘劳之心就是指不正确的心,也就是邪心,邪心也就是欲心。
什么叫念呢?念即要念真如自性,但什么是真如自性呢?即本来就有的性,也就是如来藏性,也就是佛性。真如就是念的本体,而念就是真如的运用。有人说,那无念也就没有真如了。你要知道无念也就是无二相,而教你念真如,不要忘了,真如是你自己的本性,而自己本性是清清净净,无所染的。
真如自性的念,是个真念,这不是眼、耳、鼻、舌所生出的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也就是性王,也就是前边所讲的,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所以说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真如本体,虽起了这个念,在六根门头虽有见闻觉知但不执著,因为你没有邪念,就不著到万境上。真如自性常自在,所以经上说为什么能善于分别诸法的相?因这就是真如的用。能分别诸法相而不著于万境,故在第一义而不动。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坐禅品第五)
宣化上人主讲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七日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坐禅品第五
禅,不一定限于默然静坐,而是行住坐卧都有禅,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会用功的人,不仅限于静坐时才用功,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用功。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大师开示大众说:坐禅原是不著于心,也不需要著于清净。为什么呢?若著住到心上,就有两个心。若著到净上,就有两个净。也不是说我总坐著不动。你若著到心上,就有两个心,这就成了妄心,应知心本来是幻化不实,不是真心,故你就不应著住它。
人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既然是清净的,你为什么要著到净上呢?若著到净上,就有两种净,即有真有妄了。因为有个妄念的缘故,就把真如自性遮盖住。若你没有妄想,就能还复清净本来的面目。如果你生出心而著到境上,在本来清净上头上安头,又生出一个净来,这就是一个妄,这就不是本来清净的本体了。可是这个妄本来没有一个地方,若你著到妄或净上这就错了。这就是头上安头。
什么叫清净呢?它本是无形无相的,而你却立出一个净形相来,观净而著到净上,说这是功夫。有这种的见地,便是障碍自己的本性,而被净所绑住。因你已著到净上,这也是一种执著。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所谓修不动,不动什么呢?不是叫你坐在那儿不动,而是在动中修不动,在日用中不动。见一切人时,不要看人的是非,尽分别人的善恶,尽找人的过错,这才是自性真正不动。
迷人身虽不动,但一开口就随便讲他人的是非、长短、好坏,这种的行为是与道相违背的。你再要著心、著净,这就是障道法。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什么叫‘坐禅’呢?在这个法门里,是无所障碍,对外一切好、坏境界,心念均不被其所动摇,这个名字就叫‘坐’。并不是一定要坐在那个地方,才叫坐。你能内里见到自性而不摇不动,这就叫‘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什么叫禅定?即外不执著一切的相,而心里不乱打妄想,不起杂念,这就是定。若外边著相,那么里边就没有定了。若外边不著住一切相,心就不乱。本来自己的灵明觉性是自然清净,自己会生出定来的,但你就因见著这种境界,而执著到这种境界,回忆这种境界,故心就乱了。若你能在外边见一切境界而心里不乱,这就是真正的定。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外边离开一切相,这就叫‘禅’;而心里边不乱,这就是‘定’。外边有禅,内里有定,这就是真正的禅定。在维摩经上说:即刻豁然贯通,明白自己的本心。梵网经说:我本来的自性,原是清净的。
善知识,在每一念中,自见本性是清净的。故自己修,自己行,自然就可成就佛道了。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忏悔品第六)
宣化上人主讲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七日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忏悔品第六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这个时候,六祖大师在南华寺见广州和韶关(即曲江),和全国四面八方知识人士和老百姓,纷纷云集到山中请法。所以就升上法座,登台说法:各方来的诸善知识,修坐禅的心地法门,要从自性中修起。无论在何时,念念都要存正念,莫存邪念,有正念就是自净其心了。此法门要你自己修自己行,旁人不能替代,要见自己的法身——即自性,你要见自己心里的真佛,自己度脱自己,自己守持戒律,这样才不辜负各位千里迢迢,来到此山。
既然大家都从远方来,聚会在此,我们都是很有缘,都是多生多劫种下善缘,今生才会聚在一起。现你们每个人都胡跪(即右膝著地)。我先传给你们自性法身五分香,然后再授与无相忏悔,所以你们各各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第一戒香,就是自己心里没有一切的是非,没有一切的善恶,没有嫉妒心。你欲持戒,就要没有嫉妒心,没有贪心、嗔心,没有劫害,而且没有土匪打劫害人的事,这就是戒香。
第二定香,就是观看一切善恶境界,心里不动摇,这就是定香。
第三智慧香,即是自己不要障碍自己,不要自己对自己过不去,要常用智慧灼破无明,观照自性,诸恶不作。可是要广修众善,而心不执著。像梁武帝问达摩祖师说:‘我造寺、度僧、布施、供养有什么功德呢?’这就是有所执著,他执著说他有功德。你若做善事,做完要把它忘了,不要说我布施伍佰元、一仟元,而觉得自己功德很大,大得将天都顶破了,几乎要跑到三十三天上去。你若有这样的思想,就没有智慧,这就和梁武帝一样。对父母师长上辈,必须要恭恭敬敬,体念慈悲下面的人,周济怜悯孤儿、寡妇等辈。这就是智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
第四解脱香,就是没有攀缘心,若有所攀缘,就是没有放下,总想著这件事,这就是邪念,而不能得到解脱。不思善也不思恶,完全能自在而无所障碍,这就是解脱香。
第五是解脱知见香,即不攀缘善也不攀缘恶,但也不可执著到空上而顽守空寂。不可说我就坐在这个地方,什么也不学,这就空了。其实这是顽空,毫无用处,好像皮球里也是空,但那个空什么用也没有。这个耽空守寂的境界,也就和皮球里的空一样。这是顽空,虽一样是空,但它和虚空的空不同。这表示一个人整天就在那里死坐,百物不思,什么也不想,到吃饭时就吃饭,睡觉时睡觉,什
么也没有做,白空过光阴,你看这可怜不可怜?
应该如何呢?即要广学多闻。现在我们听经,学习佛法,广泛地去多听多闻。有些人也想学佛法,但又不听经,也不学佛法,对佛法一窍不通,却又说都明了,这一类就是耽空守寂的人。
要识自本心,通达一切的佛理,和光接物。什么叫和光呢?如这里有个灯,那里也有灯,灯都有光,你看有没有灯和灯打架,或起冲突而说:‘你这个光比我亮,不可以的,你快把你的光收回去!’或说:‘你这灯光那么小,可以再亮一点,不然的话,你不可和我在一房里发光。’没有的。就是大家在这世界,你行你的道,我行我的道,各行其道而不相妨碍。你不障碍我,我也不障碍你,这就是和光。光就是光明,不能说你的名誉比较高,就要将你打倒,而显出我有名誉。你行你的事,我行我的事,好像有人嫉妒我,是可以的,但我不嫉妒人。你比我好,我愈欢喜;你愈成功,我愈高兴,这样就是没有嫉妒心了。有人说:‘我和他和光,但他不同我和光。’答:‘若你与他和光,就不会知道他不同你和光,你若知他不与你和光,那就表示你还未与他和光。若他不和光是他的事,不要管,只要我与他和光就好了。’
什么叫‘接物’呢?即接引众生,接引众机。你欢喜大乘佛法,我就讲大乘佛教;你欢喜小乘佛教,我就讲小乘的四谛法;你欢喜行菩萨道,我就讲六度万行;你欢喜辟支佛法,我就讲十二因缘。这就是和光接物,应众生机而说种种法,接引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
要能无我无人才能和光接物,你不要说接了一个人就计算自己又度了一个众生,有很大的功德。不要以为说我现在度三个比丘,二个比丘尼出家,我的功德很大了。一有这种思想,连一微尘的功德都没有。要怎样呢?要无人无我,行所无事,乃至度人成佛,也不执著度众生的功德。所以金刚经上说:‘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不要早也念金刚经,晚也念金刚经,念来念去对金刚经的义理都不明了,到时还说:‘你看我如何如何!’还有个‘我’呢!什么东西都把‘我’摆到前边。那你念什么金刚经啊!金刚经所阐述的是: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一切是诸法空相。所以要明白真义,直至菩提。真性不易——真性也不变异,这就叫解脱知见香。连知见都解脱,无所执著,‘无人无我观自在’:谁能无人无我,就是观自在菩萨。‘非空非色见如来’:不执著空也不执著有(色就是有,有色相),不落于空也不落于有,就见到佛了。
各位善知识,这五分法身香是在个人法身里,故应用这种法身香在自性里边薰,不要往外驰求。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我现在傅授你们无相忏悔,什么叫‘忏’呢?即忏其前愆,什么叫‘悔’呢?即悔其后罪。忏悔可以灭三世罪,现在世、过去世、未来世的罪都可以灭的。但你要清净其心而来忏悔,使你们的身、口、意三业都能清净。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各位善知识,你们跟著我说,同时各自称法名。’现在六祖大师授这些善男、信女三皈依、忏悔及发四宏誓愿。
以前的念、现在的念及将来的念,念念不被愚痴所转,念念都生智慧。从前我所造的恶业愚迷等罪,就是杀盗淫、贪嗔痴等十恶的罪,我要统统悔改,并愿其在一刹那间都消灭无余,从今以后再不造愚迷的罪了。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憍’就是很骄傲,只知有己而不知有他人,目空一切,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诳’,就是诳妄自大,也可说是打妄语,觉得自己不可一世,全世界我是最第一、伟大的人物,甚至世界各国领袖,都没有我大,这样子就叫憍诳。念念不被憍诳染,就是不被它所转。从前所犯的骄傲诳妄等罪,也都统统忏悔,愿其在一刹那间都消灭,再不起来了。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
前边是说愚迷、憍诳;现在是忏嫉妒。嫉妒是最坏的东西,人人修道都被嫉妒障住了。看人比我好,就生出嫉妒心;看人比我聪明,就生出嫉妒心;看人学东西比我快,就生出嫉妒心;看人修道打坐,坐得如如不动,也生出一种嫉妒心;看人吃饭吃得多,也生出嫉妒心;看人睡觉睡得多一点,也生出嫉妒心。总之,像人家有自己做不到的就生出嫉妒心,甚至看别人生病生得久,也生出嫉妒心,说为什么我不生病呢?所以说嫉妒是最坏的东西,故你不要被它所转。从前所有嫉妒恶业,现统统忏悔,愿在一刹那间都消灭殆尽而不再起。各位善知识,以上我所说的就是无相忏悔的法门。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什么叫忏呢?什么叫悔呢?‘忏’就是改过以前的罪业。从前所作的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全部都忏悔,永不复起,这就叫忏。‘悔’,就是悔将来所犯的过错,从今天开始,所有的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我都明白了,且永远将其割断,再不去做错事了,这就叫悔。总而言之,这就叫忏悔。凡夫因为太愚痴,只知做错后才知道改过,而不知道要改过自新,以后不要再犯。因为他不悔过,故以前所造的罪也没有灭,而后边的过错又生出来。所以前罪既没有灭,而后过反继续增加,那就愈造愈多,愈积愈深,这样怎能说是忏悔?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各位善知识,你们既知忏悔后,再与你们发四宏誓愿。你们每人要正心诚意地听。(1)自己心里头的众生无边要发愿度。(2)自心烦恼无量要发愿断。(3)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4)自性里无上佛道,各人皆要发愿来成就。各位都是有智慧的人,你们不是发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吗?怎样度众生呢?这不是惠能我来度你们各位众生,而是自性自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自己心里的众生,有善、有恶。善的众生他自己知道求无上道发菩提心,但恶的众生就要依你来度了。故要发愿度自己心里的众生。讲到这个地方,我们每人都要回光返照自己省察一下:我自己心里头的众生度了没有?我自己的思想是否纯正?行为是否高尚?我是不是有嫉妒心、障碍心,和种种无明的心?自己心里的众生,本是无量无边的。现举出要点:所谓邪迷的众生,要用正当的智慧来度。要用谦恭真实心来度憍慢诳妄的众生。要用善心来度不善心的众生。要用恭敬心来度嫉妒心。若嫉妒此人比我好,就要用恭敬心来化解。恶毒心,举例来说:就像菩提流支用毒药毒害菩提达摩,这种狠毒的心。各位听经要回光返照,问问自己究竟有没有这些毛病。经上讲度众生,我心里是否有这些众生呢?要是有就要想办法度。你要不度它就把你拖到地狱去,出不来而受苦无穷。
像前边所说种种的心,这都是众生,你们各人要把这些众生度到明白为止,不要明知故犯,这就是真度众生。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什么叫自性自度呢?即自己心中的邪见、烦恼、愚痴的众生,你要用正见教化他们。你有正见了,就用般若的智慧将愚痴、迷妄的众生打死。有人说:打死众生不是犯戒吗?答:这个犯戒一点也不要紧。在不应犯戒时你又不怕犯,在不犯戒时你又说犯戒了——你这种人真难教化!你自己自性里的坏众生,应核将其除去。将坏众生除去,好众生就安乐了,所以可以杀可以打死它。你们每一个人要自性自度。当邪的众生来了,应用正的众生度它。迷的众生来了,就用悟的众生度它。愚痴的众生来了,你就用智慧来度,恶的众生就用善的众生来度。像这样度众生,才叫真正度众生呢!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烦恼是没有穷尽的时候,但你要断了它,‘断’其实就是变,怎么变呢?即将烦恼变成菩提,因为烦恼即菩提,若将烦恼断了,也就断了菩提,所以不要都断尽,要留少少。若将烦恼断尽也就成佛丁,现因不想那么快成佛,就留头发丝那么细的烦恼,而将其余的烦恼变成菩提。当菩提多了就可将那小小的烦恼亦变成菩提。什么叫断烦恼呢?即用自性真正的智慧,除却虚妄的思想——妄想,也就是你的邪念、无明。将无明除去,就是断烦恼。
什么叫‘法门无尽誓愿学’呢?你应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常依正法去行,不要行邪法,这就是真正学佛法。若你单学不行,所学佛法很多,但却不能实际上应用实行,这不是真学佛法。真学者就要去行,好像有些人,来佛教讲堂学佛法,在未学之前抽烟、喝酒、吃毒药,什么毛病都有,但学佛法后烟也不抽,酒也不喝,肉也不吃,毒药那更不用讲了。并且以前都很懒的,从早睡到晚,没有事做就睡觉,但现在不是看经,就是打字、听经、打坐。若不是真学,就不这样苦干了。
四宏誓愿就是菩萨所应该发的愿。
‘常行下心’,就是地藏经上所说,若有国王、宰辅大臣、百官众,或者长者、居士、婆罗门、刹帝利,遇最贫穷、癃残喑哑者,能亲手布施,含笑慰喻,欢欢喜喜地来安慰他,令他有快乐的感觉,这种功德就如供养百恒河沙诸佛一样。所以想要‘佛道无上誓愿成’,就如万丈高楼从地起。
有某个人回香港后讲些很不合逻辑的话,他说:‘纽约的摩天楼不是从地建起的,而是在空中打的地基。’他造出这么一种谣言,只能迷惑一些愚夫愚妇罢了。
又有人造出另些谣言说:美国真是美啊!美国的云彩和中国不同,它是花花绿绿什么色都有。又说美国的月亮不是圆的而是三角形,美国的太阳是方的。你相信这些话吗?
