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338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全集之十二)下篇威儀門01-04章 doc pdf wiki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11-6 09:55: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下篇威儀門01-04章
廣化律師 註述
◎  下篇威儀門

威者、謂有威可畏,折伏眾生,此由嚴淨戒行,眾德威顯,故令人可畏,非勢力之威也。儀者,謂有儀可敬,攝受眾生,此由心具戒德,容止和雅,故令人可敬,非詐現之儀也。例如馬勝比丘雍容行道,感目連以信樂出家。鶖子尊者,安詳乞食,攝外道而反邪皈正,故華嚴經云:「具足受持威儀戒法,能令三寶不斷。」由此可知,威儀戒法,多麼重要。今此下篇威儀門,是日常生活言行之軌範。凡諸沙彌,當熟讀切記,依教奉行。

佛制沙彌,年滿二十,欲受具足戒時,若問不能具對沙彌事者,不應與具足戒。當云:卿作沙彌,乃不知沙彌所施行。沙門事大難作,卿且去熟學,當悉聞知,乃應受具足戒,今授卿具足戒,人謂佛法易行,沙門易作,故當先問。

佛教的制度,做沙彌的人,年滿二十歲,便可受具足(比丘)戒。但是欲受具足戒時,戒師應考問沙彌十戒和諸威儀,能不能夠對答得出。能對答出的便給他受具足戒,若對答不出的,即不應與受具足戒。「卿」是章善明理之意。秦漢以來君呼臣皆稱卿,隋唐以後儕輩下己亦稱卿。這裏師呼弟子稱卿,乃貴稱之意即您也。

以下是戒師勸誡的話:「卿(您)作沙彌,乃不知沙彌所施行的事──十戒律諸威儀,怎麼可進受比丘戒呢?大沙門是人天師範,眾生福田。比丘地位如此重要,可知比丘多麼難作!卿且去熟學沙彌律儀,當悉聞知,乃應受具足戒。今授卿具足戒,人家會說,不知道沙彌律儀的人,都可做比丘,便誹謗佛法易行,沙門易作,那不是敗壞法門嗎?」這種事先考問沙彌律儀,然後與授比丘戒的制度,是佛教興衰的關鍵。今後我們欲復興佛教,當自健全僧團分子做起。

以下條則,於沙彌威儀諸經,及古清規,今沙彌成範中節出。又宣律師行護律儀,雖誡新學比丘,有可通用者,亦節出。

此說明本書二十四章威儀,各條法則的出處,是從沙彌威儀諸經中,節錄出來的。略明如次:
沙彌十戒法並威儀 (失譯附東晉錄)
沙彌威儀 (劉宋求那跋摩譯)
沙彌十戒儀則經 (劉宋施護譯)
百丈清規 (唐百丈大智禪師撰)
沙彌成範 (明笑岩月心禪師撰)
行護律儀 (唐道宣律祖撰)

良以末法人情,多諸懈怠,聞繁則厭。由是刪繁取要,仍分類以便讀學,間有未備,從義補入一二。

上節敘述此篇的來源,顯非臆說;這裏說明「節出」的原因,為契機宜。由以末法時代人們的性情,大多懈怠,聞說沙彌威儀諸經繁多,便生厭煩,乾脆將它束之高閣,而不披閱。大師利生悲切,因此將上述諸經,刪去不合時地之繁文,摘取切合需要之事義,分為二十四類,以便讀學。若是此土風俗攸關,而上述諸書中,有未具備者,由大師按隨方毘尼,從義補入一二,以便初機讀學,盡善盡美。

其有樂廣覽者,自當檢閱全書。

本書各章威儀行事,前面說過是從沙彌威儀諸經中,刪繁取要而輯成,若有樂於廣覽事義原由者,自當檢閱上列各書原文,以明究竟。



測驗題
1.佛制沙彌年滿多少歲,得受具足戒?
2.本書威儀篇,是從那些經論中節錄出來?
3.何謂威儀?僧伽為何要注重威儀?



