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49|回復: 0
|
菩提道次第教诲.调伏自心狂象之铁钩
[複製鏈接]
|
|
选摘自《大格西香东.丹巴嘉措菩提道次第教诲.调伏自心狂象之铁钩》
大格西香东.丹巴嘉措著
华锐.罗桑嘉措译
[梵文]:南无格日牟尼晓热般孜达热雅!
[汉译]:向能仁上师金刚持顶礼!
其他善逝诸佛未调伏,
五浊极为横流之众生,
对众尤具大悲之导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佛陀皆意弥勒及文殊,
佛陀授记龙树及无著,
阐明趋人殊胜佛正道,
恭敬顶礼历代诸菩萨!
创噶当派依怙阿底峡,
噶当行者祖师仲敦巴,
扶持噶当宗风三同门,
恭敬顶礼噶当诸上师!
第二佛陀至尊宗喀巴,
以及与您传承众弟子,
宣扬圣教尊者香巴师,
经师益西坚参前顶礼!
恶劣浊世增时对有情,
恩重如山超越诸佛祖,
全知上师嘉木样尊者,
以及传承弟子前敬礼!
真实无上三宝集一体,
执持赤褐宝幢之尊者,
能仁本性上师金刚持,
直到菩提之际慈护我!
谈论无意绮语之舌头,
未成禽犬野兽食物前,
能述菩提道次第教诫,
念此实属幸运甚为喜!
菩提道次第是入佛境的通行标志,因此,过去佛依此径而成佛,未来佛也要依此径而学修,现在的诸佛也依此而行。所以,该道次第是三世诸佛和菩萨必经的一条大道。该道次第讲修传承,始自导师释迦牟尼佛,曾在印度宏扬广大。后因阿底峡尊者之恩德,他驾赴雪域藏区弘传,培养了不计其数的噶当派善知识,使其传承更加发扬光大。此后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撰著「三域独宝」《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此讲解、论说使其传承分为「卫传」和「藏传」二者。「卫传」按第五世达赖喇嘛的《文殊言教》:「藏传」依四世班禅大师的《菩提乐道》。一世嘉木样大师在盖培山处曾传授菩提道次第五十八次之多,随后由上师香巴仁宝且每年春秋二季节每月传授菩提道,他几乎得到所有菩提传承。接着又由经师益坚参依次授之,故这两位大德恩德很大。此前由于二世嘉木样的请求,七世达赖喇嘛嘎藏嘉措,在西藏哲蚌寺大经堂曾传授《菩提乐道》十五天之久。后来在拉卜楞寺,二世嘉木样大师曾传授过一次,至尊切吉尼玛(土官佛)各处弘传二十四次,在拉卜楞寺大经堂也给僧众传授过。此后,由贡唐仓在拉寺大经堂详细讲解,有笔记《心镜》问世。此外,每年还传授两三次,其功德难以言表。随后根本上师金刚持阿其仁宝且传授近三十次之多。我(作者)曾聆闻过五、六次。本论有四个章节,一章三节以前由我(作者)所写。
《菩提道次明解》,以真实教诲引弟子人道、理论的根本依善知识之仪轨后,如何修二道次第心。第一,「依」的含义很多,依食品、依药、依官员、依女人等,但这里讲的是依止上师之仪轨和其它之「依」有所不同。不是长期坐在上师面前之意,也不是侍侯之意,更不是供献礼物之意。因此,宗喀巴上师说:「以意所依之加行和以乐所依之加行为二。第一,由根本修虔诚之心,忆恩德而恭顺……」,依此作为准则而思之。使引生其信念而遏制不信念,将不生信念视为过失,香巴仁宝且以教理驳斥其过失,这个道理我从上师口中得闻,我也曾看到过这类经籍,但像我这样无缘之徒,将良药变为毒品,视圣为魔,尤其成为错乱寻思之因,这样思维或许会对修行起点作用。
印度和藏地所出生的先贤们,刚生下时只会吸乳、啼哭。从字母开始学起,要吃要睡,也会生病,难能阻止逆缘障碍,也有老死,这些都怎能视为凡夫俗子呢?佛本来就无这些,大乘圣贤虽无业力、烦恼所支配,但为了教化有情,现种种相。由于众生的一种无明愚痴,有时对自己的上师也会看作过失,但此非真实之过失。十地菩萨能把三世之事业在一微尘中一瞬间显示出来,佛能把无量劫到现在的一切本缘(经历)不费吹灰之力便可显露。为此,那里面必定有优劣之分。
佛、菩萨为度众生会现帝王、大臣相。还会现屠夫、娼妓、畜牲等种种相。上师金刚持所说,现为狗的行相佛,会食不净肮脏之物,也会有不净行为。用凡夫之眼视其当然是真正的犬。为此,贡唐大师曾说:「虽然今生后世皈依上师,未除我执灰心失望。」把自己心中所想出之一切是真的,将上师之业绩不看作是真的,上句正是最好的答复。能具备有贤正善良的事业,依此而习者现为少见,乃至念诵修持之事业,随其后仿学者也很少有之。
上师仁宝且曾说:「弟子只能以利弊间杂而学,上师以优缺间杂而弘业的原因也在于此。」特别依求亲近上师,然而又对上师不信仰的话,这样罪孽非常深重,「只闻一偈后,不敬上师者,百世得犬身,会转卑贱姓。」尤其对密宗金刚上师诽谤的话,其罪业在《金刚手大势至菩萨灌顶续》中说:「『世尊,其果报如何?』世尊云:『其果报世间神等闻而生畏,因此,汝勿说之!』」。《时轮本续》中说:「不敬上师刹那间,摧毁无量劫善业,堕入地狱相等劫,身受残酷之痛苦」。因一时之怒,把无量劫中积累的一切善业统统毁掉,又受尽同样长时间的痛苦。《金刚心饰续》中云:「如果诽谤上师,就千劫之中虽舍弃睡眠饮食而精进修持也无济于事,会堕入地狱。」菩提道次第中也有讲解。
造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和合、恶心出佛身血)等深重罪业,倘若修持密宗大法一生一世还能成佛,但诽谤上师绝对不能成就,这在《密集本续》中有所表明。总之,罪业无边深重,其结果就是如此。应该多多思维,要珍惜自己,使其成为益友,会起殊胜作用。上师金刚持曾说过,诽谤金刚上师,会受何种痛苦,时轮中已名「金刚针尖痛苦」,受无量痛苦,寿命在上面《金刚手大势至灌顶续》中说,其果报世出世间神均可闻而生畏,所以,我想勿问此意义也在这里。《上师五十颂》中也说,这世中还会生病,得魔障的灾难,不幸之事似雨点降落,给空行母、护法神供奉食子也不会接受,为此,对这个问题务必要慎重考虑。尊者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主要讲述次第为主,对密法上师的诽谤之罪业在下士道中也有论述。我们不从梯基向上爬,却容易从梯顶朝下来,故为了杜绝一切罪业而作撰述。