所以成佛要下心,不要贡高我慢而说你看我如何如何,而要低声下气,行于真法,行于正法,行于真正的法,离开迷,离开觉。这个‘觉’是指觉官的觉,是恶觉而非正觉。觉有正觉和邪觉之分,邪觉就像有些人,你叫他学正法,他怎样学也学不会,但一学旁门左道很快就学会了。就拿赌钱来说,他一看就学会了,不用教。这些不正当的很快就学会,这就叫‘恶觉’。修道人要离开恶觉。
如何知道离开恶觉呢?要常生般若,般若即是智慧,智慧即是明白,明白就是觉。所谓‘除真除妄’,这个‘真’是指似是而非的真,而不是真真。若将真除去,妄也除去,那就是本来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不是真或妄,因有真就有妄,有妄就有真,若没有妄也就没有真了,故真如自性是无妄亦无真。楞严经上说:‘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就是显真的,妄和真这两个都是妄,要知‘真真’是没有对侍的,没有一个真也没有一个假。所以这个真要除,妄也要除。所谓:‘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真也不立,妄也本空,有和没有都不要了,这时不空也要空了。你能如此,就可见到自己的佛性。言下佛道自成。常念念要修行,要常修四宏誓愿。有愿有誓,才能有修有行的。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各位听完四宏誓愿了,我再为你们各位授无相的三归依戒。归依觉两足尊。觉就是佛,佛就是觉。何谓两足尊呢?即是福慧具足圆满了。
归依正,离欲尊。正也就是法,法也就是正;正法,法正。要归依真正佛法,不要归依邪法、天魔外道的法。离欲尊,人人都有一种欲,而这欲真是害死人。人为何不成佛?就因有这欲,有欲就有贪心、嗔心、痴心。而学佛法就要离欲、断欲去爱,没有贪欲,所以这叫离欲尊。
归依净,众中尊。净者僧也,僧者净也。归依僧,因僧人是清净福田僧,而清净就是不染污。真正的修道人要持银钱戒,身上没有钱那就是净,有钱就邋遢不干净,故真正修道要和钱离开。但话又说回来,所谓无财不养道,若没有钱而想修行也不能生存,所以又要有钱。故不要著住到钱,不要一天到晚尽想攀缘,说某人银行里有几百万,我向他化一笔来造庙、盖学校、请一部大藏经。这虽都是功德,可是却忘了这是攀缘,钱是不净物。
讲到这儿,想起我在东北,曾有一段时期和钱分家,手不摸钱。为何那时我持银钱戒呢?因那时我出家的庙上有四、五十个和尚,当我出家时方丈和尚不在庙里化缘去了,而其他人也不认识我。在庙上出家要做苦行,我做的苦行和你们不同,你们现在是打打字,念念经或者是其他的工作,而我出家的庙是在乡下的一个大庙,就是扫庙的院子也要一个钟头。我在庙上收拾厕所,这是我第一个工作。那种厕所不像你们现代化的厕所,而是毛坑,故要将粪挑到别处,否则是会很香的,而修道人不愿意闻香。因为我是初发心,对香尘还没有断,所以天天收拾这个工作也不太讨厌。除此之外还做扫地和其他种种的事。有时天下雪,我在早上两点钟就起床,将路打扫干净好让大众上殿做早课。这样过了一时期,方丈和尚回来,一见到我就说:‘喔!你来了。’我说:‘我来了。’后来方丈和尚和大家开会,要选庙上首座和尚,这是次于方丈和尚的位置,当方丈退位,首座就做方丈和尚。庙里有很多和尚,他谁也不选,而要选我,问大家的意见如何?大家都反对说:‘他刚出家怎可做首座和尚?’方丈和尚说:‘那我们到韦陀菩萨前抽签,将几个人的名字放在签筒里摇。’摇了三次,很奇怪我的名字都跳出来,于是大家也不反对了,因这是韦陀菩萨所安排,所以我就留在庙上做首座。后来方丈和尚又想叫我当家,我一想这个太麻烦了,我就想说我手不拿钱,看这如何能当家。我到什么地方都不拿钱,以此条件我当这个家就可以。就这样而持银钱戒了。当我出去搭火车要买票时,我就在那儿等著,看有熟人来就帮我买票,若没熟人来我就等著。但是很奇怪,每逢我到火车站等火车,一定有人来问我到什么地方去,然后买票给我。这是讲一个‘净’。你要不拿钱,这是真正净,若有一分钱也没有净。所以归依净,就是归依僧。怎么说净就是僧呢?僧就是清净,僧人是众人中最尊贵、最高尚的人,所以说众中尊。
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从今天开始,称‘觉’作师父,不再归依天魔外道,不再做旁门外道的徒众了。常证明自己有自性三宝。今劝各位善知识,归依自性佛宝、归依自性法宝、归依自性僧宝。佛就是觉,法就是正,僧就是净。你归依觉,就不要生邪迷的心,要少欲知足。人不是不吃肉就是少欲,不是多看点经就是少欲,少欲就是要离去淫欲心。在楞严经上这样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淫欲不除而想出三界,那是无有是处。要知足就是没有贪心,穷死也不贪,饿死也不贪,无论如何困难都不生贪心。不贪财、不贪色、不贪名,这就是两足尊——福慧具足。自己心归依正法,念念不要有邪心、邪见。因为没有邪见的缘故,所以没有人我的分别、贡高我慢,贪、爱和执著了。你能这样,这就叫离欲尊,离开一切的欲。
自心归依清净,则面对一切所有的尘劳——社会上所有的境界,不被流欲所转,不被社会潮流所腐化。你应教化社会、教化众生,而不要被众生教化了。好像以前有人在此学佛法,我看她和男朋友在电话谈一个多钟头,她说她想度他信佛。我问:‘他信什么的?’她说:‘他信天主教。’当时我说:‘你不要反被他度而信天主教,那就已经不错了,你还想度他信佛?你小心一点。’果然没有多久,她也跑了,不知她是度人了或被人度了。能自性不染著,这就叫众中尊——众生中最最尊贵者。因众生都是染著,若想出乎其类,找乎其萃,与众不同,就要离欲。能没有欲念,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真正学佛法。若毛病不去,只会说几句法,那一点用处都没有。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如果照此去修行,就是自归依的道理。但一般凡夫不明白归依的道理,从早到晚受三归戒。假设你要说归依佛,佛在那个地方?若你没看见佛,你凭著什么去皈依呢?若你说我见佛了,那你就是打妄语。各位善知识,你们要自己深入观察,不要错用心意。华严经上说得很明白,要你归依自己的佛,不是叫你归依他佛。自性佛本来就有的,可是因没有善知识指点你,所以不知道。现在你既已归依,就要归依自己的佛,不要归依其他的佛。自己的佛你不归依,那你要依靠到什么地方去?你依靠外边,这都是向外驰求。
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谓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现在你自己应该明白,要自己归依自性三宝——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归依觉,就不应该做糊涂事。归依正,就不应该做邪事。归依净,就不应做肮脏的事。内要调伏心性、要觉悟,外敬他人。真正明白佛法的人,不但要对朋友、亲戚存恭敬心,就是对不认识的人亦要和蔼相待。不可板起脸来,尤其对最不好的人,你应该对他最好,这才是真正学佛人的本色。你说:我对你不好,那我怎没见到你对我好呢?答:你根本没有对我不好,那我怎么对你不好呢!你看这妙不妙。
归依自性三宝后,大家都要有一种诚心。我再为你们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你们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真真实实见三身佛。你们各人应该觉悟自己的性。现在大家都跟著我说:‘于自色身归依本有的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的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色身就像房子,不是叫你归依色身,而要归依你的自性。向来我所说的三身佛,是在你的性里边,不过它暂时住在你的色身罢了!世间所有人都有这三身佛,不过不认识,忘了。因为他自心迷昧,故不见本有的自性,而向外找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和千百亿化身佛,而不知本有自身中的三身佛。现在你们听我讲后、,就知道在你们自己本有的色身中能见本性的三身佛。要知这三身佛,是从自性中生出的, |
|
|
|
|
|
|
|
5#
樓主 |
發表於 2017-9-15 08:19:55
|
只看該作者
而不是从外得来的。
什么叫清净法身佛呢?即是说一切的世人,他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所有的万法,都是从自己本性生出。怎么说呢?当你想一切恶事的时候,就有一种恶事行为现出。若你心里思量一切善事,就有善的行为表现出来。所以一切善恶诸法是由你自性中生出来,这就像天常是清朗,日月常是明照。但因为虚空中有浮云,将太阳光覆盖,所以就上边明朗,下边黑暗。若忽然遇到一股风将云吹散,使得上下都明彻,那所有万事万物都会朗然俱现。人性常浮游,就像天上云彩似的。
善知识。智如曰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你若有智就像有太阳,有慧就像月亮一样。虽般若智慧常常明照,但若执著外边的境界,则被妄念的浮云覆盖自性,变得愚痴而得不到大智慧。假设你遇到明眼善知识,听闻真正的法,而把自己的无明烦恼及迷妄除去,则内外明彻犹如琉璃筒一样,在自性中万法朗然。你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也就像天空无云,所以说:‘心平百难散,意定万事吉。’心若平时什么灾难也没有,意若定时什么事都吉祥了。又清净的心现前,就像睛天无云,所以说:‘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又说:‘心止念绝真富贵,私欲断尽真福田。’你妄想心止了,贪念也绝了,这才是真正富贵的人。有贪心的人就是穷人,即使他有些钱,但并不知足,所以就生出贪心来。私欲就是自私和欲念,若能没有私欲,就是真正的福田,你能这样就是清净法身佛了。
善知识。自心归依是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你们各位,自心归依自性,自己能回光返照,这是归依真佛。什么叫自归依呢?就是不要自性里存不正当的心。什么叫不善心?就是恶心、嫉妒心。切记不要嫉妒他人,为什么你愚痴呢?就因你生生世世嫉妒人家聪明,所以自己就愚痴了。嫉妒人有才能,所以自己就什么能力也没有,就不如人。谄曲心:不要有谄媚弯曲的心。吾我心:即什么都有个我,吾我都是一种贡高的心。诳妄心:不要有诳妄自大的心。轻人心、慢他心:即轻视他人的心,和骄慢的心。邪见心:即无论见到什么境界,不往正当的地方想,而想到邪的不正当的地方,贡高心:即总觉得自己比旁人都高都大,这些心都要除掉。及所有一切不善的行为都要舍却。要常知自己有过错,不说他人是非善恶,能如此就是自归依。其次常要存谦下的心,对任何人都要恭敬,这是见性通达无碍,也就是自归依。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闇。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白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什么叫圆满报身佛呢?譬喻说:只要有一盏灯,就能破除一千年的黑暗,只要你有智慧,就可灭除一万年的愚痴。你不要存一个过去心,过去心不可得,不要回忆过去的事,也不要追将来。将来要怎么办?将来你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没有其他。所以说念念圆明,你要有一种正念,要有圆明灿烂的念、光明磊落的念,不要有邪知邪见、自私自利、嫉妒障碍,就怕旁人比我好。
人自性里虽有善性、恶性,善恶的性是不一样的。生出善就有善性,生出恶就有恶性。但本来没有善、没有恶的性是无二的。这个无二的性就叫做实性,也就是真如自性。就如证道歌上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是法身’。本来实性中,是没有善也没有恶,它是纯圆独妙的,圆陀陀、光灼灼。这个就是圆满报身佛。你自性里若生出一念恶心,即毒害心,则能灭万劫的善因。但若自性起一念善,则能灭恒河沙恶。所以说:一念善是成佛之因,一念恶是堕地狱之种。你要成佛或堕地狱,就看你自己生的是什么心。念念要识自本心,见之本性,不失你自己本来的真念、真性,这就是圆满报身佛了。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目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销灭。
圆满报身,圆满即是无欠无余,无得无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男无女,无善无恶,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意也。什么叫千百亿化身呢?怎会一个身而有千百亿化身呢?说佛有千百亿化身,但这与你和我有什么关系呢?答:没有什么关系。所谓千百亿万化身就是千百亿万的思想、思量。佛的千百亿化身,可化身成佛、菩萨、缘觉、声闻,也可化身为天上的人、人间的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他既无处不现身,所以说有千百亿万化身。这是一种讲法。还有另一种讲法,即是我有千百亿化身,你也有千百亿化身。我收了千百亿个徒弟,个个徒弟都学师父的修行,如师父日中一食,徒弟也学日中一食,这是我的化身。师父不攀缘,徒弟也不攀缘,所以我也有些化身。总而言之,谁跟你学佛法,将来就是你的化身。现在你是我的化身,将来你也有你的化身,所以你也有千百亿化身。总之你有一个好榜样,别人照著学,这就是你好的化身,若你有一个坏榜样,像鬼一般,别人若跟你学鬼样,这就是坏的化身。
若什么也不想,‘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不生,本来佛性就现。但你是否能不生呢?你是否能没有妄想呢?你若能没有妄想,这就是佛了。但若未达到这境界,就要修行。若不修行则人还是人,狗还是狗。‘六根忽动被云遮’:一动六根、六尘、六识,就是被云遮起来了。
你有思量就有化身,化成什么?一想恶事,例如用何方法可得名,得利益,或者打劫、放火、杀人这都是恶,这就是地狱。若你思量善事要帮助人,这就是造天堂。
你有毒害的心,这就是龙,就是蛇。你若发慈悲的心,这就是菩萨。你有智慧聪明,就向上爬,若你愚痴到极点就往下降,这叫‘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自性变化甚多,都是千百亿化身。迷人他自己不知道省醒觉悟,故念念都是恶,如神秀大师在当时想尽方法来破坏六祖大师,时时都派人去杀他,这就是常行恶道。你若能回光返照,生一念善,智慧就生出来了,这就是自性化身佛。
法身是自己本有的,只要念念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是圆满报身佛。从报身再有所思量,就有变化身,这就是化身佛了。你应该觉悟自己应该修行,以身作则,而非尽讲口头禅。所谓‘说得一丈,不如行一尺。’你们听我讲经不要看我讲得好不好,就看我天天有没有骗你们。自己自性功德能真正明白,这就是真归依。自己归依自己,并不是归依这个身体,否则就是头上安头了。这个皮肉是有形有色的色身,而这色身仅是自性的舍宅非主人翁,故不要将这身体认为就是我了。这身体不是你,而是我的。你住在这房子里,这房子虽然是你的,但不能说这房子就是你。所以归依并不是归依自己的色身,而是归依自性。若识得自性佛,就是具足三身佛了。六祖大师说:我有一首无相颂,若你们大家能念熟并背出来,当我说完了就能令你们从无量劫、无始劫、多生多劫到现在所积劫的迷罪,即刻就消灭无余。
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 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 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 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 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自性 虔诚合掌至心求
‘迷人修福不修道’:修福德而不修行。好像我们现在举行暑假班,人人都不怕苦不怕难,不怕腿痛不怕腰酸,就是全身痛亦不怕,豁出命来也要修行,这种志愿真是难得,令我很高兴。‘只言修福便是道’:好像梁武帝说:你看我度僧、造庙、布施,这种功德有多大啊!恐怕比释迦牟尼佛都大。‘布施供养福无边’:不错,布施供养是求福。‘心中三恶元来造’:心中三恶即贪、嗔、痴三毒。只知修福不知修慧,就愚痴到这程度,连吃东西都放不下,而反说要行苦行,你想这可怜否?
修福来抵消罪过,那是不可能的。现在种福将来会得福,但是它不能消去罪。你一定要自己的心里除去罪缘——嫉妒、障碍、贪心、嗔心、吾我贡高心、谄曲心、毒害心、邪心、不善心。你说这怎么可以啊!他们都是我的老朋友,经几千万个大劫,跟著我这么久,我怎能将它们舍了?如果不舍?就陪著它下地狱去,没有旁的方法。
你们各自要在心中生出忏悔心。你忽然了悟大乘佛法而真正忏悔,并且除去邪心而行正大光明的路,那就没有罪了。
学道的人要常回光返照,问问自己做了些什么事,是做人事?是做鬼事?或是做畜生事?你做了什么事就是什么,你做佛事就是佛,做人事就是人。什么是佛事?即慈悲喜舍。对人人都慈悲,这是真慈悲,非假慈悲,不是慈悲里还掺杂贪心,企图抛砖引玉。学道要常回光返照,问问自己是存什么心?是魔王心还是佛心?是自私自利的心还是大公无私的心?你能大公无私,那就和诸佛同样。但要做佛事才可成佛,尽做些鬼事,怎能成佛呢?祖师菩提达摩就单单传这法门啊!普愿一切的人都见佛性,同成佛道。
你要想将来得觅法身,就要离一切的法相,不要执著而生嫉妒障碍、无明烦恼,而觉得自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要离一切相——没有法执和我执,洗心涤滤。要努力用功,不要偷懒,要勇猛精进,不要悠悠然说等一等再翻译,或明天再打字,什么都等一等,等到死就由不得你了。‘后念忽绝’,就是死的时候,等到后念断的时候,一世就完了。这时名也没有,利也没有,什么东西都要放下。你若明白大乘见性的法门,要很虔诚恭敬合掌求无上道。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我相信六祖大师也是很会说的,所以说出一部坛经。若不会说,什么经也不会有的。六祖大师接著说:‘各位都是聪明、有善根的人啊!你们和我在多生多劫都是有善缘的,所以大家都能聚到一起。’而那时没有外国人,统统是中国人。我现在遇到你们都是西方人,那更有缘了。
你们必须将‘无相颂’背出来,并依此修行。你一诵就明白,如你能明白‘除邪行正即无罪’,这就是除邪,这就是行正,那你罪业就灭了。你若明心见性明白偈颂,虽离我一千里,就好像在我身边一样。而我的徒弟若明白我所说的经我所说的道理,而不到处攀缘,嫉妒障碍,那就没有白学道。若你不明白这偈颂,即使面对著我,也像离我一千里。你们若相信我,就像面对我一样;若不相信我,就像离一千里。若你相信我,即使离一千里,也像面对我一样。
问:你是不是要叫人相信你呢?
答:我不喜欢人相信我,为什么呢?你为什么要相信我呢?相信你自己比相信我更好。因为你行道是你自己行,而不是替我行。修行是你自己修,而不是替我修行。吃饭是你自己饱,不是你吃饭我饱,我现在不过给你们讲方法而已。
你们要是远来到我这儿,不明白偈颂就像离我千里远一样。所以你们大家要珍重,自己要看重自己,不要看轻自己说我也不修行。好像一只狗一样,不要把自己看成一只狗,要看成一个人。珍重好去,到好的地方去,不要到坏的地方。大家闻法,都开悟了。但是只有我没开悟,所以到现在还陪著你们。大家听后都很高兴而遵奉实行。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机缘品第七)
宣化上人主讲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七日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机缘品第七
什么叫‘机’呢?即所教化的一切众生,什么叫‘缘’呢?即是有缘的众生,堪来接受教化,所以才叫做机缘。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
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谶。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
六祖大师从五祖弘忍大师得以心印心法门后,回到广东韶关曲江县的曹侯村——即南华寺乡下。没有人知道他是传承五祖衣钵的人。当时有一儒士——即读书人,曾做大官后退休的学者,名叫刘志略,他很喜欢研究佛法,他对六祖大师特别地恭敬护持。志略他有一姑姑出家做比丘尼,叫无尽藏——意谓没有穷尽的宝藏。她常念诵大涅槃经。六祖大师一听涅槃经,就知其最妙的道理,随著就为这位比丘尼解说经文。这比丘尼拿著经卷问六祖大师某字怎么读,大概她也没识得多少字,但她的修行也是不可思议。她亦是行持日中一食,常坐不卧(因当时道信大师提倡人人坐单)。她家里非常富裕,但她也持银钱戒,非常认真,一天到晚就是念经和研究佛法,总也不懈怠。故到现在这位比丘尼还是真身——肉身不坏,临终也是端坐往生的。往生几年后,她的身体没有臭也没有烂,就因她用功修行没有淫欲心,所以肉身变成金刚不坏之身,到现在无尽藏比丘尼还供在曲江某一庙上。庙名我忘了,但我见过她的肉身,非常庄严。六祖大师在南华寺时,这比丘尼很护持,各处去为六祖作宣传说:六祖惠能是五祖弘忍真正衣钵传人。你们要知道,好花一定要有绿叶陪衬,才显出这花的美丽。六祖大师虽是位祖师,如果没有人来护持他,一定会被神秀和当时的外道杀了。但因六祖大师的弟子和护法居士拥护他,所以才没有遇难。
还有六祖大师不能自己为自己宣传说:‘你们知道吗?我就是第六代的祖师,你们现在应该认识我。’他不会这样说的。再者印宗法师在光孝寺知道他是五祖传人,当时又有荆州通应律师带著他的学人数百,来跟六祖学佛法。这几百人每人都各有同参道友和亲友,皆通知他们来亲近六祖大师。所以当时法会盛极一时,每天午斋时大概有一千五百人至二千人。
无尽藏比丘尼拿著经卷问六祖大师,某字怎么念。六祖大师说:‘字我不认识,但经的大意倒可解说。’
无尽藏比丘尼说:‘连字都不认识,那经的大意你怎会懂?’
大师答:‘诸佛心法的妙理——即以心印心顿教的法门,与文字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顿教法门,所以识字与否是不要紧的。’〞 这位比丘尼听六祖大师这样一讲,很惊讶,觉得此事很不平凡。所以她就遍告曹侯村有道德名望的长者说:‘这位法师虽不识字,但他是位开悟有道的人,你们大家应发心来供养!’
于是魏武帝(曹操)的玄孙曹叔良,及当地的居民,都争先恐后来瞻仰礼拜六祖大师。当时宝林山南华寺,因为隋末战火连天,故被兵火烧成一废墟。大家发心捐金、银来重建佛寺,延请六袒大师住持,没有多久这个地方就成为一所大丛林。
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你们想想,在当时黄梅有几百人出去追赶六祖大师,追到大庾岭。黄梅到大庾岭要跑两个多月的路。若不是存心将六祖杀了,追一两天追不上就会回去的。但这几百人都不回去,可见当时他们对衣钵特别重视,都想抢著作祖师。现六祖在此地住了九个多月,道场也建成了,又被那些恶徒寻逐,六祖大师听说恶徒来了,因他有神通,故在他们未到之前就隐藏到前山,然而神秀这批恶徒又纵火挠山,你想若他们来众不多,那庙里有一两千人,怎会让他们烧山呢?幸亏大师把身硬挤人石头里,幸免于难。现那块石头还有大师结跏趺坐的痕迹,及所穿衣服的折纹。大概六祖大师太用力,故石头都印有细纹。这个地方我也到过,亦坐了一个时侯,但我可不是避难而是在那里试一试而已。坐在里边,外边人是看不见的。所以这个窟窿就叫避难石。六祖回忆起五祖嘱咐的‘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话,于是六祖大师又隐藏了一个时期,到新州怀会去避难。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
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
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 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 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 双修是正
僧人法海,就是记载六祖坛经的法师,故机缘品以他为首。法海禅师我不敢说他是好第一,但当时他必定以为自己是六祖大师的大弟子,故把自己写在头一个。
僧法海,是韶州曲江人,最初他来礼拜六祖大师问曰:什么叫即心即佛呢?这道理我不明白,请祖师您开示我。
六祖大师说:前边的念不要生,这就是心。后边的念不要灭,这就是佛。不生不灭这就是即心即佛了。怎么会成就一切的相呢?这是心里成就的,你能成一切相又离一切相,这就是佛。我若详细解说,几个大劫也说不完。且听我为你说一偈颂:
即心叫慧,即佛叫定,这也叫做定慧,即心即佛也就是即定即慧,定慧和心佛是平等平等的。心也就是佛,佛也就是心,定也就是慧,慧也就是定,定慧也就是心佛,心佛也就是定慧。这都是一体的,在你的意念里要有清净心。你若明白这顿教法门,非离开心而有佛,非离开佛而有心;也不是离开定而有慧,也不是离开慧而有定。既定既慧,即心即佛。为何你不明白?就因你多生多劫习性障住。妙用本来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修心就是修佛,修佛就是修心,修定就是修慧,修慧就是修定,这才是正法。
法海言下大悟。
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 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 双修离诸物
法海禅师在六祖大师开示下豁然大悟,所以也用偈颂来赞叹说:
原来这个心也就是佛啊!不明白时有两个,有心有佛,但本来只有一个的,不明白时就愈弄愈错。我现明白定慧的因缘了,即是修这两种法门,要离一切相。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
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巳及三千部。
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
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 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无比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法海和法达均得六祖法要。)他常念诵妙法莲华经,来顶礼六祖大师,但叩头时,头不触地。六祖大师就诃斥他:‘你有心顶礼就该行五体投地礼,若所行非礼,就不如不要顶礼。你心里一定有障碍物作梗。你平时尽学些什么?’其实六祖大师早就知道他是贡高心在作怪。
法达答曰:‘我平时念法华经已念了三千多部。’念一遍即是一部,从第一卷念到第七卷终了,这叫一遍。念法华经念得快的话,一天只可念一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念三百六十五部,十年才能念三千多部。他大概念了十年了。
六祖大师说:‘你若念至一万部,领悟经文中的义理,而不以为有功,不会说自己功劳很大,你能如此就可以来跟我学佛法。’
不是个个可以跟祖师学佛法,你有所障碍、有所执著,就不要你。好像来这里学法的人,若不守规矩,我是不欢迎的。我欢迎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的人。
六祖又接著说:‘你以为你念法华经念多了,有所功德。你自己却不知你有贡高我慢心,你听我说首偈颂:
顶礼是为除贡高我慢幢的,你的头为何不叩到地上?你有了我相,说我念法华经三千多部,功德比谁都大,说我念经功德已超过祖师啦!你因有我相,就有我慢的罪生出。你若不存有功德的心,有则如无,念三千部就如你没念时一样,那你的福德就会无量无边了。’
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 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 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 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 莲华从口发
接著,大师又问:‘你叫什么名字?’回答说:‘我的名字叫法达。’六祖大师说:‘你这名字很不错,法达,法通达,但你达个什么法?你说啊!’这时法达变成法不达了,张口结舌,也不知如何是好。接著六祖对他说一首偈颂:
你名字叫法达,你很用功,真不错,不懒惰,一天到晚念法华经。但你只是空诵而未得到利益,天天只是依文诵念,不明了经中的道理。若你能诵法华经而明白其义理,能明心见性,这才叫做菩萨。你和我非常有缘,你从洪州这么远而来,这也不容易,所以我现在对你讲一讲。你要生出一种信心,信佛什么也没说,你若有信心念法华经,不只是口念而已,那么妙法莲华会从你的口生出来。故念经不是空诵循声,而是要真正明白妙法莲华径的道理才可以。
六祖大师教法达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你们各位认为如何?佛是有言?无言?
