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69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卍续藏第61册No.1162净土资粮全集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5-8-4 13:12: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自《卍续藏第 61 册 No. 1162 净土资粮全集》

卍续藏第 61 册 No. 1162 净土资粮全集


  净土资粮全集卷之二

  古杭云栖寺莲池禅师 袾宏 校正

  [橘-矛+隹]李桐邑净业弟子 庄广还 辑

  净土起信章

  大阿弥陀经疑城胎生分

  佛告弥勒。汝见彼刹有胎生否。对云。见胎生者。何因缘故。彼刹而有胎生。佛言。若有众生修诸功德。愿生彼刹。后有悔心。亦复疑惑。不信有彼佛刹。不信有往生者。亦不信布施作善。后世得福。其人虽尔。续有念心。暂信暂不信。志意犹豫。无所专据。临命终时。佛乃化现其身。令彼目见。口虽不能言。其心即喜。乃悔。不免作诸善以悔过。故其过差少。亦生彼刹。惟不能前至佛所。方入其刹边地。见七宝城。即入其中。于莲华中生。受身自然长大。饮食亦皆自然。其快乐如忉利天人。唯于城中。经五百岁不得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无由供养于佛。修习菩萨功德。以此为苦。示其小谪。是故彼刹名为胎生。当知生疑惑者。失大利益。若有众生。信受经法。奉持斋戒。作诸功德。至心回向。命终。即于七宝池莲华中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间。身相光明。智慧威神。如诸菩萨。安得名为胎生。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声闻。恭敬供养。命终。往于极乐世界。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自然即时见佛。安得名为胎生。

  (还)谨按净业之人。自古虽有暂信暂疑者。而末法之中。殆又甚焉。何哉。良以净土法门。经论昭然。观者乌得不信。及闻六祖愚人愿东愿西之说。黄檗黄叶止啼之喻。天衣去则实不去之言。杨次公将错就错之颂。又乌得不疑。信于彼而疑于此。二者所以相持而无专据也。殊不知六祖三师。实为得道者。岂一无所为。而直为是谤经背圣之谈。以启万世之疑乎。故莲师于六祖之说。详为之辨。天衣之言。深为之解。于杨次公之颂。则曰蕴藉不少。盖有独观其深者。胡今人不逆其志而徒泥其词。遂以为诋诃净土。岂其然乎。虽然。六祖三师。可信可疑。姑置弗论。独永明净土文。有希从昔贤。恭禀佛来。定不谬误之语。旨哉斯言。足为定论。更无可疑者。傥犹未释然。吾将西向合掌曰。疑城之设。正为是人。

  考证

  胎生

  莲池疏云。问。下品之外。复有胎生。为实有否。答。表信力不坚故。实无胎生。如刹帝利。其子犯法。幽之内宫。处以华观。玩好珍奇。服御丰备。但锁其两足。不得自在。此胎生喻也。若深自悔责。求离本处。即得往诣无量寿佛所。又菩萨处胎经云。西方去此有懈慢界。国土七宝。其乐无比。发意欲生弥陀佛国。而染著于此。不能前进。亦疑城边地类也。如是皆由信不切故。

  经论昭然

  疏云。经之专谈净土者。如观无量寿佛经。鼓音王经。后出阿弥陀偈经。大小阿弥陀经是也。复有诸经。虽不专谈净土。其中劝赞往生。如华严行愿品。以此十愿导归极乐。是也。如法华则云。诵斯经者。当生极乐世界。是也。又如观佛三昧。十住断结诸经。带说净土。层叠非一。是也。其余赞咏净土。为论。如十疑宝王等。为文。如龙舒无尽等。为集。如决疑指归等。为录。如净土自信等。为传。如净土略传等。为偈。如径路修行等。为赋。如神栖安养等。为诗。如诸家怀净土等。所有言辞。不可胜载。由此观之。净土乌得不信哉。

  六祖

  钞云。坛经曰。东方人造恶。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恶。念佛求生何国。又云。愚人愿东愿西。后人执此。遂疑六祖说无西方。故为四辩。一曰为门不同。盖晋宋而下。竞以禅观相高。直指单传之意。几于晦塞。于时达磨始倡。诸祖继兴。惟欲大明此道。而此道无佛无众生。今西方者。正开示众生趣向佛故。此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今西方者。正教人起心念佛故。此道心境俱寂。今西方者。正以佛国为境。发心求生故。是虽理无二致。而门庭施设不同。随时逐机。法自应尔。假使才弘直指。复赞西方。则直指之意。终无由明矣。故六祖与净土诸师。易地则皆然也。二曰。似毁实赞。盖六祖东西之说。祇是劝人要须实心为善。空愿无益。何曾说无西方。正经中必以多善根得生彼国之谓也。恶得云毁。三曰。不为初机盖六祖自云。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今初心下凡。以秋毫世智藐视西方。妄说般若。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故坛经者。慎勿示之初机。苟投非器。便落狂魔。诚可叹惜。四曰。记录有讹。盖坛经又言西方去此十万八千里。是错以五天竺为极乐也。五竺震旦。同为娑婆秽土。何须分别愿东愿西。而极乐自去此娑婆十万亿土。盖坛经皆学人记录宁保无讹。古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者。此也。况西方千佛所赞。今乃疑千佛之言。信一祖之语。佛尚不足信。况于祖乎。则智者当为世人决疑起信。弘赞流通。即是报佛深恩。如其违背圣言。故为魔说。其罪可胜言哉。

  黄檗断际禅师

  黄檗心要曰。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决定不实。又云。净土佛事皆成业。乃名佛障。障汝心故。盖由师传直指。与六祖同方。正莲师所谓为门不同。与前坛经均一义也。又何足疑哉。

  天衣怀禅师

  师语弟子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不观诸净土或问赞佛偈乎。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盖以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被我心量都卢包了。看来十万亿国。在我心中。心无界限。去至何所。状其易秽而净。似有所往。岂曰从此向彼。如世间经城过邑之往耶。故曰。去则实不去。

  杨次公

  公将化。有颂云。将错就错。西方极乐。盖以唯心净土。自性阿弥。恐修净业者。但知西方之有净土阿弥。而不知吾心之净土。自性之阿弥。故言此以警之。非谓修净土之错也。故莲师谓次公参禅悟性。而复归净土。将错就错之言。蕴藉不少。