对修虔诚信仰之心,上师金刚持曾打比喻:有人掉人一口深井内,对井口之人发出呼救,那人放下绳子说,你抓住绳子,我们将你拉上来。井中之人若说,我不抓绳子,你们努力救我。那些人定会说:那你在井内坐着吧!说完就会离去。因此,十方诸佛好似井口之人,我们如井底之人,上师像绳子,如果相信定会得度,不信者就和没抓绳子一样,无可得救。上师是集诸佛于一体,再无比这个例子更好说明了。
十方诸佛对我们有大悲心而不抛弃,用智慧而摄护,因他对调伏之方便非常精练。诸佛以我的怙主而出现,对这些上师是依怙毫无疑问的。如果其一是佛,其二不是佛的话,那么,他对我没有悲心吗?以智慧不摄护吗?驾临不了吗?其实诸佛思想一致,为做我们的怙主而来,对此不能持怀疑态度。《现观庄严论》云:「为了利益有情众生,因此以应机教化而出现。」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诸佛也不一定为同类而现,这在《大悲愿注解》中讲得很详细,这里不再重复。比忆念诸佛恩德更为胜者为我佛释迦牟尼佛,这是依《妙法莲华经》而说的。释迦世尊亲身教化众生,以金刚持曾授记:「以后难能见我,我以凡夫而出现,应该要知道那就是我。」我们能听闻佛陀的经典,能做为他的后学而有剃度之缘份仍是上师之恩德;又能聆受宗喀巴大师的经典,懂得一点内容这也是上师之恩德;时下各位是比丘,成为善知识者仍是上师之恩德,自己并非大丈夫。在家人有机智也未能得此机缘,甚至在家人放牧、种地、盗窃、背石土、做屠夫为业,白天不思饮食,夜间难以睡眠,忍受着种种痛苦,可我们安逸舒适地有空闲坐,这也是世尊与上师之恩。上师营建寺院,制定僧规,安排庄园施主以上的事情,这些恩德我们应当要理解。
总而言之,在这五浊横流的恶习世时,除我们的导师世尊调伏外,别无他者。我们藏地未能成为释迦佛、印度诸大德的道场。多数有情又未能成为藏族历代大德的教化对象。尤其我们这里不遵守国法,彼以恩扶持,我们又忘恩负义。如果佛亲临这里,对佛连视萤火虫都不如,所以这块罪恶地狱城一样的地方,这里如上卫藏一样创立佛规乃是嘉木样雅巴之恩德。他曾说过:我以后有许多佛菩萨特地来此护持,故按时护持佛法者从无中断,此恩须知。对其它地方之上师不能产生不信仰之态度,比如:一轮太阳,照在南赡部洲时,却对其它洲不能照射一样,自己之缘份中的诸佛以善知识的身份而出现,对此不能持怀疑态度。对自己缘份中的主人翁紧跟不放的话,诸皈依师定会加持。为此定要忆恩念德,生起虔诚的恭敬之心。
上师瑜伽也是以信敬而言,没有信解,只作观想是不行的。这曾在菩提道次第中有所表明。写上师传记也是为了学修、引生信念之意,当今却成为评定作者程度如何而已。诵祈祷经文也是为彼之故,从各方面人修引生信心是十分重要的。虽诸佛聚集在一起闪烁光彩也超越不了上师的传授。以上所有坛城诸佛亲临也超胜不过上师的传授灌顶、传承、教诲。自己能修持,这一世中就可以成佛,因此,上师跟诸佛集一体之金刚持没有区别,《密集本续》中云:「三身密之身、语、意乃住金刚上师之身语意也。」
以加行依止分为三种:恭敬顶礼;供物乃供献的物资;如理学修是一切供献之殊胜供养。为此在《佛本生传》中云:「为利益处而供养,犹如教诲做修持。」若做他人上师的话,这句话的含义很重要。如果我们不去实践,哪怕佛亲自传授佛法亦无济于事,能依此我所说的话去做,当然心底中感到高兴。虽然所说之一切难以都做到,不过为自己特地所传授之教诫,不去修持实践那就无法调伏。一切善因资粮依上师而成,因此,宗喀巴大师特别强调依上师如理学修最为重要,我们定要牢记在心。
第二,依上师后怎样修心之次第分为修心之因和修心之理。
一、我们虽努力学习佛法,但不曾见得长进的缘故是对菩提道未曾修心而造成的。比如,石头和骨头相碰时能取其精髓,两者不击,骨头无法断开,故前贤经常提倡,学经以石骨相击而喻。自己心中不生起虔诚之信仰,无法上进,不学菩提道,对深奥的密宗怎样修持也难以成就。不学菩提道,虽擅长讲辩著三学,只能对经论产生少许习气外,还会堕入恶趣。因此,不依下、中、上三士道次第修心,别说成佛就连解脱都不可能。譬如:我们是僧人,最初人寺,从初级考试逐步升级,最后获得知识,有学问时,可以任上师、法台。若不这样,从人寺翌日开始就准备任法台,那只能成为笑柄。俗人亦同样,慢慢长大成人,不可能一个生下来的孩子,就可以做村子的领导。因此,香巴仁宝且上师说,菩提道深广、把目标放远、胸襟开阔、心情放松。此含义上师金刚持曾解释说:开阔眼界佛位收在目标之下,逐渐学习十地五道,为此放宽心底,欲速则不达,需要慢慢而进行。这也可以喻为:渐次食鱼,缓缓越山,大事宜持久。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对此章节发心修菩提道曾作过详实的阐述,这里只做了简单的介绍。
二、又分三类。1、与下士道共同修心之理路,按章节述之因恐篇幅冗长,故概而述之。我们现在已获得人身,能听闻佛法,受沙弥戒成为佛门弟子,不缺上师、善知识、法友、僧伽和所闻思之经典,传授佛法的上师不求而得,想听哪种教诫就会及时可得。祈祷之对象,丰富圆满地展现在面前,真的做梦都难以梦到的已成为现实。上师也曾说:「暇满虽多是他人的,本人只有这一个,以后有没有很难说。」这句话细细想来,确实利益很大。要懂得新陈代谢的肉体,以后能否得这样一个身体,还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今,我已获暇满人身,更要守持戒律,努力修持而毫无半点犹豫,否则,祈祷也很难起作用。这与春天不播种子,而秋季想得到丰硕的收获有什么两样?这次去某盛满如意宝之大海决不空手而归,须务必努力!世尊曾云:「比如商贾去宝海,货尽返归最不幸。」宗喀巴大师亦在《中观疏》中说:「这回到宝海中,务必不能空返。」《入菩萨行论》中又云:「暇满人身极难得,已得能立人生事,倘若此世未曾造,后世怎得暇满身?」依此,不必说以性质、机缘方面难得,比喻方式方面也难得。《入菩萨行论》云:「由此世尊言,海中盲乌龟,颈触轭木孔,人身极难得。」又云:「今已得暇身,若我未修善,自欺未过此,亦无比此蠢。」