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临入涅槃时一切弟子就问:‘世尊,您说这么多经典,怎么办呢?’佛说:‘我一个字也没有说。’你说佛是不是打妄语?不错!经是佛说的,为何佛又说一个字也没有说呢?且六祖大师教人:但信佛无言,你若有这信心,莲华就从口生出来。
这个信心是不容易生出来,我告诉你们怎样但信佛无言。因佛所说的经典、
道理,都是在众生心里头的。你也会说,他也会说,人人本具足这种智慧。佛所说的经典,是为众生而说,是由众生心里流露出来的。所以佛说而未说,这是教你不要有所执著。你若有所执著,就变成法执,所以佛教人没有执箸,不要执著法,也不要执著空。最不容易就在这一点,最容易也在这一点。看你会不会,会了,佛就没有说;不会,那么佛说得太多了。懂吗?
佛既一句话也没说,为什么我们一天到晚要说这么多话?讲了又讲,说了又说,这又有什么意思?所以我们大家不要讲话好些,以后外边有客人来,只要一个人陪著回答,不要大家七嘴八舌。否则外人会说:你们学什么佛法?佛都不讲话,你们却说这么多。唉!学佛法愈学愈不懂佛法。还有,当我们做功课,若有外面客人来,也不能停止,因为功课要紧,所以要少讲话多做功课。以后我也要少讲话,只有在讲经说法和有重要事情时才讲,为你们作一个好榜样。什么是讲经的时候?随时随地说法都是讲经,也都是没有讲经——说而未说。你说,那么,我也可以说而未说。答:你是学而未学,你还没学好呢!学好后再说吧!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闇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法达听此偈后,就忏悔谢罪说:‘从今以后,我应当谦恭一切。过去弟子读诵妙法莲华经,惜未明了经中的义理,故心中常有怀疑。大和尚您的智慧广大,请为我略说经中的道理。’
六祖大师说:‘你的名字叫法达,法本来是很通达的,可惜你的心迷昧而不通达。︿在经上本来没有可怀疑的地方,而是你的心自己起怀疑。你念妙法莲华经,知道其宗趣是什么吗?’
法达答:‘学人根性愚钝,只按照经文诵念而已,那能知道经的宗趣呢?’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六祖大师说:‘我对文字不认识,你拿来一卷法华经读诵一遍,我可为你解说。’法达当时就高声朗诵法华经,诵至第三譬喻品时,六祖大师就要他停止,并开示说:‘此经是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其宗旨。纵然说再多的譬喻,也没有超过这个道理。是什么因缘呢?在法华经上说:“所有佛世尊,只以一种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上。什么叫一大事呢?就是佛的知见。”’
世人外迷著相。内遂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世间人在外边著到相上,内里又著到空上。假设能在相上就离开相,在空上就离开空,这就是不著于空,不落于有之意。也就是内外不迷,不迷就是不会执著,不执著就没有迷了。你若是能明白这种妙法,那在一念之间心就开朗、开悟了。这个名为‘开佛知见’o
佛就是觉,它分有四门,就是开启你觉的知见,指示你觉的知见,要你契悟自己觉的知见,又要你入你自己觉的知见。
若你听闻经的道理,而悟入明白,这就是觉的知见,也就是本有真如自性现出来了。
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你切记不要误解经的意思。若见其他人都如此说:开示悟入,是佛的知见,与我们没有关系。你若有这样的见解,这是毁谤经典,毁谤佛法。为何说他谤佛呢?因释迦牟尼佛既已成佛,已具佛的知见,怎么还要更开佛的知见呢?所以你应该深深地相信所谓佛的知见,就是你心里的知见。开佛知见,就是你的心本来是佛,要你开你本来佛的知见,因为没有其他的佛。
一切众生皆把自己的光明遮盖住,就因有个贪心、爱心。贪就有贪尘,爱就有爱尘,贪是贪得不清净,爱是爱得不清净,向外攀缘!你向外攀缘,就有内扰,若没有外缘,就没有内扰,没有内扰,你就清净了。外边不单是攀缘,而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根、六尘种种的缘。因你向外攀缘,里边不安静,就造反了。这令自己心里不安乐,生出来种种麻烦。你的心就为形所役,心本来是主人翁,但现在成为身体的奴隶了。因如此,故其他的佛、世尊很辛苦地从定中起来,用种种善巧方便法,苦口婆心,劝令众生要停止攀缘,杜绝妄想,不要向外驰求,能如此就和佛没有差别,所以说是开佛知见。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我也常劝一切的众生,在他们心里边,要常开佛的知见。世人心里因有一种邪知和愚痴迷惑的心,所以就造种种的罪业。虽口说得好,而心却很坏,所谓‘佛口蛇心’,口像佛那么慈悲,而心却像毒蛇那么毒。最坏的就是贪、嗔、嫉妒、谄媚、佞(即不正直)、贡高我慢、侵损于人,伤害一切众生,自己开恶业众生的知见。假设能回光返照自正其心,自性常生智慧,观察照了自心,能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就是自开佛的知见。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 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 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 长御白牛车
六祖大师又开示说:‘你在念念中要存正念,存善心,不要有贪、嗔、嫉妒障碍、谄曲种种不直的心。这就是开佛的知见,不要开众生的知见。佛的知见,就是出世法;开众生的知见,就是世间法。假设你一天到晚辛辛苦苦念法华经,而执著法华经以为功课,那和牦牛爱惜它的尾巳有何两样?’
法达答说:‘若是如此,那只要明白经的意思,就不必诵经了吗?’
六祖大师解释说:经有什么过错,它怎会障碍你念经呢?要知迷痴和觉悟在你自己,若迷了你念也没有功,若悟了念就有益处,这与经有什么关系呢?若你能口诵法华经,心行法华经,这就是转法轮。若单口诵经而心不照经的义理去修行,这就是被经转了。你再听听我给你说的偈颂:
你心若不明白,迷惑了,就被法华转,转得你愈念愈不明白。你心若悟,就可将法华妙义转动了。你诵法华经有十多年的功夫,但不明白其义,就好比和经的义理成了冤家对头。没有妄念就是正念,但一有邪念,有贡高我慢,以为我念经就有功德,那就成邪了。应该不管它有,也不管它无,念就如没念,不要执著。
你既然说:念如不念,那不念就如念啦?
答:那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呢?因你根本没有念,不懂经的道理,怎么就‘如念了’呢?所谓念如不念,就是念而未念,无念而念,就是没有执著之意。
总之,也不管它有,也不管它无,都不计较,这就是自己常常坐在大白牛车上。这就像驾驭本净无漏相应,体具万德,烦恼不染的大白牛车一样。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言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军。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法达听完六祖大师这段偈颂之后,不知不觉就涕泪悲泣。各位想想他为何要哭?以前他不明白也没哭,现在明白了为何又哭起来呢?
法达哭并非是受委屈而哭,也并不是受任何人欺负、压迫。他这个哭,是因感激得喜极而泣,所以说‘不觉’,不知道就哭起来了。就因他想以前那么愚痴,费了那么多功来念法华经,一点益处都没有,现经六祖大师的讲解就明白了,所以感激得哭起来。好像有些朋友亲戚、家人相离日久,忽然见面,本来是很高兴,但忽然就哭起来,这就是同一个道理。
法达因为大悟所以哭起来,他禀告六祖大师说:‘法达我从前到现在,实未曾转法华经啊!我是被法华经所转。’又再启白说:‘在妙法莲华经上有一段说: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所有佛的大弟子声闻、罗汉乃至于大菩萨,若尽他们的思惟来度量猜测,也不能测知佛的智慧。那么,现大师令普通凡夫但悟自心,就是佛的知见。如果不是有上智善根的人,就免不了令他生出毁谤心来。再者经上说有三车—羊车、鹿车和大白牛车,这有什么分别呢?请老和尚发慈悲心开示我。’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六祖大师说:经的意思说得很明白,不过你自己愚痴违背经的义理。所说的三乘人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他们不能领悟佛的说法,其毛病就在度量上,若没有度量的心他就会明白经的义理了。任凭他们共同思想推测,反而愈追求相离愈远。因佛所说的经典是为凡夫说的,而不是为佛说的,所以你应该知道这个道理。若你不肯信佛经是为凡夫所说,而非为佛说,那就随他不听经,退席走了。
法华经譬喻品上所说的白牛车,是众宝庄严的宝车。该牛车行甚速,舒适平稳,人不知自己已经坐在白牛车上,反向外寻找羊鹿牛三车,这就是世人的不智!经文已明明白白向你说了,只有一佛乘——大白牛车,更没有其他的乘。或者说二乘——声闻、缘觉,或者说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或者无数的乘——这是方便法,种种的因缘、譬喻和言词而已。所有佛法都是为这一佛乘说的,你为何不明白这三车是假设的呢?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的缘法,是为以前说。一乘佛乘(大白牛车),才是为现在所说的实法!法华经的道理,是教所有人去除三乘的权教而归于真实,但归于真实之后,这个实法也没有一个名,实法也应不存在了。因此,你应知道所有的佛法,皆属于你本有之家财本地风光,不由外得,随你怎么用都可以的。你不需要想:这是我父亲给我的财宝;也不需想:我是儿子,应承受父亲的家业。根本不用去想,就是受用即可,这就叫持法华经。能如此,就是从第一大劫至最后一个大劫,手不释卷,从早到晚,没有一刻不是在诵法华经。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
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 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 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 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法达蒙六祖大师启迪之后,非常欢喜踊跃,即用偈语称赞说:我念妙法莲华经已三千部,而曹溪一句话也没有讲。我还未明了出世的宗旨,怎能休歇多生多劫的狂心野性呢?羊车鹿车牛车这都是权法,初善中善后善都是称扬法的一种方法。初善即是最初所讲的小乘法,中善即是讲中乘,后善即是讲大乘——即喻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谁也没想到,谁都不知道,在这三界火宅内,就可修行成佛作大法王!
六祖大师知法达已经明白了,就说:‘你从今后才配称为念法华经的和尚,以前你根本不会念。’法达从此就领悟六祖大师玄妙的宗旨,现他虽明白法华经,但仍不停止诵法华经。而不是说:‘我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我已经明白就算了。’他还是照样诵经。往往有些人对这个地方不清楚,说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你是否可吃而不吃,不吃而吃呢?也不可在偷东西时说:偷而未偷,未偷而偷。也不可在杀生时说:杀而未杀,未杀而杀。所谓明白了就是不执著,而非空谈口头禅。若已达到程度就能念经而不执著念经,不能像法达以前认为念法华经三千部,功德大到高过一切,故不向人叩头。他见六祖时头不至地,已算是最恭敬的表现了。若是对普通人,不要说叩头,连问讯他都不打的,他就是这么贡高我慢。这就像有钱人见到穷人睬都不睬,他不向下看只往上看,目空一切。法达见到六祖,知他是传五祖衣钵,故不得不叩一个头,但心里一定想:‘我念这么多部法华经总比你这祖师还高还大。’他只是勉强地叩头,而六祖一看就知他贡高心在作怪。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 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 终曰说菩提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他看楞伽经有一千多遍,还不能领会三身四智,于是来礼请大师,恳求解释真义。大师就开示说: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这清净法身就是你的本性,圆满报身就是你的智慧,千百亿化身就是你的本行。如果离开本性而说三身,这就是有身而没有智慧。你若悟得三身没有自性,就能拥有四智菩提。现听我偈言:
当你了解三身是自性本具,你就明白四智。它并没有离开听和视的缘,而能直超佛法界,但你必须拿出信心来听,那就不会再迷惑而像一般世俗人终日‘菩提!菩提!菩提!’而不实际去了解实行菩提。不要尽学口头禅,而要真正明白三身那才对的。
六祖大师又说:你既了解三身,就应同时明白四智。若你尝试离开三身而解释四智,纵使你明白四智的名相,也得不到真实的体用,就算有了智慧也就等于没有智慧一样,徒劳无益。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
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佛有四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什么叫大圆镜智呢?它是由第八识所转的,所谓转识成智。你不会用时就是识,当你返本还原即转第八识而成大圆镜智,故其本性清净没有染污,故说‘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是由第七识所转的。在你未明白之时就叫第七识,一开悟后就叫平等性智。第七识又叫末那耶识,又叫传送识,它由第七识传给第八识,故叫传送识。而第八识又叫含藏识,梵语叫阿赖耶识,所作善恶的种子,都藏在第八识里,故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所以叫八识田。此识好像一块田,你种什么它就生什么。‘平等性智心无病’,平等即诸佛和众生的心是平等的,无病就是没有障碍、嫉妒、贪嗔痴。你若能没有障碍、嫉妒、贪嗔痴就能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见非功’,妙观察智就是第六意识所转的,第六意识它什么都分别,分别善恶是非男女,所以它看起来好像很聪明,实嘹上已变成意识。若转识成智,成妙观察智——它见一切境界不用分别就能知遣。妙观察和分别心是不同的,所以证果阿罗汉要作意观察,作意就是从静里观察,而能知道八万大劫内的事,就是用这妙观察智而能知道,但他若不作意观察,还是用意识,即一般人所具有的。
‘成所作智同圆镜’,成所作智,是由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所成的,就好像一个圆镜一样。
‘五八六七果因转’,五就是前五识,八就是第八识,五八就在果上转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六七就在因中先转,即第六识、第七识。
‘但用名言无实性’,虽然说是在因上转,果上转,实际是没有什么实性的,只不过是一些名词而已。
‘若于转处不留情’,假设你在转的地方不停止,不用凡夫的心情来测度这种情形。
‘繁兴永处那伽定’,‘繁’当多字讲,‘兴’当兴起讲,即很多时候都在那伽定中——那伽定就是龙的定。龙为何能大能小?就是由定中化出的变化,所以龙叫神龙,因它能变化无穷。就像序言所说六祖大师用钵来降伏龙,相信此龙有很大的脾气和无明。它想:你说我不敢到你钵里?我就要试试看,于是就跳到钵里,但跳进去后没有法子跳出来了。该龙听六祖大师说法后,就往生去了。虽此龙常在定中,但未破无明,所以还会发脾气,要显显神通。若它有定力,即使听六祖说你不能化小身之语,也不会被动摇的。
那伽定就是不可思议的定。龙是如何成的?就是它以前在因地中学佛法非常精进,但不守戒律。它想:一般人要守戒律,但我可以不守,所谓‘乘急戒缓’,于是就变成龙了。
原注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按以上六十七字,考大藏经刻本,及明刻本,均作小字。惟近刻本误作大字,与坛经原文相混。非是。故仍作小字而冠原注二字以别之。
通顿悟性智。
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 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 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 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 终亡染污名
智通听偈之后,就明了三身四智的意义,故说偈颂:三身原来在我体中而非在外找的。这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是在心里明白后就生出这四种智慧。三身和四智是圆融无碍,故能观机逗教,因人说法,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如果生出心来说我如何修三身四智。这都是妄想。若守住成见有所执著,这都不是真正的精华。这种奥妙无穷的道理,旨趣都是从六祖大师那儿学后才明白的。自性始终没有染污的,不被世俗情感所缠。除非你没有染污了,才能返本还原,所以说终亡染污名——即清净本源,没有一点染污。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
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
对曰。见。
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
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
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僧智常是江西贵溪县人,他小时候就出家,他的心志是想要见性。有一天来参拜六祖大师,六祖大师问他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啊?来求什么?’就像当日五祖大师问六祖一样。大师说:‘汝何方人,欲求何物?’六祖大师答说:‘我从新州来,惟求作佛。’五祖大师说:‘你是獦獠,怎可作佛呢?’六祖就答说:‘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但佛性有何分别?’现有人来,故六祖也这样问他。
智常答说:‘我最近到洪州白峰山拜大通和尚,承蒙大通和尚开示成佛见性
的义理,可是心中仍有很多疑问,所以从遥远的地方来亲近大德善知识,祈望和尚慈悲指示道理,令我不再有所狐疑。’
六祖大师问说:‘大通和尚对你说什么话,你姑且说一说给我听。’
智常答:‘弟子智常到大通和尚那里,经过三个多月,都没有得到教诲指示。因为我要为法忘躯,为法恳切的缘故,有一天晚上就独自到方丈室,请教大通和尚,如何才是我智常的本心和本性。’
大通和尚就对我说:‘你看见虚空了没有?’
我答说:‘我看见虚空。’
大通和尚说:‘你知道虚空有什么相貌吗?’
我又说:‘虚空是没有形相,若有形相,就不叫虚空啦!既然是无相,那又有何形相呢?’
大通和尚开示说:‘你的本性和虚空是相同的,没有一物可见,这就是正见。没有一物可知就是真知。你的本性是没有青黄的颜色和长短的形相,你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这就叫见性成佛,也叫如来知见。’
学人智常虽听说这种的说法,但还是不明白,故乞请和尚开示我。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
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 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 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 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 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已。心意豁然。
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 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 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 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 茫然趣两头
六祖大师听后就说:大通和尚所说还存有知见,所以才令你不明白。我现给你说一偈颂:不见一法就万法皆空了,若你还存‘不见’这个见,则还有一个‘不见’存在,这就好像浮云遮住太阳一样。一法不立,就是不知一法什么也不存在。但你仍然守住‘不知一法’的一个知见,还有一个空知。你对于道理好像明白似的,其实还有知见存在,这就好像在太虚空里本来什么都没有,但却生出闪电。你这个无见之见,和空知之知,就在你眼前瞥然现前了,因为错认这种知见,所以不能明白方便的法门。你现应该就在当下这一念,觉悟到固守这无见之见,空知之知是错误的,那么自然你自己本有的智慧,本有的佛性,本有的如来藏性,常会现前。
智常法师听六祖大师偈颂之后,才当下把万缘放下。你说放下时,不能还存著一个‘我放下了’。若还存‘我放下’之念,则还是没有放下。若真放下了,那里还有一个‘放下’在你心里。若你真没有知见,返本还原,就不该还存有一个‘知见’。
当智常明白之后,也作了一首偈颂:
无端起知见:没有一个理由,无端端地,怎就生出一个无见之见,空知之知了呢?生出无见和空知,这都是著到相上。像前边所讲的‘无念’,若你心里总想著我无念,无念,那仍是生出一个念,因无念的念就是一个念。‘有念若无,无念不滞’:当有念都没有,无念目然就不存在了。所以参禅参这个‘念佛是谁?’你就要去找是谁念佛呢?怎么样也找不著的,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谁。因为别入看不开,不知道没有一个谁,总觉得有个我。故要参念佛是谁?因为有我故要找入,找入就要问是谁呢?可是找谁,不要著相,不要著到‘我’上。
心里还有疑情,存一念‘悟’,说我看见虚空,什么都没有了。若还存有这一念的知,一念的见,以为这就是悟,这和以前迷的时候是一样的,根本就没有悟。
自性觉悟的根源本体,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虽然它有所迁流,但本体不变。假使我智常不入六祖大师祖师的堂室来,若得不到六祖的开示,至今还是两头跑,落于知见。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
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
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智常有一天问六祖大师说:‘佛说三乘的佛法——声闻、缘觉、菩萨,可是又说最上一乘,弟子我不明白,祈请祖师开示。’
六祖大师笞说:‘你要回光返照看看你自己的心,而不要向外驰求,著到外面的法相。法本没有四乘,连一乘都没有,只因人心有差别距离罢了!假如你见、闻和转诵经典,你就属于小乘人。若你能悟法解义,真明了,那就属于中乘人。若你不仅明白,且能实实在在去修行,那就属于大乘人。所有一切法都贯通、具侑了,在心里无所障碍,且你亦明了万法是心,心是万法的道理。若能一切法均不染著,离诸法相,一无所得,这就叫最上乘。乘是在修行,而非在口头争论。所以你要自己修行,我是不能为你修的。所谓:“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在所有一切时候,要能自性自如如,自己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心。’
自此以后,智常作为大师的近侍,侍奉大师,一直到大师逝世后才离开南华寺。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戴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
师曰。汝何处未明。
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
另有一僧人志道,广东南海县人。他来请教大师说:‘我自从出家后就阅览涅槃经,有十余年了,可是还不明大意,请和尚您教导我。’
大师问:‘你是那里不明白呢?’