◎  敬大沙門第一

不得喚大沙門名字,不得盜聽大沙門說戒。不得轉行說大沙門過。

梵語沙門,是出家修道者的通稱。大沙門即是受過具足戒的比丘,以對小沙彌言故曰大沙門。沙彌對大沙門,不得直呼其名,當稱長老、老和尚、法師,或老法師。背後言談,當稱某某長老,某公和尚,某某法師等。

沙彌不得盜閱比丘戒律。不得盜聽比丘說戒。不得盜聽比丘誦戒。若故意盜聽者,得盜法重罪,爾後永遠不許受比丘戒。

沙彌不得求大比丘長短。若知道某某大沙門有過失,亦不得轉行傳說。又不得在屏處罵大沙門。不得瞧不起大沙門,在他面前戲笑,仿傚他的言語動作。永嘉云:「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大沙門行權方便,如誌公噉魚,濟公飲酒。小沙彌年幼識淺,不可以小見而窺大用,妄生毀謗,自招罪殃。

不得坐見大沙門過不起,除讀經時,病時,剃髮時,飯時,作眾事時。

凡沙彌見大沙門經過,即當起立,表示敬意。惟除上說五事,不起者無罪。行護云:「見須起立,坐須讓位,路途相逢,當下道側立,待過方行」。大悲經云:「如來往昔行菩薩道時,凡見三寶舍利塔像,師僧父母,耆年善友,無不竭誠致敬,故感成佛以來,山林人畜,皆共欽仰,皈敬於佛也。」

行護云:五夏以上,即闍黎位;十夏以上,即和尚位。雖比丘事,沙彌當預知之。

僧尼受具足戒之後,每年結一次夏,算一個戒臘。「五夏以上即闍黎位」。就是受戒之後,有了五年以上的專精戒律,開遮明了,戒品堅牢,能行比丘事,堪為人師接物利生者,即可作阿闍黎了。阿闍黎是梵語,此云軌範師。四分律說有五種阿闍黎: 1.剃度。 2.授戒。 3.教授。 4.授經。 5.依止。前四師多以五夏為之,和尚及依止多以十夏為之。有了十個戒臘以上,即和尚位。和尚亦梵語,此土名力生。謂由師之道力,生我戒體慧命,恩莫大焉。為沙彌者,當視和尚阿闍黎為法身父母,感恩圖報。大莊嚴經云:「佛法如海,容納百川,四流歸之,皆同一味,據戒前後,不在貴賤。」四分律說:「沙彌應以生年為次第,若生年等者,應以出家年為次第。」比丘體是僧寶,故論戒臘;沙彌未預僧數,故論生年也。



測驗題
1.沙彌對大沙門當如何稱呼?
2.偷聽大沙門說戒法犯何重難?
3.在什麼境況下見大沙門過免起?
4.幾夏以上即闍黎位?幾夏以上即和尚位?
5.阿闍黎有那五種?



◎ 事師第二

當早起,欲入戶,當先三彈指。

毘尼作持云:師以開導,友以切磋,世出世間法器,全賴師友成就。是故沙彌,當事師服勞,仰報洪恩。

弟子侍師,當睡在師後,起在師前。律制夜分三分,初夜後夜,精勤辦道,中夜休息。若過中夜,即當早起,自盥洗已,準備牙刷牙膏洗臉水等,候師使用。欲入戶,當先三彈指,內應則入,不應則靜候。三彈指者,恐驚禪觀,須令師覺已,然後方入。入內先向佛像問訊,次向師請安,然後為師摺疊被褥,整理雜亂,打掃清潔。

若有過,和尚阿闍黎教誡之,不得還逆語。視和尚阿闍黎,當如視佛。

經云:謗師、毀師、嫉師、憎師,法中大魔,地獄種子。自有過失,和尚阿闍黎教誡呵責,正是師長們以慈悲心,行方便事,成就自己的道心戒行,當低頭受教,作感恩想,不得還逆語。視者看待也。看待二師,當如看待活佛一般,輸誠致敬。因本師釋迦牟尼佛早已般涅槃,而師能代佛宣化,生我慧命,成就戒身,故當恭敬。

若使出不淨器,不得唾,不得怒恚。

不淨器即大小便壺和痰盂是也。心起厭惡,便吐口水,或現怒恚之相。當念此四大假合之身,聖凡自他,皆不免流出不淨,厭惡之心自然不起了。又當觀想,除此不淨,即除自心三毒煩惱,則道業日進也。

若禮拜:師坐禪不應作禮,師經行不應作禮,師食、師說經、師刷齒、師澡浴、師眠息等皆不應作禮。師閉戶,不應戶外作禮。欲入戶作禮,應彈指三遍,師不應應去。

此所說者,皆非禮拜之時。非時行禮,便打師父閒岔。等者含有師剃髮、洗足,或師有急事趕車趕船之時,皆不得作禮。師閉戶,不應戶外作禮者,以不成恭敬故也。欲入戶當先三彈指,不可急遽擅入,如師不應,當默然退,不可勉強求入。