现在为后世不做有益的事情而死去时,的确是莫大的自欺。自己本来就知道这些道理,但被这一世的区区幸福等所迷惑,按上论又云:「若我已悟此,因惑而懒惰,寿已临终时,定生大忧苦。」临终时产生极大悲痛亦起不了任何作用。又云:「那时抛怠有何用,寿已临终无可救。」贡唐大师曾说,从现在起,若不努力修持,死无定期,在死魔未来以前先下手修之。此说按《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之意简而述之的话是这样:以后寿命百岁时定会死去,我五十岁时会是个什么样子,同样过二、三十岁时有没有谁知道,不知那一天定会说:「老僧圆寂了」,那时除有许多亲朋好友伤心落泪外,谁都起不了任何作用。因此寂天论师说:「忧苦眼红肿,面颊泪下垂,亲友已绝望,只视阎魔使。」
一切物资财富、上师、僧伽、地方、故乡不得不留下后,独自赴向阴森可怕而弥漫恐怖的中阴中去,对这一世无关紧要的小事而奔波荒废了时间,甚感惋惜,故寂天大师又云:「阎魔使所捕,亲友无奈何,惟福能救护,可我未曾修。」然后三天左右在中阴中飘泊,因这是后世所生之途径,故不可避免。那时会出现恐怖之四声等,产生许多畏惧之状态,似风吹木絮不由自主奔向彼方时,用求救之目视四方只有布满恐怖外无任何救主和亲友。因此,寂天论师又云:「谁能恐怖中,将我善救护,大睁畏惧眼,四方觅救星,四方视无救,然后心沮丧,彼处若无依,那时我如何?」那么必定要投胎转世,生者只有善恶二趣。没有权力说我要生于此处,要通过业力来定受生。
像我几乎没有不得戒,几乎又未持戒,对造恶业犹如雷石下滚,不必费力,行善业似雷石向上抬,很费力。虽身为比丘,却无始以来造恶业深重,无法估量,因此会先到恶趣,对此不可犹豫,现在我没有死去还算福德大,要观想时下一小虫掉入火锅内的痛苦如何,有什么办法?现在自己有权力修持,倘若放弃,死时连手脚都没有动弹的功夫,而落入狱卒手中,以火钳任意摆布时谁能救护,此乃贡唐大师所言。因此,月称论师说:「因缘具备自在时,倘若不努力修持,掉人深渊不自主,那时谁能来护救!」
地狱分八热地狱、八寒地狱、独一地狱、近边地狱。因此八热地狱共同处有灼热地、火舌燃烧一尺,无任何寒冷之感觉,火堆灼热。该地狱中的众生若到我世间中觉得甚为凉快,此乃上师所言。炎热能胜劫火之七倍,地狱众生之体非常柔软,好似剥皮之肉那样难忍。在火锅数由旬中铁水滚滚浪中似煮豆子一样烈烧,因此体肉全部脱落后只剩骨架,再用铁钳取到外面放在灼热地上后,肉又复长,又丢人铁水中依次不断受苦。同样,又滚滚铁水添在上面,火烧三叉尖铁抛之,穿过身到头部。身体和火融化在一起受大忧之苦,这里不再细述。寿命在《急速捷径论》而言,等活地狱中的有情寿命一般为人寿的一千亿、六百亿和二十亿不等,以下为两倍两倍而数。按《俱舍论》中所述,人寿五十岁为四大天王的一天一夜,彼三十为一月,彼十二月为一年,这样的五百年为四天王的寿命。等活地狱一昼夜而数,众寿命为五百岁,这是地狱中数寿命最短者,思其甚为惧之。因我们得人身临终才会想起,要不然在心中怎能思其过患呢?这也是上师金刚持所讲的。
八寒地狱的地上到处是冰川,周围雪山环绕。一片黑暗而寒风加雪十分寒冷,因此身体上起满水疱,疱裂后流出浓血黄水染身而结成冰块,下身粘在冰上发出「阿趣」的呼寒冷叫声,难以忍受又从腭发出「唉」声。体裂十段,又似冰裂体肉分离成很多片,比这更残酷者为炒青稞似地小段小段裂进骨髓,此依上师所讲而述,若想细知,请阅《菩提道次第广论》。此地狱众生,寿命在《俱舍论》中说:「芝麻囤内百年间,一粒芝麻取而尽,是为疱地狱之寿,其它寿为二十倍」。细思之,心都要碎。独一地狱和近边地狱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得很透彻,这里不在细说。
上师仁宝且说:「以下整千二十时(两万)……,此说虽会产生(觉得)较长的时间,但与地狱只在呼吸间,知道否?」生于饿鬼道时,非常饥渴,因此奔波觅食,到江河和树木近前时,看见的是无水的沙子、枯木、拿兵器者不让过去等,此为诸外障;内障是:口像针眼、食道如马尾长,腹似山谷,故虽得食却不能咽,口中能容却喉中咽不下,喉中能容的话也食不饱肚,因此忍受着饥渴之痛苦还不能死去。另外,夏天月亮的炎热,冬天太阳的寒冷而产生痛苦。下雨下的是热沙,体似枯树,得不到饮食,昼夜奔跑故而十分疲惫产生极大痛苦。人世间的一月为彼之一昼夜而计算,寿五百年之长。另外,饿鬼之说法在诸多经典中和他人口中已见闻甚多,不再细述。
畜生在大海中很多,零落的我们也经常看到,它们有各种各样的痛苦,不用说了,世间一切苦乐之因,若学过《阿毗达磨上下论》便会知分晓。若不以身作则,空口说西藏有佛法,中原有物资不会起到任何作用。现在已借得暇满的人身,靠上师之恩,虽为「是我」以傲心自居,说不定明天会成为受刑之罪人,它和今天享受食物有什么两样?同辈之人先后而去世,哪里有独自留下来的?那么,从现在起必须寻找一位救护者。《人菩萨行论》云:「同类依此逝,你未曾看见?」贡唐仓说:「十分无知之绵羊,看到屠夫宰同类,会使心惊若是人,不知此喻比畜愚!」为此,对无常和恶趣之痛苦,细细思忖定会生起畏惧恐怖,心中只生苦恼有何用?故而须皈依三宝,深信因果。
三宝之意为:佛是众生依靠的导师,是怙主;真实护持者为法;依法学修引向善道之友者为僧,这在诸多经典中已表明,此意举例简而言之的话,比如,一得重病者向医生祈求,我的病能不能痊愈全由您,对佛皈依也和这是一个道理。医生说,你吃这种药时,有些食物不能吃,要守这些规律,按医嘱去做病会好转。同样佛给弟子传授取舍,按佛的教诲去做也会得到解脱,故这是皈依之轨。医师付药使许多病人得救,你也和其中得救者一样,依轨修持佛法而证获三乘圣道。随其后而修持是皈依僧之规律。真正的佛,千载难遇,因此自己缘分之佛就是上师,对其要忠心耿耿。譬如,艾绒放在烈日下也燃不起火,以火镜摄阳光为一处时马上会引火一样,摄诸佛之加持马上会生悟心,为此诵经时,常诵:「十方三世诸佛……」就是这个道理。不依上师不见佛身,难闻佛法。好比无云不会降雨一样,没有一个依靠者佛也无济于事。因此,应该知道积集福德资粮就是这个道理。皈依不是一个名词,而是有它深奥的意义。「我能否得救您知道」是拜托信任之意。对医师信任又不吃药,所忌的又违犯的话,医生也没有办法,同样违背佛意,除佛只能怜悯外有何办法?随僧侣不好好学修,背道而驰误人歧途时僧人也无可奈何。故在《人菩萨行论》云:「以身行此事,只字有何益?仅诵治疗法,能利病者乎?」又云:「不尊医嘱而用药,虽疗患者痊愈否?」宗喀巴大师说:「死后若不堕恶趣,唯有三宝救其畏,因此皈依是为要,勿要损衰其教诫,细思善恶业果后,如理取舍修为最。」没有一个求救之法,心中除产生苦恼外别无它法。