志通说:‘经内有一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在这地方我有疑惑。’先说这首偈的来源。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时,为法忘躯,为求半句偈而舍身命,在所不惜。有一生,佛在雪山修行。一天,听到有人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说到这里,便停
止不说。老修行(释迦牟尼佛前生)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个罗刹鬼说的,乃问罗刹鬼:‘这首偈颂,还有下两句,你为什么不说呢?’罗刹鬼说:‘我三天没有吃东西,饿的没有力气,说不出话来。’老修行说:‘你再勉强说出下面两句,我便心甘情愿将我的身体供养你。’罗刹鬼说:‘一言为定,你不可后悔,说了不算数。’老修行说:‘修行人不打妄语,但我有个条件:你说出这两句偈之后,让我刻在树上,将法流传后人,然后再把身体供养你。’罗刹鬼说:‘可以!满你的心愿。’于是罗刹鬼说出下两句偈颂:‘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老修行很快将偈颂刻在大树干上。又一想,刻在石头上,时间更能长久,令后人依法修行,乃向罗刹鬼要求,请他等待片刻。罗刹鬼见老修行如此诚心,便同意说:‘你要刻快一点,我实在饿的受不了。’老修行在石上刻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十六个大字。刻完之后,对罗刹鬼说:‘我已完成心愿,请你来吃我吧!’于是,闭目静坐,心无恐怖,一心供养。所谓‘为善最乐’,老修行心中快乐无比,视死如归。等了多时,不见罗刹鬼的行动,睁眼一看,罗刹鬼已腾空而起,在虚空现出天人身——原来是天人来试验他求法的诚心!
师曰。汝作么生疑。
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讲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大师问:‘这个偈颂说得清清楚楚,你有什么疑惑呢?’
志道就说:‘所有众生,皆有二种身体,一种是色身——有形有色,一种是法身——无形无相。
这个色身是属于无常,它有生就有灭;而法身是常住,也没有什么知觉。在涅槃经上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不知道那个身是寂灭,那一个身是受乐。是这个色身寂灭,而法身受乐呢?还是法身寂灭,色身受乐呢?
若色身受乐的话,色身灭了之后,人死四大——地、水、火、风分散时,那全是一种苦的境界,苦不堪言,就不可说是乐。
假设是法身寂灭的话,法身就同草木瓦石一样,又那一个受乐呢?又法性是生灭的本体,五蕴——色、受、想,行、识,是生灭的一个用。在一个法的本体生出五种的用,如果生灭是常的话,则从法鳗上生出这五种的用,等到灭的时候,则摄这五种用而归还法体。假设它又有来生,这种道理,就是所有有情种类,不断不灭,即是常。假设不许它又有来生,这就永归寂灭,就和草木瓦石无情之物一样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则所有一切诸法,都被涅槃制伏禁止,变成断灭了,它连托生都不得自由,又有什么可以为乐呢?’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
六祖大师说:‘你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又是一个出家人,为什么要修习外道的邪说呢?岂不是修习外道的执断执常邪知邪见,而谈论最上乘的佛法?根据你所说的道理, |
|
|
|
|
|
|
|
6#
樓主 |
發表於 2017-9-15 08:22:22
|
只看該作者
即是在色身之外更有一个法身,离开生灭更另有一寂灭。你又推寻涅槃常乐我净的道理,说有身受用这个快乐。是否?
你这种见解说法,是执著吝惜生死,耽在这个地方不愿舍离世间的快乐,而不知出世的快乐。我现在对你讲,你应知道,迷人错认五蕴和合为自己的体相,他分别一切法为外边的尘相,且好生恶死,念念在执著中过生活,不知一切都是梦幻泡影,都是虚假不实,故在六道轮回里枉受生生死死。而计常乐我净,涅槃妙德,反成了苦相,一天到晚向外驰求。佛因怜愍这一类的众生,所以指示涅槃真正的快乐。就在刹那——很短的时间,没有生相;在刹那间也没有灭相,根本在生灭上也没有可灭的相。这时,在生灭里,就有不生灭的境界现前。当寂灭现前时,也没有现前的量度——即没有寂灭相是多大多宽,这就是常乐。并没有谁来享受这种乐,也没有一个不受这种乐。为什么?这就是本来自性现前,怎还有一个法体,有五蕴之用呢?更何况你所说涅槃禁制诸法,令它永远不生呢?这是你的知见不正。若你如此说,就是谤佛毁法的谬见。’
听吾偈曰。
无上大涅槃 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 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 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 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 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 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 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像 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 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 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 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 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 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 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六祖大师说,且听我的偈颂如下:
至高无上的大涅槃,它是圆满、光明、恒常不变、寂而常照的。凡夫愚痴人称它是死了,外道就执为所灭。所有二乘声闻缘觉,认为它是没有造作自然的。前边不论它是执断,或死,或无所作,都是用凡夫的疑情来计度、分别,这都是属于很本六十二见。
何谓六十二见?就是在五蕴里,每一蕴分出四种,五乘四成二十。现在二十,过去二十,未来二十,共成六十见;再加身与神之一异二见,而为六十二种断、常、有、无的边见。
每一蕴分出四种即:
蕴大我在其中。
我大而蕴在我内。
蕴即是我。
我离开蕴。
这六十二见都是虚妄所立的假名。什么叫真实的道理呢?只有超过一般凡夫二乘外道思量的人,他能通达法相,无取无舍,而能真实知道五蕴的法——色、受、想,行、识,和五蕴中的我,和在我以外所现的众色像,及一切音声相,都是平等如梦幻泡影一样。也不起凡见,也不起圣人解,也不作涅槃快乐的解释。他不落二边,也不著于空,也不著于有。三际是过去际、现在际、未来际。他也不著过去、现在、未来,三际都断了。
真如自性常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应用无穷,即是能应诸根之用而不穷尽。但也不生出我有个‘用’的想。也没有一切分别诸法相的心,也不起‘我没有分别’的想。你若还有一个‘不起分别’想,这还是有分别想,要连分别想都没有了。
劫火即三灾起时有火灾,能将海底都烧干。风灾起时能鼓动群山互相撞击。你若能得到真常寂灭乐时,涅槃相就像前边所说,无论三灾起时,对你都没有关系。
我现在勉强说这个法,而令你舍去你的邪知见解。你不要随著文字来解释经典,这样就能小小领略到一分经义。
志道听六祖大师讲完此偈颂后大悟,高兴踊跃,叩头顶礼,而退到一边去。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
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师曰。汝曾作什么来。
曰。圣谛亦不为。
师曰。落何阶级。
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
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弘济禅师。
行思即是一边走路,一边想事情,究竟想什么呢?他想:‘念佛是谁?谁在念佛?’所以他叫行思禅师。他是吉州安城县人,俗姓刘。当时曹溪道场的道风,响遍全中国人人都知,五祖大师的传人六祖大师在曹溪弘扬佛法,法席盛化,天天有几千人来吃午斋。人就是这样——溜虚捧盛。溜虚,即是你这地方若没有人,他就跑了。好像我们这里有几十个人,若只剩三、五个,则人人都跟著跑。捧盛,如听说佛教讲堂有很多人,连‘嬉皮士’到此都将头发胡须剃了,真不可思议,大家快去看看!人群愈来愈多。当时在南华寺,人人都去捧盛。法席盛化亦可叫捧盛,也可改为圣贤的圣,捧圣,因为六祖是圣人、祖师,所以大家都去捧他、拥护他。行思禅师听旁人如此说——六祖大师真不可思议啊!他有五眼六通,不论你心想什么,在未开口前,他就先问你。所以行思禅师也来叩头参礼,随著就请问大师说:‘应该修什么法门,而不落阶级呢?阶级就是渐法。应该修什么法,才是顿法呢?’
六祖大师问说:‘你以前做过什么事?你来这里想求什么?’
行思大师答:‘我对四圣谛——苦、集、灭、道都忘了,不做了。’
六祖大师说:‘你圣谛都不做了,还落到什么阶级啊?’
行思大师答:‘我对圣谛尚且都不做了,还有什么阶级呢?’
六祖大师一听就知他定有来历,有善根而非平常人,于是就另眼相待视之为法门龙象,是个作祖师的材料。六祖大师就令行思大师作众之首座——在前率领大众上殿、过堂、坐香。有一天大师就对他说:‘你不要在我这里住,应该到另一方作教化祖,不要令佛法断灭了。’行思大师得六祖大师所传心印妙法之后,就回吉州青原山弘扬佛法,绍隆佛种。到唐僖宗时追封为弘济禅师。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扣。让至礼拜。
师曰。甚么来。
曰。嵩山。
师曰。什么物恁么来。
曰。说似一物即不中。
师曰。还可修证否。
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
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识。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
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
怀即怀念,让即谦让,这位禅师对任何人都不存贡高心,他慈心下气,谦虚恭敬。他心里所常怀念的就是谦让,对任何人都有礼貌,他是有若无,实若虚。师是金州杜氏人。最初谒见嵩山安国师学习佛法,但安国师派他到曹溪学习佛法,因当时一般人均知曹溪是正宗佛法,好像现在美国人想学真正的佛法,就要研究经典,且要真不怕苦、不怕难、不懒惰去学习佛法。当时六祖大师的南华寺也是天天坐禅,出坡(做工)。当时功课特别紧,早农三点半起身,四点做早课,到五点就坐禅,天一亮就吃早粥,后又坐一个钟头的禅。此时大概八点了,就出坡做两个钟头到十点,在山上种地、砍树、造房子,有两千多人做工,两个钟头就做很多工。做完工回来休息一个钟头,十一点多吃中饭,吃完饭后又坐禅,十二点坐到两点。从两点钟又出坡,做到四点钟。回来后又坐禅、拜经、拜忏到晚间十点钟,有的到十二点。各人自己用自己的功,天天如此,道风特别严谨,任何人都要守规矩,几千人同聚而听不见一个人讲话。为什么呢?因一讲话自己的功就用不好了,用不好就打妄想。为什么你打妄想?就因你没有专心用功。当时六祖大师的道场就这么严格,所以怀让禅师也来参加这种工作。由知客师引他见六祖后就礼拜叩头。
六祖大师说:‘什么来了?’禅宗就是打机锋,不讲道理。本来是个人来的,他却问:什么来了。本来是和尚来了,六祖大师却问说什么来了。
怀让禅师答:‘我从嵩山来的。’
师说:‘什么东西?怎么来的?’这是禅宗的话。
怀让禅师一听也明白了,就说:‘若说是一个东西,已就不可以了。’
大师问:‘你说一个东西就不可以,那还有所修、有所证吗?’
答:‘修是有所修,证是有所证,修证是有,可是染污就不可以,就是自性里要光明。’
六祖大师听他这样一说,就对曰:‘这个不染污,就是诸佛所护念的妙法。冰既然如是,我也是这样子,不可以染污,自性要清净。自性的染污就是攀缘心、嫉妒心、障碍心、贪心、嗔心、痴心、无明,若这些都没有了,就无所染污。’
六祖大师说:‘印度般若多罗法师有一预言:在怀让禅师门下会出一马驹子——马祖道一禅师,会踏杀天下人——喻他的辩才无碍,智慧广大,令其他法师都折服而心悦诚服。这个预言就应落在你身上,你不要速说,应该等一等机会。’
怀让禅师听六祖大师这样一说,就契合师意而明白了,于是就在六祖大师左右当侍者有十五年之久,所悟的道理一天比一天深。以后就到湖南南岳衡山,大大阐扬禅宗的道理。在天宝三年八月十一日圆寂于衡岳,朝廷追谥他为‘大慧禅师’。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永嘉是地名,因一般人尊重这位法师,所以称永嘉。其实玄觉是他的名字,他生在永嘉县温州,俗家姓戴。他年轻时就研究佛经和祖师们所说的论,对于天台教止观法门特别精通,后看维摩经而明白心地法门。
偶然间遇到六祖大师的弟子玄策禅师来访,就和他谈论佛法。所谈的道理和过去祖师所说的相合,就以为他是自己本宗的人。
玄策禅师就问说:‘大士,您得法是谁为您证明?在那里得的法啊?’
玄觉禅师就说:‘我以前听方等经论,都是听法师们讲,都各有传承,而不是我自己学习。以后我看维摩经,了悟佛的心印法门,但没有经大德给我印证。’
玄策禅师说:‘你是自己看维摩经而明白,若是在威音王(第一位佛)以前就可以,但在威音王后,若没有师父传给你法门和印证,这都叫天然的外道,不是佛教。’
所以现有些人自己说自己开悟,自己给自己证明,就如经文上所说的都是外道。在美国有些人讲述六祖坛经这一段时,不知如何解释。威音王说他的声音能遍播到最远的地方去,也可说是本地的风光,就是本处。
玄觉一听说是天然外道就说:‘现在请仁者给我印证。’
玄策法师说:‘我不能给你印证,我不够资格,所说的话不够份量。换言之,我自己还不一定开悟,怎可给你印证呢?在曹溪南华寺有位六祖大师,法名远近皆闻,所以四面八方求法者如云一般的聚集前往,且他是传历代祖师衣钵的祖师。如果你想请六祖大师给你印证的话,那我可以同你一起去。’
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
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师曰。如是如是。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
师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师曰。善哉。
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真觉焉。
玄觉于是和玄策一起到南华寺参礼六祖。到达以后,他手执锡杖围著六祖大师的座位右绕三匝后,然后举起锡杖向地面一振而立,好像发脾气似的。
六祖大师说:‘你作沙门,出家人,要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即过去一千,现在一千,未来一千。何谓一千呢?行、住、坐、卧,各有二百五十条威仪,故合起来共一千。八万细行,本是八万四千微细的地方)。大德!你是从何而来?怎么生出这么大的我慢?’意思是说玄觉没有顶礼大师,有贡高之嫌。
玄觉应道:‘为什么我这样子呢?因生死是最要紧最大的问题,而无常鬼不知何时会到。’意思是我这用功的人,只知要用功了生脱死,那有时间来行礼呢?其余的都放下不管了。
六祖大师反问:‘你为何不体解无生,而了无常迅速的道理呢?’
玄觉禅师答:‘我已明白就无生死了嘛!我已明了也就没有迅速了,那怕无常鬼做什么?根本就没有了。’
六祖大师一听,知他已明白法了,就给他印证说:‘是这样!是这样!你如此用功就对了。’玄觉禅师经六祖大师给他印证后,就整顿衣服,具足威仪后向六祖大师礼拜。过了片刻,就告辞了。
六祖大师说:‘你不要那么快就回去,在这里住几天。’
玄觉答:‘我本来也没有动,本来也没有来,也没有去,那岂有回去的快呢?’他和六祖大师在打机锋哩!六祖大师反问:‘那个知道不是动啊?知道没有来,没有去的是那一个?是谁?’玄觉大师说:‘这是仁者您生出来的分别心。’六祖大师说:‘你很会说,你说出来的很合无生之意,你说得很妙,也很聪明。’
玄觉大师说:‘既然无生,那从何又有个意呢?无生了又怎会有个意呢?’
六祖大师说:‘无生没有意,那又谁来分别呢?’
玄觉大师说:‘虽然有分别,可是并非“意”分别的。不是意分别,那是什么?那是妙观察智生出来的,所以说分别就不是意。’
六祖大师听他讲无生的道理那么透彻后,高兴地说:‘你讲得很好。’因此留他住一宿。当时佛教有一个‘一宿觉’的典故,就源于此,即是住一晚就开悟了。后来玄觉禅师作了一篇证道歌,盛行于世。圆寂后朝廷追封为‘无相大师’,当时又尊称他为‘真觉禅师’。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
策云。我师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智隍禅师,最初是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古来修道人,寻师访道参访善知识,要我真正明眼的善知识而跟随学习。他自己称说已得正定,得到真正的道理。他住一茅蓬,是用茅草搭成来避风雨,长坐不卧有二十年。六祖大师的弟子玄策,他是各处替六祖大师作宣传。他各处游走参方,到河北河朔,听到智隍法师的名字,因他长坐不卧二十年,很多入都知道他是个修行入。于是玄策就到他的茅蓬拜访问说:‘喂!你在这儿做什么?’
智隍答:‘你问我什么?我在这儿入定。’
玄策法师说:‘你这个入定,是心有个念说想入定,还是没有个心念说想要入定呢?假设你说是无心入定的话,那所有无情,没有知觉性,没有气血的木瓦石等,都可以入定,它们都应该得到入定的境界。若你说是有心入定,那一切有情含识、有气血、有情感的一切众生,它们都应该得到定了。’
智隍禅师答说:‘当我正在入定时,我不见我自己有有无之心,或者是有心入定,或者是无心入定,这时我都空了。’
玄策说:‘你既然不见有有无之心,这叫常定,那你又出入到什么地方?怎么出的定?怎么入的定?照你所说不见有有无之心,这是常定啊!它是没有出入的,那又怎样生出一个出入来呢?你是怎么搞的?若有出入,这不是大定,不是佛祖所说的定。’
智隍一听就没有话讲了,想了很久,想自己所说的道理,的确是没有道理;别人所说的道理,智慧比他高,想了很久亦无话可辩,就问说:‘你的师父是谁啊?谁传授给你的法?’他不讲旁的,因他看玄策辩才无碍,那他的师父一定比他更聪明。
玄策答:‘我的师父是曹溪南华寺方丈和尚六祖大师。’
智隍问:‘六祖大师他是以什么为禅定呢?’
玄策法师说:‘我的师父所说,本性是妙湛圆寂而不动,而它的用和体亦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五阴——色、受、想、行、识,本来是空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本来也是没有的。定本来没有出和入,也没有定,也没有乱。你明白本体的妙用后,就知禅的性质是没有住,也没有离住,它是离开执著的寂灭,它是离开这种死板的禅。禅的自性它是无生,也离开生禅定的想。心,自性就像虚空一样,但也没有虚空的思想。’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
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智隍一听六祖大师如此说,豁然大悟。二十年所修的功夫都跑了,都无踪无影。因二十多年他都存有入定的心,现在什么都空了,始得万法的本源。就在这天晚间,在智隍的住处河北(而他现在是在广东),一般的学者,官员和老百姓、智隍的信徒和皈依弟子,皆听到空中有声音说:‘隍禅师他今天得道了!’得道即是开悟。智隍禅师恭敬地向六祖顶礼而后回到河北,大大度化在家和出家四众弟子。
智隍听到玄策的话觉得六祖所说的道理很妙,就跟著玄策来拜见六祖大师。师问:‘仁者!你是从那里来啊?’智隍法师就说出前面与玄策互相问答的道理。
六祖大师说:‘诚然如你所说,你只要自存心如虚空似的,可是也不著空见,不要有一个虚空的见在心里。你能如此就能应用无碍——事来则应,事去则净。行、住、坐、卧都没有心。也不要想我是凡夫或圣人,要把这情感忘了。也没有个能见也没有个所见,也没有个能空,也没有个所空。你要知道,见明之时,见不是明;见暗之时,见不是暗;见空之时,见不是空。见塞之时,见不是塞;见有之时,见不是有;见无之时,见不是无。所以楞严经说:“见犹离见,见不可及。”性也如如,相也如如,能这样则时时都在定中。’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
师云。会佛法人得。
僧云。和尚还得否。
师云。我不会佛法。
有一次有位和尚,此位真是个獦獠,没有什么学识的大老粗,他冒冒失失的问:‘黄梅五祖大师的衣钵,是什么人得?’他明知是六祖得而还故意问。由他这样一问,不必在当时设身处地见到此人,就按著经文你一想,便知他是个没有什么学问的乡下人。他一方面可说是明知故问,另一方面可说是对六祖存轻视的心。为何说存轻视心?他意思是说:你一个不识字的人,怎有资格来继承五祖的衣钵呢?