持師飲食,皆當兩手捧。食畢斂器當徐徐。

持獻師飲食,兩手高捧,是尊敬之貌。斂者收拾也。師食畢,徐徐收拾餐具,是謹慎之儀。授師新果,當先作淨,或火淨,或刀淨,或指爪剝淨。若果不堪為生種者,不須作淨。授師非時漿,須以水點淨。沙彌成範說:「為師作食,無論粗細,俱要清潔。必當適師性。凡奉茶湯,不得插指盞內,當兩手屈四指,以六指持盞腹,平舉授師。食訖,如前接盞。」行護律儀說:「凡進藥茶鹽,及一切食物,量當吃盡,逐時授之,不得多授,令有殘宿,深須慎之。」

侍師不得對面立,不得高處立,不得太遠立,當令師小語得聞,不費尊力。

對面立和高處立,皆失尊敬之道,故不許。太遠立小語聽不清,致使師父大聲說話,費氣力。亦不得太近立。當如律制「離師七步立」。

若請問佛法因緣,當整衣禮拜,合掌胡跪。師有語,澄心諦聽,思惟深入。若問家常事,不須跪拜,但端立師側據實申白。

佛法是無上真理,諸佛之母,所謂:「三世諸佛,皆從經中出。故請問佛法,當禮拜跪求,以表示敬法之誠。妄念不起,叫做澄心。諦聽是聞慧,思惟即思慧,深入為修慧。如此求法,即得法益。

家常事,即僧「家」日「常」生活瑣「事」,此等事每日皆有,故不須跪拜,以免拖延時間。但依「據」事「實」,「申」明告「白」即可也。若急要者,隨時告白;不急要者,候師有暇時,數事一併稟白。

師若身心倦,教去應去,不得心情不喜,現於顏色。

增註說:「凡問經問話,當候師意,不應自取其便。若師身心疲倦,不暇應答,教令且去,當隨即去,不得心情不悅,自招罪咎」。若身心不悅,現於顏色者,一則招愆,二則諸事不成。古人說:學道以承順師命為上,讀書以變化氣質為先。

五十頌云:「常慕於師德,不應窺小過,隨順獲成就,求過還自損。」善恭敬經說:「弟子於師所,不得粗言。師所呵責,不應反報。凡有所使,勿得違命。若於師所不起恭敬心,說於師僧長短者,死墮椎撲地獄中,一身四頭,通體皆燃,狀如火聚。出大猛火,熾燃不息。於彼獄中,復有鈎嘴毒蟲,常咬舌根……,無量無邊苦患。」

凡有犯戒等事,不得覆藏,速詣師哀乞懺悔。師許,則盡情發露,精誠悔改,還得清淨。師語未了不得語。

犯了戒,不讓人知叫覆藏,和盤說出叫發露。出家人若有犯戒,不可覆藏,應當發露懺悔,決意永不再犯。律中持戒有兩種清淨:一者、受戒之後,嚴淨毘尼,寧死不犯,是謂上品清淨。二者、遇不得已,犯中下品可悔罪,應速詣(到)師前,哀求懺悔,盡情發露,精誠悔改,還得清淨。行護律儀說:「若被呵罵,當須自責,軟語懺謝,念修戒定,以報師恩。」

凡問經問話,當諦聽師語,若聽不明白者,當候師語已,然後再問。不得師語未了急忙發問,亂師綸音,自失己利。若師訓誡,有過則改,無過默然,不得以理爭勝。

不得戲坐師座,及臥師、著師衣帽等。

師座是師位,敬位即敬師,故不得戲坐。臥師牀及著師衣帽等,皆有失尊敬,損福招報,故不應。

為師馳達書信,不得私自拆看,亦不得與人看。到彼有問,應答、則實對,不應答、則善辭卻之。彼留不得便住,當一心思師望歸。

自看師信,有失恭敬。與他人看,即洩漏師事。他人看信,亦不可私窺。昔富弼使契丹,得家書不發而焚之曰:「徒亂人意耳!」世間偉人,於非常之時地,尚不看家書,以免擾亂心意;況出世高人,豈可私看他信,亂清淨心乎?若人問師事或寺中事,應答者便老實對答,若所問事,當避嫌疑或有損法門名譽者,當善巧方便卻之。沙彌於師,當如子依母,時刻不忘膝下,故遠離,當思師望歸。惟路遠逼暮,或風火水災難緣,可隨時制宜。