  净土指归论十种信心

  欲了生死。修行净业。当发十种信心。念念不忘。决生净土。一信佛所说法。金口诚言。真实不虚。二信凡夫在迷。识神不灭。六趣循环不息。三信此土修行。未得道果。不免轮回。四信未出轮回。虽生天上。不免堕落。五信极乐世界众生生者永无退转。六信众生发愿。愿生净土。决定往生。七信一称佛名。能灭八十一劫生死重罪。八信念佛之人。阿弥陀佛神通光明。摄取不舍。九信念佛之人。十方世界恒沙诸佛。同以神力时常护念。十信既生净土寿命无量。一生当得无上菩提。于此十种。不能深信。生疑惑者。虽念佛而不得往生矣。

  考证

  决生净土

  归元直指曰。昔有明琛能画蛇。作常山蛇势。及为蛇论。生身变作蛇。李伯时画马。作打辊马势。活现马形。验此二事。显明念佛定成佛。一心信净土。必生净土矣。

  龙舒净土起信文

  佛与菩萨。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无由得出。故自以誓愿威力。招诱人生净土。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虽有罪恶。亦无不生。盖不慈悲不足为佛。不济度众生。不足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为佛。为其慈悲。故见众生沉于苦海而欲济度。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济度之心。成济度之功。此所以为佛也。经云。大医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人。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不信之人。盖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时心念要去。身则随去。心念要住。身则随住。是身常随念。然犹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系者。身坏时。唯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是以一念生净土。则必生净土。况佛与菩萨。又招引人往生乎。

  考证

  不信之人

  宗镜录曰。不信之人。千佛不能救。如华严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至于宝所。随意采取。若当无手。空无所获。如是入佛去者。有信心手。随意采取道法之宝。若无信心。空无所得。

  招引往生

  西资钞云。得生净土。是假他力。弥陀愿摄。释迦劝赞。诸佛护念。如彼大海。既得巨舟。仍有良导。加以便风。必速到彼岸也。若无信心。不肯登舟。迟留恶国者。谁之过欤。

  又

  人骤闻净土之景象。多不信之。无足怪也。盖拘于目前所见。遂谓目前所不见者。亦如此而已。故处此娑婆浊世。不信其有清净佛土。所以生长于胞胎。不知彼有莲华之化生。寿不过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寿数。衣食必由于营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乐常杂于忧恼。不知彼有纯一之快乐。然则佛之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见而不信也。况佛切戒人以妄语。必不自妄语以诳人。世人妄语者。非以规利则以避害。佛无求于世。何规利之有。佛视死生如刀斫虚空。何避害之有。是佛无所用其妄语也。世间中人以上者。犹不肯妄语以丧其行止。况佛乎。故先贤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昔有以忠臣为奸党者。刻之于石。天雷击之。今以金宝彩色。镌刻装绘。以为轮藏。贮佛之言。供以香华。严以神龙。使其言之妄。则又甚于奸党之碑。何为历千百岁而天雷不击之哉。以其言之诚也。是净土之说。更无可疑者。况自古及今。修此者感应甚多。尤不可以不信者也。

  考证

  雷击石碑

  宋徽宗时。蔡京以元祐党人司马光等二十余人。为奸邪。刻于石碑。而禁锢之。立之端门。而天雷击仆焉。

  又

  此世界中。人生皆如水泡。生灭不常。幸而至七十者。古来犹稀。人只见眼前老者。不思不待(老而)去者多矣。况世间无非是苦。但不思省。故不觉知。不称意时。固为苦矣。如或称意。亦无多时。或自己大限。忽然而至。平生罪恶。不止于食肉衣丝。不思则已。思之诚可畏也。自少至老。自生至死积累既多。缠绵坚固。无由解脱。闭眼之后。不免随业(缘去)杳杳冥冥。知在何处。或堕地狱。受诸极苦。或为畜生。受人宰杀。或生饿鬼。饥火烧身。或入修罗。嗔恨所迫。虽有善业。得生天上人间。受尽福报。依旧轮回。漂流汩没。无有出期。唯有西方净土。最为超脱轮回之捷径。色身难得。趁康健时。办此大事。当常作念云。吾曾自无始已来。轮回六道。不曾知此法门。故不得出离。今日知之。岂可不即时下手。年高者固当勉力。年少者亦不可因循。命终往生极乐世界。回视死入阴府。见阎王受恐怖者。不可同年而语矣。

  考证

  随业缘去

  王居士曰。神者。我也。形者。我所舍也。我有去来。故舍有成坏。且神之来也。何自而来哉。盖随业缘而来。神之去也。何自而去哉。盖随业缘而去。业缘者何哉。其所作者。人间之业。神则随之而生于人间。所作者。天上之业。神则随之而生于天上。若作阿修罗之业。神则随之而生于阿修罗。若作三恶道之业神则随之。而生于三恶道。是轮回六趣。无有出期。然则神者。自无始以来。投胎易壳。不得久留于一所。所以然者何哉。以吾所造之业。非久而不尽者。故神之舍于业也。业尽则形坏。形坏。则神无所舍。又随吾今世所造之业而往矣。譬如人造屋宇。必居其中。人造饮食。必享其味。故造如是业。必受如是报。盖自然之理也。然则吾今世所为。岂可以不慎哉。欲直脱轮回。永离苦恼者。无如西方净土。故不可以不修也○净土指归曰。善恶二轮。苦乐二报。皆三业所造。四缘所生。若一念心嗔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施。即饿鬼业。愚痴暗蔽。即畜生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

  又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谓也。又如春月远行。先须备雨具。骤雨忽至。则无淋漓狼狈之患。先备雨具者。修净土之谓也。骤雨忽至者。大命将尽之谓也。无淋漓狼狈之患者。不至沉沦恶趣。受诸苦恼之谓也。且先觅安下处者。不害其干事。先备雨具者。不害其远行。是修净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务。人何为而不修乎。