真实救护者最起码是以法宝舍弃十不善,在此基础上取舍善恶业果会救护后世之畏惧。通达恶趣之痛苦是解悟痛苦之道理;抑其恶因是为止集谛规律;此乃阻挡生于恶习趣之理;如理取舍善恶是为正悟之规律。倘若不这样做,只说法宝是真实灭谛,也起不了作用。因此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终极法宝乃是初学者改正局部缺点之『舍』和学修局部优点之『悟』二者,是逐渐升华,非为骤然而至……」该文后面有所详述,但因文字冗长此处未引用。
由此,因果之规律是:麦种中不产生青稞,青稞中不产生麦子;业很盛旺时,好比一粒青稞中会产生很多粒青稞一样,造因必有后果,没有办法不报善恶之果的,不做不遇是说不造彼因不得彼果。因而下士道所取者是守十善戒。我们似走马观灯已越密宗之行列。现在可以这样想一想,虽未得戒,品德良好的在家人也持十善戒,自己亲手未杀生,但唆使别人杀生罪业更加深重,对此生随喜心时和杀人马之罪过没有两样,其中包括,为自己而拼舍生命,若食其肉,恶果不堪设想。这在《集学论》中有所表明。同样,穿皮袄、卖畜后所使用其钱、一生喝奶子、驮运、当车骑、最后交给屠夫手里使其杀之,这与把自己的父母交给屠夫是没有区别的。我们经常违犯三律仪戒,其罪过不可思议。自己好好想一想,应该说:「你是一位懂得佛法的大善知识,应该好好考虑。」犯盗戒不光是偷抢劫盗,以做买卖取之是同样,撒谎而取之也是同样,价值足够时会犯他胜戒,现在谁不知道?邪淫的种类较多,不只是依妇女。是沙弥、比丘犯淫戒也不一定是女人。戒律的常识就从这些上要理解,那么就会得知,身之三业全部不可能守持,语之四业好似所诵经文自然口中流出,意之三业甚为难阻。以上一切资粮、心思、基础、性质等方面的业力,我们都具备,阅《菩提道次第广论》便知分晓。
分别解脱戒的细微戒律会产生很大果报,似《龙香叶树传》一样。过去前四佛之佛教徒损戒后生于龙畜生道者不计其数,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所阐述。违犯菩萨戒其罪过尤其深重。传授密法灌顶时上师说:「此乃汝之地狱水」,但不说极乐世界之水,争夺而饮此水。上师握住弟子手说:「你的金刚上师是戒,如果我说你要做什么,你须依言而行,否则这一世就会得恐惧之惩处,等死后堕入地狱。」我们应思其为授记。我们对下士道的内容还未一点认识,若得密宗戒律,就好像将百人抬不起的大磐石,放在一个五、六岁幼童背上有什么区别?本来并不是不想守持戒律,而是对修道次之心还不够。虽然学法,但总觉得修持不见长进,这也是对菩提道次第未能深刻钻研的结果;虽在看经但得不到佛法之味,这些道理我从上师那里听到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引《经论》云:「以善之十道而成佛,却自己终生不持一善戒,又妄说:『我是行大乘者,我求无上正等正觉,倘若这样讲,那么这人是一个十足的诡诈之徒,大妄语者,在诸佛面前欺骗别人,是说断见者,以无知偏见而死后人邪境恶趣。」这不是对我们的预言,那还给谁预言呢?以上「邪境」,是恶趣之意,这是宗喀巴大师所讲过的。因此,宗大师说:「三业罪恶所染故,尤其除障为重要,须经常依具四力。」清除恶业是十分重要。清除眼前障碍的种类很多,能祛除后世痛苦的话是莫大的荣幸。宗喀巴大师谨慎提倡要具备四对治力,具备其四对治力能抑制定业,并引经论而阐述。
其实践之规律是:第一、厌患对治力。对罪业生起忏悔心之意,细心思其意,另三力自然可除。可以这样推知,屠夫和我之间的罪业谁大,因屠夫未曾得戒,故罪业没有那么深重,我们已得三律仪等诸多戒律,罪堕两者皆重。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一位长期做恶习者积百年之恶习业和一破戒比丘接受供养享受一夜之间相比,后者罪过很重,这引经论而言。故我们经常享受似铁水一样的资财,就要如此观想:那罪人就是我,弃信背盟之徒也是我;总的佛法谁也毁灭不了,但自己所得的佛法自己可以毁之,因此灭法者也是我;信众对我称比丘、善知识、上师,并虔诚敬仰,可自己的作风,行为和外道没有区别,不知道一点羞耻。曾在世尊和上师面前承诺,发誓要守持戒律,可现在却毫无忌念,卑鄙者也是我,这样对自己揭发过失定会起些作用,若别人这样说会起嗔心。为此,我会堕入恶趣而上师已有预言在前面已说过。《入菩萨行论》云:「已做堕恶业,岂能安乐乎?」依此说,未得报应前必须努力修持,已得报应的话,佛也无法阻挡和救护,此乃贡唐上师所讲。
从今年起到百年间,要思想我受哪些果报,同样过百千亿年后我得何身。这一世好像做了一场梦,对其不能贪欲,现在已得到这样一位清净怙主而不努力学习佛法的话,其后果在《人菩萨行论》中云:「难得有益身,今已有幸得,我具智慧时,若又堕地狱,可似咒所惑,使我无可望。」定要了解自己把握自己。
第二、依止对治力。上师不在远处而在自己前面就有,您考虑到我痛苦的报应时,好似心中生起烈火燃烧般的慈悲,不会没有以智慧所观,不会没有威力而救护,最初给我授戒时您已知道我能否持戒律,虽给我以利而传,不以害而授。「你造恶业是的确,其果报又实在,我对你有什么办法呢?」决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有愧之人不会说出这种话的。「因此我能否得度您知道,以诸佛之身份为我出现者是您时,肯定有心意。慈悲上师一切您知道,您知道!」这样一心一意拜托肯定不会有错。为此,贡唐上师说:「以心底能信任的话乐苦在三宝之顶,不会在自己手中有。」
第三、现行对治力。诵忏悔经、名颂、陀罗尼、戒斋、百字明咒,了解其各个功德而行之,那定会消除罪障。似前面所说,生起无比信仰,诵一次陀罗尼咒会消除无边罪业,对这个道理我以前一次又一次写过,故这里不再重复。