六祖大师说:‘明白佛法的人得到五祖大师的衣钵。’这位僧人又问:‘和尚你是得到还是没有得到啊?’意思即他不相信六祖是五祖的衣钵传人,所以要再问说:‘和尚还得否?’六祖大师说:‘我不明白佛法。’六祖大师他不说我得或不得,而说我不明白佛法。各位想想,在此处六祖大师是讲真话或假话呢?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
云。方辩是西蜀人。
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有一天,六祖大师想洗涤五祖大师所传授的衣,但没有干净的美泉,所以就走到寺后五里多的山地(寺后濯溪泉离南华寺有一里路,或者以前寺院在溪前也不一定),看见山林茂密郁郁成荫,霞光万道,瑞气千条,在山顶上盘旋。得五眼六通的人,那个地方有什么气他一看就知道。这时大师拿著九个环的锡杖琅琅响,就往地下一戳,泉水就涌地而出成一水泉。当水流得多时,就成一水池。六祖大师就跪在石块上浣浣五祖所传的衣钵。
此时忽有一和尚来向六祖大师顶礼叩头,自称法名方辩,是西蜀人,说:‘我在南印度见到达摩祖师,叫我速来唐朝这地方。他说:“我所传大迦叶代代相传的正法眼藏和僧伽梨(二十五条的祖衣),现传到中国第六代韶关曹溪,你赶快去瞻仰礼拜第六代祖师。”方辩我听达摩祖师如此对我讲,所以远从印度而来,但愿能见达摩祖师所传留下来的衣钵。’
各位想一想,初祖达摩在中国已死了,但方辩在六祖时在印度又见到他,你们说这事是不是很奇怪?其实这不足为奇,直到现在,一般人仍不知道他到何处去了。讲到此,我想起一件事实,这不是公案,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当我在东北,即满州国,最初我发心修道,乃是因种种的因缘。在东北我最崇拜的是王孝子。他那时守孝,年二十八岁。天气很冷,他用些木板钉了个小茅蓬,前后守孝六年,在最后的第六年,他就不讲话,天天在小茅蓬里参禅打坐诵金刚经。当守孝将圆满时,他就打了个妄想说:‘在东北的名山千山和广宁山,有几千年的老比丘在里头修道,当我守孝圆满,我也到广宁山去修道。’
第二天早上打坐时,就听到护法对他说:‘今天有贵人来访。’他一听有贵人来,就以为是做大官的。等到十点多见一穿破衣服的和尚,挑著一担子。此人就将担子放下而和他谈话,本来王孝子不讲话,所以他在心里问他话:‘你从什么地方来啊?’此人说:‘我是从广宁山来的。’王孝子又问:‘你贵姓?’此人答:‘我是明朝一位将军,后来就出家修道。我和你很有缘,所以今天来见见你,因我知道你要到广宁山修道。但那处是独善其身的人修的,而你应兼善天下。你与此方人士有缘,不要到广宁山去,就在这地方造间庙弘扬佛法。’说完这几句话,这人就走了。此人自说是明朝人,由何可证明呢?因王孝子是在心里问他话,而他知他问什么,足见此人已得他心通,是五眼六通的境界。王孝子这时是民国时代,距明朝已有三百多年,此人仍未死。由此点证明有人在南天竺见到菩提达摩,和方辩所说传授衣钵的情形,是很平常而不足为奇。
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曰。善塑。师正色曰。汝试塑看。辩罔措。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师仍以衣酬之。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稯裹瘗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
六祖大师就出示所传法衣给他看,接著问方辩有什么专长?方辩说:‘我善于用泥、香灰、木头来塑佛像。’
六祖大师就很严肃对他说:‘你试著塑一个给我看。’
方辩听六祖大师如此说,当时就手足无措起来,没有答覆。过了几天,他塑成六祖大师的真像,有七寸高,塑得面孔与六祖大师一样,连很微细的地方都塑得清楚妙好。
六祖大师一看他所塑自己的本像,就说:‘你只了解塑性而不解佛性。’于是六祖就伸手摩方辩的头顶说:‘你永远都要出家做和尚,生生世世要做人天的福田。’后六祖大师送给他一件衣,酬谢他塑像的功德。方辩接受衣后,将衣分成三份:一份就披到塑像上,一份自己留著作纪念,一份用稯叶包好埋在地里,并发愿说:‘将来得到这衣的时候,就是我出世,我在这庙作方丈和尚,重新建设这殿宇。’
原注,宋嘉祐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祈祷辄应。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
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
因示一偈曰。
惠能没伎俩 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 菩提作么长
有一位和尚,或者此和尚是个无名和尚,或者是不好名的和尚。他念卧轮禅师的偈颂说:‘卧轮有一本领,能断百种思想,不生思想。可是有这能断百种思想,就已经落到第二、第三,而非第一义谛。他说对著什么境界都不起念,故菩提一天比一天长得高,长得大。’
六祖大师一听就说:‘此偈还未明白真正的心地法门。为什么呢?若依此偈修行,等于是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故六祖大师说出另一偈颂:‘惠能我什么本领也没有,我不需要断百思想,连断百思想的念都没有。对著什么境界就事来则应,事去则净,所以随便它兴,随便它去,我也不管它菩提长不长。这就像前边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道理一样,我根本就是清净,又何必拂拭呢?’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顿渐品第八)
宣化上人主讲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七日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顿渐品第八
顿就是立刻明白,明白一个理。理则顿悟,事须渐修,修行是要一天一天地去修行,悟只是悟个理,至于证果还要自己去修行。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当时六祖大师在曹溪宝林山南华寺,弘扬顿教法门。神秀大师,即是五祖的徒弟,他曾很想作祖师。这个祖师欲真是害死人!这么聪明的人,都断不了这个祖师欲。此时神秀大师在湖北荆州玉泉寺。这时有南宗、北宗之分,南宗讲顿法,北宗就讲渐法,两宗教化盛行。六祖大师门下有几千人,神秀大师门下有几万人,因他原有几百人跟随著他,后来一天比一天多,故比南宗盛。但是人人都知南宗是接受五祖衣钵的传人,神秀虽很有学问,但五祖大师并未传给他衣钵,所以当时人就称‘南能北秀’,南方就是能大师,北方就是秀大师,故有南宗和北宗顿渐之分。神秀的弟子拥护神秀作第六代祖师,但总是名不正言不顺,总还有六祖惠能大师在那儿,所以常派人想将他杀了,而后独称第六代祖师。
所有参禅学道的人,不知那一个是对。六祖大师他又不识字,有时讲的道理和经典不相合。北方秀大师在五祖座下,做过教授师,很有学问,但他没有直接得到衣钵,所以学人不知要跟那一位学才好。
故六祖大师对大众开示说:‘法本来只有一宗旨,没有两个的,而人却有南方人和北方人。法本来只有一种,没有多种,就是不二法门。而人的见解有快、有顿、有迟、有疾。什么叫顿渐呢?本来法没有顿渐,而人却有聪明、有愚痴,有利根、有钝根之分,所以这顿渐是因人而立的。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然而神秀的徒弟,往往讥讽南宗祖师说:‘哈!那个祖师一个字都不识,他有什么能力呢?祖师?真是可笑之至,岂有此理,太滑稽了,一个字都不识怎可作祖师呢?’无形中就是轻视六祖。不仅不懂英文,连中文都不懂,你看这位祖师可怜不可怜?说这些话的人是神秀的徒弟,当著神秀面这样讲。
神秀听后就说:‘你们不要这样讲。’神秀在表面上还过得去。‘他是开悟的人,得无师的智慧,是深悟最上一乘,我的确没有他开悟的那种智慧,我的确不如他。况且他是我第五代祖师亲传衣钵,得以心印心妙法的传人。这不是偶然,是很不容易的。我恨不能亲自去亲近六祖大师,跟他学佛法。虽然国家封我为国师(五祖座下十大弟子,武则天均请去供养),但你们各位不要滞留在我这儿,你们应该到曹溪跟六祖学习。
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钿作。对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神秀大师他是故意试验他的徒弟,所以才说:‘六祖比我有道德。’如果这些门人真对我有信心,即使六祖真有道德,亦不会去的;如果他们没有真心,我如此一说.,他们就跑了。所以神秀假意如此说:‘你们不要在这里住了,到曹溪跟六祖去学。’但是这些徒弟都知道他的师父不愿他们走,所以也就没有人离开。可是神秀又想知道六祖所讲的是什么法门,所以有一天就派一位间谍—他所心爱的徒弟志诚,对他说:‘你很聪明且多智慧,你代表我到曹溪去听法。因六祖认识我,我若去了,他就不会讲佛法。你听见什么道理,要一字不错地写下笔记,等你回来时再念给我听。’好像三个礼拜前有其他法师派人来此,就像这样。志诚受神秀大师的使命,就到曹溪,随著大众叩头顶礼请开示,但他不说是何处来的,不透露他是从神秀大师那儿来的。
就在这个时候,六祖对大众说:‘现在有一偷法的人在此,你们大家注意点,他藏在大众里。’
志诚一听就走出来顶礼坦白,说:‘我就是盗法的人,我从神秀大师那儿来的。’
六祖大师说:‘你从玉泉寺来,就是间谍。’
志诚答:‘我不是间谍。’
师说:‘为何你不是间谍呢?’
志诚答:‘在未说明白我的来历前,我就是间谍,但现已坦白发露忏悔了,所以就不是。’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
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
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
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 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 何为立功课
这时,六祖大师问他说:‘你师父平时对大众开示些什么?’
志诚应对说:‘我师父常指示大众,要住心于一处而观净,大家常打坐不睡觉。’
六祖说:‘住心观净,这是一种病,是用功的毛病,这不是禅。常坐著反而拘缚自己的身体,不自由了,在道理上有何益处呢?’
修道人睡觉就睡觉,吃饭就吃饭,不要拘束这个身体。神秀大师只是教人在臭皮囊上用功夫,不知在自性上用功,所以这是病;若他知道在自性上用功夫,就没有病了。六祖大师是在自性上用功夫,就没有病了。六祖大师是在自性上用功夫,是很自然用功的。故六祖偈说:
‘生的时侯,坐著不卧,死了之后,就躺在那儿,不能坐了。这个身体是一具臭骨头,四大假合而成的,你怎么在臭皮囊上用功夫呢?为什么不在自性上用功夫呢?’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神秀所教的住心观净,这就是著相,根本和金刚经所述的宗旨相违背,所以六祖大师破除他的毛病、执著。
神秀大师教人住心观净,而六祖大师说这是毛病。长坐不卧说这是拘身,不是禅的道理。其实呢!你要能住心观净,久而久之也会有点成就,虽说不太自由,但也对身心有所帮助。但是六祖大师为何要说它不对呢?因为志诚是从神秀那儿来的,他必须把他的执著破除了,然后才能接受真正的佛法,所以六祖对他说种种的道理。这是教人用功时不要执著,你不要有长坐不卧的思想,说这是用功修行。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心观净是有所执著,执著就是障碍。要把执著破除才能与自性相契合,所以六祖大师才这样讲。我们一般人不要说六祖大师讲长坐不卧是不如法的。我们要那样坐,且又要觉得很自然而不勉强,若你觉得很勉强,这就不是道。用功是要很自由的。那你说这回好了,自由用功,那我可以不守规矩啦!这不可以的,你不守规矩,那是误解自由。如果大家坐著你躺著,大家躺著你坐著,这就不如法,这叫标异现奇。好像以前有人在此打坐,当一般人都站起来经行,那个人还在那儿坐著,说你看看我,看看我。这叫出众不守规矩。总之,修行用功,不但要守规矩,且要对自己自由,而非不守规矩。这一点人人都要明白。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
师云。吾刚闻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志诚再礼拜六祖大师说:‘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你们在这儿只学道一年就觉得很长了,你看古人都是学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长久那么用功,不是学几个月就可以毕业。‘学了九年也没有开悟。现在听和尚所说的道理,就如水投水,如乳合乳,祖师的心就如弟子我的心,本来我们的心是一样的。弟子不知那天就要死了,这生死的问题是最重要的,请祖师和尚大发慈悲,进一步给弟子教诲和指示。’
六祖大师说:‘我听你师父神秀大师教授戒定慧法,不知你师父如何讲戒定慧的形相?其道理如何,说出来给我听听。’
志诚答:‘诸恶莫作这就叫戒。能修一切善法,这叫慧学。自己清净意念,这就叫定。神秀大师是如此说。我不知大和尚您用什么法来教诲一切人?’
大师说:‘我什么法也没有,若我说有一方法教化人,这就是骗人。我不过随人根机,用各种方便法解除众生的束缚,解开众生的执著,这种法根本没有一名字,故给它起一假名叫三昧——正定正受。好像你师父所说戒定慧真不可思议,可是我所说的戒定慧和他又不同了,我很特别的。’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曰。
五蕴幻身 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 法还不净
志诚说:‘戒定慧就是戒定慧,只可有一种讲法,怎还有特别的讲法?’
六祖大师说:‘你师父所说戒定慧三无漏学,他是接引大乘根机的人。我所说戒定慧是接最上乘、最高根机的人。所以开悟和明白是不同的。开悟是一悟到底,明白只是明白一点点。所以见解有顿、有渐,有快、有慢。你听一听我所讲的道理,是否与你师父相同?我所说的法不是在外边的法,而是不离自性说一切法。离开自性而说法,这叫著相,亦叫相说。著相则自性常迷,离相则自性常悟。你要知道一切万法,都是从自性生起而起一切用,应变无穷,这才是真正戒定慧。我现再为你说一首偈颂:
心地无非,就是没有贪心、恶心、嫉妒心、障碍心、损人心、利己心。心地无非,就是心地没有恶。心地无非,也就是诸恶不作。但神秀的诸恶不作说是名为戒,而非自性戒。这个心地无非也就是戒,也就是诸恶莫作,也就是心地不要做不对的事,这就叫做戒。
你心地无痴,也就会众善奉行,但这个众善奉行,和神秀大师所说的不同,他在名字上说慧,而没有把自性提出来,没有讲到心地上。心如一块地,你种什么它就长什么,故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你心地不要种愚痴的种子,这就是智慧。
心地无乱,也就是自净其意,和神秀大师所说本无分别,但名称不同。六祖大师所说的法,都是从心地讲起,从自性上说起,是心内说法。神秀大师所说都是外边的法,著相的法,是心外说去。
‘自性光明无照,有妙湛总持,自己身体就炼成一个金刚不坏身。身去、身来即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本来都在定中。’
志诚听完后就一面忏悔,一面称谢,亦呈一首偈颂说:
五蕴—色受想行识,是虚妄不实的,这个身体也是虚妄不实。身体本由四大——地水火风假合而成,故不要将它看得太认真了。给它找好衣穿、好饭吃、好房子住,找个好丈夫或好太太。什么叫地大呢?即身体坚硬的性l——皮肉筋骨属于地大。水大即眼泪、鼻涕、唾沫、痰、大小便等均属于水分。火大即身体暖气,温暖热力。风大即身体上摇动、呼吸。到人死后,身体的坚硬性就归于地大,湿润性就归于水大,温暖性就归于火大,呼吸动摇性就归于风大,各有所归,可是你自己跑到什么地方去呢?不知道。我们现在学佛法,就想知道这个道理。
这个虚幻怎会究竟呢?假如你有一个回向真如的心,那还没有得到法的本体呢!还未复还到清净。为什么?因你还有一念说要回向真如,你还有一念,就没有得到法的本体。所以法的本体是没有取,亦没有舍,不想这样,也不想那样,就是任运而行。任运就是自由去做而不执著。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六祖大师给他印证说:‘不错,你的见解是对的。’又对志诚说:‘你师父所讲戒定慧,是劝有小根机那种智慧的人。我所说戒定慧,是劝大根大智的人。你若明白自性,连菩提涅槃都没有了,也没有什么叫解脱,也没有什么叫知见。都没有,都空了,一法不立,万法皆空。因为一法不立,所以才能建立万法。虽说一法没有,但是万法宛然。虽然万法宛然存在,可是还是一法不立。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这就叫佛身,当下就是佛。这个法你若明白,亦可叫作菩提涅槃,也可起个名字叫解脱知见,你叫它什么名字都可以,但你要明白;若你不明白,那你叫它什么名字都不可以。’
真正明心见性,开悟的人,立这个办法也可以,不立这个办法也可以,无障无碍,你愿意来就来,愿意去就去,这是指生死自由,所以我常对你们讲:‘EVERY THING IS OK!’这就是来去自如,一点麻烦都没有,无滞无碍。我愿意走就没有人可留得住,没有人可障碍得住。事来则应,事去则净。若有人问我话,就随便答而不经过思索。但这要答得有道理,不能乱讲,不合逻辑。这时,到处都有化身,可是所有的化身都不离开自性,那么随时随地都得到观自在,和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得游戏三昧,大家欢喜什么,他就做什么,到处去游戏。他也唱歌,但和唱歌的人不同;他也吃饭,但和吃饭的人不同。大家一起吃钣,他将所有的饭都吃尽,你看著他吃,但饭还在厨房,原封未动,这就叫游戏三昧,这就叫见性。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
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志诚听六祖大师讲如此玄妙之义理后,又启师曰:‘什么叫一法不立,其意如何?’
六祖大师答:‘你自性里没有一切不对的事,没有一切的恶,没有一切的障碍,就不迷乱不颠倒,念念都是智慧,常生智慧。’所以六祖大师说:‘始知自性,常生智慧。’则能离开所有法相而不执著。这时自由自在,纵横尽得。纵,你往前跳也可以,横,你横著也可以。你说上天就上天,下地就下地,这就是纵。横,即你想到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都可遂心所欲。无论你做什么都是合法的,能这样子的话,又有什么可立的呢?所以我说一法不立。
你的自性要由你自己悟,你即刻悟就可即刻修,而不必一步步渐次修学。所以我才说不立一切法,一切法都空了,诸法都是寂灭相,那又有何次第可说呢?那又有何第一、第二可说呢?’
志诚法师听六祖大师开示之后,叩头顶礼。这个间谍要弃暗投明反正了,他愿为六祖大师做执侍,做各种服劳执役——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早到晚做苦工而不懈怠。因他知道,这个祖师当初都是做苦工换来的,他舂米八个多月才得作祖师,那么现在我来服侍祖师也要很勤劳,不可懒惰。
前边是讲神秀大师派出一特务想要来盗法。在中国唐朝,佛教就已这样复杂,有些人存心就这样不正当,想去偷盗佛法。下一段经文是叙述神秀党徒派一刺客要来暗杀六祖大师。
僧志彻。江西入。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入。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
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
有一位和尚名叫志彻,这是皈依六祖出家后六祖给他取的法名,江西人、俗姓张,本名叫行昌。少年时欢喜做行侠仗义之事——劫富济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武术功夫和轻功很熟练。神秀党徒乃雇用他欲来杀害六祖大师。
自有南顿北渐、南能北秀二宗分化时,两位宗主,即六祖大师和神秀大师二祖师,虽没有人相、我相的观念,但是他们的徒侣(此地是指神秀大师方面的徒侣),竞起爱憎,有如前边他们讥讽六祖大师不识一字,怎能作祖师,如此毁谤六祖大师。六祖座下亦有真诚弟子,说六祖他得无师之智,你们不应毁谤我们师父,故弟子互相攻击。六祖大师的徒众可没有想去刺杀神秀,而神秀的徒众却嫉妒六祖为承接五祖衣钵的传人。我相信这里所说‘竞起爱憎’,神秀那边厉害一点,六祖大师这边则忍耐多过憎恶。
这时北宗门下弟子,有几千人这么多,自己推神秀大师为祖师。他虽然没有得到衣钵,但其弟子却捧他为第六代祖师。为何捧他们师父作第六代祖师呢?因他们其中有人想作第七代。若没有第六代,那第七代又从何生出来呢?但又忌讳不敢公开在庙上讲,为什么呢?因天下已知衣钵已传给六祖惠能大师,所以就买通行昌来暗杀六祖大师,欲抢其衣钵。当时行昌武术高明,人号之为‘飞猫’,言其行踪诡异,人莫能知。这个消息你在那本书都找不到,除非你处在当时的情况才知道他有此绰号。你看以前他们派人去放火,现在又派一个刺客,为什么他们要杀六祖惠能?就因为杀他之后,就可以公然推神秀为第六祖。
在佛教讲堂有一个本来亦有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的人,但因他贪心不小,总想要证四果阿罗汉,要飞行自在,他好几次请求我教他飞身的法术,我对他说:‘你学这法术有何用呢?’他说:‘去台湾受戒不用飞机票就可到。’因他贪证果、贪神通,所以真正智慧还没有现前。
大师当时有他心通,已预先知道谋刺的事,就预备十两金子放在他座位旁边,你想这情形危险不危险啊?到了天黑,大概晚间十一、二点钟,飞猫张来了,手足无声,来到六祖的居室,到其座前,正将拿著宝剑要杀害六祖,六祖大师就伸长颈子由他砍,此时行昌不管他是和尚、罗汉或祖师,他都要杀,因他只存一个杀性,为要完成神秀徒众的使命。你说此时紧张不紧张?就像原子弹正要爆发时那么紧张!行昌就拿著宝剑猛力对著六祖颈子斩了三下,可是——毫无损伤!