  又

  世有专于参禅者。云唯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不必更见阿弥。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则。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则能净其心。故一切皆净。诚为唯心净土矣。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佛丁宁详复言之。岂妄语哉。又或信有净土。而泥唯心之说。乃谓西方不足生者。谓参禅悟性。超越佛祖。阿弥不足见者。皆失之矣。何则。此言其高。窃恐不易到。彼西方净土。无贪无恋。无嗔无痴。吾心能无贪无恋。无嗔无痴乎。彼西方净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静则静。欲去则去。吾思衣而无衣。则寒恼其心。思食而无食。则饥恼其心。欲静而不得静。则群动恼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则击累恼其心。是所谓唯心净土者。诚不易得也。彼阿弥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变地狱为莲华。易于反掌。观无尽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为。常恐宿业深重。坠于地狱。况乃变作莲华乎。隔壁之事犹不能知。况乃见无尽世界乎。是所谓自性阿弥者。诚不易到也。然则吾心可以为净土。而猝未能为净土。吾性可以为阿弥。而猝未能为阿弥。乌得忽净土而不修。舍阿弥而不欲见乎。故修西方。见佛而得道则甚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参禅悟性。超越佛祖为甚难。况修净土者。不碍于参禅。何参禅者。必薄净土而不为也。由此言之。唯心净土。自性阿弥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误人多矣。不若脚踏实地。持诵修行。则人人必生净土。径脱轮回。与虚言无实者。天地相远矣。

  又曰。参禅大悟。遂脱生死轮回。固为上矣。然至此者。百无二三。若修西方。则直出轮回。而生死自如。万不漏一。若不修西方。不免随业缘去。虽如青草堂。戒禅师。真如喆。惠古。皆汩没轮回。诚可畏也。

  考证

  唯心净土

  净土指归曰。欲达唯心净土。先了诸法互融。世人不解。遂执方寸之心为净土。以经中佛说国土庄严。悉是表显。皆无实法。自招谤法之咎。须知心外无法。故曰唯心。经云。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十方诸佛。九界众生。色心依正。至于一尘一毛。随举一法。皆百千灯中之一灯也。行人一念如在东一灯。弥陀净土。如在西一灯。以其光遍满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心外无土。土外无心。此即事之理。唯心净土也。以无坏无杂故。此灯彼灯。不相混乱。心自是心。佛自是佛。净土自是净土。即此土众生。念彼土之佛。而求往生。此即理之事。西方净土也。虽分事理。实非两途。若局于西方。而不达唯心。则得事失理。虽未能称理。佛神力故。亦得往生。虽居下品。亦无退转。若局自心。而不求西方。则事理俱失。以不求生。故不得往生。此失事也。以不知心外无法故。定执此方寸为心。昧心法圆融之旨。此失理也。

  青草堂

  龙舒净土文云。宋时青草堂。年九十余。有曾家妇人。常为斋供。及布施衣物。和尚感其恩。乃言老僧与夫人作儿子。一日此妇生子。使人看青草堂。已坐化矣。所生子。即曾鲁公也。以前世为僧。尝修福慧。故少年登高科。其后作宰相。虽然如此。亦误矣。不生西方。见佛了生死。乃念区区恩惠。为人作子。则不脱贪爱。永在轮回。失计甚矣。

  戒禅师

  又云。五祖戒禅师。乃东坡前身。此亦大误也。若前为僧。参禅兼修西方。则必往生净土。何至生此世界。多受苦恼哉。闻东坡南行。唯带阿弥陀佛一轴。人问其故。答云。此轼生西方公据也。东坡至此。方为得计。亦以宿植善根。明达过人。方悟此理也。

  真如喆

  又云。有喆老者。坐禅四十年不睡。精苦如此。若修西方。必作不退转地菩萨。即生死自如矣。不知修此。乃生大富贵处。一生多受苦恼。可哀也哉。或云。喆老之精修。今生多受忧苦。何也。答云。佛言假令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永嘉大师亦云。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喆老若生西方。则宿债不须还也。

  惠古

  又云。有惠古长老。亦名行尊宿也。死而生于宰相家。后生登高科。世固以为荣矣。然亦甚失计也。何则。楞伽经谓世间修行人。如澄浊水。澄之虽清。未去浊脚。搅之复浊。古老之谓也。如生西方。见佛得道。复来生此世间。则刷去浊脚。纯为清水。虽搅之不复浊矣。今生富贵家。后生登高科。譬如大象入泥。一步深如一步。奈之何哉。故虽名行尊宿。亦不可不修西方。古老足以鉴矣。

  汩没

  列子云。与赍俱入。与汩俱出○赍。水脐也。从上入下而没。汩。水泡也。从下泛上而出。故云汩没。

  又

  按楞严经云。有十种仙。皆寿千万载。数尽复入轮回。为不曾了得真性。故与六道众生。同名七趣。是皆轮回中人也。世人学仙者。万不得一。纵使得之。亦不免轮回。为著于形神而不能舍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现之妄想。非为真实。故寒山诗云。饶汝得仙人。恰似守尸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无所拘也。近自数百年来。学仙者岂止千万。终皆死亡。埋于下土。欲求长生。莫如净土。生净土者。寿数无量。其为长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门。而学神仙。岂不惑哉。或云。净土乃闭眼后事。有何证验。答云。净土传备载感应。岂无证验哉。况神仙者。有所得。则秘而不传。佛法门唯恐传之不广。是其慈悲广大。未易测量。非神仙之可比也。

  (还)谨按往生集云。后魏昙鸾。从陶隐居得仙。经十卷。欣然自得。以为神仙必可致也。后遇僧菩提留支。问云。佛道有长生乎。能却老为不死乎。支云。长生不死。吾佛道也。遂以十六观经与之。汝可诵此。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其为寿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沙石之数有限。寿量之数无穷。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弯深信之。遂焚仙经而专修观经。虽寒暑之变。疾病之来。亦不懈怠。一日令弟子高声念阿弥陀佛。西向叩头而亡。是时僧俗同闻管弦丝竹之声。从西而来。良久乃止。莲师赞曰。黄冠者恒言曰。释氏有死。神仙长生。今支公谓佛有长生。仙无长生。此论痛快简当。高出千古。鸾法师舍伪归真。如脱敝屣。岂非宿有正因者哉。不特此也。又按明宗集云。吕洞宾初参黄龙。言下顿契。乃作偈曰。弃却瓢囊摵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呜呼。洞宾已得仙道者。而其言尚如此。则仙道之不如佛道。益可知矣。而今人犹不能舍仙求佛。如鸾法师焉。谓之何哉。

  考证

  金仙氏

  或问。释迦佛成道记云。金轮作王。注云。金轮王统治四天下。由是凌虚。周游四天。一切国土。见金轮飞至。皆自臣伏。以此得名金仙。然欤。否欤。答。恐不重在此。还以法身金刚不坏。故名金仙。虽然。诸佛皆金刚不坏者。何独以金仙归之释迦佛。或者有取于金轮。亦未可知也。