師對賓,或立常處,或於師側,或於師後,必使耳目相接,候師所須。

小語得聞,舉動能見,叫耳目相接。故所立處,須擇適當地點,小心照應,候師所需。成範云:「凡見客至,當生恭敬,勿起厭慢,須滌盞煎茶等」。

師疾病,用心調治,房室、被褥、藥餌、粥食等,一一料理。

師為法身父母,恩深大海,德高須彌。故師有病,當細心調治。房室是指門窗之開閉,須經常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不熱不冷。被褥,須厚軟舒適,並勤為洗換衣服。藥餌須遵醫師指示,按時送請服藥。粥食,含米飯、水果、維他命等,當知可食不可食,可食者應與,不可食者不應與。又當出入扶持,和顏奉侍。客來瞻病,善代師答。常念觀世音菩薩,求加被師病速癒。若師病重,不得哭泣,但勤念佛號,亦勸師提起正念念佛,求生西方。若師圓寂,遵照遺囑行事,不得違逆。

余友某師,四十九年正月初六日自外歸寺,見其和尚患重病,頭面皆腫。已定翌日去痲瘋院棲蓮精舍主七,乃勸請止,和尚堅持要去「生病是我的業障,佛七是大眾的道業,豈可因我個人業障,妨礙大眾辦道。」既無法勸止,是夜某師乃長跪佛前,發願捨十年陽壽,轉求和尚病癒。感應道交,次晨和尚之病,果然弗藥而癒。遂赴棲蓮精舍主七,寄宿迴龍寺。佛七第三天夜半,和尚忽患高血厭症、頭痛欲裂。鄉間古寺,時當夜半,無救無依。某師徬徨無奈,伏和尚足邊,竭誠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願以己身代師死,求師住世度生。不知念了多久,昏昏睡去,一覺醒來,見和尚無聲無息,呼喚不應,乃用紙片近鼻端,試測有無氣息,紙忽觸鼻尖,和尚驚醒,而病已痊癒。由此可知,弟子於師,竭誠盡孝,能獲不可思議之感應。

持衣授履,洗浣烘晒等,具於律中,茲不繁錄。

為師搭衣,動作宜緩。師著衣已,復視上下,文理如法否?收褶衣時,不得以口銜,不使著地,還置常處,以淨物覆上。授履當先抖擻刷垢,然後授與。手拿過鞋,須盥洗後方可持物。洗衣及晒衣儀則,備載戒經,亦可隨順此土叢林規矩,故不繁錄。

〔附〕凡侍師,不命坐,不敢坐。不問,不敢對。除自有事欲問。

「附」字以下各條儀則,是蓮池大師,採自其他經律,及此土隨方毘尼,凡是有利於沙彌行持者,皆輯集而分類附錄之。所謂「間有未備,從義補入」者是也。以下各章準此。

弟子侍師,理應侍立左右。師愍久立而命之坐,慈也。遵命而坐,禮也。若不命坐而坐即慢也。

凡侍立,不得倚壁靠桌。宜端身齊足側立。

倚壁靠桌,是懶惰人,亦是貧賤相。沙彌雖小,乃法王孫,未來的人天師範,應具端莊厚重之相,令眾生見而起恭敬心,則是眾生良福田也。故侍立時,「宜端身齊足側立」師旁,若倚壁靠桌,有失威儀,非所應也。

欲禮拜,若師止之,宜順師命勿拜。

禮拜為表恭敬,欲禮拜,師令止「勿拜」即不拜,是順師命,雖未拜仍不失恭敬。若逆師命強拜,雖拜猶如不拜;未若順師命勿拜猶勝於拜。故曰:「恭敬不如從命」。

凡師與客談論,涉道話有益身心者,皆當記取。

道話即見道的話,或修道的經驗之談。皆當記錄起來,資助自己道業,利益見聞人等。禪宗諸師語錄,即是諸師平日道話,由弟子記錄而成,開中國語體文學之先聲。弟子於師,執勞服役,為增長福德;記錄道話,是培養慧業。福慧雙修,侍師之義也。菩薩下生經云:「侍者具八法: 1.信心堅固。 2.其心覓進。 3.身無諸病。 4.精進。 5.具念心。 6.心不憍慢。 7.能成定慧。 8.具足聞智。」記師語即聞智也。

師有所命,宜及時作辦,不得違慢。

根本雜事說:「若人依托師主,於佛法中,剃除鬚髮,而被法服,以淨信心出家修行,彼人於師,乃至盡壽供養,未能報恩。」為師辦事,正是服勞報恩的機會,自當按規定時間辦好,怎敢違慢。

凡睡眠,不得先師。

貪睡為地獄五條根(財色名食睡)之一,故宜少睡。一夜三分,初夜後夜,誦經坐禪,中夜少臥,不得戀牀。佛說多睡有五過:1.多惡夢。 2.諸天不喜。 3.心不入法4.不思惟明相。 5.喜出不淨。 為弟子者,起在師前,睡在師後。若有病不支者,當對師說明可先睡。