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曰易形而来。吾当摄受。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
大师说:‘正剑即正法,不怕邪法,邪法不能胜过正法。所谓“邪不胜正”,你虽有宝剑,亦不能奈我何。我前生只欠你十两金子,可是我并不欠你的命。’飞猫张听六祖大师如此对他说,且砍了三剑也砍不动他的脖子,已经吓昏倒在地上,经过一段时间才醒过来。于是求哀悔过说:‘大师,我真对不起您,我真有罪!’当时六祖大师和行昌谈了很久,问他说:‘你为何来做这种事呢?’行昌答:‘并不是我想来杀你,而是神秀的徒弟说你是个最坏的人,以前是做土匪,又是打猎,是到山上砍柴的穷人,现在到这里冒充作六祖,所以我一听有这么坏的人,必定要将他杀了。可是现在我的剑砍不动您的脖子,我才知道他们都错了。如果大师没有道德,凭我手剑那么快,怎斩不动您的头呢?故您一定是位有德行的高僧,我今既遇高僧大德善知识,且我看世上的事也没多大意思,所以想跟大师出家拜您作师父。’
六祖大师将所预备的十两金子给他说:‘你要赶快离开,我这些徒弟,他们都是爱护我的。若知道你来杀我,他们也一定会杀你的。过几天你化好了装(即是叫他到别的地方出家做和尚),以和尚的身分来见我。我一定摄受教化你。’飞猫张听六祖如此说,就在晚间跑了遁匿起来。以后他遇著一和尚就跟他出家,受具足戒后就精进而不懈怠。
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有一天,行昌想起六祖大师曾叫他易形而来摄受他的话,故从远地来至南华寺拜见六祖。
六祖大师说:‘我天天都在想念你,你怎来得这么晚呢?’
行昌答:‘以前得蒙和尚不怪罪我,我现虽出家修苦行,但总觉得很难报答您这种德行,唯一的方法就是传承佛法,教化众生,这样做才可以报答您的大德。弟子常看涅槃经,但不明白常与无常的道理,求乞和尚大发慈悲,大略为我解说。’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之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今学人转加疑惑。
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诵读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六祖大师说:‘佛性是无常的,有常就是一切善恶分别心。’行昌认为六祖大师说错了,故说:‘和尚所说的,和经文不相符合。’
六祖大师说:‘我是传佛以心印心这个法门,我怎敢违背佛经的道理呢?’
行昌说:‘涅槃经上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说佛性是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这都是无常,而和尚却说是常,这和涅槃经的道理完全不相合,这样一讲,令学人我更加迷惑,以前我只有一种疑,现在却有两种疑了。’
六祖大师说:‘涅槃经,我在以前听无尽藏比丘尼她读诵过一遍,就为她讲解,没有一个字、一个义理,而不契合涅槃经经又的。乃至于我现在为你讲,也没有两种讲法,仍和以前一样。’
行昌说:‘学人学识浅昧,愿和尚委屈婉转开示我。’
六祖大师说:‘你知不知道啊!佛说佛性是常,是对一切执著无常的人说的。佛说有常,是对一切执著无常的人说的。假设你说佛性是常的话,那还有什么善恶诸法可说呢?佛性若常,那一切众生早就成佛了,何必又说法来度他呢?为什么穷尽多少个大劫,也没有人真正发菩提心呢?若常的话,则人人都应发菩提心,人人都早成佛道了,所以我才说佛性是无常。为什么呢?若常的话,一切众生都不用修行就可成佛了。所以我所说的无常,正是符合佛所说的真常不灭的道理,你懂了吗?
又者假使一切诸法是无常的话,那所有一切物类皆有自性,它们既有自性,怎还要受生死呢?要是每一物皆有真常的性,它就不会普遍存在任何地方了。我所对你说常的话,正是佛所说真无常义。’
要讲起这常与无常,根本这都不是佛性,因佛性是非常、非无常,这才是中道了义。为何现在六祖大师说:‘佛性是无常,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是有常呢?’这都是对治执著。佛法是对治众生一切的执著情。若你将这执著情破了,根本就不需要佛法。佛法是非常、非无常。六祖大师是对机说法,对张行昌应该说这种法,而不是对所有人都这样说的。
六祖对行昌说,凡夫外道执著邪常,一切二乘声闻缘觉于常计无常,共成八种颠倒。本来是四种颠倒,不过因人思想不同,身分不同,二种根性的人,共有八种颠倒。凡夫以苦为乐,非常计常,非净计净,非我计我。一切的道理都是由人而论,你说它常也可以,你说它不常也可以。但是凡夫说非常即是常,非乐计乐,非我,他计我,非净,他计净,这是凡夫的四种颠倒。
二乘四倒即是:乐即是苦;常,他说是不常;我,他说无我;净,他说不净。所以合起来共有八倒。
所以佛在涅槃经了义教,它是属于圆妙的醍醐味。它破凡夫和二乘的偏见,而明显说出什么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的道理。你现在依佛所说之言,而背佛所说的教义。你以断灭的无常,和死板的常,用凡夫的知见来错解佛所说最圆满、最微妙这种了义的教理。你纵然看涅槃经一千遍,又有什么好处呢?
行昌忽然大悟。
说偈曰。
因守无常心 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 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 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 我亦无所得
师曰。汝今彻池。宜名志彻。彻礼谢而退。
行昌听六祖大师如此一说,忽然间就开悟,故说出一首偈颂:
因为我守无常的心,而佛说这是有常的性,我不懂佛所说的是方便法,这就像在春天水池里捡一块小石头,有什么用呢?可是现在我不用什么功夫,就返本还原到自己的家乡。佛的圆满妙性现前,忽然间明心见性开悟了。我这种开悟不是祖师教授,送给我的。我虽已开悟,但毫无所得,这是我本有的智慧,所以一法也没有得。
六祖大师说:‘你现是开悟了。’这是给他印证。‘我现在给你改个名字叫志彻,好不好?你喜欢这个名字吗?’
志彻说:‘这个名字真好,谢谢祖师!’叩头退到一边去。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
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师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
神会礼拜悔谢。
有一童子,此童子非普通之童子,他是个为法忘躯、为法不辞劳苦的童子,名字叫神会,是湖北襄阳高氏的儿子,年十三岁,从湖尢神秀大师玉泉寺远来参礼。此小童子虽小,却胸怀大志,心量宽广。他在神秀大师那里,一看就知神秀大师没有真正明白佛法,所以就跑到广东来,距离有一两千里路。他走路将脚都走出泡来,甚至于光著脚走,皮肉被石块、玻璃刺破出血了,于是就将身上衣服扯下把脚包好,再继续走。走了几千里路,好像没有一回事似的,所以到六祖大师处,六祖一看他这个童子这样辛苦,衣服破烂,脚也走坏了。他叩头顶礼六祖后,六祖大师说:‘知识。’六祖大师对一个小孩子也叫他善知识。‘你从那么远走路来太辛苦啰!太艰难啰!你是不是识得到本来面目啊?假设你得到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了,那你就应该认识主人—即佛性,你现试说看!’
这个童子很调皮的,故他说:‘我以无所住为我本来的面目, |
|
|
|
|
|
|
|
7#
樓主 |
發表於 2017-9-15 08:24:50
|
只看該作者
而我的见性就是主人。’
六祖大师听他如此说,就教训他:‘这个沙弥啊!你尽学人家说话,很莽撞的,不知以为知,不明以为明,不见以为见,就是学人的口头禅。你尽学人说剩下来的话,人家说完了你又说,而非从你自性流露出来,这叫取次语。’
神会这小童子,胆子可不小,他敢和祖师辩论就问说:‘和尚您坐禅时还见不见啊?’你看,他反问起六祖来。这小童子很调皮不易教化。他这样一说见不见,六祖大师以一祖师的身份,当然不能和他一般见识,拿起柱杖就打他三下,说:‘我打你,你痛不痛啊?’不知神会当时害怕否?被人打了三下,不知有没有哭?
神会答说:‘我也痛,也不痛。’
六祖大师说:‘你问我坐禅见不见?我也见,也不见。’
神会又问:‘什么叫亦见亦不见?’
师答:‘什么叫见呢?我常见自己心里的妄想,打恶妄想时,就赶快将其停止。什么叫不见呢?我不见他人的是非好恶。(你们学佛法,都要在这里注意,要亦见亦不见,要见自己的过错,莫见旁人的过错。所谓:‘他不好,他不对,他的冤孽他的罪’。你不要尽给旁人看门口,好像狗似的,自己什么都没有,而尽看人家的门口。)不说人家的是非好恶,故我说亦见亦不见。你说你也痛也不痛,是如何解法?我打你,你若不痛,就和木头石头一样。你若痛,就和凡夫一样,也没有开悟。你一痛就生烦恼嗔恨,要发脾气著火了。你以前所说的见和不见,这是两边的道理。我问你痛不痛,这是生灭法。你尚不认识你自己的见性呢!却胆敢来捉弄人和人辩论。’神会一听知自己所讲的道理不究竟不圆满,所以就叩头顶礼,认错谢罪。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六祖大师又说:‘假使你心里不明白,没有能见性的话,你应该向善知识请教如何修行,如何用功。假设你开悟了,就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应依法修行。你现在自迷不知自己的本心,你却来我处问我:见与不见?我见性不见性,我自己知道,我怎可代替你迷呢?你那个迷,我代不了啊!你若自己见性了,你也替代不了我的迷。你为何不自己回光返照,自己知道自己见不见呢?你现在向外驰求,和我来斗机锋,问我见不见,我见不见与你有什么关系呢?’
神会一听,知自己真是搞错了,为什么这么大胆?小孩子太不自量力了。所谓:‘圣人的门前卖百姓’,到孔夫子的门前去卖百家姓,说我这本书是最有价值的,你们谁买?所谓:‘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耍斧头。神会再礼拜(叩了一百多个头)说:‘请祖师原谅我,我错了,我小孩子不懂事,太不知天高地厚。’在六祖大师面前认错后,就留此做工人,所有的工作他都去做,天天跟著六祖大师讲经说法,当其侍者。当时六祖大师座下,神会年纪最轻,故他也最调皮。
一曰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为荷泽禅师。
有一日,六祖大师对大众说:‘我有一个东西,你们猜是什么?它既没有头也没有尾巴,没有名也没有字。’好像我,安慈是我名,度轮是我的字,宣化是接法的法名。‘没有个背也没有个面,你们认识此物否?’大家都闭口无言,无论认识或不认识的,都不出声。而这小童子神会见大家都不出声,于是就跑出来说:‘这东西我知道,就是诸佛的本源,神会我的佛性。’
六祖大师说:‘我已对你说啦!它是没有个名也没有个字。你为何要叫它做本源佛性啊?你到那里用个茅草蓬盖在你的头顶算了。你这个小孩子,只可成为一个有知见和解释禅宗的门徒,你没有真正的了解。’虽是一番呵斥,实则是印证。说他是知解宗徒,这个阶段已经不容易做得到的。
六祖大师圆寂入涅槃后,神会就到京城洛阳,将曹溪顿教发扬光大,著显宗记——说明南北二宗,说明南宗六祖大师是真正的六祖,而北宗神秀大师是假的六祖,他没有经过印证——传佛心印,故神秀是伪造的。此书流通广布,盛行于世。若非神会大师作显宗记,恐怕神秀的党徒就将六祖的名号夺去了,但因作此书后,神秀再也不可假冒了。神会法师的别号又叫荷泽禅师,荷泽是他住的地方。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在当时,不仅神秀党徒想刺杀六祖大师,就是其他宗派如唯识宗、法华宗各宗诸长老,都派人去考验他,这个提出难题来问,那个也提出难题来问,如有人问:‘先佛后法,先法后佛,佛法出在什么地方?’
六祖答:‘你能说法,这是先佛后法。若你能听法,这是先法后佛。佛法是从众生心里流露出来的。’
众多问难,六祖都答覆他们了,但见这种情形有很多麻烦。所来的人对六祖起恶心——都是想杀他或毒死他。你看,做一个祖师就有这么多人来反对他。这些恶人——间谍,都到这地方住下,聚集在他的座下,如此就很容易刺杀他。
六祖大师见这种情形,就生出怜悯心,对大众说:‘我们修道的人,不应该有善念恶念,应当将其去除无余,而不存在,连一个名相都没有了,这个就叫自性。自性就是不二,不二之性也就是实性,也叫实相。在实相上才能成立一切的教门,实相不是在口里说说而已,我现在说这实相,你即刻证得这个实相的理体,这样才可以。’所有出家人听说要连善恶之念都不存,而他们来此企图刺杀六祖或作特务情报,这都是善恶念头。经六祖如此一讲,他们都明白了,故大家叩头顶礼说:‘我们要改过自新,拜大师您作师父!’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宣诏品第九)
宣化上人主讲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七日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宣诏品第九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神龙是唐朝中宗的年号,上元日即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七月十五就叫中元日。武则天是唐朝女皇帝,非常笃信和拥护佛教,可是这位女皇帝她很不守规矩,什么事情她都敢做。但她倍佛,故她将当时的大德高僧都请到宫中供养。
中宗是武则天的儿子,在位没几年,武则天将他贬为庐陵王,而自己即位做皇帝。她下一诏书,说:‘我已经迎请嵩岳慧安师及北宗神秀师到宫中供养。我处理万种国事闲暇之余,常常研究顿教法门。可是这两位法师都推让说:我们的道德不如南方广东惠能大师,他是密受五祖弘忍大师衣钵,传佛心印真正继承者,可请他来问一问。所以现在我派遣宫中内侍(即宫中的太监),名叫薛简,带著皇帝的诏书来迎请大师。但愿大师悯念众生,速来京——长安。’
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六祖大师作了一道表章,也就是回一封信说:‘我很多病啊!’其实六祖大师没有病,不过这是说方便语,并非打妄语,为什么呢?因六祖大师不愿见皇帝,尤其不愿见女皇帝,更何况她不讲规矩又不守戒律,所以不高兴去见她。但六祖不能说:‘你是女皇帝,我是祖师,我不需要见你这个女皇帝。’所以就辞疾推托说:‘我年纪老了,有很多病痛。我愿终老于林麓间。’
这是第九品,在丁福保注释的本子上说是护法品,是错误的,应该是‘宣诏品’。宣即皇帝请六祖到宫中供养,诏即是诏书;宣读他的诏书请其到京都去,不能算是护法品。
薛简说:‘京城那些禅师大德都如此说,若你想明白道法,必须要坐禅修习定力。假设不由禅定得到解脱的话,这是决无可能的事。我不知祖师您所说的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六祖大师虽不识字,但所讲的却非一般人所能悟到的。他说:‘道是从心里边悟出来,怎么是单单在坐呢?单坐是不可以的,你一定也要明理,开悟佛法的道理,这就叫‘解’。坐是行,若单行不解,这是愚痴;若单解不行,这是口头禅。所以明白后还要身体力行,而非一天到晚坐著坐著,坐了几十年一点道理也不懂,自己心里也不会开悟。’
金刚经上说:‘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若说佛好像是坐著或躺著,这是行旁门外道。为什么呢?因为佛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他也不生也不灭,这个才是如来清净禅。一切法本来是空寂的,这是如来的清净坐。究竟也无所证得,况且要你总是打坐耶?总是打坐也是一种执著。
简曰。弟子回宫。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薛简说:‘弟子回京时,皇帝一定要问我的,愿祖师您大发慈悲,指示以心印心重要的道理,好让我回去禀告皇帝,及令京城里所有学道的人都知道。就好像一盏灯能将百千盏灯点著了,使黑暗的地方都得到光明,使光明无有穷尽。’
六祖大师说:‘道的本体,也就是性的本体,是没有明,也没有暗,明暗只是代谢的意思。明来则暗去,暗来则明去,明是代替这个暗,暗是代替这个明。你所听说的“明明无尽”,这也是个有尽。为什么呢?因它是个对待法,明对著暗,有对待就会有尽了。所以维摩经上说:‘法是无可比拟的,它是绝待而非相待,是绝对而非相对。’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薛简说:‘明就是譬喻智慧,暗就是譬喻烦恼。所有修道的人,若不以智慧照破所有的烦恼,则从无始劫到现在的生死,凭什么可以出离呢?’
师答:‘烦恼即是菩提觉性,你不要将烦恼和菩提分为两个,它们是没有分别。假使你要用智慧照破烦恼,这是二乘声闻、缘觉的见解,而非大乘的唯一佛乘。声闻、缘觉就如羊车、鹿车此等的机缘,而最上智意和最大善根的众生,他所修行的方法就完全不是这样。’
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
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薛简问:‘什么是大乘见解呢?’
六祖大师答:‘明与无明,在凡夫看来是两种迥然不同,但有智慧的人就明白其性没有两样,无二之性,这就是实性。什么叫实性呢?就是在愚痴的众生上,它不减;在圣人地位上,它也不增。处烦恼境界它不乱,在禅定时它也不静寂。它是亦动亦静,亦静亦动,不断亦不常,不来亦不去,不在中间,不在内外,不生不灭,性也如如,相也如如,性相都是一样。它是常住不动,所以为它取名叫作“道”’。
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
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薛简问:‘大师所说的不生不灭,与外道所说有什么两样呢?’