  三界六道

  三界者。自阿鼻大地狱。至他化自在天。皆名欲界。以有情欲也。上有色界。止有色身。无男女之形。又上有无色界。亦无色身。止有魂识如鬼神。总名三界也○须弥山四傍。谓之四天王天。又上。则谓之帝释天。又上云层四重天。总名欲界也。又上云层十八重天。总名色界也。又上空层四重天。总名无色界也。诸天详于后○龙舒居士曰。欲明六道。先明十二缘。

  十二缘

  初门曰。一念心起。即具十二因缘。出大集经中○又曰。因缘者。十二法展转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谓之缘也。因缘相续。则生死往还无际。若知无明。不起取有。则三界二十五有。生死俱息。是为出世之要术也。

  十二缘之图

  <PIC>X61p0551_01.gif</PIC>

  因情生此十二缘。造成三界六道轮回之业。不得断绝。往西方。则情灭而性现。故永劫无轮回。

  初门。

  一无明

  因眼见色而生爱心。即是无明。

  二行

  为爱造业。即名为行。

  三识

  至心专念。故名为识。

  四名色

  识其色行。是名名色。

  五六入

  六处生贪。是名六入。

  六触

  因入求爱。名之为触。

  七受

  贪着心。名之为受。

  八爱

  缠绵不舍。名之为爱。

  九取

  求是等法。名之为取。

  十有

  如是法生。是名为有。

  十一生

  次第不断。名之为生。

  十二老死

  次第断故。名之为死。

  龙舒居士曰。无明。谓暗昧真性。行。谓动作。识。谓魂识。名。谓受想行识。色。谓色身。六入。谓六根。触。谓触六根者。因暗昧真性故。不能寂然不动。乃生魂识。因有名色。遂有六入。因六入。故有触。因触。故受。因受。故爱。因爱。故取。因取。故常有之。因此复受生。因生。故有老死。相牵不断。故名十二缘。

  三界六道之图

  <PIC>X61p0552_01.gif</PIC>

  有十二缘之业。造成三界六道轮回之报。不得解脱。生西方。则业断而报空。故永无坠堕。

  六道

  又名六趣。趣者到也。言我所作之业。运到彼处也。

  一地狱道

  四教仪曰。又名泥犁。而言地狱者。此处在地之下。谓八寒八热等大狱。各有眷属。其中最苦者。随其作业。各有轻重。经劫数等。其最重者。一日之中。八万四千生死。经劫无量。作上品十恶五逆者。感此道身○佛祖统纪曰。四洲地狱者。南洲有正有边。东西洲有边无正。北洲边正俱无。正狱在地下二万由旬。边者。在地上铁围山间。三洲人造业。皆来南洲正狱。及东西南洲边狱。受其苦报。又云。地狱有三种。热狱八。受烧恼苦。寒狱八。受寒冻苦。三边狱。受别业报。名轻系。亦名孤独○五无间狱。在热地狱第八者是也。造十恶五逆。堕此狱耳。趣苦无间。舍身生报故。受苦无间。中无乐故。时无间。定一劫故。命无间。中不绝故。形无间。一人多人皆满故。

  二畜生道

  四教仪曰。此道遍诸处。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互相吞??。受苦无穷。作中品十恶五逆者。感此道身○僧肇曰。痴慢遍重。多堕畜生。

  三饿鬼道

  四教仪曰。此道亦遍诸处。有福德者。作山林冢庙神。无福德者。居不净处不得饮食。常受鞭打。填河塞海。受苦无量。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华严疏曰。有三种。重者。饥火节烂。不闻水浆之名。中者。伺求荡涤脓血粪秽。轻者。时薄一饱。僧肇曰。悭贪无福。多堕饿鬼。

  四阿修罗道

  四教仪曰。此翻无酒。或在海岸海底。宫殿严饰。常好战斗。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行五常。欲胜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法数云。有四类。鬼畜人天也。鬼者。居大海边。胎生。天中降德贬坠。人趣摄。畜者。居大海边。卵生。护法乘通行空。鬼趣摄。人者。为人慢强无德。湿生。下劣生海水心。畜趣摄。天者。居半须弥山岩窟。化生。执得世界力无畏。天趣摄。

  五人道

  四教仪曰。四洲不同。东弗婆提。寿二百五十岁。南阎浮提。寿一百岁。西瞿耶尼。寿五百岁。北郁单越。寿一千岁。命无中夭。圣人不生其中。皆苦乐相间。在因之时。行五常五戒。行中品十善。感此道身○长水云。人四生者。毗舍佉母。卵生三十二子。胎生者。常人也。湿生。即奈女从庵罗树湿气而生。化生。即劫初之人。二禅福将尽。下生赡部州。是也。旁生具四者。如地行罗刹。及鬼子母。皆是胎生。故知有胎生鬼。余皆化生也。

  六天道

  二十八天不同。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也。初欲界六天者。一四王天。居须弥山腹。二忉利天。居须弥山顶。自有三十三天。盖四方各有八天。四八三十二天。帝释善法堂天。总帅三十二天。共三十三天。总名忉利天也。已上二天。单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已上四天。空居。修上品十善。兼坐禅未到定。得生其中。次色界十八天者。分为四禅。初禅三天。梵众。梵辅。大梵也。二禅三天。少光。无量光。光音也。三禅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也。四禅九天。无云。福生。广果。已上三天。凡夫住处。修上品十善坐禅者。得生其中。无想天。外道所居。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已上五天。第三果居处。上之九天离欲初散。未出色笼。故名色界。坐得禅定。故得禅名。三无色界四天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非想处。已上四天。只有四阴。而无色蕴。故得名也。上来所释。从地狱至非非想天。虽然苦乐不同。未免生而复死。死已还生。故名生死。

  劫石

  佛祖统纪曰。兜率铢衣拂青石○注云。石广一由旬。厚半由旬。兜率天人过百年。以六铢衣一拂。至石消尽。乃为一大劫。非辘轳小劫也。

  河沙

  恒河沙。恒河。亦云殑伽河。阿耨达池。四面各出一河。东银牛口。出殑伽河。南北西各出水流入海。惟恒河沙。极细而多。故以此喻寿数之多也。

  永明寿禅师戒人勿轻净土文

  设问曰。但见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系念彼佛。求生净土。答曰。真修行人。应自审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存龟鉴以破多惑。诸仁者当观自己行解。见性悟道。受如来记。绍祖师位。能如马鸣龙树否。得无碍辩才。证法华三昧。能如天台智者否。宗说皆通。行解兼修。能如忠国师否。此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劝往生。盖是自利利他。岂肯误人自误。况大雄赞叹。金口丁宁。希从昔贤。恭禀佛来。定不谬误也。仍往生传所载。古今高士事迹。显著非一。宜观览以自照知。又当自度。临命终时。生死去住。定得自在否。自无始来。恶业重障。定不现前。此一报身。定脱轮回否。三途恶道。异类中行。出没自由。定无苦恼否。天上人间。十方世界。随意寄托。定无滞碍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其未也。莫以一时贡高。却致永劫沉沦。自失善利。将复谁尤。呜呼哀哉。何嗟及矣。