凡人問師諱,當云上某字下某字。

諱者,尊長之名曰諱。師諱即師父的法名。為弟子者不得直說師諱,故說上某字,下某字。此是中國舊禮制「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若問師字號,當直答「某甲和尚」。昔者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而孔子的弟子,稱夫子為仲尼。故知諱名不諱字也。

凡弟子,當擇明師,久久親近,不得離師太早。如師實不明,當別求良導。

明師為成就法器之良匠,經中稱為善知識,如華嚴經云:「善男子,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若師父道眼開明,當虛心受教,久久親近,不得擅離。昔斷崖禪師示眾云:「我親近高峰三二十年,常常打徹骨髓,未曾起一念遠離心。」古人心行如是,足堪矜式。「師實不明」者,謂破戒破見,無食無法也。律中親近師家有四種: 1.有法有食,名為樂住。 2.有法無食,名為苦住。 3.有食無法,懺謝而去。 4.無食無法,不辭而去。 如師實不明,以盲引盲。將恐敬獮猴為帝釋,宗瓦礫為明珠,故當離師別參。

若師命終,或師遠行不得隨去,應問當依止何人?隨師所指示,即依止住,一切還如事師法。

設離師,當憶師誨,不得縱情自用,隨世俗流,行不正事。亦不得住市井鬧處,不得住神廟,不得住民房,不得住近尼寺處,不得與師各住而行世法中、一切惡事。

中心經云:「佛言,知師恩者,見師則承事,不見則思惟師之教誨。」沙彌本當依止師住,如因故離師,當常常憶想師父平日之教誨,便不會縱情自用,隨世俗流,行不正事。沙彌道力尚淺,為免被境界所轉,以下四處,皆不得住。市區喧鬧妨辦道不得住。神廟酒肉祭祀,有損僧格不得住。民房男女雜沓障道故不得住。近尼寺處易招譏謗不得住。師徒聚散,隨順因緣,但不得離師另住,隨俗造惡也。惡事者,為利販賣,結交豪門,貪圖世間名聞利養,違背戒律之事,都叫惡事。



測驗題
1.晨入師室的禮節當怎樣?
2.試申論「視師當如視佛」之理。
3.師長在什麼環境,不應向他禮拜?
4.持戒有那兩種清淨?
5.多睡有那五過?
6.請問令師的上下怎樣稱呼?
7.出家人那些地方不得住?





◎ 隨師出行第三

不得過歷人家,不得止住道邊共人語,不得左右顧視,當低頭隨師後。

到一家又轉到一家,名過歷人家。這是說:弟子隨師出行,應常隨侍師後,不得擅自離師,一家又一家的去玩。不得(停)止住(立)道(路)邊共人談話,那樣會跟不上師父,失卻聯絡。行路左右顧視,有失威儀,為俗所譏,故當頸靠衣領,平視直進,隨師後行。

到檀越家,當住一面,師教坐,應坐。

檀越是梵語檀那鉢底之節譯,檀者檀那,此云布施。越者超越。意謂行布施度,便能超越苦海,誕登彼岸。檀越家今通稱施主家。亦稱護法家。當住一面者,當站立師側,師教坐然後坐。成範云:「或事緣令坐,勿舒於雙足,常具諸威儀,師起當速起。」

到他寺院,師禮佛或自禮,不得擅自鳴磬。

擅者自專也。禮佛時鳴磬,含有尊敬歡迎之意。到他寺院,主人不鳴磬歡迎,而擅自鳴磬,有失作客之禮,故不可。

若山行,當持坐具隨之。若遠行,不得相離太遠。若渡水,當持杖徐試淺深。

坐具梵語名尼師壇,即蒲團之類,可作坐墊之物。持坐具隨行,預備師行路疲倦,中途坐歇之用也。遠行相離太遠,連絡不上,容易失散。亦不可離太近,足蹈師影。渡水時,先以杖試測深淺,水淺便自扶師過,若水深須請船渡引,或繞道而去。

持瓶攜錫等,具如律中,文繁不錄。

瓶者梵語軍持,此土曰瓶。有淨瓶、澡瓶二種,磁瓦作者為淨瓶,盛飲水用。銅鐵作者為澡瓶,盛洗手用水。錫即錫杖,聖賢標相。律中具云持瓶有十五事,攜錫有七事,皆侍者之事。但以軍持、錫杖等,此方少用,且律文太繁,故不錄。