第四、对罪业复止对治力。《菩提道次第广论》引经论道:「你们不会吃毒。」吃毒后快要死时以药解毒,眼看要好时又故意食毒有何办法一样。一次又一次地造恶习业无法解脱恶习趣,故以悔前戒后是十分重要。上师金刚持曾说:「对防止未来所造恶业能生起正信的话,会具备复止对治力」。当时未曾理解,现在才知道是这么一回事。无始以来烦恼等流习气力大,对治力小,故而难免产生罪业,尤其后世身为俗入或生于汉族、回族也罢,成为僧入只做恶习那有何办法,因前世习气不良难以变好。后世中将要造业,故现在「祈愿诸罪业清净!」所祈祷的根本所在也在这里。
依对治力虽有皈依、发心、性空正见等,此处为利初学者同前所述。这些是以结合自己心生恶念产生错误的亲身经验而写的。总之,对五浊横流之边缘,故而产生倒行逆驶似烈火熊熊燃者谁能写清楚!可是对个别问题的叙述,具有利他和成为有情众生之怙主者所产生利益,故这里简而述之。《律经教理》云:「火球火舌熊熊燃,容易而能被食之,毁坏自身戒律者,信众供养不可食」。持戒不清净和松弛梵行者若食信徒的供养其罪过很大。米拉日巴尊者说:「信仰者的食物扔在地上地会裂缝,抛在石头上石头会裂缝。」故享受亡入遗物供养十分艰难。先贤们说:「尤其为亡入超度而享受供养之物报应更重!」一点都不考虑死者之神识,只顾供养,思食肉肥不肥,不仅欺骗别入,而且也欺骗了自己,并给自他开恶趣之门。尤其现在很多入张开贪心之口,显现出欲望的獠牙跑到蒙地,最初上师在灌顶时说的:「某某必须守持秘密。」使弟子反复起誓,可抛弃不顾这些教诲,为了得到供物在几千入的大庭广众面前传授密宗灌顶,大开地狱之门,这样做暂时不会说话的畜生也有这个权力,不过因果难以变更,定要受同样的果报。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死后自己生于畜生中,以肉、皮子等所卖之钱做为欠债直到还清为止。生在驮运、拉车子的畜生中将自己以前所造之果报要承受。真正的修持者视世间为火坑,生悲悯心为度众生能看到他的身和音,使众生脱离轮回之种子,然而谁能与其伦比,不用说依止修持,甚至连灌顶都未得到,便给别入传授浴佛仪轨和金刚大灌顶,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表现,对此现在谁会谨慎!从外表观之,虽有几千僧入,然而真正依法修持者寥若晨星。好像在说,释迦牟尼佛您说应该这样做时,可我们偏要那样做一样,将裙子两折三折像伞式地穿,七衣搭在两肩不用说还会搭在三处,「形象僧,现在就来」似的。
三世贡唐仓说:「浊世先行之军队,好似抗拒佛经典。」此仿世间谚语「对鞍无害,对马有害」所说一样,越犯戒律自受果报,对别入有什么危害?本来就懂得经典理论,可又造三业之罪比不懂佛理者罪业还要深重,故不是学者之标范。心底不净对别入说法还会变为弃法之罪业。卖佛经之货币不能用与畜生口中,因这是弃法之罪的话,那么,以口卖法,此二者有何区别呢?僧入的供物如果俗家入享用针织叶大小的话其报应很大,俗入睡眠在僧入住处,其罪过又很大,这些都是依「三界之眼」《菩提道次第广论》而简述,如果细知请参阅《广论》。这些在噶丹先贤的论著中也说:「勿寻他入过错,须觅自己过患」一样,像我能观察自心,对别入说法虽不是我之差事,但能为他入起点有益作用,故诚心而述,以上为下士道修心之途径,故而能使对此世心生厌恶,唯求来世之快乐的话真可谓:「献身」,也可以说是「心入佛法」。
正如从初级班进入中级班一样,应当对中士道修心,此仪轨由宗喀巴大师云:「若不勤思苦谛患,难生为求解脱心。」为此,首先要勤思苦谛轮回之过患。思维之规律是:如果未生在恶趣而生于善趣也行,暂时有了一个休息的机会,后又入恶趣,善趣只有天和入,入世间获得帝王将相,腰缠万贯的富豪和懂得佛法英名遍地之入也难免一死,死后随时可能转为猪狗、地狱、饿鬼等。尤其地位显赫者易生低等有情,成为拉车之畜牲。仆役时,连前世做过帝王、将相都不可想起,只吃肮脏菲薄之食,受无数鞭打而不敢言,那么前世的富贵起不了任何作用,以数千两银子所买的昂贵衣服穿在身上,最后变旧,缝缝补补,身体衰老后,成为一具尸体外还有什么呢?故贡唐仓说:「衣服好像彩虹斑斓,覆盖着肮脏的身体,时不多久衣体二者,破烂不堪显露出来。」金银绸缎虽堆满仓库,死后却无任何作用,比如转生为驴,将前生之金银堆放在眼前也只不过是一堆石头,故贡唐大师又云:「梦中财物黄金山,全是我物生傲心,忽地醒来皆是空,原是那样死期临!」对丰盛的食物如何享用最后还是成为肮脏之物,除受其难忍之业果外别无他法。
贡唐仓又云:「信财是草乌之本质,以美味可口去享受,毒果成熟时,报应剧烈发作,身体分离无法忍受。」住房修建得多么富丽堂皇,因业力的感觉视其为「我的房子」,若这一世在房子里面生为一畜生时根本不产生房子的感觉,这的确像魔术一样。贡唐大师又云:「戏谑咒语所造城堡,心中有仙境的快乐,魔术完毕心生苦恼,原来房屋是业力术。」经论中说似幻术,就是把无常比喻成幻术一样。
为了得到高等显赫地位吃大苦,因其它缘故处罚而跌落下去,还不知道厌烦,确实像虫子反复爬墙壁一样的愚蠢。贡唐仓又云:「昆虫爬向墙壁之上,复落无厌不知疲乏,本无意义无明所惑,追求名利也是如此。」得名誉对身心并无利益,除损衰福德外不起任何作用,这在《入菩萨行论》中已有表明。故贡唐大师又云:「名誉空言好似雷声,其能驱散福德云朵,无定树叶随风而飘,恐怕最后落入污泥。」名声能容易引起骄傲、嫉妒心。这一世中犹如变为狗尸腐烂,见者均为唾弃之甚多,后世生为鬼魔者也有之。这子孙能对我有用,爱护备至,突然夭折后,父母嚎啕大哭并有自杀般的痛苦,这和各方树叶由风吹聚后又被风吹散一样,故而产生爱恋的痛苦外无任何效果。故云:「无边轮回之各方,无意而聚为亲友,不起作用而分离,只留忧苦于后世。」为了得到富裕幸福吃很多苦而积累财富,因此,贡唐仓又云:「为了长期幸福安乐,百般艰苦任劳任怨,未能享受奔向死亡,今生后世皆成忧苦。」总之,贡唐大师云:「细察之总是疯者舞,所积累全部罪担子,所害的敌入是自己,哪还有长远之幸福?」生在欲界,犹如孩童玩耍,一生中懈怠而度日,因临终死兆显示而能知后世,丢下以珍宝造作的宫殿、甘露食物,本来瞬间离不开的英俊子女此刻不得不抛下,还顾虑我要到一个什么样的恶处去,而心中产生大忧苦,死后生于难以忍受的地狱和饿鬼道中,此规律由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描述:
「美丽身体由宝饰,住在宫殿与乐园,
长时享受欲天乐。虽然欲天受用种,
不愿死兆降临时,使入迷恋所倾之,
美丽天女与乐园,甘露饮食丽服饰,
少年诸神速和我,不愿分离而视时,
此生彼地安乐中,更越其之大忧苦,
产生痛苦舌火烧,生生世世积善业,
勤劳成果享而尽,因为放逸造恶业,
复又堕入恶趣中。」
生于色界和五色界寿命太长,三有之顶的众生寿命有六千万大劫那么长,在如此长的时间中因入禅定好似入睡一样,寿命尽后及时下堕无注定去向何方,如果生于入趣中也是一个十足的痴呆,连一点语言也不懂,因此对他们的禅定不足为奇,这是我从上师金刚持口中得知。只说轮回无始是不行的,假若定论,诸佛之智慧一端紧接一端而观之,「此世以前没有投生」决不会说出这种话的,也是不可能说的。那期间飘泊这轮回中,到现在自己尚无解脱的话,以后又岂能解脱。故《入菩萨行沦》云:「饶益一切有情众,无数佛陀虽已去,因为我造诸恶业,未成彼之教化众!」那么,如果不改变生于轮回之因,就难以不受轮回之痛苦,故要思惟因集谛之规律。第二佛陀宗喀巴云:「不思集谛轮回律,难懂断除轮回根,因此离世依厌恶,应知轮回所何缚。」这一句话就好似阐明了整个佛法。
外道虽也想解脱轮回,依五火等苦行和得禅境静虑,欲想除烦恼、贪欲。虽也能获得神通,可未明轮回之根本,故不能得到解脱。我们依止导师世尊而学修,以自己的心量推知轮回之根越来越微细,最后按中观见解以终究寻到解脱轮回之妙法。下士道时对粗略无常分之死亡无常、恶趣痛苦,断灭此恶因等四谛概论外无确辨;中士道紧对微妙无常,三界轮回之过患做细观,因此要确认细微苦端,辨认生死轮回之诸业和烦恼,以十二因缘思惟轮回流转规律,故思惟集谛比前者还要细微。三净地之身心对苦集有十分微细之理,这里还不是说的时候。这些在各大论中所述,因难能细解,故这里不再多讲。
以因人制宜,我们应当这样思惟,世尊降临世间之际你我也在世,此后的印度、藏地诸先贤、护法帝王将相来临世间时我肯定在世,那时身体苦乐如何谁知道,从获得金刚身之世尊起乃至后来的诸贤大德现在只剩其名。不仅是这样,而且就和世间灰尘数目相等的无量大劫也早已逝去,那时的有情不用说,就连器世间也早已荡然无存,我本人也得各种贵贱之体,故生在天界食甘露,地欲中饮铁水,变成猪狗以不净肮脏之物为食,这与虚空相等,可现在连点忆念都没有。心中只想「无常」二宇是不行的,应当要以上述而观想。
有盛就有衰,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这是无法躲避酌客观规律。描述无常罗刹形之肚中能撑三界之象征亦在于此。上师曾言,帝释天、大梵天死于宝座上和虱子扪死在指甲缝中都是业力所支配,没什么区别。黑白之果限,像树木的枝叶,其粗细大小如何,其影也相等而显;蝴蝶和畜牲身上有各种黑白花样都是业力的结果。甚至太阳炎热而难受,使微风吹在身上觉得舒畅是善业的裂报;刺扎的痛苦是恶业的果报。我们以守持戒律而褐到利益和未持戒而得罪过在一口饮食上也存在,其果各个会成熟。同样以闻思念诵而产生功德和随时依法造罪也有之,就同麦子、青稞、豆子等各种粮食混散在地里听成熟一样,以善灭恶,好似以火烧种子一样。无论善恶之果,最终都不可不改变,若不从轮回中解脱,就无法有究竟的安乐。由此,世尊释迦牟尼佛最初宣扬苦帝的思想由弥勒菩萨所解释。宗喀巴大师又依诸前贤的阁述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做了详述,这的确像诸法之眼目,因此请多阅《广论》,像我讲解也难能起到大的作用。《广论》是入三士道后,怎样入密宗而修持之里路,因此对真实中士道这里没有阐述,「三学」中之戒車讲得特别认真,我也曾另文作过叙述,故不多多说。
向具足大慈大悲的上师能仁致敬!以心引生虔诚之出离心,而求三学之道定会得罗汉果位。世尊的弟子大声闻等也依此规律而学修,此道何尝是恶路呢?以上而言,此处以出世心,正式进入上士道,因此,与中级班入高级班一样。学上士道修心,要思惟菩提心功德和如何发菩提心分为二者。
第一、佛子寂天在《入菩萨行论》的第一品中以教理讲得十分透彻,如果按照那样讲更为益大,可因文字过多就不再多说。这里就简而述之的话,没有菩提心就对显密二宗有何等悟心也算不上是大乘行者,就悟到无我之法,也难入大乘之道,何况其他呢?菩提心如果从内心深处生起的话,见闻觉知(耳濡目染,心念受身)均可成为有意义的大事,对虚空相等的有情可以做怙主。故寂天论师云:「何入生起菩提心,我要向他恭顶礼,谁能以德而报怨,对此乐源要皈依!」在《中观疏》中说:「发心及时就能产生菩提药乐并能以理护养。」又《经论》中云:「那菩提所乘之车可以供于如来顶」。此原因是十地的分位功德不可思议,果位佛之功德佛也难以言表,那些全都是从菩提心力量中所产生的。
不仅是如此,月称论师云:「声闻缘觉皆从佛中生,诸佛又从菩提萨捶生,悲悯心及无二妙智慧,菩提心是一切佛子因。」综上所述,一切圣者菩萨都是从菩提心威力中所产生的;一切有情的微乐亦是从此心威力中产生的。安乐是善业之果,善业从佛之威力中而产生,下士道中所求的就是从恶趣的恐惧中救护,这也是以此心而造。《入菩萨行论》云:「以是善行甚微弱,罪恶力大极难忍,除此圆满菩提心,有何善者能调伏?」又云:「如似虽犯重罪者,犹依勇士除畏惧,依菩提心速解脱,谨慎之入何不依!菩提心似劫末火,瞬间能烧重罪业。」
中士道主求解脱之路,菩提心不仅能成全此解脱,而且也能获得无上菩提之果。《入菩萨行论》云:「欲天世间万般苦,为除众生之不安,欲得享受诸乐者,时长莫弃菩提心!」可是,初期难以发此心,所以从初步起要以下士道循序而进,入密宗之门此心必不可缺少,《金刚手菩萨灌顶续》云:「何入未圆满菩提心切勿入密宗,其又不能观坛城。对其不能授手印及密轨。」故在《入菩萨行论》中云:「正法搅乳中,产生酥精华。」所说的一样是全部佛典之精髓。为此,宗喀巴大师也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云:「故成为解释佛陀思想诸楷模的菩萨认为:『这宝心从心底生起后会产生如此殊胜之路』持稀奇之见,平庸入所喜欢的个别细微功德生起时,不把它当做希奇之事。」嘉木样上师也在《现观庄严论辨析》的发心部分云:
「得菩提心自然而成诸佛承弟子,
天与非天入龙敬礼胜伏声闻等,
诸佛欣喜菩萨世间诸神增喜力,
顶礼前无宝心殊胜有寂顶庄严!」
虽然没有生起真实之菩提心,可生起一非真实心也功德甚大,宗大师云:「虽生一点非真实心却其功德无量。」因此,诵经时首先诵《皈依发心偈》,认为这是一种规律的话,那就起不了任何作用。
第二、发菩提心和生起规律是,要生起得乐的慈心和离苦的悲悯心。生起之规律前贤大德讲有两种,以因果秘窍七法而发菩提心是:知母、念恩、报恩这三者完成仁慈心。一段时间中在昼夜和梦中,也不忘而思念,像别入对自己的独生子吹口微气而难以忍受那样,对所有众生,生起同样的一颗心就是已经产生了大慈心。然后要学修生起那些众生脱离痛苦之心,像母亲看到独生子掉入火坑,产生难以忍耐之心,生起那样一颗心便是大悲悯心了。可这种大悲悯心声闻缘觉亦有之。比如:手肢残废的母亲,她的儿子被水冲去,为救孩子自己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定要生起殊胜之心。此理以比喻方式也易讲,如猛兽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它者伤害时,难以忍耐而奋不顾身地扑向对方,不能低头一样。宗大师在《往生极乐祈愿经》中云:「爱子陷入阵地时,为救爱子,勇敢的父亲奔向沙场!」和这里所说的一样,为了一个有情的利益自己入无间地狱而同虚空共存,无半点苦恼产生,有这种殊胜精神的话,比前两者更具备殊胜心矣!这些都是为了详细说明道理而言的。依此间.紧接着生起为利有情愿成佛之心,能真实体验便是生起菩提心后进入了大乘之道。
以自他平等相换方式怎样发菩提心者,要反复思惟自己的罪业和爱重别入的利益,因此把自己累积的善业和其所获圣果皆施与别入,又将众生之痛苦、恶因、根本烦恼习气等取之与自己,众生之一切痛苦由自己来承担后,与虚空共存之际能坚持下去生起这种殊胜精神之心,故比前者更为伟大。将痛苦之因,承担与自身是一宗十分难能做到的事情,对发心有肤浅的体会时,以愿菩提心仪轨而修法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中有所阐述,时下称之为「发心供赞」。它虽有个别特殊的教诲,不是受取行戒,可上师要取菩萨戒,然后学其行规,若能守持菩萨戒时再接受行戒,学其教诫(学处)才是菩提萨捶之一切道之戒律。
对发心后的学修行为,佛授六度。依此弥勒撰写了《实数论》。此论是对总道要点真实教授的殊胜秘诀。同理』无著论师的《菩萨地论》和《摄大乘论》等对大乘道有精辟的论述,般若隐义《现观庄严论》中所云,无著、狮子贤等印度诸大智者创各大理论著作,龙树大师的继承入月称著《入中论》等都以深广二道阐述。同样清辨、寂护、马鸣等诸论师所著各大论的精辟无误之义、摄略为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其继承者噶当诸先贤所讲解之全部理论经典结集成的一部是:宗喀大师所著《菩提道次第略论释》。谁都难能撰写出有如此价值的著作!克珠杰曾说:「大菩萨博多哇、显阿哇、恰卡哇的先后各论作和大优婆塞堪哇浪哇著作的继*者善知识卓浪哇的《正法道次第广略论》等这些都依佛法善道的次第,并以诸佛承为依据、传承师的讲论为严饰,虽有智者生喜的殊胜途径,那么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略论释》著作以做为楷模而出现,是全部经籍之要点。每一位有情为成佛而造因缘必经之路的总标记和渐进之次第,是对现在心中所见缘相之次第以验证而修的总道和各个分支,此前雪域这块土地上难能撰写出如此不共殊胜而至高无上的修道仪轨,如果心中不要出现毛病,而严谨分析的话,确实得到很大利益的……」这里不再细述。
实践之规律是,我们全是守持菩萨戒者,所以无论哪个教诲都要守戒。犯根本堕罪后,就连丢失百元钱的意识都没有的话,就无法修持。曾说尤其犯菩萨根本堕罪时,其能毁灭善报,故必须谨慎其过,此要依学六度。是谁有糌粑不施与别入,若一乞丐来讨饭时,怒目相视并以恶语相攻之,悭吝不能施物,故如何守持戒律?尤其菩提心是为度弱者的利益而出发,对畜生等我们尽可能救其水火等的灾难、恐惧。虽不能赎其定杀之身,但要以慈悲利他之心诵佛名号及咒语。不能只想着得供物而要给病者施药及诵经祝康复、作食子、作替身品、禳解等,倘若能有此心也可算具备「三施」的资格。宝之供养务必以身、语、意而行,对此要习之。
对戒律不同的方面有所辨认后,要依律义、摄善法、饶益有情戒。若理解其内容时,各种修持没有不包括在戒律中的。忍辱是守持善根的坚固城墙,因此甚为重要;嗔恚(忿怒)是非常可怕的、不和蔼的敌入,因此要十分谨慎。我们对强盗劫去财物会受到苦恼,可这与那不同,忿怒它会将毕生中所累积的善根刹那间毁掉,前功尽弃矣!不仅如此,还会毁掉千劫中所累积的善根,尤其对菩萨生嗔心的话,这罪过就不可估量,曾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和《中观注疏》中郑重声明。《中观辨析论》中也同样阐述了这个问题,我们不能把它当作耳边风,一定要牢记在心中。甘受痛苦是我们的因地法门,故要修之。对法尚不是阔论之际,精进以披甲精进为最。从无始轮回至现在以上一夜计算为彼之一月,十二月为一年的大干劫,千万劫中为了一有情之利益而坐地狱,同样为所有众生的利益坐同样长的时间,并无任何苦恼,这就是具有了大无畏精神。依此理而讲述后思其一遍道理也会积德无边而丰富圆满,一切障碍会清净并速能成佛。按这个说法能祈祷的话,实属难能可贵,这方面以《菩提道次第广论》而思考时,与自己的体会作比较,才能知道我们的想法都不符合实际。