  考证

  贡高

  净名经曰。我心憍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无上道○僧肇曰。慢心自高。如山峰不停水。菩萨现力士伏贡高心。然后润以法水。

  丞相郑清之劝修净土文

  人皆谓修净土不如禅教律。余独谓禅教律法门。莫如修净土。夫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凡在智愚。皆具此性。根尘幻境。相与沦胥。生死轮回。穷劫不断。故释氏以禅教律假说方便。使之从门而入。俱得超悟。惟无量寿佛独出一门。曰修行净土。如单方治病。简要直截。一念之专。即到彼岸。不问缁白。皆可奉行。但知为化愚俗浅近之说。其实则成佛道捷径之途。今之学佛者。不过禅教律。究竟圆顿莫如禅。非利根上器。神领意解者。则未免堕顽空之失。研究三乘莫如教。非得鱼忘筌。因指见月者。则未免钻故纸之病。护善遮恶莫如律。非身心清净。表里一如。则未免自缠缚之苦。总而观之。论其所入。则禅教律。要其所归。则戒定慧。不由禅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其唯净土之一门乎。方念佛时。口诵心惟。诸恶莫作。岂非戒。系念净境。幻尘俱灭。岂非定。念实无念。心华湛然。岂非慧。人能屏除万虑。一意西方。则不施棒喝。而悟圆顿机。不阅大藏经。而得正法眼。不持四威仪中。而得大自在。不垢不净。无缠无脱。当是时也。孰为戒定慧。孰为禅教律。我心佛心。一无差别。此修净土之极致也。八功德水。金莲华台。又何必疑哉。

  考证

  禅教律不如修净土

  莲师疏云。禅教律三宗。无不求生净土。禅如永明。以宗门柱石。而上上品生。圆照以独秉单传。而标名莲境。教如僧睿。弘辅什师。而莲华出榻。四明中兴台教。而西向坐亡。律如灵芝。生事毗尼。而死生安养。清照大阐律学。而说偈西归。若广举之。不可胜数。以此观之。三宗之不如修净土可知矣。

  因指见月

  楞严经曰。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应当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惟忘失月轮。人忘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惟忘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钻故纸

  神赞禅师。一日在窗下看经。蜂子投纸窗求出。师有偈曰。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得鱼忘筌

  筌捕鱼竹器。

  不施棒喝

  明宗集曰。慈明禅师示众。以拄杖击禅床一下。云。大众还会么。不见道。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且道祖师禅。有甚长处。若向言中取则。误赚后人。直饶棒下承当。孤负先圣。万法本闲。惟人自闹○善华严。问诸禅者曰。尝闻禅宗一喝。能转凡成圣。今一喝。若能入吾宗五教。是为正宗。若不能。是为邪说。继成禅师振声喝一喝。问善曰。闻么。曰闻。师曰。汝既闻此一喝。是有。能入小乘教。须臾又问曰。汝闻么。曰不闻。师曰。既不闻。适来一喝。是无。能入始教。遂顾善曰。我初一喝。汝既道有。喝久声消。汝复道无。道无。则元初实有。道有。则而今实无。不有不无。能入终教。我有一喝之时。有非是有。因无故有。无一喝之时。无非是无。因有故无。即有即无。能入顿教。须知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有无不及。情解俱忘。道有之时。纤尘不立。道无之时。横遍虚空。即此一喝。入百千万亿喝。百千万亿喝。入此一喝。是谓能入圆教○观此二事。则德山棒。临济喝。皆可类推矣。

  戒定慧

  法宝坛经曰。六祖谓志诚曰。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静其意。名为定。祖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法。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永嘉集曰。戒中三。应须具。一摄律仪戒。谓断一切恶。二摄善法戒。谓修一切善。三饶益有情戒。谓誓度一切众生。定中三。应须别。一安住定。谓妙性天然。本自非动。二引起定。谓澄心寂泊。发莹增明。三办事定。谓水凝清。万像斯鉴。慧中三。应须别。一人空慧。谓了阴非我。即阴中无我。如龟毛兔角。二法空慧。谓了阴等诸法。缘假非实。如境像水月。三空空慧。谓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此说与秀师同意。但人非上智。当以此二说为始。

  正法眼

  明宗集曰。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与迦叶○或问何以谓之正法眼。明宗集曰。人眼内不可容一物。金屑虽贵。入即为害。行人之心。亦犹夫眼。不可一有所著也。若最上乘。则心无所著矣。故谓之正法眼。

  莲池禅师净土疑辩

  或问净土之说。盖表法耳。智人宜直悟禅宗。而今只管赞说净土。将非执着事相。不明理性。答。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晓得此意。禅宗净土。殊途同归。子之所疑。当下冰释。昔人于此。递互阐扬。不一而足。如中峰大师。道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而修之者。必贵一门深入。此数语。尤万世不易之定论也。故大势至菩萨。得念佛三昧。而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普贤菩萨。入华严不思议解脱。而曰愿命终时生安乐刹。是二大士。一侍娑婆教主。一侍安养导师。宜应各立门户。而乃和会圆融。两不相碍。此皆人所尝闻习知。那得尚执偏见。且尔云。净土表法者。岂不以净心即是净土。岂复更有七宝世界。则亦将谓善心即是天堂。岂复更有夜摩忉利。恶心即是地狱。岂复更有刀剑镬汤。愚痴即是畜生。岂复更有披毛戴角等耶。又尔喜谈理性。厌说事相。都缘要显我是高僧。怕人说我不通理性。噫。若真是理性洞明。便知事外无理。相外无性。本自交彻。何须定要舍事求理。离相觅性。况土分四种。汝谓只有寂光真土。更无实报庄严等土乎。若一味说无相话以图高妙。则心为净土之说。新学后生。看得两本经论。便能言之。何足为难。且汝既心净土净。随处净土。吾试问汝。还肯就犬豕马牛。同槽而饮啖否。还肯入丘冢。与臭腐尸骸同睡眠否。还肯洗摩饲哺伽摩罗疾。脓血屎尿诸恶疾人。积月累年否。于斯数者欢喜安隐。略不介意。许汝说高山平地总西方。其或外为忍勉。内起疑嫌。则是净秽之境未空。憎爱之情尚在。而乃开口高谈大圣人过量境界。拨无佛国。蔑视往生。可谓欺天诳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又汝若有大量力。有大誓愿。愿于生死海。头出头没。行菩萨行。更无畏怯。则净土之生。吾不汝强。如或虑此土境风浩大。作主不得。虑诸佛出世难值。修学无由。虑忍力未固。不能于三界险处。度脱众生。虑尽此报身。未能永断生死。不忍后有。虑后有既在。舍身受身。前路茫茫。未知攸往。则弃净土而不生。其失非细。此净土法门。似浅而深。似近而远。似难而易。似易而难。他日汝当自知。今但谛信。速宜谨言。毋恣口业。自祻祻人。贻苦报于无穷也。