六祖答:‘外道所说的不生不灭,是灭后就不生,将生停止,以生来显灭,故它将生灭说成两个。虽说它是灭,却不是真灭。虽继续生,却说不生。而我所说的不生不灭,本来它就没有生,所以现在它也没有灭,故我所说的不生不灭是和外道那种说法不同。你若想知传心妙法、心地法门的重要性,就不要思量一切的善和一切的恶,这时你自然会明白这个道理,而得入本有清净的心体——它是永远湛然清清净净,而非暂时清净。虽它是湛然常寂,但它真空里有妙有,其微妙的用途比恒河沙都多。’
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戚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衲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
薛简蒙大师指示教导后,忽然间也开悟了,于是向大师顶礼辞别回到皇宫去。他将六祖大师所说的道理写在奏章来奏明皇帝。在那年的九月三日,有一诏书奖谕六祖大师说:‘大师您以老疾辞谢召请,且为朕来修道,您真是国家的福田,国家最有修行的高僧。大师您就像净名经的维摩居士,托疾在毗耶城。您阐扬大乘的佛法,在南华寺传诸佛心印的法门,所谈的是不二法门——生灭亦如,性相不二之法。
薛简回宫后,将您所说的道理传达给我,您的知见就是如来知见。朕在多劫广做善事,故现有这种的庆幸,也因我前生种了很多菩提善根,才能遇到祖师您出世,令朕亦即刻明白上乘的妙理。朕蒙您的教化,对大师感恩不尽,朕天天将您所说的道理,顶戴叩头无已,故朕奉上名贵的高丽国所朝贡的磨衲袈裟。’
这袈裟我看过,是武则天送给六祖大师,上面有很多块,每块上绣一佛像,据说是武则天亲手所绣。
武则天的诏书继续说:‘又奉上水晶钵......’水晶钵,像玻璃似的,内外透彻。‘我敕令韶州刺史,修饰新州您所造的寺宇,并赐大师旧居出生地,造一寺院叫国恩寺。’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付嘱品第十)
宣化上人主讲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七日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付嘱品第十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
付是吩咐,嘱是嘱咐,即六祖给予门人的嘱咐,这品是第十品。
六祖大师有一天叫他十大入室弟子——即得方丈传法的弟子,其名曰:‘法海——他是编述作六祖坛经的法师,是六祖的大徒弟,故他将自己的名字放在前边,他一定要争到第一才可以。志诚——神秀大师曾派他去作间谍偷法,谁知他没有偷法,反而弃暗投明。法达——念三千部法华经,叩头不至地的法师。神会——就是那位很顽皮,和六祖大师打机锋,十三岁的小童子。智常、智通。智彻——就是飞猫张,还有法珍、法如等十大弟子。俱来到六祖前,六祖对他们说:‘你们十位和其他人不同,你们应该作一方的教化主、法主。等我圆寂后,你们每个人都作一方人天的师表,应人天的供养。我现在教你们一个弘扬佛法的方法。你们如何说法呢?说法时要不失顿教法门的宗旨。’
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菩提场。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你讲法应根据三科,以三科为根本的法门,再用三十六对来讲经说法。你能如此,就是在菩提道场里出没。讲说一切法时,最要紧就是不要离开自性而说法。当有入请问你佛法,他说出的道理一定有一种对待法,双关语——即怎样说怎样有理。对这种入,就用对待法来应付,来和去都是相同相循,没有来也没有去,没有去也没有来,来就是去的因,去就是来的果。来去二法尽除,再也没有可去之处了。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
什么叫三科法门呢?就是阴界入三者。阴是五阴,入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入就是十二入,什么叫十二入呢?即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合起来就是十二入。界是十八界——即六尘、六门、六识。在六根六门中间就生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在自性里包含一切的法门,故给它取个名字叫含藏识,又叫第八识,若转第八识则为大圆镜智。但你若生出一种思量,这就转识——转到第七识,从第七识又生六识。出这六门就见六尘了。上面所讲的就是十八界,它们都是从自心所生出来的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
自性若邪,则十八界就变成邪了。自性若正,则十八界就正。若用得不对,就是众生用。若用得善,很圆满,就是佛用。用从什么地方来呢?都是从自性里生出来的。这是因自性有对待法,而外境本是无情的。
什么叫五对呢?若人问天就以地来对。日和月是一对,明和暗是一对,阴与阳是一对,水与火是一对,这是五对。
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又有法相语言十二对,即是语言与法是对待法,有和无是对待法,有色和无色是对待法,有相与无相相对,有漏法和无漏法是相对的,色和空是相对的,动对静,清和浊是相对,凡夫和圣人相对,出家人和在家人相对,老与少相对,大与小对,这是法相言语的十二对。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在真如自性生起这种的作用,它有十九对,即是长对著短,没有长就显不出短,若没有短也显不出长,所以长短是相对法。在长短的中间就是中道。在邪与正的中间也是中道义,故邪与正对。痴呆和智慧相对——愚笨和聪明也是相对的。乱与定对,为何心里很乱呢?就因没有定力。慈和毒相对,因慈能予乐。戒与非对,戒即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故它与不对相对。直和曲相对。实和虚相对。危险和平安相对。烦恼和菩提相对。常和无常相对。悲能拔苦,它和伤害是相对。欢喜和嗔恚相对。布施和悭贪相对,能舍就没有悭贪。向前进和往后退是相对。生和灭相对待。法身是遍满一切处,它与色身相对。化身与报身相对。以上是自性生出这个用,有十九对。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六祖大师说,此三十六对法,假如你能明白它的用,就能将一切经典佛法贯串起来,一切经典佛法都是从这道理生出来的。这样则出入不会落到两边,这就是中道了义。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当自性生出用,和人谈话时,外边要于相而离相,对内则要于空而离空。假如你内外都著相的话,就会生出邪知邪见。假设你不执著有,却执著空,就会增长无明。执著空的人就如此说:‘什么都不要,不需要学经典,因一切都是空的,不用文字啦!文字是著相的。’既然说不用文字,那人也不应该讲话,因语言就是文字的相,文字就是语害。
又说:‘直心是道场,不要立文字。’要知不立文字此‘不立’这两个字,还是文字,还没有离开文字啊!若见人就毁谤人,说人著住到文字上了,你们十人应该知道,自己迷了还不算,因自己迷了,那是自己的事。但若毁谤佛经说无功德,则所造的罪业是无有穷尽!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你若尽著相于外,用妄心来作法求真,做种种著相的事,以求真理,或广建立道场,或说有或说无之过患,像这种人,累劫亦不能明心见性。你只要听我所说的法,依法修行即可。但又不可百物不思,因这又变成顽空,对修道的自性上会产生挂碍。
你若只听而不依法实实在在修行,会令人反生邪念。你要依我所说的法去修行,而不著相。你若明白我所说的道理,而依照我所说的道理去讲经说法,依照我所说的道理而生出变化的用来,依照我所说的道理去修行,依照我所说的道理去躬行实践,那就不失去本宗顿教的宗旨。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间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闇。答云。明是因。闇是缘。明没则闇。以明显闇。以闇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若有人问你法义时,他问你‘有’的道理,你就用‘无’的道理来对。他问‘凡夫’的道理,你就用‘圣人’的道理来对。他问‘圣人’的道理,你就用‘凡夫’的道理来对。这是两种的道理,相因相循,从中就生出中道的义理。
如一问一对,其余的都依此作,这就不失顿教的宗旨。假设有人问你说:‘什么叫暗呢?’你就应该如此回答:‘明是因,暗是果的缘。当明没有,就是暗。以光明来显出黑暗,以黑暗才能显出光明。来和去是相因相循,而成就中道了义。’其他的问题,也都根据这个道理答覆。将来你们传法,都依照这个道理转大法轮,互相教授不要失去真正的宗旨。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六祖大师在唐睿宗元年年号正极,在延和七月时(因在五月间将其年号改为延和,等到八月又改为先天元年,在一年期间换了三次年号),吩咐门下弟子到新州国恩寺。新州即六祖大师的家乡,国恩寺即他以前的住宅。到此地预备造一座塔,且催促工程早日完成。到第二年夏终七月时落成。
在七月一日鸣钟击鼓,召集所有徒弟至法堂来就说:‘你们大家注意!在今年八月我就要离开这个世间了,你们若还有什么疑问,趁早来问我,我为你们破除疑惑,使你们心中疑惑除尽。若我往生圆寂后,就没有人教诲你们,你们知道吗?所以有问题要赶快问。’
第一个弟子又是法海,他率领所有弟子,听此番话后都放声哭起来,有的偷著哭,有的不怕羞就哇哇地哭起来,大概也有装著哭的。他看到旁人哭,他不哭不好意思。里头有真亦有假,就像作戏一样。
唯有最小的小孩子神会他不哭,为何他不哭呢?大概他不懂事,或没有知觉吧!不是的,神会年纪虽小,定力可不小,他明白一切境界来了,都要无动于衷,如此才真学到不动心。如何才叫‘不动心’?就是有人说你好,也不欢喜,有人说你坏,也不生气。有人说你用功办道,也不欢喜。有人说你最懒惰,你也不起烦恼。可是,若你真懒惰而有人说你,你不动心,却自辩说此是定力,那又错了。好像神会这小孩子,神情不动,没有欢喜也没有哭。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说偈。偈曰。
受戒一年到十年叫小师、下座。受戒十年到二十年叫中座,受戒二十年到三十年叫上座。六祖大师说:‘神会小师,他现在不是小沙弥,因他已受具足戒。你们这些人看看,他虽年纪小,却都比你们进步,为什么呢?因他对善不善,好不好都能平等对待,而没有分别心,他真是转识成智,有大智慧。’你看六祖大师如此地赞叹小师。
‘他对毁谤、赞叹均不动于心,亦不贪也不舍,爱憎无动于衷。这位小师年纪虽小,你说他好他也不欢喜,你说他不好,他也不发脾气。他也不生悲哀心,也不生快乐心,这真是中道了义,真是难得。你们这些年纪老的也有,年纪中的也有,考试完全没有合格,火候都还不够呢!这么多年在山里,修的什么道?一点都没有定力,一听我说往生圆寂,都哭起来!嗄!这些人真没有出息!’各各都被六祖大师骂了一顿。‘你们修的是什么道?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现忧愁悲泣,忧愁那一个?你们为谁哭啊?哭谁啊?假若你们担心我,不知到什么地方去的话,我现在告诉你们:切记不要担心,放心好了。我自己知道我要到什么地方,我的事情我自有安排,也就像“无大无小无内外,自修自了自安排”一样。假设我不知我到何处去的话,那我也不会预先告诉你们说我在八月间就要走了。你们这一班人如此悲哀流涕,大概是不知我的去处,你们若知我的去处,就不应该悲泣。法的自性,本无生灭,它是不生不灭,没有来也没有去。大家不要著急,不要悲哀。大家一起坐下,我现在为你们说一偈颂,名叫“真假动静偈”。此偈有讲真的道理,也有讲假的道理,动的道理、静的道理。你们念诵此偈后,好好保存著,就和我意思相同。你们照此偈修,就不失顿教的宗旨。’
众僧被六祖大师如此呵斥后,就叩头顶礼,恭请六祖大师说偈。
一切无有真 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 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 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 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 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 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 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 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 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所有一切都不是真的,你不要将不真的当真来看,若在不真之中而认它为真,则你所见也不是真的。如果你能自己回光返照,反求诸己,在自性里就知道它是真的。若你能离开世间所有一切的假形假相,那就是你的真心。你自己心里不离开假,心里没有真,何处能找到真呢?所以真是不离自性,离开自性也找不到真的。
在你有情知觉性上就能明白这个‘动’,你若没有知觉性就是‘不动’。你若想修行此不动的行门,就要像无情那样不动。若你再想找真正的不动,就不要离开动而找不动,因动上就有不动。不动就是不动,而动是在有情才有动。若是有情而你再能不动,这是真正不动。你若没有知觉性,则你连佛种都没有了。在你有情知觉性上,不用识心来分别,而用成所作智来分别诸法相,证得自性的理体,得到第一义的境界,那才是真正‘不动’。你但作这种见解,就是真如的妙用。
我现在告知你们诸位学道的人啊!你要努力诚心去修行。不要在大乘佛法法门下,却执著你那生死的智慧,著相的智慧。我现为你们讲此偈颂,听后若能明心见性,那我就可和你们讨论佛理,若你听后不能言下相应,明心见性,也应合掌令一切众生欢喜。我此宗是修无生法忍,无所争论,不和人争执。你若和人一争就失去道义,失去道的本体,故说‘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你若执著争论的法门,就不能出生死轮回。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当时南华寺六祖大师的徒弟,听说此偈后,都虔诚叩头顶礼,且都体谅大师的心意,所有的人现在都不哭不吵亦不闹了,也不互相辩论。从此依法修行,不互相争辩。大家都知六祖大师在世大概只有一个多月,故法海上座(他时时都忘不了他自己,什么时候都想争第一),再拜问大师说:‘和尚您圆寂之后,衣法当交付给谁呢?’他现也想接这衣钵。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玆土 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六祖大师说:‘我在韶关大梵寺说法,一直到现在所抄录流通,此部经叫做“法宝坛经”,你们要守护此法宝,要辗转流通互相抄录传授,来广度一切的众生。你若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这就是正法。你们现都明白我所给你们说的法,所以不须传这衣了。因为衣是表信的,而你们这些人都是信根淳熟,对我决定没有怀疑,所以都能担当如来的家业来教化众生。可是话又说回来,根据先代祖师菩提达摩大师,他传授偈颂的意思,说这衣从我开始就不该传了。达摩祖师的偈云:‘我本来到中国,是为传佛的正法,而救度一切众生的迷情。我这一花将来会开五叶——即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五位祖师,到时候就不须传此衣,只要传法即可。’故五祖对六祖亦说:‘衣为争端,止汝勿传。’
你们看‘结果自然成’,这结果的‘果’就是你们这一些人,要自然成熟。六祖大师亦说:‘菩提果自成’,你们的菩提果要快点成,最要紧的就是不要懒惰,你看菩提达摩祖师早就给你们授记。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六祖大师说:‘诸位善知识,你们每个人都自净其心,不要存贪嗔痴,来听我说法。
你们若想成就一切种智,就应该明白通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一相而无诸相这种三昧,一行而无诸行的这种三昧。若你在一切处,任何地方——即不论地方好坏,或动或静,也不著住到相上。遇到境界不生憎恨讨厌的心,或喜爱欢喜的心,所谓憎爱无动于衷,心里如如不动。对著你所爱的境界亦不想取为己有,有爱心就有取,如十二因缘上‘爱缘取,取缘有’,为什么要取?就想占为自己所有。舍就因憎,当你一憎就想不要,将其舍弃。你也不想利益成坏等事。对我有什么利益我才去做,那就是贪心、攀缘心、不干净的心。也不计较对我是否有成功或害处,都不存这种心。安闲恬静,什么事也没有烦恼,就像水没有波浪,没有爱憎的烦恼,没宥取舍的烦恼,没有利益成坏的烦恼。你不计成功,也就不知什么叫失败。虚融澹泊,如万物从虚空生出,但虚空也无所事事,它没有个办事处,说你在这地方出生,或到他那地方去死。因所有万物,生生灭灭、生生化化,都是一种天然的现象,而不加造作。很淡泊就是平常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故淡泊以明志。没有一点贪心、嗔心、痴心,也就是少欲知足,没有攀缘心。故说:‘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在虚融澹泊中,就能在相离相,在尘出尘,所以叫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即是你能够在一切处,无论好处、坏处、善处、恶处、是处、非处,行住坐卧四大威仪里,时时用直心。直心是道场,我们学佛的人切记不要用弯曲心,你对任何人都应直心、直言、直行,心里不要有委屈婉转。直言不是心想东口说西,心口不一。做事也直,说话也直,若因不直,将来果也不会直,所以行住坐卧要纯一直心,纯一即是精纯到极点,只有一个,没有两个。一个就是直心,我们修道人无论对人、对己、对事,都要用直心,心里不要计算人,例如那人有钱我去向他借些用用。即使穷到极点,也不做这种没有廉耻的行为。若借后有还亦不失为君子,若只借不还这种行为是很卑鄙的。不动道汤,就是你心直,当你能直言、直行、不动道场,这就是净土,这个名字就叫一行三昧。
假设这个人具足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你能依此道理去修行,就像地种上种子一样,在地中埋藏,时间久就自然会长出菩提芽,成熟菩提的果实。这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就和这道理一样。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玆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我今说法,就像及时雨一样普润大地——当农作物需要雨时,雨就来了。若不需要雨,而多下两,农作物就会被水淹。若需要雨而没有雨,农作物就会枯槁而死。
你们各位本有佛性,就譬如这些种子遇到及时雨就有长养滋润、成熟菩提果的希望。你们明白我所说宗旨的人,一定会得到菩提。你若依我所说的法去修行,一定得到菩提妙果。你们听听我所说的偈颂,要注意呀!我已对你们说这么多法,你们听得都散漫无章,故我用偈颂再表达清楚。各位都要自净其心,用心听我这首偈颂:
心地即自性,它含藏一切的种子。现遇及时雨,普遍滋润一切的种子,故都生出菩提芽。有情众生顿悟,及时明白,结果就要开花,开花就要结果。花开后,菩提妙果自然成就。你看!‘菩提果自成’。
达摩祖师说:‘结果自然成’,这都是说你们现在这一班‘果’。说到我们这个果,能普遍到整个世界去,结果自然成,自然果到世界每一角落去,每一地方都会结你们这种菩提果。各人要自己成就自己的果,我不能帮忙你们,若不自己成,就是自暴自弃。你看!就这么巧,你们的法字刚巧是排‘果’字,我们这个宗派对‘果’说得很妙——思修常安果,亲传无为教。
六祖大师说完前边这首偈颂后,对大家说:‘我所说顿教法门没有两个,只是一个,就是这顿教,心也要变成一个。所修的道本来清净,且没有一切的相。虽说无有诸相,但你们也不要误会说只观这个静。你若只观静,这也是执著,同时也不要枯守顽空,为什么呢?因一切众生的心本来是清净,没有染污,没有可取亦无可舍,你们各位要努力向前,不要懒惰,随你们各人的因缘到各处去,建立道场,好好地去修行用功。’这时六祖大师座下徒众有几千人,都叩头顶礼退到一边去。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
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
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又问。后莫有难否。
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
听吾偈曰。
头上养亲 口里须餐
遇满之难 杨柳为官
六祖大师在这一年七月八日,忽对大众说:‘我想回新州去了,你们大家赶快准备一只船及摆船的橹。’此时在六祖座下这么多徒众,有的又哭起来。前边已哭了一次,这回六祖要走,他们又哭起来,不让六祖大师走。
六祖大师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现于世,尚且示现涅槃相,有来必有去,有生必有灭,这是很平常的道理。我这个身体,归回去一定有好去处。’
大众说:‘祖师您从此去,我们想您还不会圆寂,不会入涅槃,早晚还是会回来的。’
六祖大师说:‘我就像那叶落似的,要归回到树根,来时无口。’我想这口也许是错字,应是来时无日,意谓我来时没有那一天。
‘来时无口’,有另一讲法,是我来时没有说法,去时也没有说法,法相本是不增不减。我虽说法这么多年,实未说一法,故说来时无口。法无定法,只要合理怎样讲都可以,但不要讲到错误的地方,将人都引到地狱去,这种法是不可说的。
一般的弟子啰啰嗦嗦,总舍不得六祖大师走,所以这个问这个,那个就问那个,我相信当时六祖大师觉得这些人真麻烦,想:‘我还是赶快走。’又问:‘正法眼藏即衣钵,传给谁了?’当时这么多人,都不知六祖大师将法传给谁。这些问的人,大概都想得到正法眼藏,都有这种贪心,不然他们问这做什么?就像‘既在江边站,就有望海心’。在江边站就想望望海,若不望海那么站在江边做什么?可见当时的人对衣钵都非常重视。
六祖大师说:‘传给谁?谁有道我就传给谁,谁没有攀缘心他就明白我的法。证得一相三昧、一行三昧的人得到我的法。’什么是六祖大师所得的法呢?就是这些偈颂里的道理。你能依照这些道理去修行,就得到他的法。
徒众又问:‘将来教里是否会有灾难、困难、魔难?有何祸患呢?’意思即六祖大师在生时遇到这么多魔难——有人遣使来暗杀,又派间谍来偷法,又有人放火想烧死六祖,种种灾难一言难尽。当时六祖坛经只记这么一点点,可是相信当时有很多灾难,不只记载的几桩。有人来偷衣钵六次,都顺便想将六祖杀了,但因都没有得手,故经典没有记载。六祖大师叫他的徒弟立楷,在前一年去造塔,在这年此塔造成,故他要回新州去。徒众问说:‘将来是否还会有灾难?’意思即不会有灾难了吧!带著一种希望的口气。祖师圆寂了,还会不会有人来杀我们这班人呢?因为我们是您的徒弟,杀不了您就来杀我们。
六祖大师说:‘我圆寂入灭之后,五年或六年后,在此时有人来割取我的头。’你看!活著有人来杀他,圆寂入涅槃后,还有人要来取他的头。在当时作祖师真不好做啊!现在没有那么严重了,故不要害怕。不要说祖师这么难做,我也不做祖师了,不要退心!
现在我说一预言给你们听,在当时没有人知道,以后就证明此‘头上养亲’,是一个高丽贼和尚,想将六祖大师的头偷回到他国家供养,此头是指六祖大师的头,‘上’是指他很恭敬。‘养亲’是指如供养他父母亲一样。这和尚名叫金大悲,他在洪州雇一人叫张净满,来取六祖的头。所以说‘口里须餐’,为何他来偷六祖头呢?就因他为口腹生活,需要吃饭,故受人钱去将圆寂祖师的头给斩来。大概这高丽和尚很有钱,给他很多钱,故他答应来斩取六祖大师的头。这人名叫张净满,所以说‘遇满之难’。遇满就是遇到张净满,只单用他一个字来作此预言。因为满来了,就要斩六祖大师的头,这也算是一难。‘杨柳为官’,当时的刺史叫柳无忝,县今叫杨侃,故说杨柳为官。果然,六祖圆寂后五、六年,在其肉身塔里,某一晚间有和尚听见有大动静。六祖的徒弟曾听六祖的预言,故将六祖的脖子用铁包上,所以张净满来时,用刀斩这脖子,怎样斩也斩不动,一用力就弄出声响来,惊醒守塔的和尚,此人就勿忙从塔跑出——全身穿孝服。后来和尚去检查塔里六祖大师的脖子,发现有被人用刀砍的痕迹,于是报绍州刺史及县官,遣捕快很努力去找,在五天之内就捉拿到张净满。
柳无忝将此贼带到南华寺审问:‘你为何要斩六祖大师的头?’他说:‘因有一高丽和尚,他想偷六祖的头,但他自己不敢来,所以给我很多钱,而我因需要钱来吃饭,故就答应此事。’当时柳无忝就问六祖的弟子今滔禅师:‘这件案子应如何办理?’今滔禅师答:‘此若按国法来办,一定要斩头,毫无保留的余地。但在佛教里,是冤亲平等,我的意思还是将他放了,因祖师预先都有预言,应有这一回事。’柳无忝听后说:‘我今才知佛门广大,佛门太伟大了!’于是就将张净满解放了。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六祖大师又说:‘等我圆寂七十年之后,有二位菩萨从东方来,一是出家菩萨,一是在家菩萨,在同时兴化。’出家菩萨据说是江西马祖道一禅师,江西所有丛林都是马祖造的,所谓:‘马祖造丛林,百丈立清规。’在家菩萨据说是庞蕴居士,他全家人都开悟,且在同一时期入涅槃往生。庞居士非常富有,他将家中所有万贯金钱,装到一艘大船上,将钱沉到海底送给龙王去庄严他的龙宫,作一最大布施。回来后就编竹笼以维持生活,虽然过著清贫生活,然而一心修道。有一天庞公叹道:‘难!难!难!十担芝麻树上摊。’这太困难了,将十担芝麻一粒粒放在树上。他的太太听后,就说你这么老真没出息,有什么难,难什么?你看是难,我看是最容易的,故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即百草头上都是祖师西来意。他的女儿灵照说:‘也不难也不易,饿来吃饭,困来眠。’我不觉得难,也不觉得易,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庞居士他虽有太太,但他们之间就像普通的朋友,并没有一般男女的关系,所以他们全家都开悟了。作居士的都应学庞居士此不可思议的境界。又有人说是黄檗禅师和裴休丞相。讲那一个都是可以。他们建立顿教的宗旨,修造伽蓝庙宇,将佛法发扬光大。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
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
大众又叩头作礼问曰:‘我们大家不知从最初佛祖应化于世到现在,传授多少代?愿祖师您指示我们。’
六祖大师说:‘古来的佛应现于世,已无数无量,多得都数不过来,况且我也不识字,现在只略说过去七佛为始。在过去庄严劫有一千佛出世,那时第九百九十八佛名毗婆尸佛,译为胜观、种种观、胜见,或种种见。第二位佛名尸弃佛,译为火,是在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位佛。第三位毗舍浮佛,是庄严劫最后一位佛。
接著下来是贤劫,为何叫贤劫呢?因在此劫内有很多圣贤人,有千佛出世。第一位佛名拘留孙佛,译为‘所应供’,一般人天都应供养他,另一译为‘庄严’。第二位佛名拘那含牟尼佛,第三位佛名迦叶佛,第四位佛名释迦牟尼佛,即现在娑婆世界的教主。以上是最近的七佛。
释迦文佛首传第一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毬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
释迦牟尼佛首传第一代祖师——摩诃迦叶尊者。某次,释迦牟尼佛在法会里,百千万人天围绕之中,手拈大梵天王所献金檀木花示众,其他人都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唯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教外别传,以心印心此法门,已咐嘱于摩诃迦叶。’后传第二祖——阿难尊者。
第三祖是商那和修尊者。此尊者一生出来就穿著一件衣服,他人长,衣服也随著他长。阿难尊者度他出家后,他身上的衣服就变成法服。受具足戒后,其衣又自然变为僧伽服,等他将要圆寂时,他将此衣留下说:‘当释迦牟尼佛法灭尽后,此衣才会坏。法若未灭,此衣仍是存在的。’
第十祖胁尊者,此尊者在母胎住了六十多年,既生之后,头发和胡须都白了。出生后就欢喜修行,后遇第九祖伏驮蜜多尊者,将佛的心印法门传给他。
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侯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者阇耶多尊者。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问胁尊者说:‘怎样才可成佛呢?’