(附)若偶分行,約於某處會,不得後時。

中途偶然因故與師分行,約定聚會時間和地點,當先到達候師,或準時趕到。若是後到,便為不敬。

師受齋,當侍立出生。齋畢,當侍立收嚫

出生又名出食,為僧家臨齋時,將食物少許分施鬼神之儀也。出生當置淨處。嚫(貝+親)是梵語,僧伽齋後之說法,叫做噠嚫,齋家所供養之物,叫嚫財或嚫物。故知噠嚫為僧人之法施,嚫物為俗人之財施,是謂「財法二施始成功,福慧兩全方作佛」。



測驗題
1.何謂檀越家?
2.隨師出行,若山行、若遠行、若涉水等的威儀當怎樣?
3.到他寺院禮佛,為什麼不得擅自鳴磬?
4.什麼叫噠嚫?什麼叫嚫物(財)?



◎ 入眾第四

不得爭坐處,不得於座上遙相呼語笑。

凡入眾當讓坐,若爭坐位,是無慚愧人。處眾中有要事須告他者,當彈指使覺,小語令知。遙相呼語,既失威儀又動眾念。若目無旁人,談笑自若,那就罪過更大了。律制沙彌入眾,不得與大沙門同座坐,除大法會。又不得與白衣同座坐,除大法會。

眾中有失儀,當隱惡揚善,不得伐勞顯己之功。

隱人之惡,培己福德;揚僧之善,增人信心。故說:「若欲佛法興,惟有僧讚僧。」古人有言:「當世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之過也。博辯宏大,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惡也。」可不懼哉!沙門對常住及大眾效勞,自得福報;若自我伐勞誇功,即損德遭謗。老子說:「汝唯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唯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凡在處,睡不在人前,起不在人後。

懈怠放逸,才會睡在人前,起在人後,若敬業樂群,便起居作息,和大眾一致。

凡洗面,不得多使水,刷牙吐水,須低頭引水下,不得噴水濺人。

洗面用水,以水浸蓋面巾少許,洗面之後,能將面巾洗淨為標準。多使用水,浪費常住物,最損福報。古人說:「熱水用人燒,冷水用人挑,若不解修行,縱有河沙福亦消。」刷牙吐水,低頭彎腰,便不濺人。

不得高聲鼻洟嘔吐,不得於殿塔及淨地淨水中洟唾,當於僻處。

鼻洟今俗叫鼻涕。嘔吐即吐痰或吐口水等。高聲鼻洟嘔吐,令人動念。殿塔洟唾,護法神瞋。隨地吐痰,違禁受罰。故當於僻靜處,及以衛生紙包好棄置垃圾箱中。述義云:昔有僧夜坐佛塔,偶爾洟唾,燈下見護法神伸手承接,其僧恐怖,終身歛戢。

喫茶湯時,不得隻手揖人。

喫茶湯揖人則非時,隻手為非禮,難逃不恭之咎也。

不得向塔洗齒,及向和尚阿闍黎等。

刷牙時不得向塔,亦兼不得向聖像。既不得向和尚阿闍黎,亦不得向長老大德及尊客等。

凡聞鐘聲,合掌默念云:「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唵,伽囉帝耶,莎訶。(偈一遍咒三遍)

凡聞鐘聲,即合掌默念此偈咒,如阿含經說,得除五百億劫生死重罪。若臥時聞鐘聲,應即坐起默念。雜譬喻經說:聞鐘聲不起,護法善神瞋,現生損福慧,後世墮蛇身。

若自擊鐘,應先唸「願此鐘聲超法界……。」偈,次念叩鐘偈。百丈云:叢林擊鐘,早擊破長夜之昏沈,暮擊拔幽冥之苦暗。故凡叩鐘須緩打,令聲長久,前音將盡,方續後音。從前誌公和尚借給梁武帝道眼,令見地獄苦相。帝問如何能止地獄苦?誌公和尚答:唯聞鐘聲,其苦暫息。帝便詔天下寺院擊鐘,舒徐其聲。增一阿含經云:若打鐘時,願一切惡道諸苦,並皆停止。

聞鐘聲煩惱輕者,於聞鐘聲時,返聞聞自性,空卻能聞所聞,故煩惱頓輕。繼續靜聞下去,覺所覺空,寂滅境界現前,是故智慧長菩提生。而能超越世間,故曰離地獄出火坑。證得十方圓明,故曰成佛。獲二殊勝,故能度生。