  考证

  土分四种

  净土或问曰。先圣有云。唯此一心。具四种土。一曰。凡圣同居。二曰。方便有余。三曰。实报无障碍。四曰。常寂光也○一凡圣同居者。自分二类。初曰同居秽。次曰同居净。初同居秽者。娑婆之类是也。居其中者。有凡有圣。而凡圣各二。凡居二者。一恶众生。即四趣也。二善众生。即人天也。圣居二者。一实圣。即四果。辟支。通教。六地。则十住。圆。十信。后心。通惑虽尽。报身犹在。皆名实也。二权圣。谓方便实报寂光土中。法身菩萨。及妙觉佛。谓有缘应生同居。皆是权也。是等与凡共住。故云凡圣同居。四趣共住。故云秽土也。次同居净。且如极乐国。虽果报殊胜。非余可比。然亦凡圣同居。何以故。虽无四趣。而有人天。以生彼土者。未必悉是得道之人。如经云。犯重罪者。临终念佛往生。故知虽具惑染。亦得居也。圣居类前可知。但以无四恶趣。故名为净○二方便有余土者。二乘三种菩萨。证方便道者之所居也。何则。若修二观。断通惑。尽尘沙别惑。无明未断。舍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性身。即有变易。所居之土。名有余者。无明未断也。名方便者。方便行人之所居也。故释论云。出三界外有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也○实报无障碍土者。无有二乘。纯诸法身菩萨所居。破无明。显法性。得真实果。而无明未尽。润无漏业。受法性报身。亦名果报国。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是也。以观实相。法真无漏。所得果报。故名为实。修因无定。色心无碍。故名实报无障碍土。华严名因陀罗网世界。是也○四常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亦名法性土。但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说身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名其土者。一法二义。普贤现毗卢遮那住处。名常寂光○前二土是应。即应佛所居。第三亦应亦报。即报佛所居。第四但是真净非应。般若名秘密藏。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土。由是观之。所谓微尘国土者。唯吾心中之土也。

  附因果篇(王龙舒云人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故以此篇附之起信)

  总论因果

  大阿弥陀经曰。天地之间。五道昭明。业报相生转相承受。美恶惨毒。皆自当之。孰使如是。理之自然。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暗入暗。世人昧此。恶道不绝。尸转其中。世世累劫。无由出离。是为大患。痛不可言唯修净土。直得超去。

  宗镜录曰。起一念虑知之心。随善恶而行十道。一。火涂道。二。血涂道。三。刀涂道。四。阿修罗道。五。人道。六。天道。七。魔罗道。八。尼乾道。九。色无色道。十。二乘道。前九种心。是生死。如蚕自缚。后一种心。是涅槃。如獐独跳。虽得自脱。未具佛法。皆由妄心。迷此真境。

  考证

  五道

  六道中去阿修罗。即为五道○宗铙录曰。五道由心。心体常净。虽遍五道。不受彼色。则沦五趣而不坠矣。

  十道

  宗镜录曰。一者其心念念专贪嗔痴。摄之不还。拔之不出。日增月累。起上品十恶。如五扇提罗者。此发地狱之心。行火涂道。二。若其心念念欲多眷属。如海吞流。如火焚薪。起中品十恶。如调达诱众者。此发畜生心。行血涂道。三。若其心念念欲得名闻。四远八方。称扬钦咏。内无实德。虚比圣贤。起下品十恶。如摩犍提者。此发鬼心。行刀涂道。四。若其心念念常欲胜彼。不耐下人。轻他珍己。如鸱高飞下视。而外扬仁义礼智信。起下品善心。行阿修罗道。五。若其心念念欣世间乐。安其臭身。悦其痴心。此起中品善心。行于人道。六。若其心念念知三恶苦多。人间苦乐相间。天上纯乐。为天上乐。折伏粗心。此上品善心。行于天道。七。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势。身口意才有所作。一切弭从。此发欲界主心。行魔罗道。八。若其心念念欲得利智辩聪。高才勇哲。鉴达六合。十方颙颙。此发智心。行尼乾道。九。若其心念念五尘六欲。外乐盖微。三禅之乐。犹如石泉。其乐内重。此发梵心。行色无色道。十。若其心念念知善恶轮环。凡夫耽湎。圣贤所呵。破恶犹净慧。净慧由净禅。净禅由净戒。尚此三法。如饥如渴。此发无漏心。行二乘道○五扇提罗。摩犍提。皆外道人也。魔罗道。尼乾道。皆外道名也。外道有九师。九十五种。此类是欤○调达。即诱阿阇世太子囚执父王。欲行篡逆者也。

  楞严经曰。造十习因。受六交报。十习因者。一者淫习。二者贪习。三者慢习。四者嗔习。五者诈习。六者诳习。七者怨习。八者见习。九者枉习。十者讼习。六交报者。一者见报。二者闻报。三者嗅报。四者味报。五者触报。六者思报。此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各各招引恶果。临终神识堕无间狱。见受明暗二苦相。闻受开闭二苦相。嗅受通塞二苦相。味受吸吐二苦相。触受合离二苦相。思受不觉觉知二苦相。一一受苦无量。

  宗镜录曰。十习因既作。六交报宁亡。皆是一念恶觉心。生颠倒想。起对境作因成之假随情运相续之心。不以智眼正观。遂陷凡夫业道。虽则一期狥意。罔思万劫沉身。

  考证

  十习

  楞严经云。十方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海。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虎。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避蛇虺。色目怨家。名违害鬼。菩萨见怨。如饮酖酒。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偏执。如入毒壑。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狂。如遭霹雳。讼习交諠。发于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万劫沉身