学习六度的后两者虽是悟入道逐步走向上者之究竟,我们以闻思长养习气外实在难能做到。特别在有幸能修学修宗喀巴大师的宗派之际,努力对中观见解方面留有良好的习气,若略持怀疑也会堕轮回,常住忧苦,此后无量劫中很难闻到此法。对道次第修行后,务必要入密宗大乘法门,因密乘是整个佛法的精髓,故能闻到此法是不幸中的万幸,对道次第学修后反复诵习尚不能得悟时,需要具备积净(积福德资粮净治罪业)二因,使其成熟是为重要。比如庄稼,虽有种子,但务必要具备耕地、水、肥之因。种子干枯不会生长,还要因时制宜,冬天不能生长,秋季虽能生长却会变为干枯一样,要修持积净才会得三宝的加持,心底自然成熟后便得悟性。由此对宗喀巴上师的心底(旧译心相续)由至尊文殊使其成熟是为因时而言,我说的这些以种子而喻使为了解其内涵,所讲的这个是秘诀之究竟。因此「心底成熟」以其解之。同样花朵以含苞渐次走向成熟之际,阳光照射后马上开放,但不能此前硬剥花蕾皮子,那样会变为干枯而死亡。「积资」是成就一切之意,依此说我们要努力修持,用强硬的办法不会得悟性。这与禾苗没有生长,而用手拔的话会断掉一样,因此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阐述加行六法的原因亦在于此。依温萨耳传的秘诀乐路六法为前行,和依「文殊言教」三者为前行,三者为正行,其内容是一致的。
《供养上师颂》是唯一按照密宗修持道次和修心二次第合一之规律等,是集聚很高深奥玄义的殊胜教诫。依《宗喀巴上师传》诵《忏罪经》而顶礼是为重要。思念三十五佛各自名号的功德后顶礼是为依名也。为此,承认自己为罪入方式而忏悔乃为厌患对治力和复止对治力。以六度所摄的一切善业回向给成为菩提所发的菩提心是依止对治力。其规律在《入菩萨行论》中云:「如是善行甚微弱,罪恶力大极难忍,除此圆满菩提心,有何善者能调伏?」又云:「菩提心似劫末心,刹那能毁重罪业。」又云:「昼夜各三次,诵读《忏悔经》,依佛菩提心,彼堕罪能除。」依此言,诵诸佛名号为现行对治力。曾说,诵八大药师名号,尤其闻药师佛的名号时不会堕入恶趣,以各方面努力诵持不动佛和毗卢遮那佛的陀罗尼、百字明咒、三昧耶金刚咒、空行烧施(火供)等会增相等之力。磕头也要有规矩,上师仁宝且的乐道笔记中说金刚合掌之义,我们依此一次合掌顶礼而思之,即可圆满整个显密大法,故能悟解宗大师佛法之要点,那并不是修持所缘观想,而是修习初次之等起(心念)。磕头和绕寺院佛殿行礼等其功德无量,参阅各佛殿的目录和《菩提道次第广论》就会理解,应当和俗入有着本质的区别。
三依物无论在何地,能不能取其精髓是看自己了.口中只说某地有某物是不行的。供物又由至尊赛康仁宝且传承传与其弟子以水供是为重要,此对调伏自心有大的好处。以水为主,力所能及地供养。供曼札又按讲义等很好地发心后,我想供养一次即可。因僧团尤为庄严,能供养一把茶或一百元钱的话,会得与其数目相等的功德。涌一次《普贤菩萨行愿品》,对成佛果没有任何理由持怀疑态度,
「普贤菩萨本愿经,无论受持或读诵,彼之成熟获佛智,殊胜菩提勿疑惑!」
积净之根本是戒律,因此务必要戒律清净。罪业以四力而对治,挽救堕罪使其清净,故须去行宝卡达(去忏悔)和自取菩萨戒。密宗以受灌顶等甚为重要,所以自己要控制自己是一大关键。诸佛对二大劫积资的八地菩萨促使积集资粮的话,那么我们就更不用说了。「我们那样不必祈愿」的说法是根本不懂佛理的一种表现,这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所表明。
上面已讲完了菩提道的体相(本质),现在接着简单说菩提道修持教诲和听闻的仪轨:上师及持香者来到后,在宝座上有上师及诸传承师,三次顶礼后坐在宝座上吋,要观想以上教诲均收缩于自身,这都从解说中得知,我听法时因上师年事太高故未能听到这种说法。紧接着上师诵《心经》三遍及驱魔咒。领诵师(维那师)又领诵广曼陀罗仪轨,菩提道祈愿经增添部分等,最后上师领诵皈依发心经,缓缓而诵三次,结束时戴上帽子。讲解经典开始时上师(二世嘉木样)按照香巴仁宝且的传承说:「本论高度概括整个佛法的精髓……」等,依菩提道次第章节而阐述,闻解佛法章节之末「父母众生似虚空之边际……」到「请听闻!」第四以真实而传授,以此而上师每天这样讲授。贡唐仁宝且则以「奥拉索!」引用《入菩萨行论》的个别颂语后才转入正文章节渐次而述,这是经师仁宝且(益西坚参)之传承。分三次而传授,每次的讲解在广略上虽没有大的悬殊,可现在对后两者有入未曾细听,我因此而生气无分章节,第一天讲解加行六法以前,以思日落,而广述下、中士道,上士道比前二者有所简述。止观二者一日而述毕,是为程序,故依贡唐仁宝且的著作《笔记心镜》每章节各为一天,所言便可明了。
末尾供曼札简略仪轨:领诵师开始缓缓诵咏《菩提道祈愿颂》,此刻手持鲜花等作合掌,头略微歪向左面而坐。诵:「勿要脱离清净道」时向前方低处撒花;诵「祈愿吉祥大海遍各地」时向四方和中间撒花,说此刻弟子也能撒花,并诵法王赞三遍和其他颂等,上述均为自卫藏起,历代先贤的传承,因此以后的大德皆依此传授,想必会起点作用而撰述。
又《庄严经论》云:「佛子词句本无劣,悦耳善说便可解,优劣皆知无散乱,合宜又为深广作」所说的一样,因为是先贤大德之传承,故为善说;以通俗而述,便可易解;适合与智力强弱者为皆知;篇幅长短合适,弟子不生厌烦故为合宜;依据《菩提道次第广论》理论而言故为深广,按经典理论无误而述之。诗云:
佛陀雪山所流出,深奥善说之恒河,印藏学者洼所传,利益之心取滴水。
佛陀圣教剩其名,菩萨雄心随变微,恶行似劫火燃际,像我苦说有何用!
可是导师大悲者,无量劫中为利众,无数苦行观其理,为足心愿撰此文。
心勤石铁相碰火,缘者心绒所蔓延,愿祛浊世部分暗,佛教明灯永照耀!
这篇名为《菩提道次第教诲.调伏自心狂象之铁钩》,是依止亲近三世佛本性,恩师至尊宝幢(贡却坚参)的弟子比丘丹巴嘉措在大神变节时传给修持者罗桑嘉措之教诲,缮写者是能使上师生喜的学入比丘朗多嘉措。此文能对圣教起点有利作用,祈愿上师师徒得到加持!
回向偈
为了自心所熟修,佛陀欣喜圆满道,祈愿一切有情众,至尊上师发彼愿,
佛陀菩萨妙业中,解脱心中赐福慧,也为有缘者利益,通俗语解斯善根,
亦与此净道不离。欲解我亦如是发。圆成菩提道次第,佛陀事业永弘扬!
一九九六年译於甘肃拉卜楞寺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