不得多笑,若大笑及呵欠,當以衣袖掩口。

多笑失正念,大笑失威儀,呵欠是疲倦懈怠之相,皆當戒之。毘尼母經云:「氣有二種,一上二下,上氣若出時,莫當人張口令出,要迴向無人處。若下氣欲出時,不得在眾中出,宜作方便外出,至無人處,然後來入,莫使眾譏污賤。」又入塔殿時,不應出下氣。和尚大德上座前,亦不得放下氣出聲。大律說:若急下風來當制,若不可忍者,當下道在下風放之。若在禪房中嚏者,不得放恣大嚏,若嚏來時,當忍。以手掩鼻而嚏,勿令涕唾出散。

不得急行。不得將佛燈私就己用。若燃燈當好以罩密覆,勿令飛蟲投入。

沙門行路,威儀庠序,都攝六根,視地七尺,勿傷蟲蟻。非要事,不得急行。將佛燈私用,失恭敬,當墮黑暗地獄,生生失智慧明。覆燈意在護生,第一戒已詳其理。

供佛華,取開圓者,不得先齅。除萎者方供新者。萎者不得棄地踐踏,宜置屏處。

供佛華,取開圓者,則初開及殘謝者,皆不宜用。先齅和踐踏,皆不恭敬。屏處是無人行處。先安置屏處,積聚之後,應以土掩藏。要用最經說:鼻齅香者,由減香氣,無其福德正報,墮波頭摩地獄,世世鼻根無香味。日雲經:香烟未盡放地,得越棄罪,五百歲墮糞尿地獄。

不得聞呼不應。凡呼俱宜以念佛應之。

聽到呼喚,立即答應。但不得答嗄或啊,宜答「阿彌陀佛」。何以故?此表示不忘本也。父母生我色身,如來長我慧命,永出苦海,故當常念佛恩。又念彌陀而不念釋迦者,孝敬本師,遵奉遺教不敢違也。因本師令我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弟子者,理當奉行也。

凡拾遺物,即當白知事僧。

若不白知事僧,或白本師亦可。當將所拾遺物,交常住庫房保管,等待物主來認領。若無人認領者,當入常住,不得私自藏慝。現時報紙上常可看到,世俗善人,拾金不昧,交還失主的新聞。如果沙門拾遺物私慝,便反比俗人貪財了。

(附)不得與年少沙彌結友。

此年少沙彌,指不懂人事之小沙彌而言。和他結交,儘打閒岔,有損無益,故不得結交。戒經說:「沙彌之戒,盡形壽,非賢不友,非聖不宗,不孝之子,屠兒獵者,偷盜嗜酒之徒,志趣邪僻,履行凶險,不得交遊往來,虧損道行。」

不得三衣茍簡。不得多作衣服,若有餘當捨。

此三衣是比丘的三種袈裟,這僅是儲蓄而已,原為欲令識福田之相,和預備進受具足戒時所需,非現在穿用也。沙彌應著縵衣,不得披割截三衣。根本律說:「求寂之徒,縵條是服,輙披五條,深為罪濫。」至於儲蓄三衣,不但沙彌,在家居士亦要蓄。在家菩薩戒本說:「若不儲蓄僧伽黎、衣、鉢、錫杖,得失意罪。」

出家人褂褲、長衫等,日常穿用的衣服,只要夠洗換就好了,不得多作,多衣多累,妨廢道業。若他布施來,多餘的當捨施他人,佛鑒禪師說:「先師節儉,一鉢囊、一鞋袋,百綴千補,猶不忍棄。有南泉悟上座,贈送褐布袍,自言得之海外,冬著則溫,夏穿則涼。先師說:老僧冬有柴炭綿衣,夏則松風竹蔭,要此何用?終不接受。」此深明貴衣妨道者也,願諸後學勉之。

不得辦精緻絛拂、玩器等,粧點江湖,取笑識者。

江湖即走江湖的賣藥郎中,說真話賣假藥,欺騙世人。這裏譬喻莊嚴外表,內無行持的沙門。若真有道高僧,必然淡雅樸素,檢束身心。備辦精緻絛拂的僧尼,裝模作樣,一旦被有智者識破,便一文不值了。

不得著色服,及類俗人衣飾等。

色服即紅、黃、藍、白、黑等五大色之衣服。凡鮮艷顏色及類同俗人衣服,皆不得著,應著壞色緇衣。類俗人衣飾者,類是類似,有顏色類似和式樣類似。如紅黃白黑等,為顏色類似;如大翻領、西裝褲等,是式樣類似。皆不得著。梵網經云:「比丘所著衣服,應與其國土俗服有異。」又不得著絲絨、綢緞等布料之衣服。

不得不淨手搭衣。

這衣字指沙彌的縵條袈裟。敬衣如敬塔,故須淨手執持。若手執持過鞋襪下衣,及抓頭、捏腳等,皆須盥洗後方可搭衣。

凡上殿,須束縛褲襪,不得放意自便。

惟恐下身有垢物脫落聖地,故須束縛褲管。若在餘時,及小童子,不束無過。阿含經說:一比丘不紮褲管,陰毛落地,護法神捧送四十里外。噫,可不慎哉!