  发隐曰。佛过瓜田。顾阿难言。爪上之土。大地之土。孰为多少。阿难对言。爪土至微。大地无尽。佛言得人身者。如爪上之土。失人身者。如大地之土。又须达为佛营立精舍。蚁子在地。佛告须达。此蚁毗婆尸佛时。已在此地。今经七佛。恒受蚁身。尚未能脱。由此观之。人身难得如爪上土。宁不信然。所以者何。经云。五戒坚持。方得人身。五戒不持。人天路绝。持戒难。则人身不易明矣。况作十习因。又甚于五戒之不持。临终堕无间狱。受六交报。又不止于人身之难得而已。万劫沉身。不亦宜乎。

  (还)谨按十道所以广五道之未备。十习所以补十业之未周。是如因愈繁。则果愈密。业愈重。则报愈深。然则净业之士。勿以五道无依。十业无犯。而遽自足也哉。唯能观心实相。则万缘俱寂。万法俱忘。无道无业。何戒何犯。所谓不可思议之功德在是矣。惜乎凡夫贪着其事。此佛菩萨所以丁宁告戒也。噫。其可忽诸。

  龙舒净土文曰。人有不信因果。从而不信净土者。夫因果乌可以不信乎。经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信此语。何不以目前事观之。人生所以有贫富。有贵贱。有苦乐劳逸。有荣辱寿夭。其祸福种种不同。虽曰天命。天岂私于人哉。盖以人前生所为不同。故今生受报亦不同。而天特主之耳。是以此身谓之报身。报身者。报我前世所为。故生此身也。天何容心哉。世间官府。犹不以赏罚无故而加于人。况天地造化。岂以祸福无故而加于人乎。是知前世所为有善恶。故以祸福而报之也。以其不能纯乎善。故不得纯受福报。乃有富贵而苦夭者。有贫贱而乐寿者。有荣宠而悴辱者。其为果报。各随其所为。纤毫不差。故云。种桃得桃。种李得李。未有种麻而得豆。种粟而得黍者。惟种时少。收获时多。故作善恶时甚小。受祸福之报甚大。故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盖造化自然之理也。

  又曰。人有见目前善恶未有报者。而遂以因果为不足信。殆不知善恶未有报者。非无报也。但迟速耳。佛尝谓阿难云。人有今世为善。死堕地狱者何。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恶已熟也。今世为恶。死生天堂者何。今世之恶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熟处先受报。譬如欠债。急处先还。左氏谓栾武子(名书)。有德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黡。虽为恶而可以免祻。黡子盈为善。而黡之恶乃累之。故盈虽善及于难。止于世间目前可见者言之。善恶之报尚有如此者。况隔世乎。岂可以目前未见果报。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净土也。

  (还)谨按此文。前论因果之常。后论因果之变。今人于其常者。忽之而不信。于其变者。藉之以为口实焉。宜其恣行十恶而弗顾也。哀哉。

  考证

  一粒万颗

  藏经云。昔有恶生王游观林苑。见一金猫入西南地。遣人发掘。获一铜盆。盛金钱。渐至五里。皆是金钱。王见奇事。应当问佛。佛即答言。是王宿生福报。昔毗婆尸佛时。有一比丘。于大道衢安钵。而作是言。若复有人。能舍财宝入此钵中。当来大富。有一樵人得三文钱。闻此语已。生欢喜心。诚心发愿。舍入钵中。去舍五里。转加欢喜。时樵人。今王是也。缘施三钱。福报获五里金钱。又得国王位。受福无尽○宗镜录云。如阿那律。供辟支佛之一食。后盖空器而百味具足。获金人而用尽还生。又如金色王。施辟支佛一饭。后满阎浮提。于七日内。唯雨七宝。一切人民。贫穷永断。由此三事观之。余可类推矣。所谓种一粒。收万颗。斯言讵不信乎。

  晋栾氏

  左传。晋栾盈被愬出奔。过周。辞于行人曰。昔陪臣书。能输力于王室。王施惠焉。其子黡。不能保任其父之劳。大君若不弃书之力。亡臣犹有所逃。若弃书之力。思黡之罪。臣戮余矣。将归死于尉氏矣○盈奔齐。齐人纳诸曲沃。其令尹胥午。伏之而觞曲沃人。午言曰。今日得栾孺子何如。对曰。得之而为之死。犹不死也。皆叹有泣者○由是观之。则武子之德。与黡之恶。可概见矣。黡之汰侈嗜酒。又何足言哉。至于盈之善足以感人。其或泣或叹者。又可徴也。然则武子之德。足以庇黡。黡之恶。所以累盈。不从可知乎。

  小因果说曰。有修桥人。有毁桥人。此天堂地狱之小因也。有坐轿人。有荷轿人。此天堂地狱之小果也。触类长之。皆可见矣。常如是存心以修净土。上品上生。复何疑哉。

  宗镜录曰。玉食锦袍。鹑衣藜藿。席门金屋。千驷一瓢。皆因最初一念而造。心迹才现。果报难逃。以过去善恶为因。现今苦乐为果。丝毫匪滥。孰能免之。犹响之随声。影之随形。必然之理也。唯除悟道。定力所排。若处世幻之中。焉有能脱之者。经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则才命论云。贫者无立锥之地。刁彝则田逾千顷。饿者无担石之储。李衡则木号千奴。无礼必毙。跖何事而独寿。行善则吉。托何事而早终。

  考证

  才命论

  史记云。孙叔敖尽忠于国。及自没。其子无立锥之地○汉书云。刁彝官尚书郎。不修德行。有田万顷奴婢千人○魏志云。华歆效官清贫。家无担石之储○晋书云。李衡植橘千株。号为木奴千头○庄子云。盗跖从者九千。横行天下。侵暴诸侯。而享寿考○论语疏云。项托七岁为孔子师。而早夭焉。

  慈心功德录曰。佛言善恶报应有二种。一者果报。今生作善恶业。来世受苦乐报也。二者花报。今生作善恶业。今生即受苦乐报也。

  (还)谨按果报。人所难知者。故冥然罔觉。花报。人所目睹者。而亦悍然不顾焉。谓之何哉。噫。可悲也夫。

  论十业善报

  净名经曰。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僧肇曰。命不中夭。不杀报也。大富。不盗报也。梵行。不淫报也。所言诚谛。不妄语报也。常以软语。不恶口报也。眷属不离。善和诤讼。不两舌报也。言必饶益。不绮语报也。恚嫉邪见。心患之尤者。故别立三善。