胁尊者答:‘现在没有成的就是。’
富那夜奢尊者说:‘现在未成的就是佛,那我怎么知道这未成的就是佛呢?’
胁尊者就说:‘你怎知道这未成的就不是佛呢?’
由这一问一答,富那夜奢尊者就开悟了,于是胁尊者就将心法传给他。
马鸣大士,此大士绝顶聪明,因知他机缘成熟,故富那夜奢尊者就去度化马明尊者为第十二代祖师。
马鸣大士问富那夜奢尊者说:‘我想要认识佛,要如何才认识佛呢?’
富那夜奢尊者说:‘你不认识的就是佛。’
马鸣大土说:‘不认识的就是佛。那么我不认识佛,怎么才知道他是佛呢?’
富那夜奢尊者说:‘你既不认识佛,又怎知不是佛呢?’这种对话与他跟胁尊者讲的道理差不多。
马鸣大士说:‘哦!此是锯义。’就像锯子那样来回锯——我说这样,你说那样。
富那夜奢尊者答说:‘彼是木义。’
富那夜奢尊者问:‘锯义是什么意思?’
马鸣大士说:‘与师平出和您一样。’
马鸣大士问:‘木义是什么意思?’
富那夜奢尊者答:‘汝被我解——你被我锯开了。’就如此一讲,马鸣大士豁然开悟,随即出家,富那夜奢尊者就传法给他。
什么叫马鸣大士呢?他一说法,马就会叫,因有这种感应,故叫马鸣大士。大士是菩萨另一别名。
第十四祖龙树大士,他将华严经从龙宫里取出,尊者有非凡的智慧,发扬大乘教义,著中观论、大智度论等。
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问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说:‘你几岁了?’
此童子答:‘我一百岁了。’
十七祖说:‘你年纪这么轻,怎会一百岁?’
童子答:‘若我百岁而不明白佛法,不如出生一天而能明白佛法。’
十七祖见此小童子这么聪明,就度他出家而传法给他,为第十八袓。
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拏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师。三十僧璨大师。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第二十一祖是婆修盘头尊者。第二十二祖是摩拏罗尊者。第二十三祖是鹤勒那尊者。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他也是被人杀的。他游化到罽宾国,其国王信奉外道,有外道领袖来破坏佛教,故此国当时不准有比丘。师子比丘为教化此国王,故游化到其国。国王问:‘你已了生死吗?’师子出丘说:‘我已了了。’
国王说:‘若你已了生死,就应将头布施给我。因佛教讲行菩萨道,要布施头目脑髓,我现在想要你的头,你可以布施出来吗?’
师子比丘说:‘可以的。我生死既了,这一个头又算是什么呢!你尽管拿好了。’
国王听他如此说,拿著宝剑按著他的头就斩,头斩下就冒白浆,但没有血出。国王以剑斩师子比丘的头,自己的手臂也当场断了!因他犯了弑阿罗汉之故。此时国王始信佛法之不可思议,遂将外道领袖斩首。可是外道们就像普通人一样,斩了就斩,也没有留出白浆或现其他异征。以后国王就通告全国,不准外道存留。复兴佛教,此后佛法大兴。
六祖说:‘从上诸祖,都有传承,以心印心,你们这一班人,向后一代代傅,不要令佛法断灭乖错。’众人听完六祖说历代祖师之后,都生出信心,叩头退到一边。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
法海白言。和尚。曾何教法。今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六祖大师在先天二年八月初三,在新州(他的家乡)国恩寺,吃完午斋后,对所有徒众说:‘你们各人依次而坐(在佛教先授戒者坐前边,后受戒的坐后边,以戒律为尊卑的次序)。我现要与你们告辞了。’
法海在六祖座下是位长老,比一般人都高,时时都是他出来讲话,故他对六祖大师说:‘不知和尚要留何教法,使后代迷人能明心见性呢?’
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大师说:你们各位好好注意听,在将来后代迷昧的人,若认识众生,就是认识佛性。若不认识众生,也就不认识佛性。假设你不认识众生而去找佛,就是找一万个大劫也找不著。你想找佛,就要在众生里边找。常不轻菩馑见到众生就叩头,就因他认为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他才能成佛。若他见一切人都是魔,他自己也就是魔。
我现在教你们要认识自己心内的众生,要见自己心里的佛性,不要向外驰求。你想见佛,就要先恭敬众生,认识众生是佛,那你也就明心见性。众生不认识佛,而非佛不认识众生,你若自心觉悟,那么你这个众生就是佛。若你自己愚痴,不明白不觉悟,虽你本来是佛,现在也就变为众生。自己佛性是平等平等,如此一来,众生也就是佛。若你心邪险,尽看人不对,你纵是佛,现在也变为众生,所以佛和众生是在一念之间。你心若不直,弯弯曲曲,佛就在众生里;你若能直心,众生就成佛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个真佛,自己这个佛才是真佛。若你自己心里连一个佛都没有,那你又到那里去找真佛呢?真佛就要你心有一真佛。佛即心,心即佛,你存个正念就是佛,存个邪念就是魔。生一清净念就是佛,生一染污念就是魔,就看你生什么念?若你能自净其心,这才是真正佛呢!你若心不清净,没有一正心、佛心,那你到什么地方去找真佛?找不著的,所以说:“佛在心头坐。”
你们各位自心就是佛,不要向外驰求,更不要生怀疑心。若向外驰求则没有一物可以建立成功。万法都是从自己心里生出来。故经上说:‘因为心生,所以种种法生。若心灭,则种种法灭。’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一切法不离自心,亦不离自性。我现留下一首偈颂,和你们分别了。’各位要注意这首偈颂,坛经最重要的就是最后这首偈颂,这首太好了!六祖大师不但留给当时的人,亦是留给我们现在修行人。此偈名叫:‘自性真佛偈’。我们都有份,都应依此偈修行。若识此偈,就能自见本心, |
|
|
|
|
|
|
|
8#
樓主 |
發表於 2017-9-15 08:27:17
|
只看該作者
而自成佛道。
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 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 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 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 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 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 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 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 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 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 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 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 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 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 不作此见大悠悠
什么叫真佛呢?人人都有个真如自性,它又叫实相,又叫如来藏,又叫佛性。真如就是你的自性,自性也就是你的真如,自性真如也就是真佛。真佛你已认识,就应知魔王是什么,魔王就是你的邪见,你的三毒。而三毒也就是你的邪见,邪见也就是你的三毒,有邪见,有三毒,就是魔王,三毒就是贪嗔痴——贪财、贪色,贪一切都是三毒。有如出家后贪著攀缘,到处想多收几个徒弟,这都是三毒。像在这个道场,谁皈依都是自己发心皈依,若不发心也不勉强。若我叫你皈依我,你问说:‘你够不够作师父的资格?你够不够作一好善知识?’那我就没有话讲了。
当邪迷时就生出无明,一有无明就生出爱欲,一有爱欲就是魔在你家里。你有正见而没有贪心嗔心痴心,没有邪知邪见,将心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这时就是佛在堂。
佛和魔是由你自性所显现,你自性若生邪见,就有贪嗔痴三毒生出。若无邪见,三毒就不生。若生三毒就是魔王来住你的房子里,你的房子也就是你的身体。若有正见,就将三毒除去。没有三毒心时,魔王就变成佛祖,这个道理是最真而不虚假,你只要存正见就是佛,若你存邪见就是魔。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虽说是三身,而这三身是由你一身变化出来的,这叫三而一,一而三,三身即是一身,一身就是三身。若在自性里见自性的真佛,这就是将来成佛菩提种子。你有菩提种子,将来定结菩提果,结菩提果也就是成佛。
你本来的自性是从你化身生出一种清净自性,你清净自性法身也在你化身中。自己的自性能使你的化身行正道,则将来圆满菩提自性的这种量也是无穷的。
人有一种淫欲心,但不要怕,你看楞严经的火头金刚,他本来淫欲心很重,但以后他能用锻炼的功失将淫欲的火变成智慧火,而作火首金刚。所以说淫欲本是净性因。你若存一正念,这就是净性的因,你若存一邪念,那就不清净。所以,淫欲的性不是将其断了,而是将其变成净性。本来淫性是不清净,但要将它变成净性——正知正见。这就对了。所以说除淫即是净性身,除淫,就得清净的法身。
你在自性里要离开五欲,什么叫五欲呢?即是色声香味触,有的说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你都要远离,在自性里不起邪见,时时要有正知正见。你能离开五欲,就会见性,见性在很短的期间,就会得到真如妙性。
我们在今生都遇到顿教的法门——禅宗的法门,忽然间开悟而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这时就能亲见世尊及十方诸佛。你若想修行,想作佛的话,你不在自性里用功夫而向外驰求,那就不知到何处去找真佛。
若你在自己本心里去找自己真正的佛性,而能明心见性,见到真如妙性,这就是成佛的种子。你不回光返照反求诸己,尽向外驰求,生一念头要向外找佛,这就是最愚痴的人。
这禅宗顿教法门现在我已传给你们,世人遇此法门需要自己修行,不能不修行啊!我现在对你们各位学道的人讲,你若不这样想,那就空过时光蹉跎岁月,一点好处都得不到。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今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
复说偈曰。
兀兀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著
六祖大师说完前边那首偈颂后,告大众说:‘你们大家好好地住著,不要打妄想,不要放不下,不要看不破,要看破、放下,就得到自在。我圆寂入涅槃后,不要像一般俗人凡夫的世情表现和举动——就是哭啼悲位,眼泪像下雨那么多,几百亩田都不会干旱,受人祭奠,身著孝服。你们若这样做,就不是我的徒弟。是我的徒弟就要听我的话,若你们不听话,就不合乎正法,所以你们不要这样做。但要怎样呢?你但要认识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本心本性它是不动不静。自性是无生无灭,自性是无去无来,自性是无是亦无非,自性是无善无恶,自性是无好无坏,自性是无黑无白,自性是无长无短,自性是无住无往——不是在此地亦不在彼地,你们在自性里用功夫,要明心见性,如果不明心见性,那就空过光阴。我恐怕你们心里仍迷惑不明白我所说的道理,我现在再告诉你们一遍,再嘱咐你们一番,无非就想使你们识自本心,见之本性,能明心见性。等我圆寂入涅槃后,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那就和我在世时一样。假设你违背我的教化,纵然我在世不入涅槃,对你们也没有益处。于是又说一首偈颂:
‘兀兀’即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而不著住修善,你作善不要像梁武帝到处夸耀功德,这并非叫你不修善,而是不要著住到修善。
‘腾腾’即逍遥自在,悠游自得的样子,一天到晚都很快乐。不修善是不著住到善法,不造恶可不是造恶而不著住它,而是绝对不可以造恶,即杀盗淫,尤其是淫,所谓‘万恶淫为首,死路不可走’。有邪淫的行为,这就是往死路上走。
‘寂寂’即安静又安静的样子,这种境界是又平安又舒服又快乐。断见闻即无见无闻,将见闻都断了,不在六根门头生出邪见。生正见可以,但要将邪见邪闻都断了,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荡荡’是平坦,宽广无有边际的样子。心量包括宇宙,充塞天地,荡荡然心无所著住。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
六祖大师说完此四句偈颂后,就结双跏趺坐至三更半夜十二点钟(六祖大师在打坐时,一般门人都陪在旁打坐)。大师就对门人说:‘时候到了,我要走了,要与各位再见啰!’说完此话,忽然间气断,人不动而入涅槃。迁化就是搬家,谁搬家呢?即肉身菩萨搬家。此时有一股异香充满法堂,在天空现出一道白虹,白光接连到地。林木变白,因为白光照耀,故将林木都变成白色,这是一种说法。另一说法是林木皆因祖师往生圆寂,而怆痛悲哀!故林木变成惨白好像穿孝服似的。当时山上有很多飞禽走兽都哭起来,本来草木是无情,但都变成有情,皆穿孝服。禽兽本是无知,但现也有灵性,都哭起来了。
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
在十一月,广州、韶关及新州三个地方,其官僚、皈依弟子和出家人,争迎真身。广州的弟子欲把六祖的真身请到光孝寺去,,即六祖大师落发的地方。那边的人说:‘六祖祖师的发都埋在这地方,那么祖师的真身也应请到我们广州去供养。’而新州的和尚和皈依弟子就说:‘大师是我们新州的人,应迎请回到我们家乡来供养。’韶州的人就说:‘大师在南华寺是开山祖师,应该请到我们南华寺才对。’大家互相争辩,各申道理,不能作决定,几乎要打起来。你要知道当时的人,都要争祖师来供养。当祖师在生时,他们不争,因祖师有自由的。这回圆寂没有气了,大家都有权利来供养,所以就各讲各的道理,各据一词。本来六祖大师是新州人,请到新州去是对的,因六祖大师自己都说:‘叶落归根’。而南华寺是六祖造的,请到南华寺也对的。广州光孝寺是六祖大师落发的地方,落发,落法,法应落到这个地方,他们要请也对的。各都各有理由,几乎都要打架。
此时就有一位聪明人出来说:‘六祖大师在世时,我们要听他的教化,现在六袓大师圆寂了,我们还是应听他的教化,现在请六祖大师自己来决定吧!’
有人说:‘六祖大师已圆寂了,他如何能教我们要迎到什么地方去呢?’
那聪明人说:‘我有办法,因六祖大师是非常灵的,在生时有他心通。圆寂后,当然也有他心通啦!我们现争著供养他老人家的真身而吵架,他一定很不欢喜。现在我们来焚香,香烟指到那边去,就是六祖大师愿意到那边去,我们听六祖大师的吩咐好吗?’大家听后都赞成说:‘好!好!我们听从六祖大师的意思。’
于是就焚香,香烟直往南华寺那儿。广州和新州都为之心服,于是将六祖大师的真身送往南华寺去供养。
你看经文‘争迎真身,莫决所之’,就知当时情形很严重;非常紧张,每个人都想抢六祖的宝身。于是焚香祷告说:‘六祖菩萨,您大发慈悲,大显神通,您将香烟往那处指去,我们就把您送到那地方去。’时香烟直指曹溪。在十一月十三日,就把六祖大师的真身和达摩祖师所传的衣钵,送回南华寺。次年七月把六祖大师的真身从龛请出来。弟子方辩,即是很善造佛像的那位,他亦是得六祖传法之一,他用香粉、香灰和泥,将六祖的身体有些塌进去的地方,用泥补一补。
门人忆念取首之记。仍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
一般门人记得六祖大师说过,在五、六年后,有人来取他头的预言,所以用铁叶漆布将大师颈子包上,然后送进塔里。忽然间在塔里有白光出现,此白光通到天上,三天后才散去。
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嗣法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衲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留传坛经以显宗旨。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韶州刺史将此灵瑞奏明皇上说:六祖大师放白光三天的情形。皇上就封命立碑来记述大师在世道德修行的经过。六袓大师世寿七十六岁,二十四岁得到传法,三十九岁才落发,他说法利生有三十七年,传法弟子有四十三入。至于因得道超凡入圣的入,不知有多少。达摩祖师所传的信衣袈裟,中宗所赐的袈裟和水晶钵,和方辩法师所造六祖大师的真相,及修道所用的三衣、钵、具、锡杖,都由护持宝塔的侍者放置塔内,使永镇宝林道场为镇寺的宝贝。流传六祖的坛经,以显禅宗法门的道理,此都是兴隆三宝,令三宝发扬光大,普遍利益一切众生。
此部六祖坛经已圆满讲解,在此段期间你们受了很多苦,但我不知你们是否知道辛苦,你们若知辛苦,那就如六祖大师所讲的,仍是凡夫。若不知辛苦,那就是木头和石头。你们到底是知辛苦或不知辛苦?
至于我讲经,我也不知讲得好或不好,也不知你们听得好或不好,但我们都不要这个好或不好,听就是听,我讲就是讲,也没有好也没有不好。大家在此,都是有缘才聚在一起。既已听过六祖大师一生修道的情形,你不要存一个好或不好,而要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合乎法就依法修行,不合乎法就不要做。你把六祖大师最后的偈颂能熟记,常常念思,而依偈去修行,那一定会成佛的。你不要分别我讲得好不好,而要看你行不行?你要行,则不好也是好,你若不行,好也是不好。
我再问各位一个问题:六祖大师是一位不识字的人,不识字的人是没有什么知识,但他如何会讲经呢?
学生:我想经上题示,人不需要有很多学术的研究才能开悟。顿教法门主要在自性心地上用功夫,而我们都应依此修行。
学生:在六祖坛经上讲:既一法不立,所以连一字也说不出。
学生:坛经的义理已经非常清楚,但每次我想试著讲,但都无法以言语来描述。
学生:当六祖大师入涅槃时说:再见,那他现在在那里?
答:他现到你说话这地方来了。
现在对六祖大师不识字这个问题,来对大家讲讲:
因为当时中国教育没有那么普及,且读书必须要有钱,而六祖大师家庭环境非常贫穷,因为他父亲是一清官,故死后家里一贫如洗。六祖大师童年时吃饭生活都成问题,当然没有办法去读书。这是两个原因,所以六祖大师不识字。
那么,为何六祖大师示现生到贫穷的家庭?生来就那么艰苦困难不识字呢?这是六祖大师以身作则,给我们大家看,就是不识字也可成佛作祖师。修成祖师不一定要识字或不识字。这是为一般不识字的人来增长他的志愿。六祖不识字但他都修成道果,我们也可以修成道果。我们不应说因为一字不识而放弃修行,自馁的说:‘修行是要有学问的人才能修行,没有学问的人不能修行。’他是欲今一切人没有这种偏见。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各位对六祖大师还要有一真正的认识,六祖大师就是不懒惰,实实在在的去行持,所以他才能开悟。他开悟后说的六祖坛经。虽然他不识字,但这不识字是世间的智慧。而他将自性认识明白,明心见性,故用本有的大智慧。他所说的经典,是从智慧光明说出来,所以这经典的价值是无可比拟,它和佛所说的经典是一样,所以我们不能说因他不识字,就生出轻慢心。讲完六祖坛经后,希望各位对这一点要彻底明白。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