不得閒走,不得多言。

閒走廢禪誦,多言縱口業,故皆不許。

不得坐視大眾勞務,避懶偷安。

大眾勞務,當盡心盡力,勸助作福。不得眾勞我逸,不得人難我易,不得人前我後、故意延挨,不得人重我輕、除力不及。若坐視眾勞我逸,是無慚愧人。避懶偷安,最損福德。

不得私取招提竹木、花果、蔬菜,一切飲食,及一切器物等。

招提是梵語,此譯四方。僧史略云:「後魏太武帝,創立伽藍,名為招提。」延伸其義,此招提物,即四方僧物,或常住物。私取常住物自用,或作人情,皆犯盜罪。戒經說:「若有所取,當白知事人。」昔者,僧照禪師,苦行禪定第一,行法華三昧,感觀音菩薩為說法,得無礙辯才;又見普賢菩薩乘白象,放光證明功德。他曾經取過常住一撮鹽作飲料,以取用很少,故不以為意。三年後行方等懺法,忽見鹽相生起,增長至數十斛,乃大驚,急賣衣買鹽,償還常住,其相方滅。

又隋煬帝大業二年,僧道明亡,同房僧玄緒,暮行郊外,忽見一寺,便進去,遇道明,形狀和平時一樣。但見眾僧所食之粥,作血紅色,身體都好像被火燒過了。玄緒見了生恐怖,問是何故?道明說:「此是地獄,我身前為了取眾僧柴一束煮染色,未曾賠償,故墮此獄,當受一年燒足之罪。」褰衣令看,見他膝以下盡焦黑。又說:「請您老替我買一百束柴賠還常住,並寫法華經一部,可以免苦。」玄緒答應了,回到寺裏,急忙照辦。重往尋找那個寺,卻一無所見。我們聽了這兩個公案,自當警惕,慎勿違犯。

不得談說朝廷公府政事得失,及白衣家長短好惡。

朝廷公府,即今之政府機關。白衣家即俗人家。談說政府的施政得失,及說俗人家是非,皆亂道心,又易招禍,故不得說。

凡自稱,當舉二字法名,不得云我及小僧。

法名者,謂身為法王之子,名續祖師宗派,故曰法名。稱法名即沙門釋子之禮,示非俗士也。如稱我,未免太慢;若稱小僧,又太謙卑。況僧是佛祖慧命,人天福田,何得稱小。昔者沙門僧鍾,見齊武帝,自稱貧道,帝曰:稱名亦無妨。帝又問王儉,先輩沙門,對帝何稱?正殿還坐否?儉對曰:漢魏佛法未興,不見紀傳,自後稍盛,皆稱貧道,亦聞預坐。自唐肅宗敕令僧尼朝會,毋得稱臣,以後便不稱臣也。

不得因小事爭執,若大事難忍者,亦須心平氣和,以理論辯,不可、則辭而去。動氣發粗,即非好僧也。

六和合僧,忍辱第一。小事不能忍,則亂大謀。大事若能忍,則大事化小。若大事難忍,須以理論辯者,應注意,口氣要和平,態度要謙虛,對方如不接受,即善言而去。戒經云:「慎無慍訟,推直於人,引曲向己,見有諍者,兩說和合,若不依者,方便避之。」大律又云:「不忍辱人有五過:一、兇惡增長。二、事後悔恨。三、多人不愛。四、惡聲流布。五、死墮惡道。」然忍之一字,說來容易,行之實難,須是有大力人,方能降伏其心,若力稍弱,便被他飄入羅剎鬼國也。

測驗題
1.沙彌不得與大比丘及白衣同座坐,但具何緣,可開方便?
2.處大眾中,見他人失威儀者,當怎樣?
3.洗面、洗手,為什麼不得多用水?
4.刷牙的威儀當怎樣?
5.默寫出聞鐘聲偈咒。
6.大笑及呵欠時,如何護持威儀?
7.聞呼名,應怎麼答應?
8.不忍辱有那五過?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從慈法師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22 04:46 , Processed in 0.1925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