  (还)谨按恚嫉邪见。失不贪欲。必阙文也。肇云别立三善。其义未详。或曰。三业不行。邪变三善。未知是否。

  论十业恶报

  楞严经曰。佛谓想爱女色。心结不离。故有淫欲。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绝。是等则以欲贪为本。食爱血味。心滋不止。故有食肉。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食余众生。亦复如是。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若此。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穷百千劫。常在缠缚。此杀盗淫三者为之根本。以是因缘。恶业果报。相续不已。

  华严经曰。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

  慈心功德录曰。因果录云。杀生有三种恶报。一者正报。受三涂身。二者余报。若生人中。多病横死。三者冤报。若所杀众生。在毒虫中。必遭其螫。在人中。必遭其杀。

  又曰。问。昔有众生常在刀山剑树之上。支节断坏痛毒辛酸。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宰杀为业。故获斯报。昔有众生。尝被牛头以铁叉。叉入镬中煮之令烂。还即吹活。而复煮之。何罪所致。佛言。前世屠杀众生。汤灌燖毛。故获斯报。

  龙舒居士净土文曰。唐张钟馗。杀鸡为业。忽见一人着绯。驱群鸡来啄目四畔。两目流血。受大痛苦。又唐张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牛数头。作人言云。汝杀我。善和大恐。告妻云。便入地狱也(虽有僧劝念阿弥陀佛。即便往生。此宿有善业所致。不可观为常法)水忏云。二戒偷。众生作贼。常在雪山。寒风所吹。皮肉剥裂。

  律仪要略云。经载一沙弥。盗常住果七枚。一沙弥。盗众生饼数番。一沙弥。盗众生。石蜜少许。俱堕地狱。故经云。宁就断手。不取非财。噫。可不戒欤。

  楞严载宝莲香比丘尼。私行淫欲。自言淫欲非杀非偷。无有罪报。遂感身出猛火。生陷地狱。故经云。淫欲而生。不如贞洁而死。噫。可不戒欤(上身三业恶报)。

  华严经曰。妄言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两舌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敝恶。恶口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闻恶声。二者言多争讼。绮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言无人受。二者语不明了。

  化书口业诗云。人生口业报非轻。莫把邪言作课程。妄言以虚为实事。绮辞增百作千名。血从砭石流无已。罪积阴司贯已盈。犁舌不须求地狱。眼前公案甚分明。

  考证 本传云。龟城之民。祝期生。有口才。人小有过恶。则既传扬之。又增饰之。以无为有。以一为十。以疑似为端的。以偶然为故犯。以不得已为优为。以错误为情实。至于面折之。众辱之。所习既久。不知其非。中年得舌黄之疾。使人砭刺出血。一岁之间。疾五七作。每作。出血一二升。率以为常。一日与其徒。语鬼神奠酹之事。皆诃骂之。忽自以手探舌出。以爪犁之。涎血淋漓。如屠猪狗。观者千百。乃自宣其过曰。人之口业不可作也。如此月余。舌枯。遂不能食而死。

  律仪要略曰。经载沙弥轻笑一老比丘。读经声如狗吠。而老比丘者。是阿罗汉。因教沙弥急忏。仅免地狱。犹堕狗身。恶言一句。为害至此。故经云。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噫。可不戒欤。

  四十二章经曰。佛言。有愚人。闻佛道守大仁慈。以恶来。以善往。故来骂佛。佛默然不答。愍其狂愚使然。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其礼如何。曰持归。今子骂我。我亦不纳。子自持归。祻子身矣。

  (还)谨按沙弥之事。则经言岂不信然。噫。以恶口加人。其祻如此。以妄言绮语两舌加人。其罪如之何哉。夫恶口加人。人所明知。犹知所避。以妄言绮语两舌加人。人所不觉。其中人必深。而祻之不从末减可知矣(上口四业恶报)。

  华严经曰。贪欲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嗔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长被他人求其长短。二者常被他人之所恼害。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

  龙舒净土文曰。有官员二人。求梦于二相庙中。以问前程。其夜一人。梦见有人持簿一扇。揭开版云。此汝同来官人前程也。视之。乃自小官排至宰相。仍有勾者。问勾之者何也。答云。此官人爱财。世间不义取一项。此间勾一项。若急改过。尚可作监司。其人闻。更不敢妄取财。其后果至监司。又何仙姑时。有一主簿家。忽有天书降。不识字画。往问仙姑。仙姑言。主簿受金十两。折禄五年。以此观之。不义之财。诚可畏也。

  又曰。昔有二僧同修行。一人作福而多嗔。一僧常戒之。不从。后多嗔者死。戒之者。附客舟至江上?亭。其庙神甚灵。能与人言。谓戒之者曰。我是汝同修行僧。以多嗔故。堕于此为神。有人施绢十疋。可为我作追荐。次于洪州西山上见我。僧如其言。果于西山上。见死蟒一条。长一二里。嗔恨之报如此。

  吕氏集云。昔有一人。与吕公同访一僧。其僧适卧床上。见一小蛇。从僧顶门出。顷之。复入顶门中。问。何为有此蛇。吕公答云。此人必性毒多嗔恨者。毒气已化成此蛇。身殁之后。其为蛇无疑矣(上意三业恶报)。

  (还)谨按上士修行。善无不为。恶无不去。虽不昧因果。于因果奚容心哉。今净名之善报。所以为求福者告也。华严之恶报。所以为惧祻者告也。其皆中下之信士乎。至于小人。则以不信之心横于中。无忌惮之行肆于外。拨因果而排罪福。善报不能为之劝。恶报不能为之惩。吾末如之何也已。噫。可慨也夫。

  考证

  不昧因果

  明宗集曰。百丈禅师时。有一老人随众听法。众退。唯老人不去。师问汝是何人。曰。某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在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某云。不落因果。遂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身。师曰。汝问。老人曰。大修行还落因果也无。师曰。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遂脱野狐身。

  净土资粮全集卷之二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竹林禪寺住持 | 如悟長老圓寂 | 竹林寺住持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法平法師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淨耀法師生病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極樂寺 | 從慈法師 | 禪修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11-25 11:51 , Processed in 0.17803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